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是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对某一著作或论文的整体的参考或借鉴.征引过的文献在注释中已注明,不再出现于文后参考文献中.外文参考文献就是指论文是引用的文献原文是国外的,并非中国的。原文就是指原作品,原件。即作者所写作品所用的语言。如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原文是英语。译文就是翻译过来的文字,如在中国也可以找到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的中文版本。这个中文版本就称为译文
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法学论文的参考文献引用应当实事求是、科学合理,不可以为了凑数随便引用。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法学论文参考文献外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法学论文外文参考文献(一) [1]范愉.司法制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23. [2]付子堂.法律功能论W].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252. [3]罗斯.社会控制[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353. [4]王利明.法治的社会需要司法公正[M].北京:法制出版社,2005. [5]程竹汝.司法改革与政治发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5. [6]张晋藩.中国法律的传统和近代转型[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7]董必武.董必武政治法律文集[M]北京:法院出版社,1982. [8]罗.庞德.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法律的任务[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8-9. [9]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154. [10]庞德.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法律的任务[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42. [11]孙万胜.司法权的法理之维[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134. [12]苏力.送法下乡一中国基层司法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200. [13]范偷.纠纷解决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547-555. [14]田有成.乡土社会的民间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4. [15]顾培东.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的纠纷解决之道[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2004:1. 法学论文外文参考文献(二) 1.沈跃东:《乡镇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职权的法规范分》,《法治研究》2012年第3期。 2.徐亚文:《口述历史与法律》,《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 3.陈瑞华:《从 经验 到理论的法学 方法 》,《法学研究 》2011年第6期。 4.薛以胜:《法学研究方法初探》,《科技信息》2011年第3期。 5.崔二玲:《浅析法律方法》,《法制与社会》2011年第1期。 6.罗旭南:《法学方法多样化在中国法律史教学中的适用》,《海南大学学报》(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 7.刘颖:《法学方法与法律方法的耦合》,《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 8.李云海:《中国法学研究方法浅》,《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第31期。 9.谢晖:《论规范分析方法》,《中国法学》2009年第2期。 10.冀海虹:《司法过程中法学方法之解读——以价值分析法为核心》,《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 11.王丽霞:《<法学方法论>与法学方法 教育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12.冯 果:《法解释学等传统法学方法——未来中国经济法学的主流研究方法》,《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5期。 13.刘连泰:《分析实证主义法学方法在宪法研究中的局限性——以“分离命题”为中心》,《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14.张传新:《法律方法的普遍智力品格及其限度——从法律方法与法学方法称谓争论谈起》,《求是学刊》2008年第5期。 15.魏治勋:《“规范分析”概念的分析》,《法学论坛》2008年第5期。 法学论文外文参考文献(三) [1]王名扬:《英国行政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2]黎宏:《不作为犯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3]马生安:《行政行为研究—宪政下的行政行为基本理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4]罗豪才主编:《中国司法审查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5]张文显:《法哲学范畴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6]陈新民:《公法学札记》,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 [7]陆伟明:《服务行政法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8]周叶中:《代议制度比较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9]袁裕来:《特别代理:民告官手记Ⅷ》,中国检察出版社2012年版. [10]张文显主编:《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1]应松年主编:《外国行政程序法汇编》,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版. [12]王利明:《侵权行为法归责原则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3]张明楷:《刑法格言的展开》,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14]梁津明、郭春明、郭庆珠、魏建新:《行政不作为之行政法律责任探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11年版. [15]王振宇:《行政诉讼制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法学论文外文参考文献(四) [1]任丁秋.私人银行业与资产管理---瑞士范例[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2]邢毓静,巴曙松.经济全球化与中国金融运行[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 [3]倪受彬.国有商业银行资本信托运营法律问题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4]盛学军.全球化背景下的金融监管法律问题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5]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稳定分析小组.中国金融稳定 报告 2012[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2. [6]连建辉,孙焕民.走近私人银行[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7]李春满.私人银行业务[M].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2008. [8]曹彤,张秋林.中国私人银行[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 [9]李开国,张玉敏.中国民法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10]徐保满.金融信托与租赁[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11]孟建华.洗钱与银行机构反洗钱[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 [12]卓泽渊.法律价值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13][英]莫德.