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 有关插值法的论文题目

有关插值法的论文题目

发布时间:

有关插值法的论文题目

1 中国古代数学的发展 在古代世界四大文明中,中国数学持续繁荣时期最为长久。从公元前后至公元14世纪,中国古典数学先后经历了三次发展高潮,即两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和宋元时期,并在宋元时期达到顶峰。 与以证明定理为中心的希腊古典数学不同,中国古代数学是以创造算法特别是各种解方程的算法为主线。从线性方程组到高次多项式方程,乃至不定方程,中国古代数学家创造了一系列先进的算法(中国数学家称之为“术”),他们用这些算法去求解相应类型的代数方程,从而解决导致这些方程的各种各样的科学和实际问题。特别是,几何问题也归结为代数方程,然后用程式化的算法来求解。因此,中国古代数学具有明显的算法化、机械化的特征。以下择要举例说明中国古代数学发展的这种特征。 线性方程组与“方程术” 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数学经典《九章算术》(约公元前2世纪)卷8的“方程术”,是解线性方程组的算法。以该卷第1题为例,用现代符号表述,该问题相当于解一个三元一次方程组: 3x+2y+z=39 2x+3y+z=34 x+2y+3z=26 《九章》没有表示未知数的符号,而是用算筹将x�y�z的系数和常数项排列成一个(长)方阵: 1 2 3 2 3 2 3 1 1 26 34 39 “方程术”的关键算法叫“遍乘直除”,在本例中演算程序如下:用右行(x)的系数(3)“遍乘”中行和左行各数,然后从所得结果按行分别“直除”右行,即连续减去右行对应各数,就将中行与左行的系数化为0。反复执行这种“遍乘直除”算法,就可以解出方程。很清楚,《九章算术》方程术的“遍乘直除” 算法,实质上就是我们今天所使用的解线性方程组的消元法,以往西方文献中称之为“高斯消去法”,但近年开始改变称谓,如法国科学院院士、原苏黎世大学数学系主任教授在他撰写的教科书[4]中就称解线性方程组的消元法为“张苍法”,张苍相传是《九章算术》的作者之一。 高次多项式方程与“正负开方术” 《九章算术》卷4中有“开方术”和“开立方术”。《九章算术》中的这些算法后来逐步推广到开更高次方的情形,并且在宋元时代发展为一般高次多项式方程的数值求解。秦九韶是这方面的集大成者,他在《数书九章》(1247年)一书中给出了高次多项式方程数值解的完整算法,即他所称的“正负开方术”。 用现代符号表达,秦九韶“正负开方术”的思路如下:对任意给定的方程 f(x)=a0xn+a1xn-1+……+an-2x2+an-1x+an=0 (1) 其中a0≠0,an<0,要求(1)式的一个正根。秦九韶先估计根的最高位数字,连同其位数一起称为“首商”,记作c,则根x=c+h,代入(1)得 f(c+h)=a0(c+h)n+a1(c+h)n-1+……+an-1(c+h)+an=0 按h的幂次合并同类项即得到关于h的方程: f(h)=a0hn+a1hn-1+……+an-1h+an=0 (2) 于是又可估计满足新方程(2)的根的最高位数字。如此进行下去,若得到某个新方程的常数项为0,则求得的根是有理数;否则上述过程可继续下去,按所需精度求得根的近似值。 如果从原方程(1)的系数a0,a1,…,an及估值c求出新方程(2)的系数a0,a1,…,an的算法是需要反复迭代使用的,秦九韶给出了一个规格化的程序,我们可称之为“秦九韶程序”, 他在《数书九章》中用这一算法去解决各种可以归结为代数方程的实际问题,其中涉及的方程最高次数达到10次,秦九韶解这些问题的算法整齐划一,步骤分明,堪称是中国古代数学算法化、机械化的典范。 多元高次方程组与“四元术” 绝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可以归结为线性方程组或一个未知量的多项式方程来求解。实际上,可以说更大量的实际问题如果能化为代数方程求解的话,出现的将是含有多个未知量的高次方程组。 多元高次方程组的求解即使在今天也绝非易事。历史上最早对多元高次方程组作出系统处理的是中国元代数学家朱世杰。朱世杰的《四元玉鉴》(1303年)一书中涉及的高次方程达到了4个未知数。朱世杰用“四元术”来解这些方程。“四元术”首先是以“天”、“地”、“人”、“物”来表示不同的未知数,同时建立起方程式,然后用顺序消元的一般方法解出方程。朱世杰在《四元玉鉴》中创造了多种消元程序。 通过《四元玉鉴》中的具体例子可以清晰地了解朱世杰“四元术”的特征。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例子中相当一部分是由几何问题导出的。这种将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方程并用某种统一的算法求解的例子,在宋元数学著作中比比皆是,充分反映了中国古代几何代数化和机械化的倾向。 一次同余方程组与“中国剩余定理” 中国古代数学家出于历法计算的需要,很早就开始研究形如: X≡Ri (mod ai) i=1,2,...,n (1) (其中ai 是两两互素的整数)的一次同余方程组求解问题。公元4世纪的《孙子算经》中已有相当于求解下列一次同余组的著名的“孙子问题”: X≡2(mod3) ≡3(mod5) ≡2(mod7) 《孙子算经》作者给出的解法,引导了宋代秦九韶求解一次同余组的一般算法——“大衍求一术”。现代文献中通常把这种一般算法称为“中国剩余定理”。 插值法与“招差术” 插值算法在微积分的酝酿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在中国,早从东汉时期起,学者们就惯用插值法来推算日月五星的运动。起初是简单的一次内插法,隋唐时期出现二次插值法(如一行《大衍历》,727年)。由于天体运动的加速度也不均匀,二次插值仍不够精密。随着历法的进步,到了宋元时代,便产生了三次内插法(郭守敬《授时历》,1280年)。在此基础上,数学家朱世杰更创造出一般高次内插公式,即他所说的“招差术”。 朱世杰的公式相当于 f(n)=n△+ n(n�1)△2+ n(n�1)(n�2)△3 + n(n�1)(n�2)(n�3)△4+…… 这是一项很突出的成就。 这里不可能一一列举中国古代数学家的所有算法,但仅从以上介绍不难看到,古代与中世纪中国数学家创造的算法,有许多即使按现代标准衡量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这些算法所表达的数学真理,有的在欧洲直到18世纪以后依赖近代数学工具才重新获得(如前面提到的高次代数方程数值求解的秦九韶程序,与1819年英国数学家W. 霍纳重新导出的“霍纳算法”基本一致;多元高次方程组的系统研究在欧洲也要到18世纪末才开始在E. 别朱等人的著作中出现;解一次同余组的剩余定理则由欧拉与高斯分别独立重新获得;至于朱世杰的高次内插公式,实质上已与现在通用的牛顿-格列高里公式相一致)。这些算法的结构,其复杂程度也是惊人的。如对秦九韶“大衍求一术”和“正负开方术”的分析表明,这些算法的计算程序,包含了现代计算机语言中构造非平易算法的基本要素与基本结构。这类复杂的算法,很难再仅仅被看作是简单的经验法则了,而是高度的概括思维能力的产物,这种能力与欧几里得几何的演绎思维风格截然不同,但却在数学的发展中起着完全可与之相媲美的作用。事实上,古代中国算法的繁荣,同时也孕育了一系列极其重要的概念,显示了算法化思维在数学进化中的创造意义和动力功能。以下亦举几例。 负数的引进 《九章算术》“方程术”的消元程序,在方程系数相减时会出现较小数减较大数的情况,正是在这里,《九章算术》的作者们引进了负数,并给出了正、负数的加减运算法则,即“正负术”。 对负数的认识是人类数系扩充的重大步骤。公元7世纪印度数学家也开始使用负数,但负数的认识在欧洲却进展缓慢,甚至到16世纪,韦达的著作还回避负数。 无理数的发现 中国古代数学家在开方运算中接触到了无理数。《九章算术》开方术中指出了存在有开不尽的情形:“若开方不尽者,为不可开”,《九章算术》的作者们给这种不尽根数起了一个专门名词——“面”。“面”,就是无理数。与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发现正方形的对角线不是有理数时惊慌失措的表现相比,中国古代数学家却是相对自然地接受了那些“开不尽”的无理数,这也许应归功于他们早就习惯使用的十进位制,这种十进位制使他们能够有效地计算“不尽根数”的近似值。为《九章算术》作注的三国时代数学家刘徽就在“开方术”注中明确提出了用十进制小数任意逼近不尽根数的方法,他称之为“求微数法”,并指出在开方过程中,“其一退以十为步,其再退以百为步,退之弥下,其分弥细,则……虽有所弃之数,不足言之也”。 十进位值记数制是对人类文明不可磨灭的贡献。法国大数学家拉普拉斯曾盛赞十进位值制的发明,认为它“使得我们的算术系统在所有有用的创造中成为第一流的”。中国古代数学家正是在严格遵循十进位制的筹算系统基础上,建立起了富有算法化特色的东方数学大厦。 贾宪三角或杨辉三角 从前面关于高次方程数值求解算法(秦九韶程序)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代开方术是以�c+hn的二项展开为基础的,这就引导了二项系数表的发现。南宋数学家杨辉著《详解九章算法》(1261年)中,载有一张所谓“开方作法本源图”,实际就是一张二项系数表。这张图摘自公元1050年左右北宋数学家贾宪的一部著作。“开方作法本源图”现在就叫“贾宪三角”或“杨辉三角”。二项系数表在西方则叫“帕斯卡三角”�1654年。 走向符号代数 解方程的数学活动,必然引起人们对方程表达形式的思考。在这方面,以解方程擅长的中国古代数学家们很自然也是走在了前列。在宋元时期的数学著作中,已出现了用特定的汉字作为未知数符号并进而建立方程的系统努力。这就是以李冶为代表的“天元术”和以朱世杰为代表的“四元术”。所谓“天元术”,首先是“立天元一为某某”,这相当于“设为某某”,“天元一”就表示未知数,然后在筹算盘上布列“天元式”,即一元方程式。该方法被推广到多个未知数情形,就是前面提到的朱世杰的“四元术”。因此,用天元术和四元术列方程的方法,与现代代数中的列方程法已相类似。 符号化是近世代数的标志之一。中国宋元数学家在这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天元术”和“四元术”,是以创造算法特别是解方程的算法为主线的中国古代数学的一个高峰�。 2 中国古代数学对世界数学发展的贡献 数学的发展包括了两大主要活动:证明定理和创造算法。定理证明是希腊人首倡,后构成数学发展中演绎倾向的脊梁;算法创造昌盛于古代和中世纪的中国、印度,形成了数学发展中强烈的算法倾向。统观数学的历史将会发现,数学的发展并非总是演绎倾向独占鳌头。在数学史上,算法倾向与演绎倾向总是交替地取得主导地位。古代巴比伦和埃及式的原始算法时期,被希腊式的演绎几何所接替,而在中世纪,希腊数学衰落下去,算法倾向在中国、印度等东方国度繁荣起来;东方数学在文艺复兴前夕通过阿拉伯传播到欧洲,对近代数学兴起产生了深刻影响。事实上,作为近代数学诞生标志的解析几何与微积分,从思想方法的渊源看都不能说是演绎倾向而是算法倾向的产物。 从微积分的历史可以知道,微积分的产生是寻找解决一系列实际问题的普遍算法的结果�6�。这些问题包括:决定物体的瞬时速度、求极大值与极小值、求曲线的切线、求物体的重心及引力、面积与体积计算等。从16世纪中开始的100多年间,许多大数学家都致力于获得解决这些问题的特殊算法。牛顿与莱布尼兹的功绩是在于将这些特殊的算法统一成两类基本运算——微分与积分,并进一步指出了它们的互逆关系。无论是牛顿的先驱者还是牛顿本人,他们所使用的算法都是不严格的,都没有完整的演绎推导。牛顿的流数术在逻辑上的瑕疵更是众所周知。对当时的学者来说,首要的是找到行之有效的算法,而不是算法的证明。这种倾向一直延续到18世纪。18世纪的数学家也往往不管微积分基础的困难而大胆前进。如泰勒公式,欧拉、伯努利甚至19世纪初傅里叶所发现的三角展开等,都是在很长时期内缺乏严格的证明。正如冯·诺伊曼指出的那样:没有一个数学家会把这一时期的发展看作是异端邪道;这个时期产生的数学成果被公认为第一流的。并且反过来,如果当时的数学家一定要在有了严密的演绎证明之后才承认新算法的合理性,那就不会有今天的微积分和整个分析大厦了。 现在再来看一看更早的解析几何的诞生。通常认为,笛卡儿发明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是用代数方法来解几何问题。这同欧氏演绎方法已经大相径庭了。而事实上如果我们去阅读笛卡儿的原著,就会发现贯穿于其中的彻底的算法精神。《几何学》开宗明义就宣称:“我将毫不犹豫地在几何学中引进算术的术语,以便使自己变得更加聪明”。众所周知,笛卡儿的《几何学》是他的哲学著作《方法论》的附录。笛卡儿在他另一部生前未正式发表的哲学著作《指导思维的法则》(简称《法则》)中曾强烈批判了传统的主要是希腊的研究方法,认为古希腊人的演绎推理只能用来证明已经知道的事物,“却不能帮助我们发现未知的事情”。因此他提出“需要一种发现真理的方法”,并称之为“通用数学”(mathesis universakis)。笛卡儿在《法则》中描述了这种通用数学的蓝图,他提出的大胆计划,概而言之就是要将一切科学问题转化为求解代数方程的数学问题: 任何问题→数学问题→代数问题→方程求解而笛卡儿的《几何学》,正是他上述方案的一个具体实施和示范,解析几何在整个方案中扮演着重要的工具作用,它将一切几何问题化为代数问题,这些代数问题则可以用一种简单的、几乎自动的或者毋宁说是机械的方法去解决。这与上面介绍的古代中国数学家解决问题的路线可以说是一脉相承。 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说,在从文艺复兴到17世纪近代数学兴起的大潮中,回响着东方数学特别是中国数学的韵律。整个17—18世纪应该看成是寻求无穷小算法的英雄年代,尽管这一时期的无穷小算法与中世纪算法相比有质的飞跃。而从19世纪特别是70年代直到20世纪中,演绎倾向又重新在比希腊几何高得多的水准上占据了优势。因此,数学的发展呈现出算法创造与演绎证明两大主流交替繁荣、螺旋式上升过程: 演绎传统——定理证明活动 算法传统——算法创造活动 中国古代数学家对算法传统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毋容置疑的巨大贡献。 我们强调中国古代数学的算法传统,并不意味中国古代数学中没有演绎倾向。事实上,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一些数学家的工作中,已出现具有相当深度的论证思想。如赵爽勾股定理证明、刘徽“阳马”�一种长方锥体体积证明、祖冲之父子对球体积公式的推导等等,均可与古希腊数学家相应的工作媲美。赵爽勾股定理证明示意图“弦图”原型,已被采用作2002年国际数学家大会会标。令人迷惑的是,这种论证倾向随着南北朝的结束,可以说是戛然而止。囿于篇幅和本文重点,对这方面的内容这里不能详述,有兴趣的读者可参阅参考文献�3�。 3 古为今用,创新发展 到了20世纪,至少从中叶开始,电子计算机的出现对数学的发展带来了深远影响,并孕育出孤立子理论、混沌动力学、四色定理证明等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就。借助计算机及有效的算法猜测发现新事实、归纳证明新定理乃至进行更一般的自动推理……,这一切可以说已揭开了数学史上一个新的算法繁荣时代的伟大序幕。科学界敏锐的有识之士纷纷预见到数学发展的这一趋势。在我国,早在上世纪50年代,华罗庚教授就亲自领导建立了计算机研制组,为我国计算机科学和数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吴文俊教授更是从70年代中开始,毅然由原先从事的拓扑学领域转向定理机器证明的研究,并开创了现代数学的崭新领域——数学机械化。被国际上誉为“吴方法”的数学机械化方法已使中国在数学机械化领域处于国际领先地位,而正如吴文俊教授本人所说:“几何定理证明的机械化问题,从思维到方法,至少在宋元时代就有蛛丝马迹可寻,”他的工作“主要是受中国古代数学的启发”。“吴方法”,是中国古代数学算法化、机械化精髓的发扬光大。 计算机影响下算法倾向的增长,自然也引起一些外国学者对中国古代数学中算法传统的兴趣。早在上世纪70年代初,著名的计算机科学家就呼吁人们关注古代中国和印度的算法�5�。多年来这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总的来说还亟待加强。众所周知,中国古代文化包括数学是通过著名的丝绸之路向西方传播的,而阿拉伯地区是这种文化传播的重要中转站。现存有些阿拉伯数学与天文著作中包含有一定的中国数学与天文学知识,如著名的阿尔·卡西《算术之钥》一书中有相当数量的数学问题显示出直接或间接的中国来源,而根据阿尔·卡西本人记述,他所工作的天文台中就有不少来自中国的学者。 然而长期以来由于“西方中心论”特别是“希腊中心论”的影响以及语言文字方面的障碍,有关资料还远远没有得到发掘。正是为了充分揭示东方数学与欧洲数学复兴的关系,吴文俊教授特意从他荣获的国家最高科学奖中拨出专款成立了“吴文俊数学与天文丝路基金”,鼓励支持年轻学者深入开展这方面的研究,这是具有深远意义之举。 研究科学的历史,其重要意义之一就是从历史的发展中获得借鉴和汲取教益,促进现实的科学研究,通俗地说就是“古为今用”。吴文俊对此有精辟的论述,他说:“假如你对数学的历史发展,对一个领域的发生和发展,对一个理论的兴旺和衰落,对一个概念的来龙去脉,对一种重要思想的产生和影响等这许多历史因素都弄清了,我想,对数学就会了解得更多,对数学的现状就会知道得更清楚、更深刻,还可以对数学的未来起一种指导作用,也就是说,可以知道数学究竟应该按怎样的方向发展可以收到最大的效益”。数学机械化理论的创立,正是这种古为今用原则的硕果。我国科学技术的伟大复兴,呼唤着更多这样既有浓郁的中国特色、又有鲜明时代气息的创新。

