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 初中地理有效评价策略研究论文

初中地理有效评价策略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初中地理有效评价策略研究论文

初一地理教育论文

作为一名地理老师,我们知道怎么样书写自己的教育论文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好的初一地理教育论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摘 要: 作业设计是完整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是教育者的教学思想与教育机制的体现,更重要的是直接影响着同学的发展。怎样才能既发挥地理校本作业的功能,既减轻同学的学习负担,又调动同学学习地理学科的激情,它要求地理教师致力于研究许多创新型的校本作业形式来缓解该矛盾。主要介绍了设计初一地理校本作业材料的来源,开发的取向,并提出三个初一地理校本作业设计的具体做法。

关键词: 初一地理;校本作业设计;地理思维能力;分层性

作业设计是完整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是教育者的教学思想与教育机制的体现,更重要的是直接影响着同学的发展。“校本作业”指的是学校老师根据同学的特点开发的作业,即教师深入研究课标和教材,梳理知识的重点和难点,从同学学习思维的角度出发,立足基础,适当延伸,设计难易适中、形式多样、体现分层的作业。实行校本作业是实现减负增效的有效途径之一。

通过设计有效的校本作业,挖掘生活中的地理素材,旨在更好地开发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拓宽同学的学习空间,培养同学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地理素养。

一、初一地理校本作业材料的来源――就近取材

书面作业设计可以是书本中的活动题或者填充图册中的题目的改编或变式,厦门市的中考题、各地市的中考题、教辅图书上个别好的试题,但是这些都要以初中地理课程标准为蓝本,在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的《厦门初中新课程地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的指导下进行出题。

实践活动的设计也可以依据书本中的活动题。在设计时要充分利用同学的资源、学校的资源、学校周边社区的资源以及海沧区的乡土资源。如,我们学校每学。期都会组织同学进行春游或者秋游活动,活动地点都是不一样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设计一些探宝活动或者越野活动,让同学在实践中学会使用地图,感受到地图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又如,我们组织同学进行环保实践活动时,可以带同学深入学校所在的未来海岸社区,开展一系列的宣传活动等。

二、初一地理校本作业开发的取向

新课程的作业已不再完全是课堂教学的附属,而更应是重建与提升课程意义及人生意义的重要内容。因此,要根据地理课程的要求,根据本校初一同学的特点,就近取材,有针对性地设计地理校本作业,让同学对待作业的态度成为一种生活态度,让同学在作业过程中体验幸福和快乐、苦恼和辛劳。因此,初一地理校本作业的开发应该注重校本性、创新性和有效性。

校本作业的开发,必须从本校环境和本校同学的实际出发,这是必须高度重视的,因此,校本作业的开发应该注重校本性。

校本作业的创新性,集中体现在引导同学的积极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等方面。注重同学在学习活动过程中,经历了什么?感受了什么?体会了什么?收获了什么?创新了什么?让同学积极地去思考,让同学主动地去体验,让同学自己去克服困难,让同学自己解决问题,让同学不断地进行反思……从而使同学树立创新意识,形成创新能力,使同学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运用所学知识,经过新的加工、组合和探索,得到新的体验,获得新的知识和能力,从而提高自身素质。

校本作业的设计,最终的目的是有效。能有效地开展,能有效的实现教学目标,同学通过完成作业能获得情感的体验、技能的提升和思维的发展。

三、初一地理校本作业设计的具体做法

1.作业素材紧扣时事政治和同学生活,激发同学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积极性

兴趣是点燃智慧的火花,是探索知识的动力。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说:“兴趣像柴,既可点燃,也可捣毁。”如果地理作业能够引起同学的兴趣,那么同学就会对地理课的内容产生兴趣,并且记忆和思维的效果也会大大提高。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大课堂,到处存在着地理作业素材,教师要基于同学的学习需要,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从这些生活现象中挖掘出和设计出生活化的地理作业。

如,在学习地图三要素时,让同学利用太阳和时钟判断自己家客厅朝向,测量自己家房屋尺寸,选择适当比例尺,设计图例、标明注记,绘制家庭平面图。在学习经纬网时,让同学在乒乓球或者海洋球上绘制经纬网,制作小地球仪。通过这一制作可以更加清楚经纬线的含义、经纬线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经纬度的分布规律,巩固课本知识。然后,将同学的作品在班级、学校展出,让同学体验到分享成功的喜悦。再如,在设计经纬网练习题时,可以结合我国南海争端的时事背景:我国渔船在南海某海域(117°E,16°N)附近进行海上捕捞作业时,受到某邻国军舰的干扰,为了保护我国渔民的合法权益,我国渔政船从海口(110°E,20°N)出发立即前往事发海域维权。可以设计已知事发地的经纬度,让同学在图中找出对应区域,也可以反过来,在图中标出事发地,让同学读取经纬度,判断渔政船的前进方向。通过这样的练习,既可以巩固地理技能,训练同学地理能力,也能让同学体验到学习地理对生产生活有用,提高同学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积极性。

在地理校本作业中揭示知识应用价值,让同学体验地理就在我们身边,让同学真切意识到地理知识的实用价值,可以大大提高同学学习地理的兴趣和认识水平。

2.作业题量少而精,不断创新练习题的设计,让同学每做一题都有新鲜感,提升同学的地理思维能力

教育实践表明,同学完成适量的作业有助于帮助同学巩固知识和提高学习技能,培养同学地理独立思考的思维。因此,教师设计地理校本作业时要摒弃题海战术,一要注意知识的系统性、联系性;二要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抓住关键;三要挖掘作业中的智力因素,创设思维训练情景;四要注意练习题的代表性,使同学掌握答题技巧,提高答题能力,进而以不变应万变去解答各种类型的题目。教师还应该全面把握地理教材,熟悉地理教材,对每个地理知识之间的联系进行筛选、分类,避免“异题同答”的题目重复出现。教师有必要先对作业进行解答,选择一些有“精、简、练”特点的作业类型让同学完成,这样不但能帮助同学巩固知识,而且可以减少同学的学习负担。   首先,设计依据地图和资料分析地理问题的作业,训练同学良好的读图析图的习惯。例如,在复习经纬网内容时,复习题必须配经纬网半球图,让同学读图指出经线和纬线,并用“横纬纵经”概括经纬线分布的特点,依据地图说出经纬线的性质(长度特点、指示方向等)。在地图上找出经度和纬度,并说明经纬度分布的特点,注意经纬度的最大度数和最小度数,再用“东大东经,西大西经,南大南纬,北大北纬”来概括经纬度判读方法。指出半球分界线、高中低纬度分界线和地球五带分界线及其范围。然后在图上标出某地点,让同学读出其经纬度,判断所处的半球位置、高中低纬度和地球五带,并说明判断理由。也可以反过来给出某地点的经纬度,让同学在地图上标示出来,再进行判断。通过一副经纬网半球图,基本上可以对经纬网这部分内容做出全面的归纳和整理,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提高同学解决相关类似地理问题的能力。

其次,设计体现地理各要素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关系的作业,培养同学的地理逻辑思维能力。在学习非洲之后,设计非洲一节的校本作业题时,可以结合非洲地形图和气候分布图设计一系列问题。让同学根据《非洲地形图》描述非洲的海陆位置,说出主要地形区的分布,概况非洲以哪类地形类型为主以及地势特点,根据地势特点描述河流的流向,并说明原因。根据《非洲气候分布图》描述非洲的纬度位置,说出非洲主要分布的气候类型,以热带气候为主,热带草原面积广大,概括非洲气候类型分布的特点,然后判断不同河流水量的大小,或者同一河流如尼罗河上游和下游水量的差异,并说明原因。最后让同学探讨河流对地形的`影响。通过这样的练习让同学进一步明确地理位置对气候的影响,地形气候对河流的影响,河流对地形的影响等,培养同学地理逻辑思维能力。

创新型的作业能更好地开发同学的智力,并且培养同学将地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能力,促进同学全面发展。

3.作业设计体现分层性,让同学有自主选择权

教师在设计地理作业时要重视同学的个体差异。每个同学学习地理知识使用的方法不同,对于地理知识的接受程度也不一样。因此教师有必要认清同学的个体差异,设计出层次不同的作业。

同学的作业分为必做和选做两种类型。必须完成的作业是根据课标最低要求设计的,主要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难度较低,一般每个同学能够独立完成。这个层次的作业要求每个同学必须做,确保完成基础目标。选做作业,同学有较大的自由选择权,供不同层次不同兴趣爱好的同学自由选择,设计的作业内容可以是教学相关内容和贴近生活的信息,也可以是课本内容的延伸、扩展及实践。

选做作业的完成可以是小论文、调查报告、资料收集、画图拼图、地理演讲、手工制作和手抄报等。不同类型的作业有的可让同学独立完成,有的可鼓励同学通过合作完成。选做作业每个同学一学期至少要主要承担一项,同学根据自己的需要选做,具有自主选择权。

老师对同学作业的恰当评价是调动同学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外因。在进行同学学业评价时,同学平时的作业成绩分为两部分,选做作业占了30%的分值,让同学一方面重视选做作业的完成,另一方面又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个人优势进行选择,让同学在完成地理作业之后体验到学习地理带来的快乐。

参考文献:

[1]蔡鸿菲.校本作业:“校本课程”开发的延伸.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2012(10).

