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问题情境促进有效教学教育论文
[摘要]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是课堂教学永恒的追求,是有效教学的核心。教师在教学时必须遵循小学生心理特点,有意识地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饱满的学习热情,使他们始终以积极的态度和旺盛的精力参与学习活动。
[关键词]情境 有效 生活 实践 矛盾
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是课堂教学永恒的追求,是有效教学的核心。没有参与就没有教学,在教学中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教育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学生由于学习时的环境、气氛、情绪等因素的不同,其注意力、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就不一样,也就会出现差异。教师在教学时必须遵循小学生心理特点,有意识地创设具体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饱满的学习热情,使他们始终以积极的态度和旺盛的精力参与学习活动。这不仅是优化教学过程的需要,也是开展有效教学的基础。下面就如何创设问题情境,促进有效教学谈谈个人的感受。
一、创设兴趣情境,提高学习积极性
1.以乐引趣。“以乐引趣”就是创设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以愉快的情绪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如教“圆的认识”时,上课一开始就问学生:“车轮是什么形状的?”同学们觉得这个问题太简单,便笑着回答“圆形”。教师又问“为什么造成圆形的呢?难道不能造成别的形状?比方说,造成三角形、四边形…”。同学们一下子被逗乐了,纷纷回答:“不能,这样的车轮无法转动。”教师再问:“那就造成这样的形状吧(信手在黑板上画出椭圆形)!行吗?”学生大笑起来:“这样车子前进时就会一会儿高一会儿低。”教师追问:“为什么造成圆形就不会一会儿高,一会儿低呢?”同学们七嘴八舌,议论纷纷,气氛热烈,在老师的引导下,终于认识了“圆”的概念。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心情舒畅,兴味无穷,这样的学习过程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2.以故事引趣。一堂新授课的成功与否,其新课的导入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因为刚刚上课,学生的思维处于抑制状态,还没有进入学习的角色。这时,教师如果用一个引人入胜的小故事或童话的形式来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教学“采松果—两位数加一位数的不进位加法”时,设置童话情境引入学习内容:“星期天,松鼠妈妈带着小松鼠去森林里采松果。小松鼠边采边玩,到太阳快下山了,才采了4个。松鼠妈妈采得又快又多,数了数有25个。”随着多媒体课件画面的出示,学生在一种充满童话色彩的氛围中学习、探究。这样教学不但满足了学生参与学习的表现欲望,而且锻炼、培养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激发了他们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3.以变引趣。“以变引趣”就是在教学指导中,对典型的问题进行有目的、多角度、多层次的改造、深化,使学生感到问题的“新”,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思维。变换思路、变换关系、变换条件、变换问题等都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如把“甲数是100,比乙数的3倍多10,求乙数?可改为:甲数是100,甲数减少10就刚好是乙数的3倍,求乙数?等等。这样都可以诱发学生的思维灵感,为解决问题开辟广阔的思维空间。
4.以悬念引趣。新课的导入是一节课的序幕,其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在新课的导入中,有意识地设疑、激疑、制造一些能引起学生积极思考的悬念,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紧紧地吸引住学生。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教师首先出示趣题:“小刚今年10岁了,可他只过了2个生日,你知道是为什么吗?”这时,学生就议论纷纷。一般情况下,一年就过一个生日,可小刚10岁了,怎么只过2个生日?学生疑窦顿生,情绪高涨。这时老师接着说:“你们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学了这一课,同学们一定能解决这个问题。”然后教师揭示课题。
二、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紧紧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活动的愿望。”数学源于生活实际,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联系生活实际,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例如,教学“认识人民币”,教师可以在教室里摆设一个小商店,让学生充当售货员和顾客进行“买卖”,让学生身临其境的学习。
三、创设实践情境,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为了强化学生对每个知识点的认知和理解,使学生思维与能力有机结合起来,动手操作能使学生直接感知,促进发现。比如,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动手切萝卜,把萝卜切成一个长方体。在实际操作中,让学生理解面、棱、顶点的'概念,这样学生的体会更深刻,对长方体特征的理解更形象、印象深刻。这样在思考中观察操作,在观察操作中思考,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探索新知识的形成过程,在轻松愉快中掌握知识。
四、创设矛盾情境,让学生在矛盾中感知
教师应该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抓住时机创设问题情境,使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构成学生认识活动的内部矛盾,形成强烈的解决问题的内部动机,从而有效的调动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这就是通过“制造矛盾”打开学生心扉,激发思考,逐步引入佳境。如教“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教师可以先从实际出发出示题目:把()个苹果平均分成5份,每份()个。让学生填上合适的数,当学生说出“5和1、10和2……”后,教师问:“如果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5份,得数能用以前学过的数来表示吗?”这样,创设问题,学生感到新奇,用旧知识不能解释新知识,产生了学习“分数”这一新知识的迫切需要,引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分数初步认识”的动机。
五、创设猜想情境,激发验证动力
猜想是一种带有一定直觉性的比较高级的思维方式,直觉思维是点燃创造思维的火花,对于创造思维的产生和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可见,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发表不同见解、质疑,甚至出错,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大胆猜想,进而让学生验证自己的猜想,学生在验证的过程中,会发现新的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善自己的猜想,发挥创造才能,最终发现规律,从而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教学“乘法结合律”时,创设一个情境让学生先复习加法结合律,再让学生明确目标:“猜想乘法的结合律。”学生就会得出猜想: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乘以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与第一个数相乘,它们的积不变;字母公式为a×b×c=a×(b×c);减法与除法也可能有结合律。这样鼓励学生猜想既激活了学生验证猜想的动力,又活跃了课堂气氛,为后继学习奠定了基础。
教学过程本身对教师来说就是不断创设情境,一直到实现教学目标为止的过程。一节课中开始可通过情境设计,引发兴趣、揭示问题、制造矛盾;新课进行时,进行情境设计,通过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使问题、矛盾逐步得到解决;学习了知识的基本内容后,还可通过情境设计,使问题不断深化,知识得到扩展和引申。从而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得到培养。
一、课堂情境定义及创设有效情境的必要性
教学情境的创设是指在课堂教学环境中作用于学生而引起积极学习情感反应的教学过程。余文森在《有效教学十讲》中提到“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创设教学情境也是教师的一项常规教学工作,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则是教学改革的重要追求。”我们可以看出课堂情景的创设在小学课堂中特别是数学课堂中教学中是十分有必要的。教师通过创设有效的情境可以将学生更好地带入到学习中去。
以学习长方形周长为例,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长方形学具、让学生自由发挥主观能动作用自行选择材料等,通过实际活动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式,这种有效的情境创设能够更好地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
二、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
现在的小学教育已经得到重视,但是师资力量分配不均导致部分农村小学教师的教学能力参差不齐。
首先,教材内容本身抽象难懂,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并且有的老教师一味照本宣科,使课堂十分沉闷,学生的参与度不高,并没有一种活跃、迸发数学思维的课堂情境和氛围,学生更是死气沉沉,不想参与其中。
其次,有些数学教材的内容、情境与农村小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去甚远,学生难以理解。本来小学生的自控能力就较差,如果没有吸引人的教学情境、教学方法,那么学生能做的也就只是表面的听课,而并没有真正用心。长此以往,小学的基础打不好,又何谈以后?
再次,一部分农村小学没有普及多媒体教室,教师对新技术、新媒体的应用不到位,更谈不上利用多媒体进行情境的创设利用。往往出现的是教师在讲台上漫漫而谈,学生在下面随耳一听,没有兴趣支撑的学习是难以实现高效的,甚至是没有效果的。
三、创设有效课堂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创设生活化的情境
结合小学生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尽可能贴近生活,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点,也能更好地参与进来。如教“圆的认识”一课时,教师先可以让学生尽可能地提出生活中有关圆的应用,也就是让学生观察生活、体会生活,明白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力求让学生从教师的情境设置中学习知识,并能够积极动脑、动手、动口参与其中。找到学习的乐趣。
(二)创设有价值的问题情境
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创设情境除了要贴近生活之外也要结合学生的特征,当然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也要注意创设有价值的问题情境而不是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如在学习“按比例分配”相关应用题的时候,教师可以以故事为切入点创设这样的情境:“有一天小山羊和小绵羊给羊妈妈收萝卜,羊妈妈把10筐萝卜按照1:1分给它们,那么每只小羊各分得几筐萝卜?它们分得的萝卜一样多吗?是平均分的吗?第二天,小山羊发现了一个收萝卜的小窍门,当他们再次帮羊妈妈收萝卜,羊妈妈特别高兴,就把10筐萝卜按照7:3分给了小山羊和小绵羊,那么今天小山羊和小绵羊各分得几筐萝卜?是平均分的吗?”教师在学生听故事的'过程中将问题问出来,既能够让学生学会按比例分配是什么,也能够让学生明白平均分配只是按比例分配过程中的一种特殊情况。在大家掌握了按比例分配之后,教师可以适时给大家提出更多类似的问题帮助他们巩固知识。这种有价值的问题情境的设置能够更好地将学生带入到环境中,使学生从创设的情境中学习知识,学会思考。
(三)创设动手操作的情境
现如今市面上各种的模型有很多,教师可以将同学分为五组,分别下发一个模型,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的情境来学习知识。如在“圆的面积”一课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拿到的一片圆形草原的模型来达到教学目的。
1.演示实验
同学们会观察到,大家手里的草原模型上有一头小羊,被一条绳子拴住,以低头吃草的造型出现,这时候教师可以适时提问:这头羊能够吃多大范围的草呢?
2.动手操作
这时候,通常学生是不会说出教师心中的既定答案的,他们的说法往往各种各样,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让大家动手操作,以中心点中心,拉直绳子围绕中心转一圈,这个范围就是小牛可以吃到草的范围,这就是圆的面积,从而知道什么是圆形。什么是圆的面积。
3.游戏
当然,在同学们进行课外活动的时候也可以接入情境,如丢手绢游戏,大家从某一同学开始绕圈跑回这一同学这里,所跑动的路程就是圆的周长。这些游戏更贴近他们生活的情境,往往能够帮助学生们学习知识。
(四)创设室外活动情境
除了室内活动,我们还可以创设室外活动情境,如估计学校围墙面积、计算粉刷材料、测量篮球场面积、在操场上画一个半径3米的大圆等都可以作为我们的创设目标。下面以某小学测量篮球场为例。课外活动时,教师将学生带到篮球场,在中间休息时,向大家提出问题:这个篮球场的面积有多大呢?教师问同学们,同学们可定答不出来,这时候,教师可以让大家去量一量、算一算。同学们提出 “我没带尺子,怎么量啊?”突然,教师让同学们自己想办法,这时一位同学用手量课桌的情景浮现在的脑海里。同学对教师说:“我有办法了!我用手量,我的一拃是10厘米。”于是,同学们张开手掌,弯着腰就量起来。1拃、2拃、3拃……量得手都酸了,抬头一看,一条短边还没有量完。
学生觉得用这种方法不够科学,就站在原地思考起来。对了,学生的身高是80厘米,也可以借用啊!学生找来一根绳子,在和他身高一样长的地方做个记号,又用绳子量起来。最后,学生量出篮球场的长是它身高的30倍,也就是80×30=2400(厘米)=24(米),宽是学生身高的20倍,也就是80×20=1600(厘米)=16(米)。这个篮球场的面积是24×16=384(平方米)。教师听完了学生的汇报,对学生竖起了大拇指。
综上所述,情境的创设在农村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应用的例子有很多,教师只要善于发现这些方法并加以利用,就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也能更好地将知识传授给同学们。
数学是知识的工具,亦是 其它 知识工具的泉源。所有研究顺序和度量的科学均和数学有关。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数学小论文3000字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数学小论文3000字篇1 浅析小学数学中创设有效情境教学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了情境教学法在小学数学中的地位,倡导教师通过创建情境,引导学生展开学习。情境教学法的优势在于能够将抽象、难懂的数学知识更加直观地展现出来,符合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及因材施教的原则,针对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教学法的应用进行几点研究。 生活情境小学数学 高效课堂 情境教学法是倾向于学生的 教学 方法 ,而不是单纯地追求教学效果,为何要创建生活情境?它是以小学生实际能力为基础,在它们所能理解消化知识的最大范围内,运用更加便于学生理解的方式,来进行教学,从这一点可以看出生活情境完全符合因材施教,以生为本的原则,是非常值得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和推广的。 一、小学数学课堂中情境教学法的优势 数学学科的特点是逻辑性强,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推理能力、分析能力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小学阶段的数学,虽然在难度上有所控制,但是数学学科原本的性质并没有改变,它依旧具有抽象性、逻辑性以及实用性的特点,小学课本中一些图形、定义,教师如果单抽说教,学生很难理解和掌握。为了达到教有所成的目的,教师需要借助一定的教学方法,来简化这些数学知识,使学生能够更加轻松、快速地理解和掌握,情境教学法恰恰能够满足小学数学的有需求,借助情境教学法,能够将抽象知识点直观化的呈现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教师通过构建一个个生动的情境,为学生营造更加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被调动起来,教师的教学效率必然会得到提升。举例说明,进行“中心对称图形”这部分知识的讲解,采用传统的教学工具以及单一的口头讲述,学生很难理解其中的内涵和意义,而采用创建情境教学法,将学生带入到一个直观化的思维空间中,并通过多媒体技术将概念、关键知识点制作成动态的课件,学生很快就会投入学习状态,学习成效显著,教学效率得以提升。 二、合理创设情境,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1.结合学生能力特点,创建教学情境 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完善,学生第一次系统化的接触数学知识,学习起来难免会有些吃力,教师在教学情境创建的时候,应该尽量使用简单易懂、富有趣味性的语言,确保学生能够了解教师说什么,这是开展教学的第一步,在这个基础之上构建情境,才能够真正发挥情境教学的优势和作用。 比如,进行“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个知识点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创建这样的情境:白兔子妈妈将一个苹果分成4块,准备分给白兔3兄弟吃,她将1块苹果分给了大哥,而二哥却嚷着要吃2块,妈妈没有办法就切了第2个苹果,分成了8块,给了二哥2块,可是这个时候,三弟又不开心了,他想吃3块,猴妈妈就把第3个苹果平均分成12块,给了三弟3块。那么问题来了,白兔三兄弟,谁分到的苹果最多呢?这个情境不仅富有趣味性,容易理解,同时也蕴含了把“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取出不同的分数,但是却表示相同的大小这个含义。 2.从学生兴趣出发,创建教学情境 首先教师要明确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激趣是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关键,激趣过程中运用运用学生熟悉并且感兴趣的话题创建情境,满足学生对于学习的各种需求,这样才能够达到提升教学效率与质量的目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激发了他们的学习欲望。 比如,在进行“用乘法口诀进行表内乘除法的口算”这个知识点的时候,教师可以将学生最喜欢的动画形象“熊大、熊儿”编成 故事 :有20个桃子,5个小动物,这个时候熊大和熊儿可为难了,它们要怎么分,才能够让每个小动物都获得一样多的桃子呢?这个时候学生的兴趣高涨,都会纷纷举手回答,这个导入成功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好奇心,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在这样环境下,学生的学习效果会更好。教师在创建教学情境的时候,不能拘泥于一个方法,或者一种形式,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目标,故事可以随时进行改编,即便是在课堂上,教师也可以灵活改变情境的设计,目的就是更好的带动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更加轻松的领会数学知识和魅力。 3.结合学生心理特点,创建教学情境 创建教学情境,要注意结合小学生的心理发育特点。这个阶段游戏和动画是最能够吸引学生的手段,教师利用这一点进行情境创建,既能够寓教于乐,又做到了因材施教。在情境教学基础上,鼓励学会独立思考,强化学生数学应用意识,提升 逻辑思维 能力。 比如,“克与千克”知识点的讲解,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做游戏的方式,游戏的规则是“比比谁最快、比比谁最准”。教师先将学会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都发一包黄豆,一瓶矿泉水,一本新华字典。然后先让这些小组自行估算这些物品的重量,然后将其填入表格中。然后教师再带领大家用称来测量,看看哪个小组估算最准确,并给予这个小组的成员一定的奖励,通过这样的游戏方法,锻炼学生的观察、估算以及验证意识。 