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 关于日本高等游民的研究论文

关于日本高等游民的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关于日本高等游民的研究论文

幸与不幸———日本文化之我见

贵州大学蔡雯静

将近九十年前,匈牙利作家梅尔彻·

伦吉尔(Melchior Lengyel)写过一个剧

本,名为《台风》。

在这个剧本中出现了一

批在巴黎学习的日本留学生,他们在剧

中有如下的对白“:西方数千年来发展起

来的古老文化,我们日本人只要十五年

就把它变成囊中之物了。

西方学者花费

三十年取得的研究成果,我们只要读五

天书就握于掌中了。

”“让欧洲人去费脑

子好了!让欧洲人去干好了!等他们创造

出什么好东西,我们再学过来那该多

好!“”为了达到今天的水平,欧洲人已牺

牲了多少代人,有多少人成为殉道者而

倒下。

但我们只用十五年就把西欧文化

中有价值的东西变成自己的了。”

这些话是作为讽刺日本人在文化方

面吃现成饭的事实而设计的。

该剧写于

1909年,去日俄战争不远。

正当日本人

在十年的时间里相继打败了中国与俄国

两个庞然大物后,用这样的话来描绘他

们当时的洋洋自得的粗俗嘴脸是并不过

分的。

日本留学生是不是说过上面那些话

不必当真,但这些话却是道出了日本文

化幸运的一面。

所谓幸运就是指他们在

历史上有几次直接输入了比自身文化先

进数百上千年甚至数千年的外来文化,

从而使自身文化发生真正意义上的大跃

进,跨越了其他民族必须循序渐进耗时

费事而无法省略的社会发展阶段。

但是日本文化也有不幸的一面。

本文化的不幸就是在自己的文化尚未成

熟时,已然遇上外来的发达的大文化,这

个大文化压制未成熟的日本文化的自然

发育,使之在精神方面始终处于侏儒状

态。

前述的文化方面的大跃进其实主要

只是在物质方面与部分的制度方面。

无论中国,无论欧洲,其精神文化都

是在物质文化的发展上同步发展起来

的,自身精神文化的建立绝对是一个渐

进的过程,观念的东西很难超越。

对任

何一个民族而言,不与其他民族发生文

化交流是几乎不可能的事,当这一交流

发生时,往往使自己的文化产生新的活

力,不但在物质文化方面增添新的内容,

使之更显丰富,而且也在精神文化方面

有所更新而发出异彩。

但不管如何变化,

对于循序渐进的民族而言,其物质文化

与精神文化都是齐头并进的,不会发生

上下不整合的现象。

无论是卡尔·马克

思所认为的:意识形态和伦理道德不过

是作为基础的物质条件(特别是经济条

件)的反映;或者是马克斯·韦伯所主张

的:一个社会的伦理道德是既定的,任何

一种类型的经济如果与这种伦理道德相

一致,就必然要兴盛起来;上两理论说的

都是意识形态与经济基础相一致的问

题,尽管两人的观点完全相反。

但是当一

个弱势文化受到强势文化的影响而发生

文化上的大跳跃时,情形就有些两样。

在这种情况下,弱势文化常常发生物质

文化方面的跳越发展阶段的变化。

但是

跳越物质文化发展阶段的民族,也必须

跳越精神文化的发展阶段,否则必然要

发生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在意识形态方面与伦理道德方面出现痛

苦的分裂现象。

日本人的不幸即在于他们的物质文

化已经发生大跃进,他们的精神文化却

产生分裂,一部分随着物质文化一起跃

进,几乎是全盘接受外来的意识形态与

伦理道德;另一部分却依然停留在跃进

前的水平之上,仍然以自己日常生活中

总结出来的行为方式来应付外部世界。

这就使得日本人成为世界上最为奇特的

民族:他们既好斗又和善,既尚武又爱

美,既彬彬有礼又妄自尊大,既温文尔雅

又蛮不讲理,即刻板又富有适应性,既顺

从又不甘任人摆布,既忠贞不二又会背

信弃义,既保守又善于接受新事物,既在

乎别人对他们的看法又常常一意孤行。

而且更要的是,这一切相反的行为方式

又都是以极端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使人

很难对日本民族的性格下一个准确的断

语。

纵观日本文化发展历程,可以看到

日本的精神文化始终处于弱势的地位。

全盘接受外来的精神文化吧,又与本身

原有的精神文化不能合拍,于是常常要

发生回归日本文化的运动;全盘拒绝外

来精神文化吧,自己原有的精神文化又

要与已跃进了的物质文化发生裂痕,又

不能不接受外来的精神文化以弥补这个

日本历史 文化 的广泛传播,促进了日本在国民心中以及其他国家心中的地位的提,许多国家也以日本的文化作为借鉴,积极吸收有益的成分,对各国文化的融合具有重要的作用。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日本历史与文化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论日本艺伎文化的历史贡献

摘要:随着斯皮尔伯格导演的电影《艺伎回忆录》的上映,日本艺伎迅速吸引了众多人的眼睛。在大多数人的眼中,艺伎始终是充满了神秘而又有些暧昧的特殊职业,有些人甚至简单地认为艺伎就是怀有某种才能的妓女。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事实上,艺伎从事的是一种表演艺术,他们的歌舞器乐乃至一举手一投足,无不体现了古典的艺术理念。因此,在现代社会,艺伎被称为日本古典文化的活化石,艺伎甚至对日本历史起过一些特殊的作用。

关键词:日本艺伎勤王艺伎历史贡献

随着电影《艺伎回忆录》的上映,日本艺伎迅速吸引了全世界的注目。在大多数人的眼中,因为“艺伎”这种称谓中多了一个“伎”字,便因此对艺伎有很多的误解。其实,这只是源于译成中文后的偏差,艺伎在日语里叫做“艺者”(geisya),在译成中文时将“者”字去掉,加了一个“伎”,于是很多人便误以为艺伎就是能歌善舞的妓女。

艺伎确实能歌能舞,也陪酒卖笑,但与妓女的不同之处在于,她们是卖艺不卖身的。即艺伎从事的是一种表演艺术,她们的歌舞器乐乃至一举手一投足,无不体现了古典的艺术理念。因此,在现代社会艺伎被称为日本古典文化的活化石。不仅如此,在日本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艺伎甚至对历史起过一些特殊的作用。

一从艺伎的由来说起

艺伎产生于德川幕府时期的江户时代,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她们的前身就是表演歌舞的流浪女艺人。随着幕府统治中心江户(今东京)人口的增加,大量的流浪女艺人聚集过来,成为在此定居的暗娼。当时德川幕府为了增加税收,严厉禁止暗娼,迫使民间妓女必须寻找作为掩护的职业,于是她们逐步向以表演三味线伴唱为主的职业侍宴女郎演化,人们称之为舞伎。它可以称之为艺伎的初步形成期。

舞伎出现以后,幕府官营妓院的妓女为了吸引客人,也逐步吸取了舞伎的一些表演内容,开始向舞伎转化。艺伎一词最初指为舞女伴奏者,到18世纪下半叶开始,伴奏者、舞伎统称为艺伎。由于艺伎既卖艺又卖身,导致官营妓女同时面临内部与外部艺伎的双重竞争,生存处境极其艰难。在这种情况下,江幕幕府对艺伎管理做了明确规定,禁止艺伎卖淫,有违者严惩。这一规定使艺伎与妓女彻底分离,也使艺伎做为一种职业正式独立,其职业规范和习俗也随之确立。

艺伎作为一种职业,有自己独特的行为规范,即艺伎道。首先,艺伎卖艺不卖身,以此维护自己的形象;其次,必须坚守“封口”令,即必须严守客人的秘密,对于客人说的绝密隐私,只能用耳听,如过眼云烟,而不能在背后对外人 传说 ,以此给客人安全感;第三,艺伎需培养修炼日本女性美的典型气质,以符合男性观念中的理想女性形象。

虽然艺伎作为一种职业正式合法化,而且是日本女性美的典范,但是在江户时代期的日本,艺伎仍处于社会的底层,属于被奴役被蹂躏的阶层。艺伎能够进入主流社会,能够在日本历史上激起层层浪花,是因为明治维新,明治维新改变了日本,也改变了艺伎的形象。

二日本艺伎的历史贡献

1、艺伎文化对日本政治的影响

江户末期的1853年,美国人以坚船利炮打开了日本国门,并强迫江户幕府签订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激化了日本国内的各种矛盾,也使各领国找到了攻击幕府的借口。尤其是长州藩和萨摩藩,实力强大,对幕府统治久怀不满,在尊王攘夷的 口号 下齐聚京都,想推翻幕府统治。这一派被称为勤王派。幕府当然对此不会置之不管,也派人加强京都的戒备,这一派称为佐幕派。二派聚集在当时的京都经常进行较量。

京都的勤王派在商议重要事项时,为了掩人耳目,常常选择在艺伎馆,因为艺伎道的一个重要规定之一就是严守客人的秘密,使客人有充分的安全感。所以选择这里即可掩人耳目也可不必担心自己商谈之事被泄露出去。而一些艺伎对勤王派抱有同情之心,经常帮助、掩护勤王派的志士。借此契机,艺伎由社会底层走到了历史前台,在社会巨变中激起了簇簇浪花,这些走到前台的艺伎被人们称为勤王艺伎。

而在勤王艺伎中最为有名的当数君尾,君尾是京都诋园“岛村屋”艺伎馆的艺伎,经常在一个叫“鱼品”的茶屋表演,在这里她结识了来自长州藩(山口县)的勤王志士――井上馨。井上馨生于1835年曾游学英国,后来在明治维新政府中任过外务、内务、大藏大臣,为明治元老之一。井上馨对君尾一见钟情,二人十分恩爱。后来佐幕府派的岛田也看上了君尾,岛田是京都佐幕派的首要人物,在京都有权有势。在一般艺伎看来,能成为这样人家的妻妾,是求之不得的。但君尾却一口回绝,原因只有一个,就因为岛田是是佐幕一派。可不久,井上馨的同党找到君尾,要求君尾答应岛田的要求,为勤王派做卧底,刺探岛田的机密。于是君尾成了一个艺伎间谍。后来勤王派根据君尾提供的情报,策划暗杀岛田,最终岛田死在了勤王志士的剑下。君尾为勤王派立了一大功。

据说君尾还曾救过被称为维新三杰的木户孝允。当时的勤王艺伎以艺伎馆作掩护,联络各地志士进行秘密的倒幕活动。勤王派的艺伎们为了掩护他们,经常挺身相助。在众多英雄救美的 故事 中,君尾只是其中的一个代表。由于艺伎在倒幕运动中的特殊作用,使她们为日本的明治维新做出了重要贡献,所以后来有人戏称,如果没有艺伎,日本的历史恐怕就要重写了。

2、艺伎对日本社会的贡献

一名合格的艺伎,一般都要从10岁开始,在5年时间内学完日本传统的舞蹈、三味线、茶道、书法、插花、服饰装扮等,所以说艺伎在舞蹈、琴瑟及服饰化妆等方面继承了传统的日本艺术文化的精髓,是日本古典文化艺术的活化石,同时也向社会提供了一个即高贵典雅又温柔恭顺的理想女性的形象,并且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伎文化,对日本的社会产生了很大影响。

(1)对日本文学艺术的影响

艺伎文化已经成为日本 传统文化 的一部分,艺伎,意味着以艺术为生。以文学为例,有很多小说就是以艺伎的生活为题材。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川端康成的《伊豆的舞女》、《雪国》,作品以文学的手段对艺伎文化的再创造,使得人们在赞叹日本传统的艺伎文化的同时,又不得不对日本现当代文学产生好感。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成就了川端康成成为日本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

