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 中医教育杂志

中医教育杂志

发布时间:

中医教育杂志

漆浩,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著名中医学者,首届中华全国中医科普学会常务理事。《中医教育》杂志编委。1984年毕业于江西中医学院中医系,从事中医临床实践。1988年毕业于中国中医科学研究院,获医学硕士学位。长期研究及建立中医五型体质学,手疗学及大众养生学,中医食疗学,先后在中央电视台,北京湖南广东深圳等卫视主讲养生专题,发表科研论文120多篇,出版主编著作90余部,代表著作有《中医时间医学全书》、《手会治病》、《痛症按摩点穴300法》、《实用太极拳防治百病手册》、《有效的家庭中药》、《日常病痛的穴位自疗》等。

不是。《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于2003年创刊,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管,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的国家级科技期刊,所以不是非法刊。《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共出版文献31143篇、总被下载2893910次、总被引82536,(2019版)复合影响因子为,(2019版)综合影响因子为。据2019年12月28日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显示,《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共载文28071篇、基金论文量为5245、被引量为70253、下载量为653729,2017年影响因子为。

zhōng yī yào kān wù

中医药刊物是系指有关中医药学的定期或不定期的继续出版物,是中医药学界进行学术交流的重要工具。中医药期刊出现于近现代,据统计,截至1949年10月以前,我国的中医药期刊约有四百余种。清代唐大烈主编的《吴医汇讲》11卷,(1792~1801年),其编辑大旨是“奥词显义,统为求教,长篇短节,并曰无拘”,内容已包括有当时41位作者的94篇文稿,所叙有内、外、妇、儿各科及历代医家论述,经义诠释,随诊笔记,读书方法,药物真伪鉴定等。从编例及内容而言,《吴医汇讲》可以说是近现代中医药期刊的雏形。

中医药期刊开始较多出现是在辛亥革命(1911年) 前后。现知较早的中医药期刊有上海医学公报社蔡小香等所编的《医学报》(创刊于1904年4月),神州医药学会绍兴分会何廉臣等所编的《绍兴医药学报》(1908年6月),广州梁慎余等所编的《医学卫生报》(1908年7月),宁波徐友函等所编的《卫生杂志》(1911年),神州医药书报社余伯陶等编的《神州医药学报》(1913年5月)等。当时的中医药期刊反映了中医药学界锐意革新的思潮,在内容上则中西兼备,在研究探讨中医学术的同时,对西医学知识也多有介绍。这一时期比较著名的中医期刊编撰者有蔡小香、丁甘仁、周雪樵、王问樵、梁慎余、唐乃安、袁桂生、顾宾秋、丁福保、何廉臣、裘吉生、曹炳章、徐友函、余伯陶、包识生等。

“五四”运动前后,到抗日战争以前,随着新文化运动的普遍开展,以及由于中医药学界联合起来反对对各届 *** 所采取的歧视、压迫、消灭中医等政策的坚决斗争,在斗争中中医药学界学术风气活跃,中医药期刊也显著增多。据统计,这一时期出版的中医药期刊在250种以上,其中在上海出版者最多,达90余种,其次则为浙江、江苏、广东、福建、北京、天津等地。当时中医药期刊发行时间较长,影响较大的有:上海中医学会所编的《中医杂志》(1912年12月),上海中华医药书局所编的《医界春秋》(1926年5月),杭州三三医报社所编的《三三医报》(1923年5月),广州杏林医学社所编的《杏林医学月报》(1929年1月),山西太原中医改进研究会所编的《医学杂志》(1921年6月)等。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时期东南亚各国也多办有中医药期刊,如《医药月刊》(新加坡)(1930年2月),《菲律宾医药会刊》(1930年4月)等。这一时期的中药医期刊,按其性质可分为三类:其一是中医药学术团体机关刊物,如中央国医馆及各地分馆所编的《国医公报》;神州医药学会各分会所编的《神州医药学报》以及中医院校所编的院刊等等。

这一类期刊多为各学术团体人撰稿。论文学术水平较高,且多报告了各团体的机构、成员、沿革及动向等。其二是中医药界同人刊物。如上海中国医学月刊社所编的《中国医学月刊》(1928年10月),广州岭南医林一锷社所编《医林一锷》(1931年1月)等,这类期刊的内容广泛,思想较为活跃。其三是中医普及性刊物,如上海中医书局所编的《家庭医药杂志》(1930年1月),健康报馆所编的《学医门径月刊》(1930年5月),广州大众医刊社所编《大众医刊》(1931年4月)等,此外,当时各地报刊如上海《申报》、《新闻报》等,多编有医学卫生副刊,其中亦有特刊中医内容者。这类期刊的特点是宣传中医药卫生知识,读者面大,影响广泛。这一时期中医期刊的内容,一般都是有社论或言论栏。多反映当时中医界讨论中西医关系,如何整理中医学术,中医教育,医学道德等问题; 学说栏多连载篇幅较长的著作和讲义;药物栏介绍各种中药的研究;医讯栏报告各地医疗法令,医学团体情况;问答栏多解答读者学医、治病的各种问疑; 此外还有随诊笔记,医林文艺,杂俎等。这一时期比较活跃的编撰者有何廉臣、裘吉生、曹炳章、樵铁樵、陆渊雷、周学海、章臣鹰、张赞臣、秦伯未、范行准、祝味菊、杨 *** 、刘民叔、余无言、赵燏黄、陈邦贤、陈无咎、张山雷、吴汉仙、陆士谔、谢利恒、张锡纯、朱仁康、杨志一、张子英、杨医亚、朱振声等。