三、结束语 教师应该基于教材基础,结合学生的自身的学习特点、兴趣等各方面因素,合理创建教学情境,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增加课堂教学趣味性。通过大量的实践教学分析发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入情境教学法,不仅有效提升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独立思维的能力,提升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数学小论文3000字篇2 浅析中学数学的兴趣教学 中学数学在难度上和内容上都比小学阶段的数学要深广,因此学生在学习的时候经常出现畏难情绪,一开始产生学习困难而没有得到正确的解决,因此便一步步丧失对自己的信心。例如不少学生觉得自己学不好数学就是因为自己不够聪明,从而丧失学习的兴趣,上课心不在焉,很难集中注意力,这都需要教师给予高度的重视。如何有效解决这些负面现象的影响是教师应该着手的方面之一,我认为,要想真正使学生主动喜欢学习数学就必须要有兴趣的支撑,中学阶段学生自我的意识和约束力相对较弱,学习目的性不强,因此更加需要兴趣的辅助作用,有了兴趣之后,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认真学习课本内容甚至还会对于一些拓展思考题有兴趣,自己进行研究探求。以下我结合自身的教学 经验 针对中学数学的兴趣教学谈几点看法。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帮助学生培养兴趣,教师必须关注师生关系的建构。在中学阶段教师和学生相处的时间较长,因此教师自身对于学生的态度会对学生产生较大影响。尤其是中学时期,学生的个性和 兴趣 爱好 、人格、情感、意志等都在发展的过程中,教师的行为和语言都会对学生产生持久的影响,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通过自身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产生有效的引导作用。 第一,数学教师无论是否担任班主任都应该对学生十分用心。关注学生整体的发展,不仅仅是要求学生一定要把数学学好,占有学生课下的时间,实践证明数学教师如果要求过分苛刻会令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例如,在每个阶段性考试进行完之后,询问学生整体的学习情况,并且及时给出建设性意见。学生都希望能够得到老师的关注和鼓励,这对于学生兴趣的建立有莫大的好处,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推动学生兴趣的培养进度。 第二,教师要关注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作为数学教师仍然有义务帮助学生建立积极乐观的价值观,教师应该以正确的价值引导,使学生对数学形成正确的认识,在心理上真正接受这门学科。例如,教师在课上讲到一些数学定理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数学家进行学习了解,继承和发扬数学家的精神。这需要教师明确自身的教学任务和作为 教育 者的责任,全面推动学生品质和能力的发展,当学生感到教师的用心和关注之后自然会产生亲切感,这无疑会对课堂教学效果和师生和谐关系的构建起到推动作用。 总之,师生关系的建立需要教师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帮助学生建立对教师的正确态度和认识,促进他们对数学学科的关注和学习,这是兴趣建立的重要步骤。 二、注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 主体性是建立兴趣的重要支撑,有了主体性,学生就会自觉产生对数学学习的认识,并且积极进行知识的学习,甚至会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行预习和主动复习等。中学阶段的数学教学内容多且课时紧,教师在课堂上都是紧赶慢赶,一节课下来以自己为中心,灌输式的学习方式严重压抑学生此阶段继续发展的主体性,导致学生无法获得相应的自由空间来发展自己,从而致使兴趣的失落。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主体性特征和能力,从而推动兴趣的发展。那么如何在教学形式和内容方面全方位建构学生的主体性呢?我认为从以下几点出发效果明显。 第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减小功利性,不要总是告诉学生什么考什么不考,要让学生真正对于数学形成自己的认知感受,而不是为了应付考试才学数学。那么,教师就应该加大拓展思考题的训练和学习,打开学生的思维,形成开放性思维模式和创造性思维能力,这是建立主体性的主要内容之一。 第二,教师要采取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授课的过程中,很多教师发现虽然让学生主动预习,但是由于中学阶段学业压力较大,学生没有养成习惯进行预习,也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提前预习准备,而这一过程实际上是很重要的,尤其对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很关键。因此,教师应该提前为每个阶段的学生设置合适的预习目标,并且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预习讲解,学生之间相互检查和学习可以增强他们自我表现的意识,在自己预习的过程中,逐步养成积极主动的学习习惯,继而对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总之,主体性的建立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必要过程,教师应该结合该阶段学生的发展特征进行主体性的建构和教学过程中的设置,充分尊重学生的发展需求和方向,满足其自我表达和个性发展的欲求,从而产生良好的教学影响。 三、加强合作 合作是开展兴趣教学的推动力和组成部分之一。合作教学和合作学习本身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就是中学数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但是合作又可以作为兴趣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开展,提高学生之间的互帮互助,有效帮助学困生的提升和困难克服,同时帮助学生在自由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从而建立持久的兴趣。 第一,合作是学生之间的合作,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分组,并不是随机进行分组,小组的构成合理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例如,有的小组构成差距过大,学困生产生自卑心理,几乎很少参与到合作中来,只会产生负面作用,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性格发展和学习水平进行合理划分。 第二,合作不仅仅是学生之间的合作,也需要教师的参与,学生自由合作讨论可能会降低效率,学生自控力差,很难高效完成学习任务,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和监督的作用,帮助学生快速完成任务,从而建立自信,在自豪感的形成过程中,学生逐步产生对数学的喜爱之情。 第三,教师也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多媒体是符合时代发展的教学手段,学生对于电脑和高科技充满好奇和兴趣,教师应该及时学习最新教学技术,应用到数学课堂教学中来,作为激发因素帮助学生建立学习兴趣。总之,开展兴趣教学形式多样,需要广大教师群体不断进行探索和完善。 通过以上论述,我发现中学阶段数学的兴趣教学必须以学生的发展特征和需求为立足点,充分发挥教师的能动作用,围绕建立主体性为中心,关注学生全方面的发展情况和趋势,从而实现兴趣的有效建立。 猜你喜欢: 1. 数学文化论文3000字 2. 初中数学论文3000字 3. 数学论文范文3000字 4. 数学文化的论文范文参考 5. 物理学术论文3000字
有效的情境创设实现有效的教学目标达成的论文
【摘要】 在教学中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如何创设情境实现目标的达成则需要一定的方法,本文就教学过程中的一个课例来谈一谈实施情境教学的一些做法和反思。
【关键词】 有效教学情境方法
从教初中的思想品德课已多年,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经常思考如何使思品课的内容更加生活化,更能让学生易于接受与理解。于是在课堂教学中我曾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安排了大量课堂活动。通过实践反思我发现,有的活动忽视了学生的生活经验,脱离学生实际,缺乏真实性;有的活动没有考虑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情感需求,无法达成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目标;还有的流于形式,缺乏目的性和针对性,为活动而活动……在这些课堂中,学生对活动所呈现的“生活”理解不透,体验不深,也很难做到学以致用。因此,通过不断的课堂实践我意识到了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充分考虑活动的有效性,注重情境创设在思品有效性教学中的运用,这样才能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
所谓“情景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有目的引入和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知识、获取技能,并使学生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方法。教学情境是具有一定情感氛围的教学活动。在师生共同营造的教学环境中,应该有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情因境而生,境为情而设,情与境统一。
创设好的情境能促使学生产生学习动力,能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丰富想象,内化知识,强化学生的认知行为,促使师生双方达到和谐统一。针对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情境的主要作用是让学生在真实、具体的感受中进行主体体验,以主体的自主建构获得道德认知,形成道德素质。下面本人就七年级思品课《亲子之间》的教学课例来谈一谈实施情境教学的一些做法和反思。
一情境教学的实施步骤
1.以音乐渲染情境,让学生意犹未尽
音乐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在教学中,如果能很好地利用音乐来渲染情境,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中,我一般是将音乐用到课前或课后。课前,用音乐导入课堂,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动学生的思维,活跃课堂气氛;课后,用音乐结束课堂,可以升华主题,令人回味无穷。在本节课中我以歌曲《吉祥三宝》导入,这首歌曲学生们耳熟能详,张口能唱,歌曲中唱到的爸爸妈妈和孩子构成了吉祥、和谐的一家,通过优美的歌声,自然引入家庭这一主题,从而引入课题—《亲子之间》,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愉快地进入学习。以音乐渲染情境时要注意:(1)音乐的内容要健康向上;(2)音乐要为教学服务;(3)平时要注意搜集积累。
2.以图画再现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
用图画再现情境,生动形象、简洁明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能够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高学生的认识,加深学生的理解,变抽象为具体,化难为易。在本课中以漫画《日记被妈妈偷看了……》为突破口,再现情境,并设问让学生继续探究:
(1)根据故事情节,猜一猜结果如何?
(2)根据结果请分别评价故事中女儿和妈妈的行为。
在现实生活中,家长翻看孩子的日记是常见的事件,情景剧场设置的目的就是为了模拟一种学生生活中的情境,将真实的亲子矛盾再现于学生面前,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再通过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为故事的发展和结局进行推测。通过对女儿和妈妈行为的评价,使学生能站在比较客观的角度分析造成矛盾的原因,知道亲子矛盾的产生既有子女方面的原因也有父母方面的原因,从而达成教学目标。
以图画展现情境要注意:图画要生动形象。有条件的,可以借助多媒体,将声音、图画融为一体,制成动画。没条件的,可以找有美术才能的老师、学生画图画,尽可能地体现教学意图,为教学服务。
3.以生活展现情境,使情境来源于自己的生活
在教学中,以学生的视角来关注生活,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有利于激发起他们学习的浓厚兴趣,让学生置身于现实的生活情境之中,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中,体会到知识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为此,我在本课教学中设计了一个“活动乐园”环节,让学生小组讨论:
(1)实话实说:你与父母发生过小矛盾吗?这一部分,通过学生自己的亲身体验,说出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亲子矛盾,提出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亲子问题。
(2)请你分析:你认为造成××同学与父母矛盾的原因是什么?选取前面学生谈到的一个典型的事例让学生讨论分析,这一部分,是让学生就提出的问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过程。
(3)我来出招:你认为××同学怎样做才可以避免矛盾的发生?这一部分,目的是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而且是由学生自己化解矛盾,实现亲子和谐,从而掌握实现亲子和谐的方法与技巧。这也是突破本课重点的环节。
这一环节,使生生互动,实现了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使学生在矛盾得到化解的同时,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符合了新课程提出的“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的”理念。
以生活展现情境必须努力贯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认识生活、参与生活,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4.以故事推演情境,实现情感升华
通过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故事,将教学内容穿插其间,增强学生感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课本内容的理解,以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设置了“亲情故事”环节,先让学生观看了一段视频材料:《如果你活着,记得我爱你》,讲述汶川地震时母亲保护孩子的感人故事,通过讲故事,打动学生,让学生感受母爱的无私和伟大。接着让学生说一说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与父母相处中最难忘的一幕。以亲情故事引发学生共鸣,重温父母对自己的关爱。然后再让学生讨论:作为中学生应该怎样孝敬父母?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并以实际行动来孝敬父母。在这一情境的设置中学生的情感再一次被调动,心灵再次受到震动,使学生深切感受到亲情的可贵,从而珍惜这份感情。就实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之一目标上的达成。
在使用这一情境创设的方法时要注意,故事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因此,以故事推演情境时要注意体现“三贴近”原则,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故事不能生编硬造,更不能因懒于搜寻而以虚假事例搪塞,蒙学生。以故事推演情境时,可根据教学需要对材料进行再创造,重新加工组合。
5.走出情境,促进学生知情统一
每一个教学情境的活动完成后,教师要及时地把学生的思维从情境之中转向情境之外,引导学生对情境中的活动以及从情境中所得的感受加以总结。在情境教学的最后,本人设计了一个导行性的问题:学了这节课,你有何收获?通过这个问题对课堂教学进行归纳疏理,也是帮助学生自觉构建知识体系。《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强调教学的知行统一原则,指出要把传授知识同陶冶情操、提高觉悟有机结合起来。这是发挥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德育主导性作用和学科价值所在。情境教学要达到以境激情、知情统一的教学效果。
二有效情境创设要注意的问题
1.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除了我在课例中使用的方法之外还有活动情境法、问题情境法、媒体情境法、主题讨论法、课外阅读法、诗歌名言法等等。方法的选用因人因时而异,同时也要靠教师的经验和教学规律来选定。
2.要关注情境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情境教学只是教学的手段,而不是教学的目的。教师不要让情境教学异化为场景式教学,为了情境而情境。情境教学的有效性不取决于外在形式的热闹,而取决于能否吸引特定年龄阶段和特定认知水平的学生参与到问题的探究、思考中来,在于能否引发学生的认知失衡,唤起学生的认识冲突和问题意识。
总之,创设教学情境绝非仅仅是为了学生开心、愉悦,它要使追求知识与情境两者完美结合,使知识的获取和情境的熏陶凝成一种力量,从而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落实《思想品德》课程理念,提高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李秀伟.新课程教学设计.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科学教学中的问题情境创设摭谈论文
摘要:创设“问题情境”有利于提高单位时间内科学课堂教学效益,如何在课堂中创设各种情境来激发学生兴趣,达到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应是我们教师的最高追求目标。本文就教学中常用的“问题情境”进行了系统的归纳、论述。
关键词:科学教学;问题情境;创设
作者简介:吴荣伟,任教于浙江省庆元县竹口镇中心学校。
“问题情境”是指学生觉察到的一种有目的但又不知如何达到这一目的的心理困境,也就是说,当已有知识不能解决新问题时而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要摆脱这种处境,就必须拟出以前未曾有过的、新的活动策略,亦即完成创造性活动。创设问题情境的实质在于揭示科学现象的矛盾、引起学生内心的冲突,动摇学生已有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从而唤起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使学生进入问题探索者的“角色”,真正“卷入”到学习活动之中,以达到掌握知识、训练思维的目的。
在科学教学中,通过不断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求精神,通过创设成功的情境,使学生感受到获得成功的喜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从而激发学生发现问题的欲望和探究问题的热情,为学生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创造条件。创设成功的问题情境可以使新课标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达到和谐的统一。
一、悬念型问题情境的创设
问题往往产生于具体的情境之中,产生于奇异的现象与引起矛盾的说法之中,产生于对事物或现象的深刻思考中。悬念——应理解为心理的一种趋向,最大程度利用人的好奇心和探究性,从而激发出学习的兴趣和需要。教师创设与问题相关的“境”,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思考、参与学习的“情”,二者结合就是“悬念式”问题情境。通过情境发现和提出问题,本身就是学生一种能力的体现。如果学生通过情境能够发现和提出问题,并经历设想、体验或实践验证、反思等过程去尝试解决问题,那么,他的能力就得到了发展。
创设物理问题情境,就是在分析学习内部已有的`情境、经验和知识状态到预期目标状态和最近发展区的基础上,进行发展阶段的划分和阶段目标的制定。分析学生从一个阶段到另一个阶段目标跃迁的情境状态、情境定义及其伴随问题并表达出来。把与目标、情境状态、情境定义同一的问题抛锚于一个真实完整的情境,并进行开发、物化、组合和排列。
悬念,能引起好奇和探究的强烈愿望,能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热情和动力。例如,在讲“气压与沸点”时,可以做一个实验:加热,使烧瓶里的水沸腾,然后用气筒往烧瓶内打气,让学生观察这时水还能不能沸腾。再做一个实验:在烧瓶里装有温度略低于100℃的水,用气筒抽出烧瓶内的空气,让学生再观察会出现什么现象。观察结果是出人意料的,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成了学生迫切想了解其原因的悬念。
二、点题型问题情境的创设