[2]秦兆吉.减负增效背景下的高中地理作业设计.考试与评价,2012(03).

[3]吴飞,翟禄新,张少帅,等.地理作业设计有效性分析研究.中国电力教育:中,2012(11).

中学地理教学测量与评价课程论文,所以我便将好替换成太有创意了你真聪明太棒了等等,评价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之我见。地理教学评价2017-08-01 07:01:49 | #1楼回目录《中学地理教学测量与评价》课程论文学号:时间:基于新课标背景下的初中地理教学评价探讨摘要:本文是基于初中地理新课标的颁布和实施的背景下,对于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评价观念和方式如何转变给进行分析,并给出个人建议。在2016年12月28日,经过三次修订的《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正式颁布并在2016年秋季正式执行,这是新中国建立以来,国家颁布的第一个有关基础教育地理课程的正版文件,其基本思想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乡土地理的基础知识,了解环境与发展问题;强调以能力为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地理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初中地理教学评价是建立在地理新课标的基础上,既要评价学生学得怎么样,又要评价教师教的怎么样,但对教师教的评价最终还是要落到学生学生学的怎么样,所以初中地理教学评价的核心是学生。我国现阶段的初中地理教学评价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评价方式比较单一,基本上是通过考试的方式考核学生,其成绩的高低直接决定学生优劣,而班集体平均分的高低决定着地理教师教学水平。2、评价观念存在片面性,在教师眼中学习好的学生一般都是优秀的,没有以一种发展的、全面的眼光去看学生。3、评价制度存在缺陷,对学生的实践能力、情感态度的评价不能很好的反映出来。4、地理教学评价存在形式化问题。地理教学的评价者多是工作在一线的地理学科教师,受个人素质及理论根基等因素的影响,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与把握程度并不统一,导致对地理教学的评价在很多时候还停留在表层的“形式”,而尚未触及“实质”和“内涵”。5、在地理教学评价中学生很少参与到其中,师生间缺少必要的沟通和交流,只局限于期末一次性给出的过程性评价成绩,难以记录学习轨迹,改进学习。6、存在追求大而全的教学评价,抛开了教师和学生原有的基础和起点,要求过高,面面俱到却主次不分,缺少循序渐进的完善过程。个人认为未来的初中地理教学评价应该在以下几方面有所改变:1、转变评价观念,在地理教学评价中始终要坚持学生没有最差的,只要正确引导都会成才,从而让学生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不能一棍子打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以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探究意识。2、评价方式要多元化,除了传统的考试外,要考察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创新等方面的能力,尽量全方位的去评价每个学生。3、教学评价要有学生的参与,通过师生共同完成,在评价方式中要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身边同学对自己的评价以及个人对自己的评价,其中评价内容要包含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思想品德等几方面。4、初中地理教学评价要不仅要有结果性评价,还要更多的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参与中的过程性评价。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的过程,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自主开发的过程。所以,初中地理教学评价要更多的关注学生的课堂学习过程。5、转变对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观念和社会、学校对教师的评价观念。地理教师必须切实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要关爱学生,正确评价学生地理学习。同时,教育部门和社会对初中地理教师的考核评价方式也要有所改变,不能仅以学生成绩高低来评价教师教学水平。6、初中地理试卷的编制要具有开放性和迁移性,死记硬背的知识和题型应该减少,尽量结合生活实际,难易度要适中。地理教学的评价直接关系到地着让学生自评,同学互评

初中语文有效预习策略研究论文

第一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设计策略一、阅读朗诵,品味感悟,加深理解阅读教学的目的在于训练与培养学生阅读与理解的能力。其中,朗读是阅读的重要形式之一,它通过眼、脑、口等多种感官的协同作用,将无声、静止的语言变为有声、灵动的语言。尤其是有效朗读与文字语言、思想情感紧密相连,需要学生与文本、与作者进行交流对话,激活已有的经验与情感,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然后有感情地朗读出来,这就增加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促进他们更好地理解与把握文章的内容与主旨。因此,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将阅读与朗读有机融合,给学生更多自主体验的机会。当然,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教师还需要注意朗读的形式,不能只是单一的自由读或者齐读,还要根据文本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朗读方法,比如分角色朗读、模仿性朗读、跟读学读、配乐朗读、感知性朗读、个性化朗读等,从而诱导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文本,感悟文本蕴含的思想情感。如在教学朱自清的《春》时,可根据文章以及学生的特点,组织多样化的朗读活动:①教师范读,或引导学生自主朗读,感受文本的语调。②播放相关音乐,要求学生再次朗读,梳理文本的基本结构与脉络。③教师让学生自由串读,并引导学生更深入地分析文章的写作思路。④学生自由选读,细细品读课文中的美词佳句与精美片段。⑤学生进行个性化演读。⑥让学生背读自己喜欢的内容。这样,通过采用丰富多样的朗读活动,学生们能够更全面、更透彻地理解文本。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给学生预留自主阅读的时间与空间,如自主阅读有助于学生梳理文章的情节与结构;重点段落分角色朗读有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人物的形象特点,这些都能为理解文本奠定良好的基础。二、交流讨论,各抒己见,深化认识学生有自己的感情、想法与看法。在教学过程中,倘若教师一味地将自己的感情、想法与看法强加给学生,是不明智的,毕竟“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再者,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教师要尊重与保护学生的独特体验、个人理解与感受。因此,在进行初中语文教学时,教师需要围绕教学内容巧妙设计一些交流讨论活动,给学生自由表达与说话的机会,让他们能够畅所欲言、敢想敢说。而教师则应随时关注学生,及时给予他们帮助与提示。尤其是在学生们进行深入讨论、激烈争论时,教师更需要巧妙点拨,打开学生思维,启发他们思考,让他们有所感悟。如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总结与理解课文的主题思想,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在思维的碰撞中加深对文本的认识。比如教师可向学生提问:本文的主人公究竟是谁?请说说原因。教师还可适当予以提示:主人公是文中的主要人物,是作者着力刻画的占据主导地位的中心人物,文中的故事情节与矛盾冲突都是围绕主人公而展开的,次要人物的出现以及活动均以主人公及其活动为中心。一般而言,若要判断文中的主人公是谁,要看该人物形象是不是表现出作者的写作意图,是否揭示了文章的主题。于是,通过讨论以及教师启发,学生会明白莫泊桑着意刻画的主人公是菲利普夫妇。虽然文章情节紧扣于勒的命运展开,然而本文并非靠于勒来表现文章的主题思想,于勒只是作为线索人物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如于勒的遭遇不断发生变化,菲利普夫妇的态度也随之产生变化。而菲利普夫妇的态度变化又折射出他们受金钱腐蚀的灵魂,让我们看到资本主义社会认钱不认人的丑恶现象,揭示了本文的主题思想。这样,通过层层深入的交流讨论,学生逐渐体会到文章的耐人寻味。三、质疑探究,自主领悟,提高能力古语有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阅读一篇文章后,如果学生出现不少疑惑或问题,则说明他们有所思考、有所感悟;反之,如果学生没有产生一定的疑问,就说明他们没有真正进入文本,收获不大。因此,在进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时,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探究,指导学生质疑的方法,让他们学会自主发现问题,通过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解决问题,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形成质疑的意识与习惯。如在教学《孔乙己》时,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质疑为主线”的思路组织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质疑探究、自由表达的机会,让学生能够敢想、敢问、敢说。比如教师可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课文,写出自己的疑惑点。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需要以问题为引导进行点拨,启发学生思考,并通过示范,让学生学会如何质疑与发问。比如教师可提问:小说中写了哪些“笑”?这些人为什么没有同情孔乙己,没有帮助孔乙己,却一味哄笑取乐?以哄笑声凸显孔乙己的悲剧有着怎样的艺术效果呢?教师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而后让学生展开交流讨论,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疑问,通过共同探讨,加深理解,解决问题。

从上课的各个环节评就可以了教学目标是否清晰,是否完成,是否合适;教学内容是否合乎学情,是否系统,是否准确细致;课堂讲授是否清晰,问题设置是否合理,课堂用语是否准确精炼,教学姿态是否大方得体;能否调动学生积极性;课堂讲授内容是否过多,有没有课堂训练,讲练结合是否恰当;有没有课堂小结等等。简要的说的话:目标是否清晰明确,课前预习是否设计并且检查,学情是否掌握全面,课堂设计是否规范,讲解是否点拨到位,师生互动是否有设计并且高效,讲练结合是否恰当;目标是否全面达成,小结是否全面精准,学法指导是否涉及且科学细致。

