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频道首页博客研修院VIPAPP问答下载社区推荐频道活动招聘专题打开CSDN APPCopyright © 1999-2020, , All Rights Reserved打开APPAnchor-free之CenterNet 原创2020-07-09 22:39:58有点方 码龄7年关注anchor-base VS Anchor-freeAnchor-base存在的问题:•与锚点框相关超参 (scale、aspect ratio、IoU Threshold) 会较明显的影响最终预测效果;•预置的锚点大小、比例在检测差异较大物体时不够灵活;•大量的锚点会导致运算复杂度增大,产生的参数较多;•容易导致训练时negative与positive的比例失衡。Anchor-free算法的优点:•使用类似分割的思想来解决目标检测问题;•不需要调优与anchor相关的超参数;•避免大量计算GT boxes和anchor boxes 之间的IoU,使得训练过程占用内存更低。由于物体的中心区域是远小于其他背景区域的,整个分类的正负样本和难易样本是极不均衡的。直接训练这样的分类问题很难收敛到一个满意的结果。Base anchor对于正负样本比例失调的解决方式一般为focal loss 和OHEM。前者在损失函数上优化,对正负样本已经困难样本进行不同程度的惩罚;后者将原来的ROI网络扩充为两个ROI,一个ROI只有前向传播,用于计算损失,一个ROI正常前向后向传播,以hard example作为输入,计算损失并传递梯度,根据损失进行筛选,选出对分类和检测影响大的样本。Base anchor检测差异较大物体的策略主要是FPN,如果没有引入FPN,feature map的每个位置只能输出一个框,并且下采样的倍数是8或者16,那么可能会有很多物体的中心点落在同一格子中,这样就会导致训练的时候有多框重叠现象。FPN这种多层级的表示有效解决了这种冲突的现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检测物体差异较大的现象。Anchor free没有使用FPN, feature map的每个位置只能输出一个框,下采样的倍数是8或者16,随着FPN的引入,不同尺寸的物体被分配到了不同的层级上,冲突的概率大大降低。CenterNet VS CornerNet等CornerNet将bbox的两个角作为关键点;ExtremeNet 检测所有目标的 最上,最下,最左,最右,中心点。它们都需要经过一个关键点grouping阶段,这会降低算法整体速度。CenterNet针对CornerNet对内部语义缺失和grouping耗时的问题,提出了对中心点进行估计的方法,找到目标的中心,回归出他们的尺寸。仅仅提取每个目标的中心点,无需对关键点进行grouping 或者是后处理。网络结构论文中CenterNet提到了三种用于目标检测的网络,这三种网络都是编码解码(encoder-decoder)的结构:1. Resnet-18 with up-convolutional layers : coco and 142 FPS2. DLA-34 : COCOAP and 52 FPS3. Hourglass-104 : COCOAP and FPS每个网络内部的结构不同,但是在模型的最后输出部分都是加了三个网络构造来输出预测值,默认是80个类、2个预测的中心点坐标、2个中心点的偏置。确立中心点在整个训练的流程中,CenterNet学习了CornerNet的方法。对于每个标签图(ground truth)中的某一类,我们要将真实关键点(true keypoint) 计算出来用于训练,中心点的计算方式如下对于下采样后的坐标,我们设为其中 R 是文中提到的下采样因子4。所以我们最终计算出来的中心点是对应低分辨率的中心点。然后我们对图像进行标记,在下采样的[128,128]图像中将ground truth point以下采样的形式,用一个高斯滤波来将关键点分布到特征图上。损失函数1.中心点的损失函数其中 α 和 β 是Focal Loss的超参数, N 是图像 I 的的关键点数量,用于将所有的positive focal loss标准化为1。在这篇论文中 α 和 β 分别是2和4。这个损失函数是Focal Loss的修改版,适用于CenterNet。2.目标中心的偏置损失图像进行了 R=4 的下采样,这样的特征图重新映射到原始图像上的时候会带来精度误差,因此对于每一个中心点,额外采用了一个local offset 去补偿它。所有类 c 的中心点共享同一个offset prediction,这个偏置值(offset)用L1 loss来训练:这个偏置损失是可选的,我们不使用它也可以,只不过精度会下降一些。3.目标大小的损失假设 (X1(k),Y1(k),X2(k),Y2(k)) 为为目标 k,所属类别为c,它的中心点为我们使用关键点预测 Y^ 去预测所有的中心点。然后对每个目标 K 的size进行回归,最终回归到Sk=(X2(k)-X1(k), Y2(k)-Y1(k)),这个值是在训练前提前计算出来的,是进行了下采样之后的长宽值。作者采用L1 loss 监督w,h的回归4.总损失函数整体的损失函数为物体损失、大小损失与偏置损失的和,每个损失都有相应的权重。论文中 size 和 off的系数分别为和1 ,论文中所使用的backbone都有三个head layer,分别产生[1,80,128,128]、[1,2,128,128]、[1,2,128,128],也就是每个坐标点产生 C+4 个数据,分别是类别以及、长宽、以及偏置。推理阶段在预测阶段,首先针对一张图像进行下采样,随后对下采样后的图像进行预测,对于每个类在下采样的特征图中预测中心点,然后将输出图中的每个类的热点单独地提取出来。就是检测当前热点的值是否比周围的八个近邻点(八方位)都大(或者等于),然后取100个这样的点,采用的方式是一个3x3的MaxPool。代码中设置的阈值为,也就是从上面选出的100个结果中调出大于该阈值的中心点,最后经过soft nms得到最终的结果。CenterNet的缺点1.当两个不同的object完美的对齐,可能具有相同的center,这个时候只能检测出来它们其中的一个object。2.有一个需要注意的点,CenterNet在训练过程中,如果同一个类的不同物体的高斯分布点互相有重叠,那么则在重叠的范围内选取较大的高斯点。附:DCN:文章知识点与官方知识档案匹配OpenCV技能树OpenCV中的深度学习图像分类12101 人正在系统学习中打开CSDN APP,看更多技术内容CenterNet(Objects as Points)学习笔记论文: Objects as Points Code: CenterNer的提出 一般的detection方法将object识别成(无旋转的)矩形框。大部分成功的object检测器会枚举出很多object的位置和尺寸,对每一个候选框进行分类。这是浪费的、低效的。 常规方法中的后处理方法(nms等)是很难微分(diff...继续访问『深度应用』对CenterNet的一些思考与质疑·对比与U版YoloV3速度与精度0.引子 笔者很喜欢CenterNet极简的网络结构,CenterNet只通过FCN(全卷积)的方法实现了对于目标的检测与分类,无需anchor与nms等复杂的操作高效的同时精度也不差。同时也可以很将此结构简单的修改就可以应用到人体姿态估计与三维目标检测之中。 后面一些针对CenterNet结构应用于其他任务,也取得不错的效果,比如人脸检测CenterFace以及目标追踪CenterTrack与FairMot。这些内容后面等笔者研习过后再补充,后面应该会做一个类CenterNet结构总结对比,感兴.继续访问最新发布 目标检测 | Anchor free之CenterNet深度解析点击上方“小白学视觉”,选择加"星标"或“置顶”重磅干货,第一时间送达1 前言本文接着上一讲对CornerNet的网络结构和损失函数的解析,链接如下本文来聊一聊Anchor-Free领域耳熟能详的CenterNet。原论文...继续访问CenterNet遇到的问题问题总结 参考pillow报错 conda install 'pillow<' 报错参考THCG改main中 conda创建环境相关操作 conda相关操作2 : HTTP Error 404: Not Found网络问题 AttributeError: Can't pickle local objec...继续访问目标检测:使用mmdetection对比centernet与yolov3的性能前情概要 上一篇博客,我通过mmdetection实现的源码解释了centernet的原理,并分析了该算法的一些优缺点,本篇博客我将讲解如何通过mmdetection运行centernet,并基于一个x光数据集对比centernet与yolov3的性能。 本文使用数据集介绍 本文使用的数据集是安检x光的数据集,数据集大小为3600张图片和对应标注,样例图片如下 而需要检测的物体label有10个:knife、scissors、lighter、zippooil、pressure、slingshot、han继续访问关于CenterNet移动端部署的思考(for ncnn)参考 腾讯技术工程 公众号: 本文主要是参考 arlencai 大佬的博文,对于cneternet在ncnn平台移植的实操和分析,先mark一下,准备后续有空闲尝试将这一思路在nvidia的jetson平台上尝试部署,并进行系列优化(如硬件方面框架的tensorrt量化优化、网络层面的移动端部署替代,或者类似yolov5的CSP结构等方法改良尝试等) 一、背景 原文中,大佬主要是针对微信的“扫一扫”功能进行阐述继续访问CenterNet原文: 扔掉anchor!真正的CenterNet——Objects as Points论文解读 Oldpan 2019年5月16日 0条评论137次阅读0人点赞 anchor-free目标检测属于anchor-free系列的目标检测,相比于CornerNet做出了改进,...继续访问Anchor Free,框即是点,CenterNet论文:Objects as Points Github: CVPR 2019 CenterNet,一个anchor free的新的检测算法,算是对cornerNet的改进,在cornerNet基础上,引入了中心点的概念,因此,称为CenterNet。 算法亮点, anchor free,大大减少了a...继续访问深度学习(三十七)——CenterNet, Anchor-Free, NN QuantizationCenterNet CenterNet是中科院、牛津、Huawei Noah’s Ark Lab的一个联合团队的作品。() 论文: 《CenterNet: Keypoint Triplets for Object Detection》 上图是CenterNet的网络结构图。 正如之前提到的,框对于物体来说不是一个最好的表示。同理,Corner也不是什么特别好的表示:绝大多数情况下,C...