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 三联生活周刊投稿稿费

三联生活周刊投稿稿费

发布时间:

三联生活周刊投稿稿费

看到自己的文章印成了铅字,被所有读者看到,几乎是所有作者的梦想。纸媒是文学正统,占大比例的纸媒都由官方主办,即使现在纸媒低迷,它也同样把控着作者们登堂入室的天梯。如果一个写手一直只在网上发表文章,终究不算完全的“入了行”。以下是一些纸媒的稿约:300-1200元/篇〡《美文》杂志投稿须知500-6000元/篇〡《星火》散文专栏面向全国征集好稿!给《萌芽》投稿吧!800-1200元/千字〡《北京文学》2022年征文启事,新栏目先睹为快!《飞霞》文学2022年征稿启事300元/千字〡《龙岗文艺》发布2022官方征稿启事单篇可达1200元!《鹿鸣》2022年征稿函如约而至200-600元/千字〡《莽原》投稿须知一经采用,稿酬优厚〡《海燕》新版2022征稿启事600-1500元/篇〡《恋恋中国风·锦色》2022年最新约稿函高稿费!500-1000元/千字〡《长江文艺》杂志投稿须知官方发布!《诗刊》投稿邮箱稿费较高〡《川中文学》投稿须知70-200元/篇〡《高州文艺》投稿须知一经发表,即付稿酬〡《雨花》2022投稿须知(含推荐新人栏目)800元/篇〡《佛山文艺》杂志征稿启事《十月》杂志投稿须知500元起/篇〡《三联生活周刊》纸媒征稿:你的相亲故事一经发表,即付稿酬〡《湘江文艺》征稿启事180-400元/千字〡《十月少年文学》征稿启事《奔流》杂志投稿须知有酬〡《作家文摘》主题征稿不限年龄地域,发表即付酬〡新刊《西塞山》文学征稿启事750元起/篇〡知名青春杂志《花火》约稿函更新!(21年11月版)付酬〡《巴渝水文化》征稿启事《湖南文学》征稿启事

投到三联生活周刊投稿要求如下:1.多写写身边的事或者自己熟悉领域内的事情,切忌空洞议论和长篇理论铺陈,摈弃时评八股文,最好以叙事的方式撰写,增加可读性和信息量。2.要求稿件具有时效性,在此时而非彼时,议论一件事要有由头,至少是一段时间内热议的话题。3.注意使用文字不要过于尖刻,说明问题提出问题才是目的,适当的修辞有助于稿件被选用。4.刊发的文章篇幅通常不超过450字,特殊情况可长一些,来稿请以800字以内为宜。5.来信一经选用,本刊会立即通知作者,并邮寄赠阅的杂志一本。稿酬50元/篇,两个月内即可收到稿费。6.投稿请发邮件到以下栏目的相关邮箱,并在邮件标题上注明“投稿”字样,稿件中请注明作者的姓名、邮寄地址及邮编。生活圆桌: 个人问题: 摄影与插图:读者来信与其他栏目:

本文系读者投稿,不代表本刊立场。

来稿请投:

zhuangao@lifeweek. .cn

我爸的一位朋友,夫妻俩人加起来超过120岁,离婚了。一方出轨,俩没闹没吵,吃了一顿大餐、到周边旅行了几天,然后相约,好聚好散。

我一直以为,最美不过夕阳红,没想到黄昏也有使绊子的时候。把我这位正在婚姻苦海里挣扎的中年妇懵了:不是说好了要一起慢慢变老、坐着摇椅细细回味一起走过的一生么?怎么婚后三十年,变心时你连个招呼都不打呢?

我以为这是个例,后来一查才知道,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国内老人的离婚率跟三十年前相比已经翻了一番,中国人迎来老年离婚潮;而且涉老人离婚案件中,半数以上均因对方出轨而离婚。

再回忆一下周围的老年夫妻,融洽一点的你爬你的山、我遛我的弯儿,各玩各的,互不干涉;狗血一点的,你找你的新欢,只要别让我碰到就行。就凑合着过呗,离还能咋地?毕竟六七十岁的人了,离婚、再找、重新磨合、然后再婚,一套程序走下来也挺麻烦。

年轻时克服重重障碍在一起的两个人,中年经历了各种打怪升级后,好不容易迎来了安详舒心的晚年,准备深情共白头,结果只能成全他与别人的“人约黄昏后”。你说气不气?

作为一名还在婚姻苦海里挣扎的中年妇女,纵观身边的长辈们或婚姻破裂、或有名无实,失去了榜样的作用,我突然羡慕起白云大妈和黑土大叔质朴无华的乡村爱情了。

年轻时,看宋丹丹和赵本山扮演的白云黑土夫妻,看到的只有搞笑和爆梗;中年再看,满眼都是感动。

真是人间真爱,白云黑土啊!

截选自小品《昨天今天明天》

白云大妈和黑土大叔是东北一对普通的农民夫妻。托春风的福,这对农民老夫妻过上了好日子,上了小崔的《实话实说》,火了。之后几年,出书、上电视节目做访谈、还参加过火炬手的选拔,成了名人。当然,活动的主角永远是白云大妈,黑土大叔负责“陪跑”。而这位看上去憨憨的黑大叔,正是我这位中年妇女的理想伴侣。

为什么中年妇女的理想伴侣是黑土大叔?

首先,黑土大叔幽默啊。

自我介绍时,不小心说错了,bug都是笑点。

白云:我属鸡,

黑土:我属虎,

白云:这是我老公,

黑土:这是我。

介绍自己年轻时帅气,一本正经地说自己是“正宗的猪腰子脸!”

和老伴儿闹别扭,主动敲门道歉,不是简单的一句“对不起”完事,非要深情并茂朗自己创作的诗歌:“啊,白云,黑土向你道歉,来到你门前,请你睁开眼,看我多可怜。今天的你我怎样重复昨天的故事,我这张旧船票还能否登上你的破船!”

截选自小品《昨天今天明天》

多数人的婚姻,每天的日子像从复印机里溜出来的一样。柴米油盐酱醋茶、吃喝拉撒婆媳娃,睁眼闭眼就这些事。没个幽默的伴侣作陪,婚姻生活很容易变成闻一多笔下写的那样——“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心理学博士Gil Greengross在《今日心理学》(Psychology Today)上发表的一篇 提到:一项对 5个的3000对已婚夫妇进行的研究中发现,丈夫和妻子都会因为有一个幽默的伴侣而更快乐,这一特质对妻子的婚姻满意度比丈夫更重要。

也许,对妻子来说,幽默不仅仅代表着自己拥有一个好笑的伴侣,它更深的含义是:面对困难的情况时,一些幽默感意味着无论我们面对的是什么,都会一起度过难关,并且能够微笑着度过这个过程。

当然,幽默能让婚姻锦上添花,但不能当饭吃,优秀的伴侣还要具备实用性。很巧,黑土大叔很好用。

谈恋爱时,黑土大叔就给白云大妈送过桌、送过锅。那个时代家具、炊具基本都靠DIY,更别说秋波——秋天的菠菜没少送。

结婚后,他也没变成云配偶。这位登上过台的男人——两次,也没飘,依然抹布不离手、围裙不离身地在后院操持家务。

截选自小品《策划》

在云配偶遍布神州的今天,黑土大叔堪称“顶配”了。

而最令中年妇女神颠倒的是,黑土大叔很“蔫儿怂””。

这里的“蔫儿怂””是褒义词,指媳妇儿对自己行使特权时表现出的一种态度。老伴儿要出书写本《月子》,他打算配合写一本《伺候月子》。书名如其人,透着一股“蔫儿怂”味。

去竞选2008辽北地区农民火炬手,白云大妈规定的手势:“伸左手是上水,伸右手是闭嘴,跷左脚是揉腿,跷右脚亲一口,记住没死?”黑土大叔不仅烂熟于心,还甘之如饴:“这点业务我都练半辈子了,你放心吧啊。”

