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 关于欧阳询书法研究报告论文

关于欧阳询书法研究报告论文

发布时间:

关于欧阳询书法研究报告论文

欧阳询的书法由于熔铸了汉隶和晋代楷书的特点,又参合了六朝碑书,司以说是广采各家之长。欧阳询书法风格上的主要特点是严谨工整、平正峭劲。字形虽稍长,但分间布白,整齐严谨,中宫紧密,主笔伸长,显得气势奔放,有疏有密,四面俱备,八面玲珑,气韵生动,恰到好处。点画配合,结构安排,则是平正中寓峭劲,字体大都向右扩展,但重心仍然十分稳固,无欹斜倾侧之感,而得寓险于正之趣。用笔特点:每秉笔必在圆正,气力纵横轻重,凝神静虑。当审字势,四面停匀,八边俱备;长短合度,粗细折中;心眼准程,疏。扩展资料主要成就:欧阳询不仅是一代书法大家,而且是一位书法理论家,他在长期的书法实践中总结出练书习字的八法,欧阳询所撰《传授诀》、《用笔论》、《八诀》、《三十六法》等都是他自己学书的经验总结,比较具体地总结了书法用笔、结体、章法等书法形式技巧和美学要求,是中国书法理论的珍贵遗产。人物介绍:“询八体尽能,笔力劲险。篆体尤精,飞白冠绝,峻于古人,扰龙蛇战斗之象,云雾轻笼之势,几旋雷激,操举若神。真行之书,出于太令,别成一体,森森焉若武库矛戟,风神严于智永,润色寡于虞世南。其草书迭荡流通,视之二王,可为动色;然惊其跳骏,不避危险,伤于清之致。”轶事典故:欧阳询聪敏勤学,读书数行同尽,少年时就博览古今,精通《史记》、《汉书》和《东观汉记》三史,尤其笃好书法,几乎达到痴迷的程度。据说有一次欧阳询骑马外出,偶然在道旁看到晋代书法名家索靖所写的石碑。他骑在马上仔细观看了一阵才离开,但刚走几步又忍不住再返回下马观赏,赞叹多次,而不愿离去,便干脆铺上毡子坐下反复揣摩,最后竟在碑旁一连坐卧了3天才离去。

欧阳询的书法,在隋朝已经享名,到了初唐,造诣益深,声望更高,甚至远播国外,成为当时最有影响的大书法家。欧书初法王羲之父子,随后有所变化,形成了具有“劲险刻厉”的特殊风格,字体随之变得修长而瘦劲。修长和瘦劲,是初唐书法演变中的时代特点。宋人黄长睿在所著<东观余论>中作了这样的分析:“……汉隶运笔结体,既圆劲淡雅,字率扁而弗椭;今传世者,若钟书<力命表>……逸少<曹娥碑>……而古隶典型具存。至江左六朝,若谢宣城……犹有钟王遗范;至陈隋间,正书结字渐方,唐初犹尔,独欧阳率更,虞永兴易方为长,以就姿媚,后人竞效之……”由此可知,欧阳询也是开时代风气之先的大书家。历代的评论家关于欧书虽然有不同的理解,赞美却是主要的。唐代评论家对欧书的风格有形象的赞美,如“若草里蛇惊,云间电发”;又如“金刚嗔目,力士挥拳”等等。宋人黄庭坚以唐彦猷得欧书数行,“精思学之”,终于“名满天下”的事实来赞扬他。米芾对欧书形容为“……庄若对越,俊若跳踯……”。可是,宋末元初的大书法家赵孟颊犹认为米氏的评论“似未知其精奇”,进而肯定:“欧阳信本书,清劲秀健,古今一人!”

一、书法特点 欧阳询的书法由于熔铸了汉隶和晋代楷书的特点,又参合了六朝碑书,司以说是广采各家之长。欧阳询书法风格上的主要特点是严谨工整、平正峭劲。字形虽稍长,但分间布白,整齐严谨,中宫紧密,主笔伸长,显得气势奔放,有疏有密,四面俱备,八面玲珑,气韵生动,恰到好处。点画配合,结构安排,则是平正中寓峭劲,字体大都向右扩展,但重心仍然十分稳固,无欹斜倾侧之感,而得寓险于正之趣。 欧阳询楷书碑版多为中楷,主要有《化度寺邕禅师塔铭》《虞恭公温彦博碑》《皇甫诞碑》《九成宫醴泉铭》等。二、用笔特点 欧阳询书法用笔方整,略带隶意,笔力刚劲,一丝不苟。清包世臣曾说:“欧字指法沉实,力贯毫端,八方充满,更无假于外力。”就是说欧字强调指力,写出的笔画结实有力,骨气内含,既不过分瘦劲,又不过分丰满。每一笔画都 是增一分太长,减一分太短,轻重得体,长短适宜,恰到好处。欧字的用笔还讲究笔画中段的力度,一些横画看上去中段饱满,得“中实”之趣;一些字的主笔都向外延伸,更显中宫紧密,尤其是右半边的竖画,常向上作夸张延伸,显示其超人的胆魄。这些都是欧字用笔的独特之处。

欧阳询的书法由于熔铸了汉隶和晋代楷书的特点,又参合了六朝碑书,司以说是广采各家之长。欧阳询书法风格上的主要特点是严谨工整、平正峭劲。字形虽稍长,但分间布白,整齐严谨,中宫紧密,主笔伸长,显得气势奔放,有疏有密,四面俱备,八面玲珑,气韵生动,恰到好处。点画配合,结构安排,则是平正中寓峭劲,字体大都向右扩展,但重心仍然十分稳固,无欹斜倾侧之感,而得寓险于正之趣。欧阳询楷书碑版多为中楷,主要有《化度寺邕禅师塔铭》《虞恭公温彦博碑》《皇甫诞碑》《九成宫醴泉铭》等。欧阳询书法用笔特点 欧阳询书法用笔方整,略带隶意,笔力刚劲,一丝不苟。清包世臣曾说:“欧字指法沉实,力贯毫端,八方充满,更无假于外力。”就是说欧字强调指力,写出的笔画结实有力,骨气内含,既不过分瘦劲,又不过分丰满。每一笔画都是增一分太长,减一分太短,轻重得体,长短适宜,恰到好处。欧字的用笔还讲究笔画中段的力度,一些横画看上去中段饱满,得“中实”之趣;一些字的主笔都向外延伸,更显中宫紧密,尤其是右半边的竖画,常向上作夸张延伸,显示其超人的胆魄。这些都是欧字用笔的独特之处。

欧阳询楷书研究风格论文提纲

1、书法特点:欧阳询的书法由于熔铸了汉隶和晋代楷书的特点,又参合了六朝碑书,司以说是广采各家之长。欧阳询书法风格上的主要特点是严谨工整、平正峭劲。字形虽稍长,但分间布白,整齐严谨,中宫紧密,主笔伸长,显得气势奔放,有疏有密,四面俱备,八面玲珑,气韵生动,恰到好处。 2、点画配合,结构安排,则是平正中寓峭劲,字体大都向右扩展,但重心仍然十分稳固,无欹斜倾侧之感,而得寓险于正之趣。 3、用笔特点:每秉笔必在圆正,气力纵横轻重,凝神静虑。当审字势,四面停匀,八边俱备;长短合度,粗细折中;心眼准程,疏。 4、欧阳询不仅是一代书法大家,而且是一位书法理论家,他在长期的书法实践中总结出练书习字的八法,欧阳询所撰《传授诀》、《用笔论》、《八诀》、《三十六法》等都是他自己学书的经验总结,比较具体地总结了书法用笔、结体、章法等书法形式技巧和美学要求,是中国书法理论的珍贵遗产。