(2)对日本社会现代服务业的影响

随着历史的发展,日本艺伎日益淡出历史舞台,可这并未消除日本艺伎固有的举足轻重的影响。艺伎融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如艺伎周到体贴的服务成为服务行业的典范。在日本的饭店、旅店、飞机场以及百货公司等许多地方都可以看到类似艺伎的服务,凡是到过日本的外国人,大都都体验过宾馆、饭店、百货公司等的一流服务,对于他们的周到、细致的服务感到惊叹。例如:在榻榻米房间的日式饭馆,服务员打开拉门、上菜、退出的动作无不显示出一种恭敬与谦卑,顿时让人产生一种主人的感觉。再有不管到那都可以听到接待小姐温柔的“欢迎光临”、“谢谢光临”等等的礼貌词句,这些无不让人感到艺伎文化的潜在的影响,即对客人要体贴、周到、恭顺。

(3)对日本女性审美、价值观的影响

在电影《艺伎回忆录》中,艺伎们所显示的气质无一不体现了日本传统观念中女性美的各个特征:忠贞、典雅、娇媚、柔顺,而这些也构成了他们观念中女性美的要素。艺伎的穿着妆扮在现代日本社会已经成为女性古典美的样板。据说现代社会日本人穿和服时,带子如何打,发型及饰物等都以艺伎为标准。要体现这种气质,实践这种气质,艺伎理所当然的成为日本女性的一种楷模,而他们的 言行举止 也成了普通女性的模仿对象,甚至艺伎本身也因为艺伎道而自豪。

艺伎对日本女性的影响还体现在价值观方面。成熟的艺伎必须具备极其温柔并遇事沉着果断的气质。据说这种气质已经成为现代女性的共同楷模。例如我们在观看日剧时,经常可以从剧中人物身上感觉到一种温柔的魅力,但同时又感到一种温柔背后的忍韧和坚强。这些都是艺伎的内在性格,如今已经内化为日本女性的一种美德。如80年代风靡中国的日本电视剧《阿信》中的主人公阿信,就是一位具有这样性格的女性。

总而言之,电影《艺伎回忆录》再现了历史上那个神秘的日本艺伎世界,艺伎如同日本的富士山、樱花一样,一起成为日本的象征。作为日本传统文化的活化石,它从不同角度折射大和文化的魅力,日本文化追求唯美的主题,这一点在艺伎文化上得到了尽善尽美的表由。日本的艺伎产生是日本现实时代生活赋予的,是日本传统文化的缩影之一,艺伎已经成为日本独特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必将对日本社会历史的各个方面产生更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罗莉:《端康成笔下的〈雪国〉和“日本之美”》,《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1期。

[2] 康有金、白丽敏:《从电影看日本艺伎文化》,《电影评介》,2006年第17期。

浅谈当代日本小说中的历史文化书写

摘要:以当代日本小说为研究对象,分别对战后初期日本小说中的战争历史元素及其语境、新时期日本小说中的历史书写、日本历史小说等进行了考察。其中不乏表现历史题材或因素的作品存在,尤其是战后更是涌现出大量控诉、 反思 战争带来的伤害和灾难的作品,但从作品数量以及思想内容来看,能够进行全面深刻进行战争反思的作品尚不多见。

关键词:当代日本小说;历史;书写

日本当代文学与历代文学相比呈现出了一些新的态势。比如,作家更注重个性化创作,在思想内容方面关注战争、社会、历史的题材增多,与此同时也强调表现自我。对传统也有一定的突破等。本文选取日本当代文学中的小说部分进行梳理,欲对其中的历史文化书写及其语境进行探讨。

一、战后初期日本小说中的战争历史元素及其语境

1945年8月日本投降,二战正式结束。在日本维持了近十年的战争体制和政治秩序宣告崩溃,战时的文化统治随之解除,文学也摆脱了战时的管制而重新获得表达的自由。在经历了短暂的混乱和迷茫后,文学界逐渐开始了复苏。在这样一种语境中,日本文学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1945年12月,曾一度受到镇压的左翼作家发起成立了新日本文学会,并于1946年创刊了其机关杂志《新日本文学》,其代表作家宫本百合子、德永直等都发表了不少反映战争创伤、表现日本军国主义罪恶的作品。宫本的代表作《播州平野》描写了战败的惨象以及对战争的批判。小说透过主人公石田广子的女性视角,揭示了日本帝国主义为其发动的战争所付出的代价。其中描写了在原子弹爆炸中失去丈夫的寡妇的悲哀,以及在战争和原爆中失去三个儿子的母亲的悲痛,揭露了战争带给女性的痛苦和伤害。此外,德永直的自传体长篇小说《妻啊!安息吧》、长篇小说《静静的群山》、《蛤蟆》、《熬煎》等作品也从多个角度展现了日本战后的历史转折以及普通工人、农民以及女性的不屈抗争的历史画面。

战后派作家尤其是第一批战后派作家中也有不少作品带有深深的历史烙印。第一批战后派作家的创作基本上围绕着战争体验和转向体验两个基点进行。如野间宏的《脸上的红月亮》、《阴郁的画》、《真空地带》、梅崎春生的《樱岛》、武田泰淳的《审判》、大冈升平的《野火》、《俘虏记》等。

《脸上的红月亮》描写了主人公在经历过战争后才强烈意识到亲情的珍贵,表现了战争带给民众的伤害。《阴暗的图画》描写了主人公一面为革命者所吸引一面又不愿真正投入革命的矛盾心态。是表现转向体验的作品。画家勃鲁盖尔的《阴暗的图画》象征着年轻的知识分子的苦恼和痛苦。《真空地带》也是基于作者的曾在狱中服刑的真实经历而创作的,其背景仍然是战争。

梅崎春生的《樱岛》以二战末期为背景,描写知识分子出身的军士村上在日本已处于美军包围的绝望的环境中的复杂内心变化,在向往生的美好的同时,揭露了战争的残酷,鞭挞了丧失人性的日本反动军队。武田泰淳的小说《审判》的主人公二郎因在战争中杀害了中国人而深陷于痛苦的负罪心理中。为了赎罪他选择留在中国,因为他担心回日本后自己的罪行会被淡化。这类带有自我审判性质的作品尚不多见,也反映出作家对战争的深刻反省。

大冈升平根据自己入伍及被俘的经历,写成短篇小说《俘虏记》、中篇小说《野火》、《莱特战记》等,运用心理分析手法,描写被俘经过,反映战争后期士兵的厌战情绪、败局的不可避免和战争对人性的摧残,并探讨了在生死存亡关头人的命运及其存在价值等问题。此外,战后派作家中也有堀田善卫的《广场的孤独》描写了朝鲜战争前后日本知识分子的动荡和不安。其小说《历史》则以1946年的上海为背景,反映社会的动荡。在 日记 《在上海》中表达了对侵略战争的自省与对昭和天皇的批判。战后派之后的“第三新人”的创作虽然已不再聚焦于战争相关类的题材,但其作品中仍能发现战争的阴影。如安冈章太郎的《阴郁的欢乐》、《海边的光景》,吉行淳之介的《在火焰中》等。

二、新时期日本小说中的历史书写

随着时间的流逝,直接描写战争题材的作品也逐渐减少。但作品中的历史痕迹也不难寻觅。开高健的《发光的黑暗》、《夏天的黑暗》、《花谢的黑暗》则是根据1964年自己作为特派员赴越南战场采访的经历而写成。推理小说作家松本清张也著有《昭和史发掘》等深入探究日本近现代史的纪实性作品。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大江健三郎的《饲育》写的是战争期间一个黑人士兵因飞机坠毁降落山村的故事。《广岛札记》则是1963年大江健三郎去广岛搞社会调查,对原子弹造成的迫害深有感触而作。《万延元年的 足球 队》中涉及到了日本万延元年(1860年)农民起义的历史。

村上春树的作品多以都市、青春和恋爱为主题,但作品中也时有对历史的涉及和思考,其中《发条鸟年代记》中记述了发生在蒙古和伪满洲国边境的一段鲜为人知的诺门坎战役的内容。《寻羊冒险记》中也有羊博士为绵羊增殖去满洲进行实地考察等基于中日历史关系事实的小说情节。《1Q84》中女主人公青豆把阅读关于20世纪30年代满洲铁路的书作为业余兴趣,男主人公天吾的养父也被设计为战后返回日本的满蒙开拓团成员。这些关于战争和历史认识的笔墨显得琐碎和零散,在近年来的当代日本文坛已不多见。

三、日本文学中的历史小说

历史小说(也称“时代小说”)是日本近现代文学中的重要文学类型。尤其在战后半个多世纪的当代文学中,其创作更为繁荣。出现了中里介山、直木三十五、大佛次郎、海音寺潮五郎、井上靖、司马辽太郎、山冈庄八、陈舜臣、吉川英治等一系列作家。其中较有代表性的如现代日本历史小说作家吉川英治、司马辽太郎、山冈庄八等。吉川英治先后著有《宫本武藏》、《新书太阁记》、《三国英雄传》、《新・平家物语》、《私本太平记》等多部巨作。司马辽太郎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描写江户末期的历史小说。他笔下的人物如坂本龙马等,如今已成为时代剧里反复传诵的典型。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德川家康、西乡隆盛们在他的许多作品重复登场著,并多次被搬上影视屏幕。山冈庄八花费17年时间,完成长篇巨作《德川家康》,在当时引发了前所未见的“家康热”。之后他更以历史小说为主,创作《织田信长》、《坂本龙马》、《丰臣秀吉》及《伊达政宗》等名作。

除关注日本本土历史之外,也有一些根据他国历史而创作的小说,如井上靖的历史小说《天平之甍》、《楼兰》、《苍狼》、《敦煌》、《孔子》、《杨贵妃》等大多取材于中国历史,以中国史传文学为素材进行创作,以此表现他对中国历史与中国文化的向往,对人生对历史的独特思考和见解。此外,太宰志的《奔跑吧,梅洛斯》取材自希腊神话 历史故事 ,远藤周作的长篇小说《沉默》描写了葡萄牙耶稣会派传教士在日本传播天主教受到镇压的一段历史。

以上对当代日本小说中的历史文化书写进行了粗浅的梳理中可以看出,当代日本小说整体而言历史元素颇为浓厚。其中以描写日本历史人物的作品为主,也不乏或整或零地表现历史事件的作品存在。战后小说中更是异乎寻常地涌现出了大量对二战中战争带来的伤害和灾难进行控诉和反思的作品,这一点与其他时期的文学创作都有明显的差异。但从作品数量以及思想内容来看,能够进行全面深刻进行战争反思的作品尚不多见。而且,在经历过战后一个短暂的时期后,自20世纪50年代后期起,这种关注战争或具有战争历史元素的作品急剧减少,不仅如此,关注国家历史民族命运的作品更是匮乏,这一点与中国文学有着较为鲜明的差异。

基金项目:“河北农业大学社科基金”资助(编号:SK20110401)

参考文献:

[1]何乃英.日本当代文学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张龙妹,曲莉.日本文学[M].北京:高等 教育 出版社, 2008.

[3]王向远.源头活水:日本当代历史小说与中国历史文化[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6.

