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 2000年杂志广告

2000年杂志广告

发布时间:

2000年杂志广告

综艺》是美国历史最悠久的好莱坞专业杂志,内容涉及电影、电视、音乐、行业等方方面面,不仅在普通读者和业内订户中极具影响力,而且是既快又准的好莱坞信息通道。世界上 14 万 5 千名主要演员都把《综艺》周刊当作最权威的行业杂志。其读者定位为娱乐业顶级的专业人士。而且力争成为流通最广的娱乐行业杂志。2.《电影评论》 是北美最有影响力的电影杂志之一,该杂志的年度电影奖代表美国最高端影评人的口味。该杂志可以说是美国最权威的电影杂志。

美国杂志在数字化时代面临的最为严重的问题是广告收入的下滑,为了改变这一局面,美国杂志出版业主动采取了移动化、视频化、新纸媒等自救模式,并将美国杂志的评估指标从发行量转换为受众量,进一步明确了以用户需求为导向。本文以2016-2020年五年的美国杂志媒介受众分布动态为样本,对其背后的产业逻辑进行了观察。【关键词】美国杂志 受众 统计一、现状为了适应数字时代的迅猛发展,美国杂志出版商协会(The Association of Magazine Publishers)早在2009年就已更名为“美国杂志媒体协会”(The Association of Magazine Media)。从“杂志”到“杂志媒体”的转变,表明杂志所聚合的同一内容可以采用通过电脑、iPad、智能手机等多种媒体形式发布多样化的版本,这不仅反映了杂志本身对数字新技术的主动适应,也体现了美国大众杂志广告商和美国杂志受众的强烈需求。美国杂志出版业呈现出很强的“广告驱动”特征,即广告收入是大众杂志的主要收入或者盈利来源。每个杂志的生存法则就是如何通过生产的内容去吸引有购买力的受众,以换取广告商的广告投放。2000年,美国杂志广告页总数占到总页数的,这是至今占比最高的一年。2007年,美国杂志广告额达到亿美元,这是至今广告收入最多的一年,以后呈逐年下降的态势。到了2019年,美国杂志广告页总数只占总页数的36%,比如新世纪的头一年减少了个百分点。如果把广告视为美国杂志出版业的血液,那么与21世纪初期的“黄金时代”相比,美国杂志出版业的风光不再,呈现日益“失血”的态势。如果美国读者不再那么喜欢翻阅纸质杂志的话,那么作为输血者的广告商就会越来越看轻美国纸质杂志的广告价值。正如穆罕默德所说的那样:“山不来就我,我便去就山。”面对如此颓势,美国杂志媒体协会及其领导下的美国广大杂志商如何适应新时期全媒体发展的潮流,利用新兴媒体技术开发各种内容版本去追随读者,“包围”读者,转变发展路径去赢得更多杂志媒体的受众(尤其是更具购买力的受众),以提高自身的广告收益,加强造血功能,已然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图1 2017—2019年美国杂志广告页比重变化有基于此,美国杂志媒体协会从2014年9月开始,发布了全新的杂志受众评估体系——“杂志媒体360度品牌受众报告”(Magazine Media 360º Brand Audience Report,BAR),采用“纸质+数字”版(print+digital editions)、互联网(网络、PC 机或者笔记本)版、移动互联网(mobile web)版、视频(video)版四个统计指标来统计美国杂志受众的数量,以替代旧有的纸质杂志发行量统计方式。杂志受众评估体系的转变意味着杂志媒体行业的生态环境、呈现形式、盈利模式等方面的变化与调整,其中杂志媒体受众统计转型背后的产业逻辑最值得深究。而从2016—2020年美国杂志媒体协会发布的“杂志媒体360度品牌受众报告”来看,表现出减少纸本发行量、全方位拥抱网络、开发视频版等诸多特征,值得我们的充分关注和深刻思考。二、观察与分析(一)向网而生,迎合数字需求自媒介融合概念提出以来,以纸媒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向数字网络媒体转型的步伐就一直在稳步加速,“Z世代”的网络阅读习惯和品位日益趋近网络化。互联网络逐渐成为数字杂志的发源地和数字杂志分销平台,即我们平时说的“网上报刊亭”,其中,电脑、ipad、移动手机等数字化终端成为主要中介,促成纸版世界和数字世界的紧密结合,这为美国杂志媒体业的新生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从整体上看,美国杂志的“纸本+数字”版数量从2014年高达61%的占比跌至2019年44%的份额,大幅缩水接近20%,纸媒的受众市场在日益萎缩。与之相反的是,网络杂志的受众从39%上升到56%,网络阅读成为了杂志的主流媒介形式。在2016年至2020年的五年间,美国每年前十名的杂志“纸本+数字”受众数量从约万下降到万人,下降了五个百分点;反观美国头部杂志的网络版本,则足足上升了十个百分点。这显著的变化可以看出美国杂志的网络化求生趋势。从2016—2020年美国杂志“纸质+数字”版来看,连续五年稳居前十名的美国杂志有5本:《人物》(People)、《WebMD杂志》(WebMD Magazine)、《美好家园》(Better Homes and Gardens)、《十全菜谱》(Allrecipes)和《国家地理》(National Geographic)(见表1)。这五本杂志之所以可以持续保持在美国头部位置的一个共同原因是:杂志实现了从纸质媒体向网络媒体的积极转型。总体来看,“纸质+数字”版的发行数量呈下滑趋势,下降幅度最大的是《人物》杂志,下跌了20%,其次是《国家地理》,下滑了10%,这两者下降比重较大。其中,《人物》杂志的变革力度最大,并在五年内保持在前三名的好成绩,它完成了以纸质版为主导模式到以网络媒体为主要方式的转变。而《WebMD杂志》和《十全菜谱》的纸质版受众数量一直处于低迷状态,并在五年内持续走低。这些引领潮流的美国头部杂志纷纷开发各种网络媒体,其中《人物》《国家地理》网络版受众数量的涨幅最大;《WebMD杂志》和《十全菜谱》这两本杂志本身就是社交媒体向纸质杂志衍生的产物,但也注重在数字网络平台上的开发,且网络受众数量保持继续增长态势。没有人能够否认,传统的纸质杂志由于一些固有缺陷的暴露,正在面临“寒冬”。而网络媒体作为一种新的媒介,实际上给予了杂志第二次生命,杂志行业多种方式的媒介融合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二)大屏受冷,小屏渐热Vice媒体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沙恩·史密斯(Shane Smith)在接受彭博社采访时表示:“媒体公司的‘圣杯’就是智能手机。”这里指的就是“小屏”阅读方式,是利用手机、ipad等可以随身携带的移动化设备的浏览模式,“小屏”的碎片化特质恰好弥补了台式电脑或者笔记本电脑等“大屏”模式的版式固定化等不足之处。杂志媒体实行“移动优先”战略,即意味着把适用于台式电脑阅读的杂志内容,优先转移至移动端并进行数字化排版和发行。对于出版人而言,移动终端已经成为如今媒体公司发展最重要的着力点。来自美国杂志媒体协会的数据显示,包括《体育画报》(Sport Illustrated)、《人物》和《十全菜谱》在内的一些杂志媒体网站,50%—75%的访问流量都来自于移动端。从2016年到2020年间,前十名的美国杂志的移动端受众数量是PC端受众数量的2倍,其中电脑网页版的受众数量占比从18%下降到13%,移动手机的受众数量比例从39%上涨到44%,其下降比重和上涨比重大致相同,均为五个百分点,且使用移动手机阅读杂志的读者占比在五年内一直高于电脑网页读者占比。这一些数据充分说明了移动流量的崛起和PC端流量的倒退,用户更愿意选择从手机等小屏幕上阅读杂志内容,手机成为数字媒体流量增长的主要动力(见图2)。图2 2016—2020年美国杂志大屏与小屏的受众比重走势美国前十名杂志中在移动终端上均实现了用户增量,如《人物》《WebMD杂志》和《时代》(Time)三本杂志的移动用户增量列位前三,其中《人物》在五年内增长了15%,是“移动优先”战略发展最快的典型杂志,《十全菜谱》和《WebMD杂志》是移动模式基数最大的代表,在2016年其移动化已成为他们的主要特点,并在五年内,引领移动化潮流,保持持续上涨势态(见表3)。(三)杂志视频化趋势明显视频打破了文字阅读的局限,能比纯文本页面多传递800%的图像转换模块。2016—2020年的美国头部杂志的视频受众数量逐年增加,从2016年的万人次到2020年的万人次,美国视频杂志增长量超过1倍,呈平稳上升趋势。图3 2016—2020年美国杂志视频受众变化趋势在美国头部杂志中,《美好家园》在2016年到2020年五年间实现了视频受众量从1%占比到2020年11%占比的飞跃,《十全菜谱》从2016年2%的视频份额增长到2020年9%的占比。尤其是在体育界,许多杂志由体育电视衍生而来,易于开发视频,适应小屏化的发展节奏。它在2016—2020年的五年间,曾连续三年位于美国杂志媒体受众总数前十名排行榜。《体育画报》能够形成一定影响力的原因,很大一部分在于它致力于在所有数字和社交平台上提供一流的优质视频内容,《体育画报》视频团队每季度制作3000 多个视频,其视频节目包括实况、突发新闻、分析特定事件的内容,为各种广告商提供定制的视频解决方案,且每月跨数字和社交视频观看次数超过一个亿。另外比如产生于1885年的《好管家》(Good Housekeeping)杂志,它的视频占比从2017年的2%份额,到2020年达到了16%的占比,产生从数以百计到数以万计的视频化杂志的数量变化。该杂志主要在Facebook平台上发布视频,如“Cringe-Worthy Model Falls and Fails”的播放量超过423万次,点赞人数超过2万,并有1602条评论,3490次分享;“Chip and Joanna Gaines's Love Story”的播放量超过264万次,“How To Make Crab Alfredo”的播放量超过215万次。可见《好管家》的视频内容引起了广大用户的关注,越来越意识到视频对提升自身影响力来说至关重要。(四)网生杂志成新宠阿伦·卡鲁索(Aron Caruso)认为,Z世代和千禧一代不想在一天中的每一分钟都保持联系,相反,他们想要真实的体验和真正的联系。他们喜欢线下活动,包括与朋友外出就餐、旅行和露营等。他们也喜欢阅读,事实上,作为数字原住民的千禧一代和Z世代的阅读量往往比老一辈人多,甚至比同龄人还要多。在对300所大学的学生调查中发现,92%的学生更喜欢老式的、装订的纸质书刊,逐渐意识到需要从移动屏幕上拔下插头来阅读杂志,而不是电子阅读器的替代品。早在2017年的《杂志与新媒体研究》冬季版的论文便揭示了一个现实:长期以来,纸媒依然扎根于读者的内心深处。这对出版商是一个极大的启发,在注重纸质杂志的电子化和网络化发展的同同时,他们开始思考媒介融合的另一种途径——“从网媒走向纸媒”,采用传统杂志的内容采集方式,从社交网络的海量内容中筛选和整合出优质的内容,再以“纸质+网络”出版方式发送给有购买力的目标受众,以纸网结合的优势换取广告商的青睐。美国“网转纸”的网生杂志已有不少成功案例,其中最为成功的是《十全菜谱》和《WebMD杂志》,“新纸媒”的商业模式正在迎接那些生活在21世纪数字出版环境下的挑剔读者。作为大众医疗领域的权威杂志,《WebMD杂志》曾多次获得《对开》(Folilo Magazine)颁发的艾迪奖和奥兹奖(Folio Awards:Eddie and Ozzies)、泰利奖(Telly Awards)、韦比奖(Webby Awards)等。作为美国最大的医疗健康服务网站WebMD线下出版服务的产物,它长年稳居美国杂志前五排行榜,在2016年、2018年、2019年均跻身前三(见表4)。在2005年诞生之初,《WebMD杂志》就发行了100万册纸质版,覆盖了全美85%的医生办公室。到2016年,它已经有超过1000万的受众。《WebMD杂志》不是像许多出版商那样试图将印刷品牌转化为数字平台,而是将社交媒体品牌转化为强大的线下平台,再开发适合在PC端、移动端发行的多媒体内容。作为一种反向操作的媒体,它为什么会有如此庞大的受众量呢?笔者分析,大致有以下四种原因:一是属于免费赠阅性质的出版物,无偿供候诊者阅读,具有公益价值。二是其内容专业、丰富,包含了115个不同的专题,每年出版八期。额外的还有四本每季度出版的《WebMD糖尿病杂志》、一本校园杂志,以及定制类型的杂志。三是抓住了人们在候诊室时的心理,患者希望在等待医生时翻阅健康类杂志,以便找到自己病症信息并咨询医生,充分利用了受众的碎片化时间。最后是利用名人效应,每期杂志都会有参访明星的封面故事。明星介绍自己保持健康的技巧更容易说服大众,来提高读者的健康意识。《WebMD杂志》是由数媒向纸媒转型的成功案例,其主编兼高级副总裁克里斯蒂·哈曼姆 (Kristy Hammam)在接受采访说:“自我们首次推出以来,我们在杂志上的广告大幅增加,并且还在继续增加。我们期待看到它继续增长。该杂志是一个如此重要的平台,因为它确实允许广告商与广大医疗点进行连接。”因此,《WebMD杂志》的广告导向也非常明显。三、思考总而言之,从2016年到2020年间,美国杂志媒体呈现出网络化、小屏化、视频化和融合化的诸多特征,其目的就是为了杂志内容的多方采集和多媒体呈现,抓住受众特别是有购买力的受众,以换取广告商的广告精准投放。虽然杂志媒体的内容采集方式在变,呈现方式在变,到达受众的媒体方式在变,但是不变的仍然是杂志的盈利模式,即“以内容抓住受众,以受众抓住广告商”,也就是“广告驱动”的不变规律。那么,美国杂志媒体从读者到受众的转型是否达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呢?笔者分析,美国杂志出版业仍然处于艰难的盘整时期。美国杂志媒体向网络求生存的策略,虽然做出了诸多努力,但其效果有待观察。梅里迪斯公司是排名美国首位的杂志出版媒体集团,从其2020年9月发布的2020财年年报来看,2020年23种杂志的广告页总数合计为11161页,比上年减少18%。其中20种杂志的广告页比上年有所减少,《烹饪时光》和《海岸生活》直接变成了纯发行杂志,不再谋求广告页的投放。部分原因在于疫情的影响使得一些预计投放的广告没有最终到位。目前,美国的新冠疫情还没有结束,它对美国杂志出版业的影响还无法准确评估,但总体来说肯定是负面的。但不管怎么说,这种艰难的转型是值得的。我们肯定的是,美国杂志出版业创新求变的本质不会变,这是美国杂志赖以生存的强大基础。

