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 国歌为主题的论文题目

国歌为主题的论文题目

发布时间:

国歌为主题的论文题目

一件令我感动的事400字光阴似箭,5年级这个学期就要结束了。但是在我的记忆沙滩上,有许多五彩缤纷的“贝壳”,现在我就捡起一个“贝壳”跟你们一起分享一下。 记得那是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由于我发烧了,不能去学校与同学们一起玩耍。我孤零零的躺在床上,既不能听到鸟儿婉转的鸣叫声,又不能听到同学们的读书声。我转过头,向日历望去,5月12日,这不是我的生日吗。同学们都说要跟我一起过生日的。想到这里,我伤心的把被子蒙在头上,泪水不禁湿润了我的眼睛。 过了一段时间,突然响起了敲门声。我拖着沉重的脚步去开门。打开门一看,竟然是我的同学们。我不由得惊呆了,问:“你们怎么来了?”陈晓生说:“今天是你的生日。你瞧,我们都给你带来了礼物和蛋糕。”我听了,泪水不禁再一次的流了下来。同学们把蛋糕拿出来,让我许愿。当我许完愿后,同学们都纷纷的把礼物送到我的手里,我接过礼物,想:这不是普通的礼物,这是同学们对我的友谊。 那天,我过了一个令我感动的生日。虽然着学期快结束了,但是他们都永远留在我的心中。

每一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我也有自己的理想。这个理想,就像一个目的地,等待着你去,这种理想,是这么急,等待着你去攀登。要有些年头了,理想的实现!我们的心情是什么样的呢?我躺在床上,想着自己的理想...... 我想成为一个作家,写文章数百超越赞美的文章,写了数百本生动的小说。我会写童话儿童,让他们从启蒙,长大的童话我国效果。想在那个时候,我已经很出名,人都熟悉,我无论身在何处,记者不断围绕着我,大声开裂声来,他们大声开裂的声音传来人们首先收集的照片,我想成为一名宇航员。在那个时候,我会成为世界上首位女宇航员在飞船飞空间,探索太空的秘密。届时,许多“谜”将被打开。我会在地球的化石,研究收集空间。我会邀请外来的游客到我们的地球,和地球的孩子,和朋友携手共进。让他们知道我们的地球,我也想成为一个生态旅游,全球旅游。到南极大陆,雪,无数企鹅在欢迎我。埃及看到座座金字塔和埃及古老的历史和文化。邻国日本看到一个神秘的MT。富士。到纽约参观自由女神像。法国,看看世界著名的艾菲尔铁塔。到南美,通过热带雨林件,欣赏美丽的热带植物,体验鳄鱼,食肉蚂蚁凶...... 然而,只有想象中的好是没用的,想用实际行动来证明,从现在,好好学习,用知识武装,让我们在不久的将来实现理想。什么做我想做的事情,当我米老?有人想成为一名医生。有人想成为一名篮球运动员,因为他们是善于运动。有人想成为一名作家和写作。Someon 做我想做的事情是什么时,我年纪大了?有人想成为一名医生。有人想成为一名篮球运动员,因为他们是善于运动。有人想成为一名作家和写作。有人想成为一名教师,因为他们喜欢教孩子,我喜欢弹钢琴,我好它。所以,我想成为一名钢琴演奏家。弹钢琴是非常有趣。,你可以学习音乐的东西。钢琴可以让你喜欢的音乐。很多音乐家和歌手都爱弹钢琴,我弹钢琴,当我10岁。现在,我在盛大的五。我希望当我16岁,我可以成为盛大的八。我会难当练习。成为钢琴演奏是一个艰苦的工作。不过,我相信我能做到这一点。

雄壮的国歌奏起了,操场上,全体师生庄严地向国旗敬礼。看着冉冉升起的国旗,我想到了很多…… 我想到了中华民族悠悠灿烂的伟大历史。五千年的历程造就了中国辉煌的今天,我为此而感到骄傲。 我想到了长江和黄河。这两条世界大河是祖国妈妈的血脉。她们是中华民族的摇篮。长江和黄河哺育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她们是多么的伟大呀! 我还想到了中国的未来。2008年的奥运会和2010年的世博会,聚焦了多少外国友人的目光。世界人民看到了中国的辉煌。中华大地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一座座摩天大楼拔地而起,一个个现代化城市悄然崛起…… 21世纪的中国儿童啊,心潮澎湃。我们懂得这块热土上有多少蓝图等着我们去描绘,有多少领域等着我们去开辟,有多少桂冠等着我们去探索……“时刻准备着”的誓言是我们对着国旗的心里独白。 随着铿锵有力的国歌的结束,鲜艳的国旗升到了杆顶。看着在空中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我想:我们的先辈抛头颅,洒热血,为我们创造了这么好的学习环境,我们应该好好珍惜,努力学习,不辜负先辈对我们的期望,将来做个有用之材,为祖国作出一份贡献。

论文提纲,是指论文作者动笔行文前的必要准备,是论文构思谋篇的具体体现。构思谋篇是指组织设计毕业论文的篇章结构,以便论文作者可以根据论文提纲安排材料素材、对课题论文展开论证。有了一个好的提纲,就能纲举目张,提纲挚领,掌握全篇论文的基本骨架,使论文的结构完整统一;就能分清层次,明确重点,周密地谋篇布局,使总论点和分论点有机地统一起来;也就能够按照各部分的要求安排、组织、利用资料,决定取舍,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料的作用。[1]论文提纲可分为简单提纲和详细提纲两种。简单提纲是高度概括的,只提示论文的要点,如何展开则不涉及。这种提纲虽然简单,但由于它是经过深思熟虑构成的,写作时能顺利进行。没有这种准备,边想边写很难顺利地写下去。论文提纲由作者在完成论文写作后,纵观全文,写出能表示论文主要内容的信息或词汇,这些信息或词汇,可以从论文标题中去找和选,也可以从论文内容中去找和选。例如上例,关键词选用了6个,其中前三个就是从论文标题中选出的,而后三个却是从论文内容中选取出来的。后三个关键词的选取,补充了论文标题所未能表示出的主要内容信息,也提高了所涉及的概念深度。需要选出,与从标题中选出的关键词一道,组成该论文的关键词组。论文提纲(一)要有全局观念,从整体出发去检查每一部分在论文中所占的地位和作用。看看各部分的比例分配是否恰当,篇幅的长短是否合适,每一部分能否为中心论点服务。比如有一篇论文论述企业深化改革与稳定是辩证统一的,作者以浙江××市某企业为例,说只要干部在改革中以身作则,与职工同甘共苦,可以取得多数职工的理解。从全局观念分折,我们就可以发现这里只讲了企业如何改革才能稳定,没有论述通过深化改革,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职工收入增加,最终达到社会稳定。(二)从中心论点出发,决定材料的取舍,把与主题无关或关系不大的材料毫不可惜地舍弃,尽管这些材料是煞费苦心费了不少劳动搜集来的。有所失,才能有所得。一块毛料寸寸宝贵,舍不得剪裁去,也就缝制不成合身的衣服。为了成衣,必须剪裁去不需要的部分。所以,我们必须时刻牢记材料只是为形成自己论文的论点服务的,离开了这一点,无论是多少好的材料都必须舍得抛弃。(三)要考虑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初学撰写论文的人常犯的毛病,是论点和论据没有必然联系,有的只限于反复阐述论点,而缺乏切实有力的论据;有的材料一大堆,论点不明确;有的各部分之间没有形成有机的逻辑关系,这样的论文都是不合乎要求的,这样的论文是没有说服力的。为了有说服力,必须有虚有实,有论点有例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论证过程有严密的逻辑性,拟提纲时特别要注意这一点,检查这一点。(四)论文的基本结构由序论、本论、结论三大部分组成。序论、结论这两部分在提纲中部应比较简略。本论则是全文的重点,是应集中笔墨写深写透的部分,因此在提纲上也要列得较为详细。本论部分至少要有两层标准,层层深入,层层推理,以便体现总论点和分论点的有机结合,把论点讲深讲透。

以中国民歌为主题的论文

600字都写不了了,1000……

以国歌为主题的论文怎么写

论文提纲,是指论文作者动笔行文前的必要准备,是论文构思谋篇的具体体现。构思谋篇是指组织设计毕业论文的篇章结构,以便论文作者可以根据论文提纲安排材料素材、对课题论文展开论证。有了一个好的提纲,就能纲举目张,提纲挚领,掌握全篇论文的基本骨架,使论文的结构完整统一;就能分清层次,明确重点,周密地谋篇布局,使总论点和分论点有机地统一起来;也就能够按照各部分的要求安排、组织、利用资料,决定取舍,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料的作用。[1]论文提纲可分为简单提纲和详细提纲两种。简单提纲是高度概括的,只提示论文的要点,如何展开则不涉及。这种提纲虽然简单,但由于它是经过深思熟虑构成的,写作时能顺利进行。没有这种准备,边想边写很难顺利地写下去。论文提纲由作者在完成论文写作后,纵观全文,写出能表示论文主要内容的信息或词汇,这些信息或词汇,可以从论文标题中去找和选,也可以从论文内容中去找和选。例如上例,关键词选用了6个,其中前三个就是从论文标题中选出的,而后三个却是从论文内容中选取出来的。后三个关键词的选取,补充了论文标题所未能表示出的主要内容信息,也提高了所涉及的概念深度。需要选出,与从标题中选出的关键词一道,组成该论文的关键词组。论文提纲(一)要有全局观念,从整体出发去检查每一部分在论文中所占的地位和作用。看看各部分的比例分配是否恰当,篇幅的长短是否合适,每一部分能否为中心论点服务。比如有一篇论文论述企业深化改革与稳定是辩证统一的,作者以浙江××市某企业为例,说只要干部在改革中以身作则,与职工同甘共苦,可以取得多数职工的理解。从全局观念分折,我们就可以发现这里只讲了企业如何改革才能稳定,没有论述通过深化改革,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职工收入增加,最终达到社会稳定。(二)从中心论点出发,决定材料的取舍,把与主题无关或关系不大的材料毫不可惜地舍弃,尽管这些材料是煞费苦心费了不少劳动搜集来的。有所失,才能有所得。一块毛料寸寸宝贵,舍不得剪裁去,也就缝制不成合身的衣服。为了成衣,必须剪裁去不需要的部分。所以,我们必须时刻牢记材料只是为形成自己论文的论点服务的,离开了这一点,无论是多少好的材料都必须舍得抛弃。(三)要考虑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初学撰写论文的人常犯的毛病,是论点和论据没有必然联系,有的只限于反复阐述论点,而缺乏切实有力的论据;有的材料一大堆,论点不明确;有的各部分之间没有形成有机的逻辑关系,这样的论文都是不合乎要求的,这样的论文是没有说服力的。为了有说服力,必须有虚有实,有论点有例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论证过程有严密的逻辑性,拟提纲时特别要注意这一点,检查这一点。(四)论文的基本结构由序论、本论、结论三大部分组成。序论、结论这两部分在提纲中部应比较简略。本论则是全文的重点,是应集中笔墨写深写透的部分,因此在提纲上也要列得较为详细。本论部分至少要有两层标准,层层深入,层层推理,以便体现总论点和分论点的有机结合,把论点讲深讲透。