提供一些日语毕业论文的题目,供参考。 1 对日本高速成长期的研究——以国民意识变化为中心 2 对日中韓三国饮食文化的考察 3 从依赖心理看日本文化 4 关于日中“食文化”中人性的研究 5 探索日本动漫对世界的影响 6 论日本女性的意识変化 7 中日动漫文化的比较研究 8 对日本“欺负人现象”的意识分析 9 探讨日韓两国传统服饰的差异性 10 试论日语中的“和制英语” 11 浅论太宰治“奔跑吧,梅洛斯”的“人性善” 12 从日语的暧昧表现探讨日本人的性格 13 关于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人气浅论 14 日语“国字”初论 15 议日本谚语的中译 16 从介川的“鼻子”析介川的人生观 17 论日本贫富分化的现象 18 关于中日两国惯用语的考察 19 关于日本人名的考察 20 关于日语汉字读音的考察 21 关于日本人集团意识的考察 22 日语书面语及口语的异同分析 23 关于中日同形词的比較研究 24 关于日语外来语的考察 25 从宮崎骏的动画片看日本人的自然观 26 关于日本語女性语特性的考察 27 对日本人服务意识的分析—商品的售前和售后服务 28 关于日语句型的语法作用的分析 29 试析语言行动中的日语特点 30 关于日语流行语的研究 31 通过“寒暄”观察日本的文化特点 32 日中敬语表达对比研究 33 日本「职业女性文化」分析――以日中职业女性为中心 34 根据樱花观察日本国民性 35 电视剧台词中日语性差别现象分析

关于高等代数研究趋势的论文

课程论文选题参考1.《高等代数》课程学习感悟2.《高等代数》中的。。。。思想3.《高等代数》中的。。。。方法4.高等代数与解析几何的关联性5.高等代数有关理论的等价命题6.高等代数有关理论的几何描述7.高等代数有关理论的应用实例8.高等代数知识在有关课程学习中的应用9.数学软件在高等代数学习中的应用10.应用高等代数知识的数学建模案例11.高等代数理论在金融中的应用12.反例在高等代数中的应用13.行列式理论的应用性研究14.一些特殊行列式的应用15.行列式计算方法综述16.范德蒙行列式的一些应用17.线性方程组的应用;18.线性方程组的推广——从向量到矩阵19.关于向量组的极大无关组20.向量组线性相关与线性无关的判别方法21.线性方程组求解方法综述 22.求解线性方程组的直接法与迭代法23.向量的应用24.矩阵多项式的性质及应用25.矩阵可逆的若干判别方法26.矩阵秩的不等式的讨论(应用)27.关于矩阵的伴随矩阵28.矩阵运算在经济中的应用29.关于分块矩阵30.分块矩阵的初等变换及应用31.矩阵初等变换及应用32.矩阵变换的几何特征33.二次型正定性及应用34.二次型的化简及应用35.化二次型为标准型的方法36.矩阵对角化的应用37.矩阵标准形的思想及应用38.矩阵在各种变换下的不变量及其应用39.线性变换的应用40.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的应用41.关于线性变换的若干问题42.关于欧氏空间的若干问题43.矩阵等价、合同、相似的关联性及应用44.线性变换的命题与矩阵命题的相互转换问题45.线性空间与欧氏空间46.初等行变换在向量空间Pn中的应用47.哈密顿-凯莱定理及其应用48.施密特正交化方法的几何意义及其应用49.不变子空间与若当标准型之间的关系50.多项式不可约的判别方法及应用51.二次型的矩阵性质与应用52.分块矩阵及其应用53.欧氏空间中的正交变换及其几何应用54.对称矩阵的性质与应用55.求两个子空间的交与和的维数和一个基的方法56.关于n维欧氏空间子空间的正交补57.求若当标准形的几种方法58.相似矩阵的若干应用59.矩阵相似的若干判定方法60.正交矩阵的若干性质61.实对称矩阵正定性的若干等价条件62.欧氏空间中正交问题的探讨63.矩阵特征根及其在解题中的应用64.矩阵的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的应用65.行列式在代数与几何中的简单应用66.欧氏空间内积不等式的应用67.求标准正交基的若干方法研究68.高等代数理论在经济学中的应用69.矩阵中的最小二乘法70.常见线性空间与欧式空间的基与标准正交基的求法

线性代数是高等代数的一大分支。我们知道一次方程叫做线性方程,讨论线性方程及线性运算的代数就叫做线性代数。在线性代数中最重要的内容就是行列式和矩阵。行列式和矩阵在十九世纪受到很大的注意 , 而且写了成千篇关于这两个课题的文章。向量的概念 , 从数学的观点来看不过是有序三元数组的一个集合 , 然而它以力或速度作为直接的物理意义 , 并且数学上用它能立刻写出 物理上所说的事情。向量用于梯度 , 散度 , 旋度就更有说服力。同样 , 行列式和矩阵如导数一样(虽然 dy/dx 在数学上不过是一个符号 , 表示包括△y/△x的极限的长式子 , 但导数本身是一个强有力的概念 , 能使我们直接而创造性地想象物理上发生的事情)。因此,虽然表面上看,行列式和矩阵不过是一种语言或速记,但它的大多数生动的概念能对新的思想领域提供钥匙。然而已经证明这两个概念是数学物理上高度有用的工具。 线性代数学科和矩阵理论是伴随着线性系统方程系数研究而引入和发展的。 行列式的概念最早是由十七世纪日本数学家关孝和提出来的,他在 1683 年写了一部叫做《解伏题之法》的著作,意思是 “ 解行列式问题的方法 ” ,书里对行列式的概念和它的展开已经有了清楚的叙述。欧洲第一个提出行列式概念的是德国的数学家, 微积分学奠基人之一 莱布 尼 兹 ( Leibnitz , 1693 年) 。 1750 年 克莱姆( Cramer ) 在他的《线性代数分析导言》( Introduction d l'analyse des lignes courbes alge'briques )中 发表了求解线性系统方程的重要基本公式(既人们熟悉的 Cramer 克莱姆法则)。 1764 年 , Bezout 把确定行列式每一项的符号的手续系统化了。对给定了含 n 个未知量的 n 个齐次线性方程 , Bezout 证明了系数行列式等于零是这方程组有非零解的条件。 Vandermonde 是第一个对行列式理论进行系统的阐述 ( 即把行列 ' 式理论与线性方程组求解相分离 ) 的人。并且给出了一条法则,用二阶子式和它们的余子式来展开行列式。就对行列式本身进行研究这一点而言,他是这门理论的奠基人。 Laplace 在 1772 年的论文《对积分和世界体系的探讨》中 , 证明了 Vandermonde 的一些规则 , 并推广了他的展开行列式的方法 , 用 r 行中所含的子式和它们的余子式的集合来展开行列式,这个方法现在仍然以他的名字命名。 德国数学家雅可比( Jacobi )也于 1841 年总结并提出了行列式的系统理论。另一个研究行列式的是法国最伟大的数学家 柯西 (Cauchy) ,他大大发展了行列式的理论,在行列式的记号中他把元素排成方阵并首次采用了双重足标的新记法,与此同时发现两行列式相乘的公式及改进并证明了 laplace 的展开定理。相对而言,最早利用矩阵概念的是 拉格朗日( Lagrange ) 在 1700 年后的双线性型工作中体现的。拉格朗日期望了解多元函数的最大、最小值问题,其方法就是人们知道的拉格朗日迭代法。为了完成这些,他首先需要一阶偏导数为 0 ,另外还要有二阶偏导数矩阵的条件。这个条件就是今天所谓的正、负的定义。尽管拉格朗日没有明确地提出利用矩阵。 高斯( Gauss ) 大约在 1800 年提出了高斯消元法并用它解决了天体计算和后来的地球表面测量计算中的最小二乘法问题。(这种涉及测量、求取地球形状或当地精确位置的应用数学分支称为测地学。)虽然高斯由于这个技术成功地消去了线性方程的变量而出名,但早在几世纪中国人的手稿中就出现了解释如何运用“高斯”消去的方法求解带有三个未知量的三方程系统。在当时的几年里,高斯消去法一直被认为是测地学发展的一部分,而不是数学。而高斯 - 约当消去法则最初是出现在由 Wilhelm Jordan 撰写的测地学手册中。许多人把著名的数学家 Camille Jordan 误认为是“高斯 - 约当”消去法中的约当。 矩阵代数的丰富发展,人们需要有合适的符号和合适的矩阵乘法定义。二者要在大约同一时间和同一地点相遇。 1848 年英格兰的 . Sylvester 首先提出了矩阵这个词,它来源于拉丁语,代表一排数。 1855 年矩阵代数得到了 Arthur Cayley 的工作培育。 Cayley 研究了线性变换的组成并提出了矩阵乘法的定义,使得复合变换 ST 的系数矩阵变为矩阵 S 和矩阵 T 的乘积。他还进一步研究了那些包括矩阵逆在内的代数问题。著名的 Cayley- Hamilton 理论即断言一个矩阵的平方就是它的特征多项式的根,就是由 Cayley 在 1858 年在他的矩阵理论文集中提出的。利用单一的字母 A 来表示矩阵是对矩阵代数发展至关重要的。在发展的早期公式 det( AB ) = det( A )det( B ) 为矩阵代数和行列式间提供了一种联系。 数学家 Cauchy 首先给出了特征方程的术语,并证明了阶数超过 3 的矩阵有特征值及任意阶实对称行列式都有实特征值;给出了相似矩阵的概念,并证明了相似矩阵有相同的特征值;研究了代换理论, 数学家试图研究向量代数,但在任意维数中并没有两个向量乘积的自然定义。第一个涉及一个不可交换向量积(既 v x w 不等于 w x v )的向量代数是由 Hermann Grassmann 在他的《线性扩张论》( Die lineale Ausdehnungslehre ) 一 书中提出的。 (1844) 。他的观点还被引入一个列矩阵和一个行矩阵的乘积中,结果就是现在称之为秩数为 1 的矩阵,或简单矩阵。在 19 世纪末美国数学物理学家 Willard Gibbs 发表了关于《向量分析基础》 ( Elements of Vector Analysis ) 的著名论述。其后物理学家 P. A. M. Dirac 提出了行向量和列向量的乘积为标量。我们习惯的列矩阵和向量都是在 20 世纪由物理学家给出的。 矩阵的发展是与线性变换密切相连的。到 19 世纪它还仅占线性变换理论形成中有限的空间。现代向量空间的定义是由 Peano 于 1888 年提出的。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现代数字计算机的发展,矩阵又有了新的含义,特别是在矩阵的数值分析等方面。 由于计算机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许多实际问题可以通过离散化的数值计算得到定量的解决。于是作为处理离散问题的线性代数,成为从事科学研究和工程设计的科技人员必备的数学基础。