全球私人银行业务管理[M].刘立达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14]王征宇,于江等编著.美国的个人征信局及其服务[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3. [15]丁邦开,何俊坤等.社会信用法律制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法学论文外文参考文献(五) [1]陈卫东主编《模范刑事诉讼法典》,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第1版 [2]张月满着《刑事证人证言规则》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年第一版 [3]《法国刑事诉讼法典》译者:罗结珍,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 [4]孙孝福《刑事诉讼人权保障的运行机制研究》法律出版社,2001年6月版 [5]田圣斌着《刑事诉讼人权保障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 [6]宋英辉孙长永刘新魁等着《外国刑事诉讼法》法律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 [7]刘根菊等着《刑事司法创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版 [8]陈永生:《刑事诉讼的程序性制裁》,《现代法学》2004年第1期 [9]孙晶:《亲属作证特免权研究》,吉林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 [10]张新宝《隐私权的法律保护第二版》群众出版社2004年5月版 [11][德]尧厄尼希着,周翠译,《民事诉讼法:第27版》法律出版社2003年7月第1版 [12]程海霞:《刑事诉讼中的证人作证特免权制度研究》,安徽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 [13]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编着(宋金寿主编):《抗战时期的陕甘宁边区》,北京出版社1995年版. [14]厦门大学法律系编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法律文件选编》,江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15]韩延龙、常兆儒编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法制文献选编》(第3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猜你喜欢: 1. 法学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2. 法学论文参考文献 3. 法学本科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4. 法学论文的参考文献 5. 法律本科毕业论文的参考文献
意思是该参考文献来自国外。
参考文献是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对某一著作或论文的整体的参考或借鉴。征引过的文献在注释中已注明,不再出现于文后参考文献中。
按照字面的意思,参考文献是文章或著作等写作过程中参考过的文献。然而,按照GB/T 7714-2015《信息与文献 参考文献著录规则》”的定义,文后参考文献是指:“为撰写或编辑论文和著作而引用的有关文献信息资源。
参考文献的正确运用对学术论文的整体质量而言是至关重要的,但是,参考文献引用不当的问题还是层出不穷,严重影响了论文本身的质量,降低了基于此的各类评价指标的客观性和可信度。
扩展资料
参考文献的功能
参考文献是学术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其本身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相关论述已非常充分,在此不一一赘述了,只重申一下重点。
与作者而言,参考文献是论文科学选题的前提,是论证观点的有力支撑,是继承和传播前人研究成果的有效方式,保护和评价他人的劳动成果。
与学术期刊而言,参考文献可为编者审稿选稿提供参考借鉴,为自身的影响力扩散打造有利条件,可完成不同期刊之间的学术成果传递,节约宝贵有限的版面。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参考文献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关于参考文献不当引用的表现及控制探析
杰弗里�6�1萨克斯.全球视角的宏观经济学.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2006年,袁庆明.新制度经济学.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年[澳]克莱门德�6�1蒂斯坦尔.中国的经济发展.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年王桂新.中国人口分布与区域经济发展:一项人中分布经济学的探索研究.上海:华师大出版社,2003年费洪平.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年,徐逢贤.跨世纪难题: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
[摘 要] 经济全球化已成为当今时代发展的一种潮流。贸易、投资、金融、跨过公司生产全球化,在世界范围内造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错综交杂的局面,在这种背景下如何正确认识和理解爱国主义是每一个公民应该考虑的问题。[关键词] 经济全球化 爱国 爱国主义一、经济全球化及其表现经济全球化是指在不断发展的科技革命和生产国际化的推动下,各国经济相互渗透、相互依赖连成一个整体,所有国家、地区和和国家集团的所有经济部门和经济环节都成为这个整体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在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随着国际分工和国际协作的扩大,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已成为当今时代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从根本上说,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和国际分工高度发展的产物。经济全球化的具体表现是:贸易全球化,投资全球化,金融全球化,跨过公司生产经营全球化。在这种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在世界范围内造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错综复杂的局面。二、爱国与爱国主义爱国就是人们对自己祖国的无比热爱的一种高尚情感。祖国是一个集自然、政治、经济、文化与历史为一体的综合概念,是由一定社会历史阶段和一定区域的国土、国民和国家机器等基本要素构成的社会共同体。爱国就是爱故土、爱人民和爱国家的统一。爱国主义体现了人们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种族、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和荣誉感的统一,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对于公民个人而言,爱国主义包括爱国的情感、爱国的思想和爱国的行为三层内涵。三、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怎样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国家仍然是民族存在的最高组织形式,是国际社会活动的独立主体,只要国家存在,爱国主义就有其坚实的基础和丰富的意义。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要坚持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处理好几个关系:1.正确认识全球化与国家利益的关系,树立民族自信心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只有积极、勇敢的参与世界经济全球化竞争,才能不断发展我国的经济,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与综合国力,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必须坚定的捍卫自己国家的利益,维护国家的安全,这些都需要爱国主义的支撑。作为一个国民,需要有全球战略的眼光,用理性而积极的心态参与经济全球化竞争,在竞争中,力争互利双赢。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给发展中国家既带来机遇,也带来挑战。发达国家要求发展中国家不断开放市场,发达国家一方面促进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利用他的经济、科技、军事等方面的优势不断向发展中国家输出其政治观、文化观以及生活方式,力图主导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把发展中国家纳入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和发展轨道。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国民,更应该坚定爱国主义信念,捍卫国家利益,维护国家民族尊严,促进祖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事业的发展。