截选自小品《火炬手》

竞选结果出人意料,黑土大叔当选了火炬手。白云大妈当场就要寻死觅活,因为她怕!“你当了我怎么活啊,这下你不得像我欺负你似的欺负我啊!”你看,女人其实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是在耍任性。

但难能可贵的是,黑土大叔包容这些小任性。让老伴儿放心,她的手势依旧好使;而且还深情告白老婆:“这一辈子你要是不欺负我,我都没法活。”

甜宠剧里男主宠溺女主,会说:我只想给你给你宠爱,给你买更大的房子、最酷的汽车、走遍世界每个角落。说实话,也只有没被婚姻生活锤炼过的年轻女孩才会心动。

中年妇女们一个个活得人间明白:更大、最酷这种不切实际的形容词还是免了吧,房子汽车咱们一起奋斗时你别拖后腿就行;带着娃走遍世界每个角落想想都累,想走你带着娃走吧,恕不奉陪。真没指望这些,但凡能有黑土大叔的觉悟,愿意被老伴儿的小任性“欺负”一辈子都算当世如意郎君了。

黑土大叔虽然是宠妻狂,但不是毫无底线的溺爱。当老伴儿犯了原则错误时,比如白云大妈因为有点了名气就开始飘,虚荣心作祟开始黑白颠倒撒谎时,大叔生气了,当场说:活成这样你不累么!

截选自小品《说事儿》

而且别看黑土大叔平时态度上“蔫儿怂”,没事不惹事,但遇事儿绝不怕事。刚硬的白云大妈摊上事儿了,着急签了份合同想赚两万元,最后事儿办砸了,毁约要陪四万。慌了、哭了。黑土大叔马上顶住、救场:“没事儿,不怕,有老头呢!”

截选自小品《策划》

年轻的朋友可能没经验不知道,结婚多年后,女性更爱听的情话不是伴侣对你说“我爱你!”而是他对你说:“没事儿,有我在!”拥有这样一位集幽默感、责任心、原则性、实用性以及满分宠妻技能于一身的黑土大叔,甜宠剧里的男主角都得靠边 ,毕竟他们都还太年轻,谁知道会不会搞婚前好男友、婚后云配偶那套把戏。人家黑土大叔可是陪着心爱的女人认真走了大半辈子后、依然不撒手的男人啊。

本文为读者投稿。

如果你对热点话题有敏锐的感知力与丰富的写作经验,欢迎自荐为《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号自由撰稿人;如果你在艺术时尚、影评娱评、美食体育、旅游地理等任一领域有所专攻,欢迎随时给《三联生活周刊》微信投稿。

撰稿人申请与 投稿皆发至:zhuangao@lifeweek. .cn,此邮箱长期。投稿需从未在任何公台发表过(包括个人微信 )。

一经投稿,即默认由《三联生活周刊》编辑修改及发送。20天内未收到回复可另投他处。

来稿请写明 方式,标题注明“自荐撰稿人”或“投稿+稿件领域”。

稿件字数2000~3000字为佳。

一经采用,我们将提供有竞争力的稿酬。

期待你的文字。

⊙ 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转载请 。

封面图,一键下单

「我们那些不足挂齿的忧伤」

以上就是与属虎的婚姻配偶属什么相关内容,是关于婚姻的分享。看完生肖虎男和什么生肖最配后,希望这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联生活周刊电子期刊

1.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是“中读”,内容非常多,音频内容包括付费课程、周刊朗读版、播客等,电子杂志内容有每期的三联生活周刊、读书、爱乐。虽然杂志在app上架时间会比纸质版晚几天,但这类杂志的时效性本来就没那么强。特别是,周刊朗读版是请的专业人员朗读,效果非常好,还能下载到手机。每次开车上下班,手机连上车载蓝牙,听着倍速的真人朗读,非常棒的体验。

三联生活周刊的电子版一般都是收费的。 免费的的只有ipad的免费应用ZAKER(软件、杂志都免费):增加杂志中有《三联生活周刊》,可免费看。但必须要有ipad.

三联生活周刊的电子版可以在三联生活周刊官方网站()上免费阅读,也可以在网易新闻、今日头条等新闻资讯类APP上免费阅读。

打开看即可。三联生活周刊的电子版打开看即可,《三联生活周刊》杂志在主流人群中有着广泛影响力的综合性新闻和文化类周刊,在中国社会主流阶层拥有了固定和忠实的读者群,受到中国各类专业知识分子

电子杂志三联生活周刊

三联生活周刊电子版pdf资源很不错,扫描的很清晰。爱三联更爱三联生活周刊。

三联生活周刊杂志是国内知名热销的的杂志周刊,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三联生活周刊电子版PDF资源是一份综合性新闻和文化类周刊,曾获得全国百强报刊荣誉,是国内受众最多的杂志之一。三联生活周刊除封面故事,独家深度报道外,其内容丰富性和收藏价值极大,现在实体书收藏起来比较麻烦,电子版方便了很多。三联生活周刊的报道有丰富的人物故事或事件细节,每位编辑各自独特的叙述风格,文字力求生动简洁而让读者富有兴趣,强调与读者的良好交流。

1.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是“中读”,内容非常多,音频内容包括付费课程、周刊朗读版、播客等,电子杂志内容有每期的三联生活周刊、读书、爱乐。虽然杂志在app上架时间会比纸质版晚几天,但这类杂志的时效性本来就没那么强。特别是,周刊朗读版是请的专业人员朗读,效果非常好,还能下载到手机。每次开车上下班,手机连上车载蓝牙,听着倍速的真人朗读,非常棒的体验。

打开看即可。三联生活周刊的电子版打开看即可,《三联生活周刊》杂志在主流人群中有着广泛影响力的综合性新闻和文化类周刊,在中国社会主流阶层拥有了固定和忠实的读者群,受到中国各类专业知识分子

三联生活周刊近期文章

问题是什么?原文: 孟子说:“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

禹闻善言,则拜。大舜,乐取于人言以为善。”

亚圣的这些话,是赞赏三位历史名人的——他们都能闻过则喜,改正错误,汲取别人的长处来行善。 一般俗人,很多情况下奉行“被毁则报,被誉则默”信条——这被鲁迅说成是“人情之常”。

当然“毁人”过分了一些,被毁者“报”之,难免。但被“告之以有过”,并未到“毁”的地步,很多人“闻”了也做不到“喜”,却如 *** 所说,表现得十分有趣,是“闻过则跳”——哪怕你以“善言”方式指出其“过”。

周敦颐《周子通书》里说:“今人有过,不喜人规,如护疾而忌医,宁灭其身而无悟也。”瞧瞧这“今人”,倒是懒得“跳”,但即使自身“灭”了,也不“喜人规”,显得多么愚昧,多么顽固。

