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发布时间: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1、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个性与社会心理学杂志--- 美国

2、 Psychological bulletin

心理学公报 --- 美国

3 、Psychological review

心理学评论--- 美国

4 、Behavioral & brain sciences

行为与大脑科学 --- 英国

5、 Psychological reports

心理学报告--- 美国

国内核心期刊:排序号刊名齐鲁学刊68天津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69湖北社会科学70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71上海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72深圳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73广西社会科学74暨南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75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76安徽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77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78湘潭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79河南社会科学80湖南社会科学81学术探索82探索与争鸣83杭州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改名为:杭州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84烟台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85江苏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86湖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87东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88高校理论战线89同济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90山西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91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92苏州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93河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94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95重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96山西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97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98云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99北方论丛100云南社会科学101社会科学家102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103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104湖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105广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106上海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107湖南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108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09江淮论坛110北京社会科学111前沿112南昌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113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114内蒙古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改名为:内蒙古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115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116扬州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117宁夏社会科学118徐州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119内蒙古社会科学120东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121山东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B(除B9)哲学类核心期刊表 1哲学研究2心理学报3心理科学4哲学动态5世界哲学6心理科学进展7中国哲学史8道德与文明9心理发展与教育10现代哲学11孔子研究12周易研究13伦理学研究C(除C95)社会科学总论(除民族学)C8统计学1统计研究2数理统计与管理3中国统计4统计与决策C91社会学 1社会学研究2社会3妇女研究论丛4青年研究C92人口学1人口研究2中国人口科学3人口与经济4人口学刊5市场与人口分析(改名为:人口与发展)C93管理学1管理科学学报2中国管理科学3管理工程学报4领导科学C96人才学 1中国人才D(含A,除D9)政治学(含马列)D1,3,5,7,8国际政治1世界经济与政治2现代国际关系3欧洲研究4国际问题研究5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6美国研究7国际论坛8当代亚太9国际观察10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11国外理论动态12国际政治研究13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14世界知识15外交评论16当代世界17日本学刊18西亚非洲19太平洋学报20俄罗斯研究D0,2,4,6,A中国政治1中国行政管理2政治学研究3求是4马克思主义与现实5教学与研究6国家行政学院学报7马克思主义研究8社会主义研究9半月谈10上海行政学院学报11理论前沿12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13了望14科学社会主义15中共党史研究16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17毛泽东思想研究18思想理论教育导刊19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1新视野22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3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4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5理论探讨26党的文献27理论与改革28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9长白学刊30求实31理论探索32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33理论月刊34前线3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36思想教育研究37湖北行政学院学报38党建研究39行政论坛40理论学刊41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42人民论坛43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44中国青年研究45理论导刊46南京政治学院学报47红旗文稿D9法律1法学研究2中国法学3法学4法商研究5政法论坛6现代法学7中外法学8法学评论9法律科学10法制与社会发展11法学家12比较法研究13环球法律评论14当代法学15法学论坛16政治与法律17河北法学18法学杂志19法律适用20行政法学研究21中国刑事法杂志22人民司法23华东政法学院学报(改名为: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4人民检察25知识产权26中国法医学杂志27中国司法鉴定F综合性经济科学1经济研究2经济学动态3经济学家4经济科学5经济评论6南开经济研究7当代经济科学8当代经济研究9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10经济纵横11山西财经大学学报12经济问题13现代财经14上海财经大学学报15经济经纬16贵州财经学院学报17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18江西财经大学学报19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云南财贸学院学报(改名为:云南财经大学学报)F0/2(除F23,F27)经济学(除会计,企业经济)F1(除F12)世界经济1世界经济2经济社会体制比较3外国经济与管理4世界经济研究5国际经济评论6世界经济文汇7东北亚论坛8亚太经济9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F0,F12,F2(除F23,F27)中国经济,经济计划与管理 1管理世界2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3地域研究与开发4改革5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6开发研究7上海经济研究8宏观经济研究9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0经济研究参考11生产力研究12城市问题13城市发展研究14中国经济史研究15资源科学16中国人力资源开发17经济体制改革18经济问题探索19资源,产业(改名为:资源与产业)20中国经济问题21南方经济22现代城市研究23消费经济24生态经济25经济数学26中国流通经济27开放导报28特区经济29现代经济探讨30宏观经济管理31运筹与管理32改革与战略33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34中国经贸导刊F23会计1会计研究2审计研究3审计与经济研究4财务与会计5财会通讯. 综合6会计之友7财会月刊. 会计8中国审计9商业会计10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11财会研究12中国注册会计师13事业财会F4/6(含F27)工业经济1中国工业经济2南开管理评论3经济管理4管理科学5工业工程与管理6管理评论7企业经济8预测9软科学10工业工程11企业管理12管理现代化13经济与管理研究F7贸易经济 1国际贸易问题2国际贸易3财贸经济4商业经济与管理5国际经贸探索6商业研究7销售与市场8广东商学院学报9商业时代10中国商贸11价格理论与实践12北京工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13国际经济合作14对外经贸实务15江苏商论16国际商务研究17中国物流与采购F81财政1税务研究2财政研究3涉外税务4税务与经济5中央财经大学学报6财经论丛7当代财经8财经研究9财经问题研究10中国财政11财经科学12中国税务13财政监督F82/84货币/金融,银行/保险1金融研究2国际金融研究3金融论坛4金融理论与实践5保险研究6证券市场导报7中国金融8武汉金融9上海金融10金融与经济11财经理论与实践12财经13投资研究14新金融15广东金融学院学报16浙江金融17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8经济导刊19南方金融G0/2(除G25,G27)文化事业/信息与知识传播(除图书馆学,档案学)G0/G21信息与传播,新闻学,新闻事业1新闻与传播研究2国际新闻界3现代传播4新闻记者5新闻大学6当代传播7中国记者8新闻界9新闻战线10传媒11传媒观察12中国报业13新闻与写作14新闻爱好者15新闻知识G22广播,电视事业1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电视研究G23出版事业1编辑学报2中国科技期刊研究3编辑之友4出版发行研究5中国出版6科技与出版7编辑学刊8出版广角9中国编辑10中国图书评论11读书G25,35图书馆学,情报学 1中国图书馆学报2图书情报工作3情报学报4大学图书馆学报5图书馆杂志6图书馆论坛7图书馆8情报科学9图书馆建设10现代图书情报技术11图书情报知识12情报资料工作13情报理论与实践14情报杂志15图书馆工作与研究16图书馆理论与实践17图书馆学研究18图书与情报19国家图书馆学刊G27档案学1档案学通讯2档案学研究3中国档案4档案与建设5浙江档案6山西档案7北京档案8档案管理9档案10兰台世界G3(除G35)科学,科学研究 (除情报学)1科学学研究2科研管理3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4研究与发展管理5中国软科学6中国科技论坛7科技进步与对策8科学管理研究9科技管理研究10科技导报G4教育G4教育综合,教育事业1教育研究2比较教育研究3全球教育展望4北京大学教育评论5教育理论与实践6教师教育研究7外国教育研究8清华大学教育研究9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10教育与经济11中国教育学刊12教育科学13当代教育科学14中国电化教育15教育学报16电化教育研究17教育探索18中国远程教育19教育评论20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21开放教育研究22教育导刊23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4江西教育科研(改名为:教育学术月刊)G62/63初等教育/中等教育G62/63(除各科教学)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除各学科)1课程,教材,教法2人民教育3教学与管理4上海教育科研5教育科学研究6教育研究与实验. 理论版(改名为:教育研究与实验)7教学月刊. 中学版8外国中小学教育9中小学管理初等教育/中等教育(语文)1中学语文教学2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外语)1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中小学外语教学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历史地理)1历史教学2中学地理教学参考初等教育/中等教育(数学)1数学教育学报2数学通报初等教育/中等教育(政治)1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思想政治课教学初等教育/中等教育(物理)1物理教学2中学物理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化学)1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化学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生物)1生物学教学G64高等教育 1高等教育研究(武汉)2教育发展研究3中国高等教育4学位与研究生教育5江苏高教6中国高教研究7现代大学教育8高等工程教育研究9高教探索10黑龙江高教研究11复旦教育论坛12中国大学教学9种子10核农学报11农业生物技术学报12中国棉花13作物杂志14植物遗传资源学报15中国烟草科学S4植物保护1植物病理学报2中国生物防治3植物保护学报4植物保护5农药6农药学学报7昆虫天敌(改名为:环境昆虫学报)8植物检疫9中国植保导刊S6园艺1园艺学报2果树学报3中国蔬菜4北方园艺5食用菌学报6中国果树7中国食用菌8中国南方果树S7林业1林业科学2林业科学研究3北京林业大学学报4福建林学院学报5国外EI期刊ISSN 期 刊 名 1002-0721 Journal of Rare Earths 1674-4926 Journal of Semiconductors 学报编辑部 1007-1172 Journal of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Science) 1003-7985 Journal of Southeast University (English Edition)

