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 杨志坚参考文献论文

杨志坚参考文献论文

发布时间:

杨志坚参考文献论文

《放妻书》 作者:赵宗敏(唐),是1900年出土于敦煌莫高窟的唐代文献之一。

原文:

盖说夫妻之缘,伉俪情深,恩深义重。论谈共被之因,幽怀合卺之欢。

凡为夫妻之因,前世三生结缘,始配今生夫妇。夫妻相对,恰似鸳鸯,双飞并膝,花颜共坐;两德之美,恩爱极重,二体一心。

三载结缘,则夫妇相和;三年有怨,则来仇隙。

若结缘不合,想是前世怨家。反目生怨,故来相对。妻则一言数口,夫则反目生嫌。似猫鼠相憎,如狼羊一处。

既以二心不同,难归一意,快会及诸亲,以求一别,物色书之,各还本道。

愿妻娘子相离之后,重梳蝉鬓,美扫娥眉,巧逞窈窕之姿,选聘高官之主,弄影庭前,美效琴瑟合韵之态。

解怨释结,更莫相憎;一别两宽,各生欢喜。

三年衣粮,便献柔仪。伏愿娘子千秋万岁。

于时某年某月某日某乡谨立此书

现代译文:

谈到夫妻缘分,都说恩深义重;说到同床共枕,都会想起当时结婚时的誓言。

两人成为夫妻,都是前世的缘分,今生才能走到一起。如果姻缘不合,那就是前世的冤家,纠缠到了今生。妻子常常会絮絮叨叨、整日抱怨,丈夫也心生厌烦、动不动就翻脸。两个人就像猫和老鼠一样、互相憎恶,也像狼和羊一样各怀心事。

既然两个人的心思不同,也就不可能达成一致;不如尽快通知彼此的亲友,就此分手、各走各的道。希望你我分手后,你可以注意梳妆打扮、装点自己,保持窈窕的身材,能够嫁到达官贵人家里。

千万记得要放下心结、抛掉你我恩怨,更不要再相互憎恨。这样,一分别两宽心,你我都各自满怀欢喜心开始新生活。

在此,给予你衣物、米粮等日用品,算是我的一点儿心意。

祝愿你在今后的日子里平安长寿。

扩展资料

《放妻书》考证

有人分析,比起现在离婚的水火不相容,唐代《放妻书》可以说是语气温柔,遣词风雅,好聚好散。先是追述姻缘,怀想恩爱,然而“结缘不合,想是前世怨家”,只能离婚啦,离婚就离婚,没有你死我活的诅咒,反倒是祝愿妻子打扮得漂漂亮亮,早日觅得富贵佳偶。

离婚后男方还要再负担女方三年衣粮,而且一次付清!最后还“伏愿娘子千秋万岁”,读来令人忍俊不禁,尽管是当时的一种程式语言,也让人感受到唐人的包容和释怀,温情和幽默。

不过,日本学者仁井田升早在1941年就提出,放妻书中的“放”字反映了夫妻关系中妻子地位的低贱。多数敦煌学专家学者对这一观点并不认同,“放”字乃放归本宗之意,本身并无低贱的含义。

在已发现的12件敦煌放妻书中,也有一些别的名称,如夫妻相别书文样、女及丈夫手书样文,更显示出双方的主体地位。这说明在晚唐和北宋初年时期,女子在婚姻关系中,要比后世的明朝和清朝地位高。

放妻书中,也有一篇独特的“放夫书”,名为“宋初留盈放妻书”。从格式上看,这篇放妻书讲的是丈夫富盈和妻子阿孟离婚,但文中却出现了“对众平论,判分离别,遣夫主富盈”、“自后夫则任娶”字样。

放妻书中的放妻,是因为在夫系家庭制下,妻子一般是从夫居,因而在离婚场合,通常也就是妻离夫家,按此件文书所反映的婚姻情况,这篇放妻书本应题为放夫书。

专家认为,当时基本上都是从夫居,离婚书绝大多数也是题为放妻书,所以阿孟与富盈离婚时就借用现成的放妻书的格式,加上阿孟与富盈离婚的具体内容,便成为以放妻之名、行放夫之实的离婚书。

从史实来看,唐朝妻子提出离婚的也不在少数。女方再嫁也不为失节,这与前朝的“从一而终”和后代的“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形成鲜明的对照。唐人范摅在《云溪友议》中就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秀才杨志坚嗜学而家贫,妻子王氏便向他索要休书离婚。

杨志坚无奈,赋《送妻》诗一首,王氏拿上这首诗,到官府请求离婚,州官颜真卿认为王氏嫌贫爱富乃“污辱乡闾,伤风败俗”,判处打二十板,准其改嫁,以示警戒。

同时,赠杨志坚布帛二十匹、米二十石,并留任署中,还将此事公之于众。此后数十年间,江右之地不敢再有休夫的妻子了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赵宗敏谨立休放妻书

唐朝男女双方要想正式结成婚姻关系,那么特定的程序就必不可少。也就是所谓的“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一共六道程序,一道都不可以马虎。

1、纳采

就是男方与女方结亲的想法得到应允以后,男方需要遣媒人拿着礼物,一般都是雁,然后送给女方。

2、问名

就是男方让媒人到女方家里去问女方的姓名与生辰八字,当然事先肯定已经知道了对方的姓名,所以这只是一个形式。本质的目的是去要女方的生辰八字,然后测算两人的命理合不合。

3、纳吉

就是问好生辰八字,进行测算以后,将吉兆通知女方,让对方安心,然后约定订婚送礼的时间。

4、纳征

就是男方向女方送聘礼,也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下彩礼,男方带着礼物亲自上门送到女方家里。

5、请期

俗称选日子,就是男方派人到女方家里去通知结婚迎娶的日期。男方家里派的人带上礼物,说明日期,得到女方父亲的同意以后,再返回男方家里复命。

6、亲迎

又称迎亲,六礼中的最后一礼。就是新郎亲自到女方的家里去迎娶新娘回到自己家中的礼仪。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唐朝