额~应该自己写好一点

写作思路:首先要理解国歌主要表达的内容以及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接着将自己对于国歌的感受和体会写出来,最后阐述自己的爱国情怀。

正文: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周一的清晨,静静的校园广场上,我们排成整齐的队伍,举行升旗仪式。伴着轻快的旋律,雄壮的国歌在我们耳边唱响,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我小小的心灵再一次激荡起来,此时我深深地体会到,生在新时代是多么幸福,作为中国人是多么自豪。

在我们祖国辽阔的土地上,生息繁衍着勤劳智慧的一个大民族——中华民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代代中华优秀儿女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五千年文化。盘旋于崇山峻岭之间的万里长城是我国古代人民创造的世界奇迹之一,也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座丰碑。

她与埃及的金字塔、古罗马的斗兽场、意大利的比萨斜塔等被誉为世界七大奇迹。震惊世界的秦始皇兵马俑、世界园林建筑史上的奇迹圆明园,四大发明,诗词歌赋,无不凝聚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力量,是中华民族的血脉相承和民族之魂。

曾几何时,由于政府腐败无能,科技落后,中华民族饱受了帝国主义列强的欺凌,中华大地屡遭受蹂躏。一个个不平等条约的签定,使旧中国山河破碎,民不聊生,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诞生了,从这一天起,她就领导劳苦大众,筑成血肉长城,对着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主义,发出最后的吼声,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与一切敌人坚决斗争,推倒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在老一辈革命家的带领下,大江南北,百废俱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腾飞,社会的繁荣举世瞩目。今天,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一个个村庄崛起一座座城市,一条条河流架起一道道彩虹。

东方明珠上海电视塔,高耸入云的五岳奇峰,独具一格的桂林山水,着名的三峡工程,奥运会、世博会的成功举办,驰骋篮球场上的姚明,世界飞人刘翔,无不扬名内外。2003年10月15日,航天英雄杨利伟驾驶“神舟”五号飞船飞入太空,使我国成为第三个拥有载人航天能力的大国。世界为之刮目相看,纷纷跷起大拇指夸咱中国人了不起,航天英雄杨利伟了不起。

祖国强盛了,人民富裕了。少年强则中国强,作为当代小学生,我们一定要努力学习,掌握过硬本领。让我们用血肉筑成新的长城,扬鞭催马,朝着祖国新的康庄大道前进,前进,前进!

今天,我读了《国歌》这篇文章。 《国歌》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一九二一年春天的这一天,阿里耶商业专门学校盛况空前,全校师生合影留念,照相的时候要唱国歌,可是中国学生知道中国没有国歌,但又怕外国人耻笑,陈毅便用《中国男儿》代替国歌。 读了这篇文章我知道中国不仅陈毅一个这种人,还有很多很多,如詹天佑、鲁迅、董存瑞......他们一生都在奋斗努力,为国家做贡献,把自己的清楚献给了祖国,他们无怨无悔,但是,我们为什么一努力做题,就哭天喊地,无病呻吟。 陈毅元帅为了祖国的光荣编了暂定国歌,让中华人民感到自豪。国家兴旺,匹夫有责。陈毅就是61亿匹夫里的一个,他吃苦耐劳,勤俭节约,身为20世纪末的我们,只知道享受荣华富贵,也只知道吃喝玩乐,而在荣华富贵中的我们更应该努力学习,可是我们没有陈毅艰苦,也没有他那么努力。身为20世纪的接班人,也是国家的一份子,我们也应该坚贞不屈。 中国的许多近代伟人,如:我们最敬爱的毛泽东毛主席,他从小就勤俭节约,他进城时,别人都穿着名牌衣服,就他风尘仆仆,在当上国家主席后会见外国总理,他连二郎腿都不敢翘,因为袜子缝补次数太多。毛主席袜子能来来回回缝补,可我们如果什么东西自己认为毁坏,就扔掉。 “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是呀,周总理视民如子,却对自己不管不顾,而我们正好反过来,我们遇到穷人不理不睬,甚至打他;遇到难人也不给点钱,这是的我们还有良知吗?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是我奋斗的目标,从这一刻起,我要全副武装地迎接明天,迎接未来;从现在起,我要发愤图强,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从现在起,我要努力学习,超越自我,不能一降再降,也不能原地踏步。

