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为了做到层次分明、脉络清晰,常常将正文部分分成几个大的段落。这些段落即所谓逻辑段,一个逻辑段可包含几个小逻辑段,一个小逻辑段可包含一个或几个自然段,使正文形成若干层次。论文的层次不宜过多,一般不超过五级,具体如下:
随着全球化发展和中国融入世界程度的加深,中国面对的国际安全压力和和国内发展压力都呈现了急剧上升的态势,对中国外交长期坚持的一系列战略原则和思维形成了严峻挑战,使的中国政府推动外交转型。
在更宽视野和更高平台上把握中国和平发展的方向,中共十八大对中国外交进行了重新规划,中国外交在心态、姿态、理念及行为上,正从“被动面对内外挑战”的压力型外交向“主动进行布局谋势”的动力型外交转变。
十八大以后的中国外交将呈现为不同于改革开放前的革命外交,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外交的新版外交,正式步入负责任大国外交的新时代。外交是内政的延伸。作为治国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外交战略必须始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始终服从和服务于中国总体发展战略目标的需要。
十八大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努力实现新的要求,明确提出了“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任务目标。“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决定了中国在较长一段时期内的战略是“内政优先”,其重心是推进国内现代化建设。
当今世界已经成为一个“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发展是全球发展的一部分,不能脱离全球发展整体而“关起门来搞建设”。
“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味着中国必须“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必须要“坚持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共赢的发展,通过争取和平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身发展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扩大同各方利益汇合点,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因此,对内求发展、求和谐,对外求和平、求合作,将是中国较长一段时期内外战略的核心。并且,“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经成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诉求,是一切工作必须紧紧围绕的中心和大局。
在这一大局中,党的建设、国家建设和民族发展已经成为新时期中国大战略的三个支柱,也是中国对外战略紧紧围绕和服务的中心任务。
扩展资料
论文要求:
1、题名规范
题名应简明、具体、确切,能概括论文的特定内容,有助于选定关键词,符合编制题录、索引和检索的有关原则。
2、作者署名的规范
作者署名置于题名下方,团体作者的执笔人,也可标注于篇首页地脚位置。有时,作者姓名亦可标注于正文末尾。
曾经的那头雄狮已经苏醒了。我国在不是那种弱国无外交的年代了。也不是那种落后就挨打的年代了,我们已经屹立在世界之巅。
写作思路:根据中国的近海国际关系,和世界强权国家之间的国际关系来探讨中国的外交政策。
正文:
在我国周边安全诸多的挑战中,最近一段时变现得最为突出的无疑是我国与南亚五国(越南、文莱、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南海主权之争和中日钓鱼岛之争等。
菲律宾驱逐我国在黄岩岛作业的渔民、越南挑衅我国台湾驻太平岛士兵、日本无理扣押我国在钓鱼岛附近作业的渔民等。事实,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南海之争,不仅存在岛屿之争,还有海域划界和资源开发之争。
中国和日本除了钓鱼岛的主权归属之争外,还有专属经济区和东海大陆架划界问题,中国和朝韩在东海域划界问题上也有分歧,这些问题都是关于资源和地缘优势争端,而这些海洋权益一旦丧失,将危害中国国土安全。
我国与南亚五国、日本、韩国、朝鲜等国的海权之争,实质是这些国家我国海洋资源的窥视、无理占有欲掠夺。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随着能源资源短缺的问题日益严重,人们渐渐地把更多的目光转到海上资源。因为南海蕴藏着大量丰富的石油、鱼类等资源,所以我国周边各国都想来捞一手。
目前,美国全球战略重心正在由大西洋向太平洋转移,其军事部署的重点也在随之调整,大量先进的海空力量逐步部署到东亚地区。
同时,为了控制中亚地区的能源资源,美国也加快了谋势中亚的步伐,既和俄罗斯争夺势力范围,也对中国形成钳制。中美之间尽管在经济合作领域日益密切,政治对话也不断加强,但作为当今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美国决不会改变对中国的防范立场。
美国的战略非常注重前瞻性,不是考虑三五年的事情,而是预谋一二十年甚至二三十年的事情,他们不可能对快速发展的中国完全放心,军事上的未雨绸缪是应有之义。
在此情况下,中美之间在东北亚、东海和南海以及中亚地区的“战略相撞”难以避免,这些问题如果处理失当,不仅会造成中美双方的摩擦甚至冲突,也会影响中国周边地区的稳定。
综合实力的增强,使我国营造有利周边环境的能力也相应增强。我国虽然在周边地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但与我国综合实力相比,两者之间并不相称。
现在,我国与很多周边国家的关系中,最重要的支柱还处于经济合作的层面,如何加强我国与一些周边国家在政治、战略层面的合作,建立起高度稳定的、经得起国际环境变化考验的战略关系,还是一个需要努力加以实现的目标。
此外,针对外界对南海问题的炒作与曲解,宜适时明确界定中国在南海的维权“底线”放眼未来,周边是中国崛起必须经历的“大考”,也是一道必须迈过去的“坎”,谋划中国对外“大战略”,务必优先“经营”与“料理”好“大周边”。
写作思路:首先明确阐述一下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是什么,比如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是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有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新战略。再详细叙述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求国民怎么样的共同努力等等。