可见闻过则喜,是一种挺高尚的品质,咱们看孟夫子举的那些人,全是非圣即贤嘛。别说一般人,即使是伟人,很多时候也难以做到闻过则喜。

最近在《三联生活周刊》上读到彭钢回忆伯父彭德怀的一篇文章,说有一次彭钢问伯父:“人家李世民闻过则喜,能接受批评,你能不能做到?”其实李世民哪里事事闻过而喜?一次他打算去南山游玩,又突然不去了,魏征问他原因,他答“畏卿嗔”,故作罢。李世民虽是笑着说“担心爱卿您责怪”的,心里却并非“喜”呀。

所以对侄女的问话,彭老总“认真思考了一会儿”,说:“闻过则喜,我还做不到,但我可以闻过不怒。如果我知道自己错了,就会不啃气,默默改正。”

彭德怀以刚烈和“说实话”著称,并因此遭殃,虽惨死而其犹未悔。我觉得他对侄女说的这番话,是他的心声。

李世民闻过,因“畏嗔”而改;彭德怀闻过,凭自觉而纠——这是彭将军比李皇上品高一筹的所在。闻过则怒,至少欠修养;闻过不喜,是人情之常;而能做到“畏”和“默”,就满有风度了。

说实话,从三岁小孩到八旬老翁,各色人等,谁愿意听别人对自己说三道四?谁喜欢人家指责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是? 过,毕竟不是好事,严以律己者闻之而心情沉重,有羞愧意,一时“喜”不起来,挺自然。彭德怀闻过,虽不喜,却也不违心佯“喜”。

可他首先做到了“不怒”。您瞧很多人闻过,第一时间便是恼羞成怒到“跳”;进而翻脸反唇相讥;更有甚者,如果握权,还会将批评他的人下狱,杀头!都说“宰相肚子里能撑船”,明代名相张居正搞文化专制,有个叫何心隐的“过”之,他就怒而视何为“妖”,必欲杀灭而后快。

所以对于“闻过”,只有首先做到不怒,才能心平气和地反思,知道自己错在何处,即使无错,也可“加勉”;至于错而能改,于人于己,善莫大焉,此时,“喜”便油然而生。从“闻过不怒”到“默默改正”,再到“喜”,这就是彭德怀精神品质的高尚境界。

闻过不怒,是对指出己过者的尊重——人家明知忠言逆耳,还勇于给你指过,是“热脸”,你应感恩,干吗怒而对以“冷 *** ”?闻过不怒,是一种自知之明——金无足赤,人谁无过?承认自己有过,就不会怒人指过。闻过不怒,是“改过”的起点——你怒了,脑袋昏了,就失去了“泰而不骄”的风范,何谈纠错?闻过不怒对于权柄在握者来说,更是一种胸怀——有些当官的以为官大了,自然全知全能,就不会犯错了,一旦属下“挑战”自己的“权威”,先是又怒又跳,再则“小鞋”一双,看你小子还敢“毁訾”?甚至他们明知自己错了,正欲千方百计文过饰非,此时“闻过”,能不恼羞成怒? 所以,咱们哪怕一时做不到闻过则喜,能向彭老总学习,首先试着闻过不怒,也算迈入了自我修养的一种境界。

1.本文是以什么为论题展开论述的?该论题比较通俗的说法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解释下列词语. (1)禀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豁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颟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闻过则喜: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恍然大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按括号内的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1)“大概子路是一个粗线条的人物,心里头没有像我上面说的那些弯弯绕.”(要求:“我上面说的那些弯弯绕”指的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现在所占有的位置,他认为本来是应该属于他的,是我这个‘鸠’把他这个‘鹊’的‘巢’给占据了.”(要求:在“是我这个‘鸠’把他这个‘鹊’的‘巢’给占据了”这句话中,作者把一个成语给“分解”了,请说出这个成语.)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这种情况下,最好是各人自是其是,而不必非人之非.”(要求:“自是其是”是什么意思?“非人之非”又作何解释?作者之所以“建议”大家“最好是各人自是其是,而不必非人之非”的理由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先后列举了哪些论据来论证自己的观点?请从“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等方面加以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文章的第五自然段和第六自然段中,都有一些语句与文章第一自然段中的内容是重复的,请找出这些句子,并说说该怎样看待这一现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作者说“如果真有一个人,人人都说他好,这个人很可能是一个极端圆滑的人”,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这种说法?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认真想一想自己是怎样看待“毁誉”的,仔细观察一下周围的每个人,看看他们是怎样看待“毁誉”的.请以“毁誉”为题,与季羡林老师来一个“同题作文”. 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②文体不限.③不少于650字. 黑龙江 阎永锋设计 《毁誉》参考答案: 1.论题:怎样看待“毁誉”;通俗的说法:怎样看待毁谤和称赞,或怎样看待说坏话和说好话(允许有其他概括) 2.要把毁誉置之度内,分析完之后再定“则喜”或“则怒”. 3.可以是辞书中的解释,也可以是结合具体语境的自我解释.此略. 4.(1)对待毁誉,“我”要先进行分析,分析之后再决定是“则喜”还是“则怒”.(2)鸠占鹊巢 (3)答案不唯一,如:“自是其是”指的是自己肯定自己的想法与做法等是正确的、合适的;“非人之非”指的是指责他人的想法与做法等是错误的、是不妥当的.作者之所以这样“建议”的理由是“大千世界,芸芸众生,由于各人禀赋不同,遗传基因不同,生活环境不同,所以各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好恶观等等,都不会一样,都会有点差别”. 5.具体内容详见文章,此略. 6.答案不唯一,允许有不同看法.如:这种重复是必要的——这样做,不仅使文章前后照应,结构浑然一体,还有反复强调、加深印象的作用. 7.答案不唯一,允许有不同看法.如:同意作者的这种说法,因为一个“人人都说他好”的人,肯定是一个十分看中别人对他的评价的人,肯定是一个刻意追求好的评价结果的人,在“十分看中”和“刻意追求”的背后,丧失的必然是客观、公正和原则性,表现在行动上就是竭力回避矛盾、不得罪人,甚至讨好人等,而这,正是一个人极端圆滑的表现. 8.答案不唯一,此略.。

【译文】

世俗把喜欢别人当面阿谀的人称为“喜欢戴高帽子”。有一个准备去外省做官的京官,去和他的老师告别。老师说:“外省的官不好做,你应该谨慎从事。”那人说:“我准备了一百顶高帽,碰到人就送一顶,应当不至于有矛盾不快。”老师很生气,说:“我们应以忠直之道对待别人,何须如此呢!”那人说:“天下像老师这样不喜欢戴高帽的人,能有几个啊?”老师点头说:“你的话也不是没有见识。”那人出来后,告诉别人说:“我(准备的)一百顶高帽,现在只剩下九十九顶了。”

【阅读练习】

1. 文中“高帽”一词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其修辞方法是____________。

2. “外官”是指什么?你能否在文中找到一个相对的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文中末句是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1)俗以喜人面谀者( )

(2)适人辄送其一 ( )

(3)今止存九十九矣( )

(4)其人出,语人曰( )

5. “某备有高帽一百”按现代汉语的正常顺序应该是_______________。

6. 下列句中加点词是人称代词的句子有( )

A. 有京朝官出仕于外者,往别其师

B. 师曰:“外官不易为,宜慎之。”

C. 其人云:“某备有高帽一百……”

D. 师怒曰:“吾辈直道事人,何须如此!”

E. 师颔其首曰:“汝言亦不为无见。”

7.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某备有高帽一百,适人辄送其一,当不至有所龃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本文就人性的弱点进行了透视。读了以后,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参考答案】

