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 国学概论论文题目

国学概论论文题目

发布时间:

国学概论论文题目

从世界文化发展的趋势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曾经不成问题。但走上近代社会后,在中西文明大碰撞中,我们开始对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进行反思,并很大程度上调整了以前对传统文化的看法。但是,这种反思,一直是在十分艰难的过程中前进。有前进,有障碍,有时甚至还会倒退。于是鸦片战争结束已有一百六十年,但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仍旧没有根本性的突破。这种情况,在世界各国中,可谓绝无仅有,也使许多人感到大奇不解。对中国传统文化反思如此困难,有政治环境恶劣的原因。中国的政治家,在中国现代化过程中,其思想文化观点相对保守,对专制主义的思想文化很容易产生精神上的共鸣。一旦对中国传统文化反思有了一定前进、突破,总会有一些从特权政治获得甜头的政治家,从幕后跳出来,用政治权力加以打击。近代不是有一些军阀,在国内大肆鼓吹尊孔吗?不懂思想文化,又要对思想文化横加干预,是中国传统文化反思难以前进的重要原因。中国传统文化构成复杂,也是一个原因。中国传统文化有数千年历史。时间长,在其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要增加一些东西,因此内容十分丰富,构成成份极其复杂。有许多东西是好的。有许多东西是糟粕。而精华与糟粕又往往混在一块。这使后人感到困惑:想说爱你,又不容易。因为分明有着太多的腐朽成份。想恨你吧,又恨不起来。因为中国传统文化又有许多至可宝贵的东西。不能不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构成复杂的这个特点,令后人感到十分尴尬。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反思难以前进的一个原因。笔者此文主要谈谈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特点及今后发展方向的一些观点。在写作过程中,努力提出自己的一些新想法,这样或许会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一)反思中国传统文化优劣,必须把握人类前进的方向。人类社会总在不断前进的,这种前进,在政治上,表现为以民为本,直至后来的由民作主;在经济上,表现在重农重商,直至后来的市场经济;在思想文化上,表现为尊重别人的思想观点,直至后来的思想自由;在对待人上,关心人,爱护人,直至后来的尊重人的价值与尊严。中国人古代一直存在着以民为本的思想。商周时代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说法。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说:“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这些思想本身,是进步的。在人生态度上,司马迁那种虽处逆境而奋发有为,苏东坡豪放达观的胸怀,张衡、徐霞客那种对真理的执着热爱,孟子“我善养浩然之气”,伟大诗人杜甫“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抱负,均是一种健康的精神境界。对待自然、命运上,荀子“制天命而用之”,柳宗元、刘禹锡的“天人交相胜”,王夫子的“相天”、“造命”说,无不包含着人定胜天的思想光辉。在对待个体生命的权利和自由上,《古诗十九首》和阮籍《咏怀诗》对人生意义的关注,《世说新语》中对个人价值的肯定,《红楼梦》中贾宝玉、林黛玉对自由爱情的热烈追求,都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注入了一般新鲜的血液。在对待个人与社会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位卑不肯忘忧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均是很高尚的精神境界。而对待人与自然上,《棘敕川》、《岳阳楼记》、《春江花月夜》和其它大量的文学作品,更是体现了我们这个民族与自然界之间存在着的特殊感情。登长江,诵“大江日夜流”,顿生一种豪情。临高山,读“一览众山小”,顿生一种斗志。读《腾王阁序》,吟及“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又生一种慷慨。如此厚重,如此不屈不挠,如此强健,唯斯国方有也!但是,同别的国家一样,中国思想文化也有糟粕。由于时间久,在若干年时间里又没有及时进行打扫,使糟粕越积越多,给我们民族带来极大损害。女人有独特生命价值吗?不过是男人附庸。每一个中国女子,应以生活于现代为庆幸,而以生活于古代为悲哀。不但女人如此,男人也没有独立生命价值。一个个大大小小的官僚,以及无数苍生,都在皇权高压下葡葡。他们或许渺茫过,怀疑过,反对过,但后来,他们再也不曾有过这个念头,甚至以高呼“吾皇万岁”为终身荣耀。马克思曾经把这种中国特色的社会现象,蔑视地称之为普遍奴隶制。不是崇高创新,不是倡导一代胜过一代,而是推崇守旧,“天可变,地可变,祖宗之法不可变”。使几千年期间,政治体制、思想观念、科学文化,一直难以进步,终于在近代社会不可避免地落后于国际社会。一方面是皇帝穷奢极欲,三宫七十二院,生活腐朽靡烂,官僚贵族欺压人民、掠夺百姓,另一方面却鼓吹“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忧道不忧贫”,对平民百姓通过商业或其它途径谋求更多的物质利益,进行种种抑制。既使人民生活水平难以进一步提高,又使社会经济发展失去内在动力。压制个性,压制自由思想,压制个体生命正当欲望。哪个人特立独行,即“枪打出头鸟”,导致国民虽众多,实则千人一面,有胆有识的人百中无一。有新的思想,即“鸣鼓而攻之”。有不逊之言,即“祸及九族”、“诛灭十族”。在家听父母的话,在乡听长辈的话,社会上听官僚的话,而全体官僚则听皇帝的话。个人的婚姻大事,听父母的话。否则便是“大逆不道”,群起而伐之。闭关自守,夜郎自大。对外部世界缺乏关心。虽然在鸦片战争被打败,仍不肯认输,以天朝上国自居,不肯放下架子认真学习别人文化的有价值东西。一次次失败,仍没有从中吸取教训,不能对自己体制弊端痛加改革,全面激发自己民族生机活力。好了伤疤忘了痛,这样的情况实在是多得不可胜数!愚昧、落后、抑制人性、阻碍发展的因素,何其多也!一个人若没有足够的抵抗力,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中生活,其思维岂能不退化,其个性岂能不扭曲?与此同时,在这种社会环境中,还不可避免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善于钻营、欺,又有背景的人,青云直上;浑浑噩噩、平平庸庸、处事圆滑的人,一帆风顺,庸人一生平安;而才华横溢、正直善良、富有抱负之士,却往往是英雄难有用武之地,郁郁一生。不是优胜劣汰,而是劣胜优汰,整个社会处于一种逆淘汰的现象——几乎哪朝哪代,都是如此,少有例外,少有例外!(二)反思中国传统文化优劣,必须用比较的观点和方法看问题。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自在此山中。中国文化是优是劣,孤立地看,是难以得出正确的结论。应该把中国传统文化,与其它国家、民族的文化进行比较。通过比较,认识各自优缺点,从中得出正确的结论。这里主要是把中国传统文化同西方文化进行比较。这也是近一两百年来,学者们十分感兴趣的一个问题。同西方文化相比,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其长处。“独在他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中国人崇高天伦,这是西方文化往往比不上的,很大程度上温暖着我们的人生,支持着我们战胜各种困难。“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谁与”、“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中国人热爱现实,关心现实,很大程度克服了各种虚无主义思想对人心灵的损害,能把人们注意力吸引到建设现实生活上。“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面对生活中种种挑战,中国人并不屈服,而始终保持一种信心、斗志,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仁者爱人”。中国人常常讲究道德,以友善态度看人,以友善态度对待其它民族,这对于国内社会秩序的建立,对于国际社会良好秩序的建立,其作用也是积极的。有着强烈的为国为民建功立业思想。从马援的马革裹尸,霍去病的“匈奴未破,何以家为”,曹操的“对酒当家,人生几何”,到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均体现这种强烈抱负的存在。与自然也有着天然的共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人闲桂花落,月静春上空”,等等。所有这些,都是西方文化望尘莫及的。世界文化时代的到来,终将是任何保守力量所难以阻挡的。而中国传统文化的这些长处,必将成为世界文化的极其珍贵部分。但是,中国传统文化是在漫长的古代历史中形成的,是以封建社会文明为其背景。而西方文化,严格地说,是在文艺复兴之前才逐渐形成,是以资本主义文明为背景的。文艺复兴以前的古希腊文明,已被赋予新的内涵;而在此之前的中世纪文明,遭到彻底批判。一个是封建色彩浓厚的文明,一个是资本主义色彩浓厚的文明,这就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不可避免地带有落后性,在许多方面存在着薄弱之处。试概括出几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对个体生命的自由、尊严,讲得不够。更多的是帝王的权利,而不是百姓的权利;是上级的权利,而不是下级的权利;是单位的权利,而不是个人的权利。现代社会学认为,社会活力来自激发个人的积极性,社会尊严来自尊重个体生命的价值与尊严。而中国传统文化之做法,显然与此背道而驰,既是文明不发达的表现,也必然妨碍社会的发展。在对待思想文化上,中国传统文化,是千方百计限制思想自由,搞一言堂。要求民众的思想,与官方的思想,保持高度一致。否则,则视为离经叛道。这使各种新思想新观点难以发展。西方则坚持思想自由。各种学术可以自由争鸣。因此几百年来,西方思想文化界英才辈出,新的学术成果接连不断,令世人叹为观止。有人说,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儒、道、佛并存,为什么还说是没有思想自由,是一言堂呢?