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 研究外军的论文

研究外军的论文

发布时间:

研究外军的论文

这里有好几篇你做一下参考...还可以下载...

才10分就想要论文啊?》

一、军用物资集装化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目前,集装单元化技术已在外军得到了广泛应用,各国军队在军用物资运输中集装箱运输所占比重在不断增加,并取得了较好的军事、经济效益。例如,俄军已有一半以上的军用物资采用集装箱运输;美军采用集装箱运输的物资已达到80%以上。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军为了把数百吨的物资从本土和各军事基地运往海湾,租用了数十艘民用集装船装载物资和装备,并动用了遍布全球的、由42艘预备船组成的庞大船队。在美伊战争中,美军的很大一部分作战装备和后勤物资都是通过集装方式进行运输的。 我军各系统也已经开始研究军用物资集装单元化的问题,并且少量试用集装箱进行军事运输。比如,成都军区于1983年研制了适合空运的集装箱,并试用1吨箱运送食品、被服等,基本消除了物资在运往西藏途中丢失严重的问题;总后青藏兵站部也自行设计制造了玻璃集装具,大大降低了玻璃的破损率;海军后勤某直属综合仓库发放汽车器材,从1987年就开始使用铁路集装箱来运输;海军在对驻海南岛部队物资的供应中已经大部分采用集装箱运输;军械系统已研究使用集装箱运送弹药的问题。 然而,由于受国情、军情的制约,我军物资集装化仍处于探索阶段,物资集装单元化工作开展还不够普及,还没有实现从单件包装到托盘单元化、集装箱装运整体配套能力的转变,仍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为:1、集装单元化器具没有完全实现标准化、通用化、系列化 集装器具的规格尺寸直接影响到运输工具和器具的装载效率,目前,我军采用的集装单元化储运机具的品种和数量不仅很少,而且器具和容器的盛装水平和切换度远远不能满足需要。为了提高各种运输工具的装载效率以及各种器具之间的衔接程度,应该实行集装器具的标准化、系列化,使之具有通用性。2、装卸搬运设备、运输线路以及运输手段还不够配套 集装运输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要实现机械装卸搬运。这就要求相应的港站、仓库及运输部门具有相应的吊装、搬运机械与之配合。目前,我军仓库机械化作业程度还不高,缺乏配套的条件。3、集装箱、托盘的流向及回程货源的组织不够合理 为了提高集装单元化器具的利用率,必须注意集装单元化器具的合理流向,并做好回程资源的组织调度工作,避免集装器具的留存和空程返回。集装箱托运及接收单位应做到毫不拖延地装箱、拆箱和将空箱回送,军事运输管理机构应对所有集装箱运输设备进行有效的管理,保证运行快速衔接,避免滞留、减少放空。4、条形码技术、信息技术应用不够普及 集装箱运输管理是动态形式,箱体流动范围广、用户多,涉及全军各军兵种,信息量大。在管理上必须利用条形码技术、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技术、射频技术等,实现箱体的动态跟踪;重视先进的信息技术的开发应用,依靠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通信技术等手段,实现管理现代化。二、军用物资集装化的主要方式常见的军用物资集装化器具主要有托盘、集装袋和集装箱,在进行物资集装化时,针对不同的军用物资特点,采用不同的集装方式,具体表现为:1、托盘 对于军用物资,用托盘进行集装时,要求空间面积为800×1000,800×1200或1000×1200;高度为1100-2200;重量为500-2000公斤,其中,塑料平托盘为1000公斤;配载为堆垛方式或捆扎方式。凡符合以上约束条件的,比如,对弹药进行储运时,即可以采用托盘集装,配以叉车或起吊设备。2、集装袋 集装袋作为一种集装器具,同样具有一些约束。对于体积为1立方米,重量为吨的颗粒和粉状物料,可以采用集装袋进行集装。比如,食品、服装等均可以采用集装袋。3、集装箱 用集装箱进行集装时,要求满足:长度为20、30或40尺,重量为5、10、20或30吨。国际贸易将物品分为56个品目,最适合集装箱运输的有32种。根据我军有关部门统计,从军用物资的种类来看,无论平时还是在战时,大部分后勤物资还是适宜于军事集装箱储运的。通用物资(包括给养、被装、野营设备、日用品等)可以100%地使用集装箱储运;常规弹药也可100%使用集装箱储运;修理器材大部分也可以使用集装箱储运。 当然,在对军用物资进行集装时,除了考虑不同的集装器具的约束条件外,还需要解决好以下问题:首先,要建立集装箱物流运作技术系统,即需要进行投资;其次,需要对托盘、集装袋和集装箱进行有效的管理,即处理好各集装器具的调运问题;再次,要做好对各种货物的标识;最后,要实现物资运输系统可视化,即使集装单元信息数据化,再采用先进的跟踪技术,使物资实现可视化,实现集装单元的动态跟踪,使其能够及时流通、正常运转。三、对我军物资集装化的几点建议1、采用集装单元化器具的标准方面。我军大规模物资运输主要借用民用集装箱为军队服务,因此,大多数集装箱尺寸标准可以采用国标。实际中选用国标IC型集装箱作为军内基本箱型,其标准参照GB/T1413-1998《集装箱分类、尺寸和额定质量》。少量的用于专用物资储运的军用集装箱,如弹药集装箱,参照国家军用标准《军用集装箱:类型、尺寸和额定质量》。托盘采用GB/T2934-1996《联运通用平托盘:主要尺寸及公差》标准,联运通用平托盘外部尺寸系列规定优先选用两种尺寸,为TP800×1200,TP1000×1200(毫米),还可选用尺寸为TP1 800×1000(毫米),托盘高度基本尺寸为100与70(毫米)两种。对于集装袋,可以采用2000年版本的集装袋国家标准。2、与集装方式配套的装卸搬运设备、运输线路以及运输手段方面。平时军用集装箱储运可以依靠和利用民用搬运设施,在后方仓库里或有存货场的地方装卸集装托盘时,可以利用叉车。在装卸集装货物时,常常还要求载重车本身装备起吊设备。25%的中级机动力车辆需要装备吊具。在战时,为了适应军队野外环境的军事集装箱运输,需要有一些部队专用设备。例如,为了加快战时物资的补给,可以采用海湾战争中使用的整装整卸车,将集装箱直接运到一线作战部队。由军事交通学院研制的整体自装卸补给车,可以用于野战仓库与后方基地间的弹药、油料等物资装备的集装化运输,还可以为专用设备提供机动灵活的运载平台。在战时,该车与专用挂车、配套托盘构成自装卸运输系统,可快速开设野战弹药库、野战加油站。另外,海运集装箱到达后的上陆及野战中的卸载是集装箱运输的薄弱环节,为此,可以采用美军研制的叉车系列。比如,吨的前装式集装箱越野叉车,用于装卸20-40英尺的大型集装箱;吨越野叉车,可用于野战条件下装卸“三合一”及小型箱;吨越野叉车可进入集装箱进行装卸弹药等作业。

