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 乡村地区开展劳动教育的研究论文

乡村地区开展劳动教育的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乡村地区开展劳动教育的研究论文

劳动教育的意义和内容论文如下:

懒惰——它是一种对待劳动态度的特殊作风。它以难以卷入工作而易于离开工作为特点。——杰普莉茨卡娅

伟大的成绩与辛勤劳动是成正比的,有一分劳动就有一分收获,日积月累,从少到多,奇迹就可以创造出来。——鲁迅

大学生参加社会服务劳动无疑是对大学生自己的身心发展是极其有利的。这种好处不止作用于身体,也作用于精神。对个人、高校、社会、国家同样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像我们大一的大学生,有很多都是没怎么走向社会,导致我们对我们对身边人的态度以及如何融入社会的能力都有所欠缺。但如果你参加了社会服务劳动,那么这个情况就会有很大的改善。人们总说劳动最光荣,没错,积极参与劳动能够让我们体会到劳动的辛苦,让我们不再轻视劳动行为。

同时积极参与社会服务劳动可以增加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增加集体劳动感,增进人与人之间的默契配合,让我们更加理解合作精神的可贵。而且,在我们参与社会服务劳动的时候,我们能够最大程度的贴近社会生活,增加我们对社会的认知。

通过社会的劳动,我们会慢慢的适应社会,与此同时,我们能够默默的对社会做出贡献,为社会的发展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不仅如此,劳动可以增强我们的体魄,增进血液循环,让身体更健康,思维更清晰。无论是身体还是精神,劳动都能促进我们的发展。

对于学校来说,学生的教养与能力间接地反映这个学校的水平,同时学校的实力能够直接的吸引优秀人才。大学生参与社会服务劳动在使学生受益的同时也间接地宣传着学校,大学生在社会中的所作所为能够直接看出学校的大概。

其实大学生参与的社会服务劳动不仅仅只能在社会中进行,也可以在学校中进行,因为大学本身就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社会中每个地区都有其相应的管理者,他们都希望自己的这片地区能够欣欣向荣,学校也是如此,学校的老师们都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够为学校做出贡献,老师通过辛勤的劳动引导学生们,使得学生们在做社会服务劳动的同时也不忘记自己的学校。

人类社会是通过劳动产生的。生产劳动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为人们从事其他活动提供了物质条件。而服务劳动增强了人们在社会中生存的舒适度,同时也使得社会向更美好的方向发展。当我们大学生服务社会的时候,社会会因为我们的劳动而受益。

如今的我们早就已经脱离了担心食物问题的阶段,早已因劳动满足了自身生存的需要。现在这个阶段,人们已经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生活需要了,而我们大学生如今参加的社会服务劳动恰恰就满足了人们对高层次生活的需要。劳动不仅仅是我们在社会中立足的手段,更是我们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不可少的东西。

劳动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至关重要。技术人员的劳动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基础,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我们服务社会就是为国家做贡献,众所周知,我们国家的发展是离不开劳动的。从石器时代开始,人们就通过劳动打出了一片天地,他们通过捕猎,经营农业,度过了人类发展史上最艰难的阶段。

秦始皇为什么能够统一全国,就是因为他的法律激励了人们努力的劳动,最终经过不断的积累是的秦国成为当时最强盛的国家,最终统一诸侯国。在现代邓小平提出的改革开放激励着人们劳动,使得中国的国力不断增强,最终,我们通过努力的劳动改变了中国贫穷落后的局面。

如今,看似我们的劳动与国家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但是,我们通过服务社会,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国家也在不断进步。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中的劳动种类越来越多,我们所进行劳动的机会也越来越多。在现代社会中,“劳动”一词也是频繁出现,网络上有很多夸赞劳动的评论,这表明我们的社会对劳动的态度是极其赞扬的,也表示着劳动并不是单纯一个人的事情,而是需要我们大家一起努力。

《关于农村教育的思考》

摘 要:本文分析农村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阐明正确的农村教育观念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只有提高农村教育管理者的素质,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才能真正地使农村教育得到发展。

关键词:农村教育; 教育问题; 解决措施

中图分类号:G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7-150-002

《南方周末》曾发表湖北省监利县一个乡党委书记李昌平给国务院领导的一封信,信中称“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把中国的“三农问题”提到了极至。人们不禁要思考:为什么一个有着5000年农业文明史的中国,在21世纪的农村处于“苦”、“穷”、“险”的境地?有学者提出五个“弱质性”――产业的天然弱质性、生产资料的弱质性、劳动主体的弱质性、农业组织上的弱质性、社会政策造成农村社会整体的弱质性。我觉得在现在的现实条件下,劳动主体的弱质性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而劳动主体的素质高低,直指农村教育。

一、发展农村教育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教育有了显著的发展,农村教育的规模、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提高。但据2003年2月14日《中国青年报》刊登的我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称:2000年我国15岁以上人口中仍有文盲万人,比德国一个国家的总人口还多;25岁至64岁人口受教育的平均年限也仅为年,相当于美国100年前的水平。文盲人数3/4分布在农村。农村人口人均受教育仅年。城市、县镇和农村之间劳动力人口受教育水平的比重情况为:大专及以上学历水平的人口比例为20∶9∶1,接受高中教育的人口比为4∶3∶1,接受初中教育的人口比为∶∶1,接受小学教育的人口比为∶∶1。虽然这十几年国家加强了对农村教育的重视程度,加大人力、物力和精力上的投入,但实际上我国农村劳动人员的文化程度仍然很低,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仍然十分低下,这制约着我国农村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使农村经济得不到进一步的发展。《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中指出:虽然我国劳动力资源充足,但整体素质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明显。报告中的资料显示,虽然“扫盲”多年,效果世人瞩目,但我国文盲人口仍然数量巨大,2000年我国有15岁以上文盲8700万人,2011年3月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一份报告称,在全世界文盲率最高的十个国家中,中国的成人文盲数位列第八,这十个国家的成人文盲总数约占全世界文盲总数的72%。

当今世界竞争是人才、科技的竞争,过去人们常提“农民的问题就是土地的问题”,“要致富先修路”的说法,显然已经不符合时代的发展了。中国现代化要经历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其内在动力是中国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这并非是使农村人将户籍变成城镇人,而是实现“小农生产者――文明人――现代人的转变”。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社会蓝皮书》曾指出:“仅靠行政命令和说服教育来对农民的行为进行控制还有效果,但是已经很难了。”“一代新型农村精英已经出现,保护他们,是保护农村生产力,教育他们,也是保护农村生产力。”

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以及实现我国农业的现代化,要求普遍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即提高广大农民的素质,使他们掌握各种专业技术和技能,掌握市场经济知识、民主意识、法律意识,推动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使农村社会得以进步。要实现这些愿望,唯有加强我国农村教育力度,同时,提高农村人口素质也是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迫切需要。

