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 屈原的议论文故事素材

屈原的议论文故事素材

发布时间:

屈原的议论文故事素材

屈原,名平,字原,出身于楚国贵族。公元前340年诞生于秭归三闾乡乐平里。屈原自幼勤奋好学,胸怀大志.。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常与怀王商议国事,参与法律的制定,主张章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同时主持外交事务。主张楚国与齐国联合,共同抗衡秦国。提倡“美政”。在屈原努力下,楚国国力有所增强。但是,由于自身性格耿直再加上楚怀王的令尹子椒、上官大夫靳尚和他的宠妃郑袖等人,由于受了秦国使者张仪的贿赂,不但阻止怀王接受屈原的意见,并且使怀王疏远了屈原。公元前305年,屈原反对楚怀王与秦国订立黄棘之盟,但是楚国还是彻底投入了秦国的怀抱。使得屈原亦被楚怀王逐出郢都,开始了流放生涯。结果楚怀王被秦国诱去,囚死于秦国。顷襄王即位后,屈原继续受到迫害,并被放逐到江南。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带兵南下,攻破了楚国国都,屈原的政治理想破灭,对前途感到绝望,虽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只得以死明志,就在同年五月投汨罗江自杀。 屈原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约于公元前340年出生于楚国丹阳(今湖北宜昌市秭归县),自称颛顼的后裔。 “朝发枉渚兮,夕宿辰阳……”;“入溆浦余儃徊兮,迷不知吾所如……”,在流放期间,屈原为后世留下了许多不朽名篇。其作品文字华丽,想象奇特,比喻新奇,内涵深刻,成为中国文学的起源之一。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屈原被放逐后,在和渔父的一次对话中,渔父劝他“与世推移”,不要“深思高举”,自找苦吃。屈原表示宁可投江而死,也不能使清白之身,蒙受世俗之尘埃。在渔父看来,处世不必过于清高。世道清廉,可以出来为官;世道浑浊,可以与世沉浮。至于“深思高举”,落得个被放逐,则是大可不必。屈原和渔父的谈话,表现出了两种处世哲学。 公元前278年,秦国攻破了楚国国都郢都。当年五月五日,屈原在绝望和悲愤之下怀抱大石投汨罗江而死。端午节,也是因此而来的。经历 屈原的事迹,主要见载于司马迁的《史记》。根据《离骚》“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可推定屈原出生于楚威王元年(公元前339年)正月十四日。屈原于是年正月十四诞生于丹阳,即今湖北秭归,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 屈原生活的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朝廷一切政策、文告,皆出于其手。 屈原为实现振兴楚国的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上官大夫靳尚出于妒忌,趁屈原为楚怀王拟订宪令之时,在怀王面前诬陷屈原,怀王于是“怒而疏屈平”。 屈原被免去左徒之职后,转任三闾大夫,掌管王族昭、屈、景三姓事务,负责宗庙祭祀和贵族子弟的教育。 怀王十五年(公元前304年),张仪由秦至楚,以重金收买靳尚、子南、郑袖等人充当内奸,同时以“献商于之地六百里”诱怀王,致使齐楚断交。怀王后恼羞成怒,两度向秦出兵,均遭惨败。于是屈原奉命出使齐国重修齐楚旧好。 此间张仪又一次由秦至楚,进行瓦解“齐楚联盟”的活动,使齐楚联盟未能成功。怀王二十四年,秦楚“黄棘之盟”,楚国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汉北。 怀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约怀王武关相会,屈原力劝不可,然而怀王的小儿子子兰等却力主怀王入秦,怀王亦不听屈原等人劝告,结果会盟之日即被秦扣留,三年后客死国。 在怀王被扣后,顷襄王接位,子兰任令尹(相当于宰相),楚秦邦交一度断绝。但顷襄王在接位的第七年,竟然与秦结为婚姻,以求暂时苟安。由于屈原反对他们的可耻立场,并指斥子兰对怀王的屈辱而死负有责任,子兰又指使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造谣诋毁屈原,导致屈原再次被流放到沅、湘一带,时间约为顷襄王十三年前后。 在屈原多年流亡的同时,楚国的形势愈益危急。到顷襄王二十一年,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预示着楚国前途的危机。次年,秦军又进一步深入。屈原眼看自己一度兴旺的国家已经无望,也曾考虑过出走他国,但最终还是爱恋故土,于悲愤交加之中,自沉于汨罗江,殉了自己的理想。 屈原死日,可能是五月初五,或距这一天很近的一个日子。五月初五原来是楚地的传统节日,后来人们就把这一天作为纪念屈原的日子,论其本来意义,反而鲜为人知了。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说到作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作文是经过人的思想考虑和语言组织,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作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下面是我整理的作文素材屈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他被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国。

分析: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崇高的品德和情操在屈原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话题:“命运”“责任”“精神卫士”

第一篇: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又称端阳、重五、端五节。早在周朝,就有“五月五日,蓄兰而沐”的习俗。但今天端午节的众多活动都与纪念我国伟大的文学家屈原有关。

战国时代,楚秦争夺霸权,诗人屈原很受楚王器重,然而屈原的主张遭到上官大夫靳尚为首的守旧派的反对,不断在楚怀王的面前诋毁屈原,楚怀王渐渐疏远了屈原,有着远大抱负的屈原倍感痛心,他怀着难以抑制的忧郁悲愤,写出了《离骚》、《天向》等不朽诗篇。公元前229年,秦国攻占了楚国八座城池,接着又派使臣请楚怀王去秦国议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阴谋,冒死进宫陈述利害,楚怀王不但不听,反而将屈原逐出郢都。楚怀王如期赴会,一到秦国就被囚禁起来,楚怀王悔恨交加,忧郁成疾,三年后客死于秦国。楚顷衰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国,顷衰王仓惶撤离京城,秦兵攻占郢城。屈原在流放途中,接连听到楚怀王客死和郢城攻破的噩耗后,万念俱灰,仰天长叹一声,投入了滚滚激流的汩罗江。

江上的渔夫和岸上的百姓,听说屈原大夫投江自尽,都纷纷来到江上,奋力打捞屈原的尸体,(此风俗日后演变成赛龙舟)人们纷纷拿出家中的粽子、鸡蛋投入江中,让鱼吃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尸身。还有郎中把雄黄酒倒入江中,以便药昏蛟龙水兽,使屈原大夫尸体免遭伤害。过不了多久,水面上浮起了一条昏晕的蛟龙,龙须上还沾著一片屈大夫的衣襟,人们就把这恶龙拉上岸,抽了筋,然後把龙筋缠在孩子们的手、脖子上,又用雄黄酒抹七窍,有的还在小孩子额头上写上一个“王”字,使那些毒蛇害虫都不敢来伤害他们。从此,每年五月初——屈原投江殉难日,楚国人民都到江上划龙舟,投粽子,喝雄黄酒,以此来纪念诗人,端午节的风俗就这样流传下来。

第二篇:

屈原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常与怀王商议国事,参与法律的制定,主张章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同时主持外交事务。主张楚国与齐国联合,共同抗衡秦国。在屈原努力下,楚国国力有所增强。但由于自身性格耿直加之他人谗言与排挤,屈原逐渐被楚怀王疏远。前305年,屈原反对楚怀王与秦国订立黄棘之盟,但是楚国还是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使得屈原亦被楚怀王逐出郢都,流落到汉北。屈原被逐出郢都,流放期间,屈原感到心中郁闷,开始文学创作,在作品中洋溢着对楚地楚风的眷恋和为民报国的热情。其作品文字华丽,想象奇特,比喻新奇,内涵深刻,成为中国文学的起源之一。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挥兵南下,攻破了郢都,屈原在绝望和悲愤之下怀抱大石投汨罗江而死。1953年是屈原逝世2230周年,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确定屈原为当年纪念的世界四位文化名人之一。

战国时代楚秦争夺霸权,诗人屈原位列右大夫,很受楚王器重。后来,屈原的主张遭到上官大夫靳尚为首的守旧派的反对,他们不断在楚怀王的面前诋毁屈原,楚怀王渐渐疏远了屈原。有着远大抱负的屈原倍感痛心,他怀着难以抑制的'忧郁悲愤,写出了《离骚》、《天向》等不朽诗篇。

公无前229年,秦国攻占了楚国八座城池,接着又派使臣请楚怀王去秦国议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阴谋,冒死进宫陈述利害,楚怀王不但不听,反而将屈原逐出郢都。楚怀王如期赴会,一到秦国就被囚禁起来,楚怀王悔恨交加,忧郁成疾,三年后客死于秦国。楚顷襄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国,顷襄王仓惶撤离京城,秦兵攻占郢都。屈原在流放途中,接连听到楚怀王客死和郢都攻破的噩耗后,万念俱灰,仰天长叹一声,投入了滚滚激流的汩罗江。江上的渔夫和岸上的百姓听说屈原大夫投江自尽,都纷纷来到江上奋力打捞屈原的尸体,同时拿来了粽子、鸡蛋投入江中。有些郎中还把雄黄酒倒入江中,以便药昏蛟龙水兽使屈原大夫尸体免遭伤害。

从此,每年五月初的屈原投江殉难日,楚国人民都到江上划龙舟,投粽子,以此来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端午节的风俗就这样流传下来。

怀王客死,顷襄即位,屈原孤立,流放江南

在怀王被扣后,顷襄王接位,子兰任令尹(相当于宰相),楚秦邦交一度断绝。但顷襄王在接位的第七年,竟然与秦结为婚姻,以求暂时苟安。由于屈原反对他们的可耻立场,并指斥子兰对怀王的屈辱而死负有责任,子兰又指使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造谣诋毁屈原,导致屈原再次被流放到沅、湘一带,时间约为顷襄王十三年前后。

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28)。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29),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

性情高洁,初登政坛

屈原生活的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朝廷一切政策、文告,皆出于其手。楚怀王9年,屈原第一次出使齐国,就以其总览时代风云的敏锐观察力,渊博的学识,雄辩的口才说服了齐宣王,促使了六国联盟的形成,完成了一次漂亮的外交使命,展示了卓越的外交才能。《史记·屈原列传》赞扬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对屈原的内政外交才能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孔子尽善尽美:形容好到极点,毫无缺陷. 孔子在齐国,有机会欣赏到他认为最美妙的音乐[[韶]]. 谓其"尽善矣,又尽美也!"而后大受感动,一连好多天老是想着它,吃肉也没有味道了.三月不知肉味,原是形容孔子对于音乐入迷的情况.后人却借它来形容贫穷,真是怪哉. ■侃侃而谈:不慌不忙地谈着 在周代的等级制度中,孔子的地位相当于下大夫. 孔子是个一举一动都力求合乎周礼的人.他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在家乡,他显得温和恭顺,好像不会说话;在朝见场合,却长于谈论,有些谨慎罢了;在朝廷上,国君不在之时,他与同级官员说话,侃侃而谈,理直气壮;同上级说话,和颜悦色;君主来了,既恭敬而又不安,非常之小心. ■不舍昼夜: 表示时间不停地流逝之意. 孔子的时间观念强,曾对着河流叹道:"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意思是:光阴一去不复返啊!就如河水这样昼夜不停地奔流吧! 时间如流水,一定要珍惜.孔子之所以青史留名,是因为他懂得:时间就是财富啊! ■道不拾遗:形容社会风气道德良好. 孔子在鲁国当了几任官,他在任之时,鲁国政治有了极大改良:卖东西不讨价还价;掉了东西不必惊慌,老百姓都有自已的人格,不肯拾起收为已有. ■登堂入室:表示已达到一定的程度或是已得到老师专授指点. 孔子的弟子子路,为人刚勇,一日在孔家弹瑟,瑟声中带有杀气,犯了孔子的大忌--仁.孔子自然不喜欢,又不便发作,就不满道:"子路弹瑟的本领已经登上厅堂,但尚未能进入内室.他为何要在我家弹瑟啊? 无聊!" 孔子的众弟子一听老夫子对子路不满,马上就改变对子路的看法和态度,越来越鄙视他. 两个启示:在别人家里最好安份些; 对于头儿,要懂得投其所好才是啊! ■道听途说:泛指没有根据的传闻 子曰: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涂同途) 意为:从道路上听来一些没有根据的话,就在道路上不负责任地传播,这种道德作风是要不得的. 有很多类似的玩艺,被人一本正经地转来转去,实际上这些谣言里漏洞百出,只要自己稍微认真想一想、查一查,就能够看出其中的谎言成分,然而很多人却信以为真,乐此不疲。是我们自己太脆弱太轻信还是网络里情绪的煽动太容易?要警惕啊! ■发愤忘食:形容学习努力,工作勤奋. 楚国某县尹问孔子弟子,请他谈谈对孔子的看法,弟子木讷小心,一言不发,县尹只得怏怏而回.孔子得知后,很不高兴,怨道:你为什么不说:我的老师是个发愤忘食,乐而忘忧的好学者啊!弟子一听马上明白,愧道:"老师,是我糊涂啊,现在我终于明白了.今后若有人再问我,我必遵师嘱答之." 孔子一听舒服,欣然笑道:"好,好,好." 俗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可孔夫子都懂得在适当的时候吹一把,真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啊! ■鸣鼓而攻:形容声讨犯罪的人. 孔子弟子冉求在朝中干活,准备试行新法,向孔子请教,孔子刚好是站在保守一边,于是气愤无比,把冉求骂个狗血淋头,冉求一再坚持自已的改革,于是孔子对众徒发出追杀令:冉求不是我的门徒,你们一起向他攻击吧!"[[ 论语.先进篇]]"求,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哇靠,人多力量大,自古都是人多胜人少,以强凌弱的风格早已定型. 你的社会关系如何? 你有硬梆梆的后台吗?你的朋友多吗? 如果没有,可得小心行事,洁身自好呀! ■以强凌弱:凭借强力欺负弱小. 跖,一奴隶起义首领,士大夫蔑称起义者为盗.孔子想游说盗跖走入正途,于是斗胆找了他,不料惹来盗跖一阵乱骂,骂得孔子是眼光失神,脸色如土,满怀感羞啊! 来,那些看着孔夫子就烦的人们有机会了,跟着盗跖英雄一起骂: "你这死夫子,你不劳动却吃得香,不纺织却穿得好,整日摇唇鼓舌,惹是生非,迷惑天下君主,虚假做出孝敬父母,友爱兄弟之举,以求得封候,求得富贵,你就天下最大的盗.尧,舜兴起后,设立百臣,商流放国君,周武王杀死商纣,从此社会都是以强凌弱.你所说的那一套,是我所唾弃的,不能保全人的本性,都是奔走钻营,虚伪巧诈的东西. 天下人为啥不叫你盗丘,而叫我盗跖!你这个罪大恶极的人,赶快滚回去,不然,我将用你的肝拿来加菜配酒吃了哈!" ■东家之丘:比喻不认识身边著名人物。 孔子名丘,老家山东,几千年来几乎无人不知.然而他在世时,并没有如此名气.[[孔子家语]]说:孔子的西邻住着一老头,却不是邻居是啥大人物,每次提到孔子都会直呼其小名,说是俺东家之丘如何如何。屈原怀王十五年(前304),张仪由秦至楚,以重金收买靳尚、子兰、郑袖等人充当内奸,同时以“献商於之地六百里”诱怀王,致使齐楚断交。怀王后恼羞成怒,两度向秦出兵,均遭惨败。于是屈原奉命出使齐国重修齐楚旧好。此间张仪又一次由秦至楚,进行瓦解齐楚联盟的活动,使齐楚联盟未能成功。怀王二十四年,秦楚黄棘之盟,楚国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汉北。 怀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约怀王武关相会,怀王遂被秦扣留,最终客死秦国,顷襄王即位后继续实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希望对你有帮助

楚国人,离骚的作者

写屈原的议论文素材

古代有很多杰出的人物,他们的事迹是最好用的作文素材。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考古代人物作文素材,给大家作为参考,欢迎阅读!

