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 浅谈琵琶春江花月夜毕业论文

浅谈琵琶春江花月夜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

浅谈琵琶春江花月夜毕业论文

琵琶曲《春江花月夜》是一支典雅优美的抒情乐曲。它宛如一幅山水画卷,把春天静谧的夜晚,月亮在东山升起,小舟在江面荡漾,花影在西岸轻轻得摇曳的大自然迷人景色,一幕幕地展现在我们眼前。它原先名叫《夕阳箫鼓》。这个曲名最早见于清朝姚燮晚期著作《今乐考证》一书中,被列为"江南派琵琶曲目"的中曲一类。乐谱最早见于鞠士林的传抄琵琶谱及1875年吴畹卿的手抄本。20年代,上海的新式音乐社团将它改编成一首民乐合奏曲,并根绝此乐曲诗情画意的内容,给它取名为《春江花月夜》。 此曲音乐意境优美,乐曲结构严密。它的主题旋律尽管有多种变化,新的因素层出不穷,但每一段的结尾都采用同一乐句出现.听起来十分和谐。在民间音乐中,这种手法叫"换头合尾",能从格格不同角度揭示乐曲的意境,深化音乐表现的内容。 全曲一般分成10段,人们遵循中国古典标题音乐的传统,为每段加了一个小标题。这些标题是: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回曲水、花影层叠、水深云际、渔歌唱晚、回澜拍岸、桡鸣远漱、唉乃归舟和尾声。 《春江花月夜》旋律古朴、典雅、节奏比较平稳、舒展,用含蓄的手法表现了深远的意境,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春江花月夜》的音乐构思非常巧妙,随着音乐主题的不断变化和发展,乐曲所描绘的意境也逐渐地变换,时而幽静,时而热烈,现实了大自然景色的变换无穷。 第9段是全曲的高潮,旋律由慢而快,由弱而强,激动人心。这段音乐描绘小船向归途划去时欢乐的声浪响彻江面,达到了情绪的顶峰。随后音乐在快速中徒然而止,又回复到平静、轻柔的意境之中,然后便转入尾声。 尾声的音乐是那样飘渺、悠长、好象轻舟在远处的江面渐渐消失,春江的夜空幽静而安详,使人沉湎在这迷人的诗画意境中。

《春江花月夜》是一首著名的民族管弦乐合奏曲,它源自琵琶曲《夕阳箫鼓》。上世纪20年代上海“大同乐会”柳尧章等人最早将其改编为民族管弦乐合奏曲,根据乐曲表现的诗情画意起名为《春江花月夜》。解放后,几经加工整理,大大丰富了乐曲的表现力。

《春江花月夜》的音乐风格清晰、恬淡、细腻、流畅、富于诗章,音乐结构为自由变奏曲式。它由十个乐段组成,每段都贯有小标题:①江楼钟鼓:②月上东山;③风回曲水;④花影层叠;⑤水深云际;⑥渔歌唱晚;⑦洄澜拍岸;⑧桡鸣远濑;⑨欵乃归舟;⑩尾声。这十个乐段有着同样的结尾乐句。

这样的形式被称作“合尾”。

乐曲的第一段起到了引子的作用,琵琶、箫、古筝在这里描绘出晚霞映于水面、钟鼓声声的景象。全曲的主要旋律在此段出现。

它优美而富于歌唱性,乐逗的一头一尾音用同度音贯穿连接,使曲调在轻盈中见平稳,清新中见古朴。乐曲的第二段“月上东山”和第三段“风回曲水”都是主旋律上四五度的自由模进,动人的音乐,极易让人联想到穿梭于云中的明月及碧波荡漾的江水,景致之美,令人凝神。以后的几个段落中,有以主题旋律进行发展的,也有的加入了新材料,总之在配器手法上各种民族乐器尽其所能,描绘的景色同小标题十分贴近。在第九段时,乐曲进入了最高潮,“欵乃归舟”中的“欵乃”是摇橹时发出的声音,由古筝琶音衬托着乐队合奏,摇橹声从弱到强,由慢渐快,曲调紧凑而振奋人心。