农村教育的教育质量有双重含义:一是国家兴办农村教育事业的质量,它以农村各级各类教育事业与农村经济、农村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程度为指标。二是指一定的农村学校在一定的时间使一定数量的学生达到的质量规格,它以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素质、文化知识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劳动能力素质的总体水平适应个体发展需要的程度为指标。今天,农村人口仍然占国民的60%以上,农村教育理所当然地成为素质教育的“主战场”。

二、农村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师队伍的数量和质量问题

首先,教师队伍的数量得不到保证。优秀教师不愿意到农村,或者去了留不住,农村教师大量由农村向城镇和城市流动,导致农村中小学教师数量不足。其次,很多农村老师缺少再学习的机会,他们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教育理念已经不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需要,教师的工作负担重,教学水平又不高,有的教师年纪偏大,虽然他们教学经验丰富,但教育理念、教学方法落后,还停留在“听、写、读、背、考”的传统形式,这些都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严重影响教学质量。农村教育也面临升学的压力,应试教育仍然是初中乃至高中教育的普遍现象,这和当今素质教育改革的大浪潮是格格不入的。

2.教师培训的机会缺乏

由于经费和编制的紧张,甚至有的农村教师一人要教几门功课,所以几乎没有时间和经费进行业务培训,加上农村学校教育技术落后,图书资源匮乏,这都影响了农村教师的再学习和再提高。

3.学校和家庭教育相脱离

教育是双向的,既需要学校管理,也需要家庭管理。从调查的结果看,农村家庭没能对学生的教育起多大的作用。其原因一是家长大多是农民,他们平时忙于生计,没有时间顾及子女教育。如果是留守儿童,祖父母辈就更没有时间和精力顾及孩子的教育和管理了。二是家长文化水平有限,基本上没有能力对孩子所学课程进行专业的指导。所以,稍微富裕的家庭,只好把孩子送到城里学校就读,这也是农村学校得不到发展甚至萎缩的原因。

三、改善农村教育的措施

1.农村干部队伍知识化

曾经有学者直指农村“穷的根本原因抑或本质是干部队伍中的知识贫困”,因此加强农村干部的教育,努力提高干部队伍的领导能力、领导水平和领导效果是至关重要的。干部队伍的知识化、专业化以及相应组织领导能力和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农村教育的发展情况。 2.观念的改变

“让农民自我觉醒,走向知识,亲爱文明”,责无旁贷地属于教育的使命。当然这个观念还包括很多其他内容。首当其冲的比如婚育观念,虽然这几年农村人口的思想日渐开放,但很多农村家庭仍是重男轻女,由此产生一种恶性循环。还有一个倾向,同很多城市家庭一样,农村家庭更愿意让小孩读理工科而不是社科类科目。曾经有位大伯振振有词的解释因为理工科更实用。这个实用性固然与农村的实际有很大的关系,他们大多希望孩子学成之后能马上用于致富,就这点来说他们比城市家庭更讲究实用。但我觉得人文思想对于农民改变现状也有很重要的意义。

3.增加农村教育投入

“我们的校园很小,放不下一个鞍马;我们的校舍简陋,还经常搬家;我们的教室很暗,灯光只有几瓦;我们的桌椅很旧,坐上去吱吱哑哑……”这首由二十多个农民工子女在2007年春节晚会上朗诵的《心里话》,曾让无数人落泪。建立健全多元化的基础教育办学模式,多渠道筹集教育基金来增加投入,既包括改善硬件设施(校舍、教学器材等等),同时也应该包括软件设施,后者最直接体现在改善农村教师待遇的问题上。改善农村教师待遇,可以刺激更多的人才投入到农村的建设和农村未来人才的培养事业上。改善农村办学的教育条件、物质条件,政府应该加大投入,发动社会的慈善捐款,政策也应尽可能向薄弱偏远的农村中小学地区倾斜。定额、定时、定量地划拨给学校教育经费,避免教育经费的截留现象,保证农村教育经费的稳定和可靠。要注重改造农村学校的危房,购置必需的图书资料和教育仪器设备,提高村办小学管理水平、办学条件和教育教学质量。

4.加强农村教育改革

对于农村学生而言,他们大多淳朴可爱,可塑性很强。因此,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教育责任感,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做到因材施教,才能发展农村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创造性能力,以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同时由于农村孩子所处生活环境和学习条件,他们更需要教师的关心爱护和悉心帮助。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紧密地联系生活实际和生产实践,改变以往的以考试为中心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真正认识到真才实学、一技之长对他们今后工作和生活的意义,我们不仅要让农村孩子上学,还要让他们上好学、爱上学,不因他们的家庭条件困难而辍学,也不因教学质量而耽误孩子一生的前途,这是中国农村教育改革的必经之路。

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固然是提高农村未来劳动力素质的主要渠道。以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多种机制积极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使教育产业在农村有新的发展和突破,为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做出更大的贡献。同时,我们也应关注到大量青壮年文盲仍然存在,最近我到某地农村帮助培训家政服务员,深深体会到文盲对农村劳动者的影响。因此在继续加强农村基础教育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成人教育。

5.加强农村师资建设

建设一支合格的农村师资队伍,必须提高乡村教师的地位和待遇,在保证农村教师数量的基础上,提高农村教师的质量。首先政府要千方百计地改善农村教师的生活待遇和工作条件,吸引那些思想先进、吃苦耐劳、有志的大学毕业生到农村任教。这些教师具有合格的思想素质和专业的知识技能,在理想的职业前景驱动下,才能充分的发挥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也才能满足人们对他们的殷切期望。将农村教育纳入全民教育与终身教育的实施范畴中,这是从根本上促进农村人口与农村社会摆脱贫困、走上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农村教育决定中国未来》――这是德国《法兰克福汇报》2003年6月份一篇关于中国农村教育现状的报道的题目。因为我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一半以上,所以只有农村发展了,才有全国的发展。也就是说,只有农村的小康才有全国的小康。农村人才的培养对农村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农村的教育决定农村的未来,乃至决定中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中国青年报,2003年2月14日

[2]陈晶晶.我国农村教育问题及对策,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1期

[3]丰建霞,李金奇.农村教育问题与国培计划中西部项目的实施,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01期

大学生劳动教育论文1000字

大学生劳动教育论文1000字,都说“劳动最光荣”,在生活当中人们离不开劳动,只有通过劳动人们才能获取自己想得到的的东西,世界上从来就没有不劳而获这一种说法,以下是大学生劳动教育论文1000字方法。

一、劳动教育是素质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

多年来,劳动教育被边缘化,被排斥,从家庭到学校,人人都认为劳动教育与孩子成长没关系,因为考试没有它,升学不需要它。久而久之,劳动教育退出了学校教育的舞台。除非上级行政部门或有关单位来检查此项工作,学校搞点临时花样点缀一下,它的教育内容与实际功能已悄然消失。于是,一批又一批“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懒儿们成长起来了。于是,一批又一批到了而立之年的“80后”还在家务活中啃老。大家都知道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发展。也就是说,劳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因素,没有劳动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素质教育应该“以劳育人,以劳促体,以劳促智,以劳促素”。所以,让劳动教育回归,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与素养,形成劳动习惯,并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是素质教育的重点。