继续访问anchor-free目标检测之centernet自从anchor-free方法实现目标检测的Cornernet提出后,对其进行改进的方法也出现了许多。centernet是一篇对其进行改进的论文,将原来的二元组角点检测扩展为三元组检测,加入了中心点的检测。 为了克服需要手动设计anchor的超参数的问题,Cornernet提出基于关键点检测的方法。但是,基于关键点的方法经常会产生大量不正确的对象边界框,可以说是由于缺少对裁剪区域的额外观察。 ...继续访问目标检测深度学习方法综述(二)0.前言 本来准备将一些模型汇总成一篇博客的,但是不知道为啥写了一万多字之后这博客草稿就保存不了了,所以我将剩下的部分放到这篇博客中来(奇怪的BUG )前文地址: 我们接着上篇文章的章节来好吧。 SSD算法 SSD 算法是 Faster RCNN 和 YOLO 的结合: 采...继续访问配置和运行CenterNet时踩过的坑在运行CenterNet时遇到的一些问题继续访问简单聊聊centerNet:将目标当成点-1.论文CenterNet:将目标视为点 《Objects as Points》 Date:20190417 Author: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 和 UC 伯克利 ariXiv: github: ...继续访问CenterNet配置及问题详解作者原版github: Install 按照readme文件夹中的操作: 0.创建一个虚拟环境 conda create --name CenterNet python=创建一个名为CenterNet的虚拟环境 source activate CenterNet #激活...继续访问热门推荐 CenterNet算法笔记论文:Objects as Points 论文链接: 代码链接: 这篇CenterNet算法也是anchor-free类型的目标检测算法,基于点的思想和CornerNet是相似的,方法上做了较大的调整,整体上给人一种非常清爽的感觉,算法思想很朴素、直接,而且...继续访问论文阅读笔记 | 目标检测算法——CenterNet算法如有错误,恳请指出 文章目录1. Introduction2. keypoint detection offset size overall loss3. Objects as Points4. Result paper:Objects as Points Source code: 思想: 目标检测将对象识别为图像中与轴对齐的框。大多数成功的物体检测.继续访问目标检测Anchor free方法总结:YOLOv1、CornerNet、CenterNet、FCOSYOLOv1(2016): CornerNet(2018): CenterNet(2019): FCOS(2019): 什么是Anchor free方法? Anchor free是相对于Anchor base而言的一种目继续访问Anchor-free目标检测系列3:CenterNet Object as pointsCenterNet(一个中心点) CenterNet: Objects as Points () 论文是由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和UC 伯克利学者共同提出的真正意义上anchor-free的算法。与之前介绍的CornerNet系列算法不同,CenterNet仅仅检测目标中心点,没有后续的角点配对及NMS后处理操作,检测速度和精度相比于one-stage和two...继续访问扔掉anchor!真正的CenterNet——Objects as Points论文解读前言 anchor-free目标检测属于anchor-free系列的目标检测,相比于CornerNet做出了改进,使得检测速度和精度相比于one-stage和two-stage的框架都有不小的提高,尤其是与YOLOv3作比较,在相同速度的条件下,CenterNet的精度比YOLOv3提高了4个左右的点。 CenterNet不仅可以用于目标检测,还可以用于其他的一些任务,如肢体识别或者...继续访问深度学习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写评论评论收藏点赞踩分享
AnchorFree有两种不同的输出方式,一种是它可以作为一个路由器来连接多台设备,另一种是它可以直接插入一台设备,并将网络信号传输给此设备。
anchorfree只有一个输出吗首先说fpn,anchor free的做法相当于feature map的每个位置只能输出一个框,可以想象,如果没有fpn这种多层级的表示,如果最终的feature map down sample的倍数是8或者16,那么可能会有很多物体的中心点落在同一格子中。
论文:A Dual Weighting Label Assignment Scheme for Object Detection
[图片上传失败...(image-26dcc3-25)]
Anchor作为目标检测器训练的基础单元,需要被赋予正确的分类标签和回归标签,这样的标签指定(LA, label assignment)过程也可认为是损失权重指定过程。对于单个anchor的cls损失计算,可以统一地表示为:
[图片上传失败...(image-2e24aa-25)]
和 为正向权重和反向权重,用于控制训练的方向。基于这个设计,可以将LA方法分为两个大类:
[图片上传失败...(image-372b16-25)]
为了给检测器提供更多的监督信息,论文提出了新的LA方法DW(dual weighting),从不同的角度单独计算 和 并让其能够互补。此外,为了给权重计算函数提供更准确的reg分数,论文还提出了新的bbox精调操作,预测目标的边界位置并根据对应的特征产生更准确的精调信息。
由于NMS的存在,检测器应该预测一致的bbox,既有高分类分数也有准确的位置定位。但如果在训练时平等地对待所有的训练样本,而cls分数越高的预测结果的reg位置不一定越准确,这往往会导致cls head与reg head之间就会存在不一致性。为此,Soft LA通过加权损失来更柔和地对待训练样本,加强cls head与reg head的一致性。基于Soft LA,anchor的损失可以表示为:
[图片上传失败...(image-51f384-25)]
其中 为预测的cls分数。为一致性更高的预测结果分配更大的 和 ,能够使得网络专注于学习高质量的预测结果,减轻cls head与reg head的不一致问题。
[图片上传失败...(image-98093b-25)]
当前的方法直接将 设置为 ,主要关注如何定义一致性以及如何将其集成到损失权重中。表1总结了一些方法对 和 的计算公式,这些方法先定义用于度量一致性的指标 ,随后将 作为不一致性的度量指标,最后添加缩放因子将指标集成到损失权重中。 上述方法的 和 都是高度相关的,而论文认为pos和neg权重应该以prediction-aware的方式单独设置,具体如下:
通过上述定义, 对于pos权重相似的这种模棱两可的anchor,就可以根据不同的neg权重得到更细粒度的监督信息 。
[图片上传失败...(image-535eff-25)]
DW方法的整体流程如图2所示,先根据中心点距离来为每个GT构造候选正样本集,其余的anchor为候选负样本。由于负样本的统计信息十分混乱,所以不参与权重函数的计算。候选正样本会被赋予三个权重 、 以及 ,用于更有效地监督训练。
pos权重需要反映预测结果对检测性能的重要性,论文从目标检测的验证指标来分析影响重要性的因素。在测试时,通常会根据cls分数或cls分数与IoU的结合对单分类的预测结果进行排序,从前往后依次判断。正确的预测需满足以下两点:
上述条件可认为是选择高ranking分数以及高IoU的预测结果,也意味着满足这两个条件的预测结果有更大概率在测试阶段被选择。从这个角度来看,pos权重 就应该与IoU和ranking分数正相关。首先定义一致性指标 ,用于度量两个条件的对齐程度:
[图片上传失败...(image-aac9d-25)]
为了让不同anchor的pos权重的方差更大,添加指数调节因子:
[图片上传失败...(image-3a2156-25)]
最终,各anchor的pos权重会根据对应GT的候选anchor的pos权重之和进行归一化。
pos权重虽然可以使得一致的anchor同时具有高cls分数和高IoU,但无法区分不一致anchor的重要程度。如前面图1所示,anchor D定位校准但分类分数较低,而anchor B恰好相反。两者的一致性程度 一致,pos权重无法区分差异。为了给检测器提供更多的监督信息,准确地体现anchor的重要程度,论文提出为两者赋予更清晰的neg权重,具体由以下两部分构成。
根据COCO的验证指标,IoU不满足阈值的预测结果一律归为错误的检测。所以,IoU是决定achor为负样本的概率的唯一因素,记为 。由于COCO使用的IoU阈值来计算AO,所以 应该满足以下规则:
[图片上传失败...(image-639b1e-25)]
任意 上单调递减的函数都可以作为 中间部分。为了简便,论文采用了以下函数:
[图片上传失败...(image-fa54fb-25)]
公式6需要穿过点 和 ,一旦 确定了,参数 和 可通过待定系数法确定。
[图片上传失败...(image-83052a-25)]
图3展示了不同 下的 曲线。
在推理时,ranking队列中靠前的neg预测结果虽然不会影响召回率,但会降低准确率。为了得到更高的性能,应该尽可能地降低neg预测结果的ranking分数。所以在训练中,ranking分数较高的neg预测结果应该比ranking分数较低的预测结果更为重要。基于此,定义neg预测结果的重要程度 为ranking分数的函数:
[图片上传失败...(image-1f95aa-25)]
最终,整体的neg权重 变为:
[图片上传失败...(image-851912-25)]
与 负相关,与 正相关。对于pos权重相同的anchor,IoU更小的会有更大的neg权重。在兼容验证指标的同时, 能给予检测器更多的监督信息。
pos权重和neg权重都以IoU作为输入,更准确的IoU可以保证更高质量的训练样本,有助于学习更强的特征。为此,论文提出了新的box精调操作,基于预测的四条边的偏移值 进行下一步的精调。
[图片上传失败...(image-98246a-25)]
考虑到目标边界上的点有更大的概率预测准确的位置,论文设计了可学习的预测模块,基于初步的bbox为每条边生成边界点。如图4所示,四个边界点的坐标定义为:
[图片上传失败...(image-a8361b-25)]
其中, 为精调模块的输出。最后,结合边界点的预测和精调模块的输出,最终精调后的anchor偏移 为:
[图片上传失败...(image-935c8b-25)]
DW策略可直接应用到大多数的dense检测器中。论文将DW应用到FCOS中并进行了少量修改,将centerness分支和分类分支合并成cls分数,网络的损失为:
[图片上传失败...(image-5d0fc-25)]
[图片上传失败...(image-1a38af-25)]
这里的 跟公式3是同一个, 和 分别为候选anchor数和非候选anchor数。
