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 论围城中的比喻修辞毕业论文

论围城中的比喻修辞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

论围城中的比喻修辞毕业论文

黑格尔认为:一切精神活动的目的都在于使人的主观意图与伦理世界和自然界的客观规律的结合,即它的自由,并且成为有意识的。由此可见,艺术的使命在于与现实调和,如果不能调和,则遁入其身。按照黑格儿的观点,对现代人来说,出路只有一条,即到主体的内心自由中寻找避难所。作为艺术,应该有各种表达其意义的手段,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亦不同。“《围城》比任何中国古典讽刺小说优秀,”这是夏志清在《中国近代小说史》对《围城》一书的评论,我却不那么认为。一部好作品,至少应该在某方面具有鲜明的特色,才能显示出作者的独特个性和品质。比如契诃夫的作品辛辣幽默,带着“含泪的微笑”;欧·亨利追求精巧的构思;茨威格擅长描写女性……《围城》所表现出来的是钱钟书的学者式的幽默讽刺。钱钟书的笔调和鲁迅的截然不同。鲁迅用的是锋利无比的匕首,一触见血,给人一种鲜血淋漓的感觉;钱钟书用的是尖锐的长针,乍看之下,对患部没什么用,但像针灸似地对准医疗部位刺下,刺得深,刺得透,一疼之后便觉舒畅无比,让人被刺得心服口服。鲁迅严肃地对待问题,钱钟书漫不经心地提出问题,但抨击人生病态,笑骂人性弱点的用心都是一样的。钱钟书的”愤世嫉俗“不是把不合适宜的老祖宗的话东引西摘地说教;而是通过诙谐、轻描淡写的笔调,把个个读过几本书的所谓的知识分子的龌龊灵魂一一勾画出来。(1)“‘——哼,高松年还要我写篇英文投到外国什志上去发表,让西洋人知道咱们也有牛津剑桥的学风,不知怎样,外国一切好东西到中国没有不走样的。’辛楣叹口气,不知道这正是中国的厉害,天下没敌手,外国东西来一件、毁一件。”有些人怀疑中国是一个大染缸,无论什么外来的东西放进去就变了颜色,这未尝不是事实。(2)“有时候一个人,并不想说谎话,说话以后,环境转变,使他也不得不改变原来的意向。办行政的人尤其难守信用,你只要看每天报上各国政府发言人的谈话就知道……”这是“言行不一致”的人的最好托词。(3)“那些学生虽然外国文不好,卷子上写的外国名字很神气,有的叫‘亚历山大’,有的叫‘伊利沙白’,有的叫‘迭克’,有的叫‘小花朵’(Florrie );有个人叫‘火腿’(Bacon), 因为他的中国名字叫‘培根’……”在语文水准日益低落的今天,这段嘲讽文字可说是现实最好的写照。(4)“高松年直跳起来,假惊异的表情做得惟妙惟肖,比方鸿渐的真惊惶自然得多。他没读话剧,是话剧的不幸而是演员的大幸。”这样讥讽人类假动作的方式,既生动又有趣。上述几近诙谐笑闹的笔调,其实是极高水准的幽默和严肃的综合品,寓正于反的创作,不但含蓄、有趣,而且经得起咀嚼。“作为一个高明的讽刺家,应该是一个高明的刽子手,刀落处头颅已经离开了脖子,犯人尚不知觉”。钱钟书就属于具有这种风格的幽默大师。以上仅是我个人阅读的一些感想和意见,当然是主观大于客观。不过,由于相信绝对的客观不存在,更相信鉴赏文学作品,如果没有个人喜好,便没有文学趣味,那么,所有的文学作品,只不过是一大堆文字堆砌而已,没有多大的意义了。

《围城》比喻中的陌生化技巧文艺创作需要陌生化,因为创作需要不断进行技巧创新,在新的创作下给人新鲜的体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陌生化还能增强美感。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家什克洛夫斯基有这样一段名言:“艺术之所以存在,是为了重新感觉生活,感觉事物,是为了使石头保持石头的模样。艺术的目的在于使人感觉到事物,即看见而不是认出。艺术的手法是使事物陌生化的手法和难化形式的手法。(据此)来增加难度并延长感知时间,因为在艺术中感知的过程就是目的本身,因而应当延长。”这就是说,使用艺术手法来使事物陌生化,使形式发生阻碍,从而拖住注意力,延长感知时间,因而达到感觉美发现美的目的。比喻作为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最注重的是新颖性和奇巧性,这就需要寻求一种陌生化,因此是陌生化技巧的一个最佳试验场所。比喻最忌讳的是雷同与大众化,西方有句名言,说第一个将女人比作花朵的是天才,第二个就是庸才,第三个就是蠢才。跟在别人后面抄袭或摆脱不了大众化的思维模式,这都不能创造出好的比喻。《围城》这部作品历来都脍炙人口,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里面的比喻生动形象,巧夺天工,简直就是一个比喻的大观园,极大地满足了读者们的审美愉悦。钱先生以其惊人的想象力,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经典的比喻意象,使《围城》成为比喻研究者的必读书目。钱先生提出比喻原则:“凡喻必以非类,凡比必于其伦。”用八个字概括“似是而非,是非而是。”指出比喻就是要寻找其相似性。但好的比喻并非仅满足相似性就可以。《围城》中的比喻,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出人意料之外,而突破常规,运用逆反思维来达到陌生化的效果,是其成功的主要原因。具体的陌生化技巧分析如下: 一、拉开距离普通的比喻追求本体和喻体的贴切,但《围城》中的比喻往往刻意拉开本体和喻体的距离,营造一种陌生新奇的氛围。亚里斯多德曾说过:“比喻是天才的标识。”钱钟书先生正具备这种天才的创造力,他根据表达的需要,善于在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类事物中,找到别人未曾发现或难以发现的相似点,用新鲜贴切的喻体,去表现描绘本体,使之形肖而神似。在这点上钱先生不愧为大家,两件看似全然不相干的事物经他的生花妙笔一连,就叫人击掌叫好。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物虽胡越,合则肝胆。”钱先生在谈到如何使比喻新颖创辟时,根据比喻相反相成的道理,也提出拉大喻体和本体之间的距离,认为相比的事物,“不同处愈多愈大,则相同处愈有烘托,分得愈远,则合得愈出人意表,比喻就愈新颖。古罗马修辞学早就指出:相比的事物间距离愈大,比喻的效果愈新奇创辟。”“撮合茫无联系之观念,使千里来相会,得成俪偶。”他为避免平凡,尽量在貌似不伦不类的事物中找出相关联的特征,从而把相隔最远的东西出人意外地结合在一起,达到无理而妙的境界。《围城》中的许多比喻正是根据这一原则创造出来,令人过目难忘。如描写鲍小姐时,除了把她比喻成熟食铺子外,还把她比喻成真理,“又有人叫她'真理',因为据说'真理'是赤裸裸的。鲍小姐并未一丝不挂,所以他们修正为'局部的真理'”。若没有后面一句解释的话,读者一定摸不着头脑,鲍小姐是个实实在在的人,而真理却是虚的,二者几乎没有什么相似点,甚至可说几乎没有什么联系,但作者却从赤裸裸这一概念出发,将二者有机地联系起来,逼真地烘托出鲍小姐的放浪形象。这真是令人匪夷所思,可算上是鬼斧神工之作。二、取其一端普通比喻常常追求本体和喻体的整体相似,钱先生指出,“比喻取其相似性,是只取其一端,非为全体,但是由此一端相似而推及他端。”这就为这种新奇的比喻找到了生存的合理性,也打破了惯常规律。这实际上是追求一种神似,比喻的相似点并不只是直接的,有的是间接的,这种比喻往往与神相通,而不求和形直接相似。刘勰说:“物心貌求,心以理应。刻镂声律,萌芽比兴。”比喻只有重在神似,才能使话语具备化工造物之真态,达到最高的传神的艺术真实。如“他那天晚上的睡眠,宛如粳米粉的线条,没有粘性,拉不长。”睡眠与粳米粉的线条的相似性,只在“拉不长”这一点上,由这间接的一点而推论两者相似,令人倍感新奇。三、多用意喻意喻又称虚喻或抽象式比喻,是用虚幻深奥的喻体去比喻具体的形象。中国古代的比喻多侧重于象喻,所谓“泪眼描将易,愁肠写出难”,因此多用具体的形象去比喻虚无的感情,而对意喻较少涉及。钱先生则运用逆反思维,反其道而行之,毅然闯入意喻这片少人地带,发挥丰富的联想,大力开垦,游刃有余,留下了大量新奇出色、令人叹为观止的比喻。如“{王美玉}便对他一笑,满嘴鲜红的牙根肉,块垒不平像侠客的胸襟,上面疏疏地缀几粒娇羞不肯露出头的黄牙齿。”用侠客打抱不平的精神来形容牙根肉的不平整,貌似古怪,实际上非常有趣,将王美玉的丑态展现得淋漓尽致。这类比喻用比较抽象陌生的事物作比,突破了比喻的常态和惯性,让人一下子就获得一种别致新颖的体验。四、以丑为美人们往往喜欢从唯美的角度去选择喻体,但钱先生独辟蹊径,以丑为美,避免了陷入常规思维的圈套,令人获得新鲜独特的感受。钱先生喜欢“取譬于秽琐事物”,这也从另一方面体现出陌生化。如“这一张文凭,仿佛有亚当、夏娃下身那片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小小一方纸能把一个人的空疏、寡陋、愚笨都掩盖起来。”亚当、夏娃下身的树叶,一般人不会提起,似乎难登大雅之堂,但钱先生信手拈来,准确地用来形容这张假文凭,将其说得如此不堪,使读者禁不住发出会心一笑。五、加入夸张《围城》中的比喻往往与夸张等修辞手法联系起来,超越了一般比喻的单纯,显得更加形象与特别。在《围城》里,几乎每个人都是被揶揄的对象,外貌和神情是被调侃最多的,通常是漫画化,在运用比喻的同时往往加入夸张等辅助手段,令整个画面更加滑稽。如“褚哲学家害馋痨地看着苏小姐,大眼珠仿佛哲学家谢林的'绝对观念',像'手枪里弹出的子药',险的突破眼眶,迸碎眼镜。”把褚慎明的丑态毕现出来。这种比喻往往奇妙生动,联想与众不同,诙谐多彩,令人忍俊不禁,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六、主观解释《围城》中的比喻常有主观解释的作用,用作者的独特理解去表达一种与众不同的观念。比喻虽然所实现的一般是本、喻体间共同的附加意义,而非理性意义,不能介入定义去解释事物,但仍肩负着一定的辅助解释功能。因此,作者可根据自己的意趣,运用比喻去阐释事物,发表自己的看法。如“{沈太太}嘴唇涂的浓胭脂给唾沫进了嘴,把黯黄崎岖的牙齿染道红痕,血淋淋的像侦探小说里谋杀案的线索。”这里把嘴边的红痕解释成谋杀案的线索,想象奇特,有很强的主观性,表现了一种厌恶与抗拒的心理。这种解释功能体现为喻体意义对本体意义的重新覆盖,实际上是对事物的重新解读,独特的解释突破了人云亦云的窠臼,给人陌生新鲜的感觉。七、喧宾夺主普通比喻以本体为主,喻体为辅,但《围城》中的一些比喻却颠倒过来,制造一种新奇性。大凡巧比妙喻,其喻体都有一定的自指性,当自指性强烈时,喻体甚至喧宾夺主,这时本体成了陪衬,喻体成了焦点,而且无不寄寓作者的褒贬。如“她{唐小姐}眼睛并不顶大,可是灵活温柔,反衬得许多女人的大眼睛只像政治家讲的大话,大而无当。”这里作者虽然把大眼睛比作大话,但关键并不在于它们的相似点,作者的意图是借题发挥,对政治家给予讽刺与抨击,看似漫不经心,实则言此意彼,指桑骂槐,表现了作者的高明。八、广采博收钱先生学贯中西,取喻的来源和设喻的范围十分广泛,将许多常人不熟的陌生内容用入比喻中,增强了比喻的新奇感。如“这吻的份量很轻,范围很小,只仿佛清朝官场端茶送客时的把嘴唇抹一抹茶碗边,或者从前西洋法庭见证人宣誓时的把嘴唇碰一碰《圣经》,至多像那些信女们吻西藏活佛或罗马教皇的大脚趾,一种敬而远之的亲近。”这个博喻表现出方鸿渐对苏小姐的情感本质,但更重要的是显现出作者的博学多闻,中西文化中的小细节信手拈来,使作品平添了许多文化内涵,也显现出一种新鲜感觉。 陌生化技巧令《围城》中的比喻新奇趣巧,光彩夺目,完成了对传统比喻的整体提升和超越,成为比喻修辞史中的一座丰碑。《围城》中比喻的妙用李旷钱钟书的《围城》,描写了抗战时期从上海到西南后方的一群受过洋化教育的上层知识分子,在感情和名利场中互相倾轧的灰色生活,展示了他们内心的彷徨无助、精神的空虚无聊和爱情的虚伪无奈。小说展示的是一个令人眼花缭乱的特殊的知识分子群体,实质隐喻着整个人类的宿命。而小说最吸引人的是其别具一格的语言风格。它机智俏皮、尖锐深刻、幽默诙谐,让人常常拍案叫绝。其中,比喻又是最显眼的亮点,它新奇而又贴切,绮丽多彩而又变化无穷。一、深入浅出地喻“围城”“围城”是人生和社会普遍存在的难以逃避的困境,钱老引述了英国和法国的古语作喻。“结婚像金漆的鸟笼,笼外的想飞进去,笼内的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结。”“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抵如此。”这两句比喻将一个抽象的人生问题、哲学问题说得形象生动、具体可感,深入浅出地道出了“围城”困境的内涵和本质。二、活灵活现地刻画人物小说刻画了一群畸形的知识分子的种种丑态和嘴脸,而比喻更使它们穷形尽相。如三闾大学校长高松年那张“肥而结实的脸,像没有发酵的黄面粉馒头”,“刮得光滑的黄脸发亮像擦过油的黄皮鞋”,活现了一张道貌岸然的酒色之徒的嘴脸。那个自称和外国人来往惯的张先生,“总是喜欢在中国话里夹些无谓的英文字,他并无中文难达的新意,需要借英文来讲。所以,他说的话里嵌的英文字,还比不得嘴里嵌的金牙,因为金牙不仅装点,尚可使用,只好比牙缝里的肉屑,表示饭菜吃得好,此外全无用处。”这些精彩而睿智的比喻,一针见血、入木三分地剖析了种种人物怪象,给读者留下鲜明而深刻的印象。三、幽默诙谐地说爱情《围城》里的爱情故事没有轰轰烈烈、惊世骇俗,没有缠绵悱恻、扣人心弦,没有崇高伟大、超凡脱俗,倒是弥漫着无奈、伤感、世俗、滑稽、可笑的味道。钱老用精妙的比喻对他们的恋爱和爱情观作了生动的描述。如出身名门、高傲自负的苏文纨,对爱情一向“待价而沽”,于是“宛如做了好衣服,舍不得穿,锁在箱子里,过两年忽然发现这衣服的样子和花色都落伍了,有些自怅后悔。”可见,苏小姐不过将爱情当作名与利的交换物。爱情需要志同道合,志不同道不合的人很难糅合在一起。所以,“他们虽然亲密,方鸿渐对她的情谊到此为止,好比两条平行线,无论彼此距离怎样近,拉得怎么长,终合不拢成一体。”钱钟书这种独创性的学者式的比喻,不仅能将这些深奥的哲学命题讲得通俗易懂,而且化严肃为轻松,化挖苦为调侃,化长枪大戟为冷眼旁观,显示了一位智者的宽容。围城的比喻到底有何特点?老师说《围城》比喻的特点有二:一是拿抽象的东西比喻形象的东西;二是比喻的本体和喻体看似不相干。记得没错应该是这两点吧。如果在没看围城之前,你如果和我说这么专业的东西,我想你前头说,我后头就忘。我的观点有四:一是作者博采,他视野广阔,只要入他眼的东西,他就能很巧妙得信手拈来,用来比喻他想要比喻的东西,以使自己的文章更生动形象。二是比喻往往让人意想不到。我想,这一二两点结合,基本和你的二是相吻合的。让人意想不到,不就是因为本体和喻体在常人看来是不相干的吗?如果他不博采,又怎能比喻得这么巧妙呢?三是夸张和拟人等手法结合运用,您所说的用抽象的东西来比喻形象的东西,就比如说比喻小孩子眉间的距离宽得像害相思病似的.用你的话说就是用抽象的东西来比喻形象的东西.而作为我们基层的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不能把这作为比喻句的。我们只能说这是个夸张句,有比喻的成分。记得以前有个专家说过,兼而有之的情况下就看更偏向于哪种修辞手法了。我的第四点就是,他的幽默往往也是通过这千姿百态的比喻来体现的。他的比喻自然贴切,他的幽默让人回味无穷。我是探讨围城的幽默问题的。说实话,至于他的比喻我还真没深入研究过。老师当时给了我这个题目,我总算还能说出点儿。自认为分析得还算深刻,可老师却说我只沾了点儿皮毛。可我觉得观点其实根本就是差不多的,只是表述不同罢了。到底是老师太执著于他固有的答案,还是我想的真的太浅薄呢?希望各位指教一二!

