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 思修论文主题江歌事件

思修论文主题江歌事件

发布时间:

思修论文主题江歌事件

首发于金融八卦女

写文章

江歌案重现!95后男友为她挡刀身亡,死者父亲下跪都换不来她出庭作证,难道真要逼死所有的好人吗?

金融八卦女

6 天前

江歌案还未审结,刘鑫版却悄然出现。为救女友,22岁的他惨遭杀害,事后女友竟然拒绝出庭作证,如果所有好人的结局都如此让人心寒,以后还会不会有人,在危险的时候拿出自己的善良?

1

距离江歌案开庭只剩3天了,刘鑫是否出庭作证备受网友关注。在舆论谴责的高潮时段,刘鑫版却悄然出现,挑战着大众的情感底线。

22岁的实习生李俊杰,为了救女友朱丽,被她的前男友残忍砍杀,朱丽却两边讨好,还玩起了失踪,拒不出庭作证。

李俊杰父亲在网上呼吁朱丽出庭作证

事情发生时,李俊杰还是一名大四学生。他出生于湖北江枝,一个普通农民家庭,是家里唯一的孩子。父亲在当地打工,母亲在家务农,考上了河北地质大学的他,是全家人的骄傲和希望。

今年2月份他在石家庄一所银行找到实习工作,职场生活即将展开,他憧憬着美好的未来。在租房的过程中,他认识了中介女孩朱丽。

朱丽没有收他600元的中介费,作为回报他便请她吃饭。

据朱丽对李俊杰的父亲李小国说,席间他俩交流了感情生活状态,李俊杰知道朱丽有男朋友,朱丽也听他说到了一个名叫海霞的人。之后二人便开始交往。

但李小国微博上表示:“知道俊杰没女朋友,(朱丽)就经常联系他开始追他。我儿开始没答应,但女孩子很执着,追了一个月左右,我家俊杰就答应了。这个我和他妈都知道,孩子电话里跟我们说过。”

3月17日,朱丽搬往李俊杰的出租屋。仅仅10天之后,这个女人就给他带来了杀身之祸。

事后,朱丽对李小国说:“他虽然只跟我在一起10天,但是这10天我俩很幸福,他走的时候是爱我的,这样的男人我心里记一辈子……”

根据李小国的叙述,3月27号,李俊杰为朱丽叫了份外卖后去上班。朱丽前男友王优杰拿着刀找来。

据河北省石家庄市人民检察院起诉书(石检诉刑诉[2017]96号)记录:

王优杰因发现朱丽与李俊杰同居而发生争吵,并当着朱丽的面在屋内乱翻。为从朱丽手机上查找朱丽与李俊杰的联系信息,他从卧室北侧窗台上拿了一把水果刀,用该刀以自伤相威胁,要求朱丽说出其手机密码。期间有快递员上门送货,王优杰将水果刀放于自己右后侧裤袋内。

李小国称:“当时朱丽很害怕,就用微信告诉俊杰。我家孩子知道后,跟单位领导说了声,取了点钱,准备中午请凶手吃顿饭,把事说清楚。取钱时间十点十三分。他怎么也没想到,王优杰是个丧心病狂的魔鬼,会要了他的命。”

起诉书记录:

李俊杰回到住处,王优杰质问李俊杰,当知道李俊杰与朱丽睡在一起后,王优杰动手打李俊杰,随后双方发生肢体冲突。王优杰拿出水果刀,向李俊杰的面颈部划了数下,致其面颈部受伤而倒在地上。王优杰用该水果刀划伤自己颈部并躺在床上。后朱丽看到李俊杰脖子处流了很多血,就拨打120急救电话,在朱丽按医生要求对李俊杰进行救治时,王优杰参与救助,直致随120急救车到达河北以岭医院,李俊杰经抢救无效死亡。

笫二天警方在医院把凶手王优杰抓走。

以岭医院24小时内入院死亡记录显示:李俊杰左侧颈部Y型伤口,长约18厘米,深达椎管。可以想到,他死前非常痛苦,脖颈几乎被人砍断。

惨案发生后,李俊杰全家受到致命打击,爷爷命悬一线,奶奶哭到住院,母亲几次轻生,父亲的心也跟着死了。父亲李小国还坚强地活着,因为他要为儿子讨回公道。

可是,令他十分寒心的是,儿子刚用性命救了朱丽,她却只录了一次口供,就玩起了失踪,根本没有出庭。

案件还有很多疑点,朱丽不关心案件结果,她的自私懦弱、纵容罪恶,比之刘鑫,还要过分,令人气愤。

2

关键时刻凸显了朱丽两面三刀的本性,她两边讨好,并且毫不犹豫地背叛。

据王优杰的口供,朱丽曾在他砍完李俊杰后,对他说“不管判王优杰多少年自己都会等他”。

但她录口供时并没有积极配合,被问及“李俊杰如何被王优杰砍伤?”,她却回答“自己当时吓傻了,不记得了。”

更绝情的是,案发后,朱丽就不再接李家人的电话,也未曾露面,只在5月份时与李小国用QQ联系过一次。

那次,她还信誓旦旦地保证:“俊杰是为我而死,叔叔我会出庭作证,不会偏袒坏人的。”这给李小国带来莫大希望。

但在8月份,朱丽的措辞变了:“出这件事,我爸妈肯定也是优先保护我的,所以我没有及时站出来给你们一个真相,原谅我。”

这个说辞跟刘鑫的几乎一模一样,难道把锅甩在父母身上就真的天下太平?

开庭的时间越来越近,李小国开始慌了,“求你出庭吧,我跪着求你都行。”

直到11月14日开庭的那天,朱丽的身影也没有出现。

而今,朱丽的电话号码已经是空号,QQ删除,不知去向。朱丽的父亲为她辩解,“她现在情绪不稳。”

别人的一条命,仅仅换来她的情绪不稳。那责任呢?公平正义呢?作为被救者、关键证人,于情于法她都有义务为李俊杰作证啊。

真的为李俊杰的善良不值。也真的为朱丽的狼心狗肺不齿。

3

第一次庭审,朱丽没来。缺少了关键证人的指证,凶手王优杰看到了机会。

他在法庭上他企图翻案,在庭上他的口述与公安取证口供完全不一致,法官多次提醒他,他还继续撒谎。为了不判死刑,他强调自己参与了救治。

检方起诉书显示,“王优杰拿出水果刀,向李俊杰的面颈部划了数下,致其面颈部受伤而倒在地上。在朱丽按医生要求对李俊杰进行救治时,王优杰参与救助,直至随120急救车到达以岭医院。”

李小国对检方表述很不赞同,俊杰左侧颈部伤口深达椎管,说是划伤不能接受。同时,他对王优杰“参与救助”的说法也不认同。

根据朱丽口供,她拨打120以后,因拖不动俊杰 ,多次叫王优杰帮忙,他都不理睬,最后还是在朱丽的百般要求下,才用毛巾包裹住李俊杰的伤口。在法律上这只能叫被动救治。

有法官给李小国打电话,说凶手参与抢救是事实,凶手是初犯判不了死刑,要他接受赔偿,但李小国一家绝不接受,他们要的是法律的公平正义。

更让李小国气愤的是凶手王优杰及其家人的态度。开庭后,俊杰妈妈在法庭上第一次看到凶手心情难以平复,想要骂他,凶手的哥哥、爸爸、妈妈竟要殴打俊杰家人。

事情发生八个多月,凶手及其家人没有说过一句表示道歉的话。凶手完全没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在一审庭上一脸冷漠,亳无悔过之心。

没有关键证人,法院很难做出最正确的判断。李小国实在走投无路,只有将案件在网上发布,希望用舆论的方式,让朱丽站出来出庭作证。

然而从媒体曝光至今,朱丽从未出现,只有她父亲接受了央视《社会与法》的电话采访,他是这么说的:“你打不赢官司,就要拉我女儿下水。三方都是受害者,我们谁也不想得罪。”

这父亲的逻辑真是荒谬,救命恩人蒙冤,凶手企图翻案,你女儿不出来,至少还剩一个双赢?只是,输的那个,是来救你女儿的人。

人情凉薄让人胆寒。难道善良的人该死,好人活该遭雷劈?

4

朱丽躲了快一年,案件还有很多疑点,李小国想知道更多细节。

比如,李俊杰的钥匙留在了单位,是谁给他开的门?进门之后,凶手具体是怎么杀害李俊杰的?

大量的细节,关系着量刑轻重,都需要朱丽作证,不能任凭凶手为自己辩护。

好在,还有法律可以遏制这种逃脱出庭责任、挑战道德底线的情况。

《刑事诉讼法》修正案中,证人强制出庭条款(第 188 条规定):"证人没有正当理由拒绝出庭或者出庭后拒绝作证的,予以训诫,情节严重的,经院长批准,处以十日以下的拘留。"

12月3日,李小国向法制晚报记者表示,希望朱丽能出庭说明事情的经过,让法庭能够更全面地了解真相,以还儿子一个公道。

据悉,李小国已向法院申请朱丽出庭,在等法院的决定。一审宣判至少还要一两个月,即使朱丽出庭,也要等到第二次庭审。

希望李小国能够挺住,等到朱丽出庭,等到真相被彻底揭开、恶人有恶报的那一天。

5

江歌案还未开庭,而刘鑫的升级版就已出现。

善良限制了我们的想象力,这个世界到底还有多少刘鑫和朱丽?

将心比心,都是父母的宝贝,我拿命救了你,你凭什么云淡风轻事不关己?

受害者家属只是想知道真相,你们连这点愿望都不满足。你们究竟在逃避什么?

你们人间蒸发,得了“失忆”,是在逃避自己的良心,缺乏直面自己丑陋心灵的勇气。

一次冷漠的逃避,恶果胜过十次犯罪。

一个凶徒,杀死的是一个好人。一个“刘鑫”,杀死的是社会的勇敢。

资料显示,山东某地法院分析了2013年已审结的411件刑事案件,审判阶段证人出庭的案件为3件,仅占全部案件的。

2014年,温州两级法院全年刑事案件中仅有两名证人出庭作证……

我们不知道这个世界到底还有多少刘鑫和朱丽。

如果所有好人的结局都如此让人心寒,以后还会不会有人,在危险的时候拿出自己的善良?

提高证人出庭率和律师辩护率,已经首次写入最高法工作报告。

法律在呼唤。但,还不够。

朱丽,勇敢地站出来吧,为你声称的爱人讨回正义,让行凶者受到法律严惩。

这是你找回做人尊严的唯一方式。

— THE END —

转自知乎网页链接

直到现在,轰动一时的江歌案以往将近五年了,凶犯陈世锋判刑20年刑期,刑满释放就能修复随意。但躲在门后、让好闺蜜江歌给自己挡刀苟且偷生出来的刘鑫,变成大网站红,接到成千上万打赏主播,也有了一份相对性体面地的工作中。而江歌妈妈江秋莲开启了店铺,却被网民怒斥:“全是人死后以后才逐渐卖货。”有些人乃至把她比成“女版林生斌”。

江歌妈妈细心出文表明期待消费者是真真正正出自于必须,而不是怜悯。江歌案产生后,很多人谩骂和诬蔑江歌,都被江妈一一送上法院,这必须一笔很大的花费,江妈根据合理合法的方法挣钱,别人没有权利指手画脚。为闺女讨公道,是她生存下去的唯一驱动力。

在闲谈中两个人获知,他们俩家间距但是十公里,而且中学时还曾在一所初中读过书。再次追朔这起案子,大家发觉一些极思细恐的实情。

2015年10月,在日本某高等院校,刘鑫和江歌两人第一次见面。在闲谈中两个人获知,他们俩家间距但是十公里,而且中学时还曾在一所初中读过书。在远在他乡有这般缘份,两个人深感亲近,迅速就变成了朋友,一起吃饭、一起学习,亲密无间。一年后,刘鑫与陈世峰变成情侣,在没有彻底掌握陈世峰的情形下,刘鑫迅速与陈世峰同居生活。同居的日常生活才让刘鑫完全认清了陈世峰的本来面目,陈世峰控制欲强、大男人主义,和刘鑫争执时,目光全是恶狠狠的,乃至挥动起握拳,让刘鑫觉得十分担心。

这一段感情只不断了短短的四个月,两个人就因各种原因分开。之后,江歌和刘鑫同租到一起。据了解,同租期内,刘鑫不清扫不扔垃圾,连洗护用品都需要江歌帮衬。一次,陈世峰赶到公寓楼找刘鑫复合型,刘鑫躲在公寓楼里害怕出去。2016年11月2日夜里,陈世峰追踪刘鑫至工作中的料理店规定复合型,再度被刘鑫回绝,陈世锋看起来心态逐渐无法控制。

其一,刘鑫提投手,使他感觉失去对刘鑫的操纵。其二,刘鑫曾蒙他自己拥有新的情侣,让陈世峰感觉刘鑫压根没有在意过这一段情感。其三,刘鑫收了陈世峰的钱和礼品,却玩起来了消失,没有和平分手。从日料店离去后,陈世峰握紧早就准备好的一把西瓜刀,并戴上防护口罩和遮阳帽,他的挎包里还提前准备了一套预留的衣服裤子,并行走避过监管再乘坐地铁赶到江歌的公寓楼。等候的这段时间内,刘鑫收到了陈的视频语音,语音中陈世峰的语调极为不太好,因此很可能刘鑫早已根据这条视频语音猜测到了陈世峰将要给她产生的是比较严重搔扰。并且她了解以陈世峰的性情,的确能做得到玩命的事来。