我们要有坚定的信念,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在历史上,曾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为世界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我们应该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弘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坚信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华民族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中一定能够像过去一样,再次创造辉煌。我们要放眼世界,心系祖国,自觉维护国家利益,使国家的安全、荣誉、利益高于一切,只有祖国繁荣,我们才能自豪;只有祖国昌盛,我们才能幸福。每一个公民的命运与祖国民族的命运永远联结在一起。2.正确处理好民族利益与世界利益的关系,树立科学发展观意识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现阶段我们在发展自己的同时也必须关心一些人类共同面临的全球性的问题与威胁:如生态环境问题,资源能源问题,粮食耕地问题,水资源供应问题,反恐、贩毒、卫生安全、食品安全问题等等。爱国主义在新的历史时期被赋予了时代的新内涵。一方面,我们要热爱自己的祖国;另一方面,也应该放眼世界致力于解决全世界人民共同关心的问题。正确处理好热爱祖国与关爱世界,为祖国服务与为国际尽义务,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力争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同时我们要树立科学发展观,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协调的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处理好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与资源环境的关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3.处理好爱国与做好本职工作的关系爱国主义不仅是一种情感,也是一种思想观念和觉悟,更是一种行动。爱国不仅需要激情,更需要理性。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建设初期,华罗庚、李四光、钱学森、邓稼先等一批爱国科学家,他们放弃海外优厚的物质条件,克服重重阻力和困难,历尽艰辛毅然回到祖国,为我国的科技事业做出巨大贡献。作为当代公民,在新的历史时期应明确自己的历史使命,履行自己的责任,做好自己的事情,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努力工作,刻苦钻研,不断创新,用实际行动报效自己的祖国。总之,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们要认真理解,正确把握爱国主义的精神实质与科学内涵,处理好各种关系,做一个新时代的爱国者。参考文献:[1]杨学兵主编:《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西北大学出版社[2]《思想道德修养》高教出版社[3]《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高教出版社[4]卢黎歌主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西北大学出版社[5]《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高教出版社[6]卫兴华 林 岗主编:《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5大影响。气温:全球气温将升高。从现在起到本世纪末,人类将面临史无前例的气温上升。就本世纪而言,较乐观的预测是全球气温将升高摄氏度,最悲观的设想则认为,全球气温将上升近6摄氏度。海洋:海平面将升高。在本世纪内,海平面将可能升高20厘米至80厘米。原因是气候变暖导致海水膨胀,冰川和海上浮冰层融化(北极浮冰层厚度50年来减薄了40%)。在格陵兰,自1988年以来,冰川融化速度加快,已提高了2倍。极端现象:将对未来造成损失。近几年来,极端气候现象增多。大多数专家认为,在今后50年内,法国每2年就会出现一次2003年那样的酷热(当年造成万人死亡)。干旱将给农业造成严重影响(气温升高2摄氏度将可能使农业减产30%)。在欧洲南部,降雨量将明显减少。疾病:人类将首当其冲。据绿色和平组织说,到2050年,疟疾造成的死亡人数(每年在100多个国家造成250万人死亡)将可能翻一番,并将越过地中海在西班牙、意大利和法国登陆。其他严重的热带疾病也将随之而来,如通过飞蝇传播而造成消化道疾病的尼罗河病毒或利什曼病毒。另外,哮喘患者也将增加,因为炎热的天气将带来更多的花粉。生物多样性:物种将大量死亡。报道援引法国绿色和平组织负责人雅多的话说,如果气候变暖继续照此速度发展,那么到2050年将会有百万物种消失,即占各种生物种类的40%,而法国本土将会有20%的物种消失。北极熊和北极的其他动物将会像珊瑚礁水域的鱼一样成为主要受害者。德国的一项研究表明,气候变暖将威胁到鱼的生存,因为气候变暖会引起水中氧气减少。
Nature: 指标季节性的分离揭示全球变暖已持续上万年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引发的CO 2 度升高导致全球快速升温,显著影响着地球环境和人类 社会 。由于器测记录时限的有限性,通过地质记录定量重建过去温度,延长气候变化的 历史 ,对全面认识现代全球变暖在地球系统自然变率中的位置至关重要。
尽管古气候定量化目前已取得重要进展,但距我们最近的全新世(距今 11 700年以来),地质记录重建和古气候模拟的全球年均温变化存在显著差异。地质记录重建显示,温度在距今~10 000?6 000年处于峰值(“全新世大暖期”),其后逐渐下降,工业革命以来的全球变暖逆转了这一趋势(Marcott et al., 2013;Kaufman et al., 2020);然而,古气候模拟则显示,全新世年均温呈现整体上升趋势(Liu et al., 2014)(图1)。上述温度变化的巨大差异,被称为“全新世温度谜题(Holocene temperature conundrum)”(Liu et al., 2014),一直困扰着古气候学者。解开该谜团的关键在于厘清:气候代用指标是否存在季节性偏差?古气候模式的气候敏感性和反馈过程是否存在偏差?
图1 重建和模拟的全新世全球年均温度变化,蓝线为多指标重建结果,黑线为模拟的年均温,红线为模拟的夏季温度(改自Liu et al., 2014)
最近,美国罗格斯大学的Bova博士和合作者在Nature上发表论文,提出了一种有效分离季节性信号新方法(seasonal to mean annual transformation, SAT),更好地重建了季节和年均温度变化(图2)。
图2 SAT方法在IODP U1485钻孔末次间冰期和全新世时段温度重建中的应用(Bova et al., 2021)。(a、e)钻孔所在纬度(3 S)最相关季节(8月)和年均太阳辐射变化;(b、f)重建和模拟的季节性温度变化;(c、g)计算出的季节性偏差值(ΔSST);(d、h)校正后的年均海表温度变化
该方法的原理是:假设海表温度线性响应太阳辐射变化,重建温度变化(SST SN )与最相关的季节性太阳辐射的相关性,如高于其与年均太阳辐射的相关性,则认为重建温度存在季节性偏差;季节性偏差因子(ɑ s )由SST SN 与季节和年均太阳辐射的偏差值(ΔI)的线性回归获得(SST SN = ɑ s ΔI + ε s ),由此,得出重建温度的季节性偏差值(ΔSST = ɑ s ΔI ),进而获得校正后的年均温(MASST = SST SN - ΔSST)。季节性偏差因子的计算,基于末次间冰期(距今128 000-115 000年前)的海温重建数据,选择末次间冰期,原因在于该时期太阳辐射的季节性差异比全新世的大,而冰盖、温室气体等其他因素对温度的影响更弱,因此更易识别出温度的季节性信号。
首先,作者把这一方法应用到了位于巴布亚新几内亚东北部的海洋钻孔(IODP Site U1485)末次间冰期和全新世的温度重建(图2)。结果显示,重建温度与八月的太阳辐射变化最为相关,具有很好的季节性信号;校正后的年均海表温度变化在两个时段均呈现上升趋势,与同一地区的模拟结果基本一致(图2)。利用同样的方法,作者把模拟的季节性温度进行了校正,得到的年均温度变化趋势与模拟输出结果相一致,因此验证了方法的可靠性(图2)。
其次,作者进一步把SAT方法应用到40 S-40 N之间的海表温度重建(图3b)。结果显示,多数重建结果存在季节性偏差,且主要偏向于夏秋季,导致重建结果存在早中全新世大暖期(图3a、图3b);然而,校正后的年均温则显示,全新世呈持续升温趋势(图3b),与模拟结果基本一致(图3c);进而证实“全新世温度谜题”,可能主要源于气候代用指标的季节性偏差。
图3 全新世40 S-40 N海表温度重建、校正结果,以及温度变化机制(Bova et al., 2021)。(a)前人重建的全球年均温度变化(Marcott et al., 2013;Kaufman et al., 2020);(b)40 S-40 N海表温度重建结果(红线)和校正后的年均温度变化(蓝线);(c)模拟的年均温度变化及温室气体的贡献;(d)全球冰量变化和温室气体辐射强迫变化
在上述基础上,作者揭示出全新世年均海表温度长期增加的机理,全新世早中期(距今12 000-6 500年前)主要受冰盖、太阳辐射等驱动;而温室气体主导了包括工业革命以来,最近6 500年的全球变暖(图3c、图3d)。
主要参考文献
Bova S, Rosenthal Y. Liu Z. et al. Seasonal origin of the thermalmaxima at the Holocene and the last interglacial [J]. Nature, 2021, 589(7843):548–553.