[图片上传失败...(image-20568e-25)]
平衡超参数对性能的影响。
[图片上传失败...(image-14e2fa-25)]
候选anchor选择方法对性能的影响。第一种为中心点的距离阈值,第二种选择最近的几个,第三种为距离权重与pos权重乘积排序。
[图片上传失败...(image-74467a-25)]
neg权重计算方式对比。
[图片上传失败...(image-8baa09-25)]
LA研究之间的对比。
[图片上传失败...(image-9d2740-25)]
与SOTA检测算法对比。
论文提出自适应的label assignment方法DW,打破了以往耦合加权的惯例。根据不同角度的一致性和非一致性指标,动态地为anchor分配独立的pos权重和neg权重,可以更全面地监督训练。此外,论文还提出了新的预测框精调操作,在回归特征图上直接精调预测框。
论文名称:Rich feature hierarchies for accurate object detection and semantic segmentation 提出时间:2014年 论文地址: 针对问题: 从Alexnet提出后,作者等人思考如何利用卷积网络来完成检测任务,即输入一张图,实现图上目标的定位(目标在哪)和分类(目标是什么)两个目标,并最终完成了RCNN网络模型。 创新点: RCNN提出时,检测网络的执行思路还是脱胎于分类网络。也就是深度学习部分仅完成输入图像块的分类工作。那么对检测任务来说如何完成目标的定位呢,作者采用的是Selective Search候选区域提取算法,来获得当前输入图上可能包含目标的不同图像块,再将图像块裁剪到固定的尺寸输入CNN网络来进行当前图像块类别的判断。 参考博客: 。 论文题目:OverFeat: Integrated Recognition, Localization and Detection using Convolutional Networks 提出时间:2014年 论文地址: 针对问题: 该论文讨论了,CNN提取到的特征能够同时用于定位和分类两个任务。也就是在CNN提取到特征以后,在网络后端组织两组卷积或全连接层,一组用于实现定位,输出当前图像上目标的最小外接矩形框坐标,一组用于分类,输出当前图像上目标的类别信息。也是以此为起点,检测网络出现基础主干网络(backbone)+分类头或回归头(定位头)的网络设计模式雏形。 创新点: 在这篇论文中还有两个比较有意思的点,一是作者认为全连接层其实质实现的操作和1x1的卷积是类似的,而且用1x1的卷积核还可以避免FC对输入特征尺寸的限制,那用1x1卷积来替换FC层,是否可行呢?作者在测试时通过将全连接层替换为1x1卷积核证明是可行的;二是提出了offset max-pooling,也就是对池化层输入特征不能整除的情况,通过进行滑动池化并将不同的池化层传递给后续网络层来提高效果。另外作者在论文里提到他的用法是先基于主干网络+分类头训练,然后切换分类头为回归头,再训练回归头的参数,最终完成整个网络的训练。图像的输入作者采用的是直接在输入图上利用卷积核划窗。然后在指定的每个网络层上回归目标的尺度和空间位置。 参考博客: 论文题目:Scalable Object Detection using Deep Neural Networks 提出时间:2014年 论文地址: 针对问题: 既然CNN网络提取的特征可以直接用于检测任务(定位+分类),作者就尝试将目标框(可能包含目标的最小外包矩形框)提取任务放到CNN中进行。也就是直接通过网络完成输入图像上目标的定位工作。 创新点: 本文作者通过将物体检测问题定义为输出多个bounding box的回归问题. 同时每个bounding box会输出关于是否包含目标物体的置信度, 使得模型更加紧凑和高效。先通过聚类获得图像中可能有目标的位置聚类中心,(800个anchor box)然后学习预测不考虑目标类别的二分类网络,背景or前景。用到了多尺度下的检测。 参考博客: 论文题目:DeepBox: Learning Objectness with Convolutional Networks 提出时间:2015年ICCV 论文地址: 主要针对的问题: 本文完成的工作与第三篇类似,都是对目标框提取算法的优化方案,区别是本文首先采用自底而上的方案来提取图像上的疑似目标框,然后再利用CNN网络提取特征对目标框进行是否为前景区域的排序;而第三篇为直接利用CNN网络来回归图像上可能的目标位置。创新点: 本文作者想通过CNN学习输入图像的特征,从而实现对输入网络目标框是否为真实目标的情况进行计算,量化每个输入框的包含目标的可能性值。 参考博客: 论文题目:AttentionNet: AggregatingWeak Directions for Accurate Object Detection 提出时间:2015年ICCV 论文地址: 主要针对的问题: 对检测网络的实现方案进行思考,之前的执行策略是,先确定输入图像中可能包含目标位置的矩形框,再对每个矩形框进行分类和回归从而确定目标的准确位置,参考RCNN。那么能否直接利用回归的思路从图像的四个角点,逐渐得到目标的最小外接矩形框和类别呢? 创新点: 通过从图像的四个角点,逐步迭代的方式,每次计算一个缩小的方向,并缩小指定的距离来使得逐渐逼近目标。作者还提出了针对多目标情况的处理方式。 参考博客: 论文题目:Spatial Pyramid Pooling in Deep Convolutional Networks for Visual Recognition 提出时间:2014年 论文地址: 针对问题: 如RCNN会将输入的目标图像块处理到同一尺寸再输入进CNN网络,在处理过程中就造成了图像块信息的损失。在实际的场景中,输入网络的目标尺寸很难统一,而网络最后的全连接层又要求输入的特征信息为统一维度的向量。作者就尝试进行不同尺寸CNN网络提取到的特征维度进行统一。创新点: 作者提出的SPPnet中,通过使用特征金字塔池化来使得最后的卷积层输出结果可以统一到全连接层需要的尺寸,在训练的时候,池化的操作还是通过滑动窗口完成的,池化的核宽高及步长通过当前层的特征图的宽高计算得到。原论文中的特征金字塔池化操作图示如下。 参考博客 : 论文题目:Object detection via a multi-region & semantic segmentation-aware CNN model 提出时间:2015年 论文地址: 针对问题: 既然第三篇论文multibox算法提出了可以用CNN来实现输入图像中待检测目标的定位,本文作者就尝试增加一些训练时的方法技巧来提高CNN网络最终的定位精度。创新点: 作者通过对输入网络的region进行一定的处理(通过数据增强,使得网络利用目标周围的上下文信息得到更精准的目标框)来增加网络对目标回归框的精度。具体的处理方式包括:扩大输入目标的标签包围框、取输入目标的标签中包围框的一部分等并对不同区域分别回归位置,使得网络对目标的边界更加敏感。这种操作丰富了输入目标的多样性,从而提高了回归框的精度。 参考博客 : 论文题目:Fast-RCNN 提出时间:2015年 论文地址: 针对问题: RCNN中的CNN每输入一个图像块就要执行一次前向计算,这显然是非常耗时的,那么如何优化这部分呢? 创新点: 作者参考了SPPNet(第六篇论文),在网络中实现了ROIpooling来使得输入的图像块不用裁剪到统一尺寸,从而避免了输入的信息丢失。其次是将整张图输入网络得到特征图,再将原图上用Selective Search算法得到的目标框映射到特征图上,避免了特征的重复提取。 参考博客 : 论文题目:DeepProposal: Hunting Objects by Cascading Deep Convolutional Layers 提出时间:2015年 论文地址: 主要针对的问题: 本文的作者观察到CNN可以提取到很棒的对输入图像进行表征的论文,作者尝试通过实验来对CNN网络不同层所产生的特征的作用和情况进行讨论和解析。 创新点: 作者在不同的激活层上以滑动窗口的方式生成了假设,并表明最终的卷积层可以以较高的查全率找到感兴趣的对象,但是由于特征图的粗糙性,定位性很差。相反,网络的第一层可以更好地定位感兴趣的对象,但召回率降低。 论文题目:Faster R-CNN: Towards Real-Time Object Detection with Region Proposal Networks 提出时间:2015年NIPS 论文地址: 主要针对的问题: 由multibox(第三篇)和DeepBox(第四篇)等论文,我们知道,用CNN可以生成目标待检测框,并判定当前框为目标的概率,那能否将该模型整合到目标检测的模型中,从而实现真正输入端为图像,输出为最终检测结果的,全部依赖CNN完成的检测系统呢? 创新点: 将当前输入图目标框提取整合到了检测网络中,依赖一个小的目标框提取网络RPN来替代Selective Search算法,从而实现真正的端到端检测算法。 参考博客 :
原文: Scalable Object Detection using Deep Neural Networks——学术范 最近,深度卷积神经网络在许多图像识别基准上取得了最先进的性能,包括ImageNet大规模视觉识别挑战(ILSVRC-2012)。在定位子任务中获胜的模型是一个网络,它预测了图像中每个对象类别的单个边界框和置信度得分。这样的模型捕获了围绕对象的整幅图像上下文,但如果不天真地复制每个实例的输出数量,就无法处理图像中同一对象的多个实例。在这篇论文中提出了一个显著性启发的神经网络检测模型,它预测了一组与类无关的边界框,每个框有一个分数,对应于它包含任何感兴趣的对象的可能性。该模型自然地为每个类处理数量可变的实例,并允许在网络的最高级别上进行跨类泛化。 目标检测是计算机视觉的基本任务之一。一个解决这个问题的通用范例是训练在子图像上操作的对象检测器,并在所有的场所和尺度上以详尽的方式应用这些检测器。这一范例被成功地应用于经过区别训练的可变形零件模型(DPM)中,以实现检测任务的最新结果。对所有可能位置和尺度的穷举搜索带来了计算上的挑战。随着类数量的增加,这个挑战变得更加困难,因为大多数方法都训练每个类单独的检测器。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们提出了多种方法,从检测器级联到使用分割提出少量的对象假设。 关于对象检测的文献非常多,在本节中,我们将重点讨论利用类不可知思想和解决可伸缩性的方法。 许多提出的检测方法都是基于基于部件的模型,最近由于有区别学习和精心设计的特征,已经取得了令人印象深刻的性能。然而,这些方法依赖于在多个尺度上详尽地应用零件模板,这是非常昂贵的。此外,它们在类的数量上是可伸缩的,这对像ImageNet这样的现代数据集来说是一个挑战。 为了解决前一个问题,Lampert等人使用分支绑定策略来避免计算所有可能的对象位置。为了解决后一个问题,Song et al.使用了一个低维部件基,在所有对象类中共享。基于哈希算法的零件检测也取得了良好的结果。 另一种不同的工作,与我们的工作更接近,是基于对象可以本地化的想法,而不必知道它们的类。其中一些方法建立在自底向上无阶级分割[9]的基础上。