都是相对应的,大学教师发论文最低也要发国家级的,中国科教创新导刊,还有时代教育,有些杂志就不收中小学的文章。大学学后关键是评什么,学校要求发什么级别的期刊。

(2004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第一编 哲学、社会学、政治、法律、军事第二编 经 济 第三编 文化、教育、历史 第四编 自然科学 第五编 医药、卫生 第六编 农业科学 第七编 工业技术 第一编 哲学、社会学、政治、法律、军事 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表 哲学类核心期刊表 宗教类核心期刊表 统计学类核心期刊表 社会学类核心期刊表 人口学类核心期刊表 管理学类核心期刊表 人才学类核心期刊表 民族学类核心期刊表 国际政治类核心期刊表 中国政治类核心期刊表 法律类核心期刊表 军事类核心期刊表 返回总目录 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表 1 中国社会科学2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 社会科学战线4 学术月刊5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6 天津社会科学7 学术研究8 江海学刊9 江汉论坛10 江苏社会科学11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12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3 文史哲14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15 浙江学刊16 浙江社会科学17 社会科学研究18 求是学刊19 社会科学(上海)(吸收: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20 社会科学辑刊21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2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3 中州学刊24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5 人文杂志26 求索27 思想战线28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9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30 国外社会科学31 南京社会科学32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3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34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5 齐鲁学刊36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改名为: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37 学海38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39 江西社会科学 40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41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42 河北学刊43 学术界44 东岳论丛45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46 东南学术47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48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49 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并入:社会科学)50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51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52 北京社会科学53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54 学术论坛55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56 广东社会科学57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58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59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60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61 山东社会科学62 探索63 学术交流64 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65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66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67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68 北方论丛69 山东师大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70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71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72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73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74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75 宁夏社会科学76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77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78 云南社会科学79 长白学刊80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81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82 江淮论坛83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84 河南社会科学85 内蒙古社会科学86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87 甘肃社会科学88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89 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90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91 晋阳学刊92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93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94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95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96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97 贵州社会科学98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99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返回分类目录 哲学类核心期刊表 1. 哲学研究2. 心理科学3. 心理学报4. 哲学动态5. 自然辩证法研究6. 孔子研究7. 自然辩证法通讯8. 心理学动态(改名为:心理科学进展)9. 中国哲学史10. 道德与文明11.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2. 现代哲学13. 心理发展与教育14. 心理学探新15. 周易研究 返回分类目录 宗教类核心期刊表 1. 世界宗教研究2. 宗教学研究3. 法音4. 敦煌研究5. 中国宗教6. 佛教文化7. 中国穆斯林8. 世界宗教文化 返回分类目录 统计学类核心期刊表 1. 中国统计2. 统计研究3. 统计与决策4. 数理统计与管理 返回分类目录 社会学类核心期刊表 1 社会学研究2 社会3 妇女研究论丛4 中国社会保障 返回分类目录 人口学类核心期刊表 1 人口研究2 中国人口科学3 人口与经济4 人口学刊5 人口与计划生育 返回分类目录 管理学类核心期刊表 1 中国行政管理2 管理世界3 领导科学4 中外管理5 管理科学学报 返回分类目录 人才学类核心期刊表 1 中国人才 返回分类目录 民族学类核心期刊表 1. 民族研究2.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 贵州民族研究4. 广西民族研究5. 黑龙江民族丛刊6.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7. 回族研究8. 世界民族9. 中国民族10. 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改名为: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1. 云南社会科学12. 青海民族研究13. 西北民族研究14. 满族研究15. 中南民族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改名为: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6. 内蒙古社会科学17. 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改名为: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返回分类目录 国际政治类核心期刊表 1 世界经济与政治2 现代国际关系3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1. 欧洲(改名为:欧洲研究)2. 国际问题研究3. 当代亚太4. 国外理论动态5. 美国研究6. 当代世界7. 西亚非洲8. 东欧中亚研究(改名为: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9. 国际展望10. 国际论坛11. 国际观察12. 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13. 和平与发展14. 拉丁美洲研究15. 日本学刊16. 东南亚研究17. 国外社会科学 返回分类目录 中国政治类核心期刊表 1 政治学研究2 求是1. 中国行政管理2.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3. 了望4. 社会主义研究5. 教学与研究(北京)6. 毛泽东思想研究7. 党的文献8. 马克思主义研究9. 青年研究10. 中国青年研究11. 探索12. 党建研究(北京)13. 中共党史研究14. 学习与探索15.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16. 社会科学研究17. 理论前沿18. 理论探讨19. 新视野20.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1. 求实22. 理论与改革23. 科学社会主义24.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6. 工会理论与实践27.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8.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9.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30. 理论学刊31.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32. 妇女研究论丛33. 党政论坛34. 理论导刊35.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36. 理论探索37. 半月谈38.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39. 中国青年40. 公安大学学报(改名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 返回分类目录 法律类核心期刊表 1 中国法学2 法学研究3 法学4 法学评论2. 中外法学3. 现代法学4. 法商研究5. 法律科学6. 法学家7. 政法论坛8. 人民检察9. 河北法学10. 法制与社会发展11. 政治与法律12. 环球法律评论13. 比较法研究14. 法学杂志15. 当代法学16. 人民司法17. 法律适用18. 法学论坛 返回分类目录 军事类核心期刊表 1 中国军事科学2 军事经济研究1. 国防大学学报2. 政工导刊3. 军事史林4. 军事历史研究5. 世界军事6. 军队政工理论研究7. 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返回分类目录 第二编 经 济 综合性经济科学类核心期刊表 世界经济类核心期刊表 中国经济.经济计划与管理类核心期刊表会计类核心期刊表 农业经济类核心期刊表工业经济类核心期刊 贸易经济类核心期刊表 财政类核心期刊表 货币/金融、银行/保险类核心期表 返回总目录 综合性经济科学类核心期刊表 1. 经济研究2. 管理世界3. 经济学动态4. 改革5. 经济学家6. 世界经济7. 财贸经济8. 财经研究9. 经济科学10. 宏观经济研究11. 财经问题研究12. 经济评论13. 当代财经14. 当代经济科学15. 经济管理16. 当代经济研究17.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18. 南开经济研究19. 经济问题20. 经济问题探索21. 现代财经22. 上海经济研究23. 财经科学24. 国际经济评论25. 外国经济与管理26.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7. 经济纵横28. 中国经济问题29. 经济与管理研究30. 中国经济史研究31. 经济经纬32. 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33. 中南财经大学学报(改名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34. 生产力研究 返回分类目录 世界经济类核心期刊表 1 世界经济2 世界经济与政治3 世界经济研究4 国际经济评论1. 外国经济与管理2. 国际贸易问题3. 国际贸易4. 当代亚太5. 亚太经济6.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7. 现代国际关系8. 东欧中亚研究(改名为: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9. 世界经济文汇 返回分类目录 中国经济.经济计划与管理类核心期刊表 1 改革2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 上海经济研究2.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3. 经济体制改革4. 中国经济问题5. 特区经济6. 开放导报7. 南方经济8. 宏观经济管理9. 中国改革10. 中国劳动11. 城市发展研究12. 城市问题13. 国际经济合作14. 改革与战略15. 中国流通经济16. 中国物资流通(改名为:中国物流与采购) 返回分类目录 会计类核心期刊表 1 会计研究1. 审计研究2. 财会月刊3. 财务与会计4. 财会通讯5. 审计与经济研究6. 中国审计7. 中国农业会计8. 广西会计9. 中国会计电算化10. 财会研究(兰州)11. 事业财会12. 财经理论与实践13. 会计之友 返回分类目录 农业经济类核心期刊表 1 中国农村经济2 农业经济问题3 中国农村观察4 农业现代化研究1. 农业技术经济2. 林业经济3. 中国土地科学4. 林业经济问题5. 生态经济6. 农业经济7. 调研世界8. 乡镇企业研究9. 中国农垦经济10. 农村经济11. 乡镇经济12.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13. 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改名为:农村经济管理)14. 世界农业15. 农村经济导刊 返回分类目录 工业经济类核心期刊 1 中国工业经济1. 管理世界3 经济管理4 经济研究1. 改革2. 外国经济与管理3. 经济问题探索4.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5. 企业管理6. 企业经济(南昌)7. 汽车与配件8. 中国建材9. 煤炭经济研究10. 中国电业11. 建筑经济12. 中国地质矿产经济(改名为:中国国土资源经济)13. 企业活力14. 上海企业15. 集团经济研究16. 管理现代化17. 经营与管理18. 国有资产管理19. 企业家(改名为:财智文摘)20. 工业技术经济21. 电力需求侧管理22. 铁道经济研究23. 交通企业管理24. 旅游学刊 25. 