阁下是想问哪个时期的,是最早的年代了,就是各种形式的叫,买,实物陈列,以及各种招牌,其中运用最基本的3种广告元素:声音,图画,文字,不段推进着音响,图象,文字广告向近代的发展.在印刷术发明之前,中国的广告形式与活动方式,大致不出其右 广告是因为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以及传播技术的发展从而促进了广告的发展. 基本就这,其他的还望其他朋友告知阁下.祝君好运!

我国的电视广告事业,由上海率先开始。1979年1月28日,上海电视台宣布“即日起受理广告业务”,并播出了“参桂补酒”广告,这是我国大陆第一条电视广告,揭开了中国电视广告史册的第一页。当年的3月15日,又播出了第一条外商电视广告“瑞士雷达表”。12月,中央电视台开办《商业信息》节目,开始集中播送国内外商业广告.

2000年自然杂志

“宇宙到底是什么样子?”目前尚无定论。值得一提的是史蒂芬·霍金的观点比较让人容易接受:宇宙有限而无界,只不过比地球多了几维。比如,我们的地球就是有限而无界的。在地球上,无论从南极走到北极,还是从北极走到南极,你始终不可能找到地球的边界,但你不能由此认为地球是无限的。实际上,我们都知道地球是有限的。地球如此,宇宙亦是如此。 怎么理解宇宙比地球多了几维呢?举个例子:一个小球沿地面滚动并掉进了一个小洞中,在我们看来,小球是存在的,它还在洞里面,因为我们人类是“三维”的;而对于一个动物来说,它得出的结论就会是:小球已经不存在了!它消失了。为什么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呢?因为它生活在“二维”世界里,对“三维”事件是无法清楚理解的。同样的道理,我们人类生活在“三维”世界里,对于比我们多几维的宇宙,也是很难理解清楚的。这也正是对于“宇宙是什么样子”这个问题无法解释清楚的原因。 1、均匀的宇宙 长期以来,人们相信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哥白尼把这个观点颠倒了过来,他认为太阳才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和其他行星都围绕着太阳转动,恒星则镶嵌在天球的最外层上。布鲁诺进一步认为,宇宙没有中心,恒星都是遥远的太阳。 无论是托勒密的地心说还是哥白尼的日心说,都认为宇宙是有限的。教会支持宇宙有限的论点。但是,布鲁诺居然敢说宇宙.是无限的,从而挑起了宇宙究竟有限还是无限的长期论战。这场论战并没有因为教会烧死布鲁诺而停止下来。主张宇宙有限的人说:“宇宙怎么可能是无限的呢?”这个问题确实不容易说清楚。主张宇宙无限的人则反问:“宇宙怎么可能是有限的呢?”这个问题同样也不好回答。 随着天文观测技术的发展,人们看到,确实像布鲁诺所说的那样,恒星是遥远的太阳。人们还进一步认识到,银河是由无数个太阳系组成的大星系,我们的太阳系处在银河系的边缘,围绕着银河系的中心旋转,转速大约每秒250千米,围绕银心转一圈约需亿年。太阳系的直径充其量约1光年,而银河系的直径则高达10万光年。银河系由1000多亿颗恒星组成,太阳系在银河系中的地位,真像一粒砂子处在北京城中。后来又发现,我们的银河系还与其他银河系组成更大的星系团,星系团的直径约为107光年(1000万光年)。目前,望远镜观测距离已达100亿光年以上,在所见的范围内,有无数的星系团存在,这些星系团不再组成更大的团,而是均匀各向同性地分布着。这就是说,在10的7次方光年的尺度以下,物质是成团分布的。卫星绕着行星转动,行星、彗星则绕着恒星转动,形成一个个太阳系。这些太阳系分别由一个、两个、三个或更多个太阳以及它们的行星组成。有两个太阳的称为双星系,有三个以上太阳的称为聚星系。成千亿个太阳系聚集在一起,形成银河系,组成银河系的恒星(太阳系)都围绕着共同的重心——银心转动。无数的银河系组成星系团,团中的各银河系同样也围绕它们共同的重心转动。但是,星系团之间,不再有成团结构。各个星系团均匀地分布着,无规则地运动着。从我们地球上往四面八方看,情况都差不多。粗略地说,星系固有点像容器中的气体分子,均匀分布着,做着无规则运动。这就是说,在10的8次方光年(一亿光年)的尺度以上,宇宙中物质的分布不再是成团的,而是均匀分布的。由于光的传播需要时间,我们看到的距离我们一亿光年的星系,实际上是那个星系一亿年以前的样子。所以,我们用望远镜看到的,不仅是空间距离遥远的星系,而且是它们的过去。从望远镜看来,不管多远距离的星系团,都均匀各向同性地分布着。 因而我们可以认为,宇观尺度上(10的5次方光年以上)物质分布的均匀状态,不是现在才有的,而是早已如此。 于是,天体物理学家提出一条规律,即所谓宇宙学原理。这条原理说,在宇观尺度上,三维空间在任何时刻都是均匀各向同性的。现在看来,宇宙学原理是对的。所有的星系都差不多,都有相似的演化历程。因此我们用望远镜看到的遥远星系,既是它们过去的形象,也是我们星系过去的形象。望远镜不仅在看空间,而且在看时间,在看我们的历史。 2、有限而无边的宇宙 爱因斯坦发表广义相对论后,考虑到万有引力比电磁力弱得多,不可能在分子、原子、原子核等研究中产生重要的影响,因而他把注意力放在了天体物理上。他认为,宇宙才是广义相对论大有用武之地的领域。 爱因斯坦1915年发表广义相对论,1917年就提出一个建立在广义相对论基础上的宇宙模型。这是一个人们完全意想不到的模型。在这个模型中,宇宙的三维空间是有限无边的,而且不随时间变化。以往人们认为,有限就是有边,无限就是无边。爱因斯坦把有限和有边这两个概念区分开来。 一个长方形的桌面,有确定的长和宽,也有确定的面积,因而大小是有限的。同时它有明显的四条边,因此是有边的。如果有一个小甲虫在它上面爬,无论朝哪个方向爬,都会很快到达桌面的边缘。所以桌面是有限有边的二维空间。如果桌面向四面八方无限伸展,成为欧氏几何中的平面,那么,这个欧氏平面是无限无边的二维空间。 我们再看一个篮球的表面,如果篮球的半径为r,那么球面的面积是4πr的2次方,大小是有限的。但是,这个二维球面是无边的。假如有一个小甲虫在它上面爬,永远也不会走到尽头。所以,篮球面是一个有限无边的二维空间。 按照宇宙学原理,在宇观尺度上,三维空间是均匀各向同性的。爱因斯坦认为,这样的三维空间必定是常曲率空间,也就是说空间各点的弯曲程度应该相同,即应该有相同的曲率。由于有物质存在,四维时空应该是弯曲的。三维空间也应是弯的而不应是平的。爱因斯坦觉得,这样的宇宙很可能是三维超球面。三维超球面不是通常的球体,而是二维球面的推广。通常的球体是有限有边的,体积是4/3πr的3次方,它的边就是二维球面。三维超球面是有限无边的,生活在其中的三维生物(例如我们人类就是有长、宽、高的三维生物),无论朝哪个方向前进均碰不到边。假如它一直朝北走,最终会从南边走回来。 宇宙学原理还认为,三维空间的均匀各向同性是在任何时刻都保持的。爱因斯坦觉得其中最简单阶情况就是静态宇宙,也就是说,不随时间变化的宇宙。这样的宇宙只要在某一时刻均匀各向同性,就永远保持均匀各向同性。 爱因斯坦试图在三维空间均匀各向同性、且不随时间变化的假定下,救解广义相对论的场方程。场方程非常复杂,而且需要知道初始条件(宇宙最初的情况)和边界条件(宇宙边缘处的情况)才能求解。本来,解这样的方程是十分困难的事情,但是爱因斯坦非常聪明,他设想宇宙是有限无边的,没有边自然就不需要边界条件。他又设想宇宙是静态的,现在和过去都一样,初始条件也就不需要了。再加上对称性的限制(要求三维空间均匀各向同性),场方程就变得好解多了。但还是得不出结果。反复思考后,爱因斯坦终于明白了求不出解的原因:广义相对论可以看作万有引力定律的推广,只包含“吸引效应”不包含“排斥效应”。而维持一个不随时间变化的宇宙,必须有排斥效应与吸引效应相平衡才行。这就是说,从广义相对论场方程不可能得出“静态”宇宙。要想得出静态宇宙,必须修改场方程。于是他在方程中增加了一个“排斥项”,叫做宇宙项。这样,爱因斯坦终于计算出了一个静态的、均匀各向同性的、有限无边的宇宙模型。一时间大家非常兴奋,科学终于告诉我们,宇宙是不随时间变化的、是有限无边的。看来,关于宇宙有限还是无限的争论似乎可以画上一个句号了。 3、膨胀或脉动的宇宙 几年之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前苏联数学家弗利德曼,应用不加宇宙项的场方程,得到一个膨胀的、或脉动的宇宙模型。弗利德曼宇宙在三维空间上也是均匀、各向同性的,但是,它不是静态的。这个宇宙模型随时间变化,分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三维空间的曲率是负的;第二种情况,三维空间的曲率为零,也就是说,三维空间是平直的;第三种情况,三维空间的曲率是正的。前两种情况,宇宙不停地膨胀;第三种情况,宇宙先膨胀,达到一个极大值后开始收缩,然后再膨胀,再收缩……因此第三种宇宙是脉动的。弗利德曼的宇宙最初发表在一个不太著名的杂志上。后来,西欧一些数学家物理学家得到类似的宇宙模型。爱因斯坦得知这类膨胀或脉动的宇宙模型后,十分兴奋。他认为自己的模型不好,应该放弃,弗利德曼模型才是正确的宇宙模型。 同时,爱因斯坦宣称,自己在广义相对论的场方程上加宇宙项是错误的,场方程不应该含有宇宙项,而应该是原来的老样子。但是,宇宙项就像“天方夜谭”中从瓶子里放出的魔鬼,再也收不回去了。后人没有理睬爱因斯坦的意见,继续讨论宇宙项的意义。今天,广义相对论的场方程有两种,一种不含宇宙项,另一种含宇宙项,都在专家们的应用和研究中。 早在1910年前后,天文学家就发现大多数星系的光谱有红移现象,个别星系的光谱还有紫移现象。这些现象可以用多谱勒效应来解释。远离我们而去的光源发出的光,我们收到时会感到其频率降低,波长变长,并出现光谱线红移的现象,即光谱线向长波方向移动的现象。反之,向着我们迎面而来的光源,光谱线会向短波方向移动,出现紫移现象。这种现象与声音的多普勒效应相似。许多人都有过这样的感受:迎面而来的火车其鸣叫声特别尖锐刺耳,远离我们而去的火车其鸣叫声则明显迟钝。这就是声波的多普勒效应,迎面而来的声源发出的声波,我们感到其频率升高,远离我们而去的声源发出的声波,我们则感到其频率降低。 如果认为星系的红移、紫移是多普勒效应,那么大多数星系都在远离我们,只有个别星系向我们靠近。随之进行的研究发现,那些个别向我们靠近的紫移星系,都在我们自己的本星系团中(我们银河系所在的星系团称本星系团)。本星系团中的星系,多数红移,少数紫移;而其他星系团中的星系就全是红移了。 1929年,美国天文学家哈勃总结了当时的一些观测数据,提出一条经验规律,河外星系(即我们银河系之外的其他银河系)的红移大小正比于它们离开我们银河系中心的距离。由于多普勒效应的红移量与光源的速度成正比,所以,上述定律又表述为:河外星系的退行速度与它们离我们的距离成正比: V=HD 式中V是河外星系的退行速度,D是它们到我们银河系中心的距离。这个定律称为哈勃定律,比例常数H称为哈勃常数。按照哈勃定律,所有的河外星系都在远离我们,而且,离我们越远的河外星系,逃离得越快。 哈勃定律反映的规律与宇宙膨胀理论正好相符。个别星系的紫移可以这样解释,本星系团内部各星系要围绕它们的共同重心转动,因此总会有少数星系在一定时间内向我们的银河系靠近。这种紫移现象与整体的宇宙膨胀无关。 哈勃定律大大支持了弗利德曼的宇宙模型。不过,如果查看一下当年哈勃得出定律时所用的数据图,人们会感到惊讶。在距离与红移量的关系图中,哈勃标出的点并不集中在一条直线附近,而是比较分散的。哈勃怎么敢于断定这些点应该描绘成一条直线呢?一个可能的答案是,哈勃抓住了规律的本质,抛开了细节。另一个可能是,哈勃已经知道当时的宇宙膨胀理论,所以大胆认为自己的观测与该理论一致。以后的观测数据越来越精,数据图中的点也越来越集中在直线附近,哈勃定律终于被大量实验观测所确认。 4、宇宙有限还是无限 现在,我们又回到前面的话题,宇宙到底有限还是无限?有边还是无边?对此,我们从广义相对论、大爆炸宇宙模型和天文观测的角度来探讨这一问题。 满足宇宙学原理(三维空间均匀各向同性)的宇宙,肯定是无边的。但是否有限,却要分三种情况来讨论。 如果三维空间的曲率是正的,那么宇宙将是有限无边的。不过,它不同于爱因斯坦的有限无边的静态宇宙,这个宇宙是动态的,将随时间变化,不断地脉动,不可能静止。这个宇宙从空间体积无限小的奇点开始爆炸、膨胀。