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 洛可可作品毕业论文

洛可可作品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

洛可可作品毕业论文

先给你一些做参考莫扎特:G大调长笛协奏曲第1号 莫扎特的G大调长笛协奏曲和他的大多数作品一样,是为特定的使用目的而写的,这次干脆就是为了挣钱,为了筹措从萨尔茨堡到巴黎的一次昂贵的长途职业旅行所急需的款项。1777年10月底,莫扎特和母亲已远游至曼海姆,那里有著名的乐队和歌剧院。曼海姆的宫廷对这位二十一岁的天才并不太感兴趣。最后,一位业余长笛家德.让--一个在曼海姆的荷兰人--前来约请莫扎特创作一些简易的长笛协奏曲和长笛四重奏 长笛作为独奏乐器,莫扎特并不喜欢,所以尽管手头拮据,还是迟迟不写。荷兰人于1778年2月底离去时,订货还远没完工,莫扎特的收费只好减半。但是,尽管他不喜欢这一乐器,但一动笔就不可能无动于衷。荷兰人收到的一首G大调协奏曲远远超出了他原先期望的业余水平,并且成为此后二百年来长笛演奏家和听众的艺术享受 第一乐章:庄严的快板,G大调,4/4拍子,奏鸣曲式 在长笛独奏前,我们听到乐队呈示几个主要主题,第一个是最重要的。显然,这就是莫扎特在选用"庄严"来说明速度时心目中的主题。整首协奏曲虽然轻盈优美,开始主题却有某种程度的洛可可的庄严宏伟。独奏长笛接下去演奏时,不满足于单纯按照惯例换个调来呼应那些乐队主题,而且按照典型的莫扎特的路子,穿过关系调e小调领域,用一个似怨似慕、似泣似诉的短句来丰富这一乐章。这一短句迄今犹为长笛专有的主题瑰宝。 呈示部一个跳跃的小小的终止音型结束,这个音型毫无显眼夺目之处,直到莫扎特的想象力扑了过去,把它改变成一长段展开部(01段03分40秒),五彩缤纷,绚丽多姿。几个基本主题的再现由独奏与乐队共同演奏,直到华彩段,这时莫扎特听任独奏者自由炫技。 第二乐章:不太慢的柔板,D大调,4/4拍子,奏鸣曲式 如歌的慢板乐章为全曲之冠,有浪漫派的惆怅之感,带有加弱音器的弦乐的夜曲色彩。一个肃穆的空八度动机式音型引入主旋律,先由单簧管唱出,然后是长笛在呢喃的小提琴上独奏。 对比的第二主题(02段03分35秒)是一个具有思慕之情的上行旋律,令人联想起格鲁克的巴黎歌剧《奥菲欧与尤丽狄茜》极乐世界一场中著名的长笛独奏。这一乐章充分发展了交响奏鸣曲式,结束前有一段自由的华彩。 第三乐章:回旋曲,小步舞曲速度,G大调,3/4拍子,回旋曲 这个精美的洛可可风味的末乐章采用法国回旋曲式,基本主题第一次都出现在独奏乐器上,这一主题回复三次,每次都略事装饰。各插段都是以晶光璀璨的炫技开始,然后在音乐内容上越来越丰富,中间一个插段按法国习惯主要采用小调,最后一个插段结束在自由华彩上。接着,转入回旋曲基本主题的最后一次回复,最后几个小节似乎在温柔地抚爱。莫扎特:D大调长笛协奏曲第2号 这首可爱的乐曲似乎特别适合长笛,中间乐章颇有诗意,第三乐章充满火花。然而,最近学者发现这首协奏曲原先是为双簧管写的。莫扎特创作此曲时二十一岁,是为意大利双簧管演奏家裘塞皮.费连迪写的,此人从1777年4月起为萨尔茨堡大主教服务。我们不知道莫扎特写完总谱的确切时间,但显然是在这一年秋天前往巴黎以前。 莫扎特把这首双簧管协奏曲带在身边。去巴黎途中最重要的一站是曼海姆,著名的曼海姆乐队是当年技艺最为精湛、影响深远的乐队。队员中有不少著名大师,其中有些还是有影响的作曲家。曼海姆乐队的首席双簧管弗里德里希.拉姆几度演出了莫扎特的协奏曲,屡获热烈喝彩。 莫扎特在曼海姆乐队队员中还有一位朋友--长笛家温德林。通过温德林,他从一个荷兰的业余长笛演奏家德.让那里得到了一笔报酬优厚的订货。他交出两部协奏曲和三首长笛四重奏,到手九十六个盾。两部协奏曲中,第一部是新创作,第二部从他为费连迪写的双簧管协奏曲改编而成,原来是C大调,长笛吹奏时移至D大调。 作品分析 第一乐章:开朗的快板,D大调,4/4拍子,奏鸣曲式 第一个乐章在当时听起来一定特别别致,轮廓分明的小音型、烂漫的节奏、洋溢着古典主义风格的意大利席歌剧轻松活泼的气息。切分的正主题在开始几小节由乐队奏出,立即继以歌唱性较强的对比旋律,由第一小提琴奏出。独奏长笛的进入十分辉煌,是一个急剧上升的音阶和一个长久持续的高音,乐队在其下面再次宣布乐章的正主题。长笛继续吹奏辉煌的经过句,转入旋律优美的第二主题(04段01分33秒)。 在莫扎特的后期作品中变得如此重要的,中间的"展开段",这里不过是连接乐章前后两半的一个灵巧的过渡。基本主题素材的再现十分正规,用一个华彩段和华丽的乐队全奏完美地收尾。 第二乐章:不太慢的行板,G大调,3/4拍子 慢乐章充分发挥了长笛的歌唱能力,特别是在乐队的副旋律上持续吹奏长音。莫扎特小心地使用他所熟悉的倚音,给这支歌增添了几分富有诗意的哀愁。 第三乐章:快板,D大调,2/4拍子,回旋曲式 末乐章是一首步态轻盈的回旋曲。它所根据的主题,莫扎特歌剧的爱好者一定会认出,是《后宫诱逃》中最明媚的灵感的源泉。那就是歌剧中勃隆德的热情洋溢的歌《何等幸福,何等快乐》。她在这首歌中盼望她所热恋的佩德里洛来救她出宫。这个选句由长笛的仙乐般的音色吹出后,立即由乐队接下去。 独奏长笛吹奏的第一个插段,好象是最初的选句的再现,但很快就用琶音和音阶向其他方面岔开去。乐队间断地加入,但在长笛尚未到达高潮性的华彩段之前,乐队早以成为它的快乐而听话的奴仆,乖乖地退居幕后,这主要是为了同迷人的独奏声部的感情相呼应而插入。

洛可可风格是一种建筑风格,主要表现在室内装饰上。18世纪20年代产生于法国,是在巴洛克建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洛可可风格的特点是:室内应用明快的色彩和纤巧的装饰,家具也非常精致而偏于繁琐,不像巴洛克风格那样色彩强烈,装饰浓艳。德国南部和奥地利洛可可建筑的内部空间非常复杂。 洛可可装饰的特点是:细腻柔媚,常常采用不对称手法,喜欢用弧线和 S形线,尤其爱用贝壳、旋涡、山石作为装饰题材,卷草舒花,缠绵盘曲,连成一体。天花和墙面有时以弧面相连,转角处布置壁画。 为了模仿自然形态,室内建筑部件也往往做成不对称形状,变化万千,但有时流于矫揉造作。室内墙面粉刷,爱用嫩绿、粉红、玫瑰红等鲜艳的浅色调,线脚大多用金色。室内护壁板有时用木板,有时作成精致的框格,框内四周有一圈花边,中间常衬以浅色东方织锦。 洛可可风格反映了法国路易十五时代宫廷贵族的生活趣味,曾风靡欧洲。这种风格的代表作是巴黎苏俾士府邸公主沙龙和凡尔赛宫的王后居室。洛可可式建筑风格(Rococo Style),于18世纪20年代产生于法国并流行于欧洲,是在巴洛克式建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表现在室内装饰上。洛可可风格的基本特点是纤弱娇媚、华丽精巧、甜腻温柔、纷繁琐细。它以欧洲封建贵族文化的衰败为背景,表现了没落贵族阶层颓丧、浮华的审美理想和思想情绪。他们受不了古典主义的严肃理性和巴洛克的喧嚣放肆,追求华美和闲适。洛可可一词由法语ro-caille演化而来,原意为建筑装饰中一种贝壳形图案。1699年建筑师、装饰艺术家马尔列在金氏府邸的装饰设计中大量采用这种曲线形的贝壳纹样,由此而得名。洛可可风格最初出现于建筑的室内装饰,以后扩展到绘画、雕刻、工艺品、音乐和文学领域。 洛可可建筑风格的特点是:室内应用明快的色彩和纤巧的装饰,家具也非常精致而偏于繁琐,不像巴洛克风格那样色彩强烈,装饰浓艳。德国南部和奥地利洛可可建筑的内部空间显得非常复杂。洛可可装饰的特点是:细腻柔媚,常常采用不对称手法,喜欢用弧线和 S形线,尤其爱用贝壳、旋涡、山石作为装饰题材,卷草舒花,缠绵盘曲,连成一体。天花和墙面有时以弧面相连,转角处布置壁画。 为了模仿自然形态,室内建筑部件也往往做成不对称形状,变化万千,但有时流于矫揉造作。室内墙面粉刷,爱用嫩绿、粉红、玫瑰红等鲜艳的浅色调,线脚大多用金色。室内护壁板有时用木板,有时作成精致的框格,框内四周有一圈花边,中间常衬以浅色东方织锦 洛可可世俗建筑艺术的特征是轻结构的花园式府邸,它日益排挤了巴罗克那种雄伟的宫殿建筑。在这里,个人可以不受自吹自擂的宫廷社会打扰,自由发展。例如,逍遥宫或观景楼这样的名称都表明了这些府邸的私人特点。尤金王子的花园宫就是一个节奏活泼的整体,由七幢对称排列的楼阁式建筑构成,其折叠式复斜屋顶从中间优美匀称地传至四个角楼的穹顶处。上面有山墙的单层正厅具有几乎是中产阶级的舒适,两个宽展的双层侧翼则显示出主人的华贵,却又没有王公贵族的骄矜。两个宽度适中的单层建筑介于塔式的楼阁之间,而楼阁的雄伟使整个建筑具有坚固城堡的特点——总之,极为不同的建筑思想,却又统一在一种优雅的内在联系中。正是这种形式与风格简直相互矛盾的建筑群体漫不经心的配置,清楚地体现出了洛可可艺术的精神。