因此,刘鑫三次通电话要求江歌和她一起搭伴回家,为了更好地保证她会回来,刘鑫有意瞒报了前任在住所等她的信息。心地善良如江歌,她不但允许了,她在地铁站等了刘鑫一个小时,还顺带给她买了生命中最终一份馄炖。

江歌收到刘鑫后一起回到住所,见到陈世峰在大门口等他们,刘鑫快速进了屋子并锁住了房间门。她让江歌帮她跟陈世锋周璇,而陈世峰频繁规定刘鑫开启房间门,刘鑫熟视无睹。构想一下,假如江歌立即跑开,或是告知陈世峰自身有房主电话,可以让房主打开门,或许结果便会不一样。但是江歌小看了人的本性的凶狠,她挑选独自一人应对魔鬼。在争执中,陈世峰被惹恼,将手上的西瓜刀一次次捅向了江歌,江歌临终前一直在尖叫挣脱……

刘鑫第一时间并没有挑选警报,直到惊扰了隔壁邻居,在其中一个隔壁邻居出去劝阻。陈世峰之后在证言中提及:“江歌用胳膊肘按电子门铃,但刘鑫没打开门……”可伶的江歌前有大铁门,后有陈世峰,为了更好地好闺蜜的一段“破情感”放弃了自身。

事故发生后,刘鑫不但没有歉疚,反倒挑选了消退,由于她担忧自身遭受网络语言暴力。对错失女儿寻求帮助的江母,刘鑫挑选熟视无睹并拉黑江母,就连丧礼都未曾发生。江歌的妈妈打电话寻找实情,不仅没有获得安慰,反倒被刘鑫和她妈妈恶言相向。刘鑫的母亲宣称:“就是你闺女寿命短,为什么瞎折腾大家?”可以看出刘鑫性情里边拥有明显的自私自利和冷淡,和她的妈妈有莫大关联。

从一开始陈世峰拿性命危害她的情况下,她第一时间想的是警报很有可能会造成自身不可以再借宿在江歌家,而不是江歌的危亡。之后也是不管不顾江歌的危亡,把她堵在门口的绝境当中,诸多现象都能够判断,她的冷淡和绝情。错失女儿的江歌妈妈在事故发生后情绪激动,急切寻找实情的江妈只能找刘鑫掌握事发状况,刘鑫却躲了起来。乃至,在事发的第一时间也瞒报了陈世峰是她的前任这一客观事实……

江歌妈妈反倒逐渐反思自己:“我是一个有缺憾的受害人,我急切获知实情而干了一些行为惹恼了刘鑫和她的亲人。”殊不知,闺女惨遭杀害,白发人送亲人离去,那就是何其得让人悲痛?大家有什么原因规定江歌妈妈维持体面地和理性呢?江歌妈妈微信被拉黑后,只能打电话给刘鑫家中,痛苦不堪的她期待追讨一个观点。刘鑫的母亲迅速就厌烦了,她在电话里吼道:“你女儿被别人杀了是她命短,你来找凶犯!”刘鑫也好,她的爸爸妈妈也好,他们挑选了无情无义。江歌妈妈一次次崩溃下总算才作出抵抗,完全让双方立在了对立。

血案出现以后的2017年新春佳节,江歌妈妈怀着江歌的遗照混混沌沌地过去了一个新春。丧失小孩的单身母亲,毫无疑问是失去整个世界……凶犯陈世峰在日本绳之以法,人民法院以故意伤害罪和恐吓罪被判陈世峰二十年刑期。刘鑫却在春节期间在微信朋友圈持续晒照,画着精美的妆面,换了时尚潮流的新做的发型,比着获胜的V手势,和不一样的朋友聚餐。

不仅如此,现如今的刘鑫还启用了抖音号,常常共享自身的情绪。江歌用性命扞卫的友谊,导致了另一个小姑娘不想追忆的旧事。刘鑫为什么不帮江歌妈妈讨公道?一来陈世峰手里有刘鑫的艳照视频,一旦刘鑫帮助做证,陈世峰会把这种艳照发送给刘鑫爸爸妈妈或是公布于众。二来刘鑫考虑到假如陈世峰刑满释放出狱,以他的性情,一定会伺机报复,因此在给予证明时十分不配合,乃至瞒报了一部分重要信息内容。刘鑫的不配合和瞒报,让本来提前准备交待丧事的陈世峰拥有喘气的机遇,两个人乃至有勾结笔录之嫌,让江歌妈妈奔溃痛哭:“你们欺压江歌不会聊天。”

刘鑫的冷淡在互联网上换得了一片唾骂,再加上她对江歌妈妈偏激的观点,她的wb账户一度被封号。老的wb账户被封号以后,刘鑫于2020年4月申请办理了小号,她尝试改名字逐渐更好的生活。在新开业的dy账户上,“坚信法律法规是公平合理的”是她的签字。截至写出这篇文章时,她评论区的近期情况几乎全都是网民消极的评价。即使这更好的生活是用另一个可怜女生用珍贵的性命换得的,也换不来她就算一点点地思考和心怀感恩。她的动态性下一片众怒,刘鑫的爸爸妈妈也被原企业解雇。

这一天是江歌的生辰,刘鑫扬言要把“屠宰幼鸽肉馅儿的馄炖、鸭脖子”寄到江歌妈妈眼前为此叫嚣(暗示着江歌被残害的场景)。中秋团圆之日,她发过全家福照片,再次刺激性江妈。她还申请注册称为鄙夷萌叔的大号,讥讽江歌妈妈吃人血馒头。她还欺压在天堂里没法发音的江歌,污陷她是同.性.恋。江歌妈妈一忍再忍,在2019年10月28日,江歌妈妈将对刘鑫提起起诉。2021年4月15日,刘鑫的提起诉讼案在青岛市城阳区人.民.法.院开庭审理。

刘鑫的刑事辩护律师论文答辩称:江歌的被害是陈世峰个人行为导致的,被告方刘鑫依法不担负一切义务。或许,从法律法规上而言,刘鑫很有可能对江歌的命案没有立即义务,但江歌妈妈仍然在等待她遭受惩处。讥讽的是,她改名字后叫“刘暖曦”,“暖曦”听起来是那麼的温情并具有亲切感。接着,她依靠“血案被告方”这一人气博得目光,在微博上出文悬赏任务,一篇文章竟有五万元的收益。刘鑫的恶,乃至比陈世峰更甚,由于刘鑫诛的是内心。

现如今,29岁的刘鑫在青岛一家日语培训机构讲课。本来像她那样的从日本归国的海归博士,可以寻找一份很体面地的工作中。殊不知,互联网是有记忆的。

是的。她现在的生活是非常稳定的,虽然有一些官司,但是她的生活没有受到任何的影响。

不是这样的,因为她长时间生活在阴霾中,然后江歌的妈妈,一直在通过法律的方式维护女儿的合法权益。

江歌事件论文参考文献

摘要: 伴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个人成为独立的“媒体”,表面上公民的话语权正在迅速增加,其实不然。自媒体的平民化、普泛化带来的不只是信息交互的效率提高,还有话语权的缺失。本文以江歌案及红黄蓝事件为例,从网络群体的心理效应、自媒体公号的引导作用和伪“真相”的泛滥三个角度阐述了自媒体时代公民变得“无话可说”的原因。 关键词: 自媒体时代  再组织化  情感工具化  逃避自由    公民要想发表评论,必先经过接收信息、组织想法、输出观点三个环节。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就在你抱怨不法商家的劣质产品社会造成危害时,你自己也极有可能自觉或不自觉地生产或传播着劣质产品。这便是自媒体时代,一个你可以自由说话,却又“无话可说”的时代。 媒体的平民化说白了就是低门槛,这就意味着舆论领袖的意见在一定程度上会变得不那么有可信度。然而,某自媒体公号月收入上万元的现象却早已不是个例。自媒体市场鱼龙混杂,网民仍“义无反顾”地选择相信,原因究竟何在? 网络群体“再组织化”让公民“不愿说话” 适应受众的需要是传媒发展的决定性客观规律,受众的非群体化也促进了媒体的多样化,因此,自媒体出现可以说是历史必然。现在的网络环境下,网民呈现出联接性活动的特点,也就是说,网络活动变得“去组织化”,每个人都是发声的主体,都有能力主动去查明真相。 然而,受众的个性化却并不代表从众心理的影响会随之减弱。《不是“去组织化”,而是“再组织化”》[1]一文以企业管理为例,阐明了“再组织化”的合理性,即“如果你想实现‘自然人的自然联合’,放而不乱,那就要想办法建成一个守望相助、慰藉心灵的人情原乡。”这一概念用VISA创始人迪伊・霍克的话说就是“混序”,在混乱与秩序之间,这是更接近于自然的状态,就像硬币的正反面,当你以为它混乱的时候,其实有序;有序的时候,其实混乱。这一理论不啻是具有普适性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自媒体公号也就是一个没有边界的“流量企业”,网民在这些企业领袖即网络大V的引领下“再组织化”,组成了一个个网络心理群体,这将使其从众心理成为接收信息不得不通过的关卡。网民无形中走入了自媒体制造的“茧房”内,先听取意见再说话。殊不知,舆论领袖的意见未经过任何加工就成了网民共同财产,舆论领袖自身则成为该企业的“官方发言人”,自此,网民便再无说话的必要了。     此外,少数派效应的弱化是从众心理的又一诱因。“少数派效应”一词出现在王金风的《网络群体的心理分析》[2]中,文章指出,少数派要说出自己的反对意见,必须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这等于是伸出脖子冒险,稍不留神可能就会成为众矢之的。而相对而言,顺从大多数的意见就显得轻松又可靠。如果把这段话放在自媒体的语境下,此时的“少数派”即是众多网民,而“多数派”则成了真正掌握话语权的舆论领袖——自媒体。受从众心理影响,网民变得沉默,不愿说话。 “情感动员”让公民“忘记说话” 网络群体的心理效应为自媒体公号提供“燃料”,最终还需要运营者自己“煽风点火”。说到底,自媒体是以营利为目的的,要想从流量中生钱,就必须生产出能引起公众共同兴趣的文字,让读者或愤怒或悲伤,这时,情感就成了运营者的“生钱工具”。杨国斌[3]在对社会运动做文化分析时说:“没有感情的生活,就是没有活力的生活。从这个意义上讲,没有感情的表达,就没有社会运动。古往今来,无论什么样的社会活动和集体行动,都是带情感色彩的行动。”我想,这里的社会运动自然也包括舆论。自媒体时代下,社会氛围越来越浮躁,公众情绪也变得越来越容易被煽动,舆论自然更容易被引导,这无疑使“情感动员”快捷化、普遍化。“情感动员”,这大概是后真相时代的专有名词,人们不再相信真相,只相信感觉,粉丝上万的网络大V得以乘虚而入,用情感冒充真相,引导舆论走向极端。文字能引人深思,亦能引人不思,尤其是在愤怒与悲情被点燃的情况下,大多数人有意或无意地忘记了说话。 前段时间引起舆论井喷的江歌案便恰到好处的证明了这一点。该事件曝光后,网络上充斥着对江歌闺蜜刘鑫的谩骂,舆论几乎一边倒地认为刘鑫见死不救却“没有一丝愧疚”,应该受到制裁,而鲜有人关注凶手的审判结果。公民的道德底线固然是此种现象的重要原因,但私以为,“咪蒙”等拥有众多粉丝的网络大V的刻意引导才是症结所在。“咪蒙”撰文称,刘鑫在和江歌妈妈见面时把其往自己身上揽,实际上是“想强行制造一个和解的画面”,文章中还出现了“混蛋”“人渣”等侮辱性字眼,这不免有“煽风点火”之嫌,然而,网民的愤怒心理依旧被成功点燃。愤怒过后,有几个人记得静下心来思考真相,或者说,舆论领袖发表的言论在一番情感动员后,俨然已经成为了真相的代名词。 “伪真相”泛滥让公民“害怕说话” “真相只有一个”在自媒体时代似乎早已不是真理,很多时候我们只需要一滴水,却得到了一片海洋。弗洛姆在《逃避自由》[4]中把公共舆论和大众意识称为“匿名权威”,这种无形的力量剥夺了我们的感觉,我们“按照他人的要求对自己的一切作出规划,被孤独感,恐惧感和各种直接威胁着我们的自由,生命和舒适的力量所驱使”,我们在自己创造的自由社会里逃避自由。“匿名权威”越多,“伪真相”也会越多。 我认为,按照事件的真实程度划分,“伪真相”大致可分为“部分真相”与“假相”两种。“部分真相”即指新闻对当事人双方的报道失衡,导致部分事实被淹没。近年来,新闻反转的情况常有发生,其中很重要的原因便是“部分真相”披上真相的外衣在公众视线下大行其道,这极易使公众的刻板印象被催化,从而对当事人一方产生“一眚掩大德”的判断。而当真相被全部曝光时,人们往往感到惊讶,甚至畏惧对此事件再一次做出判断。 私以为,公民允许说话的权力得到提高并不代表其行使说话的权力也得到了等量提高。要想让公民“有话可说”,还需要政府、自媒体运营者和公民自身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不是“去组织化”,而是“再组织化”》,中国论文网, [2]王金风.网络群体的心理分析.社会心理研究,2010,(5). [3]杨国斌.悲情与戏谑:网络事件中的情感动员.传播与社会学刊,2009,(9). [4]弗洛姆.《逃避自由》.Routledge(英国),1941.

