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 第四纪地质学论文提纲范文模板

第四纪地质学论文提纲范文模板

发布时间:

第四纪地质学论文提纲范文模板

地质类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一般包括以下内容:

最后,需要注意文献综述的语言表达清晰、简洁,条理分明,符合学术规范。

概述地质毕业论文是指地学类专业学生毕业前,为了全面表述学业水平而撰写的一篇综合性学术论文或某一领域的专业论文,要求论点新颖,论据充分,论证过程合理、科学,数据翔实可靠,结论明确。岩浆岩的观察与描述对岩浆岩的观察,一般是观察其颜色、结构、构造、矿物成分及其含量,最后确定其岩石名称。肉眼鉴定岩浆岩,首先看到的就是颜色。颜色基本可以反映出岩石的成分和性质。 对岩浆岩进行肉眼鉴定:第一步是要依据其颜色大致定出属于何种岩类比如,若是浅色,一般为酸性岩(花岗岩类)或中性岩(正长岩类);若是深色,一般为基性岩或超基性岩。由酸性岩到基性岩,深色矿物的含量逐渐增多,岩石的颜色也就由浅到深。同时还要注意区别岩石新鲜面的颜色和风化后的颜色。还可根据其中暗色矿物与浅色矿物的相对含量来进行描述,如暗色矿物含量超过60%者为暗色岩,在30—60%者为中色岩,在30%以下者为浅色岩。第二步是观察岩浆岩的结构与构造据此,便可区分出是属深成岩类、浅成岩类或是喷出岩类。根据岩石中各组分的结晶程度,可分为全晶质、半晶质和玻璃质等结构。不仅要对全晶质的结构区分出显晶质或隐晶质结构,还要对其中的显晶质结构岩石按其矿物颗粒大小,进一步细分出等粒、不等粒、粗粒或细粒等结构。对具有斑状结构的岩石要描述斑晶成分、基质的成分及结晶程度。假如岩石中矿物颗粒大,呈等粒状、似斑状结构,则属深成岩类;假如矿物颗粒微细致密,呈隐晶质、玻璃质结构,则一般皆属喷出岩类;假如岩石中矿物为细粒及斑状结构,即介于上述两者之间,属于浅成岩类。观察岩石中矿物有无定向排列,进而就能推断岩石的形成环境,含挥发组分多少以及岩浆流动的方向。若无定向排列称之为块状构造;若有定向排列,则可能是流纹构造、气孔构造或条带状构造。深成岩、浅成岩大多是块状构造;喷出岩则为流纹构造和气孔构造等。对于岩石中有规律排列的长柱状矿物、气孔捕虏体等均要观测其方向。第三步是观察岩浆岩的矿物成分矿物成分是岩石定名最重要的依据。岩浆岩类别是根据SiO2含量百分比确定的,而SiO2含量可在岩石矿物成分上反映出来。假如有大量石英出现,说明是酸性岩;如果有大量橄榄石存在,则表明是超基性岩;如果只有微量或根本没有石英和橄榄石,则属中性岩或基性岩。假如岩石中以正长石为主,同时所含石英又很多,就可判定是酸性岩;倘若以斜长石为主,暗色矿物又多为角闪石,属于中性岩;若暗色矿物多系辉石,则属基性岩。对于岩石中凡能用肉眼识别的矿物均要进行描述。首要的是描述主要矿物形态、大小及其性质。沉积岩的观察与描述沉积岩是分布于地表的主要岩类。它种类繁多,岩性变化较大。野外识别沉积岩,其最显著的宏观标志就是成层构造,即层理。据此,很容易与岩浆岩、变质岩相区别。根据沉积岩成因、结构和矿物成分,可进一步区分出次一级的类别。凡具碎屑结构,即碎屑粒径大于2—毫米,被胶结物胶结而成的岩石,是碎屑岩;凡具泥质结构,即粒径小于毫米,质地均匀、较软,有细腻感,常具页理的岩石是粘土岩;凡具化学和生物化学结构,多为单一矿物组成的岩石,是化学岩和生物化学岩。由于各类沉积岩的岩性差别,因此在鉴定方法上也不相同1、碎屑岩的肉眼鉴定鉴定碎屑岩时着重观察其岩石结构与主要矿物成分。首要的是看碎屑结构。抓住这一特征,就不会与其他岩石相混淆了。要仔细观察碎屑颗粒大小:粒径大于2毫米是砾岩,2—毫米是砂岩, —毫米是粉砂岩。粉砂岩颗粒肉眼难以分辩,用手指研磨有轻微砂感。按砂岩的粒径又可定出粗砂岩(2—毫米)中砂岩(—毫米)和细砂岩(—毫米)。对于砾岩,还应注意观察其颗粒形状,颗粒外形呈棱角状者是角砾岩,系圆状或次圆状者为砾岩。其次,看碎屑岩的矿物成分(碎屑颗粒成分和胶结物成分)。砾岩类的碎屑成分复杂,分选较差,颗粒较大,一般不参与定名;砂岩,主要矿物成分有石英、长石和一些岩石碎屑。在碎屑岩中,常见的胶结物有铁质(氧化铁和氢氧化铁)、硅质(二氧化硅)、泥质(粘土质)、钙质(碳酸钙)等。铁质胶结物多呈红色、褐红色或黄色。硅质最硬,小刀刻不动。钙质滴稀HCI起泡。弄清楚了结构和成分,就可为碎屑岩定名。例如,碎屑矿物成分以石英为主,其含量超过50%,长石和岩屑含量均小于25%的砂岩,叫做石英砂岩。也可按其胶结物命名,如可称某岩石为铁质石英砂岩。碎屑岩中可见化石,但一般保存较差。 火山碎屑岩的鉴别比较困难。因为,它在成因上具有火山喷发和沉积的双重性,是一种介于岩浆岩与沉积岩之间的过渡型岩石。常常是以其成因特点、物质成分、结构、构造和胶结物的特征来区别于碎屑岩。2、粘土岩的肉眼鉴定鉴定粘土岩的主要依据是其泥质结构。粘土岩矿物颗粒非常细小,肉眼仅能按其颜色、硬度等物理性质及结构、构造来鉴定。它多具滑腻感,粘重,有可塑性、烧结性等物理性质。若是纯净的粘土岩,一般为浅色的土状岩石。层理是粘土岩中最明显的特征,因此,人们就按粘土岩层理(倘层理厚度小于1毫米称页理)及其固结程度进行分类,将固结程度很高、页理发育,可剥成薄片者称作页岩。页岩常含化石。粘土岩中以页岩为主。将那些固结程度较高、不具页理,遇水不易变软者称泥岩。最后,再根据颜色与混入物的不同进行命名,如可称作紫红色铁质泥岩、灰色钙质页岩等。3、化学岩和生物化学岩的肉眼鉴定此类岩石中分布最广和最常见的有碳酸盐岩、硅质岩、铁质岩和磷质岩,尤以碳酸盐类岩石分布为广。有无生物遗骸是判断属于生物化学岩或是化学岩的标志。化学岩成分常较单一。它们多为单矿物岩石,故此,可按其矿物的物理性质进行鉴定。 化学岩具有化学结构,即结晶粒状结构和鲕状结构等;生物化学岩具生物结构,即全贝壳结构、生物碎屑结构等。 综合上述,在观察和描述沉积岩时应注意: 要描述岩石整体的颜色,区分岩石是碎屑结构、泥质结构或结晶结构和生物结构等; 据其矿物成分、颗粒大小及颜色上的差异,观察岩石的层理,注意层面上波痕、泥裂等构造特征; 要描述组成岩石的主要矿物、碎屑物及胶结物等成分。 对砾石的形状、大小、磨圆度和分选性等特征要描述,并要确定胶结类型,以及胶结程度。 对沉积岩命名时应遵循“颜色+胶结物+岩石名称”的法则。此外,还需注意沉积岩体形状、岩层厚度及产状、风化程度、化石保存情况及其类属。变质岩的观察与描述我国区域变质岩系十分发育,时代自太古宙到期中生代均有出露。其变质岩石类型十分复杂,主要有片麻岩、粒状岩石(变粒岩、浅粒岩)、片岩、千枚岩、变质硅铁质岩、大理岩、变质铁镁质岩及区域混合岩等。有关原岩建造主要有超基性到酸性喷出岩(包括熔岩、凝灰岩)、硬砂岩、各种沉积岩及不同性质的侵入岩。上述变质岩类均属不同的原岩建成造经受不同时期、不同类型区域变质作用的结果。区域变质作用的主要类型大致可分为地壳演化早期造盾阶段的区域中高温变质作用,及造盾阶段之后与造山运动有关的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区域低温动力变质作用和埋深变质作用。不同成分的原岩经受不同类型的区域变质作用,在一定的温高压力条件下,形成各具特征的矿物和常见矿物共生组合,并因之分别构成不同温压条件的麻粒岩相、角闪岩相(高角闪岩 、低角闪岩相)、绿片岩相(高绿片岩相、低绿片岩相)、蓝闪石片岩相(蓝闪绿片岩相、蓝闪石—硬柱石片岩相)及次绿片岩相(浊沸石相和葡萄石—绿纤石相)。我国区域层状变质岩系按大地构造运动可分为12期,从太古宙迁西期—新生代喜马拉期变质岩系均有。所以,变质岩系的发生和发展与大地构造环境和地壳演化有密切的关系。在全球构造位置上,我国处于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及度板块的结合部位,地质环境差异较大,发展历史很不相同,因而区域地质各具特色,造成变质岩石类型复杂,岩石相对难以识别。 在野外鉴别变质岩的方法、步骤与前述岩浆岩类似,但主要根据是其构造、结构和矿物成分。这是因为,变质岩的构造和结构是其命名和分类的重要依据。第一步可先根据构造和结构特征,初步鉴定变质岩的类别。譬如,具有板状构造者称板岩;具有千枚构造者称千枚岩等。具有变晶结构是变质岩的重要结构特征。例如,变质岩中的石英岩与沉积岩中的石英砂岩尽管成分相同,但前者具变晶结构,而后者却是碎屑结构。第二步再根据矿物成分含量和变质岩中的特有矿物进一步详细定名。一般来讲,要注意岩石中暗色矿物与浅色矿物的比例,以及浅色矿物中长石和石英的比例,因这些比例关系与岩石的鉴定有着极大关系。例如,某岩石以浅色矿物为主,而浅色矿物中又以石英居多且不含或含有较少长石,就是片岩;若某岩石成分以暗色矿物为主,且含长石较多,则属片麻岩。变质岩中的特有矿物,如蓝晶石、石榴子石、蛇纹石、石墨等,虽然数量不多,但能反映出变质前原岩以及变质作用的条件,故也是野外鉴别变质岩的有力证据。关于板岩和千枚岩,因其矿物成分较难识辩,板岩可按“颜色+所含杂质”方式命名,如可称黑色板岩、炭质板岩;千枚岩可据其“颜色+ 特征矿物”命名,如可称银灰色千枚岩、硬绿泥石千枚岩等。 在野外,还要观察地质体产状、变质作用的成因。比如,石英岩与大理岩两者在区域变质与接触变质岩中均有,就只能根据野外产状和共生的岩石类型来确定。假如此类岩石围绕侵入体分布,并和板岩共生,则为接触变质形成;假如此类岩石呈区域带状分布,并和具片状或片麻状构造的岩石共生,则为区域变质所形成。 对变质岩我们也应描述岩石总体颜色,注意其岩石结构。若为变晶结构,则要对矿物形态进行描述。注意观察岩石中矿物成分是否定向排列,以便描述其构造。用肉眼和放大镜观察可见的矿物成分应进行描述。若无变斑晶,就按矿物含量多少依次描述;若有变斑晶,则应先描述变斑晶成分,后描述基质成分。至于其它方面,如小型褶皱、细脉穿插、风化情况等,亦应作简略描述。在为变质岩定名时,应本着“特征矿物+片状(或柱状)矿物+基本岩石名称”的原则。如,可将某岩石定名为蓝晶石黑云母片岩。

关于论文提纲范例

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大家都写过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还是对论文一筹莫展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关于论文提纲范例,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摘要4—5

Abstract5

第1章前言8—15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8—10

研究背景8—9

研究意义9—10

国内外研究现状10—13

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内容研究10

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模式研究10—11

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计量方法研究11—12

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与企业价值关系的实证研究12—13

文献评述13

研究思路与内容框架13—14

研究方法14—15

第2章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与企业价值的理论基础15—21

相关概念的界定15—16

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15—16

企业价值的定义16

企业社会责任的相关理论16—19

委托代理理论16—17

利益相关者理论17

信号传递理论17—18

可持续发展理论18—19

企业价值理论19—20

本章小结20—21

第3章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指标构建及现状分析21—32

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内容界定21—22

内容界定研究的特点21

本文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内容的界定21—22

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计量方法选择22—24

各种计量方法的比较22—24

本文选用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计量方法24

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现状分析24—30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24—25

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描述性统计分析25—30

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30

本章小结30—32

第4章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价值相关性的实证研究32—41

理论分析及研究假设32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32—33

模型建立与变量说明33—35

模型构建33

变量说明33—35

实证分析35—40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35—36

变量的相关性分析36

模型的回归分析36—39

稳健性检验39—40

本章小结40—41

第5章结论及建议41—43

主要结论41

相关建议41—42

研究局限及研究展望42—43

参考文献43—46

附录: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评分示例46—49

致谢49

地质工程毕业论文提纲

致谢4—5

摘要5—6

Abstract6

目录8—12

图清单12—14

表清单14—15

变量注释表15—18

1绪论18—28

研究背景和意义18—20

研究现状综述20—25

研究内容25—26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26—27

本章小结27—28

2露天矿车铲系统电铲选型与卡车匹配选型28—48

电铲选型30—40

卡车匹配选型40—47

本章小结47—48

3以车铲系统可靠性分析确定车铲数量匹配48—64

可靠性分析原理与方法48—53

车铲系统分解——基于可靠性分析53—54

车铲系统可靠性分析54—63

本章小结63—64

4.矿山生产车铲系统配置64—69

矿山物料流规划64—65

矿山生产车铲系统配置原则65—66

电铲配置66

卡车配置66—68

本章小结68—69

5.实例分析69—78

哈尔乌素露天煤矿开采概述69—72

哈尔乌素露天煤矿车铲系统配置模拟72—78

6结论78—79

参考文献79—83

作者简历83—85

学位论文数据集85

摘要4—5

Abstract5—6

一、引言9—18

(一)研究缘起9

(二)研究目的9—10

(三)研究意义10

1.理论意义10

2.实践意义10

(四)文献综述10—16

1.国外有关幼儿不良饮食行为的研究10—11

2.国内有关幼儿不良饮食行为的研究11—16

(五)相关概念界定与说明16—18

二、研究设计18—22

(一)研究对象18

(二)研究方法18—22

1.观察法18—19

2.问卷调查法19—21

3.访谈法21—22

三、4—6岁幼儿不良饮食行为现状调查结果22—29

(一)部分幼儿进餐不够独立22—23

(二)幼儿挑食、偏食行为明显23—25

(三)幼儿进餐的专注度不高25—26

(四)幼儿的进餐速度过快或过慢26—28

(五)幼儿离园后吃零食行为普遍28—29

四、影响幼儿不良饮食行为的原因分析29—38

(一)幼儿园的进餐环境对幼儿饮食行为的影响29—31

1.幼儿饮食健康教育缺乏29—30

2.有些教师指导用语不合适30

3.部分教师对幼儿要求过高30—31

(二)家长喂养方式、生活习惯对幼儿饮食行为的影响31—33

1.家庭喂养方式不当31—32

2.家庭内部观念不一致32—33

3.家长不良榜样作用33

(三)幼儿自身发展特点对幼儿饮食行为的'影响33—35

1.幼儿自身食欲不佳33—34

2.幼儿自身注意力不集中34—35

3.幼儿自身为难养型幼儿35

(四)社会环境对幼儿饮食行为的影响35—38

1.电视广告失范,家长防范意识不强35—36

2.幼儿食品质量堪忧36

3.幼儿园附近的垃圾食品摊贩36—38

五、幼儿不良饮食行为改善策略38—43

(一)创造适宜的幼儿园饮食氛围38

1.开展多形式的饮食健康教育活动38

2.规范教师幼儿进餐时的指导语38

(二)树立正确的家庭喂养观念38—40

1.坚持正确的喂养方式38—39

2.家庭内部对孩子统一要求39—40

3.家长做好榜样示范40

(三)帮助幼儿依照其自身特点健康饮食40—41

1.帮助幼儿从自身发展特点改善饮食行为40—41

2.规范不同年龄幼儿不良饮食行为41

3.帮助不同气质幼儿改善不良饮食行为41

(四)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41—43

1.完善幼儿食品广告立法41—42

2.选择适合幼儿的电视节目42

3.严重处罚未按照要求生产儿童食品的厂商42

4.严格监管幼儿园周围的食品摊贩42—43

结论43—44

参考文献44—47

材料组织好了,还需要根据中心和材料进行精心的设计,这就是要编写提纲。有了提纲,作文时就能做到心中有数,可以避免顾此失彼,使文章有中心,有条理,有重点,结构完整。如果不编写提纲,拿起笔来就写,想到哪儿,写到哪儿,就不容易把文章写好。编写提纲的过程,也是一次分析作文材料的过程。

请你比较一下,下面两个作文提纲哪个好,作文的题目是《祭扫烈士墓》。

提纲(一)第一段:到达烈士陵园。

第二段:扫墓经过。

第三段:扫烈士墓的感受。

提纲(二)中心思想:怀念革命先烈,决心继续遗志,为实现“四化”而勤奋学习。

第一段:来到烈士陵园。交待时间、地点、参加的人和活动的目的。(略写)

第二段:扫墓经过。(有详有略)第1层:进入烈士陵园所见所闻。(略写)第2层:在革命烈士纪念碑前举行扫墓仪式:献花圈,念悼词;在举行仪式时师生的神态和肃穆气氛。(详写)第3层:扫墓时自己的感受。(略写)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提纲(二)比提纲(一)要好。原因是:一方面是提纲中写出了这篇作文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有了中心思想,在选材和组材时,就能紧紧围绕中心,不会离题和偏题了。再一方面是,这个提纲比较具体,写文章时就有了凭借,不会想到哪里,写到哪里。在提纲中标明了什么地方该详写,什么地方该略写,写起文章就有详有略,文章中心就明确了。

第一步,简明写出中心思想。中心思想就是文章中写的事件所反映的意义,也就是这篇文章所要说明的问题。因此,中心一定要明确,要切合题意,简明扼要。

总之,编写提纲要经过周密的思考。提纲要写得明确、简洁、切实可行。

提纲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题目;2.中心思想;3.内容要点及写作顺序(段落、条理);4.详写、略写的提示.列提纲可以使中心明确,条理清楚,脉络分明,重点突出------------------------------以下是关于提纲的详细知识:一、编写提纲的意义在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指导教师一般都要求学生编写提纲.从写作程序上讲,它是作者动笔行文前的必要准备;从提纲本身来讲,它是作者构思谋篇的具体体现.所谓构思谋篇,就是组织设计毕业论文的篇章结构.因为毕业论文的写作不像写一首短诗、一篇散文、一段札记那样随感而发,信手拈来,用一则材料、几段短语就表达一种思想、一种感情;而是要用大量的资料,较多的层次,严密的推理来展开论述,从各个方面来阐述理由、论证自己的观点.因此,构思谋篇就显得非常重要,于是必须编制写作提纲,以便有条理地安排材料、展开论证.有了一个好的提纲,就能纲举目张,提纲挚领,掌握全篇论文的基本骨架,使论文的结构完整统;就能分清层次,明确重点,周密地谋篇布局,使总论点和分论点有机地统一起来;也就能够按照各部分的要求安排、组织、利用资料,决定取舍,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料的作用.有些学生不大愿意写提纲,喜欢直接写初稿.如果不是在头脑中已把全文的提纲想好,如果心中对于全文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步骤还是混乱的,那么编写一个提纲是十分必要的,是大有好处的,其好处至少有如下三个方面:第一,可以体现作者的总体思路.提纲是由序码和文字组成的一种逻辑图表,是帮助作者考虑文章全篇逻辑构成的写作设计图.其优点在于,使作者易于掌握论文结构的全局,层次清楚,重点明确,简明扼要,一目了然.第二,有利于论文前后呼应.有一个提纲,可以帮助我们树立全局观念,从整体出发,在检验每一个部分所占的地位、所起的作用,相互间是否有逻辑联系,每部分所占的篇幅与其在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否相称,各个部分之间的比例是否恰当和谐,每一字、每一句、每一段、每一部分是否都为全局所需要,是否都丝丝入扣、相互配合,成为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都能为展开论题服务.经过这样的考虑和编写,论文的结构才能统一而完整,很好地为表达论文的内容服务.第三,有利于及时调整,避免大返工.在毕业论文的研究和写作过程中,作者的思维活动是非常活跃的,一些不起眼的材料,从表面看来不相关的材料,经过熟悉和深思,常常会产生新的联想或新的观点,如果不认真编写提纲,动起笔来就会被这种现象所干扰,不得不停下笔来重新思考,甚至推翻已写的从头来过;这样,不仅增加了工作量,也会极大地影响写作情绪.毕业论文提纲犹如工程的蓝图,只要动笔前把提纲考虑得周到严谨,多花点时间和力气,搞得扎实一些,就能形成一个层次清楚、逻辑严密的论文框架,从而避免许多不必要的返工.另外,初写论文的学生,如果把自己的思路先写成提纲,再去请教他人,人家一看能懂,较易提出一些修改补充的意见,便于自己得到有效的指导.二、编写提纲的步骤编写提纲的步骤可以是这样:(一)确定论文提要,再加进材料,形成全文的概要论文提要是内容提纲的雏型.一般书、教学参考书都有反映全书内容的提要,以便读者一翻提要就知道书的大概内容.我们写论文也需要先写出论文提要.在执笔前把论文的题目和大标题、小标题列出来,再把选用的材料 *** 去,就形成了论文内容的提要.(二)原稿纸页数的分配写好毕业论文的提要之后,要根据论文的内容考虑篇幅的长短,文章的各个部分,大体上要写多少字.如计划写20页原稿纸(每页300字)的论文,考虑序论用1页,本论用17页,结论用1—2页.本论部分再进行分配,如本论共有四项,可以第一项3—4页,第二项用4—5页,第三项3—4页,第四项6—7页.有这样的分配,便于资料的配备和安排,写作能更有计划.毕业论文的长短一般规定为5000—6000字,因为过短,问题很难讲透,而作为毕业论文也不宜过长,这是一般大专、本科学生的理论基础、实践经验所决定的.(三)编写提纲论文提纲可分为简单提纲和详细提纲两种.简单提纲是高度概括的,只提示论文的要点,如何展开则不涉及.这种提纲虽然简单,但由于它是经过深思熟虑构成的,写作时能顺利进行.没有这种准备,边想边写很难顺利地写下去.以《关于培育和完善建筑劳动力市场的思考》为例,简单提纲可以写成下面这样:一、序论二、本论(一)培育建筑劳动力市场的前提条件(二)目前建筑劳动力市场的基本现状(三)培育和完善建筑劳动力市场的对策三、结论详细提纲,是把论文的主要论点和展开部分较为详细地列出来.如果在写作之前准备了详细提纲,那么,执笔时就能更顺利.下面仍以《关于培育和完善建筑劳动力市场的思考》为例,介绍详细提纲的写法:一、序论1.提出中心论题;2,说明写作意图.二、本论(一)培育建筑劳动力市场的前提条件1.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为建筑劳动力市场的产生创造了宏观环境;2.建筑产品市场的形成,对建筑劳动力市场的培育提出了现实的要求;3.城乡体制改革的深化,为建筑劳动力市场的形成提供了可靠的保证;4.建筑劳动力市场。

