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初中的老师们都常半开玩笑地说这样一句话:“初一是基础,初二是关键,要不然初三就完蛋!”初中的数学知识也不例外,初中数学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其中,初中二年级的难点最多,初中三年级的考点最多,而初一年级的数学知识点虽然很多,但相对而言都比较简单.因此,很多同学在刚刚进入初中数学的学习时,常常感觉比较简单,甚至觉得和小学没有什么区别,因而并没有感到压力.这些同学往往对初一的数学知识不够重视,与此同时也慢慢积累了很多小问题,而这些问题在学生进入初二年级,遇到很多综合题或复杂的题目时,就会很快凸显出来.这时,学生会感到跟不上老师的进度,感觉学习数学越来越吃力.究其根源,还是因为这部分同学对初中一年级的数学知识不够重视,没有打下坚实的基础. 下面我先具体列举一下初一年级同学在数学学习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1.不能端正学习态度,没有兴趣,甚至存在害怕数学的心理,缺乏主动积极学习的意向. 2.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预习、认真听讲、记录笔记、归纳总结、复习等). 3.在知识上,对数学定义、概念等基本知识点的理解不够准确,只停留在一知半解的层次,特别是对特殊情况等的把握十分含糊. 4.数学能力(审题能力、计算能力、分析方法、数学思想等)或多或少总存在欠缺,导致各种小错误,不能完整的完成题目. 5.在实践做题中,不能领会出题者的意思,简单的说,不能把握题目的关键,找不到正确的解题思路. 6.平时做题速度较慢,考试时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试卷. 以上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在学生初一阶段得到改善,将会直接导致学生在初二两极分化的阶段出现数学成绩大幅滑坡,甚至导致在初三年级的学习中存在更大的障碍.相反的,如果学生能够在初一的学习过程中打好基础,那么初二的学习只是在知识点上的增多和加深,而在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上,学生是很容易适应的. 那么,针对以上学生容易存在的问题,怎样才能帮助学生打好初一年级的数学基础呢? 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1)端正学习态度. 任何一个学科都有其各自的学科特点,数学也不例外.只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正确的方法方法,就一定能够学好数学.但是,数学学习不能投机取巧,数学学习没有捷径可走,要明白保证做题的数量和质量是学好数学的必经之路. 2)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课前预习,带着问题听课.看两遍书:第一遍大概了解下一讲或下一章的内容、知识枝干以及重难点等.第二遍对重要的概念、性质、判定、公式等反复阅读,思考其内在联系及其因果关系,并在不明白的地方作上记号,带着问题去听课,也便于求教老师. 课上认真听讲,会记笔记.初一的学生往往对课程的增多、课堂学习量的加大感到不适应,顾此失彼,很大一部分学生觉得数学没有笔记可记,有笔记的学生也记得不够合理,认为教师在黑板上所写的都记下来就是认真听讲,盲目的用记笔记代替听讲与思考,进而导致了听课效果下降.在听课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做到:听知识的引入和形成过程;听懂教学中的重、难点,尤其是预习中不明白或有疑问的地方;听题目关键部分的提示(突破口)及数学思想方法;听课后小结.记录笔记时应注意:有选择的进行记录,主要记录知识要点、自己的疑点、课本上没有的教师补充的内容、解题的思路、数学思想方法、课堂小结等. 课后认真复习,及时归纳总结.课后要及时温故老师所讲内容,特别是经典例题,分析、归纳、总结,以内化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完善认知结构. 此外,学习应有整体计划,学会管理自己的时间. 3)细心、认真地学透课本. 有一部分学生认为课本上的内容很简单,而考试都是难题.其实,这是由于学生没有真正学透课本,考试的内容究其实质,都是课本上的基本概念、基本模型.因此,在初一这一打基础的重要阶段,更要对数学定义、概念等基本知识的十分准确把握,不能只停留在一知半解的层次.对于课本上的基本概念、基本模型的学习,我认为应该注意:重点理解基本概念、基本模型的特殊情况(特例),要抓住定义、概念的本质,全面举例、不重不漏的明确概念、定义等.对概念和公式不能死记硬背,而缺乏与实际题目的联系,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可以有效地促进数学的学习.切记:理解和记忆数学的基础知识是学好数学的前提. 4)学会归纳总结复习. 复习总结的工作,不仅仅是老师的事,学生一定要学会自己去做.当你会总结题目,会对所学内容、所做的题目进行分类,了解每一知识点的基本题型,熟悉对应每一题型的解题方法等时,你才真正的做到了知识的内化.归纳总结这个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在进入高年级的学习时,同学们会发现,天天做题,成绩却不升反降.究其原因,天天都在做重复的题目,很多相似的题目反复在做,而需要解决的问题却没有专心解决.久而久之,不会的题目还是不会,会做的题目也因为缺乏对数学整体系统的把握,弄的一团糟.总结归纳是把书读薄的过程,题目应该越做越少. 5)建立“改错本”. 建立错题本是一种非常高效率且针对性较强的学习方法,主要用来收集自己的错误和不会的题目.容易犯的错误可能有有审题不细心,计算马虎,书写格式不规范,对概念、公式等理解似是而非,对隐含条件分不清等等.不会的题目往往因为没有思路、思路不清晰或找不到突破口等等.针对前一类错题,我们应该 首先进行独立思考,及时进行反思,弄清产生错误的原因,加以重视.而对于不会的题目,我们要参考教师或答案的讲解,注意体会其思路、思想、悟其道理并总结方法规律,找相关习题进一步巩固.建立一本错解本,可以达到错一次而加深十倍认识的效果. 6)不懂就问,积极讨论.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遇到不懂的问题,要积极及时的与同学讨论,向老师求教.在提问时,不仅要问其然,还要问其所以然,这对建立良好的数学知识体系非常有好处.这里我想说的是,讨论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经过与同学讨论,你可能会获得不同的灵感,从对方那里学到好方法和技巧.值得注意的是,讨论的对象最好是与自己水平相当的同学,这样更有利于大家相互学习. 7)注重实战. 平时每天保证1小时左右的练习时间,自己平时做作业可以给自己限定时间,以提高做题的速度.在实际考试中,也要考虑每部分的完成时间,避免出现慌乱,同时注意调整好心态,把“做作业”当成考试,把“考试”当成做作业.当然,经历大型考试也是必要的锻炼途径. 以上内容是我针对初一年级学生数学学习中常见问题提出的我个人的一些建议,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最后我想说的是,每个同学的学习方法都会对根据自己的情况不同而有些许差别,适合你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最好的.
[数学论文]谈初一学生数学学习方法指导 长期以来,对教师教学的要求强调领会教学大纲、驾驭教材较多,因此教师钻研教材多,研究教法多,而研究学生思维活动较少,因而选择适合学生认知过程的教法也少。实践证明忽视了“学”,“教”就失去了针对性。教学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特别是初一年级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习科目少、知识内容浅,并多以教师教为主,学生所需要的学习方法简单。 进入中学后,科目增加、内容拓宽、知识深化,尤其是数学从具体发展到抽象,从文字发展到符号,由静态发展到动态……学生认知结构发生根本变化。加之一 部分学生还未脱离教师的“哺乳”时期,没有自觉摄取的能力,致使有些学生因不会学习或学不得法而成绩逐渐下降,久而久之失去学习信心和兴趣,开始陷入厌学的困境。这也往往是初二阶段学生明显出现“两极分化”的原因。因此重视对初一学生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是非常必要的。这里仅对数学学习方法指导的内容及形式谈几点拙见。 一、数学学习方法指导的内容 根据学生学习的几个环节(预习、听课、复习巩固与作业、总结),从宏观上对学习方法分层次、分步骤指导。这种学习方法具有普遍性,可适用其它学科。 1.预习方法的指导。 初一学生往往不善于预习,也不知道预习起什么作用,预习仅是流于形式,草草看一遍,看不出问题和疑点。在指导学生预习时应要求学生做到:一粗读,先粗略浏览教材的有关内容,掌握本节知识的概貌。二细读,对重要概念、公式、法则、定理反复阅读、体会、思考,注意知识的形成过程,对难以理解的概念作出记号,以便带着疑问去听课。方法上可采用随课预习或单元预习。预习前教师先布置预习提纲,使学生有的放矢。实践证明,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能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能逐渐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听课方法的指导。 在听课方法的指导方面要处理好“听”、“思”、“记”的关系。 “听”是直接用感官接受知识,应指导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注意:(1)听每节课的学习要求;(2)听知识引人及知识形成过程;(3)听懂重点、难点剖析(尤其是预习中的疑点);(4)听例题解法的思路和数学思想方法的体现;(5)听好课后小结。教师讲课要重点突出,层次分明,要注意防止“注入式”、“满堂灌”,一定掌握最佳讲授时间,使学生听之有效。 “思”是指学生思维。没有思维,就发挥不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思维方法指导时,应使学生注意:(1)多思、勤思,随听随思;(2)深思,即追根溯源地思考,善于大胆提出问题;(3)善思,由听和观察去联想、猜想、归纳;(4)树立批判意识,学会反思。可以说“听”是“思”的基储关键,“思”是“听”的深化,是学习方法的核心和本质的内容,会思维才会学习。 “记”是指学生课堂笔记。初一学生一般不会合理记笔记,通常是教师黑板上写什么学生就抄什么,往往是用“记”代替“听”和“思”。有的笔记虽然记得很全,但收效甚微。因此在指导学生作笔记时应要求学生:(1)记笔记服从听讲,要掌握记录时机;(2)记要点、记疑问、记解题思路和方法;(3)记小结、记课后思考题。使学生明确“记”是为“听”和“思”服务的。 掌握好这三者的关系,就能使课堂这一数学学习主要环节达到较完美的境界。 课堂学习指导是学法中最重要的。同时还要结合不同的授课内容进行相应的学法指导。 3.深后复习巩固及完成作业方法的指导。 初一学生课后往往容易急于完成书面作业,忽视必要的巩固、记忆、复习。 以致出现照例题模仿、套公式解题的现象,造成为交作业而做作业,起不到作业的练习巩固、深化理解知识的应有作用。为此在这个环节的学法指导上要求学生每天先阅读教材,结合笔记记录的重点、难点,回顾课堂讲授的知识、方法,同时记忆公式、定理(记忆方法有类比记忆、联想记忆、直观记忆等)。然后独立完成作业,解题后再反思。在作业书写方面也应注意“写法”指导,要求学生书写格式要规范、条理要清楚。初一学生做到这点很困难。指导时应教会学生(1)如何将文字语言转化为符号语言;(2)如何将推理思考过程用文字书写表达;(3)正确地由条件画出图形。这里教师的示范作用极为重要,开始可有意让学生模仿、训练,逐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这对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都十分重要。 4.小结或总结方法的指导。 在进行单元小结或学期总结时,初一学生容易依赖老师,习惯教师带着复习总结。我认为从初一开始就应培养学生学会自己总结的方法。在具体指导时可给出复习总结的途径。要做到一看:看书、看笔记、看习题,通过看,回忆、熟悉所学内容;二列:列出相关的知识点,标出重点、难点,列出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这相当于写出总结要点;三做:在此基础上有目的、有重点、有选择地解一 些各种档次、类型的习题,通过解题再反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后归纳出体现所学知识的各种题型及解题方法。应该说学会总结是数学学习的最高层次。 学生总结与教师总结应该结合,教师总结更应达到精炼、提高的目的,使学生水平向更高层发展。 二、数学学习方法指导的形式 1.讲授式。它包括课程式和讲座式。课程式是在初一新生入学的前几周内安排几次向学生介绍如何学习数学,提出数学学习常规要求的课。讲座式可分专题进行,可每月搞一至二次,如介绍“怎样听课”、“如何学习概念”、“解题思维训练”等。 2.交流式。让学生相互交流,介绍各自的学习方法。可请本班、本年级或高年级的学生介绍数学学习方法、体会、经验。这种方式学生容易接受,气氛活跃,不求大而全,只求有一得,使交流真正起到相互学习促进的作用。 3.辅导式。主要是针对个别学生的指导和咨询。任何一种学习方法都不是人人都适合的,这时就应该深入了解学生学习基础,研究学生认识水平的差异,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方法作不同的指导或咨询。尤其是对后进生更应特别关注。许多后进生由于没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一般指导对他们作用甚微,因此必须对他们采取个别辅导,既辅导知识也辅导学法。因材施教,帮助每一个学生真正地去学习,真正地会学习,真正地学习好,这是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是长期艰巨的任务,初一年级是中学的起始阶段,抓好学法指导对今后的学习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由于 七年级数学 是重要的教学工作,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数学教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七年级新生 数学教学解决 方法
学生刚从小学升入中学时,心理和生理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而数学教学也发生着重大的转变,初中数学在小学数学的基础上增加了复杂的平面几何、代数、有理数、实数、一次函数与二次函数等,内容多,难度大,学生感到吃不消,因此对数学产生畏惧感。以下针对七年级学生学习初中数学时出现的问题,谈谈具体的解决方法。
一、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初中数学较之小学数学更为复杂、抽象,特别是数字到字母的转变、具象到抽象的转变等,一些逻辑推理能力稍差的学生学习起来感到十分吃力,学生在七年级阶段学不好,会影响到今后对数学的深入学习。因此,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尤为重要。逻辑推理能力是学生学习初中数学的首要必备能力,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
例如,在几何教学中,培养学生将文字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的 逻辑思维 。
师:已知:HC是∠ACB的角平分线,同学们从已知条件可以知道什么?
生:因为HC是角平分线,所以∠HCA和∠HCB两个角相等。
师:没错,不仅∠HCA=∠HCB,而且别忘记∠HCA=∠HCB=∠ACB。
师:已知AB//CD,直线EF分别与直线AB和CD交于点G和H,请同学把图画出来。
学生根据对条件的理解画出图形,如图1。
师:∠AGH和∠GHD是内错角,所以∠AGH=∠GHD,同学们根据老师的思路,还能推理出什么?
