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 马斯洛层次需要论毕业论文

马斯洛层次需要论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

马斯洛层次需要论毕业论文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主要内容: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主要内容是将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核心观点是个体成长发展的内在力量是动机。而动机是由多种不同性质的需要所组成,各种需要之间,有先后顺序与高低层次之分;每一层次的需要与满足,将决定个体人格发展的境界或程度。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评价:

1、积极方面

①马斯洛提出人的需要有一个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这在某种程度上是符合人类需要发展的一般规律的。

②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指出了人在每一个时期,都有一种需要占主导地位,而其他需要处于从属地位。这一点对于管理工作具有启发意义。

③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基础是他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人的内在力量不同于动物的本能,人要求内在价值和内在潜能的实现乃是人的本性,人的行为是受意识支配的,人的行为是有目的性和创造性的。

2、消极方面

①需要层次理论存在着人本主义局限性。

②人的动机是行为的原因,而需要层次理论强调人的动机是由人的需求决定的。

③需求归类有重叠倾向。

④需要层次理论具有自我中心的倾向。

⑤需要满足的标准和程度是模糊的。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是 人本主义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书中将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中文名: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外文名: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

别    称:需求层次理论

提出人:亚伯拉罕·马斯洛

时    间:1943年

相关论文:《人类激励理论》

理论方向:激励,薪酬博弈,管理学

应用领域:人力资源,心理学,教育

理论流派:人本主义

内容摘要:心理学与市场营销有着紧密的联系,消费者的心理影响着整个营销管理过程,本文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论,从市场营销角度分析了消费者心理,探讨了消费者心理对市场营销中产品设计、目标市场确定及营销策略选择的影响,只有迎合消费者心理的产品才富有生命力,才能在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基础之上实现企业最终的存续与发展。 关键词:消费者 心理需要 营销管理 心理学是研究人们的心理、意识和行为以及个体如何作为一个整体,与其周围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发生关系的一门学科。其研究对象是人,而人正是市场营销活动的主体,也是市场营销学研究的对象之一。由于心理学和市场营销学的研究对象存在相同之处,因此两者的关系十分密切,心理学的应用贯穿了整个市场营销管理的过程。 人们一般都认为,成功的营销取决于产品的质量、性能、价格、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广告宣传以及营销人员的营销技巧等,但往往却忽视了一个潜在的最重要的深层因素——消费者心理。而研究消费者的心理经常借助的手段是进行市场调研。首先,市场调研充分利用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在市场调研中,通常所采取的方法,如观察法、实验法、问卷调查、深层交谈和投射法等等,都是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其次,在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分析中,应用了心理学的认知理论和动机理论。通过分析消费者对产品和服务的知觉、注意、态度、兴趣、体验和记忆等认知过程以及消费者购买动机,解释为什么消费者愿意购买这种产品而不愿意选购其他产品。成功的营销一般都是通过市场调研、分析,充分了解消费者的心理需要及其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从而了解产品的销售市场,进行产品设计、包装、销售等环节。 消费者的心理需要 心理学告诉我们,需要是人类维持生命、延续种族而产生的一种必然要求,是人们在生活中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满足的一种内心状态。人为了满足需要有时要付出巨大的努力,要克服种种困难。可见,需要是一种积极的心理现象,是人的积极性的内在源泉。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A?H?Maslow)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需要引起的,而需要又是分层次的。他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从低到高为生理的、安全的、爱与归属的、尊重的和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认为,以上五种需要是相互联系的。不同层次的消费者对商品有不同的要求,因此,任何企业只有了解和掌握消费者需求心理的特点,才能有的放矢,才能更好地适应消费者的要求,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的不同需求,从而达到促进商品销售的目的,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存续和发展。 消费者心理需求对其购买行为的影响 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是在一定的购买动机的作用下产生的,而购买动机又产生于某种尚未得到满足的需要,这种需要包括生理方面的需要,又包括心理方面的需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需求层次的不断提高,心理方面的需要较之生理方面的需要对购买动机及其购买行为所起的作用更加重要。正如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分析,人们在生理的、安全的物质需求满足后,社会的、自我的、自我表现的精神需求的满足就日益重要。 当前,消费者对商品的价值观念变了,他们既关注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更重视购买商品的心理享受与精神满足。如今的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时更加重视通过消费获得个性的满足、精神的愉悦、舒适及优越感。这些特征说明人们的购买行为发生了很大变化,购买热点发生了转移。消费者购买商品时产生的好奇心理、求新心理、求名心理、求美心理就说明了这一点。 好奇、求新心理。通常人们对新鲜事物往往总是有一种好奇感和新鲜感,容易被新奇事物所吸引,新奇的商品交易可以使消费者产生一种强烈的购买兴趣和欲望,新的东西往往很容易在人的心目中达到“先入为主”的效果,而对已有的事物往往觉得习以为常而不会给予很多的注意。这种“喜新厌旧”的心理,恐怕难以改变,然而正是这种需求心理,成为了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具有这种心理的消费者崇尚个性化的独特风格,作为经营者来说,就只有去满足消费者这种心理需求而不是去违背它。这就要求经营者必须有一种市场领先的勇气和追求第一的精神,而不是在领先者后面进行模仿,即要求企业经营者要有创新精神,并要立志于“永远争第一”。 求名心理。随着消费者收入的提高,很多高收入者和赶时髦者,在购买商品时追求名牌,信任名牌,甚至忠诚于名牌,而对其他非名牌的同类商品,往往不屑一顾。同时他们对商品的品牌往往非常敏感,名牌形象一旦受损,他们就可能放弃购买此类商品,而转向购买另外的名牌。新一代的消费者有强烈的品牌意识,求名心理一般来说最多表现在人们对轿车、服饰、烟酒等品牌的追求上。消费者一旦形成了对某个品牌的认知,就能从品牌中满足自我形象、社会地位等方面的需要,同时通过移情作用,,,

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1)生理的需要

(2)安全的需要

(3)归属和爱的需要

(4)尊重的需要

(5)认知的需要

(6)审美的需要

(7)自我实现的需要

马斯洛认为人的低一级的需要得到满足,才会有高一级的需要。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是基本需要,也叫缺失的需要;认知的需要、审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成长的需要。

评价

①优点

马斯洛把人类的需要分成由低级到高级的不同层次,并把它们纳入到一个连续的统一体中,克服了原先需要理论的笼统性、模糊性,使人对需要的认识清晰化、具体化,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

②缺点

a.需要层次理论在许多方面尚有假设性质,缺乏实验依据和客观指标。

b.马斯洛离开了人的社会历史条件,离开了人的社会实践,抽象地谈人的需要和人的自我实现,则是不可取的。

c.马斯洛认为从低级到高级需要的基本需要都是天生的,从而混淆了生理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的界限,忽视了人类基本需要的社会性。

d.下一层需要的满足是上一层需要产生的条件,低一层次的需要获得满足后,才会向高一层次的需要发展的说法不够确切。

e.对需要在高低层次间的转化研究较多,但对需要在同一层间的转化则研究不够。

f.比较关注低层次对高层次需要的基础作用,但对高层需要对低层次需要的影响则探讨不够。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简述: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是人本主义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书中将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理论评价:

1、积极方面

①马斯洛提出人的需要有一个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这在某种程度上是符合人类需要发展的一般规律的。

②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指出了人在每一个时期,都有一种需要占主导地位,而其他需要处于从属地位。这一点对于管理工作具有启发意义。

③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基础是他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人的内在力量不同于动物的本能,人要求内在价值和内在潜能的实现乃是人的本性,人的行为是受意识支配的,人的行为是有目的性和创造性的。

2、消极方面

①需要层次理论存在着人本主义局限性。

②人的动机是行为的原因,而需要层次理论强调人的动机是由人的需求决定的。

③需求归类有重叠倾向。

④需要层次理论具有自我中心的倾向。

⑤需要满足的标准和程度是模糊的。

扩展资料: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是人本主义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书中将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自我超越的需求是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一个模棱两可的论点。通常被合并至自我实现需求中。1954年,马斯洛在《激励与个性》一书中探讨了他早期著作中提及的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这两种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层次排列中,他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敬需要与自我实现需要之间。

理论解析

1.五种需要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但这样次序不是完全固定的,可以变化,也有种种例外情况。

2.需求层次理论有两个基本出发点,一是人人都有需要,某层需要获得满足后,另一层需要才出现;二是在多种需要未获满足前,首先满足迫切需要;该需要满足后,后面的需要才显示出其激励作用。

3.一般来说,某一层次的需要相对满足了,就会向高一层次发展,追求更高一层次的需要就成为驱使行为的动力。相应的,获得基本满足的需要就不再是一股激励力量。

4.五种需要可以分为两级,其中生理上的需要、安全上的需要和感情上的需要都属于低一级的需要,这些需要通过外部条件就可以满足;而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高级需要,他们是通过内部因素才能满足的,而且一个人对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无止境的。

同一时期,一个人可能有几种需要,但每一时期总有一种需要占支配地位,对行为起决定作用。任何一种需要都不会因为更高层次需要的发展而消失。各层次的需要相互依赖和重叠,高层次的需要发展后,低层次的需要仍然存在,只是对行为影响的程度大大减小。

5.马斯洛和其他的行为心理学家都认为,一个国家多数人的需要层次结构,是同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发展水平、文化和人民受教育的程度直接相关的。在发展中国家,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占主导的人数比例较大,而高级需要占主导的人数比例较小;在发达国家,则刚好相反。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论文参考文献马斯洛

关于班主任论文参考文献

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许多人都有过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都不陌生吧,论文是我们对某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文章。你知道论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关于班主任论文参考文献,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1]牛海彬.赏识教育研究.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2]周弘.赏识你的孩子[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3,

[3]王柳珍.赏识教育是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J].[EB/OL].2006

[4].苏霍姆林斯基着.杜殿坤编辑.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5]金晓华.浅谈赏识教育[J].邵阳师专学报.2003,

[6]贺乐凡主编.中小学教育管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P194—195.

