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 民舞专业毕业论文提纲

民舞专业毕业论文提纲

发布时间:

民舞专业毕业论文提纲

把自己的真實感受寫出來。 還有,可以把自己領悟到的一些關於民族舞的發現寫下。采纳哦

试论民间文学艺术的知识产权保护序 言 人类创造了历史,历史也抚育了不同肤色、不同信仰的各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人类不仅创造了优秀灿烂的民族文化,而且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风民俗。民间文学艺术,是世界各国人民民俗文化和传统习俗的重要表现形式,是维系各民族生存发展的充足动力和不竭源泉。民间文学艺术已成为区分世界不同民族的重要标志之一。然而,面对民间文学艺术被任意使用、破坏甚至失传的危机,民间文学艺术亟待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但民间文学艺术的法律保护是许多国家都认为必要却又倍感棘手的问题。从20世纪50年代起至今,已有众多国际组织先后关注此问题,并试图给出大家能够接受的解决方案,但结果却并非令人满意。由于在权利主体、权利内容等诸多问题上的复杂性,目前只有少数国家在法律上对民间文学艺术予以保护。在我国,民间文学艺术流派纷呈,千姿百态。无论是透着喜庆和吉祥的大红剪纸、灵韵别致的传统泥塑,还是清新简洁的蓝印花布、古老神秘的纳西族“东巴”,都从不同侧面体现着文明古国深厚的文化底蕴,也在时时刻刻传承着古老的华夏文明。民间文学艺术不仅是前人留给我们的珍贵文化遗产,更是祖先赐予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在我国,民间文学艺术在5000多年历史沉淀的中国文化玫瑰中,就像一只艺术奇葩,显得格外绚丽多彩和引人注目。然而 ,在我国学术界和立法界对于民间文学艺术保护的研究,基本是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一直持续至今,并在近几年形成一个研究高潮,出现不少以此为主题的研究论文。但我国在传统知识保护领域内的立法却并没有显著进步。已经出台的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包括《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1997)、《云南省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2000)和《贵州省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2002)。我国著作权法第六条规定对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保护办法由国务院另行规定。理论界关于如何对民间文学艺术提供保护,有两种互相冲突的代表性观点。一种观点反对用任何形式的知识产权保护传统知识,建议通过公法权利来提供保护;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知识产权能在传统知识保护中发挥作用,或至少对进一步检验这种可能性抱有兴趣。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最近的调查表明,越来越多的传统知识持有人开始寻求运用知识产权制度来保护传统知识。本文认为对民间文学艺术应该以传统的知识产权保护为基础,同时加强特殊立法保护,主要分为五个部分加以阐述。第一部分,笔者主要对民间文学艺术保护进行概述。首先对民间文学艺术的界定加以重点阐述,因为无论从国际立法、区域立法、国内立法,还是我国的现今理论界,对于民间文学艺术的称呼不一。有的学者将其等同于民俗,有的学者将其与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划等号等等。笔者在把民间文学艺术与民俗和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区分的基础上,认为民间文学艺术是指一个社会群体,如一个民族、一个部落、一个地区的若干民族等,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劳动中集体创作或者由集体中的某个个体创作并得到集体认同,在世代相传的过程中不断修改、加工、完善,反映该群体生活历史、风俗习惯、心理特征、宗教信仰的文学和艺术形式。认为民间文学艺术是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民间文学艺术与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也是包含关系,即民间文学艺术包括了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其次;对民间文学艺术的特点、范围及其保护的必要性加以阐述。第二部分,阐述民间文学艺术的知识产权法律保护的渊源与发展历程。主要从对其知识产权保护的立法背景谈起,同时对其国际条约、区域立法加以考察分析和对比。第三部分是本文的重点,第一点主要对民间文学艺术与知识产权联系与区别加以澄清,首先民间文学艺术与知识产权的联系包括他们都有非物质性、可复制性和法定性 。对于民间文学艺术与知识产权的区别有他们的权利性质不同、客体范围不同、创新的标准不同、权利主体的确定性不同以及他们的时间性不同,从这五个方面全面加以分析。第二点是对利用著作权保护民间文学艺术的反思加以探讨。第四部分,从中央到地方立法两个方面,对我国民间文学艺术保护的现状加以阐述。 第五部分,是如何对我国民间文学艺术知识产权保护完善的构想。在关于对民间文学艺术的立法保护方面,在我国理论界有两种观点,一种是民间文学艺术不同于传统的知识产权客体,其属于新型的知识产权客体,应该利用特殊立法保护;另一种观点认为应该利用现有的知识产权制度,特别是著作权制度加以保护。本文认为,由于民间文学艺术保护的特殊性,在我国理论界的研究还不深,理论的储备还不够。为了更加及时地对民间文学艺术加以保护,必须完善现有的知识产权制度。本文试从著作权、专利权和商标保护三个方面加以分析,希望对未来的知识产权立法方面有所帮助。同时建议国家立法部门尽快出台对民间文学艺术的特殊立法保护,形成以传统的知识产权保护为主,以特殊立法为辅的新型立法机制,以期对我国的民间文学艺术保护作出应有的贡献。第一部分 民间文学艺术知识产权保护概述一、民间文学艺术的概念和特征 (一)民间文学艺术的概念和内涵 对于民间文学艺术这一术语的概念内涵,我们应当做狭义和广义的区分。 狭义地看,民间文学艺术这一概念等同于我们在民间文艺学上所说的民间文艺,包括民间文学(神话、传说、故事、歌谣、叙事诗、史诗、谚语、民间说唱、民间小说)、民间音乐、美术、舞蹈和民间工艺等方面。就此而言,狭义的民间文学艺术指的是“全体的产生于民间,口头的流传于民间”的文学艺术,它是与主流社会中所谓“纯粹的”或“精英化的”文学艺术创作相对应的一种原生的艺术表现形式。在英语中,与之大体对应的说法是“Traditional Literary and artistic productions”。[1] 广义地看,民间文学艺术的概念内涵并不限于民间文艺学上的审美意味,而是扩展到民俗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现实社会中,那些在生产、生活、组织制度、精神信仰等各个领域以具体形态体现的民俗,有着某种程度的审美性而具有文化和商业价值,均有可能被认为是“民间文学艺术”。例如,位于深圳华侨城的中国民俗文化村,不仅将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标志景观原样或微缩复制,而且从来源地雇请少数民族艺员再现生产生活场景、表演特色文体节目、组织节日庆典和祭祀仪式等。这是将整体的民俗作为审美形态设为旅游项目加以商业利用的经典案例。在英文中,与此内涵大体对应的说法是“Folklore”。 应当说,“Traditional Literary and Artistic productions”是被涵盖于“Folklore”之中的,理解民间文学艺术这一概念的关键在于厘清“Folklore”的涵义。Folklore一词是英国学者汤姆斯(W. )于1846年将Folk(民众)和Lore(知识)合二为一创造的,最早由日本学者将其翻译为“民俗”,后来也为我国民俗学界所采用[2]。Folklore植根于群体意识和精神在社会中的口头和非文字化传承活动,它可以泛指基于一定自然和社会条件(如种族、血缘、地域、文化水平、生活状况)所结成的某一群体在长期共同的社会生活中所创造、维系并且形成为传统的一切风俗习惯,即民俗,也可以特指其中可作为这种口头和非文字化传承活动典型表现的民间文学或口承文艺。因而,它在民俗学上的使用同样是有层次的,可以指作为一级学科的“民俗学”,也可以指作为二级学科的“民间文学”或“民俗文艺”。[3] 就Folklore的语源来说,据费孝通先生的解释,Folk并不是普遍意义上的全体人民,而是具有亲切乡土关系的人们,在中文里,近于“老乡”、“乡下土里土气的人们”,作为一个形容词近于“民间”、“土风”的意思:Lore作知识或学问讲也不确切,近于“天方夜谭”中的“谭”字,夏天乘凉时孩子们喜欢听的“逸文、传说”。所以如果直译,“民间传说”四字比较接近[4]。日本的民俗学者亦承认,迄今被译为民俗或民俗学的Folklore,本来意义是传承的精神文化或口承文艺。[5] 值得注意的是,Folklore意义上所涵盖的“民间传说”现在已经远远不限于语源上的解释或是我们中文习惯上所理解的某种民间文学创作形式。与其倘有一线联系的话,恐怕在于现在的Folklore已经包括了任何一种能够被群体“传说”的文化现象。在《不列颠百科全书》(国际中文版)中,Folk加lore就被翻译为“民间传说”,并把民间传说的形式分成说和唱的口头文学、物质和文化(包括民间建筑、民间艺术、民间手工艺术)、习俗和节日(包括宗教意识、节庆、儿童游戏、民间戏剧、民间舞蹈)三大类。[6] 澳大利亚昆士兰法学院教授卡马尔.普里博士认为:所谓“民间 (Folk)”,指的是至少具有某一公共特性的一群人。至于这一共同特性是什么并不重要,比如它可以是一个共同的职业、共同的语言或共同的宗教信仰,重要的是,无论以何种目的结成的这一群人必须具有某些自己的传统;“传说(Lore)”一词指的是与诸如教义、戒律或习俗有关的传统事实或信仰本身,传统意味着代代相传下来的文化的各个方面,它既包括文化的观念方面(如习惯、习俗、仪式),也包括文化的创造方面(如音乐、舞蹈、戏曲、文学、观赏艺术),因此,文化可以被视为由一群人保留下来的传统。[7] 该观点代表了国际社会上较为主流的认识倾向,即Folklore是一种属于群体的文化传统。就国际知识产权保护而言,Folklore总是与传统知识(Traditional knowledge)相提并论的。由于在字面上,Folklore(民众的知识)与Traditional Knowledge(传统的知识)谈不上有明确的差别,这种区分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便于实际的操作而从技术上加以考虑的结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格雷厄姆、杜特菲尔德在其相关研究报告中指出:“传统知识一般是指与自然环境相联系的知识,而并不涉及如艺术作品、手工艺品和其他文化创作和表现形式(这些东西倾向于被认为是Folklore的元素)。依据一位专家的观点,传统知识(或其称之“传统环境知识”)是“一个群体通过一代又一代与自然息息相关的生活建立起来的大量知识。它包括一个分类体系、一整套对于本地环境的经验积累和一个控制资源使用的自管理系统。” 至于Folklore,值得注意的是,它作为国际社会的议题被加以讨论是先于传统知识的,最早可回溯至20世纪70年代,当时是作为与版权相关的问题提出的。依米歇尔.布莱克尼所言:“传统知识的表述……是顺应那些批评Folklore之狭隘性的观察家们提出来的。然而,它意味深刻地改变了讨论的话语。Folklore以在版权中或以版权为附加条件加以讨论为特色。传统知识的范围则被拓宽到足以包含诸如在药物治疗和作为食物方面的动植物知识。就此而言,问题的讨论就将从版权的左近转至专利权和生物多样性。”UNESCO(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WIPO(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是开展Folklore保护的两家机构。UNESCO因其在文化上的取向而当然地涉足其中。该组织对于Folklore的定义如下:“Folklore(传统大众文化)是一个文化社群基于传统的创造的总和,经由一群个人加以表达,且被承认反映其文化和社会身份:其标准和价值通过模仿或其他方式口头传承。它的形式是与其他的,如语言、文学、音乐、舞蹈、游戏、神话、礼仪、习惯、手工艺、建筑等等艺术融在一起的。”[8] “因而,Folklore在传统社群中可以有多种多样的形式表现,包括(I) 音乐、舞蹈和其他表演艺术;(ii)历史和神话传说;( iii)设计和符号;和(iv)传统技术、手工艺和艺术作品。美国人类学和民俗学者Ellen Mchale认为,无论受过教育还是未受过教育,在农村还是在城市,每个连接在一起的群体,或是有共同的利益和目的的群体,都拥有一种传统,这种传统叫做民俗。民俗包含许多个体的、大众的和“文学的”因素,这些因素通过反复流传和变异被群体评价和延续,并以这种方式被群体吸收和同化。民俗,其范围包括传统艺术,信仰、工作和休闲的传统方式、装饰和庆典等,是一个群体保持和传承一种生活方式的传统形式。在任何情况下,民俗都存在于群体之中,并在群体中代代相传,民俗是群体在相互交往中产生的具有意义的共同经验。通过表演或示范,手把手的或在小范围内的相互交流,群体以这种非正规的方式掌握了这些知识的传统形式。根据我国民俗学者的观点,民俗可以区分为:(一)生产习俗:渔猎、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建筑、商业等方面的习俗;(二)生活习俗:衣、食、住、行、医、用、语言、产育、婚姻、丧葬、寿诞、礼仪、节日等方面的习俗;(三)文化习俗:民间口头文学、美术、舞蹈、音乐、游艺、竞技等方面的习俗;(四)组织制度:村落、家族、姓氏、社团等方面的习俗;(五)精神信仰:图腾崇拜、神灵信仰、祝咒、禁忌、预兆和占卜等方面的习俗。可见,“民俗”是一个囊括群体生活方方面面的宽泛概念,不能体现出群体文化创造的内涵。而从民俗学的角度看,国际社会所致力于保护的Folklore只限于民俗文化中属于感性范畴的审美创造形态。 在我国,民间文学艺术的概念在法学界尽管也常常有很多争论,但是至少在研究民间文学艺术的学者之间基本是一致的,即认为民间文学艺术只占民俗(Folklore)中的一类。“民间文学是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它在广大人民群众当中流传,主要反映人民大众的生活和思想感情,表现他们的审美观念和意识情趣,具有自己的艺术特色。”[9]一些发展中国家不切实际地将民间文学艺术保护范围扩大化。比如1972年由非洲知识产权组织制定并于1982年生效的地区性公约《班吉协定》,就将其保护范围规定为“一切由非洲的居民团体所创作的、构成非洲文化遗产基础的、代代相传的文学、艺术、科学、宗教、技术等领域的传统表现形式与产品”,这就显得过于宽泛因而也不很妥当。 笔者认为,我们在为民间文学艺术立法时,应该吸取国内外学者们在艰辛探索中己经取得的有益成果,从他们对民间文学艺术的一般的、通常的、公认的知识中去界定民间文学艺术。把民间文学艺术同民俗与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区别开来,民间文学艺术是民俗的下位概念,而民间文学艺术又是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上位概念,为了更加完善民间文学艺术的知识产权保护,对于属于以作品形式显现并且符合著作权保护客体条件的,应该由著作权保护。这样才能使我们的立法立足于现实世界,才能使我们的法律有效的规范现实生活。基于以上笔者的讨论,我认为“民间文学艺术”这一概念应该做如下界定:民间文学艺术是一个社会群体,如一个民族、一个部落、一个地区的若干民族等,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劳动中集体创作或者由集体中的某个个体创作并得到集体认同,在世代相传的过程中不断修改、加工、完善、反映该群体生活历史、风俗习惯、心理特征、宗教信仰的文学和艺术形式。