生:因为AB//CD,所以∠FHD=∠FGB,并且∠AGH+∠CHG=180°。
教师先举例说明,再让学生自己进行观察推理,使学生不至于因为知识点理解有困难而走偏路。通过步步引导,逐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二、把握教学内容的衔接
与小学数学相比,初中数学的内容更加系统丰富,如果教师处理不好中小学数学教学内容衔接的问题,会直接导致学生在初中数学的学习中脱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注意初中数学和小学数学的衔接,在接触一个新的知识点时,先分析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的差异,让学生意识到数学在初中阶段的系统化,同时,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信心,使学生不会因为初中数学与小学数学的巨大差异而产生恐惧心理。
例如,在“有理数”的教学中,我的教学过程如下:
师:小学数学是在算术数中研究问题的,我们现在开始学习一个新的知识――有理数。
学生从书上找到有理数的概念,师引入负数,并举例说明其用法。
师:同学们,我们怎样区别山峰的海拔高度与盆地的海拔高度这两个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呢?
生:用负数,就像零上几度和零下几度一样。
师:没错。事实上,有理数与算术数的根本区别在于有理数由两部分组成:符号部分和数字部分,数字部分也就是算术数。
生:也就是说,有理数相比小学的算术数只是多了符号的变化。
师:对,例如:(-5)+(-3),同学们可以先确定符号是“-”,再把数字的部分相加。
生:答案是(-5)+(-3)=-(5+3)=-8。
在算术数到有理数这一重大转变中,教师明确了切入的方向和步骤,使教学内容与小学数学的内容很好地衔接,同时,又能帮助学生在小学的基础上理解有理数,使学生感受到初中数学与小学数学内容上的一脉相承,从而适应初中数学的学习。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由小学数学内容或生活中的实例引入教学,拉近学生与新知识的距离,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再实战练习,让学生不再对初中数学望而生畏。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初中阶段的数学学习极其重要,在小学阶段,学生大多没有形成特定的学习习惯,往往以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为主要目标,临近考试才看书“临时抱佛脚”。大多数学生在进入初中后,面对快节奏的学习显得十分不适应。因此,教师要致力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面对高强度的学习任务也能游刃有余。在初中数学的学习习惯中,预习和复习尤显重要。
1.重视预习
进入初中阶段,数学教学进度陡然加快,学习难度也逐步加深,学生一时难以适应,在听课过程中,学生由于没有预览新知识,对教师所讲内容十分茫然,从而产生焦虑急躁的情绪,影响继续听讲。久而久之,不仅听课效率下降,更打击了学生学习初中数学的信心和兴趣。因此,教师应在布置当天学习内容的作业时,将预习次日学习内容作为一项作业布置给学生,并提出预习的具体要求,指导学生预习的方法,让学生逐渐养成预习的习惯。
2.正确把握复习的节奏和掌握复习的方法
复习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学习习惯。根据艾宾浩斯遗忘规律曲线,在识记的最初阶段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步减缓。因此,在学习新知后若不及时加以巩固复习,学习效果将大打折扣。教师应向学生强调复习的重要性,明确要求学生在做作业之前先复习当天所学内容,并阶段性回顾单元章节知识,以强化学习效果。
复习主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新授课后对已学知识点的回顾和巩固,另一部分是考试前对知识的回忆和温习。首先是新授课后对已学知识点的回顾和巩固,在这一环节,学生总感觉学习时间不够,光是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就已经很吃力了,更别说复习,这就要求学生学会把握复习的节奏。教师应该适时在课堂上复习已学知识或点评新旧知识点的联系,用课堂讲习题的方式间接提醒学生复习的重要性,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适应教师的复习节奏和方法,最终化为自己的习惯和方法。其次是考试前对知识的回忆和温习。教师应提醒学生,复习要以教材为本,深入理解知识点,把握重点内容。另外,考过的测试卷也是复习的好资料,考试中暴露的问题正是学生应该重视的复习内容,尤其是七年级新生,不知复习从哪儿下手时,更应该珍惜每一份试卷,认真分析,找出自身知识点的薄弱环节, 总结 失败的教训,从中得到成长与进步。
以上观点均是结合自身的教学 经验 所谈,教师应根据所教班级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切勿生搬硬套。
摘要:学习数学对七年级的学生来说,首先是获得适应初中数学学习的能力,以缩短小学学习向初中学习的过渡期。要使数学教学更有效地帮助学生获取数学知识和适应能力,有些问题应在我们的数学教学中应予以重视。
关键词:七年级;数学;重视
1.重视“小练习”,以体现数学思想 教育
进行数学思想方法教学应遵循的几个原则:一是化隐为现原则。就是有意识地让学生将数学思想方法作为明确的学习对象,教学应当以知识为载体,把隐藏在知识中的思想方法揭露出来。二是循序渐进原则。必须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认知水平,反复孕育结论发展形成的过程,采用“小步走”、“多层次”的方式,以体现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三是学生参与原则。应当认识到学生参与教学,是数学活动过程的教学,具有动态性、重思辨的特点,要求有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使学生逐步领悟、形成和掌握数学思想方法。
我们应当按照这些原则教学。例如,应用题对七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数学学习的难点。这个阶段的应用题,尽管在很大程度上还没有真正涉及到实际的应用题,即使这样,也有一些学生对此感到头痛。为了处理好这个问题,我们应按上述原则,在教学中重视设置一些与讲授问题相关、简单且有层次的小练习,让学生通过这些小练习,逐渐体会如何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或思路。例如:
甲、乙两站相距450km,一列慢车从甲站开出,每小时行驶65km ,一列快车从乙站开出,每小时行驶85km。(1)两车同时开出,相向而行,多少小时相遇?(2)快车先开出30分钟后慢车开出,两车相向而行,慢车行驶了多少小时与快车相遇?
讲解该问题前,我们可按解题思路先让学生想想两种车在具体时间内各走了多少路程,并推出x小时内所走路程的表达式;再让学生想想两车“相遇”在时间上有何特点,各自所走路程与两站间距离有何关系;然后让学生想想“快车先开出30分钟”对各自所走路程以及与两站间距离的关系会产生的影响等问题。通过这类小练习让学生沿着正确的解题方法做一遍,以理解解题的思想。
这类小练习应具有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每步过渡都有铺垫等特点,若再加上适当的图示,学生做起来就不会感觉有太大困难。显然,小练习是在教师引导下由学生自己完成,符合“学生参与原则”;围绕原问题,小练习按“小步走”的方式依次提问题,难度由浅入深,符合“循序渐进原则”;小练习将原问题的基本面目逐步展现出来,让学生看到解决原问题的方法与自己熟悉的方法之间的关系,符合“化隐为显原则”。
2.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别
在曾经的教学中,学生常常是被动地学习,没有机会主动地学习和自主地选择决策,这样学生就失去了作为学习主人的创造力创新精神。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十分重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别,尊重学生的各式性,激发勉励学生各个方面进行发展,采用不一样的教育方法和评估标准,为每个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作为初中数学老师需要在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上创新,要树立适应时代发展必要的新的教育观、人才观和质量观,在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基础上,不停改革 教学方法 ,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创建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班级课程授教体系,刺激引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应对学生有充实的信心和支持带领学生在各个方面进行发展的基础上寻找本性突破(意为打开缺口突破难关)。值得注意的是,个性化(就是非一般大众化的东西。在大众化的基础上增加独特、另类、拥有自己特质的需要,独具一格,别开生面的一种说法。打造一种与众不同的效果。)的课程和教学条件正在逐步形成。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网络就是用物理链路将各个孤立的工作站或主机相连在一起,组成数据链路,从而达到资源共享和通信的目的)技术在学校教学整个过程中应用范围日益扩大,给个性化(就是非一般大众化的东西。在大众化的基础上增加独特、另类、拥有自己特质的需要,独具一格,别开生面的一种说法。打造一种与众不同的效果。)教学和对学习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教育带来新的机遇,也给初中数学老师带来了新的挑战。
3.数学教师应正确认识数学教学的本质
树立正确的数学教学观教学曾被简述为“教师教、学生学的活动”。但这样说过于简单,不利于对数学教学的全面理解。苏联教育学家斯卡特金认为:教学是一种传授社会经验的手段,通过教学传授的是社会活动中各种关系的模式、图式、总的原则和标准。这是一种侧重于传授内容的总体叙述。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教学是通过引导学生对问题或知识体系循序渐进的学习来提高学生正在学习中的理解、转换和迁移能力。这是侧重于学生获得发展的叙述。不论是从认识心理学的角度构筑的数学教学理论,还是着眼于未来,注重 学习方法 的掌握与创造精神发挥的数学教学理论,都必须研究数学教学过程的本质、数学教学的原则和教学方式及方法的开拓,探讨数学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及其统一。特别地,要与信息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相适应,着眼于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义务教育阶段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第四部分“课程实施建议”中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这里,强调了数学教学是一种活动,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活动,这对广大教师树立正确的数学教学观具有重大的意义。在新课程中,教师将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学工作越来越找不到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式。因此,教师必须在教学工作中随时进行 反思 和研究,在实践中学习和创造,这样才能得到发展。另外,数学教学过程不再是机械地执行教材的过程,而是师生从实际出发,利用更广泛的课程资源,共同开发课程和丰富课程的过程,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新的课程呼唤着创造型的教师,新的时代也将造就优秀的教师。
摘 要: 新世纪需要的是高素质人才,兴趣是各种素质培养的前提条件,培养学生的兴趣是数学教学的关键。数学兴趣的培养要从入门抓起,要从课堂教学抓起,要从学习习惯抓起。教师要以数学的趣味性、教学的艺术性感染学生,引起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同时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真正实现素质教育。
关键词: 学习兴趣 课堂导入 实践操作 学习习惯
学生升入七年级伊始,对数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可是没多久,兴趣就慢慢消失了,这几乎成了七年级数学教学的普遍性问题。长期以来,教师为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一直进行着不懈努力。那么,如何提高七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呢?经过不断探索和实践,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要充分把握入门阶段的教学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编写者的指导思想。七年级学生翻开刚拿到的数学课本后,一般都感觉新奇、有趣,想学好数学的求知欲较为迫切。因此,教师要不惜花费时间,深下功夫,让学生在学习的入门阶段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浓厚的兴趣。为此教师在教学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几何图形的初步认识”时,可多运用几何体教具进行教学,还有多让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的几何体,课上多动手操作,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第三节“几何体表面展开图”时,让学生以组为单位,剪、展纸盒,通过动手实际操作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通过第一章的学习,一点点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消除学生害怕学数学的心理,以数学的趣味性、教学的艺术性给学生以感染,使其像磁铁上的铁屑离不开磁铁一样。
二、要保持课堂教学的生动性、趣味性
学生对数学学习有了初步兴趣后,要保持七年级学生学数学的永久兴趣,教师还应抓住七年级学生情绪易变、起伏较大的心理、生理特点,要求以“活的东西去教活的学生”,来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对此,我的具体做法:
(一)注重课堂教学中的导入环节
一个好的导入设计,能使这堂课先声夺人,引人入胜,更为重要的是,好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旺盛的求知欲,并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为授课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以下是我教学实践过程中总结的几种课堂导入的方法。
1.设置情境,激发兴趣。
创设良好的导入情境,激发探索动机是引导学生探索学习的前提。因而,在导入阶段教师应注重情境的创设,创设好奇、疑惑、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进而产生主动探索的强烈欲望。如在教学“用平面截几何体”时教师可用实际切豆腐演示的方法导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设置疑点,引起兴趣。
“学贵有疑”,这是常理。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学习数学才有兴趣,才会主动。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因此教师在导入教学过程中,还可以设置障碍,故意制造疑团和悬念,提出一些必须学习了新知识才能解答的问题,点燃学生的好奇之火,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形成一种学习的动力。
3.联系生活,灵活应用。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存在。要培养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教会学生去观察生活,领悟生活的数学因素,教师就应注意课堂中实际生活的渗透,巧妙设置情境;启发学生从生活实际中发现某些规律,从而导入新课,这种方法可使学生在发现的喜悦中提高学习的兴趣,同时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二)课堂教学中充分让学生参与实践操作
教材针对七年级学生喜欢观看、喜欢动手的性格特征,安排了大量的实践性内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抓住教材这一编排特点在教学中让学生参与实践操作,如在教学“有理数的混合运算”一节时,教师可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组一副扑克牌(去掉大、小王牌),让学生任意抽取四张牌,然后根据牌面上的数字进行加、减、乘、除、乘方混合运算,使运算结果为24或-24,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此外,教师可讲与数学知识有关的小 故事 ,做小游戏等,适当增加趣味成分,使看似枯燥的数学变得形象具体,这样也可以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
三、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习习惯
七年级数学在每章节内容的编排上安排了“观察与思考”、“一起探究”、“做一做”、“大家谈谈”等栏目,独具匠心、面目一新。其宗旨是设法使学生学有趣、学有法、学有得。为此我在教学实践中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入手,逐渐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数学兴趣真正变成永久兴趣。具体做法:
(一)培养观察习惯
学生对图形、对实验的观察特别感兴趣,教师就可以引导他们有的放矢、积极主动去观察,边观察、边提问、边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根据他们观察、分析的情况逐步引导出知识点。这样能使学生体会观察的收获与兴奋,自觉养成观察的习惯。
(二)培养思考习惯
具体方法是课前或课中出示思考题,如教学“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可出示思考题:你还能想出另外的方法解这道应用题吗?鼓励学生思考多种方法,表扬回答正确的学生,使学生有获得成功之喜悦,从而产生兴趣,养成爱思考的习惯。