不久,音乐从热烈的气氛转至平静。归舟终于远去。进入尾声时,琵琶、大胡演奏出了优美、寂远的曲调,春江一片宁静、安详。

我们熟知的《春江花月夜》一定是张若虚所写的诗,从题目就可以看出意境之美,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这一幅人间至美的景色便展现在眼前,而这首诗也成为了千古绝唱。诗中虽有对人生短暂的伤感,但这只是缘于对人生的热爱与追求,诗人并没有因此而颓废和绝望,其基调是“哀而不伤”,体现出的是初唐的时代之音。《春江花月夜》所有的,并非“对于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也并非“二十五弦弹夜月,不胜清怨却飞来”的伤感;而是凄婉而不哀伤,深情而不沉溺的情调。正如英国诗人沃兹华斯所说:“它并不激越,也不豪放,但却有纯化和征服灵魂的浩大力量”。中国哲学、中国艺术的最高境界是,不仅知其局限,知其不可;而且深知其局限之不可超越,知其超越之企图的定然不能实现。此深度的“局限意识”,便升华成为“达观洒脱”之崇高的艺术境界和人生哲理境界。《春江花月夜》初为琵琶曲《夕阳箫鼓》,后来有人感于白居易《琵琶行》中的“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诗句改名为《浔阳琵琶》或《浔阳夜月》,最终又借用《琵琶行》中“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的主题句定名为《春江花月夜》。《春江花月夜》在不断的改编中,借原诗的意境进行演绎,用柔美委婉的旋律,流畅多变的节奏,形象地描绘出良辰美景,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也反映出了诗中所具有的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乳交溶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形象地描绘江南地区春江月夜的秀丽景色,抒发了对祖国大好山河的赞赏和喜爱。全曲所表现的不正是这种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乐观豁达正是中国文人的不断追求,也是中国人所不断演变的需求。         后来经改编的丝竹演奏的《春江花月夜》不仅更富有表现力,而且去除了原琵琶曲中表达江上思妇哀怨离愁的主题。民乐合奏的《春江花月夜》既发扬了古典音韵优雅的格调,又使音乐充满内在的激情,颇具情韵,富有生气,主题表达也更为细腻。1925年上海大同乐会将它改编为丝竹乐曲,又经解放后的多次整理,更臻完善,尤其中央民族乐团彭修文改编的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之诗情画意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经常在国际乐坛上发出夺目的光彩。《春江花月夜》经过不断的改编融合,有许许多多的版本,但不变的是,我们能通过听知道其中的意境,回味无穷,这些改编保持了中国传统意境,却又拥有西方交响音乐的立体感,在不断的与时俱进。这是中国文化的底蕴的体现,这是中国民族传统音乐所绽放的光彩。《春江花月夜》便是中国古典音乐的经典,是古典文化的积极进步。       《春江花月夜》属于吴越音乐。吴越,在地理位置上一般指的是以长江三角洲为中心的地区,主要包括了江苏南部浙江、上海等地。吴越地区东面临海西面延伸至安徽东南部,南面延伸至福建东部东北部北面延伸至江苏北部并与山东相接。习惯上人们称这个地区为“江南地区”。从音乐审美特征看,吴越音乐具有委婉优雅、偏重于阴柔之美的特点,柔婉的旋律、中速稍慢的节奏、比兴隐喻的歌词来表达含蓄内在的感情。《春江花月夜》用二胡、琵琶、古筝、洞箫、钟、鼓等乐器,通过委婉质朴的旋律、平稳舒展的节奏、巧妙细腻的配器,以及丝丝入扣的演奏,形象地描绘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尽情赞颂了江南水乡的风姿仪态。        全曲分为十段,宛如一幅工笔精细、色彩柔和、清丽淡雅的山水长卷,把春天静谧的夜晚,月亮从东山升起,小舟在江面荡漾,花影在两岸轻轻摇曳的大自然迷人景色,一幕幕地展现在眼前。乐曲运用了多种结构方式,因此各段间既有多次对比又有多次统一。尽管每段旋律新的因素层出不穷、变化多端,从不同角度展示音乐的意境,但结尾处又多殊途同归于同一乐句,听起来自然和谐,有“一生万物而万物归一”之象,十段乐曲都配有富于诗意的小标题来引发人们产生联想。 (一)江楼钟鼓 乐曲的第一段“江楼钟鼓”以琵琶由慢渐快来模拟鼓声开场。随后,箫和琵琶的合奏,如江上轻波,优美而流畅的旋律展现出一幅暮色江南,夕阳晚照的安详景色。最后,乐队齐奏,优美如歌,委婉平静,古筝的微微奏鸣,完美地表现出了江南暮色的平静。 (二)月上东山 第二段,民乐齐奏主题旋律上移,通过上升的旋律,描绘出了夕阳西下,一轮明月从东山升起的情景,展现了一幅江上月影浮动的秀丽画面。 (三)风回曲水 第三段,曲调在层层下降后又回升,出现了旋律线的起落,增加了音乐的动感,显示了大自然的变化无穷。 (四)花影层叠 第四段,音乐在徐缓的曲调之后出现了四个快疾繁节的乐句,与前面表现恬静的意境呈鲜明对比,呈现出水中花影纷乱层叠之貌,显示出了花影自怜之姿,形成了春江上的“花影重叠”的美景。 (五)水云深际 曲子用琵琶、二胡和中胡在低音区齐奏,醇厚深沉,再以不同的演奏技法表现出了水和云的和谐美景,这段音乐的不同音区构成对比,异常鲜明地刻画出天水共长、一望无际的江面意境,使全曲情绪由优美而转向壮阔。 (六)渔舟唱晚 第六段展现的是一段渔歌的旋律。箫和琵琶的歌唱性旋律,伴以间断的木鱼声,显得纯朴而真实,如闻其声,如见其人,顿时一种江南渔舟晚归的景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七)回澜拍岸 此时音乐快速而热烈,进入了全曲的高潮。琵琶用“扫轮”技法奏出强烈的乐声之后,民乐齐奏,描绘了群舟竞归、浪花飞溅的情景。民乐中各种音色齐响,表现出江面上波澜起伏的景象,拍打江岸的声音宛若在耳旁。 (八)棹鸣远濑 曲子音乐呈反复式递升,古筝的声音,如江水的流动,又如归舟桨棹划水的声音,表现了波浪层涌和橹声由远渐近的意境。 (九)唉乃归舟 全曲再一次达到高潮。在古筝和琵琶音衬托下的乐队合奏,旋律由慢渐快,由弱渐强,表现出归舟破水、浪花飞溅、橹声阵阵的意境。 (十)尾声   在低音区以舒缓的速度,自由的节奏,奏出悠扬、徐缓、抒情的音调,仿佛画面又回到了乐曲开始时归舟远去,万籁俱寂,江水一片宁静的优美景色。乐队以零星的筝音,来勾画江水卷起的余波旋,似乎万物归于月夜下的平静。 全曲的演奏一气呵成,用琵琶形象地模拟江楼钟鼓、急浪拍岸之声,用二胡表现绵绵的思绪与曲终人不见的淡远之情,用古筝着重模拟流波之声,用洞箫表现渔歌的悠扬,钟声传出静谧的气氛,鼓音又增加了暮色江上的气势。诸种乐器表现着同一主题,使乐曲更加美妙动听,彰显了大自然景色的变幻无穷。 春夜是如此美丽,江边月色浓浓,春江花月夜,美妙而自然。中国古典音乐的美在于此,中国民族音乐的传承在于此。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是每一个人的天性,对大自然的尊重是源远流长的传统,把音乐结合意境,是中国民乐的传承。《春江花月夜》是经典之中的经典,我们需要学习的远不止于此,传承经典,敬畏自然。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邓光华主编书籍)  百度百科  百度百科  百度百科  百度百科  百度百科  百度百科  百度百科  百度百科  百度百科  百度百科