此奇点的物质密度无限大、温度无限高、空间曲率无限大、四维时空曲率也无限大。在膨胀过程中宇宙的温度逐渐降低,物质密度、空间曲率和时空曲率都逐渐减小。体积膨胀到一个最大值后,将转为收缩。在收缩过程中,温度重新升高、物质密度、空间曲率和时空曲率逐渐增大,最后到达一个新奇点。许多人认为,这个宇宙在到达新奇点之后将重新开始膨胀。显然,这个宇宙的体积是有限的,这是一个脉动的、有限无边的宇宙。 如果三维空间的曲率为零,也就是说,三维空间是平直的(宇宙中有物质存在,四维时空是弯曲的),那么这个宇宙一开始就具有无限大的三维体积,这个初始的无限大三维体积是奇异的(即“无穷大”的奇点)。大爆炸就从这个“无穷大”奇点开始,爆炸不是发生在初始三维空间中的某一点,而是发生在初始三维空间的每一点。即大爆炸发生在整个“无穷大”奇点上。这个“无穷大”奇点。温度无限高、密度无限大、时空曲率也无限大(三维空间曲率为零)。爆炸发生后,整个“奇点”开始膨胀,成为正常的非奇异时空,温度、密度和时空曲率都逐渐降低。这个过程将永远地进行下去。这是一种不大容易理解的图像:一个无穷大的体积在不断地膨胀。显然,这种宇宙是无限的,它是一个无限无边的宇宙。 三维空间曲率为负的情况与三维空间曲率为零的情况比较相似。宇宙一开始就有无穷大的三维体积,这个初始体积也是奇异的,即三维“无穷大”奇点。它的温度、密度无限高,三维、四维曲率都无限大。大爆炸发生在整个“奇点”上,爆炸后,无限大的三维体积将永远膨胀下去,温度、密度和曲率都将逐渐降下来。这也是一个无限的宇宙,确切地说是无限无边的宇宙。 那么,我们的宇宙到底属于上述三种情况的哪一种呢?我们宇宙的空间曲率到底为正,为负,还是为零呢?这个问题要由观测来决定。 广义相对论的研究表明,宇宙中的物质存在一个临界密度ρc,大约是每立方米三个核子(质子或中子)。如果我们宇宙中物质的密度ρ大于ρc,则三维空间曲率为正,宇宙是有限无边的;如果ρ小于ρc,则三维空间曲率为负,宇宙也是无限无边的。因此,观测宇宙中物质的平均密度,可以判定我们的宇宙究竟属于哪一种,究竞有限还是无限。 此外,还有另一个判据,那就是减速因子。河外星系的红移,反映的膨胀是减速膨胀,也就是说,河外星系远离我们的速度在不断减小。从减速的快慢,也可以判定宇宙的类型。如果减速因子q大于1/2,三维空间曲率将是正的,宇宙膨胀到一定程度将收缩;如果q等于1/2,三维空间曲率为零,宇宙将永远膨胀下去;如果q小于1/2,三维空间曲率将是负的,宇宙也将永远膨胀下去。 表3列出了有关的情况: 表3 宇宙中物质密度 红移的减速因子 三维空间曲率 宇宙类型 膨胀特点 ρ>ρc q>1/2 正 有限无边 脉动 ρ=ρc q=1/2 零 无限无边 永远膨胀 ρ<ρc q<1/2 负 无限无边 永远膨胀 我们有了两个判据,可以决定我们的宇宙究竟属于哪一种了。观测结果表明,ρ<ρc,我们宇宙的空间曲率为负,是无限无边的宇宙,将永远膨胀下去!不幸的是,减速因子观测给出了相反的结果,q>1/2,这表明我们宇宙的空间曲率为正,宇宙是有限无边的,脉动的,膨胀到一定程度会收缩回来。哪一种结论正确呢?有些人倾向于认为减速因子的观测更可靠,推测宇宙中可能有某些暗物质被忽略了,如果找到这些暗物质,就会发现ρ实际上是大于ρc的。另一些人则持相反的看法。还有一些人认为,两种观测方式虽然结论相反,但得到的空间曲率都与零相差不大,可能宇宙的空间曲率就是零。然而,要统一大家的认识,还需要进一步的实验观测和理论推敲。今天,我们仍然肯定不了宇宙究竟有限还是无限,只能肯定宇宙无边,而且现在正在膨胀!此外,还知道膨胀大约开始于100亿-200亿年以前,这就是说,我们的宇宙大约起源于100亿-200亿年之前。 5、爱因斯坦宇宙模型 根据物理理论,在一定的假设前提下提出的关于宇宙的设想与推测,称为宇宙模型。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于1915年建立了广义相对论的物理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宇宙中没有绝对空间和绝对时间,无论是空间和时间都不能与物质隔开来,空间和时间均受物质影响;引力是空间弯曲的效应,而空间弯曲是由物质存在决定的。爱因斯坦将他的理论应用于宇宙研究,1917年发表了《根据广义相对论的宇宙学考察》的论文,他将广义相对论的引力场方程用于整个宇宙,建立起一种宇宙模型。 当时科学家普遍认为宇宙是静止的,不随时间变化的。虽然在几年前,美国天文学家斯里弗已发现了河外星系的谱线红移(显然这是对静止宇宙的挑战),但由于当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这一消息并没有传到欧洲。因此,爱因斯坦也和大多数科学家一样,认为宇宙是静态的。爱因斯坦想从引力场方程着手,得出一个宇宙是静态的、均匀的、各向同性的答案。但他得到的解是不稳定的,表明全间和距离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随时变化的。为了得到一个空间是稳定的解,爱因斯坦人为地在引力场方程中引入一个叫做“宇宙常数”的项,让它起斥力的作用。爱因斯坦得出一个有限无边的静态宇宙模型,称为爱因斯坦宇宙模型。为了便于理解,可把它比喻为三维空间中的一个二维球面:球面的面积是有限的、但沿着球面没有边界,也无中心,球面保持静态状态。几年以后,爱因斯坦得知河外星系退行,宇宙是膨胀的消息后,非常后悔在自己的模型中加了一个宇宙常数项,称这是他一生中犯的最大错误。 最新发现:银河系奇异恒星的伴星现身 科学家利用NASA的远紫外谱仪探索卫星首次探测到船底座伊塔星(Eta Carinae)的伴星。船底座伊塔星是银河系中最重最奇异的星体,座落在离地球7500光年船底座,在南半球用肉眼就可以清楚的看到。科学家认为船底座伊塔星是一个正迅速走向衰亡的不稳定恒星。 长期以来,科学家们就推断它应该存在着一颗伴星,但是一直得不到直接的证据。间接的证据来自其亮度呈现的规则变化。科学家发现船底座伊塔星在可见光,X-射线,射电波和红外线波段的亮度都呈现规则的重覆模式,因此推测它可能是一个双星系统。最有力的证据是每过5年半,船底座伊塔星系统发出的X-射线就会消失约三个月时间。科学家认为船底座伊塔星温度太低,本身并不能发出X-射线,但是它以每秒300英里的速度向外喷发气体粒子,这些气体粒子和伴星发出的粒子相互碰撞后发出X-射线。科学家认为X-射线消失的原因是船底座伊塔星每隔5年半就挡住了这些X-射线。最近一次X-射线消失开始于2003年6月29日。 科学家推断船底座伊塔星和其伴星的距离是地球到太阳之间的距离的10倍,因为它们距离太近,离地球又太远,无法用望远镜直接将它们区分开。另外一种方法就是直接观测伴星所发出的光。但是船底座伊塔星的伴星比其本身要暗的多,以前科学家曾经试图用地面望远镜和哈勃望远镜观测,但都没有成功。 美国天主教大学的科学家罗辛纳. 而平(Rosina Iping)及其合作者利用远紫外谱仪卫星来观测这颗伴星,因为它比哈勃望远镜能观测到波长更短的紫外线。它们在6月10日,17日观测到了远紫外线,但是在6月27日,也就是在X-射线消失前的两天远紫外线消失了。观测到的远紫外线来自船底座伊塔星的伴星,因为船底座伊塔星温度太低,本身不会发出远紫外线。这意味着船底座伊塔星挡住了X-射线的同时也挡住了伴星。这是科学家首次观测到船底座伊塔星的伴星发出的光,从而证实了这颗伴星的存在。 有三个太阳的恒星 据新华社14日电 据14日出版的《自然》杂志报道,美国天文学家在距离地球149光年的地方发现了一个具有三颗恒星的奇特星系,在这个星系内的行星上,能看到天空中有三个太阳。 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天文学家在该杂志上报告说,他们发现天鹅星座中的HD188753星系中有3颗恒星。处于该星系中心的一颗恒星与太阳系中的太阳类似,它旁边的行星体积至少比木星大14%。该行星与中心恒星的距离大约为800万公里,是太阳和地球之间距离的二十分之一。而星系的另外两颗恒星处于外围,它们彼此相距不远,也围绕中心恒星公转。 银河系中的星系多为单星系或双星系,具有三颗以上恒星的星系被称为聚星系,不太多见。 恒星并不是平均分布在宇宙之中,多数的恒星会受彼此的引力影响,形成聚星系统,如双星、三恒星,甚至形成星团,及星系等由数以亿计的恒星组成的恒星集团。 天文学家发现宇宙中生命诞生是普遍的现象 近日美国宇航局寻找地球以外生命物质存在证据的科研小组研究发现,某些在实际生命化学反应中起到至关重要作用的有机化学物质,普遍存在于我们地球以外的浩瀚宇宙中。研究结果表明,在宇宙深处存在生命物质、或者有孕育生命物质的化学反应发生,这在浩瀚的宇宙中是一种普遍现象。 上述研究来自“美国宇航局艾姆斯研究中心(NASA Ames Research Center)”的一个外空生物科研小组。在该小组工作的科学家道格拉斯-希金斯介绍时称:“根据科研小组最新的研究结果显示,一类在生物生命化学中起至关重要作用的化合物,在广袤的宇宙空间中广泛而且大量地存在着。” 作为该外空生物学研究小组的主要成员之一,道格拉斯-希金斯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将他们的最新研究成果撰文发表在10月10日出版的《天体物理学》杂志上。 希金斯在描述其研究结果时介绍:“利用美国宇航局斯皮策太空望远镜(Spitzer Space Telescope)最近的观测结果,天文学家在我们所居住的银河系内,到处都发现了一种复杂有机物‘多环芳烃’(PAHs)存在的证据。但是这项发现一开始只得到天文学家的重视,并没有引起对外空生物进行研究的天体生物学家们的兴趣。因为对于生物学而言,普通的多环芳烃物质存在并不能说明什么实质问题。但是,我们的研究小组在最近一项分析结果中却惊喜的发现,宇宙中看到的这些多环芳烃物质,其分子结构中含有‘氮’元素(N)的成分,这一意外发现使我们的研究发生了戏剧性改变。” 该研究小组的另一成员,来自美国宇航局艾姆斯研究中心的天体生物学家路易斯-埃兰曼德拉说:“包括DNA分子在内,对于大多数构成生命的化学物质而言,含氮的有机分子参与是必须的条件。举一个含氮有机物质在生命物质意义上最典型的例子,象我们所熟悉的叶绿素,其对于植物的光合作用起着关键作用,而叶绿素分子中富含这种含氮多环芳烃(PANHs)成分。” 据介绍,在科研小组的研究工作中,除了利用来自斯皮策望远镜得到的观测数据外,科研人员还使用了欧洲宇航局太空红外天文观测卫星的观测数据。在美国宇航局艾姆斯研究中心的实验室中,研究人员对这类特殊的多环芳烃,利用红外光谱化学鉴定技术对其分子结构和化学成分进行了全面分析,找到其中氮元素存在的证据。同时科学家利用计算机技术对这些宇宙中普遍存在的含氮多环芳烃,进行了红外射线光谱模拟分析。 路易斯-埃兰曼德拉同时还表示:“除去上述分析结论以外,更加富有戏剧性的发现是,在斯皮策太空望远镜的观测中还显示出,在宇宙中一些即将死亡的恒星天体周围,环绕其外的众多星际物质中,都大量蕴藏着这种特殊的含氮多环芳烃成分。这一发现从某种意义上似乎也告诉我们,在浩瀚的宇宙星空中,即使在死亡来临的时候,同时也孕育着新生命开始的火种。” 本年度最大科学突破:宇宙正膨胀 发现暗能量 通过分析星系团(图中左侧的点),斯隆数字天空观测计划天文学家确定,暗能量正在驱动着宇宙不断地膨胀。 据英国《卫报》报道,证实宇宙正在膨胀是本年度最重大的科学突破。 报道说,近73%的宇宙由神秘的暗能量组成,它是一种反重力。在19日出版的美国《科学》杂志上,暗能量的发现被评为本年度最重大的科学突破。通过望远镜,人类在宇宙中已经发现近2000亿个星系,每一个星系中又有约2000亿颗星球。但所有这些加起来仅占整个宇宙的4%。 现在,在新的太空探索基础上,以及通过对100万个星系进行仔细研究,天文学家们至少已经弄清了部分情况。约23%的宇宙物质是“暗物质”。没有人知道它们究竟是什么,因为它们无法被检测到,但它们的质量大大超过了可见宇宙的总和。而近73%的宇宙是最新发现的暗能量。这种奇特的力量似乎正在使宇宙加速膨胀。英国皇家天文学家马丁·里斯爵士将这一发现称为“最重要的发现”。 这一发现是绕轨道运行的威尔金森微波各向异性探测器(WMAP)和斯隆数字天文台(SDSS)的成果。它解决了关于宇宙的年龄、膨胀的速度及组成宇宙的成分等一系列问题的长期争论。天文学家现在相信宇宙的年龄是137亿年

