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现任主编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现任主编

发布时间: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现任主编

全国理工农医院校社会科学学报优秀期刊(02第二届)主管单位: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主办单位:西北工业大学主编:王润孝ISSN:1009-2447CN:61-1352/C地址:陕西省西安市友谊西路127号西北工业大学637号邮政编码:710072

比人还没有见过学校的学报啊 有吗?

1991年在法国LE HAVRE大学获工业信息与自动化专业的博士学位,1991-1993年在西北工业大学航空与宇航技术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在加拿大Western Ontario大学和加拿大国家科学研究院作高级访问学者。现任教于西北工业大学现代设计与集成制造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任《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编委、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宇航制造工程国家重点学科点负责人。主要研究领域为制造业信息化技术、现代集成制造、数字化设计与制造、逆向工程、计算机图形/图像、制造工程中的智能信息处理等。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基金、航空科学基金等各类基金项目15项,国防基础研究项目、国防预研项目及其它纵、横向科研课题20余项 ;获部、省级科技进步奖3项,美国联合技术公司“容闳科技教育奖”1项;主编专著2部,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和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180余篇,被SCI、EI、ISTP索引66篇。已培养博士19人,硕士47人。

不好中,因为1是EI源刊,2是学报内部投稿较多。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主编

西北工业大学美术教授1993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获艺术硕士学位.现任西北工业大学社科系艺术学教授。 1.中国文化艺术史2.艺术设计美学与实践研究。 陕西省政协委员陕西省中国书画艺术理论研究会中青年分会理事长中国美协陕西美术家协会会员西安美术学院兼职教授大连大学艺术研究院兼职教授 主要著作 《基于产业关联的民间文化艺术产业发展战略框架模型研究》发表于CSSCI源期刊《西北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 《民间美术色彩的表现功能及文化意义》发表于CSSCI源期刊《郑州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论民族文化符号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发表于CSSCI源期刊《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高等理工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与创新意识的培养》发表于《西北工业大学学报》2004年1期 《户县农民画中色彩选择的文化内涵》2008年发表于CSSCI源期刊《西北大学学报》第2期 《情感性人机界面探析》——基于形式美的网络教学界面设计。2007年9月发表于CSSCI源期刊《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基于计算机技术的数码招贴设计现状分析》发表于CSSCI源期刊《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中国文化学术年鉴——权威论文》2002-2008年卷2009年5月收录论文《基于产业关联的民间文化艺术产业发展战略框架模型研究》 《中国动画形象设计——动画形象内外两个层面的关系》2008年发表于《大连大学》学报第1期 《高校美育的缺失及改进措施》发表于《中国研究生》第031期; 学术论文:<韩非子的美学思想及其影响>,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晋阳学刊>2000年第4期学术札记专栏发表,并于2001年5月被<全国报刊索引>哲学社会科学版检索.<中国画的审美体验与形式语言>,2000年6月入编陕西人民出版社<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一书.<龚贤的心境与笔意>于<西北美术>1997年第2期艺术理论专栏发表.<美的三种含义>于1999年10月17日<深圳特区报>理论版学者论坛专栏发表.<荷塘听雨>于1998年6月8日<人民日报>海外版文艺专栏专题发表.<幽谷山溪>于1996年9月11日<人民日报>文艺版发表.<高原大壑>于1997年4月4日<人民日报>海外版文艺专栏发表.<白云深处有人家>于1996年9月7日人民日报社主办的<市场报>专题发表.<阴山放骑>(1996年入编<世界美术作品选集>)1. 基于产业关联的民间文化艺术产业发展战略框架模型研究. 西北大学学报, 2006(5)2. 民间美术色彩的表现功能及文化意义. 郑州大学学报, 2007(1)3. 论民族文化符号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2005(1)4. 高等理工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与创新意识的培养.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2004(1)5. 户县农民画中色彩选择的文化内涵. CSSCI源期刊《西北大学学报, 2008(2)6. 情感性人机界面探析》––基于形式美的网络教学界面设计.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2007(9)7. 基于计算机技术的数码招贴设计现状分析.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2006(6)9. 中国动画形象设计––动画形象内外两个层面的关系. 大连大学学报, 2008(1)10. 高校美育的缺失及改进措施. 中国研究生, 2007(031) ]作品《秋耕》2002年入选中国美协与中国文联主办的“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60周年全国美展,获优秀作品奖 作品《荷塘听雨》2002年获“陕西省首届中国花鸟画展”二等奖 作品《山乡秋色》入选陕西省第十三届运动会体育美术作品展览 作品《白云深处有人家》入选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省美协联合主办的庆祝建国五十五周年陕西省美术作品展览获三等奖 作品《荷塘雾雨》入选陕西省第二届花鸟画优秀作品展览 作品《伏历两千年》入选丁亥元宵节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美术作品展览。社会兼职陕西省政协委员 陕西省中国书画艺术理论研究会中青年分会理事长 中国美协陕西美术家协会会员 西安美术学院兼职教授 大连大学艺术研究院兼职教授 2005年入选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专家 2009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申报项目评审专家