儒道佛不是对立的,而实则皇权政治下一种思想的三个方面:出则为佛,入则为儒,修身则为道,三者一出。儒家之正统地位,皇帝的以言代法,是不能挑战,也不容挑战。除非在政权没落,或瓦解情况,批判儒家、专制政治的一些思想,才稍有抬头之日。在社会矛盾的处理上,中国传统文化崇高人治。以权力代替法律。司法不公的现象十分普遍。西方则崇高法治,在全社会崇高宪法和法律的权威。既维护了公民的权利和自由,又最大程度地减少社会成本。在人才选拔模式上,西方文化注重公平竞争。这样能够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能够给其他想发展的人提供公平的机会;能够确保人才队伍新陈代谢工作顺利进行。中国的人才选拔模式则不科学、不合理。干部队伍是“官选官”,上一级选下一级。客观上助长各级干部不是把精力放在为民办事,而是把精力放在迎合上级旨意上。公务员选拔,也不够透明、公开。这使中国人才队伍整体质量不高;效率低下;腐败泛滥;也挫伤了大量锐意进取的民众的积极性。在发展道路上,西方文化讲的是科学和民主。科学,不但是重视科学技术,也包括尊重客观规律、尊重真理。民主,即人民选举国家机关,并进行相应监督。这使西方社会数百年来一直生机勃勃向前发展。中国传统文化讲的是人情和集权。卫生部部长、北京市市长在处理非典工作有严重失职。在法制比较健全的国家,按照法律制度处理就可以了。但中国对这起事情的处理,却十分费力。这类情况,在中国十分普遍。每一起腐败案件发生后,都有许多人在背后活动,找人讲情。没有人情,便办不成事。各种事情的解决,如评职称,重大课题立项,各种评奖,均离不开人情。人情是这个社会得以运转的万金油。集权,即大权独榄,什么事都由有关领导说了算。结果只能是脱离民意,自行其是,乃至以公家之权谋个人之私。这必然使民心受挫,社会正常秩序遭破坏;在维护极少数人的特权利益的同时,最大程度地损害了广大民众的根本利益,最大程度地阻碍了整个民族的不断发展。由此看来,中华传统文化,是有重大缺陷的。从总体上说,我们的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比,落后了一个阶段。也就是说,西方文化经历过一个较充分的现代化阶段。而我们民族,则尚未经历过这个现代化阶段。至少可以说,我们的现代化阶段很不成熟,很不充分。(三)新的时代,呼唤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新的文化新的时代,必须建设新的文化。使人的生活更加境界,更加高尚,也进而推动我们民族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新的文化应该是怎么样的呢?人们都会关心这个问题。有一点可以肯定,应该比现在的文化要美好得多。——这还用说!人们会说道。我说的美好,有这么几层意思。一、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将更加深刻。新的文化不是建立在对外部世界一无所知、知之甚少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对自己、社会、自然有较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建立在无知、愚昧基础上的文化,是不能给个人和社会带来真正幸福的。这就要求个人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并破除种种迷信思想、教条主义,勇于探索正确认识。也要求社会倡导思想自由,倡导尊重真理,重视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二、新的文化必然以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为重要使命。个人生活的进步,与社会的进步发展密不可分。不断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始终是每一代人的责任。新的文化,也必然以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为重要使命。因此,在新的文化建设中,必须倡导人的社会责任,鼓励人们在实现个人利益基础上,为社会多做贡献;必须引导人们正确处理人与人的矛盾,维持社会正常秩序;必须使人们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和激发人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创造更多优秀的劳动成果。三、新的文化必然大力宏扬人的价值和尊严,尊重人的合理需求。人是大千世界最尊贵的生命,是万物之灵。理应雄纠纠、气昂昂地活着,理应受到充分的尊重。任何打击人的尊严,而抬高人以外其他事物、力量的尊严,都是不允许的。人与人之间权利与自由是平等的。任何一个人,任意侵犯他人的尊严,侵犯他人的权利和自由,都是不允许的。新的文化,必须唤起人们对自己生命的尊严意识!唤起他创造生活的热情!唤起他对别人生命价值的尊重的热爱。努力使自己做一个大写的人,开创大写的人生。同时,还要考虑人的需要,创造相应的精神文化产品。既有高雅的,又有通俗的,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脱离人的需要,这样的精神文化产品,必定是没有生命力的。(四)继承、借鉴与创新,并主动融入世界文化,是中国今后文化发展必由之路。中国新文化的建设,正如人们常说,必须坚持继承、吸收、创新。继承是必要的。主要是传统文化中有许多有价值的东西,反映了事物本质和规律,或反映了中国人民在改造自然和社会中的一些高尚品质,是应继承的。但要反对无限拔高。中国传统文化是在特定时期形成的,必定有其时代局限性,任何夸大其辞,都是错误的。这些年来,有些人看到周易、论语、禅宗等思想成果的价值,这本是一件好事。但盲目崇拜,极尽溢美之词,那便走上了歧路了。甚至有人在看到西方文明碰到一些挫折后,便反过来大力宣扬:西方文明已经破产了,儒家文明重新复兴是大势所趋!这纯粹是一种意淫,愚昧可笑。中华文明是要复兴,但绝不是去复兴儒家文化,而是建立在科学、民主、崇高人的尊严和价值是新中华文化。还要虚心学习。站在整个世界文化角度来看,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互有长短,应该互相学习,才能共同进步。别人可以学习我们,我们也可以学习别人。别人不来向我们学习,是别人的愚蠢。而我们不去学习别人,则是我们的愚蠢。学习永远不是一件丢面的事,而是一种聪明的表现,是一种追求进步的表现。善于学习别人的优点,才能赶上别人,超过别人。即使已经超过别人,也要继续向别人学习,因为别人总会在一些方面,做得比我们好一些。不同国家国情不同,学习中不能照搬照抄。这是肯定的。不同在哪里?人口多一些,生产力起点低一些,文化教育落后一些,人均资源少一些,这一切都是我们的特殊性。但是,更有许多方面是相同的。如:都要发展经济,都要科学、民主,都热爱美好生活,都要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都要讲道德和法律。因此,别人在这些方面做得比较成功的,就应积极借鉴。有些人动不动以中外国情不同为由,千方百计为学习别人先进文化设置障碍。中外国情不同,所以中国不能搞市场经济,不能崇高人权,不能普选,不能倡导思想自由,不能搞股份制,等等。这与其说是重视本国国情,不如说是自甘落后。许多别人文明的先进成果,被排斥在一边。害了谁?害了自己民族的未来,害了广大人民的最切身利益。若以这种错误的思想观念来指导我们的文化建设,那么我们民族与世界先进民族的差距,不是越来越小,而是必然越来越大了。在我看来,人类社会作为一个由许多民族组成的大家庭,携手前进是最明智的。你看看我是怎么做的,我也看看你是怎么做的。你向我学一点东西,我也向你学一点东西。这样大家都会变得更加聪明,更加成熟。人类文明,必然要以这种方式前进,才能发展更好,也才能使各个民族更快地进步。关于创新。创新是事物发展的关键环节。没有创新,旧事物不会灭亡,新事物不会发展,世界永远原地踏步,不能前进。文化也是如此,仅仅只有继承,或仅仅中只有学习他人,都是不够的。还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创新不易。一要有一定的文化积累。根深叶茂。文化积累是根,根基不扎实,是长不出新枝的。即使破土了,也长不高,长不壮。二要明确方向。方向错了,不是创新,而是守旧、复古,前功尽弃。一定要透过种种迷雾,把握文化发展的方向。这个方向,说到底,是与社会发展趋势相一致,与以人为本、以民为本的价值观相一致。三要有宽松环境。要允许磨擦事物存在、发展,不能视新事物为洪水猛兽,要鼓励不同思想文化自由交锋。四要有勇气和意志。以新的文化代替旧的文化,并非一帆顺,必然会碰到斗争。这离不开政治家的胆识,也离不开有识之士的顽强奋斗。说到底,是要整个民族的勇气和意志。旧的文化代表不了社会前进的方向,只要新的文化持之不懈地奋斗,并尊重事物发展规律,最终必然能取得胜利。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已进行了一百多年。总的印象,是太慢了。亚洲几个发展中国家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比我们快得多。这可能同他们直接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便于接收同属资本主义国家的西方世界先进成果有关。而我们则直接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由于我们在很长时间内不能以开阔的胸怀理解马克思主义,对于资本主义文明一直保持一种强烈的警惕性,不能积极地学习西方文化那些先进成果,结果反过来损害了我民族传统文化现代化进程。但是,中华民族这个传统民族,走向现代民族的脚步,是历史发展必然要求,是谁也难以阻挡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现代化,尽管路途坎坷,却是最终要完成的。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国内改革的深入,和国际上对外交往的增多,我们的胸怀将更开阔,我们对文化发展的规律将认识得更深刻,各种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障碍,将逐渐被打破,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进程必将大大加快。这里还想就国家热谈一谈自己的精浅想法。这十多年后,又出现国学热,涌现一些国学大师。但笔者发现,一些人只是就国学谈国学,这已经走入歧路。时代不同了。今日谈国学,应站在整个世界文化背景去研究。要研究国学,就必须精通西学。就必须了解现代社会发展趋势。一个现代国学家,就必须同时也是现代西学家。这样,他研究国学,才能真正得出比较全面、成熟、中肯的结论。要研究国学必须研究春秋百家学,大唐文学,鲁迅文学;有人把千古罪学当作国学,其实把自己变成了千古罪人

