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 和谐企业建设研究论文3篇

和谐企业建设研究论文3篇

发布时间:

和谐企业建设研究论文3篇

构建和谐企业文化的新理念摘要:企业文化是市场经济文化在企业中的具体与微观的反映,企业成 长的精神转化为企业成熟期的完备的企业文化要依赖于管理环境。着眼具体 企业自身,建设和谐企业文化必须紧扣理念文化、利益文化与管理文化这三 个和谐关节。突出企业特性文化,有效将战略与制度融而为一,重点启动和 激活企业内在源动力。企业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企业资本要素有机融合而共同创造的全部财富 的总和。它包括企业物质化和非物质文化。企业资本要素主要包括生产资本、 科技资本、劳动力资本,其中人是创造企业文化的主体和最终本源。和谐的 企业文化主要体现在企业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和谐、企业与外界各方面的和谐, 而关键在于内部的和谐。企业是社会的细胞,是社会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 主要生产基地,没有企业的和谐文化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和谐。着眼具体 企业自身,建设和谐企业文化必须紧扣理念文化、利益文化与管理文化这三 个和谐关节。 和谐文化的理性涵义是公平、正义,感性含义是合情合理,即各方面的 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和平衡。和谐文化不是惰性文化,不是自足文化,是 一种在和谐中不断发展和创新的进取文化。 一、和谐理念是和谐企业文化的精神支柱 和谐理念是一种价值观。从哲学上讲,和谐原本就是一种文化。和谐 文化既体现在社会制度、社会生活、社会关系中,也体现在社会的精神道德 思想观念中。通过和谐理念的培育,可以为和谐企业文化建设提供精神和道德的支撑。树立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文化,这对于企业的每一个员工特 别是位居优势的企业资本拥有者和管理者来说,应当努力把和谐理念中蕴含 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转化为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 第一,推进和谐企业文化建设与发展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发现矛盾、 转化矛盾的持续过程。第二,对员工的人文个性特点不仅要尊重和包容,还 要有理、有利、有节地培养和张扬。强化包容意识,关键是要在企业中努力 创造和谐的人文环境,通过包容促进相互融合,通过尊重促进多样共生,通 过和谐机制保障和谐诉求,达到企业文化诸要素和谐共荣的目的。第三,企 业文化的和谐是动态发展中的和谐。和谐环境文化的打造,不是以减少经济 文化之间竞争去追求静止状态的和表面的和谐,而是要把共同利益作为竞争 的前提,把不同经济文化共生共赢作为合作的支点,努力在竞争中追求更高 层次的和谐。和谐文化不是平均主义。平均主义抹杀劳动者个体文化之间质 与量、过程与结果的差别,损害了劳动者的积极性,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和人 类社会的进步。第四,和谐是人的心理感受和主观判断,离开了人去谈和谐 就像抛开太阳去区分昼夜一样荒唐。和谐企业文化始终围绕着人这个本原。 人本文化中的以人为本,不是一般的思想方法,而是构建和谐社会文化的最 高价值理念,是培育和谐精神的总开关。 二、构建企业文化两重性,体现和谐利益 企业文化具有两重性:第一层是企业员工的价值观,它具有差异性与易 变性。第二层是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它必须是稳定并有生命力的员工价值观。 企业的核心价值是稳定并有生命力的。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与企业的宗旨和战 略规划是相统一的,企业费者看到或感觉到。企业核心价值观的表现形式可 以是多样的,比如说可以是以产品形式、服务形式、广告形式、也可以通过 公益活动来体现。无论采取什么形式都是向所有的人传播企业的核心价值观。 人们能不能接受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就看它有没有生命力。当人们能够认可与 赞同时,就说明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有生命力。企业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是以 它的经济性来支撑的。企业核心价值观要能给企业所接触的内外所有消费者 带来经济性的满足。作为企业领导要把企业的价值观与员工个人的价值观统 一管理起来,这个统一是指在认同企业价值观的前提下保持员工个人价值观 的活力,使二者协调起来,而不是相互对立。当员工个人的价值观与企业的 核心价值观存在激烈冲突的时候,必须以企业的核心价值为首位。在企业文 化的引导作用下,员工会有一种忠诚意识,与企业共度难关。企业高速发展 时,员工能够保持应有谨慎,不会出现浮躁的行为。因此我们的企业在考虑 兼并对象时不仅要仔细分析对方的产品、设备、人员与设计能力这些硬件, 还要周密考虑企业文化这个软件。 两个基本重点就是战略与制度。这两个基本点是企业文化的两个车轮, 只有这两个车轮协调并不断地向前运动才能保持企业文化这驾马车不断前 行。企业文化的这两个基本点要不断给企业文化补充新的组成部分,以保持 旺盛的生命力。 三、和谐的管理文化是建设和谐企业文化的有效途径 企业成长期的某种精神能否转化为企业成熟期的完备的企业文化依赖 于管理环境。管理环境是企业各种制度与由制度所产生的约束力的总和。良 好的管理制度具有适度超前性,它引导人们向积极的方面发展。管理制度有 没有生命力就看它能不能得到落实并取得员工的一致认可。职工认可一种制 度需要一定的时间,时间过长,说明我们的管理制度不具有可行性或者说员 工的素质有待提高。在推行新制度时,员工同新的管理制度可能会出现磨擦。 为此,作为管理者要尽量寻求支持变革的动力,减少阻力,形成有效的合力。 管理制度是有形的管理环境。无形的管理环境是员工基于对制度的理解所产 生的一种对自己的约束力,这种约束力可以弥补硬性制度的不足与空缺。这 种约束力是员工基于对企业负责所产生的一种行为。 和谐的管理文化是建设和谐企业文化的有效途径。第一,和谐管理文化 机制是实现公平与效益相统一的必要手段。从企业范围来说,建设局部与整 体、微观与宏观、企业与社会相协调融和的文化机体,树立推行和谐管理文 化,发挥管理杠杆在微观经济领域里的作用,努力协调好企业内部各要素之 间的利益关系,是实现企业自身和谐、促进社会和谐的有效途径。和谐管理 文化引导人们平和、有序、良性地公开文化个性,防止对企业整体和他人产 生破坏力。第二,和谐管理文化的核心是人本文化。和谐管理文化准确把握 人本管理的科学内涵,挖掘和释放人的智慧和潜能,让人在劳动中创造幸福, 在创造中享受快乐,在快乐中追求发展,在发展中奉献快乐。和谐管理文化 氛围中企业目标文化与员工需求文化互动,管理者综合运用沟通、协商、激 励、引导、感化、魅力影响等手段对员工进行企业理念和文化的渗透,使矛 盾双方达成一致的工作目标和意愿,是管理者通过各种方式构建企业和谐的 人际关系、工作氛围,使员工的工作更富创意和激情,达到企业各层面人员 “在共享中共建,在共建中共享”,企业效益最大化,社会责任最强化。第 三,和谐管理文化一要解决企业文化整体与局部的和谐,促进员工个体与个 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关系的和谐。维系企业文化正常运作有三条命 脉,即资金文化流、物资文化流、人力流。其中最根本的是人力流,它可以 影响甚至决定资金文化和物资文化,资金文化、物资文化以及二者之间的转 化都离不开人力流。以平等、公信、友爱、互助为主要标志的和谐人际关系, 有利于强化团队精神和全局意识;有利于激励斗志,激发工作热情,调动人 的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确保资金流、物资流以及资金流与物资流之间的相 互转化的永续、良性和高效。二要解决劳动关系文化的和谐。员工的价值观、 利益与企业的价值观、利益,员工的价值观、利益与“老板”或资本的价值 观、利益是对立双方的辩证统一。以和谐为指向的现代管理文化则从企业利 益、资本利益、老板利益与劳动力利益互利互赢的基点出发,通过资本与劳 动的相互渗和,老板与员工的相互沟通,公平合理的薪酬激励、荣誉激励和 情感激励,建立起资本拥有者与劳动拥有者人格上平等、利益上均得,各尽 其能、各得其所的双向动力保障机制,将企业和资本的追求与员工即劳动者 的追求统一到共同的目标上,达到企业利益员工化、员工价值企业化。 和谐理念是和谐企业文化的精神支柱;和谐利益是构建企业和谐文化的 根本基础;和谐管理文化是建设企业和谐文化的有效途径。企业文化与社会 文化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社会和谐以企业和谐为基础和前提,企业和谐又 离不开社会和谐,二者互相依存、互为条件、相互作用。努力打造和谐企业 文化,用企业文化和谐促进社会文化和谐,是我国企业责无旁贷的神圣历史 使命。