在某事物之前发生了什么,这涉及到时间的概念.目前普遍认同的是霍金的大爆炸理论.大爆炸理论认为,时间和空间都产生于大爆炸.因此谈在大爆炸之前发生了什么,是无意义的.没有时间,也就不存在先后的概念.你对这方面有兴趣,应该多看一些书,多了解一下各种理论.这些理论未必就是真理,因为没有绝对的真理.但据我们目前的认识水平,只要那理论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就不妨拿来使用.

(big-bang cosmology)现代宇宙系中最有影响的一种学说,又称大爆炸宇宙学。与其他宇宙模型相比,它能说明较多的观测事实。它的主要观点是认为我们的宇宙曾有一段从热到冷的演化史。在这个时期里,宇宙体系并不是静止的,而是在不断地膨胀,使物质密度从密到稀地演化。这一从热到冷、从密到稀的过程如同一次规模巨大的爆发。根据大爆炸宇宙学的观点,大爆炸的整个过程是:在宇宙的早期,温度极高,在100亿度以上。物质密度也相当大,整个宇宙体系达到平衡。宇宙间只有中子、质子、电子、光子和中微子等一些基本粒子形态的物质。但是因为整个体系在不断膨胀,结果温度很快下降。当温度降到10亿度左右时,中子开始失去自由存在的条件,它要么发生衰变,要么与质子结合成重氢、氦等元素;化学元素就是从这一时期开始形成的。温度进一步下降到100万度后,早期形成化学元素的过程结束(见元素合成理论)。宇宙间的物质主要是质子、电子、光子和一些比较轻的原子核。当温度降到几千度时,辐射减退,宇宙间主要是气态物质,气体逐渐凝聚成气云,再进一步形成各种各样的恒星体系,成为我们今天看到的宇宙。大爆炸模型能统一地说明以下几个观测事实:(1)大爆炸理论主张所有恒星都是在温度下降后产生的,因而任何天体的年龄都应比自温度下降至今天这一段时间为短,即应小于200亿年。各种天体年龄的测量证明了这一点。(2)观测到河外天体有系统性的谱线红移,而且红移与距离大体成正比。如果用多普勒效应来解释,那么红移就是宇宙膨胀的反映。(3)在各种不同天体上,氦丰度相当大,而且大都是30%。用恒星核反应机制不足以说明为什么有如此多的氦。而根据大爆炸理论,早期温度很高,产生氦的效率也很高,则可以说明这一事实。(4)根据宇宙膨胀速度以及氦丰度等,可以具体计算宇宙每一历史时期的温度。大爆炸理论的创始人之一伽莫夫曾预言,今天的宇宙已经很冷,只有绝对温度几度。1965年,果然在微波波段上探测到具有热辐射谱的微波背景辐射,温度约为3K。宇宙大爆炸这是一种学术问题.未经过验证. 假设宇宙大爆炸是成立的.那末你的前面一段可能是正确的. 至于穿越虫洞回到宇宙宇宙爆炸之初,可能是不成立的. 到现在为止,我们讨论的都是普通“完美”黑洞。细节上,我们讨论的黑洞都不旋转也没有电荷。如果我们考虑黑洞旋转同时/或者带有电荷,事情会变的更复杂。特别的是,你有可能跳进这样的黑洞而不撞到奇点。结果是,旋转的或带有电荷的黑洞内部连接一个相应的白洞,你可以跳进黑洞而从白洞中跳出来。这样的黑洞和白洞的组合叫做虫洞。 白洞有可能离黑洞十分远;实际上它甚至有可能在一个“不同的宇宙”--那就是,一个时空区域,除了虫洞本身,完全和我们在的区域没有连接。一个位置方便的虫洞会给我们一个方便和快捷的方法去旅行很长一段距离,甚至旅行到另一个宇宙。或许虫洞的出口停在过去,这样你可以通过它而逆着时间旅行。总的来说,它们听起来很酷。 但在你认定那个理论正确而打算去寻找它们之前,你因该知道两件事。首先,虫洞几乎可以肯定不存在。正如我们上面我们说到白洞时,只因为它们是方程组有效的数学解并不表明它们在自然中存在。特别的,当黑洞由普通物质坍塌形成(包括我们认为存在的所有黑洞)并不会形成虫洞。如果你掉进其中的一个,你并不会从什么地方跳出来。你会撞到奇点,那是你唯一可去的地方。 还有,即使形成了一个虫洞,它也被认为是不稳定的。即使是很小的扰动(包括你尝试穿过它的扰动)都会导致它坍塌。 最后,即使虫洞存在并且是稳定的,穿过它们也是十分不愉快的。贯穿虫洞的辐射(来自附近的恒星,宇宙的微波背景等等)将蓝移到非常高的频率。当你试着穿越虫洞时,你将被这些X射线和伽玛射线烤焦。虫洞的出现,几乎何以说是和黑洞同时的。 在史瓦西发现了史瓦西黑洞以后,理论物理学家们对爱因斯坦常方程的史瓦西解进行了几乎半个世纪的探索。包括上面说过的克尔解、雷斯勒——诺斯特朗姆解以及后来的纽曼解,都是围绕史瓦西的解研究出来的成果。我在这里将介绍给大家的虫洞,也是史瓦西的后代。 虫洞在史瓦西解中第一次出现,是当物理学家们想到了白洞的时候。他们通过一个爱因斯坦的思想实验,发现时空可以不是平坦的,而是弯曲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会十分的发现,如果恒星形成了黑洞,那么时空在史瓦西半径,也就是视界的地方是与原来的时空完全垂直的。在不是平坦的宇宙时空中,这种结构就以为着黑洞的视界内的部分会与宇宙的另一个部分相结合,然后在那里产生一个洞。这个洞可以是黑洞,也可以是白洞。而这个弯曲的视界,叫史瓦西喉,也就是一种特定的虫洞。 自从在史瓦西解中发现了虫洞,物理学家们就开始对虫洞的性质感到好奇。 我们先来看一个虫洞的经典作用:连接黑洞和白洞,成为一个爱因斯坦——罗森桥,将物质在黑洞的奇点处被完全瓦解为基本粒子,然后通过这个虫洞(即爱因斯坦——罗森桥)被传送到这个白洞的所在,并且被辐射出去。 当然,前面说的仅仅是虫洞作为一个黑洞和白洞之间传送物质的道路,但是虫洞的作用远不只如此。 黑洞和黑洞之间也可以通过虫洞连接,当然,这种连接无论是如何的将强,它还是仅仅是一个连通的“宇宙监狱”。 虫洞不仅可以作为一个连接洞的工具,它还开宇宙的正常时空中出现,成为一个突然出现在宇宙中的超空间管道。 虫洞没有视界,踏有的仅仅是一个和外界的分解面。虫洞通过这个分解面和超空间连接,但是在这里时空曲率不是无限大。就好比在一个在平面中一条曲线和另一条曲线相切,在虫洞的问题中,它就好比是一个四维管道和一个三维的空间相切,在这里时空曲率不是无限大。因而我们现在可以安全地通过虫洞,而不被巨大的引力所摧毁。 那么虫洞都有些什么性质呢? 利用相对论在不考虑一些量子效应和除引力以外的任何能量的时候,我们得到了一些十分简单、基本的关于虫洞的描述。这些描述十分重要,但是由于我们研究的重要是黑洞,而不是宇宙中的洞,因此我在这里只简单介绍一下虫洞的性质,而对于一些相关的理论以及这些理论的描述,这里先不涉及。 虫洞有些什么性质呢?最主要的一个,是相对论中描述的,用来作为宇宙中的告诉火车。但是,虫洞的第二个重要的性质,也就是量子理论告诉我们的东西又明确的告诉我们:虫洞不可能成为一个宇宙的告诉火车。虫洞的存在,依赖于一种奇异的性质和物质,而这种奇异的性质,就是负能量。只有负能量才可以维持虫洞的存在,保持虫洞与外界时空的分解面持续打开。当然,狄拉克在芬克尔斯坦参照系的基础上,发现了参照系的选择可以帮助我们更容易或者难地来分析物理问题。同样的,负能量在狄拉克的另一个参照系中,是非常容易实现的,因为能量的表现形式和观测物体的速度有关。这个结论在膜规范理论中同样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根据参照系的不同,负能量是十分容易实现的。在物体以近光速接近虫洞的时候,在虫洞的周围的能量自然就成为了负的。因而以接近光速的速度可以进入虫洞,而速度离光速太大,那么物体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进入虫洞的。这个也就是虫洞的特殊性质之一。 但是虫洞并没有这么太平。前面说的是在安静的相对论中的虫洞,在暴躁的量子理论中,虫洞的性质又有了十分重要的变化。 我们先来看在黑洞中的虫洞,也就是史瓦西喉和奇点周围形成的子宇宙。 黑洞周围的量子真空涨落在黑洞巨大引力的作用下,会被黑洞的引力能“喂”大,成为十分的能量辐射。这种能量会毫不留情地将一切形式的虫洞摧毁。 在没有黑洞包围的虫洞中,由于同样的没有黑洞巨大引力的“喂养”,虫洞本身也不可能开启太久。虫洞有很大几率被随机打开,但是有更大的几率突然消失。虫洞打开的时间十分短,仅仅是几个普朗克时间。在如此短的“寿命”中,即使是光也不可能走完虫洞的一半旅途,而在半路由于虫洞的消失而在整个时空中消失,成为真正的四维时空组旅行者。 而且,在没有物体通过虫洞的时候,虫洞还比较“长寿”,而一旦有物体进入了虫洞,如果这个物体是负能量的,那么还好,虫洞会被撑开;但是如果物体是正能量的,那么虫洞会在自己“自然死亡”以前就“灭亡”掉。而在宇宙中,几乎无时无刻不存在能量辐射通过宇宙的每一个角落,而这些辐射都是正能量的,因此几乎可以肯定,在自然情况下是不存在虫洞的。 那么虫洞是如何产生的呢? 