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 苏童米毕业论文

苏童米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

苏童米毕业论文

对余华最新小说《第七天》进行解读,因为这个比较新,而且应该也有内涵可以挖掘

论文的题目有又不是一定的要根据你自己拿手的来定

题目很多啊,看你想写哪方便的,你的论文方向是什么啊?毕业论文选题最好是大家都在研究的另一面,这样你才能写出新意,有自己的创新点,但也不能选太僻的题,如果大家都不认识的作家,你写了也没人认可,

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题目大全 一、 现代汉语部分 1.著名作家作品语言运作特色的研究 2.讽刺语言中的文化底蕴 3.语法中的语义因素 4.“是”字用法研究 5.语用与语法的关系 6.新兴词缀研究 7.祈非主谓句的修辞作用 8.论动词重叠式的使用条件 9.论句群纳入中学语文教学的实用意义 10.新兴辞格研究 11.语言环境对句式选择的制约作用 12.××方言(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部分) 13.××方言现象专题报告 14.代词的语用研究 15.语言副词的语用研究 16.助动词的语用研究 17.时下新词描写 18.句型的语用研究 19.语气词的语用研究 20.言语行为在句子里的表现 二、 写作部分 1.论小说的叙述视角 2.论小说的误乐性 3.心态小说的艺术魅力 4.论现代小说性情节结构类型 5.论小说的新典型观 6.论小说语言的创新 7.论小说的写作技巧 8.论广告辞的审美特性 9.从报告文学的轰动效应探视读者的审美要求 10.试论新时期女性散文的艺术特色 11.试论毕淑敏小说的创作特色 12.试论诗歌中意象的类型与特征 13.论鲁迅小说对人物灵魂的深刻穿透力 14.试论当今散文的发展走向 15.论小说中的意识流手法 16.试论新时期散文创作的艺术特色 17.论新闻文体的审美特质 18.试论新闻写作的真实性 19.论想象在文学创作中的功用 20.试谈散文笔法的多元化趋势 21.论新时期散文的艺术嬗变 22.任选当今一个散文作家的作品进行评论 23.任选当今一个小说作家的作品进行论述 24.论散文的“自叙体”色彩 25.论文学语言的审美特性 26.试论王蒙小说的艺术特色 27.试论王安忆小说的艺术特色 28.论文学人物性格的立体结构 29.意识流写法的魅力 30.任选当今一个诗人的作品进行论述 31.文学创作情感论 32.论张洁小说的艺术 三、文学理论部分 1. 论艺术真实 2.论文艺欣赏中的心理距离 3.文艺欣赏中的共鸣与沟通 4.论艺术直觉 5. 论艺术虚构 6.论典型 7.文学流派在艺术创作中的意义 8.简论文学作品形式的独立审美特征 9.新时期文学发展与典型内涵的新变化 10.新时期诗歌审美特点的新变化 11. 论当代中国的大众文化 12.论艺术创作的通感与错位 13.论审美变形 14.论艺术想象在文学创作中的价值 15.论文艺作品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 16.论本世纪中国文论的现代性主题 四、美学部分 1.儒家美学在中国古典美学发展史上的地位 2.庄子美学思想对中国艺术精神的影响 3.论朴素美 4.蔡仪美学思想述评 5.朱光潜在当代中国美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6.评李泽厚美学思想 7.中国意境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8.禅宗对中国美学发展的影响 9.试论文学语言的审美特征 10.论艺术接受中的个体差异 11.人类审美态度的演进历程 12.论悲剧审美的道德内涵 13.当代中国大学生审美情趣考察 14.论形式美的美育效应 15.美育与社会人文精神的转化与重建 16.美育与社会的文明进步 17.审美与文化的关系 18.略论大众审美文化的历史与现状 19.论宗白华美学思想 20.论审美现代性 21.广告的审美特征论析 22.论诗歌语言 五、现代文学部分 1.冰心小诗研究 2.郁达夫小说中的抒情特征 3.郁达夫小说中的自我形象 4.《女神》中的泛神论色彩 5.《故事新编》研究 6.“革命十恋爱”小说模式论 7.《孔乙己》的艺术技巧论 8.《祝福》与中国的祭祀文化 9.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10.进化论与鲁迅思想研究 11.吴荪甫的悲剧特征 12.《腐蚀》的艺术特征 13.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点 14.徐志摩诗歌研究---以《再别康桥》为例 15.废名小说主题与艺术风格 16.《家》中的两种文化冲突 17.张爱玲小说的主题思想 18.《蚀》与《子夜》的比较分析 19.《四世同堂》的艺术特征 20.进化论与中国现代文学 21.废名小说的艺术风格 22.“五.四”乡土小说研究 23.周作人散文的艺术特点 24.林语堂的散文艺术 25.新感觉派小说艺术 26.“七月”诗派的现实主义特征 27.张天翼小说的讽刺艺术 28.钱钟书《围城》的语言艺术 29.老舍小说中的幽默风格 30.中国现代小说中的散文化问题 31.胡风的诗和诗论 32.路翎小说艺术研究 33.论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太阳”意象 34.茅盾小说中的“理性化”特征 35.戴望舒诗歌研究---以《雨巷》为例 36.瞿秋白杂文论 37.萧红小说的艺术特点 38.曹禺《雷雨》的思想主题 39.曹禺剧作的“生命”主题 40.曹禺《雷雨》的结构艺术 41.巴金《激流三部曲》的反封建意义 42.试论高觉新形象 43.《寒夜》中的曾树生形象、汪文宣形象分析 44.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 45.苏青小说研究 46.中国现代作家与中国传统文学(择一角度) 47.艾青诗歌的艺术特征 48.赵树理小说民间化特征 49.论徐志摩的诗 50.论闻一多的诗 51.论钱钟书《围城》的主题思想 52.论穆旦的诗 53.曹禺与夏衍戏剧之比较 54.论沈从文的《边城》 55.萧军小说研究 56.论田汉的戏剧 57.论张爱玲的小说风格 58.丁玲小说研究 六、古代文学部分 1.《诗经》的审美学特色 2.论《诗经》中的征役诗 3.论《诗经》中的婚恋诗 4.论《诗经》中的史诗 5.论《诗经》中的农事诗(其他类型,自拟题目) 6. 论中国古代神话的演变 7. 中国古代神话与原始观念 8. 先秦诸子书寓言研究 9. 先秦史传寓言研究 10. 先秦史书寓言研究(其他类型,自拟题目) 11. 先秦文学与理性精神 12. 《吕氏春秋》与杂家 13. 《诗经》的比兴与《楚辞》的象征 14. 论《左传》的战争描写 15. 论《左传》的妇女形象 16. 《战国策》的艺术成就 17. 《战国策》名篇研究 18. 老子的思想 19. 《老子》的艺术特色 20. 《庄子》的艺术特色 21. 《庄子》寓言的艺术成就 22.孟子论辩散文的艺术风格 23.从《离骚》看屈原的自觉与不自觉 24.《史记》所描写的游侠 25.《史记》所描写的刺客 26. 司马迁的反暴政思想 27.《史记》所描写的战国四公子 28. 《《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 29. 从《氓》到《孔雀东南飞》──论中国古代叙事诗的发展 30. 曹操与诗文革新 31. 论曹操的诗歌创作特色 32. 论曹操的散文创作 33. 论曹丕在中国诗史上的地位 41.论曹丕的文学成就 42.曹植的生平与其诗歌创作的历程 43.论三曹对建安文学的贡献 44.论建安文学的美学倾向 45.阮籍诗歌的美学倾向 46.论陶渊明的田园诗 47.谢灵运与山水诗 48.陆机、潘岳诗文的比较研究 49.《世说新语》的语言技巧 50.《世说新语》的写人技巧 51.《世说新语》与中国古代小说 52.论王维和李白的山水诗 53.论李白的自由精神 54.论李白的情感世界 55.杜甫诗歌的地域色彩 56.论杜甫诗歌的儒家精神 57.试论李白诗歌的浪漫特质 58.论王维的“诗中有画” 59.唐代各类题材诗歌研究(任选一类) 60.唐代各体诗歌研究(任选一体) 61.唐代诗人研究(可选一人,也可选数人进行比较研究) 62.唐诗的精神风貌 63.唐代社会、政治、文化与唐诗创作之关系(可只论述唐诗创作与某一方面因素的关系) 64.对宋诗的研究可参照以上七个方面拟题 65.论李贺诗的怪诞 66.李贺诗与屈原赋 67.论李商隐诗的朦胧美 68.论白居易的新乐府 69.论白居易的感伤诗 70.唐代进士与文学的关系 71.杜牧的史论诗 72.论韩愈散文的“气” 73.柳宗元山水游记的艺术成就 74.唐传奇名篇研究(可任选一篇分析) 75.唐传奇与佛教 76.唐传奇与道教 77.唐传奇题材类型研究(可任选一类题材研究) 78.唐传奇作家研究(可任选一位作家作综合研究) 79.唐传奇的审美风格 80.唐传奇与中国古代小说 81.唐传奇与中国古代戏曲 82.唐传奇的叙事特征 83.唐传奇与中国史传文学 84.唐传奇的抒情特征 85.唐代小说的创作观念 86.唐代小说专书研究 87.唐代小说的各类主题研究 88.唐代各体散文研究 90.唐代散文家研究 91.唐代散文的艺术特色 92.唐代散文的思想特色 93.唐代社会、政治、文化与散文创作之关系 94.对宋文的研究可参照以上诸方向自行拟题 95.苏洵散文研究 96.论苏轼的“超然” 97.试论宋词婉约派在美学上的意义 98.试论宋词豪放派在美学上的意义 99.论皮日休、陆龟蒙的小品文 100.从文艺政策看唐诗的繁荣 101.论文人山水诗的寄托 102.论王安石的咏史诗 103.论杜牧的咏史诗 104.李清照的词论及其实践 105.李清照之人格与风格 106.苏轼各体词研究 107.苏词的风格 108.苏轼的词论特色与其词创作的关系 109.对辛词的研究可参照以上诸方面自行拟题 110.苏、辛词与豪放词派之关系 111.论咏物诗 112.论晚唐小品文的艺术追求 113.温庭筠、韦庄词之比较. 114.论节奏──古典叙事散文的抒情化调节机制 115.《三言》名篇研究(可只取一篇或一个系列分析) 116.《三言》人物形象研究(商人、妇女、僧道、文人、市民等各类人物,可只取其一) 117.《三言》思想倾向研究 118.《三言》创作技巧研究 119.《三言》与中国古代小说之关系 120.《三言》与中国古代社会生活 121.《三言》与冯梦龙的文学创作活动 122.《二拍》研究(参照《三言》研究诸方面自行拟题) 123.明代散曲与民歌 124.牡丹亭的人文主义色彩 125.《郁离子》研究 126.高启诗文的艺术特征 127.吴伟业的叙事诗艺术 128.《花间集》风格论 129.《花间集》题材论 130.《花间集》与唐宋词史 131.论贾宝玉(或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 132.论《红楼梦》的语言艺术 133.《水浒传》人物论(任选其一) 134.《水浒传》风格论 135.《水浒传》接受史 136.《水浒传》与中国文化精神 137.《三国演义》人物形象研究(任选其一) 138.《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 139.《三国演义》与中国文化精神 140.《西游记》孙悟空、唐僧形象分析 141.论《儒林外史》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142.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143.论《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七、中国当代文学部分 1.试论王蒙新时期小说创作的新探索 2.试论谌容小说创作中的女性形象 3.试论蒋子龙笔下的改革者形象 4.试论张贤亮小说创作中的美学特征 5.《茶馆》简论 6.试比较许秀云与胡玉音的艺术形象 7.金庸小说主题论 8.试论梁晓声知青题材小说创作的特色 9.试论高晓声农村题材小说创作的新贡献 10.论莫言《红高梁》系列小说的特征 11.论邓友梅《那五》的艺术典型 12.试论李存葆《高山下的花环》在军事题材小说创作上的新突破 13.试论《人生》中高加林与刘巧珍的爱情悲剧 14.陈忠实《白鹿原》研究(自拟题目) 15.苏童小说研究---以《米》为例 16.余华小说艺术探讨 17.试论宗璞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18.试论五十年代的“创业者”梁生宝与八十年代的改革者武耕新形象的异同 19.试论王安忆的小说创作 20.《废都》研究(以《废都》为论述对象,自拟题目,如人物、结构、语言等) 21.试论贾平凹的长篇小说《浮躁》 22.试论刘心武长篇小说《钟鼓楼》或《四牌楼》的思想艺术特色 23.试论王安忆《长恨歌》 24.试论茹志鹃小说创作独具的审美特征 25.阿来小说《尘埃落定》研究 26.试论池莉小说创作的独特风格 27.张平《抉择》的意义 28.试论“先锋派”小说的创新与不足 29.试论“新写实主义”小说的思想倾向与艺术特色 30.试论郭沫若历史剧中的女性形象 31.试论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的崛起、特征及其发展趋势 32.试论贾平凹文学创作的特色 33.试论余秋雨的散文创作 34.试论徐迟对报告文学的新贡献 35.论“朦胧诗”的源起、成就与不足 36.论舒婷诗歌创作的思想意蕴与美学特色 八、语言学概论部分 1.试论语言符号与其他人工符号的异同 2.从社会功能看语言的本质 3.汉语词义的演变 4.××话中常见的语流音变 5.××话一般词汇的消长 6.谈句型变换与语言表达 7.试论词义的模糊性 8.汉字与拼音文字比较研究 9.浅谈语音演变的规律性 10.××方言与普通话语音的对应关系 11.试论社会方言与言语社团的关系 九、外国文学部分 1.评莎士比亚喜剧中的女性形象 2.评莎士比亚悲剧的艺术特色 3.评莫里哀的喜剧艺术 4.评雨果《悲惨世界》的人道主义思想倾向 5.评拜伦诗歌的艺术风格 6.评普希金的抒情诗 7.评巴尔扎克《人间喜剧》中的“金钱”主题 8.评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艺术) 9.评左拉创作的自然主义倾向 10.评屠格涅夫的中短篇小说(可选择其中一部) 11.评托尔斯泰的“心灵辩证法”描写艺术 12.评安娜·卡列尼娜的爱情悲剧 13.评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创作中的“复调”艺术 14.评契诃夫短篇小说艺术 15.评《静静顿河》的艺术成就 16.从《双城记》来看狄更斯的人道主义精神 17.评《简爱》的爱情主题 18.评《呼啸山庄》的艺术特色 19.评哈代《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的悲剧 20.评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 21.论卡夫卡小说的思想艺术特征 十、民间文学部分 1.当代中小学生新编顺口溜论 2.当代社会顺口溜论 3.当代笑话论 4. 论民间文学的实用性 5.论民间文学的流传变异性 6.论民间文学的传统性 7.论民间文学的集体性 8.论民间文学与表演性的关系 9. 论民间文学的历史价值 10. 民间文学与风俗习惯的关系 11.论民间文学的多功能性 12.论民间文学在生产劳动中的实用价值 13.民间文学总结劳动经验论 14.论民间文学的教育功能 15.论民间文学的娱乐功能 16. 民间文学的艺术欣赏价值 17. 论洪水神话 18. 论神话的艺术特征 19.论神话的影响 20.论×地民间传说的主要内容 21.论×地的人物传说 22.论×地的能工巧匠传说 23.论×地的英雄传说 24.论×地的历史传说 25.论×地的地方传说 26.论×地的风俗传说 27.论×地长工与地主的故事 28.论×地的劳动故事 29.论×地的家庭故事 30.论×地的爱情故事 31.论×地生活故事的类型问题 32.论×地的嘲讽笑话 33.论×地的幽默笑话 34.论民间笑话的艺术成就 35.论民间笑话的美学意义 36.论传统民间童话的内容 37.论传统民间童话的分类 38论×地的精灵童话(故事) 40.论×地的人物童话(故事) 41.论×地的童话的艺术特色 42.论×地的民谣 43.论×地的民歌 44.论×地的山歌 45.论×地的民间小调 46.论×族民歌 47.论×地的劳动歌 48.论×地的农民苦歌 49.论×地的长工歌谣 50.论×地的工人苦歌 51.论×地的妇女苦歌 52.论×地的讽刺歌谣 53.论×地的情歌 54.论×地的仪式歌 55.论×地的儿歌、童谣 56.论民间歌谣的艺术特点 57.论×地的政治谚语 58.论×地的劳动谚语 59.论×地的谚语的艺术特点 60.论谜语的历史 61.论×地的谜语内容 62.论×地的谜语分类 63.论地的谜语艺术特征 64.论×地歇后语分类 65.论×地民间长诗的艺术特色 66.论×地相声 67.论×地快书、快板 十一、古代汉语部分 1.论汉字的性质 2.论汉字发展演变的规律 3.许慎六书说论评 4.古汉语的后置定语问题 5.原始汉字的认定及其构形特点 6.“‘何所’十动词”的内部结构层次 7.现代汉字构形特点 8.现代汉字的表记功能 9.论现代汉字中的变体字 10.论现代汉字中的形声字 11.论现代汉字中的会意字 12.论现代汉字中的象形字 13.汉字编码研究及方案设计 14.汉字字形的文化信息研究 15.汉字考释方法述评 16.汉字析形方法研讨 17.汉字教学方法研究 18.词的多义性和词素的多义性 19.词义演变的深层意义基础 20.音义联系的任意性和命名的理据性 21.汉字起源研究述评 22.半坡刻符的性质及其与文字的关系 23.古汉字指事字的表义功能 24.形声字起源试论 25.甲骨文形声字研究 26.《说文》省声研究 27.汉字形体演变的基本规律 28.论汉字形体演变的繁简分合 29.汉字前途讨论述评 30.训诂学与中学语文教学 31.论中学教材文言文的注释 32.论汉字的音义联系 33.江永“女书”源流研究 34.江永“女书”的形体结构研究 35.主谓间“之”字探源 36.指代性“见”字词性再研究 37.主谓间“而”字的形成和发展 十二、中学语文教育学部分 1.语文教学系统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研究 2.论语文教学目标的规范表述 3.语文教学目标对语文教学效率的影响 4.论语文教学目标体系的建构 5.论文学教学内容与学生人文素养的关系 6.语文课程标准在课堂教学中的体现 7.语文新教材的使用情况调查及分析(初、高中;各种版本均可) 8.论语文知识与技能的关系 9.论思维训练在语文教学中的体现 10.语文教学模式与语文教学个性关系 11.论语文教学中××模式(或方法)的运用 12.作文批改的多种方式及效果 13.论作文测评的效度与信度 14.论阅读题型的设计 15.语文素质的构成及培养思考 16.语文课堂评价的价值与策略 17.论语文教师的文学修养(或科学意识) 18.中学语文加大文言文内容的价值探讨 19.论说话(或听话、阅读、写作等)能力的培养 20.论语文教学中减负与提质的关系 21.文学教学模式及方法研究 22.语文教师科研意识和行为研究 23.探究性学习与语文教学 24.语文知识结构和教学结构的关系中国古代文学类 1)李白诗中的仙、侠精神。 2)论辛词的英雄情节 3)论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特色 4)论辛弃疾的“以文为词”5)论韩愈的“以文为诗”。 6“清空骚雅”、“幽韵冷香”的白石词。7)关于白居易〈新乐府的评价 8)关汉卿杂剧中的女性形象 9)韩愈散文的艺术风格 10)元散曲的艺术风格 11)柳宗元的寓言创作 12)<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 13)唐传奇中的女性形象 14)〈水浒传的艺术成就 15)论杜牧的七言绝句 16)论归有光的散文 17)论李商隐的无题诗 18)〈牡丹亭〉的艺术成就 19)西蜀词与南唐词之比较 20)〈西游记〉的奇幼美与诙谐性 21)欧阳修词的艺术风格 22)〈金瓶梅〉人物论 23)欧阳修散文的情韵美 24)“三言”“二拍中经商题材的时代特色 25)王安石后期的诗歌 26)论纳兰性德词 27)苏轼词的主导风格 28)〈桃花扇〉人物论 29)秦观词的婉约风格 30)〈聊斋志异〉的艺术特色 31)〈红楼梦〉的悲剧精神 32)论易安体 33)论陆游诗歌的爱国主题 34)〈儒林外史〉的讽刺艺赞(101)评论转载(202)分享(116)复制地址编辑

