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是一门较为传统的体育运动,它不会限制运动的年龄段、地域、场地等,可以说传统武术这项运动不仅起到了强身健体的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娱乐了大众生活。下面就从四个方向来研究武术走进幼儿体育教学的策略实施。
1 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都知道幼儿容易对一些事物产生了解和学习的兴趣,但是这种兴趣维持的时间却又非常的短,从而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难度,教师要想提高武术教学的效率,不仅要尽可能的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要通过各种方式来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更好的掌握武术知识。
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就要积极探索各种新鲜的教学模式来吸引学生的眼光,让学生主动将注意力放在武术学习中,同时也在最大程度上激发他们热爱武术的兴趣。如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加入游戏的要素。幼儿的天性就是爱玩游戏,我们的武术教学也恰恰可以在一些游戏环节中融入武术的元素。在教学“满江红拳”动作技术要领中,此动作来自于岳飞这个人物原型,教师可以适当的为学生讲述我国古代英雄人物岳飞的伟大事迹,让学生沉浸在历史故事的氛围中,一旦他们了解了岳飞的历史故事,他们就会好奇英雄人物岳飞的“满江红拳”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学生学习的兴趣自然会大幅的提升。
此外,诸如激烈的比赛模式和形式多样的模仿形式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完全可以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为学生设计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以此来提高教学的效率。
2 教师要具有高超的'教学能力
幼儿武术教学看起来非常的简单,但是但凡教过幼儿武术的教师都会强烈的感受到幼儿传统武术教学的难度要远大于成人武术教学,成人武术教学只需要将武术基本技能传授给学生即可,而幼儿无论是在接受能力还是在心理变化上都相对较弱,所以说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幼儿武术教师实属不易。那么幼儿教师如何努力才能培养自身的教学能力呢?
首先,作为幼儿武术教师就要具备扎实的武术功底和理论知识。现阶段我们在幼儿武术教学中可以看出,很少有幼儿园能引进专业的武术教师人才,绝大多数的武术教师都由本园的普通体育教师担任,我们可以试想让对武术知之甚少的普通体育教师来教学武术是一种怎样的“照葫芦画瓢”呢?由此幼儿武术教学必须由专业的武术教师担任,他们不仅要熟练的掌握武术的各种动作,更要具备丰富而扎实的武术理论知识,这样的教师才能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给予幼儿最好的体育教育。
其次,武术教师要具备专业的讲解能力。武术教师面对的是一群心智尚未成熟的小孩子,教师必须要以幼儿的眼光和心理来组织武术教学,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在动作示范和讲解上要多下功夫。如“镜面教学”模式,很多时候“背后示范”并不能让学生教师及时的了解到学生的掌握情况,这时教师就需要实施“镜面教学”模式,通过动作示范与语言描述相反的方式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从而提高动作示范教学的效率。
3 合理的课程安排
在幼儿武术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幼儿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尽量为学生安排合理的课程内容。合理的课程内容包括教材的合理选取、教学方式的合理安排和强度的合理要求等等。
在教材的选取上,教师要考虑到教学地域的差异,为学生选择适合本地域武术教学的教材和内容。我们都知道武术上有“南拳北腿”的说法,这就是武术在地域上的差异,因此不同的地域都需要结合当地武术的特点,在课程内容安排上尽量选择一些与当地武术特点相适应的内容,从而可以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当地的传统武术特点。
在教学方式安排上,传统教学中都会为学生安排准备、基础、开始、结束等多个环节,然而幼儿武术教学毕竟不同于成人武术教学,在教学方式上教师应该做到能简则简,尽量避免陈旧的传统环节,以灵活的教学方式来顺应武术教学的时代潮流。如为了提高讲解动作要领的效率,教师可以在教学前多花一些时间在课前准备工作上,对于任何一个简单的动作,教师都能够对其进行的认真的剖析和研究,进而以最精确、形象的语言讲解给学生,这才是最合理的教学方式。
在强度的安排上,无论是跳、摔、打等任意的动作,教师都要尽可能的降低动作的难度,在幼儿能够承受的范围内进行相应的武术训练,这样可以在确保让学生强身健体的基础上也能够更好的确保学生的安全问题。
4 培养学生坚韧的精神品质
武术在幼儿体育教学中的运用不仅巩固了传统体育教学的地位,起到了强身健体的效果,更在很大程度上培养了学生坚韧的精神品质。如果说一个强健的体魄是孩子成长和发展的基础的话,那么坚韧的精神品质的培养则是为了更好的建设上层精神建筑。我们都知道现如今的幼儿园学生在家长过于偏袒的维护下,无论是在身体素质还是在精神品质上都存在很大的问题,很多幼儿园学生从小容易生病,有的学生一个月内都会请假一个星期,同时绝大多数的幼儿缺少坚韧的精神品质,他们往往在挑战一个具有一定难度项目的过程中,会更容易选择放弃。而幼儿武术教学则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坚韧的精神品质,很多动作的示范和时间的维持都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坚韧的精神品质,这样孩子从小在传统武术的教育下变得更加的坚强,他们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道路上也会敢于迎难而上,勇于挑战各种难题,从而为未来更好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作为传统体育教学项目,武术教学必须要从幼儿抓起,让每一个孩子在传统武术氛围的熏陶中掌握更多的武术要领,也在武术学习中变得更加的坚强,从而为社会培养出强健而又充满魄力的人才。
论文自己写啊。多看看武术的书。自己吹下就OK了。1500字的太小KS了
中国武术的文化特征与发展前景(1)摘要:中国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和独特的表现形式,具有哲理性、技击性、健身性、娱乐性等文化特征,正以优秀的民族文化形式走向世界。关键词:中国武术 文化特征 哲理性 技击性 健身性 娱乐性 发展前景引言: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一项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具有独立体系和多种社会功能的运动项目。武术也是东方文化的一颗灿烂的明珠。目前,中国武术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的传播,已成为世界体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中国武术的文化特征中国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和独特表现形式,一方面跟中国的古典哲学、政治伦理、军事思想、文化艺术、医学理论、社会习俗等等互相联系,相互作用,共同组成绚烂多姿的中国文化整体;另一方面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整个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武术的文化特征,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1.哲理性中国武术是最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体育项目。它的指导思想是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因此哲理性很强。"天人合一"的观念是道家哲学本体论的一种表现。认为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人应顺乎自然才能获得生存与发展。"天人合一"思想给中国传统哲学带入了一系列的合一,如形神合一、主客合一、理气事一……"(周继旨:《论中国哲学史上天人合一思想模式的形成》,见《论中国哲学史》,浙江人民出版1985年版),也为中国武术打下了思想基础。首先,武术练功是把人作为一个整体来训练,讲究"内练精气神,外练筋骨皮","内外合一,形神兼备"。而且,把人放到自然中去,把人的运动同周围环境密切联系起来。武术练功要求按不同的季节、时辰、时令等,根据自然界和人体机能的变化,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达到练功的目的。如孙福全《八卦掌》借助天地之气候形式法,《少林八卦五行功》按季节不同练不同的功法等。此外,从"天人合一"思想引发出"圆"与"空"的观念,是人对天地自然特色的领悟,因而也是动功最佳方式与境界。圆则灵活多变,空则轻灵无阻,圆而又空则做到活泼自如,循环不息。故不少拳种以圆、空为基本架式与手法,如峨眉拳和太极拳等均以圆、空为技击特色。特别是太极拳更是吸取了"易有太极,是生两仪"(《易经》)和"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周敦颐:《太极图说》)等太极哲理而产生的。由于中国武术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思想,具有修心养性的功效,因此,它在世界上对很多国家有着广泛的影响,如我国古老的健身术与气功早与印度瑜珈相互渗透,少林拳法于明清时代传入日本等国,都足以说明中国武术与世界体育文化的交流是有着传统的思想基础。2.技击性武术核心是技击性。武术的健身功能、娱乐功能、竞技表演功能、教育功能等,都是通过以 技击性为动作设计原则形成的各外攻防技术动作来实现的。如太极举以棚、履、挤、按、采、挒、肘、靠为主要攻法;形意拳以劈、崩、钻、炮、横为基本五拳;长拳以踢、打、摔、拿为四击;八卦掌以推、托、带、领、搬、拦、锁、扣为八法。而器械又根据不同种类有着不同的使用方法;实战搏击又有千姿百态的各种打法。虽然各家各派在技击方法和技击原理上各有不同,但都遵循攻防的规律,表现攻防的特点。武术具有攻防技击的特征而区别于其他体育项目。从中国武术发展的历史来看,武术有技击运动和套路运动两种表现形式。技击运动为散手和推手等对抗性项目,着重实用,有明显的攻防技击特点;套路运动则讲究表演艺术效果。追求美感,但都仍是以体现武术的根本特征技击性为目的,力求表现逼真的攻防动作,给人技击含意的感受。武术的技击方法门类繁多,博大精深,受到世界上许多国家注目和吸取。从技术发展的角度来看,以中国武术的竞技特征,作为推向世界的重要因素,已越来越多地为国际武坛有识之士所认同。3.健身性人们从事武术练习,一般来说,是把健身、技击实用等作为主要目的。中国武术是一种身体运动形式,属于人体科学的一部分,而中国的人体科学是建立在传统医学--中医学的基础之上。中国武术传统练功的理论是以中医的阴阳五行说、经络学说、脏象学说等基本理论为生理学的依据的。中医理论认为,人之一身,"惟精气神"为三宝。精气神三者是相互联系的,"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精生于气,气化于精,精化于气,气化于神"(林佩琴:《类证治裁》)。武术练功不仅重视内在的"精气神"的锻炼,而且还强调以内形于外、重在外在的攻防技击技术动作的演练,因而收到内外兼修、强身健体的健身效果。例如,太及拳就是根据太极生阴阳,阴阳合为太极的阴阳学说的原理,极为强调"动静相生"、"刚柔相济"、"上下相随"、"内外相合"、"蓄而后发"等要求,实际上都是阴阳法则在不同角度和方法上的运用,以达到人体脏腑经络功能的协调、有序、平衡而固本培元,延年益寿。形意五拳则是根据人的脏腑与五行相配的五行学说,认为崩拳其气发于肝,可练肝;炮拳其气发于心,可练心;横拳其气发于脾,可练脾;劈拳其气发于腑,可练肺;钻拳其气发于肾,可练肾。近几年来站桩练习已成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健身养生功,就是以"经脉者,所以行血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灵枢·本脏编》)的经络学说为生理学依据的,经常练习此功,亦能达到疏通经络,调节脏腑机能,延缓衰老的健身目的。人们通过各种手段来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是体育文化的根本任务。武术有显著的健身养生的价值,越来越被世界各国人民所认识。这种实用理性的价值观也为中国武术推向世界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4.娱乐性中国武术早在奴隶社会就进入娱乐文化的领域。它以丰富多彩的表演内容、精湛无比的技艺、精深广博的内涵,赢得了古今中外人们的赞誉,这是与武术本身的娱乐性分不开的。千百年来,武术以其独特鲜明的娱乐性体现在社会各阶层的文化生活中。武术的娱乐性包括两方面:一是人们从习武中获得身心的愉快,并在社会大众中得到发展;二是人们从对武术的观赏中获得艺术的享受,武术与戏曲、舞蹈、杂技、文学、影视等文艺形式的结合表演,均给人们留下深刻的、精彩的印象。随着近代科技文化的发展,人们娱乐的方式越来越多,达到娱乐的方法也越来越新奇,因而通过自身对武术的习练以达到自娱性为目的的日渐减少,而以武术的观赏为娱乐目的的情况,则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演变及人们对武术的健身、防身实用价值认识的提高而大为增多。这种由个体向群体、由封闭向开放方向发展的武术娱乐性文化特征的转变,亦是很有利于把中国武术推向世界的。纵观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中国武术同国外其他体育项目一样,都与国家、民族的政治、经济、科技与文化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与相互影响。因此,中国武术和国外其他体育项目都是社会发展与文化发展的产物,同属于世界体育文化的范畴。而历史上任何一种优秀文化不仅是一个国家或民族高度发达的象征,而且将会成为世界人民的共同文化财富。因此,中国武术以优秀的民族文化形式走向世界,相信已为期不远。二、武术对世界体育文化的影响在漫长的历史中,武术作为一种体育教育现象和高雅的文化现象存在、发展,它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的民族特色,不仅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国内各族人民的喜爱,而且还对世界体育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一些国家的拳术源自中国或受中国武术的影响(1)柔道。据一些中、日学者考证,中国武术直接影响了日本柔道的形成。如中国台湾学者梁容芳说:"相传元赟实传其技,然柔之为术,元赟东渡前日本似已有之。宽永中、关口柔心已以柔术名于国内。元赟之功,为改进完成柔道。元赟寓江户国正寺,浪人福野七郎右卫门、矶贝次郎左卫门、三浦与次右卫门,三人寓同寺,元赟授之大明捕人之武术,三人苦心研究,遂通蕴奥,遍传各地,屡有改进,渐与日本固有之柔术混合,迭今重于体育界。"(梁容芳:《陈元赟研究》,第95页)如日本讲道馆八段、早稻田大学教授山本秀雄在《柔道入门》一书中说:"在柔道各流派的著作中,有各种各样的说法。一种说法是:柔术来源于中国唐代拳术,是徒手形式的柔法、和法、体术、捕手、小具足、拳法等打、踢、摔、拿竞技项目的总称。