1. 刘宗伟,孙超,杜金燕.不确定海洋声场中的检测性能损失环境敏感度度量,物理学报,62(6):064303,20132. 向龙凤,孙超,刘宗伟,杜金燕.基于虚拟时间反转镜的垂直阵舰船辐射噪声级测量方法,声学学报,38(1):57-64,20133. 易锋,孙超.总体最小二乘算法模波束形成方法研究,声学学报,38(1):35-41,20134. 白晓慧,孙超,易锋,向龙凤.低信噪比下的浅海水声稀疏信道估计算,西北工业大学学报,31(1):115-121,20135. 刘宗伟,孙超,向龙凤.确定检测器和贝中斯检测器的环境敏感度分析,中国科学:物理学/力学/天文学,43(增):1-7,20136. 易锋,孙超,白晓慧.基于正交投影子空间分解的浅海水平阵方位估计,中国科学:物理学/力学/天文学,43(增):1-8,20137. Ma Yuanliang; Yang Yixin; He Zhengyao; Yang Kunde; Sun Chao; Wang Yingmin,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olutions for high-order superdirectivity of circular sensor arrays, 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Electronics, 60(1):203-209, 20128. 易锋,孙超,向龙凤,刘宗伟.基于模态分解的最小方差模态滤波器,西北工业大学学报,30(1):112-116,20129. Guo Guoqiang, Yang Yixin, Sun Chao, Reverberation nulling and echo enhancement at low frequency using waveguide invariance,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56(2):142-150, 201110. 郭国强,孙超,杨益新.基于垂直阵模态分解的低频水声信号盲解卷处理研究,声学学报,36(1):8-19,201111. 郭国强,杨益新,孙超.一种基于模态提取的深度和距离可变的时反聚焦方法,声学学报,35(4):403-413,201012. Yang Bo, Sun Chao, Yang Yinxin, A method for obtaining sensor array manifold using sound field calculation, Acoust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31(2): 129-136, 201013. 杨博,孙超.水听器基阵障板影响和阵列流形的边界元计算及实验验证,科学通报,54(22): 3441-3448,200914. 郭国强,杨益新,孙超,李博.浅海低频本地海底混响的波导不变性结构及抑制方法研究,声学学报,34(6):506-514,200915. 孙超,《水下多传感器阵列信号处理》,国防科工委十五规划教材,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年

全国理工农医院校社会科学学报优秀期刊(02第二届)主管单位: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主办单位:西北工业大学主编:王润孝ISSN:1009-2447CN:61-1352/C地址:陕西省西安市友谊西路127号西北工业大学637号邮政编码:710072

