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 罗西尼引子主题与变奏论文

罗西尼引子主题与变奏论文

发布时间:

罗西尼引子主题与变奏论文

沃尔夫冈·阿玛迪乌斯·莫扎特 (Wolfgang Amadeus Mozart):《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A大调单簧管五重奏》、《降B大调单簧管三重奏》约翰奈斯·勃拉姆斯 (Johannes Brahms):《单簧管三重奏》、《单簧管五重奏》、《单簧管奏鸣曲》卡尔·马利亚·冯·韦伯 (Carl Maria von Weber):《单簧管第一协奏曲》、《单簧管第二协奏曲》、《单簧管小协奏曲》、《单簧管变奏曲》、《单簧管五重奏》、《单簧管大二重奏》、《引子主题与变奏》(据史料证明为Joseph Kuffner所作)史博 (Louis Spohr):四首《单簧管协奏曲》OP26、59、WO19、20;还有很多形式的重奏室内乐等若干首罗西尼 (Gioachino Rossini):《引子主题与变奏》威尔第 (Giuseppe Verdi):《茶花女幻想曲》舒曼 (Robert Schumann):《单簧管与钢琴幻想曲》、《单簧管与钢琴浪漫曲》、《单簧管与钢琴奏鸣曲-童话》门德尔松(Felix Mendelssohn):《为单簧管、巴赛特管与钢琴所作的音乐会小品》 & 114库尔宾斯基 (Karol Kurpinski):《协奏曲》李察-史特劳斯(Richard Strauss):《为单簧管与低音管的复协奏曲》李姆斯基-科萨科夫(Rimsky-Korsakov):《单簧管协奏曲》德彪西 (Claude Debussy):《第一狂想曲》和《竞赛小品》史特拉文斯基 (Igor Stravinsky):《三首无伴奏小品》普郎克 (Francis Poulenc):《单簧管奏鸣曲》亨德密特 (Paul Hindemith):《单簧管奏鸣曲》OP57尼尔森 (Carl Nielsen):《单簧管协奏曲》柯普兰 (Aron Copland):《单簧管协奏曲》普罗修斯卡:《单簧管波尔卡》

必须是罗西尼了

单簧管演奏的经典曲子有《莫扎特A大调协奏曲》、《德彪西狂想曲》、《勃拉姆斯单簧管奏鸣曲》等等。

单簧管演奏的十大名曲有:《莫扎特A大调协奏曲》、《德彪西狂想曲》、《勃拉姆斯单簧管奏鸣曲》、《韦伯协奏曲》、《舒曼幻想曲》、《罗西尼引子、主题与变奏》、《科普兰协奏曲》、《托马西协奏曲》《弗朗赛协奏曲》、《霍洛维茨协奏曲》。

单簧管

单簧管,又称为黑管或克拉管,在台湾又称为竖笛(英语称Clarinet,意大利语为Clarinetto,西班牙语为Clarinete,法语为Clarinette,德语为Klarinette),有管弦乐队中的“演说家”和木管乐器中的戏剧女高音之称。高音区嘹亮明朗;中音区富于表情,音色纯净,清澈优美。

低音区低沉,浑厚而丰满,是木管乐曲家族中应用最广泛的乐器之一。单簧管是木管乐器的一种,通常用非洲黑木制造,由木料、硬橡胶或金属制成,有一个鸟嘴形的吹口和圆形的空心,管身由五节可装拆的管体组成,管体成圆筒形,下端为开放的喇叭口。

在吹口处固定一个簧片,吹奏者通过簧片和吹口的空间吹气时,并配合下唇适当的压力,薄薄的簧片尖产生振动,使乐器管内的空气柱开始振动,因而发出柔美的音色。其根源可以追溯到号角和风笛,一般认为是从一种类似竖笛的单簧片乐器芦笛演变而来。

十分忧郁...感情较为丰富.....吹奏时加以技巧。会有很大收获

罗西尼的引子主题与变奏论文

黑管适合演奏《款待者》,一首爵士乐风格的曲子,非常好听

乐队演说家;乐器歌唱家

单簧管,又称黑管或克拉管,在台湾又称为竖笛(英语称Clarinet,意大利语为Clarinetto,西班牙语为Clarinete,法语为Clarinette,德语为Klarinette),有管弦乐队中的“演说家”和木管乐器中的戏剧女高音之称。

高音区嘹亮明朗;中音区富于表情,音色纯净,清澈优美;低音区低沉,浑厚而丰满,是木管乐曲家族中应用最广泛的乐器之一。

扩展资料

黑管代表作品

沃尔夫冈·阿玛迪乌斯·莫扎特 (Wolfgang Amadeus Mozart):《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A大调单簧管五重奏》、《降B大调单簧管三重奏》

约翰奈斯·勃拉姆斯 (Johannes Brahms):《单簧管三重奏》、《单簧管五重奏》、《单簧管奏鸣曲》

卡尔·马利亚·冯·韦伯 (Carl Maria von Weber):《单簧管第一协奏曲》、《单簧管第二协奏曲》、《单簧管小协奏曲》、《单簧管变奏曲》、《单簧管五重奏》、《单簧管大二重奏》、《引子主题与变奏》(据史料证明为Joseph Kuffner所作)

史博 (Louis Spohr):四首《单簧管协奏曲》OP26、59、WO19、20;还有很多形式的重奏室内乐等若干首

罗西尼 (Gioachino Rossini):《引子主题与变奏》

一般钢琴名家的钢琴曲容易找到震撼的,比如莫扎特、贝多芬什么的,他们的钢琴曲就容易找到震撼的,如果直接收钢琴曲,很多都是抒情的:梦中的婚礼、蓝色的爱什么的,你可以在网上随便搜到你想要的!

楼上的,你说的那些"十大"在音乐界里根本不存在,而且,你发的很多乐曲都是很深奥的,想必你也不知道他的含义吧?这些一流作品是入门级?

长笛罗西尼的引子主题与变奏论文

罗西尼以创作喜歌剧而名垂青史,其喜歌剧既有反映贫民生活的内容,又有对贵族浮华百态的描绘,内容生动、明快,人物的刻划个性鲜明,戏剧情节十分紧凑,还有完全恰到好处的管弦乐配器,始终保持着艺术的青春。而他正歌剧的音乐却是宏伟而壮丽的,他的《奥赛罗》虽略逊于威尔第的同名杰作,但仍有欣赏的价值。晚年写的两首宗教乐曲都是光辉之作,其中作于1864年的《小庄严弥撒》却既不小,也不庄严,虽然非常美,可绝不虔诚。罗西尼在总谱上附加了他写给上帝的一封信:“这是我可怜的小弥撒曲,”他又写道:“用了些技巧,一点心思,如此而已。感谢主,请准许我进天堂。”可有时他也有尖刻的一面,与他同时代的德国作曲家梅耶贝尔(Giacomo Meyerbeer 1791—1864 代表作:5幕歌剧“非洲女郎”)去世后,其侄子去拜访罗西尼,把他为纪念自己叔叔逝世而写的葬礼进行曲给罗西尼看。“不错。”罗西尼看了总谱后说:“但你不认为,如果是你死了,而梅耶贝尔来写葬礼进行曲会更好些吗?”罗西尼一共创作了近40余部歌剧,除了这些歌剧的辉煌外罗西尼还写过二首小交响曲、芭蕾音乐、引子主题与变奏、弦乐四重奏等多部器乐作品。其中6首弦乐四重奏作于1808年,是在三天之内完成的,这部作品是与海顿、莫扎特的经典之作一脉相承的。1868年11月13日,星期五,在第二位妻子奥林佩·佩里西埃的守护之下,他在巴黎郊外的帕西别墅与世长辞,享年76岁。罗西尼去世后在圣三一会教堂举行的葬礼,其规格已接近国葬。乐队在葬礼上用阿道夫*萨克斯制作的乐器为他演奏了贝多芬的《葬礼进行曲》,演唱者包括帕蒂和尼尔森在内的众多的当时最伟大的歌唱家,其灵柩最后于1887年移葬于佛罗伦萨,六千多群众静默肃立,由四个军乐队和三百名歌手组成了巨大的唱诗班。在他自己的剧作《摩西》一剧的祈祷歌声中,罗西尼被移葬于佛罗伦萨的圣塔克罗采教堂。此人极善理财,在他没作品的40年里,生活不仅没跌入困窘,反而美满。著名作品 著名作品有:《塞尔维亚的理发师》《威廉·退尔》《坦克雷迪》《意大利少女在阿尔及尔》《诺言》《责备 》等