GIS空间插值方法如下:

1、IDW

IDW是一种常用而简便的空间插值方法,它以插值点与样本点间的距离为权重进行加权平均,离插值点越近的样本点赋予的权重越大。 设平面上分布一系列离散点,已知其坐标和值为Xi,Yi, Zi (i =1,2,…,n)通过距离加权值求z点值。

IDW通过对邻近区域的每个采样点值平均运算获得内插单元。这一方法要求离散点均匀分布,并且密度程度足以满足在分析中反映局部表面变化。

2、克里金插值

克里金法(Kriging)是依据协方差函数对随机过程/随机场进行空间建模和预测(插值)的回归算法。

在特定的随机过程,例如固有平稳过程中,克里金法能够给出最优线性无偏估计(Best Linear Unbiased Prediction, BLUP),因此在地统计学中也被称为空间最优无偏估计器(spatial BLUP)。

对克里金法的研究可以追溯至二十世纪60年代,其算法原型被称为普通克里金(Ordinary Kriging, OK),常见的改进算法包括泛克里金(Universal Kriging, UK)、协同克里金(Co-Kriging, CK)和析取克里金(Disjunctive Kriging, DK);克里金法能够与其它模型组成混合算法。

3、Natural Neighbour法

原理是构建voronoi多边形,也就是泰森多边形。首先将所有的空间点构建成voronoi多边形,然后将待求点也构建一个voronoi多边形,这样就与圆多边形有很多相交的地方,根据每一块的面积按比例设置权重,这样就能够求得待求点的值了。个人感觉这种空间插值方法没有实际的意义来支持。

4、样条函数插值spline

在数学学科数值分析中,样条是一种特殊的函数,由多项式分段定义。样条的英语单词spline来源于可变形的样条工具,那是一种在造船和工程制图时用来画出光滑形状的工具。在中国大陆,早期曾经被称做“齿函数”。后来因为工程学术语中“放样”一词而得名。

在插值问题中,样条插值通常比多项式插值好用。用低阶的样条插值能产生和高阶的多项式插值类似的效果,并且可以避免被称为龙格现象的数值不稳定的出现。并且低阶的样条插值还具有“保凸”的重要性质。

5、Topo to Raster

这种方法是用于各种矢量数据的,特别是可以处理等高线数据。

6、Trend

根据已知x序列的值和y序列的值,构造线性回归直线方程,然后根据构造好的直线方程,计算x值序列对应的y值序列。TREND函数和FORECAST函数计算的结果一样,但是计算过程完全不同。

会计专业的 毕业 论文选题应当在财会专业范围之内,并符合财会专业的特点,毕业论文选题应当分为规定性命题和自选命题两种。那么会计专业的论文选题有哪些?下面我给大家带来会计专业毕业论文选题题目参考_会计专业论文题目,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点击获取更多“知足常乐 议论文 ”↓↓↓

★ 会计学专业毕业设计论文6000字 ★

★ 有关会计专业毕业论文  ★

★ 大学毕业论文评语大全 ★

★ 毕业论文答辩致谢词10篇 ★

会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题目

1、 金融审慎监管视角下的公允价值会计研究

2、 法务会计鉴定采信机制研究

3、 高等学校 教育 成本核算体系研究

4、 基于规模视角的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研究

5、 农业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研究

6、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研究

7、 基于低碳经济视角的企业环境成本会计核算研究

8、 非营利组织财务 报告 及信息披露问题研究

9、 XBRL财务报告分类标准的层级扩展研究

10、 基于绩效管理的政府会计体系构建研究

11、 公司治理与会计稳健性

12、 EVA价值管理体系及在我国商业银行的应用

13、 基于竞争战略的企业物流成本控制研究

14、 公允价值会计的应用及其对公司治理的影响研究

15、 非公允关联交易的监管制度研究

16、 中国上市物流公司成本效率研究

17、 资产弃置义务会计处理研究

18、 跨国石油公司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研究

19、 中国注册会计师胜任力模型构建研究

20、 制造企业双层动态成本控制研究

21、 中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策略研究

22、 基于语义网的XBRL技术模型及其应用研究

23、 基于不完全契约的表外融资研究

24、 会计监管的国际合作机制研究

25、 综合收益价值相关性研究

26、 财务报告改革与财务分析体系重构的互动研究

27、 基于环境影响的物流成本构成研究

28、 碳排放权交易会计研究

29、 基于生态设计的资源价值流转会计研究

30、 产品设计阶段的成本管理研究

31、 基于现金流量的高校财务困境预警研究

32、 PPP项目再融资最优资本结构研究

33、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石油 企业战略 成本管理研究

电大会计毕业论文题目

1、成都农村集体“三资”监管软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2、XD无花果 种植 BOT项目财务评价与风险分析

3、双流县监管羊坪村农村集体“三资”的案例研究

4、广能集团全面预算信息化项目沟通管理研究

5、格力电器财务报表分析

6、FDI对中国工业企业财务绩效的影响

7、DQ风电公司税务筹划

8、A公司内部控制体系改进设计

9、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大学治理结构研究

10、M公司新产品开发项目成本管理研究

11、福建电力公司财务风险管理研究

12、A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案例

13、基于A项目投资共建的成本控制研究

14、E企业的L水电项目融资分析

15、面向不确定性的机械产品生产成本预测与监控 方法 研究

16、CH设立创业投资基金可行性研究

17、BET公司成本控制方法研究

18、我国小额贷款公司债权融资问题研究

19、外资K会计师事务所绩效评估实施的研究

20、E科研所全面预算管理研究

21、DHL国际快递公司的应收账款管理研究

22、A出口企业汇率风险规避模式研究

23、基于银担合作的存货质押融资模式研究

24、H公司项目进度和费用协同控制研究

25、DP公司制造人工成本管理控制研究

26、某省DH投资控股公司财务风险防控研究

27、CFQF柴油发动机生产线投资项目财务评价和风险分析

28、基于价值链的MES公司成本管理研究

29、京承高速三期BOT项目融资风险管理

30、D物流公司物流金融模式创新及风险控制研究

31、SP公司投资价值分析

32、GQ管理咨询公司商业计划分析

最新财务会计毕业论文题目

1、 财务会计核算风险与防范策略研究

2、 事业单位财务会计监管体系设置初探

3、 如何发挥财务会计在 企业管理 中的作用

4、 财务会计中的神秘“三”

5、 基于财务会计角度下增值税转型改革对企业影响分析

6、 论我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

7、 浅析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

8、 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研究

9、 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具有高度融合性

10、 探究电商企业财务会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1、 企业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浅议

12、 “互联网+”背景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

13、 知识经济环境下财务会计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14、 现代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型的相关研究

15、 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探讨

16、 基于会计信息质量论财务会计的局限性

17、 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和谐耦合模式与对策

18、 企业碳排放财务会计分析

19、 关于财务会计精细化管理的思考

20、 新形势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

21、 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有机融合与创新发展

22、 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主要差异研究

23、 互联网对财务会计的影响

24、 IT视角下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研究

25、 网络经济对财务会计的影响

26、 对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型的路径探讨

27、 供给侧改革下财务会计的内部控制管理探究

28、 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的可行性分析

29、 财务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30、 浅述当代财务会计的发展趋势

31、 财务会计如何向管理会计转型

会计专业毕业论文选题题目参考相关 文章 :

会计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题目大全

★ 会计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题目大全(2)

关于会计专业毕业论文题目

★ 会计论文开题报告范文精选5篇

财务管理毕业论文题目大全选题(2)

★ 会计专业毕业论文5000字范文(2)