预习习惯是在学习过程中经过反复练习形成并发展,成为一种个体需要的自动化学习的行为方式。良好的预习习惯,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形成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使学生终身受益。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良好预习习惯的关键时期,语文学科又是一门基础性工具学科,所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预习习惯是小学阶段的一项重要任务。如果学生从小养成了语文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就能自觉地去读书,去写作,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可是目前小学生预习习惯不容乐观,课前没有预习的现象日益突出。如何才能有效培养小学生语文预习习惯呢?一、要让学生充分认识习惯的作用。良好的预习习惯对学习活动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言:“良好的习惯乃是人在其神经系统中存放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地增殖,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而坏习惯则“是道德上的无法偿清的债务,这种债务能够用不断增长的利息去折磨人,去麻痹他的最好的创举,并使他达到道德破产的地步。”这句话是就道德而言,从学习而论亦然。一个人若养成良好的习惯则终身受益。如果学生充分认识到习惯的双刃剑作用,很大程度上能大大牵动他们向良好的预习习惯方向发展。二、要让学生明确什么是良好的预习习惯,引导他们去向这一目标奋进。那什么是良好的预习习惯呢?我认为应具体有以下几种:(一)喜欢学习的习惯。喜欢学习经常出现在态度的范畴里,鲜有与习惯相连,但喜欢学习真的可以成为习惯,而且可以培养,所以我把它作为最重要的习惯。现在的学生中很多人认为读书学习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都是任务式需要被做的事情,所以他们为学而学,效果自然有限。所以少数的喜欢学习的学生就一直稳坐前列宝座,越学成绩越好,越学越喜欢学习,如此良性循环。那其他学生就无缘与学习相交了吗?当然不是,喜欢是一种态度,态度决定一切,如果你决定喜欢学习,久而久之,你真的会喜欢学习的。所以喜欢学习的习惯是可以培养的,喜欢学习后,自觉、认真、刻苦的预习习惯自然而然也会容易产生了。(二)查阅工具书的习惯。叶圣陶先生有句名言:“无论什么人都应该把字典作为终身伴侣,以便随时解决语言文字的疑难。”它形象地论述了字词典等工具书在学习乃至人的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字词典等工具书在语文学习中更为重要,它有助于学生解决生字难词,提高检索、辨析能力。然而,在实际学习中,我发现很多学生不喜欢使用,不少甚至连字典都没有,因而它的作用难以充分发挥。因为他们一般怕费事,随便过关,凭自己的感觉走,这样时间长了,就越来越难学精语文了,语文是需要大量的积累,一点一滴都要抓住。而且培养学生查阅工具书的习惯,对于学生养成严谨认真、科学求实的预习习惯也是大有裨益的。三、具体做法:(一)指导小学生设定预习目标:预习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眉批、圈点、夹注、总评是古老的预习与阅读的方法,那么,在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语文预习如何设定预习目标,怎样才能使得学生的预习得到落实并真正有效,这是一个并不简单的问题.为此,我们应在此开展专题讨论:1.首先明确文章的体裁。 2.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了哪些内容,有什么看法。 3.哪些地方看不懂(包括词语、句子、文章的思想等)记录下来。 4.学会生字。把自己喜欢的语段摘抄下来。 5.有条件的同学还可以查找一下和课文相关的资料。 (二)添一把“火”,让学生的预习动力十足:1.许多小学生都认为语文预习很重要,但是他们并没有把这种想法付诸实际行动。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他们缺乏正确的语文学习动机。所谓学习动机,是指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学习动机可以分为外来动机和内在动机。也就是说,语文学习动机分为外来的语文学习动机和内在的语文学习动机两种。外来的语文学习动机所推动的语文学习活动是为了外部报酬、奖励或荣誉,如老师的表扬、同学的尊重等。而内在的语文学习动机所激起的语文学习活动是为了学会语文这门课程本身,也就是语文求知欲。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习态度是密切相联的,有正确的学习动机的学生对学习充满热情和信心,能发扬拼搏精神,遇到困难能锲而不舍,持之以恒,表现出顽强的学习意志。实验表明,通过赏罚这些外部强化手段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动机是有效果的,但却带有明显的负作用,许多学生勤奋学习语文仅仅是为了得到父母、老师的奖赏,当这种奖赏不复存在时,他们的语文学习动力也随之消失。因此,最重要的还是培养学生的内在语文学习动机,它是一种以获得语文知识为目的的学习动机,也就是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

有效语言策略研究论文

所谓教学策略,它是指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而采用的一系列具体的问题解决行为方式,包括教学准备策略、教学实施策略、教学评价策略。教师是实施有效教学的灵魂,而其采取的有效的教学策略是实现教学有效性的有力保障。

本文是我在幼儿园语言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学策略探索和运用的一些收获:

一、教学准备策略

教学准备策略主要是指教师在组织实施教学活动前所要处理的问题解决行为。具体说来就是教师在准备教学时,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教学内容的选择及目标的确定、教学材料的准备(包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与处理、主要教学行为的预设选择、教学组织形式的编制以及教学方案的形成等。有效教学准备包括:

1.选择并确定活动内容与目标。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内在动力。选择幼儿喜欢的语言活动内容并确定合适的教学目标是判断语言集体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如大班语言活动《我家是动物园》,其故事内容幽默风趣,贴近幼儿生活,容易引发幼儿的共鸣,从选材看这个活动是符合大班幼儿发展目标的。活动目标有两点:一是观察分析画面,理解故事内容;二是激发阅读的兴趣。在确立教学目标时我从幼儿角度出发,不仅突出语言还涵盖态度情感、能力、知识经验多个纬度多个领域教育因素,是适宜大部分幼儿最近发展区需要的,是可以共同达到的,努力体现目标的有效的整合。

2.收集并制作适宜的教学具。一个集体教学活动具体需要什么教学具、教学具是否能充分激发幼儿主动学习等,这些都应该是教师活动前必须要考虑周全并要充分准备的。如活动中师生都需要摆放小图片来学习讲述的,那教师就要事先准备相关图片;需要利用幻灯机、电视机等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的,那教师就要事先检查这些设备性能是否保持良好等。根据幼儿思维具有具体形象性特点,教师在活动前还要尽量把一些抽象事物付诸于直观的形象之中。提供给幼儿的操作材料遵循多样性、丰富性、层次性、操作性、实效性等原则。

3.选择适宜的教学行为和组织形式。集体教学活动一般来说都是有组织、有计划地的预设活动。教师在活动前要预先考虑选择何种有效的教学行为和组织形式,在教学方法上力求体现多样化,在组织形式上力求突出生活化,在教学手段上努力结合现代化。如活动中教师要考虑导入部分是采用故事还是猜谜形式;设计的提问是启发式还是开放式等,教师一定要反复推敲来选择适宜的教学行为和组织形式,以激活集体语言教学活动的气氛,有效保持幼儿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促进教学有效开展。如大班语言活动《逃家小兔》中,教师将大图书制成了PPT幻灯投影,还将故事录音结合在课件里面,比较有效地体现了课程与现代教育技术的合理整合的新教育观念。

二、教学实施策略

教学过程的实施策略,主要是指教师为实施教学方案而发生在集体教学现场的一系列行为。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教师的管理行为,它是为了使教学能顺利地进行而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及为了确保单位时间内的教学效益的活动;二是教学行为,它包含直接指向教学目标和内容的事先作好准备的预设行为和直接指向幼儿和教学情景的无法事先作好准备的偶发事件时采用的教学行为两种。有效教学实施策略包括:

1.导入环节要简洁生动。集体教学的导入环节所占的时间较短,但它所起的作用却是不可忽视的。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方式多种多样,应该是简洁、生动、准确的,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激智、激情、激趣之效。如在教学散文诗《冬爷爷的胡子》可以这样导入:你爷爷有胡子吗?你想知道冬爷爷的胡子是什么吗?我们一起来听散文诗《冬爷爷的胡子》就明白了……这是典型的与幼儿作简短谈话的导入方式,整个环节简洁、自然、切题。

2.教学策略要“因人而异”。所谓“因人而异”,是指对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施以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机智。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不论教育者怎样地研究了教育学理论,如果他缺乏教育机智,他就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实践者。”教学机智的实质就是一种转化师生矛盾的'艺术,是一种正确处理教与学矛盾的技巧。表现在语言艺术上则是直话曲说,急话缓说,硬话软说,正话反说,严话宽说。实施过程中,教师先要深入观察,了解每个幼儿的个性特征以及各方面发展的水平,去捕获幼儿发展的各种信息。然后教师及时对观察的结果进行客观分析和判断,确定幼儿语言学习的最近发展区,及时调整教育策略和要求,找出适合的教育手段和方法。

3.师幼互动要积极和谐。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当好幼儿学习的引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教师利用自己的教学热情、各种语言艺术和魅力,积极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活动氛围,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这是师幼有效互动的前提。过程中教师以“合作伙伴”的身份参与到幼儿的活动中去,能有效促进师幼情感交流,迸发智慧火花。如托班语言活动《小圆形》的组织过程中,教师一开始便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圆形画面,配合魔棒“变魔术”,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在设问“什么也是圆圆的”后,教师边演示课件边让“ 魔棒”变出许多圆形物:一会儿变成太阳,一会儿变成皮球,一会儿又变成气球等图案,让幼儿来感受儿歌、学念儿歌,最后教师和幼儿一起玩起了小圆形变变变的游戏。活动中,师幼关系和谐、互动有效。