到了明朝末年,曾在少林寺学过武术的陈元赟于十七世纪上半叶东渡日本,在江户城南国正寺,传授中国武术,致使柔道在日本广泛开展起来,从此流派也日益繁多……"(李其彪、郝承端编译:《柔道入门》,第2页)最有说服力的是,在日本爱岩山还残存一块题为《爱岩山泉法碑》刻着"拳法之有传也,自投化人陈元赟而始"的碑。19世纪末,日本人嘉纳治五郎吸收各式术派的长处,经加工整理,并不断改进,创立了柔道。现已普及世界各国,并被列为奥运会项目。(2)空手道。日本国际拳道学联盟理事长大西荣三在《我所创建的国际柔道学》一文中写道:"相传在八十多年前,空手道从中国的福建省传到于日本冲绳。后来冲绳首里的系洲官恒先生将传入冲绳的空手套路进行总结,形成了冲绳最初的空手流派。与此同时,冲绳那霸的东恩纳宽量先生正好在中国福建拜谢先生为师,并学成回到日本。"(转引自《武林》1986年第6期第46页)另据1989年11月22日《中国体育报》登载:"最近,由福建省体育总会、福建省旅游局和福建省武术协会以及日本冲绳县武术界的朋友在福州联合举行新闻发布会,正式宣布:现今流行于冲绳县的空手道刚柔流源于福州市。该流派的祖师东恩纳宽亮的师傅系我国鸣鹤拳的一代宗师,福州人如如哥(谢如如)。"可见,日才的空手道是源自中国。(3)跆举道。跆拳道是朝鲜的传统武术。它的前身是"花郎道",起源于韩国的民间自卫术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跆拳道与中国武术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早在明代之前,中国的武术技艺就传入朝鲜,特别是在近代,随着中国武术和日本武术的不断输、花郎道的臂掌结合中国拳术、日本空手道等技术,而融汇成一种独特的朝鲜拳术,即今天的跆拳道。(4)泰拳。泰拳是泰国的国技,是最受泰国人民喜爱的一项传统的民族体育运动。关于泰拳的起源众说纷纭,有一种说法是,泰拳主要受中国古代技击术的影响,源自中国。泰国古称暹罗国,明太祖洪武十年(1378年)始昭禄群鹰为暹罗王,以我国翰林学士谢文彬为坤岳,建立了暹罗第一王朝。此后,中暹的关系日益密切,中国云南省等地迁居暹罗的人越来越多。明清两代,华侨在暹罗做官也很多。泰国人的祖先,大部来自我国云南省西南的傣族。中国武术早就随着其他文化传到暹罗。经过泰国几代人的筛选、提炼、融化而成今日独具一格的泰拳,不难看到,泰拳中的肘技、腿技和膝技等主要技击招式与中国武术完全相同或十分相似,这也许可以证明泰拳是源自中国、深受中国武术的影响。(5)截拳道。美籍华人李小龙在60年代末70代初,创编了独特的技击风格和技法的现代技击术--截拳道而蜚声国际武坛,同时又以自编、自导、自演的一系列别具风格的"功夫片"而轰动国际影界,以致在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兴起了"中国功夫热"。李小龙之所以能创造截拳道,是因为他长期受到中国武术文化的熏陶。他虽然出生了美国三藩市,但其祖籍是广东顺德县,童年和少年时代是在香港度过的。他从小酷爱武术,6岁便开始跟父亲李海全(香港著名粤剧武打演员)学习太极拳,后来又随邵汉生武师学精武门的截拳。此外,他还练习过洪拳、白鹤拳、少林拳、潭腿、戳脚等南方及北方拳种,并参加过学校的西洋拳训练班。18岁他重返美国先后就读西雅图爱迪生职业学校和华盛顿州立大学哲学系时,又认真研究了空手道、跆拳道、合气道、泰国拳、印尼拳、马来锡拉拳等等。他依照中国武术"以无法对有法,以无限对有限"等拳理,根据咏春拳的手法和训练方法、戳脚拳中的腿法并吸取了西方拳击和东南亚一些国家的武术特长,从而揉合中外武术的精粹,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技击理论和技击风格,创立了一种具有完整体系的新技击术--截拳道。2."武术热"丰富了世界体育生活作为中国宝贵的文化遗产的武术,正受到世界的瞩目。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七八十个国家和地区开展武术运动,出现了一股"武术热"、"功夫热",从而推动了一些国家体育运动的开展。国外有人把中国武术称为东方文化的代表之一。不少国家和地区请中国教练去教授武术、或派出人员来华参观学习。例如北京体育学院(现北京体育大学)。"十一年来,已经有一万多来自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朋友到这里学习或观摩。目前,在这所大学专攻武术的专科和本科外国留学生就有十六位。"(徐才:《武术属于世界》,1989年5月29日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体育部的讲话)中国武术协会和北京、上海、辽宁、江苏、广东等省市多次派出武术教练出国任教。武术在日本十分流行,仅"少林南拳法联盟"就有2600多个国内分支和300多个欧美分支组织,共有100万会员。近几年来曾先后11次派代表团来中国访问,并邀请中国武术协会访问日本。日本的大、中、小学还把柔道、剑道、相扑和弓道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列为学习课目。中国武术在东南亚各国和香港、澳门、台湾等地区也很流行。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等国至今仍保留着精武体育会。在每年举行的东南亚武术邀请赛上表演的拳术,除流行的五祖拳外,还有泰拳、缅甸拳、本扎(印尼拳)等,也都是吸收了中国武术技法而发展起来的一些拳种。随着许多国家和地方出现的"武术热",世界上武术团体如雨后春笋纷纷成立,推动武术向广度和深度发展。1985年在一些国家武术组织的共同倡议下,先后成立了亚洲武术联合会、国际武术联盟、南美洲武术联合会。近年来国际比赛频频举行,促进了各国武术技术水平的提高。自国际武术联盟筹委会和亚洲武术联合会(1987年)以及国际武联(1990年)成立以来,已经分别举办了4届亚洲武术锦标赛和5届国际武术邀请赛,1992年10月应北京举办了首届国际武术锦标赛从此,武术成为正式的国际比赛项目1988年亚奥理事会正式通过将武术列为第十一届亚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从而使武术由单项的国际比赛变成国际综合性运动会的比赛项目。3.中华武术深刻的哲理对西方健身观念的影响武术之所以具有独特的魅力,不仅因为它内容丰富,体用兼备,而且还在于它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思想。许多外国朋友不仅积极研习武术特有的精湛技术,而且积极追求和理解武术丰富的哲学文化内涵。中国武术源远流长,在长期的武术实践活动中,形成了各种各样纷繁复杂、风格有别的武术流派。每个流派都有自己的一套理论或思想。但无论哪一个流派的理论大体都受着中国古代朴素哲学思想的影响。正如近代著名太极拳家杨澄甫说的:"中国之拳术虽派别繁多,要知皆寓于哲理之技术。"例如,绝大多数拳种都强调刚柔相济、内外合一、动迅静定、虚实分明。这里的刚柔、内与外、动与静、虚与实等都是矛盾着的两个方面,它们相辅相成,但又同时寓于一个矛盾的统一体中。美国学者弗里乔夫·卡普拉在其名著《转折点》中写道:"由于东方哲学和宗教传统总是倾向于把精神和身体看作一个整体,因而东方发展出大量的从身体方面来解决意识的技术是不足为奇的。这种沉思的方法对治疗的意义在西方正逐渐被认识到,许多西方治疗家正把东方的身体作用技术,例如瑜珈、太极和合气道结合进他们的治疗中。"由此可见,武术中的哲学思想,现在被西方人士逐渐认识,并正发生着越来越深的影响。4.中华武术丰富了世界体育的美学观念武术的美,历史上早已为人们所认识,古代就有"武舞"的娱乐表演。武术的某些表现形式和技艺,已相继被我国的戏剧、舞蹈、杂技所吸收和借鉴。武术给人的美是一种矫健的运动之美,同时在身态、动态、节奏和神采上又兼有民族风貌的英武之美,是高度的力与美的结合,是一项很有健身和艺术之美的体育运动。前些年,《少林寺》等武术片刚一问世,便先声夺人,赢得了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并很快风靡海内外,给人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武术美包含功架造型、攻防技击和手眼身法步以及节奏、速度、力度等方面。其中功架造型直按产生技艺形式之美,攻防技击是武术特有的内涵,武术之美寓于攻防技击之中;眼神当有生气和活力,它对武术之美就起着画龙点睛的功效。武术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丰富了世界体育的美学内容,给世界人民提供高尚的美的享受。5.武术丰富了英语词汇由于国际上练习中国武术的日益增多,武术方面的一些术语也成了英语词汇。由广东方言"功夫"一词,发音演变成"Kungfu"早已成了英语中的常用词。像"Taiji"(太极)、"Shaolin"(少林)、"Wudang"(武术)这一类汉语拼音也越来越为英美人民及其他使用英语者所接受。有人还创造了一个新词"Wushu-learning Fad"(武术热)6.中国武术对世界医疗保健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太极拳能起到强身壮体、祛病延年的作用,受到很多国家的欢迎。据日本医学家古田信夫的研究证明,太极拳具有精神和肉体的双重医药效果,对高血压和肥胖病特别有效。因此,太极拳被誉为中老年人的健身宝,是治疗慢性病的良药。美国从1964年到1977年出版的太极拳书藉已有31种,有的再版了十几次。日本从1973年起,在东京成立了太极拳协会,推广各式太极拳。此外,武术中的各种拳术和各种办法,也具有良好的医疗保健作用。例如:形意拳崩、炮横、劈、钻五拳,相应与五行相配,练此五拳时也可相应收到练肝、心、脾、肺、肾的效果;八卦掌以及不少于拳种的拳理均强调站桩及行拳时要"五趾抓地",有促进经脉内气通畅的功效;近年来流行的经络点穴疗法和气功点穴疗法亦收到奇妙的疗效。三、中国武术的发展前景综上所述,中国武术具有哲理性,技击性、健身性、娱乐性等文化特征并与世界体育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它还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对大众体育、哲学、美学、医学、语言、文化艺术等世界体育文化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已逐步形成独立的、庞大的文化体系--武术文化。事实证明,武术是最能适应人类发展趋势的,从而也容易成为世界人民热烈追求的未来体育文化。武术推向世界的先决条件已经具备,武术走向国际化已成为发展趋势。为了加快武术走向世界,中国武术的发展应采取如下的措施:1.把式术纳入完善的正规教育体系武术的文化特性是使它自古流传至今不衰的根本原因。而任何一种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都离不开教育。要想使中国武太真正走向世界,就非把武术纳入完善的正规教育体系不可。我国虽已从60年代开始,就把武术列入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但实践并不成功,武术教育很开健全,甚至落空。究其原因,主要是武术在学校体育的地位很低,武术师资严重不足。为了扭转这种落后状态,首先要确立武术的应的地位,把武术作为受教育者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要树立武术教育的长远目标:第一步是使武术成为国家的体育文化体系,逐步把武术纳入完善的正规教育体系,成为大、中、小学和军事训练必不可少的体育内容,使每个学生和每个战士都懂得武术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第二步是逐步使武术成为国际的体育文化体系,大力推广武术,使它成为中华民族走向世界、向奥运会贡献的第一个体育项目。还有,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来加强武术教育。例如采用多种形式办学来大力培训武术师资,适当增加武术教学时数和改革武术教学内容,创办高等武术院系,加强学校武术研究等等。2.切实做好国内各项基础工作武术走向世界,国内是基础。我们要认真贯彻国家体委《关于加强武术工作的决定》,努力做到"武术技术要规范化、武术理论要科学化、武术活动要社会化"。3.套落运动与技击运动同时并举套路演练、技术格斗这两种武术运动形式都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都应继承和发展。中国武术今后的发展,应采取套路运动与技击运动同时并举的方针,在积极发展套路形式的同时,加强技击格斗的研究,走国内普及、国际推广的道路。在武术散手、推手等对抗性项目中,许多武术格斗的技击方法还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今后应在技术传统化、规则合理化,器材服装民族化等方面进一步完善,以能早日列入奥运会或世界运动会的竞赛项目。武术套路形式的今后发展,则应努力做到:动作套路规范化、理论科学化、训练系统化、竞赛制度化。4.通过多种办法大力推广武术武术源于中国,属于世界,武术要走向世界还需要一个推广过程。今后要利用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多种方位、多种层次,大力推广中国武术。例如举办各种武术节、比赛、培训班,派遣优秀运动队在国内外巡回表演,优秀教练员外出讲学、指导,以及报刊、图书、广播、影视、声像等传播媒介进行宣传、推广武术。结语:中国武术扎根于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的土壤中,几千年来一直发展延续,结出了累累硕果。时代的脚步进入21世纪,中国武术这种古老的艺术,也以全新的面貌,走出中国,走向世界。
摘要 旋风脚是武术运动中最基本的跳跃动作之一。为此,本文针对该动作技术特点,提出了练习的基本步骤、要领及有效方法。对学习中易犯错误及纠正方法进行了研究,并运用运动力学、运动解剖学等相关知识对旋风脚技术进行了分析。关键词 武术 旋风脚 技术正文部分1 前言 高、飘、快、脆、稳是高质量完成旋风脚所必须达到的要求,高质量的旋风脚对于套路常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因此,练武者练好旋风脚是十分必要,但练好该动作不是一件易事,必须有正确的方法和手段。为此,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这一难题。2 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 观察法 归纳整理法3 身体素质训练对旋风脚技术的影响我们要作好难度较大的旋风脚,必须有较好的身体素质,腾空而起不仅需要腿部力量,还需要腹肌和其它肌群的力量及柔韧、协调、速度等素质。3.1 力量练习通过田径运动中的多级跳、短距离冲刺跑、变速跑以及摸高等发展下肢肌肉的爆发力和速度耐力,对青少年来说可用爬山、跑台阶等有趣的活动来发展下肢力量。3.2 柔韧性练习“练拳先练筋”,武术柔韧素质的训练着重于肩、腰、腿,方法主要有被动和主动两种形式:被动形式是在别人的帮助下,采用搬、压、撕、拉等,增大肌肉伸展和关节的活动范围;主动形式是压、耗、控等,自我控制肌肉的收缩,缓慢的拉长肌肉和结缔组织。一般较多的采用后一种慢张力法,其好处有三:(1)超越关节伸展限度的危险性教小;能减少损伤和剧痛。(2)作用于牵张反射。(3)能有意识的放松对抗肌,使之慢慢的尽可能的拉长肌纤维。3.3 协调性练习采用助跑接起跳摆、收腿击响,以提高助跑与起跳的连贯性和衔接能力。能够做到 收缩的肌肉收缩,不该收缩的肌肉放松,并且肌肉的收缩程度和持续时间达到恰到好处,这时就能达到协调美观了。3.4 旋风脚摆腿练习大致可分负重摆(用1~2千克的沙袋绑小腿练习里合腿、外摆腿等,以增强收摆的力量与速度,左右腿都可以练习),快速摆(不负重,快速摆腿主要是提高摆腿的速度和掌握击响脚的空中位置和时机)包括里合腿,里合拍脚,转身里合拍脚,转身腾空里合腿等。4 旋风脚技术动作的描述旋风脚的动作结构较复杂,以右旋风脚为例说明,其整个动作包括上步起跳、身体腾空转体里合腿、落地三部分。4.1 上步起跳踏跳在空中的旋转能量,主要是从地面获得的,包括上步抡臂、拧腰、转体等一系列动作。在左脚向左上步的同时,左手由前向上摆起,右臂摆拳伸直并向后摆动。同时右脚上步,身体向左后转体180度,脚尖内扣,膝关节微曲,准备起跳,同时左脚提起向上方主动摆动。4.2 转体腾空里合腿踏跳瞬间,随着脚掌碾转地面,主动拧腰、转髋、猛力蹬地,并伸直髋、膝、踝关节,由下向上、由外向内呈扇形摆动,同时两手臂分别经下向上用力抡摆。当身体旋转到180度后,里合腿要尽量靠近身体,当里合腿绕髋关节转动180度后,脚掌内扣,左手在脸前迎击右脚掌,转体270度时击响(右腿里合腿时要注意摆动幅度成扇形,腿伸直、轻松、快速并贴近身体;击拍时要准确响亮,击响点靠近头部)。4.3 转体落地空中击响后,两脚在空中开始下降,并在腾空旋转的情况下轻落、站稳。