唐代离婚的法律程序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到隋唐时期,人们的婚姻观念已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离婚和再嫁已逐渐为社会所接受,在唐太宗贞观元年颁布的诏令中,也有鼓励地方官吏为孀居的妇女寻求佳偶的内容。在唐代的文献中,关于妇女离婚和再嫁的记载更是史不绝书,可见当时贞节观念之淡漠。 在离婚和再嫁的群体中,唐代众多的公主们无疑是这场社会风气变革的先锋。根据《新唐书·公主传》的记载,唐前期公主改嫁者有24人,其中三嫁者竟多达5人。在民间,改嫁的风气也很普遍,如《新唐书·列女传》记载,董直言坐贬岭南,“以妻少,乃诀曰:生死不可期,吾去,可亟嫁,无须也。”唐初名相房玄龄在其病危时,对其妻子说:“君年少,不可寡居,善事后人。”甚至一直以恪守礼法的老牌山东士族也有许多女子再嫁,据《旧唐书·列女传》记载,山东士族卢氏,嫁与崔绘为妻,绘英年早逝,卢年少,家中兄弟希望其改嫁,卢氏称病固辞。卢氏亡姊之夫李思冲为工部侍郎,又求续亲,“诸兄不之拒”。说明离婚和再嫁已成为很普遍的现象。 法律是现实社会的反映,在现存的唐代法典中,有许多关于离婚方面的规定;在现存的敦煌文书中,保存了许多唐代的离婚文书,所有这些资料为人们全面了解唐代的婚姻法提供了方便条件。 1.唐代离婚的要件中国古代在婚姻的解除上,丈夫拥有完全的权利,妻子没有任何权利可言,离婚权完全操纵在丈夫的手中。妻子自从与丈夫结婚那天起,就把自己的命运牢牢地寄托在丈夫身上。如公婆和丈夫对妻子稍不如意,或妻子有过错,就会被休弃。休妻最充分的理由是所谓的七出。据《仪礼·丧服》“出虽未入门,即虽已订婚,尚未成婚,亦从此令。”① 《唐律疏议》卷14“义绝离之”条对违反此规定的行为给予了相应的罚则:“诸犯义绝者离之,违者,徒一年。”长孙无忌等在疏议中对此作了解释:“夫妻义合,义绝则离。违而不离,合得一年徒罪。离者,既无‘各’字,得罪止在一人,皆坐不肯离者;若两不愿离,即以造意为首,随从为从。皆谓官司判为义绝者,方得此坐,若未经官司断处,不合此科。” 在唐代,最普通的离婚形式是和离。唐律中规定“若夫妻不相安谐而和离者,不坐。”从上述的解释看,所谓和离,就是夫妻双方生活不协调,没有感情基础而自愿离婚。和离与义绝、七出相比,离婚的形式较为平和,对于夫妻双方都愿意接受,对双方家庭也未造成伤害,因而这种离婚形式也较为文明。 唐代夫妻离婚必须经过丈夫的同意,当然也有妻子主动提出离婚,向丈夫索要离婚文书的情况。据唐人范摅的《云溪友议》记载,颜真卿任临川内史时,当地有一书生名叫杨志坚,“嗜学居贫”,其妻因不堪忍受困苦生活,“索书求离”,坚无奈赋诗一首,内含允许再婚之意,“其妻持诗诣州,请公牍以求他适”。颜真卿怒其“侮辱乡闾,伤败风教”,将其笞二十,但仍“任其自嫁。” 在唐律中,有“妻妾擅去”的规定。所谓擅去,就是未经过丈夫允许而擅自离开夫家的行为。按《唐律疏议》卷14“义绝离之”条的解释:“妇人从夫,‘无自专之道,虽见兄弟,送迎尚不逾阈。若有心乖唱和,意在分离,背夫擅行,有怀他志,妻妾合徒二年。因擅去而即改嫁者,徒三年。”但夫妻之间因争吵而离走者,不同此律,即不适用此项规定。 2.唐代的离婚书唐律规定,娶妻须制作婚约,唐《户令》云:“娶妾仍立婚契”。与娶妻、妾制作婚书一样,唐代夫妻离婚同样要制作离婚文书。如妻子再嫁,许持前夫书写的休书到官府请求公牍,然后再嫁。关于唐代离婚书的格式,在英藏敦煌文献S5578号和S6537号1v保存了两件唐代敦煌地区的离婚文书,为方便阅读,兹引之如下:②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唐律疏议》卷14。②《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2辑,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出版,第177—178页。放妻书(样式) 斯六五三七号1V盖闻夫妇之礼,是宿世之因,累劫共修,今得缘会。一从结契,要尽百年。如水如鱼,同欢终日。生男满十,并受公卿。生女柔容温和,内外六亲欢美。远近似父子之恩,九族邕怡,四时如不增(曾)更改。奉上有谦恭之道,恤下无傥无偏。家饶不尽之财,妯娌称长延之乐。何乃结为夫妇,不悦鼓□(瑟)。六亲聚而成怨,邻里见而含恨。苏乳之合,尚恐异流。猫鼠同窠,安能得久。二人违隔,大少不安。更若流连,家业破散,颠铛损却,至见宿活不残。擎鏊筑瓮,便招困弊之苦。男饥耕种,衣结百穿,女寒绩麻,怨心在内。夫若举口,妇便生嗔。妇欲发言,夫则拾棒。相曾(憎)终日,甚时得见。饭饱衣全,意隔累年,五亲何得团会。乾沙握合,永无此期。羊虎同心,一向陈话美词。心不合和,当头取办。夫觅上对,千世同欢。妇娉毫宋,鸳鸯为伴。所要活业,任意分将。奴婢驱驰,几□不勒。两共听稳,各自分离。更无□期,一言致定。今请两家父母,六亲眷属,故勒手书,千万永别。忽有不照验约,倚巷曲街,点眼弄眉,思寻旧事,便招解脱之罪。为留后凭,谨立。另一件离婚书的样式S5578号与此件内容大体相同,但稍有残缺,兹就不再赘列了。从上述这件离婚书的样式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离婚的状况:由于夫妻感情不和,致使邻里不安,六亲不宁。最后,当事人召集夫妻双方的父母和六亲眷属,当众书写离婚文书,作为凭证。如有再“思寻旧事,便招解脱之罪”,这是古代敦煌地区盟誓的一种形式,假有反悔者,便死后轮入地狱。关于离婚书的名称,从敦煌出土契约文书看,有多种说法。从春秋战国以后,如果是官府强令离异,多用“离异”、“离绝”等字样;如果是男方主动提出与女方离婚,常用“出”“去”、“遣”,宋元以后多称“休”、“休离”等。①而敦煌地区的离婚书与此有所不同,如S0343号文书篇首题“某专甲谨立放妻书”;S5578号、S6573号(1V)无题名;S6537号(6V)首尾皆题“放妻书”; P3212(11V)号首题“夫妻相别书”;P4525(7)号、193730号皆曰“放妻书”。有的学者将“放妻书”与敦煌文书的将奴婢放良的“放良书”相比较,认为妻的地位低下,故云“放”,但杨际平先生认为“放妻书之‘放’,乃放归本宗之意”,此说颇有见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参见杨际平:《敦煌出土的放妻书琐议》,《厦门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从上述7件离婚文书的内容来分析,离婚的理由通常是感情破裂所致,如S5578号文书中曰:“男饥耕种,衣结百穿;女寒续麻,怨心在内。夫若举口,妇便生嗔;妇欲发言,夫则抢棒。相憎终日,甚时得见。”在S6537号离婚书中所陈述的离婚理由也是因感情不和所致,文书说:“(前略)今已不和,想是前世怨家;反目生嫌,作为后代增嫉。缘业不遂,见此分离;聚会二亲,以俱一别。” 法国国立图书馆所藏敦煌文书P3212号背(11)号“夫妻相别书”所叙述的离婚理由与上述几件有所不同,从文书的内容看,似乎是因妻子不孝敬公婆而离异。兹引之如下:① 夫妻相别书一道伯三二一二号背(11)夫妻相别书一道。盖闻人生一世,夫妻语让为先,世代修因,见存眷属。夫取妻意,妻取夫言。□夜□事奉郎姑叔伯,新妇便得孝名,日日即见快欢。今则夫妇无良,便作互逆之意。不敬翁嫁,不敬夫主,不事六亲,眷属侮辱,臬门连累。兄弟父母,前世修因不全,弟互(?)各不和目。今议相便分离。不别,日日溅见贫穷,便见卖男牵女。今对两家六亲眷属,团坐亭腾商量,当便相别分离。②前面所引的离婚文书皆为离婚的样式文书。现存的敦煌文书P4525号(7),则是一件正式的离婚书草稿。从离婚的原因来看,虽言双方感情不和,但生活贫窘似乎是更主要的原因。为方便阅读,兹引之如下:盖闻夫天妇地,结因于三世之中。男阴女阳(恐“男阳女阴”之误),纳婚于六礼之下。理贵恩义深极,贪爱因浓。生前相守报白头,死后便同于黄土。何期二情称怨,互角增多,无秦晋之同欢,有参辰之别恨,偿了赤索非系,树阴莫同。宿世怨家,今相遇会。□□□□□□只是妻□敲不肯聚遂,家资须却少多,家活渐渐存活不得。今亲姻村巷等与妻阿孟对众平论,判分离别,遣夫主富盈讫,自后夫则任委贤央,同牢延不死之龙;妻则再嫁,……贤圣证之,但于万劫千生常处□□之趣。恐后无信,勒此文凭,昭迹示□用为验约。该离婚书中所记述的离婚双方当事人是丈夫富盈与妻子阿孟,由于妻子阿孟拒绝来到现场,丈夫富盈遂邀村巷亲邻当众评判,最后制定离婚文书。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2辑,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出版,第195页。②参见唐耕耦、陆宏基编:《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2辑,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0年出版,第195页。离婚书对于夫妻双方都是必不可少的证明文书。关于离婚文书的用途,首先是注销户口。我国从春秋战国时期起就有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据《商君书》卷5《境内》云:“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在敦煌吐鲁番出土的文书中,也有女子因婚嫁而除附的记载,如在唐开元四年(716年)敦煌县慈惠乡的户籍记录:“女杨王年壹拾捌岁,中女,开元三年账后出嫁,入里内户主余善意孙男伏保为妻”即是例证。对于离婚不办手续,或妇女未经离婚而再嫁,唐律都有相应的罚则。离婚书的另一用途就是作为再嫁时的结婚凭证。如前引《云溪友议》中的案例:杨志坚妻向坚索要休书后,即到官府申请公牍,以便再嫁。如果没有离婚书,就不能向官府申请公牍;没有官府发放的公牍,也就不能改嫁。3.离婚后的法律关系 妻子从丈夫手中取得离婚书,再到官府更改户籍,夫妻关系也就归于消灭,《唐律疏议》卷14“尝为袒免妻而嫁娶”条疏议云:“其被放出,或改适他人,即于前夫服义并绝。”离婚之后夫妻双方需要解决的问题有两个:其一是夫妻双方的财产划分。据《礼记·杂记下》郑玄注引“律:弃妻畀所赍”,即归还其从娘家带来的嫁妆。唐代沿用了汉代的规定,据日本《令集解》卷10“七出”条云:“凡弃妻,先由祖父母父母,若无祖父母父母,夫得自由。皆还其所赍见在之财;若将婢有子亦还之。”即离婚后归还妻子从娘家带来的财产。日本的《养老令·户令》系仿唐令而作,所以我们认为日本令该条的规定大体上反映了唐代离婚的法律规定。离婚之后,妻子除了带走娘家陪嫁的妆奁外,不能再分得任何其他财物。其二,是离婚后的子女归属问题。依照中国古代的婚姻习惯,夫妻离婚后,子女原则上归丈夫抚养,但如丈夫去世,则允许妻子携子女改嫁。离婚后妻子与所生子女的法律关系不变。据《仪礼·丧服》记载:“出妻之子为母期”,也就是说,如父母离异被出,母亲去世,则子女须为母服期年之丧。如父母离异后母亲犯罪,也可用子之官阴请求减免罪责。白居易的判集记述了这样一个案例:“甲去妻后,妻犯罪,请用子荫赎罪,甲怒不许。判云:‘二姓好合,义有时绝,三年生育,恩不可遗。凤虽阻于和鸣,乌岂忘于反哺,旋观怨偶,遽抵明刑。王吉去妻,断弦位续,孔氏出母疏网将加,诚鞫育之可思,何患难之不救’。”①说明母子关系并未因夫妻的离婚而改变。4.关于唐代妇女的改嫁问题唐朝礼教鼓励妇女孝敬舅姑和善事丈夫,在丈夫死后,政府鼓励寡妇守节,并在赋税等方面给予照顾,如《唐令拾遗·赋役令第二十三》规定:“诸孝子顺孙、义夫节妇、志行闻于乡闾者,州县申尚书省奏闻,表其门闾,同籍悉免课役。”凡守节妇女可以获得免除赋役的特权。但是,唐代律、令并不禁止寡妇改嫁和妇女离婚再嫁,如唐太宗贞观初年颁布的诏令中即鼓励寡妻妾在服丧过后再嫁,并将鳏夫、寡妻妾数额的多少作为考核地方官政绩的一个重要标准。此后,唐朝政府一方面在政策上宣扬妇女恪守妇道,另一方面又为妇女改嫁大开方便之门。据《唐律疏议》卷14“夫丧守志而强嫁”条规定:“诸夫丧服除而欲守志,非女之祖父母、父母而强嫁之者,徒一年;期亲嫁者,减二等。各离之。”该条似乎是在保护寡妇守志的行为,实际上却是为寡妇再嫁提供了口实,如果妇女之祖父母、父母强迫其改嫁,则不在处罚之列。这样,一些丧夫的妇女,在父母、祖父母的“强迫”之下有走向了再婚的道路。以唐朝公主为例,唐朝公主再嫁者有23人,其中高祖女4人,太宗女6人,中宗女2人,睿宗女2人,玄宗女8人,肃宗女1人,这样如此高的再婚率,说明唐代婚姻制度所受封建礼教的束缚并不像宋元明清时代那样显著。

民间的婚嫁基本包括两个部分:议婚和迎娶。议婚的先后过程是纳彩、问名、纳吉、纳征。首先是男方托媒到女方家说亲,必须带上礼物(纳彩):合欢(喻幸福),嘉禾(喻福气)、九子蒲和赤苇(取能屈能伸之意,喻共甘苦)、絮棉缕(取其柔)、干漆九件(取其刚)。如果女方同意,男方就要讨女孩子的生辰八字、姓名甚至女孩母亲的姓名(问名),为的是请算命先生占占卜(纳吉),如果是大吉,则由双方父母主持定亲(纳征),然后选黄道吉日迎娶了。唐初的风俗是在黄昏的时候迎亲,中后期就改成白天了。迎娶的时候,新郎骑马,新娘坐车,车子的档次根据家庭地位的不同而各异。新郎迎亲的时候,也得带几件物品,即:粟三升填臼;席一丈覆井;苇三斤塞灶;箭三只置户。原来是由新郎领着男方的迎亲队伍直接上女方府上接迎,后来根据地域和民族的不同逐渐演变成在中间某地交接,送亲(女方)和迎亲(男方)队伍所经的线路、见面的地点及见面交接的仪式、回来的线路等等,都是事先商定好了的。新娘到了男方门前也有很多的规矩,但有一点很有意思:新娘子进门时,男方的父母和家人要从旁门出来,尾随新娘子后面再从正门进去,抹去新娘子的足迹、喻愿新人百年和好之意。新娘子要拜祖宗、公婆,仪式也很正规,直到洞房花烛;第二天新娘子还得拜灶社和猪栏,以祈今后小日子富足之意。唐朝的婚嫁有三个特点。第一是讲究门当户对、父母之言。在朝廷,士族之间的通婚较为普遍,很多旧士族还跟皇家贵族联姻;如魏征等新贵/新士族也竭力跟门户相当的人家结亲;甚至在则天皇帝时的酷吏来俊臣也跟赵郡的士族联姻,被朝中大臣讥讽为“侮辱朝廷”。民间也是一样,讲究!第二是讲究排场和奢靡。大户人家都是摆酒上摆桌,一般的人家也得几十桌,有的穷人家没有办法,只能“至淫而奔”。第三是讲究婚姻的开放。五品以上的人除了发妻之外,允许3-10名偏房,小妾从官宦家到民间都没有名额限制(封建糟粕阿)。根据男女双方自主的意见是允许离婚的,离婚再嫁也没有歧视,是否处女也很开明的观念,比如唐朝离婚再嫁的公主就有20多人,其中有几个著名的公主都是三嫁。(现代人呢?)