自己听完讲讲就可以了。。。

春江花月夜的主题论文

春江花月夜赏析 一生只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就是因为《春江花月夜》而“孤篇横绝,竟为大家”。这首诗中蕴含的人生哲理犹如一股股迎面扑来的浓郁的情感,千百年来,使无数的文人骚客为至倾倒。无怪乎,该诗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中的顶峰”。 该诗中不仅描绘出了一幅精美的春江月夜图,而且也表现出了丰富细腻的情感。但是,尤为重要的是,在这情感中也渗入了理性的思考,即情中有思。面对如此美丽的图画,面对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出的最动人的良辰美景,而许真的是“乐极生悲”吧,清明澄澈的天地宇宙引发了诗人的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江月是如此的美丽,美妙的景色不禁使人想到了宇宙的深邃和永恒,从而联想到自己的人生是如此的渺小和短暂。是谁站在江畔,第一个惊诧月色的明媚?光照春江的明月,又是从哪一年开始照耀到人间呢?恐怕已无人能说的清楚。毕竟,人的一生太短暂,太短暂了!人要和时间赛跑,终究是要失败的,人生真的是很容易就逝去了。人类一代代永无穷期地更替,不正是人生短暂的表现吗?而明月却年年相似,这江月为什么会年年依旧呢?可能象世上的离人一样,也在等待着自己的亲人到来吧!“不知江月照何人”这里用了一个拟人的手法,把月亮写的很有感情,为了见到她期待的人,可以年年长明不衰。诗人由仰望月轮,又低头看到大江东流。这滚滚东流的一江春水,多么象消逝着的光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人生,人的青春不就是被这滔滔流水送走的吗?诗人由时空的无限,遐想到了生命的有限,感到神秘而又亲切,表现出一种更深沉,更寥廓的宇宙意识。月相似而人不同的意象,深藏诗人对生命短促的悼惜之情,这种青春感伤的情思贯穿全诗,创造出韵味无穷的意境。 但是全诗的关键还在后文对思妇的描写,思妇因盼望与爱人相见而不得而苦闷。但她仍相信,虽然两人相隔异地,不能声息相闻,但此时一定会共对明月寄托相思。南朝《子夜四时歌*秋歌》中有过这样的名句: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是说托月光把自己的相思之情寄给远方的亲人。而在这首诗里,把托月寄情变成“愿逐月华流照君”,感情更为强烈,要求也更为迫切。这里的“逐”字把思妇那种深沉,执着,殷切的思念之情表现的更形象,更具体,更传神,给读者以鲜明的动感。由此可见,诗中虽有对人生短暂的伤感,但这只是缘于对人生的热爱与追求,诗人并没有因此而颓废和绝望,其基调是“哀而不伤”的,体现出初唐的时代之音。 当然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这首诗也有一定的缺憾,没有完全脱尽六朝形式主形式主义的影响。但该诗中从众多色彩鲜明的形象中所抒发出的棉邈深挚的情感,同样使人产生心灵的惊悸,特别是对人生感悟的理解和赏析,更能引发读者的一番深思和感悟。这也正是诗人技高一筹的表现,使景情理完美结合,创造出一番新的意境,给人以新的理解和感受。