以国歌为主题的论文参考文献

在200年的时间里出现了6首 俄罗斯国歌的故事 俄罗斯国家杜马于2000年12月8日一致通过关于国歌、国旗和国徽的法律草案,决定把苏联时期的国歌《牢不可破的联盟》重新作为国歌。几年前国家杜马曾通过沿用苏联国歌作为俄罗斯国歌的法律草案,但遭到包括叶利钦在内的一部分人的反对,法案因此搁浅。这次是根据普京总统提交的议案,提议沿用苏联国歌的旋律,并重新填词。这首歌的曲调慷慨激昂,催人奋进,影响极其深远。普京在谈到重新用苏联国歌曲调时说:“如果有人说,不能用前苏联的标志,那我们的父母就虚度一生,活得毫无意义……”普京的话意味深长,告诫国人不能忘记过去。民意调查中多数民众也赞成普京的提议。而俄罗斯使用了近10年的国歌格林卡的《爱国者之歌》,由于没有歌词,带来极大不便。如在悉尼奥运会期间,不少俄运动员就抱怨,当站在冠军台上奏起国歌时,自己没法唱,只能跟着曲调哼哼,十分尴尬。还有格林卡的曲调旋律太复杂,不易学习和记忆。曲调还过于柔情,不能体现俄罗斯民族粗犷豪迈的气概,无法在全民中普及,这也是俄罗斯要更换国歌的原因。 应征的国歌新歌词经预选后还有150个之多,后经层层审查,曾为苏联国歌作词的米哈尔科夫在众多高手中脱颖而出。新千年,新世纪的钟声敲响之际,俄罗斯人终于听到了电视台播放的配上新词的国歌。87岁的歌词作者谢尔盖·米哈尔科夫是苏联著名诗人、苏联教育科学院院士。他的儿童诗影响了苏联几代人,至今仍是儿童喜爱的读物。1943年他同爱尔·勒吉斯坦合写的国歌歌词被选中,1944年1月1日首次播放。50年代苏共20大批判斯大林后,国歌歌词中删去了斯大林的名字。后来人们还有意见,当局决定于1977年9月1日起停止使用国歌歌词。90年代初苏联解体后,米哈尔科夫又被指定为俄罗斯新国歌格林卡的《爱国者之歌》配词,但几年也未能写出。可就在世纪之末的最后几天里他竟为沿用的苏联国歌的曲调写出了新词。歌词由三段组成,每段后面重复副歌。歌词是 俄罗斯,我们神圣的祖国。 俄罗斯,我们可爱的国家。 意志坚强,无上荣光, 你的财富源远流长! 从南海到北疆, 森林和田野无限宽广, 世界上只有你, 你是神佑的可爱故乡! 瞩望未来的时光, 我们的生活充满希望。 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 对祖国忠诚赋予我们力量! 副歌: 赞美你,我们自由的祖国, 你是各族人民友谊的堡垒。 祖祖辈辈沉积的智慧, 带领我们奔向胜利的远方。 ① 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不会像俄罗斯那样频繁地更换国歌。在200年的时间里出现了六首。 第一首国歌是奥楚普·科兹洛夫斯基 ② 的波洛涅兹舞曲《胜利的惊雷,响起来吧!>。事情是这样的。俄罗斯-土耳其战争接近胜利的尾声,为了庆祝胜利,1791年4月28日波将金 ③ 在其寓所举行了盛大的宴会。席上的贵宾是叶卡捷琳娜二世。椭圆形的大厅里聚集了五千名宾客。两个乐队和一个合唱团由三百人组成。女皇在号角声中缓缓人场。接着奏起了套曲。科兹洛夫斯基的波洛涅兹舞曲拉开了套曲的序幕,杰尔查文为这首曲子填写了歌词。颂扬女皇的古老诗词与波洛涅兹舞曲的完美结合使作品激情高昂,这首歌很快就流行起来,成了第一首国歌。 第二首国歌产生于18、19世纪更迭时,此时俄国的军事对手已是拿破仑法国。前一首国歌歌词显然已经过时。1814年3月19日俄国军队占领巴黎后,在莫斯科一次乐团演奏中,皇家歌剧独唱演员什米廖夫表演了《献给俄国沙皇之歌》——《请接受胜利的桂冠》。这首歌是借用英国国歌《上帝啊,请保护国王》的曲子。1815年茹可夫斯基翻译了这首歌的第一段词,并以《俄罗斯人的祈祷》为题发表。1816年皇村学校学生普希金在茹可夫斯基译文的基础上又增译了两段。在庆祝皇村建校大会上,皇村学校学生合唱团演唱了这首配有俄罗斯歌词的英国歌曲。同一年,康斯坦丁大公在华沙检阅部队时命令演奏这“英国”国歌。亚历山大一世是如此地喜爱它,下令只要一见到国王就演奏它。1818年,茹可夫斯基把最后两段换上普希金自己创作的歌词。这样,国歌的最后歌词才算确定下来。 英国国歌不仅被俄国借用,还有许多欧洲国家——瑞典,挪威,普鲁士,巴伐利亚等也借用。这一点触动了俄国沙皇的自尊。1833年尼古拉一世授命宫廷无伴奏合唱团团长 著名的小提琴家和音乐家利沃夫创作一首新国歌的曲子。后来知道,当时受命创作的还有格林卡。利沃夫成功地完成了这一艰巨任务。1833年I1月23日,尼古拉一世听取了新国歌的演奏。茹可夫斯基应利沃夫的请求为此曲谱上了歌词。12月II日新国歌在莫斯科大剧院举行首场公开演奏,班特舍夫第一次演唱俄国国歌《上帝呵,请保护沙皇》,1833年12月31日米哈伊尔大公签署命令启用新国歌代替旧国歌。新国歌一直唱到1917年。 推翻沙皇专制制度后人们试图以《马赛曲》作为俄罗斯国歌,而保皇党则继续演奏《上帝啊,请保护沙皇!》。当时也尝试着创作自由的俄罗斯国歌,但都没有成功。只是1918年1月,苏维埃第兰次代表大会决定把《国际歌》作为苏维埃俄罗斯国歌,1922年苏联成立后成为苏联国歌。30年代末,苏联宣布社会主义胜利后,决定更改国歌。当时参加创作新国歌竞赛的有40多位诗人和160多名作曲家。评审委员会认为,肖斯塔科维奇 ④ 等人的作品最优秀。但斯大林是最后的决定人。他特别钟爱亚力山德罗夫 ⑤ 还在1939年谱写的《布尔什维克党颂歌》。1943年12月配有上述老曲子的米哈尔科夫的新歌词被通过了。1944年1月1日夜里,新国歌第一次从收音机里传了出来。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于1944年3月15日下令,在各地演奏新国歌,而《国际歌》成了党歌。 1944年至1945年各加盟共和国开始创作自己的国歌。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后,苏联多年演奏不带歌词的国歌。还在苏联解体前就有人提出把格林卡的《爱国者之歌》作为国歌的曲调。1991年苏联解体后,当局正式采纳了这个意见。格林卡的这首曲子是以手稿的形式流传下来的,尽管原稿上没有注明日期,但其作品的构思正好符合1833年创作新国歌的那个时代。 格林卡的这份手稿是1885年芬代森 ⑥ 从作曲家的其它稿件中发现的,此后60年无人问津,只是在1944年巴格林诺夫斯基教授才为大型交响乐团配乐,以生动的乐曲再现格林卡的构思。但它也只是电台和电视台播放的背景音乐。1947年,庆祝莫斯科建市八百华诞时,它才首次被配上马什斯托夫赞美首都的歌词公开演奏。 ① 歌词译文引自《环球时报》. 李永全文章。 ② 1757-1831,俄国音乐家。 ③ 1739-1791,俄国叶卡捷琳娜二世时期的军事家。 ④ 1906-1975,苏联作曲家,苏联人民艺术家。 ⑤ 1883-1946,苏联作曲家,苏联人民艺术家。 ⑥ 1869-1928,苏联俄罗斯音乐学家。 参考文献: 俄罗斯国歌的故事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是一首多乐句的一部曲式结构的,进行曲风格的歌曲。歌曲开始是六小节进军号般的前奏:这分解式的大三和弦是全曲旋律发展的基础,也是推动乐思展开的主导动机。首句以富有动机性的属音坭主音四度音调开始,特别是采用了后半拍起句的节奏,构成了一种急切的呐喊:歌词第三句“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是全部歌词中最重要的警句。作者在这里不仅运用了全曲中最高、最强的音,而且在“中华民族到了”之后,音乐戛然而止,休止了半拍,从而使“最危险的时候”这一句得到突出的强调。在三次层层向上的呼喊“起来”之后,号角式的音调再现了,它像冲锋号似的激励着无数的战士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这样首尾呼应,使歌曲更为完美、统一。【2】义勇军进行曲曲式结构是一部曲式由于国歌歌词是散文式的自由体新诗,句子参差不齐,最长一句有十四个字,聂耳创造性地把它谱成由六个长短不等的乐句组成的自由体乐段。整首歌曲除具有前后一致的昂扬振奋的精神外,还采用了主导动机贯穿发展的手法,以引子中大三和弦分解的号角式的音调,作为全曲旋律发展的基础,并在最后两句加以变化再现,造成首尾呼应,达到更完美的统一。