★ 会计专业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插值法研究论文

1 中国古代数学的发展 在古代世界四大文明中,中国数学持续繁荣时期最为长久。从公元前后至公元14世纪,中国古典数学先后经历了三次发展高潮,即两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和宋元时期,并在宋元时期达到顶峰。 与以证明定理为中心的希腊古典数学不同,中国古代数学是以创造算法特别是各种解方程的算法为主线。从线性方程组到高次多项式方程,乃至不定方程,中国古代数学家创造了一系列先进的算法(中国数学家称之为“术”),他们用这些算法去求解相应类型的代数方程,从而解决导致这些方程的各种各样的科学和实际问题。特别是,几何问题也归结为代数方程,然后用程式化的算法来求解。因此,中国古代数学具有明显的算法化、机械化的特征。以下择要举例说明中国古代数学发展的这种特征。 线性方程组与“方程术” 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数学经典《九章算术》(约公元前2世纪)卷8的“方程术”,是解线性方程组的算法。以该卷第1题为例,用现代符号表述,该问题相当于解一个三元一次方程组: 3x+2y+z=39 2x+3y+z=34 x+2y+3z=26 《九章》没有表示未知数的符号,而是用算筹将x�y�z的系数和常数项排列成一个(长)方阵: 1 2 3 2 3 2 3 1 1 26 34 39 “方程术”的关键算法叫“遍乘直除”,在本例中演算程序如下:用右行(x)的系数(3)“遍乘”中行和左行各数,然后从所得结果按行分别“直除”右行,即连续减去右行对应各数,就将中行与左行的系数化为0。反复执行这种“遍乘直除”算法,就可以解出方程。很清楚,《九章算术》方程术的“遍乘直除” 算法,实质上就是我们今天所使用的解线性方程组的消元法,以往西方文献中称之为“高斯消去法”,但近年开始改变称谓,如法国科学院院士、原苏黎世大学数学系主任教授在他撰写的教科书[4]中就称解线性方程组的消元法为“张苍法”,张苍相传是《九章算术》的作者之一。 高次多项式方程与“正负开方术” 《九章算术》卷4中有“开方术”和“开立方术”。《九章算术》中的这些算法后来逐步推广到开更高次方的情形,并且在宋元时代发展为一般高次多项式方程的数值求解。秦九韶是这方面的集大成者,他在《数书九章》(1247年)一书中给出了高次多项式方程数值解的完整算法,即他所称的“正负开方术”。 用现代符号表达,秦九韶“正负开方术”的思路如下:对任意给定的方程 f(x)=a0xn+a1xn-1+……+an-2x2+an-1x+an=0 (1) 其中a0≠0,an<0,要求(1)式的一个正根。秦九韶先估计根的最高位数字,连同其位数一起称为“首商”,记作c,则根x=c+h,代入(1)得 f(c+h)=a0(c+h)n+a1(c+h)n-1+……+an-1(c+h)+an=0 按h的幂次合并同类项即得到关于h的方程: f(h)=a0hn+a1hn-1+……+an-1h+an=0 (2) 于是又可估计满足新方程(2)的根的最高位数字。如此进行下去,若得到某个新方程的常数项为0,则求得的根是有理数;否则上述过程可继续下去,按所需精度求得根的近似值。 如果从原方程(1)的系数a0,a1,…,an及估值c求出新方程(2)的系数a0,a1,…,an的算法是需要反复迭代使用的,秦九韶给出了一个规格化的程序,我们可称之为“秦九韶程序”, 他在《数书九章》中用这一算法去解决各种可以归结为代数方程的实际问题,其中涉及的方程最高次数达到10次,秦九韶解这些问题的算法整齐划一,步骤分明,堪称是中国古代数学算法化、机械化的典范。 多元高次方程组与“四元术” 绝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可以归结为线性方程组或一个未知量的多项式方程来求解。实际上,可以说更大量的实际问题如果能化为代数方程求解的话,出现的将是含有多个未知量的高次方程组。 多元高次方程组的求解即使在今天也绝非易事。历史上最早对多元高次方程组作出系统处理的是中国元代数学家朱世杰。朱世杰的《四元玉鉴》(1303年)一书中涉及的高次方程达到了4个未知数。朱世杰用“四元术”来解这些方程。“四元术”首先是以“天”、“地”、“人”、“物”来表示不同的未知数,同时建立起方程式,然后用顺序消元的一般方法解出方程。朱世杰在《四元玉鉴》中创造了多种消元程序。 通过《四元玉鉴》中的具体例子可以清晰地了解朱世杰“四元术”的特征。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例子中相当一部分是由几何问题导出的。这种将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方程并用某种统一的算法求解的例子,在宋元数学著作中比比皆是,充分反映了中国古代几何代数化和机械化的倾向。 一次同余方程组与“中国剩余定理” 中国古代数学家出于历法计算的需要,很早就开始研究形如: X≡Ri (mod ai) i=1,2,...,n (1) (其中ai 是两两互素的整数)的一次同余方程组求解问题。公元4世纪的《孙子算经》中已有相当于求解下列一次同余组的著名的“孙子问题”: X≡2(mod3) ≡3(mod5) ≡2(mod7) 《孙子算经》作者给出的解法,引导了宋代秦九韶求解一次同余组的一般算法——“大衍求一术”。现代文献中通常把这种一般算法称为“中国剩余定理”。 插值法与“招差术” 插值算法在微积分的酝酿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在中国,早从东汉时期起,学者们就惯用插值法来推算日月五星的运动。起初是简单的一次内插法,隋唐时期出现二次插值法(如一行《大衍历》,727年)。由于天体运动的加速度也不均匀,二次插值仍不够精密。随着历法的进步,到了宋元时代,便产生了三次内插法(郭守敬《授时历》,1280年)。在此基础上,数学家朱世杰更创造出一般高次内插公式,即他所说的“招差术”。 朱世杰的公式相当于 f(n)=n△+ n(n�1)△2+ n(n�1)(n�2)△3 + n(n�1)(n�2)(n�3)△4+…… 这是一项很突出的成就。 这里不可能一一列举中国古代数学家的所有算法,但仅从以上介绍不难看到,古代与中世纪中国数学家创造的算法,有许多即使按现代标准衡量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这些算法所表达的数学真理,有的在欧洲直到18世纪以后依赖近代数学工具才重新获得(如前面提到的高次代数方程数值求解的秦九韶程序,与1819年英国数学家W. 霍纳重新导出的“霍纳算法”基本一致;多元高次方程组的系统研究在欧洲也要到18世纪末才开始在E. 别朱等人的著作中出现;解一次同余组的剩余定理则由欧拉与高斯分别独立重新获得;至于朱世杰的高次内插公式,实质上已与现在通用的牛顿-格列高里公式相一致)。这些算法的结构,其复杂程度也是惊人的。如对秦九韶“大衍求一术”和“正负开方术”的分析表明,这些算法的计算程序,包含了现代计算机语言中构造非平易算法的基本要素与基本结构。这类复杂的算法,很难再仅仅被看作是简单的经验法则了,而是高度的概括思维能力的产物,这种能力与欧几里得几何的演绎思维风格截然不同,但却在数学的发展中起着完全可与之相媲美的作用。事实上,古代中国算法的繁荣,同时也孕育了一系列极其重要的概念,显示了算法化思维在数学进化中的创造意义和动力功能。以下亦举几例。 负数的引进 《九章算术》“方程术”的消元程序,在方程系数相减时会出现较小数减较大数的情况,正是在这里,《九章算术》的作者们引进了负数,并给出了正、负数的加减运算法则,即“正负术”。 对负数的认识是人类数系扩充的重大步骤。公元7世纪印度数学家也开始使用负数,但负数的认识在欧洲却进展缓慢,甚至到16世纪,韦达的著作还回避负数。 无理数的发现 中国古代数学家在开方运算中接触到了无理数。《九章算术》开方术中指出了存在有开不尽的情形:“若开方不尽者,为不可开”,《九章算术》的作者们给这种不尽根数起了一个专门名词——“面”。“面”,就是无理数。与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发现正方形的对角线不是有理数时惊慌失措的表现相比,中国古代数学家却是相对自然地接受了那些“开不尽”的无理数,这也许应归功于他们早就习惯使用的十进位制,这种十进位制使他们能够有效地计算“不尽根数”的近似值。为《九章算术》作注的三国时代数学家刘徽就在“开方术”注中明确提出了用十进制小数任意逼近不尽根数的方法,他称之为“求微数法”,并指出在开方过程中,“其一退以十为步,其再退以百为步,退之弥下,其分弥细,则……虽有所弃之数,不足言之也”。 十进位值记数制是对人类文明不可磨灭的贡献。法国大数学家拉普拉斯曾盛赞十进位值制的发明,认为它“使得我们的算术系统在所有有用的创造中成为第一流的”。中国古代数学家正是在严格遵循十进位制的筹算系统基础上,建立起了富有算法化特色的东方数学大厦。 贾宪三角或杨辉三角 从前面关于高次方程数值求解算法(秦九韶程序)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代开方术是以�c+hn的二项展开为基础的,这就引导了二项系数表的发现。南宋数学家杨辉著《详解九章算法》(1261年)中,载有一张所谓“开方作法本源图”,实际就是一张二项系数表。这张图摘自公元1050年左右北宋数学家贾宪的一部著作。“开方作法本源图”现在就叫“贾宪三角”或“杨辉三角”。二项系数表在西方则叫“帕斯卡三角”�1654年。 走向符号代数 解方程的数学活动,必然引起人们对方程表达形式的思考。在这方面,以解方程擅长的中国古代数学家们很自然也是走在了前列。在宋元时期的数学著作中,已出现了用特定的汉字作为未知数符号并进而建立方程的系统努力。这就是以李冶为代表的“天元术”和以朱世杰为代表的“四元术”。所谓“天元术”,首先是“立天元一为某某”,这相当于“设为某某”,“天元一”就表示未知数,然后在筹算盘上布列“天元式”,即一元方程式。该方法被推广到多个未知数情形,就是前面提到的朱世杰的“四元术”。因此,用天元术和四元术列方程的方法,与现代代数中的列方程法已相类似。 符号化是近世代数的标志之一。中国宋元数学家在这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天元术”和“四元术”,是以创造算法特别是解方程的算法为主线的中国古代数学的一个高峰�。 2 中国古代数学对世界数学发展的贡献 数学的发展包括了两大主要活动:证明定理和创造算法。定理证明是希腊人首倡,后构成数学发展中演绎倾向的脊梁;算法创造昌盛于古代和中世纪的中国、印度,形成了数学发展中强烈的算法倾向。统观数学的历史将会发现,数学的发展并非总是演绎倾向独占鳌头。在数学史上,算法倾向与演绎倾向总是交替地取得主导地位。古代巴比伦和埃及式的原始算法时期,被希腊式的演绎几何所接替,而在中世纪,希腊数学衰落下去,算法倾向在中国、印度等东方国度繁荣起来;东方数学在文艺复兴前夕通过阿拉伯传播到欧洲,对近代数学兴起产生了深刻影响。事实上,作为近代数学诞生标志的解析几何与微积分,从思想方法的渊源看都不能说是演绎倾向而是算法倾向的产物。 从微积分的历史可以知道,微积分的产生是寻找解决一系列实际问题的普遍算法的结果�6�。这些问题包括:决定物体的瞬时速度、求极大值与极小值、求曲线的切线、求物体的重心及引力、面积与体积计算等。从16世纪中开始的100多年间,许多大数学家都致力于获得解决这些问题的特殊算法。牛顿与莱布尼兹的功绩是在于将这些特殊的算法统一成两类基本运算——微分与积分,并进一步指出了它们的互逆关系。无论是牛顿的先驱者还是牛顿本人,他们所使用的算法都是不严格的,都没有完整的演绎推导。牛顿的流数术在逻辑上的瑕疵更是众所周知。对当时的学者来说,首要的是找到行之有效的算法,而不是算法的证明。这种倾向一直延续到18世纪。18世纪的数学家也往往不管微积分基础的困难而大胆前进。如泰勒公式,欧拉、伯努利甚至19世纪初傅里叶所发现的三角展开等,都是在很长时期内缺乏严格的证明。正如冯·诺伊曼指出的那样:没有一个数学家会把这一时期的发展看作是异端邪道;这个时期产生的数学成果被公认为第一流的。并且反过来,如果当时的数学家一定要在有了严密的演绎证明之后才承认新算法的合理性,那就不会有今天的微积分和整个分析大厦了。 现在再来看一看更早的解析几何的诞生。通常认为,笛卡儿发明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是用代数方法来解几何问题。这同欧氏演绎方法已经大相径庭了。而事实上如果我们去阅读笛卡儿的原著,就会发现贯穿于其中的彻底的算法精神。《几何学》开宗明义就宣称:“我将毫不犹豫地在几何学中引进算术的术语,以便使自己变得更加聪明”。众所周知,笛卡儿的《几何学》是他的哲学著作《方法论》的附录。笛卡儿在他另一部生前未正式发表的哲学著作《指导思维的法则》(简称《法则》)中曾强烈批判了传统的主要是希腊的研究方法,认为古希腊人的演绎推理只能用来证明已经知道的事物,“却不能帮助我们发现未知的事情”。因此他提出“需要一种发现真理的方法”,并称之为“通用数学”(mathesis universakis)。笛卡儿在《法则》中描述了这种通用数学的蓝图,他提出的大胆计划,概而言之就是要将一切科学问题转化为求解代数方程的数学问题: 任何问题→数学问题→代数问题→方程求解而笛卡儿的《几何学》,正是他上述方案的一个具体实施和示范,解析几何在整个方案中扮演着重要的工具作用,它将一切几何问题化为代数问题,这些代数问题则可以用一种简单的、几乎自动的或者毋宁说是机械的方法去解决。这与上面介绍的古代中国数学家解决问题的路线可以说是一脉相承。 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说,在从文艺复兴到17世纪近代数学兴起的大潮中,回响着东方数学特别是中国数学的韵律。整个17—18世纪应该看成是寻求无穷小算法的英雄年代,尽管这一时期的无穷小算法与中世纪算法相比有质的飞跃。而从19世纪特别是70年代直到20世纪中,演绎倾向又重新在比希腊几何高得多的水准上占据了优势。因此,数学的发展呈现出算法创造与演绎证明两大主流交替繁荣、螺旋式上升过程: 演绎传统——定理证明活动 算法传统——算法创造活动 中国古代数学家对算法传统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毋容置疑的巨大贡献。 我们强调中国古代数学的算法传统,并不意味中国古代数学中没有演绎倾向。事实上,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一些数学家的工作中,已出现具有相当深度的论证思想。如赵爽勾股定理证明、刘徽“阳马”�一种长方锥体体积证明、祖冲之父子对球体积公式的推导等等,均可与古希腊数学家相应的工作媲美。赵爽勾股定理证明示意图“弦图”原型,已被采用作2002年国际数学家大会会标。令人迷惑的是,这种论证倾向随着南北朝的结束,可以说是戛然而止。囿于篇幅和本文重点,对这方面的内容这里不能详述,有兴趣的读者可参阅参考文献�3�。 3 古为今用,创新发展 到了20世纪,至少从中叶开始,电子计算机的出现对数学的发展带来了深远影响,并孕育出孤立子理论、混沌动力学、四色定理证明等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就。借助计算机及有效的算法猜测发现新事实、归纳证明新定理乃至进行更一般的自动推理……,这一切可以说已揭开了数学史上一个新的算法繁荣时代的伟大序幕。科学界敏锐的有识之士纷纷预见到数学发展的这一趋势。在我国,早在上世纪50年代,华罗庚教授就亲自领导建立了计算机研制组,为我国计算机科学和数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吴文俊教授更是从70年代中开始,毅然由原先从事的拓扑学领域转向定理机器证明的研究,并开创了现代数学的崭新领域——数学机械化。被国际上誉为“吴方法”的数学机械化方法已使中国在数学机械化领域处于国际领先地位,而正如吴文俊教授本人所说:“几何定理证明的机械化问题,从思维到方法,至少在宋元时代就有蛛丝马迹可寻,”他的工作“主要是受中国古代数学的启发”。“吴方法”,是中国古代数学算法化、机械化精髓的发扬光大。 计算机影响下算法倾向的增长,自然也引起一些外国学者对中国古代数学中算法传统的兴趣。早在上世纪70年代初,著名的计算机科学家就呼吁人们关注古代中国和印度的算法�5�。多年来这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总的来说还亟待加强。众所周知,中国古代文化包括数学是通过著名的丝绸之路向西方传播的,而阿拉伯地区是这种文化传播的重要中转站。现存有些阿拉伯数学与天文著作中包含有一定的中国数学与天文学知识,如著名的阿尔·卡西《算术之钥》一书中有相当数量的数学问题显示出直接或间接的中国来源,而根据阿尔·卡西本人记述,他所工作的天文台中就有不少来自中国的学者。 然而长期以来由于“西方中心论”特别是“希腊中心论”的影响以及语言文字方面的障碍,有关资料还远远没有得到发掘。正是为了充分揭示东方数学与欧洲数学复兴的关系,吴文俊教授特意从他荣获的国家最高科学奖中拨出专款成立了“吴文俊数学与天文丝路基金”,鼓励支持年轻学者深入开展这方面的研究,这是具有深远意义之举。 研究科学的历史,其重要意义之一就是从历史的发展中获得借鉴和汲取教益,促进现实的科学研究,通俗地说就是“古为今用”。吴文俊对此有精辟的论述,他说:“假如你对数学的历史发展,对一个领域的发生和发展,对一个理论的兴旺和衰落,对一个概念的来龙去脉,对一种重要思想的产生和影响等这许多历史因素都弄清了,我想,对数学就会了解得更多,对数学的现状就会知道得更清楚、更深刻,还可以对数学的未来起一种指导作用,也就是说,可以知道数学究竟应该按怎样的方向发展可以收到最大的效益”。数学机械化理论的创立,正是这种古为今用原则的硕果。我国科学技术的伟大复兴,呼唤着更多这样既有浓郁的中国特色、又有鲜明时代气息的创新。