正文: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是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有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新战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要求我们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对外工作理念,使我国对外工作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求我们继续要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发展安全两件大事,牢牢把握坚持和平发展、促进民族复兴这条主线,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为和平发展营造更加有利的国际环境,维护和延长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保障。2018年,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取得新成就。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是新中国一贯的外交政策与思想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展。中国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反对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反对干涉别国内政,反对以强凌弱。
中国决不会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来发展自己,也决不放弃自己的正当权益,任何人不要幻想让中国吞下损害自身利益的苦果。中国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中国发展不对任何国家构成威胁。中国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的核心价值观,是蕴含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天下为公”的思想情怀的,是符合人类文明中崇尚和平友善的普遍诉求的。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的价值观基础是带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义利观,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优良品格。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是要坚持这种正确的义利观,做到义利兼顾,讲信义、重情义、扬正义、树道义。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的政策主张是多边主义。中国将继续坚持合作共赢,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
一方面,我国对外工作将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增强全国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维护国家长治久安。
另一方面,我国将在不结盟原则下广交朋友、深化合作,形成全球伙伴关系网络,争取世界各国对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中国梦的理解与支持。
当前,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的政策框架包括构建新型国际伙伴关系、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倡议、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观等组成部分。
通过践行与发展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我国在外交实践中积极发展中俄、中美、中欧、中非等国际伙伴关系,进一步深化区域合作,推动“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与治理体系改革,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当前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深刻变化,我国与世界的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相互依靠不断加深。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的提出,是我国着眼于新形势新任务,积极推动对外工作理论和实践创新的重要成果。
在经济外交方面,中国入世后全面参与全球贸易和投资谈判,中国外交推动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框架下走向国际市场,推动贸易争端的化解。
在金融和货币外交方面,人民币加入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中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投票权上升。
在环境和气候外交方面,中国参加了人类环境会议,积极参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活动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的谈判,尊重相关国际协议,履行国际气候减排义务。
在文化外交方面,中国在全球150多个国家设立了500多所孔子学院,中国文化周、中国文化月和中国文化年活动在多国成功举办,“汉语热”已蔚然成风。
中国外交为中国的经济增长、政治稳定和文化繁荣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为世界和平和发展注入了强劲的“中国力量”。
写作思路:根据中国的近海国际关系,和世界强权国家之间的国际关系来探讨中国的外交政策。
正文:
在我国周边安全诸多的挑战中,最近一段时变现得最为突出的无疑是我国与南亚五国(越南、文莱、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南海主权之争和中日钓鱼岛之争等。
菲律宾驱逐我国在黄岩岛作业的渔民、越南挑衅我国台湾驻太平岛士兵、日本无理扣押我国在钓鱼岛附近作业的渔民等。事实,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南海之争,不仅存在岛屿之争,还有海域划界和资源开发之争。
中国和日本除了钓鱼岛的主权归属之争外,还有专属经济区和东海大陆架划界问题,中国和朝韩在东海域划界问题上也有分歧,这些问题都是关于资源和地缘优势争端,而这些海洋权益一旦丧失,将危害中国国土安全。
我国与南亚五国、日本、韩国、朝鲜等国的海权之争,实质是这些国家我国海洋资源的窥视、无理占有欲掠夺。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随着能源资源短缺的问题日益严重,人们渐渐地把更多的目光转到海上资源。因为南海蕴藏着大量丰富的石油、鱼类等资源,所以我国周边各国都想来捞一手。