【摘 要】伴随着国有企业的改革与调整以及受经济所有制结构大格局的影响,国有企业的劳动关系正趋于市场化,不和谐因素也逐渐显现。本文就如何在国有企业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进行了阐述。【关键词】国有企业 和谐劳动关系一、国企改革和改制加剧了劳动关系的不稳定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不断加快,国有企业都加快了改革和改制的步伐而进行了人员结构大调整。国企改制企业下岗员工劳动关系问题愈加突出。下岗员工终止劳动关系的经济补偿、社会保险关系的接续以及历史债务的清偿等问题较为突出。如果这些问题处理不当,极易引起群众性的突发事件,引发员工与企业矛盾。二、劳动合同履行问题突出目前,在市场经济大潮下,为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部分改制的国有企业出现了劳动合同短期化趋势,甚至有些企业经营者为了规避社会保险义务,招聘劳动者时,不进入劳动力市场,私自随意聘用人员。这些用工制度不规范、不签劳动合同的用工现象大量存在,最终导致了企业擅自订立、变更和解除劳动合同,让员工被迫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使得劳动争议成为长期突出的矛盾。三、劳动者权益保障问题突出一是拖欠工资现象长期存在;很多改制企业由于历史原因或经济效益不好等原因,对员工的债权问题没有很好解决。二是一些国有企业劳动者工资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给劳动者生活带来很大困难。三是一些国有企业劳动条件差,劳动者职业伤害问题严重,超时加班现象普遍。四、国企改制相关法律法规不配套,基础管理达不到法律法规的要求一是我国国有企业相关法律法规不配套,立法相对滞后,国企改制过程中产生的劳动关系问题相关的法律法规的不配套导致了劳动关系问题的严重化。二是对国家劳动法规理解不透彻,没有充分利用有效手段明确劳动者与企业双方的权利义务,导致在处理劳动关系时缺乏法律依据。三是基础管理工作不细,企业规章制度不完善,员工管理缺乏有效性、科学性与实效性。四是没有严格执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在国有企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势在必行。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方面的措施。1.应进一步增强国有企业的发展活力企业发展活力是企业进步、协调、和谐的基础和条件。只有发展,企业才能具备雄厚的物质基础,才能为员工提供更多的物质财富,才能使员工产生“以企为家”的归属感和依附感;只有发展,才能使本企业成为“龙头”企业,增强员工的荣誉感和自豪感;只有发展,才能为员工提供更多施展才华的机会和实现自身价值的平台,才能使员工产生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出广大员工热爱企业、企兴为荣、与企业共谋发展的愿望和活力。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够团结和谐,员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企业才能兴旺发达。 2.坚持以利益为核心,建立公正的分配制度,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企业劳动关系矛盾聚焦点是利益分配问题,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是解决劳动关系矛盾的关键。在处理劳动关系矛盾的时候,既要维护企业的主体地位,也要维护员工的合法权益,处理好企业和员工的利益分配问题,只要利益被企业和员工共同接受了,劳动关系矛盾就能迎刃而解,企业劳动关系就和谐了。分配公平是构建和谐稳定劳动关系的重要内容,国有企业的薪酬制度,既要体现“分配公平”,又要服从于企业的发展战略,充分发挥激励作用。3.加强劳动管理规章制度建设,从根源上控制和减少不和谐因素一是适应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要求,促使劳动管理规章制度更加规范有效、更为人性化。二是完善劳动合同管理,认真贯彻落实《劳动合同法》,通过对劳动合同的合理协商、签订以及动态管理,增强用工主体双方权利义务意识。三是强化基层管理人员依法管理意识,保障员工的各项合法权益在工作中不受损害,从源头杜绝矛盾和冲突的发生。四是提供劳动关系处理依据,做到有章可循、有规可依。五是完善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增强应对能力。4.建立健全员工申诉和处理渠道,适时调整劳动关系的不和谐音符企业员工情绪不满是引发劳资纠纷不可忽视的源头,通常是因为企业在劳动用工、劳动报酬、福利待遇、劳动条件等方面出现的不当做法或违法行为所致。从形态上看,虽然员工不满情绪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劳资纠纷,但这种不满情绪若缺乏正常申述和处理的疏通渠道,往往会转化为公开的争议行为,甚至导致员工采取极端做法。更为严重的是,员工的不满情绪及各种抱怨,如果失之必要的疏导,不仅会极大挫伤员工的劳动热忱进而削弱其对本企业发展的信心,而且任其积蓄蔓延还会酿成员工对企业领导的仇视心理乃至对社会的不满,做出超出理智的行为。5.劳资纠纷处理应遵循依法、及时、有情操作的原则,妥善处理(1)依法处理原则。在处理劳资纠纷过程中,应首先在查清事实的基础上依法解决劳资纠纷。还可以依据依法签订的集体合同、劳动合同以及依法制定并经职代会或员工大会讨论通过的企业规章等,作为处理劳资纠纷的解决依据。(2)及时处理原则。发生劳资纠纷以后,企业应尽快表明立场和态度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案,及时处理,尽量把矛盾化解在萌芽阶段。(3)协商与调解原则。一是必须遵守自愿原则。当事人向企业劳资纠纷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必须经争议双方当事人同意,否则调解委员会不予受理。二是必须坚持合法、公正原则。调解是建立在查明事实、分清责任的基础上,通过说服教育,使当事人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达成和解协议,并不是无原则地进行的。三是对于当事人不愿调解或调解不成的,不应久调不决,以免拖延时日,对当事人双方都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和损害。五、充分发挥工会在构建国有企业和谐劳动关系中的作用工会作为员工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要着眼于参与涉及员工切身利益的法律法规的研究制定,从法律和政策上维护员工的经济利益;要着眼于建立和完善劳动关系稳定的有效机制,积极参与协调社会利益和劳动关系矛盾,实现对员工经济利益的维护;要着眼于企业改革的深化,从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分配制度等方面的调整中维护员工的经济利益;要着眼于平等协商和集体合同等制度建设,从制度上保证员工经济利益的维护;要着眼于员工生活补充保障机制建设,帮助员工解决一些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在为员工办实事中维护员工的经济利益。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程序的加速发展,企业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企业文化建设的论文,供大家参考。

范文一企业发展中企业文化的重要性分析

摘要: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企业之间的竞争也逐渐加剧,而企业文化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它决定着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企业在构建企业文化的过程中,要秉承著以人为本的理念,为企业提出具有创新的发展策略,从而使企业能稳定的发展。

关键词:企业文化;企业发展;重要性

企业要想稳定的发展,使自身的经济得到提升,企业就必须做好企业文化的建设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创设一个良好的经营环境,明确管理目标,制定出相关管理方案。企业文化作为企业发展中重要组成部分,要加强对企业文化的构建,在发展的过程中培养提升员工的工作热情,使员工为企业良好形象的树立做出贡献。

一、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据调查显示,目前许多企业管理者都缺乏对企业文化的重视度,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只关注企业经济的变化,而导致企业存在大量的问题,如不能及时的解决企业中存在的问题,将导致企业无法正常经营。与此同时,相关管理者缺乏对经营方法的创新,在经营的过程中采用传统的方法,从而使企业无法跟随时代的程序,久而久之,企业则将会时淘汰。由于企业对文化建设缺乏严重的关注,致使企业文化在企业的发展中只是一种简单的理念,无法为企业的发展发挥实际的作用。而企业管理者又缺少对企业员工的培训,使得企业员工缺少职业道德意识,这样员工就不会主动的工作。企业文化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不仅存在以上问题,同时,企业管理者也无法将企业文化的内涵灌输到员工的思想中,企业只注重经济的发展,而忽视培养员工的工作精神。所以,企业不能为自身树立良好的形成,在宣传的过程中也会遇到许多阻碍,而企业要想让文化发挥实际的作用,只有明确企业文化发展的目标,制定相应的方案,这样才会形成一个完整的经营体系,然而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却缺乏明确企业文化的经营方案,从而企业文化对企业的发展没有任何意义[1]。

二、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性

1.企业文化能为企业树立良好的形象

企业的健康成长需要管理者能科学的经营和管理,并保证企业精神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作用。因此,企业文化则成为企业发展的关键,企业文化中不仅包含着企业的先进的管理理念,同时,也存在良好的经营理念,如果管理者能有效的将企业文化贯彻到企业的发展过程中,那么将会得到良好的促进作用,企业文化也会为企业树立良好的形象,从而使企业能在发展的过程中稳定的成长。与此同时,企业文化也会使员工的思想发展改变,让员工具备基础的职业道德理念。

2.企业文化是推动企业发展的动力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企业文化,而企业文化也离不开企业的发展,企业发展过程与企业文化相辅相成,二者缺一不可,如果企业文化离开了企业是发展,企业文化将无法实际的作用,而企业也很难稳定的发展。因此,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推动力,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要采用科学的经营方法将企业文化融入到其中,并利用企业文化与其他企业做竞争,从而使企业能提高自身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3.企业文化促进企业和谐发展

企业在构建企业文化的过程中,其构建理念中融入著以人文字的理念,因此,企业文化能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管理者在经营的过程中会与员工友好的相处,并以身作则,为员工树立良好的形象,从而促进员工与管理者、员工与员工和谐的相处,并一同为企业的发展而努力奋斗。只有这样,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才会形成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从而促进企业的增长。

三、关于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中提出的策略

1.企业应对企业文化有足够的认知

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要明确企业文化的重要性,并对企业文化有足够的了解,这样企业在能有效的应用企业文化。因此,企业的管理者在制定企业管理方案时,首先要明确企业文化的目标,并根据企业文化的目标制定管理方案。与此同时,企业管理者要提升自身的职业道德素质和工作水平,在企业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学习企业文化,从而保证能科学的管理员工,并在管理的过程提升员工的工作效率,这样企业也才会不断的发展。企业的发展必须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根据可持续发展策略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改善自身的经营方式,并按照企业文化的方案合理对企业员工进行分工,从而使企业形象完整的经营体系,让企业朝着正确的发向发展[2]。

2.遵循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激发员工工作的积极性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企业员工的努力奋斗,因而,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要尊重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管理者应尊重每一位工作者,使员工感受到企业对他们的关系与重视,这样企业员工就会激发自身对企业的思想情感,在工作的过程中认真对待自身的工作,帮助企业快速的发展。比如:企业管理者在适当的时候可以激励和鼓励员工,表扬工作优异的员工,并为其提供相应的奖品,从而激发员工参与工作的热情。而企业也要让员工在工作时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让员工根据自己的思想工作,为企业构建新颖的经营方案,只有企业管理者重视每一位工作人员,员工才会为企业贡献自身的力量[3]。

3.构建企业的特色

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要具有独特的经营理念,使其企业在市场中突出重要的位置,只有企业文化的特色别具一格,吸引人的眼球,企业的经营方法才会得到创新。因而,企业的管理者要选择合适的文化内容,构建属于自己企业的特色,从而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促进企业的发展效率。而在此过程中,企业必须要深入的了解基层群众,根据群众的特点制定出相应的经营方案,积极开展企业文化活动,让每一位员工都能参与到其中。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得到真正的改革,并把企业员工的力量凝聚起来,推动企业的发展。

四、结束语

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企业要重视文化建设,在构建企业文化的过程中,将新颖的发展理念和良好的工作意识灌输到企业员工的思想中,让员工拥有良好的工作素养,在工作的过程中对企业负责,从而有效的提升工作效率,这样才能提升企业的管理效率。只有让企业文化真正的发挥作用,企业才会稳定的发展,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得到认可。

参考文献

[1]杨康.企业文化建立中的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分析[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21:12-34.

[2]李丽丽.企业文化建设的概念和方法[J].现代经济资讯,2015,21:45-56.

[3]于桂红.企业文化在核心竞争中的地位研究[J].劳动保障世界,2015,23:78-89.

