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 三叉神经痛论文研究

三叉神经痛论文研究

发布时间:

三叉神经痛论文研究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西医 三叉神经痛的诊断 病史及症状 体检发现 辅助检查 鉴别 三叉神经痛的治疗 药物治疗 封闭疗法 手术治疗 4 中医 古人对三叉神经痛的论述 中医治疗三叉神经痛现代研究 三叉神经痛的病因病机 三叉神经痛的治疗 疗效标准 辨证治疗 风寒外袭 症状 方药治疗 推拿治疗 胃火上攻 症状 方药治疗 肝火上炎 症状 方药治疗 痰瘀阻络 症状 方药治疗 单方验方 中医治疗三叉神经痛用药规律 针灸治疗 体针 穴住注射 电针 耳针法 推拿治疗 其他措施 医案 三叉神经痛患者日常保健 5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穴位 2 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中成药 3 三叉神经痛相关药物 1 拼音 sān chā shén jīng tòng 2 英文参考 epileptiform neuralgia face ague forthegillFothergill’s neuralgia prosopalgia tic douloureux TN tortua facies trifacial neuralgia trigeminal neuralgia trismus dolorificus 3 西医 三叉神经痛系叁叉神经分布区内反复发作阵发性剧痛的一种疾病,原因不明,也可继发于其他疾病。以中老年人多见。临床表现多见于一侧面部,剧痛往往骤然发作,持续数秒在1~2分钟,重者可出现面部抽搐。多在40岁以后发病。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病因至今不明,现代西医学亦缺乏有效而又无副作用的疗法。 三叉神经痛的诊断 病史及症状 常无预兆骤然出现的闪电式、短暂而剧烈的疼痛。如电灼样、针刺样、刀割样或撕裂样剧痛。病人常以手掌或毛巾紧按病侧面部或用力磨擦面部,以期减轻疼痛。严重者伴有面部肌肉反射性抽搐,口角牵向一侧,并有面部发红、结合膜充血、流泪、流涎等症状,又称"痛性抽搐"。每次发作仅持续数秒到12分钟即骤然停止.间歇期一切如常,发作频度可数日一次,或数分钟一次。 体检发现 神经系统检查多无阳性体征,但可有以下发现:1.板击点:病人面部叁叉神经分布范围的某个区域内特别敏感,稍加触发即可引起疼痛发作,以上下唇、鼻翼、颊部等常见,故称此区域为"板击点"。 2.病人因痛而不洗脸、刷牙、进食,致面部、口腔卫生极差,精神抑郁、情绪消极。 3.由于痛时经常磨擦面部皮肤致患侧面部皮肤粗糙,眉毛稀少或缺如。初起病人多疑为牙痛而误拔牙齿。 辅助检查 原发性叁叉神经痛辅助检查多无异常,继发性叁叉神经痛、腰穿CSF可有异常,必要时内听道X线摄片,头颅CT或MRI检查。 鉴别 三叉神经痛常需与三叉神经炎、牙痛、舌咽神经痛等相鉴别。 三叉神经痛的治疗 药物治疗 原发性叁叉神经痛用卡马西平或得力多100mg 3/d次,苯妥英钠100mg 3d/次。中药七叶莲片,每次4片, 3/d次。继发性叁叉神经痛应积极治疗原发病。 封闭疗法 5%石碳酸、95%酒精等注射于叁叉神经半月节或分枝处以阻断其神经传导获得止痛效果。 手术治疗 分为 ①周围支切断术; ②叁叉神经感觉根部分切断术; ③叁叉神经脊髓束切断术; ④叁叉神经减压术。用于经保守治疗无效者可采取手术治疗。 4 中医 古人对三叉神经痛的论述 中医学无相类似病名,一般将其归属于“偏头痛”、“面痛”等范畴。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类似本病的记载,如《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篇提到颔痛、颊痛、目外眦痛;《黄帝内经素问·缪刺论》有“齿唇寒痛”之症等。后世医家对本病的征候特点有较细致的描绘和较深入的认识。如《医林绳墨》谓:“亦有浮游之火,上攻头目或齿异不定而作痛者。”阐述了其病机与症状。《张氏医通》中云:“面痛……不能开口言语,手触之即痛。”《证治准绳》还进一步加以分类曰:“面痛……暴痛多实,久痛多虚。”《医学纲目》和《普济本事方》尚有面痛治验的记述,以上表明我国古代医家对本病的证治已积累了一定经验。 中医治疗三叉神经痛现代研究 现代首篇以针灸治疗本病的报道见于1955年,而用中医中药证治的临床文章则迟至60年代中期才出现。自70年代起,开始有较大样本的观察资料公诸于世,对一些有效的中草药如七叶莲等进行了一系列发掘研究。取得明显进展是在80年代,这一时期所发表的有关论文达70余篇,为六、七十年代总数的10倍以上。通过大量实践,对本病的病因病机的认识逐渐趋于一致。在治疗上,创制新方,改进剂型,产生了不少重复性强的有效专方,发现了活血化瘀之法对本病的作用,如活血与祛风并用,或突出活血,或加虫类药逐瘀,往往可以明显提高疗效。值得一提的是针灸治疗,近十余年来,随着穴位刺激方法的不断增多和对针刺部位的反复探寻、筛选,其有效率亦获得迅速提高。目前,还有一些单位重视中西药物协同增效途径的探索。 从已收集到的文献统计,中医药和针灸治疗本病的有效率在90%左有。 三叉神经痛的病因病机 三叉神经痛的病因,目前比较一致的认识为:一是外感风寒或风热,二是内伤七情、饮食或劳倦。其病机可归纳如下: 风寒外袭 风寒侵犯阳明,风阳升发,易犯头面,而寒为阴邪,其性凝滞,致血脉收引,气血闭塞,而产生疼痛。 胃热上攻 过食炙赙辛热之物,胃热偏盛,或外感风热,邪热犯胃,胃火熏蒸,循经上攻头面。 肝火上炎 多因内伤七情,肝气郁结,郁而化火;或因肾阴不足,水不涵木,阴虚阳亢,肝胆之火升腾。肝火循胃络上扰面颊而发病。 痰瘀阻络 多因病程长久,脾虚运化失常,痰浊内盛,阻塞脉络;或久病入络人血,瘀血内阻,络脉不通,不通则痛。 三叉神经痛的治疗 疗效标准 目前对三叉神经痛的疗效分级尚不一致,有分三级,有分四级。且本病可以出现较长的缓解期,故应包含一定随访期。据多数医家的意见,综合如下: 缓解:痛止,诸症消失,随访半年以上未见复发者。 显效:痛止,诸症基本消失,随访时间不足半年,或在3~6个月内复发,但症状较前轻,再治仍有效者。 有效:疼痛减轻,发作间歇期明显延长,症状改善者。 无效:疼痛程度及发作次数减轻不明显或症状无改善者。 辨证治疗 《证治汇补·面痛》:“面痛皆属于热,但暴病多实,久病多虚。饮食妨碍,皆因膏粱风毒;食卧少安,无非胃虚有火。” 《张氏医通·诸痛门》:“面为阳明部分,而阳维起于诸阳之会,皆在于面,故面痛皆因于火,而有虚实之殊。” 实火者治宜清热解毒,用犀角升麻汤等方。 老人过劳,饥则面痛,用补中益气加芩、栀、连翘、鼠粘、黑参。 郁结积成胃热,而致面痛,用越鞠丸加山栀、连翘、贝母、橘红之类。 风寒外袭 症状 常因冷天或感风寒而发作或加重,痛时面肌有紧缩感,呈阵发性短暂抽搐样剧痛,局部喜热敷,口不渴。舌苔薄白或白滑,脉浮紧或沉迟。 疼痛呈阵发性抽动样痛,痛势剧烈,遇冷加重,得热则舒,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1]。 方药治疗 治法:祛风散寒,温经止痛。 处方:川芎、白芷各30克,制川乌、藁本各9克,细辛3克,荜拨12克,甘草6克。 加减:疼痛剧烈加麻黄、制附子;久治不愈,配合外治,其法为:细辛10克,胡椒或川椒10克,干姜6克,白酒15~30毫升,加水适量,置于锅内煎煮,煮沸后用一喇叭形纸筒,一端罩在药锅上,另一端对准鼻孔,令病人吸入药气,每日2次,每次10分钟。 常用成方:川芎荼调散、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等。 推拿治疗 选穴:太阳、头维、上关、下关、翳风、颊车、听宫、听会、耳门、颧髎、睛明、四白、外关、合谷[1]。 操作方法:患者仰卧位或坐位。医者以一指禅推法从太阳至头维、从太阳到上关和下关,往返6~8遍。以一指禅推法沿眼眶做“8”字型操作,往返5~6遍。指按揉翳风、颊车、下关、听宫、听会、耳门、太阳、颧髎、睛明、四白,每穴1分钟。用扫散法在颞部胆经循行路线,自前上方向后下方操作,两侧交替进行,各做30次左右。用大鱼际揉法在颜面部应用约3分钟。用点法、指揉法在触发点上施用1分钟左右,刺激要强。拿外关、拿合谷,每穴约1分钟,用力以酸胀为度。[1] 胃火上攻 症状 面颊呈阵发性剧痛。遇热诱发,痛如火燎肉裂,龈肿口臭,烦躁不安,口渴喜饮,大便干结,小便赤黄,或有胃脘隐痛。舌质红,苔黄厚或腻,脉滑数。 方药治疗 治法:清胃泻火祛痛。 处方:川芎10克,生大黄12克(后下),芒硝10克(分冲),板蓝根10克,银花10克,枳壳10克,僵蚕6克,全蝎粉3克(分冲)。 加减:火烙样痛加石膏、黄芩;第一、二支痛为主加葛根,第三支痛为主加升麻、丹皮。 常用成方:清胃散、白虎汤合泻心汤。 肝火上炎 症状 患侧频发电击样疼痛,痛时面红目赤,烦躁易怒,怒则发作,胁肋作胀,口苦咽干,舌质红,苔黄腻,脉沉弦。如为虚火上炎,则抽搐剧痛,午后加重,颧红烦热,失眠健忘。舌红少苔,脉细弦数。 方药治疗 治法:泻肝降火止痛。 处方:川芎30克,龙胆草15克,生地10克,当归、白芍、丹参各12克,黄芩、白芷、全蝎、蝉蜕、地龙各9克。 加减:便秘加大黄;血压高加钩藤、夏枯草;阴虚加女贞子、石决明、知母。 常用成方:清肝散加减。 痰瘀阻络 症状 经久不愈,时作时止,剧痛时如锥刺刀割;如为痰阻,胸睦满闷,呕吐痰涎,便溏面晦,舌质暗淡,苔滑腻,脉沉滑;如为血瘀,痛处固定不移,午后加剧,舌质偏暗,或见瘀斑瘀点,脉细涩。 方药治疗 治法:化痰祛瘀通络。 处方:川芎、羌活、僵蚕、秦艽各10克,细辛5克,鸡血藤30克,蜈蚣2条,全蝎、甘草各6克,桃仁9克,红花10克,姜半厦6克,胆南星5克。 加减:瘀重加赤芍、丹参;寒重加制川乌。 常用成方:血府逐瘀汤加减。 疗效:上述四型,按以上方药共治疗456例,缓解及显效220例,有效156例,无效80例,总有效率为% 单方验方 ①七叶莲制剂 组成:以七叶莲配制成注射液(每安瓿2毫升9相当于原生药5~10克)或片剂(每片含干浸膏0.4克,相当于生药5克)。 用法:肌肉注射,每次2~4毫升,每日1~2次;口服片剂,每次3片,每日4次。 疗效:共观察82例,缓解2例,显效30例,有效29例9无效21例,总有效率为%。 ②桑椹煎剂 组成:桑椹子150克。 用法:将桑椹子清洗后水煎,分3次口服。 疗效:以本药治疗6例,疗效颇好。适用于阴虚内热者。 ③蓝根僵蚕丸 组成:板蓝根60克,僵蚕60克。 用法:将二药共为细末,水泛为丸,梧桐子大,每瓶装60克。日服2次,每服10克。温开水送服。 疗效:以本方治疗4例,均有效。适于风热外袭所致者。 ④川芎止痛汤 组成:川芎20~30克,荆芥、防风、全蝎各10~12克,地龙15~25克,细辛3~6克。 加减:寒重加炙附子(先煎1小时至无辣味,再纳人余药)、荜拨;热重加生石膏、黄芩、黄连;瘀重加赤芍、丹参、五灵脂;阴虚加生地、天麻、龟版、黄柏、知母。 用法:每日1剂,水煎,重者每日2剂。 疗效:共治86例,缓解44例,显效32例,有效6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 ⑤止痛汤 组成:生地30克,玄参20克,生石膏(打碎先煎)30克,细辛3克,没药15克,麦冬15克,牛膝6克,白芷10克,当归10克,川芎12克。 加减:寒重加赤芍、红花;便秘加大黄或火麻仁;痛剧加珍珠母;反射性抽搐加钩藤、蜈蚣。 用法:每日1剂,水煎,剧痛可日服2剂,分4次服。 疗效:共治疗56例,缓解15例,显效32例,有效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 ⑥三叉Ⅰ号片 组成:川芎、桃仁、红花、蔓荆子各9克,菊花、地龙、白芍各12克,细辛9克。 用法:先将细辛、菊花提取挥发油备用,再将已提过挥发油的细辛、菊花同余药(白芍用半量)煎制成膏状,加等量的95%乙醇过滤,再浓缩至膏状,再以半量白芍细粉与煎膏制成颗粒,喷入挥发油,加润滑剂压片。每片重克(含生药克)。每次服8片,每日3次。大剂量,每次可服16~20片。 疗效:共治疗100例,缓解18例,显效22例,有效23例,无效37例,总有效率为63%。 ⑦颅痛宁 组成:川芎2份,荜拨1份。 用法:上药用水醇法提取,制成注射液,每毫升含生药2克。每次肌肉注射4毫升,每日3次,缓解后减半量。 疗效:共治疗82例,显效52例,有效24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与西药治疗相比,发现本法疗效较佳。 ⑦龙蝎饼 组成:地龙5克,全蝎20个,路路通10克,生南星、生半夏、白附子各50克,细辛5克。 用法:上药共为细末,加一半面粉,用酒调成饼,摊贴太阳穴,以敷料固定,每天1次。 疗效:以上法治疗45例,显效42例,有效3例,总有效率为100%。 中医治疗三叉神经痛用药规律 通过大量临床实践,本病治疗用药己取得一定经验。现将所收集的观察人数在30例以上的18首专方归纳统计,其用药情况娜下表 应用频度(例) 报道文献(篇) 药 物 ≥300 8~10 川芎、细辛。 5~7 防风、全蝎、地龙。 100~299 3~6 石膏、羌活、白芷、当归、白芍、白僵蚕、蔓荆子。 2 生地、玄参、麦冬、牛膝、红花、荜拨、桃仁、生半夏、川乌。 30~99 2~3 蜈蚣、赤芍、陈皮、附子。 1 知母、路路通、独活、黄芩、苍术、黄芪、夏枯草、熟地、甘草、木瓜。 上表表明,诸药中以川芎、细辛两药的使用频度最高。在药理上,川芎有解痉镇静扩张血管的作用,能行气开郁,活血止痛;细辛亦有明显的镇静镇痛、局部麻醉作用,能祛风散寒,温经止痛。故成为三叉神经痛治疗的首选药物。其次是散风胜湿解痉之防风和搜风逐瘀之全蝎、地龙等。这是由于本病病程多久长,久病必瘀。在王清任头痛从瘀血证治经验的启示下,联系“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理论,在临床上活血逐瘀药和治风药同时并用,故这两类药物在本病治疗中有相当大的比重。 针灸治疗 体针 取穴:主穴:鱼腰、四白、下关。配穴:夹承浆。夹承浆穴位置:前正中线左右各旁开厘米,口角下一横指凹陷处。 操作: Ⅰ支痛,取鱼腰。从鱼腰斜向下方刺人~寸,待有触电感传至眼及前额时,提插20~50次。 Ⅱ支痛,取四白。从四白斜向上方约45度角进针,刺人~寸,待有触电样针感传至上唇与上牙等处时,反复提插20~50下。四白穴用1~寸26号毫针,斜向上方45°角刺入~寸,待有触电样针感传至上唇与上牙等处,提插20~50次[2]。 Ⅱ与Ⅲ支或Ⅲ支痛,取下关。针法:直刺进针1.5寸深左右,当有触电样针感传至舌或下颔等处时,提插20~50次。下关穴用2寸26号毫针,向对侧下颌角方向刺入,当触电样针感传至患侧下颌时,提插20~50次[2]。 效果不显加取夹承浆。针法:从夹承浆斜向前下方约30度角进针,刺入寸左右,待有触电样针感传至下唇时,提插20~50次。均针患侧,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症情重者每日1次。夹承浆用1~寸26号毫针,斜向前下方约300角刺入寸左右,待有触电样针感传至下唇时,提插20~30次[2]。 疗效:共治疗1000例,痛止率%,显效率%,总有效率为%。其中540例,随访半年至5年,复发率为%。 穴住注射 取穴:主穴:阿是穴;配穴:Ⅰ支痛加鱼腰、阳白;Ⅱ支痛加四白、迎香、翳风;Ⅲ支痛加地仓、颊车、迎香。 阿是穴位置:扳机点。 操作:用654-2注射液或注射用水。每次取阿是穴及2~3个配穴。以4号针头刺入皮内,注人毫升注射用水或5~10毫克654-2注射液。每日1次,发作不频繁者,隔日1次。 疗效:共治疗89例,总有效率为96%~100%。 电针 取穴:主穴:Ⅰ支痛:鱼腰,Ⅱ支痛:四白、下关,Ⅲ支痛:地仓;配穴:阳白、水沟、承浆、迎香。 操作:据疼痛之神经支选穴,加取1~2个配穴,均取患侧。针刺得气后,接通G6805电针仪,采用可调波,频率150~600次/分,强度以病人耐受为度。留针通电10~20分钟。留针期间,根据病人感应,略增大电流量1~2次。每日治疗1次,重者每日2次。 疗效:共治疗126例,总有效率为%~%。 耳针法 选穴 肝阳 神门 面颊 颌 胃 肾 方法 每次选2~3穴,毫针刺,每日1次,每次留针30min;亦可揿针埋藏或王不留行籽贴压。 推拿治疗 以下方法对骤然发作、没有先兆、多为一侧者有效[3]: ①用双手食指轻轻按揉四白1分钟。 ②用食指指腹轻轻按压颧髎1~3分钟。 ③用双手食指指腹按揉下关1分钟,力度适中。 ④用双手食指同时按压翳风1分钟。 其他措施 疼痛剧烈者,可适当配合某些止痛镇静的西药(痛痉宁、苯妥英钠等)。久治无效者,可试用纯酒精注于疼痛的神经支或其分支上,但本法有一定并发症。对顽固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医案 患者,女,48岁。右侧面部疼痛突然发作,以眼部、上颌部为甚,呈针刺样疼痛,持续数秒至2分钟,发作次数不定,间歇期无症状。舌质红,苔白腻,脉弦紧。以上法治疗8次,疼痛明显减轻。再治疗2次,休息6天,又继续1个疗程,疼痛消失,无面部不适感。嘱其适当活动,调节自己情绪。随访半年未复发。 黄丈东医案: 史××,女,38岁。初诊日期为964年1月24日。患者自1961年起左侧面部及头部剧烈疼痛,类似触电。经中西药治疗3年,未见显效。最近一月发作尤甚,头面剧痛并引起呕吐。曾流产5次,失血较多。夜寐不安,舌尖红,苔根厚腻,脉细。治拟养血柔肝,和络熄风。 处方:煨天麻3克,钩藤12克(后下),生石决15克,丹皮4,5克,赤芍9克,丹参9克,炙甘草3克,陈木瓜克,忍冬藤12克,制胆星9克,茯神9克。 2月21日二诊,前方服后症减,近日头痛较轻,夜寐尚安,胃痛时作。舌尖红刺,苔薄白,脉细弦。再拟平肝理气,佐化痰瘀。 处方:石决明15克,白蒺藜9克,桑寄生9克,钩藤9克(后下),陈胆星6克,赤芍9克,丹参9克,木瓜克,云苓9克,炙甘草克。之后,以前法出人加减。 3月13日五诊。头痛已减,胃中不舒,经脉窜痛,肝胃不和,肝火易动,舌尖红,苔薄黄,脉细弦。再予清肝调气,和胃畅中之法。 处方:白蒺藜9克,蔓荆子9克,生石决18克,稆豆衣6克,甘菊花9克,陈皮克,香附9克,赤芍9克,木瓜克,嫩桑枝30克,面部抽痛消失,再以丸药调理而愈。 按:本例头面疼痛已有3年病史,痛势剧烈,引起呕吐。5次流产,失血过多,以致阴血不足。风阳扶痰瘀上扰,导致头面疼痛时作,乃本虚标实之症。各诊选用天麻、钩藤、石决明等以平肝熄风,丹参、赤芍、木瓜等化瘀通络。最后以丸药调理,三年宿恙,得以治愈。 人体体表面积计算器 BMI指数计算及评价 女性安全期计算器 预产期计算器 孕期体重增长正常值 孕期用药安全性分级(FDA) 五行八字 成人血压评价 体温水平评价 糖尿病饮食建议 临床生化常用单位换算 基础代谢率计算 补钠计算器 补铁计算器 处方常用拉丁文缩写速查 药代动力学常用符号速查 有效血浆渗透压计算器 乙醇摄入量计算器 医学百科,马上计算! 三叉神经痛患者日常保健 (1)嘱患者慎起居,避风寒,以防御外邪侵袭[1]。 (2)适当参加锻炼,以增强体质,避免吃辛辣等刺激性食物[1]。