诗人细腻地描写了月夜、春江、花林的美妙景色,是一首对自然美的赞歌。同时又面对这种自然美抒发了委婉缠绵的离别相思之情。但它既不是对统治阶级的阿谀奉承,又不是写宫廷生活的闲情逸乐,而是把笔触伸向了民间。它那富有哲理意味的感慨,对于人们思考人生也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光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矣,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复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燕长飞光不渡,鱼龙潜跃水成纹。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论文摘要 :真正的品完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之后,我仿佛从一个精神贫民变成了精神富翁。我的心也随着主人公的心跌宕起伏,从相思起,相思深,再到相思绝,主人公的心情从孤独,到与月诉苦,再到月落重回孤独,我的心也仿佛受到了诗人精神的洗礼,原来相思是此物,原来这才是爱情,这才是家,一颗心就这样长大。虽然诗中主人公心爱的人儿依旧遥不可及,但那份坚守的忠贞,那颗撕碎的心,谁又能不为所动? 关键词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唐诗、明月、相思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自明代以后颇受评论家的重视和推崇。清代王闿运评价此诗“孤篇横绝,竟为大家。李贺商隐,挹其鲜润;宋词元诗,尽其支流。”闻一多《宫体诗的自赎》称:“那是更迥异的宇宙意识!一个更深沉,更寥廓,更宁静的境界!……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中的顶峰!”当然,是否有溢美之嫌,另当别论,但至少说明《春江花月夜》不同凡响。 高二的时候就学过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了,那时在语文老师的带领下,我开始走进《春江花月夜》。授课完毕后我也写了一首赏析的白话诗,所以对该诗一直有很深的印象。幸运的是在大学里能重读这首诗,从更高的层次上了解此诗,品玩此诗,不得不说是命运的造化。因为无论是谁真正读过此诗后都不得不对作者肃然起敬,对作品赞不绝口,都能从诗中得到某些珍贵的东西。为什么呢?一首诗的水平高低,意境深浅,怎样来判断才不失公平公正?明代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凡近体诗,诵要好,听要好,观要好,讲要好。诵之如行云流水,听之金声玉振,观之明霞散绮,讲之独茧抽丝。”唐诗讲究声,色,意。声,指平仄谐和,追求一种音律美,所以唐诗多有称为律诗。色,属于文字的美,是诉之于视觉的。意,当然是指深刻的思想,感人的情怀了,也是“诗言志”的部分。[1]从这点看来,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就是这三者结合的典范,让读者从耳,到目,到心都得到了美的享受。 全诗共36句,四句一韵,共9节。结构整齐,旋律起伏,犹如一曲曲婉转动听的小夜曲萦绕在耳边,似梦似幻!四句一韵,前两句描景,后两句抒情,回环往复,声情与文情共舞,宛如天地之间独有此春、此江、此花、此月、此夜,其他一切只不过是陪衬罢了。 下面我且从诗词出发,品味其中奥妙。 一、月起,万物皆起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开宗明义,前两节即点明意境“春”、“江”、“花”、“月”,暗含了“夜”这一意境。此时,月初升。看“海上明月共潮生”这句,水月相融,明月在潮水身上“爬”了出来,夜来了,关于夜的一切于是也就拉开了帷幕。月下夜中,江流环绕着花甸,月在树下亦破碎成“霰”,连空中飞舞的“流霜”、“汀上白沙”这些雪白的东西,他都说是“看不见”的,可见那月是多么的皎洁!故事就是发生在这样的一个皓月当空的夜晚,岂能不让人遐想连连? 二、月升,情初现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句道出了天地的宽广博大,江天相融,仿佛天地之间只有明月空挂。“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句开始道出主人公的孤独之情,人与月不是首次见面了,是彼此非常熟悉的了,月孤独,则人亦孤独。“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则是承上启下,感慨时光飞逝,人作为个体生命的有限和整个人类的相对无限相比于江月的无限,从而反思生命的可贵与光阴的宝贵,劝诫人们要学会珍惜,富含哲理。 三、明月当空照,感怀心中愁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忆起往昔送别的情景,诗人用“不胜愁”三字把心中的无限愁苦诉之笔端,任何人看到都会为之动情,离别之苦,普天之下谁又能避免呢?看今朝,“谁家今夜扁舟子”,有谁家外出的人回来了呢?一个都没有。只有妆镜台前的妇人在楼上独自相思,与明月诉苦罢了。“可怜楼上月徘徊”句“月徘徊”实际上是怜惜自己独自徘徊罢了,自己感到孤独也就觉得整个世界是和自己是一体的,一样是孤独的。如今那相思的愁苦却是“卷不去”、“拂还来”,足见饱受相思之苦。那颗苦苦等待的心伴着那夜夜萦绕脑海的思念的折磨,这是如何一番情景啊。 四、月偏西,心同君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今夜月清风高,一弯明月高挂。远方的你应该也在月下思念吧,只是听不见彼此的声音罢了,我坚信我们的心依旧是连在一起的,明月陪我度过了无数个相思的夜晚,但愿它也能帮你排解孤独之闷。 五、月西斜,可怜君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昨夜我又梦见闲潭上的花落了,是啊,暮春时节已经过去了,可爱的人儿,你怎么还没有回家?江边的水眼看就把春天送走,天上的明月也向西边降落了,你怎么还不回来!读到这里,诗中的主人想必早已成了泪人。而身为读者的我也实在忍不住为主人公哀婉、叹息,甚至是落泪。 六、月沉,重思君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月终于向西边落下了,不知道是否还有人趁着月明回家,而回家的路途却又是如此的遥远。“落月摇情满江树”写出了月不忍落去的留恋,还在树上挣扎,洒下最后的一缕情思。而实际上,是主人公舍不得陪伴她的月离去,在苦苦挽留明月。是啊,亲爱的人早已离家多年,除了明月还有谁能替主人公分担那浓浓的相思之苦呢!如今明月马上也要离去?叫人如何不惋惜呢。 全诗到这里落下了帷幕,而它带给我们的思考却久久盘绕在我们心中。全诗不但布局精巧,节奏起伏多变,颇具韵律,这也是为什么会有诗歌改编而成的琵琶曲《春江花月夜》成为中国古典音乐的典范响遍世界;而且其语言优美,富含哲理,尤其那句“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更是道出了人作为个体生命的有限和宇宙空间的无限的对比,至今仍被广为传诵。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就其宇宙精神而言,足以站在时代的峰巅,回眸天人关系的文化原点,引领灵魂的经典走向不朽。这正是它“以孤篇压全唐”“竟为大家”的魅力之所在。“只有既具有杰出的成就又具有深远的影响的人,才配成为大家。只靠一篇诗而被尊称为大家,这是文学史上绝无仅有的。”程千帆先生的话很有见地。[2] 真正的品完此诗后,我仿佛从一个精神贫民变成了精神富翁。我的心也随着主人公的心跌宕起伏,从相思起,相思深,再到相思绝,主人公的心情从孤独,到与月诉苦,再到月落重回孤独,我的心也仿佛接受了诗人精神的洗礼,原来相思是此物,原来这才是爱情,这才是家,一颗心就这样长大。虽然诗中主人公心中心爱的人儿依旧遥不可及,但那份坚守的忠贞,那颗撕碎的心,谁又能不为所动? 参考文献: [1]《春江花月夜》的美之韵 宜宾学院刘艳《电影评价》2009年第8期 [2]孤篇横绝,竟为大家--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文学史价值  重庆三峡学院康怀远《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第22卷 后话: 这是我上大学的时候写的一篇论文,时隔多年,读起来还是很亲切。2005年到2007年由于受到一中两位女老师的启蒙,当时非常喜欢写散文诗,也很喜欢读古诗文和唐宋诗词,也算是年少时的某种疯狂吧。