范文二:房地产企业文化建设思考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以及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在房地产企业的管理中,越来越多的企业摒弃了依靠数字分析和规章制度来强化管理工作的硬性管理方法,将更多的经历转移到了文化的认同上,通过优化企业的文化,凝聚更多的心理趋向、行为规范和价值观来柔性管理企业,从而在提高了企业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和工作积极性的同时,使得房地产企业的各项工作得以顺利的开展和执行,所以本文就房地产企业文化的内涵进行阐述,探究了强化房地产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要性,分析了现阶段我国房地产企业文化建设的状况,并以万达集团为例提出了强化我国房地产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措施。

关键词:房地产企业;企业文化;建设;内涵;作用;现状;措施

一、房地产企业文化的内涵

房地产企业的企业文化是房地产企业在长期的经营活动中逐渐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认同、遵守,带有本企业特色的价值观念、行为模式以及与其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结构,房地产企业的企业文化以房地产企业的管理哲学和理念为核心的,凝聚著全体员工的归属感、积极性和创造性,体现了房地产企业及其成员的价值准则、经营哲学、行为规范、共同信念以及凝聚力。现阶段房地产企业的企业文化主要包括物质层、制度层和观念层三个主要的层面,具有文化导向性,注重整体意识,有一定的精神追求,同时房地产企业也具有双向属性,即房地产企业既遵循文化事业的一般规律,同时,房地产企业又遵循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则。

二、强化房地产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要性

强化房地产企业的文化建设工作是促进企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提高房地产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法宝,同样也是促进企业长远发展的灵魂。也就是说房地产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取得更好更快的发展和进步,就必须通过提高自身的知名度、商业信誉、品牌和服务的质量来提高自身的内在竞争力,而这些都属于企业文化的范畴;其次,房地产企业的企业文化的建设是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最终目标的,而在房地产界,品牌竞争又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以强化房地产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工作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此外,房地产企业的企业文化具体稳定性,是企业发展的土壤,能够给予房地产企业更多的力量,是企业发展的灵魂,由此可见,强化房地产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对于房地产企业的长远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我国房地产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

一方面,通过相关的调查研究发现,现阶段一些房地产企业的管理者对于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高,只是从口号上理解企业文化,没有将企业的使命、宗旨和目标等内容结合起来,缺乏实际的执行力,导致了房地产企业出现“老板文化”、“旗手文化”等企业文化,形式化的房地产企业文化大大降低了房地产企业文化的价值,没有实现房地产企业实施企业文化的初衷。另一方面,房地产企业文化建设中缺乏创新性,众所周知,我国大多数房地产企业都是诞生于改革开放后,所以大部分的房地产企业存在同一化和重复性,大部分的房地产企业都将“团结求实、质量第一、开拓创新、顾客质量、服务周到”等口号作为自己的企业文化,千篇一律,模仿较多,不能和企业自身的特点和特色来建设自身的企业文化,这样一来,既不能体现企业的价值观和精神信念,也不能发挥企业文化应有的价值。

四、强化我国房地产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措施

1.实际案例

众所周知,万达集团可谓是房地产企业的领头军,之所以万达集团能够有今天的成就,与其优秀的企业文化是分不开的,纵观万达企业集团的企业文化,我们可以看出,在第一阶段,万达集团的强调诚信经营,老实做人,精明做事是其企业文化;第二阶段,万达集团强调社会责任,共赢创富,回馈社会是其企业文化;第三阶段,万达集团强调追求卓越,国际万达,百年万达是其企业文化。由此可见,万达集团在不同阶段,都有着不同的企业文化,而且其制定的企业文化是与其发展水平和战略目标相吻合,是有利于其下一步的发展和进步的,因此,万达才有着今天的成功和成就。

2.强化措施

①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人是企业发展的核心,也是企业文化的灵魂,所以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增强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也是使企业文化能够切实发挥其应有作用的关键,而对于房地产企业来说需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对于房地产企业的员工来说,要把一切活动都围绕着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工作积极性来开展,使员工能够接受企业文化,并且使员工拥有较强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荣誉感;而对外,要树立信贷的营销观念,强调以顾客为中心。

②加强创新和协作的力度

对于房地产企业来说在营运过程中不仅需要和本行业的其他企业进行交流,而且需要和 *** 行政管理部门、金融机构以及建筑材料供应商等其他组织进行沟通和联络,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加强协作意识成为了房地产企业文化的必要组成部分;此外,要想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取得更好更快的发展就必须加以创新,房地产企业的企业文化中必须真正的体现人性化、个性化以及现代的服务理念。

③优化自身的企业形象

优化房地产企业的企业形象,不仅要树立良好的品牌意识,还需要房地产企业以诚信为根本,打造具有房地产企业特色的企业形象,这同时也是优化房地产企业外在企业文化的必然需求,这就要求房地产企业要充分的考虑自身的品牌设计、规划设计、市场定位、文化品味以及服务水平等,以诚信为根本,做到表里如一,加大宣传的力度,使自身的企业形象得到不断的优化,强化自身的竞争力。

五、结语

虽然现阶段越来越多的房地产企业比较重视房地产企业企业文化的建设工作,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企业的发展,但是就实施情况来看,依旧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所以不断的优化和完善房地产企业的企业文化是需要相关工作人员一直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参考文献

[1]郝丹江.浅析国有房地产企业文化建设的意义与途径[J].南方论刊,2015,5:79-80.

建设和谐社会研究论文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文篇3 浅谈构建和谐社会论文的对策 [摘 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目标、总要求、基本途径、社会建设和党的自身建设。 [关键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要求;途径;自身建设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目标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体现在构成社会的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上。从广义上说,就是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基本适应,经济社会生态全面、协凋、可持续发展,共同进步;从狭义上说,就是实现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1.民主法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上层建筑保障。 和谐的社会关系要求上层建筑的法律制度加以维护,为此,就要通过民主政治建设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此外,和谐并不是“一团和气”,也不是宗派主义,而是建立在特定的原则的基础之上。原则要在民主的基础上产生,通过法制加以维炉,为此必须发展民主政治,扩大公民政治参与,落实依法治国方略。 2.公平正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本质上要求。 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国民的一贯主张,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但是,必须把公平正义放到市场经济体制的环境中来理解。离开这个环境,公平正义就可能演变成平均主义。在现阶段,公平正义主要体现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等价交换,买卖双方的利益和权益得到尊重和维护。因此,公平正义就是要承认事实上的不平等,尊重差别,通过适当的政策把差别转化为推进社会进步的动力。为此,要完善市场经济,规范竞争秩序,调节收入差距,正确处理不同社会群体的利益关系,依法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诚信友爱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道德的要求。 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发挥道德模范榜样作用,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 4.充满活力是社会成员激发出来的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充满活力的社会,这种“活力”需要激发。尊重创造,就要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让不同社会阶层都把自己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生产要素优势融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事业中。 5.安定有序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动态平衡。 社会稳定与社会和谐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社会不稳定现象要比社会不和谐现象更为严重,为了消除社会不稳定因素,有时仅仅用调和的 方法 不能奏效。要求不断改革社会管理体制,加强社会建设,发展基层民主,扩大公民自治,让公民依法管理自已的事务,最大限度地把社会矛盾消解在萌芽状态。 6.“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社会关系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的延伸。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目的在于基本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在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深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此,就必须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途径。 1.坚持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发展是硬道理,是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发展对于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只有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物质保证。 2.走共同富裕道路,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但平均主义也不是社会主义,共同富裕不能一蹴而就。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将贯穿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始终。在这个过程中、事实上的不平等将长期存在,因此要承认差别,而不是否认差别,更不能人为地消灭差别,差别既可产生动力,也能导致冲突。实现防止冲突、推动发展的目标,需要有正确的政策导向。逐步提高居民收人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 3.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经济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体现在生产资料所有制问题上,应当尊重经济成分的多样性,实现不同经济成分的均衡发展。为此,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把二者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 四、把社会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社会建设关系到民生,关系到社会稳定,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布局中地位重要。我们党是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历来重视改善民生,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现在,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即所谓“民生”问题的解决,既取决于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以及党政机关服务质量的改善、工作效率的提高,更取决于社会事业的发展,比如 教育 、文化、卫生、就业、住房、尤其是社会保障等事业的发展和完善。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五、加强和改进党的自身建设。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只有党不断提高执政能力,永葆先进性,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才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可靠的政治保证。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文篇4 试谈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随着社会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对实现和谐社会的愿望也愈发强烈。经过长期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指导,以及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建设的研究,证明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适应当今中国的发展趋势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实践观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有着积极地指导作用。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入研究,结合中国现代社会的具体国情,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结合马克思主义社会实践观建设,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效建设与稳定、持续的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发展的历史轨迹 任何一项事物都不可能一蹴而就,他们的发展都有一个极其曲折艰辛的过程,毫不例外,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形成和发展也有着悠久漫长的历史,下面我们就浅谈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发展的历史轨迹。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产生前,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他的关于人类活动的理论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形成有很大影响。亚里士多德把人类活动分为理论、实践和创制,在实践哲学中,他认为幸福是最高的善。在当时,作为一位伟大的哲学家,他否定了自己老师柏拉图的唯心主义,他曾说“我爱吾师,但我更真理。”他批判了柏拉图把理想看作离开个别事物而独立存在的实体的理论,但他的批判并不彻底,他是在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之间摇摆,所以他对唯物主义并不坚定,而且他的理论主要指向人的伦理道德活动。 然而在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出现之前,哲学理论还有一段重要的发展史。当时,一位唯心主义的哲学家黑格尔,他指出,在泰利士的时代伦理习惯在人们的生活中逐渐便成为普遍化。而毕达哥拉斯的实践哲学使得“民族的精神在意识本身中有着它自己的独特的本质”,在毕达哥拉斯的那个时代,伦理便从现实生活中提升到思想上了,人们才意识到我们是有真正意识的绝对个体,我们可以决定自己的一切行为。这个理论也使得哲学不断向着实践哲学发展。 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之后,出现了智者学派,他们主要研究课题也是哲学的重要内容“给人以精神教养”,他们主张“智者们以智慧、科学、音乐、数学等教人,人们要在他们的观念方面得到教育”这种思想。哲学史本身就是一个有抽象到具体、由贫乏到丰富的过程,哲学史就是整个认识的历史。毫无疑问,当时不断完善更变的哲学思想为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随着人类对哲学认识的深化,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也逐步形成。 而实践观的精神实质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对事物的本质和人的本质问题理解上的历史变革和历史创新,所以作为中国现代青少年,我们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中要把实践本质观和实践人本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观和人本观内在的结合起来,如此才能克服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中一些方面的弊端,例如:从客体方面理解事物本质,或者从主体方面理解人的本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通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探索和认识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由此被提出,不得不说的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运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哲学含义 (一)马克思实践思维方式的特点 实践思维方式是一种创新性思维方式,而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正是通过这种思维方式超越了那些西方哲学家所提出来的哲学思想。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环境、主体和客体之间是双向互动的”,而且人的实践就是这种互动关系的完整体现。 理解实践思维方式对理解马克思的哲学理念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而马克思实践思维方式有以下几点特征:①马克思哲学是以实践作为思维视觉和切入点的,通过把人理解为受实践规定、在实践中生成和发展的社会化的人、实践的人;并把世界理解为受实践规定、在实践中生成和发展的主体对象化世界、人化世界、属人世界或人类世界这两种的实践转向来为人类哲学开拓出新的视野和境界。②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方式的立足点、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以主体的实践。 详细来说就是:在实践中生成和发展的人类社会或者社会中的人类作为立足点,在实践中生成和发展的人、世界或社会作为出发点,在实践中生成和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人的自由发展作为归宿点。③从实践去理解、评价哲学思维,相关哲学方面的研究途径都是以主体实践的内在本性和规律。通过这三条关于马克思实践思维方式的特点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实践思维方式就是马克思的哲学思维方式。 (二)实践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1、实践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立足于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体化哲学,它超越了一切唯心主义哲学,也克服了唯心主义的局限性,并且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和最显著的特点,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基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来源于实践。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揭示了自然界和社会的物质统一性,而且它也阐明了实践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根本地位,因为实践是人类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而且,在马克思看来:必须面向现实世界中的实践,把现实和实践联系起来才能更好地完成哲学研究。所谓哲学首先要能经受现实生活中的实践的考验,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另外,要想使得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价值在现实生活中得到最大化的体现,就必须把马克思实践观的直接现实性和普遍统一性这两个基本点进行有机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观点就是实践观,并且其自然观、认识论和历史观的基本观点也是实践观。人类就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进步的,而马克思主义哲学也要通过对时间以及社会进行深入而全面探讨,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实践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无法代替的地位。 2、实践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作用 毫无疑问,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目前人类社会最科学、最具生命力的一套理论,对人类发展的意义深远。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断丰富和成熟,它是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如此生命力的关键。另外,实践具有创造客观价值和优化主体这两大社会功能,人类社会就是在人类的活动中发展的。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能根据时代的发展去针对适时的问题情境,由此揭露人类的生存状况,昭示人类发展机制的改进方向,完善人类的生存方式,使人类能创造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作为社会的接班人,我们需要明白的是:要促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有机结合,推动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就必须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巨大指导作用,并且不断的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由此可见,实践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作用无可比拟。 三、马克思社会主义和谐建设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 1、以人民为主体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因此,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以人民为主体。人民是一个社会构成的主体,人民的幸福感决定了以整个社会的幸福感。人民不仅是构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各种社会实践的主体。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应当政府服务于人民,又属于人民。执政者与人民之间不存在阶级差异,与人民平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切机构都应以人民为主体,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要位置,均是为人民服务的代言机关。 2、公平、公正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是一个公平公正的社会。和谐社会中不存在阶级的差异,社会等级制度等问题。消除阶级矛盾意味着在和谐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是平等的,每个人享有的权利与义务是平等的,不存在特权阶级,社会的任何组织活动都是公正公开的的,社会对于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不存在剥削与被剥削、压迫与被压迫等阶级矛盾,付出与收获得以平衡,整个社会的幸福感得以提升,加快和谐社会的建设。和谐社会中,一个人的价值的大小决定于一个人这个社会做出的贡献有多少,而不是有一个人的出生、地位所决定。 3、民族团结统一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问题向来都是政府关注的重点。由于各民族之间风俗习惯均存在较大的差异,民族混居地往往是社会安定问题高发地带。但民族的团结统一,并不意味着民族的同化,各民族的独特风俗习惯都是宝贵的文化财产,民族的团结统一应该建立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互相理解,互相理解,消除民族歧视,将民族团结放在解决民族问题的首要位置上,这样才能解决民族矛盾,实现各民族的协调发展,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迈出重要一步。 4、重视农民问题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并且正在由农业国家向工业国家转型的过程中,农民问题依旧是民生之本,是政府需要关注的重点。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加快了城市化建设进程,在提高了经济发展水平的同时,也导致各种人才资源大量从农村流向城市,城乡差距进一步加大。作为农业大国,农民问题影响到和谐社会的建设与发展。要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解决农民问题。通过健全农村各种福利制度,普及农村医疗 保险 等,出台更多地利民政策,保障农民的权益,解决农民问题,让农民成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 (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建设的理论和实践探索 1、毛泽东思想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各种理论知识及实践经验均十分匮乏,社会主义建设基本照搬苏联,是毛泽东同志首先冲破桎梏,提出应基于中国的实际情况建设社会主义。毛泽东同志指出,苏联在建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暴露了其不足之处,我们在学习其先进思想与方法的同时,应吸取失败的经验与教训,并应以为戒,在中国的这会注意建设中少走弯路。这个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正处于起步阶段,毛泽东同时提出,现在应重在努力学习、积累经验。这个时期主要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探索,对以后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邓小平理论对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新认识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二代领导者总结了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经验与教训,改变了原来的“以阶级斗争”的不正确方针,将建设的重心转移到了经济上。邓小平同志首先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的实行改革开放,并就此推行了一系列措施,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则进一步确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将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到战略地位,全面推动了新时期精神文明以及物质文明建设。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启迪 “三个代表”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人在全面认识国内外形式变化,掌握了社会主义建设新要求之后,于十六大中提出的重要思想。它突破了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理解,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江泽民同志汲取了前期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正确认识到了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要求精神文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的协调发展。将马克思社会主义实践观结合中国国情,改变前期盲目地教条主义,增强全局意识,实现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 四、总结 社会和谐是人民生活安定和谐的基本保证,和谐社会的本质是经济发展,人民安定,民族团结,国家富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探索与研究中提出的,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在探索过程中,马克思社会主义实践观作为理论依据,在不断地被改进与完善,更加的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目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仍处于发展阶段,需要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去建设,保证不断有先进文明为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精神支柱;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为和谐社会提供丰厚的物质保障。 [参考文献] [1]许华.马克思社会和谐思想研究[D].安徽大学,2011. [2]郭爱芬.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D].南京理工大学,2010. [3]栗琳.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观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D].中央民族大学,2013. 猜你喜欢: 1. 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毛概论文 2. 有关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文 3.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关论文 4.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毛概论文 5.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文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思想文化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对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应积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大力提高公民素质,使人的发展与社会整体发展相统一。