通过这种方式得到的片段可以使用自上而下的反馈进行评分。基于同样的动机,Alexe等人使用一种廉价的分类器对对象假设是否为对象进行评分,并以这种方式减少了后续检测步骤的位置数量。这些方法可以被认为是多层模型,分割作为第一层,分割分类作为后续层。尽管它们编码了已证明的感知原理,但我们将表明,有更深入的模型,充分学习可以导致更好的结果。 最后,我们利用了DeepLearning的最新进展,最引人注目的是Krizhevsky等人的工作。我们将他们的边界盒回归检测方法扩展到以可扩展的方式处理多个对象的情况。然而,基于dnn的回归已经被Szegedy等人应用到对象掩模中。最后一种方法实现了最先进的检测性能,但由于单个掩模回归的成本,不能扩展到多个类。 我们的目标是通过预测一组表示潜在对象的边界盒来实现一种与类无关的可扩展对象检测。更准确地说,我们使用了深度神经网络(DNN),它输出固定数量的包围盒。此外,它为每个盒子输出一个分数,表示这个盒子包含一个对象的网络信任度。 为了形式化上述思想,我们将i-thobject框及其相关的置信度编码为最后一网层的节点值: Bounding box: 我们将每个框的左上角和右下角坐标编码为四个节点值,可以写成vectorli∈R4。这些坐标是归一化的w. r. t.图像尺寸,以实现图像绝对尺寸的不变性。每个归一化坐标是由最后一层的线性变换产生的。 Confidence: 置信度:包含一个对象的盒子的置信度得分被编码为单个节点valueci∈[0,1]。这个值是通过最后一个隐藏层的线性变换产生的,后面跟着一个sigmoid。 我们可以组合边界盒位置sli,i∈{1,…K}为一个线性层。同样,我们可以将所有置信区间ci,i∈{1,…K}作为一个s型层的输出。这两个输出层都连接到最后一个隐藏层 在推理时,我们的算法生成kbound盒。在我们的实验中,我们使用ek = 100和K= 200。如果需要,我们可以使用置信分数和非最大抑制在推理时获得较少数量的高置信框。这些盒子应该代表对象。因此,它们可以通过后续的分类器进行分类,实现目标检测。由于盒子的数量非常少,我们可以提供强大的分类器。在我们的实验中,我们使用另一个dnn进行分类。 我们训练一个DNN来预测每个训练图像的边界框及其置信度得分,以便得分最高的框与图像的groundtruth对象框很好地匹配。假设对于一个特定的训练例子,对象被标记为boundingboxesgj,j∈{1,…,M}。在实践中,pre- dictionary的数量远远大于groundtruthboxm的数量。因此,我们试图只优化与地面真实最匹配的预测框子集。我们优化他们的位置,以提高他们的匹配度,最大化他们的信心。与此同时,我们将剩余预测的置信度最小化,这被认为不能很好地定位真实对象。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我们为每个训练实例制定一个分配问题。Wexij∈{0,1}表示赋值:xij= 1,如果第i个预测被赋值给第j个真对象。这项任务的目标可以表示为 其中,我们使用标准化边界框坐标之间的el2距离来量化边界框之间的不同。此外,我们希望根据分配x优化盒子的可信度。最大化指定预测的置信度可以表示为 最终的损失目标结合了匹配损失和信心损失 受式1的约束。α平衡了不同损失条款的贡献。 对于每个训练例子,我们通过解决一个最佳的赋值x*的预测到真实的盒子 约束执行赋值解决方案。这是二部匹配的一种变体,是一种多项式复杂度匹配。在我们的应用程序中,匹配是非常便宜的——每幅图像中标记的对象的数量少于一打,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只有很少的对象被标记。然后,通过反向传播优化网络参数。例如,反向传播算法的一阶导数计算w、r、t、l和c 尽管上述定义的损失在原则上是足够的,但三次修改使其有可能更快地达到更好的准确性。第一个修改是对地面真实位置进行聚类,并找到这样的聚类/质心,我们可以使用这些聚类/质心作为每个预测位置的先验。因此,鼓励学习算法为每个预测位置学习一个残差到一个先验。 第二个修改涉及到在匹配过程中使用这些先验:不是将N个groundtruth位置与K个预测进行匹配,而是在K个先验和groundtruth之间找到最佳匹配。一旦匹配完成,就会像之前一样计算目标的置信度。此外,位置预测损失也不变:对于任何一对匹配的(目标,预测)位置,其损失定义为groundtruth和对应于匹配先验的坐标之间的差值。我们把使用先验匹配称为先验匹配,并假设它促进了预测的多样化。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我们以一种与类无关的方式定义了我们的方法,但我们可以将它应用于预测特定类的对象盒。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只需要在类的边框上训练我们的模型。此外,我们可以预测每个类的kbox。不幸的是,这个模型的参数数量会随着类的数量线性增长。此外,在一个典型的设置中,给定类的对象数量相对较少,这些参数中的大多数会看到很少有相应梯度贡献的训练示例。因此,我们认为我们的两步过程——首先本地化,然后识别——是一个更好的选择,因为它允许使用少量参数利用同一图像中多个对象类型的数据 我们使用的本地化和分类模型的网络架构与[10]使用的网络架构相同。我们使用Adagrad来控制学习速率衰减,128的小批量,以及使用多个相同的网络副本进行并行分布式训练,从而实现更快的收敛。如前所述,我们在定位损失中使用先验——这些是使用训练集上的均值来计算的。我们还使用α = 来平衡局部化和置信度损失。定位器可以输出用于推断的种植区以外的坐标。坐标被映射和截断到最后的图像区域。另外,使用非最大抑制对盒进行修剪,Jaccard相似度阈值为。然后,我们的第二个模型将每个边界框分类为感兴趣的对象或“背景”。为了训练我们的定位器网络,我们从训练集中生成了大约3000万幅图像,并对训练集中的每幅图像应用以下步骤。最后,样品被打乱。为了训练我们的本地化网络,我们通过对训练集中的每一幅图像应用以下步骤,从训练集中生成了大约3000万幅图像。对于每幅图像,我们生成相同数量的平方样本,使样本总数大约为1000万。对于每幅图像,样本被桶状填充,这样,对于0 - 5%、5 - 15%、15 - 50%、50 - 100%范围内的每个比例,都有相同数量的样本,其中被包围框覆盖的比例在给定范围内。训练集和我们大多数超参数的选择是基于过去使用非公开数据集的经验。在下面的实验中,我们没有探索任何非标准数据生成或正则化选项。在所有的实验中,所有的超参数都是通过对训练集。 Pascal Visual Object Classes (VOC)挑战是最常用的对象检测算法基准。它主要由复杂的场景图像组成,其中包含了20种不同的对象类别的边界框。在我们的评估中,我们关注的是2007版VOC,为此发布了一个测试集。我们通过培训VOC 2012展示了结果,其中包含了大约。11000张图片。我们训练了一个100框的定位器和一个基于深度网络的分类器。 我们在一个由1000万作物组成的数据集上训练分类器,该数据集重叠的对象至少为 jaccard重叠相似度。这些作物被标记为20个VOC对象类中的一个。•2000万负作物与任何物体盒最多有个Jaccard相似度。这些作物被贴上特殊的“背景”类标签。体系结构和超参数的选择遵循。 在第一轮中,定位器模型应用于图像中最大-最小中心方形作物。作物的大小调整到网络输入大小is220×220。单次通过这个网络,我们就可以得到上百个候选日期框。在对重叠阈值为的非最大抑制后,保留评分最高的前10个检测项,并通过21路分类器模型分别通过网络进行分类。最终的检测分数是给定盒子的定位分数乘以分类器在作物周围的最大方形区域上评估的分数的乘积。这些分数通过评估,并用于计算精确查全曲线。 首先,我们分析了本地化器在隔离状态下的性能。我们给出了被检测对象的数量,正如Pascal检测标准所定义的那样,与生成的包围框的数量相对比。在图1中,我们展示了使用VOC2012进行训练所获得的结果。此外,我们通过使用图像的最大中心面积(max-center square crop)作为输入以及使用两个尺度(second scale)来给出结果:最大中心面积(max-center crop)的第二个尺度(select3×3windows的大小为图像大小的60%)正如我们所看到的,当使用10个边界框的预算时,我们可以用第一个模型本地化的对象,用第二个模型本地化48%的对象。这显示出比其他报告的结果更好的性能,例如对象度算法达到42%[1]。此外,这个图表显示了在不同分辨率下观察图像的重要性。虽然我们的算法通过使用最大中心作物获得了大量的对象,但当使用更高分辨率的图像作物时,我们获得了额外的提升。进一步,我们用21-way分类器对生成的包围盒进行分类,如上所述。表1列出了VOC 2007的平均精度(APs)。达到的平均AP是,与先进水平相当。注意,我们的运行时间复杂度非常低——我们只使用top10框。示例检测和全精度召回曲线分别如图2和图3所示。值得注意的是,可视化检测是通过仅使用最大中心方形图像裁剪,即使用全图像获得的。然而,我们设法获得了相对较小的对象,例如第二行和第二列的船,以及第三行和第三列的羊。 在本工作中,我们提出了一种新的方法来定位图像中的对象,该方法可以预测多个边界框的时间。该方法使用深度卷积神经网络作为基本特征提取和学习模型。它制定了一个能够利用可变数量的groundtruth位置的多箱定位成本。在“一个类一个箱”方法的情况下,对1000个盒子进行非max-suppression,使用与给定图像中感兴趣的DeepMulti-Box方法相同的准则,并学习在未见图像中预测这些位置。 我们在VOC2007和ILSVRC-2012这两个具有挑战性的基准上给出了结果,在这两个基准上,所提出的方法具有竞争力。此外,该方法能够很好地预测后续分类器将探测到的位置。我们的结果表明,deepmultibox的方法是可扩展的,甚至可以在两个数据集之间泛化,就能够预测感兴趣的定位,甚至对于它没有训练的类别。此外,它能够捕获同一类物体的多种情况,这是旨在更好地理解图像的算法的一个重要特征。 在未来,我们希望能够将定位和识别路径折叠到一个单一的网络中,这样我们就能够在一个通过网络的一次性前馈中提取位置和类标签信息。即使在其当前状态下,双通道过程(本地化网络之后是分类网络)也会产生5-10个网络评估,每个评估的速度大约为1个CPU-sec(现代机器)。重要的是,这个数字并不与要识别的类的数量成线性关系,这使得所提出的方法与类似dpm的方法非常有竞争力。
论文地址: 前置文章:10/16、10/17、10/18
本文提出了Point Fractal Network(PF-Net),旨在从不完整的点云数据中恢复点云,克服了之前方法修改现有数据点、引入噪声和产生几何损失的缺点。
由前置文章可知,之前的点云修复方法是输入不完整的点云,输出完整的点云,但这样会导致原有信息的缺失。这篇文章提出PF-Net,主要特点有三个:
网络的整体结构如下:
网络详细推理步骤如下:
损失函数使用完整性损失和对抗损失的加权平均,完整性损失使用L-GAN中提出的CD距离:
对抗损失使用GAN中常见的损失函数