高考古代人物作文素材1:屈原

屈原所在的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他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最终被逐出郢都,到了汉北。顷襄王二十一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几起几落的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屈原在20多年的流放生活中,始终关心着楚国

的命运,陆续地写出了《离骚》、《天问》、《招魂》、《哀郢》等诗篇,表白了自己不愿与黑暗腐朽的势力同流合污的立场和决心。

高中课文《屈原列传》、《离骚》、《湘夫人》等,都说到屈原。

【原文再现】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摘自《屈原列传》

【素材评析】

在屈原的作品《涉江》一诗中他自己写到:“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这是屈原受到奸臣谗陷,被楚王流放时,在愤激之下而写的。正如司马迁所说:“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所以作诗《离骚》泄愤。但是,屈原的高洁之处,在于他无论遭受什么样的打击与谄害,但他总是执著地坚持自己的操守,所以司马迁赞美到:“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适用话题】

适用“肩膀”、“位置与价值”、“我想握住你的手”、“感情亲疏与对事物的认知”、“责任”、“理想”、“执著”等等。

高考古代人物作文素材2:司马迁

司马迁幼年时就很刻苦,十岁开始学习当时的古文,二十岁时满怀求知的欲望,游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到处考察古迹,采集传说。这为后来编写《史记》作了很好的准备。其父司马谈死后,司马迁承袭父职,做了太史令,有条件看到大量的图书文献和国家档案,这对司马迁编写《史记》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条件。

天汉二年(前99),李陵出击匈奴,乒败投降,司马迁为李陵辩护,触怒汉武帝,下狱受腐刑。后获赦出狱,为中书令,发愤著书,最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和润饰。《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和传记文学巨著,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除《史记》外,司马迁作赋八篇,又撰《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修史的抱负。

高中第六册第四单元,专门用一个单元来学习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及《史记》中的选文。

【原文再现】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明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摘自《报任安书》

【素材评析】

一个人,无论在遇到多大的打击与挫折,只要精神不倒,一切都可以继续。但精神是需要支撑的。司马迁之所以能在因他陵事件而受宫刑后,发愤著书,就是因为他为自己寻找到了强有力的精神支柱,他们是周文王、孔子、左丘明、孙子、吕不韦和韩非等。而当我们的人生也遇上了难以跨越的坎时,是否也把司马迁当成自己的精神支柱?

【适用话题】

《史记》,是司马迁用一生的精力、艰苦的劳动,并忍受了肉体上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拿整个生命写成的一部永远闪耀着光辉的伟大著作。鲁迅先生曾说: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也就是说,作为一部规模宏大、体制完备的中国通史的史记,同时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文学作品。司马迁为朋友不惜搭上自己的身家性命以及为了理想而放弃尊严的品德值得我们学习。适用话题有“坚强”、“意志”、“忍辱”、“诚信”、“心灵的选择”、“肩膀”、“雕刻心中的天使”等。

高考古代人物作文素材3:杜甫

杜甫是一位爱国者,一生盼望为国效力,而命运并不眷顾他,以致壮志难酬、报国无门;他又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一生创作了大量反映现实的诗篇。他的爱国情怀集中体现在他的诗作中。

杜甫生活在那个唐王朝由盛而衰的急剧变化的时代,他用卓越才华和惊人毅力建造了现实主义的诗歌艺术的丰碑。沉淀于诗中忧国忧民的涕泪,人道主义悲天悯人的情怀,铸就了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感人肺腑的民族精神。“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由一己的苦难推及广大人民的不幸;安史之乱,长安沦陷,他亲眼看见国破家亡的惨景,写出了“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这样感人肺腑的诗句。

杜甫,学习过他的《登高》《蜀相》《客至》《旅夜书怀》《咏怀古迹》《阁夜》《登岳阳楼》《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作品。

【原文再现】

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素材评析】

此诗是杜甫带着家人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在岷江、长江飘泊。诗中写到诗人暮年飘泊的凄苦景况的。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告的凄怆心情。诗人素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长期被压抑而不能施展,因此声名竟因文章而著,但他的休官,却主要不是因为老和病,而是由于被排挤。这里表现出诗人心中的不平,同时揭示出政治上失意是他飘泊、孤寂的根本原因。水天空阔,沙鸥飘零;人似沙鸥,转徙江湖,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内心飘泊无依的感伤。

【适用话题】

杜甫即使在住茅屋期间,在流落船上,无所适从的时候,心中还依然怀抱“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大志,思考国家的命运,适用话题“忧思与抱负”、“肩膀”、“生无所息与生有所息”、“我想握住你的手”、“人与路”等。

高考古代人物作文素材4:陶渊明

陶渊明,东晋文学家。他从二十九岁时开始出仕,任江州祭酒,不久就归隐。后陆续做过镇军、参军、建威参军等地位不高的官职,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四十一岁再出为彭泽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他是田园诗的开创者,后世称他为“田园诗人”。田园被陶渊明用诗的手段高度纯化、美化了,变成了痛苦世界中的一座精神避难所。

陶渊明善于将深刻的哲理融入诗歌的形象中,诗的语言朴素自然,表情含蓄委婉,被称为“陶诗中的珠玉”。如《归园田居》组诗的久享盛名,有类似的特点:写田园生活,写体力劳动,咏歌自己的理想,显示出理想获得实现的愉快。

我们学过的课文《桃花源记》《归田园居》《归去来兮辞》《饮酒》《五柳先生传》等诗文,它们的.作者就是陶渊明。

高考古代人物作文素材5:阮籍

阮籍,三国魏文学家、思想家。他兴趣颇广,博览群书,多才多艺。他攻读儒家经典,也爱读老庄,并且学习击刺武艺,能长啸,善弹琴,还喜欢喝酒。阮籍蔑视礼教,尝以白眼看待礼俗之士;后期变为“口不臧否人物”,常用醉酒的方法,在当时复杂的政治斗争中保全自己。

阮籍为了躲避曹魏与司马氏政治斗争的牵连迫害而归隐山林,是魏晋名士风流的代表,也是“竹林七贤”的代表人物。他逃避现实,给人留下了无限的怅惘,无法实现在梦想和现实之间起舞的人生境界。

阮籍,高中语文读本第二册有篇文章写到《阮籍不拘礼法》。

【原文再现】

阮籍不拘礼法

性至孝,母终,正与人围棋,对者求止,籍留与决赌。既而饮酒二斗,举声一号,吐血数升。及将葬,食一蒸肫,饮二斗酒,然后临诀,直言穷矣,举声一号,因又吐血数升,毁瘠骨立,殆致灭性。籍又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及嵇喜来吊,籍作白眼,喜不怿而退。喜弟康闻之,乃赍酒挟琴造焉,籍大悦,乃见青眼。由是礼法之士疾之若仇。 籍嫂尝归宁,籍相见与别。或讥之,籍曰:“礼岂为我设邪!”邻家少妇有美色,当垆沽酒。籍尝诣饮,醉,便卧其侧。籍既不自嫌,其夫察之,亦不疑也。兵家女有才色,未嫁而死。籍不识其父兄,径往哭之,尽哀而还。其外坦荡而内淳至,皆此类也。

【素材评析】

阮籍的性格上尤为不群,一方面生活非常放浪,秉赋有豪放的志意,不受一切外在的礼法的拘束;另一方面,为了能够在衰乱之世委曲求全地保全自己,而在内心非常有节制。从上文中在母终时的表现以及喝醉酒后的行为中,可以一斑。而他的这种有放有敛的性格还能得到人们的理解与信任。阮籍的诗写寓意遥深,他的为人之喜怒不形于色,正是因为他有着两种看似矛盾的性格能统一在他一人身上的缘故。

【适用话题】

阮籍佯狂而歌,蔑视礼教、洁身自爱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适用话题:“符号”、“走与停”、“雕刻心中的天使”、“路”等。

高考古代人物作文素材6:李白

李白生活在唐代极盛时期,具有“济苍生”、“安黎元”的政治理想,毕生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但李白一生关心国事,希望为国立功,与他不满黑暗现实之间形成剧烈的矛盾。他的《古风》59首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品。对唐玄宗后期政治的黑暗,广泛地进行了揭露批判,反映了贤能之士没有出路的悲愤心情。言多讽兴,气骨高举。李白一生写下不少描绘自然风景的诗篇。他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等,形象雄伟,气势磅礴,都是传诵千古的名句。

我们学习过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越中览古》等诗,在高中第五册的第五单元还专门安排了李杜诗歌单元,学习了《蜀道难》、《将进酒》等诗歌。

【原文再现】

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

与尔同销万古愁。

【素材评析】

李白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在朝廷做了三年的翰林学士,并没能涉身政治,却成了君王的御用文人,再加上他对权贵的傲视,从而招致排斥,愤而离开了长安。在诗中,我们很容易看出诗人“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的心绪。可以想象,一个满腹惆怅的人,当他一心解愁却又无法解愁的时候,内心是怎样的愁苦啊!表面上开怀畅饮,实际上愁箭穿心。但诗句笔酣墨饱,情极悲愤而作狂放,语极豪纵而又沉着。其根源就在于作者那充实深厚的内在感情,那潜在酒话底下如波涛汹涌的郁怒情绪。

【适用话题】

李白的诗篇正像他若干歌咏大鹏鸟的作品那样,表现了他的豪情壮志和开阔胸襟,从侧面反映了他追求不平凡事物的渴望。李白即使在被唐玄宗赐还乡期间,还胸怀坦荡,对未来充满信心,适用话题“仰望”、“抱负”、“肩膀”等。李白在皇宫期间,要求高力士为其脱鞋,因此而招来放逐的命运,此话题适合“谈意气”、“高洁”、“我想握住你的手”等。

高考古代人物作文素材7:诸葛亮

诸葛亮,虽手无缚鸡之力,却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未出茅庐,已知天下大势将鼎足三分,烧博望,借东风,擒孟获,无不显示他神机妙算的绝顶聪明。故与关羽之“义绝”、曹操之“奸绝”合称三绝。

诸葛亮执法严明,情义深重,勇于自责。有情而不枉法,执法而不忘情。这才是有血有肉的诸葛孔明,这才是真实可信的孔明!看了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一节,我们才会由衷赞美“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我们曾学过《出师表》《失街亭》(《三国演义》)《蜀相》等课文,这些课文都涉及一个人物——诸葛亮。

【原文再现】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沪,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之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摘自《出师表》

【素材评析】

诸葛亮与刘备的君臣际遇,是千古传颂的佳话。人们在甚赞诸葛亮的况世奇才的同时,也甚赞他能报知遇之恩的美德。自从自隆中出山后,就把“攘除奸凶,兴复汉室”作为毕生已任,正如杜甫所写“三顾频烦天下济,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襟”,无不为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诚而感动。

【适用话题】

诸葛亮博学多才,担任蜀相期间,济世、敬业、至公、廉洁、谦虚等品格为历代君主、官吏、士人和老百姓所称颂。适用话题有:“忠诚”、“谦虚与成就”、“大智若愚与成功”、“肩膀”等。诸葛亮对刘备的忠信历来被大家传为美谈,此事例适合话题“诚信”;诸葛亮不听刘备临终忠告,最终导致街亭失守,此事例适合话题“感情的亲疏与对事物认知”等。

高考古代人物作文素材8:曹操

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是一位奸雄,生活的信条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是奸诈、残忍、任性、多疑的反面人物典型。读过“三国”的人,一提起“奸雄”,谁都知道是指曹操。“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句话,最能体现曹操的奸恶。 但现实生活中的曹操,却有着对理想的追求,是一个矛盾的复杂体。原以为曹操是一代奸雄,又以为只是一介武夫,读了他的《短歌行》等诗篇,才知道他的内心世界是极其丰富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这是否也印证了一条真理:人是一个复杂的组合体?

曹操是建安七子之一,有极高的文学造诣。我们学过的《观苍海》《龟虽寿》《短歌行》等作品都是曹操写的。

【原文再现】

短歌行

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素材评析】

这首《短歌行》的主题非常明确,就是作者希望有大量人才来为自己所用。曹操在其政治活动中,为了扩大他在庶族地主中的统治基础,打击反动的世袭豪强势力,曾大力强调“唯才是举”,为此而先后发布了“求贤令”、“举士令”、“求逸才令”等;而《短歌行》实际上就是一曲“求贤歌”。

【适用话题】

曹操爱惜人才,胸怀大志,杰出的军事才能值得大家学习,但是曹操狡诈多变,性格多疑也常常提醒大家,适用话题有“智慧与狡猾”、“理想”、“抱负”及“诚信”、“生无所息/生有所息”、“人与路”、“谈意气”等。

楚国人,离骚的作者

好的作文必定是语言优美、内容充实的。那么如何能让作文的内容充实吸引人阅读呢?当然是引用经典的作文素材了。下面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出来的有关于高考作文万能素材名人事例,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高考作文素材名人事例——居里夫人“幸运”的失恋

1883年,16岁的波兰姑娘玛丽亚,即后来的居里夫人,到某贵族之家当家庭教师,她计划挣一些钱出去上大学。两年后,这家的长子卡西米尔与玛丽亚相恋,玛丽亚刚过19岁,他们计划结婚。当然,上大学是不可能的了。

可是,由于门第不同,他们的婚姻遭到卡西米尔父母的坚决反对,意志薄弱的卡西米尔屈从了父母。玛丽亚痛苦万分,竟准备“同尘世告别”,但她终于凭着顽强的意志克制住自己。于是,她把个人的不幸化为献身更大目标的动力,化为教育培养当地贫苦孩子的善心以及只身赴巴黎求学的勇气。

人们认为,这是一次幸运的失恋。否则,她的历史将会重写,人类将失去一位迄今为止最伟大的女科学家。

分析:居里夫人的失恋是她人生的一次挫折,从挫折与痛苦中解脱出来,重新振作,投入到科学研究中,她才有了后来的成功。

话题:“挫折与成功”“意志的力量”“转折”

高考作文素材名人事例——相信自己是第一

理查·派迪是运动史上赢得奖金最多的赛车选手。当他第一次赛完车回来,向母亲报告结果时,那情景对他后来的成功有很大的影响。

“妈!”他冲进家门,“有35辆车参加比赛,我跑了第二。”

“你输了!”他母亲回答道。

“但是,妈!”他抗议道,“您不认为我第一次就跑了个第二是很好的事情吗?”