二、实践性是劳动教育的第一特性

劳动教育的第一特性就是实践性,没有实践就无法体现劳动教育的效果,所有劳动教育光说不做等于白说,光说不练等于没练。正因如此,教师和家长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适合的劳动项目,在实践中通过动脑、动手、动力、出汗、出智慧,最后,才能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也才能让学生在实践合作之中体验到相互合作所带来的快乐,更能在实践中体验到成功,体验到劳动的真正价值。实践是劳动教育的最好途径。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每一位家长都应该让孩子在劳动实践中得到锻炼,得到成长。当然,对劳动教育内涵的理解要宽泛。

三、教给孩子劳动方法让孩子会劳动

现在的孩子,由于长时间不劳动,没有劳动的意识、方法、技巧,所以教给孩子必要的劳动技能和劳动方法势在必行。劳动课和其他学科一样,要培养孩子观察、动手、动脑的习惯,最后形成劳动技能,提高素质。这里,劳动方法的学习掌握非常重要。所以,教师和家长要耐心帮助孩子掌握每一项劳动的方法,使孩子会劳动、巧劳动、动脑劳动、认真劳动、创新劳动。凡是劳动就要出力,凡是出力就会劳累,这是当下孩子最忍受不了的。怎样让孩子走出因身体不适而不想再劳动的瓶颈,是每一个教师和家长应思考的问题。要把劳动教育和思想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孩子在劳动教育中茁壮成长起来,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教育任务。

四、让劳动成为习惯,让习惯成为品质

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国人民几千年来传承的优良品质。自古以来,勤劳、节俭、辛勤已成为一代又一代的习惯。如何让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代代相传,永放光辉,是我们每一个位教育者与家长应该认真思考、努力研究的课题。让劳动教育回归学校教育之中。

学校组织的公益劳动让我从中学到很多,也得到了许多深刻的为人处世的道理。

学校把社会作为实践的场所,让我们参与社会,在公益劳动的实践中有所启示。通过小组为单位的社区志愿服务,启发了我们在公益劳动中寻找能使我们受到教育,有所感悟的亮点,引导我们去了解社会、感受社会。 在敬老院中,我们小组的同学毫不嫌脏。耐心、仔细地帮助老人们洗脚、剪指甲。这些都让我们体会到了老一辈的孤独、我们的幸福和自私。我们在那里尽可能地多和老人聊天、谈心,竭尽所能使老人感到温暖。我们还帮助敬老院的职工一起打扫敬老院。虽然我们满头大汗,但我们很高兴,因为我们心里都有一股自豪感。而这种自豪感不是在学校里能够体会到的。

公益劳动是不记报酬、不谋私利、不斤斤计较的;公益劳动是忘我的劳动,也是培养我们关心公共事业热情的.。参加公益劳动的光荣感,塑造自己美好的心灵。这些都让我们觉得自己是另一个 雷峰。

处于这个时代的我们,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对待一些人际关系和自我评估的方面都有所欠缺。而这次的集体公益劳动,使我体会到了集体的力量、集体的温暖和自己的不足。也让我亲身体会到了劳动的光荣感。这些都促进了我努力改正自身错误,正确认识自己。而现在,由于一切向钱看的思想的影响,在一些人的头脑中装满了金钱的利益,干什么事都讲钱,干活不讲报酬认为是傻瓜,甚至有的“公益劳动”也变相要钱。在这种情况下,学校有意识地组织了我们去参加力所能及的公益劳动,对于抵制一切向钱看的思想腐蚀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让我们亲身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辛和劳动穿早世界的真理,抵制了我们轻视劳动和不劳而获的思想的侵蚀,避免了我们形成好逸恶劳的坏习惯。公益劳动也同样加强了我们的劳动观念,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公益劳动同样培养了我们的竞争意识和开拓进取的精神。

学校这次组织的公益劳动让我懂得了公益劳动不仅能造福社会,而且能陶冶情操,美化心灵。而我们也该为了公共利益而自觉自愿地参加劳动,因为那是我们中学生的劳动态度的一个特征。不记报酬也是我们中学生劳动态度的一个特征。我们讲的公益劳动,就是以不记报酬为前提的;那是根据以公共利益而劳动;我们必须为公共利益而劳动,自觉要求进行劳动。积极参加公益劳动是为社会尽力,是热爱劳动的表现。

社区实践活动提高了我们的社会实践能力。引导了我们接触、了解社会,增强我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适应能力。而学校组织的劳动,更让我们明白了学会独立的重要性。在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对于我们这些出生牛犊的中学生们,独立的培养和社会的洗礼是多么的重要。在这个更新速度超快的今天,如何适应社会也是我们即将面临的困难。对于现在的我们,越早接触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就意味着我们越能适应它。

如何开展校园劳动教育论文研究

大学生劳动教育论文1000字

大学生劳动教育论文1000字,都说“劳动最光荣”,在生活当中人们离不开劳动,只有通过劳动人们才能获取自己想得到的的东西,世界上从来就没有不劳而获这一种说法,以下是大学生劳动教育论文1000字方法。

一、劳动教育是素质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

多年来,劳动教育被边缘化,被排斥,从家庭到学校,人人都认为劳动教育与孩子成长没关系,因为考试没有它,升学不需要它。久而久之,劳动教育退出了学校教育的舞台。除非上级行政部门或有关单位来检查此项工作,学校搞点临时花样点缀一下,它的教育内容与实际功能已悄然消失。于是,一批又一批“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懒儿们成长起来了。于是,一批又一批到了而立之年的“80后”还在家务活中啃老。大家都知道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发展。也就是说,劳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因素,没有劳动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素质教育应该“以劳育人,以劳促体,以劳促智,以劳促素”。所以,让劳动教育回归,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与素养,形成劳动习惯,并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是素质教育的重点。

二、实践性是劳动教育的第一特性

劳动教育的第一特性就是实践性,没有实践就无法体现劳动教育的效果,所有劳动教育光说不做等于白说,光说不练等于没练。正因如此,教师和家长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适合的劳动项目,在实践中通过动脑、动手、动力、出汗、出智慧,最后,才能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也才能让学生在实践合作之中体验到相互合作所带来的快乐,更能在实践中体验到成功,体验到劳动的真正价值。实践是劳动教育的最好途径。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每一位家长都应该让孩子在劳动实践中得到锻炼,得到成长。当然,对劳动教育内涵的理解要宽泛。

三、教给孩子劳动方法让孩子会劳动

现在的孩子,由于长时间不劳动,没有劳动的意识、方法、技巧,所以教给孩子必要的劳动技能和劳动方法势在必行。劳动课和其他学科一样,要培养孩子观察、动手、动脑的习惯,最后形成劳动技能,提高素质。这里,劳动方法的学习掌握非常重要。所以,教师和家长要耐心帮助孩子掌握每一项劳动的方法,使孩子会劳动、巧劳动、动脑劳动、认真劳动、创新劳动。凡是劳动就要出力,凡是出力就会劳累,这是当下孩子最忍受不了的。怎样让孩子走出因身体不适而不想再劳动的瓶颈,是每一个教师和家长应思考的问题。要把劳动教育和思想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孩子在劳动教育中茁壮成长起来,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教育任务。