目前,美国全球战略重心正在由大西洋向太平洋转移,其军事部署的重点也在随之调整,大量先进的海空力量逐步部署到东亚地区。
同时,为了控制中亚地区的能源资源,美国也加快了谋势中亚的步伐,既和俄罗斯争夺势力范围,也对中国形成钳制。中美之间尽管在经济合作领域日益密切,政治对话也不断加强,但作为当今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美国决不会改变对中国的防范立场。
美国的战略非常注重前瞻性,不是考虑三五年的事情,而是预谋一二十年甚至二三十年的事情,他们不可能对快速发展的中国完全放心,军事上的未雨绸缪是应有之义。
在此情况下,中美之间在东北亚、东海和南海以及中亚地区的“战略相撞”难以避免,这些问题如果处理失当,不仅会造成中美双方的摩擦甚至冲突,也会影响中国周边地区的稳定。
综合实力的增强,使我国营造有利周边环境的能力也相应增强。我国虽然在周边地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但与我国综合实力相比,两者之间并不相称。
现在,我国与很多周边国家的关系中,最重要的支柱还处于经济合作的层面,如何加强我国与一些周边国家在政治、战略层面的合作,建立起高度稳定的、经得起国际环境变化考验的战略关系,还是一个需要努力加以实现的目标。
此外,针对外界对南海问题的炒作与曲解,宜适时明确界定中国在南海的维权“底线”放眼未来,周边是中国崛起必须经历的“大考”,也是一道必须迈过去的“坎”,谋划中国对外“大战略”,务必优先“经营”与“料理”好“大周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国政府充分展现了自己的组织能力和多边外交能力,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一、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中期的外交 政策: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实践:1、建国的第一年,与苏联、东欧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作用:为恢复 经济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2、积极参与国际活动:(1)1953年,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周恩来总理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原则。(2)1954年,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缅甸,三国总理积极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影响:使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3、1954年4——7月,参加日内瓦会议(瑞士)。作用:第一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打开新中国外交新局面发挥积极了作用。 4、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印度尼西亚)。影响: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首脑会议。中国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形成“万隆精神”。 影响: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间的理解和信任,扩大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 二、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 背景: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 实践:1、中美关系的改善:(1)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访华,与周恩来总理会谈。(2)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3)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意义:中美两国对抗结束,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2、中日邦交正常化: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3、与许多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出现了与中国建交的热潮。 4、1971年10月25日,参加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恢复了中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作用:进一步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 影响:我国外交工作出现了新局面。 三、改革开放以来的外交 背景:国际形势的发展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综合国力的提高。 实践:1、1996年,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五国元首在上海签署关于在边境地区加强军事领域信任的协定。 2、2001年,中、俄、哈、吉、塔和乌兹别克斯坦六国元首,在上海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影响:上海合作组织是第一个以中国城市命名的国际组织,它进一步加强了我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3、2001年,中国成功承办了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上海APEC会议)会议主题:“新世纪、新挑战:参与、合作,促进共同繁荣”。通过了《上海共识》。影响:上海APEC会议是中国迄今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 4、2001年11月,在卡塔尔多哈举行的世界贸易组织第四次部长级会议上,审议通过了中国加入这个组织的决定。影响:中国终于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国际性贸易组织的成员。我国的对外开放事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影响:我国外交事业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成就,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资料:新课标高中