这个还是可以搬忙写的哦

不是这样的,因为她长时间生活在阴霾中,然后江歌的妈妈,一直在通过法律的方式维护女儿的合法权益。

首发于金融八卦女

写文章

江歌案重现!95后男友为她挡刀身亡,死者父亲下跪都换不来她出庭作证,难道真要逼死所有的好人吗?

金融八卦女

6 天前

江歌案还未审结,刘鑫版却悄然出现。为救女友,22岁的他惨遭杀害,事后女友竟然拒绝出庭作证,如果所有好人的结局都如此让人心寒,以后还会不会有人,在危险的时候拿出自己的善良?

1

距离江歌案开庭只剩3天了,刘鑫是否出庭作证备受网友关注。在舆论谴责的高潮时段,刘鑫版却悄然出现,挑战着大众的情感底线。

22岁的实习生李俊杰,为了救女友朱丽,被她的前男友残忍砍杀,朱丽却两边讨好,还玩起了失踪,拒不出庭作证。

李俊杰父亲在网上呼吁朱丽出庭作证

事情发生时,李俊杰还是一名大四学生。他出生于湖北江枝,一个普通农民家庭,是家里唯一的孩子。父亲在当地打工,母亲在家务农,考上了河北地质大学的他,是全家人的骄傲和希望。

今年2月份他在石家庄一所银行找到实习工作,职场生活即将展开,他憧憬着美好的未来。在租房的过程中,他认识了中介女孩朱丽。

朱丽没有收他600元的中介费,作为回报他便请她吃饭。

据朱丽对李俊杰的父亲李小国说,席间他俩交流了感情生活状态,李俊杰知道朱丽有男朋友,朱丽也听他说到了一个名叫海霞的人。之后二人便开始交往。

但李小国微博上表示:“知道俊杰没女朋友,(朱丽)就经常联系他开始追他。我儿开始没答应,但女孩子很执着,追了一个月左右,我家俊杰就答应了。这个我和他妈都知道,孩子电话里跟我们说过。”

3月17日,朱丽搬往李俊杰的出租屋。仅仅10天之后,这个女人就给他带来了杀身之祸。

事后,朱丽对李小国说:“他虽然只跟我在一起10天,但是这10天我俩很幸福,他走的时候是爱我的,这样的男人我心里记一辈子……”

根据李小国的叙述,3月27号,李俊杰为朱丽叫了份外卖后去上班。朱丽前男友王优杰拿着刀找来。

据河北省石家庄市人民检察院起诉书(石检诉刑诉[2017]96号)记录:

王优杰因发现朱丽与李俊杰同居而发生争吵,并当着朱丽的面在屋内乱翻。为从朱丽手机上查找朱丽与李俊杰的联系信息,他从卧室北侧窗台上拿了一把水果刀,用该刀以自伤相威胁,要求朱丽说出其手机密码。期间有快递员上门送货,王优杰将水果刀放于自己右后侧裤袋内。

李小国称:“当时朱丽很害怕,就用微信告诉俊杰。我家孩子知道后,跟单位领导说了声,取了点钱,准备中午请凶手吃顿饭,把事说清楚。取钱时间十点十三分。他怎么也没想到,王优杰是个丧心病狂的魔鬼,会要了他的命。”

起诉书记录:

李俊杰回到住处,王优杰质问李俊杰,当知道李俊杰与朱丽睡在一起后,王优杰动手打李俊杰,随后双方发生肢体冲突。王优杰拿出水果刀,向李俊杰的面颈部划了数下,致其面颈部受伤而倒在地上。王优杰用该水果刀划伤自己颈部并躺在床上。后朱丽看到李俊杰脖子处流了很多血,就拨打120急救电话,在朱丽按医生要求对李俊杰进行救治时,王优杰参与救助,直致随120急救车到达河北以岭医院,李俊杰经抢救无效死亡。

笫二天警方在医院把凶手王优杰抓走。

以岭医院24小时内入院死亡记录显示:李俊杰左侧颈部Y型伤口,长约18厘米,深达椎管。可以想到,他死前非常痛苦,脖颈几乎被人砍断。

惨案发生后,李俊杰全家受到致命打击,爷爷命悬一线,奶奶哭到住院,母亲几次轻生,父亲的心也跟着死了。父亲李小国还坚强地活着,因为他要为儿子讨回公道。

可是,令他十分寒心的是,儿子刚用性命救了朱丽,她却只录了一次口供,就玩起了失踪,根本没有出庭。

案件还有很多疑点,朱丽不关心案件结果,她的自私懦弱、纵容罪恶,比之刘鑫,还要过分,令人气愤。

2

关键时刻凸显了朱丽两面三刀的本性,她两边讨好,并且毫不犹豫地背叛。

据王优杰的口供,朱丽曾在他砍完李俊杰后,对他说“不管判王优杰多少年自己都会等他”。

但她录口供时并没有积极配合,被问及“李俊杰如何被王优杰砍伤?”,她却回答“自己当时吓傻了,不记得了。”

更绝情的是,案发后,朱丽就不再接李家人的电话,也未曾露面,只在5月份时与李小国用QQ联系过一次。

那次,她还信誓旦旦地保证:“俊杰是为我而死,叔叔我会出庭作证,不会偏袒坏人的。”这给李小国带来莫大希望。

但在8月份,朱丽的措辞变了:“出这件事,我爸妈肯定也是优先保护我的,所以我没有及时站出来给你们一个真相,原谅我。”

这个说辞跟刘鑫的几乎一模一样,难道把锅甩在父母身上就真的天下太平?

开庭的时间越来越近,李小国开始慌了,“求你出庭吧,我跪着求你都行。”

直到11月14日开庭的那天,朱丽的身影也没有出现。

而今,朱丽的电话号码已经是空号,QQ删除,不知去向。朱丽的父亲为她辩解,“她现在情绪不稳。”

别人的一条命,仅仅换来她的情绪不稳。那责任呢?公平正义呢?作为被救者、关键证人,于情于法她都有义务为李俊杰作证啊。

真的为李俊杰的善良不值。也真的为朱丽的狼心狗肺不齿。

3

第一次庭审,朱丽没来。缺少了关键证人的指证,凶手王优杰看到了机会。

他在法庭上他企图翻案,在庭上他的口述与公安取证口供完全不一致,法官多次提醒他,他还继续撒谎。为了不判死刑,他强调自己参与了救治。

检方起诉书显示,“王优杰拿出水果刀,向李俊杰的面颈部划了数下,致其面颈部受伤而倒在地上。在朱丽按医生要求对李俊杰进行救治时,王优杰参与救助,直至随120急救车到达以岭医院。”

李小国对检方表述很不赞同,俊杰左侧颈部伤口深达椎管,说是划伤不能接受。同时,他对王优杰“参与救助”的说法也不认同。

根据朱丽口供,她拨打120以后,因拖不动俊杰 ,多次叫王优杰帮忙,他都不理睬,最后还是在朱丽的百般要求下,才用毛巾包裹住李俊杰的伤口。在法律上这只能叫被动救治。

有法官给李小国打电话,说凶手参与抢救是事实,凶手是初犯判不了死刑,要他接受赔偿,但李小国一家绝不接受,他们要的是法律的公平正义。

更让李小国气愤的是凶手王优杰及其家人的态度。开庭后,俊杰妈妈在法庭上第一次看到凶手心情难以平复,想要骂他,凶手的哥哥、爸爸、妈妈竟要殴打俊杰家人。

事情发生八个多月,凶手及其家人没有说过一句表示道歉的话。凶手完全没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在一审庭上一脸冷漠,亳无悔过之心。

没有关键证人,法院很难做出最正确的判断。李小国实在走投无路,只有将案件在网上发布,希望用舆论的方式,让朱丽站出来出庭作证。

然而从媒体曝光至今,朱丽从未出现,只有她父亲接受了央视《社会与法》的电话采访,他是这么说的:“你打不赢官司,就要拉我女儿下水。三方都是受害者,我们谁也不想得罪。”

这父亲的逻辑真是荒谬,救命恩人蒙冤,凶手企图翻案,你女儿不出来,至少还剩一个双赢?只是,输的那个,是来救你女儿的人。

人情凉薄让人胆寒。难道善良的人该死,好人活该遭雷劈?

4

朱丽躲了快一年,案件还有很多疑点,李小国想知道更多细节。

比如,李俊杰的钥匙留在了单位,是谁给他开的门?进门之后,凶手具体是怎么杀害李俊杰的?

大量的细节,关系着量刑轻重,都需要朱丽作证,不能任凭凶手为自己辩护。

好在,还有法律可以遏制这种逃脱出庭责任、挑战道德底线的情况。

《刑事诉讼法》修正案中,证人强制出庭条款(第 188 条规定):"证人没有正当理由拒绝出庭或者出庭后拒绝作证的,予以训诫,情节严重的,经院长批准,处以十日以下的拘留。"

12月3日,李小国向法制晚报记者表示,希望朱丽能出庭说明事情的经过,让法庭能够更全面地了解真相,以还儿子一个公道。

据悉,李小国已向法院申请朱丽出庭,在等法院的决定。一审宣判至少还要一两个月,即使朱丽出庭,也要等到第二次庭审。

希望李小国能够挺住,等到朱丽出庭,等到真相被彻底揭开、恶人有恶报的那一天。

5

江歌案还未开庭,而刘鑫的升级版就已出现。

善良限制了我们的想象力,这个世界到底还有多少刘鑫和朱丽?

将心比心,都是父母的宝贝,我拿命救了你,你凭什么云淡风轻事不关己?

受害者家属只是想知道真相,你们连这点愿望都不满足。你们究竟在逃避什么?

你们人间蒸发,得了“失忆”,是在逃避自己的良心,缺乏直面自己丑陋心灵的勇气。

一次冷漠的逃避,恶果胜过十次犯罪。

一个凶徒,杀死的是一个好人。一个“刘鑫”,杀死的是社会的勇敢。

资料显示,山东某地法院分析了2013年已审结的411件刑事案件,审判阶段证人出庭的案件为3件,仅占全部案件的。

2014年,温州两级法院全年刑事案件中仅有两名证人出庭作证……

我们不知道这个世界到底还有多少刘鑫和朱丽。

如果所有好人的结局都如此让人心寒,以后还会不会有人,在危险的时候拿出自己的善良?

提高证人出庭率和律师辩护率,已经首次写入最高法工作报告。

法律在呼唤。但,还不够。

朱丽,勇敢地站出来吧,为你声称的爱人讨回正义,让行凶者受到法律严惩。

这是你找回做人尊严的唯一方式。

— THE END —

转自知乎网页链接

思修主题论文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高职院校政治思想 教育 的核心课程。提高教学实效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建设的重要问题。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大学思修课程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提升公民道德素质的路径选择》

摘要: 报告 中,明确提出“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的要求,指出这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主要任务。公民道德素质的高低显示着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关乎着一个国家未来的发展,提升公民道德素质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在此,笔者以公共交通为视角,从规范道德体系、利用车载媒体、营造积极社会舆论、奖惩并行和树立身边典范五个方面来谈提升公民道德素质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道德素质;媒体;舆论;奖惩;典范

胡锦涛同志讲过:“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由此可见,公民道德素质是社会生活不可缺失的重要部分。然而在物质文明稳步上升的阶段,道德却出现了滑坡,一再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问题,在此,笔者将以公共交通为视角,探讨如何有效提升公民的道德素质。

一、建立健全公共交通道德体系,引导人们以“德”参与其中

在新形势下建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相协调的社会主义公共交通道德体系是一项重大而必要的任务。提升公民公共交通道德素质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要建立健全与现代文明所

提倡的、与公共交通要求相符的道德规范体系。该体系一经确立实施,便可以向公民提供正确的、积极的引导,确保公民在公共交通生活中“有法可依”。制定切实可行的具体行为准则,其目的是为了将公共交通生活中所建立起来的道德规范自觉地转化为人们的实践活动,将道德规范细则如同其他各项法律条文一样公之于众,使广大公民熟知其具体要求,知晓在公共交通生活领域内,有明确的道德要求来规范人们的 言行举止 ,这样做不仅没有限制单个公民的自由,反而确保了多数公民的权利,同时也保证了公共交通生活的有序进行。建立公共交通道德规范体系时既要考虑到公共交通的自身特点,又要同相应的法律法规相统一。建立健全公共交通道德体系的过程也是引导广大交通参与者自觉遵守、努力践行交通道德的过程。

二、充分利用公共交通在提升公民道德素质过程中的特殊优势

公共交通对于公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基础设施,它对方便公民生活,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作为重要的社会公共事业,它对公民道德教育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公共交通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联,通过公交从业人员的言行可以方便地对公民的日常行为习惯养成、道德素质提升、社会风气净化发挥道德宣传、道德教育、道德感染的功能。

公共交通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它在对公民进行道德影响过程中具有明显优势。一方面,公交作为公民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具有联系的紧密性和经常性特点,公共交通可以在日常生活接触中“润物无声”地实现对公民的道德影响;另一方面,公共交通具有丰富、独特的提升公民道德素质的资源优势。

公共交通从业人员在对公民进行道德教育和影响过程中具有天然优势。公交司机与乘客有着最直接、最频繁的接触,他们在工作时间内的言行举止都会对广大乘客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公交车是一个流动的小社会,在公交车上,有来自不同地方的乘客,他们的道德素质基础不同、 文化 程度不同、职业性别年龄不同,公交司机可以利用“从众心理”,给予乘客积极的道德引导,一个人做到,两个人模仿,三个人就形成一股风气,推而广之,大家就会将习惯内化为道德准则来时刻要求自己。