虫洞的自然产生机制有两种: 其一,是黑洞的强大引力能; 其二,是克尔黑洞的快速旋转,其伦斯——梯林效应将黑洞周围的能层中的时空撕开一些小口子。这些小口子在引力能和旋转能的作用下被击穿,成为一些十分小的虫洞。这些虫洞在黑洞引力能的作用下,可以确定它们的出口在那里,但是现在还不可能完全完成,因为量子理论和相对论还没有完全结合。宇宙大爆炸 宇宙大爆炸(Big Bang)仅仅是一种学说,是根据天文观测研究后得到的一种设想。 大约在50亿年前,宇宙所有的物质都高度密集在一点,有着极高的温度,因而发生了巨大的爆炸。大爆炸以后,物质开始向外大膨胀,就形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宇宙。大爆炸的整个过程是复杂的,现在只能从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描绘过去远古的宇宙发展史。在这150亿年中先后诞生了星系团、星系、我们的银河系、恒星、太阳系、行星、卫星等。现在我们看见的和看不见的一切天体和宇宙物质,形成了当今的宇宙形态,人类就是在这一宇宙演变中诞生的。 人们是怎样能推测出曾经可能有过宇宙大爆炸呢?这就要依赖天文学的观测和研究。我们的太阳只是银河系中的一两千亿个恒星中的一个。像我们银河系同类的恒星系 —— 河外星系还有千千万万。从观测中发现了那些遥远的星系都在远离我们而去,离我们越远的星系,飞奔的速度越快,因而形成了膨胀的宇宙。 对此,人们开始反思,如果把这些向四面八方远离中的星系运动倒过来看,它们可能当初是从同一源头发射出去的,是不是在宇宙之初发生过一次难以想像的宇宙大爆炸呢?后来又观测到了充满宇宙的微波背景辐射,就是说大约在150亿年前宇宙大爆炸所产生的余波虽然是微弱的但确实存在。这一发现对宇宙大爆炸是个有力的支持。 宇宙大爆炸的观点: 1932年勒梅特首次提出了现代宇宙大爆炸理论:整个宇宙最初聚集在一个“原始原子”中,后来发生了大爆炸,碎片向四面八方散开,形成了我们的宇宙。美籍俄国天体物理学家伽莫夫第一次将广义相对论融入到宇宙理论中,提出了热大爆炸宇宙学模型:宇宙开始于高温、高密度的原始物质,最初的温度超过几十亿度,随着温度的继续下降,宇宙开始膨胀。 1965年,彭齐亚斯和威尔逊发现了宇宙背景辐射,后来他们证实宇宙背景辐射是宇宙大爆炸时留下的遗迹,从而为宇宙大爆炸理论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他们也因此获197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20世纪科学的智慧和毅力在霍金的身上得到了集中的体现。他对于宇宙起源后10-43秒以来的宇宙演化图景作了清晰的阐释. 宇宙的起源:最初是比原子还要小的奇点,然后是大爆炸,通过大爆炸的能量形成了一些基本粒子,这些粒子在能量的作用下,逐渐形成了宇宙中的各种物质。至此,大爆炸宇宙模型成为最有说服力的宇宙图景理论。然而,至今宇宙大爆炸理论仍然缺乏大量实验的支持,而且我们尚不知晓宇宙开始爆炸和爆炸前的图景。 宇宙大爆炸理论:大爆炸理论 大爆炸理论是关于宇宙形成的最有影响的一种学说,英文说法为Big Bang,也称为大爆炸宇宙论。大爆炸理论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在40年代得到补充和发展,但一直寂寂无闻。直到50年代,人们才开始广泛注意这个理论。 大爆炸理论的主要观点是认为我们的宇宙曾有一段从热到冷的演化史。在这个时期里,宇宙体系并不是静止的,而是在不断地膨胀,使物质密度从密到稀地演化。这一从热到冷、从密到稀的过程如同一次规模巨大的爆发。根据大爆炸宇宙学的观点,大爆炸的整个过程是:在宇宙的早期,温度极高,在100亿度以上。物质密度也相当大,整个宇宙体系达到平衡。宇宙间只有中子、质子、电子、光子和中微子等一些基本粒子形态的物质。但是因为整个体系在不断膨胀,结果温度很快下降。当温度降到10亿度左右时,中子开始失去自由存在的条件,它要么发生衰变,要么与质子结合成重氢、氦等元素;化学元素就是从这一时期开始形成的。温度进一步下降到100万度后,早期形成化学元素的过程结束(见元素合成理论)。宇宙间的物质主要是质子、电子、光子和一些比较轻的原子核。当温度降到几千度时,辐射减退,宇宙间主要是气态物质,气体逐渐凝聚成气云,再进一步形成各种各样的恒星体系,成为我们今天看到的宇宙。 大爆炸模型能统一地说明以下几个观测事实: a)理论主张所有恒星都是在温度下降后产生的,因而任何天体的年龄都应比自温度下降至今天这一段时间为短,即应小于200亿年。各种天体年龄的测量证明了这一点。 b)观测到河外天体有系统性的谱线红移,而且红移与距离大体成正比。如果用多普勒效应来解释,那么红移就是宇宙膨胀的反映。 c)在各种不同天体上,氦丰度相当大,而且大都是30%。用恒星核反应机制不足以说明为什么有如此多的氦。而根据大爆炸理论,早期温度很高,产生氦的效率也很高,则可以说明这一事实。 d)根据宇宙膨胀速度以及氦丰度等,可以具体计算宇宙每一历史时期的温度。 按照大爆炸理论,宇宙是150亿年前从一个极小的点诞生的,从那里诞生了时间和空间、质量和能量,从而由物质小微粒聚集成大团的物质,最终形成星系、恒星和行星等。在大爆炸发生前,宇宙中没有物质,没有能量,甚至没有生命。 但是,大爆炸理论无法回答现在的宇宙在大爆炸发生之前到底是什么样,或者说发生这次大爆炸的原因是什么?按照大爆炸理论,宇宙没有开端。它只是一个循环不断的过程,从大爆炸到黑洞的周而复始,便是宇宙创生与毁灭并再创生的过程。 这只是一个设想,并不是一个完美的理论。 大爆炸理论虽然并不成熟,但是仍然是主流的宇宙形成理论的关键就在于目前有一些证据支持大爆炸理论,比较传统的证据如下所示: a)红位移 从地球的任何方向看去,遥远的星系都在离开我们而去,故可以推出宇宙在膨胀,且离我们越远的星系,远离的速度越快。 b)哈勃定律 哈勃定律就是一个关于星系之间相互远离速度和距离的确定的关系式。仍然是说明宇宙的运动和膨胀。 V=H×D 其中,V(Km/sec)是远离速度;H(Km/sec/Mpc)是哈勃常数,为50;D(Mpc)是星系距离。1Mpc=百万光年。 c)氢与氦的丰存度 由模型预测出氢占25%,氦占75%,已经由试验证实。 d)微量元素的丰存度 对这些微量元素,在模型中所推测的丰存度与实测的相同。 e)3K的宇宙背景辐射 根据大爆炸学说,宇宙因膨胀而冷却,现今的宇宙中仍然应该存在当时产生的辐射余烬,1965年,3K的背景辐射被测得。 f)背景辐射的微量不均匀 证明宇宙最初的状态并不均匀,所以才有现在的宇宙和现在星系和星团的产生。 g)宇宙大爆炸理论的新证据 在2000年12月份的英国《自然》杂志上,科学家们称他们又发现了新的证据,可以用来证实宇宙大爆炸理论。 长期以来,一直有一种理论认为宇宙最初是一个质量极大,体积极小,温度极高的点,然后这个点发生了爆炸,随着体积的膨胀,温度不断降低。至今,宇宙中还有大爆炸初期残留的称为“宇宙背景辐射”的宇宙射线。 科学家们在分析了宇宙中一个遥远的气体云在数十亿年前从一个类星体中吸收的光线后发现,其温度确实比现在的宇宙温度要高。他们发现,背景温度约为-263. 89摄氏度,比现在测量的的宇宙温度要高。 虽然已有上述证据存在,但是宇宙是否起源于大爆炸学说,仍然缺乏足够多的令人信服的证据。 宇宙大爆炸理论是现代宇宙学的一个主要流派,它能较满意地解释宇宙学的一些根本问题。宇宙大爆炸理论虽然在20世纪40年代才提出,但20年代以来就有了萌芽。20年代时,若干天文学者均观测到,许多河外星系的光谱线与地球上同种元素的谱线相比,都有波长变化,即红移现象。 到了1929年,美国天文学家哈勃总结出星系谱线红移星与星系同地球之间的距离成正比的规律。他在理论中指出:如果认为谱线红移是多普勒效果的结果,则意味着河外星系都在离开我们向远方退行,而且距离越远的星系远离我们的速度越快。这正是一幅宇宙膨胀的图像。 40年代美国天体物理学家伽莫夫等人正式提出了宇宙大爆炸理论。该理论认为,宇宙在遥远的过去曾处于一种极度高温和极大密度的状态,这种状态被形象地称为“原始火球”。以后,火球爆炸,宇宙就开始膨胀,物质密度逐渐变稀,温度也逐渐降低,直到今天的状态。这个理论能自然地说明河外天体的谱线红移现象,也能圆满地解释许多天体物理学问题。1964年美国人彭齐亚斯和威尔逊又发现了宇宙大爆炸理论的新的有力证据。 该理论作为一门发展中的理论,虽然得到了绝大多数科学家的认同,但仍有一些解释不了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其理论体系。参考资料:

订阅自然和科学杂志可以去杂志铺,上面的杂志种类多;希望能有帮助...

2000年杂志稿费

1、《花火》稿费80-100/千字 2、《男生女生》稿酬:100元/千字 3、《少男少女》2000字以上的大稿稿费200元/千字 4、《星火网络美少女》稿费为:千字:30—100,发放及时。 5、《新蕾》稿费,60一千字 6、《青春酷酷族》稿费30—100千字 7、《男孩女孩》稿酬最低45元/千字 8、《萌芽》稿费50-100每千字 9、《Princess 公主志》稿酬大概80一千字 10、《80后》稿费80-300千字 11、《火星少女》,稿酬50元一千字 12、《果子POPO》,稿费50元一千字 13、《漫GIRL》稿费100元一千字 (大概) 1 4、《星期9》稿费80/千

这些杂志的稿件达到千字千元。楼主好运

《少男少女》:这个稿费高些,200元/千字a href="" target="_blank"《男生女生》编辑朝颜邮箱:zy508508@163稿费哦100元/千字《中学生博览》编辑小于邮箱superyzb@126稿费大约是50-100元/千字《新蕾STORY100》:story100wen@comicfans新青年杂志社 地址:中国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阿什河街11号 邮政编码:150001图文传真:(86)E-mail: 《美文》杂志邮购地址:西安市莲湖巷2号 邮编:710003 电话:7338110 《南方文学》投稿信箱:nfwx@yeah 《现代青年》投稿信箱:xdqn@yeah 投稿地址:郑州市金水路16号《时代青年·校园小小说》编辑部 邮 编:450014 电 话: 电子信箱:mhyhn@sohu 最小说wen1@zuibook 萌芽mengya@mengya 男生女生xmjiejie@163

期刊的稿酬一般在100-800之间。

稿酬是指作品发表后交付给作者的稿费,它是出版机构发表作品后给付作者的报酬。

稿酬是作者的一项重要经济权利,是对作者创造性劳动的物质补偿,是著作权人所享有的一项重要经济权利,任何人不能随意剥夺。

我国目前实行的稿酬制度是基本稿酬加印数稿酬制度。

历史

使用受法律保护的作品,使用者(通常是出版单位)支付给作者和其他版权所有者经济报酬的一种方式,是作者对其作品享有非人身财产权的重要内容,也称稿费。

中国古代,有些作者在应约为他人写稿或其作品由他人发表时,也能取得一些报酬,称为“润笔”。书籍成为商品后,印刷出版者也要付给作者一定数额的经济报酬。

这些可说是稿酬制度的萌芽。近现代有了版权保护制度,资本主义国家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的中国,支付稿酬的办法一般采取抽版税(即按每种书的印数计算出总定价抽取一定百分比的金额作为付给该书作者的稿酬)或卖版权(即作者将作品的版权卖给出版者,出版者一次付酬后不再付酬)的方式。