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没有文化,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文化因素深深地渗入其间,它为和谐社会的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精神支撑。同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扩展资料

建设和谐文化,要立足社会生活实际。构建和谐社会,是动态而不是静态的,是相对而不是绝对的,体现为目标和过程的统一。作为目标,构建和谐社会同我们的远大理想、同现阶段的共同理想是一致的。

作为过程,构建和谐社会是分阶段的、有层次的,不可能一蹴而就。构建和谐社会,是当前的重要任务,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建设和谐文化,要着眼于未来的发展,更要着眼于现实的要求。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必须坚持民主法治,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1. 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是有机统一的。要通过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来不断增强和谐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通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来不断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保障,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不断巩固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撑,同时又通过和谐社会建设来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 2.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五个统筹”,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通过深化改革、创新体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必须注重社会公平,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使改革发展稳定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确保社会政治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为了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要切实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处理好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治理工作、做好保持社会稳定的工作。 3.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强和改善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各项工作的领导,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建立有效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认真研究解决重大问题和突出问题,不断认识和把握新形势下和谐社会建设的特点和规

写作思路:

以论述和谐社会为主题,结合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的分析,贴近生活。

正文:

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坚持协调发展,加强社会事业建设:

(一)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二)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三)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发展和谐劳动关系。

(四)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

(五)加强医疗卫生服务,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六)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

(七)加强环境治理保护,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

企业品牌创新研究论文3篇

企业品牌管理论文

引导语:随着社会的发展,品牌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已经变成一个十分重要的竞争手段,但纵观我国企业的品牌管理现状,却存在着非常多的问题,这也严重地制约了企业的发展。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企业品牌管理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论文关健词:服务;服务品牌;服务管理

论文摘要:当服务经济到来的时候,工业企业推出服务品牌是竞争健康发展的必然趋势。企业不能沿袭建立在有形产品墓础上的管理方法,而必须构建一种市场导向化的组织管理途径,围绕着服务产品进行组织和管理,重视服务设计、管理和控制,凸显企业服务的个性和特色,凝结服务产品的品牌价值。

随着市场机制的逐步完善,服务竟争的时代已经到来,企业已不再满足于提供单纯的产品,而是愈来愈重视赋予给产品更多的价值,增加更多的服务内容和服务项目。企业市场竞争制胜的法宝,是向消费者提供优质的服务。做好服务管理,善待顾客,赢得消费者的依赖,推出服务品牌,是企业谋求发展之根本。

一、服务与服务品牌

在当代经济活动中,服务已成为人们关心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即使是在许多传统产业的投资中,也倍受重视。消费者支付复杂的服务的开支包括仓储、运输、保险、关税、代理费等,已经达到产品最终售价的70%到80%以上。许多发达国家服务业迅速崛起,服务部门的地位愈来愈高,其产生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在过去的30年,服务部门已经为美国社会提供了4400万个就业机会,服务业的发展大大缓解了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经济衰退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促进了美国各种经济的复苏。不仅美国经济如此,欧洲一些小国家如瑞典和芬兰其服务部门所创造的价值也已分别达到了各自GNP的62%和55%。在此背景下,工业企业不能简单的重复建立在有形产品基础上的管理方法,而要迎接新的竞争的形势,通过提供各种类型的服务或服务性因素来加强与顾客之间的关系,加强服务管理,制定服务导向战略。正如传统工业时代的服务活动围绕着生产进行组织和管理一样,在今天的服务竞争时代,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必须围绕着服务进行组织和管理。

工业企业采用服务战略并不意味着对产品、工艺质量不再关注,或认为产品价值格和形象要素不再重要,而是将经营决策的关键集中于服务。运用服务管理这一有效的手段,支撑企业巩固和拓展市场。服务是抽象的过程或活动,这些活动的本质是无形的。对于绝大多数服务提供者来讲,往往力争寻求各种方法使无形的服务有形化;服务不是一件物品,而是一系列活动或过程,至少在某种程度上,服务的生产和消费是同时进行的.,服务提供者和购买者双方相互作用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服务的这种不可分割性决定了用传统的方法对服务进行管理和控制是较为困难的。

把服务理解为产品似乎是不争的事实。但是,站在消费者的立场上,从新型服务的创意、生产、营销、开发到服务品牌的塑造,以服务为核心系统进行管理的企业却是少有的。这说明多数企业把服务理解为产品概念化、教条化了,缺乏对服务开发的全面领悟和把握。其实,服务的生产过程和交易过程都是服务产品的组成部分。工业企业的服务产品应该包含有三层含义:其一是核心服务。这是企业满足目标市场需要的服务。为了使消费者能够享用核心服务,通常需要一些附加服务,提供便利条件等。如果缺少便利服务(有时还需要便利产品),则核心服务不可能被消费。这是第二层含义。第三层理解是支持服务。支持服务并不为核心服务的消费或使用提供便利,而是为了增加服务的价值和竞争力。便利服务和支持服务之间存在着差别,但有时界限不清,同一种服务在一种场合用来为核心服务提供便利,而在另一种场合则可视为支持服务。即使如此,从服务产品的整体概念来讲,分清便利服务和支持服务之间的差别仍是非常重要的。便利服务是强制的,缺少了便利服务则整个服务项目就会失败。然而,支持服务则是仅仅用作服务竞争工具,若缺少了支持服务,核心服务仍然能够被消费或享用,但是整个服务项目会减弱吸引力和竞争力。

企业以劳务形式出现的服务提供给顾客,并得到清晰的辨认,说明服务已具有了产品的属性,服务也就具有了品牌的基础;服务的不可分割性说明顾客参与了服务的生产和消费过程,实现了服务产品的交换,服务产品就在交换过程中转化成为商品。因此,给服务产品赋于品牌,凸现企业服务个性和特色,凝结服务产品的品牌价值,在竞争过程中理应是企业服务管理的题中之意。

二、推广服务品牌的基本环节

服务品牌推广是为适应发展变化了的市场消费新需求,经过实践积累与理论提升而推出的更具有竞争性的服务竞争手段。企业在培育和挖掘、塑造和树立服务品牌时,必须解决如下三个方面的基本问题。