Kaufman D, McKay N, Routson C, et al. A global database of Holocenepaleotemperature records [J]. Scientific Data, 2020, 7(1): 115.
Liu Z, Zhu J, Rosenthal Y, et al. The Holocene temperature conundrum[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14, 111(34): E3501–E3505.
Marcott S A, Shakun J D, Clark P U, et al. A reconstruction ofregional and global temperature for the past 11,300 years [J]. Science, 2013,339(6124): 1198–1201.
(撰稿:张文超, 吴海斌 /新生代室)
校对:覃华清
The most important method for addressing global warming is to reduce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This requires taking the following measures:
This paper emphasizes the urgency and necessity of addressing global warming through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its causes, impacts, and solutions. Only through global cooperation and taking active and effective measures to reduce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can we slow down the pace of climate change and protect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the Earth.
根本的原因是: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发生了变化。1、气候变暖,冰雪融化,海平面就上升;2、气候变暖,海水按照热胀冷缩的规律吸热膨胀,海平面也要上升。 要使海平面上升缓慢,方法也是有的,但是实现的过程会非常的艰难曲折。以下就是一种方法:敬爱的先生/女士: 您辛苦了! 主题:坎昆气候大会,应向中国敬礼。 2010年11月29日~12月10日的墨西哥坎昆全球气候变化大会,主要是围绕着如何遏制全球气候变暖而展开全面讨论的又一次会议。 要遏制全球气候变暖的步伐,治本的路径有两条,第一条路径是减少化石燃料的消耗;第二条路径是从化石燃料燃烧后的烟气中捕集二氧化碳并随之填埋。第一条路径因为使用化石燃料成本低,所以行不通;第二条路径存在成本高额,负担太重,也行不通。 第二条路径的成本到底有多高额,计算一下便知晓。据来自互联网的文章《近几年来,一种将二氧化碳浓缩后填埋于地下的环保技术(简称CCS)》,发布时间2010年3月23日。文章中说到:捕集存储1吨的二氧化碳就产生吨的二氧化碳。说明:在捕集存储二氧化碳的过程中,需要增加50%以上的能源消耗。 以美国为例来说明捕集填埋二氧化碳的高额负担。美国2009年向大气排放的二氧化碳约60亿吨,假定60亿吨的二氧化碳全部捕集并且填埋,需要增加的能源消耗为12亿吨标准煤(设1吨标准煤完全燃烧后产生的二氧化碳是吨),若消耗1吨标准煤的费用是1100元人民币,12亿吨标准煤的费用就是万亿元人民币。 要遏制全球气候变暖的步伐,在走治本的路径行不通的情况下,就只有走治标的路径了。 治标路径的方法是:把治本的资金投入到新兴能源产业中去,即把治本的高额负担转变成发展新兴能源产业的动力。经过几十年的奋斗,用新兴能源逐步替代化石能源,并且努力做到用新兴能源来取代化石能源在能源中的主导地位的局面。新兴能源是指:可再生能源和核能。 只要一家企业投向新兴能源产业的资金达到440元人民币,就认可这家企业减排了1吨的二氧化碳。 中国在“十二五”规划中,每年投向新兴能源产业的资金高达1万亿元人民币,相当于中国政府每年减排了亿吨的二氧化碳。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率先履行了还不该履行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温室气体减排的原则。试想,发展中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都朝着发达国家的人均化石能源的消费标准去发展生产力,必然将气候变暖推向不归路。因此,国际社会应向中国学习,宁可放慢发展速度,也要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新兴能源产业中去,以此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建议:在遏制全球气候变暖的国际谈判中,增加治标路径的谈判,按照治标路径的方法核定发达国家的责任和资金投入的额度。 现在,全世界因燃烧化石燃料每年向大气排放的二氧化碳接近400亿吨,若保持每年向大气排放400亿吨的二氧化碳不变,全球气候变暖的步伐是否会停止,这是科学家需要完成的重大课题。不要因为治标路径的谈判延误了治本路径的谈判。 能够把这封信传递给任何一个人。治标路径的谈判,涉及资金援助吗?涉及技术转让吗?涉及···吗? 从遏制全球气候变暖的国际谈判能够明显的得出结论,要让发达国家拿出钱来援助发展中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共同应对气候变暖,这是办不到的。因此必须转而要求发达国家拿出钱来,投向新兴能源产业,以此降低化石燃料的消费,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发达国家在污染大气的前提下,首先快速富裕了起来,理当用积累的资金率先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将剩余的较少的还能排放温室气体的空间留给发展中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也能使发展中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尽快富裕起来。这种想法,也同样符合邓小平同志的先富跟后富的思想理论原则。
参考文献是论文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可以反映论文作者的科学态度和论文具有真实、广泛的科学依据。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化学论文参考文献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化学论文参考文献(一) [1] 王亮. 薄层等离子体与表面等离子体激元的实验研究[D].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09 [2] 汪建. 射频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及模式转变的实验研究[D].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4 [3] 马新欣. 基于COSMIC掩星数据的电离层分布特征及地震响应研究[D].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2014 [4] 王若鹏. 地震电离层前兆短期预报研究[D]. 武汉大学 2012 [5] 何昉. 地基大功率无线电波加热电离层对空间信息链路影响研究[D]. 武汉大学 2009 [6] 汪枫. 高频电波人工调制低纬电离层所激发的ELF波的研究[D]. 武汉大学 2011 [7] 邓忠新. 电离层TEC暴及其预报方法研究[D]. 武汉大学 2012 [8] 刘宇. 实验室研究化学物质主动释放形成的电离层空洞边界层的非线性演化[D].