但稿酬数额大多无统一标准,由作者和出版者自行签订合同,决定支付稿酬的方式和金额。

2000年篮球杂志

嗯,很好啊。我还有迈阿密得冠的杂志吗。放个一个世纪就是宝贝。

那是2002-2003湖人队与国王的系列赛吧 当时湖人和国王打到第七场才分出胜负。。

后卫篇:候选人:吴忻水、孙凤武、马连保、宫鲁鸣、马跃南、阿的江、李晓勇、刘炜吴忻水——是70年代末中国篮坛的传奇后卫,曾当选过中国十佳运动员,老八一的代表人物,球性极好,组织能力强,头脑清楚,但受身高限制,攻击能力稍差,如果放到国际大环境比较,是个缺陷。成绩:亚洲冠军,全国冠军。 孙凤武——是80年代中 前期到90年代初期的国家队主力后卫,技术好,力量足,个人能力极强,同时组织调度意识好,是一个非常全面的后卫。听一位在省队打过球的朋友说,在当时的 中国篮坛孙凤武一打一无人能敌。当时的中国队也有时把他和宫鲁鸣同时放在场上,当得分后卫用。83年亚锦赛决赛对日本,一次快攻反击,孙凤武三大步切入篮 下,双手背扣得分,是那场比赛的最精彩一刻。成绩:亚洲冠军,全国冠军,世锦赛第九名。 阿的江——速度快,球性 好,传球神出鬼没,非常花哨,突破分球是他的拿手好戏。90年代中前期,在美国人眼里他是最会打球的中国人(可能是因为他打球的风格比较对美国人的口 味)。93年亚锦赛,中韩决赛,阿的江对姜东熙,老阿打的姜东熙完全找不到北。2000年以后看中国队打韩国每每对姜东熙束手无策,我就会想起那年的亚锦 赛。同样受身高限制,得分能力差一些,远投命中率也一般。 李晓勇——是国家队历任 主力后卫身体条件最好的一个(米的张学雷除外,因为他在国家队时间太短,同时没有在大赛中当主力后卫用过)。有身高(相对其他几位)有力量有技 术,能突破能投篮,同时远投极准,攻击能力强。但组织调度能力差一些,同时防守上由于2000年奥运会对法国一战,也被人非议。切不论老蒋临场指挥是否有 误,对晓勇的职业生涯来说,还是有影响。我心目中的最佳:阿的江 前锋篇: 候选人:郭永林,张勇军,王非,胡卫东,孙军,李楠,张劲松,朱芳雨 这是一个比较难选的位置。首先我们中国不象美国,分得分后卫和小前锋,在我们中国除了组织后卫和中锋,二中锋(美国叫大前锋),剩下的两名就是前锋。其次这是一个比较容易出彩的位置,中国也不例外。这个位置人才很多,我们从中选二。 郭永林——是老一代球迷心中的头号球星,他的投篮极为神 准,神投手这个称号在那时是专指郭永林的。以至于在当时城市基层篮球比赛里,每个队的7号肯定是这个队的头号得分手,就是受他的影响,7号球衣因为他而有 了特殊的意义。当时NBA的华盛顿子弹队来华访问比赛,输给了八一队,美国球员都对他神准的投篮佩服不已。同时他的综合能力也是一流的。 李亚光——83 年亚锦赛,中国队的10号球员一度让我以为郭永林换球衣了,同样是前锋位置,同样是投篮神准,外形多了一些帅气,他就是李亚光。在郭永林年龄渐大逐渐淡出 的时候,李亚光成了国家队的神投手。83年的亚锦赛涌现出很多新鲜面孔,后来都成为中国篮坛的中坚力量,和94一代相比,可以称为83一代。有孙凤武,李 亚光,王立彬,张斌,刘建立等等。李亚光退役后又辉煌了一把,是92年奥运会,他率领中国女篮拿下奥运会亚军,儒雅少帅一时红遍神州。 张勇军——他 成名绝技就是三分远投。86年汉城亚运会决赛,对手是在亚洲的死对头东道主韩国队,那是一场令人窒息的比赛。中国女篮的邱晨在看台上手挥国旗为男篮加油, 被保安强行把国旗收走,由此可见那场比赛场上场下的激烈程度。比赛还剩一分多钟,中国还落后9分,张勇军连续三个三分球,一举扭转了劣势,击败了韩国,歪 把子机枪的名头从此叫响!当年的世锦赛,他的三分球得分在所有参赛球员里名列第三,中国队也获得了第九名的历史最好成绩。 王非——是球场上的拼命三郎,突破好,投篮准,打球的作风非常硬朗。作为前锋,他身高不占优势,但身体素质好,再加上那股拼劲,使他在优秀前锋里占据了一席之地。他是李亚光张勇军之后胡卫东孙军之前的国家队首席前锋。 胡卫东——中国的 乔丹。他成名绝技也是三分远投,但你如果看过他的比赛就会知道,他不仅仅只是一个投手,他的突破和组织全队的大局观都是一流的。记得宫鲁鸣还曾让他打过组 织后卫,由此可见他的全面。94年世锦赛对克罗地亚,他独得31分。94年对梦二队,96年对梦三队他都上演过飞扣的场面,让美国人也记住了中国有个卫东 胡。 孙军——东北虎王,也是得分如探囊取物般容易的得分高手。远投突破都很好,但对比同时代的老胡,在大局观和关键球的处理上稍有欠缺,同时和在地方队的突出表现相比,在国家队的表现还不是很抢眼。 李楠——是个大器 晚成的球员,在八一队和国家队都打了很多年替补,但一旦上场马上就能发挥作用,所以人称微波炉。多年的媳妇熬成婆,现在不论在八一还是在国家队,他都已经 是不可或缺的前锋线上的顶梁柱。远投很好,曾经有一场CBA联赛对山东,三分球14投12中。同时有打二中锋的经历,所以打到内线也不吃亏。当年和上海争 夺CBA总冠军,突到内线面对姚明的防守也能用多样的投篮方式得分(那小勾手用的,相当棒)。心理素质很好,不论对手是谁,都能稳定发挥自己的水平,不怯 阵。 我心目中的最佳:郭永林、胡卫东 二中篇: 候选人:王立彬,巩晓斌,刘玉栋、张斌,吴乃群,宋力刚,马健,易建联 这个位置也有特点,盛产大帅哥(不信各位可以想想他们的样子)!奥运会亚运会中国代表团的旗手大多出在这个位置,而 主要候选人正好是三位担当过旗手的人物。这个位置优秀人物很多,但相信选这三位争议不会太大。张斌是很独特的二中锋,策应型的,他的传球和组织是一绝,个 人攻击能力差一些。马健是个争议人物,在出国前打二中锋非常好,可回来后改打后卫了。杜峰,莫科,易建联都打过不同的位置,但我个人认为杜峰还是应该向小 前锋位置发展,而现在CBA联赛中打中锋的莫科和易建联应该向这个位置靠拢。 王立彬——是83 一代的领军人物,当时被某媒体誉为亚洲头号球星。篮下技术好,身体素质棒,头脑清楚。83后的中国队穆铁柱退役,韩朋山突然去世,中锋位置比较欠缺,篮下 主攻就是靠二中锋,当时他是这个位置的不二之选。还有就是帅,据说当时韩国女篮有一个队员暗恋王立彬,而且恋的程度很深,每到大赛见到王立彬就只会哭。 巩晓斌——又是一 位大帅哥,人称逍遥王和亚洲最好的二中锋。中投准,篮下技术好,头脑清楚,传球好,身体素质棒,球风潇洒。记得2000年左右篮球杂志采访姚明,问姚明最 欣赏的球员是谁,姚明说:我妈说了,打内线的你就看巩晓斌怎么打就行了,他在内线的脚步是最好的。能不好吗,打篮球之前是山东足球二队的队员,百米12秒 以内啊!95年亚锦赛决赛对引进美国外援迈克尔高桥的日本,当时蒋指导比较重用吴乃群,吴乃群中投很准,但身体素质和霸气稍有欠缺。场上一直处于僵持,换 上巩晓斌后,场上一下子打开了,他又投又扣,很快将比分拉开。头一年的亚运会决赛中韩之战也是如此,场面僵持后换上巩晓斌,于是局面一下打开。当时一家平 面媒体(现在很红的国内体育专业报纸)说他是当时的亚洲头号球星。98年血战韩国更是令人记忆犹新。巩晓斌的扣篮又高又飘,是很有观赏性的。他也非常全 面,2002年世锦赛给姚明助攻最多、传球最到位的的就是他。 刘玉栋——绰号战 神,十年联赛最有价值球员。他投篮准,作风好,场上拼劲足(这是八一队的传统),在颠峰时不管是三分还是两分,几乎是张手就有,确实有点神。其实他天赋并 不算好,弹跳能力一般,背对篮筐的单打能力也不算突出,能打到这种境界就是靠的刻苦和勤奋。论对球队的贡献是完全配得上十年联赛最有价值球员这个称号的。 有人说他外战不行,其实看大赛的技术统计他的数据并不差,只是他没有像巩晓斌那样在关键比赛的关键时刻靠个人发挥扭转战局的闪光表现,所以给人留下了这样 的印象。 我心目中的最佳:巩晓彬 中锋篇: 候选人:穆铁柱,王治郅,姚明,巴特尔,宋涛,单涛,纪敏尚,唐正东 这个位置不用分析,在NBA都快最佳了,还用 纠缠吗?呵呵!但在这里有两个人要说几句,一个是韩朋山,在看惯了穆铁柱和马占福那样步履蹒跚的大个中锋之后,突然出现了这样一位有着米的身高和 灵活脚步的中锋,不能不让人寄予厚望。可是天妒英才,年轻的他竟然在火车车厢里被心肌炎夺去了生命,沉痛啊! 但是说到这儿,有一个人去不得不说那就是宋涛,这 是最让我惋惜的球员!如果说韩朋山只是给我们希望的话,宋涛则已经让我们看到了希望实现。米的身高,12秒左右的百米速度,米的摸高高 度,记得一次比赛中场休息他表演扣篮,两手各拿一个球,起跳之后依次将两只球砸进篮筐,那真是轻松加自如,一点也看不出费劲的样子。那时的宋涛基本上是用 扣篮作为进攻的结束,用现在的话说在亚洲已经具备了篮下的统治力。尽管他的身高更适合打二中锋,但那时的中国队中锋位置比较欠缺,二中锋有王立彬,年轻的 他是作为替补中锋用的(主力中锋是关德有),但在有限的上场时间里他的贡献是远远超过主力的,打球的风格就像现在的小斯塔德迈尔。86年世锦赛对波多黎 格,21岁的宋涛上场20分钟拿下28分,其中5次是扣篮,还有几次漂亮的盖帽。让场边的亚特兰大老鹰队的球探垂涎欲滴,第二年便选下了他并签好了合同。 可就在即将成行的时候,国家队一次队内训练比赛,据说是宋涛飞身去盖孙凤武的上篮,由于跳的太高,身体在空中失去平衡,膝盖骨被摔成了八块。亚特兰大老鹰 队不忍放弃,把他接到美国进行了精心治疗,可是一次上厕所滑倒,再次摔到伤处,彻底断送了他的篮球生涯。这是宋涛的遗憾,也是中国篮球的遗憾!本来在 1987——1988赛季我们就有机会看到中国人出现在NBA赛场上,和人类电影精华威尔金斯、土豆韦伯并肩作战的。 我心目中的最佳:姚明