毕业论文苏童

你要是不嫌麻烦就加注。。。一般不用,除非有特别典故的

需要的,一般都是有标出处的,有的严谨一些在你引用的文章里如果有难懂的词的话还要加注释。

要的。可以在论文中直接引用,便可不加注。例如: 生存哲学与迷茫人生 人一生都在面对生存问题每个人都渴望生存并获得健康、自由、幸福的人生。人们不断在生活中挣扎在物质与精神的世界游走。人真的可以获得自己希冀的人生吗苏童在小说中给予了否定挣扎的结局是迷茫的结局。 在《妻妾成群》中颂莲是一个接受了新思想的女大学生与“五·四”时期大多“新青年”相反颂莲这个“新女性”却走进了一个旧家庭她几乎是自觉成为旧式婚姻的牺牲品她的干练坚决成为她走向绝望之路的原动力。在这个充满封建意识的家中,颂莲不得不做好适应的心理准备她有清纯的气质和活泼的性格却在这个家中不得不积累争风吃醋的经验。为适应环境、求取生存而成为了牺牲品。 在小说中我们分明可以感受到这样的意识人们拥有了新思想、新的生活方式却往往在适应现实环境的过程中被现实的洪流所泯灭。相反的成为了无路可走的人。 另一类生存是逃亡的主题是由受难的乡村逃亡理想的幸福之地——城市。 在苏童的相关小说中逃亡首先表现在对固有生活环境的摆脱。在《1934年的逃亡》中苏童在陈宝年之后让139个新老竹匠带在祖传的大头竹刀疯狂地逃离故乡涌入城市一种艰苦而执著的谋生行为随即成了逃亡主题似乎那城市便是一块威力无比的磁石将他们呼啦啦地吸入幻想中的光明场„„诸如此类的逃亡…… (本段文字摘自百度文库)

五六千字你有什么好头疼的,我要写三四万字的毕业论文,也是写苏童。

苏童毕业论文黄雀记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黄雀记》读后感(通用9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结局让人回味无穷。三个人的纠葛以一个死一个犯法一个远走而告终,他们都是受伤的孩子。

在我看来,仙女的错误是太过嚣张,对谁也不客气,不懂感谢,也太虚荣,是因为自恃美貌吗?果然是红颜祸水吗!

柳生骨子里并不坏,只是青春期的荷尔蒙喷薄而出让他犯了一个必须用一生弥补的错,他还是有很多优点的,我对他的结局感到难过。

保润是个彻头彻尾的可怜人,他有什么错呢。不过是太过于呆板,拘谨。本不该有的牢狱之灾,夺去了他最美好的年华,他难道不是最大的受害者吗。他的深情,我很叹服。

只有保润的爷爷,丢了魂的爷爷还健康地活着,仿佛在告诉别人,你们都将逝去,而我万寿无疆。

故事在冥冥之中渐渐展开,一切似乎无意,却仿佛都有安排。我的心里五味杂陈,是对书中人物的惋惜吧,三个本该有美好年华的人,在人生路上彼此纠缠,最终都受伤,这也许是命吧?

我也明白了,凡事都要留有余地,做人要有分寸不能冲动,否则容易酿成大祸啊!

总体来说,这部小说还是值得一读的,推荐!

《黄雀记》是我偶然得到的一本书。上班的碎片时间来读比较合适,就在去开会时带着,前面等待开始时看;课间休息时看;偶尔手头工作不忙时看。没想到,就这样的时间看完了这本书。

作者苏童是六零后作家,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如果正常工作的话,现在还应该是老师。看简介的确当过老师、编辑,但现在是专业作家。看来,师范大学毕业不仅仅可以当老师,还可以当作家。像我们这儿,那时候的小师范毕业生都是非常优秀的,更何况是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的毕业生了。

这篇小说写了保润、柳生、小仙女之间的爱恨情仇,从本然之爱开始,以悲剧贯穿终了的故事主线。以无常的青春写出了这三人之间的迷幻关系。一宗青春案,写出了那个时代的历史,演绎出无尽的罪恶深渊。

读完后同情保润的遭遇,被命运所捉弄,被冤枉了十年的最美青春时光,重获自由后的错误决定直接毁了自己的一生。小仙女也是被害者,还未体验青春的美好就被打入了深渊、跌到了人生的谷底,自己便由此颓废、消沉、挥霍着,最终消失在世俗的眼光里。柳生误打误撞,导致自己虽有自由,但生活得战战兢兢,心灵始终紧绷,最终也以悲剧告终。还有香椿树街上人们的迷信、嚼舌,让我想起儿时生活在农村,他们本都善良,但也是那种状况:见不得邻居好,爱占小便宜,没有同情心,猜忌等等。这是整个时代的特征,是人们经历了物质极端匮乏后,希望能得到解救、解决,自己又没有办法,更无捷径,就寄希望于迷信、天上掉馅饼等心理。

作者在这部小说中,以温婉、沉实、内敛的耐心,从容叙述了一个时代生活的惶恐、脆弱。对转型时期的社会乱象、个体窘境以及大众精神紊乱的特征及荒诞,进行了精准的解析和流畅的描摹。他以独有的少年笔意植入不同人物的心理视角,也完成了保润这个十足倒霉蛋的典型形象。

这本小说书名的隐喻与文本中诸多的隐喻、象征相呼应,全书训诫训诫隐忍,缕罗细节别致,无论是家族生命的倔强和衰颓,懵懂青春形态和变态,局促的现实尴尬和纠结,都被作者诗性起兴,把一个喧嚣时代的芸芸众生还原得鲜活饱满,均衡严谨。