地层面的拟合是多源地质建模中最为重要的步骤。无论是通过Delaunay细分方法增加节点还是通过网格分级增加的节点,都需要进一步求取其高程值。因此,必须借助插值方法来对有限的数据点信息所形成的初始地层面进行精确、光滑处理。插值是指在根据已知的数据计算未知值的过程,结果是形成一个连续分布的数据场(Spragueetal.,2005)。目前存在的插值方法众多,但适合三维数据场表达的插值方法还是比较有限的(胡小红等,2007),常用的有距离加权反比法(Inverse-Distance Weighting,IDW)和普通Kriging法,其中距离加权反比法属于一种确定性差值方法,Lu et al.(2008)对该方法进行扩展,根据样本的数量和分布密度特征,使其能够根据样本的特征来确定其参数的取值;而Kriging法属于一种不确定性差值方法,Jessell(2001)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基于该方法提出一种势场(potential-field)的插值方法,能够处理存在断层的不连续数据场。这里,仅对这两种方法进行讨论。

距离加权反比法

距离反比加权法是最常用的地质数据插值方法之一。它首先由气象学家及地质学工作者提出,后由进行改进,故该方法被称为Shepard方法。

距离反比加权法的基本思想是将插值函数f(P)定义为各数据点函数fk的加权平均,它认为与待插值点距离最近的若干个已知采样点对待插值点的值贡献最大,其贡献与距离的某次幂成反比。

距离反比加权法的基本原理可用下式表示:

数字地下空间与工程三维地质建模及应用研究

式中:f(P)是待插值点P的估计值;fi是第i(i=1,…,n)个已知采样点Pi的样本值;di是第i个样本点Pi与待插值点P的广义距离;v是距离的幂,它显著影响内插的结果,它的选择标准是最小平均绝对误差。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幂越高,内插结果越具有平滑的效果(Lu et al.,2008)。在幂指数为2时,不仅能得出较满意的内插结果,而且具有容易计算的优点。在实际应用中,一般用距离平方反比法来求待估算值。

传统的距离反比加权法是非常简单和自然的,但应用于实际的地质特征插值时,却存在以下明显的缺陷:

(1)当数据点的数目非常庞大时,f(P)的计算量将变得十分巨大,计算量的庞大甚至可能导致该方法变得无法实现。

(2)该方法只考虑了从Pi到P的距离,而没有考虑其方向。事实上,只考虑距离的大小是不充分的,有的已知离散点虽然距离待插值点较近,但它对待插值点的影响可能会被其他点屏蔽掉。

(3)在已知采样点Pi的邻域内,由于di≈0计算的误差将变得非常敏感,尤其是当两个项形式占优而又符号相反时,计算的误差更是如此。

因此,在实际应用时,必须对传统的距离反比加权法加以改进。考虑到地质特征数据的空间相关性,对距离反比加权法可附加地质体结构和影响距离两个限制条件,以提高空间几何或属性数据插值的合理性和精度。具体改进如下:

(1)地质体几何结构限制条件。在空间特征插值过程中,在选择影响待估计值的原始样本数据时只选取同一地层岩性地质内的样本;不是同一地层岩性地质体内的样本,即便距离很近,也不采用。即按照地质构造划分空间单元,并只在同一地层岩性地质体内选取样本点。

(2)邻近样本点的选择条件。选择待插值点的邻近点时,可考虑三个原则:一是距离原则,即根据地质属性数据的特征给出一距离r,在该距离之外的样本点对待插值点的估算无影响;二是点数原则,即给定一数据m,以距离待插值点最近m个样本点进行估算;三是利用Voronoi图求取待插值点的邻近点。

(3)建立数据点索引表,提高待插值点周围样本点的搜索效率,从而大大减少大数据量队的计算量。

普通Kriging插值方法

设研究区域为A,区域化变量(即欲研究的物理属性变量)为 {Z(x)∈A},x表示空间位置。Z(x)在采样点xi(i=1,2,…,n)处的属性值(或称为区域化变量的一次实现)为Z(xi)(i=1,2,…,n),则根据普通Kriging插值原理,未采样点x0处的属性值Z(x0)估计值是n个已知采样点属性值的加权和,即:

数字地下空间与工程三维地质建模及应用研究

其中,λi(i=1,2,…,n)为待求权系数。

假设区域化变量Z(x)在整个研究区域内满足二阶平稳假设:

(1)Z(x)的数学期望存在且等于常数:E[Z(x)]=m(常数)。

(2)Z(x)的协方差Cov(xi,xj)存在且只与两点之间的相对位置有关。或满足本征假设:

(3)E[Z(xi)-Z(xj)]=0。

(4)增量的方差存在且平稳:Var[Z(xi)-Z(xj)]=E[Z(xi)-Z(xj)]2。

依据无偏性要求:E[Z*(x0)]=E[Z(x0)]。

推导可得: 。

在无偏条件下使估计方差达到最小,即:

min{ Var[Z*(x0)-2μ( (λi-1))},其中μ为拉格朗日乘子。

可求得求解权系数λii(=1,2,…,n)的方程组:

数字地下空间与工程三维地质建模及应用研究

求出诸权系数λii(=1,2,…,n)后,就可以求出采样点x0处的属性值Z*(x0)。

上述求解权系数λii(=1,2,…,n)的方程组中协方差Cov(xi,xj)若用变异函数γ(xi,xj)表示时,形式为:

数字地下空间与工程三维地质建模及应用研究

变异函数的定义为:

数字地下空间与工程三维地质建模及应用研究

由Kringing插值所得到的方差为:

数字地下空间与工程三维地质建模及应用研究

数字地下空间与工程三维地质建模及应用研究

插值法中的变异函数

变异函数是Kringing插值法插值的基础。插值中需要首先确定所研究的区域化变量的变异函数。假设研究的区域为A,区域A中有一区域化变量Z(x),它在位置xi(i=1,2,…,N)上的一次采样为Z(xi)(i=1,2,…,N),则Z(x)的变异函数的定义为:

数字地下空间与工程三维地质建模及应用研究

一个空间变量的空间变异性是指这个变量在空间中如何随着位置的不同而变化的性质。变异函数通过其自身的结构及其各项参数从不同的角度反映空间变异性,确定变异函数的过程就是一个对空间变异性进行结构分析的过程。

设h是一个模为r=|h|,方向为a的向量,如果存在着被向量h所隔开的Nh对观测数据点,则在a方向上相应于向量h的实验变异函数γ*(h)可表示为如下形式:

数字地下空间与工程三维地质建模及应用研究

其中,z(xi+h)和z(xi)分别位于点xi+h和xi(i=1,2,…,Nh)上的观测数据。

B.变异函数理论模型

当获取实验变异函数值后,需要先选择变异函数理论模型,然后对所选择的变异函数理论模型进行参数拟合,这一过程被称为“结构分析”。

变异函数理论模型参数一般包括:变程(range,一般用a表示)、基台(sill,一般用C(0)表示)、拱高(一般用C表示)、块金常数(Nugget,一般用C0表示),如图所示。

图 理论变差函数

变程a表示了从空间相关性状态(|h|<a)向不存在相关性状态(|h|>a)转变的分界线;变异函数在原点处的间断性称为块金效应,相应的常数C0= (h)称为块金常数;基台C(0)具有协方差函数:C(h)=C(0)-γ(h)的二阶平稳区域化变量Z(x)的先验方差:Var{Z(x)}=C(0)=γ(h);拱高C为变异函数中基台C(0)与块金常数C0之差:C=C(0)-C0。

C.变异函数理论模型分类

变异函数理论模型一般分为有基台值和无基台值两大类。有基台值的变异函数理论模型包括球状模型、指数模型、高斯模型等(图)。最常用的是球状模型。球状模型公式为:

数字地下空间与工程三维地质建模及应用研究

图 变异函数中的球状模型、指数模型、高斯模型

D.变异函数对空间变异性结构的反映

变异函数作为定量描述空间变异性的一种统计学工具,通过其自身的结构及其各项参数,从不同角度反映了空间变异性结构。利用变异函数可以对空间变量的连续性、相关性、变量的影响范围、尺度效应、原点处的间断性、各向异性等要素进行描述。

E.变异函数理论模型参数拟合

变异函数理论模型参数拟合就是利用原始采样点数据或实验变异函数取值对所选定的理论模型参数以特定的方法进行估计。拟合方法一般采用手工拟合法。

手工拟合就是依据实验变异函数的取值,一方面通过观察实验变异函数图;另一方面对所研究的区域化变量进行必要的分析,采用肉眼观察来确定变异函数模型参数,并对参数反复进行交叉验证,最终确定模型参数。其拟合的大致过程如下:

(1)首先对所研究的区域化变量进行必要的结构、背景等方面的分析,结合专家经验,确定变异函数理论模型。

(2)利用实验变异函数散点图确定变异函数参数中的块金常数、基台值、变程、各向异性角度以及各向异性比值。

(3)交叉验证。

摘要本文采用k-NN法,从2491个网格点的预报雨量得到91个站点预报雨量的估计值,并与对应的实测雨量进行统计对比分析。我们建立了平均绝对误差、模糊评分、面雨量三个模型,对两种雨量预报方法进行比较评价,最后为了在评价方法中考虑公众的感受,我们还构造了一个新的评价模型。结果表明方法I和方法II具有较好的晴雨预报能力,但总体上方法I的准确性高于方法II。在上述两种雨量预报方法的基础上,我们还可采用动态权重系数法对其进行综合集成,形成一种新的预报方法,该方法的可靠性要好于每种单独的预报方法。一. 问题重述我国某地气象台和气象研究所正在研究6小时雨量预报方法,即每天晚上20点预报从21点开始的4个时段(21点至次日3点,次日3点至9点,9点至15点,15点至21点)在某些位置的雨量,这些位置位于东经120度、北纬32度附近的53×47的等距网格点上。同时设立91个观测站点实测这些时段的实际雨量,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站点的设置是不均匀的。气象部门希望建立一种科学评价预报方法好坏的数学模型与方法。气象部门提供了41天的用两种不同方法的预报数据和相应的实测数据。雨量用毫米做单位,小于毫米视为无雨。(1) 请建立数学模型来评价两种6小时雨量预报方法的准确性;(2) 气象部门将6小时降雨量分为6等:—毫米为小雨,—6毫米为中雨,—12毫米为大雨,—25毫米为暴雨,—60毫米为大暴雨,大于毫米为特大暴雨。若按此分级向公众预报,如何在评价方法中考虑公众的感受?二. 符号说明: 表示第 天,第 个时段,第 个观测站点雨量的实测值(=1,2,3,4; ): 表示用第一种雨量预报方法测得第 天,第 个时段,第 个观测站点雨量的预测值( =1,2,3,4; ): 表示用第二种雨量预报方法测得第 天,第 个时段,第 个观测站点雨量的预测值( =1,2,3,4; ):表示第 天,第 个时段,第 个观测站点的实测雨级( =1,2,3,4; ):表示用第一种预报方法测得第 天,第 个时段,第 个观测站点的预报雨级( =1,2,3,4; ):表示用第二种预报方法测得第 天,第 个时段,第 个观测站点的预报雨级( =1,2,3,4; ): 表示对第 种雨量预报方法在第 天,第 个时段,第 个观测站点的预测值的模糊评分( =1,2,3,4; ):表示公众对用第c种预报方法测得的第 天,第 个时段,第 个观测站点的预报雨级的满意度( =1,2,3,4; )三. 问题分析与数据处理要评价两种雨量预报方法的准确性,就要在相同地点,相同时段对雨量的实测值和预测值进行比较。由于已知数据给出的91个观测站点的地理位置并不在用来预报的2491个网格点位置上,为了使得数据采集的地理位置相同,有两种思路对数据进行处理。一是把91个站点的实测数据扩充到2491个网格点上;二是利用2491个网格点的预报值给出91个站点的预报值。显然,第一种数据处理方式损失的信息比较多,而且是把预报值和处理过的实测值进行比较,其结果难以令人信服。第二种数据处理方式在保持91个观测站点的实测数据不被处理(从而保持实测数据真实可靠)的前提下,利用2491个网格点处的预报值来估计91个站点处的预报值;再对两种不同预报方法给出的预报值和实测到的数据分别进行比较。第二种方式虽然只在91个地点进行比较,但要比第一种方式更加有说服力。所以我们采取第一种数据处理方式,首先要利用2491个网格点的预报值给出91个站点的预报值。有以下三种方法可以用来给出91个站点处的预报值。1.k-最近邻居法(k-NN法)[1][2]给定某个观测站点的位置后,从2491个网格点中找出距离这个站点最近的k个网格点,把这k个网格点处的预报值的平均值作为这个站点处的预报值。k的大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2.邻域平均法对每个观测站点取相同的球形邻域或者正方形邻域,把邻域内网格点处的预报值的平均值作为站点处的预报值(邻域内的网格点的数目不一定相同)。当然邻域的大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3.二维插值法可参见计算数学方面的参考书。需要说明的是:二维插值法计算程序相对复杂,计算量也较大。k-NN法与邻域平均法都是利用站点周围网格点处的预报值的均值作为这个站点处的预报值。这两种方法计算相对简洁,同时也具有很高的精度。如果假设预报值在整个预报区域内是连续的话,在适当的条件下,k-NN法给出的估计将收敛到真实预报值(参见文献[1],[2]等)。进一步,可以认为距离站点近的网格点对站点的影响要大些,距离站点远的网格点对站点的影响要小些,因此可以根据这些影响的不同而赋予不同的权重。本文采用3-NN法计算,以距离第 个观测站点最近的3个网格点的预报值的加权均值作为该观测站点的预报值(程序见附录)。四. 问题(1)模型建立及求解1.模型I为了比较两种预报方法的预报质量,我们对其进行绝对误差值检验分析。误差值为预测值与实测值之差,绝对误差即对误差取绝对值。第一种雨量预测方法在第 时段的平均绝对误差 = ;第二种雨量预测方法在第 时段的平均绝对误差 =结果如表1所示:表1 两种预报方法的平均绝对误差平均绝对误差预测方法I预测方法II时段1(21点至次日3点)时段2(次日3点至9点)时段3(9点至15点)时段4(15点至21点)由表中得到以下结论:两种预报方法的平均绝对误差都在以内,但方法I和II的预报质量差距并不太大,在第一、二、四时段,方法I的平均绝对误差略小于方法II的平均绝对误差。进一步我们还给出了两种预报方法的预报-实测相关图(图1)。图中落在斜率为1的直线上的点为实测结果,预测点则落在该直线附近,其偏离直线越远表示预报误差越大。从图中可以看出,这两种雨量预测方法的共同点是:在各个时段对实测雨量较大的预报,大多数均变小。这说明实况出现大雨时预报水平较差。图1 两种预报方法的预报-实测相关图2.模型II为了较客观地评定两种预报方法,我们利用模糊数学中的模糊综合评判方法。模糊数学的创立者 L. 为了描述和处理事物的模糊关系,把“属于”关系进一步数量化,即集合A 中的某个元素ui 对A 不是要么“属于”要么“不属于”关系而是可以不同程度的“属于”和不同程度的“不属于”,这个程度叫做隶属度。隶属度的范围在0 与1 之间,即ui 的隶属度值域是[0 ,1 ]。“属于”关系用函数关系表示,将论域与值域相对应,故形成子集合A 唯一确定的一个映射,它们一一对应。其特点是在众多的“属于”关系的评价指标基础上进行加权平均,得出一个无量纲的综合评价值,然后比较综合评价值的大小,对受到多个因素制约的事物或对象作出一个总的评价,这就是所谓的综合评判问题[6 ,7 ] 。根据所给的条件,给每个对象赋予一个评判指标,称之为模糊评分。第 天,第 个时段,第 个观测站点的预测值的模糊评分为(1)式(1) 中第一项是预报基础分,规定为60 分;第二项为强度(量级)预报的加权分。当预报雨量与实况一致时(即预报与实况误差为0),该预报评分为100。当预报有误差时,按其误差大小给分,误差越大,分值越低,相反分值越高,预报值越接近于实测值。可以看出,根据误差大小计算的模糊评分,能够很好地表征预报贴近实况的程度,从而较好地检验两种预报方法的预报水平[3]。为了便于比较,我们给出了在各个时段的模糊评分公式。方法I和II在第 时段的模糊评分为=1,2,3,4=1,2,3,4结果见表2。由表2可以看出,两种方法的模糊评分都在80分以上,预报质量都比较稳定,但在第一、二、四时段,方法I的模糊评分都高于方法II的模糊评分。由此可见,在对雨量预报的准确程度上,方法I高于方法II。表2 两种方法的预报模糊评分方法时段时段1时段2时段3时段4预报方法预报方法.模型III由于91个观测站点的设置是不均匀的,它们较集中地分布在53×47的矩形网格的中央区域内,而面雨量能够更真实地反映平面区域降水的总状况,因此我们用其作为评价这两种方法预报好坏的另一个标准。面雨量是单位面积上的降水量, 实际上为某一特定区域或流域的平均降水状况,它有多种计算方法,如算术平均法、泰森多边形法、逐步订正格点法、三角法、等雨量线法等[4]。这里我们采用算术平均法计算面雨量:其计算公式如下:第 种预报方法在第 时段的面雨量 ,第 时段的实测面雨量结果见表3。由表3可以看出,无论哪个时段,方法I的面雨量都比方法II更接近实测值,由此可见,方法I的预报效果好于方法II。表3 实测及两种方法的面雨量面雨量方法I方法II实测情况时段时段时段时段五. 对问题2建模及求解1.模型I雨量按无雨、小雨、中雨、大雨、暴雨、特大暴雨定义为0~ 6 级,见表4 ;表4 雨量等级划分表雨量(mm)<>名称无雨小雨中雨大雨暴雨大暴雨特大暴雨雨级0123456在此基础上,我们可将预测雨量与实测雨量转化为相应的雨级,并计算出第 天,第 个时段,第 个观测站点的预测雨级的模糊评分为(2)同样我们也可得到方法I和II在第 时段的雨级模糊评分,结果见表5。表5 两种方法的预报模糊评分(雨级)方法时段第1时段第2时段第3时段第4时段方法方法从表5中我们也发现总体上方法I的预报能力优于方法II。2.模型II在评定两种方法的预报质量同时,我们需要考虑公众的感受,由于公众对雨量预报的感受都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可以用{很满意,比较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来代替。对此我们有两种方法:(1) 若预报雨级与实测雨级一致,观众很满意,评分为100;若预报雨级与实测雨级相差一级,观众比较满意,评分为80;若预报雨级与实测雨级相差两级,评分为60;若预报雨级与实测雨级相差两级以上,观众不满意,评分为0。(2) 采用模糊数学中的隶属函数来处理公众的感受。在隶属函数的选取上,在此这里选用偏大型中升岭形分布函数为隶属函数来处理公众的感受。升岭形函数公式为:其中 是预报雨级与实测雨级差的绝对值[5]。用上述两种方法都可以求出公众对第 天,第 个时段,第 个观测站点的预测雨级的满意度 ,在此我们选取了方法(2)。最后把模糊评分和公众满意度的权重分配分别确定为和,得到一个新的评价指标 为= +对第 时段关于41天、91个站点求和平均得到预报方法I和II在这个时段的评价指标 ,结果见表6。表6 两种方法的预报模糊评分(雨级)方法\时段第1段第2段第3段第4段方法方法由表6可见,考虑公众感受以后,总体上仍然是方法I优于方法II。你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加以改写

有关价值观的议论文题目

你好朋友人生就是这样有时雨过天晴,有时晴天霹雳,有时阴差阳错,有时无言以对,但是不管在怎么样生活还得继续,不管怎么样人生还得继续坚持,无论如何无论是否,眼泪只会让我们伤心,只会让我们回忆起伤心往事,我们在怎样心理虽然是脆弱的但是外表一样还是假装得很坚强,因为我们不想在别人面前低头、不想输给别人不想输给世界、我们时时刻刻都想做自己的主人、做世界的主宰、无论发生什么事情我都会乐观面对、就算天塌下来我也一样顶着、今天的我我会时刻对自己说每天都要加油、为自己理想奋斗,以前在怎样怎么放荡不羁的我、我只想对现在的自己说加油吧。

生命的价值人生的道路上,不全是平坦的,有时走到艰难危险的时候,只能靠人类的智慧和团结的力量才能走过去的,对一般人来说;人类有着无穷的智慧和团结的力量就不怕所有的困难,这种说法还不一定的,也许有时会必然的,只要人类做的那一点。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只给人类一次机会,一旦失去了,就无法挽回,要珍惜,让我们的生命更有价值。人类如何生存,孟子有句名言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意思就是;在忧患中使人生存,在安乐中使人死亡。这句话用在这里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我们的生存离不开名人的名言指导的,在人类生存的过程中,必须先有理想和梦想,不过,在梦想和理想实现的过程中,肯定会有痛苦在磨难着,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梦想是人对事业成功的盼望,我们要学会坚强,学会勇敢,学会努力的追求美好的人生目标,一定要告诉自己;‘我能行’,这样才能实现人生的重大梦想。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也是重要的一部分,因为人类的生存离不开大自然的一切,人类的吃,穿,行,住都来源于大自然的,人类的生存不应该与自然的千姿万物做代价的,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爱护身边的一草一木,用我们共同的力量,保护大自然。人生因为有了目标,才变得充实而富有意义,缺乏目标,人生就会迷失方向缺乏前进的动力,并会很轻易地被打倒。人生目标实现的过程,也是磨砺意志的过程。一个意志坚强的人,能够专注,向往自己的人生目标,坚强数年,数十年及至一辈子,一步一个脚印地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在人生的征途上,有无数的成功者。他们留下了许多脚印,在他们的脚印上,留下了深深的两个字,坚强。人类的生存要吃穿行住,社会的进步要发展,就需要人们有所贡献,否则,人类难以生存,社会将难以发展,一个真正懂得珍爱生命价值的人在享受现实生活的给予的同时,更会积极的为他人和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人生的价值,也就体他人和社会奉献之中。一个人的能力无论大小,但只要能为他人带来欢乐和幸福,为社会做出贡献,他的生命就有价值,创造和奉献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现实生命价值的要求。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踏上成功之路,要从磨练坚强的意志开始。

写作思路:可以写《生命的意义》,可以运用举例子的方式进行描述,比如在四川汶川发生地震时,抢救人员不顾安危,用尽全力抢救伤员,许多老师用自己的生命去换取了同学的安全等等。

正文:

“钓鱼犹可贵,生命价更高”人生的价值,在于突显生命的可贵,有时候,追求得太多,反而不知道人生的价值在哪里。

或许我从未想过,也从未懂过生命的价值在四川汶川发生地震时,那一幕幕感人的画面,让人潸然泪下,那是真情的眼泪,那是对生命热情的讴歌,那些真善美,无以不让人心动,抢救人员不顾安危,用尽全力抢救伤员。

许多老师用自己的生命去换取了同学的安全,还有那些积极参与到抢救人员工作中的热心人员,这些真善美体现了中华民族亿万同胞血脉相连的真情,那些来自四面八方的物质救援和精神上慰问,在面对自然灾害的时候,生命的价值被突显,人生可贵,生命只有一次,我们应学会珍惜。

时光易逝,年华易老,难道我们要将我们这些青春放任么?不,我们应该追求人生,去寻找自己的价值,体现自己的价值,完善自己的人生,充实自己的生活,用智慧来指导我们美好的未来的。

正值花季的我们,如早上的朝阳,应该活力四射,努力去学习,知识来补充自己的头脑,突显自己的发光点,真诚待人,诚实做人也是生命价值中的一部分,看天空中的飞鸟掠过天空之痕,听泉水唱着快乐的乐曲向前流,我想它们找到了自己的价值,人人总羡慕红花,又有谁会在乎那一颗绿草呀!