“理查!”母亲严厉道,“你用不着跑在别人后面!”

接下来的20年中,理查·派迪一直称霸赛车界,他的许多项纪录到今天还保持着,没有被打破。

分析:能正确地激励自己,对自己充满自信的人,往往就能获得成功的青睐。

话题:“激励的价值”“成功与自信”“家教教育”

高考作文素材名人事例——海伦·凯勒——残疾人的骄傲

美国盲聋女作家、教育家海伦·凯勒一岁半时因病丧失了视觉和听力,这对于一般人来说是不可想象、不可忍受的痛苦。然而海伦并没有向命运屈服。在老师的教育、帮助下,她凭坚强的毅力战胜了病残,学会了讲话,用手指听话,并掌握了5种文字。

24岁时,她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著名的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女子学院。以后她把毕生的精力投入到为世界盲人、聋人谋利益的事业中,曾受到许多国家政府、人民的赞誉和嘉奖。

1959年,联合国曾发起海伦·凯勒运动。她写的自传作品《我生活的故事》,成为英语文学的经典作品,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广泛发行。

分析:敢于正视人生的疾苦和磨难,是海伦成功的根本。正是如此,她才成了全世界残疾人的精神代表,成了残疾人的骄傲。

话题:残而不废,坚强成就人生,生命的价值。

高考作文素材名人事例——海子的寂寞

或许诗歌真是从寂寞中酿出来的,否则为什么所有的诗人都那么落寞?海子也不例外,他大概是太寂寞了,希望能与别人进行交流。

有一次,海子在百无聊赖之际随意走进学校附近的一家餐馆。他对老板说:我给大家朗诵我的诗,你们能不能给我酒喝?

毫无浪漫情趣的老板抬眼打量了一下眼前这位年轻人:长发凌乱,身材瘦小,落落寡欢,不修边幅,而且说话如此神经兮兮,就以为他脑瓜子是有些毛病的,便嘲讽地回答说:我可以给你酒喝,但你别在这儿朗诵。海子无奈地耸了耸肩膀,默默地走出了餐馆,同时也走进了更深的寂寞。

分析:人与人之间,需要交流与沟通。沟通源于寂寞,无法沟通,也就更加寂寞。

话题:寂寞与沟通,交流与理解。

高考作文素材名人事例——屈原

屈原所在的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

他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

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最终被逐出郢都,到了汉北。

顷襄王二十一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几起几落的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屈原在20多年的流放生活中,始终关心着楚国的.命运,陆续地写出了《离骚》、《天问》、《招魂》、《哀郢》等诗篇,表白了自己不愿与黑暗腐朽的势力同流合污的立场和决心。

分析

在屈原的作品《涉江》一诗中他自己写到:“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这是屈原受到奸臣谗陷,被楚王流放时,在愤激之下而写的。正如司马迁所说:“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所以作诗《离骚》泄愤。但是,屈原的高洁之处,在于他无论遭受什么样的打击与谄害,但他总是执著地坚持自己的操守,所以司马迁赞美到:“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话题

肩膀、位置与价值、感情亲疏与对事物的认知、责任、理想、执著等。

高考作文素材名人事例——不达目的不罢休

语言大师侯宝林只上过三年小学,由于勤奋好学,他的艺术水平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成为着名的语言专家。有一次,他为了买到自己想买的一部明代笑话书《谑浪》,跑遍北京所有的旧书摊也未如愿。后来,他得知北京图书馆有这本书。时值冬日,他顶着狂风,冒着大雪,一连18天都跑到图书馆去抄书。一部10万字的书,终于被他抄录到手。侯宝林正是凭着“个达目的不罢休”的坚强毅力,才成为一代相声艺术宗师的。

分析:语言大师候宝林以他的行动告诉我们这样的道理:要想成就一番事业,一要勤奋好学,二要持之以恒。

屈原,名平,字原,出身于楚国贵族。公元前340年诞生于秭归三闾乡乐平里。屈原自幼勤奋好学,胸怀大志.。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常与怀王商议国事,参与法律的制定,主张章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同时主持外交事务。主张楚国与齐国联合,共同抗衡秦国。提倡“美政”。在屈原努力下,楚国国力有所增强。但是,由于自身性格耿直再加上楚怀王的令尹子椒、上官大夫靳尚和他的宠妃郑袖等人,由于受了秦国使者张仪的贿赂,不但阻止怀王接受屈原的意见,并且使怀王疏远了屈原。公元前305年,屈原反对楚怀王与秦国订立黄棘之盟,但是楚国还是彻底投入了秦国的怀抱。使得屈原亦被楚怀王逐出郢都,开始了流放生涯。结果楚怀王被秦国诱去,囚死于秦国。顷襄王即位后,屈原继续受到迫害,并被放逐到江南。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带兵南下,攻破了楚国国都,屈原的政治理想破灭,对前途感到绝望,虽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只得以死明志,就在同年五月投汨罗江自杀。 屈原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约于公元前340年出生于楚国丹阳(今湖北宜昌市秭归县),自称颛顼的后裔。 “朝发枉渚兮,夕宿辰阳……”;“入溆浦余儃徊兮,迷不知吾所如……”,在流放期间,屈原为后世留下了许多不朽名篇。其作品文字华丽,想象奇特,比喻新奇,内涵深刻,成为中国文学的起源之一。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屈原被放逐后,在和渔父的一次对话中,渔父劝他“与世推移”,不要“深思高举”,自找苦吃。屈原表示宁可投江而死,也不能使清白之身,蒙受世俗之尘埃。在渔父看来,处世不必过于清高。世道清廉,可以出来为官;世道浑浊,可以与世沉浮。至于“深思高举”,落得个被放逐,则是大可不必。屈原和渔父的谈话,表现出了两种处世哲学。 公元前278年,秦国攻破了楚国国都郢都。当年五月五日,屈原在绝望和悲愤之下怀抱大石投汨罗江而死。端午节,也是因此而来的。经历 屈原的事迹,主要见载于司马迁的《史记》。根据《离骚》“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可推定屈原出生于楚威王元年(公元前339年)正月十四日。屈原于是年正月十四诞生于丹阳,即今湖北秭归,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 屈原生活的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朝廷一切政策、文告,皆出于其手。 屈原为实现振兴楚国的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上官大夫靳尚出于妒忌,趁屈原为楚怀王拟订宪令之时,在怀王面前诬陷屈原,怀王于是“怒而疏屈平”。 屈原被免去左徒之职后,转任三闾大夫,掌管王族昭、屈、景三姓事务,负责宗庙祭祀和贵族子弟的教育。 怀王十五年(公元前304年),张仪由秦至楚,以重金收买靳尚、子南、郑袖等人充当内奸,同时以“献商于之地六百里”诱怀王,致使齐楚断交。怀王后恼羞成怒,两度向秦出兵,均遭惨败。于是屈原奉命出使齐国重修齐楚旧好。 此间张仪又一次由秦至楚,进行瓦解“齐楚联盟”的活动,使齐楚联盟未能成功。怀王二十四年,秦楚“黄棘之盟”,楚国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汉北。 怀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约怀王武关相会,屈原力劝不可,然而怀王的小儿子子兰等却力主怀王入秦,怀王亦不听屈原等人劝告,结果会盟之日即被秦扣留,三年后客死国。 在怀王被扣后,顷襄王接位,子兰任令尹(相当于宰相),楚秦邦交一度断绝。但顷襄王在接位的第七年,竟然与秦结为婚姻,以求暂时苟安。由于屈原反对他们的可耻立场,并指斥子兰对怀王的屈辱而死负有责任,子兰又指使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造谣诋毁屈原,导致屈原再次被流放到沅、湘一带,时间约为顷襄王十三年前后。 在屈原多年流亡的同时,楚国的形势愈益危急。到顷襄王二十一年,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预示着楚国前途的危机。次年,秦军又进一步深入。屈原眼看自己一度兴旺的国家已经无望,也曾考虑过出走他国,但最终还是爱恋故土,于悲愤交加之中,自沉于汨罗江,殉了自己的理想。 屈原死日,可能是五月初五,或距这一天很近的一个日子。五月初五原来是楚地的传统节日,后来人们就把这一天作为纪念屈原的日子,论其本来意义,反而鲜为人知了。

论屈原议论文素材

想要作文得到高分,平时就要多积累一些素材。写作文的过程中适当的加入一些素材,作文内容才不会显得空洞。以下是我整理的高中议论文万能素材,欢迎大家参阅。

一、高中议论文人物素材——屈原

1、“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就是这样一个诗人,忧国忧民。“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屈原就是这样一个史官,信念坚强。“青云衣兮白霓裳,举长矢兮射天狼。”屈原就是这样一个勇士,斗志昂扬。“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就是这样一个英雄,不畏强暴。

2、不管历史如何嬗变,不管时代如何变迁。自从屈原投入汩罗江的那一刻起,他在楚国百姓心中就牢牢凝固和沉淀了,就注定他的灵魂将得到洗练和超度,割之不断、挥之不去,进而升华成为一个伟大的民族精神。时至今日,“屈原”已经不是尚且生活在两千多年前的那个屈大夫,他所代表的是一种时代精神、百姓情结和民族文化,穿越着时空,年年相继,代代相传。也就是这样,“屈原”鲜活而永久地活在了百姓心中。

二、高中议论文人物素材——李白

李白道“行路难”,却一直在走。走着笑着红尘,走着辞别故友。一壶浊酒,“歌遍山河八万里”;一叶轻舟,“惟见长江天际流”。然而李白同样是位被上苍嫉妒的文人啊!嫉妒他的人年少英才;嫉妒他的诗出水芙蓉。李白道“行路难”,却一直在走。翰林遭贬,他“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流放夜郎,他“凤歌笑孔丘,一生好入名山游”、李白所走的路更让我佩服。这样说虽有失公平,但我仍然觉得,李白人生路上的磨难哪里比陶潜与屈子少呢?但他却一直在走,因为他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一块宝玉,在僵硬的政治舞台上磨来折去,却无半点玷污与磨损!

三、高中议论文人物素材——曹植

他出口成文,下笔成章,曾博得曹操的欢心,曾充满了“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豪情;他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人仁志士无不敬仰。

然而出身权倾一世的曹家,注定他命途多舛。本可成为至高无上的君王,却由于他的不拘小节,不得“曹心”而葬送了他的大好前途。面对手足相残他“七步成诗”,悲叹“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怀瑾握瑜,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壮志难酬,他借酒销愁。想当年“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到头来只能以豪饮而留名,赢得个“寂寞圣贤”的悲凉美名。

四、高中议论文人物素材—— 牛顿

煌煌巨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建立了一个新力学体系;辉煌成就——万有引力定律,开启了一个新的科学时代。

身立巨人的肩膀,面朝真理的海洋,你孜孜不倦地探索;为了找寻点缀历史瀚海的光滑“卵石”和美丽“贝壳”,你贡献出毕生精力。

虽也一度陷入迷惘,求助神力,但你的巨大发现折射出的科学之光定会照耀万世;你会永远为人类所敬仰。

五、高中议论文人物素材——伽利略

他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同时也是一位虔诚的天主教徒。他的心中有一架天平,一边是科学,一边是宗教。当教会势力干涉他的科学研究时,他心中的天平一定摇摆过。是执著于追求真理,坚定地走科学之路,还是屈服于权威,遵从自己的宗教信仰?在那不自由的监禁生活中,他给心中的天平增减砝码,彷徨着,思索着,终于,伽利略有了明确的回答——宗教不应干预科学。科学的力量倾倒性地获得了胜利。执著于真理,让伽利略这位科学巨人更加不朽。

1、总—分—总式

这是总分式的完整式,这类文章往往在序论部分首先提出中心论点,而在本论部分将中心论点分成几个基本上是横向展开的分论点,一 一进行论证,最后在结论部分加以归纳、总结和必要的引申。简言之,即是“提出论点——用论据证实论点——做出结论”。

2、总—分式

特点是没有结论部分。在引论提出论点后,或分若干论点阐述证明,它常在分述的部分进行小结;或分举若干论据进行分析。

3、对照式

这类文章往往是在序论部分提出中心论点后,又在本论部分从正反两方面提出分论点或摆去正反两方面的论据,加以论证,最后进行结论。它的特点是两种看法或论据之间为一正一反的关系,或通过正反对比明辨事非,或通过正反衬比突出其中一个方面的正确性。这种结构方式能起到对比鲜明、突出深化观点的作用。

4、递进式

这类文章往往在序论部分首先提出中心论点,而在本论部分其分论点是层层推进,步步深入,由浅入深地进行论证,最后在结论部分加以综合,并进一步使中心论点得到确立。

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许多人都写过论文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的科学研究能力。那要怎么写好论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关于屈原的议论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屈原是一个值得佩服的人。试问中国四大佳节,春节,那是一年的结束新一年的开始:清明,那是祭拜死去亲人朋友:中秋,那是与家人团圆的难逢佳节,而屈原一个人,就能为纪念他搞出一个端午……实在是,太厉害了,前无古人啊!我不佩服行吗,华夏几千年,屈原当真影响地深入骨髓啊。

屈原是一个值得尊敬的人。他文采斐然,一人引领千万骚客,为人极为正直,与恶势力抗争决不妥协,更是一个一生尽心为国的伟人,无论是“王甚任之”还是“大困”,对祖国永远是一个坚贞不移,至死不悔。就是这么一个有治国之才,爱国之心,刚正不阿的浪漫诗人。

但,他并不值得我学习,做榜样。

屈原是一个迂腐的人,他的“忠”,我的确佩服甚至仰望,但那不过是“愚忠”。“王甚任之”时尽忠,无可厚非;但当整个王公贵族开始反对你,抛弃你,明明有康庄大道不走,依然一副被人卖了还替人数钱的模样。

“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这句话,这些儒学伦理战国之时还没有盛行,正是这位伟大的屈原屈大诗人屈大忠臣,将这种忠君报国,存君兴国的“伟大”“正义”的思想毫无保留深深的填入了这“更伟大”“更正义”的传统道德观念中。试问:孔子所说,仁义礼智信,何来忠字?