中国古典舞是以戏曲舞蹈和中华武术为主要基础,同时贯穿民族民间舞蹈、芭蕾舞蹈、现代舞蹈等多种元素发展而建立起来的,以其独特的艺术形态,充分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和美学意韵,成为以彰显气韵的典型的中国传统意象艺术。一个舞种的特点,完全可以从肢体动作、动作体系当中体现出来。一 身韵动作的构成特点1.动作语言的基础(1)形为基础:一切外部展现的动作、舞姿、形态、体态、路线都可以称之为形。古典舞的形具备了“拧、倾、圆、曲”的基本身体形态、姿势和“刚健挺拔、含蓄柔韧”的气质美。并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对古典舞的形态进行完善,逐步加入多种元素,使得古典舞的“形”日臻多元。(2)神为灵魂:一切内涵、神采、韵律、气质都可归为“神”,是对舞蹈内部的要求,如“以神领形”、“形神兼备”。在中国古典舞中,神韵是可知、可感的,不仅如此,神韵还是“形”的生命点所在,如果没有了“神”,“形”就只剩下了类似于运动的动作运转轨迹。京剧艺术家钱宝森先生有一句精辟的概括与总结,叫做“形三、劲六、心意八、无形者十”。意思就是,形只占三分;劲占六分;心意(神)占八分;无形者能达到形、劲、心意融会贯通的境界。(3)劲为骨架:劲是动作过程中的劲力的变化;是用劲的道理,也就是运用力度的策略;还有内在的节奏处理、节奏的变化,动作之间力度的对比、反衬以及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疏密相间等。劲的力度不是平均的,而是弹性动作结构,有轻重、缓急、强弱、快慢、长短、顿挫、符点、切分、延伸等区别。(4)律为筋络:律包含动作自身的律动性和运动中依循的规律这双重作用,身法的规律如“求圆规律”、“欲左先右”、“欲扬先抑”等。律的基本要求是动作接动作必须通顺,这被习惯称之为“正律”;而“欲左先右”、“欲扬先抑”等规律被称之为“反律”。“反律”是论中国古典舞作品动作语言的风格特征,中国古典舞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它能够造成动作起伏跌宕、正反交替的效果,产生较为强烈的对比性和起伏感。2.动作行进的特征(1)基本形态拧、倾、仰的基本体态是中国古典舞的基本体态,古典舞中所有的舞蹈动作都要在这三个姿势的基础上去进行。拧:下肢固定,上身(腰、肋、肩、颈、头)向左或右作水平的旋扭。拧的本质是“腰拧”,也就是“横拧”,拧的动作的原始出发点和使力点是腰部,在此基础上,可以发展为翻胸拧、仰拧等,这些不同的姿态都是在横拧的基础上加以胸部、肩部的仰或是含等动作进行变化的。倾:所有上肢向前或向旁做“折”的动作,都是倾。倾是以胯为发力点和转折点,胯以上向前或向旁倾折。倾的动势再加上手势或是拧的动作,可以形成极为丰富的形态表现。仰:所有上肢向后做“折”的动作,都是仰。也就是,倾与仰是类似于把以腰为原点的人体平圆进行切割,分为前、旁、后,倾为前旁,仰为后。(2)三圆“三圆”是指身韵运动中三种线路和轨迹,是最能代表中国古典舞特点的和最能区别身韵与其它舞种的代表性动作。三圆是以腰为轴所产生的“平圆、立圆、8字圆”,是整个肢体运动造成的圆线轨迹,不止是形要圆,也是运动时线路要圆。平圆:上肢动作运转时展现在观众面前的是一个圈状的圆线运动,如磨盘状,典型动作“云肩转腰”。立圆:上肢动作运转时展现在观众面前的是一个平面的圆线运动,如车轮状,典型动作“摇臂转肩”。8字圆:肩部或者双臂同时进行相反方向的两个圆线运动,形成前后或者左后两个相对称的车轮式的圆线运动,如8字状,典型动作“风火轮”。

本科生的毕业论文提纲范文(通用5篇)

一段忙碌又充实的大学生活要即将结束,大学毕业前都要通过最后的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是一种有准备、有计划、比较正规的、比较重要的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形式,毕业论文要怎么写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本科生的毕业论文提纲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章 绪论

研究选题

研究背景

研究对象

研究方法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理论价值

实用价值

研究工作存在的问题

研究的框架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人性化购物中心设计总述

购物中心人性化动线定义

购物中心人性化动线设计的基本原则

基于消费者体验角度的设计原则

基于商户营业角度的设计原则

基于商业物业角度的设计原则

购物中心人性化动线的设计元素及构成

购物中心动线设计基本术语

购物中心动线的分类

购物中心人性化动线设计的关键元素

购物中心动线设计的布局特点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人性化购物中心外部接驳动线设计

购物中心出入口动线设计

购物中心出入口动线设计方法

购物中心出入口设置类型

购物中心外部接驳动线的构成方式

与外部道路的连接

停车场动线系统

行人动线系统

货车动线系统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人性化购物中心平面动线设计

人性化购物中心平面动线设计的主要内容

平面动线的基本模式

平面动线的基本骨架

人性化购物中心平面动线设计的基本类型

线形动线的布局

环形动线的布局

枝形动线的布局

人性化购物中心平面动线设计衡量标准

人性化购物中心平面动线的衡量指标

可达性和可见性的数学表达

回环度在动线构成中的存在价值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人性化购物中垂直动线设计

人性化购物中心垂直动线设计的主要内容

以业态分布为主导的设计原则

以楼层人流分布为主导的设计原则

以垂直交通工具选择为主导的设计原则

人性化购物中心垂直动线设计的重点要求

垂直交通工具的形式

垂直交通工具的数量

垂直交通工具的位置

人性化购物中心垂直动线设计的分析要点

中庭的组织

尽端的处理

出入口的设置

立体车库的对接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人性化购物中心后勤动线设计

人性化购物中心后勤动线的定义

后勤动线的设计要点和方法

后勤通道独立设计

后勤通道的防火安全疏散作用

人性化购物中心停车场设计

人性化购物中心停车场的设置方式

人性化购物中心停车场的设计原则

第七章 人性化购物中心重要节点设计

特色中庭空间

多样化的商业广场

功能化的下沉式广场

综合屋顶空间

本章小结

本文结论

在购物中心发展的历程中,购物中的人性化设计,一直和招商、运营、地域文化的特性紧密集合。因此,一个好的购物中心,并非完全依赖于人性化的设计。如何将设计和商铺租户的利益完美结合,是一个购物中心成功运营的关键。进一步说,不同品牌的需求不同,对面积、位置、技术对接的要求也千差万别。能够平衡各个品牌之间的利益,将它们完美的组合在购物中心的不同层级,并通过先进的流线设计让客群实现共享,这都需要设计团队的共同努力。

在购物中心的设计中,建筑师永远不应该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或是仅仅为设计而设计。区别于传统的住宅设计,购物中心的商业设计需要考虑更多。建筑师不仅仅需要了解商业动线的基础知识,还需要了解各个业态之间对于具体建筑设计的参数要求,甚至需要熟悉各个品牌的特点以及其核心的聚客优势。这对建筑师全面的把控能力是极大的挑战。因此,做好购物中心的设计需要建筑师考虑一下几个方面:

1.需要真正熟悉和了解购物中心内部流线的规律,选择合适的流线模式。

2.需要了解不同业态的设计条件,在不同楼层放置合适的业态。

3.需要了解不同业态之间如何配置组合,实现人流的共享。

4.需要了解不同业态的租金模式,品牌风格,实现后期装修的统一。

5.需要仔细研究顾客心理,行走状态,从而通过设计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在目前国内商业地产大发展的前提下,作为一名专门从事商业综合体设计的建筑师,机会很多,挑战更多。本文作为自己三年以来,从事购物中心专项设计的总结,深感要走的`路还很长,而购物中心的设计,是一个需要不断学习的过程,永无止境。