车载媒体同样也是进行道德教育的有效宣传形式,其作用不容被忽视,我们应该有计划的加以利用。公共交通作为公共事业,其公益性的比重应多于利益性,因此,公交 广告 在招商时,应避免纯商业化,要有所选择,要考虑大众对出现在公交载体上的广告的需求和接受度,在内容形式上要注意将商业广告与公益广告结合。同时也要注意区分乘客群体,如青少年学生是公共交通主要乘客群体之一,他们的道德正处于可塑期,因此,在上学和放学的时间段,应尽量播出适合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节目、广告和宣传教育片,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三、加强社会舆论的正面引导力量

所谓舆论,是指公众对共同关心而又有争议的问题所持的意见。它对人们的行为有支持、约束的影响,其形成过程一般为:个人意见、公开争论、社会反应、支配行动四个阶段。①社会舆论是舆论的一种,它的主体是社会大众。社会舆论主要是指普通报刊、电台、电视、网络等宣传媒体对人的行为和某种社会现象进行的一定评价和议论。

媒体是制造和传播舆论信息的主要 渠道 ,是公众获取信息、储备知识、建立和完善道德行为自身评价标准的重要载体,承担着为公众提供即时消息、答疑解惑、引导舆论的重要使命②。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媒体作为代表公众行使话语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的重要工具,也逐渐成为公共交通道德的社会舆论的强势引导者。

因为高速的生活节奏,现代社会常被人形容为“快餐社会”,再加上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生活的实际距离虽然没有发生改变,但地域产生的局限作用已经越来越小了,有时甚至已经没有了地域界限,微博、微信等信息工具不再像传统的报刊媒体,当天事隔天报道,现代媒体已经能够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就迅速传播,并能引起广泛关注,也因为网络媒体虚拟化的特点,人们参与、关注的积极性反而更高。

正因如此,媒体应确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强化公共交通道德意识。作为社会舆论的主导力量,媒体有责任正本清源,筛选积极向上的正面内容传播给大众,向大众传播正能量,并传递给大众正确的舆论导向。而不是片面的追求收视率、发行量,采用低俗性、功利性的新闻来取悦大众,漠视大众内心的道德诉求,造成混淆视听、扭曲事实的社会负面效应直接导致社会道德缺失。

四、奖惩并行,提升公民道德素质

多数人认为在公共交通生活中他们是绝对自由的,这种自由体现在:我有权利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别人无权过问或者是管不着,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当有人随意在大街上乱丢垃圾时,没有人会对他说:注意你的道德素质,请马上捡起来;在公交车上嗑瓜子的人一定觉得无所谓,没有人会阻拦他随地扔瓜子壳,这就是我们在公共交通生活中的不文明习惯,久而久之,就内化为我们的潜意识,表现为我们认为的“规范行为”。那么,如果是在一个很多人都把陋习和不道德当成习惯的环境中,政府仅靠温柔的、软性的道德劝说和宣传教育来改造公民素质、改良社会风尚,基本上效果不会很明显。新加坡就是一个众所周知的例子,新国的公民道德素质和整体社会风尚一直都很好,这和其严厉的道德立法密切相关。以随地吐痰为例,在我国,这种被一些人看来极为普遍的生活习惯,在新加坡却被视为一种刑法行为,不仅要被处以数百甚至上千新元的罚款,而且要被强制劳动,甚至在电视上曝光。我们不可否认新加坡的道德立法是成功的,短时间内确立与道德相关的法律,是一件极具挑战的事,我们可以先从严厉惩处不文明行为开始,让广大公民树立一个观点:做了不该做的事,就要接受惩罚。相对于惩罚,奖励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教育手段。我们可以通过奖惩 措施 有意识的提升公民在共交通领域内表现出来的道德素质。道德素质是一个人自觉的自我表现行为,它是人们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水平的综合反映,本来无需专人监督,但基于现实状况和人们的从众心理,我们可以通过监督有计划、有目的的强化公民的道德素质,在不断强化的基础上使得公民道德素质有所提升。奖惩手段就是给公民一个正确的示范或者警告,借以告知大家什么是文明社会所倡导的行为,什么是文明社会不应该存在的行为。我们也可以设置专人监督负责,定期检查并汇报 总结 ,表彰在公共交通生活中道德素质高的公民,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相反地,评选出表现不好的公民,首先给予批评教育,其次要接受一定程度的惩罚,让其体验生活,从内心真正意识到自己的不足然后加以改之。同时,我们也要清醒的认识到,提升公民道德素质不是一天两天的事,这是一项长期工作,我们必须几年如一日的坚持下去,从有意识到自觉实践,从小范围到大范围。

五、树立身边的道德典范,倡导公民树立公共交通生活道德观念

胡锦涛在会见全国道德模范时指出:“道德力量是国家发展,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重要因素。”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道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提升公民道德素质,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对于中国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近来,社会各界涌现出一股“评选道德先进人物、学习先进人物”的热潮,各行各业的道德模范、先进人物不断的被推举到公众的视线里来,他们的 事迹 一经报道,便迅速引起关注,成为人们争相讨论的话题和模仿的对象,如郭明义、张丽莉、吴斌、孙茂辉等人,他们大多数来自平凡的工作岗位,却能够做出如此不平凡之事,给我们带来很大的震撼,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道德素质,是我们所欠缺的,甚至是没有的,他们理所应当成为我们学习的榜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道德模范是社会公共道德的人格化体现,他们的思想和行为代表着社会主流道德的价值取向,推举身边的榜样,学习这些榜样具备的道德素质是有效提升公民道德素质的途径之一。

以公共交通为例,公交公司可以根据路线联合各企业、单位、居委会,合力组织公民、并以公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评选活动,评选出在日常生活中有较高道德素质的个人,给予一定的表彰和奖励。公民参与评选出身边的“道德模范、文明之星”后,可以在公交车上、公交站台处设立专栏,张贴他们的事迹加以宣传,乘客可以在等车、乘车的过程中浏览,公交车有其自身的特点,有规定的线路,因此同一路线的乘客会反复浏览学习并受到提醒,久而久之自然会形成良好风气。一个人的影响力可以是几个人,也可以是几百个人,当大多数人在遵循规则时,极少数不遵守规则的人便会受到指责和排斥,因此不论是主动还是被动,公民的道德素质都将会有所提升。

中国有句古话:近朱者赤,我们学习道德模范的意义也就在于此,道德模范的崇高精神有利于树立鲜明正确的价值导向,普及基本道德规范,激发人们对于真善美的追求,从而起到引领社会风尚的作用,通过各类媒体持续不断的推出先进典型,营造和谐的社会舆论氛围,能够帮助人们更多的关注到社会生活中积极的一面,认清社会生活的本质和主流,见贤思齐,择善而从,使先进典型的高尚行为逐步成为广大公民的自觉行动,促进全社会文明程度和道德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参见报告全文

[2]参见:《第四届中国公民道德论坛》2007?中国北京中共中央宣传部宣传教育局编,学习出版社,2008年。

[3]参见:__红主编《公民道德素质研究》,郑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

[4]张开.媒介素养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5]姜维维.和谐交通的社会舆论营造[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0年第24期。

[6]参见:陈丽影.论社会舆论[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2月第17卷第1期。

注解

①张开.媒介素养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②姜维维.和谐交通的社会舆论营造[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0年第24期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大学思修课程论文

人生价值作为一种特殊的价值,是人的生活实践对于社会和个人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是人们从价值角度考虑人生问题的根据。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关于人生价值的思修论文范文,希望大家喜欢!

《关于人生价值基本概念的解读》

摘 要:人生价值作为一种特殊的价值,是人的生活实践对于社会和个人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是人们从价值角度考虑人生问题的根据。它兼有实践问题的现实性和理论问题的复杂性,在正确理解了人生价值的基本概念之后,才能从整体上把握人生价值。

关键词:人生价值、人生价值的含义、人生价值的特点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1)10-0000-01

在哲学中,价值的一般本质在于,它是现实的人的需要与实物的属性之间的一种关系。人生价值作为一种特殊的价值,是人的生活实践对于社会和个人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是人们从价值角度考虑人生问题的根据。它兼有实践问题的现实性和理论问题的复杂性,在正确理解了人生价值的基本概念之后,才能从整体上把握人生价值。

一、人生价值的含义

人生价值是指人的实践活动对社会和自身所具有的意义和作用,包含了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人生的社会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社会、他人所具有的价值,衡量人生的社会价值的标准是个体对社会和他人所做出的贡献大小。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价值,主要表现为对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

人生价值是作为客体的人的自身属性满足主体的人的需要,是作为主体的人而存在的标示。作为客体的人是在社会实践中能动的人,他主动的发掘自身或自身外的潜力,不断的将潜在的价值变为现实的价值,以满足主体人的需要。将潜在价值转化为现实价值,是客体的人对主体的人的需要表现出自身能动性的一种完满体现。

人生价值的本质是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正向效应和积极意义,如果自设发展的实现是以损害社会进步为代价的,那么必然会形成负价值,最终导致自我价值的无法完全实现或根本不可能实现,自身不能发展。反之,社会进步的实现是以自身发展的实现为基础,自我人生的正价值引向社会的正价值,社会的进步也就有赖于个人自身的发展。人生的价值本质是个人自身发展和社会进步相统一的现实依据。

二、人生价值的特点

由于人是能动的、自由自觉的社会性存在,人生价值不同于一般物的价值,有其自身固有的特点:

首先,人生价值具有客观性,表现为各种人生价值形态的统一。任何人生价值的创造都离不开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马克思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1因此,判断一个人的人生价值,依据就是他的客观实践活动。一个人如果要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就必须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做出贡献。离开这个客观标准,仅凭个人主观认定人生价值的有无和大小事缺乏客观依据的,是无现实意义的、荒谬的。

其次,人生价值具有社会性,反映了个人对自我和社会的效用肯定关系。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个人不是静止的、孤立的个体,而是与其它事物相联系的存在,即是是人的个性特点,也总会表现出他所处时代和社会环境的特征。这就是人的社会性。当然,个人绝不是社会环境的简单产品,也不是任社会环境随意摆弄的玩偶。

第三,人生价值具有创造性,是目的与手段、奉献与索取的统一体。

人类要生存,首先要解决吃、穿、住、行等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的物质财富都是通过人的创造性劳动获得的,如果没有劳动,人类的生存就很难维持,正是创造性的劳动为人类生存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和精神食粮。根据自己的需要,人开始有目的地创造、占有和享用价值。因此可以说,人本身就是自己的目的。用马克思的话说就是:“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2在人生价值体系中,自我价值充分地反映了这一点。另一方面,人还是价值客体,是满足自身需要和社会需要的手段,具有为自己和社会服务的手段性价值。对个人主体来说,自我满足时目的,奉献社会是手段;对社会主体来说,社会本身是目的,个人则是满足社会需要的手段。人生价值正是在个人与社会互为目的、互为手段的过程中得到不断的提升与实现的。然而,二者的价值又不是完全等价的,基于社会价值的至上性和社会发展最大价值取向的要求,人生过程中,奉献必须大于索取,手段必须服从目的。

三、人生价值的内容

由于人既是价值主体又是价值客体,因此人生价值除了具有一般物的价值特点之外,在价值关系中还具有其自身固有的特点,这些特点区分了人生价值与一般物的价值的不同之处,决定了人生价值的内容十分丰富。

首先,人生价值是人生的自在价值与自为价值的统一。

人生的自在价值,是人作为客观存在对周围世界的积极效用,是人生主观努力与客观实践活动的结晶,其内在规定既有先天的因素,又有后天的成分,是二者的有机统一。一方面,人生自在价值中的内在规定,在本质上是“人对自身生活价值的自我肯定。”人生自在价值的提出,在目前人类价值取向混乱、生存环境日趋恶化的条件下,对于唤醒人们的环保意识与生存危机感,提升人生的历史使命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人生的自在价值是人生自为价值的基础和前提,人生的自为价值是人生自在价值的外显和社会化。

其次,人生价值是人生的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统一。

人生价值是指个人对社会的意义,是个人对社会需要的满足程度。它主要表现为个人通过劳动、创造,对社会和他人所做出的贡献。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人是“一切动物中最社会化的动物”,3每个人利益的满足都同他人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私人利益本身已经是社会所决定的利益,而且只有在社会所创造的条件下并使用社会所提供的手段,才能达到,”4所以,“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5因此,“必须使个别人的私人利益符合全人类的利益。”6

但是,强调个人的社会价值,并不是要否认个人的自我价值。个人自我价值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是个体对自己生命存在的肯定。人的生命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生命的存在是一切价值产生的基础。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个人的努力,但个人更离不开社会,个体生命的意义必须通过他对社会的意义来体现和实现。因此,一个人不可能只有自我价值而没有社会价值。

第三,人生价值是人生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的统一

正如任何事物都有内外两个方面一样,人生价值也必然包含内在和外在两方面。内在价值是指个人对社会做出贡献之前所具有的潜在创造力和劳动能力。人生的外在价值表现为个人通过劳动和创造对社会和他人所做的贡献。外在价值是内在价值的显化,是现实化、对象化的人生的内在价值。人的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既相互促进又相互转化。人生的内在价值,通过实践发挥出来,不断转化为外在价值,外在价值又反过来丰富、充实、提高人生的内在价值。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克斯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585

[2] 《马克思克斯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18-119

[3] 《马克思克斯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10

[4] 《马克思克斯恩格斯全集》(第4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02-103

[5] 《马克思克斯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82

[6] 《马克思克斯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67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关于人生价值的思修论文范文