春江花月夜论文研究报告

《春江花月夜》是诗人仅存的两首名诗之一,全诗共三十六句,每四句一换韵,运用富有生活气息的清丽之笔,《春江花月夜》被誉为孤篇压全唐

春、江、花、月、夜是诗中最常见的景物和意象,当这五个字结合在一起时,张若虚用神奇的笔,奏出了一曲绝唱。1.有景有情有哲理这是个神话般美妙的世界。入夜了,江潮连海,月共潮生。月光闪耀千万里之遥,哪一处春江不笼罩在月色中呢?望着月亮,诗人对人生和宇宙发出扣问:江边上什么人最初看见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人生一代又一代的无穷无尽,只有月亮是永恒不变的。望着月亮,思考人生,思考永恒。个体的生命转瞬即逝,可一代代的传递,却让人类永恒存在。月亮永远是那个月亮,而人已不知更迭了多少代。望月最易引起思念。思妇思念离人,游子想家了。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将月光之情,游子之情,诗人之情交织成一片,洒落在江树上,也洒落在读者心上,情韵袅袅,摇曳生姿,令人心醉神迷。2.绘画美,音乐美,动人心弦谁都不能否认,《春江花月夜》是极美的。江潮起落,月色如银,江天一线,白云映着婆娑的花枝,绰约的人影,孤独的明月楼。望月的人,想家的心,对人和宇宙的扣问,在《春江花月夜》中,无一不美。