但在万花妖娆绽放,美的不可胜收之时,绿草的点缀越能突出花的娇艳,绿草不羡慕花,只是默默无闻的陪衬,但它依旧活得开心,因为,它找到了自己生命的价值,从未想过极端的事,只是一直坚持,所以,它不会有烦恼。

我曾见一则故事中写到,两个马戏团表演者,是对姐妹花,她们的表演大受欢迎,妹妹总是受被人赞美,而她却无人问津,有一次表演时,姐姐看着妹妹借助的自己的身体,表演着各种高难度动作,迎得观众一声声的赞叹,姐姐心中怒气横生,身体一动,妹妹被摔伤了,从此后不能再表演,最后,这对姐妹花被赶出马戏团,我想我对她们的结局深表同情,由于姐姐的忌妒蒙蔽了她的双眼,不能让她正视自己的价值,造成了她们的悲局。

有时候,生活如把双刃剑,让你幸福让你悲惨,我想人生的价值观未被自己正确的认识和利用,就会失人性变得扭曲。

仔细地寻找,其实最平凡的事就能体现人生的价值所在,而那些眼界高的人,只会在生活中迷失自我。

有关公允价值的论文题目

会计学如今也成为火热专业,对于这个专业的学生,选定论文题目也是十分广泛,那么我们都可以选择哪些相关的论文题目呢?下面我给大家带来2021会计学论文题目参考_审计学论文选题,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本科会计学论文题目

1、“营改增”对物流业上市公司税负的影响研究

2、D集团全面预算管理改进研究

3、ERP环境下A公司全面预算管理应用研究

4、EVA在企业绩效评价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5、HSM化工公司应收账款管理分析

6、IASC/IASB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制定之演进

7、IPO财务造假治理研究

8、J_公司应收账款管理研究

9、WJ建筑施工企业应收账款风险管理探究

10、W公司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研究

11、北京地铁奥运支线运用BT投融资模式的创新研究

12、并购协同效应研究

13、并购中层级结构设置对收购方终极控股股东融资能力影响的研究

14、不完全契约与盈余管理

15、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与审计定价

16、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分离理论扩展研究

17、大股东减持解禁股与公司控制权结构关系实证研究

18、第三方物流企业成本核算系统的设计

19、电子商务企业的现金流及现金流管理探究

20、电子商务企业内部控制案例分析研究

21、动漫产业的创意价值链研究

22、房地产开发企业税务筹划研究

23、房地产 企业战略 成本管理研究

24、房地产上市公司财务战略研究

25、港口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研究

26、高管薪酬激励与企业绩效的相关性研究

27、高校财务风险管理的问题与对策

28、高校预算管理问题研究

29、高校资产管理问题研究

30、高新技术企业战略成本管理应用问题

31、公立医院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制度优化研究

32、公平偏好、企业内部薪酬不公平与企业业绩

33、公司治理视角下的内部控制评价研究

34、公司治理中内部审计问题研究

35、公允价值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应用研究

36、供应链管理与经营性营运资金管理绩效:影响机理与实证检验

37、供应链金融模式下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授信问题研究

38、股权激励机理研究

39、关于我国上市公司会计师事务所更换的实证研究

40、贵州茅台的财务政策分析

41、国家审计维护金融安全功能与路径研究

42、国有上市公司治理与会计信息质量研究

43、后危机时代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境与对策研究

44、互联网企业境外上市财务绩效研究

45、环境会计在煤炭企业中的应用

46、环境绩效审计研究

47、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的影响因素研究

48、会计信息如实反映问题的研究

49、会计信息系统交互可视化研究

50、火力发电企业环境成本核算体系研究

会计 毕业 论文题目2021

1、企业兼并的会计与审计架构

2、契约·会计信息产权·博弈

3、会计信息与公司治理

4、经理人股票期权会计问题研究

5、会计信息与管理者报酬激励机制

6、论持续林业的分类经营与生态效益补偿

7、实证会计理论与我国资本市场问题的研究

8、网络环境下会计理论和 方法 若干问题研究

9、权益理论及其应用问题研究

10、收入确认若干问题研究

11、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研究:问题、对策与准则

12、会计信息质量与会计准则制定权合约安排研究

13、财务治理理论研究

14、国有非营利组织会计基本理论研究

15、从统计学视角对实证会计及中国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所作的研究

16、会计公共关系研究

17、Y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职业能力提升研究

18、财务预测信息披露的市场反应与管制

19、流动性与资产定价:理论与实证

20、会计契约经济性质及法律规制研究

21、中国会计 文化 研究

22、会计决策科学化与决策支持系统

23、行为 财务管理 新论

24、会计政策变更的契约动因研究

25、资产减值会计的理论与实务问题研究

26、收益及其质量的内涵演进与量化指标分析

27、衍生金融工具会计计量问题研究

28、高职会计专业构建“需求-能力”型模块式课程体系问题研究

29、公允价值若干理论问题与应用的研究

30、绿色会计在我国的发展与运用

31、不确定性会计问题研究

32、会计心理与不良会计行为关系及规范对策研究

33、我国本科会计 教育 研究

34、资产减值会计理论研究

35、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相关问题研究

36、资产减值相关问题探讨

37、论物价变动会计及其研究的现实意义

38、会计技术的发展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39、公允价值理念下的财务会计理论与方法研究

40、会计信息与证券分析师关系研究

41、全面收益理论和应用探讨

42、收益平滑的影响因素及市场反应研究

43、基于负债控制假设的自由现金流量假说检验

44、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构建

45、价值链会计

46、知识经济下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研究

47、会计寻租与反寻租研究

48、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概念研究

49、基于价值链理论的价值链会计研究

50、会计信息决策有用性研究

51、会计信息产权与国有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研究

52、会计的社会责任若干问题研究

53、我国会计高职教育目标及相关问题研究

54、对公允价值应用的探讨

55、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会计问题研究

56、试论案例教学法在《财务管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57、中华民国时期会计教育研究

58、会计信息失真与会计信息产权界定

59、惠州市中职学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60、中职会计专业教学渗透诚信教育的对策研究

审计学论文题目

1、关于经济责任审计若干问题的探讨

2、关于企业集团内部审计若干问题的探讨

3、会计报表审计风险分析及防范研究

4、会计电算化系统的现状与审计对策浅析

5、论电子商务时代的网络审计

6、论任期经济责任审计

7、民间审计法律责任问题研究

8、内部审计在企业的作用

9、企业费用成本审计

10、浅淡经济责任审计

11、浅谈经济责任审计

12、浅谈审计风险的综合控制

13、浅谈审计判断绩效及其影响因素

14、如何提高审计效率

15、审计风险的研究

16、审计风险及其控制研究

17、审计职业判断业绩评价

18、审计专业判断研究

19、我国民间审计的现状与对策的分析

20、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低透明度的独立审计研究

21、舞弊性财务 报告 及其审计研究

22、证券市场会计信息披露及独立审计研究

23、注册会计师审计失败问题研究

24、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控制系统研究

25、企业会计电算化审计中的问题及对策

26、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管理体系研究

27、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控制研究

28、现代企业内部审计发展趋势研究

29、审计质量控制

30、论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审计

31、我国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2、论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

33、论审计风险防范

34、论我国的绩效审计

35、萨宾纳斯――奥克斯莱法案对中国审计的影响

36、审计质量与审计责任之间的关系

37、经济效益审计问题

38、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

39、我国电算化审计及对策分析

40、浅议我国的民间审计责任

41、试论审计抽样

42、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43、论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审计

44、论企业集团内部审计制度的构建

45、论电子计算机在审计中的应用

46、电算化系统审计

47、关于会计电算化审计中的若干问题的探讨

48、计算机审计与舞弊

49、审计的风险与防范

50、新会计法实施后企业内部审计制度建设

51、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独立性分析

52、社会保障基金的绩效审计研究

53、会计信息系统审计中数据的提取和转换问题研究-基于__ 公司审计案例的分析

54、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低透明度的独立审计研究

55、公司财务报表粉饰手段与审计策略

56、试论加强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管理和控制的 措施

57、民间审计风险及防范

58、审计风险成因及其防范控制的探讨

59、烟草商业企业内部审计探析)

60、论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1会计学论文题目参考相关 文章 :

★ 2021会计专业论文范文5篇

★ 大学生论文题目参考2021

★ 会计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题目大全

★ 会计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题目大全(2)

★ 大学生论文题目大全2021

★ 会计毕业论文题目大全

★ 会计本科毕业论文题目大全

★ 关于会计专业毕业论文题目

★ 会计论文开题报告范文精选5篇

★ 会计专业学术论文(2)

财务会计发展的历史源远流长。从其诞生之日起至今,财务会计的发展已经经历了三个阶段。在每个阶段,会计的发展都体现出不同的特点。那么财务会计专业的论文选题应该怎么选呢?下面我给大家带来财务会计 毕业 论文题目_会计专业论文题目,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专科会计毕业论文题目

1、论稳健原则对中国上市公司的适用性及其实际应用

2、财务会计的公允价值计量研究

3、所得税会计与财务会计比较探讨

4、关于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运用

5、关于资产减值会计的探讨

6、会计利润与纳税所得的差异分析

7、对加强会计监管的思考

8、试论会计的管理职能

9、关于会计信息相关性与可靠性的协调的思考

10、关于会计职业道德的探讨

11、试论无形资产范围的界定

12、论税收与会计的关系

13、浅议货币资金的内部控制制度

14、论内部会计控制与社会监督

15、新准则下非货币性交易会计处理研究

16、新旧会计准则中无形资产对研发费用会计处理的比较研究

17、关于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调整问题的探讨

18、浅论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

19、新形式下会计人员必备的素质

20、剖析上市公司的利润操纵问题

21、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在存货计价中的应用研究

22、对无形资产价值确定的探讨

23、论规范小企业会计行为的重要举措

24、对提高会计工作质量的认识

25、论会计人员的后续 教育

26、民营企业融资问题的探讨

27、探讨提高会计人员素质的新思路

28、我国中小企业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初探

29、浅议税收的经济杠杆作用

30、上市公司的财务信息披露法律责任的设定问题研究

31、会计信息失真的深层原因和对策研究

32、河南上市公司的财务信息披露的问题与对策

33、企业债务重组问题研究

34、河南上市公司现状及趋势分析

35、关于研究与开发成本核算的探讨

36、统计在国民经济管理中的运用情况分析

37、新旧债务重组准则比较及对企业的影响

38、浅析我国个人所得税存在问题及对策

39、无形资产会计制度变迁及经济影响

会计学毕业论文选题题目

1、基于KPI的ZG研究院会计人员绩效考核体系研究

2、我国高等院校会计信息系统的改进研究

3、上市公司股权性质政府补助与会计稳健性研究

4、分析师关注职业声誉对会计信息透明度的影响研究

5、会计稳健性对我国民营上市公司债务融资影响的实证研究

6、会计信息透明度对创业板高管减持信息优势的影响研究

7、政府会计改革目标定位及路径选择--基于公共受托责任视角下的系统动力学分析

8、会计稳健性对民营上市公司非效率投资的影响研究

9、基础会计考试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10、R&D支出会计行为的价值相关性研究--来自中国资本市场的证据

11、基于治理环境的上市公司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分析

12、政府关系法律环境与会计稳健性

13、会计稳健性对中国上市公司融资成本影响的研究

14、中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重构初探

15、中职学校职业指导实践研究--以广州市贸易职业高级中学会计专业为例

16、企业反向购买间接上市的会计处理研究

17、反倾销视角下我国企业会计预警体系研究

18、创始人更迭对会计稳健性的影响研究

19、租赁会计准则若干理论问题研究

20、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在线学习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21、中国制造2025对管理会计的影响与启示

22、财会规范化管理途径探析

23、收入确认之税会差异分析

24、管理会计在企业内部的应用与发展

25、从财务工作的见微知着做 财务管理

26、从风险管理的角度分析电力企业内部控制

27、货币资金内部控制探讨

28、论企业加强内部审计应解决的若干问题

29、加强公立医院现金收支管理

30、全面预算管理在房地产企业中的应用

31、工程预算管理中的常见问题及应对研讨

会计职业道德论文题目

1、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会计职业道德特点分析

2、对提升会计职业道德水平的探讨

3、高校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探讨

4、关于道德、信托责任与利益冲突的思考

5、关于会计信息失真的透视与思考

6、关于会计职业道德问题的探讨

7、关于会计职业道德与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思考

8、关于绿色会计理论的思考

9、关于上市公司会计舞弊与控制

10、关于委托代理机制下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与治理

11、关于学历教育中会计职业道德的培养

12、会计诚信、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

13、会计诚信问题的经济学思考

14、会计诚信问题的理性思考

15、会计道德对会计透明度的影响

16、会计法制的动因分析

17、会计环境对会计职业道德的影响

18、会计环境与会计职业道德

19、会计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浅析

20、会计人员的从属性特征与会计职业道德

21、会计职业道德的两个悖论

22、会计职业道德的失范与重塑

23、会计职业道德的失范与重塑

24、会计职业道德的自律机制

25、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原则与职能探析

26、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体系的设想

27、会计职业道德面临的问题与建设要点

28、会计职业道德培养研究

29、会计职业道德缺失的原因分析及完善对策

30、会计职业道德现状及治理对策

31、会计职业道德中的诚信问题研究

32、会计制度公共领域与会计职业道德

33、基于诚信会计职业道德下的会计环境建设

34、基于全球性诚信危机背景下的新思考

35、基于心理契约视角的会计职业道德研究

36、加强会计诚信建设的思考

37、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

38、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思考

39、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之我见

40、加强企业会计诚信的探讨

41、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对经济效益的有益启示

42、论合法会计信息失真

43、论会计诚信的法理研究

44、论会计诚信研究

45、论会计价值观

46、论会计 文化 的最高境界

47、论会计与金融的道德问题

48、论会计职业道德

49、论会计职业判断

50、论会计中的社会责任

财务会计毕业论文题目相关 文章 :

★ 会计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题目大全

★ 会计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题目大全(2)

★ 关于会计专业毕业论文题目

★ 财务管理毕业论文题目大全选题(2)

★ 财务会计毕业论文范文精选

★ 财务会计毕业论文范文

★ 财务会计类本科毕业论文

★ 关于财务会计的财务类毕业论文范文(2)

学术堂整理了一些新颖又好写的会计专业毕业论文题目,供大家进行参考:重污染行业环境信息披露研究--以宝钢股份为例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基于海尔和美的电器的对比南京银行资产负债表分析碳信息披露问题探讨高股价公司具有投资价值吗?--基于贵州茅台的案例分析对上市公司财务舞弊问题的探讨 --以江苏雅百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为例供给侧改革与公司财务创新研究--以雅戈尔集团为例证监会行政处罚对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的影响研究我国当前个人所得税流失的原因分析及其对策研究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以美的集团为例企业家背景特征、产权性质与环境信息披露--来自中国重污染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运用现状及完善对策研究论财务共享服务(FSS)对传统会计工作的影响试论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应用利润波动与CSR信息披露的相关性研究公共信息服务的PPP模式选择研究