[摘要] 我国刑事诉讼中超期羁押现象长期以来一直未能得到有效遏制,已经出台了的有关纠防超期羁押的制度也未得到真正落实。为此,本文在阐述了超期羁押的概念,危害性及其长期存在的原因的基础上,着重提出了一些解决超期羁押的对策:转变执法观念,提高执法人员素质;填补现行法律漏洞,完善羁押立法规定;完善对超期羁押的监督机制和救济程序;建立羁押的替代措施

[关键词] 超期羁押 概念 危害性 原因 对策

前 言

一, 超期羁押的界定

二,超期羁押的危害性

(一)超期羁押严重侵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身自由权

(二)超期羁押严重妨害了刑事司法程序公正的实现

(三)超期羁押妨碍了刑事诉讼的效率,增加诉讼成本

(四)超期羁押严重损害了法律的严肃性

三,超期羁押形成的原因

(一)重实体,轻程序的观念仍较为严重

(二)过于强调惩罚犯罪刑事诉讼目的而忽视了人权保障目的

(三)立法存在着一些明显缺陷

(四)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督,救济机制

(五)落后的侦查手段和模式的制约

四, 解决超期羁押的对策

(一)转变执法观念,提高执法人员素质

1,转变"重实体,轻程序"的观念

2,转变"重惩罚,轻人权"的观念

(二)填补现行法律漏洞,完善羁押立法规定

1,完善《刑事诉讼法》关于审前羁押的规定

2,完善《国家赔偿法》中关于超期羁押发生后的国家赔偿的规定

(三)完善对超期羁押的监督机制和救济程序

1,完善检察机关监督机制

2,建立超期羁押的救济程序

3,建立羁押的替代措施

结束语

注释

参考文献

一、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趋势2

(一)欧盟东扩与欧洲的统一2

(二)美洲自由贸易区的形成与美国的霸权地位3

(三)美欧在全球范围内的竞争3

(四)日本、东亚与世界经济的第三极4

二、我国经济的现状分析5

(一)中国经济的支撑因素5

(二)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6

三、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动对我国经济的主要影响8

(一)对中国经济增长方式和发展道路的影响8

(二)对产业结构转换和升级的影响9

(三)对中国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影响9

(四)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11

(五)对我国完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管理体制的影响11

四、进一步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性思考12

(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12

(二)产业结构战略性的调整12

(三)进一步发展开放型经济12

(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13

(五)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机制相结合的积极作用13

五、结语14

参考文献14

致谢15

摘要:当前北京会展业正面临着有史以来最为复杂的发展环境。来自国内其他会展城市的竞争压力与日俱增,使北京会展业运行中存在的一些矛盾变得愈发尖锐,北京会展业垦需认清自身当前存在的问题,深刻认识自身所处的外部环境;并且,由北京成功举办奥运会后北京会展业运行的内外部环境已经发生了一些重大变化,这些变化对于北京会展业的发展有怎样的影响、影响的程度等都是十分值得探讨的问题。此外,北京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迅速开展的时期,这对于北京会展业的发展亦将产生重大影响。以上几个因素使北京会展业的发展现状充满了机遇与挑战,成为一个很有价值的研究题目。本文首先概述了会展业发展的基本概念,然后分析了北京会展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促进北京市会展业发展的对策。

引言

一、会展业发展的基本概念

(一)会展经济的界定

(二)会展经济的功能

二、北京会展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北京会展业发展现状

(二)北京会展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促进北京市会展业发展的对策

(一)与国际接轨,科学地组织、经营展览会

1.展览会的项目决策、展览实施和展览形式

2.展览主办机构的组织模式

3.展览主办机构与参展商和观众之间的关系

(二)合理规划建造现代化会展中心

1. 展览馆位置

2.展馆的实用原则

3.展馆建设的规模和速度

(三)改革管理体制、培育和完善展览业市场

1. 会展业管理机构的作用

2.会展业管理体制上的改革

(四)以人为本,加快展览队伍的培养和建设

1. 会展业的人才需求

2.展览人才的培育措施

结语

1、舞蹈的地面训练,是舞蹈训练的一种空间占有形式。

2、地面训练显现出在不承担自身体重的情况下,采取动力性和静力性训练。

3、地面训练从柔韧训练(又称软开度训练),力量训练(又称能力训练),技术技巧动作训练三方面为舞者身体柔韧性、力量、技术技巧动作的具备和掌握,给予基础的,全面而系统的训练。

一、选题说明:地面训练在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低年级阶段,它为舞者解决身体柔韧度,培养良好的动作意识,奠定坚实的基本功基础,是一个不可忽视,不可小看的部分。

二、正文:

1、地面训练的概念。

(1)地面训练是舞蹈训练的一种空间占有形式。

(2)地面训练主要包括柔韧训练、力量训练和技术技巧训练。

(3)地面训练一般采取动力性和静力性训练。

2、地面训练的教材内容。

(1)基础训练

(2)能力训练

(3)技术技巧训练

3、地面训练在不同年级中的特点表现。

(1)低年级

(2)中年级

(3)高年级

4、地面训练的作用。

(1)对舞者的柔韧度的提高有着独到的作用。

(2)对中国古典舞技术动作、身法舞姿起到基础的规范练习作用,培养舞者正确而良好的动作意识。

(3)对扶把和中间动作练习起着重要的基础作用。

(4)对舞者能力的增长起着良好而积极的作用。

(5)进入高年级后,使中国古典舞的空间层次处理更加丰富、富于变化起着明显的重要作用。

三、地面训练

作为相对独立存在的系统,在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中有着独到的训练价值,它主要集中在软开度训练和能力训练以及由此而综合的综合性训练,它在不承担自身体重的情况下,采取动力性和静力性训练,运用压、搬、踢、耗以及外力辅助等多种手段,有效的解决人的各部分关节的松弛度和柔韧度,有效的提高肌肉力量,培养正确而良好的动作意识和良好的舞蹈意识。为扶把动作和中间动作的开设与完成提供能力上的支撑,所以地面训练是十分重要的,它是中国古典舞基本功的基础,是每个舞者应该重视的!

四、致谢。

农民毕业论文提纲

毕业论文一级提纲(精选5篇)

毕业论文的提纲中,有一级提纲也有二三级提纲,同学们在拟定提纲时候合理运用。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毕业论文一级提纲,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新生代农民工心理融入的影响因素研究一一基于不同等级城市的比较研究》

1 绪论

研究背景与意义

概念界定

新生代农民工

社会融入

心理融入

研究目的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研究思路

论文结构

创新与不足

研究的创新

研究的不足

2 理论回顾与文献综述

相关理论回顾

国外人口迁移理论

国内分阶段人口迁移理论

社会记忆理论

社会情境理论

农民工社会融入研究综述

社会融入的理论研究视角

农民工社会融入的维度

农民工社会融入的影响因素

农民工心理融入研究综述

身份认同的研究视角

落户意愿的研究视角

综合指标的研究视角

文献述评

3 新生代农民工心理融入影响因柰的实证分析框架

个人特征因素

乡土记忆因素

城市体验因素

4 数据来源与样本播述

数据来源

样本总体特征描述

人口学特征比较分析

乡土记忆因素的比较分析

城市体验因素的比较分析

新生代农民工心理融入影响因素的交叉分析

人口学特征与身份认同的交叉分析

乡土记忆因素与身份认同的交叉分析

城市体验因素与身份认同的交叉分析

5 新生代农民工心理融入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计量模型的构建

变量的定义

结果分析

个体特征因素对新生代农民工心理融入的影响

乡土记忆因素对新生代农民工心理融入的影响

城市体验因素对新生代农民工心理融入的影响

本章小结及研究展望

6 结论与政策启示

主要结论

政策启示

本文结论

本文在综合情景理论、社会记忆理论等相关理论的基础上,运用江苏、浙江、广东三省不同等级城市438个样本数据,分析了新生代农民工心理融入的影响因素。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从个体特征、乡土记忆、城市体验三方面展开了对不同等级城市新生代农民工心理融入的研究。

题目:整合视角下的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

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研究背景及意文

选题背景

研究意义

研究目的与方法

研究目的

研究方法

研究内容与框架安排

研究内容

论文框架安排

第2章 相关理论综述

国内外研究现状

核心竞争力理论研究现状

企业整合理论研究现状

核心竞争力与企业整合研究现状

相关理论分析

核心竞争力的理论溯源

核心竞争力的内涵与基本特征

核心竞争力与资源、能力、竞争力的关系

企业整合的概念界定

第3章企业整合对核心竞争力的作用机理研究

整合对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

整合对核心竞争力的作用机理分析

整合提升核心竞争力的两个管理工具

企业整合提升核心竞争为的作用机理

企业整合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具体表现

第4章 企业整合模型与整合标准

企业整合的模型

企业整合的标准

企业的使命和价值定位为整合的纲领

坚持整合与企业发展战略相统一

坚持整合与企业文化、核心价值观相一致

坚持“顾客导向”与“导向顾客”理念相结合

坚持整合与企业所处竞争产业的战略要素高度契合

第5章 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整合支撑要素

思想意识的变革

建立危机意识

重塑心智模式

培养系统思维

企业整合的团队建设

具有远见卓识的领导者

强有力的整合团队

无边界的新型管理模式

柔性化的无边界组织结构

灵活、创新性的管理制度

结论

目 录

摘要及关键词1

一、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趋势2

(一)欧盟东扩与欧洲的统一2

(二)美洲自由贸易区的形成与美国的霸权地位3

(三)美欧在全球范围内的竞争3

(四)日本、东亚与世界经济的第三极4

二、我国经济的现状分析5

(一)中国经济的支撑因素5

(二)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6

三、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动对我国经济的主要影响8

(一)对中国经济增长方式和发展道路的影响8

(二)对产业结构转换和升级的影响9

(三)对中国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影响9

(四)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11

(五)对我国完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管理体制的影响11

四、进一步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性思考12

(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12

(二)产业结构战略性的调整12

(三)进一步发展开放型经济12

(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13

(五)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机制相结合的积极作用13

五、结语14

参考文献14

致谢15

1.标题式写法

用简要的文字写成标题,把这部分的内容概括出来。这种写法简明扼要,一目了然,但只有作者自己明白。毕业论文提纲一般不能采用这种方法编写。

2.句子式写法

以一个能表达完整意思的句子形式把该部分内容概括出来。这种写法具体而明确,别人看了也能明了,但费时费力。毕业论文的提纲编写要交与指导教师阅读,所以,要求采用这种编写方法。

编写提纲的步骤

编写提纲的步骤可以是这样:

(一)确定论文提要,再加进材料,形成全文的概要

论文提要是内容提纲的雏型。一般书、教学参考书都有反映全书内容的提要,以便读者一翻提要就知道书的大概内容。我们写论文也需要先写出论文提要。在执笔前把论文的题目和大标题、小标题列出来,再把选用的材料去,就形成了论文内容的提要。