钱钟书的围城》一书当中运用了七百多句比喻句,相当于每一段的内容当中就有一句比喻句。能够在一本小说中运用大量的比喻句实属罕见。对此深受震撼,因此想对于《围城》中的比喻句做一个分析,以加深对《围城》的理解。 从《围城》中的几百句比喻句,截取一部分比喻句进行分析。主要是从比喻中的明喻、暗喻、借喻和另一种修辞——借代这四个方面分析分析《围城》比喻句的含义与特点。 明喻:明喻的构成方式是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常用“像、如、似、仿佛、犹如、有如、一般、似的”等一类的喻词。 1.夜仿佛纸浸了油,变成半透明体。“夜”是本体,“仿佛”是比喻词,“浸油的纸”是喻体。它们的相似点是联系前文说的太阳侵占去大部分的夜,那么此时的夜已不再是黑色,被太阳染成透明,而浸了油的纸会变得透明;因此它们的相似点就是透明。 2.海风里含着燥热,胖人身体给炎风吹干了,蒙上一层汗结的盐霜,仿佛刚在巴勒斯坦的死海里洗过澡。死海的盐含量大,以至于无生物生存,因而叫做死海,而胖人身体的盐霜在于汗水过多结成结晶,因此它们的相似点在于盐含量多。 3.忠厚老实人的恶毒,像饭里的砂砾或是出骨鱼片里未净的刺。会给人一种不期待的伤痛。忠厚老实人和饭、鱼片一样干净,没有什么不好的地方。但是老实人的恶毒跟饭里的沙砾或是鱼片带刺一样给接触到它的人不好的感受,因此它们的相似点在于本来完美的事物却有破坏其美好的东西,给人不好的感受。 4.无论如何,从此他们俩的交情像热带植物那样飞快地生长。把“交情”比作“热带植物生长”,形容他们的关系越来越亲密。相似点在于快速改变。 5.打消已起的念头仿佛跟女人怀孕要打胎一样的难受。把“打消念头”比喻为“打胎”,这两者之间的相似点在于同样的让人难受不堪。 6.孙太太眼睛红肿,眼眶似乎饱和着眼泪,像夏天早晨花瓣上的露水,手指那么轻轻一碰就会掉下来。把“眼眶饱和的眼泪”比喻为“花瓣的露水”,两者的相似点都是液体,一碰都会掉落下来。 7.他们俩虽然十分亲密,方鸿渐自信对她的情意到此为止,好比两条平行的直线,无论彼此距离怎么近,拉的怎么长,终合不拢来成为一体。因为方鸿渐自信对她的情意到此为止,意思是说即使现在关系很近,但还是不能在一起。而平行线都是在同一个平面里面,平行线不相交。所以本体与喻体之间的相似点是可以无限接近,但是永远不会相交在一起。 8.生平最恨小城市的摩登姑娘,落伍的时髦,乡气的都市化,活像那第一套中国裁缝仿制的西装,把做样子的外国人旧衣服上两方补丁,也照式在衣袖和裤子上做了。小城市的姑娘虽然接受了外国的文化影响,但是骨子里还是有旧时代的思想,所以显得不恰当。而仿制西装,却把补丁也仿制了。两者相似性在于只会一味的照搬,不会变通,并失去自有的特色。 9.这些花的香味,跟葱蒜的臭味一样,都是植物气息而有荤腥的肉感,像从夏天跳舞会上头发里发泄出来的。“”花的香味”和“头发发泄出来的”。花香来自花的油细胞,发香来自身体产生油脂与洗发水的残留气味的结合。两者都是属于嗅觉所感受到的气味。 10.他那天晚上的睡眠,宛如粳米粉的线条,没有粘性,拉不长。意思是他的睡眠质量不足,断断续续,而粳米性硬少粘,没有粘连性所以拉不长。两者一个属于时间的长度,一个属于事物的长度,都是长度的一种。 11.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都是一种表现对当下现状的不满和无止境的欲望。 暗喻:暗喻也叫隐喻,本体和喻体也都出现,其中用“是、变成、成为、等于”等喻词。 12.苏小姐是砖石一类的硬东西,非鸵鸟或者火鸡的胃消化不掉的。因为苏小姐的地位和能力比方鸿渐高,所以方的父亲认为方鸿渐征服不了苏小姐。而硬东西一般的胃都不能消化,要有很强大的力量才可以。两者的相似点在于征服和被征服的共通之处。 13当然衣服也等于妻子。方鸿渐因为打麻将得了钱然后可以买他一直想要的衣服,然后对张小姐就不放在心上了,意思是衣服比妻子还重要。共同点是借自《三国演义》的“妻子如衣服” 14.女人原是天生的政治动物。人本是高级动物,意识是天生的。而把女人比喻为政治动物,是对政治能力的肯定。相似性是女人和动物都自带天性。 15.比了这种聪明,才学不过是沉淀渣滓。由上下文所知,“这种聪明”比“才学”更高级,是“才学”所不能及的。而渣滓是沉淀剩下的垃圾。所以两者共同点是存在高大与低下之别。 16.辛楣听苏小姐护惜鸿渐,恨不得鸿渐杯里的酒滴滴都化成火油。酒和火油都是液体,都存在化学成分,并遇火会燃烧。 17.结婚是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结婚前是一个人的圈子,结婚后是两个人的圈子,一个人自由则想要两个人的束缚,两个人束缚时希望一个人的自由。和城内城外的人一样,厌倦拥有的,渴望未有的,都是人之本性吧! 18.失恋继以失业,失恋以致失业,真是摔了仰天交还会跌破鼻子。失恋让人痛苦,再加上失业,更是痛上加痛,是内心的痛;而摔交加跌破鼻子是肉体之痛。两者相似点在于都是对人的一种感受。 19.小孩子吸的想是加糖的融化猪油。小孩子吸的奶是液体,也是甜的;而加糖的融化猪油,也是液体状,也是甜的。相似点是甜、液体、颜色相似。 20.眼睛就是不会说话的动物的舌头。眼睛和舌头一样可以表达一些意思。相似点是同为动物的一个器官,都能表达意思。 21.年轻女人的眼泪是秋冬的雨点。把眼泪比作雨点。两者的相似点在于都是液体,都会滴落。 22.咱们是中国乡下婆婆,就安分罢,别出丑啦。汪太太比喻乡下婆婆,是与洋太太相比,什么都不会。而乡下婆婆同样不懂上层交际。相似点是同是人,能力不够。 23.你父亲的头脑都是几千年的古董。把头脑比作古董,父亲的头脑只有旧思想,是与现在新思想对立。而古董也是接受了几千年旧文化的沉淀。所以两者相似点是陈旧,落后。 借喻:借喻不出现本体或不在本句出现,而且借用喻体直接代替本体。 24.现在呢,做了好衣服,舍不得穿,锁在箱里,过一两年忽然发见这衣服的样子和花色都不时髦了,有些自怅自悔。用喻体“不时髦的衣服”来比喻苏小姐过去不随便施与爱情,而现在老了,不能随便挑了。相似点是时髦与过时。 25.也许你喜欢苏小姐死鱼肚那样的白。把苏小姐的白皮肤比喻成“死鱼肚的白”。相似点是同为皮肤所表现出来的颜色。 26.大有青年守节的孀妇不见宠于翁姑的怨抑。把“不见宠的孀妇”来比喻方老先生爱国而不得国的爱。相似点是两者都不到应该有的重视。 27.他常听到心烦,以为他那未婚妻就是给这“盗魂铃”送了性命。用“盗魂铃”来比喻电话铃声。 相似点:都是声音对心智的扰乱。 28.她手上生的五根香肠,灵敏的很。把手指比喻成“五根香肠”,相似点:形状相似,软硬程度相似,都是肉。 29.摇篮也挑选得很好,在平成县乡下一个本地财主大花园里,面溪背山。把“摇篮”比喻成大学,相似点:舒适,安逸。 30.叫化子只能讨到什么吃什么,点菜是轮他不着的。“叫化子”比喻成方鸿渐不得挑选学科来教书,相似点:无选择权,被迫接受。 31.鸿渐对于升级这胡萝卜,眼睛也看饱了,嘴忽然不馋了。把“红萝卜”比喻成高松年升鸿渐为教授,相似点:得不到,都是假像。 32.你希望的好葡萄在后面呢。把“好葡萄”比喻成恋爱中最理想的人,相似点: 都有生命,化学成分相似,都是最好的。 33.他心上的新创口,揭着就痛。本体是失恋的痛,喻体是“新创口”。相似点:心理作用的痛,由人作用而来。 34.生下来一个妖怪。把“妖怪”比喻成刚出生的婴儿。相似点:丑,吓人。 35.他只有一样显著的东西,喉咙里一个大核。把喉结比作“大核”。相似点:形状相似,大小相似。 借代:不直说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借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也叫“换名”。 36.不要烧盘!用“烧盘”的特征代替脸上发热发红,相似点:发烫,发热。 37.我想这迷汤灌错了耳朵。用专有名称“迷汤”代替迷惑人的语言或行为。相似点:迷惑人。 38.我们这些光杆看了真眼红。用专用名称“光杆” 代替没有家眷的人。 相似点:无依无靠。 39.对那一团略具有五官七窍的红肉,并不觉得骄傲。用特征“红肉”代替婴儿。相似点:由细胞构成,都有脂肪、蛋白质,都有血,都有颜色。 40.也去坐冷板凳,我替他惋惜。用具体事物“冷板凳”概括清闲冷落的职务或是受人冷遇。相似点:冷落,无人理会。 41.鸿渐指着那些土馒头问。用具有代表性的“土馒头”代替坟墓。坟墓一般是用土堆砌而成,形状如馒头,所以也叫土馒头。相似点:由土构成,形状相似。 42.洋太太招待得好不好?韩太太是外国人,而中国人惯称外国人为洋人。所以叫洋太太。 43.亏得做官的人栽跟斗。用“栽跟斗”代替受挫,吃亏。 44.汪老头儿是大架子。用“大架子”代替自高自大,装腔作势的作风。 45.让他们知道他们的饭碗一半在我手里。用“饭碗”代替职业、工作。没有工作就没有钱吃饭,所以工作也叫饭碗。 46.在半身着衣镜前远眺自己的“概观”。用“概观”代替整个身体。相似点:表示一个整体 47.报馆里的人会敲竹杠。用“敲竹杠”代替利用别人的弱点或以某种口实为借口来索取财物的行为。相似点”:勒索之意 48.谁都不是自己的出气筒。用“出气筒”代替没有恰当的由头而被人当作发泄怨恨对象的行为。相似点:受气,出气,表现方式相似。 49.可见一个人受马屁的容量,是没有底的。用“马屁”代替谄媚奉承的行为或话语。相似点:表达方式,表达含义一致。 50.“约翰牛”一味吹牛;“山姆大叔”原来只是冰山,不是泰山;至于“法兰西雄鸡”呢,他确有雄鸡的本能。“约翰牛”是英国人的意思,联系是傲慢无礼,像牛一样的;“山姆大叔”是美国的别称。联系是有一商人向美军提供牛肉,他名字的缩写也是美国的缩写。“法兰西雄鸡”是法国的高卢人的法语发音和拉丁语的公鸡发音相似。所以称为法兰西雄鸡。 钱钟书比喻手法的特点:一是把形象事物比作抽象事物、或是把抽象的事具体化。虚实任意互换。二是本体喻体都来源于生活。三是在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类事物中,找到别人未曾发现或难以发现的相似点进行比喻,即:本体与喻体看似不相干。四是一般使用明喻居多,并遵循明喻的使用规则,使用喻词。五是用多种多样的比喻来加强形象性,突出本体特点。六是富有哲理性和针对性。

围城比喻艺术毕业论文

《围城》比喻中的陌生化技巧 文艺创作需要陌生化,因为创作需要不断进行技巧创新,在新的创作下给人新鲜的体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陌生化还能增强美感。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家什克洛夫斯基有这样一段名言:“艺术之所以存在,是为了重新感觉生活,感觉事物,是为了使石头保持石头的模样。艺术的目的在于使人感觉到事物,即看见而不是认出。艺术的手法是使事物陌生化的手法和难化形式的手法。(据此)来增加难度并延长感知时间,因为在艺术中感知的过程就是目的本身,因而应当延长。”这就是说,使用艺术手法来使事物陌生化,使形式发生阻碍,从而拖住注意力,延长感知时间,因而达到感觉美发现美的目的。 比喻作为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最注重的是新颖性和奇巧性,这就需要寻求一种陌生化,因此是陌生化技巧的一个最佳试验场所。比喻最忌讳的是雷同与大众化,西方有句名言,说第一个将女人比作花朵的是天才,第二个就是庸才,第三个就是蠢才。跟在别人后面抄袭或摆脱不了大众化的思维模式,这都不能创造出好的比喻。 《围城》这部作品历来都脍炙人口,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里面的比喻生动形象,巧夺天工,简直就是一个比喻的大观园,极大地满足了读者们的审美愉悦。钱先生以其惊人的想象力,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经典的比喻意象,使《围城》成为比喻研究者的必读书目。钱先生提出比喻原则:“凡喻必以非类,凡比必于其伦。”用八个字概括“似是而非,是非而是。”指出比喻就是要寻找其相似性。但好的比喻并非仅满足相似性就可以。《围城》中的比喻,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出人意料之外,而突破常规,运用逆反思维来达到陌生化的效果,是其成功的主要原因。具体的陌生化技巧分析如下: 一、拉开距离 普通的比喻追求本体和喻体的贴切,但《围城》中的比喻往往刻意拉开本体和喻体的距离,营造一种陌生新奇的氛围。亚里斯多德曾说过:“比喻是天才的标识。”钱钟书先生正具备这种天才的创造力,他根据表达的需要,善于在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类事物中,找到别人未曾发现或难以发现的相似点,用新鲜贴切的喻体,去表现描绘本体,使之形肖而神似。在这点上钱先生不愧为大家,两件看似全然不相干的事物经他的生花妙笔一连,就叫人击掌叫好。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物虽胡越,合则肝胆。”钱先生在谈到如何使比喻新颖创辟时,根据比喻相反相成的道理,也提出拉大喻体和本体之间的距离,认为相比的事物,“不同处愈多愈大,则相同处愈有烘托,分得愈远,则合得愈出人意表,比喻就愈新颖。古罗马修辞学早就指出:相比的事物间距离愈大,比喻的效果愈新奇创辟。”“撮合茫无联系之观念,使千里来相会,得成俪偶。”他为避免平凡,尽量在貌似不伦不类的事物中找出相关联的特征,从而把相隔最远的东西出人意外地结合在一起,达到无理而妙的境界。《围城》中的许多比喻正是根据这一原则创造出来,令人过目难忘。如描写鲍小姐时,除了把她比喻成熟食铺子外,还把她比喻成真理,“又有人叫她'真理',因为据说'真理'是赤裸裸的。鲍小姐并未一丝不挂,所以他们修正为'局部的真理'”。若没有后面一句解释的话,读者一定摸不着头脑,鲍小姐是个实实在在的人,而真理却是虚的,二者几乎没有什么相似点,甚至可说几乎没有什么联系,但作者却从赤裸裸这一概念出发,将二者有机地联系起来,逼真地烘托出鲍小姐的放浪形象。这真是令人匪夷所思,可算上是鬼斧神工之作。 二、取其一端 普通比喻常常追求本体和喻体的整体相似,钱先生指出,“比喻取其相似性,是只取其一端,非为全体,但是由此一端相似而推及他端。”这就为这种新奇的比喻找到了生存的合理性,也打破了惯常规律。这实际上是追求一种神似,比喻的相似点并不只是直接的,有的是间接的,这种比喻往往与神相通,而不求和形直接相似。刘勰说:“物心貌求,心以理应。刻镂声律,萌芽比兴。”比喻只有重在神似,才能使话语具备化工造物之真态,达到最高的传神的艺术真实。如“他那天晚上的睡眠,宛如粳米粉的线条,没有粘性,拉不长。”睡眠与粳米粉的线条的相似性,只在“拉不长”这一点上,由这间接的一点而推论两者相似,令人倍感新奇。 三、多用意喻 意喻又称虚喻或抽象式比喻,是用虚幻深奥的喻体去比喻具体的形象。中国古代的比喻多侧重于象喻,所谓“泪眼描将易,愁肠写出难”,因此多用具体的形象去比喻虚无的感情,而对意喻较少涉及。钱先生则运用逆反思维,反其道而行之,毅然闯入意喻这片少人地带,发挥丰富的联想,大力开垦,游刃有余,留下了大量新奇出色、令人叹为观止的比喻。如“{王美玉}便对他一笑,满嘴鲜红的牙根肉,块垒不平像侠客的胸襟,上面疏疏地缀几粒娇羞不肯露出头的黄牙齿。”用侠客打抱不平的精神来形容牙根肉的不平整,貌似古怪,实际上非常有趣,将王美玉的丑态展现得淋漓尽致。这类比喻用比较抽象陌生的事物作比,突破了比喻的常态和惯性,让人一下子就获得一种别致新颖的体验。 四、以丑为美 人们往往喜欢从唯美的角度去选择喻体,但钱先生独辟蹊径,以丑为美,避免了陷入常规思维的圈套,令人获得新鲜独特的感受。钱先生喜欢“取譬于秽琐事物”,这也从另一方面体现出陌生化。如“这一张文凭,仿佛有亚当、夏娃下身那片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小小一方纸能把一个人的空疏、寡陋、愚笨都掩盖起来。”亚当、夏娃下身的树叶,一般人不会提起,似乎难登大雅之堂,但钱先生信手拈来,准确地用来形容这张假文凭,将其说得如此不堪,使读者禁不住发出会心一笑。 五、加入夸张 《围城》中的比喻往往与夸张等修辞手法联系起来,超越了一般比喻的单纯,显得更加形象与特别。在《围城》里,几乎每个人都是被揶揄的对象,外貌和神情是被调侃最多的,通常是漫画化,在运用比喻的同时往往加入夸张等辅助手段,令整个画面更加滑稽。如“褚哲学家害馋痨地看着苏小姐,大眼珠仿佛哲学家谢林的'绝对观念',像'手枪里弹出的子药',险的突破眼眶,迸碎眼镜。”把褚慎明的丑态毕现出来。这种比喻往往奇妙生动,联想与众不同,诙谐多彩,令人忍俊不禁,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六、主观解释 《围城》中的比喻常有主观解释的作用,用作者的独特理解去表达一种与众不同的观念。比喻虽然所实现的一般是本、喻体间共同的附加意义,而非理性意义,不能介入定义去解释事物,但仍肩负着一定的辅助解释功能。因此,作者可根据自己的意趣,运用比喻去阐释事物,发表自己的看法。如“{沈太太}嘴唇涂的浓胭脂给唾沫进了嘴,把黯黄崎岖的牙齿染道红痕,血淋淋的像侦探小说里谋杀案的线索。”这里把嘴边的红痕解释成谋杀案的线索,想象奇特,有很强的主观性,表现了一种厌恶与抗拒的心理。这种解释功能体现为喻体意义对本体意义的重新覆盖,实际上是对事物的重新解读,独特的解释突破了人云亦云的窠臼,给人陌生新鲜的感觉。 七、喧宾夺主 普通比喻以本体为主,喻体为辅,但《围城》中的一些比喻却颠倒过来,制造一种新奇性。大凡巧比妙喻,其喻体都有一定的自指性,当自指性强烈时,喻体甚至喧宾夺主,这时本体成了陪衬,喻体成了焦点,而且无不寄寓作者的褒贬。如“她{唐小姐}眼睛并不顶大,可是灵活温柔,反衬得许多女人的大眼睛只像政治家讲的大话,大而无当。”这里作者虽然把大眼睛比作大话,但关键并不在于它们的相似点,作者的意图是借题发挥,对政治家给予讽刺与抨击,看似漫不经心,实则言此意彼,指桑骂槐,表现了作者的高明。 八、广采博收 钱先生学贯中西,取喻的来源和设喻的范围十分广泛,将许多常人不熟的陌生内容用入比喻中,增强了比喻的新奇感。如“这吻的份量很轻,范围很小,只仿佛清朝官场端茶送客时的把嘴唇抹一抹茶碗边,或者从前西洋法庭见证人宣誓时的把嘴唇碰一碰《圣经》,至多像那些信女们吻西藏活佛或罗马教皇的大脚趾,一种敬而远之的亲近。”这个博喻表现出方鸿渐对苏小姐的情感本质,但更重要的是显现出作者的博学多闻,中西文化中的小细节信手拈来,使作品平添了许多文化内涵,也显现出一种新鲜感觉。 陌生化技巧令《围城》中的比喻新奇趣巧,光彩夺目,完成了对传统比喻的整体提升和超越,成为比喻修辞史中的一座丰碑。 《围城》中比喻的妙用 李旷 钱钟书的《围城》,描写了抗战时期从上海到西南后方的一群受过洋化教育的上层知识分子,在感情和名利场中互相倾轧的灰色生活,展示了他们内心的彷徨无助、精神的空虚无聊和爱情的虚伪无奈。小说展示的是一个令人眼花缭乱的特殊的知识分子群体,实质隐喻着整个人类的宿命。 而小说最吸引人的是其别具一格的语言风格。它机智俏皮、尖锐深刻、幽默诙谐,让人常常拍案叫绝。其中,比喻又是最显眼的亮点,它新奇而又贴切,绮丽多彩而又变化无穷。 一、深入浅出地喻“围城” “围城”是人生和社会普遍存在的难以逃避的困境,钱老引述了英国和法国的古语作喻。“结婚像金漆的鸟笼,笼外的想飞进去,笼内的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结。”“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抵如此。”这两句比喻将一个抽象的人生问题、哲学问题说得形象生动、具体可感,深入浅出地道出了“围城”困境的内涵和本质。 二、活灵活现地刻画人物 小说刻画了一群畸形的知识分子的种种丑态和嘴脸,而比喻更使它们穷形尽相。如三闾大学校长高松年那张“肥而结实的脸,像没有发酵的黄面粉馒头”,“刮得光滑的黄脸发亮像擦过油的黄皮鞋”,活现了一张道貌岸然的酒色之徒的嘴脸。那个自称和外国人来往惯的张先生,“总是喜欢在中国话里夹些无谓的英文字,他并无中文难达的新意,需要借英文来讲。所以,他说的话里嵌的英文字,还比不得嘴里嵌的金牙,因为金牙不仅装点,尚可使用,只好比牙缝里的肉屑,表示饭菜吃得好,此外全无用处。” 这些精彩而睿智的比喻,一针见血、入木三分地剖析了种种人物怪象,给读者留下鲜明而深刻的印象。 三、幽默诙谐地说爱情 《围城》里的爱情故事没有轰轰烈烈、惊世骇俗,没有缠绵悱恻、扣人心弦,没有崇高伟大、超凡脱俗,倒是弥漫着无奈、伤感、世俗、滑稽、可笑的味道。钱老用精妙的比喻对他们的恋爱和爱情观作了生动的描述。如出身名门、高傲自负的苏文纨,对爱情一向“待价而沽”,于是“宛如做了好衣服,舍不得穿,锁在箱子里,过两年忽然发现这衣服的样子和花色都落伍了,有些自怅后悔。”可见,苏小姐不过将爱情当作名与利的交换物。爱情需要志同道合,志不同道不合的人很难糅合在一起。所以,“他们虽然亲密,方鸿渐对她的情谊到此为止,好比两条平行线,无论彼此距离怎样近,拉得怎么长,终合不拢成一体。” 钱钟书这种独创性的学者式的比喻,不仅能将这些深奥的哲学命题讲得通俗易懂,而且化严肃为轻松,化挖苦为调侃,化长枪大戟为冷眼旁观,显示了一位智者的宽容。 围城的比喻到底有何特点? 老师说《围城》比喻的特点有二:一是拿抽象的东西比喻形象的东西;二是比喻的本体和喻体看似不相干。记得没错应该是这两点吧。如果在没看围城之前,你如果和我说这么专业的东西,我想你前头说,我后头就忘。我的观点有四:一是作者博采,他视野广阔,只要入他眼的东西,他就能很巧妙得信手拈来,用来比喻他想要比喻的东西,以使自己的文章更生动形象。二是比喻往往让人意想不到。我想,这一二两点结合,基本和你的二是相吻合的。让人意想不到,不就是因为本体和喻体在常人看来是不相干的吗?如果他不博采,又怎能比喻得这么巧妙呢?三是夸张和拟人等手法结合运用,您所说的用抽象的东西来比喻形象的东西,就比如说比喻小孩子眉间的距离宽得像害相思病似的.用你的话说就是用抽象的东西来比喻形象的东西.而作为我们基层的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不能把这作为比喻句的。我们只能说这是个夸张句,有比喻的成分。记得以前有个专家说过,兼而有之的情况下就看更偏向于哪种修辞手法了。我的第四点就是,他的幽默往往也是通过这千姿百态的比喻来体现的。他的比喻自然贴切,他的幽默让人回味无穷。 我是探讨围城的幽默问题的。说实话,至于他的比喻我还真没深入研究过。老师当时给了我这个题目,我总算还能说出点儿。自认为分析得还算深刻,可老师却说我只沾了点儿皮毛。可我觉得观点其实根本就是差不多的,只是表述不同罢了。到底是老师太执著于他固有的答案,还是我想的真的太浅薄呢?希望各位指教一二!