摩西主题变奏曲Variations for One String on a theme from Rossini’s Mosè in Egitto刘雅薇创作背景从这首作品的标题Variations for one string on a theme from Rossini’s Mosèin Egitto中,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知道这是一首由罗西尼的歌剧所改编写成的变奏曲。我们所熟知的义大利小提琴鬼才演奏家Paganini(1782~1840)以惊人的技巧在当时造成一股旋风,他所到之处众人皆被他目眩神迷的表演方式所迷倒。而Paganini的小提琴作品在近代仍是各大小比赛及音乐会中常见的必备曲目。Paganini创作这首摩西主题变奏曲的背景除了1818年在义大利的波隆纳认识了喜歌剧大师罗西尼之外,也跟他在隔年到了义大利南部的那不勒斯巡回演出有关。那不勒斯为喜好歌剧音乐闻名的城市,Paganini到了此地为了讨好听众,陆续的改编了不同的歌剧片段,以这些歌剧片段扩充为技巧难度困难的变奏曲形式。歌剧中的素材对於听过原著的观众多了的亲切感与熟悉度,更有助於观众将注意力放在小提琴家的演奏技巧以及对音乐表现力的加持。对於一个极欲讨好观众的表演者来说,这种作法这种作法是最能够快速吸引观众的方式。以罗西尼歌剧「摩西在埃及」(Mosè in Egitto)中的一段小调旋律为主题的「摩西变奏曲」即是其中的高难度经典。这首摩西主题变奏曲特别的部分是全部都以一根弦演出,除了此曲,Paganini不止一次的在小提琴的G弦上大做文章,大量快速音群、数不清的把位变换、泛音、滑音等突破技巧限制的方式都只为了展现Paganini在小提琴上神乎奇技的演出。而低音提琴所改编自小提琴的摩西主题变奏曲也同样在G弦单独一根弦上演奏,对於每个Bass演奏者而言,相信大家对於Paganini的这首摩西变奏曲并不陌生。除了技巧性上的需求之外,摩西主题与变奏曲在音乐性上也需要极细腻的处理。

优秀的西方古典音乐很多,推荐一些入门级的:“十大钢琴小品” 1、 巴达契夫斯卡《少女的祈祷》 2、 海顿《小夜曲》 3、 舒伯特《音乐的瞬间》 4、 贝多芬《致爱丽丝》 5、 李斯特《钟》(选自《帕格尼尼练习曲》) 6、 肖邦《降E大调夜曲》 7、 德彪西《亚麻色头发的少女》 8、 舒曼《梦幻曲》(选自《童年情景》) 9、 格里格《致春天》 10、 门德尔松《春之歌》 “十大小提琴协奏曲” 1、 维瓦尔第《四季》 2、 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 3、 莫扎特《小提琴协奏曲》 4、 帕格尼尼《小提琴协奏曲》 5、 勃拉姆斯《小提琴协奏曲》 6、 门德尔松《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 7、 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协奏曲》 8、 维尼雅夫斯基《小提琴协奏曲》 9、 肖斯塔科维奇《小提琴协奏曲》 10、 巴伯《小提琴协奏曲》 “十大钢琴协奏曲” 1、 贝多芬《钢琴协奏曲》 2、 柴可夫斯基《钢琴协奏曲》 3、 李斯特《钢琴协奏曲》 4、 格里格《钢琴协奏曲》 5、 肖邦《钢琴协奏曲》 6、 舒曼《钢琴协奏曲》 7、 拉赫马尼诺夫《钢琴协奏曲》 8、 莫扎特《钢琴协奏曲》 9、 巴托克《钢琴协奏曲》 “十大钢琴奏鸣曲” 1、莫扎特C大调奏鸣曲K454 2、贝多芬《月光》 3、贝多芬《热情》 4、舒伯特钢琴奏鸣曲D960 5、勃拉姆斯钢琴奏鸣曲 6、斯卡拉蒂G大调钢琴奏鸣曲 7、肖邦钢琴奏鸣曲 8、李斯特b小调奏鸣曲 9、舒曼钢琴奏鸣曲 10、普罗科菲耶夫钢琴奏鸣曲 “十大小提琴与乐队作品” 1、 贝多芬《F大调浪漫曲》 2、 圣桑《引子与回旋随想曲》 3、 圣桑《哈瓦捏斯》 4、 维尼雅夫斯基《传奇曲》 5、 肖松《音诗》 6、 拉威尔《茨冈》 7、 萨拉萨蒂《流浪者之歌》 8、 萨拉萨蒂《卡门幻想曲》 9、 帕格尼尼《摩西主题变奏曲》 10、 伯恩斯坦《小夜曲——根据柏拉图<会饮篇>而作》 “十大钢琴与乐队作品” 1、 拉赫马尼诺夫《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 2、 李斯特《死亡之舞》 3、 格什温《蓝色狂想曲》 4、 肖邦《平稳的行板与辉煌的波兰舞曲》 5、 肖邦《唐璜主题变奏曲》 6、 莫扎特《回旋曲》(为钢琴与乐队而作) 7、 莫扎特《回旋曲》(为钢琴与乐队而作) 8、 法雅《西班牙花园之夜》 9、 安丁塞尔《华沙》 10、 普朗克《舞蹈之诗》 “十大大提琴协奏曲” 1、 德沃夏克《大提琴协奏曲》 2、 舒曼《大提琴协奏曲》 3、 圣桑《大提琴协奏曲》 4、 海顿《大提琴协奏曲》 5、 埃尔加《大提琴协奏曲》 6、 博鲁凯尼《大提琴协奏曲》 7、 米亚柯夫斯基《大提琴协奏曲》 8、 普罗科菲耶夫《大提琴协奏曲》 9、 肖斯塔科维奇《大提琴协奏曲》 10、 布洛赫《所罗门—希伯来狂想曲》 “十大其他乐器协奏曲” 1、 莫扎特《单簧管协奏曲》 2、 莫扎特《圆号协奏曲》 3、 海顿《小号协奏曲》 4、 罗西尼《引子、主题与变奏》(为单簧管与乐队而作) 5、 韦伯《单簧管协奏曲》 6、 理查·施特劳斯《双簧管协奏曲》 7、 莫扎特《长笛协奏曲》 8、 罗德里戈《阿兰胡埃斯协奏曲》(为吉他与管弦乐队而作) 9、 法伯曼《爵士鼓协奏曲》 10、卢里埃《室内乐协奏曲》 “十大交响曲"1、海顿:第九十四号交响曲《惊愕》2、莫扎特:第四十号交响曲3、贝多芬:第五号交响曲《命运》4、贝多芬:第九号交响曲《合唱交响曲》5、勃拉姆斯:第一号交响曲6、柴可夫斯基:第六号交响曲《悲怆》7、德沃夏克:第九号交响曲《自新大陆》8、马勒:第二号交响曲《复活》9、西贝柳斯:D大调第二号交响曲10、肖斯塔科维奇:d小调第五号交响曲《革命》“十大单乐章交响诗” 1、 西贝柳斯《芬兰颂》 2、 李斯特《前奏曲》 3、 穆索尔斯基《荒山之夜》 4、 圣桑《死之舞》 5、 理查·施特劳斯《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6、 理查·施特劳斯《英雄的生涯》 7、 鲍罗丁《在中亚细亚草原上》 8、 德彪西《牧神午后》 9、 勋伯格《华沙幸存者》 10、格什温《一个美国人在巴黎》 “十大交响诗套曲或组曲” 1、 斯美塔那《我的祖国》 2、 穆索尔斯基《图画展览会》 3、 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天方夜谭》 4、 里姆斯基-科萨科夫《西班牙随想曲》 5、 科普兰《阿巴拉契亚之春》组曲 6、 格罗菲《大峡谷》组曲 7、 霍尔斯特《行星》组曲 8、 雷斯芘基《罗马三部曲》 9、 圣桑《动物狂欢节》 10、 德沃夏克《捷克组曲》

楼上的,你说的那些"十大"在音乐界里根本不存在,而且,你发的很多乐曲都是很深奥的,想必你也不知道他的含义吧?这些一流作品是入门级?