我国象棋源远流长,历史悠久。但究其源头,众说纷纭,尚难定论。小时候瞎琢磨的劲头竟让我对这千年古玩爱不释手。总感觉它就是那一株窗前春睡的海棠,闲暇时,你可以信手轻轻的抚摸它醉人的容颜;它是台阶旁的一株蒲公英,可以让你有些疲惫的心灵,跟着它的花伞天远地阔的去徜徉和漫游。它是一片洁净的月光,为你清洗心灵,使受伤的思想得以痊愈。渐渐玩到深处,对它有了新的看法:人生如棋,棋若人生,社会为盘,人若子般,统筹全局,书写经营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人生。车灵,马欢,相稳,士柔,炮精,卒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无畏前行。人生不也亦如此吗?棋盘上的车可谓是有勇有谋,活动自如,做事直来直去,长驱直入,棋盘上每一条直线都是他的轨道,他的战舰。进可底线抽杀攻无不克,退可看家护园守如磐石。从不拐弯抹角,威力无穷,往往得到老将的格外器重。任务都是他带领,组织,关键时刻以大局为重,舍命保帅。那么多优点值得我们学习一下。马在棋盘也是重要角色,总是他身先士卒,跳过楚河,汉界,拉开进攻的序幕。虽说万事开头难,但马总先打破对峙的局面。他总是和大家配合的默契,双马近乎完美的诠释团结就是力量的真理,马后炮更是映照了兄弟齐心齐力断金。但马往往会在最后会被咯马腿而失败。炮是我最爱的一个子,他隔山打牛的功夫把面前的拦路虎踏成垫脚石。人啊!也如此,换个思路,角度,拦路虎就会变成垫脚石。相很笨重但他们哥俩很忠诚的守护老将。他和士一样奉行一句话:有人杀我兄弟者,兄弟必杀之。高手间昏天地暗的杀到最后,往往都不败在最后的卒子上,都因为卒子攻心而忘,他似乎在警告人们再小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否则后患无穷。是啊!象棋教会我们很多,人生如棋。年少轻狂的我们就像马一样欢,对所有的事情都有很大的热情,身先士卒,做什么事都抢着,争着。但年少的我们总会被现实这东西咯了马腿,停止不前,甚至颓废。稍微大些二十多岁,那时我们就是车,精力最旺盛,行动最敏捷,初涉社会,直来直去,很单纯,一股冲劲,真想一飞冲天。再大点三十几岁,就和炮差不多了,经历的事多了,困难多了,知道怎么战胜困难,利用困难了。四十多岁的时候就像象那样迟钝了,不如以前灵活,但稳了许多,像士一样知道了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等到年过半百的时候,就只能一步一步向前走了,老了走不动了和卒子一样脚踏实地一步一步,时光年龄也一去不回头。六十岁只能像士一样在家安度晚年了。七十多就是老将了,老态龙钟指挥下一辈战斗了。人生如棋,棋若人生,人生路途崎岖修远开局是童年,开始很美丽,过程很艰辛。随着时间的督促慢慢我们会失去很多东西,物质上的,精神上的。不要因为过早的失去贵重的东西而丧失信心,其实猛然回头会发现自己在失去的同时,也得到一种来之不易且不易发现的经验。那是成熟的经验。世间的事情不是一味的执着就能实现,只浑然走过不权衡得失,是不能从中获益的。做事不要太急,欲速则不达。留下一点空间容自己转身,留下一些时间让自己思考,不急不慢,不紧不松才是处世之道。棋盘上兄弟们奋力拼杀,最后斩帅而胜,似乎在告诉我们成功需要朋友,但更大的成功需要对手。朋友和对手是助你成功的两个不同的作用力。朋友的鼓励帮助时温馨的拉力,主动把你拽向光明。对手的竞争是推力、是压力、是动力。鞭策自己一定不要落后,激发斗志努力竞争。棋局上、人生中处处都是精心策划的意外,等着你小心翼翼地去踩。然后随之而来的是嘲弄、讥讽。你只能把憋得通红的脸蛋换成不屑一顾的微笑。因为没有时间让自己伤心,没有时间让自己难过。只能坚强的给自己创造机会,不断努力。不要一直沉浸在失利中。悲观,悲观可以因为那些永不妥协的乐观主义者,一定是经历过人生浮沉。只有真正被悲观磨洗过的人,才会拥有一种永不妥协的乐观精神。因为他知道太多的东西不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所以这样的心拥有的是在苍凉映衬下的希望,是在苍凉之美萦绕于心之后能够表现出来的一种达观、信念。悲观之后就要乐观。每个人的一生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但我们可以用这不如意的缺憾另一刻的幸福。人生就是这样。人生如棋,棋若人生,认真走好每一步,最后赢得辉煌成功。