终于买到苏童的“黄雀记”了,在珠江路书报亭,15元,“收获”这样一个大型的纯文学杂志,居然跑遍南京都无法买到,只能靠邮购了,一口气读完,停了一两天,来回味苏童所想表达的信息,苏童写三角恋爱,结局又是悲剧性的残杀,让人接受不了。

我是苏童的铜丝,收集了他好几本书籍,一直关注着他,本来我找苏童的书看,是为了给我小说起个头,定一种格调,只要开好头,就能顺利的走到底,苏童一直说要和现实拉开一段距离,虽然这样保险,可看看泰囧的轰动,我又要说苏童是中年的危机了。

“黄雀记”是苏童的一个新阶段,意思是螳螂扑蝉黄雀在后,本来他准备给书起名为“小拉”他企图把香椿树街搬到南京来,想融入南京的大环境,甚至想让他的人物跳小拉舞,殊不知南京的小拉是从吉特巴演变过来的,面对面的走不如手拉手的跳,跳的是那么的充满了激情,一拉一松,最适合表达男女之间的协调和愉悦,一转一跳,都是那么充满了节奏感,比三步华尔兹激烈,比四步有活力,而且能不停的换舞伴,不必死去活来的相爱,就是出一身汗而已。

所以外地人很难理解南京人的性格特征,也很难理解小拉为什么流行,用小拉来形容书中人物的关系也是不确切的,就是他引用了几个南京的地名,扫帚巷,(东)井亭医院,箍桶巷,这些都是南京有历史渊源的地名,就是这样,也无法描述南京的地域文化,看来从苏州运河走到南京,还需要一段距离。

其实我看苏童的小说,一般是不仔细看其中的内容的,苏童不是个善于讲故事的人,我在欣赏他优美的文笔,每一篇都可以当做散文读,他对于人物心理的把握是很深刻的,我没有用到位这个词,是因为苏童已经超过了这个底线,他能超越时空的了解人的本性,不管是善,是恶,都用文字描述的很贴切,这是不容易的,需要下很多年的功夫,不断的在人的内心中探索,如果说苏童是个心理学家,也是能说的通的,就是不用巩俐,何赛飞这样的一流演员,普通的演员也能通过对白,剧情上演妻妾成群。

所以我一直坚持认为,莫言捧红了张艺谋,苏童成就了张艺谋,他们三人都是中国文化界大师级的人物,其他两人已经到了他们艺术的最高峰,而苏童还有潜力,仍然有粉丝,他的作品仍然有生命力,没有必要说他是南京作家,他就是苏州人,用吴侬细语弹唱着新的开篇,描述他心底深爱的慧仙,只有女人的滋润才让他成长,苏童是属于我们江苏的童男子,魅力无限。

在余华的《第七天》以后,苏童的这部新作真算得上是一只黄雀。

至少在《黄雀记》里,苏童还在。沿河的香椿树街,街上躁动着的青春。苏童文字里的青春,燥热、残酷有一股浓重的血腥气,就像是那条潮湿阴暗的街巷,街上光着脚的枯瘦的孩子,孩子脚上的一个伤口,脓肿甚至都已经溃烂。

题目中黄雀的意象并没有真正出现在小说的故事里,但是整个情节设置体现了一种黄雀在后式的连锁关系:仙女被保润捆了,而最后是柳生了仙女;保润向仙女讨债,而仙女又向柳生讨债。整部小说分成了三个章节,三个视角三个相互咬合的人物。从一张照片开始到最后的红脸婴儿,形式上的魔幻与内容上的荒诞,苏童有意无意地又呈现了一出百年孤独。

其实作为一部长篇,小说里的三个人物都显得十分单薄。保润、柳生、仙女,三个视角甚至都可以互相调换,然而跟余华的《第七天》相比,《黄雀记》在叙事方面就显得成功许多。

虽然跟电影《两杆枪》相比,《黄雀记》里螳螂捕蝉的故事要简单得多,但是小说文本中大量的隐喻和象征,给了整个故事尽可能大的解读可能。

首先是关于魂魄。小说中反复提及丢魂的事情,保润爷爷的魂丢在了手电筒中的尸骨里,除此之外,小说中的人物也不断被别人提醒自己已经丢了魂儿。这暗示了当代人一种灵魂缺失的状态,一种无以凭附的空虚与焦灼。小说第三章里仙女(也就是)去找庞太太时,提及了这样一句话,“如何向上帝赎回丢失的灵魂”,原话的字体特意进行了加粗,然而作者没有回答,也许这个问题太难解释。

然后就是关于祖父——保润的爷爷。祖父一直贯穿小说的始终,从家里到精神病院,爷爷一点点衰老,但是始终见证着发生的一切。小说中拆床的情节曾出现过两次,一次是保润父母拆掉祖父的木质大床,一次是保润卖掉了父母的床铺。这暗示的是一种破坏与舍弃。而保润在捆绑爷爷时问他要民主结还是法制结,爷爷说法制结像是要枪毙,所以要求民主结。但是民主结也把爷爷捆了起来。其中的黑色幽默充满讽刺。因此,爷爷可以象征着某个年代、某种传统甚至是某种力量,然而它已经失去了魂魄,变成了干瘪的躯壳,慢慢被世人忘记。小说第一章最后写到:“后来黄鱼车经过护城河上的立体交叉工地,四周人山人海,一片繁忙的建设景象……祖父说,祖国的面貌日新月异啊”。而此时祖父正被民主捆得结结实实。

仙女第二次出现时,已经改称了。对于保润、柳生甚至是自己来说,仙女都是遥不可及的,她美好得就像那对安静的兔子,然而又会突然变成一只浑身是刺儿的刺猬。仙女是他们所有人的理想,在理想之下,是保润的倒霉与孤独,是柳生所承受的生活之重,是作为女性的愤怒与无奈。也许这就是宋胖子所说的,“爱上一匹野马,而我的家里没有草原,这让我感到绝望,董小姐”。

在这个简单的故事里,苏童放置了尽可能多的内容。依旧很难找到引号的行文,依旧诗意阴柔的气质。然而太多的依旧把这个故事丢在了苏童最熟悉的那个年代。可是那个年代已经慢慢模糊,而我们的年代却没有清晰起来。也许,该有个人站在我们的年代,该有人尝试,写写我们这一代的故事了。

作为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先锋作家的代表人物之一,苏童曾写出《妻妾成群》、《我的帝王生涯》、《河岸》那样惊世骇俗的小说。而在近期出版的《黄雀记》中,苏童通过香椿树街上的一个精神病院,一些小人物,以及一些事件的描述,讲述黄雀在后的残酷青春。

《黄雀记》延续了苏童惯常的小人物、小地方的叙事风格和节奏。故事并不复杂,就是一桩上世纪80年代发生的青少年强辱案。小说分三章,“保润的春天”、“柳生的秋天”和“白姑娘的夏天”,三章的标题已经暗示了三个不同的叙事视角,每一章内亦分成诸多带标题的小节,如“照片”、“去工人文化宫的路”、“兔笼”、“水塔与小拉”等等。标题的背后是这个时代的变迁,或者说是这三个受侮辱与损害的人的命运,包括他们后来的成长,和不停的碰撞。

很多人认为苏童不是一个善于讲故事的作家,可《黄雀记》却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故事。小说写的是三个人之间的关系,两男一女,他们的成长时期发生的一件错案对三个人人生的影响。少年时期的保润和柳生,因为和仙女的邂逅而改变了自己的人生。最终,保润在监狱里呆了十多年,柳生一直“夹着尾巴做人”,仙女则化身为白姑娘,沦落风尘……小说结尾,丢失了魂灵的保润祖父与仙女,在逃命中生下的孩子最终巧合般地相遇,这是苏童对整个世俗世界的反讽,也反映了他的人文关怀。

苏童不动声色地描摹了一幅似曾相识、却又宛若梦境的浮世画卷。这里有少年的残酷青春、香椿树街上的众生百态、市井生活,弥漫着南方的湿润、幽暗。保润在十多年后出狱了,苏童一连串的拷问也来了:保润要不要复仇?怎么复仇?原来做了错事没有受到惩罚的人又是怎么忏悔的?苏童把这个过程写得非常细腻。他在小说里把整个时代的变化,和每个人的命运紧密地结合在一块,拷问的是一个非常深刻的问题,对整个民族的心理进行了很细、很深入的发掘。

苏童笔下的井亭医院,贯穿了整部小说,形成了一个巨大的荒诞符号:疯子与正常人之间没有界限。精神病院里有青春时光里的成长、放浪与残酷,也有成人社会里的欺、背叛与贿赂。这是一个展现众生相的舞台,当疯癫的荒诞一旦被常态化之后,这部小说所书写的其他巧合、偶然似乎都够不上荒诞了,苏童恰是力图以这种力透纸背的荒诞,来揭示世俗中不同人性最隐蔽的一面。

作为最初以先锋小说出名的苏童,如今的《黄雀记》里依旧渗透着一种先锋的精神。一个真正优秀的作家,他永远会在他的作品里透露出一种与众不同的精神,这种精神是在表达生活、人物、人性与现实、与世界、与生活的关系时有一种特殊的方法。在《黄雀记》里有大量隐喻的细节,在精神病院里的爷爷就是一种象征,他未必是真正的疯子,而是与外界的一种远离、疏离。舞蹈“小拉”就是时代的一种隐喻……通过这些隐喻,过去与现实交织在一起,一种特别复杂的、扭曲的人性被展现了出来。

小说里没有写到黄雀,可为什么起名叫《黄雀记》呢?对此,苏童解释说,黄雀象征着在阴影中潜伏的危机,对人们的命运虎视眈眈。整个故事讲的就是一出“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戏:柳生做了保润的黄雀,但最后的黄雀还是保润……似乎有些纠结,但一切却自然而然,小说中的每个人物、每个细节都处理得很细腻,伴随着苏童优美舒缓的叙述语言,读起来没有丝毫不适应。

苏童曾说:“作为一个写作者,我始终渴望一种会流动会摇曳的小说风格,渴望对每一篇未竟的新作有挑战性的新鲜陌生的心态。”苏童的目光越来越务实,在《黄雀记》里,他考虑人要怎么活下去,每个人物和历史、现实、世界以及自己内心的关系,这来源于一个作家的社会责任感,更来自于对底层人群的悲悯与关怀。《黄雀记》让我看到了当下真实的苏童。

继先锋文学代表作家余华推出长篇小说新作《第七天》之后不久,另一先锋文学代表作家苏童也推出了长篇力作《黄雀记》。有人曾评论说苏童不是一个善于讲故事的作家,但在这部《黄雀记》里,这个“不善于讲故事”的帽子可能要被摘掉了。通过案子三个不同的当事人的视角,组成三段体的结构,背后是这个时代的变迁,或者说是这三个受侮辱与损害的人的命运,写他们后来的成长,和不停的碰撞。

在《黄雀记》中,少年时期的保润和柳生因为和仙女的邂逅而改变了自己的人生。最终,真正的罪犯柳生一直“夹着尾巴做人”,仙女则化身为黄小姐,沦落风尘。小说的结局是保润用刀子捅了柳生,又重新回到监狱,黄小姐则出走,留下了一个刚刚出生的婴儿……

这部小说无疑是苏童很重要的一部小说,它做到了历史和当下的紧密结合,引申出最终的拷问,拷问的是关于民族、关于人性内在的一些问题。“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反省、没有拷问的话,很多问题是不会被发现的,而这样浑浑噩噩混过去是不可以的,我们很多问题需要一个正面的回答。”《收获》杂志副主编程永新这样评价《黄雀记》。小说中的故事是具有象征意义的,将对生活的思考推到了一种极致的地步,可以说《黄雀记》是一部充满灵气的作品,是苏童用他独有的叙事方式对这个世界、对当下社会生活复杂性进行的全面拷问。小说中的每一个人物都面临着一个相似的困境———如何战胜每时每刻从他们身边或是内心丝丝缕缕流逝的时间,而这又是一个谁都无法摆脱的困境。

小说要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文学人物也是很难创造的,然而,当代生活所提供的现实,却使原本需要依靠强大想象力才可能催生的人物,可能轻易地降临到文本的深处。保润、柳生、小仙女,就像是一个三脚架,既搭建起一个演绎生活的平台,同时也成为情感和“危险关系”的命运枷锁。一个人被另一个人所绑缚,一个人无法给另一个人以信赖,无所倚傍,无法寄托,最后惨相连连。我们虽然不能够对生活失去信心,但也无法立刻做出判断:我们应如何处理我们灵魂深处的精神病灶。

一个优秀的作家,不会居高临下地概括、抽象和引导生活,但是,他一定能透过生活的表象和乱象,剥离掉现实和存在的种种假象,在繁华鼎盛时暴露颓势、潜在的苍凉,而在凋敝哀婉时,静静地储备、蕴藉生机。苏童通过文本,延伸了我们所面临的对于当下社会的追问:这个时代的人们究竟崇尚什么,是财富还是真实的情感?人们的灵魂归属到底是物质还是精神?我们的精神自觉如何才能够实现?