长恨歌主题思想论文

《长恨歌》是白居易诗作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作于元和元年(806),当时诗人正在盩厔县(今陕西周至)任县尉。这首诗是他和友人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有感于唐玄宗、杨贵妃的故事而创作的。在这首长篇叙事诗里,作者以精炼的语言,优美的形象,叙事和抒情结合的手法,叙述了唐玄宗、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的爱情悲剧:他们的爱情被自己酿成的叛乱断送了,正在没完没了地吃着这一精神的苦果。唐玄宗、杨贵妃都是历史上的人物,诗人并不拘泥于历史,而是借着历史的一点影子,根据当时人们的传说,街坊的歌唱,从中蜕化出一个回旋曲折、宛转动人的故事,用回环往复、缠绵悱恻的艺术形式,描摹、歌咏出来。由于诗中的故事、人物都是艺术化的,是现实中人的复杂真实的再现,所以能够在历代读者的心中漾起阵阵涟漪。《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恨”是诗歌的主题,故事的焦点,也是埋在诗里的一颗牵动人心的种子。而“恨”什么,为什么要“长恨”,诗人不是直接铺叙、抒写出来,而是通过他笔下诗化的故事,一层一层地展示给读者,让人们自己去揣摸,去回味,去感受。诗歌开卷第一句:“汉皇重色思倾国”,看来很寻常,好像故事原就应该从这里写起,不需要作者花什么心思似的,事实上这七个字含量极大,是全篇纲领,它既揭示了故事的悲剧因素,又唤起和统领着全诗。紧接着,诗人用极其省俭的语言,叙述了安史之乱前,唐玄宗如何重色、求色,终于得到了“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杨贵妃。描写了杨贵妃的美貌、娇媚,进宫后因有色而得宠,不但自己“新承恩泽”,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土”。反复渲染唐玄宗得贵妃以后在宫中如何纵欲,如何行乐,如何终日沉湎于歌舞酒色之中。所有这些,就酿成了安史之乱:“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这一部分写出了“长恨”的内因,是悲剧故事的基础。诗人通过这一段宫中生活的写实,不无讽刺地向我们介绍了故事的男女主人公:一个重色轻国的帝王,一个娇媚恃宠的妃子。还形象地暗示我们,唐玄宗的迷色误国,就是这一悲剧的根源。下面,诗人具体的描述了安史之乱发生后,皇帝兵马仓皇逃入西南的情景,特别是在这一动乱中唐玄宗和杨贵妃爱情的毁灭。“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写的就是他们在马嵬坡生离死别的一幕。“六军不发”,要求处死杨贵妃,是愤于唐玄宗迷恋女色,祸国殃民。杨贵妃的死,在整个故事中,是一个关键性的情节,在这之后,他们的爱情才成为一场悲剧,接着,从“黄埃散漫风萧索”起至“魂魄不曾来入梦”,诗人抓住了人物精神世界里揪心的“恨”,用酸恻动人的语调,宛转形容和描述了杨贵妃死后唐玄宗在蜀中的寂寞悲伤,还都路上的追怀忆旧,回宫以后睹物思人,触景生情,一年四季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种种感触。缠绵悱恻的相思之情,使人觉得回肠荡气。正由于诗人把人物的感情渲染到这样的程度,后面道士的到来,仙境的出现,便给人一种真实感,不以为纯粹是一种空中楼阁了。从“临邛道士鸿都客”至诗的末尾,写道士帮助唐玄宗寻找杨贵妃。诗人采用的是浪漫主义的手法,忽而上天,忽而入地,“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后来,在海上虚无缥缈的仙山上找到了杨贵妃,让她以“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的形象在仙境中再现,殷勤迎接汉家的使者,含情脉脉,托物寄词,重申前誓,照应唐玄宗对她的思念,进一步深化、渲染“长恨”的主题。诗歌的末尾,用“开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结笔,点明题旨,回应开头,而且做到“清音有余”,给读者以联想、回味的余地。《长恨歌》首先给我们艺术美的享受的是诗中那个宛转动人的故事,是诗歌精巧独特的艺术构思。全篇中心是歌“长恨”,但诗人却从“重色”说起,并且予以极力铺写和渲染。“日高起”、“不早朝”、“夜专夜”、“看不足”等等,看来是乐到了极点,像是一幕喜剧,然而,极度的乐,正反衬出后面无穷无尽的恨。唐玄宗的荒淫误国,引出了政治上的悲剧,反过来又导致了他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悲剧的制造者最后成为悲剧的主人公,这是故事的特殊、曲折处,也是诗中男女主人公之所以要“长恨”的原因。过去许多人说《长恨歌》有讽喻意味,这首诗的讽喻意味就在这里。那么,诗人又是如何表现“长恨”的呢?马嵬坡杨贵妃之死一场,诗人刻画极其细腻,把唐玄宗那种不忍割爱但又欲救不得的内心矛盾和痛苦感情,都具体形象地表现出来了。由于这“血泪相和流”的死别,才会有那没完没了的恨。随后,诗人用许多笔墨从各个方面反复渲染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思念,但诗歌的故事情节并没有停止在一个感情点上,而是随着人物内心世界的层层展示,感应他的景物的不断变化,把时间和故事向前推移,用人物的思想感情来开拓和推动情节的发展。唐玄宗奔蜀,是在死别之后,内心十分酸楚愁惨;还都路上,旧地重经,又勾起了伤心的回忆;回宫后,白天睹物伤情,夜晚辗转难眠。日思夜想而不得,所以寄希望于梦境,却又是“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诗至此,已经把“长恨”之“恨”写得十分动人心魄,故事到此结束似乎也可以。然而诗人笔锋一折,别开境界,借助想象的彩翼,构思了一个妩媚动人的仙境,把悲剧故事的情节推向高潮,使故事更加回环曲折,有起伏,有波澜。这一转折,既出人意料,又尽在情理之中。由于主观愿望和客观现实不断发生矛盾、碰撞,诗歌把人物千回百转的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故事也因此而显得更为宛转动人。《长恨歌》是一首抒情成份很浓的叙事诗,诗人在叙述故事和人物塑造上,采用了我国传统诗歌擅长的抒写手法,将叙事、写景和抒情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形成诗歌抒情上回环往复的特点。诗人时而把人物的思想感情注入景物,用景物的折光来烘托人物的心境;时而抓住人物周围富有特征性的景物、事物,通过人物对它们的感受来表现内心的感情,层层渲染,恰如其分地表达人物蕴蓄在内心深处的难达之情。唐玄宗逃往西南的路上,四处是黄尘、栈道、高山,日色暗淡,旌旗无光,秋景凄凉,这是以悲凉的秋景来烘托人物的悲思。在蜀地,面对着青山绿水,还是朝夕不能忘情,蜀中的山山水水原是很美的,但是在寂寞悲哀的唐玄宗眼中,那山的“青”,水的“碧”,也都惹人伤心,大自然的美应该有恬静的心境才能享受,他却没有,所以就更增加了内心的痛苦。这是透过美景来写哀情,使感情又深入一层。行宫中的月色,雨夜里的铃声,本来就很撩人意绪,诗人抓住这些寻常但是富有特征性的事物,把人带进伤心、断肠的境界,再加上那一见一闻,一色一声,互相交错,在语言上、声调上也表现出人物内心的愁苦凄清,这又是一层。还都路上,“天旋地转”,本来是高兴的事,但旧地重过,玉颜不见,不由伤心泪下。叙事中,又增加了一层痛苦的回忆。回长安后,“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白日里,由于环境和景物的触发,从景物联想到人,景物依旧,人却不在了,禁不住就潸然泪下,从太液池的芙蓉花和未央宫的垂柳仿佛看到了杨贵妃的容貌,展示了人物极其复杂微妙的内心活动。“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从黄昏写到黎明,集中地表现了夜间被情思萦绕久久不能入睡的情景。这种苦苦的思恋,“春风桃李花开日”是这样,“秋雨梧桐叶落时”也是这样。及至看到当年的“梨园弟子”、“阿监青娥”都已白发衰颜,更勾引起对往日欢娱的思念,自是黯然神伤。从黄埃散漫到蜀山青青,从行宫夜雨到得胜回归,从白日到黑夜,从春天到秋天,处处触物伤情,时时睹物思人,从各个方面反复渲染诗中主人公的苦苦追求和寻觅。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到梦中去找,梦中找不到,又到仙境中去找。如此跌宕回环,层层渲染,使人物感情回旋上升,达到了高潮。诗人正是通过这样的层层渲染,反复抒情,回环往复,让人物的思想感情蕴蓄得更深邃丰富,使诗歌“肌理细腻”,更富有艺术的感染力。作为一首千古绝唱的叙事诗,《长恨歌》在艺术上的成就是很高的。古往今来,许多人都肯定这首诗的特殊的艺术魅力。《长恨歌》在艺术上以什么感染和诱惑着读者呢?宛转动人,缠绵悱恻,恐怕是它最大的艺术个性,也是它能吸住千百年来的读者,使他们受感染、被诱惑的力量。