(三)培养探究的习惯
教师通过提问,引发学生积极探讨数学知识,逐步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习惯。特别是一题多解的题目或需要分类讨论的问题,如在教学“平行线的特征”时,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探究。通过探讨,归纳出平行线的性质。
以上只是我个人在七年级数学教学过程中对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方面一点粗浅的看法,还望各位同仁给予指教。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其方法、 措施 是多种多样的,体会也各不相同,对于数学教学还有待于我们共同的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尹安群编著.有效教学――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1. 浅谈七年级数学相关论文
2. 初中数学的教学论文
3. 关于初中数学教学论文
4.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范文
5. 初中数学教育教学论文
教初中的老师们都常半开玩笑地说这样一句话:“初一是基础,初二是关键,要不然初三就完蛋!”初中的数学知识也不例外,初中数学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其中,初中二年级的难点最多,初中三年级的考点最多,而初一年级的数学知识点虽然很多,但相对而言都比较简单.因此,很多同学在刚刚进入初中数学的学习时,常常感觉比较简单,甚至觉得和小学没有什么区别,因而并没有感到压力.这些同学往往对初一的数学知识不够重视,与此同时也慢慢积累了很多小问题,而这些问题在学生进入初二年级,遇到很多综合题或复杂的题目时,就会很快凸显出来.这时,学生会感到跟不上老师的进度,感觉学习数学越来越吃力.究其根源,还是因为这部分同学对初中一年级的数学知识不够重视,没有打下坚实的基础. 下面我先具体列举一下初一年级同学在数学学习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1.不能端正学习态度,没有兴趣,甚至存在害怕数学的心理,缺乏主动积极学习的意向. 2.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预习、认真听讲、记录笔记、归纳总结、复习等). 3.在知识上,对数学定义、概念等基本知识点的理解不够准确,只停留在一知半解的层次,特别是对特殊情况等的把握十分含糊. 4.数学能力(审题能力、计算能力、分析方法、数学思想等)或多或少总存在欠缺,导致各种小错误,不能完整的完成题目. 5.在实践做题中,不能领会出题者的意思,简单的说,不能把握题目的关键,找不到正确的解题思路. 6.平时做题速度较慢,考试时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试卷. 以上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在学生初一阶段得到改善,将会直接导致学生在初二两极分化的阶段出现数学成绩大幅滑坡,甚至导致在初三年级的学习中存在更大的障碍.相反的,如果学生能够在初一的学习过程中打好基础,那么初二的学习只是在知识点上的增多和加深,而在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上,学生是很容易适应的. 那么,针对以上学生容易存在的问题,怎样才能帮助学生打好初一年级的数学基础呢? 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1)端正学习态度. 任何一个学科都有其各自的学科特点,数学也不例外.只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正确的方法方法,就一定能够学好数学.但是,数学学习不能投机取巧,数学学习没有捷径可走,要明白保证做题的数量和质量是学好数学的必经之路. 2)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课前预习,带着问题听课.看两遍书:第一遍大概了解下一讲或下一章的内容、知识枝干以及重难点等.第二遍对重要的概念、性质、判定、公式等反复阅读,思考其内在联系及其因果关系,并在不明白的地方作上记号,带着问题去听课,也便于求教老师. 课上认真听讲,会记笔记.初一的学生往往对课程的增多、课堂学习量的加大感到不适应,顾此失彼,很大一部分学生觉得数学没有笔记可记,有笔记的学生也记得不够合理,认为教师在黑板上所写的都记下来就是认真听讲,盲目的用记笔记代替听讲与思考,进而导致了听课效果下降.在听课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做到:听知识的引入和形成过程;听懂教学中的重、难点,尤其是预习中不明白或有疑问的地方;听题目关键部分的提示(突破口)及数学思想方法;听课后小结.记录笔记时应注意:有选择的进行记录,主要记录知识要点、自己的疑点、课本上没有的教师补充的内容、解题的思路、数学思想方法、课堂小结等. 课后认真复习,及时归纳总结.课后要及时温故老师所讲内容,特别是经典例题,分析、归纳、总结,以内化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完善认知结构. 此外,学习应有整体计划,学会管理自己的时间. 3)细心、认真地学透课本. 有一部分学生认为课本上的内容很简单,而考试都是难题.其实,这是由于学生没有真正学透课本,考试的内容究其实质,都是课本上的基本概念、基本模型.因此,在初一这一打基础的重要阶段,更要对数学定义、概念等基本知识的十分准确把握,不能只停留在一知半解的层次.对于课本上的基本概念、基本模型的学习,我认为应该注意:重点理解基本概念、基本模型的特殊情况(特例),要抓住定义、概念的本质,全面举例、不重不漏的明确概念、定义等.对概念和公式不能死记硬背,而缺乏与实际题目的联系,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可以有效地促进数学的学习.切记:理解和记忆数学的基础知识是学好数学的前提. 4)学会归纳总结复习. 复习总结的工作,不仅仅是老师的事,学生一定要学会自己去做.当你会总结题目,会对所学内容、所做的题目进行分类,了解每一知识点的基本题型,熟悉对应每一题型的解题方法等时,你才真正的做到了知识的内化.归纳总结这个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在进入高年级的学习时,同学们会发现,天天做题,成绩却不升反降.究其原因,天天都在做重复的题目,很多相似的题目反复在做,而需要解决的问题却没有专心解决.久而久之,不会的题目还是不会,会做的题目也因为缺乏对数学整体系统的把握,弄的一团糟.总结归纳是把书读薄的过程,题目应该越做越少. 5)建立“改错本”. 建立错题本是一种非常高效率且针对性较强的学习方法,主要用来收集自己的错误和不会的题目.容易犯的错误可能有有审题不细心,计算马虎,书写格式不规范,对概念、公式等理解似是而非,对隐含条件分不清等等.不会的题目往往因为没有思路、思路不清晰或找不到突破口等等.针对前一类错题,我们应该 首先进行独立思考,及时进行反思,弄清产生错误的原因,加以重视.而对于不会的题目,我们要参考教师或答案的讲解,注意体会其思路、思想、悟其道理并总结方法规律,找相关习题进一步巩固.建立一本错解本,可以达到错一次而加深十倍认识的效果. 6)不懂就问,积极讨论.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遇到不懂的问题,要积极及时的与同学讨论,向老师求教.在提问时,不仅要问其然,还要问其所以然,这对建立良好的数学知识体系非常有好处.这里我想说的是,讨论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经过与同学讨论,你可能会获得不同的灵感,从对方那里学到好方法和技巧.值得注意的是,讨论的对象最好是与自己水平相当的同学,这样更有利于大家相互学习. 7)注重实战. 平时每天保证1小时左右的练习时间,自己平时做作业可以给自己限定时间,以提高做题的速度.在实际考试中,也要考虑每部分的完成时间,避免出现慌乱,同时注意调整好心态,把“做作业”当成考试,把“考试”当成做作业.当然,经历大型考试也是必要的锻炼途径. 以上内容是我针对初一年级学生数学学习中常见问题提出的我个人的一些建议,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最后我想说的是,每个同学的学习方法都会对根据自己的情况不同而有些许差别,适合你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最好的.
数学小论文一 关于“0” 0,可以说是人类最早接触的数了。我们祖先开始只认识没有和有,其中的没有便是0了,那么0是不是没有呢?记得小学里老师曾经说过“任何数减去它本身即等于0,0就表示没有数量。”这样说显然是不正确的。我们都知道,温度计上的0摄氏度表示水的冰点(即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的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其中的0便是水的固态和液态的区分点。而且在汉字里,0作为零表示的意思就更多了,如:1)零碎;小数目的。2)不够一定单位的数量……至此,我们知道了“没有数量是0,但0不仅仅表示没有数量,还表示固态和液态水的区分点等等。” “任何数除以0即为没有意义。”这是小学至中学老师仍在说的一句关于0的“定论”,当时的除法(小学时)就是将一份分成若干份,求每份有多少。一个整体无法分成0份,即“没有意义”。后来我才了解到a/0中的0可以表示以零为极限的变量(一个变量在变化过程中其绝对值永远小于任意小的已定正数),应等于无穷大(一个变量在变化过程中其绝对值永远大于任意大的已定正数)。从中得到关于0的又一个定理“以零为极限的变量,叫做无穷小”。 “105、203房间、2003年”中,虽都有0的出现,粗“看”差不多;彼此意思却不同。105、2003年中的0指数的空位,不可删去。203房间中的0是分隔“楼(2)”与“房门号(3)”的(即表示二楼八号房),可删去。0还表示…… 爱因斯坦曾说:“要探究一个人或者一切生物存在的意义和目的,宏观上看来,我始终认为是荒唐的。”我想研究一切“存在”的数字,不如先了解0这个“不存在”的数,不至于成为爱因斯坦说的“荒唐”的人。作为一个中学生,我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对0的认识还不够透彻,今后望(包括行动)能在“知识的海洋”中发现“我的新大陆”。 数学小论文二 各门科学的数学化 数学究竟是什么呢?我们说,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一门科学.它在现代生活和现代生产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是学习和研究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本工具. 同其他科学一样,数学有着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我们认识它的过去,就是为了了解它的现在和未来.近代数学的发展异常迅速,近30多年来,数学新的理论已经超过了18、19世纪的理论的总和.预计未来的数学成就每“翻一番”要不了10年.所以在认识了数学的过去以后,大致领略一下数学的现在和未来,是很有好处的. 现代数学发展的一个明显趋势,就是各门科学都在经历着数学化的过程. 例如物理学,人们早就知道它与数学密不可分.在高等学校里,数学系的学生要学普通物理,物理系的学生要学高等数学,这也是尽人皆知的事实了. 又如化学,要用数学来定量研究化学反应.把参加反应的物质的浓度、温度等作为变量,用方程表示它们的变化规律,通过方程的“稳定解”来研究化学反应.这里不仅要应用基础数学,而且要应用“前沿上的”、“发展中的”数学. 再如生物学方面,要研究心脏跳动、血液循环、脉搏等周期性的运动.这种运动可以用方程组表示出来,通过寻求方程组的“周期解”,研究这种解的出现和保持,来掌握上述生物界的现象.这说明近年来生物学已经从定性研究发展到定量研究,也是要应用“发展中的”数学.这使得生物学获得了重大的成就. 谈到人口学,只用加减乘除是不够的.我们谈到人口增长,常说每年出生率多少,死亡率多少,那么是否从出生率减去死亡率,就是每年的人口增长率呢?不是的.事实上,人是不断地出生的,出生的多少又跟原来的基数有关系;死亡也是这样.这种情况在现代数学中叫做“动态”的,它不能只用简单的加减乘除来处理,而要用复杂的“微分方程”来描述.研究这样的问题,离不开方程、数据、函数曲线、计算机等,最后才能说清楚每家只生一个孩子如何,只生两个孩子又如何等等. 还有水利方面,要考虑海上风暴、水源污染、港口设计等,也是用方程描述这些问题再把数据放进计算机,求出它们的解来,然后与实际观察的结果对比验证,进而为实际服务.这里要用到很高深的数学. 谈到考试,同学们往往认为这是用来检查学生的学习质量的.其实考试手段(口试、笔试等等)以及试卷本身也是有质量高低之分的.现代的教育统计学、教育测量学,就是通过效度、难度、区分度、信度等数量指标来检测考试的质量.只有质量合格的考试才能有效地检测学生的学习质量. 至于文艺、体育,也无一不用到数学.我们从中央电视台的文艺大奖赛节目中看到,给一位演员计分时,往往先“去掉一个最高分”,再“去掉一个最低分”.然后就剩下的分数计算平均分,作为这位演员的得分.从统计学来说,“最高分”、“最低分”的可信度最低,因此把它们去掉.这一切都包含着数学道理. 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关肇直先生说:“数学的发明创造有种种,我认为至少有三种:一种是解决了经典的难题,这是一种很了不起的工作;一种是提出新概念、新方法、新理论,其实在历史上起更大作用的、历史上著名的正是这种人;还有一种就是把原来的理论用在崭新的领域,这是从应用的角度有一个很大的发明创造.”我们在这里所说的,正是第三种发明创造.“这里繁花似锦,美不胜收,把数学和其他各门科学发展成综合科学的前程无限灿烂.” 正如华罗庚先生在1959年5月所说的,近100年来,数学发展突飞猛进,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用“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等各个方面,无处不有数学”来概括数学的广泛应用.可以预见,科学越进步,应用数学的范围也就越大.一切科学研究在原则上都可以用数学来解决有关的问题.可以断言:只有现在还不会应用数学的部门,却绝对找不到原则上不能应用数学的领域. 数学小论文三 数学是什么 什么是数学?有人说:“数学,不就是数的学问吗?” 这样的说法可不对。因为数学不光研究“数”,也研究“形”,大家都很熟悉的三角形、正方形,也都是数学研究的对象。 历史上,关于什么是数学的说法更是五花八门。有人说,数学就是关联;也有人说,数学就是逻辑,“逻辑是数学的青年时代,数学是逻辑的壮年时代。” 那么,究竟什么是数学呢? 伟大的革命导师恩格斯,站在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高度,通过深刻分析数学的起源和本质,精辟地作出了一系列科学的论断。恩格斯指出:“数学是数量的科学”,“纯数学的对象是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根据恩格斯的观点,较确切的说法就是:数学——研究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叫纯粹数学,一类叫应用 数学。 纯粹数学也叫基础数学,专门研究数学本身的内部规律。中小学课本里介绍的代数、几何、微积分、概率论知识,都属于纯粹数学。纯粹数学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暂时撇开具体内容,以纯粹形式研究事物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例如研究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至于它是梯形稻田的面积,还是梯形机械零件的面积,都无关紧要,大家关心的只是蕴含在这种几何图形中的数量关系。 应用数学则是一个庞大的系统,有人说,它是我们的全部知识中,凡是能用数学语言来表示的那一部分。应用数学着限于说明自然现象,解决实际问题,是纯粹数学与科学技术之间的桥梁。大家常说现在是信息社会,专门研究信息的“信息论”,就是应用数学中一门重要的分支学科, 数学有3个最显著的特征。 高度的抽象性是数学的显著特征之一。数学理论都算有非常抽象的形式,这种抽象是经过一系列的阶段形成的,所以大大超过了自然科学中的一般抽象,而且不仅概念是抽象的,连数学方法本身也是抽象的。例如,物理学家可以通过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理论,而数学家则不能用实验的方法来证明定理,非得用逻辑推理和计算不可。现在,连数学中过去被认为是比较“直观”的几何学,也在朝着抽象的方向发展。根据公理化思想,几何图形不再是必须知道的内容,它是圆的也好,方的也好,都无关紧要,甚至用桌子、椅子和啤酒杯去代替点、线、面也未尝不可,只要它们满足结合关系、顺序关系、合同关系,具备有相容性、独立性和完备性,就能够构成一门几何学。 体系的严谨性是数学的另一个显著特征。数学思维的正确性表现在逻辑的严谨性上。早在2000多年前,数学家就从几个最基本的结论出发,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将丰富的几何学知识整理成一门严密系统的理论,它像一根精美的逻辑链条,每一个环节都衔接得丝丝入扣。所以,数学一直被誉为是“精确科学的典范”。 广泛的应用性也是数学的一个显著特征。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20世纪里,随着应用数学分支的大量涌现,数学已经渗透到几乎所有的科学部门。不仅物理学、化学等学科仍在广泛地享用数学的成果,连过去很少使用数学的生物学、语言学、历史学等等,也与数学结合形成了内容丰富的生物数学、数理经济学、数学心理学、数理语言学、数学历史学等边缘学科。 各门科学的“数学化”,是现代科学发展的一大趋势。
由于 七年级数学 是重要的教学工作,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数学教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七年级新生 数学教学解决 方法
学生刚从小学升入中学时,心理和生理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而数学教学也发生着重大的转变,初中数学在小学数学的基础上增加了复杂的平面几何、代数、有理数、实数、一次函数与二次函数等,内容多,难度大,学生感到吃不消,因此对数学产生畏惧感。以下针对七年级学生学习初中数学时出现的问题,谈谈具体的解决方法。
一、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初中数学较之小学数学更为复杂、抽象,特别是数字到字母的转变、具象到抽象的转变等,一些逻辑推理能力稍差的学生学习起来感到十分吃力,学生在七年级阶段学不好,会影响到今后对数学的深入学习。因此,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尤为重要。逻辑推理能力是学生学习初中数学的首要必备能力,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
例如,在几何教学中,培养学生将文字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的 逻辑思维 。
师:已知:HC是∠ACB的角平分线,同学们从已知条件可以知道什么?