居安思危 增强国防观念的主题格式也整好了居安思危 增强国防观念论信息化战争在当代战争中的作用【摘要】:进入21世纪,高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推动了武器装备的发展和作战方式的演变,促进了军事理论的创新和编制体制的变革,由此引发新的军事革命。信息化战争最终将取代机械化战争,成为未来战争的基本形态。信息化战争是指发生在信息时代、以信息为基础、以信息化武器装备为战争工具的战争。在现在战争中发挥主要的作用。【关键词】:信息化 战争 地位和作用【正文】:信息化战争是一种战争形态,是指在信息时代核威慑条件下,交战双方以信息化军队为主要作战力量,在陆、海、空、天、电等全维空间展开的多军兵种一体化的战争,大量的运用具有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生物技术,航天技术,海洋技术等当代高新技术水平的常规的武器装备,并采取相应的作战方法,在局部地区进行的,目的手段规模均较有限的战争。 火力、机动、信息,是构成现代军队作战能力的重要内容,而信息能力已成为衡量作战能力高低的首要标志。信息能力,表现在信息获取、处理、传输、利用和对抗等方面,通过信息优势的争夺和控制加以体现。信息优势,实质就是在了解敌方的同时阻止敌方了解己方情况,是一种动态对抗过程。它已成为争夺制空权、制海权、陆地控制权的前提,直接影响着整个战争的进程和结局。当然,人永远是信息化战争的主宰者。战争的筹划和组织指挥已从完全以人为主发展到日益依赖技术手段的人机结合,对军人素质的要求也更高。从信息优势的争夺到最终转化为决策优势,更多的是知识和智慧的竞争。信息化作战在现在的战争中发挥这重要的作用:一 信息化战争是信息化、智能化的战争 战争力量是可直接和间接用于战争的各种力量的统称,打信息化战争,自然离不开信息化、智能化的武器装备和信息化军队。战争最基本、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利用当时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制造最先进的战争工具。信息化武器装备是在机械化装备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如C4ISR系统、精确制导武器、信息战装备和各种高技术作战平台等。它们都是知识高度密集型的战争工具,因而具备传统战争工具无法比拟的性能、功能、作战能力和效果。同时,它们作战效能的高低和发挥程度,直接受到信息、信息系统和信息能力的制约。信息化军队是指用信息化武器装备武装起来的信息时代的军队。其一体化程度将空前提高,整体作战能力更强大,强调作战能力的优化组合,各军种都只是联合作战力量的一部分。同时,兵力规模将趋于小型化,编组形式更加灵活多样,指挥体制也将从垂直树状结构转变为扁平网络结构。即从上下级多层指挥关系改为横向沟通、上下一体的指挥关系,减少层级,把尽可能多的作战单元纳入同一个信息层次,实现信息共享,缩短信息流程,以满足实时划指挥决策的要求。二 信息化战争模式将趋于体系化、精确化技术的发展决定着战术的演变。随着武器装备的发展,战争规模也在日益扩大,突出表现为战场从平面向立体空间扩展:由陆地到海洋再到空中和太空,从有形空间到无形的电磁和信息空间,已形成了陆海空天四维一体、有形空间与无形空间相互交融的新型作战环境。这种网络化战场是大纵深、高立体的,前后方区别淡化,时空观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既有传统的空战、海战、陆战、电子战,更会出现全新的以网络攻击为主的信息战。依靠信息网络的支撑,通过信息的有序流动,所有作战空间内的作战行动真正地融合为一体。 过去,一件新式武器往往会造成比较大的影响,获得较好的作战效果。但在现代战场上,敌对双方已不再是单一或少数军兵种之间的对抗,更不会是单一武器系统的对抗,而是体系与体系的对抗。在信息化战争中,这种体系化对抗的程度更甚,将不再强调坦克、飞机、军舰等单件作战平台的作战性能,而是突出信息化武器装备体系的整体效能,注重发挥多个军种、多种武器装备的综合作战效能。 三 信息化战争进程将是短暂的、可控的 信息化战争的节奏明显加快,战争进程将变得越来越短,但强度却越来越高,而人类对战争的整体控制能力也在显著增强。信息时代的军队更注重质量和效能。由数量制胜转变为质量制胜,是战争发生的显著变化之一。如精确制导武器和高技术作战平台的结合使用,增强了从敌人防区外实施打击的能力,可大大降低己方的作战损失;攻击精度的不断提高,可大大减少武器消耗数量。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要用9000枚普通炸弹才能炸毁一个目标,现在只要1-2枚导弹或制导炸弹就可以解决问题,作战节奏和进程自然会越来越快 层层推进,逐次交战,集小胜为大胜,这种接触式、线式作战是传统作战方法的典型直观反映。而在信息化战争中,脱离接触式、非线式作战将成为主要形式,作战行动将在所有作战空间和战场全纵深同时展开,首要打击目标将直接指向敌人重心。尤其是信息战威力巨大,甚至在敌人毫不知情的状态下,几个黑客顷刻间就有可能令敌国经济和社会陷入瘫痪,从而迅速达成战争目的。四 信息化兵器成为信息化战争的战场主导兵器 看一个战争形态的基本特征,首先要看其主导战场的武器装备水平坦克、飞机、大炮之类的机械化兵器,可以代表着机械化战争的主要作战技术水平和科技含量,因而必然成为机械化战争的战场主导兵器。而信息化战争作为一种新型战争形态,反映其作战技术水平和科技含量的必然是信息化兵器。 五 信息能成为信息化战争战场能量释放的主要方式 信息化战争作为机械化战争的高级发展阶段, 其战场能量释放方式则不仅是机械能,更主要的是深刻体现人的智能活动的信息能,即各种信息化武器装备的战场探测预警、情报侦察、精确制导、火力打击、作战指挥与控制、通信联络等能力,这是一种新型的战场能量释放方式。 它集中体现了信息化战场上的侦察、预警、决策、指挥、控制、通信、打击、防护、支援、保障等重大功能,支配和主导着信息化战场上的全部作战活动,具有战争制胜的巨大作用。 六 “三大系统”成为信息化战争的主要作战目标 信息化战争作为一种新型战争形态,在战场较量方式上,改变了机械化战争的那种陆海空单元战场、单一军兵种、单一作战领域的单元式战场较量方式,而是以信息化战场为依托,以战场认识系统、信息系统、指挥控制系统、战场打击系统(包括兵力、火力)、支援保障系统等五大分系统构成的作战体系间的整体较量。 在这系统对系统的整体较量中,其中的战场认识系统、战场信息系统、指挥控制系统等三大系统,是构成信息化战场的“眼睛”、“耳朵”、“神经”和“大脑”,主导和支配着战场所有力量和打击行动,作战双方都是紧紧围绕破坏、瘫痪敌人的“三大系统”和有效地保护、屏蔽己方的“三大系统”而进行的系统对系统的整体较量。 七 信息作战成为信息化战争的主要作战形式 信息作战作为新型的作战形式,具有崭新的思想内涵。它与以往作战形式相比,主要有三个方面不同:一是信息作战是敌对双方在信息领域的对抗活动,其对抗的主要关节点有两个:一个是决策对抗。就是作战双方都是竭尽全力地要遏制对方决策者和指挥机关;另一个则是指挥对抗。就是作战双方通过各种信息打击行动,使敌方已经形成的决策难以实施,不能进行实时、有效地正确指挥,难以构成战场现实战斗力。二是信息作战从作战目标讲,它不是以歼灭敌人有生作战力量和重兵集团为主,也不是单纯的只为信息的获取、处理与利用而进行的技术较量,而是以破坏、摧毁对方的信息化战场支柱——“三大系统”为主,即战场认识系统、信息系统、指挥控制系统。三是从作战目的讲,信息作战摒弃了机械化战争中各种作战形式以争夺战场兵力兵器数量优势为目标的作战目的,信息作战是以夺取战场信息优势为目的。 海湾战争中,伊军采的阵地战形式与多国部队的信息作战、联合作战等新型作战形式相抗衡,结果以惨败而告终。这一事实更深刻说明了信息作战这种作战形式在信息化战争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信息化条件下外军数据链应用研究 》王立强 国防工业出版社《信息化战争中的防御与防护 》 司来义 解放军出版社《高科技十万个为什么---现代武器》 肖叶 昆仑出版社