数学插值方法的研究论文

1、 vb样条曲线拟合(开题报告+论文+程序) 2008-12-17 21:11 979,968 论文.doc2008-12-17 21:11

程序2008-12-17 22:02 ... 类别:毕业设计 大小:511 KB 日期:2008-12-21 2、 B-样条曲线降阶算法设计与实现(开题报告+论文+程序+答辩ppt) 2007-06-12 15:54 413,184 B样条降阶课件.ppt2007-06-11 19:52 217,685 ... 类别:毕业设计 大小: MB 日期:2007-06-16

1 中国古代数学的发展 在古代世界四大文明中,中国数学持续繁荣时期最为长久。从公元前后至公元14世纪,中国古典数学先后经历了三次发展高潮,即两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和宋元时期,并在宋元时期达到顶峰。 与以证明定理为中心的希腊古典数学不同,中国古代数学是以创造算法特别是各种解方程的算法为主线。从线性方程组到高次多项式方程,乃至不定方程,中国古代数学家创造了一系列先进的算法(中国数学家称之为“术”),他们用这些算法去求解相应类型的代数方程,从而解决导致这些方程的各种各样的科学和实际问题。特别是,几何问题也归结为代数方程,然后用程式化的算法来求解。因此,中国古代数学具有明显的算法化、机械化的特征。以下择要举例说明中国古代数学发展的这种特征。 线性方程组与“方程术” 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数学经典《九章算术》(约公元前2世纪)卷8的“方程术”,是解线性方程组的算法。以该卷第1题为例,用现代符号表述,该问题相当于解一个三元一次方程组: 3x+2y+z=39 2x+3y+z=34 x+2y+3z=26 《九章》没有表示未知数的符号,而是用算筹将x�y�z的系数和常数项排列成一个(长)方阵: 1 2 3 2 3 2 3 1 1 26 34 39 “方程术”的关键算法叫“遍乘直除”,在本例中演算程序如下:用右行(x)的系数(3)“遍乘”中行和左行各数,然后从所得结果按行分别“直除”右行,即连续减去右行对应各数,就将中行与左行的系数化为0。反复执行这种“遍乘直除”算法,就可以解出方程。很清楚,《九章算术》方程术的“遍乘直除” 算法,实质上就是我们今天所使用的解线性方程组的消元法,以往西方文献中称之为“高斯消去法”,但近年开始改变称谓,如法国科学院院士、原苏黎世大学数学系主任教授在他撰写的教科书[4]中就称解线性方程组的消元法为“张苍法”,张苍相传是《九章算术》的作者之一。 高次多项式方程与“正负开方术” 《九章算术》卷4中有“开方术”和“开立方术”。《九章算术》中的这些算法后来逐步推广到开更高次方的情形,并且在宋元时代发展为一般高次多项式方程的数值求解。秦九韶是这方面的集大成者,他在《数书九章》(1247年)一书中给出了高次多项式方程数值解的完整算法,即他所称的“正负开方术”。 用现代符号表达,秦九韶“正负开方术”的思路如下:对任意给定的方程 f(x)=a0xn+a1xn-1+……+an-2x2+an-1x+an=0 (1) 其中a0≠0,an<0,要求(1)式的一个正根。秦九韶先估计根的最高位数字,连同其位数一起称为“首商”,记作c,则根x=c+h,代入(1)得 f(c+h)=a0(c+h)n+a1(c+h)n-1+……+an-1(c+h)+an=0 按h的幂次合并同类项即得到关于h的方程: f(h)=a0hn+a1hn-1+……+an-1h+an=0 (2) 于是又可估计满足新方程(2)的根的最高位数字。如此进行下去,若得到某个新方程的常数项为0,则求得的根是有理数;否则上述过程可继续下去,按所需精度求得根的近似值。 如果从原方程(1)的系数a0,a1,…,an及估值c求出新方程(2)的系数a0,a1,…,an的算法是需要反复迭代使用的,秦九韶给出了一个规格化的程序,我们可称之为“秦九韶程序”, 他在《数书九章》中用这一算法去解决各种可以归结为代数方程的实际问题,其中涉及的方程最高次数达到10次,秦九韶解这些问题的算法整齐划一,步骤分明,堪称是中国古代数学算法化、机械化的典范。 多元高次方程组与“四元术” 绝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可以归结为线性方程组或一个未知量的多项式方程来求解。实际上,可以说更大量的实际问题如果能化为代数方程求解的话,出现的将是含有多个未知量的高次方程组。 多元高次方程组的求解即使在今天也绝非易事。历史上最早对多元高次方程组作出系统处理的是中国元代数学家朱世杰。朱世杰的《四元玉鉴》(1303年)一书中涉及的高次方程达到了4个未知数。朱世杰用“四元术”来解这些方程。“四元术”首先是以“天”、“地”、“人”、“物”来表示不同的未知数,同时建立起方程式,然后用顺序消元的一般方法解出方程。朱世杰在《四元玉鉴》中创造了多种消元程序。 通过《四元玉鉴》中的具体例子可以清晰地了解朱世杰“四元术”的特征。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例子中相当一部分是由几何问题导出的。这种将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方程并用某种统一的算法求解的例子,在宋元数学著作中比比皆是,充分反映了中国古代几何代数化和机械化的倾向。 一次同余方程组与“中国剩余定理” 中国古代数学家出于历法计算的需要,很早就开始研究形如: X≡Ri (mod ai) i=1,2,...,n (1) (其中ai 是两两互素的整数)的一次同余方程组求解问题。公元4世纪的《孙子算经》中已有相当于求解下列一次同余组的著名的“孙子问题”: X≡2(mod3) ≡3(mod5) ≡2(mod7) 《孙子算经》作者给出的解法,引导了宋代秦九韶求解一次同余组的一般算法——“大衍求一术”。现代文献中通常把这种一般算法称为“中国剩余定理”。 插值法与“招差术” 插值算法在微积分的酝酿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在中国,早从东汉时期起,学者们就惯用插值法来推算日月五星的运动。起初是简单的一次内插法,隋唐时期出现二次插值法(如一行《大衍历》,727年)。由于天体运动的加速度也不均匀,二次插值仍不够精密。随着历法的进步,到了宋元时代,便产生了三次内插法(郭守敬《授时历》,1280年)。在此基础上,数学家朱世杰更创造出一般高次内插公式,即他所说的“招差术”。 朱世杰的公式相当于 f(n)=n△+ n(n�1)△2+ n(n�1)(n�2)△3 + n(n�1)(n�2)(n�3)△4+…… 这是一项很突出的成就。 这里不可能一一列举中国古代数学家的所有算法,但仅从以上介绍不难看到,古代与中世纪中国数学家创造的算法,有许多即使按现代标准衡量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这些算法所表达的数学真理,有的在欧洲直到18世纪以后依赖近代数学工具才重新获得(如前面提到的高次代数方程数值求解的秦九韶程序,与1819年英国数学家W. 霍纳重新导出的“霍纳算法”基本一致;多元高次方程组的系统研究在欧洲也要到18世纪末才开始在E. 别朱等人的著作中出现;解一次同余组的剩余定理则由欧拉与高斯分别独立重新获得;至于朱世杰的高次内插公式,实质上已与现在通用的牛顿-格列高里公式相一致)。这些算法的结构,其复杂程度也是惊人的。如对秦九韶“大衍求一术”和“正负开方术”的分析表明,这些算法的计算程序,包含了现代计算机语言中构造非平易算法的基本要素与基本结构。这类复杂的算法,很难再仅仅被看作是简单的经验法则了,而是高度的概括思维能力的产物,这种能力与欧几里得几何的演绎思维风格截然不同,但却在数学的发展中起着完全可与之相媲美的作用。事实上,古代中国算法的繁荣,同时也孕育了一系列极其重要的概念,显示了算法化思维在数学进化中的创造意义和动力功能。以下亦举几例。 负数的引进 《九章算术》“方程术”的消元程序,在方程系数相减时会出现较小数减较大数的情况,正是在这里,《九章算术》的作者们引进了负数,并给出了正、负数的加减运算法则,即“正负术”。 对负数的认识是人类数系扩充的重大步骤。公元7世纪印度数学家也开始使用负数,但负数的认识在欧洲却进展缓慢,甚至到16世纪,韦达的著作还回避负数。 无理数的发现 中国古代数学家在开方运算中接触到了无理数。《九章算术》开方术中指出了存在有开不尽的情形:“若开方不尽者,为不可开”,《九章算术》的作者们给这种不尽根数起了一个专门名词——“面”。“面”,就是无理数。与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发现正方形的对角线不是有理数时惊慌失措的表现相比,中国古代数学家却是相对自然地接受了那些“开不尽”的无理数,这也许应归功于他们早就习惯使用的十进位制,这种十进位制使他们能够有效地计算“不尽根数”的近似值。为《九章算术》作注的三国时代数学家刘徽就在“开方术”注中明确提出了用十进制小数任意逼近不尽根数的方法,他称之为“求微数法”,并指出在开方过程中,“其一退以十为步,其再退以百为步,退之弥下,其分弥细,则……虽有所弃之数,不足言之也”。 十进位值记数制是对人类文明不可磨灭的贡献。法国大数学家拉普拉斯曾盛赞十进位值制的发明,认为它“使得我们的算术系统在所有有用的创造中成为第一流的”。中国古代数学家正是在严格遵循十进位制的筹算系统基础上,建立起了富有算法化特色的东方数学大厦。 贾宪三角或杨辉三角 从前面关于高次方程数值求解算法(秦九韶程序)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代开方术是以�c+hn的二项展开为基础的,这就引导了二项系数表的发现。南宋数学家杨辉著《详解九章算法》(1261年)中,载有一张所谓“开方作法本源图”,实际就是一张二项系数表。这张图摘自公元1050年左右北宋数学家贾宪的一部著作。“开方作法本源图”现在就叫“贾宪三角”或“杨辉三角”。二项系数表在西方则叫“帕斯卡三角”�1654年。 走向符号代数 解方程的数学活动,必然引起人们对方程表达形式的思考。在这方面,以解方程擅长的中国古代数学家们很自然也是走在了前列。在宋元时期的数学著作中,已出现了用特定的汉字作为未知数符号并进而建立方程的系统努力。这就是以李冶为代表的“天元术”和以朱世杰为代表的“四元术”。所谓“天元术”,首先是“立天元一为某某”,这相当于“设为某某”,“天元一”就表示未知数,然后在筹算盘上布列“天元式”,即一元方程式。该方法被推广到多个未知数情形,就是前面提到的朱世杰的“四元术”。因此,用天元术和四元术列方程的方法,与现代代数中的列方程法已相类似。 符号化是近世代数的标志之一。中国宋元数学家在这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天元术”和“四元术”,是以创造算法特别是解方程的算法为主线的中国古代数学的一个高峰�。 2 中国古代数学对世界数学发展的贡献 数学的发展包括了两大主要活动:证明定理和创造算法。定理证明是希腊人首倡,后构成数学发展中演绎倾向的脊梁;算法创造昌盛于古代和中世纪的中国、印度,形成了数学发展中强烈的算法倾向。统观数学的历史将会发现,数学的发展并非总是演绎倾向独占鳌头。在数学史上,算法倾向与演绎倾向总是交替地取得主导地位。古代巴比伦和埃及式的原始算法时期,被希腊式的演绎几何所接替,而在中世纪,希腊数学衰落下去,算法倾向在中国、印度等东方国度繁荣起来;东方数学在文艺复兴前夕通过阿拉伯传播到欧洲,对近代数学兴起产生了深刻影响。事实上,作为近代数学诞生标志的解析几何与微积分,从思想方法的渊源看都不能说是演绎倾向而是算法倾向的产物。 从微积分的历史可以知道,微积分的产生是寻找解决一系列实际问题的普遍算法的结果�6�。这些问题包括:决定物体的瞬时速度、求极大值与极小值、求曲线的切线、求物体的重心及引力、面积与体积计算等。从16世纪中开始的100多年间,许多大数学家都致力于获得解决这些问题的特殊算法。牛顿与莱布尼兹的功绩是在于将这些特殊的算法统一成两类基本运算——微分与积分,并进一步指出了它们的互逆关系。无论是牛顿的先驱者还是牛顿本人,他们所使用的算法都是不严格的,都没有完整的演绎推导。牛顿的流数术在逻辑上的瑕疵更是众所周知。对当时的学者来说,首要的是找到行之有效的算法,而不是算法的证明。这种倾向一直延续到18世纪。18世纪的数学家也往往不管微积分基础的困难而大胆前进。如泰勒公式,欧拉、伯努利甚至19世纪初傅里叶所发现的三角展开等,都是在很长时期内缺乏严格的证明。正如冯·诺伊曼指出的那样:没有一个数学家会把这一时期的发展看作是异端邪道;这个时期产生的数学成果被公认为第一流的。并且反过来,如果当时的数学家一定要在有了严密的演绎证明之后才承认新算法的合理性,那就不会有今天的微积分和整个分析大厦了。 现在再来看一看更早的解析几何的诞生。通常认为,笛卡儿发明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是用代数方法来解几何问题。这同欧氏演绎方法已经大相径庭了。而事实上如果我们去阅读笛卡儿的原著,就会发现贯穿于其中的彻底的算法精神。《几何学》开宗明义就宣称:“我将毫不犹豫地在几何学中引进算术的术语,以便使自己变得更加聪明”。众所周知,笛卡儿的《几何学》是他的哲学著作《方法论》的附录。笛卡儿在他另一部生前未正式发表的哲学著作《指导思维的法则》(简称《法则》)中曾强烈批判了传统的主要是希腊的研究方法,认为古希腊人的演绎推理只能用来证明已经知道的事物,“却不能帮助我们发现未知的事情”。因此他提出“需要一种发现真理的方法”,并称之为“通用数学”(mathesis universakis)。笛卡儿在《法则》中描述了这种通用数学的蓝图,他提出的大胆计划,概而言之就是要将一切科学问题转化为求解代数方程的数学问题: 任何问题→数学问题→代数问题→方程求解而笛卡儿的《几何学》,正是他上述方案的一个具体实施和示范,解析几何在整个方案中扮演着重要的工具作用,它将一切几何问题化为代数问题,这些代数问题则可以用一种简单的、几乎自动的或者毋宁说是机械的方法去解决。这与上面介绍的古代中国数学家解决问题的路线可以说是一脉相承。 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说,在从文艺复兴到17世纪近代数学兴起的大潮中,回响着东方数学特别是中国数学的韵律。整个17—18世纪应该看成是寻求无穷小算法的英雄年代,尽管这一时期的无穷小算法与中世纪算法相比有质的飞跃。而从19世纪特别是70年代直到20世纪中,演绎倾向又重新在比希腊几何高得多的水准上占据了优势。因此,数学的发展呈现出算法创造与演绎证明两大主流交替繁荣、螺旋式上升过程: 演绎传统——定理证明活动 算法传统——算法创造活动 中国古代数学家对算法传统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毋容置疑的巨大贡献。 我们强调中国古代数学的算法传统,并不意味中国古代数学中没有演绎倾向。事实上,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一些数学家的工作中,已出现具有相当深度的论证思想。如赵爽勾股定理证明、刘徽“阳马”�一种长方锥体体积证明、祖冲之父子对球体积公式的推导等等,均可与古希腊数学家相应的工作媲美。赵爽勾股定理证明示意图“弦图”原型,已被采用作2002年国际数学家大会会标。令人迷惑的是,这种论证倾向随着南北朝的结束,可以说是戛然而止。囿于篇幅和本文重点,对这方面的内容这里不能详述,有兴趣的读者可参阅参考文献�3�。 3 古为今用,创新发展 到了20世纪,至少从中叶开始,电子计算机的出现对数学的发展带来了深远影响,并孕育出孤立子理论、混沌动力学、四色定理证明等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就。借助计算机及有效的算法猜测发现新事实、归纳证明新定理乃至进行更一般的自动推理……,这一切可以说已揭开了数学史上一个新的算法繁荣时代的伟大序幕。科学界敏锐的有识之士纷纷预见到数学发展的这一趋势。在我国,早在上世纪50年代,华罗庚教授就亲自领导建立了计算机研制组,为我国计算机科学和数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吴文俊教授更是从70年代中开始,毅然由原先从事的拓扑学领域转向定理机器证明的研究,并开创了现代数学的崭新领域——数学机械化。被国际上誉为“吴方法”的数学机械化方法已使中国在数学机械化领域处于国际领先地位,而正如吴文俊教授本人所说:“几何定理证明的机械化问题,从思维到方法,至少在宋元时代就有蛛丝马迹可寻,”他的工作“主要是受中国古代数学的启发”。“吴方法”,是中国古代数学算法化、机械化精髓的发扬光大。 计算机影响下算法倾向的增长,自然也引起一些外国学者对中国古代数学中算法传统的兴趣。早在上世纪70年代初,著名的计算机科学家就呼吁人们关注古代中国和印度的算法�5�。多年来这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总的来说还亟待加强。众所周知,中国古代文化包括数学是通过著名的丝绸之路向西方传播的,而阿拉伯地区是这种文化传播的重要中转站。现存有些阿拉伯数学与天文著作中包含有一定的中国数学与天文学知识,如著名的阿尔·卡西《算术之钥》一书中有相当数量的数学问题显示出直接或间接的中国来源,而根据阿尔·卡西本人记述,他所工作的天文台中就有不少来自中国的学者。 然而长期以来由于“西方中心论”特别是“希腊中心论”的影响以及语言文字方面的障碍,有关资料还远远没有得到发掘。正是为了充分揭示东方数学与欧洲数学复兴的关系,吴文俊教授特意从他荣获的国家最高科学奖中拨出专款成立了“吴文俊数学与天文丝路基金”,鼓励支持年轻学者深入开展这方面的研究,这是具有深远意义之举。 研究科学的历史,其重要意义之一就是从历史的发展中获得借鉴和汲取教益,促进现实的科学研究,通俗地说就是“古为今用”。吴文俊对此有精辟的论述,他说:“假如你对数学的历史发展,对一个领域的发生和发展,对一个理论的兴旺和衰落,对一个概念的来龙去脉,对一种重要思想的产生和影响等这许多历史因素都弄清了,我想,对数学就会了解得更多,对数学的现状就会知道得更清楚、更深刻,还可以对数学的未来起一种指导作用,也就是说,可以知道数学究竟应该按怎样的方向发展可以收到最大的效益”。数学机械化理论的创立,正是这种古为今用原则的硕果。我国科学技术的伟大复兴,呼唤着更多这样既有浓郁的中国特色、又有鲜明时代气息的创新。