[7]黄艳.赏识教育与“后进生”教育问题的探究.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1201

[8]卢彬彬.赏识教育对小学生发展的有效性实证研究.湖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0501.

[9]程婷.近几年关于赏识教育的研究综述[J].沈阳.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

[10]韩丽萍.赏识教育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教育新论.2009,

[11]李海英.赏识教育之我见[J].教育教学论坛.2011,

[12]周弘.赏识你的孩子[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3,

[13]邹惠芬.小学生赏识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基础学科.2013,

[14]李小燕.小学赏识教育初探[J].新课程.2012,

[15]兰利.赏识教育的功能及实施方法[J].西华大学学报.2006,—65

[16]张永彬.浅谈赏识教育[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5,—57

[17]严俊辉.浅谈赏识教育[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1999,—24

[18]崔学鸿.赏识教育出论[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3,

[19]周泓.赏识你的孩子[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4,

[20]李睿鹏.简析赏识教育的心理学依据[J].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0,

[21]赖永健.“赏识教育”的认识与实践[J].西部教育研究.2010,12第10卷第4期.P88

[22]贺乐凡主编.中小学教育管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P194—195.

[23]骆舒洪、周卫红.中小学班级管理现状的调查研究[J].教学与管理.2001年第11期.P8—9.

[24]贺乐凡主编.中小学教育管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P31

[25]丁志强主编.教育管理心理学[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0年.P45

[26]白铭欣主编.班级管理论[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0年.P29—30

[1]现代心理学流派[M].出版.—61

[2]陈孝彬.教育管理学[M].—54

[3]燕国材.素质教育论[M].—85

[4]叶澜主编.“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报告文集[J].1999

[5]叶澜著.“新基础教育”——关于当代中国学校变革的探究与认识[M].2006

[6]叶澜、卜玉华.教育理论与学校实践[M].—102

[7]邰江波.班级岗位轮换制——走向民主与公正的起点[J].中国教师.—45

[8].学生自我发展之心理学探究[M].—142

[9]李伟胜.班级管理新探索[M].—95

[10].学校管理实话[M].华东师范入学出版社.—152

[1]王枬,王彦,教育叙事:在实践中体悟生命[J],《教育研究》北京,

[2]王彦,王枬,教育叙事—从文学世界到教育世界[J]《全球教育展望》2005第4期

[3]张晓乐,框架理论视野下的道德叙事[J],《全球教育展望》2005第4期

[4]黎加厚,信息时代的教育叙事与教师主体意识的觉醒[J],《中国电化教育》2004年第10期

[5]丁钢教育与日常实践[J],《教育研究》北京,2004年第2期

[6]丁钢我们如何做教育叙事?——写给教师们[N],《中国教育报》2004年10月21日

[7]丁钢教育叙事:接近日常教育‘真相'[N],《中国教育报》北京,2004年2月19日

[8]丁钢日常教育实践的意义[C]《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教育科学出版社第5辑,北京,2004

[9]田静曹芳与项目一同成长:一位村中心完小校长的个案[C],《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教育科学出版社第5辑,北京,2004

[10]丁钢我们如何做教育叙事?——写给教师们[N],《中国教育报》2004年10月21日

[11]丁钢教育经验的理论方式[J],《教育研究》北京,2003年第2期

[12]刘云杉帝国权冲实践下的教师生命形态:一个私塾教师的生活史研究[C],《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2002教育科学出版社第3辑

[13]黄向阳学校春秋:一位小学教师的笔记[C]《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教育科学出版社第2辑,北京,2002年

[14]丁钢教育叙述何以可能?[C],《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2002教育科学出版社第3辑

[15]耿涓涓教育理念:一位初中女教师的叙事探究[C]《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教育科学出版社第2辑,北京,2002年

[16]许美德现代中国精神:知名教育家的生活故事[C],《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2002教育科学出版社第1辑

[17]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18]鞠玉翠走进教师的生活世界——教师个人实践理论的叙事探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

[19]肖正德山村小学青年教师需要的叙事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3

[20]余丽反思性学习在教师专业发展中作用的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3

[21]康永久,施铁如,刘良华等整理教育叙事:来自广州的视角[J],《教育导刊》2003年12月

[22]李明汉,教师校本科研与教育叙事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03年12月12期

[23]韦桂美,教育叙事研究:教育科研回归生活的方式[J],《教书育人》

[1][苏].苏霍姆林斯基着,杜殿坤译.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2][苏].苏霍姆林斯基着,赵玮译.帕夫雷什中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

[3]叶澜.教育学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4]萧宗六.学校管理学(第四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5][法]卢梭着;李平沤译.爱弥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6][美]马斯洛着;成明编译.马斯洛人本哲学[M].北京九洲图书出版社,2003

[7]郭毅.班级管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8]人民教育出版社组编.普通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9]耿玉明.学校实施量化管理模式的利弊分析[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5

[10]徐生娥.中学班级管理中的教育公平问题及对策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7

[11]王志君.普通高中班级管理柔性化改革策略研究[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2007

[12]庄惠玲.走向学生自主管理[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

[13]刘军宁.高一班级管理实效性的调查研究[D].烟台:鲁东大学,2012

[14]范海强.科学—人文管理与民办中学的师资队伍建设[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9

[15]常虹.大职业教育视野下的校园文化建设[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1

[16]何志燕.苏霍姆林斯基校园文化思想及其对我国基础教育的启示[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6

[17]谢玥.量化管理理论基础探源[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02(3)

[18]谭明进.对高中班级实行量化管理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12)

[19]刘彩凤,常桂英.班级量化管理初探[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1999(2)

[20]王俊江.量化管理与自我教育——班级管理中的经验和体会[J].教学与管理,2001(10)

[21]王随仁.怎样开展班级量化管理[J].河南教育,2000(4)

[22]崔为民.小议班级量化管理[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2(3)

[23]范玉敏,李锋.关于中专学校班级量化管理的质疑及对策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0(8)

[24]庞云凤.班级量化管理中谨防"过度理由效应"[J].河南教育,2000(7)

[25]李丽华,孙小芹.班级量化管理刍议[J].中国校外教育,2013(6)

[26]霍永丽.班级量化管理的补充——班级软管理[J].班主任,2005(1)

[27]段炼,朱育婷.班级量化管理应注意的问题[J].教学与管理,2008(12)

[28]孙华.量化管理应体现人本管理思想[J].教育导刊,1998(11)

[29]曾祖斌.浅议中小学班级量化管理的利弊[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2(12)

[30]宁学功.学校班级量化管理刍议[J].教学与管理,2002(23)

[31]高琪,张锐.班级量化管理必须明确的几个问题[J].班主任之友,2004(4)

[32]莫熙朝.班级量化管理的'背后[J].广东教育,2007(5)

[33]范学谦,吴国萍.奖惩预警机制在班级量化管理中的应用[J].班主任,2007(2)

[34]张明芹.我们的态度"评优"不是班级管理的目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17)

[35]任语静.学校管理者要提高自身素质加强人格修养[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1997(3)

[36]臧美莹.浅析硬件设施在高校教学中的重要性[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23)

[37]张春来.如何制定和执行班级规则[J].教师之友,2001(11)

[38]陈学梅.人治为主、法治为辅、刚柔并济——班级公约与人性化管理相结合[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0(1)

[39]曹红英.生本教育理念下初中班级管理策略研究[J].新教育,2014(24)

[40]刘明伟.论学校教育中量化管理的弊端[J].新课程学习(综合),2010(7)

[41]王豫.对学校管理工作中量化管理扩大化的质疑[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12)

[42]陆梅芳.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高校学生管理新模式[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43]张铤.论高校"量化—柔性"学生管理新模式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2)

[44]徐鉴民.浅谈"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理念[J].甘肃农业,2006(7)

[45]柳士彬,谭业云.环境潜教育:潜教育的实施型态[J].山东教育(中学版),2000(10)

[46]荣炳新.构建和完善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策略[J].时代教育,2014(2)

[47]黄正平.培养自我管理能力要处理好三个关系[J].班主任,2011(9)

[48]贺桂平.以"法"治班初体验[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0(6)