( 二)原稿纸页数的分配

写好毕业论文的提要之后,要根据论文的内容考虑篇幅的长短,文章的各个部分,大体上要写多少字。如计划写20页原稿纸(每页300字)的'论文,考虑序 论用1页,本论用17页,结论用1—2页。本论部分再进行分配,如本论共有四项,可以第一项3—4页,第二项用4—5页,第三项3—4页,第四项6—7 页。有这样的分配,便于资料的配备和安排,写作能更有计划。毕业论文的长短一般规定为5000—6000字,因为过短,问题很难讲透,而作为毕业论文也不 宜过长,这是一般大专、本科学生的理论基础、实践经验所决定的。

(三)编写提纲

论文提纲可分为简单提纲和详细提纲两种。简单提纲是高度概括的,只提示论文的要点,如何展开则不涉及。这种提纲虽然简单,但由于它是经过深思熟虑构成 的,写作时能顺利进行。没有这种准备,边想边写很难顺利地写下去。

摘要:当前北京会展业正面临着有史以来最为复杂的发展环境。来自国内其他会展城市的竞争压力与日俱增,使北京会展业运行中存在的一些矛盾变得愈发尖锐,北京会展业垦需认清自身当前存在的问题,深刻认识自身所处的外部环境;并且,由北京成功举办奥运会后北京会展业运行的内外部环境已经发生了一些重大变化,这些变化对于北京会展业的发展有怎样的影响、影响的程度等都是十分值得探讨的问题。此外,北京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迅速开展的时期,这对于北京会展业的发展亦将产生重大影响。以上几个因素使北京会展业的发展现状充满了机遇与挑战,成为一个很有价值的研究题目。本文首先概述了会展业发展的基本概念,然后分析了北京会展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促进北京市会展业发展的对策。

引言

一、会展业发展的基本概念

(一)会展经济的界定

(二)会展经济的功能

二、北京会展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北京会展业发展现状

(二)北京会展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促进北京市会展业发展的对策

(一)与国际接轨,科学地组织、经营展览会

1.展览会的项目决策、展览实施和展览形式

2.展览主办机构的组织模式

3.展览主办机构与参展商和观众之间的关系

(二)合理规划建造现代化会展中心

1. 展览馆位置

2.展馆的实用原则

3.展馆建设的规模和速度

(三)改革管理体制、培育和完善展览业市场

1. 会展业管理机构的作用

2.会展业管理体制上的改革

(四)以人为本,加快展览队伍的培养和建设

1. 会展业的人才需求

2.展览人才的培育措施

结语

毕业论文提纲(范文):

标题:论中学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不适应性及应对策略

[摘要]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缘起于社会发展与课程功能滞后、素质教育与课程运作流弊、价值转型与课程旨趣单向等方面的矛盾动因。

在这种背景下的新课程改革,给中小学教师带来了很大的不适,主要有教师的角色转换、教师的视角转换、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等方面所引起的心里不适,针对新课程改革中教师这些心理不适,给出教师的自身努力、学校的策略和社会支持等三种应对策略。

[关键词]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教师;心里不适;应对策略

[引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也有很多的专家、教师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对它展开了研究。但由于传统教育它的真的是根深蒂固,要想一下子改变是非常难,研究也没有太深入的进行。因为课程的改革是势在必行的,教师只有去适应它的变化,适应社会的发展,才能让自己更好的发展。

那么,跟着这个趋势,我们的研究将会越来越来剥出真相,更能掌握住新课程改革的真是目的,提高我国的教育质量和水平。本文主要就对教师的这些心理不适应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相应的应对策略,总结其经验教训,以此给一些处在这种状况下的教师做些参考。

[正文]

一引言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时代背景

社会发展与课程功能滞后

素质教育与课程运作流弊

价值转型与课程旨趣单向

二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不适应性

教师对由居高临下向平等融洽的角色转变的心里不适

教师对视角的转换的不适应

教师对新的教学方式的心里不适

教师对学生的新学习方式的心里不适应

教师对自我的心里不适

三应对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心理不适的策略

教师的自身努力层面

教师要关注自身在新课改中的教师转换

提高教学监控能力

正视自己,提高自信,完善自我

学校策略层面

学校管理策略

学校的培训策略

学校的交流策略

社会支持层面

加快教师专业化进程

建立科学的教师评价体系

要理解和尊重教师

四结束语

附:提纲编写要求

1.合理的项目

一般在论文题目之下,编写出两个或三个层次的小项目。

2.采用有效地编写论文提纲的方法

其方法主要是:

(1)拟定标题,即自己给论文起名字。它要求标题能传内容之神,名副其实,使读者看了一眼便知。

(2)考虑构篇大小和顺序安排,既考虑全篇从哪几个方面,或按什么顺序展开、阐述基本论点,又逐个安排每个论点,再依次考虑每段的安排,把准备使用的材料按构思的顺序标上序码并排列好,以备行文时使用。

(3)全面、反复地检查提纲,作必要的增、减或调整。

3.编写内容详简适当的论文提纲

提纲分简单提纲和详细提纲两种。简单提纲的内容只包括论文题目、下位论点。而详细提纲除此之外,还包括论证下位论点的各种证据。一般说来,宜编写详细提纲。因为编写这种提纲,一则能帮助自己全面地进行谋篇布局,二则能帮助自己在写作过程中有条不紊地进行。

1、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 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 3、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 4、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 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 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 5、论文正文: (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 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 〈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 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 a.提出-论点; 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 c.解决问题-论证与步骤; d.结论。 6、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 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 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 (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 (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

去"90论文"网吧,他们在这个领域相当专业的SBR自己百度搜索哦

舞蹈专业论文提纲格式模板

每一种(类)丑陋的现象都会或多或少造成社会的损失。有些损失是明显的,人们不齿、唾弃;但一些损失在较长的时间段后才会出现,许多人看不到这种想象的危害,那就要揭示,这要求写作者既具有深邃的目光,透过现象看本质,又具有先知先觉的本领。(这种一味的送去,造成物质的枯竭。)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本科生的毕业论文提纲范文(通用5篇)

一段忙碌又充实的大学生活要即将结束,大学毕业前都要通过最后的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是一种有准备、有计划、比较正规的、比较重要的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形式,毕业论文要怎么写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本科生的毕业论文提纲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章 绪论

研究选题

研究背景

研究对象

研究方法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理论价值

实用价值

研究工作存在的问题

研究的框架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人性化购物中心设计总述

购物中心人性化动线定义

购物中心人性化动线设计的基本原则

基于消费者体验角度的设计原则

基于商户营业角度的设计原则

基于商业物业角度的设计原则

购物中心人性化动线的设计元素及构成

购物中心动线设计基本术语

购物中心动线的分类

购物中心人性化动线设计的关键元素

购物中心动线设计的布局特点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人性化购物中心外部接驳动线设计

购物中心出入口动线设计

购物中心出入口动线设计方法

购物中心出入口设置类型

购物中心外部接驳动线的构成方式

与外部道路的连接

停车场动线系统

行人动线系统

货车动线系统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人性化购物中心平面动线设计

人性化购物中心平面动线设计的主要内容

平面动线的基本模式

平面动线的基本骨架

人性化购物中心平面动线设计的基本类型

线形动线的布局

环形动线的布局

枝形动线的布局

人性化购物中心平面动线设计衡量标准

人性化购物中心平面动线的衡量指标

可达性和可见性的数学表达

回环度在动线构成中的存在价值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人性化购物中垂直动线设计

人性化购物中心垂直动线设计的主要内容

以业态分布为主导的设计原则

以楼层人流分布为主导的设计原则

以垂直交通工具选择为主导的设计原则

人性化购物中心垂直动线设计的重点要求

垂直交通工具的形式

垂直交通工具的数量

垂直交通工具的位置

人性化购物中心垂直动线设计的分析要点

中庭的组织

尽端的处理

出入口的设置

立体车库的对接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人性化购物中心后勤动线设计

人性化购物中心后勤动线的定义

后勤动线的设计要点和方法

后勤通道独立设计

后勤通道的防火安全疏散作用

人性化购物中心停车场设计

人性化购物中心停车场的设置方式

人性化购物中心停车场的设计原则

第七章 人性化购物中心重要节点设计

特色中庭空间

多样化的商业广场

功能化的下沉式广场

综合屋顶空间

本章小结

本文结论

在购物中心发展的历程中,购物中的人性化设计,一直和招商、运营、地域文化的特性紧密集合。因此,一个好的购物中心,并非完全依赖于人性化的设计。如何将设计和商铺租户的利益完美结合,是一个购物中心成功运营的关键。进一步说,不同品牌的需求不同,对面积、位置、技术对接的要求也千差万别。能够平衡各个品牌之间的利益,将它们完美的组合在购物中心的不同层级,并通过先进的流线设计让客群实现共享,这都需要设计团队的共同努力。

在购物中心的设计中,建筑师永远不应该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或是仅仅为设计而设计。区别于传统的住宅设计,购物中心的商业设计需要考虑更多。建筑师不仅仅需要了解商业动线的基础知识,还需要了解各个业态之间对于具体建筑设计的参数要求,甚至需要熟悉各个品牌的特点以及其核心的聚客优势。这对建筑师全面的把控能力是极大的挑战。因此,做好购物中心的设计需要建筑师考虑一下几个方面:

1.需要真正熟悉和了解购物中心内部流线的规律,选择合适的流线模式。

2.需要了解不同业态的设计条件,在不同楼层放置合适的业态。

3.需要了解不同业态之间如何配置组合,实现人流的共享。

4.需要了解不同业态的租金模式,品牌风格,实现后期装修的统一。

5.需要仔细研究顾客心理,行走状态,从而通过设计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在目前国内商业地产大发展的前提下,作为一名专门从事商业综合体设计的建筑师,机会很多,挑战更多。本文作为自己三年以来,从事购物中心专项设计的总结,深感要走的`路还很长,而购物中心的设计,是一个需要不断学习的过程,永无止境。

[摘要] 我国刑事诉讼中超期羁押现象长期以来一直未能得到有效遏制,已经出台了的有关纠防超期羁押的制度也未得到真正落实。为此,本文在阐述了超期羁押的概念,危害性及其长期存在的原因的基础上,着重提出了一些解决超期羁押的对策:转变执法观念,提高执法人员素质;填补现行法律漏洞,完善羁押立法规定;完善对超期羁押的监督机制和救济程序;建立羁押的替代措施