中锋:姚明毫无疑问,大姚是中国篮球史上里程碑式人物,中国篮坛无可争议的历史第一人!2002年以状元秀身份加入NBA,成为首位外籍状元,并在NBA取得成功,对NBA和篮球运动的全球化推广做出了巨大贡献,让美国人了解了中国文化,在中西方文化交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赛场上,他是NBA奥尼尔之后的又一位传统型超级中锋,巅峰期具有20+10的水准,内线技术一流,尤其擅长转身后仰投篮和勾手。只可惜生涯受到伤病所累,2011年遗憾退役,中国男篮的一个时代宣告结束。大前锋:王治郅王治郅,中国队最具天赋的内线之一。曾效力于中国国家队、八一双鹿火箭队、达拉斯小牛队等。是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当之无愧的中国篮球第一人,被选为中国篮坛50杰出人物和中国申办奥运特使。1999年NBA选秀第二轮被小牛选中,两年后成为中国第一名参加NBA赛事的球员。在1999年6月的NBA选秀大会上,王治郅于第二轮第三十六顺位被达拉斯小牛队选中。王治郅的球性、意识、反应、速度俱佳,能强攻,也能中投、上篮,盖帽、扣篮、篮板等都是他的长项,三分球更是他的一大杀器。2013年菲律宾亚锦赛开赛,这是36岁的王治郅第7次参加亚锦赛,追平此前的传奇人物、七朝元老张劲松。小前锋:刘玉栋刘玉栋绰号“战神”,场上司职大前锋。球风刚毅勇猛,永远是主帅心中最放心的一员虎将,他擅长中投,高手后仰投篮令对手难以防范,防守认真顽强,判断准确卡位好。技术全面、作风顽强。刘玉栋曾在1996亚特兰大奥运会、1998曼谷亚运会及2000悉尼奥运会出任中国代表团旗手。他还是CBA10年最佳球员,CBA历史上惟一单赛季独揽“联赛最有价值球员”、“常规赛最有价值球员”和“得分王”三大奖项的球员。人们说,他就是为篮球而生,因为在中国,没有一个人像他那样把篮球的本质诠释到如此的极致。人们叫他“战神”。然而他自己却说,他似乎从来没有狂热地爱过篮球。得分后卫:胡卫东身高米,司职得分后卫,球风潇洒,弹跳力惊人,被誉为“中国乔丹”。胡卫东的技术全面是公认的,每个动作举手投足都极具美感而且十分实用。他最擅长的是远距离投篮、抢断、突分,快攻抢分也是其佳作。胡卫东动作灵活,手感极佳,远投奇准,突破迅猛巧妙,技术全面。他弹跳力好、技巧全面,除了最为人们所称道的远投能力外,在进攻观察以及传球能力方面,也是中国、甚至全亚洲男篮球员的佼佼者。控球后卫:李晓勇李晓勇,前中国男篮主力控球后卫,曾经代表中国参加1996年和2000年奥运会,作为球队主力组织后卫,帮助中国男篮在1996年的亚特兰大奥运会上第一次进入八强。特点是稳重老练,能传、能突、能投。曾多次入选中国篮球明星队,并获得1999赛季全国男篮甲A联赛助攻王称号。同时入选99赛季全国男篮甲A联赛最佳阵容。 2002年成为中国男篮甲A联赛第一个得分达到5000分的球员。李晓勇,作为94黄金一代的队员中职业生涯最长的一个,是宫鲁鸣、蒋兴权两任国家队主帅心中的宝贝。1996年中国男篮杀入亚特兰大奥运会八强,绝对有一份功劳要记在李晓勇身上。在那次比赛中,李晓勇不仅打满全部8场比赛,平均每场34分钟的上场时间也创造了全队之最,并且平均每场为球队贡献分、次助攻和个篮板,在助攻榜上与“梦三队”的两位巨星佩顿、“便士”哈达维不相上下。

偶像杂志2000年

ポポロ(poporo)

Kelly Clarkson: a moment like this, because of you ,timelessCarrie Underwood: 最喜欢就是她的 home sweet home了Jordin Sparks battlefield,好像tatoo还可以,this is my now值得一听 David Cook light onAdam Lambert 正像楼上说的那样 最有实力 最具争议, 本人以为是九届美偶的总冠军哈。 for your entertainment、 time for miracles, if i had you , if i can't have you 等等等等 都好听 你可以找他的专辑听听啊 特别是全美音乐奖他的压轴表演 赞赞赞赞赞

第一位,李小龙 ­­­ 武术家,思想家,超级功夫巨星。 ­ 李小龙先生一生而短暂而辉煌,如今他的影响力仍在继续,名望不亚于好莱坞的任何一位巨星。超时空,超地域的影响力不是所谓的一介武夫能做的到的。而李小龙先生只用了4部电影,他超群的功夫,他桀骜不训的气质征服了世界。美国报刊称他为“功夫之王”、日本称他为“武之圣者”。 美国时代周刊在2000年评为20世纪的英雄与偶像任务。最近的《时代》杂志亚洲版评选,伟人邓小平、李小龙上榜亚洲英雄。 ­ ­­第二位,肖恩.康纳利(Sean Connery) ­­ ­­ 老牌超级动作巨星,“007”的代言人。第三位,查理·卓别林(CharlieChaplin) ­­ 喜剧电影大师,全世界的人都可以说出他的名字.想起他就可以想到电影.他是20世纪最伟大的喜剧大师。 ­­­第四位,奥黛丽.赫本(Audrey Hepburn) ­­ ­­ 高雅华丽气质赫本,永远的公主。­ 奥黛丽·赫本与好莱坞名影星格利高里派克一起主演了《罗马假日》这部影片。该片上映后风靡世界,至今依然被众多影迷所喜爱。 ­­第五位,克拉克.盖搏(Clark Gable) ­­ ­ 一好莱坞电影皇帝。 ­ 好莱坞的明星多如天上繁星,但历来却只出现过一个正式的电影皇帝,他就是克拉克.盖博,由美洲影迷自由投票选出的好莱坞国王,选票达到两百万张之多,加冕典礼于1953年举行。 ­­第六位,费雯丽(Vivien Leigh) ­­费雯丽是最受观众怀念的已故明星之一。她不仅外貌美艳动人,具有一种纤细古典美的绝代风华,而且演技出色,是一位公认的杰出演员。 ­第七位,凯瑟林.赫本(Katharine Hepburn) ­ ­ 奥斯卡女王 ­ 赫本演艺生涯长逾半个世纪,60年里演了50部电影,曾四获奥斯卡影后桂冠、12次获提名,超过所有演员。 ­第八位,伊丽莎白.泰勒(Elizabeth Taylor) ­ 传奇女星,一直被看做是美国电影史上最具有好莱坞色彩的人物。­第九位,玛丽莲·梦露(Marilyn Monroe) ­­ ­ 性感女神,金发碧眼、性感嘴唇、娇美身材,她是男人心目中永远的美人,她的容貌、身姿、举止,被一代代女星模仿,她是倾倒众生的绝代尤物。 ­­第十位,马龙.白兰度(Marlon Brando) ­­ ­ 永远的教父,演技之神 。毫无疑问,马龙.白兰度是同时代影星中最具传奇色彩和个人魅力的一个,由他主演的《欲望号街车》、《教父》三部曲、《码头风云》、《巴黎最后的探戈》在中国影迷心中也是典藏的极品。 ­

第一季(Season 1)2002年冠军:Kelly Clarkson首张专辑 Thankful 推出时间 2003年4月15日 全美销量 2,740,000 全球销量 4,000,000第二张专辑 Breakaway 推出时间 2004年11月30日 全美销量 6,130,000 全球销量 13,000,000第三张专辑 My December 推出时间 2007年6月22日 全美销量 808,000 全球销量 2,500,000第四张专辑 All I Ever Wanted 推出时间 2009年3月10日 全美销量 841,000 全球销量 1,500,000(截至本周)第二季(Season 2)冠军:Ruben Studdard作为偶像大赛的获胜者,Ruben Studdard拿到了最重要的战利品--和J-Records唱片公司签约,并且在比赛结束一个月之后,和大赛榜眼Clay Aiken一起发行了首支单曲,偶像大赛的激烈竞争仍然在延续,但是这次的获胜者是Clay Aiken,在单曲榜上,Ruben Studdard的单曲《Flying Without Wings》屈居其后。第三季(Season 3)冠军:Fantasia Barrino已发行专辑:2004 Free Yourself2006 Fantasia第四季(Season 4)冠军:Carrie Underwood她是2005年度美国偶像的冠军她是一个腼腆、内敛的“乡村”姑娘她是一个美丽与实力并具的偶像明星她使“American Idol”向产业化挺进她曾被评为“最性感的素食主义者”她是5座格莱美得主,曾连续三年包揽最佳乡村女歌手她被《People》杂志选为全球最美100人第15名她有11首歌曲曾在Billboard乡村歌曲榜获得第一有关她的介绍很多。第五季(Season 5)冠军:Taylor HicksHicks顺利与唱片巨头Clive Davis的RCA唱片签下合约,并推出典型的Taylor Hicks式的单曲《Do I Make You Proud》。所发行专辑:2006 Taylor Hicks第六季(Season 6)冠军:Jordin Sparks首张专辑Jordin Sparks(同名专辑)2007年Battlefield(2009)第七季(Season 7)冠军:David Cook第七季冠军David Cook在2008年5月28日的Billboard发榜日,也就是夺冠一周后,大卫库克打破了Billlboard的几项记录。11首比赛中演绎的热门歌曲出现在Hot 100榜上,打破了Miley Cyrus在2006年6首同时上榜的记录。他的首支单曲The Time of My Life位列Hot 100榜第三位并以236,024的下载量成为热门下载榜冠军。第八季(Season 8)冠军:Kris AllenKris Allen在前期曝光率奇低的情况下一路过关斩将,成为这季比赛最大的黑马。Kris发表AI8冠军曲No Boundrias,位列当周billboard单曲榜第11名签约Jive唱片公司,于9月25日推出新专辑首支单曲,翻唱自The script的Live Like We're Dying新专辑《Kris Allen》已于2009年11月17日推出。说到第八季我觉不得不说的就是亚军:Adam Lambert是美国偶像举办八年以来最受关注和最受争议的选手。在2009年美国偶像选秀还未决出年度冠军之时,Adam Lambert的名气就已经远远超过了其他参赛选手。每一周的美国偶像电视直播中,他都给观众带来全新的体验。他极度华丽挥霍的嗓音,富于变化的舞台表演,吸引了全球观众和媒体的眼球。他用一场又一场演唱会级别的表演证明自己的实力。博彩公司为他夺冠开出的赔率甚至小于1。Adam Lambert是第一个在美偶参赛阶段就荣登美国《娱乐周刊》封面的歌手,也是第一个未出首张专辑便成为著名音乐杂志《Rolling Stone》封面人物的美偶选手。在2009年6月11日出版的《Rolling Stone》中,Adam Lambert第一次公开自己的性取向,为同志——“I am who I am , I have nothing to hide”。For Your Entertainment(首张个人专辑)专辑封面发行时间:2009-11-23历届冠军的夺冠单曲第一季A Moment Like This / Before Your Love(by:Kelly Clarkson)第二季Flying Without Wings(by:Ruben Studdard)第三季I Believe(by:Fantasia Barrino)第四季Inside Your Heaven(by:Carrie Underwood)第五季Do I Make You Proud(by:Taylor Hicks)第六季This Is My Now(by:Jordin Sparks)第七季The Time Of My Life(by:David Cook)第八季No Boundaries(by:Kris Allen)其实这些在百科上就有了。不过我把他稍微整理了下。你可以看一下。O(∩_∩)O~

  • 索引序列
  • 2000年杂志广告
  • 2000年自然杂志
  • 2000年杂志稿费
  • 2000年篮球杂志
  • 偶像杂志2000年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