《黄雀记》乍看书名便想到“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当然,本书与黄雀一点关系都没有,而是借用黄雀来代表一种“可能是危险”,“可能是罪与罚”,“可能是命运”。

香椿街上一所精神病院里发生的故事,讲述了那个时代背景下小人物的爱恨情仇,也隐喻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漫长的政治社会。无论是社会底层还是乡村居民,整个民族都是被绳子捆住手脚的。

丢了魂的爷爷在香椿街到处挖魂,暗示着整个时期人们无处安放的'灵魂。

保润、小仙女、柳生之间复杂的爱。保润对小仙女的爱是青涩的爱,十八岁少年初尝爱的味道,却不知如何去爱。柳生对小仙女的爱是市侩的爱,是社会化的小市民的形象,是凭借本能的爱。小仙女的爱是社会化的爱,是带有一个个筹码的爱。爱变得飘渺,成为社会化符号,与身体的关系并不确定。这样的女性命运,值得悲悯。

爷爷的魂丢了,却活的最久。

保润的魂丢了,大概是十年牢狱后,物是人非。父亲去世,当他面对爷爷不记得他时候他痛苦的要发疯,当他被母亲改嫁抛弃的时候他已经麻木不仁,当他逼迫仙女还债跳小拉的时候他咬牙切齿。

柳生的魂丢了,他的母亲时刻提醒着他,他的幸福是捡来的,是侥幸获得的,要夹着尾巴做人,他活在保润的影子里,一直帮他照顾着爷爷。最后他用命还了保润的债。

小仙女的魂丢了,她的魂丢在了繁华虚荣的假象之中,丢在了伤痛的回忆中。

故事让人忧伤,结局赋予婴儿以希望:他离开了蒙难者的母亲,到了安详的老人怀里。

十一月读书主题为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本人看书随兴所至的时候居多,从来不关心哪些是获奖作品。文学一般都有强烈的时代烙印,获奖作品更是如此,没有经过历史的大浪淘沙,因此也就鱼目混珠,也许根本就没有珠。所选读本《黄雀记》纯属是看到封面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几个熠熠生辉的大字。

故事分保润的春天、柳生的秋天、黄小姐的夏天三个片段,时间跨越十余年,讲述的是三个人之间的关系,两男一女,他们的成长时期发生的一件错案对三个人人生的影响。少年时期的保润和柳生,因为和仙女的邂逅而改变了自己的人生。保润恼怒仙女绑人离去,柳生与仙女和解,仙女指证了保润。最终,保润在监狱里呆了十多年,柳生一直“夹着尾巴做人”,仙女则化身为黄小姐,沦落风尘……小说结尾,丢失了魂灵的保润祖父与仙女在逃命中生下的孩子最终巧合般地相遇。

最后保润黄雀在后杀死了柳生。整个作品影射的社会变化我没有看出来,故事拼凑的成分较多。全部故事如梦如幻,如我这种理科生的逻辑思维根本无法跟随作者的思路,通篇感觉灰色,如厚厚的阴霾天,云层已经压到了我的胸上,呼吸困难,难觅一丝阳光。

作品中许多的人都在找寻自己丢失了魂魄,富人、老干部、普通人都在精神病院,大家都缺少了魂魄,部分人如行尸走肉般活着,好像无悲无愁、无怒无喜,部分人如魔鬼般隐藏了善意,偶尔昙花一现的伤人于无形。

作品的三个部分春、夏、秋单单没有冬天,也许最后只有冬天的酷寒、茫茫的黄雪能掩盖丑恶的一切事物,落了片黄茫茫大地真干净!

四年,苏童带着《黄雀记》重新回到香椿街,带着偏执和任性。

小说取名自“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象征阴影中潜伏的危机,对人们命运的虎视眈眈。围绕着含冤入狱懵懂少年的春天,畏首畏尾犯罪真凶的秋天和位卑心高市井红颜的夏天所展开,病相丛生,光怪陆离。年届五十的苏童送给自己的这份礼物,依旧逃脱不了其作品既定的主题——逃。

人性的卑劣,是逃的初衷。从春心萌动到阴差阳错,从失魂落魄到万念俱灰,终究也只是一场无可隐匿的流逝而已。小说从失魂到寻找,从犯罪到救赎,从沉沦到逃遁,从出生到死亡,步步紧逼,最终哀叹遍地。不谈命运,最终却依旧败给了所谓注定,嘲弄之情,讽刺之意,近乎于放肆。字里行间,萧索疯癫,扼人咽喉,不免让人无声叹息。

少年少女在逃遁,中年男女在逃离,耄耋老人在逃亡。香椿街上的生命,步伐仓促,万般无常。那些曾经逼迫你出逃的事由,在故事一开始便凿下了深渊,兜兜转转,依旧被命运推进了万劫不复的境地,挣扎也好,哭喊也罢,终究苟活于后人餐前饭后的谈资之中。然后你才发现,这一路的忐忑不安和小心翼翼,始终是自己执拗的保护色,于外人而言,不过看的一场笑话罢了,显得分外多余。

故事结束,始觉真相,一语成谶,万念俱灰。生离死别、世事无常皆为生命本来赋予你的戏码,你在演绎的最初便就没有了换剧本的权利。所以,抽丝剥茧才是真正的痛不欲生,后知后觉又怎会是一败涂地呢?

这部小说的创作灵感来自一个真实事件。在作者十几岁的时候,一个来自邻居家的诚实男孩卷入了一起案件,最终被判入狱。 十年的监禁只通过一场面对面的舞蹈得以解除,但不意味着精神的自由。三个人的命运却不会如愿朝着幸福的终点奔跑。他们的成长历程不尽相同,都在青春的迷茫中,体验着心灵的成长。

2001年,张艺谋导演的《大红灯笼高高挂》一下让苏童这一位写尽女性命运的男作家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同年该影片还获得了奥斯卡金像奖提名,以原著《妻妾成群》为代表,创作的作品如《米》、《我的帝王生涯》《武则天》《黄雀记》等一度哄抢市面。后又以作品《河岸》赢得曼氏亚洲文学奖,成为第二名获此殊荣的中国作家,还获得过茅盾文学奖、百花文学奖等荣誉。 《黄雀记》是他2013年出版的一部长篇小说,于2015年获得第九届茅盾文学奖。此书最初的书名为《小拉》,小拉是当年南京流行的一种交谊舞,不过作者最终觉得“小拉”这个词很多人不理解。读者可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为了与小说中三位主角的命运各位切合,最终选取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中的最高级狩猎者——黄雀。黄雀象征着灾难,象征着隐藏的命运,看上去很漂亮,其实后面是一个阴影。 小说开头就给我们介绍了一位怪老头(祖父)的怪癖——每年都拍遗照!这位老人与众不同的是他的生死观,人一到老后总是不免有着对死亡的恐惧,但祖父却极其从容,他并不避讳这些事,反倒害怕死后没有一张可供后代子孙供奉的念物,所以祖父每年一到春天就会去拍一张遗照。 像祖父这样奇怪的人,在香椿树街上并不多见,有着老者的外貌和年龄,却做着如小孩搬幼稚的事!在拍照的时候,白光惊得一下将祖父的魂吓跑了。后来就在香椿树街上就引起一阵“挖树寻魂”的潮流。祖父因为丢了魂,反倒是件好事,家中破败了,唯有祖父成为了保润在这世界上的唯一依靠,就像小时候祖父依靠着我去帮他取照片一样。 小说共有三章,依据小说中的主角划分,依次为保润的春天、柳生的秋天、白小姐的夏天。 三个人都成长与改革开放的上海,那时候上海作为全国顶尖的潮流中心,各种外来物、新鲜物吸引着那一代;潮流思想也改变着他们,包括香椿树街的每一个居民。 保润与柳生是一对要好的兄弟,却因为一位女子——仙女,也就是后来的白小姐,改变了命运。年轻的保润替柳生背了“强奸仙女”的黑锅而入狱十几年,出狱之时家中父亲已去世,母亲改嫁,只有祖父安然无恙,还在井亭医院。这十几年,香椿树街发生了大变样,保润的家却是灰尘漫步,与灯光通明的街道格格不入;附近的邻居过上了小康生活,柳生开上了卡车,仙女周游了欧洲。世界仿佛将他丢下了,监狱中的几十年,将保润磨炼的更为强壮,出狱以后复仇的心一直燃烧着。在小说最后柳生结婚的日子,特邀嘉宾保润这几十年的时光得到了解放——将柳生杀死了!又再一次回到了命运的初始地。 白小姐作为小说中唯一大面刻画的女性,不知她是螳螂还是黄雀,年轻时与柳生一起害的保润入狱后,抚养她的爷爷奶奶也相继去世,这个世界同样将她抛弃!周身旋转与交际场,与众多负心汉打交道,最后受伤的还是她自己。在与台湾富商庞先生发生关系后,她不能再涉足原先的领域,她回到香椿树街,没有人认得她,也没有人真心接纳她,从小成长的地方却也是流浪的众多陌生地中的一个。本已经心灰意冷,三个人的命运因为保润家的老房子再一次聚集在了一起。保润将这个房子交给柳生打理,白小姐挺着大肚子没有地方可以歇脚,柳生便租给了她。 在柳生死后,他的母亲邵兰英将这一切都怪罪到仙女的身上,拉着众多毒妇去讨伐仙女,在纠纷哄闹的过程中,仙女生下了一个红脸孩儿,“人们将他称为耻婴,综合了香椿树街居民对那个母亲的不良印象,概括了母子间不可分割的荣辱关系,这种偏见,因为母亲的羞耻而生。” 小说开篇的祖父与结尾中的红脸孩儿,象征着生命的结束与焕生,老者与新生,似乎也是一种命运的轮回,这一下与小说中三位主角的命运相连了。由一桩事故引起,又以另一桩事故结尾,而这,正好背苏童写成了令人深思的故事!

摘 要: 苏童《黄雀记》是一部寓言体小说,运用大量奇特的意象,彼此交错叠加,极具象征义。本文从黄雀、螳螂、蝉等意象入手,探寻苏童笔下多种意象的外在表征与内在隐义,思索苏童通过《黄雀记》意欲传达的关于人性的考量问题。关键词: 苏童 《黄雀记》 人生隐喻 生命轮回 人性考量作为先锋派小说代表,苏童偏爱悲剧,喜欢写小地方、小人物的故事,喜欢用奇特的意象。王安忆说:“苏童的小说里面总是有道具。”①这些象征性“道具”使作品着上苏童式味道。《黄雀记》基本延续了苏童惯常的叙事风格,围绕一起“冤案”,以三个少年的视角,讲述了发生在南方香椿树街的人生悲剧。在叙事中运用多种意象建构起一个寓言世界,世俗性与神性并存,充满讽刺与隐喻的张力。保润、柳生、仙女在这个隐喻的网里生长、衰败。一、人生隐喻:“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从命名上看,《黄雀记》有“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之意,起初苏童想将小说命名为《小拉》(“小拉”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在南京流行的一种舞蹈,这种舞蹈主要是男女之间的互动),但又认为“小拉”太过直白,他“更倾向于稍微抽象、明亮的名字,哪怕没那么切题”②。恰恰“情节中有一个看不见的黄雀,所以永远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感觉。黄雀可能是灾难,可能是命运,看上去很漂亮的意向后面是一个阴影、一个线索”②。于是,《黄雀记》诞生了。“黄雀记”三字暗含保润、柳生、仙女三人的身份定位及悲剧命运。三个意象分别对应强奸案中三人:仙女——蝉,保润——螳螂,柳生——黄雀。保润绑架仙女,柳生性侵仙女,三人形成一个闭合的“食物链”,相互牵制并纠缠,这个三角关系内蕴巨大冲突。之后,三人又生发另一层内置三角关系:仙女——被柳生母亲收买而指认保润,柳生——买通受害者仙女,逃避承担法律责任,保润——无权无势、平庸憨厚的替罪羊。这三人不再仅是案件本身的当事人,更是金钱社会不同阶层的象征,构成另一个“食物链”,两个“食物链”相互叠加、环环紧扣。可见,苏童欲意借此批判金钱至上的社会,揭露权势群体操纵底层弱势群体的现象,顶层逃避惩罚,底层承受不公。

苏童妻妾成群毕业论文

我现在就在写有关苏童的论文。《妻妾成群》的话,可以从分析女性的人物形象啊 ,为什么颂莲经过新的教育还是重返封建家庭?