微球囊压迫治疗三叉神经痛时的三叉神经抑制反应中华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2004,(3)9:110-111微球囊压迫治疗三叉神经痛中华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2002,(12)7球囊压迫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分析中华中西医杂志, 2004(13)5:1256-1257PMC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常见临床并发症探讨中华实用医药杂志,2004(14)4:1280-1281微球囊压迫治疗三叉神经痛的常见并发症分析中华临床医药卫生杂志, 2004(3)3:1245-1246球囊压迫治疗三叉神经痛临床体会21世纪神经外科研讨会三叉神经痛的微球囊压迫治疗东北三省首届神经介入治疗研讨会球囊压迫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分析中华中西医杂志,2004年第(5)13:1256-1257球囊形状在介入治疗三叉神经痛中的意义分析中华中西医杂志,2004年第(5)15:1573-1574经静脉入路治疗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的初步体会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05(21)3:155三叉神经痛的微球囊压迫治疗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2005(5):230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疗效观察 (附204例分析)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07年9月12卷9期选择性周围神经部分切断术治疗脑瘫性肢体痉挛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7年23卷12期学习工作经历1995年9月毕业于大连医科大学,获本科学历.

清华大学玉泉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陈琳-三叉神经痛该如何治疗?

三叉神经痛毕业论文

1.中医学的知识本体解析及启示 2.医药认知模式创新与中医学发展 3.气候因素对中医学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4.师承教育在中医学发展中的作用探讨 5.论中西医学的差异与中医学的发展 6.中医学在当代发展的思考 7.浅谈中医学中的全科医学观念 8.病机的主体地位及其构建过程是中医学的核心内涵 9.创新辨证论治 发展现代中医学——对现代中医学辨证论治体系的再思考 10.实施中医学专业认证 推动专业建设与发展 11.中医学相关的道、阴阳、五行学说的共性、进步和局限浅析 12.生存·发展·创新——对20世纪中医学发展道路的反思 13.西医院校护理专业《中医学》教学探讨 14.转化医学在中医学的应用探讨 15.论中医学的优势与特色 16.情景教学在中医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17.中医学与取象比类 18.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优先出 19.试论中医学的构建与发展 20.中医学的科学性与现代化 21.循证医学时代中医学如何发展 22.关于中医学的几点哲学思考——兼与西医学比较 23.明代中医学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概述 24.中医学证候量化诊断研究现状与思考 25.“体质”是系统生物学与中医学的最佳结合点 26.从中医学传统的文化特点探讨中医教育模式 教学法在中医学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优 28.论中医学的生态化建构原理 29.建立符合中医学自身发展规律的临床疗效评价体系 30.论中医学的文化内涵及其价值 31.对中医学专业认证实践的认识与体会 32.转化中医学:一种沟通中医基础与临床的研究策略 33.科学基金促进我国中医学事业的发展——近1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中医学项目统计分析 34.浅谈中医学对衰老的认识 35.试论中医学的科学性与当前学科地位 36.论中医学的思维方式 37.中医学视角下城市物质空间的生命要素探析 38.探索中医复杂性之路——浅谈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在中医学发展中的作用 39.考探中医学导引术的历史内容与现代进展 40.中医学基础理论的继承和创新思路 41.交融渗透 相得益彰——论中医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互动关系 42.关于中医学学科建设的医史学思考 43.中医学“卓越医生”胜任力特征模型的构建 44.中医学的科学定位 45.中医学教育开展PBL教学之短长 46.重构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医学二次革命、四次浪潮的先导工程 47.初议中医学是复杂性科学——中医标准化预备研究之二 48.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与其现代化刍议 49.再论中医学的双重属性 50.从中医思维方式探讨中医学的发展 51.论模糊数学与中医学 52.复杂网络理论及其在中医学研究中的应用 53.我国中医学期刊引用网络分析——基于CMSCI(2004-2012)年度数据 54.中医学的特点、特色和优势 55.中医学为何要现代化——中医学现代化再拷问 56.中医学与复杂性科学 57.试论中医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58.客观唯心思辨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石——重新认识中医学的“阴阳五行” 59.从地方性知识的视域看中医学 60.瑜伽与中医学探究 61.学科交叉研究领域知识源流可视化分析——以我国中医学学科交叉领域为例 62.中医学的科学定位——科学、哲学、人、中医、名实 发表中医学相关论文的趋势分析 64.量子中医学、中医学、西医学的异同 65.调治亚健康状态是中医学在21世纪对人类的新贡献 66.红外热成像技术在中医学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67.中医学理论体系框架结构之研讨 68.人文属性是中医学的最大特色 69.取象比类——中医学隐喻形成的过程与方法 70.专业兴趣与培养潜质在自主招生中的意义研究——以中医学专业为例 71.中医学现代传承的战略思考和建议 72.中医学:健康时代及其顶层设计 73.论中医学是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完美统一 74.我国中医学学科交叉领域研究热点可视化分析 75.论中医学、中医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76.基于CSCD统计的2015年中医学研究述评 77.发展中医学的战略思路 78.本刊对论文中医学伦理学及知情同意的说明 79.浅谈医学论文中医学名词的规范用法 80.中医学学术争鸣论文的审读与修改 81.医学中医学名词的统一及用语规范 82.护理论文中医学名词的规范使用 83.谈中医学研究生教学改革之思路——我校十年来中医内科学研究生 84.医学论文中医学名词的规范使用 85.探讨病案专业论文中医学名词的规范应用 86.中医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全过程管理机制的运行探索 87.谈中医学论文中关于引用古代文献记载问题 88.探讨病案专业论文中医学名词的规范应用 89.重视医学论文中医学术语的规范化 90.中医学五年制本科毕业论文指导体会 91.从管理干预谈中医学 92.中医学期刊论文语句字数分析 93.中医学期刊论文作者数分析 94.中医学博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95.中医学专业研究生学位论文形成过程客观影响因素的探讨 96.中医学博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的管理干预研究 97.中医学期刊临床论文的审读评价 98.中医学期刊论文引文分析 99.中医学本科毕业论文相关问题的分析与思考 发表中医学相关论文的趋势分析(来源:学术堂)

中医学毕业论文可以写综述类或者医学实验类的文章。开始也不会弄,还好关键时刻寝室同学给的雅文网,有专业的帮忙轻松多了中医中药治疗三叉神经痛疗效观察中医饮食调护对压疮疗效的影响浅谈中医特色整体护理在基层医院中的应用图式论框架下的中医英语教学管理模式中医术语英译研究再论浅谈案例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的应用与时俱进 春华秋实 “十五”期间河南省中医事业成就显著借鉴循证护理理论发展循证中医护理SARS辨证论治及其中医现代化琐议慢性乙型肝炎肝组织病理与中医证型的研究我国中医职业技术教育办学条件调查分析将中医护理引入基础护理教学的尝试中医针灸治疗手术后并发症验案4则中医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进展中医治疗过敏性皮肤病的临床观察与分析模糊学理论在中医翻译中的应用钼靶X线征象在乳腺癌中医辨证分型方面的分析研究外敷穴位药物治疗风湿性关节炎培训难点及其对策——“十一五”农村卫生中医适宜技术推广项目述评中医院校护理学专业开设中医特色课程的调查研究城市社区老人慢性病患病情况和中医防治知识需求情况分析高血压患者中医分型治疗观察对中医活档案的认识与探索住院病人对中医护理认知及需求调查中医养生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及对策研究嗜睡中医临床评价初步研究中医古籍文献在中医文献检索课教学的探讨亚健康状态的中医特征聚类研究中医适宜技术推广对农村卫生机构服务能力的影响分析北京民众对中医看法的简易调查分析社会需要铁杆中医制约中医内涵与外延式发展的问题分析与政策建议:基于黑龙江省的调查研究“李约瑟难题”与中医发展之难中医的科学性全面理解中医的哲学思想体系是中医继承与发展的重要基础我国中医职业教育现状分析及评价中医发展路径思考汉中市乡镇卫生院中医服务质量现状调查成立中医护理专项小组推动中医特色护理的方法与效果以中医护理重点专科建设推动学科发展中医英语语料库建设可行性探讨中医肾主耳理论的现代生物学研究进展与思路PBL教学法及其在中医内科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三叉神经痛为三叉神经分支范围内反复出现阵发性短暂剧烈疼痛。无感觉缺失等神经传导功能障碍的表现。

本病属中医学“头痛”、“头风”、“偏头痛”、“偏头风”等病症范畴。

一、病因病机现代医学认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可能是由于三叉神经下降核有阵发性放电,放电的发生可能与半月神经节退行性和纤维性改变、神经根受岩骨嵴突或颅底动脉分支的机械性压迫有关。症状性三叉神经痛可能为颅内肿瘤、炎症、血管畸形等病变直接刺激三叉神经所致。

二、临床表现与诊断

1.临床表现

(1)多发生于中年以上,女性较多。阵发性面部烧灼、闪电样剧痛,位于三叉神经分布区内,常影响上颌支、下颌支,很少影响眼支。两侧同时受累属罕见。发作时,痛侧有面肌抽搐、流泪等。疼痛持续数秒钟或1~2分钟。间歇期无任何不适。疼痛发作次数不定,少则每日几次,多则1分钟数次,发作数周或数月后常自行缓解。若再次发作,疼痛在经期更为剧烈。