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5 [9] 宋君. 返回式电离层探测技术应用研究[D]. 武汉大学 2011 [10] 冯宇波. 电离层等离子体分析仪的设计与研制[D].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 2011 [11] 李正. 电离层暴及“行星际扰动-磁暴-电离层暴”的观测研究[D].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 2011 [12] 赵莹. GNSS电离层掩星反演技术及应用研究[D]. 武汉大学 2011 [13] 牛田野. 特殊等离子体环境物理信息获取与处理的研究[D].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08 [14] 黄勇,时家明,袁忠才.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Ionospheric Electron Concentration Depletion by Rocket Exhaust[J]. Plasm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1(04) 化学论文参考文献(二) [1] 徐凯. 硝基甲烷及其分解产物的从头算分子动力学研究[D]. 四川大学 2014 [2] 李倩,徐送宁,宁日波. 用发射光谱法测量电弧等离子体的激发温度[J]. 沈阳理工大学学报. 2011(01) [3] 李兵,张明安,狄加伟,魏建国,李媛. 电热化学炮内弹道参数敏感性研究[J]. 电气技术. 2010(S1) [4] 赵晓梅,余斌,张玉成,严文荣. ETPE发射药等离子体点火的燃烧特性[J]. 火炸药学报. 2009(05) [5] 张祎. 小口径固体电枢电磁轨道炮发射稳定性与初始装填过程影响规律的研究[D]. 南京理工大学 2012 [6] 弯港. 基于格子Boltzmann方法的流动控制机理数值研究[D]. 南京理工大学 2013 [7] 李海元. 固体发射药燃速的等离子体增强机理及多维多相流数值模拟研究[D]. 南京理工大学 2006 [8] 王争论. 中心电弧等离子体发生器及其在电热化学炮中的应用研究[D]. 南京理工大学 2006 [9] 林鹤. HMX共晶炸药的制备与理论研究[D]. 南京理工大学 2014 [10] 王娟. 2,3-二羟甲基-2,3-二硝基-1,4-丁二醇衍生物的合成及其应用研究[D]. 南京理工大学 2014 [11] 董岩. 多氨基多硝基苯并氧化呋咱及其金属配合物的合成与性能研究[D]. 南京理工大学 2014 [12] 刘进剑. 多氨基多硝基吡啶及吡嗪氮氧化物含能配合物的合成、性能及应用[D]. 南京理工大学 2014 [13] 赵国政. 氮杂环硝胺化合物的理论设计与母体合成[D]. 南京理工大学 2014 [14] 郭长平. 一步法微气孔球扁药成孔机理、燃烧性能及应用研究[D]. 南京理工大学 2013 [15] 金涌. 电热等离子体对固体火药的辐射点火及燃烧特性研究[D]. 南京理工大学 2014 化学论文参考文献(三) [1] 王晓东. 蛋白质复合体及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新策略[D].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2 [2] 罗孟成. 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DNA疫苗及分子佐剂研究[D]. 武汉大学 2010 [3] 吴志强. 应用RNA干扰技术抑制手足口病重要病原体的基因表达与复制研究[D]. 武汉大学 2010 [4] 刘丹. 乙型肝炎病毒Pol蛋白对NF-κB信号通路抑制作用的研究[D]. 武汉大学 2014 [5] 江淼. RNA结构在其诱导细胞先天免疫反应中的作用及其相关信号通路研究[D]. 武汉大学 2011 [6] 詹蕾. 呼吸道合胞病毒的纳米免疫分析新方法研究[D]. 西南大学 2014 [7] 易昌华. 麻疹病毒血凝素蛋白H诱导HeLa细胞凋亡及其分子作用机制研究[D]. 武汉大学 2014 [8] 杨景晖. H3N2亚型流感病毒Vero细胞冷适应株减毒特性及假病毒评价中和抗体的研究[D].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4 [9] 刘娟. 人呼吸道腺病毒55型的基因组学与病原学特征研究[D].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2014 [10] 喻正源. 全基因组测序与病毒捕获测序技术探讨EB病毒进化及整合规律的初步研究[D]. 中南大学 2013 [11] 陈晓庆. 天然产物抗单纯疱疹病毒感染活性评价及机理研究[D]. 南京大学 2014 [12] 李康. 抗流感病毒和EV71新靶标及新药物研究[D]. 北京工业大学 2014 [13] 王君. 白细胞介素-6受体介导A型流感病毒感染诱导白细胞介素-32及白细胞介素-6表达的研究[D]. 武汉大学 2013 [14] 申彦森. 基于内含子剪切的人工miRNA结构和靶向位点与基因沉默效率的关系研究[D]. 武汉大学 2009 [15] 金旭. 冠状病毒N7甲基转移酶甲基化核苷酸GTP的特性研究[D]. 武汉大学 2013 [16] 陶佳莉. SARS冠状病毒非结构蛋白nsp14的结构功能关系研究[D]. 武汉大学 2013 [17] 高国振. 宿主因子Cyclin T1和Sam68在Ⅰ型人免疫缺陷型病毒生活周期中的功能研究[D]. 武汉大学 2012 [18] 柳叶. 阻断HIV-1辅助受体CXCR4的新方法研究[D]. 武汉大学 2012 [19] 李围. Akt1蛋白质复合体的纯化鉴定及其相互作用蛋白质的功能研究[D].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2007 [20] 鞠湘武. H5N1型禽流感病毒损伤细胞溶酶体的机制研究和南极极端环境下科考队员的应激反应研究[D].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2 猜你喜欢: 1. 化学论文参考范文 2. 关于科学论文参考文献 3. 药学论文参考文献 4. 药学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5. 毕业论文参考文献国家标准
陕西省地质局.1973.李四光同志著作和讲话选编(1928~1970)
程克明,王铁冠.1993.天然气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天然气地球科学,4(2):49~94
程克明,赵长毅.1997.吐哈盆地煤成油气的地质地球化学研究.勘探家:石油与天然气,2(2):5~10,19
戴金星.1979.成煤作用中形成的天然气与石油.石油勘探与开发,3
戴金星.1980.我国煤系地层含气性的初步研究.石油学报,4
戴金星.1992.各类天然气的成因鉴别.中国海相油气(地质),6(1):11~19
戴金星.1996.中国大中型气田有利勘探区带.勘探家:石油与天然气,1(1):6~9
戴金星.2007.中国煤成气潜在区.石油勘探与开发,34(6):641~645,663
戴金星,李先奇.1986.中亚煤成气聚集域东部气聚集带特征:中亚煤成气聚集域研究.石油勘探与开发,22(5):1~7
戴金星,王廷栋.2000.中国碳酸盐岩大型气田的气源.海相油气地质,5(1):12~13
戴金星,桂明义,黄自林,等.1986.楚雄盆地中东部禄丰———楚雄一带的二氧化碳气及其成因.地球化学,1:42~49
杜金虎,易士威,卢学军,等.2004.试论富油凹陷油气分布的“互补性”特征.中国石油勘探,9(1):15~22
龚再升,王国纯.1997.中国近海油气资源潜力新认识.中国海上油气(地质),11(1):1~12
顾家裕.1994.沉积相与油气.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何登发,赵文智.1999.中国西北地区沉积盆地动力学演化与含油气系统旋回.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181
侯启军,魏兆胜,赵占银,等.2006.松辽盆地的深盆油藏.石油勘探与开发,33(4):406~411