你要是不嫌麻烦就加注。。。一般不用,除非有特别典故的

苏童的《妻妾成群》是一部渗透传统因素的先锋派作品。小说主人公颂莲在陈家生活过程中充满了曲折与迷惘,使主人公的成长充满了自我的潜在意识:命运、追求、死亡萦绕在她的意识中,由此建构了主人公成长过程中的一条道路。而作者在这条路布下了多种让主人公产生意念的意象、曲折与迷惘、自我意识、意象一同陪伴主人公的成长。 《妻妾成群》借旧中国特有的封建家庭模式作小说的框架,一个男人娶了四个女人做太太。但作者关心的不是一个男人如何在四个女人中周旋,如何控制她们,而是关心四个女人怎会把她们一齐拴在一个男人的脖子上,并且像一棵濒临枯萎的藤蔓在稀薄的空气中相互绞杀而争得那一点点空气。 用作者苏童自己的话来说,他的作品大都不是自己的亲身经历,他说他崇尚虚构,也就是说这部作品的内容是作者虚构的,别的评论者说这部作品是新历史小说中最精致的作品之一,说它具有“宽和精神,濡湿的气息,绮丽的梦幻,温婉的性格。” 《妻妾成群》读起来感觉总有些像张爱玲,只是在叙述风格方面,但却并不如张爱玲深刻。优点在于他从女性的视角切入,把女人细微的感情都表达了出来。他的目的又与张爱玲不同,张是在表现一种生活,叙述一个时代,而这部作品则是在说明一种道理,作者说“痛苦常常酿成悲剧”,或许他想说明的不只是这些。他想读者把作品理解为“痛苦和恐惧”的故事。 他的这一系列作品篇幅都不长,写的也大都是女人,倒是很符合新历史小说的写法。只是在一个完全虚构的空间里,除了作者较富哲理的思考和想象力的充分发挥外,看不出有更为深刻的现实意义。或许是张爱玲太优秀了,后人写旧上海,写相似题材的小说很难摆脱她的光环,就连王安忆的《长恨歌》不是也有很多人说像张爱玲吗,而读起来也是有些同感的。 也许作者本身并不是想去描述现实,去对社会人生做什么深刻的思考,而仅仅是在向读者讲述一个故事,一个自己编织出来的梦一般的故事,而这个故事给人带来的伤感和叹息也正是它的预期效果吧。 苏童小说很受现当代学者的重视。因为在青年作家创作群体中,苏童该是一个比较多产,且质量也很上乘的作家之一。这代表了中国文学今后数年后的创作风格。在现在这个节奏转化特别快的时代,苏童的小说,确实有这么过渡的作用。 在苏童笔下,根本没有完全完美的形象,总要在一些不经意之间的时刻,被刻意地扭曲,丑化。这和作者要揭示的人的本性是丑陋的有关么? 读罢苏童的《妻妾成群》,人们都不禁悲叹旧社会妇女的命苦,对四太太颂莲给予深切的同情、无限的叹惜。然而,阅读这悲剧故事就是用以消遣、使之悲古?颂莲叫我们悲,她悲在哪儿?到底小说里面的真正悲剧在哪里?它的现实意义又在哪里?这不能不成为我们读者思考的问题。 关于《妻妾成群》的主题,这并没有很深奥的东西。只不过是《红粉》中的小萼、《妇女生活》中的娴、芝、萧以外的另一个女性——颂莲的婚恋悲剧而已。不同的是《妻妾成群》这篇小说设定了一个十分具有传统文化意味的“一夫多妻制”的家庭生活背景,从而分外具有了某种生动可感的历史氛围,应该说它是一个典范的历史模型,是一个陌生而又熟悉的故事。 小说主要讲述了一个家遭不幸、无奈嫁人为妾的“新知识青年”女子颂莲,在带有浓厚封建宗法制度的陈家大院、在这尔虞我诈的、压抑窒息人性的封建家庭中,如何步步为险,挣扎求存,但最后还是没能逃脱妻妾者悲惨命运的故事。 颂莲那种在封建社会、在富贵家庭中追求自尊、自由、浪漫,只可能是失败,只可能是悲剧。 这篇小说讲述一个女性遭受的婚姻悲剧的故事。与“五·四”时期大多“新青年” 相反,颂莲这个“新女性”却走进一个旧家庭,她几乎是自觉成为旧式婚姻的牺牲品, 她的干练坚决成为她走向绝望之路的原动力。显然,苏童赋予这个女性过多的女人味, 她谙熟女人之间的争风吃醋和勾心斗角,甚至以“床上的机敏”博取陈佐千的欢心。然 而,她清纯的气质和直率的品性终究挽救不了一个小妾的命运。 小说几乎没有关于陈佐千的详尽描写,这个热衷子纳妄的旧式男人,看上去有点像 西门庆,他以对床弟的热情来掩盖已经颓败和虚空的生活。在整个故事中,他是一个至 高无上而又苍白空洞的背景,以至于在张艺谋改编的影片中,陈佐千只剩下一个凝重而 模糊的背影。飞浦似乎带来某种生机,在他英俊潇洒的外表掩盖下,却是对女人的惧 怕,对于这个家族的人来说,对于这种旧式腐朽的生活来说,飞浦又是一个断然的否 定。苏童不仅写出父权制社会中妇女的悲剧命运,而且写出了父权制历史必然崩溃的劫 难。尽管那口井的象征意义有些勉强,然而,那种阴郁的背景无声无息吞噬鲜亮的生活 希望,陈旧的生活气数已尽。 苏童显然不是在重复讲述封建婚姻悲剧的故事,对于苏童的叙事来说,“故事”似 乎并不特别重要,主题甚至也无须深究。这个并不新颖别致的故事,却能给人以特别深 刻的印象,就在于苏童富有韵味的叙事,那种纯净透明的语言感觉;那些刻划得异常鲜 明的故事情境;那种温馨而感伤的气息、显然这个故事可以看到《家》、《春》、 《秋》和《红搂梦》,甚至《金瓶梅》的影子;作者对这种生活的把玩观照,多少还可 见中国旧式文人的传统态度。这些使得苏童的叙事既具有历史颓废主义的手笔,却也深 藏着文化韵涵。 某种意义上,这篇小说表达了苏童乃至一代青年作家奇怪的历史观。即把“性”看 作历史的根源和动力。由于“性”的紊乱,家族乃至历史破败的命运不可逃脱。除佐千 作为一种古旧文化的历史记忆,他试困从年轻女性身上获得生殖力(生命力),他的企 图的失败不过象征性地表示古旧的中国历史已经彻底丧失了延续的可能性。在这个意义 上,这篇小说无意中写出一种历史颓败的情境,一种文化失败的历史命运。 苏童尤为擅长刻划女性形象,“红颜薄命”的古训,在苏童手里特别富有韵味。在 他看来,也许“女性身上凝聚着更多的小说因素”,那些女性优雅明净,任性而薄命, 浑身散发着感伤的诗意。不过,苏童笔下的女性也因此给人以雷同之感。她们有类似的 心性,同样的命运。很显然,《妻妄成群》的结尾有些勉强,似乎有意营造悲剧性的结 局,苏童的那些女性的命运早已被先验地注定了。 苏童的叙事优雅从容,纯净如水,《妻妾成群》尤见他的这一特色。平实写来却意 韵横生;着笔清雅而富有江南情调;这应归结于苏童把叙事与抒情结合得恰到好处。对 于自己的优雅一路的风格,苏童颇有疑虑;北方作家讥之曰“脂粉气”、“女性味”。 近年来,苏童加大“凶猛”一类的原料,多讲土匪、复仇之类的故事。不管如何,苏童 天赋甚高,悟性极好,且能知已知彼,虽已被戴上“高产作家”的帽子,然前途尚不可 限量。

看完了苏童的《妻妾成群》我的心是复杂的。比起以往看得任意一本小说还要复杂。我一时候觉得自己看出来了很多东西,有许多的话要说。但有时我觉得我什么也没看出来,没有什么感情要表达的。毕竟我所涉及相似情节的题材小说太多太多了。像汪曾祺的《受戒》《大卓记事》像冯骥才的《神鞭》三四个女人,围着一个老男人,像一些藤蔓缠着一棵濒临枯萎的树在有限的空间里互相绞杀以争取一些稀薄的空气。最终在厮杀中,一些成了封建制度,男权社会的帮凶,残害同性。一些沦为了牺牲品,或疯癫,或魂归他乡。

《妻妾成群》与众多题材所不同的是,主人公颂莲的命运悲剧,不单纯是制度造成的,还有她的性格左右。颂莲作为新时代的女性,受过高等教育,但意识里却摆脱不了封建旧思想的影响。在父亲割脉死在家中的水池后,她没有恐惧,仍在水池里梳洗头发以冷静来思考出路。但继母要她在嫁人和做工间选择,她毫不犹豫选择了嫁给有钱人做妾,以继续她的富贵生活。除了时代,没有人强迫她,是她只愿走进旧式封建家庭的。颂莲一开始就深谙妻妾争斗的道理,所以她通过床上的热情与机敏来博取陈佐千的宠爱或试图生子来巩固地位。但她又是矛盾的。受过高等教育的她,骨子里有着读书人的孤傲和清高。她老想把自己和其他的太太区别开,显示自己的不同。但在陈佐千和下人眼里,她没什么不同,都是性工具。所以她活的痛苦。时常想死。在飞浦说她与其他人不同时,她觉得安慰。活在那令人窒息的环境里,她不是没有想过突围,但她把希望寄托在怯懦的飞浦身上,注定失败。所以当理想破灭,加上梅珊的死,她一时候承受不起,就疯了。硬生生地沦为封建制度的牺牲品。

《妻妾成群》不是没有不是没有试图冲破封建枷锁的勇士,梅珊就是一个。她是个戏子,却是性情中人。她试图冲破枷锁,即便是是也要香消玉殒。却在与医生幽会时被捉住,最后被沉了井,一如她所唱的“叹红颜薄命生前生就,啼花泣月暗里添愁”可惜她却不能死得清清朗朗。

觉得《妻妾成群》里情节安排最妙的是雁儿。在封建制制度普恶里,最值得玩味的是雁儿的恶。丫环命太太梦的雁儿,受尽压迫,也有人性恶,天生会看人下菜。她用粗略恶毒的方式诅咒主人,执着又愚昧。即便被严惩,她宁愿忍受最不堪的耻辱和非人的待遇,她也不愿离开可能实现她梦想的陈府。种种的人性恶体现了女性生存环境的艰难,人性被扭曲。命运悲剧也是必然的。

《妻妾成群》中那一口藤蔓缠绕的“死人井”是贯穿全文的意象。那口井是陈府人忌讳莫深的地方,颂莲却固执地喜爱那地方的清幽。在那压抑她的陈府,只有在井水映出的像才能感觉到自己仅剩的一点灵魂。井一开始就被描绘得布满死亡气息,而腐败的陈府一样压得人无法喘息。让新宠的颂莲也感受到死亡挥之不去。她的灵魂被幻觉的手拉着无处可逃。似乎一开始就昭示她的命运。注定被那黑暗腐臭的井,也就是那吃人的封建制度吞噬。

苏童用平静,清丽的语言来写《妻妾成群》颂莲“浮在怅然之上,悲哀之下”的命运。通过写她折射出女性在封建制度和男权社会下命运的悲哀。在封建制度下,男人可以三妻四妾,可以休取自由,来不断昭示男性的生殖力。而女性就只能去衣服,破了就遗弃,那些不愿穿的,就藏在柜子任其发霉。

文章结尾让我深刻,第二年春天,陈府又娶了五姨太太文竹,文竹初进府时,常看到一女人在井边说话,问是谁?下人告诉她是之前的四姨太,脑子有毛病,大家还给她复述说,我不跳,我不跳,颂莲说她不跳井。故事又回转,那一口井一天没被推翻,女人的命运还在悲剧式循环,争斗,残害,人性扭曲还在继续。

前几天我从图书馆借了苏童的书来看,因为之前就听说了苏童的大名,但是一直没有看过他的作品,便急切地抽空看完几篇他的代表作。印象最深刻的是《妻妾成群》,颂莲这个女子,不断地在我的梦境里出现,梦中的那口井老旧而阴森,我总是看见颂莲坐在井边,眼神空洞。像是被一种力量牵引着,渐渐,靠近了陈家精致且黯淡的宅院。沉重的大门洞开,朦胧间,又看到那口井,那口诉说着无尽哀怨的宿命的古井!