你好,可以删减,望采纳。

一、《义勇军进行曲》的诞生 1935年华北事变后,已加入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剧作家田汉为躲避国民党当局的搜捕,被迫迁居到上海法租界。 中华民族已是危在旦夕,音乐界一些人仍在创作靡靡之音、自我陶醉,田汉对此感到愤恨和忧虑,也为一些人写的救亡歌曲激情不够、难以在民众中流传而着急。此时,正好田汉在为上海一家电影公司编写一部以抗日救亡为主题的电影剧本《风云儿女》,田汉便借电影主人公诗人李白华之口,吟诵了一首情感极为激烈的剧诗: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 起来,起来,起来。 我们万众一心, 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 田汉写出这首歌词不久,整个剧本还没写完,就被国民党特务逮捕入狱。田汉的挚友夏衍接过田汉尚未完成的剧本,按照田汉草拟的故事梗概,续写完了《风云儿女》。夏衍将田汉写的剧诗交给刚入党不久的作曲家聂耳谱成曲子,署题目为《义勇军进行曲》,作为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歌。 正在上海华联公司搞音乐创作的聂耳与田汉关系很好,以前他俩常在一起合作创作歌曲。然而,聂耳刚拿到夏衍交给他的歌词,就听到了国民党特务要逮捕他的消息,中共上海地下组织决定让聂耳去日本暂避一段时间。聂耳在出国启程前夕,连夜突击急就了曲谱。 1935年7月,田汉获释出狱的当天,正巧碰上电影《风云儿女》的首映式,《义勇军进行曲》很快传遍了中华大地。 然而,不幸的是,该曲作者聂耳在日本藤泽市秸沼海滨游泳时,被海浪吞没了。 二、徐悲鸿提议用《义勇军进行曲》代国歌 1949年7月上旬,新政协筹备会有关国歌的征稿发出后,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和海外华侨应征的国歌歌词、歌谱694首,其中包括筹备会成员郭沫若、马叙伦、欧阳予倩、冯至、柯仲平等知名人士的作品。负责这项工作的新政协筹备会第六小组在评审国歌时,选择了其中一部分歌词、歌谱印发给有关人员,对有的词谱还组织乐队进行了演奏。遗憾的是,所征集来的歌词歌谱都达不到新政协筹委会的要求。面对这种情况,第六小组成员在讨论时一致认为,在极短的时间内创作出理想的国歌词谱是很困难的,于是便由组长马叙伦、副组长沈雁冰署名,向新政协筹备会常委会报告:“经本组慎重研讨,认为国歌征集之稿,足以应选者尚少。必须再行有计划地征集一次,将选取者制曲试演,向群众中广求反应后再行提请决定,非最近时期可以完成。” 然而,开国大典在即,常委们着急了。毛泽东亲自在勤政殿召集常委会成员、第六小组成员和聘请的有关专家、顾问以及各界著名人士座谈选定国歌之事。 座谈会一开始,人们都很沉默。对于究竟应该提什么建议,人们都在慎重地思考。与会者都知道,国歌既要有大众性,又必须具有庄严性,谁也不愿意当着毛泽东的面轻易发言。 一位身材高大、面容清癯的中年男子首先打破了沉默,第一个站起来发言。他就是被聘请到国旗、国徽评选委员会当顾问的,享誉海内外的大画家徐悲鸿。徐悲鸿建议用《义勇军进行曲》作国歌。 徐悲鸿提出这一建议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在来参加座谈会之前,他就对夫人廖静文说:“我准备在今天的会议上,建议用《义勇军进行曲》代作国歌。”廖静文听了不由得一怔,说:“那怎么可以呢?歌词里有‘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在新中国哪能唱这句词?”徐悲鸿便向廖静文解释道:“有什么不能唱的?法国国歌《马赛曲》便是一支很悲壮的歌曲,它的原名是《莱茵军进行曲》。徐悲鸿在法国留学期间,对这首法国国歌印象很深。说着,说着,他竟打着拍子唱了起来。 徐悲鸿唱罢,微笑着对妻子说:“你看,这歌不是也很悲壮吗?人民在胜利中不忘记过去的斗争。《义勇军进行曲》创作于抗日战争初期,今日虽不同于彼时,但它告诉我们:在祖国遭遇外敌入侵时,在‘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我们是‘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才终于迎来新中国的诞生。《义勇军进行曲》现在依然能鼓舞人们永远以昂扬奋起的精神,继续前进,永远前进!” 三、提议获得一致赞同,有人建议修改歌词 徐悲鸿的建议一提出,马上得到梁思成的热烈响应。梁思成说:“徐悲鸿先生的这个建议我很赞成。我想起了以前我在美国时,有一次上街,听见有人用口哨吹《义勇军进行曲》。我回头一看,原来是一位骑自行车的美国青年。这说明,这首歌曲受到很多人的喜爱,也受到外国人的喜爱。我看用这支歌代国歌非常好。”接着,大家纷纷发言,表达自己的看法。 刚从国外回来的宗教界代表刘良模说:“国歌是一个国家的歌,它的产生应该有历史背景,像法国的马赛曲,还有国际歌。这些歌曲在法国大革命、苏联十月革命中唤起了广大人民起来跟反动派作斗争。《义勇军进行曲》产生于抗战时期,唤起民众为保卫祖国而神圣战斗。还有,这支歌也可以用来纪念中国新音乐运动的创始人聂耳。此外,这首歌在国际上也有它的地位。我在美国时,一次同美国最勇敢的黑人歌手罗伯特见面,他对我说,他爱唱《义勇军进行曲》。美国的中学生、小学生从广播电台和电影中学会了这支歌,无论在娱乐场所还是朋友间都唱。罗伯逊问我,这是不是你们的国歌?我说,不是,我们的国歌是丧歌。当然,那是指国民党时期。这样看来,《义勇军进行曲》在国际上确已建立起崇高的历史地位,在国内外更是获得了一致的颂扬,所以根据它自身的价值,应被采用作国歌。当然,歌词可以按新的情况编拟。我建议,国歌采用聂耳的歌谱,歌词另拟。” 周恩来发言说:“徐悲鸿先生的这个建议很好。《义勇军进行曲》这首歌雄壮而豪迈,很有革命气概,而且节奏鲜明,适合于演奏,也适合于大家演唱。这首歌在抗战中起过巨大的鼓舞作用,尽管现在新中国成立了,但今后还可能有侵略战争,我们还要居安思危。我也认为用这首歌作国歌是合适的。” 经过一番热烈讨论,参加座谈会的人基本上赞成用《义勇军进行曲》作国歌。 最后,毛泽东说:“大家都认为《义勇军进行曲》作国歌好,我看就这样定下来吧。” 但是,对是否要改动歌词,意见仍未一致。毛泽东也说,可以再进一步讨论。最后决定由政协第一次全体会议主席团研究决定。 为了使常委、主席团研究时参考,又推选郭沫若等人修改出一份歌词。郭沫若修改的歌词分为三段,于9月中旬发给第六小组成员和常委。 四、毛泽东提议仍用旧歌词 政协第一次全体会议开幕后,全体代表于9月23日分为11个组讨论国旗、国歌等问题。 9月25日晚8时,毛泽东、周恩来在中南海丰泽园召开协商国旗、国歌等问题的会议。 出席会议的有郭沫若、沈雁冰、黄炎培、陈嘉庚、张奚若、马叙伦、田汉、徐悲鸿、李立三、洪深、艾青、马寅初、梁思成、马思聪、吕黎、贺绿汀等人。第六小组秘书彭光涵做记录。在讨论国歌时,毛泽东说:“大家认为《义勇军进行曲》作国歌最好,意见比较一致。我看就这样定下来吧,歌词我看也用原来的。” 第六小组组长马叙伦报告说:“我们第六小组都同意用《义勇军进行曲》作国歌,完全赞同主席的意见,但现在仍有人要求修改歌词。”对此,周恩来非常明确地表示:“要么就用旧歌词,这样才能激起感情,修改了的歌词唱起来就没有这种感情了。”其他人也表示不要修改歌词了。最后,毛泽东说:“我们中国人民经过艰苦斗争,现在虽然全国快解放了,但还是受帝国主义的包围,不能忘记帝国主义对我国的压迫。我们要争取中国完全独立、解放,还要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所以还是保持原有歌词好。” 毛泽东说完,大家热烈赞同。就是负责修改歌词的郭沫若,也完全赞成采用原来的歌词。 会议结束时,毛泽东、周恩来建议,大家合唱《义勇军进行曲》。丰泽园里,传出来嘹亮的歌声。 1949年9月27日,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一致通过决议: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未正式制定以前,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 10月1日下午3时,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开国大典,毛泽东用洪亮的声音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接着,他按动升旗电钮,伴随着五星红旗冉冉上升,《义勇军进行曲》作为代国歌第一次在天安门广场响起。 1949年11月15日,《人民日报》刊登的关于国旗、国歌和年号的“新华社信箱”中,对将《义勇军进行曲》采用为国歌做了如下解释:“《义勇军进行曲》是十余年来在中国广大人民的革命斗争中最流行的歌曲,已经具有历史意义。采用《义勇军进行曲》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现时的国歌而不加修改,是为了唤起人民回想祖国创造过程中的艰难忧患,鼓舞人民发扬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爱国热情,把革命进行到底。这与苏联人民曾长期以《国际歌》为国歌,法国人民今天仍以《马赛曲》为国歌的作用是一样的。” 1978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义勇军进行曲》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2004年,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在第一百三十六条中增加一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是《义勇军进行曲》。国歌同国旗、国徽一样,是国家的象征。 (责编 霍语)

高校公共课音乐教育的重要性的论文

论文摘要: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径。本文阐述了音乐教育的价值体现,对音乐教育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见解。

论文关键词: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价值

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切入点,有着与其他学科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育部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高校要进一步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从音乐教育入手具有很重要的意义,通过实行音乐教育使学生在德育、智育、情感等方面获得发展,培养当代大学生成为新一代“四有”新人是高校音乐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一、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音乐教育的实施现状

在目前所了解到的高校中,对于公共音乐教育的实施,都存在不足,大致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一)开设课程科目不规范

有些学校不按照国家规定的课程计划开设音乐课,则按照现有师资力量无计划乱开课,往往使接受者很盲目,如学校教公共音乐的教师有学声乐的、有学器乐的,干脆以一个班为单位开唱歌课和器乐课,这种不以学生角度考虑问题的一锅粥现象,不但达不到教学效果,还会引起学生听课的逆反心理。

(二)开设课程目标不明确

有些学校则是按照国家规定的课程开课,可是内容却变了样,课堂应以鉴赏中外经典作品为主要内容,可却变成了纯粹的流行音乐听赏;应以中外历史文化为主线讲解,可却成了流行音乐的滥听过程。这样一来,不但失去了应有的意义,还可能会造成学生对音乐的审美情感走入误区。

(三)用比赛代替音乐教育

只有实践而没有课堂的音乐教育是残缺的。音乐活动虽是艺术教育的一部分,但如果只让学生参与以获奖为目的的各项赛事来显示成果,不但与音乐教育的原则背道而驰,还浪费了学生的时间和精力,耽误了学习。

我作为一名在高校从事公共音乐教育的教师,在这里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希望能对今后公共音乐教育的发展起到一点作用。

二、音乐教育的价值体现

1。道德价值

通过好的音乐作品可以培养大学生高尚的品德、崇高的理想、积极的性格,使他们具备克服困难的毅力,和对目标不懈努力的韧劲。

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提出了礼和乐的关系,其实这里就已经强调出了道德关系到人类社会的进步,音乐是完善道德的的最佳教科书。

贝多芬的c小调第五交响曲《命运》,“通过斗争取得胜利”的主题音响,使人感受到一种不可言喻的感动震撼和信心勇气,是一首与命运搏斗,最终以光明战胜黑暗的壮丽凯歌。整部作品精炼、简洁,结构完整统一,是一部具有丰富的艺术思想和文化内涵的音乐精品。恩格斯曾盛赞这部作品为最杰出的音乐作品。一部经典的作品是具有崇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用深刻的思想内容影响和教育着人们,去追求人世间的真、善、美。

2。政治价值

从音乐中体会先进的社会理想、进步的社会价值观和积极的民族精神,这些因素使大学生增强群体或团队意识,增加爱国主义热情。

在《国歌》的鉴赏中,通过对其创作背景的介绍,和对音调中雄壮、庄严、气势磅礴情绪的感受,通过对学校隆重的升旗场面、奥林匹克运动会上运动健儿夺冠为国争光时升旗的场面的联想,学生不仅从中了解了历史,而且从内心体会到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不可战胜的神圣力量,以及奋发向上、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在每年的“五四”青年节和国庆节来临之际,学校都会组织“人人参与、班班参加”的红色歌曲合唱比赛,在层层选拔的过程中,每个学院都保持着积极踊跃的态度和团队协作的责任感,这些收获是其他学科在短时间内所得不到的。

3。智力价值

能够使每个大学生在课内外音乐活动中受益,发展想象思维,提高学习效率。

音乐的欣赏与演唱(奏)还可以调节大脑左右半球的'活动节奏,使其有规律的、有节奏地交替运动,协调地工作,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如果片面地、过分地使用某个大脑半球,就会使另一个半球受到抑制。清华大学合唱队提出了“8-1>8”的公式(即参加合唱后,7小时学习的效果大于不唱歌8小时的效果)。爱因斯坦也认为音乐是他创造的催化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影响青年人心灵的手段中,音乐占着重要地位,音乐是思维有力的源泉,没有音乐教育,就不可能有合乎要求的智力发展。”应该讲,音乐是一门极富创造性的艺术,也是一门开启学生创造能力的艺术。和谐的乐曲,对人来说是一种愉悦身心、表达情感、促进智力发展的力量。

4。审美价值

古希腊哲学家、教育家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早就提出了音乐的教育功能,把音乐视为是净化心灵的最有效的手段,好的音乐可以使人向善,可以端正品行,完善人格,提高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法国大雕塑家罗丹说:“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的确,现实生活中的美需要慧眼去发现,而我们的音乐教育又何尝不是如此呢?音乐中的形象思维无疑给学生提供了想象力和洞察力的空间,音乐的思维过程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创新的过程。音乐作品是通过人的思维活动创造出来的,其中包括旋律、节奏、和声、节拍、力度、速度等要素,这些音乐语言可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发展形象思维,激活灵感,给学生提供更为自由、广阔的想象空间。