胡朝元.1982.生油区控制油气田分布———中国东部陆相盆地进行区域勘探的有效理论.石油学报,2
胡见义,黄第藩,等.1991.中国陆相石油地质理论基础.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黄第藩,李晋超,程中第,等.1983.旱2井岩石抽提物中未成熟和成熟芳烃系列化合物组成分布的比较.地球化学,1:32~40
黄第藩,李晋超.1982.干酪根类型划分的X图解.地球化学,1:21~30
黄汲清.1947.新疆油田地质调查报告.经济部中央地质调查所
黄汲清,任纪舜,等.1980.中国大地构造及演化.北京:科学出版社,1980
贾承造,宋岩,魏国齐,等.2005.中国中西部前陆盆地的地质特征及油气聚集.地学前缘,12(3):3~13
贾承造,赵文智,邹才能,等.2007.岩性地层油气藏地质理论与勘探技术.石油勘探与开发,34(3):257~272
贾承造,赵文智,邹才能,等.2008.岩性地层油气藏地质理论与勘探技术.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地质出版社,1~20
蒋有录,查明主编.2006.石油天然气地质与勘探.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11,140~160
金之钧,张金川,王志欣.2003.深盆气成藏关键地质问题.地质论评,49(4):400~407
李德生.1980.渤海湾盆地复合油气田的开发前景.石油学报,1(1):1~15
柳广弟主编.2009.石油地质学.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15
罗平,裘怿楠,贾爱林,等.2003.中国油气储层地质研究面临的挑战和发展方向.沉积学报,21(1):142~147
罗志立.1989.中国寻找大气田的前景及方向.石油学报,10(3):20~30
邱蕴玉.1994.油气聚集保存的时间性和有效性分析———油气有效成藏期及有效成藏组合研究.中国海上油气(地质),8(5):289~300
邱中建.1974.加速渤海湾油气勘探的几点想法———复式油气聚集(区)带机理.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档案室
裘亦楠,薛叔浩,应凤祥.1997.中国陆相油气储集层.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史训知,戴金星,王则民,等.1985.联邦德国煤成气的甲烷碳同位素研究和对我们的启示.天然气工业,2
宋岩,戴金星.1998.中国大中型气田主要地球化学和地质特征.石油学报,19(1):1~5
宋岩,赵孟军,柳少波,等.2005.中国 3 类前陆盆地油气成藏特征.石油勘探与开发,32(3):1~6
孙肇才,郭正吾.1991.板内形变与晚期次生成藏———扬子区海相油气总体形成规律的探讨.石油实验地质,13(2):107~142
田在艺.1960.中国陆相沉积生油和找油论文集.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田在艺,王善书.1985.我国海域地质构造与含油气沉积盆地特征.石油学报,8(8):1~12
王昌桂,郭彦如.1993.吐鲁番坳陷天然气地质特征及成藏模式.新疆石油地质,14(2):117~125
王廷栋,王海清.1989.以凝析油轻烃和天然气碳同位素特征判断气源.西南石油学院学报,11(3):1~15
翁文波.1948.从定碳比看中国石油远景
吴崇筠.1983.构造湖盆三角洲与油气分布.沉积学报,1(1):5~26
吴崇筠,薛叔浩,等.1992.中国含油气盆地沉积学.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吴河勇,梁晓东,向才富,等.2007.松辽盆地向斜油藏特征及成藏机理探讨.中国科学:D 辑,37(2):185~191
武守诚.1988.中国板块演化与油气盆地.石油实验地质,3(4)
袁选俊,谯汉生.2002.渤海湾盆地富油气凹陷隐蔽油气藏勘探.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3(2):130~133
翟光明,宋建勇,靳久强,等.2002.板块构造演化与含油气盆地形成和评价.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张厚福,方朝亮,高先志,等.1999.石油地质学.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张金川.2003.根缘气成藏主控地质因素.地球学报,z1:120~124
张恺.1995.论板块构造旋回与油气壳-幔深部成因说.新疆石油地质,16(1):1~9
赵文智,程克明.1995,吐哈盆地煤系地层油气聚集特征与勘探对策.天然气工业,15(4):13~17
赵文智,何登发,池英柳,等.2001.中国复合含油气系统的基本特征与勘探技术.石油学报,22(1):6~13
赵文智,何登发,等.2002.含油气系统术语、研究流程与核心内容之我见.石油勘探与开发,29(2):1~7
赵文智,汪泽成,张水昌,等.2007.中国叠合盆地深层海相油气成藏条件与富集区带.科学通报,52(1):9~18
赵文智,王红军,徐春春,等.2010.川中地区须家河组天然气藏大范围成藏机理与富集条件.石油勘探与开发,37(2):146~157
赵文智,王兆云,汪泽成,等.2005a.高效气源灶及其对形成高效气藏的作用.沉积学报,23(4):710~719
赵文智,王兆云,张水昌,等.2005b.有机质 “接力成气”模式的提出及其在勘探中的意义.石油勘探与开发,32(2):1~7
赵文智,张光亚,王红军,等.2003a.中国叠合含油气盆地石油地质基本特征与研究方法.石油勘探与开发,30(2):1~8
赵文智,邹才能,汪泽成,等.2003b.富油气凹陷 “满凹含油”论———内涵与意义.海相油气地质,8(3):130~142
邹才能,池英柳,李明,等.2004.陆相层序地层学分析技术:油气勘探工业化应用指南.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邹才能,陶士振,谷志东.2006.中国低丰度大型岩性油气田形成条件和分布规律.地质学报,80(11):1739~1751
邹才能,陶士振.2007.大油气区的内涵、分类、形成和分布.石油勘探与开发,34(1):5~12
邹才能,陶士振,方向.2009a.大油气区形成与分布.北京:科学出版社,1~5
邹才能,陶士振,袁选俊,等.2009b.连续型油气藏形成条件与分布特征.石油学报,30(3):324~331
邹才能,袁选俊,陶士振,等.2010.岩性地层油气藏.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21~132
Ayers Jr W gas systems,resources,and production and review of contrasting cases from the San Juan and Powder river Bulletin,86(11):1853~1890
Cook of Estimated Ultimate Recovery(EUR)for wells in assessment units of continuous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s,USGS Powder River Basin Province Assessment Team,Total Petroleum System and Assessment of Coalbed Gas in the Powder River Basin Province,Wyoming and Montana: Survey Digital Data Series DDS-69-C,~6
Crovelli R resource assessment method for continuous-type petroleum accumulations—The ACCESS assessment method:USGS Powder River Basin Province Assessment Team,Total Petroleum System and Assessment of Coalbed Gas in the Powder River Basin Province,Wyoming and Montana: Survey Digital Data Series DDS-69-C,~12