落地方法根据练习的深度不同分为三种,第一种:初学时,因为腿部力量、柔韧性、全身协调性等原因,不可能一下达到动作要求,做到左腿自然下落着地,转体90度击响即可;第二种:当能够较熟练的完成腾空动作时,可双脚同时落地;第三种:具备了一定的腾空高度和较好的爆发力时,右腿快速里合击响后先于左腿落地,不论那一种落地姿势均应注意落地时前脚掌着地缓冲,以保护踝、膝、关节。5 旋风脚技术的理论分析5.1 助跑旋风腿的助跑对腾空动作的完成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助跑的每一步与它的步长、时间、速度有密切的关系,以三步助跑为例研究:(见下表)助跑步数与步长、时间和速度的关系第一步 第二步 第三步 备注步 长 厘米 厘米 厘米时 间 秒 秒 秒速 度 米/秒 米/秒 米/秒从上表可以看出整个助跑的水平的速度的获得取决于第二步的完成情况。旋风脚的助跑步幅应是中、大、小组成,而速度变化节奏非常鲜明、强烈是一个缓、快、慢的节奏。5.2 拧腰从生物力学的角度讲,可以得到一个来自身体的旋转速度,这涉及到转动力学中的动量距的问题。身体要旋转,必需有一个外力来产生角动量,这个外力只能来自脚下,通过脚与地面的摩擦等外力使腰拧转。这就是常提到的“力发于根节”。因此练习旋风脚时,起跳脚要稍内扣,感到地面向上的反作用力,这个力可以加大脚与地面的摩擦力。5.3 起跳起跳是旋风脚技术的核心问题,起跳动作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起跳的高度,从而制约动作完成的质量。起跳瞬间头上顶:头正、项直、颜收,有意识的保持一股向上顶的劲,不仅能使人体自然中正。运动中易于变换重心,身体更灵便、轻巧,而且能振奋精神,归沉内气,运化自然;起跳腿(右腿)足趾屈肌群的收缩力要特别强,要发挥利用股四头肌、股二头肌、半腱肌、半膜肌、股三头肌等肌肉的收缩力量,达到较理想的腾空高度。起跳腿在着地起跳过程中,人体重心是三维运动,其合速度是沿矢状轴、额状轴、垂直轴的分速度所构成,此时,左腿的摆动目的是尽可能增大沿垂直轴方向的速度。5.4 空中里合腿.腹部肌肉收缩,背部、臀部肌肉拉伸,注意主动肌和对抗肌的协调配合,兴奋——抑制相互转化,还要注意上肢协同配合等。空中旋转击响要快,因为空中的动作本身是快的,稍有迟钝,身体会迅速下降,不宜完成动作或动作完成仓促。5.5 落地的动作旋风脚接竖叉或马步。在完成动作的整个过程中,落地动作的稳定性主要取决于腾空动作的跳跃动作、落地的准确程度。如果我们完成腾空动作时腾空旋转过了头,则会产生惯性的外力距,这力矩就很容易使运动员身体倾倒,失去平衡。而如果旋转不足,则会使身体转体不够,又易形成重力距,造成身体后倒,失去平衡。因此腾空跳跃动作完成的准确与否是取得落地动作稳定的前提条件。另外,落地动作的准确性也很关键,如果落地动作(通常是劈叉、马步等)姿势不准确,低头俯腰,则落地的技术动作也不易稳定。所以,要解决腾空跳跃动作落地稳定性的问题,就必须要从跳跃 动作和落地动作这两个环节的准确度上下功夫。5.6小结我们将上述全过程用运动解剖学的知识简言之:实际上是下肢旋内的动力性动作。在里合的整个过程中,人们沿垂直轴旋转360度。其生物力学特征是大关节带动小关节,大肌肉带动小肌肉。6 易犯错误及纠正方法6.1 踏跳后上体后仰,右腿屈膝一般是由技术要领不对或柔韧性较差造成的,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练习:(1)加强柔韧性练习,使单腿里合腿高过头(注意右脚成扣脚型),并在空中运用是不用费很大的力量去做。(2)多做腾空转体里合腿,充分放开去做,体会头上顶,上体直立。腿被动里合的感觉。特别注意右膝伸直(可以不拍脚)。(3)进行保护练习,体会整个动作的要领。6.2 起跳后身体向前窜,不腾空。这方面原因很多,起跳时制动不够,柔韧性差,使腿法动作慢,腿部力量不够等。初学者要搞清自己造成错误的原因,“对症下药”的克服。起跳时制动不够,可做助跑、起跳、翻腰练习,注重起跳的高度,柔韧性差可采用正侧压腿,正侧踢腿及里合外摆腿的交替练习法。腿部力量差可做一些素质练习,负重提踵、冲刺跑、蛙跳、跳绳等。6.3转体角度不够,上下配合脱节主要因为动作不协调。主要表现为腿动先于腰动,制约腰动,教学训练是注意强调双臂向上抡摆配合,腰动带动腿动,让右腿在腰的带动下被动超常速里合。上下肢用力协调,提高身体旋转能力。6.4 完成动作后重心不稳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先双脚落地,后单脚起,单脚落,利用好运动的惯性顺利衔接后面的动作(竖叉,马步等)。7 建议7.1起跳前的助跳动作要轻松自然,速度逐渐加快,全身要协调配合,这样对完成起跳的作用大。7.2起跳的速度快,爆发力大,因而向上的初速度就大,摆动腿不仅上摆,还要帮助起跳。7.3空中旋转击响要快,稍有迟钝,身体会迅速下降,不易完成动作。7.4落地要稳,落地时前脚掌着地,再过渡到全脚着地,这样就比较稳。7.5要练好旋风脚,首先要练好相应的一系列基本功,如里合腿、里合拍脚、转身里合拍脚、转身腾空里合腿、腾空转体跳跃等。参考文献[1]弓云武,习武练功500问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周晓弟,曲、园、拧、收的艺术 体育研究,河北内部刊物[3]薛盛才, 怎样练好旋风脚 中华武术月刊 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9年第12期[4]田春美、单信海, 肢体各关节运动测试的标准化及对应的运动解剖关系 南京体院学报编辑部 1997年第2期
关于武术毕业的论文
摘要: 武术作为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类型之一,其动作中各种表现形式是其艺术性孕育和不断丰富的源泉。文章采用文献资料,以武术动作的基本特点为研究入口,对武术动作中的所呈现的艺术特点展开研究。研究认为:武术动作作为习武者进攻和防御于一体的基本技能,在日常训练或表演以艺术性为追求,在防身的打斗中则以致胜为目标,并呈现出了造型艺术、美观性、欣赏性与情节性等艺术特征。
关键词: 武术毕业论文
武术中的动作是其习武者最基本的基础技能,一直贯穿在各种武术当中。武术动作的造型、过程与双方动作的配合等,既体现了武术的阳刚之美,也体现了武术自身的艺术性,使武术成为了健身、健美、艺术表现的重要载体。武术动作艺术的丰富性,能充分地体现出习武者的高深的精神与文化内涵。在当前非文化物质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背景下,各种门派的武术动作作为地区群众、首创民族的文化结晶,以行为艺术的方式科学地集聚了舞蹈艺术、服装艺术、造型艺术、技击艺术与肢体变化艺术等,随着国家对于武术文化遗产的专项保护、教育、竞技开放与表演开放,为武术运动的艺术的发扬和创新创造了“为有源头活水来”的群众基础和人才基础。
1武术动作中的基本特点
武术的动作是攻防结合的基本技能之一,其目的就是在攻击压制的基础上,防御自己与进攻对方,使自己的危险降低地倒最低限度,并取得制胜的效果。
力量技术
武术动作的力量技术有两个层面:一是,大小的技术层面。以武术运动者自身力量的大小为基本要素,包括爆发力、耐力、握力、臂力、腰部力量、肩部力量、腿部力量,甚至几个项目对手指力量与颈部力量的要求等。在武术对抗中,自身的绝对性的力量体能是确保致胜的根本法宝之一。因此,动作力量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直接绝对了打的胜算率。二是,智慧的技术层面。指在武术打斗的过程中,如何利用自身的优势与对方暴露出的缺陷或失误等,使自己的力量发挥到最大限度的因时制宜的发挥,包括借力打力、四两拨千斤、以柔克刚等等,既能化解自己绝对力量体能方面的不足,也能让自己处在安全并为制胜做好准备。另外,动作中的力量技术,还体现在主动进攻方的自我保护能力等,例如在对方实力远超己方的情况下,动作的力量控制情况直接决定着自我受损程度,自己使出的击打力量越大,自己可能受到的伤害越严重,反之则轻。
部位技术
由于人体部位在人体中起到的作用不同,因此,在武术击打中所产生的效果也不同。结合武术动作的目的,部位技术有两种:一是,要害部位击打技术。主要是指手臂、腿、背部、肩部、臀部等,一些在承受某种力量强度的打击后,不至于直接丧失反抗能力或受重伤甚至丧命的部位击打技术,其技术重点在于让对方在短时间内失去反抗能力,或降低自己的抵御和进攻能力,为己方创造更大的制胜机会和几率。二是,要害部位击打技术。指头部、心脏部位、肝脾肾部位、男性裆部等,在击打后容易直接导致重伤害甚至直接出现生命危险的部位,控制在适当的力度下,既让对方丧失短暂的抵抗力,又不至于导致伤害的产生,是力量技术、部位技术的巧妙结合。结合中国武术动作的实践,一些关键的关节、穴位等,也是打的重要部位,既能让对手瞬间被控制,也能确保省时省力的情况下制胜。例如在武术对抗实践中,针对对手膝关节的打击,能让其处于身高和身体力量重心的失衡状态中,为己方取胜创造最佳的连续击打契机,甚至是直接获胜。
2武术动作中的艺术特点
精湛的技术是武术中取胜的基本条件,而以武术的体育科学视角分析,武术的动作则是运动者动作肢体动作配合下艺术美的创造。
造型艺术
造型美是武术艺术性的最直观表现之一。无论是徒手的各个派别的拳,还是运用十八般兵器的相关武术,每个类别或拳种中都有具有标识性的造型,使其既能展现相关拳术的特点,又能具有更高的艺术魅力。根据武术运动的实践可以分为两种:一是,独立性技能造型艺术。即在武术表演或武术格斗中,能把准备动作和预备进攻动作相统一的造型,如白蛇吐信、鹤飞九天、白鹤亮翅、金鸡独立等,运动者通过这种造型的完美表现,既能展现出个人的武术基本功和实力,也能以更优美、更英勇的气势,去震慑对方或感染观众等。二是,复合技能造型艺术。即在经过几个准备性的技能动作展示后所做出的武术造型,且此造型起到了攻防兼备的功能,如拗步拉弓、八方藏刀势等,既能起到舒活身心,也能把运动者的最佳技击状态激活。这种造型艺术,以一种静态的美呈现出来,把武术的观赏性充分挖掘和提炼,使其以更多样性的魅力,为运动者的健身、健美和极限挑战服务。
动态艺术
武术作为一种动态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动态艺术是其基本的艺术要素和艺术元素的统一。从体育艺术的视角,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单造型技能的动态艺术。即某一种技能动作在连续性运用下,形成的力量美、速度美与动态造型美,如扫荡腿、旋风脚、流星拳等,以某种高的速度和大的力量呈现出来,便创造了武术的艺术美,观赏性和技击实用性便统一起来。二是,技能动作变化的动态艺术。武术作为以系列技能动作编排的套路体育项目,其完整项目表现是以特征性技能动作之间的衔接和变化来体现,其技能规律性的变化自身也是一种艺术,如太极拳就是挤、按、捋、采、靠等系类动作的变化中,呈现出了动静相宜、以柔克刚的艺术美。当然,武术动作的动态艺术还体现在节奏感、人与器械的和谐、人与环境的和谐、人与服装的和谐,以及人与现场音乐、现场活动主题的和谐等,以一种文化氛围的'美、激情集中展现出来。
3武术动作的艺术性创新
在当前法治社会,武术打斗的伤害功能逐渐退化,武术动作的艺术和技术功能逐渐提升。尤其在武术艺术化和武术表演经济的带动下,武术动作的技术性向着观赏性的艺术层面提升,是群众健身、群众健美、群众娱乐与群众综艺活动的时代需求。
极限挑战性的艺术创新
极限挑战性的艺术创新,可以以武术运动者的身体某硬度、肢体柔韧性、身体力量,以及击打的速度等为载体,在通过某种专业训练以后,在特定安全条件下去挑战以往的相关记录,如出拳速度、拳击打的瞬间力量大小等。能为其他的武术学习者或爱好者等,提供训练方式方法、训练技术方面的参考价值。
健身性艺术的创新
健身性艺术的创新,可以以当前比较普遍受群众欢迎武术运动项目为主,如武术健身操、武术健美舞等,这类的武术活动以简便易行和喜闻乐见的方式,实现了武术动作向着艺术方向的转化,把原本具有攻击性的动作,改造为了具有健身作用的舞“打”动作,还有一些适合老年人的武术项目,例如太极剑、太极舞、太极扇,以及日常健身气功的训练等。
表演性艺术的创新
表演性艺术的创新,可以根据各种舞台表演的需要,以某种武术项目作为核心项目,对武术动作进行舞台化、艺术化、表演化与观赏性的改编,使武术动作能以更好的造型美、节奏美、队列队形美、个人姿态美等,为观众和武术运动者自身提供美的运动享受。例如每年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上的武术节目,就属于这种武术动作的典型艺术化。
结语
在现代音乐、舞蹈与服装等艺术的支持下,武术动作被挖掘和赋予了更多的艺术性,使其以更大的艺术魅力吸引更多的人学习和运用。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必要基础,我国传统武术文化也需要在不断的发展中追求创新精神,才能更好地适应当前多元化体育项目社会化发展的需要。随着各种艺术形式的充分发展,武术动作的艺术化发展趋势,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尤其是当前“健康中国”实施举措下,通过对武术动作的艺术性创新,是引导群众强身健体、娱乐生活、愉悦身心、锻炼精神与实现我国“健康中国”发展举措的有益统一载体,这需要更多的武术传承者、爱好者与研究者去做出更多的创造性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岳才亚.浅谈武术散打的技术战术特点及关系[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16):246-247.
[2]陶凌荣.高校武术教学项目的时尚性创新意义[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4):195-196.
[3]郝佳.全民健身视域下我国传统武术的多元发展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7,(1):115,120.
[4]赵涛.文化传承背景下高校武术文化建设的价值及问题反思[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6,(10135-136.
武术是一门较为传统的体育运动,它不会限制运动的年龄段、地域、场地等,可以说传统武术这项运动不仅起到了强身健体的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娱乐了大众生活。下面就从四个方向来研究武术走进幼儿体育教学的策略实施。
1 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都知道幼儿容易对一些事物产生了解和学习的兴趣,但是这种兴趣维持的时间却又非常的短,从而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难度,教师要想提高武术教学的效率,不仅要尽可能的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要通过各种方式来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更好的掌握武术知识。
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就要积极探索各种新鲜的教学模式来吸引学生的眼光,让学生主动将注意力放在武术学习中,同时也在最大程度上激发他们热爱武术的兴趣。如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加入游戏的要素。幼儿的天性就是爱玩游戏,我们的武术教学也恰恰可以在一些游戏环节中融入武术的元素。在教学“满江红拳”动作技术要领中,此动作来自于岳飞这个人物原型,教师可以适当的为学生讲述我国古代英雄人物岳飞的伟大事迹,让学生沉浸在历史故事的氛围中,一旦他们了解了岳飞的历史故事,他们就会好奇英雄人物岳飞的“满江红拳”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学生学习的兴趣自然会大幅的提升。
此外,诸如激烈的比赛模式和形式多样的模仿形式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完全可以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为学生设计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以此来提高教学的效率。
2 教师要具有高超的'教学能力
幼儿武术教学看起来非常的简单,但是但凡教过幼儿武术的教师都会强烈的感受到幼儿传统武术教学的难度要远大于成人武术教学,成人武术教学只需要将武术基本技能传授给学生即可,而幼儿无论是在接受能力还是在心理变化上都相对较弱,所以说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幼儿武术教师实属不易。那么幼儿教师如何努力才能培养自身的教学能力呢?