天文学报现任主编

曲钦岳,男,1935年5月21日生,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原任南京大学校长,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主任,南京大学学位委员会主席等职,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国家教委直属高校咨询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天文学会理事长,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市经济与社会发展咨询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科学通报》等期刊的编委等职。曲钦岳教授1957年夏南京大学天文系毕业后留校任助教、1964年任讲师,1978年任南京大学天文系教授、1979--1980年任天文系主任,1984年任南京大学校长。1979-1983年被选为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第五届委员会常委、副主席,1978年以来曾任国家科委天文学科组成员,教育部(或国家教委)理科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1983年后又兼任天文组组长,中国物理学会理事,中国天文学会常务理事、副理事长、全国科协委员,中国大百科全书 《天文学卷》、《物理学卷》分编委, 《辞海》天文学科主编,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天文学分组召集人,江苏省高校教师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主任,《天文学报》、《天体物理学报》、《理论物理通 讯》、《中国科学》、《科学通报》、《科学》等期刊编委,中国科学院数理学部常委、副主任。1980年当选为中科院数理学部学部委员,1992年被聘为攀登计划项目《天体激烈活动的多波段观测与研究》首席科学家,1990年被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87年被选为六、七、八届全国人大代表,1993年被选为第八届江苏省人大代表及江苏省第八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1982年以来连续四次任国际天文学联合会高能天体物理专业部组织委员会委员,1990年被授予美国SeatonHill学院的名誉博士,1991年被授予美国Lingston 大学的名誉博士,1992年当选为中国天文学会理事长。1985--1988年连续三次担任“中美大学校长讨论会中方大学校长代表团团长。曲钦岳教授,大学毕业以后长期在天体物理领域内从事教学与研究工作,著有《普通天文教程》,《恒星大气物理》等著作,并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高能天体的研究》获1985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超新星遗迹和中子星的研究》获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984年以后又在高等教育领域从事研究,出版《大学的使命与目标》,并在报刊上发表论文十余篇