军事外交研究论文框架

中国的军事战略和理论"……坚决履行好捍卫国家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的神圣职责……"———胡锦涛概 述中国的军事理论家制订了一项实施理论推动下的改革框架,以建立一支能够打赢"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的军队.这一理念强调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力量乘数的作用,从而使解放军能够在中国边境以外更远的距离上实施精确打击的军事行动.通过汲取外国战争,尤其是包括"持久自由行动"在内的,美国领导的战役的教训,苏联和俄罗斯的军事理论,以及解放军自己尽管很有限的作战历史经验,中国的军事计划人员正在寻求改造整个中国军队.这些改革的速度和规模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然而,解放军仍未在现代战争方面经受检验.这种作战经验的匮乏使外界对解放军在实现其军事理论抱负方面进展的评估复杂化.中国的高级文职领导人当中的内部评估和决策的情况也是如此.他们基本上缺乏直接的军事经验,因而在发生危机时更可能会做出错误的估计.这种失算同样会带来灾难,不论其所依据的是毫无作战经验的指挥官的建议,还是脱离现代战场现实情况的"科学"作战模型.军事战略指针中国并不发表与美国的《国家军事战略》相当的文件.因此,外部观察家对领导层有关动武的思考或影响到解放军兵力结构和理论的应急情况,都缺乏直接的洞察.对权威性的讲话和文件的分析结果表明,中国依靠一系列总原则和称为"军事战略指针"的指导来计划和管理军队的发展和动用.解放军并没有提供这些"指针"的内容供外界研究.学术研究表明,目前的"指针"很可能可以追溯到1993年."指针"反映出1991年的波斯湾战争和苏联解体对中国军事战略思维的影响,为10年来解放军的很大一部分改造奠定了基础.然而,一次次讲话,权威评论和新的军事训练指导方法都表明,1993年的"指针"的一些内容最近可能经过了修改.这些修正看来反映出中国对其所处的安全环境和现代战争(即"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性质的看法,中国军事现代化方面的进展和从中汲取的教训,从"建设"用于信息时代的现代战争的军队向为了"打赢"这种战争而训练的转变,以及中国领导人的意识形态底色."指针"的作战或"积极防御"成分看来保持完好.按照"积极防御"所主张的防御性军事战略,中国并不发动战争,或者进行侵略战争,而是仅仅为了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而战.然而,北京有关对其主权或领土攻击的定义模糊不清.在中国现代战争的历史所充斥的实例中,中国领导人都声称,军事上的先发制人是战略防御行动.例如,中国将其对朝鲜战争(1950年—1953年)的干预称之为"抗美援朝战争".类似地,权威说法还把与印度之间的(1962年),与苏联(1969年)和与越南(1979年)的边境冲突称为"自卫反击".这种逻辑表明,如果动武能够维护或推进其核心利益,包括其领土要求(例如解决台湾问题和尚未解决的边界或海上的领土要求等),中国就可能会发动军事上先发制人的打击,也许是在远离其边境的地方.中国正在制订一项先发制人的战略吗 10年来,随着解放军从一支以步兵为主和力量投射能力有限的军队转变成拥有远程精确打击资源的比较现代的军队,中国获得了武器系统,采纳了使之能够在周边地区发动先发制人的军事攻击(包括突然袭击)的作战理念.·截止到2006年10月,解放军第二炮兵的武库中有大约900枚短程弹道导弹.由于获取了苏—30攻击机和F—10战斗机———两者都装备着各种精确制导武器———中国的进攻性空中力量得到了改进.解放军还正在加强信息战,电脑网络作战和电子战能力.而这些能力都可以用于先发制人的攻击.·解放军的作者们说,当遇到更加强大的敌人时,先发制人是必要和合乎逻辑的.中国的军事理论材料强调,静态的防御不足以在现代军队的高速和破坏力基础上保卫领土.其结果是,解放军的作战理念寻求阻止敌军集结和利用进攻性打击来掌握主动权,从而使敌人不知所措.解放军的理论家们认为,有效的防御包括在敌人领土上,赶在其能够动用之前摧毁敌人的实力.中国获得了力量投射资源,包括远距离的军事通信系统,空中指挥,控制和通信用飞机,耐久力很强的潜艇,无人战斗机(UCAVs),以及新的精确制导空对地导弹.这些都表明,解放军正在形成采取先发制人军事行动的更强实力.解放军的训练注重"出其不意的"远程打击训练或针对敌人海军舰只群的协调一致的空中/海军打击.这也可能显示出,它打算赶在本地区爆发危机之前采取先发制人的军事选择.根据解放军的《战役学》文件(2000年),一旦敌对行动开始,"'积极防御'的要旨就是主动歼灭敌人.……虽然从战略上讲,要以积极防御为指针,但'在军事战役中'重点要放在掌握主动和积极进攻上面.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积极防御的战略目标".除了开发歼灭敌军的实力之外,解放军还正在探索动用有限武力的选择方案.中国的战役理论把这种选择定义为武力的"非战争"用途———政治胁迫的延伸,而不是全面的战争行为.1995年和1996年在台湾海峡进行的两栖演习和导弹发射就是武力的"非战争"用途的实例.然而,这一概念还包括空中和导弹打击,暗杀和破坏等.这种文章突出显示了中国做出错误估计的可能性,因为任何这种行动的打击对象,即使不是范围更加广泛的国际社会,都会视之为战争行为.有关战争的一项全面观点20年来,中国的文职与军事战略家一直就现代战争的性质问题进行辩论.这些辩论汲取中国战略传统及其历史经验内部的来源,以提供对"军事革命","非对称战争"和"信息化战争"的看法.这种辩论突出表明了中国对战争的非动能手段的兴趣,以及经济,金融,信息,法律和心理工具在中国的战争计划工作中的作用的增强.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文件《军事战略科学》(2000年)突出表明了中国军方全面和多方面的战争观点.文件说:"战争不仅是军事斗争,而且还是政治,经济,外交和法律战线上的全面竞争."最近,中国的军事战略家对国际法越来越感兴趣,把它当作在战斗前对敌手产生威慑的一项工具.在台海背景下,中国可能会利用一场信息战,把第三方的干预描绘成按照国际法属于非法.中国还试图影响国际舆论,使之有利于对《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曲解,通过在学术意见和国家观点中放弃长期公认的航行自由规范,而接受有关在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其上空,可能还有外层空间享有更大主权的解释.非对称战争确认和利用非对称性是中国战略和军事思维的一个根本方面,尤其是作为一支较弱的军队打败比较强大的军队的手段.自从1991年的波斯湾战争和"联军行动"以来,中国的军事战略家一直注重采取非对称对策来利用技术上占优势的对手的弱点.1999年《解放军报》的一篇社论明确阐述了这一点:"占绝对优势的强大敌人当然并非没有较弱的一方可以利用的弱点.……我们的军事准备的直接宗旨必须是找到利用强敌弱点的策略."中国对非对称战争选择的探索可以在其大量投资于弹道和巡航导弹系统方面看到.这些系统包括先进的反舰巡航导弹,水下作战系统(包括潜艇和先进的水雷),太空对抗系统,电脑网络作战和特别行动部队.中国军事战略中保密性和诡计的作用中国军事战略中对在冲突中掌握主动权和使敌手不知所措的注重,带来了对在战略,作战和战术层次上采用诡计的重视.中国的军事理论材料把战略诡计定义为"引诱对方形成错觉……并在造成人力和物资方面的最小代价情况下,以一种有组织和有计划的方式产生各种假象,从而使自己获得战略上的优势地位."除了信息战和常规的掩护,隐蔽和诡计之外,解放军还汲取中国的历史经验,并从战略和诡计在中国的治国之道方面所起的一贯作用中汲取智慧.最近几十年,解放军内部重新掀起研究孙子,孙膑,吴起和商鞅等中国经典军事人物及其著作的热潮.这些著作全都包含有关运用诡计的戒律.中国共产党对保密性的严重依赖与军事上的诡计共同作用,限制了国家安全决策,军事实力和战略意图方面的透明度.然而,过度的信心可能是由于军事领导人迷恋于战略和诡计所带来的捉摸不定的好处.此外,指挥官用来对付敌手的技能也可以用于掩盖解放军系统内部的坏消息的传播.而这种传播是中国长期存在的一个问题.因此,保密性和诡计可能是一把双刃剑,它不仅给中国的敌手,而且给中国领导人造成迷惑.

这个不难,关于这个问题的论述很多,而比较权威的推荐“铁血网”“新浪军事”,其中“铁血网”我更喜欢,一般一篇比较长的评论就有三千字。

论文框架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1、介绍

简要地总结论文主题,说明为什么这个主题有价值,也许还可以概述一下你的主要结果。

2、背景信息(可选)

简短地介绍背景信息是必要的,特别是当你的论文涉及两个或多个传统领域时。

3、新技术回顾

这部分回顾了与论文相关的研究现状。

4、研究问题或问题陈述

工程论文倾向于提到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其他学科则是用一个需要回答的“问题”来表述。在这两种情况下,有三个主要部分:

5、描述你如何解决问题或回答问题

论文的这一部分形式更加自由,可以有一个或几个部分和子部分。

6、结论

结论部分通常涵盖三件事,并且每一件事都应该有一个单独的小节:

7、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的列表与第3部分中给出的技术现状综述紧密相关。所有的参考文献都必须在论文正文中提及。参考书目可能包括论文中没有直接引用的作品。

8、附录

一般来说,太过具体的材料不适合在论文主体中出现,但可供考官仔细阅读,以充分说服他们。

论文框架主要包括作者、题名、关键词、正文、摘要、参考文献、附录等部分。论文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也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包括毕业论文、学年论文、学位论文、成果论文、科技论文等。1.论文题目: 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2.目录: 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3.内容提要: 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4.关键词: 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5.论文正文: 包括引言和论文正文。6.参考文献: 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研究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

研究美军的论文

战争初期 1938-1941 美国为反法西斯阵营提供武器装备,不列颠战役英国能支撑下去很大程度就是因为美国的援助,苏德战争刚爆发时美国为苏联提供了大量的武器和物资,对苏联帮助很大战争中期 1941-1943 美国在日本偷袭珍珠港后假如同盟国,向轴心国阵营宣战,这一期间41年和42年仅在北非地区发动反攻,其他地区都是一败千里,太平洋地区更是被打到了澳大利亚,这一阶段主要是美国工业能力逐渐进入战时状态,而在1943年则是转折点,美军取得了瓜岛,珊瑚海,和中途岛战役的胜利,改变了太平洋战场美日实力对比,同期的西西里登陆也时意大利脱离轴心国阵营。战争后期 1944-1945 这一时期为美国战争机器彻底爆发时期,不仅在太平洋地区开始了大规模的反攻,发动了多次海上航母决战,并实施蛙跳作战,分割包围日军在太平洋的各个岛屿。而且在欧洲战区开始连续对德国进行大规模的战略空袭,一次出动战略轰炸机数量高达数千架。1944年6月,以美国为首的盟军在法国诺曼底登陆,几个月后解放法国,比利时等低地国家。1944年后期,美军在莱特湾海战,马里亚纳海战中已经彻底消灭日本水面力量,并攻占塞班岛,开始对日本进行战略空袭。1945年,美军在欧洲战场上跨过莱茵河,意大利战场上解放北意大利,太平战场上发动硫磺岛战役和冲绳战役,开始对日本本土发动攻势。1945年5月,苏军攻占柏林,德国投降,欧洲的战事结束。1945年8月,美军分别对日本长崎和广岛投下两枚原子弹,日本投降,二战结束。

一种可能是美国对当时的日本战略形式没有分析对,认为日本还没有结束中国战场及亚洲战场的争夺,应该不会也应该还不具备与美国为敌的资本;1.美国人的骄傲自大,麻痹了他们的意思,因为很在之前很多情报就显示说,日本将攻击他们的海军基地,但是美国人认为日本没那能力;2.美国在遭到日本飞机的突然袭击后,因为当天是星期天,美国还很多人在休息,都还没反应过来,已经遭到日本的轰炸了;3.遭到突袭后,大部分反击工事都被炸毁,没能组织起有效的反击. 另一种可能就是美国在日本偷袭之前已经截获了其要偷袭珍珠港的信息,当时的美国奉行“孤岛主义”, 所以没有参战的理由,而美国又急于抢夺将要结束的“二战”的胜利果实,所以边故意放任日本上演偷袭一幕。(当时日本偷袭时美国停留在珍珠港的航母却消失了踪影,也许是早就做好了挨打的准备。把航母掉走只是为了减小损失)这是个阴谋,是美国故意让日本偷袭珍珠港而把自己卷入二战的!!最终通过二战得到利益!!就像911之后在伊拉克战争中得到石油一样!!!!参考资料:下载资料:

墨西哥战争,美国走向帝国美国自从1783年独立战争中获胜以后,便决定要控制整个北美洲。1835年美国煽动墨西哥得克萨斯地区的种植园主叛乱,1845年,美国吞并了得克萨斯,并提出更大的领土要求,不仅要划定得克萨斯与墨西哥的疆界,还要向墨西哥强买加利福尼亚及新墨西哥。于是战争终于不可避免了。1846年,美国对墨西哥宣战。美国第11任总统波尔克(1845年~1849年)派出了一支3500人的正规军,在扎卡里·泰勒(后来成为了第12任总统)的率领下,出击墨西哥北部。波尔克的目标是加利福尼亚、内华达、犹他、亚力桑那、新墨西哥、科罗拉多和怀俄明。衣衫破烂的美军在得克萨斯,一支大约6万人的志愿军加入了泰勒的队伍,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根本就还没有做好应付残酷战争的准备,制服五花八门,甚至破烂不堪。当时的陆军中尉拿破仑·达纳在给妻子的一封信中作了如下描述:“我们这里的人按照自己的喜好穿着各色各样的衣服,有的着五颜六色的衬衣,有的却偏好夹克;戴草帽的有之,戴宽边帽的也不少,甚至有些人还穿着棉裤,看看,这就是我们当时打仗的样子……我戴着一顶旧草帽,穿着宝贝亲自织的蓝色格子裤,可惜的是两个裤腿都磨破了,眼对眼洞对洞。你还记得我的那个外套吗?现在它已经洗白了。这样也好,敌人的子弹就认不出我是个当官的了。”尽管美军已经逼近了边境,但墨西哥人仍然不把他们放在眼里,因为从人数上看,墨西哥军超过美军3倍,甚至外界也纷纷看好墨西哥。伦敦的《泰晤士报》就明确说墨西哥军队“强于美国军队”。历史学家罗·菲尔德并没有把分析的目光仅仅停留在双方的制服上,他勾画了一个更加真实的图画:“形势明显对墨西哥不利。墨西哥的人口是725万,只及美国的一半;而且墨西哥正处于一个统治不稳定的政府领导下……军队不可避免地卷入国家权力争夺的内讧中,这样对士气和军纪都是一个相当大的影响;直到1847年墨西哥军队还要求士兵在长官面前必须致敬或者脱帽行礼。”尽管在战场上,墨西哥军队拥有一批新式骑兵,如枪骑兵、轻骑兵、重装骑兵,但美军的优势在于他们的指挥系统。泰勒和斯科特以及其他的一些高级指挥官都是非常优秀的将领,他们有着一批大约200人的、毕业于西点军校的各级指挥官加以支持。这其中就包括罗伯特·李和尤里西斯·格兰特,也即是这批下级军官在以后的南北战争里却各持一方,互相厮杀。民主党政府派出了军队,但他们从没有真心希望自己的子弟兵顺利凯旋,相反,波尔克总统倒是希望斯科特在通往墨西哥的路上犯足够多的错误。北部战场的胜利使得波尔克冷落了泰勒在最初的几次交锋中,美国在墨西哥以北赢得了一系列的胜利,取得了先机。然而他们的成功很快就被可怕的流行病大打折扣,霍乱、麻疹和黄热病开始爆发,1846年夏天至少有1500名士兵倒毙。9月份,泰勒进抵蒙特里(现为加州西部一城市)。得克萨斯的骑兵队与美国的正规军一起占领了环城高地上的炮兵阵地,然后他们调转炮口猛轰蒙特里。这次行动造成了120名美军死亡,368人受伤,而墨西哥的死伤人数就更多。攻占蒙特里的消息在美国引起了轰动,大家额手称庆。如此一来,泰勒就成了反对派总统候选人的最佳人选,波尔克本来想就此收手停止战争,但遭到了舆论的强大批评,反对派说总统对墨西哥人太仁慈。波尔克骑虎难下,他只好命令泰勒驻守在蒙特里,他的大部分军队则加入斯科特的队伍,准备直捣墨西哥心脏。从两栖登陆到决战为了彻底打败墨西哥,美国总统波尔克命令美军向墨西哥首都挺进。由于从陆路攻占墨西哥城需要走800公里乡村道路,波尔克决定利用美国的制海权运送一支9000人的军队通过墨西哥湾直抵韦拉克鲁斯(墨西哥东部海港),这支军队由斯科特率领。韦拉克鲁斯是墨西哥东海岸的最大港口,具有重要战略价值。斯科特集中军队万人,配备50门大炮,在海军墨西哥湾分舰队的支援下,进攻该港。海港有4000墨军防守,工事坚固。为完成两栖攻击,斯科特专门订购了特制的登陆艇,并对部队进行了强化训练,做好了周密的准备工作。3月9日开始,美军在韦拉克鲁斯东南5000米处的海滩开始登陆。因墨军未抵抗,美军8000人无一伤亡,顺利登陆。接着,美军开始围攻韦拉克鲁斯,美72艘军舰和陆军的大炮对维拉克鲁斯进行了连续几天的野蛮炮击。在美军猛烈的炮火下,城市受到严重破坏。占领了韦拉克鲁斯后,美军直扑墨西哥首都,9月份,美军兵临墨西哥城。墨西哥总统圣塔安把大部队放在了墨西哥城内,同时在两翼布置了数量可观的军队:一个是马力莫附近的磨坊和另一个是能够俯瞰城内的查培尔佩戈要塞。9月8日,美军乘着夜色偷袭了马力莫,这次冒险非常成功,墨西哥军队被迫撤离了磨坊,后来人们才发现,这个磨坊并不是生产枪炮的地方,而是一个储放粮草的仓库。5天后,对查培尔佩戈的进攻开始了,斯科特调来炮兵对着要塞猛轰了一整天,9月13日早上,500名志愿兵拿着云梯开始强攻。这是一次残酷作战。冲在最前面的是美国海军陆战队(他们这次行动还写进了美国《海军陆战队之歌》),而突击行动总指挥特威格斯少校拿着心爱的双筒猎枪身先士卒,结果阵亡于此。由于海军陆战队如此英勇,23名军官里有13名在战后立即得到晋升。墨军也毫不含糊,军校里的学生们冒着枪林弹雨,奋勇还击,美军死伤遍地。墨军子弹打光后,与敌展开了白刃格斗。最后,有6名少年学员战斗到最后一人,光荣牺牲,被誉为“少年英雄”。9月13日晚上,圣塔安见大势已去,率领军队就从城里撤退了,他释放了监狱里的全部犯人,为的是给进城的美军添加麻烦。墨西哥城市长向斯科特求情,要求他的军队尊重他的人民的权利。第二天拂晓,美军大批进城。“在入城的时候,美军处处遭到了偷袭,”格兰特在《自传》里写道,“街道上渺无人烟,几乎成了一个死城,除了时不时从隐蔽的地方传来偷袭的枪声外。”一个奇怪的特使还在战争尚未结束的1847年4月,美国总统波尔克派遣国务院秘书尼古拉斯·特里斯特随部队前往墨西哥,他的使命就是要和平地让墨西哥放弃加利福尼亚和新墨西哥,但到1847年10月,随着战争顺利进行,总统不仅要求更多的土地,而且认为特里斯特有辱使命,要将其召回。但特里斯特拒绝回国。1848年2月2日,特里斯特以最初的指示为基础,谈判并签署了《瓜达卢佩·伊达尔戈条约》。条约规定,美国将付给墨西哥1500万美元,并赔偿因本国公民对墨西哥作战造成的损失费325万美元。作为交换,墨西哥让出了23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毫无疑问,波尔克总统对这家伙的自行其是感到不可思议,而国内的扩张主义者也认为美国得的领土太少,但3月10日,参议院居然批准了这个条约,那位无视总统命令的特里斯特先生,一点事都没有。1849年,一直病痛缠身的波尔克拒绝参加总统连任的竞选,回到了田纳西州的家中几个月后就病故了。由于他为美国开拓了大片新边疆并且和平解决了与加拿大的边界问题,被历史学家评为“接近伟大”的总统。美墨战争是美军第一次在异国作战,战争中第一次使用蒸汽战舰。这次战争也是美国第一次由职业军队单独进行的战争。征服的胜利是“伟大的”,但代价并不低廉:至少100万美元的军费以及万名士兵的性命为此作了注脚。而且正如后来的一些历史学家所说,边疆的扩大,随之而来的是蓄奴州的扩大,并最终使得美国走向了南北战争。美国史论文《美国的西进运动》一场突如其来的SARS打乱了我们的正常学习,不过这也给了我们充足的时间去阅读一些书籍。在何老师的推荐下,我阅读了人民出版社《美国通史》中的《美国的独立和初步繁荣》与《美国内战与镀金时代》这两本书,对美国的历史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感叹于美国由一个地处一隅的小邦在几百年时间内奇迹般地变成一个泱泱大国的同时,我也被美国人民对此所付出的艰苦卓绝的斗争和顽强的创业精神所折服。由于我是从甘肃考到北大的,现在西部大开发又进行的如火如荼,所以我对书中的“大陆扩张 西进运动”这一章特别感兴趣,因此就以此来作为我的读书报告。19世纪发生的西进运动是美国人民由阿巴拉契亚山脉向西部地区进行经济大开发和领土扩张的过程,它是美国经济飞跃的重要因素。自18世纪末到19世纪末,大约经历了100年左右的时间,使美国版图由独立战争时大西洋沿岸13块殖民地至19世纪末延伸到太平洋沿岸的广大地域,它是美国历史上一次跨越时空、规模巨大、影响深远的社会迁移运动,被美国历史学家特纳称之为体现“美国精神”的伟大运动。千百万的美国人民胼手胝足、艰苦奋斗,为美国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极大地促进了美国经济的飞跃,使美国成为世界工业强国。1783年美国赢得了独立。按照《巴黎和约》的规定,美国领土从独立前13州90多万平方公里扩大到230多万平方公里,它南至佛罗里达,北接加拿大与大湖地区,东起大西洋沿岸,西止密西西比河。然而这一点领土并不足以满足美国社会发展的需要,于是美国开始向密西西比河以西扩张,用购买和战争手段兼并了法国、西班牙、英国的殖民地和墨西哥的大片国土。1803年,美国乘拿破仑忙于应付欧洲战争之际,从法国手中以1500万美元价格购买了称为路易斯安那的广大地区(面积约为83万平方英里)。1810年和1819年美国从西班牙手中夺得佛罗里达;1846年,又强迫英国订约,把美国北部北纬49度的国界线一直延伸到太平洋沿岸,排挤走了这个地区的英国人。1846年和1853年,美国与墨西哥发动战争,胜利后购买了墨西哥的大片国土,总计约95万平方英里。到1853年,美国已把它的国境线推进到太平洋沿岸,领土面积达777万平方公里,比宣布独立时的版图增加7倍多。在大陆扩张的过程中,“天定命运”的理论也随之诞生。1845年7月,美籍爱尔兰人民党纽约刊物《美国杂志和民主评论》主编约翰•奥沙利文宣称,外国政府企图阻止得克萨斯合并,这样限制了上帝把天定命运扩展到北美大陆的意志,从而首次提出了“天定命运”的口号,接着众议员罗伯特•温思罗普1846年1月3日在国会中提出:“我们天定命运的权利是扩展到整个大陆。”奥沙利文又积极鼓吹他的理论,1845年12月27日在《纽约晨报》上再次大肆渲染:“上帝赋于我们在整个大陆发展的权利是天定命运。”其基本含义有三点,其一为美利坚合众国建立的必然性;其二为美国领土扩张的合法性;其三为传播民主制度的神圣性。由于1837年至1845年经济危机的打击,各种新的社会思潮的涌现,以及人口迅速增加的巨大压力,“天定命运”说在19世纪40年代中期盛极一时,被统治阶级视为恢复经济的一剂良方,也成为美国扩张主义者的有力工具,在当时被广泛地用来论证美国吞并俄勒冈、兼并得克萨斯、侵略墨西哥的合理性。在大陆扩张的同时,美国也开始了向西部广大地区的移民和拓殖过程,即西进运动。美国的西部是指阿巴拉契亚山以西至太平洋沿岸这一广大地区,但又以密西西比河西岸为界将西部一分为二:密西西比河以东为旧西部,以西为新西部。习惯上人们又把新西部一分为二,其分界线是落基山,落基山以西至太平洋沿岸称远西部,以东至堪萨斯城南北一线为大草原。在西进运动中,首先是对旧西部的开发。联邦国会分别于1784年、1785年和1787年连续颁布了有关开发旧西部的3个土地法令和土地条例;不久又颁布了在旧西部建立领地制的法令,根据该法令遂于同年(1787年)建立了“西北领地”,1790年建立了“西南领地”。旧西部的开发正式开始了,并出现了南北两大开发区:西北开发区(西北领地)、西南开发区(西南领地)。所谓“领地制”就是在开发的地区由联邦国会任命的总督、书记官和3名法官来治理,一旦该领地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就可以建立州政府加入美利坚合众国而成为一个州。在这些优惠政策鼓舞下,那些来自东部沿大西洋各州的拓荒者以及海外的投资者首先涌入俄亥俄河以北地区,并于1787年~1788年在西北领地建立了第一个移民点;部分移民沿俄亥俄河顺流而下,在今辛辛那提亦建立了移民点。