感觉这篇文章对多尺度的运用非常极致,在编码器、解码器和CMLP中都应用了这种思想,最后的效果也非常不错,很值得借鉴。
论文地址:
PointNet提出一种基础的网络结构,可以用于点云分类、部分分割和语义分割等多种任务。在这篇文章之前,点云数据的处理方式是将点云数据转换为多个二维的视图或三维的体素形式,然后应用2D/3D CNN进行处理,但这样引入了多余的体积,效率不高。本文是第一个直接使用点云数据的神经网络。(其实可以这样类比,在二维图像处理中,假设图像是二值化的,传统方法是将这个图像直接丢到CNN里面,但如果背景特别多会比较浪费资源。直接使用点云数据相当于直接将前景像素的坐标输入到神经网络里面,对稀疏数据会有比较好的性能,但因为以下三个问题导致直接使用坐标信息比较困难) 由于点云的排列是无序的(可以想象,点云中任意一点排在前面对点云的表达都是相同的)、点云之间是有相互作用的(相邻的点云才能构成形状)、点云在某些变换下具有不变性(比如旋转不会改变点云的类别)这些特性,要求神经网络既能处理无序的数据,又能捕捉全局的结构特征,同时对刚性变换不敏感。基于这些条件,作者提出了如下的网络结构:
可以简要分析一下网络的工作流程,以点云分类问题为例:
感觉网络的结构虽然简单,但是却很好地满足了点云数据自身特性对神经网络的要求。而且我觉得在图像处理中,也有时候必须用到坐标信息或者一些标量特征,这篇文章的方法对于怎样将这些特征融合进CNN里面也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论文地址:
这篇文章的主要工作是:
首先来看衡量两个点云相似程度的指标部分,作者首先给出了两个距离,EMD和CD:
在计算上,CD更为简便,而且EMD是不可导的。
基于这两种距离,作者引入了三种衡量两个点云相似程度的指标:JSD、Coverage和MMD:
定义了指标后,就可以实现自动编码器和生成模型了。作者提到了四种结构,分别是:
作者同时验证了AE的一些其他功能,比如如果给AE的编码器输入不完整的点云数据,即可训练得到点云复原的模型。使用SVM对低维表示进行分类,即可进行点云分类的任务,证明AE在点云数据形式中的潜在应用较为广泛。
论文地址:
PointNet++针对PointNet提取局部信息能力不强的弊端,提出了一种层次神经网络,可以更好地提取局部信息。其中心思想是将整个点云分割成若干个小部分来提取信息,然后将每个小部分整合成较大的部分,提取更高层次的信息。类似于CNN中卷积和下采样的思想。首先来看网络结构图:
网络大概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左边是层次的点云特征提取网络,右边是针对不同任务的解码网络。 特征提取分为若干个set abstraction模块,每个模块又分为采样层、分组层和特征提取层。
得到了较高层次的特征后,对不同的任务需要不同的解码网络。对分类网络来说比较简单,使用全连接即可。对分割网络来说,由于对每个点都需要输出数值,则需要类似上采样的操作。具体的实现作者使用了插值的方法,将较少的点插值到较多的点上去。首先找到插值的目标坐标,然后寻找K个距离最近的已知点,以距离的倒数作为权重,将K个点的特征做加权平均,作为这个点的特征。然后使用之前特征提取中得到的该点的特征与当前特征做一个拼接,即可得到最终特征(类似U-Net的skip connection)。公式如下:
感觉这篇文章和PF-Net的思想差不多,都是希望提取多尺度的特征。但是思路不一样,都值得借鉴。
cvpr论文是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和很高的排名的论文,可以说是世界顶级型论文。
cvpr 全称IEEE Conference on Computer Vision and Pattern Recognition,中文翻译过来就是IEEE国际计算机视觉与模式识别会议,该会议是由IEEE举办的计算机视觉和模式识别领域的顶级会议。这是一个一年一次的会议,举办地从来没有出过美国,可以说是计算机视觉领域全球最具影响力、内容最全面的顶级学术会议。
cvpr录用标准相当严格,通常会议整体的录取率不超过25%,而口头报告的论文比例更只占5%不到。其会议的组织方是一个循环的志愿群体,其成员遴选一般会在某次会议召开的三年前进行。cvpr的审稿过程中会议的审稿方与投稿方均不知道对方的信息。而且一篇论文经常需要由三位审稿者进行审读。最后再由会议的领域主席(area chair)决定是否接收。
所以在各类学术会议统计中,cvpr也被认为有着很强的影响力和很高的排名。自然,cvpr论文的级别就可想而知了,cvpr论文什么级别,可以说其级别相当于顶级SCI期刊论文级别同等甚至更高。
当前做instance segmentation的大多数工作采用了Mask R-CNN 的Pipeline。 它基本的pipeline是先检测物体矩形框,然后在矩形框中做逐像素分割。 Mask R-CNN达到了很好的instance segmentation的结果,但是这样的pipeline其实有一些limitation: 考虑到逐像素分割有诸多限制,文章的工作选择用contour来表示物体的shape。Contour是一组有序的点,而且是首尾相连的。比如图片中猫的边缘就是一个Contour。 Contour相对于用稠密像素表示物体有两大优势: 实例分割是许多计算机视觉任务中的重要手段,目前大多数的算法都采用在给定的bbox中进行pixel-wise分割的方法。受snake算法和Curve-GCN的启发,论文采用基于轮廓的逐步调整策略,提出了Deep snake算法进行实时实例分割,该算法将初始轮廓逐渐优化为目标的边界,如图所示,达到很好的性能且依然保持很高的实时性()。 Deep snake方法将初始轮廓逐渐优化为目标的边界来进行目标分割,即将物体轮廓作为输入,基于CNN主干特征预测每个顶点的偏移量。为了充分利用轮廓拓扑结构,论文使用循环卷积(circular convolution)进行顶点特征的学习,有助于学习轮廓的优化,并基于deep snake提出了一套实时实例分割的流程。 传统的snake算法将顶点的坐标作为变量来优化人工设计的能量函数(energy function),通过最小化能量函数来拟合目标边界。由于能量函数通常是非凸的,而且需要基于低维图像特征进行人工设计,通常会陷于局部最优解。 而deep snake则是直接从数据学习如何微调轮廓,对于个顶点,首先构造每个顶点的特征向量,顶点的特征为对应的网络特征和顶点坐标的concate,其中为主干网络输出的特征图,为顶点处的双线性差值输出,附加的用于描述顶点间的位置关系,是平移不变的,由每个顶点坐标减去轮廓中所有顶点的最小和得到相对坐标。 在获得顶点特征后,需要对轮廓特征进一步学习,顶点的特征可以视作1-D离散信号,然后使用标准卷积对顶点逐个进行处理,但这样会破坏轮廓的拓扑结构。因此,将顶点特征定义为公式1的周期信号,然后使用公式2的循环卷积进行特征学习,为可学习的卷积核,为标准卷积操作。 将deep snake加入到目标检测模型中进行实例分割,流程如图b所示。模型首先产生目标框,将其构建成菱形框,然后使用deep snake算法将菱形顶点调整为目标极点,构造八边形轮廓,最后进行迭代式deep snake轮廓调整得到目标形状 论文采用ExtreNet的极点思想,能够很好地包围物体。在得到矩形框后,获取4条边的中心点连成菱形轮廓,使用deep snake对菱形轮廓调整成极点,然后每个极点放置一条边,连接边构造多边形,每个极点的边为其对应的bbox边的,若边超过原bbox范围会被截断。在实际使用时,菱形轮廓输入deep snake前会平均上采样到40个点(有助于deep snake计算),但损失函数计算只考虑的对应偏移 对八边形平均采样个点,将上极点作为起点,同样地,GT轮廓对物体边缘平均采样个点,将靠近的点作为起点,一般为128。如果顶点离GT很远,很难直接正确调整,于是采用迭代式地进行deep snake调整,实验采用的迭代次数为3次。 轮廓是目标空间位置的一种扩展表示方法,通过调整轮廓到物体边缘能够帮助解决detector的定位误差 由于遮挡,一个实例可能包含多个组件,然而一个轮廓只能勾勒出bbox内的一个组件。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使用RoIAlign来提取初始bbox特征,然后配合detector来检测组件的box,再对每个box进行上述的轮廓调整,最后结合初始bbox内相同类别的组件输出最终的物体形状。 极点的损失函数如公式3,为预测的极点。 迭代轮廓调整的损失函数如公式4,为调整后的顶点,为对应的GT边缘点。对于检测部分,则采用跟原检测函数一样的损失函数。 使用CenterNet作为检测器,对于物体检测,使用跟原来一样的设定输出类别相关的box,而对于组件检测,则使用类不可知的CenterNet,对于的特征图,输出的中心点heatmap和的box大小特征图。 Baseline将轮廓视为图结构,然后使用GCN进行轮廓调整,初始轮廓为围绕bbox的椭圆,Arichitecture加入Fusion block,Initial proposal加入论文的轮廓初始化方法,最后是将GCN修改为循环卷积,可以看到每个步骤都对AP有提升。 论文也对比了卷积类型以及迭代次数对结构的影响,可以看到循环卷积的结果比GCN要好。 论文在不同的数据集上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作者在每个数据集上的训练参数都有点不一样,具体参数可以看看原文 论文提出基于轮廓的实例分割方法Deep snake,轮廓调整是个很不错的方向,引入循环卷积,不仅提升了性能还减少了计算量,保持了实时性,但是Deep snake的大体结构不够优雅,应该还有一些工作可以补 [1] 彭思达 - 实例分割新思路: Deep Snake (CVPR20'Oral Paper) [2] Deep Snake: 基于轮廓调整的SOTA实例分割方法,速度| CVPR 2020 [3] He, Kaiming, et al. "Mask r-cnn." In ICCV, 2017. [4] Kass, Michael, Andrew Witkin, and Demetri Terzopoulos. "Snakes: Active contour models." In IJCV, 1988. [5] Ling, Huan, et al. "Fast interactive object annotation with curve-gcn." In CVPR, 2019. [6] Zhou, Xingyi, Jiacheng Zhuo, and Philipp Krahenbuhl. "Bottom-up object detection by grouping extreme and center points." In CVPR, 2019. [7] Zhou, Xingyi, Dequan Wang, and Philipp Krahenbuhl. "Objects as points." In arXiv preprint arXiv:, 2019.