坚持论文参考文献

1、尊重别人的学术成果

参考文献是对前人学术成果的一种表现形式。如果我们在论文中引用了别人的学术观点、材料、数据等。没有标注出处,会被认为是抄袭,剽窃行为。

我们在写论文的过程中,都需要参阅和利用大量的文献资料,只要我们引用了的资料,都需要列出来,这也是对他人的尊重。也避免了自己抄袭,剽窃别人成果的嫌疑。

2、节约篇幅

我们在论文中借鉴别人的方法和论点,如果把涉及的内容全部写下来的话。会导致论文内不精简,看上去比较乱。所以我们只需要标注参考文献即可。这样不仅精炼文字,节约篇幅,也增加了论文的信息量和学术价值。

3、论文的真实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反映了论文的真实科学依据。我们在写论文的时候,都会借鉴、参考、应用他人的学术成果,这是很正常的。我们应该如实标注参考文献,这表明我们尊重科学,尊重他人的科学态度和品质。没有参考文献的论文,应视为论文写作者忽略了科学工作的继承性,也反映了作者态度的欠缺和科学学风。

4、研究基础

参考文献可以反映出论文的真实性和研究依据,也反映出改论文的起点。我们论文中的研究都是在过去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也表明了自己论文中的研究是有价值水平和依据的。

5、研究区别

标注参考文献,也是为了把前人的成果区分开来。这能表明论文的研究成果是自己写的,虽然引用了前人的观点、数据或其他资料。 但是标注出参考文献,这样不仅能体现出自己的研究能力,也能体现自己的创新和价值。

6、方便检索

在论文中添加参考文献,这样给读者很审稿人提供了与论文相关的文献题录,方便查阅,找到信息资源共享。

1.参考文献著录项目(1)著作:[序号] 主要责任者.著作名[M].其他责任者.版本项.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引文页码. (2)连续出版物:[序号]主要责任者.题名[J].年,卷(期)-年,卷(期).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3)连续出版物中的析出文献:[序号] 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J].连续出版物题名:其他题名信息,年,卷(期):页码.(4)专著中的析出文献:[序号] 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C].析出文献其他责任者//专著主要责任者.专著题名.版本项.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析出文献的页码.(5)电子文献:[序号] 主要责任者.题名[文献类型标志/文献载体类型标志].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更新或修改日期)[引用日期]获取或访问路径.2.参考文献类型及其标志(1)以单字母方式标志以下各种参考文献类型:参考文献类型 普通图书 会议论文 报纸文章 期刊文章 学位论文 报告 标准 专利 汇编 档案 古籍 参考工具文献类型标志 M C N J D R S P G B O K(2)对于其他未说明的文献类型,建议采用单字母“Z”。(3)对于数据库(Database)、计算机程序(Computer Program)及电子公告(Electronic Bulletin Board)等电子文献类型的参考文献,建议以下列双字母作为标志:电子文献类型 数据库 计算机程序 电子公告电子文献类型标志 DB CP EB(4)电子文献的载体类型及其标志对于非纸张型载体的电子文献,当被引用为参考文献时需在参考文献类型标志中同时标明其载体类型。建议采用双字母表示电子文献载体类型:电子文献载体类型 磁带 磁盘 光盘 联机网络电子文献载体类型标志 MT DK CD OL载体类型标志含义 Magnetic Tape Disk CD-ROM Online并以下列格式表示包括了文献载体类型的参考文献类型标志:[文献类型标志/载体类型标志]如:[DB/OL] 联机网上数据库(Database Online);[DB/MT] 磁带数据库(Database on Magnetic Tape);[M/CD] 光盘图书(Monograph on CD-ROM);[CP/DK] 磁盘软件(Computer Program on Disk);[J/OL] 网上期刊(Serial Online);[EB/OL] 网上电子公告(Electronic Bulletin Board Online)。以纸张为载体的传统文献在引作参考文献时不必注明其载体类型。

需要撰写毕业论文的童鞋不妨进来学习咯,具体设置步骤如下:一、论文注释当页页下注怎么设置1、知道你需要在哪里写注释:你的论文中用到了某一个资料中的某一个观点;你的论文中出现了一个术语来自某个文献;某个并不太熟悉但是很重要人物等等。这些情况都需要你进行注释。2、在需要注释的位置输入一个脚注,方法是点击“引用”,然后找到插入脚注。我们选择插入脚注。3、这时候我们的光标自动跳转到了页脚,这里就是我们插入脚注的地方。我们看到在正文和页脚都多了一个小“1”这是脚注的序号。4、如果你觉得脚注序号的格式不对,你需要点击这个位置,展开脚注对话框。然后选择编号格式。5、点击右边的小三角可以展开看到有很多格式可以选择,根据论文的格式要求进行选择。6、知道了怎样添加脚注还要知道脚注的书写格式。笔者列出如下格式标准和例子:著作类引用格式:责任者(必要时加注责任方式):《题名》其他题名信息(如卷册),其他责任者(如译者),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必要时加注版次),引文页码。范例:[1]孔飞力:《叫魂》,陈兼、刘昶译,上海:上海书店,1999年,第207页。期刊类:责任者:《文章题名》,《连续出版物(期刊、报纸)题名》其他题名信息(中国大陆以外出版的中文报刊出版地)出版年、卷、期或出版日期,页码或版次(任选),影印或其他方式出版的合订本版本信息。范例:[2]王晴佳:《中国二十世纪史学与西方——论现代历史意识的产生》,《新史学》(台北)第9卷第1期,1998年3月,第55-82页。外文文献:著作、著作中析出文献、连续出版物析出文献注项与顺序同中文,但须用英文标点,即责任者与题名间用英文逗号,著作题名为斜体,析出文献题名为正体加英文引号,出版日期为全数字标注,责任方式、卷册、页码等用英文缩略方式。范例:著作:[1]Randolph Starn and Loren Partridge, The Arts of Power: Three Halls of State in Italy, 1300-1600,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University, 1992, pp. 19-28.译著:[2]M. Polo, The Travels of Marco Polo, William Marsden, Hertfordshire: Cumberland House, 1997, pp. 55, 88.二、参考文献怎么弄1、参考文献需要在论文的最后独立一个版面,列出引用过的文献资料。2、首先在论文的末尾插入一个分页。把光标放到参考文献的前面,然后点击插入——分页。注意,有的论文并不要求分页,你注意自己学校的要求。3、按照论文引用的顺序列出参考文献,注意文献的顺序一定不能错了。最好的方法就是你一边写论文一边写参考文献,这样参考文献与论文引用的顺序就是一致的。另外参考文献的书写格式是和脚注的书写方式一样的,我们参考上面步骤⑥的例子写。4、编排参考文献的格式:每一篇文献都是一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用序号开始,格式为[1][2][3]……5、调整各自然段的字体,一般字体为宋体,大小为小五。

参考文献是指在学术研究过程中论文作者对某项著作或论文的整体进行借鉴或参考。它们不仅反映了论文的学术接受度和作者的科学态度和素质,也反映了论文本身的内涵和价值。它们还可以指导读者的进一步研究,避免重复工作,有重要的信息价值和学术价值。①体现研究者研究的基础。参考文献既可以反映论文的真实性与广泛性的研究依据,也可以反映论文的出发点。论文研究工作是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的。大部分的研究成果或研究工作都是对前人研究成果或研究成果的延续、深化和发展。所以,在论文中所涉及到的研究背景、原因和目的等进行的阐述,有必要对以往的工作进行评价。为读者评价论文价值和水平提供客观依据。②反应研究的差异。参考文献可以很容易地将本论文的研究成果与前人的研究成果区分开来。虽然论文的研究成果是作者自己写的,但是在解释和论证中引用前人的研究成果是不可避免的,其中包括方法、观点、数据和其他资料,如果将引用部分进行标记,那么其他人的研究成果就会非常清楚。体现了自己的研究能力、创新和价值。③尊重他人的知识成果。参考文献是前人研究成果的一种表现。引用参考文献是论文作者的权利,而记录参考文献是法律义务。引用前人的数据时应列出引用的参考文献。正确引用参考文献不仅表明论文作者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也避免了抄袭和剽窃他人的嫌疑。如果引用他人的学术观点、数据、资料、结论等,但是又不真实、准确、规范的标明出处,作者就会被认为缺乏学术道德修养,被认为是剽窃或剽窃。④体现科学态度和索引作用。在撰写论文时引用和借鉴他人的科研成果是正常的,这是任何严谨的科研人员都无法回避的。对参考文献的真实、规范的标注可以说是所有作者都应该具备的素养。这不仅表明作者尊重知识和科学的态度和素质,而且为同一研究方向的人提供了参考信息。方便检索和查找相关书籍和资料。对论文中的引文有较为详细的理解,启发了他们的思维,便于进一步的学术研究。⑤节省论文的篇幅。在论文中,作者引用或借鉴他人的方法和观点来支持他将要展开的论点。如果他把所涉及的所有内容都写下来,有时很容易使论文的内容繁琐,重点不明。正确列出所有引用的参考文献,在论文中所有表述的内容凡是已有文献作者,则不需要详细描述,只需要标注参考文献即可。这不仅精练了语言,缩短了篇幅,还可以避免陈述和材料的堆积,使论文容易满足篇幅短、内容细的要求。⑥为读者推荐一批精选文献。参考文献可以为读者提供一些问题线索,帮助査阅原创文献,进一步研究作者引用的内容,从而验证自己的观点,解决自己的需要。