1803年,西北领地的俄亥俄地区符合建立州的条件,便建立了自西进运动以来的第一个州,即俄亥俄州。西北领地的不断开发与移民的大批涌来,相继又建立了一些领地,如印第安纳领地(1800年)、密执安领地(1805年)、伊利诺斯领地(1809年)。到1802年,印第安纳领地已有人口万人,伊利诺斯领地有人口万人。到1814年俄亥俄河和密西西比河交汇处以北至五大湖地区被开发出来,形成美国最大的粮仓,即有名的大湖平原。大湖平原的被开发是美国西部开发进程中的一大胜利,为美国建立了一个大农业基地。美国政府为了进一步开发西部,又分别于1800年、1804年和1820年颁布了更优惠的土地法令。如1800年的土地法令规定:每英亩(等于市亩)土地以两美元价格出售,一次可购买320英亩,在20天内付清地价的1/4,4年内付清其余地价,其土地便成为购者的地产。1804年的土地法令规定:地价降为美元一英亩,一次可购买160英亩。1820年土地法令再次降低地价和缩减购买土地的数量,每英亩地价下调到美元,每次可购买80英亩。这样一再下调地价和缩小购买地皮数量的政策,目的是鼓励中小农牧场主到西部来,也是为防止大地产的产生和土地投机的猖獗。到1830年,拓荒者和移民便涌入肯塔基、印第安纳波利斯和威斯康星等地,并在这些地区建立了领地。自1831年起,来自东部和欧洲的移民继续向西北领地涌来,从而又建立了衣阿华和明尼苏打两个领地。到1858年,上述所有领地都相继符合建州条件,建州后都加入了联邦。旧西部的西北领地就这样开发出来了。在开发西北领地的同时,西南领地亦逐步被开发出来。西南领地为旧西部的第二大开发区,来自美国东部诸州以及国外的移民亦如潮水般地汹涌而来,6年后便在这里建立了第一个州,取名田纳西州。到1800年在西南领地定居开发的人口已达30万人之多,主要从事种植玉米和烟草。1793年,惠特尼发明轧棉机,这一发明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美国棉花种植业的发展,而棉花种植业的发展又推动了各类移民向墨西哥湾以北的大平原涌入。到1819年仅在海湾平原定居的人口达20万人,向他们出售的土地达228万英亩(万市亩),他们在1817年和1819年分别建立了亚拉巴马州和密西西比州,并成为合众国的成员州。拓荒者们在这里大规模地种植棉花,所产的棉花占全国棉花的1/2,被称为“棉花王国”。棉花种植园主们和其他拓荒者越过密西西比河向阿肯色扩张。1819年阿肯色获得领地地位,到1835年该地人口已达7万人。南北战争前夕,旧西部形成了南北两大平原开发区:大湖平原和海湾平原,前者在北,以生产玉米和小麦为主,使用雇佣劳动力进行生产;海湾平原在南,以生产棉花和烟草为主,利用奴隶进行生产。这样就造成了美国那时的“一国两制”的局面,而南北战争爆发的原因就是这两种不同的劳动制度。随着南北两大平原的开发,表明整个旧西部已基本上被开发出来了。随着旧西部的开发,新西部的拓殖也逐渐展开来。1804年,杰斐逊总统为了开发新西部派遣了两个考察团,一个考察团从圣路易斯城出发,沿密苏里河与哥伦比亚河前进,在新西部的北方地区考察,向西一直抵达太平洋沿岸;另一个考察团在新西部的中南地区考察,向西直达红河。这两个考察团的活动拉开了开发新西部的帷幕。在开发新西部的进程中,首先开发的是远西部,它的开发是和4件大事密切联系在一起的。第一,在19世纪四五十年代,美国以武力和外交手段从邻国墨西哥手中夺得了得克萨斯、新墨西哥、俄勒冈、加利福尼亚和亚利桑那等地,并开始向这些地区大规模地移民,进行开发,到19世纪末成为美国最重要的工农业基地,为合众国的州成员。第二,大规模地建筑交通设施。拓荒者们最先在这无路可走的荒原开辟了由旧西部西行,越过大草原,翻过落基山通往太平洋的数条通道,其中最有名的是“加利福尼亚—俄勒冈小道”。这些通道的开辟在铁路和公路未建造前起了莫大的作用,成千上万的拓荒者和各种类型的移民就是通过它们到达远西部开发的。1862年,联邦国会决定成立联合太平洋铁路公司和中太平洋铁路公司,并确定由这两个铁路公司建造横贯美国大陆的铁路。与此同时还建造了从堪萨斯城向西横穿大草原到丹佛的铁路,并且在夏延与联合太平洋铁路接轨。1864年联邦中央政府批准建筑北太平洋铁路。1879年建成托皮卡至圣菲的铁路。美国在南北战争以后掀起了建造铁路的热潮,到1893年在旧西部和新西部建成以四大干线为核心的铁路网:联合太平洋铁路(1881年)、北太平洋铁路(1882年)、大北方铁路(1893年)和芝加哥—圣保罗铁路。美国仅在1862~1893年在其西部建造的铁路就高达万公里,比目前我国全国铁路至少多两倍。此外还开辟了许多内河航线,开凿了多条运河,修筑了数万公里的公路。大规模地建造近现代化的全国交通运输网是美国开发新西部和旧西部成功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同时也是开发西部的主要内容。第三,19世纪50年代在远西部发生了震惊世界的“淘金热”,从而拉动了远西部的大开发。1848年在加利福尼亚的萨克拉门托发现了金矿。淘金者从美国各地和世界各国蜂拥般的向远西部奔来,因而远西部人口大增,也因此使这里的开发进入了高潮。“淘金热”一方面吸引来大批的移民,另一方面也给美国的西部开发,尤其是远西部的开发带来巨额资金。到19世纪60年代“淘金热”过去之后,大批淘金者转入工业、商业、农业及其他行业,远西部亦开始了工业化的进程。第四,南北战争(1861~1865年)以北方的胜利而结束,消除了阻碍国家发展的分裂局面,可以集中国家的主要力量来进行西部尤其是远西部的开发。对大草原的开发是在南北战争之后开始的。过去拓荒者们在旧西部开发出来后没有在大草原停留下来便直奔远西部去了,这是因为大草原降水量很少,每年平均降水量不足51厘米,是干旱荒无人烟之地,移民们无法在这里定居开发,只好越过它。但是南北战争后出现了促使其得以开发的许多重要因素。首先是农业技术的新发明,如旱地农业耕作法和适用于开发大草原的农具;其次是大规模建造铁路和其他交通设施;再次是1889年3月经总统批准的《宅地法》亦适用于大草原,根据这一土地法令,任何美国公民只要缴纳10美元证件费就可以得到160英亩(市亩)土地,在该土地上耕种5年便可获得绝对产权;第四,工商业不仅在东部发达地区而且在旧西部甚至在远西部亦发展起来,因而对原料产地、工业品、销售市场和资本投资市场的需求日益扩大。这些因素,形成了推动开发大草原的强大动力,进而推动了美国的进一步发展。这样,到19世纪90年代,北起美国加拿大边境,南至墨西哥湾,东起堪萨斯城南北一线,西至落基山这样一片广大的草原终于开发出来了,形成了美国最大的牧业基地和农业的又一个大基地。1890年,美国人口调查局向世人宣布:“现在未开发的土地大多已被各个独自为政的定居者所占领。”美国史学家特纳就此发表评论说:“这一简略的官方说明表示历史上一个伟大的运动已告结束。”特纳所说的“伟大的运动”显然是指美国的西进运动。西部大开发彻底改变了美国的面貌:大片荒地被开垦出来,大批的资本主义农场建立起来,西部农业的发展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粮食、原料、出口产品和国内市场;使美国的劳动力布局有所改变:促进了国内统一大市场的形成,东西部互补性贸易迅速发展;西部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还满足了工业发展的需要,交通运输业也飞速发展……美国的西进运动激发了美国人的创造力和经济活力,提高了美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对美国整个国民经济的起飞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它扩大了美国领土,巩固了资本主义政权。此外,在西部新开辟的土地上,是按北方资产阶级生产方式经营还是按南方种植园奴隶制的生产方式经营,成为引发南北战争的原因之一,南北战争为美国资本主义发展进一步开辟了道路,使资本主义统治进一步巩固。更为重要的是,持久而艰巨的西部开发,磨练了美国人的意志品质,增强了美国人的民主意识,培养造就了美国人那种自力更生、不畏艰险、积极探索、锐意进取、勇于开拓的民族精神。同时形成的独特的西部文化,影响也十分深远,成为世界文化瑰宝之一。美国干涉墨西哥1910—1917年革命探析在墨西哥1910-1917年资产阶级革命期间,美国政府曾两次出兵对其进行干涉。与美国历史上其它无数次大规模的军事行动相比,这两次侵略行为尽管微不足道,但与同一时期美国对拉丁美洲地区频频发动、成果颇丰的军事行动相比,这两次军事干涉行为又具有“规模最大和军事成果不明显”的特点。由于这两次军事行动发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和美国参加欧洲战争之前,这一特殊的历史大背景对于促使美国参加欧战、进行军事改革、增强军事力量,无疑具有重要意义。同时,通过探讨这两次军事行动,也可以折射出同一时期美国出兵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的性质和某些特点。 对于这两次军事行动,许多论著和材料只是作了粗略的概述,或仅就某个或某些方面进行了简单论证,没有作详尽的全貌记载和深入细致的论述。笔者对两次军事行动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本文首先简单回顾了两次军事行动前美国国内迅猛发展的经济力量、日渐涌动的扩张思潮和在世界各地频频发动的军事行动,重点论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军事力量的崛起。对于19101917年革命前墨西哥的国内状况和1910-1917年革命的经过,也作了简单介绍。文章进而从经济、政治和军事战略等方面分析了美国进行武力干涉的原因,较为详尽地论述了两次军事行动的导火索、战争目的、计划和进程。文章最后从性质、美国失败的原因、历史影响和特点等几方面对两次军事行动进行了述评。同时,也驳斥了某些资产阶级学者的错误说法和观点。从性质上看,美国的两次军事行动无疑是典型的侵略之举;战争的性质、墨西哥各阶层的反抗、拉丁美洲等国际进步力量的有力支持和美国日益卷入欧战的危机形势等因素让美国的干涉行动遭到了失败。同时,两次武装干涉行动对美墨两国的历史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军事层面讲,两次军事行动无异于美国军队的一次大演习和大练兵,为即将参加的欧战树立起了一种战争精神,更重要的是暴露了美国军事上存在的许多问题,使美国政府和军方得以及时改正;两次军事行动也加速了美国《1916年国防法》等军事法律的产生,加速了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脚步。对于墨西哥而言,美国的干涉行动阻碍了其历史进程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但同时也强化了墨西哥人民的民族意识和维护国家资源的意识。两次军事行动有以下特点:交战双方的力量对比悬殊;美国的两次出兵,规模大、时间长、耗资多,但军事成果微乎其微;两次军事行动也显示了现代战争的雏形或某些特点;“潘兴远征”具备了美国当代“低强度战争”的许多特点;在两次干涉墨西哥革命中,威尔逊总统的“理想主义”得到了最淋漓尽致的上演,美国外交中的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在两次军事行动中发生了的激烈的碰撞、冲突和矛盾,理想主义最终遭到破产。