[49]劳凯声.重新界定学校的功能[J].教育研究,2000(8)

[50]陈志利.帕夫雷什中学的成功奥秘:一种文化视角的解读[J].基础教育,2011(4)

[51]陈志利,张新平.自下而上:苏霍姆林斯基校长学的思维及贡献[J].基础教育,2012(4)

[52]刘建设.对我国教育量化研究的若干思考[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2)

[53]龚舟.我国中小学班级管理伦理缺失的问题分析与对策[J].大理学院学报,2011(1)

[54]贾永儒.以学生为本,让班级管理人性化、民主化[J].才智,2012(2)

[55]刘永芳.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中的量化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0(5)

[56]黄崴.20世纪西方教育管理理论及其模式的发展[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1)

[57]韩秀元.量化积分在班级管理中的实践与反思[J].中小学教育,2011(8)

[58]杜永芳.班级量化管理的好处[J].青海教育,2007(5)

[59]龙永钊.谨防班级量化管理异化育人行为[J].班主任,2006(1)

[60]刘艳萍.浅谈班级管理的目标定位[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1(1)

[61]叶澜.世纪初中国教育理论发展的断想[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1)

[62]王效美,杨红艳.小学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创新与途径[J].素质教育,2013(7)

[63]李可.数字量化:发展还是桎梏?[N].光明日报,2010,10(8):11

[64]杨柳.河北衡水中学的真实一面:半军事化管理,带橘子进教室要受警告[N].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7(18):12

[65]林祺,匡怡蒙."超级高考工厂"争议中前行[N].重庆晨报,2014,4(23):6

[1]袁佩奇.班主任工作细节之:感恩教育[J].时代报告:学术版,2012(10).

[2]周传刚.弘扬传统美德 实施感恩教育[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2012(11).

[3]周容.寸草报春晖:浅谈小学班主任工作中的感恩教育[J].课外阅读,2010(7).

[4]刘昌起.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感恩教育[J].科技视界,2012(26).

[1]王荣德.现代教师人格塑造[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4:51.

[2]韩传信.德育原理教程[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9.

[3]蔡汀.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第二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14.

1/51【题 名】虚拟激励法及其在汽车随机振动应用中的探讨【作 者】李杰[1] 秦玉英[1] 赵旗[1] 张伟[2]【刊 名】汽车技术.2007(7).-24-272/51【题 名】激励法:将“1”等于“10”【作 者】靳菲菲【刊 名】大众商务:下半月.2007(7).-61-613/51【题 名】桥梁结构模态参数识别的环境激励法【作 者】王永毅【刊 名】山西建筑.2007,33(19).-338-3394/51【题 名】基于虚拟激励法的大跨空间结构风振系数研究【作 者】章明灿[1] 季俊杰[2] 黄新良[3]【刊 名】山西建筑.2007,33(15).-55-565/51【题 名】如何运用激励法调动护士积极性【作 者】孙华 张露萍【刊 名】中医药管理杂志.2007,15(3).-220-2216/51【题 名】激励法则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贯穿与运用【作 者】张世友【刊 名】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7,23(1).-72-767/51【题 名】浅谈“激励法”在服装专业课教学中的应用【作 者】周峰【刊 名】中国基础教育研究.2006,2(2).-158-1598/51【题 名】运用“智力激励法”培养小学生的创新精神【作 者】李国强【刊 名】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94-959/51【题 名】基于虚拟激励法的空间网格结构风致抖振响应分析【作 者】陈贤川[1,2] 赵阳[2] 董石麟[2]【刊 名】计算力学学报.2006,23(6).-684-68910/51【题 名】用虚拟激励法求解非比例阻尼线性体系的非平稳随机地震响应【作 者】汪梦甫【刊 名】力学季刊.2006,27(4).-598-60511/51【题 名】“成功激励法”在差生转化工作中的应用【作 者】王艳菊 刘成荣【刊 名】晋中学院学报.2006,23(5).-83-8412/51【题 名】浅论企业管理中的职工循环激励法【作 者】王龙莎【刊 名】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2006,19(5).-58-5913/51【题 名】困难时期员工激励法【作 者】徐卫来【刊 名】管理@人.2006(9).-56-5714/51【题 名】智力激励法在培养学生创造力中的实践与探索【作 者】罗延平 张应红【刊 名】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20(7).-177-17915/51【题 名】As2S8玻璃条形波导的光激励法制备技术研究【作 者】邹林儿[1] 陈抱雪[1] 陈林[1] 袁一方[1] 鄂书林[2] 浜中广见[3] 矶守[4]【刊 名】光学学报.2006,26(7).-1043-104716/51【题 名】调制激光器激励法的Butt-Welded热电偶动态特性测试【作 者】郭华玲【刊 名】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6(8).-151-15217/51【题 名】车轮动载荷计算的虚拟激励法【作 者】黄玮 赵又群 杨国权【刊 名】拖拉机与农用运输车.2006,33(2).-29-3118/51【题 名】浅谈全方位激励法在学校管理工作中的运用【作 者】王金辉【刊 名】科学咨询.2006(02S).-58-5919/51【题 名】鲁灵敏:技术人才激励法宝【作 者】吴宇【刊 名】管理@人.2006(1).-24-2520/51【题 名】多点输入下大跨空间索结构的虚拟激励法【作 者】孙建梅[1,2] 叶继红[2] 程文瀼[2]【刊 名】振动与冲击.2005,24(4).-107-110,11921/51【题 名】淮北公司推行“立体精神激励法”【作 者】李伟 葛成龙【刊 名】供电行业信息.2005(12).-4-422/51【题 名】管理中的激励法【作 者】毕勇【刊 名】全球瓦楞工业.2005(10).-112-11223/51【题 名】激励法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作 者】施美丽【刊 名】宁德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17(3).-329-330,33324/51【题 名】激励法在儿科住院病人的应用【作 者】胡惠兰 李彩玲【刊 名】现代医院.2005,5(10).-88-8925/51【题 名】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与积分激励法【作 者】侯军【刊 名】现代企业教育.2005(8).-48-4826/51【题 名】饭店“人力资源”八大激励法【作 者】海萌辉【刊 名】连锁与特许:管理工程师.2005(7).-40-4127/51【题 名】多点输入下大跨度空间网格结构的虚拟激励法【作 者】孙建梅[1] 叶继红[1] 程文瀼[2]【刊 名】工业建筑.2005,35(5).-95-9728/51【题 名】激发班级活力 优化班级管理过程——浅谈班级管理的激励法【作 者】李永飞【刊 名】基础教育(重庆).2005(2).-52-5229/51【题 名】IT企业创业期的团队激励法则【作 者】张永青[1] 黄培清[2]【刊 名】集团经济研究.2005(5).-135-13630/51【题 名】运输车辆随机振动分析的虚拟激励法【作 者】张永林 侯传亮【刊 名】起重运输机械.2005(3).-30-3131/51【题 名】受控结构风振响应分析的广义虚拟激励法【作 者】张文首 于骁 岳前进【刊 名】计算力学学报.2005,22(1).-20-2432/51【题 名】浅论激励法在教师管理中的运用【作 者】郭燕芬【刊 名】职业教育研究.2005(2).-40-4033/51【题 名】激励法在业余速滑训练中的运用【作 者】李莉【刊 名】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4).-53-5434/51【题 名】激励法——政治课教学中的点睛之笔【作 者】任变如【刊 名】河北教育.2004(6).-40-4035/51【题 名】浅谈体育教学中的激励法【作 者】廖金琳【刊 名】龙岩师专学报.2004,22(3).-109-109,11336/51【题 名】激励法在幼儿门诊治疗中的优势初探【作 者】齐小平 曲红艳 王文杰【刊 名】中国社区医师.2004,20(4).-5-537/51【题 名】用激励法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尝试【作 者】贺国华【刊 名】江苏教育研究.2004(12).-42-4338/51【题 名】抚松实施“五位一体”激励法【作 者】宁金良 万春江【刊 名】党建文汇:上半月版.2004(11).-21-2139/51【题 名】浅谈激励法在公路职工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运用【作 者】蒋万斌【刊 名】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4,11(5).-79-8040/51【题 名】激励法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作 者】刘昌国【刊 名】少年体育训练.2004(4).-16-1641/51【题 名】作文教学激励法【作 者】罗荣【刊 名】南方论刊.2004(6).-63-6342/51【题 名】正弦扫频电激励法测量与识别地震检波器特性参数【作 者】张改慧 胡时岳【刊 名】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4,38(7).-722-724,76643/51【题 名】运用激励法转化后进生【作 者】胡现红【刊 名】素质教育大参考.2004(6).-49-5044/51【题 名】逆虚拟激励法随机载荷识别试验研究【作 者】李东升 郭杏林【刊 名】工程力学.2004,21(2).-134-13945/51【题 名】运用激励法加强女大学生的成才教育【作 者】吴文君【刊 名】卫生职业教育.2004,22(13).-11-1346/51【题 名】语言激励法在篮球比赛中的运用【作 者】朱云波 李凤玲【刊 名】少年体育训练.2004(1).-42-4247/51【题 名】应用激励法促进患儿在肌内注射中的配合【作 者】邵玉静 汪秀华【刊 名】护理管理杂志.2004,4(6).-41-4248/51【题 名】激励法在运动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作 者】刘忆冰【刊 名】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4,20(1).-102-10349/51【题 名】虚拟激励法与圆拱屋盖结构的风致响应分析【作 者】黄明开 倪振华【刊 名】广东土木与建筑.2003(12).-6-850/51【题 名】TMD多点控制体系随机地震响应分析的虚拟激励法【作 者】朱以文 吴春秋【刊 名】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3,23(6).-174-17851/51【题 名】岗位考核比例激励法:—人事用工制度改革新方法【作 者】朱圣开【刊 名】邮电企业管理.2001(18).-30-31