《围城》比喻艺术手法分析论文

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围城》比喻艺术手法分析论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摘要 :

《围城》一书中的比喻生动活泼、幽默风趣、凝聚智慧,自从20世纪五十年代问世以来一直都是学者研究的重要对象。这些像珍珠一般的比喻为《围城》增添了更为绚丽的色彩。文章从《围城》比喻的新奇性、讽刺幽默性、知识性及博喻这几个方面来分析《围城》中的巧比妙喻,共同感受其独具魅力的语言风格。

关键词 :

钱钟书;比喻;艺术;《围城》

《围城》是钱钟书写的唯一一部长篇小说,于1944年动笔,1946年完成,一经问世,便在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文坛上掀起了千层巨浪。据统计,在《围城》这部23万余字的小说中,所用的比喻竟达700多处。[1]诗评家李元洛说:“钱钟书是一位运用比喻的高手,在小说《围城》和他的学术著作中,那精彩的层出不穷的比喻累累然如贯珠子,粲粲然若繁花。”[2]由此可见,钱钟书对比喻恰到好处的运用是《围城》这部小说成功的一大因素。据此,本论文试从《围城》比喻的新奇性、讽刺幽默性、知识性及博喻这几个方面来论述《围城》的比喻艺术。

一、《围城》比喻的新奇性

比喻的生命在于相似点,一般的比喻,本体和喻体往往处在相近的环境中,两者的相似点十分明显,在阅读时,读者极易产生一种认同感,这种类型的比喻便是采用了“化陌生为熟悉”①的手法,然而钱钟书却不按常理出牌,他采用的是“化熟悉为陌生”的比喻路径,这一点我们可以在《围城》中很明显地感觉出来。钱钟书所写的比喻句,在让比喻中的本体与喻体相吻合的同时,又将本体与喻体的距离拉开,起了一种陌生化的效果,在思维上产生一种跳跃性的感觉,给人带来一种新奇之美。钱钟书在《七缀集读<拉奥孔>》中对比喻的真髓进行了这样的阐述:“比喻体现了相反相成的道理。所比的事物有相同之处,否则彼此无法合拢;它们又有不同之处,否则彼此无法分辨。两者全不合。不能相比;两者全不分,无须相比――夸饰以不能为能,譬喻以不同类为类,理无二致,不同处愈多愈大,则相同处愈有烘托;分得愈远,则合得愈出人意表,比喻就愈新颖。”[3]在看小说时,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钱钟书所运用的那些比喻,有很大一部分比喻他们的本体和喻体这两个事物联系很少,差别很大,乍一眼看去,一时之间很难看出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之处,但是当你回味一番,就会有恍然大悟之感,而后不禁赞叹其新奇精妙。这样的例子在文中比比皆是,就比如小说中对于“鲍小姐”的描写,钱钟书这样写道:

她只穿绯红抹胸,海蓝色贴肉短裤,露空白皮鞋里露出涂红的指甲――有人叫她“熟食铺子”(charcuterie),因为只有熟肉店会把那许多颜色暖热的肉公开陈列;又有人叫她“真理”,因为据说“真理是赤裸裸的”。鲍小姐并未一丝不挂,所以他们修正为“局部真理”。(P5)

在我初读《围城》时,看到这段对鲍小姐的经典描写――绯红抹胸,海蓝色贴肉短裤,露空白皮鞋里露出涂红的指甲,这不正是现今夏日街头那些漂亮女孩的经典装束嘛!而在当时这样的装束却是“熟食铺子”、“局部真理”了。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对于鲍小姐的描写,钱钟书用了两个比喻。第一个比喻是用“熟食铺子”来喻指鲍小姐的形体,“熟食铺子”去过菜场的人应该都知道,那是卖一些卤的鸡、鸭、鹅等熟食的店铺,钱钟书把鲍小姐裸露在外的形体比作熟食铺子,这两者的相似度可以说非常的高,我们一看就能理解作者设喻的目的。而第二个比喻作者写得就比较新奇,比较耐人寻味,他运用的是“真理”这个抽象的概念。鲍小姐裸露的形体和真理的相似之处在于都是“赤裸裸”的,但是鲍小姐又不是真的一丝不挂,所以又将鲍小姐进一步阐释为“局部真理”。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看到一个非常肉感而又浅薄,放荡不羁的女性形象。这样的比喻可谓惟妙惟肖,又令人忍俊不禁。这种比喻,将一个抽象的事物来比喻一个具体的形象,化形象为抽象,将真理与人的肉体结合在一起,崇高与低俗碰撞出新奇之喻。

这样新奇的比喻还有很多,比如“那时候苏小姐把自己的爱情看得太名贵了,不肯随便施与。现在呢,宛如做了好衣服,舍不得穿,锁在箱里,过一两年忽然发现这衣服的样子和花色都不时髦了,有些自怅自悔。”(P11)“方鸿渐给鲍小姐一眼看的自尊心像泄尽气的橡皮车胎。”(P19)“无数的雨线飞蛾见火似的匆忙扑向这光圈里来。”(P142)“按捺不下的好奇心和希冀像火炉上烧滚的水,勃勃地掀动壶盖。”(P179)这些比喻讲求的都是新奇。爱情和衣服、自尊心和橡皮车胎、雨线和飞蛾、好奇心和开水,这些看起来都是些毫不相干的东西,但是钱钟书却能将这些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加入自己独到的见解,将它们巧妙地结合起来,让读者读来很有新奇之感。

二、《围城》比喻的讽刺幽默性

当代著名作家谌容说:“生活中不能没有幽默,文学艺术中也不能没有幽默。生活中缺少了幽默,索然无味。文学艺术中缺少了幽默那就更糟。”《围城》是一部素有“中国现代《儒林外史》”之称的小说,它继承与发扬了《儒林外史》那种“无一贬词,而情伪毕露”的风格。[4]《围城》中的比喻,在讽刺幽默的语句之下,暗藏着很多深刻的哲理意味,在人们为这些讽刺频频发笑之时,同样也领悟了很多深刻的道理。

小说中有写道:“讲师升副教授容易,副教授升教授难上加难。我在华阳大学的时候,他们有这么一比,讲师比通房丫头,教授比夫人,副教授呢,等于如夫人,丫头收房做姨太太,是很普通――至少在以前很普通的事;姨太太要扶正做大太太,那是干犯纲常名教,做不得的。前清不是有副对么?‘为如夫人洗足;赐同进士出身。’有位我们系里的同事,也是个副教授,把它改了一句:‘替如夫人挣气;等副教授出头。’”(P250)

这是汪处厚在听到方鸿渐说高松年并没有确切答复他是否升做教授时说的一段话。这段话将当时中国大学里的情况通过比喻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出来。我们先来看下这段话的本体,“讲师”、“教授”、“副教授”这些都是学校里教师的职称,而喻体是“丫头”、“夫人”、“如夫人”这些都是中国封建时期一夫多妻制的产物。这两者放在一起,前者代表的是尊贵高尚的社会知识分子,而后者可谓是一种低贱卑俗的喻体,这样就给人一种强烈的反差。“丫头”做“姨太太”很普通,喻指“讲师”升为“如夫人”是很常见的。“姨太太要扶正做大太太,那是干犯纲常名教,做不得的'。”,表明“副教授”变成“教授”是不可能的,也就是说“副教授”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永无出头之日。通过钱钟书的笔墨,我们可以了解到在当时社会,副教授是一个多么尴尬的存在,既升不了官也降不了职。在现今大学的教育制度下,教师们能够凭借自己的才学一步一步地评上更高的职称,但在当时这个教育事业不受重视的时代,这是不可能的事情。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很多具有博才的大家们在当时的处境很艰难,他们得不到重用,更得不到重视。同样的,我们也能够从中体会到即使是在学院这样看起来及其清净的地方,同样存在着各种明争暗斗。 在学校中,“讲师”、“教授”与“副教授”他们关系的融洽只是浮于表面,在背后是一种尔虞我诈的冷漠关系,在这场事关个人名利得失的斗争中,多少学者殁落于此。这样的比喻,在让人倍感幽默之时,又给人以苦涩之感,让人回味。[5]

《围城》的讽刺,不仅仅有对当时那些不堪的社会现象的讽刺,还有对身处污浊社会之中的那些可鄙可笑的可怜人的犀利的讽刺。例如文中赵辛楣和方鸿渐在争辩时对校长高松年的评论:

事实上,一个人的缺点正像猴子的尾巴,猴子蹲在地面的时候,尾巴是看不见的,直到它向树上爬,就把后部供给大众瞻仰,可是这红臀长尾巴是本来就有并非地位爬高的新标识。(P208)

这句比喻句可谓非常经典,钱钟书将高松年的劣根性一针见血地指了出来。高松年的虚伪本为人所不识,但随着官位的上升,地位的拔高,他的缺点就像爬上高处的猴子将他的红屁股暴露在众人眼下。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高松年的虚伪是一直以来都是存在着的,不是他当了校长之后才有的,而是当了校长之后才更加透彻地显露出来,为人所识。这句话讽刺和嘲弄了这位善于玩弄权术、背信弃义的伪君子在爬上校长地位后所显示的恶劣本性。

三、《围城》比喻的知识性及博喻

众所周知,钱钟书是一位博学大师,其次才是一位作家。夏志清教授曾称钱钟书是“(中国)当代第一博学鸿儒”。一位博学鸿儒的作品,其知识性一定非常丰富。在《围城》里,我们可以很明显地觉察到钱钟书的博学多才。[6]在小说中我们可以观察到很多比喻句都有涉及例如中国官场行为、孔孟之道等等古今中外的文化知识以各类典故,更将大文豪苏东坡、哲学家柏拉图、圣人孔子、亚圣孟子等中外著名人物引入书中。同时,钱钟书笔下的比喻句还大量涉及了中西文化素养方面的知识,让他的比喻更具有耀眼的艺术魅力。

先来看下下面这句话:

“这一张文凭,仿佛有亚当夏娃下身那片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P9)

这句话出现在小说的开头,这是方鸿渐在为自己的文凭大费脑筋的时候说的。这句话中出现了“亚当”、“夏娃”等词,很明显这是引用了《圣经》旧约中失乐园这一篇章所讲述的故事。这句话将“一纸文凭”与 “亚当夏娃下身那片树叶”作比,一针见血地点明了这一张文凭发挥着“树叶”的功用,将方鸿渐内心的羞丑都遮蔽起来。紧接着,方鸿渐又利用自己从“哲学系” 学得知识,为自己的假的文凭开脱:“撒谎欺有时并非不道德。柏拉图《理想国》里就说兵士对敌人,医生对病人,官吏对民众都应该哄。圣如孔子,还假装生病,哄走了儒悲,孟子甚至对齐宣王也撒谎装病……买张文凭去哄他们,好比前清时代花钱捐个官,或英国殖民地商人向帝国府库报效几万镑换个爵士头衔,光耀门楣,也是孝子贤婿应有的承欢养志。”(P10)这段话提到了很多中西文化知识,不仅将柏拉图、孔子、孟子等一些古今中外非常有名的哲学家引入比喻句中,还涉及了清朝的捐官和英国换爵的事件,凸显了知识性及博喻的特征。

《围城》中精彩的比喻还有很多,富有哲理的比喻更是比比皆是。无论是比喻的新奇,幽默还是知识性,在给我们带来幽默与欢笑的同时也引发了我们对社会现实的思考,从而为《围城》增添了一重别样的色彩,让无数学者为之叹服。

注释:

①文学理论家乔纳森卡勒为比喻下的定义:比喻是认知的一种基本形式,通过把一种事物看成另一种事物而认识了它。比喻的本体对接受者来说是陌生的,是异质经验的认知,因而要用一个对接受者而言较为熟悉的喻体,通过使接收者同质的认知经验达到其对本体概念的认知。

参考文献:

[1]黄维梁.《与钱钟书论譬喻》.香港明报月刊,1983年,第172期.