(2)疼痛因面部动作或触及面颊、上下唇、鼻翼、硬腭等处(发痛点)而诱发,进食、洗脸均可引起疼痛。

(3)一般无明显神经系统的阳性体征。发作多呈阵发性,如同时伴有其他神经系统损害,或疼痛呈持续性,应考虑为症状性三叉神经痛。

(4)三叉神经痛需与头面部疼痛,如牙痛、副鼻窦炎引起的疼痛相鉴别。

2.诊断根据疼痛的典型分布和性质,结合起病年龄,不难作出诊断。

早期易误诊为牙痛。

三、辨证施治

1.风寒外袭型

【辨证】起病较急,疼痛较甚,或面颊有拘急收紧之感,得温熨痛减,吹风受寒辄发或加重,或兼头痛,鼻流清涕,口不渴。舌苔或薄白或白腻,脉浮紧或弦紧。

【施治】疏风散寒。

【方药】川芎茶调散加减:川芎、荆芥、羌活、白芷各12g,防风9g,薄荷6g,甘草6g,细辛3g。

2.胃火上攻型

【辨证】面颊及齿龈疼痛如灼,遇热痛增,面红目赤,口渴喜饮,心烦,大便秘结,溲赤,舌质红苔黄,舌边红,脉滑数。

【施治】清泻胃火。

【方药】清胃散加减:当归15g,黄连12g,生地20g,丹皮12g,升麻9g,生石膏30g,知母12g,白芷9g。

3.肝胆郁热型

【辨证】患侧阵发性灼痛,痛连头角,时作抽掣,常因情志刺激而诱发,心烦易怒,面红目赤,口苦。舌尖红,苔黄,脉弦数。

【施治】清肝利胆。

【方药】当归龙荟丸加减:当归12g,龙胆草15g,栀子9g,黄连9g,黄芩9g,大黄6g,芦荟9g,青黛1g,柴胡12g,白芍30g,钩藤12g,地龙9g。

4.阴虚风动型

【辨证】面部胀痛,面肌或作抽搐,或麻木不仁,郁怒加重,头晕目眩,心烦易怒,面部烘热,失眠多梦,腰膝酸软,耳中蝉鸣,咽干目赤。舌质红少苔,脉弦细而数。

【施治】滋补肝肾,平肝息风。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9g,钩藤12g,石决明18g,栀子9g,山萸肉15g,白芍30g,牛膝15g,杜仲9g,益母草15g,桑寄生20g,夜交藤20g,茯神12g。

5.气血亏虚型

【辨证】头面痛频发,痛势隐隐,有空痛感,起则痛甚,卧则减轻,遇劳易发,面色苍白,肢体倦怠,气短懒言,饮食减少。舌质淡苔白,脉细弱。

【施治】益气养血。

【方药】补中益气汤合四物汤化裁:黄芪、当归、熟地各15g,党参、白术各12g,升麻3g,陈皮、川芎各9g,白芍20g,柴胡、炙甘草各6g。

6.瘀血阻络型

【辨证】面痛屡发,痛有定处,或痛如针刺,日久不愈,日轻夜重,面色晦滞。舌质紫暗,脉弦涩或细涩。

【施治】逐瘀通络。

【方药】通窍活血汤加减:赤芍、川芎、桃仁各15g,红花9g,麝香(冲服)0.1g,全虫9g,蜈蚣2条,生姜6g,老葱3根,大枣7枚,黄酒适量。

7.风痰阻络型

【辨证】面颊闷痛,或麻木不仁,眩晕恶心,或时吐痰涎,胸脘满闷,肢重体倦。舌苔白腻,脉弦滑。

【施治】祛风化痰。

【方药】牵正散合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白附子5g,僵蚕12g,全虫5g,半夏12g,白术15g,天麻9g,茯苓12g,橘红15g,甘草6g,生姜6g,大枣4枚,白芷9g,蔓荆子6g。

四、辅助治疗

1.成药方七叶莲片剂和注射剂。

2.验方

(1)七叶莲30~50g,水煎服,日1剂。

(2)鹅不食草(干)10g,牙皂、细辛各5g,青黛2.5g,共研末,随时吸入同侧鼻孔。

(3)钩藤15g(后下),白芷、夏枯草各10g,天麻5g,日1剂,水煎,2次分服,连续服3~5剂。

3.针灸疗方

(1)体针:取合谷、外关、鱼腰、四白、承浆、颊车、风池、风府穴。

配下关、医风、太冲、内庭穴。以平补平泻法,留针30~60分钟。

每日1次,6次为1个疗程。

(2)皮内针:取太阳、攒竹、下关、颧骨、地仓、颊车、耳中、头维穴。每次选穴4个,用甲紫作标记,消毒后用钳子夹住皮内小毫针刺入穴位内,上盖以胶布。3天换针1次,3次为1个疗程。

4.封闭疗方取头维、迎香、地仓,颊车穴。以纯酒精注射于疼痛神经支或其分支,可消除疼痛,但不能持久。

5.外敷方川芎、白乌、草乌各20g,蒺藜、细辛、冰片各10g。共研细末,瓶装备用。每次15g,用葱泥调外敷痛点,每天换药1次。

五、调护

(1)保持心情舒畅,防止暴怒伤肝,以防肝阳上亢。并要劳逸适度,忌食辛辣,勿饮高度酒,对预防和治疗很重要。

(2)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病程较长。只要积极治疗,治疗及时,可较快治愈,预后较好。