引子主题与变奏论文

中国传统音乐与现代作曲法的结合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264 更新时间:2009-5-15 2:59:13摘要:回顾我国专业音乐创作的发展,虽然一直受到现代作曲技法的影响,但中国作曲家一直都是努力遵循中国传统民族民间音乐的内涵与现代作曲技术相结合的原则,尤其对于中国传统民族民间旋律音调素材的汲取,一直都是作为表现民族风格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随着现代现代音乐在我国的影响逐步深入,中国一些青年作曲家的创作观念也随之发生一些改变,他们开始寻求将既能凸显个性,又能更深刻体现本民族的精神气质神韵的创作素材结合现代作曲技法作为自己的创作理念。关键词:传统音乐;现代作曲;技法;结合Abstract: This paper reviews China's development of professional music, although the technique has been the impact of the modern composer, but China has always been the composer's efforts to follow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folk music and modern composition of the connotation of the principle of combining technology, especially in traditional Chinese folk tone melody learn the material, has been the performance of the nation as one of the important means style. However, with modern contemporary music in the gradual deepening of China's influence, young Chinese composers have also created the concept of a number of changes occurred, they began to seek to not only highlight the personality, but also more profound manifestation of the spirit of the national temperament of the creative spirit materials combined with modern composition techniques as their own creative words: traditional music; modern composer; techniques; combination在实际创作过程中,一些作曲家一方面在借鉴现代现代作曲技法如序列音乐、微分音技术等方面,另一方面对传统音乐认识的观念产生变化,这些观念主要体现在由过去认为的以五声音阶为基础构成的旋律才是具有民族风格的狭隘看法转变为从古老的民族音乐,包括少数民族音乐中去探索本民族音乐文化的原始形态,也向更多古老而又悠久的琴曲,民间乐曲、民歌等素材去挖掘更深层次更内在地揭示中国人的气质神韵以及民族精神的创作内涵。谭盾的这部早期作品《风雅颂》正是这种创作观念的范例。一、我国传统音乐的音调素材与现代作曲技法的具体结合(一)、中国传统民歌旋律与现代作曲技法的结合在中国传统音乐当中,旋律一直是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这是由于我国的独特的音乐文化背景和审美情趣所决定的,因此重视对民族民间音乐旋律的汲取和运用,在任何时期的中国音乐作品中都是普遍存在的。《风雅颂》这部作品也不例外,但对民族民间音乐的继承和发展具有新的意义和独特的个性特征的。原始民歌素材与现代作曲技法的融合对取材和表现内容传统性的继承这部作品的第一乐章《风》与诗经中的《国风》标题立意是相同的,主要是表现古代民间百姓淳朴生活的内容。作者为了表现质朴民风的内涵,从引子主题素材的选用到整个乐章的音乐风格都无不体现原始自然的民族风格。《风》的引子主题素材是作者去广西瑶族地区采风从一位90多岁老人所吟唱的曲名为《开天辟地》的古老民歌中所得。为何会选用这首民歌作为创作素材呢?一是因为这首歌的歌名含义与乐曲所要表现的远古风格意境贴切,二是因为由于经济文化的发展等各种缘故,汉族地区的民歌在传唱中逐步被人加工整理,与最初民歌的原始状态相去甚远,而少数民族地区由于经济交通的不便,还是保持了较为原始的音乐形态,这恰好符合作曲家寻求原始复古的音乐风格,也使得作品的立意也与诗经所表现的内容一致,因此采用这首民歌素材是恰当的。这首民歌素材除了在第一乐章的引子和尾声段表现的比较明显,在乐曲的其他地方(除了第二乐章之外)也是有所表现的,作者努力将这种古老民族音调融入到乐曲要表现的音乐风格。(二)、中国传统民歌素材中的特性音程与旋律发展手法的结合这首作品对民间素材的运用不是直接将民歌旋律引入到作品中,而是抓住其最能表现民族风格的某些音乐元素(如某些特性音调)加以提炼,再运用现代作曲技术(如主题动机发展等)将乐思充分的展开,这样处理既现代又不失传统之韵味。作品的一开始的引子旋律就是引用这首《开天辟地》民歌的素材,这首民歌中最能体现其音调风格的就是两个相距减五度的音程关系的音,虽然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五声音阶中只有大二、纯四、纯五度、大三度音程关系才是具有五声性民族性风格,那是因为我们对民族民间音乐的采集、整理和研究的不够多不够广泛,随着民族音乐学的深入研究,很多实践证明,在少数民族民歌中就存在增四、减五度音程。例如贵州荔坡布依族大歌《好久没唱歌》中存在着增四度音程(D一#G)叠置和弦。这部作品的一开始作者用中提琴独奏这段没有小节线自由的旋律,听上去似乎像是一位老者在娓娓道来。这段旋律的节奏是自由的,没有小节。作者抓住了这首原始民歌的核心音调就是民歌开头的两个音(A--bE),为更符合乐器的音域特点就用(B一F)两个音同样是减五度音程,用这个减五度构成主题动机再运用各种旋律发展手法将乐思在乐曲的第一和第三乐章展开引子主题动机(例1)音高移位(例2)可以看出,作者是如何将有民歌中的减五度音程结合专业作曲技法运用到作品当中,使得作品的的横向旋律都具有民族特点。民歌音调中的腔化语言特征与器乐化演奏技法的融合这首民歌素材还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语调的腔化风格特征,也有人把这种特点称为音腔。沈恰的《音腔论》的解释是:“音的过程有意运用的的与之特殊的音乐表现意图联系的音成分(音高、力度、音色)的某些变化。”中国传统音乐中的每一个音在其流动的过程中发生音的强弱、音色的浓淡,高低等各种细腻变化,例如二胡等民族乐器的吟、揉、滑、颤等演奏技巧所形成的游移性的乐音。在一些看似简单的只有几个音构成的原始民歌往往都是带有腔化语言特征的,表现了一种原始美和古朴美。作者选用这首民歌作为音乐素材也是有这方面的因素。而如何将这种带有吟诵性的腔化语言用西洋乐器很好的表现出来呢?作者为接近原始民歌的游移性音高而在中提琴独奏部分长音停留的地方作1/4音内的不规则波动其实就是采取了当代音乐中的微分音技术。这种方法虽然看似是现代一现代技术,其实这在我国的民歌演唱和民族乐器的演奏中普遍存在,所以并不觉得新技法或有很强的新鲜感,乐曲在第一乐章引子部分和尾声以及其他乐章都有运用,效果很好。(三)、中国传统古曲音调特点与现代作曲技法的具体结合现代作曲技法对中国传统古曲音调的发展继承中国传统音乐中古琴音乐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凝结几千年的音乐精华,充分体现了中国人的文化底蕴、审美情趣和与现代截然不同音乐表现方式。因此作者也意识到古琴音乐的魅力,第一乐章除了汲取了古老民歌的音调素材,作为第一乐章的引子部分以外,第一乐章的主部主题的素材是来源于中国的传统古琴曲《幽兰》的音调,请看古琴曲调与主题动机的结合:例4《风》的主题片断《幽兰》尾声旋律片断《风》的主题后半句第二乐章《雅》主要是为表现中国古典文化的美和对我们中华民族高尚品格和精神的赞颂,因此将古琴曲《梅花三弄》和《幽兰》曲调都作为这个乐章的音调素材。《梅花三弄》主题曲调作者从两首古曲中汲取音调有的只是选取某几个有特性的音或者节选最具代表性的片段,然后作者就运用现代作曲技法将古老的琴曲音调重新安排,运用这些素材既符合乐曲所要表现的内容和韵味,又觉得音调是有认同感。现代作曲技法将古琴曲调与十二音技法具体结合A段主题是将古曲音调用十二音序列手法表现出来,既要有新鲜感还要有五声性风格,又不能太生硬无可听性,因此在音的排列上可以看出作者的创作安排:例8《雅》的十二音序列原形一个具有五声风格的有调性序列必须要避免五声音调之外的小二、大小七度和增四减五度音程,作者在每两个音程之间都避免有这些音程出现,此外将十二个音分为有调性的四音音列也是作者的安排,1一4音为一组,是在C宫系统的音调,5一8是第二组,是E宫系统的曲调;9一12音是bE宫系统的音调,这样以来横向上旋律有五声性风格而且不同于现代序列技法创作的十二音序现代传统序列写作在十·二音全部出现是禁止有同样的音重复出现,但本篇作品的序列则是有好多个重复音,这样做的目的主要就要让曲调和演奏更符合本民族的审美心理,也使得乐曲更象是一个古琴乐器在演奏。乐曲的横向旋律声部是完整的十二音,而纵向的对位声部则只是用含有纯五度动机做和声背景,这样处理有利于很好将主题旋律完美的展现出来,乐曲的B段没有用十二音序列,而在乐曲再现部分,作者将序列的原形再次完整再现一次,不过是在大提琴声部,而其他声部则依然还是纯五度动机作对位化的写作,直至尾声部分第一提琴奏出《梅花三弄》的主题旋律,使人仿佛回到宁静祥和的充满思考的环境当中。二、中国传统音乐的节奏思维与现代作曲技法的具体结合《风雅颂》这部作品的节奏语言也是具有民族性和现代感的,作品的节奏写法看似复杂多变,非但并不显得杂乱无章,而更让人感觉自然流畅无机械与生硬之感,这主要是因为作者了解并熟悉中国传统音乐的节奏语言特征,他将最能体现本民族音乐文化的节奏语言诸如“散化节奏”特点,用现代规范化的节奏节拍去表现,这恰好与现代现代音乐中打破节奏节拍的小节体系的束缚等观念相通。因此,本篇作品的节奏语言体现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特点,符合本民族的审美心理,也具有现代音乐节奏的特点,但还是有别于现代现代音乐的节奏风格。(一)、中国传统音乐中散化节奏思想与规范节拍的具体融合从了解现代音乐开始,我们就知道节奏对于现代音乐所占的地位,自中世纪以来,欧洲人对节奏节拍的定义是明确而稳定的。节奏的定义就是长音和短音有规律的组织在一起的。节拍是指音的强弱交替的规律。而中国传统音乐对节奏节拍的定义则有着更深更广阔的涵义。中国传统音乐的节奏主要是受本民族的语言节奏以及劳动、舞蹈动作和心理节奏等几个方面的共同影响。因此,中国的音乐既有较为规范平均进行的节奏,也有更多存在的随意多变的节奏,而这些节奏都和现代音乐中有规律的节奏组合形式和强弱交替的均分小节体系是截然不同。从中国传统音乐的研究表明,相对自由的节奏形态常见与民间山歌牧歌以及文人音乐中的古琴音乐。民间山歌牧歌的自由节奏通常与劳动者长期松散的生活方式有关,而文人音乐的节奏大都与他们洒脱自如的处世态度和沉溺与传统文化的所形成的气质有关。(二)、中国传统音乐中的弹性节拍与规范节拍体系的融合相对于欧洲古典音乐中的拍值固定不变,中国传统音乐特别是戏曲唱腔中常常出现“弹性节拍”,就是指节拍的拍值可以随时变化,一般常会用两个字使曲调变得充满活力,在现代术语 .就是减慢渐快的意思,而我国传统音乐中的“撤”和“催”相当于减慢渐快的意思,但有所不同,现代音乐的减慢渐快通常节拍的拍值不发生变化,而中国音乐的板眼本身的时值长短影响速度,拍值变长就称为“撤”,拍值变短称为“催”,这在中国传统古曲中非常常见如《夕阳箫鼓》中同音反复的地方往往不是机械的平均的渐快和减慢,而是逐步递增递减的速度和实质时值,而这首乐曲也是如此。(三)、中国传统节奏重音组合与规范节拍体系的具体融合全曲的节奏大部分基本上还是有小节和拍号的,节奏的组合方式既体现了体现了偶然随意的特点,又有严格的律动,全曲的拍号转换频繁,共有(4巧、4/4、4/2、7/8、8/8、7/4、6/4)等多种节拍拍号的存在,这种拍号的的交换并非是有规律的交替循环,真正的节拍组合的划分是靠连线、切分、休止符形成各种不同的句逗处理,尤其在第一乐章,例如主部主题句(见例,I)都是用了几个连线将同一个音相连,再用不同的节奏型交换,句逗之间用休止符做停顿,8小节乐句用一个十六分休止符将上下半句隔开,乐句中有大量跨小节的连线,打破了小节线的束缚。乐句的的划分不受小节的限制,乐句内的节奏律动也是非周期性的,这样的处理彻底打破了欧洲古典音乐节奏节拍的规范化的写作,而这种非周期性的节奏律动与现代音乐中追求的自由,生动的节奏风格相似。三、结语:谭盾的作品无论是创作技法还是风格特征都是有其独特的一面,这点对于创作者来说值得分析和研究的,其次这部作品的作曲技法的创新以及将欧洲艺术形式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方面,做了许多努力,这种创作观念已经逐渐深入到当代创作中了,该作品获奖后国内室内乐优秀作品层出不穷,说明这部作品是值得研究的。谭盾的这部《风雅颂》虽然已是二十多年前的作品,并且他本人的音乐风格和手法已发生很多的变化,但有一点不变的就是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尊重一直都未改变。这首作品中的许多艺术手法在当代音乐发展的今天看来任何人应该不会感到新奇和惊讶,但从这首乐曲在对中国传统民族民间音乐的继承和发展方面来看,依然是对当今中国音乐作品的创作有着不可低估的启示作用。本篇论文就是通过分析了解作者如何将这种蕴藏在中国传统音乐中的最能代表本民族音乐风格的内涵融入到现代专业音乐创作中去。希望本文所写到内容能够对当前专业音乐创作的思路有所启发。参考文献:

柴科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1878年3月,柴科夫斯基客居在瑞士日内瓦湖畔时,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面写成的仅有的这首小提琴协奏曲-《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又称《第一小提琴协奏曲》。它是柴科夫斯基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与贝多芬的D大调、门德尔松的e小调、勃拉姆斯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并称为世界四大小提琴协奏曲。这首小提琴协奏曲创作最初,柴科夫斯基原先是想题献给当时在彼得堡音乐学院担任小提琴演奏课教授的德国小提琴家奥尔(Leopold Auer,1845-1930),本来是希望由他在俄国首演的。但也象他的《第一钢琴协奏曲》被尼古拉·鲁宾斯坦拒斥的遭遇一样,那位伟大的小提琴教授虽然高度评价这部作品的许多优点,同时又认为其中有许多地方不适合小提琴演奏,也有悖于弦乐器作品的形式,这部作品就这样搁置将近三年。 一直到1881年12月04日,维也纳小提琴家布罗德斯基(Adolf Brodsky,1851-1929)克服了这部作品的一些技术上的难度,由布罗德斯基与李斯特指挥的维也纳爱乐交响乐团合作首次演奏此曲,将它介绍给世人。不料作品公演后,恶评接踵而至;当时的一位维也纳评论家攻击道:“从某些图画中可以看到臭味,听了柴科夫斯基的协奏曲后,才知道也有可以听到臭味的音乐作品。”多么怪诞的批评,多么恶毒的攻击!此后柴科夫斯此再度陷入低潮,然而布罗德斯基不为所屈、继续在莫斯科和伦敦演奏此曲。他的坚忍不但赢得柴氏的感激,也使这首杰作得以获得世人的接纳。为此,柴科夫斯基便更改了这部作品的题献,把它献给了热情介绍这部作品的布罗德斯基。 奥尔毕竟还是伟大的。他后来改变了态度,也赢得柴科夫斯基的谅解,在独奏部分略作修正,而成为今天的标准版本。他不仅本人对这首协奏曲作过许多次光辉灿烂的演奏,还拿它来教他那些颇有出息的学生。其中就包括海菲兹。 这部作品中融入了俄罗斯民族积极向上、活泼进取的风格,也加进了作曲家本人多愁善感、浪漫多情的性格。作品完成于作曲家创作的晚期,是作曲家成熟时期的颠峰之作,被视为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的代表作。对古典音乐了解不深的朋友,也可以把这部作品当作是研究柴科夫斯基音乐或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的入门之选。由于这首乐曲是柴科夫斯基受到了拉罗作曲的《西班牙交响曲》的激发而作的,所以我们可以很容易地看出,两者之间有着共通的构想。这部小提琴协奏曲是一部欢快、活泼、充满青春气息的作品,它歌唱青春,歌唱生命,表现了俄罗斯人民的乐观主义精神。这首乐曲当初相当不受世人欢迎,然而历史最终证明这是一首绝无仅有的音乐杰作,在音乐舞台上久演不衰,成为许多著名小提琴家的保留曲目。西贝柳斯的《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不仅内容上是西贝柳斯作品中最深刻的,其技术上的要求也更符合现代乐迷的口味。无可争辩地,海菲兹为此曲的演绎风格奠立了一个标准。海菲兹的风范及刺激无人可与之比肩,其精确无比的音准和雄浑的气魄,加上冷峻而狂放的处理手法,西贝柳斯的特质发挥得沐漓尽致。 西贝柳斯的小协最早完成于1903年,作品几经修改最终于1905年出版,同年在柏林首演,是西贝柳斯的早期作品,也在世界最伟大的小提琴音乐之列。作者十分热爱芬兰的自然景色和古代诗人荷马的文学史诗,在这部协奏曲中,也自然而然地表露了这种感情。音乐主题热情奔放,富有浓厚的芬兰气息。乐曲充分发挥了独奏小提琴的演奏技巧和表现力,在乐队部分的写作上也发挥了交响特色。整个作品如一幅音画,栩栩如生。 乐章赏析: 柴科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全曲共分三个乐章:第一乐章,中庸的快板,D大调,4/4拍子,奏鸣曲形式。规模宏大的第一乐章表现了生活的乐趣。具有俄罗斯民间音乐的宽广气息和明朗悠扬的诗意。在乐队低沉的合奏声中,逐渐由低至高烘托出乐章的主题部分,小提琴独奏部分时而欢快明朗,时而充满柔情,时而高昂激扬,乐曲行至中部,重复第一乐章的主题,直至第一部分高潮,引出一段优美动听且对演奏技术要求极高的小提琴独奏,最后以一阵气势如虹的合奏结束了本乐章。主部主题具有动人的歌唱性,体现了俄罗斯歌曲宽广动人的气息,仿佛在歌唱青春、生命和大自然。 第二乐章,短歌,行板,g小调,3/4拍,三段体。本乐章着重表现小提琴的独奏技巧,其沉思般的抒情,被称为“小抒情曲”。主要旋律轻柔,和谐,仿佛情人间的缠绵悱恻,真挚动人,略带伤感。仿佛从远处传来一阵悠扬的歌声,使人嗅到了大自然清新的气息。 第三乐章,终曲,活泼的快板,D大调,2/4拍子,回旋奏鸣曲形式。主题令人有俄国风激烈地敲击之感,是属于俄国民俗舞曲特雷巴克的一种。以很强的节奏,快活地进行,宛如一幅人民欢庆节日的图画。时有激动人心的小高潮出现,整个乐章布局错落有制,时起时落,最后以一段磅礴的协奏结束本乐章。 西贝柳斯的《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全曲也分三个乐章:第一乐章,中庸的快板,d小调,2/2拍子。整个乐章如一幅风景画,展现幽暗的芬兰北部海滨,海浪不停地拍打着海岸,暮色降临,岸边燃起堆堆篝火,游吟诗人的歌声在空中回荡着。 第二乐章, 很慢的柔板,降B大调,4/4 拍子,浪漫曲。音乐略带忧郁神秘的色彩,象是作者在缅怀童年往事, 在旷野、在海边的巨石上独自演奏心爱的小提琴,与大自然交流着感情。 第三乐章,不太快的快板,D大调,3/4拍子,回旋曲。这一乐章充满了不尽的活力,作曲手法华丽多彩,乐章的主题被称为“北极熊的波兰舞曲”。小提琴独奏旋律如火箭般一次次射向夜晚的天空,激烈时火花迸射,形成无穷的变化,整个乐章高潮迭出,五彩缤纷。莫扎特第4,第5小提琴协奏曲莫扎特小提琴协奏曲作品分析 综述协奏曲体裁早在巴洛克时期就已存在,称为“大协奏曲”,即乐队一小部分乐器和其他乐器的竞奏。小提琴协奏曲体裁是意大利小提琴家兼作曲家维瓦尔第创造的,实际上是一种小型的弦乐队作品,小提琴声部也没有什么独立的意义,只是在乐队全奏间起连接作用的一个环节而已。