五年制语文第八册从“基础训练3”到“基础训练8”的作文要求中,无论是写人记事,还是写景状物的文章都要求“列好提纲再动笔”(具体要求详见课本)。

那么,怎样指导小学生编写作文提纲呢? 一、了解作文提纲的内容 作文课上,知道一篇文章的题目后,先要确定好文章的中心,再想好选择哪些材料来表达中心,然后把选择的材料按一定顺序列出来,这就是作文的提纲。一篇作文的提纲大体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1、作文题目 2、文章中心 3、材料安排 二、区别作文提纲的类型 小学生的作文,大多以记叙文为主,写作提纲的类型,通常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按时间先后顺序。

同学们都知道一年中有春夏秋冬季,一月中有上、中、下旬,一天中有早、中、晚时。写作时,时间在前的先写,时间在后的后写。

下面这份提纲就属于这一类。 作文题目:记一次春游活动 文章中心:通过春游活动经过的记叙,抒发对大自然、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材料安排: (--)早上八点出发(交代时、地、人、事) 国上午九点多到达目的地,组织活动 1、观看美丽景色 2、采集植物标本 3、做游戏 国中午回来(谈感想或抒情) 第二种按地点转换顺序。

材料作文要“三清”“三扣”近两年,高考材料作文的形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它因其形式多样、考点丰富、能唤起考生的写作欲望等特点,倍受中考的青睐,大有取代“话题”作文的势头. 材料作文的内容一般来说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话题式”的材料.在所给的一段文字中表达一个相对集中的中心,或者是一个相对明确的语意指向,我们把这一中心总结出来后,按照“中心”来构思、写作,就完全是在围绕“材料”来写了,这类的材料作文,我们把它看成是“话题”作文,只是多了提炼中心的环节.另一类是“选择式”的材料.在所给的文字中展示出所给话题的几个方面,考生只要选择一个方面来写就可以了,这种形式多见于“格言”、“哲人说的话”中. 面对灵活的表现形式,缤纷的文字内容,考生往往不能抓住材料的根本,导致作文偏题、跑题,成为困扰考生的难点.写好材料作文其实并不难,面对材料,考生要做到“平心静气”,摒弃一切浮躁心情,调整好自己的写作状态―――这是写好材料作文的前提条件. 审题要“三清” 1.看清材料,领会内容.在阅读材料时,要注意判断这段材料属于哪类材料作文,具体理解整体材料的内容,要把材料实实在在地读懂,这一环节重在整体把握材料. 2.理清内容,提炼中心.这一环节是决定是否跑题的关键,一定要认真对待.在整体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如果是“话题式”的内容,要概括其中心,明确材料的主旨,这就是写作要确定的主题;如果是“选择式”的内容,需要选取一点,来确定这一点的主要方向,从而确定作文的写作主题. 3.读清要求,规范写作.读完材料后,千万不能忽视的是“写作要求”.材料叙述后的要求需要细细阅读,如果有“根据材料”、“结合材料”的文字,最好作文里要巧妙体现材料的内容或影子,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引材料”,但“引材料”时切忌生搬硬套;如果没有上述文字要求,就可引可不引了.然后再看具体的写作要求,明确作文在拟题、文体、写法、字数等方面的限制,然后再规范地写作,决不能“越雷池一步”. 构思要“三扣” 1.扣住材料,明确文章的主题.主题是文章的灵魂,也是联系材料的主要纽带,因此作文中的主题一定要明确突出,这是写出优秀作文的必要条件.不论是记叙文还是议论文,主题最好与所给材料有直接联系,并且在作文各个部分(开头、中间、结尾)都有体现,所以在构思时“点题”的设计就尤其重要了. 2.扣住主题,明确文章的重点.如果要写一篇议论文,中心论点的论证无疑是全文的重点;如果要写一篇记叙文,重点部分就是最集中体现文章主题的部分,对这一部分的描写要尽量丰富、形象,从而明确其在文章中的地位,进一步突出文章的主题. 3.扣住重心,明确文章的亮点.文章的亮点是最吸引人的地方,它可以是全文的素材选择、情节构思还可以是语言表达、修辞的运用等等,不管是哪个方面,总之需要考生把文章的亮点在有力地突出主题的同时明确出来,这样作文就增添了亮丽的色彩.。

——简易提纲 一、序论 二、本论 (一)…… (二)…… (三)…… 三、结论 ——详细提纲 一、序论 1.提出中心论题; 2,说明写作意图. 二、本论 (一)…… 1. 2. 3. 4. (二)…… 1. 2, 3. 4, (三)…… 1. 2. 3. 4. 5, 三、结论 1,概述…… 2.呼应开头的序言. 学术论文写作的谋篇构思 (一)谋篇构思的思路与要求 1.构思要围绕主题展开 若要使论文写得条理清晰、脉络分明,必须要使全文有一条贯穿线,这就是论文的主题.主题是一篇学术论文的精髓,它是体现作者的学术观点学术见解的.论文影响读者主要就是靠其主题来实现的.因此,下笔写论文前,谋篇构思就要围绕主题,构思要为主题服务.正如法国的画家米勒(Millet)所说:“所谓构思,是指把一个人的思想传递给别人的艺术”.可见这一条十分重要. 2.构思论文布局,要力求结构完整统一 在对一篇论文构思时,有时会发现需要按时间顺序编写,有时又会需要按地域位置(空间)顺序编写,但更多的还是需要按逻辑关系编写,即要求符合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规律,符合科学研究和认识事物的逻辑.但不管属于何种情形,都应保持合乎情理、连贯完整.有时,构思出现几种写作方案,这就需要进行比较,在比较中,随着思考的不断深化,写作思路又会经历一个由庞杂到单纯,由千头万绪到形成一条明确线索的过程,此时,应适时抓住顿悟之机,按照古人之去“应机立断,须定一途”的精神,确定一种较好方案. 3.要作读者分析 撰写并发表任何一篇科技文章,其最终目的是让别人读的,因此,构思时要求做“心中装着读者”,多作读者分析.有了清晰的读者对象,才能有效地展开构思,也才能顺利地确定立意、选材以及表达的角度.一般说来,读者可分为专业读者、非专业读者、主管领导或科技工作主管机构负责人等,人们对科技文章的要求与评估标准各异.对于学术论文来说,其读者对象为同行专业读者,因此,构思要从满足专业需要与发展的角度去思考,确定取舍材料与表达深度与广度,明确论文的重点.如果一篇论文包含有重要性不同的几个论题,作者应分清主次,考虑如何由次要论题向主要论题的过渡,以能引起专业读者的兴趣. (二)如何提高构思能力 很难想象,一个思维不清晰的作者会写出条理清晰、脉络分明的论文来.因此,重要的问题在于通过写作实践训练思维能力,思维能力提高了,构思论文的能力将随之提高. 在正式撰写学术论文之前,先拟制定作提纲,可以极大地帮助作者锻炼思想,提高构思能力,这一办法是被长期实践证明了是有效的办法之一.据资料报导,世界上先拟制定作提纲,然后按提纲进行写作的科技人员,约占总数的95%. 写作提纲的作用,具体说,有以下几点: 1.写作提纲,类似一张建设蓝图,可以帮助作者自己勾划出全篇论文的框架或轮廓,体现自己经过对材料的消化与进行逻辑思维后形成的初步设想,可计划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前后如何表述一致,重点又放在哪里,哪里需要进行一些注释或解说.按此计划写作,可使论文层次清晰,前后照应,内容连贯,表达严密. 2.拟制写作提纲,只需要运用一些简单的句子甚至是词与词组加以提示,把材料单元与相应的论点有机组织编成顺序号,工作量并不大,也容易办到.当提纲写成后,再从总体上来.这很象是转动万花筒,只要稍稍转动一个角度,便会出现新的图案.提纲的调整也是如此.应该说,高速提纲要比无提纲写好人文后再调整要轻松得多. 提纲中用以提示写作的句子,有时即可用来做论文段落的标题.由此可见,通过写作提纲的拟制,可以确定论文的结构,使论文全篇形成一个统一完整的理论体系. 3.提纲的拟制,有昨于繁忙的作者与进行合作撰写的多作者.前者,由于工作忙,时而中断写作过程,可藉提纲提示,帮助你在重新写作时立即恢复原来的思路;后者,可帮助合作撰稿人按照提纲进行分工与协调,避免由于各写各引起的重复与疏漏. [示例] 论文:地基刚度对拱坝坝体应力的影响(研究对象:二滩拱坝地基) 一、引言 1.介绍拱坝地理位置与形貌 2.介绍坝址地质地貌 3.提示坝基存在的局部缺陷 (1 坝基刚度左右岸不对称;2右岸坝基中部存在玄武岩软弱带;) 引出四种不同的均质变模地基,分别计算坝体应力的问题. 二、地基刚度对梁、拱分荷的影响 就三种地基情况对梁、拱分载的影响进行分析. (一)均匀地基λ值的影响 1.给出λ的表示式. 2.绘制“不同变模均匀地基对梁、拱分荷的影响”曲线图. 3.提供“‘86型’拱坝主要几何参数表”. 论点:λ变化对拱端分荷的影响远小于拱冠部位. (二)两岸不对称地基刚度的影响 1.绘制“左右两岸不对称的地基刚度对梁、拱分荷的影响”曲线图(对或、右端与拱冠分别绘制三张). 2.分析图示结果. (三)局部低变模的影响 1.分别就左、右端及拱冠绘制三张曲线图. 2.分析图示结果. 对以上三部分进行归纳说明[针对(一)、(二)、(三)一一对应说明影响程度]. 三、地基刚度对坝体复位的影响 1.均匀地基(图). 2.两岸不对称地基(图、表). 3.局部地基刚度降低的影响(图). 四、地基刚度对坝体应力的影响 1.均匀地基情况下,λ值的变化对坝本应力的影响(图、表). 2.两岸不对称(图). 3。

1.标题式提纲这种提纲比较简单,只写出行文各段的标题.这是一个标题式的作文提纲,用简洁的文字标出了各段的写作要点.它的特点是文字简洁、速度较快,适合于对写作内容较熟悉或时间较紧的情况.但对初学写作的人来说,很难起到指导作文的作用.编辑本段2.要点式提纲这种提纲比较详细,它即要表明作文的中心,又要写出作文的大致内容;同时,还要交代出文章的详略.编辑本段3.编写提纲的要求1.要审清题目,确定中心,选择材料 作文提纲是写好作文的基础,编写作文提纲要按照写作文的三个顺序:审清题目、确立中心,选择材料来进行.作文题目一般给我们规定了写作范围(记人、记事、写景、状物等)、写作问题(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所以,审清题目,才能明确写什么、怎么写,才能避免文不对题、偏离中心的毛病.中心思想是一篇文章的灵魂,在编写作文提纲式时,只有确立了中心,才能围绕选材,确定重点,安排详略,等等.选材时要注意紧紧围绕文章的中心思想,选择真实可信、新鲜有趣的材料,以使文章中心思想鲜明、深刻地表现出来.2.要简洁明了 作文提纲只是作文的一个思路,一个框架.因此作文提纲既要完整,又不能过于繁琐;既要简洁,又要达到写作目的.编辑本段4.提纲格式叙事类作文:一.提纲 1.起因 2.经过 3.结果 二.主要内容 三.中心思想编辑本段5.应该注意如下1.先结合审题,记下立意的内容,也就是议论文的中心思想或记叙文的主题,然后根据这 个立意去编列提纲,这样做就能抓住中心.2.提纲的内容应包括立意、段落大意,层次或要点;各段落要用到的主要材料提示;各段的详略安排和各段拟用的写作方法.这样可以使写作时思路畅通,成文结构完整,详略得当 .3.提纲结构.编列作文提纲总要先找个依据,以记叙文为例.依据有以下四个:①按事情的过程(开始、经过、结果)来拟定.②按时间的转折(早晨、中午、晚上)来拟定.③按人物的活动过程(先做什么,接着做什么,最后做什么)来拟定.④按照空间的变换(如家中、途中、学校)来拟定.4.提纲的语气不必字斟句酌,只要自己能看懂,即使有病句、漏词,错别字,也应放到正式行文时去琢磨.详细的提纲和简单的提纲 列提纲,又有详略之分.最简单的提纲称一级提纲.较详细的提纲称为二级提纲,很详细的提纲为三级提纲.简单的提纲:则可以把主要段落用一句话或一个短语或一个记号作为提示,提醒自己不要遗漏次要的部分.编辑本段6.提纲例子《爸爸睡着了》(记叙文) 第一段:写爸爸要和我们一家人去公园玩 第二段:写爸爸是一个风趣、不顾家、工作上不要命的人.(全文重点、详写) 第三段:写爸爸在公园睡着了.《骄傲使人落后》(议论文) 第一段:提出论点.第二段:用古今中外的事例去论证论点.第三段:进一步举例说明论点.第四段:结语 上面两个简单的一级提纲只能粗略地见到全文的大体轮廓,按这样的提纲着手成文,一般是缺乏把握的,如果再要从头到尾打一遍草稿,时间又。

提纲是作文构思阶段的产物.构思是从整体上对作文的设计,以抽象思维为主.没有构思就没有作文,只不过有的构思因为时间短暂而不容易看出,有的构思需要成年累月呢.用文字表达的构思就是提纲.对作文来说,提纲既重要又必要.但事实上,有相当的同学是不重视列提纲的.他们作文时不假思索,提笔就写,写着写着,结果自己都不知写了些什么,只得撕了重写,写了又撕,如此一堂课写不出几句话来.这与不列提纲很有关系.据笔者调查,只有13%的学生有列提纲的习惯.有的认为提纲可有可无,有的认为写提纲耽误时间,有的则不知道怎么来写提纲,有的为了应付老师,竟然先写作文后“补写”作文提纲,这实在是本末倒置、自欺欺人之举. 那编提纲究竟有什么作用呢?让我们先来了解提纲的含义.“纲”原指网上的总绳;“提纲”,就是提住网上的总绳.古人认为:只有整张渔网都连在总绳上,渔网才会有条理而不零乱;善于撒网的人,一定是提拉网的总绳,而不是一个一个地去拉开那数不清的网眼儿.这些道理,完全可以用来说明列作文提纲的重要意义.提纲是文章的“骨架”,作文之前编提纲,就像工人盖楼房要有设计图一样重要.作文的时候,你有很多话要说,有很多材料要写,如果事先不编提纲,而是想到什么就写什么,这样写出的文章往往结构松散,条理不清.如果你事先大略考虑一下:哪些材料先写,哪些材料后写,哪些材料要写得详细,哪些材料可以简略,文章分几层意思来说,前前后后怎样连贯起来,事先列出个纲目,那么,写起来就比较顺利,往往可以做到一气呵成,顺理成章.所以,编写作文提纲,有助于理清思路,巩固记忆,使你不至于把原来准备写的某些内容忘掉,避免想到哪里写到哪里. 那么,怎样编写提纲呢? 编写提纲的过程实际就是清理思路、安排材料、组织结构的过程.提纲要确实反映自己的思路,要做到条理清楚、层次分明、简明扼要,突出文章每一部分的要点. 具体来说,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从给课文划分段落与概括段落大意入手,提高编写提纲的能力.列提纲不是与生俱来的,同学们平时不断给课文划分段落层次和归纳段落大意,其实这段落层次和段落大意就是作者写作时的提纲.经常练习编课文提纲,对提高自己列提纲都是很有帮助的.请看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它的段落层次和段落大意如下: 全文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8段):记叙了童年时代鲁迅先生在百草园中自由自在快乐有趣的生活. 第一层(第1-2段):概括说明百草园是童年时代的乐园,具体生动地描写了百草园美丽动人的景色.第3段做为过渡:引出美女蛇的传说. 第二层(第4-6段):写长妈妈讲的美女蛇的故事. 第三层(第7-8段):写冬天的百草园拍雪人、捕鸟的乐趣. 第二部分(第9-24段):记叙了童年时代鲁迅在封建书塾读书的一段生活. 第一层(第9段):用一个过渡段引出下文,离别了百草园来到三味书屋. 第二层(第10-11段):写三味书屋单调冷清的环境,并介绍了书塾里严厉的老师. 第三层(第12-23段):详细记叙了在三味书屋里死读书、读死书的乏味生活. 第四层(第24段):写鲁迅先生对封建教育的批判. 如果鲁迅先生在写作时列了提纲的话,那上面就是他的提纲.由此可见,提纲一般包含以下内容: ⒈题目.要把题目(或补充完整的题目)写在第一行正中间. ⒉主要内容和中心.要在题目下面,简要地写出这篇作文的主要内容及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⒊结构安排.这是作文提纲最主要的部分,设计时需要注意做到以下五点: ⑴安排好材料的组织顺序.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全文一共准备分为几大段,每段写什么,要以小标题的形式、按照一定的顺序把材料组织起来. ⑵确定好重点写的内容.要依据表达中心的需要,确定出哪些内容是主要的,哪些内容是次要的,标明“详”“次详”“略”的字样;重点段又打算分几层来写,先写哪层、后写哪层,具体列出准备重点写的步骤、次序. ⑶依据文章选用的材料及要表达的中心思想,确定好开头、结尾的方法,并在提纲中简单注明. ⑷设计好点题的时机及具体的方式、方法. ⑸考虑好层次之间、段落之间该如何衔接过渡,哪些内容需要照应,如何照应,也简单标注一下. 二、编提纲应该因人而异,因文而异.“文有法而无定法”是写作学上的一句熟语,说的是文章有其自身的内在法则,但没有固定的模式.同样,编提纲也是“有法而无定法”,它没有固定的格式.不要把提纲变成公式,即使同类题材的文章,也不宜用同一格式的提纲.比如,写人记事的文章,如果你用人物的肖像、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细节描写的框框去“套”,去列提纲,这样的提纲不但不能帮助你把作文写好,反而会使你的作文写得不伦不类.由于文体的不同,提纲的写法也应有所区别.如:记叙文既可按时间、空间的顺序或事件发展的过程来编写,也可以按倒叙、插叙的方法来编写;议论文一般可以按引论、本论、结论来编写,也可以按起、承、转、合来编写;说明文则要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按空间、或时间、或逻辑顺序编写. 另外,这里还有一个打腹稿的问题.何为打腹稿?就是作者在动笔之前,对文章写什么、怎样写的一种凝神思索的。

第四纪地质学论文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的研究,不仅可以丰富地球科学的基础理论,而且在国民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的研究既有理论意义,也有实际意义。下面重点论述它的实际意义,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矿产资源勘查

第四纪沉积物中蕴藏着各种砂矿,如金、金刚石、锡石、钨矿、独居石、金红石、钛铁矿、锆石等砂矿。砂矿的形成不同于原生矿产,由于砂矿的形成和赋存与第四纪沉积物及地貌关系密切,因此在第四纪砂矿的勘查过程中,必须应用第四纪地质学及地貌学的原理来寻找矿床,分析砂矿形成的条件,砂矿层的成因、岩性及分布,砂矿埋藏的古地貌特征,恢复现代水文网的发展和演变,并根据古代埋藏谷地、阶地、岩溶等为勘探砂矿提供可靠依据,弄清砂矿的物源和原生矿床的位置,正确地对砂矿进行评价。许多特殊的第四纪沉积物本身就是矿产资源,如泥炭、石膏、岩盐、钾盐、石英砂等。

2. 水文地质

第四纪地质和地貌是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的基础资料。随着国家经济建设和工业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工农业用水和生活用水量日益增加,其重要的水源之一是地下水,而大量地下水储存于第四纪堆积物中。第四纪沉积物的岩性、厚度、成因和年代,对地下水的形成、分布、埋藏、水质、水量和运动规律都有直接影响。我国地域辽阔,环境复杂,不同地区存在不同性质的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问题,如华北平原的埋藏古河道问题,沿海平原地区在海平面升降交替过程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我国西南广大岩溶地区的地下水利用等,都会遇到一系列的地貌与第四纪地质问题。

3. 工程地质勘探

第四纪沉积物是各种工程建筑的基础,如在水坝、水库、渠道、港湾、楼房、工厂和电站等建设中,都需要了解沉积地层的工程力学性质、岩性的三维变化、地基的稳定性、断层的活动性。各种工程的设计和管理,要求避开不利的因素,如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活动断层等。在大型工程修建之前,需要进行地震危险性研究,如断裂的活动性质、地壳的升降幅度、地震的危害性等,还要进行有关工程稳定性的第四纪地质研究。

4. 环境地质和灾害地质

第四纪以来的火山活动、地震活动和构造运动的研究,对预防自然灾害有重要意义。环境地质、地貌问题的研究对港口、城市规划与建设可以提供重要的基础地质资料。另外,一些地方性疾病与第四纪沉积物的成因、岩性以及地貌位置等密切相关,如碘缺乏症多发生在山区,氟中毒症多出现在干旱的平原区,肝炎和肝癌多分布在地形低洼水流不畅的沼泽和三角洲地带。近年来,人类活动对地质地貌动力的影响,以及对气候变化、海平面升降的影响也日益引起人们的注意。