上课伊始,教师立即给出指明本课主旨、强调要点、给人启迪、催人探索的问题。例如,在讲浮力知识时,提出:“同种材料制成的物体有的能浮在水面,有的却不能浮在水面,这是为什么呢?”又如,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教师先让学生说出歇后语:“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接着提出一连串问题:镜子里面是什么?外面是什么?里面的像和外面的猪八戒等大吗?像和八戒到平面镜的距离一样吗?八戒把镜子往前移,像会怎么变化?这些问题情境有的在生活中司空见惯,有的有浓厚的趣味性,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三、趣味型问题情境的创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仅仅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要根据学生生理、心理、思维等特点,为他们提供丰富的背景材料,从他们喜闻乐见的实情、实物、实事入手,采用猜谜、讲故事、辩论、竞赛等形式创设生动活泼、趣味四溢的问题情境,使之产生疑问,激发探索欲望,引导发问,提高提问能力。
富有趣味性的问题,往往能使学生产生一种探索奥秘的强烈愿望。
例如,在讲授机械能守恒定律知识时,可以通过做“铁锁碰鼻子”实验来创设情境:取一把铁锁作摆球,用绳子把它悬挂起来,把铁锁移动到高于平衡位置,并贴近教师鼻子处,由静止释放,当铁锁荡过去又荡回来时,每次都非常靠近教师的鼻子,却不会碰着。然后提出问题:为什么铁锁荡回来碰不到教师的鼻子?其中有什么规律吗?许多同学感到这个问题似乎与日常生活经验相悖,课堂顿时活跃起来,学生在轻松的心态中进入了探求新知识的境界。
四、开放型问题情境的创设
开放型问题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压力的作用效果知识和重力势能时,要求学生设计出不同于教材的实验方案。可根据已学的知识发散求解,设想出多种实验方案,并且随着学习的深入,所能提出的设想方案更多,对所学知识点的领会更深刻。其实,上述的虚拟型问题情境也是开放型的问题情境。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不论成绩好坏,都能积极地开展思维、参与讨论、表达自己的见解。这样的问题能使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解题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科学时就会感到内心的快乐。
五、故事型问题情境的创设
初中生热衷于听故事,在科学教学中,很多有趣的科学故事引人入胜,尤其是一些探案揭秘故事。在课堂上通过讲述妙趣横生的科学故事来创设恰到好处的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探究,让学生自觉融入学习活动之中。
讲述有趣的科学现象、科学史和科学故事,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例如,在讲“光的反射”时,讲阿基米德利用镜子反光引火烧敌人战船的故事后提出问题:阿基米德为什么能引火烧敌船呢?这些问题在激发学生好奇心的同时,为讲述本课内容埋下了伏笔。
六、演示实验型问题情境的创设
科学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它以实验为强化科学实验教学,尤其是演示实验教学,能萌发学习的冲动。因此,在教学中应根据讲授内容多做一些新奇有趣的实验。“浮力”的教学是科学教学中的一个重难点。基于初中生的心理特征,我们可以用演示实验创设如下的问题情景:在盛有一定比重盐水的烧杯中,放进一个木块,木块便浮于水面;放进一块石子,石子便沉入水里;放进一个鸡蛋,鸡蛋则悬浮在盐水中;再将此蛋放进清水里,则见蛋下沉;放进浓度更大的盐水里,则见蛋浮在水面上。看到这么奇怪的现象,学生们一定会被吸引住,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他们心里就会产生疑问:为什么在同一种液体里放进不同的物体,木块会漂浮,石子会下沉,而鸡蛋却会悬浮?又为什么同一个物体放进不同的液体里,浮沉的情况也会不一样呢?这时教师因势利导引出“物体的浮沉条件”这一新课。实验的优势是具体、形象、生动,是取得感性认识的理想手段,同时上述的导入,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下过程与方法的目标,使学生认识到科学实验的作用,能够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科学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对科学教学和科学教师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教学中创设合理、成功并且吸引学生的问题情境仍然是一个重要且值得研究的问题,期待有更多的同行来参与!
参考文献:
[1]王海燕.创设开放式问题情境的点滴体会[J].中外教育研究,2010(11).
[2]葛美丽.创设有效问题情境 促进学生科学探究[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8(5).
[3]肖爱贞.科学创设问题情境 有效提高课堂效率[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09(11).
Abstract: Creating “question situation” is helpful to the improvement of science classroom teaching effect per unit time and how to create various situations to motivate students’ interest in classroom so as to improve teaching quality is the highest goals teachers should pursue. This paper summarizes and discusses common “question situation” in teaching.
Key words: science teaching; question situation; creation
教育家赞可夫说过:“凡是没有发自内心的求知欲和兴趣而学来的东西,是很容易从记忆中挥发掉的。”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所创设的问题情境达不到吸引学生注意、启迪学生思维、联系新旧知识、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目的,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必须解决好数学课堂创设问题情境这一首要环节。只有挖掘并有效使用学生的生活资源、已有数学知识和数学经验,遵循初中生的认知规律,才有可能创设出成功的问题情境。一、创设数学问题情境,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现实,抓住大多数学生的兴趣爱好,巧设妙问,引爆激情。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数学问题情境要想吸引学生,就必须从学生生活中感兴趣的事情中挖掘数学因素,引起学生悬念,引发学生思考,使其顺势进入新知的学习。【案例】教学七年级数学(北师大版)《认识三角形》时,我抓住中学生追星的现象,针对中学生大都非常喜欢篮球明星姚明的现实,设计了问题情境。我用多媒体投影给出了姚明的图片,并用文字给出了姚明小档案:身高226cm,体重125kg,臂展221cm,腿长141cm。提出问题:有人说,姚明步子大,一步能走3米多。你相信吗?说说你的理由。问题一提出,马上吸引了学生。此时,教师引导学生说,认识了三角形后,你一定能用三角形的有关知识说出理由的。学生带着一种冲动,迫不及待地投入到了《认识三角形》这一节的学习之中,不但关于姚明的问题解决了,更为重要的是,三条线段满足一定条件才能构成三角形的知识难点被学生在兴奋中突破了。二、创设数学问题情境,教师要抓住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或数学经验,概括精要,推陈出新。创设数学问题情境的目的是为了学生能积极主动地进行知识建构、学习新知,因此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经验,瞄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由于问题情境只是本节课的开场“序幕”,不是本节课的主题和高潮,因而不能复杂、繁琐,要切中重点,做好铺垫,引出主题。【案例】教学七年级数学(北师大版)《同底数幂的乘法》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情境:计算:(1)102×102(2)102×103学生计算出结果后,教师设疑:你对102×102=104可以做出几种猜想?两道题结果都正确的是哪一种形式?学生通过思考、讨论、交流,出现了两种猜想:102×102=102+2;102×102=102×2。但学生通过观察102×103=105从而否定了后一种。这个设计从学生已掌握的乘方和熟悉的乘法知识出发,通过巧妙设疑,合理启发引导,使学生于正常的思维处产生了认知冲突,形成了同底数幂相乘的初步感性认识,走进了最近发展区,为学生自主学习课本上的下列问题做好了铺垫:计算:(1)105×108;(2)10m×10n;(3)2m×2n;(4)()m×()n(m、n都是正整数),总结同底数幂相乘的规律。三、创设数学问题情境,教师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抓住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以旧拓新。认知论告诉我们,学生对事物的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基础是生活中对事物的感性认识。要让学生有效地学习、建构知识,就必须了解学生的准备状态。数学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一定要弄清楚本课学生所要学习的新知识的出发点,做好学生的学习准备,启动学生生活中的相关实践经验和经历。【案例】在教学七年级数学(北师大版)《数怎么不够用了》时,教材是从知识竞赛计分的问题引出负数的。考虑到农村七年级学生的实际,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情境:问题1:小东同学用4元钱买笔记本,若每本1元,则买3、4、5本时分别剩余了多少钱?用算式表示。问题2:气象台预报,明天气温要下降4-6°C,若明天某时的气温是5°C,则当温度下降4°C、5°C、6°C时,某时的温度分别是多少?用算式表示。对于上述的两个问题,学生有生活经验和经历,可以用负数表示不够减的运算结果,即列出算式4-5=-1、5-6=-1,也就是还差1元、温度降为零下1°C。老师告诉学生,在中国古代,人们也正是在实际生活中遇到了不够减的情况才引入了负数。负数引入的这一难点,通过这两个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经历密切相关的问题顺利解决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课本中负数的知识奠定了基础。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创设好的教学情境,除了把握好上面三个方面外,数学教师首先要用好教材提供的情境,同时还要及时捕捉学生的新思维、新发现,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并经常与他人交流,虚心学习。数学问题情境是一节数学课的开场,万事开头难,但每一个好的问题情境的创设,都是对难点的最好回报。要知难而进,让学生在积极主动中兴趣盎然地学习数学、享受快乐、充满无穷乐趣。
在数学教学中,只有把数学理论知识和现实问题相结合,才能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调动他们的积极探究欲望,使学生在探究数学知识时能够不断获得发展。本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初二的数学教学论文内容,欢迎查看!
一、注重概念教学理念的创新
(一)以适学情境的构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教学理念方面,教师应改变以往完全将概念教学集中在抽象的教学材料方面,可适时引入一定的情境素材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具体实践中可引入相关的数学 故事 或数学趣闻等。如关于数学概念的形成,可引入“杨辉三角形”概念的提出或祖冲之对圆周率的计算过程等,也可将国外许多如哥德巴赫猜想或象棋发明者塞萨的 事迹 等内容融入课堂中,集中学生注意力的同时也能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以初中数学“平面直角坐标系”教学内容为例,教学中教师可首先为学生讲述笛卡尔的故事,笛卡尔通过对蜘蛛结网的观察而推出由点的运动可以形成直线或曲线,进而得出直角坐标系的概念。此时学生便会对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概念产生一定的求知欲望,既增强了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也能够满足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目的。
(二)注重对概念教学“形式”与“实质”关系的处理
教学中的“形式”可理解为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相关概念与定理,而“实质”为数学知识的具体应用。概念教学中教师可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如关于代数式教学过程中,不必对代数式给予更多繁琐的定义,其会为学生带来更多抽象性问题,可首先在概念引入前列举相关的代数式使学生从中体会代数式的内涵。再如,初中数学中的乘法公式教学内容,只需使学生理解字母a与b即可,不必要求学生完全进行文字叙述,如(a+b)(a-b)=a2-b2,对括号内项特征掌握后便能理解该公式,当面对其他如(a+b-c)(a-b+c)类型题时,学生能够直接通过平方差公式的概念对其进行解答。另外,在其他内容教学中如平行线判定或方程教学中也需注意“形式”与“实质”关系的处理,确保学生能够得到实质性的训练。
二、对概念教学内容的创新
现阶段,大多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在教学内容体系上仍存在以本为本、以纲为纲的现象,使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以及教师的教学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所以需改变这种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注重对教学内容进行创新,具体创新策略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把握教材整体内容与概念层次特征
初中数学教材中的概念内容本身具有螺旋式上升特点,无法一次为学生所理解,需要教师对教材的相关概念进行整体把握,并注重各部分概念能够层层推进。以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绝对值概念为例,教材中对其定义为正数绝对值为其本身,负数绝对值为其相反数,而零的绝对值仍为零。若单纯依靠此定义,学生很难理解,所以在教材内容中又对绝对值概念提出其主要为原点与此时数的点的距离,学生能够初步认识绝对值概念。而在二次根式教学内容时,教学内容又涉及到绝对值概念,学生可将开平方运算联系到绝对值,领会概念的实质。因此,实际概念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在掌握教学内容整体的基础上按照概念层次性特点进行教学。
(二)概念知识与实际应用的结合
数学学习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将习得的概念与规律运用在实际生活中,促进实践动手能力的提高。然而大多数学教师为防止信息丢失,对所有的概念内容在讲授中面面俱到,如在学生未练习应用因式分解概念的情况下,便将因式分解可在哪种数系范围中进行或具体分解为哪种形式等进行系统讲解,但是学生尚未掌握前一部分概念的应用便涉及更多内容,很难形成良好的知识体系。因此,要求教师在概念知识教学中应在保证不脱离教材的前提下,对教材内容适当取舍,使学生能够边学边用。
三、注重 教学 方法 的创新
素质 教育 的推行更强调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以往教学中过于陈旧的教学模式很难构建良好的课堂氛围,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因此需要在概念教学中改变以往“满堂灌”或“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以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积极性。
(一)对数学概念本质的揭示
概念教学过程中,问题情境的引入需考虑到素材的选择问题,避免造成数学概念内容失去自身的层次性特征与连续性特征。以函数的概念为例,若从字面概念定义,可引入x,y两个变量,在一定范围中y都存在与x值相对应的确定值,此时y为x的函数,而x为自变量。此时,教师可将生活中的摩天轮运动引入其中,提出假设学生坐在摩天轮上,运动过程中与地面高度会存在那种变化,不同时间内高度能否确定等,学生便会寻找相关的函数数学语言去分析摩天轮运动时间与高度存在的关系,以此使抽象化的函数概念具体化,通过对事物本质的揭示促进数学思维能力的增强。
(二)对数学教学信息的概括
数学概念本身是对事物本质的反映,具有极为明显的抽象特点,要求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采用正确的教学方法使概念中的内容特征与表现规律展示出来,引导学生对信息内容进行概括,这样数学概念将更为清晰。例如,数学教学中引入摩天轮旋转实例,其旋转的时间与高度本身存在一定函数关系,且保持相互对应。通过学生对摩天轮旋转特征的描述,找出与时间相对应的高度,这样在教师的适时引导下将会完整的概括出函数的概念,习得函数知识的同时也提高学生对数学概念的概括能力。因此,概念教学中教师应采取切合实际的教学方法,避免脱离学生生活,使学生能够自然掌握数学概念。
四、注重教学手段的创新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传统数学教学手段受到一定的冲击,要求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应引入更具形、色、声等特征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原本较为枯燥的课堂教学更为生动,并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形象化,有效地提高数学教学效果。
(一)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作用
在教育心理学内容中,提出学生 抽象思维 能力的培养要求采用直观教学的方式,无论在数学概念掌握或数学知识结构形成方面都需充分发挥教学中形象直观教学的应用。而传统初中数学教学中并未注重引入更加生动的教具,不具备可感性,所以可通过多媒体设备的引入,将较为抽象的概念以及图形参数等融入其中。例如,平面几何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利用计算机进行图形的绘制,将整个过程向学生展示,这样关于平面几何的相关概念与图形都可为学生所理解。
(二)课堂演示与实践过程的结合
多媒体手段应用过程中,在课堂演示方面需由教师操作完成,可使关于数学概念的电子课件利用教学网络向终端屏幕传送,讲解的同时应向学生提问确保学生能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并对学生学习情况给出适时的评价。例如,关于平面几何中“圆”的概念,讲解过程中可将圆心为O、半径为R的圆在屏幕中画出,然后引导学生利用数学概念对圆的画法进行描述,并实际操作验证。教师可组织学生利用数学概念自行画圆,对于完成情况较好的可在屏幕中体现出来,以此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促进实践动手能力的提高。
作者:陈建芳 单位:昆山市周庄中学
一、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基本涵义与基本原则
要想让问题探究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就要准确把握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基本涵义和基本原则.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主要内容是教师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并且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和培养能力.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有效运用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基本原则:(1)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在问题探究教学模式中,要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2)以问题为核心的原则.以问题为核心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具有良好的问题意识是实施问题探索教学模式的源头,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如何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也是决定问题探究教学模式能否成功的关键原则.(3)以情感为依托的原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还要注重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构建和谐的课堂师生情感关系,对实施问题探究教学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也是问题探究教学模式获得良好效果的保证.