杨绛的论文参考文献

杨绛是杨荫杭之女,祖籍江苏无锡,生 杨绛于北京。 1932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成为清华大学研究院外国语文研究生,并认识钱钟书,二人结成夫妇。 1935年至1938年与丈夫钱钟书一同前往英国牛津大学求学,后转往法国巴黎大学进修。育有一女钱媛(1937-1997)。 1938年,杨绛随钱钟书带着一岁的女儿回国。回国后历任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外语系教授、清华大学西语系教授。 1953年,任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的研究员。 剧本有《称心如意》.《弄真成假》、《风絮》;小说有《倒影集》、《洗澡》;论集有《春泥集》、《关于小说》;散文集《将饮茶》《干校六记》;译作有《1939年以来的英国散文选》、《小癞子》、《吉尔·布拉斯》、《堂·吉诃德》,杨绛本身通晓英、法两国语言,为使《堂吉诃德》翻译得更准确,她又学习了西班牙语,并最终在文革中将书稿保护下来。杨绛《堂吉诃德》译本被公认为优秀的翻译佳作 杨绛,迄今已累计发行70万册,是该书中译本当中发行量最多的译本。1978年《堂吉诃德》中译本出版时,正好西班牙国王访问中国,邓小平把它作为礼物送给了西班牙国王。八十年代以后的杨绛,没有再将精力放在大作品上,而是偶尔的写写散文,杂文,回忆短文一类的。虽然都比较短小,但从平淡文字中透露出来的一种朴素而真挚的情感,从大白话中显现出的智慧,至今还被喜爱她的读者津津乐道。90年代后因为钱钟书先生和钱媛相继生病去世,杨绛基本停止了各种工作。在父女两人相继去世后,她更是隐入深居。一直到她92岁高龄之时,才重新提笔,打开尘封多年的记忆,写出了她目前最为出名的一部著作《我们仨》。其中不仅仅用梦幻文学的方式讲述了钱钟书和钱媛生前最后一段时光,而且回忆了很多当年夫妇游学欧洲,以及建国后的种种往事。 写于1984年的《老王》被选为初(高)中教材。沉定简洁是杨绛作品语言特色。看起来平平淡淡,无阴无晴。然而平淡不是贫乏,阴晴隐于其中,经过漂洗的苦心经营的朴素中,有着本色的绚烂华丽。干净明晰的语言在杨绛笔下变得有巨大的表现力。编辑本段主要著作译作散文类:《干校六记》、《将饮茶》(含《回忆我的父亲》《 杨绛记钱钟书与〈围城〉》《回忆我的姑母》等)、《杂写与杂忆》(含《怀念陈衡哲》等 )、《丙午丁未年纪事》、《我们仨》、《我在启明上学》、《走到人生边上》、《老王》(收入中学语文课本) 小说类:长篇小说《洗澡》;短篇小说:《璐璐,不用愁!》、《小阳春》、《大笑话》、《玉人》、《ROMANESQUE 》、《鬼》、《事业》 译作类:《堂吉诃德》、《吉尔·布拉斯》、《小癞子》、《斐多》、《一九三九年以来英国散文作品》 剧本类:《弄真成假》、《称心如意》、《风絮》 论集类:《春泥集》、《关于小说》编辑本段语言特点杨绛杨绛文学语言的成功是有目共睹的。其沉定简洁的语言,看起来平平淡淡,无阴无晴。然而平淡不是贫乏,阴晴隐于其中,经过漂洗的苦心经营的朴素中,有着本色的绚烂华丽。干净明晰的语言在杨绛笔下变得有巨大的表现力。有时把词序变换一下,不符合常规,反倒更显别致耐读。如《丙午丁未年纪事》中有一句话:“登台就有高帽子戴。”通常也许会说“登台就得戴高帽子”,因这分明是被迫。但杨绛这句话说得有点喜气洋洋的气氛,令人想起“拜年就有压岁钱”之类。这与当时的环境完全不合拍,只好当成一句反话来读:不仅表现出作者身处其境的哭笑不得的无奈心情,也隐含了她对待那时环境的解构态度。平平八个字,平静中有抗议,调侃中有悲哀,很有韵味。有时明净到有些冷,但由于渗入诙谐幽默,便平添几分灵动之气。因而使静穆严肃的语言自有生机,安静而不古板,活泼而不浮动,静中有动,动还是静。沉静诙谐中有沉着老到、雍容优雅的气派,锋芒内敛后的不动声色,有种静穆超然的中和之美。 (节选自《人在边缘——杨绛创作论》,《文学评论》1995年第5期)编辑本段家庭简介【杨绛:(当年)斯班斯大夫说,我将要接生一个“加冕日娃娃”。因为他预计娃娃的生日,适逢乔治六世加冕大典(五月十二日)。但我们的女儿对英王加冕毫无兴趣,也许她并不愿意到这个世界上来。我十八日进产院,十九日竭尽全力也无法叫她出世。大夫为我用了药,让我安然“死”去。 等我醒来,发现自己像新生婴儿般包在法兰绒包包里 全家福,脚后还有个热水袋。肚皮倒是空了,浑身连皮带骨都是痛,动都不能动。我问身边的护士:“怎么回事儿?”护士说:“你做了苦工,很重的苦工。”另一护士在门口探头。她很好奇地问我:“你为什么不叫不喊呀?”她眼看我痛得要死,却静静地不吭一声。我没想到还有这一招,但是我说:“叫了喊了还是痛呀。”她们越发奇怪了,“中国女人都通达哲理吗?”“中国女人不让叫喊吗?”护士抱了娃娃来给我看,说娃娃出世已浑身青紫,是她拍活的。】 这便是钱瑗的出生。 当初怀孕时,杨绛以为可不必理睬,但后来才知道得全身心投入。钟书到年终在日记上形容她:“晚,季,总计今年所读书,歉然未足……”笑我“以才媛而能为贤妻良母,又欲作女博士……” 钟书曾说不要儿子,要女儿——只要一个,像杨绛的。杨绛对于“像我”并不满意。她要一个像钟书的女儿。女儿,又像钟书,不知是何模样,很费想像。后来的女儿钱瑗真的像钟书,不过,是后话。 【杨绛:政治运动虽然层出不穷,钟书和我从未间断工作。他总能在工作之余偷空读书;我“以勤补拙”,尽量读我工作范围以内的书。我按照计划完成《吉尔·布拉斯》的翻译,就写一篇五万字的学术论文。记不起是1956年或1957年,我接受了三套丛书编委会交给我重译《堂·吉诃德》的任务。 恰在反右那年的春天,我的学术论文在刊物上发表,并未引起注意。钟书1956年底完成的《宋诗选注》,1958年出版。反右之后又来了个“双反”,随后我们所内掀起了“拔白旗”运动。钟书的《宋诗选注》和我的论文都是白旗。郑振铎先生原是大白旗,但他因公遇难,就不再“拔”了。钟书于1958年进城参加翻译毛选的定稿工作。一切“拔”他的《宋诗选注》批判,都由我代领转达。后来因日本汉学家吉川幸次郎和小川环树等对这本书的推崇,也不拔了。只苦了我这面不成模样的小白旗,给拔下又撕得粉碎。我暗下决心,再也不写文章,从此遁入翻译。钟书笑我“借尸还魂”,我不过想借此“遁身”而已。】 从一个女性的角度讲,实际上,杨绛先生一家三口,每个人都是独立的。钱钟书先生自不必说;杨绛也很独立,她的戏剧、翻译、小说都是非常优秀的;女儿钱瑗是一门学科(英文文体学)的创立者;他们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学者,在生活中又相互支撑,相守相助。学者的身份之外,杨绛女士是妻子、是母亲,她在生活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他们在最困难的时期,上海沦陷,钱钟书先生去了上海,回不去联大。当时,杨绛写的《弄真成假》在上海非常有名,有一次他们看完杨绛的戏,在回去的路上(当时钱钟书正在写后来影响颇大的《谈艺录》),钱说:我也要写一部长篇小说!杨绛马上赞成道:好!好!你赶快写吧!当时他们的生活很拮据!如果钱少教几节课,空出时间写书,钱便挣得少了。杨绛便把保姆辞退,一个人担负做饭、洗衣服等家务,只为省点钱,少一份支出,这样钱钟书便可以少教些课,写长篇,以维持家庭生活;从另一个意义上讲,这是杨绛对自己的牺牲。我们不难理解,对于一个惜时如命的学者,这意味着什么。 于是钱钟书写出一段,讲一段;钱钟书笑,杨绛也笑,整部小说的艺术品位形成,这便是钱钟书惟一一部长篇小说《围城》的诞生。《围城》后改为电视剧,妇孺皆知,但很少有人知道它的写作背景是这样一种情形,它与杨绛的理解与支持是分不开的。 一家三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学问去作,但在最困难的时候,杨绛全部挑起负累,让丈夫、女儿集中精力做事情。这当中包括钱钟书病重和女儿钱瑗住院期间,她每天要去探望,当时钱钟书已经不能进食,她总要打各种各样的果泥、肉泥来为钱钟书改善营养,就连鱼肉也要用针一根根把刺剔除,而她自己倒可以“将就”! 【杨绛:人间不会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人间也没有永远。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但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尽头了。一九九七年,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岁未,钟书去世。 我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丈夫、女儿相继去世后,她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将钱钟书的作品整理出来,还把他密密麻麻的读书笔记发表,之后又将他们二人全部稿费和版税捐赠母校清华大学设立“好读书”奖学金,奖励好学上进、成绩优秀、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使学生能无后顾之忧地完成学业。钱、杨二位先生对受奖的学生没有别的要求,只希望他们学成以后,有朝一日能以各种形式报效祖国、回报社会。“好读书”奖学金2001年9月建立以来,由钱钟书、杨绛作品出版收入积累的资金目前已近200万元,有九名学生获得奖励。随着《钱钟书手稿集》(四十多卷)《〈宋诗纪事〉补正》(十二册)《围城》英文版、汉英对照本的陆续出版,基金总额将相当可观。 杨绛杨绛用自己烛光般微弱的晚年时光,做完这些之后,便开始着手写作女儿钱瑗未完成的《我们仨》,此时此刻,《我们仨》朴素而干净地摆在我们面前,一如先生高尚的人格。 今天,杨绛女士已步入生命的第98个年头! 她真的老了,过着一个普通老人的生活,耳朵听力有些背,视力也下降了,已经闭门谢客。总有认识或不认识的朋友打电话过去,她总会温和地聊几句,然后说她的胳膊有些酸了,让人不好意思再打扰。我想,我们真的不必再打扰,只是静静地读一读她和钱钟书的书,真的,这就足够了。《我们仨》中,我们看到那样一个让人仰止的家庭,也有普通家庭的欢喜与哀愁。杨女士的笔调依然清新优雅,冷隽幽默。钱钟书、杨绛、钱瑗“我们仨”,他们性格各异,志趣相投,都将读书治学作为自己人生的追求,甚至生命本身。他们的善良、智慧和正直,他们对生、老、病、死的透彻豁达,使人深受启发,获益匪浅。 杨绛现在开始漫不经心地整理自己的作品,她自己却说:做完他们的事情,心里才踏实,剩下我自己的事,已经不要紧了,即使现在走了,也可放心了! “梦魂长逐漫漫絮,身骨终拼寸寸灰”(钱钟书语),爱女之心,爱夫之切,高尚人格,尽在其中编辑本段杨绛说命理杨绛大概是相信有命理的,在她的新书《走到人生边上》中说:命如果“没有理,怎么算呢?精通命理的能推算得很准。”她回忆小时候碰到过一个算命的瞎子,拿她刚刚去世的弟弟的“八字”给他算,瞎子掐手一算,摇头说:“好不了,天克地冲。”又拿她姐姐的已经夭折的孩子的“八字”让他算,瞎子掐手一算,勃然大怒说:“你们家怎么回事,拿人家寻开心的吗?这个孩子有命无数,早死了!”虽然杨先生说自己“无意学算命”,但也偶尔听到一些“皮毛之学”,并在书中略做了介绍。 杨绛与钱先生结婚后出国,钱先生的父亲拿了一份钱先生的命书交给她,开头说:“父猪母鼠,妻小一岁,命中注定。”杨绛确实比钱先生小一岁。但最后说:“六旬又八载,一去料不返。”批语:“夕阳西下数已终。”抗战时钱先生有个学生,曾用十石好米拜名师学“铁板算命”,后来也给钱先生算过,算出来的结果和那份命书上相仿,只是命更短。“文革”中钱先生曾大病一场,据那位算命的学生说,钱先生那年可能丧命。但钱先生最后享年八十八岁,足足比命书上算的多了二十年。“不知那位‘铁板算命’的又怎么解释。” “铁板算命”,以前上海人称为“铁算盘”,原名“皇极数”,也称“太极数”、“先天数”等,相传是宋代邵雍(康节)发明的。清代俞樾在《春在堂随笔》中有介绍:算命先生坐一室中,两位仆人站在一旁伺候,桌上放着一块砚、一支笔、一把算盘,旁边一个长几上堆满书。客人把自己的生辰八字告诉他,算命先生就在算盘上推算,珠走如飞,琅琅有声,也不知道是在加减还是乘除,算好后告诉仆人,几千几百几十几,仆人就到长几上翻出一本书给他。算命先生问客人一个问题,如兄弟排行第几,如果不对的话,再重算。大约一事相符,则其余皆合。以往的事情历历如绘,不差分毫。但推算将来,则“茫如捕风”。编辑本段杨绛文集自序我不是专业作家;文集里的全部作品都是随遇而作。我只是一个业余作者。 早年的几篇散文和小说,是我在清华上学时课堂上的作业,或在牛津进修时的读书偶得。回国后在沦陷的上海生活,迫于生计,为家中柴米油盐,写了几个剧本。抗日战争胜利后,我先在上海当教师;解放战争胜利后,我在清华大学当教师,业余写短篇小说和散文,偶尔翻译。“洗澡”(知识分子改造)运动后,我调入文学研究所做研究工作,就写学术论文;写论文屡犯错误,就做翻译工作,附带写小量必要的论文。翻译工作勤查字典,伤目力,我为了保养眼睛,就“闭着眼睛工作”,写短篇小说。一九七九年社科院近代史所因我父亲是反清革命运动的“人物之一”,嘱我写文章讲讲我父亲的某些观点。我写了《一份资料》。胡乔木同志调去审阅后,建议我将题目改为《回忆我的父亲》;我随后又写了另一篇回忆。我又曾记过钱锺书的往事,但不是我的回忆而是他本人的回忆。我就在研究和写学术论文的同时,兼写小说和散文,还写了一部长篇小说。一九八七年退休后,我就随意写文章。钱锺书去世后,我整理他的遗稿,又翻译了一部作品,随事即兴,又写了长长短短各式各样的散文十来篇。 全部文章,经整理,去掉了一部分,把留下的部分粗粗分门别类。一半是翻译,一半是创作。创作包括戏剧、小说和散文。散文又有抒情、写意、记事、记人、论学、评书等。文章既是“随遇而作”,按时期编排较为方便。 不及格的作品,改不好的作品,全部删弃。文章扬人之恶,也删。因为可恶的行为固然应该“鸣鼓而攻”,但一经揭发,当事者反复掩饰,足证“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我待人还当谨守忠恕之道。被逼而写的文章,尽管句句都是大实话,也删。有“一得”可取,虽属小文,我也留下了。 我当初选读文科,是有志遍读中外好小说,悟得创作小说的艺术,并助我写出好小说。但我年近八十,才写出一部不够长的长篇小说;年过八十,毁去了已写成的二十章长篇小说,决意不写小说。至于创作小说的艺术,虽然我读过的小说不算少,却未敢写出正式文章,只在学术论文里,谈到些零星的心得。我写的小说,除了第一篇清华作业,有两个人物是现成的,末一篇短篇小说里,也有一个人物是现成的,可对号入座,其余各篇的人物和故事,纯属虚构,不抄袭任何真人实事。锺书曾推许我写小说能无中生有。的确,我写的小说,各色人物都由我头脑里孕育出来,故事由人物自然构成。有几个短篇我曾再三改写。但我的全部小说,还在试笔学写阶段。自份此生休矣,只好自愧有志无成了。我只随笔写了好多篇文体各别的散文。承人民文学出版社几位资深编辑的厚爱,愿为我编辑《文集》,我衷心感谢,就遵照他们的嘱咐,写了这篇序文,并详细写了一份《杨绛生平与创作大事记》。 二00三年七月二十七日内容简介这套文集共约250万字。其中一至四卷为创作部分,第一卷小说卷选收长篇小说《洗澡》和7篇短篇小说;第二、三卷“散文卷”选收《干校六记》、《将饮茶》、《杂写与杂忆》以及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至新世纪之初所创作的全部重要散文,其中《我们仨》堪称2003年的超级畅销书,其他如《钱钟书离开西南联大的实情》、《怀念陈衡哲》、《我在启明上学》等系首次与读者见面;第四卷“戏剧文论卷”,收入尘封已久的两部喜剧《称心如意》和《弄假成真》,“文论”部分汇编了作者评析外国文学名著的理论作品以及她论述《红楼梦》和谈文学创作与谈翻译等论文14篇。第五至八卷译文部分则收入重要译作《堂吉诃德》、《吉尔·布拉斯》、《小癞子》、《斐多》等。 值得注意的是,《杨绛文集》卷首冠以《作者自序》,简略说明自己的创作情况及《文集》的编选规则;卷尾的《杨绛生平与创作大事记》,是杨绛先生根据回忆和记录亲自撰写和编订的,它相当于一部微型的《杨绛传记》。《文集》八卷本还收入了作者选定的照片和插图80幅,其中大部分图片都为首次发表,是一套相当有价值的研究资料以及个人藏书。目录杨绛文集.第1卷 小说卷 杨绛文集.第2卷 散文卷 上 杨绛文集.第3卷 散文卷 下 杨绛文集.第4卷 戏剧·文论卷 杨绛文集.第5卷 堂吉诃德 上 杨绛文集.第6卷 堂吉诃德 下 杨绛文集.第7卷 吉尔·布拉斯 杨绛文集.第8卷 小癞子 斐多编辑本段百岁华诞