论文摘要 :真正的品完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之后,我仿佛从一个精神贫民变成了精神富翁。我的心也随着主人公的心跌宕起伏,从相思起,相思深,再到相思绝,主人公的心情从孤独,到与月诉苦,再到月落重回孤独,我的心也仿佛受到了诗人精神的洗礼,原来相思是此物,原来这才是爱情,这才是家,一颗心就这样长大。虽然诗中主人公心爱的人儿依旧遥不可及,但那份坚守的忠贞,那颗撕碎的心,谁又能不为所动? 关键词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唐诗、明月、相思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自明代以后颇受评论家的重视和推崇。清代王闿运评价此诗“孤篇横绝,竟为大家。李贺商隐,挹其鲜润;宋词元诗,尽其支流。”闻一多《宫体诗的自赎》称:“那是更迥异的宇宙意识!一个更深沉,更寥廓,更宁静的境界!……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中的顶峰!”当然,是否有溢美之嫌,另当别论,但至少说明《春江花月夜》不同凡响。 高二的时候就学过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了,那时在语文老师的带领下,我开始走进《春江花月夜》。授课完毕后我也写了一首赏析的白话诗,所以对该诗一直有很深的印象。幸运的是在大学里能重读这首诗,从更高的层次上了解此诗,品玩此诗,不得不说是命运的造化。因为无论是谁真正读过此诗后都不得不对作者肃然起敬,对作品赞不绝口,都能从诗中得到某些珍贵的东西。为什么呢?一首诗的水平高低,意境深浅,怎样来判断才不失公平公正?明代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凡近体诗,诵要好,听要好,观要好,讲要好。诵之如行云流水,听之金声玉振,观之明霞散绮,讲之独茧抽丝。”唐诗讲究声,色,意。声,指平仄谐和,追求一种音律美,所以唐诗多有称为律诗。色,属于文字的美,是诉之于视觉的。意,当然是指深刻的思想,感人的情怀了,也是“诗言志”的部分。[1]从这点看来,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就是这三者结合的典范,让读者从耳,到目,到心都得到了美的享受。 全诗共36句,四句一韵,共9节。结构整齐,旋律起伏,犹如一曲曲婉转动听的小夜曲萦绕在耳边,似梦似幻!四句一韵,前两句描景,后两句抒情,回环往复,声情与文情共舞,宛如天地之间独有此春、此江、此花、此月、此夜,其他一切只不过是陪衬罢了。 下面我且从诗词出发,品味其中奥妙。 一、月起,万物皆起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开宗明义,前两节即点明意境“春”、“江”、“花”、“月”,暗含了“夜”这一意境。此时,月初升。看“海上明月共潮生”这句,水月相融,明月在潮水身上“爬”了出来,夜来了,关于夜的一切于是也就拉开了帷幕。月下夜中,江流环绕着花甸,月在树下亦破碎成“霰”,连空中飞舞的“流霜”、“汀上白沙”这些雪白的东西,他都说是“看不见”的,可见那月是多么的皎洁!故事就是发生在这样的一个皓月当空的夜晚,岂能不让人遐想连连? 二、月升,情初现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句道出了天地的宽广博大,江天相融,仿佛天地之间只有明月空挂。“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句开始道出主人公的孤独之情,人与月不是首次见面了,是彼此非常熟悉的了,月孤独,则人亦孤独。“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则是承上启下,感慨时光飞逝,人作为个体生命的有限和整个人类的相对无限相比于江月的无限,从而反思生命的可贵与光阴的宝贵,劝诫人们要学会珍惜,富含哲理。 三、明月当空照,感怀心中愁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忆起往昔送别的情景,诗人用“不胜愁”三字把心中的无限愁苦诉之笔端,任何人看到都会为之动情,离别之苦,普天之下谁又能避免呢?看今朝,“谁家今夜扁舟子”,有谁家外出的人回来了呢?一个都没有。只有妆镜台前的妇人在楼上独自相思,与明月诉苦罢了。“可怜楼上月徘徊”句“月徘徊”实际上是怜惜自己独自徘徊罢了,自己感到孤独也就觉得整个世界是和自己是一体的,一样是孤独的。如今那相思的愁苦却是“卷不去”、“拂还来”,足见饱受相思之苦。那颗苦苦等待的心伴着那夜夜萦绕脑海的思念的折磨,这是如何一番情景啊。 四、月偏西,心同君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今夜月清风高,一弯明月高挂。远方的你应该也在月下思念吧,只是听不见彼此的声音罢了,我坚信我们的心依旧是连在一起的,明月陪我度过了无数个相思的夜晚,但愿它也能帮你排解孤独之闷。 五、月西斜,可怜君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昨夜我又梦见闲潭上的花落了,是啊,暮春时节已经过去了,可爱的人儿,你怎么还没有回家?江边的水眼看就把春天送走,天上的明月也向西边降落了,你怎么还不回来!读到这里,诗中的主人想必早已成了泪人。而身为读者的我也实在忍不住为主人公哀婉、叹息,甚至是落泪。 六、月沉,重思君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月终于向西边落下了,不知道是否还有人趁着月明回家,而回家的路途却又是如此的遥远。“落月摇情满江树”写出了月不忍落去的留恋,还在树上挣扎,洒下最后的一缕情思。而实际上,是主人公舍不得陪伴她的月离去,在苦苦挽留明月。是啊,亲爱的人早已离家多年,除了明月还有谁能替主人公分担那浓浓的相思之苦呢!如今明月马上也要离去?叫人如何不惋惜呢。 全诗到这里落下了帷幕,而它带给我们的思考却久久盘绕在我们心中。全诗不但布局精巧,节奏起伏多变,颇具韵律,这也是为什么会有诗歌改编而成的琵琶曲《春江花月夜》成为中国古典音乐的典范响遍世界;而且其语言优美,富含哲理,尤其那句“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更是道出了人作为个体生命的有限和宇宙空间的无限的对比,至今仍被广为传诵。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就其宇宙精神而言,足以站在时代的峰巅,回眸天人关系的文化原点,引领灵魂的经典走向不朽。这正是它“以孤篇压全唐”“竟为大家”的魅力之所在。“只有既具有杰出的成就又具有深远的影响的人,才配成为大家。只靠一篇诗而被尊称为大家,这是文学史上绝无仅有的。”程千帆先生的话很有见地。[2] 真正的品完此诗后,我仿佛从一个精神贫民变成了精神富翁。我的心也随着主人公的心跌宕起伏,从相思起,相思深,再到相思绝,主人公的心情从孤独,到与月诉苦,再到月落重回孤独,我的心也仿佛接受了诗人精神的洗礼,原来相思是此物,原来这才是爱情,这才是家,一颗心就这样长大。虽然诗中主人公心中心爱的人儿依旧遥不可及,但那份坚守的忠贞,那颗撕碎的心,谁又能不为所动? 参考文献: [1]《春江花月夜》的美之韵 宜宾学院刘艳《电影评价》2009年第8期 [2]孤篇横绝,竟为大家--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文学史价值  重庆三峡学院康怀远《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第22卷 后话: 这是我上大学的时候写的一篇论文,时隔多年,读起来还是很亲切。2005年到2007年由于受到一中两位女老师的启蒙,当时非常喜欢写散文诗,也很喜欢读古诗文和唐宋诗词,也算是年少时的某种疯狂吧。