《线性代数的应用》课程论文论文题目 学 院___数理学院___________专 业___数学教育___________年级班别___、、、、、_______学 号___、、、、、_____学生姓名___、、、、、____________学生邮箱___、、、、、@指导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1 年 6 月 20 日浅谈线性代数提要 线性代数的研究对象是解线性方程组,不管是线性代数的应用题还是计算题,它最后都是用高等数学的方法研究如何解线性方程组求出得数。线性代数有独立的系统的科学体系,在实践中应用极为广泛,尤其是线性代数为用计算机解线性方程组提供了理论基础。本文由用初等数学方法解线性方程组的例子,引出线性代数中矩阵、逆矩阵等基本概念,论述了线性代数与线性方程组的内在联系。关键词 矩阵 增广矩阵 线性相关 逆矩阵线性代数的应用是研究什么的呢? 简单讲,就是研究找出线性方程组人后如何解线性方程组的。当然, 线性方程组在中学就学过, 比如下面就是一个线性方程组的例子:(X1)C3H8+(X2)O2 =(X3)CO2+(X4)H2O确定X1 X2 X3 X4 ,使两边原子数相等称为配平根据我们所学的化学里面化学式配平知等式两边的不同元素 原子数分别相等。得出碳的方程。3X1=X3氢的方程8X1=2X4氧的方程2X2=2X3+X4最后运用代入法求得解。得X1=1 X2=5 X3=3 X4=4 也可以运用线性代数的知识将所有的方程联立得:X1[3;8;0]+x2[0;0;2]=x3[1;0;2]+x4[0;2;1]写成矩阵方程为:[3 0 -1 0;8 0 0 2;0 2 -2 -1][x1; x2 ;x3; x4]=[0;0;0]即AX=0因为|A|不为0所以[x1;x2;x3;x4]=[1;5;3;4](这里用到了逆矩阵)这就是我们所学的线性代数的应用,其实线性代数的应用就是找出等量关系解线性方程组。 而其实, 更多元的线性方程组也是同样的解法.那么, 为什么还要开线性代数这门课程专门研究解线性方程组的问题呢?线性代数要研究的是解有许多变元的线性方程组, 即变量的个数要比上例多得多, 可能会多到几十个变元, 上百个变元, 甚至成千上万个变元. 因此, 线性代数给出的一般的线性方程组的形式是: 那么, 既然变元如此之多, 一定不能用人工手算, 必然要用计算机来进行计算. 因此, 如果没有计算机的发展, 线性代数这门课也就没有什么用. 实际上, 线性代数正是为了用计算机解线性方程组提供理论基础。 那么, 为什么解线性方程组的问题在实际的科学技术的研究领域中得到广泛地运用呢?首先,什么叫线性什么叫非线性呢? 当一个变量x和另一个变量y成正比关系的时候, 比如说x=ay那么, 称x与y呈线性关系, 因为它们的这个函数关系绘制的图形是一条直线. 当然, 这条直线还穿过原点, 因此称它们是齐次线性关系。 不穿过原点的直线也是一种线性关系, 当然就是非齐次的, 比如x=ay+b当然, 在一个系统中有多个变元, 那么线性关系可以描述为a1x1+a2x2+…+anxn=b可见这也是一个线性方程组.那么什么叫做非线性关系呢? 比如下面一些例子:x=ay2 等等都是非线性关系. 当然也有非线性方程组, 比如下面这个方程组: 就是非线性的, 它的一个解是x=1, y=2。那么, 为什么线性代数得到广泛运用, 也就是说, 为什么在实际的科学研究中解线性方程组是经常的事, 而并非解非线性方程组是经常的事呢?这是因为, 大自然的许多现象恰好是线性变化的。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断地运动着的. 所谓运动, 从数学上描述, 就是随时间而变化, 因此, 研究各个量随时间的变化率, 即导数, 与各个量的大小之间的关系, 就是非常重要的. 在物理学方面, 整个物理世界可以分为机械运动, 电运动, 还有量子力学的运动. 而机械运动的基本方程是牛顿第二定律, 即物体的加速度同它所受到的力成正比, 这是一个基本的线性微分方程. 由此根据不同的力学系统, 又可以构成更为复杂的微分方程.电运动的基本方程是麦克思韦方程组, 这个方程组表明电场强度与磁场的变化率成正比, 而磁场的强度又与电场强度的变化率成正比, 因此麦克思韦方程组也正好是线性方程组.而量子力学中描绘物质的波粒二象性的薜定谔方程, 也是线性方程组. 在计算机出现之前, 要解线性微分方程组是非常难的事情, 通常是要努力地找各种函数的原函数, 将一些积分算出来. 因此, 找原函数的技术得到广泛研究. 因为, 一旦找到了原函数, 积分的运算量就没有那么大了. 这就是到今天为止的高等数学教育还残留有过去的传统, 即对各种原函数的求解技巧津津乐道的重要原因. 但是, 实际情况中, 原函数并不总是存在的, 因此总需要数值解. 而在计算机出现之前, 数值解通过人工计算, 是相当耗时费力的.而在计算机被大量使用之后, 情况就出现了改观, 计算机在极短的时间内, 比如在秒的时间, 就可以做成千上万的乘法和加法. 因此, 通过程序来求解线性微分方程组就是常见的事. 而微分方程组在通过计算机程序作数值求解的时候, 实际上是将线性微分方程组化成了有许多变元的线性方程组.而在经济学和会计学方面, 线性方程组也是得到广泛的运用的. 比如上面这个例子实际上是一个经济学的例子, 是给一个庙的和尚作伙食供给时的问题. 而实际过程如果不是一个庙, 而是一家公司, 这家公司的职员也不是分为两等, 而是许多等, 他们的薪水不同, 消耗的生产或者办公器材的多少也不同, 投资多少也不同, 这样也可以构成大量的线性方程组.那么, 计算机是怎样解线性方程组的呢, 还是用上面这个例子来说明, 即线性方程组是3X1=X3 8X2=2X4 2X2=2X3+X4首先说保存, 计算机保存这个线性方程组, 也就是保存这个方程组中每个变元的系数以及等号右边的常数, 因此也就是要保存阵列3 0 -1 0 8 0 0 -20 2 -2 -1这9个数, 所谓计算解这个线性方程组, 当然也就是要对这个阵列进行处理. 因此, 将这个数的阵列用一个字母B表示, 也就是写成B=[3 0 -1 0;8 0 0 -2;0 2 -2 -1]这在线性代数的术语中叫做矩阵, 在大学的学习中, 用一个字母来表示许多数, 甚至包括成千上万的数, 这种办法是在线性代数的课程中首先遇到的. 而在线性代数以外的课程也沿用这种办法. 比如在计算机的图像处理中, 一个图像由成千上万个象素点构成, 也可以只用一个字母来表示一个图像.上面的矩阵B被称作是线性方程组的增广矩阵, 那么, 给定一个增广矩阵, 也就是给定了一个线性方程组. 而计算机解线性方程组是采用加减法来进行的. 比如说, 上面的[3 0 -1 0;0 2 -2 -1;0 0 3/8]这对应于线性方程组这样, 计算机只要通过将某一行乘某一个数, 或者某一行乘上某一个数加到另一行的这种办法, 经过处理直到右边的两列成为对角线上是1, 其它地方是0, 那么最右边一列就是方程组的解.那么, 线性代数的问题就这么容易解决了么? 没有那么简单。 首先是一个线性方程组要有解, 才能够解出解, 而实际过程中建立的线性方程组就有可能出错, 比如会计的帐对不上, 这时候线性方程组就无解, 下面是一个明显的无解方程组的例子: 怎么可能x1+2x2即等于3又等于4呢? 这是矛盾的. 因此, 无解方程组也就是矛盾方程组. 但如果将上面的第2个方程乘上2, 形成这样一个方程组 那么就不太容易看出来. 而我们的目的是要通过程序让计算机自动判定方程组有没有解, 那么在成百上千个方程中判定有没有解, 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就需要研究解的存在性的理论。还有一个愿望就是, 虽然方程组有解, 但希望能够有一个唯一的解, 即得到唯一的结果. 那么通常的经验是, 如果是三元一次线性方程组, 那么至少要有三个线性方程才能得到唯一解, 如是是四元一次线性方程组, 那么至少要有四个线性方程才能得到唯一的解. 一般说来, 如果有n个未知数, 或者称为n个变元, 那么就至少要有n个线性方程才能得到唯一解.但是, 这个说法是不严格的, 比如下面这个方程组 这个方程组虽然有解, 但没有唯一解, 原因就是第二个方程可以通过第一个方程乘上2得到, 因此第二个方程是多余的, 是应当扔掉的, 是水货. 因此, 这个方程组的方程数不够, 是指的实实在在的方程数不够. 当然, 这个例子可以一眼就看出来. 可是当计算机在解一个有成千上万变元的线性方程组的时候, 怎么能够判定出来有没有唯一解呢? 比如说, 要解一个500个变元的500个线性方程构成的线性方程组, 但其实其中有100个方程是可以从另400个线性方程推导出来的, 那么就是多余的. 那么也就是说, 这500个线性方程组中, 实实在在的只有400个, 另有100个是水货. 因此, 抽象地说, 如果一个有着n个变元的线性方程组要有唯一解, 必须有n个实实在在的方程数. 那么, 一个线性方程组中的实实在在的方程的个数, 即不可以从其它的方程中推导出来的个数, 被称作一个线性方程组的秩, 或者是它的增广矩阵的秩. 那么, 怎样通过一个程序计算出这个秩, 怎样自动地将线性方程组中多余的方程扔掉, 也是线性代数研究的课题.此外, 如果有m个线性方程不能够相互推导出来, 也就是说它们是实实在在的, 这在线性代数的术语中叫做线性无关. 而反之, 如果一组线性方程存在着一些可以从另一些推导出来的情况, 就称作线性相关.那么, 最后的结论就是如果一个有着n个变元的线性方程组要有唯一解, 它就必须有n个线性无关的线性方程, 或者说它的秩必须是n.还有一些情况, 比如经常会有一种情况, 就是计算机要反复地解一个线性方程组 其中只是等号右边的常数项总变, 而左边的系数都不变, 那么就希望变换成这样: 这样可以减少计算量, 那么, 这就会产生矩阵求逆的问题。由于篇幅有限,本文不再具体论述矩阵求逆的问题。总之,线性代数的研究对象解线性方程组,它是用高等数学的方法研究如何解线性方程组。线性代数有独立的系统的科学体系,在实践中应用极为广泛,尤其是线性代数为用计算机解线性方程组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民办高等教育研究杂志

西南大学育才学院是三本。西南大学育才学院现改名为重庆人文科技学院。重庆人文科技学院,建立于2000年5月。2013年4月27日,经教育部批准转设为独立设置的普通本科高校,成为重庆市第一所、也是唯一一所获得批准转设的民办普通本科高校。2013年初,学校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应用技术型大学战略研究试点高校之一,正在积极创建西部领先、全国有重要影响的应用技术型大学。重庆人文科技学院设有11个二级学院和1个基础课教学部,设置36种本专科专业,涵盖文学、法学、管理学、工学、艺术学等10大学科门类,面向全国2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截至2014年全日制在校学生18000多人。2010年,学校被国家民政部授予“全国先进社会组织”称号,被中国独立学院协作会授予“全国先进独立学院”称号,被重庆市教委授予“重庆市民办教育先进集体”称号,2011年被中国民办教育协会授予“中国民办高等教育优秀院校”称号,2012年被中共重庆市委教育工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王长楷教授主持的重庆市人文社科重点课题“重庆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研究”,获得重庆市人民政府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学院主办的《民办高等教育研究》杂志是全国民办高校优秀学报“十佳”期刊、《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

是一个三本院校,不过现在毕业证学位证都是自己学校的,以前学位证发的是西南大学的,所以很多人是看着这个去的。不过学校在全国三本当中还算是不错的了,能排到前20吧,有一年好像排到了前7名。主要是师资还不错很多老师都是西南大学的老师,学校的位置就是比较偏。

重庆三本院校:

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

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

四川外语学院重庆南方翻译学院

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

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

重庆工商大学派斯学院

重庆工程学院

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

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大学

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

重庆工商大学派斯学院

重庆人文科技学院

西南大学育才学院

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文理学院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

长江师范学院

重庆文理学院

重庆师范大学

重庆三峡学院

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

重庆三峡学院

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

重庆人文科技学院

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三本院校

安徽三联学院是民办大学。学校由安徽三联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于1997年投资创办;2005年,学校获批成立党委;2008年,学校获批升格为本科高校;2011年,学校通过学士学位授予权评审;2018年,学校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19年10月,获批安徽省新增硕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单位。

公办大学:通常是国家部委或地方政府举办的大学,办学历史一般比较悠久,社会认可度比较高,有中央财政或地方财政经费支持,学费通常较便宜,不过公办大学中也有中外合作等部分高收费专业,当然中外合作专业录取分数线比普通类专业通常低10-20分,家庭条件不错的同学可以考虑填报。民办大学:通常是社会企业、社会团体、个人等举办的大学,没有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经费支持,需要自筹资金办学,学费一般比较贵,公办大学举办的独立学院办学性质也属于民办大学,但是民办大学也是正规大学,是受国家认可的,毕业证、学位证等都是在学信网可查的,国家也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办学。

学校简介:

安徽三联学院,坐落于安徽省合肥市,是国家教育部批准建立的、拥有学士学位授予权的省属普通本科高校。

据2018年6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占地面积800余亩、校舍面积31万多平方米,共有全日制在校生16500余人。

历史沿革

1997年,由安徽三联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投资创办安徽省第一所民办高校“三联学院”。

1999年,学校纳入普通高等学校招生(高职),并更名为民办三联职业技术学院。

2005年,学校获批成立党委。

2008年,教育部同意在民办三联职业技术学院基础上建立安徽三联学院,升格为本科高校。

2011年,学校通过学士学位授予权评审。

2018年,学校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

2019年,三联学院的成立已分别载入安徽改革开放40年大事记、新中国成立70年安徽大事记

2019年,获批安徽省新增硕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单位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学院名称:交通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电子电气工程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财会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动漫与数字艺术学院、外语学院、护理学院、机器人工程学院。

本科专业:交通运输、交通工程、安全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汽车服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物联网工程、软件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财务管理、会计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经济学、经济与金融、电子商务、市场营销、物流管理、酒店管理、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动画、数字媒体技术、英语、商务英语、日语、护理学、家政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机器人方向)、智能科学与技术、机器人工程。

高职专业:智能交通技术运用、机电一体化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会计、动漫制作技术、商务英语、护理、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