当前国际局势众所周知,在当今经济与科技迅猛发展的态势下,国际局势似乎也变得甚为微妙,有点“牵一发,而动全身”。但总体看来,仍是以美国、日本、俄罗斯、中国和欧洲诸国为主轴,在历史和国际竞争的舞台上,任何两国都在为自己的利益进行着政治、经济等方面的角逐与对垒。而在如今以经济金融市场为核心利益的主流经济时代,只有在发展了强大的经济实体与商业网络之后,才能真正树立起自己的国际地位,才能使自己立于强国之林! 我们抛开意识形态之对立不言,单就国家的利益博弈而论。中国,目前处于守势,而日本,美国之类的国家则是出于攻势。他们视中国为未来国际地位的最大挑战者,那正是因为近年来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举世瞩目,成为21世纪真正的世界大国,才使他们对中国的崛起虎视眈眈,警惕加倍! 就意识形态、社会体制而言,中国目前仍处于转型期,相当于落后世界先进主流50年。但是这种逐渐形成的并且正在完善的社会体制一旦崩溃,势必将动乱频仍,民不聊生。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对外为韬晦策略,而在目前形势之下,已转为主动突围。 2006年11月初,在北京举行的中非数十国论坛足以见证了中国的国际发展战略方针:是以新时代的步伐在迈进,是以寻求外部合作为主的外交政策。 对当前的中国而言,最大的国际问题莫过于台湾和朝鲜问题。台海局势,关乎世界格局,牵涉中、美、日、俄世界各极,这也是中国和平统一的关键关口。而对中国台湾的回归有极大异议和阻力的无疑是美国和日本,他们与台湾“渊源”颇深,单在目前的局势下,大家都在观察对方的举动,以伺机获得主动。恰恰中国与日本在东海问题上也是纠葛不休,另外,日本首脑“拜鬼”也时常引发中国民众被屠杀时留下的伤痛。那么,现任日本信任首相安倍是否将依照自己的承诺不再参拜“神社”,是否有与中国修好之意,中日真能合作开发东海能源吗?台湾问题在好的发展趋势之下日本还会如此干涉吗?我们均不得而知,更有待观察。 当然,还有多年来一直充当台湾 “老大哥”——美国,它是“割舍”,还是将要采取什么奇异的干预对策,它在“霸主地位”之上将给于台湾什么样的支持,我想它连自己也不知道。因为这是一个互相牵制的时代,谁也不希望为了局部而危害全局,更不想在国际上落下有损威信的骂名。 朝核问题,最终结果如何,将取决于中、美、日、俄、韩、朝的六方再次聚头。而中国,在朝鲜核问题上存在着许多忧虑,从立场上很难做到像美国那样“超脱”。50多年来,朝鲜至少在对美国、日本、台湾关系等原则问题上没有出卖过中国。不管朝鲜的内政如何,中国在国际上都不能保持中立,而必须站在朝鲜这个“让人爱恨交加的家伙”一边。 另一方面,在世界大的格局下,美国跟中国一道同为大国,他们一起作为负责任的、利益相关的国际体系的参与者,其目标应当更远大:共同合作,维护一个有利于世界长期和平与繁荣世界体系。美中关系是个“密切而复杂”的问题。 或许,在某些时候,老美会想一些闲不住的做法来对中国进行“围堵”和“制衡”。比如前不久,美国曾游说韩国和日本加入“北约”,在这之前还劝说过澳大利亚,这不都是为了扩大自己的“霸权”而向中国和俄罗斯逼近吗? 而中俄目前的关系仅止于“互有所需”这一极其表面而又脆弱的层面,并隐藏着深层的风险。这一深层风险就是,随着两国的相继崛起,双边关系可能会再次面临“变”的格局。但是,在对待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的“围堵”时,中俄将会毫无疑问的“对外”。 在美国与欧洲诸国看似亲密的关系渐行渐远时,他们也在不知不觉中向中国靠近,欧洲援华政策便是最好的例证。他们希望中国变,但是不宜过激,以免引起社会动荡。社会稳定了,也就稳住了欧洲人对中国大片市场的幻想。因此,他们非常关注中国的社会稳定、政治稳定。如果中国的改革不稳定,引起了社会动荡,它所有的投资可能全都泡汤。而保持社会稳定,也正是中国目前正在努力的方向,中欧在将来的合作中一定会走向好的趋势! 虽说中国在经济等各方面已经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是我们离最强还有一定的差距。
写作思路:首先明确阐述一下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是什么,比如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是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有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新战略。再详细叙述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求国民怎么样的共同努力等等。
正文: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是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有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新战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要求我们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对外工作理念,使我国对外工作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求我们继续要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发展安全两件大事,牢牢把握坚持和平发展、促进民族复兴这条主线,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为和平发展营造更加有利的国际环境,维护和延长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保障。2018年,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取得新成就。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是新中国一贯的外交政策与思想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展。中国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反对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反对干涉别国内政,反对以强凌弱。
中国决不会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来发展自己,也决不放弃自己的正当权益,任何人不要幻想让中国吞下损害自身利益的苦果。中国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中国发展不对任何国家构成威胁。中国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的核心价值观,是蕴含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天下为公”的思想情怀的,是符合人类文明中崇尚和平友善的普遍诉求的。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的价值观基础是带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义利观,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优良品格。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是要坚持这种正确的义利观,做到义利兼顾,讲信义、重情义、扬正义、树道义。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的政策主张是多边主义。中国将继续坚持合作共赢,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