首先,作为幼儿武术教师就要具备扎实的武术功底和理论知识。现阶段我们在幼儿武术教学中可以看出,很少有幼儿园能引进专业的武术教师人才,绝大多数的武术教师都由本园的普通体育教师担任,我们可以试想让对武术知之甚少的普通体育教师来教学武术是一种怎样的“照葫芦画瓢”呢?由此幼儿武术教学必须由专业的武术教师担任,他们不仅要熟练的掌握武术的各种动作,更要具备丰富而扎实的武术理论知识,这样的教师才能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给予幼儿最好的体育教育。
其次,武术教师要具备专业的讲解能力。武术教师面对的是一群心智尚未成熟的小孩子,教师必须要以幼儿的眼光和心理来组织武术教学,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在动作示范和讲解上要多下功夫。如“镜面教学”模式,很多时候“背后示范”并不能让学生教师及时的了解到学生的掌握情况,这时教师就需要实施“镜面教学”模式,通过动作示范与语言描述相反的方式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从而提高动作示范教学的效率。
3 合理的课程安排
在幼儿武术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幼儿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尽量为学生安排合理的课程内容。合理的课程内容包括教材的合理选取、教学方式的合理安排和强度的合理要求等等。
在教材的选取上,教师要考虑到教学地域的差异,为学生选择适合本地域武术教学的教材和内容。我们都知道武术上有“南拳北腿”的说法,这就是武术在地域上的差异,因此不同的地域都需要结合当地武术的特点,在课程内容安排上尽量选择一些与当地武术特点相适应的内容,从而可以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当地的传统武术特点。
在教学方式安排上,传统教学中都会为学生安排准备、基础、开始、结束等多个环节,然而幼儿武术教学毕竟不同于成人武术教学,在教学方式上教师应该做到能简则简,尽量避免陈旧的传统环节,以灵活的教学方式来顺应武术教学的时代潮流。如为了提高讲解动作要领的效率,教师可以在教学前多花一些时间在课前准备工作上,对于任何一个简单的动作,教师都能够对其进行的认真的剖析和研究,进而以最精确、形象的语言讲解给学生,这才是最合理的教学方式。
在强度的安排上,无论是跳、摔、打等任意的动作,教师都要尽可能的降低动作的难度,在幼儿能够承受的范围内进行相应的武术训练,这样可以在确保让学生强身健体的基础上也能够更好的确保学生的安全问题。
4 培养学生坚韧的精神品质
武术在幼儿体育教学中的运用不仅巩固了传统体育教学的地位,起到了强身健体的效果,更在很大程度上培养了学生坚韧的精神品质。如果说一个强健的体魄是孩子成长和发展的基础的话,那么坚韧的精神品质的培养则是为了更好的建设上层精神建筑。我们都知道现如今的幼儿园学生在家长过于偏袒的维护下,无论是在身体素质还是在精神品质上都存在很大的问题,很多幼儿园学生从小容易生病,有的学生一个月内都会请假一个星期,同时绝大多数的幼儿缺少坚韧的精神品质,他们往往在挑战一个具有一定难度项目的过程中,会更容易选择放弃。而幼儿武术教学则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坚韧的精神品质,很多动作的示范和时间的维持都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坚韧的精神品质,这样孩子从小在传统武术的教育下变得更加的坚强,他们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道路上也会敢于迎难而上,勇于挑战各种难题,从而为未来更好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作为传统体育教学项目,武术教学必须要从幼儿抓起,让每一个孩子在传统武术氛围的熏陶中掌握更多的武术要领,也在武术学习中变得更加的坚强,从而为社会培养出强健而又充满魄力的人才。
漫谈体育教育思想对学生的教化与传承体育教育思想,是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和引领学校体育工作的神经中枢。它是我们全体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体育教师依法开展工作的指南针。在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进一步贯彻实施新课程标准的新形势下,探讨体育教育思想对学生的教化和传承功能,对它重新回顾和审视,是我们全体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之事。有一种树叫刺槐,它木质坚固细腻,且富有韧性,适合做许多种家具,用途很广泛,但在实际使用中,人们却发现,它很容易裂缝变形。后来,有人把它放入河水中长期浸泡,然后再摆在太阳底下曝晒,这样一来,打造出来的家具就不易变形了。体育教育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处。如果体育教师只是一个普通的木匠,他的手艺仅停留在技术的细微末节之上,只凭经验对学生的身体和技术进行改造,那么走出校园的学生,仍然会像一张容易变形的板凳。同样,作为体育教师,我们必须用自己成熟的体育教育思想,对学生在校期间的体育活动进行长期地、深入骨髓地浸润,才能动其根本,使学生在走出校门之后,继续与之相伴,受益终身。因而,体育教师必须是一个有思想的“手艺人”。首先,对于体育教师来说,传承他的体育思想,主要的阵地仍然是课堂。他的主要教育教学任务,就是要把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原发性喜悦,通过身体素质的训练,技术的传授,技能的培养,逐步形成一种自觉的健身习惯,直至内化为成熟的健康理念。眼下,尽快理顺课堂教学思路,解决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矛盾和困惑,并对之进行辩证思考,找到对立统一的对策,已成为我们刻不容缓的中心工作。教学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就是教师的“导”。但在导知、导思、导德、导法、导向之时,我们切不可忘了“导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最好的老师,我们在工作中当然要“选聘”。它在教育教学这支和谐的协奏曲中,是不可轻视的和声部分,强化和支持了主旋律,使乐曲变得更加形象和丰满。因此,“导趣”应该贯串教育教学的始终。而现实工作中,我们的许多老师却常常疏忽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简单的认为教学活动是教育法赋予全体师生的权利和义务,在教学中往往重行政命令,轻民主协商;重权威指导,轻学生意见;重共性统一,轻个性差异,这样的课看似整齐划一,实则沉闷压抑,师生都觉得很累。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在哪里?就在于教师疏忽了自己的教育对象,是一群有着各自鲜活个性的孩子,他们的基础不等,兴趣不一,且有待培养。尤其是在我们这个大肆宣传、张扬个性的时代,我们更不能忽视学生在教学双边关系中的主体地位,唯我独尊地出现在学生的面前,应该学会放一放手,放一放口,放一放心。有人说,你这不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随心所欲”吧?是的!就应该让学生“随心所欲”,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示个性的舞台,让操场成为学生健身的乐园。当然,这必须是在教师的指导之下。我们不能让学生的兴趣牵着鼻子走,而是要积极主动地向学生展示各种体育运动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尽可能多的涉猎各种项目。例如,学生原本不喜欢武术,怕苦、怕累又怕难,但是,当老师精彩的示范之后,却立即唤起了学生学、练的欲望。有人责难,你说得轻巧,又要放这,又要放那,那么大纲与教材规定的内容怎么办?如果你要教体操,有的学生偏要打篮球怎么办?你要教篮球,有的学生偏要踢足球,你又如何?你要教武术,学生偏偏又喊太累?你要讲短跑,又有人要打乒乓球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在教学中时常遇到的棘手的问题,让我们的组织能力“捉襟见肘”,让我们在教学中难以收放自如。你说怎么办?我看,如果你实在没办法唤起他们的兴趣,他想怎么学,你就让他怎么学!他们不是正在积极锻炼身体吗?他们不是正在发挥自己的特长和爱好,自觉培养自己的体育能力吗?有人又问,义务教育阶段,正是学生全面长身体的关键时期,你这样做,还谈得上坚持全面锻炼身体的原则,积累学生的运动技能储备,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吗?能的。我们不是还可以通过室内课的讲授,通过身体素质的达标训练课,通过对学生自选项目提出的较高目标要求来实现吗?试想,如果让你一遍遍地听一首你并不喜爱的老歌,尽管别人讲得天花乱坠,你愿意听吗?我们自己不也一样对体育运动有某方面的偏爱吗?体育教育除了健身的生理指标外,我们还必须让学生能从中体验快乐,凸显个性,而对于他们的某种偏爱,学生往往更能全身心地投入,甚至还带有明显的理想主义色彩,锻炼的效果极佳。对于学生的这种偏爱,我们不仅不应该极力阻止,而且还要大力提倡。同时,教师自身也必须像学生一样有良好的教学情绪体验。只有这样的课堂教学,才能使师生关系和谐融洽,师生情绪相互感染,使教学气氛热烈而有理智,最终使体育与健康课成为师生趋之若鹜之乐事。大纲和教材同样也给我们很大的灵活性和自由度,尤其是新课程标准,它允许、鼓励我们因人、因地制宜,组织切合实际的体育教学活动。它需要考虑到校情、生情、师情,甚至家情。体育课的教学,就像是撰写一篇散文,思维的触角尽可以伸向四方八极,但是形散而神不散,只要教学的创意这条主线始终在心中,只要我们能基本完成和实现体育教学的四个基本目标(知、情、意、行),就是成功。对于一个教育思想成熟的体育教师,应该重视每一节课,但绝不囿于每一次小小的功利得失,他经常把目光放得更远,远得甚至让我们十年、二十年都看不到成绩。只有我们大胆实践,勇于开拓,勤于思考,善于总结,才能让我们的教学别开生面,有声有色。哪怕在摸索的途中,走一些弯路,也在情理之中。其次,良好的师生关系,也是体育教育充分发挥教化与传承功能的“催化剂”。尊重、平等和关爱是师生关系的基础。体育教师,由于它自身的学科特点,与学生有较多的身体和心理方面的接触,学生更愿意与之亲近,这是我们的优势,也为我们建立良好的“生缘”创造了条件。在课外,师生关系更多的表现为民事主体之间的平等关系。我们平素不是经常说要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吗?那么,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又做的怎样呢?当学生在校门前向你行礼问候时,你是否真诚热情地回礼?当学生犯了孩子们常犯的错误,诚惶诚恐地站在你面前,你是否燃着香烟,翘着“二郎腿”劈头盖脸地冷嘲热讽,甚至拳脚相加?当学生与你顺路,想向你搭个便车,你是否会欣然接受?当学生向你借两块钱买一支笔,并说下午归还,你会不会说,向你同学借,或者严格拒绝?如此等等,无数学生敏锐的目光在注视着你,你有没有把学生平等看待,你能否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学生是一清二楚。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并不是一件两件小事就能巩固的,更不是一时兴起,能够表演做作出来的。它需要你从观念上真正摒弃传统的“师道尊严”、“私塾作风”,把学生当成与你在人格上完全平等的师生关系主体来看待,放下自己权威的架势,把自己既是师长又是朋友的角色转换好,这样,才能真正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为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铺平道路。体育教育重在榜样,“身教更重于言教”。因为榜样是经得住考验的,所以它能够让别人学习和效仿,但是榜样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因此,我们要在学生当中选出各种体育锻炼的典型,为他们树立学习的榜样,充分发挥榜样的教育同化作用。体育教师本身更应是学生的楷模,时时处处,他都要用健康的体育思想和言行同化学生,让学生耳濡目染,从眼睛到心灵,到信念,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体育教育对学生教化和传承功能,很多时候涉及到课外。回忆我们的少年时代,接受体育教育那么多年,我也就只记得当年体育老师在清晨,或者黄昏端坐操场练习气功的情景,记得他帮受伤的同学推拿疗伤的场面,或许就是那种神奇的魅力和表率作用,使我对体育产生了兴趣。还有一次是教职工篮球比赛中,体育老师在快速跑动中,利用舒展的身体,于中场跳起接球,然后,屈体、挥臂把球传入篮下的动作,那种速度、力量与美的结合让我感动。而这些都是发生在课外,当年课堂上教的什么,或许是过于平淡无奇,抑或是强制性过多,让年少的我早已忘得一干二净了!其实,教会学生的某种技术并不难,哪怕是较为复杂的武术套路,难的是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习惯,加深学生对体育的认知和情感,形成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使体育成为学生心中永远的情结,成为他们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首选。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有个人一段时间身体不适,对于缺乏良好的健康意识的人来说,他首先想到的是医生和药品,而体育与健康意识较强的人,首先想到的是体检和锻炼,这里面有着明显不同的健康观念上的差异。我非常相信这样的健康名言:把健康握在自己手里,绝不要轻易交给医生。在《动物世界》栏目中,我们经常看到动物妈妈是怎样教育子女的,当她的孩子逐渐长大以后,他不再继续叼给它们一只虫子,一条小鱼,一块肉,而是教会他们生存的本领,让他们学着自己去获取食物,建设巢穴。体育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健康的工程师,为什么不能以人类独有的智慧,在学生走出校门前,就把学生培养成为有良好的体育思想的、身心俱健的社会人呢?为此,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必须彻底转变观念,抓住体育教育的重点。把从重技术技能的传授,转向重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把从只重肌体功能改善的生物学指标,转向注重身心和谐发展的社会学要求;把从重单纯身体素质练习的短期效应,转向注重培养学生的终生体育意识。 总之,体育教育在对学生进行身体素质训练、传授他们技术技能的同时,应着力培养学生对体育的认知和情感,让学生对体育形成一种难以割舍的情结。任何命令和强迫,都将是一厢情愿的,效果当然也是极差的。也只有不断完善体育教育教学设施,让运动场成为学生健身的乐园,并不断唤起学生对体育运动崭新的兴趣,学生对体育才会有牢固的感情基础,也才能与体育运动“白头偕老”,携手共度健康人生。
关于武术毕业的论文
摘要: 武术作为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类型之一,其动作中各种表现形式是其艺术性孕育和不断丰富的源泉。文章采用文献资料,以武术动作的基本特点为研究入口,对武术动作中的所呈现的艺术特点展开研究。研究认为:武术动作作为习武者进攻和防御于一体的基本技能,在日常训练或表演以艺术性为追求,在防身的打斗中则以致胜为目标,并呈现出了造型艺术、美观性、欣赏性与情节性等艺术特征。
关键词: 武术毕业论文
武术中的动作是其习武者最基本的基础技能,一直贯穿在各种武术当中。武术动作的造型、过程与双方动作的配合等,既体现了武术的阳刚之美,也体现了武术自身的艺术性,使武术成为了健身、健美、艺术表现的重要载体。武术动作艺术的丰富性,能充分地体现出习武者的高深的精神与文化内涵。在当前非文化物质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背景下,各种门派的武术动作作为地区群众、首创民族的文化结晶,以行为艺术的方式科学地集聚了舞蹈艺术、服装艺术、造型艺术、技击艺术与肢体变化艺术等,随着国家对于武术文化遗产的专项保护、教育、竞技开放与表演开放,为武术运动的艺术的发扬和创新创造了“为有源头活水来”的群众基础和人才基础。
1武术动作中的基本特点
武术的动作是攻防结合的基本技能之一,其目的就是在攻击压制的基础上,防御自己与进攻对方,使自己的危险降低地倒最低限度,并取得制胜的效果。
力量技术