从十八世纪下半叶开始,随着交响曲的迅速发展和小提琴演奏技术的不断改进,器乐协奏曲也有很大的变化:它的内容更深化,乐队色彩更丰富,独奏声部也更富于个性——就这样,逐渐形成了一种古典协奏曲的形式。莫扎特最后确立了古典协奏曲的范型:采用三个乐章,即快—慢—快的对比形式,第一乐章采用两个主题对置和发展为基础的奏鸣曲式,在尾声前要有一段独奏乐器的即兴华彩。莫扎特的协奏曲第一乐章一般都还有两个呈示部,第一个先由乐队陈述乐章的基本主题素材,第二个才是独奏乐器声部的呈示。他特别强调独奏声部的作用,广为发展独奏乐器的技巧性表现,他使独奏乐器同乐队处于平等的地位,独奏声部甚至常常迫使乐队只起一种伴奏的作用,但从不“遮住”乐队。莫扎特还在乐队中添置管乐,增加了演奏的力度和色彩变化。但莫扎特对协奏曲这种体裁的看法还有局限性,他认为协奏曲只为悦人耳目,演奏起来“不应该太难,当然也不是太过容易”,因为要使“音乐行家和音乐爱好者同样都能接受”。因此,在莫扎特的小提琴协奏曲中,不可能找到戏剧性的冲突和强烈的激情,它同贝多芬那种紧张的交响性结构相去甚远。这里,还只是小提琴的辉煌技巧同意大利式甜蜜如歌的音响的结晶。莫扎特的小提琴协奏曲共有六首,都同他在萨尔茨堡当宫廷小提琴师的演奏活动直接相关,前五首都是在1775年的几个月内写成,当时他年仅十九岁。从这些协奏曲中,可以明显看出他对小提琴技术的掌握在不断纯熟,对自己的演奏有着越来越严肃的要求。他的后四首小提琴协奏曲如今广为闻名,确实达到了“音乐行家和音乐爱好者同样都能接受”的程度。莫扎特: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作品分析第一乐章:快板,D大调,4/4拍子,变奏曲式这首协奏曲的乐队伴奏十分简洁,与其说乐队在同独奏小提琴对答,倒不如说它只是为独奏声部伴奏。这首协奏曲向前走出新的一步,表现在作者大力扩展独奏小提琴的声部,使它具有辉煌技巧的特性。协奏曲的第一乐章从一个有力的号召式主题开始,它带有军号合奏的特点,在莫扎特那个时代,这样的合奏往往就被称为“军队”的主题,它那典雅的附点节奏,在莫扎特的其他协奏曲中也可以看到。乐章用变奏曲式写成,它的最大的特点就在于拥有大量繁复的辉煌乐句。一般认为这首协奏曲的技巧方面要比音乐本身更占上风。当然,这里的技巧并非盲目的滥用,相反,它成为一种源源涌出的动力,使整个音乐的发展生动而自然。第二乐章:如歌的行板,A大调,3/4拍子,三部曲式加变奏在这个乐章中,独奏小提琴最明显地起着主导的作用。同他的《第三小提琴协奏曲》慢板乐章不一样,这里已经完全不是独奏小提琴同伴奏乐队的“对话”,而是独奏小提琴在乐队的背景之上真正的“独白”。这纯粹是莫扎特的真情流露。第三乐章:优雅的行板—快板,但不太快,D大调,2/4拍子,回旋曲式在这一乐章中,到处可以看到由一些好像偶然闪现的重音、装饰音、间奏和故意倒桩的乐句组成的五光十色的舞曲旋律。回旋曲的基本主题轻盈秀丽,第二主题(03段00分29秒)十分活跃,带有尖刻明快的三连音节奏型,接近于吉格舞曲风格,它同前一主题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两个主题结伴在乐章前后两段各出现两次,而把乐章的第三主题(03段03分25秒)夹在当中,因此这一回旋曲乐章的结构,是A+B+A+B+C+A+B+A+B。乐章的第三主题具有十足的民间舞曲特性:旋律在一个持续低音(空弦)的背景上盘旋着,这长持续音完全是在模仿十八世纪一种叫做风笛的民间乐器的音响效果。模仿风笛的音响是十七、十八世纪法国小提琴家爱用的手法之一,他们往往喜欢运用到他们的奏鸣曲中去,莫扎特很可能是从他们的奏鸣曲中引用出这种手法的。莫扎特:A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作品介绍第一乐章:开朗的快板,A大调,4/4拍子,奏鸣曲式《第五协奏曲》以其结构之独特而为人们所熟知。首先,它的第一乐章同一般的奏鸣曲形式快板乐章就很不一样。乐章开始时乐队全奏的一个强力和弦,好像是给音乐的第一次推动,在第二小提琴和中提琴匀整地簌簌作响的颤音进行背景上,第一小提琴以明确而强烈的音响带出引子的主题,它的进行仅是暗含着乐章第一主题的胚胎。这个引子主题不知不觉地暂时先转到后面典雅而戏谑的第二主题(04段00分38秒)上去。但是,乐队的引子突然给一个“诗意的插话”所打断,这是独奏小提琴的咏唱,它那富于表情的旋律带有宣叙调的特点,第一和第二小提琴用精致的伴奏音型伴随着它——这是柔板的一段穿插。只是在一个全体长休止后,独奏小提琴才奏出这一乐章热情充沛、坚定有力的第一主题(04段02分18秒),乐章的本身也只是从现在才正式开始。这个乐章在主题素材的紧张发展和配器的光辉效果等方面,都预示了这首协奏曲的技艺高超的规模,但是莫扎特在这里还只是停留在“媚情”的风格,其音乐所特具的“轻快”的特点、清澈的笔法和管弦乐色彩的选择都说明了这一点。第二乐章:柔板,2/4拍子,D大调第二乐章的紧张情绪和丰富的感情,比前几首协奏曲的慢板乐章都有过之而无不及。在这一柔板乐章中,莫扎特以富有深度和力量的器乐旋律表达了精细而多样的内心活动。这是在莫扎特时代的人们对生活的热情和渴望的一种表现。第三乐章:回旋曲—小步舞曲速度—快板,A大调,3/4拍子,回旋曲式该乐章的主题由独奏小提琴奏出,这是一个典雅而柔弱的旋律,带有故作风雅和忸怩作态的情调,这是带假头发和穿箍骨裙的那个时代所特有的。这个舞蹈性主题每一次新的呈现,都装饰着最精致的旋律花纹——那些时而在乐队、时而在独奏小提琴上出现的新而又新的各种音乐动机丰富了主题的发展。突然,一个快速的间奏——两拍子的节奏在a小调上,象踩着拍子那样富有热情的民间舞曲(06段03分31秒)——打断了原来主题的进行,前面那故作风雅的情调连一点痕迹也没有了。现在,小提琴好像从伴舞乐师手里转给民间即兴演奏能手,音乐也从贵族的小沙龙转到了大庭广众的自由天地中去。这一插段是根据十八世纪流行的所谓“土耳其音乐”的风格写成的,它描绘的民间生活画面,也是莫扎特在歌剧和舞剧中作出不少贡献的那种异国情调的音乐范例之一。但是,这里的所谓东方色彩并不是程式化的,也就是说并不仅仅在于采用那些“喧闹”的打击乐器。据某些匈牙利音乐学家说,由五个独立旋律组成的这段间奏,有些是莫扎特从他的舞剧音乐本身引用过来的,而其中的主要主题,却是匈牙利城市盛行的舞蹈音乐最早的记录之一。民间的舞蹈场面突然也被打断了,现在又是小步舞曲的主题出现,它把听者又带回到“洛可可”风格的那种妩媚的环境中来。