二、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有效运用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策略
初中数学课堂实施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
1.准确把握学生实际的认知水平
任何教学方式要想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都必须要遵循课堂教学中学生实际的认识结构才行.不然的话,就算再好的教学模式,也是不可能获得良好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学生实际的数学认知结构是整个问题探究模式的出发点.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运用问题探究教学模式时,教师一定要对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有准确的把握和认识,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开展问题探究教学模式.
2.注重培养学生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意识
培养学生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意识是整个问题探索教学模式的核心内容,也是该教学模式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运用问题探究教学模式时,教师一定要认真研究,并运用多种方式,将要教授的学习内容转化为数学问题思维情境,让学生在问题思维模式下自主学习,真正遵循初中数学教学中“提出问题—建构数学—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例如,在讲“相似形”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情境:用多媒体播放埃及的金字塔,让学生观察大小金字塔的外形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之间有什么联系.根据这个问题情境,教师可以设置如下两个问题:(1)根据相似形能否测出大金字塔的高度?(2)相似形各边比例是否相等?各个对应的角是否相等?为什么?让学生自己去寻求解答.通过教师创设的这种问题情境,再由学生自主去探索,这种让学生亲身去经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应用 反思 的过程,就能使学生切实感受到在探索中学习的快乐,而且这种模式也能使教师课堂教学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都得到较好的落实.
3.探索课堂师生之间的情感体验模式
初中数学教学中运用问题探究教学模式,不仅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效果和质量,也要关注学生在数学课堂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因为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就是让学生在课堂中根据教师创设的问题进行探索、讨论和交流,这就使学生只有在态度上真正接受、喜欢和参与,才能使相关的讨论或探索获得良好的效果.因此,学生的情感态度对开展问题探究式教学是有重要影响的,也是教师需要认真去关注的一个问题.教师在运用问题探究式教学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要采取各种方式在课堂上构建一个和谐、民主的师生情感关系,这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总之,本文对初中数学教学中有效运用问题探究式教学进行了一些理论和实践的探讨,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对初中数学问题探究式教学如何开展的问题,无论采用探究什么形式和方法,最重要的是要适合学生的发展,扬长避短,最终使数学教学优点发挥到最大化,让这种探究模式成为教学的主流,让数学教学发展得更好,这对今后初中数学教学改革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作者:李权 单位:江苏沭阳县马厂中学
初中数学的教学论文范文
导语: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只有把数学理论知识和现实问题相结合,才能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下面要为大家分享的就是初中数学的教学论文范文,希望你会喜欢!
摘要 :
本文从初中数学出发,针对现在中国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不足,进而对于怎样提升学生对于数学课堂的兴趣落实探索。初中数学体系十分基础,知识结构十分严谨并且紧密结合,所以需要学生维持对于数学坚持不懈的兴趣,通过这种方式才可以紧跟教学进度,从而提升学生的主动学习的动力。
关键词 :
初中数学;教学;学生;学习兴趣
1、使用多媒体教学办法激发兴趣
当前普遍应用于课堂的多媒体教学能够将难以理解的抽象知识更加形象地表现给学生,展现的办法更加直接和容易理解,除了可以辅助学生更加直观地深入观察空间以外,还可以提升学生在学习中视觉以及听觉的辅助效果,并可以帮助学生深入构筑的数学知识的课堂情景当中,从而帮助学生创设更加活泼的课堂气氛,辅助学生获得更多学习方面的经验,极大限度地提升学生对于数学的兴趣。譬如说,数学教师在初中课堂上讲述关于行程方面的数学题时,如果学生无法精确地明晰什么是两地、同时出发等概念,就一定会阻碍学生获得正确的解题办法。这个时候数学教师就能够通过使用多媒体的办法放映动画版的解题过程,其成果必然十分显著。教师在数学课堂中通过使用多媒体办法的先进的影像技术,能够把关于行程方面题目的不同状况更加形象深刻的显示在数学课堂之中,通过把数学知识通过更加新奇的娱乐办法解答出来,帮助学生构筑更加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增强学生针对数学概念和相关知识点的学习兴趣,极大程度增强了学生的好奇心,从而高度提升了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
2、使用语言艺术激发兴趣
在初中数学的课堂上,数学教师若具备较强的语言艺术,使用更加幽默的教学语言能够产生对于学生求知的诱惑力,一方面可以调整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心情,另一方面还可以构筑更为和谐的数学课堂气氛,从而提升学生课堂数学知识掌握的效率,这也成为了教师使用语言艺术的魅力。语言艺术能够辅助数学知识更加形象具体的实现,能够帮助教师将较为抽象难以理解的数学教学内容通俗化,也能够推动课堂中难以理解的数学理论更加通俗易懂,这在极大意义上可以高度激发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兴趣。因此,数学教师在初中教学课堂中,可以更频繁地使用一些生活中较为常见的案例,这样才可以激发学生对于数学的兴趣。譬如说,教师在进行样本这一节的讲授过程中,能够通过将生活中购买葡萄的案例进行辅助讲授,买家往往会询问“葡萄甜不甜”,此时的卖家往往会让买家进行品尝,而这种品尝自然只能是一个或者几个,无法进行全部品尝,此刻就展现了样本的含义——仅仅抽取主体的部分当做调查课题就可以估计总体,这样就能够辅助学生对其进行理解,也可以高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展现日常使用的数学知识激发兴趣
学习是为了能够切实地运用知识。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在课堂上,必须更加看重如何引领其学生正确使用课堂数学知识,进而理解日常生活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疑问,必须帮助学生明白数学知识是怎样使用的,他们才可能更加主动地进行数学知识的吸收,这样才能形成良性循环,极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好奇心,增强并培育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兴趣。譬如说,学习了“三角形”的数学知识,教师能够引领学生走入日常生活,譬如要求学生去测量并通过计算得到河岸宽度等一些很难直接测量的事物。教师还能够鼓励学生进行必要的讨论课,引领学生搜寻生活中可以看到的数学知识进行探讨。不仅如此,教师还需要能够将生活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加入进数学教学中,推动学生更深层地明白数学其实在生活中随处可见,这就提升了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使用意识以及创造意识,从而激发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兴趣。
4、使用分层教学办法激发兴趣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具有其独特个性的,当然从教学角度来说,每个学生接收知识的层次也不尽相同。因此身为初中数学教师,必须高度明白这一特性,在数学教学中更加看重使用分层教学的办法,依据学生的现实状况依据其所在层次实现不同地教学。针对数学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的学生,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以及作业批改的时候需要相对宽松,通过这种方式维护学生的自尊心以及学习自信心,推动学生可以更加深刻地体验学习的趣味;针对数学知识接收较快的学生,教师则可以适当提升难度,进而激发这类学生对数学更加深层次的探索。不仅如此,教师还需要适当鼓励学生。在学生在接受数学知识的过程中陷入困境时,教师必须激励学生主动克服困难;学生有所进步的时候应当对学生进行表扬。教师必须更多地看重学生具备的优点,在学习过程中重视表扬的作用,辅助学生产生得到学习成就的快乐,从而高度鼓励学生产生对于数学学习的热忱,激发其兴趣。
5、结语
综合上文,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进程中,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是能够更快接收课程知识的关键条件。所以,数学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进程中,必须使用不同的办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潜力,经过以上办法激励学生针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通过这种方式学生才可以推动学习兴趣变为动力,才可以更加主动地落实课堂知识的实践,从而高效增强数学课堂的教学成果。
参考文献:
[1]赵云涛.新课改下初中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学周刊,2017(23).
[2]李灿钊.初中数学教学要注重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J].中国教育学刊,2017(06).
摘要:
随着时代进步,教育理念改革的`提出,怎样有效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课堂效率成为每个人心中越来越重要的一个问题。其中,提高老师教学课堂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就是问题导学法。运用导学法不但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能增强学生自觉找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应该在实际教学中充分运用问题导学法进行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有效提高初中数学课堂的效率。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问题导学法;应用策略
在运用问题导学法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引导性的作用,对学生有一定的启发,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数学知识的效率。另外,教师应该合理的运用这一方法,让课堂氛围变得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更好的去分析解决问题。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善于运用问题导学法进行教学,帮助学生有效提高数学学习成绩。
一、现阶段的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随着素质教育化的不断改革,教师要摒弃老旧式的教学理念,学习创新更多更有效的教学方法,以其特有的课堂魅力提高学生对初中数学知识的兴趣,这样不仅能够帮助提高课堂效率,还能促进问题导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充分运用。但是,有些教师并没有摒弃老旧式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只是一味的给学生进行理论教学,以至于学生觉得数学课堂枯燥乏味,不愿意学习数学知识。教师依然占据主体,掌控课堂,让学生被动学习,不能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这不但不利于学生学习数学知识,还不能使问题导学法在课堂中合理应用。因此,教师们要认真了解现阶段数学导学法在初中数学课堂的应用,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在课堂中多运用问题导学法。
二、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提高导入问题的质量。教师在选择课堂导入问题的时候,要选择跟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问题,而且要能够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问题要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进一步提高问题的难度,这样学生会更好的学习教学内容。例如:在对七年级下册《相交线与平行线》进行教学时,教师要提出能够分层次的问题,先提出简单的问题,再在此基础上增加难度,帮助学生分析问题,这样做不但可以增强课堂效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对教学内容感兴趣,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2、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教师要想更好的运用问题导学法,就要把怎样通过引导让学生积极分析思考问题放在重要的位置,所以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先对问题进行认真分析和研究。一方面,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问题,就可以先让学生提前预习,让学生对要学的知识有个大概的认知。另一方面,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把教学内容跟之前提到的问题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进行相关思考,然后进一步帮助学生找到答案。
3、做好课堂提问。在运用问题导学法时,教师要提前准备好课堂提问的内容,使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感兴趣,加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可以进行多样化教学,提高学生学习数学新知识的积极性。例如,在对七年级“平面直角坐标系”进行教学时,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具体的图像,让学生进行观察,通过观察提出一些问题,这样不但能让学生对教学内容感兴趣,也能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能力。教师也可以通过游戏的方法进行提问,让学生在做游戏中轻松学习数学知识。
4、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在通过问题导入法课堂教学后,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教师要进行巩固训练,一般就会通过让学生完成课后习题的方法进行考核。因此,老师要布置一些跟教学知识点相关的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对所学内容进行练习和巩固。另外,经过分析学生的解答,可以了解到学生具体的学习情况,然后针对学生没有很好掌握的地方,再次进行详细讲解,提升初中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
5、因人施教,重视每一个学生。每个学生的学习基础是不同的,但是,这不是说要把学生分成几个不同的层次,而是说要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重视每一个学生,不能只注重学习好的学生,也要把学习基础差的同学放在重点。所以,在课堂上要找好问题的切入点,不同学生不同要求。起点比较低的教学,能够让每个同学都参与进来,可以让学生更轻松的学到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三、结束语
经过上边的综合分析,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应用可以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要认真学习并应用问题导学法进行教学,这样不仅仅能改变老旧式的教学模式,让初中数学课堂的效率更高,还能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王福利.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施要点分析[J].求知导刊,2015,(23):12-23.
[2]唐茜.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J].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2):46-67.
[3]王琪华.关于初中数学教学应用问题导学法的思考[J].知识文库,2015,(23):78-89.