武术动作的力量技术有两个层面:一是,大小的技术层面。以武术运动者自身力量的大小为基本要素,包括爆发力、耐力、握力、臂力、腰部力量、肩部力量、腿部力量,甚至几个项目对手指力量与颈部力量的要求等。在武术对抗中,自身的绝对性的力量体能是确保致胜的根本法宝之一。因此,动作力量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直接绝对了打的胜算率。二是,智慧的技术层面。指在武术打斗的过程中,如何利用自身的优势与对方暴露出的缺陷或失误等,使自己的力量发挥到最大限度的因时制宜的发挥,包括借力打力、四两拨千斤、以柔克刚等等,既能化解自己绝对力量体能方面的不足,也能让自己处在安全并为制胜做好准备。另外,动作中的力量技术,还体现在主动进攻方的自我保护能力等,例如在对方实力远超己方的情况下,动作的力量控制情况直接决定着自我受损程度,自己使出的击打力量越大,自己可能受到的伤害越严重,反之则轻。
部位技术
由于人体部位在人体中起到的作用不同,因此,在武术击打中所产生的效果也不同。结合武术动作的目的,部位技术有两种:一是,要害部位击打技术。主要是指手臂、腿、背部、肩部、臀部等,一些在承受某种力量强度的打击后,不至于直接丧失反抗能力或受重伤甚至丧命的部位击打技术,其技术重点在于让对方在短时间内失去反抗能力,或降低自己的抵御和进攻能力,为己方创造更大的制胜机会和几率。二是,要害部位击打技术。指头部、心脏部位、肝脾肾部位、男性裆部等,在击打后容易直接导致重伤害甚至直接出现生命危险的部位,控制在适当的力度下,既让对方丧失短暂的抵抗力,又不至于导致伤害的产生,是力量技术、部位技术的巧妙结合。结合中国武术动作的实践,一些关键的关节、穴位等,也是打的重要部位,既能让对手瞬间被控制,也能确保省时省力的情况下制胜。例如在武术对抗实践中,针对对手膝关节的打击,能让其处于身高和身体力量重心的失衡状态中,为己方取胜创造最佳的连续击打契机,甚至是直接获胜。
2武术动作中的艺术特点
精湛的技术是武术中取胜的基本条件,而以武术的体育科学视角分析,武术的动作则是运动者动作肢体动作配合下艺术美的创造。
造型艺术
造型美是武术艺术性的最直观表现之一。无论是徒手的各个派别的拳,还是运用十八般兵器的相关武术,每个类别或拳种中都有具有标识性的造型,使其既能展现相关拳术的特点,又能具有更高的艺术魅力。根据武术运动的实践可以分为两种:一是,独立性技能造型艺术。即在武术表演或武术格斗中,能把准备动作和预备进攻动作相统一的造型,如白蛇吐信、鹤飞九天、白鹤亮翅、金鸡独立等,运动者通过这种造型的完美表现,既能展现出个人的武术基本功和实力,也能以更优美、更英勇的气势,去震慑对方或感染观众等。二是,复合技能造型艺术。即在经过几个准备性的技能动作展示后所做出的武术造型,且此造型起到了攻防兼备的功能,如拗步拉弓、八方藏刀势等,既能起到舒活身心,也能把运动者的最佳技击状态激活。这种造型艺术,以一种静态的美呈现出来,把武术的观赏性充分挖掘和提炼,使其以更多样性的魅力,为运动者的健身、健美和极限挑战服务。
动态艺术
武术作为一种动态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动态艺术是其基本的艺术要素和艺术元素的统一。从体育艺术的视角,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单造型技能的动态艺术。即某一种技能动作在连续性运用下,形成的力量美、速度美与动态造型美,如扫荡腿、旋风脚、流星拳等,以某种高的速度和大的力量呈现出来,便创造了武术的艺术美,观赏性和技击实用性便统一起来。二是,技能动作变化的动态艺术。武术作为以系列技能动作编排的套路体育项目,其完整项目表现是以特征性技能动作之间的衔接和变化来体现,其技能规律性的变化自身也是一种艺术,如太极拳就是挤、按、捋、采、靠等系类动作的变化中,呈现出了动静相宜、以柔克刚的艺术美。当然,武术动作的动态艺术还体现在节奏感、人与器械的和谐、人与环境的和谐、人与服装的和谐,以及人与现场音乐、现场活动主题的和谐等,以一种文化氛围的'美、激情集中展现出来。
3武术动作的艺术性创新
在当前法治社会,武术打斗的伤害功能逐渐退化,武术动作的艺术和技术功能逐渐提升。尤其在武术艺术化和武术表演经济的带动下,武术动作的技术性向着观赏性的艺术层面提升,是群众健身、群众健美、群众娱乐与群众综艺活动的时代需求。
极限挑战性的艺术创新
极限挑战性的艺术创新,可以以武术运动者的身体某硬度、肢体柔韧性、身体力量,以及击打的速度等为载体,在通过某种专业训练以后,在特定安全条件下去挑战以往的相关记录,如出拳速度、拳击打的瞬间力量大小等。能为其他的武术学习者或爱好者等,提供训练方式方法、训练技术方面的参考价值。
健身性艺术的创新
健身性艺术的创新,可以以当前比较普遍受群众欢迎武术运动项目为主,如武术健身操、武术健美舞等,这类的武术活动以简便易行和喜闻乐见的方式,实现了武术动作向着艺术方向的转化,把原本具有攻击性的动作,改造为了具有健身作用的舞“打”动作,还有一些适合老年人的武术项目,例如太极剑、太极舞、太极扇,以及日常健身气功的训练等。
表演性艺术的创新
表演性艺术的创新,可以根据各种舞台表演的需要,以某种武术项目作为核心项目,对武术动作进行舞台化、艺术化、表演化与观赏性的改编,使武术动作能以更好的造型美、节奏美、队列队形美、个人姿态美等,为观众和武术运动者自身提供美的运动享受。例如每年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上的武术节目,就属于这种武术动作的典型艺术化。
结语
在现代音乐、舞蹈与服装等艺术的支持下,武术动作被挖掘和赋予了更多的艺术性,使其以更大的艺术魅力吸引更多的人学习和运用。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必要基础,我国传统武术文化也需要在不断的发展中追求创新精神,才能更好地适应当前多元化体育项目社会化发展的需要。随着各种艺术形式的充分发展,武术动作的艺术化发展趋势,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尤其是当前“健康中国”实施举措下,通过对武术动作的艺术性创新,是引导群众强身健体、娱乐生活、愉悦身心、锻炼精神与实现我国“健康中国”发展举措的有益统一载体,这需要更多的武术传承者、爱好者与研究者去做出更多的创造性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岳才亚.浅谈武术散打的技术战术特点及关系[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16):246-247.
[2]陶凌荣.高校武术教学项目的时尚性创新意义[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4):195-196.
[3]郝佳.全民健身视域下我国传统武术的多元发展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7,(1):115,120.
[4]赵涛.文化传承背景下高校武术文化建设的价值及问题反思[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6,(10135-136.
中国武术的文化特征与发展前景(1)摘要:中国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和独特的表现形式,具有哲理性、技击性、健身性、娱乐性等文化特征,正以优秀的民族文化形式走向世界。关键词:中国武术 文化特征 哲理性 技击性 健身性 娱乐性 发展前景引言: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一项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具有独立体系和多种社会功能的运动项目。武术也是东方文化的一颗灿烂的明珠。目前,中国武术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的传播,已成为世界体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中国武术的文化特征中国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和独特表现形式,一方面跟中国的古典哲学、政治伦理、军事思想、文化艺术、医学理论、社会习俗等等互相联系,相互作用,共同组成绚烂多姿的中国文化整体;另一方面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整个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武术的文化特征,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1.哲理性中国武术是最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体育项目。它的指导思想是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因此哲理性很强。"天人合一"的观念是道家哲学本体论的一种表现。认为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人应顺乎自然才能获得生存与发展。"天人合一"思想给中国传统哲学带入了一系列的合一,如形神合一、主客合一、理气事一……"(周继旨:《论中国哲学史上天人合一思想模式的形成》,见《论中国哲学史》,浙江人民出版1985年版),也为中国武术打下了思想基础。首先,武术练功是把人作为一个整体来训练,讲究"内练精气神,外练筋骨皮","内外合一,形神兼备"。而且,把人放到自然中去,把人的运动同周围环境密切联系起来。武术练功要求按不同的季节、时辰、时令等,根据自然界和人体机能的变化,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达到练功的目的。如孙福全《八卦掌》借助天地之气候形式法,《少林八卦五行功》按季节不同练不同的功法等。此外,从"天人合一"思想引发出"圆"与"空"的观念,是人对天地自然特色的领悟,因而也是动功最佳方式与境界。圆则灵活多变,空则轻灵无阻,圆而又空则做到活泼自如,循环不息。故不少拳种以圆、空为基本架式与手法,如峨眉拳和太极拳等均以圆、空为技击特色。特别是太极拳更是吸取了"易有太极,是生两仪"(《易经》)和"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周敦颐:《太极图说》)等太极哲理而产生的。由于中国武术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思想,具有修心养性的功效,因此,它在世界上对很多国家有着广泛的影响,如我国古老的健身术与气功早与印度瑜珈相互渗透,少林拳法于明清时代传入日本等国,都足以说明中国武术与世界体育文化的交流是有着传统的思想基础。2.技击性武术核心是技击性。武术的健身功能、娱乐功能、竞技表演功能、教育功能等,都是通过以 技击性为动作设计原则形成的各外攻防技术动作来实现的。如太极举以棚、履、挤、按、采、挒、肘、靠为主要攻法;形意拳以劈、崩、钻、炮、横为基本五拳;长拳以踢、打、摔、拿为四击;八卦掌以推、托、带、领、搬、拦、锁、扣为八法。而器械又根据不同种类有着不同的使用方法;实战搏击又有千姿百态的各种打法。虽然各家各派在技击方法和技击原理上各有不同,但都遵循攻防的规律,表现攻防的特点。武术具有攻防技击的特征而区别于其他体育项目。从中国武术发展的历史来看,武术有技击运动和套路运动两种表现形式。技击运动为散手和推手等对抗性项目,着重实用,有明显的攻防技击特点;套路运动则讲究表演艺术效果。追求美感,但都仍是以体现武术的根本特征技击性为目的,力求表现逼真的攻防动作,给人技击含意的感受。武术的技击方法门类繁多,博大精深,受到世界上许多国家注目和吸取。从技术发展的角度来看,以中国武术的竞技特征,作为推向世界的重要因素,已越来越多地为国际武坛有识之士所认同。3.健身性人们从事武术练习,一般来说,是把健身、技击实用等作为主要目的。中国武术是一种身体运动形式,属于人体科学的一部分,而中国的人体科学是建立在传统医学--中医学的基础之上。中国武术传统练功的理论是以中医的阴阳五行说、经络学说、脏象学说等基本理论为生理学的依据的。中医理论认为,人之一身,"惟精气神"为三宝。精气神三者是相互联系的,"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精生于气,气化于精,精化于气,气化于神"(林佩琴:《类证治裁》)。武术练功不仅重视内在的"精气神"的锻炼,而且还强调以内形于外、重在外在的攻防技击技术动作的演练,因而收到内外兼修、强身健体的健身效果。例如,太及拳就是根据太极生阴阳,阴阳合为太极的阴阳学说的原理,极为强调"动静相生"、"刚柔相济"、"上下相随"、"内外相合"、"蓄而后发"等要求,实际上都是阴阳法则在不同角度和方法上的运用,以达到人体脏腑经络功能的协调、有序、平衡而固本培元,延年益寿。形意五拳则是根据人的脏腑与五行相配的五行学说,认为崩拳其气发于肝,可练肝;炮拳其气发于心,可练心;横拳其气发于脾,可练脾;劈拳其气发于腑,可练肺;钻拳其气发于肾,可练肾。近几年来站桩练习已成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健身养生功,就是以"经脉者,所以行血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灵枢·本脏编》)的经络学说为生理学依据的,经常练习此功,亦能达到疏通经络,调节脏腑机能,延缓衰老的健身目的。人们通过各种手段来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是体育文化的根本任务。武术有显著的健身养生的价值,越来越被世界各国人民所认识。这种实用理性的价值观也为中国武术推向世界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4.娱乐性中国武术早在奴隶社会就进入娱乐文化的领域。它以丰富多彩的表演内容、精湛无比的技艺、精深广博的内涵,赢得了古今中外人们的赞誉,这是与武术本身的娱乐性分不开的。千百年来,武术以其独特鲜明的娱乐性体现在社会各阶层的文化生活中。武术的娱乐性包括两方面:一是人们从习武中获得身心的愉快,并在社会大众中得到发展;二是人们从对武术的观赏中获得艺术的享受,武术与戏曲、舞蹈、杂技、文学、影视等文艺形式的结合表演,均给人们留下深刻的、精彩的印象。随着近代科技文化的发展,人们娱乐的方式越来越多,达到娱乐的方法也越来越新奇,因而通过自身对武术的习练以达到自娱性为目的的日渐减少,而以武术的观赏为娱乐目的的情况,则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演变及人们对武术的健身、防身实用价值认识的提高而大为增多。这种由个体向群体、由封闭向开放方向发展的武术娱乐性文化特征的转变,亦是很有利于把中国武术推向世界的。纵观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中国武术同国外其他体育项目一样,都与国家、民族的政治、经济、科技与文化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与相互影响。因此,中国武术和国外其他体育项目都是社会发展与文化发展的产物,同属于世界体育文化的范畴。而历史上任何一种优秀文化不仅是一个国家或民族高度发达的象征,而且将会成为世界人民的共同文化财富。因此,中国武术以优秀的民族文化形式走向世界,相信已为期不远。二、武术对世界体育文化的影响在漫长的历史中,武术作为一种体育教育现象和高雅的文化现象存在、发展,它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的民族特色,不仅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国内各族人民的喜爱,而且还对世界体育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一些国家的拳术源自中国或受中国武术的影响(1)柔道。据一些中、日学者考证,中国武术直接影响了日本柔道的形成。如中国台湾学者梁容芳说:"相传元赟实传其技,然柔之为术,元赟东渡前日本似已有之。宽永中、关口柔心已以柔术名于国内。元赟之功,为改进完成柔道。元赟寓江户国正寺,浪人福野七郎右卫门、矶贝次郎左卫门、三浦与次右卫门,三人寓同寺,元赟授之大明捕人之武术,三人苦心研究,遂通蕴奥,遍传各地,屡有改进,渐与日本固有之柔术混合,迭今重于体育界。"(梁容芳:《陈元赟研究》,第95页)如日本讲道馆八段、早稻田大学教授山本秀雄在《柔道入门》一书中说:"在柔道各流派的著作中,有各种各样的说法。一种说法是:柔术来源于中国唐代拳术,是徒手形式的柔法、和法、体术、捕手、小具足、拳法等打、踢、摔、拿竞技项目的总称。到了明朝末年,曾在少林寺学过武术的陈元赟于十七世纪上半叶东渡日本,在江户城南国正寺,传授中国武术,致使柔道在日本广泛开展起来,从此流派也日益繁多……"(李其彪、郝承端编译:《柔道入门》,第2页)最有说服力的是,在日本爱岩山还残存一块题为《爱岩山泉法碑》刻着"拳法之有传也,自投化人陈元赟而始"的碑。19世纪末,日本人嘉纳治五郎吸收各式术派的长处,经加工整理,并不断改进,创立了柔道。现已普及世界各国,并被列为奥运会项目。(2)空手道。日本国际拳道学联盟理事长大西荣三在《我所创建的国际柔道学》一文中写道:"相传在八十多年前,空手道从中国的福建省传到于日本冲绳。