(3)锻炼身体,增强体质,适时调摄寒温,防止外感时病邪侵袭。

(4)头痛剧烈者,宜卧床休息,避免用脑过度。病人的体位要舒适,血虚头痛者宜头低卧位;肾阴虚、肝阳上亢头痛者宜高卧位或半卧位。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西医 三叉神经痛的诊断 病史及症状 体检发现 辅助检查 鉴别 三叉神经痛的治疗 药物治疗 封闭疗法 手术治疗 4 中医 古人对三叉神经痛的论述 中医治疗三叉神经痛现代研究 三叉神经痛的病因病机 三叉神经痛的治疗 疗效标准 辨证治疗 风寒外袭 症状 方药治疗 推拿治疗 胃火上攻 症状 方药治疗 肝火上炎 症状 方药治疗 痰瘀阻络 症状 方药治疗 单方验方 中医治疗三叉神经痛用药规律 针灸治疗 体针 穴住注射 电针 耳针法 推拿治疗 其他措施 医案 三叉神经痛患者日常保健 5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穴位 2 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中成药 3 三叉神经痛相关药物 1 拼音 sān chā shén jīng tòng 2 英文参考 epileptiform neuralgia face ague forthegillFothergill’s neuralgia prosopalgia tic douloureux TN tortua facies trifacial neuralgia trigeminal neuralgia trismus dolorificus 3 西医 三叉神经痛系叁叉神经分布区内反复发作阵发性剧痛的一种疾病,原因不明,也可继发于其他疾病。以中老年人多见。临床表现多见于一侧面部,剧痛往往骤然发作,持续数秒在1~2分钟,重者可出现面部抽搐。多在40岁以后发病。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病因至今不明,现代西医学亦缺乏有效而又无副作用的疗法。 三叉神经痛的诊断 病史及症状 常无预兆骤然出现的闪电式、短暂而剧烈的疼痛。如电灼样、针刺样、刀割样或撕裂样剧痛。病人常以手掌或毛巾紧按病侧面部或用力磨擦面部,以期减轻疼痛。严重者伴有面部肌肉反射性抽搐,口角牵向一侧,并有面部发红、结合膜充血、流泪、流涎等症状,又称"痛性抽搐"。每次发作仅持续数秒到12分钟即骤然停止.间歇期一切如常,发作频度可数日一次,或数分钟一次。 体检发现 神经系统检查多无阳性体征,但可有以下发现:1.板击点:病人面部叁叉神经分布范围的某个区域内特别敏感,稍加触发即可引起疼痛发作,以上下唇、鼻翼、颊部等常见,故称此区域为"板击点"。 2.病人因痛而不洗脸、刷牙、进食,致面部、口腔卫生极差,精神抑郁、情绪消极。 3.由于痛时经常磨擦面部皮肤致患侧面部皮肤粗糙,眉毛稀少或缺如。初起病人多疑为牙痛而误拔牙齿。 辅助检查 原发性叁叉神经痛辅助检查多无异常,继发性叁叉神经痛、腰穿CSF可有异常,必要时内听道X线摄片,头颅CT或MRI检查。 鉴别 三叉神经痛常需与三叉神经炎、牙痛、舌咽神经痛等相鉴别。 三叉神经痛的治疗 药物治疗 原发性叁叉神经痛用卡马西平或得力多100mg 3/d次,苯妥英钠100mg 3d/次。中药七叶莲片,每次4片, 3/d次。继发性叁叉神经痛应积极治疗原发病。 封闭疗法 5%石碳酸、95%酒精等注射于叁叉神经半月节或分枝处以阻断其神经传导获得止痛效果。 手术治疗 分为 ①周围支切断术; ②叁叉神经感觉根部分切断术; ③叁叉神经脊髓束切断术; ④叁叉神经减压术。用于经保守治疗无效者可采取手术治疗。 4 中医 古人对三叉神经痛的论述 中医学无相类似病名,一般将其归属于“偏头痛”、“面痛”等范畴。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类似本病的记载,如《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篇提到颔痛、颊痛、目外眦痛;《黄帝内经素问·缪刺论》有“齿唇寒痛”之症等。后世医家对本病的征候特点有较细致的描绘和较深入的认识。如《医林绳墨》谓:“亦有浮游之火,上攻头目或齿异不定而作痛者。”阐述了其病机与症状。《张氏医通》中云:“面痛……不能开口言语,手触之即痛。”《证治准绳》还进一步加以分类曰:“面痛……暴痛多实,久痛多虚。”《医学纲目》和《普济本事方》尚有面痛治验的记述,以上表明我国古代医家对本病的证治已积累了一定经验。 中医治疗三叉神经痛现代研究 现代首篇以针灸治疗本病的报道见于1955年,而用中医中药证治的临床文章则迟至60年代中期才出现。自70年代起,开始有较大样本的观察资料公诸于世,对一些有效的中草药如七叶莲等进行了一系列发掘研究。取得明显进展是在80年代,这一时期所发表的有关论文达70余篇,为六、七十年代总数的10倍以上。通过大量实践,对本病的病因病机的认识逐渐趋于一致。在治疗上,创制新方,改进剂型,产生了不少重复性强的有效专方,发现了活血化瘀之法对本病的作用,如活血与祛风并用,或突出活血,或加虫类药逐瘀,往往可以明显提高疗效。值得一提的是针灸治疗,近十余年来,随着穴位刺激方法的不断增多和对针刺部位的反复探寻、筛选,其有效率亦获得迅速提高。目前,还有一些单位重视中西药物协同增效途径的探索。 从已收集到的文献统计,中医药和针灸治疗本病的有效率在90%左有。 三叉神经痛的病因病机 三叉神经痛的病因,目前比较一致的认识为:一是外感风寒或风热,二是内伤七情、饮食或劳倦。其病机可归纳如下: 风寒外袭 风寒侵犯阳明,风阳升发,易犯头面,而寒为阴邪,其性凝滞,致血脉收引,气血闭塞,而产生疼痛。 胃热上攻 过食炙赙辛热之物,胃热偏盛,或外感风热,邪热犯胃,胃火熏蒸,循经上攻头面。 肝火上炎 多因内伤七情,肝气郁结,郁而化火;或因肾阴不足,水不涵木,阴虚阳亢,肝胆之火升腾。肝火循胃络上扰面颊而发病。 痰瘀阻络 多因病程长久,脾虚运化失常,痰浊内盛,阻塞脉络;或久病入络人血,瘀血内阻,络脉不通,不通则痛。 三叉神经痛的治疗 疗效标准 目前对三叉神经痛的疗效分级尚不一致,有分三级,有分四级。且本病可以出现较长的缓解期,故应包含一定随访期。据多数医家的意见,综合如下: 缓解:痛止,诸症消失,随访半年以上未见复发者。 显效:痛止,诸症基本消失,随访时间不足半年,或在3~6个月内复发,但症状较前轻,再治仍有效者。 有效:疼痛减轻,发作间歇期明显延长,症状改善者。 无效:疼痛程度及发作次数减轻不明显或症状无改善者。 辨证治疗 《证治汇补·面痛》:“面痛皆属于热,但暴病多实,久病多虚。饮食妨碍,皆因膏粱风毒;食卧少安,无非胃虚有火。” 《张氏医通·诸痛门》:“面为阳明部分,而阳维起于诸阳之会,皆在于面,故面痛皆因于火,而有虚实之殊。” 实火者治宜清热解毒,用犀角升麻汤等方。 老人过劳,饥则面痛,用补中益气加芩、栀、连翘、鼠粘、黑参。 郁结积成胃热,而致面痛,用越鞠丸加山栀、连翘、贝母、橘红之类。 风寒外袭 症状 常因冷天或感风寒而发作或加重,痛时面肌有紧缩感,呈阵发性短暂抽搐样剧痛,局部喜热敷,口不渴。舌苔薄白或白滑,脉浮紧或沉迟。 疼痛呈阵发性抽动样痛,痛势剧烈,遇冷加重,得热则舒,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1]。 方药治疗 治法:祛风散寒,温经止痛。 处方:川芎、白芷各30克,制川乌、藁本各9克,细辛3克,荜拨12克,甘草6克。 加减:疼痛剧烈加麻黄、制附子;久治不愈,配合外治,其法为:细辛10克,胡椒或川椒10克,干姜6克,白酒15~30毫升,加水适量,置于锅内煎煮,煮沸后用一喇叭形纸筒,一端罩在药锅上,另一端对准鼻孔,令病人吸入药气,每日2次,每次10分钟。 常用成方:川芎荼调散、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等。 推拿治疗 选穴:太阳、头维、上关、下关、翳风、颊车、听宫、听会、耳门、颧髎、睛明、四白、外关、合谷[1]。 操作方法:患者仰卧位或坐位。医者以一指禅推法从太阳至头维、从太阳到上关和下关,往返6~8遍。以一指禅推法沿眼眶做“8”字型操作,往返5~6遍。指按揉翳风、颊车、下关、听宫、听会、耳门、太阳、颧髎、睛明、四白,每穴1分钟。用扫散法在颞部胆经循行路线,自前上方向后下方操作,两侧交替进行,各做30次左右。用大鱼际揉法在颜面部应用约3分钟。用点法、指揉法在触发点上施用1分钟左右,刺激要强。拿外关、拿合谷,每穴约1分钟,用力以酸胀为度。[1] 胃火上攻 症状 面颊呈阵发性剧痛。遇热诱发,痛如火燎肉裂,龈肿口臭,烦躁不安,口渴喜饮,大便干结,小便赤黄,或有胃脘隐痛。舌质红,苔黄厚或腻,脉滑数。 方药治疗 治法:清胃泻火祛痛。 处方:川芎10克,生大黄12克(后下),芒硝10克(分冲),板蓝根10克,银花10克,枳壳10克,僵蚕6克,全蝎粉3克(分冲)。 加减:火烙样痛加石膏、黄芩;第一、二支痛为主加葛根,第三支痛为主加升麻、丹皮。 常用成方:清胃散、白虎汤合泻心汤。 肝火上炎 症状 患侧频发电击样疼痛,痛时面红目赤,烦躁易怒,怒则发作,胁肋作胀,口苦咽干,舌质红,苔黄腻,脉沉弦。如为虚火上炎,则抽搐剧痛,午后加重,颧红烦热,失眠健忘。舌红少苔,脉细弦数。 方药治疗 治法:泻肝降火止痛。 处方:川芎30克,龙胆草15克,生地10克,当归、白芍、丹参各12克,黄芩、白芷、全蝎、蝉蜕、地龙各9克。 加减:便秘加大黄;血压高加钩藤、夏枯草;阴虚加女贞子、石决明、知母。 常用成方:清肝散加减。 痰瘀阻络 症状 经久不愈,时作时止,剧痛时如锥刺刀割;如为痰阻,胸睦满闷,呕吐痰涎,便溏面晦,舌质暗淡,苔滑腻,脉沉滑;如为血瘀,痛处固定不移,午后加剧,舌质偏暗,或见瘀斑瘀点,脉细涩。 