对社会现实的不公,从而愤慨的心情。有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变奏主题论文

论贝多芬《月光奏鸣曲》的艺术特色论文

1前言

贝多芬(Ludwing Van Beethoven, 1770-1827)是德国著名的作曲家,钢琴家,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作品,钢琴作品在他的创作中所占的地位仅次于交响乐。在钢琴奏鸣曲领域中,贝多芬贯串了与他在交响乐创作中相似的原则和思想,而且在形式创造上更自由和更多样化。钢琴音乐是他最卓越的成就之一。除5首钢琴协奏曲之外,最重要的是他的32首钢琴奏鸣曲,在这些作品中,《月光奏鸣曲》可以说是一首极其优美而有诗意般的柔情的作品。

2《月光奏鸣曲》创作背景

《月光奏鸣曲》创作于1801年,接近于贝多芬创作的成熟时期。该曲当初并无“月光”的标题,关于此曲,充满着各种传说,使人莫衷一是。其中流传最广、妇孺皆知的故事,就是“为盲目的少女弹奏”。有一天,太阳西下的时候,贝多芬独自到维也纳郊外散步,偶然听到一位盲少女弹奏他的乐曲,于是很受感动,为她即席弹奏了一曲,就是这首著名的《月光奏鸣曲》。上述这段长久以来一直流传各国的轶事,虽然被世人津津乐道,但并非真有其事,连“月光”(MOON LIGHT)两字的标题,也是由别人附加上去的。贝多芬在写作时,只标明为“幻想曲式奏鸣曲”。一般人认为,“月光”两字是德国评论家兼诗人路德维希。莱尔斯塔勃由此曲的第一乐章联想到瑞士风光明媚的琉森湖上月光投射下的水波、根据自己的想象所命名的。关于此曲,也另有说法:贝多芬写好这首钢琴曲后,把它题献给伯爵千金朱丽叶。琪察尔迪。这位年轻美貌的贵族千金,跟贝多芬学习钢琴,彼此情投意合。由于重视门第的伯爵坚决反对,这桩爱情终于以失败告终。贝多芬在信中曾说:“我的身旁,有一位非常可爱的姑娘。她爱我,我也爱她……哦,人生若能活上1000岁,该有多么美妙。”据说贝多芬在遭受这个沉重的挫败之后,把内心的感触倾泻在这首热烈奔放的钢琴曲中。

贝多芬标记着该曲是“幻想曲式奏鸣曲”,指出了这部作品的自由、即兴的性质。其突出表现是没有一般古典奏鸣曲快—慢—快的各乐章布局,而且它的音乐素材运用得非常自由,表现了贝多芬对生活的幻想和探索。全曲共三个乐章,第一乐章用慢板代替了奏鸣曲式的快板;第二乐章是小快板;第三乐章是激动的快板。全曲的速度由慢变快,情绪也一步比一步热烈。