又是那口井,那口如宿命般挥之不去的沉沉的井!有紫藤花摇曳,清淡地感觉不到花香,蝴蝶飞过去,跌入井边丛生的杂草。井水深蓝,落叶古旧,只有那井边的女子,温润清秀地让人眩晕。纯白色裙摆扬起如飞鸟般安然。“我不跳井,我不跳井…”醒来,颂莲幽幽的声音依然清晰深刻,仿佛从心的最深处传来,轻轻地,震颤着灵魂的弧度。

苏童的《妻妾成群》借旧中国特有的封建家庭模式作小说的框架,一个男人娶了四个女人做太太。小说主人公颂莲在陈家生活过程中充满了曲折与迷惘,使主人公的成长充满了自我的潜在意识:命运、追求、死亡萦绕在她的意识中,由此建构了主人公的成长过程。

《妻妾成群》读起来感觉总有些像张爱玲的风格,只是在语言方面,却不如张爱玲的语言来得深刻细腻。优点在于他从女性的视角切入,把女人细微的感情都表达了出来。他的目的又与张爱玲不同,张是在表现一种生活,叙述一个时代,而这部作品则是在说明一种道理,作者说“痛苦常常酿成悲剧”,或许他想说明的不只是这些。他想读者把作品理解为“痛苦和恐惧”的故事。

也许作者本身并不是想去描述现实,去对社会人生做什么深刻的思考,而仅仅是在向读者讲述一个故事,一个自己编织出来的梦一般的故事,一个让人伤感的故事!小说主要讲述了一个家遭不幸、无奈嫁人为妾的“新知识青年”女子颂莲,在带有浓厚封建宗法制度的陈家大院、在这尔虞我诈的、压抑窒息人性的封建家庭中,如何步步为险,挣扎求存,但最后还是没能逃脱妻妾者悲惨命运的故事。

读罢苏童的《妻妾成群》,人们都不禁悲叹旧社会妇女的命苦,对四太太颂莲给予深切的同情、无限的叹惜。然而,颂莲让我们悲,她悲在哪儿?到底小说里面的真正悲剧在哪里?它的现实意义又在哪里?这不能不成为我们读者思考的问题。

苏童显然不是在重复讲述封建婚姻悲剧的故事,对于苏童的叙事来说,“故事”似乎并不特别重要,主题甚至也无须深究。某种意义上,这篇小说表达了苏童乃至一代青年作家奇怪的历史观。除佐千作为一种古旧文化的历史记忆,他试困从年轻女性身上获得生机,他的企图的失败不过象征性地表示古旧的中国历史已经彻底丧失了延续的可能性。在这个意义上,这篇小说无意中写出一种历史颓败的情境,一种文化失败的历史命运。

但愿“颂莲”的悲剧不再重演!

大家都说苏童是先锋小说家。但是读罢《妻妾成群》并没有感受到先锋的味道,在我看来这非常好理解,一个先锋的小说家未必总是写先锋的小说。《妻妾成群》曾被改成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导演是张艺谋,而女主角则由巩俐饰演。很可惜,此电影由于描述了过多的男女关系,当年母亲严禁我观看,然而至今再也没有机会可看到大红灯笼是如何高挂的。

《妻妾成群》讲的是同侍一夫的四个女人,她们明争暗斗、争风吃醋,而这四个女人当中又以名叫颂莲的四太太为小说的中心人物。可以说整个故事都围绕她展开,从她一开始进入陈家受宠到最后失宠疯掉,也就是说颂莲此人是这篇小说的人物线索。另一条暗线是陈家那口神秘的井,它与各位太太的.命运大有相关,它是情节发展的重要部分。

读这篇小说有一个感觉自始至终伴随着我,那就是《妻妾成群》有那么一点红楼梦的味道,尽管我只是在多年前读过《红楼梦》的开头。两者相似的地方有:它们都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复杂的封建家庭,而且所讲的两个家庭在小说中都不约而同地走向衰落,而《妻妾成群》中陈家的衰败更直接体现为老爷陈佐千性*能力的下降,作为下一代代表的陈家大少更是会害怕女人(不知这是小说捉弄人还是命运捉弄人);在小说中,都出现了一种开始走与祖辈不同道路的后来人,不过也有小小的不同,就是贾宝玉在红楼梦中被认为是于国于家无用的败家子,而陈家大少爷则是陈家经济的顶梁柱——只是以他一人之力已无法扭转陈家的颓势;无论是《红楼梦》还是《妻妾成群》,故事的发展都始终伴随着不少的男女情感纠葛,可以说没有这些纠葛就没有这两部小说。

《妻妾成群》虽然跟《红楼梦》有些相似之处,但所要表达的却是另一个思想主题——旧中国妇女的命运。小说讲述了三类女人的命运:一种是得到了男人的宠爱,而我们知道这是不可能长久的;一种是因背叛男人而被杀害的,这种女人大概是前一种女人命运的延续——女人终有一天失去了这个男人的宠爱,但是有的女人会不甘寂寞,所以她终有一天背叛了原来的男人,终有一天又为背叛付出了代价;最后一种则变成了疯子,这种女人失去了宠爱,又缺乏勇气背叛男人,结果发现前途无望,于是疯掉了。无论是哪一类女人,命运都不掌握在她们自己手中,她们所作的争取最多也只是为男人的宠爱而互相争斗——而这又恰恰是束缚她们的枷锁。对于当时那些女人,被男人宠爱是她们生存的基本保证。这些女人没有好坏之分,她们都不过是为了生存下去而已。不过令人悲哀的是,她们要争取生存权利就需要不一般的手段,就难免损害到另一个女人的生存权利,于是她们的争风吃醋就像战争一样,充满了血腥。另外,传统道德对男女的作用是各不相同的,男人可以妻妾成群,而女人要是偷汉子就逃不掉小说中三太太一样的下场——被扔到井里活活淹死。

在故事的结尾,三太太由于偷汉子而被陈家家奴抛入井中,本来要跳井的颂莲则变得痴痴呆呆、疯疯癫癫,而陈佐千虽然功能已有下降趋势却依然很快又纳了年轻的五太太。结尾告诉我们故事并未结束,还有人在继续扮演颂莲的角色*。女人的争风吃醋还将继续下去。

悠悠没有看过刘晓庆主演的电视剧《女人何苦为难女人》,然而,女人为难女人的故事却是层出不穷、屡试不爽。苏童的中篇小说《妻妾成群》也应该可以用这句话来概括。

故事从一顶小轿将十九岁的颂莲抬成陈府成为五十出头的陈佐千老爷的四姨太太开始,着重描写了四姨太太颂莲与大太太毓如、二姨太太卓云、三姨太太梅珊以及颂莲的丫头雁儿之间,勾心斗角、尔诈我虞的一场生死之斗。

真如陈佐千的大儿子飞浦对颂莲所说:“陈家世代男人都好女色。”好色的陈佐千原本已有三位太太。却又将刚满十九岁的大学生(大学一年级)颂莲娶为四姨太太。对此,陈佐千曾经大言不惭地对颂莲作过如下表白:“有钱人有了钱还要女人,要也要不够。”说这句话的陈佐迁虽然是封建时代的“有钱人”,然而,他的这句话却真正的是“萧规曹随”,被一代又一代的“有钱人”有意无意地、明里暗底地奉为金科玉律。

当然,悠悠并非认同“人心不古、世风日下”之叹!社会之发展总会呈现不同的方面。社会之进步,就像河水之流向大海,一路之上,难免有一些小股之水半途而废,或被烈日摄去遥远之天空,或被大地重回深邃之地壳。丑陋的、黑暗的毕竟居少数,美好的、阳光的毕竟占多数。只是人们总喜欢对丑陋之事津津乐道,对美好之情视而不见。所谓,坏事传千里,好事不出门。此现象亘古不变。

亘古不变的似乎还有“女人为难女人”。

颂莲是由于父亲经营的茶厂倒闭,家庭破产,父亲自杀,就被迫辍学回家,继母就让她做一道选择题:做工和嫁人。她淡然地回答说:当然嫁人。“继母又问,你想嫁一般人家还是有钱人家?颂莲说,当然有钱人家,这还用问?继母说,那不一样,去有钱人家是做小。……名份是委屈了点。颂莲冷笑了一声,名份是什么?名份是我这样人考虑的吗?”

对于颂莲的这种心态,陈佐千有过一句十分精辟的话:“女人都想跟有钱人”。此话可谓一语中的,入木三分。正是由于陈佐千看透了颂莲这样的女人的心态,才使他有恃无恐,为所欲为。在他的眼里,女人就是自己的玩物而已,是“*子”;也正是由于颂莲这样的女人,心灵被金钱所扭曲,才使她们心甘情愿、低声下气地献媚取宠,变得令人为之几分可怜而又十分的可悲!

可悲的还远不至这些。

当颂莲进入陈府之后,就尤如一只公鸡被放入了斗鸡场,身不由己地参与到由一群女人自导自演的、你死我活的残忍争斗之中。

颂莲斗丫头雁儿。雁儿由于陈佐千在她的“乳房上摸了一把”,就靠“那一把壮自己的胆”,暗地里用针刺写着颂莲名字的布人,并将画着颂莲形象的草纸扔到马桶里,诅咒颂莲。所有这些被颂莲发现后,就逼着雁儿从马桶里将草纸捞上来吃不去,最终雁儿因此得病而亡。

小说没有正面剖析雁儿恨颂莲的原因。但是,悠悠觉得,小说在最后实际上已十分明显地提示了雁儿痛恨并诅咒颂莲的“规律性”原因,一种女人的规律性。

小说结局时,三姨太太梅珊因与医生私姘被二姨太太卓云发现,并成功捉奷后,就被陈佐千投入废井而死(那口废井吞噬了陈家多位所谓有奷情的女人)。四姨太太颂莲因发现陈佐千的这件罪恶之事,被逼而疯。第二年,陈佐千又把五姨太太文竹抬进了家。

由此可见,陈佐千对女人真得是“要也要不够”。也许就是基于对陈佐千这种“要也要不够”的判断,雁儿或许正做着一个由于“那一把”,而在某一天的早上被陈佐千上升为姨太太的梦想。然而,颂莲的进来,或许正好搅了她的这个“春梦”,才使得她对颂莲如此憎恨。

从心底里多少还保持着大学生的清纯的颂莲,因为没能满足日趋衰老的陈佐千的那个像“一条狗”一样的肮脏的要求,最终被陈佐千抛弃。

小说的结局是凄惨的。雁儿死了,梅珊也死了,颂莲更是被逼而疯。经过一场你死我活的激烈争斗,惨烈的厮杀声仿佛已渐行渐远。大太太毓如似乎又可以静下心来诵经念佛了,二姨太太卓云似乎又可以骄傲地生活下去了。然而,五姨太太文竹的进来,谁又能知道,这场厮杀会不会像当今的电视剧一样,又连续下去呢!

悠悠认为,五姨太太文竹的出现,让小说着实地产生了一股意味深长、余音绕梁的感觉。

无疑,几个女人之间的争斗是残酷的!其结局是让人心寒而又心痛的!她们为了生存,总认为只有将别人永远踩在脚下,自己才能成为人上之人。孰不知,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你争我斗的结局,只能是让陈佐千之流坐收渔翁之利。且不可叹,可悲!

由此及彼。读罢小说,又让悠悠想到如今之职场,办公室似乎也隐隐地涌动着陈府家的那股暗流,互相倾扎,背后使招、献媚邀宠之丑陋伎俩,是否时有耳闻?小说所涉及的故事在哪个年代,小说并没有清楚交代,然而,可以肯定是在封建时代,与当今社会相去甚远。小说写作的年代倒是很清楚,上世纪九十年代,说远不远,说近也不近。悠悠但愿小说始终不离不弃的陈府那口废井能时时地警示着如今的人们!

很多人说苏童的《妻妾成群》是一部渗透传统因素的先锋派作品。但是读罢《妻妾成群》并没有感受到先锋的味道,小说主人公颂莲在陈家生活过程中充满了曲折与迷惘,使主人公的成长充满了自我的潜在意识:命运、追求、死亡萦绕在她的意识中,由此建构了主人公成长过程中的一条道路。《妻妾成群》曾被改成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导演是张艺谋,而女主角则由巩俐饰演。但是怎么看都看不出那种味道,还是觉得书里的味道更凄惘,意味更深刻,读罢让人不禁为封建社会的女性深感同情,对封建社会深感厌恶和可怕。

小说从颂莲一顶小轿被抬入陈家开始,十九岁的女学生,风尘仆仆,如此之妙龄,却没有迎亲的热闹隆重,静悄悄抬入了陈家,成了半老头子的妾。

就好似林黛玉进贾府一般,颂莲一一拜见府中诸人。府中上下似乎很宁静恬然的样子。她第一眼就喜欢二太太卓云,卓云的热情让人温暖。而三太太梅珊却冷艳冷脸,透着桀傲,敌意森森。陈佐千五十来岁,未现老态。而丫头雁儿却是没来由地与颂莲拧着来。总体来说,颂莲的小日子不错,生活安逸,各房和睦相处,清晨,时不时有梅珊投入地凄婉地唱,时不时听大房公子萧声悠悠,看身影俊秀清朗,偶而赏赏菊,勉强上桌打一圈子麻将。只是却留意到紫藤架下那口枯井,死过多个女人的,阴森可怖。

颂莲,才刚上了半年大学,就退学嫁人作小。父亲突然去世,继母令她出嫁,对这一切,她没有怨天尤人,凄凄艾艾。如今嫁了人,她仿佛找到工作,自然平静。

想不到,生活表面平静优雅,内中却是暗流涌动,凶险异常。她父亲的遗物——箫,不见了,她怒搜雁儿的箱柜,竟发现有个诅咒小人,自己被日夜诅咒!幕后人不是梅珊,却是卓云,这个一向待她如姐妹的贴心人!不由人倒抽一口凉气!她悲愤难忍。院子里的陈叶堆积如山,却要扫到颂莲的后院来烧,熏得上上下下咳嗽不已,趁老爷不在,颂莲在饭桌上,质疑责问,却被大太太骂:在这个家,你算什么东西!由此,我想颂莲会不会后悔当初的选择,到有钱人家作小,这儿锦衣玉食,却是明争暗斗,面上一团火,背里一把刀,明里暗里的就要压你,却不如贫寒夫妻,风雨飘摇,却相持相扶,温暖如春。

在家里,对丈夫,天性使然,颂莲使了点小性子,不就是头晕没及时赴宴么,不就是不愿做没有尊严的事么,不就是一时心情不好不迁就丈夫么,却不曾想后果会那么严重,陈佐千昨天还把她当掌上珍,今天却形如陌路。失去丈夫的宠爱,不可能有子嗣,颂莲预想到了未来的凄怆,心中惶惶,却唤不回曾经的温暖,冷雨敲窗被未温,秋风秋雨愁煞人。

梅珊这个三太太,却与颂莲走得更近了,她倾国倾城,倔强难驯。陈佐千对她又恨又爱,又爱又厌。她与老头就是拧着来,夫妻间斗气,谁也不服谁,横眉一竖,杏眼一瞪,“我就不!”。陈家的寿宴上,宾客满堂,小孩子疯玩打碎了花瓶,却引得两房妻妾怒目相对,鸡飞狗跳,一地鸡毛,不日又有二房的女儿在学校遭人打,却想不到有内幕主使——三房梅珊。梅珊出外散散心,却不想被人捆着回来,原来二房悄悄跟踪捉奸在床!真是人生如陷阱,表面光鲜,暗地危机四伏,步步险,寸寸荆,早晚身死人手!