[2]朱志宏.试论《围城》的比喻艺术[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02).

[3]钱钟书.七缀集(修订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4]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二十三篇《清之讽刺小说》,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1月版.

[5]阮学云.浅析《围城》比喻艺术,华东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江西南昌330013.

[6]夏志清.重会钱钟书纪实》,1979年,第6期.

钱钟书的围城》一书当中运用了七百多句比喻句,相当于每一段的内容当中就有一句比喻句。能够在一本小说中运用大量的比喻句实属罕见。对此深受震撼,因此想对于《围城》中的比喻句做一个分析,以加深对《围城》的理解。 从《围城》中的几百句比喻句,截取一部分比喻句进行分析。主要是从比喻中的明喻、暗喻、借喻和另一种修辞——借代这四个方面分析分析《围城》比喻句的含义与特点。 明喻:明喻的构成方式是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常用“像、如、似、仿佛、犹如、有如、一般、似的”等一类的喻词。 1.夜仿佛纸浸了油,变成半透明体。“夜”是本体,“仿佛”是比喻词,“浸油的纸”是喻体。它们的相似点是联系前文说的太阳侵占去大部分的夜,那么此时的夜已不再是黑色,被太阳染成透明,而浸了油的纸会变得透明;因此它们的相似点就是透明。 2.海风里含着燥热,胖人身体给炎风吹干了,蒙上一层汗结的盐霜,仿佛刚在巴勒斯坦的死海里洗过澡。死海的盐含量大,以至于无生物生存,因而叫做死海,而胖人身体的盐霜在于汗水过多结成结晶,因此它们的相似点在于盐含量多。 3.忠厚老实人的恶毒,像饭里的砂砾或是出骨鱼片里未净的刺。会给人一种不期待的伤痛。忠厚老实人和饭、鱼片一样干净,没有什么不好的地方。但是老实人的恶毒跟饭里的沙砾或是鱼片带刺一样给接触到它的人不好的感受,因此它们的相似点在于本来完美的事物却有破坏其美好的东西,给人不好的感受。 4.无论如何,从此他们俩的交情像热带植物那样飞快地生长。把“交情”比作“热带植物生长”,形容他们的关系越来越亲密。相似点在于快速改变。 5.打消已起的念头仿佛跟女人怀孕要打胎一样的难受。把“打消念头”比喻为“打胎”,这两者之间的相似点在于同样的让人难受不堪。 6.孙太太眼睛红肿,眼眶似乎饱和着眼泪,像夏天早晨花瓣上的露水,手指那么轻轻一碰就会掉下来。把“眼眶饱和的眼泪”比喻为“花瓣的露水”,两者的相似点都是液体,一碰都会掉落下来。 7.他们俩虽然十分亲密,方鸿渐自信对她的情意到此为止,好比两条平行的直线,无论彼此距离怎么近,拉的怎么长,终合不拢来成为一体。因为方鸿渐自信对她的情意到此为止,意思是说即使现在关系很近,但还是不能在一起。而平行线都是在同一个平面里面,平行线不相交。所以本体与喻体之间的相似点是可以无限接近,但是永远不会相交在一起。 8.生平最恨小城市的摩登姑娘,落伍的时髦,乡气的都市化,活像那第一套中国裁缝仿制的西装,把做样子的外国人旧衣服上两方补丁,也照式在衣袖和裤子上做了。小城市的姑娘虽然接受了外国的文化影响,但是骨子里还是有旧时代的思想,所以显得不恰当。而仿制西装,却把补丁也仿制了。两者相似性在于只会一味的照搬,不会变通,并失去自有的特色。 9.这些花的香味,跟葱蒜的臭味一样,都是植物气息而有荤腥的肉感,像从夏天跳舞会上头发里发泄出来的。“”花的香味”和“头发发泄出来的”。花香来自花的油细胞,发香来自身体产生油脂与洗发水的残留气味的结合。两者都是属于嗅觉所感受到的气味。 10.他那天晚上的睡眠,宛如粳米粉的线条,没有粘性,拉不长。意思是他的睡眠质量不足,断断续续,而粳米性硬少粘,没有粘连性所以拉不长。两者一个属于时间的长度,一个属于事物的长度,都是长度的一种。 11.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都是一种表现对当下现状的不满和无止境的欲望。 暗喻:暗喻也叫隐喻,本体和喻体也都出现,其中用“是、变成、成为、等于”等喻词。 12.苏小姐是砖石一类的硬东西,非鸵鸟或者火鸡的胃消化不掉的。因为苏小姐的地位和能力比方鸿渐高,所以方的父亲认为方鸿渐征服不了苏小姐。而硬东西一般的胃都不能消化,要有很强大的力量才可以。两者的相似点在于征服和被征服的共通之处。 13当然衣服也等于妻子。方鸿渐因为打麻将得了钱然后可以买他一直想要的衣服,然后对张小姐就不放在心上了,意思是衣服比妻子还重要。共同点是借自《三国演义》的“妻子如衣服” 14.女人原是天生的政治动物。人本是高级动物,意识是天生的。而把女人比喻为政治动物,是对政治能力的肯定。相似性是女人和动物都自带天性。 15.比了这种聪明,才学不过是沉淀渣滓。由上下文所知,“这种聪明”比“才学”更高级,是“才学”所不能及的。而渣滓是沉淀剩下的垃圾。所以两者共同点是存在高大与低下之别。 16.辛楣听苏小姐护惜鸿渐,恨不得鸿渐杯里的酒滴滴都化成火油。酒和火油都是液体,都存在化学成分,并遇火会燃烧。 17.结婚是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结婚前是一个人的圈子,结婚后是两个人的圈子,一个人自由则想要两个人的束缚,两个人束缚时希望一个人的自由。和城内城外的人一样,厌倦拥有的,渴望未有的,都是人之本性吧! 18.失恋继以失业,失恋以致失业,真是摔了仰天交还会跌破鼻子。失恋让人痛苦,再加上失业,更是痛上加痛,是内心的痛;而摔交加跌破鼻子是肉体之痛。两者相似点在于都是对人的一种感受。 19.小孩子吸的想是加糖的融化猪油。小孩子吸的奶是液体,也是甜的;而加糖的融化猪油,也是液体状,也是甜的。相似点是甜、液体、颜色相似。 20.眼睛就是不会说话的动物的舌头。眼睛和舌头一样可以表达一些意思。相似点是同为动物的一个器官,都能表达意思。 21.年轻女人的眼泪是秋冬的雨点。把眼泪比作雨点。两者的相似点在于都是液体,都会滴落。 22.咱们是中国乡下婆婆,就安分罢,别出丑啦。汪太太比喻乡下婆婆,是与洋太太相比,什么都不会。而乡下婆婆同样不懂上层交际。相似点是同是人,能力不够。 23.你父亲的头脑都是几千年的古董。把头脑比作古董,父亲的头脑只有旧思想,是与现在新思想对立。而古董也是接受了几千年旧文化的沉淀。所以两者相似点是陈旧,落后。 借喻:借喻不出现本体或不在本句出现,而且借用喻体直接代替本体。 24.现在呢,做了好衣服,舍不得穿,锁在箱里,过一两年忽然发见这衣服的样子和花色都不时髦了,有些自怅自悔。用喻体“不时髦的衣服”来比喻苏小姐过去不随便施与爱情,而现在老了,不能随便挑了。相似点是时髦与过时。 25.也许你喜欢苏小姐死鱼肚那样的白。把苏小姐的白皮肤比喻成“死鱼肚的白”。相似点是同为皮肤所表现出来的颜色。 26.大有青年守节的孀妇不见宠于翁姑的怨抑。把“不见宠的孀妇”来比喻方老先生爱国而不得国的爱。相似点是两者都不到应该有的重视。 27.他常听到心烦,以为他那未婚妻就是给这“盗魂铃”送了性命。用“盗魂铃”来比喻电话铃声。 相似点:都是声音对心智的扰乱。 28.她手上生的五根香肠,灵敏的很。把手指比喻成“五根香肠”,相似点:形状相似,软硬程度相似,都是肉。 29.摇篮也挑选得很好,在平成县乡下一个本地财主大花园里,面溪背山。把“摇篮”比喻成大学,相似点:舒适,安逸。 30.叫化子只能讨到什么吃什么,点菜是轮他不着的。“叫化子”比喻成方鸿渐不得挑选学科来教书,相似点:无选择权,被迫接受。 31.鸿渐对于升级这胡萝卜,眼睛也看饱了,嘴忽然不馋了。把“红萝卜”比喻成高松年升鸿渐为教授,相似点:得不到,都是假像。 32.你希望的好葡萄在后面呢。把“好葡萄”比喻成恋爱中最理想的人,相似点: 都有生命,化学成分相似,都是最好的。 33.他心上的新创口,揭着就痛。本体是失恋的痛,喻体是“新创口”。相似点:心理作用的痛,由人作用而来。 34.生下来一个妖怪。把“妖怪”比喻成刚出生的婴儿。相似点:丑,吓人。 35.他只有一样显著的东西,喉咙里一个大核。把喉结比作“大核”。相似点:形状相似,大小相似。 借代:不直说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借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也叫“换名”。 36.不要烧盘!用“烧盘”的特征代替脸上发热发红,相似点:发烫,发热。 37.我想这迷汤灌错了耳朵。用专有名称“迷汤”代替迷惑人的语言或行为。相似点:迷惑人。 38.我们这些光杆看了真眼红。用专用名称“光杆” 代替没有家眷的人。 相似点:无依无靠。 39.对那一团略具有五官七窍的红肉,并不觉得骄傲。用特征“红肉”代替婴儿。相似点:由细胞构成,都有脂肪、蛋白质,都有血,都有颜色。 40.也去坐冷板凳,我替他惋惜。用具体事物“冷板凳”概括清闲冷落的职务或是受人冷遇。相似点:冷落,无人理会。 41.鸿渐指着那些土馒头问。用具有代表性的“土馒头”代替坟墓。坟墓一般是用土堆砌而成,形状如馒头,所以也叫土馒头。相似点:由土构成,形状相似。 42.洋太太招待得好不好?韩太太是外国人,而中国人惯称外国人为洋人。所以叫洋太太。 43.亏得做官的人栽跟斗。用“栽跟斗”代替受挫,吃亏。 44.汪老头儿是大架子。用“大架子”代替自高自大,装腔作势的作风。 45.让他们知道他们的饭碗一半在我手里。用“饭碗”代替职业、工作。没有工作就没有钱吃饭,所以工作也叫饭碗。 46.在半身着衣镜前远眺自己的“概观”。用“概观”代替整个身体。相似点:表示一个整体 47.报馆里的人会敲竹杠。用“敲竹杠”代替利用别人的弱点或以某种口实为借口来索取财物的行为。相似点”:勒索之意 48.谁都不是自己的出气筒。用“出气筒”代替没有恰当的由头而被人当作发泄怨恨对象的行为。相似点:受气,出气,表现方式相似。 49.可见一个人受马屁的容量,是没有底的。用“马屁”代替谄媚奉承的行为或话语。相似点:表达方式,表达含义一致。 50.“约翰牛”一味吹牛;“山姆大叔”原来只是冰山,不是泰山;至于“法兰西雄鸡”呢,他确有雄鸡的本能。“约翰牛”是英国人的意思,联系是傲慢无礼,像牛一样的;“山姆大叔”是美国的别称。联系是有一商人向美军提供牛肉,他名字的缩写也是美国的缩写。“法兰西雄鸡”是法国的高卢人的法语发音和拉丁语的公鸡发音相似。所以称为法兰西雄鸡。 钱钟书比喻手法的特点:一是把形象事物比作抽象事物、或是把抽象的事具体化。虚实任意互换。二是本体喻体都来源于生活。三是在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类事物中,找到别人未曾发现或难以发现的相似点进行比喻,即:本体与喻体看似不相干。四是一般使用明喻居多,并遵循明喻的使用规则,使用喻词。五是用多种多样的比喻来加强形象性,突出本体特点。六是富有哲理性和针对性。

【摘要】:《围城》是一部以讽刺知识分子、婚姻、半封建社会及人情世故为主题的小说。作者以幽默、辛辣的笔法讽刺时态弊端。语言风趣幽默, 妙趣横生,人物形象丰富、生动。采用独特的象征, 蕴含着深刻的社会意义和人生哲理。在欣赏《围城》讽刺艺术的同时,也使我们联想到了现实生活。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存在着围城,也引起了我们对围城的深思。【关键词】:围城 讽刺 辩证 《围城》是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部风格独特的长篇小说。作者钱钟书在他所熟悉的生活环境里, 以其生动细腻的笔触表达了他独特的生活感受, 是五四以后新文学中的一部批判现实主义的杰作。《围城》讲述的是20世纪30年代一群知识分子的故事。小说以从欧洲留学回国的青年方鸿渐为中心,以调侃、幽默和极富讽刺意味的笔触,描绘了一群留学生与大学教授在生活、工作和婚姻恋爱等方面遭遇到的重重矛盾和纠葛,揭示了受西方文化影响的知识分子的猥琐灵魂和灰色人生,表现了作者对旧中国西式知识分子的无情嘲弄,以及对中国化了的西方文明的精心审视。《围城》故事的时间跨度只有一年多时间,从结构上来看,基本可以分为三个大部分,即方鸿渐留学归来与恋爱的经历;恋爱失败后从上海赴湖南三闾大学任教半年的经历;不满三闾大学的勾心斗角、黑暗和腐败返回上海,结婚成家在报馆谋职的经历。回国后恋爱的失意、赴三闾大学途中的重重艰险、三闾大学教职员工之间的明争暗斗,成家后家庭成员妯娌之间的摩擦、围城内外的困惑,使他处处受到打击和冷遇,世事的艰辛、世态的冷酷,使方鸿渐感到无处藏身,他只能像关在铁笼里的困兽,虽然不断地拼命挣扎,最终却无法找到出路。小说中方鸿渐这一西式知识分子的形象十分突出。他出身于封建世家,其父亲是前清举人,他靠着其死去的未婚妻(包办婚姻)的父亲(点金银行的周经理)的资助赴欧洲留学,由于他“兴趣颇广、心得全无、生活懒散”,四年中换了几所大学,但却一无所获,没有学到任何专长,眼看着回国在即,最后他不得不从一爱尔兰人手中花40美元得一张“克莱登大学”(子虚乌有的大学)的博士文凭。还有,由于他受西方生活的影响,生活放荡,在回国的船上,他挡不住诱惑,与轻佻的鲍小姐偷情,干那苟且之事。虽然方鸿渐的性格中有不求上进、游戏人生的一面,但他的性格中也有正值和热情的一面。在应邀的一次演讲中,他鄙薄西洋文明给中国带来的只不过是“鸦片和梅毒”;他拒绝大官僚的千金苏文纨的自作多情的许爱,多次揭穿对方的庸俗、势利和虚伪;在三闾大学任教期间,看不惯那里的黑暗的人事制度和同事之间的勾心斗角;还有,当他从职的华美新闻社被敌伪收买后,他没有顾及自己的生存问题和亲友的反对,毅然离开了报馆。可以说,他是一个具有一定民主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但是他在现实生活中却处处碰壁,处处受到冷遇。方鸿渐的悲剧,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那些比较正值的知识分子在黑暗社会这一“围城”中的悲剧命运。小说除了着力塑造方鸿渐这一主要人物形象外,还成功地塑造了其他一些知识分子的形象。如满口仁义道德,但却满腹男盗女娼的封建半旧遗老李梅亭;虚伪庸俗的,以在情场上施展手段而得意的大家闺秀苏文纨;俗不可耐的小胖子“大诗人”曹元朗;外形木讷,内心龌龊卑琐的假洋博士韩学愈;道貌岸然却老奸巨滑的三闾大学校长高松年;溜须拍马、浅薄猥琐的势利小人顾尔谦等。这些活跃在新“新儒林”里的各色人物,真实地再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知识分子灵魂的空虚和精神上的病态。 从艺术成就来看,高超的讽刺幽默手法、大量的、层出不穷的精妙新奇的比喻,以及丰富深广的知识容量,构成了《围城》独特的艺术风格。首先,为了达到讽刺幽默的效果,作者对主人公所见所闻所感的一切事物无不进行戏说调侃、另类的诠释和无情地批判。戏说调侃的行文风格,使读者感到轻松诙谐和耳目一新。如作者对文凭的戏说“这一张文凭,仿佛有亚当、夏娃下身那片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小小一方纸能把一个人的空疏、寡陋、愚笨都遮盖起来。”关于结婚和离婚,作者安排“哲学家”褚慎明说住这样的一段话“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关于图书馆,作者调侃道:“一切图书馆本来像死用功人大考试时的头脑,是学问的坟墓。” 其次,为了达到幽默诙谐的效果,作者在情节的安排上往往故意和读者玩“捉迷藏”。情节明明看似朝这个方向发展,但结果却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使人感到出其不意的荒唐和可笑。例如高中时方鸿渐为了解除封建婚约,给父亲写了一封悲秋的信,被父亲回信点到要害处,并骂了个狗血喷头,但最后这门看似无可救药的封建包办婚姻,却因未婚妻的病逝而使他得以解脱;例如方鸿渐被应邀去演讲,提前准备了的讲稿却因衣服穿错而无法派上用场,于是演讲就变成了完全的真情率真表白和一场闹剧;再如为了争夺苏文纨,赵辛楣苦心安排在宴席上让方鸿渐出丑的计划,在差不多要完全成功时,最后却被无情地证实了赵辛楣在情场上的彻底失败;还有,李梅亭托妓女王美玉买车票的事,眼看要成功了,却因侯营长的无赖态度而泡汤。第三,大量生动精妙的比喻的运用,也为小说的讽刺幽默效果增色不少。例如苏文纨刚出场时,作者对她复杂的心情的描写:“那时苏小姐把自己的爱情看得太名贵了,不肯随便施与。现在呢,宛如做了好衣服,舍不得穿,锁在箱里,过一两年忽然发现这衣服的样子和花色都不时髦了,有些自怅自悔。”如写李梅亭的肖像:“李先生脸上少了那副黑眼睛,两只大白眼睛像剥掉壳的煮熟鸡蛋。”多么令人恶心。还有如“鸿渐饿得睡不熟,身子像没放文件的共事皮包,几乎腹背相贴。”是多么的形象。再如写苏文纨和曹元朗的婚礼场面和二人的窘态:“曹元朗穿了黑呢礼服,忙得满头是汗…我只怕他整个胖身体全化在汗里,象洋蜡烛化成一滩油。苏小姐也紧张难看…新郎新娘脸哭不出笑不出的表情,全不像在干喜事,倒像——不,不像上断头台,是了,是了,像公共场所”谨防扒手“牌子下面那些积犯相惩的表情。”简直惟妙惟肖,其诙谐幽默的效果,真的令人忍俊不禁了! 最后,丰富深广的知识容量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趣味性和思想性,也是《围城》的一大特色。由于作者是一位渊博的学者,因此书中内容涉及到诸如文学、历史、哲学、生物学等许多学科门类,也谈到古典诗词、新诗、书画、中外典故以及许许多多的三教九流的东西。深而广的知识容量,不仅增加了作品的兴味,而且加强了讽刺的效果,开掘了作品题材的意义,使这部小说有着发人深省的思想力量!