师资力量

2016-2017学年,学校共有专任教师776人(其中自有专任教师475人、外聘教师折合301人),其中教授56人、副教授226人;博士50人、硕士530人。

据2018年6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拥有5个省级教学团队。

省级教学名师:金会庆。

省级教学团队:交通安全与智能控制专业、财务管理教学团队、电类基础课程教学团队、机械工程教学团队、交通安全教学团队教学建设。

教学建设

据2018年6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于2017年获批“安徽省创业学院”,拥有国家级精品资源公开课1门、省级特色专业6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0个、省级专业改造与新专业建设专业4个、省级示范实习实训中心1个、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1个、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省级MOOC2门;拥有“项目引领任务驱动——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科类专业毕业实习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等8项省级重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新时期应用型本科院校实验实训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等13项省级质量工程重点教学项目;《新编实用英语拓展教程》、《新编实用英语》、《计算机网络与应用技术》、《数据库应用技术》、《经济法》、《新活力旅游英语》、《英语(第二版)扩展教程1》、《程序设计项目教程》、《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市场营销学教程》等为国家及省规划教材。

“项目引领任务驱动——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科类专业毕业实习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等16项为省级重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新时期应用型本科院校实验实训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等22项为省级重点教学研究项目,“软件技术实习实训中心”为省级示范实习实训中心,“工程训练中心”、“基础实验教学中心”、“网络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为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国家或省规划教材:《新编实用英语拓展教程》《新编实用英语》《计算机网络与应用技术》《数据库应用技术》《经济法》《新活力旅游英语》《英语(第二版)扩展教程1》《程序设计项目教程》《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市场营销学教程》等。

国家级精品资源公开课:劳动与价值。

省级一流教材建设项目:《道路交通事故防治工程学》《会计学基础》。

省级一流(品牌)专业:交通运输、动画。

省级特色专业:市场营销、交通运输、国际经济与贸易、电子信息工程、英语、环境设计。

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交通运输、英语、电子信息工程、动画、会计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市场营销、财务管理、商务英语。

省级专业改造与新专业建设专业:交通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国际经济与贸易、动画。

省级示范实习实训中心:软件技术实习实训中心。

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工程训练中心、基础实验教学中心。

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计算机组装与维护、道路工程测量(振兴计划)。

省级MOOC:大学计算机基础、软件工程。

合作交流

与国际大学合作办学

据2018年6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已与日本西九州大学、大阪产业大学、东京福祉大学、北陆大学,澳大利亚埃迪斯科文大学,韩国国立交通大学、拿撒勒大学、忠北大学,美国布莱诺大学等多所大学建立了校际合作和中外合作办学关系。

与国内大学合作办学

安徽科技学院(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山东交通学院(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安庆师范大学(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安徽工业大学(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

获得荣誉

2004、2008、2009、2010年,学校先后四次被授予“安徽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2011、2012年,学校连续两次被授予“安徽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标兵单位”。

2011至2016年,学校连续六年荣获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工作先进集体。

2013年,学校获评“安徽省社会组织规范化建设5A单位”。

2014年,荣获“合肥市经济开发区优秀人力资源输入基地”、“安徽省普通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校”。

2014、2015年,连续两年荣获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银奖。

2014、2017年,荣获安徽省“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组织单位。2018年荣获科技部和国家奖励办公室颁发“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奖”,荣获2018年度“安徽省五四红旗团委”荣誉称号,荣获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颁发的“2019年品牌实力民办高校”荣誉称号,2020年荣获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单位。

学校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树立“生为本,师为根,质量促发展”的办学理念,实施“依法办校、专家治校、人才兴校、质量立校、特色强校”的治校方略,秉承“厚德博学、砺能树人”的校训,发扬“勇闯难关、拼搏向前;开拓创新、争创辉煌”的学校精神,把握机遇,脚踏实地,坚定不移,努力将学校建成“国内知名、省内一流、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为实现“百年老校”办学理想奠定坚实的基础。

科研平台

据2018年6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组建了交通安全应用技术、服务机器人应用技术、数字艺术等协同创新中心,以及安徽竹稞学宫文化研究中心、亚洲文化研究中心、剪纸艺术研究中心、贸易与竞争政策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其中“交通安全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和“服务机器人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获批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安徽省承接单位,“剪纸艺术研究中心”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习基地;交通信息与安全实验室获批省级重点实验室。

安徽三联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暨安徽三联学院“安徽省院士工作站”获安徽省科技厅批复并授牌。

2014年度,学校科研成果共计336项,其中,教师发表核心期刊论文34篇(其中SCI4篇)。

馆藏资源

据2018年6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图书馆馆藏文献资源总量达296万册,各类中外文期刊520种,报纸42种,中外文数据库29个;与教育部“CALIS管理中心”、“安徽省高校数字图书馆”和部分高校图书馆建立了文献传递与馆际互借协议,实现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学术期刊

《安徽三联学院学术研究》是由安徽省教育厅主管、安徽三联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为季刊,主要栏目有:民办高等教育研究、交通工程、教学研究与科研管理、工程科技与技术创新、医药科技、法律研究与经济管理、语言文学与艺术研究等。

文化传统

形象标识

校徽

校徽的内圆,有三个树立的平行四边形和一个小三角形,象征着三联学院的名称,下方的数字注明了学院创办的时间1997年,白色象征和平、神圣、纯洁;辅助色彩——深蓝色,代表文明知识、绿色、青春。

校徽外形——圆形,代表吉祥,圆满,庄重。

精神文化

学校精神:勇闯难关、拼搏向前;开拓创新、争创辉煌

校训:厚德、博学、砺能、树人

校风:尚学、求实、大爱、创新

教风:重德、博学、乐教、爱生

学风:勤学、敏行、守信、致用

关于研究日本动漫的论文

日本动漫对中国青少年的影响 摘要 随着动漫的引进,尤其是日本动漫,与我们青少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为了客观了解青少年学习生活受日本动漫的影响,我们拟此课题,希望为社会提供一份引导青少年的参考。 日本动漫业在中国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尤其对我们的青少年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日本动漫在中国身受广大青少年的喜爱,我们针对这一现状拟此课题,目的在于让青少年能在众多日本的动漫中有选择性地从它们的身上有所借鉴。 我们通过了解电脑、日本动漫发展的概况;并通过制作调查表、调查问卷等了解青少年对日本动漫的态度和心理,获取资料;初步整理,请教老师专家,分析典型事例;查阅社会心理学的相关书籍,分析青少年在对于日本动漫的心理状况;成果汇总,根据调查表、调查问卷及社会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得出了动漫对青少年的影响的成果。 我们的结果表明:日本动漫对青少年有很大的影响,其中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 日本动漫有利于我们了解各国文化,它涉及的范围广,包括科学、历史等 ,它以青少年喜欢的方式拓展了我们的知识面,丰富了我们的课余生活,调剂了我们在学业中的重负;但同时有些同学沉迷于动漫,花费太多的时间在动漫上,以至于荒废学业,使得学习成绩退步。 因此,我们课题组认为,最优化的方案在于引导,这样才能长久的健康的发展中国的动漫业,使青少年从动漫中受益。 绪论: 从《樱桃小丸子》,到以后的《美少女战士》、《圣斗士星矢》,再到后来逐渐引进的《名侦探柯南》、《灌篮高手》、《魔卡少女樱》等这些日本动漫大片,让在国内的中小学生有了更多的机会接触动漫。所以,现今青少年中喜爱动漫的学生越来越多。逐渐,在全国各地盗版漫画店遍地开花;各地各种形势的动漫画展也越来越多;在网上有关动漫的网站和论坛更是随处可见。 显然,动漫文化的席卷而来是许多人都始料未及的,于是,针对动漫文化的席卷而来,人们对于新鲜事物的态度也是截然不同的。从1980年代末开始,随着动、漫画的进入,中国的青少年开始介入一个动漫时代。同时,在视觉文化的逐步强势过程中间,“读图时代”开始主宰平民化的阅读领域。随着这个领域范围的不断扩大,日本动漫画可以说已经登上了中国动漫市场的首席。长期以来,它以其独特的魅力左右着中国不同年龄动漫迷们的视线。回首中国动漫辉煌的时光,我们不禁感叹,为什么中国的动漫不但没有抢占国外市场反而自己的市场却被日本动漫占领. 我国的动漫也曾辉煌过,1986年之前,曾在各类国际电影节上获奖46次,被国际评论认为“达到世界第一流水平,在艺术风格上独树一帜”。但1991年以来,中国动画已经十余年与国际奖项无缘。从1984年开始,连环画艺术系纷纷从大专院校里销声匿迹,美术出版社里原本红火的连环画创作部也人去楼空。上海零点调查有限责任公司与上海电视台财经频道合作的这次调查显示,日本的动漫作品最受欢迎。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可以说,青少年的精神面貌是一个国家未来的精神面貌,我们的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而现在的青少年接受的都是日本动漫,都是日式的教育色彩和教育方式, 日式的人物形象、日式的思维方式、日式的文化背景……在这种浓烈的日本文化氛围中长大的孩子,以后还能有中国的味道吗?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日本动漫席卷中国,早在当年的《铁臂阿童木》就开始了,只不过当时我们还有《孙悟空》之类的动画片可以一争高低。到了今天,打开傍晚的电视,举目皆是日本动画片,多到数不过来,《机器猫》、《忍者乱太郎》、《天空战记》、《灌篮高手》、《足球小子》、《家有贱狗》……连我们的名著《西游记》也有了日本版。漫画就更别提了,沦陷得更彻底。 在动漫迷大军中,青少年的阵容最强大。青少年自然就是漫画读物最忠实也最基础的消费群。那么,赶潮流的青少年喜欢哪些漫画呢?据一次随机调查显示,男生喜欢看战斗科幻类漫画,女生则钟爱少女漫画。对此,我们也做了一个随机调查,我们随机的从学校内找了85个男生85个女生,问其最喜欢的动画片是什么。结果是,喜欢《蜡笔小新》者居多,达。《灌篮高手》次之,达。另外《百变小樱》,《四驱兄弟》,《足球小子》的受欢迎程度大概在34%~47%之间。与此同时,现在流行的《犬夜叉》,《浪客剑心》,《游戏王》也颇受青少年青睐。由此可见,在沉重的学业压力之下,大部分青少年以轻松搞笑,具有幽默感的动漫画(如《蜡笔小新》)和有积极向上意义的动漫画(如《足球小子》)作为调节剂。大部分日本动漫画营造的正是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能使人放松心神,调节身心。 在此基础上,我们又请这170位随机抽取的青少年学生谈谈他们喜欢日本动漫画的原因。其中,和的学生被片中人物酷酷的造型和连贯的情节所吸引。最为普遍的一个原因是日本动漫画的搞笑、幽默、轻松吸引了青少年的视线。调查显示,平均每5个学生中便有3个超级日本动漫fans.除此之外,也有人认为片中人物的叛逆性格吸引了他们,这一选项的点击率为。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部分青少年也同样存在叛逆心理。所以,叛逆人物在一部分人群中深受欢迎也不足为奇!还有其它原因如“前卫时尚”“口袋型漫画小巧,易携带”“科学性强 ”“有点色情,很诱人”“暴力,血腥,刺激,过瘾”等也是日本动漫魅力之所在。从中可以看出日本动漫画其实良莠参半。那么,就此而言,我们青少年在对其丰富有趣的情节顶礼膜拜之余,对其某些不良因素可能也会全盘接受。 另据下一个问题的调查结果显示,有的学生认为日本动漫画对他们造成一定的影响,其中“让他们觉得轻松和兴奋”占和;“让他们对中国动漫画感到悲哀”占;“对其中的人物很崇拜”的占;“说不出什么影响”的也有。除此,还有少数人认为看过动漫画后会促使他们对日本人很警惕,并痛恨其险恶意图。由此可见,日本动漫画对青少年的影响逐渐加强。而其对中国青少年的影响虽大部分是比较积极的(如放松身心,获取一些科学知识等)。但另一项调查也显示了日本动漫画的弊端。平均每10个学生中便有4人有过在课堂上偷看漫画的经历,且有对其产生迷恋的心态。这些表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青少年的学习。这是不可取的。 通过全体成员的分析讨论,我们得出了日本动漫画对青少年造成消极影响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青少年正处于青春期,好奇,赶潮流是这一时期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因此极易受某些画质华丽,人物造型独特而空洞内容的迷惑。当然不可否认的是,早期的日本动漫画一直以清朗的面目出现。发展至今,日本动漫画的表现手法日益成熟,在描摹人性方面更经验老到。然而,剥去其诱人糖衣,可窥见其丑陋的精神内涵和一再重复使用的商业元素。在这种背景下,尚未具有足够鉴赏能力的青少年会因部分日本动漫画表现出来的恶俗取向与虚荣心理而走偏路。另一方面,漫画文化在中国得以抬头与日本文化在中国的日渐流行有着很大关系,而且日本漫画没有年龄界限,更是让从成年人到孩子的所有观众群体广为接受。一些劣质的漫画趁空钻入并被接受在所难免的。虽说这种现象已引起老师、家长、教育部门的普遍关注,但其整治的效果还不能令人满意,整治的力度也还有待加强。另外,中国动漫画罕有令广大同学们赞赏之作,同时,在短期内,中国动漫画的水平还难以超过日本动漫画。遗憾的是,老师、家长并没有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日本动漫画。 1.日本动漫在中国的现状 前一些日子, 某市一些少男少女因为打扮成动漫COSPLAY,成群行走在该市热闹地段而被警察因为破坏市容而拘留,为此,在网上各大动漫论坛进行了关于“作为一个动漫爱好者是否也应该有一定的准则”的大讨论。的确,在国内,动漫爱好者大多数都是青少年,加上动漫业在中国还不成熟,动漫对青少年的影响和青少年应该如何正确对待动漫成了我们课题组关心的话题。 目前的内地漫画市场99%以上被日本漫画占据,12岁以上的中国青少年很少有人喜爱国产动画;12岁以下的儿童因为人数、思想、社会影响力方面的限制,不可能是观众的主体。动画最大的市场是14岁至30岁的青年,这个群体不但思想上较为成熟,有判断力,更为重要的是这一群体比较有消费能力,是动画周边产品的主要市场。这一点对于动画制作的良性循环是极为重要. 在日本,漫画作为一种产业,年销售额达到2500亿日元以上,年出版漫画7000种以上。仅以周边产品为例,至少就有人偶、模型、午餐盒、镜框、电话卡、日历、毛巾、手绢、钥匙扣、音乐钟、相册、衬衫、手提袋、徽章、信封、信纸、明信片、圆珠笔、瓷杯、纸巾、打火机、海报……与国内的差距显而易见。如果一部影片受欢迎的话,这些周边产品就能为制作商带来丰厚的回报。而制作商也能把收回的资金投入下一部作品中,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在这种制度下,漫画大师鸟山明一个月的税金就是6亿日元。 青少年喜欢动漫的原因有很多,有些是认为适当的高质量动漫可以减轻压力,放松心情,活跃大脑。有些是觉得动漫很有趣,或是认为里面的人物很漂亮。据调查显示,关于喜欢动漫的种类,有的学生表示喜欢国产的,其理由无非两个:一是爱国,二是国产的有教育意义。而占的学生都表示喜欢外国的。有些学生还特别注明是日本的更受欢迎。其理由很多,归纳如下:1.形式自由,画面精彩,不拘一格 2. 有趣,内容充实,更适合各个年龄层。 3.刺激,含技术水平高,很创新。 4.浪漫,有浓厚的青春气息。5.作品情节省丰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6.幽默,手段新颖。而日本动漫除有以上特征外,其内容贴近生活,男才女貌等特征深受广大漫画迷们的喜爱。 当代的学生看过的动漫举不胜举,大多数的人都看过十部以上动漫的作品,而且许多学生谈到这个话题时可谓津津乐道。170名同学当中的同学利用课余时间欣赏动漫,利用上课时间(看漫画书为主),的同学表示不确定。的人认为动漫对我们的影响利大于弊,其原因多和为什么喜欢动漫一样,是绝对的动漫迷。的认为弊大于利,其原因是认为动漫看得过多会令人心思不能放在学习上,整天沉迷于动漫,给生活和学习带来负面影响,的人认为利弊相等。但更多的认为适当的漫画书对我们是有益的。在这里,我们还对30名学生家长进行调查,有表示反对,的表示适可而止,另外有表示不清楚。 家长不支持孩子看动漫的主要原因是个(1)浪费时间和精力(2)影响学习(3)产生不良后果。再加上最近在书店里流行的不健康的“口袋”漫画书更是令家长头疼。“口袋”漫画书是在进入20世纪后在中国流行起来的,主要从日本、台湾引进,其内容不健康,多以色情、暴力等为主。深深毒害青少年的心理,虽然我国各个部门和单位严打销售和租借“口袋”漫画书给青少年,但是这种漫画书还是随处可见,许多家长因此禁止孩子阅读漫画书,以防万一,但也否定了其他无害漫画。针对这方面,在我们所调查的170名学生当中,虽然绝大多数学生表示坚决反对,但他们当中有的还不知道什么是“口袋”漫画书,他们还没认清这种漫画书的害处。而表示支持的学生认为只要好看,看一些是无所谓的。正是由于青少年对“口袋”漫画书认识不够,且存在侥幸心理,才造成“口袋”漫画书到处泛滥,万幸的是,大多数学生认为青少年对待漫画书应该适可而止,不应过于沉迷。