[关键词] 超期羁押 概念 危害性 原因 对策

前 言

一, 超期羁押的界定

二,超期羁押的危害性

(一)超期羁押严重侵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身自由权

(二)超期羁押严重妨害了刑事司法程序公正的实现

(三)超期羁押妨碍了刑事诉讼的效率,增加诉讼成本

(四)超期羁押严重损害了法律的严肃性

三,超期羁押形成的原因

(一)重实体,轻程序的观念仍较为严重

(二)过于强调惩罚犯罪刑事诉讼目的而忽视了人权保障目的

(三)立法存在着一些明显缺陷

(四)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督,救济机制

(五)落后的侦查手段和模式的制约

四, 解决超期羁押的对策

(一)转变执法观念,提高执法人员素质

1,转变"重实体,轻程序"的观念

2,转变"重惩罚,轻人权"的观念

(二)填补现行法律漏洞,完善羁押立法规定

1,完善《刑事诉讼法》关于审前羁押的规定

2,完善《国家赔偿法》中关于超期羁押发生后的国家赔偿的规定

(三)完善对超期羁押的监督机制和救济程序

1,完善检察机关监督机制

2,建立超期羁押的救济程序

3,建立羁押的替代措施

结束语

注释

参考文献

一、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趋势2

(一)欧盟东扩与欧洲的统一2

(二)美洲自由贸易区的形成与美国的霸权地位3

(三)美欧在全球范围内的竞争3

(四)日本、东亚与世界经济的第三极4

二、我国经济的现状分析5

(一)中国经济的支撑因素5

(二)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6

三、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动对我国经济的主要影响8

(一)对中国经济增长方式和发展道路的影响8

(二)对产业结构转换和升级的影响9

(三)对中国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影响9

(四)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11

(五)对我国完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管理体制的影响11

四、进一步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性思考12

(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12

(二)产业结构战略性的调整12

(三)进一步发展开放型经济12

(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13

(五)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机制相结合的积极作用13

五、结语14

参考文献14

致谢15

摘要:当前北京会展业正面临着有史以来最为复杂的发展环境。来自国内其他会展城市的竞争压力与日俱增,使北京会展业运行中存在的一些矛盾变得愈发尖锐,北京会展业垦需认清自身当前存在的问题,深刻认识自身所处的外部环境;并且,由北京成功举办奥运会后北京会展业运行的内外部环境已经发生了一些重大变化,这些变化对于北京会展业的发展有怎样的影响、影响的程度等都是十分值得探讨的问题。此外,北京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迅速开展的时期,这对于北京会展业的发展亦将产生重大影响。以上几个因素使北京会展业的发展现状充满了机遇与挑战,成为一个很有价值的研究题目。本文首先概述了会展业发展的基本概念,然后分析了北京会展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促进北京市会展业发展的对策。

引言

一、会展业发展的基本概念

(一)会展经济的界定

(二)会展经济的功能

二、北京会展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北京会展业发展现状

(二)北京会展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促进北京市会展业发展的对策

(一)与国际接轨,科学地组织、经营展览会

1.展览会的项目决策、展览实施和展览形式

2.展览主办机构的组织模式

3.展览主办机构与参展商和观众之间的关系

(二)合理规划建造现代化会展中心

1. 展览馆位置

2.展馆的实用原则

3.展馆建设的规模和速度

(三)改革管理体制、培育和完善展览业市场

1. 会展业管理机构的作用

2.会展业管理体制上的改革

(四)以人为本,加快展览队伍的培养和建设

1. 会展业的人才需求

2.展览人才的培育措施

结语

1、舞蹈的地面训练,是舞蹈训练的一种空间占有形式。

2、地面训练显现出在不承担自身体重的情况下,采取动力性和静力性训练。

3、地面训练从柔韧训练(又称软开度训练),力量训练(又称能力训练),技术技巧动作训练三方面为舞者身体柔韧性、力量、技术技巧动作的具备和掌握,给予基础的,全面而系统的训练。

一、选题说明:地面训练在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低年级阶段,它为舞者解决身体柔韧度,培养良好的动作意识,奠定坚实的基本功基础,是一个不可忽视,不可小看的部分。

二、正文:

1、地面训练的概念。

(1)地面训练是舞蹈训练的一种空间占有形式。

(2)地面训练主要包括柔韧训练、力量训练和技术技巧训练。

(3)地面训练一般采取动力性和静力性训练。

2、地面训练的教材内容。

(1)基础训练

(2)能力训练

(3)技术技巧训练

3、地面训练在不同年级中的特点表现。

(1)低年级

(2)中年级

(3)高年级

4、地面训练的作用。

(1)对舞者的柔韧度的提高有着独到的作用。

(2)对中国古典舞技术动作、身法舞姿起到基础的规范练习作用,培养舞者正确而良好的动作意识。

(3)对扶把和中间动作练习起着重要的基础作用。

(4)对舞者能力的增长起着良好而积极的作用。

(5)进入高年级后,使中国古典舞的空间层次处理更加丰富、富于变化起着明显的重要作用。

三、地面训练

作为相对独立存在的系统,在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中有着独到的训练价值,它主要集中在软开度训练和能力训练以及由此而综合的综合性训练,它在不承担自身体重的情况下,采取动力性和静力性训练,运用压、搬、踢、耗以及外力辅助等多种手段,有效的解决人的各部分关节的松弛度和柔韧度,有效的提高肌肉力量,培养正确而良好的动作意识和良好的舞蹈意识。为扶把动作和中间动作的开设与完成提供能力上的支撑,所以地面训练是十分重要的,它是中国古典舞基本功的基础,是每个舞者应该重视的!

四、致谢。

论文提纲写法如下:

1、在论题观点来源这一部分,学生需要说清楚自己论文的观点是如何得到的。

2、在论文的基本观点部分,要求学生写清楚整个论文的基本观点都有哪些,这些观点必须逻辑清楚,合理。

3、在论文结构部分,学生结合自己的基本观点写清楚整个论文的结构,这是学生向指导教师说明自己如何论证观点的一个部分。

4、提纲没有字数的要求,但是学生必须保证有2、3、4这三个部分的内容,文字方面要求语言流畅,思路清晰,说清楚自己的观点。

论文提纲的分类

1、标题式提纲

这种提纲比较简单,只写出行文各段的标题。这是一个标题式的作文提纲,勇简洁的文字标出了各段的写作要点。它的特点是文字简洁、速度较快,适合于对写作内容较熟悉或时间较紧的情况。但对初学写作的人来说,很难起到指导作文的作用。

2、要点式提纲

这种提纲比较详细,它即要表明作文的中心,又要写出作文的大致内容;同时,还要交代出文章的详略。

浅析舞蹈毕业论文提纲

浅谈气息在民族舞蹈中的应用摘要:在古老的舞蹈艺术中,气息成为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舞蹈者应该掌握和研究各个民族舞蹈中气息方法的共性与个性,针对不同的舞蹈个性进行发展创新,不断提高民族舞蹈的艺术表现力。关键词:气息;民族舞蹈;应用舞蹈从产生之日起,就和气息成了亲密无间的朋友。在古老的舞蹈艺术中,舞者就用气息表现出抑、扬、顿、挫的情节,可谓舞蹈离不开气息,气息在舞蹈中具有独特的魅力。一舞蹈与气息舞蹈是一种人体动作艺术,不单纯是一种娱乐。它是以舞蹈动作为主要艺术表现手段,着重表现语言文字或其他艺术表现手段所难以表现的人们内在深层的精神世界———细腻的情感、深刻的思想、鲜明的性格,和人与自然、

音乐论文-浅谈舞蹈中的大音希声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课题名称:浅谈舞蹈中的大音希声学生姓名:系别:音乐系专业:音乐学指导教师:年月日一、综述国内外对本课题的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舞蹈与音乐的结合形成完整的舞蹈艺术,舞蹈所表现的动作、姿态与美的音乐艺术相结合,给人带来了一种美妙的艺术享受,舞蹈从产生起便和音乐结成了最紧密的联系,舞蹈离不开音乐,音乐在舞蹈艺术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在舞蹈艺术的概念中,音乐成为其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时代的进步,编创者思维方式的拓展,舞蹈艺术走向的多元化,越来越多的舞蹈剧目打破了这种传统,出现了在作品中无音乐,无伴奏的现象。这种现象的产生是对音乐与舞蹈的剥离?是“大音希声”的回归?“大音希声”能否与舞蹈更完美的结合呢?.音乐是舞蹈的灵魂,舞蹈是音乐的回声。“大音希声”赋予了舞蹈以另外的一种美学内涵还是如许多评论家认为的“仅仅是一种虚华、另类”,这些问题都是值得我们探讨研究的。二、研究的基本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第一、舞蹈与“大音希声”〈一〉音乐对舞蹈的作用.1、配合并帮助舞蹈表达情绪,展现舞蹈内在气质.2、帮助组织舞蹈动作.3、帮助舞蹈和舞剧表现剧情.〈二〉“大音希声”在舞蹈中的美学内涵.第二、“大音希声”对舞蹈表现的作用.1、“大音希声”为舞蹈创造出新的意境美.2、“大音希声”为作品提供了更广阔的想象空间.3、“大音希声”使作品更具灵性.4、“大音希声”赋予舞蹈作品更深刻的内涵.5、“大音希声”让舞蹈艺术更加人性化.〈三〉“大音希声”在舞蹈作品中适可而止.三、研究的步骤、方法、措施及进度安排:第一、研究步骤1、依据论文参考题目查阅资料.2、根据对收集到的资料阅读构思论文提纲写出开题报告.3、根据选文的论文题目继续进行资料收集和分析.4、进行论文攫写.5、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润色修改整理.6、准备毕业答辩.第二、研究方法和措施1、到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及前人写的相关资料.2、网上查询相关资料及文献.第三、进度安排:1依据论文参考选题,作好论文先期搜集工作;2选题,写开题报告;3开题报告定稿,接受毕业论文任务书;4论文写作阶段完成初稿并接受论文中期检查;5修改论文阶段;6论文答辩。四、主要参考文献:[1]《舞蹈艺术概论》隆荫培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2]《舞蹈训练与编创》王海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3]《中国音乐美学史》蔡仲德人民音乐出版社1995[4]《音乐家、艺术家、美术家论音乐与其他艺术之比较》潘必新、李起敏人民音乐出版社1991年版[5]《人体律动的诗篇——舞蹈》汪加千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6]胡尔岩:《舞蹈创作心理学》,中国戏剧出版社1994年版[7]《艺术视听觉心理分析》安东·埃伦茨维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8]《希声·无形·意境·气韵》李起敏音乐学文集1992五、指导教师意见:签名:六、教研室意见:签名:注:此表由学生本人填写,一式三份,一份留系里存档,指导教师和学生本人各保存一份。

论文提纲怎么写呢漫漫的学术之路上最后的门槛就是毕业论文了,毕业论文的写作不仅是对我们阶段性学术生涯的总结也是一场精力与耐力的考验,但是在编辑书写论文的时候大家难免都会遇到一些小问题,例如论文提要怎么写呢?论文提要 首先要明白提要的概念:论问提要是读者判断论文价值和是否值得阅读的依据;论问提要为科技情报文献检索数据库的建设和维护提供方便、 以利索引和查找;论问提要的索引是读者检索文献的重要工具,论问提要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论文的被检索率和被引频次。 接着要了解论文提要的基本要求:论问提要这部分的结构是由研究背景,研究的过程和研究结论三部分组成的,本科论文大概需要300字硕士论文大概需要600字。内容包括背景基础上具体研究的步骤、内容,特别是要把重点研究的内容表达清楚,实验部分和结论部分需介绍通过论文撰写的研究方式解决了什么问题以及相关的意义。整体的结构需要严谨、表达保证简明、语义逻辑确切,论问提要先写什么后写什么要按逻辑顺序来安排,句子之间要上下连贯互相呼应且慎用长句,每句话要表意明白无空泛、笼统、含混之词。 对于大部分毕业生来说初次撰写论文的时候都容易犯逻辑错误,简单地说就是上下文的逻辑不一致,结论与论据的相关性不足,许多时候论文提要也暴露出了这一点,这个时候一定要认识到论问提要的重要性,例如盲审的时候导师没有足够的时间看具体文章,一般都是看提纲和提要所以论文提要写好就非常重要了,以上就是关于“论文提要怎么写”的具体内容。