1、阿谀奉承 比喻

2、首都以外的官。“京朝官”

3、准备了一百顶高帽,第一顶刚才已经送给老师了。

4、(1)当面 (2)就 (3)“只” (4)告诉

5、“某备有一百高帽”

6、ADE

7、我准备了一百顶高帽,碰到人就送一顶,应当不至于有矛盾不快。

8、(1)人们大多喜欢听顺耳的话,不喜欢听逆耳的话,所以能闻过则喜的人是值得称颂的。

(2)爱听好话,喜欢奉承是人们的通病。

1题选:B讳疾忌医。

从词义上看, 闻过则喜, 指听到别人指出自己的缺点、错误就感到高兴。形容虚心, 对自己要求严格。

根据文意, 横线处应填与“闻过则喜”意义相反的词语。讳疾忌医, 指怕人知道有病而不肯医治, 比喻掩饰缺点, 不愿改正。

可见, 讳疾忌医与闻过则喜意思恰好相反,所以选B。 2题选:A信口雌黄 根据题目意思,应该选择一个和“无中生有”意思相近的成语,“无中生有”意思是从没有中产生出有,比喻毫无事实根据,凭空捏造。

“信口雌黄”指不顾事实,随便乱发议论,侧重于讲乱发议论、捏造事实,与“无中生有”意境吻合;“捕风捉影”比喻虚妄的事情,也指说话办事没有真凭实据,侧重于讲人疑神疑鬼,胡乱猜测,用在句中显然不如A项恰当;“东拼西凑”指从不同的地方拿来东西,胡乱拼凑在一起,“不着边际”形容说话过于空泛,没有内容,离题太远,这两项都明显不适于置入句中。所以最恰当的选项为A。

原文

俗以喜人面谀者曰:“喜戴高帽”①。有京朝官出仕于外者,往别其师。师曰:“外官不易为,宜慎之。”其人曰:“某备有高帽一百,适人辄送其一②,当不至有所龃龉③。”师怒曰:“吾辈直道事人④,何须如此!”其人曰:“天下不喜戴高帽如吾师者,能有几人欤⑤?”师颔其首曰⑥:“汝言亦不为无见。”其人出,语人曰:“吾高帽一百,今止存九十九矣。”

注释

①谀:奉承。②适:遇到、逢到。③龃龉(jǔ yǔ):上下牙齿不齐。比喻意见不合,产生矛盾。④直道:直率的方式。事:对待。⑤欤:呢。句末疑问语气词。⑥颔首:点头。

译文

世俗把喜欢别人当面阿谀的人称为“喜欢戴高帽子”。有一个准备去外省做官的京官,去和他的老师告别。老师说:“外省的官不好做,你应该谨慎从事。”那人说:“我准备了一百顶高帽,碰到人就送一顶,应当不至于有矛盾不快。”

老师很生气,说:“我们应以忠直之道对待别人,何须如此呢!”那人说:“天下像老师这样不喜欢戴高帽的人,能有几个啊?”老师点头说:“你的话也不是没有见识。”那人出来后,告诉别人说:“我(准备的)一百顶高帽,现在只剩下九十九顶了。”

扩展资料

鉴赏

喜欢听好话,听奉承话,听吹捧的话,是人性的弱点。正是因为人性有这种弱点,溜须拍马、阿谀奉承、给人戴高帽者才有了用武之地,有了广阔的市场。看一看古今中外那些得志于一时的小人,有几个不是靠溜须拍马起家的?有几人不是靠给人戴高帽而青云直上的?有几人没有一套阿谀奉承的看家本事?

有人喜欢吹捧,喜欢奉承,自然就有人投其所好。俗话说,苍蝇不叮无缝的鸡蛋。问题都要从两个方面来看。溜须拍马固然可恶,喜爱别人戴高帽者同样可恶。一些文学作品常常把溜须拍马者作为讽刺对象,将那些奴颜媚骨者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但对喜欢阿谀奉承的人却笔下留情,似乎所有的过错都是溜须拍马者造成的。

其实,喜欢阿谀奉承的人对世风日下,对社会上出现的腐败现象,同样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篇《高帽》,通过某京官和老师的一段对话,细致入微地描摹出送高帽者和喜戴高帽者的心态,在举重若轻之中塑造了这样两类人物形象。

尤其是京官的老师——作为喜戴高帽者的形象,先是怒斥弟子溜须拍马,表示要正正派派地做人,接着却又“颔其首”笑纳了弟子送给他的高帽,完全是一副伪君子的形象。文章针砭世俗时弊,鞭辟入里,力透纸背,是一篇富有喜剧效果的小品。

↑点击上方三联生活周刊加星标!

近日,根据马伯庸同名小说改编的《长安十二时辰》播出即广受好评,主角“张小敬”的饰演者雷佳音再次收割了一大批粉丝。雷佳音除了没有原著中张小敬的那种瘦的感觉,哪里都很好。易烊千玺饰演的李必跟原著角色中少年老成的气质还是显得差了些火候。但是这些都不妨碍这是一部值得把时间浪费在上面的剧。

小说《长安十二时辰》讲述了唐代天宝三载长安城在上元节(元宵节)24小时里发生的一个暗流涌动的故事,亦正亦邪的主角张小敬从一个死囚摇身一变成为长安城的拯救者,他熟知这座城市的黑白两道和三教九流并从中周旋。

马伯庸把这一年民间关于长安有神火降临的传说,与突厥入侵长安、贺知章之死以及名将王忠嗣的故事中的蛛丝马迹串在一起,用丰富的细节描摹出一个完整的故事。对他来说,唐代的长安城是一个梦幻之地:“在那里,任何事情都有可能发生,实在是一个创作者所能想到的最合适的舞台。”

对于别人给自己贴的“网络作家”的标签,马伯庸感到困惑;对于“网红”的标签,他更感到头疼。 “我也没做过网红做的那些事儿呀。一提到‘网红’这个词,人们往往会想到营销出来的大V。我是一个作家,我的粉丝是以作家身份带来的,不是我专门去做这样的事儿。”

也许是大学期间学市场与传播的思维习惯,加上在外企工作10年的 社会 经历使然,也许只是想赚钱使然,马伯庸愿意以一种大众化的方式让大家理解自己的表达。 他对这个时代是接受的,不拧巴,不较劲,世界怎么变,他自然跟着走,认为“没必要逆潮流而动”。

作家马伯庸

“马伯庸真正地火起来,显然是在微博时代来临之后。他对媒介传播有天生的敏感,无论是在论坛、博客还是微博时代,他都能在互联网社交中呈现出最引人好感的个人形象。但直到微博时代来临,140字以下的段子成为最流行的文体, 马伯庸所擅长的那种灵光一闪的恶搞小短文和脑洞设定才得以化整为零地呈现出来,并得到爆炸式的传播。 事实上,马伯庸作为微博自媒体大V的良好个人形象和粉丝基础,才是他近期作品能够快速变现的最大助力。 ”研究中国网络文化的高寒凝博士说。

而马伯庸自己,对于“火”这件事儿的说法,则体现了中国式的生存智慧:“我一直没有觉得自己红了。如果有什么节点,就是我出每一部作品的时候。如果真要说我红了,那也是缓步上升的。我挺喜欢这样的,也不想太火,如果太火了,亢龙有悔,物极必反。”