5. 农业生产

不同地貌类型和第四纪沉积物对热量、光照、水分和土壤性状有着直接影响。地形高低、坡向和坡度、地面物质结构是形成不同农业生产类型的重要因素。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是土壤,而不同的气候带形成了不同的土壤类型,不同岩性决定了土壤的物质成分,不同地貌位置影响了土壤的厚度和含水性。因此,第四纪地质和地貌研究成果,往往可以对农业生产规划的编制、农田水利建设、水土保持等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成果内容概述

该项目是国土资源调查部署开展的基础调查研究工作,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负责,经过四年的野外调查研究工作,取得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在青藏高原东缘第四纪地质环境研究方面取得了诸多新进展。主要取得了以下几个方面成果:①青藏高原东缘在上新世时期(~ .)出现了一个大泛湖期,北到康定,南至攀枝花。②建立了青藏高原东缘上新世以来湖相、风尘和冰川沉积的地层序列,通过各种环境指标的测试,系统分析了不同时段古环境的变迁过程;③通过多时相遥感图像解译以及野外地质调查,结合各种环境指标分析,对若尔盖草地沙化的时空分布规律、发展趋势以及影响土地沙化的主要因素等开展了系统研究。④建立了不同时段古环境事件演化的时间序列,并与全球性重大地质环境事件进行对比,探讨了该区上新世以来不同时段古环境演化的成因机制。具体如下:

(1)若尔盖草地沙化的调查评价

通过三个时相卫星图像的遥感解译,结合野外实地考查对该区土地沙化区的空间分布规律取得了新的认识:该区土地沙化严重的地区主要分布在瓦切-黑河牧场、玛曲-曼尔玛、阿西牧场-花湖一带,空间上呈近南北向分布,地貌部位主要位于山前冲洪积台地、河流阶地以及山间盆地中,对三个砂带的表层以及三个风成沙-古土壤剖面进行了系统的样品采集,对该区风成砂的物质来源以及土地沙化形成的历史及其演化机制等重大环境问题获得重要的认识。通过若尔盖地区空间分布的五个环境剖面的年代学和环境指标测试分析,厘定若尔盖古湖的发育时段,环境指标分析建立该区晚第四纪时期环境变迁特征。初步研究发现在万~1万a若尔盖为湖泊环境,1万a后黄河贯通若尔盖古湖形成草地沼泽环境。

(2)川西高原风尘堆积-古土壤序列的地层学研究及其古气候意义

成都红土和甘孜黄土剖面系统的磁性地层学研究结果显示出:典型红土与黄土磁性地层均出现了B/M界限以及松山期的贾拉米洛极性事件;川西廊带区黄土剖面高分辨率的磁化率测试结果也表明:川西黄土剖面在空间上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通过研究表明川西地区至少在1Ma以前就出现了风尘堆积。大面积连续风尘沉积的形成,一是有大面积的干旱区为风尘堆积提供物质来源,二是有足够强劲的风力为风尘物质的搬运提供动力条件。该区风尘沉积自更新世中期开始形成,说明该区在此时期以来大气环流的格局、水文植被状况等发生了急剧变化。

通过系统研究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重要进展:①青藏高原东缘风尘物源及其反映的更新世中期以来大气环流格局演化以及物源区干旱化发展等环境状况的变化。②对风尘搬运风力的研究,有望对高原季风、印度洋季风、西风环流的演化获得重要信息。③从古土壤、古风化强度的角度,探讨更新世中期以来全球性重大环境事件在青藏高原东缘地区的反映,同时就对该区有重要影响的印度洋季风的行为和机制进行探讨。④建立该区更新世中期以来一系列的重要环境事件的时间序列,并通过与全球/区域性重大地质环境事件的对比,对该区环境变化的机制获得新的认识。

(3)青藏高原东缘上新世昔格达古湖的研究及其意义

大渡河及安宁河流域上新世时期普遍发了一套河湖相沉积,这说明青藏高原东缘约4~3 .存在一个大湖阶段,此项研究对探讨青藏高原东缘上新世古环境变迁以及高原隆升的耦合关系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川西高原昔格达河湖沉积的典型剖面研究,建立该沉积层的时间框架,磁性地层研究表明,泸定海子坪剖面主要形成于高斯期。经调查,我们选择泸定海子坪和冕宁周家大沟剖面为研究典型剖面,进行了系统的磁性地层学研究,并且通过粒度分析、有机碳含量测试为西南地区长时间尺度的环境记录提供有意义的基础资料。两个剖面的磁性地层研究结果显示:昔格达组地层属上新世时期,发育时代为~ .。泸定海子坪剖面记录了5个大的从粗→细的沉积旋回,15个沉积阶段。沉积物中值粒径的Φ值直接指示了各旋回的沉积阶段,Φ值小,水动力较强,为动荡的沉积环境;Φ值大,水动力较弱,为稳定的沉积环境。沉积记录显示在 .青藏高原的强烈隆升就已开始,昔格达古湖为过水湖;至 .,昔格达古湖完全消失,与黄土高原风尘沉积环境发生大的改变相一致。对海子坪剖面有机碳含量的环境记录研究,有机碳最低值为,最高值为,平均值为。有机碳记录表明,泸定海子坪地区的古环境变化经历了凉→暖→凉→冷→暖→冷→暖→冷→凉等9个古气候变化阶段。孢粉和同位素分析也记录了4~ .间的古气候环境的周期性变化规律。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将会对川西地区上新世期间环境演化格局及其与青藏高原的阶段性隆升关系等国际上普遍关心的热点科学问题取得新认识。

(4)依托项目研究成果,公开发表科学论文25篇、专著1本,其中在中国科学、地质学报(英文版)等SCI论文4篇、核心期刊15篇。项目组先后参加33届国际地质大会(IGC)、喜马拉雅-喀喇昆仑-青藏高原国际研讨会(HKT)等国际会议进行成果展讲,提交了国际会议详细摘要,报告成果为国内外同行所关注。

二、应用范围及实例

川西地区第四纪环境调查评价成果应用方面,若尔盖草地沙化调查评价为一实例。若尔盖沙化较为严重,该区草地沙化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选取年均温、年降水量、降水变率、大风日数、人口数量、载畜量、耕地面积等指标,采用多元统计分析中主分量分析方法,定量化地分析现代时期土地沙漠化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程度。分析结果表明,贡献率为的第一主成分中以人为因素的因子负荷量为高,而贡献率为的第二主成分则以自然因素的因子负荷量占绝对优势,这就说明在草地沙化过程中,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的影响作用几乎是同等的,也就是说,若尔盖草地沙化过程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和影响的综合过程。同时在自然因素中,以降水、年均风速和大风日数的因子负荷量为高,说明在若尔盖降水的变化和风速的大小是驱动草地沙化过程的主要自然因素;在人为因素中,以人口和牲畜数量的变化及草地开垦规模的因子负荷量为高,是草地沙化过程中主要的人为驱动因素。若尔盖草地沙化是该区域自然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的综合结果,气候是影响生态环境脆弱地区沙、石漠化的一个重要自然因素。20世纪50年代以来,该区气温平均增高超过2℃;降水量总体上减少,蒸发量总体逐渐加大,加剧了本区的干旱程度,同时人类不合理无节制的利用开发草原大大加剧草地沙化。对此,提出了七方面对策建议,以报告形式提交了地方政府,建议分别为:深入调查该区环境问题,提高了对环境恶化的认识;加强对湿地资源开发的环境管理,合理利用泥炭资源;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研究与监测;开展生态恢复与重建的工作;控制人口增长,消除贫困,统筹规划,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增强生态环境意识,建立法制观念;大力发展旅游,作为重要的替代产业。

三、成果推广转化方式

媒体宣传、会议交流、技术咨询等。

技术依托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联系人:张永双

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大学南路11号

邮政编码:100081

联系电话:

电子邮件:

闵隆瑞1 朱关祥2 关友义1

(1.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 100037; 2.中国地质科学院,北京 100037)

1 萨拉乌苏阶阶名及其名称由来

萨拉乌苏阶由第二届全国地层委员会第四系工作组在1999年12月全国地层委员会召开的十三陵断代工作组工作会议期间提出(全国地层委员会,2001),2002年正式列入中国区域年代地层表中。阶名源自同名岩石地层单位“萨拉乌苏组”。萨拉乌苏组命名于内蒙古萨拉乌苏河(又名红柳河)流域。20世纪20年代E.桑志华、P.德日进首次将流域内出露的一套河湖相地层称为萨拉乌苏河建造,其时代定为更新世晚期(表1)。 1959年全国地层委员会正式建为萨拉乌苏河组,后于1964年改称萨拉乌苏组。萨拉乌苏组内含有著名的“鄂尔多斯人”(或称“河套人”)、人类活动遗迹和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而闻名中外,是我国北方第四系更新统上部河湖相代表性地层。60~80年代期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地质研究所和沙漠研究所等单位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挖掘和考察,对萨拉乌苏组的认识更加深化,萨拉乌苏组被解体为下部萨拉乌苏组(狭义)和上部城川组。

表1 萨拉乌苏组地层划分对比沿革表

2 萨拉乌苏阶的层型剖面位置

萨拉乌苏阶建阶层型剖面,位于内蒙古乌审旗无定河镇米浪沟湾下游2 km的萨拉乌苏河左岸,酒房台西侧陡壁处(图1)。地理坐标:北纬37°46′,东经108°33′,顶部海拔1283 m。从陕北榆林、靖边或内蒙古乌审旗均有公交车到无定河镇。

此外,前人在建阶层型剖面上游,滴哨沟湾、范家沟湾和米浪沟湾均做过大量工作,建立了较好的地层剖面。这些剖面为酒房台建阶层型剖面的岩石地层、生物地层、年代地层和气候地层等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数据。

图1 萨拉乌苏河流域萨拉乌苏阶层型剖面位置图

3 萨拉乌苏阶的层型剖面描述

酒房台建阶层型剖面是由萨拉乌苏河左岸酒房台陡壁第四系松散沉积物组成(图2)。地层连续性好,总厚度达 m。根据沉积物颜色、岩性、结构构造和与下伏地层的接触关系等,将剖面自下而上划分为32层(图3)。在划分的32层基础上,根据沉积旋回和岩相特征及测年数据,归并为更新统中部离石组;更新统上部的下部萨拉乌苏组(狭义),更新统上部的上部城川组和全新统。

萨拉乌苏组 厚 m,自下而上又分为5段

1段:黄褐色、灰褐色粉砂质粘土与灰黄色、杂色粘土质粉砂互层,夹多层红棕色薄古土壤层,底部为黄棕色粉细砂层。含软体动物化石。厚 m。与下伏中更新统离石组顶部红棕色古土壤层呈整合接触。

2段:黄土状土,为黄色粉砂层,致密块状,含钙质结核较多。厚3 m。

3段:黄褐色粘土质粉砂层,夹细砂和钙板层,含软体动物化石,具冻融褶皱。厚 m。

4段:黄褐色中、细砂层,具水平层理和交错层理。厚 m。

5段:灰褐、灰绿色粘土质粉砂层,含软体动物化石。底部是泥质砾石,顶部为红棕色古土壤层。厚 m。

图2 萨拉乌苏河酒房台剖面地质地貌景观

上述5段中,萨拉乌苏组底部的黄棕色砂层,下部的灰褐色粉砂质粘土层(或淤泥层)、中部冻融褶皱层和顶部棕色古土壤层均可作为标志层。

城川组 厚 m,自下而上又划分为3段

1段:灰黄色粉细砂层夹灰褐色粉砂层,具水平层理和交错层理,夹钙板层。近底部含披毛犀化石。厚 m。与下伏地层呈侵蚀接触关系。

2段:灰绿色、灰黄色粉细砂层,具水平层理,底部为中、细砂层。顶部和中部发育冻融褶皱,含软体动物化石。厚 m。

3段:灰黄色粉、细砂层夹灰褐色粉砂层和钙板层,具水平层理和交错层理。厚 m。

上述3段中,第2段中部两层含软体动物化石的冻融褶皱层可作为标志层。

从沉积相分析,萨拉乌苏组第1段以湖沼相沉积为主,底部发育黄棕色砂层,代表古湖泊开始的沉积物,湖沼相沉积物中发育多层古土壤层和含软体动物化石,表示水体较浅。第2段为堆积黄土状土,湖泊消失。第3段为黄褐色粘土质粉砂层,代表水进。第4段为厚层黄色中、细砂层,是河和风的堆积物,湖泊暂时被河、风堆积物取代。第5段为沉积的泥砾层和含软体动物化石的灰绿色粘土质粉砂层,代表又进入到湖泊发育时期,直至顶部棕色古土壤发育,萨拉乌苏湖再次消失。

城川组1段,发育风成砂和砂丘间洼地沼泽相沉积物。较高角度大型板状交错层理是风成砂结构构造的标志;具水平层理的灰褐色粉砂质粘土条带层是砂丘间洼地沼泽相的沉积物。洼地沉积物顶部干涸后,常常发育钙板层。城川组2段沉积物颗粒较粗,反映水量较充沛,又进入到湖泊发育阶段。湖泊沼泽中发育较多的软体动物,水体不深。城川组3段,又被风成砂和砂丘间洼地沼泽相沉积代替。可见,萨拉乌苏组和城川组,总共经历了4次较为明显的水体扩张,4次较为明显的风成砂袭击。

4 萨拉乌苏阶的底界界线定义

萨拉乌苏阶底界位于酒房台剖面萨拉乌苏组(狭义)第3段底,其标志是:

岩性、沉积相

萨拉乌苏阶底部为黄褐色粉细砂和粘土质粉砂层,具明显冻融褶皱,含较多的软体动物化石,属湖沼相沉积。其中冻融褶皱在萨拉乌苏河流域展布广,是明显的标志层。

图3 内蒙古萨拉乌苏河流域萨拉乌苏阶层型剖面综合柱状图

同位素年龄

据李保生等人资料,萨拉乌苏阶底部冻融褶皱层顶部年龄为(148000±12500)a(TL)。因而,推算其底界年龄约为,略大于更新统上部底界128000 a的年龄。

古脊椎动物化石和文化遗物

萨拉乌苏阶底界之上发现具代表性的古脊椎动物化石是Homo sapiens(鄂尔多斯人)和Sinomegac-eros ordosianus(河套中国大角鹿)、Bubalus wansjocki(王氏水牛)、Palaeoloxodon naumanni(诺氏象)等。据资料,1922~1923年首次在邵家沟湾距河面10 m的砂层中,发现 “河套人” 和 “河套文化”层。1978~1979年董光荣等在原生层位中发现了河套人颌骨、臼齿等,其层位在距河床10余米的萨拉乌苏组下部。另在范家沟湾剖面萨拉乌苏组的粉砂质粘土和粉砂层中,发现了大量小型旧石器。

由此可见,这些古人类化石和文化遗物及河套中国大角鹿、王氏水牛等脊椎动物化石,可作为萨拉乌苏阶底界的古生物标志。

孢粉特征

孢粉分析表明,酒房台剖面萨拉乌苏组第3段,即萨拉乌苏阶底部,孢粉较为贫乏。底部有少量Pinus(松属)、Artemisia(蒿属)、Chenopodiaceae(藜科); 中部出现少量 Betula(桦属)、Quercus(栎属);上部菌孢较多。反映气候由凉干转为温湿。

介形类化石特征

介形类化石分析表明,酒房台剖面萨拉乌苏组第3段,含少量Leucocythere plethora(丰满白花介)。属湖沼相沉积环境。

总之,萨拉乌苏阶底界为湖沼相层,含智人和河套中国大角鹿、诺氏象、王氏水牛等哺乳动物化石,孢粉贫乏,有少量丰满白花介等介形类,以此作为底界标志。

5 阶的单位层型内生物地层序列及特征描述

哺乳动物化石

截至目前,本区邵家沟湾,杨树沟湾、滴哨沟湾、范家沟湾和酒房台等地,除人类化石外,在萨拉乌苏阶内共发现哺乳动物化石34种,鸟类11种(表2)。

其中已灭绝的有:Palaeoloxodon naumanni,Crocuta ultima,Camelus knoblochi,Coeoldonta antiquita-tis,Spirocerus kiakhtensis,Sinomegaceros ordosianus,Bubalus wansjocki,Bos primigenius 等8种;而Palae-oloxodon naumanni,Spirocerus kiakhtensis,Sinomegaceros ordosianus,Bos primigenius 仅见于萨拉乌苏阶下部的萨拉乌苏组内。

孢粉组合特征

自下而上孢粉组合特征是:

(1)萨拉乌苏组1段

底部:花粉含量少,但菌孢较多,气候温湿。

中部:孢粉贫乏,仅有少量Pinus,Artemisia,Chenopodiaceae,气候凉干。

上部:孢粉丰富,木本植物花粉占%~%,草本植物花粉占%~%。木本植物花粉以 Pinus为主,占%~%,另有少量Ulmus,Betula等。草本植物花粉以Artemisia为主,占%~%,其次为Chenopodiaceae等,反映以针叶林为主、针阔叶混交林草原植被景观,气候较暖湿。

表2 萨拉乌苏动物群

(2)萨拉乌苏组2段

孢粉以Pinus(占%),Artemisia(占%)为主,气候较凉干。

(3)萨拉乌苏组3段(即萨拉乌苏阶下部开始)

下部:孢粉贫乏,仅有少量Pinus,Artemisia,Chenopodiaceae,气候凉干。

中部:有少量Betula,Quercus等,上部菌孢较多,反映中、上部气候温湿。

(4)萨拉乌苏组4段

下部:孢粉以Pinus(占%),Artemisia(占%)为主,气候较温湿。

上部:孢粉贫乏,气候凉干。

(5)萨拉乌苏组5段

下部:孢粉贫乏,仅有少量Pinus,Artemisia,Chenopodiaceae,气候较凉干。

上部:孢粉以Pinus(占%),Abies(占%)为主,气候较温湿。

(6)城川组1段(即萨拉乌苏阶上部开始)

孢粉贫乏,仅有少量Pinus,Artemisia,Chenopodiaceae气候较冷干。

(7)城川组2段

孢粉丰富,木本花粉以Pinus为主,可占47%~81%,其次为Picea(占12%~14%),Abies(占10%~12%); 另有Quercus(占7%),Ulmus(占%)。草本花粉以Chenopodiaceae(占11%~13%),Artemisia(占8%)为主,另有水生草本花粉Typha和菌孢等。

反映以针叶林为主的针阔叶混交林草原植被景观,气候以暖湿为主。

(8)城川组3段

下部:孢粉丰富,木本花粉以Pinus(占15%~52%)为主,草本花粉以Artemisia(占22%~28%)为主。此外,尚有水生草本Typha(占10%)等。反映针叶林草原植被景观,气候温湿。

上部:孢粉贫乏。

从上述孢粉组合可见,萨拉乌苏阶以针叶林为主的草原植被景观为主。

介形类组合特征

自下而上介形类组合特征是:

(1)萨拉乌苏组1段

底部:见有较多的Leucocythere plethora及少量Ilyocypris biplicata为湖沼相沉积环境。

中、上部未见介形类化石。

(2)萨拉乌苏组2段,未见介形类化石。

(3)萨拉乌苏组3段(即进入萨拉乌苏阶下部),仅在中下部的冻融褶皱层中见有少量Leucocythe-re plethora,属湖沼相沉积环境。

(4)萨拉乌苏组4段,未见介形类化石。

(5)萨拉乌苏组5段中、下部未见介形类化石,上部的灰绿色、灰褐色粘土质粉砂层中见有较多介形类化石,有:Cyclocypris serena,Ilyocypris biplicata,Ilyocypris dunschanensis,C andoniella suzini,C andoniella albicius等,属小溪、湖沼相沉积环境。

(6)城川组1段(即进入萨拉乌苏阶上部),未见介形类化石。

(7)城川组2段冻融褶皱层中见有较多的C andoniella albicius,C andona kirgizica,Cypris subeiensis等,其上黄褐色砂层中见有Limnocythere dubiosa。反映湖沼相沉积环境。

(8)城川组3段下部见有Cyprinotus sp.,Eucypris inflata,Leucocythere plethora等,反映湖沼相沉积环境。

总之,从已获介形类的属种分析来看,大部反映湖沼或小溪、小池的沉积环境。

6 同位素年代地层、磁性地层研究

萨拉乌苏阶底界年龄

(1)祁国琴(1975)、周昆叔(1982)和原思训(1983)等,依据旧石器文化遗址的年代和古脊椎动物化石及孢粉组合,认为萨拉乌苏组的时代不早于晚更新世中期。

(2)董光荣等(1983、1986),经区域对比后,认为萨拉乌苏组相当于距今10万~7万年的玉木—里斯间冰期,城川组相当于距今7万~万年的玉木冰期。1998年,董光荣等进一步确定,萨拉乌苏组形成于140~70 ka,城川组形成于70~10 ka,分别与末次间冰期和末次冰期对比。

(3)李保生等(2001、2004),据米浪沟湾剖面热释光年龄测定,认为萨拉乌苏组年龄为150~70ka,城川组为70~10 ka。

2004年,进一步确定前者为150000~75000 a,可与黄土高原S1和深海氧同位素5阶段对比; 后者为75000~10000 a,可与黄土高原L1和深海氧同位素2~4阶段对比。

(4)郑洪汉(1989)对滴哨沟湾剖面下部年龄测定结果为:(177±14)ka(TL),认为萨拉乌苏动物群年龄为160~180ka。

(5)孙继敏(1996),对滴哨沟湾剖面近底部的地层进行测定,其年龄为136000 a(TL)。

(6)樊行昭等(2002)对滴哨沟湾剖面进行岩石磁学研究,认为萨拉乌苏组年代大致为180~10 ka。

(7)靳鹤龄等(2007),将滴哨沟湾右岸剖面与其他剖面对比后认为,萨拉乌苏组时代为80~140ka,城川组时代为~80 ka。

(8)闵隆瑞等(2007)对酒房台剖面萨拉乌苏组底界进行了光释光测定,确定为≥130 ka(由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测定)。