欧阳询书法艺术初探一、欧阳询的生平欧阳询,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生于陈武帝永定元年,殃于唐太宗贞观十五年(五五七——六四一),享年八十五岁,是一位由陈转入唐,经历三个朝代的伟大的书法家。欧阳询在隋时官至太常博士,书法已甚有名气,已经“尺牍所传,内以为法”了,唐高祖李渊未做皇帝前曾和他是好友,后来李渊登位做了皇帝后,让他当了个给事中的官,此后又分别任太子率更令,银青光禄大夫。所以也有人称他做“欧阳率更”。唐太宗时设弘文馆,精选学生研究书法,他和虞世南以当时第一流的书法家的地位兼充学士,传授书法。后封为勃海男。欧阳询自幼聪明过人,及长,更是“博览经史,尤精三史”。曾和裴矩等撰《艺文类聚》一百卷。欧阳询幼年时书法主要是受到江总的指点。江总是南朝陈文学家,《宣和书谱》称其“作行、草为时独步,以词翰兼妙得名。”南朝的书风崇尚王羲之,江总擅行草书,想也当以王羲之为宗。欧阳询的书法早年受王羲之影响是可以想见得到的。入隋以后,受到隋朝时北派书风之熏陶,欧阳询的书风起了变化,书法体貌向北派的劲峭一路变化。从时间上推算,隋文帝杨坚于公元五八九年(隋开皇九年辛丑)灭陈,当时欧阳询才三十三岁,到欧阳询六十二岁时唐灭隋,在隋朝整整生活了三十年时间。隋代的书法主要继承北齐、北周书法的特点。我们可以看到欧阳询的字与隋朝碑刻书体有很多相类似的地方。由三十三岁到六十二岁这个时间,应该是欧阳询书艺有较大成就的阶段,又是兼容南北书体,博采众长而渐趋成熟的时期,以欧阳询书法的“戈戟森然”的用笔特点来分析,显然是受到北魏直到北周的北方书风影响。而其“秀骨清相”的艺术意境,又保存了南方书派的艺术成分。欧阳询的书法熔铸汉隶、魏晋楷书的特点,吸取王羲之书法的神髓、融会贯通,创出自家独特的风貌,世称为“欧体”。在唐初的书法中以欧阳询和虞世南二人享誉最高。张怀瓘在《书断》中说:“询八体尽能,笔力劲险,篆体尤精,飞自冠绝,峻于古人,操举若神。真行之书,出于大令,另成一体,森森焉若武库矛戟,风神严于智永,润色寡于虞世南,其草书迭荡流通,视之二王,可为动色。”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欧阳询不仅以楷书为最工,而且各体具精。《唐书》欧阳询本传中也说:“询初学王羲之,后更渐变其体,笔力险劲”。《唐人书评》说欧体书“若草里惊蛇,云间电发。又如金刚瞋目、大士挥拳。”欧阳询的书法在当时已影响极大,不仅在国内受到普遍的赞扬,而且名扬国外,高丽王深爱其书法,曾遣使者求之。唐高祖叹道:“不意询之书名,远播夷狄”。二、 欧阳询的书法源流欧阳询的书法早期来源于王羲之,《唐书》欧阳询本传中说:“询初学王羲之,后更渐变其体,笔力险劲。”入隋后受北派书风影响,向劲峭一路变化。欧体人比之为“矛戟”。这是形容他用笔之劲峭刻厉,形象地点明欧阳询书艺受北派书法的影响至深。据说欧阳询曾从北齐刘珉学书法(见唐窦臮、窦蒙《述书赋注》)。他那戈戟森严的笔意,正是北方书风的余韵。在欧阳询的楷书作品中,其书写形态、笔意与魏碑常见的书体常常有惊人的相似之处,无论从体势或是行气乃至用笔、行笔,都带有不同程度的魏碑余风,请看《张黑女墓志》《张猛龙碑》,《始平公造像》,我们可以明显看出其书体与欧阳询的字在用笔上一脉相承的地方。至于梁、陈、隋等时期的书风对欧阳询的影响,我们可以从《梁桂阳王妃慕昭墓志》,《刘岱墓志》中看到梁、齐两代书法对欧阳询书体的影响之大,及以隋代的《龙藏寺碑》、《董美人墓志》与欧书作比较,更可以看到两者之间的血缘关系。 欧体书法的面貌,溶南北派书风于一炉,也反映了汉字形体变迁过程中,隶楷阶段即将完结而楷体进入成熟定型阶段的一种书体现象。从现在见到的楷书碑版看,真正成熟的楷书到唐初才正式形成而逐渐臻于极至,欧阳询的楷书正好在这个时期大放异彩!而且对后世书法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值得一提的是欧阳询的儿子欧阳通,书体一本家传,父子均名著于书坛,世称大小欧阳,作品《道因法师碑》,隶意更浓,锋颖更露,相传欧阳通为传家学,曾重金收购其父墨迹潜心研究,乃得此成就。 在学欧阳询楷书的人中,学得较好的或者应数柳公权,柳公权的楷书固然得到颜真卿楷书的影响,但期间架结构等则主要得力于欧阳询。 后世受欧阳询影响的更如唐代裴林《圭峰禅师碑》,欧阳通《道因法师碑》,褚遂良《孟法师碑》,杨凝式、米芾、张即之、张瑞图、翁方纲等。张瑞图早年的行书明显接近于欧阳询的笔意。而翁方纲,《湖海诗传》曰“书法初学颜平厚,继学欧阳率更”。从其传世的楷书作品看,更保留了欧阳询书法严谨的法度。 欧阳询对字的结构体势尤其讲究,笔墨间精研穿插避让,点墨安排至细小处见匠心。后人所传“欧阳询结体三十六法”就是从他的楷书中归纳出来的结字规律。 值得一提的是欧体书法规矩严谨,结构平稳端正,后世科举考试写字的取法都以欧体为考卷的标准,大多数人只求工整形似,不求神韵生动,越写越刻板,至最后就写成没有生气、呆板的“馆阁体”。有如现今的美术字、仿宋体字那样,在书法艺术而论就沦为下品了。三、 传世欧阳询的碑帖及其书体欧阳询是一位“八体尽能”的大书家。从其留传下来的字迹以及史籍记载以及书学者的评论中我们可以看到欧阳询在各体书法中的成就。欧阳询的篆书,唐朝张怀瓘《书断》上载:“篆体尤精”。相传《九成宫》碑的篆额亦出自欧阳询之手,寥寥数字的确古意盎然,气象非凡。 据记载欧阳询书有九通隶书碑,现在能见到的只有两件,《唐宗圣现记碑》和《房彦谦碑》。 《房彦谦碑》,贞观五年三月刻,是欧阳询七十五岁时的作品,碑在山东邱县。这个碑写得结体端庄,挑拔险峻,显示出一种似是隶楷混合的写法,从这个碑我们可以看到欧阳询是如何在魏碑的传统技法上加以发展,蜕变成我们现在所见到的欧体楷书的。 欧阳询的书体以楷书最为知名。现在我们可以见到的有: 《皇甫诞碑》贞观年间所刻,碑在陕西西安,皇甫诞是隋朝人,这个碑是其子于唐贞观年间追建,是欧阳询七十岁后的作品。王世贞说:“率更书皇甫君碑,比之诸碑,尤为险劲,是伊家兰台发源,然兰台道因碑,笔笔带批(隶法),得之家学也”。按欧阳询儿子欧阳通,官兰台郎,所写的《道因碑》,如“涂”、“墨”等字,其下长横都带波挑,简直是隶书笔法。杨守敬在《书学尔言》中认为:“欧书皇甫诞碑,最为险劲,张怀瓘《书断》称其森焉如武库矛戟,此等是也”。该碑字体写得锋棱外露,字形瘦长,比欧阳询所写的其它碑刻更加险峻、劲峭。 《化度寺邕禅师碑》唐贞观五年刻,碑石原在陕西长安终南山的佛寺中。原石拓本在宋朝时已很稀少,所见的多数是翻刻本。《宣和书谱》说:“化度寺石刻,其墨本为世所重,学者唯尽力不能到也。”南宋书学家姜夔赞美道:“化度胜醴泉,骎骎入神品。”宋以后书家如赵孟頫、康里子山、李东阳以及清代的王文沾、翁方纲等都同意其讲法。对这个碑都有很高的评价。该碑书法结字精妙,神韵独超,纯乎含蓄,具有超尘绝世之概,饶神明规矩之奇,可惜字口稍小,拓本大多模糊,不宜作初学范本。 《九成宫醴泉铭》唐贞观六年立,由魏徵撰文,欧阳询书。碑文记载唐太宗在九成宫避暑时发现涌泉的事,是欧阳询晚年奉敕之作,历来为学书者所推崇。此碑书法,笔力刚劲,纤浓得中,腴润有致,点画工妙,意态精密,气象万千,浑穆高华,为唐楷冠冕。对后世影响很大。此碑结体较欧阳询其它碑写得开张,能擒能纵,转弯处一提一按,随势抽锋,又写得似方非方似圆非圆,大有“黄庭经”、“乐毅论”的遗意。古来就有“楷法之极则”的评价。故宫博物院精印的北宋时拓本,笔墨丰腴,锋颖如新,不失为如善本,学者多以此为范本。《虞恭公温彦博碑》欧阳询八十一岁时书,碑石在陕西醴泉,是欧阳询书写的碑刻中有纪年的最晚的一件,这通碑的字较其它碑字形为小,结构用笔都更平实,谨严精劲,甚为可爱,只惜残阙太甚,全碑约二千八百字,现仅存八百多字。