有关马斯洛的理论文献有哪些

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

亚伯林罕·马斯洛是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第三代心理学的开创者,提出了融合精神分析心理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人本主义心理学, 于其中融合了其美学思想。马斯洛(1908-1970),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人格理论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发起者。马斯洛对人的动机持整体的看法,他的动机理论被称为“需要层次论”。其心理学理论核心是人通过“自我实现”,满足多层次的需要系统,达到“高峰体验”,重新找回被技术排斥的人的价值,实现完美人格。他认为人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多种动机和需要,包括生理需要(physiological needs)、安全需要(security needs)、归属与爱的需要(love and belonging needs)、自尊需要(respect & esteem needs)和自我实现需要(self-actualization needs)。其中自我实现的需要是超越性的,追求真、善、美,将最终导向完美人格的塑造,高峰体验代表了人的这种最佳状态。理论:马斯洛认为人都潜藏着五种不同层次的需要,这些需要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出来的迫切程度是不同的。人的最迫切的需要才是激励人行动的主要原因和动力。人的需要是从外部得来的满足逐渐向内在得到的满足转化。具体地说,按照重要性和层次性排序,七种不同层次的需要主要指:生理需求:生理上的需要是人们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如吃饭、穿衣、住宅、医疗等等。若不满足,则有生命危险。这就是说,它是最强烈的不可避免的最底层需要,也是推动人们行动的强大动力。安全需求:安全的需要要求劳动安全、职业安全、生活稳定、希望免于灾难、希望未来有保障等。安全需要比生理需要较高一级,当生理需要得到满足以后就要保障这种需要。每一个在现实中生活的人,都会产生安全感的欲望、自由的欲望、防御的实力的欲望。社交需求:也叫归属与爱的需要,是指个人渴望得到家庭、团体、朋友、同事的关怀爱护理解,是对友情、信任、温暖、爱情的需要。社交的需要比生理和安全需要更细微、更难捉摸。它与个人性格、经历、生活区域、民族、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等都有关系,这种需要是难以察悟,无法度量的。尊重需求:尊重的需要可分为自尊、他尊和权力欲三类,包括自我尊重、自我评价以及尊重别人。尊重的需要很少能够得到完全的满足,但基本上的满足就可产生推动力。认知需要:对周围事物变化理解的需要。审美需要:“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每个人都有对周围美好事物的追求,以及欣赏。自我实现: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等级的需要,是一种创造的需要。有自我实现需要的人,往往会竭尽所能,使自己趋于完美,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获得成就感。马斯洛认为,在人自我实现的创造过程中,产生出一种所谓的“高峰体验”的情感,这个时候的人处于最高、最完美、最和谐的状态,具有一种欣喜若狂、如醉如痴的感觉。但是,一般说来,平时讲到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时,往往只说到五种,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结论两类需要:马斯洛认为,人类价值体系存在两类不同的需要,一类是沿生物谱系上升方向逐渐变弱的本能或冲动,称为低级需要和生理需要。一类是随生物进化而逐渐显现的潜能或需要,称为高级需要。人都潜藏着这五种不同层次的需要,但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出来的各种需要的迫切程度是不同的。人的最迫切的需要才是激励人行动的主要原因和动力。人的需要是从外部得来的满足逐渐向内在得到的满足转化。在高层次的需要充分出现之前,低层次的需要必须得到适当的满足。高峰体验:马斯洛还认为:在人自我实现的创造性过程中,产生出一种所谓的“高峰体验”的情感,这个时候是人处于最激荡人心的时刻,是人的存在的最高、最完美、最和谐的状态,这时的人具有一种欣喜若狂、如醉如痴、销魂的感觉。人格特征(1)全面和准确地知觉现实. 自我实现者对世界的知觉是客观的、全面的和准确的,因为他们在感知世界时,不会掺杂自己的主观愿望和成见,或带有自我防御,而是按照客观世界的本来面貌去反映。与此相反,心理不健康者则是以自己的主观方式去知觉世界的,他们试图使世界与自己的主观愿望、焦虑和担心相吻合。(2)接纳自然、自己与他人。自我实现者能够接受自然、自身及他人的不足与缺陷,而不会为这些缺陷而忧心忡忡。当然,对于可以改造或可以调整的不足与缺陷,他们会以积极的态度来对待,而对那些不可改变的不足与缺陷,他们能顺其自然,不会自己跟自己、跟他人和自然过不去。(3)对人自发、坦率和真实。在人际交往中,自我实现者具有流露自己真实感情的倾向,他们不会装假或做作,他们的行为坦诚、自然。一般而言,他们都有足够的自信心和安全感,这就使得他们足以真实地表现自己。(4)以问题为中心,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自我实现者热爱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献身于某种事业或使命,并能全力以赴。与常人相比,他们工作起来更刻苦、更专注。对他们来说,工作并非真正的劳苦,因为快乐恰恰寓于工作之中。(5)具有超然于世和独处的需要。自我实现者以自己的价值和感情指导生活,不依靠别人来求得安全和满足,他们依靠的只是自己。他们一般都喜欢安静独处.这样做并不是因为害怕别人,也不是要有意逃避现实,而是为了在减少干扰的条件下,更好地深思,更全面地比较,以便去寻求更为合理的解决问题方案。他们平静安详,保持冷静,安然地度过或顶住各种灾难和不幸。(6)具有自主性,在环境和文化中能保持相对的独立性。自我实现者行为的动力主要来自于自身内部发展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即B一驱动),而不是来自于因缺少某种物质或精神上的东西需要外部的补充(D一驱动),因而他们更多依赖自己而不是外部环境,能够抵制外部环境和文化的压力,独立自主地发挥思考的能力,自我引导和自我管理。(7)具有永不衰退的欣赏力。自我实现者能够对周围现实保持奇特而经久不衰的欣赏力,充分地体验自然和人生中的一切美好东西。他们不会因事物的重复出现而习以为常,失去敏感,相反,他们对每一个新生儿、每一次日出或黄昏,都像第一次见到时那样新鲜,那么美妙。(8)具有难以形容的高峰体验。高峰体验是人感受到的一种强烈的、心醉神迷的狂喜或敬畏的情绪体验。当它到来时,人会感觉到无限的美好,具有极大的力量、自信和决断意向,甚至连平凡的日常活动,也可以被提升为压倒一切的、妙不可言的活动。马斯洛认为所有人都具有享受高峰体验的潜在能力,但只有自我实现者更有可能、更常得到这种体验。(9)对人充满爱心。自我实现者所关心的不仅局限于他们的朋友、亲属,而是扩及全人类。他们把帮助穷困受苦的人视为自己的天职,具有同所有的人同甘苦、共患难的强烈意识,千方百计为他人着想。在自我实现者看来,他人的快乐就是自己的快乐,他们已经把自己从满足自身狭隘需求的牢笼中解放了出来。(10)具有深厚的友情。自我实现者注重与朋友间的友谊,他们交友的数目虽然不多;同伴圈子比较小,但友情深切和充实。就对爱的理解来说,他们认为爱应当是全然无私的,至少应当是给予爱和得到爱同等重要。他们能够像关心自己一样,关心所爱者的成长与发展。(11)具备民主的精神。自我实现者谦虚待人,尊重别人的权利和个性,善于倾听不同的意见。对他们来说,社会阶层、受教育程序、宗教信仰、种族或肤色,都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他们是否掌握真理。自我实现者极少偏见,愿意向一切值得学习的人学习。(12)区分手段与目的。自我实现者的行为几乎总是表现出手段与目的界限。一般说来,他们强调目的,而手段必须从属于目的。自我实现者常常将普通人看成是达到目的的手段,把活动经历当作目的本身,因而比常人更能体验到活动本身的乐趣。(l3)富于创造性。这是马斯洛研究的所有对象共同的特征之一,他们每个人都在某个方面显示出独到之处和创造性。虽然、他们中某些人并不一定是作家、艺术家或发明家,但他们具有同儿童天真想象相类似的能力,具有独创、发明和追求创新的特点。(14)处事幽默、风趣。自我实现者善于观察人世间的荒诞和不协调现象,并能够以一种诙谐、风趣的方式将其恰当地表现出来。但他们绝不把这种本领用之于有缺陷的人。他们对不幸者总是寄予同情。(15)反对盲目遵从。自我实现者对随意应和他人的观点和行为十分反感,他们认为人必须具有自己的主见,认定的事情就应坚持去做,而不应顾及传统的力量或舆论的压力。他们这种反对盲目遵从的倾向,显然不是对文化传统或舆论的有意轻视,而是他们自立、自强的人格的反映。作为人本主义运动最杰出的代表人物,马斯洛对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了最为系统的研究。马斯洛对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兴趣起始于大学时代对其两位导师即本尼迪克特和魏特海默的爱戴。他发现这两位导师的身体外貌、文化背景等很多方面都不相同,但有许多心理特征是相同的。他们的心理都很健康,在学术上都很有成就,其能力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按马斯洛的话来说就是达到了自我实现。马斯洛觉得从这两位导师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心理行为模式或许可以作为一般人学习和追寻的样板。为此,马斯洛采用了自由联想、心理测验和人物传记等多种方法去探讨"自我实现者"的心理行为模式。他从历史上的伟大人物和身边的学生和熟人中选择出了48人作进一步研究,这些人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他称之为"案例",即基本符合他所设想的"自我实现者"要求的人,这些人包括林肯(A.Lincoln)、杰弗逊()、罗斯福() 、斯宾诺沙()、詹姆斯和赫胥黎()等12人:第二类有10人,他称之为"不完全的案例",或"部分的"自我实现者,与所设想的标准有一定的距离;第三类有26人,他称之为"潜在的或可能的案例",其中既包括现实生活中朝着自我实现方向发展的年轻人;也包括历史上一些有一定贡献的人物。在研究中,马斯洛发现真正达到自我实现的人,一般都处于中年或老年,年轻的人通常很难达到自我实现。这是因为年轻人还有许多较低层次的需要,如安全、爱、自尊等等还没有得到适当程度的满足,没有形成持久的价值观、智慧、意志力及稳定的爱情关系,也未明确选择自己要为之终身奋斗的事业。不过,年轻人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他们通过积极努力,是可以逐渐接近这一水平或目标的。超越特征在《Z理论》中,马斯洛区分了仅仅健康型的自我实现与超越型的自我实现。仅仅健康型的自我实现是指个人意义上的自我实现,它是这样一种过程:不断地实现潜能,完成天职、命运或禀性,承认个人的内在天性,在个人内部不断趋向统一、整合。这种人是更实际、更现实、更入世、更能干和更凡俗的人,他们更多地生活在此时此地的世界。超越型自我实现则是指超个人意义上的自我实现。这种人更多地意识到存在的王国,生活在存在水平即目的水平或内在价值水平,更明显地受超越性动机支配,经常有统一的意识或高原体验(plateau experiences),也曾经有高峰体验(peak experiences),并伴随着启示或对宇宙人生的领悟。因此,在马斯洛看来,有两种不同水平的自我实现者,一种是个人水平上的,另一种是超个人水平上的,前者主要是人本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后者主要是超个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马斯洛对超越水平上的自我实现者(以下简称超越者)的人格特征的描述,是他为超个人心理学所做的奠基性工作之一。马斯洛发现,超越者不仅存在于宗教界人士、诗人、知识界人士、音乐家之中,而且也存在于企业家、事业家、经理、教育家、政界人物中。他详细访谈和观察过三、四十人,对另外一、二百人也进行了一般的交谈和研究。他承认,他对超越者的研究只是初步的接触而不是审慎的、最后的研究,不一定合乎正规印证的科学的要求。其样本也只集中于他所认为的最好的样本上,不一定有很高的代表性。故而其研究结果只能算作前科学的。但他强调,他的每一个论点都是可以加以验证的。两种水平的自我实现者均具有前述自我实现者的全部描述特征。不同的是,高峰体验、高原体验与存在认知在超越者身上存在着或较多地存在着,而在个人水平的自我实现者身上则不存在或只有较少的存在。除此以外,超越者还较多地具有下列特征:(1)对于超越者,高峰体验和高原体验成为他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是制高点,是生命的见证和生活的最宝贵的方面。(2)超越者生活在存在水平,能自如、自然地说出存在语言。能较好地理解寓言、修辞手段、悖论、音乐、艺术、非语言交流和沟通等。(3)超越者能在实际的、日常的缺失水平上观察事物的同时,也看到一切事物中神圣的一面,能随意地使每一件事物神圣化,即从永恒的方面观察事物。(4)超越者更自觉地和有意识地受超越性动机的支配。存在价值,如真理、完善、美、善良、统一、二歧超越等是他们的主要或动机。等等。马斯洛共列举了23种特征。⑤在马斯洛看来,人具有一种积极的、以生物学为基础的、在精神上自我实现的本性。精神具有自然主义的意义,无需任何宗教的或形而上学的假设。马斯洛的工作和生命历程本身就是人本心理学如何向超个人心理学自然发展的见证。马斯洛以研究成为一个充分发展的人(fully human)意味着什么开始,以探索超个人问题结束。关注人的充分发展是人本心理学的灵魂,而超个人正是人性充分发展的结果。