邮电企业管理(改名为:通信企业管理) 返回分类目录 贸易经济类核心期刊表 1 国际贸易问题2 商业研究3 国际贸易4 商业经济与管理5 财贸经济6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7 消费经济8 国际经贸探索9 商业时代10 国际经济合作11 国际商务研究12 价格理论与实践13 中国商贸 14 商场现代化15 江苏商论16 销售与市场17 商业经济文荟18 中国物价19 中国市场20 财贸研究21 价格月刊 返回分类目录 财政类核心期刊表 1 税务研究2 财政研究3 税务与经济4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5 财贸经济6 中国财政7 中国财经信息资料8 财经问题研究9 涉外税务10 财经论丛11 财经研究12 中国税务13 当代财经14 财经科学15 江西财税与会计16 财会研究(兰州) 返回分类目录 货币/金融、银行/保险类核心期表 1 金融研究2 国际金融研究3 证券市场导报4 投资研究5 金融论坛6 保险研究7 金融理论与实践8 上海金融9 财经理论与实践10 金融与经济11 浙江金融12 武汉金融 13 中国金融14 西南金融15 南方金融16 现代金融17 农村金融研究18 国际金融19 银行家 返回分类目录 第三编 文化、教育、历史 信息与传播类核心期刊表新闻学、新闻事业类核心期刊表广播、电视事业类核心期刊表出版事业类核心期刊表报学类核心期刊表档案学类核心期刊表科学、科学研究类核心期刊表综合性教育类核心期刊表学前教育、幼儿教育类核心期刊表初等教育/中等教育类核心期刊表高等教育类核心期刊表各类教育类核心期刊表体育类核心期刊表语言学/汉语/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类核心期刊表外国语类核心期刊表世界文学类核心期刊表文学理论类核心期刊表文学作品类核心期刊表综合性艺术类核心期刊表绘画,书法,工艺美术类核心期刊表摄影艺术类核心期刊表 音乐类核心期刊表舞蹈类核心期刊表戏剧艺术类核心期刊表电影、电视艺术类核心期刊表历史类核心期刊表文物考古类核心期刊表 返回总目录 信息与传播类核心期刊表 1 现代传播2 当代传播返回分类目录 新闻学、新闻事业类核心期刊表 1 国际新闻界2 新闻记者3 新闻通讯(改名为:传媒观察)4 新闻与传播研究5 中国记者6 新闻战线7 新闻与写作8 新闻界9 新闻爱好者10 新闻大学11 新闻知识12 新闻实践 返回分类目录 广播、电视事业类核心期刊表 1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 电视研究 返回分类目录 出版事业类核心期刊表 1编辑学报2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3 中国出版4 编辑之友5 出版发行研究6 编辑学刊7 出版广角8 读书9 中国图书评论10 科技与出版 图书馆学,情 返回分类目录 报学类核心期刊表 1 中国图书馆学报2 图书情报工作3 大学图书馆学报4 情报学报5 图书馆杂志6 情报科学7 图书馆建设8 图书馆9 情报杂志10 图书馆论坛11 现代图书情报技术12 情报资料工作13 情报理论与实践14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15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16 图书情报知识17 现代情报 返回分类目录 档案学类核心期刊表 1 档案学通讯2 中国档案3 档案学研究4 档案与建设5 浙江档案6 档案管理7 兰台世界8 山西档案9 档案10 北京档案11 上海档案12 四川档案13 湖南档案(改名为:档案时空) 返回分类目录 科学、科学研究类核心期刊表 1 自然辩证法研究2 科研管理3 科学学研究4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5 中国科技论坛6 中国软科学7 自然辩证法通讯8 科学管理研究9 研究与发展管理10 科技进步与对策11 科学新闻12 科技管理研究13 科学对社会的影响 返回分类目录 综合性教育类核心期刊表 1 教育研究2 教育理论与实践3 比较教育研究4 全球教育展望5 教育评论6 中国教育学刊7 外国教育研究8 人民教育9 教学与管理10 教育探索11 教育与经济12 教育科学13 江西教育科研 14 辽宁教育科研15 教育导刊16 上海教育科研17 山东教育科研(改名为:当代教育科学)18 教育研究与实验19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返回分类目录 学前教育、幼儿教育类核心期刊表 1 学前教育研究2 幼儿教育3 学前教育4 早期教育 返回分类目录 初等教育/中等教育类核心期刊表 1. 课程、教授、教法2. 中小学管理3. 语文教学通讯(分成: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和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4. 学科教育5. 外国中小学教育6. 历史教学7. 上海教育8. 中小学教师培训9. 小学语文教学10. 小学教学研究11. 思想政治课教学 12. 天津教育13.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14.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15.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16. 英语辅导(与疯狂英语合并为:英语辅导、疯狂英语)17. 中小学外语教学18. 数学通报19. 中学物理.高中版20. 生物学教学 返回分类目录 高等教育类核心期刊表 1. 高等教育研究(武汉)2. 教育发展研究3. 中国高等教育4.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5. 中国高教研究6. 江苏高教7. 高等师范教育研究(改名为:教师教育研究)8.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9.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0. 黑龙江高教研究11. 现代大学教育12. 高校理论战线13. 高教探索 14.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返回分类目录 各类教育类核心期刊表 1. 中国成人教育2. 教育与职业3.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4. 中国电化教育5. 中国远程教育6. 电化教育研究7. 成人教育8. 中国特殊教育9. 北京成人教育(改名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10. 父母必读11. 继续教育 返回分类目录 体育类核心期刊表 1. 体育科学2.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3.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4. 体育与科学5.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6. 体育学刊7. 中国体育科技8.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9. 体育文化导刊10.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1.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2.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13.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返回分类目录 语言学/汉语/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类核心期刊表 1. 中国语文2. 语言教学与研究3. 民族语文4. 语言文字应用5. 汉语学习6. 语言研究7. 中国翻译8. 世界汉语教学9. 古汉语研究10. 方言11. 当代语言学12. 语文研究13. 语文建设14. 修辞学习15. 语言与翻译16. 上海科技翻译17. 中国科技翻译 返回分类目录 外国语类核心期刊表 1 外语教学与研究2 外国语3 外语与外语教学4 外语界5 现代外语6 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7 外语学刊8 外语教学9 外语研究10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1中国俄语教学 返回分类目录 世界文学类核心期刊表 1. 外国文学评论2. 外国文学研究3. 国外文学4. 外国文学5. 俄罗斯文艺6. 当代外国文学7. 世界文学8. 译林 返回分类目录 文学理论类核心期刊表 1. 文学评论2. 文艺研究3. 文学遗产4. 文艺理论研究5. 鲁迅研究月刊6. 当代作家评论7. 文艺争鸣8.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9. 小说评论10. 新文学史料11. 中国比较文学12. 明清小说研究13. 文艺理论与批评14. 文艺评论15. 红楼梦学刊16. 南方文坛17. 中国文学研究18. 名作欣赏 返回分类目录 文学作品类核心期刊表 1. 人民文学2. 收获3. 十月 4. 当代5. 上海文学6. 中国作家7. 钟山8. 清明9. 山花10. 北京文学11. 解放军文艺12. 时代文学13. 青年文学14. 长江文艺15. 长城16. 天涯17. 大家18. 作家杂志19. 散文20. 民族文学21. 山东文学22. 诗刊23. 花城 返回分类目录 综合性艺术类核心期刊表 1 文艺研究2 艺术百家3 民族艺术 返回分类目录 绘画,书法,工艺美术类核心期刊表 1. 美术研究2. 美术3. 美术观察4. 装饰5. 书法研究6. 美术 & 设计7. 世界美术8. 中国书法 返回分类目录 摄影艺术类核心期刊表 1 大众摄影2 中国摄影 返回分类目录 音乐类核心期刊表 1. 中国音乐学2. 音乐研究3. 中国音乐4.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5. 人民音乐6. 黄钟7. 音乐艺术 返回分类目录 舞蹈类核心期刊表 1. 舞蹈2.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返回分类目录 戏剧艺术类核心期刊表 1. 戏剧艺术2. 中国戏剧3. 戏剧4. 剧本5. 戏曲艺术6. 戏剧文学7. 中国京剧8. 四川戏剧9. 上海戏剧 返回分类目录 电影、电视艺术类核心期刊表 1. 电影艺术2. 当代电影3. 世界电影4. 中国电视5.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6. 电影文学7. 电影8. 电影评介9. 电影新作10. 当代电视 返回分类目录 历史类核心期刊表 1. 历史研究2. 世界历史3. 史学月刊4. 中国史研究5. 近代史研究6. 中共党史研究7. 史学理论研究8. 中国文化研究9. 文史哲10. 清史研究11. 当代中国史研究12. 抗日战争研究13. 史学集刊14. 中国史研究动态15. 中华文化论坛16. 民国档案17. 安徽史学18. 历史档案19. 史学史研究20. 史林21.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2. 西域研究23. 中国农史24. 文献 返回分类目录 文物考古类核心期刊表 1. 文物2. 考古3. 考古学报4. 考古与文物5. 东南文化6. 农业考古7. 中原文物8. 北方文物9. 华夏考古 10. 江汉考古11. 敦煌研究12. 故宫博物院院刊 返回分类目录 第四编 自然科学 综合性科学技术类核心期刊表 自然科学总论类核心期刊表数学类核心期刊表力学类核心期刊表物理类核心期刊表化学类核心期刊表天文学核心期刊表测绘学类核心期刊表地球物理学类核心期刊表大气科学(气象学)类核心期刊表地质类核心期刊表海洋学类核心期刊表地理学类核心期刊表综合性生物类核心期刊表植物学类核心期刊表动物学/昆虫学类核心期刊表 返回总目录 综合性科学技术类核心期刊表 1. 科学通报2. 中国科学.A辑,数学、物理学、天文学(分成:中国科学.A辑,数学和中国科学.G辑,物理学、天文学)3.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4.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5.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6.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7.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8.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9.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10. 中国科学.E辑,技术科学11. 国防科技大学学报12.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13.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14.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15.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学版16. 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改名为:天津大学学报) 17.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8. 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19.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 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1.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22. 中南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改名为: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3. 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24.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5.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6.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7.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28.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9. 自然科学进展30. 吉林大学自然科学学报(改名为: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31.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32.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33. 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34.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35. 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36.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37. 高技术通讯38.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39.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40.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41.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42. 应用科学学报43. 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44. 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45.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46. 山东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改名为:山东大学学报.理学版)47.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48. 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49.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改名为: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50.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51.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52. 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53.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54. 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55.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56. 北方交通大学学报57. 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58.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59.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60.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61. 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62. 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63. 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64.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65. 空军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66.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67. 海军工程大学学报68.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69.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70. 湘潭大学自然科学学报71.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72.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73.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74. 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75.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76. 黑龙江大学自然科学学报77. 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78. 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79.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80.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81. 吉林工业大学自然科学学报(改名为: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82. 南昌大学学报.理科版83.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84.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85.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86.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87. 甘肃工业大学学报(改名为:兰州理工大学学报)88. 桂林工学院学报 返回分类目录 自然科学总论类核心期刊表 1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 系统工程3 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4 系统工程学报5 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应用6 自然辩证法研究7 科学8 管理科学学报9 自然科学史研究10 自然杂志11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2 中国科学基金13 中国科技史料 返回分类目录 数学类核心期刊表 1. 数学学报2. 数学年刊.A辑3. 应用数学学报4. 计算数学5. 数学进展