上述大量年龄数据表明,由于对萨拉乌苏组区域地层对比看法不一致、底界标志的确定与测年方法的不同等等,目前对萨拉乌苏组底界年龄存在两种意见,即140~150 ka和180 ka。作者根据大于130 ka测年数据、沉积速率和萨拉乌苏组内发育多层古土壤层特征分析,以及与米浪沟湾剖面的对比,偏向后者的年龄数据。但萨拉乌苏阶底界应在酒房台剖面萨拉乌苏组第3段底,其年龄值约为150 ka。

萨拉乌苏阶上、下之间界线

据李保生(2004)资料,城川组底的年龄为(75080±7400)a(TL)。 闵隆瑞(2007)获得顶部土壤层之下灰绿色粘土质粉砂层的年龄为:≥80ka(OSL)。因而推测萨拉乌苏阶上、下之间界线年龄约为75 ka。

萨拉乌苏阶顶界年龄

据李保生(2004)资料,城川组顶部(约距顶界 m处)年龄为(14458±867)a(TL)。上覆全新统之底部年龄为(9880±900)a(TL)。故萨拉乌苏阶顶界年龄约为10~11 ka。

7 古气候特征

随全球变化研究的开展及区域性气候变化研究的深入,不少学者对萨拉乌苏组气候演变的研究做了探讨。 以董光荣、李保生为代表,认为萨拉乌苏组与末次间冰期相当; 城川组则与末次冰期对比,其中间可划分出间冰段气候期。李保生近年来对米浪沟湾剖面做了大量化学元素百分含量等方面的研究,进一步将萨拉乌苏组与MlS5对比,城川组与MlS2-4对比。郑洪汉将萨拉乌苏组下部与MlS6阶段对比,代表一个寒冷时期,其上可与MlS5阶段对比,代表一个温暖期。总之,学者们对萨拉乌苏组和城川组古气候特征做了大量的研究,成绩是显著的。但正如上述关于萨拉乌苏阶年代框架讨论中所说,萨拉乌苏阶底界年龄目前仍在做工作。 因此,本文仅根据地层岩性、岩相及古生物特征等粗略地论述其演化特征(图2)。

萨拉乌苏组第1段气候由温凉转为较暖湿,特别是上部湖沼相层中夹有多层红棕色古土壤层,含软体动物化石及少量阔叶植物花粉,反映较暖湿气候环境。第2段为黄土状土堆积,气候凉干。但第1、第2段均未进入萨拉乌苏阶时限内。萨拉乌苏组第3段,开始进入萨拉乌苏阶下部,为湖沼相沉积,内含软体动物化石和少量阔叶植物及发育大量脊椎动物化石,代表温湿气候,但中部湖相沉积层沉积后曾经历一次寒冷气候事件,使之发育冻融褶皱。上部含钙板多,气候变干。第4段黄色中、细砂层,孢粉中木本植物松属含量较高,气候较湿润。第5段湖相沉积,含大量软体动物化石,顶部有一层较厚的棕色古土壤层,是气候温湿的标志。

萨拉乌苏阶上部,城川组第1段是风成砂和砂丘间洼地沼泽相沉积,反映气候冷干环境。第2段湖相沉积,沉积物颗粒可达中细砂级,含喜暖湿的软体动物化石,孢粉中有阔叶类植物及水生草本植物花粉,反映气候暖湿,在2段顶部和中部有2层冻融褶皱,表明在这2层湖沼相层沉积后分别经历两次冰缘冷气候的事件。第3段的古气候特征基本上与第1段相似,但早期,孢粉显示较为湿润。

总之,从萨拉乌苏阶的岩性、岩相、古生物及孢粉组合分析结果看,萨拉乌苏阶以温湿气候与凉干气候交替出现,其中曾有2次冰缘冷气候事件发生。

8 对比关系

与深海氧同位素曲线对比

据李保生对本区米浪沟湾剖面化学元素的研究,将萨拉乌苏组(狭义)第5段分别与深海氧同位素第5阶段a、b、c、d、e对比;又据古生物资料,将城川组第3段与深海氧同位素第2~4阶段对比。

与华北晚更新世地层对比

萨拉乌苏阶在华北地区是一套河湖相夹风成相地层,分布广,具很好的对比性。在黄土高原河谷中,往往见萨拉乌苏组(狭义)夹于马兰黄土与离石黄土上部之间,如乾县剖面;在内蒙古大青山南麓包头附近台地或阶地上亦见有萨拉乌苏组和城川组,如万水泉、后水沟等剖面;河套盆地南缘达拉特旗瓦窑、昭君坟、王爱召地区和河套盆地东北托克托中滩地区及内蒙古广兴源西拉木伦河一带,同样也有可与萨拉乌苏河流域对比的剖面。此外,山西汾河流域丁村组地层中含有的丁村人化石与鄂尔多斯人同期或略早于鄂尔多斯人。

致 谢 在萨拉乌苏阶建阶研究期间,华南师范大学李保生教授和内蒙古乌审旗文物局范金山教师等为我们提供了大量资料、信息,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参 考 文 献

董光荣,高尚玉,李保生.河套人化石的新发现.科学通报,1982,26(19):192~194

董光荣,李保生,高尚玉.由萨拉乌苏河地层看晚更新世以来毛乌苏沙漠的变迁.中国沙漠.1983,3(2):9~14

董光荣,李保生.内蒙萨拉乌苏河地区马兰黄土与萨拉乌苏组的关系及其环境演化.见:柴达木盆地新生代地质会议论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104~132

董光荣,苏志珠,靳鹤龄.晚更新世萨拉乌苏组时代的新认识.科学通报,1998,43(17):1869~1872

樊行昭,苏朴.Reidar lovlie 岩石磁学研究对萨拉乌苏组年代归属的意义.自然科学进展,2002,12(11):1223~1226

黄慰文,侯亚梅.萨拉乌苏遗址的新材料:范家沟湾1980年出土的旧石器[J](人类学学报,2003,22(4):309~320.

靳鹤龄,李明启,苏志珠,董光荣,赵晖,孙忠.萨拉乌苏河流域地层沉积时代及其反映的气候变化.地质学报,2007,81(3):307~315

李保生,陈德牛,David .温小浩,邱世藩,欧先交,杜恕环,牛东风,杨艺,叶建萍,郭云海.萨拉乌苏河流域MGS3地层段腹足类动物化石种类及气候环境.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7,37(2):1625~1633

李保生,董光荣,高尚玉等.鄂尔多斯萨拉乌苏地区马兰黄土与萨拉乌苏组的关系及其地质时代问题.地质学报,1987,61(3):218~230

李保生,靳鹤龄,吕海燕,等 150ka以来毛乌素沙漠的堆积与变迁过程[J].中国科学D辑,1998,28(1):85 ~90

李保生,靳鹤龄,祝一志,董光荣,温小浩.萨拉乌苏河流域第四系岩石地层及其时间界限.沉积学报,2004,22(4):676~682

李保生,靳鹤龄,祝一志,张宇红,董光荣,孙冬怀,邵亚军,孙武,张甲坤,阎满存,高全洲“河套东南角理想剖面”的新近研究.中国沙漠.2001,21(4):346~353

闵隆瑞,迟振卿,朱关祥.1998.第四纪时期前套平原的环境变迁.见:安芷生主编,黄土黄河文化.河南:黄河水利出版社.50~54

闵隆瑞.2005.第四系.见: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层古生物中心,“中国各地质时代地层划分与对比”.北京:地质出版社.560~596

聂宗笙,李虹,马保起.2008.内蒙古河套盆地晚更新世晚期化石动物群.第四纪研究,28(1)14~25

裴文中,李有恒.萨拉乌苏河系的初步探讨.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64,8(2):99~118

祁国琴.内蒙古萨拉乌苏河流域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75,Vol.ⅩⅢ,~249

全国地层委员会.全国地层会议学术报告汇编.中国的新生界.北京:科学出版社,1963,18~24

全国地层委员会编著.中国区域年代地层(地质年代)表及说明书.北京:地质出版社,2002,1~11

邵亚军.萨拉乌苏河地区晚更新世以来的孢粉组合及其反映的古植被和古气候[J].中国沙漠,1987,7(2):22~27

苏志珠,董光荣.萨拉乌苏组沉积时代的重新厘定.沉积学报,1997,15(4):159~163

孙继敏,丁仲礼,袁宝印,刘东生再论萨拉乌苏组的地层划分及其沉积环境.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96,16(1):23~31

同号文,李虹,谢骏义,萨拉乌苏动物群有关属种的修订与讨论.第四纪研究,2008,28(6):1106~1113

谢骏义,高尚玉,董光荣,李保生.萨拉乌苏动物群.中国沙漠.1995,15(4):313~322

袁宝印.萨拉乌苏组的沉积环境及地层划分问题.地质科学,1978,(3):220~234

原思训,陈铁梅,高世君.用铀子系法测定河套人和萨拉乌苏文化的时代.人类学学报,1983,2(1):90~94

郑洪汉.中国北方晚更新世河湖相地层与风积黄土地球化学.1989,(4):343~351

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第四纪地质问题.北京:科学出版社,1964,45~76

周昆叔,黎兴国,邵亚军.内蒙古萨拉乌苏河流域冰缘期划分及其意义.见:史前地震与第四纪地质论文集.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149~153

周慕林,闵隆瑞,王淑芳编著.2003.中国地层典·第四系.北京:地质出版社

Black D., de Chardin,C C Young,W C Man in Mem,

Li Baosheng,Wen Xiaohao,Qia shifan, Zhang,Du shuhuan,Chen deniu,Ou xiangiao and Niv Dongfeng,Phases of Environmental E-volution Indicated by Primarg Chemical Elements and Paleontological Records in the Upper Pleistocene-Holocene Series for the salawusu River Valley China,Acta Geologica Sinica 2007 81(4):555~565( English Edition)Jouranal of the Gedogical society of China

Li Baosheng,Zhang D D,Wen Xiaohao,et of Climatic Fluctuation in the Last Interglacial Peri c [J].Acta Geologica Sinica,(3):398~404

Teilhard de Chardin and the Geology of the Northern,Western and Southern Borders of the Ordos, of the Geo-logical Society of China,3(1):37~44

Teilhard de Chardin and the Discover of a Paleolithic lndustry in Northern of the Geological Society of (1):45 ~50.

第四纪地质学论文参考文献

根据上述沙漠化调查和监测环境地质指标,下面按国际地质指标释义形式介绍沙漠化的环境地质指标。

一、沙丘的形成与活化

名称:沙丘的形成与活化

简介:沙丘和沙席是在各种气候和环境控制因素作用下形成的,其中包括风速和风向、湿度和堆积量。大陆环境下沙丘系统和沙席是由风力作用搬运或再运移的沉积物形成的。新形成的沙丘是由气候变化和/或人类扰动使沉积物重新活动而产生的。源自许多沙漠边缘沙丘迁移以及温带地区半固定、固定沙丘的活化(如塔克拉玛干沙漠东南缘,毛乌素沙地等)。沙丘形态或位置的变化可指示干旱程度、风速和风向的变化(参见风蚀、风积作用)或人类的扰动。利用干旱度指标和沙丘活动性指标(沙丘活动性指标是指现有风能与降水量—潜在蒸发量比值的比率)能够把沙丘的变化与气候变化联系起来。

意义:运动着的沙丘可能会掩埋房屋、场地,阻塞变通。半干旱至半湿润地区的沙丘活动,使牧场和农业的可耕地面积减少。它们也是干旱性变化的一个很好的指标。沙丘通过提供地貌和水文对生物增减的控制,在许多生态系统(北方的生态、半干旱地区、沙漠区)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人为或自然原因:沙丘形态的变化和沙丘的运动可能是由干旱程度的变化(旱灾的周期)引起的。广泛的变化也可能是因风模式的改变以及人文活动诱发的,例如过度放牧对植被造成的破坏,以及不合理的耕作生产、生活方式。

适用环境:沙丘分布广泛于中纬度干旱、半干旱、半湿润的沙漠、沙地区,零星分布于盆地内古河道发育地带。

监测场地类型:活动沙丘的边缘,半固定沙岗和植被稳定的固定沙丘。

空间尺度:块段至景观/区域尺度。

测量方法:沙席和沙丘区大小、形状和位置的变化可以通过重复地面勘查监测,活动及固定沙丘和残遗沙丘的测量则利用航空摄影或卫星图像进行监测。

测量频率:监测沙丘与干旱周期有关变化的测量频率应是5~10年一次,当发现移动时,应加大监测频率。

数据和监测的局限性:往往缺乏气候记录,尤其是风的资料。

过去与未来的应用:能够建立干旱、半干旱、半湿润地区过去50年中沙丘活动性的记录,并能将这些记录与温度和降水量记录联系起来。已有第四纪残遗沙丘的古记录(包括古风向)可以评价未来的气候变化对风成系统的潜在影响。

可能的临界值:沙丘活动指数M>50。其他的临界值可能以活动沙丘区对农业耕地以及相关地下水位的容许极限为基础。

主要参考文献:

十九世纪美国大平原上活动沙丘的沙:来自早期考察者计算的证据.第四系研究,43:118-124.

沙漠地貌学.伦敦:UCL出版社.

沙丘的地貌.伦敦:Roottedge.

Cooke,R., and :USL Press.

Lancaster of desert :Roottedge.

Muhs, dune sand on the Great Plains in the 19th Century:evidence from accounts of early Research,43:118-124.

Nordstorn,., and dunes:form and ,John Wiley and Sons.

其他资料来源:农业与环境署、地质调查所、沙漠研究所、国际第四纪研究联合会

(INQUA)、国际地貌学家协会(IGA)。

有关的环境和地质问题:活动沙丘可能侵入并破坏农业生产耕地、影响交通运输干线。人类为稳定沙丘作出了努力。沙的运移使地表蒸发量降低,可影响浅层地下水位。

总体评价:沙丘是干旱、半干旱、半湿润地区地表形态与环境变化极为重要的指标。

二、地表岩土组成

名称:地表岩土组成

简介:地表出露着各种岩土类型,其中松散堆积物的抗风化能力最差。在干旱、半干旱和部分半湿润地区的少雨多风条件下,岩土类型的不同其产沙能力具有较大的差异。一般说来,碳酸岩、喷发岩类(灰岩、白云岩、玄武岩、流纹岩等等)分布区为不产沙区;抗风化能力较差的中生代晚期及第三纪半固结碎屑岩为少量产沙区;松散的第四纪堆积物,特别是第四纪晚期河流湖滨相富沙沉积物分布区是土地沙漠化的大量产沙区。我国现代沙漠及沙漠化土地则主要分布在大量产沙区及周遍生态环境较脆弱地带。

意义:地表岩土的固结程度以及松散堆积物的粒级组分等物理特性,是判断土地沙漠化发生发展的基础环境地质指标。特别是在预测土地沙漠化可能发生的潜在地域时,地表岩土组成及其物理特性具有指示意义。

人为或自然原因:自然成因。

适用环境:干旱、半干旱及部分半湿润地区。

监测场所类型:毛乌素沙地中北部等(侏罗、白垩纪地层分布区)少量产沙区;第四系分布区。

空间尺度:块段至景观/中尺度至区域尺度。

测量方法:结合地质图编绘,野外进行侏罗、白垩纪地层表面“糠砒砂”的抗风化物化测试。

数据和监测的局限性:地表岩土组成受自然和人为影响较强,抗风化强度难以监测。

过去与未来的应用:预测未来气候环境变化时,易发生土地沙漠化和可能产沙的重点地区。

可能的临界值:参照岩石类型地质单元分界。

主要参考文献:

董光荣,金炯,申建友等.1990.晚更新世初以来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的沙漠化过程及其成因.见:刘东生编.黄土·第四纪地质.全球变化(第二集).北京:科学出版社,91-101.

樊自立,马映军.2002.塔里木盆地水资源利用与生态平衡及土地沙漠化.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7(3):27-32.

龚家栋,程国栋,张小由等.2002.黑河下游额济纳地区的环境与演变.地球科学进展,17(4):491-496.

吴波,慈龙骏.1998b.毛乌素沙地荒漠化的发展阶段和成因.科学通报,43(22):2437-2440.

新疆荒地资源综合考察队.1985.新疆重点地区荒地资源合理利用.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

赵哈林,赵学勇,张铜会,吴薇等.2003.科尔沁沙地沙漠化过程及其恢复机理.北京:海洋出版社.

中国科学院塔克拉玛干沙漠综合科学考察队.1994.塔克拉玛干沙漠地区土壤和土地资源.北京:科学出版社.

朱震达,王涛.1992.中国沙漠化研究的理论与实践.第四纪研究,(2):97-106.

Acton,(eds) health of our soil-toward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in for Land and Biological Resources Research,Ottawa:Agriculture and AgriFood Canada.

Rodriguez-Iturbe and soil moisture dynamics:a theoretical approach to the ecohydrology of water-controlle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3.

有关的环境和地质问题:在自然和人类作用下可能发生水土流失。

总体评价:地表岩土组成是环境和人为作用下的产物,其变化会影响地表和地下水质量。

三、土壤物质组分含量

名称:土壤物质组分含量

简介:从地学角度来看,土壤层既是地表沉积物经风化和生物作用产生的风化壳层。也是反映气候、水分、植被和地形等环境要素的地质标志。一般对土壤物质含量的分析主要包括:物理性粘粒和有机质、氮、磷的数量变化等。我国东部科尔沁沙地,内蒙伊克昭蒙及腾格沙漠东南缘沙坡头等地的实践工作都证明:土壤物质含量指征及其变化量,可以用来确定土地沙漠化发展阶段或程度。

意义:土壤物质组分含量的变化是土地沙漠化过程的重要标志,是反映沙漠地区环境变化的重要信息。物理性粘粒是表征土壤塑性、保水能力的分界线,其含量高,意味着土壤物理性能好,保水、保肥能力高。土壤有机质一方面反映了植物残体的养分归还能力,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地面植物生长的情况。所以土壤有机质和物理性粘粒在评价沙漠化土壤特征中具有重要作用。

在研究风蚀沙漠化问题时,通过对沙漠化土壤物质含量的研究,深入、全面了解沙漠化过程的发展规律和沙化土壤退化的演变过程,认清沙漠化危害,将为预测沙漠化发展趋势和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人为或自然原因:土壤物质组分含量是人类改造土地或风蚀、水蚀等自然现象改变土地的结果和表现。

适用环境:干旱、半干旱地区,半湿润地区等不同自然地带的沙漠化土地。

监测场地类型:未沙漠化及沙漠化土地。未沙漠化土壤物质组分含量可以作为背景值。

空间尺度:区域尺度/小比例尺。

测量方法:常规物理分析、化学分析。

测量频率:3~5年。

数据与监测的局限性:不同地区原生土壤养分的本底值不尽相同,故不同地区各类沙漠化土地的土壤指征不可能一样,很难定量的确定沙漠化各发展阶段的土壤指征。

数据与监测的局限性:胡孟春(1991),根据野外大量调查样点统计资料整理出科尔沁地区土地沙漠化单要素分类指标:以科尔沁沙漠地区内蒙古奈曼旗为试验点,无论是草地还是旱作农田,发生沙漠化后土壤养分含量均明显下降(表3-14)。土壤养分是作物赖以生长、繁殖的物质保障,其含量的多少直接关系到其生物量的高低。显然,土地沙漠化后,土壤养分环境的恶化是植物(作物)生长、发育和繁殖受阻的重要原因之一。

表3-14 沙漠化过程中草地和旱作农田土壤养分含量的变化

刘玉平(1998)在对毛乌素沙漠化草场实验研究中,也成功地用土壤的物质含量指标与土壤质地一起完成了土壤概况的评价工作。

姚洪林(2002)认为:在土地沙漠化过程中,土壤指标的变化不是单一的,而是多个指标都在发生作用。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指标是土壤有机质和小于的物理性粘粒。不同沙漠化程度土壤的基本特征如下:

流动沙地: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氮~,全磷~,速磷~。~沙粒为~,小于的物理性粘粒~,小于的粘粒~。

半固定沙地: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氮~,全磷~,速磷~。~沙粒为~,小于的物理性粘粒~,小于的粘粒~。

固定沙地: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氮~,全磷~,速磷~。~沙粒为~,小于的物理性粘粒~,小于的粘粒~。

可能的临界值:物理性粘粒——直径小于的粘粒<、有机质含量<。

主要参考文献:

关有志.1992.科尔沁沙地的元素、粘土矿物与沉积环境,中国沙漠,12(1):9-15.

胡孟春.1991.科尔沁土地沙漠化分类定量指标.中国沙漠,11(3):57-61.

刘玉平,慈龙骏.1998.毛乌素沙地草场荒漠化评价的指标体系[J].中国沙漠,18(4):366-372.

申建友,董光荣,李长治等.1992.沙漠化与土壤物质含量变化.中国沙漠,12(1):40-48.

王葆芳,刘星晨,王君厚,丁国栋.2004.沙质荒漠化土地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干旱区资源与环境,18(4):23-28.

王涛,吴薇,赵哈林等.2004.科尔沁地区现代沙漠化过程的驱动因素分析.中国沙漠,24(5):519-528.

姚洪林.2002.内蒙古沙漠化土地评价指标研究[J].内蒙古林业科技,(3):19-23.

朱震达,刘怒,邸醒民.1989.中国的沙漠化及其治理.北京:科学出版社.