通过欣赏贝多芬创作的升c小调第十四号钢琴奏鸣曲《月光》,让学生感知音响的力度、速度、音色、旋律等,那些优美动听的旋律,拨动音乐与学生的生理、心理相互融合交流的心弦,经历迁移联想,产生出不同的自由幻想和情感体验,从而更加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创造力。

三、对今后高等学校公共音乐教育和谐化发展的两点建议

1。教育内容和手段的创新

针对广大青年学生普遍存在沉溺于流行音乐的现状,在教学内容上,可以从兴趣入手,循序渐进。从广大青年学生喜爱的优秀歌曲入手,通过不同唱法的认识,使学生了解不同国家、民族的文化,通过品评、品鉴经典作品,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培养健康向上的审美情感观,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2。传承中西方优秀的音乐文化

随着多元音乐文化的出现,我们的音乐文化受到严重的威胁和挑战。音乐教育者们必须思考和认真对待外来音乐文化的渗透和所谓的“文化侵略”。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是我们采取的主要手段。客观地审视外来音乐文化,接受外来音乐文化里有益于自己的成分,使两种优秀文化更好的融合,健康的发展,使学生可以通过认识优秀音乐文化而认识世界。

四、结语

从本质上来说,音乐教育是一项塑造“人”的工程,具有唤醒、沟通和完善人格的力量。它通过对人的审美能力的发掘和培养,构建人的审美心理结构,达到对人的心灵陶冶和人格塑造。因此,我们应该正视音乐教育对育人的功用,引导和培养当代大学生健康的音乐审美情趣和审美意识,促进其综合素质的提高。“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径,对于培养当代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修海林,罗小平。音乐美学通论。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2]朱英萍。音乐鉴赏新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以秋为主题的诗歌论文

《秋天》教学案例 执 教 者:宜城市汉江中学 吴 俊 教材简析: 《秋天》是七年级上学期第三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当代诗人何其芳在诗中描绘了一个个生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的乡村风景图。诗的意境优美,语言情景交融,富有诗情画意。学习此文既可得到文学艺术的滋养,又可得到审美的陶冶,更能激发学生热爱美好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设计理念: 实验教材注重朗读,通过朗读可以体会课文的优美意境,培养美的情趣,形成良好的语感。同时,让学生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教学目标: 1、品味诗文优美的语言,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2、诵读诗文。 3、培养学生热爱美好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同目标2 教学难点:同目标l。 课时安排:—课时 教 具:录音机、磁带(钢琴曲《秋日的私语》)、投影仪、 彩色粉笔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师:同学们,秋天在不知不觉中已悄然而至,那谁能为我们描绘一下你所见的秋日美景? 生:我看见了树叶一片片地枯黄、凋零,田野里的野菊花盛开了,金灿灿的一片。 生:农民在收割金黄的麦穗,小草也在慢慢枯萎。(有同学在笑) 师:这两位同学描绘的秋景很迷人,用语也形象、生动,但美中不足,第二位同学的描述有一处不符,谁能帮忙指正一下? 生:秋天收割的是稻谷,而不是麦子。 师:很好,这说明我们平时要注意观察事物,否则就会闹笑话。 点评:以学生生活体验切入,唤起了学生对秋天的感性认识,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二、听读 师:秋天是最美的季节,因为它是收获的季节,著名诗人何其芳就专为秋天写过一首诗,命名为《秋天》(板书课题及作者),那何其芳笔下的秋景是什么样的呢?让我们在钢琴曲《秋日的私语》的伴奏下共同欣赏诗中的秋日美景吧!(播放钢琴曲《秋日的私语》,教师诵读诗文,学生听罢鼓掌) 师:谢谢同学们给老师的鼓励,掌声也说明大家被诗中所描绘的美景深深打动。那么诗中描绘了哪些美景呢? 生:我仿佛看见伐木工在深山中砍伐树木,树叶簌簌飞落。 生:我看见了农民在园中采摘又肥又大的瓜果。 生:我还看见渔夫在水中撒网捕鱼,鱼满舱后,又摇着小船回家。 师:很不错,同学们都听得非常仔细。今天,就让我们翻开课本64页,共同来品味这首诗,来体会诗文的优美意境。 点评:配乐朗诵,既让学生感知了诗文内容,又让学生初步领略了诗文的优美意境。 三、初读 师:请同学们认真朗读课文,结合注释,认读生字,理解生词。 (学生读课文,教师倒磁带以备后用,并投影展示本文生字词:丁丁、幽谷,肥硕,栖息、归泊、寥阔、枯涸、清洌、梦寐) 师:谁愿意为我们认读—下生字? (一学生认读,错把丁丁zhēng读成dīng) 师:读得较准确,只有一个词语读错了,谁能帮她纠正一下? 生:丁丁zhēng zhēng,不能读dīng dīng。 师:很好,现在我们来齐读一遍。(学生齐读) 师:学诗歌的关键是朗读,谁愿意为大家朗读一下?(学生都很踊跃,点一生读) 师:他刚才读得怎么样? 生:好处是声音清楚,没有读错字,但我认为他没有把握好节奏。 生:没有感情,读得有点快,抒情味不足。 师:这两位同学说得不错,欣赏诗歌一定要放声朗读,而朗读不仅要正确流利,关键还要有感情,这样才能和诗人形成共鸣,得到美的享受。下面听老师再范读一遍,请你们认真体会。(教师再次配乐朗诵,学生用笔做记号) 师:请同学们模仿着读两遍吧!(学生认真读诗,教师倒磁带,以备下用) 师:现在,谁愿意伴着优美的音乐再朗诵一下,让我们都感悟到秋天的美?(学生举手非常积极,想表演的人很多,点一女生配乐朗读,其他同学思考:①本文抒发的感情;②给三节诗取出漂亮整齐的名字) 师:她刚才配乐朗诵,真是爽心悦耳呀。刚才举手没选上,是不是很遗憾呀? (同学们笑)没关系,现在让我们在音乐中齐读这首诗歌吧!(学生个个跃跃欲试)不过,同时也要再次思考刚才的两个问题。 师:同学们朗诵得真棒。那么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呢? 生:对秋天的喜爱、赞美之情。 生:对秋天的热爱之情 师:刻画了三幅画面,给它们的名字取好了吗? 生: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和少女思恋图。(教师板书) 生:秋栖图、秋戏图和秋思图。 生:竹篱硕果图、江渔归桨图和草野梦寐图。 师:名字取得真棒,说明大家思维很开阔,较准确的把握了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点评:四次配乐朗诵有效的指导、促进了学生的朗读,并准确的把握了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四、研读 师:这三节诗又是三幅画,何其芳用诗来赞美秋天,酷爱绘画的同学肯定想用画笔来描绘秋天。有谁想用你们的手来描绘诗中的秋天?给你们20分钟,(教师把黑板分成三大块),请你们结合对诗歌的理解,尽情发挥想象,用画笔描绘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和少女思恋图吧!(点三个学生用彩色粉笔在黑板上作画) 师:这三位同学作画的同时,我们来分组研读诗句。第—组研读第一节,第二组研读第二节,第三、四组研读第三节。先请大家边读边找出不理解的诗句,然后小组合作探讨理解。(学生读书、探讨交流) 师:好,还有不理解的诗句吗?如果有,请小组长提出。 生:“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不知如何理解? 师:谁能帮帮这个小组? 生:是乌柏叶落在水中,打起的是乌桕叶,暗指秋天已到。 生:秋天水清,乌桕叶倒映在水中,所以打起乌桕叶的影子。 生:捕上的是青鳊鱼,这鱼象乌桕叶一样。 师:同学们都动了脑筋,回答都有道理。 生:“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写秋,怎么又写夏呢? 师:谁知道? 生:正因为秋天来了,骑牛戏水吹笛的牧童不见了,侧面表明夏已过,秋天到。 生:写笛声,写夏夜的香与热,表明牧羊女对夏天的留恋,也反衬了秋天的宁静。 师;说得太好了! 点评:本环节体现了“关注学生,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是组织者、促进者”的教学理念,培养了学生的质疑、探究能力及合作学习习惯。 五、美读 师:下面请大家找出你认为最优美的诗句,说一说它美在何处,并按你的理解读一读。(学生边评边读) 生: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从听觉角度,写出了幽谷的深静,读时重点放在“飘”上,要读出拖音,表明声音的幽长。 生: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饱食”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丰收之景;“稻香”从味觉角度,暗示稻子成熟,展示丰图画。“饱食”“稻香”要重读。 生:秋天栖息在农家里——“栖息”表明秋天舍不得离开农家,说明农家丰收了。“栖息”要重读,读出丰收的喜悦。 生: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浆——“轻轻”显示出渔人悠闲安适的神态,“轻轻”要读出这种心情。 生:秋天游戏在渔船上——“游戏”写出渔民捕鱼时欢快的情景,要重读。 生: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梦寐”写出了少女的情怀,她的眼里都是秋天,心里一定微颤着喜悦与梦想,要重读,且“眼里”要轻读,表明诗歌将结束。 师:同学们分析得很好,读得也很好,让我们在音乐中再次朗诵这首诗吧。 点评:此环节符合课程标准中诗歌教学要注重“美读”及“体会优美语句、意境”要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六、诵读 师:现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听三位同学解说他们描绘图画,好吗?(学生看看三幅画,指指点点,按捺不住兴奋之情) 生:我描绘的是《农家丰收图》,清晨朝露未干的时候,有位农夫来到幽谷,丁丁的伐木声震荡山谷;田野里稻香扑鼻,一位农民割稻累了,放下手中的镰刀休息,还有一位农民在摘肥硕的瓜果,一片丰收景象。 生:我描绘的是《霜晨归渔图》清晨的江面还弥漫着冷冷的雾气,远远看见一个渔人熟练地撒网,船篷上挂着白白的霜,一网撒去,捞上许多乌桕叶似的青鳊鱼。 生:我描绘的是《少女思恋图》,原野上听见蟋蟀的鸣叫声,溪水清澈见底,羊儿咩咩的叫声阵阵传来,牧羊女听了一个夏天牧童的笛声今天却听不见了,心里正在纳闷:那放牛的牧童怎么不见了?放眼一望,原来是秋天到了,勾起了她无限的情怀。 师:好,请大家用热烈的掌声感谢他们为我们带来了这么美的图画,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呀。请大家结合图画,背诵这首诗,看谁背得又快又好。(学生热烈的背诵) 师:好,请大家齐背诗文。(学生齐背,声音宏亮,整齐)