初中比喻修辞论文文献综述

一,修辞手法。主要有: 比喻、拟人、排比、对偶、夸张、反问、设问、反复 1.比喻: 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即打比方。 作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的事物解说,帮助人深入理解。 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 类别 特点 本体 比喻词 喻体 例句 明喻 甲像乙 比喻词如 :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犹如 暗喻 甲是乙 比喻词如:是、成为 借喻 甲代乙 没有比喻词,本体不出现 ,只有喻体。 如: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2.拟人: 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3.夸张: 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 作用: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扩大夸张: 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 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缩小夸张: 对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 只能看到巴拿大的一块天地 超前夸张 :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 她还没有端酒怀,就醉了。 4.排比: 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句子或成分排列在一起。 必须三个或者是三个以上的句子。作用:增强语言气氛,加强表达效果。 5.对偶 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6.反复 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音重复某个词语句子。 反复的种类: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7.设问: 为了此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 作用:提醒人们思考,有的为了突出某些内容。 8.反问: 无疑无问,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 二,写作手法: 写作手法属于艺术表现手法(即:艺术手法和表现手法), 具体的表现手法有: 托物言志 借景抒情 叙事抒情 直抒胸臆 对比 衬托 象征 想 象 联想 照应 寓情于景 反衬 烘托 托物起兴 以乐衬哀 渲染 虚实结合 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 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 欲扬先抑 夸张 比喻 拟人 悬念 欲扬先抑 咏物抒情 开门见山 伏笔照应 【不同文体的表现手法各不相同】 抒情散文往往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扬结合、 象征等手法; 记叙文:首尾照应、画龙点睛、巧用修辞、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 议论文:引经据典、巧譬善喻、逆向求异、正反对比、类比推理等; 小说:烘托手法、伏笔和照应、悬念和释念、实写与虚写等。三,描写方法。第一种分类: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一)人物描写: 1.外貌描写(肖像描写) 2.行动描写(动作描写) 3.语言描写 4.心理描写 5.神态描写 (二)环境描写: 1.自然环境描写 是对人物活动的地点、季节、气候、时间,以及场景的描写。它有烘 托人物心情、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点明和突出中心的作用 2.社会环境描写 一般指对社会背景、时代气氛、地域风貌的描写。 第二种分类: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场面描写和细节描写。 1.正面描写(直接描写),是对人或环境的直接描述 2.侧面描写(间接描写),通过对其他人或环境的描写,从侧面烘托所写人物、所写之景从而收到“烘云托月”的效果 3.场面描写,是对许多人参加的大型的社会活动或生活、战斗、劳动、娱乐的场景的描写,反映出社会的面貌和生活的各种侧面,反映出宏观的自然现象。 4.细节描写,是指对表现人物和情节发展有特殊作用,简单的说就是一些细小环节的描写。但愿还算有条理,能对你有所帮助!

撰写文献综述步骤:

1、搜索相关文献

2、评价来源

3、识别主题、辩论和差距

4、概述结构

5、写文献综述

一、何谓文献综述?文献综述是对某一学科、专业或专题的大量文献进行整理筛选、分析研究和综合提炼而成的一种学术论文,是高度浓缩的文献产品。根据其涉及的内容范围不同,综述可分为综合性综述和专题性综述两种类型。所谓综合性综述是以一个学科或专业为对象,而专题性综述则是以一个论题为对象的。学生毕业论文主要为专题性综述。文献综述反映当前某一领域中某分支学科或重要专题的历史现状、最新进展、学术见解和建议,它往往能反映出有关问题的新动态、新趋势、新水平、新原理和新技术等等。文献综述是针对某一研究领域分析和描述前人已经做了哪些工作,进展到何程度,要求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动态、前沿性问题做出较详细的综述,并提供参考文献。作者一般不在其中发表个人见解和建议,也不做任何评论,只是客观概括地反映事实。二、文献综述的特点综合性:综述要"纵横交错",既要以某一专题的发展为纵线,反映当前课题的进展;又要从本单位、省内、国内到国外,进行横的比较。只有如此,文章才会占有大量素材,经过综合分析、归纳整理、消化鉴别,使材料更精练、更明确、更有层次和更有逻辑,进而把握本专题发展规律和预测发展趋势。评述性:是指比较专门地、全面地、深入地、系统地论述某一方面的问题,对所综述的内容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反映作者的观点和见解,并与综述的内容构成整体。一般来说,综述应有作者的观点,否则就不成为综述,而是手册或讲座了。先进性:综述不是写学科发展的历史,而是要搜集最新资料,获取最新内容,将最新的信息和科研动向及时传递给读者。综述不应是材料的罗列,而是对亲自阅读和收集的材料,加以归纳、总结,做出评论和估价。并由提供的文献资料引出重要结论。一篇好的综述,应当是既有观点,又有事实,有骨又有肉的好文章。由于综述是三次文献,不同于原始论文(一次文献),所以在引用材料方面,也可包括作者自己的实验结果、未发表或待发表的新成果。综述的内容和形式灵活多样,无严格的规定,篇幅大小不一,大的可以是几十万字甚至上百万字的专著,参考文献可数百篇乃至数千篇;小的可仅有千余字,参考文献数篇。一般医学期刊登载的多为3000~4000字,引文15~20篇,一般不超过20篇,外文参考文献不应少于1/3。三、综述的内容要求选题要新:即所综述的选题必须是近期该刊未曾刊载过的。一片综述文章,若与已发表的综述文章"撞车",即选题与内容基本一致,同一种期刊是不可能刊用的。说理要明:说理必须占有充分的资料,处处以事实为依据,决不能异想天开地臆造数据和诊断,将自己的推测作为结论写。层次要清:这就要求作者在写作时思路要清,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写到什么程度,前后如何呼应,都要有一个统一的构思。语言要美:科技文章以科学性为生命,但语不达义、晦涩坳口,结果必然阻碍了科技知识的交流。所以,在实际写作中,应不断地加强汉语修辞、表达方面的训练。文献要新:由于现在的综述多为"现状综述",所以在引用文献中,70%的应为3年内的文献。参考文献依引用先后次序排列在综述文末,并将序号置入该论据(引文内容)的右上角。引用文献必须确实,以便读者查阅参考。校者把关:综述写成之后,要请有关专家审阅,从专业和文字方面进一步修改提高。这一步是必须的,因为作者往往有顾此失彼之误,常注意了此一方而忽视了彼一方。有些结论往往是荒谬的,没有恰到好处地反应某一课题研究的"真面目"。这些问题经过校阅往往可以得到解决。四、综述的格式与写法综述一般都包括题名、著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几部分。其中正文部分又由前言、主体和总结组成。前言:用200~300字的篇幅,提出问题,包括写作目的、意义和作用,综述问题的历史、资料来源、现状和发展动态,有关概念和定义,选择这一专题的目的和动机、应用价值和实践意义,如果属于争论性课题,要指明争论的焦点所在。主体:主要包括论据和论证。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比较各种观点的异同点及其理论根据,从而反映作者的见解。为把问题说得明白透彻,可分为若干个小标题分述。这部分应包括历史发展、现状分析和趋向预测几个方面的内容。历史发展:要按时间顺序,简要说明这一课题的提出及各历史阶段的发展状况,体现各阶段的研究水平。现状分析:介绍国内外对本课题的研究现状及各派观点,包括作者本人的观点。将归纳、整理的科学事实和资料进行排列和必要的分析。对有创造性和发展前途的理论或假说要详细介绍,并引出论据;对有争论的问题要介绍各家观点或学说,进行比较,指问题的焦点和可能的发展趋势,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对陈旧的、过时的或已被否定的观点可从简。对一般读者熟知的问题只要提及即可。趋向预测:在纵横对比中肯定所综述课题的研究水平、存在问题和不同观点,提出展望性意见。这部分内容要写得客观、准确,不但要指明方向,而且要提示捷径,为有志于攀登新高峰者指明方向,搭梯铺路。主体部分没有固定的格式,有的按问题发展历史依年代顺序介绍,也有按问题的现状加以阐述的。不论采用哪种方式,都应比较各家学说及论据,阐明有关问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

说明文中的修辞手法:打比方.列数字.下定义.画图表.引用.举列子.分类别.作比较.1打比方:使人们不了解的事物或抽象的事理变得具体、生动、形象.2列数字:用确切的数字说明方式使文章更具说服力.3下定义:用简明扼要的语言给事物下定义。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作者的肯定.4画图表:清晰的将该点展示在我面前.能狠容易地看懂.5引用:引用名人名言的语句来证明自己的某个观点.使文章更具说服力.6举列子:列举事实发生过的事.说明事物的情况或事理.通俗易懂.7分类别:把事物或事理按一定的标准分成若干类,然后依照类别说明事物的特征或事理.8作比较:将自己要说明的事物与另一事物相比较.更突出自己说明对象的某些特点.<如果你做说明文的题.把这8个掌握就差不多了.每个关于修辞方法的问题你回答完后在最后写一句"使文章更具说服力".得分就会比较多.>说明问语言:准确.周密.简洁.<也可以从这个角度去回答>其他文章:比喻.夸张.排比.<一般都考这3个>抓住文章意思.注重理解.加以修饰.就可以了..还有就是文言文的:对偶.白描.互文1对偶:狠多对偶的.如[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山际对竹中.见对窥.来烟对落日.^^^这样的句子读起来很上口.词语意思相近或者相反.2白描.这个用发不多,但需要掌握.如<口技>中的[一桌.一椅.一抚尺而已.]简明的语言.概括了狠多狠多的东西.类似的自己以后多练习练习3互文.这个有点夸张的意思乐.如[开我动搁么.坐我西搁床]一样.本意是木兰狠就没在家里了.回来了便到处坐坐.并不是文中所写的东西方向..还有比如说某些句子中老用到的词语"可能""大概""几乎""一般来说.."等等这些词语狠容易考对它们的理解.这里给你个列子<一般都在议论文里> 也许明天他会走的.我们不是他的谁.如果他回去后就会快乐,我让他走. 这里的"也许"也许表示不确定.也就是说"他"明天可能走也可能不走.这样的词语用在这样的语句中刚好体现了文章中语言的准确性.语文答题方法狠多狠多.我只是一个初3学生.马上中考乐.也许这个会对你有点用处吧.还要注意下优美词句的积累,也狠重要的.!

围城修辞学论文开题报告

她(鲍小姐)绯霞色抹胸,海蓝色贴肉短裤,漏空白皮鞋里露出涂红的指甲……有人叫她“熟肉铺子”,因为只有熟食店会把那许多颜色暖热的肉公开陈列;又有人叫她“真理”,因为据说“真理是赤裸裸的”!鲍小姐因为衣着暴露而被比作“熟肉铺子”,这里作者加了一句扣题的话:“因为只有熟食店会把那许多颜色暖热的肉公开陈列。”这一解释人们就会体会到比喻的妙处,既贴切,又准确。下面一句把她比做“真理”也更进一步的暗合了作者的曲中之意,把鲍小姐衣着暴露,举止轻浮的形象逼真的刻画出来。柔嘉脸上不露任何表情,像下了百叶窗的窗子。不同于男性愤怒时的暴躁,女性的表达情绪的方式往往缓和,明明心中已经波涛汹涌,表面却还是风平浪静,对于女人这种故作镇静的样子,有人形容为“没有表情的表情”,总是还不够形象。钱钟书把柔嘉意外的冷淡和宁静用“下了百叶窗的窗子”来作比喻,极有深度,既把暴风雨将来的压抑渲染出来,又把自己的意图行止完全不外露,给人高深莫测的感觉。完全把握住了女性的心理特征,新奇贴切。