生:因为HC是角平分线,所以∠HCA和∠HCB两个角相等。
师:没错,不仅∠HCA=∠HCB,而且别忘记∠HCA=∠HCB=∠ACB。
师:已知AB//CD,直线EF分别与直线AB和CD交于点G和H,请同学把图画出来。
学生根据对条件的理解画出图形,如图1。
师:∠AGH和∠GHD是内错角,所以∠AGH=∠GHD,同学们根据老师的思路,还能推理出什么?
生:因为AB//CD,所以∠FHD=∠FGB,并且∠AGH+∠CHG=180°。
教师先举例说明,再让学生自己进行观察推理,使学生不至于因为知识点理解有困难而走偏路。通过步步引导,逐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二、把握教学内容的衔接
与小学数学相比,初中数学的内容更加系统丰富,如果教师处理不好中小学数学教学内容衔接的问题,会直接导致学生在初中数学的学习中脱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注意初中数学和小学数学的衔接,在接触一个新的知识点时,先分析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的差异,让学生意识到数学在初中阶段的系统化,同时,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信心,使学生不会因为初中数学与小学数学的巨大差异而产生恐惧心理。
例如,在“有理数”的教学中,我的教学过程如下:
师:小学数学是在算术数中研究问题的,我们现在开始学习一个新的知识――有理数。
学生从书上找到有理数的概念,师引入负数,并举例说明其用法。
师:同学们,我们怎样区别山峰的海拔高度与盆地的海拔高度这两个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呢?
生:用负数,就像零上几度和零下几度一样。
师:没错。事实上,有理数与算术数的根本区别在于有理数由两部分组成:符号部分和数字部分,数字部分也就是算术数。
生:也就是说,有理数相比小学的算术数只是多了符号的变化。
师:对,例如:(-5)+(-3),同学们可以先确定符号是“-”,再把数字的部分相加。
生:答案是(-5)+(-3)=-(5+3)=-8。
在算术数到有理数这一重大转变中,教师明确了切入的方向和步骤,使教学内容与小学数学的内容很好地衔接,同时,又能帮助学生在小学的基础上理解有理数,使学生感受到初中数学与小学数学内容上的一脉相承,从而适应初中数学的学习。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由小学数学内容或生活中的实例引入教学,拉近学生与新知识的距离,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再实战练习,让学生不再对初中数学望而生畏。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初中阶段的数学学习极其重要,在小学阶段,学生大多没有形成特定的学习习惯,往往以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为主要目标,临近考试才看书“临时抱佛脚”。大多数学生在进入初中后,面对快节奏的学习显得十分不适应。因此,教师要致力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面对高强度的学习任务也能游刃有余。在初中数学的学习习惯中,预习和复习尤显重要。
1.重视预习
进入初中阶段,数学教学进度陡然加快,学习难度也逐步加深,学生一时难以适应,在听课过程中,学生由于没有预览新知识,对教师所讲内容十分茫然,从而产生焦虑急躁的情绪,影响继续听讲。久而久之,不仅听课效率下降,更打击了学生学习初中数学的信心和兴趣。因此,教师应在布置当天学习内容的作业时,将预习次日学习内容作为一项作业布置给学生,并提出预习的具体要求,指导学生预习的方法,让学生逐渐养成预习的习惯。
2.正确把握复习的节奏和掌握复习的方法
复习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学习习惯。根据艾宾浩斯遗忘规律曲线,在识记的最初阶段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步减缓。因此,在学习新知后若不及时加以巩固复习,学习效果将大打折扣。教师应向学生强调复习的重要性,明确要求学生在做作业之前先复习当天所学内容,并阶段性回顾单元章节知识,以强化学习效果。
复习主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新授课后对已学知识点的回顾和巩固,另一部分是考试前对知识的回忆和温习。首先是新授课后对已学知识点的回顾和巩固,在这一环节,学生总感觉学习时间不够,光是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就已经很吃力了,更别说复习,这就要求学生学会把握复习的节奏。教师应该适时在课堂上复习已学知识或点评新旧知识点的联系,用课堂讲习题的方式间接提醒学生复习的重要性,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适应教师的复习节奏和方法,最终化为自己的习惯和方法。其次是考试前对知识的回忆和温习。教师应提醒学生,复习要以教材为本,深入理解知识点,把握重点内容。另外,考过的测试卷也是复习的好资料,考试中暴露的问题正是学生应该重视的复习内容,尤其是七年级新生,不知复习从哪儿下手时,更应该珍惜每一份试卷,认真分析,找出自身知识点的薄弱环节, 总结 失败的教训,从中得到成长与进步。
以上观点均是结合自身的教学 经验 所谈,教师应根据所教班级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切勿生搬硬套。
摘要:学习数学对七年级的学生来说,首先是获得适应初中数学学习的能力,以缩短小学学习向初中学习的过渡期。要使数学教学更有效地帮助学生获取数学知识和适应能力,有些问题应在我们的数学教学中应予以重视。
关键词:七年级;数学;重视
1.重视“小练习”,以体现数学思想 教育
进行数学思想方法教学应遵循的几个原则:一是化隐为现原则。就是有意识地让学生将数学思想方法作为明确的学习对象,教学应当以知识为载体,把隐藏在知识中的思想方法揭露出来。二是循序渐进原则。必须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认知水平,反复孕育结论发展形成的过程,采用“小步走”、“多层次”的方式,以体现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三是学生参与原则。应当认识到学生参与教学,是数学活动过程的教学,具有动态性、重思辨的特点,要求有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使学生逐步领悟、形成和掌握数学思想方法。
我们应当按照这些原则教学。例如,应用题对七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数学学习的难点。这个阶段的应用题,尽管在很大程度上还没有真正涉及到实际的应用题,即使这样,也有一些学生对此感到头痛。为了处理好这个问题,我们应按上述原则,在教学中重视设置一些与讲授问题相关、简单且有层次的小练习,让学生通过这些小练习,逐渐体会如何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或思路。例如:
甲、乙两站相距450km,一列慢车从甲站开出,每小时行驶65km ,一列快车从乙站开出,每小时行驶85km。(1)两车同时开出,相向而行,多少小时相遇?(2)快车先开出30分钟后慢车开出,两车相向而行,慢车行驶了多少小时与快车相遇?
讲解该问题前,我们可按解题思路先让学生想想两种车在具体时间内各走了多少路程,并推出x小时内所走路程的表达式;再让学生想想两车“相遇”在时间上有何特点,各自所走路程与两站间距离有何关系;然后让学生想想“快车先开出30分钟”对各自所走路程以及与两站间距离的关系会产生的影响等问题。通过这类小练习让学生沿着正确的解题方法做一遍,以理解解题的思想。
这类小练习应具有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每步过渡都有铺垫等特点,若再加上适当的图示,学生做起来就不会感觉有太大困难。显然,小练习是在教师引导下由学生自己完成,符合“学生参与原则”;围绕原问题,小练习按“小步走”的方式依次提问题,难度由浅入深,符合“循序渐进原则”;小练习将原问题的基本面目逐步展现出来,让学生看到解决原问题的方法与自己熟悉的方法之间的关系,符合“化隐为显原则”。
2.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别
在曾经的教学中,学生常常是被动地学习,没有机会主动地学习和自主地选择决策,这样学生就失去了作为学习主人的创造力创新精神。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十分重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别,尊重学生的各式性,激发勉励学生各个方面进行发展,采用不一样的教育方法和评估标准,为每个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作为初中数学老师需要在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上创新,要树立适应时代发展必要的新的教育观、人才观和质量观,在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基础上,不停改革 教学方法 ,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创建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班级课程授教体系,刺激引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应对学生有充实的信心和支持带领学生在各个方面进行发展的基础上寻找本性突破(意为打开缺口突破难关)。值得注意的是,个性化(就是非一般大众化的东西。在大众化的基础上增加独特、另类、拥有自己特质的需要,独具一格,别开生面的一种说法。打造一种与众不同的效果。)的课程和教学条件正在逐步形成。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网络就是用物理链路将各个孤立的工作站或主机相连在一起,组成数据链路,从而达到资源共享和通信的目的)技术在学校教学整个过程中应用范围日益扩大,给个性化(就是非一般大众化的东西。在大众化的基础上增加独特、另类、拥有自己特质的需要,独具一格,别开生面的一种说法。打造一种与众不同的效果。)教学和对学习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教育带来新的机遇,也给初中数学老师带来了新的挑战。
3.数学教师应正确认识数学教学的本质
树立正确的数学教学观教学曾被简述为“教师教、学生学的活动”。但这样说过于简单,不利于对数学教学的全面理解。苏联教育学家斯卡特金认为:教学是一种传授社会经验的手段,通过教学传授的是社会活动中各种关系的模式、图式、总的原则和标准。这是一种侧重于传授内容的总体叙述。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教学是通过引导学生对问题或知识体系循序渐进的学习来提高学生正在学习中的理解、转换和迁移能力。这是侧重于学生获得发展的叙述。不论是从认识心理学的角度构筑的数学教学理论,还是着眼于未来,注重 学习方法 的掌握与创造精神发挥的数学教学理论,都必须研究数学教学过程的本质、数学教学的原则和教学方式及方法的开拓,探讨数学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及其统一。特别地,要与信息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相适应,着眼于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义务教育阶段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第四部分“课程实施建议”中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这里,强调了数学教学是一种活动,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活动,这对广大教师树立正确的数学教学观具有重大的意义。在新课程中,教师将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学工作越来越找不到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式。因此,教师必须在教学工作中随时进行 反思 和研究,在实践中学习和创造,这样才能得到发展。另外,数学教学过程不再是机械地执行教材的过程,而是师生从实际出发,利用更广泛的课程资源,共同开发课程和丰富课程的过程,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新的课程呼唤着创造型的教师,新的时代也将造就优秀的教师。
摘 要: 新世纪需要的是高素质人才,兴趣是各种素质培养的前提条件,培养学生的兴趣是数学教学的关键。数学兴趣的培养要从入门抓起,要从课堂教学抓起,要从学习习惯抓起。教师要以数学的趣味性、教学的艺术性感染学生,引起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同时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真正实现素质教育。
关键词: 学习兴趣 课堂导入 实践操作 学习习惯
学生升入七年级伊始,对数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可是没多久,兴趣就慢慢消失了,这几乎成了七年级数学教学的普遍性问题。长期以来,教师为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一直进行着不懈努力。那么,如何提高七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呢?经过不断探索和实践,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要充分把握入门阶段的教学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编写者的指导思想。七年级学生翻开刚拿到的数学课本后,一般都感觉新奇、有趣,想学好数学的求知欲较为迫切。因此,教师要不惜花费时间,深下功夫,让学生在学习的入门阶段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浓厚的兴趣。为此教师在教学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几何图形的初步认识”时,可多运用几何体教具进行教学,还有多让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的几何体,课上多动手操作,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第三节“几何体表面展开图”时,让学生以组为单位,剪、展纸盒,通过动手实际操作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通过第一章的学习,一点点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消除学生害怕学数学的心理,以数学的趣味性、教学的艺术性给学生以感染,使其像磁铁上的铁屑离不开磁铁一样。
二、要保持课堂教学的生动性、趣味性
学生对数学学习有了初步兴趣后,要保持七年级学生学数学的永久兴趣,教师还应抓住七年级学生情绪易变、起伏较大的心理、生理特点,要求以“活的东西去教活的学生”,来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对此,我的具体做法:
(一)注重课堂教学中的导入环节
一个好的导入设计,能使这堂课先声夺人,引人入胜,更为重要的是,好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旺盛的求知欲,并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为授课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以下是我教学实践过程中总结的几种课堂导入的方法。
1.设置情境,激发兴趣。
创设良好的导入情境,激发探索动机是引导学生探索学习的前提。因而,在导入阶段教师应注重情境的创设,创设好奇、疑惑、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进而产生主动探索的强烈欲望。如在教学“用平面截几何体”时教师可用实际切豆腐演示的方法导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设置疑点,引起兴趣。
“学贵有疑”,这是常理。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学习数学才有兴趣,才会主动。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因此教师在导入教学过程中,还可以设置障碍,故意制造疑团和悬念,提出一些必须学习了新知识才能解答的问题,点燃学生的好奇之火,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形成一种学习的动力。
3.联系生活,灵活应用。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存在。要培养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教会学生去观察生活,领悟生活的数学因素,教师就应注意课堂中实际生活的渗透,巧妙设置情境;启发学生从生活实际中发现某些规律,从而导入新课,这种方法可使学生在发现的喜悦中提高学习的兴趣,同时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二)课堂教学中充分让学生参与实践操作
教材针对七年级学生喜欢观看、喜欢动手的性格特征,安排了大量的实践性内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抓住教材这一编排特点在教学中让学生参与实践操作,如在教学“有理数的混合运算”一节时,教师可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组一副扑克牌(去掉大、小王牌),让学生任意抽取四张牌,然后根据牌面上的数字进行加、减、乘、除、乘方混合运算,使运算结果为24或-24,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此外,教师可讲与数学知识有关的小 故事 ,做小游戏等,适当增加趣味成分,使看似枯燥的数学变得形象具体,这样也可以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
三、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习习惯
七年级数学在每章节内容的编排上安排了“观察与思考”、“一起探究”、“做一做”、“大家谈谈”等栏目,独具匠心、面目一新。其宗旨是设法使学生学有趣、学有法、学有得。为此我在教学实践中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入手,逐渐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数学兴趣真正变成永久兴趣。具体做法:
(一)培养观察习惯
学生对图形、对实验的观察特别感兴趣,教师就可以引导他们有的放矢、积极主动去观察,边观察、边提问、边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根据他们观察、分析的情况逐步引导出知识点。这样能使学生体会观察的收获与兴奋,自觉养成观察的习惯。
(二)培养思考习惯
具体方法是课前或课中出示思考题,如教学“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可出示思考题:你还能想出另外的方法解这道应用题吗?鼓励学生思考多种方法,表扬回答正确的学生,使学生有获得成功之喜悦,从而产生兴趣,养成爱思考的习惯。
(三)培养探究的习惯
教师通过提问,引发学生积极探讨数学知识,逐步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习惯。特别是一题多解的题目或需要分类讨论的问题,如在教学“平行线的特征”时,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探究。通过探讨,归纳出平行线的性质。
以上只是我个人在七年级数学教学过程中对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方面一点粗浅的看法,还望各位同仁给予指教。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其方法、 措施 是多种多样的,体会也各不相同,对于数学教学还有待于我们共同的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尹安群编著.有效教学――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1. 浅谈七年级数学相关论文
2. 初中数学的教学论文
3. 关于初中数学教学论文
4.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范文
5. 初中数学教育教学论文
初中数学的教学论文范文
导语: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只有把数学理论知识和现实问题相结合,才能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下面要为大家分享的就是初中数学的教学论文范文,希望你会喜欢!