第一乐章单三部曲式、升C小调、2/2拍、和缓的慢板。这是个充满柔情、沉思和哀痛的乐章,与“月光”这一富于诗意的标题紧密地联系着。由于有这个幻想的、神秘的、沉思的、悲痛的乐章,使诗人路德维希。莱尔斯塔勃联想到月光,被人推测是失恋后的悲歌。曲中细腻、微妙的感情变化,是借着奇妙的和声色彩(如:调性变化—E ,e ,b等;变和弦,变音—主和弦三音的升高和降低所形成明暗的色彩变化)刻画出来的。乐曲由均匀的、柔弱的三连音开始,缓慢地奏出分解的三和弦。其中匀称的运动给人以连绵不断的流动感。这个基本节奏,形成整个乐章的背景,自始至终,贯串全曲。

接着,在平静、清晰的和声背景上,出现了一支如歌般的主题旋律。仿佛是沉思,又像是喃喃自语地倾诉蕴藏在内心的忧伤;并在重复时通过音区、和声、节奏的变化,细腻地展示出作者心弦的波动。这个平淡的第一主题,像清风徐来,或明月慢慢升空般登场。接着,气氛相似的b小调与B大调相交替的第二主题,在巧小节开始出现。

当主题的素材又在23小节出现时,进入了乐曲的中段。这时的三连音的琶音,做出曲折变化的爬升,跃入高音区,显示不安的情绪,也掀起了稍许的高潮。至42小节,音乐再度平静,进入乐曲的第三段—再现。这时的第二主题改在升c小调上出现。60小节起,在左手持续着低音的尾声中,音乐像夕阳西沉那样,越来越弱,慢慢消失。这一乐章中占优势的内心的悲哀,并不排斥其他情绪的表述,如隐藏在内心的激动、悲痛中的幻想等,这一乐章所表达的.感情是十分丰富、深刻动人的,有内心的悲痛,有悲痛中的诗意幻想,也有含蓄的激情。

第二乐章复三部曲式、降D大调、3/4拍、小J决板。在幽静、悲哀的第一乐章和激情的第三乐章之间,贝多芬安排了一段典雅、抒情、可爱的短小音乐。它是第一、三乐章的纽带、桥梁,是徐缓、沉思与暴风雨似的激情之间的缓冲、过渡。李斯特形容这段精巧的乐章是“开在两个深渊间的花朵”。

第一部分是一个单二部曲式,它的两个部分都是由同一个主题及其变奏发展而成的。 中部也是单二部曲式,主题仍然建立在降D大调上,这种调性布局是极少见的。右手是贯串到底的切分节奏,它所形成的重音与左手低音区有力的节拍重音交替出现,突出了诙谐曲的幽默感。随后,乐曲完全再现了第一部分。

第三乐章奏鸣曲式、升c小调、4/ 4拍、急板。这一乐章是全曲的高潮。出现了贝多芬式的冲动和抗争的音调,表现了作品内部的冲突,许多鲜明的音乐形象的对立和斗争,都统一在急速的运动中。这段扣人心弦的终曲,在燃烧般激烈的感情中,仍然充满了优美的情绪,使人联想到贝多芬那不屈不挠的坚毅意志。这个具有惊人的音乐效果以及充实的音乐内容的乐章,是贝多芬所有钢琴音乐中最精彩的显示表现力与升腾力的作品。这首升c小调钢琴奏鸣曲,直到第三乐章,才使用了奏鸣曲式,是较少见的。

继第二乐章之后,不间歇地出现第三乐章激动升腾的主部主题,它以16分音符的分解和弦,从低音区急速上升到高音区,乐思犹如奔腾的怒涛向前冲击,充分显示了贝多芬作品那种追求人生真谛的渴望,和那与命运搏斗的无畏精神。感情的激流不断奔腾,直到14小节延长记号处,终于暂停下来。在6小节的连接句之后,出现了升g小调的旋律式的副部主题。这是一段坚强热情的歌唱似的曲调,与怒涛似的非旋律式的主部主题形成鲜明对比。这个副部主题在这个乐章中发挥了精彩的缓和作用。但是,汹涌澎湃的主部把副部也逐渐卷入了它的激流,最后终于在急速地进行中被吞没了。呈示部的结束部以重复的、急骤的和弦式紧张进行,弱与强的激烈的更替,造成全呈示部的紧张性。这种紧张性直到呈示部的末尾才用几个哀伤的结束句缓和下来。

进入展开部之后,又掀起了戏剧性发展的新高潮。呈示部的两个主题都依照顺序加以发展,彼此交错展开。主部压缩了,副部分裂成一些单独乐句,在高、低音部交替出现,并进行调性的变换,加强了副部哀伤音调的表现力。在展开部的结尾,低声部是持续的主调属音,音乐逐渐平静下来,并停留在属和声上,使人感到短暂的宁静,预示着再现部新高潮的到来。展开部末尾以极弱的和弦平静以后,进入了再现部。主部主题又猛烈地再现出来,再现部中省略了6小节的连接句,紧接着就是副部的再现。 再现部之后,有一个结束部,这个结束部较为庞大,好像是第二展开部,内心斗争的戏剧性,狂暴猛烈的激动在这里达到了全曲的高潮。首先是主部主题的出现,然后是四小节的强力度上的减七和弦的琶音。接下来在低音声部出现了副部主题的旋律,其后有幻想式的琶音与装饰,最后有一刹那的慢板(仅有两小节),但很快又返回急板,在主和弦的上升与猛烈的下行进行最强奏中,全曲结束。

3结语

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思想内容充实,形象生动,个性鲜明,布局大胆富有创造,具有动人的音乐效果。它深刻展示了内心的矛盾、痛苦和斗争,表现了坚强的意志和力量,显示了贝多芬所特有的感染力,给人以精神上的鼓舞和高尚的美的享受。