方药治疗 治法:化痰祛瘀通络。 处方:川芎、羌活、僵蚕、秦艽各10克,细辛5克,鸡血藤30克,蜈蚣2条,全蝎、甘草各6克,桃仁9克,红花10克,姜半厦6克,胆南星5克。 加减:瘀重加赤芍、丹参;寒重加制川乌。 常用成方:血府逐瘀汤加减。 疗效:上述四型,按以上方药共治疗456例,缓解及显效220例,有效156例,无效80例,总有效率为% 单方验方 ①七叶莲制剂 组成:以七叶莲配制成注射液(每安瓿2毫升9相当于原生药5~10克)或片剂(每片含干浸膏0.4克,相当于生药5克)。 用法:肌肉注射,每次2~4毫升,每日1~2次;口服片剂,每次3片,每日4次。 疗效:共观察82例,缓解2例,显效30例,有效29例9无效21例,总有效率为%。 ②桑椹煎剂 组成:桑椹子150克。 用法:将桑椹子清洗后水煎,分3次口服。 疗效:以本药治疗6例,疗效颇好。适用于阴虚内热者。 ③蓝根僵蚕丸 组成:板蓝根60克,僵蚕60克。 用法:将二药共为细末,水泛为丸,梧桐子大,每瓶装60克。日服2次,每服10克。温开水送服。 疗效:以本方治疗4例,均有效。适于风热外袭所致者。 ④川芎止痛汤 组成:川芎20~30克,荆芥、防风、全蝎各10~12克,地龙15~25克,细辛3~6克。 加减:寒重加炙附子(先煎1小时至无辣味,再纳人余药)、荜拨;热重加生石膏、黄芩、黄连;瘀重加赤芍、丹参、五灵脂;阴虚加生地、天麻、龟版、黄柏、知母。 用法:每日1剂,水煎,重者每日2剂。 疗效:共治86例,缓解44例,显效32例,有效6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 ⑤止痛汤 组成:生地30克,玄参20克,生石膏(打碎先煎)30克,细辛3克,没药15克,麦冬15克,牛膝6克,白芷10克,当归10克,川芎12克。 加减:寒重加赤芍、红花;便秘加大黄或火麻仁;痛剧加珍珠母;反射性抽搐加钩藤、蜈蚣。 用法:每日1剂,水煎,剧痛可日服2剂,分4次服。 疗效:共治疗56例,缓解15例,显效32例,有效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 ⑥三叉Ⅰ号片 组成:川芎、桃仁、红花、蔓荆子各9克,菊花、地龙、白芍各12克,细辛9克。 用法:先将细辛、菊花提取挥发油备用,再将已提过挥发油的细辛、菊花同余药(白芍用半量)煎制成膏状,加等量的95%乙醇过滤,再浓缩至膏状,再以半量白芍细粉与煎膏制成颗粒,喷入挥发油,加润滑剂压片。每片重克(含生药克)。每次服8片,每日3次。大剂量,每次可服16~20片。 疗效:共治疗100例,缓解18例,显效22例,有效23例,无效37例,总有效率为63%。 ⑦颅痛宁 组成:川芎2份,荜拨1份。 用法:上药用水醇法提取,制成注射液,每毫升含生药2克。每次肌肉注射4毫升,每日3次,缓解后减半量。 疗效:共治疗82例,显效52例,有效24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与西药治疗相比,发现本法疗效较佳。 ⑦龙蝎饼 组成:地龙5克,全蝎20个,路路通10克,生南星、生半夏、白附子各50克,细辛5克。 用法:上药共为细末,加一半面粉,用酒调成饼,摊贴太阳穴,以敷料固定,每天1次。 疗效:以上法治疗45例,显效42例,有效3例,总有效率为100%。 中医治疗三叉神经痛用药规律 通过大量临床实践,本病治疗用药己取得一定经验。现将所收集的观察人数在30例以上的18首专方归纳统计,其用药情况娜下表 应用频度(例) 报道文献(篇) 药 物 ≥300 8~10 川芎、细辛。 5~7 防风、全蝎、地龙。 100~299 3~6 石膏、羌活、白芷、当归、白芍、白僵蚕、蔓荆子。 2 生地、玄参、麦冬、牛膝、红花、荜拨、桃仁、生半夏、川乌。 30~99 2~3 蜈蚣、赤芍、陈皮、附子。 1 知母、路路通、独活、黄芩、苍术、黄芪、夏枯草、熟地、甘草、木瓜。 上表表明,诸药中以川芎、细辛两药的使用频度最高。在药理上,川芎有解痉镇静扩张血管的作用,能行气开郁,活血止痛;细辛亦有明显的镇静镇痛、局部麻醉作用,能祛风散寒,温经止痛。故成为三叉神经痛治疗的首选药物。其次是散风胜湿解痉之防风和搜风逐瘀之全蝎、地龙等。这是由于本病病程多久长,久病必瘀。在王清任头痛从瘀血证治经验的启示下,联系“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理论,在临床上活血逐瘀药和治风药同时并用,故这两类药物在本病治疗中有相当大的比重。 针灸治疗 体针 取穴:主穴:鱼腰、四白、下关。配穴:夹承浆。夹承浆穴位置:前正中线左右各旁开厘米,口角下一横指凹陷处。 操作: Ⅰ支痛,取鱼腰。从鱼腰斜向下方刺人~寸,待有触电感传至眼及前额时,提插20~50次。 Ⅱ支痛,取四白。从四白斜向上方约45度角进针,刺人~寸,待有触电样针感传至上唇与上牙等处时,反复提插20~50下。四白穴用1~寸26号毫针,斜向上方45°角刺入~寸,待有触电样针感传至上唇与上牙等处,提插20~50次[2]。 Ⅱ与Ⅲ支或Ⅲ支痛,取下关。针法:直刺进针1.5寸深左右,当有触电样针感传至舌或下颔等处时,提插20~50次。下关穴用2寸26号毫针,向对侧下颌角方向刺入,当触电样针感传至患侧下颌时,提插20~50次[2]。 效果不显加取夹承浆。针法:从夹承浆斜向前下方约30度角进针,刺入寸左右,待有触电样针感传至下唇时,提插20~50次。均针患侧,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症情重者每日1次。夹承浆用1~寸26号毫针,斜向前下方约300角刺入寸左右,待有触电样针感传至下唇时,提插20~30次[2]。 疗效:共治疗1000例,痛止率%,显效率%,总有效率为%。其中540例,随访半年至5年,复发率为%。 穴住注射 取穴:主穴:阿是穴;配穴:Ⅰ支痛加鱼腰、阳白;Ⅱ支痛加四白、迎香、翳风;Ⅲ支痛加地仓、颊车、迎香。 阿是穴位置:扳机点。 操作:用654-2注射液或注射用水。每次取阿是穴及2~3个配穴。以4号针头刺入皮内,注人毫升注射用水或5~10毫克654-2注射液。每日1次,发作不频繁者,隔日1次。 疗效:共治疗89例,总有效率为96%~100%。 电针 取穴:主穴:Ⅰ支痛:鱼腰,Ⅱ支痛:四白、下关,Ⅲ支痛:地仓;配穴:阳白、水沟、承浆、迎香。 操作:据疼痛之神经支选穴,加取1~2个配穴,均取患侧。针刺得气后,接通G6805电针仪,采用可调波,频率150~600次/分,强度以病人耐受为度。留针通电10~20分钟。留针期间,根据病人感应,略增大电流量1~2次。每日治疗1次,重者每日2次。 疗效:共治疗126例,总有效率为%~%。 耳针法 选穴 肝阳 神门 面颊 颌 胃 肾 方法 每次选2~3穴,毫针刺,每日1次,每次留针30min;亦可揿针埋藏或王不留行籽贴压。 推拿治疗 以下方法对骤然发作、没有先兆、多为一侧者有效[3]: ①用双手食指轻轻按揉四白1分钟。 ②用食指指腹轻轻按压颧髎1~3分钟。 ③用双手食指指腹按揉下关1分钟,力度适中。 ④用双手食指同时按压翳风1分钟。 其他措施 疼痛剧烈者,可适当配合某些止痛镇静的西药(痛痉宁、苯妥英钠等)。久治无效者,可试用纯酒精注于疼痛的神经支或其分支上,但本法有一定并发症。对顽固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医案 患者,女,48岁。右侧面部疼痛突然发作,以眼部、上颌部为甚,呈针刺样疼痛,持续数秒至2分钟,发作次数不定,间歇期无症状。舌质红,苔白腻,脉弦紧。以上法治疗8次,疼痛明显减轻。再治疗2次,休息6天,又继续1个疗程,疼痛消失,无面部不适感。嘱其适当活动,调节自己情绪。随访半年未复发。 黄丈东医案: 史××,女,38岁。初诊日期为964年1月24日。患者自1961年起左侧面部及头部剧烈疼痛,类似触电。经中西药治疗3年,未见显效。最近一月发作尤甚,头面剧痛并引起呕吐。曾流产5次,失血较多。夜寐不安,舌尖红,苔根厚腻,脉细。治拟养血柔肝,和络熄风。 处方:煨天麻3克,钩藤12克(后下),生石决15克,丹皮4,5克,赤芍9克,丹参9克,炙甘草3克,陈木瓜克,忍冬藤12克,制胆星9克,茯神9克。 2月21日二诊,前方服后症减,近日头痛较轻,夜寐尚安,胃痛时作。舌尖红刺,苔薄白,脉细弦。再拟平肝理气,佐化痰瘀。 处方:石决明15克,白蒺藜9克,桑寄生9克,钩藤9克(后下),陈胆星6克,赤芍9克,丹参9克,木瓜克,云苓9克,炙甘草克。之后,以前法出人加减。 3月13日五诊。头痛已减,胃中不舒,经脉窜痛,肝胃不和,肝火易动,舌尖红,苔薄黄,脉细弦。再予清肝调气,和胃畅中之法。 处方:白蒺藜9克,蔓荆子9克,生石决18克,稆豆衣6克,甘菊花9克,陈皮克,香附9克,赤芍9克,木瓜克,嫩桑枝30克,面部抽痛消失,再以丸药调理而愈。 按:本例头面疼痛已有3年病史,痛势剧烈,引起呕吐。5次流产,失血过多,以致阴血不足。风阳扶痰瘀上扰,导致头面疼痛时作,乃本虚标实之症。各诊选用天麻、钩藤、石决明等以平肝熄风,丹参、赤芍、木瓜等化瘀通络。最后以丸药调理,三年宿恙,得以治愈。 人体体表面积计算器 BMI指数计算及评价 女性安全期计算器 预产期计算器 孕期体重增长正常值 孕期用药安全性分级(FDA) 五行八字 成人血压评价 体温水平评价 糖尿病饮食建议 临床生化常用单位换算 基础代谢率计算 补钠计算器 补铁计算器 处方常用拉丁文缩写速查 药代动力学常用符号速查 有效血浆渗透压计算器 乙醇摄入量计算器 医学百科,马上计算! 三叉神经痛患者日常保健 (1)嘱患者慎起居,避风寒,以防御外邪侵袭[1]。 (2)适当参加锻炼,以增强体质,避免吃辛辣等刺激性食物[1]。