其它楷书碑刻尚有《九歌》、《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小楷千字文》等,原碑已佚,仅存翻刻本或双钩本。欧阳询行草书作品现存的有《卜商帖》、《张翰帖》、《梦奠帖》、《行书千字文》及《定武兰亭》等。《卜商帖》仅存六行,共五十字,书法点画丰腴,精华内敛,字体结构稍为右倾,多用王羲之法度。《张翰帖》全帖共十一行,九十八字,白麻纸本,宋徽宗题道:“唐太子率更令欧阳询书《张翰帖》,笔法险劲,猛锐长驱。”《梦奠帖》共九行七十八字,书法劲峭刻厉,“森森然若武库之戈戟”。《行书千字文》书法气势贯通,疏密适度,转折自如。《定武兰亭》传为欧阳询临王羲之《兰亭序》的刻本,书法浑朴敦厚。在众多摹刻《兰亭序》的刻本中是最好的一本。四、 历代书学者对欧书的评述欧阳询作为初唐时期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大书家,历代书学者对其特点作了很多的探讨和评述。唐时人评:“欧阳询书若草里蛇惊,云间电发,又如金刚嗔目,力士挥拳。”是从意境上论述欧书的飞动雄强。岑宗旦说:“询得其正,故如庙堂衣冠,不失动静。”看到其醇厚雅静不失动感的境界。赵孟頫说:“信本书清劲秀健,古今一人。”张怀瓘《书断》中说:“……笔力劲险……有龙蛇战斗之象,云雾轻浓之势,风旋电激,掀举若神,……森森焉若武库之矛戟,风神严于智永,润色寡于虞世南。莫云卿云:“欧之正书,秾纤得度,刚劲不挠,点画工妙,意态精密。”竹云题跋说:“率更风骨内柔,神明外朗,清和秀润,风韵绝人,自右军来,未有骨秀神清如率更者。”正好抓住欧阳询书法给人视觉上的特点。日本人伏见冲敬认为:“他自己的书法特别是他的楷书既不能说是北派,也不能说是南派,而是以他自己的东西将陈旧的间架结构法完全代替了,并且,他将用笔法极端地单纯化,将个人情感的表现蕴含于内部,这样便具有了类似篆书一般的特徵”。欧阳询的行草,历来书学研究者亦给予很高的评价:《书断》云:“其草书迭荡流通,视之二王,可为动色,然惊其跳骏,不避危险。”对欧阳询书颇有微言的米芾对其行草也说:“行自为法,庄若对越,俊若跳掷。”“暮年草书,精采动人。”郭天锡说:“其《梦奠帖》劲险刻厉,森森然若武库之戈戟,向背转折,浑得二王风气,世之欧行第一书也。”五、 从《九成宫醴泉铭》看欧阳询书法的艺术特点欧阳询书法的艺术特点,历代书评家评论很多。作为本文的要点,这里准备以欧阳询楷书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九成宫醴泉铭》为底本,对欧阳询楷书的艺术特点进行分析。《九成宫》碑的楷书在欧阳询书法的各个发展阶段来看,是一件极为成熟的作品,日本书法家伏见冲敬认为《九成宫》“这通碑的书法所达到的水平,应当是欧阳询书法的理想境界”。从《九成宫》中了解欧阳询楷书的艺术特点,应该是最为理想的途径。而要了解《九成宫》书法的艺术特点,我们可以从《九成宫》所处的历史时代以及书写特点上剖析。1、 承先启后的风格构成《九成宫碑》可以讲是初唐时期楷书作品中一件划时代的杰作,从风格构成上讲,既有篆、隶的笔意,又有晋、魏的遗风。它的出现,对后世楷书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从《九成宫》的书法中,我们可以看到有许多字直接取法于篆隶的笔法。在笔意、气息上又很大程度上受到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书法的影响。碑中有许多“乚”的写法,直接就继承了隶书的写法。如“也”、“观”、“九”等的字,更如“亥”字、在造型上就明显有《曹全碑》中“亥”字写法的特点,只是把中间的一撇写成了竖钩。又如“般”右部的写法就直接照搬了隶书的结构。除此之外在更多的字中可以看出是直接继承了六朝和魏碑的笔法结构形式,如《张猛龙》、《龙门造像》、《张墨女墓志》等等,碑中一些字的写法如“风”、“源”、“抚”、“武”等字,就很明显地具有上述碑刻的影子。2、 兼方带圆的用笔特式在书法创作中,所谓“方笔”、“圆笔”,是指在书写每个笔画的起笔,收笔及笔画转折处造型的处理形式,笔画的形状方折,转折处梭角分明的称为“方笔”。魏碑中以《龙门造像》等碑最为典型。而笔画形状圆转、润厚而含蓄多变的称为“圆笔”。魏碑中以《郑文公碑》、《崔敬邕碑》,唐碑尤以颜真卿的《颜家庙碑》、《颜勤礼碑》为典型。《九成宫》的用笔方法,介乎于方圆之间,时而以方笔出之,时而以圆笔出之,时而是方中有圆,时而又圆中有方。用方笔时写得笔力雄厚、干脆利落,用圆笔时写得凝重多姿、醇厚而恰到好处。如“武”、“青”、“丹”等字是以方笔为主,“应”、“池”、“流”等字则以圆笔为主,而更多的字则是方圆兼备,或方中寓圆、圆中寓方,如“笔”字,上部用笔以圆,含蓄厚重,下部用笔则方,斩钉截铁。“注”字左旁“氵”为方笔,右旁“主”部用圆笔,和谐融洽,玲珑剔透。方笔、圆笔搭配恰到好处,是欧阳询《九成宫》书法用笔上的一个特色。3、 结构搭配平正而险绝《九成宫》是奉敕而书的碑,可以想象作为皇家书写的记事铭文,章法上的工整与结构上的平正是其最基本的要求。我们翻开《九成宫》拓本,给我们的第一印象是如此平正醇厚。从艺术的角度讲,仅做到工整、平稳是远远不够的,要使写出来的字给人以新鲜的美感,富有充实的内涵,就得在结构布白上下工夫,对文字的各个笔画、部件进行新的解剖和组合才行。作为大家的欧阳询,就是能在工整、平稳中不断探索出了理想的境界。从《九成宫》中我们可以看到欧阳询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大胆而且成功的尝试,在工整平正的同时,不满足于横平竖直,而是力求从险中求生动,平正中求险绝。动与静的矛盾有机地被统一结合,产生出更高层次意义上的平正效果,这正是体现出欧阳询楷书独到及崇高的艺术境界之处。在《九成宫》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字在结体上有意夸张其中某一笔划来控制字的大小,大开大合,如“武”、“大”等的字中“弋”、“乀”的笔划,而压缩了其余部分的结体,做成强烈的空间对比关系。有些字则有意压缩甚至使边旁略向左侧倾侧,而运用主笔夸张拖长向右方,使重心向左倾侧,主笔向右伸展取势呼应回救,从而创造出平衡的局势。打破一般结字重心略向右取势以求视觉习惯上平衡的作法,结构既稳定、形式上又富有新鲜感,如“昔”、“寿”、“奉”、“华”等字,这种结体的处理手法,在历来的楷、行书中都比较少见到。视觉习惯上一般在右方的感觉较左方略重时才能保持平衡,故而不论是篆、隶、楷、行、草,历来都采用使字的右部略高或略重来使结字在视觉上保持平衡做法。欧阳询的处理手法实在是一种既造险又破险的艺术手段。六、结语作为一代的书法宗师,欧阳询的书法艺术在当时起到了承先启后的历史作用,为唐楷书的成熟起到了座标性的意义。就作品而言,它当然有着更丰富的精神内涵,上述笔者的主要是围绕着笔法与结构方面展开的,就对其精神内涵方面的研究,由于很多属只能意会,难于言传,尽管努力道来,往往在表述上会偏于抽象。即使是前面提到的先哲们的话语,也难免有很多令人如入五里云中的感慨。因此在艺术上探微,也就只好在视觉感知到的范围内进行,即从书法的法方面展开的,由此再延展出去的应该是接授学上的话题,非此小篇幅所能容纳得下来的。就着笔者对欧体书法的理解,自然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如也能成为有幸砖块,引出块把羊脂美宝玉来,便不枉造化一场了。文章发表于《广东文艺论丛》