在1937年至1945年的抗日战争期间,新出版的期刊大约有六十余种。除上海及江浙等沿海各省外,各地新刊的中医期刊增多。如重庆出版有《国医月刊》(1939年4月),成都出版有《国医改进月刊》(1941年3月),桂林出版有《复兴医药杂志》(1941年4月),西安出版有《平民医学周报》(1943年6月)等。由于时局动乱,此时中医药期刊一般刊行年代不长。较有影响的是北京出版的《国医砥柱》。

中医教育杂志社

一般省级 中医杂志都可以 如 黑龙江中医药 河南中医 新中医(广东)

中医教育 期刊在创办过程中,经历了创建、发展、完善提高3个阶段。《中医教育》作为高等中医药教育的唯一一本行业性杂志,无论在形式上、内容上、以及作者群和读者群,都有着中医行业的特色。1982年5月17日,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向卫生部申请编辑出版《中医教育》杂志。1982年11月24日(82)卫中字第25号文卫生部批复同意学院牵头组办《中医教育》杂志。《中医教育》杂志创刊时以16开本、56页、季刊公开发行。1986年,随着教育改革的需要改为双月刊。2002年,由于中医教育改革不断深入,作者群不断扩大,中医教育由原来的小16开本改为A4开本(原大16开本),由原来的56页改为64页。为了提高《中医教育》杂志水平和影响力,2004年我们将杂志扩版至88页,封面也重新设计,增加了校长论坛等栏目。严格按《科学技术期刊管理办法》规定,设中、英文目录,中英文摘要,中图分类号等,使本刊从形式上、格式上、内容上得以完善。《中医教育》从创刊至今,已走过27年了。在此期间,中医教育审稿专家队伍的建设,从个别审稿专家到形成按专业分类的专家审稿队伍,到目前为止《中医教育》杂志的审稿专家已涉及到中医、中药、西医60多个专业共40多个审稿专家。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中医科学院作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直属的惟一的国家级中医药科研机构,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和科研领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医科学院拥有多家医院和研究所,拥有若干研究室和实验室,更汇集了各方面的优秀人才.中国中医研究院(现在更名为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于1955年,位于北京,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直属的集科研、医疗、教学为一体的综合性研究机构。现任院长为曹洪欣教授。 中国中医研究院是目前我国规模最大、学科齐全、设备先进、科研力量雄厚的中医药研究机构,下设13个研究所、6所医院及研究生部、中医古籍出版社、中医杂志社等学术单位;有职工4000余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200多人,其中高级职称者800多人;与世界卫生组织(WHO)共同建立了临床与信息、针灸、中药三个传统医学合作中心;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国针灸学会均设在中国中医研究院。 中医药科学研究是中国中医研究院的中心任务,50年来,中国中医研究院在中医药基础理论研究和重大疾病防治及中药新药开发研究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就。截止2004年底,全院共获得科研成果近900项,其中获国家级、部局级奖近300项;现有院级以上在研课题482项,其中国家级课题200项、部局级课题258项;拥有国家新药(中药)临床试验研究中心(GCP)、国家规范化中药药理实验室、中国中医药文献检索中心和BSL-3实验室, 是国家中药安全性评价中心(GLP)与中药复方药物开发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建设单位。 附属广安门医院中国中医研究院充分发挥中医医疗的优势和特色,为广大患者提供良好的服务,现有病床1500多张。附属西苑医院、广安门医院是全国三级甲等中医医院和全国示范中医医院。望京医院是以骨伤科为主的综合性三级甲等中医医院,眼科医院是以中医眼科为特色的专科医院。各附属医院在肿瘤、心脑血管病、老年病、糖尿病以及肛肠、皮肤、泌尿等各科疾病及多种常见病、多发病和疑难重症的治疗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疗效,在国内外有较高的声誉。 中国中医研究院是培养高层次中医药人才的重要基地,现有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三个一级学科所涵盖的所有学科专业的博士、硕士授予权,具有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授予和在职人员申请学位的资质;设有中西医结合、中医学、中药学三个一级学科的博士后工作站。 中国中医研究院图书馆是全国藏书最多的中医药专业图书馆,其中珍本、善本、孤本书籍2万余册。中国医史博物馆是我国收藏文物最多的中医专业博物馆,收藏文物3000余件。 中国中医研究院主办多种全国性的中医药专业期刊,其中在国内外影响较大的有《中医杂志》、《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中国中药杂志》、《中国针灸》、《针刺研究》、《中国骨伤》、《中华医史杂志》、《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等。 作为我国传统医药对外合作与交流的重要窗口,中国中医研究院与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医药界、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业及民间团体有广泛友好的联系与交流,在国际传统医学界有较大的影响。部分重大项目研究进展 ●冠心病血瘀证血小板活化相关因子的基因组学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由陈可冀院士承担。目前前期的临床样本采集、GPIIb–IIIa基因多态性及活性检测及血瘀证患者基因差异表达谱构建等工作已全面展开。 ●中医学关于SARS发病、证候演变规律与治疗方案研究 “863”攻关课题,由曹洪欣承担。该课题系统研究了SARS的证候特征与演变规律,提出了中医治疗SARS的五大治法及主要方药,证实了中医治疗SARS后骨坏死的有效性。该课题于2005年9月通过了科技部组织的验收。 ●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救治辅助决策技术平台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项目,由曹洪欣、刘保延承担。