传统文化是中华上下五千年所积淀下来的文化~感觉有很多很多点可以写~你可以看看(心理学进展)、(社会科学前沿)等等这样的期刊论文吧~找下这类的论文好好学习参考下

国学在大学成人教育中的作用资料这方面有好多的嗯写作是很痛苦的事情,你会遇到滞碍。这有很多原因,而且不一定能顺利解决。但是过于追求完美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其实写作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当你发现所写的不是你开始想写的,写下粗稿,以后再修补。写粗稿可以理出自己的思想、渐渐进入状态。如果写不出全部内容,就写纲要,在容易写具体的内容时再补充。如果写不出来,就把想到的东西全部写出来,即使你觉得是垃圾。当你写出足够的内容,再编辑它们,转化成有意义的东西。另一个原因是想把所有的东西都有序的写出来(in order)。你可能要从正文写起,最后在你知道你写的到底是什么的时候再写简介。写作是很痛苦的事情,有时候一天只能写上一页。追求完美也可能导致对已经完美的文章无休止的修改润饰。这不过是浪费时间罢了。把写作当作和人说话就行了。无休止的修改格式而不是内容也是常犯的错误。要避免这种情况。 从每一段到整个文章都应该把最引人入胜的东西放在前面。让读者容易看到你写的东西(Make it easy for the reader to find out what you've done)。注意处理摘要(carefully craft the abstract)。确定(be sure)说出了你的好思想是什么。确定你自己知道这个思想是什么,然后想想怎么用几句话写出来。大篇的摘要说明文章是写什么的,说明有一个想法但没有说到底是什么。不要大肆夸耀你自己做的事情。你经常会发现自己写的句子或者段落不好,但不知道怎么修补。这是因为你自己进入了死胡同。你必须回去重写。这会随着你的练习减少。确信你的文章真的有思想(ideas)。要说清楚为什么,不仅仅是怎么样。 为人而写,不要为了机器而写。不仅仅需要正确,还需要易读。读者应该只做最明显简单的推理。完成文章以后,删除第一段或者前面的几句话。你会发现这些话其实对主旨没有影响。 如果你在所有的工作做完以后才开始写,就会失去很多好处(benefit)。一旦开始研究工作,好的方法是养成写不正式文章的习惯,每隔几个月(every few months)记下最新的和你刚学的东西。从你的研究笔记开始比较好。用两天时间来写,如果太长的话就说明你太追求完美了。这不是要进行判断的东西,而是与朋友共享的。在封面上说明“草稿”(DRAFT-NOT FOR CITATION)。拷贝很多份,给那些感兴趣的人看,包括导师。这种做法对以后写正式的论文很有好处。

英语国家概况学期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报告基本要素

各部分撰写内容

论文标题应该简洁,且能让读者对论文所研究的主题一目了然。

摘要是对论文提纲的总结,通常不超过1或2页,摘要包含以下内容:

目录应该列出所有带有页码的标题和副标题, 副标题应缩进。

这部分应该从宏观的角度来解释研究背景,缩小研究问题的范围,适当列出相关的参考文献。

这一部分不只是你已经阅读过的相关文献的总结摘要,而是必须对其进行批判性评论,并能够将这些文献与你提出的研究联系起来。

这部分应该告诉读者你想在研究中发现什么。在这部分明确地陈述你的研究问题和假设。在大多数情况下,主要研究问题应该足够广泛,而次要研究问题和假设则更具体,每个问题都应该侧重于研究的某个方面。