一方面,我国对外工作将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增强全国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维护国家长治久安。
另一方面,我国将在不结盟原则下广交朋友、深化合作,形成全球伙伴关系网络,争取世界各国对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中国梦的理解与支持。
当前,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的政策框架包括构建新型国际伙伴关系、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倡议、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观等组成部分。
通过践行与发展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我国在外交实践中积极发展中俄、中美、中欧、中非等国际伙伴关系,进一步深化区域合作,推动“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与治理体系改革,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当前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深刻变化,我国与世界的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相互依靠不断加深。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的提出,是我国着眼于新形势新任务,积极推动对外工作理论和实践创新的重要成果。
在经济外交方面,中国入世后全面参与全球贸易和投资谈判,中国外交推动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框架下走向国际市场,推动贸易争端的化解。
在金融和货币外交方面,人民币加入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中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投票权上升。
在环境和气候外交方面,中国参加了人类环境会议,积极参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活动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的谈判,尊重相关国际协议,履行国际气候减排义务。
在文化外交方面,中国在全球150多个国家设立了500多所孔子学院,中国文化周、中国文化月和中国文化年活动在多国成功举办,“汉语热”已蔚然成风。
中国外交为中国的经济增长、政治稳定和文化繁荣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为世界和平和发展注入了强劲的“中国力量”。
尊敬的各位嘉宾,很高兴出席第二届世界和平论坛。感谢清华大学和中国人民外交学会为举办这次盛会所作的努力。中华民族历来是热爱和平的民族,中国始终奉行和平的对外政策。面对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从中国,从北京,从这个论坛,向世界发出和平的声音,传递和平的理念,播撒和平的种子,既是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殷切期待,也是当代中国应尽的国际责任。今天上午,李源潮副主席在讲话中,围绕和平与安全这两大命题,全面阐述了中国方面的原则主张,强调中国始终是维护和平的坚定力量,呼吁树立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型安全观,对论坛发挥了重要引导作用。我预祝论坛取得圆满成功。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加速发展,使各国正在成为更加利益交融的命运共同体,同时也面临着更加纷繁复杂的全球性挑战。如何维护和平、促进发展,是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紧迫课题。
高考历史近代中国的屈辱外交1. 清政府的屈辱外交。清政府实行妥协投降的卖国政策,无论军事上是失败了,还是取得了胜利,都以签订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而结束。1901年的《辛丑条约》表明清政府完全成了帝国主义的走狗。2. 孙中山的外交思想。三民主义缺乏明确的反帝主张。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发布《告各友邦书》,承认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在1924年国民党“一大”上,孙中山提出新三民主义,增加了反帝内容。1924年发表北上宣言,主张废除不平等条约。3. 北洋军阀政府的卖国外交。前期是袁世凯政府接受日本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后期是段祺瑞政府向日本出卖中国主权比前政府有过之而无不及。4.南京国民政府的外交(1)蒋介石南京国民政府总的来说对外依附,投靠英美帝国主义。统治前期提出“改订新约运动”,抗日战争时期取消了英美帝国主义在华的治外法权。抗战胜利后与美国签订了《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全面出卖国家主权。(2)蒋介石南京国民政府面对日本不断扩大的侵华战争,经过了“绝对不抵抗”——“攘外必先安内”——自卫抵抗——消极抗日等四个阶段。新中国的外交一、新中国的外交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四个阶段:1.第一阶段:50年代开拓外交新局面时期。形势:①美国确立霸权地位,拒绝承认新中国,中国实行封锁、禁运、包围;②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先后承认新中国并与之建立了外交关系;③战后世界分裂成两大阵营,出现冷战对峙局面。方针政策: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一边倒”、“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团结世界各国人民。特点:一边倒外交成就:①第一年和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③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日内瓦会议;④积极参加并推动亚非会议圆满成功,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影响:使新中国的外交逐步走向成熟;冲破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封锁;有利于新中国政权的巩固和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2.