该课题旨在构建一个基于Internet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临床救治方案辅助决策技术平台”,为快速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提高临床救治水平提供科学依据。目前已初步建成专业基础数据库群、循证文献查询分析系统,基于网络的专家/专题研讨系统及互联网相关信息及时收集分析系统正在建设中。 ●中医药科学数据管理与共享服务中心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项目,由刘保延、崔蒙承担。目前已完成中药基础信息数据库、古代中药与方剂数据库、中医药语言系统等七个主体数据库的整合与发布;提交了各种相关标准;完善中医药科学数据管理与共享服务中心数据物理中心建设:与科技部科学共享门户网站和医药卫生科学数据共享门户网站进行了连接。 ●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临床个体诊疗评价体系研究 北京市市科委重大项目,由刘保延承担。目前已经收集临床病例3000余例,部分适于中医临床个体诊疗特点的相关数字模型和数据统计、数据挖掘的新方法已初步形成。该项研究所建立的评价支撑体系,可以在保持中医辨证论治特色的同时,用充分的科学数据展示和说明中医药的治疗效果和优势。 ●中医现代化发展战略研究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软科学研究项目,由曹洪欣承担。该课题分为8个子课题组建专题研究队伍,共有近百名专家学者参加了研究工作。该课题认真分析制约中医发展的瓶颈问题,从战略高度勾画未来中医现代化的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开展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工作。现已完成《中医现代化发展战略研究》研究报告,正在准备验收。 ●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研究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项目,由医史所柳长华承担。该课题以“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为战略目标,对中医药传统知识概念与特征、内容与分类、保护原则与方法、国际立场与原则等关键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若干对策建议。课题组采取集中工作方式,召开了14次由各部委专家组成的研讨会,半年内完成了55万字的研究报告。该课题已于2005年7月27日通过了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结题验收。 等等好多,自己看吧! 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创建于 1956 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最早成立的高等中医院校之一,是唯一一所进入国家“211 工程”建设的高等中医药院校(现在广州中医药大学也是国家“211工程”建设的高等中医药院校了)。2000年7月31日原北京中医药大学与原北京针灸骨伤学院合并,组成新的北京中医药大学,并成为直属国家教育部管理的重点大学。 学校现设有基础医学院、 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第三临床医学院、中药学院、针灸学院、管理学院、护理学院、人文学院、国际学院、继续教育学院、远程教育学院、台港澳中医学部、高职部、体育部、信息中心等教学机构。 学校致力于构建面向新世纪的以高层次教育为主的人才培养体系,目前设有中医学、中药学、制药工程学、针灸推拿学、公共事业管理学、工商管理学、护理学、英语(医学)、法学(医药卫生) 9 个本科专业。其中中医学七年制含中医科研方向、中医临床方向、中医骨伤方向、中西医结合方向、中药方向、针灸推拿方向、针推康复方向、针推对外交流方向、医院管理方向等 9 个培养方向班,分别与南开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和中日友好医院等单位联合培养。 目前,学校全日制在校生总计10581人,其中本科生6614人(大陆学生4956人,台港澳学生317人,留学生1341人),专科生1406人(高职1138人,护理专业268人),硕士生1992人,博士生569人。 学校是全国中医药院校中首批建立博士学科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单位之一,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医学 3个一级学科均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并均设有博士后科研工作流动站。学校现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个,涵盖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4个,部局级重点学科10个,北京市重点学科3个,重点学科建设在全国中医药院校中保持领先地位。 学校现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2 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 2 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最高级)实验室 9 个。学校是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中药制药与新药开发关键技术工程中心、中医药现代化网上合作研究中心、中药材规范化生产工程中心、国家大学科技园(与北京师范大学共建)、教育部科技创新团队。 创办于1958 年的附属东直门医院是学校临床教学及医疗、科研基地。经过半个世纪的艰苦创业,已发展成为一所医教研力量雄厚、科室齐全、设备完善、综合服务能力强并具有中医专科专病特色的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附属东方医院已建设成环境优美、布局合理、设备先进、人才优化、管理科学、医疗水平一流、中医特色突出、具有综合服务功能的国家级现代化的综合性中医医院。2006年,北京冶金医院正式划转北京中医药大学,成为学校第三附属医院。 建于 1958 年的药厂拥有雄厚的技术力量、齐全的生产设备和先进的工艺技术,现已通过小容量注射液 GMP 认证。其拳头产品“清开灵注射液”连续三次被审定为全国中医医院急诊首选必备中成药。 