后来冲绳首里的系洲官恒先生将传入冲绳的空手套路进行总结,形成了冲绳最初的空手流派。与此同时,冲绳那霸的东恩纳宽量先生正好在中国福建拜谢先生为师,并学成回到日本。"(转引自《武林》1986年第6期第46页)另据1989年11月22日《中国体育报》登载:"最近,由福建省体育总会、福建省旅游局和福建省武术协会以及日本冲绳县武术界的朋友在福州联合举行新闻发布会,正式宣布:现今流行于冲绳县的空手道刚柔流源于福州市。该流派的祖师东恩纳宽亮的师傅系我国鸣鹤拳的一代宗师,福州人如如哥(谢如如)。"可见,日才的空手道是源自中国。(3)跆举道。跆拳道是朝鲜的传统武术。它的前身是"花郎道",起源于韩国的民间自卫术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跆拳道与中国武术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早在明代之前,中国的武术技艺就传入朝鲜,特别是在近代,随着中国武术和日本武术的不断输、花郎道的臂掌结合中国拳术、日本空手道等技术,而融汇成一种独特的朝鲜拳术,即今天的跆拳道。(4)泰拳。泰拳是泰国的国技,是最受泰国人民喜爱的一项传统的民族体育运动。关于泰拳的起源众说纷纭,有一种说法是,泰拳主要受中国古代技击术的影响,源自中国。泰国古称暹罗国,明太祖洪武十年(1378年)始昭禄群鹰为暹罗王,以我国翰林学士谢文彬为坤岳,建立了暹罗第一王朝。此后,中暹的关系日益密切,中国云南省等地迁居暹罗的人越来越多。明清两代,华侨在暹罗做官也很多。泰国人的祖先,大部来自我国云南省西南的傣族。中国武术早就随着其他文化传到暹罗。经过泰国几代人的筛选、提炼、融化而成今日独具一格的泰拳,不难看到,泰拳中的肘技、腿技和膝技等主要技击招式与中国武术完全相同或十分相似,这也许可以证明泰拳是源自中国、深受中国武术的影响。(5)截拳道。美籍华人李小龙在60年代末70代初,创编了独特的技击风格和技法的现代技击术--截拳道而蜚声国际武坛,同时又以自编、自导、自演的一系列别具风格的"功夫片"而轰动国际影界,以致在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兴起了"中国功夫热"。李小龙之所以能创造截拳道,是因为他长期受到中国武术文化的熏陶。他虽然出生了美国三藩市,但其祖籍是广东顺德县,童年和少年时代是在香港度过的。他从小酷爱武术,6岁便开始跟父亲李海全(香港著名粤剧武打演员)学习太极拳,后来又随邵汉生武师学精武门的截拳。此外,他还练习过洪拳、白鹤拳、少林拳、潭腿、戳脚等南方及北方拳种,并参加过学校的西洋拳训练班。18岁他重返美国先后就读西雅图爱迪生职业学校和华盛顿州立大学哲学系时,又认真研究了空手道、跆拳道、合气道、泰国拳、印尼拳、马来锡拉拳等等。他依照中国武术"以无法对有法,以无限对有限"等拳理,根据咏春拳的手法和训练方法、戳脚拳中的腿法并吸取了西方拳击和东南亚一些国家的武术特长,从而揉合中外武术的精粹,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技击理论和技击风格,创立了一种具有完整体系的新技击术--截拳道。2."武术热"丰富了世界体育生活作为中国宝贵的文化遗产的武术,正受到世界的瞩目。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七八十个国家和地区开展武术运动,出现了一股"武术热"、"功夫热",从而推动了一些国家体育运动的开展。国外有人把中国武术称为东方文化的代表之一。不少国家和地区请中国教练去教授武术、或派出人员来华参观学习。例如北京体育学院(现北京体育大学)。"十一年来,已经有一万多来自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朋友到这里学习或观摩。目前,在这所大学专攻武术的专科和本科外国留学生就有十六位。"(徐才:《武术属于世界》,1989年5月29日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体育部的讲话)中国武术协会和北京、上海、辽宁、江苏、广东等省市多次派出武术教练出国任教。武术在日本十分流行,仅"少林南拳法联盟"就有2600多个国内分支和300多个欧美分支组织,共有100万会员。近几年来曾先后11次派代表团来中国访问,并邀请中国武术协会访问日本。日本的大、中、小学还把柔道、剑道、相扑和弓道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列为学习课目。中国武术在东南亚各国和香港、澳门、台湾等地区也很流行。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等国至今仍保留着精武体育会。在每年举行的东南亚武术邀请赛上表演的拳术,除流行的五祖拳外,还有泰拳、缅甸拳、本扎(印尼拳)等,也都是吸收了中国武术技法而发展起来的一些拳种。随着许多国家和地方出现的"武术热",世界上武术团体如雨后春笋纷纷成立,推动武术向广度和深度发展。1985年在一些国家武术组织的共同倡议下,先后成立了亚洲武术联合会、国际武术联盟、南美洲武术联合会。近年来国际比赛频频举行,促进了各国武术技术水平的提高。自国际武术联盟筹委会和亚洲武术联合会(1987年)以及国际武联(1990年)成立以来,已经分别举办了4届亚洲武术锦标赛和5届国际武术邀请赛,1992年10月应北京举办了首届国际武术锦标赛从此,武术成为正式的国际比赛项目1988年亚奥理事会正式通过将武术列为第十一届亚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从而使武术由单项的国际比赛变成国际综合性运动会的比赛项目。3.中华武术深刻的哲理对西方健身观念的影响武术之所以具有独特的魅力,不仅因为它内容丰富,体用兼备,而且还在于它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思想。许多外国朋友不仅积极研习武术特有的精湛技术,而且积极追求和理解武术丰富的哲学文化内涵。中国武术源远流长,在长期的武术实践活动中,形成了各种各样纷繁复杂、风格有别的武术流派。每个流派都有自己的一套理论或思想。但无论哪一个流派的理论大体都受着中国古代朴素哲学思想的影响。正如近代著名太极拳家杨澄甫说的:"中国之拳术虽派别繁多,要知皆寓于哲理之技术。"例如,绝大多数拳种都强调刚柔相济、内外合一、动迅静定、虚实分明。这里的刚柔、内与外、动与静、虚与实等都是矛盾着的两个方面,它们相辅相成,但又同时寓于一个矛盾的统一体中。美国学者弗里乔夫·卡普拉在其名著《转折点》中写道:"由于东方哲学和宗教传统总是倾向于把精神和身体看作一个整体,因而东方发展出大量的从身体方面来解决意识的技术是不足为奇的。这种沉思的方法对治疗的意义在西方正逐渐被认识到,许多西方治疗家正把东方的身体作用技术,例如瑜珈、太极和合气道结合进他们的治疗中。"由此可见,武术中的哲学思想,现在被西方人士逐渐认识,并正发生着越来越深的影响。4.中华武术丰富了世界体育的美学观念武术的美,历史上早已为人们所认识,古代就有"武舞"的娱乐表演。武术的某些表现形式和技艺,已相继被我国的戏剧、舞蹈、杂技所吸收和借鉴。武术给人的美是一种矫健的运动之美,同时在身态、动态、节奏和神采上又兼有民族风貌的英武之美,是高度的力与美的结合,是一项很有健身和艺术之美的体育运动。前些年,《少林寺》等武术片刚一问世,便先声夺人,赢得了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并很快风靡海内外,给人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武术美包含功架造型、攻防技击和手眼身法步以及节奏、速度、力度等方面。其中功架造型直按产生技艺形式之美,攻防技击是武术特有的内涵,武术之美寓于攻防技击之中;眼神当有生气和活力,它对武术之美就起着画龙点睛的功效。武术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丰富了世界体育的美学内容,给世界人民提供高尚的美的享受。5.武术丰富了英语词汇由于国际上练习中国武术的日益增多,武术方面的一些术语也成了英语词汇。由广东方言"功夫"一词,发音演变成"Kungfu"早已成了英语中的常用词。像"Taiji"(太极)、"Shaolin"(少林)、"Wudang"(武术)这一类汉语拼音也越来越为英美人民及其他使用英语者所接受。有人还创造了一个新词"Wushu-learning Fad"(武术热)6.中国武术对世界医疗保健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太极拳能起到强身壮体、祛病延年的作用,受到很多国家的欢迎。据日本医学家古田信夫的研究证明,太极拳具有精神和肉体的双重医药效果,对高血压和肥胖病特别有效。因此,太极拳被誉为中老年人的健身宝,是治疗慢性病的良药。美国从1964年到1977年出版的太极拳书藉已有31种,有的再版了十几次。日本从1973年起,在东京成立了太极拳协会,推广各式太极拳。此外,武术中的各种拳术和各种办法,也具有良好的医疗保健作用。例如:形意拳崩、炮横、劈、钻五拳,相应与五行相配,练此五拳时也可相应收到练肝、心、脾、肺、肾的效果;八卦掌以及不少于拳种的拳理均强调站桩及行拳时要"五趾抓地",有促进经脉内气通畅的功效;近年来流行的经络点穴疗法和气功点穴疗法亦收到奇妙的疗效。三、中国武术的发展前景综上所述,中国武术具有哲理性,技击性、健身性、娱乐性等文化特征并与世界体育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它还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对大众体育、哲学、美学、医学、语言、文化艺术等世界体育文化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已逐步形成独立的、庞大的文化体系--武术文化。事实证明,武术是最能适应人类发展趋势的,从而也容易成为世界人民热烈追求的未来体育文化。武术推向世界的先决条件已经具备,武术走向国际化已成为发展趋势。为了加快武术走向世界,中国武术的发展应采取如下的措施:1.把式术纳入完善的正规教育体系武术的文化特性是使它自古流传至今不衰的根本原因。而任何一种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都离不开教育。要想使中国武太真正走向世界,就非把武术纳入完善的正规教育体系不可。我国虽已从60年代开始,就把武术列入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但实践并不成功,武术教育很开健全,甚至落空。究其原因,主要是武术在学校体育的地位很低,武术师资严重不足。为了扭转这种落后状态,首先要确立武术的应的地位,把武术作为受教育者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要树立武术教育的长远目标:第一步是使武术成为国家的体育文化体系,逐步把武术纳入完善的正规教育体系,成为大、中、小学和军事训练必不可少的体育内容,使每个学生和每个战士都懂得武术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第二步是逐步使武术成为国际的体育文化体系,大力推广武术,使它成为中华民族走向世界、向奥运会贡献的第一个体育项目。还有,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来加强武术教育。例如采用多种形式办学来大力培训武术师资,适当增加武术教学时数和改革武术教学内容,创办高等武术院系,加强学校武术研究等等。2.切实做好国内各项基础工作武术走向世界,国内是基础。我们要认真贯彻国家体委《关于加强武术工作的决定》,努力做到"武术技术要规范化、武术理论要科学化、武术活动要社会化"。3.套落运动与技击运动同时并举套路演练、技术格斗这两种武术运动形式都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都应继承和发展。中国武术今后的发展,应采取套路运动与技击运动同时并举的方针,在积极发展套路形式的同时,加强技击格斗的研究,走国内普及、国际推广的道路。在武术散手、推手等对抗性项目中,许多武术格斗的技击方法还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今后应在技术传统化、规则合理化,器材服装民族化等方面进一步完善,以能早日列入奥运会或世界运动会的竞赛项目。武术套路形式的今后发展,则应努力做到:动作套路规范化、理论科学化、训练系统化、竞赛制度化。4.通过多种办法大力推广武术武术源于中国,属于世界,武术要走向世界还需要一个推广过程。今后要利用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多种方位、多种层次,大力推广中国武术。例如举办各种武术节、比赛、培训班,派遣优秀运动队在国内外巡回表演,优秀教练员外出讲学、指导,以及报刊、图书、广播、影视、声像等传播媒介进行宣传、推广武术。结语:中国武术扎根于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的土壤中,几千年来一直发展延续,结出了累累硕果。时代的脚步进入21世纪,中国武术这种古老的艺术,也以全新的面貌,走出中国,走向世界。
可以说散打在生活中的作用。
体育专业的选题,创新的好啊
体育教育本科毕业论文题目一:1、运动伤害对学校体育教育的负面影响及对策研究2、我国体育教师教育政策的演变历程及特征研究3、吴贻芳女子师范体育教育思想初探4、浅谈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如何进行终身体育教育5、追寻“和谐美善”的体育教育6、高校体育教育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7、在体育课堂中渗透生命安全教育的研究8、中小学体育教育改革的思考9、校园足球健康发展的路径选择10、清末赴日教育考察对中国近代学校体育发展的影响11、浅谈体验式教学在大学体育教育中的作用12、从终身体育教育观审视学校体育生活化发展趋势13、高职院校学生健康促进政策与体育教育融合策略研究14、德国中小学体育教育制度调查及启示15、畜牧兽医专业残疾学生体育教育的思考16、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体育说课能力培养探索17、基于高校学生体质健康的学校体育健康教育模式18、高校体育精神教育的必要性研究19、新形势下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创新研究20、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体育教育融合机制研究