贵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1、《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是党的根本建设》,理论界,2008年第09期。2、《和谐社会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实践(思想理论版),2009年第02期。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逻辑起点》,中国共产党历史研究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4、《反腐倡廉建设中的“三架马车”要素探析》,学理论,2010年16期。5、《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构建基层党组织建设新格局——盘锦市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情况调查》,党政干部学刊,2010年第07期。6、《农村基层党组织工作机制创新及其启示》,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9期。7、《完善干部监督机制加强反腐倡廉建设》,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12期。8、《关于激励人才发挥作用机制的研究》,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第01期。9、《和谐劳资视阈下的工会维权困境与解决路径探析》,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11年01期。10、《新中国对日战犯改造政策中的人道主义精神》,兰台世界,2011年2月(上)。11、《抚顺战犯管理所对日本战犯的改造及其影响》,党史纵横,2011年3月。12、《和谐社会视阈下现阶段中国阶层分化与党的执政基础问题研究》,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2期。13、《中国阶层分化与党的执政基础问题研究》,中共山西省直机关党校学报,2011年03期。14、《和谐社会视阈下农村宗教信仰与党的执政基础关系探析》,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年02期。15、《和谐社会视阈下农村宗教信仰与党的执政基础关系探析》,贵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年02期。16、《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现代化的范式选择》,沈阳干部学刊,2011年04期。17、《张学良思想中的抗日情愫及其抗日行为分析》,兰台世界,2011年11月(上)。18、《抗联女英雄冯淑艳》,党史纵横,2011年9月。19、《王卓然与东北抗日救亡运动》,兰台世界,2012年05月(上)。20、《解放战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经验》,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21、《东北救亡七杰之一——王卓然》,党史纵横,2012年03期。22、《见过列宁的中国人知多少》,世纪桥,2012年06期。23、《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宝贵经验——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考察对象》,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12年01期。24、《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宝贵经验——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考察对象》,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12年01期。25、《健全党员干部联系群众服务群众长效机制研究》,沈阳干部学刊,2012年05期。26、《抚顺战犯管理所对日本战犯的改造》,党史博览,2012年06期。27、《张作霖与东北的铁路近代化建设》,兰台世界,2013年2月(上)。28、《张学良主政时期东北铁路联运及其历史意义》,沈阳干部学刊,2013年02期。29、《唐聚五与辽东抗日救亡运动》,党史纵横,2013年03期。30、《关于提高反腐倡廉制度执行力的几点思考》,沈阳干部学刊,2013年03期。31、《成功改造日本战犯的“抚顺奇迹”》,共产党员,2013年16期。32、《宋庆龄的国民革命之路》,党史纵横,2013年09期。33、《“老虎”、“苍蝇”一起打是对腐败的“零容忍”》,新华社辽宁领导参考,2013年6月3日。34、《“文牍风”盛行必将误国误事》,新华社辽宁领导参考,2013年7月1日。35、《历次整风运动中的群众路线带给我们的启示》,新华社辽宁领导参考,2013年7月8日。36、《关于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公共产品供给的几点思考》,新华社辽宁领导参考,2013年7月29日。37、《从四方面入手遏制“村官”腐败》,新华社辽宁领导参考,2013年10月28日。38、《辽宁当前“择校难”现状分析与建议》,新华社辽宁领导参考,2013年12月17日。

思想政治与企业文化融合

在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中,需要加强对员工创新能力的开发,使员工可以注重身边的细节,从生活中汲取创意来进行创新。

摘要:

在企业的发展中,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均是企业发展的重要环节,对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工作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及相同点,将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探究思想政治与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关联,以期可以推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融合。

关键词:

思想政治;企业文化;关联分析

思想政治工作是提升员工素质和积极性的重要保障,企业文化建设有利于提升内部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两者具有密切的关系,可以互相促进和发展[1]。因此,探究思想政治与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关联性,有利于制定两者结合的发展策略,进而可以促进企业的高速发展。

一、思想政治与企业文化建设异同分析

1、差异分析

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存在差异,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范畴存在差异,思想政治工作主要以思想理论教育为主,属于政治文化,目标是纠正员工的思想误区。企业文化建设属于管理工作,是经济文化范畴[2]。第二,在运行机制方面,思想政治工作主要是通过政工团来完成,而企业文化建设则是由全体员工来完成。第三,在方式方面,思想政治工作主要以宣传、教育和谈心为主,而企业文化则是以软教育为主,通过文化氛围来达到教育的目的。可见,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存在较大的差异性。

2、相同点分析

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不仅存在较多的差异性,同时存在较多的相同点,只有对其进行科学的分析,才有利于促进两者的融合,继而推动企业的快速发展[3]。其相同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的服务对象相同,两者均是对人进行教育,思想政治工作主要目标是塑造员工的道德、文化和纪律。企业文化建设则是通过管理手段激励员工的行为,调动员工的积极性。第二,两者存在相同的工作方向,均服务于企业的经济建设,为企业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第三,两者目的相同性。思想政治工作主要是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提升企业的效益,而企业文化建设则是通过软教育激发员工的热情,两者的目的存在相同性。

二、思想政治与企业文化建设的关系分析

1、思想政治工作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保障

在企业中,思想政治工作的完善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保障,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思想政治工作的原则是以人为本,其目标是激发员工的潜能,使其可以积极的为企业的发展创造条件,并且可以充分的发挥员工的主体地位。其次,在企业的发展中,思想政治工作会为企业文化建设引导方向,在企业文化建设中,需要将国家、民族及企业的利益有机的结合起来,在这种情况下,思想政治工作可以为企业文化建设引导方面,引导其持续稳定的发展。

2、企业文化建设推动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

在企业的发展中,企业文化的建设可以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途径,继而可以全面的推动企业的快速发展。在目前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内容相对较为落后,无法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在企业的文化建设中,其可以开阔员工的视野,将其与思想政治工作有机的结合起来,可以丰富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扩宽工作渠道。如企业文化建设中,通常是以座谈会以及培训等方式进行,而思想文化则是以单独教育为主,可见,企业文化建设可以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提供创新路径。