就这样屈原的故事成为美传,中华美德,永垂不朽,成为一代代帝王的统治工具,成为万千百姓的道德楷模,成为人们过佳节的纪念对象!没有这忠君报国的汨罗一跳,也许,只能说也许,岳飞就不会惨死风波亭,直捣黄龙未必没有可能,不会有那么多的英雄不能战死沙场而死于帝王阴谋的悲剧!屈原的汨罗一跳,不管本着什么目的,什么初衷,他本想狠狠震惊一下警醒一下祖国也好,不忍看到楚国江河日下的悲剧也好,或者是干脆一了百了的消极逃避也罢,他造成的影响却是巨大的,空前的!这样的伟人,他本身的人品越好,为祸却是越大!坏人为祸,为祸一时,为祸一世:好人为祸,为祸一代,为祸一民族!好人的“祸”——那些好人有意无意的光荣事迹,成了帝王们俘怒苍生的王牌,帝王们站上了道德的制高点,人人尽而忠之,这种“忠”,当事人认为很伟大,世人亦然,唯有帝王风轻云淡心中一阵不屑:不过一条忠诚的狗罢了!

这种可怕的现象,两千多年不止!

屈原是冤枉的,他的君子品行的负面影响,任汨罗江水流干也不会知道一分。就让屈原安静一下吧,少讲讲他的“传世美德”,让它成为一个值得佩服、尊敬而不是一个被效仿,被榜样的人!

我总觉得屈原之死实在是不值得。我对他所做出的事情表示理解,但是对于这样的极端做法我并不赞同。

屈原本人自视甚高,这点结论从《离骚》中“帝高阳之苗裔兮”“肇赐余以嘉名”“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这些话中可以轻易得出。一个“知识分子”,清高是正常的,过分的谦逊才是不必要的,这样既没有魄力,也没有大家风范。他的理想也很美好,“不抚壮以弃秽兮,来吾道夫先路”。他虽然有这样的理想,也具备这样的才干,可是没有遇上“圣主“,在楚国日薄西山之际他投江自尽,但这或许不值得。

首先,我对“秦灭六国之时,楚是最冤的“这一论调持有否定态度。既然是诸侯割据,那弱肉强食就是很正常的事情。楚怀王够傻,做出来的事情够离谱,也不懂知人善任,最后落得个凄惨的下场就不能算冤。这样的国君领导的国家,不被灭掉才是对其它国家不公平的事情。

所以我的观点就是,屈原这样的行为,虽然有很大一部分出自于对楚国民生疾苦的感慨,但是没有脱离愚忠这一范畴。

他大可以如管仲所言“不盖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在当时,谋士效忠于不同的诸侯王是很正常的事情。改革政治不是件易事,不流血的改革更是难上加难,在君主不重用时想凭一己之力改革就是根本不可能的。如果他真的爱这片土地,爱这里的人民,就应该另寻圣主。助其以更少杀戮的方式夺下楚地,减少战争和不必要的伤亡才是良策。他一死了之,只能说明其境界未到“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的地步。这里为宋荣子抱不平,为什么他这样的人却没有名气。当然,这是庸人自扰,宋荣子本人是不会在乎这些的。

不是为明君,那么效忠国家就没有了意义。如伍子胥一般被杀的臣子还少吗?他爱的应该是国家、土地、人民而非其政治和国君。既然如此,投靠其它国家似乎就不是什么坏主意,毕竟这样对人民或许会更好。

无论如何,屈原最终选择了死,留给后人一个值得回味的题材。没有人会知道,站在江边的屈原究竟想到了什么,或许他有了足够的理由去死只是我们不知道或者没有想到而已。所以不过是从个人自由还是从他本人的现实处境出发来说,我们都是不能对他的死做出任何客观评价的,我们所说的一切论断都带有因自己的联想而产生的主观性。

屈原的寂寞我不懂,也不想懂。

我觉得屈原是一个很固执的人。

屈原与楚怀王同姓,是楚国的王族。因此他只向楚国效忠。这并不是他的固执。我觉得这是一种人生观、价值观。屈原可能认为,比起美好的生活、丰厚的俸禄,他更想让楚国强大。即使自己在楚国的政治舞台上展示不出什么功绩,但能帮上忙就好。这很可能是屈原的想法,是他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屈原真正的固执在于,他太相信怀王,相信怀王总有一天会醒悟,他太相信自己,相信自己总有一天能使怀王醒悟。

为了使楚国强大,屈原努力展示他的才华,终于可以让怀王“信任”他。但朝廷中有更多的人更注重名利,于是他们向怀王进了谗言,屈原一下子就被怀王抛弃了。我觉得屈原应该是很明白的。如果怀王真的信任他,那么就不会因为一两句谗言就疏远他。只有不了解周围人的皇帝,才会随意听信他人的谗言。屈原应该已察觉到,怀王有多么地不重视贤臣、不关心周围的人。但他固执地认为,这些都是小人干的,是小人使怀王听不清、看不透。即使被怀王疏远抛弃了,屈原依然愿意相信怀王。

张仪诈怀王事件发生时,屈原已被罢黜,不在官位上。他虽然不在怀王身边,但仍然得知了这件事。屈原看着贪心的怀王又做了蠢事,他只进谏了一句话:“何不杀张仪?”虽然只是一句为时已晚的话,但足以显示出屈原的忠心和明察。

但怀王直到最后,都没有听屈原一句话。秦昭王要和楚联姻,要让楚怀王前往武关与秦相会,这是何等危险的事。楚国大将已接连损伤,秦国又是虎狼之国。屈原最诚恳的谏言怀王没有听,导致最后,怀王客死他乡。

屈原被怀王疏远而写了《离骚》。这时,他的心情不是愤怒而是悲伤。这就是他对怀王固执的最好的证明。他“忠而被谤”却仍相信怀王,而怀王又恰好是个不会任用贤臣的无能之王。屈原的这份固执几乎没有任何的意义。

屈原执着的是对象——怀王,并不是一个贤明之人,那屈原就不应该对自己如此执着,他明知他自己的“怀瑾握瑜”怀王根本看不到,但还是固执到底。要在怀王的统治下救国,这不仅仅是不同流合污能达到的目标。如果屈原能不对楚王,不对自己那么固执,想一些其他的方法,说不定最后的结果会有所不同。作文

屈原是个薄脸皮的人。

不得不承认,有的人是受不了一点世俗的沾染的,同时他希望受到命运的青睐,与同样的高洁之士结朋交友。当以上两条愿望一条都不能实现时,清高的屈原也就决绝地离开了他认为的肮脏世界。

姑且不论这死是否值得,单是这勇气就足以让后人尊敬。这是对自己人格的尊重,它表明自己是拣枝而栖的凤凰,不能混混噩噩度世。

屈原投江的心境应该是极度悲凉的,应该是冷静的理智的,也是深思熟虑的,绝不是一时之冲动。既然已抱定了必死的决心,那么何必性急?再看一眼楚国的大好河山吧,这是我的先人开辟的地方。秋风萧瑟,西风渐紧,远处的芦苇与近处的芦苇携起手撑开了一张秋天的网,把整个人的`愁苦攒紧,浓缩成一颗异常柔软的心,这心一旦溶于汩罗,便把整条江水都染得苦涩,而水又是一脉相通的,任意一瓢水,都使楚人想起家国江山,想起不可搀回的结局,涕泗横流。

事情已经过去两千年了,代代传,传代代,再加上喜欢“盲目爱国主义”的统治阶级的宣传,于是屈原就成了所谓爱国的典范。

人们不会指责屈原的爱国,虽然那是更重视个人而不是更注重国家的时代,那是一个哪里有幸福哪里成就哪里就是家国的朝代。“凤凰翔于千仞兮,览德辉而下之”,像屈原这样为出生之国而死的不多。

接下来我要谈谈屈原的观点问题,在屈原看来,只有凤凰之类的高洁鸟类才能发表言论,庸鸟安分守己便是;骏马是不必绳子拴的,跛驴当然是要干活的。读到这里,我不禁为庸者叫不平,我同意给天才以自由发展的空间,但同时也应该尊重庸者,其实对庸者、对弱者的关注与尊重更能体现一个民族的人性美。中国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精英文化,从“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到“食尽人间千钟粟,凤凰何少尔何多”,说的仿佛都是阳春白雪不能与下里巴人来往交心。

从一个屈原,其实可以看出人格的坚守、家国的选择、传统思想的弊病等多个问题,不同于司马迁的爽然自失,我倒是豁然开朗了。

摆在屈原面前的,只有两条路:一条是与世推移,另一条则是坚守节操。屈原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第二条。

走到这一步,他需要极大的勇气:他需要抛弃的是他的生命,他的国家。他已经清楚地认识到,曾封他祖上为“屈”的那个家族血脉已经不可挽回地走向了衰败。曾经侍奉的那个又蠢又荒诞的王最终竟要死在他国;新立的王又变本加厉,不但不再诏用他,反而加他贬得越远越好。作为一名忠心为国的臣子,还有什么好说的呢?不再为之而“屈”,只能投入自己幻想的那个世界中。按照礼来说,臣子未尽忠,这是大罪,屈原也心怀这种想法,即使在自己创造的那片净土中,也不会掩盖自己内疚与罪责之感。这就是坚定地一心为国的代价。坚守着那个崇高的志向,那份痛苦谁又能知呢?

而放弃却只在一念之间。渔父与屈原对话的场景仍历历在目。虽无法考证历史上是否真有如此一回,却又从侧面表现出,当时的“圣人”们经常是与世推移的。“圣人”们飘然于世,过着最初的道家原型的生活。出事入世,随心所欲,内心中空空如也,无欲无求,也能成为一方“圣人”,此乐何及!放弃操守正如洗澡一般简单,一转眼,心中都被冲走,毫无保留。这在屈原看来,是永远不能接受的。“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同光”,多么有气势对理想告白!内心被这样的想法包围,又怎么会想着苟且偷生呢!苟且偷生又怎能与天地同寿,与日月同光呢!宁愿在绝望中保全自我,也不会去做一名放弃道德、昧了良心的佞臣。

屈原把这一切看得如此透彻。“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忠贤之士也会生不逢时。既然自己无法贡献自己的力量,那么沉入那不再会绝望的世界也比苟且又内疚地存于世更有意义。对未来抱有信心的人一定是会选择坚守的。

在他之后的几百年,诸侯混战,不再太平。直到司马迁所处的汉朝建立,局势才稳定下来。而与屈原相隔甚久的司马迁也与屈原做出了相同的选择。受了宫刑的他,坚守意味着守住志向,而放弃此时却变为了死,死了就不用受这么多的苦了,便解脱了,但这又有什么意义呢?前人屈原正是因为觉得飘然于世无法实现人生价值才自沉汨罗,此时司马迁只是以一个近似宦官的卑微身份,犯的又是耻辱之罪,人皆轻之如鸿毛,又怎能轻飘飘一句“不想活了”就断送宝贵人生呢?这样的人生是坚守还是放弃,便一目了然。面对灾祸,司马迁最终明了生死之义,坚守住他作为一个史官的价值。

更远一些,我想到了意大利的布鲁诺。直到被烧死的那一刻,当狂风卷起烈火,一句“火并不能把我征服!未来世界会了解我的价值的!”使顽固者们战栗。坚持真理,坚定自己的原则,放弃一切向教会低头的机会,他在历史中的功绩永世传诵。

这就是人类伟大的先人们所做的一切。面对现实的冲击,坚持自我,永远不放弃,才能走得更远。

屈原不是赛艇运动员,却在汨罗江中划了几十年的船。水流很急很湍,随着时间的推移,似乎越来越与屈原作对。终于有一天,他放弃了,停下桨,跃入江中。

汨罗江,自古以来人们都是这么唤它。如果只是区区一条江,我相信屈原多喊几个帮手是能逆流而上的。只怕是,招来尼米兹级航母(不搁浅的话),也无法与这水流抗争。因为,这水流,其实代表了一个时代。

中国也可看作没有历史。哪怕战国也好、明朝也罢,同时代的商鞅被车裂,袁崇焕因反间计以致凌迟于市,这些都是没有过去的历史。屈原觉得累,那是因为他遭遇到了时代的阻力。

使屈原能孤身奋战如此之久的,是他的爱国忠心。譬如陈平、韩信,原本是项羽手下,一看跟他干没前途,遂转投刘邦。而屈原是只会呆在楚国的。他认为自己是楚国贵族后代,治理好自己的国家理所当然。也就是说,无论当朝国君如何昏庸无道,比日后阿斗还要像稀泥,他都得尽自己规定的义务,辅佐君王。

这就造成了麻烦。面对贤君,有屈原如此大臣,那自然良性循环、国泰民安,屈原自身价值也能得到实现。但是贤君难逢、小人常有,只要君主判断稍有不慎,小人乘虚而入,屈原就更上下受敌了、这和作战类似,歹徒开枪肆无忌惮,警察确受诸多法规的限制。敌在暗我在明,谗人间之,闲话一多,屈原的政治斗争就失败了。

渔父的话若换个角度去理解,不是“同流合污”,而是“顺应时代”。依旧是前文所说,敌暗我明的情况下,警察会利用卧底、线人、带罪立功等听起来并不那么光明正大的手段来达成目的。同样,屈原站在那儿,一副正义凛然的样子,频频提出对国家有益却明显触动贵族利益的改革方案,怎么能不成为众矢之的?