国防科技与军事是密切相关的两个领域。二者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军事上的需要促成了国防科技领域的形成与发展;国防科技的发展为军事提供所需要的物质技术手段,在此同时还会促使军事领域不断发生变革,甚至导致出现军事革命;军事上的变革和战争提出了新的需要又会给国防科技发展以新的推动力。国防科技与军事之间相互关系的这种机制或逻辑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规律。近几年来,新军事革命问题成为人们关心的热门话题。实际上,新军事革命正是上述客观规律在军事高技术迅速发展这一特定条件下的反映。当然,国防科技与军事的关系还会受到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影响。 一、军事上的需要是国防科技发展的强大动力 社会的需要是科技发展的动力。恩格斯曾指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505页)。同样的,作为整个科学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国防科技,则是社会的特殊需要———军事需要的产物,而且这种需要比任何力量都更能把国防科技推向前进。 自从国家产生以后,为了维护国家的领土主权以及维护和获取国家的根本战略利益,便产生了国防和国家间的战争。为了巩固国防或为了夺取战争的胜利,各国都力图掌握更先进的军事技术手段,于是便组织专门力量研制武器装备,国防科技便由此产生。由于新的武器的发明和使用可以造成军事上的巨大优势,从而使得“最幼稚的公理论者”,也从“手枪战胜利剑”的铁的事实中,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国防科技对于军事及战争的重要影响,因此国防科技便愈来愈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正如科学学创始人丁·贝尔纳所认为的:“自古以来,改进战争技术,一直比改善和平生活更需要科学。这并不是由于科学家具有好战的特性,而是因为战争的需要比其他需要更加急迫。各国君主和政府不那么乐于向其他研究工作提供津贴,都乐于向军用研究工作提供经费,因为科学界能研制出新的装备,而这种装备由于十分新颖,在军事上极为重要”。这里如实地指出了为满足军事上的需要研制武器装备,是国防科技发展的动力和主要任务与目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从50年代至80年代末,在长达40余年的冷战岁月,美苏两国进行了激烈的军备竞争,两国都执行优先发展国防科技的战略,并要求国防科技部门为军队研制出一批又一批、一代又一代在战术技术性能上超过对方的先进武器装备。在军事需求的强烈刺激下,两国的国防科技发展获得了强大的推动力,达到了极度的繁荣。许多其他国家在这种临战状态下也被迫采取相应的对策加速国防科技的发展。据统计,到80年代中期,世界各国每年的国防科研经费累计高达800~1000亿美元。就这样,在冷战的军事需求的推动下,国防科技发展进入了军事高技术时代。 冷战结束以后,世界主要国家都调整了军事战略,压缩了军费开支,军事需求从原先既追求武器装备的数量又重视其质量转向主要追求其高质量,国防科技也因此而进入注重发展高新技术武器装备的新时期,即进入了“打什么仗需要什么武器就能研制出什么武器”的新时期。 自90年代初开始,美国国防部、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及三军,每年都要研究并提出美军的军事需求,同时根据这种需求制定和调整其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发展计划。例如,1996年,美军又确定了新的未来11大军事需求,为满足这些军事需求还分别制定了国防科技“基础研究计划”、《国防技术领域计划》和《联合作战科学技术计划》,这些计划对所要研究发展的科学技术领域及武器装备所要达到的性能要求都有明确的规定。俄罗斯、日本及西欧国家也采取了类似的举措。由于未来的军事需求主要是关于信息战能力的需求,因此有关国家的国防科技发展正紧密围绕夺取信息优势的信息战技术、C3I系统和精确制导武器等军事高技术开展研究工作。 综上所述,国防科技完全是在军事或国防的需要的推动下不断获得发展的。国不可一日无防,国防不可一日无科学技术。展望未来,世界各国的国防科技都将在军事需求的不断推动下,继续不断地获得发展,并随着军事需求的高技术化而日益走向高技术化。 二、国防科技发展对武器装备的影响 军事上的需要导致国防科技的发展,而国防科技发展为了满足军事上的需要,必须不断研制出新型武器装备,因而必然对武器装备,即对军事技术手段产生重大影响。 总体上看,直接从事武器装备研制的国防科技对武器装备发展的影响是全面的、决定性的。这集中表现在:使武器装备的原理和种类不断多样化、结构逐渐复杂化、性能日益得到提高