三、教学评价策略

教学评价策略主要是指教学活动结束后教师对集体教学活动过程与结果做出的系列的价值判断行为,是一种过程性评价。这里的评价主要是指以幼儿为对象,对幼儿活动、幼儿在教学过程中的受益情况和所达到的水平作出价值判断。俗称教学反思。有效教学评价体现为:

1.评价标准多条。教学评价的目的应该是激发幼儿的自信心、保护幼儿的自尊心、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幼儿有再发展的动力。《纲要》提出: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也就是说教学的评价标准不再是统一的,而要充分考虑到幼儿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性,尽量满足每个幼儿被教师承认和赞许的愿望。

2.评价方式多样。在实际教学评价过程中有的教师的评价方式单一,以口头语言评价为多,而且词汇也很贫乏,在一次活动中不断出现“不错”、“很好”、“真会动脑筋”等词语。我认为这样的评价方式缺乏针对性,不利于对幼儿进行有目的的指导。陈鹤琴先生在创立“活教育”理论是提出“教师要活。”这个理念我们一线教师可以拿来努力消化,并付诸实践,我们除了可以口头语言评价,还可以以图画、身体动作如表情、眼神等方式来参与评价,这样可以把幼儿的兴趣点推向更高层次。

3.评价时间多元。习惯上教师是在活动结束时对幼儿进行评价,而活动过程中却忽视了对幼儿进行赞扬和鼓励。有的教师往往只对一个片面点进行评价,而对幼儿在教学过程中的活动状况不作任何评价,这是不利于教师对教学过程的调节、控制和反馈的,而且对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也不能及时强化或纠正。正因为教育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所以评价也应该贯穿在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这样可以不断激起幼儿的主体参与性,让幼儿在教学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获得进取的力量,分享合作的和谐,发现生命的灿烂。

综观现在的幼儿园语言集体教学活动,教师们都在努力地寻找有效的教学策略研究,但是如何有效,有效的程度到底如何,如何使教育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这就有待于我们幼儿教师继续努力去尝试和思索了。

提高小班幼儿语言能力的策略论文

【摘 要】语言是人类社会交往以及沟通的主要工具,语言发展对于孩子的成长相当重要,孩子获得语言,有利于他们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认知和探索周围的世界,有效地和他人沟通。

【关键词】幼儿教育;语言能力;交往工具;学习氛围

语言是人类社会交往以及沟通的主要工具,语言发展对于孩子的成长相当重要,孩子获得语言,有利于他们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认知和探索周围的世界,有效地和他人沟通。孩子能多讲一句话,多说一个单词,多会一个儿歌,都会让父母惊喜不已。因此,对于幼教老师来说,帮助和推动孩子语言发展是幼儿教育过程中的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本文中,笔者结合多年幼教经历,谈谈对小班幼儿语言能力培养的一些看法,藉此求教于各位方家。

一、多种形式为孩子建立一个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孩子是否敢大胆地开口讲话,与我们态度的亲和程度有很大关系。对于幼儿来说,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是非常重要的。孩子在这样的氛围中才能乐于说、敢于说、想要说、积极说;孩子天生好奇、喜欢问问题,我们不能因此觉得孩子吵、烦,让孩子闭上嘴,这样做会在很大程度上打击孩子说话的`积极性。

(一)善于与孩子交谈。与孩子交谈的时候,我们要耐心,要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孩子说。如在幼儿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在课间时间,我们要尽量多和孩子聊天,可以聊孩子在家里的情况,问问他今天开不开心等等,这样既加强对幼儿家庭情况的了解,也可增加老师与孩子的感情,使孩子在没有压力的氛围中发展语言能力。

(二)充分运用儿歌。儿歌是小班幼儿比较青睐的,我们可以与孩子进行简单问答,编编儿歌。如《小小手》:“伸出小小手,十个手指头;小手真能干,小手会干嘛?”孩子可能会说:“会拍手。”这时我们可以顺势这样编:“小手会拍手,老师亲亲它。”我们还可以多选择朗朗上口的儿歌对幼儿进行语言熏陶,将一些简短亮丽、与生活相关的儿歌精选出来,在相应的生活场景中经常予以呈现,也可打印并张贴到相关的场所。如儿歌“小胳膊,穿袖子;穿上衣,扣子;小脚丫,穿裤子,穿上袜子穿鞋子”就可以在幼儿每次午休起床时呈现。我们还可以将简单生动的儿歌和简单的动作予以结合起来,玩玩语言游戏,如:“小手小手拍拍,我的小手举起来;小手小手拍拍,我的小手握起来;小手小手拍拍,我的小手转起来;小手小手拍拍,我的小手藏起来。”

(三)多开展语言类游戏。在引导孩子玩游戏时,可以根据幼儿的性别、兴趣和孩子分别扮演不同角色,创设一些有趣的情节。如《客人与主人》,由老师来扮演客人,孩子扮演主人,让孩子作为主人带领客人参观他们的教室、校园并让孩子介绍,让孩子问客人想吃什么,想玩什么等等,这样的游戏可让幼儿语言在他们喜欢的游戏中得到锻炼和发展。总之,对于孩子说的积极性,我们一定要保护。

二、引导孩子主动表达,加强语言的规范性使用

小班幼儿在语言表达方面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发音不清晰、发单音节词多于发多音节词、词语运用不规范、语句不完整等现象,针对这种现象,笔者认为,有必要加强对幼儿语言规范性使用能力的培养。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

(一)杜绝使用儿化语。随着孩子的成长,儿化或叠词语言渐渐地会不适应孩子语言发展的要求,我们不要因为可爱、好玩继续频繁地使用儿化或叠词语言。影响孩子对语言的认识。我们应该用正确、规范的语言影响孩子,对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二)渗透优美词汇。我们在与幼儿的交流中,随着幼儿的成长,我们要跳出一些简单词汇的囹圄,渐渐地对幼儿渗透一些优美的词汇,以丰富扩充幼儿的词汇量。如“今天天气很好”可以说成“今天是阳光明媚的一天”;到花园赏花可说成五颜六色、争相斗艳的花儿,这样能让孩子在直观的环境中感受到比较丰盛的词语,这比在课堂中、书本中学到的词汇更直接、形象和有效。

(三)多开展语言类游戏。因为小班幼儿已经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所以我们可进行一些寓教于乐的游戏,如问一些没有具体答案的问题,开展一些辩论,如老虎和狮子谁比较厉害?这样通过讨论的形式丰富孩子词汇,增加他们的知识。我们还可以让孩子编故事,孩子很喜欢以他为主角的故事,如孩子和一只青蛙出去郊游、孩子坐在飞塔上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地方等等。我们还可以让孩子的父母将孩子曾经的经历讲给孩子听,虽然孩子没有记忆,但他非常愿意听发生在他身上的事情,如孩子在妈妈肚子里如何踢脚、生下来如何大哭等等,孩子听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很多问题,甚至是很多创意,他们的睿智和可爱会让我们惊喜不已。

(四)善于倾听孩子说话。我们要学会倾听孩子说话,在倾听的过程中了解孩子内心在想什么,他在关注什么,然后有针对性地对孩子予以关心和帮助。我们对于比较内向的孩子,要善于主动激发他内心的情感,如我们可以问问他:“今天和小朋友玩得开心不开心?”“今天为什么没有玩你喜欢的玩具啊?”“你有什么话对老师说吗?”等等,孩子在说的过程中如果发生了语言表达的问题,我们不要急着纠正,可以在稍后与孩子的聊天中潜移默化地进行正确语言表达方式的渗透,否则就会打击孩子说的积极性;我们倾听孩子说话时要当一个好的听众,不要表现出不耐烦的神情,这样他才会更乐意地说下去。

此外,不少人认为,阅读时儿童进入小学以后的事情;所以,往往不屑于给幼儿看任何形式的图书。其实,从科学教育观的角度看,在幼儿的语言成长历程中,我们应更注重从幼儿的阅读选择、与幼儿的阅读互动、外语渗透等方面关注幼儿的早期阅读活动,以此作为语言教育的突破口,培养幼儿良好的阅读习惯或兴趣,以此带动幼儿语言教学。

总之,只要我们遵循幼儿教育的科学规律,注重正确引导,坚持持之以恒,就会使幼儿语言、思维同步发展,从而促进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出一个聪明活泼、健康可爱的孩子。

初中地理高效课堂研究论文

如何在初中地理课堂上进行情境教学论文

在学习和工作的日常里,大家都经常接触到论文吧,论文对于所有教育工作者,对于人类整体认识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论文呢?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如何在初中地理课堂上进行情境教学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摘要: 对初中生来说,地理这门科目是很重要的,但其知识点存在一定的抽象性,需要记忆的内容也比较多。要想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地理教师就要改变传统教育模式,减少甚至杜绝使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而使用多种类型的新型教学模式来让学生对这门课程产生兴趣,进而积极、主动地学习,最终达到提高效果的目的。情境化教学模式是一种效果较好的教学方法,能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体会、掌握地理知识。本文主要针对情境教学模式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关键词: 情境教学法;初中地理;新课程改革;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社会各个领域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让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能满足社会的要求,教师就必须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断运用新的模式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在使用情境教学法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教材中的`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实践问题结合起来,使整个课堂教学的知识点变得更加系统化、具体化。