1929年秋,张钰哲返回祖国,应聘为南京国立中央大学物理系教授,讲授天文学、天体物理学和天体力学等课程。回国前,他参观访问了北美一些著名的天文台,还搜集了不少天文学教科书、仪器样本、天文照片和教学幻灯片等资料,决心为中国的现代天文事业做贡献。1934年,中国第一座现代天文台——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建成,张钰哲被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聘为特约研究员。当时我国进行天文观测的条件很差,因此他一面任大学教授,一面自制天文望远镜。1936年,他和李珩被派往苏联西伯利亚观测日全食,使用的仪器中有些就是张钰哲研制的。尽管天阴观测未成功,但为后来的日全食观测积累了经验。1941年初,张钰哲受聘为天文研究所第三任所长(第一任为高鲁,第二任为余青松),这是他一生中真正全力投身祖国天文事业的开始,是他科学生涯的重要转折点。1941年9月21日,在战时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他组织了我国境内第一次日全食的科学观测,拍摄了中国境内第一张日全食照片和第一部日全食彩色影片。1946年,他回到南京后,由于紫金山天文台在战争中遭到破坏,天文台最大的60厘米反射望远镜无法运转,一些仪器设备不知去向,工作很难开展。此时,他再度赴美进行考察研究。在叶凯士天文台和麦克唐纳天文台工作期间,发现了麒麟座中的一颗新的食变星。同年,他参加了美国天文学会第76届年会,在会上宣读《新发现的食变星BD-6°2376的速度曲线》(VelocityCurveofBD-6°2376,ANewEclipsingVariable)的论文,随后发表在美国《天体物理学报》(AstrophysicalJournal)。他对于食双星的光谱观测和研究也写成论文发表在该期刊上。世界著名天文学家O斯特鲁维(Struve)在其名著《恒星的演化》(StellarEvolution,1950)一书中,详细引用了张钰哲的上述研究成果,并转载了张钰哲手绘的室女座AH星的速度曲线图。1948年,张钰哲回国,到浙江武康观测同年5月9日的日环食,天阴未果。年底,中央研究院所有机构撤往台湾。张钰哲暂迁上海等待解放。1949年9月,张钰哲返回解放了的南京,积极参与紫金山天文台的重建工作。1950年,张钰哲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台长,一直在紫金山天文台工作到1984年。历任研究员、台长、名誉台长。在这35年期间,紫金山天文台为中国的天文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成为世界知名的天文台。这里边凝聚着张钰哲的辛劳与奉献。1955年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首届学部委员(院士)。张钰哲的科学研究涉及小行星、彗星、日食、恒星天文、航天和中国天文学史等方面,先后发表论文、报告、专著90多篇,为发展中国现代天文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对小行星、彗星等太阳系特殊天体的研究和探索,能够提供揭示天体物质运动规律和太阳系起源演化问题的重要线索,丰富人类对自然现象的认识,特别是一些近地小行星更有探索研究和开发利用的广阔前景。经过近40年的观测研究,张钰哲开创的对小行星、彗星的探索,取得了丰硕成果。他和他领导的紫金山天文台行星室共拍摄小行星、彗星底片8600多张,获得有价值的精确位置数据9300多个,发现了1000余颗新小行星,并计算了它们的轨道。其中有100多颗小行星和3颗紫金山彗星获得了国际永久编号和命名权。这些观测和研究,不仅在实际观测和轨道计算的精度方面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而且发表了一批有价值的论文,建立了太阳系天体摄动运动的动力学数值模型,编制了小行星、彗星轨道(含精确摄动)连续计算软件,提出了研究天体轨道长期演变的方法,计算研究了300余颗小行星、彗星的近期轨道和40余颗小行星、彗星的长期(百万年)轨道。张钰哲开创并领导了多个领域天文学研究,取得多项重要成果。他领导的这项太阳系天体的基础研究,具有系统性和完整性,对我国天体力学和方位天文学的发展,起了开拓性的作用,曾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国际小行星中心也于1978年8月1日将哈佛大学天文台发现的第2051号小行星正式命名为“张”(Chang),以表示对张钰哲的纪念。1957年,张钰哲以科学家的远见卓识,在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国家发射人造卫星的情况下,应用天体力学基础理论研究了人造卫星轨道,发表了《人造卫星的轨道问题》的论文,从理论上探讨了地球形状和高层大气阻力对人造卫星轨道的摄动影响。20世纪60年代初期,张钰哲又领导开展了月球火箭轨道的研究,发表了《定点击中和航测月球的火箭轨道》的专题论文。1965年,张钰哲亲自率领有关人员参加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卫星)的论证工作,研究解决了卫星轨道的设计方案、地面观测网布局、最佳发射时刻的选择、跟踪观测和测轨预报方案,对“东方红”卫星的发射成功起了重要作用。之后,张钰哲领导了对我国第一颗赤道同步卫星在地球非球形引力场中的各种摄动的定性定量的研究,写出《关于赤道同步卫星轨道的研究结果》,这是我国第一篇较全面详细地研究赤道同步卫星的论文。随着人造卫星的不断上天和这项研究工作的不断发展,还逐步培养了一支既有实测经验和理论水平,又有攻关创新能力的中青年科技队伍,为我国的航天事业建立了功勋。张钰哲在中国天文学史的研究上也做了不少工作,其中最出色的是他晚年关于哈雷彗星历史的研究。1978年,他在《天文学报》上发表论文《哈雷彗星的轨道演变趋势和它的古代历史》,1982年又在他的著作《哈雷彗星今昔》一书中加以阐述。通过对中国历史上早期哈雷彗星记录进行分析考证,他认为,假若武王伐纣之年所出现的彗星为哈雷彗星,则是年为公元前1057—前1056年。他的研究成果对于中国古代史中迄今仍未解决的年代学悬案提供了重要线索,同时也引起世界天文界的关注,英国的《考古天文学》(Archaeoastronomy)1979年2卷2期、英国《自然》(Nature)杂志1979年10月11日的一期、美国《天空和望远镜》(SkyandTelescope)1979年9月号等杂志分别登专文进行介绍和讨论。日本著名天文学家长谷川一郎在《哈雷彗星史话》(ハし—彗星の物语,1984)一书中也多次引用张钰哲的研究成果。张钰哲为紫金山天文台的建设付出了极大的心血。在他的直接领导下,该台已成为一座有14个研究室、组和300余名科研人员,以天体物理和天体力学为主要研究内容的综合性天文台,在国内外享有很高声誉。他还为上海、北京、云南、陕西等地的天文台和南京天文仪器厂的建设尽心竭力,并积极支持南京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天文系的教学,20世纪50年代还亲自去南京大学天文系讲课。1980年,年近八旬的张钰哲不辞劳苦,前往青海高原,登上海拔4800米的昆仑山口,为我国后来建立在格尔木的第一座毫米波射电望远镜观测台选址。3年后,他又前往根据他的建议于1958年设立的乌鲁木齐人造卫星观测站视察。1984年,他以82岁高龄再度应邀访问美国,在哈佛天体物理中心做《今日中国天文台》的学术报告。张钰哲在天文仪器研制、天文科普、推进技术交流等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他积极倡导和支持天文普及事业。1929年回国不久,就在《科学》杂志上发表长文介绍蔡斯天象仪和天文馆。他是最早最详尽地介绍天文馆事业的人,在他的关心和支持下,1954年北京天文馆的筹建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并于1957年建成开馆。《天文学论丛》(1934)是张钰哲的重要科普文集之一,就是在几十年后的今天,也不失为一部优秀的科普著作。张钰哲担任过中国天文学会第一至四届理事会理事长以及第五届理事会名誉理事长、第三至五届全国人大代表、九三学社第七届中央委员会委员。他曾任国家科委天文学科组组长,紫金山天文台第一至三届学术委员会主任(1957—1982),《天文学报》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天文学》编委会主任,江苏省科协副主席等职。张钰哲是一位多才多艺的科学家,在文学艺术方面也有深厚的功底和修养。他的书法苍劲有力,文章通达流畅,篆刻也有相当水平,而且善于素描绘画。1990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发行了第二组中国现代科学家纪念邮票,其中有一枚为张钰哲头像,以纪念这位对祖国天文事业做出重大贡献的天文学家。