建校50多年来,北京中医药大学以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为己任,已为国家培养了30000余名高级中医药专业人才,为世界87个国家和地区培养了13000余名中医药专门人才;近年来,先后与 2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 43个合作项目,与境外45所知名大学建立了良好的学术联系。 学校主办有国家一级学术期刊《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和《中医教育》杂志,是中医药学术交流的重要园地。 学校领导 党委书记:吴建伟 校长:高思华 该校在《2007中国大学评价》编制的2007中国大学自然科学100强排名中名列第八十七。上海中医药大学年。解放后国家首批建立的四所中医药高等院校之一 【学校概况】创立于1956年的上海中医药大学,是新中国诞生后国家首批建立的四所中医高等院校之一。学校位于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科研教育区内,占地600余亩,建有教学楼、实验楼、图书信息楼、行政楼、外事楼、体育中心、博物馆楼等,教学设施齐全,环境优美。 目前,学校各类在校生有8200余人,其中博士生375人、硕士生944人、本专科生(包括高职)4891人,成人教育987人,长期外国留学生711人。另外,目前学校已与14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合作关系,有来自日、韩、俄、法、英、美、德、意等3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短期留学生每年600余人次。 建校近50年来,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各级各类中医药专门人才,校友遍布60多个国家和地区。学校拥有600多名专家和教授,1名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中国科学院院士, 多名全国名中医、上海市名中医以及国家级重点学科带头人等。校(院)本部在职教职工1200余人(不包括附属单位)。 学校现有19个二级学院及部门。3所直属附属医院,曙光医院、龙华医院、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均为三级甲等医院。2所非直属附属医院,普陀医院和上海市中医医院。 12个附属及共建研究所。9个研究中心。另外还成立了由上海19家中医机构组成的医教研联合体。3个教育部基地:中国大学生武术训练基地、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国家理科基础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3个一级学科授权的博士点:中医、中药与中西医结合学科,同时也都是博士后流动站;15个二级学科博士点;23个硕士点;27个本、专科专业(方向);同时,学校还有9个继续教育的本、专科专业。 该校实行研究院与学校合署的管理体制,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是全国七大中医药研究中心之一。学校现有国家教育部重点学科4个:中医外科、中药学、中医内科、中医骨伤学;教育部(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学科建设单位4个。上海市重点学科7个。上海市高校E-研究院2个;上海市教委第四期重点学科3个。上海市重点实验室1个。三级实验室13个。 学校的办学目标是朝着高层次、研究教学型、外向型方向不断努力,建成为国内一流、世界著名的中医药大学。( 【分科简介】 基础医学院简介 基础医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是院所合一的二级学院。其前身为上海中医学院基础部,于1962年10月建立。因其规模和职能的扩展,随我校更名为上海中医药大学后,于1996年10月改称为基础医学院。 基础医学院承担全校各专业本科生、研究生的前期中、西医基础课程的教学任务,分设5个学科大类、19个教研室,现有职工近160余名,教师中硕士、博士学历占70%,正高23名,副高29名。学院管理的学生近1000名,其中硕士生、博士生200余名。我院设有2个博士后流动站,4个博士点,5个硕士点。其中,中医基础理论学科是上海市教委已建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建的重点学科。中医医史文献学科为上海市重点(特色)学科,学院是全国理科基础学科研究和教学人才培训基地。其他如中医诊断学、中医临床基础及中西医结合基础等学科在全国中医院校中均具有一定的学术优势和地位。目前,学院承担国家和部市级课题50余项,科研经费愈千万。在开展中医藏象研究、中医“证”的研究、中医四诊客观化研究、中医防治亚健康研究、中医体质学研究、中医学术史研究、中医经典防治重大疫病研究及中医方证相关研究等方面均取得可喜成绩,并创立了具有中医特色的解剖学科,其学术水平全国领先。近年来,我院先后主编国家统编规划及新世纪课程教材20余本。 学院聘请多名国内外知名专家、教授担任名誉教授和客座教授,互访及学术交流频繁。学院有多名教授应邀赴美国、法国、日本、韩国、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讲学,在国际上为学校赢得良好声誉。 学院在历任领导带领下,长期以来为学校的教学科研作出重大贡献,成为学校教学与科研的主要支柱。学院名师辈出,名医荟萃,金寿山、刘树农、张伯讷、殷品之、张震夏、贾福华、沈济苍、万淑媛、裘沛然、凌耀星、傅维康、段逸山、柯雪帆、严世芸、赵伟康、严振国、曾兆麟、施玉华、顾文聪等著名中西医学家先后在学院任教任职。 目前学院上下一心,正以“勤求古训、融汇新知、务实基础、甘为人梯”的精神,为开创中医教学科研和谐奋进的新局面而努力。 中药学院简介 上海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建立于1972年,学院以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级中医药专门人才和管理人才为宗旨,坚持以教学科研为中心,实施产学研一体化的办学模式。建院30多年来,为国家培养了各层次中药专门人才1000余名,其中许多人已成为各级各类医药企事业单位的骨干力量。中药学院现有教学科研人员六十余人,其中硕士以上学历占全院教职员工人数的75%。 近年来,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该院以人才需求为导向,逐步扩大研究生和本科生教育规模,坚持高层次、研究教育型和外向型的办学定位,走多规格、多模式办学相结合的发展道路。中药学院分别于1981年和1986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确定为中药学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为全国首批授予点之一。