问题一:长恨歌主旨? 《长恨歌》的主旨是什么?历来聚讼纷纭。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三种意见: 一、讽喻说。认为此诗是借李、杨之情事,暴露统治阶级荒淫 *** ,讽刺李隆基贪色误国,以致引发“安史之乱”。告诫最高统治者应引以为戒,免蹈覆辙。至于诗歌后半部分对绵绵长恨的描绘,也不是对李、杨表示同情,更不是歌颂,而是通过李隆基晚年失去一切的狼狈景象,隐晦而曲折地讽刺他荒淫误国而终于苦果自尝。 二、爱情说。认为此诗的前半部分中,对李、杨荒淫无度、废弃国事诚然有所讽刺和不满,但这不是主旨。全诗以大部分篇幅描写了两人的爱情遭遇,歌颂了他们之间的爱情。论者还认为,诗中所写的李、杨爱情,实际上已超越了历史事实而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作者通过这一爱情悲剧,歌颂了人们对爱情的坚贞和专一,反映出人们对美满爱情的追求和向往。尽管李、杨身为帝王贵妃但他们的这种爱情与人民的生活、与人民的感情是一致的。 三、双重主题说。认为这首诗一方面对李、杨荒淫无度、招致祸乱作了明显讽刺,另方面对两人的爱情悲剧及彼此间的诚焉相思赋予了深切同情,而且更偏重于后者。整首诗,自始至终贯穿着两重性,贯穿着李、杨身兼爱情悲剧的制造者与承担者之间的冲 突。冲突的体现者主要是两个人物本身,而冲突的必然结果是人物的长恨。 三种说法中,我们认为“双重主题说”较为客观、中肯,符合于作品实际。此就三个方面再略作阐述或补充。 分析《长恨歌》的主题思想,首先必须注意:这是一首叙事诗,叙述的是一个完整的故事。李、杨早先的逸乐和后来的长恨,都是这个故事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而且,这两者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早先的逸乐是导致后来贵妃丧生、彼此长根的显著原因,而长恨则是李、杨荒淫误国、终于殃及自身的必然结果。所以,任意突出或忽视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都将损害故事的完整性,将割断前后情节的内在逻辑和因果联系而使这一故事失去它本有的特殊意义,其评论当然也就难以符合作品实际和作者原意。 其次还应注意:这是一出经作者艺术处理过了的爱情悲剧,作为悲剧中的两个主人公,李、杨具有特殊的双重身份:一方面,他俩的荒淫逸乐引发了安史之乱,从某种角度上说,也是悲剧的制造者;另方面,安史之乱的发生使他们死生异处,相见无期,自食其果,因而又是这一悲剧的承受者。评论《长恨歌》的主旨,必须顾及这一点,因为它是我们分析、理解作者对这一悲剧的是非态度和感情倾向的必要前提。 再次,也是最为重要的,是必须注意作者对这一悲剧的是非态度和感情倾向。《长恨歌》是一首叙事诗,但具有浓郁的抒 *** 彩,在叙述李、杨爱情始末的过程中,作者融进了自己的感情,通过感情的媒介,表现了他对这一悲剧的是非评判。对李、杨之娱乐误国,作者显然是意在批评而语含讥讽的,这从“汉皇重色思倾国”、“从此君王不早朝”、“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等语句中可明显看出。然而,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和悲剧的发生,作者对李、杨的态度也由批评讽刺转向怜悯同情。这从“君王掩面救不得”、“宛转蛾眉马前死”、“蜀江水碧蜀山清,圣主朝朝暮暮情”?“到此踌躇不能去”、“不见玉颜空死处”、“英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等等等等大量饱含感情的描述中,可以获得非常明显而强烈的感受。诚然,作为悲剧的承受者,作者对李、杨深抱同情;作为悲剧的制造者,作者对李、杨又有所谴责。但是,作者的谴责自有其立足点,那就是李、杨的任意纵情,不仅贻误国事、危害社稷,也给他们自身带来了巨大的不幸,自食苦果,并非为了揭露批判统治者的荒淫腐朽(尽管诗歌在客观上有此认识作用)。否则......>> 问题二:长恨歌的主题是什么?? 《长恨歌》以”汉皇重色思倾国”开幕,意在讽刺告诫在位君王,莫重蹈覆辙。其言萋萋,其盼也切切。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缓歌谩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这些全是讽刺。如果把《长恨歌》的主题定为爱情说,那么面对 诗中大量的讽刺,显然是站不住脚的。 至于诗中描写玄宗与贵妃的恩爱悲伤,也是不悖于题旨的。“汉皇重色”是题旨,自是讽刺,之所以长恨, 正是由于“人非草木皆有情”。由情而生恨,无此情则无此长恨。对情的描写正是对恨的反衬。其情愈深,陷得越深,其恨也愈浓,愈重,愈久 。 可见,对情的描写非但不悖于题旨,相反是对题旨的深化,可谓寓讽刺于风情之中。 再者,白居易作封建王朝的代表者及维护者,不可能认为帝王的爱情比唐王朝 的繁荣、稳定更为重要。 他说 “一篇长恨有风情”重点自是长恨。如果只描写风流韵事,那么不如说“一篇风情有长恨”。 二 诗中对杨贵妃的描写 之所以有许多人把《长恨歌》的主题定为爱情说,原因乃在于诗中有大量描写杨贵妃的句子。对此,许多人无法解释,认为这是对杨贵妃的赞美。其实这种说法是有失偏颇的。对杨贵妃的描写,把杨贵妃描写得娇艳无比,并非是对她的赞美,而是对她的厌恶。起句“回眸一笑百媚生”,龚自珍语,“此乃修饰勾栏 *** 之词。”可见白居易对杨贵妃的定位。对杨贵妃的描写很容易理解, 不美焉能迷人?情若不真,又焉能使人“生惑其志,死溺其情”?如何体现玄宗之痴迷,差点亡国之痛;如何体现“长恨”之深,之切。所谓“麻烦常常是跟随女人而来,尤其是漂亮的女人。” 可见白氏把杨妃写得甚美,正是为了充分衬托她的甚恶。 三 人们对《长恨歌》主题理解偏差的原因 (一) 大部分人脱离当时时代背景,脱离了当时人们对杨贵妃误国的痛恨的心理基础而读《长恨歌》。今人大部分从其艺术角度而去研究《长恨歌》,而忽视了诗中所隐含的政治功能。对白居易来说“选择一个酿成了极其严重的政治灾祸(安史之乱)的重大事件-----来表达一个‘纯情’的主题,是不可思议的”。 (二) 每个人内心都有渴望一份爱情的心理。且其爱情愈惊天动地愈好。这种对爱情期盼的心理也会自觉不自觉地扩大到他人身上。当对爱情有所期盼的人们看到《长恨歌》中对李杨爱情的描写之感人之惊天动地时,便忘了对其主题加以理性的分析,而把《长恨歌》的主题定为爱情说,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显得缺乏理智,是缺乏说服力的。 综上,我们得出结论, 《长恨歌》的主题是政治讽喻,借玄宗之痴迷不悟,表达希望在世之君吸取教训,不可好色过度。座好皇位,保住江山,维护封建统治. 问题三:长恨歌主旨是什么 《长恨歌》的主旨是什么?历来聚讼纷纭。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三种意见: 一、讽喻说。认为此诗是借李、杨之情事,暴露统治阶级荒淫 *** ,讽刺李隆基贪色误国,以致引发“安史之乱”。告诫最高统治者应引以为戒,免蹈覆辙。至于诗歌后半部分对绵绵长恨的描绘,也不是对李、杨表示同情,更不是歌颂,而是通过李隆基晚年失去一切的狼狈景象,隐晦而曲折地讽刺他荒淫误国而终于苦果自尝。 二、爱情说。认为此诗的前半部分中,对李、杨荒淫无度、废弃国事诚然有所讽刺和不满,但这不是主旨。全诗以大部分篇幅描写了两人的爱情遭遇,歌颂了他们之间的爱情。论者还认为,诗中所写的李、杨爱情,实际上已超越了历史事实而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作者通过这一爱情悲剧,歌颂了人们对爱情的坚贞和专一,反映出人们对美满爱情的追求和向往。尽管李、杨身为帝王贵妃但他们的这种爱情与人民的生活、与人民的感情是一致的。 三、双重主题说。认为这首诗一方面对李、杨荒淫无度、招致祸乱作了明显讽刺,另方面对两人的爱情悲剧及彼此间的诚焉相思赋予了深切同情,而且更偏重于后者。整首诗,自始至终贯穿着两重性,贯穿着李、杨身兼爱情悲剧的制造者与承担者之间的冲 突。冲突的体现者主要是两个人物本身,而冲突的必然结果是人物的长恨。 三种说法中,我们认为“双重主题说”较为客观、中肯,符合于作品实际。此就三个方面再略作阐述或补充。 分析《长恨歌》的主题思想,首先必须注意:这是一首叙事诗,叙述的是一个完整的故事。李、杨早先的逸乐和后来的长恨,都是这个故事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而且,这两者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早先的逸乐是导致后来贵妃丧生、彼此长根的显著原因,而长恨则是李、杨荒淫误国、终于殃及自身的必然结果。所以,任意突出或忽视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都将损害故事的完整性,将割断前后情节的内在逻辑和因果联系而使这一故事失去它本有的特殊意义,其评论当然也就难以符合作品实际和作者原意。 其次还应注意:这是一出经作者艺术处理过了的爱情悲剧,作为悲剧中的两个主人公,李、杨具有特殊的双重身份:一方面,他俩的荒淫逸乐引发了安史之乱,从某种角度上说,也是悲剧的制造者;另方面,安史之乱的发生使他们死生异处,相见无期,自食其果,因而又是这一悲剧的承受者。评论《长恨歌》的主旨,必须顾及这一点,因为它是我们分析、理解作者对这一悲剧的是非态度和感情倾向的必要前提。 再次,也是最为重要的,是必须注意作者对这一悲剧的是非态度和感情倾向。《长恨歌》是一首叙事诗,但具有浓郁的抒 *** 彩,在叙述李、杨爱情始末的过程中,作者融进了自己的感情,通过感情的媒介,表现了他对这一悲剧的是非评判。对李、杨之娱乐误国,作者显然是意在批评而语含讥讽的,这从“汉皇重色思倾国”、“从此君王不早朝”、“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等语句中可明显看出。然而,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和悲剧的发生,作者对李、杨的态度也由批评讽刺转向怜悯同情。这从“君王掩面救不得”、“宛转蛾眉马前死”、“蜀江水碧蜀山清,圣主朝朝暮暮情”?“到此踌躇不能去”、“不见玉颜空死处”、“英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等等等等大量饱含感情的描述中,可以获得非常明显而强烈的感受。诚然,作为悲剧的承受者,作者对李、杨深抱同情;作为悲剧的制造者,作者对李、杨又有所谴责。但是,作者的谴责自有其立足点,那就是李、杨的任意纵情,不仅贻误国事、危害社稷,也给他们自身带来了巨大的不幸,自食苦果,并非为了揭露批判统治者的荒淫腐朽(尽管诗歌在客观上有此认识作用)。否则......>> 问题四:长恨歌的中心思想和感情 【赏析一】 这首诗是作者的名篇,作于元和元年(806)。全诗形象地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诗人借历史人物和传说,创造了一个回旋宛转的动人故事,并通过塑造的艺术形象,再现了现实生活的真实,感染了千百年来的读者。 诗的主题是“长恨”。从“汉皇重色思倾国”起第一部分,叙述安史之乱前,玄宗如何好色、求色,终于得到了杨氏。而杨氏由于得宠,鸡犬升天。并反复渲染玄宗之纵欲,沉于酒色,不理朝政,因而酿成了“渔阳鼙鼓动地来”的安史之乱。这是悲剧的基础,也是“长恨”的内因。 “六军不发无奈何”起为第二部分,具体描述了安史之乱起后,玄宗的仓皇出逃西蜀,引起了“六军”驻马要求除去祸国殃民的贵妃“宛转娥眉马前死”是悲剧的形成。这是故事的关键情节。杨氏归阴后,造成玄宗寂寞悲伤和缠绵悱恻的相思。诗以酸恻动人的语调,描绘了玄宗这一“长恨”的心情,揪人心痛,催人泪下。 “临邛道士鸿都客”起为第三部分,写玄宗借道士帮助于虚无缥缈的蓬莱仙山中寻到了杨氏的踪影。在仙景中再现了杨氏“带雨梨花”的姿容,并以含情脉脉,托物寄词,重申前誓,表示愿作“比翼鸟”、“连理枝”,进一步渲染了“长恨”的主题。结局又以“天和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深化了主题,加重了“长恨”的分量。全诗写情缠绵悱恻,书恨杳杳无穷。文字哀艳动人,声调悠扬宛转,千古名篇,常读常新。 今人丁毅、方超在《(长恨歌)评价管窥》一文中认为,此诗是白居易借对历史人物的咏叹,寄托自己的心情之作。文章说,诗人年轻时与出身普通人家的姑娘湘灵相爱,但由于门第观念和风尚阻碍,没能正式结婚。分手时,诗人写了“不得哭,潜别离;不得语,暗相思;两心之外无人知……彼此甘心无后期”的沉痛诗句。文章指出,《长恨歌》作于作者婚前几个月,诗人为失去与湘灵相会之可能而痛苦。“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正是诗人借前代帝妃的悲剧,抒发自己的痛苦与深情。 问题五:的白居易的《长恨歌》的主旨理解和认识 这是写唐玄宗和杨玉环之间的爱情故事。作为帝王却保护不了自己心爱的人,两人虽相爱却只能留下长长的遗恨。有对帝王骄奢淫逸的不满,也有对两人爱情的歌颂。 作为一首千古绝唱的叙事诗,《长恨歌》在艺术上的成就是很高的。古往今来,许多人都肯定这首诗的特殊的艺术魅力。《长恨歌》在艺术上以什么感染和诱惑着读者呢?宛转动人,缠绵悱恻,恐怕是它最大的艺术个性,也是它能吸住千百年来的读者,使他们受感染、被诱惑的力量。 赏析四 人们对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思想历来争论不休,有所谓爱情说、政治主题说、双重主题说等等。本文作者持爱情说。首先从作品的四个层次来分析,肯定白居易并非像陈鸿写《长恨歌传》那样板着说教的脸孔去描写李杨故事,而是以“情”作为主旋律,让主人公的情去感动读者,使之产生共鸣,取得审美上的极大成功。本文还叮合作者生平经历和社会历史分析他在处理历史题材、政治题材和来自民间的人性题材、心理题材的关系问题上的独到之处,进一步说明唐明皇杨贵妃形象的审美意义。 《长恨歌》一出,关于其主题,便成为历来读者争论的焦点。观点也颇具分歧。大抵分三种:其一为爱情主题。是颂扬李杨的爱情诗作。并肯定他们对爱情的真挚与执著;其二为政治主题说。认为诗的重点在于讽喻,在于揭露“汉皇重色思倾国”必然带来的“绵绵长恨”,谴责唐明皇荒淫导致安史之乱以垂诫后世君主;其三为双重主题说。认为它是揭露与歌颂统一,讽谕和同情交织,既洒一掬同情泪,又责失政遗恨。究竟如何,还需从作品本身去分析。 可将诗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从“汉皇重色思倾国”至“尽日君王看不足”,叙述了安史之乱前,唐玄宗如何重色、求色,终于得到了“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杨贵妃。贵妃进宫后恃宠而骄,不但自己“新承恩泽”,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土”,反复渲染唐玄宗得贵妃后完全沉湎于歌舞酒色。开卷首句既提示了故事的悲剧因素,又唤起和统领着全诗; 第二层从“渔阳鼙鼓动地来”至“回看血泪相和流”,写安史之乱,玄宗逃难,被迫赐死贵妃,写出了“长恨”的内因,是悲剧故事的基础。诗人有意将因玄宗荒淫误国所造成的安史之乱进行了淡化处理,对二人的生离死别则着意形容,读者受到的是悲剧气氛的感染而不是历史的理性批判。陈鸿《长恨歌传》“惩尤物,窒乱阶”之说是板着面孔做文章,故不能视为此诗的写作动机; 第三层从“黄埃散漫风萧索”至“魂魄不曾来人梦”,描述了杨贵妃死后,唐玄宗在蜀中的寂寞悲伤还都路上的追怀忆旧,行宫见月,夜雨闻铃,是一片“伤心色”和“断肠声”。长安收复以后回朝时,重过马嵬,“不见玉颜空死处”。回宫后,池苑依旧,物是人非,缠绵悱恻的相思之情,使人觉得荡气回肠; 第四层从“临邛道士鸿都客”至“此恨绵绵无绝期”,写玄宗派方士觅杨贵妃之魂魄,重在表现杨妃的孤寂和对往日爱情生活的忧伤追忆。诗人运用浪漫主义手法,上天入地,后终在虚无缥缈的仙山上让贵妃以“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的形象再现于仙境。“情”的宣泄已超脱于帝王妃子间的感情纠葛,而更多地带有诗人的主观的理想成分,并早已超出了历史事实的范围,将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的矛盾冲突表现无余。结尾“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二句,是爱情的叹息与呼声,是对于爱情受命运播弄,和爱情被政治伦理摧残的痛惜,此恨之深,已超越时空而进入无极之境。这样,诗人便以“长恨”表现了爱情的长存,亦即点明全诗的主题。 问题六:长恨歌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启示和给人们什么,,, 《长恨歌》的主题:(1)爱情说,作品主要描写了李隆基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歌颂他们的爱情;(2)讽喻批判说,白居易通过这个爱情悲剧批判唐玄宗好色误国。(3)双重主题,在诗歌的前半部分批判的意味比较明显,后半部分中诗人对李、杨爱情悲剧的同情、对他们爱情的歌颂和惋惜远远大于批判. 问题七:王安忆长恨歌的主旨是什么 大哥王安石 好吧 长恨歌》是中国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长篇叙事诗,是其代表作之一,作于公元806年(元和元年)。全诗形象地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诗人借历史人物和传说,创造了一个回旋宛转的动人故事,并通过塑造的艺术形象,再现了现实生活的真实,感染了千百年来的读者,诗的主题是“长恨”。该诗对后世诸多文学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选自朱金城《白居易集笺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这首诗写于元和元年十二月(807年1月)。当时白居易任尉。同时,陈鸿还写了一篇《长恨歌传》。歌和传都以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为题材,因为是悲剧结局,故以“长恨”为篇名。 唐宪宗元和元年(806),白居易任(今西安市周至县)县尉。一日,与友人陈鸿、王质夫到马嵬驿附近的仙游寺游览,谈及李隆基与杨贵妃事。王质夫认为,像这样突出的事情,如无大手笔加工润色,就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没。他鼓励白居易:“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何如?”于是,白居易写下了这首长诗。陈鸿同时写了一篇传奇小说《长恨歌传》。 主要赞美的是爱情,当然也有在讽刺玄宗 ~! 问题八:白居易长恨歌的艺术特色和主题是什么 艺术特色要点: (1)情、景、理的完美结合结构。 (2)语言方面,音节和谐,句式骈散结合。 (3)主客问答的形式及其作用。 人生启示要点 :人的悲剧性命运及以庄禅思想为依托对这种命运的超越,对精神的自由和心灵的愉悦的追求 人物形象生动,语言和声调优美,抒情写景和叙事的水 *** 融,也是《长恨歌》的艺术特色。 长恨歌》的主题:(1)爱情说,作品主要描写了李隆基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歌颂他们的爱情;(2)讽喻批判说,白居易通过这个爱情悲剧批判唐玄宗好色误国。(3)双重主题,在诗歌的前半部分批判的意味比较明显,后半部分中诗人对李、杨爱情悲剧的同情、对他们爱情的歌颂和惋惜远远大于批判. 《长恨歌》是一首抒情成分极浓的长篇叙事诗,是白居易对叙事诗的一大发展创造。(1)诗人对安史之乱、马嵬之变、平乱回京这些历史事件没有具体展开描写,只是作为抒情的桥梁,一笔带过,而将大量笔墨集中在铺写玄宗对贵妃的苦苦思恋上,写的缠绵悱恻,动人心魄。(2)人物十分单纯,诗中着力塑造的是李、杨两个人物形象,而且主要是通过心理刻画完成的。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不仅成功的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而且有效地推动了悲剧故事的发展。(3)诗人把人物语言与作者语言融合在一起,运用虚构和想象来发展情节和塑造人物,并以优美的语言创造意境,成为古代长篇叙事歌行中的绝唱。 我知道的就这些,希望能帮到你!