341102)江西省赣县田村中学 钟益忠 古诗词是我国文坛上的两颗璀璨的明珠,不仅在当时大放异彩,就是在现在也依然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因其具有短小精悍易记易诵的特点而广为流传,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爱文为文之人。就其价值,评论家早就有“诗言志”一说,“志”即诗人的思想、追求、情趣,此乃诗之灵魂,吟诗填词均是为了表达作者自己的心志,只是表达方式因人而异罢了。纵观文坛,“眼望苍穹,右手按胸”式的抒情为数甚少,大概是文人较钟情于委婉含蓄的表达方式吧,诗人词家大多擅长借助各种丰富的意象来映射自己的心情及思想,故而赏析作品多由意象入手。在诸多的意象当中,“秋”是出现频率较高的一个。笔者撷取了一些饱含“秋”意的名章佳句,试图从表达效果入手来探求“秋”之意蕴。 今天,人们往往以“金色”缀之于“秋”,它给予人的往往是丰收的企盼。但在古文人眼里,却似乎很少有这份喜悦,有的只是秋风的萧瑟、草木的枯败,一片肃杀的景象。所以当他们需要表达悲伤的心情时往往就会借助“秋”这一透着凉意的意象。 一、伤别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离愁别恨,自古就是诗人词家难以割舍的情怀,因而也是他们常咏的对象。如: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白居易《琵琶行》)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以上两例都是以种种凄凉、冷落的秋天景象衬托和渲染离情别绪,活画出了两幅秋江离别图。 二、叹时 多愁善感似乎是诗人的本性,就是极平常的秋景也时常引发他们对时光易逝的感叹。如: 常恐秋节至,昆黄华叶衰。(汉乐府《长歌行》) 晚雨未摧宫树,可怜闲叶,犹抱凉蝉。短景归秋,吟思又接愁边。(史达祖《玉蝴蝶》) 草木凋零,落叶归根,好景不再,逝者如斯,排遣不成,凄凉顿生。 三、思乡 漂泊异乡的游子,“离愁渐远渐无穷。”家是他们永远的牵挂。“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吴文英《唐多令》)即是最直白的诉说。还有马致远的名曲被誉为“秋思之祖”的[天净沙]:“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它借描写旅途中秋天傍晚的景物,烘托出一个萧瑟苍凉的意境,并以小桥流水人家的幽静气氛,反衬出沦落天涯者的彷徨愁苦,道出了多少天涯游子的酸楚啊!又如: 古台摇落后,秋入望乡心。(刘长卿《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三湘秋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卢纶《晚次鄂州》)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得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柳宗元《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范仲淹《苏幕遮》) 秋入乡心愁割肠,以上五例均是以秋色来托引乡愁,是悲秋思乡望归的典范。 四、怀人 “睹物”易惹人相思,而古人“目秋”也常常撩拨起对亲故或所敬仰之人的怀恋。如: 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韦应物《秋夜寄丘员外》)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 鄂王坟上草离离,秋日荒凉石兽危。(赵孟 《岳鄂王墓》) 亲友离去之后,形单影只,相伴的唯有落寞与孤寂,加之现于眼前的又是荒凉的秋景,此情此景怎一个“愁”字了得?贾谊、岳飞本是人臣之楷模,却落得个遭贬、被杀的下场,诗人蕴凭吊之情于秋景,深沉而悲凉,字里行间溢出作者无比的痛苦感、不平感,足以催人泪下。 以上四类皆为“悲秋”之作,但“秋”与“悲”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事实上“悲”“喜”本似一个硬币的两面,有“悲”亦应有“喜”,刘禹锡就曾弹出“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秋词》)的反调。又如: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辉。(王绩《野望》) 相逢秋月满,更值夜萤飞。(王绩《秋夜喜遇王处士》)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孟浩然《秋登兰山寄张五》)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暝》) 以上各句可谓是喜形于色,展现的是一幅幅优美的秋景图,流露出诗人意欲忘绝尘俗、怀慕隐逸的思想。 综上所述,一方面是“悲秋”,另一方面是“喜秋”,反差如此之大,何哉?并非“秋”在作祟,乃人心使然,“秋”不过是一个触媒而已。古语有云:“一切景语皆情语。”这就告诫我们,在欣赏文学作品中的景物时,应努力揣想主人公的心境,如此方不致产生误解。 假如当是一篇作文或者作业的话,以上的文章大概就足够了,你可以参考后再修饰一下。