欧阳询书法特点严谨工整、笔力刚劲、笔法精通。

欧阳询的字体的形状虽然有些长,但是整齐紧密,布局非常合理,整篇看起来显得很有气势,四面具备,八面玲珑,却又恰到好处。他的书法用笔工整,笔力刚健一丝不苟,长短适宜,远远超出了同辈同时期的书法学家。

是欧阳询的楷书,他的楷书笔力刚劲,笔法精通,结构上态度严谨,后世的人学习书法,很多都受了欧阳询的影响,他的楷书直到今天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欧阳询的儿子欧阳通同样继承了欧阳询的书法,不过也有自己的特色,被人称为“大小欧阳”。

代表作

楷书有《九成宫醴泉铭》《皇甫诞碑》《化度寺碑》,行书有《仲尼梦奠帖》《行书千字文》。对书法有其独到的见解,有书法论著《八诀》《传授诀》《用笔论》《三十六法》。所写《化度寺邑禅师舍利塔铭》《虞恭公温彦博碑》《皇甫诞碑》被称为“唐人楷书第一”。

关于欧阳询论文范文资料

欧阳询聪敏勤学,读书数行同尽,少年时就博览古今,精通《史记》、《汉书》和《东观汉记》三史,尤其笃好书法,几乎达到痴迷的程度。据说有一次欧阳询骑马外出,偶然在道旁看到晋代书法名家索靖所写的石碑。他骑在马上仔细观看了一阵才离开,但刚走几步又忍不住再返回下马观赏,赞叹多次,而不愿离去,便干脆铺上毡子坐下反复揣摩,最后竟在碑旁一连坐卧了3天才离去。

扩展资料:

主要成就:

1、应召修书

高祖武德五年(公元622年),欧阳询应诏与人主持编撰《艺文类聚》。七年书成,询撰序言。全书凡100卷,分48部。此书征引古籍达1400馀种,这些古籍后来大多散佚。赖《艺术类聚》保存诸书许多重要内容。

2、书法成就

欧阳询不仅是一代书法大家,而且是一位书法理论家,他在长期的书法实践中总结出练书习字的八法,欧阳询所撰《传授诀》《用笔论》《八诀》《三十六法》等都是他自己学书的经验总结,比较具体地总结了书法用笔、结体、章法等书法形式技巧和美学要求,是中国书法理论的珍贵遗产。

欧阳询,汉族,唐潭州临湘人,字信本,楷书四大家之一,代表作《九成宫醴泉铭》、《仲尼梦奠帖》

欧阳询的书法,在隋朝已经享名,到了初唐,造诣益深,声望更高,甚至远播国外,成为当时最有影响的大书法家。欧书初法王羲之父子,随后有所变化,形成了具有“劲险刻厉”的特殊风格,字体随之变得修长而瘦劲。修长和瘦劲,是初唐书法演变中的时代特点。宋人黄长睿在所著<东观余论>中作了这样的分析:“……汉隶运笔结体,既圆劲淡雅,字率扁而弗椭;今传世者,若钟书<力命表>……逸少<曹娥碑>……而古隶典型具存。至江左六朝,若谢宣城……犹有钟王遗范;至陈隋间,正书结字渐方,唐初犹尔,独欧阳率更,虞永兴易方为长,以就姿媚,后人竞效之……”由此可知,欧阳询也是开时代风气之先的大书家。历代的评论家关于欧书虽然有不同的理解,赞美却是主要的。唐代评论家对欧书的风格有形象的赞美,如“若草里蛇惊,云间电发”;又如“金刚嗔目,力士挥拳”等等。宋人黄庭坚以唐彦猷得欧书数行,“精思学之”,终于“名满天下”的事实来赞扬他。米芾对欧书形容为“……庄若对越,俊若跳踯……”。可是,宋末元初的大书法家赵孟颊犹认为米氏的评论“似未知其精奇”,进而肯定:“欧阳信本书,清劲秀健,古今一人!”