当前做instance segmentation的大多数工作采用了Mask R-CNN 的Pipeline。 它基本的pipeline是先检测物体矩形框,然后在矩形框中做逐像素分割。 Mask R-CNN达到了很好的instance segmentation的结果,但是这样的pipeline其实有一些limitation: 考虑到逐像素分割有诸多限制,文章的工作选择用contour来表示物体的shape。Contour是一组有序的点,而且是首尾相连的。比如图片中猫的边缘就是一个Contour。 Contour相对于用稠密像素表示物体有两大优势: 实例分割是许多计算机视觉任务中的重要手段,目前大多数的算法都采用在给定的bbox中进行pixel-wise分割的方法。受snake算法和Curve-GCN的启发,论文采用基于轮廓的逐步调整策略,提出了Deep snake算法进行实时实例分割,该算法将初始轮廓逐渐优化为目标的边界,如图所示,达到很好的性能且依然保持很高的实时性()。 Deep snake方法将初始轮廓逐渐优化为目标的边界来进行目标分割,即将物体轮廓作为输入,基于CNN主干特征预测每个顶点的偏移量。为了充分利用轮廓拓扑结构,论文使用循环卷积(circular convolution)进行顶点特征的学习,有助于学习轮廓的优化,并基于deep snake提出了一套实时实例分割的流程。 传统的snake算法将顶点的坐标作为变量来优化人工设计的能量函数(energy function),通过最小化能量函数来拟合目标边界。由于能量函数通常是非凸的,而且需要基于低维图像特征进行人工设计,通常会陷于局部最优解。 而deep snake则是直接从数据学习如何微调轮廓,对于个顶点,首先构造每个顶点的特征向量,顶点的特征为对应的网络特征和顶点坐标的concate,其中为主干网络输出的特征图,为顶点处的双线性差值输出,附加的用于描述顶点间的位置关系,是平移不变的,由每个顶点坐标减去轮廓中所有顶点的最小和得到相对坐标。 在获得顶点特征后,需要对轮廓特征进一步学习,顶点的特征可以视作1-D离散信号,然后使用标准卷积对顶点逐个进行处理,但这样会破坏轮廓的拓扑结构。因此,将顶点特征定义为公式1的周期信号,然后使用公式2的循环卷积进行特征学习,为可学习的卷积核,为标准卷积操作。 将deep snake加入到目标检测模型中进行实例分割,流程如图b所示。模型首先产生目标框,将其构建成菱形框,然后使用deep snake算法将菱形顶点调整为目标极点,构造八边形轮廓,最后进行迭代式deep snake轮廓调整得到目标形状 论文采用ExtreNet的极点思想,能够很好地包围物体。在得到矩形框后,获取4条边的中心点连成菱形轮廓,使用deep snake对菱形轮廓调整成极点,然后每个极点放置一条边,连接边构造多边形,每个极点的边为其对应的bbox边的,若边超过原bbox范围会被截断。在实际使用时,菱形轮廓输入deep snake前会平均上采样到40个点(有助于deep snake计算),但损失函数计算只考虑的对应偏移 对八边形平均采样个点,将上极点作为起点,同样地,GT轮廓对物体边缘平均采样个点,将靠近的点作为起点,一般为128。如果顶点离GT很远,很难直接正确调整,于是采用迭代式地进行deep snake调整,实验采用的迭代次数为3次。 轮廓是目标空间位置的一种扩展表示方法,通过调整轮廓到物体边缘能够帮助解决detector的定位误差 由于遮挡,一个实例可能包含多个组件,然而一个轮廓只能勾勒出bbox内的一个组件。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使用RoIAlign来提取初始bbox特征,然后配合detector来检测组件的box,再对每个box进行上述的轮廓调整,最后结合初始bbox内相同类别的组件输出最终的物体形状。 极点的损失函数如公式3,为预测的极点。 迭代轮廓调整的损失函数如公式4,为调整后的顶点,为对应的GT边缘点。对于检测部分,则采用跟原检测函数一样的损失函数。 使用CenterNet作为检测器,对于物体检测,使用跟原来一样的设定输出类别相关的box,而对于组件检测,则使用类不可知的CenterNet,对于的特征图,输出的中心点heatmap和的box大小特征图。 Baseline将轮廓视为图结构,然后使用GCN进行轮廓调整,初始轮廓为围绕bbox的椭圆,Arichitecture加入Fusion block,Initial proposal加入论文的轮廓初始化方法,最后是将GCN修改为循环卷积,可以看到每个步骤都对AP有提升。 论文也对比了卷积类型以及迭代次数对结构的影响,可以看到循环卷积的结果比GCN要好。 论文在不同的数据集上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作者在每个数据集上的训练参数都有点不一样,具体参数可以看看原文 论文提出基于轮廓的实例分割方法Deep snake,轮廓调整是个很不错的方向,引入循环卷积,不仅提升了性能还减少了计算量,保持了实时性,但是Deep snake的大体结构不够优雅,应该还有一些工作可以补 [1] 彭思达 - 实例分割新思路: Deep Snake (CVPR20'Oral Paper) [2] Deep Snake: 基于轮廓调整的SOTA实例分割方法,速度| CVPR 2020 [3] He, Kaiming, et al. "Mask r-cnn." In ICCV, 2017. [4] Kass, Michael, Andrew Witkin, and Demetri Terzopoulos. "Snakes: Active contour models." In IJCV, 1988. [5] Ling, Huan, et al. "Fast interactive object annotation with curve-gcn." In CVPR, 2019. [6] Zhou, Xingyi, Jiacheng Zhuo, and Philipp Krahenbuhl. "Bottom-up object detection by grouping extreme and center points." In CVPR, 2019. [7] Zhou, Xingyi, Dequan Wang, and Philipp Krahenbuhl. "Objects as points." In arXiv preprint arXiv:, 2019.