科学的以史证诗方法应该是如同列宁所说"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内。"〔列宁:《论民族自决权》,《列宁选集》2卷〕把握住那一时代的特殊精神,去体会这一时代所反映出来的特殊情趣,当然这种特殊情趣是由作家主观能动反映出来的,因而还要顾及到作家创作时本身的条件。这应是我们读《长恨歌》时所坚持的出发点。白居易活动的年代,离李白(公元701-762年)和杜甫(公元712-770年,大半生还是活在战乱以前)虽然只有不过二三十年的光景,但因为其中公元755年的"安史之乱",社会已经起了很大的变化。一向被人们称道的所谓"唐代盛世"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继之而来的是灾荒、战乱、饥饿,使统治阶级更加残酷的掠夺和放纵的荒淫。所谓"贞元之风尚荡,元和之风尚怪也。"(李肇《国史补》)所谓"至于贞元末,风流恣绮靡。"(杜牧《感遇诗》)如果说李白、杜甫是"安史之乱"这场历史浩劫的预感者和经历者,那么白居易则毫无疑问是这场浩劫后果的遭遇者。《长恨歌》就产生在这样一个时代。张碧波在谈到这个时代与白居易的诗歌创作时说:"唐代元和时期正是诗文发生巨变的时期,以白居易为代表,在诗歌创作上作了大胆的创新,从而引起一些人的非议,这是可以理解的。我们正是从这些正反面的评论(或论争)中看到,在白居易的讽谕诗之外,他的诗歌表现了与传统不同的另一种美学观念,反应了更为广阔的生活,表现出一种新的、不属于以前时代精神的内容,直至被人诬为'淫荡'、'险怪'、"纤艳不逞"。从中正透出这样一个消息:白居易的诗歌表现了一个历史转折时期的艺术特征。"〔张碧波《唐诗的三次美学论争》〕这样我们就有了评论《长恨歌》的角度。不是从《长恨歌》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出发,而是从时代所赋予它的审美取向出发去理解白居易在诗中表现出来的审美趣味。丁毅、方超在《(长恨歌)评价管窥》一文中认为,此诗是白居易借对历史人物的咏叹,寄托自己的心情之作。文章说,诗人年轻时与出身普通人家的姑娘湘灵相爱,但由于门第观念和风尚阻碍,没能正式结婚。分手时,诗人写了"不得哭,潜别离;不得语,暗相思;两心之外无人知......彼此甘心无后期"的沉痛诗句。文章指出,《长恨歌》作于作者婚前几个月,诗人为失去与湘灵相会之可能而痛苦。为此,丁、方二人认为,《长恨歌》并不是对历史的记录与评价。"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正是诗人借前代帝妃的悲剧,抒发自己的痛苦与深情。从"诗言志","诗传情"上说,丁、方二人之说不无道理。但就作品所反映的历史真实和社会意义以及千百年来的影响而言,不能不说它是历史的记录和对历史事件的评价。至于白氏自身有爱情悲剧的经历,无疑有助于他对李杨爱情悲剧的体察和分析,才使其诗写得肌理细腻,情真意切,赋予无穷的艺术魅力。说到《长恨歌》的创作缘起,往往首先提到这样一件事,即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四月,作者35岁时被任命为盩厔尉,在这里结识了擅长史学的文学家陈鸿和家于是邑的琅邪王质夫,彼此唱和。同年十二月三人同游仙游寺,谈起唐明皇和杨贵妃事感慨系之。恐这一"希代之事,非遇出世之才润色之,则与时消没,不闻于世"(陈鸿《长恨歌传》),遂推"深于诗,多于情"(同上)的白居易为之作歌,于是白、陈相继写了《长恨歌》和《长恨歌传》。《长恨歌》的作者"多于情",遂使其诗成为妇孺皆知、雅俗共赏、传之千古的名篇佳作;而看重"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的陈鸿所作之传,其魅力则难以与白诗同日而语。这是一个很值得深思的问题。带着这个问题重温白居易在写作《长恨歌》之前的全部创作和有关经历,可以发现这样两件事:第一件是贞元二十年(804),作者33岁在长安任校书郎时,有徐州之游并曾预节度使张愔之宴。席间,善歌舞、雅多风态的愔之爱妓眄眄(即关盼盼)出以佐宴,为此白居易赠诗二句(诗曰:"醉娇胜不得,风袅牡丹花"。)从白居易以后所写《燕子诗三首》来看,关盼盼这个多情多义的女子当给白氏留下了深刻印象。第二件是贞元二十年,白氏举家迁往秦中卜居渭河北岸的下邽金氏村,在此之前白氏曾家居徐州符离,27岁自符离移家洛阳时写了一首《留别》诗,从中可得知两年前白氏已与符离一名年方十五、六的女子湘灵相恋。此后在《白香山集》中不时可以发现诸如"寄湘灵"、"怀湘灵"、"寄远"、"感情"、"长相思"、"生离别"、"潜别离"、"旧梦"等等,写的都是与"娉婷"女湘灵相恋、相别、相思之情。白氏33岁时全家迁往长安就意味着不得不与正在热恋着的湘灵"生离别"。两年后在他写《长恨歌》时,这段恋情是不会忘记的。那么白居易是不是把上述两件事移入了《长恨歌》呢?也可以说是,也可以说不是。先说不是,即《长恨歌》写的不是一般的爱情,它是封建帝王和获取专宠地位的贵妃之间的"爱"。这种爱在宫廷内即表现为"重色"和邀宠。首句"汉皇重色思倾国",一语双关。"思倾国",果倾国。作50年太平天子的唐明皇,因为对杨妃的"倾国"之貌和娇媚之态的宠爱,尽日享乐,贻误了国事,这不仅与导致安史之乱有很大关系,也铸成了自身的无可挽回的爱情悲剧。长诗从开头到"惊破霓裳羽衣曲"约四分之一的篇幅,写的主要是这方面的内容,这一部分的讽谕意味是很明显的,甚至可以说是很辛辣的,讽谕论的依据主要来自这一部分。或者说《长恨歌》的前一部分是讽谕多于风情。中间部分大致从"九重城阙烟尘生"至"魂魄不曾来入梦"的40多句,可谓讽谕与风情交融。这是因为《长恨歌》是以唐玄宗和杨贵妃两个重要的历史人物为主角,这就不能不涉及到与其生死攸关的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其中除了"渔阳鼙鼓动地来"的"安史之乱",还有"千乘万骑西南行"的"玄宗幸蜀"和"六军不发"的"马嵬兵变",这些事如果一一铺开来写,每一件都可以构成一大篇政治讽谕诗,然而这不是当时白居易的所长亦与其彼时的胸中块垒不甚相关,于是作者巧妙地进行了剪裁,把那种可能形成"劝君歌"的政治素材尽量压缩为副题,或一笔带过,而以重笔泼墨突出其作为爱和恨的正题。比如安史之乱的直接政治后果是严重破坏生产,使唐朝由盛而衰,造成藩镇割据,而此诗写到"渔阳鼙鼓",只说它"惊破霓裳羽衣曲",结束了李、杨那种"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的纵情享乐生活。再如据史书记载,马嵬兵变是指唐宿卫宫禁的将领陈玄礼,在安史之乱中随玄宗入蜀,在马嵬坡与士兵杀杨国忠,逼玄宗缢死杨贵妃事。此诗第二部分在写到此事时隐约其辞,用"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带过。这样写来,作为这一爱情悲剧的男主人公的艺术形象才是统一完整的,整个第二部分写他对杨妃的那种刻骨思念才有说服力,也为下一步完全过渡到风情之歌留有余地。说白居易把恋湘灵、遇盼盼二事移入《长恨歌》,可以从此诗的第三部分找到内证。这一部分从"临邛道士鸿都客"至终篇共46句。赵翼《瓯北诗话》称《长恨歌》"有声有情,可歌可泣",主要当是指的这一部分。其写杨贵妃死后成仙对玄宗一往情深完全是虚构的,而在虚构这一部分时,作者以往的生活积累不能不被调动起来,有的甚至可能从潜意识中显现出来。"仙袂飘摇"而益感君王"旧情"的贵妃魂魄,难道没有"风袅牡丹花"而又笃于情爱的关盼盼的影子吗?如果把白居易为感念湘灵而写的《潜别离》与《长恨歌》的第三部分对读,不难发现有着明显的移情痕迹,甚至有些诗句和物件都打有白氏生活的印记,比如《潜别离》的"两心之外无人知"、"利剑斩断连理枝"等,与《长恨歌》的"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诸句,则有着明显的渊源关系;又如《长恨歌》中的杨妃仙魂那么郑重地"惟将旧物表深情",很可能当年湘灵把一双绣履赠送给白居易时就是这样郑重而深情,只不过到了《长恨歌》里绣鞋变成了钗钿而已。所以此诗中写得最动人的地方多半都是作者自身恋爱悲剧的移情。以上从探讨诗产生的外部条件去对《长恨歌》作远距离的整体审视,以及从作家本身生活道路出发去体验诗的内部所反映的诗人感情世界。据此笔者认为,《长恨歌》虽然主要反映的是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但一方面由于作者世界观的局限,另一方面也由于唐明皇这个历史人物既是安史之乱的制造者又是一个所谓"五十年太平天子",因此诗的主题思想也具有双重性,既有讽刺,又有同情。诗的前一部分对玄宗的荒淫、沉湎歌舞酒色与贵妃的媚上邀宠、恃恩而骄,因此招致祸乱有所讽刺批判。后半篇则对贵妃的死、玄宗对她缠绵悱恻的相思,回宫后晚景的凄凉,以及他们天上人间生离死别的深长痛苦,表示了极大的同情;并用浪漫主义的手法把他们的爱情理想化,因之本诗的主题思想是复杂而矛盾的。从全篇来看,对悲剧主人公的同情成为主要倾向。从作者的创作意图看,大约意在讽论当时和以后的统治者应以李隆基为戒,不要因"重色"而荒淫误国,造成"长恨"。但在后一部份,作者把失掉政权后的李隆基写得那么感伤凄苦、一心思念妃子;把幻境中的杨贵妃对明皇的感情写得那么纯洁专一、坚贞不渝;而那些情景交融、音韵悠扬的诗句又那么缠绵悱恻,富于艺术感染力;就客观效果说,自然引起读者对李、杨生死相思的同情。全诗以"惊破霓裳羽衣曲"为界,分为前后两大部分。前一部分写致"恨"之因,这是讽谕主题说的根据;后一部分写"长恨"本身,这是爱情主题说的根据。诗的前半露骨地讽刺了唐明皇的荒淫误国,劈头第一句就用"汉皇重色思倾国"喝起,接着是"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姊妹兄弟皆裂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讽意是极明显的。"长恨歌"首先给我们艺术美的享受的是诗中那个宛转动人的故事,是诗歌精巧独特的艺术构思。全篇中心是歌"长恨",但诗人却从"重色"说起,并且予以极力铺写和渲染。"日高起"、"不早朝"、"夜专夜"、"看不足"等等,看来是乐到了极点,像是一幕喜剧,然而,极度的乐,正反衬出后面无穷无尽的恨。唐玄宗的荒淫误国,引出了政治上的悲剧,反过来又导致了他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悲剧的制造者最后成为悲剧的主人公,这是故事的特殊、曲折处,也是诗中男女主人公之所以要"长恨"的原因。这首诗的讽喻意味就在这里。诗的后半,作者用充满着同情的笔触写唐明皇的入骨相思,从而使诗的主题思想由批判转为对他们紧贞专一的爱情的歌颂,是长恨的正文。但在歌颂和同情中仍暗含讽意,如诗的结尾两句,便暗示了正是明皇自己的重色轻国造成了这个无可挽回的终身恨事。但是,我们也应该承认,诗的客观效果是同情远远地超过了讽刺,读者往往深爱其"风情",而忘记了"戒鉴"。这不仅因为作者对明皇的看法存在着矛盾,而且和作者在刻画明皇相思之情上着力更多也很有关系。杨玉环死于公元756年,白居易生于772年,《长恨歌》写于806年,距杨死正好半个世纪。半个世纪以前发生的事件只能引起后人的冷静思考,不会激起热烈的诗情,诗情只能来自诗人所处的现实世界。白居易写这首诗时感情领域正掀起狂风怒潮,那就是即将与不爱的杨氏成婚,永远失去了与相爱的湘灵结成百年之好的可能。造成悲剧的原因却在于社会。陈寅恪先生在《读莺莺传》中论及元稹抛弃莺莺而娶丰氏说:"盖唐代社会承南北朝之旧俗,通以二事评量人品之高下。此二事,一曰婚,二曰宦。""舍弃寒女,而别婚高门,当曰社会所公认之正常行为也。"〔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这些完全适合于白。虽然舍弃寒门女子社会视为正常,抛弃恋人毕竟是难以忘怀之事,故白写了不少怀念早年恋人的诗。白居易在写《长恨歌》时,特别是在刻画杨玉环形象时,可能有湘灵,甚至还可能有关盼盼的影子,但这毕竟是三个很不相同的女性,白居易对她们的感情投入和思想评价的侧重点是很不一样的,《长恨歌》不仅是成功地写了爱情,首先是成功地写了帝、妃之间的爱情,如果作者过多地借以宣泄作为平民的自身的爱情悲剧,那么读者今天看到的《长恨歌》就不一定有这样深刻的意义了。由此可以看出,白居易创作《长恨歌》的心理基础应该是这样的,他的早恋被迫中断,成为他最大遗憾,是永远摆脱不掉的情结,一旦与朋友谈起前代帝妃生离死别故事,压在心灵深处的感情岩浆爆发出来,美好的感情改造了古人古事。本来历史上李杨结合是丑得不能再丑的宫廷秽闻,他们是一对让人恶心的毛毛虫,然而经过诗人感情孕育却蜕化为色彩斑斓的美丽的蝴蝶了,历史上毫无价值的翁媳结合变成了文学中的哀艳动人的爱情悲剧。还应当看到白居易与他的早年恋人诀别是人世间毫不出奇的小悲剧,白氏也为此专门写了一些感伤诗并无多少动人心魄的艺术力量,为什么《长恨歌》却成了千古杰作?这也是需要说明的。关键在于杨贵妃是一代美人,唐玄宗是将唐王朝推向顶峰的一代有作为的帝王,他们两人代表了一个令人神往的时代。他们的遭遇不单是属于他们自己,而是属于整个民族的历史了。荣格说得好,艺术家并不是一个能寻找自己个人目的的、意志上完全自由的人,虽然他作为人类的一员也有自己的情绪、意志和个人的目的,但是作为艺术家,"他是一个高度感受力的'人'。"(朱狄《当代西方美学》)白在创作《长恨歌》时既满足了他个人心理需要,又抓住了具有集体原型意义的李杨,写出了触及他人灵魂更是满足了全民族心灵需要的诗篇。白居易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的口号,把文学与社会现实紧紧地结合在一起。白居易以此表示文学应该自觉地反映人民疾苦,干预现实生活,在政治上起作用。他提出诗歌应该"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新乐府序》)的主张,并把自己的诗划分为"谓之讽谕者,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者,独善之义也",而最看重讽谕诗。诚然,白居易的政治思想、政治主张是很先进的,但是他却把这种政治改革的理想寄托给皇帝。他一面同情人民,一面又把眼睛往上望,他认为自己的责任只是鼓励皇帝行"任政"。因此,我想他写讽谕诗也只是为了"稍稍进闻于上",他主张讽谏也只是为了能使天子"听而后聪也"。总而言之,白居易是想通过皇帝来解决一切问题。他虽积极靠拢人民,甚至对自己的阶级特权发生怀疑,但对整个封建秩序还是拥护的。要知道,在封建社会里想通过封建最高统治者来完成按照理想解决社会的问题,根本是痴人做梦不可能的事。而白居易却把自己硬生生地安置在这个极大的矛盾之中。可以说,《长恨歌》也是这种矛盾下的产物。白居易对男女爱情的看法是极先进的,他对在封建社会压迫下的妇女的命运是非常同情的,他曾一再反对统治阶级用金钱、势力欺压妇女和玩弄妇女。在白居易的诗中,很尖锐地涉及到妇女问题,《秦中吟》、《井底引银瓶》、《母子别》、《上阳白发人》、《陵园妾》等莫不如此。白居易歌颂坚贞专一的爱情,他以自己与妻子的关系实践了他所主张的"先进爱情理论"。他与妻子互相敬爱,一往情深。白居易的这种爱情观明显地渗透进了《长恨歌》。在写的过程中,白居易自己越来越被这美丽的感情所打动,"诗多于情",感情盖过了理智,作诗的目的就成了要让这动人的故事经过他笔下"润色"而不"与时消灭"。矛盾的政治理念,矛盾的写作感情,其中包孕了诗人有感于创作动机同社会效果之间的矛盾而产生的悲哀。