摘要:
学习习惯和学生的智力没有直接联系,而是指学生为了使学习更有效率在学习上形成的个人的一种自觉学习的习惯。现在,大家对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非常重视,尝试着让学生用更好更有效率的学习方式去学习,并使之成为一种习惯,自觉地去遵守,最终让学生受益匪浅。数学解方程教学在初中数学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本文结合中学生性格特征和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积极探索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初中数学解方程教学的影响。
关键词:
初中数学;学习习惯;解方程
我在初中数学解方程教学中对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学生认真预习的好习惯
预习是学生自己摸索、自己动手、动脑、自己阅读课文的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上新课前,我深钻教材,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设计导学案,在学习新课的前一天把学案发给每一位学生,引导学生根据学案内容结合本节课本进行思考,探究,并把结论(还要附带解题思路)标注在学案相对位置,然后把一节课的主要内容总结出来,把疑难问题记录下来,有能力的同学还可以自己先完成课本的随堂练习。
二、培养学生认真听课的习惯
众所皆知,读书有三到,也就是非常重要的三点,只有这三点学生都具备了,那么他们才会在学习时更加认真,完全沉浸在学习中。但是这三点学生自己具备是比较困难的,必须还要有老师的指导,如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作出一定的评定,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对学生们形成良好的习惯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除此之外,老师还要更加细心,对学生的各种表现加以留意,并从中发现学生的优点,从各个方面去观察,对有进步和表现较好的同学进行夸奖。举个例子,如果一个成绩靠后的学生举手想要回答问题,那么我会让他第一个起来回答,并且对他这一勇敢的表现进行夸奖。如果一个害羞的学生回答问题,我就会对他这一表现进行夸奖,让他更有勇气。即使有些学生会答错或者不知道回答什么,我都不会对他们抱怨,而是对他们更加耐心,并且加以引导。总的来说,在多种情况下会给他们多种夸奖和鼓励,这样,他们就会更加自信勇敢地回答问题,并且对课堂也会充满了兴趣,学习也就会更加认真。
三、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习惯
在教学中,我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自主探究,让他们经历观察、描述、思考、推理、交流和应用等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如何做数学、如何实现数学的再创造,这样就使学生从逐步学会到自己会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例如在学习解一元一次方程x-5=8时,起初学生会根据等式的基本性质做题,在等号左右两边同时加5,后来经过观察、思考、交流,学生能发现常数项-5从等号左边移到右边变为+5,从而总结出可以通过移项变号解这道方程,也知道解方程的每一步变形是根据等式的基本性质得到的。
四、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
做题时,首先要求学生认真看清楚题目,然后理解其中的含义,看清楚题目是算对题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因而,进行这一方面的培训可以让学生们培养细心严谨的习惯,让学生把学过的知识和题目紧紧联系在一起,从而举一反三,让学生计算速度得到提高,并且准确率大大提升。例如解方程,对于一部分不认真审题和观察题的学生,他们会先用完全平方公式展开得到,再去括号得,最后通过解一元二次方程求出x的值,认真审题和观察题的学生会在方程两边同时除以4得,再开方就可以解出x的值,这样既能使运算简单化又能提高做题的质量。
五、培养学生检验的习惯
“查”就是在做完题后从头再检查一遍,因为不可能所有人一次就能算对,每个人都有马虎的时候,所以检查是必不可少的,只要学生在做完题目后好好看一看,一般就能找出马虎而造成的错误并且改正错误,使正确率提高。但是一些学生认为太过麻烦,从不检查,或者自己觉得自己检查不出来,就让自己的父母检查,要不就等老师检查,过后再去改正这些错误。有些学生验算,只不过是一种形式,比如解方程的x等于多少时,解得x=0是错误的,学生代入方程中检验,右边=4+0=4,最终得出方程左边等于右边。学生根本就没有好好计算一下左边究竟等于多少,而是看右边等于多少,就直接写左边等于多少。针对这些不检查的坏习惯,教师布置作业时要少而精,使学生能有时间验算;批改完作业后如发现错误,发给学生自己检查,找出错误所在,草稿纸上订正后再交给老师批改,订正后全部正确再让学生订在作业本上,这样不仅能促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检查找出错误所在,引以为戒,而且能培养学生认真负责,自觉检查的习惯。
六、培养学生自主复习的习惯
我们的学生绝大多数来自乡镇,周围学习环境较差,父母文化程度低,他们既没精力也没能力去管孩子的学习,因此这些孩子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他们的学习主要靠老师在抓,在查,在督促,在鼓励他们多思考、多做练习、多问问题,在帮助孩子养成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数学学习习惯。总而言之,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取得优秀成果的最重要的一点,只要这样,数学对于学生来说也就更加简单有趣,最终老师才会培养出在数学方面非常优秀的学生。当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需要一段时间,这个过程是比较漫长复杂的。因此教师要针对学生们的不同情况,不同阶段,做出切实可行的方针,不能超出他们的能力范围之外,让学生们慢慢在这个过程中一步步养成,并且让这些习惯慢慢渗透到他们的各个方面,最终受益终生。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顾云燕.新课程背景下“解方程”教学的思考与实践[J].河北教育,2009.
[3]赵辰虎.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J].学周刊b版,2013.
摘要:
文章从四个方面探究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初中数学教学策略,即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意识;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开展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掌握有效的学习技能;运用信息技术教学,加速学生知识的形成,开拓学生的思维模式。
关键词:
新课程;初中数学;培养兴趣
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理论的进一步研究和学习,笔者意识到想要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数学教学必须转变观念,真正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如何有效地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积极参与,自觉地学习数学?笔者谈谈几点策略。
一、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对广大数学教师提出了“情境教学”的教学建议。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立足于现实情境,从学生的经验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例如,在讲授“面面垂直判定定理”时,教师情境引入“建筑工地上,工人师傅正在砌墙,为保证墙面与地面的垂直,用一根吊着铅锤的绳子,来看看细绳和墙面是否吻合…”伴随着教师的叙述,向学生展示与叙述对应的图片。接下来,教师抛出问题“工人师傅或许不知道其中的秘密,但同学们能找到理论依据吗?”教学期间,教师利用话语描述并结合图片展示创设教学情境,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激发学生的学习意识。只有这样,学生的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才会统一,才会为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增添动力。当然,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必须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从知识形成的过程出发,贴近学生的生活,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挑战性。
二、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思维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上进行根本性变革,打破传统师生关系的旧模式,架起架子,重塑师生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所以,教师应以平等的态度,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思维主动性,鼓励学生思考,争当学生的顾问。例如,当学生学完“圆的本质”之后,教师提出了“车轮为什么要变成圆形”,让学生充分发挥自由的想象力,自由交流和沟通。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鼓励学生敢于思考,勇于发表见解。无形中营造了一个富有生命活力的严谨又活跃的教学氛围。在这种和谐的师生关系下,数学思维和方法的渗透,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学习思维能力的培养就水到渠成,事半功倍。
三、开展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技能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有效的数学教学应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具体地说,在开展一个实践教学活动时,可以采取以下步骤。
首先,学生自己观察物体或现象,或操作某些学习装置,在观察过程中要独立思考,及时与同伴进行讨论交流[1],以弥补他们在单纯的观察和操作中的不足。第二,教师按一定的顺序给学生们推荐活动,最好是课堂内外形式相结合,保证整个学习过程中活动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第三,每位学生都要记录活动的过程,进行反思,弥补不足。例如,在“轴对称图形”教学中,教师首先折叠一张方格纸,然后用剪刀随机切割一个图形,最后展开方格纸。这时,一个轴对称图形便出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并鼓励做出类似操作。通过动手实践,学生虽然剪出的图形的形状不同,但它们都具有共同的对称性。在此基础上,推导了轴对称图形的有关知识,学生对其抽象概念和性质产生了深刻的印象[2]。
四、运用信息技术教学,加速学生知识的形成,激发学生数学思维
《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学不能仅靠传统的粉笔和黑板来实现。在教学中,教师经常会遇到要用更多的语言来解释的概念、动态图形及公式等知识点,而这往往也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所以教师必须掌握现代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辅助,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知识和材料。例如,“2017年晋江质检的数学试卷”中最后一道填空题中,在求EF的取值范围过程中,绝大部分学生能正确求解最小值,但在求最大值时,需要不断地作图加上合情的推理才能快速找到最大值的特殊位置。在平时的教学中,如果教师能恰当地利用多媒体技术对这类题目进行展示并讲解其变化的过程,就能增加学生对这类动点问题的内在认识,减少恐惧心理,形成足够的几何动态意识,做到“动中取静,以静制动”,从而达到解题目的。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策略,合理应用不同课型的特征及相关理论,使教师的教学与时俱进,更能融入学生的思维中,从而达到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向爱民.初中数学教与学[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1,8(1):104-105.
[2]吴开国.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实施创新教育的研究[J].金色年华:教学参考,2010(9):96.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英语教学,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部分,也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小学英语论文参考文献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小学英语论文参考文献(一) [1]朱梅. 小学英语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J]. 英语广场,2016,07:161-162. [2]王静波. 互动教学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 中国校外教育,2016,06:1. [3]钟焕情. 小学英语课堂情境创设的探析[J]. 亚太教育,2016,13:25. [4]徐贺. 小学英语开放式课外作业的有效设计[J]. 教育实践与研究(A),2016,03:38-39. [5]水波. 基于语用的小学英语作业设计[J].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6,02:122-124. [6]江景干. 农村小学英语教学问题与对策探讨[J]. 海外英语,2016,06:12-13. [7]李建文. 问题引导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策略[J]. 西部素质教育,2016,09:168. [8]夏凌. 刍议小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J]. 中国校外教育,2016,11:118. [9]刘珊珊. 小学英语课堂有效教学研究[J]. 中国校外教育,2016,12:107. [10]邱菲菲. 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小学英语教学[J]. 学周刊,2016,17:154-155. [11]易凤. 浅谈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单词记忆方法[J]. 学周刊,2016,20:200-201. [12]李文娜,梁付民. 微信辅助小学英语教学探析[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6,05:37-38. [13]殷景芹. 信息技术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6,05:47-48. [14]顾诗月. 也谈构建“生活化”的小学英语有效教学课堂[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04:207-208. [15]林吉. 探究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6,04:60. 小学英语论文参考文献(二) [1]李爱平. 在农村小学英语教学中做好学困生转变工作[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6,07:79-80. [2]陈金业. 构建小学英语快乐课堂初探[J]. 学周刊,2016,21:229-230. [3]盛敏. 小学英语各板块预习模式的探究[J]. 基础教育研究,2016,08:73-74. [4]梁君玉. 小学英语语法教学的现状和对策[J]. 西部素质教育,2016,10:171. [5]王赫微. 小学英语课堂分级阅读教学应用初探[J]. 中国校外教育,2016,14:95. [6]张琪. 小学英语教学中激发阅读兴趣的探索[J]. 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6,05:43. [7]费巧莲. 激情教学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 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6,05:72. [8]李征娅. 舞台式教学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 英语教师,2016,06:78-80. [9]李莉. 夸张手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运用[J]. 教育现代化,2016,09:272-274. [10]李彦子. 浅谈小学英语课堂变革[J]. 亚太教育,2016,01:40. [11]何轶君. PBL模式对小学英语自我效能的影响[J]. 科教文汇(中旬刊),2016,01:110-111. [12]王东芳. 如何让“动”成为小学英语课堂的主旋律[J].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6,02:68. [13]韩笑. 绿色背景下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探析[J]. 生物技术世界,2016,02:244. [14]宋丽敏. 互联网+背景下小学英语未来课堂探微[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6,01:120-121. [15]杨进. 小学英语教师创造性使用教材策略研究[J]. 中小学教材教学,2016,01:20-23. 小学英语论文参考文献(三) [1]张海娟. 针对小学英语高段教学中两级分化现象的研究策略[J]. 学周刊,2016,05:52. [2]李艳文. 浅谈如何构建小学英语高效课堂[J]. 学周刊,2016,05:104. [3]张盼静. 小学英语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J]. 学周刊,2016,05:185. [4]张婷婷. 如何提高小学英语词汇教学的有效性[J]. 学周刊,2016,08:63. [5]石丽君. 浅谈如何提高农村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 学周刊,2016,08:123. [6]张琦. 小学英语有效教学途径的几点尝试与探索[J]. 学周刊,2016,08:178. [7]骆北刚,陈伟娜. 性别差异对小学英语学习成绩影响的研究[J]. 教育观察(中下旬刊),2016,02:45-46+135. [8]陈欢. 小学英语口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 科教导刊(下旬),2016,01:130-131. [9]刘顺利. 小学英语歌谣情境剧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J]. 英语广场,2016,04:153-154. [10]马毅新. 让情感教育成为小学英语和谐课堂的催化剂[J]. 教育观察(下半月),2016,06:123-125. [11]彭熹. 小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探索[J]. 现代商贸工业,2016,09:178-179. [12]张婧. 小学英语教育理论与移动学习资源设计和应用的有效结合[J]. 电子测试,2016,07:165-166. [13]张桂莲. 小学英语教学策略探究[J]. 学周刊,2016,20:38-39. [14]张忠伟. 小学英语课堂情境教学研究[J]. 学周刊,2016,20:49-50. [15]郝晨霞.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拼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学周刊,2016,20:86-87. 猜你喜欢: 1. 英语论文的参考文献大全 2. 初中英语论文参考文献 3. 小学英语论文范文 4. 毕业论文英文参考文献 5. 小学英语论文大全