中国古典舞是以戏曲舞蹈和中华武术为主要基础,同时贯穿民族民间舞蹈、芭蕾舞蹈、现代舞蹈等多种元素发展而建立起来的,以其独特的艺术形态,充分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和美学意韵,成为以彰显气韵的典型的中国传统意象艺术。一个舞种的特点,完全可以从肢体动作、动作体系当中体现出来。一 身韵动作的构成特点1.动作语言的基础(1)形为基础:一切外部展现的动作、舞姿、形态、体态、路线都可以称之为形。古典舞的形具备了“拧、倾、圆、曲”的基本身体形态、姿势和“刚健挺拔、含蓄柔韧”的气质美。并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对古典舞的形态进行完善,逐步加入多种元素,使得古典舞的“形”日臻多元。(2)神为灵魂:一切内涵、神采、韵律、气质都可归为“神”,是对舞蹈内部的要求,如“以神领形”、“形神兼备”。在中国古典舞中,神韵是可知、可感的,不仅如此,神韵还是“形”的生命点所在,如果没有了“神”,“形”就只剩下了类似于运动的动作运转轨迹。京剧艺术家钱宝森先生有一句精辟的概括与总结,叫做“形三、劲六、心意八、无形者十”。意思就是,形只占三分;劲占六分;心意(神)占八分;无形者能达到形、劲、心意融会贯通的境界。(3)劲为骨架:劲是动作过程中的劲力的变化;是用劲的道理,也就是运用力度的策略;还有内在的节奏处理、节奏的变化,动作之间力度的对比、反衬以及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疏密相间等。劲的力度不是平均的,而是弹性动作结构,有轻重、缓急、强弱、快慢、长短、顿挫、符点、切分、延伸等区别。(4)律为筋络:律包含动作自身的律动性和运动中依循的规律这双重作用,身法的规律如“求圆规律”、“欲左先右”、“欲扬先抑”等。律的基本要求是动作接动作必须通顺,这被习惯称之为“正律”;而“欲左先右”、“欲扬先抑”等规律被称之为“反律”。“反律”是论中国古典舞作品动作语言的风格特征,中国古典舞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它能够造成动作起伏跌宕、正反交替的效果,产生较为强烈的对比性和起伏感。2.动作行进的特征(1)基本形态拧、倾、仰的基本体态是中国古典舞的基本体态,古典舞中所有的舞蹈动作都要在这三个姿势的基础上去进行。拧:下肢固定,上身(腰、肋、肩、颈、头)向左或右作水平的旋扭。拧的本质是“腰拧”,也就是“横拧”,拧的动作的原始出发点和使力点是腰部,在此基础上,可以发展为翻胸拧、仰拧等,这些不同的姿态都是在横拧的基础上加以胸部、肩部的仰或是含等动作进行变化的。倾:所有上肢向前或向旁做“折”的动作,都是倾。倾是以胯为发力点和转折点,胯以上向前或向旁倾折。倾的动势再加上手势或是拧的动作,可以形成极为丰富的形态表现。仰:所有上肢向后做“折”的动作,都是仰。也就是,倾与仰是类似于把以腰为原点的人体平圆进行切割,分为前、旁、后,倾为前旁,仰为后。(2)三圆“三圆”是指身韵运动中三种线路和轨迹,是最能代表中国古典舞特点的和最能区别身韵与其它舞种的代表性动作。三圆是以腰为轴所产生的“平圆、立圆、8字圆”,是整个肢体运动造成的圆线轨迹,不止是形要圆,也是运动时线路要圆。平圆:上肢动作运转时展现在观众面前的是一个圈状的圆线运动,如磨盘状,典型动作“云肩转腰”。立圆:上肢动作运转时展现在观众面前的是一个平面的圆线运动,如车轮状,典型动作“摇臂转肩”。8字圆:肩部或者双臂同时进行相反方向的两个圆线运动,形成前后或者左后两个相对称的车轮式的圆线运动,如8字状,典型动作“风火轮”。

民俗文化毕业论文提纲

民间美术论文提纲

中国民间美术是由中国人民群众创作的,以美化环境、丰富民间风俗活动为目的,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流行的美术。

民间美术是相对于宫廷美术、文人美术等美术形式而存在的,具有原发性的,直接来源于人民大众的美术形式。千百年来形成的将艺术强分尊卑,将民间美术视为粗俗简陋东西的观念使民间艺术的活力受到损害,许多优秀的民族美术成果不能保留下来,特别是工业革命之后,民间美术被视为落后的手工业而遭到抛弃。民间美术作为中国民俗文化的组成部分,其艺术价值远远超越了民间美术本身,具有极为丰富的哲学、美学、考古学、历史学、社会学和人类文化学内涵,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凝集和结晶。

一、民间美术的起源

民间美术与原始社会的美术是一脉承传的,它们在发生、发展和艺术的范围、特点、规律等方面,都具有某种相似性。民间美术与原始美术一样具有艺术实用与审美共存的性质。不少民间美术还残留着原始艺术的痕迹,在今天所能看到的民间剪纸和刺绣中就保留着很多原始陶器上的,带有巫术色彩的图腾符号。民间美术起源于古代先民的劳动与生活实践,原始人在制造劳动工具的过程中,发现锋利、匀称、光洁的工具用起来特别的方便顺手,这种对实用性的追求逐渐演变成对视觉愉悦感的追求,古代先民在实用的造物活动的基础之上逐渐发展了审美,使之既能满足实用的物质需要,又能满足审美的精神需求。比如说,新石器时代的远古人类发明了钻孔技术,他们用贝壳和兽骨制作的项链是装饰自己,吸引异性的最好工具,再比如说仰韶文化所遗存的带有各种纹饰图案的彩陶不但具有巫祭的色彩,更追求视觉上的对称感与韵律感。石器、项链、陶器这些艺术作品都是民间美术的最初形态,它以其稚拙、俭朴的形式为后来各类美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与社会分工的细化,民间美术的分类增多,做工也愈加细致多样了。从殷商到近代,民间美术都出现了兴旺的发展状态,并以其强大的生命力渗透到人们的衣食住行之中。竹编、草编、蜡染、泥塑、剪纸、年画、蓝印花布、绣帐帘、兜肚,挑花头巾、皮影等等民间美术作品都是基于实用目的而创作的,但同时却融实用性与审美性于一体。民间美术作为我国古代一种主要的艺术形态,在几千年的古代文明历史中显示出了强大的艺术力量。

二、传统民间美术的传承方式

1、言传身教。

民间美术是一种带有原发性的美术形式,它在传承的过程中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休戚相关,自诞生之日起就融合在人们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言传身教”是中国民众做人和育人的宗旨和手段,民间美术同其它民间文化一样一样也没有脱离这一传统。“言传身教”在民间所承担的技艺传播作用,体现在以家庭为中心的技艺传承环境中,是师徒、父子关系直接传授的方式。从事民间美术创作的大多是没有受过正规文化教育的农民,其创作经验不可能通过文字进行传播,技艺的交流只能通过“口头”这一最为直接俭朴的方式将其技术经验传播给下一代。

口头语言不需雕饰,自然随性,因此能更生动直观的交流技艺。在这言传的过程中民间艺人们创作了一些便于记忆的口诀,可以让被传播者比较方便记忆起创作的规律,是对民间美术技艺规律的高度概括,如惠山泥人的`创作口诀,关于泥人造型要“先开相、后装花,描金带彩在后头”;用笔要领“直线要直、曲线要曲”施彩讲究“红要红得鲜,绿要绿得娇,白要自得净。”民间皮影口诀:“若要娃娃恶,鼻子挨眼窝”、“文人一根钉武人一张弓”等等。在民间的师徒传承中“身教“的情况可能比“言传”多的多。在很多民艺传播者自身文化和能力的限制他们或不能准确的表达出其技术精要的情况下,以实际操作来教育徒弟,徒弟观察师傅技艺的“身教”就成为民间美术主要的传播方式之一。

2、文字、图谱记载。

殷商之后,文字的出现为民间美术的传播奠定了深厚的媒介基础,民间美术也出现了借助文字传播的方式,大大扩展了其传播的范围。出现了一些记载民间手工艺的理论专着和民间创作者所作的艺谱,前者带有官方修饰的痕迹,如先秦时期的《考工记》、唐代《工艺之法》、明代《天工开物》等等。

而艺谱以物相传的民间美术,主要是通过谱子的形式传播的,如画谱、剪花样谱、影戏谱、年画版样等等,这些民间艺术形式都有程式化的范本有的是集体的创作总结,有的是名艺人亲手绘制的,有的则是借鉴其它艺术形式而从程式化的模式中套用而来的。②童虽其来源不一,但都是经过不知多少代人的日积月累而逐渐积淀、完善和再创作而形成的摹本,这种传播形式有利于普及和传播。有利于民间艺人的交流。

3、民艺品传播。

民艺品传播和图谱传播一样属于以“物”为媒介进行的传播。但是它并不是在创作者内部的传播,而是通过这些艺术品的购买者而将民间美术的技艺带到四面八方。这种参与商品交换,又不局限于行业内部的传播方式,使民间美术的传播方式更加广泛,其社会功能也随之增强了。

三、民间美术发展的方向

各民族的艺术都属于世界艺术榷体中的一部分。只有保持了本民族的独特艺术特色,才能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民间美术作为具有原发性与地域性的美术形态,是我国本民族艺术的最佳代言人。民间美术在当代社会的发展成为我国艺术界与文化界所要面临的首要问题。

在工业社会与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传统手工艺与工业社会的对立,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我们既不能放弃民间艺术形式,也不能违背社会规律,试图以民间美术来代替大工业时代的产品。要使作品更具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必须站在现代文化的角度对传统作更深入的研究,寻找工业文明与民间美术之间的互补点。工业文明带来了商品的大量生产与简单复制,而这种简单枯燥的文化形态已经不能满足人们日益丰富的精神文化需求,工业文明所带来的不应该只是一种带有实用主义色彩的产品形式,它同时应该代表一种带有审美色彩的人文精神。民间美术以其丰富的审美形态与人文精神,而成为工业文明的有效补充,工业文明以其时代感与社会性而引导着民间美术的发展。两者的互补使人类文化最终向着一个更加健全、完美的方向延续。

摘 要:陕北面花以其独特的造型,广泛的题材,精美的装饰,浓艳的色彩而著称,它贯穿于当地的民俗活动,反映了陕北人民图腾崇拜的原始信仰及人们在民俗活动中求吉辟邪的心理,揭示了陕北面花造型和题材与生殖崇拜之间的潜在关联及其深层的文化联系.

关 键 词:面花;图腾崇拜;生命繁衍;文化内涵

面花又称“面塑礼馍”,因各地地理位置与民俗的差异而称谓各异.面花是我国农耕时代的产物,是广泛流传于民间,贯穿于岁时节日、风俗礼仪和信仰禁忌中的一种风俗礼馍,主要流行在以面食为主的北方地区,遍布山东、河北、山西以及陕西诸地,尤其在黄河流域最为盛行.陕西境内面花的制作主要集中在陕西关中和陕北,陕北面花主要集中在洛川、延安、富县和神木府谷等地,[1]这里的面花在造型方面更加夸张,装饰精美、色彩浓艳,并含有丰富的精神内涵,有独特的审美价值,表达广大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祈愿和对生命的礼赞.