(一)重视服务设计

在实施服务管理之前,必须事先做好服务设计,而不是当错误出现之后才把服务设计当作一个改正错误的措施。也就是说企业在决定向消费者提供核心服务时,应首先考虑向顾客提供那些便利服务,如何提供支持服务、系统设计服务产品。这种经过规划设计的服务产品称为“预期服务”。预期服务产品的开发与设计是保证服务特色和质量的重要指标。在掌握了充足的市场调研信息后,列出目标顾客的期望以及相关因素,明确目标顾客的期望和期望特点,进一步确定所提供服务与目标顾客期望之间的差距,使服务水准高于顾客期望水平,将提供的服务予以承诺。

(二)可感服务是服务品牌的主要内容

在服务产品被销售之前,企业很难预先对服务进行控制。预期服务与服务产品的生产和消费是同步的,因此服务的优劣往往取决于消费者的体验和评估。由于顾客对服务体验和评估存在差异,极有可能提供给一个顾客的服务就不能完全等同于提供给另一个顾客的服务。也就是说好的服务产品并不意味着是可以被消费者接受的。把顾客对服务产品的体验和评估称之为“顾客体验服务”。最为理想的是预期服务和顾客体验服务的统一。顾客对服务产品的感知是具有一定的不规则性的,也是服务设计时难以预见、把握和控制的,而且绝大多数服务的生产过程是看不见的,而顾客往往重视生产活动的有形部分,评估那些看得见活动的细节,这一事实说明,“顾客体验服务”同样存在偶然性。当然顾客在对企业预期服务产品的体验时,企业形象以及顾客需要是重要影响因素,所以必须以消费者为导向推广服务,把服务提升为服务品牌,厘定企业形象在顾客理解服务中的地位,让顾客全面感知服务产品。

(三)个性特色服务是服务品牌树立的基本要求

服务品牌是个性特色服务和消费者利益得到满足的集合。服务产品必须考虑消费者的感受和满足感,确保顾客从服务中感受到利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高科技、高档次的有形产品不断增加,服务也随着有形产品差别化、个性化的特征越来越要求出新;顾客的认识越来越倾向于服务产品文化、个性、品位的情感内容。为适应这种转变,企业应设法从服务产品设计、服务作业标准、顾客抱怨和投诉处理等服务规范体系方面进行情感设计,使产品散发出来的气氛、情感和趣味与众不同,选取为顾客特别重视的几个特点加以发挥,建立差异化,形成别具一格的服务创新形象,从而达到凸显服务品牌的目的。

三、整体推进。培育品牌

企业在决定向社会公众提供服务之前,必须考虑如何确定恰当的服务项目、服务水平?怎样满足顾客的服务期望?服务渠道如何选择等等。明确的服务目标是谋划服务的基本要求,目标不明确就绝对不可能使企业提供的服务达到尽善尽美的地步,更谈不上优质服务。值得注意的是,只要向目标顾客许下了诺言,无论支持目标的资源和资本如何困难,都必须保顾客行,绝不可言而无信。企业所提供服务项目的次序和类型会因服务项目对顾客的重要程度而随之变化。企业必须学会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进行服务项目的决策。尽管较高的服务水平可以使顾客获得较大的满足,但是服务水平与产品销量之间并不存在无条件的线形关系,服务水平亦有一个适当范围,不能笼统地把所有服务项目都提高到较高水平,需要根据顾客的要求和服务项目已经取得的成绩加以明确。 服务品牌是企业经营能力的体现,也是企业文化的共铸汇集,只要企业的经营者有强烈的市场竞争意识,以服务管理为经营特征、以服务质量稳定为表现、以服务雇员的技能操作为“秘密武器”,符合了为消费者提供满意服务的社会需求,是完全能够在市场竞争中找准突破口,培育企业自己的服务品牌。作为一项系统工程,企业要善于有选择、有序地对服务管理进行总结提炼。关键要善于发现,善于培育挖掘。服务品牌既不是优质服务的简单归纳,也不是“星级”服务的简单总结,服务品牌是个性化服务、智能化服务和市场占有各方面的总体设计和识别。在具备了品牌所应包含的内容、内涵后,应在形象上提升,内容上提炼,理论上包装,形成从内容到实际相一致的理论概括,使社会公众熟识接受。

培育挖掘企业的服务品牌,既是一项细致工程,又是一项难以确定工作绩效的软工程。如果认真实现既定的工作目标,一定要思想上重视,组织上落实,形成合力。企业高层领导要把精力全心全意地投人到服务推广过程中,领导的责任就是把服务策略化为实际的行动。

四、服务品牌管理

(一)服务管理原则

企业要推出服务品牌必须进行服务管理。服务管理是一种服务市场导向化的全面组织管理途径和方法。把顾客深刻感知服务质量作为目标,强调企业设置适合服务职能发挥的扁平式的组织结构,赋予服务雇员在与顾客直接接触的关键时刻有自主决策权,动员和鼓励企业所有资源支持向消费者提供优质服务。

(二)服务关键时刻

服务管理是一种市场导向化的组织管理途径,能使顾客深刻地感知服务,是企业经营决策最强大的推动力。服务管理的核心内容是向顾客提供所迫切需要的服务,提高可感服务质量,提供优质服务。概括地说,服务管理的核心思想与传统工业企业的管理方法相比,存在两个重大转变:其一,表现在从经营业绩的内部效应向外部效应转移;其二,是管理的焦点由组织结构向操作转移。若要成功地实施服务战略就离不开这两点。由于服务产品的性质和服务竞争的特殊性,决定了服务管理必须重视成功的管理外部效率和企业与顾客关系的关键作用,立内向外,内求团结外求发展,在可接受的内部效率的前提下提高外部效率;重视服务雇员的“情绪劳动”,扮演值得顾客信赖的角色,使得服务更加出色。

为使服务产品发挥作用,企业应尽可能让顾客直接参与服务操作的全过程。服务雇员在与顾客的相互作用的关键时刻有权做出服务决策。对服务雇员进行授权,允许雇员处理在规定标准偏差范围内的事项,让雇员体验到与顾客接触的各式各样的情景,并根据自己的判断来应付各种情况,解决一些与标准化程序偏差的问题。服务雇员在服务关键时刻做出反应是检验雇员工作质量的标尺。抓住顾客与企业的服务发生的各种接触的时刻实施服务,方能事半功倍。事实上,顾客光顾企业的服务项目时,一般会经历整串大量的关键时刻,这就要求训练有素的服务雇员在早已有所准备的服务关键时刻,主动接触顾客,适时有效的解决顾客的问题。

(三)服务信息沟通

服务信息沟通是企业与顾客传达服务思想和交流服务情报、信息的过程,其目的在于通过各种沟通渠道协调和统一服务雇员的行为,鼓励并激发服务雇员为实现企业的服务目标创造性地工作。服务信息采用备忘录、公文、报告、合同、便条、通告等媒介做为书面沟通,使得重要服务信息在传递过程中不被歪曲,永久保留。服务雇员与用户面谈或打电话属于口头沟通,对重要事件的口头沟通,服务雇员应该记录,以免在今后的工作中出现差错。服务雇员与客户讲话的声调、音量和身体的姿态、面部表情等传达的是非语言沟通。影响顾客对企业服务质量的第一判断往往不在于企业对外服务的承诺内容,而主要在于表面上看来是细节的非语言沟通。首先,选择最佳的信息沟通方式。根据不同场合、不同情况区别使用书面沟通和口头沟通。其次,发送信息要准确、及时。要注意减少传递环节,缩短传递渠道,避免信息在传递过程中丢失。再次,根据客户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服务管理工作。建立定期走访用户制度,主动上门服务,征求客户意见是服务信息反馈和处理疑难问题的好办法,有助于缩短供需双方的距离,增进相互了解,有助于发现企业自身的缺点,改进服务工作。另外,建立有效的可操作的服务标准体系。企业要制定服务语言标准、服务态度标准、服务仪表标准、服务纪律标准、服务效率标准,并把这些标准量化,让服务雇员把服务标准内化为自己的行为之中,成为企业奖励和惩罚服务雇员的重要依据。

(四)服务质量控制

首先企业服务机构的设置一定要适应服务新时代的要求。服务竞争时代的企业服务组织将是网络式的,不是层级式的。网络服务结构便于企业赋予服务雇员创造性服务的权力,使服务雇员的自由意志发挥更大的作用。企业所有雇员都应对消费者可感服务做出贡献,因为在服务过程中服务的提供需要依靠企业内部其他员工的支持,这些提供支持的雇员也对最终消费者可感服务负有责任。

服务质量控制的关键问题在于挑选优秀的服务雇员并进行有效训练。服务质量取决于由谁来提供,成功的企业总是不惜花费来训练服务雇员。受过严格训练的员工必能完全系统地理解和掌握服务的目标、内容和标准,形成一套内在的行为准则,把服务工作的要求固化为自觉行为,出自真诚地关怀顾客。

服务管理要在创新中动态控制。企业的服务产品可以通过可靠的服务人员、创立优越的环境和设计一种特别的程序来造成服务差异。差异不是目的,重要的是一贯地提供比竞争者更富有创新的服务,满足或超过目标顾客对服务质量的期望。然而服务创新很少长期保持领先地位的,企业必须经常研究和开发服务创新,从而获得超过竞争者的暂时的连续优势,并赢得创新的名声,赢取顾客的赞誉。

企业文化与品牌文化协调发展研究论文

摘要: 经济“新常态”下,卷烟销售面临着严峻的形势,烟草企业为了完成既定的利税目标和销售指标,急需打造具有竞争力的品牌。而烟草企业的品牌培育需要烟草企业文化和品牌文化的协调发展。但当前烟草企业文化与品牌文化融合存在体制僵化和建设不平衡的问题,需要通过实现核心理念的协调发展和传播活动的融合发展来完善。

关键词: 新常态;企业文化;品牌文化

当前我国经济处于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的阶段,经济增长模式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的阶段,我们称之为“新常态”。“新常态”下的烟草专卖现状出现新特征,以卷烟销售为例,从全国卷烟销量趋势看,虽然销量是逐渐递增的,但是随着销量基数的不断变大,年增长率出现回落。如图1所示,从2010年起,全国卷烟销售年增长率出现下滑的趋势,销量增长进入下行通道。面对严峻的市场形势,烟草企业为了完成既定的利税目标和销售指标,急需打造具有竞争力的品牌。而烟草企业的品牌培育需要烟草企业文化和品牌文化的协调发展。

1烟草企业文化和品牌文化的内涵

企业文化是一个总体概念,指导员工按照共同的方式来工作和思考。烟草企业文化是逐步形成并被全体烟草员工所认同、遵循,具有本企业特点的价值观念、经营准则,是烟草经营作风、企业精神、道德规范以及发展目标的总和。对于烟草行业来说,其产品本身对消费者的身体健康有一定的损害作用,加之不同企业生产的不同牌号商品具有较高的同质性。因此,目前烟草企业为了有效应对残酷的市场竞争,选择构建以服务文化为核心的企业文化。烟草企业文化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1)体现烟草行业风貌,突出企业自身优势;