欧阳询 开放分类: 艺术、人物、历史、唐代、书法家【生平简介】 欧阳询(557一641年),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楷书四大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之一。隋时官太常博士,唐时封为太子率更令,也称“欧阳率更”。与同代另三位(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并称初唐四大家。因其子欧阳通亦通善书法,故其又称“大欧”。欧阳询楷书法度之严谨,笔力之险峻,世无所匹,被称之为唐人楷书第一。他与虞世南俱以书法驰名初唐,并称“欧虞”,后人以其书于平正中见险绝,最便初学,号为“欧体”。 欧阳询聪敏勤学,读书数行同尽,少年时就博览古今,精通《史记》、《汉书》和《东观汉记》三史,尤其笃好书法,几乎达到痴迷的程度。据说有一次欧阳询骑马外出,偶然在道旁看到晋代书法名家李靖所写的石碑。他骑在马上仔细观看了一阵才离开,但刚走几步又忍不住再返回下马观赏,赞叹多次,而不愿离去,便干脆铺上毡子坐下反复揣摩,最后竟在碑旁一连坐卧了3天才离去。 欧阳询练习书法最初仿效王羲之,后独辟蹊径自成一家。尤其是他的正楷骨气劲峭,法度严整,被后代书家奉为圭臬,以“欧体”之称传世。唐代书法品评著作《书断》称:“询八体尽能,笔力劲险。篆体尤精,飞白冠绝,峻于古人,扰龙蛇战斗之象,云雾轻笼之势,几旋雷激,操举若神。真行之书,出于太令,别成一体,森森焉若武库矛戟,风神严于智永,润色寡于虞世南。其草书迭荡流通,视之二王,可为动色;然惊其跳骏,不避危险,伤于清之致。” 宋《宣和书谱》誉其正楷为“翰墨之冠”。据史书记载,欧阳询的形貌很丑陋,但他的书法却誉满天下,人们都争着想得到他亲笔书写的尺犊文字,一旦得到就视作圭宝,作为自己习字的范本。唐武德(618-624)年间,高丽(今朝鲜)特地派使者来长安求取欧阳询的书法。唐高祖李渊感叹地说:“没想到欧阳询的名声竟大到连远方的夷狄都知道。他们看到欧阳询的笔迹,一定以为他是位形貌魁梧的人物吧。” 欧阳询以80多岁的高龄于贞观(672-649)年间逝世,身后传世的墨迹有《十商帖》、《张翰帖》等,碑刻有《九成宫醴泉铭》、《皇甫诞碑》等,都堪称书法艺术的瑰宝。后人将他与唐初的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合称为“唐初四大书家”。欧阳询不仅是一代书法大家,而且是一位书法理论家,他在长期的书法实践中总结出练书习字的八法,即:“如高峰之坠石, 如长空之新月,如千里之阵云,如万岁之枯藤,如劲松倒折、如落挂之石崖,如万钧之弩发,如利剑断犀角,如一波之过笔”。欧阳询所撰《传授诀》、《用笔论》、《八诀》、《三十六法》等都是他自己学书的经验总结,比较具体地总结了书法用笔、结体、章法等书法形式技巧和美学要求,是我国书法理论的珍贵遗产。 欧阳通到晚年非常珍惜自己的名誉,每次写字都十分慎重,而且非常讲究书法工具。他的笔内用狸毛,外覆兔毛制成,笔管必定用犀牛角或象牙作成,没有这样的书法工具绝不下笔。武则天时期,欧阳通遭酷吏来俊臣诬陷被捕下狱,备受拷打而不屈服,后遇害身亡。遗世作品有《道因法师碑》、《泉南生墓志》等碑刻。现在长沙市望城县书堂山下仍保存有欧阳父子读书习字遗迹。【书法造诣】 他的书法成就以楷书为最,笔力险劲,结构独异,后人称为“欧体”。其源出于汉隶,骨气劲峭,法度谨严,于平正中见险绝,于规矩中见飘逸,笔画穿插,安排妥贴。楷书以《九成宫醴泉铭》等,行书以《梦奠帖》、《张翰帖》等为最著名。其他书体,也无一不佳,唐张怀瓘《书断》中说:“询八体尽能,笔力险劲,篆体尤精,飞白冠绝,峻于古人,犹龙蛇战斗之象,云雾轻宠之势,风旋雷激,操举若神。真行之朽出于大令,别成一体,森森然若武库矛戟,风神严于智水,润色寡于虞世南。其草书迭荡流通,视之二王,可为动色,然惊其跳骏,不避危险,伤于清雅之致。” 虞世南说他“不择纸笔,皆能如意”。而且他还能写一手好隶书。贞观五年《徐州都督房彦谦碑》就是其隶书作品。他的书法,以隶书为最。究其用笔,圆兼备而劲险峭拔,“若草里惊蛇,云间电发。又如金刚怒目,力士挥拳。”其中竖弯钩等笔画仍是隶笔。他所写《化度寺邑禅师舍利塔铭》,《虞恭公温彦博碑》,《皇甫诞碑》被称为“唐人楷书第一”。他的楷书无论用笔,结体都有十分严肃的程式,最便于初学。后人所传“欧阳结体三十六法”,就是从他的楷书归纳出来的结字规律。他的行楷书《张翰思鲈帖》体势纵长,笔力劲健。墨迹传世,尤为宝贵。欧阳询的儿子欧阳通,书法一本家传。父子均名声著于书坛,被称为“大小欧阳”。小欧阳《道因法师碑》,隶意更浓,然而锋颍过露,含蓄处不及其父。 欧阳询的书法早在隋朝就已声名鹊起,远扬海外。进入唐朝,更是人书俱老,炉火纯青。但欧阳询自己却并不满足于已经取得的成就,依然读碑临帖,精益求精。 有一次,欧阳询外出游览,在道旁见到一块西晋书法家-索靖所写的章草石碑,看了几眼,觉得写得一般。但转念一想,索靖既然是一代书匠,那么他的书法定会有自己的特色。我何不看个水落石出。于是伫立在碑前,反覆地观看了几遍,才发现了其中精深绝妙之处。欧阳询坐卧于石碑旁摸索比划竟达三天三夜之久。欧阳询终于领悟到索靖书法用笔的精神所在,因而书法亦更臻完美观止。 楷书,是欧阳询得意的作品,唐贞观五年(公元631年)立。 所创“欧阳询八诀”书法理论,具有独到见解。对明代人李淳的八十四法,清代人黄自元结构92法的著述,均有启示。其“八决”为:(点)如高峰坠石;(横戈)如长空之新月;(横)如千里之阵云;(竖)如万岁之枯藤;(坚戈)如劲松倒折,落挂石崖;(折)如万钧之弩发;(撇)如利剑断犀象之角牙;(捺)一波常三过笔。 【常见欧书碑刻】1、《九成宫醴泉铭》:楷书,是欧阳询的代表作,学欧书多以此为范本,魏征撰文,唐大宗贞观六年。公元623年)立碑。书法严谨峭劲,不取姿嵋之态。2、《虞恭公碑》全称《唐故特进尚书右仆射上柱国虞恭公温公碑》,也称《温彦博碑》:楷书,书此碑文时,已80高龄。唐大宗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立碑。3、《皇甫诞碑》全称《隋柱国左光禄大夫宏议明公皇甫府君之碑》,也称《皇甫君碑》:楷书,是欧阳询年轻时的作品,无立碑年月,碑藏于陕西西安。4、《化度寺塔铭》全称《化度寺故僧邕禅师舍利塔铭》:【相关碑帖】 化度寺碑 九成宫醴泉铭 虞恭公碑 张翰思鲈帖 皇甫诞碑 梦奠帖 卜商帖正草千字文行书千字文

欧阳询楷书论文参考文献

以方为主,点画劲挺,笔力凝聚。1、欧体欧体,始祖欧阳询生于南朝陈武帝永定元年(557),卒于唐太宗贞观十五年(641),字信本,潭州临湘人(今湖南)。以楷书和行书著称。为书法史上第一大楷书家,其字体被称为"欧体",与颜(真卿)体,柳(公权)体,赵(孟頫)体并驾齐驱。欧体是唐代大书法家欧阳询创作的一种楷书字体,其特点是方圆兼施,以方为主,点画劲挺,笔力凝聚。既欹侧险峻,又严谨工整。欹侧中保持稳健,紧凑中不失疏朗。2、创始人介绍欧阳询(557一641年),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楷书四大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之一。隋时官太常博士,唐时封为太子率更令,也称“欧阳率更”。与同代另三位(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并称初唐四大家。因其子欧阳通亦通善书法,故其又称“大欧”。欧阳询楷书法度之严谨,笔力之险峻,世无所匹,被称之为唐人楷书第一。他与虞世南俱以书法驰名初唐,并称“欧虞”,后人以其书于平正中见险绝,最便初学,号为“欧体”。

1、欧阳询代表作:楷书有《九成宫醴泉铭》《皇甫诞碑》《化度寺碑》,行书有《仲尼梦奠帖》《行书千字文》。对书法有其独到的见解,有书法论著《八诀》《传授诀》《用笔论》《三十六法》。所写《化度寺邑禅师舍利塔铭》《虞恭公温彦博碑》《皇甫诞碑 》被称为“唐人楷书第一”。

2、《九成宫醴泉铭》叙述了“九成宫”的来历和其建筑的雄伟壮观,歌颂了唐太宗的武功文治和节俭精神,介绍了宫城内发现醴泉的经过,并刊引典籍说明醴泉的出现是由于“天子令德”所致,最后提出“居高思坠,持满戒盈”的谏诤之言。

3、《皇甫诞碑》用笔紧密内敛,刚劲不挠。点画重在提笔刻入,此为唐初未脱魏碑及隋碑的瘦劲书风所特有的笔法特点。此碑在陕西西安,无书写年月。楷书28行,行59字。碑额篆书“隋柱国弘义明公皇甫府君碑”十二字。《墨林快事》谓此碑立于隋朝,当为欧阳询(557年~641年)早年所书,另有一说《皇甫诞碑》刻立于唐贞观年间(公元627年~650年)。此碑在明代已断为两截。

4、《化度寺碑》全称《化度寺故僧邕禅师舍利塔铭》。于唐贞观五年立。欧阳询书。用笔瘦劲刚猛,结体内敛修长,法度森严。此碑模勒之工,非后世所及,故称楷法极则。镌于唐贞观五年(公元六三一年),李百药撰文,欧阳询楷书,共三十五行,每行三十三字。原碑在长安(今西安)终南山佛寺,和尚以为碑内有宝而砸碎,故原碑已经损坏。北宋庆历年间石毁后翻刻甚多。原石拓本只有吴湖帆的宋拓本是,现在藏上海图书馆。

5、《仲尼梦奠帖》是唐代书法家欧阳询创作的纸本行书书法作品,现收藏于辽宁省博物馆。《仲尼梦奠帖》释文以“仲尼梦奠”开头,共七十八字,文字叙孔子梦奠之事,有佛教无常、报应之意。无款印。