一、情境教学的优点

从定义的角度来分析情境教学,其实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创造一些比较具体的情境,让学生了解所学知识点。情境教学具有比较高的使用价值。使用该方法传授相关知识点时,教师需要认识情境教学包含的多种类型的教学资源,如教学视频、多媒体等,并有效融入情境教学模式,让学生学好初中地理这门科目的一些比较枯燥、难懂的知识点,更直观、深刻地了解教师所教内容。这种创新性的教学方法能让学生不断提高地理知识水平。[1]

二、初中地理教学现状

在如今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人们已开始进入大数据时代。学生利用各种各样的软件,如QQ、微信、微博等所能获取的知识越来越多。如果教师不能在课堂教学中融入让学生感兴趣的内容,那么,即便使用了情境教学模式,原本枯燥又乏味的教学内容也还是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总而言之,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初中地理情境教学存在教学模式单一的情况,不能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比如,在讲解地形地貌的有关知识时,教师通常只会用教材上的一些图片来辅助讲解。这会让学生对地理失去兴趣,并产生视觉疲劳,最终的教学效果相对较差。甚至有部分教师连续好几年都使用同一个PPT来教学,PPT上的内容与现实生活严重脱节。当然,除了情境模式单一之外,目前的初中地理课堂还存在课堂体验不足等问题。

三、如何在初中地理课堂上进行情境教学

(一)运用多媒体合理地进行综合教学

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社会各个领域都采用了各种新技术。在教育领域,教师也可以应用这些新型的科学技术,将教材上的知识点变成另一种形式,便于学生了解和学习。例如,初一上学期人教版“地球的运动”这一章节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观察并了解地球是如何运动的,掌握地球基本的运动规律,让学生清楚昼夜交替这种自然现象的原因,分析、比较太阳在二分二至日的照射情况。在上课过程中,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让学生看到丰富多彩的地理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就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2]

(二)利用活动进行情境创设

利用活动来进行情境创设是改变传统教育观念的一种情境教学方法,也就是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开展各种各样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热情和兴趣的方式。比如,在教学有关地球和地球仪的内容时,教师可以用大小适中的球体或铁丝等多种材料来制作简单的地球仪,让学生在地球仪上标注地球的赤道、南北回归线、两极及其他的内容,并引导学生将这个地球仪转动起来,模仿地球的公转和自转。这样,学生就可以轻松、愉快地学到有关地球和地球仪的知识了。

(三)利用问题进行情境创设

其实,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思维发展并不是很成熟。初中阶段正是对其思维能力进行培养的最好阶段。很多各种各样的问题会出现他们的脑海中。如果教师能在该阶段解决这些问题,那么,他们的思维能力就能得到良好的培养。在情境教学中,教师提出具体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效率。很多初中生在学了部分地理知识后,会认为自己对这些知识已经完全掌握了。对此,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来创设情境,让他们掌握更全面的知识点,并发展自己的思维。[3]

当然,除了使用以上三种方法来进行地理情境教学之外,在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还要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新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将地理知识与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统一起来。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初中地理这门学科包含的内容非常多,涉及范围很广。教师必须认清初中地理教学的现状,在此基础上,使用科学、合理的方法来将情境教学模式融入课堂教学,将知识生活化、生活知识化,将抽象的知识点化为具体使用问题情境的方法,或是创设活动情境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

五、参考文献

[1]田彩霞.情境教学法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运用[J].林区教学,2003(12):52-54.

[2]杨荔.情境教学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J].2013(18):37.

[3]刁佩芹.情境教学法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6(4):124-125.

地理教学模式对地理教学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架起了地理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桥梁。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地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地理论文 范文 一:学伴互助式地理教学分析

【摘要】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存在了相当长的时间,有优势。但时代在发展,学生在成长,如果教师及他(她)的 教学 方法 一成不变,就会使其劣势凸显出来,在这样大的背景下,势必要进行课改,但是改向何方,怎样改,有很多先锋已经进行各种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也有各种各样的效果。详细记录了在课改过程中的观念、做法、 反思 ,很有参考价值。

【关键词】课改;学伴互助;地理教学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常常是通过以下教学模式来进行的:(1)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被人们称为“满堂灌”或者叫“填鸭式” 教育 ,这种教学模式是最常见的。(2)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模式,这是“满堂灌模式”的一种变形。这些教学模式有优势,但是过分强调了教师的作用,扼制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与潜能的发挥。在传统与新兴的矛盾冲突中,学校领导站位高,思想新,提出了我校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义不容辞首当其冲进行课改。在我的地理课堂上,确定为问题导学—学伴互助式地理课堂教学模式。

一、学伴互助式教学模式的主导思想

课改首先是理念的改变,要改变传统的思想,确定以生为本的课堂。学生学习的地方过去叫学堂,现在叫学校,学生才是学习的主角,课堂教学应该是以学定教,课堂的主体是学生,教师是主导,要做好导的工作,定位应该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时刻关注学生的动态,随机生成的课堂才是真实的、精彩的,有生命力的。学生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有利于思想的撞击和智慧火花的迸发;能够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潜在的创造力,这是合作学习的优点,但是合作学习也存在弊端,人数较多的小组在进行学习和展示时,通常是一人做主角,其他人做配角。所以我校的学伴互助式教学模式选择两人为一个学伴小组。

二、学伴之间角色的定位

我校的学伴互助式教学模式是以两个人为一小组(特殊情况也可三个人组成小组),这两个人互为学伴,优势突出一些的被称为“学长”,成绩弱一些的被称作“学友”,他们之间是朋友、伙伴的关系,比起“师傅”和“徒弟”,学生的心理上舒服了很多。学伴的组合不是固定的,一个阶段以后会进行微调。

三、问题导学

(一)导学题的编制

1.导学题的设置具有指导性。初中的学生自己阅读文本的能力不是很强,需要引导,导学题则相当于这节课的脉络,把大块的课文分解为小的问题,将图片融入课文,引导学生顺着脉络,紧扣知识的重难点去分析去思考。

2.导学题的设置要有一定的实效性。在教学过程中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设置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的具体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的重点、难点来进行问题设计,问题设计要题意清楚,条理分明,语言精练,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辨析疑难,纠正错误,完善认知结构。

3.导学题的设置不能离开图。地理课堂最显著的特色就是图多,而运用地图进行教学则是完成这一教学任务的重要途径,也是地理教学独特风格和特色所在。所以在地理教学中,设置的导学题目也不能离开图,地图功能十分巨大,复杂、抽象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往往用一幅或几幅地图便能生动直观、清晰、明了地展示出来,使学生一目了然,并留下难以忘怀的记忆。

4.导学题的设置要体现 学习方法 。我们要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的能力,这个培养是潜移默化中形成的,把学生养成“看到新知,联想旧知;应用已知,探究未知”,这样学生的学习能力养成了,在没有我们设置的导学题时,他们也能主动地去思考、去探究,这才达到了我们的目的。所以在设置导学题时,应更多地思考:怎样引导学生有效地探究。

(二)问题导学-学伴互助式地理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

我在课堂上,先出示教学目标,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有一个明确的定位,然后出示导学题,使学生在自学课本时有一个抓手,在自学过程中又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自主学习,第二阶段是课改的中心,学友向学长汇报自学情况,学长指导学友。学长不会的内容可以与其他小组的学长交流,教师在学生自学过程中,巡视指导。自学结束,以学伴为单位进行展示,一般是学友回答问题,学长评价,学伴自己也可以根据情况而定谁来回答。学生能学会的教师不必再重复,教师根据巡视以及学生展示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内容。重点知识师生交流完毕,一定要留出当堂训练的时间,巩固学习成果。

四、课堂评价

在学伴互助的课堂上,学长学友是一个学伴小组,他们共同学习,但展示的时候主要由学友来进行,学友展示的好,说明学长真正起到了帮助的作用,二者共同加分,如果学长单独回答展示,则没有学友得分高,这一点对于学友的激励是很大的。除了关注学伴们在展示时的表现,其实更重要的是注重学习过程中对学长学友的评价和鼓励,观察学伴之间是否和谐互助,否则还应进行调整。

五、效果初显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施,学伴互助式教学模式的优势凸显出来:学生能够做到由被动地听老师讲转为主动的学,从旁观者变成了拓荒者;学生交流的时间多了,有了展示自己的空间,从旁听者变成了演讲者;成绩不太理想的学友有了在课堂上表现、表达的机会,而这些原来都是被学长统领着;学长由回答问题的踊跃者,成为了小老师,有了质的变化,他们不仅能够完成课堂的学习内容,还得到了更高层次的锻炼。当然我的课堂还存在一些问题,还在摸索与改进中,但是作为教师在经历了课改之后,有了对比,更加坚定了我将课改之路走下去的决心,放手也是一种爱,我甘愿做他们的铺路石,送他们走向更远的前方,而不仅仅是教给他们如何去应付考试。

参考文献:

[1]__刚.我们的课改.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3,4.