Dow W of oil correlation and source rock data to exploration in Williston basin
Gautier D L,Dolton G L,Takahashi K I,Varnes K L, National Assessment of United States oil and gas resources—Results,methodology,and supporting data: Survey Digital Data Series DDS-30
Hubbert M of petroleum under hydrodynamic Bulletin,37(6):1954~2026
Hunt J and migration of petroleum from abnormally pressured fluid Bulletin,7(1):61~69
Klett T R and Charpentier R Model Users Guide: Survey Open-File Report 03-354,~35
Klett T R and Schmoker J Survey Input-Data Form and Operational Procedure for the Assessment of Continuous Petroleum Accumulations:USGS Uinta-Piceance Assessment Team,Petroleum Systems and Geologic Assessment of Oil and Gas in theUinta-Piceance Province,Utah and Colorado: Survey Digital Data Series DDS-69-B,~9
Law B gas Bulletin,86(11):1891~1915
Levorsen A of and company,1~850
Magoon L B,Dow petroleum system-from source to Memoir 60,3~24
Magoon L petroleum system a classification scheme for research,resource assessment,and exploration,AAPG bulletin,71(5):587
Masters J basin gas trap,Western Bulletin,63(2):152~181
Nielson D and apparatus for shale gas States Patent,
Pan C origin of petroleum in north Shensi,and the Cretaceous of Szechuan, Bulletin,25:2058~2068
Parker H W,et of oil from oil shale,United States Patent,
Perrodon of oil and gas accumulations: Aquitaine,187~210
Pollastro R petroleum system assessment of undiscovered resources in the giant Barnett Shale continuous(unconventional)gas accumulation,Fort Worth Basin, Bulletin,91(4):551~578
Rose P R,Everett J I basin centered gas accumulation,Roton Basin,Southern & Gas Journal,82(40):190~197
Schmoker J perspectives for unconventional gas bulletin,86(11):1993~2000
Schmoker J ,Method for assessing continuous-type(unconventional)hydrocarbon D L,Dolton G L,Ta-kahashi K I,Varnes K L, National Assessment of United States oil and gas resources—Results,methodology,and supporting data: Survey Digital Data Series DDS-30
Schmoker J Survey Assessment Model for Continuous(Unconventional)Oil and Gas Accumulations—The“FORSPAN”Model:US Geological Survey Bulletin 2168,~9
Schmoker J geological survey assessment concepts for continuous petroleum accumulations:US Geological Survey Digital Data Se-ries DDS-69-D,~9
SPE,AAPG,WPC, Resources management system,1~47
Tissot B P,Welte D formation and York,SpringerVerlag
[摘 要] 经济全球化已成为当今时代发展的一种潮流。贸易、投资、金融、跨过公司生产全球化,在世界范围内造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错综交杂的局面,在这种背景下如何正确认识和理解爱国主义是每一个公民应该考虑的问题。[关键词] 经济全球化 爱国 爱国主义一、经济全球化及其表现经济全球化是指在不断发展的科技革命和生产国际化的推动下,各国经济相互渗透、相互依赖连成一个整体,所有国家、地区和和国家集团的所有经济部门和经济环节都成为这个整体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在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随着国际分工和国际协作的扩大,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已成为当今时代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从根本上说,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和国际分工高度发展的产物。经济全球化的具体表现是:贸易全球化,投资全球化,金融全球化,跨过公司生产经营全球化。在这种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在世界范围内造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错综复杂的局面。二、爱国与爱国主义爱国就是人们对自己祖国的无比热爱的一种高尚情感。祖国是一个集自然、政治、经济、文化与历史为一体的综合概念,是由一定社会历史阶段和一定区域的国土、国民和国家机器等基本要素构成的社会共同体。爱国就是爱故土、爱人民和爱国家的统一。爱国主义体现了人们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种族、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和荣誉感的统一,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对于公民个人而言,爱国主义包括爱国的情感、爱国的思想和爱国的行为三层内涵。三、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怎样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国家仍然是民族存在的最高组织形式,是国际社会活动的独立主体,只要国家存在,爱国主义就有其坚实的基础和丰富的意义。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要坚持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处理好几个关系:1.