三、加强思想政治与企业文化融合的`策略

1、提升员工主体意识

在传统企业的发展中,管理者是企业的主体,利益是企业的主要目标,管理者为了企业的效益,通常会出现刚性管理,压制了员工的积极性,无法全面的推动企业的发展。而在新时期企业的发展中,人才显得至关重要,在此情况下,企业只有不断的提升员工的主体地位,才可以更好的促进企业的发展。首先,在企业的发展中,应该通过思想教育的方式,使员工意识到自身的重要性,可以为企业的发展而做出应有的贡献。其次,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应该以人为本,注重对人才价值的实现,这样才可以激发员工的热情。总之,只有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的融合,才可以提升员工的主体意识,进而可以全面的促进企业的发展。

2、提升员工创新意识

在企业的发展中,员工的创新意识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在传统的工作管理中,员工的自主性相对较低,其创新能力通常会被企业的管理形式所压制,因此,在新时期的企业发展中,需要提升员工的创新意识,以此来促进企业的高速发展。首先,在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中,需要加强对员工创新能力的开发,使员工可以注重身边的细节,从生活中汲取创意来进行创新。其次,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应该以团结创新为主,在公司内部营造创新的氛围,如通过创新大赛的方式来激发员工的热情。总之,只有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融合,才可以提升员工的创新意识,进而可以促进企业的高速发展。

3、提升员工的基础素养

在企业的发展中,员工不仅需要拥有较高的思想觉悟,同时需要拥有一定的知识素养。因此企业需要加强对员工的教育,引导其发展。首先,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应该加强对员工学习意识的培养,使员工可以积极的学习先进的知识和经验,不仅可以丰富自身的文化素养,而且可以为企业的发展做出相应的贡献。其次,在企业文化建设汇总,需要建立文化氛围,如组织知识竞赛或者技能竞赛,激发员工的积极性。总之,只有将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相融合,才可以提升员工的基础素养。

四、结语

在企业的发展中,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均是企业发展的重要保障,企业只有不断的加强两者的融合,才可以推进企业的高速发展。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企业可以在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中,做到取长补短,全面提升员工的素养,以此来促进企业的高速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玥.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相结合的促进作用及有效途径[J].贵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02:54-55.

[2]陈鸿鹏.刍议企业文化与水电施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关联性[J].劳动保障世界(理论版),2013,09:208-209.

[3]陈晓萱.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关联研究与讨论[J].中外企业家,2016,01:168-170.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不是核心期刊,只是普刊学报。

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查重

1.《强制执行竞合刍议》,载《安徽法学》1995年第3期。2.《论协议管辖及我国立法之完善》,载《学术界》1996第1期。3.《试析起诉的消极条件》,载《法商研究-中南政法学院学报》1996年第5期。4.《试论仲裁协议若干法律问题》,载《律师世界》1996年第5期。5.《美国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建立及其发展》,载《社科信息》1996年第7期。6.《“有新的证据,足以推翻原判决”作为民事再审事由之我见》,载《江西法学》1997年第1期。7.《诉讼成本控制论》,载《法学评论》1997年第1期。8.赵钢、占善刚:《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公民应有的诉讼观念》,载《中国法学》1998年第1期。9.《代位执行中的几个基本问题》,载《政治与法律》1998年第1期。10.《我国民事诉讼法对法院审判行为约束软化的若干表现及其矫正》,载《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8年第2期。11.《论代位财产保全》,载《律师世界》1998年第4期。12.《也论当事人举证与人民法院查证之关系》,载《法商研究》1998年第6期。13.《公证文书的证据效力不应轻易否定》,载《律师世界》1998年第9期。14.《诉讼权利平等原则新论》,载《法学评论》1999年第2期。15.《美国民事没收法与正当程序的冲突与衡平》,载《法商研究-中南政法学院学报》1999年第3期。16.《试论民事诉讼特别地域管辖之立法缺失及其完善》,载《法学》1999年第8期。17.《民事诉讼法与民事实体法之关系探析——从法院裁判之生成角度分析》,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00年第5期。18.《关于二审程度中反诉问题的一点思考》,载《河北法学》2000年第6期。19.《完善民事诉讼审前准备程序之构想》,载《现代法学》2000年第1期。20.《对民事诉讼法基本原则之初步检讨》,载《法学评论》2000年第3期。21.《略论民事诉讼中的管辖恒定原则》,载《法学评论》2001年第6期。22.《略论专属地域管辖适用之特质》,载《法学评论》2002年第5期。23.《关于撤诉的几个问题》,载《法学评论》2003年第4期。24.《再论民事诉讼的起诉条件及其适用——以〈民事诉讼法〉之修订为背景》,载《诉讼法论丛》2004年版。25.《试论我国民事诉讼中免证事实之应有范围及其适用》,载《法学评论》2004年第4期。26.《略论民事强执行中不动产查封之方法》,载《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27.占善刚:《当事人陈述探微》,载《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28.占善刚、刘显鹏:《论不服仲裁裁决应有之救济途径及其适用》,载《仲裁研究》2006年第1期。29.占善刚:《略论诉之追加》,载《法学评论》2006年第3期。30.占善刚:《关于民事诉讼期间的几个问题》,载《珞珈法学论坛》(第5卷),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31.占善刚、熊洋:《关于二审程序中诉之追加问题的思考》,载《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32.占善刚、刘丹:《试论行政诉讼中之自认》,载《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33.占善刚:《论民事诉讼中之自由证明》,载《法学评论》2007年第4期。34.占善刚、阮志勇:《漏判及其救济刍议》,载《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35.占善刚:《证明妨碍之比较研究》,载《珞珈法学论坛》(第6卷),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36.占善刚:《论民事诉讼中的当事人之文书提出义务》,载《求索》2008年第3期。37.占善刚:《第三人之文书提出义务初探》,载《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38.占善刚:《证据协力义务之比较法分析》,载《法学研究》2008年第5期。39.占善刚:《当事人讯问之比较研究》,载《法学评论》2008年第6期。40.占善刚:《我国民事判决脱漏应然救济途径之探究》,载《法商研究》2009年第3期。41.占善刚、朱建敏:《证据保全若干问题探析》,载《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5期。42.占善刚:《试论我国刑事诉讼中免证事实之应有范围及其适用》,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09年第10期。43.占善刚、熊洋:《论第三人之文书提出义务及对我国立法的借鉴》,载何家弘主编:《证据学论坛》,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44.赵钢、占善刚:《浅议10年司法改革之得失》,载李林主编:《依法治国与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45.占善刚:《证据法定与法定证据——兼对我国<民诉法>第63条之检讨》,载《法律科学》2010年第1期。46.占善刚:《主张的具体化化研究》,载《法学研究》2010年第2期。47.占善刚:《论民事诉讼中自由心证主义的例外》,载《法学评论》20010年第3期。48.占善刚:《证明妨害论——以德国法为中心的考察》,载《中国法学》2010年第3期。49.占善刚:《民事诉讼中的抗辩论析》,载《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50.占善刚:《民事诉讼中的证人作证费用请求权简论》,载《求索》2010年第6期。51. 占善刚、王登辉:《民事执行检察监督:正当性基础与制度构建》,载《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0年第1期。52.占善刚:《对我国民事申请执行期间制度的初步检讨——以《民事诉讼法》第219条的修改为对象的分析》,载《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53.占善刚:《民事诉讼中的不变期间探微》,载《学习与实践》2012年第1期。54.占善刚:《民事诉讼“期间”的法律规制思考》,载《理论探索》2012年第4期。55.占善刚:《言词辩论的全部意旨研究——德国、日本的判例、学说之考察及其启示》,载《现代法学》2012年第2期。56.占善刚:《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之定性分析》,载《法律科学》2012年第3期。57.占善刚:《民事诉讼中的证据共通原则研究》,载《法学评论》2012年第5期。58.占善刚、王登辉:《案外人申请再审研究》,载《珞珈法学论坛》第11卷,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59.占善刚:《附理由的否认及其义务化研究》,载《中国法学》2013年第1期。60.占善刚:《试论民事诉讼中的勘验及我国立法完善》,载《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61.谢绍静、占善刚:《比例原则视角下我国民事诉讼罚款制度的立法完善——以《〈民事诉讼法〉修改决定》增加罚款数额为切入》,载《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3年第3期。62.占善刚、刘丹:《民事诉讼保全的类型化分析》,载《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63.占善刚、刘丹:《民事诉讼中的勘验协力义务论析》,载《证据科学》2013年第5期。64.占善刚:《民事诉讼中罚款之检讨》,载《法商研究》2013年第6期。65.占善刚:《论民事证据调查的应有法律规则——以证人有正当理由不能出庭作证为视角》,载《学习与实践》2014年第2期。66.占善刚、刘芳:《论舍弃上诉权》,载《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67.占善刚:《论我国民事诉讼中鉴定人不出庭作证之应有后果——〈民事诉讼法〉第78条评析》,载《法学家》2014年第2期。68.占善刚:《德国、日本民事诉讼中不知的陈述规制之比较及其启示》,载《法学评论》2014年第3期。69.占善刚:《证人出庭作证费用的性质及其给付路径》,载《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3期。70.占善刚、刘丹:《论我国行政诉讼中自认制度的构建》,载《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3期。71.占善刚、刘芳:《程序违法与发回重审——〈民事诉讼法〉第170条之检讨》,载《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4年第5期。 72、占善刚、宋庭辉:《论民诉法“涉外诉讼程序”一编的废除》,载《天津法学》2015年第2期。 73、占善刚:《当事人申请证据调查的法律规制问题》,载《理论探索》2015年第4期。 74、占善刚、杨瑜娴:《论民事诉讼鉴定费用的性质及制度矫正》,载《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5期。 75、占善刚:《民事诉讼鉴定费用的定性分析》,载《法学》2015年第8期。 76、占善刚、严然:《“省统管”背景下地方人大监督同级司法机关问题研究》,载《学习与实践》2015年第10期。 77、占善刚:《证据保全程序参照适用保全程序质疑——<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81条第三款检讨》,载《法商研究》2015年第6期。 78、占善刚:《民事诉讼发回重审的理由比较研究》,载《比较法研究》2015年第6期。