想写,但真的很懒动笔...

首先一个是,行内人都知道,中国的动画人、漫画人的技术水准并不差。第二个是,中国ACG行业的投资环境恶劣。——这是发挥技术水准和进一步开发技术水准的局限条件。第三个是,上面很多人提到的审核机制的问题。众所周知,连电影业这个文化产业中相当庞大的一个产业领域也无法建立起良好的分级审核机制,动漫产业可说是离这一天还远得很,而这对动漫产品的创作比起电影而言影响更大。——这是开拓创作水准的局限条件。第四个也是上面很多朋友提到的,传统观念问题,动画即儿童文艺的观点即是上面第三点所提问题的诱因又同时是其结果。第五个是,大家心里都清楚,尽管早年中国本土的动画、漫画产品别具一格,但随着政治与历史的原因、经过时间的变迁,就商品这层意义而言,逐渐没落为非常低劣的等级,更不必提文化意义。而大家也都知道,中国的动漫爱好者大多是因喜日本的动漫产品而喜欢上动漫的,在找不到好的国产产品的大环境中、以及日本的动漫产品始终保持着在一定时间内较难超越的大前提下,绝大部分的国内动漫爱好者并不对国产的前景看好,甚至越发的自以为是的认为中国的动漫行业完蛋了,并且越发的畸形的认为这就是事实(如上面多位的悲观甚至说是偏颇的发言就是例子)——这并不是责怪,而是现实,并无所谓对错,只是现今状况确是如此,令观众、读者这么想也是没有办法的事,只是,这引发了一个可怕的现象,那就是“母语嫌恶”:简单的概括一下就是——就算本土真的出现了一部在各方面意义上而言都相当值得赞叹的作品,因为它是本土的,你就觉得它很烂。看到这里很多人也许想问,母语嫌恶这个词是怎么来的呢?回答是:这是提炼“很多人看不惯小说中的角色都是中国人”这一现象而来的,广义而言,还有像是“只看外国小说、电影而不看国内小说、电影”的现象等等,上面所说的“因为是本土的所以是烂的”则是更广义而言的一种表现。而在第五点中,归根结底我想说的是,母语嫌恶也是另一种“传统观念问题”,这和上面所说的第四点是同样的、是需要加以引导的,当然这应该从创作者自身先找问题,但是对于观众和读者的一定引导也绝对是必要的。第六点是,媒体协作。现今的文化产业营销已不再是各自为营的时代,媒体协作才能为各个文化产业同时带来创收,单纯靠漫画、轻小说、动画、同人音乐各自在自己的领域开拓疆土不如协作起来,这样才能利用有效的资金与操作来制作一部成功的动漫商品——而这点相信大家也都清楚,于是很多人就会问,那既然如此,干嘛不来协作一下试试看呢?答案是,解决第六点需要解决上面所说的全部五个大问题,而这五个大问题的每一个又都是解决的如此艰难。

不可否认的一个事实是,在今天中国正在成长中的一代中,日本的动漫文化已经充斥着年轻人的每一个细胞,这里不必多言。。。。。。我们且不谈为什么中国的原创动漫为什么不能吸引中国人自己的眼球?为什么还是不能突破----所谓的,动漫,永远只是适合于低龄儿童的,只是教育的手段----这种极其幼稚和低级的中国动漫定位理念!!先说说日本动漫,如何看待动漫,至少从日本动漫中,我感受到它是人们寄托自己的理念,梦想的一个载体。就如同电影,电视一样,是一种 思想的表现形式。可以通过这个载体痛斥现实社会的黑暗,可以激起人们奋斗的勇气,可以唤醒人心深处,那最为宝贵的财富---爱!!.......甚至说句极端的话,日本动漫中一些情节设定想象不要说成年人,恐怕连我们的一些军事专家都会感叹日本人(一个漫画人)深厚的专业素(即使不合实际,但至少中国的动画创作者连这一领域都未曾涉及)这里稍举一个细节方便理解:预测到未来新的世界大战,中子干扰技术(以破坏全球的通讯为代价)的实现使得核弹成为废铁,等等——当然我的专业不是理科,对中子干扰并不十分清楚,你会笑我异想天开。但这里,我想:至少可以向那些自以为很了解动漫的大人长辈传递这样一些信息:1,日本的动漫不单单是给小孩子看的励志片,其中包含着大量对人生,对社会的看法。甚至有一些反思非常的精辟,深刻。2,日本的动漫的确有很多充斥着低级,色情等等负面的因素,但那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我们更加应该具备分析信息,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如果您是个真正负责的家长,我建议在看日本动漫时,您也应该为日本动漫分级,真的有些动漫绝对不适合小孩观看!我的理解:(仅供参考)16岁以下:火隐忍者,网球王子,圣斗士等(多是单纯的励志类:“我们怎样战斗?”)16岁以上:高达SEED,高达SEED-DESTINY,蒸汽男孩等(涉及对人生的思考,对社会的感悟:“我们为什么要去战斗?”)20岁以上:新世纪福音战士等(应该理性的欣赏,带有作者很强的主观色彩:“我们为什么会存在这个世界”)3,通过某些动漫的思想,我可以深刻地感受到,在日本,绝对不是每一个日本人都是反华的,都是好战的,都是极端主义者。他们中有一些人,是痛恨日本当前这种“唯利是图”社会现实的,是同样希望一个美好未来。4,这种对人性美的颂扬,对人生多一些温暖,多一些关怀的诠释,我想不仅仅适用于物欲横流的日本社会,同样适用于今天我们中国这个各种思想交织,冲突的社会。5,我不知好莱坞有没有独具慧眼的导演,如果把高达SEED系列(我并不否认这部高达抄袭了很多以前经典高达的一些重要情节,但是完全从一部动画的角度看,我认为它是成功的)拍成电影,我敢说,它的票房会是《星球大战》的十倍以上。现在谈谈我们的中国动漫,自从它诞生的那天起就被赋予了其所不能承受之负,打上了深深的思想教育,灌输的政治烙印。现在想想,有必要吗?人生是在经历中不断成长,不断感悟,而不是靠思想上毫无逻辑推理的直接灌输!真不知道,这种有意无意封杀的决策者起初有没有预见到今天,中国动漫在中国年轻一代中的彻底没落,市场上弥漫着日本动漫文化——这一令人无奈的结果??我们的现实社会需要——爱!我虽然已经是一个快大四的学生,但却深深感受到通过一部日本动漫(GUNDAM SEED)让自己领悟到了一些书本上无法找到答案的人生哲理。不妨把话题扯远一点,我的专业是经济学。本专业核心的西方经济学原理。它主张市场竞争,以效率优先,以利润最大化,实现最高边际效用为基本的理念。(说得通俗一点,承认人是自私的)。经过近百年的演变,在其发展中不断完善,提出了帕雷托最优配置,凯恩斯主义(需求理论),货币主义(供给理论)等等。近些年来,经济学界试图将更多的“公平”的观点引入到该体系中,更多的倡导“人性化”。证明其理论最好的佐证就是当前的世界龙头——美国。诚然,美国社会的一切以价值为核心,自身的存在就是个体效用的最大化。“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是对这种经济学思想,是对美国社会最完美的概括。光从市场,从竞争,从效率的角度分析,这句话一点都没有错。人为了生存,为了实现自身的利益最大化,不断竞争,借助市场,这“无形的手”最终使整个社会的效率提高。但是,人类社会的存在真正的仅仅是为了生存?如果说社会在人们这种竞争下变得更加美好,那我们且不谈人类本身,请看看我们的地球!资源的破坏,环境的污染,生态的失衡!这就是经济学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也许有人说,那我们可以通过法规,在效率优先的基础上,倡导公平。同志们,请不要忘了,既然以效率优先,无疑是承认了物质利益在社会分配中的优先地位,那在你时刻想着自己要出人头地,要一举成名,要踩着别人的肩膀前进的情况下,你的那即使是具备的仁慈也必将会被无情的残酷竞争所抹杀!因为你认可竞争的合理性。说到这里,那种“为了胜利,不择手段”这种政治家们的惯用伎俩就不足为奇了!不是某一个政治家的错,因为即使是你,在某一天通过辛勤的付出登上政治舞台时,你考虑得也必定已不再是这个社会的关怀,这个社会的爱,而是——利益。没有办法,因为整个社会的价值观亦是这样。说这些,并不是对我们现在所拥有的发泄不满,说实话,我们应该珍惜现在所拥有的美好的一切!尤其是我们当前发展中的美好祖国!虽然她还有很多不足之处。这里仅是想提醒大家,人类既然身为一种不同于地球的高智慧的生命形态,就应该具备不同于其他生命的行为。不能像动物一样只知道生存,只知道无休止的竞争,否则,还原成动物不就没有牵挂吗?更为重要的是,我们的地球只有一个,人类间残酷的竞争已经扰乱了这个原本平静的蔚蓝色星球,真的,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而真正的经济学是研究资源如何真正的有效配置,更应包括“人性”的配置!我想,人与人之间应该多一些的,是真正的关怀,是爱!其实,一部GUNDAM SEED已经把当今整个社会的现实,借助战争这种载体表现出来。现实中也许真正最后生存下来的胜者往往是议长,雷,克鲁泽,甚至是尤拉;虽然他们没有错,如同大千世界中普通动物间的优胜劣汰一样,但是似乎太缺乏人性,缺乏爱。所以,我相信,人作为一种高智慧生命体应该能够创造出一个和谐的未来,希望现实中的大天使号,拉克丝,基拉再多一点。PS:为了方便理解,这里的动漫指的主要是动画;另言语中若有过激之处,请见谅!{转贴者黑暗游侠语:我虽然没看过高达,但是我非常同意贴主的观点,实在很中肯.在此希望各位动漫粉丝能继续走下去,给世人一个证明.