雕塑作为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以其独特的魅力渗透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雕塑艺术以一种物质形态与意识形态相交融的方式存在着,它以静态的美传达艺术家们的思想情感与审美理想;而两种不同的历史与文化背景,使同一种艺术形态形成了各自独特的艺术风格特征。本文从题材、表现手法、造型手法、材料的运用等不同角度,对这两种艺术风格之间的差异进行分析、归纳和比较,并作以简要评述。如果说历史是人类谱写的一部气势宏伟的交响曲,那么雕塑艺术就是其中一部精致而独立的乐章。雕塑是造型艺术种类中最早出现的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也是建筑艺术以外的另一种表现实体空间的艺术。雕塑是有三维空间的由人类创造的存在于实际空间的立体形象。像米开朗基罗的《大卫》、罗丹的《思想者》、中国的四大石窟、兵马俑等都是极具代表性的作品。雕塑永远表现动态,甚至完全静止的雕像也被看作具有一种内在的运动,一种不但在空间、也在时间上持续的伸展的状态。人们可以从这一瞬间的造型中想象静态向动态的转变,想象行为的连贯,持续的活动过程,从而体味出它的活力和精神,体味出它的冷冰冰的物质材料后面的体温和感情。雕塑是可视的、可触摸到的并能反映一定意识形态及较高审美意义的实体。雕塑艺术是世界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也是根植于自己民族传统文化土壤上的一颗常青树。 在人类的文明史上,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是两大最鲜明的文明。尽管两者都产生于奴隶制和封建制这同一种社会基础上,都受制于人类思维发展和文化艺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但由于社会历史条件、文化传统、民族审美心理的差异,故而在雕塑艺术上形成两种各具特色的艺术风格。 一、题材差异 中国社会是一个农业社会,中国田园牧歌式的乡村文明,使人与自然及生态系统始终保持着和谐的关系。因而中国早期雕塑题材以动物为主,《四羊方尊》、《莲鹤方壶》等就是其中的杰作。自佛教传入中国以来,宗教佛像也成为中国传统雕塑的表现对象之一,最有名的当推云岗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和敦煌石窟这四大雕塑群,此外还有大量的寺庙造像。同时在中国厚葬习俗的影响下,君主及达官贵族大势修造陵墓及陪葬品,使得陵墓雕塑成为中国雕塑艺术上的又一珍宝,最具代表性的就属秦始皇陵的兵马俑。 对比之下,西方的社会基本上是一个宗教性的商业社会,城市化的生产培养了西方人的外向性和冒险性的性格,再加上海上,陆路交通发达,同东方交流广泛,这一切都有利于科学、文化和艺术的发展。神话传说是两方雕塑题材之一,如希腊人认为每一种自然现象都是神的力量显现的结果,人和神是同源的,神就是人最完美的体现,神同人一样有血有肉,有喜怒哀乐。不同的是他们长生不老、神通广大而已。就在这样一个环境下产牛了关于缪斯、阿波罗为主神及其统率下的缪斯的神话。 对人体美的表现也是两方雕塑家们的又一题材。体育竞技和大型的敬神是古希腊社会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体育竞技大多以裸露身体的方式进行,这也许是为了在竞技比赛的同时显露强悍,优美的体型。这种社会风尚的流行无疑给雕塑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观察和创作的环境,给比赛胜利者雕像也成为雕塑家的一项任务。如米隆的《掷铁饼者》。 二、精神追求上的差异 在中国人看来,主体与客体相通、感性与理性共融,视“天人合一”为宇宙观核心,相信天人感应、天人相类。这种思想的必然结果即自然的入化和人的自然化,确信人们心中所要抒发的东西,都能在宇宙世界找到相应的事物,并以其恰当的方式表达出来。汉代霍去病的陵墓,墓前有十多件石雕,如马踏匈奴、跃马、卧马、卧牛、伏虎、野猪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马踏匈奴》。为了表现霍去病的赫赫战功,作者别出心裁的雕造出一匹气势轩昂、庄重雄强的战马,马的神情果断沉着,仿佛在时时刻刻警惕着,防止被踢翻在地的匈奴败将挣脱而逃,体现出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为家”的坚定意志。虽然没有直接雕造霍去病的形象,但是通过《马踏匈奴》整个作品不难体现他的品格与精神,使人联想到英勇无敌的青年将军,似乎听到击败匈奴的胜利呼声。其它石雕也分别体现出将士们不顾艰险,浴血奋战的英雄气概。 《昭陵六骏》是唐太宗李世民生前所乘六匹战马的雕刻形象,艺术家概括地塑造了六骏的立、行、奔、驰的健美姿态,并显示六匹骏马那英勇而温顺、刚毅又善良的性格。造型饱满剽悍,神韵充沛飞扬,层次转折有力,在外光映射下富于变化,具有节奏感。雕刻的是马反映的是人,象征唐太宗李世民的品格,歌颂了李世民的伟业丰功。 除了表现人的精神品格和功绩外,也成为体现当时统治阶级权力的载体。例如清代十三陵,墓前的石象背加鞍鞯,上托宝瓶,头施笼佩,四足平衡,完全依照皇帝的仪仗,其寓意为“太平有象”——动物失去了自身的个性特征和活力,成为皇权的象征。 以上以物喻人,“天人合一”的例子在中国雕塑艺术中举不胜举。而西方则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突出了人的意志。西方雕塑的表现题材基本上是以人体为主,就算是神话人物也是以人为衣钵,体现人体的美。每个时代的雕塑家几乎都共同关注人体与精神的统一。如古希腊雕像就是通过人物整体,在单纯与静穆中显示出一种理想的美。黑格尔说过,“希腊民族性格的特点在于他们对直接呈现的而又受到精神渗透的人身的个性具有高度发达的敏感,对于自由的美的形式也是如此,这就使得他们必然要把直接呈现的人,即人所特有的受到精神渗透的躯体,作为一种独立的对象来雕塑,并且把人的形象看作高于一切其他。形象的最自由的最美的形象来欣赏。”①(注:参见〔德〕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第三卷(上册),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158页。) 三、表现手法上的差异 雕塑是三度空间的立体造型艺术。雕塑品的实际体量与绘画的虚拟体量从视觉感受上是不一样的,绘画中的虚拟体量要达到雕塑的实际体量是完全不可能的,这也就是雕塑魅力所在,它以各种不同的表现手法带给人的视觉冲击和震撼是其它艺术形式无可替代的。 作为精神的实际存在,西方人体雕塑在“理念”世界的支配下具有了自身的独立价值,它不是凭借自然景物的烘托,而是凭借光线与阴影的变幻以展现形体的空间实在性,因此西方人体雕塑是严格意义上的空间艺术,在20世纪以前,希腊雕塑的物理性的立体空间概念,成为西方雕塑家共同参照的范式。 中国美学突出强调情景交融,虚实相生,艺术家们共同追求着那种“天地浑溶一气,明暗高低远近,不似之以似之”的境界,营造着“往不复,天地际也”的独特空间。北京天坛的圜丘面对着一片虚空的天穹,以整个宇宙作为自己的庙宇,反映出中国人与生存方式密切相关的时空互渗的空间意识。因而中国的雕塑往往不是以孤立的实体出现的,而是尽可能采用“借景”、“虚实”等种种方式,以求与自然景象合为一体。那些石窟造像多是通过背景热烈激昂的雕绘故事的陪衬和烘托,而显得更加宁静和睿智,从而弥补了独立的圆雕在表现空间容量方面的局限性,构成了一个空间形式包含时间节奏和动感的艺术世界。唐代的帝王陵墓所确立的“以山为陵”的体制,使陵墓、陵前雕刻与自然起伏的山势巧妙结合,令观者“身所盘桓,目所绸缪”,西方那种瞬间直观把握的空间感受在这里变成长久漫游的时间历程。 除了空间表现手法上的差异,中国雕塑以写意为主的表现手法与西方雕塑的写实性表现手法也形成反差。由于中国雕塑很晚才与实用美术真正分离,在漫长的岁月中,雕塑大多只是实用美术的一种装饰手段。装饰不求再现,只追求表现物象,因此形成了中国雕塑不求形似,只求神似的特征。不讲究描摹写实,在塑形上注重写意传神,气韵生动,虚实相生,“神似胜于形似”,这种中国式的美学观念可以说贯穿了整个古代雕塑史,即使有时表现出一定的写实性,也只是比较细微而已,在本质上依然属于意象性造型。正因为中国艺术以表现、抒情、写意见长,追求艺术意境,中国古代雕塑也具有浓郁的东方情调和意境特色。“所以汉代那些女陶俑会有着细柔的腰肢,有着如盛开的喇叭花一样美丽形状的裙裾和翩翩起舞般的拂袖姿态;所以敦煌北朝的彩塑佛像会有着不可言说的微笑,并且在这微妙的笑容中透露着内心的智慧和远离尘世的洒脱风采;所以敦煌唐代的彩塑菩萨会有着如血脉在流淌搏动的肌肤和薄如蝉翼的透体天衣;宋代晋祠的彩塑侍女会有着美人鱼一般的身段。”而我们在欣赏的时候,必须使用我们本民族的艺术标准和审美习惯,才能够真正感觉中国古代雕塑“以形写神”的艺术效果。 而在西方,就雕塑而言,他们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写实性雕塑。这种写实性雕塑风格的产生是由于“模仿说”的明确提出。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最好的艺术必须“照事物的应当有的样子去模仿”。而模仿是人的“一种自然的本能”。强调对外事物的模仿和反映是发端于古希腊的西方艺术传统。“模仿说”如同一面镜子,反映视觉的真实。如《米洛的阿芙洛狄特》与《大卫》都是对人体的真实再现。并且,围绕着人体塑造,古希腊令创造出一系列的标准法则,如1:7和1:8的人体比例。文艺复兴时期又创立了透视学和解剖学两大成就,有些雕刻家如多纳太罗、米开朗基罗等还亲自动手做人体解剖实验。这些都是为了能更好、更准确的模仿自然,更完美的刻画雕塑形象而服务的。 四、造型手法的差异 中西雕塑艺术家都重视线条的表现力,重视以线条造型为共同的媒介,而西方的用线仅服务于造型。黑格尔认为速写或草稿卓越的表现了画家的天分及其特点,安格尔认为线和形愈简练愈美和有魅力。可见线条对画家的造型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对雕塑特别是圆雕来说,线的因素更是不见其痕迹,雕塑家刻意追求的是团块和体积、重视三维空间的立体效果,素描中的线条只是充当表现这种效果所界定的轮廓线。米开朗基罗曾说过,一个好的雕刻作品即使从山上滚下去也不应有一处磨损。中国古代雕塑和绘画都来自于原始实用美术,从彩陶时代起,绘塑便相互补充,紧密结合。中国雕塑不仅吸收了绘画的线条色彩的特点,而且还习惯在雕塑上绘色描线。中国古代长期绘塑不分家,而且对绘画更为重视,因而雕塑具有了明显的绘画性。这种绘画性导致中国雕塑区别于西方雕塑追求团块和体积,因而是线条在雕塑中发挥重要的造型辅助作用。雕塑家“运刀如运笔”,通过富有弹性而又丰富多变的线条,或表现飞奔的情态,如汉代的“四灵”瓦当、龙门莲花洞中的飞天等;或表现不同质感;或表现不同体型;或表现不同个性……。总之这种“净化了的线条”既体现了各自的时代风格,又具有各种不同的功能。行云流水,骨力追风,刚柔相济,状物抒情,充分展示了中国雕塑中线条的灵活性和自由美。 另外,中国古代雕塑还喜好在雕塑上绘色。如新石器时代的彩陶艺术、战国的随葬木俑、汉代的画像砖石,唐宋的“影壁”形式,无不是塑绘与雕绘相结合的产物。晋唐以来的佛教塑像更具有绘画的风貌,莫高窟盛唐时期的彩绘菩萨,设色浓艳华美,体态雍容华贵,生动的表现出盛唐时期的贵族妇女的风度神韵,这种艺术效果充分显示了中国雕塑家的创造才能和民族特色。这与西方雕塑很少设色区别也很大。在这方面,西方雕塑与其它门类艺术之问有着严格的界限以及各自独立的表现方法。从古希腊时代直到20世纪之前,西方雕塑作品很少有设色者,中间仅18世纪法国“洛可可”风格产生时,出现一丛敷彩的建筑装饰雕像,以适应王室贵族的审美趣味和感观享受。但那种净素妍雅。强调光影感的大理石刻雕塑则长期占据主导地位。西方雕塑家大多尽力排除从色彩的优越性中择取绘画的辅助方法。法国雕塑家法尔孔奈说过:“如果雕刻能保留在自己确定的范围之内,它就不会丧失自己任何一项优点;但是,如果它要使用绘画的全部手段,它就会受到失败的威胁。这两种艺术各有各的表现手段,色彩不是雕刻的手段。” 五、材料的差异 雕塑是使用真材实料来实现作者的创作意图的。材料不仅有坚硬的质地,而且也能像色彩一样借物传情,发挥和延伸设计者的思想。如花岗石的坚硬能使人产生出坚如磐石之感;大理石的洁白能使人产生出纯洁无暇之感等等。罗丹的作品大家都熟知,在他的雕塑作品中,可以看到作者彭湃的激情。他那双天才的手用泥土塑造的肌肤下似乎流动着生命的血液,假使没有以能保留住作者手印的青铜来铸造,那么可想而知我们将无法欣赏到这动人的一幕。 在雕塑材料的使用上,中国雕塑较之西方尤为丰富,如土、木、石、玉、铜等等,其中以与自然密不可分的土木居多。从仰韶文化的人像陶塑到长沙汉墓中的彩绘木俑;从秦陵兵马俑到唐代木雕迦叶像,从敦煌莫高窟的彩塑菩萨到明清时代的小品雕刻,皆体现出中国人对土木的依赖性和亲切感。西方由于工商文明的发展而较早地摆脱了人对自然的依附性,在雕刻材料的选择上也较早地扬弃了土和木的利用,在雕刻材料的选择上创造了以石雕为主流的雕塑艺术史。 总之,中西方历史与文化背景的不同特征,决定了西方艺术的注重写实性与而中国艺术崇尚写意性的两种不同审美取向;同时在造型手法和材料等运用上也造就不同层度的差别与异同。中西雕塑艺术虽有风格特征之别,但无优劣高低之分,以上只是对各自风格与观点的评述,有助于更深入地了解雕塑这一艺术领域的奇葩。