张钰哲先生。张钰哲(1902年2月16日-1986年7月21日,Zhang Yuzhe或Yu-Che Chang),中国现代天文学家,“中华”小行星的发现者。张钰哲生于福建闽侯,1919年考入清华学堂,1923年入美国芝加哥大学,1928年发现1125号小行星,命名为“中华”;他长期致力于小行星和彗星的观测和轨道计算工作,和他所领导的行星研究室发现了许多星历表上没有的小行星和以“紫金山”命名的三颗新彗星。哈佛大学天文台1976年10月23日发现的一颗小行星,命名为“张”编号为第2051号。1986年7月21日,我国近代天文学的奠基人张钰哲逝世,享年84岁。早期经历1902年2月16日,张钰哲出生于福建省闽侯县一个职员家庭。1927年,张钰哲获芝加哥大学天文学硕士学位。随后他继续留在叶凯夫天文台工作,在凡比博教授指导下用口径60厘米的反射望远镜从事小行星和彗星的观测。1928年用美国叶凯士天文台的60厘米反射望远镜发现第1125号小行星,并将它命名为中华。回国发展1929年回国任中央大学物理系教授兼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特约研究员,后升任该所所长。在20世纪30年代初,即担任中国天文学会《宇宙》杂志主编,出版了19卷。1946-1948年再度去美国从事交食双星光谱研究。1950~1984年任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台长。1950年以后,在他的领导下,紫金山天文台行星室长期从事小行星的发现和研究,发现了数以百计的小行星,并开展了用光电测光方法测定小行星光变周期的工作。20世纪50年代,中国科学院决定在南京建立天文仪器厂,张钰哲为这座工厂的创建,花费了很多心血。1954年他开展了小行星轨道测定、摄动计算和改进轨道方向的计算研究工作,当时在国内具开创性。1954年《天文学报》创刊,他首任主编,1962年-1982年再任主编。1957年初,张钰哲应用天体力学基础理论研究了人造卫星轨道,并发表了《人造卫星的轨道问题》的专题论文,从理论上探讨了地球的赤道隆起和高层大气引力对人造卫星轨道的影响。20世纪60年代初,张钰哲又进行了有关月球火箭轨道的研究。1965年,他率领有关人员参加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轨道设计和方案论证工作,为成功发射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作出了贡献。1979年任《中国大百科全书·天文学卷》编委会主任。他在国内外发表过六十多篇论文和八部译著,并主编《天问》等书。逝世1986年7月21日,84岁的张钰哲在南京逝世。遵照他的遗愿,他的骨灰深埋在紫金山天文台内的一个极不起眼的角落,地面上没有任何标记。

西北大学学报编辑

谢思炜(1954- ),北京人。1982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1984年获硕士学位,1996年获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师从启功先生。现为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古典文献研究中心副主任,博士生导师。代表著作有《白居易诗集校注》、《白居易文集校注》、《唐宋诗学论集》等,主编《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集部》。

研究领域

唐宋各体文学

译著

铃木大拙《禅宗入门》,三联书店1988年版

孔飞力《中华帝国晚期的叛乱及其敌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合译)