范增虽有才能,遇上项羽这般人,越是直谏,效果也就越差。屈原若能稍稍隐藏一下自己的立场,暗中改革,兴许会有成效。

但最终屈原投江了。

他的死留下了什么呢?端午节?粽子?端午日人们赛龙舟、抓鸭子,不亦乐乎;我面对餐桌上时常出现的糯米食也再难联想起屈原。他的如此行为导致失败在那个黑暗的时代是必然结果,但失败并不等同与自杀,别的出路也是有的。反而,他的死无形中助长了只图利益的官员的嚣张气焰。

我更愿相信屈原是累了倦了失去动力了才放手的。因为若是他企图通过自己的一死换取世人的觉醒,那么他多半会大失所望。楚国灭亡,随后两千年间,只有更浑浊的江水,犹如一条条墨流。

在我印象里我一直都知道屈原这个人,和他的《离骚》,也仅此而已,从来没读过。不过,其实我还知道端午节吃粽子也是因为他。我到了学《离骚》(节选)的时候才真正对他有所了解,但也仅此而已,譬如他如何爱国如何志向高洁。但这些也只是从书上或听说了解到的,不是我感悟出来的。读《离骚》时我唯一的感觉就是他很自恋。

但到了最近学的《屈原列传》,我觉得我了解得更多一些了,但可能还是不够深刻。最起码我现在了解了他的才华非同凡人,人家自恋点也是有资本的。但那也就不再是因为他自恋,而是极力表达自身还保持的高洁的情操,不愿与世俗同列。最让我敬佩的其实是他最后的投江自杀。似乎古代太多名士对气节十分看重,对于原则不会做出一点让步,当现实与自己所坚持的某些东西冲突而又无力改变时,他们往往选择死而不是妥协地苟活下去。屈原也是如此。当自己不被信任,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国家一步步衰弱,他没有背叛它,而是以死表明对它的热爱。有些人认为这样太不值,也太固执,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似乎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更适合这样的情境,而不是抱着石头就跳进去了。

可是我个人觉得他的选择更加令人佩服。坚持自己的原则,坚持自己的信念,对于有些人来说这一个信念是他们活着的唯一支持力。当我不能坚持我的原则,我的信念时,生活于我已不再有意义了。这让我想到原来的哥斯拉兄弟,做鞋对他们而言就是生命,如果不能用心做鞋,做自己想做的鞋,那就不活也不会妥协。信念已变成信仰,为它而活或为此而死都在所不辞。

屈原也是如此。他坚持自己的高洁,对楚国的热爱。当小人当道,怀王不再信任他时,他依旧忠心耿耿。当楚国抛弃了他时,他却没有放弃楚国,仍日日心系怀王,心系楚国人民。当已无力回天,他选择用死来表达自己的痛和对楚国的爱。你当他是固执吧,可正是他的固执成就了他。他的高洁孤傲传诵至今,他的爱国之情让历代人所赞诵。

世人皆浊,我只有以死来保守我的原则。这是一种气节。

而我非常敬佩甚至崇拜这种气节。似乎在读古文或了解历史的时候总能遇到这样的或相似的人。他们的这种品质吸引我想要了解他们,并敬佩他们。似乎这样的气节在如今不再有,这也是他们的时代更加令人神往。这应该就是我们不断探寻、追随古人事迹的原因吧,正如屈原,总能有让我们的心为之震颤的地方。屈原用死捍卫了自己的气节,自己的原则。我们因而敬佩他,缅怀他。

因为人,总要有原则。

读《屈原》有感我无意中翻开了放在课桌上的一本书——《屈原》。刚读完我便对屈原产生了无尽的敬佩之情。他一心报国却被奸臣所害。还被流放南洞庭十年。他一气之下写下了《离骚》。十年中屈原吃尽了苦头。他也渐渐被楚国宫廷遗忘。公元前227年春天,秦国大将白起在短暂的休整后,再次率领强悍的军队向长沙进攻,除了大将白起率领军队之外,还有多支诸侯军队进攻楚国,楚国四面受敌早已招架不住,只有躲避,逃难的份儿。公元前227年后,楚国已分裂为互不相连的四至五块,昔日幅员辽阔的领土已不复存在。在此情况下,屈原含恨跳进汨罗江表明自己的清白。端午节就是为了纪念屈原的。今天正是端午节,我心里有些难过,但更多的是对楚王当时的做法的不理解,也非常同情楚国人民。他们竟遇到如此昏庸的皇帝和那兴风作浪的朝廷命官。那些所谓的朝廷命官在楚王面前说尽屈原的坏话。可是楚王却又偏偏相信了,就把屈原流放南楚洞庭十年。这样的行为充分说明当时的朝廷是多么的黑暗。读了《屈原》这本名人传记我感慨万分。屈原那样爱国却不被朝廷重用,还流放外地。朝廷的黑暗也说明楚王的无能。我想屈原没有被朝廷重用更是楚国人民的遗憾。屈原虽然死了,但他却世世代代活在人们心中,他那坚定不移的爱国情怀将时时刻刻激励我们,激励我们坚定爱国、报国信念,努力学习,将来成为祖国的栋梁,不做贪官污吏,不做违背国家和人民利益及良心的事。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说到作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作文是经过人的思想考虑和语言组织,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作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下面是我整理的作文素材屈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他被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国。

分析: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崇高的品德和情操在屈原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话题:“命运”“责任”“精神卫士”

第一篇: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又称端阳、重五、端五节。早在周朝,就有“五月五日,蓄兰而沐”的习俗。但今天端午节的众多活动都与纪念我国伟大的文学家屈原有关。

战国时代,楚秦争夺霸权,诗人屈原很受楚王器重,然而屈原的主张遭到上官大夫靳尚为首的守旧派的反对,不断在楚怀王的面前诋毁屈原,楚怀王渐渐疏远了屈原,有着远大抱负的屈原倍感痛心,他怀着难以抑制的忧郁悲愤,写出了《离骚》、《天向》等不朽诗篇。公元前229年,秦国攻占了楚国八座城池,接着又派使臣请楚怀王去秦国议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阴谋,冒死进宫陈述利害,楚怀王不但不听,反而将屈原逐出郢都。楚怀王如期赴会,一到秦国就被囚禁起来,楚怀王悔恨交加,忧郁成疾,三年后客死于秦国。楚顷衰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国,顷衰王仓惶撤离京城,秦兵攻占郢城。屈原在流放途中,接连听到楚怀王客死和郢城攻破的噩耗后,万念俱灰,仰天长叹一声,投入了滚滚激流的汩罗江。

江上的渔夫和岸上的百姓,听说屈原大夫投江自尽,都纷纷来到江上,奋力打捞屈原的尸体,(此风俗日后演变成赛龙舟)人们纷纷拿出家中的粽子、鸡蛋投入江中,让鱼吃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尸身。还有郎中把雄黄酒倒入江中,以便药昏蛟龙水兽,使屈原大夫尸体免遭伤害。过不了多久,水面上浮起了一条昏晕的蛟龙,龙须上还沾著一片屈大夫的衣襟,人们就把这恶龙拉上岸,抽了筋,然後把龙筋缠在孩子们的手、脖子上,又用雄黄酒抹七窍,有的还在小孩子额头上写上一个“王”字,使那些毒蛇害虫都不敢来伤害他们。从此,每年五月初——屈原投江殉难日,楚国人民都到江上划龙舟,投粽子,喝雄黄酒,以此来纪念诗人,端午节的风俗就这样流传下来。

第二篇:

屈原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常与怀王商议国事,参与法律的制定,主张章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同时主持外交事务。主张楚国与齐国联合,共同抗衡秦国。在屈原努力下,楚国国力有所增强。但由于自身性格耿直加之他人谗言与排挤,屈原逐渐被楚怀王疏远。前305年,屈原反对楚怀王与秦国订立黄棘之盟,但是楚国还是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使得屈原亦被楚怀王逐出郢都,流落到汉北。屈原被逐出郢都,流放期间,屈原感到心中郁闷,开始文学创作,在作品中洋溢着对楚地楚风的眷恋和为民报国的热情。其作品文字华丽,想象奇特,比喻新奇,内涵深刻,成为中国文学的起源之一。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挥兵南下,攻破了郢都,屈原在绝望和悲愤之下怀抱大石投汨罗江而死。1953年是屈原逝世2230周年,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确定屈原为当年纪念的世界四位文化名人之一。

战国时代楚秦争夺霸权,诗人屈原位列右大夫,很受楚王器重。后来,屈原的主张遭到上官大夫靳尚为首的守旧派的反对,他们不断在楚怀王的面前诋毁屈原,楚怀王渐渐疏远了屈原。有着远大抱负的屈原倍感痛心,他怀着难以抑制的'忧郁悲愤,写出了《离骚》、《天向》等不朽诗篇。

公无前229年,秦国攻占了楚国八座城池,接着又派使臣请楚怀王去秦国议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阴谋,冒死进宫陈述利害,楚怀王不但不听,反而将屈原逐出郢都。楚怀王如期赴会,一到秦国就被囚禁起来,楚怀王悔恨交加,忧郁成疾,三年后客死于秦国。楚顷襄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国,顷襄王仓惶撤离京城,秦兵攻占郢都。屈原在流放途中,接连听到楚怀王客死和郢都攻破的噩耗后,万念俱灰,仰天长叹一声,投入了滚滚激流的汩罗江。江上的渔夫和岸上的百姓听说屈原大夫投江自尽,都纷纷来到江上奋力打捞屈原的尸体,同时拿来了粽子、鸡蛋投入江中。有些郎中还把雄黄酒倒入江中,以便药昏蛟龙水兽使屈原大夫尸体免遭伤害。

从此,每年五月初的屈原投江殉难日,楚国人民都到江上划龙舟,投粽子,以此来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端午节的风俗就这样流传下来。

怀王客死,顷襄即位,屈原孤立,流放江南

在怀王被扣后,顷襄王接位,子兰任令尹(相当于宰相),楚秦邦交一度断绝。但顷襄王在接位的第七年,竟然与秦结为婚姻,以求暂时苟安。由于屈原反对他们的可耻立场,并指斥子兰对怀王的屈辱而死负有责任,子兰又指使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造谣诋毁屈原,导致屈原再次被流放到沅、湘一带,时间约为顷襄王十三年前后。

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28)。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29),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

性情高洁,初登政坛

屈原生活的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朝廷一切政策、文告,皆出于其手。楚怀王9年,屈原第一次出使齐国,就以其总览时代风云的敏锐观察力,渊博的学识,雄辩的口才说服了齐宣王,促使了六国联盟的形成,完成了一次漂亮的外交使命,展示了卓越的外交才能。《史记·屈原列传》赞扬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对屈原的内政外交才能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屈原议论文中心素材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都接触过作文吧,根据写作命题的特点,作文可以分为命题作文和非命题作文。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作文呢?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有关于屈原的作文素材资料,欢迎大家分享。

1、泱泱诗海平平仄仄的源头是离骚 。

他的每一首诗都是一粒饱满的种子,播进土壤就会长出一棵橘树,一茎绿荷一兜灵芝一朵兰花,带着他襟袖间两千年前遥远的芬芳,屈原作文素材。

他的诗是淋漓的血液/和着泪水的苦涩,一滴沾唇便让人永远保持清醒/而不是美酒/让浊世在惨笑中,醉倒…他的诗是烈火/却烧不透黎明前的夜,是荆棘林里一行漫长的跋涉,弯弯曲曲寻找一个光明的出口,他将自己的肝胆燃成灯油,又磨成墨汁,写下旧时代浓黑的咒语。

他的诗歌在那个时代遭到嘲笑,甚至围攻而今却成了一面旗帜,在人类精神的上空飞扬、生动,龙的传人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

2、"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就是这样一个诗人,忧国忧民。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屈原就是这样一个史官,信念坚强。

"青云衣兮白霓裳,举长矢兮射天狼。

"屈原就是这样一个勇士,斗志昂扬。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屈原就是这样一个英雄,不畏强权。

不管历史如何嬗变,不管时代如何变迁。

自从屈原投入汩罗江的那一刻起,他在楚国百姓心中就牢牢凝固和沉淀了,就注定他的灵魂将得到洗练和超度,割之不断、挥之不去,进而升华成为一个伟大的民族精神。

时至今日,"屈原"已经不是尚且生活在两千多年前的那个屈大夫,他所代表的是一种时代精神、百姓情结和民族文化,穿越着时空,年年相继,代代相传。

也就是这样,"屈原"鲜活而永久地活在了百姓心中。

3、楚国的天空太小,盛不下你驰骋的思想,汨罗的江水多情,拥抱了你浪漫的失魂。

诗人的忧愤太多,忧国忧民,忧楚国的江山社稷,忧黎民百姓的苛苛命运。

于是愤怒的忧愁,如火山般爆发,化作《离骚》,化作天问,化作《九歌》,化作一首首滴血的诗篇。

天地有情,有情的天地倾听你泣血的呼唤;黎民有爱;仁厚的黎民发出一声声叹息,汨罗有幸,有幸的汨罗收留了你无所栖息的灵魂。

端午的米粽呦,千年万年呼唤着你的精魂,遥祭着你的英灵。

4、微风轻轻地吹拂起书页,其中似乎夹杂着一丝香草的气息。

目光流动在司马迁用至情写下的文字间,我细细品读着你--屈原。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你的品行如美玉一般高洁,不受世间一切污浊之物的'沾染,相信拥有如此高风亮节的你,必然会向往恬适淡定的生活。

你也许愿意与白云清风为伴,临潭而立,去聆听山涧清泉;你也许向往与小桥流水同行,居衡门之下,去静品丝竹清音;你也许更希望自己可以漫随天外云卷云舒,宠辱不惊,去留无意。

当一个人陷入绝望的境地,最通常的选择便是归隐山林,做世外闲人。

然而,心系国家百姓的你,却没有做出这样的决定。

你拥有陶渊明超脱于世的情怀,却不会像他一样一味隐藏在自己精神的桃花源里,独享清闲;你具有林和靖"梅妻鹤子"的高洁品格,却不会像他一样沉迷于"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山园小景中,虚度此生。

战国年代,到处都是号角嘶鸣,黄沙漫天,你在风雨飘摇中举步维艰,步履蹒跚,却始终没有倒下。

你用瘦削却又坚强的肩膀承担起了保卫国家的大任。

怎奈黄钟废弃,瓦釜雷鸣,混乱不堪的楚国已是岌岌可危,而昏庸的楚王却听信谗言,对你的竭忠尽智视而不见。

你消瘦羸弱的身躯已渐渐不堪重负,在这个时刻,又有谁能搀扶你一把?最终,你只得披发行吟于江畔,挥洒着满腔的热泪,发出"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哀绝叹息。