论文名称:Rich feature hierarchies for accurate object detection and semantic segmentation 提出时间:2014年 论文地址: 针对问题: 从Alexnet提出后,作者等人思考如何利用卷积网络来完成检测任务,即输入一张图,实现图上目标的定位(目标在哪)和分类(目标是什么)两个目标,并最终完成了RCNN网络模型。 创新点: RCNN提出时,检测网络的执行思路还是脱胎于分类网络。也就是深度学习部分仅完成输入图像块的分类工作。那么对检测任务来说如何完成目标的定位呢,作者采用的是Selective Search候选区域提取算法,来获得当前输入图上可能包含目标的不同图像块,再将图像块裁剪到固定的尺寸输入CNN网络来进行当前图像块类别的判断。 参考博客: 。 论文题目:OverFeat: Integrated Recognition, Localization and Detection using Convolutional Networks 提出时间:2014年 论文地址: 针对问题: 该论文讨论了,CNN提取到的特征能够同时用于定位和分类两个任务。也就是在CNN提取到特征以后,在网络后端组织两组卷积或全连接层,一组用于实现定位,输出当前图像上目标的最小外接矩形框坐标,一组用于分类,输出当前图像上目标的类别信息。也是以此为起点,检测网络出现基础主干网络(backbone)+分类头或回归头(定位头)的网络设计模式雏形。 创新点: 在这篇论文中还有两个比较有意思的点,一是作者认为全连接层其实质实现的操作和1x1的卷积是类似的,而且用1x1的卷积核还可以避免FC对输入特征尺寸的限制,那用1x1卷积来替换FC层,是否可行呢?作者在测试时通过将全连接层替换为1x1卷积核证明是可行的;二是提出了offset max-pooling,也就是对池化层输入特征不能整除的情况,通过进行滑动池化并将不同的池化层传递给后续网络层来提高效果。另外作者在论文里提到他的用法是先基于主干网络+分类头训练,然后切换分类头为回归头,再训练回归头的参数,最终完成整个网络的训练。图像的输入作者采用的是直接在输入图上利用卷积核划窗。然后在指定的每个网络层上回归目标的尺度和空间位置。 参考博客: 论文题目:Scalable Object Detection using Deep Neural Networks 提出时间:2014年 论文地址: 针对问题: 既然CNN网络提取的特征可以直接用于检测任务(定位+分类),作者就尝试将目标框(可能包含目标的最小外包矩形框)提取任务放到CNN中进行。也就是直接通过网络完成输入图像上目标的定位工作。 创新点: 本文作者通过将物体检测问题定义为输出多个bounding box的回归问题. 同时每个bounding box会输出关于是否包含目标物体的置信度, 使得模型更加紧凑和高效。先通过聚类获得图像中可能有目标的位置聚类中心,(800个anchor box)然后学习预测不考虑目标类别的二分类网络,背景or前景。用到了多尺度下的检测。 参考博客: 论文题目:DeepBox: Learning Objectness with Convolutional Networks 提出时间:2015年ICCV 论文地址: 主要针对的问题: 本文完成的工作与第三篇类似,都是对目标框提取算法的优化方案,区别是本文首先采用自底而上的方案来提取图像上的疑似目标框,然后再利用CNN网络提取特征对目标框进行是否为前景区域的排序;而第三篇为直接利用CNN网络来回归图像上可能的目标位置。创新点: 本文作者想通过CNN学习输入图像的特征,从而实现对输入网络目标框是否为真实目标的情况进行计算,量化每个输入框的包含目标的可能性值。 参考博客: 论文题目:AttentionNet: AggregatingWeak Directions for Accurate Object Detection 提出时间:2015年ICCV 论文地址: 主要针对的问题: 对检测网络的实现方案进行思考,之前的执行策略是,先确定输入图像中可能包含目标位置的矩形框,再对每个矩形框进行分类和回归从而确定目标的准确位置,参考RCNN。那么能否直接利用回归的思路从图像的四个角点,逐渐得到目标的最小外接矩形框和类别呢? 创新点: 通过从图像的四个角点,逐步迭代的方式,每次计算一个缩小的方向,并缩小指定的距离来使得逐渐逼近目标。作者还提出了针对多目标情况的处理方式。 参考博客: 论文题目:Spatial Pyramid Pooling in Deep Convolutional Networks for Visual Recognition 提出时间:2014年 论文地址: 针对问题: 如RCNN会将输入的目标图像块处理到同一尺寸再输入进CNN网络,在处理过程中就造成了图像块信息的损失。在实际的场景中,输入网络的目标尺寸很难统一,而网络最后的全连接层又要求输入的特征信息为统一维度的向量。作者就尝试进行不同尺寸CNN网络提取到的特征维度进行统一。创新点: 作者提出的SPPnet中,通过使用特征金字塔池化来使得最后的卷积层输出结果可以统一到全连接层需要的尺寸,在训练的时候,池化的操作还是通过滑动窗口完成的,池化的核宽高及步长通过当前层的特征图的宽高计算得到。原论文中的特征金字塔池化操作图示如下。 参考博客 : 论文题目:Object detection via a multi-region & semantic segmentation-aware CNN model 提出时间:2015年 论文地址: 针对问题: 既然第三篇论文multibox算法提出了可以用CNN来实现输入图像中待检测目标的定位,本文作者就尝试增加一些训练时的方法技巧来提高CNN网络最终的定位精度。创新点: 作者通过对输入网络的region进行一定的处理(通过数据增强,使得网络利用目标周围的上下文信息得到更精准的目标框)来增加网络对目标回归框的精度。具体的处理方式包括:扩大输入目标的标签包围框、取输入目标的标签中包围框的一部分等并对不同区域分别回归位置,使得网络对目标的边界更加敏感。这种操作丰富了输入目标的多样性,从而提高了回归框的精度。 参考博客 : 论文题目:Fast-RCNN 提出时间:2015年 论文地址: 针对问题: RCNN中的CNN每输入一个图像块就要执行一次前向计算,这显然是非常耗时的,那么如何优化这部分呢? 创新点: 作者参考了SPPNet(第六篇论文),在网络中实现了ROIpooling来使得输入的图像块不用裁剪到统一尺寸,从而避免了输入的信息丢失。其次是将整张图输入网络得到特征图,再将原图上用Selective Search算法得到的目标框映射到特征图上,避免了特征的重复提取。 参考博客 : 论文题目:DeepProposal: Hunting Objects by Cascading Deep Convolutional Layers 提出时间:2015年 论文地址: 主要针对的问题: 本文的作者观察到CNN可以提取到很棒的对输入图像进行表征的论文,作者尝试通过实验来对CNN网络不同层所产生的特征的作用和情况进行讨论和解析。 创新点: 作者在不同的激活层上以滑动窗口的方式生成了假设,并表明最终的卷积层可以以较高的查全率找到感兴趣的对象,但是由于特征图的粗糙性,定位性很差。相反,网络的第一层可以更好地定位感兴趣的对象,但召回率降低。 论文题目:Faster R-CNN: Towards Real-Time Object Detection with Region Proposal Networks 提出时间:2015年NIPS 论文地址: 主要针对的问题: 由multibox(第三篇)和DeepBox(第四篇)等论文,我们知道,用CNN可以生成目标待检测框,并判定当前框为目标的概率,那能否将该模型整合到目标检测的模型中,从而实现真正输入端为图像,输出为最终检测结果的,全部依赖CNN完成的检测系统呢? 创新点: 将当前输入图目标框提取整合到了检测网络中,依赖一个小的目标框提取网络RPN来替代Selective Search算法,从而实现真正的端到端检测算法。 参考博客 :
论文名称:Rich feature hierarchies for accurate object detection and semantic segmentation 提出时间:2014年 论文地址: 针对问题: 从Alexnet提出后,作者等人思考如何利用卷积网络来完成检测任务,即输入一张图,实现图上目标的定位(目标在哪)和分类(目标是什么)两个目标,并最终完成了RCNN网络模型。 创新点: RCNN提出时,检测网络的执行思路还是脱胎于分类网络。也就是深度学习部分仅完成输入图像块的分类工作。那么对检测任务来说如何完成目标的定位呢,作者采用的是Selective Search候选区域提取算法,来获得当前输入图上可能包含目标的不同图像块,再将图像块裁剪到固定的尺寸输入CNN网络来进行当前图像块类别的判断。 参考博客: 。 论文题目:OverFeat: Integrated Recognition, Localization and Detection using Convolutional Networks 提出时间:2014年 论文地址: 针对问题: 该论文讨论了,CNN提取到的特征能够同时用于定位和分类两个任务。也就是在CNN提取到特征以后,在网络后端组织两组卷积或全连接层,一组用于实现定位,输出当前图像上目标的最小外接矩形框坐标,一组用于分类,输出当前图像上目标的类别信息。也是以此为起点,检测网络出现基础主干网络(backbone)+分类头或回归头(定位头)的网络设计模式雏形。 创新点: 在这篇论文中还有两个比较有意思的点,一是作者认为全连接层其实质实现的操作和1x1的卷积是类似的,而且用1x1的卷积核还可以避免FC对输入特征尺寸的限制,那用1x1卷积来替换FC层,是否可行呢?作者在测试时通过将全连接层替换为1x1卷积核证明是可行的;二是提出了offset max-pooling,也就是对池化层输入特征不能整除的情况,通过进行滑动池化并将不同的池化层传递给后续网络层来提高效果。另外作者在论文里提到他的用法是先基于主干网络+分类头训练,然后切换分类头为回归头,再训练回归头的参数,最终完成整个网络的训练。图像的输入作者采用的是直接在输入图上利用卷积核划窗。然后在指定的每个网络层上回归目标的尺度和空间位置。 参考博客: 论文题目:Scalable Object Detection using Deep Neural Networks 提出时间:2014年 论文地址: 针对问题: 既然CNN网络提取的特征可以直接用于检测任务(定位+分类),作者就尝试将目标框(可能包含目标的最小外包矩形框)提取任务放到CNN中进行。也就是直接通过网络完成输入图像上目标的定位工作。 创新点: 本文作者通过将物体检测问题定义为输出多个bounding box的回归问题. 同时每个bounding box会输出关于是否包含目标物体的置信度, 使得模型更加紧凑和高效。先通过聚类获得图像中可能有目标的位置聚类中心,(800个anchor box)然后学习预测不考虑目标类别的二分类网络,背景or前景。用到了多尺度下的检测。 