摘要 :
本文从初中数学出发,针对现在中国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不足,进而对于怎样提升学生对于数学课堂的兴趣落实探索。初中数学体系十分基础,知识结构十分严谨并且紧密结合,所以需要学生维持对于数学坚持不懈的兴趣,通过这种方式才可以紧跟教学进度,从而提升学生的主动学习的动力。
关键词 :
初中数学;教学;学生;学习兴趣
1、使用多媒体教学办法激发兴趣
当前普遍应用于课堂的多媒体教学能够将难以理解的抽象知识更加形象地表现给学生,展现的办法更加直接和容易理解,除了可以辅助学生更加直观地深入观察空间以外,还可以提升学生在学习中视觉以及听觉的辅助效果,并可以帮助学生深入构筑的数学知识的课堂情景当中,从而帮助学生创设更加活泼的课堂气氛,辅助学生获得更多学习方面的经验,极大限度地提升学生对于数学的兴趣。譬如说,数学教师在初中课堂上讲述关于行程方面的数学题时,如果学生无法精确地明晰什么是两地、同时出发等概念,就一定会阻碍学生获得正确的解题办法。这个时候数学教师就能够通过使用多媒体的办法放映动画版的解题过程,其成果必然十分显著。教师在数学课堂中通过使用多媒体办法的先进的影像技术,能够把关于行程方面题目的不同状况更加形象深刻的显示在数学课堂之中,通过把数学知识通过更加新奇的娱乐办法解答出来,帮助学生构筑更加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增强学生针对数学概念和相关知识点的学习兴趣,极大程度增强了学生的好奇心,从而高度提升了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
2、使用语言艺术激发兴趣
在初中数学的课堂上,数学教师若具备较强的语言艺术,使用更加幽默的教学语言能够产生对于学生求知的诱惑力,一方面可以调整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心情,另一方面还可以构筑更为和谐的数学课堂气氛,从而提升学生课堂数学知识掌握的效率,这也成为了教师使用语言艺术的魅力。语言艺术能够辅助数学知识更加形象具体的实现,能够帮助教师将较为抽象难以理解的数学教学内容通俗化,也能够推动课堂中难以理解的数学理论更加通俗易懂,这在极大意义上可以高度激发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兴趣。因此,数学教师在初中教学课堂中,可以更频繁地使用一些生活中较为常见的案例,这样才可以激发学生对于数学的兴趣。譬如说,教师在进行样本这一节的讲授过程中,能够通过将生活中购买葡萄的案例进行辅助讲授,买家往往会询问“葡萄甜不甜”,此时的卖家往往会让买家进行品尝,而这种品尝自然只能是一个或者几个,无法进行全部品尝,此刻就展现了样本的含义——仅仅抽取主体的部分当做调查课题就可以估计总体,这样就能够辅助学生对其进行理解,也可以高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展现日常使用的数学知识激发兴趣
学习是为了能够切实地运用知识。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在课堂上,必须更加看重如何引领其学生正确使用课堂数学知识,进而理解日常生活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疑问,必须帮助学生明白数学知识是怎样使用的,他们才可能更加主动地进行数学知识的吸收,这样才能形成良性循环,极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好奇心,增强并培育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兴趣。譬如说,学习了“三角形”的数学知识,教师能够引领学生走入日常生活,譬如要求学生去测量并通过计算得到河岸宽度等一些很难直接测量的事物。教师还能够鼓励学生进行必要的讨论课,引领学生搜寻生活中可以看到的数学知识进行探讨。不仅如此,教师还需要能够将生活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加入进数学教学中,推动学生更深层地明白数学其实在生活中随处可见,这就提升了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使用意识以及创造意识,从而激发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兴趣。
4、使用分层教学办法激发兴趣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具有其独特个性的,当然从教学角度来说,每个学生接收知识的层次也不尽相同。因此身为初中数学教师,必须高度明白这一特性,在数学教学中更加看重使用分层教学的办法,依据学生的现实状况依据其所在层次实现不同地教学。针对数学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的学生,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以及作业批改的时候需要相对宽松,通过这种方式维护学生的自尊心以及学习自信心,推动学生可以更加深刻地体验学习的趣味;针对数学知识接收较快的学生,教师则可以适当提升难度,进而激发这类学生对数学更加深层次的探索。不仅如此,教师还需要适当鼓励学生。在学生在接受数学知识的过程中陷入困境时,教师必须激励学生主动克服困难;学生有所进步的时候应当对学生进行表扬。教师必须更多地看重学生具备的优点,在学习过程中重视表扬的作用,辅助学生产生得到学习成就的快乐,从而高度鼓励学生产生对于数学学习的热忱,激发其兴趣。
5、结语
综合上文,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进程中,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是能够更快接收课程知识的关键条件。所以,数学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进程中,必须使用不同的办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潜力,经过以上办法激励学生针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通过这种方式学生才可以推动学习兴趣变为动力,才可以更加主动地落实课堂知识的实践,从而高效增强数学课堂的教学成果。
参考文献:
[1]赵云涛.新课改下初中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学周刊,2017(23).
[2]李灿钊.初中数学教学要注重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J].中国教育学刊,2017(06).
摘要:
随着时代进步,教育理念改革的`提出,怎样有效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课堂效率成为每个人心中越来越重要的一个问题。其中,提高老师教学课堂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就是问题导学法。运用导学法不但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能增强学生自觉找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应该在实际教学中充分运用问题导学法进行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有效提高初中数学课堂的效率。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问题导学法;应用策略
在运用问题导学法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引导性的作用,对学生有一定的启发,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数学知识的效率。另外,教师应该合理的运用这一方法,让课堂氛围变得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更好的去分析解决问题。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善于运用问题导学法进行教学,帮助学生有效提高数学学习成绩。
一、现阶段的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随着素质教育化的不断改革,教师要摒弃老旧式的教学理念,学习创新更多更有效的教学方法,以其特有的课堂魅力提高学生对初中数学知识的兴趣,这样不仅能够帮助提高课堂效率,还能促进问题导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充分运用。但是,有些教师并没有摒弃老旧式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只是一味的给学生进行理论教学,以至于学生觉得数学课堂枯燥乏味,不愿意学习数学知识。教师依然占据主体,掌控课堂,让学生被动学习,不能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这不但不利于学生学习数学知识,还不能使问题导学法在课堂中合理应用。因此,教师们要认真了解现阶段数学导学法在初中数学课堂的应用,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在课堂中多运用问题导学法。
二、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提高导入问题的质量。教师在选择课堂导入问题的时候,要选择跟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问题,而且要能够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问题要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进一步提高问题的难度,这样学生会更好的学习教学内容。例如:在对七年级下册《相交线与平行线》进行教学时,教师要提出能够分层次的问题,先提出简单的问题,再在此基础上增加难度,帮助学生分析问题,这样做不但可以增强课堂效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对教学内容感兴趣,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2、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教师要想更好的运用问题导学法,就要把怎样通过引导让学生积极分析思考问题放在重要的位置,所以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先对问题进行认真分析和研究。一方面,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问题,就可以先让学生提前预习,让学生对要学的知识有个大概的认知。另一方面,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把教学内容跟之前提到的问题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进行相关思考,然后进一步帮助学生找到答案。
3、做好课堂提问。在运用问题导学法时,教师要提前准备好课堂提问的内容,使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感兴趣,加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可以进行多样化教学,提高学生学习数学新知识的积极性。例如,在对七年级“平面直角坐标系”进行教学时,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具体的图像,让学生进行观察,通过观察提出一些问题,这样不但能让学生对教学内容感兴趣,也能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能力。教师也可以通过游戏的方法进行提问,让学生在做游戏中轻松学习数学知识。
4、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在通过问题导入法课堂教学后,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教师要进行巩固训练,一般就会通过让学生完成课后习题的方法进行考核。因此,老师要布置一些跟教学知识点相关的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对所学内容进行练习和巩固。另外,经过分析学生的解答,可以了解到学生具体的学习情况,然后针对学生没有很好掌握的地方,再次进行详细讲解,提升初中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
5、因人施教,重视每一个学生。每个学生的学习基础是不同的,但是,这不是说要把学生分成几个不同的层次,而是说要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重视每一个学生,不能只注重学习好的学生,也要把学习基础差的同学放在重点。所以,在课堂上要找好问题的切入点,不同学生不同要求。起点比较低的教学,能够让每个同学都参与进来,可以让学生更轻松的学到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三、结束语
经过上边的综合分析,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应用可以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要认真学习并应用问题导学法进行教学,这样不仅仅能改变老旧式的教学模式,让初中数学课堂的效率更高,还能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王福利.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施要点分析[J].求知导刊,2015,(23):12-23.
[2]唐茜.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J].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2):46-67.
[3]王琪华.关于初中数学教学应用问题导学法的思考[J].知识文库,2015,(23):78-89.