1陕北面花艺术中蕴含的图腾崇拜的原始信仰

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变化无常的自然气候和自然环境又影响着人类的生存,人们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并借助想象创造出虚幻的世界,相信在这个世界上有某种人类战胜自然灾害求取人类生存的力量,“万物有灵”观念就是原始先民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认识的成果,于是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图腾崇拜的民间信仰由此产生并得以长久流传.面花艺术是由古代图腾崇拜演化的产物,在陕北,面花以它广泛的应用范围深深地扎根于民间,它是伴随着当地百姓自我精神理想的追求而展开,主要表现在人们对神生物和神灵的崇拜上.

陕北面花主要题材是人们赋予生命寓意和象征的动植物.例如,鱼、鼠、虎、兔、牡丹、葫芦、石榴等,这些题材广泛地运用在民间的面花、年画、刺绣、剪纸上,这些动植物为什么能够成为人们心中的神动植物或图腾对象呢?原来这些动植物题材有独特的双关寓意和象征意义,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心里崇拜和慰藉感.例如,人之初生,陕北风俗外婆和舅家要送满月花馍,最为讲究的虎馍和兔馍,虎馍呈圆形,顶部捏塑虎头,馍身装饰简洁精美,虎的形象威风乃万兽之王,被认为是力量和威猛的象征,以虎为保护神,祈求神力保护,愿男孩子虎气生生,健康平安的愿望就展现出来.兔馍造型灵巧生动可爱,用以表现女孩柔美与灵气,兔馍成为祝愿女孩子善良乖巧的必备礼馍.人们捏塑老鼠、兔子表示多子多福,用龙凤花馍象征荣华富贵,捏塑鱼莲表示阴阳相合,这些看似平常的生物,却被赋予新的寓意,成为人们心中的神生物而加以崇拜.

插花面花主要是在主体造型上辅以更多小装饰,用牙签或竹枝将其连接插接在主体上,陕北的插花“花供”是每年正月十五庙会搭建“灯棚”供奉信仰神灵必不可少供品.供奉的神灵之一就是送子娘娘,“灯棚”里怀抱婴儿的送子娘娘塑像前摆有数排色彩绚丽、制作精美的面花,久婚不育的媳妇或盼孙心切的婆婆就会到“灯棚”敬神请愿,待来年生下孩子,还要做几对插花“花供”前去谢神,面花成为人与神灵交流的礼品,这些习俗中的神灵信仰也延续至今.

2陕北面花艺术中求吉辟邪的心里诉求

面花作为民间美术的一种,不仅是人们逢年过节、敬神祭祖、婚嫁祝寿、走亲访友隆重的礼品,更多是通过面花传递着人们对幸福、理想、信仰和对美好愿望的追求,主要表现在人们赋予面花祈子延寿、驱邪避灾的主题内涵.

生存与长寿是人类的基本愿望,祈子延寿的心愿便通过民俗活动展现出来.陕北面花中“曲连”是一个印有花纹的大环形饼,这种面花礼馍外圆中空形如项圈,人之初生,亲朋好友前来祝贺时将绑有红绳的“曲连”挂在孩子身上,祈求把孩子锁起,无病无灾健康平安成长.老人年至花甲,祝寿时面塑寿桃也是不可替代的礼俗佳品.

人类早期由于周围的环境与他们的生存密切相关,希望能征服大自然,渴望生存的平安,于是人们便把驱邪避灾的美好祈愿在节令习俗中用面花表现出来.清明节陕北流传家家户户蒸“罐”,全家食用的“人口罐”则要求家中有几口人就要蒸几个.“罐”是一个很大圆形馒头,内放鸡蛋,上塑有书本文具、或麦屯粮仓,也有塑针线箩筐还有塑燕子孵卵的,食用对象不同“罐”上雕塑面花也不同,但都折射出人们祈愿祖先在天之灵保佑家族人丁兴旺的愿望.端午节正是夏至天气,气候炎热干燥、蛇虫繁殖、瘟疫流行,陕北风俗端午全家同吃“烙鱼”,这些面花,造型灵巧生动,人们把先蒸后烘干的“烙鱼”用五色线穿起,像项链一样挂在胸前,表现出驱邪避灾、人丁兴旺的主题内涵.

3陕北面花艺术中生命繁衍的阴阳生息观

人类要生存,要繁衍,生殖和生命成为民间美术创造的一个永恒的“母题”.陕北面花无论从题材上、还是从造型都坦诚的反映陕北民间劳动者对生殖生命的真挚向往与渴求.

面花题材上,陕北人民赋予自然界中许多动植物生命的寓意,并围绕“生命繁衍”这个主题,将面花内涵加以升华.例如,鱼戏莲、老鼠吃葡萄、鱼钻莲、蛇盘兔、葫芦生子、凤穿牡丹等面花,巧手农妇用面捏出的鱼、莲、老鼠、南瓜、葫芦、葡萄等形态,并非被其外形所吸引,而是其多子的功能属性,这一系列高扬生殖与生命意识的生物,流露出其对生命与自然的深深的眷恋.

陕北婚俗里经典之作“混沌礼馍”,长两尺有余,上塑有龙有凤,或鱼戏莲,“鱼钻莲”、“凤穿牡丹”.“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很早开始指代情偶了”,也因此在面花中被广泛加以比附和引用,一方面是因为鱼多子;另一方面是源于鱼的外形具有男阴的外部特征,莲又是生命力极强的植物,根茎可以蔓延再生,莲房又是蕴含生命的地方,把莲花比作女性就显而易见了,而婚俗中面花上“鱼戏莲”“鱼钻莲”则指阴阳相交,男女相合的生殖祈盼.

面花在造型上,阴阳相合的繁衍意识体现得更为明确,婚俗中的混沌礼馍底盘长两尺有余,底盘浑圆,两头慢慢变细形似鱼尾向中间卷成两个圆形,酷似如意,头部工艺精湛,多为连体双鱼,或双兔双虎,尾部却浑然一体.原来这种造型表示阴阳和合,化身万物,在混沌底盘上捏塑“鱼戏莲”、“龙与凤”这些造型进一步表现男女调情相合的隐喻.

“罐”是清明节陕北人民为祭奠亡灵,缅怀先祖蒸的花馍,有祭祀的“掰子罐”,和全家人用来食用的“人口罐”,“掰子罐”又称“百子罐”,是一圆形大馍和馍上小鸟组成,祭祀时将一部分掰子罐掰成块放入水中,泼洒坟前,其余带回家分食,“掰子罐”是人们将繁衍后代的希望寄托先祖,意为掰开就生贵子,或生百子,祈愿子孙兴旺.“人口罐”则是在圆形大馍里藏一个鸡蛋,花馍以每个人当时所用器物为主表达寓意,捏塑老鸡孵小鸡或燕子孵卵造型的人口罐,则是祈求子孙繁衍,罐馍内藏鸡蛋,用以象征母体的罐中孕育新的生命,可见生命繁衍的主题在民俗生活中随处可见.

民间美术产生于形形色色的民俗事象中,陕北人民用心血和智慧将自己虔诚的信念和希望淋漓尽致地表现在亲手创造的面花形象上,面花都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它是民俗的产物,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它的生存基础将被削弱,只有对面花这种文化现象进行深刻剖析,才能使它健康合理的传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郭庆丰.纸人记:黄河流域民间艺术考查手记[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2006.

[2]靳之林.中国民间美术[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4.

[3]潘鲁生,唐家路.民艺学概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

[4]王宁宇,党荣华.陕西民间美术研究(第一卷)[M].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