四、让劳动成为习惯,让习惯成为品质

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国人民几千年来传承的优良品质。自古以来,勤劳、节俭、辛勤已成为一代又一代的习惯。如何让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代代相传,永放光辉,是我们每一个位教育者与家长应该认真思考、努力研究的课题。让劳动教育回归学校教育之中。

学校组织的公益劳动让我从中学到很多,也得到了许多深刻的为人处世的道理。

学校把社会作为实践的场所,让我们参与社会,在公益劳动的实践中有所启示。通过小组为单位的社区志愿服务,启发了我们在公益劳动中寻找能使我们受到教育,有所感悟的亮点,引导我们去了解社会、感受社会。 在敬老院中,我们小组的同学毫不嫌脏。耐心、仔细地帮助老人们洗脚、剪指甲。这些都让我们体会到了老一辈的孤独、我们的幸福和自私。我们在那里尽可能地多和老人聊天、谈心,竭尽所能使老人感到温暖。我们还帮助敬老院的职工一起打扫敬老院。虽然我们满头大汗,但我们很高兴,因为我们心里都有一股自豪感。而这种自豪感不是在学校里能够体会到的。

公益劳动是不记报酬、不谋私利、不斤斤计较的;公益劳动是忘我的劳动,也是培养我们关心公共事业热情的.。参加公益劳动的光荣感,塑造自己美好的心灵。这些都让我们觉得自己是另一个 雷峰。

处于这个时代的我们,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对待一些人际关系和自我评估的方面都有所欠缺。而这次的集体公益劳动,使我体会到了集体的力量、集体的温暖和自己的不足。也让我亲身体会到了劳动的光荣感。这些都促进了我努力改正自身错误,正确认识自己。而现在,由于一切向钱看的思想的影响,在一些人的头脑中装满了金钱的利益,干什么事都讲钱,干活不讲报酬认为是傻瓜,甚至有的“公益劳动”也变相要钱。在这种情况下,学校有意识地组织了我们去参加力所能及的公益劳动,对于抵制一切向钱看的思想腐蚀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让我们亲身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辛和劳动穿早世界的真理,抵制了我们轻视劳动和不劳而获的思想的侵蚀,避免了我们形成好逸恶劳的坏习惯。公益劳动也同样加强了我们的劳动观念,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公益劳动同样培养了我们的竞争意识和开拓进取的精神。

学校这次组织的公益劳动让我懂得了公益劳动不仅能造福社会,而且能陶冶情操,美化心灵。而我们也该为了公共利益而自觉自愿地参加劳动,因为那是我们中学生的劳动态度的一个特征。不记报酬也是我们中学生劳动态度的一个特征。我们讲的公益劳动,就是以不记报酬为前提的;那是根据以公共利益而劳动;我们必须为公共利益而劳动,自觉要求进行劳动。积极参加公益劳动是为社会尽力,是热爱劳动的表现。

社区实践活动提高了我们的社会实践能力。引导了我们接触、了解社会,增强我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适应能力。而学校组织的劳动,更让我们明白了学会独立的重要性。在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对于我们这些出生牛犊的中学生们,独立的培养和社会的洗礼是多么的重要。在这个更新速度超快的今天,如何适应社会也是我们即将面临的困难。对于现在的我们,越早接触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就意味着我们越能适应它。

企业在大学生劳动教育中的作用:1.开展日常生活劳动教育。以学生党团组织为枢纽,围绕学生宿舍、食堂、实验室、教学楼、图书馆等场所组织开展校园集体劳动,让劳动教育渗透到大学生日常生活中。2.强化服务性劳动教育。鼓励学生自觉参与校园场所的卫生保洁、绿化美化和管理服务等校内服务性岗位劳动。开展社会调查、科技帮扶、文化宣传、医疗服务、法律宣讲、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公共服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3.加强校园劳动文化建设。学校举办“劳模大讲堂”“大国工匠进校园”、优秀毕业生报告会等劳动榜样人物进校园活动,综合运用讲座、宣传栏、广播、新媒体等,广泛宣传劳动榜样人物事迹,聆听劳模故事,争做新时代的奋斗者。4.开展创新劳育活动。把劳动教育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开展创新性的社团活动,丰富学生的人文和科学素养;开展创新创业系列竞赛与创赛,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劳动创新精神和意识;开展创业培训和创业实践,提升学生的劳动创造力。5.建立劳动教育评价制度。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以劳动教育目标、内容要求为依据,将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结合起来,健全和完善学生劳动素养评价标准、程序和方法,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劳动教育过程监测与记实评价,发挥评价的育人导向和反馈改进功能。劳动素养评价结果是衡量学生全面发展情况的重要内容,作为评奖评优的重要依据。6.加强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学校建立一支以专业教师、创新创业导师、辅导员为主,校外企业导师、行业专家为辅的专兼职相结合的劳动教育教师队伍。明确劳动课教师管理要求,保障劳动课教师在绩效考核、职称评聘、评先评优、专业发展等方面与其他专任教师享受同等待遇。

目标导向。促进学生学习必要的劳动知识和技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促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实际体验。通过让学生直接参与劳动过程,体验劳动感受,掌握劳动技能,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提高动手能力,增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

全面发展。充分发挥劳动育人功能,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拓展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1、组织以劳动教育为主题的班会、劳模报告会、劳动技能展演等,强化学生劳动自觉与责任感;

2、开展与劳动有关的兴趣小组、社团、俱乐部活动,进行手工制作、电器维修、室内装饰、学习帮扶等实践活动;

3、结合专业教育组织学生参加劳动活动,如打扫教学实验场所卫生、教学实验设备管理维护、寝室内务整理等;

4、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非营利性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

5、组织学生参加与学校建设与管理等有关的执勤活动;

6、组织学生参与校园的绿化、美化、净化、亮化工作;