26. A General Election is held every _____ years and there are _____ members of Parliaments are . five, 600 B. five, 650C. five, 651 D. four, 65127. The Prime Minister is appointed by _____ and he or she always sits in . the Archbishop of Canterbury, the House of CommonsB. the Archbishop of Canterbury, the House of LordsC. the Queen, the House of CommonsD. the Queen, the House of Lords28. The ultimate authority for law-making resides in . the Queen B. the CabinetC. the House of Lords D. the House of Commons29. The sources of British law include . statutes, common law, equity law and European Community lawB. statutes, common law and equity lawC. statutes, common law and European Community lawD. a complete code and statutes30. In criminal trials by jury, _____ passes sentenced and _____ decide the issue of guilt or . the judge, the jury B. the judge, the judgeC. the jury, the jury D. the Lord Chancellor, the jury31. ____ tries the most serious offences such as murder and . Magistrates’ courts B. Youth courtsC. district courts D. The Crown Court32. London’s Metropolitan Police Force is under the control of . the England secretaries B. the Scottish SecretariesC. Northern Ireland Secretaries D. the Home Secretary33. The National Health Service was established in the UK in _____ and based at first on . 1948, Acts of Parliament B. 1958, Acts of ParliamentC. 1948, the Bill of Rights D. 1958, the Bill of Rights34. The non-contributory social security benefits include the following except . war pension B. child benefitC. family credit D. unemployment benefit35. Except that _____ may not be a Roman Catholic, public offices are open without distinction to members of all churchs or of . the lord Chancellor B. the Prime MinisterC. the Speaker D. the ministers of all departments36. About 90 per cent of the state secondary school population in the UK attend . independent schools B. junior schoolsC. independent schools D. primary schools26..C 27. C 28. D 29. A 30. A 31. D 32. D 33. A 34. D 35. A 36. D 不知道有没有用~

国际商务与跨文化交际(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The increase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in foreign investment has created a need for executives with knowledge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skills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mericans, however, have not been well trained in either area and, consequently, have not enjoyed the same level of success in negotiation in an international arena as have their foreign is the process of communicating back and forth for the purpose of reaching an agreement. It involves persuasion and compromise, but in order to participate in either one, the negotiators must understand the ways in which people are persuaded and how compromise is reached within the culture of the many international business negotiations abroad, Americans are perceived as wealthy and impersonal. It often appears to the foreign negotiator that the American represents a large multi-million-dollar corporation that can afford to pay the price without bargaining further. The American negotiator‘s role becomes that of an impersonal purveyor of information and studies of American negotiators abroad, several traits have been identified that may serve to confirm this stereotypical perception, while undermining the negotiator‘s position. Two traits in particular that cause cross-cultural misunderstanding are directness and impatience on the part of the American negotiator. Furthermore, American negotiators often insist on realizing short-term goals. Foreign negotiators, on the other hand, may value the relationship established between negotiators and may be willing to invest time in it for long-term benefits. In order to solidify the relationship, they may opt for indirect interactions without regard for the time involved in getting to know the other negotiator.

论文题目 On Translating English Metaphors into Chinese(英语隐喻汉译)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一、本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本选题旨在研究隐喻在英语日常用语中存在的普遍性、可译性及其翻译的方法,重点从文化交际的角度对日常用语中隐喻的汉译进行深入的理论探讨。 本选题突破了历来将隐喻的汉译局限在诗学、修辞学、文学等范畴。由于“翻译是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陈宏薇:1996),翻译对各民族之间文化的传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对日常用语中隐喻的汉译研究应与英语语言文化背景的研究结合起来。 二、本选题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向: 对隐喻的研究在国外已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其中以Lakoff &Johnson(1987)的研究最具有代表性,而对于其汉译的研究却凤毛麟角。国内对于隐喻的研究主要受Lakoff & Johnson理论的影响,其中以胡壮麟、朱永生为主要代表。在隐喻翻译的研究方面,李国南(1990),胡文仲(1994)对于英汉成语或谚语中的习用性比喻的喻体进行过比较,并探讨了其翻译的途径。在近期出版的刊物中有对隐喻翻译研究方面的文章,其中以徐莉娜的《隐喻的翻译》为主要代表。但其研究的范围也只局限于文学、修辞用语的隐喻翻译。 三、主要研究的内容: 本文分五个部分。一、简要介绍隐喻与语言以及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提出日常用语中隐喻的汉译不可忽视文化背景,并简述本论文的主要内容。 二、重点论述隐喻在英语日常用语中存在的普遍性。三、分析隐喻的特点,从人类文化的共性论述其可译性。四、讨论隐喻的汉译标准、难点、过程、基本方法以及根据语境而确定译法的原则。五、详述隐喻汉译的方法和技巧,指出在翻译实践中,对每种方法的使用都不能走极端。结论部分,总结研究隐喻汉译所具有的实用价值。 1.引言 2.英语日常用语中隐喻存在的普遍性 隐喻的定义 关于隐喻研究的常用术语 英语日常用语中的隐喻 3.英语日常用语中隐喻的特点 日常用语中隐喻的分类 习用性隐喻 新生隐喻 英语隐喻与汉语隐喻 英语日常用语中隐喻的可译性 4.英语日常用语中的隐喻的汉译 翻译的标准 日常用语中隐喻汉译的难点 日常用语中隐喻汉译的过程 日常用语中隐喻汉译的基本方法及原则 5.日常用语中隐喻汉译的方法与技巧 直译法 意译法 转译法 直译和意译结合法 四、参考文献: [1]Aristotle. “Rhetoric” (W. R. Roberts, Trans.) In W. D. Ross (Ed.) The Works of Aristotle. Oxford: Clarendon Press. (Original Work Written ca. 330 .), 1924. [2]Brodkey, Linda. Review: The Languages in Metaphor. College English, 1988, (1): 89-94 [3]Goatly, Andrew. The Language of Metaphors. London: Routledge, 1997. [4]Jin Di and Eugene, A. Nida. On Translation. Beijing: China Translation Publishing Company, 1984. [5]Lakoff, G. & Johnson, M. Metaphors We Live by Chicago.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7. [6]Nida, Eugene A. & William, Reyburn. Meaning Across Cultures. New York: Maryknoll of N. Y. Orbis Book, 1981. [7]Soskice, . Metaphor and Religious Language.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85. [8]Tylor, Edward Burnett. Primitive Culture. London: John Murray, 1871. [9]陈宏薇(不加汉语拼音,下同).新实用汉译英教程 [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 [10]陈文伯.英语成语和汉语成语 [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0. [11]陈望道.修辞学发凡 [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 [12]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 [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9. [13]范家材.英语修辞赏析 [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2. [14]冯明之. 英文成语故事 [M],香港:万里出版社,1992. [15]冯庆华. 实用翻译教程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16]胡文仲. 文化与交际 [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17]徐莉娜. 隐喻的翻译 [J],中国翻译,1999,(3):18-22. 五、预期的课题进度计划: 1.2007年4月25日 完成初稿,并上交指导教师审阅。 2.2007年5月9日提交论文第二稿。 3. 2007年5月16日提交论文第三稿。 3.2007年5月17日-6月9日继续修改论文直至定稿。 5.2007年6月13日提交毕业论文。 6.2007年6月14日-23日准备论文答辩。 7.2007年6月24日进行毕业论文答辩 (进度计划不能照抄,应根据实际情况从3月5日起至6月24日止编写计划。) 六、完成论文的条件、方法及措施: (一)条件 1.已经修完英语专业的所有课程,对英语国家概况和跨文化交际有较全面和深入的了解; 2.学校图书馆和学院资料室具备有关本论文研究所需的丰富的书籍、期刊等参考文献; 3.已经收集较丰富和全面的文献资料; 4.具有上网条件及丰富的网上资源。 (二)方法及措施 1.利用图书馆和互联网进行资料的检索网; 2.小组讨论交流。