介绍你参考我在大学授课时的一篇备课笔记,希望能够帮你。浅谈交响曲的第一乐章结构和贝多芬的贡献 一、交响曲含义的渊源“symphony”一词源于古希腊,“sym”是“一起、同时”的意思;“phony”是两个以上音和谐的意思。一般指乐队各声部同时奏出和谐的音符。二、交响曲体裁的渊源17世纪末意大利式歌剧序曲的结构是:“快板——慢板——快板”。 在18世纪逐渐脱离歌剧,吸收其他器乐曲的因素,发展成为独立的有3个乐章的器乐体裁,依然属于小型乐队或器乐重奏的作品。三、交响曲体裁的定型海顿、莫扎特的大量创作实践,最终确立了规范的交响曲式,即古典交响曲。它通常包括有4个乐章:第一乐章,快板,奏鸣曲式;第二乐章,慢板(或稍慢),节略的奏鸣曲式、三段式、复三段式、变奏曲式,具有抒情性;第三乐章,快板(或稍快),小步舞曲;第四乐章,快板(或急板),回旋曲式、奏鸣回旋曲式等。与此同时,交响曲整体的调性布局、和声结构、各乐章间的对比与平衡、乐队中乐器的组合与规模等均得到规范化而基本定型。 四、交响曲体裁的发展交响曲在贝多芬手下则被发挥到极至:1、展开部与尾声得到扩大;2、主题对比强烈;3、和声富于动力性;4、第三乐章以谐谑曲取代小步舞曲等;5、注入了前所未有的人文主义思想。贝多芬《第三交响曲——英雄交响曲》标志着交响曲进入19世纪浪漫主义交响曲的新阶段。五、交响曲曲式结构特别强调是第一乐章所必须采用的奏鸣曲式的结构。一般分为引子、呈示部、发展部(展开部)、再现部和尾声。1、引子奏鸣曲式可以有引子,也可以不安排引子。引子是主题的高度概括,是一个特别的提醒。比如,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命运交响曲》的引子,贝多芬自己称为“命运在敲门”。引子出现,马上渲染了音乐的气氛,确立了主题的基调。早期奏鸣曲的引子一般不参与发展,但是贝多芬、舒伯特等人都曾在发展部当中引用引子的材料或者进行再次适当地提示,比如《命运交响曲》。2、呈示部呈示部包括主部、连接段、副部及小结尾。主部:主部主题又称第一主题,调性就是交响曲的调性。反映交响曲主要的、最基本的思想;副部:副部主题也称第二主题,在调性上与主部主题要有明显的对比。古典奏鸣曲式要求主部与副部之间保持严格的调性关系,即副部出现在主部的属调(纯五度)上,而贝多芬后期的作品呈示部中出现三度关系的主部和副部,浪漫主义作品甚至有二度关系的。一般来说,主部和副部的乐思往往是对比并置的或者是对比冲突的,这种并置或者冲突构成了奏鸣曲式的主要结构力量。主部和副部的主题是后面发展部发展的主要素材。3、发展部(展开部)发展部也称展开部或自由幻想部。呈示部中的乐思在发展部中得到展开和发挥。展开的方式一般有:1)主题在发展部里面变形、模进(严格变奏和自由变奏方式);2)主部主题和副部主题同时出现;3)主部主题和副部主题交替出现;4)主部主题和副部主题在不同调性上出现;5)用复调手法发展乐思;6)把主体中的单独动机进行拆分发展;7)引入新的被称作“插部”的乐思(其实就是采用主部和副部以外的新材料);以上一切手段的目点,就是为了营造两个主题间的对比、冲突,使矛盾激化,产生戏剧化的冲突效果。4、再现部当音乐经过一系列眼花缭乱的发展后,主部主题在主调上进行再现,通过一个连接部再将副部主题提升到主调上再现,将矛盾冲突进行协调统一,手法是用两个主题的调性统一来使音乐的戏剧冲突得到平衡和解决。5、华彩段华彩段也就是炫技的段落,在早期古典音乐的器乐和声乐中都是存在的,在这个段落到来时,歌唱家和演奏家可以即兴发挥,展示高超的歌唱和演奏技术,藉以烘托音乐氛围,获得听众赞赏。但贝多芬写定了华彩段,从此华彩段不能随意进行发挥。个人认为,贝多芬之所以这么做,也是一个必然:交响乐队的编制和乐器品种的发展,以及作品篇幅的大规模提高,已经很难有即兴发挥的空间和必要性了。6、尾声尾声是交响曲第一乐章奏鸣曲式的终结,采用完全终止式(稳定终止),有时尾声的篇幅也很长,类似第二发展部。这样尾声显得很有内容,避免了不匆匆一笔带过而显得苍白。 你可以适当改写一下,祝你好运!

鉴赏《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是拉赫玛尼诺夫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假如拉赫玛尼诺夫所有的音乐都被世界遗忘了,最后剩下的也会是《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很多音乐爱好者通过这部作品认识拉赫玛尼诺夫,后来才接触他的其它作品,如《第二钢琴协奏曲》、《交响舞曲》等等。《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写于1934年,此时世界乐坛正在发生着很大的变化,传统的调性体系、曲式、节奏等惯用的音乐法则被抛弃,代之而起的是流派纷呈的“新音乐”,无调性音乐、表现主义、后浪漫主义、新古典主义、十二音列等等相继出现,“求异响于新声”是欧美音乐的时代潮流,而拉赫玛尼诺夫不为所动,仍然在十九世纪的风格和形式里寻求个性的表现。《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取材于一百多年前帕格尼尼的《24首小提琴随想曲》,利用其中第24首随想曲的音乐主题,写成单乐章的钢琴与乐队曲,技巧复杂精深、气势辉煌,成为十九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炫技一派的绝响。帕格尼尼这位小提琴魔鬼被许多人描绘成炫技能手,看不到他的辉煌技巧给浪漫派带来的风格上的影响,这不但低估了帕格尼尼的艺术价值,也是对浪漫主义艺术本质的忽略。浪漫主义是一种不受拘束和无穷无尽的美,浪漫音乐最突出的特点是狂热的主观表现。音乐家表现狂放无羁的感情世界,必须有炉火纯青的技巧为依托,才能进入横无际涯的艺术境界。有一件趣闻说明的正是这个问题,有一次,一位提琴手拿着乐谱去找贝多芬,提出某些小提琴部分的音乐太难,不好演奏,请作曲家修改一下,贝多芬却说:“当上帝唤醒我的时候,你以为我还会去考虑你那倒霉的提琴吗?”帕格尼尼精妙绝伦的演奏技巧和火热的演奏风格正是浪漫派作曲家渴求的境界,激发了许多音乐家的热情,追随效法者甚众。他们一方面在技巧和演奏风格上提高精进,另一方面直接从帕格尼尼的音乐里获取灵感,把他的作品改编成其它乐器的独奏曲,或者是以他的音乐主题为素材创作出自己的音乐。在大量的改编曲里,最著名的当然还是几位大作曲家的手笔,其中包括舒曼、勃拉姆斯、李斯特、拉赫玛尼诺夫,作为音乐会曲目至今还频繁演出的当推拉赫玛尼诺夫的这首《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狂想曲是这样一种曲式:它以烈焰般的激情歌颂狂傲不羁的英雄气概,用饱满的热情表现民族精神。狂想曲不是从古典时期继承来的形式,它是十九世纪浪漫主义音乐家的激情锻造出的曲式,音乐内容一气贯通的单乐章作品。拉赫玛尼诺夫写的这部《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也可以称之“帕格尼尼主题变奏”,音乐取材于帕格尼尼的第24首小提琴随想曲,在一个音乐主题上展开24个变奏,铺衍成一部气势辉煌的大型作品。这24个变奏前后分成三组,很像是不间断连续演奏的协奏曲的三个乐章,而且独奏钢琴与乐队展开炫技性的竞奏,又很符合协奏曲。但是从音乐狂热的激情和艰深的技巧看,还是应该按照作曲家自己的标题理解为狂想曲。作为一位作曲家,拉赫玛尼诺夫首先是一位钢琴演奏家,而且技巧精湛,风格健朗,他的名字被列入伟大钢琴家的行列,他在当时唱片录制技术已经很完善,所以我们今天还能听到他的演奏艺术。如此说来,拉赫玛尼诺夫要比他的老师柴科夫斯基幸运得多,他不必像柴科夫斯基那样拿着新完成的协奏曲去征求钢琴家的意见,结果触了霉头,一部不朽之作被说了个一无是处。拉赫玛尼诺夫写钢琴音乐从不担心技术问题,有些技巧艰深的部分,音乐甚至是在跟着飞舞的手指奔跑,听凭它把音乐带到哪里,浪漫派音乐里充满的热情往往就是这样表现出来的。《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以辉煌的技巧表现作曲家的个人风格,然而作品里最令人难忘的却不是眼花缭乱的技巧,而是慢速的第18个变奏,整部狂想曲到这里速度突然放慢,奏出一支纯朴抒情的曲调,这个旋律开朗优美,动人心魄,其中当然也隐含着永不褪色的“俄罗斯忧郁”,这个旋律先在钢琴上唱出,质朴而平和,然后让位给弦乐,热情在逐步增长,随后发展成浪漫激情的颂歌。这段音乐有感人至深的艺术魅力,尤其富于浪漫气息,它虽然只是一个音乐片段,不是一个乐章,也被抽出来编入一些浪漫曲集的唱片,在芭蕾舞台上也可以见到这段音乐的芭蕾小品。拉赫玛尼诺夫当初写《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时有意表现帕格尼尼传说中的舞台形象,瘦骨嶙峋、苍白、狂热、鬼魅般的躯壳包裹着热情的灵魂,被艺术之神唤醒时,便光芒四射地疯狂演奏,辉煌的音乐照亮整个大厅。拉赫玛尼诺夫甚至在写这部狂想曲的同时就在考虑把它搬上芭蕾舞台,他提供了芭蕾剧情构思,编舞导演当然又是芭蕾大师福金。

  • 索引序列
  • 罗西尼引子主题与变奏论文
  • 罗西尼的引子主题与变奏论文
  • 长笛罗西尼的引子主题与变奏论文
  • 引子主题与变奏论文
  • 变奏主题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