论文

《李白初入长安的若干作品考索》,《西北大学学报》1983年第5期;

《李白对杨国忠态度之我见》,《西北大学学报》1985年第1期;

《宋本杜工部集注文考辨》,《中国历史文献研究集刊》第5集;

《吕本中与江西宗派图》,《文学遗产》1985年第3期;

《吕本中诗歌创作简论》,《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第6期;

《宋祁与宋代文学发展》,《文学遗产》1989年第1期;

《论自传诗人杜甫》,《文学遗产》1990年第3期;

《杜诗解释史概述》,《文学遗产》1991年第3期;

《梦窗情词考索》,《文学遗产》1992年第3期;

《白居易的人生意识与文学实践》,《中国社会科学》1992年第5期;

《杜诗叙事艺术探微》,《文学遗产》1994年第3期;

《杜诗的伦理内涵与现代阐释》,《文学遗产》1995年第1期;

《唐代通俗诗研究》,《中国社会科学》1995年第2期;《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1998年第1期;

《明刻本白氏策林考证》,《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第3期;

《净众保唐禅与杜甫晚期禅宗信仰》,《首都师大学报》1995年第5期;

《白居易与李商隐》,《文学遗产》1996年第3期;

《新乐府版本及序文考证》,《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3期;

《白居易诗学思想述评》,《中国诗学》第5辑;

《敦煌本白居易诗再考证》,《文献》1997年1期;

《日本古抄本白氏文集的源流及校勘价值》,《中国古籍研究》第一卷;

《深入开掘中国诗学的蕴藏》,《文学遗产》1997年第2期;

《观念更新与材料考证》,《文学遗产》1997年第3期;

《禅宗的审美意义及其历史内涵》,《文艺研究》1997年第5期;

《明刻本白氏讽谏考证》,《历史文献研究》北京新8辑;

《比张王乐府诗体看元白的新乐府概念》,《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5期;

《白居易与新乐府诗体》,《文史知识》1999年第5期;

《白居易诗地理人物笺释考补》,《文史》2005年第2期;

《启功先生的中国文化观和历史观》,《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初めての白居易诗集校注编撰》,《和汉比较文学》第34号2005年2月;

《白居易讽谕诗的语言分析》,《文学遗产》2006年第1期;

《试论中唐的道教批判运动》,《清华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全唐文补编校读札记》,《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7年第3期;

《元稹母系家族考》,《文献》2008年第3期;

《拟制考》,《文学遗产》2009年第1期;

《李杜优劣论争的背后》,《北京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

《洛阳所见白公胜碑真伪辨疑》,《文献》2009年第3期;

《考史应严格依据第一手文献》,《清华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白居易诗中的某些史料》,《清华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

《白居易の诗文と唐代墓志》,《白居易研究年报》第10号(2009年)

《崔郑家族婚姻与〈莺莺传〉睽离结局》 谢思炜 2010年第2期 《文艺研究》

《李白的精神世界,《新华文摘》,2011年第1期

《杜诗人物考补,《中华文史论丛》2011年第4期

《杜甫的精神探索与思想界限》,《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3期

《关于<杜甫集校注>的编纂》,越南文学家协会纪念杜甫诞辰1300周年学术研讨会(2012年12月)特邀发言;