军事物流论文国外研究现状

德邦物流作为一家全球性物流企业,在国内外均受到广泛研究。其国内研究主要围绕其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和物流成本等方面展开,而德邦物流在国际市场上的扩张和海外物流网络建设也受到了很多研究者的关注。一些研究表明,德邦物流在国内外均表现出较强的竞争实力,其在供应链协同、成本控制、运营效率等方面的优势不断彰显,这也成为了其他物流企业学习的对象。

中国2020年的全年贸易总额是万亿人民币,比去年增长了;明年的趋势是预计会更好,那需要的国际物流运输只会是更多。

目前国际上对于城市物流配送系统的定义是,在城市范围内从事物流配送服务的公司在市场经济框架下,对物流和运输活动进行总体优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还要考虑诸如交通环境、交通堵塞、能源消耗等因素。从上述定义中可以看出,城市物流配送系统的目标是有两面性的:一方面是从事物流配送的公司从其自身利益的角度要尽量减小成本,服务客户,从而增加利润;另一方面还要从公众的利益出发减少交通拥挤。近年来,欧盟制定了相关的法律以增强欧盟内部货运市场的竞争,为了降低企业成本,众多个体运输业者通过合资等形式,以第三方物流服务商的身份,在某一地区内城市群间建立统一的货运服务网络。在这一过程中,一种新的“轴辐式”(hub-and-spoke)货运网络逐渐形成。基于轴辐式网络模型的城市群物流配送体系将以其便捷性、准时性、灵活性以及网络化、集成化等特点可以极大提高城市群物流配送的速度和运行效率,缓解交通拥堵。这种模式对我国长三角地区、珠三角等城市群物流配送体系的规划有积极借鉴意义