《围城》比喻中的陌生化技巧文艺创作需要陌生化,因为创作需要不断进行技巧创新,在新的创作下给人新鲜的体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陌生化还能增强美感。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家什克洛夫斯基有这样一段名言:“艺术之所以存在,是为了重新感觉生活,感觉事物,是为了使石头保持石头的模样。艺术的目的在于使人感觉到事物,即看见而不是认出。艺术的手法是使事物陌生化的手法和难化形式的手法。(据此)来增加难度并延长感知时间,因为在艺术中感知的过程就是目的本身,因而应当延长。”这就是说,使用艺术手法来使事物陌生化,使形式发生阻碍,从而拖住注意力,延长感知时间,因而达到感觉美发现美的目的。比喻作为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最注重的是新颖性和奇巧性,这就需要寻求一种陌生化,因此是陌生化技巧的一个最佳试验场所。比喻最忌讳的是雷同与大众化,西方有句名言,说第一个将女人比作花朵的是天才,第二个就是庸才,第三个就是蠢才。跟在别人后面抄袭或摆脱不了大众化的思维模式,这都不能创造出好的比喻。《围城》这部作品历来都脍炙人口,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里面的比喻生动形象,巧夺天工,简直就是一个比喻的大观园,极大地满足了读者们的审美愉悦。钱先生以其惊人的想象力,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经典的比喻意象,使《围城》成为比喻研究者的必读书目。钱先生提出比喻原则:“凡喻必以非类,凡比必于其伦。”用八个字概括“似是而非,是非而是。”指出比喻就是要寻找其相似性。但好的比喻并非仅满足相似性就可以。《围城》中的比喻,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出人意料之外,而突破常规,运用逆反思维来达到陌生化的效果,是其成功的主要原因。具体的陌生化技巧分析如下: 一、拉开距离普通的比喻追求本体和喻体的贴切,但《围城》中的比喻往往刻意拉开本体和喻体的距离,营造一种陌生新奇的氛围。亚里斯多德曾说过:“比喻是天才的标识。”钱钟书先生正具备这种天才的创造力,他根据表达的需要,善于在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类事物中,找到别人未曾发现或难以发现的相似点,用新鲜贴切的喻体,去表现描绘本体,使之形肖而神似。在这点上钱先生不愧为大家,两件看似全然不相干的事物经他的生花妙笔一连,就叫人击掌叫好。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物虽胡越,合则肝胆。”钱先生在谈到如何使比喻新颖创辟时,根据比喻相反相成的道理,也提出拉大喻体和本体之间的距离,认为相比的事物,“不同处愈多愈大,则相同处愈有烘托,分得愈远,则合得愈出人意表,比喻就愈新颖。古罗马修辞学早就指出:相比的事物间距离愈大,比喻的效果愈新奇创辟。”“撮合茫无联系之观念,使千里来相会,得成俪偶。”他为避免平凡,尽量在貌似不伦不类的事物中找出相关联的特征,从而把相隔最远的东西出人意外地结合在一起,达到无理而妙的境界。《围城》中的许多比喻正是根据这一原则创造出来,令人过目难忘。如描写鲍小姐时,除了把她比喻成熟食铺子外,还把她比喻成真理,“又有人叫她'真理',因为据说'真理'是赤裸裸的。鲍小姐并未一丝不挂,所以他们修正为'局部的真理'”。若没有后面一句解释的话,读者一定摸不着头脑,鲍小姐是个实实在在的人,而真理却是虚的,二者几乎没有什么相似点,甚至可说几乎没有什么联系,但作者却从赤裸裸这一概念出发,将二者有机地联系起来,逼真地烘托出鲍小姐的放浪形象。这真是令人匪夷所思,可算上是鬼斧神工之作。二、取其一端普通比喻常常追求本体和喻体的整体相似,钱先生指出,“比喻取其相似性,是只取其一端,非为全体,但是由此一端相似而推及他端。”这就为这种新奇的比喻找到了生存的合理性,也打破了惯常规律。这实际上是追求一种神似,比喻的相似点并不只是直接的,有的是间接的,这种比喻往往与神相通,而不求和形直接相似。刘勰说:“物心貌求,心以理应。刻镂声律,萌芽比兴。”比喻只有重在神似,才能使话语具备化工造物之真态,达到最高的传神的艺术真实。如“他那天晚上的睡眠,宛如粳米粉的线条,没有粘性,拉不长。”睡眠与粳米粉的线条的相似性,只在“拉不长”这一点上,由这间接的一点而推论两者相似,令人倍感新奇。三、多用意喻意喻又称虚喻或抽象式比喻,是用虚幻深奥的喻体去比喻具体的形象。中国古代的比喻多侧重于象喻,所谓“泪眼描将易,愁肠写出难”,因此多用具体的形象去比喻虚无的感情,而对意喻较少涉及。钱先生则运用逆反思维,反其道而行之,毅然闯入意喻这片少人地带,发挥丰富的联想,大力开垦,游刃有余,留下了大量新奇出色、令人叹为观止的比喻。如“{王美玉}便对他一笑,满嘴鲜红的牙根肉,块垒不平像侠客的胸襟,上面疏疏地缀几粒娇羞不肯露出头的黄牙齿。”用侠客打抱不平的精神来形容牙根肉的不平整,貌似古怪,实际上非常有趣,将王美玉的丑态展现得淋漓尽致。这类比喻用比较抽象陌生的事物作比,突破了比喻的常态和惯性,让人一下子就获得一种别致新颖的体验。四、以丑为美人们往往喜欢从唯美的角度去选择喻体,但钱先生独辟蹊径,以丑为美,避免了陷入常规思维的圈套,令人获得新鲜独特的感受。钱先生喜欢“取譬于秽琐事物”,这也从另一方面体现出陌生化。如“这一张文凭,仿佛有亚当、夏娃下身那片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小小一方纸能把一个人的空疏、寡陋、愚笨都掩盖起来。”亚当、夏娃下身的树叶,一般人不会提起,似乎难登大雅之堂,但钱先生信手拈来,准确地用来形容这张假文凭,将其说得如此不堪,使读者禁不住发出会心一笑。五、加入夸张《围城》中的比喻往往与夸张等修辞手法联系起来,超越了一般比喻的单纯,显得更加形象与特别。在《围城》里,几乎每个人都是被揶揄的对象,外貌和神情是被调侃最多的,通常是漫画化,在运用比喻的同时往往加入夸张等辅助手段,令整个画面更加滑稽。如“褚哲学家害馋痨地看着苏小姐,大眼珠仿佛哲学家谢林的'绝对观念',像'手枪里弹出的子药',险的突破眼眶,迸碎眼镜。”把褚慎明的丑态毕现出来。这种比喻往往奇妙生动,联想与众不同,诙谐多彩,令人忍俊不禁,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六、主观解释《围城》中的比喻常有主观解释的作用,用作者的独特理解去表达一种与众不同的观念。比喻虽然所实现的一般是本、喻体间共同的附加意义,而非理性意义,不能介入定义去解释事物,但仍肩负着一定的辅助解释功能。因此,作者可根据自己的意趣,运用比喻去阐释事物,发表自己的看法。如“{沈太太}嘴唇涂的浓胭脂给唾沫进了嘴,把黯黄崎岖的牙齿染道红痕,血淋淋的像侦探小说里谋杀案的线索。”这里把嘴边的红痕解释成谋杀案的线索,想象奇特,有很强的主观性,表现了一种厌恶与抗拒的心理。这种解释功能体现为喻体意义对本体意义的重新覆盖,实际上是对事物的重新解读,独特的解释突破了人云亦云的窠臼,给人陌生新鲜的感觉。七、喧宾夺主普通比喻以本体为主,喻体为辅,但《围城》中的一些比喻却颠倒过来,制造一种新奇性。大凡巧比妙喻,其喻体都有一定的自指性,当自指性强烈时,喻体甚至喧宾夺主,这时本体成了陪衬,喻体成了焦点,而且无不寄寓作者的褒贬。如“她{唐小姐}眼睛并不顶大,可是灵活温柔,反衬得许多女人的大眼睛只像政治家讲的大话,大而无当。”这里作者虽然把大眼睛比作大话,但关键并不在于它们的相似点,作者的意图是借题发挥,对政治家给予讽刺与抨击,看似漫不经心,实则言此意彼,指桑骂槐,表现了作者的高明。八、广采博收钱先生学贯中西,取喻的来源和设喻的范围十分广泛,将许多常人不熟的陌生内容用入比喻中,增强了比喻的新奇感。如“这吻的份量很轻,范围很小,只仿佛清朝官场端茶送客时的把嘴唇抹一抹茶碗边,或者从前西洋法庭见证人宣誓时的把嘴唇碰一碰《圣经》,至多像那些信女们吻西藏活佛或罗马教皇的大脚趾,一种敬而远之的亲近。”这个博喻表现出方鸿渐对苏小姐的情感本质,但更重要的是显现出作者的博学多闻,中西文化中的小细节信手拈来,使作品平添了许多文化内涵,也显现出一种新鲜感觉。 陌生化技巧令《围城》中的比喻新奇趣巧,光彩夺目,完成了对传统比喻的整体提升和超越,成为比喻修辞史中的一座丰碑。《围城》中比喻的妙用李旷钱钟书的《围城》,描写了抗战时期从上海到西南后方的一群受过洋化教育的上层知识分子,在感情和名利场中互相倾轧的灰色生活,展示了他们内心的彷徨无助、精神的空虚无聊和爱情的虚伪无奈。小说展示的是一个令人眼花缭乱的特殊的知识分子群体,实质隐喻着整个人类的宿命。而小说最吸引人的是其别具一格的语言风格。它机智俏皮、尖锐深刻、幽默诙谐,让人常常拍案叫绝。其中,比喻又是最显眼的亮点,它新奇而又贴切,绮丽多彩而又变化无穷。一、深入浅出地喻“围城”“围城”是人生和社会普遍存在的难以逃避的困境,钱老引述了英国和法国的古语作喻。“结婚像金漆的鸟笼,笼外的想飞进去,笼内的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结。”“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抵如此。”这两句比喻将一个抽象的人生问题、哲学问题说得形象生动、具体可感,深入浅出地道出了“围城”困境的内涵和本质。二、活灵活现地刻画人物小说刻画了一群畸形的知识分子的种种丑态和嘴脸,而比喻更使它们穷形尽相。如三闾大学校长高松年那张“肥而结实的脸,像没有发酵的黄面粉馒头”,“刮得光滑的黄脸发亮像擦过油的黄皮鞋”,活现了一张道貌岸然的酒色之徒的嘴脸。那个自称和外国人来往惯的张先生,“总是喜欢在中国话里夹些无谓的英文字,他并无中文难达的新意,需要借英文来讲。所以,他说的话里嵌的英文字,还比不得嘴里嵌的金牙,因为金牙不仅装点,尚可使用,只好比牙缝里的肉屑,表示饭菜吃得好,此外全无用处。”这些精彩而睿智的比喻,一针见血、入木三分地剖析了种种人物怪象,给读者留下鲜明而深刻的印象。三、幽默诙谐地说爱情《围城》里的爱情故事没有轰轰烈烈、惊世骇俗,没有缠绵悱恻、扣人心弦,没有崇高伟大、超凡脱俗,倒是弥漫着无奈、伤感、世俗、滑稽、可笑的味道。钱老用精妙的比喻对他们的恋爱和爱情观作了生动的描述。如出身名门、高傲自负的苏文纨,对爱情一向“待价而沽”,于是“宛如做了好衣服,舍不得穿,锁在箱子里,过两年忽然发现这衣服的样子和花色都落伍了,有些自怅后悔。”可见,苏小姐不过将爱情当作名与利的交换物。爱情需要志同道合,志不同道不合的人很难糅合在一起。所以,“他们虽然亲密,方鸿渐对她的情谊到此为止,好比两条平行线,无论彼此距离怎样近,拉得怎么长,终合不拢成一体。”钱钟书这种独创性的学者式的比喻,不仅能将这些深奥的哲学命题讲得通俗易懂,而且化严肃为轻松,化挖苦为调侃,化长枪大戟为冷眼旁观,显示了一位智者的宽容。围城的比喻到底有何特点?老师说《围城》比喻的特点有二:一是拿抽象的东西比喻形象的东西;二是比喻的本体和喻体看似不相干。记得没错应该是这两点吧。如果在没看围城之前,你如果和我说这么专业的东西,我想你前头说,我后头就忘。我的观点有四:一是作者博采,他视野广阔,只要入他眼的东西,他就能很巧妙得信手拈来,用来比喻他想要比喻的东西,以使自己的文章更生动形象。二是比喻往往让人意想不到。我想,这一二两点结合,基本和你的二是相吻合的。让人意想不到,不就是因为本体和喻体在常人看来是不相干的吗?如果他不博采,又怎能比喻得这么巧妙呢?三是夸张和拟人等手法结合运用,您所说的用抽象的东西来比喻形象的东西,就比如说比喻小孩子眉间的距离宽得像害相思病似的.用你的话说就是用抽象的东西来比喻形象的东西.而作为我们基层的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不能把这作为比喻句的。我们只能说这是个夸张句,有比喻的成分。记得以前有个专家说过,兼而有之的情况下就看更偏向于哪种修辞手法了。我的第四点就是,他的幽默往往也是通过这千姿百态的比喻来体现的。他的比喻自然贴切,他的幽默让人回味无穷。我是探讨围城的幽默问题的。说实话,至于他的比喻我还真没深入研究过。老师当时给了我这个题目,我总算还能说出点儿。自认为分析得还算深刻,可老师却说我只沾了点儿皮毛。可我觉得观点其实根本就是差不多的,只是表述不同罢了。到底是老师太执著于他固有的答案,还是我想的真的太浅薄呢?希望各位指教一二!

题目是论文内容的高度概括,它对读者具有影响力,可使读者首先明确论文研究的主题。下面我给大家带来翻译方向论文题目选题参考2022,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点击获取更多"论文"相关内容↓↓↓

★ 优秀论文题目2022 ★

★ 毕业论文答辩发言稿 ★

★ 毕业论文答辩致谢词 ★

大学毕业论文评语 ★

翻译硕士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1、《中国古代 足球 》古汉语专名与古诗词的英译处理

2、英文合同汉译中规范性的实现策略

3、以目 标语 读者为导向的 广告 翻译策略研究

4、盐城旅游文本中特色词汇的翻译问题

5、从接受美学视角探究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翻译

6、法律文献中专业术语英译的探讨

7、扬州旅游文本里 文化 因素的翻译

8、网络辅助下英语缩略语的翻译策略研究

9、有道词典在翻译中的应用

10、 英语 散文 120篇汉译项目 报告

11、徐州景点 导游词 翻译中文化负载词的处理

12、徐州特产食品 说明书 汉英翻译研究

13、从文本功能的角度探究报刊时政新闻的汉译

14、英语长句的英译汉翻译策略实证研究---以<基于语料库的英语教学>为例

15、《物华名胜》中复合式翻译 方法 的运用

16、《苏斯 儿童 绘本汉译过程中儿童语言的处理》

17、目的论指导下企业介绍的英译研究

18、新闻发布会口译项目报告

19、目的论视角下看中国高校宣传片的字幕翻译策略

20、《杨澜访谈录》同声传译项目报告

21、VOA经济报道口译过程中顺句驱动法运用的实践报告

22、预测在英语 财经 新闻口译活动中运用的实践报告

23、中国饮食文化词的口译技巧—《舌尖上的中国》口译实践报告

24、影响英汉交替传译中笔记有效信息筛选障碍的项目报告——以VOA时事新闻口译实践为例

25、视译停顿形成因素及解决方法报告

26、外事口译中译者主体性的把握

27、学生译员汉英交传训练中停顿现象研究

28、商务合同英汉互译技巧

29、英文品牌汉译

30、知识对于翻译的重要性

31、中英文化差异及其对英汉互译的消极影响

32、英语广告中修辞手法的应用及其翻译

33、<<红楼梦>>金陵判词两种译文的比较及评析

34、从红楼梦诗词翻译看翻译中的文化补偿

35、关于李后主“虞美人”的3种英译本的鉴赏

36、跨文化交际与商标翻译

37、中式菜肴的命名与翻译

38、浅谈英语电影片名的翻译

39、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策略

40、英文化妆品广告之美学翻译

41、数字在中西文化中的内涵差异及数字习语翻译初探

42、浅析原语文本在目标语文本中文体的适应性

43、英语习用语翻译中的等效性研究

44、论语境在英汉翻译中的作用

45、浅析英语动画片翻译的基本原则

46、中英服饰广告的翻译

47、论英汉翻译中语篇连贯的重要性

48、论译者的风格与译风

49、经济英语中的隐喻及其翻译

50、从翻译的美学角度浅析旅游资料的中英译

51、翻译中的文化因素

52、影视字幕翻译的原则

53、影响长句翻译的因素

54、例析英译汉中形象语言的处理

英语专业 毕业 论文翻译方向题目

1、 图里规范理论视角下的《四洲志》翻译研究

2、 翻译伦理视域下杨曙辉和杨韵琴《喻世明言》英译本研究

3、 《围城》英译研究

4、 余华小说《兄弟》中的文化专有词英译研究

5、 汉语形容词重叠式及其基式英译对比研究

6、 英汉交流虚构运动事件中路径和方式表征的对比研究

7、 汉语情态动词“能”字结构的翻译

8、 英汉运动事件表征方式对比研究

9、 顺应论视角下视觉动词的汉英互译研究

10、 语用顺应论视阈下汉语听觉动词的英译研究

11、 基于交往能力理论的翻译主体间性实证研究

12、 目的论视角下的电气英语翻译

13、 从符号视角看翻译中视觉非语言符号的信息处理

14、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政府公文英译策略研究

15、 女性主义视角下影视字幕翻译策略研究

16、 操纵论视角下政治文本的汉英翻译研究

17、 从功能对等原则看中国上古神话中神话意象的翻译

18、 从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视角分析领导人演讲口译

19、 文化翻译理论指导下《黄帝内经》英译策略研究

20、 四字格中医术语动词的英译对比研究

21、 《红楼梦》服饰文化翻译研究探析

22、 英文传记汉译实践报告

23、 生态翻译视角下:《尘埃落定》英译本的研究

24、 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在Harry Potter and The Chamber of Secrets两个译本中的体现

25、 描写性翻译理论框架下《西敏寺》译文的风格分析

26、 目的论视角下张爱玲《金锁记》自译本的比较研究

27、 从功能理论视角看戴译本《边城》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与方法

28、 英译诗歌韵律的定量对比分析

29、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鲁迅小说《药》《孔乙己》《风波》两个英译本的对比研究

30、 奈达功能对等视角下对《瓦尔登湖》两个中译本的对比研究

31、 语义翻译/交际翻译视角下文化特色语的翻译

32、 从关联理论看《了不起的盖茨比》的两个汉译本

33、 目的论视角下的《三体》英译研究

34、 性别与翻译:从女性主义翻译观对比分析《飘》的两译本

35、 目的论指导下的《舌尖上的中国》菜名英译策略

36、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的美国情景喜剧字幕翻译

37、 功能对等理论视阈下的商标翻译研究

翻译理论与实践论文题目

1、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的宏观性及其对教学的启示

2、翻译美学的文化考量

3、解构视角下翻译中的二元对立分析

4、传教士翻译与晚清文化社会现代性

5、跨文化传播视域下的翻译功能研究

6、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主体交往体系建构研究

7、许渊冲唐诗英译研究

8、论英汉翻译写作学的建构

9、 文章 学视野下的林译研究

10、口译研究的生态学途径

11、郭建中翻译思想与实践研究

12、跨文化语用学视角下的外宣翻译策略研究

13、文学文本中的视觉翻译

14、外宣翻译研究体系建构探索

15、异化翻译思想探究

16、翻译的修辞学研究

17、新月派文学观念研究

18、文章学视野下的林纾翻译研究

19、翻译批评原则的诠释学研究

20、蒯因的翻译不确定性及其对英汉互译的启示

21、近代中国 留学 生 教育 翻泽研究(1895~1937)

22、叙事学视域下的外宣翻译研究

23、修辞劝说视角下的外宣翻译研究

24、中国传统翻译理论观照下的林少华文学翻译研究

25、易学“象”视角下的译学研究

26、对比语言学元语言系统的演变研究

27、俄语本科翻译教材研究

28、情境翻译与翻译情境

29、西班牙语委婉语的多元翻译

30、从《哥儿》林译本的 句子 结构调整看奈达功能对等翻译理论

31、功能对等理论与信达雅翻译论的比较研究

32、《翻译理论与实践》(第二章)翻译报告

33、从中国文化语境视角出发解读西方女性主义翻译

34、证券翻译理论与实践

35、叶维廉汉诗英译研究

翻译方向论文题目选题参考相关文章:

★ 翻译方向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 英汉翻译论文选题题目参考

★ 2021英语专业论文选题与题目参考

★ 翻译英语专业毕业论文选题

★ 英语专业毕业论文选题文化

★ 英语专业文化类方面毕业论文题目选题

★ 本科英语专业毕业论文题目选题

★ 优秀英语毕业论文题目参考

★ 英语专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精选5篇

★ 2021英语专业的硕士论文题目

研究比喻的论文

《围城》比喻中的陌生化技巧文艺创作需要陌生化,因为创作需要不断进行技巧创新,在新的创作下给人新鲜的体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陌生化还能增强美感。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家什克洛夫斯基有这样一段名言:“艺术之所以存在,是为了重新感觉生活,感觉事物,是为了使石头保持石头的模样。艺术的目的在于使人感觉到事物,即看见而不是认出。艺术的手法是使事物陌生化的手法和难化形式的手法。(据此)来增加难度并延长感知时间,因为在艺术中感知的过程就是目的本身,因而应当延长。”这就是说,使用艺术手法来使事物陌生化,使形式发生阻碍,从而拖住注意力,延长感知时间,因而达到感觉美发现美的目的。比喻作为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最注重的是新颖性和奇巧性,这就需要寻求一种陌生化,因此是陌生化技巧的一个最佳试验场所。比喻最忌讳的是雷同与大众化,西方有句名言,说第一个将女人比作花朵的是天才,第二个就是庸才,第三个就是蠢才。跟在别人后面抄袭或摆脱不了大众化的思维模式,这都不能创造出好的比喻。《围城》这部作品历来都脍炙人口,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里面的比喻生动形象,巧夺天工,简直就是一个比喻的大观园,极大地满足了读者们的审美愉悦。钱先生以其惊人的想象力,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经典的比喻意象,使《围城》成为比喻研究者的必读书目。钱先生提出比喻原则:“凡喻必以非类,凡比必于其伦。”用八个字概括“似是而非,是非而是。”指出比喻就是要寻找其相似性。但好的比喻并非仅满足相似性就可以。《围城》中的比喻,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出人意料之外,而突破常规,运用逆反思维来达到陌生化的效果,是其成功的主要原因。具体的陌生化技巧分析如下: 一、拉开距离普通的比喻追求本体和喻体的贴切,但《围城》中的比喻往往刻意拉开本体和喻体的距离,营造一种陌生新奇的氛围。亚里斯多德曾说过:“比喻是天才的标识。”钱钟书先生正具备这种天才的创造力,他根据表达的需要,善于在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类事物中,找到别人未曾发现或难以发现的相似点,用新鲜贴切的喻体,去表现描绘本体,使之形肖而神似。在这点上钱先生不愧为大家,两件看似全然不相干的事物经他的生花妙笔一连,就叫人击掌叫好。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物虽胡越,合则肝胆。”钱先生在谈到如何使比喻新颖创辟时,根据比喻相反相成的道理,也提出拉大喻体和本体之间的距离,认为相比的事物,“不同处愈多愈大,则相同处愈有烘托,分得愈远,则合得愈出人意表,比喻就愈新颖。古罗马修辞学早就指出:相比的事物间距离愈大,比喻的效果愈新奇创辟。”“撮合茫无联系之观念,使千里来相会,得成俪偶。”他为避免平凡,尽量在貌似不伦不类的事物中找出相关联的特征,从而把相隔最远的东西出人意外地结合在一起,达到无理而妙的境界。《围城》中的许多比喻正是根据这一原则创造出来,令人过目难忘。如描写鲍小姐时,除了把她比喻成熟食铺子外,还把她比喻成真理,“又有人叫她'真理',因为据说'真理'是赤裸裸的。鲍小姐并未一丝不挂,所以他们修正为'局部的真理'”。若没有后面一句解释的话,读者一定摸不着头脑,鲍小姐是个实实在在的人,而真理却是虚的,二者几乎没有什么相似点,甚至可说几乎没有什么联系,但作者却从赤裸裸这一概念出发,将二者有机地联系起来,逼真地烘托出鲍小姐的放浪形象。这真是令人匪夷所思,可算上是鬼斧神工之作。二、取其一端普通比喻常常追求本体和喻体的整体相似,钱先生指出,“比喻取其相似性,是只取其一端,非为全体,但是由此一端相似而推及他端。”这就为这种新奇的比喻找到了生存的合理性,也打破了惯常规律。这实际上是追求一种神似,比喻的相似点并不只是直接的,有的是间接的,这种比喻往往与神相通,而不求和形直接相似。刘勰说:“物心貌求,心以理应。刻镂声律,萌芽比兴。”比喻只有重在神似,才能使话语具备化工造物之真态,达到最高的传神的艺术真实。如“他那天晚上的睡眠,宛如粳米粉的线条,没有粘性,拉不长。”睡眠与粳米粉的线条的相似性,只在“拉不长”这一点上,由这间接的一点而推论两者相似,令人倍感新奇。三、多用意喻意喻又称虚喻或抽象式比喻,是用虚幻深奥的喻体去比喻具体的形象。中国古代的比喻多侧重于象喻,所谓“泪眼描将易,愁肠写出难”,因此多用具体的形象去比喻虚无的感情,而对意喻较少涉及。钱先生则运用逆反思维,反其道而行之,毅然闯入意喻这片少人地带,发挥丰富的联想,大力开垦,游刃有余,留下了大量新奇出色、令人叹为观止的比喻。如“{王美玉}便对他一笑,满嘴鲜红的牙根肉,块垒不平像侠客的胸襟,上面疏疏地缀几粒娇羞不肯露出头的黄牙齿。”用侠客打抱不平的精神来形容牙根肉的不平整,貌似古怪,实际上非常有趣,将王美玉的丑态展现得淋漓尽致。这类比喻用比较抽象陌生的事物作比,突破了比喻的常态和惯性,让人一下子就获得一种别致新颖的体验。四、以丑为美人们往往喜欢从唯美的角度去选择喻体,但钱先生独辟蹊径,以丑为美,避免了陷入常规思维的圈套,令人获得新鲜独特的感受。钱先生喜欢“取譬于秽琐事物”,这也从另一方面体现出陌生化。如“这一张文凭,仿佛有亚当、夏娃下身那片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小小一方纸能把一个人的空疏、寡陋、愚笨都掩盖起来。”亚当、夏娃下身的树叶,一般人不会提起,似乎难登大雅之堂,但钱先生信手拈来,准确地用来形容这张假文凭,将其说得如此不堪,使读者禁不住发出会心一笑。五、加入夸张《围城》中的比喻往往与夸张等修辞手法联系起来,超越了一般比喻的单纯,显得更加形象与特别。在《围城》里,几乎每个人都是被揶揄的对象,外貌和神情是被调侃最多的,通常是漫画化,在运用比喻的同时往往加入夸张等辅助手段,令整个画面更加滑稽。如“褚哲学家害馋痨地看着苏小姐,大眼珠仿佛哲学家谢林的'绝对观念',像'手枪里弹出的子药',险的突破眼眶,迸碎眼镜。”把褚慎明的丑态毕现出来。这种比喻往往奇妙生动,联想与众不同,诙谐多彩,令人忍俊不禁,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六、主观解释《围城》中的比喻常有主观解释的作用,用作者的独特理解去表达一种与众不同的观念。比喻虽然所实现的一般是本、喻体间共同的附加意义,而非理性意义,不能介入定义去解释事物,但仍肩负着一定的辅助解释功能。因此,作者可根据自己的意趣,运用比喻去阐释事物,发表自己的看法。如“{沈太太}嘴唇涂的浓胭脂给唾沫进了嘴,把黯黄崎岖的牙齿染道红痕,血淋淋的像侦探小说里谋杀案的线索。”这里把嘴边的红痕解释成谋杀案的线索,想象奇特,有很强的主观性,表现了一种厌恶与抗拒的心理。这种解释功能体现为喻体意义对本体意义的重新覆盖,实际上是对事物的重新解读,独特的解释突破了人云亦云的窠臼,给人陌生新鲜的感觉。七、喧宾夺主普通比喻以本体为主,喻体为辅,但《围城》中的一些比喻却颠倒过来,制造一种新奇性。大凡巧比妙喻,其喻体都有一定的自指性,当自指性强烈时,喻体甚至喧宾夺主,这时本体成了陪衬,喻体成了焦点,而且无不寄寓作者的褒贬。如“她{唐小姐}眼睛并不顶大,可是灵活温柔,反衬得许多女人的大眼睛只像政治家讲的大话,大而无当。”这里作者虽然把大眼睛比作大话,但关键并不在于它们的相似点,作者的意图是借题发挥,对政治家给予讽刺与抨击,看似漫不经心,实则言此意彼,指桑骂槐,表现了作者的高明。八、广采博收钱先生学贯中西,取喻的来源和设喻的范围十分广泛,将许多常人不熟的陌生内容用入比喻中,增强了比喻的新奇感。如“这吻的份量很轻,范围很小,只仿佛清朝官场端茶送客时的把嘴唇抹一抹茶碗边,或者从前西洋法庭见证人宣誓时的把嘴唇碰一碰《圣经》,至多像那些信女们吻西藏活佛或罗马教皇的大脚趾,一种敬而远之的亲近。”这个博喻表现出方鸿渐对苏小姐的情感本质,但更重要的是显现出作者的博学多闻,中西文化中的小细节信手拈来,使作品平添了许多文化内涵,也显现出一种新鲜感觉。 陌生化技巧令《围城》中的比喻新奇趣巧,光彩夺目,完成了对传统比喻的整体提升和超越,成为比喻修辞史中的一座丰碑。《围城》中比喻的妙用李旷钱钟书的《围城》,描写了抗战时期从上海到西南后方的一群受过洋化教育的上层知识分子,在感情和名利场中互相倾轧的灰色生活,展示了他们内心的彷徨无助、精神的空虚无聊和爱情的虚伪无奈。小说展示的是一个令人眼花缭乱的特殊的知识分子群体,实质隐喻着整个人类的宿命。而小说最吸引人的是其别具一格的语言风格。它机智俏皮、尖锐深刻、幽默诙谐,让人常常拍案叫绝。其中,比喻又是最显眼的亮点,它新奇而又贴切,绮丽多彩而又变化无穷。一、深入浅出地喻“围城”“围城”是人生和社会普遍存在的难以逃避的困境,钱老引述了英国和法国的古语作喻。“结婚像金漆的鸟笼,笼外的想飞进去,笼内的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结。”“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抵如此。”这两句比喻将一个抽象的人生问题、哲学问题说得形象生动、具体可感,深入浅出地道出了“围城”困境的内涵和本质。二、活灵活现地刻画人物小说刻画了一群畸形的知识分子的种种丑态和嘴脸,而比喻更使它们穷形尽相。如三闾大学校长高松年那张“肥而结实的脸,像没有发酵的黄面粉馒头”,“刮得光滑的黄脸发亮像擦过油的黄皮鞋”,活现了一张道貌岸然的酒色之徒的嘴脸。那个自称和外国人来往惯的张先生,“总是喜欢在中国话里夹些无谓的英文字,他并无中文难达的新意,需要借英文来讲。所以,他说的话里嵌的英文字,还比不得嘴里嵌的金牙,因为金牙不仅装点,尚可使用,只好比牙缝里的肉屑,表示饭菜吃得好,此外全无用处。”这些精彩而睿智的比喻,一针见血、入木三分地剖析了种种人物怪象,给读者留下鲜明而深刻的印象。三、幽默诙谐地说爱情《围城》里的爱情故事没有轰轰烈烈、惊世骇俗,没有缠绵悱恻、扣人心弦,没有崇高伟大、超凡脱俗,倒是弥漫着无奈、伤感、世俗、滑稽、可笑的味道。钱老用精妙的比喻对他们的恋爱和爱情观作了生动的描述。如出身名门、高傲自负的苏文纨,对爱情一向“待价而沽”,于是“宛如做了好衣服,舍不得穿,锁在箱子里,过两年忽然发现这衣服的样子和花色都落伍了,有些自怅后悔。”可见,苏小姐不过将爱情当作名与利的交换物。爱情需要志同道合,志不同道不合的人很难糅合在一起。所以,“他们虽然亲密,方鸿渐对她的情谊到此为止,好比两条平行线,无论彼此距离怎样近,拉得怎么长,终合不拢成一体。”钱钟书这种独创性的学者式的比喻,不仅能将这些深奥的哲学命题讲得通俗易懂,而且化严肃为轻松,化挖苦为调侃,化长枪大戟为冷眼旁观,显示了一位智者的宽容。围城的比喻到底有何特点?老师说《围城》比喻的特点有二:一是拿抽象的东西比喻形象的东西;二是比喻的本体和喻体看似不相干。记得没错应该是这两点吧。如果在没看围城之前,你如果和我说这么专业的东西,我想你前头说,我后头就忘。我的观点有四:一是作者博采,他视野广阔,只要入他眼的东西,他就能很巧妙得信手拈来,用来比喻他想要比喻的东西,以使自己的文章更生动形象。二是比喻往往让人意想不到。我想,这一二两点结合,基本和你的二是相吻合的。让人意想不到,不就是因为本体和喻体在常人看来是不相干的吗?如果他不博采,又怎能比喻得这么巧妙呢?三是夸张和拟人等手法结合运用,您所说的用抽象的东西来比喻形象的东西,就比如说比喻小孩子眉间的距离宽得像害相思病似的.用你的话说就是用抽象的东西来比喻形象的东西.而作为我们基层的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不能把这作为比喻句的。我们只能说这是个夸张句,有比喻的成分。记得以前有个专家说过,兼而有之的情况下就看更偏向于哪种修辞手法了。我的第四点就是,他的幽默往往也是通过这千姿百态的比喻来体现的。他的比喻自然贴切,他的幽默让人回味无穷。我是探讨围城的幽默问题的。说实话,至于他的比喻我还真没深入研究过。老师当时给了我这个题目,我总算还能说出点儿。自认为分析得还算深刻,可老师却说我只沾了点儿皮毛。可我觉得观点其实根本就是差不多的,只是表述不同罢了。到底是老师太执著于他固有的答案,还是我想的真的太浅薄呢?希望各位指教一二!