洛可可毕业论文

先给你一些做参考莫扎特:G大调长笛协奏曲第1号 莫扎特的G大调长笛协奏曲和他的大多数作品一样,是为特定的使用目的而写的,这次干脆就是为了挣钱,为了筹措从萨尔茨堡到巴黎的一次昂贵的长途职业旅行所急需的款项。1777年10月底,莫扎特和母亲已远游至曼海姆,那里有著名的乐队和歌剧院。曼海姆的宫廷对这位二十一岁的天才并不太感兴趣。最后,一位业余长笛家德.让--一个在曼海姆的荷兰人--前来约请莫扎特创作一些简易的长笛协奏曲和长笛四重奏 长笛作为独奏乐器,莫扎特并不喜欢,所以尽管手头拮据,还是迟迟不写。荷兰人于1778年2月底离去时,订货还远没完工,莫扎特的收费只好减半。但是,尽管他不喜欢这一乐器,但一动笔就不可能无动于衷。荷兰人收到的一首G大调协奏曲远远超出了他原先期望的业余水平,并且成为此后二百年来长笛演奏家和听众的艺术享受 第一乐章:庄严的快板,G大调,4/4拍子,奏鸣曲式 在长笛独奏前,我们听到乐队呈示几个主要主题,第一个是最重要的。显然,这就是莫扎特在选用"庄严"来说明速度时心目中的主题。整首协奏曲虽然轻盈优美,开始主题却有某种程度的洛可可的庄严宏伟。独奏长笛接下去演奏时,不满足于单纯按照惯例换个调来呼应那些乐队主题,而且按照典型的莫扎特的路子,穿过关系调e小调领域,用一个似怨似慕、似泣似诉的短句来丰富这一乐章。这一短句迄今犹为长笛专有的主题瑰宝。 呈示部一个跳跃的小小的终止音型结束,这个音型毫无显眼夺目之处,直到莫扎特的想象力扑了过去,把它改变成一长段展开部(01段03分40秒),五彩缤纷,绚丽多姿。几个基本主题的再现由独奏与乐队共同演奏,直到华彩段,这时莫扎特听任独奏者自由炫技。 第二乐章:不太慢的柔板,D大调,4/4拍子,奏鸣曲式 如歌的慢板乐章为全曲之冠,有浪漫派的惆怅之感,带有加弱音器的弦乐的夜曲色彩。一个肃穆的空八度动机式音型引入主旋律,先由单簧管唱出,然后是长笛在呢喃的小提琴上独奏。 对比的第二主题(02段03分35秒)是一个具有思慕之情的上行旋律,令人联想起格鲁克的巴黎歌剧《奥菲欧与尤丽狄茜》极乐世界一场中著名的长笛独奏。这一乐章充分发展了交响奏鸣曲式,结束前有一段自由的华彩。 第三乐章:回旋曲,小步舞曲速度,G大调,3/4拍子,回旋曲 这个精美的洛可可风味的末乐章采用法国回旋曲式,基本主题第一次都出现在独奏乐器上,这一主题回复三次,每次都略事装饰。各插段都是以晶光璀璨的炫技开始,然后在音乐内容上越来越丰富,中间一个插段按法国习惯主要采用小调,最后一个插段结束在自由华彩上。接着,转入回旋曲基本主题的最后一次回复,最后几个小节似乎在温柔地抚爱。莫扎特:D大调长笛协奏曲第2号 这首可爱的乐曲似乎特别适合长笛,中间乐章颇有诗意,第三乐章充满火花。然而,最近学者发现这首协奏曲原先是为双簧管写的。莫扎特创作此曲时二十一岁,是为意大利双簧管演奏家裘塞皮.费连迪写的,此人从1777年4月起为萨尔茨堡大主教服务。我们不知道莫扎特写完总谱的确切时间,但显然是在这一年秋天前往巴黎以前。 莫扎特把这首双簧管协奏曲带在身边。去巴黎途中最重要的一站是曼海姆,著名的曼海姆乐队是当年技艺最为精湛、影响深远的乐队。队员中有不少著名大师,其中有些还是有影响的作曲家。曼海姆乐队的首席双簧管弗里德里希.拉姆几度演出了莫扎特的协奏曲,屡获热烈喝彩。 莫扎特在曼海姆乐队队员中还有一位朋友--长笛家温德林。通过温德林,他从一个荷兰的业余长笛演奏家德.让那里得到了一笔报酬优厚的订货。他交出两部协奏曲和三首长笛四重奏,到手九十六个盾。两部协奏曲中,第一部是新创作,第二部从他为费连迪写的双簧管协奏曲改编而成,原来是C大调,长笛吹奏时移至D大调。 作品分析 第一乐章:开朗的快板,D大调,4/4拍子,奏鸣曲式 第一个乐章在当时听起来一定特别别致,轮廓分明的小音型、烂漫的节奏、洋溢着古典主义风格的意大利席歌剧轻松活泼的气息。切分的正主题在开始几小节由乐队奏出,立即继以歌唱性较强的对比旋律,由第一小提琴奏出。独奏长笛的进入十分辉煌,是一个急剧上升的音阶和一个长久持续的高音,乐队在其下面再次宣布乐章的正主题。长笛继续吹奏辉煌的经过句,转入旋律优美的第二主题(04段01分33秒)。 在莫扎特的后期作品中变得如此重要的,中间的"展开段",这里不过是连接乐章前后两半的一个灵巧的过渡。基本主题素材的再现十分正规,用一个华彩段和华丽的乐队全奏完美地收尾。 第二乐章:不太慢的行板,G大调,3/4拍子 慢乐章充分发挥了长笛的歌唱能力,特别是在乐队的副旋律上持续吹奏长音。莫扎特小心地使用他所熟悉的倚音,给这支歌增添了几分富有诗意的哀愁。 第三乐章:快板,D大调,2/4拍子,回旋曲式 末乐章是一首步态轻盈的回旋曲。它所根据的主题,莫扎特歌剧的爱好者一定会认出,是《后宫诱逃》中最明媚的灵感的源泉。那就是歌剧中勃隆德的热情洋溢的歌《何等幸福,何等快乐》。她在这首歌中盼望她所热恋的佩德里洛来救她出宫。这个选句由长笛的仙乐般的音色吹出后,立即由乐队接下去。 独奏长笛吹奏的第一个插段,好象是最初的选句的再现,但很快就用琶音和音阶向其他方面岔开去。乐队间断地加入,但在长笛尚未到达高潮性的华彩段之前,乐队早以成为它的快乐而听话的奴仆,乖乖地退居幕后,这主要是为了同迷人的独奏声部的感情相呼应而插入。