关于日本国学研究的论文

如何看待国学热 目前文化界一般所说的“国学热”,就其现象来说,其实是传统文化热。 当代的国学热提示着中华民族自我意识的觉醒,体现了民族自尊与自信的高扬,开启了民族文化的自觉。 传统文化并不是包治百病的药方,传统文化并不能解决我们现实生活遇到的一切问题1“国学”作为汉字词汇,在历史上最早是指周代在国都建立的国家官学。18世纪日本出现“国学”学派,以“国学”指日本自己的古学,以与来自中国的学术相区别;这种把“国”作为“本国”意义的用法,在近代日本发展出“国粹”派,主张保存本国文化,反对欧化主义。受此影响,20世纪初,我国学者提出“国学”的概念,总体上是作为“西学”的对照概念来使用的,其中的“国”是指“本国”,“学”是指学术文化。中国人所使用的“国学”当然是指区别于外来文化的、中国本有的学术文化,这是近代国学概念产生的最初意义。在此后的文化论述中,渐渐形成了三种国学的用法:第一种是指中国固有的学术文化,即西方文化在近代输入以前中国文化在几千年的历史中所创造的学术体系,所谓学术文化意指学术形态的文化,而不包括非学术形态的文化,如民俗等。第二种是用来泛指中国传统文化,其范围大于学术文化,一切传统文化形式都包括在内。第三种则是指近代以来我国学者采用古今结合的方法对传统学术与传统文化所作的研究体系,即国学研究。明了国学概念的三种意义,我们就可以知道,目前文化界一般所说的“国学热”,就其现象来说,其实是传统文化热,其国学概念是在第二种意义上使用的。2在经历了20世纪大半时间内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否定,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步确立,20世纪90年代中期迎来了第一波“国学热”。不过当时的所谓国学热,无论从规模还是从性质上,都还只是中国文化“一阳来复”的初始。进入新世纪以来,全方位的国学热四面兴起并持续升温,其中媒体的参与固然起了很大作用,而来自民间的对传统文化的热情和需求成为主要的推动力量。新世纪国学热兴起和持续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现代化进程90年代以来快速和成功的发展,及其所引致的国民文化心理的改变。从历史上看,后发现代化国家处在现代化工程初期时,多采取启蒙式的文化动员,批判传统,引进西方文化;而在现代化受挫期,更容易全盘否定自己的文化传统,反映了追求现代化而不得成功的集体焦虑。当现代化进程驶入快速发展的轨道、经济发展取得成功之后,国民的文化自信便会逐渐恢复,文化认同也随之增强。这在后发现代化国家现代化史上是常见的。在90年代中期以来的中国,与传统文化不同程度地隔绝了多年之后的人们,在文化信心得以恢复的同时,便急切地想要了解自己祖先创造的灿烂文化,促成了对国学资源的全面需求。从这一点来说,国学热的出现是中国现代化成功发展的文化表象,是有其必然性的。3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几千年连续不断、有古有今的文明,为人类的文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中华民族百余年来曾遭受了沉重的屈辱和曲折,因此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恢复对于民族生命的畅通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国学热使我们意识到,不能孤立地看待90年代以来的中国现代化过程,而必须从中华民族整体发展及其近代曲折的历史来认识,必须把它和中华民族的生命力与生命过程联系起来,把它视为中华民族奋斗史的新篇和中华文明史的新开展,看成中华民族精神发展历程的一部分,从中华民族的角度理解它的成就。换言之,改革开放以来三十年的发展成就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这些伟大成就的取得归功于中国人民的勤劳与创造,归功于中华民族的文化与价值。当代的国学热提示着中华民族自我意识的觉醒,体现了民族自尊与自信的高扬,开启了民族文化的自觉,这对于中华民族的复兴是有其重要意义的。4这也涉及到文化传统与民族精神的关系。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命根源之所在。中华民族的精神是在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中滋养、壮大起来的,因此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形态及其内涵是不能离开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得以形成的主要土壤和环境。民族精神是一以贯之的,但其表现会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因此有时彰显而发扬,有时黯然而平淡。应当说,人们越有文化的自觉,民族精神就越能充满而完整地得到发扬。国学热表明,与中国在世界崛起相伴随,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态度已经或正在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正在经历从自在转变到自觉的过程,这正是弘扬民族精神的关键时期。国学热所体现的正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的开始。文化自觉就是认识自己文化的发生、成长、发展的历史,认识自己文化的独特性、存在价值及其普遍意义,把个人连接、融入到这一历史文化长河中建立文化认同。对于中国文化这一连续不断的古老文明而言,文化自觉是促进文化复兴的重要条件,文化自信促进了文化自觉,增强了民族生气。

什么是“道”: 客观世界是否存在着能适应万物万事的总法则──它应是介于科学(知道的认识)和宗教(相信的认识)之中的某种"可能的认识"范畴──如果有的话,那就是老子《道德经》中把本体论,认识论和逻辑学统一起来的“道”。一般学科只是研究社会现象的一个侧面或一个层次,而面对社会万物万事这一错综复杂的系统,却无法给予有力的全面解释。而老子的“道”指出的却是宇宙物理与人事必然的基本法则。自然界的事物都摆脱不了这基本法则的规矩,事物顺之则生成,逆之则败亡。因此,人与天地万物皆应循“道”而为。梁启超说:"吾先民以为宇宙间有自然之大理法,实为人类所当率循者,而此法理乃天之所命。" “ 道”是什么?“道”就是化生为万物的原物质和这原物质化生的万物演化时所遵循的基本法则(这种法则当然也是人应当遵循的人事法则)。“德”是什么?“德”是万物顺应道而形成的自性、本然,是万物各自的一种内在的品质。《道德经》就是论述宇宙间的这种大理法和人应该怎样遵循这大理法的哲学论著。

日本哲学的哲学性难题与我的道路论文

开门见山地说,我作为在日本立志做哲学、并为实现此目标而活着的人中的一个,我回忆自己以往的工作,发现每到一个关键时候,都要重新追问一个问题,即“在日本,哲学可能吗”,更准确地说是“在日本式的精神土壤中,哲学可能吗”这个问题。

从某种意义上说,我是一边向这种可能性挑战,一边走过了自己的哲学之路。因此,想要在这里公布我为突破“日本哲学的哲学性难题”而试图做过的工作,就必须要(那怕是简单地)涉及我自己走过的道路。请这样理解我今天的这个题目。

话要从我为什么选择哲学作为自己的专业这个问题谈起。直到旧制高中的二年级,我都立志要做个物理学家。使我走上哲学道路的很大一个契机是在我正好20岁的时候遭遇了日本的战败。

虽说如此,并不是日本战败这件事本身成为一个契机,而是日本在一夜之间由国家主义转向民主主义、从整体主义转向了自由主义,社会价值发生了如此巨大的颠覆,这件事使我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不仅是一般的国民,就是那些知识界的领袖们也由于这样轻易的门庭改换而被迫陷入了思考。

我立志做物理学家。一方面是因为自己从小就对物理学很感兴趣,另一方面是由于在战争时期盛行着各种异想天开的言论,我当时以为只有自然科学尤其是物理学的真理才是最确实的。但是,日本战败后,我亲眼见到了价值观的转变,这使我从关注事实世界转向关注价值世界、从关注物质世界转向关注人的世界。于是我的专业志愿就从物理学转到了哲学。

由于我以前的基础知识几乎全是理科方面的,所以开始的时候还不能够马上开始读专业的哲学书。比起这些来,我对“人”这种东西很感兴趣了。由于种种原因,作为哲学上的指南,我选择的是对于有理科基础的人也容易接受的道德主义者帕斯卡尔和笛卡尔。在这一选择中自然就包含了“近代批判”与“近代”的视野,直到后来回顾过去的时候,我依然觉得这个选择好。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的日本,总的来说,在战时渴望自由思考的青年人像决堤的洪水般追求哲学、学习哲学,有志于哲学的人很多。还因为正是书籍匮乏的年代,当岩波书店发售西田几多郎的《善的研宄》时,人们很早甚至是从前一天晚上就排起长队等待购书。

无论在战时还是在战后都有大量青年人被西田哲学吸引,但那时我感到西田哲学的用语毫无意义地晦涩难懂,认为这种思想恐怕与自己无缘。这一想法一直持续了10年或20年。但是,到了大约30年后的20世纪80年代,我觉察到,至少,离开西田几多郎就不能在日本谈论哲学。接下来,如何与西田哲学对簿公堂就成为我的工作的一大支柱,这种状况一直持续至今。

对西田哲学的认识发生的这种变化与“日本哲学的哲学性难题”以及“在日本的哲学的可能性”问题深刻相关,后面再做进一步论述。到了近代又怎样呢?明治维新以后,东京帝国大学的教授加藤弘之和井上哲次郎等人虽然自称为哲学家,但他们也只不过是捷足先登地引进西方学说,自己一个人把持着知识而已。哲学一物,正如众所周知的那样,不是马上有用的东西,但它却发挥着“无用之用”因此,缺少哲学的国民对任何事情都难免缺乏深谋远虑。

那么,为什么变成了这样的国民了呢?中江兆民认为是“所有的病根都在此”即哲学的欠缺。他说,与其他国家的国民相比,我们日本人极为明白事理、顺应时代潮流,没有“顽固”之处。在我国没发生过西方各国中曾有过的那种“悲惨而愚蠢”的宗教斗争,也是由于这个原因;明治维新以来,我国又一改过去的旧风习变为“西化”,人们却依然心安理得的原因也在于此。日本人在一些场合表现轻浮的原因和意志薄弱、缺乏实干能力的原因也正在于此。日本没有独特的思想、政治上没有明确的主义主张、政党间的争论缺乏连续性的原因也在于此。像日本这样的状况,即便算得上是有小聪明、小本领,也不适合成就大事业。日本人的确掌握了丰富的常识,但终宄不能指望他们有超出常识以外的作为。以上就是中江兆民的断言。

中江兆民以“我们日本自古至今无哲学”的论断为中心对日本文化提出了严厉的批判。关于这个问题我以前也曾多次论及,每次都会重新感觉到这个问题的深刻性,即它作为哲学性难题的性质。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想法也逐渐有些变化,对于其中的几个问题有了新的展望。下面首先列出这些问题,然后把我的思想变化穿插其中简单地做一评述。

1.有人把国学、儒教、佛教等传统的日本思想或东方思想叫做东方哲学。但是,从积极的意义上说,这些能称为“哲学”吗?还是从其性质上严格地说,很难将这些称之为“哲学”呢?