人心之险恶,猛于虎,毒于蛇。

梅珊被丈夫囚于柴房,彻夜唱着悲歌,戏词哀伤低回,颂莲心下凄然,向陈佐千求情,而他却不当回事般,“她知道该怎么办”,夜深时分,颂莲模糊间听见梅珊的唱词被打断,仿佛嘴被堵,挣扎,脚步声乱,往井方向去,再听到一声沉闷的巨响,水花四溅,然后悄无声息,天哪,那紫藤架下的井,原来就是这样典故与传说!颂莲疯了。

她疯了,巨大的悲怆与无处出逃的绝望……

陈佐千又娶了第五房姨太。结尾告诉我们故事并未结束,还有人在继续扮演颂莲的角色。女人的争风吃醋还将继续下去。

苏童的笔法温润却能写出杀机重重,场景渲染富有古典韵味,清雅幽静,掩饰不住的悲凉。那井仿佛魔幛,诡异阴森,能攫住人的欲望,引诱引诱,笼罩着死亡气息,悲凄寥落,让人无法喘息。作文

苏童的《妻妾成群》从书架上翻到,我一阵惊喜。大学时就听老师同学们提过,却如今才接触到,真有相见恨晚之感。

小说从颂莲一顶小轿被抬入陈家开始,十九岁的女学生,风尘仆仆,如此之妙龄,却没有迎亲的热闹隆重,静悄悄抬入了陈家,成了半老头子的妾。

就好似林黛玉进贾府一般,颂莲一一拜见府中诸人。府中上下似乎很宁静恬然的样子。她第一眼就喜欢二太太卓云,卓云的热情让人温暖。而三太太梅珊却冷艳冷脸,透着桀傲,敌意森森。陈佐千五十来岁,未现老态。而丫头雁儿却是没来由地与颂莲拧着来。总体来说,颂莲的小日子不错,生活安逸,各房和睦相处,清晨,时不时有梅珊投入地凄婉地唱,时不时听大房公子萧声悠悠,看身影俊秀清朗,偶而赏赏菊,勉强上桌打一圈子麻将。只是却留意到紫藤架下那口枯井,死过多个女人的,阴森可怖。

颂莲,才刚上了半年大学,就退学嫁人作小。父亲突然去世,继母令她出嫁,对这一切,她没有怨天尤人,凄凄艾艾。如今嫁了人,她仿佛找到工作,自然平静。

想不到,生活表面平静优雅,内中却是暗流涌动,凶险异常。她父亲的遗物——箫,不见了,她怒搜雁儿的箱柜,竟发现有个诅咒小人,自己被日夜诅咒!幕后人不是梅珊,却是卓云,这个一向待她如姐妹的贴心人!不由人倒抽一口凉气!她悲愤难忍。院子里的陈叶堆积如山,却要扫到颂莲的后院来烧,熏得上上下下咳嗽不已,趁老爷不在,颂莲在饭桌上,质疑责问,却被大太太骂:在这个家,你算什么东西!由此,我想颂莲会不会后悔当初的选择,到有钱人家作小,这儿锦衣玉食,却是明争暗斗,面上一团火,背里一把刀,明里暗里的就要压你,却不如贫寒夫妻,风雨飘摇,却相持相扶,温暖如春。

在家里,对丈夫,天性使然,颂莲使了点小性子,不就是头晕没及时赴宴么,不就是不愿做没有尊严的事么,不就是一时心情不好不迁就丈夫么,却不曾想后果会那么严重,陈佐千昨天还把她当掌上珍,今天却形如陌路。失去丈夫的宠爱,不可能有子嗣,颂莲预想到了未来的凄怆,心中惶惶,却唤不回曾经的温暖,冷雨敲窗被未温,秋风秋雨愁煞人。

梅珊这个三太太,却与颂莲走得更近了,她倾国倾城,倔强难驯。陈佐千对她又恨又爱,又爱又厌。她与老头就是拧着来,夫妻间斗气,谁也不服谁,横眉一竖,杏眼一瞪,“我就不!”。陈家的寿宴上,宾客满堂,小孩子疯玩打碎了花瓶,却引得两房妻妾怒目相对,鸡飞狗跳,一地鸡毛,不日又有二房的女儿在学校遭人打,却想不到有内幕主使——三房梅珊。梅珊出外散散心,却不想被人捆着回来,原来二房悄悄跟踪捉奸在床!真是人生如陷阱,表面光鲜,暗地危机四伏,步步险,寸寸荆,早晚身死人手!

人心之险恶,猛于虎,毒于蛇。

梅珊被丈夫囚于柴房,彻夜唱着悲歌,戏词哀伤低回,颂莲心下凄然,向陈佐千求情,而他却不当回事般,“她知道该怎么办”,夜深时分,颂莲模糊间听见梅珊的唱词被打断,仿佛嘴被堵,挣扎,脚步声乱,往井方向去,再听到一声沉闷的巨响,水花四溅,然后悄无声息,天哪,那紫藤架下的井,原来就是这样典故与传说!颂莲疯了。

她疯了,巨大的悲怆与无处出逃的绝望……

陈佐千又娶了第五房姨太。

妻妾成群,旧社会女人的悲哀。颂莲这样长相清丽干净脱俗,又有学识有文化的清纯女孩就是如此这般被中国的酱缸给淹了,毁了。男人可以见一个爱一个爱一个娶一个,而女人呢,稍有外心就是沉塘就是填井。男人可以任性可以放纵可以自高自大要面子要尊严,而女人耍一点小性子,任点性,就为丈夫所不喜,再不来幸,冷落漠视,心被放逐,打入监牢判了死刑,又没有子嗣没有地位,全然是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在那样的家族里,个个像乌鸡眼,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时时勾心斗角,处处刀光血影。女人,没有尊严可言。对丈夫要曲意逢迎,永保魅力,对其他的女人则巧于争斗,口蜜腹剑,时时提防,适时出击,毫不手软,一路踩着血腥走来,丧尽温情,形容枯槁。

苏童的笔法温润却能写出杀机重重,场景渲染富有古典韵味,清雅幽静,掩饰不住的悲凉。那井仿佛魔幛,诡异阴森,能攫住人的欲望,引诱引诱,笼罩着死亡气息,悲凄寥落,让人无法喘息。

优秀的作品!欣赏。

论文答辩苏童

其实我以前班里举行过很多次的辩论会,对于辩论会我也有了些经验如果你是不善言辞的人,你还是算了,因为你不管有多好的理由,你也不会去组织语句如果你是真心想要表现自己,那么,我告诉你一些理由和注意其实在这种班级中的辩论会上,你是不需要长篇大论,也没有那么长的时间,你需要在很短的时间里,组织好语言,再用最简洁的语言和最直接的理由,去反驳对方或是提出自己的观点。而且,你不能跑题,如果从上网的好处变成别的题目,就不好了。而且,在发言时,你只需要提出自己的观点或是反驳对方的观点(例如我认为······是不对的或是我认为·······)然后举出例子,最后在论证自己的观点,就可以了,其实就是一篇简单的议论文。额,妈妈叫我睡觉了,那么理由你自己去找吧,就是一些事例就可以了。