物流外包的发展状况及文献综述 § 国内外物流外包的现状和趋势 §国外物流外包发展轨迹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社会分工日益精细,企业间竞争日趋加剧,消费者需求越来越多样化、个性化,为了降低物流成本,实现对顾客的快速反应,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在发达国家,包括物流经营方式的物流战略越来越得到企业经营管理者的重视,成为企业总体战略重要的一部分,并取得了显著成果。在美国,通过构筑物流战略,进行物流业务的重组,物流成本从1980年占GDP的%下降到了1997年的%,再到2004年的。 通过对物流运作较发达的国家的企业物流战略特点、演化过程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总结并借鉴其经验,少走弯路,找到适合中国现阶段特色的物流发展策略,用以指导中国企业的生产实践。 发达国家工商企业制定物流战略有两个显著的特点。其一是供应链管理,它是指企业对包括供应商、生产商、分销商、零售商的上下游企业及运输、库存、信息及其他服务为一体的管理——从原料的供应贯穿到最终消费。供应链管理是物流管理的最高境界。其目标是使整个供应链从原料采购、加工生产、分销配送,到商品销售给顾客的各个环节的进行高效协同工作,降低整个供应链的物流成本,实现对顾客的快速反应,同时提高顾客服务水平。其二是在物流一体化基础上的外包,在美国、日本等国家,尽管不同厂商因所处的行业部门不同、规模不同可能采用的是不同程度的一体化管理,但总的趋向是从20世纪70年代末的内部一体化逐步向90年代以来的外部一体化演化,一体化程度在不断加深。以美国为例,进入90年代以来,近70%的企业将物流业务交由3PL公司或与外部企业缔结战略联盟来加以运作,只有30%的企业实行物流自营,并且主要采用物流服务部或物流子公司的形式[13]。 1. 企业物流内部一体化 20世纪80年代以前,物流一体化是针对企业内部的各个职能部门内物流活动的集中与协调。发达国家的许多企业都设立了物流部,全面负责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分布在采购、物料控制、制造、装配、销售等环节的物流活动,实现了采购物流、生产物流和销售物流的统一运作和管理,被称为企业物流的内部一体化。通过采用一体化物流管理,把相关的物流要素、成本和效用放在一起考虑,消除了分项物流管理在不同部门间存在的利益冲突,克服了物流要素之间的效用背反原则,实现了整个企业系统的最优化和最低总成本物流。 2. 建立物流子公司 到二十世纪80年代,许多企业将仓储、运输、装卸搬运、采购、包装、流通加工、配送及信息处理等物流活动的一部分或全部分离出来,由一个具有法人资格的独立企业统一管理,实行社会化、专业化经营。物流子公司作为代理企业专门从事物流业务的组织管理,通过对物流业务统一协调并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不仅进一步降低了物流成本,提高了物流效率和劳动生产率。而且,企业多余的物流能力也可参与社会经营,避免了物流能力的闲置和浪费。物流子公司的成立,使企业物流管理人员的工作从仅仅面向企业内部,发展为面向企业和社会,并从资源的有效利用上开始面向社会化经营。 3. 跨企业的供应链管理一体化 供应链管理是物流管理高级层次。其目标是使整个供应链以最优的商品供应体系,降低整个供应链的物流成本、实现对顾客的快速反应以提高顾客服务水平和企业自身竞争力。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面临经济全球化、社会分工日益精细、竞争日趋加剧、消费者需求多样化、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并得到广泛应用的经营环境,为了降低物流成本、实现对顾客的快速反应、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企业纷纷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在核心业务上、强化自身的核心能力,而将自身不具备核心能力的业务以合同的形式(外包)或非合同的形式(战略联盟或合作)交由外部组织承担,与上下游供应商等外部组织走向了合作,实现了跨企业的供应链管理一体化。企业通过与外部组织协调,实现对整条供应链的计划共享,从原料采购、加工生产、分销配送,到商品销售给顾客的物流过程进行协同规划取得竞争优势。 图3-1表明了国外企业在技术环境和经营理念的改变了的条件下,企业整合内外部资源,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方式。[14] 从内部效率的提高到外部效率的提高 核心竞争力 技术的发展 商务形式的改变 企业经营理念的改变 物流外包 图3-1 §当前我国企业物流运作状况 与发达国家的物流水平相比,我国企业目前的物流水平不高,并且关注点主要集中在基层运作方面,从表现形式上有以下几个方面: 1.物流成本高 据世界银行的推测,美国在2003年物流成本占整个GDP的,而中国的物流成本占整个GDP的。虽然有产业经济的侧重点不同的影响,但在劳动力成本、物流资源成本、设备成本均大大低于发达国家的条件下,中国的物流综合成本应该比发达国家低,而不是高得多。而现实的巨大差距表明我国的物流成本有很大的潜力可挖。从产品的成本构成上看,我国物流成本一般占总成本的30%-40%,鲜活产品占60%左右甚至更多,而发达国家此类物流成本一般控制在总成本的10%左右。 2.存货和流动资金周转慢 我国生产企业的流动资金周转速度为1-2次/年,商业企业的也仅为2-3次/年;而日本生产企业的流动资金周转速度为-8次/年,商业企业为15次—18次/年;一些知名的跨国连锁商业企业如沃尔玛、家乐福等已达到30-40次/年。[15] 2003年中国仓储协会组织的第四次全国物流供求状况调查显示:我国生产企业的原材料库存期、生产企业成品库存期和商业企业商品平均库存期分别为20天、51天和34天。而美国此类物资的库存时间最多也不过12天。[15] 3.成品商品库存量大 据统计,我国库存商品与GDP的比例高达[16];而目前国际公认的库存商品与GDP的比例,发达国家一般不超过1%,发展中国家也不过5%。成品库存占用空间、资金和巨大的管理费用,而不创造价值,并有商品贬值和过期的风险。在不影响客户的货物可得性的前提下降低成品库存量,成为物流管理的关键。 4.物流运作效率低 在拥有物流设施进行自营物流的企业中,汽车空驶率平均在35%左右,库房也有20%以上的闲置[17],造成了极大的浪费。低效率的自营物流运作成为了我国企业物流运作的致命伤。 总之,我国企业目前的物流运作存在种种弊端,必须要进行重构。将物流业务外包无疑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但是企业实施物流外包战略的比例却不高。根据中国仓储协会2003年组织的第三次全国物流供求状况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企业采用物流外包战略的比例较低。仅有20%左右的生产企业和13%的商业企业实施了物流外包战略;从业务总量上来看,我国大量的物流业务还是由企业自身完成的。根据中国仓储协会秘书处和美国美智顾问公司的联合调查,2003年中国的物流外包业务成交额约为400亿,仅占整个物流市场的2%-3%。而欧洲的物流业务总成交额约有1 292亿欧元,其中约1/4是由外包物流完成的;美国的物流外包业务量早在1995年时就已经占到物流业务总量的57%;日本的物流外包程度是世界上最高的,通过外包完成的物流量达到80%左右。[18] § 国内外物流运营方式的比较 国外将物流业务外包已经成为普遍做法,据某美国著名的咨询公司对美国500家大型制造企业的调查,65%的企业将国内的物流业务实施了外包,加上国际物流业务外包,约77%的企业实施了物流外包,并且物流外包的期限一般不少于5年。而中国的制造企业和商业企业的物流运作基本上是以自营为主,据中国运输仓储协会2003年的调查,中国制造企业的原材料物流交给3PL企业运作的,仅占20%;成品的物流外包更少,只有13%。 发达国家的物流社会化的成功运作揭示了物流的本质:用规模化来降低成本;用速度来减少库存;具有互补核心能力的企业结成战略联盟构筑强有力的价值链。 中国企业对物流的重视始于本世纪初。然而,由于学术界对物流研究的滞后,企业对物流的认识比较肤浅,仅仅认为物流是“第三利润源泉”,要大力挖掘。对物流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企业内部的运作层次。从这个角度来说,我国的物流发展,不仅仅时间滞后,而且先天不足:国外发达对物流的研究是放在战略层次上,放在社会化上;而在我国,不仅是在学术研究上对社会化物流研究较少,而且在许多制造企业的实际做法上也是大搞物流自营,与国际上通行的做法背道而驰。当然,制造企业这样做自有它的道理和苦衷,如在国内找不到高素质的3PL企业等。但是,在当今中国企业的资金不是非常雄厚、资源不是非常丰裕、人才也是较为缺乏的情况下,面对着国外跨国企业虎视眈眈的竞争,将有限的资源分散,这无论如何也是非常危险的事情。 从另一个角度看,这种企业大搞物流自营现象,至少说明了企业管理层对物流已经开始重视,认同了物流可以降低成本、增加利润和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但是,生产企业或商业企业为此进行大量投资,而由于物流量的限制和专业知识的缺乏,利用效果并不理想,效率并不高。再加上由于频繁的技术更新和专用设备和专业技术人才的不足,物流自营的发展举步维艰,企业的物流自营并不应该成为企业长期的发展策略。 在中国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企业除了整合内部资源,构建核心能力外,也开始把目光投向外部,开始重视外部寻源,构建企业之间和谐关系。物流外包在这种大的外部环境下日益得到重视。 §物流外包的文献综述 物流外包,也称3PL,合同制物流 [19]。 咨询公司的Jon Africk等人将物流外包定义为一个单独供应商提供的基于合同的多项物流服务。他们指出,“至少是两项相关的服务,使用不同的信息系统集成到物流过程中” [20]。然而,应该指出的是外包“可以是很狭窄的范围”,并且只限于一种服务,如,仓储[21]。按照Bradley的说法,外包物流业务和其他的采购过程没有两样。他指出和一个可靠的零部件供应商一样,物流合同的履约人也应该提供高水平的客户服务,帮助自己的委托人在市场上更具有竞争力。 对于物流外包的驱动因素,在运作层面上有:1、降低成本的需要。Candler和Lieb认为,对于同样的业务,交给外部企业所需要的成本要比内部要低[20],那是因为,以物流为核心业务的企业,拥有更高的物流效率[21];2、提高物流服务水平的需要。Henkoff认为,TPL企业拥有专业的顾客知识,丰富的组织经验,服务一致性高,这无疑能够增强企业的物流效率,获取更高的顾客满意度,另外,还可以集中许多小批量的送货要求赖获得规模效应,是企业得到更好的运输解决方案[22];3、降低库存成本的需要。Richardson认为,外包可以减少库存水平,提高库存周转率[23];4、减少资本投资的需要。从投资的角度,无论企业是处在扩张期还是压缩期,大多数企业的资金总是有限的,通过外包物流能够减少企业在设施)、设备、信息技术、人力等方面的投入,从而将固定成本转化为可变成本[24];5、更新物流系统的需要。 在战略层面上,1、物流外包可以以较小的成本获得物流专业技能。Olterman更加强调在物流专业技能方面,认为外包是企业获得并维持优秀的物流专业技能的基础,自动补货系统、自动立体仓库、EDI、GPS、条形码和扫描仪等技术,TPL企业最擅长,通过履行物流外包协议,应用它们[25];2、更容易进入新市场。Rao认为借助于TPL可以实现规模经济[26],克服地区的文化差异,无需投资基础设施,就有机会进入一个新兴市场,这无疑可以降低企业的进入风险 [27];3、使企业专注于核心业务。Virum意识到将物流业务外包,可以减少自己的经营范围,把精力集中到自己的核心能力上[28];4、获得规模经济优势等等。 物流外包同样存在许多障碍因素,1、企业害怕失去对3PL控制。 Bowman考虑到外包不能满足企业监督供应商的需求,企业害怕失去对TPL的控制[29];2、物流与企业内其他业务的联系造成组织内部其他职能部门的不适。Bradley认为,从长期看,外包可能会阻碍核心业务与物流活动之间的联系而降低顾客的满意度 [30]。3、担心由于物流信息的不对称性而造成3PL企业的欺诈行为。Cooke认为,TPL企业可能缺乏满足顾客的能力,外包创造的收益难以评价 [31]; 4、商业重要机密的泄漏等等。 传统上,物流外包的决策依据是企业是否有能力自营物流,物流总成本和顾客服务水平放在其次,如果企业又设备,有技术就选择自营,以便于控制;如果企业不具备足够的物流能力,就选择外包。外包的方式一般是企业向运输公司购买运输服务或是向仓储公司购买储存服务,这些服务一般只限于一次或者分散的物流功能,需求是临时的,物流公司也不会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设计适合企业独特需要的服务。Ballow注意到传统决策模型的局限性,提出了二维决策模型,两个维度是物流对企业成功的影响程度和企业对物流的管理能力,他认为,物流对企业的重要性较高,企业处理物流的能力较弱,则物流外包;物流对企业的重要性较低,企业处理物流的能力较弱,则外购公共物流服务;如果企业的物流重要性较高,企业处理物流的能力也高,则采取物流自营方式。Ballow建立的模型有一个较大的缺陷,没有考虑到物流成本和客户服务的影响。同时,也没有明确提出出区分战略重要性高低、物流能力强弱的具体评价标准。 复旦大学的田宇和龚国华在Ballow模型的基础上,加入了成本评价。提出了一个物流外包决策模型[32]。该模型由三个层次组成,依次为:物流子系统(物流业务分项)的战略重要性、企业物流资源和能力、成本竞争力。认为企业物流活动的核心目标是在物流全过程中以最低的物流总成本实现顾客要求的服务水平,因此,在进行物流外包决策,顾客服务水平也是一个必须考虑的因素。此外,该模型也没给出基于各层次上的具体评判标准。

陆军的部分研究论文

才10分就想要论文啊?》

楼上的不是很好告诉你,到百度网页上键入“军事论文”,搜索下,一摞一摞的论文

20分等于100字

200字不能算是论文吧。80年代以后的战争,特点多得很,随便挑一条说吧:《孙子兵法》里有条“兵贵胜,不贵久”。80年代以后的战争,与之前的世界大战、朝鲜、越南等旷日持久的战争相比,大大缩短作战时间,有的是一次外科手术式打击,如美国空袭利比亚,有的是快速局部战争,如英阿马岛战争,中国对越自卫反击战。美国的两次海湾战争,都是以周计时,而刚刚结束的俄罗斯与格鲁吉亚的冲突,只打了四天。200字,只说这些吧。

  • 索引序列
  • 研究外军的论文
  • 军事外交研究论文框架
  • 研究美军的论文
  • 军事物流论文国外研究现状
  • 陆军的部分研究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