春江花月夜赏析 一生只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就是因为《春江花月夜》而“孤篇横绝,竟为大家”。这首诗中蕴含的人生哲理犹如一股股迎面扑来的浓郁的情感,千百年来,使无数的文人骚客为至倾倒。无怪乎,该诗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中的顶峰”。 该诗中不仅描绘出了一幅精美的春江月夜图,而且也表现出了丰富细腻的情感。但是,尤为重要的是,在这情感中也渗入了理性的思考,即情中有思。面对如此美丽的图画,面对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出的最动人的良辰美景,而许真的是“乐极生悲”吧,清明澄澈的天地宇宙引发了诗人的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江月是如此的美丽,美妙的景色不禁使人想到了宇宙的深邃和永恒,从而联想到自己的人生是如此的渺小和短暂。是谁站在江畔,第一个惊诧月色的明媚?光照春江的明月,又是从哪一年开始照耀到人间呢?恐怕已无人能说的清楚。毕竟,人的一生太短暂,太短暂了!人要和时间赛跑,终究是要失败的,人生真的是很容易就逝去了。人类一代代永无穷期地更替,不正是人生短暂的表现吗?而明月却年年相似,这江月为什么会年年依旧呢?可能象世上的离人一样,也在等待着自己的亲人到来吧!“不知江月照何人”这里用了一个拟人的手法,把月亮写的很有感情,为了见到她期待的人,可以年年长明不衰。诗人由仰望月轮,又低头看到大江东流。这滚滚东流的一江春水,多么象消逝着的光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人生,人的青春不就是被这滔滔流水送走的吗?诗人由时空的无限,遐想到了生命的有限,感到神秘而又亲切,表现出一种更深沉,更寥廓的宇宙意识。月相似而人不同的意象,深藏诗人对生命短促的悼惜之情,这种青春感伤的情思贯穿全诗,创造出韵味无穷的意境。 但是全诗的关键还在后文对思妇的描写,思妇因盼望与爱人相见而不得而苦闷。但她仍相信,虽然两人相隔异地,不能声息相闻,但此时一定会共对明月寄托相思。南朝《子夜四时歌*秋歌》中有过这样的名句: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是说托月光把自己的相思之情寄给远方的亲人。而在这首诗里,把托月寄情变成“愿逐月华流照君”,感情更为强烈,要求也更为迫切。这里的“逐”字把思妇那种深沉,执着,殷切的思念之情表现的更形象,更具体,更传神,给读者以鲜明的动感。由此可见,诗中虽有对人生短暂的伤感,但这只是缘于对人生的热爱与追求,诗人并没有因此而颓废和绝望,其基调是“哀而不伤”的,体现出初唐的时代之音。 当然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这首诗也有一定的缺憾,没有完全脱尽六朝形式主形式主义的影响。但该诗中从众多色彩鲜明的形象中所抒发出的棉邈深挚的情感,同样使人产生心灵的惊悸,特别是对人生感悟的理解和赏析,更能引发读者的一番深思和感悟。这也正是诗人技高一筹的表现,使景情理完美结合,创造出一番新的意境,给人以新的理解和感受。

关于春江花月夜论文的题目

春江花月夜赏析 一生只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就是因为《春江花月夜》而“孤篇横绝,竟为大家”。这首诗中蕴含的人生哲理犹如一股股迎面扑来的浓郁的情感,千百年来,使无数的文人骚客为至倾倒。无怪乎,该诗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中的顶峰”。 该诗中不仅描绘出了一幅精美的春江月夜图,而且也表现出了丰富细腻的情感。但是,尤为重要的是,在这情感中也渗入了理性的思考,即情中有思。面对如此美丽的图画,面对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出的最动人的良辰美景,而许真的是“乐极生悲”吧,清明澄澈的天地宇宙引发了诗人的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江月是如此的美丽,美妙的景色不禁使人想到了宇宙的深邃和永恒,从而联想到自己的人生是如此的渺小和短暂。是谁站在江畔,第一个惊诧月色的明媚?光照春江的明月,又是从哪一年开始照耀到人间呢?恐怕已无人能说的清楚。毕竟,人的一生太短暂,太短暂了!人要和时间赛跑,终究是要失败的,人生真的是很容易就逝去了。人类一代代永无穷期地更替,不正是人生短暂的表现吗?而明月却年年相似,这江月为什么会年年依旧呢?可能象世上的离人一样,也在等待着自己的亲人到来吧!“不知江月照何人”这里用了一个拟人的手法,把月亮写的很有感情,为了见到她期待的人,可以年年长明不衰。诗人由仰望月轮,又低头看到大江东流。这滚滚东流的一江春水,多么象消逝着的光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人生,人的青春不就是被这滔滔流水送走的吗?诗人由时空的无限,遐想到了生命的有限,感到神秘而又亲切,表现出一种更深沉,更寥廓的宇宙意识。月相似而人不同的意象,深藏诗人对生命短促的悼惜之情,这种青春感伤的情思贯穿全诗,创造出韵味无穷的意境。 但是全诗的关键还在后文对思妇的描写,思妇因盼望与爱人相见而不得而苦闷。但她仍相信,虽然两人相隔异地,不能声息相闻,但此时一定会共对明月寄托相思。南朝《子夜四时歌*秋歌》中有过这样的名句: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是说托月光把自己的相思之情寄给远方的亲人。而在这首诗里,把托月寄情变成“愿逐月华流照君”,感情更为强烈,要求也更为迫切。这里的“逐”字把思妇那种深沉,执着,殷切的思念之情表现的更形象,更具体,更传神,给读者以鲜明的动感。由此可见,诗中虽有对人生短暂的伤感,但这只是缘于对人生的热爱与追求,诗人并没有因此而颓废和绝望,其基调是“哀而不伤”的,体现出初唐的时代之音。 当然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这首诗也有一定的缺憾,没有完全脱尽六朝形式主形式主义的影响。但该诗中从众多色彩鲜明的形象中所抒发出的棉邈深挚的情感,同样使人产生心灵的惊悸,特别是对人生感悟的理解和赏析,更能引发读者的一番深思和感悟。这也正是诗人技高一筹的表现,使景情理完美结合,创造出一番新的意境,给人以新的理解和感受。