马斯洛需求理论有五个层次从低到高分别是:生理上的需要安全上的需要情感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5类。依次由低到高。

希斯洛普岛毕业论文

应该有很多人跟我一样,看完一本书之后,心头总会积郁万千思绪,不管是喜还是悲,都想找个人来聊聊这本书,好让心中拥堵着的情绪找到释放的隘口。哪怕只有几句话,哪怕这个人根本不知道你在说什么,只要听听就好了。 一个偶然的机会看到了《岛》这本书,看这本书之前,我对小说描写岛的最大印象就是基督山伯爵里埋藏着无与伦比财富的基督山岛,所以,《岛》这本书突然就激起了我的好奇心,想看看这个岛是物产富饶,人们和谐安详的生活着还是那里寸草不生,主人公因为意外上演一次荒岛求生?但结果2个都不是。英国作家维多利亚·希斯洛普笔下的《岛》,位于希腊爱情海的克里特岛海岸以北,与希腊上任何一个岛别无二致,但它又与众不同,因为上天赋予它某种使命,它叫 斯皮纳龙格岛 。 一座在世人看来与监狱没什么区别,但对岛上的很多人来说,却是个世外桃源般的安详之地。这个岛在1903年至1957年一度成为二战期间安置雅典麻风病人的隔离区。故事由一个名叫阿里克西斯的女孩,从英国一路风尘仆仆独自赶到斯皮纳龙格岛开始。这个年轻貌美的姑娘,因为在爱情里始终处于劣势地位而逐渐迷失自我,最后不知是否应该臣服于这种不平等爱情,就这样与男朋友步入婚姻殿堂而感到困惑。 她希望母亲索菲亚能提供一些很好的建议,因为母亲在感情方面处理的非常好,二十岁就嫁给了父亲,而这一生都得到父亲的宠爱。于是,她想通过了解母亲的过去,来帮助自己。 但遗憾的是,母亲爱他们,爱这个家,却对自己的来历始终三缄其口,这个秘密成为了她和儿女们之间的一道屏障。 在阿里克西斯看来,母亲索菲亚不仅掩埋了自己的根,还把上面的泥土踩得严严实实。 这次的契机,让阿里克西斯更加迫切的想要打开母亲关闭多年的心扉,她想了解那扇门背后到底隐藏了多少不为人知的故事,哪怕只有一点也好。几经思索,还是向母亲开口,希望能去母亲长大的地方看看。在女儿的热切期盼下,母亲索菲亚终于松了口。 无论那些岁月曾经是美好还是肮脏不堪,她都决定让女儿去看看 。索菲亚给了女儿一封信,让她到了特里克岛的布拉卡村,寻找一个叫佛提妮的女人,表示佛提妮会告诉女儿关于往事岁月的一切。阿里克西斯遇见了已进古稀之年却依然美丽温存的佛提妮后,那装着母亲的过去、固若金汤的保险柜,就这样要被全部倾倒出来。“ 斯皮纳龙格岛上的故事要从最开始讲起,可其实并没有一个真正的开始” 。佛提妮对阿里克西斯说:“因为你母亲的故事就是你外婆的故事,是你曾外婆的故事,也是你姨外婆的故事。 她们的生活纠缠在一起,我们希腊人谈到命运时,就是这个意思。所谓宿命主要由我们的先辈,而非是星宿决定的。当我们谈到古代历史,我们常常说命中注定,可是我们并不是指不可控制的事情。阿里克西斯的曾外婆叫尹莲妮,是布拉卡村的一名老师。她热爱自己的家庭,也爱学校里的每一个孩子,哪怕看到任何一个孩子意外摔倒,她总是能第一时间冲过去扶他起来。在这样的环境下,感染病毒的几率比常人高出太多。所以很不幸,伊莲妮知道自己感染了麻风病。 在那个年代,社会对麻风病的恐惧抵触不亚于黑死病,已经到了谈之色变的地步。人们都想尽一切办法隐藏自己的症状,因为一旦医生确诊得了麻风病,他们就会被政府立即送走。经过排查,伊莲妮与学校里另一个9岁男孩迪米特里一起被遣送到斯皮纳龙格岛, 这是一座被人们称为“活死人之地”的岛。 随着伊莲妮的离开,佩特基斯家族曾经坚若磐石的家也开始支离破碎。那时,大女儿安娜十二岁,二女儿玛丽娅才十一岁。 安娜本来情绪就多变,母亲的离开,让她变得更是喜怒无常,越发狂躁任性;二女儿玛丽娅则是个性格娴静,内敛而善良的孩子,母亲的离开使她悲痛不已,但她依然坚强的帮着父亲一起支撑着风雨飘摇的家。 伊莲妮带走的还有丈夫的灵魂,伊莲妮的丈夫吉奥吉斯是个渔夫,平时也靠着给斯皮纳龙格岛运送货物来赚取额外的家用。也因着这份工作能有一个时常与妻子见面的机会,听她诉说着在另一个世界里的生活。 但自从伊莲妮染上麻风病之后,两人曾经肌肤相亲的爱人就彻底成了触不到的恋人。都说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生与死,但对他们而言,却是我站在你面前,而你我却不能相拥;是一个丈夫,站在河的对岸,看着自己的妻子,就这样慢慢枯萎,却没法做任何的改变。 失去她,他也将要枯萎。这种感觉一遍遍的捶打着他的灵魂,让他不止一次起了不如一起死去的念头。 但生活就是低身蜷伏在木划艇里,对吉奥吉斯这样的渔夫来说,这就是宿命,他无法抵抗命运。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因为身上有着同样被魔鬼亲吻过的印记,所以,这些麻风病人汇聚在一起,这座小小的岛,形成了一个小型的社会。 小岛也有它的规则和秩序,这里的人们都有选举权,他们会通过表决推选出能与政府协调的岛主。 你无法想象,这里居然有商店,有街道,有意大利风格的别墅和花园,还有医院、图书馆和电影院;这里还有专属于他们的报纸——《斯皮纳龙格星报》,报纸上会刊登每周电影预告,药房营业时间,遗失启事,寻物启事,甚至还有结婚启事和讣告。 孩子们还正常在学校里上课,即使他们中有很多人可能都活不过21岁,但伊莲妮到来后依然坚持她的教学。对了,这群活死人居然还修建了蓄水池,还发明了电。也许是因为他们都知道自己的生命短暂可见,所以在有生之年,尽己所能把生活变得更加美好成了他们共同的目标。 对很多人来说,斯皮纳龙格也是美好的家。 和伊莲妮一起被送来的孩子迪米特里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在过去,他是家中的长子,在贫穷而又多子的农民家中,生活的担子早早就压在他的身上。 但到了斯皮纳龙格后,他觉得这是上帝为他打开了伊甸园的大门,这里有属于他的独立房间,有充足丰富的美食能让他餐足,还有学校和朋友以及作为他的“母亲”伊莲妮专属的爱。 因为染上了麻风病,他们就是那个“不洁净“之人,处处遭受排挤,卑微的如同蝼蚁。但在斯皮纳龙格岛,他们活的自在,眼泪不需要理由。 这些“不洁净”之人被抛弃在世界之外,可以说很不幸运,但同时也多么幸运。 当德国纳粹将目光投向克里特小镇时,村庄被毁灭,老弱病残被活活烧死在床上,男人被迫交出武器后被射杀在血泊中,随处可见战争践踏的残垣败迹。而仅是一条海峡相隔的斯皮纳龙格岛,却丝毫不受影响,只因为人们把麻风病看的比战争还可怕。 谁说命运没有眷顾麻风病人,他们因此逃过这场浩劫,能继续安然的生活在这片世外桃源之上。在伊莲妮去了斯皮纳龙格岛上不久,来了一位叫克里提斯的年轻医生,他大胆而又自信的对送他上岛的吉奥吉斯说:“终有一天,这个岛上的人们也都会痊愈”。 医生如此自信的宣言,让吉奥吉斯做起了白日梦,他对妻子伊莲妮能重回家庭的希望之火在心中点燃。也许,吉奥吉斯是被堕入人间的恶童击中,所以他刚升起的希望之火毫无预兆地被狠狠浇灭。 