[2]范志国.初中地理教学评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

[3]张志勇.创新教育中国教育范式的转型.山东教育出版社,2007,2.

地理论文范文二:初中乡土地理教学研究

摘要:乡土地理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能够有效帮助学生理解地理知识,使抽象的知识变得更加形象具体,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拉近学生与地理之间的距离。本文主要针对乡土地理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有效运用进行分析,希望能够有效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

关键词:乡土地理;初中;地理教学;运用

初中地理主要就是让学生对自然环境以及一些人体和自然规律进行认知学习,所学的内容和实际生活有着比较密切的联系,但是由于地理学习涉及到的内容比较抽象,一些学生感觉学习起来比较困难,无法融入到地理学习中来。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一些教师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融入了乡土地理的元素。所谓乡土地理也就是利用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关的地理知识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加轻松地进行学习。

一、结合乡土地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任何的学习动力都比不上对于学习内容的兴趣,要想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积极性,先要让学生对于地理学习产生兴趣。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乡土地理,让学生结合自身熟知的事物进行学习。由于自身对于乡土地理比较熟悉,所以从心理上就会对学习产生更强的自信心,加上乡土地理都是学生在实际生活当中可以真实感知到的,能够看见和感受到的事物,更会让学生产生熟悉感。所以,教师在地理教学的时候,一定要充分结合和利用乡土地理,让学生对学习产生亲切感,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进而有效提升地理教学效率。比如,在学习《地势和地形》的时候,教师就可以结合乡土地理开展教学,提问“在自己家的附近都有哪些特殊的地方是小的时候最喜欢去的”。一些学生可能会说“山坡上,因为张家口的山还算是比较多的,所以家附近的小山就成了小伙伴玩乐的地方。”接着,教师可以提出问题,“为什么张家口的山比较多呢?”学生可能就想到与地理相关的丘陵地形,联系张家口的实际情况,能够感受到地形对于当地人们生活的影响。推广开去,中国还有很多其他的地区,不同的地形对于当地的人们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这让学生对中国地形的学习产生了很大的兴趣,想要知道其他地区人们生活的地形环境是怎样的,从而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利用乡土地理,进行德育素质教育

在学习地理知识的时候,学生会感觉学习的内容与自身的实际生活并没有太大的联系,这些地理知识和自身的生活有着遥远的距离感,因此学习的兴致并不是很高。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融合当地的地理环境进行讲解,让学生对家乡的人文环境、地理环境有清晰的了解,在学习与自身生活相关的内容时,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家乡的风土人情。由于每个学生对于家乡都会存在着一种特殊的情感,对于家乡发生的变化也会格外关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总之,以乡土地理作为学习的载体,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地理学习的神奇魅力,通过一些真实事例的学习,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比如,在学习《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时候,教师可以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开展教学:北农村地区的环境以及土壤比较适合棉花、辣椒等作物的生长,所以当地的人们因地制宜地发展这些农作物的 种植 ,取得了很好的收益,特别是在一些地区引进了五彩棉花的种植,更是使得农业种植提升了一个层次。这样的实际发展状况让学生为自己的家乡感到自豪,同时也会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思考和分析,为自己的家乡开发一些新的农业作物,以带动当地的农业发展,表达自身对家乡的热爱。

三、开展乡土实践,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在学习地理知识的时候,为了增强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到实际生活当中去学习和感受地理知识,同时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开展调查探究,涉及到人文、地理知识方面的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乡土地理进行分析学习,这样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教材中的地理知识,还能够对当地的地理环境有更清楚的了解。对当地的地理环境进行探索的同时,能够对教材的内容有更加深刻的理解,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比如,在学习《中国的自然资源》时,其中包括土地资源以及水资源的学习,如果根据教材进行笼统的讲解,学生理解起来就会比较抽象。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教师可以组织开展乡土实践,对当地的土壤状况以及水利资源状况等进行实际的分析调查,即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实践探究活动,让学生对当地的土壤、水资源进行取样调查,通过实际的学习分析 总结 当地的资源状况。从本土地区的资源状况着手,能够让学生认识到当前我国的自然资源状况,这样的实践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总而言之,在初中地理教学当中,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融入乡土地理知识,让学生对熟知的事物进行分析理解,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参考文献:

[1]张君政.乡土地理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0(3).

[2]张德海.让地理融入生活——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结合乡土地理的感受[J].教师,2013(3).

[3]陈雪梅.乡土地理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探析[J].才智,2014(17).

地理论文范文相关 文章 :

1. 大学地理论文范文

2. 大学地理论文

3. 地理教育论文

4. 初中地理教育论文

5. 地理调查报告范文3篇

初一地理教育论文

作为一名地理老师,我们知道怎么样书写自己的教育论文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好的初一地理教育论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摘 要: 作业设计是完整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是教育者的教学思想与教育机制的体现,更重要的是直接影响着同学的发展。怎样才能既发挥地理校本作业的功能,既减轻同学的学习负担,又调动同学学习地理学科的激情,它要求地理教师致力于研究许多创新型的校本作业形式来缓解该矛盾。主要介绍了设计初一地理校本作业材料的来源,开发的取向,并提出三个初一地理校本作业设计的具体做法。

关键词: 初一地理;校本作业设计;地理思维能力;分层性

作业设计是完整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是教育者的教学思想与教育机制的体现,更重要的是直接影响着同学的发展。“校本作业”指的是学校老师根据同学的特点开发的作业,即教师深入研究课标和教材,梳理知识的重点和难点,从同学学习思维的角度出发,立足基础,适当延伸,设计难易适中、形式多样、体现分层的作业。实行校本作业是实现减负增效的有效途径之一。

通过设计有效的校本作业,挖掘生活中的地理素材,旨在更好地开发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拓宽同学的学习空间,培养同学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地理素养。

一、初一地理校本作业材料的来源――就近取材

书面作业设计可以是书本中的活动题或者填充图册中的题目的改编或变式,厦门市的中考题、各地市的中考题、教辅图书上个别好的试题,但是这些都要以初中地理课程标准为蓝本,在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的《厦门初中新课程地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的指导下进行出题。

实践活动的设计也可以依据书本中的活动题。在设计时要充分利用同学的资源、学校的资源、学校周边社区的资源以及海沧区的乡土资源。如,我们学校每学。期都会组织同学进行春游或者秋游活动,活动地点都是不一样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设计一些探宝活动或者越野活动,让同学在实践中学会使用地图,感受到地图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又如,我们组织同学进行环保实践活动时,可以带同学深入学校所在的未来海岸社区,开展一系列的宣传活动等。

二、初一地理校本作业开发的取向

新课程的作业已不再完全是课堂教学的附属,而更应是重建与提升课程意义及人生意义的重要内容。因此,要根据地理课程的要求,根据本校初一同学的特点,就近取材,有针对性地设计地理校本作业,让同学对待作业的态度成为一种生活态度,让同学在作业过程中体验幸福和快乐、苦恼和辛劳。因此,初一地理校本作业的开发应该注重校本性、创新性和有效性。

校本作业的开发,必须从本校环境和本校同学的实际出发,这是必须高度重视的,因此,校本作业的开发应该注重校本性。

校本作业的创新性,集中体现在引导同学的积极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等方面。注重同学在学习活动过程中,经历了什么?感受了什么?体会了什么?收获了什么?创新了什么?让同学积极地去思考,让同学主动地去体验,让同学自己去克服困难,让同学自己解决问题,让同学不断地进行反思……从而使同学树立创新意识,形成创新能力,使同学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运用所学知识,经过新的加工、组合和探索,得到新的体验,获得新的知识和能力,从而提高自身素质。

校本作业的设计,最终的目的是有效。能有效地开展,能有效的实现教学目标,同学通过完成作业能获得情感的体验、技能的提升和思维的发展。

三、初一地理校本作业设计的具体做法

1.作业素材紧扣时事政治和同学生活,激发同学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积极性

兴趣是点燃智慧的火花,是探索知识的动力。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说:“兴趣像柴,既可点燃,也可捣毁。”如果地理作业能够引起同学的兴趣,那么同学就会对地理课的内容产生兴趣,并且记忆和思维的效果也会大大提高。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大课堂,到处存在着地理作业素材,教师要基于同学的学习需要,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从这些生活现象中挖掘出和设计出生活化的地理作业。

如,在学习地图三要素时,让同学利用太阳和时钟判断自己家客厅朝向,测量自己家房屋尺寸,选择适当比例尺,设计图例、标明注记,绘制家庭平面图。在学习经纬网时,让同学在乒乓球或者海洋球上绘制经纬网,制作小地球仪。通过这一制作可以更加清楚经纬线的含义、经纬线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经纬度的分布规律,巩固课本知识。然后,将同学的作品在班级、学校展出,让同学体验到分享成功的喜悦。再如,在设计经纬网练习题时,可以结合我国南海争端的时事背景:我国渔船在南海某海域(117°E,16°N)附近进行海上捕捞作业时,受到某邻国军舰的干扰,为了保护我国渔民的合法权益,我国渔政船从海口(110°E,20°N)出发立即前往事发海域维权。可以设计已知事发地的经纬度,让同学在图中找出对应区域,也可以反过来,在图中标出事发地,让同学读取经纬度,判断渔政船的前进方向。通过这样的练习,既可以巩固地理技能,训练同学地理能力,也能让同学体验到学习地理对生产生活有用,提高同学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积极性。