正确认识全球化与国家利益的关系,树立民族自信心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只有积极、勇敢的参与世界经济全球化竞争,才能不断发展我国的经济,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与综合国力,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必须坚定的捍卫自己国家的利益,维护国家的安全,这些都需要爱国主义的支撑。作为一个国民,需要有全球战略的眼光,用理性而积极的心态参与经济全球化竞争,在竞争中,力争互利双赢。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给发展中国家既带来机遇,也带来挑战。发达国家要求发展中国家不断开放市场,发达国家一方面促进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利用他的经济、科技、军事等方面的优势不断向发展中国家输出其政治观、文化观以及生活方式,力图主导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把发展中国家纳入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和发展轨道。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国民,更应该坚定爱国主义信念,捍卫国家利益,维护国家民族尊严,促进祖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事业的发展。我们要有坚定的信念,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在历史上,曾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为世界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我们应该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弘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坚信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华民族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中一定能够像过去一样,再次创造辉煌。我们要放眼世界,心系祖国,自觉维护国家利益,使国家的安全、荣誉、利益高于一切,只有祖国繁荣,我们才能自豪;只有祖国昌盛,我们才能幸福。每一个公民的命运与祖国民族的命运永远联结在一起。2.正确处理好民族利益与世界利益的关系,树立科学发展观意识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现阶段我们在发展自己的同时也必须关心一些人类共同面临的全球性的问题与威胁:如生态环境问题,资源能源问题,粮食耕地问题,水资源供应问题,反恐、贩毒、卫生安全、食品安全问题等等。爱国主义在新的历史时期被赋予了时代的新内涵。一方面,我们要热爱自己的祖国;另一方面,也应该放眼世界致力于解决全世界人民共同关心的问题。正确处理好热爱祖国与关爱世界,为祖国服务与为国际尽义务,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力争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同时我们要树立科学发展观,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协调的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处理好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与资源环境的关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3.处理好爱国与做好本职工作的关系爱国主义不仅是一种情感,也是一种思想观念和觉悟,更是一种行动。爱国不仅需要激情,更需要理性。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建设初期,华罗庚、李四光、钱学森、邓稼先等一批爱国科学家,他们放弃海外优厚的物质条件,克服重重阻力和困难,历尽艰辛毅然回到祖国,为我国的科技事业做出巨大贡献。作为当代公民,在新的历史时期应明确自己的历史使命,履行自己的责任,做好自己的事情,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努力工作,刻苦钻研,不断创新,用实际行动报效自己的祖国。总之,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们要认真理解,正确把握爱国主义的精神实质与科学内涵,处理好各种关系,做一个新时代的爱国者。参考文献:[1]杨学兵主编:《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西北大学出版社[2]《思想道德修养》高教出版社[3]《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高教出版社[4]卢黎歌主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西北大学出版社[5]《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高教出版社[6]卫兴华 林 岗主编:《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杰弗里�6�1萨克斯.全球视角的宏观经济学.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2006年,袁庆明.新制度经济学.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年[澳]克莱门德�6�1蒂斯坦尔.中国的经济发展.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年王桂新.中国人口分布与区域经济发展:一项人中分布经济学的探索研究.上海:华师大出版社,2003年费洪平.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年,徐逢贤.跨世纪难题: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
目前看来,全球化和反全球化都在同时走向深入。反全球化的群体,主要是低技能劳动者。他们认为自己的工作是被别人偷走的,美国人怪罪中国人,英国人认定是东欧移民造成的恶果。总之都是“错不在我”。 为什么说全球化也在走向深入?最近有一则报道,是荷兰政府出台的关于高技术移民和投资移民的各种新政,虽说是小幅调整,但总体上还是摆明了鼓励、欢迎优质移民。因为全世界的政府都在挖空心思地保障经济发展。谁也不会做赔本的买卖。关于开放对国家经济的刺激作用有多大,参照我们加入WTO后的经济数据即可。最近一期的经济学人也是直接把全球化中英美劳工丢掉工作的主因推给了中国,不过他还算客气用的是“competition”,没像川普直接用“偷”。没见过田径赛场上比输了比赛不说自己实力差,反倒怪罪对手跑太快的。不过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要居安思危。如果这一波全球化过程中,中国真的因为制造业的巨大优势创造了可观的红利。那么下一个颠覆制造业的力量是不是已经在悄悄崛起了。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所以推行政策的时候往往是两个方面同时进行的,无视政策的缺陷是愚蠢的。因为政策的两面性,一个与其相对的政策来平衡是必要的。比如全球化和贸易保护,多元主义与文化保护,理论与实践等等。以上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