学术堂整理了十五个关于武术的论文题目:1、传统武术在国际传播中的问题研究2、江苏省竞技武术套路后备人员培养体系的swot分析3、对中国武术网站问题的研究4、2008~2012年我国传统武术科研状况分析5、中国武术国际传播中的受众行为研究6、以"健身"为主题的太极拳文化之研究7、回眸与反思:武术格斗现代化8、基于CNKI的国内武术运动项目体能类研究论文的项群统计分析9、冰岛武术开展现状调查研究10、近十年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参会学术论文统计分析11、冰岛武术队发展现状的研究12、少年男子武术套路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评价方法和标准的研究13、我国学校武术研究文献计量学分析14、常德市普通高校大学体育武术课程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15、民办武术学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武术套路发展的动因人的生理需要、心理需要以及武术本身的社会功能等三方面阐述武术套路发展的动因。 武术是我国特有的传统体育项目,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瑰丽珍宝。它既有健身作用,又有技击性能, 还由于它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对活跃文化生活有重要意义。新中国成立后,武术成为最广泛、最普及的运动 项目之一,得到了蓬勃而健康的发展。同时,通过国际体育交往,我国武术已开始流行世界,逐步为世界各国 人民所喜爱。 武术运动主要包括技击和套路两种运动形式,武术套路是以技击动作为素材,以攻守进退、动静疾徐、刚 柔虚实等矛盾运动的变化规律编成的整套练习形式,被称之为“套路运动”。一般认为套路运动是技击的高度 提炼和艺术再现,它来源于技击,又高于技击,是武术的最高表现形式。它之所以是武术的最高表现形式,就 在于它来自技击,而又进一步规律化、艺术化。正如文学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一样,而套路中绝大多数 动作取材于技击,仍保持了实用技击的一面,既具有攻防特点,又具有健身意义的一项体育运动。 1、人的生理需要是套路运动得以产生和发展的起因 在原始社会时期,生产力低下,庞大而凶猛的野兽对原始人的生存是一个主要的威胁。狩猎,是原始人类 为了维护生存所必需的活动。一个猎手,同时也是战士,战斗时的武器,也就是狩猎的工具。严酷的生活条件 ,迫使人类不断地改善自己的体力和智力,并在集体劳动过程中及部落战争中发展徒手或简单武器的攻防格斗 技能。如拳打脚踢、躲闪、跳跃、摔跌等,这就是拳术的萌芽。劈、砍、扎、刺、撩则是武术长短器械使用方 法的萌芽。可见,武术起源于生产劳动。 当战争胜利后或劳动休息时,人们往往会把战斗和狩猎致胜的技术以“舞”的形式表演一番以示威武和荣 誉。用这种“舞”的形式把攻防动作予以抽象再现,目的是抒发自己的心情感受或表演一下技击方法。在战争 中动用成功的一拳一腿、一击一刺没有固定的动作规格。因而在舞练的过程中也没有呆板的程式。经过漫长的 历史岁月,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人们技击方式及“舞”的形式都在不断提高。这种没有程式的舞练逐渐 变成了有程式和表现主题的“武舞”。以后“武舞”随着“舞”的艺术因素不断增多,“武”的攻防格斗因素 减少,而成为专门供人欣赏的一种艺术活动,而“武舞”中的舞练形式及丰富的演练技巧都成了以后套路技艺 中的主要内容。 2、人的心理需要促进套路运动的产生和发展 世上一切事物产生和发展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其它事物的推动和制约。武术的套路运动作为人为的艺术, 它的产生和发展必定受到人类的制约和推动。人们在满足了最基本的生理需要(维持生命)以后,接着而来的 便是心理需要了。心理需要的满足也就是人们各种情趣的满足,这种情趣不是一层不变的,它是随社会物质生 产的发展而发展。武术套路运动作为一种艺术要想得以持续不断地发展下去,也势必随人们审美情趣的改变而 改变,这是它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必然规律。 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低下,战争繁多,“武舞”虽是经过加工提炼过的技击动作,但它仍较近于实战。 到了中国古代文化高度发展的唐代,由于国力强盛,经济繁荣,对外贸易发达,文化交流频繁,为各种艺术的 繁盛创造了有利条件。我们可以从唐代诗人杜甫所描绘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里看出当时“武舞”的 特点和性质。“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看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低昂……”从这首诗中,我们 可以看出它和原始社会中“武舞”的区别。即原始社会的“武舞”有实战意义,而后者则更多的是从表演艺术 效果为主,我们当然可以认为这和社会物质生产水平及人们审美观的发展而发展有关。 套路是由许多连续活动的技击动作和艺术动作构成。人们不仅能从这些动作中获得外在形体美的感受,而 且还能从动作力度的强弱、运动速度的快慢、沉浮节奏上的对比中获得国画般意境美的感受,使人们产生无限 的联想。这种联想的产生,可以使人们的感情得以抒发,而得到愉快的情感体验。套路除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 外,还具有较强的健身价值,它的健身价值和欣赏价值一样,从套路萌芽之日起就被人们所认识了。正是人们 健身和艺术欣赏的需要,才使其得以产生和发展。 3、套路的自身功能是其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动因 武术套路源于技击,我们可以从武术套路的绝大多数动作都体现了攻防的方法中得以证明,但它又不同于 技击。如果用套路中的动作来进行实战显然是不符合实践需要的。因此套路不等于攻防实战,它是技击动作经 人们改造、组织和提炼后再加入其它艺术内容串连编排而成的。随着时代的发展,物质生产越加丰富,套路内 容和各种演练技巧就越加多样,从而出现了象“木兰拳”等这样很少有实战技术意义的观赏和健身类拳术。 构成套路内容的动作不具备实战技击的要求,这种性质决定了套路的发展方向。在套路尚未完全成形以前 ,从历史文献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武术套路或是武术套路的雏形是多以“武舞”或“健舞”的舞蹈形式出现 。如《干戚舞》、《东海黄公》、《破陈乐》等,这些“武舞”表现与技击有关的场面都是从实战的动作中加 工提炼编排而成,而武舞的目的:一是伸展人们的筋骨,锻炼人们的身体;二是表现生活,从昔日战争和人兽 相斗场面的再现中激发人们的情感,使人们产生一种美的享受。 套路内容多数取材于技击,因而技击内容的发展无疑也将促进其形式——套路的发展。殷周交替时出现了 朴素的唯物主义的阴阳五行学说。春秋战国时期的民间武术家越女是把“阴阳五行学说”运用到武术技击中的 古代前人之一。在《吴越春秋》中越女所谈的创术之道,精辟地阐述了动与静、快与慢、攻与守、虚与实、逆 与顺等矛盾的辩证关系,这种用阴阳这一古代哲学的朴素的辩证法来解释剑理的思想对以后套路的演练风格起 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后人把实战技击中的阴阳学说运用到套路中,并加以改造使其为套路的演练效果服务。 从今天的“刚柔虚实、动静疾徐、起伏转折”等套路节奏转换的特点中,不难看出这一影响所产生的效果之大 。正是这种节奏的参入,套路才得以能充分表现攻防技击含意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才使得其更加符合人们健 身和审美的需要。在表演和演练的过程中,通过这种节奏所组织起来的步法、动作、姿态和动作组合,实际就 是套路表演中动作意义的主要提示,从视觉和本体感觉上感染观者和练者,从而直接从套路演练中感受套路动 作的寓意。所以,套路这种功能的存在是它得以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动因。 4、套路运动的发展趋势 目前,人们习惯于把武术称之为传统的民族体育项目,而实际上这是现代人从现代社会意识出发给它下的 定义。中华武术在其千百年的发生、发展历史中,一直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宗教思想的影响,并受到中国封建 社会落后、生产力发展水平及其社会环境的制约,它在表现形式上是一种格斗手段和大众的文娱活动形式,至 少在近代体育传入中国之前是这样的。所以在没有受到现代体育规范之前,武术不可能是现代体育的内容之一 。严格地说,这种状况是新中国成立之后才得以改变的,武术这种社会功能的转变是人们根据现代社会的需要 对武术做出的选择。武术的实际性,在今天只能与其他体育项目存在的目的一样,使锻炼达到自我身心锻炼, 就象西方人学习拳击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打架,而是为了比赛、为了强健身体。只有这样,武术才有可能被大多 数人所接受。 我们今天社会所需要的武术套路运动,应是一种中国传统武技与西方现代体育融合的一种人体锻炼形式。 它在内容上可以是传统的、民族的,但在形式上必须是现代的、中西通用的。武术套路做为一种被规范了的体 育运动项目,才有可能被生活在其它文化传统氛围中的人所接受。武术作为传统的一种格斗手段,已渐渐地趋 向消亡,这是我们今天武术套路运动发展必须面对的现实。在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的宝贵遗产时,我们必须站 在时代的高度。对于传统,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传统的东西仅是现代社会的点缀。因为现代人、现代社会正 在不断创造和形成新的传统,这种新的传统离他们更近,更具有实际意义。对于武术,人们亦会以同样的态度 对待,所以发展武术套路运动必须从现代社会的实际需要出发,迈向奥运会,成为被世界更多的民族所接受的 一种良好的健身体育项目才是唯一的出路。 综上所述,人的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使武术套路运动得以产生和发展,武术套路的形成与完善同社会的进 步发展有着直接联系。原始人类在与自然界抗争中以求生存为目的,是随着生产力和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人 们逐渐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的,武术套路必须也要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这种发展方向又直接和 人们的各种需要发生着必然的联系,即人们的需要决定着武术套路的发展方向。
关于武术毕业的论文
摘要: 武术作为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类型之一,其动作中各种表现形式是其艺术性孕育和不断丰富的源泉。文章采用文献资料,以武术动作的基本特点为研究入口,对武术动作中的所呈现的艺术特点展开研究。研究认为:武术动作作为习武者进攻和防御于一体的基本技能,在日常训练或表演以艺术性为追求,在防身的打斗中则以致胜为目标,并呈现出了造型艺术、美观性、欣赏性与情节性等艺术特征。
关键词: 武术毕业论文
武术中的动作是其习武者最基本的基础技能,一直贯穿在各种武术当中。武术动作的造型、过程与双方动作的配合等,既体现了武术的阳刚之美,也体现了武术自身的艺术性,使武术成为了健身、健美、艺术表现的重要载体。武术动作艺术的丰富性,能充分地体现出习武者的高深的精神与文化内涵。在当前非文化物质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背景下,各种门派的武术动作作为地区群众、首创民族的文化结晶,以行为艺术的方式科学地集聚了舞蹈艺术、服装艺术、造型艺术、技击艺术与肢体变化艺术等,随着国家对于武术文化遗产的专项保护、教育、竞技开放与表演开放,为武术运动的艺术的发扬和创新创造了“为有源头活水来”的群众基础和人才基础。
1武术动作中的基本特点
武术的动作是攻防结合的基本技能之一,其目的就是在攻击压制的基础上,防御自己与进攻对方,使自己的危险降低地倒最低限度,并取得制胜的效果。
力量技术
武术动作的力量技术有两个层面:一是,大小的技术层面。以武术运动者自身力量的大小为基本要素,包括爆发力、耐力、握力、臂力、腰部力量、肩部力量、腿部力量,甚至几个项目对手指力量与颈部力量的要求等。在武术对抗中,自身的绝对性的力量体能是确保致胜的根本法宝之一。因此,动作力量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直接绝对了打的胜算率。二是,智慧的技术层面。指在武术打斗的过程中,如何利用自身的优势与对方暴露出的缺陷或失误等,使自己的力量发挥到最大限度的因时制宜的发挥,包括借力打力、四两拨千斤、以柔克刚等等,既能化解自己绝对力量体能方面的不足,也能让自己处在安全并为制胜做好准备。另外,动作中的力量技术,还体现在主动进攻方的自我保护能力等,例如在对方实力远超己方的情况下,动作的力量控制情况直接决定着自我受损程度,自己使出的击打力量越大,自己可能受到的伤害越严重,反之则轻。
部位技术
由于人体部位在人体中起到的作用不同,因此,在武术击打中所产生的效果也不同。结合武术动作的目的,部位技术有两种:一是,要害部位击打技术。主要是指手臂、腿、背部、肩部、臀部等,一些在承受某种力量强度的打击后,不至于直接丧失反抗能力或受重伤甚至丧命的部位击打技术,其技术重点在于让对方在短时间内失去反抗能力,或降低自己的抵御和进攻能力,为己方创造更大的制胜机会和几率。二是,要害部位击打技术。指头部、心脏部位、肝脾肾部位、男性裆部等,在击打后容易直接导致重伤害甚至直接出现生命危险的部位,控制在适当的力度下,既让对方丧失短暂的抵抗力,又不至于导致伤害的产生,是力量技术、部位技术的巧妙结合。结合中国武术动作的实践,一些关键的关节、穴位等,也是打的重要部位,既能让对手瞬间被控制,也能确保省时省力的情况下制胜。例如在武术对抗实践中,针对对手膝关节的打击,能让其处于身高和身体力量重心的失衡状态中,为己方取胜创造最佳的连续击打契机,甚至是直接获胜。
2武术动作中的艺术特点
精湛的技术是武术中取胜的基本条件,而以武术的体育科学视角分析,武术的动作则是运动者动作肢体动作配合下艺术美的创造。
造型艺术
造型美是武术艺术性的最直观表现之一。无论是徒手的各个派别的拳,还是运用十八般兵器的相关武术,每个类别或拳种中都有具有标识性的造型,使其既能展现相关拳术的特点,又能具有更高的艺术魅力。根据武术运动的实践可以分为两种:一是,独立性技能造型艺术。即在武术表演或武术格斗中,能把准备动作和预备进攻动作相统一的造型,如白蛇吐信、鹤飞九天、白鹤亮翅、金鸡独立等,运动者通过这种造型的完美表现,既能展现出个人的武术基本功和实力,也能以更优美、更英勇的气势,去震慑对方或感染观众等。二是,复合技能造型艺术。即在经过几个准备性的技能动作展示后所做出的武术造型,且此造型起到了攻防兼备的功能,如拗步拉弓、八方藏刀势等,既能起到舒活身心,也能把运动者的最佳技击状态激活。这种造型艺术,以一种静态的美呈现出来,把武术的观赏性充分挖掘和提炼,使其以更多样性的魅力,为运动者的健身、健美和极限挑战服务。
动态艺术
武术作为一种动态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动态艺术是其基本的艺术要素和艺术元素的统一。从体育艺术的视角,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单造型技能的动态艺术。即某一种技能动作在连续性运用下,形成的力量美、速度美与动态造型美,如扫荡腿、旋风脚、流星拳等,以某种高的速度和大的力量呈现出来,便创造了武术的艺术美,观赏性和技击实用性便统一起来。二是,技能动作变化的动态艺术。武术作为以系列技能动作编排的套路体育项目,其完整项目表现是以特征性技能动作之间的衔接和变化来体现,其技能规律性的变化自身也是一种艺术,如太极拳就是挤、按、捋、采、靠等系类动作的变化中,呈现出了动静相宜、以柔克刚的艺术美。当然,武术动作的动态艺术还体现在节奏感、人与器械的和谐、人与环境的和谐、人与服装的和谐,以及人与现场音乐、现场活动主题的和谐等,以一种文化氛围的'美、激情集中展现出来。
3武术动作的艺术性创新
在当前法治社会,武术打斗的伤害功能逐渐退化,武术动作的艺术和技术功能逐渐提升。尤其在武术艺术化和武术表演经济的带动下,武术动作的技术性向着观赏性的艺术层面提升,是群众健身、群众健美、群众娱乐与群众综艺活动的时代需求。
极限挑战性的艺术创新
极限挑战性的艺术创新,可以以武术运动者的身体某硬度、肢体柔韧性、身体力量,以及击打的速度等为载体,在通过某种专业训练以后,在特定安全条件下去挑战以往的相关记录,如出拳速度、拳击打的瞬间力量大小等。能为其他的武术学习者或爱好者等,提供训练方式方法、训练技术方面的参考价值。
健身性艺术的创新
健身性艺术的创新,可以以当前比较普遍受群众欢迎武术运动项目为主,如武术健身操、武术健美舞等,这类的武术活动以简便易行和喜闻乐见的方式,实现了武术动作向着艺术方向的转化,把原本具有攻击性的动作,改造为了具有健身作用的舞“打”动作,还有一些适合老年人的武术项目,例如太极剑、太极舞、太极扇,以及日常健身气功的训练等。
表演性艺术的创新
表演性艺术的创新,可以根据各种舞台表演的需要,以某种武术项目作为核心项目,对武术动作进行舞台化、艺术化、表演化与观赏性的改编,使武术动作能以更好的造型美、节奏美、队列队形美、个人姿态美等,为观众和武术运动者自身提供美的运动享受。例如每年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上的武术节目,就属于这种武术动作的典型艺术化。
结语
在现代音乐、舞蹈与服装等艺术的支持下,武术动作被挖掘和赋予了更多的艺术性,使其以更大的艺术魅力吸引更多的人学习和运用。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必要基础,我国传统武术文化也需要在不断的发展中追求创新精神,才能更好地适应当前多元化体育项目社会化发展的需要。随着各种艺术形式的充分发展,武术动作的艺术化发展趋势,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尤其是当前“健康中国”实施举措下,通过对武术动作的艺术性创新,是引导群众强身健体、娱乐生活、愉悦身心、锻炼精神与实现我国“健康中国”发展举措的有益统一载体,这需要更多的武术传承者、爱好者与研究者去做出更多的创造性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岳才亚.浅谈武术散打的技术战术特点及关系[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16):246-247.
[2]陶凌荣.高校武术教学项目的时尚性创新意义[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4):195-196.
[3]郝佳.全民健身视域下我国传统武术的多元发展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7,(1):115,120.
[4]赵涛.文化传承背景下高校武术文化建设的价值及问题反思[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6,(10135-136.