在地理校本作业中揭示知识应用价值,让同学体验地理就在我们身边,让同学真切意识到地理知识的实用价值,可以大大提高同学学习地理的兴趣和认识水平。

2.作业题量少而精,不断创新练习题的设计,让同学每做一题都有新鲜感,提升同学的地理思维能力

教育实践表明,同学完成适量的作业有助于帮助同学巩固知识和提高学习技能,培养同学地理独立思考的思维。因此,教师设计地理校本作业时要摒弃题海战术,一要注意知识的系统性、联系性;二要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抓住关键;三要挖掘作业中的智力因素,创设思维训练情景;四要注意练习题的代表性,使同学掌握答题技巧,提高答题能力,进而以不变应万变去解答各种类型的题目。教师还应该全面把握地理教材,熟悉地理教材,对每个地理知识之间的联系进行筛选、分类,避免“异题同答”的题目重复出现。教师有必要先对作业进行解答,选择一些有“精、简、练”特点的作业类型让同学完成,这样不但能帮助同学巩固知识,而且可以减少同学的学习负担。   首先,设计依据地图和资料分析地理问题的作业,训练同学良好的读图析图的习惯。例如,在复习经纬网内容时,复习题必须配经纬网半球图,让同学读图指出经线和纬线,并用“横纬纵经”概括经纬线分布的特点,依据地图说出经纬线的性质(长度特点、指示方向等)。在地图上找出经度和纬度,并说明经纬度分布的特点,注意经纬度的最大度数和最小度数,再用“东大东经,西大西经,南大南纬,北大北纬”来概括经纬度判读方法。指出半球分界线、高中低纬度分界线和地球五带分界线及其范围。然后在图上标出某地点,让同学读出其经纬度,判断所处的半球位置、高中低纬度和地球五带,并说明判断理由。也可以反过来给出某地点的经纬度,让同学在地图上标示出来,再进行判断。通过一副经纬网半球图,基本上可以对经纬网这部分内容做出全面的归纳和整理,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提高同学解决相关类似地理问题的能力。

其次,设计体现地理各要素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关系的作业,培养同学的地理逻辑思维能力。在学习非洲之后,设计非洲一节的校本作业题时,可以结合非洲地形图和气候分布图设计一系列问题。让同学根据《非洲地形图》描述非洲的海陆位置,说出主要地形区的分布,概况非洲以哪类地形类型为主以及地势特点,根据地势特点描述河流的流向,并说明原因。根据《非洲气候分布图》描述非洲的纬度位置,说出非洲主要分布的气候类型,以热带气候为主,热带草原面积广大,概括非洲气候类型分布的特点,然后判断不同河流水量的大小,或者同一河流如尼罗河上游和下游水量的差异,并说明原因。最后让同学探讨河流对地形的`影响。通过这样的练习让同学进一步明确地理位置对气候的影响,地形气候对河流的影响,河流对地形的影响等,培养同学地理逻辑思维能力。

创新型的作业能更好地开发同学的智力,并且培养同学将地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能力,促进同学全面发展。

3.作业设计体现分层性,让同学有自主选择权

教师在设计地理作业时要重视同学的个体差异。每个同学学习地理知识使用的方法不同,对于地理知识的接受程度也不一样。因此教师有必要认清同学的个体差异,设计出层次不同的作业。

同学的作业分为必做和选做两种类型。必须完成的作业是根据课标最低要求设计的,主要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难度较低,一般每个同学能够独立完成。这个层次的作业要求每个同学必须做,确保完成基础目标。选做作业,同学有较大的自由选择权,供不同层次不同兴趣爱好的同学自由选择,设计的作业内容可以是教学相关内容和贴近生活的信息,也可以是课本内容的延伸、扩展及实践。

选做作业的完成可以是小论文、调查报告、资料收集、画图拼图、地理演讲、手工制作和手抄报等。不同类型的作业有的可让同学独立完成,有的可鼓励同学通过合作完成。选做作业每个同学一学期至少要主要承担一项,同学根据自己的需要选做,具有自主选择权。

老师对同学作业的恰当评价是调动同学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外因。在进行同学学业评价时,同学平时的作业成绩分为两部分,选做作业占了30%的分值,让同学一方面重视选做作业的完成,另一方面又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个人优势进行选择,让同学在完成地理作业之后体验到学习地理带来的快乐。

参考文献:

[1]蔡鸿菲.校本作业:“校本课程”开发的延伸.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2012(10).

[2]秦兆吉.减负增效背景下的高中地理作业设计.考试与评价,2012(03).

[3]吴飞,翟禄新,张少帅,等.地理作业设计有效性分析研究.中国电力教育:中,2012(11).

初中语文价值观塑造策略研究论文

伴随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教育的不断创新,初中语文教学体系也正在逐步健全完善,与此同时,初中语文教学也在逐渐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引起重视。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初中语文教师教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三生教育”包括“生命教育”“生活教育”“生存教育”,这是当前进行素质教育的基础内容,是引导学生构建生命观、生活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需要。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老师在教授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学生价值观的培养,作为初中语文老师,要有意识地将“三生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

一、“三生教育”的特点

“三生教育”注重提高学生的素质,以及塑造学生的品德。“生命教育”旨在让每一个学生和老师尊重生命、关爱生命、关心他人。“生活教育”则注重提倡人们掌握生活技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从而确立良好的生活目标。“生存教育”教育学生懂得保护环境,关心社会和自然,提高自身的生存能力和创造力。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认为“生活即教育”。“生命教育”教育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珍惜生命,善待他人,尊重别人。“生活教育”“生存教育”则注重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能力,以及动手能力。三者相互结合,共同形成学校德育的内容,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做贡献,提高学生的德育素质。

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三生教育”的方法

初中语文新课标把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作为最终目标。语文素养不只是听、说、读、写的能力,也包括学生人格、思想道德的培养。

1.在课文讲解时,挖掘“三生教育”

“三生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认识生命,感悟生命,了解生存环境,提高生存质量,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热爱生活。这方面的内容在语文教材中有很多体现。因而,中学语文教师可以通过讲解课文来渗透“三生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学习中感悟生命的美好和学习的快乐。例如,初中语文教材中《假如生活欺你》《济南的冬天》《春》《海燕》《谈生命》《大自然的语言》这些课文中都包含了“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在中学教学中也有很多体现。初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关于“生存教育”的内容,例如,《生于安乐,死于忧患》《三峡》等文章。此外,就是“生活教育”在中学语文中的渗透。生活教育的宗旨就是帮助学生掌握生活技能,获得生活经验,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语文源于生活,反映生活。例如:在海伦•凯勒所写的《再塑生命》中体现了作者面对生活的困境不低头,保持乐观心态,努力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

2.在写作中,运用“三生教育”观点

初中语文老师在进行写作教学时,要有意识地去引导学生热爱生活,表达内心真实想法。学生作文的素材来源于生活、大自然,老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感知生活,在生活中多思考,积累一些生活的素材,从而运用到写作教学中。例如,5•12汶川地震发生后,组织学生观看地震后续发展的视频,学生通过视频对事情了解后,让学生根据所感所想,写一篇与生活有关的作文,增加学生对生命、生活、生存的理解,让学生通过写作更加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初中语文写作教学渗透“三生教育”的过程中不能急于求成,语文老师应该善于抓住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渗透。例如,培养学生写日记的习惯,学生写日记的过程是对生活的感悟和生活经验的积累。

3.在阅读中,融入“三生教育”

初中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许多方法,让学生感悟生命、生存与生活。语文老师应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激励学生敢于表现自己,在阅读中提高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在阅读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能够准确把握文章的主旨,老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的方式,将文章中涉及的事物或者情景给学生展现出来。除了使用一些教学手段,还要注意营造阅读的氛围,老师要根据阅读文本内容的不同创设不同的氛围,让学生融入文章中,才能真正让学生体会到其中的内涵,在阅读中体验生命、生存与生活。除此之外,老师还可以采用多种阅读方法,例如,分角色朗读、课本剧表演等。在语文教育中渗透“三生教育”,语文老师在实际教学中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渗透。语文教育与“三生教育”的结合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珍爱生命。

初中是学生学业生涯的基础阶段,这个时期的学习对学生未来的成长、成才至关重要。此时,学生不仅要积累很多知识,还要养成好的习惯,而这些都与教师的教学息息相关。语文对于初中生来说,是升学必考科目,也是学好其他科目的前提条件。因此,对于语文教师来说,教好语文科目,既是一种责任,又是一种光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有章可循的,笔者从自己教学的实践出发,浅析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之法。