地层面的拟合是多源地质建模中最为重要的步骤。无论是通过Delaunay细分方法增加节点还是通过网格分级增加的节点,都需要进一步求取其高程值。因此,必须借助插值方法来对有限的数据点信息所形成的初始地层面进行精确、光滑处理。插值是指在根据已知的数据计算未知值的过程,结果是形成一个连续分布的数据场(Spragueetal.,2005)。目前存在的插值方法众多,但适合三维数据场表达的插值方法还是比较有限的(胡小红等,2007),常用的有距离加权反比法(Inverse-Distance Weighting,IDW)和普通Kriging法,其中距离加权反比法属于一种确定性差值方法,Lu et al.(2008)对该方法进行扩展,根据样本的数量和分布密度特征,使其能够根据样本的特征来确定其参数的取值;而Kriging法属于一种不确定性差值方法,Jessell(2001)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基于该方法提出一种势场(potential-field)的插值方法,能够处理存在断层的不连续数据场。这里,仅对这两种方法进行讨论。

距离加权反比法

距离反比加权法是最常用的地质数据插值方法之一。它首先由气象学家及地质学工作者提出,后由进行改进,故该方法被称为Shepard方法。

距离反比加权法的基本思想是将插值函数f(P)定义为各数据点函数fk的加权平均,它认为与待插值点距离最近的若干个已知采样点对待插值点的值贡献最大,其贡献与距离的某次幂成反比。

距离反比加权法的基本原理可用下式表示:

数字地下空间与工程三维地质建模及应用研究

式中:f(P)是待插值点P的估计值;fi是第i(i=1,…,n)个已知采样点Pi的样本值;di是第i个样本点Pi与待插值点P的广义距离;v是距离的幂,它显著影响内插的结果,它的选择标准是最小平均绝对误差。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幂越高,内插结果越具有平滑的效果(Lu et al.,2008)。在幂指数为2时,不仅能得出较满意的内插结果,而且具有容易计算的优点。在实际应用中,一般用距离平方反比法来求待估算值。

传统的距离反比加权法是非常简单和自然的,但应用于实际的地质特征插值时,却存在以下明显的缺陷:

(1)当数据点的数目非常庞大时,f(P)的计算量将变得十分巨大,计算量的庞大甚至可能导致该方法变得无法实现。

(2)该方法只考虑了从Pi到P的距离,而没有考虑其方向。事实上,只考虑距离的大小是不充分的,有的已知离散点虽然距离待插值点较近,但它对待插值点的影响可能会被其他点屏蔽掉。

(3)在已知采样点Pi的邻域内,由于di≈0计算的误差将变得非常敏感,尤其是当两个项形式占优而又符号相反时,计算的误差更是如此。

因此,在实际应用时,必须对传统的距离反比加权法加以改进。考虑到地质特征数据的空间相关性,对距离反比加权法可附加地质体结构和影响距离两个限制条件,以提高空间几何或属性数据插值的合理性和精度。具体改进如下:

(1)地质体几何结构限制条件。在空间特征插值过程中,在选择影响待估计值的原始样本数据时只选取同一地层岩性地质内的样本;不是同一地层岩性地质体内的样本,即便距离很近,也不采用。即按照地质构造划分空间单元,并只在同一地层岩性地质体内选取样本点。

(2)邻近样本点的选择条件。选择待插值点的邻近点时,可考虑三个原则:一是距离原则,即根据地质属性数据的特征给出一距离r,在该距离之外的样本点对待插值点的估算无影响;二是点数原则,即给定一数据m,以距离待插值点最近m个样本点进行估算;三是利用Voronoi图求取待插值点的邻近点。

(3)建立数据点索引表,提高待插值点周围样本点的搜索效率,从而大大减少大数据量队的计算量。

普通Kriging插值方法

设研究区域为A,区域化变量(即欲研究的物理属性变量)为 {Z(x)∈A},x表示空间位置。Z(x)在采样点xi(i=1,2,…,n)处的属性值(或称为区域化变量的一次实现)为Z(xi)(i=1,2,…,n),则根据普通Kriging插值原理,未采样点x0处的属性值Z(x0)估计值是n个已知采样点属性值的加权和,即:

数字地下空间与工程三维地质建模及应用研究

其中,λi(i=1,2,…,n)为待求权系数。

假设区域化变量Z(x)在整个研究区域内满足二阶平稳假设:

(1)Z(x)的数学期望存在且等于常数:E[Z(x)]=m(常数)。

(2)Z(x)的协方差Cov(xi,xj)存在且只与两点之间的相对位置有关。或满足本征假设:

(3)E[Z(xi)-Z(xj)]=0。

(4)增量的方差存在且平稳:Var[Z(xi)-Z(xj)]=E[Z(xi)-Z(xj)]2。

依据无偏性要求:E[Z*(x0)]=E[Z(x0)]。

推导可得: 。

在无偏条件下使估计方差达到最小,即:

min{ Var[Z*(x0)-2μ( (λi-1))},其中μ为拉格朗日乘子。

可求得求解权系数λii(=1,2,…,n)的方程组:

数字地下空间与工程三维地质建模及应用研究

求出诸权系数λii(=1,2,…,n)后,就可以求出采样点x0处的属性值Z*(x0)。

上述求解权系数λii(=1,2,…,n)的方程组中协方差Cov(xi,xj)若用变异函数γ(xi,xj)表示时,形式为:

数字地下空间与工程三维地质建模及应用研究

变异函数的定义为:

数字地下空间与工程三维地质建模及应用研究

由Kringing插值所得到的方差为:

数字地下空间与工程三维地质建模及应用研究

数字地下空间与工程三维地质建模及应用研究

插值法中的变异函数

变异函数是Kringing插值法插值的基础。插值中需要首先确定所研究的区域化变量的变异函数。假设研究的区域为A,区域A中有一区域化变量Z(x),它在位置xi(i=1,2,…,N)上的一次采样为Z(xi)(i=1,2,…,N),则Z(x)的变异函数的定义为:

数字地下空间与工程三维地质建模及应用研究

一个空间变量的空间变异性是指这个变量在空间中如何随着位置的不同而变化的性质。变异函数通过其自身的结构及其各项参数从不同的角度反映空间变异性,确定变异函数的过程就是一个对空间变异性进行结构分析的过程。

设h是一个模为r=|h|,方向为a的向量,如果存在着被向量h所隔开的Nh对观测数据点,则在a方向上相应于向量h的实验变异函数γ*(h)可表示为如下形式:

数字地下空间与工程三维地质建模及应用研究

其中,z(xi+h)和z(xi)分别位于点xi+h和xi(i=1,2,…,Nh)上的观测数据。

B.变异函数理论模型

当获取实验变异函数值后,需要先选择变异函数理论模型,然后对所选择的变异函数理论模型进行参数拟合,这一过程被称为“结构分析”。

变异函数理论模型参数一般包括:变程(range,一般用a表示)、基台(sill,一般用C(0)表示)、拱高(一般用C表示)、块金常数(Nugget,一般用C0表示),如图所示。

图 理论变差函数

变程a表示了从空间相关性状态(|h|<a)向不存在相关性状态(|h|>a)转变的分界线;变异函数在原点处的间断性称为块金效应,相应的常数C0= (h)称为块金常数;基台C(0)具有协方差函数:C(h)=C(0)-γ(h)的二阶平稳区域化变量Z(x)的先验方差:Var{Z(x)}=C(0)=γ(h);拱高C为变异函数中基台C(0)与块金常数C0之差:C=C(0)-C0。

C.变异函数理论模型分类

变异函数理论模型一般分为有基台值和无基台值两大类。有基台值的变异函数理论模型包括球状模型、指数模型、高斯模型等(图)。最常用的是球状模型。球状模型公式为:

数字地下空间与工程三维地质建模及应用研究

图 变异函数中的球状模型、指数模型、高斯模型

D.变异函数对空间变异性结构的反映

变异函数作为定量描述空间变异性的一种统计学工具,通过其自身的结构及其各项参数,从不同角度反映了空间变异性结构。利用变异函数可以对空间变量的连续性、相关性、变量的影响范围、尺度效应、原点处的间断性、各向异性等要素进行描述。

E.变异函数理论模型参数拟合

变异函数理论模型参数拟合就是利用原始采样点数据或实验变异函数取值对所选定的理论模型参数以特定的方法进行估计。拟合方法一般采用手工拟合法。

手工拟合就是依据实验变异函数的取值,一方面通过观察实验变异函数图;另一方面对所研究的区域化变量进行必要的分析,采用肉眼观察来确定变异函数模型参数,并对参数反复进行交叉验证,最终确定模型参数。其拟合的大致过程如下:

(1)首先对所研究的区域化变量进行必要的结构、背景等方面的分析,结合专家经验,确定变异函数理论模型。

(2)利用实验变异函数散点图确定变异函数参数中的块金常数、基台值、变程、各向异性角度以及各向异性比值。

(3)交叉验证。

  • 索引序列
  • 有关插值法的论文题目
  • 插值法研究论文
  • 有关价值观的议论文题目
  • 有关公允价值的论文题目
  • 数学插值方法的研究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