杨绛(1911- ),原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生于7月17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员,作家、评论家、翻译家、剧作家、学者。1932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成为清华大学研究院外国语文研究生。1935年至1938年与丈夫钱钟书一同留学于英、法等国,回国后历任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外语系教授、清华大学西语系教授。1953年,任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的研究员。剧本有《称心如意》.《弄真成假》、《风絮》;小说有《倒影集》、《洗澡》;论集有《春泥集》、《关于小说》;散文《将饮茶》《干校六记》;译作有《1939年以来的英国散文选》、《小癞子》、《吉尔·布拉斯》、《堂·吉诃德》,其中写于1984年的《老王》被选为初中教材。沉定简洁是杨绛作品语言特色。看起来平平淡淡,无阴无晴。然而平淡不是贫乏,阴晴隐于其中,经过漂洗的苦心经营的朴素中,有着本色的绚烂华丽。干净明晰的语言在杨绛笔下变得有巨大的表现力。 钱氏夫妇在学界德高望重,《围城》《洗澡》两部畅销书更令他们声名远播。然而,人们对其家庭生活却不甚了解。1998年,钱中书先生的逝世使文化界深感悲痛。但罕为人知的是钱先生和杨女士唯一的女儿钱瑗已于此前(1997年)先他们而去。一生的伴侣、唯一的女儿相继离去,杨女士晚年之情景非常人所能体味。在人生的伴侣离去四年后,92岁高龄的杨女士用心记述了他们这个特殊家庭63年的风风雨雨、点点滴滴,结成回忆录《我们仨》。杨绛文学语言的成功是有目共睹的。其沉定简洁的语言,看起来平平淡淡,无阴无晴。然而平淡不是贫乏,阴晴隐于其中,经过漂洗的苦心经营的朴素中,有着本色的绚烂华丽。干净明晰的语言在杨绛笔下变得有巨大的表现力。有时把词序变换一下,不符合常规,反倒更显别致耐读。如《丙午丁未年纪事》中有一句话:“登台就有高帽子戴。”通常也许会说“登台就得戴高帽子”,因这分明是被迫。但杨绛这句话说得有点喜气洋洋的气氛,令人想起“拜年就有压岁钱”之类。这与当时的环境完全不合拍,只好当成一句反话来读:不仅表现出作者身处其境的哭笑不得的无奈心情,也隐含了她对待那时环境的解构态度。平平八个字,平静中有抗议,调侃中有悲哀,很有韵味。有时明净到有些冷,但由于渗入诙谐幽默,便平添几分灵动之气。因而使静穆严肃的语言自有生机,安静而不古板,活泼而不浮动,静中有动,动还是静。沉静诙谐中有沉着老到、雍容优雅的气派,锋芒内敛后的不动声色,有种静穆超然的中和之美。

杨绛(1911- ),原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生于7月17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员,作家、评论家、翻译家、剧作家、学者。1932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成为清华大学研究院外国语文研究生。1935年至1938年与丈夫钱钟书一同留学于英、法等国,回国后历任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外语系教授、清华大学西语系教授。1953年,任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的研究员。剧本有《称心如意》.《弄真成假》、《风絮》;小说有《倒影集》、《洗澡》;论集有《春泥集》、《关于小说》;散文《将饮茶》《干校六记》;译作有《1939年以来的英国散文选》、《小癞子》、《吉尔·布拉斯》、《堂·吉诃德》,其中写于1984年的《老王》被选为初中教材。沉定简洁是杨绛作品语言特色。看起来平平淡淡,无阴无晴。然而平淡不是贫乏,阴晴隐于其中,经过漂洗的苦心经营的朴素中,有着本色的绚烂华丽。干净明晰的语言在杨绛笔下变得有巨大的表现力。 钱氏夫妇在学界德高望重,《围城》《洗澡》两部畅销书更令他们声名远播。然而,人们对其家庭生活却不甚了解。1998年,钱中书先生的逝世使文化界深感悲痛。但罕为人知的是钱先生和杨女士唯一的女儿钱瑗已于此前(1997年)先他们而去。一生的伴侣、唯一的女儿相继离去,杨女士晚年之情景非常人所能体味。在人生的伴侣离去四年后,92岁高龄的杨女士用心记述了他们这个特殊家庭63年的风风雨雨、点点滴滴,结成回忆录《我们仨》。

相信自己是一种信念,它不是繁花如梦似锦,却如青松雪压不倒。正因为有了这样的信念,我们才会坚持到底,自信永远。听取意见是一种气度,它不是高天辽阔无际,却如大海容纳百川。正因为有了这样的气度,我们才会集思广益,从善如流。不是吗?相信自己不意味固执己见;听取意见也不代表亦步亦趋。唐太宗自由治理国家的雄才大略,他不怀疑自己的才能,但同时也接纳了魏征的“十思”,而不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齐王也有管四方,理朝政的能耐,他也不会怀疑自己的才能,但他同时也接受了邹忌的“纳谏”,而使“燕、赵、韩、魏皆朝于齐”。谁都不会轻易怀疑自己,可谁又能像前人那样善于纳谏,听取别人的意见呢?总以为“相信自己”和“听取别人的意见”势不两立,总以为自己无所不能,或总以为别人无往而不胜,何必呢?我们为什么不能在相信自己,满怀自信的同时打开那一个个布满友爱之心的劝烟箱呢?相信自己,相信未来,相信明天大地飞歌,相信未来有我们开拓。相信别人,尊重别人,相信别人为你着想,尊重别人理想的选择。是的,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总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它们如同玫瑰,刺痛了你我的手,但是,心灵的创伤要靠我们自己修补,手上的伤口还得让别人为我们包扎。我们相信自己会战胜困难,但我们从不否定他人的帮助,没有谁能独自生活而没有他人的帮助。所以,不要固执,偏激,不要一味按自己的意愿行事。有时别人的劝言犹如良药,虽然苦,却能根治你的病痛。也有时,别人的劝言犹如毒药,它的外表也许是鲜美的,但却能要了你的命。所以,我们让需相信自己,有选择地,理性地,明智地对待别人的意见。好的,拿过来就是;不好的,任它去吧,春风吹了又吹,花儿开了又谢,我们管得了那么多吗?相信自己,你做到了吗?听取别人的意见,你会吗?