有人劝你与世推移,随波逐流,你却用"安能以浩浩之白而蒙世之温蠖"维护了你高洁的志向。

"被石兰兮带杜衡,折芳馨兮遗所思",我知道你最爱的便是香草,因为你欣赏它的高洁品行,那种不与群芳争艳的超脱,那种不随风而屈的坚韧,作文素材《屈原作文素材》。

而你也如生长在湖畔的一株香草,缓缓地在风中摇曳,一颗露珠在青青的草叶上默默地闪耀,宛如你回望故国时,眼眸中闪烁地晶莹泪光。

天地也为你伤感,江边袅袅不尽的秋风想拂去你的清泪,却将你的悲伤吹过时间的激流。

物换星移几度秋,你的身影在历史的风尘中早已烟消云散,但当年轻的司马迁驻立汨罗江边怅望千秋之时,依旧会为你洒下深情的泪水。

你怨愤的声音在滚滚江流上渐行渐远,却悲而弥壮。

也许司马迁正是听到了你撞击他心灵的声音,于是他挥起了如椽之笔,著成信史光照尘寰,让世世代代的人们倾听你用忠贞与高洁演绎的永恒旋律。

品读你,让我读懂了高洁的精神,你让我明白,高洁不是冷淡,不是逃避,真正高洁的精神要敢于承担自己内心中的责任。

情系国家,心怀百姓,让你的高洁理应属于不平凡。

正是这不平凡的高洁,让你如皭然出水的清荷,出淤泥而不染:让你亦如墙角的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留得清气满乾坤。

微风渐渐淡去,而香草般的气息却越来越浓,我依旧品读着你,在这沾满泪痕的字里行间,找寻着你遥远的身影…4、"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纵被罢逐流放,也不随其流而扬其波。

汤汤的汨罗江最终收留了他,可汨罗江水太混,荡涤不掉它的忧愁;汨罗江水太浅,掩埋不掉它的遗憾。

你是"帝子降兮北渚,目渺渺兮愁予",但还仍"闻佳人兮召余,将腾驾兮偕逝"。

在帝王大殿慷慨直言,激扬陈词;在封建初兴之际试图进行贵族权力改革;在民族危亡之际"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无不显示出你的大忠诚,大智慧。

但很无奈,当一个民族衰堕时,一个人的强大总会被"大众"视为异类,于是"楚王所爱之细腰"下旨:流放。

当楚王背弃"成言","悔遁而有他"时,你感悟"君可思而不可侍",感叹"人之心不与吾心同"。

但纯洁无瑕的贵族血统与心性使然,站在失败面前,你呼喊,顿足,指责,抗争,于是得到的是更大的打击与不堪。

无奈,你轻弹灰尘,保持自己的皓皓之白,不含蓄,不躲闪,不讲策略,怒形于色。

当别人伤害你时,你便毫不保留的将伤口暴露给他,大声呼喊:我要报仇。

5、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子从长长的历史甬道中走出,带着一身正气凛然,带着满腹诗书才华,然而个性的棱角在世故的社会中又何以保全?于是,为了皓皓之白,为了独醒于世,屈子选择了"悲壮"之路。

在滔滔的汨罗江水中,他将自己洗刷地如此透彻清澄。

但当他忘记了混浊的天下之时,他又何曾记得还有千万的百姓与自己远大的理想?6、情感、这一人类与生俱来的元素在一代仁人贤士的一生中抒写得淋漓尽致。

他们将真情吐露,活得满满洒洒,坦坦荡荡,屈原便是这样一位真性情的人。

他高唱"长太息以掩涕今,哀民生之多艰"。

他高呼"亦余心之所善今,虽九死其犹末悔",他将一个臣子的心掏出来呈现在众人面前,不矫饰,不造作,终于,他的性情铸就了他的英名,他从此不朽。

7、众人皆醉我独醒","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爱国志士屈原, "虽九死其犹未悔",面对支离破碎的祖国,面对饥寒受苦的老百姓,作为士大夫却束手无策,纵身跃入滔滔江水中,为后世可歌可泣之人。

他找准了自己的位置,他是一名为黎民百姓谋幸福生活的士大夫,面对朝廷的昏庸束手无策,只好投身于海,为祖国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8、披发行吟河畔的是屈子。

楚国的落日染红眼前的汨罗江,子兰谗言,郑袖内惑,人民如涸辙之鲋,喘息挣扎。

屈子的坚持有用吗?恐怕他自己也不得不摇头叹息。

楚国灭亡之时,也是他命尽之刻。

他把政治家的身份远置于诗人之上。

"人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生不为诗人,死的方式却是诗人的。

执著如屈子,你怎听不进"圣人不凝滞于物"呢?

有关屈原的名人名言素材

1、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湘夫人》

2、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用;数有所不及,神有所不通。——屈原

3、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屈原《楚辞》

4、后皇嘉树,桔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从,更壹志兮——屈原

5、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屈原《楚辞》

6、仿佛听见美人在呼唤着我,我要立刻驾着飞腾的马车和她一起远走高飞。(闻佳人兮召予,将腾驾兮偕逝。)——屈原《湘夫人》

7、魂兮归来!去君之恒干,何为四方兮?舍君之乐处,而离彼不祥兮。——屈原《招魂》

8、山中人兮芳杜若。——屈原《九歌》

9、闭心自慎,终不失过。——屈原

10、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屈原《楚辞》

11、皋兰被径兮,斯路渐。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去归来兮,哀江南。——屈原《招魂》

12、悲莫悲兮生离别,乐莫乐兮新相知。——屈原《九歌少司命》

13、世溷浊而不清:蝉翼为重,千钧为轻;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屈原《楚辞》

14、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屈原《楚辞》

15、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楚辞》

16、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屈原《九歌·国殇》

17、指九天以为正兮,夫惟灵修之故也。曰黄昏以为期兮,羌中道而改路!——屈原

18、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徒离忧——屈原《九歌》

19、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屈原《国殇》

20、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21、世溷浊莫吾知,人心不可谓兮。——屈原《楚辞》

22、愿岁并谢,与长友兮。——屈原《楚辞》

23、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屈原《离骚》

24、闭心自慎,终不失过兮;秉德无私,参天地兮。——屈原

25、入不言兮出不辞,乘回风兮载云旗。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屈原《九歌·少司命》

26、约黄昏以为期兮,羌中道而改路——屈原《离骚》

27、众人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是以见放。——屈原《楚辞·渔父》

28、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屈原《楚辞·渔父》

29、鸟飞反故乡,孤死必首丘——屈原

30、云中君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灵连蜷兮既留,烂昭昭兮未央;謇将澹兮寿宫,与日月兮齐光;龙驾兮帝服,聊翱游兮周章;灵皇皇兮既降,飙远举兮云中;览冀洲兮有余,横四海兮焉穷;思夫君兮太息,极劳心兮忡忡;——屈原《九歌》

31、哀莫哀兮生别离,乐莫乐兮心相惜。——屈原

32、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屈原

33、虽不周于今之人兮,愿依彭咸之遗则——屈原

34、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屈原

35、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屈原《离骚》

36、桂棹兮兰桨,击空明月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屈原《离骚》

37、沅有茝兮醴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屈原《楚辞》

38、乐莫乐兮新相知。——屈原

39、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屈原《离骚》

40、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屈原《离骚》

41、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屈原《楚辞》

42、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屈原《渔父》

43、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屈原《楚辞》

44、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屈原《楚辞》

45、"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屈原《九歌》"

46、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屈原《橘颂》

楚国人,离骚的作者

读《屈原》有感我无意中翻开了放在课桌上的一本书——《屈原》。刚读完我便对屈原产生了无尽的敬佩之情。他一心报国却被奸臣所害。还被流放南洞庭十年。他一气之下写下了《离骚》。十年中屈原吃尽了苦头。他也渐渐被楚国宫廷遗忘。公元前227年春天,秦国大将白起在短暂的休整后,再次率领强悍的军队向长沙进攻,除了大将白起率领军队之外,还有多支诸侯军队进攻楚国,楚国四面受敌早已招架不住,只有躲避,逃难的份儿。公元前227年后,楚国已分裂为互不相连的四至五块,昔日幅员辽阔的领土已不复存在。在此情况下,屈原含恨跳进汨罗江表明自己的清白。端午节就是为了纪念屈原的。今天正是端午节,我心里有些难过,但更多的是对楚王当时的做法的不理解,也非常同情楚国人民。他们竟遇到如此昏庸的皇帝和那兴风作浪的朝廷命官。那些所谓的朝廷命官在楚王面前说尽屈原的坏话。可是楚王却又偏偏相信了,就把屈原流放南楚洞庭十年。这样的行为充分说明当时的朝廷是多么的黑暗。读了《屈原》这本名人传记我感慨万分。屈原那样爱国却不被朝廷重用,还流放外地。朝廷的黑暗也说明楚王的无能。我想屈原没有被朝廷重用更是楚国人民的遗憾。屈原虽然死了,但他却世世代代活在人们心中,他那坚定不移的爱国情怀将时时刻刻激励我们,激励我们坚定爱国、报国信念,努力学习,将来成为祖国的栋梁,不做贪官污吏,不做违背国家和人民利益及良心的事。

屈原议论文素材摘抄200字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都接触过作文吧,根据写作命题的特点,作文可以分为命题作文和非命题作文。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作文呢?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有关于屈原的作文素材资料,欢迎大家分享。

1、泱泱诗海平平仄仄的源头是离骚 。

他的每一首诗都是一粒饱满的种子,播进土壤就会长出一棵橘树,一茎绿荷一兜灵芝一朵兰花,带着他襟袖间两千年前遥远的芬芳,屈原作文素材。

他的诗是淋漓的血液/和着泪水的苦涩,一滴沾唇便让人永远保持清醒/而不是美酒/让浊世在惨笑中,醉倒…他的诗是烈火/却烧不透黎明前的夜,是荆棘林里一行漫长的跋涉,弯弯曲曲寻找一个光明的出口,他将自己的肝胆燃成灯油,又磨成墨汁,写下旧时代浓黑的咒语。

他的诗歌在那个时代遭到嘲笑,甚至围攻而今却成了一面旗帜,在人类精神的上空飞扬、生动,龙的传人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

2、"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就是这样一个诗人,忧国忧民。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屈原就是这样一个史官,信念坚强。

"青云衣兮白霓裳,举长矢兮射天狼。

"屈原就是这样一个勇士,斗志昂扬。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屈原就是这样一个英雄,不畏强权。

不管历史如何嬗变,不管时代如何变迁。

自从屈原投入汩罗江的那一刻起,他在楚国百姓心中就牢牢凝固和沉淀了,就注定他的灵魂将得到洗练和超度,割之不断、挥之不去,进而升华成为一个伟大的民族精神。

时至今日,"屈原"已经不是尚且生活在两千多年前的那个屈大夫,他所代表的是一种时代精神、百姓情结和民族文化,穿越着时空,年年相继,代代相传。

也就是这样,"屈原"鲜活而永久地活在了百姓心中。

3、楚国的天空太小,盛不下你驰骋的思想,汨罗的江水多情,拥抱了你浪漫的失魂。

诗人的忧愤太多,忧国忧民,忧楚国的江山社稷,忧黎民百姓的苛苛命运。

于是愤怒的忧愁,如火山般爆发,化作《离骚》,化作天问,化作《九歌》,化作一首首滴血的诗篇。

天地有情,有情的天地倾听你泣血的呼唤;黎民有爱;仁厚的黎民发出一声声叹息,汨罗有幸,有幸的汨罗收留了你无所栖息的灵魂。

端午的米粽呦,千年万年呼唤着你的精魂,遥祭着你的英灵。

4、微风轻轻地吹拂起书页,其中似乎夹杂着一丝香草的气息。

目光流动在司马迁用至情写下的文字间,我细细品读着你--屈原。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你的品行如美玉一般高洁,不受世间一切污浊之物的'沾染,相信拥有如此高风亮节的你,必然会向往恬适淡定的生活。

你也许愿意与白云清风为伴,临潭而立,去聆听山涧清泉;你也许向往与小桥流水同行,居衡门之下,去静品丝竹清音;你也许更希望自己可以漫随天外云卷云舒,宠辱不惊,去留无意。

当一个人陷入绝望的境地,最通常的选择便是归隐山林,做世外闲人。

然而,心系国家百姓的你,却没有做出这样的决定。

你拥有陶渊明超脱于世的情怀,却不会像他一样一味隐藏在自己精神的桃花源里,独享清闲;你具有林和靖"梅妻鹤子"的高洁品格,却不会像他一样沉迷于"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山园小景中,虚度此生。

战国年代,到处都是号角嘶鸣,黄沙漫天,你在风雨飘摇中举步维艰,步履蹒跚,却始终没有倒下。

你用瘦削却又坚强的肩膀承担起了保卫国家的大任。

怎奈黄钟废弃,瓦釜雷鸣,混乱不堪的楚国已是岌岌可危,而昏庸的楚王却听信谗言,对你的竭忠尽智视而不见。

你消瘦羸弱的身躯已渐渐不堪重负,在这个时刻,又有谁能搀扶你一把?最终,你只得披发行吟于江畔,挥洒着满腔的热泪,发出"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哀绝叹息。

有人劝你与世推移,随波逐流,你却用"安能以浩浩之白而蒙世之温蠖"维护了你高洁的志向。

"被石兰兮带杜衡,折芳馨兮遗所思",我知道你最爱的便是香草,因为你欣赏它的高洁品行,那种不与群芳争艳的超脱,那种不随风而屈的坚韧,作文素材《屈原作文素材》。

而你也如生长在湖畔的一株香草,缓缓地在风中摇曳,一颗露珠在青青的草叶上默默地闪耀,宛如你回望故国时,眼眸中闪烁地晶莹泪光。

天地也为你伤感,江边袅袅不尽的秋风想拂去你的清泪,却将你的悲伤吹过时间的激流。

物换星移几度秋,你的身影在历史的风尘中早已烟消云散,但当年轻的司马迁驻立汨罗江边怅望千秋之时,依旧会为你洒下深情的泪水。

你怨愤的声音在滚滚江流上渐行渐远,却悲而弥壮。

也许司马迁正是听到了你撞击他心灵的声音,于是他挥起了如椽之笔,著成信史光照尘寰,让世世代代的人们倾听你用忠贞与高洁演绎的永恒旋律。

品读你,让我读懂了高洁的精神,你让我明白,高洁不是冷淡,不是逃避,真正高洁的精神要敢于承担自己内心中的责任。

情系国家,心怀百姓,让你的高洁理应属于不平凡。

正是这不平凡的高洁,让你如皭然出水的清荷,出淤泥而不染:让你亦如墙角的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留得清气满乾坤。