室内装饰风格流派的色彩体现本文主要是通过各种室内装饰风格的流派来体现色彩的应用和搭配,采用案例分析和理论相结合的方式来阐述,案例将采用成都市内一现代风格家装为主要分析平台,再结合其他普通案例进行深入的分析和阐述。同时也要把色彩的属性和他在各个风格内的作用进行更加细腻的立体解析。研究色彩首先要立体的系统的了解色彩的作用和属性。只有了解了他的属性和作用才能更加好的利用他的特点来达到更好的装饰效果。在各种装饰风格中,比较典型的风格种类有古典欧式风格,日本风格,个性风格,现在风格,后现代风格,混合形式风格和简约风格以及中式风格等。风格 流派 色彩 体现引言:经过科学家的分析宇宙里存在的大约有1900万种颜色,一个正常人可以辨别大约680种的色彩,能感受到的主要是环境色彩和固有色。英国物理学家牛顿是第一个发现太阳的七色光谱,从而是人类科学的认识地认识了色彩。在室内装饰中每一个地方和物体都是有他的色彩的,主要包括吊顶,墙地面,家具,织物色彩等。随着时间,文化,区域,制度,科技等等的发展和变化使人们对建筑的功能和要求也有不同的追求,从而出现了很多的流派和风格。在我看来色彩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是离不开的,色彩是对我们今天的社会非常重要的。对于建筑室内装饰也是一样,从人类认识色彩的那一刻起人类就对每一种色彩的认识有了一个基本的概念,随时间的发展和各个区域对人类对每种色彩的不同爱好,在加上每个民族区域的风俗习惯和地理环境的不同是每一个区域的建筑也有很大的区别,从而使每一个不同的建筑风格有他相对统一的色彩。室内的色彩包括吊顶,墙地面,家具织物色彩的设计和选择。科学的用色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除了视觉产生影响外,还直接影响人的情趣和心理,要充分利用色彩的多种变化,既符合功能要求又要能获得更美的效果,室内空间不论的吊顶的处理还是家具的款式,大小,形状和色彩等,都不能脱离它所处的实体空间环境,色彩和形态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有时候甚至色彩比形态更重要。室内装饰风格流派的色彩体现1.色彩的搭配的价值和重要性(1)论述色彩的属性谈到色彩我们都知道它有三大属性:明度、色相、饱和度所谓明度就是表示色所具有的亮度和暗度被称为明度。色彩可以分为有彩色和无彩色,但后者仍然存在着明度。作为色相,指的是这些不同波长的色的情况。在色相环上排列的色是纯度高的色,被称为纯色。在色相环上,与环中心对称,并在180度的位置两端的色被称为互补色。用数值表示色的鲜艳或鲜明的程度称之为彩度。有彩色的各种色都具有彩度值,无彩色的色的彩度值为0,对于有彩色的色的彩度(纯度)的高低,区别方法是根据这种色中含灰色的程度来计算的。彩度由于色相的不同而不同,而且即使是相同的色相,因为明度的不同,彩度也会随之变化的。(2)论述如何更好的搭配色彩在室内的装修中色彩的搭配是有很重要的讲究的,如何能利用色彩的合理搭配创造出更好的居住空间,要从自己对色彩的喜爱程度,色彩对个人的心理属性以及自己对空间的心理需求来确定的。不同的颜色进入人的视野,刺激了大脑,使人产生冷,热,深,浅,明,暗的感觉,也产生了安静,兴奋,紧张,轻松的情绪效应。一般小型化结构的住宅以单色为宜,采用较明亮的色彩,如浅黄、奶黄,以增加住宅的开阔感,利用住宅色彩衬托您的家具使住宅或显朴素大方或显庄重高雅。一般来说每种风格居住空间的色彩搭配都有他自己的原则。具有‘阳光味’的黄色调会给人的心灵带来暖意;如果不想要统一的色调在整体中带点新的变化,采用活泼的色彩组成,粉红色配玫瑰白,搭配同样色系组成的沙发,窗帘,靠垫委婉而多情;冷灰色常给人粗糙,生硬的印象。但在宽敞的明亮的空间,大胆选用淡灰色,反而使你的白色床具和窗棱更为肃静高雅。不过也要穿插一些讨自己喜欢的鲜艳色彩;蓝色有镇定情绪的作用,非常适合有理智感的选择。2.各种装饰风格的色彩搭配体现和分析(1)古典欧式风格欧式风格的底色大多采用白色、淡色为主,家具则是白色或深色都可以,但是要成系列,风格统一为上。在古典欧式风格只能中主要分为巴洛克式,洛可可式等类型。起主要构成手法有三种,第一类的室内构件要素,如柱式和楼梯等;第二类是家具要素,如床,桌椅和几柜等,常以兽腿,花及螺钿雕刻来装饰;第三类是装饰要素,如墙纸,窗帘,地毯,灯具和壁画等巴洛克式,产生于公元17世纪,它的主要特点是在造型上以椭圆形,曲线和曲面为主要形式,强调变化和动感;将建筑空间设计与绘画和雕塑结合营造出富丽堂皇的室内效果;室内色彩以红,黄等纯色为主,并大量饰以金箔,宝石和青铜等材料进行装饰,表现奢华的效果。室内和家具的豪华,富丽的特点,充满了强烈的动感效果。洛可可式产生与公元17-18世纪,他在设计上追求华丽,精致和繁复的艺术效果,主要特点是室内装饰呈平面化,注重曲线的使用,室内色彩以鲜艳的颜色为主,比较明快,如靛蓝,嫩绿和玫瑰红等;线脚多用金色,还采用大量中国式装饰和陈设,喜欢闪烁的光泽,大量镶嵌镜子,悬挂晶体玻璃的吊灯,墙面多用磨光大大理石,喜欢在镜前安装烛台,造成摇摆的迷离的效果。(2) 现代风格现代风格它是比较流行的风格,追求时尚和潮流,以造型简洁新颖,实用为目的,注重室内空间的布局合理与使用功能的完美结合。没有过多的复杂造型和装饰,也不追求豪华,高档和绝对的个性,重视家居的选用及色彩的搭配,追求‘少就是多’的观点。现代设计派大师赖特提倡室内设计与建筑设计协调一致,不仅满足现代生活需求,而且强调艺术性,具有当今时代感的建筑形象和室内环境。如一间现代风格的居室,利用不规则墙面形成壁面家具,同时这一墙面也起到美化居室的作用。地面、天花板均朴素、淡雅,无一多余饰物,显得简洁、舒适、大方,令人赏心悦目。(3)后现代风格它是由对现代主义纯理性的逆反而出现的一种设计风格,反对现代主义‘少就是多’的观点,强调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使得室内设计繁多复杂。① 强调室内设计应具有历史的延续性,崇尚隐喻与象征手法,提倡多样化与多元化。它通过传统建筑原件以新的手法加以组合来实现。② 多用夸张,变形,断裂,折叠,二元并列等装饰主义的设计手法,在表现上具有刺激性,使人有舞台美术的视觉感受,达到了雅俗共赏的目的。(4) 混合形式风格混合形式风格是指把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统一时代不同风格和不同民族,各不相同的东西糅合在一起,把同一民族和新旧各不相同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也就是说把不同国家,不同风格元素结合在一个室内空间里,呈现多元化的风格特征。用非传统的元素结合传统构件,给人以现代传统室内装饰的种种联想。但并不是将各种形式任意拼凑,互不协调,缺乏整体感,而是把传统文化脉络与现代设计观念和方法相结合,是多样丰富的设计语言。例如贝聿铭先生在北京香山饭店的设计中,以中国的影壁,牌楼,粉墙,灰砖,天井,方圆母题,民间磨砖对缝的工艺,以及云南的石头,东北和山东的卵石作为传统的设计元素。兼容并蓄,推陈出新,反映时代性,民族性与地方性。在室内设计中,采用传统,民族,地域或自然等元素并加以简化,提炼,在用新的手法组织这些简练了形式,构成具有新意义的形式。既趋于现代实用,又吸收传统的象征,融古今中西与一体。(5) 简约风格简约风格 现代主义建筑和室内的主流风格之一,是一种符合审美规律的艺术简化,追求的是由发杂趋于简单的视觉效果。装饰要素有金属灯罩、玻璃灯,高纯度色彩,线条简洁的家具。它主张设计中突出功能,强调自然,形式简洁,在设计时奉行删繁就简的原则,减少不必要的装饰,色彩的凝练和造型的力度也是“少就是多”更高层的体现。简洁要克服现代主义的单调乏味,缺少人情味的缺点,追求丰富,多层次和多方位的表现,但丰富的表现并不是无意义的堆砌,而是经过提炼后符合时代精神的简洁形象。简洁与丰富是并存的,简洁的设计形式是现代社会的特点和发展趋向,具有丰富的包含性,丰富的词汇融合在简洁之中。在简约室内设计中空间简约了色彩就要跳跃出来。苹果绿、深蓝、大红、纯黄等高纯度色彩要大量运用,大胆而灵活,不单是对简约风格的遵循,也是个性的展示。(6) 中式风格中式风格 中国室内设计的传统风格比较讲究端庄气质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从家具的陈列到陈列品的布置,常采用对称的手法来达到稳健,庄重的效果。装饰要素有红木灯、羊皮灯+咖啡色、适当的金色+中式家具,在色彩方面很多人都感觉中式的室内色彩略显呆板,其实只要是搭配好都很漂亮,中式家具或配饰一般颜色较深,而适当的金色则会让中式更有味道。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金色是权利和地位的象征。金色的小面积点缀和运用,可以与深色家具形成鲜明对比,使色彩变化更丰富。主要用色有红,黄,紫色,金色等,装饰品及黑、红为主的装饰色彩上。室内多采用对称式的布局方式,格调高雅,造型简朴优美,色彩浓重而成熟。新中式家具偏重暖色调,表面大都作亚光处理。避免繁复的“雕梁画栋”造型,简简单单更能体现典雅大方。(7) 地中海风格地中海风格地中海周边国家众多,民风也各有不同,但独特的气候特征还是让他们出现了一些相同的特点,他们的设计元素主要是白灰泥墙,连续的拱廊与拱门,陶砖,海蓝色的屋瓦和门窗。这种风格的灵魂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就是''蔚蓝色的浪漫情怀,海天一色,艳阳高照的纯美自然’。他的主要色彩搭配有蓝与白,这是比较典型的地中海颜色搭配,希腊的白色村庄与沙滩和碧海,蓝天连成一片,甚至门框,窗户,椅面都是蓝与白的配色,加上混着贝壳,细沙的墙面,小鹅卵石石地,拼贴马赛克,将蓝与白不同程度的对比与组合发挥到机制。黄,蓝紫和绿,南意大利的向日葵,南法的薰衣草花田,金黄与蓝紫的花卉与绿叶相映,形成一种别有情调的色彩组合,十分具有自然的美感。土黄及红褐,这是北非特有的沙漠,岩石,泥,沙等天然景观颜色,再辅以北非土生植物的深红,靛蓝,在加上黄铜,带来一种大地般的浩瀚感觉。3.案例分析案例来自成都一个普通白领阶层的装修方案,由于是年轻人,不喜欢太过复杂的装饰,采用了现代的装饰风格。住宅是一个100平方左右的住房,主人暂时没有孩子,把原有的老人房改为书房。主人在色彩方面喜欢大面积的暖色,特别是乳黄色所以在设计的时候客厅和餐厅的背景墙上实用了大面积的淡淡乳黄色,看上去比白色稍黄一点,即达到了主人的意思,也更好的使空间不完全被同一种色所包括。电视墙是用黄色的硅藻泥材料做成,使主人刚刚进门的感觉给人一种温馨家庭的感觉,同时在家居方面特别是沙发点缀了一点是冷颜色,因为如果在大面积的黄色背景下没有一点冷色,会使人的心情变的急躁,长时间会有抑郁的趋向,所以在家居的选用上我们选用的了冷一点色彩。在地面的色彩选用上,地砖还是采用了淡黄色的地砖,但是在客厅的中沙发的地毯我们选用了黑色的地毯,一方面是考虑在整个空间里没有重颜色的沉稳,还有就是搭配一点黑色能使空间看着更加的舒服。再在空间配置一点绿色的植物,使主人进门的感觉即温暖又清新。总结我对室内装饰风格色彩体现的主要认识是,由于时代的进步,精神,物质等诸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在室内装修色彩的方面也同样如此,很多的现代人把原来固定风格的装饰色彩给打破,注入新的血液。