在2006~2015年的10年里,马伯庸在“上班族”和“作家”两个身份之间切换得游刃有余。但2015年,马伯庸决定辞职,并写下了这样一句话:“我已经35岁了,也想尝试一下自由散漫的生活。” 关于为什么辞职,马伯庸的回答很诚实: “赚太少。 同样的时间成本,我用来写作比用来上班赚得多。 ”突然间两个身份只剩下一个,他觉得辞职后的日子“特别怡然自得,像游牧民族似的”。

他见过一些自由职业者因为没有时间概念而不自由的状态,因此辞职前他就给自己做了一个心理建设:“自由了也不能完全散漫,否则人和工作都会垮掉。” 他仍然保持着自律。 每天早上八九点,北京的上班族梳洗完毕,纷纷出门,汇聚成早高峰的人潮和车流。 马伯庸也混迹其中,足迹遍至附近的咖啡馆和茶馆。

他的《三国机密之潜龙在渊》被相中,同名网剧2018年播出,《长安十二时辰》也在近日热播。 但马伯庸表现给媒体的,是对商业的“讨厌”: “我很讨厌商业上的事儿,也许我很擅长,但是我觉得太累。 写东西不一样,只要把自己想的表达出来就够了。 ”

马伯庸说,曾经有人建议他自己开公司,招一群员工做更多的文学脚本,说这样创业赚钱肯定比写作来得多。马伯庸觉得那种生活太痛苦:“那样的话早上起来还得上班,甚至连偷懒都不能了,因为你要管理一群人以及他们的情绪。有这个时间我还不如老老实实在家待着,管好自己就够了,虽然赚的钱相对少点,但也挺开心。”

辞职前,马伯庸就已经和朋友郑冰容的“中联百文”签约。公司帮他打理作品版权和其他商业上的事情,他也有了自己的策划编辑。2010年,当马伯庸还在为《三国机密》奋笔疾书的时候,郑冰容已经在想下一步要跟马伯庸约什么作品。

电视剧《三国机密之潜龙在渊》剧照

“有一次我们出去吃烧烤,一边吃一边聊天,正好看到王刚在电视上砸东西。我们就觉得,如果有这么一个小说,天天砸古董该多好。《古董局中局》最初的点子,就是这么一起聊出来的。”马伯庸说。

在初期策划时,公司这边的人已经想到了作品未来的影视剧改编。20万字的小说,不可能填充一个剧的长度,于是在策划时,他们就会考虑如何布局更好,比如五条支脉中,小说中只写两三条之间的斗争,其余埋在故事里,这样能留下充足的改编空间,随时可以把这条线拎起来用。

马伯庸开始下笔写《古董局中局》第一部。试稿的过程颇费周折,试了三四个风格后才敲定。从前期策划沟通到最后定版,马伯庸用了近两年的时间。当被问到跟策划编辑意见不同时如何解决,马伯庸说:“听我的呀。”

公司图书事业部经理游婧怡回忆试稿的过程:“开始,马伯庸写的风格,一看就是典型的小资们会喜欢的。但是我说你要抛弃这种风格,因为很多人在阅读上会有障碍。 我要的是一个雅俗共赏的通俗故事,你要让我们公司的前台小妹都能看得下去。 我们意见不同,吵了一架。 最后,马伯庸同意我说的雅俗共赏的观点,回去重写了。 ”

马伯庸表示他试稿过程中的修改,很大程度上来自朋友的反馈。“我写作也没有固定的风格,就把《古董局中局》当试验田。我当时发给我的一个朋友看,他说不行,太装了……古董对文化底蕴的要求比较高,我后来觉得,用评书的风格更好。”

“ 以《古董局中局》为代表的马伯庸近期作品,一方面以知识性、通俗性和趣味性为他赢得了一批新读者,但也没有完全抛弃他赖以成名的拼贴风格和脑洞大开。 或许马伯庸也在寻找某个平衡点,即位于他过于强烈的个人风格和广大读者的接受能力之间的那个平衡点。其实翻翻《殷商舰队玛雅征服史》(2007)就知道,那是一部对于缺乏相关知识储备的读者而言极其不友好的小说,但却也是张扬了马伯庸个人风格的巅峰之作。”高寒凝分析道。

“在创作手法上,我受西方作家的影响多一点。在题材和传统文化运用方面,还是受中国作家的影响比较大。”马伯庸说。

在第一部长篇小说《风起陇西》(2006)的后记中,马伯庸细数了影响他的作家:“如果把我称作《风起陇西》的亲生父母的话,那么它的祖父是克里斯提昂·贾克,祖母则是弗·福塞斯,外祖父是罗贯中与陈寿,外祖母是丹·布朗。”

时隔12年,现在他对作家的看法也有了变化。对于丹·布朗的重复性他感到有点无聊了,但对于福塞斯,他依然肯定:“我的能力决定了我能学到最多的是福塞斯。还有一些作家属于高山仰止,是我达不到的,比如金庸作品中的节奏感和博尔赫斯作品的灵巧。”

高寒凝则把马伯庸归属于那种精力旺盛、阅读速度极快而又从不偏食挑食的类型:“从动漫 游戏 、流行文化到美剧日剧,再到古典小说、严肃文学甚至学术著作均有涉猎,这些阅读经验也都对他的个人创作产生过影响。”

马伯庸真正脱离微博段子手的身份,令人刮目相看,始自他的《三国机密之潜龙在渊》和《古董局中局》。 辞职后,他更是没有懈怠,写出了《长安十二时辰》这部广受好评,他自己也认为是迄今为止最成熟的一部作品。 在既定的 历史 题材之上,凭借对 历史 的考证,他把脑洞丰满成一个又一个故事,赋予发生在古代的故事以现代意义。

相比于对 历史 的考证,马伯庸小说更令人称道的,是他的想象力。

《长安十二时辰》里,是唐代天宝三载长安城在上元节(元宵节)24小时里发生的一个暗流涌动的故事,亦正亦邪的主角张小敬从一个死囚摇身一变成为长安城的拯救者,他熟知这座城市的黑白两道和三教九流并从中周旋。 马伯庸把这一年民间关于长安有神火降临的传说,与突厥入侵长安、贺知章之死以及名将王忠嗣的故事中的蛛丝马迹串在一起,用丰富的细节描摹出一个完整的故事。 对他来说,唐代的长安城是一个梦幻之地: “在那里,任何事情都有可能发生,实在是一个创作者所能想到的最合适的舞台。 ”

在《草原动物园》中,马伯庸把关于家乡赤峰的当地民间传说,和他查到的一则内蒙古的传教士的史料结合在了一起。 在他笔下,这位传教士在传教时,用的是一群动物:传教士在《京话日报》上看到北京万牲园的动物因为缺乏食物供应和照顾而被拍卖,于是买下这批动物,带到了赤峰,由此展开了一个探讨多种信仰共存的动物寓言。

同时期出道的“80后”作家,一部分开辟了新的“都市题材”写作文体,建构了一种中产阶层或者小资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马伯庸则善于在 历史 中发现有趣的蛛丝马迹,从古代题材中寻找到现代意义,而不去试图重新建构世界观。 例如,三国人物演绎至今,一直是中国民间感兴趣的话题,也是马伯庸很喜欢的题材。往前追溯,罗贯中写《三国演义》,是在中国 历史 上流传已久的《三国志》和《三国志平话》的基础上再加工,同时加入了时代背景下作者的见解,这种方式也增强了作品的传播性。从这一点来看,马伯庸和罗贯中的路数有相似之处。