6、《虞恭公碑》为唐岑文本撰,欧阳询书。唐贞观十一年立。为欧阳询最晚年作品。原碑在宋代已残。有北宋及之后传世拓本数种。

欧阳询的书法由于熔铸了汉隶和晋代楷书的特点,又参合了六朝碑书,司以说是广采各家之长。欧阳询书法风格上的主要特点是严谨工整、平正峭劲。字形虽稍长,但分间布白,整齐严谨,中宫紧密,主笔伸长,显得气势奔放,有疏有密,四面俱备,八面玲珑,气韵生动,恰到好处。点画配合,结构安排,则是平正中寓峭劲,字体大都向右扩展,但重心仍然十分稳固,无欹斜倾侧之感,而得寓险于正之趣。欧阳询楷书碑版多为中楷,主要有《化度寺邕禅师塔铭》《虞恭公温彦博碑》《皇甫诞碑》《九成宫醴泉铭》等。欧阳询书法用笔特点 欧阳询书法用笔方整,略带隶意,笔力刚劲,一丝不苟。清包世臣曾说:“欧字指法沉实,力贯毫端,八方充满,更无假于外力。”就是说欧字强调指力,写出的笔画结实有力,骨气内含,既不过分瘦劲,又不过分丰满。每一笔画都是增一分太长,减一分太短,轻重得体,长短适宜,恰到好处。欧字的用笔还讲究笔画中段的力度,一些横画看上去中段饱满,得“中实”之趣;一些字的主笔都向外延伸,更显中宫紧密,尤其是右半边的竖画,常向上作夸张延伸,显示其超人的胆魄。这些都是欧字用笔的独特之处。

写作点拨:可以写一写书法的发展史,关于一些字书的由来,例文如下:

书法作为中华名族的传统艺术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是以汉字为素材,以线条极其构成运动为形式,来表现性灵境界和体现审美理想的抽象艺术。通过书法课程的学习,我对书法的发展历程及历代的名家、代表作品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同时,对于书法的欣赏,我有了更深的体会。

下面我将对书法的发展历程及规律、如何欣赏书法以及学习书法的体会作进一步的论述。

一、 书法的发展历程及规律 。中国书法艺术肇始于汉字产生阶段,中华名族是最早使用线条表达文字意思的名族,文字的最初形态是图画文字而不是图画。

对于书法的发展,商周至春秋战国时期,商代大批甲骨文与金文出土,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制度建立,在这五百年里,艺术有了很大的进步。

秦汉时期是中国文字文化最大的一个时期,相继出现了大篆、小篆、摹印、隶书等丰富的文字形式,商周至秦汉,书法完成了从汉字的产生与发展、书体的演变以及书法风格的变异。随之书法的繁荣。

是从东汉开始的,在这期间,纸的发明、佛教的传入等特殊现象为书法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到汉末魏晋是书法已发展为一门独立的艺术,三国时楷书出现,代表性的书家有钟繇,为楷书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魏晋南北朝时出现了知名书家如林、群星璀璨的空前盛景,王氏家族、谢氏家族等的出现,使书法艺术的境界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尚“韵”书风形成,而且书家们在行书、草书的书写方面也达到了变幻无穷的境界。

同时,王羲之的诞生使得书法的第一个高峰出现了,审美观点由古拙转变为妍美。到了隋代,楷书风行,留下了大量的造像记、墓志和塔铭,随之而来的唐代,揭开了中国古代最为光辉灿烂的篇章,代表性的书家有柳公权、颜真卿、欧阳询等。

其中颜真卿的楷书是以前年来影响华人大众生活最广大普遍的视觉艺术,颜体传达了大气、宽阔、厚重与包容的风格。接着是“宋四家”的出现,使书法成熟。后来的元、明、清时代,书法风格基本有了一定的趋向,为书法艺术的发展开辟了新天地。

对于近现代的书法,具有代表性的书家有吴昌硕、林散之、高二适等人,以篆书、行书和草书为主。

二、 书法欣赏的内容与方法   书法欣赏的内容与方法,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感知。即通过反复观察,透过作品形式,感受、领会作品的形象、气韵、风格、情趣等。  这一点我们基本都能做到。

第二、描述。即概括、归纳作品的艺术特征、艺术手法 、精神内涵及自己的感受等。  第三、解释。申明所以然,即说明、论证自己的所见所感。实即

逐一分析作品在艺术特征、艺术手法、精神内涵等方面的成因。  第四、评价。 即审美判断,古人谓之“批评”。主要是针对作品的艺术价值、重要影响、历史意义、艺术上的得失、给人的启示等,予以评述,其中包括对已有批评的批评。

我认为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在平时的练习中我们应该注意这一点,只有懂得如何评价一份作品,才能取其长处,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书法创作水平能力。

一般的直观性欣赏,大多止于第一步,因此专门的欣赏,一般含感知、描述、解释、评价四项完整的内容,需要调动书法创作、书法史论等多方面的综合修养,这四项内容相互渗透、彼此包涵,而不是各自独立的。

所以我们在日常的书法学习中应该尽量学会用这种方式来欣赏书法,进一步认识到书法作品之美。

也可摘选以下内容:

学习书法是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通过这一学 期的书法学习,我对书法及书法欣赏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书法的欣赏与实践是相互联系的,“眼高手低”的书法家从没有过。历代的书法家大多是具有高度鉴赏能力的书法评论家。

他们都十分重视“读帖”。所谓“读帖”,就是通过观摩书迹和碑刻去领悟书法家所采用或创造的艺术风格和艺术手法,借以提高自己的鉴赏水平。

所以对于一个有志于学习书法的人来说,同样需要重视读帖,逐步学会分析和欣赏书法作品的能力,取其所长,拼其所短,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

分析和欣赏书法作品,如果毫无区分地加以一概兼收,则往往进步不快,甚至会走弯路。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历来的说法各不相同,至今还没有一个共同的欣赏标准。

关于中国书法研究报告的论文

《明清时期的书法教育》

摘要:明清官方书法教育内容以晋唐名帖为主。通过科举书判与铨选制度实际规定了当时书法教育的教学目的与风格指向。晚清碑学。的产生与金石学、文字学的兴盛为书法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明代刻帖的发展、清代碑拓的流传都为当时书法学习拓宽了取法范围,同时书法教育著述的出新和教学方法的演进亦推进了书法教育的发展。明清时期汉字书法的域外教育尤其是对日本的传教成果影响深远。

关键词:明清书法; 书法教育; 组织形态; 书法教学内容

书法以其所书写的文字内容传承了中华民族不朽的思想文化,又以视觉艺术的呈现形式传承了民族独特的艺术传统,还以作品本身的存在方式进行了物质文明的历史传承,有学者认为书法是传统文化的核心,那么书法教育就是传承文化核心的方式与手段。古代书法教育研究是中国书法史研究的基础,在目前书法教育史研究尚显薄弱之时,进行明清时期的断代研究尤具意义:这一时期集历代书法教育之大成,上承古代书法教育的传统组织形式与教学内容,下启现代书法教育的新兴思想和教学方法,既是中国古代书法教育的总结时期,又是现代书法教育的滥觞时期。对此一时期书法教育进行研究,无疑将有助于复原中国古代书法教育发展的全过程,亦有益于揭示中国书法传承的基本规律,从而为当代书法的教育、传承提供历史借鉴。

一、明代的书法教育

在明朝立国之前,即元至正二十五年就将应天府学改为国学,创建了中央最高学府,又于明洪武十四年改建国子学于鸡鸣山下,次年改国子学为国子监。永乐元年另设北京国子监,永乐十八年明正式迁都北京,将原京师国子监改为南京国子监,北京国子监则为京师国子监。明朝便有南北二个国子监,由此,逐渐形成了明代官学中的书法教育制度。除学校以外,明代具有书法教育功能的官方机构还有内阁中书科和翰林院。至明中叶,书法教育得到了较大的发展,涌现出祝允明、文征明、董其昌等一批杰出书法家和书法教育家。

由此可见丰坊对两种书风提出直接批评,一是以当朝沈度、姜立纲为代表的毫无生气的台阁楷书,一是以张弼、李东阳为代表的毫无古法类于野狐禅的草书。类似上述客观而精辟的论述,正是明中叶以后对书坛时弊拨乱反正思想的具体反映,这种思想表现在书法教育著述当中则更具有深远影响,难能可贵。

刊书与刻帖的昌隆嘉靖、万历年间,图书刊刻尤为昌隆。据分析明人刻书总数应逾万种,其中明人著述过半,当时江南市井文学繁荣,万历以后刊印了大量小说、戏曲等书籍,福建建阳、江苏金陵、安徽徽州、浙江武林等地涌现出一大批著名书坊。明代修书事业兴盛,字版书刻工作繁重,对书法人才需求急剧增加。在客观上也成为刺激书法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刻帖对明代书法教育也产生了重要影响。明代初期,刻帖渐旺,中期之后更盛。明代刻帖以私帖为主,官方刻帖,远不及宋代。时人得见了许多秘藏的历代书法珍品,为当时书法教育提供了广泛的学习范本,在法帖教育发展得天独厚的历史条件下,孕育了有明一代许多著名书法家。