现有博士点1个,硕士点5个。现设置专业有七年制中医学专业医药结合方向、四年制中英联合办学药学专业、四年制中药学专业。目前,学院在读硕士生、博士生80余名,七年制及本科生700余名。同时,学院积极拓展中药科研领域,特别在中药新药开发、中药制剂技术研究、中药质量控制研究、中药活性物质提取、中药复方药效学及药代动力学研究等方面开展广泛而深入的探索,取得了积极的成果。 随着学校教学科研体制改革的深入,中药学院将以中药学教育高地建设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内涵建设,完善教学、科研、产业工作的管理,充分发挥优势,为祖国的医药事业的繁荣发展作出贡献。 针灸推拿学院简介 上海中医药大学于1960年在全国中医院校中最早建立针灸专业;1974年建立针灸推拿伤科专业;1978年建立针灸推拿系;1982年在全国最早实行针灸、推拿独立招生,建立针灸系和推拿系;1998年正式成立针灸推拿学院。 作为全国最早建立的针灸推拿本科及研究生教育的基地,拥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的学院,近年来坚持大学的“高层次、教育研究型、外向型”的办学模式,不断适应社会需求,逐步扩大本科及研究生的教育规模,为社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高级中医人才。目前开设专业及方向有:五年制针灸推拿专业、五年制针灸推拿学(康复方向)、五年制中医学类(骨伤方向)、七年制中医学针推英语班(与上海交通大学外语学院联合办学)。 学院拥有一支优秀的以博士生、硕士生导师为主的教学科研师资队伍,承担着本科生、研究生的教学和科学研究任务。针灸学课程获国家教育部精品课程。有多名教师获得“上海市名师奖”、“上海市宝钢奖”和“育才奖”先进个人等殊荣,以及上海市教委“优秀青年教师”光荣称号。 学院坚持以高层次、多学科交叉结合的发展思路,积极与上海复旦、交大、中科院技术物理研究所以及美国马里兰大学等国内外综合性大学和科研院所合作开展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及柔性流动,不断推动着科研水平提高和学科建设。在针灸经络基础、临床研究和针灸推拿诊疗技术的客观化、标准化研究等方面取得卓著的成就,先后获得多项国家教育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上海市科技进步奖,并获得和转让专利多项。 学院还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和合作,每年均派出教师赴东南亚和欧美地区国家讲学交流以及医疗合作。也接待多国学者和团体的学习访问,为中医走向世界作出积极的贡献。 护理学院简介 上海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是在原上海医学高等专科的护理专业(大专)基础上组建,并于2000年5月12日正式成立。学院成立六年以来,在学校党政领导的关心支持和全院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院初具规模,并逐步完善了管理体制和教学体系。在2003年,随着学校的整体搬迁到张江校区,护理学院的师资力量、教学设施、教学质量、办学规模等各方面进一步发展,办学综合实力进一步提高。根据学校办学的总体思路,学院确立了以坚持中医特色为本、中西医结合的办学指导思想和“多层次、多模式、外向型”的办学形式,在原来单一中西医结合护理专业的基础上,于2003年9月开始招收护理本科(四年制本科)及中外合作护理专业(三年制大专)。 护理学院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生气勃勃的师资队伍,其中研究生学历的教师所占比例为40%。近年来承担多项市级、校级课程建设和科研课题,获多项教学、科研奖项,创建市级、校级优秀课程,主编、参编各类教材数本,在国家级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数篇。学院下设3个教研室(基础护理、临床护理及中医护理学教研室)、1个护理学教学研究实验中心,拥有先进的护理教学模型和仪器。 学院拥有实力强大的临床见实习基地如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上海市仁济医院、同济大学附属上海东方医院、上海市中医医院、国际妇婴保健医院、上海市儿童医学中心等,为培养高素质的高级护理人员提供了优良的条件。 教学质量是学院的宗旨和奋斗目标,几年来,学院积极、稳妥地进行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前提下,在教学内容上充实、加强中医专业基础课程和中医专业课,强化学生外语交流能力,使他们成为具备中西医两套护理理论和技能,并富有创新意识、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高级护理人才。自学院成立以来,本学院毕业学生的就业率达到100%。 医学技术学院简介 医学技术学院成立于2000年元月,是根据就业市场对医学高等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整合中医药传统养生保健优势,顺应现代养生保健发展的要求,以培养养生保健、管理服务等医学相关高等职业技术人才为主的二级学院。经过7年的管理与建设,学院由设置之初的中药制药与保健推拿2个专业,60余名学生,发展到至今中药制药、医学美容技术及中医营养等多个专业,2个校外办学分院,共计555名学生。 目前设置了中医营养教研室、医学美容技术教研室和医学技术联合教研室。在依托其他二级学院专家教授和部分外聘师资的基础上,学院专设“双师型”师资12名,分别承担了国家自然基金科研项目一项,市级科研课题二项,校级课程建设三项。 学院遵循“你的需求就是我的方向”的办学理念,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现已和美丽田园美容有限公司签订了订单式培养中医美容专业学生的协议,和上海市托幼协会建立了中医营养后期专业培养的关系,和上海莲氏轩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合作筹建健康实验室等,为教师和学生教学、科研和实训提供了较好的平台。 国际教育学院简介 依托上海中医药大学的教育资源,是学校专设的面向海外的中医药高等教育机构,自创办以来的近30年中已为全球近100个国家和地区培养了近6000余名中医师、针灸师和理疗师,并在全国所有的中医院校中首次参照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要求为留学生提供教育服务。学院现有长期留学生440余名,每年短期留学生人数1000余名。学院还设有世界卫生组织(WHO)委托建立的国际针灸培训中心,拥有英语、日语、法语、韩语等四个专业翻译区域,能以多种语言开展教育交流活动。