治疗神经性头痛中成药研究论文

神经性头痛主要是指紧张性头痛、功能性头痛及血管神经性头痛,多由精神紧张、生气引起,主要症状为持续性的头部闷痛、压迫感、沉重感,有的病人自诉为头部有“紧箍”感。大部分病人为两侧头痛,多为两颞侧、后枕部及头顶部或全头部。头痛性质为钝痛、胀痛、压迫感、麻木感和束带样紧箍感你可以1、要合理的安排好工作与休息的时间,千万不要长时间的工作,这只会加重头痛症状。另外,头痛患者每天要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情,在精神上要消除紧张、焦虑、烦闷的情绪。饮食上以清淡为主。2、当神经痛头痛发作的时候,要自我观察头痛情况,最好是用个小本本记录下每次头痛的时间、程度、性质,同时,要注意神经性头痛时是否有呕吐、恶心、视力降低、肢体抽搐等情况。如有以上症状最好及时去医院检查。3、当有轻微神经性头痛的时候,最好是能够对症治疗。像是有些人在食用了蛋类、肉类、海鲜类等出现过敏,从而引发偏头痛的症状,也是有的。当情况比较严重的时候,患者最好去医院做个检查,采用药物等方法对症治疗。4、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劳役结合,避免不稳定情绪的出现,不要让自己过度劳累,不要吸烟、喝酒,饮食也要有所节制。5、注意个人卫生。有些疾病感染会引起头痛症状,像是牙科疾病。6、如是长期抑郁所引起神经性头痛,不能够忽视。当头痛并伴有头晕的症状时,最好去做个CT检查。