在我看来不管是原来某种风格内的主要传统用色还是现在的新色彩都能接受,因为色彩搭配的一个重要的基础或者是底线就是色彩没有绝对的对和错,只有合理的和不合理的区别。所以在室内装饰色彩的搭配上,利用每种风格的传统用色和客户自己的喜爱色彩,最后在根据设计师的统一调和处理。总之不管怎么搭配都是为了室内色彩的效果更好的体现出来。参考文献:1. 《建筑与室内设计的风格与流派》文健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2. 《风格的特征》(法)罗伯特杜歇著 北京三联书店 20033. 《风格与流派》庄裕光 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54. 《室内设计与应用》黄凯 杨林著 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45. 《国内当代建筑与设计 张汽 矫苏平著 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20056. 《色彩构成》 李鹏程 王炜著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67.《外国美术史》 中国美术学院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浅析室内设计的风格和流派专业 2009-12-23 21:47 阅读468 评论1 字号: 大大 中中 小小 室内设计的风格和流派,属室内环境中的艺术造型和精神功能范畴。室内设计的风格和流派往往是和建筑以至家具的风格和流派紧密结合;有时也以相应时期的绘画、造型艺术,甚至文学、音乐等的风格和流派紧密结合;有时也以相应时期的绘画、造型艺术,甚至文学、音乐等的风格和流派为其渊源和相互影响。例如建筑和室内设计中的“后现代主义”一词及其含义,最早是起用于西班牙的文学著作中,而“风格派”则是具有鲜明特色荷兰造型艺术的一个流派。可见,建筑艺术除了具有与物质材料、工程技术紧密联系的特征之外,也还和文学、音乐以及绘画、雕塑等门类艺术之间相互沟通。 风格的成因和影响 室内设计风格的形成,是不同的时代思潮和地区特点,通过创作构思和表现,逐渐发展成为具有代表性的室内设计形式。一种典型风格的形式,通常是和当地的人文因素和自然条件密切相关,又需有创作中的构思和造型的特点。形成风格的外在和内在因素。 风格虽然表现于形式,但风格具有艺术、文化、社会发展等深刻的内涵;从这一深层含义来说,风格又不停留或等同于形式。 需要着重指出的是,一种风格或流派一旦形成,它又能积极或消极地转而影响文化、艺术以及诸多的社会因素,并不仅仅局限于作为一种形式表现和视觉上的感受。 20-30年代早期俄罗斯建筑理论家M? 金兹伯格曾说过,“风格”这个词充满了模糊性……。我们经常把区分艺术的最精微细致的差别的那些特征称作风格,有时候我们又把整整一个大时代或者几个世纪的特点称作风格“。当今对室内设计风格和流派的分类,还正在进一步研究和探讨,本章后述的风格与流派的名称及分类,也不作为定论,仅是作为阅读和学习时的借鉴和参考,并有可能对我们的设计分析和创作有所启迪。 室内设计的风格 在体现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的同时,相对地说,可以认为风格跨越的时间要长一些,包含的地域会广一些。 室内设计的风格主要可分为:传统风格、现代风格、后现代风格、自然风格以及混合型风格等。 一、传统风格 传统风格的室内设计,是在室内布置、线形、色调以及家具、陈设的造型等方面,吸取传统装饰“形”“神”的特征。例如吸取我国传统木构架建筑室内的藻井天棚、挂落、雀替的构成和装饰,明、清家具造型和款式特征。又如西方传统风格中仿罗马风、哥特式、文艺复兴式、巴洛克、洛可可、古典主义等,其中如仿欧洲英国维多利亚或法国路易式的室内装潢和家具款式。此外,还有日本传统风格、印度传统风格、伊斯兰传统风格、北非城堡风格等等。传统风格常给人们以历史延续和地域文脉的感受,它使室内环境突出了民族文化渊源的形象特征。 二、现代风格 现代风格起源于1919年成立的鲍豪斯学派,该学派处于当时的历史背景,强调突破旧传统,创造新建筑,重视功能和空间组织,注意发挥结构构成本身的形式美,造型简洁,反对多余装饰,崇尚合理的构成工艺,尊重材料的性能,讲究材料自身的质地和色彩的配置效果,发展了非传统的以功能布局为依据的不对称的构图手法。鲍豪斯学派重视实际的工艺制作操作,强调设计与工业生产的联系。 鲍豪斯学派的创始人W?格罗皮乌斯对现代建筑的观点是非常鲜明的,他认为“美的观念随着思想和技术的进步而改变”。“建筑没有终极, 只有不断的变革”。“在建筑表现中不能抹杀现代建筑技术,建筑表现要应用前所未有的形象”。当时杰出的代表人物还有Le?柯布西耶和密斯?凡?德?罗等。现时,广义的现代风格也可泛指造型简洁新颖,具有当今时代感的建筑形象和室内环境。 三、后现代风格 后现代主义一词最早出现在西班牙作家德?奥尼斯1934年的《西班牙与西班牙语类诗选》一书中,用来描述现代主义内部发生的逆动,特别有一种现代主义纯理性的逆反心理,即为后现代风格。50年代美国在所谓现代主义衰落的情况下,也逐渐形成后现代主义的文化思潮。受60年代兴起的大众艺术的影响,后现代风格是对现代风格中纯理性主义倾向的批判,后现代风格强调建筑及室内装潢应具有历史的延续性,但又不拘泥于传统的逻辑思维方式,探索创新造型手法,讲究人情味,常在室内设置夸张、变形的柱式和断裂的拱券,或把古典构件的抽象形式以新的手法组合在一起,即采用非传统的混合、叠加、错位、裂变等手法和象征、隐喻等手段,以期创造一种溶感性与理性、集传统与现代、揉大众与行家于一体的即“亦此亦彼”的建筑形象与室内环境。对后现代风格不能仅仅以所看到的视觉形象来评价,需要我们透过形象从设计思想来分析。后现代风格的代表人物有P?约翰逊、R?文丘里、M?格雷夫斯等。 四、自然风格 自然风格倡导“回归自然”,美学上推崇自然、结合自然,才能在当今高科技、高节奏的社会生活中,使人们能取得生理和心理的平衡,因此室内多用木料、织物、石材等天然材料,显示材料的纹理,清新淡雅。此外,由于其宗旨和手法的类同,也可把田园风格归入自然风格一类。田园风格在室内环境中力求表现悠闲、舒畅、自然的田园生活情趣,也常运用天然木、石、藤、竹等材质质朴的纹理。巧于设置室内绿化,创造自然、简朴、高雅的氛围。 此外,也有把70年代反对千篇一律的国际风格的如砖墙瓦顶的英国希灵顿市政中心以及耶鲁大学教员俱乐部,室内采用木板和清水砖砌墙壁、传统地方门窗造型及坡屋顶等称为“乡土风格”或“地方风格”,也称“灰色派”。 五、混合型风格 近年来,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在总体上呈现多元化,兼容并蓄的状况。室内布置中也有既趋于现代实用,又吸取传统的特征,在装潢与陈设中溶古今中西于一体,例如传统的屏风、摆设和茶几,配以现代风格的墙面及门窗装修、新型的沙发;欧式古典的琉璃灯具和壁面装饰,配以东方传统的家具和埃及的陈设、小品等等。混合型风格虽然在设计中不拘一格,运用多种体例,但设计中仍然是匠心独具,深入推敲形体、色彩、材质等方面的总体构图和视觉效果。 室内设计的流派 流派,这里是指室内设计的艺术派别。现代室内设计从所表现的艺术特点分析,也有多种流派,主要有:高技派、光亮派、白色派、新洛可可派、超现实派、解构主义派以及装饰艺术派等。 一、高技派或称重技派 高技派或称重技派,突出当代工业技术成就,并在建筑形体和室内环境设计中加以炫耀,崇尚“机械美”,在室内暴露梁板、网架等结构构件以及风管、线缆等各种设备和管道,强调工艺技术与时代感。高技派典型的实例为法国巴黎蓬皮杜国家艺术与文化中心、香港中国银行等。 二、光亮派 光亮派也称银色派,室内设计中夸耀新型材料及现代加工工艺的精密细致及光亮效果,往往在室内大量采用镜面及平曲面玻璃、不锈钢、磨光的花岗石和大理石等作为装饰面材,在室内环境的照明方面,常使用折射、折射等各 类新型光源和灯具,在金属和镜面材料的烘托下,形成光彩照人、绚丽夺目的室内环境。 三、白色派 白色派的室内朴实无华,室内各界面以至家具等常以白色为基调,简洁明确,例如美国建筑师R?迈耶设计的史密斯住宅及其室内即属此例。R? 迈耶白色派的室内,并不仅仅停留在简化装饰、选用白色等表面处理上,而是具有更为深层的构思内涵,设计师在室内环境设计时,是综合考虑了室内活动着的人以及透过门窗可见的变化着的室外景物,由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室内环境只是一种活动场所的“背景”,从而在装饰造型和用色上不作过多渲染。 四、新洛可可派 洛可可原为18世纪盛行于欧洲宫廷的一种建筑装饰风格,以精细轻巧和繁复的雕饰为特征,新洛可可仰承了洛可可繁复的装饰特点,但装饰造型的“载体”和加工技术却运用现代新型装饰材料和现代工艺手段,从而具有华丽而略显浪漫、传统中仍不失有时代气息的装饰氛围。 五、风格派 风格派起始于20世纪20年代的荷兰,以画家P? 蒙德里安等为代表的艺术流派,强调“纯造型的表现”,“要从传统及个性崇拜的约束下解放艺术”。风格派认为“把生活环境抽象化,这对人们的生活就是一种真实”。他们对室内装饰和家具经常采用几何形体以及红、黄、青三原色,间或以黑、灰、白等色彩相配置。风格派的室内,在色彩及造型方面都具有极为鲜明的特征与个性。建筑与室内常以几何方块为基础,对建筑室内外空间采用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穿插统一构成为一体的手法,并以屋顶、墙面的凹凸和强烈的色彩对块体进行强调。 六、超现实派 超现实派追求所谓超越现实的艺术效果,在室内布置中常采用异常的空间组织,曲面或具有流动弧形线型的界面,浓重的色彩,变幻莫测的光影,造型奇特的家具与设备,有时还以现代绘画或雕塑来烘托超现实的室内环境气氛。超现实派的室内环境较为适应具有视觉形象特殊要求的某些展示或娱乐的室内空间。 七、解构主义派 解构主义是本世纪60年代,以法国哲学家J?德里达为代表所提出的哲学观念,是对本世纪前期欧美盛行的结构主义和理论思想传统的质疑和批判,建筑和室内设计中的解构主义派对传统古典、构图规律等均采取否定的态度,强调不受历史文化和传统理性的约束,是一种貌似结构构成解体,突破传统形式构图,用材粗放的流派。 八、装饰艺术派或称艺术装饰派 装饰艺术派起源于20年代法国巴黎召开的一次装饰艺术与现代工业国际博览会,后传至美国等各地,如美国早期兴建的一些摩天楼即采用这一流派的手法。装饰艺术派善于运用多层次的几何线型及图案,重点装饰于建筑内外门窗线脚、檐口及建筑腰线、顶角线等部位。上海早年建造的老锦江宾馆及和平饭店等建筑的内外装饰,均为装饰艺术派的手法。近年来一些宾馆和大型商场的室内,出于既具时代气息,又有建筑文化的内涵考虑,常在现代风格的基础上,在建筑细部饰以装饰艺术派的图案和纹样。 当前社会是从工业社会逐渐向后工业社会或信息社会过渡的时候,人们对自身周围环境的需要除了能满足使用要求、物质功能之外,更注重对环境氛围、文化内涵、艺术质量等精神功能的需求。室内设计不同艺术风格和流派的产生、发展和变换,既是建筑艺术历史文脉的延续和发展,具有深刻的社会发展历史和文化的内涵,同时也必将极大地丰富人们与之朝夕相处活动于其间时的精神生活