新中医垃圾杂志,录用后随意更改刊期,千万别投!

中医教育杂志投稿

明朝

中医教育 期刊在创办过程中,经历了创建、发展、完善提高3个阶段。《中医教育》作为高等中医药教育的唯一一本行业性杂志,无论在形式上、内容上、以及作者群和读者群,都有着中医行业的特色。

1982年5月17日,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向卫生部申请编辑出版《中医教育》杂志。1982年11月24日(82)卫中字第25号文卫生部批复同意学院牵头组办《中医教育》杂志。《中医教育》杂志创刊时以16开本、56页、季刊公开发行。1986年,随着教育改革的需要改为双月刊。

2002年,由于中医教育改革不断深入,作者群不断扩大,中医教育由原来的小16开本改为A4开本(原大16开本),由原来的56页改为64页。为了提高《中医教育》杂志水平和影响力,2004年我们将杂志扩版至88页。

封面也重新设计,增加了校长论坛等栏目。严格按《科学技术期刊管理办法》规定,设中、英文目录,中英文摘要,中图分类号等,使本刊从形式上、格式上、内容上得以完善。《中医教育》从创刊至今,已走过27年了。

在此期间,中医教育审稿专家队伍的建设,从个别审稿专家到形成按专业分类的专家审稿队伍,到目前为止《中医教育》杂志的审稿专家已涉及到中医、中药、西医60多个专业共40多个审稿专家。

到医学助手软件上去查,上面有国内中文医药期刊的全部信息。下载地址:

中华中医药杂志审稿流程_中华中医药杂志审稿周期教育 医学 经济 金融 管理 科技 工业 机械 农业 电力 计算机期刊网 > 期刊百科>期刊知识 > 正文中华中医药杂志审稿流程_中华中医药杂志审稿周期发布时间:2021-04-05导读:在中华中医药上发表论文,它都会有一个过程,而审稿又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因此很多作者在选择中华中医药杂志的时候,也会比较关注它的审稿问题,下面就来为大家介绍中华中医药杂志审稿流程、中华中医药杂志审稿周期,供大家参考。论文在中华中医药杂志上投稿发表论文的时候,都会有一段过程,而这个过程我们就叫做审稿,最近也是有大部分读者对于中中华中医药杂志的审稿流程和审稿周期的问题感到特别的疑惑,下面就来为大家介绍中华中医药杂志审稿流程、中华中医药杂志审稿周期,供大家参考。中华中医药杂志审稿流程中华中医药杂志是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的专业学术期刊,中华中医药杂志创始于1986,杂志的期刊级别是:核心期刊,属于月刊,并且在国内外公开发行。中华中医药杂志杂志对来稿质量要求很高,因此退稿率也较高,但是中华中医药杂志编辑部的审稿效率很高,不会耽误作者时间,作者可以根据专家给的审稿意见认真修改,具体的审稿如下:1.在中华中医药杂志官网注册投稿,稿件审理状态随时在线查询。2.投稿→汇款中华中医药杂志审稿费(50元)→初审→外审→编辑审阅→通知录取→汇款中华中医药杂志版面费(每页450元)→校对→刊登。3.文稿经中华中医药杂志编辑部专家审定后录用的,刊登前两个月会通知作者。注:凡收到中华中医药杂志收稿通知后3个月内未收到对稿件的处理通知,则说明该稿仍在审阅中,作者如欲改投他刊,须来信(挂号)与中华中医药杂志联系。否则因此造成的损失,由作者负经济责任或其他责任。中华中医药杂志开通在线查稿系统,如需查询请登录中华中医药杂志网站凡退回作者修改的稿件必须严格按照中华中医药杂志稿约要求及退改意见修改,务请2个月内修回并通过网上发回至中华中医药杂志编辑部将随修改稿一并寄出。如因他故(例如补充资料、实验或另做实验等),超过时限,以新稿处理

浙江大学主办有;中国医学高等教育。

中医教育杂志好投吗

一般省级 中医杂志都可以 如 黑龙江中医药 河南中医 新中医(广东)

比较好投的医学类杂志有:

1、《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CN:44-1193/R)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半月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实用医学杂志》以临床实用为基础,提高与普及相结合,主要报道全国各地各级临床医生及医学科研工作者的最新研究成果、实用性较强的临床经验、医学新技术、新动态等。

2、《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半月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办刊宗旨显加强医院感染控制,提高全国医院感染管理水平,在全国医院感染管理、消毒来菌、抗生系使用等工作中起导向作用。

3、《国际眼科杂志》

《国际眼科杂志》(CN:61-1419/R)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月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国际眼科杂志》为一综合性眼科专业学术期刊,涵盖面广、信息量大;包括眼科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及相关学科研究论文。

4、《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半月刊)创刊于1989年,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肝胆肠外科研究中心编辑出版的部级综合性医学科技期刊(旬刊),是中国科技优秀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CSCD期刊。

本刊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王陇德副部长担任名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肝胆肠外科研究中心主任张阳德教授担任主编,面向全国公开发行。

主要刊登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以及医学相关学科的新理论、新成果、新技术等方面的研究论文以及医学信息、动态方面的文章。设有论著、综述、临床研究、临床报道、学术交流、病例报告等专栏。

5、《按摩与康复医学》

《按摩与康复医学》:ISSN:1008-1879,是康复医学期刊中很热门,也很不错的一本期刊,半月刊,审稿周期短,出刊速度快。

《按摩与康复医学》创刊于1985年,曾用名《按摩与导引》,是由广东省中医药局主管,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广东省中医药工程技术研究院)主办的医学科技期刊。

本刊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管、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的国家级期刊,可以通过百度百科或官网了解杂志社更多动态。

不好发 季刊 可以选择别的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Journal of Chengd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Educational Science Edition)基本信息主办单位:成都中医药大学出版周期:季刊ISSN:1008-8288CN:51-1576/G4出版地:四川省成都市语种:中文开本:大16开创刊时间:1999出版信息专辑名称:社会科学II专题名称:高等教育出版文献量:2206 篇总下载次数:172399 次总被引次数:3545 次评价信息(2016版)复合影响因子:(2016版)综合影响因子:

中医教育杂志社官网

坚决支持。弘扬国粹,振兴中医!