摘要:
学习习惯和学生的智力没有直接联系,而是指学生为了使学习更有效率在学习上形成的个人的一种自觉学习的习惯。现在,大家对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非常重视,尝试着让学生用更好更有效率的学习方式去学习,并使之成为一种习惯,自觉地去遵守,最终让学生受益匪浅。数学解方程教学在初中数学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本文结合中学生性格特征和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积极探索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初中数学解方程教学的影响。
关键词:
初中数学;学习习惯;解方程
我在初中数学解方程教学中对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学生认真预习的好习惯
预习是学生自己摸索、自己动手、动脑、自己阅读课文的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上新课前,我深钻教材,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设计导学案,在学习新课的前一天把学案发给每一位学生,引导学生根据学案内容结合本节课本进行思考,探究,并把结论(还要附带解题思路)标注在学案相对位置,然后把一节课的主要内容总结出来,把疑难问题记录下来,有能力的同学还可以自己先完成课本的随堂练习。
二、培养学生认真听课的习惯
众所皆知,读书有三到,也就是非常重要的三点,只有这三点学生都具备了,那么他们才会在学习时更加认真,完全沉浸在学习中。但是这三点学生自己具备是比较困难的,必须还要有老师的指导,如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作出一定的评定,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对学生们形成良好的习惯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除此之外,老师还要更加细心,对学生的各种表现加以留意,并从中发现学生的优点,从各个方面去观察,对有进步和表现较好的同学进行夸奖。举个例子,如果一个成绩靠后的学生举手想要回答问题,那么我会让他第一个起来回答,并且对他这一勇敢的表现进行夸奖。如果一个害羞的学生回答问题,我就会对他这一表现进行夸奖,让他更有勇气。即使有些学生会答错或者不知道回答什么,我都不会对他们抱怨,而是对他们更加耐心,并且加以引导。总的来说,在多种情况下会给他们多种夸奖和鼓励,这样,他们就会更加自信勇敢地回答问题,并且对课堂也会充满了兴趣,学习也就会更加认真。
三、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习惯
在教学中,我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自主探究,让他们经历观察、描述、思考、推理、交流和应用等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如何做数学、如何实现数学的再创造,这样就使学生从逐步学会到自己会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例如在学习解一元一次方程x-5=8时,起初学生会根据等式的基本性质做题,在等号左右两边同时加5,后来经过观察、思考、交流,学生能发现常数项-5从等号左边移到右边变为+5,从而总结出可以通过移项变号解这道方程,也知道解方程的每一步变形是根据等式的基本性质得到的。
四、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
做题时,首先要求学生认真看清楚题目,然后理解其中的含义,看清楚题目是算对题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因而,进行这一方面的培训可以让学生们培养细心严谨的习惯,让学生把学过的知识和题目紧紧联系在一起,从而举一反三,让学生计算速度得到提高,并且准确率大大提升。例如解方程,对于一部分不认真审题和观察题的学生,他们会先用完全平方公式展开得到,再去括号得,最后通过解一元二次方程求出x的值,认真审题和观察题的学生会在方程两边同时除以4得,再开方就可以解出x的值,这样既能使运算简单化又能提高做题的质量。
五、培养学生检验的习惯
“查”就是在做完题后从头再检查一遍,因为不可能所有人一次就能算对,每个人都有马虎的时候,所以检查是必不可少的,只要学生在做完题目后好好看一看,一般就能找出马虎而造成的错误并且改正错误,使正确率提高。但是一些学生认为太过麻烦,从不检查,或者自己觉得自己检查不出来,就让自己的父母检查,要不就等老师检查,过后再去改正这些错误。有些学生验算,只不过是一种形式,比如解方程的x等于多少时,解得x=0是错误的,学生代入方程中检验,右边=4+0=4,最终得出方程左边等于右边。学生根本就没有好好计算一下左边究竟等于多少,而是看右边等于多少,就直接写左边等于多少。针对这些不检查的坏习惯,教师布置作业时要少而精,使学生能有时间验算;批改完作业后如发现错误,发给学生自己检查,找出错误所在,草稿纸上订正后再交给老师批改,订正后全部正确再让学生订在作业本上,这样不仅能促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检查找出错误所在,引以为戒,而且能培养学生认真负责,自觉检查的习惯。
六、培养学生自主复习的习惯
我们的学生绝大多数来自乡镇,周围学习环境较差,父母文化程度低,他们既没精力也没能力去管孩子的学习,因此这些孩子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他们的学习主要靠老师在抓,在查,在督促,在鼓励他们多思考、多做练习、多问问题,在帮助孩子养成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数学学习习惯。总而言之,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取得优秀成果的最重要的一点,只要这样,数学对于学生来说也就更加简单有趣,最终老师才会培养出在数学方面非常优秀的学生。当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需要一段时间,这个过程是比较漫长复杂的。因此教师要针对学生们的不同情况,不同阶段,做出切实可行的方针,不能超出他们的能力范围之外,让学生们慢慢在这个过程中一步步养成,并且让这些习惯慢慢渗透到他们的各个方面,最终受益终生。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顾云燕.新课程背景下“解方程”教学的思考与实践[J].河北教育,2009.
[3]赵辰虎.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J].学周刊b版,2013.
摘要:
文章从四个方面探究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初中数学教学策略,即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意识;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开展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掌握有效的学习技能;运用信息技术教学,加速学生知识的形成,开拓学生的思维模式。
关键词:
新课程;初中数学;培养兴趣
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理论的进一步研究和学习,笔者意识到想要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数学教学必须转变观念,真正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如何有效地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积极参与,自觉地学习数学?笔者谈谈几点策略。
一、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对广大数学教师提出了“情境教学”的教学建议。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立足于现实情境,从学生的经验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例如,在讲授“面面垂直判定定理”时,教师情境引入“建筑工地上,工人师傅正在砌墙,为保证墙面与地面的垂直,用一根吊着铅锤的绳子,来看看细绳和墙面是否吻合…”伴随着教师的叙述,向学生展示与叙述对应的图片。接下来,教师抛出问题“工人师傅或许不知道其中的秘密,但同学们能找到理论依据吗?”教学期间,教师利用话语描述并结合图片展示创设教学情境,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激发学生的学习意识。只有这样,学生的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才会统一,才会为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增添动力。当然,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必须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从知识形成的过程出发,贴近学生的生活,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挑战性。
二、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思维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上进行根本性变革,打破传统师生关系的旧模式,架起架子,重塑师生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所以,教师应以平等的态度,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思维主动性,鼓励学生思考,争当学生的顾问。例如,当学生学完“圆的本质”之后,教师提出了“车轮为什么要变成圆形”,让学生充分发挥自由的想象力,自由交流和沟通。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鼓励学生敢于思考,勇于发表见解。无形中营造了一个富有生命活力的严谨又活跃的教学氛围。在这种和谐的师生关系下,数学思维和方法的渗透,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学习思维能力的培养就水到渠成,事半功倍。
三、开展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技能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有效的数学教学应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具体地说,在开展一个实践教学活动时,可以采取以下步骤。
首先,学生自己观察物体或现象,或操作某些学习装置,在观察过程中要独立思考,及时与同伴进行讨论交流[1],以弥补他们在单纯的观察和操作中的不足。第二,教师按一定的顺序给学生们推荐活动,最好是课堂内外形式相结合,保证整个学习过程中活动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第三,每位学生都要记录活动的过程,进行反思,弥补不足。例如,在“轴对称图形”教学中,教师首先折叠一张方格纸,然后用剪刀随机切割一个图形,最后展开方格纸。这时,一个轴对称图形便出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并鼓励做出类似操作。通过动手实践,学生虽然剪出的图形的形状不同,但它们都具有共同的对称性。在此基础上,推导了轴对称图形的有关知识,学生对其抽象概念和性质产生了深刻的印象[2]。
四、运用信息技术教学,加速学生知识的形成,激发学生数学思维
《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学不能仅靠传统的粉笔和黑板来实现。在教学中,教师经常会遇到要用更多的语言来解释的概念、动态图形及公式等知识点,而这往往也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所以教师必须掌握现代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辅助,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知识和材料。例如,“2017年晋江质检的数学试卷”中最后一道填空题中,在求EF的取值范围过程中,绝大部分学生能正确求解最小值,但在求最大值时,需要不断地作图加上合情的推理才能快速找到最大值的特殊位置。在平时的教学中,如果教师能恰当地利用多媒体技术对这类题目进行展示并讲解其变化的过程,就能增加学生对这类动点问题的内在认识,减少恐惧心理,形成足够的几何动态意识,做到“动中取静,以静制动”,从而达到解题目的。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策略,合理应用不同课型的特征及相关理论,使教师的教学与时俱进,更能融入学生的思维中,从而达到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向爱民.初中数学教与学[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1,8(1):104-105.
[2]吴开国.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实施创新教育的研究[J].金色年华:教学参考,2010(9):96.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范文
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论文吧,论文可以推广经验,交流认识。那么一般论文是怎么写的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初中数学教学论文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论文摘要: 数学这门学科是一门比较重要的基础学科,较强的逻辑性和抽象性是数学知识的重要特点,因此对于数学的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初中数学的学习是学生学习比较重要的时期,因此这个时期对于数学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有着关键的作用,所以必须要重视这个阶段数学的教学方法。本文通过对初中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从而提出了一系列改进初中数学教学的对策。
论文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问题;对策
一、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1.对于数学的学习可以满足人们的一种需要,例如日常生活、工作中的计数、计算以及推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对于事物的计数、数量之间各种运算以及比较,这些都是离不开数学的,需要数学知识和思想方法的支持。也许是因为在日常生活中所应用的数学知识都是比较简单的,所以感觉不到对它的应用。
2.对于数学的学习可以使人的思维品质和思维水平得到锻炼,比如人的计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等。数学科学具有严谨、缜密的特点,所以在学习这门科学的时候除了能够掌握一定的知识外,自然也能锻炼严谨、缜密的思维。也就是说通过对数学的学习,可以让人在做事情的时候产生比较清晰的思路,运用比较科学的方法,从而能够根据已知和未知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将事物可能发展的趋势和结果进行一个大体的推断,所以说对于数学的学习可以使人的大脑和身体得到很好的锻炼。
3.数学已经深入到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数学掌握着这个信息化社会,把握住数学,能够在这个社会上具有一定的领导能力。由此可以看出,具有数学读写能力的人和不具有这种能力的人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而且其程度也是非常惊人的。数学知识支持多产的、技术强大的精英阶层。曾经得到过诺贝尔奖的杨振宁说过:数学在他的科学生涯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有些学者将信息时代也称之为数学时代,由此可以看出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可以帮助我们进入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
4.通过对数学的学习,可以让我们体会到数学工作者身上的那种科学、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作风,从而激励自己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纵眼望去,我们可以发现历史上无数的数学家都有着兢兢业业、刻苦勤奋、勇于创新的精神,通过学习他们的这种精神,让自己能够得到熏陶和震撼。
二、初中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师角度。
(1)教学情境的设置过于牵强,过度地重视教学中的趣味性,而忽视了数学的味道,甚至有些情境的设置离题目太远,根本就不切实际,显得非常生硬,而又刻意。对于一些知识来说,找不到合适的情境来解释也是很正常的,并不是说每个知识点都必须要设置一定的情境,有些问题可能就是来自数学本身,所以对于情境的设定一定要尊重学生的知识背景和认知结构。
(2)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而且没有透彻的理解课标含义。
新课标提出了三位目标,分别是学科知识、数学技能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但是很多教师对此的理解存在着误差;或者是理解了,但是执行起来却存在着偏差。只侧重于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授,并以此为教学的主体,从而导致了课标的失衡,使数学的教学过于简单和过于程序化。也就是说,在教学中,只重视了训练,而忽视了培养。
(3)教学方法过于单调,没有灵活性。
很多教师对于数学的教学还停留在以往单一的方法上,所有的教学只是为了应付集体备课,并没有对其进行深层次地挖掘和研究,不能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缺乏与学生的互动环节。另外,对于所有的学生都采取一样的教学方式,根本就没有任何的变动,缺乏必要的灵活性,很难做到对数学教学的因材施教。
(4)评价方式存在漏洞。
在调查中发现有一些教师在课堂上根本就无法展现一名教师的修养和内功,因为他们不能够对学生做出非常合理的课堂评价。这些教师一般存在的问题就是缺乏评价语言或者是评价比较肤浅、过度、琐碎,不存在一定的启发性和激励性,根本达不到课堂评价应有的效果。还有一些教师在评价的时候语言过激,让学生感觉到其语言上的讽刺性,从而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课堂评价如果不能很好地促进学生的情感发展,引发灵感的碰撞;或者是不能够发挥其指导、激励的功能,那只能说明其已经失去了存在的意义。(5)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缺乏和学生的互动。在课堂上,一些教师对于数学的教授就是照本宣科,整个教授过程都是在以教师为主导,这样就出现了本末倒置的现象。因为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所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进入到学习的氛围中,进行有效的活动,并不断地积累经验,将其归纳总结成数学问题。
2.学生角度。
(1)作业完成不到位。
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自制力比较差,并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在学习上往往缺乏一定的主动性。在初中阶段,对于数学的学习来说,作业完成的不认真或者是完不成作业一直是比较难解决的问题。由于作业是在家中完成,很多家长对学生学习的监督很少,再加上学生自身较差的自制力,这就导致了很多学生完不成作业,甚至出现了抄作业的现象。很多学生在做作业的时候,书写不认真、审题不认真、检查也不认真,在作业中稍微遇到点困难就会选择放弃。这样做的后果就是教师花费了过多的时间去处理作业,而造成了课堂教学的简单化,同时也妨碍了一些成绩好的同学的进步,从而形成了较差的教学效果。
(2)不喜欢学习数学,缺乏学习的兴趣。
由于数学学科复杂多变的特点,很多学生对于它的学习提不起任何的兴趣,所以在上课的时候经常会表现的非常冷漠,给人筋疲力尽的感觉,更有甚者直接以睡觉的方式进行默默的抗拒。
(3)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
很多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根本就没有正确的方法,所能做的就是对一些公式进行死记硬背,不懂得去推理和计算,在他们的心里只要记住就可以了,殊不知数学是千变万化的,如果只是单纯的靠记忆,注定是学不会数学的。
(4)频繁的考试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负影响。
现在很多学校都有着各种形式的考试,例如周考、月考等,这种频繁的考试不仅让学生精力上感觉到疲惫,更重要的是当学生成绩较差的时候,往往会挫伤其自尊心,影响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更严重的现象可能是学生出现厌学情绪,久而久之就放弃了对数学的学习。
三、改进初中数学教学的对策
1.让学生能够对数学采取乐意学习的态度。
数学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所以对于这样一门难以理解的学科要想让学生拥有持久的学习积极性,就要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从而让学生能够从“厌学”转变成“乐学”。小学数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虽然计算量大,但一般都是比较具体的数字,而初中数学则出现了用字母代替数字,从而提高了数学的抽象性。这表明初中数学又是学习数学的一个新的征程。那么要想让学生做到“乐学”,就需要教师采取新颖的教学方式,根据教学目标,创建符合条件的情境,从而使学生能够看到一些比较直观的案例。同时还需要兼并运用一些具有启发式的教学,增加教学的趣味性,从而使学生能够将注意力完全的放到教学中,展现出最积极的思维能力,诱导他们的学习动机,借此来增加学生学习的乐趣。在教导的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的符合教学内容的需求,创设出表面比较浅显,但是需要认真思考的一些问题,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使学生有自己的观察、分析、思考、判断的能力。将这种方式教授于学生让他们能够从中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2.多对学生进行表扬。
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赞赏,尤其是学生,更加希望得到教师的表扬,所以要用多表扬、少批评的手段来激励学生。如果教师不注意自己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批评,结果只能是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从而做出一些放弃学习的行为。所以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努力的创造一种比较和谐的教学氛围,做到对学生的理解和尊重,再加上适当的激励手段,这样就可以使各种程度上的学生都能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进而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在课堂的提问中,要将各个学生群的水平都兼顾到,让每个水平的学生都有能够答对问题的机会,然后给予回答问题的每一个同学一定的鼓励和肯定,以温和、热情、多赞扬的方法对待自己的学生,一定要少批评、少指责、少否定,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有所收获,都能获得成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对于考试来说,由于学生的层次不一样,教师可以针对每个层次的学生进行出题,这样可以让他们在考试中看到自己的进步,从而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促进学生进入一个学习的良性循环中。我相信这样的方式肯定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的欲望,培养他们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3.教师需要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
需要教师能够对教材达到灵活运用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较强的开发能力,深刻体会出新教材的意图,全面熟悉新旧教材的变动情况;需要教师具有创造性的指导能力,即能够对学生的各个方面进行综合科学的分析,并对学生的创造性给予一定的指导;需要教师具有体察教学行为的反思能力,即对自己教学活动和教学行为进行有意识地分析和总结,并从中认知到自己教学的不足。
学生的成长并不是在一堂课上实现的,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于数学的学习可以满足人们的一种需要,可以使人的思维品质和思维水平得到锻炼,可以让我们体会到数学工作者身上的那种科学、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作风,从而激励自己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数学已经深入到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所以在对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在提高自身业务能力的基础上,努力做到让学生能够对数学采取乐意学习的态度,并对学生进行不断地激励,让其能够成为数学王者。总之,身为教育工作者,要做到一切为了学生。
参考文献:
[1]白东明,金磊。浅谈初中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J].才智,2012,(1):062.