微风渐渐淡去,而香草般的气息却越来越浓,我依旧品读着你,在这沾满泪痕的字里行间,找寻着你遥远的身影…4、"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纵被罢逐流放,也不随其流而扬其波。

汤汤的汨罗江最终收留了他,可汨罗江水太混,荡涤不掉它的忧愁;汨罗江水太浅,掩埋不掉它的遗憾。

你是"帝子降兮北渚,目渺渺兮愁予",但还仍"闻佳人兮召余,将腾驾兮偕逝"。

在帝王大殿慷慨直言,激扬陈词;在封建初兴之际试图进行贵族权力改革;在民族危亡之际"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无不显示出你的大忠诚,大智慧。

但很无奈,当一个民族衰堕时,一个人的强大总会被"大众"视为异类,于是"楚王所爱之细腰"下旨:流放。

当楚王背弃"成言","悔遁而有他"时,你感悟"君可思而不可侍",感叹"人之心不与吾心同"。

但纯洁无瑕的贵族血统与心性使然,站在失败面前,你呼喊,顿足,指责,抗争,于是得到的是更大的打击与不堪。

无奈,你轻弹灰尘,保持自己的皓皓之白,不含蓄,不躲闪,不讲策略,怒形于色。

当别人伤害你时,你便毫不保留的将伤口暴露给他,大声呼喊:我要报仇。

5、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子从长长的历史甬道中走出,带着一身正气凛然,带着满腹诗书才华,然而个性的棱角在世故的社会中又何以保全?于是,为了皓皓之白,为了独醒于世,屈子选择了"悲壮"之路。

在滔滔的汨罗江水中,他将自己洗刷地如此透彻清澄。

但当他忘记了混浊的天下之时,他又何曾记得还有千万的百姓与自己远大的理想?6、情感、这一人类与生俱来的元素在一代仁人贤士的一生中抒写得淋漓尽致。

他们将真情吐露,活得满满洒洒,坦坦荡荡,屈原便是这样一位真性情的人。

他高唱"长太息以掩涕今,哀民生之多艰"。

他高呼"亦余心之所善今,虽九死其犹末悔",他将一个臣子的心掏出来呈现在众人面前,不矫饰,不造作,终于,他的性情铸就了他的英名,他从此不朽。

7、众人皆醉我独醒","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爱国志士屈原, "虽九死其犹未悔",面对支离破碎的祖国,面对饥寒受苦的老百姓,作为士大夫却束手无策,纵身跃入滔滔江水中,为后世可歌可泣之人。

他找准了自己的位置,他是一名为黎民百姓谋幸福生活的士大夫,面对朝廷的昏庸束手无策,只好投身于海,为祖国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8、披发行吟河畔的是屈子。

楚国的落日染红眼前的汨罗江,子兰谗言,郑袖内惑,人民如涸辙之鲋,喘息挣扎。

屈子的坚持有用吗?恐怕他自己也不得不摇头叹息。

楚国灭亡之时,也是他命尽之刻。

他把政治家的身份远置于诗人之上。

"人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生不为诗人,死的方式却是诗人的。

执著如屈子,你怎听不进"圣人不凝滞于物"呢?

有关屈原的名人名言素材

1、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湘夫人》

2、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用;数有所不及,神有所不通。——屈原

3、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屈原《楚辞》

4、后皇嘉树,桔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从,更壹志兮——屈原

5、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屈原《楚辞》

6、仿佛听见美人在呼唤着我,我要立刻驾着飞腾的马车和她一起远走高飞。(闻佳人兮召予,将腾驾兮偕逝。)——屈原《湘夫人》

7、魂兮归来!去君之恒干,何为四方兮?舍君之乐处,而离彼不祥兮。——屈原《招魂》

8、山中人兮芳杜若。——屈原《九歌》

9、闭心自慎,终不失过。——屈原

10、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屈原《楚辞》

11、皋兰被径兮,斯路渐。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去归来兮,哀江南。——屈原《招魂》

12、悲莫悲兮生离别,乐莫乐兮新相知。——屈原《九歌少司命》

13、世溷浊而不清:蝉翼为重,千钧为轻;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屈原《楚辞》

14、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屈原《楚辞》

15、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楚辞》

16、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屈原《九歌·国殇》

17、指九天以为正兮,夫惟灵修之故也。曰黄昏以为期兮,羌中道而改路!——屈原

18、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徒离忧——屈原《九歌》

19、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屈原《国殇》

20、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21、世溷浊莫吾知,人心不可谓兮。——屈原《楚辞》

22、愿岁并谢,与长友兮。——屈原《楚辞》

23、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屈原《离骚》

24、闭心自慎,终不失过兮;秉德无私,参天地兮。——屈原

25、入不言兮出不辞,乘回风兮载云旗。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屈原《九歌·少司命》

26、约黄昏以为期兮,羌中道而改路——屈原《离骚》

27、众人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是以见放。——屈原《楚辞·渔父》

28、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屈原《楚辞·渔父》

29、鸟飞反故乡,孤死必首丘——屈原

30、云中君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灵连蜷兮既留,烂昭昭兮未央;謇将澹兮寿宫,与日月兮齐光;龙驾兮帝服,聊翱游兮周章;灵皇皇兮既降,飙远举兮云中;览冀洲兮有余,横四海兮焉穷;思夫君兮太息,极劳心兮忡忡;——屈原《九歌》

31、哀莫哀兮生别离,乐莫乐兮心相惜。——屈原

32、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屈原

33、虽不周于今之人兮,愿依彭咸之遗则——屈原

34、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屈原

35、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屈原《离骚》

36、桂棹兮兰桨,击空明月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屈原《离骚》

37、沅有茝兮醴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屈原《楚辞》

38、乐莫乐兮新相知。——屈原

39、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屈原《离骚》

40、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屈原《离骚》

41、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屈原《楚辞》

42、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屈原《渔父》

43、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屈原《楚辞》

44、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屈原《楚辞》

45、"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屈原《九歌》"

46、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屈原《橘颂》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被誉为“辞赋之祖”“中华诗祖”。下面是关于屈原的故事的素材,一起来看看吧!

第一篇: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又称端阳、重五、端五节。早在周朝,就有“五月五日,蓄兰而沐”的习俗。但今天端午节的众多活动都与纪念我国伟大的文学家屈原有关。

战国时代,楚秦争夺霸权,诗人屈原很受楚王器重,然而屈原的主张遭到上官大夫靳尚为首的守旧派的反对,不断在楚怀王的面前诋毁屈原,楚怀王渐渐疏远了屈原,有着远大抱负的.屈原倍感痛心,他怀着难以抑制的忧郁悲愤,写出了《离骚》、《天向》等不朽诗篇。公元前229年,秦国攻占了楚国八座城池,接着又派使臣请楚怀王去秦国议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阴谋,冒死进宫陈述利害,楚怀王不但不听,反而将屈原逐出郢都。楚怀王如期赴会,一到秦国就被囚禁起来,楚怀王悔恨交加,忧郁成疾,三年后客死于秦国。楚顷衰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国,顷衰王仓惶撤离京城,秦兵攻占郢城。屈原在流放途中,接连听到楚怀王客死和郢城攻破的噩耗后,万念俱灰,仰天长叹一声,投入了滚滚激流的汩罗江。

江上的渔夫和岸上的百姓,听说屈原大夫投江自尽,都纷纷来到江上,奋力打捞屈原的尸体,(此风俗日后演变成赛龙舟)人们纷纷拿出家中的粽子、鸡蛋投入江中,让鱼吃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尸身。还有郎中把雄黄酒倒入江中,以便药昏蛟龙水兽,使屈原大夫尸体免遭伤害。过不了多久,水面上浮起了一条昏晕的蛟龙,龙须上还沾著一片屈大夫的衣襟,人们就把这恶龙拉上岸,抽了筋,然後把龙筋缠在孩子们的手、脖子上,又用雄黄酒抹七窍,有的还在小孩子额头上写上一个“王”字,使那些毒蛇害虫都不敢来伤害他们。从此,每年五月初——屈原投江殉难日,楚国人民都到江上划龙舟,投粽子,喝雄黄酒,以此来纪念诗人,端午节的风俗就这样流传下来。

第二篇:

屈原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常与怀王商议国事,参与法律的制定,主张章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同时主持外交事务。主张楚国与齐国联合,共同抗衡秦国。在屈原努力下,楚国国力有所增强。但由于自身性格耿直加之他人谗言与排挤,屈原逐渐被楚怀王疏远。前305年,屈原反对楚怀王与秦国订立黄棘之盟,但是楚国还是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使得屈原亦被楚怀王逐出郢都,流落到汉北。屈原被逐出郢都,流放期间,屈原感到心中郁闷,开始文学创作,在作品中洋溢着对楚地楚风的眷恋和为民报国的热情。其作品文字华丽,想象奇特,比喻新奇,内涵深刻,成为中国文学的起源之一。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挥兵南下,攻破了郢都,屈原在绝望和悲愤之下怀抱大石投汨罗江而死。1953年是屈原逝世2230周年,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确定屈原为当年纪念的世界四位文化名人之一。

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许多人都写过论文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的科学研究能力。那要怎么写好论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关于屈原的议论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屈原是一个值得佩服的人。试问中国四大佳节,春节,那是一年的结束新一年的开始:清明,那是祭拜死去亲人朋友:中秋,那是与家人团圆的难逢佳节,而屈原一个人,就能为纪念他搞出一个端午……实在是,太厉害了,前无古人啊!我不佩服行吗,华夏几千年,屈原当真影响地深入骨髓啊。

屈原是一个值得尊敬的人。他文采斐然,一人引领千万骚客,为人极为正直,与恶势力抗争决不妥协,更是一个一生尽心为国的伟人,无论是“王甚任之”还是“大困”,对祖国永远是一个坚贞不移,至死不悔。就是这么一个有治国之才,爱国之心,刚正不阿的浪漫诗人。

但,他并不值得我学习,做榜样。

屈原是一个迂腐的人,他的“忠”,我的确佩服甚至仰望,但那不过是“愚忠”。“王甚任之”时尽忠,无可厚非;但当整个王公贵族开始反对你,抛弃你,明明有康庄大道不走,依然一副被人卖了还替人数钱的模样。

“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这句话,这些儒学伦理战国之时还没有盛行,正是这位伟大的屈原屈大诗人屈大忠臣,将这种忠君报国,存君兴国的“伟大”“正义”的思想毫无保留深深的填入了这“更伟大”“更正义”的传统道德观念中。试问:孔子所说,仁义礼智信,何来忠字?

就这样屈原的故事成为美传,中华美德,永垂不朽,成为一代代帝王的统治工具,成为万千百姓的道德楷模,成为人们过佳节的纪念对象!没有这忠君报国的汨罗一跳,也许,只能说也许,岳飞就不会惨死风波亭,直捣黄龙未必没有可能,不会有那么多的英雄不能战死沙场而死于帝王阴谋的悲剧!屈原的汨罗一跳,不管本着什么目的,什么初衷,他本想狠狠震惊一下警醒一下祖国也好,不忍看到楚国江河日下的悲剧也好,或者是干脆一了百了的消极逃避也罢,他造成的影响却是巨大的,空前的!这样的伟人,他本身的人品越好,为祸却是越大!坏人为祸,为祸一时,为祸一世:好人为祸,为祸一代,为祸一民族!好人的“祸”——那些好人有意无意的光荣事迹,成了帝王们俘怒苍生的王牌,帝王们站上了道德的制高点,人人尽而忠之,这种“忠”,当事人认为很伟大,世人亦然,唯有帝王风轻云淡心中一阵不屑:不过一条忠诚的狗罢了!

这种可怕的现象,两千多年不止!

屈原是冤枉的,他的君子品行的负面影响,任汨罗江水流干也不会知道一分。就让屈原安静一下吧,少讲讲他的“传世美德”,让它成为一个值得佩服、尊敬而不是一个被效仿,被榜样的人!

我总觉得屈原之死实在是不值得。我对他所做出的事情表示理解,但是对于这样的极端做法我并不赞同。

屈原本人自视甚高,这点结论从《离骚》中“帝高阳之苗裔兮”“肇赐余以嘉名”“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这些话中可以轻易得出。一个“知识分子”,清高是正常的,过分的谦逊才是不必要的,这样既没有魄力,也没有大家风范。他的理想也很美好,“不抚壮以弃秽兮,来吾道夫先路”。他虽然有这样的理想,也具备这样的才干,可是没有遇上“圣主“,在楚国日薄西山之际他投江自尽,但这或许不值得。

首先,我对“秦灭六国之时,楚是最冤的“这一论调持有否定态度。既然是诸侯割据,那弱肉强食就是很正常的事情。楚怀王够傻,做出来的事情够离谱,也不懂知人善任,最后落得个凄惨的下场就不能算冤。这样的国君领导的国家,不被灭掉才是对其它国家不公平的事情。

所以我的观点就是,屈原这样的行为,虽然有很大一部分出自于对楚国民生疾苦的感慨,但是没有脱离愚忠这一范畴。

他大可以如管仲所言“不盖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在当时,谋士效忠于不同的诸侯王是很正常的事情。改革政治不是件易事,不流血的改革更是难上加难,在君主不重用时想凭一己之力改革就是根本不可能的。如果他真的爱这片土地,爱这里的人民,就应该另寻圣主。助其以更少杀戮的方式夺下楚地,减少战争和不必要的伤亡才是良策。他一死了之,只能说明其境界未到“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的地步。这里为宋荣子抱不平,为什么他这样的人却没有名气。当然,这是庸人自扰,宋荣子本人是不会在乎这些的。

不是为明君,那么效忠国家就没有了意义。如伍子胥一般被杀的臣子还少吗?他爱的应该是国家、土地、人民而非其政治和国君。既然如此,投靠其它国家似乎就不是什么坏主意,毕竟这样对人民或许会更好。

无论如何,屈原最终选择了死,留给后人一个值得回味的题材。没有人会知道,站在江边的屈原究竟想到了什么,或许他有了足够的理由去死只是我们不知道或者没有想到而已。所以不过是从个人自由还是从他本人的现实处境出发来说,我们都是不能对他的死做出任何客观评价的,我们所说的一切论断都带有因自己的联想而产生的主观性。

屈原的寂寞我不懂,也不想懂。

我觉得屈原是一个很固执的人。

屈原与楚怀王同姓,是楚国的王族。因此他只向楚国效忠。这并不是他的固执。我觉得这是一种人生观、价值观。屈原可能认为,比起美好的生活、丰厚的俸禄,他更想让楚国强大。即使自己在楚国的政治舞台上展示不出什么功绩,但能帮上忙就好。这很可能是屈原的想法,是他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屈原真正的固执在于,他太相信怀王,相信怀王总有一天会醒悟,他太相信自己,相信自己总有一天能使怀王醒悟。