7、其他与劳动相关的学习、实践活动。

如何开展大学劳动教育论文研究

企业在大学生劳动教育中的作用:1.开展日常生活劳动教育。以学生党团组织为枢纽,围绕学生宿舍、食堂、实验室、教学楼、图书馆等场所组织开展校园集体劳动,让劳动教育渗透到大学生日常生活中。2.强化服务性劳动教育。鼓励学生自觉参与校园场所的卫生保洁、绿化美化和管理服务等校内服务性岗位劳动。开展社会调查、科技帮扶、文化宣传、医疗服务、法律宣讲、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公共服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3.加强校园劳动文化建设。学校举办“劳模大讲堂”“大国工匠进校园”、优秀毕业生报告会等劳动榜样人物进校园活动,综合运用讲座、宣传栏、广播、新媒体等,广泛宣传劳动榜样人物事迹,聆听劳模故事,争做新时代的奋斗者。4.开展创新劳育活动。把劳动教育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开展创新性的社团活动,丰富学生的人文和科学素养;开展创新创业系列竞赛与创赛,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劳动创新精神和意识;开展创业培训和创业实践,提升学生的劳动创造力。5.建立劳动教育评价制度。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以劳动教育目标、内容要求为依据,将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结合起来,健全和完善学生劳动素养评价标准、程序和方法,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劳动教育过程监测与记实评价,发挥评价的育人导向和反馈改进功能。劳动素养评价结果是衡量学生全面发展情况的重要内容,作为评奖评优的重要依据。6.加强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学校建立一支以专业教师、创新创业导师、辅导员为主,校外企业导师、行业专家为辅的专兼职相结合的劳动教育教师队伍。明确劳动课教师管理要求,保障劳动课教师在绩效考核、职称评聘、评先评优、专业发展等方面与其他专任教师享受同等待遇。

如何提升大学生的关键劳动能力论文如下:

(1)通过学习劳动体验一下自己想从事什么岗位;通过劳动教育知道工作的辛苦,能够在工作选择上更谨慎;规划自己的工作计划,看看自己需要补充什么技能,例如在大二的时候把四级过了;大三的时候把六级过了之类。

(2)在大四实习期找到相关专业实习,了解更多行业知识;毕业找到相关工作提升大学生的关键劳动能力论文,首先要改变大学生对劳动的概念,不要认为大学生就要潇洒的过日子,对于劳动这样的小事情,是不值得一提,这是一种错误的。

(3)再就是从小事开始,循序渐进增强对劳动强度,从收拾自己的卫生开始,整理自己的书籍开始,到种植许多的蔬菜或者是打扫一下院子,一步步做的提升大学生的关键劳动力。只有家庭,大学与社会三方联动形成工作网络才能切实提高劳动成果。

(4)锻造劳动精神较好的劳动,素养首先来源于芳动意识的培养这种意识,不可能先天形成,只能灌输要培养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劳动意识,能够积极主动劳动意识到,亲身劳动对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决定性意义,正确认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关系。正确认识农业生产工作生产家庭劳动社会公益活动社会实践活动。

农村幼儿园劳动教育研究论文

多长的篇幅,格式的要求方便了就告诉我

一、从农村自然资源中研究,对农村户外活动进行有效的创设。 1.充分农村自然优势,创设良好的户外活动场地。 我们幼儿园位于风景秀丽的书法圣地兰亭景区旁边,在这里环境优美、茂林修竹,比比皆是,到处都是幼儿园开展户外活动的自然资源,走出园门就是宽敞的田地,在这里最适合幼儿园开展户外活动了,在《纲要》中提到:“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在这里我们不用任何器材就可以进行户外活动,将幼儿带到大自然中,开展野外的户外活动。热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而幼儿是最喜欢大自然的,探索大自然是孩子的天性,来到大自然中,空间大了,视野开阔了,面对广阔的田野,沐浴着金色的朝阳,呼吸着清新的空气,聆听着鸟儿的鸣叫、虫儿的低语和风儿的欢笑,孩子们就像放飞的小鸟,展开了他们创造和想象的翅膀,任何自然景物都成了孩子们眼里的“玩具”,不同的景物,孩子们探索出了不同的玩法:随处可见的小石子、小瓦片成为幼儿手中爱不释手的小玩意儿,一会儿掷远,一会儿单脚踢踢,一会儿夹在两腿中蹦蹦;小土坡、小林子成了孩子们攀爬躲藏的好去处;他们在小山坡上练习攀登;在窄窄的小水沟边练习跨越;在平坦的、绿油油的草地上练习手膝着地爬行;在河水中间石头组成的“小桥”上练习平衡……美丽的田间,碧绿的草地,茂密的树林又是我们栖息的好地方。孩子们在那儿无拘无束、自由玩耍、乐在其中,流连忘返。 二、从农村实际特点出发,拓展幼儿户外活动的内容。 我们从农村实际出发,充分挖掘各种有教育价值的因素,大大丰富了幼儿户外活动内容,活动内容体现了如下特点: 1.活动内容的传统性 农村有许多流传甚广的民间体育游戏,乡土气息浓,趣味性、娱乐性强,很受孩子的欢迎,这些游戏在全面锻炼幼儿身体的同时,还给幼儿带来愉快的情绪。传统体育游戏不需要很复杂的材料,也不需要很大的场地,可以随时开展,克服了农村幼儿园园内场地小、材料不足的缺点,把一些有教育意义,又有体育功能的民间游戏引入到体育活动中。如“老鹰捉小鸡”“顶牛”“斗鸡”“老狼老狼几点了”“贴膏药”“打怪兽”等,这些材料简单、廉价,不受场地限制的游戏,既能发展幼儿相应的动作,又能培养幼儿的交往、谦让、合作精神。 2.活动内容的本土性 我们充分开发和利用农村幼儿园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组织幼儿开展了远足活动,让幼儿走出园门,走进大自然中去沐浴阳光、空气,陶冶情操,磨练意志,发展体能。在美丽的田野里,弯弯曲曲的小路上,茂密的树林中,孩子们整装待发,长途跋涉,向着每一个远足目标进军。在远足过程中,孩子们要克服种种“障碍”,爬山坡、翻山岭、穿树林、走小路、趟小河、跨小沟等,即锻炼了幼儿体能,收到了在园内难以达到的效果,又开拓了幼儿视野,陶冶了幼儿情操。 另外,我们还在农忙时节,开展“我是小小劳动者”的活动,到田间帮农民劳作。如到地里给庄稼拔杂草,帮农民伯伯搬运粮食,拾麦穗、捡花生、摘苹果等。在活动中,孩子们不仅体能上得到了锻炼,而且还增长了不少知识,同时培养了孩子们刻苦耐劳的精神,培养了幼儿爱劳动的好习惯,使幼儿切身体会到了粮食的来之不易,从而养成了爱惜粮食的好习惯。 3.活动内容的灵活性 在组织户外活动时,我们教师转变观念,确立幼儿的主体地位,变教师传授为幼儿主动探索。我们以“一物多玩”做为切入口,注重发挥幼儿的创造性,给予幼儿户外体育活动中的充分自由,让幼儿自由选择器材,自由结伴,自由活动,活动中老师加强观察、鼓励启发幼儿自己去探索活动,生成自己的活动方法。让幼儿探索器材的各种玩法,老师通过观察引导,对幼儿探索发现即刻加以关注,引导幼儿在活动中相互启迪、相互学习,自创游戏,以此来丰富幼儿的活动内容,使户外体育活动“活”起来。 三、积极为孩子创设良好的活动,学习利用废旧材料来制作。 幼儿园是孩子生活的小乐园,孩子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这里渡过的。我们幼儿园的孩子大多都住在农村,每天接触的都是有山有水的环境,但是大多家长都不能很好的利用这些宝贵的资源,不让幼儿接触大自然。所以在学校里我们可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需要来制作户外活动的材料,给孩子制作不同废旧材料制成的活动器械。如:小班的孩子年龄教小,活动能力较弱,我们可以制作一些较简单的材料供幼儿活动。也许一根彩条孩子也玩得很开心。中、大班的孩子活动能力已经较强,而且孩子的好奇心重,喜欢比较新颖、好玩的材料。我们可以用各种多于的布料进行编制、利用报纸来揉成团制作小球、利用可乐瓶制作飞碟、用毛竹罐制作高跷等……幼儿园也可以因地制宜根据农村的自然资源来制作户外活动的教玩具,让孩子充分享受多样地户外活动,学会利用废旧材料来进行户外活动。 四、幼儿园户外活动对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有更重要的意义。 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为了孩子的安全,成人对孩子的管制较多,不让跑、不让跳、不让与同龄的孩子一起玩,生怕自家孩子受伤、吃亏;而老师又怕孩子摔着,怕扣奖金、更怕家长闹事,对孩子的限制较多,在安全第一的驱使下减少了孩子的户外活动时间。在户外活动中,幼儿与幼儿是平等的关系,幼儿与教师是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的关系,这与家长的教育不同,家庭中的母爱偏重于生活上的照顾,孩子过多依赖家长,这不利于幼儿独立生活里的培养,而户外活动把培养幼儿逐步适应社会生活、促进幼儿的社会化当作重要的任务之一。由于园外广阔的活动环境给幼儿提供了自由表现的机会,没有成人的过多干预,使幼儿能在宽松的环境中自由自在地充分表现。同时,幼儿在群体活动中也将受到群体心里因素的影响,是幼儿潜在能量得以充分的发展。 目前,大部分农村幼儿园在资金不足,户外活动资源相对缺乏的情况下,为了达标,上等级,盲目建设,幼儿园对于本土得天独厚的户外活动资源中的教育价值缺乏挖掘和利用,这是制约农村幼儿教育发展的瓶颈,根据本园的实际情况,我们对农村幼儿园户外活动的开展要更加重视。 在户外活动中,幼儿与幼儿是平等的关系,幼儿与教师是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的关系,这与家长的教育不同,家庭中的母爱偏重于生活上的照顾,孩子过多依赖家长,这不利于幼儿独立生活里的培养,而户外活动把培养幼儿逐步适应社会生活、促进幼儿的社会化当作重要的任务之一。由于园外广阔的活动环境给幼儿提供了自由表现的机会,没有成人的过多干预,使幼儿能在宽松的环境中自由自在地充分表现。同时,幼儿在群体活动中也将受到群体心里因素的影响,是幼儿潜在能量得以充分的发展。 五、给孩子更多的“自由”。 在户外自由活动中,老师除了有意识地组织一些游戏活动外,还应给孩子一些自由活动的时间与空间。每周都有大型玩具对全园孩子开放时间(不同班级的幼儿戴不同颜色的帽子,可借此判断不同班级、年龄幼儿的交往情况),这种打破年龄、班级界限,扩大幼儿之间的接触与交往,使孩子在活动中相互影响,共同进步。老师对孩子的活动时要认真关注孩子的情感、态度、积极性,对于引导又不要干预过多。也可让孩子根据自己的爱好,自由选择运动器械,自由结伴,让孩子能在快乐,有趣的环境中进行与人交流和分享自己发现到的信息。使儿童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让孩子更好的去实践和探索。 结论: 总之,户外活动是一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组织户外活动,进一步优化户外活动的每一个环节,能使幼儿学到室内学不到的东西,达到室内所不能达到的良好教育效果,使幼儿的身心按其规律发展,走出“怪圈”,才能培养出体格健壮、个性品质优良的一代新人。 实践证明,农村幼教工作者只有因地制宜,挖掘农村得天多独厚的教育价值,才能为幼儿的全面和谐发展,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以上所述只是我对开展农村幼儿园户外活动的一点初步的尝试,而幼儿园户外活动的开展还需要我们广大教师进一步去探讨和研究。我想在城镇幼儿园的带动下,我们农村幼儿园也会很快发展起来的。