洛可可艺术时期的欧洲美术 对艺术史缺乏了解的人通常会有这样的误解,以为洛可可艺术只是一种绘画的风格。事实上,它的涵义远非如此。它不仅包含绘画,还涉及到音乐、文学和建筑等多个艺术领域。它的影响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它甚至使服装潮流、室内装饰风格等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洛可可艺术风格最早产生于18世纪的法国,是18世纪初叶至中后叶近一个世纪里人们崇尚的一种艺术样式。这一时期正值法国国王路易十五统治时期,即1714 ~1775年间,因此也被称为“路易十五式”。洛可可艺术以纤细、轻巧、华丽和烦琐的装饰性特征取代了巴洛克艺术的豪华、浮夸、宏大与气势。那一时期C形、S形和螺旋形曲线以及清淡柔和的色彩充满了人们的视野,这种风格不仅在法国盛行,它简直像一股飓风,横扫了18世纪的欧洲各国。洛可可艺术风格与以往艺术风格有所不同的是,它并非纯欧洲的,当中杂糅了东方艺术的一些元素,中国清代的工艺美术风格就被有机地融入其中。从16世纪末叶便开始流行的中国热,在洛可可艺术勃兴的时期达到了高潮。洛可可艺术并非像一些躲在书斋里研究历史的先生们说的那样,是一种轻浮、奢华的艺术,这样的结论未免有失公允。作为一种宫廷艺术,奢糜是难免的。洛可可的确不同于那些植根于民间的艺术显得那么质朴和亲切,是多数人消受不起的,但它散发的魅力却不能不让人赞叹。洛可可艺术尽显华美、细腻、瑰丽的气派。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去理解,不妨把它看成是人类在各个方面都达到了高度文明的阶段才能产生的一种艺术。它书写着人类一个繁荣时期的风流。这种繁荣在18世纪的画家笔下得到了证实。在此之前,画家笔下的人物无论地位尊卑,大多相貌丑陋、目光无神,而在洛可可时期画家们的作品中,他们则变得面目清秀,神采奕奕。从服装款式到室内装饰再到家具的样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更注重生活的艺术性与品位的提高了。洛可可艺术的产生是对法国古典主义原则的一种反叛,并非对意大利巴洛克风格的一个反叛。洛可可艺术的产生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人们对自身需求的了解,这使人们的艺术观念发生了很大的转变。那时的艺术家们普遍认为,艺术应当服务于生活。生活的艺术是要营造一种温馨舒适的氛围,而无需去追求那种宏大与壮丽的气势,大而无当于生活毫无意义。因此在建筑方面便呈现出一种小巧和精致的特点。庭院式建筑很快成为一种新的建筑时尚。人们都热衷于修建小花园,园内假山与植物相映成趣,曲径与回廊相得益彰。建筑师们一反过去的做法,认为建筑不应该只图外观的宏伟与壮观,而应该在让居住其中的人感到舒适。在建筑的表面上大做文章无疑是一种舍本求末的愚蠢做法。在绘画方面,洛可可风格以上流社会男女的享乐生活和全裸、半裸的女性人体以及精美华丽的装饰为描绘对象。一方面它不免流于浮华与做作,另一方面却以一种轻快优雅的风格使绘画摆脱了宗教题材的束缚,给人以亲切愉悦的感觉。洛可可艺术的风行与几位重要人物密切相关。首先应该提到的是洛可可艺术风格的倡导者――蓬巴杜夫人。这位原名为让娜?安托瓦内特?普瓦松的女人,出生在巴黎的一个金融投机商的家庭,后来成为了路易十五的情人,还被封为侯爵夫人。她不仅参与军事和外交事务,还以文化“保护人”的身份引领着艺术的潮流,致使美化妇女成为压倒一切的艺术风尚。这位过着钟鸣鼎食的日子而又无所事事的贵妇人,对洛可可艺术风格情有独钟。正是由于她的推波助澜,洛可可艺术风格方才在法国乃至整个欧洲大行其道。另外,还有两位艺术家也值得一提,这就是皮加尔和法尔科奈。他们代表着洛可可雕刻艺术的最高成就。他们都得到过蓬帕杜夫人的赏识和帮助。让.巴蒂斯特?皮加尔是是皇家绘画雕刻学院的优秀学生,在留学罗马期间曾创作了一幅小稿《系鞋带的墨丘利》,为他赢得了巴黎皇家绘画雕刻学院院士的荣誉。后来,他又完成了《要墨丘利传信的维纳斯》。这两件作品均受到了国王路易十五的喜爱,并作为礼物赠送给了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皮加尔的成就更受到了蓬巴杜夫人的赞赏,他被蓬帕杜夫人留在身边,并为她工作了十个年头。在此期间,皮加尔以蓬巴杜夫人为原型,创作了《妆扮友谊之神蓬巴杜夫人像》和《爱神拥抱友谊之神》。这两件作品都堪称上乘之作。作品中这位文化保护人被塑造得十分完美,既有雍容华贵的气质,又有亲切迷人的形象。与同时代的许多雕刻家不同的是,皮加尔不仅钟情于洛可可风格,同时他也不放弃对其他艺术风格的探索。他晚年完成的最后一件作品《拔刺少女》,就有着明显的古希腊遗风。皮加尔是那个时代少有的风格多样化的雕刻家。另一位杰出的雕刻家是与皮加尔齐名的艾蒂安.莫里斯.法尔科奈,他的经历也与皮加尔十分相似。他们年轻时同师一门,都是让.巴蒂斯特.勒穆瓦纳的得意门生。他也曾受命于蓬巴杜夫人,为她工作了许多个年头。他后来全面主持了赛夫里陶瓷工厂的工作,还接受了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的委托,创作了著名的《彼得大帝骑马像》。法尔科奈是一位善于表现女性的雕刻家。他的刻刀仿佛有一种神奇的魔力,一块块冰冷丑陋的石头,在他的刻刀下都变成了一个个苗条婀娜、风流妩媚、娇小可人的女子,仿佛呼之欲出。其造型之生动,情态之丰富,手法之细腻,令人惊叹。法尔科奈刻刀下流淌的灵秀之气,更让人望尘莫及。法兰西雕刻的优雅柔美风格被他发挥得淋漓尽致。此外,弗朗索瓦?布歇也是洛可可绘画艺术的重要代表人物。他是一个有趣而又随和的人。他慷慨大度,乐善好施,交游很广,因而人缘极佳,到处都有他的朋友。他不像许多艺术家那样深居简出,过着苦行僧似的生活。他注重享乐,经常出入于各种社交场合,过着贵族般的生活。但这种花天酒地的日子并没有泯灭一位站在时代前沿的艺术家的责任心,他依然是一位勤奋的画家。今天我们还能很容易地看到他留在天花板、屏风、车把手、房门以及首饰盒和瓷器上的许多作品。这些作品多以牧歌和田园式的爱情神话故事为题材。布歇熟练的笔法和华美的色调,使其作品呈现出富丽、高贵的气韵,有一种让人兴奋的装饰效果。如果你对洛可可绘画风格尚不甚了解,你只需要去看看布歇的作品就会心中有数了。布歇最为有名的代表作是《维纳斯之胜利》、《早餐》、《蓬巴杜夫人像》等。他不凡的成就和和蔼谦逊的为人还使他获得了“皇家首席画家”的称号。在艺术上倡导严肃风气的国王路易十五去世之后,法国人浪漫放纵的天性又仿佛嫩苗破土,蓬蓬勃勃地生长起来。于是,出现了一批善于表现男男女女狂歌达旦时轻松、欢乐、极富生气场景的画家。华托、朗克雷、布歇以及弗拉戈纳尔等便是这批画家的代表。他们笔下所展现的风俗画卷似乎告诉人们,浮华的巴罗克时期已经远去,纤巧、华美而又精致的洛可可之风正吹拂着古老的法兰西大地。这一时期,在绘画方面还有一种新的画法重显生机,那就是粉彩画。粉彩画其实算不得什么新的发明,一个世纪之前就有人用这种粉彩颜料作画了,只是那时还不叫粉彩,而被称为蜡笔。由于它不像油画颜料那样具有耐久性,容易褪色,因而需要用一种胶质物将其附着在画纸上。可能当初人们把兑入颜料中的胶当成了蜡,因而蜡笔这一名称被叫开了。奇怪的是,这种颜料出现之后并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而100多年之后,当人们突然发现这种颜料能够画出非同寻常的效果时兴奋不已。那种鲜艳明丽的感觉即使油画也很难达到这样的效果。这正好切合了当时的艺术时尚和大众的审美趣味。于是,多年之后,它在洛可可时期艺术家们的手里发扬光大了。粉彩画方面最有成就的一位画家是出生在瑞士的让?埃吉安?利奥培尔。瑞士虽然是个多山的国家,但在艺术上却没有出现过什么高峰。利奥培尔是这个国家,也是整个欧洲最为优秀的粉彩画家。他有一幅著名的粉彩画,名叫《巧克力女郎》,这是第一幅用于广告的真正的艺术品。这幅画现在依然完好地保存在阿姆斯特丹艺术博物馆。洛可可艺术之风吹向英国,一批杰出的英国画家相继出现,这就是我们熟悉的肖像画的代表人物雷诺兹、庚斯博罗、罗姆尼、劳伦斯。风俗画的代表画家则是贺加斯。贺加斯的出现使英国绘画艺术掀开了新的一页。当时贺加斯被称为“画家中的塞万提斯”。他是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怪杰,热衷于道德教化工作,毕生追求的目标就是用自己的画笔来鞭笞那个充满罪恶的社会。不仅是贺加斯,那个时代的英国画家们都各有所长,特点鲜明。威尔逊和约翰.克罗姆都终身致力于水彩画的推广,同时创立了具有影响力的诺威奇画派,并留下了许多传之久远的作品。另外,在当时十分流行的风景画方面也涌现出了一批颇有成就的画家。他们当中最有名的是康斯太勃、科特曼和透纳。他们的风景画很有新意,耐人寻味。透纳是一位较为长寿的画家,到19世纪中叶时76岁的透纳方才离开人世。他还有幸看到了火车。在他留给我们的那幅以火车为题材的作品中,他用传神的笔法将那个呼啸狂奔的巨兽描绘得生动逼真。这些画家都有着超凡的画技和卓越的想像力,他们用画笔勾画出的那个时代的风貌比任何历史课本告诉我们的都要生动和形象得多。在这些画家的努力下,英国绘画呈现出了全新的面貌,尤其是在风俗画、肖像画和风景画方面取得了骄人的成就。此后风景画成为了独立的画种,并在美术史上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后来,康斯太勃和透纳成为了英国风景画的一代宗师。虽然洛可可风格有它超越时代的生命力,但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将整个时代都装扮得富丽堂皇的艺术也有它致命的缺陷。这种具有强烈贵族色彩的宫廷艺术,自然源于上流社会的需求。在18世纪贫富悬殊极大的欧洲,那些高谈阔论的女士们、先生们总是游手好闲,无所事事,成天坐在宽敞舒适的客厅里大谈自由、平等、博爱,却连给那些将他们的客厅装饰得富丽堂皇的人一个正眼都舍不得。而那些终身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的人地位卑贱,从生到死都过着悲惨的生活。他们制作了无数的艺术品,却永远无缘享受它们。而那些上流社会的先生、小姐们驱使这些可怜人为满足自己的贪欲与虚荣而终身劳作。这时的艺术成为他们相互攀比的手段。洛可可风格就在这样的攀比中走向了奢靡,也很快无可挽回地走向了衰落,更随着蓬巴杜夫人的亡故而寿终正寝。风靡一时的洛可可风格随即被路易十五的另一位情人杜巴利夫人所倡导的新古典主义艺术取而代之。