(2)去粗取精,与时俱进;

(3)尊重当地风俗,注意社会协调。烟草品牌文化的核心是国家利益至上和消费者利益至上。烟草品牌文化要求以国家利益为重,完成国家利税任务,并以消费者满意为目标,着力塑造品牌价值,以品牌价值为核心推动企业整体发展,获取竞争优势。一方面,烟草企业文化与品牌文化既相互独立,又密切相关。烟草企业文化是品牌文化的基础,只有构建以服务文化为核心的企业文化,才能够支撑品牌文化的建立和发展。服务文化集中体现在服务于国家——国家利益至上;服务于消费者——消费者利益至上。目前,烟草企业通常会收集有关不同消费群体的消费信息,并将这些信息企业文化战略资源整合到企业的经营中,并逐步形成一种企业精神。烟草企业员工围绕这一企业精神开展工作,使企业文化无形中能够体现品牌文化的内涵。这种体现不同消费群体特征的文化势必会加强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度,巩固品牌与消费者的关系。另一方面,烟草企业文化与品牌文化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二者的目标群体不同。烟草企业文化的目标群体为所有烟草员工,而烟草品牌文化的目标群体为烟草消费者。这就决定了烟草企业文化建立的目的是为了维持企业运营,起增加企业凝聚力的作用;品牌文化建立的基础为解决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外向沟通与扩张作用更为显著。

2烟草企业文化与品牌文化融合现状

当前,整个国际社会已经进入激烈的品牌竞争时代,用培育品牌价值创造企业竞争优势,成为众多企业的.发展战略。“新常态”下,卷烟销售形势不容乐观,急需加强品牌建设巩固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而在品牌建设中,许多企业赋予自己的品牌产品相应的文化价值。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烟草企业文化与品牌文化融合取得了较大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体制方面。我国当前的烟草专卖制度建立在国家垄断的基础上,按西方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垄断制度与市场经济相比效率低下。虽然经过不断改革,目前烟草行业已经打破地区垄断,实现工业和商业分离,但是计划色彩依然浓重,缺乏市场竞争意识。当前的“市场化”取向改革主要是为了破除体制缺陷。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能够有效甄别出消费者认可的卷烟品牌,从而反馈到烟草企业,有利于烟草企业品牌培育。只有持之以恒地开展“市场化”取向改革,在工业和商业领域逐渐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才能更好地促进烟草企业文化与品牌文化融合。

(2)烟草企业文化建设和品牌文化建设不平衡。由于烟草企业文化建设起步较晚,大多数烟草企业正在进行或准备企业整合,对企业文化建设重视不足。虽然近几年掀起文化建设热潮,但是雷同的较多,文化建设大多集中在表层和中层,并未触及核心层面。整个企业文化和品牌文化融合建设中,缺乏针对性和创新性。有的直接变换旗帜和口号,仅仅把主打的品牌标示加在合并后的产品上,并没有结合自身实际,制定有效的措施。这导致了企业文化建设收效甚微,还容易使得传统烟草企业文化丧失应有的向心力与凝聚力,直接导致烟草企业文化建设和品牌文化建设的失衡。

3烟草企业文化与品牌文化协调发展

良好的企业文化能够增强企业凝聚力,也是现阶段构建“严格规范、富有效率、充满活力”的中国烟草的发展动力。在烟草行业实施“国家利益至上、消费者利益至上”价值观的基础上,企业文化不仅可以有效提升公众心目中的烟草企业形象和烟草员工的整体素质水平,还能增强烟草企业的竞争力,有利于企业长远发展。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良好的品牌文化有助于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提高消费者的忠诚度,有利于将企业文化的“软实力”转变为“硬实力”,使得企业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为此,可从以下两个方面来促进企业文化与品牌文化协调发展。

实现核心理念的协调发展

无论是烟草企业文化还是品牌文化,均应为烟草企业服务,不能独立于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所以,二者的核心理念应该是相通的。企业的核心理念是其所追求的价值取向。企业文化的目标对象为企业员工,相对应的为员工个人价值。根据相关研究结论,当员工个人价值与企业品牌价值相一致时,企业发展会步入良性循环。因为员工的个人努力,不仅能够实现个人价值,还能更好地培育品牌价值。品牌文化的目标对象为消费者,当消费者对企业的价值观与企业价值观存在矛盾的话,直接影响企业的品牌文化传播。因此,烟草企业应把行业价值观融入到企业生产经营中,将“两个至上”作为企业发展的核心理念,并将其融入到企业文化建设和品牌培育中。烟草企业要在“两个至上”核心理念的引领下,以企业文化为基础进行整合营销,从消费者的角度制定发展方向以及品牌战略,加快品牌文化建设步伐。

实现传播活动的融合发展

传播作为企业文化和品牌文化的三大核心内容之一,其融合发展对二者均具有推动作用。实现企业文化和品牌培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传播活动的开展。以山东中烟为例,山东中烟开展的“情义”文化通过举办春节团拜会、职工运动会、干部培训班、登山活动、拓展训练、演讲比赛、解放思想大讨论、亮丽终端工程等活动,使山东中烟文化融入每个山东中烟人内心深处。通过开展慈善捐助、捐资助学、零售户致富工程、支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一系列社会公益活动,传播了山东中烟的品牌文化,促进了企业、员工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在经济“新常态”下,烟草企业要积极投入到社会公益事业中去,通过公益活动传播企业文化和品牌文化,提高公众对烟草企业的认可度。

4结语

在经济“新常态”下,烟草企业文化与品牌文化的协调发展有助于打造具有竞争力的品牌。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烟草企业文化与品牌文化将融合得更为紧密。企业文化借助品牌传播给消费者,并得到认同;企业文化支撑着品牌文化的培育。烟草企业在进行企业文化建设和品牌文化培育过程中,只有将二者协调发展才能提升企业品牌力和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崔纪松.浅谈企业文化与品牌发展的关系[J].铁道工程企业管理,2009(2).

[2]刘爱国.浅谈企业文化融合与企业文化建设[J].品牌,2015(7).

[3]韩志忠,温清.烟草行业企业文化与核心竞争力研究[J].企业研究,2011(11).

[4]李扬,张晓晶.“新常态”:经济发展的逻辑与前景[J].经济研究,2015(5).

[5]李矿.基于核心竞争力的烟草企业文化研究[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0(31).

[6]马志超.烟草企业文化建设研究[J].商业文化月刊,2012(9).

[7]齐建国.中国经济“新常态”的语境解析[J].西部论坛,2015(1).

[8]王华东.浅谈企业文化的企业品牌建设[J].企业文化旬刊,2016(6).

[9]赵哲.浅谈企业文化与品牌建设的融合[J].新西部:理论版,2015(21).

[10]张卓研.新形势下烟草企业文化与品牌文化的融合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15(22).

中小企业的创新发展探索论文

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企业之间的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不少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陷入了困境而难以自拔,有的甚至已被市场无情地淘汰。以下是我为您整理的中小企业的创新发展探索论文,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摘要: 注重创新是保障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相比,在创新中具有经营体制灵活、生产的专业化程度较高,以及承担风险的创业冲动易于激发等比较优势,因此,我们认为产品创新、市场创新和管理创新是中小企业应该重点加以关注的3个领域。针对不同的领域,可以采取适合中小企业自身特点的创新策略。

关键词: 中小企业 创新 策略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中小企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已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但是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企业之间的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不少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陷入了困境而难以自拔,有的甚至已被市场无情地淘汰。面对日益严峻的挑战,中小企业要想摆脱同类型企业造成的竞争压力,获得能与大企业相抗衡的竞争优势,就必须根据自身的特点,把社会需求和企业的现有能力结合起来,选择适合于自身特点的.创新方向和发展策略,才能使自己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一般来说,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可以创新的领域有很多。根据美国哈佛大学著名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的观点,企业“创新”概念包含下述5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采用一种新的产品或一种产品的一种新的特性;二是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三是开辟一个新市场;四是获得一种原料或半成品的新供给来源;五是实行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

虽然熊彼特的创新概念比较全面地概括了企业经营中的各个创新层面,但考虑到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相比,在创新中具有经营体制灵活、生产的专业化程度较高,以及承担风险的创业冲动易于激发等比较优势,我们认为产品创新、市场创新和管理创新是中小企业应该重点加以关注的3个领域。针对不同的领域,可以采取适合中小企业自身特点的创新策略。

一、产品创新

中小企业在开展产品创新活动时,要学会用“整体产品”的概念来指导开发工作。一般说来,现代产品的整体概念包括3个层次:一是核心产品,是指顾客从产品的使用或消费中所得到的基本利益,如购买家用计算机是为了处理各种信息;二是形式产品,是指核心产品借以体现的具体形态,如计算机的质量、功能、款式、包装、品牌等;三是延伸产品,是指顾客购买产品后得到的附加服务,如对计算机用户提供安装、使用指导、维修,以及软件知识培训等。

中小企业的产品创新一般可以从完善形式产品层次着手,包括改进产品质量、增加产品功能、设计新的款式和包装,以及采用新的品牌等。此外,由于中小企业具有反应灵敏、行动迅速等特点,在开发新产品时,一定要特别注重从延伸产品方面多做一些创新的工作,如提供新的维修项目、采用新的付款方式、开展新的培训与指导工作等,这样就可以在与大企业的竞争中突出自己的比较优势。

二、市场创新

中小企业在进行市场创新时,一般有两条途径可走。首先,要善于利用已存在的市场缝隙。这种市场创新的基本思想是:任何市场总会存在一些大企业的触角伸不到的经营缝隙,中小企业可以凭借自己规模小、机动灵活、适应性强的特点,及时进入这些不引人注目的市场空隙。例如,有的产品是用户有特殊要求的,大企业嫌麻烦一般不愿生产;有的产品批量小,大企业可能看不上眼而主动放弃。这部分市场就是中小企业应该及时占领的新市场。

其次,要善于借助市场细分来发现潜在的市场需求。所谓潜在需求,是指现有的产品或服务不能满足的、隐而不现的市场需求。根据消费者在性别、年龄、收入水平、心理个性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性,把某一产品的整体市场细分为若干个消费群体,可以发现很多的潜在市场需求。例如,日本口香糖市场曾一度为某大公司所垄断,其销售重点是在儿童身上;另一小公司通过市场细分发现,成年人对口香糖的需求正在扩大,于是当即决定生产专为成年人所喜好的口香糖,迅速赢得了25%的市场份额。

三、管理创新

所谓管理创新,就是及时更新观念,放弃旧的管理模式,创建或引入新的管理模式及其相应的方式和方法。目前中小企业在管理上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忽视战略管理,即缺乏全局性、动态性和系统性的管理,其结果是导致了两种常见的经营弊端:要么得过且过或裹足不前而使企业丧失商机,要么急功近利地冒进而浪费了企业宝贵的经营资源。