是。《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荣获“2020-2021年度广西高校优秀精品期刊”称号,是优刊,梁经成荣获“2020-2021年度广西高校学报优秀主编”称号。

关于我国中产阶层的政治参与分析,我们首先面对的是中国中产阶层是否具有阶级或阶层意义上的群体问题、中产阶层在政治参与中会有什么样的选择和举动、中产阶层的政治参与对当前的社会稳定的作用。中国中产阶层群体特征、阶层意识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市场化进程的展开,我国在社会结构上发生了举世瞩目的全局性、高强度的阶层分化。主要表现在:首先,使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形成的僵化封闭的干部、工人、农民三级式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侵蚀性的变化,原来几乎没有差别的同阶层成员不断地从同质性向异质性转化,在经济收入、社会地位、声望等方面发生了较大的分化,出现了众多的亚阶层和群体。其次,不同阶层之间的人员流动日益频繁,社会成员的垂直性移动日益增多,原来界限分明的各阶层之间的隔绝被打破。再次,还有众多的社会成员从原阶层分离出来,产生了介于原阶层之间的边缘阶层和群体,以及不同于原阶层的新兴阶层或群体。所有这些都使凝固了近30年的原有社会结构松动、变化了,且其强度之大、速度之快超乎人们的预料,极大地改变着中国社会的面貌。陈存安:《论阶层分化对政治发展的挑战》,《唐都学刊》2002年第3期,第18页。在这个形势下,我国社会产生了中间阶层。从结构因素看,现阶段的中间阶层,其来源构成主要有四类:第一是传统的“中间阶层”,包括小业主、小商贩等自营业者、个体户。他们以较少的资本自雇经营、规模较小、利润较少。第二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中间阶层”中分化出来的部分干部、知识分子。第三是改革开放以来新生的私营企业主、乡镇企业家。第四是由引进“外资”及高新技术人才而生的新型中间阶层。高雪玉:《中间社会阶层的社会学透视》,《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第 79页。他们具有如下特征:第一,具有稳定而且较高的社会地位。虽以薪金为主要谋生来源,却不直接面对物质生产。社会中间人群所从事的职业具有较高的科学知识、复杂的职业技术和较高的收入,其职业是与社会进步同步的,因而具有时代性或先进性。第二,具有合法而且稳定的经济收入,生活水平已达到小康水平并保持稳定的生活状态。但社会中间人群作为一个群体,他们普遍不安于现状,大都能吃苦耐劳,不断进取,不断汲取与时代同步的先进知识。所以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闲暇时间短是这个阶层生活方式的主要特征。第三,在文化观念、思想意识上他们对社会和时代的主导观念有较强的认同感,有着很强的社会影响力。社会中间人群所从事的职业具有较高的科学知识、复杂的职业技能,他们的教育、素质以及职业技能都是相当出色的,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因此相对其他社会群体而言,这是一个具有较少传统观念、较少权力意识、较多市场取向和较多创新精神的群体。张惟英:《中国社会中间人群的特点和社会稳定》,《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第69页。政治参与的主体、类型政治参与(political participation)又称“参与政治”或“民主参与”,是来自西方政治学的概念。一般认为,政治参与是公民通过一定合法方式和程序参加政治生活, 表达政治意愿并试图影响政府决策的行为。S�亨廷顿和J�纳尔逊把它的特点总结为:(1)是实际的活动,而不是心理上的指数。(2)是普通公民的活动。(3)是限于对政府施加影响的活动。蒲岛郁夫:《政治参与》,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89,第4页。从社会转型期的现实出发,由于制度缺乏现象较普遍,公民常常自觉或不自觉地与既有制度规范发生冲突。因而,在广义上可以把政治参与理解为: 政治参与(political participation)是指参与制定、通过或贯彻公共政策的活动。这个宽泛的定义适用于从事这类活动的任何人,无论他是当选的政治家、政府官员或是普通公民,只要他在政治制度内以任何方式参加政策的形成过程。戴维·米勒、韦农·波格丹诺主编《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第 608~610页政治参与是现代民主政治的核心,是一定社会政治发展的重要内容和指标。民主的政治参与可以在国家和社会之间稳妥地实现政府的行动和公民意愿间的平衡。它能形成强大的政治效应,给政治体制注入活力,监督、制约国家权力的行使,要求政府必须对法律和社会公众的利益负责;广泛的政治参与有助于实现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有助于政策执行中获得有效支持,有助于政策的及时反馈和修正;广泛的政治参与是实现公民政治权利和有效维护个人、团体利益的重要方式;政治参与还可以培养公民的民主意识和参政意识,增强对政治体制的信任,产生归属感,构筑现代民主政治有效运行的心理基础。表8-1政治参与的因素和活动的方式*活动的方式影响力的类型效果涉及的范围对立活动要求的自发性与他人的协作投票压力强,信息量小广泛有微弱微弱选举压力强,信息量多样广泛有少量少量地区活动压力程度各不相同,信息量大广泛根据情况根据情况根据情况与官员接触压力小,但信息量大个别无无微弱*此表转引自蒲岛郁夫《政治参与》,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89,第7页。对于政治参与,我们还可以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成多种类型。根据社会形态的性质,可分为剥削阶级社会中的政治参与和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政治参与;根据参与主体的不同,可分为个人政治参与和集体政治参与;根据公民参政时的主动与否,可分为自觉政治参与和动员政治参与;根据公民参政时是否遵循政治活动的程序规则或既定的政治法律制度,可分为合法政治参与和非法政治参与、常规型政治参与和非常规型政治参与、制度内政治参与和非制度政治参与;根据政治参与的功能属性,可分为工具性政治参与、发展性政治参与和沟通性政治参与;根据政治参与的结果,可分为建设性政治参与和破坏性政治参与、影响政治决策的政治参与和不影响政治决策的政治参与、有效政治参与和无效政治参与。根据政治参与主体不同的参与程度,可以把参与者划分为:基本上置身于政治进程之外的“冷漠者”,只是在较低的程度上卷入政治的“旁观者”,以及一小群以若干方式积极介入政治的“好斗者”。戴维·米勒、韦农· 波格丹诺主编,同前引书,第608~610页。中产阶层政治参与与政治社会稳定中产阶层作为发达和相当多的发展中国家的主流群体,它对于政治社会的稳定有着积极的作用。政治学鼻祖亚里士多德两千多年前就从理论上论述了中产阶层在政治稳定方面的作用。他认为:“唯有以中产阶层为基础才能组成最好的政体。中产阶层(小康之家)比任何其他阶级都较为稳定。他们既不像穷人那样希图他人的财物,他们的资产也不像富人那么多得足以引起穷人的觊觎。既不对别人抱有任何阴谋,也不会自相残害,他们过着无所忧惧的平安生活。”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第206页在我国中产阶层在当前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已经产生,第一,中产阶层自身的特征决定它是维护政治稳定的一支重要力量。职业分布广泛,工作方式以脑力劳动和轻体力劳动为主, 主要包括私营企业主、个体劳动者和个体工商户、中高级知识分子、国家垄断行业职工以及外商独资、合资企业中的白领员工等;拥有稳定的收入和良好的生活条件,收入水平方面的明显优势使他们具有独特的消费特征和较强的消费能力,成为引导社会消费的最主要群体;具有不断开拓的进取心和事业心,敢于干大事业,求大发展;多数人具有良好的教育背景、较高的学识水平和个人素质;组织形式是网络结构,易于各阶层间的沟通。第二,中产阶层的壮大能够有效地缓解社会各阶层之间的矛盾。一方面,中产阶层的壮大有助于实现共同富裕。从世界各国的统计来看,在社会阶层的各层次中, 上层群体仅是社会的少数人,中间阶层和下层阶层呈现互为消长的关系,即一个所占比例较大时,另一个所占比例必定较小。当中间阶层构成社会多数时,由于只有较少的人处于社会的下层,有利于社会保障政策及扶贫政策的有效实施,从而缓解有可能产生的社会对立。 “教育的普及使人们受教育的机会均等,就职和晋升的机会也均等,尤其是出自于低阶层的人,职业流动和晋升的机会也增多,极大地减轻了不同阶层之间的摩擦与纠葛,社会流动率的提高和社会筛选制度的建立,是形成‘中间阶级’的有益机制,也是削减社会张力,实现有效的社会控制的‘安全阀’制度。”秦言:《中国中产阶层——未来社会结构的主流》,中国计划出版社,1999,第16页。中产阶层是联系社会上层和下层的中间通道,从而起到缓冲调适矛盾的作用。第三,中产阶层的扩大有利于推进政治民主化进程。民主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价值取向,中产阶层中多数人具有良好的教育背景,高等教育创造了更富有思想、更富有理性和更具有科学精神的人,其结果是人们民主意识的增强和活跃。有学者认为,从总的趋势来看,“中产阶层是反对政治独裁、捍卫法制、制约政治权力、建设法制民主的核心力量。”毛寿龙:《政治社会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第285页。政治民主化与政治稳定并不是对立的,相反, 政治民主化发展不够会导致出现许多不利于政治稳定的问题。中产阶层参与政治的方式是冷静的、理智的、积极的、建设性的。他们主张政治改革,但反对激烈剧变,不赞同通过革命或政治运动去推动中国的民主进程。从理论上看,以自由为导向的法制民主制度是最稳健的民主制度。亚里士多德认为:“平民群众和财富阶级之间时时发生党争,不管取得胜利的是谁,那占上风的一方总不肯以公共利益和平等原则为依归来组织中间形式的政体,他们把政治特权看作党争胜利果实,抢占到自己的手中后,就各自宁愿偏向平民主义或寡头主义而独行其是。”亚里士多德,同前引书,第206页。也就是说,在贫富之间的战争中,富人取胜会建立寡头制,穷人得势则会建立极端民主制。唯有以中产阶层为政治基础的政府形式才会是民主的、法制的,从而“较为安定而持久”。第四,中产阶层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和支持者。中产阶层的产生和发展得益于改革开放政策,而且他们今后的发展与改革开放的进展密切相关。中产阶层拥有稳定的收入和良好的生活条件。这种状况决定了他们满足于现状,珍惜已经得到的一切。他们从切身利益出发,反对社会动乱,要求政治稳定,希望在稳定有序的环境中开拓事业,发展自己。他们拥护改革开放政策,支持其不断深化,普遍都有一种强烈拥护既有政治体系的倾向。中产阶层的成员对社会主导价值观有较强认同感, 能发挥维持现行价值取向及社会政策的作用。在政治社会稳定方面,在社会结构中占优势的中产阶层会起着均衡和制约作用。亚里士多德说:“凡邦内中产阶级强大,足以抗衡其他两个部分而有余,或至少要比任何其他单独一个部分为强大——那么中产阶级在邦内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他两个相对立的部分(阶级)就谁都不能主治政权——这就可能组成优良的政体。所以公民们都有充分的资产,能够过小康的生活,实在是一个城邦的无上幸福。如其不然,有些人家资巨万,另些人员贫无立锥,结果就会备趋极端,不是成为相对的平民政体,就是成为单纯的寡头政体;更进一步,由最鲁莽的平民政治或最强劲的寡头政治,竟至一变而成为僭政。僭政常常出于两种极端政体,至于中产阶层所执掌而行于中道或近乎中道的政权就很少发生这样的演变。”亚里士多德,同前引书,第118页。中间阶层规模过小的社会阶层结构,不利于社会发展与社会稳定。首先,社会中间层规模过小的一个结构性后果就是社会结构的不稳定。中间阶层规模过小,直接意味着社会资源分配方面的不公平,贫富差距很大,这种金字塔型结构表明:大多数社会成员处于社会中下层和下层,他们所享受的社会资源的份额很少,少得与他们在人口中的比例严重不相称。少数人处于社会上层和中上层,他们享受的社会资源的份额很大,大得同样与他们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严重不相称,其结果就是大多数社会成员未能真正享受经济发展之惠,不能体现社会发展普遍受益的原则。这种状况如果长期存在,必然导致社会的普遍不满,引发社会动荡。其次,社会中间层规模过小,使国家缺乏抵抗风险和持续发展的结构性条件。在评判一个国家或地方的现代化程度时,社会阶层结构可以说是最客观、最本质的指标。再次,从世界发展的普遍趋势来看,阶层结构比例失调往往是引发经济社会危机的深层次原因。现代化的社会阶层结构,意味着社会成员在现代化过程中普遍受益,绝大多数人享受着体面舒适的生活和拥有受人尊敬的社会经济地位,而不仅仅是少数人受益。管仕廷:《中间阶层与社会稳定》,《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3年4期,第33页。在任何社会,中间阶层都是维系社会稳定的最重要的社会基础力量,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而中间阶层比例较大的橄榄型社会阶层结构是社会保持稳定的重要结构因素。西方国家及亚洲“金融风暴”中韩国、日本给我们提供了正面的例子,而经济急剧发展而又贫富两极分化的拉美诸国没能抗击金融风暴,导致经济萎缩,呈现了相反的例证。我国在经济高速发展20余年后,出现了贫富分化,继而出现的“仇富现象”也对社会的整合造成了伤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和谐社会追求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协调发展,而政治文明又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了有力的政治保障。