2不仅是加藤弘之和井上哲次郎,在明治以后的日本,西方式的“哲学”几乎只是研宄对象,更进一步说只是翻译介绍的对象,这是为什么?为什么哲学成了可以被称为“’哲学’学”的东西?

3.日本人不拘泥于过去、现实适应性强,这一点被认为是个长处,与此相对应的是,人们也常批评日本人无原则、无思想。那么,这是单纯的无原则呢?还是在其中隐含着原则、隐含着思想呢?

当然,并不是说对哲学进行历史的或文献的研宄没有意义。甚至应当说必须要有一定程度的研宄,而且一定要通过做研宄才有可能展开自己的哲学思考。这里的问题是,应当探讨和思考这两者之间何为重点、如何分配侧重点的问题。如果过于注重历史和文献的研宄,变成研宄“一边倒”的话,哲学必定要变成“哲学”学。此刻最糟糕的就是,哲学被“哲学”学所替代,在不知不觉中研宄成了一种代偿行为。

去年,在“日本哲学会”的研讨会上,人们联系目前大学里的哲学教育丧失魅力、“哲学”这门专业和“哲学”学科的存亡受到威胁等问题进行了反思。反思的内容是,过去日本的哲学界“关于某人”或者“关于某某哲学”的研宄太多,这种状况使哲学丧失魅力。依我之见,这种反思虽说已经为时过晚,但开始注意到这一点总不是坏事情。

另一方面,在对西方最新的哲学理论进行翻译和解说、介绍时,原著者的思考越是认真越是专业,这里面就越存在着危险的陷阱。由于其著作是深思熟虑的产物,所以读者就会变得只能用书中的观点去看待、思考现实的事物。不拘泥于过去、现实适应性强的特性很适合于接受外国的各种新思想,近代日本以及“二战”以后,日本在科学技术方面、产业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很大程度上也是源于这个特性。尤其是那种不拘一格的想事做事风格使得日本人在应用原理和技术改造方面创生出众多“异种混合”式的方法手段,并取得了很大成绩。

但从反面说,不拘泥于过去和过度顺应现实,又确实会使人堕入无原则的“方便主义”总让人感到这类人无思想。但这种情况能否说就是单纯地或完全地无思想呢?不仅不能,我认为应当这样考虑:人们或许是无意识的,但他们的确有某种成型的思考方式或思维模式,这种模式体现为一种不拘泥于过去的、现实适应性强的状态。

作为一个在日本做哲学的人,为了日本人自身的自我认知,也必须提出这个问题,如果哲学对这个问题不是无能为力的话,那么使日本文化中存在的无意识的思维模式或方式变为自觉的东西并对其进行认识把握就成为哲学的一大课题。

我踏上哲学之路以后思考的第一个主题是“情感论”一方面是因为这是道德主义者帕斯卡尔和笛卡尔的问题,另外还因为有下面的情况:在当时的20世纪50年代的时候,“战后民主主义”的风潮一方面过分相信许多理性主义式的制度改革,另一方面,与此相联系,在使用理性主义、理性、“科学性”等词语的时候又与那些非理性的东西之间缺乏紧张关系,我对这种现象产生了疑问。因为非理性的东西是不会随着一声令下就销声匿迹的。

的本能进行了深入彻底的研宄,正因如此,我痛感到这个“三种欲望”之说的根深蒂固。

在这三种欲望之中,“感觉欲望”是弗洛伊德深入挖掘之处,“统治欲望”是弗洛伊德的弟子阿德勒所关注的,但是“知识欲望”通常还没被当成问题提出来。出于对这类问题的兴趣,20世纪60年代初期我拥有了一个新视角,即把弗洛伊德的欲望论当作“以笛卡尔式的方法追宄冉森问题的产物”来把握。不仅如此,因为知晓了“知识欲望”的想法,所以不久,到了20世纪70年代,当我看到福柯的“知识权利论”时,并没有把它当成是全新的思想,而是作为一种理所当然之物来接受的。

在情感论问题中,对我来说,还有一个大问题,这与我对戏剧的兴趣有关,

即“演剧性行动”是什么,这样一个问题。“演剧性行动”就是,在戏剧中出场人物怀着强烈的情感而采取的行动,所以从形式上说,就是“被动性(情感性)能动”。但是,仅仅这样说并不是对“演剧性行动”的状态的深入把握。萨特在他的《想象》(L’magjnaire)中,把想象力规定为“被动性能动”。但对于能动和被动的关系,他也没做进一步的思考。

思考作为“演剧性行动”的被动性能动时,给予我重要提示的是,斯宾诺莎在笛卡尔情感论的发展之一的“伦理”方面,把精神的能动性活动看作“身体的变形的观念”(deaaftoiarporalis)来把握这种说法。即,把身体性作为被动来考虑,思考将其包含在内的能动或行动。不过,我自己对这个问题真正想通是进入80年代以后的事,下面将要谈及的就是自己能够思考“激情的知”这种知识形态以后的情况。

在“情感论”之后,我的哲学性探宄的新主题是“制度论”。我把制度作为哲学上的问题处理的原因在于,在社会性情景中思考情感问题时,在一方面与情感对立同时又给予情感形态和方式的东西中,“制度”作为一种巨大的存在凸显出来。还由于我认识到,在近代日本,制度性变革先行于思想认识的情况很多。

虽说如此,在日本的哲学和思想中对制度的结构觉得它一方面与西田的以“悲哀”为根本的立场很相似,另一方面,又与我说的“激情的知”有相通之处。

瓦迪莫的“弱思想”与以“悲哀”为根本的西田几多郎的立场十分相似,是因为他在传统和命运中寻求存在的真理,所以在他那里“对变幻无常的悲悯”成为人类存在的中心状态。还因为,它与“激情的知”的相通之处是,不是以靠概念和逻辑的“演绎性强制”为基础的“强思想”,而是依据以语言为基础的解释学。但是,这个“弱思想”正如有一位解说者在不经意间所说的那样,它“不是被动性的而是能动性的”,其中还有些地方仍然拘泥于通常意义上的能动性。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我认为关于被动性的新的积极的把握方法和对与此有关的“场所”的重视,这能够成为突破“日本哲学的哲学性难题”、找到“在日本的哲学的可能性”的一条大道。

西田几多郎从哲学性、存在论的角度重视场所、以崭新的把握方式提倡“场所逻辑”,如上所述,对于我来说,如何评价西田哲学尤其是如何评价他的“场所逻辑”,是与“日本哲学的`哲学性难题”和“在日本的哲学的可能性”的问题相关的一个切实的问题。

当然,我与西田哲学之间存在着两个大问题,下然而,关于西田的“场所的逻辑”的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对我来说,直到最后仍未解决的大问题是,对作为“场所的逻辑”发展出来的“绝对矛盾的自我同一”和“辩证法一般者”这类难懂的用词法的疑问。文学评论家小林秀雄将包括这些用词法在内的西田的哲学激烈地批判为“奇怪的系统”。

小林秀雄在“学者与官僚”这篇随笔中,对西田的思想及其表达方式这样评论到:“有自己的思想,一味地要在观念的世界中将其表达出来的学者,由于缺少观众和读者,他们已经被逼到什么地步了?”例如西田几多郎等人就是典型。他恐怕是为了“如何能够用日本或者东方的传统思想编织出西方式的系统”而呕心沥血。

但是小林继续说,西田的不幸是,在日本没有像对于笛卡尔来说是“具备良知的普通法国人”、对于尼采来说是“被称作德国国民的俗人”这类难对付的读者。所以,西田只能是依靠自身的诚恳而一味地自问自答。“这种完全感觉不到他人的抵抗的西田的孤独造就了他的奇怪的系统一他的不是用日语写的,当然也不是用外语写的那种奇怪的系统”。

对小林秀雄的西田哲学批判我最有同感的是,西田的不幸是没有“难对付的读者”,由于感觉不到“他者的抵抗”,就产生出严格意义上既不是用日语也不是用外语写成的“奇怪的系统”。小林虽然没有直接论及“绝对矛盾的自我同一”和“辩证法一般者”这类用词法,但是显然小林的批判与我的疑问是有关联的。

因为用小林式的表达来说,这种难懂的用词法是在用日本和东方的“传统思想”勉强地编织“西方式的系统”的时候才显现出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我认为,不得不生出这种难懂的用词法的现象,典型地体现了一个“日本哲学的哲学性难题”。

结语

本文的主题是“日本哲学的哲学性难题”和“在日本的哲学的可能性”,但是文中内容却深入探讨了西田哲学、尤其是他的“场所的逻辑”的问题,我本人也在一定程度上预料到可能会给读者这种印象,但是,通过上文的考察,我还是觉得自己并没有预料到西田哲学、尤其是“场所的逻辑”具有如此巨大的意义。

从另外的角度来看,西田哲学尤其是它的“场所的逻辑”很好地具备了在结构主义的思想中获得了广泛市民权的“反哲学”、与以往的“哲学”常识相反的“反哲学”思想的主要条件。关于这一点,上面也曾简单提到过,它与“日本哲学的哲学性难题”的问题深刻相关,所以最后在这里再稍加阐明。构成“反哲学”的主要思想及其结论有以下三点:

1.自称是知识的普遍形态的传统“哲学”即“形而上学”,实际上只不过是某种有限的知识形态。所以在希腊乃至西欧之外也有可能存在哲学。

2不像传统“哲学”那样把真理和概念的正确性看成是无前提的存在,承认对于真理的意志也是一种欲望。所以,不仅是能动性有意义,情感即被动性也具有重要意义。

3.不像作为传统“哲学”的存在论那样把存在和自我固定化、实体化,而是把它们当成作用和关系的集合体来把握。因此,存在和有自然而然地丧失了其存在的当然性。

这些问题都与“日本哲学的哲学性难题”密切相关,西田哲学尤其是他的“场所的逻辑”不期而遇地都以它们为前提,而且是在将要澄清其中大部分问题的方向上进行思索的。所以说,在思考“日本哲学的哲学性难题”和“在日本的哲学的可能性”问题时,西田具有特殊的意义。

但是,我自己对西田哲学和他的“场所的逻辑”并不满足。甚至可以说是在超越这些的基础上探宄“在日本的哲学的可能性”。这个问题从我最近发表的论文的题目一《’场所的逻辑’的彼方一谓语性世界与制度》(《思想》1994年1月号刊载)上也能有所了解。在这篇论文中,我通过阐明节奏的根源性和有关制度的新观点,着重提示超越“场所的逻辑”的方向。

  • 索引序列
  • 关于日本高等游民的研究论文
  • 关于高等代数研究趋势的论文
  • 民办高等教育研究杂志
  • 关于研究日本动漫的论文
  • 关于日本国学研究的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