幼儿教育是培养我们下一代的第一步教育,在农村里幼儿教育经常有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具体看看下面论文!

论文1:农村留守幼儿教育问题思考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

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迁移流动日益频繁,大批农村劳动者离开家乡,进城从事二、三产业,子女大多被留在家乡,从而产生了一个特殊群体——农村留守儿童。

这支规模庞大的农村“留守儿童”队伍中的很多孩子,因为家庭生活和教育的缺陷,无法享受同龄孩子的“花季”“雨季”,无法享受正常的亲情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就像乡村的小草一样,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自生自长着。

如何教育好农村“留守儿童”,使他们健康成长,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一、农村留守幼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监护不力,农村留守幼儿的身心安全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儿童是未成年人,他们的身体和心理还没有发育完全,他们应该在家庭和学校的双重监护下成长的,对社会上的各种复杂的现象,还缺乏足够的判断力和抵抗力,需要成人给予正确的教育和引导。

因此,只有在家庭监护和学校监护的相互配合、补充与协调下,他们才能获得一个相对健康的成长环境。

而留守儿童的多数都是被粗放型管理,被照顾到的也仅仅停留在吃饱穿暖的浅层关怀上,而更为重要的心理需求与发展往往被忽视,和学校监护也无法协调起来,从而会带来诸多隐患。

近年来留守儿童中溺水、触电、自杀等意外伤害事故时有发生,特别是在寒暑假学校监护空白的时间段里,这类事故的发生更加频繁。

2.教育不完善,部分农村地区产生读书无用论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社会教育三方面的内容,而农村中的留守儿童在这三个方面却都存在着严重的缺陷与不足。

3.家庭教育的弱化

家庭是孩子成才的摇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依托与基础,良好的家庭环境能够使孩子在学校学习中更加有信心且积极向上,而农村留守儿童外出务工家长很少与其子女联系,他们不能直接参与到孩子的学习、身心发展里。

因此,在培养孩子的基本生活技能、社会规范、良好的道德情操等方面的教育和影响上,家庭教育的功能都大为削弱。

4.学校教育“独木难支”

教育孩子这项工程并不能仅仅依靠学校来完成,家庭教育占很重要的位置,留守幼儿的父母不能经常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来,学校教育变得“独木难支”,可能导致部分留守儿童不听老师劝导,一意孤行,教育成效大打折扣。

5.社会引导偏差

社会发展迅速,进入信息化时代后,中小学周围林立的网吧、游戏厅、歌舞厅,对于孩子来说简直就是一个“潘多拉魔盒”。

一些没有父母监督的孩子,可能会沉迷于此,甚至沾染打架、赌博、酗酒等不良习气。

一旦受到社会上一些不法分子的唆使,很容易做出违法违规的事情。

另外部分留守儿童认为读书无用,自己父母也没读什么书照样挣大钱,将来自己可以一样走这条路,于是厌学甚至逃学。

新的“读书无用论”风在部分农村地区掀起。

全国有很多的农村少年在小学毕业后即走向社会,成为新的低文化素质劳动者。

这不仅会严重阻碍孩子今后的成长成才,而且会制约我国农村地区人口素质的提高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对农村留守幼儿教育思考与建议