二、清代的书法教育

(一) 教学组织形态的多元化

清代的官方书法教育机构主要有国子监太学、县学校及书院虽然对书法教育仅停留在实用所需的层面上,民间书法教育主要包括家学庭训、私塾课徒及书院教学三种模式展开。海宁陈氏家族收藏甚富,董其昌曾在陈家教书多年,并留下了许多墨宝。此外,钱大昕在苏州紫阳学院、何绍基在济南泺源书院及长沙城南书院、张裕钊在保定莲池书院讲授书法名极一时。

(二)馆阁体、碑派书法和篆隶复兴

科举考试及馆阁体的流行、碑学兴盛及崇碑书风的兴起,正是由于科举重书,所以清代学书之风极盛,促进了书法普及教育的广泛展开,同时,由于清代以科举应试为目的的书法基础教育广泛施教,到康熙时期西学的传播达到了鼎盛,到了雍正、乾隆时期,清政府缘于巩固政权的需要,加强了思想的统治,大兴文字狱,同时又禁止了西方传教活动。清初中西文化交流的社会条件已不复存在,于是在学术研究方面出现了转向,学者们把研究的范围集中到了文字学。

(三)教学的演进和誊录的刺激

由于当时出版业的相对落后,抄书、写经成为民间获取、保存图书的主要手段,加之中央政府及各省督巡抚、学政、布政司等需要大量擅楷书者。所以文人即使科举落第,倘若擅书,就可以抄书谋生,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清代书法教育的发展。

综上可知,对明清时期书法教育产生直接影响的因素主要有下列几个方面:

第一,历史时期教育政策、制度,乃至于组织形式、教学内容等的规定都对书法教育的发展形态和发展水平有制约作用。

第二,包括科举、铨选等在内的任官考核制度对书法教育的社会认同有导向作用。

第三,历史时期的人文思想、审美风尚对书法教育的取法范畴、风格特点、评判标准等具有规范作用。

第四,书法的理论研究成果与教学研究成果对书法教育教学思想、方法、手段,乃至于教学效果等都有推动作用。

第五,碑帖拓本、名家墨迹的传拓、收藏以及图书刊刻的隆兴等都对书法教育的发展有促进作用。第六,域外别传以及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对书法教育的推广亦起到了积极作用。由于中国书法艺术本身的属性和特点决定了书法教育具有显性和隐性两个基本特点,诸如学校教育等师徒授受方式的授课教育即为具有显性特征的书法教育; 由书法教育著述及碑帖拓本、名家墨迹等的流通、收藏、传习而产生的法帖教育即为具有隐性特征的书法教育。

参考文献

[1]张廷玉,等.明史[K]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王世贞.艺苑卮言[K]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