《秋天》教学设计 《秋天》从多种感官角度出发,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写出夏忙后农闲的景象:农人世外桃源般生活悠闲、惬意,少了些艰难苦恨,多的是清静、清甜。这是一个明媚、快乐的秋天,一个乐在其中的秋天。从编者安排意图看,《秋天》一文主要是教给学生如何更好地观察大自然、描绘反映生活中的美,促使学生对美的追求。 因此,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从中获得对人生有益的启示。(2)初步学会观察人物的基本方法。(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1、教学重点与难点 (1)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2)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2、教法和学法 (1)教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且是主动的。人脑并不是被动地学习和记录输入信息,而且是主动的建构对信息的解释。该理论强调学习的主动的。该理论强调学习的主动性、情境性和社会性。因此,本课拟采用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导学点拨为主的教法,借助多媒体手段,多方位、多视角地让学和生去感受,结合讨论与辩析,活跃学生思维,让他们大胆地吐露真情,积极主动地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段,感受诗歌美好的意境。 (2)学法。素质教育提出课堂教学要充分让学生自主学习,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因此,我设计总的学法为自学讨论法。以朗读作为突破口。这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养成默读的习惯,并有一定的速度;初步掌握精读和略读方法。具体操作步骤为:一读:在学生自学时,让他们自由地读;在教师导学点拨时,结合重点句的理解有感情地读。二想:边读边想,如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景的?三议:通过给画面加小标题的方法(如:……图)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准确把握诗歌的意境。四辩:找出你最喜欢的语句,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写得好在哪儿? 这样,在读读、想想、说说的过程中,掌握“读前想后,读后想前,边读边想“的方法,既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还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教学程序 (1)听“秋天” 著名诗人秋瑾在诗中说“秋风秋雨愁煞人”。在文人墨客的笔下,秋天是忧伤的、哀婉的,让人顿生惆怅……但是秋天也有绚丽的色彩、丰收的喜悦。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秋天,感受一个别样的秋天。(板书课题) [一堂课只要有了一个引人入胜的开头,就会为这堂课获得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本堂课运用多媒体手段,声画结合营造出美的意境,达到激发学生兴趣,陶冶学生审美感受之目的。] (2)说“秋天” 让学生说说自己对秋天的了解。从形状、色彩、感受来谈。 [学生自由发言,既活跃了课堂气氛、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又自然引入课文内容的学习] (3)读“秋天” 师生合作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从诗歌中品味揣摩个性化的语言,找出反映景物、人物鲜明特点的语句。 [此部分文字还可通过课件来展示,关键词点击后能变色。] 学生朗读之后,大多数能找出几句。 [要求学生用学过的圈点勾画的符号,画出文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子。] 例如: 伐木声飘出幽谷——从听觉的角度,写出了幽谷的深静。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饱食”运用了拟人修辞写出了丰收之景;“稻香”林味觉角度,暗示稻子成熟,展示丰收有图画。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栖息”运用拟人的修辞,概括秋天在农家里的状况,将虚无的东西具体化,写出了松驰、娴静的氛围。 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轻轻”显示出渔人悠闲与自得的心情。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游戏”一词虚实相生,渔人是在船上游戏,并不在乎打了多少鱼,更是在感受秋天,游戏秋天,写出了那份闲适。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梦寐”是朦胧的意思,写出了少女的情怀,牧羊女的感情似喜似羞。 赏析诗歌的语句。[通过朗读,来加深对语言的感受。领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4)品秋天 让学生自由朗读,并思考:按诗歌小节给画面加小标题? 展开课堂讨论,然后自由发言。[让学生自己来感受、体验和思考,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比被老师牵着走要好得多,尽管有时学生想的、说的比较零碎、杂乱,但毕竟是他们自己的东西。] 经过讨论,形成共识:(配上图画) (1)农家丰收图 (2)霜晨归渔图 (3)少女思恋图 [在这一环节中,学生通过讨论归结出了小标题,培养学生审美的能力。] (5)悟秋天 先请几位学生朗读课文,然后抛出问题(用课件演示):找出你最喜欢的语句,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写得好在哪儿?[这个问题其实是教师所设的“思维陷井”。目的在于引发争论,引导学生深究诗歌语言特色。] 待时机成熟,教师便及时归结。[如果有学生说得有新意,应该大加赞赏,肯定其独立思考的精神,冲破了“思维陷井”。] (6)总结 让学生来谈谈学了课文后的收获、启发。 ①作者刻画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感受到大自然的美。 ②懂得只有细致观察,才能生动刻画事物的特点。 ③观察、反映事物、人物,既要把握共性,又要研究其个性。 ④生活中的美,需要我们用心去体验、去感受。 …… 《秋天》从多种感官角度出发,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写出夏忙后农闲的景象:农人世外桃源般生活悠闲、惬意,少了些艰难苦恨,多的是清静、清甜。这是一个明媚、快乐的秋天,一个乐在其中的秋天。 [课堂总结,一般由教师来作,为什么不试着让学生来作呢?说不定效果会更好。] (7)迁移练习 写自己的秋天。以“秋天”为题写一首诗? [由课文向生活延伸,活学活用,及时巩固。如时间不够,可移作课后练习。] 教学形式活泼能抓住学生的特点,教学效果自然明显。全文分角色朗读之后,不仅是朗读的学生,所有的学生都投入到文学的魅力中。因为朗读是化无声的书面文学为有声语言,能帮助学生深刻地体会作品的思想内容,从而打动学生的情感,还可以进行语言训练。作品读得越好,学生就越能理解文学形象并受它感染。在朗读时,教师主动参与,读其中的一个角色。读完后全班评议朗读者是否把握了事物的特点。随着讨论的进行,同学们的发言越来越积极,感受也就越来越深刻。从中我也深刻地体会到,语文课一定要多让学生读,绝不能用教师的讲、大量的练、漫天的问代替学生的读、学生的感、学生的思!回答者:牛仔z_z很忙 - 魔法学徒 一级 10-19 12:44秋天》教学设计 《秋天》从多种感官角度出发,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写出夏忙后农闲的景象:农人世外桃源般生活悠闲、惬意,少了些艰难苦恨,多的是清静、清甜。这是一个明媚、快乐的秋天,一个乐在其中的秋天。从编者安排意图看,《秋天》一文主要是教给学生如何更好地观察大自然、描绘反映生活中的美,促使学生对美的追求。 因此,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从中获得对人生有益的启示。(2)初步学会观察人物的基本方法。(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1、教学重点与难点 (1)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2)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2、教法和学法 (1)教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且是主动的。人脑并不是被动地学习和记录输入信息,而且是主动的建构对信息的解释。该理论强调学习的主动的。该理论强调学习的主动性、情境性和社会性。因此,本课拟采用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导学点拨为主的教法,借助多媒体手段,多方位、多视角地让学和生去感受,结合讨论与辩析,活跃学生思维,让他们大胆地吐露真情,积极主动地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段,感受诗歌美好的意境。 (2)学法。素质教育提出课堂教学要充分让学生自主学习,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因此,我设计总的学法为自学讨论法。以朗读作为突破口。这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养成默读的习惯,并有一定的速度;初步掌握精读和略读方法。具体操作步骤为:一读:在学生自学时,让他们自由地读;在教师导学点拨时,结合重点句的理解有感情地读。二想:边读边想,如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景的?三议:通过给画面加小标题的方法(如:……图)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准确把握诗歌的意境。四辩:找出你最喜欢的语句,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写得好在哪儿? 这样,在读读、想想、说说的过程中,掌握“读前想后,读后想前,边读边想“的方法,既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还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教学程序 (1)听“秋天” 著名诗人秋瑾在诗中说“秋风秋雨愁煞人”。在文人墨客的笔下,秋天是忧伤的、哀婉的,让人顿生惆怅……但是秋天也有绚丽的色彩、丰收的喜悦。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秋天,感受一个别样的秋天。(板书课题) [一堂课只要有了一个引人入胜的开头,就会为这堂课获得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本堂课运用多媒体手段,声画结合营造出美的意境,达到激发学生兴趣,陶冶学生审美感受之目的。] (2)说“秋天” 让学生说说自己对秋天的了解。从形状、色彩、感受来谈。 [学生自由发言,既活跃了课堂气氛、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又自然引入课文内容的学习] (3)读“秋天” 师生合作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从诗歌中品味揣摩个性化的语言,找出反映景物、人物鲜明特点的语句。 [此部分文字还可通过课件来展示,关键词点击后能变色。] 学生朗读之后,大多数能找出几句。 [要求学生用学过的圈点勾画的符号,画出文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子。] 例如:回答者:剥撕猫 - 见习魔法师 二级 10-25 18:53《秋天》选自何其芳早年创作的诗集《预言》(1931-1933)。它不像那个时期的诗人们那样爱用象征手法,写得神秘莫测,或爱寻味哲理,显示思想的深高厚重;也不像他向前拘守个人狭小天地,缠绵悱恻于男女私情,除了幽怨、苦思就是期待,而是难得地将视野投向乡野,投向普通人的活动场景,以观者的身份言身外他人之事,表现一派明朗纯净的诗意诗风。诗作采用直陈其事的写法,表面看来似乎简单、直白,缺少象征的奥义,实则意味情味既深且长。诗中透出那么一种氛围,那么一种神韵,这是最能勾住读者心魄的东西。 所谓氛围,在文学作品尤其是抒情作品中,通常是指作品中的整体性的境象、风神、气韵。它与严羽的“气象混沌,难以句摘”的气象有所类似,又有所不同,气象所指更为廓大,包括内容、形式各个方面;氛围似乎主要关乎内容,涉及意象、意境、情感等。氛围可感而不可言,正如司空图所言:“神而不知,知而难状。”亦如唐人所言:“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但读之有感,了然于心,也应能言追心意,形之于文。 在《秋天》里诗人用最精粹的语言描写农家生活,每一句诗都是一幅画面,三节诗又组成三幅复合画面。画面的组合造成了既流动又整合的特殊氛围。 第一幅画面是“农家丰收图”。这里不是写某个农夫,而是写普遍的农家活动。写了两个场景,一是山谷伐木,一是篱间背瓜果。山谷伐木置于篇首,丁丁声悠远地飘来,诉诸听觉;震落了清凉的露珠,诉诸视觉和触觉,真是一片世外风光,启迪人追思那邈远的印象,《诗经》中不是有“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之句吗?“飘”和“幽谷”在何其芳早年诗中常出现,不过那都是写虚的,用的是比喻义、引申义,用在这里才是写实的,别有一番情韵。背瓜果所伴随的心情和表情在诗中未点明,但读者可以想到,那是欣喜、笑盈盈的。“栖息”本用来描写有生命的物类,现用在这节诗的末尾,来概括秋天在农人家里的状况,将虚无的东(秋天)西视象化了,创造出松弛、闲静的氛围。 第二幅画面是“霜晨归渔图”。其中“雾”“霜”这些表现环境氛围的词(还有上一节的“露”),也是何其芳早年诗中常出现的,传达出清凉、冷寂、朦胧的气氛。画面还包括一系列活动:撒网,收渔,摇桨。这些平常活动画面在这里都蕴含着淡而远、清而静的神韵。“轻轻”一词常在何诗中出现,在此仿佛“信手拈来”,显示出渔人悠闲与自得的心情。也许在早年何其芳的心目中,秋天就真的是这么宁静、悠远。 第三幅画面是“少女思恋图”。这节诗从野草、蟋蟀和溪水写起,相当于古人所谓“感兴”的写法,即先言他事,由兴而感,由景入情。野草寥廓,溪水清洌,这本不是人的活动,其后必有续言,那就是少女心怀恋情。大自然繁嚣的夏天过去了,秋天到来却变化清静了,人在寂静时大都反观自身,倾听心灵之声。牧羊女听了一夏的“牛背上的笛声”,忽然听不到了,心灵的某一角落开始萌动起来,真是“如树根在热的夏夜里震动泥土”(何其芳诗《夏夜》)。写恋爱尤其是初恋,是早年何诗所擅长的,这次他写得更含蓄也更精彩了。这一节才五行,就写出了由外景向内情的过渡,写出了初恋从无到有的过渡。诗人选取了“牧羊女的眼里”这一特定角度,虽未明写眼神,但读者自能见出那里面的清纯、明净,那是初恋少女似恋非恋时的特殊眼神。而且比较这三节诗我们可以看到,前两节主要写外在景物与人事,这第三节真正写入心灵深处,写出了微妙的感觉,使全诗收束在感情的实处。不这么写,难以入情、入神,诗就“飘浮”起来了。 诗中描绘了三幅图,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少女思恋图.抒发了作者对秋天喜爱,赞美的感情 总之,《秋天》这首诗通过描绘不同场景、画面,创造了一种既来自人世又远离尘俗的氛围。这一氛围具有清静、清远、清甜、清柔的特点。它写的是繁忙夏天之后的农闲景象,所以具有清静的氛围;它写的是世处桃源般的生活,不见农家些许的艰难苦恨,所以具有清远的氛围;它写的是少男少女朦胧而纯真的爱情,所以具有清甜的氛围;它像何其芳其他诗作一样专用轻柔之词写清丽意象,避开喧嚣的景境,避开拙重之词,所以具有清柔的氛围。诗中各幅画面,以及画面里的各个意象,无一不和谐地统一;因而这种氛围所赖以形成的清静、清远、清甜、清柔等多方面特点也无一不达于极致。第一幅画面是“农家丰收图”。这里不是写某个农夫,而是写普遍的农家活动。写了两个场景,一是山谷伐木,一是篱间背瓜果。山谷伐木置于篇首,丁丁声悠远地飘来,诉诸听觉;震落了清凉的露珠,诉诸视觉和触觉,真是一片世外风光,启迪人追思那邈远的印象,《诗经》中不是有“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之句吗?“飘”和“幽谷”在何其芳早年诗中常出现,不过那都是写虚的,用的是比喻义、引申义,用在这里才是写实的,别有一番情韵。背瓜果所伴随的心情和表情在诗中未点明,但读者可以想到,那是欣喜、笑盈盈的。“栖息”本用来描写有生命的物类,现用在这节诗的末尾,来概括秋天在农人家里的状况,将虚无的东(秋天)西视象化了,创造出松弛、闲静的氛围。 第二幅画面是“霜晨归渔图”。其中“雾”“霜”这些表现环境氛围的词(还有上一节的“露”),也是何其芳早年诗中常出现的,传达出清凉、冷寂、朦胧的气氛。画面还包括一系列活动:撒网,收渔,摇桨。这些平常活动画面在这里都蕴含着淡而远、清而静的神韵。“轻轻”一词常在何诗中出现,在此仿佛“信手拈来”,显示出渔人悠闲与自得的心情。也许在早年何其芳的心目中,秋天就真的是这么宁静、悠远。 第三幅画面是“少女思恋图”。这节诗从野草、蟋蟀和溪水写起,相当于古人所谓“感兴”的写法,即先言他事,由兴而感,由景入情。野草寥廓,溪水清洌,这本不是人的活动,其后必有续言,那就是少女心怀恋情。大自然繁嚣的夏天过去了,秋天到来却变化清静了,人在寂静时大都反观自身,倾听心灵之声。牧羊女听了一夏的“牛背上的笛声”,忽然听不到了,心灵的某一角落开始萌动起来,真是“如树根在热的夏夜里震动泥土”(何其芳诗《夏夜》)。写恋爱尤其是初恋,是早年何诗所擅长的,这次他写得更含蓄也更精彩了。这一节才五行,就写出了由外景向内情的过渡,写出了初恋从无到有的过渡。诗人选取了“牧羊女的眼里”这一特定角度,虽未明写眼神,但读者自能见出那里面的清纯、明净,那是初恋少女似恋非恋时的特殊眼神。而且比较这三节诗我们可以看到,前两节主要写外在景物与人事,这第三节真正写入心灵深处,写出了微妙的感觉,使全诗收束在感情的实处。不这么写,难以入情、入神,诗就“飘浮”起来了。 总之,《秋天》这首诗通过描绘不同场景、画面,创造了一种既来自人世又远离尘俗的氛围。这一氛围具有清静、清远、清甜、清柔的特点。它写的是繁忙夏天之后的农闲景象,所以具有清静的氛围;它写的是世处桃源般的生活,不见农家些许的艰难苦恨,所以具有清远的氛围;它写的是少男少女朦胧而纯真的爱情,所以具有清甜的氛围;它像何其芳其他诗作一样专用轻柔之词写清丽意象,避开喧嚣的景境,避开拙重之词,所以具有清柔的氛围。诗中各幅画面,以及画面里的各个意象,无一不和谐地统一;因而这种氛围所赖以形成的清静、清远、清甜、清柔等多方面特点也无一不达于极致。技盖至此,非高手不能为。可是何其芳写这首诗时才是20岁左右的大学生! “饱食”指的是丰收,(饱食过稻香的镰刀) “栖息”本用来描写有生命的物类,来概括秋天在农人家里的状况,将虚无的东西(秋天)视象化了,创造出松弛、闲静的氛围。 “游戏”也是把秋天拟人化了,也是写出了悠闲自得的氛围。《秋天》教学案例 执 教 者:宜城市汉江中学 吴 俊 教材简析: 《秋天》是七年级上学期第三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当代诗人何其芳在诗中描绘了一个个生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的乡村风景图。诗的意境优美,语言情景交融,富有诗情画意。学习此文既可得到文学艺术的滋养,又可得到审美的陶冶,更能激发学生热爱美好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设计理念: 实验教材注重朗读,通过朗读可以体会课文的优美意境,培养美的情趣,形成良好的语感。同时,让学生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教学目标: 1、品味诗文优美的语言,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2、诵读诗文。 3、培养学生热爱美好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同目标2 教学难点:同目标l。 课时安排:—课时 教 具:录音机、磁带(钢琴曲《秋日的私语》)、投影仪、 彩色粉笔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师:同学们,秋天在不知不觉中已悄然而至,那谁能为我们描绘一下你所见的秋日美景? 生:我看见了树叶一片片地枯黄、凋零,田野里的野菊花盛开了,金灿灿的一片。 生:农民在收割金黄的麦穗,小草也在慢慢枯萎。(有同学在笑) 师:这两位同学描绘的秋景很迷人,用语也形象、生动,但美中不足,第二位同学的描述有一处不符,谁能帮忙指正一下? 生:秋天收割的是稻谷,而不是麦子。 师:很好,这说明我们平时要注意观察事物,否则就会闹笑话。 点评:以学生生活体验切入,唤起了学生对秋天的感性认识,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二、听读 师:秋天是最美的季节,因为它是收获的季节,著名诗人何其芳就专为秋天写过一首诗,命名为《秋天》(板书课题及作者),那何其芳笔下的秋景是什么样的呢?让我们在钢琴曲《秋日的私语》的伴奏下共同欣赏诗中的秋日美景吧!(播放钢琴曲《秋日的私语》,教师诵读诗文,学生听罢鼓掌) 师:谢谢同学们给老师的鼓励,掌声也说明大家被诗中所描绘的美景深深打动。那么诗中描绘了哪些美景呢? 生:我仿佛看见伐木工在深山中砍伐树木,树叶簌簌飞落。 生:我看见了农民在园中采摘又肥又大的瓜果。 生:我还看见渔夫在水中撒网捕鱼,鱼满舱后,又摇着小船回家。 师:很不错,同学们都听得非常仔细。今天,就让我们翻开课本64页,共同来品味这首诗,来体会诗文的优美意境。 点评:配乐朗诵,既让学生感知了诗文内容,又让学生初步领略了诗文的优美意境。 三、初读 师:请同学们认真朗读课文,结合注释,认读生字,理解生词。 (学生读课文,教师倒磁带以备后用,并投影展示本文生字词:丁丁、幽谷,肥硕,栖息、归泊、寥阔、枯涸、清洌、梦寐) 师:谁愿意为我们认读—下生字? (一学生认读,错把丁丁zhēng读成dīng) 师:读得较准确,只有一个词语读错了,谁能帮她纠正一下? 生:丁丁zhēng zhēng,不能读dīng dīng。 师:很好,现在我们来齐读一遍。(学生齐读) 师:学诗歌的关键是朗读,谁愿意为大家朗读一下?(学生都很踊跃,点一生读) 师:他刚才读得怎么样? 生:好处是声音清楚,没有读错字,但我认为他没有把握好节奏。 生:没有感情,读得有点快,抒情味不足。 师:这两位同学说得不错,欣赏诗歌一定要放声朗读,而朗读不仅要正确流利,关键还要有感情,这样才能和诗人形成共鸣,得到美的享受。下面听老师再范读一遍,请你们认真体会。(教师再次配乐朗诵,学生用笔做记号) 师:请同学们模仿着读两遍吧!(学生认真读诗,教师倒磁带,以备下用) 师:现在,谁愿意伴着优美的音乐再朗诵一下,让我们都感悟到秋天的美?(学生举手非常积极,想表演的人很多,点一女生配乐朗读,其他同学思考:①本文抒发的感情;②给三节诗取出漂亮整齐的名字) 师:她刚才配乐朗诵,真是爽心悦耳呀。刚才举手没选上,是不是很遗憾呀? (同学们笑)没关系,现在让我们在音乐中齐读这首诗歌吧!(学生个个跃跃欲试)不过,同时也要再次思考刚才的两个问题。 师:同学们朗诵得真棒。那么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呢? 生:对秋天的喜爱、赞美之情。