《杜甫的数学知识》,《古典文学知识》2013年第2期

《杜诗与<文选>注》,《文学遗产》2013年第3期

《续修四库全书提要》,《中国文化研究》2013年第4期

摘自:好搜百科

《西北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是我国创建最早的学术期刊之一。其前身为创刊于 1913 年 7 月 1 日 的《学丛》月刊,中经《西北大学周刊》 (1924 年 ) 、《西大学报》 (1939 年 ) 、《西北学术》 (1943 年 ) 、《西北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1957 年 ) 等刊的发展,延续至今,已有九十多年的历史。《西北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是主要反映西北大学文科各院、系、所科研成果的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理论期刊。主办单位——西北大学,具有公诚勤朴的办学传统与厚德载物的学术氛围,为全国重点综合大学、“ 211 工程”建设高校和国家重点支持的中西部 12 所高校之一。据新浪网最新公布的中国高校排名榜,西北大学居第 42 位。《西北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办刊宗旨为:立足国内外科学发展前沿,展示西部人文文化风采,兼顾理论探索与应用研究,崇尚学术争鸣与创新求实。编辑部一贯重视学术品位与特色栏目设置,严把学术与编辑规范质量关。近年来,更是把提高学术质量、形成学术特色视为办刊的生命线,先后聘请了国内百余名社会科学方面的专 家 教授为学报审稿,并与他们建立经常的通讯、网络联系。还通过国际学术交流和海外留学人员,陆续聘请了数名国外专家审稿,使学报刊发文章的选题和学术水平都有了较大的改观,逐步形成了以 张岂之 教授为首席顾问的“中国思想史”,以 彭树智 教授为首席顾问的“中东研究”,以 何炼成 教授为首席顾问的“中国发展经济学与西部大开发”等名牌栏目,陆续向读者推出了一批有较高学术水平与学术地位,能及时反映该学科研究前沿成果,对该领域的理论发展起主要推动作用,被引用频次较高的重要文章。据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统计与编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一书介绍,《西北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在全国综合性学报 2001 年影响因子排序中居第 20 位。另外,《西北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连续多年被陕西省委宣传部和陕西省新闻出版局评为一级期刊和优秀编辑部,两次被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学会评为“百强社科学报” ( 位居第 23 位 ) ,一次入选新闻出版总署“中国期刊方阵”,并被教育部连续列入“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 (CSSCI) 来源期刊”,位居全国高校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报被引次数排序第 14 名。《西北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为全国中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和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另据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 2004 年报告,《西北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排名 19 位。《西北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在注重发表学术研究前瞻性成果的同时,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学术研究要服从与服务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主战场。在已开设的“西部大开发”栏目的基础上,拓宽范围,找准切入点,将办刊学术方向定位于西部大开发,通过设立“西部经济发展”、“西部法制”、“西部人文”、“西部资源开发”、“西部考古”、“西部文学”等栏目,辟出较多的版面刊登这方面的研究成果。 1)来稿务必论点明确,文字精练,数据可靠,每篇论文(含图、表)一般不超过8000字,必须包括(按顺序):题目、作者姓名、作者单位及邮政编码、中文摘要、关键词(3~5个)、中国图书资料分类号(简称中图分类号)、正文、参考文献及英文信息(题名、作者姓名、单位、摘要和关键词)。请在文稿首页地脚处依次注明该文属何种基金资助(并注明批准编号)、交稿日期。交稿时请附第一作者的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略),籍贯(省县或市),职称,学位,主要研究方向及联系方式。文中首次出现的外国人名(知名人士可略)后必须加注英文名。2)摘要应用100~200字集中表述论文最主要的观点,切忌将摘要写成提要(背景与意义的介绍)。英文摘要一般和中文摘要对应,须用第三人称被动语态撰写,并符合英语语法规范。3)来稿请用计算机打印。量和单位符号等必须符合国家标准的规定。稿中外文字母、符号必须分清大、小写,正、斜体,黑、白体;上、下角标的字母、数码和符号,其位置高低应有明显区别;容易混淆的外文字母、符号,请在第一次出现时用铅笔注明。4)文中图、表只附最必要的(一般不超过6幅)。插图切勿过大,宽度一般不超过8cm(半栏)或16cm(通栏),请用计算机绘图(矢量图或高点阵图)。图中文字、符号应与正文一致,中英文字体均为小五宋,照片应清晰,层次分明。文稿中须留出插图的位置,并贴复印件。5)参考文献只选最主要的列入,未公开发表的资料不宜引用。文献序号按其在文中出现先后编排。各种文献按下列格式(含标点)书写,〖HT5”H〗专著:〖HT5”SS〗[序号]作者(外文姓名可缩写,3人以下全录,3人以上只列3人,后加“等”字,外文文献须在作者前用方括号加注国别).书名[M].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HT5”H〗期刊〖HT5”SS〗:[序号]作者.题目[J].期刊名(外文可缩写),年份,卷号(期号):起止页码.;〖HT5”H〗论文集〖HT5”SS〗中析出的论文:[序号]作者.题名[A].论文集主编者.文集名[C].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起止页码.;〖HT5”H〗国家标准〖HT5”SS〗:[序号]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HT5”H〗专利〖HT5”SS〗:[序号]专利所有者.专利题名[P].专利国别:专利号,出版日期.;〖HT5”H〗网上下载或电子文献〖HT5”SS〗:[序号]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EB/OL].电子文献的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选).。要特别注意区别“注释”与“参考文献”(“注释”是作者进一步解释自己所要表达的意思,用带圆括号的阿拉伯数字标注,文中放右上角,注文置当页底)。