来自万方的数据,很多杂志没有官网,都是直接投邮箱的,或者是邮寄。

本文对 《医间道》 作者余浩,也就是江湖上大名鼎鼎的任之堂展开调查。 我们本着争取尽量客观严谨的态度,通过网络公开资料、公开论文库、企业信息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并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贴吧、知乎、天涯论坛等尽可能多的平台,尽可能做到信息来源的多元化,以免有失偏颇。 一. 网络上的个人经验和评价综合分析 二. 业内专业人士评价 三. 百度百科,工商信息等个人背景调研 四. 相关人物关系 总结: 说明:以上多篇参考信息,消极负面评价较多,只有两篇相对中立和正面的评价。并非有意偏颇,实际上,摘选资料时,为避免误解,已经特意增加了中立、正面的评价数量比例。而实际情况是——去除0 粉丝只刷好评广告的小号之后,几乎一边倒的负面评价,因不了解而持中立者尚有,好评几无。 我们联系到知乎上对其了解的另一个活跃的中医账户,成氏中医,对其评价如下: 我们还联系到在中医界有一定影响力的 民间中医论坛 创人人,也是论坛中德高望重的一位中医,网名“水中火”。其曾经在民间中医论坛中与徐浩激烈辩论,怼的其无话可说,并致徐浩本人在该网站几乎销声匿迹。余浩所著的图书的百度百科词条《医间道:十站旅行带你进入中医殿堂》,《万病从根治》被编辑数十次,更新了数十个版本从 2011 年开始,几乎每年都有人定期付费更新维护。而与此同时,知名度更高的徐文兵的饮食滋味(《黄帝内经》饮食版)只有1 次历史版本。除非是知名书籍,一般书籍除非主动联系百度百科相关的广告人员,是不会自动生成词条的。这种对图书的多次版本更新不是常规的操作手法,一定是有人在通过编辑更新增加词条活跃度。广州揭阳人,早年以“草岭书斋”之名混迹于百度贴吧戒色吧、天涯论坛, 混了几年也没什么成色,在当时的网络流量中心,只混到 216 个粉丝。在民间打着宣传中医的名号,搞各种花式培训班。线下课情况有些疯狂(请看下面视频),动辄集体喊口号,上课的人称曾为“曾师”,曾称余浩为余师……画风真实像极了传销。公众号里动不动就提:广东中医药大学学生,然而联系校方,并未找到此人。 中医普及学堂曾培杰老师及学子的一天纪实(点击查看) “曾师”和余师同样在各个论坛被追着黑,公开平台中已经销声匿迹。最终只剩下了微信公众号这个“封闭式”阵地,因为可以筛选、删除评论,而得以保全。 师徒俩同样被追着声讨……同样是搞个人“造神运动”,同样的权威洗脑套路,就连招生时用的广告词都是一样的。跟师、免费/低价、要热爱中医、弘扬、传承、主要是情怀云云……余先从安徽某医生那里 copy过来,曾又从余这里 copy 过来。(朋友圈截图找不到了)。我不禁想起鲁迅那段著名的话——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来,满本上都写着两个字“吃人"! 然而,尽管网友四处追讨,也这挡不住二人可以以光速出书。2013 年紧随其“余师”出版发行多本中医图书,首先出版: 《任之堂跟诊日记》 《任之堂医经心悟记 : 医门话头参究》 紧接着,2014 年,2015 年更是出版了《小郎中学医记》等 超过 20 本图书。 仅仅两年多的时间,30 本中医图书就放到了图书馆的书架上!厉不厉害? 什么动力会让一个人在两三年之内疯狂发行数十本书?当然是利益!而普通人如何能有这么好的资源,在版号稀缺的年代获得如此便利的条件?这我们就要来看看另一位关键人物了。 一名西医和一名中医一起写了好多本内容全是中医的书?难到是郑黎对徐浩的每本书所写主题都同样有干货内容要写?这不符合常识吧。其实不难想到,医院里评职称是需要论文、著作来加分的,自己老婆,挂名当个第二作者,自己人没毛病。更何况曾经在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杂志社 刷过经验的郑黎本人必定熟悉各种出版流程,拥有出版界的各种人脉。夫妻二人合作,你出内容我跑路子,默契的很。 作为医者,什么是真正的情怀?脚踏实地,精进医术,保一方百姓安静,免受疾苦,是为医者情怀!半瓶醋四处鼓吹敛财,是偷窃! 中国古人奉行,立功、立德、立言。功不成、德不立,妄称大师,是妖言惑众,哗众取宠,欺世盗名!钱钟书先生才华盖世,一辈子也就《围城》《管锥》——这才是真正的中国风骨,继世情怀! 请擦亮眼睛。不要迷信造神运动!不要把传统经典《黄帝内经》《伤寒》《金匮》《千金》沦为商人赚钱的工具。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更没有捷径。想看病还是要去正规的三甲中医院,不到万不得已不要冒险。 经过这次调研,内心百感交加。中医发展停滞也就罢了,欺世盗名者又那么多,中医之悲哀!网络科技是一把杀伤性武器,用它可以创造价值,可是它也同样让没有信息分别能力的普通老百姓暴露在危险之中,微信平台出于商业考虑(为了所谓订阅号的产品体验)让公众处于被动地位,又给了欺世盗名之徒以生存的空间。眼看着那么多人把血汗钱捐给了无良商人!心中剧痛! 同样是中医爱好者的我,更加意识到——当今,活人的书,不能看了。中医领域更是如此。就像黄元御《四圣心源》中所述,从今以后,中医我只信经典和我自己。其他的,谁都不可信。放眼全中国的中医,有效率超过 50%的,恐怕难过3000 人。

发一篇多少钱?

  • 索引序列
  • 中医教育杂志
  • 中医教育杂志社
  • 中医教育杂志投稿
  • 中医教育杂志好投吗
  • 中医教育杂志社官网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