美学概论文题目

对比有形式对比和内容对比。形式对比,如体积大小,线条曲直,刚柔,色彩的浓淡,冷暖,光线的明暗,强弱,空间的虚实,形态的动静,声音的高低,节奏的快慢等。内容对比,善与恶,忠诚与虚伪,豪放与怯懦,大方与小气,刚强与柔弱,开朗与阴郁,爱与恨,喜与悲,痛苦与欢乐等等。作为形式美规律的对比是指物象的形式,形式因素组合的对对比,但形式的对比又与内容的对比相联系的。内容的对比实际上是艺术的一种手法。京剧中红脸与白脸,音乐中高音与低音,男声与女生,在绘画中色彩的冷暖线的粗线,刚柔。齐白石画牡丹,花是鲜红的,叶是浓黑突出地表现植物的生命力。给观众的视觉以强烈的震撼。对比能给人以活跃,明朗之感。但对比也要适宜,对比太强,有伤于调和,活跃就会变成“各自为政”,明朗可能就会变成生硬或滑稽了。 调和属于和谐。和谐指审美对象的各个组成部分相互协调密切配合,多样统一而以统一为主的状态。平衡,呼应,有宾主都可说包含有和谐,调和的性质。对比是动的,调和是静的。对比属阳刚之美,调和属阴柔之美,即优美。调和能使人在柔和予静中得到美的享受。调和在艺术中必须与其它形式美规律相配合,过分调和会造成软弱无力。

尽:极。极其完善,极其美好。形容事物完无缺。同“尽善尽美”。

英语国家概况论文题目

answer your and Maori are the two main land masses in New states in the United States Washington is the first president of the United Party and Republican Party are the two main political parties in the United is the symbol of Democratic Party,elephant is the symbol of Republican .“The Million Pound Note”、“The Prince and the Pauper”、“Naughty child Roams about Records”不打了,没耐心啦....就这么几个吧....

论文题目 On Translating English Metaphors into Chinese(英语隐喻汉译)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一、本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本选题旨在研究隐喻在英语日常用语中存在的普遍性、可译性及其翻译的方法,重点从文化交际的角度对日常用语中隐喻的汉译进行深入的理论探讨。 本选题突破了历来将隐喻的汉译局限在诗学、修辞学、文学等范畴。由于“翻译是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陈宏薇:1996),翻译对各民族之间文化的传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对日常用语中隐喻的汉译研究应与英语语言文化背景的研究结合起来。 二、本选题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向: 对隐喻的研究在国外已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其中以Lakoff &Johnson(1987)的研究最具有代表性,而对于其汉译的研究却凤毛麟角。国内对于隐喻的研究主要受Lakoff & Johnson理论的影响,其中以胡壮麟、朱永生为主要代表。在隐喻翻译的研究方面,李国南(1990),胡文仲(1994)对于英汉成语或谚语中的习用性比喻的喻体进行过比较,并探讨了其翻译的途径。在近期出版的刊物中有对隐喻翻译研究方面的文章,其中以徐莉娜的《隐喻的翻译》为主要代表。但其研究的范围也只局限于文学、修辞用语的隐喻翻译。 三、主要研究的内容: 本文分五个部分。一、简要介绍隐喻与语言以及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提出日常用语中隐喻的汉译不可忽视文化背景,并简述本论文的主要内容。 二、重点论述隐喻在英语日常用语中存在的普遍性。三、分析隐喻的特点,从人类文化的共性论述其可译性。四、讨论隐喻的汉译标准、难点、过程、基本方法以及根据语境而确定译法的原则。五、详述隐喻汉译的方法和技巧,指出在翻译实践中,对每种方法的使用都不能走极端。结论部分,总结研究隐喻汉译所具有的实用价值。 1.引言 2.英语日常用语中隐喻存在的普遍性 隐喻的定义 关于隐喻研究的常用术语 英语日常用语中的隐喻 3.英语日常用语中隐喻的特点 日常用语中隐喻的分类 习用性隐喻 新生隐喻 英语隐喻与汉语隐喻 英语日常用语中隐喻的可译性 4.英语日常用语中的隐喻的汉译 翻译的标准 日常用语中隐喻汉译的难点 日常用语中隐喻汉译的过程 日常用语中隐喻汉译的基本方法及原则 5.日常用语中隐喻汉译的方法与技巧 直译法 意译法 转译法 直译和意译结合法 四、参考文献: [1]Aristotle. “Rhetoric” (W. R. Roberts, Trans.) In W. D. Ross (Ed.) The Works of Aristotle. Oxford: Clarendon Press. (Original Work Written ca. 330 .), 1924. [2]Brodkey, Linda. Review: The Languages in Metaphor. College English, 1988, (1): 89-94 [3]Goatly, Andrew. The Language of Metaphors. London: Routledge, 1997. [4]Jin Di and Eugene, A. Nida. On Translation. Beijing: China Translation Publishing Company, 1984. [5]Lakoff, G. & Johnson, M. Metaphors We Live by Chicago.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7. [6]Nida, Eugene A. & William, Reyburn. Meaning Across Cultures. New York: Maryknoll of N. Y. Orbis Book, 1981. [7]Soskice, . Metaphor and Religious Language.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85. [8]Tylor, Edward Burnett. Primitive Culture. London: John Murray, 1871. [9]陈宏薇(不加汉语拼音,下同).新实用汉译英教程 [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 [10]陈文伯.英语成语和汉语成语 [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0. [11]陈望道.修辞学发凡 [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 [12]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 [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9. [13]范家材.英语修辞赏析 [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2. [14]冯明之. 英文成语故事 [M],香港:万里出版社,1992. [15]冯庆华. 实用翻译教程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16]胡文仲. 文化与交际 [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17]徐莉娜. 隐喻的翻译 [J],中国翻译,1999,(3):18-22. 五、预期的课题进度计划: 1.2007年4月25日 完成初稿,并上交指导教师审阅。 2.2007年5月9日提交论文第二稿。 3. 2007年5月16日提交论文第三稿。 3.2007年5月17日-6月9日继续修改论文直至定稿。 5.2007年6月13日提交毕业论文。 6.2007年6月14日-23日准备论文答辩。 7.2007年6月24日进行毕业论文答辩 (进度计划不能照抄,应根据实际情况从3月5日起至6月24日止编写计划。) 六、完成论文的条件、方法及措施: (一)条件 1.已经修完英语专业的所有课程,对英语国家概况和跨文化交际有较全面和深入的了解; 2.学校图书馆和学院资料室具备有关本论文研究所需的丰富的书籍、期刊等参考文献; 3.已经收集较丰富和全面的文献资料; 4.具有上网条件及丰富的网上资源。 (二)方法及措施 1.利用图书馆和互联网进行资料的检索网; 2.小组讨论交流。