针对农村留守幼儿教育中出现的这些问题,我们应该有以下对策:

1.关爱“留守幼儿”

政府可以在外来务农人员较多的城市,建立农民工子弟学校,使孩子们可以和父母一起生活学习,也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的资金投入,鼓励有志向的大学生去农村支教,从而改善农村教育质量。

要加强农村基层未成年人教育工作,统筹各方面力量,给予留守儿童特别关怀,开展有益的集体活动,逐步建立起社会监护体系。

2.完善学校教育,构建学校监护网

学校应该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如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室,让教师学习如何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切实解决孩子们的心理疑难杂症。

加强家校联系,及时沟通、关爱留守儿童。

建立留守幼儿专门档案,更多地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心理状况,关注他们的成长变化,以便及时疏导教育,弥补家庭教育的缺失。

丰富课余文化生活,吸引留守幼儿参加文明健康的活动,让他们融入集体之中,消除他们的孤独感、自卑感,重视办好农村家长学校,定期与留守儿童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联系沟通,指导他们开展正确的家庭教育。

3.学校要不失时机,加强对“留守

幼儿”双休日的跟踪管理组织教师,深入到留守幼儿的家庭,指导监护人如何正确教育、引导孩子,关注他们双休日的活动,经常性地保持联系。

监护人也要关注他们动态,及时与学校互通信息,发现错误现象,及时帮助纠正。

4.公安、司法、法院、工商、文化等

有关部门要协助管理各部门应该各司其职,对校园周边环境和娱乐场所进行治理,铲除危害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源头,督促各场所严禁未成年人出入,并定期开展法制教育宣传,采用以案说法等形式进行教育。

呵护留守幼儿,关注未成年人成长,还孩子们一个健康成长的好环境。

5.加强家庭教育指导

妇联、关工委等家庭教育工作责任机构要把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摆上议事日程,加强对父母和临时监护人的家庭教育指导,整合镇、村的资源建立农村家长学校、家庭教育咨询指导站,发动家教志愿者担当代理家长、义务辅导员,关心留守幼儿的思想、学习和行为习惯,让每一个孩子身心健康成长。

6.设置“亲情电话”

幼儿园可以设置“亲情电话”这项活动,让班主任每月与家长电话联系,反馈子女的学习生活情况,同时也要求家长在百忙中,每月都能给孩子打电话或写信,鼓励子女努力战胜困难,及时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状况。

家长跟学校经常保持联系,共同承担起教育责任。

三、结语

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刻不容缓,这不仅关系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也关系着全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从来没有哪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把教育和这个民族的兴旺发达相结合,从来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能面临如此艰巨的留守儿童问题。

解决好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整个社会共同的责任,需要大家共同努力。

论文2:农村幼儿教育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

[摘要]中国农村的幼儿教育起步晚,发展速度也比较缓慢。

本文正是从这个角度出发,认真分析目前我国农村幼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其中问题主要包括:生源不足、硬件设施落后、幼师资源不足等等方面。

从目前遇到的问题出发,对农村幼儿教育存在的问题原因进行具体阐释。

通过对我国农村幼儿教育发展的问题和原因分析,提出自己的.一些意见。

希望能够对提升农村幼儿教育有所助益。

[关键词]农村;幼儿教育;现状;原因分析

一、农村幼儿教育现状

(一)农村幼儿教育生源少。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当中,城市和农村经济发展存在差距。

很多农村劳动力涌入到城市打工,有的孩子被留在了农村并且由爷爷奶奶照顾,还有的孩子被父母带到城市。

被带入到城市的孩子虽没有固定的学校读书,但是家长还是希望把孩子带在身边接受让好的教育。

另外一个方面就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许多乡镇幼儿园逐渐兴盛起来,许多农村孩子被送入到城镇幼儿园当中来。

以上这些因素都让农村幼儿生源变少。

(二)硬件基础设施薄弱。

幼儿的发展不但与学校家长的教育有关,还与幼儿所处的环境有关联。

学校环境对于幼儿身心发展特别重要。

但是,在农村幼儿园当中,公办的幼儿园较少;而私立幼儿园由于规模小,很多幼儿园仅有2-3个班,教师人数也是2-3人。

乡村教育研究论文

《关于农村教育的思考》

摘 要:本文分析农村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阐明正确的农村教育观念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只有提高农村教育管理者的素质,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才能真正地使农村教育得到发展。

关键词:农村教育; 教育问题; 解决措施

中图分类号:G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7-150-002

《南方周末》曾发表湖北省监利县一个乡党委书记李昌平给国务院领导的一封信,信中称“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把中国的“三农问题”提到了极至。人们不禁要思考:为什么一个有着5000年农业文明史的中国,在21世纪的农村处于“苦”、“穷”、“险”的境地?有学者提出五个“弱质性”――产业的天然弱质性、生产资料的弱质性、劳动主体的弱质性、农业组织上的弱质性、社会政策造成农村社会整体的弱质性。我觉得在现在的现实条件下,劳动主体的弱质性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而劳动主体的素质高低,直指农村教育。

一、发展农村教育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教育有了显著的发展,农村教育的规模、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提高。但据2003年2月14日《中国青年报》刊登的我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称:2000年我国15岁以上人口中仍有文盲万人,比德国一个国家的总人口还多;25岁至64岁人口受教育的平均年限也仅为年,相当于美国100年前的水平。文盲人数3/4分布在农村。农村人口人均受教育仅年。城市、县镇和农村之间劳动力人口受教育水平的比重情况为:大专及以上学历水平的人口比例为20∶9∶1,接受高中教育的人口比为4∶3∶1,接受初中教育的人口比为∶∶1,接受小学教育的人口比为∶∶1。虽然这十几年国家加强了对农村教育的重视程度,加大人力、物力和精力上的投入,但实际上我国农村劳动人员的文化程度仍然很低,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仍然十分低下,这制约着我国农村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使农村经济得不到进一步的发展。《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中指出:虽然我国劳动力资源充足,但整体素质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明显。报告中的资料显示,虽然“扫盲”多年,效果世人瞩目,但我国文盲人口仍然数量巨大,2000年我国有15岁以上文盲8700万人,2011年3月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一份报告称,在全世界文盲率最高的十个国家中,中国的成人文盲数位列第八,这十个国家的成人文盲总数约占全世界文盲总数的72%。

当今世界竞争是人才、科技的竞争,过去人们常提“农民的问题就是土地的问题”,“要致富先修路”的说法,显然已经不符合时代的发展了。中国现代化要经历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其内在动力是中国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这并非是使农村人将户籍变成城镇人,而是实现“小农生产者――文明人――现代人的转变”。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社会蓝皮书》曾指出:“仅靠行政命令和说服教育来对农民的行为进行控制还有效果,但是已经很难了。”“一代新型农村精英已经出现,保护他们,是保护农村生产力,教育他们,也是保护农村生产力。”