一、提高备课质量

认真备课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第一步。有些教师每天需要连续为多个班级或者不同年级班级授课,在繁重的教学任务下,如果不预先进行备课,做到心中有数,上课时难免失去方向和重心,课堂教学质量也难以得到保证。备课首先要确定每节课需要讲述新内容的量及所要回顾的知识,并规划好回顾旧知识与讲解新知识的时间比例。其次,要明确新知识中哪些知识是需要重点讲解的,哪些知识可以稍微少花点时间去分析,还要留意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的衔接关系是什么。再次,要注意准备好一些例子,以启发学生思考,或者帮助其理解所授内容。功夫在课外,要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语文教师须从两方面做好课前准备,为上课打下坚实基础。一是认真研读文本,获得自己的感悟。教师要对课文的写作背景、作者经历有一个清楚的了解,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更好地认识文章的主题思想;要对课文的语言文字从字、词语到句子再到段落以及全文做一个疏通,这是理解文章的前提;要对文章的结构包括过渡有一个清晰的把握,文章的逻辑结构是体现文章主题的重要形式;在综合各方面信息基础上,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思想感情。教师要认真研读文本,结合教学参考资料,最终获得自己的感悟和理解。对文本有自己的感悟和理解,而不是人云亦云,是课堂上解读课文的重要一环。二是研究学生。学生是语文课堂教学对象,研究教学对象是课前准备的又一重要环节。试想,如果教师对学生一无所知,教学目标如何确定,教学重点如何体现,教学难点又如何攻破呢?不明白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兴趣点,教师教学时就难以做到有的放矢,教学的有效性也就难以有保障。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两者相结合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学生是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在课堂上,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思考,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学生自己得出结论,通过一个又一个的提问、回答问题环节的循环,学生得到了训练,提高了能力,思想情操也得到了熏陶。而这一切以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水平和学习兴趣为基础。了解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水平怎样,全班学生的整体基础如何,学生的传统文化根底如何,学生对文学作品是否有足够的兴趣,等等,这些是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攻破教学难点、突出教学重点、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必要课前准备工作。

二、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教师应该想办法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语文课堂教学中来,让其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有助于提高语文授课效果。而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一个人在不停地讲,学生在听,这样使得教师和学生的沟通交流很少,缺乏互动,导致大部分学生和教师步调不一致,大大影响课堂效率。因此,新课程标准下,语文教师要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大家一起交流,相互学习,加强沟通。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了解学生的理解情况,发现学生的困惑和理解误区,并及时帮助其纠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要转变传统观念,主动把自己融入到学生中间,使自己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成为学生面对困难时倾述的对象,成为他们成长路上的人生导师。

三、把握语文课堂教学的节奏

语文课堂教学的节奏可以在备课阶段进行初步的规划,但是也要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中进行调整。调整要依据学生的理解程度进行,并考虑学生的兴趣,同时要参考教学大纲要求。如果学生的接受能力比较强,理解都到位了,可以适当提高讲课的速度,反之,需要放慢讲课速度,花更多的时间帮助学生去理解所授知识。节奏的把控能力是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长期的观察和总结才能得到的,是一种经验的积累,也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能力。熟练、恰当地把控课堂节奏,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而言,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教师应该做到心中有数,在哪些内容上需要多花时间,哪些地方可以稍微加快进度,更好地把控课堂教学的秩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四、重视作文教学

作文是语文学习的重要部分,分值高,对语文成绩的好坏起到决定性作用。因此,要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不可忽视作文教学环节。作文教学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抓。第一,在课文的教学过程中,渗透作文的写法。当讲述到比较经典的课文时,教师应注意教导学生好好体会课文的句式、段落的写作方法,并引用到自己的作文当中去。第二,安排专门的写作课,教导学生作文的写作方法,包括审题方法、文章的谋篇布局方法、段落结构形式设计方法等。第三,课堂上注意布置一些周记练习的任务。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的组词造句、炼句的能力,有助于提高其在考试过程中的写作速度及水平。周记应要求学生用特定的篇幅结构、段落结构等进行练习,有助于学生熟练掌握作文的写作技巧。

五、结语

注重对初中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与提升,这是新课程标准改革方案中一个独具特色的亮点。而这种语文核心素养的建立,对于初中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与语文学习积极性的提升都有着不可言说的好处。同时,这也就给老师们提出了更加具体化的要求去进行初中语文课堂的教育教学。而这不仅有利于初中生的语文学习核心素养的养成,而且对于老师自身教育教学素质修养的提升来说,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所以,我将从以下四个大方面来谈谈对初中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方式方法:一、创建具体的教育教学环境,注重对学生系统知识的教授,培养学生的语言建构能力老师在培养初中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过程中,应该把学生们置于一定的教育教学环境中去,通过浓厚的学习氛围的一个潜移默化的影响来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还应该重视对学生系统知识的传授与教学。通过系统知识的理解与掌握,逐渐去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强他们的语言建构素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他们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构建具体有效的语文教育教学环境,让这些初中生在浓厚的语文学习氛围的影响与带动下去进行语文知识的接收与学习。通过老师在课堂中对学生系统知识的教授,让学生在心里建立起一个比较整体的语文知识框架,从而让他们能够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能够更清晰的去进行语文知识的系统化学习。同时,培养初中生的语言建构与应用能力也是很重要的。这既是新课程标准改革方案中对初中生群体的具体要求,也是老师在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培养初中生去养成的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这种语言建构能力的培养,对初中生与他人的交流交往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不仅能够锻炼自己的与人交流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还能够提升自己对于语文学科学习的语言建构与应用的核心素养。所以,这些良好的教育教学模式与行为习惯的养成,对于初中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来说意义重大。二、活跃语文课堂学习氛围,提升教学过程有效性与趣味性,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在语文课堂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老师要积极主动的活跃自己的语文课堂,尽自己最大努力去给学生们创造一个适合他们学习心理阶段的、他们能够接受的一种有效的学习环境。而这种符合广大初中生心理要求的语文课堂的构建,往往都是带有浓厚趣味性的,这对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与语文课堂的积极性的提升都是至关重要的。对于语文课堂本身来说,它就是具有人文性与趣味性相统一的一门学科,活跃课堂氛围对于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因此,老师就更应该采用丰富多样的教育教学模式,活跃语文教学课堂,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的主动性。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可以将多媒体技术教育引入日常的课堂教学中,采用信息化教学的手段,丰富课堂形式,从而更有效的去活跃语文课堂。由此可见,这是十分重要的。同时,在调动初中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也能够开阔他们的语文学习思维能力,从而更好的挖掘他们的发散性思维能力。这些具体的教育教学手段的应用,在初中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中发挥着一个很好的带动作用。三、鼓励学生广泛阅读,加深学生对名著阅读的理解,增强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鉴赏能力在初中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中,老师要积极鼓励学生们进行广泛而深刻的语文阅读。对于初中生来说,初中学习阶段对他们语文阅读的阅读量与阅读层次也有一个很大的提升。只有通过学生们对一些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与感悟,让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切切实实的感受到阅读经典带给他们的精神愉悦,从而才能在某种程度上激发他们对文学作品的审美与鉴赏能力的积极性。所以说,这在提升初中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过程中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鼓励初中生进行有计划的广泛阅读,这也是新课程标准改革中的一大亮点。要求初中生进行广泛深刻的阅读,多读书,读好书,从经典作品中去感悟优秀文学作品带给人们的心灵的激荡与情感的震撼。尤其是对于初中生来说,要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与阅读量,就必须进行广泛而深刻的阅读,从阅读中建立自己对于某一经典名著和优秀文学作品的独特的理解与感悟。同时,不仅要广泛的阅读,而且还应该在有一定阅读知识积累的层次上去建立一种对文学经典的审美与鉴赏能力。尤其是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鉴赏,可以通过具体的诗词曲等的教育教学来进行有效的鉴赏。这种审美鉴赏能力的构建与培养,对初中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意义重大。四、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革命传统教育巧妙的融入语文教学,加深学生对优秀文学的认同新课程标准改革方案中尤其重视对学生继承并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能力的培养,同时也明确提出对革命传统教育的高度重视。因此,作为老师,我们就应该积极顺应这种改革趋势,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革命传统教育巧妙的融入到对初中生语文课堂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加深他们对于优秀文学作品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与感悟。把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革命传统教育有机结合在一起,也是对当今社会积极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这种良好风尚的继承与发扬。这两种教育教学目标的建立,能够让学生们加深读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去接触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与文学作品,,增强他们对于祖国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同时,革命传统教育的引入,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这对于新时期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让他们在当今幸福生活的年代也能够牢记革命先辈们的努力与奉献。由此看来,这种形式的教育对于初中生语文核心素养意识的建立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综上所述,初中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与提升需要践行在具体的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老师积极主动的对他们进行一些方式方法的有效引导,更需要这些初中生在日常的语文学习过程中去不断践行这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与行为能力,培养自己的语文核心素养。

  • 索引序列
  • 初中地理有效评价策略研究论文
  • 初中语文有效预习策略研究论文
  • 有效语言策略研究论文
  • 初中地理高效课堂研究论文
  • 初中语文价值观塑造策略研究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