[3]张金梁.续书史会要补证[K]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

[4]施蛰存.北山谈艺录[K]北京:文汇出版社,

[5]丰坊. 童学书程:楷书[K]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

[6]黄云眉.明史考证( 二)[K]北京:中华书局

浅谈书法艺术的美 书法是一门独特的视觉造型艺术。人们欣赏一件优秀的书法作品时,无疑会得到美的享受,艺术的陶醉,但是,欣赏书法艺术的美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书法艺术与其他艺术如文学艺术、音乐艺术、绘画艺术相比显得更为抽象,更难捉摸。一幅作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审美结果大相径庭的现象是常有的,即使是对一代书法大师作品的评价,也不一定千口一音。那么,书法艺术的审美是否存在统一标准呢?回答是肯定的、问题在于审美者所占的角度、所持的依据,特别是自身修养的高低。 艺术上的许多范畴,朴拙与呆笨、凝重与滞涩、豪放与粗野、宽博与松散、飘逸与轻浮、差别都很微妙,在欣赏和评价时把握不住就会产生移位,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有俗话说:“会看看门道、不会看看热闹”,对书法艺术了解程度不同,审美的结论也不会相同,“观千器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知音”,这与审美者自身的修养是分不开的。古往今来,有关书法艺术的审美著作、浩如烟海、今择其要点、归纳如下: 一、线条姿态美 书法艺术的表现形式,是由线条来完成的,而体现线条美的基本要素,则是要求线条富于变化。而书法使用的书写工具是毛笔,以笔锋来说,柔软而富有弹性。书写的轻重、疾快、强弱、顿挫、提按、正偏在纸上留下浓谈、干湿、刚柔、动静、方圆等各种千变万化的线条、它是具有生命力的线条、能够充分体现线条的和谐美和动态美。 1、和谐美。这种美的要素,欧美艺术家讲究得极为精细,作张椅子,也要看长短、疏密、粗细、曲直,作得好就美,作得不好就不美。线的美,在美术中,最为高等,不靠旁物的陪衬,专靠本身的排列。而中国的书法艺术是以线为生命之本的,汉字由点和线组合而成,具有高度抽象化的特质。而“点”是线的浓缩,“线”亦是点的延长,“点”和“线”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因而中国的书法艺术,又被称作线条的艺术。古人曾说“学书贵能通变”,运笔中掌握提按、顿挫、徐疾和某些过渡性技巧,使线条呈现变化的主要方法,通过按笔可以达到“重若崩云”,提笔又使线条“轻如蝉翼”、令人有种时隐时现的变化感和沉浮感,从而突出表现作品独特的美感。隶书的参差俯仰,使其姿态飘逸,轻灵飞动、工整险峻。楷书方正端庄,使其虚旷,简静,遒劲有力。行书的错落有致,使其若天马行空,雷奔云集。草书绵婉使转,使通篇郁郁苍苍,奇姿雄迈,无不体现线条的和谐美。 2、动态美。对于线条,古来有两个美谈,即:“力透纸背”和“入木三分”。这是表现线条力度的夸张说法,但说明书法讲究笔力、更能体现线条的力度美、瘦能挺、壮能遒、摇曳生姿、似有飞动之态,那么力感与势态造成了线条的动态美。这种动态之美在书法作品中,你或许感到小桥流水,轻流慢淌,或如飞流瀑布,落于九天,或如林中老树,静谧安祥,或如骇雷惊电,震撼环谷……所有这些感受,都是书家通过用笔的控制,写出神态各异、丰富多变的动感线条,体现笔墨之外十分微妙的精神内涵。从优秀作品中不仅看出书家笔墨技巧的娴熟,更能看到对作品的“韵”的把握。即使人产生抑扬顿挫,似高山流水,时而泻于千里之外,时而旋于险滩之间,起到美不胜收的艺术效果。 二、运笔节奏美 书法美与音乐美、戏剧美、舞蹈美的相似之处是,在于使点画之间,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以至整幅作品中、富有旋律节奏和诗情画意的意趣。就书法作品而言,笔画的轻重缓急、字形的大小变化、字形的结构、广窄、开合、伸缩、倚正以及自然的牵连飞渡等等的巧妙运用,都能使整幅作品有种自然的运笔节奏感,使欣赏者从中得到美的享受。 书法和音乐一样,以抽象的语言创造抽象的形象,这抽象的形象似乎很容易引发欣赏者各种联想,在优秀的艺术家笔下,能创造出使人感到旷远,博大、幽微、深沉、高逸,使人精神得到升华的境界。就象优美的乐曲能激动人的心魄,激励人的情性、激发人的幽思。这抽象形象所表达的虽不是明确的什么,但它仍是和人的审美理想、人的情性修养肯定联系在一起。实际上就是来自一种修养,一种艺术情志,一种由时代精神折射出来的精神面目,所有这一切铸成的审美内涵,它寓于运笔中的点画、布白之中,让读者通过书家创造的总体形象观赏它,感受它,品味它。 三、形体组合美 书法的形体,由笔画、结构、章法三者组成。笔画上,视其提按、顿挫、疾徐、粗细、浓谈、方圆等用笔自然,变化流畅;结构上视其疏密、错落、承转、争让、欹正等照应周到、匀称生动;章法上,视其大小、高低、宽窄、黑白、虚实等协调统一、行气贯通。中国特有的方块汉字,为书法艺术创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写出来的字,既要符合规范法度,又要富于变化。字体有长有扁、有疏有密、有古朴有奇宕等等,字写得过于平正、则显得板滞拘瑾;结体过于险绝,又易涉怪迁俗。所以应努力做到“平中寓险,险中求平、中宫收紧、左右挥洒、倚侧有正、曲中求直”,才能别有情趣,这样方可称为艺术。人们追求的是真情流露、天趣盎然,符合于当今人们的审美情趣。张猛龙碑,点画多变,以点而言,几处无一相同,此碑结字外疏内密,忽大忽小,忽收忽放,欹侧取势,奇丑相生,结体精密有奇趣。《兰亭序》中21个 “之”字,各具情态,形象生动,上下浑然,似天然雕饰,誉为天下第一行书。书品的形体极尽变幻,时整齐匀称,时参差错落,时空旷清朗,时密不透风、形随笔出,字随势生、呈观万千气象,诸多风情,对书法欣赏者来说,书家只有通过形体组合线条,把自己真挚,强烈的感情贯注到作品的境界中去,才能使观赏者而感而动,产生思想感情上的共鸣。 四、章法气势美 好的章法布局,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应顾盼映带、气脉相通。一幅书法作品应前后呼应,疏密有致,一气呵成,具有艺术的整体感。 1、相呼相应,相承相接。就一幅优秀的书法作品来说,整体布局合理,格调高雅的作品,从欣赏者的眼光来看,章法可以夺主先入,扑入眼帘,能给欣赏者第一眼的印象,能产生第一视觉效果,是关系列这幅字成败得失最关键的地方。在章法布局中,要照顾到每一点画,每一字的安排位置,是否正确,合理和自然、天头地脚,题款用印,字与字相呼、相应,行与行相承相接、达到疏密得体,揖让有致、顾盼生姿、浑然一体。整体布局是否自然生动,使人一眼望去,黑白分明,疏密有致、气势贯通、格调一致,令人有种统一感和整体感,达到相应的审美效果。 2、虚实相生,空灵相映。宋人姜白石《续书谱》曰:“必须下笔动静疏密停匀为佳,当疏不疏反成寒气,当密不密必致雕疏”。 清邓石如说:“字画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通风,常计白当画,奇趣乃出”。由于汉字的自身特点,书法家们可凭借自己的艺术构思和笔墨技巧,创作出千姿百态的作品,来表现自己的独特风格。不同的书法作品体现出作者不同的思维形式,有的作品重虚白,气势宽舒静谧,给人以空灵游逸感,有的作品雍容大度,有大气磅薄,纵横决荡之感; 有的作品苍古秀拔,奇崛危险,有种孤芳自赏感。书法艺术中注重无墨处施展才华,计白当黑,如在颜真卿《刘中使帖》、怀素《自叙帖》中,虚实相间的例子更为比比皆是。在一纸之上,着墨处为黑,无墨处为白;有墨处为实,无墨处为虚;有墨处为字,无墨处亦为字;有字处固要,无字处尤要。白为黑之凭,黑为白之藉,黑白之间,相辅相成;虚为实所参,实为虚所映,虚实之际,互为所系。老子的对立统一思想,被书法艺术中计白当黑之实践体现得淋漓尽致。看来,虚白之处并非空洞无物,而“虚实相生,皆成妙境”的空间美效果,给观赏者带来了无限的想象,使人回味无穷。 五、内容情感美 任何一门艺术,都是以表达感情,抒发性灵为特征的,书法也是如此,书法家们借助抽象的点画,通过艺术加工,并熔进自己的感情,创作出具有情调的作品,从而引起欣赏者感情上的共鸣。作为书法欣赏者,面对一件书法作品,要力图窥见 作者的感情因子。作为形式艺术的书法,它不仅要求洞悉作品书写技巧、风格,又要领会作品的内容,了解创作背景。如王羲之的《兰亭序》,是在“修契事”时“群贤毕至”“流畅曲水”“惠风和畅”的环境中创作出的。就是用他风度超逸、墨彩飞动的正派书风,表现出东晋文人学士的风流潇洒姿态;颜真卿《多宝塔碑》、《颜子家庙碑》等,则集中反映出他的端庄、厚重、雄壮的颜家气派。又如岳飞的《满江红》,周恩来的《大江歌》、毛泽东的许多诗词墨迹,从内容到形体都表现出伟人的气势和魄力。 大凡成功的书作,不单是形体秀美、清丽雄劲、峻拔、怡人眼目,更重要的是表现作者情怀志趣,作者凭着与生俱来的审美意识,自然而然地力求使自己笔下的文字形态更有线条美、更和谐流畅、更变化多姿、更参差错落 , 使欣赏者心领神会,从中受到启迪和教益。 六、心灵意境美 意境,是指人的思维境界。是通过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而形成的。人们的意境是千差万别的, 同样的功底,不同程度的意境,就出现不同样的书法水平。意境美,是对书法作者的气势、骨力、神采、风味的高度慨括。唐太宗说:“夫字以神为精魂”;宋黄庭坚说:“书者能以韵观之”,清姚配中说:“以气为主”。历代书家所说的是“神”、“韵”、“气”。而我们继承了意境美的观点,把它概括为“精、气、神”。 字为心声。凡自然界中一切事物,包括动态的和静态的,如山水、云雾、日月、星辰、鱼虫、鸟兽、风雨、水火、雷霆、闪电、歌舞、战斗等等,无不给书家某些启迪。作者利用某种特殊的工具,通过书写用点画线条等一系列因素,将心灵中的某种情趣表达出来,这种心灵意境的情趣,往往能使书法作品取得某种神奇的效果。心灵意境美的体现,他决定作者的文化修养和艺术个性。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字外功”,作者的“字外功”愈深、立意也愈高。他所追求的作品也愈真;愈真则愈美;愈美则愈雅,愈隽永、愈耐人寻味。心灵意境美的感受是因人而异的,只有不断加强“字外功”的学习,不断提高综合素质,才能创作出优秀的书法作品。 可见,意境美是书法家思想感情和修养的流露。思想感情是一切艺术的属性,如“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的《兰亭序》,作者完全陶醉在大自然之中。从书法的内容、线条、结构、章法、体势等体现了作者纯真、质朴的思想感情,抒发了作者对人生短暂、欢乐有尽的感慨。再如清代“杨州八怪”之一郑板桥在当时提倡馆阁体的书风下,在书法上大胆创造、锐意革新,创造出“板桥体”。他的章法如“乱石铺街”但“乱”出法度,“乱”出神韵、从中可以窥视他高风亮节的卓然傲世的精神;现代书家弘一法师,他的字充分体现了佛教精神,以上书家创造出不同的书法艺术意境美。由此而知,每一个有成就的书家总有自己的个人风格、每件作品都呈现出独一无二的意境美。 法国艺术大师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吸收和发展”。如清澈曲折的小溪,多姿多彩的花卉,滔滔不绝的江河,天空飞翔的雄鹰,葱郁有趣的山林等等,都有自身的个性美,同时也有相互间的共性美,那就是自然生动的天趣美,能在书法艺术的点画线条、字体结构、行列安排、章法布局中程度不同地比拟吸收,也能在意趣神采、自然韵律,风姿格调、骨力、气势、气脉相通方面,心须意合,若明若暗地从书法作品中表现出来,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成为书法艺术的佳作。用崭新的眼光去看,那些真正的作品中才有可能每次都有新的发现。作品似乎跟活生生的人一样高深莫测、难以预言。因为那是作品本身的一个动人心弦的世界,它有自己的独特法则和内涵。任何人都很难说自己已经了解了它的一切,因为谁也不可能做到这一点。对待作品如果真的有了如对待人的一种心态,那么便能敏于捕捉作品的细节与内涵,洞见作品的妙处,这才是真正的艺术欣赏。 综合所述,书法不仅历史悠久,而且从中品味欣赏可以在视觉上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就在于你是否掌握书法艺术的审美创作规律。人们普遍认为:书法艺术是“心灵与心灵之间的交谈”,只有书法与欣赏者心贴得紧密,艺术才能保证永恒,才有意义,才能真正体现出书法艺术的博大宏深和价值所在。

我建议到“百度文库”搜搜再说

  • 索引序列
  • 关于欧阳询书法研究报告论文
  • 欧阳询楷书研究风格论文提纲
  • 关于欧阳询论文范文资料
  • 欧阳询楷书论文参考文献
  • 关于中国书法研究报告的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