1.认真组织理论学习,讨论研究课题,确立现代课程意识,更新教学理念,制定实施计划。 2.以学生为本,遵循趣味性,直观性,启发式,人文性,循序渐进等教学教育原则,在课堂上创设语言环境,通过多角度、多渠道的实践,采用情景反应,自主合作,团体协作等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教师要从不同渠道开启他们的不同思维,如:直觉思维、想象思维、创新思维等,使得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一种充满自信的激情状态,有完成任务的决心,开发与释放他们的潜能。提供给学生更多的活动平台,投入到各式各样的语言实践中,让小学生在丰富生动的语言情境和充满乐趣的游戏活动中体验快乐,要求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语言。鼓励少儿大胆参与,注重口语训练,力求达到像说母语一样流畅自如,脱口而出。 3.定期进行阶段性总结,展示和反馈研究成果,积累资料和经验,加以分析研究和汇总,组织有关教师撰写论文,形成文字。 四、研究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预期达成以下目标及成效: 1.充分利用创设情境,将“游戏”、“乐趣”贯穿于情景反应中,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口动手,培养与人合作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全力解决课堂枯燥乏味,教师一“板”正经,学生胆怯羞涩,学习和参与活动的热情不足等弊端。 2.创设情境,努力摆脱英语课堂教学机械化、条文化。充分发挥情境优势,以教师的人格魅力和循循教导,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力挽后进生,减少两极分化的程度。 3.关注学生的情感,学生的体验,避免单纯的靠教师传授知识的单向教学。 五、研究的内容 一创设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情境的类型 1.创设直观情境 创设直观的教学情境是教师们普遍采用的一种方法。它具有文本、图形、动画、视频图像、声音等多种方法的特点,给学生提供具体生动的形象,来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把学生的审美体验推向高潮,使他们产生一种渴望学习的冲动,激发求知欲望,从而使他们进入主动学习,积极思维,探索知识的认知活动中去。 2.创设多层次教学情境 整个教学过程都有一定的阶段性,处于不同的教学阶段,为避免学生兴趣的渐逝,应给予学生相应的刺激,以唤起他们对学习内容的关注,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因而教师应该创设多层次的教学情境。 3.创设问题情境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解于问。因而创设问题情境创设问题情境也是值得我们关注的,其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情境,自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带着问题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创设情境激起学生创作激情 教学不应把学生的视野局限于某种既定的理解,而应将学习的主题和问题置于更宽广的背景下,在更大的空间里提供丰富、生动的学习资源,为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索知识和表达观点提供服务,以此培养学生的感知力、创造力和想象力,这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教师在情境教学中,应利多种教学资源为学生创设有利于他们的创作情境。 二小学英语课堂情景教学模式 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只有当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和渴望,他才愿意学。在教学情景中,使教学过程变得形象、生动、活泼,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乐学、爱学,激发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综合语言的运用能力。比如可以设计一些小朋友自己喜欢的卡通动画,卡通游戏,音乐小场景等具有生活气息的内容,以引起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小学生学的有趣,学的快乐,学的有意义。动形象的动画刺激了学生的感官,诱发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同时也达到了语言综合的运用能力。 2.交流讨论,口语表达 学生在英语学习中无可避免地会受到母语的干扰,出现开口难应用能力差的问题。因此英语课堂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而应营造用英语交流的氛围,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运用英语交际的能力。在具体的会话教学中,不妨先播放示范的音像资料,或以特定的音乐为背景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角色,为进一步的模仿和应用做好铺垫。 3.任务驱动,协作提高 在情境教学中,呈现了大量的语言信息图片,每个学生都有可能学到不同的内容,对同一个主题产生不同的理解。这就要求教师组织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包括教师和学生的互相交流和沟通,协商学习,通过多种方式创造性地组织和交流信息,共同完成一个主题。 ⑴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协作学习。即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协作学习。当个体在学习过程中不能独立完成某一学习任务,如在自学单词和课文对话时,遇到不会读的单词或句子,可以通过合作学习或老师请教。这样,学生通过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借助别人的帮助,利用有效的学习资料,完成了自己的学习任务。 ⑵小组间的协作学习。即小组和小组,小组和教师之间的协作学习。在情景对话的操练过程中,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2至4人组成的小组,大家共同来完成一个主题。创设的情景,每个小组成员扮演一个或两个角色,互相帮助,最后通过小组的协同合作完成情景对话,共同提高英语交际的能力。 通过协作学习,使学生有更多参与交流的机会,促进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良好品质和协作精神,让不同程度的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都有所提高。 4.意义建构,实践运用 练习是反馈教学效果的重要形式,可以说练习的成败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败。练习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操练机会,使他们掌握更多的学习方法,能独立自主地进行学习。在英语课上,教师可以设计出更多新颖的练习,给学生展示更为广阔的练习天地。 比如在训练学生的英语会话能力时,可采用人机会话的形式,“走进England”等等 在检测学生对英语单词、音标及句子的掌握情况时,可根据小学生爱玩的特点,将练习题设计成“上楼梯”、“走迷宫”等游戏或竞赛的形式,并让学生上亲自操作,作出判断或选择。并给予评价或帮助。会话方式大大拓宽了练习的渠道,使教师得以及时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 5.总结评价,增强自信 传统的评价方式是教师先评价,然后将评价的结果反馈给学生,学生完全接受评价结果。这不仅要浪费教师大量的时间,而且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造成学习、评价、反馈、补救各环节的脱节。通过情境教学能改变这一情况。 ⑴学生自评。学生自评是学生在完成学习作品后对自己作品和学习过程的评价活动。学生在自评时,一方面能及时地修改自己的作品,另一方面能主动地通过浏览他人的作品,并将他人的优点结合到自己的作品中。他们主动深入推敲自己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英语表述方法,从而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 ⑵学生互评。学生互评是学生通过选择其他同学的作品进行评价,并把评价结果反馈给这位同学。每个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都不一样,在评价他人作品的过程中,自己可以提高学习能力,培养创造能力。通过学生间的互评,能加深学生对单词句型的熟练运用程度,情景的创设能力也得到发展。 ⑶教师点评。学生练习完成后,教师如果能在课堂上即时点评,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传统的课堂评价中,教师往往受以往的印象评价学生的作品,所举的例子仅限于个别学生的作品。现在教师可以借助于网络,迅速地浏览所有学生的作品,及时发现每位学生的闪光点,以及评价时所需要的多种类型的典型范例,还可通过网络将这些信息反馈给每一位学生,就可以在此基础上从多个角度进行精彩有效的讲评了。 三创设情境的原则 1.情境的创设要尽量激发学生的兴趣,唤取学生的求知欲 兴趣是一个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建立在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情感基础上的。创设情境能给学生提供具体生动的形象场面,能充分调动学生的都种感官,如视觉、听觉等等,把学生的审美体验推向高潮,使他们产生一种渴望学习的冲动,激发求知欲望,从而使他们进入主动学习,积极思维,探索知识的认知活动中去。 2.情境的创设要为完成学习的目标营造良好的氛围 情境的创设不能只图教学气氛的热闹,创设情境的根本目的在于激发兴趣、引发情感,使学生产生完成学习任务的欲望。因此,情境创设不能脱离教学目标,要为教学目标的完成营造良好的氛围。 3.情境创设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 情境创设是教师设计教学活动的第一个内容,也是学生对课件首次介入时的感觉,因此,它的成功与否不仅直接影响到其他教学设计环节的展开,而且还在于引起学生对学习主题的强烈关注,进而产生由于认知上的不满足和欠缺去进行主动地探索。 那么这种情境创设的出发点是什么呢?它应该基于以下两点: 一是对教学内容的把握 二是对学生认知结构的分析。 认知心理学认为,人的认知活动按照一定顺序的阶段发展成为一种结构。插在水中的筷子在孩子看来它是弯的,而在成人看来筷子应是直的,弯曲是光的折射结果。儿童和成人这种对事物的不同认识,是由于他们有着不同的认知结构,因此,要进行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应该对学生的认知结构进行仔细地分析。这种分析不应是抽象的,而应是具体的、多方面的。它包括学生的知觉、记忆、语言、思维、问题解决等过程;还应该包括学生的学习动机、经验、情绪、情感等因素。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去寻找学习主题与学生认知结构的有效结合,用最符合学生认知心理的外部刺激去促进他们对新知识的同化和顺应,完成对新意义的建构。 4.情境创设要尽可能模拟真实情境 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情境创设中,强调创设真实情境,社会文化与自然情境的创设。这是因为真实不仅拥有认知上的价值,更在于真实的情境最接近学生的生活体验,能调动他们全部的感受力和过去生活中得来的经验去探讨与发现问题;而只有在真实情境中所提出的问题也才最具有挑战性与针对性,对问题的解决也更能显出它的价值和现实意义。在某种意义上,这种对情境创设的真实性的程度也决定了学生对学习主题认知和意义建构的程度。在创设情境过程、细节的运用以及问题情境的出现都应力求真切与真实,即使是对一些特殊的内容,也应尽可能地接近真实。 六、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和途径 研究过程中采用的方法主要有: 1.调查法。 2.文献研究法。 3.实践行动法。在实验研究过程中对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采取新措施进行修正和完善,逐步形成较为完善、有效的实施办法。 4.经验总结法。在实验研究过程中注重积累第一手资料,不断进行概括和归纳,最终提炼出切实可行,前瞻有望的研究成果。
小学英语是学生学习英语的起步阶段。刚刚接触这门新课程的小学生都怀有新鲜感、带有好奇心。《英语课程标准》倡导体验、实践、参与、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方法和任务型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那么,教师在课堂上面对活泼好动的小学生以及课本上如此少的语言材料,如何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呢? 通过研究和教学实践,我逐渐体会到,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不应只把孤立的单词、句型灌输给学生,让他们死记硬背,而是能让他们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让他们掌握语言运用的能力。要达到这个目标,教师就要在课堂上积极运用情境创设的手段,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学习的效果。出示同学们熟悉的图片以拉近英语语言与现实生活的距离,让学生体会到英语学习与实际生活没有距离,从而消除心理障碍,积极投入到英语学习。一、什么是情境教学情境是“情”和“境”的统一。情境教学,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理解教材内容,促使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情境教学法之所以受到师生的普遍欢迎,是因为它能创造接近生活的语言情境。正如美国阶梯英语老总所说的:“让孩子们浸泡在英语的氛围中,没有学不好英语的”。二、为什么要运用情境创设进行小学英语教学英语是一种语言,而非一般的知识。脱离了一定的情境,语言就难以恰当地表述,难以发挥其表达进行交际活动的本质作用。英语又不同于汉语,对于刚刚接触它的学生来说,课本上出现的只不过是一个个冰冷的符号。要把课本上的文字转变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教师一定要创设形式多样的情境,在有意义的交际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通过交际活动,教师向学生渗透的是文字所包含的真情和激情,使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才能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唤起他们对于知识的渴求。1.英语教学中的情境创设是小学生心理、认知发展状况的必然要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学艺术就在于设法引起学生的兴味,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的精力去做事体。”针对小学阶段学生听觉灵敏,善于模仿,具体形象思维好、活泼、好动、和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相对较短等特点,教师在英语课堂上应借助多种手段创设直观情境,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在“玩”中“学”,在“学”中“乐”。2.英语教学中的情境创设是提高学生交际能力的有效手段。布鲁姆说过:“成功的外语课堂教学应当在课内创设更多的情境,让学生有机会运用已学到的语言材料。”首先必须明确的是我们学习语言的目的是为了运用语言进行日常的生活交际。交际能力包括了四种语言能力(听、说、读、写),就小学英语教学而言,就是通过听、说、读、写等的训练使学生形成运用英语的能力。其次,我们要明白语言运用能力的习得与教师的课堂教学是分不开的。教师以“情”感染学生,以“境”培养学生,学生才能感受语言的魅力,才会乐学、乐说。学习即生活,我们若能在课堂上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情境,这样培养出的才是懂得生活,懂得交际的社会人。3.英语教学中的情境创设是提高教师能力素质的有效途径。教师在教学中应针对不同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特点进行教学设计,这就是“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情境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它对于学生的重要性得到了很高重视,却往往忽略了它对于另一教学主体教师成长的重要性。教师在教育不同学生、处理不同教学内容的过程中不断积累教学实践,教学相长,能使原有单薄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理论联系实际后的立体认知,这对教师个人来说也是一种提高。三、如何在英语教学中丰富情境创设的手段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千方百计地创设生动、形象、有趣的教学情境、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对连续的教学内容尽量避免采用同一情境创设手段。根据教学实践,我归纳了以下几点。1.可以多利用实物、模型、图片、多媒体等创设直观形象的情境。 如在教授教室里的东西时,我请学生们指着自己身边的东西来一一跟读chair, desk, teacher等单词,利用身边的实物使抽象的声音与形象得到很好的结合。当在教授学生打招呼时,我又利用了多媒体这一资源,用动画生动呈现了“Hello!” “Good morning. How are you?”的场景,来帮助学生理解。在操练阶段,出示了很多学生喜欢的卡通形象,学生在一声声地惊叹中操练了很多遍的“Hello!”,“Good morning. How are you?”。他们总是迫不及待地跟那些人物用学过的语言来打招呼,有效的情境充分地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2.可以利用游戏、角色扮演等创设真实生活情境。 如在教授“What time is it?”这一内容时,我设计了“老狼、老狼几点了”这一儿童常做的游戏。先
一、课堂情境定义及创设有效情境的必要性
教学情境的创设是指在课堂教学环境中作用于学生而引起积极学习情感反应的教学过程。余文森在《有效教学十讲》中提到“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创设教学情境也是教师的一项常规教学工作,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则是教学改革的重要追求。”我们可以看出课堂情景的创设在小学课堂中特别是数学课堂中教学中是十分有必要的。教师通过创设有效的情境可以将学生更好地带入到学习中去。
以学习长方形周长为例,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长方形学具、让学生自由发挥主观能动作用自行选择材料等,通过实际活动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式,这种有效的情境创设能够更好地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
二、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
现在的小学教育已经得到重视,但是师资力量分配不均导致部分农村小学教师的教学能力参差不齐。
首先,教材内容本身抽象难懂,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并且有的老教师一味照本宣科,使课堂十分沉闷,学生的参与度不高,并没有一种活跃、迸发数学思维的课堂情境和氛围,学生更是死气沉沉,不想参与其中。
其次,有些数学教材的内容、情境与农村小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去甚远,学生难以理解。本来小学生的自控能力就较差,如果没有吸引人的教学情境、教学方法,那么学生能做的也就只是表面的听课,而并没有真正用心。长此以往,小学的基础打不好,又何谈以后?
再次,一部分农村小学没有普及多媒体教室,教师对新技术、新媒体的应用不到位,更谈不上利用多媒体进行情境的创设利用。往往出现的是教师在讲台上漫漫而谈,学生在下面随耳一听,没有兴趣支撑的学习是难以实现高效的,甚至是没有效果的。
三、创设有效课堂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创设生活化的情境
结合小学生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尽可能贴近生活,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点,也能更好地参与进来。如教“圆的认识”一课时,教师先可以让学生尽可能地提出生活中有关圆的应用,也就是让学生观察生活、体会生活,明白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力求让学生从教师的情境设置中学习知识,并能够积极动脑、动手、动口参与其中。找到学习的乐趣。
(二)创设有价值的问题情境
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创设情境除了要贴近生活之外也要结合学生的特征,当然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也要注意创设有价值的问题情境而不是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如在学习“按比例分配”相关应用题的时候,教师可以以故事为切入点创设这样的情境:“有一天小山羊和小绵羊给羊妈妈收萝卜,羊妈妈把10筐萝卜按照1:1分给它们,那么每只小羊各分得几筐萝卜?它们分得的萝卜一样多吗?是平均分的吗?第二天,小山羊发现了一个收萝卜的小窍门,当他们再次帮羊妈妈收萝卜,羊妈妈特别高兴,就把10筐萝卜按照7:3分给了小山羊和小绵羊,那么今天小山羊和小绵羊各分得几筐萝卜?是平均分的吗?”教师在学生听故事的'过程中将问题问出来,既能够让学生学会按比例分配是什么,也能够让学生明白平均分配只是按比例分配过程中的一种特殊情况。在大家掌握了按比例分配之后,教师可以适时给大家提出更多类似的问题帮助他们巩固知识。这种有价值的问题情境的设置能够更好地将学生带入到环境中,使学生从创设的情境中学习知识,学会思考。
(三)创设动手操作的情境
现如今市面上各种的模型有很多,教师可以将同学分为五组,分别下发一个模型,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的情境来学习知识。如在“圆的面积”一课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拿到的一片圆形草原的模型来达到教学目的。
1.演示实验
同学们会观察到,大家手里的草原模型上有一头小羊,被一条绳子拴住,以低头吃草的造型出现,这时候教师可以适时提问:这头羊能够吃多大范围的草呢?