参考博客: 论文题目:DeepBox: Learning Objectness with Convolutional Networks 提出时间:2015年ICCV 论文地址: 主要针对的问题: 本文完成的工作与第三篇类似,都是对目标框提取算法的优化方案,区别是本文首先采用自底而上的方案来提取图像上的疑似目标框,然后再利用CNN网络提取特征对目标框进行是否为前景区域的排序;而第三篇为直接利用CNN网络来回归图像上可能的目标位置。创新点: 本文作者想通过CNN学习输入图像的特征,从而实现对输入网络目标框是否为真实目标的情况进行计算,量化每个输入框的包含目标的可能性值。 参考博客: 论文题目:AttentionNet: AggregatingWeak Directions for Accurate Object Detection 提出时间:2015年ICCV 论文地址: 主要针对的问题: 对检测网络的实现方案进行思考,之前的执行策略是,先确定输入图像中可能包含目标位置的矩形框,再对每个矩形框进行分类和回归从而确定目标的准确位置,参考RCNN。那么能否直接利用回归的思路从图像的四个角点,逐渐得到目标的最小外接矩形框和类别呢? 创新点: 通过从图像的四个角点,逐步迭代的方式,每次计算一个缩小的方向,并缩小指定的距离来使得逐渐逼近目标。作者还提出了针对多目标情况的处理方式。 参考博客: 论文题目:Spatial Pyramid Pooling in Deep Convolutional Networks for Visual Recognition 提出时间:2014年 论文地址: 针对问题: 如RCNN会将输入的目标图像块处理到同一尺寸再输入进CNN网络,在处理过程中就造成了图像块信息的损失。在实际的场景中,输入网络的目标尺寸很难统一,而网络最后的全连接层又要求输入的特征信息为统一维度的向量。作者就尝试进行不同尺寸CNN网络提取到的特征维度进行统一。创新点: 作者提出的SPPnet中,通过使用特征金字塔池化来使得最后的卷积层输出结果可以统一到全连接层需要的尺寸,在训练的时候,池化的操作还是通过滑动窗口完成的,池化的核宽高及步长通过当前层的特征图的宽高计算得到。原论文中的特征金字塔池化操作图示如下。 参考博客 : 论文题目:Object detection via a multi-region & semantic segmentation-aware CNN model 提出时间:2015年 论文地址: 针对问题: 既然第三篇论文multibox算法提出了可以用CNN来实现输入图像中待检测目标的定位,本文作者就尝试增加一些训练时的方法技巧来提高CNN网络最终的定位精度。创新点: 作者通过对输入网络的region进行一定的处理(通过数据增强,使得网络利用目标周围的上下文信息得到更精准的目标框)来增加网络对目标回归框的精度。具体的处理方式包括:扩大输入目标的标签包围框、取输入目标的标签中包围框的一部分等并对不同区域分别回归位置,使得网络对目标的边界更加敏感。这种操作丰富了输入目标的多样性,从而提高了回归框的精度。 参考博客 : 论文题目:Fast-RCNN 提出时间:2015年 论文地址: 针对问题: RCNN中的CNN每输入一个图像块就要执行一次前向计算,这显然是非常耗时的,那么如何优化这部分呢? 创新点: 作者参考了SPPNet(第六篇论文),在网络中实现了ROIpooling来使得输入的图像块不用裁剪到统一尺寸,从而避免了输入的信息丢失。其次是将整张图输入网络得到特征图,再将原图上用Selective Search算法得到的目标框映射到特征图上,避免了特征的重复提取。 参考博客 : 论文题目:DeepProposal: Hunting Objects by Cascading Deep Convolutional Layers 提出时间:2015年 论文地址: 主要针对的问题: 本文的作者观察到CNN可以提取到很棒的对输入图像进行表征的论文,作者尝试通过实验来对CNN网络不同层所产生的特征的作用和情况进行讨论和解析。 创新点: 作者在不同的激活层上以滑动窗口的方式生成了假设,并表明最终的卷积层可以以较高的查全率找到感兴趣的对象,但是由于特征图的粗糙性,定位性很差。相反,网络的第一层可以更好地定位感兴趣的对象,但召回率降低。 论文题目:Faster R-CNN: Towards Real-Time Object Detection with Region Proposal Networks 提出时间:2015年NIPS 论文地址: 主要针对的问题: 由multibox(第三篇)和DeepBox(第四篇)等论文,我们知道,用CNN可以生成目标待检测框,并判定当前框为目标的概率,那能否将该模型整合到目标检测的模型中,从而实现真正输入端为图像,输出为最终检测结果的,全部依赖CNN完成的检测系统呢? 创新点: 将当前输入图目标框提取整合到了检测网络中,依赖一个小的目标框提取网络RPN来替代Selective Search算法,从而实现真正的端到端检测算法。 参考博客 :
当前做instance segmentation的大多数工作采用了Mask R-CNN 的Pipeline。 它基本的pipeline是先检测物体矩形框,然后在矩形框中做逐像素分割。 Mask R-CNN达到了很好的instance segmentation的结果,但是这样的pipeline其实有一些limitation: 考虑到逐像素分割有诸多限制,文章的工作选择用contour来表示物体的shape。Contour是一组有序的点,而且是首尾相连的。比如图片中猫的边缘就是一个Contour。 Contour相对于用稠密像素表示物体有两大优势: 实例分割是许多计算机视觉任务中的重要手段,目前大多数的算法都采用在给定的bbox中进行pixel-wise分割的方法。受snake算法和Curve-GCN的启发,论文采用基于轮廓的逐步调整策略,提出了Deep snake算法进行实时实例分割,该算法将初始轮廓逐渐优化为目标的边界,如图所示,达到很好的性能且依然保持很高的实时性()。 Deep snake方法将初始轮廓逐渐优化为目标的边界来进行目标分割,即将物体轮廓作为输入,基于CNN主干特征预测每个顶点的偏移量。为了充分利用轮廓拓扑结构,论文使用循环卷积(circular convolution)进行顶点特征的学习,有助于学习轮廓的优化,并基于deep snake提出了一套实时实例分割的流程。 传统的snake算法将顶点的坐标作为变量来优化人工设计的能量函数(energy function),通过最小化能量函数来拟合目标边界。由于能量函数通常是非凸的,而且需要基于低维图像特征进行人工设计,通常会陷于局部最优解。 而deep snake则是直接从数据学习如何微调轮廓,对于个顶点,首先构造每个顶点的特征向量,顶点的特征为对应的网络特征和顶点坐标的concate,其中为主干网络输出的特征图,为顶点处的双线性差值输出,附加的用于描述顶点间的位置关系,是平移不变的,由每个顶点坐标减去轮廓中所有顶点的最小和得到相对坐标。 在获得顶点特征后,需要对轮廓特征进一步学习,顶点的特征可以视作1-D离散信号,然后使用标准卷积对顶点逐个进行处理,但这样会破坏轮廓的拓扑结构。因此,将顶点特征定义为公式1的周期信号,然后使用公式2的循环卷积进行特征学习,为可学习的卷积核,为标准卷积操作。 将deep snake加入到目标检测模型中进行实例分割,流程如图b所示。模型首先产生目标框,将其构建成菱形框,然后使用deep snake算法将菱形顶点调整为目标极点,构造八边形轮廓,最后进行迭代式deep snake轮廓调整得到目标形状 论文采用ExtreNet的极点思想,能够很好地包围物体。在得到矩形框后,获取4条边的中心点连成菱形轮廓,使用deep snake对菱形轮廓调整成极点,然后每个极点放置一条边,连接边构造多边形,每个极点的边为其对应的bbox边的,若边超过原bbox范围会被截断。在实际使用时,菱形轮廓输入deep snake前会平均上采样到40个点(有助于deep snake计算),但损失函数计算只考虑的对应偏移 对八边形平均采样个点,将上极点作为起点,同样地,GT轮廓对物体边缘平均采样个点,将靠近的点作为起点,一般为128。如果顶点离GT很远,很难直接正确调整,于是采用迭代式地进行deep snake调整,实验采用的迭代次数为3次。 轮廓是目标空间位置的一种扩展表示方法,通过调整轮廓到物体边缘能够帮助解决detector的定位误差 由于遮挡,一个实例可能包含多个组件,然而一个轮廓只能勾勒出bbox内的一个组件。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使用RoIAlign来提取初始bbox特征,然后配合detector来检测组件的box,再对每个box进行上述的轮廓调整,最后结合初始bbox内相同类别的组件输出最终的物体形状。 极点的损失函数如公式3,为预测的极点。 迭代轮廓调整的损失函数如公式4,为调整后的顶点,为对应的GT边缘点。对于检测部分,则采用跟原检测函数一样的损失函数。 使用CenterNet作为检测器,对于物体检测,使用跟原来一样的设定输出类别相关的box,而对于组件检测,则使用类不可知的CenterNet,对于的特征图,输出的中心点heatmap和的box大小特征图。 Baseline将轮廓视为图结构,然后使用GCN进行轮廓调整,初始轮廓为围绕bbox的椭圆,Arichitecture加入Fusion block,Initial proposal加入论文的轮廓初始化方法,最后是将GCN修改为循环卷积,可以看到每个步骤都对AP有提升。 论文也对比了卷积类型以及迭代次数对结构的影响,可以看到循环卷积的结果比GCN要好。 论文在不同的数据集上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作者在每个数据集上的训练参数都有点不一样,具体参数可以看看原文 论文提出基于轮廓的实例分割方法Deep snake,轮廓调整是个很不错的方向,引入循环卷积,不仅提升了性能还减少了计算量,保持了实时性,但是Deep snake的大体结构不够优雅,应该还有一些工作可以补 [1] 彭思达 - 实例分割新思路: Deep Snake (CVPR20'Oral Paper) [2] Deep Snake: 基于轮廓调整的SOTA实例分割方法,速度| CVPR 2020 [3] He, Kaiming, et al. "Mask r-cnn." In ICCV, 2017. [4] Kass, Michael, Andrew Witkin, and Demetri Terzopoulos. "Snakes: Active contour models." In IJCV, 1988. [5] Ling, Huan, et al. "Fast interactive object annotation with curve-gcn." In CVPR, 2019. [6] Zhou, Xingyi, Jiacheng Zhuo, and Philipp Krahenbuhl. "Bottom-up object detection by grouping extreme and center points." In CVPR, 2019. [7] Zhou, Xingyi, Dequan Wang, and Philipp Krahenbuhl. "Objects as points." In arXiv preprint arXiv:,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