洛可可艺术风格的毕业论文

洛可可 巴洛克 富丽堂皇的装修风格呀!皇族!

洛可可艺术时期的欧洲美术 对艺术史缺乏了解的人通常会有这样的误解,以为洛可可艺术只是一种绘画的风格。事实上,它的涵义远非如此。它不仅包含绘画,还涉及到音乐、文学和建筑等多个艺术领域。它的影响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它甚至使服装潮流、室内装饰风格等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洛可可艺术风格最早产生于18世纪的法国,是18世纪初叶至中后叶近一个世纪里人们崇尚的一种艺术样式。这一时期正值法国国王路易十五统治时期,即1714 ~1775年间,因此也被称为“路易十五式”。洛可可艺术以纤细、轻巧、华丽和烦琐的装饰性特征取代了巴洛克艺术的豪华、浮夸、宏大与气势。那一时期C形、S形和螺旋形曲线以及清淡柔和的色彩充满了人们的视野,这种风格不仅在法国盛行,它简直像一股飓风,横扫了18世纪的欧洲各国。洛可可艺术风格与以往艺术风格有所不同的是,它并非纯欧洲的,当中杂糅了东方艺术的一些元素,中国清代的工艺美术风格就被有机地融入其中。从16世纪末叶便开始流行的中国热,在洛可可艺术勃兴的时期达到了高潮。洛可可艺术并非像一些躲在书斋里研究历史的先生们说的那样,是一种轻浮、奢华的艺术,这样的结论未免有失公允。作为一种宫廷艺术,奢糜是难免的。洛可可的确不同于那些植根于民间的艺术显得那么质朴和亲切,是多数人消受不起的,但它散发的魅力却不能不让人赞叹。洛可可艺术尽显华美、细腻、瑰丽的气派。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去理解,不妨把它看成是人类在各个方面都达到了高度文明的阶段才能产生的一种艺术。它书写着人类一个繁荣时期的风流。这种繁荣在18世纪的画家笔下得到了证实。在此之前,画家笔下的人物无论地位尊卑,大多相貌丑陋、目光无神,而在洛可可时期画家们的作品中,他们则变得面目清秀,神采奕奕。从服装款式到室内装饰再到家具的样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更注重生活的艺术性与品位的提高了。洛可可艺术的产生是对法国古典主义原则的一种反叛,并非对意大利巴洛克风格的一个反叛。洛可可艺术的产生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人们对自身需求的了解,这使人们的艺术观念发生了很大的转变。那时的艺术家们普遍认为,艺术应当服务于生活。生活的艺术是要营造一种温馨舒适的氛围,而无需去追求那种宏大与壮丽的气势,大而无当于生活毫无意义。因此在建筑方面便呈现出一种小巧和精致的特点。庭院式建筑很快成为一种新的建筑时尚。人们都热衷于修建小花园,园内假山与植物相映成趣,曲径与回廊相得益彰。建筑师们一反过去的做法,认为建筑不应该只图外观的宏伟与壮观,而应该在让居住其中的人感到舒适。在建筑的表面上大做文章无疑是一种舍本求末的愚蠢做法。在绘画方面,洛可可风格以上流社会男女的享乐生活和全裸、半裸的女性人体以及精美华丽的装饰为描绘对象。一方面它不免流于浮华与做作,另一方面却以一种轻快优雅的风格使绘画摆脱了宗教题材的束缚,给人以亲切愉悦的感觉。洛可可艺术的风行与几位重要人物密切相关。首先应该提到的是洛可可艺术风格的倡导者――蓬巴杜夫人。这位原名为让娜?安托瓦内特?普瓦松的女人,出生在巴黎的一个金融投机商的家庭,后来成为了路易十五的情人,还被封为侯爵夫人。她不仅参与军事和外交事务,还以文化“保护人”的身份引领着艺术的潮流,致使美化妇女成为压倒一切的艺术风尚。这位过着钟鸣鼎食的日子而又无所事事的贵妇人,对洛可可艺术风格情有独钟。正是由于她的推波助澜,洛可可艺术风格方才在法国乃至整个欧洲大行其道。另外,还有两位艺术家也值得一提,这就是皮加尔和法尔科奈。他们代表着洛可可雕刻艺术的最高成就。他们都得到过蓬帕杜夫人的赏识和帮助。让.巴蒂斯特?皮加尔是是皇家绘画雕刻学院的优秀学生,在留学罗马期间曾创作了一幅小稿《系鞋带的墨丘利》,为他赢得了巴黎皇家绘画雕刻学院院士的荣誉。后来,他又完成了《要墨丘利传信的维纳斯》。这两件作品均受到了国王路易十五的喜爱,并作为礼物赠送给了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皮加尔的成就更受到了蓬巴杜夫人的赞赏,他被蓬帕杜夫人留在身边,并为她工作了十个年头。在此期间,皮加尔以蓬巴杜夫人为原型,创作了《妆扮友谊之神蓬巴杜夫人像》和《爱神拥抱友谊之神》。这两件作品都堪称上乘之作。作品中这位文化保护人被塑造得十分完美,既有雍容华贵的气质,又有亲切迷人的形象。与同时代的许多雕刻家不同的是,皮加尔不仅钟情于洛可可风格,同时他也不放弃对其他艺术风格的探索。他晚年完成的最后一件作品《拔刺少女》,就有着明显的古希腊遗风。皮加尔是那个时代少有的风格多样化的雕刻家。另一位杰出的雕刻家是与皮加尔齐名的艾蒂安.莫里斯.法尔科奈,他的经历也与皮加尔十分相似。他们年轻时同师一门,都是让.巴蒂斯特.勒穆瓦纳的得意门生。他也曾受命于蓬巴杜夫人,为她工作了许多个年头。他后来全面主持了赛夫里陶瓷工厂的工作,还接受了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的委托,创作了著名的《彼得大帝骑马像》。法尔科奈是一位善于表现女性的雕刻家。他的刻刀仿佛有一种神奇的魔力,一块块冰冷丑陋的石头,在他的刻刀下都变成了一个个苗条婀娜、风流妩媚、娇小可人的女子,仿佛呼之欲出。其造型之生动,情态之丰富,手法之细腻,令人惊叹。法尔科奈刻刀下流淌的灵秀之气,更让人望尘莫及。法兰西雕刻的优雅柔美风格被他发挥得淋漓尽致。此外,弗朗索瓦?布歇也是洛可可绘画艺术的重要代表人物。他是一个有趣而又随和的人。他慷慨大度,乐善好施,交游很广,因而人缘极佳,到处都有他的朋友。他不像许多艺术家那样深居简出,过着苦行僧似的生活。他注重享乐,经常出入于各种社交场合,过着贵族般的生活。但这种花天酒地的日子并没有泯灭一位站在时代前沿的艺术家的责任心,他依然是一位勤奋的画家。今天我们还能很容易地看到他留在天花板、屏风、车把手、房门以及首饰盒和瓷器上的许多作品。这些作品多以牧歌和田园式的爱情神话故事为题材。布歇熟练的笔法和华美的色调,使其作品呈现出富丽、高贵的气韵,有一种让人兴奋的装饰效果。如果你对洛可可绘画风格尚不甚了解,你只需要去看看布歇的作品就会心中有数了。布歇最为有名的代表作是《维纳斯之胜利》、《早餐》、《蓬巴杜夫人像》等。他不凡的成就和和蔼谦逊的为人还使他获得了“皇家首席画家”的称号。在艺术上倡导严肃风气的国王路易十五去世之后,法国人浪漫放纵的天性又仿佛嫩苗破土,蓬蓬勃勃地生长起来。于是,出现了一批善于表现男男女女狂歌达旦时轻松、欢乐、极富生气场景的画家。华托、朗克雷、布歇以及弗拉戈纳尔等便是这批画家的代表。他们笔下所展现的风俗画卷似乎告诉人们,浮华的巴罗克时期已经远去,纤巧、华美而又精致的洛可可之风正吹拂着古老的法兰西大地。这一时期,在绘画方面还有一种新的画法重显生机,那就是粉彩画。粉彩画其实算不得什么新的发明,一个世纪之前就有人用这种粉彩颜料作画了,只是那时还不叫粉彩,而被称为蜡笔。由于它不像油画颜料那样具有耐久性,容易褪色,因而需要用一种胶质物将其附着在画纸上。可能当初人们把兑入颜料中的胶当成了蜡,因而蜡笔这一名称被叫开了。奇怪的是,这种颜料出现之后并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而100多年之后,当人们突然发现这种颜料能够画出非同寻常的效果时兴奋不已。那种鲜艳明丽的感觉即使油画也很难达到这样的效果。这正好切合了当时的艺术时尚和大众的审美趣味。于是,多年之后,它在洛可可时期艺术家们的手里发扬光大了。粉彩画方面最有成就的一位画家是出生在瑞士的让?埃吉安?利奥培尔。瑞士虽然是个多山的国家,但在艺术上却没有出现过什么高峰。利奥培尔是这个国家,也是整个欧洲最为优秀的粉彩画家。他有一幅著名的粉彩画,名叫《巧克力女郎》,这是第一幅用于广告的真正的艺术品。这幅画现在依然完好地保存在阿姆斯特丹艺术博物馆。洛可可艺术之风吹向英国,一批杰出的英国画家相继出现,这就是我们熟悉的肖像画的代表人物雷诺兹、庚斯博罗、罗姆尼、劳伦斯。风俗画的代表画家则是贺加斯。贺加斯的出现使英国绘画艺术掀开了新的一页。当时贺加斯被称为“画家中的塞万提斯”。他是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怪杰,热衷于道德教化工作,毕生追求的目标就是用自己的画笔来鞭笞那个充满罪恶的社会。不仅是贺加斯,那个时代的英国画家们都各有所长,特点鲜明。威尔逊和约翰.克罗姆都终身致力于水彩画的推广,同时创立了具有影响力的诺威奇画派,并留下了许多传之久远的作品。另外,在当时十分流行的风景画方面也涌现出了一批颇有成就的画家。他们当中最有名的是康斯太勃、科特曼和透纳。他们的风景画很有新意,耐人寻味。透纳是一位较为长寿的画家,到19世纪中叶时76岁的透纳方才离开人世。他还有幸看到了火车。在他留给我们的那幅以火车为题材的作品中,他用传神的笔法将那个呼啸狂奔的巨兽描绘得生动逼真。这些画家都有着超凡的画技和卓越的想像力,他们用画笔勾画出的那个时代的风貌比任何历史课本告诉我们的都要生动和形象得多。在这些画家的努力下,英国绘画呈现出了全新的面貌,尤其是在风俗画、肖像画和风景画方面取得了骄人的成就。此后风景画成为了独立的画种,并在美术史上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后来,康斯太勃和透纳成为了英国风景画的一代宗师。虽然洛可可风格有它超越时代的生命力,但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将整个时代都装扮得富丽堂皇的艺术也有它致命的缺陷。这种具有强烈贵族色彩的宫廷艺术,自然源于上流社会的需求。在18世纪贫富悬殊极大的欧洲,那些高谈阔论的女士们、先生们总是游手好闲,无所事事,成天坐在宽敞舒适的客厅里大谈自由、平等、博爱,却连给那些将他们的客厅装饰得富丽堂皇的人一个正眼都舍不得。而那些终身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的人地位卑贱,从生到死都过着悲惨的生活。他们制作了无数的艺术品,却永远无缘享受它们。而那些上流社会的先生、小姐们驱使这些可怜人为满足自己的贪欲与虚荣而终身劳作。这时的艺术成为他们相互攀比的手段。洛可可风格就在这样的攀比中走向了奢靡,也很快无可挽回地走向了衰落,更随着蓬巴杜夫人的亡故而寿终正寝。风靡一时的洛可可风格随即被路易十五的另一位情人杜巴利夫人所倡导的新古典主义艺术取而代之。