为了使楚国强大,屈原努力展示他的才华,终于可以让怀王“信任”他。但朝廷中有更多的人更注重名利,于是他们向怀王进了谗言,屈原一下子就被怀王抛弃了。我觉得屈原应该是很明白的。如果怀王真的信任他,那么就不会因为一两句谗言就疏远他。只有不了解周围人的皇帝,才会随意听信他人的谗言。屈原应该已察觉到,怀王有多么地不重视贤臣、不关心周围的人。但他固执地认为,这些都是小人干的,是小人使怀王听不清、看不透。即使被怀王疏远抛弃了,屈原依然愿意相信怀王。

张仪诈怀王事件发生时,屈原已被罢黜,不在官位上。他虽然不在怀王身边,但仍然得知了这件事。屈原看着贪心的怀王又做了蠢事,他只进谏了一句话:“何不杀张仪?”虽然只是一句为时已晚的话,但足以显示出屈原的忠心和明察。

但怀王直到最后,都没有听屈原一句话。秦昭王要和楚联姻,要让楚怀王前往武关与秦相会,这是何等危险的事。楚国大将已接连损伤,秦国又是虎狼之国。屈原最诚恳的谏言怀王没有听,导致最后,怀王客死他乡。

屈原被怀王疏远而写了《离骚》。这时,他的心情不是愤怒而是悲伤。这就是他对怀王固执的最好的证明。他“忠而被谤”却仍相信怀王,而怀王又恰好是个不会任用贤臣的无能之王。屈原的这份固执几乎没有任何的意义。

屈原执着的是对象——怀王,并不是一个贤明之人,那屈原就不应该对自己如此执着,他明知他自己的“怀瑾握瑜”怀王根本看不到,但还是固执到底。要在怀王的统治下救国,这不仅仅是不同流合污能达到的目标。如果屈原能不对楚王,不对自己那么固执,想一些其他的方法,说不定最后的结果会有所不同。作文

屈原是个薄脸皮的人。

不得不承认,有的人是受不了一点世俗的沾染的,同时他希望受到命运的青睐,与同样的高洁之士结朋交友。当以上两条愿望一条都不能实现时,清高的屈原也就决绝地离开了他认为的肮脏世界。

姑且不论这死是否值得,单是这勇气就足以让后人尊敬。这是对自己人格的尊重,它表明自己是拣枝而栖的凤凰,不能混混噩噩度世。

屈原投江的心境应该是极度悲凉的,应该是冷静的理智的,也是深思熟虑的,绝不是一时之冲动。既然已抱定了必死的决心,那么何必性急?再看一眼楚国的大好河山吧,这是我的先人开辟的地方。秋风萧瑟,西风渐紧,远处的芦苇与近处的芦苇携起手撑开了一张秋天的网,把整个人的`愁苦攒紧,浓缩成一颗异常柔软的心,这心一旦溶于汩罗,便把整条江水都染得苦涩,而水又是一脉相通的,任意一瓢水,都使楚人想起家国江山,想起不可搀回的结局,涕泗横流。

事情已经过去两千年了,代代传,传代代,再加上喜欢“盲目爱国主义”的统治阶级的宣传,于是屈原就成了所谓爱国的典范。

人们不会指责屈原的爱国,虽然那是更重视个人而不是更注重国家的时代,那是一个哪里有幸福哪里成就哪里就是家国的朝代。“凤凰翔于千仞兮,览德辉而下之”,像屈原这样为出生之国而死的不多。

接下来我要谈谈屈原的观点问题,在屈原看来,只有凤凰之类的高洁鸟类才能发表言论,庸鸟安分守己便是;骏马是不必绳子拴的,跛驴当然是要干活的。读到这里,我不禁为庸者叫不平,我同意给天才以自由发展的空间,但同时也应该尊重庸者,其实对庸者、对弱者的关注与尊重更能体现一个民族的人性美。中国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精英文化,从“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到“食尽人间千钟粟,凤凰何少尔何多”,说的仿佛都是阳春白雪不能与下里巴人来往交心。

从一个屈原,其实可以看出人格的坚守、家国的选择、传统思想的弊病等多个问题,不同于司马迁的爽然自失,我倒是豁然开朗了。

摆在屈原面前的,只有两条路:一条是与世推移,另一条则是坚守节操。屈原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第二条。

走到这一步,他需要极大的勇气:他需要抛弃的是他的生命,他的国家。他已经清楚地认识到,曾封他祖上为“屈”的那个家族血脉已经不可挽回地走向了衰败。曾经侍奉的那个又蠢又荒诞的王最终竟要死在他国;新立的王又变本加厉,不但不再诏用他,反而加他贬得越远越好。作为一名忠心为国的臣子,还有什么好说的呢?不再为之而“屈”,只能投入自己幻想的那个世界中。按照礼来说,臣子未尽忠,这是大罪,屈原也心怀这种想法,即使在自己创造的那片净土中,也不会掩盖自己内疚与罪责之感。这就是坚定地一心为国的代价。坚守着那个崇高的志向,那份痛苦谁又能知呢?

而放弃却只在一念之间。渔父与屈原对话的场景仍历历在目。虽无法考证历史上是否真有如此一回,却又从侧面表现出,当时的“圣人”们经常是与世推移的。“圣人”们飘然于世,过着最初的道家原型的生活。出事入世,随心所欲,内心中空空如也,无欲无求,也能成为一方“圣人”,此乐何及!放弃操守正如洗澡一般简单,一转眼,心中都被冲走,毫无保留。这在屈原看来,是永远不能接受的。“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同光”,多么有气势对理想告白!内心被这样的想法包围,又怎么会想着苟且偷生呢!苟且偷生又怎能与天地同寿,与日月同光呢!宁愿在绝望中保全自我,也不会去做一名放弃道德、昧了良心的佞臣。

屈原把这一切看得如此透彻。“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忠贤之士也会生不逢时。既然自己无法贡献自己的力量,那么沉入那不再会绝望的世界也比苟且又内疚地存于世更有意义。对未来抱有信心的人一定是会选择坚守的。

在他之后的几百年,诸侯混战,不再太平。直到司马迁所处的汉朝建立,局势才稳定下来。而与屈原相隔甚久的司马迁也与屈原做出了相同的选择。受了宫刑的他,坚守意味着守住志向,而放弃此时却变为了死,死了就不用受这么多的苦了,便解脱了,但这又有什么意义呢?前人屈原正是因为觉得飘然于世无法实现人生价值才自沉汨罗,此时司马迁只是以一个近似宦官的卑微身份,犯的又是耻辱之罪,人皆轻之如鸿毛,又怎能轻飘飘一句“不想活了”就断送宝贵人生呢?这样的人生是坚守还是放弃,便一目了然。面对灾祸,司马迁最终明了生死之义,坚守住他作为一个史官的价值。

更远一些,我想到了意大利的布鲁诺。直到被烧死的那一刻,当狂风卷起烈火,一句“火并不能把我征服!未来世界会了解我的价值的!”使顽固者们战栗。坚持真理,坚定自己的原则,放弃一切向教会低头的机会,他在历史中的功绩永世传诵。

这就是人类伟大的先人们所做的一切。面对现实的冲击,坚持自我,永远不放弃,才能走得更远。

屈原不是赛艇运动员,却在汨罗江中划了几十年的船。水流很急很湍,随着时间的推移,似乎越来越与屈原作对。终于有一天,他放弃了,停下桨,跃入江中。

汨罗江,自古以来人们都是这么唤它。如果只是区区一条江,我相信屈原多喊几个帮手是能逆流而上的。只怕是,招来尼米兹级航母(不搁浅的话),也无法与这水流抗争。因为,这水流,其实代表了一个时代。

中国也可看作没有历史。哪怕战国也好、明朝也罢,同时代的商鞅被车裂,袁崇焕因反间计以致凌迟于市,这些都是没有过去的历史。屈原觉得累,那是因为他遭遇到了时代的阻力。

使屈原能孤身奋战如此之久的,是他的爱国忠心。譬如陈平、韩信,原本是项羽手下,一看跟他干没前途,遂转投刘邦。而屈原是只会呆在楚国的。他认为自己是楚国贵族后代,治理好自己的国家理所当然。也就是说,无论当朝国君如何昏庸无道,比日后阿斗还要像稀泥,他都得尽自己规定的义务,辅佐君王。

这就造成了麻烦。面对贤君,有屈原如此大臣,那自然良性循环、国泰民安,屈原自身价值也能得到实现。但是贤君难逢、小人常有,只要君主判断稍有不慎,小人乘虚而入,屈原就更上下受敌了、这和作战类似,歹徒开枪肆无忌惮,警察确受诸多法规的限制。敌在暗我在明,谗人间之,闲话一多,屈原的政治斗争就失败了。

渔父的话若换个角度去理解,不是“同流合污”,而是“顺应时代”。依旧是前文所说,敌暗我明的情况下,警察会利用卧底、线人、带罪立功等听起来并不那么光明正大的手段来达成目的。同样,屈原站在那儿,一副正义凛然的样子,频频提出对国家有益却明显触动贵族利益的改革方案,怎么能不成为众矢之的?

范增虽有才能,遇上项羽这般人,越是直谏,效果也就越差。屈原若能稍稍隐藏一下自己的立场,暗中改革,兴许会有成效。

但最终屈原投江了。

他的死留下了什么呢?端午节?粽子?端午日人们赛龙舟、抓鸭子,不亦乐乎;我面对餐桌上时常出现的糯米食也再难联想起屈原。他的如此行为导致失败在那个黑暗的时代是必然结果,但失败并不等同与自杀,别的出路也是有的。反而,他的死无形中助长了只图利益的官员的嚣张气焰。

我更愿相信屈原是累了倦了失去动力了才放手的。因为若是他企图通过自己的一死换取世人的觉醒,那么他多半会大失所望。楚国灭亡,随后两千年间,只有更浑浊的江水,犹如一条条墨流。

在我印象里我一直都知道屈原这个人,和他的《离骚》,也仅此而已,从来没读过。不过,其实我还知道端午节吃粽子也是因为他。我到了学《离骚》(节选)的时候才真正对他有所了解,但也仅此而已,譬如他如何爱国如何志向高洁。但这些也只是从书上或听说了解到的,不是我感悟出来的。读《离骚》时我唯一的感觉就是他很自恋。

但到了最近学的《屈原列传》,我觉得我了解得更多一些了,但可能还是不够深刻。最起码我现在了解了他的才华非同凡人,人家自恋点也是有资本的。但那也就不再是因为他自恋,而是极力表达自身还保持的高洁的情操,不愿与世俗同列。最让我敬佩的其实是他最后的投江自杀。似乎古代太多名士对气节十分看重,对于原则不会做出一点让步,当现实与自己所坚持的某些东西冲突而又无力改变时,他们往往选择死而不是妥协地苟活下去。屈原也是如此。当自己不被信任,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国家一步步衰弱,他没有背叛它,而是以死表明对它的热爱。有些人认为这样太不值,也太固执,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似乎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更适合这样的情境,而不是抱着石头就跳进去了。

可是我个人觉得他的选择更加令人佩服。坚持自己的原则,坚持自己的信念,对于有些人来说这一个信念是他们活着的唯一支持力。当我不能坚持我的原则,我的信念时,生活于我已不再有意义了。这让我想到原来的哥斯拉兄弟,做鞋对他们而言就是生命,如果不能用心做鞋,做自己想做的鞋,那就不活也不会妥协。信念已变成信仰,为它而活或为此而死都在所不辞。

屈原也是如此。他坚持自己的高洁,对楚国的热爱。当小人当道,怀王不再信任他时,他依旧忠心耿耿。当楚国抛弃了他时,他却没有放弃楚国,仍日日心系怀王,心系楚国人民。当已无力回天,他选择用死来表达自己的痛和对楚国的爱。你当他是固执吧,可正是他的固执成就了他。他的高洁孤傲传诵至今,他的爱国之情让历代人所赞诵。

世人皆浊,我只有以死来保守我的原则。这是一种气节。

而我非常敬佩甚至崇拜这种气节。似乎在读古文或了解历史的时候总能遇到这样的或相似的人。他们的这种品质吸引我想要了解他们,并敬佩他们。似乎这样的气节在如今不再有,这也是他们的时代更加令人神往。这应该就是我们不断探寻、追随古人事迹的原因吧,正如屈原,总能有让我们的心为之震颤的地方。屈原用死捍卫了自己的气节,自己的原则。我们因而敬佩他,缅怀他。

因为人,总要有原则。

读《屈原》有感我无意中翻开了放在课桌上的一本书——《屈原》。刚读完我便对屈原产生了无尽的敬佩之情。他一心报国却被奸臣所害。还被流放南洞庭十年。他一气之下写下了《离骚》。十年中屈原吃尽了苦头。他也渐渐被楚国宫廷遗忘。公元前227年春天,秦国大将白起在短暂的休整后,再次率领强悍的军队向长沙进攻,除了大将白起率领军队之外,还有多支诸侯军队进攻楚国,楚国四面受敌早已招架不住,只有躲避,逃难的份儿。公元前227年后,楚国已分裂为互不相连的四至五块,昔日幅员辽阔的领土已不复存在。在此情况下,屈原含恨跳进汨罗江表明自己的清白。端午节就是为了纪念屈原的。今天正是端午节,我心里有些难过,但更多的是对楚王当时的做法的不理解,也非常同情楚国人民。他们竟遇到如此昏庸的皇帝和那兴风作浪的朝廷命官。那些所谓的朝廷命官在楚王面前说尽屈原的坏话。可是楚王却又偏偏相信了,就把屈原流放南楚洞庭十年。这样的行为充分说明当时的朝廷是多么的黑暗。读了《屈原》这本名人传记我感慨万分。屈原那样爱国却不被朝廷重用,还流放外地。朝廷的黑暗也说明楚王的无能。我想屈原没有被朝廷重用更是楚国人民的遗憾。屈原虽然死了,但他却世世代代活在人们心中,他那坚定不移的爱国情怀将时时刻刻激励我们,激励我们坚定爱国、报国信念,努力学习,将来成为祖国的栋梁,不做贪官污吏,不做违背国家和人民利益及良心的事。

  • 索引序列
  • 屈原的议论文故事素材
  • 写屈原的议论文素材
  • 论屈原议论文素材
  • 屈原议论文中心素材
  • 屈原议论文素材摘抄200字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