我也是神经性头痛,看医生开了一堆药,结果一个认识的医生朋友叫我把药扔了,说这些药的副作用比神经性头痛还严重,而且神经性头痛是无法根治的,不能一个病没好,再添10个病。这个病无法根治,只能想法减轻。1.减轻引起头痛的自身原因:如果近视就一定要戴眼镜;牙齿不好就治疗牙齿。2.保证睡眠3.不过度使用眼睛,就是看电视、看电脑、看书……都要适量4.保护自己,如果人多头痛就不去人多的地方,如果天热头痛就避免天热外出……5.减少紧张的姿势:比如紧咬牙关、双手握拳……6.适度增强体育锻炼,这样可以提高身体的耐受力7.注意房屋的通风,不要感冒,晕车的话提前吃药……神经性头痛主要是指紧张性头痛、功能性头痛及血管神经性头痛,多由精神紧张、生气引起,主要症状为持续性的头部闷痛、压迫感、沉重感,有的病人自诉为头部有“紧箍”感。大部分病人为两侧头痛,多为两颞侧、后枕部及头顶部或全头部。头痛性质为钝痛、胀痛、压迫感、麻木感和束带样紧箍感。头痛的强度为轻度至中度,很少因头痛而卧床不起或影响日常生活。有的病人可有长年累月的持续性头痛,有的病人的症状甚至可回溯10-20年。病人可以整天头痛,头痛的时间要多于不痛的时间。因为激动、生气、失眠、焦虑或忧郁等因素常使头痛加剧。还有一部分病人,不仅具有肌紧张性头痛的特点,而且还有血管性头痛的临床表现,主诉双颞侧搏动性头痛。这种既有紧张性头痛,又有血管性头痛的临床表现,称为混合型头痛。病人多伴有头晕、烦躁易怒、焦虑不安、心慌、气短、恐惧、耳鸣、失眠多梦、腰酸背痛、颈部僵硬等症状,部分病人在颈枕两侧或两颞侧有明显的压痛点。神经性头痛“综合物理疗法”?“综合物理治疗”包括电针灸疗法、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电兴奋疗法、经络导平治疗以及按摩推拿治疗等,治疗是按疗程的,一般病例一个月一个疗程,住院综合治疗一个月后回家继续服药治疗。许多慢性病例,病程10-20余年,住院治疗时间需要适当延长,可以连续治疗2-3个月,多数病人可以康复。住院治疗除了上述综合治疗措施外,最主要的是心理调整,因为这种疾病属于神经心理疾病,配合心理治疗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在住院的环境下,心理医生可以与病人详细交谈,探讨发病原因与防治对策,病人之间可以互相交流,互相鼓励,探讨治疗经过及治疗效果,在轻松缓和的气氛下治疗会取得比较好的效果。我们头痛专家门诊的住院环境是比较特殊的,完全不象大医院的杂乱住院条件,环境比较优美、气氛缓和、医患关系融洽。一、电针灸治疗二、电兴奋治疗三、经络导平治疗四、按摩推拿治疗五、刮痧、拔火罐疗法六、生物反馈治疗神经性头痛特效中药方剂本专家门诊部神经内科医师长期从事头痛病的研究,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在对各种慢性头痛的治疗上取得突破性进展。根据祖传秘方,结合20多年临床研究成果,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成功地运用几十味名贵药物研制出专治神经性头痛的系列方药—神经性头痛系列方剂,他们利用该系列特效药成功的治愈了5000多例慢性神经性头痛病人。神经性头痛系列方剂对各种头痛病(包括各种神经性头痛、血管性头痛、偏头痛、肌肉紧张性头痛、月经性头痛、脑外伤性头痛、癫痫性头痛、高血压性头痛等)均有特效,突出的特点是治愈后不复发。神经性头痛系列方剂具有健脑养神、定心安神、祛风止痛、健脾和胃的功效,根据不同病因,类型,辩证用药,具有见效快、疗程短的特点,本方剂调治的优点是:疗效稳定,无毒副作用,巩固治疗后不易复发。神经性头痛系列方药专门用于治疗各种顽固性神经性头痛(包括慢性血管神经性头痛、紧张性头痛、肌收缩性头痛、功能性头痛等)及其伴发的头晕、烦躁易怒、焦虑不安、心慌、气短、恐惧、耳鸣、头部压迫感、失眠多梦、腰酸背痛、颈部僵硬等症。本处方可调整神经功能、改善脑部供血供氧、消除精神紧张、缓解头部肌肉痉挛,对各种类型神经性头痛、头晕、心慌、烦躁易怒、焦虑不安、失眠等症状有特效。神经性头痛系列方剂21天一个疗程,一般病例2—3个疗程即可治愈。放松疗法治疗头痛??放松疗法作为药物治疗的辅助疗法,是通过主观想象和客观措施,使人达到肌肉松弛精神安定减轻焦虑的治疗方法。放松疗法作为一种减轻焦虑的心理行为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明显的缓解精神因素造成的各种神经性头痛、偏头痛、失眠症、焦虑症、抑郁症、神经衰弱等。大家知道,精神焦虑、神经兴奋等因素可引起的头皮及颈背部肌肉痉挛而造成头皮紧缩感而产生头痛、头晕,紧张或情绪刺激可加重,伴焦虑、烦躁、心慌、多汗、颈背痛、耳鸣、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等症状,可并发抑郁症状及强迫症状等其他神经症状。其发病机理就是焦虑—肌肉痉挛,这两种因素互为因果,久之造成恶性循环:焦虑—痉挛—头痛—失眠。其治疗就是根据其发病机理:抑制焦虑—缓解痉挛。非药物疗法主要是放松疗法。头痛及睡眠障碍的原因很多。治疗头痛及睡眠障碍的关键是调节恢复人体神经系统兴奋与抑制的平衡性。放松训练可使全身的骨骼、肌肉、韧带、血管、神经放松,辅以轻松的音乐与合适的温度,可以调节紧张心理,调节神经系统兴奋与抑制的平衡性,达到身心松弛,使身体的自主神经系统的活动性朝着有利于放松和睡眠的方向转化,从而改善头痛和睡眠。放松疗法以整体观为指导,除局部肌肉的放松训练外,还强调配合深呼吸的全身整体放松训练,所以它使患者较易进入放松状态,且同时达到较深的层次放松,患者反映见效快。另一特点是心身放松法通过良性的语言诱导和特殊的视觉想象训练,使患者较易出现放松后愉快的高峰体验,从而改善患者既往的不良情绪体验,在全身肌肉放松的基础上,患者能体会到精神与心理的同时放松。故躯体和心理的同时放松是心身放松疗法的突出特点,可以认为该法是属于一种心理生理疗法。心身放松疗法无药物副作用,且因其具有心身兼治的效应,对于伴有情绪障碍和行为障碍的头痛及睡眠障碍患者尤为适宜。放松疗法能够有效缓解压力,而且对于压力所导致的失眠症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神经症患者的头痛是功能性头痛,以头重、头压感居多,放松疗法对这类症状具有无与伦比的作用,对于焦虑状态、神经抽动症、神经衰弱、高血压、结肠炎、冠心病、哮喘、胃溃疡等心身疾病也有显著疗效。患者处在安静的环境中,舒适的躺在沙发或床上,安静休息10—15分钟,排除杂念,身心保持松弛状态,每次训练30分钟,每日1—2次,最好安排在中午或晚上睡眠前,做完放松训练后很自然就进入完全放松的睡眠状态,醒来头脑清晰,精力充沛。一般15—20次为一疗程,只要坚持训练必将收到良好的疗效。

神经性头痛一般是功能性的比较多,检查无器质性病变,中医讲头痛病与气血不足,肝肾阴虚,肝郁气滞,血郁不畅,肝阳上亢等等原因有直接关系.患者如果情绪不好,睡眠不佳,或思虑过度均能引起病情的发生和发展.此类病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差,感情比较脆弱,好与坏的刺激都不行.中医中药主要是整体调理机体,调理气血,临床上治疗效果还可以。

神经性头痛的治疗方法,在痛时可以服用解缓性的药品,如芬必得的效果是不错的,其他的可以服用谷维素,以改善和调整神经,并可以配合用中成药正天丸会有不错的疗效的。

神经经济学研究现状论文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并且在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人工智能化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以下是我整理分享的人工智能神经网络论文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人工神经网络的发展及应用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并且在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人工智能化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人工神经网络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是人工智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独特的特点。文章对人工神经网络的发展历程进行回顾,并对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情况进行探讨。

关键词人工神经网络;发展;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个行业和领域都在进行人工智能化的研究工作,已经成为专家学者研究的热点。人工神经网络就是在人工智能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重要分支,对人工智能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人工神经网络从形成之初发展至今,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并且在经济、生物、医学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解决了许多技术上的难题。

1人工神经网络概述

关于人工神经网络,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得到广泛认可的统一定义,综合各专家学者的观点可以将人工神经网络简单的概括为是模仿人脑的结构和功能的计算机信息处理系统[1]。人工神经网络具有自身的发展特性,其具有很强的并行结构以及并行处理的能力,在实时和动态控制时能够起到很好的作用;人工神经网络具有非线性映射的特性,对处理非线性控制的问题时能给予一定的帮助;人工神经网络可以通过训练掌握数据归纳和处理的能力,因此在数学模型等难以处理时对问题进行解决;人工神经网络的适应性和集成性很强,能够适应不同规模的信息处理和大规模集成数据的处理与控制;人工神经网络不但在软件技术上比较成熟,而且近年来在硬件方面也得到了较大发展,提高了人工神经网络系统的信息处理能力。

2人工神经网络的发展历程

萌芽时期

在20世纪40年代,生物学家McCulloch与数学家Pitts共同发表文章,第一次提出了关于神经元的模型M-P模型,这一理论的提出为神经网络模型的研究和开发奠定了基础,在此基础上人工神经网络研究逐渐展开。1951年,心理学家Hebb提出了关于连接权数值强化的法则,为神经网络的学习功能开发进行了铺垫。之后生物学家Eccles通过实验证实了突触的真实分流,为神经网络研究突触的模拟功能提供了真实的模型基础以及生物学的依据[2]。随后,出现了能够模拟行为以及条件反射的处理机和自适应线性网络模型,提高了人工神经网络的速度和精准度。这一系列研究成果的出现为人工神经网络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可能。

低谷时期

在人工神经网络形成的初期,人们只是热衷于对它的研究,却对其自身的局限进行了忽视。Minskyh和Papert通过多年对神经网络的研究,在1969年对之前所取得的研究成果提出了质疑,认为当前研究出的神经网络只合适处理比较简单的线性问题,对于非线性问题以及多层网络问题却无法解决。由于他们的质疑,使神经网络的发展进入了低谷时期,但是在这一时期,专家和学者也并没有停止对神经网络的研究,针对他们的质疑也得出一些相应的研究成果。

复兴时期

美国的物理学家Hopfield在1982年提出了新的神经网络模型,并通过实验证明在满足一定的条件时,神经网络是能够达到稳定的状态的。通过他的研究和带动,众多专家学者又重新开始了对人工神经网络方面的研究,推动了神经网络的再一次发展[3]。经过专家学者的不断努力,提出了各种不同的人工神经网络的模型,神经网络理论研究不断深化,新的理论和方法层出不穷,使神经网络的研究和应用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

稳步发展时期

随着人工神经网络研究在世界范围内的再次兴起,我国也迎来了相关理论研究的热潮,在人工神经网络和计算机技术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到20世纪90年代时,国内对于神经网络领域的研究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而且能够利用神经网络对非线性的系统控制问题进行解决,研究成果显著。随着各类人工神经网络的相关刊物的创建和相关学术会议的召开,我国人工神经网络的研究和应用条件逐步改善,得到了国际的关注。

随着人工神经网络的稳步发展,逐渐建立了光学神经网络系统,利用光学的强大功能,提高了人工神经网络的学习能力和自适应能力。对非线性动态系统的控制问题,采取有效措施,提高超平面的光滑性,对其精度进行改进。之后有专家提出了关于人工神经网络的抽取算法,虽然保证了精度,但也加大了消耗,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神经网络的效率,因此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改进算法FERNN。混沌神经网络的发展也得到了相应的进步,提高了神经网络的泛化能力。