何其芳 何其芳(1912.2.5-1977.7.24)原名何永芳,四川万县(今重庆市万州)人。1929年考入上海中国公学预料,曾发表新诗。1931年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开始在京、沪的《现代》、《文学季刊》等刊物上发表作品。其诗收入与卞之琳、李广田合集的《汉园集》。散文集《画梦录》以绚丽的文采表现象征的诗意,创造出独立的抒情散文体,因而获1936年《大公报》的文艺奖金。1935年大学毕业后,先后在天津南开中学和山东莱阳乡村师范学校执教。在现实影响下创作的《还乡杂记》等。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到家乡和成都任教员,创办《工作》半月刊,发表了《成都,让我把你摇醒》等诗文。1938年与944年后两次被派往重庆,进行文化界的统一战线工作,任《新华日报》社副社长等职,写下不少散文、杂文和评论文章。1948年调中央马列学院。从1953年起,长期领导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并任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主要致力于文学评论和文学研究的组织工作,论著有《关于现实主义》、《西苑集》、《关于写诗和读诗》等。 著作书目: 《汉园集》(诗集)与卞之琳、李广田合著,1936,商务 《画梦录》(散文集)1936,文生 《刻意集》(小说、戏剧等合集)1938,文生;增删本.1940,文生 《还乡日记》(散文集)1939,良友;又名《还乡杂记》,1943,桂林工作社 《预言》(诗集)1945,文生;增删本,1957,新文艺 《夜歌》(诗集)1945,诗文学社;增订本,1950,文生;增删本又名《夜歌 和白天的歌》,1952,人文 《星火集》(散文集)1945,群益 《星火集续编》(散文集)1949,群益 《关于现实主义》(论文集)1950,海燕 《西苑集》(论文集)1952,人文 《关于写诗和读诗》(论文集)1956,作家 《散文选集》1957,人文 《诗歌欣赏》(论文集)1962,作家 《何其芳诗稿》1979,上海文艺 《何其芳选集》(1—3卷)1979,四川人民 《一个平常的故事》(散文集)1982,百花 《何其芳文集》(1—6)1982—1984,人文 《何其芳诗文选读》1986,四川教育出版社 《何其芳散文选集》1986,百花 翻译书目: 《何其芳译诗稿》1984,外国文学出版社

  • 索引序列
  • 国歌为主题的论文题目
  • 以中国民歌为主题的论文
  • 以国歌为主题的论文怎么写
  • 以国歌为主题的论文参考文献
  • 以秋为主题的诗歌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