《禅宗与中国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白居易集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史》(合作),中华书局1995年;《燎之方扬》,中华书局1996年。论文《李白初入长安的若干作品考索》,《西北大学学报》1983年第5期;《李白对杨国忠态度之我见》,《西北大学学报》1985年第1期;《宋本杜工部集注文考辨》,《中国历史文献研究集刊》第5集;《吕本中与江西宗派图》,《文学遗产》1985年第3期;《吕本中诗歌创作简论》,《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第6期;《宋祁与宋代文学发展》,《文学遗产》1989年第1期;《论自传诗人杜甫》,《文学遗产》1990年第3期;《杜诗解释史概述》,《文学遗产》1991年第3期;《梦窗情词考索》,《文学遗产》1992年第3期;《白居易的人生意识与文学实践》,《中国社会科学》1992年第5期;《杜诗叙事艺术探微》,《文学遗产》1994年第3期;《杜诗的伦理内涵与现代阐释》,《文学遗产》1995年第1期;《唐代通俗诗研究》,《中国社会科学》1995年第2期;《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1998年第1期;《明刻本白氏策林考证》,《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第3期;《净众保唐禅与杜甫晚期禅宗信仰》,《首都师大学报》1995年第5期;《白居易与李商隐》,《文学遗产》1996年第3期;《新乐府版本及序文考证》,《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3期;《白居易诗学思想述评》,《中国诗学》第5辑;《敦煌本白居易诗再考证》,《文献》1997年1期;《日本古抄本白氏文集的源流及校勘价值》,《中国古籍研究》第一卷;《深入开掘中国诗学的蕴藏》,《文学遗产》1997年第2期;《观念更新与材料考证》,《文学遗产》1997年第3期;《禅宗的审美意义及其历史内涵》,《文艺研究》1997年第5期;《明刻本白氏讽谏考证》,《历史文献研究》北京新8辑;《比张王乐府诗体看元白的新乐府概念》,《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5期;《白居易与新乐府诗体》,《文史知识》1999年第5期。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1、结构工程、防灾减灾及防护工程、现代结构理论学科

2、岩土工程学科

3、桥梁与隧道工程学科

4、土木工程建造与管理学科

不好中。西北工业大学学报是学校的本科性学报,是一本核心期刊,每年都要接受来自全国各地作者的投稿,稿件来源丰富,因为是核心期刊,所以对稿件要求较高,被审稿录用的稿件相对较少,再一个就是还要满足学校内部教师的发论文要求。西北工业大学是由西北工学院和西安航空学院于1957年10月在西安合并成立;1970年哈尔滨工程学院航空工程系整体并入西北工业大学。

985工程”学校是我国政府的一项高等教育建设工程。目的是为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985大学学报的含金量也是很高的,那么有哪些容易发表的985大学学报呢?这里为大家推荐的几本: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西北工业大学学报、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投稿985大学学报可咨询网站在线客服。《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双月刊)创刊于1985年,是教育部主管,山东大学主办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理论期刊,主要发表校内外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最新的学术理论研究成果。《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创刊于1955年7月,是由国家教育部主管、吉林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创刊于1955年,双月刊,由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编辑部出版。《西北工业大学学报》(双月刊)创刊于1957年,由西北工业大学主办。本刊为综合性工业技术刊物。主要发表该校科研成果,包括航空航天、热能工程、电子工程论文。《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双月刊)创刊于1930年,是由国家教育部主管、武汉大学主办的自然科学综合性学术期刊。《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月刊)创刊于1956年,是由教育部主管、湖南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面向国内外公开出版发行。“985工程”学报期刊投稿一般难度较大,作者可亲自投稿,也可以联系咨询本平台在线客服提供相应的论文发表指导

  • 索引序列
  •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现任主编
  •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主编
  • 天文学报现任主编
  • 西北大学学报编辑
  •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