医生克里提斯还没有研制出能治愈麻风病的药方时,战争的爆发,阻断了他研究的进展。 终于,伊莲妮等不及新药的治疗就对命运妥协了,她接受了死神的召唤,也永远留在了斯皮纳龙格公墓水泥板下。而那个曾经能撑起整个家的伟岸身躯,也在妻子去世之后,如大厦坍圮,只剩一副身形有些佝偻的躯壳。 这就是这个家族第一代女人的故事。 但生活始终要继续,他的女儿们还在等他。大女儿安娜因接受不了母亲死去的事实,从此越发叛逆暴躁,恣意妄为;二女儿玛丽娅虽然也哀恸不已,但考虑到父亲才是最难过的那个人,从此更加努力操持家务,为父亲分担。 战争结束后,克里特逐渐恢复了往日的光彩。此时安娜和玛丽娅都已成年,越发美丽迷人。 尤其是安娜,风情万种、闪耀迷人的她,已经跟村里的很多男孩子偷偷幽会过。她渴望爱情,一心想要逃出布拉卡这个鬼地方,然后嫁入豪门之家,过上富足的生活。 终于,这个愿望很快就实现了,在一次庆祝晚会上,安娜凭借着美丽的容貌,能蛊惑人心的眼神成功吸引了镇上最富有的地主之子——安德烈斯。两个人圆舞之后,安德烈斯很快就上门提亲。 安娜如此顺利就离开了落魄的家族,嫁给了她的虚荣心,挤进了上流社会的窄门。 反观善良温和的玛丽娅,因为照顾父亲,忙于家务,根本没有考虑到自己终身大事,就这样平淡的度过了几年时光。儿时的玩伴也都已嫁作他人妇,只剩下玛丽娅一人。 虽然她孝敬父亲的举动让人敬佩,但却因为过了适婚年纪还未出阁而被人瞧不起。放眼村庄,已没几个可以选择的未婚青年,玛丽娅对此也充满着焦虑,如果离开村庄嫁到远方,那将意味着不能照顾父亲。就在她在婚姻与尽孝之间较量的时候,姐姐安娜一个无意的举动,将英俊幽默的马诺里推到了她的身边,马诺里英俊的外表,风趣幽默的性格很快虏获了玛丽娅的芳心,且他经常出没在布拉卡村庄,深得父亲的欢心。然而就在两人订婚后,上帝却跟玛丽娅开了个玩笑。 那是塔纳托斯之剑刺中了她,剑上沾染着麻风病菌 。因为感染了麻风病,他们的婚姻不能如期举行,这对玛丽娅来说,是多么沉痛的打击,而对于父亲吉奥吉斯,更是又走上了一场生离死别的路途。 染上麻风病后,玛丽娅也终于看清了未婚夫马诺里的为人。她一直被他的魅力迷惑,却不知他是个游走在万花丛中的登徒浪子,是一个可以把道德轻易抛弃的不折不扣的背叛者。 让她彻底清醒, 不是每个坏人都长一脸屠夫像,有时候,他们可能隐藏在衣冠楚楚,英俊幽默的皮囊之下。 搬到斯皮纳龙格岛上后,玛丽娅开始明白,外面的人都害怕进来,觉得这里就是一个监狱,自己就是那个判了死缓的囚犯,执行时间全看上天安排。 但真正进来了才知道,斯皮纳龙格其实相比外面的世界,简直是个世外桃源。或许生命比常人短暂,但正因如此,每个人都更用力的过好每一天,尽自己最大的力量让生命过的更好。在这里,也让她对母亲的生活有了更多的了解。 患上麻风病后,她已死,但来到斯皮纳龙格岛后,她又活了,向死而生。 玛丽娅到这里不久后,那个曾自信的宣称要让这个岛上没有一个麻风病人的克里提斯医生又来了。时隔14年,他曾经年轻的脸庞上已刻上了岁月的痕迹,头发也有些斑白,但岁月流给他的还有关于治疗麻风病的更多的进展。 他已是不惑之年,却仍孑然一身。 但有时候,你觉得所有忍耐的孤独,独自跨过漫长的岁月,可能就是为了在这一时刻跟那个人相遇。 克里提斯在码头看着那个长发飘起,眺望远处大海的窈窕背影缓缓转身时,他确认,那是一张比维纳斯的面孔还要完美的脸,那双凝视着他的杏眼里充满着希望的星光。他的生活除了工作,看书和睡觉,从此有了点别的东西: 一个女人美丽的容颜。 而对玛丽娅而言,这个男人不仅是他的救星,也因这个男子的到来,让她开始觉得自己又成了一个女人,而不是一个在岩石上等待死神的病人。 没有什么能比超越疾病,战胜死亡的爱情更令人动容的。 在最开始,我们都觉得命运不公。热心助人、温婉善良的玛丽娅要遭受如此残酷的暴击,而性格乖张自私自利的安娜不仅漂亮健康,还嫁入了豪门之家,过上了锦衣玉食的生活。 但其实幸福与否,从来都跟财富、与疾病无关。 安娜虽然挤进了豪门,在上流社会中自由行走,但日渐膨胀的欲望,让她毫无羞愧之心开始了婚外情,最后奸情败露被丈夫枪杀,留下了可怜的女儿索菲亚。连她都不知道女儿到底是她与谁所生的。 玛丽娅不幸沾染了麻风病,但却逃过了马诺里布下的情网,也因此收获了一份矢志不渝的爱情。 玛丽娅病愈后,与克里提斯结为连理。父亲吉奥吉斯经过岁月的诸多磨难后,终于第一次感受到哀伤已成过去。他是幸运的,至少在有生之年,还有一丝希望,至少看到这个家族里,还有一个人真正获得了幸福。 这是这个家族第二代女人们的故事。 玛丽娅与克里提斯结婚后,没有生孩子,他们收养了安娜的女儿索菲亚,将她小心翼翼的保护起来。 但索菲亚继承了她亲生母亲安娜任性反叛的性格,为了反抗养父母,她终日与法国、德国的男孩们在街上闲逛,也一心向往着远方。就是这样的一个举动,造成了往后岁月永久的遗憾。 在她远行的前一夜,养父母把关于她身世的所有秘密对她和盘托出。当索菲亚得知她的生母早已不在人间,她的生父身份不明时,内心突发了大地震,震碎了她心中对养父母,对周围人所有的信任,也从此,分裂出一条无法跨越的鸿沟,将她18岁前的往事抛之脑后。 她觉得这段岁月不堪回首,如果不能抹去只能逃离,于是,她远度英国,就没再回到那个称之为故乡的地方, 也同时将世界上最爱她的两个人隔绝在生命之外 。 就像开头阿里克西斯说的那样,母亲索菲亚不仅掩埋了自己的根,还把上面的泥土踩的严严实实。 好在最后她给往事松了细微的缝隙,才让这个家族第三代女人的故事得以重现人间 。 在女儿的帮助下,她寻回了自己的根,长久以来备受良心谴责的她也终于得到了救赎。 故事的最后,又回到了开始,那个叫阿里克西斯的女孩,她在布拉卡,听着这位老媪佛提妮用沧桑而忧伤的口吻娓娓讲述这段苦涩的往事。 玛丽娅和克里提斯的爱那么强烈,经过了疾病与健康,顺境与逆境,到死才让他们彼此分离,这种爱让阿里克西斯觉得很震撼,也让她看到了爱情最本真的面貌。 旅行结束后,阿里克西斯勇敢的告别了这场长达3年的所谓爱情,重新找回了自我。 这就是这个家族的第四代女人的故事。 故事宣告尾声,不禁让人开始思考: 那座被隔绝在外的小岛究竟被赋予的怎样的意义呢? 它似乎是所有悲剧的开始,但战争爆发时,却成为了庇佑人们的天堂;那些麻风病人在外面的世界遭受了世人的虐待,而后社会又毫不犹豫的抛弃了他们,但来到这座岛上后,他们又重获自由和新生,对他们而言,岛是个遗世独立的世外桃源。 那么麻风病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存在呢?究竟是人身体上的疾病可怕,还是心灵上的疾病更无药可救? 像安娜这样健康生活在外面世界的人,因为不能预见死亡,少了对生命的敬畏,所以人性扭曲滋生出更多的贪婪,因败坏道德家庭最终走向了死亡的悲剧; 而对于孤岛之上的玛丽娅来说,死亡变得触手可及,所以生命也因感知死亡而变得更加珍贵。沿着岁月的车辙,回望海峡对面的小岛,如今它真的已成为了一座荒凉孤寂的岛,但人们永远不会忘记,它是悲剧的开始,同时更是 命运的救赎之地 ,那里氤氲着 希望和重生 的气息······