为了消除上述现象,中小企业必须注重战略管理模式的引进,并把战略的重心放在未来的机会管理上。这是因为我们正处于信息革命和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原有的行业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这一切都将改变现有的产品结构、服务结构和产业结构,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在所有这些变革中,都存在着大量的市场机会。所谓机会管理,就是在充分了解有关市场信息的基础上,注重对未来市场变化趋势的预测,并根据这些预测结果,抢先进入尚未引起他人关注的新市场。从某种意义上看,抓住了机会管理,就等于抓住了中小企业的创新之源。

由于大多数中小企业建立的时间较短,家底薄,顾虑少,进取心强,没有大企业那样多的旧传统和惰性,从而在竞争的压力下更容易接受外界的新信息,果断抓住各种瞬间即逝的发展机会,敢于承担创新失败所带来的各种风险,由此而激发出来的创新冲动和开拓市场的精神是大企业在创新中所难以比拟的。

参考文献:

[1] (美)j·熊比特著 何畏等译:经济发展理论[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2]孙友祥:我国乡镇企业进一步发展的战略选择[j]. 社会主义研究,2001,2

建设和谐社会相关论文

我们正在构建的和谐社会,既要有人类社会理想的共性,也应该有中华民族的特性。只有把构建和谐社会建立在中国历史文化和中国具体国情的基础之上,才不至于使和谐社会失去坚实的基础。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应该充分发掘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思想文化资源。 首先,要从认识上高度重视中国历史文化对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不管人们对和谐社会的涵义和标准做怎样的理解,从历史文化角度看,和谐社会概念既承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合理内涵,又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几千年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行为规范。今天的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发展,在着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时,我们不能忽视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而是应该把构建和谐社会建立在中国历史文化的基础之上。只有这样,才能使和谐社会构建有历史的和文化的根基,才能彰显和谐社会的中国特色。 其次,要从中国的历史文化方面去理解和谐社会的内涵。关于什么是和谐社会,人们多从现代的角度进行阐释。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既然是在中国历史文化基础上构建和谐社会,那么从传统文化方面认识和谐社会的内涵就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视角。“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概念,也是和谐社会重要的文化内涵。作为传统哲学范畴的中庸,其完整意义包括中、和两个方面。“中”表示采取正确的方法,“和”反映达到理想的目的。《中庸》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所谓“执中致和”,就是通过正确方法,实现美好理想,达到事物发展的最佳境界。故此,和谐社会应该是社会的各种要素相互协调,社会结构合理,社会运行有序,社会中的各种事物具有良好的生长和发展环境的社会。其三,要重视中国古代思想家对建立理想社会提出的许多精辟的论述和设想。在中国历史上,曾有多种社会和谐的设想,如儒家的“天下为公”理论、“大同之世”理论,道家的“小国寡民”和“至德之世”理论等等。他们从不同侧面,为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思想资源。社会和谐问题说到底是人与人的关系问题,而人际关系问题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着力要解决的,因而中国传统文化中这部分内容的现代价值值得深入发掘。在儒家的和谐社会观念里,人是社会生活的主体,更是社会和谐的主体,离开了人的交往关系,社会和谐就无从谈起。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社会和谐的另一个重要问题。道家人与自然的和谐思想为和谐社会提供了理想的生存空间。老子把“小国寡民”作为他的和谐社会理想,庄子所构想的和谐社会里,有“至德之世”、“建德之国”、“至治之世”等等。在老、庄这些理想的和谐社会之中,人的文化本性同样被充分地解构,剩下的只有人的自然本性。人生以回归自然为主要目的,人摆脱了一切文化的羁绊,与自然和谐相处,与万物融为一体。这样,在道家看来,和谐社会是人与自然的统一,是人对自然的顺从,并把自我意识看作是不和谐的根源,是自我意识造就了自身与自然的对立。这种取消自我意识与物融为一体的和谐,并非是真正意义上的和谐。

寻找和谐“天空的和谐,是穿一身蓝;森林的和谐,是披一身绿;阳光的和谐,如钻石般耀眼;落日的和谐,留下了最后的美丽;而我所追求的和谐,是和好友一起去采撷——每一份友情,每一丝快乐,每一片希望,每一线阳光……”和谐,便是一种幸福的感觉。时光匆匆,流年似水。不知不觉中,我长大了.童年的记忆是一片片叶子,从童年的大树上悄然飘落,便再也无法重新回到树上,只是那片片叶子依然翠得耀眼。还记得,那个蹦蹦跳跳的小女孩总爱张开好奇的眸子仰望蔚蓝的晴空,想融入那片蓝;总爱和小伙伴们钻在“小房子”里,看调皮的雨滴在微风中嬉戏。那时的天很蓝,那时的草很青,那时的大自然是多么和谐的一幅画卷,那时的我徜徉在微风中,真的很幸福。现在,我依然爱蓝蓝的天,爱蓝天下美好的一切,却鲜有时间和精力细细欣赏,偶尔抬头望望,觉得有种陌生的亲切,仿佛生活里少了许多情趣,平添了几许忧烦和困惑。岁月也让我明白了许多以前不曾明白的东西:人生本来就是充满荆棘和坎坷的。和谐,便是不和谐中的完美。在这漫漫长途,要给自己信心,给自己希望,给自己拚搏的勇气,给自己点一盏灯,去寻找属于自己的幸福。和谐,此时已悄然根植于自己的心中。而幸福是什么?在我眼里,幸福不是一叠厚厚的钞票,一件华丽无比的衣裳;也不是遮掩痛苦的工具,贪图片刻欢娱的美酒。幸福,应该是心灵深处微妙的感受,是一个人真真切切的感受。在你颓丧无助时,路人的一个微笑、一句问候都会带给你幸福;幸福是你口渴难耐时一捧甘甜的泉水;幸福是你筋疲力尽时一张松软的大床;幸福是你孤寂时一封远方的素笺;幸福是你噩梦后一张慈祥的笑脸。找到了幸福,我便看到了和谐的微笑。成功是幸福,失败也是幸福,那是一种酸楚的甜蜜。在任何时候你都要有勇气对自己说:我不怕失败,因为我的目标在前方,因为我有再爬起来的勇气,因为失败是一种幸福!又是一片澈然晴空,丝丝阳光温暖如昔。眼前的一切都是那样美好,其实怎样的世界才算和谐,答案就在你眼里,就在你心中。采撷幸福,给自己一份愉悦的心境;离幸福近些吧,你便找到了和谐。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思想文化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对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应积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大力提高公民素质,使人的发展与社会整体发展相统一。

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没有文化,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文化因素深深地渗入其间,它为和谐社会的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精神支撑。同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扩展资料

建设和谐文化,要立足社会生活实际。构建和谐社会,是动态而不是静态的,是相对而不是绝对的,体现为目标和过程的统一。作为目标,构建和谐社会同我们的远大理想、同现阶段的共同理想是一致的。

作为过程,构建和谐社会是分阶段的、有层次的,不可能一蹴而就。构建和谐社会,是当前的重要任务,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建设和谐文化,要着眼于未来的发展,更要着眼于现实的要求。

我有个朋友可以帮你,加腾讯133*611*8806

构建和谐校园的研究论文

坚持科学发展 建设和谐校园和谐校园建设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而选准着力点,对于促进和谐校园建设十分重要。以人为本:和谐校园建设的核心以人为本是和谐校园建设的核心。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将育人作为学校的根本任务。“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学校发展建设中的首要问题。当前,我们要紧紧抓住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头脑这个首要任务,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育人为根本,以德育为优先,以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使命,确立“大育人”和“大服务”的理念和格局,整合校内外各种资源,发挥校内外各方面作用,使学校的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学术交流、文化建设、行政管理、后勤保障等一切工作都能自觉地以学生为中心,自觉地服从服务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就要调动好育人主体的积极性。学校育人,教师是主体,调动好保护好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好教师在育人中的主体作用和主导作用,是搞好教学工作的关键。坚持以人为本,就要把学校教育事业发展同维护师生员工的根本利益结合起来。我们必须牢固树立为师生员工服务、让师生员工满意的理念,关注师生员工的全面发展,不断提高大家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以及身心健康水平。学校要把为师生员工排忧解难作为永恒的职责,为师生员工多办好事和实事,不断改善师生员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在事业发展的同时,千方百计增加教职员工收入,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完善帮困救助制度和资助体系,关心帮助生活困难教职员工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开展爱心助学活动。科学发展:和谐校园建设的基础校园要和谐,首先要发展。校园和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的发展水平和学校的综合实力。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学校发展这个主题,坚持科学发展,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为校园和谐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我们必须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学校发展。要做到这一点必须首先要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全体党员和全校师生员工的头脑,共同树立科学发展的意识和理念,探索科学发展的本质和规律,钻研科学发展的技术和方法,构建科学发展的体制和机制,培育科学发展的文化和环境,寻求科学发展的道路和途径,促使人人都成为自觉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先锋和模范,从而把学校的各方面工作全面引入科学发展的轨道。我们必须注重把握发展的科学性。全面发展不是同时发展,整体推进不是齐头并进。协调发展要求我们在发展中要抓住重点,突出特色,培育优势,要特别处理好全面提高和重点突破的关系,充分发挥优势特色学科专业和重点学科专业的主导作用和带动作用,加强学科专业之间的交叉融合,促进学科专业之间的关联协同发展,增强整体实力、综合实力和集成能力。目前,就天津科技大学而言,在学科建设中应注重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和谐发展,要建立有效机制,使基础学科支持应用学科,应用学科服务经济社会,使学校真正成为天津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统筹考虑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和谐关系时,还要重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学科发展的协调性,坚持自然科学与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发展并重的原则,注重文理交叉学科的发展,依据学校的优势特色、学科发展的内在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积极培育发展新兴学科。我们必须注重把握发展的质量。扩大规模是发展,提高质量更是发展。高等教育要更加注重内涵发展,要苦练内功,增强软实力,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为发展的首要目标。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关键。培养和造就一支具有先进教育理念、良好职业道德和高超业务能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是一项十分重要和紧迫的任务。我们要坚持将师德建设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继续深入开展向孟二冬同志等模范教师学习的活动,弘扬新时期人民教师的高尚师德,鼓励教师志存高远,爱岗敬业,增强教师的学识魅力和人格魅力。同时,采取切实措施,大力完善合作机制,积极培育团队精神和群体意识,建立有效机制,鼓励教师打破学科壁垒与偏见,互相学习,共同提高,改善知识结构,全面提高他们的素质和能力。同时要营造民主、积极、向上、和谐的学术生态环境,努力为教师的智慧和才能的发挥创造机会和条件。我们必须注重把握发展的机遇。党中央国务院制定的关于加快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重大战略,为天津科技大学建设高水平大学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性机遇。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校已立足滨海新区,并紧密围绕滨海新区的产业结构,结合我校学科专业优势,完成了学科专业布局的战略性调整。我们要借助新校区的区位优势,大力开展产学研合作,积极探索产学研一体化的有效形式,特别注意把我校的优势学科专业与下游大产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积极发挥大学在科技创新和培养创新人才中的特殊作用,在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背景下,发挥作用,发展自己。校园文化:和谐校园建设的灵魂校园和谐,既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也需要强大的精神支柱。我们要通过建设和谐校园文化,确立崇尚和谐、追求和谐的价值取向,倡导和谐精神,培育和谐理念,不断增强学校的凝聚力、亲和力、向心力。我们要以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确保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要高扬马克思主义的鲜明旗帜,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积极倡导和实践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师生员工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的全过程。同时,要积极培育以“尚德尚学尚行,爱国爱校爱人”为主要内容的校园精神,使之成为天津科技大学校园文化的核心,成为全校师生员工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就要牢固树立“和谐协调”的理念及“人和校兴”的意识,引导师生员工用和谐的理念认识世界,用和谐的态度对待问题,用和谐的方法处理矛盾,使崇尚和谐、维护和谐的价值取向内化为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从而在尊重差异中扩大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增进共识,在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中共同前进。和谐始于内心。和谐的校园文化强调人的自身修养、自我完善,主张塑造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意志品德,实现人的心理健康和心理和谐。我们要注重促进师生员工心理和谐,积极培育豁达开朗、乐观善良、理性平和、进取向上的心态;要通过各种途径努力营造师生员工之间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帮助、相互关爱的和谐的人际关系,形成与人为善、顾全大局、宽容礼让、立人达人的处事准则和道德风尚。诚信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道德基石。我们要把诚信教育作为校园文化建设和道德建设的基点和重点,在全校开展“共铸诚信”活动,培养诚信理念和规则意识,推动学校诚信体系建设。责任感是一个人道德素质的核心要素之一。和谐的校园一定是有责任感的校园。我们要大力加强责任教育,注重从每一项工作和每一件小事着手,努力培养全体师生员工的责任意识和负责精神,增强大家对祖国和民族、对自己和社会、对学习和工作、对家庭和邻里、对环境和人类的责任感,并转化为极端负责任的行为。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还要求我们必须大力发展创新文化,提倡创新精神,开展创新教育,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在事业发展中要大力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大力提倡敢冒风险、敢为人先的勇气,大力提倡互助合作、公平竞争的品格,大力提倡鼓励冒尖、宽容失败的胸怀,从而营造勇于创新、善于创新、尊重创新、激励创新的校园文化氛围。