那个...你确定是写国家概况方面的论文吗?可是这方面有什么可论的呢?我在知网上找了一下,一下是题目,貌似和国家概况没什么联系...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的元认知策略——以英语国家概况的课堂教学为例12 《英语国家概况》的自主学习与课堂教学 13 《英语国家概况》课堂教学探究 14 广西高校开设东南亚国家概况课程的一些看法 15 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英语国家概况》教学初探 16 多媒体运用于《英语国家概况》课程教学的必要性 17 英语国家概况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18 论多媒体辅助教学在英语国家概况课程中的运用 19 《英语国家概况》教学手段革新刍议 20 英语国家概况课教学探讨

你的英语国家概况中文论文准备往什么方向写,选题老师审核通过了没,有没有列个大纲让老师看一下写作方向? 老师有没有和你说论文往哪个方向写比较好?写论文之前,一定要写个大纲,这样老师,好确定了框架,避免以后论文修改过程中出现大改的情况!!学校的格式要求、写作规范要注意,否则很可能发回来重新改,你要还有什么不明白或不懂可以问我,希望你能够顺利毕业,迈向新的人生。写过毕业论文的学生都明白,毕业论文格式对论文的通过率有很大的影响。辛辛苦苦的写的毕业论文,可能因为论文格式不符合要求或者规范被打回来,导致反反复复的修改,耗费很大的精力和时间。对此,亿智天下文化传媒专门做了一个归纳概述,讲解了本科毕业论文的格式要求及规范。本科毕业论文一般分为四部分:论文封面及题目、论文前置部分、论文正文、参考文献。每个部分的格式及要求不尽相同,因此在撰写论文时需要仔细的阅读和参考。除此之外,论文的格式还包括论文页面的排版设置。一、论文封面及题目的格式论文的封面包括如下内容:XXX学校本科毕业论文、论文题目、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专业、年纪、学校。每个部分的格式如下:XXX学校本科毕业论文:小2号黑体,居中论文题名:2号黑体,居中学生姓名:3号黑体学 号:3号黑体指导教师:3号黑体专业:3号黑体年 级:3号黑体学 校:3号黑体封面内容各项必须如实填写完整。其中论文题目是以最恰当、最简明的词语反映毕业论文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论文题目所用的词必须考虑到有助于选定关键词和编制题录、索引等文献可以提供检索的特定实用信息;论文题目一般不宜超过30字。论文题目应该避免使用不常见的缩写词、首字缩写字、字符、代号和公式等;论文题目语意未尽,可用副标题补充说明论文中的特定内容。二、论文前置部分的格式毕业论文前置部分一般包括摘要、英文摘要、关键词、目录。摘要是对论文内容简明扼要的概述,应该对论文的观点进行一个简要的陈述,且以第三人称为宜。摘要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在不阅读论文全文的情况下就能获得必要和关键的信息。摘要的内容应包含与论文同等量的主要信息,供读者确定有无必要阅读全文,也供文摘等2次文献采用。摘要一般应说明研究工作目的、实验研究方法、结果和最终结论等,而重点是结果和结论。摘要中不要用图、表、公式等,不用非公用的符号、术语和非法定的计量单位。摘要页在封面页之后。中文摘要一般为300-800字左右,字体为五号宋体,摘要应包括关键词。英文摘要是以英文形式对文章的概述,它不是中文摘要的简单翻译,英文摘要页置于中文摘要页之后。关键词是用以表示全文主题内容信息款目的单词或术语,便于文献标引工作从论文中选取。每篇论文的关键词一般为3~5个词。关键词间用逗号分隔,最后1个词后不打标点符号。以显著的字符排在同种语言摘要的下方,尽量以《汉语主题词表》等词表提供的规范词作为依据。目录页由论文的章、节、条、附录、题录等的序号、名称和页码组成,需要另起1页排在摘要页之后,章、节、小节分别以1、、、、2、等数字依次标出,一二级目录用小四宋体,三级目录用5号宋体,数字及英文字符采用times new roman格式。三、论文正文的格式1.论文正文包括引言和正文论述两部分。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 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 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1)提出-论点;(2)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3)解决问题-论证与步骤;(4)结论。2.论文中的序号层次及格式为:1××××:3号黑体,居中××××××××××××××××××××××:内容用小4号宋体。××××:小3号黑体,居左×××××××××××××××××××××:内容用小4号宋体。××××:4号黑体,居左××××××××××××××××××××:内容用小4号宋体。①××××:用与内容同样大小的宋体a.××××:用与内容同样大小的宋体3.论文中的图、表、公式、算式格式论文中的图、表、公式、算式格式等,一律用阿拉伯数字分别依序连编编排序号。序号分章依序编码,其标注形式应便于互相区别,可分别为:图、表、公式()等。4.注释注释是论文中对某1问题、概念、观点等的简单解释、说明、评价、提示等,如不宜在正文中出现,可采用加注的形式。“注”应编排序号,“注”的序号以同1页内出现的先后次序单独排序,用①、②、③……依次标示在需加注处,以上标形式表示。“注”的说明文字以序号开头。“注”的具体说明文字列于同1页内的下端,与正文之间用1左对齐、占页面1/4宽长度的横线分隔。论文中以任何形式引用的资料,均须标出引用出处。5.结论结论是最终的,总体的结论,不是正文中各段的小结的简单重复,结论应该准确、完整、明确、精炼。 四、参考文献的格式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应是论文作者亲自考察过的对毕业论文有参考价值的文献。参考文献应具有权威性,要注意引用最新的文献。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参考文献以文献在整个论文中出现的次序用[1]、[2]、[3]……形式统1排序、依次列出。参考文献的表示格式为:著作:[序号]作者.译者.书名.版本.出版地.出版社.出版时间.引用部分起止页期刊:[序号]作者.译者.文章题目.期刊名.年份.卷号(期数). 引用部分起止页会议论文集:[序号]作者.译者.文章名.文集名 .会址.开会年.出版地.出版者.出版时间.引用部分起止页

美学概论论文题目

有一年夏天,天刚蒙蒙亮,我便踏上了去往学校的路。沿着校园那条熟悉的羊肠小路,我来到了一棵柳树下,一片橙色的新霞照在我脸上,透过阳光,我忽然发现校园是那么美,完全脱离了往日的喧嚣。看那和煦的风吹来醉人的花香,嫩嫩的小草偷偷地织成绿绿的地毯,小鸟唱起夏天的歌,杨柳扭着腰,粉红粉红的花儿开满枝头,整个校园都那么美,那么美,我陶醉了。这时,两个穿着校服的女生拎着水桶,轻轻来到我身旁,很礼貌地对我说:“姐姐,帮我们一起浇水,好吗?”我点点头,同她们一起浇水。偶然一抬头,我发现那两个女孩是那么美,那么美。在阳光的照耀下,喷出的水上出现了一道彩虹。虹,色彩斑斓,轻艳娇美,如同少女的发带,从红自然过渡到紫,没有一点矫饰,没有半丝拼凑,色盘中任何颜色都无法与之相比,纯粹自然,与两个少女的美好心灵才是最完美的搭配。

根本不需要什么范文,根据问题要求,在课本上抄就行了没有不过的

这位同学考试题目要自己想 不要什么都百度 我是美学概论的老师 这次原谅你了 明天考试自己做!!