如果我只能推荐一本书给你,我会选择维多利亚·希斯洛普的《岛》。 我无法用语言形容五年前第一次读到这本小说时的震撼和感动,在五年前一个冬天的夜晚,边看边哭,为书中不屈不挠的爱和坚强,他们克服了战争、疾病、歧视和偏见、命运和无常。 这种感动,五年后再读这本书依然如此强烈。 小说以阿丽克西斯对母亲索菲亚过往的追寻为主线,借由整个故事的目睹者佛提妮的回忆,讲述了在二战时期希腊的麻风病隔离区-斯皮纳龙格岛,以佩特基斯家族为代表的和麻风病艰难抗争的故事,谱写了一曲爱恨纠葛的生死悲歌。 维多利亚·希斯洛普的这部长篇处女作,一经出版,便引起巨大的轰动。《泰晤士报》评论:“这个风靡欧洲的故事,凄婉悲伤,令人禁不住泪流满目。” 依莲妮依莲妮佩特基斯,是一位备受布拉卡和周围小村庄的人爱戴的老师。她热爱教书,满怀热情地投入到教育事业中,记住学生的生日、喜欢的颜色,赢得孩子们的心;把理论和数字写在卡片上,用绳子从天花板吊下来,看上去好像一群飞来的小鸟在头顶盘旋。 然而,不幸的是,依莲妮感染了麻风病。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克里特,麻风病是不可被治愈的,被感染的人只能永远离开自己的家,被隔离到斯皮纳龙格岛,等待着麻风病带来的可怕的肢体扭曲变形、残疾、皮肤溃烂,直至死亡的到来。 女人读书和不读书的区别,或者素质修养往往在人生极致处体现。 依莲妮不是像其他人一样为了不被抓到隔离区而处处隐瞒。反而,她马上要求学校里的每个孩子作检查,以确定感染者。隐瞒了一年多的九岁的迪米特里,被发现了。 依莲妮没有犯任何罪,她甚至可以说是个非常好的人,却被判了刑,无处申述,无法反抗。但是她没有怨恨,虽然心痛和不舍两个年幼的女儿、忠厚寡言的丈夫,她坦然地接受了去隔离的事实。 在她永远离家的前一晚,依莲妮往花瓶里插满了春天的鲜花。 虽然人们都说是迪米特里传染给了依莲妮,在斯皮纳龙格,她依然把迪米特里当成自己的孩子照顾,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保证孩子的学业不被可怕的疾病耽误。 她认真地布置岛上昏暗的小房子,把墙刷白,贴一些画,摆上几件瓷器,挑选清新的桌布和窗帘,门前种上蔬菜和花草,给两个女儿写信,和岛上的居民做好朋友,在岛上的学校里继续教书育人,传道授业解惑,尽管有些人认为教育是对未来的投资,花那么多精力去教那些可能活不多久的孩子毫无意义。 依莲妮最终没有等到麻风病可以被治愈的那一天,在被麻风病摧毁的人生里,她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体面正直地活着,给身边所有的人爱和关怀。 如果一座小岛,都是麻风病人,他们被迫离开家人,一生几乎不会被治愈,永远被禁锢在小岛,等着麻风病病变,脸部扭曲,肢体变形,痛苦不堪,生命被慢慢耗尽,那么这座小岛是不是很恐怖? 不仅如此,当时的人们对麻风病“谈病色变”,认为共处一室就会被传染,和麻风病有关的一切东西和人,都会被歧视,小岛旁边的村庄甚至认为从斯皮纳龙格飘过去的空气都有麻风病因子。 如此种种,生理和心理上的双重折磨,斯皮纳龙格被外界认为是“活死人之地”。 但是,当一切都成为了既定事实,无法扭转和改变,斯皮纳龙格的麻风病人,却创造了一个跟外界想象中不一样的世界。 他们郑重地欢迎每一个到达这座岛上的人,尤其是一批来自各行业的雅典麻风病人的到来,更是让这座岛生机勃勃起来。 他们做五年建设规划,建造公寓、漂亮的商店、庄严的教堂、舒适的学校和医院,种植蔬菜和粮食,安装和修理发电机,设计淡水供应系统,用劳动和智慧,让这座小岛的生活越来越好。 满足基本的生存后,为了打发无聊的时光,他们开始提供娱乐,开酒馆、电影院、理发店,创立报刊杂志,用丰盛的食物、舞蹈等庆祝每一个古老的节日。 在二战期间,斯皮纳龙格因为是麻风病隔离区而幸免于战争。当大陆上的居民被饥饿和死亡折磨的时候,他们甚至开始嫉妒斯皮纳龙格上的财富和安稳,也有人划船向岛上居民乞求食物。 安居乐业、勤劳创造的麻风病人,不再只是索取、不满和愤懑者,不再感觉自己是被世界遗弃了,而是积极乐观地生活。 斯皮纳龙格,一个可怕的“活死人之地”,却开出了希望之花,创造了隔绝世界一隅的繁华和灿烂,闪耀着生命和人性的光辉。 依莲妮的两个女儿,安娜和玛丽娅,因为幼时失去母亲的陪伴,和父亲一起生活。两个同样环境成长起来的孩子,却有着完全不同的人生选择。 姐姐安娜,在失去母亲后便狂躁地反叛,她拒绝操持家务,家务活都推给妹妹。“为什么又是我取面包?为什么妹妹不能每天去取面包?”她甚至看着妹妹苦干,有一种反常的满足,甚至觉得妹妹身上散发的坦然和快乐完全不可理喻。 她嫌弃父亲做的饭菜,永远在抱怨和质疑。占有欲极强,母亲写的信,她要独自一人霸占,导致依莲妮不得不每次写两封一模一样的信,每人一份。 长大后,她美貌惊人,光芒夺目,热情冲动,无所顾忌。 因为看上范多拉基家族的财富,瞬间放弃与反法西斯勇士—安东尼奥的恋情。范多拉基家族的人高高在上、盛气凌人,但是安娜以她的表演天赋,成为范多拉基家的媳妇,进入了上流社会。 之后,她与自己的过去进行了切割,隐瞒了让她觉得羞耻的一切,尤其是跟麻风病沾边的一切。上流社会无所事事,安娜的心灵日渐空虚,她开始和丈夫的堂弟马诺里偷情;妹妹得上了麻风病,她却因为嫉恨而幸灾乐祸,并和父亲、妹妹断绝往来。 最后,安娜毁掉了自己,毁掉了她的家庭,也给女儿索菲亚以后的生活蒙上了难以摆脱的阴影。 玛丽娅是完美的化身,同样幼年失去母亲的陪伴,她选择体贴理解父亲,承担起繁重的家务,事事忍让安娜,成为家里的和事佬。 她单纯善良,为了照顾年迈的父亲,甚至不愿意嫁到别村去。曾经她得到了爱情,又因为得了麻风病而失去爱情,并被迫离开家,前往斯皮纳龙格隔离。 在岛上,她继承了母亲的善良、勤劳,安静地生活,并利用自己对草药的了解,治好了岛上居民其他的疾病。 这个幼年失去母亲、一直被姐姐压制欺负、失去挚爱又染上麻风病的可怜姑娘,最终遇到了克里提斯医生。在医生来岛上给大家诊治的过程中,两个人因为医生和病人的身份,小心翼翼地维护着止于唇齿、掩于岁月、细水长流的爱情。 善良的玛丽娅等到了麻风病被根治的那一天,并最终和克里提斯医生相守终身,抚养大了姐姐安娜的女儿索菲亚。 一部《岛》,一部麻风病的抗争史,几个女人轰轰烈烈、波澜壮阔的一生,故事里没有耻辱,只有英雄主义;没有不忠,只有激情;没有麻风病,只有爱。在岛上,她们由绝望到希望,由痛苦到光明,一步步前行、寻找,直到重获新生。 书中最令人感动的是伊莲妮和玛丽娅等人与病痛的抗争,吉奥吉斯的坚忍守护,医生们的悲悯仁爱,崇高而伟大。他们彼此的爱那么强烈,经过了疾病与健康,顺境与逆境,到死才能分离。 生活中无数的麻烦和磨难,疾病、战争、贫穷、死亡,颠覆着人生,人们一次一次走入绝望,又充满希望;一次一次经历痛苦,又一次一次看见光明。 “岛”就是悲凉生活中的希望,是绝望之地的鲜花,而孕育这朵鲜花的,是温暖、博大的人性之爱。 如果我只能推荐一本书给你,我还是会选择维多利亚·希斯洛普的《岛》。