胡杨树油画论文参考文献

浅思加快新疆文化产业发展内容提要:新疆拥有鲜明的地域性、民族性、多元性特色文化资源。改革开放以来,新疆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文化建设成效显著,文化产业发展步伐加快。随着综合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各族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呈多层次、多形式和多样性发展趋势。新形势下我们要大力挖掘和整合文化资源,解放文化生产力,发挥优势,形成特色,推动文化资源向文化产业的转化,积极探索新疆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之路。 关键词:新疆文化 文化产业 产业发展 新疆位于欧亚大陆腹地,是古“丝绸之路”要冲,古代中国、印度、伊斯兰和希腊等四大文化体系交汇于此,形成了新疆多民族、多宗教、多语种、多风俗的特色文化资源。进一步加快新疆文化产业发展,不仅是有效提升民族文化内涵和群众道德素质的重要手段,更是新疆建设全面小康的基本要求、增强综合实力的重要途径和维护国家文化战略安全的重大举措。 一、新疆文化建设的成就 新中国成立以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与全国各省区市一样,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新疆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综合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日益增长,文化建设步伐显著加大。通过不断加大文化设施建设投入力度,繁荣文化市场,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遗产,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建立,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保障程度不断提高,新疆文化建设走上了前所未有的全面繁荣发展的新阶段。 文化艺术事业欣欣向荣。新疆现有专业艺术表演团体90个,年均演出9000余场。艺术门类从以各民族歌舞音乐为主发展到歌剧、话剧、京剧、秦腔、豫剧、新疆曲子、儿童剧、杂技、曲艺、交响乐等各类艺术平衡发展的局面。一大批突出时代主旋律、具有浓郁民族风情和地域特色的优秀剧目在国内外舞台上一展风采。维吾尔歌剧《木卡姆先驱》、歌舞《我们新疆好地方》、话剧《吴登云》等20多部作品先后获得国家文化部“文华奖”等多个奖项。杂技“高空钢丝”等在全国杂技比赛和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分获“金狮奖”、“银狮奖”。 新闻出版行业异彩纷呈。新疆现有出版社13家,比1978年增加7家,用维吾尔、汉、哈萨克、蒙古、柯尔克孜和锡伯6种文字年出版各类图书、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约3000种。650余种图书、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获国家、省部级奖项。报纸98种,较1978年增加了58种,少数民族文字报纸占42%,有国内唯一的柯尔克孜文报纸《克孜勒苏报》、世界唯一的锡伯文报纸《察布查尔报》。全疆县以上新华书店有96家,其他书店1500多家,较1988年增长了7倍。各类印刷企业4000多家,印刷业年工业产值近11亿元。 广播影视事业精品迭出。新疆有省级广播电台、电视台、兵团电视台、教育电视台各1座,地级广播电台5座、电视台9座、广播电视台8座。开办广播节目121套,用维、汉、哈、蒙、柯5种语言全年播出52万小时,综合覆盖率达;开办电视节目141套,用维、汉、哈、蒙、柯、英6种语言全年播出57万小时,综合覆盖率达。2003年以来,新疆有328件广播影视作品获国家级奖项,其中6件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26件获“中国新闻奖”,《新广行风热线》栏目荣获全国十大名栏目。天山电影制片厂摄制的四部影片获中国电影“华表奖”,《买买提的2008》被国家广电总局确定为迎奥运献礼影片。 对外文化交流不断扩大。1998年以来,新疆出版物陆续走入中亚、欧美、东南亚及港澳台市场,《福乐智慧箴言选粹》、《新疆自然保护区》等40多种图书进入“中国对外图书推广计划目录”。新疆电子音像出版社与美国蒙勒克好莱坞电影公司联合制作的《神秘中国—丝路之谜》一片在全球在线播放,其DVD销往欧美地区。仅2000年至2006年,新疆与世界上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对外文化交流项目达425个。新疆广播电视“走出去工程”自2004年开始实施以来,中央和新疆的广播电视节目先后在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蒙古、土耳其五国落地播出。 文化产业发展不断加快。2001年新疆成立了文化产业管理机构,文化产业的管理、服务和规划工作有序展开。自2002年起,新疆先后组织歌舞团、歌剧团等演出单位及民营企业的文化产品参加了中国西部文化产业博览会、中国首届及第二届文博会,2007年参加第三届文博会的参展单位达48家,涉及文化、广电、出版、旅游等多个领域,展品包括和田玉、民族工艺品、精品图书、影视作品、歌舞演出等多方面内容,与国内外客商签约亿元。新疆各地文化部门也积极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力促产业项目与市场接轨。随着新疆文化领域经济效益稳步提升,吸纳就业人数不断扩增,文化资源开发经营规模日益扩大,文化产品项目投资日渐活跃,新疆文化市场发展趋势良好。据统计,2008年新疆文化产业增加值近14亿元,同比增长35%以上,经营性文化产业机构万余个,从业人员数近3万人,已基本形成了集国家、集体、私营、个体等所有制并存,演出、娱乐、音像、网吧等门类齐全品种多样以及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市场经营格局。丝绸之路、龟兹乐舞、和田国玉等文化品牌声名鹊起。 当然,新疆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也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随着各族人民群众的文化鉴赏水平不断提高,逐步呈多层次、多形式和多样性发展趋势,这既为文化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也显现了文化产品的供需矛盾。一是认识不足,资金投入少,文化体制改革相对滞后。在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对文化重要性的认识相对不足,传统的思维观念导致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潜力认识不够。近年来,国家和自治区对新疆文化事业的投入显著提高,但由于基数小、历史欠账多,投入不足的问题依然存在。政府对文化产业的管理仍沿用事业管理体制,一些改革措施难以落实、成效难以显现。现行的文化产业体制还存在政企不分、职能交叉、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概念模糊等问题。文化企事业单位长期属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经营模式,从业人员的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文艺单位“等、靠、要”问题突出,市场适应能力弱。二是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薄弱,人才缺失严重。目前,新疆文化基础设施普遍处于落后、老化的现状,百姓休闲娱乐的场所有限,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还不强,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受外来文化冲击和对民族传统文化挖掘传承的缺失,一些民间文艺、民俗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逐渐消亡,急需拯救、恢复与传承。而因自然环境、生活待遇、发展空间等方面因素的制约,文化事业队伍中人才外流严重。三是文化资源产业化经营不到位。目前,新疆文化建设对国民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日益呈现,但因受到传统文化事业管理体制的制约,文化资源整合难度较大,文化企业单体规模较小,导致文化产业产值总量较小,整体竞争力偏弱,文化产品市场影响力小。四是文化产品精品缺乏,“走出去”能力有待提高。新疆的文化产品的传播与其拥有的地缘优势,文化资源的丰富、独特性不相称。主要表现为一些文化产品如杂技、歌舞、音乐等在国际、国内市场的展示方面,还主要局限于为经济或宣传形象“搭台”的层面。 二、新疆发展文化产业的优势与潜力 新疆地域广袤,民族众多、在长期的历史变迁中孕育了灿烂的文化,它所包涵的内容极其丰富,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优越的地理位置。新疆位于亚洲中心腹地,是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要冲,与蒙古、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八国接壤,是我国与邻国交界最多的省区之一,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通往欧洲的“咽喉”。目前已形成了民航、铁路、公路环形布局,纵贯南北、横连东西、通达率不断提高的交通网络格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与纵横交错的交通网络,为新疆文化大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丰富的自然资源。新疆地域辽阔,地理形态复杂多样,自然风光独具特色,旅游资源丰富多彩,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还是举世闻名的“瓜果之乡”。它孕育的文化在质朴中深藏博大、本真、原初性,处处展现着文化的独特、神秘与魅力。 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新疆是多教汇集地,原始宗教、萨满教、袄教、佛教、道教、摩尼教、景教、伊斯兰教先后在新疆广泛传播。古文化遗址、丝绸之路、克孜尔千佛洞、交河故城、尼雅遗址、楼兰遗址等丰富的文化遗迹享誉中外。《十二木卡姆》获联合国“世界人类口头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英雄史诗《玛纳斯》等14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优秀的文化底蕴是新疆文化产业发展的坚实基石。 多民族的异域风情。新疆是多民族、多宗教、多语种地区,多元兼容并包的文化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产业发展素材,13个世居民族就使用着10种语言,我国四大史诗在新疆就有《玛纳斯》、《江格尔》和《格萨尔》三部。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语言文字、宗教信仰、自然崇拜、神话传说、歌谣曲赋、舞蹈、服饰、建筑、手工艺、礼仪习俗以及生存理念、生活和生产方式等在内的多种文化载体与形式,都展示了浓郁的民族性、地域性和多元性特征,民族文化绚丽多姿,独特神秘,魅力无限。 三、加快发展新疆文化产业的途径 新疆独具特色、丰厚质朴的文化资源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不竭源泉。大力挖掘和整合民族文化资源,解放文化生产力,在深度开发和挖掘保护中形成规模、做成产业、打造品牌,推动文化资源向文化产业的转化,是当务之急。 一是转变观念,多渠道发展文化产业。充分认识发展文化产业的必要性和必然性,从传统观念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创新思路,着眼于市场需求,培育和扶持文化企业。加大对国有文化企业的改造力度,加快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使之成为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新型文化企业。充分调动民营资本和社会力量,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投资文化产业,积极吸引外资参与相关领域文化产业经营,使文化资源开发与地区经济发展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市场经济机制的作用,逐步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力量相互促进,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成份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 二是坚持政府主导,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切实加强对文化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成立相应组织协调机构,将文化产业发展纳入全疆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研究制定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各项扶持政策。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基金,用于阶段目标的实施与建设。加快组建具有规模优势的文化产业集团,扶持其做大做强。重视文化产品的销售推介,加大新闻媒体的强势宣传,有针对性地帮助企业加强文化产品目标市场的营销,开发市场潜力。建立新疆文化产业网站,构筑快速、便捷、现代化的宣传营销网络平台,利用文化资源和品牌最引人注目的闪光点,推介新疆的文化形象和产品,扩大对外影响力和吸引力。 三是形成特色,打造品牌。鼓励支持特色文化产品的开发,深入挖掘、提升文化资源的内涵,探求适合产业发展的途径和模式。围绕和阗玉文化、伊犁酒文化、新疆民族风情旅游、历史文化旅游、民族歌舞、民族饰品开发、民族饮食等主题,进一步挖掘并做大做深,打造既具民族文化特色又有市场潜力的知名文化品牌。积极促进文化企业科技水平的提升,不断为静态的文化资源注入活的时代因素,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表现技巧激发文化资源的释放力、创造力,增强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表现力、吸引力,突出地方性、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不断提高文化产品市场竞争力,努力实现文化产业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重统一。 四是提高国民素质,提升环境文化内涵。文化素质决定劳动力的素质。努力建立公共财政对文化事业的投入与国民经济、财政收入增长幅度相适应的机制,不断夯实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设立新疆文化建设专项资金。保护和扶持民族文化事业发展,加大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入挖掘、保护和传承力度,加大对优秀文学艺术原创作品的扶持奖励力度,鼓励各民族文艺工作者创作出更多优秀的文化作品。鼓励各地充分挖掘本地民族文化,在异域风情上大做文章,提升文化内涵。如在城市建设、环境绿化等方面,突出新疆地域特点和民族特色。在建筑风格上,努力将民族风格与现代审美统一起来,形成不同民族风格的特色建筑风景带。在环境绿化美化亮化中,将新疆的胡杨树、沙枣树、红柳等特色植物与现代城市绿化景观植物相结合,形成具有新疆特色的环境绿化美化风景线,打造独具魅力的城市景观植态环境。 五是加强人才培养和人才队伍建设。文化产业本身是内容产业,其核心和源头就是创造、创新和创意,这一切都取决于人的智慧。文化产业大发展,必须实施人才兴文战略。要进一步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拓宽人才选拔途径,培养和引进一批经营管理人才、文化经纪人才和科技创新人才,逐步建立一支懂政策、会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立起引得进、留得住、用的活的人才引进和使用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大中专院校、企业参与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和培训。 参考文献: 1、张运德:《以先进文化为导向推进新疆文化产业发展》,《新疆社科论坛》,2004年第3期。 2、《文化产业政策汇编》,文化部文化产业司,2004年。 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50周年筹委会办公室:《新疆50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年。 4、2007-2008年《新疆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