这个要自己写,要真实,怎么能让别人帮你写呢 ?不会写就不参与这个嘛,真是~~

我帮您。发给我吧

论和谐校园环境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创建和谐校园是全面树立和落实中共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战略部署,学校是培养人的场所,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作为自己的本质和核心,将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全面进步作为自己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学校是引领社会发展与文明的机构,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和谐的校园,就没有和谐的社会。作为学校工作者应该关注和思考“ 为什么要构建和谐校园?”“ 如何构建和谐校园?” 处理好这些问题对于我们深化构建和谐校园,加快教育事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马克思曾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事实正是这样,凡是有人群的地方,就有人际关系。我们每个人都处在多维的、双向的、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网络中。可以说,处理、协调人际关系是每个人都要遇到的、不可回避的事情。学校如同一个小社会,教师之间、教师与领导之间、领导与领导之间,无疑也构成了一张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网。正确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才有可能在学校教职工内部形成团结、和谐、进取的氛围,使每个人心情舒畅,群体具有凝聚力,学校面貌也才可能蒸蒸日上;反之,就会出现人心涣散,纠纷丛生,磨擦不断,矛盾四起,宝贵的时间、精力都在内耗中丧失,不仅工作效益低下,学校管理目标难以实现,甚至还会危及学校的生存。因此,建立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是教职工队伍建设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社会为什么要构建和谐校园 和谐作为一种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精髓。中华文化的和谐精神可以归纳为“和而不同、求同存异”。这就是说,和谐不是指完全统一,而是指事物协调、均衡、有序的发展状态。具体延伸到学校,延伸到和谐校园,主要是指学校协调、均衡、有序发展的态势。学校是由学生、教师、领导组成的按照一定规范相互联系的一种特殊社会组织。校园和谐主要是指校园内部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主要表现为校园组织结构要素的和谐、教育环境的和谐、教师间人际关系和谐、学生间人际关系和谐、师生关系和谐以及自我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和谐等等。和谐校园是学校结构、质量、效益、规模和速度等要素的和谐发展。和谐校园是校园人际关系和谐。这就是说,人与人之间和而不同、互相尊重、平等互利、团结友爱,既包括个人与个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和谐,也包括个人与群体之间的关系和谐。和谐校园是自我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和谐统一。 第一,构建和谐校园是促进学校事业全面协调发展的现实需要。发展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前提和基础,我们应该看到,和谐校园是建立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的基础之上,需要发达的物质技术基础为支撑。因此,需要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学校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通过构建和谐校园,为促进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共同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二,构建和谐校园是增强校园创造活力的现实需要。创造活力是学校生命力和学校生存发展的现实力量和动力源泉,是教育事业协调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础条件,这就要求我们尊重和保护好广大教师的首创精神,承认、尊重和爱护学生的个性差异,使学校每个成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和切实保证。构建和谐校园,就是要使一切有利于学校事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不断增强校园创造活力。 第三,构建和谐校园是实现校园安定有序的现实需要。和谐校园一个重要方面是校园井井有条,学校的管理秩序、教学秩序和科研秩序都呈现出一种持续的、连贯的、平稳的运行态势,在校园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每个人都能够从中获得人身和财产的安全与保障,实现校园结构稳定、关系融洽,广大师生员工能够心气平和地干事业、求发展。 二、怎样构建和谐校园 构建和谐校园要努力实现教学与科研的和谐统一。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应当是正相关关系,科学研究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教学质量的提升也推动着科学研究的开展。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实验逐渐推广和深化,广大教师的观念已开始更新,作为新型教师,不能总是强调“红烛精神”——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应该将“红烛精神”升华为“火箭精神”——通过不断添加燃料,不但自己能遨游太空,还能将“目标”送入预定的“轨道”。其实,优秀的教师往往就是那些善于吸收最新科研成果,并将其积极应用于教学中的教师。广大教师应当利用在探索自然规律过程中形成的创新知识和技术来丰富和更新教学内容,成为新的教学内容的源泉。 第一、构建和谐校园必须优化领导和教师之间的关系。学校里领导和教师之间的关系是上级与下级、领导和被领导,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但是有一定的特殊性,在学生面前都是教育者,都需要以自己的高尚形象来做学生的楷模。要优化领导与教师之间的关系,作为学校领导首先要始终确立领导和教师是平等共事,互相尊重这样一种意识,而不同于企业组织那样一种纯粹行政上的关系,其次要尊重教师业务上的专长,做到人尽其才,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业务才干,为他们创造表现自我,实现自我的机会,并且充分利用教师中的典型来影响大家,发挥优秀教师的榜样作用,示范作用。再次相互沟通,增强了解,加强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组织好政治学习,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执行好师德规范,注意经常性地了解教师的想法,听取广大教师的意见,改进工作方法,尽可能解决工作、生活上的实际困难。最后领导要以身作则,做表率。学校的各项工作,开展的各种活动领导能亲自参加,做到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以良好的形象来影响教师、学生。 第二、构建和谐校园必须优化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人际关系。教育工作中,教师之间虽有一定的分工,但这种分工与其它工作中的分工有区别 ,所有分工都统一在育人这个总目标中,在教育、管理学生的过程中,特别需要相互配合、协调。因此,领导要善于引导,自觉地调节教师之间的人际关系,做到彼此适应、互相帮助、分工不分家。其次要引导教师正确地看待自己,看待别人,尊重他人的劳动,不要自命清高,孤芳自赏。要求教师要注意心理角色的互换,对自己要严格,待人要宽容、谅解,正确地处理好人际矛盾的冲突,防止矛盾激化。要经常地开展一些教育、教学的经验交流活动,在交流中融合教师之间的关系,把身边的经验利用起来,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总之有良好教师群体关系、教育、教学的整体功能强,育人的效果就好。 第三、构建和谐校园必须优化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在学校关系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它是教师对学生施加影响的重要手段,是“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渠道。形成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实施和谐教育的前提。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应建立起以民主、平等、和谐为基本特征的新型师生关系,积极创建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和精神氛围。师生之间应该是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教师和学生要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这就意味着教师与学生角色的双重转变:教师式学生和学生式教师,还意味着师生关系向着师生平等,互相合作,彼此尊重,民主教学方面发展。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中,要是能注意做到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宽容、平等地对待学生,就能建立一种互相信任、和谐共处的良好师生关系,教师是这种关系中矛盾的主要方面,良好的师生关系必须通过教师自身的努力才能得以实现,因此要加强师德建设,以《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教师日常行为规范》为依据,抓好师德教育。教师要优化自己的情感,以健康的情感去感染、教育、鞭策和激励学生,与学生平等、友好地相处,化解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矛盾与磨擦,创建安全稳定、健康和谐的成长环境,改变重智轻德,单一追求智育的现状,树立育人为本的思想。在增长科学文化素质的同时,通过各种有趣的活动,使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等方面都能和谐共进,使学生在活动中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团结友爱,形成和谐的同学关系。使广大教师懂得要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更多地取决于教师,爱生是尊师的前提,在实际工作中切实打破传统教育中以“教师为中心”那种师生关系的束缚、建立起民主、平等的新型关系。在教师中开展“爱岗、敬业、奉献、守纪”竞赛活动,大力提倡奉献精神,敬业精神,以高尚的情操、渊博的知识、庄重的仪表态度,对学生的尊重理解来赢得学生的尊重和爱戴。在学生中开展尊师活动。要求学生尊重教师的辛勤劳动,使学生懂得刻苦学习,认真钻研是尊重教师最经常、最具体的表现,尽可能为老师分忧解难,积极配合教师完成好教育,教学工作。 各行各业都有各自的职业道德标准要求和特点,为了完成特定的职能和任务,就要求人们需具有某种特定的道德品质和行为。教师担任着教书育人的任务,不仅要传授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根据这一工作性质和任务,对广大教师德才等方面都提出了高于一般人的要求。因此,无论是学校的管理者还是教职工,都应当加强个人素质方面的修养,并以自尊、自爱、自重、自强的品格精神来激励自己,要求自己,培养健康的人格,这是我们搞好人际关系的关键。 以人为本,创建和谐校园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这一办学理念要变成全校师生的共同追求,要内化为全校师生的自觉行动。作为教育教学一线的教师更应该转变观念,以课程改革为契机,促进学科间和谐发展,努力使自己成为构建和谐校园的实践者和生力军。振兴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着学生,影响着民族的未来,提高全体教师素质是关系到校园和谐的关键,发扬团队精神,领导、教师形成一股力量,努力建设高尚师德、业务精良的教师队伍,为构建和谐校园而奋斗。

  • 索引序列
  • 和谐企业建设研究论文3篇
  • 建设和谐社会研究论文
  • 企业品牌创新研究论文3篇
  • 建设和谐社会相关论文
  • 构建和谐校园的研究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