《岛》是英国作家维多利亚.希斯洛普的长篇小说处女作。 故事发生在希腊克里特岛,有一个村庄叫布拉卡。长麻风病的人被隔离在一个叫斯布纳龙格的岛上。 整个故事围绕以这个岛为背景、麻风病为衬托、佩特基斯一家人生死离别为主题,展开人性、爱情、亲情的思考。 心存盼望,默默承受苦难。 佩特基斯家族中, 吉奥吉斯 作为丈夫、父亲角色出现,没有多少话,却突出坚强不屈的性格。 经历妻子伊莲妮得麻风病后在岛上离世; 大女儿安娜出嫁豪门,很少回家看望父亲,最后因出轨被丈夫杀死; 二女儿玛丽娅寻找到爱情,充满生活希望的时候,却又诊断为麻风病,离开家亲自把她送往妻子死去的岛上。 一生经历如此多苦难,却心存希望。没有埋怨生活疾苦,也没有被击倒。 顽强拼搏,总会收获幸福。 玛丽娅 自从母亲离家去岛上隔离后,小小年纪承担起家庭重担。 安娜是姐姐却拒绝一切家务活,单纯的玛丽娅总是忍让与不争。 她是麻风病者,到了妈妈去世的岛上,仿佛是走妈妈的老路,在岛上等待生命的尽头。可是她战胜了死神,等待到麻风病有效药物研制成功,回到了家乡和父亲的怀抱。 因为爱,她获得了新生命,也获得了医治她的医生的爱情。 爱慕虚荣,结果黯然无光。 安娜 是家族里最无所顾忌的女孩。看人生如戏,充满人性的弱点 ,自私自利,爱慕虚荣。 嫁到夫家不安分守己,却爱上丈夫的堂弟马诺里。当堂弟爱上自己亲妹妹玛丽娅的时候,却嫉妒至极。 知道妹妹得了麻风病,却心里幸灾乐祸。最后当马诺里不再与得麻风病妹妹结婚,就立即与他偷情幽会。 丈夫发现妻子不忠,在妹妹玛丽娅康复回家庆祝的那天,在汽车里扣动扳机,枪杀了妻子。安娜就此结束了短暂一生。 人性的扭曲在安娜身上发挥得淋漓尽致,亲情被欲望所埋没了。得到情欲满足却失去了爱情。 人生的路,是自己走出来。你要知道,你所走的必得所走的结局。一句谚语说:种什么,收获也是什么。

本科层次学生毕业论文需经历

一般情况,一篇本科毕业论文一般都要求1万字以上,20%左右的重复率,从定题到完成论文初稿大概要3,4天吧。慢一点的话,一周左右时间也够了。

知识扩展:

论文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是lùn wén,古典文学常见论文一词,谓交谈辞章或交流思想。

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它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

2020年12月24日,《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抽检办法(试行)》提出,本科毕业论文抽检每年进行一次,抽检比例原则上应不低于2%  。

论文的有关部分全部抄清完了,经过检查,再没有什么问题,把它装成册,再加上封面。论文的封面要朴素大方,要写出论文的题目、学校、科系、指导教师姓名、作者姓名、完成年月日。论文的题目的作者姓名一定要写在表皮上,不要写里面的补页上。

1.问题意识与问题提出能力 研究要先明确对象、找到问题。 本科生撰写毕业论文要在专业学习和实践体验中找到问题,要于无疑处有疑,提出问题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前提基础,选题要求兼具专业性和可行性。

2.文献检索与处理能力 毕业论文写作要建立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这就要求本科毕业生具备一定的文献检索和处理能力。

3.逻辑提炼与概括归纳能力 学科研究要有学科理论的观照,学科研究又反过来促进学科理论的发展。

4.沟通交流与书面表达能力 论文写作是用书面语将作者的思考和研究客观表达出来的工作。

5.时间和精力的管理能力 相对于一般学习者,成人学习者是一个有其鲜明特征的职业群体。

一、修满所学专业培养方案要求和各类课程学分,并经毕业资格审核准于毕业。二、自入学至毕业时的全部课程(包括补考重修)的平均学分绩点达到以上,也就是你所有科目平均分要在70分以上。 大学那些情况不允许毕业 一、学分绩点没有达到学校要求的标准 大学生活没有了老师和父母的监督,有很多同学进入大学之后,开始各种玩乐,有的经常逃课打游戏上网,有的一心兼职赚钱,耽误了学业,造成期末考试挂科。如果大四毕业时,还有科目不及格,那么将会延期毕业,拿不到学位证和毕业证。如果大学考试成绩没有挂科现象,但是考试分数较低,达不到学校的学分绩点要求(平均成绩68-71分,每个学校略有差异),只会发放毕业证,不会被授予学士学位,自然就不能拿到学位证。 二、有考试违纪和其他违纪行为 大多数学校在新生入学时,都会发一本小册子,里面就包含了学校的一些校规校纪,其中就包括在校考试期间有违纪行为的将不会发放学位证书。特别是在期末考试当中,部分同学为了顺利通过考试,会有行为,一旦被学校巡考发现或监考老师记录上报,那么毕业时就没有学位证。另外,大学期间有其他严重违纪行为,有记过处分的同学在毕业时不发放学位证书。 三、论文达不到毕业要求 大学本科毕业论文是专科及以上学历教育的学生在毕业前撰写的论文。本科生一般安排在大四的最后一个学期进行,在相关老师的指导下,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然而总有学生由于各种原因不重视毕业论文,草草应付了事,导致论文被指导老师直接评为不合格或者论文答辩时一问三不知,不能通过论文答辩。这种情况也是拿不到学位证的。

  • 索引序列
  • 马斯洛层次需要论毕业论文
  • 论文参考文献马斯洛
  • 有关马斯洛的理论文献有哪些
  • 希斯洛普岛毕业论文
  • 本科层次学生毕业论文需经历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