[2]吴越明。初中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学教学参考,2014,(27):41.
摘要:目前在中考升学率的压力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往往是“满堂灌”,课后的课业负担较重,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身心健康。根据20多年来亲身的教学经历,从五个方面就如何减轻学业负担,规范教学和管理,提高课堂45分钟的效率谈了心得体会。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特点;教学效率
当前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满堂灌”、课后的课业负担重、教学质量偏低已成为教育界有关人士关注的焦点。传统的教学方式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身心健康。要使学生轻松地学习数学,教师应当采取措施,精心备课,注重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思考,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
我们还应当认识到“减负”不单纯指减少课时、课本内容、作业量,它不仅是形式上的减少,更是一场关于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规范教学和管理的改革。
笔者在使用浙教版新教材的过程中,结合实际教学经验,从五方面就如何减轻学业负担,提高数学课堂效率总结体会如下。
一、初中数学教学的特点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尊重个体差异、面向全体学生,在基础知识与创新能力、传统与现代等各方面找到一个平衡点。
初中生正处青春期,自我表现欲突出,心理呈现出矛盾性和不稳定性。反映到数学课堂上,常出现注意力不集中、不愿意主动学习等现象。因此,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至关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努力优化课堂结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二、具体措施
1.精心备好每一节课
减轻学业负担的重点就在于教师如何有效地利用课堂45分钟,提高教学质量。因此,教师在“减负”这场改革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课堂的45分钟教学时间应当合理地利用,任何人都不能浪费,所以教师必须下工夫、花气力去认真钻研《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吃透教材,全面把握初中数学教学的重难点,找准每节课的关键,然后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因材施教,合理安排好课堂进程的快慢以及课堂教学的时间。
教师备好课,不仅要备教材,把握每节课的重难点,还要备好学生,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其中包括学生的认知能力、基础知识情况、接受能力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做到因人施教,在课堂上有的放矢地把握学生。课堂知识有利于学生的接受和吸收,从而才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提高学习的质量。
2.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动力的先导,也是成功的关键。如果教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将枯燥的数学公式和定理以生动巧妙的方式向学生讲解,把轻松和乐趣带进数学课堂,课堂的效率也会大大提高。
在初中数学课堂的实际教学中,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可在讲课前设置问题,引起学生注意和思考,从而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愿望和浓厚的兴趣。比如,教学“概率”时,教师可以设置“摸奖游戏”:箱子里有10个白球,10个红球,每个学生可以摸5次,连续摸到4个红球就算中奖。通过对中奖概率的分析,学生更加明白“摸奖”的小概率和现实意义,同时也被概率的现实作用深深地吸引住了。
(2)教师可以进行情境创设,联系生活实例,或者利用情感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
(3)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表现欲,适当设置问题进行课堂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有不同的想法,并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比如,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动手将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学过的图形,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拼成了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思考拼成的图形与原来三角形的底、高、面积的关系,从而得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4)教师可以利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为教学内容增添直观性和形象生动性。
总之,教师应当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同时,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注重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诱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
3.以学生为本,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传统的课堂上,课堂的内容、模式、形式都由教师决定,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课堂效率低。学生往往不会主动思考、不会分析、不能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样极大程度地扼杀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兴趣。由于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启发学生积极主动思考,虽然学生在课堂上“听明白了”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却没有把课堂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遇到问题时还是一知半解。
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目前大力提倡的创新能力,而创新能力是以探究心理为基础的,所以学生探索精神的培养就至关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要直接给出数学公式或定理,而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发现和总结出规律。再比如,遇到难题时,教师不要直接帮学生解出来,而要适当地引导学生,让学生以独立思考或小组合作的方式想出解决方法,并引导学生分析方法的可行性。
只有让学生积极地思考,才可以将课堂知识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从而做学习的主人。
4.尊重个体差异,面向全体学生
新课标倡导的目标是:“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了解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学时既要因材施教,又要面向全体学生。
在授课中,教师可以针对知识点设计不同难度的台阶,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有同等的参与机会,使基础好的学生和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都可以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并获得同样的成就感。例如,在“完全平方公式的因式分解”教学中,我设置了5个台阶:
①(x+3)2=x2+()x+()
②z2-10xz+25x2=()
③(x-y)2-8(x-y)+16=()
④x2y+6xy2+9y3=()
⑤若9x2+mx+16是一个完全平方式,则m=()
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地使所有学生都能主动参与教学过程,鼓励学生用多样化的方法解决问题,提出各自解决问题的方法,积极与他人交流,吸取他人的经验,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5.重视知识的联系与整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联想,可让学生将所学知识整合起来,做到举一反三,形成自己的能力。比如,九年级数学中反比例函数,教师可将其与前面学到的一次函数y=kx+b(k≠0)联系起来,讨论当k分别为正值和负值时两函数图像的关系,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深化对旧知识的理解。
知识的整合不仅指的是课本知识间的相互整合,更重要的是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其他学科的相整合。教学过程中所选的题材应尽量来源于实际生活,重视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可以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比如,教学“勾股定理”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从其发现历史来讲解,并从生活中找出这一定理的运用。教师也可以将勾股定理与其他领域的内容联系起来,在解决其他相关问题时使用到勾股定理。这样通过知识的联系与整合,可以使一点一线的知识形成面,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要使学生真正轻松地学习数学,教师应精心备课,把握好课堂45分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真正要让学生在课堂上“会学”而不仅仅是“学会”,从而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
第13期第四章综合测试题(一)...11.经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2700;60,,.(1)图略;(2)垂直(或EF⊥GH).20.因为A,O,B在同一条直线上,所以∠AOB=180°.因为∠BOC=40°,所以∠AOC=140°.因为OD平分∠AOC,所以∠AOD=∠AOC=70°.>m>n.理由: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1)∠EOD=65°;(2)∠BOC=50°.24.(1),;(2)1,3,6,190,.第四章综合测试题(二).°.°.或°.17.(1)90,135,135;(2)垂直,平行..如图,A→B→.(1)图略;(2)图略;(3)OA,线段PC的长度,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PH<PC<⊥OD.因为OA⊥OC于点O,所以∠1+∠BOC=90°.因为∠1=∠2,所以∠2+∠BOC=90°.所以OB⊥.马小虎的解答不正确,他忽略了另一种情况,OA,OC在OB的同侧.∠AOC的度数为160°或20°.23.(1)因为DE平分∠ADB交AB于点E,所以∠1=∠2.因为DF⊥DE交AC于点F,所以∠2+∠3=90°,因为∠BDC=180°,所以∠1+∠4=180°-(∠2+∠3)=90°.所以∠3=∠4.所以DF平分∠ADC.(2)∠4=39°30′.24.(1)从左到右依次填1,2,4,7.(2)有规律,个数上差依次为1,2,3,….(3)当有n条直线时,平面被分成(1+1+2+3+…+n)部分.(4)4刀.第14期你今年几岁了(1)..,..(1)30x=12000;(2)x=400是上述方程的解.你今年几岁了(2).(1);(2)..设柿子树有x棵,那么梨树有2x棵,苹果树有5x棵,根据题意,得x+2x+5x=200.解得x=25.所以2x=2×25=50,5x=5×25=125.所以柿子树有25棵,梨树有50棵,苹果树有125棵.解方程(1).(1)x=-3;(2)y=.设该乡去年农民人均收入是x元,根据题意,得(1+20%)x=.解得x=4000.所以该乡去年农民人均收入是4000元.解方程(2).(1)x=-4;(2)..6.设该用户5月份实际用水x吨,根据题意,得(x-5)××.解得x=10.所以该用户5月份实际用水10吨.解方程(3).(1)x=-9;(2)..提示:a=.设这所厂办学校总经费是x元.根据题意,得x+(x+16000)+16000=x.解得x=42000.所以总经费是42000元,甲厂出12000元,乙厂出14000元.~测试题基础巩固.,.(1)x=-1;(2)m=0;(3)x=的值为.(1)12;(2).(1)甲旅行社的报价=240+×240×10=1440(元);乙旅行社的报价=11×240×.因为1440<1584,所以应参加甲旅行社.(2)设学生人数是人时,两家旅行社收费一样多.根据题意,得240+×240=(+1)×240×.解得=4.所以学生人数是4人时,两家旅行社收费一样多.能力提高.根据题意,得.解得x=.6.设乙牧童有只羊,则甲牧童有只羊.根据题意,得,解得.(只),所以甲牧童有7只羊,乙牧童有5只羊.
1*2+2*3+3*4+……+n(n+1)=(1^2+1)+(2^2+2)+(3^2+3)+……+(n^2+n)=(1^2+2^2+3^2+……+n^2)+(1+2+3+……+n)=[n(n+1)(2n+1)]/6 +[n(n+1)]/2=[n(n+1)(5n+2)]/61*2+2*3+3*4+···100*101=1^2+1+2^2+2+3^2+3+···+100^2+100=1^2+2^2+···+100^2+1+2+···+100利用下面公式1^2+2^2+3^2+……+n^2=n(n+1)(2n+1)/61+2+3+···+n=n(n+1)/2在上式中,n=100,代入得,1*2+2*3+3*4+···100*101=100*101*201/6+100*101/2=343400
一、二、.不等式的性质><
七年级下册第八章~水平测试参考答案一、二、9.答案不惟一,如x=2,y={1等.答案不惟一,如x+y=5,2x-y={1等∶2∶两、2021两三、17.(1)m=4,n=2{;(2)x=2,y=3{.18.根据题意,可列方程组得-a+4=b,2a+1{=b.解得a=1,b=3{.所以a2-ab+b2=12-1×3+32=.设a、b两种纪念品的进价分别为x元、y元.根据题意,得7x+8y=380,10x+6y=380{.解得x=20,y=30{.所以,a、b两种纪念品的进价分别为20元、30元.四、20.(1)由题意,把x=-3,y=-{1代入方程ax+5y=15,得-3a-5=15.解得a=-203;把x=5,y={4代入方程4x-by=-2,得4×5-4b=-2.解得b=112.即甲把a看成了-203,乙把b看成了112;(2)由题意得4×(-3)-b×(-1)=-2,5a+5×4=15{.解得a=-1,b=10{.可得原方程组为-x+5y=15,4x-10y=-2{.解得x=14,y=295{.21.设高峰时段三环路的车流量为每小时x辆,四环路的车流量为每小时y辆,根据题意,得3x-y=2×10000,y=x+2000{.解得x=11000,y=13000{.所以,高峰时段三环路的车流量为每小时11000辆,四环路的车流量为每小时13000辆.