第二阶段:60年代外交环境恶化时期。形势:①中苏关系恶化,甚至发生武装冲突;②美国继续执行排华政策,并侵略越南威胁中国安全;③亚洲、非洲、拉丁美洲许多国家赢得了民族独立。方针政策:“两个拳头回击”、“一大片”。.之特点:一大片外交成就:与二十多个第三世界国家建交。影响:使中国外交环境恶化,影响到国内的政治斗争和经济建设;大力发展与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国家的友好关系,改善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处境,扩大了中国在世界的影响。3.第三阶段:70年代外交重大发展时期。形势:①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守势,谋求改善对华关系;②苏联继续威胁中国安全;③为改善自己的外交处境,中国也需要改善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关系;④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方针政策:“一条线”、“一大片”。重大成就:①尼克松访华;中美结束对抗;70年代末中美建立外交关系;②中日建交;③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④毛泽东提出“三个世界”的战略思想。影响:推动中国外交出现重大突破,国际上出现了同中国建交的浪潮;有利于中国改革开放的展开;使中国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推动了第三世界的崛起。4.第四阶段:80—90年代开展全方位外交时期政策(重要调整)。形势:①美苏争霸互有攻守,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终结;②第三世界的力量进一步壮大,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两大主题;③国内改革开放的需要,中国的外交政策作出了重要调整。方针政策:①坚持独立自主,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②不结盟政策③重视和第三世界国家发展关系④积极开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⑤长期坚持改革开放特点:“无敌国外交”。重大成就:同苏联及周边的其他国家实现了关系正常化;积极参与重大的国际活动。影响:有利于中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在国际舞台上,中国已成为举足轻重的力量,正在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曾经的那头雄狮已经苏醒了。我国在不是那种弱国无外交的年代了。也不是那种落后就挨打的年代了,我们已经屹立在世界之巅。
中国历来把自己定位为一个发展中大国,但从来没有提出要走大国外交之路。这一身份定位与政策定位的错位迫使我们必须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之路。今天的中国是一个持续快速发展,并且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这样一个大国,不解释清楚它在全球事务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对外奉行什么样的政策,的确会引起外界的高度疑虑。但是,如果我们的外交政策定位与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的国际身份不相符合,那么外界对中国的疑虑将会更加严重。提出有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可以解决外交政策与国际身份不匹配的矛盾。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基本原则可以归结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是指中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外交应以服务于国家发展为中心,更加积极有效地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两个基本点是指中国外交要维护中国在世界上的正当利益和促进与世界其他国家的互利共赢。 外交服务于国家发展是外交服务于经济建设的升级版。国家发展比经济建设的含义更加丰富,除经济建设外,还包含社会建设、国民素质、环境质量等内容,这也与小康社会需要用综合指标评价相一致。两个基本点也是互不矛盾的。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与世界在更深程度上相互依存,在更广范围内相互影响。这就要求中国外交在维护本国国家利益的时候不能干损人利己、以邻为壑的事情,而是要综合考虑本国利益与其他国家的利益,设法实现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特色”之源反映出“三个自信”,即理论自信、文化自信和实践自信。这三个自信将中国的大国外交与世界上其他大国的大国外交(特别是美国的大国外交)区别开来。 首先,在世界所有大国当中,只有中国是由共产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理念对中国外交提出了一些独具特色的要求。比如,它明确要求中国反对霸权主义,反对干涉别国内政和搞政权更迭。其次,中国五千年不间断文明可以为外交提供不竭的文化资源。再次,中华人民共和国在短短六十余年的外交实践中提出许多堪称国际关系典范的政策主张和战略思想,它们将继续是中国外交前进的动力和指南。 我们探索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之路,并不是要蓄意忽视世界大势而“另起炉灶”。国际力量对比正在朝着更加均衡的方向发展,以及传统与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之路就应让中国投身于国际体系的变革,以开拓创新的精神,推进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演变,推动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在当前国际形势中,和平、发展、合作仍是主流,中国和平发展的机遇大于挑战。2005年,中国外交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利用机遇、应对挑战,进一步塑造了为世界和平、发展、合作而不懈努力的国际形象,展现了坦诚、负责、务实、灵活、开放的外交风格和坚持原则、仗义执言的社会主义国家风范。从中国和世界和平发展的利益出发,中国外交全面运筹同周边国家关系、同大国关系、同发展中国家关系及多边外交,增强外交软实力,取得一系列新的成果。营造周边地缘依托。中国同周边国家的双边关系全面发展,区域和次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和地区安全机制(如10+1 、10 +3、上合组织、亚太经合组织以及湄公河合作、东盟地区论坛等)顺利启动并卓有成效;坚持不懈地推动六方会谈,使朝核问题上取得重要的阶段性进展。