武术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之一,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武术起源于原始社会,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发展经历了多个朝代,兴盛于明清时期。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武术与传统文化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试论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传统武术是指在农耕文明的历史时空背景下形成发展的至今仍在传播的以套路、功法练习和实用技击为主要内容并体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主体精神的身体活动方式,是建立在民族文化底蕴中并不断积累起来的具有文化“珍品”的民族文化精髓〔1〕。民族传统武术正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使传统武术发生了转型,向着竞技武术方面发展。横向与纵向的逐渐递进提高,使传统武术的研究建立在一个更为广阔的理论视野高度上,提升及开阔传统武术文化研究的整体价值与发展前景。传统武术价值的多元文化形态和作用功能,使我们对扩散于民间的武术拳种独特价值和广泛的社会基础应引起关注,它是整个中国武术拳派体系中最为重要的内容。
1武术传承由秘密状态转向公开将会日益发展
西学东渐的文化改良,使中国传统文化在受到西方文化冲击的同时,传统武术文化也同样受到西方体育思想的强烈冲击。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发生了剧烈冲突,作为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武术文化,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奥林匹克运动虽然是近代国际体育运动的最高代表,但并非真正容纳了世界各民族的体育文化,它在推动世界各国开展民族的体育运动时,也充当了向全球传播和普及西方体育文化的角色。
中国传统文化受中国传统哲学、政治理论、军事思想、文化艺术、医学原理、社会习俗等影响,因而它具有封闭性,而且在长期的封建中央集权限制下,比较重视整体的东西、宏观的东西、共性的东西,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的关系〔2〕。西方文化是在希腊城邦制中发展起来的,它看重平等,重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分别对立的关系。中国文化侧重于内心修为、自然、继承传统、安逸。西方文化复兴的是个性、自我超越、创新、奋斗、反传统等。
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我国民族传统武术呈现出:(一)民族传统武术中的部分民族传统项目已经开始消亡或逐渐走向消亡;(二)“西学东渐”使我国各民族文化被外来民族文化所同化,一些传统武术项目已经逐渐消失;(三)因西方竞争体育的传入,篮球、足球等项目已抢走民族传统体育的观众和参与者,使民族传统武术文化的继承者减少;(四)民族传统武术从侧重于强身健体、武力保家、原始祈福、娱性怡情的作用,已成为人们休闲之中的生活点缀。
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了,由于工作时间的限制,他们的选择有了更快的节奏,人们的目光瞄准了NBA的飞人和足球世界杯的绿茵,他们的兴趣逐渐离开了武术。人类社会的社会行为存在着一定的遗传性,即人们的社会意识和行为在相当程度上保持着与一代人或前辈的相对一致。社会行为遗传实质上是在一种社会环境的熏陶下,使人们在特定环境中将某种技能有机会表现和发挥。处于不同区域的民族体育是在相对封闭的条件下独立成长的,在封闭的环境中,社会结构是以血缘为主体,血缘维系的人际关系重点是敬祖,存在着强烈“辈份主义”色彩,人们行事严格讲究辈份,因为在他们心目中权利是严格按照辈份的高低排列的。
武术作为传统文化,涵盖内容纵横交错,在不同的历史年代,不同的地域环境,不同的拳种人物等方面千差万别,研究内容非常宽泛。以血缘为纽带维系的宗法制度,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稳定的农民生活适合于血缘家族的世代延续,因而在自然经济的条件下,这种倾向甚为明显。师徒之间的关系血缘化倾向导致各门派在技艺上的千差万别,形成独特的风格和传统,并在各门派之间相互保密,成为“祖传秘方”的封闭状态〔3〕。传统武术的区域性也非常明显,改革开放迅猛发展,与世界的交通与信息传递日益发达,武术传承由秘密状态转向公开,由师徒授受制改为学校教育制,武术交流更加普遍、武术门派是一个封闭文化环境的产物,武术传承由秘密状态转向公开,那么这个环境一旦开放,当更有利于传统武术的继承。
2 努力构建民族传统武术文化的体系
中国人很重视自己的武术文化。民族武术文化的自尊,是对民族武术文化的认可,对民族武术文化有着深厚感情的依恋和从容的把握。要树立武术文化自尊和自信,必须依靠一定的武术文化张力。武术文化张力主要是由精神文化作用于人而产生的观念形态的张力,这种张力就是靠弘扬武术文化、传承先进武术文化激发出来的。传统武术的保护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存在着相似的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除包括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大量的科学知识外,还有许多富有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的文化内涵,是民间知识的重要来源〔4〕。
近年社会各界有识之士一再呼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关注。要使传统武术在民间更好地发展,当务之急就是如何在民间传承和发展武术文化,如何在民间创造一个习武氛围。武术文化的传播是个耳濡目染的过程,需要适宜的条件和环境。笔者认为,长期浸淫于中国传统武术文化氛围的个人必然会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某种人格结构,并会由于得到社会的鼓励而不断得到强化。营造一个好的习练传统武术的社会氛围,这需要并非少数的老武术家和更多寂寞的、传统武术传承者忍耐住现在生活的清贫,只有这样,才能守住明天传统武术文化复苏的希望。
同时更需要我们对传统武术文化有清醒认识。对于民间武术文化,我们不应也不能只把它囿于练武人的小圈子里,而应该最大限度地拓展它的范围,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让不同阶层,不同行业,不同人群关爱武术文化传承,因为武术文化是人类共同的财富,人人都拥有认识武术文化、享受武术文化、创造武术文化的权利。尽管他们对武术文化传统的诠释有各自不同的角度,层次水平也会有所差异,但他们在武术文化的认同感和传承积极性上却是一致的。
传统武术现在和将来的发展大有希望,我们要珍视和立足于这一十分有利时机与基础。一个古老的文明或文化,都是在一定的政治与经济条件下发生的。国家首先应该树立武术文化自尊,在高层,要形成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战略思考、系统政策。当今时代的中国,广大青年学生生活在中西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融日趋深入的多元文化环境之下,他们面临着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某些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对大学生的影响不可低估,重要的一条是在多元文化交融的条件下培养青年学生的民族文化精神〔5〕。因此,我们要引导青少年正确对待武术传统文化。如今是信息时代、知识时代,武术要想引起国民的文化自尊,政府决策、媒体宣传是非常重要的。全面系统地宣传武术文化教育思想,加强人们对武术文化思想的深刻认识也是十分必要的。
国家应该加大对武术的宣传力度并出资扶持传统武术的发展,这个问题我们过去巳经呼吁过多年,问题现在依然严峻,并未得到明显改变。对武术历史的轻薄态度很容易导致丧失民族自尊和自信,丧失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凝聚力。剑道为什么在日本发展得这么好?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日本国家高度重视,日本为了向我们国家灌输剑道,可以做到路费住宿费等由传教者出,只要给日本人提供场所和学生就可以把剑道技术免费送人。这种“金钱加技术”的特有传播方式,使剑道得到了快速发展〔6〕。
3吸收外来文化与民族武术文化的自强
传统武术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驿站,用来承载民族的认同感,更是传承民族文化生命、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标志。在吸收外来文化的过程中,不少人在追求“武术创新”时,却忘记了武术继承传统的重要性,例如将西洋体操嫁接到武术中来,结果造成了“奢华的滑稽”。由于历史的原因,武术文化在长期的历史长河中受民族传统文化中其他文化的影响与渗透,精华与糟粕并存、先进与落后共进,已是明显的武术文化现象,它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如果我们在吸收外来文化发展传统武术的过程中,只求与外来文化的接轨,而忽略武术的文化内涵,我们拿什么复兴传统武术呢?武术文化传承发展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用全球化的视角审视自身文化,并寻找扬弃的方法和途径。武术文化自强也是民族文化的自强,是中华民族对自身文化发展的自强。当前,唤起全民族的武术文化意识,使武术文化上升到理性的层面,成为全民族认同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这必将大大推动武术的发展。
提高武术文化层次,需要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武术文化的认识,阐析其内涵,把握其精华,发掘其价值;需要把中华武术文化同火热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使之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力量,成为造福民族和人民的千秋大计;需要将中华武术文化建设变成大家关心的事情,众志成城,齐心协力,通过共同的艰苦努力,才能实现中华武术的复兴。我们的武术文化自觉,明确主张选优汰劣。
但要淘汰的,应是各国家和民族的技击文化中的负面劣质,而绝不是淘汰那些目前暂时落后的国家和民族的技击文化;要选择的,应是各个国家和民族的技击文化中的优秀部分,而绝不是对着某一个国家的技击文化顶礼膜拜。“武术文化自强”也是指一种武术文化心态,这种心态的最高层次要求深刻反省旧武术文化的痼疾,适时展望新武术文化的前景,从而清醒地意识到自身的历史使命,并付诸实践。
传统武术文化昭示于世人的是东方特有的文化模式和价值尺度,其中饱含着传统文化精华。当然,传统武术文化中也有消极的、糟粕的东西,特别是与现代生活不相适应的内容,如武术文化中传承的封闭、落后与保守性、故步自封等历史局限。培养国民的武术文化自强精神,就是要切实做到把中国武术文化里的好东西提炼出来,应用到现实的社会中间去,把我们武术文化中的好东西变成世界性的东西。
2006年6月国务院发出通知,公布批准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518项。但从另一方面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保护遗产名录,也预示着这些宝贵的武术文化拳技的濒危性。国务院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的精神和有关要求,认真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切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工作。它提醒世人,武术保护工作已经到了非常紧迫的地步,反观现在,从武术价值和文化历史价值来看,还有相当数量的武术拳种需要重点保护,需要进入国家级受保护的非物质遗产文化名录。对于一些阻碍我们对武术发展正确认识的历史问题和现象,我们要大胆探索,精心考证,还武术以本来的历史面目,在这方面,近年来有了明显的改进,取得了新的有价值的成果,这主要是得益于许多默默奉献和对我国武术发展前途担忧的武术学者的长期艰辛研究考证和探求,这为民族传统武术文化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4结语
在不少地方传统武术特别是一些稀有拳种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致使这些拳种面临着灭绝的危险,亟须尽快扭转和改变传统武术的这种生存局面。我们特别应该注重民族武术文化自身能量的发挥,努力提高我们的武术文化自尊与自强,使绵延数千年的武术文化不断发扬光大。我们要警惕传统武术的舞蹈化和戏剧化倾向,更要精心守护我们最后宝贵的武术家园。因此我们再也不能麻木不仁,任凭传统武术的自生自灭,留下无法挽回的损失和遗憾?郾找原因不是我们今天的真正目的,保护才是真正的目的。拯救我们濒危的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梳理清保护文化遗产的正确思路,保证我们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每一个炎黄子孙责无旁贷。
参考文献
〔1〕蔡仲林.周之华.武术〔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268.
〔2〕谷世权,林伯原.中国体育史(上下册)〔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9.
〔3〕顾留馨.太极拳术〔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2:310-311.
〔4〕田祖国,钟海平,白晋湘.论西方文化对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冲击〔J〕.体育文化导刊2002(3).
〔5〕蔡宝忠.少林武术之谜的形成与破译〔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6〕周伟良.中国武术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下页带来更多的武术与传统文化论文
耐久跑无痛苦练习课堂中运用的初探 摘要 中学男子1000米跑、女子800米是中学体育锻炼中不可少的一个主要项目,耐久跑练习对增强学生体质具有积极的作用。但因为它是长时间单循环运动,比较枯燥乏味,大多学生都有畏惧的心理,缺少兴趣。怎样把枯燥的耐久跑教学成为没有痛苦的教学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本文就无痛苦练习法在课堂 教学中的运用展开探讨。 关键词 耐久跑,无痛苦练习体育课堂教学 1、前言 中长跑教学由于其本身的特点,在大多数人眼里是既枯燥又无趣且痛苦,不如打球,跳操来得痛快。因此大多数的学生对耐久跑是望而生畏,产生惧怕心理。 在长跑教学中,传统的观点认为“极点”的出现是正常的生理反应,只有以顽强的意志品质克服“极点”的痛苦,才能达到耐力的提高。但是我们是否忽略了另外一些人的特质,他们对痛苦的忍受力的确底,心理上的疲劳来的更早一些。应该说具备这一特征的学生在教学团体中不在少数,他们的精神状态常常可以影响整个班级情绪。再加上现在大多数的学生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因此对大多数的学生来说长跑是一种痛苦。新课程教学的指导思想是主张以全面育人为出发点和归宿,面向终身教育,以情感教学入手,强调乐学、好学、育体与育心相结合,使学生能在一个师生间、学生间亲密无间、和睦融洽的环境中,锻炼身体、磨练意志、陶冶情操,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教学的观念上,强调学校体育必须是全员的体育、成功的体育、终身的体育,体育课必须情感交融和身体发展并举,体育教学结构应是融认知、情感和身体发展为一体的三维立体结构。“无痛苦练习法”的提出是希望在改善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功能、发展耐力的同时,又能保持愉快心境,减少学生的恐惧感,体会运动的快乐。 2、关于无痛苦练习法 从早上晨跑的中老年中发现,他们十年如一日的坚持着,除了他们的目的明确、意志坚强外,看上去也没有痛苦,很多人还有一种运动后的快乐,比较放松。那么,他们有什么好的方法呢?经过观察研究,可以发现他们的共同点就是:1、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跑伴。2、速度自然放松。3、基本上没有极点。而且效果显著。 由此,我们可以把长跑无痛苦练习法概括为目标明确,有两个或以上的跑伴,以放松自然的速度跑,从中找到舒适的感觉,从而克服或是避免极点带给我们的痛苦的练习方法。 3、耐久跑教学中的三要素 (1)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考虑到耐久跑教学的实际情况,加上耐久跑的自身特点。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对耐久跑知识的传授、灌输讲解上,而且还表现为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的认识和挖掘调动上。本身学校体育“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思想的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和习惯”以达到全面健身目的。 其次,要结合学生具体情况和个体差异, 耐久跑要运用多种方法、手段、精讲多练,使学生能体会到其中的健与美。把耐久跑和游戏等相结合进行练习。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以发挥学生的特长,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和集体主义观念。 (2)注意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沟通 教师和学生之间关系是否融洽,关系到整个教学过程的成效。因此,教师在耐久跑教学过程中所持的基本原则应是“引导、启发、教育、鼓励”,将“言、行、意、情”贯穿到教学的全过程。平时多关心学生,洞察学生的心理。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心情不好时教师及时疏导其不稳定情绪。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沟通以是一种教学反馈,可以及时的调整学生的学习效果。 (3)以健身为目的,课内外一体化 在耐久跑教学中让学生明确耐久跑是一项极好的锻炼身体项目,同时也是终身体育中简单又实用的锻炼手段。跑的终极目标是为了健身,因此跑在学校教育中占有有很大是比例,所以耐久跑教学要运用各种群体活动相结合,达到教学的一体化。 4、 结合无痛苦练习法与耐久跑的三要素主要措施为: ( 1)、明确锻炼的意义和作用,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使他们充分认识到长跑的意义与价值,让学生了解耐久跑生理特点,增强学生自信心,特别是与其他相比较长跑的生理价值更具有独特性。让他们坚信只要通过不泄努力锻炼,将会得到身体机能的提高,并从中感受快乐,在这里我们可以在教学中运用一系列的具体事例或用录象等直观的方式来传达快乐动机。 ( 2)、从方法上帮助学生找准自己的节奏,减少身体上的痛苦。 在耐久跑教学中,有些学生由于耐力素质差,会出现一些生理不适现象,如“运动极点”现象。所以在练习之前,要安排一定时间的理论教学内容,使学生懂得“运动极点”是跑途中因内脏器官机能的惰性产生的一种暂时不适应现象,并向学生介绍防止,克服“运动极点”的方法。学生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对基本知识有了一定了解后,在实践上加强指导,让学生对自己的身体节奏有所了解,掌握了解自己的节奏的方法,从而在教师的指导下找准自己的运动的节奏,减少身体上的痛苦。 (3)加强指导,让学生跑好第一次。 第一次练习是打好后面基础的关键,减少学生的恐惧心理,让学生体会初次成功的乐趣,从而树立学生的练习信心。教师的指导主要是控制跑速、督促学生尽量放慢速度,而不是监督学生的速度。没有练习经验的学生不知道自己怎样的速度才能跑完全程。刚开始练习速度的把握是关键,过快则可能造成腹痛、胸闷,抽筋等不适症状,有的人已成为条件反射,习惯性发作。所以第一次练习以舒适为标准。身体适应后速度自然会提高。 (4)选择好自己的跑伴,自发组成学习小组。 虽然每个人的长跑节奏不同,但由于耐久跑本身的特点,路程长、时间长。一个人太孤独,而人太多则又达不到效果。因此选择同伴非常重要。让学生自己选择跑伴,自发组织成一个学习小组。可以是两个,也可以是多个。但对同伴的要求是耐力水平、跑步节奏相近的,在跑步的过程中能够互相鼓励、互相支持,又不干扰对方。这样不但能提高学生的跑步水平,达到预期的目标,又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5 具体做法是: 对初二的学生共117人,(男的50,女的67人),在每周体育课中分6次完成。自己选择跑伴,尽可能以放松的速度跑,。第一周跑1000米,第二周增加300米,以后每周增加300米。 结果: 感觉轻松、舒畅 92% 出现极点的,程度较重的 2% 出现极点的,程度较轻的 3% 绝大部分的同学都认为自己的耐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对耐久跑不再有恐惧感,认为自己有能力完成耐久跑,体会到了以前长跑时从没有过的乐趣。
体育专业的选题,创新的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