在马伯庸的阅读生涯中,他也很早就感受到了描摹细节对于写作的重要性。他 早年看到金庸曾以“五经”比喻“五岳”,把华山比喻成“春秋”,很好奇,其他“四经”跟“四岳”有什么关系?在马伯庸看来,这个典故很冷门,在金庸小说里也没有决定性作用,等于是一个闲笔。但是他暗暗感到很佩服:“首先,我就非常佩服金庸先生的知识面;其次,我又在想,加了这么一段话,不仅让人感觉到一种气氛,文化内涵的厚度也增加了,忽然我会意识到细节对小说情节的重要性。”

后来他读福塞斯的作品,也有类似的感觉。最令马伯庸印象深刻的是《战争猛犬》:“这部小说其实故事极其简单,90%的篇幅都是讲雇佣兵怎么去买各种武器和装备,召集各种人,几乎没有情节可言。但是我看起来就特别过瘾,因为它里面全都是非常真实非常精致的细节。” 马伯庸还很喜欢福塞斯冷静克制的文笔、镜头式的语言: “不管多激烈多精彩的桥段,没有华丽炫目的景物描写,没有深刻的心理剖析,就像写一个新闻报道。 他的镜头式语言,在一个人视野的延长线上,另外一个人在做另外一件事情,非常有电影的切镜头的感觉。 ”

《长安十二时辰》剧照

在《长安十二时辰》中有一个细节,狡猾的元载凭借对奢侈品的敏感,从被绑架姑娘头上的金丝楠木簪,判断出她一定是一个千金大小姐而非寻常商户家的姑娘。 这一个简单的细节,既展现了元载的性格,又把情节迅速向前推进,而这个细节的背后是对唐代女性妆饰的考证。 这样的细节,在马伯庸的作品中十分常见。

“我在高中时写了两年的日记。每天写几段。全都是事儿,没有感悟,没有文采,也没有任何思想内容。写得不长,最后也落实到琐碎的细节上,其实有点跟流水账一样。比如,今天谁谁来了,跟我借5块钱买饮料喝,我不借,他就走了。今天谁讲了一个八卦,谁跟谁好了,老师不知道。今天听了一首歌,挺好听。就类似这种。我觉得这些东西对个人来说,比大段大段假模假式的日记更有价值,因为有一种日记是演出来的,只是为了给老师交作业。比如我今天看了一本经典名著,我要发奋努力。我今天看到阳光初升,我心潮澎湃,我要继续努力。这样的日记,你事后回来看,看不到价值。” 马伯庸说到他少年时对细节天生敏感,因为经常转学带给他孤独感,多数时候自己在家自娱自乐,想一些好玩的事情。 “可能想得多了,想象力就得到了锻炼,在作品中发挥了出来。 ”

《长安十二时辰》剧照

提到文学,他话语中还是有一个写作者的警惕和自觉。 “我对文学的敬畏程度是很高的。我只是个通俗文学作家,不是个严肃的纯文学作家,我也认为自己没达到文学的程度,我只是写了一些好看的故事而已。在故事之上,还有一些更高的东西,我欣赏那些东西,但目前我觉得我达不到。比如博尔赫斯的《小径分叉的花园》,其实它的故事本身已经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他表达出的那种氛围,阅读的美感、主题表达的优雅、作品的完整性,都是一致的。这个东西是我做不到的。”

至于怎样看自己在文学圈获得的评价, “我还真没在文学圈混,”马伯庸说,“我不混圈子,只交朋友。 有些批评比较巧妙,我也会觉得挺好玩。 因为从审美顺序上看,我觉得批评的精妙程度比它本身批评的内容要高。 ”

几年前,马伯庸写了一个和古典文学有关的奇幻小说。他拿给一个朋友看,朋友看完评价道:“你这个东西就像是一个网兜。”马伯庸问:“什么叫网兜?”朋友答:“全都是漏洞。”他指着马伯庸书里的一句话说:“比如你里面主角拿着一本书,上面写着繁体字‘李太白全集’。你给我说说看,‘李太白全集’这5个字,简体和繁体到底有什么不同?”

马伯庸毫不留情地自嘲说“当时文化水平比较低”:“这5个字简繁体其实都一样,我就是为了装,然后写了这么一句话,其实是错的。我觉得朋友吐槽吐得特别好玩。一来,这的确是我犯的错;二来他指出的方式非常有趣。”后来这本书出版的时候,马伯庸特意在序言里把这件事写了出来。

(本文原载于《三联生活周刊》2018年28期,有删改)

大家都在看

⊙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转载请联系后台 。

【人类登月50年】

▼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周刊书店, 购买更多好书。

身处 历史 中“黑暗时代”的人,都曾何去何从?当介于人与人之间的世界不再给言行提供有意义的舞台,理性的声音被各种浪潮的喧哗淹没,公民在公众领域中不再是力量的源泉而成为无能为力的化身,现实的境况逐渐围合封闭,我们应何去何从?在某些时局中,中国有隐逸传统和“山中”世界,西方亦有相似的通道退至局外。

文 蒲实

汉娜·阿伦特在《黑暗时代的人》一书中写道,在无可作为的黑暗时代,逃离人世是正当合理的,只要逃离者并不忽略现实,并时刻认清现实正是逃离的对象。 花园,正是这样一个居于自然之中、遵自然律生息,又以人力围合、设计与耕种的自然与 社会 之间的过渡地带。它是“人之为人”得以恢复、保存和庇护的场所。

隐藏的源泉

把我的兴趣和注意力引向花园的,是最近一年生命中的一段旅程。一个21世纪的普通人足不出户,也可以通过互联网远程目睹疫情的肆虐如何夺去遥远城市和角落里人的生命,见证大国关系的恶化和世界秩序在眼前一步步逐渐崩塌。这种距离感的消失是一件极为恐怖的事:整个世界不同空间里同时发生的苦难层峦叠嶂地向一个个渺小个体扑打而来,全可以将人吞噬碾碎。

人类曾许多次穿越 历史 的精神暗夜:被斯巴达打败的雅典,离乱的魏晋南北朝,崩坏的五代十国,漫长的中世纪,希特勒的纳粹德国,两次世界大战,多次瘟疫的肆虐……能够敏锐感知黑暗降临的人曾是享有一定程度信息特权的知识精英,他们在不同时代 探索 过各自那个有限空间里的出路;如今,我们却要在大海一般浩瀚的黑暗中寻找缥缈的航向。

阿尼埃尔的阿尔让松公园大道(梵高)

这个时候要从精神上安定下来,实在很难。安劳苦难,安闲散难,安于乱世更难。这种难的当代性还在于,知道自己对一个遥远地方的人的死亡和苦难负有或多或少的责任,却空前的无能为力,无所作为;畅通无阻的信息已将大陆与大陆之间的海床联成一个整体,我们却依旧没有渠道通过行动对他人的事务发挥影响;我们目睹和感知了更多他人的痛苦,却因行动上的瘫痪让这种 情感 体验变得不堪重负。

假若我们背过身去,不再面对触手可及的世界,如今,仍可算得上是道德的吗?当他人的苦难近在咫尺,我们是否还有权利去追求和获得个人的幸福与快乐?