巧妙运筹,使台海局势朝着有利于遏独、制独的方向发展。同菲律宾、越南在落实南海 “共同开发”方面取得突破。同南亚各国的关系进一步加强,中国将成为南亚区域合作组织观察员。构建大国关系稳定框架。中国同俄罗斯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进一步深化,两国成功举行首次联合军演,能源、等领域的合作取得实质性进展。同印度签署了关于解决边界问题政治指导原则,建立了面向和平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两国合作全面发展。同欧盟就加强战略合作达成一系列重要共识,中欧领导人成功举行第八次会晤,启动中欧战略对话,中国与欧盟 在经贸、科技、文教、司法等各领域交流与合作稳步前进。今年中美领导人频繁会晤,战略对话形成机制,两国关系中的消极面受到制约,中美关系保持了稳定发展的势头。在中日关系上,坚持原则,对小泉和日本右倾势力在历史等两国关系重大问题上的顽固立场进行了坚决斗争。请采纳
1、2001年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
上海合作组织,成立于2001年6月15日;是哈萨克斯坦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吉尔吉斯斯坦、俄罗斯联邦、塔吉克斯坦共和国、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在中国上海宣布成立的永久性政府间国际组织。
2、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世界贸易组织简称世贸组织(WTO),是一个独立于联合国的永久性国际组织。世贸总部位于瑞士日内瓦,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3、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
1998年,北京提出申办2008年第29届奥运会;2000年6月19日,北京2008年奥运会申办委员会在洛桑向国际奥委会递交了申请报告。2001年7月13日晚22:08,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先生在莫斯科宣布:北京成为2008年奥运会主办城市。
4、2002年中国推动下决定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缩写CAFTA,是中国与东盟十国组建的自由贸易区。中国和东盟对话始于1991年,中国1996年成为东盟的全面对话伙伴国。2010年1月1日贸易区正式全面启动。
自贸区建成后,东盟和中国的贸易占到世界贸易的13%,成为一个涵盖11个国家、19亿人口、GDP达6万亿美元的巨大经济体,是发展中国家间最大的自贸区。
5、2001年成功举办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1989年11月5日至7日,举行亚太经济合作会议首届部长级会议,标志着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成立。1993年6月改名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1991年11月中国以主权国家身份,中国台北和中国香港以地区经济体名义正式加入亚太经合组织。亚太经合组织共有21个成员。
比如和非洲国家的经济政治往来,频繁处理国际事务。
曾经的那头雄狮已经苏醒了。我国在不是那种弱国无外交的年代了。也不是那种落后就挨打的年代了,我们已经屹立在世界之巅。
对比就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和日本 同为封闭的国家 面对外敌入侵是一个选择开放 一个选择继续封闭 委屈求荣 而开放的结果是日本走向富强 日本还背负着不平等条约就来进攻中国 真是因为日本逐渐富强它才有勇气发动侵略战争 日本通过战争获得了大量资本而成为了强国 而中国因为一再被掠夺 国力越来越弱 只有被侵略的份 从1840到1900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中国一直处在被侵略的份 而要 直接说明 弱国无外交 最好的例子就是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以 顾维钧为首的外交家们 在巴黎和会上收到了不公正的待遇 去了5个代表 大会却只准备了 一张椅子 而最终中国也没能夺回山东 反而被日本占为己有 可见弱国无外交
中国历来把自己定位为一个发展中大国,但从来没有提出要走大国外交之路。这一身份定位与政策定位的错位迫使我们必须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之路。今天的中国是一个持续快速发展,并且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这样一个大国,不解释清楚它在全球事务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对外奉行什么样的政策,的确会引起外界的高度疑虑。但是,如果我们的外交政策定位与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的国际身份不相符合,那么外界对中国的疑虑将会更加严重。提出有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可以解决外交政策与国际身份不匹配的矛盾。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基本原则可以归结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是指中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外交应以服务于国家发展为中心,更加积极有效地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两个基本点是指中国外交要维护中国在世界上的正当利益和促进与世界其他国家的互利共赢。 外交服务于国家发展是外交服务于经济建设的升级版。国家发展比经济建设的含义更加丰富,除经济建设外,还包含社会建设、国民素质、环境质量等内容,这也与小康社会需要用综合指标评价相一致。两个基本点也是互不矛盾的。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与世界在更深程度上相互依存,在更广范围内相互影响。这就要求中国外交在维护本国国家利益的时候不能干损人利己、以邻为壑的事情,而是要综合考虑本国利益与其他国家的利益,设法实现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特色”之源反映出“三个自信”,即理论自信、文化自信和实践自信。这三个自信将中国的大国外交与世界上其他大国的大国外交(特别是美国的大国外交)区别开来。 首先,在世界所有大国当中,只有中国是由共产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理念对中国外交提出了一些独具特色的要求。比如,它明确要求中国反对霸权主义,反对干涉别国内政和搞政权更迭。其次,中国五千年不间断文明可以为外交提供不竭的文化资源。