3人工神经网络的应用

在信息领域中的应用

人工神经网络在信息领域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信息处理和模式识别两个方面。由于科技的发展,当代信息处理工作越来越复杂,利用人工神经网络系统可以对人的思维进行模仿甚至是替代,面对问题自动诊断和解决,能够轻松解决许多传统方法无法解决的问题,在军事信息处理中的应用极为广泛[4]。模式识别是对事物表象的各种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对事物进行辨别和解释的一个过程,这样对信息进行处理的过程与人类大脑的思维方式很相像。模式识别的方法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统计模式识别,还有一种是结构模式识别,在语音识别和指纹识别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医学领域的应用

人工神经网络对于非线性问题处理十分有效,而人体的构成和疾病形成的原因十分复杂,具有不可预测性,在生物信号的表现形式和变化规律上也很难掌握,信息检测和分析等诸多方面都存在着复杂的非线性联系,所以应用人工神经网络决解这些非线性问题具有特殊意义[5]。目前,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涉及到理论和临床的各个方面,最主要的是生物信号的检测和自动分析以及专家系统等方面的应用。

在经济领域中的应用

经济领域中的商品价格、供需关系、风险系数等方面的信息构成也十分复杂且变幻莫测,人工神经网络可以对不完整的信息以及模糊不确定的信息进行简单明了的处理,与传统的经济统计方法相比具有其无法比拟的优势,数据分析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更强。

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人工神经网络在控制领域、交通领域、心理学领域等方面都有很广泛的应用,能够对高难度的非线性问题进行处理,对交通运输方面进行集成式的管理,以其高适应性和优秀的模拟性能解决了许多传统方法无法解决的问题,促进了各个领域的快速发展。

4总结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工智能系统将进入更加高级的发展阶段,人工神经网络也将得到更快的发展和更加广泛的应用。人工神经网络也许无法完全对人脑进行取代,但是其特有的非线性信息处理能力解决了许多人工无法解决的问题,在智能系统的各个领域中得到成功应用,今后的发展趋势将向着更加智能和集成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徐用懋,冯恩波.人工神经网络的发展及其在控制中的应用[J].化工进展,1993(5):8-12,20.

[2]汤素丽,罗宇锋.人工神经网络技术的发展与应用[J].电脑开发与应用,2009(10):59-61.

[3]李会玲,柴秋燕.人工神经网络与神经网络控制的发展及展望[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5):44-46.

[4]过效杰,祝彦知.人工神经网络的发展及其在岩土工程领域研究现状[J].河南水利,2004(1):22-23.

[5]崔永华.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河流汇流预报模型及应用研究[D].郑州大学,2006.

下一页分享更优秀的<<<人工智能神经网络论文

在神经元经济学诞生的过程中,有三个事实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它对我们理解这门新兴学科具有重要意义:第一,经济学与神经科学的结盟并非源于经济学家的一相情愿,事实上,这一领域的早期文献主要出自生物学家或神经科学家之手;第二,与实验经济学和行为经济学的取向不同,这一领域的早期研究成果不仅没有对经济学有关人类行为的假设提出置疑,相反,它恰恰为这一假设提供了令人惊叹的“实证”,正是基于这点,经济学家与神经科学家才找到了共同关注的话题;第三,作为一门交叉科学,神经元经济学不仅融合了现代神经科学和现代经济学的分析方法,而且还融合了现代进化论、现代心理学、特别是比它略早一些诞生的演化心理学的基本思想。20世纪80年代晚期,在心理学领域诞生了一门被称为“演化心理学”的新学科。有意义的是,这门学科的创始人林达·柯斯玛依达和约翰·托比是一对具有经济学和心理学双重学科背景的夫妇。演化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智如何形成的科学。演化心理学认为,我们人类的心智模式是在长期进化过程中被自然选择所塑型的;因此,它是用来解决进化史上我们祖先所面对的问题的。人类今天所赖以生存的工业文明,充其量才不过500年;而农业文明,至多不过10000年;但人类祖先在采集和游猎状态下已经生活了数百万年。人类学和解剖学的证据表明,工业社会以来,人类大脑神经元的连接方式基本没有发生过什么变化。演化心理学一个最重要、最基本的观点是:现代人的头骨里装着一副石器时代的大脑。因此,演化心理学家所关心的是石器时代的人类生存环境与人脑交互作用过程中所形成的神经元结构到底是怎样的?这种结构在多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类的心智模式以及我们今天的认知方式?演化心理学是一门很年轻的科学,但它在神经元经济学的创立过程中,却扮演着一个极其重要的角色。事实上,许多演化心理学的缔造者也是神经元经济学的积极倡导者。当我们试图探究人类经济行为的认知模式和神经基础时,我们就不得不面对自然选择在生物长期进化过程中对人脑组织及其神经元连接方式所施加的影响。1995年,为纪念诺斯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而举行的一次研讨会上,美国华盛顿大学的安迪·克拉克和休曼斯提交了一篇有关神经元决策模型的论文。两年以后,即1997年,在美国卡奈基-梅隆大学举行了一次关于神经行为的经济学会议。根据我们掌握的资料,这次会议应该是神经科学家和经济学家共同发起、集中讨论相关问题最早的一次学术会议。2000年,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又召开了一次有关神经生理与经济学理论的学术会议。同年12月,普林斯顿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第一次使用了“神经元经济学”(Neural Economics)这一新的名词。2002年8月,美国明尼苏达大学以“神经元经济学”为名,召开了一次国际学术会议,这次会议就是首届 “国际神经元经济学大会”。也就是这次会议上,组织者首次使用了“Neuroeconomics”这一新的复合词。此后,“国际神经元经济学大会”每两年举行一次。第二届于2004年5月在德国明斯特的威斯特法伦威廉斯大学举行。2003年9月,以“促进神经元经济学理论研究和知识传播”为宗旨的“神经元经济学学会”在美国纽约大学成立。该学会成立以来,每年都以“神经元经济学年会”为名,组织相关的国际学术活动。2005年9月,第三届“神经元经济学年会”在美国纽约举行。在这次年会上交流的论文提前刊发在2005年8月出版的《博弈与经济行为》杂志上,它们反映了神经元经济学最新的研究成果与进展。2006年1月6日,在波士顿召开的美国经济学会年会上,桑塔费研究院资深研究员、“神经元经济学学会”理事会成员、瑞士苏黎世大学实验经济学研究院主任恩斯特·费尔作为三个“特邀演讲”者之一,就该领域的相关研究和最新进展做了大会演讲。德国明斯特大学,已经正式开办了神经元经济学系。在美国,乔治-梅森大学的凯文·麦克卡比、加州理工大学的科林·卡麦勒和斯蒂弗·郭茨等已经开设了有关神经元经济学的大学课程和研究生课程。另外,有关神经元经济学的研究所和实验室在美国、欧洲的大学以及其他研究机构中也已经大量出现,其中就包括了斯坦福大学、剑桥大学、乔治-梅森大学、加州理工大学、纽约大学等著名大学。弗农·史密斯2002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以后,把研究重点转向了神经元经济学。他在乔治-梅森大学筹建了世界上第一所“神经元经济学研究中心”,并亲自担任这一中心的主任。

神经系统的研究论文

由各个器官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在一起,完成一项或多项生理活动的结构叫系统。人体共有八大系统:运动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这些系统协调配合,使人体内各种复杂的生命活动能够正常进行。消化系统消化系统由消化管和消化腺两部分组成。负责食物的摄取和消化,使我们获得糖类脂肪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神经系统神经系统(nervous system)是机体内起主导作用的系统。内、外环境的各种信息,由感受器接受后,通过周围神经传递到脑和脊髓的各级中枢进行整合,再经周围神经控制和调节机体各系统器官的活动,以维持机体与内、外界环境的相对平衡。神经系统是由神经细胞(神经元)和神经胶质所组成。神经系统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两大部分。呼吸系统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肺。动物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要不断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机体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称为呼吸。气体交换地有两处,一是 外界与呼吸器官如肺、腮的气体交换,成肺呼吸或腮呼吸(或外呼吸)。另一处由血液和组织液与机体组织、细胞之间进行气体交换(内呼吸)。 循环系统循环系统是生物体的体液(包括血液、淋巴和组织液)及其借以循环流动的管道组成的系统。从动物形成心脏以后循环系统分为心脏和血管两大部分,叫做心血管系统。循环系统是生物体内的运输系统,它将消化道吸收的营养物质和由鳃或肺吸进的氧输送到各组织器官并将各组织器宫的代谢产物通过同样的途径输入血液,经肺、肾排出。 运动系统运动系统:骨的表层致密而坚硬,叫骨密质;骨的内部呈蜂窝状,叫骨松质;骨中的空腔叫部分叫骨髓腔,中央充满骨髓。胎儿和幼儿的骨髓都是红骨髓,为造血器官。随着年龄增长,长骨骨髓腔内的红骨髓逐渐被脂肪组织代替,变成黄骨髓。 内分泌系统内分泌腺是人体内一些无输出导管的腺体。它的分泌物称激素。对整个机体的生长、发育、代谢和生殖起着调节作用。人体主要的内分泌腺有:甲状腺、甲状旁腺、肾上腺、垂体、松果体、胰岛、胸腺和性腺等。 泌尿系统泌尿系统由肾、输尿管、膀胱及尿道组成。其主要功能为排泄。排泄是指机体代谢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不为机体所利用或者有害的物质向体外输送的生理过程。被排出的物质一部分是营养物质的代谢产物;另一部分是衰老的细胞破坏时所形成的产物。此外,排泄物中还包括一些随食物摄入的多余物质,如多余的水和无机盐类。 生殖系统生殖系统是生物体内的和生殖密切相关的器官成分的总称。生殖系统的功能是产生生殖细胞,繁殖新个体,分泌性激素和维持副性征。人体生殖系统有男性和女性两类。按生殖器所在部位,又分为内生殖器和外生殖器两部分。 多细胞生物体内许多器官联系在一起,共同完成某种连续的基本胜利功能,这些器官,就组成了一个系统。人和高等动物有8个系统,即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运动系统、生殖系统、内分泌系统和神经系统。以上系统构成了人体和动物体,并且在神经和内分泌系统调节下,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共同完成整个生物体的全部生命活动,一保证生物体个体生存和种族绵延。

  • 索引序列
  • 三叉神经痛论文研究
  • 三叉神经痛毕业论文
  • 治疗神经性头痛中成药研究论文
  • 神经经济学研究现状论文
  • 神经系统的研究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