一切都无所依凭,人如浮萍。直到2月初的一天,听闻成都家中海棠花和山茶花开的消息,我惊觉到,大自然仍毫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地悄然完成着它自己。沉默不语的自然律把我从无依的状态中唤醒,让我看到幽微烛照,它是一切无序中的那一点有序,一切不确定中的那一点确定,也是疫情期间无处逃遁的死亡阴影中那一点生命的气息。

到了早春三月,家中的紫蝴蝶兰和阳台前的玉兰花绽放了。每给文竹、绿箩、吊兰或阳台上的月季、蔷薇浇完水,注视它们一点点发芽开花那段短暂时间里,总似有一首无声的抒情诗流过心间,给予我一点奇迹般的平静力量。不久,当麻雀和喜鹊开始不管不顾人类的灾难在树梢热闹欢叫的时候,我们在露台的一小块空地上播下了丝瓜、西红柿和薄皮椒的小苗。

每天一点浇水施肥除虫的劳作,想到小苗在土壤里悄然生长,便带给我一些期许。正是这一点点期许,让我在四月那个所有人都倍加哀恸的清明节里,面对已开满春天的紫丁香和白丁香,想到的不仅是.艾略特“从死去的土地上长出丁香”的荒芜和保罗·策兰“开花的消息,比尖厉更尖厉,抵达流血的耳朵”的痛苦,也领悟到“顿觉眼前生意满,须知世上苦人多”的回眸,多了一些往前走的勇气。

今年的春夏就像一场悄然而盛大的复活。 象征着曾经秩序的日程表逐渐不复存在的日子里,我记录下院子里一些开花结果的时间:四月的丁香、甜樱桃、晚樱、海棠、黄玉兰和蔷薇;五月的腋唇兰、鸢尾花、茉莉花、车厘子和出油的松果;六月初的樱桃、枇杷、山楂、凌霄花、绣球花、枣花和香椿树花;到了六月中下旬,播种下的番茄、小辣椒、丝瓜先后开出了有点生涩的花。七月,我体会到了收获的喜悦。海面仍笼罩着夜的薄暮,但埋头劳作所收获的大自然的回馈,如一缕光穿透厚厚的阴云层,照亮心房一隅。

在圣雷米的圣保罗医院花园 (梵高)

社会 生活失序时,自然逐渐向我显现了它的时间:每一个春夏都像千百万个春夏那样到来,每一个春天和夏天都循环往复无穷无尽;在每日花开花谢的迎来送往中,有一种 情感 逐渐滋生出来,让我意识到每天无声无息发生着的自然的一切,原来并不比人类 社会 活动缺乏一分一毫的精彩,一朵花盛开和枯萎的消息,与一条新闻相比并无差别。

当花园向我敞开通向另一个世界的门时,我并不感到有罪,也并不因背对现实世界而自责,之前的道德顾虑自然而然消失了。相反,我知道这短暂的逃离,不是为了遗忘,恰是为了让我面对死亡时忆起生命,以在大雾中辨明方向。

我希望理解花园所蕴含的这种精神力量源自何处。寻寻觅觅中,找到了《花园:谈人之为人》这本书。书中,作者罗伯特·波格·哈里森写道,当“人之为人”受到威胁,花园历来给人们提供庇护,“借以避世的花园是福是祸,取决于在它的庇护下有几分现实尚得到了保存。 倘若能不与现实完全丧失联系,那么,有些花园就能在黑暗势力的包围下,或者说不顾黑暗势力,让人得以重归人性”。

罗伯特·波格·哈里森及其著作《花园:谈人之为人》

作者的名字让我想起,曾与他有过一面之缘。哈里森是斯坦福大学法语与意大利语系的教授,七年前,我曾在斯坦福大学咖啡厅短暂见过他,当时我去旁听同事对他的采访。在斯坦福这个被硅谷资本激荡、人人都喊着创业口号、荷尔蒙澎湃的校园里,哈里森看起来就像是来自另一个世界的异数,与这里的雄心勃勃格格不入,无动于衷地埋头研究着他的文学和花园。对那时的我来说,他仿佛一个居于高速运动漩涡中心的风眼,无事发生,显得凝滞无趣。如今,经历了一些人生的湍流和风暴,偶然与他的书相遇时,才体会到书中悠然自若的气息的可贵之处,它意味着一种非凡的定力。

哈里森在书中描写了一处隐匿在斯坦福校园深处的金斯哥特花园。七年前,我完全无意在斯坦福显赫阔绰的校园中寻觅这样一处远离权势场的幽境,它也完全向我这样一个无心者隐藏起自身。

如今,通过这本书,它向我揭开了面纱,却只能在想象中描摹了。在它几乎总是空无一人的小园子中,唯有一条低矮的石灰石凳可让人歇脚。它的一边被一带树篱围合,有一口池塘,一片草坪,一棵蔚然挺立的橡树和两株鹅掌楸,池塘一端的曲墙上,一丛野蔷薇每年春天穿过松柏的垂枝,以素雅的姿态绽放开来。它没有迂回的纵深,也没有移步换景的宽展,不过,虽可以让人纵览全局,却守着凝练与含蓄,随时辰季节变化显现出各不相同的面貌,从而具有了抒情诗般的晶莹形式,从任何一个角度都可打量它变化着的整体。

阿让特伊莫奈花园里的卡美伊·莫奈和孩子

正是它别无目的之纯粹,虽几乎无人知晓它的存在,却如斯坦福默默脉动的心脏,打开一扇通往未知世界和隐藏秩序的门户。也许正是由于哈里森时常徜徉于这处花园中,他才能在躁动与喧哗的硅谷保持着超然的恬淡吧。花园深处的静谧,还有它全然不张扬的生命历程中自然律岿然不动的定力,正是力量的源泉。

被遗忘的快乐

黑暗时代,我们仍然可以拥有快乐吗?快乐在什么意义上是不背离道德的,是无损甚至丰富人性的?对这个问题,古希腊哲学家曾给出过求解的路径,这些小径穿过花园。

公元前306年,笼罩希腊的黑暗日渐浓重,35岁的伊壁鸠鲁离开雅典城,迁居郊区。他在雅典第普伦城门外购置了一小块园地,是一个面积不大的小花园。在他之前,感受到威胁袭来的柏拉图也放弃了从政的想法,退居雅典郊区办学。与柏拉图的学园不同的是,伊壁鸠鲁园地的地产契约由他本人署名,是一处私产,可以免受雅典城视察官的监督,享有今人所说的“学术自由”。

玻璃杯中盛开的杏花(梵高)

在雅典,伊壁鸠鲁目睹了争端四起的公众生活给奉献于它的人所带来的失望和苦难,看到了雅典政治家在面对民主威胁时耻辱的结局:演说家希佩里德斯被处死,狄摩西尼为了避免被众人处死的命运自行结束了生命,年轻的柏拉图目睹了满是阴谋诡计的荒唐政治剧。与柏拉图,以及几乎所有其他希腊哲人——毕达哥拉斯、亚里士多德、伯克利等——不同的是,伊壁鸠鲁不认为一个人必须通过作为城邦的一员来实现潜能,主张规避城邦的喧嚣骚动和权力纷争,让哲学服从于“至善”的利益,而不是城邦的利益。

伊壁鸠鲁的花园是一个家庭小菜园,他和他的弟子春播夏种,食用亲手栽培的果蔬。食用并非他们精耕细作的目的,真正的目的在教育:这是领悟大自然法则,感知它荣枯交替,理解水分、土壤、空气和阳光互动平衡的方式,而这一切都可以归结为生命力——最原始却也至善的力量。耕种花园,同时也就是人在德性、精神与心智上的自我修养;古希腊人的生活与思考,与东方哲人的 探索 遥相呼应。