再次,中华人民共和国在短短六十余年的外交实践中提出许多堪称国际关系典范的政策主张和战略思想,它们将继续是中国外交前进的动力和指南。 我们探索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之路,并不是要蓄意忽视世界大势而“另起炉灶”。国际力量对比正在朝着更加均衡的方向发展,以及传统与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之路就应让中国投身于国际体系的变革,以开拓创新的精神,推进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演变,推动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国政府充分展现了自己的组织能力和多边外交能力,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一、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中期的外交 政策: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实践:1、建国的第一年,与苏联、东欧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作用:为恢复 经济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2、积极参与国际活动:(1)1953年,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周恩来总理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原则。(2)1954年,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缅甸,三国总理积极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影响:使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3、1954年4——7月,参加日内瓦会议(瑞士)。作用:第一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打开新中国外交新局面发挥积极了作用。 4、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印度尼西亚)。影响: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首脑会议。中国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形成“万隆精神”。 影响: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间的理解和信任,扩大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 二、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 背景: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 实践:1、中美关系的改善:(1)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访华,与周恩来总理会谈。(2)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3)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意义:中美两国对抗结束,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2、中日邦交正常化: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3、与许多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出现了与中国建交的热潮。 4、1971年10月25日,参加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恢复了中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作用:进一步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 影响:我国外交工作出现了新局面。 三、改革开放以来的外交 背景:国际形势的发展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综合国力的提高。 实践:1、1996年,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五国元首在上海签署关于在边境地区加强军事领域信任的协定。 2、2001年,中、俄、哈、吉、塔和乌兹别克斯坦六国元首,在上海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影响:上海合作组织是第一个以中国城市命名的国际组织,它进一步加强了我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3、2001年,中国成功承办了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上海APEC会议)会议主题:“新世纪、新挑战:参与、合作,促进共同繁荣”。通过了《上海共识》。影响:上海APEC会议是中国迄今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 4、2001年11月,在卡塔尔多哈举行的世界贸易组织第四次部长级会议上,审议通过了中国加入这个组织的决定。影响:中国终于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国际性贸易组织的成员。我国的对外开放事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影响:我国外交事业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成就,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资料:新课标高中
其实很简单,外交成功是要看双方地位是否平等,特别是在战争时期,你手上有多少筹码就代表你有多少本钱,谈判的本钱。因为在战争时期谁的实力强就是谁说了算,不管你有理没理,打你一顿就得听话了。这就像是你跟人家说道理,如果你一个人跑到哪个黑帮帮会跟人家说大道理的话,可能就会马上没命了。所以在没有本钱没有筹码的情况下,跟人家说什么正义就是空谈,是草包。至少双方要在平等的情况下才会有说理的时候。不过现在是和平时期,外交对每一个国家都是有效的,虽然有例外,但也确切的说明了,和平时期强弱之间不一定有平等的外交,但在战争时期就绝对没有平等的外交,完全是弱肉强食。“弱国无外交”是一条重要原则,不是说弱小国家不能与其他国家建立外交关系,而是说,在外交事务中没有重要作用。在国民党时期,外交部长蒋廷黻的英语讲得非常好,发言理直气壮,但是没有人听。日本外交部长英语很蹩脚,言辞粗鲁,大家十分关注。美国总统罗斯福很欣赏蒋廷黻,对他说:“你的英语讲得很好,发言很有道理,但是你的国家太贫弱,弱国无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