撰写教学论文 ,有利于七年级语文教师自身的提高 ,有利于教学。下面是我为大家精心推荐的七年级语文教学论文,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一、当前初中语文课堂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尚未养成合作学习习惯
虽然近年来初中语文教学改革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不可否认,应试教育的影响仍未完全去除,在这一背景下,相当数量的学生还未养成小组合作学习的习惯,表现在习惯于独立思考并自行解决问题、团队合作意识不明显、不善于质疑、没有自己的观点等。此外,一些老师也没有认识到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及其对学生学习的积极影响,只注重完成教学任务,不愿意在课堂上花费大量时间来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导致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二)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化
合作学习中小组成员之间应当相互合作,共同实现学习目标,学习成果应当是小组成员集体合作的结果。但笔者在语文教学中却发现,一些学生参与性不强,成为旁观者;有的只顾自己学习,对别的成员漠不关心;有的装腔作势,合作无实效。在展示小组合作学习成果时,学生也经常以“我认为”为表述方式,忽略了小组其他成员的贡献,同时,老师也经常以“按你的理解”为评价用语,这些都是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化的表现。
(三)学习过程设置不合理
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之前,教师应当预先分配好时间,让学生有个独立思考的过程,这样在小组学习时,学生才会带着疑问去学习。但很多语文教师经常在提出问题后立即让学生展开小组讨论,学生没有独立思考的过程,造成一部分学生产生依赖思想,不再去思考问题应当如何解决,这种合作学习的成效也就可想而知了。
(四)学习评价不科学
小组合作学习结束后,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全面评价,既要评价学习过程,也要评价学习结果。但笔者在教学中发现,教师大都只关注学习结果,且不能辩证地评价学习结果,而是要么一味肯定,要么彻底否定,导致学生合作学习的积极性降低。
二、高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对策
(一)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习惯
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小组合作学习习惯,可以从以下角度入手。首先是要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倾听非常重要。不管发言者的观点是对是错,学生都要学会认真去听,只有在倾听完讲话者的发言后,自己再结合所掌握的内容进行综合判断,进而形成自己的观点,才能达到探讨交流的目的。其次,要培养学生的质疑习惯。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要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既可以质疑权威,也可以质疑老师,还可以质疑其他小组成员的观点,当然质疑的前提是有正确的分析,而不是胡乱质疑、为质疑而质疑。
(二)对学生进行有效分组
有效分组是高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语文教师在实施分组时,必须综合考虑学生的语文成绩、个性特点、学习风格等因素,破除旧有的小圈子,让不同特点的学生取长补短、优势互补,让每个学生都能发挥出自身的能力和水平,这样既能提高学习的效率,也能让每个小组成员的价值得到充分体现。在对小组内部进行分工时,不妨设置组长、发言员、记录员、观察员等不同角色,每个人既各负其责,又分工合作,共同实现学习目标;而且成员之间的职责动态调整,每个学生可尝试不同的角色,从而得到全面发展、全面锻炼的机会。
(三)对课堂内容进行有效预设
在学生展开小组合作学习之前,教师应让学生理解学习目标,同时优化问题的设计,题目既不能过难,也不能太过容易。问题太难会让学生学习起来不易达到学习目标,久而久之产生畏难情绪;太过容易则让学生失去讨论的兴趣,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因此,语文教师要综合考量课程知识点和教学重难点,将那些争议性的问题作为合作学习的内容,通过让学生互相启发,实现观点的碰撞。只有这样,学生讨论起来才有积极性,才有解决问题的动力,进而通过互相交流掌握知识。
(四)对学习效果进行有效评价
在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点评时,教师要注重评价的科学性。既要注意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并侧重于对过程的评价,也要注意集体评价与个人评价相结合,侧重于对集体的评价。同时,对学习方式的评价也应辩证对待,既注意对学习成果进行评价,也要注意对学生合作学习的参与性和积极性进行评价。此外,教师在进行点评时也要采取不同的策略,既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综合测试,然后对小组的表现给予整体评价;也可以让不同的小组间展开竞争,对表现优异的小组给予肯定,同时对表现不错的小组成员进行个别点评。在开展评价前,教师要明确评价标准,让学生了解不同评价的差异,以切实提高学习的效率和质量,进而让小组合作学习真正取得实效。
三、总结
作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和教学手段,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多种多样,同时也是不断发展完善的。我们相信,只要语文教育工作者切实遵循《课程标准》的要求,认真研究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和方法,初中语文课程改革的步伐会大大加快。
作者:曲彭杰 单位:青岛第三十七中学
一、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共生让课堂教学的思维含量更高
中学语文教师要合理创设学习环节,保证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和空间,并留给学生足够的合作探究时间,促进课堂教学中的思维含量的提高。例如《忆读书》一课,本课的重点是指导学生体会作者不同年龄段的读书生活对她的影响,体会作者的读书心得,围绕着这个内容,教师创设学习环节,把积累词语和了解作者的读书经历作为自主学习内容,要求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按照课文的时间顺序罗列出作者读书的层次,并体会作者在不同阶段读书的心得有何不同。在学生有了自己的见解之后,创设了合作探究内容,要求学生运用对比手法,深入思考作者不同阶段读书的感悟有何不同,对作者的影响是什么。在这一节课中,学生的自主学习有思考的目标,合作学习建立在自主学习之上,思考更深入。整节课充满着对知识的思考和反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大幅提高。
二、学生学习能力发展和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共生促进了课堂教学的双效提高
教师角色一直被认定为需要巨大奉献和付出,而从教师专业成长的角度来看,课堂教学不仅是为了学生的知识获取和能力发展,其对教师自身教学能力的提升和教师的专业发展长久以来被忽略。在共生视域下,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从听说读写四个层面上促进了学生的倾听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也能够为语文教师的教材二次创作能力、情境营造能力和知识内化能力提供营养。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到底获得了什么,多少知识转化为能力,多少能力能够被实际运用,同时要思考自己处理课堂的步骤和方法是否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要能意识到自己对课堂的分析和把握是否引导学生获得了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等。做到了学生和教师的双效发展,处理好这两方面内容的共生关系,不仅学生的学习质量得到提高,教师的执教能力也会获得发展。
例如《鲁迅自传》中,教师在组织学生理解“鲁迅眼中的鲁迅”时,让学生从多个方面对鲁迅做出评价,并通过合作探究学习,从鲁迅的人生经历中触摸到鲁迅先生的伟大灵魂。学生的学习过程很流畅,教师在课堂中也注意到了自己对人物进行分析时的语言运用不足和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时的切入点靠前,在课后反思中做出了记录并思考到如何纠正,从而获得了人物分析的更好的方法,课堂教学获得了双效提高。
三、否定与激励评价策略的共生让课堂教学更显严谨和有效
课堂评价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纠偏指错的重要方式,也是课堂教学的过渡点和引导点。新课程标准提出要进行激励性和发展性评价,让部分教师片面的放弃了否定性评价。从中学语文的学科特点来看,学生对细节的感悟、对人物性格的分析等都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有些认知不够全面不够正确,如果教师不能及时的纠正,会影响教学目标的落实和学生的健康发展。在共生视域下,否定性评价策略和激励性评价策略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合理的否定,才能进一步激励学生认真思考和探究,也只有进行恰当的激励,才能让否定之后的学习获得应有的效果。否定与激励评价策略的共生让课堂教学更严谨和有效。
四、总结
在共生视域下看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也能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中学语文教师要拓宽自己的视野,创设更好的课堂教学氛围,让课堂教学兼容并包,最终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骆仕娣 单位:广东龙川
语文 教育 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其目的之一就是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初中语文论文题目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初中语文论文题目(一) 1. 论朱自清语文教育思想 2. 语文学习 兴趣研究及对策思考 3. 论蔡元培语文教育思想——人文教育的探索 4. 论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法 5. 建构主义的语文阅读教学 6. 高中语文教学个性化阅读研究 7. 写作情境教学研究 8. 初中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 9. “全程”视野中的语文教学模式 10. 信息化时代语文阅读教学的发展趋势探讨 11.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文科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探究 12. 中学生语文学业评价探究 13. 中学语文阅读策略及其教学研究 14. 初中生阅读理解监控能力的研究 15. 中学 作文 课堂教学软件设计研究 16. 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教育 17. 个性化阅读及其对阅读教学的启示 18. 初中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19. 培养中学生写作兴趣的理论与对策研究 20. 中学作文教学创新研究 初中语文论文题目(二) 1. 中学生协作状况的调查与思考 2. 人文素养的渗透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 3. 21世纪中学语文教师素质结构研究 4. 高中作文 教学培养学生创造力探究 5. 论作文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 6. 执教新教材的教学观和教法初探 7. 论语文教 行体系的全程优化 8. 中国汉 语文教材 教育思想的研究 9. 作文个性研究 10. “以人为本”,走出职高语文教学困境 11. 中学古典诗歌教学与中学生健全人格建构 12. 创新阅读与人格培养 13. “伙伴编辑”作文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14. 中专语文教学应加强文学教育 15. 中学鲁迅作品教学现状与思考 16. 学习心理差异与语文教育 17. 语文新课程与高考改革研究 18. 中学语文课堂预习及策略研究 初中语文论文题目(三) 1. 语文学科学生无问题意识的成因分析及策略研究 2. 学生写作主体性教育初探 3. 现代语文教育的评价指向 4. 高中语文教学中儒家传统思想问题 5. 口语交际内隐能力的理论与实践 6. 素质教育呼唤高考语文考试改革 7. 从汉语的美开拓语文教学 8. 中学生阅读理解监控能力的培养 9. 中学语文教学人格教育功能之研究 10. 合作—互动式阅读教学模式的构建 11. 诗歌审美人生教育研究 12. 我国中学语文单元教学研究 13. 关于评价语文课堂提问的实践研究 14. 中学语文特级教师钱梦龙、魏书生教学改革之比较 15. 国内四套语文教科书听说系统比较研究 16. 多媒体网络教室语文阅读教学研究 17. 语文课堂教学个性化研究 18. 中学语文美育研究 19. 语文情感教学的思考 20. 语文活动课研究 猜你喜欢: 1. 小学语文教师论文题目大全 2. 初中语文教学的论文参考范文 3. 关于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4. 初中语文创新参考论文 5. 初中语文职称论文范文
俗话说:“理不点不明,灯不拨不亮。”可见点拨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是多么重要。同样,语文课堂教学也需要教师用精炼的语言加以点拨,培养学生兴趣,满足好奇心和求知欲,使语文课堂朝着容量大、高效率的方向发展,使学生的各个方面素质得到有效的提高。
一、在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上点拨
初中语文教学中,许多课文初次读来觉得内容浅显、结构简单,学生必定会很容易理解和掌握,教师并不需要下多大的工夫就可以完成一篇课文的教学。这只是一种不成熟的认识。要想让学生真正理解课文的内容,准确把握课文的主旨,透彻地理解课文的结构层次、语言的运用特色,教师还是必须下一番研究的工夫,深入地钻研课文,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真正地、高效地学习好每一篇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这就需要教师独具匠心的教学点拨。
如在教鲁迅先生的《阿长与〈山海经〉》,最初读来,学生觉得课文冗长,头绪繁多,课文的内容似乎不大好把握。在整体感知课文时,可采用尝试教学法进行教学,先引导学生尝试阅读课文,然后教师出示尝试思考题:1.认真阅读课文,看看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重点写的是什么?2.课文对哪些内容详写?哪些内容略写?为什么这样安排?学生围绕这两题尝试学习,对课文的基本内容,详略结构有了大致的了解,这就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培养。
二、在发掘教材思想内容、开展思想教育过程中点拨
初中阶段的语文课本,许多课文都蕴涵着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应不失时机地发掘教材的思想因素,联系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巧妙地利用教材中的思想素材,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继承和发扬传统教育中“文道统一”的教育思想。有些课文的主题思想较浅显,学生稍加留意或多读课文就自然受到作者的思想感染,从中受到教育。但有些课文的思想意义就比较含蓄,蕴涵在词句中不容易理解,这就需要教师深挖和点拨,达到教育影响学生的目的。
在教学古文《周处》一文时,课文只是简要叙述周处成为三害之一,通过杀虎斩蛟才意识到自己被人们当作了祸害,从而产生了悔改的念头。他通过拜访当时的名人,接受别人的指点,痛下决心改过自新,最后成为忠臣孝子。 至于通过学习本文要吸取哪些思想因素,如何利用课文的思想内容对学生施以教育影响,课文并没有任何要求,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挖掘文本中的思想因素,给学生加以点拨,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受到思想教育。因此,教师在讲完课文内容后,加以总结点拨:“周处作为一个失足青年,曾经在村中横行霸道,为乡人所痛恨,但他在杀虎斩蛟后看到村民们的态度,认识到自己曾经对乡民们产生过极大的危害。他能认识到这一点是多么难能可贵,而作为一个犯过大错的人要改正错误,是需要多么巨大的勇气和信心,而在改正过程中,要是有人冷嘲热讽,又需要多么大的毅力和恒心。在这些困难面前,周处都挺过来了,最终彻底改掉自己的缺点,终于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教师通过简要的板书,加以归纳:“三横之一—杀虎斩蛟———自知为患———欲自修改(勇气、信心)———请人指点(毅力、恒心)———忠臣孝子(成才)”。通过教师的点拨,学生对文中的思想内容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在语文学习的同时受到思想教育和感染;教师还联系学生实际对学生进行教育,从而凸现课文的现实意义。
三、在拓展学生的思维、延伸教学活动的过程中点拨
青少年学生求知欲强,在学习活动过程中,他们并不仅仅满足于课堂上所接触到的知识,而对课堂以外的'知识必定怀有极大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拓展学生的学习思维,抓住教学契机和激发点,把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抓住课文中的切入点,对学生进行点拨,撩拨起学生强烈的学习欲,从而自觉投身于课外的学习活动之中。
如在教学程乃珊的《吾家有女初长成》一文时,课文中有这么一段话:“她爱看《围城》,几乎背得出其中好多她认为的精彩之句;她也爱读《洗澡》,但她仍拒绝《安徒生童话》,也不喜欢我的偶像———张爱玲的小说。”教师抓住这个激发点进行点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作者的女儿为什么爱读《围城》和《洗澡》?这两本书到底写得怎样,你想不想知道?是不是《安徒生童话》和张爱玲的小说写得很糟糕呢?如果你想知道的话,请去阅读这几本书吧,用自己的眼光作个评判。”这样,学生的学习欲被点燃了,他们在课后纷纷想办法借阅这几本书,并被这几本书深深吸引住了,许多同学还从书中摘录了许多好词、好句和精彩的段落。
不仅以上几点在教学中需要教师运用精炼的语言加以点拨,在古诗词教学、现代诗教学、作文教学以及作业练习的指导中都需要教师恰到好处的点拨,使语文课堂教学朝着容量大、高效率的方向发展,使学生各个方面的素质都得到有效地提高和良好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