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以及实现我国农业的现代化,要求普遍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即提高广大农民的素质,使他们掌握各种专业技术和技能,掌握市场经济知识、民主意识、法律意识,推动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使农村社会得以进步。要实现这些愿望,唯有加强我国农村教育力度,同时,提高农村人口素质也是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迫切需要。

农村教育的教育质量有双重含义:一是国家兴办农村教育事业的质量,它以农村各级各类教育事业与农村经济、农村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程度为指标。二是指一定的农村学校在一定的时间使一定数量的学生达到的质量规格,它以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素质、文化知识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劳动能力素质的总体水平适应个体发展需要的程度为指标。今天,农村人口仍然占国民的60%以上,农村教育理所当然地成为素质教育的“主战场”。

二、农村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师队伍的数量和质量问题

首先,教师队伍的数量得不到保证。优秀教师不愿意到农村,或者去了留不住,农村教师大量由农村向城镇和城市流动,导致农村中小学教师数量不足。其次,很多农村老师缺少再学习的机会,他们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教育理念已经不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需要,教师的工作负担重,教学水平又不高,有的教师年纪偏大,虽然他们教学经验丰富,但教育理念、教学方法落后,还停留在“听、写、读、背、考”的传统形式,这些都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严重影响教学质量。农村教育也面临升学的压力,应试教育仍然是初中乃至高中教育的普遍现象,这和当今素质教育改革的大浪潮是格格不入的。

2.教师培训的机会缺乏

由于经费和编制的紧张,甚至有的农村教师一人要教几门功课,所以几乎没有时间和经费进行业务培训,加上农村学校教育技术落后,图书资源匮乏,这都影响了农村教师的再学习和再提高。

3.学校和家庭教育相脱离

教育是双向的,既需要学校管理,也需要家庭管理。从调查的结果看,农村家庭没能对学生的教育起多大的作用。其原因一是家长大多是农民,他们平时忙于生计,没有时间顾及子女教育。如果是留守儿童,祖父母辈就更没有时间和精力顾及孩子的教育和管理了。二是家长文化水平有限,基本上没有能力对孩子所学课程进行专业的指导。所以,稍微富裕的家庭,只好把孩子送到城里学校就读,这也是农村学校得不到发展甚至萎缩的原因。

三、改善农村教育的措施

1.农村干部队伍知识化

曾经有学者直指农村“穷的根本原因抑或本质是干部队伍中的知识贫困”,因此加强农村干部的教育,努力提高干部队伍的领导能力、领导水平和领导效果是至关重要的。干部队伍的知识化、专业化以及相应组织领导能力和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农村教育的发展情况。 2.观念的改变

“让农民自我觉醒,走向知识,亲爱文明”,责无旁贷地属于教育的使命。当然这个观念还包括很多其他内容。首当其冲的比如婚育观念,虽然这几年农村人口的思想日渐开放,但很多农村家庭仍是重男轻女,由此产生一种恶性循环。还有一个倾向,同很多城市家庭一样,农村家庭更愿意让小孩读理工科而不是社科类科目。曾经有位大伯振振有词的解释因为理工科更实用。这个实用性固然与农村的实际有很大的关系,他们大多希望孩子学成之后能马上用于致富,就这点来说他们比城市家庭更讲究实用。但我觉得人文思想对于农民改变现状也有很重要的意义。

3.增加农村教育投入

“我们的校园很小,放不下一个鞍马;我们的校舍简陋,还经常搬家;我们的教室很暗,灯光只有几瓦;我们的桌椅很旧,坐上去吱吱哑哑……”这首由二十多个农民工子女在2007年春节晚会上朗诵的《心里话》,曾让无数人落泪。建立健全多元化的基础教育办学模式,多渠道筹集教育基金来增加投入,既包括改善硬件设施(校舍、教学器材等等),同时也应该包括软件设施,后者最直接体现在改善农村教师待遇的问题上。改善农村教师待遇,可以刺激更多的人才投入到农村的建设和农村未来人才的培养事业上。改善农村办学的教育条件、物质条件,政府应该加大投入,发动社会的慈善捐款,政策也应尽可能向薄弱偏远的农村中小学地区倾斜。定额、定时、定量地划拨给学校教育经费,避免教育经费的截留现象,保证农村教育经费的稳定和可靠。要注重改造农村学校的危房,购置必需的图书资料和教育仪器设备,提高村办小学管理水平、办学条件和教育教学质量。

4.加强农村教育改革

对于农村学生而言,他们大多淳朴可爱,可塑性很强。因此,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教育责任感,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做到因材施教,才能发展农村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创造性能力,以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同时由于农村孩子所处生活环境和学习条件,他们更需要教师的关心爱护和悉心帮助。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紧密地联系生活实际和生产实践,改变以往的以考试为中心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真正认识到真才实学、一技之长对他们今后工作和生活的意义,我们不仅要让农村孩子上学,还要让他们上好学、爱上学,不因他们的家庭条件困难而辍学,也不因教学质量而耽误孩子一生的前途,这是中国农村教育改革的必经之路。

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固然是提高农村未来劳动力素质的主要渠道。以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多种机制积极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使教育产业在农村有新的发展和突破,为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做出更大的贡献。同时,我们也应关注到大量青壮年文盲仍然存在,最近我到某地农村帮助培训家政服务员,深深体会到文盲对农村劳动者的影响。因此在继续加强农村基础教育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成人教育。

5.加强农村师资建设

建设一支合格的农村师资队伍,必须提高乡村教师的地位和待遇,在保证农村教师数量的基础上,提高农村教师的质量。首先政府要千方百计地改善农村教师的生活待遇和工作条件,吸引那些思想先进、吃苦耐劳、有志的大学毕业生到农村任教。这些教师具有合格的思想素质和专业的知识技能,在理想的职业前景驱动下,才能充分的发挥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也才能满足人们对他们的殷切期望。将农村教育纳入全民教育与终身教育的实施范畴中,这是从根本上促进农村人口与农村社会摆脱贫困、走上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农村教育决定中国未来》――这是德国《法兰克福汇报》2003年6月份一篇关于中国农村教育现状的报道的题目。因为我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一半以上,所以只有农村发展了,才有全国的发展。也就是说,只有农村的小康才有全国的小康。农村人才的培养对农村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农村的教育决定农村的未来,乃至决定中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中国青年报,2003年2月14日

[2]陈晶晶.我国农村教育问题及对策,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1期

[3]丰建霞,李金奇.农村教育问题与国培计划中西部项目的实施,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01期

  • 索引序列
  • 乡村地区开展劳动教育的研究论文
  • 如何开展校园劳动教育论文研究
  • 如何开展大学劳动教育论文研究
  • 农村幼儿园劳动教育研究论文
  • 乡村教育研究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