走在秋天的胡杨林中,金色的梦想,就像一幅永不褪色的画卷,把生活一次次地点燃,把我们朴素无华的心点燃。胡杨默默地承受着大自然的考验,面对大漠风沙的洗礼,依然不改对生命的渴望。下面是,供大家参考阅读,希望对大家有用! 1 生一千年不死,死一千年不倒,倒一千年不朽。这是多么令人敬畏的誓言,有了这样坚如磐石般的誓言,还有什么做不到的呢! 你看这样一株傲立在沙漠之中的胡杨枯木,它是何时死去的呢?这已经不重要了。时光老人毫不留情地带走了它的生命,可它依然傲立在大漠之上,展示它不屈的精神和对生命的渴望。 和这样一棵枯死的胡杨面对面,不由地心里便产生一种强大的力量,在我的体内蔓延。在我的精神世界里扩大,以至会让我感到一种坚硬的东西,在我的思想里,在我的血脉里滚荡。 不要为曾经的失落而感到悲伤,也不要为曾经少年的轻狂和青年的躁动而感到后悔,更不要为曾经浪费时光而羞愧难当。只要读懂了生命的价值,我们的人生会精彩起来,我们的生活会更加有意义了,我们会把生命写得那么与众不同。 虽然没人思考胡杨无处不渗透对人类的恩泽,可谁又想到过胡杨脆弱的生命和日渐恶劣的环境。它们用顽强的生命擎起头顶上的蓝天,昂首傲立在四季风沙的大漠之中。它们没有可以炫耀的绿色,而它们用失血的胸膛把希望奉献给了塔里木的大地。塔里木因它们而精彩,因它们而令人向往。 胡杨默默地承受着大自然的考验,面对大漠风沙的洗礼,依然不改对生命的渴望。无论生得有多么艰难,它们也一定把心中的绿色绽放枝头。无论那样一片绿叶有多么泛黄,那也是对生命的一种承诺,一种信念。 走在秋天的胡杨林中,金色的梦想,就像一幅永不褪色的画卷,把生活一次次地点燃,把我们朴素无华的心点燃。踏着秋天的脚印,我们走进胡杨一腔金色的思想中,感受到一股温暖的力量在血管里流淌。 面对一株株塔里木两岸的胡杨,我们知道没有理由怨天怨地,没有理由不把人生活出精彩来。哪怕是让生命像流星一样,划破夜空的宁静,那也十分知足,它留下最美最耀眼的一瞬,那已经足够了。 此时,再精辟的语言,再精妙的赞美之词,都显得那么空洞,那么微不足道,无法表达我们心中的感慨。在我看来这一切都是多余的。它们不是为了一句赞美之词而生,更不是向我们炫耀它们一身的野性。它们用一生去体验生命的苦难,用一双冷漠的眼神,注视一寸寸光阴的流逝,与塔里木旷古的大漠风沙对抗著,让我重新认识到了它们生命的温柔和心中不变的坚强。 沉思之中,我领悟一种生命自生自发的渴望,胡杨用最原始最无奈的生命,对抗著日渐恶劣的环境,积一身的力量,绽放在枝头的是它们对生命的渴望,是它们最美丽的梦的衣裳。 2 我喜欢千紫万红的玫瑰,也喜欢芳香四溢的水仙花,还喜欢婀娜多姿的盆景……,但是,我更喜欢英俊潇洒的胡杨树们,因为,它是我们那里的“环保卫士”,它可以抵挡风沙,也可以防止水土流失。 要是你想看看胡杨树,那你就和我一起来戈壁滩的胡杨林吧!远远望去,胡杨们就像一个个卫士,它们是多么的威武,多么的庄严啊!有时候我心里想:我们人类跟它比起来,可真是太渺小了啊!可它却说:“不,我们虽然高大,可还不是人类培育出来的吗?要我是一个人该多好啊。”当你来到了年龄非常大的胡杨树地区,那里的树有些弯,好像欢迎你似的,秋季时分,它的叶子金黄金黄的,远远望去像一片金子,非常美丽。 胡杨树有三种叶子,上面是杨树的叶子,下面是柳树的叶子,中间是柳树和杨树结合的叶子。胡杨的生命力非常强,有一句话不是这样说的吗:胡杨树活千年不死,死千年不腐,腐千年不朽。冬天来临时,许多的树木都因为没有养分而死亡,只有胡杨们还坚持着,为自己的生命拼搏著,这就是我喜欢的胡杨树。将来我一定要向它学习,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坚持到底。 3 大片大片的盐碱地上,不时可以见到一丛丛骆驼刺,当一片胡杨林映入你眼帘的时候,你不感觉到这是一种奇迹吗? 你瞧,他那又粗又壮的主干,任凭风吹沙打,霜袭雪压,它就是不倒。树皮上到处都有口子,像一位历经磨难的壮年汉子。而且,胡杨树还非常耐旱,不像柔柔弱弱的月季花,一天不浇水,就失去往日的娇艳、美丽。 春天,胡杨树长出了新的绿叶子。人们坐在树下,感到格外神清气爽。 夏天,胡杨树长出了茂盛的枝叶,像一顶天然绿色的太阳伞。为人们遮住了太阳,并且送来阵阵凉风。 金秋十月,胡杨树落叶了,枯黄的小叶子打着旋儿,不断落着。叶子在路上铺了一层又一层,踩上去咯吱咯吱地响,感觉舒服极了!下午太阳快落山了,太阳的余晖给胡杨树罩上一些红晕,像一大片黄里透红的云。 冬天,胡杨树没有一片叶子,光秃秃的枝干依然不屈不挠地挺立在风雪中。有一句话说的好:“胡杨树千年不死,死后千年不倒,倒后千年不朽。” 生活在这片戈壁滩上的航天人,默默地为祖国的航天事业做贡献。他们身上,不正是具有胡杨一样的不屈精神吗?我赞美胡杨树……更赞美具有胡杨精神的东风航天人……! 4 在一年级上学之前我一直生活、学习在泽普石油基地。我喜欢石油基地那里有现代化的工厂和干净的街道,但我更喜欢在石油基地西边三十公里的一个地方,有一大片胡杨树。 胡杨很美,它是我们这生长的一种特有的树种,它耐盐碱,耐干旱,胡杨有“千年不死,死而千年不倒,倒而千年不朽”的精神。 胡杨不像白杨树那样绿如翡翠,也不像松柏四季长春,更不像枫树艳如红云,可胡杨一树长了三种叶子,很神奇吧。 胡杨树在人工湖映照下,显得更加郁郁葱葱。到了秋天,胡杨的叶子由绿变黄了。望眼看去胡杨林像一片金色的海洋,尤其是到了下午,在夕阳的映照下,金色的胡杨看上去到处金光闪闪、景色宜人, 胡杨林更像一幅绝伦精美的油画。金胡杨吸引了很多游人和摄影爱好者。我们不光要看胡杨美景,更要有它坚韧不拔、顽强拼搏的精神。运用到今后生活、学习、工作中去。 因此我爱家乡的胡杨树。

文:上沙沃 图:来源网络 大漠戈壁的炽热,一切无可遁形,就连思绪都是热烈的,发散得漫无边际,忽又戛然而止,周而复始。晚霞最后的一抹暗红,是夕阳的告别。终于迎来一丝凉意的微风,靠着龙根盘节的树干坐下,头顶满树韶光,枝叶的间隙里透射着记忆,落了一地思念。而这秋,必然与漠壁的胡杨林紧密关联。在经年的乡愁渲染下,成为私属的眷恋 。蓝天、戈壁、沙漠和胡杨林,即使胡乱涂鸦,都是一幅印象派的油画,透着生命的壮美。暮色苍苍,秋夜初凉,俯身捞月,我在梦乡看胡杨。树影摇曳,树声恍恍。琴声阵阵,悦耳悠扬。生命的记忆之初,胡杨林的印象,是它给人类简单且又温暖的馈赠。是谁在大漠中展示风采?是谁在骄阳下奋力伸展?是谁在寒风中屹立不倒?只有胡杨。流年已逝,岁月无痕。胡杨林以它优雅,屹然的姿态,给人一种信念和温暖的眷恋,凝结成最美的情缘。金秋时节, 来到故乡的金塔沙漠胡杨林,这个季节是观赏胡杨林最好的季节。当我看到蓝天、白云、阳光映衬下的胡杨林,不禁感慨道:“世间竟有如此美丽动人的风景。”那金黄的颜色,黄的纯粹、黄的热烈,让人感觉到它的热情。湖面像镜子一样平静,湖水清澈见底。湖面上胡杨林的倒影与蓝天、白云形成水天一色的美景。倒影中的胡杨林是那样的柔美,仿佛是一副美妙绝伦的油画。走到一棵胡杨树下,仰视着它。透过树叶的缝隙看到湛蓝的天空、洁白的云朵,感觉所有的景色都成了五彩的童话色。秋天的胡杨,绿色的树叶有的已经变黄,树叶的形状有些像枫树叶。已经变黄的胡杨树,在湛蓝的天空下,在荒芜的戈壁滩中如钻石一般璀璨夺目。忽然一片树叶打着旋儿随微风飘舞着,直到最后才勉强地落到地上。 说起胡杨林,不得不引用一句话:“活三千年不死,死三千年不倒,倒三千年不朽。”这是说胡杨树有着极强的生命力。胡杨是生长在沙漠的唯一乔木树种,十分珍贵,被世人称为“英雄树”。由于风沙和干旱的气候影响,很多胡杨树造型奇特,千姿百态。有的似鲲鹏展翅,有的宛若游龙,有的像骏马扬蹄,有的如盘龙虎踞,那鬼斧神工般的形态,使我更加迷恋。人们常说胡杨的品格是坚毅、自强不息,在风霜雪雨中忠诚地守望家园。而我却觉得那一排排的胡杨树就像是守卫国门的哨兵,千百年来,胡杨就像战士一样毅然守护在边关大漠。胡杨树更让我感受到了在逆境之中,不退缩,不放弃。 胡杨树宠辱不惊,淡看云卷云舒,风霜寒暑;静观人来人往,繁华荣枯。他特立独行,铮铮铁骨,千年屹立;不屈不挠,万年不倒。桀骜不驯冲云霄,任由病梅论短长。他对生命的信仰,竟能在那干枯的树干上,生发出嫩嫩的细叶,这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力量?这里曾是汉朝和匈奴人西线地缘竞争的关键战场。面对匈奴猛烈的攻势,汉朝其实很少能有机会反击。汉武帝在这一次用兵中第一次启用了天纵英才的霍去病。汉朝得以打通通往西域的道路,并在西侧把匈奴人压回漠北苦寒之地。这一朝扬眉吐气,汉朝的皇帝可是等了很久很久。胡杨树!你是“顶天立地的铁汉子”。铮铮铁骨千年铸,不屈品质万年颂。沙海茫茫,驼铃叮当,默默相送是胡杨。古来征战几人回,弱水流沙,黑城土墙。离人泪,胡杨霜。天涯孤旅,几人愁断肠?古也胡杨,今也胡杨?胡杨树扎根荒漠,傲岸不群,凄美豪放。接纳雨雪,喜迎阳光,虚怀若谷。面对漫天风沙、严寒酷暑,韬光养晦,安之若素。狂风呼号,随风舞蹈神采飞扬;飞沙漫天,迎难而上巍峨坚强。他不停地吐故纳新,自我净化,傲然不屈,默默奉献,终于铸就成千年不死、千年不倒、千年不朽的图腾形象! 春天,胡杨树抽出了新的枝条,长出了嫩绿的小芽儿,米粒般大小。一会儿吹来一阵风,就在那一瞬间嫩芽儿在风的滋润下长高了,就这样风一天天的吹,嫩芽儿也在一天天成长着。夏天,胡杨树的枝干上都变成了娇嫩的绿叶,蝴蝶飞到这舒服的小床上休息。娇嫩的叶子有的像手掌那样大,有的像拇指节一样大,渐渐地胡杨林变成了绿色的海洋。秋天,是胡杨最美的季节,胡杨就像穿上了金色的盛装,地上好像铺上了金色的地毯,胡杨林变成了金色的海洋。冬天,雪花落在树干上,胡杨树好像喜欢穿银白色的棉袄,地上铺上了银色的地毯。整个胡杨林变成了雪的世界。由此,是我想到了故乡六老汉植树造林,防风固沙的故事。“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地上不长草,刮风石头跑。”这是很多沙漠人从小听到大的俗语。30多年前,这里是寸草不生的荒漠区,荒无人烟,风沙肆虐,沙丘每年以10米的速度南移,严重侵蚀着周围的村庄、农田,甚至威胁着周边铁路和公路的畅通。 那会儿养孩子,给口吃的就能养大,栽棵树,夏天担心被晒,冬天害怕冻伤,遮阳帽,穿冬衣,但依旧很难养活。为了治沙,六老汉什么都豁出去了,在沙地上挖个坑,上面用棍棒支起来,再盖点草和沙子就是家了。白天在沙漠里干活,晚上干累了钻到地窝子里和衣而睡。30多年的苦斗,终于换来了八步沙的绿色。完成了从“缺林少绿”到“绿水青山”的完美逆袭。他们不就是沙漠戈壁的胡杨林吗?走进八步沙林区,一望无际的沙生植物和大大小小的林木带花披绿,生机盎然,一片葱茏。夏日如火,粗壮的胡杨树附着不可思议的遒劲的根须,那不屈不挠的枝条,奋力地向天空伸展。为了在烈日下生存,胡杨长出不同的叶子:大叶子能够吸收充足的阳光,小叶子能够减少水分的散失,叶片上还有一层抛光的蜡质能够锁住每一滴水分。试问:还有比胡杨更坚韧的树吗?在缺水的大漠中顽强的生长,在如火的骄阳下不屈的拼搏,在孤寂的环境中独自屹立。难道还有比胡杨更坚韧的树吗?胡杨在天地之间汲取灵气,日月之间汲取精华。他在为新一年的挑战做好准备,看:他的根奋力地向地下伸展,深深地植于大地体内,与大地合二为一;他舒服的沐浴着大漠给他送来的春风,接受春天的洗礼。在新的一年里他又将昂起他高傲的头颅与一切困难搏斗。他将延续那千年不倒的神话。漫天红霞,一晕斜阳。脉脉余晖金胡杨。醉梦不知身是客,却在他乡唱牧歌。无语黄沙,树高影长。你是胡杨,我也是胡杨。胡杨林新如细柳,壮如青杨,烈如红枫,老如银杏。遇旱则收缩,遇水则舒张。你外圆内方,从不拘泥,决不固守,或扭曲或刚直,只为了延续生命,用不断的变革谱写生命的诗章。 深秋,漫步胡杨林林,无疑是一种精神与心灵的享受。踩在喧软的落叶上,仰头打量,那粗壮的树干,那金色的树叶,静静地聆听他的述说从前。一弯碧波,几棵胡杨。习习微风好清爽。吹皱一池秋水,摇碎半边金光。大漠对蓝天,枯树望夕阳。哦,故乡的胡杨林,不知收藏了多少遗失的梦想,竟使天涯游子,魂牵梦绕。或许他懂得吧,这人生沧桑,这思念的痛创。秋风似刀,胡杨在如刀的漠风中勇敢抗争,尽显他的洒脱。粗壮的胡杨如古庙铜钟,让人难以合抱,挺拔的胡杨像千年佛塔,直冲云霄。那粗壮的老树,不及盈握的细枝,横斜逸出,杂芜而立!这是怎样的傲气,怎样的强劲,怎样的凄美?虽历经沧桑,但仍坚韧不拔。秋风一吹,秋霜一冻,胡杨树变得更加耀眼夺目,令人臣服。 胡杨林大部分的叶子仿佛在一夜之间变成了金黄色,似乎把太阳的全部馈赠都要通过枝叶展示给我们。叶子们如一只只金蝴蝶,打着旋儿飞舞着,最后才极不情愿地落到地上;那金黄的颜色不含半点的杂质,黄得热烈,黄的眩目,让人不敢睁大眼睛去看。胡杨树在春风里摇摆着柳枝,舞姿婆娑,尽展少女的妩媚和袅娜。扎根荒沙,承接烈日,旁逸斜出,浓荫蔽日,千姿百态,巍峨高大。与落霞争辉,为落日争光。激情燃烧,金碧辉煌,热情奔放,堪称生命之绝响。当寒冬来临,冰雪覆盖了枝杈,万树梨花,更加彰显不屈和顽强;严寒肃杀了树的枝叶,凋谢零落,却更加斗志昂扬,血脉贲张。 故乡的胡杨林证了 历史 的变迁。确切地说,胡杨林一眼千年。沙漠、戈壁、草原、湿地、河畔,是祖先发祥地。故乡的先祖们,就是中华 历史 文明的积极参与者,这一切,想来都看在胡杨林中那一双双眼中吧。胡杨在先人手里,被制成各种生活用具,酒具、刀鞘、盆碗。是胡杨见证了我们的民族发展史和 历史 走向,岁月沉积的不解之缘,令人遐想。九月的胡杨林是最美的。晴日里,秋风掠过,漫天落叶,如同一只只飞舞的蝴蝶,红色、黄色、黄绿色,色彩绚烂地随风舞蹈、旋转。随着 旅游 业迅猛发展,胡杨林凭着粗壮豪迈,吸引了不少外地游客的眼球。看它人的多了,杨树也就妖娆起来了,俨然成了河西走廊的胜景之一。不远处的“戈壁方舟”,承载着故乡沙漠洋芋的醇厚和蜜瓜的香甜。 胡杨的叶子千娇百媚,风姿万千,纤纤如细柳,圆润若银杏,秀雅如枫叶,厚实如青杨。枝干历经沧桑,满是裂纹,遒劲曲折,疏密横斜,桀骜不屈,不卑不亢。春天绽放新绿,夏天枝繁叶茂,秋天则霜叶欺花,冬天则枯枝怒放。别样的精致,别样的粗犷。那是一个美好的傍晚,夕阳渐渐西下,轻风习习,凉意渐浓。整个胡杨林的树冠部分都暗暗的难见些许光线,树干的空隙却被霞光穿透。落日又红又黄,霞光弥漫着胡杨林。眼前,光点、叶影不停地摇动,交换着各自的思想。树阴下一对恋人窃窃私语,诉说衷肠,誓言要终身守护胡杨,守护爱情。 抚摸着那些粗糙的胡杨树干,不知道他历经了多少风沙侵蚀,也不知道他经历了多少烈日曝晒。我仰望着他的脸,愧疚于我曾经的短见,曾经相逢却不相识,只因心中没有胡杨!我想用心读懂他的语言,仿佛他在我的耳边轻轻说着什么。他的血液透过我的皮肤,透过我的肉体,进入我的血管、进入我的心脏,浸泡着我的灵魂,感染了我的思想。胡杨!生着,浓情蜜意爱千年;死了,奈何桥上抱千年;死后,魂牵梦绕又千年。这青春年少一拥三千年的爱情,世间有谁堪比?这死后依然相守三千年的爱情,世间有谁堪比?来吧!来到河西走廊,来到胡杨林!让那些世间相爱的人们发誓吧!因为只有胡杨,才有资格见证海枯石烂,地久天长! 谁说爱情远离胡杨?那千百棵胡杨,或生死同株,至死不渝;或相扶相携,牵手万年。或激情相拥,或默默相守。即使是孤单的行者,也在不停地把爱情守望。谁说爱情远离胡杨?濒临死亡的时刻,是爱与被爱死死撑起,搀扶着,能够巍然屹立,傲然于世。他们一起生长,一起奋斗,一起悲哀,一起欢唱。死之胡杨,死得痛苦而顽强。枯死的胡杨树干依然挺立,枯枝依然努力前伸,或盘屈如虬龙,或张翅如凤凰。或挣扎,或拼杀。要么顽强地匍匐前行,要么不甘地拼命厮杀。即使死了也要站着,即使倒下也要抗争,即使分化了也要让魂灵飘扬。坚忍不拔,悲壮苍凉。 为了安身立命,济世利民,胡杨拼尽了全身之力。倒下了仍然奋勇向上,树干刚毅坚强,就连泪水也是为了生命而流淌。生于此生的艰难,战于此战的辉煌,泪于此泪流酣畅,歌于此歌的狂放,殇于此殇的荣光。一世情殇,一身国殇。这是民族之殇,人类之殇。时光在他身上刻得痕,如战士赴战时受的伤。在严寒的隆冬中坚强屹立。他似苍龙,腾越沙漠;似金蛇,虬蟠狂舞;似猛虎,威慑乾坤。那气魄,那雄韵,那凝重,那震撼,横亘苍穹,排山倒海,浩浩荡荡。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芜的人生,他在自己的土地上固守千年不变的信仰。我要为胡杨把心曲唱响,与你举杯共觞。这时,我已经成为一棵胡杨了。和胡杨爱人一起,迎来日出送走夕阳。月有晕,尚未风,拜见你,是我一场无关风月的梦想。我和胡杨老者一起,耳听马蹄疾疾杀声阵阵、驼铃叮咚羌笛悠悠,目睹绿洲变幻沙漠沧桑、部落兴衰王朝更替,全当这一切是过眼烟云,幻梦一场。生时美丽,死后壮丽,倒后瑰丽,是不死的神话,是不朽的传奇。化作千年的图腾,将生命的号角吹响。活着,生机勃勃;枯萎,屹立不倒;倒下,也不屈不挠。生命在这里,更加独具个性和魅力,更加勇敢和顽强。不知是谁说过:没有灿烂的笑容,怎能迎接金色的太阳?经过几千个轮回,以生命的代价谱写出华夏民族不朽的篇章