长恨歌》一方面是一个重大的历史题材和政治题材,另一方面又是一个来自民间的具有悠久传统的人性题材、心理题材。白居易在创作中服从于民族的文化心理和诗人的个性思想,即传统模式与作者主观能动作用同时并存,这固然是与诗人的生活经历和人生观是分不开的。白居易一生跨中晚唐,他的思想以贬官江州司马为界,经历了由积极入世到消极出世两个阶段,实践了他所信奉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儒家人生模式。白居易所谓“独善”的基本内涵是乐天知命、知足保和,并由此而与释、老相通,以随缘任运、委顺自然为应世态度。在他的整个思想体系中,“独善”与“兼济”并行不悖,“施之乃伊吕事业,蓄之则庄老道德”(《君子不器赋》),它们是一个完整人生观的两个侧面。还在遭贬以前,他努力为云龙、为风鹏,并与元稹大力倡导新乐府运动。也正是因为他年轻时候的胸怀大志,颇有挽唐室于既衰,拯生民于水火的政治气概,才使得他有足够的气魄处理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题材,并以“不惑”来总结唐明皇后半生的政治得失,写就了《长恨歌》。这样,在他心目中对唐明皇的一分为二,必然要在塑造形象中反映出来。正是因为一往情深的唐明皇同重色轻国的唐明皇是对立统一体,所以,白居易把这个故事写成一个好皇帝的悲剧。好皇帝有所惑,终于造成了自己和百姓的悲哀。我们从作品中看到的唐明皇性格的塑造已排斥了理想化,乃是另一种理想化的结果。排斥的是封建统治阶级为皇帝们头上加足光圈使其上升为半神的理想化。而这排斥本身,就包含了城市居民的另一种理想在内,他们从现实生活中皇帝权威下降的土壤出发,把封建统治阶级的头子想象为和他们自己一样的普通人,一个有爱欲、有苦恼、有错误、有缺点的人情味十足的痴情皇帝,简直同一般爱情故事中的主人公并无差别!他们从另一角度把皇帝理想化了,理想化的皇帝应该和百姓一样是有血有肉的人,不是神!而白居易从民本思想出发,有条件、并且有所扬弃地接受了城市居民的这种对唐明皇的理想化,这样完成了对唐明皇形象的塑造。诗人被贬江州以后,“独善”与“兼济”的地位才发生了转化,他的精神生活与仕宦生涯逐渐转轨,终于以“独善”消释了“兼济”,在精神自救的过程中,白居易逐渐从关注社会政治转向关注个体生命,对于自由人格的钟爱逐渐超越了对道德人格的执著。

重庆坠江事件论文题目

在这个充满着竞争和焦虑的社会里,我们时常会把关注的重心放在自己身上。我们会不断地追求自己的利益和满足自己的欲望,忽略了身边的他人。然而,我认为爱自己也要爱他人是非常重要的。在本文中,我将探讨这个话题。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爱自己和爱他人并不矛盾。相反,它们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当我们爱自己,才能更好地爱他人。我们需要了解自己的需求和欲望,才能更好地满足他人的需求和欲望。我们需要给自己时间和空间,才能更好地关注他人的情感和需求。因此,爱自己也是爱他人的基础。其次,爱他人也是爱自己的一种表现。当我们把关注的重心放在他人身上,我们会更加快乐和满足。因为我们感受到了他人的需要和帮助,得到了他人的认可和支持。这种积极的情感体验,会让我们感到更加幸福和满足。所以,爱他人也是一种自我满足和成就感的表现。最后,爱自己也要爱他人是我们作为社会成员的责任和义务。我们生活在一个共同体中,我们需要关心和支持身边的人。只有当我们关注他人的需求和权益,才能让社会变得更加和谐和平等。我们需要尊重他人的权利,照顾他人的感受,才能建立起相互信任和尊重的社会关系。综上所述,爱自己也要爱他人是非常重要的。爱自己和爱他人不是矛盾的,相反它们是相辅相成的。我们需要关注自己的需求和欲望,也需要关注他人的需求和欲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人际关系,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和充实。

近日,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牵动了亿万人的心,48岁的刘女士因错过了一站而与司机发生激烈争执,伴有肢体冲突,引发大巴车失控坠江,15人遇难,其中还包括孩子。刘女士可能只是错过了一站,其他乘客却错过了他们的后半生甚至一生。在刘某的行为明显已经严重妨碍司机架势,危害行车安全的情况下,为什么没有人去制止她?针对这起事故,我只能说从公交开始转的那一刻起,公车里的所有人都必死无疑,没有自救的余地。最大的自救就是前期不在沉默,你的沉默就是纵容,只要是威胁公众安全的,就要严厉制止。有一分热,发一份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缺乏规则意识只是导致万州公交车事件的表面原因,根本原因是规则意识背后的规则。江滨之城万州的一辆公交车坠江,原本人们以为不过是一起普通的交通事故,但最终发现,竟是一个错过一站的女乘客与司机打斗,致一车人错过了一生。当这个“错过一站”与“错过一生”的荒谬落差呈现在我们面前时,我们不得不追问:为什么会这样?一些人倾向于认为,公交车坠江只不过是偶发的个案,不该过度诠释。但“任何自杀事件都是社会事件”,一些个案实际上是社会问题积蓄的后果。该事件引爆网络后,人们才发现,在公交车上闹事,与公交司机争抢方向盘的案件竟然比比皆是。“纠缠策略”的流行说明,在一定程度上,我们的社会有某些共同的因素,促使这些人在特定情境下选择这种危险的方式处理和解决问题。有人从冷漠的旁观者、冲动的司机等角度解释这个事件,但更多人指向的是“规则意识”。这些年来不乏不守规则而“作死自己”的案例,人们总结的结果多是呼吁大家要遵守规则,但我们更应思考的是我们为什么缺少规则意识。因此,推进一步来说,缺乏规则意识只是导致万州公交车事件的表面原因,根本原因是那些影响人们树立规则意识的因素,也就是规则意识背后的规则。影响规则意识的头号障碍是规则的个人化倾向——只有当规则有利于自己时才遵守,不利于自己时则无视。须知,规则的目的是促进公共利益,即使遵守特定规则在特定情况下可能不利于自己,但长远来看,总体上是促进公共利益的。正是因为规则的这一公共属性,我们要求规则的内容应该公平,不能总是让一部分人受损,而让另一部分人受益。规则必须具有中立性,在内容上不应偏袒任何一方。如果说某个人或某个群体遵守规则的结果总是不利于己,这样的规则必然无法被遵守,我们也不能强求人们对这类规则树立“规则意识”。有时候规则的内容是公平的,但执行规则的人却是偏颇而懈怠的。刑法上有一个基本规律,刑罚的效果并不在于刑罚的严厉性,而在于刑罚的不可避免性。对于任何规则来说都是这样。规则只有言出必从,规则本身才可能产生效果。当规则被破坏,而执法者不予处理之时,人们就只能诉诸“私力救济”;或者执法者虽介入处理,但却有失公允,未能遵照规则处理,人们也将不再遵守规则。著名法官布兰代斯尝有一言:“一个有序的社会,不能仅仅依靠人们对惩罚的恐惧和鸦雀无声来维系”。规则的最终目的并不在于惩罚,并不是用来吓唬人和震慑人的。如果这是规则的目的,那么规则必然被扭曲,规则意识必然无法树立,社会也不可能“有序”。规则是用来讲道理的,是通过规则的制定、执行和遵守,让规则所载明的道理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成为人们行为、思考中自愿遵循的基本规范,如此这般,规则意识才可能深入人心。作为一个社会隐喻的万州公交车才可能永不越轨,顺利抵达终点。

  • 索引序列
  • 思修论文主题江歌事件
  • 江歌事件论文参考文献
  • 思修主题论文
  • 长恨歌主题思想论文
  • 重庆坠江事件论文题目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