有关的环境和地质问题:土壤物质含量的改变可能引起植被的死亡。

总体评价:土壤物质含量是环境和人为作用的灵敏指标:变化会影响土地质量、植被生长。监测土壤物质含量变化可有助于预测未来土壤沙漠化和用于农业、林业等目的的价值。

四、地下水位、水化学

名称:地下水位、水化学

简介:地下水是干旱、半干旱和部分半湿润地区最宝贵的生态资源,其水位埋深的变化,影响者地表植物的生长和土地沙漠化过程。另一方面,地下水的水质,尤其是水中的含盐量、矿化度对土壤水化学组分和地表植物的生存、生长产生较大的影响。塔里木河区植被与地下水质的相关研究表明,当潜水矿化度<5g/l时,胡杨、红柳长势较好,当矿化度>5~6g/l时,胡杨开始出现枯萎,矿化度>30g/l时胡杨全部死亡,矿化度>70g/l时还可见到稀疏生长的红柳。

人为或自然原因:地下水位可因气候变化而发生自然变化,其埋深的变化可以作为预测地表环境及植物生长环境的间接指标。另外,人类过量抽取使地下水位急剧下降,造成地表土地沙漠化。河北坝上局部暖棚蔬菜种植地区,大量地下水的摄取,造成湖泊干枯,出现大面积的土地沙漠化过程。

适用环境:任何抽取地下水用于人类饮用、灌溉、工业用途的地方,或影响生态系统的区域。

空间尺度:从块段到景观/区域尺度。

监测场所类型:可以代表特定含水层的钻井、水井或泉。

测定方法:到达潜水面的深度是采用人工测定、水位自动记录仪或压力传感器监测的。标准水文地质方法被用来计算水量平衡。在计算现实补给速率时必须考虑到近几十年的气候变化和地表生态系统变化。

测量频率:用来反映季节性及每年变化的最小间隔期为月。评价古含水层状态的间隔应当为大约5年。

资料和监测局限性:水位需要在几十年里按季节和每年来测定,以便确定总体趋势。人工方法的总精度约1cm,但是采用自动方法可以将精度提高。

过去与未来的应用:古水体可以作为过去气候变化的“档案馆”。

可能的临界值:为抽水速率超过补给速率时就越过了某个界限,则可持续的可再生资源变为不可再生,并使其变弱的资源。当某个水井的抽水速率超过旁侧入流速率时,该水井就会干枯,因而也就越过了某个界限,尽管当停止抽水或当补给量加大时情况本身可以反过来。

主要参考文献:

地下水.新泽西州 Englewood Cliffs:Prentice Hall 出版社.

地下水介绍.伦敦:Allen and Unwin出版社.

定量地质学.纽约 Academic出版社.

西北地区地下水生态环境临界指标体系与深层承压水合理利用研究.“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96-912-01-03S报告.

deMrsily, York:Academic Press.

Freeze, Cliff,NJ:Prentice-Hall.

Price, :Allen and Unwin.

其他资料来源:环境、水/水文公司、地质调查所、国际水文地质学家联合会(ISH)国际水文学科学协会(IAHS)、国际水文规划署(IHP)、世界卫生组织(WHO)。

有关的环境和地质问题:具有大量的与地下水减少有关的环境问题的“备忘录”,包括湿地排水、地质稳定性和土壤盐碱化(参见地下水水质)。城市地区的一个大问题——地下水污染,也减少总的水资源。

总体评价:地下水水位是利用地下水地区的一个基本参数。

五、风蚀、风积

名称:风蚀、风积作用

简介:风蚀是大气圈与土壤圈或岩石圈相互作用并受生物圈和人类活动的干扰而形成的复杂的自然—经济复合过程。风积作用则是在风营力搬运过程中,主要以跳跃或滚动搬运形式的粉细沙粒,在特定的运动休止点开始堆积,形成各种类型的沙丘、沙席。风积与风蚀是风沙运动的近地表的现象,是较干旱地区反映剥蚀—堆积地质作用过程的重要标志。大风作用于地表松散沉积物和脆弱岩层,引起风蚀,携走沉积物和土壤中的细微颗粒。风蚀地质作用主要形成雅丹地貌、风蚀干谷、洼地;风蚀过程常使地下沉积物和植物根系因风蚀出露,减少植被覆盖度,由于细粒物质从地面吹蚀,造成土壤养分不足或植被减少;风积过程常促成地表沙丘、沙席的形成和移动,在一定范围内掩埋田地、阻塞公路,或造成土壤粗化,降低耕田、草场的自然生物产量。

意义:伴随旱灾和干旱化出现的风蚀、风积的形成与地貌形态变化,是衡量沙漠形成和土地沙漠化发展的重要环境地质表征。

人为或自然原因:风蚀、风积是干旱多风地区一种自然现象,它们的作用过程,常改变地表微地貌特征与土壤组分机配,以及植被的生存环境。同时多变的风蚀、风积地表形态对人为活动反映敏感,尤其对诸如耕作和过度放牧等会导致植被减少的人类作用。

适用环境:干旱、半干旱和部分半湿润地区。

监测场所类型:不同自然带沙漠、沙地及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的风蚀、风积地面。

空间尺度:块段至景观/中尺度至区域尺度。

测量方法:辅以航空照片进行典型地带一定范围的地质地貌调查、测量。利用系列图件、航空照片、卫星图像和典型区地面验证方法进行大区域监测。测量频率:5~20年1次。

数据和监测的局限性:风蚀对不同岩土类型和地貌是不一样的,地面粗糙状况(障碍的程度)不同,引起近地面风力削弱程度的差异造成风蚀强度的不同。因此无论是风蚀因子还是由此产生的风蚀过程都具有时间和空间上的随机性,如各等级风速所以不易评价复杂景观的侵蚀强度。

过去与未来的应用:过去的风蚀、风积作用可以通过研究在古侵蚀面上发育的埋藏土壤层和古沙丘来探测。

可能的临界值:沉积物的侵蚀、搬运和堆积是在特定的风速范围内发生的,取决于粒度、胶结和压实程度、含水量、植被和微地貌形态。

主要参考文献:

沙漠地貌.伦敦:UCL出版社.

沙漠环境的地貌学.伦敦:Chapman&Hall出版社.

王涛.中国沙漠与沙漠化.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王训明,董治宝,武生智,陈广庭.土壤风蚀过程的一类随机模型.水土保持通报,2001,21(1).

吴正.风沙地貌研究论文选集.北京:海洋出版社,2004.

Abrahams, of desert :Chapman&Hall.

Cooke, :UCL Press.

Woodruff, Science Society America (5):602-608.

有关的环境和地质问题:耕地、草场退化、沙漠化。

总体评价: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风蚀、风积是地质环境变化的有价值指标。

建议你用百度搜索下“灵生地质作用”,应该基本上就知道了。内容太多,我就不要你的150分了。不过我搜索了,竟然没有!!不好意思了!其实所谓“灵生地质作用”就是指人类活动对自然界的破坏和影响。比如破坏植被造成荒漠化、建设施工导致边坡变形、水利工程诱发地质灾害等等。

徐雪球 张登明 范迪富 吴曙亮 刘志平

(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南京210018)

摘要:苏中东部海岸带第四纪以来经历了复杂的海陆演变过程,广阔的滨海平原是由数千年来海岸线东进、长江口东移、沙洲并陆后形成,至今仍处在不断的变化中,海岸变迁对沿海滩涂资源开发利用及港口生产建设带来直接影响。作者应用第四纪海侵、人类活动遗迹、历史记载资料、遥感图像解译等方法对苏中东部第四纪以来海岸带变迁与演化进行分析。

关键词:苏中东部;第四纪;海岸带;变迁

苏中东部包括盐城市所辖的东台、泰州市所辖的泰兴、靖江、姜堰和南通市所辖的海安、如东、启东等市(县)。第四纪特别是全新世中期以来,该地区经历了较为复杂的海陆演变过程。苏中东部滨海平原是由数千年来海岸线东进、长江口东移、沙洲并陆后形成的。随着海平面变化和新构造升降以及泥沙的淤积,苏中东部海岸线仍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给沿海滩涂资源的开发利用及港口的生产建设带来直接影响,研究海岸带变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第四纪海侵、古沙堤、人类活动遗迹、历史记载资料、遥感图像解译等方面重点对苏中东部地区全新世以来海岸变迁与岸线淤蚀动态进行初步探讨。

1 地质历史时期的海侵与海岸线

第四纪以来,由于频繁的地壳升降运动,古气候冷暖变化,导致海平面升降,使沿海地区发生多次海侵和海退。通过对百余个钻孔第四纪沉积相、微体古生物和古地磁等分析研究,苏中东部沿海地区第四纪地层中发育5个海侵层[1],反映第四纪期间,本区至少经历过5次较大规模的海侵,从早到晚分别为如皋海侵、上海海侵、太湖海侵、滆湖海侵和镇江海侵[2],其间可能存在多次小的波动。根据海侵层的分布范围,大致可以推断此时期的海岸线位置。

早更新世中期

为本区第四纪以来发生的第一次海侵,海侵层仅分布于如皋以东,见于如皋、如东北坎、启东南阳等地,含丰富的有孔虫,据沉积相分析,形成于河口环境。从其侵入的范围看,它是第四纪波及本区最小的一次海侵,推断海岸线大致在今小洋港—如皋—如东南—启东一线,向南折向上海方向[2]。根据古地磁资料,海侵层位于贾拉米洛极性亚时与奥都威极性亚时之间,距今约180万~100万年。

中更新世早期

为第二次海侵,其范围略大于前期海侵,除如皋一带发现河口相有孔虫外,在靖江一带发现海绿石,表明已有海水波及。推断海岸线大约在小洋港—如皋稍西的位置折向东至海门一线。据古地磁资料,海侵层位于布容正极性世时与松山反极性时界线之上,距今约78万年。

晚更新世早期

晚更新世早期发生第三次海侵,西侵的范围已达到镇江和扬州的东部,苏中东部均被海水淹没,海岸线大约在高邮东—泰州西—常州—金坛一线。该海侵层位于布来克极性亚时附近,距今约10万年。

晚更新世早期

晚更新世晚期发生的第四次海侵,是江苏第四纪时期波及范围最广的一次海侵,其西侵位置已达西部丘陵地带,推断海岸线大致在高邮—镇江—金坛西至宜兴一带。据测年资料,时代约为距今万~5万年。

全新世

发生了第五次大规模的海侵,大约距今8500年前后,海水波及本省东部,距今7000年前后海侵达到最大,苏中东部地区均处于海域中,此时的江苏海岸线大致从北部赣榆、沭阳一线,经泗阳、蒋坝附近沿着丘陵岗地的东缘抵达扬州附近,再折向仪征。高海面使长江口后退至镇江、扬州附近,海浪和潮汐的影响直抵扬州的蜀冈及镇江的北固山、象山一带[3]。此后海面波动下降,岸线开始后退[4],在其后的数千年中,由于长江流域泥沙量的增加和海平面的下降,使长江口岸线逐渐东移的同时,长江河口开始发育河口沙坝,长江三角洲从此进入发育期,对本区海陆变迁产生深刻影响。

2 新石器时期海岸变迁(距今约6000年前后)

苏中地区东部有据可考的最早海岸可追溯到新石器时期。距今约6000年前后,海安—姜堰一线以北已经成陆,成陆不久就有动物群在此活动,随后先民也在这里生息。据海安双楼、青墩、隆政等地出土的动物化石和新石器文化遗址14C测年资料[5,6]和文化层对比,形成年代在5000~6500年,与盐城大岗西岗贝壳堤形成年代相当[7]。苏中东部其他地区尚未成陆。由此可以确定,海岸线在海安西侧,向北折向东台、盐城大岗,与苏北古海堤相连(图1)。向西大致沿通扬运河与扬(州)泰(州)古沙岗[8]。相接。扬泰古沙岗所代表的岸线,也就是当时长江口的北岸。长江口南部岸线大致在扬中夹江附近南延于茅山东麓与长荡湖之间[2],泰兴黄桥一带长江河口沙坝开始形成。苏中东部的东台、海安以东、如东、南通、启东等地尚为水域。

3 历史时期海岸变迁

夏商时期

大约在距今4000年前后的夏商时期,海面开始逐渐下降,岸线东移,然后又趋于稳定,在沿岸又发育一道新的滨海沙堤(东冈),苏中东部海岸线大致位于东台—海安西场,向北与东冈相接,向东移动距离不大。南部岸线即长江口北岸变化较大,大致从海安西场折向西,沿海安仁桥、姜堰顾高庄一线延伸,较前期岸线向南向东移动了10~20km。随着长江三角洲不断前展,黄桥地区的长江河口沙坝逐渐露出水面形成沙洲,沙州两侧为汊道河床。史料《后汉书,郡国志》中就曾记载有扶海洲;《江南通志》记载:“扶海洲通州地,汉时为扶海洲。”扶海洲应是当时长江口中的沙洲[9]。根据地理位置判断,在今如皋西南一带,即黄桥沙坝所在地,其东北据钻孔资料分析[5],属古汊道沉积。南侧地势较低,分布有湖荡沼泽,为黄桥沙洲南面汊道所在。南通、海安一带处于滨-浅海环境。

秦汉时期(约距今2000年前后)

史料记载,盐城汉时为一片沙洲[10],据盐城南三洋墩出土汉墓[4],推测当时苏北中部海岸位于阜宁、盐城、东台一线,向南与如皋东南古长江口北岸线相连,岸线位置较夏尚时期只东移了数千米。但苏中东部岸线因长江三角洲的东移而发生较大变化,尤其是长江口北岸岸线南移较快,已移至泰兴—季市—双甸一线,向南推移约30km,向北基本维持在丁所—富安—安丰东台一线。成于战国的《禹贡》称:“淮海唯扬州”,楚怀王十年(前391年)称扬州为广陵,长江北岸仅置广陵县,西汉时因其东陆地增长,再置海陵县(今泰州),东晋时海陵以东再置如皋县,可见陆地是逐渐东移的。到西汉,黄桥沙州已经并岸[9],在黄桥沙州与北岸连接成陆的同时,今南通平潮、金沙一带又出现新的的沙州即胡逗洲,亦称壶豆洲[11],胡逗洲与如皋间为横江古道。泰兴、靖江一带为长江河道,如东、海门一线以东处于三角洲前缘。

图1 苏中东部地区全新世以来海岸变迁图

隋唐时期(距今约1200年前后)

海堤是沿海平原区用于抵御潮患、防止海水入侵而修建的一种人工标志,据考证[12],唐大历年间(756~761)修筑的长丰堰,北端在阜宁沟墩,南端在大丰刘庄以南,北宋时期又修建至东台、富安一带,海堤基本代表了当时的海岸线位置,可见,海安以北岸线位置变化不大。1973年在如皋白蒲镇西十余里发现一唐代沉船[13],证明秦汉时期的横江古道在唐初时期仍然存在。至唐末,海安以南海岸线向海域推进十分明显,横江淤塞,胡逗洲与北岸如皋相连[14]。此时,如东西部海域已全部成陆,海岸线东移至富安—如东—骑岸—东社一线,与长江口北岸岸线相接,南部海门一带又形成了大片沙洲。该时期海岸线反映自汉以后,长江三角洲生长迅速,岸线东移20~50km,并南偏约20多km。与长江流域的山地开垦有着密切的关系[15]。

北宋时期(距今约900年前后)

据史料记载,北宋时期(1023~1027年)修筑的捍海堤即范公堤,北段位置趋向与长丰堰相当[16],大致与通榆公路平行。海堤南段折向李堡,向东经如东—骑岸—吕四港,大致代表了此时期苏中东部的海岸线位置。海安以北岸线向东移动不大,海安—如东段向东推进约5~10km。如东、吕四一带的三余海湾由此形成。此时期是南通东部海域被淤积成陆时期,以南通-启东北部淤进最快,海门沙州并岸,长江口北部岸线已推进到现在的启东附近。

明清时期(1368~1911)

南宋初期(1128年),黄河南下夺淮入海,到1855年北归,历时700余年。由其携带大量泥沙倾注人海,使江苏北部海岸迅速向外推进。明弘治七年(1494年),黄河全流夺淮入海,至1582年,河口开始反映出突进的趋势,苏中东部北段海岸线向海推进明显,淤进约10km,海岸线大致在大丰—沈灶—李堡一线,南部长江三角洲区岸线,在此期间则以较慢的速度向海推进,江苏“Z”字型海岸线轮廓在此阶段形成[17]。清光绪年间(1820年),苏中东部东台段海岸线已推进至三仓—李堡以东,推进约20km。李堡—如东段海岸推进微弱,三余湾海岸线向东推进约10km。

4 近代海岸变迁

黄河北归后至今的150年间,江苏海岸线进入调整时期。1855~1890年,黄河口段岸线停止向海推进,海洋动力作用开始对废黄河口产生侵蚀,岸线皆呈全线后退趋势。而苏中东部岸段继续保持着淤进状态,以区内如东南部岸线淤进速度最快,35年间平均淤进达,其他岸段一般不超过10km[17]。1890~1921年30余年中,本区岸线仍呈现淤进态势,长江口段1890年前形成的启东沙洲已扩展成陆,启东咀形成。

从1855~1921年,经过60余年的调整,基本完成了海岸的塑造及巨量泥沙重新分配搬运,苏中东部海岸一直沿袭着历史海岸的淤进状态,东凌港口—新开河口及长江口段岸线,向海淤进12km左右,川水港岸段达到17km。

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海洋水动力作用影响下,海岸线逐渐变得顺直流畅,但进退变化特点基本沿袭着历史海岸线的演变踪迹。

5 现代海岸稳定性及演变趋势

苏中东部主体属于淤积型的粉砂淤泥质海岸,根据20世纪70年代以来四期卫星遥感图像资料分析,本区海岸线除东灶港-蒿枝港岸段处于弱蚀退外,大部分岸段处于淤进状态。

川水港—东灶港岸段

包括东台、海安、如东、通州和海门沿岸,为淤积型海岸,沉积物为粉砂淤泥,海滩宽度不一,其中川水港一小洋港段宽1000~5000m,东凌港—东灶港段500~2500m不等,其他岸段皆较窄。该岸段长期以来处于淤涨,但淤涨速度缓慢且不均匀。小洋港以北岸段、东凌港—东灶港岸段属于强淤积型海岸,年平均淤积量分别达360m和435m;小洋港—东凌港岸段淤积较小,年均淤积量约92m,属弱淤积型海岸。1977~1984年淤进120~4400m,年均17~733m;而1984~1997年淤进0~3800m,年均0~292m,淤进速度明显减缓。

从所处的海岸位置看,川水港—东灶港段岸线位于废黄河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的交汇区域,由于北部海岸的侵蚀后退,大量泥沙沿岸南移,加上长江入海泥沙的向北扩散,每年仍有大量泥沙在该段落淤,因此近期该岸线仍在不断向外淤积扩展,今后仍将保持淤进趋势。但值得注意的是小洋港—川水港岸段,水动力条件复杂,滩面潮沟发育,潮汐水道的迁移,对滩面产生强烈侵蚀,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低潮滩由淤进转为蚀退,20年来蚀退距离达到500~2000m。

东灶港—蒿枝港岸段

为侵蚀型海岸,长24km,位于海门、启东沿岸。堤外海滩很窄,沉积物较北部海岸变粗,滩面潮沟发育,由于受南黄海涌浪影响和风浪作用,又因堤外沙脊群的存在,波浪折射效应明显,使东灶港东南的吕四附近海面为波浪辐聚区,波浪增大,加之海岸与东北向风浪垂直,使海浪对岸线侵蚀、对滩面的刷深明显。20世纪70~80年代中期,岸线平均每年后退25m。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由于海堤的修筑,有效地防止了风暴潮的侵袭和破坏,对长期处于侵蚀后退过程中的岸线也起到了永久性保护。今后该岸段的强侵蚀作用由于受小庙洪深槽的影响也将继续下去,刷深仍在进行,该段的高潮滩几乎被侵蚀殆尽,但有海堤保护岸线不会后退。

蒿枝港—连兴港岸段

为稳定型海岸,长约45km。堤外海滩宽~。沉积物为粉沙淤泥,20世纪70年代出现微淤,近期由于物质来源有限,冲淤基本平衡,岸滩变化不大。该岸段的连兴港河口因水下无沙洲等掩护,来自东海的季节性风浪对海岸冲刷较强,近期因种植大米草,起到了较好的促淤护岸作用,同时该岸段因处于长江入海口,有长江泥沙的补充,使近期岸线滩面基本稳定。

6 结束语

苏中东部地区第四纪以来海岸带经历了5次较大规模的海陆变迁。海陆变迁受海面升降、地壳运动和河流输沙等综合因素影响。黄河夺淮南下和北归、长江河道南摆和沙洲并岸是历史时期引起苏中东部地区海岸变迁的两大主要因素。

宋以前,东台岸段海岸较为稳定,变迁缓慢,而南部海岸因长江三角洲的发育,海岸线东进明显。南宋初期黄河夺淮入海,使东台岸段海岸线迅速东迁,而南部海岸线向海推进较慢。黄河北归后,海岸变迁进入调整期,但仍呈现出向东迁移的淤进状态,淤进速度明显变缓。

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今,多时相遥感图像显示,苏中东部海岸线近期还在不断的演变之中,在今后较长的时期内,仍将总体上继续历史时期的演变规律。除东灶港—蒿枝港岸段处于弱蚀退外,大部分岸段处于淤进状态,今后仍将保持淤进趋势。值得注意的是小洋港—川水港岸段,水动力条件复杂,潮汐水道的迁移,对滩面产生强烈侵蚀,低潮滩由淤进转为蚀退。

参考文献

[1]赵泉鸿.江苏省第四纪介形虫生态分析及海相地层.地层学杂志,1986,10(2)

[2]吴标云.李从先.长江三角洲第四纪地质研究.北京:海洋出版社,1987

[3]孙仲明.赵苇航.镇(江)扬(州)地区古代长江的变迁.扬州师范学院学报,1981(1)

[4]李从先.我国东部沿岸一些海岸三角洲地区的海进海退层序.海洋学报,1983

[5]曾昭璇.曾宪珊.历史地貌学概论.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

[6]黄赐璇.粱玉莲.江苏青墩古人生活时期的地理环境.地理学报,1984,39(1)

[7]虞志英.关于苏北中部平原海岸古砂堤年代的认识.海洋科学,1982(4)

[8]凌申.全新世以来苏北平原古地理环境演变.黄渤海海洋,1990,8(4)

[9]凌申.沙洲并陆与长江口北部岸线的演变.台湾海峡,2001,20(4)

[10]郭瑞祥.历史时期江苏海岸演变及现代地貌特征.江苏海涂考察报告.1979

[11]南通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南通市志.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12]凌申.苏北古海堤考证.海岸工程,1990,9(2)

[13]张忍顺.历史时期的江苏岸外沙洲及其演变历史.地理,1990(8)

[14]金其铭.江苏城市历史地理.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

[15]陈吉余.两千年来长江河口发育的模式.海洋学报,1979(1)

[16]凌申.范公堤考略.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1,21(3)

[17]蔡则健等.江苏海岸线演变趋势的遥感分析.国土资源遥感,2002,53(3)

Seacoast Variation and Evolution in the Central to East Part of Jiangsu Province since Quaternary

Xu Xueqiu, Zhang Dengming, Fan Difu, Wu Shuliang, Liu Zhiping

(Jiangsu Institute of Geological Survey, Nanjing 210018)

Abstract: Complicated seacoast variation and evolution have taken place since Quaternary in central to east part of Jiangsu seashore plain was formed by the eastward moving of the shoreline and the estuary of the Yangtze river, and alluvion encroaching the continent. The seashore variation at present time is taking into affects in the exploration and using of the resources in tidal flat belts and the production of the ports. The authors analyzed the seacoast variation and evolution since Quaternary based on the Quaternary transgression, relics of human activities, historical documents and remote sensing images.