与杨克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毕业 论文是高校大学生毕业前必须完成的教学任务,但论文选题工作则是毕业论文管理中的首要环节。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英语专业毕业论文选题 文化 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英语专业毕业论文选题文化(一) 1. 从拉康的镜像理论看杨克的悲剧根源 2. 从正负值面子理论简析中美面子差异 3. 中国菜名翻译中的文化翻译策略 4. 从旧南方到新南方——斯佳丽·奥哈拉在内战前后的成长历程 5. 探究家乐福公司的 企业文化 :基于其网站内容的文本分析 6. 汉语对 英语写作 词汇的负迁移作用 7. 《美国悲剧》的消费文化分析 8. 从二语习得角度对比分析英语习语学习中的翻译导向模式与文化导向模式 9. 礼貌原则在英文商务信函中的应用 10. 南方哥特式小说特征在《心是孤独的猎手》中的体现 11. 城市公示语的汉译英探索 12. 归化与异化理论在汉语 歇后语 翻译中的应用 13. 《婚礼的成员》中弗兰淇·亚当斯双性同体现象的研究 14. 论《喜福会》中的文化冲突与共存 15. 广告 语言模糊性的语用研究 16. 利用美剧进行 英语听力 自主学习 英语专业毕业论文选题文化(二) 1. 大学生 英语口语 学习动机研究 2. 从文化视角看中国白酒广告 3. 从功能翻译看《围城》英译本中文化信息的传递 4. 对《达罗卫夫人》中克莱丽莎和塞普提默斯形象的研究 5. 公示语汉译英错误及对策探析 6. 探究美国安利公司的企业文化:基于其网站内容的文本分析 7. 运用写长法促进英语写作能力的提高 8. 中美“面子文化”对比分析 9. 英汉恭维语和告别语的对比分析 10. 英汉爱情隐喻的对比研究 11. 新闻英语汉译的翻译技巧浅析 12. 中美家庭文化比较 13. 从文化的角度浅析中美企业 人力资源管理 的差异 14. 华中农业大学英语专业学生高级 英语学习 状况调查 15. 跨文化交际中中西方馈赠礼仪刍议 16. 解读《双城记》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17. 论《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消费主义 18. 从戴姆勒克莱斯勒事件看文化因素对跨国企业合并的影响 19. 对中美离岸外包过程中跨文化交际案例的分析 英语专业毕业论文选题文化(三) 1. 广告双关语的作用 2. 中美交流思维模式的差异 3. 浅析《灶神之妻》中的多元文化主义 4. 合作原则在英语商务信函中的应用 5. 透过“超女现象” 反思 美国大众文化对中国传统精英文化的影响 6. 浅析《飘》中女主角——斯佳丽女性主义发展的三个阶段 7. 从《绝望主妇》第一、二季看美国社会的平等观 8. 论《名利场》中萨克雷讽刺艺术的运用 9. 《喧哗与骚动》象征意象的分析 10. 当代美国个人主义价值观及其在美剧《超能英雄》中的反映 11. 中世纪西方__文化的繁荣 12. 从译者主体性角度比较Moment in Peking的两中文译本 13. 分析《远大前程》中郝维香小姐悲剧的成因 14. 论英语广告语中面子威胁行为的礼貌补救策略 15. 浅析中英茶文化差异 16. 合作原则的违反在网络聊天语言中的体现 17. 中英文文学作品中传统婚姻观念的对比

没找到专门讲美国的文学,只找到(世界文学研究),你去查下看看,找几篇美国的看看,学下他们怎么选题的

1、杨克:杨克是陈阵最好的兄弟,跟陈阵一起插队落户,个性完全不同,但是可以一起玩得非常开心、患难与共。

2、毕利格:毕利格老人等于是陈阵的一个启蒙老师,某种程度上其实是一个“父亲”的角色,毕利格传授陈阵草原文化、狼图腾文化,包括狼是怎么样捕猎的,所有有关狼的事情都是毕利格传授给陈阵的。

3、包顺贵:包顺贵与陈阵有很多意见不统一,对自然和狼的态度也有着分歧。

4、陈阵:一个年轻的北京知青,响应国家号召前往内蒙草原插队。到达内蒙后他开始迷上了狼、狼图腾的精神。

扩展资料:

《狼图腾》是姜戎创作的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2004年4月。

主要讲述了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一位知青在内蒙古草原插队时与草原狼、游牧民族相依相存的故事。

1971年起腹稿于内蒙古锡盟东乌珠穆沁草原,1997年初稿于北京,2003年岁末定稿于北京,2004年4月出版。该书在中国出版后,被译为30种语言,在全球110个国家和地区发行。

截至2014年4月,在中国大陆再版150多次,正版发行近500万册,连续6年蝉联文学图书畅销榜的前十名,获得各种奖项几十余种。海内外报刊和网络新媒体对《狼图腾》的研究论文和论著有上千篇、种。

陈阵和杨克是知青毕利格老人,毕利格老人的儿子巴图,巴图的老婆嘎斯迈,巴图的儿子巴雅儿。以上是主要人物,还有一些次要配角,记不住了呀。

  • 索引序列
  • 杨志坚参考文献论文
  • 坚持论文参考文献
  • 杨绛的论文参考文献
  • 胡杨树油画论文参考文献
  • 与杨克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