有时候学历≠学问。 说一个我亲眼见到的事例,我的一个朋友报名上了一个硕士班,本来还挺替他高兴的。可是到了毕业写论文和答辩的时候,我就知道这个硕士学历是咋回事了。先是东拼西凑的攒出一份“论文”,然后到了答辩的时候老师都是提前打好招呼的,结果当然是顺利拿到硕士学位。 最近这个朋友又报了中国 历史 上第一所公立大学的博士,因为没有英语等级证书,竟然在百度上下载了一个英语培训机构的证书PS了一份,至于课题选项什么的都是找人代写的。 我这才理解到为什么中国的学历在国外让人家不承认和看不起。 博士学历都能造假还有什么学历不能。 最不喜欢有些人,在任何时候都以文凭论资历学识,开口就说他小学中学毕业水平。 大学文凭只代表你高中毕业后再读了3∽4年时间的书的证明,但不等于你学到的东西比他人自学三丶四年的东西多,常识知识不比大学毕业生懂得少,大学只代表你记性好,考试的时候能发挥出来,而读不上大学的可能是考试变蒙圈一片空白,或者其他原因考不上大学而已。范进七十才中举,不是他不行而是有时命运行到克印读书运,不管你才高八斗他偏偏考不上。就像有些老师他教的学生百分之百考上大学,但是他的儿子却上不了大学,有什么奇怪呢?能不能坚持长期的学才是关键!现在很多小学毕业生到大学去讲课,你说他的学术高,还是你读大学学的三年水平高? 首先我想说的是——学历高并不等于有文化,我见过不少学历很高但说话幼稚如小学生,思想酸腐、僵化,与 社会 格格不入的,我觉得这种人学历再高也难有大的出息。 反之,有些人虽然没有接受过多少正规教育,但是后天的学习能力强,加上悟性高和肯钻研,反而能给人既有文化又有能力的感觉, 马未都 便是这样的一个人。马未都1955年于北京出生,祖籍山东荣成,由于那个年代的特殊性,他只读到四年级便没再读书了,然后下乡当知青,回城后又当了几年机床铣工,于1980开始文学创作。 1981年,他的《今夜月儿圆》在《中国青年报》上发表,这篇文章让他在文坛上初露头角,得到了很多人的关注。不久后他便以它作为敲门砖,进入《中国青年报》当编辑。那年他26岁,全凭自己的实力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而学历对他来说已经不重要了。 从他写的《今夜月儿圆》来看,情节生动,用词精准而简练,已颇有专业作家的老辣劲,这肯定与他平时的努力积累有关系。据说他非常好学,看过很多书,那个年代有段时间很多人都将家里的藏书烧了,马未都就去捡这些书回来看,比如《简爱》这本书他看过好几遍了还不知道书名是什么,因为书皮被烧掉了。广泛的阅读使得马未都拥有深厚的知识结构和较于常人的认知,这不仅体现在他的作品上,也体现在他挖掘作家的眼光上,比如 王朔、刘震云 和 苏童 ,都是他挖掘的。马未都曾说:“我读过的书甚至比官方系统培养出来的人读的更多,如果我按照官方系统去读书,我今天是博士后,一定不是现在这个样子。”一语道尽了他平时的用功。 通过学校教育获得的知识只是体现文化的一种,后天自我的学习和积累才是最重要的,马未都的知识量多且全面,所以他给人知识渊博、学富五车的感觉。马未都从当编辑开始便喜欢收藏,经常去旧货市场或者卖古董的地方淘货,而那时候又恰恰是中国改革开放不久,百废待兴,没有几个人有闲心玩收藏,这就给了他一个机会。 等到收藏开始热起来时,他淘回来的东西就值大钱了,这既是时代所赋予的机遇,也跟他个人的努力和远见有关。众所周知,收藏古董文物是件极其考验眼力和甄别能力的活儿,要是看走眼了,分分钟都能倾家荡产。尽管和他同期的不少人破产的破产,改行的改行,但马未都却能一直做下来,并且做出了大成绩,这跟他的潜心钻研分不开。马未都说:“ 搞文物收藏不能太贪。收藏进门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把喜欢的门类的书读一遍,只带着钱去收藏,必死无疑。 ” 因此他常常能一眼就分辨出一件文物的真假以及它的出产年代,进而能对文物的价格心中有数,如此,就不容易发生看走眼的事了。 从他近年主持的《都嘟》、《观复都嘟》、《马说陶瓷》和《马未都说收藏》来看,每一集都有很多的知识点,这些知识点无疑都是他从他几十年的收藏经验以及看过的书本里得来的。这几十年里,他一边玩收藏,一边主持收藏节目和出版跟收藏有关的书,已然是一位收藏界的大家,民族文化的传播者,这样的人,何须再用学历来衡量? 他最高明的地方在于他不仅仅是一个收藏家和商人,他还有民族大义,有情怀,比如:他创办了 观复博物馆 ,将自己的收藏无偿捐出,只为了让更多的人看到这些文物。他在其主持的某个节目中说:“文物最后大多都会进入博物馆,一旦进入博物馆,就是整个民族的乐趣。”体现出了他对文物的责任感,并且为文物找到了最佳的归宿。 也是他高于一般商家和收藏家的地方。他精明洞察,但又不唯利是图,用他自己的话说:“人生有三个阶段,年轻时趋利,中年趋名,到了名利都有时,第三个阶段就是 安放灵魂 。”学历不高而文学上有大成就的人都是经过自己坚持不懈的自学而成功的,古今皆是。学历和文化是两回事好不好? 学历高不等于有文化。 翟天临学历高吧?都是北大博士后了,这学历不高吗?他有文化吗?他就是草包一个。 没有学历而文化水平很高的人有许多,比如马未都,他自己说,他的真正学校教育只有小学四年级;比如王朔,中学毕业;比如郑渊洁,小学毕业,服过兵役,当过工人,但这不能妨碍他们成为有文化的人。 学历代表你通过学校教育的方式,获得一种学历上的认可。而这个世界上,获得文化的方式不仅仅是学校。 社会 是最好的学校,只要自己不放弃自己,抓住机会,坚持不懈,就能把自己变成一个文化人。 马未都就是这样的人。他不是看起来很有文化,他是真有文化。马未都的文化知识都不是在学校学的。 马未都曾经在采访中讲到自己年少时的经历。 14岁的时候就跟着父母到东北当知青。在那些日子里,最大的乐趣就是读书。他见着带字的纸就读。 在老乡家里,看见人家拿书糊墙,便抢救下来,一张张地读。读完好多年,才知道当年读过的那本糊墙的书是《简爱》。 几年后回到北京,到了工厂当工人。 工作之余,就钻进图书馆看书学习。后来写了本小说,叫《今夜月儿圆》,在文学圈有了点名声,于是进入出版社做编辑。这算是人生上了第一个台阶吧,人家也没多高学历,可还不是能写小说,做编辑。当时出版社清一水的大学毕业生,马未都觉着低人一等,就主动早去,每天打开水、擦地,主动学习,勤快着呢。 他的身份一直在变化,从知青、工人,作家,编辑、影视编剧,古董商、收藏家、博物馆馆长,如果没有强大的学习能力,怎能从一个小学水平的知青,一直走到博物馆馆长的位置?看过他节目的人不得不承认,他的节目知识含量极高,他的肚子里是有真才实学的。 他自己说:“我读过的书甚至比官方系统培养出来的人读的更多,如果我按照官方系统去读书,我今天是博士后,一定不是现在这个样子。” 他就是喜欢看书学习,那么丰富的知识都是在学校之外的地方获得的。学历低不要紧,不妨碍你成为一个文化人。 学历跟文化不是一回事,千万别混淆了。 马爷确实只读了小学四年级,由于家境较好空军大院里长大的孩子,调皮捣蛋有点小纨绔,辍学什么的都是正常现象。少不经事儿的马未都,早早离开学校,不等于这孩子没救了。恰恰是家庭的熏陶和文化背景下的影响,让马爷立世后有着一颗聪明的大脑,对知识对业务的渴求,使他读了很多考古、 历史 之类的书,久而久之,在谈吐在谈起自己本身业务方面,有了别人所不具备的 历史 知识,听起来貌似很有文化,但是马爷也有马爷自身的硬伤,就是这哥们儿没经过正规学校教育,有的都是野路子来的一些关于文物鉴定方面的知识。在文物收集工作逼着这哥们儿吸收 历史 知识的同时,也给马爷创造了大量的阅读经历,这哥们儿脑袋记忆力很好,也就成了现在这样。 郭德纲也没上过什么学,但是听郭德纲聊天上至天文下至地理,都能聊出刚子同志自己的见解,听了还蛮舒服。如果让郭德纲流浪嘁,估计比沈巍还厉害。郭老师得罪了!!! 学历真不能代表什么,有很高学历的博士硕士,在聊起非他本专业的话题时候常常是迷迷瞪瞪地。学历高的通常要比学历低的为 社会 创造的价值更大一些,但上面提到的两位就不一样,是少数范围里的。 很多名家、甚至大家学历都不是很高,但往往就是这样的人,在某一领域创造的成绩让人高山仰止。姜昆牛掰吧,曲斜主席,让他和郭德纲PK一下试试? 扬鞭策马自奋时,岂止少年无前期?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你就是专家!! 马未都先生!在当代来说,能被大家共同尊称为先生的人越来越少了,马先生算一个!前面很多网友都回答到了一个关键的点:有学历不等于有学问!例子当然很多很多,就近的例子就是北大校长不认识鸿鹄,念成鸿gao了,谁要说北大校长没学问吗?谁也不会说,所以,马老先生为什么看起来(实际上也)很有学问,这个跟个人的后天努力是分不开的!马未都先生,出生在海军大院,从小受过良好的基础教育,后来又有一段时间的从军经历!再到上山下乡,到后来的出版社从事文化产业工作,再到最后成立观复博物馆!一辈子经历过很多事情,小时候读万卷书,长大后行万里路,读书修养这种事情,知和行缺一不可,马老先生能做到知行合一而又孜孜不倦的学习,才有了今天在大家眼里的有文化的一个印象,实际上,他在这个学习的过程,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比很多人一辈子做某一件事情做得深入,做得精益求精!马老师年轻时时候在青年出版社做编辑,读了大量的中国当代文学、国外翻译过来的文学作品,而他自己又对传统文化非常痴迷,这都是日积月累的学习加实践,不仅仅读书哦,还要发表文章、写书!马老先生对中国古代家具,尤其是明清时代的家具研究,几十年来一直都是国内的一把手!后来又经常在一些已经故去的名人收藏大家哪里取经学习,开始研究文物古玩陶瓷字画等等等等,每研究一行都精一行,这个功力可不是每个人都有的,马老师的一双眼睛看穿了上下三千年的中国文物,作为后学,很是佩服!马老先生的有学问是来自于自己一直不断学习钻研,对文物刨根问底的职业习惯所影响,不管谈什么事、什么物件,都能够讲述得清清楚楚,有根有底!而不是我们常见的好多人讲话半罐水或者浅尝辄止,说得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马老师的学问在于,他讲的东西言之有物而去找的到跟脚,给人信服的理由!这也是我们做学问、学文化应该有的态度和目标! 从小学到大学学的内容就那么百八十本书且是基础理论,自学也可以完成! 真正的学习和修为,在生活中,工作中,在不断的求索中。 年轻人,不要沉迷于网络,沉迷于 游戏 ,沉迷于小视频,应该沉下心来,好好学习,好好阅读,学习经典,这才是人类文化几千年的经典积淀! 只有思维在一定高度上,事业才会有更大的发展!比如说我国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他小学没上完就回家种地了,虽然后来补上了,但是按道理说他也错过了学习的最佳时段。 还有近代的一位大师级人物陈寅恪,梁启超向当时的北大校长梅贻琦推荐陈寅恪,梅校长就问陈寅恪是什么学历,有什么著作,梁启超说这些他都没有,只是在国外读过十几年的书,梅校长又问梁启超,那陈寅恪的学问比他如何,梁启超说我也算是著作等身,但是我的那些书还不及陈寅恪的一篇小短文,于是梅校长破例聘请了陈寅恪,后来陈寅恪成为了“教授的教授”,学生听不懂他的课,到后来来听课的全都是教授。 在上个世纪,大师辈出的时代里,这种学历不高的大师比比皆是。 那么,为什么这些人学历不高,看起来都很有文化呢?这不是偶然,学历只是代表一个人的过去,不代表一个人的将来,人的命运和见识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自己是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的。 这些人学历不高,但是有文化,那就是他们背后的努力,或许没有在学校里接受过教育,但是, 社会 ,世界,书本都是学习的地方,像马未都这些人就是通过自己自觉地学习,才让自己变成了一个文化人!或许很多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还得听他们讲,很多学历不高或者根本没有学历的人还在给大学生甚至是研究生,博士生讲课。 所以,自觉地学习很重要,出了学校也不能停止学习,生活中处处可以学习,正所谓“活到老,学到老”! 对此,你怎么看呢?欢迎大家留言,感谢关注,我是铁匠论书画! 学历的提高并不意味着文化水平的提高。 马未都创建了新中国第一家私立博物馆, 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超级畅销书作家,荣登“2008第三届中国作家富豪榜”第5位,谁曾知,这样一个大家、这样一个“文化人”,却并没有很高的学历。马未都,早年间曾下过乡,插过队,回城之后当里几年的机床铣工,1980年开始进行文学创作。我觉得,学历高的人并不就意味着这个人很有文化,并不意味着这个人很有境界。我想大家也都知道,学历越高,他所研究的方向就会越小,涉及的知识面就会越窄,特别是科研领域。 翟天临,前一段时间闹得沸沸扬扬,因为学历作假。博士学位,在很多人看来这是很高的学历了,但是却连“知网”都不知道,那就让人产生怀疑了,他的本科论文和硕士论文这些都是怎么通过的呢?随之,一切都被拔出来,所以学历高就能代表着这个人有学问,有文化吗?再举一个例子,我自己比较喜欢的,郭德纲。郭德纲也没有上过很多学,很小就开始闯 社会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他没有放弃学习,放弃读书,现在的他,俨然已成为中国的相声大家,凭自己和德云社的力量,复兴了中国相声。所以,是否有文化,不取决于你学历的高低,取决于你的持续学习,取决于的所见所闻,取决于你的人生阅历。

好:增长见识 生活更加便捷 可以炒股啊 看电影啊 看新闻啊 可以放松心情啊 上网可以玩游戏啊 老师上课可以借助电脑啊 让同学更好的学习知识啊 开阔眼界啊 减杀工作的复杂程度啊 让人脑在工作中可以更顺利和更有效率啊 可以让人通过电脑更大的发挥自己的才能啊 可以连接不同过度的人在一起聊天啊 认识不同国家的文化 自然景观和风俗啊 况且流行人脑加电脑 学习成绩好 最关键的一句是 如果电脑不好的话 你怎么能在这里向我提你不知道的问题呢? 呵呵 电脑可以广交朋友 从而帮助自己的生活和工作 倾诉你的苦衷啊 帮助走上好的道路 电脑还比人脑快 而且几乎到处 而且那里都带的去 电脑这东西肯定是利大与弊的啊 这样的题目根本就没有辩论价值 因为输赢基本没有悬念了

论毕飞宇推拿中的盲人形象论胡雪岩的处世之道对秘书工作的启示论刘安淮南子中的神话故事论刘向列女传中的孝女故事论王小波黄金时代的人性守望论小微企业秘书的办公室管理论阎真沧浪之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南通陆家锣鼓的调查研究浅析左锡璇思夫苦情诗词清代小说序跋作者中的达官显宦群体研究社会语言学视野的流行语扩散与传播研究--以近10年流行语为例网络盗墓类小说的叙事风格研究徐州景观楹联调查研究宜兴溶洞传说的调查研究张新科小说艺术论“冷漠”和“残暴”的黑暗投影--论余华现实一种中的死亡叙事毕飞宇小说中的城乡“流亡”叙事常州锡剧的调查与研究从服务到参谋--行政秘书与领导和谐关系研究淮安地区民间传说调查与研究龙在天皮影戏剧团现状调查与研究论白先勇孽子的“同志”叙事论葛亮北鸢的叙事艺术论互联网+时代的秘书信息管理论李碧华胭脂扣与生死桥中的宿命书写论刘慈欣三体的人文内涵论陆文夫小说中的苏州小巷文化论余华在细雨中呼喊的绝望主题麦兜电影中的香港镜像秘书人员的儒家文化修养研究明代佚本传奇四豪记考释泗阳妈祖文化调查与研究苏州端午节习俗及其传说的调查和研究性别视角下的少年形象--以苏童少年血为例这些题目还行,都是写过的。

  • 索引序列
  • 苏童米毕业论文
  • 毕业论文苏童
  • 苏童毕业论文黄雀记
  • 苏童妻妾成群毕业论文
  • 论文答辩苏童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