Key words: Central to east part of Jiangsu Province; Quaternary; Seacoast belt; Variation

张宗祜1 闵隆瑞2 朱关祥3 张 静1

(1.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河北石家庄 050061;2.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 100037; 3.中国地质科学院,北京 100037)

1 周口店阶阶名及其名称由来

1963年全国地层委员会裴文中、周明镇、郑家坚编写的《中国的新生界》 中,将更新世中期含中国猿人、石器和梅氏犀、中国鬣狗、肿骨鹿等哺乳动物的周口店洞穴堆积名之为 “周口店阶”。 1999年12月第二届全国地层委员会第四系工作组在十三陵断代工作会议期间再次提出建立周口店阶。 2002年被正式列入中国区域年代地层表中。

2 周口店阶层型和副层型剖面位置

周口店阶命名地点是北京西南59 km处的房山县周口店,地理坐标:北纬39°42′东经116°。层型剖面位于周口店龙骨山奥陶纪石灰岩洞穴,其编号为周口店第一地点,即中国猿人化石产地,乘坐公交车即可到达(图1)。

图1 北京房山周口店阶层型剖面交通位置图

为了能更广泛地进行区域性对比,2006~2007年间,张宗祜、闵隆瑞等在距北京200多千米的河北阳原泥河湾盆地郝家台台儿沟泥河湾阶之上建立了一个河湖相周口店阶副层型剖面。宣大高速公路和秦大铁路可到达化稍营镇(图2)。

图2 河北阳原化稍营郝家台台儿沟副层型剖面交通位置图

3 周口店阶的层型剖面描述

北京房山周口店第1地点层型剖面。

第1地点的洞穴东西长140余米,南北最宽处约20 m,向西渐渐变窄。堆积层基本上是由冻裂物理风化形成的角砾层与非角砾层相间互层组成,洞内剖面厚度有一定的差异,但自上而下统一分为13层,总厚 m。

中国主要断代地层建阶研究报告(2006~2009)

河北阳原化稍营郝家台台儿沟周口店阶副层型剖面。

剖面描述见图3。

图3 河北阳原化稍营郝家台台儿沟周口店阶副层型剖面柱状图

4 周口店阶的底界界线定义

岩性特征

(1)北京房山周口店第一地点层型剖面底部第13层的岩性是:红色粉砂质粘土角砾层,角砾风化较强,厚 m。

(2)河北阳原化稍营郝家台台儿沟周口店阶副层型剖面底部的岩性是:浅红色粘土层夹1层浅黄绿色砂质粘土层,厚 m。

从(1)、(2)岩性可见,周口店期开始是处于氧化较强的环境,故岩性均呈红色。

磁性地层和同位素年龄

(1)北京房山周口店第一地点层型剖面属古地磁布容正向极性时,第13层底约距今 Ma(B/M界线);第12层年龄:(±)Ma(ESR)。

(2)河北阳原化稍营郝家台台儿沟副层型剖面底是在古地磁极性柱B/M界线之下 m处,约 Ma。

从(1)、(2)磁性地层分析,周口店阶底部年龄为(B/M)左右。

古生物标志

(1)北京房山周口店第一地点层型剖面孢粉分析结果表明,第13层(即剖面底)为孢粉贫乏带,仅个别样品见少量Artemisia(蒿)和Selaginella sinensis(中华卷柏)。

(2)河北阳原化稍营郝家台台儿沟副层型剖面周口店阶底部孢粉分析结果表明,孢粉含量少,以Artemisia(蒿)、Gramineae(禾本科)为主。介形类分析结果表明,主要分子有:Limnocythere dubiosa(疑湖花介)、Limnocythere sancti-patricii(单瘤湖花介)、Ilyocypris gibba(隆起土星介)、Limnocytherebinoda(双瘤湖花介)、Leucocythere plethora(丰满白花介)等,而其中以Limnocythere dubiosa 占绝对优势,可作为古生物标志。

5 周口店阶的单位层型内年代地层和生物地层特征描述

北京房山周口店第一地点周口店阶年代地层和主要古生物特征

同位素年龄及磁性地层

1)氧同位素测定结果:非角砾层可与太平洋V28-238氧同位素奇数段对比,代表间冰期;角砾层则可与偶数段对比,代表冰期。

2)铀系测年结果

第2层年龄值为: Ma

第3层年龄值为 Ma和 Ma

第7层年龄值为:~ Ma

第8~9层年龄值为: Ma

第10层年龄值为:(±)Ma

3)热释光测年结果

第4层年龄值为:(±)Ma和(±)Ma

第10层年龄值为:~

4)裂变径迹测年结果

第4层年龄值为:(±)Ma

第10层年龄值为:(±)Ma

5)ESR测年结果

第4层年龄值为:(±)Ma

第10层年龄值为:(±)Ma

6)氨基酸外消旋法测年结果

第8、9层年龄值为:

7)古地磁测定

整个剖面属布容(Brunhes)正向极性时,第13层底约距今

哺乳动物化石

以北京猿人、肿骨鹿为代表,主要组成分子是:

北京猿人 Homo erectus pekingensis(1929~1933年发掘时称中国猿人 Sinanbhropus pekinensis Black)

肿骨鹿 Megaloceros pachyosteus Young

中国鬣狗 Hyaena sinensis Zdansky

杨氏虎 Felis youngi Pei

三门马 Eqnus sanmeniensis Teilhard et Pivetean

剑齿虎 Megantareon inexpectatus Teilhard

披毛犀 Coelodonta antiquitatis Blumenbach

居氏大河狸 Trogontherium Fischer

梅氏犀 Rhinoceros merki J?ger

巨骆驼 Paracamelus gigas Schlosser

洞熊 Ursus speaeus Blumenbach

德氏水牛 Bubalus teihardi Young

纳玛象 Palaeoloxodon Falconer et Cautley

猎豹 Cynailurus sp.

豪猪 Hystrix subcristata Swinhoe

北京麝 Moschus moschiferus Young

裴氏转角羚羊 Spirocerus peii Yoang

硕猕猴 Macacus robustus Young

竹鼠 Rhizomys sp.

鼹鼠 Scaptochirus primitivus Zdansky

狼 Canis lupus L.

狐 Vulpes L.

豹 Felis pardus L.

孢粉组合带特征

第13层:孢粉贫乏,仅个别样品见少量蒿(Artemisia )及中华卷柏(Selaginella sinensis)。

第12~10层:温带落叶阔叶林-草原的胡桃楸(Juglans m andshurica)-榆(Ulmus)-栎(Quecus)-蒿(Artemisia)组合。

第8、9层:中华卷柏(Selaginella sinensis)-薄叶卷柏(Selaginella delicatula)-桦(Betula)-榆(Ulmus)组合。

第7层:蔷薇科(Rosaceae)-葎草(Humulus)-禾本科(Gramineae)组合。

第6层:中华卷柏(Selaginella sinensis)-翠云草(Selaginella unicinata)-钱苔(Riccia)组合。

第5层:未采样。

第4~1层:藜科(Chenopodiaceae)-蒿(Aremisia)-蓼(Polygonum)-中华卷柏(Selaginel-la sinensis)-松(Pinus)组合。

河北阳原化稍营郝家台台儿沟周口店阶年代地层和主要古生物特征

周口店阶底界之上 m处为古地磁B/M界线,故其底界接近B/M界线,约 Ma

周口店阶顶界在图3中,143层(±)ka年龄采样点下1 m处,约120 ka,接近更新统上部128 ka的界线。

介形类组合特征

周口店阶介形类化石较丰富,为 Limnocythere(湖花介)-Ilyocypris(土星介)-Eucypris(真星介)组合,主要分子有:Limnocythere dubiosa,Limnocythere sancti-patricii,Ilyocypris cornea,Ilyocyprisdunschanensis,Eucypris inflata 等化石。沉积环境为湖相,气候较暖干,水体较咸。

孢粉组合段特征

以图3中138层底(深)为界,划分为2个组合段。

下组合段:孢粉含量少,孢粉浓度为~粒/克,木本植物花粉以Pinus(松属)为主,还有Picea(云杉属),Abies(冷杉属); 草本植物花粉以Artemisia(蒿属),Chenopodiaceae(藜科)为主,不能确切反映本段植被面貌。

上组合段:孢粉浓度为~粒/克,木本植物花粉占0~%,有Pinus(松属),Picea(云杉属),Cupressaceae(柏科); 草本植物花粉占%~100%,以Artemisia(蒿属),Gramineae(禾本科)为主,偶见蕨类植物孢子Polypodiaceae(水龙骨科),此孢粉组合特征反映出由针叶阔叶树种组成的疏林草原植被面貌,气候较温干。

6 对比关系

北京房山周口店阶在周口店地区对比性较好

第1地点10~13层,可与周口店第9、13地点对比。

第1地点第4~9层可与周口店8、6、5和2地点对比。

第1地点第1 ~3层可与周口店15、4、21、23、24和20地点对比。

第1地点北东的太平山北坡西地点堆积层之(4)与(5)层也可与本阶对比。

河北阳原化稍营郝家台周口店阶在泥河湾盆地东部对比性较好

经古地磁测定,阳原县郝家台小渡口剖面、小长梁剖面、官亭村西鹿角梁剖面、洞沟剖面和蔚县东窑子头剖面与红崖剖面等,均测到B/M界线,即周口店阶底部界线。其界线在壶流河东一般埋深22~34 m,壶流河西则埋深10余米。可见,周口店阶在阳原盆地东部,包括壶流河下游两侧普遍存在。在官厅村附近,周口店阶顶面之上我们发现10多枚古人类牙齿及古人类头盖骨碎片,其年龄约11万年。在红崖村周口店阶中与郝家台台儿沟一样含有介形类Limnocythere dubiosa(疑湖花介)(单瘤湖花介)(双瘤湖花介)组合。

与国内其他地区对比

(1)中国北方渭河流域陈家窝组相当于周口店期早期堆积;大荔组相当于周口店期晚期堆积。

(2)中国南方四川盐井沟洞穴堆积、桂北笔架山洞穴堆积和雷州半岛北海组等均与周口店期同期。

主要参考文献

曹伯勋,田明中,袁铃声等.1994.北京周口店新发现的洞穴堆积物研究.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陈茅南.1988.泥河湾层的研究.北京:海洋出版社

杜恒俭,陈华慧,曹伯勋主编.1981.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北京:地质出版社,308~309

黄培华,1991.北京猿人洞堆积层的ESR年代、堆积旋回与深海气候旋回的对比研究.刊于“中国海陆第四纪对比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

黄万坡.1960.中国猿人洞穴堆积,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2.(1):83~95

计宏祥.1991.中国中更新世哺乳动物化石群.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参加第十三届国际第四纪地质大会论文集.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贾兰坡,黄慰文.1984.周口店发掘记.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贾兰坡,卫奇.1982.建议用古人类学和考古学的成果建立我国第四系的标准剖面.地质学报,56(3)

贾兰坡.1950.中国猿人(北京人).龙门联合书局

贾兰坡.1956.对中国猿人石器的新看法.考古通讯(6):1 ~8

贾兰坡.1959.关于中国猿人的骨器问题.考古学报,(3):1~3

贾兰坡.1959.中国猿人化石产地1958年发掘报告.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1),21~26

贾兰坡.1964.中国猿人及其他文化.北京:中华书局

李任伟,林大兴.1979.我国“北京人”、“蓝田人”和“元谋人”产地骨化石中氨基酸的地球化学.地质科学,(1):56~62

刘东生,刘敏厚,吴子荣,陈承惠.1964.关于中国第四纪地层划分问题.刊于“第四纪地质问题”.北京:科学出版社,~50

刘泽纯.1983.北京猿人洞穴堆积反映的古气候变化及气候地层学上的对比.人类学学报,2.(2)

闵隆瑞,迟振卿,朱关祥.2000.从井儿洼孔岩芯看阳原盆地第四纪湖相层的划分.地质学报,74(2):108~115

闵隆瑞,迟振卿.2003.河北阳原盆地西部第四纪地质.北京:地质出版社

闵隆瑞,张宗祜,王喜生,郑绍华,朱关祥.2006.河北阳原台儿沟剖面泥河湾组底界的确定.地层学杂志,30(2):103~108

南京大学地理系地貌教研组编著.1961.第四纪地质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329

裴文中,张森水.1985.中国猿人石器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

裴文中,周明镇,郑家坚.1963.中国新生界.北京:科学出版社,~31

裴文中.1930.中国猿人化石之发现.科学14(8):1127~1133

裴文中.1931.周口店洞穴层之时代及其与近古期地层之比较.中国地质学会志,第10卷

裴文中.1957.中国第四纪哺乳动物群的地理分布.古脊椎动物学报,1(2)

裴文中.1934.周口店洞穴采掘记.地质专报乙种7,(1)

钱方等.1980.周口店猿人洞堆积物磁性地层的研究.科学通报,25(4)

邱中郎等.1976.周口店新发现的北京猿人化石及文化遗物.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1(2):109~131

孙孟蓉.1965.周口店中国猿人化石层孢粉组合.中国第四纪研究,4(1):84~104

吴汝康,贾兰坡.1954.周口店新发现的中国猿人化石.古生物学报,2(3):267~288

吴汝康,吴新智,张森水.1989.中国远古人类.北京:科学出版社

吴汝康.1980.中国古人类学三十年(1949~1979),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8(1):1~8

吴汝康等.1985.北京猿人遗址综合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

夏明.1982.周口店北京猿人洞骨化石铀系年龄数据-混合模式.人类学学报,1(2):191 ~196

徐仁.1965.中国猿人时代的北京气候环境.中国第四纪研究,4(1):77~83

杨怀仁主编.1987.第四纪地质.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381

杨钟健.1930.周口店之化石堆积.科学14(8):1099~1126

杨钟健.1933.中国猿人化石及新生代地质概论.地质专报乙种,5(1)

杨子庚,牟昀智.1981.对周口店地区晚新生代地层的新认识.科学通报(13)

杨子赓等.1983.北京猿人时期的地层与环境.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3(4)

袁复礼,杜恒俭.1984.中国新生代生物地层学.北京:地质出版社

张宗祜,闵隆瑞,王喜生,朱关祥,郑绍华,张静,赵华.2008.中国陆相第四系泥河湾阶综合研究报告.见:第三届全国地层委员会编,中国主要断代地层建阶研究报告(2001~2005).北京:地质出版社.

张宗祜,闵隆瑞,朱关祥.2003.河北省阳原台儿沟剖面泥河湾河湖相层岩石地层的划分.地质通报,22(6)379~383

周慕林,闵隆瑞,王淑芳.2000.中国地层典·第四系.北京:地质出版社.~97

Anderson, description of a bone deposit at Chou Kou Tien in Fang Shan Hsien Chihli Annaler,1

Andersson, onthe Cenozoic ofnorthern ,(3):1~152

Barbour, geological background of Peking Man.(Sinanthropus).Science,72,635~636

Black,,On a lower molar hominid tooth from the Chou KouTien .,7(1):1~28

Black, hominid remains of Lower Quaternary age form the Chou Kou Tien ,954

Black, Asia:The Chou KouTien ,5,207~208

Black,,-A futher note on newmaterial discovered at ChouKou Tien in 1928, and its zoogeographical Pacific Science Congressin Java,3,105~112

Black, report on the discovery of skull of adult Sinanthropus pekinensis at Chou Kou Tien,The Chira journal,12,163~164

Black, remains of Sinanthropus other than skull ,11,365 ~374

Black, the discovery,morphology and environment of Sinanthropus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 ,(223),57~120

Bohlin, of the Chou Kou Tien ,6,345~346

Breuil, Gisementzá Sinanthropus de Chou Kou Tien( China)et ses vestiges de feu et l’ ,27,1~10

Breuil, and antler industry of the Choukoutien Sinanthropus ,1~41

Pei, account of the discovery of an adult Sinanthropus skull in the Chou Kou Tien ,8,203 ~ 205

Pei, age of the Choukoutien ,10,165~178

Pei, from locality l of ,7,(2)

Teilhard de Chardin,P. and Pei lithic industry of the Sinanthropus deposits in ,11,317~358

Teilhard de Chardin,P. and Young,,Preliminary report on the Chou Kou Tien fossiliferous ,8,175~202

Teilhard de Chardin, man in .,7,1~99

Weidenreich, Sinanthropus Population of Choukoutien(locality 1)with apreliminay report on new ,14,427~468

Weidenreich, pekinensis:A comparative ,7,(3):1-162

Weidenreich, forenner of Sinanthropus pekinensis,,17,137~144

Weidenreich, skull of Sinanthropus pekinensis:A comparative study on a primitive hominid Ser.,D,10,1~184

Young, the mammalian remains from Chikushan,near Choukoutien,,7,(1):1~24

Young, the Artiodactyla from Locaity 1 of ,(2):1~158

Young, the Insectivora,Chiroptera,Rodentia and Premates other than Sinanthropus from locality l in .,8,(3):1~139

Zdansky, ein S?ugerlnochenlager in Chou Kou Tien,,(5):83 ~89

Zdansky, S?ugetiere der Quärtarfauna von ,5,(4):1~146

第四纪地质学研究生论文题目

陈忠大顾明光彭振宇梁河

(浙江省地质调查院,萧山311203)

摘要:利用古土壤层、河流冲刷面等标志,在岩石地层、磁性地层、生物地层等多重地层划分基础上,依据基准面旋回的等时原理,将杭嘉湖平原第四纪地层划分为9个亚层序、8个气候旋回、27个基准面旋回,进行了不同钻孔、不同地区间地层的精确对比,并根据不同气候旋回期的古地理特征,进行了杭嘉湖平原的第四纪环境变迁研究,将其划分为河湖与潮坪2个发展演化阶段。同时,对杭嘉湖平原成陆后的钱塘江、杭州湾变迁作了初步分析。

关键词:杭嘉湖平原;第四纪;地层对比;基准面旋回;环境变迁

第四纪研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地层的划分和对比,“化石层序律”几乎是地层学唯一实用的全球性基础。传统的生物地层学用“标准化石”确定地层年代并进行区域或洲际对比。岩石地层则依据岩石或岩石组合进行划分,并尽量寻找分布广泛而连续的“标志层”进行区域对比。但杭嘉湖平原第四纪地层所经历的时间总共只有;所含化石,例如有孔虫、介形虫、超微钙藻等,地质分布时间往往要长出1~2个数量级;本区第四纪地层相变极其频繁,相距几百米甚至几十米的相邻钻孔便无法直接对比;沉积物最终进入稳定的地质状态之前,还会经历多次剥蚀、搬运的改造,地层缺失和频繁相变则成为本区第四系的重要特征;海积平原在很大程度上是侧向加积,随海平面升降向陆或向海退积及进积。因此,笔者利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理论,采用“基准面旋回”概念和岩石地层、气候地层、年代地层、磁性地层和层序地层等多重地层划分的研究方法,建立等时地层格架及对比依据,解决标准孔与一般钻孔的气候旋回等时对比问题,并利用“基准面旋回”等时性的理论,对气候旋回内的地层进一步进行对比,制作准瞬时岩相古地理图[1],分析不同时期的古地理特征,以探讨其环境演化过程。

1 第四纪地层划分

《中国地质年代表》将第四纪下限定为。根据长1-1孔古地磁资料所标定的年限,杭嘉湖平原大致推定第四纪底界位于该孔处。杭嘉平原第四纪沉积物以厚度变化大、沉积类型复杂多样、岩相变化剧烈,岩性组合复杂为其主要特点。现自下而上如下。

嘉兴组(N-Qpj)

该组仅于钻孔见及,岩性以砾石、砂砾石、中细砂为主,局部有含砾亚粘土或含砾亚砂土,顶部往往见硬塑亚粘土。底部不整合于基岩之上,底板埋藏深度在156~318m,厚度横向变化较大,为6~148m。长1-1孔厚约148m,可划分为3个岩性段:

下段(N-Qpj1)

以砂砾石、含砾砂、中粗砂为主,偶夹薄层细砂及粘土,以黄、棕黄色为主。区域上主要分布于王江泾—西塘—线、新丰—平湖一线的构造凹陷部位,其他地段多已缺失,厚约81m。

中段(N-Qpj2)

主要分布于基底构造凹陷区,厚约30m。岩性下部以灰绿~灰黄色粉细砂为主,局部夹粘性土层;上部以亚粘土、亚砂土为主,含较多铁锰质结核。

上段(N-Qpj3)

下部以具二元结构的褐灰色粉细砂、中粗砂组成,富含钙质;上部由灰蓝、褐黄色粘土、亚粘土组成,富含钙质结核和炭化植物碎屑。主要发育于杭嘉湖平原东北部,厚约35m。

前港组(Qpq)

主要分布于杭嘉湖地区,少量分布于萧山、绍兴地区及慈溪北部,为钻孔所揭露,以粉细砂、亚粘土为主。本组底部以古土壤层与嘉兴组分开。底板埋深91~232m,厚度5~102m,具西南薄、东北厚的表现特征,可分上、下两段。

下段(Qpq1)

以灰色为主;岩性以中细砂、粉细砂为主,含较多的钙泥质结核,厚约43m。顶部一般为灰绿、灰黄色的硬塑亚粘土,含铁锰质结核。

上段(Qpq2)

由亚粘土、亚砂土、中细砂相间构成两个上细下粗的沉积韵律,厚约20m。上部为灰绿色硬塑亚粘土或粘土,富含铁锰质结核、钙质结核;下部为灰色细砂、中细砂,含钙泥质结核。在近山前坡麓地带,厚约20m的粘土中发育较为特征的网纹构造。

本段地层中的海相有孔虫表明在该时期内曾发生过短暂的海侵事件,时间为中更新世晚期,属本区最早的一次小规模海侵事件。

东浦组(Qpd)

广泛分布于平原区,早期以陆相沉积为主,后期则以海陆交替为主。可分为上、下两段:

下段(Qpd1)

下部由亚粘土或粘土、亚砂土或粉砂组成数个上细下粗的沉积韵律;上部为粉砂或亚砂土,局部为粉砂与亚粘土互层,单层厚度数毫米至几十厘米,灰色为主,含钙质结核。

上段(Qpd2)