学术堂整理了一些关于古筝专业的毕业论文题目,供大家进行参考:1、古筝作品《夜深沉》演奏赏析2、古筝协奏曲的演奏及其教学实践3、古筝演奏中音乐表现的三要素4、古筝启蒙教学中技法训练探讨5、浅谈新时期高师古筝教学与发展6、浅析当今中阮的表现形式及在乐队中的发展前景7、浅谈古筝技巧"摇指"的运用与发展8、探析古筝演奏艺术中的气与韵9、新时期古筝艺术普及和传承的思考10、一点二角三发力--浅析何宝泉古筝演奏教学艺术理念11、古筝琵琶二重奏《春江花月夜》演奏技巧探究12、中国传统音乐中的联曲体结构分析13、对古琴融入现代音乐教育中的思考14、从现代筝曲追溯古筝演奏技法的流变15、分析我国传统茶艺中筝艺表演的民乐艺术特色16、浅析古筝演奏技法的发展与演变17、浅析古筝演奏的力度掌握训练

《春江花月夜》这首诗的作者是初唐张若虚,开元初,他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他留给后人的作品不多,《全唐诗》中仅存二首,而这首《春江花月夜》又是是最著名的一首,它号称以“孤篇横绝全唐”,奠定了张若虚在唐代文学史的不朽地位。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标题《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清商曲辞.吴声歌曲》旧题,此曲调创始于陈后主,其主要特色是艳丽柔靡。这首长篇歌行以春江花月夜为背景,将画意、诗情与对宇宙奥秘和人生哲理的体察融为一体,创造出情景交融、玲珑透彻的诗境。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诗人首先从春江月夜的美景写起,月色中,烟波浩淼而透明纯净的春江远景展现出大自然的美妙神奇。在感受无限美景的同时,诗人睹物思情又情不自禁地引出对宇宙人生的思索。“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时空无限,生命无限,表现出一种辽阔深沉的宇宙意识,可是光阴似流水,一去不复返,诗人此时又陷入了无限的感伤和迷惘。所以接下来从“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开始叙写人间游子思妇的离愁别绪,明静的诗境中融入了诗人淡淡的哀伤。这种忧伤随着月光、流水的流淌徐徐改变。 最后全诗以“不知乘月几人归? 落月摇情满江树” 结尾,深情缅邈,令读者陷入了对宇宙人生的深思。 《春江花月夜》这首诗语言优美、生动、形象,富有哲理意味,它将真实的生命体验融入优美的兴象中,营造出了一个空明纯美的诗歌意境。特别是“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几句更是成了千古绝唱,为后人一直所传诵!

《春江花月夜有具体要求吗? 方向还是比较简单的

琵琶云想花想毕业论文

通过写琵琶女生活的不幸,结合诗人自己在宦途所受到的打击,唱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心声。社会的动荡,世态的炎凉,对不幸者命运的同情,对自身失意的感慨,这些本来积蓄在心中的沉痛感受,都一起倾于诗中。它在艺术上的成功还在于运用了优美鲜明的、有音乐感的语言,用视觉的形象来表现听觉所得来的感受;萧瑟秋风的自然景色和离情别绪,使作品更加感人。

《云想花想》。第一首由专业作曲家创作的琵琶作品是《云想花想》。作品,法律概念,指的是指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的智力成果(《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2条)。

可以谈论一下琵琶对民乐的影响---民乐之王。在探讨一下为什么琵琶可以到达今天这样的地位和为此做出过贡献的著名演奏家。也可以讨论一首琵琶曲,例如十面埋伏,将他的磅礴大气,以及创作背景,运用等等方面谈及。。。

琵琶行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音乐诗之一。前面描述琵琶声音的片段非常精彩。通过一系列精彩的比喻,生动地展现了琵琶女子高超的演奏技巧,使读者仿佛亲耳听到了音乐的声音,具有很高的文学水平

  • 索引序列
  • 浅谈琵琶春江花月夜毕业论文
  • 春江花月夜的主题论文
  • 春江花月夜论文研究报告
  • 关于春江花月夜论文的题目
  • 琵琶云想花想毕业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