与古希腊哲人的主流思想不同,伊壁鸠鲁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智慧和正义,而是臻于幸福;而“幸福”在他看来,可以无关政治和公民身份。这一点上,伊壁鸠鲁学派与东方哲学中关于心灵的学问有一些相通之处,比如,他把幸福理解为一种从容淡定、不受烦扰的安宁心境,获得这种心境需要日复一日的训练和不间断的维护,最后通过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来获得平和——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像修行——而花园耕作就是修行的旅程。

花园中的劳作不仅揭示一岁一枯荣和生死轮回的自然法则,大自然不羁的狂暴也不时闯入悠然安详的花园里,必须时刻警惕和不断干预,才能在秩序与无序的张力之间维护微妙平衡,获得宁静。宁静的意义是什么?我很喜欢哈里森的诠释。他说,平和的心境让人免受诸如死亡恐惧或负罪感的困扰,“与其说它克服了焦虑,不如说它转化了焦虑,花园幻化了自然,而非征服了自然”。

生之“快乐”,则来自于伊壁鸠鲁花园里那些经过精心栽培而获得的珍贵鲜果。快乐实则与欲望的满足无关,恰好相反,伊壁鸠鲁谴责淫欲、奢华、暴食和自我放纵。与快乐有关的,其实是一个如栽培花园一样悉心培育出的人与人之间的世界,维系这个世界的是个人的与 社会 性美德,这个世界的幸福,包括了和悦相伴、相互倾听和彼此启发的友谊,有人与人之间相待时的温厚儒雅,也有对他人的体恤和真诚的坦率。最让我感怀的是伊壁鸠鲁所提倡的坚韧、希望和感恩,这些德性与古代中国哲学一脉相通,却早已被当代人嗤之以鼻驱赶进遗忘的荒原。面对经济和政治上都陷入混乱困境的雅典,他主张的竟然不是愤怒和抗议,而是无怨恨地忍受困苦,这在一个现代人看来近乎不可思议。

是的,我们已如水在水中般生活于“前瞻”和“将来”的时间观中,忘记了古人曾习惯于望向与我们截然不同的方向——过去。感恩就是面对以往和已有的感念,正是愉悦的回忆给当下和日后带来欣慰,它让人对来日能报以善的期待。这种人生哲学,与我们的“知足常乐,终生不辱”,“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何其异曲同工。

阿斯涅尔沃耶阿格森公园(梵高)

这些失落的德性、目光和心境,也与花园的劳动者那已近消失的埋头劳作的姿态有关。我们这些脱离了土地的城市动物,每当想到自然和远方,顶多只能留意云彩和星空,兴致所至还能想起山川河流,但我们早已忘记如何像园丁那样低头专注于脚下的土地了。只有对一位辛勤劳作的园丁来说,他才能真正领悟到土地是多么优美多变和充满魔力,甚于头顶的云彩。

捷克作家卡雷尔·恰佩克曾风趣地描写过一位真正园丁的肖像画:当你受邀到他的花园中,你会在一大丛常绿植物中发现他的臀部,他说摘好这一株就完工了,但其实当他刚直起身子,马上又会发现地里的几根杂草,然后又发现哪里的花下忘了翻土,进而又决定挪动一下几株靠得太拥挤的花,就这样一直弯腰劳作下去,只留下植物丛中臀部的轮廓给悄然离去的客人。他们能在哪怕有限的一小方地中无休止地劳作下去,无论那里的生命以密集或稀薄、广阔或局促的形式存在,他们专注的仅仅是栽培它们。

花园里的女子(莫奈)

我必须引用这一段每一句都让人击节的话,它们有一种不舍得让人错过的说服力:

伊壁鸠鲁是召唤弟子栽培生命之有限的极少数古代贤哲。他没有号召他们无畏地挑战生之局限,或者坚忍地服从死之必然,而是召唤他们把生命之有限当作幸福的途径与归宿来进行栽培。伊壁鸠鲁注视着黑暗时代的人间,他看到了支配人世的种种荒唐欲念,看到了它驱散平和、消解安宁的变态冲动,看到了它引灾致难的劣性顽习——这些灾难与神明无关,全然归咎于未能将人性赋予人间的人类自身。

阿伦特问,我们一旦被人世驱逐,或者从中隐退,在何种程度上,我们依然对人世负有义务?伊壁鸠鲁则问:如果介于人与人之间的这个世界背叛或扭曲了我们的人性,在何种程度上,我们依然对人性负有义务?这或许正是黑暗时代的古希腊哲学家区别于现代哲学家的地方,可以说,也是古代中国哲学家区别于现代哲学家的地方。

蒙日龙花园一角(莫奈)

如果我们把自己的义务看作对人性的义务,而不是对一个已沦为地狱的人间的义务,我们的抱负就变得朴素得多,规模小得多,实现的可能性也就大得多,正如伊壁鸠鲁的花园并不自诩将雅典从活地狱中拯救出来,而是要在地狱中为人性争取一处空间,培育它生长壮大一样。

还有什么,比地狱之中也依旧保持着平和从容的人性,更能作为人性本身的证明呢?而又有什么,比不能自已的疯狂、层出不穷的欲望和无休无止的焦虑,更能证明人性的堕落和泯灭呢?在伊壁鸠鲁的小花园里,一个古希腊哲学的学派植下了根,它蔓延至整个古代世界。

当我回过头重新读《秘密花园》这本著名的童书时,我充满惊喜地发现,那座让忧郁孤独的孩子们获得友谊、亲情与重生的花园,正是一座伊壁鸠鲁的花园。

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 ,转载请联系后台 。

点击封面图,一键下单

「不焦虑方法论」

三联生活周刊杂志订阅

以小米笔记本、Windows 10、Microsoft Edge版本 为例。

三联少年可以在官方网站“三联生活周刊”网站中的订阅,步骤如下:

1、通过搜索工具检索“三联生活周刊”,选择带有“官网”标识的结果。

2、在页面底部找到“杂志订阅”。

3、在跳转页面中,搜索关键字“少年杂志”,即可找到三联少年进行订阅。

不可以三联周刊是属于中国大陆的媒体。《三联生活周刊》的前身为邹韬奋先生在上世纪20年代创办的《生活周刊》,1995年由三联书店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于北京复刊。《三联生活周刊》栏目丰富,涵盖现代生活,方方面面。该刊物“以敏锐姿态反馈新时代、新观念、新潮流,以鲜明个性评论新热点、新人类、新生活”为办刊宗旨。

可以去邮局订购。

具体的使用方法就是,微信公众号搜索「 中国邮政微邮局」,关注公众号点菜单栏就可以搜索自己要订阅的杂志,付费订阅后,就定期等快递上门了。当然,像三联生活周刊、财新周刊等销量比较大的刊物,都有自家的 App 中读、财新支持订阅。

在审查和互联网的双重冲击下,纸媒发展不容易,对阅读纸媒有需求、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尝试支持一下纸媒。我已经将更多时间用来阅读纸质刊物及书籍,后续会将学习到的内容分享出来,杂志官网只提供了去当地邮局订阅这一种途径。

  • 索引序列
  • 三联生活周刊投稿稿费
  • 三联生活周刊电子期刊
  • 电子杂志三联生活周刊
  • 三联生活周刊近期文章
  • 三联生活周刊杂志订阅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