上部粘土或亚粘土,灰绿、褐黄色,含铁锰质结核和有机质,灰、灰绿色为主,可塑~硬塑,含铁锰质结核、钙质结核;下部主要由砂砾石、亚砂土组成,灰、灰黄色为主,局部灰褐色。

宁波组(Qpn)

上部以河湖相亚粘土、粘土为主,灰黄、灰绿色,硬塑,含铁锰质结核。中部为粉细砂、亚砂土、亚粘土组成,含钙质及有机质,灰色为主;下部为亚粘土,灰-深灰色,可塑。底板埋深6~85m,厚度0~49m。

河姆渡组(Qhh)

包括跨湖桥、河姆渡、马家浜、松泽及良渚等5个文化层及其以下的全新世沉积地层,时限为.(或.)至.。因此,各地出现的河姆渡组其文化层及岩性组合并不一样,但其文化层则为显著标志。

镇海组(Qhzh)

区内广泛发育,构成现今之平原表土层。下部以淤泥质亚粘土、粘土为主,流塑~软塑,灰色,局部夹粉砂透镜体;上部成因类型复杂,在地势低洼处一般以泻湖相、湖沼相的亚粘土、粘土为主,灰褐、灰色,形成湖沼水网平原。

河口地区以亚砂土、粉砂为主,灰色,微层理发育,形成河口冲海积平原。

滨海平原区,以海积、冲海积粉砂、亚砂土为主,薄层理十分发育,灰色为主。底板埋藏深度5~76m。

2 气候旋回与基准面旋回划分

第四纪时间跨度短,生物已失去或部分失去了划分年代地层的作用。作者采用了气候旋回和基准面旋回等时性的理论,利用气候旋回、磁性地层学和层序地层学等方法技术对全区地层进行了高精度对比,并以微相作为编图单位制作不同时间段的古地理图,揭示其古环境演化。

在寒冷期形成的“硬土层”、铁锰质结核层等暴露面是气候旋回转换的自然界面,以暴露面为界线进行划分,由暖至冷为一个周期,亦即一个气候旋回。

基准面是分隔沉积作用与侵蚀作用的理论势能均衡面,在这个面上既无沉积作用,又无侵蚀作用。基准面总是向其幅度最大值或最小值单向移动,构成一个升和降旋回,称基准面旋回,在这个时间域中保存的岩层组成一个成因层序,因其边界为时间面,所以为一个时间地层单位,故亚层序是一个相当短周期基准面旋回时间间隔的地质体。

依据气候旋回划分标志、基准面旋回叠加样式及界面特征,将杭嘉湖平原第四系划分为8个气候旋回和9个亚层序,亚层序与气候周期呈明显的耦合关系表明亚层序受控于气候周期性变化[1]。其中,更新世包括7个气候旋回,全新世1个气候旋回,每个气候旋回则分别可划分为3~4个基准面旋回(表1)。

表1 杭嘉湖平原第四纪气候旋回与基准面旋回划分表

3 区域对比

第四纪地层区域对比仅限于长江三角洲平原区的上海、江苏两地,而且仅对海积平原的第四纪地层进行了对比研究。长江三角洲平原区第四纪对比是第四纪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作者在区域对比的研究过程中,首先依据古土壤层、风化壳,以及河流冲刷面等寒冷期的标志,再依据基准面旋回的等时原理,对气候旋回中的地层进行更精确对比,使其对比精度大为提高,同时利用磁性地层所确定的年龄、气候地层标志作为重要标志,并以上海嘉定G414孔、江苏南通SK10孔及本区长1-1孔为标准进行区域对比[2]。

晚更新世地层对比

《中国地层典(第四系)》下界年龄为,这条年代界线分别位于浙江嘉兴组、上海安亭组、江苏海门组之中。下更新统的顶界为布容正极性与松山负极性时的界面。在这两条年代界线之间,为浙江嘉兴组、上海安亭组及江苏海门组,因此,它们是可以相互对比的。

中更新世地层对比

中更新世时限为~,浙江将其沉积物称前港组,顶界为一古土壤层,说明为一个由暖变冷的气候旋回。上海在之上为嘉定组,顶界面则为一河流冲刷面,是因气候变冷,海平面下降,河流向海延伸的产物,亦标示温度下降,虽然表现形式不一样,但亦反映出一个气候旋回。江苏中更新世称启东组,其顶界面为一硬土层,亦反映气候变冷,与浙江具有相同的气候变化规律。因此,它们是可以对比的。

晚更新世及全新世地层对比

晚更新世为13万年至1万年。

浙江包括东浦组、宁波组。东浦组位于布容磁性底界(万年)之下的古土壤层之上,顶界则以布容磁性事件顶界(万年)之上的古土壤层为界。上部的宁波组顶界是以末次冰川结束为标志,其沉积物表现为一“硬土层”。

上海上更新统亦包括昆山、滆湖两个组。昆山组底界也为布容磁性事件底界之下的冲刷面,顶界为该磁性事件之上的冲刷面,其上的滆湖组顶界亦为末次冰期为界面。因此,浙江的东浦组、宁波组是可以与上海的昆山组、滆湖组分别相对比的。

江苏晚更新世昆山组的顶界为一可与东浦组对比的古土壤层,滆湖组顶界亦为末次冰期,因此它们是可以对比的。

全新世无论是浙江还是上海、江苏,均以末次冰期作为划分标志,或以哥德堡磁性事件为准,所以本区的河姆渡组和镇海组可以与上海组、如东组对比(表2)。

4 杭嘉湖平原环境变迁

杭嘉湖平原第四纪的发展与演化

杭嘉湖平原第四纪的发展以首次海泛波及本区为标志可分为两个发展阶段,早期全为陆相的湖泊与河流沉积,被称为“河湖”发展阶段。晚期则以潮坪沉积为主,称为“潮坪”发展阶段。

河湖发展阶段

早期的河湖发展阶段包括了第一至第四气候旋回,相当于嘉兴组至前港组下段。杭嘉湖平原现存的南西高、北东低,西南部为丘陵区的地貌格局,在新世纪上新世时业已形成,且一直控制着第四纪的沉积。

初始,湖泊主要发育于北部,南部的慈溪仅见零星小湖,它们均被古陆或剥蚀区围限,严格受地形控制。随着时间的推移,总体上湖泊向南、西推进,直逼南、西部的丘陵地带。表现为小湖逐渐合并为较大湖泊,丘陵地带的洼地也形成大小不等的湖泊。这一现象反映了气候总体越来越暖的变化规律。

表2 第四纪地层划分与区域对比表

河流几乎每一气候旋回均有出现,且越来越发育,源区则逐渐向南推移,规模渐次变大。洪积扇各气候期均可见到,它们大小不一,或居于丘陵之间,或位于平原之中。河流的发育程度与降雨量密切相关,其逐渐发育的特点也印证了气候变暖降雨量增加的气候变化特点。河流源区向丘陵地带推移,似表明夷平作用的加强。洪积扇不仅见于丘陵地带,平原区也可见到,表明不仅丘陵地带的地形相对高差比现今要高,而且平原区中还存在不少的丘陵。

虽然总体反映出气候变暖,但在这一阶段中,有四次次级气候波动出现,表现出湖泊范围随气候温度增高而加大,降低则缩小的正相关关系。每一气候旋回的早期,湖泊分布限于北东部,至中期则向南扩展,且南、西部丘陵地区也可见到大小不等的湖泊。气候旋回的晚期则湖泊向北东萎缩,原连成一体的大湖由于湖平面降低而分离成东、西两个湖泊。

剥蚀区的分布则与湖泊演化相反,每一气候旋回出现早期增大,中期缩小,晚期又增大的变化规律。表现为早期呈片出现,中期仅在西、南丘陵边缘及原湖区中零星出现,晚期则又呈片出现,有时还伸入湖中将湖泊分成两部分或组成半岛。

从湖泊与剥蚀区消长变化规律分析,它们与气候旋回呈耦合关系,也即气候旋回控制了湖泊及剥蚀区的发展、演化。当温度增高时,降雨量随即增高,河流发育,湖平面抬高,造成剥蚀区缩小,湖泊面积扩大。丘陵地带也因降雨量增加、地下水位抬高,在低洼处集水形成大小不一的湖泊。当气候变冷变干时,则出现相反的情况。

本阶段构造活动控制沉积的现象也是明显的。第一气候旋回末期剥蚀区呈北东向分布的现象就有可能是北东向断裂再次活动造成的差异性沉降造成;第二气候旋回晚期,嘉兴、乍浦两条伸向湖区的半岛,反而出现湖平面下降、半岛缩小的现象,反映可能地壳下降所致;第三气候旋回早、晚期出现北东部为浅湖,南东部为深湖的北东高、南西低的湖底地形,只能是由于构造作用加强造成“地块”掀斜形成。本阶段构造活动与气候变化共同控制着沉积作用及沉积物的分布。

潮坪发展阶段

至第五气候旋回,潮水侵入本区,相应的潮坪沉积开始出现,揭开了杭嘉湖平原以海相沉积为主的发展阶段。海侵初期岸线位于湖州—余杭—海盐—慈溪一线。第六气候旋回海侵高峰期,岸线已达湖州南—三墩—萧山—绍兴—慈溪一线。而第七气候旋回海侵高峰期岸线向南推至杭州—萧山一带。因此,从第五气候旋回至第七气候旋回为海侵高峰期,即中更新世晚期至晚更新世,区内海域不断扩大,岸线南移,标志着这一时期,温度总体变暖。每一气候周期均具有冷—暖—冷的变化规律,表现为海侵初始—海侵高峰—海水退却三个发展阶段,沉积物的响应是潮间带或潮下带沉积向南西推移,古陆及剥蚀区缩小、砂坝或砂堤减小或向南西推进。当海水退却时,岸线向海位移,古陆增加,剥蚀区急剧加大成片出现,往往仅见潮上带沉积。但是,在第七气候旋回末期,即晚更新世末期,则出现大幅度的海退现象,表现为剥蚀区的大范围出现,岸线向北东推移且出现大量的砂堤,而区内仅见潮上带沉积,这可能是冰期到来的反映。依据古地理图分析,本阶段潮水是由北东向南西侵入为主,另在慈溪及余姚两地分别还有由东向西、由南东向北西的两个进潮口。

全新世早期,为冰期后的海侵期,主要表现为剥蚀区与古陆将潮坪分割为多个不等的沉积区,且均为潮上带的沉积,古太湖比现今要大的多。至第二基准面旋回期,海域急剧扩大,除现在的丘陵区外,几乎全为海水淹没;杭州湾出现浅海沉积,周边依次出现潮下带、潮间、潮上带沉积物,代表了高海平面特征。第三基准面旋回期的最大特点是剥蚀区急剧扩大,岸线移至湖洲、洛舍、王店、乍浦一带。1~3个基准面旋回组成了一个次级的气候周期。至第四基准面旋回期,又出现大规模的海侵作用,岸线与第二基准面旋回相似,直达现存丘陵地带,标志一个新的次级气候旋回开始。

古钱塘江在第五气候旋回期已具雏形,虽然其后的各时期时隐时现,但从进潮口分析,尤其是全新世的进潮口基本上均是逆江而上漫浸陆地,所以,从它形成以后,至少是在全新世它一直是存在的。只是由于有时是因海进,迫使它退出本区。

与河湖发展阶段一样,构造活动也起到控制沉积的作用,但本阶段的构造作用,尤其是进入全新世后,比河湖发展阶段要弱的多。

.以来的钱塘江、杭州湾变迁

通过资料分析,杭嘉湖平原全面成陆后,钱塘江、杭州湾自.开始至.以前,岸线就向北推移,于.前后,钱塘江与杭州湾位置雏形基本形成。在2100~.时,杭州萧山城厢镇—慈溪—镇海一线以南地区业已出水成陆,萧绍、宁奉平原形成,那时的杭州湾堪称“大喇叭”,其口宽达100多km,湾顶位于现今杭州,南界于今日萧山—慈溪—镇海一线,曹娥江口有一个次级喇叭型河口湾。

.后,由于海平面下降,古长江口南移,三角洲不断向测区北东方向的海域延伸和乍浦—金山深槽潮流的冲刷等,渐形成现今之三角湾海岸。河口段由于水动力条件复杂,宽浅的河槽和岸坡由疏松的轻亚粘土和粉砂组成,使河槽极不稳定,导致两岸产生大冲大淤的变化及河床南、北往返摆动现象。

.后,钱塘江河口及杭州湾涨涌强烈,岸线变化变迁频繁,河口段由北大门,中小门和南大门记载了钱塘江入海河槽的巨大变化(图1),岸线摆动幅度达20km。

杭州湾南岸萧山—慈溪—镇海以北的大片陆地是最近600年以来杭州湾湾顶东移,南部边滩渐向北淤涨,造成杭州湾从“大喇叭”变成“中喇叭”的河口地貌过程中形成,从14世纪(明)至今累计,杭州湾湾顶东推了近50km。

图1 钱塘江及杭州湾演化变迁图

20世纪50年代以来,杭州湾北岸以冲刷为主的侵蚀海岸,进行系统整流护岸工程,逐步使北岸成为相对稳定岸段,但个别地段仍冲淤更叠。杭州湾南岸一直处于淤涨状态,局部则表现为相对稳定海岸,属连续堆积型。

由上可知,最近50年来杭州湾海滨平原淤泥质海岸线一直处于侵蚀和淤涨的变化中,稳定不变仅是相对而言,在前期变化剧烈地段后期有所缓和,然北塌南淤的总趋势仍存在。

5 结论与讨论

(1)利用气候旋回与基准面旋回理论,结合岩石多重地层划分方法,较好地解决了不同钻孔间对比问题,进一步提高了杭嘉湖平原的第四纪地层划分和对比精度。

(2)通过气候旋回与基准面旋回研究,将杭嘉湖平原第四纪地层划分为9个亚层序、8个气候旋回、27个基准面旋回,较系统、全面地分析杭嘉湖平原第四纪的环境发展与演化过程,并进一步划分为河湖与潮坪两个阶段。

(3)杭州湾北岸以冲刷为主的侵蚀海岸,虽经系统整流护岸使其成为相对稳定岸段,但个别地段仍冲淤更叠,南岸一直处于淤涨状态,局部则表现为相对稳定海岸,属连续堆积型。

参考文献

[1]陈忠大,覃兆松,梁河等.杭嘉湖平原第四纪地层高精度对比研究方法研究.中国地质,2002,29(3):275~280

[2]陈忠大,顾明光,彭振宇等.杭嘉湖平原第四纪地质研究.2004,内部版,4~138

Environmental Change and Contrast of Quaternary Stratigraphy in Hang-Jia-Hu plain

Chen Zhongda, Gu Mingguang, Peng Zhenyu, Liang He

(Zhejiang Institute of Geological Survey, Xiaoshan 311203)

Abstract: Based on the dividing of lithostratigraphy, magnetostraigraphy and biostratigraphy, and the isochronous theory of cycle of base-level, we divide Q of the Hang-Jia-Hu plain into 9 sub-sequence, 8 cycle of climate, and 27 cycle of base-level according to the mark, such as pelaeopedological and river wash-surface. And we do the high-resolusion contrast of Quernary stratigraphy on the different stratigraphic hole and the different area. Besides these, with the old geographic feather of different cycle of climate, we study the change of Quernary stratigraphy condition in Hang-Jia-Hu plain, and divide Q of the plain into 2 segment of developed and evolvement, which are river-lake and tide-level ground. Meanwhile, we do the frist research on the change of Qian-Tang-Jiang river and Huangzhou bay, which happened after Hang-Jia-Hu plain become land.

Key words: Hang-Jia-Hu plain; Quaternary (Q);Contrast of stratigraphy; Cycle of base-level; Environmental change

一、名词解释

地形线,地形面,地形点,卡拉布里阶,冰期与间冰期,冰阶与间冰阶,干旱期与湿润期,雨期与间雨期,地貌形态,地貌组合形态,正地形与负地形,地貌的年代,古地貌与现代地貌,地貌发展的阶段性,侵蚀旋回理论,平行下降说,平行后退说

二、填空题

1.根据第四纪时期的气候特点、生物特征、人类文化等,把第四纪进一步划分为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四个世。

2.冰阶是______阶段中,冰川发育,气候更为寒冷的阶段;间冰阶是______中______的阶段。

3.地貌形态的基本要素有______、______和______。

4.根据地貌与周边地形的关系,将地貌形态分为______和______。

5.根据地貌的成因、规模,把地貌分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个等级。

6.地貌形态测量的主要指标有______、______和______。

7.根据地貌形成的动力因素,将地貌分成______、______和______三大类。

8.地貌形成的自然动力因素可分为______和______两部分。其中______使地表起伏增加,而______使地表起伏降低,即削高填低。

9.根据戴维斯的侵蚀旋回理论,将河流地貌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从早期到晚期依次为______、______和______。

三、简答和论述题

1.国际和中国第四纪下限的划分方案及依据是什么?

2.研究第四纪冰期和间冰期具有什么意义?

3.怎样理解内、外动力作用对地貌发育的影响?

4.如何确定地貌的年代?

5.简述戴维斯侵蚀循环理论。

6.论述平行下降说和平行后退说理论对当今地貌研究的指导意义。

7.分析中国地貌分布的基本特征及其动力机制。

地理论文提纲模板范本

毕业论文提纲格式范本(通用6篇)

充实的大学生活即将结束,大家都知道毕业生要通过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是一种有准备的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形式,那么毕业论文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毕业论文提纲格式范本,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确定论文提要,再加进材料,形成全文的概要

论文提要是内容提纲的雏型。一般书、教学参考书都有反映全书内容的提要,以便读者一翻提要就知道书的大概内容。我们写论文也需要先写出论文提要。在执笔前把论文的题目和大标题、小标题列出来,再把选用的材料插进去,就形成了论文内容的提要。

(二)原稿纸页数的分配

写好毕业论文的提要之后,要根据论文的内容考虑篇幅的长短,文章的各个部分,大体上要写多少字。如计划写20页原稿纸(每页300字)的论文,考虑序论用1页,本论用17页,结论用1—2页。本论部分再进行分配,如本论共有四项,可以第一项3—4页,第二项用4—5页,第三项3—4页,第四项6—7页。有这样的分配,便于资料的配备和安排,写作能更有计划。毕业论文的长短一般规定为5000—6000字,因为过短,问题很难讲透,而作为毕业论文也不宜过长,这是一般大专、本科学生的理论基础、实践经验所决定的。

(三)编写提纲

论文提纲可分为简单提纲和详细提纲两种。简单提纲是高度概括的,只提示论文的要点,如何展开则不涉及。这种提纲虽然简单,但由于它是经过深思熟虑构成的,写作时能顺利进行。没有这种准备,边想边写很难顺利地写下去。以《关于培育和完善建筑劳动力市场的思考》为例,简单提纲可以写成下面这样:

一、序论

二、本论

(一)培育建筑劳动力市场的前提条件

(二)目前建筑劳动力市场的基本现状

(三)培育和完善建筑劳动力市场的对策

三、结论

详细提纲,是把论文的主要论点和展开部分较为详细地列出来。如果在写作之前准备了详细提纲,那么,执笔时就能更顺利。下面仍以《关于培育和完善建筑劳动力市场的思考》为例,介绍详细提纲的写法:一、序论

1.提出中心论题;

2,说明写作意图。

二、本论

(一)培育建筑劳动力市场的前提条件

1.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为建筑劳动力市场的产生创造了宏观环境;

2.建筑产品市场的形成,对建筑劳动力市场的培育提出了现实的要求;

3.城乡体制改革的深化,为建筑劳动力市场的形成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4.建筑劳动力市场的建立,是建筑行业用工特殊性的内在要求。

一、论文题目。论文题目应能概括整个论文最重要的内容,言简意赅,引人注目,一般不宜超过20个字。毕业论文的标题一般分为总标题、副标题、分标题几种。

二、目录。既是论文的提纲,也是论文组成部分的小标题,应标注相应页码。

三、摘要。摘要是全文内容的缩影。在这里,作者以极经济的笔墨,勾画出全文的整体面目;提出主要论点、揭示论文的研究成果、简要叙述全文的框架结构。

四、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摘要”的左下方。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

五、引言(或序言)。内容应包括本研究领域的国内外现状,本论文所要解决的问题及这项研究工作在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理论意义与实用价值。

六、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a.提出-论点;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c.解决问题-论证与步骤;d.结论。论文结论要求明确、精炼、完整,应阐明自己的创造性成果或新见解,以及在本领域的意义。

七、参考文献和注释。按论文中所引用文献或注释编号的顺序列在论文正文之后,参考文献之前。图表或数据必须注明来源和出处。

参考文献是期刊时,书写格式为:

[编号]、作者、文章题目、期刊名(外文可缩写)、年份、卷号、期数、页码。

参考文献是图书时,书写格式为:

[编号]、作者、书名、出版单位、年份、版次、页码。

八、附录。包括放在正文内过份冗长的公式推导,以备他人阅读方便所需的辅助性数学工具、重复性数据图表、论文使用的符号意义、单位缩写、程序全文及有关说明等。

一、毕业论文格式

一般说来,一篇毕业论文要具备相对固定的格式。这些提到的毕业论文格式仅供参考。学校有具体规定的,则按规定办。这里以文件中规定的毕业论文格式为准。

①论文题目,有的含副标题。题目之下是作者署名,署名之前或下边一行写作者的校、院、系、年级。

②摘要与关键词(或称内容提要),一般为300字左右。位于作者署名之后,正文之前。关键词,结合标题和正文内容一般选取3至5个。

③引论。用O标示,常写作引言、引论、绪论,引言较短时可不标出O.引言类小标题。引论的内容一般是交代选题背景,主要有:课题来源,本课题在国内外的研究进展状况。已有的研究成果,存在的问题。选题的意义,讨论的问题。本文分几部分,从哪些方面进行讨论,以及指导思想、论证方法等,均可根据内容的需要写在引论中。

④正论。正论常分几部分写,分别标示一二三四等,有的加小标题,或以分论点的形式出现,以凸现论述的观点或主要内容。这部分是对研究过程及分析、归纳、概括的表达,体现出分析方法与思路,充分有力的论证。正论还要体现出明确的指导思想。