2.动手操作
这时候,通常学生是不会说出教师心中的既定答案的,他们的说法往往各种各样,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让大家动手操作,以中心点中心,拉直绳子围绕中心转一圈,这个范围就是小牛可以吃到草的范围,这就是圆的面积,从而知道什么是圆形。什么是圆的面积。
3.游戏
当然,在同学们进行课外活动的时候也可以接入情境,如丢手绢游戏,大家从某一同学开始绕圈跑回这一同学这里,所跑动的路程就是圆的周长。这些游戏更贴近他们生活的情境,往往能够帮助学生们学习知识。
(四)创设室外活动情境
除了室内活动,我们还可以创设室外活动情境,如估计学校围墙面积、计算粉刷材料、测量篮球场面积、在操场上画一个半径3米的大圆等都可以作为我们的创设目标。下面以某小学测量篮球场为例。课外活动时,教师将学生带到篮球场,在中间休息时,向大家提出问题:这个篮球场的面积有多大呢?教师问同学们,同学们可定答不出来,这时候,教师可以让大家去量一量、算一算。同学们提出 “我没带尺子,怎么量啊?”突然,教师让同学们自己想办法,这时一位同学用手量课桌的情景浮现在的脑海里。同学对教师说:“我有办法了!我用手量,我的一拃是10厘米。”于是,同学们张开手掌,弯着腰就量起来。1拃、2拃、3拃……量得手都酸了,抬头一看,一条短边还没有量完。
学生觉得用这种方法不够科学,就站在原地思考起来。对了,学生的身高是80厘米,也可以借用啊!学生找来一根绳子,在和他身高一样长的地方做个记号,又用绳子量起来。最后,学生量出篮球场的长是它身高的30倍,也就是80×30=2400(厘米)=24(米),宽是学生身高的20倍,也就是80×20=1600(厘米)=16(米)。这个篮球场的面积是24×16=384(平方米)。教师听完了学生的汇报,对学生竖起了大拇指。
综上所述,情境的创设在农村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应用的例子有很多,教师只要善于发现这些方法并加以利用,就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也能更好地将知识传授给同学们。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 教育 教学工作,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师始终追求的最理想效果。本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论文,欢迎阅读!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论文篇一 【摘 要】 有效的教学课堂,是数学教师永恒的追求。本文将通过在教学过程中的摸索、实践,以情景创设的有效性,学习过程的有效性,学习方式的有效性来阐述来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情景创设的有效性学习过程的有效性学习方式的有效性 教学是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认知活动,是教师在达成教学目标和满足学生 发展需要方面都很成功的教学行为,是教学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双重表现。现就课堂教学有效性实验研究发表几点初浅的看法: 1有效性教学要注重“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创设数学学习的良好情境, 教育界已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并已形成了一定的理论认识与实践 经验 。新教材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许多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展开的,因此,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数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然而,新课程下的一些数学课,情境只是为创设而创设,只图表面热闹,有的甚至成了“说话课”,夹杂了太多的非数学信息,干扰和弱化了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以及数学思维的发展。实现情境创设的有效性,应注意以下几点: 情境创设应目的明确。每一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任务。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所以,教学中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如果是问题情境,教师提出的问题则要具体、明确,有新意和启发性,不能笼统地提出诸如“你发现了什么”等问题。 情境的内容和形式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年龄特征进行设计。教学情境的形式有很多,如问题情境、 故事 情境、活动情境、实验情境、竞争情境等。情境的创设要遵循不同年龄 儿童 的心理特征和认知 规律,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根据学生身边熟知的事物而设计。对低、中年级的儿童,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情境,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用数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 2有效性教学要注重“学习过程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和谐地发展。因此,数学课堂教学必须由始至终地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数学学习的全过程,做学习的主人。学习过程是否有效,则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 激发兴趣,产生参与动机。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被迫地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尤其是低年级儿童,年龄小,有意注意时间短,持久性差,往往影响到课堂学习效果。为此,教师要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对学习材料感兴趣。 如在教学第一册的求未知数时,我创设了“猜扑克牌”的游戏情境,第一次,我手拿两张扑克牌,让学生猜猜两张牌分别是几?学生兴趣很高,纷纷举手告诉老师他心中的答案。第二次,我告诉他们这两张牌的和是9,这下,举手的学生更多了,而且答案也更加的统一,出现了以下4种情况,A(代表1)与8,2与7,3与6,4与5。第三次,我告诉他们其中的一张牌为2,这时,几乎是全班的小朋友都举手了,而且喊出了答案7。这个情境的设计,不但了解了学生,把握了教学起点,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兴趣参与学习。 适时点拨,指导参与 方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处于成长发展中的小学生,是不成熟的学习主体。由于受年龄、经验、知识、能力的限制,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有限的。因此,应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主动性,在重视让学生学会学习、发展学生学习能力的今天,我们也应重视并充分发挥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点拨者的作用。我们要在学生疑难处、意见分歧处,在知识、方法归纳概括时,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及时加以点拨指导。 如教学《数一数与乘法》,当学生探究出用加法 计算:3+3+3+3+3算法之后我没有直接引出简便算法写成乘法算式,而是让学生利用探究出的方法去解决问题,接着再加以适时引导:“通过计算你发现什么”,“你觉得这样写怎么样”,“要是能简单一些就好了”,通过一个一个的设问、谈话,一步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目标:原始算法“烦”,需要“简化”。 这时再通过动画演示“由繁到简”,使学生对简便写法的印象深刻。教师有效的引导,能确保学生探究活动的质量,使学生的探究活动更有意义,更为有效。 创造空间,让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周玉仁教授曾说过:“要为学生多创造一点思考的情境,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体会成功的愉快。”这些“多一点”告诫教师一定要为学生创造时间、空间,保证学生的参与机会。为此,我在课堂教学中总是开展“说一说”、“摆一摆”、“做一做”、“比一比”、“量一量”、“画一画”、“折一折”、“叠一叠”……对于一个问题爱多问几个“谁还有不同意见或想法?”“谁还能补充?”“再仔细想想还可以怎样做?”等等,尽量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多创造机会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 如教学“生日”,时我设计让学生填生日蜡烛卡片,然后将手中的生日蜡烛卡片交到相对应的春、夏、秋、冬四个小使者手中,再通过数实物(卡片)来完成统计,使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动手动脑,这样既避免了统计过程中的混乱,又保证了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了统计的知识充分体现了教学的有效性。 3有效性教学要注重“学习方式的有效性” 一直以来,学生学习数学主要以接受学习为主,这样学习的结果是学生的 计算能力、解题能力特别强,而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却没有得到培养。为此,《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动手实践、自主探求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实现有效学习。 高度重视探究学习。“探究”作为新课程强调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因具有其激发学习自主学习、体验、发现等优点,已逐渐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并在教学中运用,如教学“量长量”时,主要是指导学生动手操作。为了巧妙地引出测量工具“直尺”,我先让学生选择身边的工具量一量书桌有多长。有的用课本量,有的用铅笔量,还的竟拔掉一根头发量,就在这“热热闹闹”的测量操作中,学生得出结果也不一样,有的说桌子有四本数学书那么长,有的说大约在6枝铅笔那么长,还有的说有22根头发那么长,此时学生的思绪纷繁复杂,对问题疑惑不解;同样的桌子,为什么测量后长度不一样呢?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后,意识到操作时要统一测量工具。在重视探究学习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的是,数学学习不可能也不必要由学生处处去亲自发现和独立探索。让学生运用探究学习方式进行学习,我们更多要考虑的是学习内容是否适合于探究学习,从而确保学习的有效性。 加强小组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我们要努力为学生创造条件,努力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空间。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应注意以下几点:①把握教师定位,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在合作学习之前,教师首先要有估测:提出的问题,有没有合作的必要?如果有,什么时候进行?问题怎么提?大约需要多少时间?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教师该如何点拨、引导?如何把全班教学、小组教学、个人自学这三种教学形式结合起来,做到优势互补?②分工明确,让学生成为小组学习的主人。合作学习是小组成员为了完成共同任务,有着明确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活动。发材料、做实验、记录、发言、 总结 、汇报等等都由不同的学生承担,使每个人在小组学习中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③建立机制,促进合作习惯的养成。我们要有意识地强化“学习小组”的集体荣誉感,让每一个成员感到自己的行为会影响整组的学习结果,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述说,尊重别人的意见,积极参与,学会思考。 不排斥接受学习。我们应该承认,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的 科学,有其特有的结构性特点,有些知识是统一规定的,而不是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能轻易找到答案的。也就是说,这些知识的学习还应以接受学习为主,需要教师的讲解或教师指导下的学习获得,而无探究的必要。如:面积单位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规定,四则运算顺序的规定等等。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学生吸取更多的信息,达到更好的效果。 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始终追求的最理想效果。我们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下,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只有我们不懈地追求我们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会真正全面的提高教学质量,把实施素质 教育落到实处。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论文篇二 教学是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认知活动,是教师在达成教学目标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方面都很成功的教学行为,是教学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双重表现。现就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验研究发表几点初浅的看法: 一、有效教学的内涵 有效教学的“效”含有效果、功效、效果、效能、效率和效益的含义。小学数学教师要发挥所有力量、因素和作用,追求教学效益,所有的教育教学工作都要追求高效。这里的有效指的是高效能,是教师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和发展。就是在单位时间内,教师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学目标。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是衡量教学效益的指标。学生学得好不好是评价教师教学效果的最大指标。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效果,那么教师很辛苦也是没有教学效果的,或者学生学得很辛苦,效果并不理想,这样也是低效甚至无效的教学。 二、注重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新教材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许多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展开的,因此,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数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的教学策略。实现情境创设的有效性,应注意以下几点: 1、情境创设应目的明确。每一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任务。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时数学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所以,教学中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如果是问题情境,教师提出的问题则要具体、明确、有新意和启发性,不能笼统地提出诸如“你发现了什么”等问题。 2、情境的内容和形式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年龄特征进行设计。教学情境的形式有很多,如问题情境、故事情境、活动情境、实验情境、竞争情境等。情境的创设要遵循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根据学生身边熟知的事物而设计。对低、中年级的儿童,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情境;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用数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 三、组织活动教学的有效性 新课改背景下的数学教学是重视数学活动的,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自主性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教师的倾心设计,提高了学生的活动效率,而学生在高度参与中获得体验、理解和认识,在积极活动中求得发展、进步和提高。 1、创造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在活动中活学活用。小学数学教师要注重学生的操作活动,并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活动素材,这样学生就能够在活动中从生动直观的思维转变到抽象理性的思维,学生也在活动中摸索出认识规律。教师是引导者和组织者,设计直观形象中包含抽象概括,和学生一起操作、演说、活动、讨论、思考,带动学生眼、脑、口并用,对数学概念、数学公式、数学规律有本质性的更深刻的认识。 2、组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能力。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时空,给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解决的问题,教师做到收放自如,放得开、放得真,收得实、收得紧。教师组织学生合作、交流、探索,在实践过程中研究探索,得到对数学的理解,在交流中逐步完善自己的认识,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充分发展自己,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作用,也发挥集体学习的优势,让学生在主动实践中获得学习效率的自我提高。 3、数学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地 自我评价 和对他人的评价。教师鼓励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悦纳自我,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让学生在积极的自我评价中对数学学习进行 反思 ,培养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反思、自我成长的才能。而学生积极客观地对他人的评价也是在和他人学习、交流和合作、共进的过程。学生能受到启发,产生思考,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更全面地认识自我、塑造自我。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教育教学工作,我们数学教师要凝心聚力,不断开拓创新,积极行动,在数学课堂上开垦智慧的土地,浇灌智慧的花朵。 四、注重学习方式的有效性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动手实践、自主探求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实现有效学习。 要高度重视探究学习,加强小组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我们要努力为学生创造条件,努力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空间。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应注意以下几点:①把握教师定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合作学习之前,教师首先要有估测:提出的问题,有没有合作的必要?如果有,什么时候进行?问题怎么提?大约需要多少时间?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教师该如何点拨、引导?如何把全班教学、小组教学、个人自学这三种教学形式结合起来,做到优势互补?②分工明确,让学生成为小组学习的主人。合作学习是小组成员为了完成共同任务,有着明确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活动,发材料、做实验、记录、发言、总结、汇报等等都由不同的学生承担,使每个人在小组学习中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③建立机制,促进合作习惯的养成。我们要有意识地强化“学习小组”的集体荣誉感,让每一个成员感到自己的行为会影响整组的学习结果,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述说,尊重别人的意见,积极参与,学会思考。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教育教学工作,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始终追求的最理想效果。我们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下,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只有我们不懈地追求我们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会真正全面地提高教学质量,把实施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论文篇三 摘 要: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我们的数学课堂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让学生得到充分发展,我们必须要构建高效、优质的有效课堂教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教学情境;有效性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新课程改革的新的理念、新教法和学法确实使我们的教师充满激情,学生充满活力,我们的课堂教学也逐步从传统教学模式中走出,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变得更为精彩。但在一些“热闹”的课堂之后,冷静下来,反思我们目前的课堂教学,折射出的是放任与浮躁,多的是形式和无效的教学行为,失去的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直接导致到教学质量的不断下降,特别是数学科的成绩。因此,引起了越来越多老师的反思: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数学堂充满活力?以下,结合本人的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一、注重 教学方法 的有效性 1、创设有效的课堂教学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教学情境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是教师为了支持学生的学习,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的教学环境。创设教学情境,可以增强学习的针对性,有利于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更为有效。而要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本人认为应考虑以下二个方面的因素: (1)用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主动的过程,对学生学习的内因的最好激发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即主要来自学习活动本身的内在动机,就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动机。”