漫步校园,感悟自然之美伴随着春天脚步的临近, 校园里春风暖暖,柳絮随风摇曳。樱花、迎春花、芍药等次第开放,处处弥漫着花的芳香,闻到春的气息。这正是春游踏青、亲近自然的好时节。我漫步在未然湖畔的石栈道,阳光暖融融地洒在身上,看着水面波光粼粼,嗅着花的芬芳,仿佛身处世外桃源一般。我的思绪也随着飞到大自然之中,体验鸟语花香、奇石险峻、峰峦叠嶂。体验着这自然之美,忘记了尘世中的种种污秽,思考着自然造化的神工赋予这生命形式千姿百态,自然美呈现给人类,变幻多姿的奇丽风景。自然美是自然本真的存在。与艺术相比,它是非虚构的对象;与人类改造过的对象相比,它是非人力的创造物。“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句诗常常被用来比喻文章的清新自然之气,被认为是中国审美文化中自然美的最高境界。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也是因为他描写的真实自然。自然之美随处可感。自然美离不开自然物,离不开自然物的物质属性,自然美总是按客观的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离开自然物本身的物理特性,也不可能有自然美。自然美是自然本真的存在,首先是因为它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原生性,即色彩、气味、形状等自身的自然属性以及自身所处的自然环境。比如樱花的美。伴随着春天的临近,樱花树接受自然的雨露阳光,含苞待放。利用其自身的光合作用散发出芳香。而樱花的各种形态也展示这自然的美感,不饰雕琢。在我们的身边,只有自然,在千百年、乃至千万年的时光打磨下,留下了已逝岁月的痕迹,用原生之美态向人间展示出它的天然和纯粹,向人间诉说着它无以复制的传奇。自然美是天然的作品,来自于自然的鬼斧神工。自然美是自然本真的存在,还因为它是自然界万物相互作用变化的结果,是自然万物相映成趣的佳作,是天地造化之功。大到天体宇宙,小到一草一沙,天地自然是万物千姿百态的设计师和建筑师。自然的美是由地球的气候和天气、地质和地貌、水文和水域、植物和动物、岩石和土壤等自然因素形成的。这些因素在地球的各个区域分布,组合各不相同,因而自然风光也千差万别,多姿多彩。自然美的形式也是千姿百态、变换多姿的。大可到一望无涯,小可到微乎其微。正所谓“一草一世界,一花一天堂。”自然万物或波澜壮观,或精致纤细,或幽暗深邃,或清浅透明。自然造化的神功赋予其生命形式的千姿百态,日月星辰、风云雨露有自然美,峰崖峭谷、江海湖溪有自然美,春夏秋冬和朝日暮晚的四季轮回也有自然美。自然以其形状、色彩、声音、气味等各种元素向人们展示它独特的魅力。自然在空间中表现为各种各样的静态形象,而在时间中更是变化无穷。四季交替、昼夜变化都使得自然呈现变化无穷的美。人们对自然物的观赏,因所处时空条件的不同,对同一审美对象产生不同的审美情趣。恰如这美丽的海大校园。正值春天,春意浓浓,花儿开放,柳条飘舞,春风暖人,在感受这自然赐予的美好境界之时,也能体验到其生机。春去夏来,樱花凋谢,蝉声鸣鸣,也能体悟到夏的热烈。同时春华秋实,秋风的凛冽,万物的沉寂,且看泛黄秋叶,恰如人生的中年,收获的季节。一场大雪,覆盖整个崂山校区,一片银装素裹,白雪盛装,给人以纯净的美感。这就是四季之海大,四季之不同,却处处表现着自然的美。从不同的角度去欣赏,体悟,便有不同德美感。美学家朱光潜先生在他的一篇谈美文章中,谈及这么一种美学现象:漫步河边看杨柳,往往会觉得河这岸的杨柳不及河对岸的美。因为近看看得太真切、太实在,而隔河远看,看得朦朦胧胧,会觉得更有诗情画意。这种美学现象,颇为普遍。俗话说:“马上观君子,月下看美人。”月下看美人,定会觉得月下的美人较之阳光下的美人更美。何故? 同样因为阳光下看得真切实在乃致美人脸上的微疵都是看得清清楚楚,而朦胧的月光却可以把它抹去。如此美学现象,无疑是因为时空的距离所造成。同一主体在不同时刻欣赏同一对象时产生的感受之间的微妙区别,足以使我们想象到不同人的感觉经验之间的巨大差异。作为审美主体的人,也许自其出现伊始便和自然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人类的祖先敬畏自然的神力,感叹自然的神奇。也曾用无数的神话表达对自然的热爱与崇敬!在我国古代便萌发了朦胧的自然美意识。诸如《诗经》中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等描写自然景物的诗句,并寄予特定的情感。这也表明我国古人对自然美已有一定的感受与体验。每一种自然对象,总是以自己独特的形式,同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着各种各种各样的联系。于是人们就可以从自然和人们社会生活类似的地方找到自己的形象。比如柳树,是春天的象征。“留”与“柳”谐音,古人也有“折柳”表达友谊的说法。再如柳树的婀娜多姿,可以是美女的象征,柳絮随风飘舞,便含有讽刺的意味。自然是人类的家园,人们从自然那里得到的不仅是必需的生活用品和生活环境,自然还是人类心灵畅游的海洋。自然和人类生活的关系密不可分,人类在自然身上寻找自己生活的影子,也在自然身上找到了情感的寄托和对未来生活的向往。当我们凝神自然物之时,便有共鸣的境界。与自然合一,和自然对象融为一体。清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也说“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俯察万物,万事万物也仿佛显现着我们的光辉。整个世界也充满着美的情趣。我们能够从自然对象中捕捉那一丝的情思或者美感,获得一种充盈的感受。此时的我们没有尘世的烦扰,在这自然中体验生命的真正意义和人格的魅力,回归最本真的自我,达到“诗意的栖居”之境界。“天地有大美而不言”,需要我们用一颗真实、自由的心灵去感悟,在自然中找寻心灵的意义,体悟天人合一的真谛!恰如漫步海大这一缩小话的自然,同样可以去寻求生命的本真,感悟自然之美!

  • 索引序列
  • 国学概论论文题目
  • 英语国家概况学期论文题目
  • 美学概论文题目
  • 英语国家概况论文题目
  • 美学概论论文题目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