⑤结论。一般用结语小结余论等标示。也可不标示结语之类的词儿,在正论之后空一行直接写结论或总结。 在毕业论文格式中,结论是对整个研究工作的归纳、综合或概括,也可以提出进一步研究的建议。若是在正论之后,对相关联的问题还想简短论述一下,或是对较为重要的问题再说一些想法,可写成余论。

⑥毕业论文致谢。接上文另起一段。简述自己撰写毕业论文的体会,并对指导老师以及有关人员表示感谢。毕业论文致谢并非形式,也不是走过场,是一个大学生修养的表现。

⑦注释与参考资料。注释专指本文注,即作者对论文有关内容所作的解释,一般用脚注(放在本页末)(属毕业论文格式的非必备项)。参考文献专指引文注,即作者对引用他人作品的有关内容所作的说明,在引文结束处右上角用[1][2]等标示,序号与文末参考文献列表一致。同一著作或文章被多次引用时只著录一次。

⑧附录。收录和论文有直接关系的文字材料、图表、数据、试验结果等。中文方面的毕业论文 格式中作附录的情况似乎不多见(属毕业论文格式的非必备项)。

以上是一篇毕业论文格式要求,是一般撰写毕业论文必需的表达形式,其中除注释和附录可有可无外,其他部分的毕业论文格式是必备的。

2.毕业论文格式的其他要求

①毕业论文的字数要求。一般来说,文学、新闻、历史、哲学等方面的毕业论文在7000字以上,语言方面的论文在6000字左右,也有对函授学员、自考生要求在5000字左右的。我的想法是对字数不去斤斤计较,关键是在毕业论文的内容要有创见。一般说来,达到了内容的要求,相应地也会满足字数的要求。

②表述要求。毕业论文是对自己研究成果的详细表述。要求论理正确、论据确凿、逻辑性强、层次分明,表意准确、鲜明,语言通顺、流畅,用规范汉字,不写错别字。一般情况下应采用计算机打印成文,若手抄则要求书写工整。

③修改要求。论文初稿写好后,全文阅读,前后对照,检查论点论据论证和词句运用,修改好了之后,搁置几天或者一两周,再来挑毛病,经过多次修改、加工、润色,最后在老师指导下定稿。

二、论文写作格式要求解析

1.引言(前言)

是医学论文开篇的一段短文,主要介绍本文的背景、理论依据、论文的范围目的与工作的收获、结果、意义等。可根据论文的需要或长或短。要求言简意赅,点明主题。如我院内科1992年2月至1995年10月应用盐酸纳络酮治疗镇静催眠药急性中毒48例,与同期未用纳络酮治疗的42例对照比较,疗效满意,报告如下。不可言过其实,尤其是诸如国内外罕见,未见报道,无先例,属最新水平之类,必须有充分证据,否则一般不用。

2.临床资料(资料与方法)

是论著的主要内容,包括实验对象、器具、采用什么方法、多少病例(男多少、女多少)、如何分组、诊断手断、依据、治疗方法(用药)、疗效标准、观察及随访时间等等。应说明资料来源的时限、年龄、性别、职业的可比性。在此需要特别提醒注意的是说明疗效或某种方法时需设对照组,条件同等、随机分组、用药或检测采用双盲法对照。共同的是使读者具体了解该研究的具体内容,一方面便于理解和评价,另方面便于验证和仿行。任何科学成果,必须能够在方法同样条件下重复出同样结果,方能得到公认。因此,描述材料和方法以使读者能进行重复为度,过分简略固然不行,过分详尽也无必要。

资料中如数字较多可用统计图表表示。统计表应有表题和序号(一个表不用序号,列为附表)。统计表应按统计学原则制作,表格两端开口,不用纵线,只用一条纵线说明主语与谓语,表格左上角不用斜线。表格内避免繁杂,更不能与正文重复。

3.结果

医学论文的中心部分。即实验研究、临床研究、分析观察、调查的各种资料和数据,进行分析、归纳,经必要的统计学处理后所得的结果。这是决定论著质量是否严谨,数据是否准确可靠,要求高度真实和准确,实事求是的撰写。失败就是失败,成功就是成功,不要人为地夸大成功率,且要消灭统计方面的误差。

4.讨论

即将所得结论或研究结果,从理论上进一步认真分析。科学的推论和评价,证实所得结果的可靠性,阐明具有科学性、先进性的论据,从而取得大家的公认。通常讨论的问题有:阐述该文研究的原理与机制;说明该文材料与方法的特点及其得失;分析该文结果与他人的异同及优缺点;根据该文结果提出新假设、新观点;对各种不同学术观点进行比较和评价;提出今后探索的方向等等。当然,一篇文章通常只讨论其中的某些方面,不可能面面俱到。重要的是,讨论必须紧紧扣住该文的研究结果,突出自己的新发现与新认识。有的医学论文讨论部分只是重复过去的文献,甚至抄袭某些专著和教科书的内容,这就失去了讨论的意义。

讨论的深浅、正确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掌握文献的多少和分析能力。因此,必须了解本专业的近况及动向,才能比较客观的得出正确的结论。

5.医学论文的参考文献

只限于自己阅读过并引用的文献(必须是公开发行的刊物),按文内引用顺序排列写在文后,文内按顺序在引用处标出右上角码,如在右上角标注[1]或[1-3]或[1,4]最好是着重引用近年的(3-5年)期刊文献。 医学论文参考文献的书写格式多采用温哥华式。

刊物:作者(两位作者可一并列上,中间加逗号;三位作者或以上,可只写第一作者,后加逗号及等),文题列于作者后(有的刊物略去文题),然后顺序列出刊物名称、年份、卷(期):起迄页。

例 杨亚辉.国内外胸心血管外科进展临床医学1995;15(6):36

杨亚辉,等.国内外胸心血管外科进展临床医学1995;15(6):36一38

书籍:依次顺序为作者,书名,版次,出版地:出版社,年份:起页~迄页

例 张学礼主编,怎样撰写医学论文第一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外文资料西文只用姓,不用全称,其它顺序同期刊。

参考文献不宜过多,论著8条、综述20条以内为宜。引用的文献必须具有价值,引用的论点必须准确无误。取其精华,引用部分要恰到好处,宁少勿滥。

一、论文题目

从汤显祖《牡丹亭》中杜丽娘人物形象

——看“发乎情,止乎礼”的时代性

二、论文观点来源

“发乎情,止乎礼”出自《论语》,是古代形容男女关系的。发乎情,即人的情感在男女之间产生。止乎礼,就是受礼节的约束。汤显祖所说的“情”是指包括*爱之欲在内的`人生欲求。可汤显祖在《牡丹亭》中强调真情,至情的时候,他始终指向的仍是社会现实,表现出对现世的热情和对道德的关注,更重视“发乎情,止乎礼”的教育作用。

三、基本观点

《牡丹亭》中杜丽娘能突破自身的心理防线,逾越家庭与社会的层层障碍,勇敢迈过贞节观,为鬼时,以身慰情人;在死而复生之初,能婉言拒绝情人的求欢,“发乎情,止乎礼”。有人认为,这是汤显祖思想的矛盾性,它在突破传统的同时,又在墨守陈规,是一种退步。而我认为“发乎情,止乎礼”符合了那个时代的特征,而在现代,在女性贞操观念淡薄,过度追求个性解放的今天,其伦理道德意义就更为重要了。

四、论文结构

全文共分七节及结论。

第一节《牡丹亭》:介绍汤显祖及其作品《牡丹亭》中的主要人物及内容。

第二节《杜丽娘》:杜丽娘是人们心中至情与纯情的偶像,对于人物的塑造,我认为主要受汤显祖的文学思想和当时人们思想信仰的影响。

第三节《萌芽》:主要论述《牡丹亭》中杜丽娘爱情观的萌芽。她一面悲叹青春的虚度,个人才貌的被埋没;一面又执着于自由、幸福的追求,“一灵咬住”,始终不放。

第四节《冲破》:《牡丹亭》中杜丽娘死了,可是她的死不是生命的结束,而是新的斗争的开始。在摆脱了现实世界的种种约束之后,她果然找到了梦中的书生,主动地向他表示爱情,并以身慰情人,还魂之后还结为夫妇。

第五节《对抗“情,礼”》:杜丽娘与柳梦梅梦中约会,以最明确的方式宣示,爱情以及*爱,首先是年轻女子自身的需要。在超我层面上,她遵从礼教的束缚,在本我层面上,她有强烈的情欲本能。《牡丹亭》复活了*爱女神的形象,表现了*爱女神的抗争。

毕业论文的要求

1、题目:应简洁、明确、有概括性,字数不宜超过20个字。

2、摘要:要有高度的概括力,语言精练、明确,中文摘要约100-200字;

3、关键词:从论文标题或正文中挑选3~5个最能表达主要内容的词作为关键词。

4、目录:写出目录,标明页码。

5、正文:

专科毕业论文正文字数一般应在3000字以上。

毕业论文正文:包括前言、本论、结论三个部分。

前言(引言)是论文的开头部分,主要说明论文写作的目的、现实意义、对所研究问题的认识,并提出论文的中心论点等。前言要写得简明扼要,篇幅不要太长。

本论是毕业论文的主体,包括研究内容与方法、实验材料、实验结果与分析(讨论)等。在本部分要运用各方面的研究方法和实验结果,分析问题,论证观点,尽量反映出自己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

结论是毕业论文的收尾部分,是围绕本论所作的结束语。其基本的要点就是总结全文,加深题意。

6、谢辞:简述自己通过做毕业论文的体会,并应对指导教师和协助完成论文的有关人员表示谢意。

7、参考文献:在毕业论文末尾要列出在论文中参考过的专著、论文及其他资料,所列参考文献应按文中参考或引证的先后顺序排列。

8、注释: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有些问题需要在正文之外加以阐述和说明。

9、附录:对于一些不宜放在正文中,但有参考价值的内容,可编入附录中。

1、标题问题:应简练、明白、有归纳综合性。

2、择要:要有高度的归纳综合力,说话精炼、明白。

3、环节词:从论文成效或者注释中遴选3~5个最能表达次要形式的词作为环节词。

4、目次:写出目次,表示页码。

5、注释:毕业论文注释:包含媒介、本论、结论三个局部。

媒介(引言)是论文的开首局部,次要解释论文写作的手段、理想意义、对于所钻研成绩的看法,并提出论文的中央论点等。数据复原媒介要写得长篇大论,篇幅没有要太长。

本论是毕业论文的主体,包含钻研形式与设施、试验资料、试验成效与剖析(评论辩论)等。正在本局部要使用各方面的钻研设施和试验成效,剖析成绩,论证观念,尽可能反映出本人的科研才能和学术程度。

结论是毕业论文的开头局部,是盘绕本论所作的完毕语。数据复原其基础的要点便是总结全文,加深题意。

6、道谢辞:简述本人经由过程做毕业论文的体味,并应答指点教员和辅佐完成论文的相关职员透露表现谢意。

7、参考文献:正在毕业论文开端要列出正在论文中参考过的专著、论文及其他材料,所列参考文献应按文中参考或者引证的前后递次摆列。

毕业论文概要

毕业论文概要的基础构造由序论、本论、结论三小局部组成。序论、结论这两局部正在概要中部应比拟简单。本论则是全文的重点,是应集合文字写深写透的局部,是以正在概要上也要列得较为具体。数据复原本论局部最少要有两层规范,层层深刻,层层推理,以便表现泛论点和分论点的无机连系,把论点讲深讲透。

1、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

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

3、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

4、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

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

5、论文正文:

(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

〈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

a、提出-论点;

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

c、解决问题-论证与步骤;

d、结论。

6、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

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

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

(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

(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

论文提纲也可以用最简单的格式和分类,简单明了地说明论文的目的、依据和意义,甚至是两句话。这种提纲往往是用于科学论文,而且在对于各种概念有相互联系而不是孤立的出来讨论的情况下。如果总要分出1、2、3……点来写的话,往往会变成“八股文”的模式,这样的论文往往是应付式的论文,其真正的科学价值会大打折扣。

论文提纲怎么写如下:

1.内容要求:

论文提纲是对整个课题研究内容的综合设计与阐述,也是对于课题相关研究内容与研究走向的一个框架性的阐述与设计,所以研究者列出论文提纲,可以总体把控论文的思路。

2.书写技巧:

论文提纲的设计需要按照论文原有的设计思路与逻辑顺序进行整体的设计与书写,其中提纲的逻辑调理与内容设计较为重要,.提纲的书写顺序如下:

(1)先拟标题;

(2)写出总论点;

(3)考虑全篇总的安排:从几个方面,以什么顺序来论述总论点,这是论文结构的骨架;

(4)大的项目安排妥当之后,再逐个考虑每个项目的下位论点,直到段一级,写出段的论点句(即段旨);

(5)依次考虑各个段的安排,把准备使用的材料按顺序编码,以便写作时使用;

(6)全面检查,作必要的增删。

二、论文写作范文模板样本(参考)

一、绪论

(一)选题背景、目的及意义

(二)系统开发环境介绍

二、系统分析

(一)可行性研究 ---------------------------------------------------必须有

(二)需求分析 ---------------------------------------------------必须有

三、系统总体设计

(一)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功能模块图-----------------------------------------------------必须有

(二)数据库设计

概念模型设计(ER图)-----------------------------------------必须有

逻辑模型设计(二维表)---------------------------------------必须有

1.题名 题名的要求 题名是一篇论文的总标题,也称篇名或文题,作为一篇论文的总名称,题名应该使读者能从中了解到该论文所要研究的核心内容和主要观点,撰写题名一定要准确、简洁、鲜明,既不能过于空泛和一般化,也不宜过于繁琐,使人得不出鲜明的印象。 (1)准确性:准确是指题名要恰如其分地反映研究的范围和深度,用词要反映实质,不能用笼统的、泛指性很强的词语。如“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关于xxx的若干问题”,“控制系统的研究”等,就太笼统。 (2)简洁性:简洁性是指在把内容表达清楚的前提下,题名应越短越好。GB7713—87规定,中文题名一般不宜超过20个汉字。如何使题名写得简洁呢? 1)尽可能删去多余的词语,即经过反复推敲,如果删去某些词语之后,题名仍能反映论文的特定内容,那么这些词语就应删去。 2)避免将同义词或近义词连用,同义词或近义词用其中之一就可以了,如:“问题的分析计算”,“分析”与“计算”在该处是近义的,不分析又如何计算呢?所以二者保留其一即可。又如“分析与探讨”,二者取一即可。 (3)鲜明性:鲜明性是指使人一看便知其意,不费解,无歧义。有的题名很含糊,使人分不清它属于那个学科范畴,给分类造成了困难。 如果题名很难完全表达论文的内容,可以用副标题名对主题名进一步说明。主、副题名之间中中文用破折号连接,英文用冒号连接。 题名还应尽量避免使用化学结构式、数学公式及不为同行熟悉的缩略语等等。 题名的常见问题 (1)题名大,内容小 指题名涉及的研究范围广、内容多,而论文的内容只涉及其中的某一方面或某一点。例如:题名为“服务机器人手臂运动学研究”,内容是作者在研制一种服务机器人时对一种七自由度逆运动学的一种解法,这样的解法并不只用于服务机器人。如果把题名改为“七自由度仿人手臂逆运动学的一种解法”,则既有学术意义,又兼顾了作者的研究项目。 (2)题目繁琐、冗长,主题不鲜明 如“利用导电高分子材料和无机氧化物为基的灵巧光学窗口的发现和研究”,用词繁琐、冗长,可改为“导电高分子和无机氧化物为基的光学窗口研究”。 (3)不注意分寸,有意无意地拔高 有的作者为了引起读者的注意,或者由于对本学科、本专业的科技发展动态了解不够,有意无意地夸大了自己成果的水平,常出现:“XXX机理的研究” 、“XXX的规律(或模型)”等一类的词语。当然,如果研究的深度确实达到了这个水平,也不是不可以用的,但一般应采取谨慎的态度。 2.摘要 摘要应概括说明全文的主要内容,包括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4个方面,应重点写出具体的研究结果,特别是创新之处。 (1)目的:主要说明此研究、研制、调查的前提、目的和任务所涉及的主题范围或要解决的问题。 (2)方法:说明研究的工作过程及所采用的技术手段或方法,也包括理论、假设或边界条件,使用的主要设备和仪器:对新技术手段则应描述其基本原理、应用范围及所达到的精度、误差等。 (3)结果和结论:作者在此工作过程最后得出的结果和结论,可含应用情况或潜在的用途。可以是所获得的实验数据、实验结果及关系式,也可以是理论性成果等。 总之,摘要应写得内容充实,不要过分抽象或空洞无物,不作自我评价。 3.关键词 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层次标题、摘要、和正文中选出来的,能反映论文主题概念的词和词组。 4.引言 引言的内容和写作要求 引言作为论文的开端,主要是交待研究成果的来龙去脉,即回答为什么要研究相关的课题,目的是引出作者研究成果的创新论点,使读者对论文要表达的问题有一个总体的了解,引起读者阅读论文的兴趣。 引言中要写的内容很多,但是论文的篇幅有限,所以大多数的刊物都对引言部分的篇幅有严格的限制,一般稍多于摘要的字数。要求该部分的写作要言简意赅、突出重点,不要与摘要雷同,也不要成为摘要的注释。一般不用图表和公式来论述问题,但至少应该有观点的罗列,同时一定要把作者的创新点明确表达出来。 引言写作中的常见问题 (1)作者论述的背景信息过于空泛,与作者的创新点无关联或关系不大。 (2)开门不见山。有的作者为了强调自己的创新性,往往把本研究的发展现状详细地进行说明;也有的作者图省事,往往把课题申请书中的内容直接照搬过来。 (3)不会表达自己的创新成果,不能把别人的成果和自己的贡献区别开来,使所述创新点含糊、矛盾。 5.正文 正文是引言之后、结论之前的部分,也是论文的核心部分。作者论点的提出、论据的陈述、论证的过程、结果和讨论都要在此得以展现。 正文的要求 正文是作者总的写作意图或基本观点的体现,它对论文的发表及其价值起着决定性作用。要求观点要正确、论点要明确、论据要充分、选材要新颖;论述要有条理,有较好的逻辑性、可读性和规范性;表达要以读者在最短的时间里得到最多的信息量为原则;量、单位、名次术语的使用要统一、规范。一篇成功的科技论文应满足以下要求: (1)体现创新性 正文是否有创新,是决定一篇论文采用与否的首要标准,也是刊物决定录用与否的主要依据。一篇论文的创新程度有大有小,但 总要有自己的观点,总要有自己的一些独特见解,总要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其推动作用。虽然许多论文不属于“首次提出” 、“首次发现”,但作为一一篇论文总应该对某一个问题的研究有新意,或对某种算法有改进,或对某一技术指标有提高。那些基本上是重复他人的工作,尽管是作者经过千辛万苦潜心研究的成果,也不属于创新之列。 没有自己的独到见解,这是目前论文写作中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在作者的来稿中,常见的创新点不突出的问题有以下几种: 1)观点雷同或重复他人的工作。 2)研究深度不够。 3)作者根本未作研究,整篇文章是东拼西凑的材料堆砌,因而这类文章的语言叙述显得前言不搭后语,根本无创造性可言。 4)论文立意很新颖,是当前研究的热门课题,但作者写不出自己的创新点。 也有的论文虽有一点创新,但由于作者表达不清楚,哪些是前人的,哪些是自己的,所以,仅有的一点新颖性也被淹没了。 (2)论点突出 (3)尊重事实 (4)表达准确 正文的结构 良好的结构层次是写好论文的重要保证。“言之有序”的问题要靠结构层次来保证。强调结构的目的是为了使文章内容能紧紧围绕主题层层展开、环环相扣,使整篇论文系统严密、浑然一体。正文是论文的主体部分,尤其讲究结构层次,因此作者要精心策划。 (1)结构层次的要求 科技论文的结构层次有2点要求: 1)要符合逻辑规律。 2)要衔接自然,完整统一。 (2)结构的几种形式 常见的科技论文的结构形式有并列式、递进式、总分式和分总式等。 (3)正文的标题结构 科技论文结构层次一般分成若干个自然段,或是用若干个小标题来论述。每层的小标题均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码。一个编码的两个数字之间用圆点(.)分开,末位数字后面不加圆点。如: 1(一级标题) (二级标题) (三级标题) (四级标题) 所有的编码均左顶格书写。每一层次一般不超过4级,最后一级如果还要分层次,可用1);2);①;②形式表示。 正文的结构层次不论是采用自然段还是小标题的形式,都要注意各层次之间要紧密衔接、环环相扣、富有逻辑,达到无懈可击;层次与层次之间还应协调一致,各部分的先后次序、篇幅的长短,都应根据逻辑顺序和表现主题的需要当详则详,当略则略。 (4)正文的过渡与照应 正文结构层次上的常见问题 在作者的来稿中,正文结构安排上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 (1)标题不简明、不得体。 (2)标题用词不确切,含混不清。 (3)标题之间缺乏逻辑关联。 (4)层次递进缺阶、段,衔接不上,层次混乱,不符合事物或现象的发展规律。 (5)同一篇文稿中使用多种结构方式。 6.结论 结论的内容 (1)本研究的技术理论或技术成果比已有的技术理论或成果有哪些先进性; (2)本研究的技术理论或技术成果适用于哪些范围、应具备哪些技术条件等; (3)本研究的实验结果与实际应用的一致性如何; (4)对应用的技术有哪些改进和建议。 对于技术性论文,第一条是必须的,表明论文具有创新性。 结论的要求 科技论文的结论应有主次之分,依其重要性递次排列。如果结论的内容较多,可以分条了列出,每一条单成一段。一段包括几句话,也可能是一句话。如果结论不多,就不要分条列号。结论里应包括必要的数据,但主要是用文字表达。具体要求如下: (1)概括准确,结构严谨。 (2)明确具体,简短精炼。 (3)客观公正,实事求是。 结论写作中的常见问题 (1)无结论 (2)简单重复 (3)含混不清 7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著录原则 (1)只著录最必要、最新的文献; (2)只著录公开发表的文献; (3)采用标准化的著录格式; (4)参考文献的数量不宜太少。参考资料:WRITE BY MYSELF

  • 索引序列
  • 第四纪地质学论文提纲范文模板
  • 第四纪地质学论文
  • 第四纪地质学论文参考文献
  • 第四纪地质学研究生论文题目
  • 地理论文提纲模板范本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