因此在创设情境时不能一味追求华丽的画面、动听的音乐、漂亮的动画,更多地应利于新教材本身,激发学生的求知的心理需求,从而引发学生获知解惑的欲望。有这样的一位老师,他上一节有关小数除法计算的课,为了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可谓用心良苦,设计了很精彩、很多过年放烟花的美丽画面。可是学生除了能欣赏到美丽的画面外,一无所获;一片茫然。这样的情境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吗?这种天马行空式的、低效甚至无效的情境还是不要的好。 (2)用情境来接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教学的起点在哪里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关注。准确地把握教学的起点,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是确保情境创设有效性的前提,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者在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中,现有的知识和经验具有重要的作用。如一位老师在教学面积的认识时,首先拿出一张学生写 作文 的纸和一张写生字的纸说:“哪张大些?”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看一看,然后说:“作文纸大些。”接着又问:“作文纸的大,是指它的什么大?”学生异口同声的说:“它的面积大。”这样的情境创设富有数学韵味和思考的价值,更利于促进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迁移,主动进行新知识的建构。 2、注重课堂组织方法的有效性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动手实践、自主探求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实现有效学习。从而实现有效的指导。同时,老师要根据上课的内容;决定主要采取哪种课堂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如:有的课堂需要以老师的启发、实验为主要教学方法,那么就要好好的设计好该怎样启发、怎样做好实验,引导学生发现,总结。我们应该承认,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的科学,有其特有的结构性特点,有些知识是统一规定的,而不是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能轻易找到答案的。也就是说,这些知识的学习还应以接受学习为主,需要教师的讲解或教师指导下的学习获得;实践证明,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学生吸取更多的信息,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注重学法的有效性 学法,就是 学习方法 。老师往往忽视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只顾埋头上课。其实不然,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这才能学好。方法得当,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针对不同的课堂内容,告诉学生该采取什么样的学习方法比较好。学习方法可以是探究性的学习、可以是接受型的学习、模仿的学习等等。从而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其次,教师要做好评价工作。在组织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公正、合理的评价好学生。评价要因人而异,因事而异。评价语言要有鼓励性,有效的评价,会催人上进,有利于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尤其是基础差的学生,教师不失时机的有效评价,能消除他们思想上的惰性,心理得到平衡。同时,这部分学生更需要老师学习方法的指导,教者要做好个别学习方法的指点。学习方法也要因人而异。 三、注重总结的有效性 总结几乎是每节课堂教学都有的,但如何使总结实效、对学生产生效应;却有很大学问。如:有一位老师上完一节课后,问:这一节你们学习了什么?学生就不好回答了。学生就说开了:“我学到怎样跟同学合作。”“我学到了怎样求比例尺”“我学到了怎样遵守课堂纪律”等等。五花八门,可见总结的有效性是多么重要。那么怎样的总结才算有效?总结一个是要点到点子上;二是要根据教学内容科学总结。不能随便问一句完事。总结要让学生对一节课的内容有一个全新的认识,知识得到系统化、归纳化再现。 总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广大教师共同所追求的,我们要从课堂的有效教学出发,从学生的自身发展出发,改变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合理运用和安排各种教学手段与环节,才能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更加赋有实效性,才能焕发出新课程理念在常态下的小学数学课堂的指导作用,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和育人质量,使学生在有效的数学课堂中学到了知识,提高了能力,发展了素质。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知识,基本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关于小学数学的教学,你有什么研究成果呢?本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学优秀论文,欢迎阅读! 小学数学教学优秀论文篇1:浅谈如何上好小学的数学课 数学这门学科,自古以来就被认为为是理性最强的学科,需要聪明的大脑和天赋才能学好的,其实不然,对于天真浪漫的小学生来讲,他们接受各种 文化 知识的能力是等同的,那么如何才能学好数学呢?我认为关键在于如何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分析,不论学生自身的因素还是学校、家庭环境对学生自身兴趣的影响都与教师有直接关系,就像邓小平曾说的:“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同样,能否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关键也是在教师,如何调动学生学数学的积极性呢?教师在学生学习中又处于什么地位呢?下面是本人在教学中的几点浅见: 一、先从本身着手,让学生喜欢上你,从而喜欢上你的课。 作为教者本身来讲,要从各方面来完善自己,比如,师德修养,文体方面等等,让学生从内心尊重你,要和学生结交成各方面的朋友,从而使他们喜欢你的同时,也喜欢你所教的学科。现在很多教师在思考如何让学生学好数学时,经常考虑的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却忽视了自身的素质要求,如果自身不修边幅、口无遮拦的,如何让学生喜欢上你,更不用说喜欢上你的课了。学生一开始就抵触你,即使你再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都只是“剃头担子一头热”。 二、其次先要诱发兴趣,通过游戏性活动,让学生喜欢上你上的数学课。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也是 智力开发 的原动力,“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诱发学生从新课刚开始时就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是至关重要的。愉快的游戏能唤起学生的愉悦感,引起学生的直接兴趣,并由无意注意引导到有意注意,发展间接兴趣。因此,教师导入新课时,根据教学内容,可选择组织学生做数学游戏的 方法 ,让学生人人参加,能很快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在学习100以内二位数加减二位数中,我让一部分学生当作售货员,一部分学生当作买东西的顾客,让他们从实际出发,从一买一卖中得到乐趣,更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知识,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更让学生们懂得了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何乐而不为呢? 三、再次要设计疑点,激发思维火花,“勾引”出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起于思,思起于源”。心理学认为。疑是最容易引起探究反射,思维也就应运而生。例如:我在教学中,经常会问,如果是你,你会怎么样?通过换位思考,改变以前学生被动学习的境况,让学生设身处地的思考问题,让学生产生“疑”。引起思考,是需要学习的开始。疑问使学生萌发出求知的欲望。同学们跃跃欲试,开始了对新知识的探求。 四、通过让学生进行“争吵”,在争论中提出问题,开拓思维能力升华兴趣。 学习数学是一项艰苦而又细致的劳动。学习的直接兴趣不是与生俱有的,而是学生在刻苦学习,认真钻研的学习活动中得到发展升华的。一个懒于学习,不愿思考的学生,是很难对数学产生兴趣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创设条件,让学生有充分施展才能的机会,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大胆发表与教师不同的看法;培养学生善于独立思考的习惯,要求学生遇事要勤于思考,善于思考,丰富想象,开拓思维。这样,对升华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其次,课堂上组织学生讨论是开拓学生思维能力,升华兴趣的一个好办法。因此,教师可采用同桌、小组、全班等讨论形式,组织学生对某一个问题进行开放式的讨论,让学生思维的火花互相触发,交流各自对问题的不同看法,最后由教师进行 总结 概括。利用这个方法的目的是引起更深入地钻研某些问题的更高兴趣。 五、最后通过表扬、鼓励,让学生体验喜悦,延长学习的兴趣。 学生有了兴趣,还要想方设法使兴趣持久。因为小学生的兴趣既不稳定,又不长久。一位心理学家曾说过:“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意念和胜利的欣慰,便会激发追求无休止成功的意念和力量。”这种无休止成功的意念和力量也就是学生兴趣的源泉。对学生来说,老师的一点点鼓励,一次的肯定,一次表扬,都是他成功的标志,他都能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这时学生的兴趣就如同永不枯竭的源泉,就会浓厚、持久。综上所述,是我在教学中的点滴体会。 总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只要我们认真钻研教材,把握学生的学习心态,运用灵活多样的 教学方法 ,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就能激发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教学优秀论文篇2:浅谈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摘要:数学即生活,只有将学生引到生活中去,切实地感受数学的价值,才能使学生真正地理解数学,从而使他们从小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关键词:数学教学 新课标 生活情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开始变得更自由、更灵活,学生也始终在愉快的状态下积极地学习数学,这的确是我们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个可喜变化。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就数学本身来说,是壮丽多彩、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入迷才能叩开思维的大门,智力和能力才能得到发展。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以及主动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从学生已有的生活 经验 出发,挖掘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 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数学语言运用生活化,从生活经验入手,调动课堂气氛。 数学 教育 家斯拖利亚尔曾说过,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同一堂课,不同的教师教出来的学生,接受程度也不一样,这主要取决于教师的语言水平。尤其是数学课堂教学,要学生接受和理解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没有高素质语言艺术的教师是不能胜任的。鉴于此,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兴趣 爱好 、心理特征等个性心理倾向,将数学语言生活化是引导学生理解数学、学习数学的重要手段。如在“利息”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说:“我家里有10000元钱暂时不用,可是现金放在家里不安全,请同学们帮老师想个办法,如何更好地处理这些钱?”学生回答的办法很多,这时再趁机引导学生:“选择储蓄比较安全。在储蓄之前,我还想了解一下关于储蓄的知识,哪位同学能够介绍一下吗?”学生们竞相发言。在充分感知了“储蓄”的益处之后,学生们又主动介绍了“储蓄的相关事项”,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知识,体会到了生活与数学休戚相关。 二、创设课堂教学生活化情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的内容与 儿童 的生活经验越接近时,学生自觉接受知识的程度也就越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情出发设计数学活动,使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生去发现、探索和应用,学生们就会发现原来熟视无睹的事物竟包含着这么丰富的数学知识。例如老师可以把学生春游中的情境拿到教学中来,“同学们去春游,争着要去划船,公园里有7条小船,每船乘6个人,结果还有18个人在岸上等候。”在课上,让学生根据情境自己编题,自己列式解题。这样,不但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变成了来自生活的、生动的数学问题,还促使学生能够主动投入、积极探究。 三、数学问题生活化,感受数学价值 数学教材呈现给学生的大多是抽象化、理性化、标准化的数学模型,教师如果能将这些抽象的知识和生活情景联系起来,引导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产生的生活背景,学生就会感到许多数学问题其实就是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这样,不仅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还使他们切实地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原型,让学生真正理解了数学,感受到现实生活是一个充满数学的世界,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例如教学《植树问题》一课,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马路边植树、小朋友排队、路灯等一些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体会间隔的含义。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的探究欲,而且使他们体会到只要用数学眼光留心观察广阔的生活情境,就能发现在平常事件中蕴含着的数学规律。教学时,让学生为自己的校园设计植树方案,可以进一步帮助学生体会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事情都有与植树问题相同的数量关系,感悟数学建模的重要意 四、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知识,基本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教师要教会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使他们能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学过了“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有关知识后,让学生去计算教室的空间大小、学校喷水池的容积、为家庭的装潢设计一个购物计划;又如学过“人民币”后,可指导学生到超市购物等。 总之,数学即生活,只有将学生引到生活中去,切实地感受数学的价值,才能使他们真正地理解数学,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小学数学教学优秀论文篇3:如何提高课堂的有效性思维 有效的课堂教学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认知和情感上均有所发展。从事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对于其有效性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重视情境创设充分调动学生有效的学习情感 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调动有效的学习情感,对于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至关重要。调动有效的学习情感,既能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又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情境创设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情境创设应目的明确 每一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任务。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所以,教学中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如果是问题情境, 提出的问题则要具体、明确,有新意和启发性,不能笼统地提出诸如“你发现了什么”等问题。? 2.教学情境应具有一定的时代气息 作为教师,应该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在当今的信息社会里,学生可以通过多种 渠道 获得大量信息,教师创设的情境也应具有一种时代气息,让他们学会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发展。如教学《百分数的应用》, 创设了中国北京申奥成功的情境:出示第二轮得票统计图(北京56票,多伦多22票,巴黎18票,伊斯坦布尔9票)请学生根据统计图用学的百分数知识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3.情境的内容和形式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年龄特征进行设计? 教学情境的形式有很多,如问题情境、 故事 情境、活动情境、实验情境、竞争情境等。情境的创设要遵循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而设计。对低、中高年级的儿童,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情境,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用数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 二、深钻教材,确保知识的有效性。 知识的有效性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对学生而言,教学知识的有效是指新观点、新材料,他们不知不懂的,学后奏效的内容。教学内容是否有效和知识的属性以及学生的状态有关。第一,学生的知识增长取决于有效知识量。教学中学生知识的增长是教学成败的关键。第二,学生的智慧发展取决于有效知识量。发展是教学的主要任务,知识不是智慧,知识的迁移才是智慧。在个体的知识总量中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具有同样的迁移性,而是其中内化的、熟练的知识才是可以随时提取,灵活运用,这一部分知识称为个体知识总量中的有效知识,是智慧的象征。第三,学生的思想提高取决于有效知识量。这种知识是指教学中学生获得的、融会贯通深思熟虑的、实在有益的内容,即有效知识。第四,教学的心理效应取决于有效知识量。通过对知识的获取产生愉悦的心理效应,才能成为活动的原动力和催化剂。 三、探究有效的学习过程。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和谐地发展。学习过程是否有效,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处于成长发展中的小学生,是不成熟的学习主体。由于受年龄、经验、知识、能力的限制,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因此,只有发挥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点拔者的作用,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让学生学会学习。尤其在学生疑难处、意见分歧处,或在知识、方法归纳概括时,更要及时加以点拔指导。有效的学习过程还可以通过游戏实施。小学生注意的特点是无意占优势,尤其是低年级往往表现出学前儿童所具有的那种对游戏的兴趣和足劲要求,他们能一连几小时地玩,却不能长时间地一动不动地坐在一个地方。新课程要求“面向每一个学生,特别是有差异的学生”。因此针对差异性,可以实施分层教学策略,最大限度地利用学生的潜能实施教学过程分层,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展示学生个性,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使数学课堂教学真实有效。 四、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 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条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使学生从中感悟到数学的乐趣,产生学习的需要,激发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有效地参与学习。在创设生活教学情境时,一要选取现实的生活情境。教师可直接选取教材中提供的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进行加工或自己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素材作为课堂情境。二要构建开放的生活情境。教师要对课内知识进行延伸与拓展,将抽象知识学习过程转变为实践性、开放性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大胆提出猜想,不断形成、积累、拓展新的数学生活经验。要创设多元的生活情境。 可以通过对学生生活及兴趣的了解,对教学内容进行二次加工和整合,再次创设生活情境。真正实现课的导入“生活化”——教学的导入仿佛是优美乐章的“序曲”;例题教学“生活化”——例题教学是优美乐章的主旋律;知识运用“生活化”——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仿佛是动听的“交响乐”。 生产和生活实际是数学的渊源和归宿,其间大量的素材可以成为数学课堂中学生应用的材料。 要做有心人,不断为学生提供生活素材,让生活走进课堂。真正让文本的“静态”数学变成生活的“动态”数学。要让学生觉得数学不是白学的,学了即可用得上,是实实在在的。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 五、注重教学 反思 ,促进课堂教学质量 记得有人说过“教无定法,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因为我们的教师不是圣人,一堂课不会十全十美。所以我们自己每上一节课,都要进行深入的剖析、反思,对每一个教学环节预设与实际吻合、学生学习状况、 调控状况、课堂生成状况等方面认真进行总结,找出有规律的东西,在不断“反思”中学习。我们反思的主要内容有:思考过程、解题思路、分析过程、运算过程、语言的表述、教学的思想方法进行反思等。以促进课堂教学质量,教学效果也一定会更好。 教学作为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认知活动,其有效性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无论课程改革到哪一步,“有效的课堂”是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