【比喻论证】1 、比喻论证法。比喻论证是一种用具体、生动、形象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较抽象道理的论证方法。2 、比喻是用相似的事物打比方的修辞方法。被比方的事物叫 “ 本体 ” ,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叫 “ 喻体 ” ,联系二者的词语叫 “ 喻词 ” (像、是、如等)。3 、比喻论证的几种方法:比喻描绘,比喻评价,比喻说理。一、【注意问题】(1)用来作为喻体的事物,应当是为大家所熟悉的、具体的、浅显的,这样,才能既通俗又生动地说明另一个事物。议论文比喻论证训练指导(2)比喻应当贴切、自然,要能恰到好处地说明被论证事物的特点。可以把教师比喻成蜡烛、春蚕,说明他们无私地献出自己的一切,却不能将他们比喻成能使别人干净起来,可他们自己却像越来越脏的抹布、扫帚,这样运用比喻法,叫“引喻失义”,应当注意。(3)因为比喻的双方缺乏本质上的内在联系,所以任何比喻都是有缺陷的。要完整、深刻地论述一个问题,不能仅靠几个比喻,应把它和例证法、分析法等结合起来使用。二、【学会比喻描绘】1 、取身边自然景物作喻体,俯拾之间,即成精彩。如作者为了论证“平凡却自豪”的观点进行了精彩的比喻。示例: 我特别平凡 , 又平凡得特别 . 我是无数颗星中的一颗 , 可我为自己今天的光芒而自豪 ; 我是大地上的一株花蕾 , 虽然并不芳香耀眼 , 可我为将要到来的开放而自豪 . 我平凡 , 却平凡得有价值 ; 我平凡 , 却平凡得有尊严 !―― 2004 辽宁高考满分作文《那一缕不泯的自豪》2 、屈原投江这一段,为文者何止千万,唯有运用了比喻的形象描绘才可回味无穷。示例: 我无法想象 “ 剖肝沥胆效英才 ” 的屈原以一副怎样的面貌在汨罗江畔绝望的挺立和孤傲的苦吟。《离骚》名垂千古,有人说优美的诗文是对凄苦的挣扎与超越,我想屈原更是以一种青鸟折翅的悲伤徘徊在绝望里,通身的长袍翻飞在朔风中,以一种不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超越了偏激与豪迈,纵身跃下了汨罗江!――任艳《折翅的青鸟》3 、要写“跑的体验”却从他物的比喻入手,形象的描绘中一步一步靠近主题。如 2005 湖南高考优秀作文《那鱼那鹰那人》。示例:我把自己比喻成一条鱼,我要努力寻找离开水的出口。我把自己比喻成一只鹰,我要全力飞出蓝天的庇护。我就是我自己,我要跑,跑出父母的视线,跑上自己的轨道。―― 题记三、【学会比喻说理】1 、学会用相似的事例论证正在论证的事例。示例:可谁能说得清呢?就像姬发摆脱不了侮辱,史迁回避不了宫刑,苏轼逃脱不了诗案,都是上帝有意安排一样,嵇康的死何尝不是一种超脱,何尝不是一种将易于腐朽的肉体涅磐为永恒的精神的方式呢?―― 2005 江苏高考满分作文《暗夜的绝响》2 、学会在喻体中表情达意。如为了论证“有双赢才能共辉煌”山东的考生运用了精妙的比喻。示例: 使自己是一枝娇艳美丽的牡丹 , 也应明白 , 一枝独放不是春天 , 春天应是万紫千红的世界。即使自己是一颗傲然挺立的孤松 , 也应明白 , 一株独秀不算英雄 , 成行成排的树木才是遮风挡沙的坚固长城。即使自己是一支整装待发的帆船 , 也应明白 , 一船独行不算风景 , 千帆竞发才能显示大海的壮阔。―― 2005 山东高考满分作文《双赢 , 你我共辉煌》3 、比喻说理铸华章。如为了说明“双赢的重要性”,作者运用了深刻的比喻。示例: 自私利己 , 愚者之见 ; 打造双赢 , 智者之举 . 双赢 , 那是信心的基点 , 那是力量的源泉 , 那是开启人生之路的探照灯 , 那是打开成功之门的金钥匙 . 双赢 , 使你我共辉煌 .―― 2005 山东高考满分作文《双赢 , 你我共辉煌》4 、不着痕迹,笔法自然,展现文字功底。作者为了说明“人要坚守良知”这一道理,巧妙地运用了比喻的笔法。示例:在我们的心里总有一盏灯,时时闪耀着温暖的火花,照亮我们心底的仁慈。在这世界上总有一群人,时时守望着那盏灯,小心翼翼地呵护着,让它照亮冰冷的角落。――宋静海《守望心灵的灯》四、【学会比喻评价】1 、学会联想与想象,用精彩的比喻去评介人物。如昭君上殿,本是很短的一瞬间,为了表现昭君那与众不同的自信,作者运用了精彩的比喻。示例: 昭君昂首上殿的那一刻 , 注定一朵曼陀萝花灿然开放了 . 只是一朵普通的花 , 并非金雕银塑 , 可它的光芒 , 却足以使所有金银黯然失色 .―― 2005 辽宁高考满分作文《那一缕不泯的自豪》2 、学会精雕细刻,用细腻的笔法、比喻的手段去评价人物。示例:一盏昏暗的油灯,照亮了司马迁紧锁的额头,激昂了许久的心绪从跌宕的血液里渗出,化为指尖笔触下一个个绚目的字眼,坚实地填补着那单纯的理想,一只蝼蚁不知年有春秋,石上苔衣不知日有夜昼。而他,忍辱负重的司马迁却走完了整座山林。春花开了秋月清,冬阳落了夏虫鸣。而波光潋滟的《史记》却宛如一道盛宴,穿透了流水般的岁月,孕育了一个又一个的文学巨匠。――吴迪《挣脱死亡的绝唱》3 、高超的比喻在于恰当地扣紧主题, 如 2005 年以“风头,猪肚,豹尾”为话题的一篇满分作文中的一段。示例:当我们不再用近视的眼光紧盯历史时,就会惊奇地看到:那一霎间,耿直不屈的脖颈中喷涌的鲜血似乎化作了一条华贵美丽的豹尾,鞭打在一个腐朽王朝的脊背上,在那黯淡的夜空中留下了震彻天地的绝响。是的,嵇康并没有凤头般闪亮的初始,也没有猪肚般的厚重的过程,但是他却用音乐、用骨骼、用品性,写下了当权者的懦弱,写下了读书人的自尊,写下了自己光辉人生的最后旅程。于是,历史由此留下了中国知识分子最为骄傲也最有个性的篇章 ―― 魏晋风度。 ―― 2005 江苏高考满分作文《暗夜的绝响》方法总结 :使用比喻论证要注意这样几个问题 :1、要学会联想和想象;要注意从一个高度上去认识问题。想象(联想)训练:示例:昭君――(联想)――曼佗罗花人还可以象什么?人――鼠标(要像鼠标那样点击自己的良心)(提示:从身边的事物取材)人――黑板擦(要像黑板擦那样擦出人生的污点)人――小草(平凡之中焕发着生命的坚毅)(提示:善用大自然这个无尽的宝藏)人――梅花(在严寒之中尽展飒爽英姿)人――青松(在大雪之下挺立不屈的品格)人――火炬(要像火炬那样照亮曾经黑暗的世界)2、 找到不同事物的相似性。示例:嵇康之死――带给世界震动――鞭打着腐朽的王朝――华贵美丽的豹尾诗案中的苏轼――(小心翼翼)――徘徊的孤鸿议论文比喻论证训练指导 &n宫刑后的史迁――(沉默坚毅)――坚强的磐石放逐后的屈原――(英雄悲路)――折翅的青鸟风雪中的苏武――(执著坚守)――不倒的胡杨3 、要恰当地描绘相似事物(喻体)的特征来表现本体。示例:良知――灯(灯温暖、光亮,可以照亮世界,照亮心灵。)人生――白纸(白纸空白、单纯。要去填写,要去充实。)生命――歌(歌曲有低缓,有高亢,要从容吟唱)精神――丰碑(挺立,不朽,可以感召后人,引领来者。)4 、注意无论怎样比喻都要扣紧主题。议论文比喻论证训练指导五、【优秀喻证段落】喻证文段一:中心:赞奉献精神 我们知道,人们赞美春蚕,因为它吃的是叶,吐出的是丝,终身闪耀着“春蚕到死丝方尽”的奉献精神。人们赞美老牛,因为它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索取甚少,奉献的甚多,终身劳而不辍,死而后已。人们热爱太阳,是因为它把无穷的光和热无私奉献给了万世万物。人们歌唱母亲、老师,怀念雷锋、焦裕禄,把解放军称为最可爱的人,原因只有一个:他们都具有无私的奉献精神。只有奉献的人生,才是伟大、幸福和快乐的人生。喻证文段二:中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一个人不应认为个人力量渺小,而不去承担改造社会的责任。 社会好比一个人的身体,而我们每个人就好比它的一个细胞,只有每个细胞都发挥了作用,整个身体才会健康,生命才会存在。一个人比之社会是小的,但一个人的作用却是不能忽视的,个人力量是小的,但个人的精神却往往能在社会中折射出夺目的光彩。广大的人民群众、工人、农民、战士……也许历史上并没有留下他们的名字,更没有记下他们的功勋,但他们贡献了全部的光和热。正如无数无名的小星才聚成了浩瀚灿烂的星空,没有他们,夜空将是何等暗淡。我们每个人就是社会的一颗无名小星,如果大家都存在那种个人力量太小的思想,而不愿奉献光热,我们伟大的祖国能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吗?喻证文段三:中心:“自由”谈——自由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自由都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则,不受约束的绝对自由是根本不存在的。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这句词中就生动的诠释了自由的相对性。鹰在天空翱翔,鱼在水里畅游,是何等的自由自在。如果反过来,把鹰置于水中,把鱼放在天空,那么,它们非但得不到自由,而且连生存都不可能。它们的自由都受着空间环境的制约呀。风筝只能在长线的牵制下,才能在空中自由飘动,翩翩起舞,倘若它抱怨长线对它的制约,并一味把长线扯断,那么挣断线的风筝,不仅没有得到更多的自由,反而要一头栽进泥潭,再也不能飞了。大至一颗颗行星,一旦脱离了它们的必须遵循的运行轨道,将很快变成一颗流星,在与其它星体碰撞及大气的摩擦中化为乌有。任何事物的自由都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律,这便是大自然的法则。 人类也是如此。社会愈向前发展,生产水平愈高。技术愈进步,人们的自由就愈大愈多。但同时,管理也愈科学,纪律法规也愈多愈严。没有路的时候,人们可以到处走,但走起来却很费劲。修路架桥,驶车乘马,走起来自由多了,但跟着就出现了维护交通安全的法则。“红灯停,绿灯行”,“车马行人一律靠右边行走”,否则就予以处罚。有了航海的船舶,人们在海上就自由多了。但航海必须沿着一定的航线行驶,否则就要触礁沉船,葬身海底。同样,火车只有分寸不离地沿着铁轨运行,才有呼啸奔驰的自由。 由此可见,绝对的自由是不存在的,唯有增强纪律观念,养成遵纪守法的自觉习惯,尊重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以及他人的自由和权利,你才能拥有最大的自由。喻证文段四:中心:逆境成才 逆境能压倒弱者,也能造就强者。在逆境中同困难搏击,能磨练意志,强化毅力,提高才智,培养崇高品德。青松之所以能在风暴的袭击下傲然挺立,是因为它是在与风暴和雷霆的搏击中生长起来的;温室里的花朵之所以一遇风霜就枝零花落,是因为它们从未经受过风霜雨雪的考验。锋从磨砺出,逆境造强者。不磨不利,不炼不纯,不锤不坚。 道路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先驱者披荆斩棘开辟出来的;钢铁不是从地下直接挖出来的,而是在熊熊的大火中熔炼出来的;老练的舵手是在与大风大浪、激流暗礁的拼搏中闯出来的;英雄战士的钢筋铁骨,都是从艰苦卓绝的境遇中锻炼出来的。 逆境有如炼金炉,困难恰似磨刀石。逆境之所以能够造就强者,是因为它迫使人们去斗争,去锻炼;去求索、去提高。要战胜困难、艰险、灾难而改善处境生存下来,就必须成为强者,否则就会被逆境吞噬。强者,只有强者,才能在逆境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才能冲出逆境,改造逆境。喻证文段五:中心:说“谦虚” 你见过山谷吧,它的周围是高高的群峰,而怀抱中却无比的深沉空阔,因而才容纳了高山溪流的大小流水,沉积下肥厚的沙石泥土,孕育出森森万木,茫茫菽麦,花香鸟语,大自然的万千气象尽在其中,这就是虚谷的妙处。 “满招损,谦受益”。人也应该虚怀若谷。人有谦虚的品质,才会发现自己的不足;看到别人的长处,激起强烈的上进心,去取长补短,永不停息地追求进步,永不满足地探求知识,古今中外众多杰出人物,哪一个不具有谦虚的美德呢? 喻证文段六:中心:论“压力” 诚然,压力给人以紧张、重负,让人感到烦燥、焦灼,甚而痛苦难受,以致于弱者压垮了、摧折了,这便是一些人憎恶它的原因吧。然而,我要说,压力是一种意志的磨刀石,是一种进取的推动力,是一种成功的催化剂。青年人的成长、成材需要压力,生活中还是多一点压力好。 俗话说:“井无压力不喷油,人无压力飘悠悠”。只要给你的肩头压上一副重重的担子,你就会走得更快、更稳,一步一个脚印。矿山工人的机电钻靠后面的压力,才能钻入坚硬的岩石;钉子没有重锤敲击的力,又怎能钻进坚实的壁缝呢? 物性如此,人事也是这样。陈毅老总有诗云:“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有了风霜冰雪的威压凌逼,松柏才进化得凌冬不凋、青翠挺直。青少年朋友,不要再憎恶压力、逃避压力,要积极乐观地迎接它。记得有位哲人说过:“世间最顽固,最强大的敌人就是‘自我’假如你战胜了‘自我’,便战胜了一切。”这话确是至理名言。这里的“自我”即指一个人自身思想、性格、品质上以及灵魂深处隐藏着的种种毛病和弱点——诸如惰性、依赖、自由散漫、贪图安逸、自卑、自负等等。要战胜“自我”的确是不易的,除了主观的自我努力外,最有效的莫过于来自外部的压力。朋友们,请你正视压力,自觉地将自己置身于学习和生活的压力之下,努力地锻炼自己,铸造自己吧!喻证文段七:中心:善听有益 一条河,只有不断吸收身边小溪馈赠的流水,才能惊涛澎湃,奔流不息。一个人何尝不是这样呢?俗话说:人无完人。那么人要想填补自己的空缺,不断发展自己,完善自己,就必须善于采纳别人的意见。在顺境中,善听可以使你保持冷静的头脑;在逆境中,善听可以使你鼓起奋进的勇气。善听是一座虹桥,会缩短心与心的距离;善听是一扇窗户,会让你发现新的洞天。喻证文段八:中心:枝繁叶茂赖根深 我们知道:一棵树,根只有深深扎入泥土,树才能巍然挺立,风吹不倒,雪压不垮,酷旱不死;根,只有发达广布,树才能有充分的水分、养料,发展到枝繁叶茂,婆娑多姿。所以深根广布,正是参天大树的挺立这本,生命之源。因此,我想到了打好基础于成就事业的重要性。 基础的东西,对事物的发展壮大是至关重要的。它是进取的动力,是事业的基石,是通往理想的阶梯,是未来成功的前提条件。如果你想成为一名未来的一鸣惊人的演奏家,那么现在你就得不厌其烦地反复弹练那一个个单调乏味的音符,先练就娴熟的指法。如果你想成为一名未来的书法名家,就请你先练好那一点一横一撇一捺,由楷书而行书,由行书而草书。反之,现在不打下深厚的基础功底,一挥笔就想写出行云流水,龙飞凤舞的草书,其结果必然是毫无韵味风致,只能是信手涂画而已。 喻证文段九: 议论文比喻论证训练指导 道德·树之根 素养·树之果——谈对“道德素质与公民素质”的理解 一棵树的存与亡,在于它的根部;一棵树的成与败,在于它所结的果实。只有根须努力地吸取水分,拼命扎根,整棵树才能茁壮成长;只有结出酸甜可口的果实,才能引以为荣,成为一棵有用的树! 不妨把一棵树当做一个人! 做人的根本,就是遵守道德规则,只有在每天的生活中不断地进步、进步,注意到每一个细节,才能逐渐成为一个有风度,有素养的人。因为素养是需要平日里的修养,就如一把刀,如果没有在平时不断地磨练、磨练,那么,它便不可能有如此锋利的刀刃!我觉得,道德和素养之间是紧密相连的,何以为见?看看生活中的例子吧。前不久,广州火车站受到雪灾的影响,上百万的乘客滞留在火车站,许多战士的英雄事迹暂且不说,看看那人山人海的场面吧,简直是难以想象!在这拥挤的地方,居然几十天来都无发生一宗踩踏事件。这中间的一张张面孔,熟悉而陌生。他们因为这一场雪灾,一起走进了火车站。在通往月台的路上,他们每一个人都秩序井然,没有一点的混乱,尽管,他们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焦急,他们渴望回家,渴盼回家!但是,他们的步伐却很有规律地向前迈着,迈着。他们不仅在迈向月台,他们迈向的是社会的道德大舞台,这里的每个人都在这个舞台上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中国公民的素养,中国公民的高尚品质! 能在如此紧要的关头依然遵守道德规则,靠的不是一两天的训练,而是一直以来的千锤百炼。设想如果一棵树没有经历风雨,它的根,便不会深深地扎入泥土;它结的果实,也不会惹人喜爱。因此,正如列夫·托尔斯泰说的:“人类被赋予了一种工作,那就是精神的成长。”我们应当学会在生活中磨炼自己,提高自己的素质。我们既然生长在文明古国,那么在良好的道德风气的社会环境中,我们就更应该注意培养自己的道德素质。 道德,以诚为本,做为一名学生,我们也应把诚信放在第一位。我们要尊老爱幼,尊敬师长,遵守纪律,团结同学,为社会的和谐和发展献出一份爱心! 做一棵好树,扎好根,结出许多好果实;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在人生的道路上,在多姿多彩的生活中,做一个有素养的公民,为自己,为别人,也为社会,尽到一份力量!喻证文段十:中心:品味语文 品味生活 语文是浓茶,愈品味道愈悠长。语文是美酒,愈品香味愈纯正。 语文需要品味,需要细细咀嚼,如牛之反刍。这样语文之味才浓郁、悠远。学习语文,来不得半点急躁,若像饥者一口吞下一个馒头、渴者一口喝下大杯冷水一样学习语文,语文就失去了她的美,就会变得淡而无味。学习语文就是要品味语文,就像品味浓茶、品味美酒那样。 品味语文,就是品味生活。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时时有生活。君不见:自然万物、社会人生就是语文的母体,除此,语文就不称其为语文了。你在观赏自然风景时,在游览历史名胜时,在欣赏艺术作品时,在上网聊天时……你都在学习语文,在运用语文。文段十一:红炉一点雪 有个深蕴禅机的句子,色彩鲜明,充满美感:红炉一点雪。——雪花飘舞,有一片刚好落在火红的炉子上。 在还没落下去之前,先把它“定格”。我们便发现它是“存在”的,虽然在一瞬间,它立即融化,归于空寂无有。 人的生命,不论长短,都像是这片雪花。它自天上洒下来,历程千万里,可以称为“长”;但飘落快速,不可能回头,也没有时间仔细思考,便已经面临消失,故而亦可以视做为“短”。——两秒?百数十载?熊熊炉火,不由分说,便吞噬它了。 它存在过,却来不及留下任何痕迹。当片片雪花你挤我嚷地争着投向大地,也不过是场无谓的追逐。美,这倒是真的。十二:生 活 同是一条溪中的水,可是有的人用金杯盛它,有的人却用泥制的土杯子喝水。那些既无金杯又无土杯的人就只好用手捧水喝了。水,本来是没有任何差别的。差别就在于盛水的器皿。君王与乞丐的差别就在“器皿”上面。 只有那些最渴的人才最了解水的甜美。从沙漠中走来的疲渴交加的旅行者是最知道水的滋味的人。在烈日炎炎的正午,当农民们忙于耕种而大汗淋漓的时候,水对他们是最宝贵的东西。他们才是最了解水的甜美的人。可是,尽管有的人坐在绿阴下的靠椅上,身边放着漂亮的水壶,手里拿着精致的茶杯喝上几口,也仍然品不出这水的甜美来。为什么呢?因为他没有旅行者和牧羊人那样的干渴,没有在烈日当头的中午耕过地,所以他不会觉得那样需要水。 无论什么人,只要他没有尝过饥与渴是什么味道,他就永远也享受不到饭与水的甜美,不懂得生活到底是什么滋味。六、【巩固训练】1、以“真情”为话题,运用比喻论证写一个精彩段落。〔参考答案〕:游子的千层底里缝进的是亲情,黄鹤楼上遥望不归的是友情,千里孤坟埋不住的是爱情。敢问世间情为何物?情是人生的灵魂,是人生妙章中最重要的一笔。没有亲情,犹如酷寒的冬季没有结束的日期;没有友情,犹如漂泊不定的小舟没有避风的港湾;没有爱情,犹如黑夜里的寒月没有温暖和光明。2、以“生命”为话题,运用比喻论证写一个精彩段落。〔参考答案〕:生命如画,有浓墨泼洒,也有淡笔轻描;生命如歌,有轻吟浅唱,也有黄钟大吕。君不见李太白、杜工部之一生,浓墨泼洒,铸就生命之伟大;裴多菲、雪莱之一生,淡笔轻描终写尽生命之真谛。君不见轻音浅唱之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高歌猛进之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生命是山,我们无法预估它的长度,我们却可追求它的高度。生命是路,它是由一块块不起眼的沙石组成的,而不是铺金布银,平平淡淡中尽显生命之完美。生命是一叶扁舟,航行于茫茫沧海之中,只有经历暴风雨的洗礼,才会迎来明天海上初升的太阳。3、以“信念”为话题,运用比喻论证写一个精彩段落。〔参考答案〕:信念是夸父逐日时不停的脚步,信念是雨中航行时对岸不灭的灯塔,信念是狂风肆虐苍鹰不停歇的身姿。拥有信念,一根小小的火柴,可以点亮一片心空;拥有信念,一片小小的绿叶,可以装点整个春天;拥有信念,一叶小小的扁舟,可以惊动一片海洋。4、以意象“月”为话题,运用比喻论证写一个精彩段落。〔参考答案〕:劈开红尘千重浪,一帘清辉秀长空。一掊清辉公平的包揽了万千什物。她是冷香绝伦的女子,向世俗污浊猛力的一击。她又如贤淑的圣母,对绝望的灵魂送上生命的甘露。她是李白的诗中之剑,紫光射盛唐。是长安的桃花,妖娆万千。她亦是陶潜的菊,在东晋的午夜燃红半边天。是满目苍凉中的一抹新绿,是百花荟翠的一枝梅,是神采飞扬的骏马,是失意者的古筝,是豪放者的大江婉约者的清溪,清廉者的精神,是清泉,是凄诗……5、任选一历史(文学)人物为话题,运用比喻论证写一个精彩片段。〔参考答案〕:是萧萧凉风中那株孤立的青竹吗?是清崖上那壶清冽的美酒吗?还是惨淡夕阳下那片流浪在天边的白云?稽康呵,为何你活的潇洒淡泊却给后人一壶沉重的浊酒,一杯不羁的孤傲?―― 祝令瑞《心清何惧红尘浊》6、以“个性”为话题,运用比喻论证,写一个片段〔参考答案〕: 我喜欢一种有个性的人,他们卓立于红尘中,微笑于悲痛处,以自己的人生为画卷,用自己的坚守为创意,然后用独立的个性为刀笔勾勒出不朽的人生风景。

  • 索引序列
  • 论围城中的比喻修辞毕业论文
  • 围城比喻艺术毕业论文
  • 初中比喻修辞论文文献综述
  • 围城修辞学论文开题报告
  • 研究比喻的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