公民政治参与是现代民主政治的核心,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是政治现代化和社会发展的主要标志。没有公民的政治参与,就没有真正的政治文明,也就没有真正的和谐社会。有序而有效的公民政治参与,对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重要意义。一、公民政治参与是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意(一)政治参与是社会民主法治的衡量标准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范畴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民主法治。“从一定意义上说,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民主法治的社会”。 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保障人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使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更好地发挥出来,促进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和谐,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人民有无参与的通道程序是检验一个国家是民主与否的硬指标。同理,法律是否经由民主程序制定,则是检验一个国家是否实行法治的硬指标”。 政治参与是指普通公民通过一定的方式和渠道试图影响政治过程的行为。它使公民有机会行使自己的政治权力,实现自己的政治愿望,从而推进政治活动的民主化进程,政治参与程度越高,越能体现民主政治的本色。而且,政治参与本身就是民主制度发展的产物,“是民主政治的一种实现方式”, 民主政治的正常运转和继续进步都要依赖于公民的政治参与。与此同时,法治的最终目标在于保护公民的自由、平等及其他基本政治权利,法治的根本价值也在于保障包括公民政治参与在内的各种权利的实现。法治社会的根本问题是立法,而“就历史来看,我们有理由断定,政权的一切和平的起源都是基于人民的同意” ,“立法的权力属于人民,也只能属于人民”。 在立法程序中实现公民政治参与,使立法参加者能够充分地表达各自的立法态度和利益目标,使各种利益要求能够得到综合考虑,使立法结果更容易得到认可,从而能够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的法治化进程。由此可见,公民积极的政治参与既是执政为民的要求,更是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的最高表现,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具有的内在价值。(二)政治参与是社会公平正义的必然要求公平正义就是指社会的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其他利益在全体社会成员之间合理的分配,它意味着权利的平等、分配的合理、机会的均等和司法的公平,它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核心价值,是衡量社会进步的重要尺度,是党执政的根本目标,更是和谐社会的深厚基础。公平正义的范围十分广泛,它不仅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关系到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与合作,也关系到公民的基本权利,关系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公平正义毋庸质疑地要求公民享有平等的政治参与权利。美国著名政治哲学家罗尔斯认为:“通过社会或国家的基本制度安排的调节,达到全体公民之基本权利和义务的公平正义分配,从而在现代民主政治国家的政治框架内,实现社会普遍的公平正义”。 “在一个健康的现代民主社会中,参与原则要求所有的公民都应有平等的权利来参与制定公民将要服从的法律的立宪过程和决定其结果。为此,宪法必须确保一种参与、影响政治过程的公平机会”。 社会的公平正义要求公民政治参与的实现,而公民的政治参与也将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和整体和谐。首先,政治参与的实现使广大公民不论贫富贵贱都能有机会参与到现存政治体系中,合理合法表达自己的政治意愿和利益诉求,这本身就是一种公平;其次,广泛的政治参与有利于体现和实现社会政策的正义性,有助于经济、政治利益的公平分配。北欧几个“福利国家”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是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参与政治,通过政治斗争扩大和实现自己政治和社会经济权利,迫使统治阶级让步的结果;最后,政治参与是社会和政府之间的桥梁,促进了政府行为的公开透明,缓解了普通公民和政府之间的诸多矛盾。(三)政治参与是社会充满活力的集中体现社会活力是社会进步、协调、和谐的基础和条件。社会活力不断增强,是推动社会不断变化发展的现实力量和动力源泉,是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挥各方面的创造活力,不断推动社会进步。社会主义社会的活力,具体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在政治上有活力,就是要引导和发展公民政治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公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我国的社会发展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经济的增长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对政治参与的发展起到了直接的促进作用。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在参与数量、参与范围、参与程度、参与效果等方面得到了充分的提升。政治参与的扩大化被看作是社会现代化的主要内容,“它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经济领域,政治参与能适应独立经济主体自由竞争、发展的需要,激发人们的创造热情,推动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在政治领域,政治参与能使人们更加关心政治,注重自己或他人的利益和立场,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提高人们对政治体制的认同感,有助于民主政治文化的形成和持续发展;在文化领域,政治参与能使人民切实地认识到信息、知识及教育水平的价值,促使人们更多地去收集社会信息,提高知识水平和学历层次。这一切都是社会充满活力的体现,而社会充满活力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涵。二、公民政治参与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一)制度化政治参与是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协调机制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深入发展,社会的经济结构、人们的劳动方式、收入途径多样化了,出现了新的社会阶层,人们的利益要求、价值观念也不尽相同。由于新的利益协调和整合机制尚未建立,各阶层间出现了分配不公的现象,“任何一种利益结构都客观存在一定的利益需求”, 特别是在我国这样一个有着“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文化传统的国家里,群众对收入差距日益拉大、公共资源占有不均等现实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弱,不论是强势群体,还是弱势群体,如果利益主体的利益表达渠道不畅通,沟通、反馈不及时,就会导致社会利益关系的紧张,产生怨恨与不满,甚至会出现挫折心理和行为失范。从1998年至2002年,全国法院共接待处理群众来信来访4224万件(人)次。如此大规模信访,表明在社会结构的微观层面蕴藏、积压着大量的人际矛盾和社会矛盾,这也是社会结构基础层面不够稳定、不够和谐的信号。各利益阶层间的不和谐是社会不和谐的重要体现,扩大社会各阶层的制度化政治参与则是一种有效的解决途径。制度化政治参与是指公民在现有的政治体制和法律框架内的所进行的合作式参与行为。首先,制度化的政治参与活动,可以为不同利益阶层提供利益表达的场所和渠道,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需求;其次,制度化的政治参与活动可以使政府正确及时地洞悉社会各利益群体及阶层的不同利益要求,提供更为公平的制度安排,协调缓和不同利益群体及阶层之间的矛盾,增加公众对政治体系的认同感;最后,制度化的政治参与是一个参与者之间的互动过程,它可以增加不同社会阶层的接触、沟通和了解,促进其和谐共处。(二)制度化政治参与是公共政策合法性的有力保障公共政策是政党、政府等社会公共权威机构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目标而制定的调节社会关系、规范社会生活的行为准则和指南。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公共政策的价值取向、制定程序、具体实施是否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认同(既公共政策的合法性问题),是衡量一个社会和谐与否的重要标准。“在当代中国,各利益结构的需要大多是由政府加以体察和认定的,并将其某些合理的利益需要转变为公共政策”, 而“社会主义条件下,直接的决策者们也并不能始终保证忠实地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 公共政策的合法性和效果最终将取决于广大公民的参与和认同程度。我国现有公共政策的制定及实施过程就明显存在合法性危机。这主要表现为在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中,相关社会群体没有相应的参与和表达机会,不能够充分维护自己的利益;在公共政策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着政策制定者单向推动的倾向,政策的实施对象没有参与互动的能力和条件;在公共政策的反馈系统中,普通人民群众也没有相应的渠道去反映自己的意见,没有能力对公共政策进行必要的修正。这些都使公共政策缺乏起码的“正当性”和“合法性”,更谈不上符合社会和谐的要求。制度化政治参与的扩大,则能为公共政策得到更多的认可提供可能。因为它可以改变公共政策的制定者和直接对象在信息占有方面的不对称;可以保证公民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决策有话语权,充分实现法律赋予的知情权、选举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可以使相关的社会群体有效地参与到政策的制定、实施和修正的各个环节中,建立健全公共利益的实现机制、公平的利益分配机制和有效的利益整合机制以及利益补偿机制,更好地维护自身的利益。(三)制度化政治参与是维护政治稳定的有效途径稳定压倒一切,政治稳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和保障,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和基本标志。影响政治稳定的因素十分复杂,政治参与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环。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认为:“发展中国家公民政治参与的要求会随着利益的分化而增长,如果其政治体系无法给个人或团体的政治参与提供渠道,个人和社会群体的政治行为就有可能冲破社会秩序,给社会带来不稳定”。 当前的我国社会正处于矛盾凸显期,利益的分化随着经济社会的增长也在一定程度上加深。“利益表达的需求总是产生于利益失衡或利益冲突的时候”, 同时,随着现代社会中公民教育层次日益提升,以及对现代政治理念的逐渐接受,使得公民诉求多元化,不仅仅局限于直接的个人经济利益,有时候公民诉求是抽象的,具有价值倾向。这些价值倾向反映在政治领域,就是他们的政治参与期望,也就是说,公民权利意识的增强引发政治需求的升高。一旦这种期望无法实现,张力就会被积累。即使这种期望张力在外界约束下没有表现为显性的社会冲突,对政治秩序形成直接的压力,也会造成中间阶层对政治秩序的疏离、甚至离异,销蚀政治秩序的合法性,并最终为显性的社会冲突酝酿能量。而制度化的政治参与则有助于实现政治稳定,它可以为各社会阶层提供利益表达的制度性平台,可以使公民和政府之间的矛盾在一定程度内缓和,还可以提高利益表达者的理性程度,不断扩大参与者对政治系统的影响。而且,“公民越是关心和参与政治,就越会认同于政治系统”。 这些都说明,制度化政治参与在我国当前的条件下,是维护政治稳定的必然选择,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制度保障和必要条件。三、努力实现公民有序而有效的政治参与