试论民间文学艺术的知识产权保护序 言 人类创造了历史,历史也抚育了不同肤色、不同信仰的各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人类不仅创造了优秀灿烂的民族文化,而且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风民俗。民间文学艺术,是世界各国人民民俗文化和传统习俗的重要表现形式,是维系各民族生存发展的充足动力和不竭源泉。民间文学艺术已成为区分世界不同民族的重要标志之一。然而,面对民间文学艺术被任意使用、破坏甚至失传的危机,民间文学艺术亟待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但民间文学艺术的法律保护是许多国家都认为必要却又倍感棘手的问题。从20世纪50年代起至今,已有众多国际组织先后关注此问题,并试图给出大家能够接受的解决方案,但结果却并非令人满意。由于在权利主体、权利内容等诸多问题上的复杂性,目前只有少数国家在法律上对民间文学艺术予以保护。在我国,民间文学艺术流派纷呈,千姿百态。无论是透着喜庆和吉祥的大红剪纸、灵韵别致的传统泥塑,还是清新简洁的蓝印花布、古老神秘的纳西族“东巴”,都从不同侧面体现着文明古国深厚的文化底蕴,也在时时刻刻传承着古老的华夏文明。民间文学艺术不仅是前人留给我们的珍贵文化遗产,更是祖先赐予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在我国,民间文学艺术在5000多年历史沉淀的中国文化玫瑰中,就像一只艺术奇葩,显得格外绚丽多彩和引人注目。然而 ,在我国学术界和立法界对于民间文学艺术保护的研究,基本是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一直持续至今,并在近几年形成一个研究高潮,出现不少以此为主题的研究论文。但我国在传统知识保护领域内的立法却并没有显著进步。已经出台的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包括《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1997)、《云南省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2000)和《贵州省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2002)。我国著作权法第六条规定对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保护办法由国务院另行规定。理论界关于如何对民间文学艺术提供保护,有两种互相冲突的代表性观点。一种观点反对用任何形式的知识产权保护传统知识,建议通过公法权利来提供保护;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知识产权能在传统知识保护中发挥作用,或至少对进一步检验这种可能性抱有兴趣。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最近的调查表明,越来越多的传统知识持有人开始寻求运用知识产权制度来保护传统知识。本文认为对民间文学艺术应该以传统的知识产权保护为基础,同时加强特殊立法保护,主要分为五个部分加以阐述。第一部分,笔者主要对民间文学艺术保护进行概述。首先对民间文学艺术的界定加以重点阐述,因为无论从国际立法、区域立法、国内立法,还是我国的现今理论界,对于民间文学艺术的称呼不一。有的学者将其等同于民俗,有的学者将其与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划等号等等。笔者在把民间文学艺术与民俗和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区分的基础上,认为民间文学艺术是指一个社会群体,如一个民族、一个部落、一个地区的若干民族等,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劳动中集体创作或者由集体中的某个个体创作并得到集体认同,在世代相传的过程中不断修改、加工、完善,反映该群体生活历史、风俗习惯、心理特征、宗教信仰的文学和艺术形式。认为民间文学艺术是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民间文学艺术与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也是包含关系,即民间文学艺术包括了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其次;对民间文学艺术的特点、范围及其保护的必要性加以阐述。第二部分,阐述民间文学艺术的知识产权法律保护的渊源与发展历程。主要从对其知识产权保护的立法背景谈起,同时对其国际条约、区域立法加以考察分析和对比。第三部分是本文的重点,第一点主要对民间文学艺术与知识产权联系与区别加以澄清,首先民间文学艺术与知识产权的联系包括他们都有非物质性、可复制性和法定性 。对于民间文学艺术与知识产权的区别有他们的权利性质不同、客体范围不同、创新的标准不同、权利主体的确定性不同以及他们的时间性不同,从这五个方面全面加以分析。第二点是对利用著作权保护民间文学艺术的反思加以探讨。第四部分,从中央到地方立法两个方面,对我国民间文学艺术保护的现状加以阐述。 第五部分,是如何对我国民间文学艺术知识产权保护完善的构想。在关于对民间文学艺术的立法保护方面,在我国理论界有两种观点,一种是民间文学艺术不同于传统的知识产权客体,其属于新型的知识产权客体,应该利用特殊立法保护;另一种观点认为应该利用现有的知识产权制度,特别是著作权制度加以保护。本文认为,由于民间文学艺术保护的特殊性,在我国理论界的研究还不深,理论的储备还不够。为了更加及时地对民间文学艺术加以保护,必须完善现有的知识产权制度。本文试从著作权、专利权和商标保护三个方面加以分析,希望对未来的知识产权立法方面有所帮助。同时建议国家立法部门尽快出台对民间文学艺术的特殊立法保护,形成以传统的知识产权保护为主,以特殊立法为辅的新型立法机制,以期对我国的民间文学艺术保护作出应有的贡献。第一部分 民间文学艺术知识产权保护概述一、民间文学艺术的概念和特征 (一)民间文学艺术的概念和内涵 对于民间文学艺术这一术语的概念内涵,我们应当做狭义和广义的区分。 狭义地看,民间文学艺术这一概念等同于我们在民间文艺学上所说的民间文艺,包括民间文学(神话、传说、故事、歌谣、叙事诗、史诗、谚语、民间说唱、民间小说)、民间音乐、美术、舞蹈和民间工艺等方面。就此而言,狭义的民间文学艺术指的是“全体的产生于民间,口头的流传于民间”的文学艺术,它是与主流社会中所谓“纯粹的”或“精英化的”文学艺术创作相对应的一种原生的艺术表现形式。在英语中,与之大体对应的说法是“Traditional Literary and artistic productions”。[1] 广义地看,民间文学艺术的概念内涵并不限于民间文艺学上的审美意味,而是扩展到民俗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现实社会中,那些在生产、生活、组织制度、精神信仰等各个领域以具体形态体现的民俗,有着某种程度的审美性而具有文化和商业价值,均有可能被认为是“民间文学艺术”。例如,位于深圳华侨城的中国民俗文化村,不仅将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标志景观原样或微缩复制,而且从来源地雇请少数民族艺员再现生产生活场景、表演特色文体节目、组织节日庆典和祭祀仪式等。这是将整体的民俗作为审美形态设为旅游项目加以商业利用的经典案例。在英文中,与此内涵大体对应的说法是“Folklore”。 应当说,“Traditional Literary and Artistic productions”是被涵盖于“Folklore”之中的,理解民间文学艺术这一概念的关键在于厘清“Folklore”的涵义。Folklore一词是英国学者汤姆斯(W. )于1846年将Folk(民众)和Lore(知识)合二为一创造的,最早由日本学者将其翻译为“民俗”,后来也为我国民俗学界所采用[2]。Folklore植根于群体意识和精神在社会中的口头和非文字化传承活动,它可以泛指基于一定自然和社会条件(如种族、血缘、地域、文化水平、生活状况)所结成的某一群体在长期共同的社会生活中所创造、维系并且形成为传统的一切风俗习惯,即民俗,也可以特指其中可作为这种口头和非文字化传承活动典型表现的民间文学或口承文艺。因而,它在民俗学上的使用同样是有层次的,可以指作为一级学科的“民俗学”,也可以指作为二级学科的“民间文学”或“民俗文艺”。[3] 就Folklore的语源来说,据费孝通先生的解释,Folk并不是普遍意义上的全体人民,而是具有亲切乡土关系的人们,在中文里,近于“老乡”、“乡下土里土气的人们”,作为一个形容词近于“民间”、“土风”的意思:Lore作知识或学问讲也不确切,近于“天方夜谭”中的“谭”字,夏天乘凉时孩子们喜欢听的“逸文、传说”。所以如果直译,“民间传说”四字比较接近[4]。日本的民俗学者亦承认,迄今被译为民俗或民俗学的Folklore,本来意义是传承的精神文化或口承文艺。[5] 值得注意的是,Folklore意义上所涵盖的“民间传说”现在已经远远不限于语源上的解释或是我们中文习惯上所理解的某种民间文学创作形式。与其倘有一线联系的话,恐怕在于现在的Folklore已经包括了任何一种能够被群体“传说”的文化现象。在《不列颠百科全书》(国际中文版)中,Folk加lore就被翻译为“民间传说”,并把民间传说的形式分成说和唱的口头文学、物质和文化(包括民间建筑、民间艺术、民间手工艺术)、习俗和节日(包括宗教意识、节庆、儿童游戏、民间戏剧、民间舞蹈)三大类。[6] 澳大利亚昆士兰法学院教授卡马尔.普里博士认为:所谓“民间 (Folk)”,指的是至少具有某一公共特性的一群人。至于这一共同特性是什么并不重要,比如它可以是一个共同的职业、共同的语言或共同的宗教信仰,重要的是,无论以何种目的结成的这一群人必须具有某些自己的传统;“传说(Lore)”一词指的是与诸如教义、戒律或习俗有关的传统事实或信仰本身,传统意味着代代相传下来的文化的各个方面,它既包括文化的观念方面(如习惯、习俗、仪式),也包括文化的创造方面(如音乐、舞蹈、戏曲、文学、观赏艺术),因此,文化可以被视为由一群人保留下来的传统。[7] 该观点代表了国际社会上较为主流的认识倾向,即Folklore是一种属于群体的文化传统。就国际知识产权保护而言,Folklore总是与传统知识(Traditional knowledge)相提并论的。由于在字面上,Folklore(民众的知识)与Traditional Knowledge(传统的知识)谈不上有明确的差别,这种区分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便于实际的操作而从技术上加以考虑的结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格雷厄姆、杜特菲尔德在其相关研究报告中指出:“传统知识一般是指与自然环境相联系的知识,而并不涉及如艺术作品、手工艺品和其他文化创作和表现形式(这些东西倾向于被认为是Folklore的元素)。依据一位专家的观点,传统知识(或其称之“传统环境知识”)是“一个群体通过一代又一代与自然息息相关的生活建立起来的大量知识。它包括一个分类体系、一整套对于本地环境的经验积累和一个控制资源使用的自管理系统。” 至于Folklore,值得注意的是,它作为国际社会的议题被加以讨论是先于传统知识的,最早可回溯至20世纪70年代,当时是作为与版权相关的问题提出的。依米歇尔.布莱克尼所言:“传统知识的表述……是顺应那些批评Folklore之狭隘性的观察家们提出来的。然而,它意味深刻地改变了讨论的话语。Folklore以在版权中或以版权为附加条件加以讨论为特色。传统知识的范围则被拓宽到足以包含诸如在药物治疗和作为食物方面的动植物知识。就此而言,问题的讨论就将从版权的左近转至专利权和生物多样性。”UNESCO(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WIPO(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是开展Folklore保护的两家机构。UNESCO因其在文化上的取向而当然地涉足其中。该组织对于Folklore的定义如下:“Folklore(传统大众文化)是一个文化社群基于传统的创造的总和,经由一群个人加以表达,且被承认反映其文化和社会身份:其标准和价值通过模仿或其他方式口头传承。它的形式是与其他的,如语言、文学、音乐、舞蹈、游戏、神话、礼仪、习惯、手工艺、建筑等等艺术融在一起的。”[8] “因而,Folklore在传统社群中可以有多种多样的形式表现,包括(I) 音乐、舞蹈和其他表演艺术;(ii)历史和神话传说;( iii)设计和符号;和(iv)传统技术、手工艺和艺术作品。美国人类学和民俗学者Ellen Mchale认为,无论受过教育还是未受过教育,在农村还是在城市,每个连接在一起的群体,或是有共同的利益和目的的群体,都拥有一种传统,这种传统叫做民俗。民俗包含许多个体的、大众的和“文学的”因素,这些因素通过反复流传和变异被群体评价和延续,并以这种方式被群体吸收和同化。民俗,其范围包括传统艺术,信仰、工作和休闲的传统方式、装饰和庆典等,是一个群体保持和传承一种生活方式的传统形式。在任何情况下,民俗都存在于群体之中,并在群体中代代相传,民俗是群体在相互交往中产生的具有意义的共同经验。通过表演或示范,手把手的或在小范围内的相互交流,群体以这种非正规的方式掌握了这些知识的传统形式。根据我国民俗学者的观点,民俗可以区分为:(一)生产习俗:渔猎、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建筑、商业等方面的习俗;(二)生活习俗:衣、食、住、行、医、用、语言、产育、婚姻、丧葬、寿诞、礼仪、节日等方面的习俗;(三)文化习俗:民间口头文学、美术、舞蹈、音乐、游艺、竞技等方面的习俗;(四)组织制度:村落、家族、姓氏、社团等方面的习俗;(五)精神信仰:图腾崇拜、神灵信仰、祝咒、禁忌、预兆和占卜等方面的习俗。可见,“民俗”是一个囊括群体生活方方面面的宽泛概念,不能体现出群体文化创造的内涵。而从民俗学的角度看,国际社会所致力于保护的Folklore只限于民俗文化中属于感性范畴的审美创造形态。 在我国,民间文学艺术的概念在法学界尽管也常常有很多争论,但是至少在研究民间文学艺术的学者之间基本是一致的,即认为民间文学艺术只占民俗(Folklore)中的一类。“民间文学是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它在广大人民群众当中流传,主要反映人民大众的生活和思想感情,表现他们的审美观念和意识情趣,具有自己的艺术特色。”[9]一些发展中国家不切实际地将民间文学艺术保护范围扩大化。比如1972年由非洲知识产权组织制定并于1982年生效的地区性公约《班吉协定》,就将其保护范围规定为“一切由非洲的居民团体所创作的、构成非洲文化遗产基础的、代代相传的文学、艺术、科学、宗教、技术等领域的传统表现形式与产品”,这就显得过于宽泛因而也不很妥当。 笔者认为,我们在为民间文学艺术立法时,应该吸取国内外学者们在艰辛探索中己经取得的有益成果,从他们对民间文学艺术的一般的、通常的、公认的知识中去界定民间文学艺术。把民间文学艺术同民俗与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区别开来,民间文学艺术是民俗的下位概念,而民间文学艺术又是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上位概念,为了更加完善民间文学艺术的知识产权保护,对于属于以作品形式显现并且符合著作权保护客体条件的,应该由著作权保护。这样才能使我们的立法立足于现实世界,才能使我们的法律有效的规范现实生活。基于以上笔者的讨论,我认为“民间文学艺术”这一概念应该做如下界定:民间文学艺术是一个社会群体,如一个民族、一个部落、一个地区的若干民族等,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劳动中集体创作或者由集体中的某个个体创作并得到集体认同,在世代相传的过程中不断修改、加工、完善、反映该群体生活历史、风俗习惯、心理特征、宗教信仰的文学和艺术形式。

  • 索引序列
  • 民舞专业毕业论文提纲
  • 农民毕业论文提纲
  • 舞蹈专业论文提纲格式模板
  • 浅析舞蹈毕业论文提纲
  • 民俗文化毕业论文提纲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