中央民族大学社会学报录比

中央民族大学研究生报录比是1:7。经查中央民族大学官网录入研究生总笔数,考生共2744名,1777名统考考生被录取,最终比例为1:7。中央民族大学,简称中央民大,坐落于北京市海淀区。

中央民族大学报录比2022年的是10比1。在10个人中只会录取1个人。

中央民族大学报录比5%上下,中国少数民族艺术录取人数较少,报考20人,录取1人,一定要慎重考虑。报录比,简单来说就是报考人数和实际录取人数的比例。一般来讲,如果报录比大于1,就说明报考的人数比录取的人数多。同理,如果报录比小于1,就说明报考的人数比录取的人数少。考试前的报录比是指报考的人数和拟录取人数的比例,因此报录比可以小于1。考试后的报录比是指实际报考的人数和实际录取人数的比例。

10比1。中央民族大学2022年研究生报录比很低,为10比1。中央民族大学,简称“中央民大”,坐落于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 ,南邻中国国家图书馆。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订购

1. 本刊欢迎观点鲜明、材料翔实、论证严密、结构严谨,篇幅为1万字左右的论文。引文和参考文献须准确标明出处(作者、编者、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月及页码等);翻译稿请附原文和版权授予书,谱例请用五线谱。来稿务必为清稿、定稿。2. 来稿请附上200字左右的中文摘要(并欢迎作者提供80字左右的英文摘要)、5-8个关键词、作者简介(含作者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工作单位、职称、学位和职务),详细通信地址、邮政编码、电话及传真号码、身份证号码(以便我刊支付稿酬时采用)。3. 来稿应具有原创性,请勿一稿多投。本刊所录用文稿,作者按《著作权法》享有著作权,并不得有侵犯他人著作权的行为。本刊依据《著作权法》可对来稿的文字和内容进行适当的修改和删节。为宣传本刊或促进海内外学术交流,本刊全文或部分内容可能被上传到网络,或为其他书面、电子出版物收录、转载和摘编。对此,本刊不再另付稿酬。作者若不同意上述删改或转载行为,请务必在投稿时声明。4. 欢迎采用邮寄和网络(以E-mail附件的形式)两种投稿方式,在提供纸质文本的同时请一同提供电子文本,并请尽可能提供图表和谱例的激光打印原件。本刊通信地址、邮编、电话、传真、电子信箱详见封底右下角。5.收到稿件后,本刊将尽快回复。对于拟用稿件,将在4个月内以电话或电邮方式通知作者,四个月后若没有接到本刊对稿件的处理意见,作者可自行改投他刊。稿件一经刊用,本刊将付与相应报酬。

这种专业期刊比较难买,报摊上肯定是没有的。一般通过邮局直接定购。如果楼主要找过刊的话,建议打电话和学报编辑部直接联系,他们那里可能还有存货或者合订本。如果楼主能连上期刊网的话,可以直接从网上下载专业论文。一般大学的图书馆都会购买期刊网的包月(包年)账号。期刊网其实是资料最全的。

上淘宝找找!

  • 索引序列
  •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 贵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 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查重
  • 中央民族大学社会学报录比
  •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订购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