洛可可风格是一种建筑风格,主要表现在室内装饰上。18世纪20年代产生于法国,是在巴洛克建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洛可可风格的特点是:室内应用明快的色彩和纤巧的装饰,家具也非常精致而偏于繁琐,不像巴洛克风格那样色彩强烈,装饰浓艳。德国南部和奥地利洛可可建筑的内部空间非常复杂。 洛可可装饰的特点是:细腻柔媚,常常采用不对称手法,喜欢用弧线和 S形线,尤其爱用贝壳、旋涡、山石作为装饰题材,卷草舒花,缠绵盘曲,连成一体。天花和墙面有时以弧面相连,转角处布置壁画。 为了模仿自然形态,室内建筑部件也往往做成不对称形状,变化万千,但有时流于矫揉造作。室内墙面粉刷,爱用嫩绿、粉红、玫瑰红等鲜艳的浅色调,线脚大多用金色。室内护壁板有时用木板,有时作成精致的框格,框内四周有一圈花边,中间常衬以浅色东方织锦。 洛可可风格反映了法国路易十五时代宫廷贵族的生活趣味,曾风靡欧洲。这种风格的代表作是巴黎苏俾士府邸公主沙龙和凡尔赛宫的王后居室。洛可可式建筑风格(Rococo Style),于18世纪20年代产生于法国并流行于欧洲,是在巴洛克式建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表现在室内装饰上。洛可可风格的基本特点是纤弱娇媚、华丽精巧、甜腻温柔、纷繁琐细。它以欧洲封建贵族文化的衰败为背景,表现了没落贵族阶层颓丧、浮华的审美理想和思想情绪。他们受不了古典主义的严肃理性和巴洛克的喧嚣放肆,追求华美和闲适。洛可可一词由法语ro-caille演化而来,原意为建筑装饰中一种贝壳形图案。1699年建筑师、装饰艺术家马尔列在金氏府邸的装饰设计中大量采用这种曲线形的贝壳纹样,由此而得名。洛可可风格最初出现于建筑的室内装饰,以后扩展到绘画、雕刻、工艺品、音乐和文学领域。 洛可可建筑风格的特点是:室内应用明快的色彩和纤巧的装饰,家具也非常精致而偏于繁琐,不像巴洛克风格那样色彩强烈,装饰浓艳。德国南部和奥地利洛可可建筑的内部空间显得非常复杂。洛可可装饰的特点是:细腻柔媚,常常采用不对称手法,喜欢用弧线和 S形线,尤其爱用贝壳、旋涡、山石作为装饰题材,卷草舒花,缠绵盘曲,连成一体。天花和墙面有时以弧面相连,转角处布置壁画。 为了模仿自然形态,室内建筑部件也往往做成不对称形状,变化万千,但有时流于矫揉造作。室内墙面粉刷,爱用嫩绿、粉红、玫瑰红等鲜艳的浅色调,线脚大多用金色。室内护壁板有时用木板,有时作成精致的框格,框内四周有一圈花边,中间常衬以浅色东方织锦 洛可可世俗建筑艺术的特征是轻结构的花园式府邸,它日益排挤了巴罗克那种雄伟的宫殿建筑。在这里,个人可以不受自吹自擂的宫廷社会打扰,自由发展。例如,逍遥宫或观景楼这样的名称都表明了这些府邸的私人特点。尤金王子的花园宫就是一个节奏活泼的整体,由七幢对称排列的楼阁式建筑构成,其折叠式复斜屋顶从中间优美匀称地传至四个角楼的穹顶处。上面有山墙的单层正厅具有几乎是中产阶级的舒适,两个宽展的双层侧翼则显示出主人的华贵,却又没有王公贵族的骄矜。两个宽度适中的单层建筑介于塔式的楼阁之间,而楼阁的雄伟使整个建筑具有坚固城堡的特点——总之,极为不同的建筑思想,却又统一在一种优雅的内在联系中。正是这种形式与风格简直相互矛盾的建筑群体漫不经心的配置,清楚地体现出了洛可可艺术的精神。

洛可可艺术风格是一种极具女性化的风格,用曲线来营造柔美的线条,用大量的装饰体现奢华富丽,但却又不尽如巴洛克风格的夸张,而是更加精致玲珑。

英语论文可以写的文学作品

马克吐温的不错啊,也不长作品:《竞选州长》 《汤姆·索亚历险记》(1876年) 《乞丐王子》(1882年) 《顽童流浪记》(1884年) 《卡县名蛙》 《百万英镑》 《败坏了哈德莱堡的人》 《三万元遗产》 《案中案》 《苦行记》 《坏孩子的故事》 《火车上的噬人事件》 《我最近辞职的事实经过》 《田纳西的新闻界》 《好孩子的故事》 《我怎样编辑农业报》 《大宗牛肉合同的事件始末》 《我给参议员当秘书的经历》 《康州美国佬奇遇记》(1889年) 《哥尔斯密的朋友再度出洋》 《神秘的访问》 《一个真实的故事》 《法国人大决斗》 《稀奇的经验》 《加利福尼亚人的故事》 《他是否还在人间》 《和移风易俗者一起上路》 《狗的自述》 《镀金时代》 《人的五大恩赐》 《傻子旅行》 《哈克贝利芬历险记》《密西西比河上的生活》

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 Family fued, love, death笛福:鲁滨逊漂流记 adventure, self-relianceJonathan Swift:格利佛游记 adventure, humor, irony奥斯丁:傲慢与偏见 pride and prejudice, love, marriage, humor夏罗特-布朗蒂:简-爱 love and freedom, independence, women's rights艾米丽-布朗蒂:呼啸山庄 love and revenge狄更斯:大卫-科波菲尔 childhood innocence, social crimes托马斯-哈代:德伯家的苔丝 pure girl, social .爱略特:荒原 civilization and sterilization after world war .劳伦斯:儿子与情人 love and freedom, sons and lovers and mother对我有帮助12回答时间:2009-12-12 13:50 | 我来评论

奥斯卡·王尔德(Oscar Wilde)的《道林·格雷的画像》还有《狱中记》Oscar Wilde是英国人投票选出的最有智慧的人之一~~他的书还挺有代表性的~

狄更斯的文章现实性太强,我觉得以大多数人的文化背景和经历来说,是不容易理解的。讲到英国文学的话,还是Jane Austen的文章最好写吧。主题贴近生活,从各个方面都能切入。而且研究的文章也多得很。我个人倾向傲慢与偏见和爱玛两本书啦。 恩,还有两个Bronte的也行。 要抓典型的话,就Shakespeare吧,不要去啃Hamlet那种书,又难读又出不了新意。你可以挑一篇喜欢的喜剧来写,不难理解但也容易写出鲜活的东西来。

毕业论文操作可行性

问题一:论文可行性怎么写 一、首先就是提出论题焦点 二、说明历史材料证明该论题有哪些关点被证明 三、提出你自己同意或是新的证点,并举证 四、还可能存在的问题所在,和你证点相驳的有哪些 五、将你提出的论点与相驳的所对比以证明你的有理 以上为可行性分析的几点,在然后就是格式排版和资料的引用 可行性分析是通过对项目的主要内容和配套条件,如市场需求、资源供应、建设规模、工艺路线、设备选型、环境影响、资金筹措、盈利能力等,从技术、经济、工程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和分析比较,并对项目建成以后可能取得的财务、经济效益及社会环境影响进行预测,从而提出该项目是否值得投资和如何进行建设的咨询意见,为项目决策提供依据的一种综合性的系统分析方法。可行性分析应具有预见性、公正性、可靠性、科学性的特点。 主要内容 1、全面深入地进行市场分析、预测。调查和预测拟建项目产品国内、国际市场的供需情况和销售价格;研究产品的目标市场,分析市场占有率;研究确定市场,主要是产品竞争对手和自身竞争力的优势、劣势,以及产品的营销策略,并研究确定主要市场风险和风险程度。 2、对资源开发项目要深入研究确定资源的可利用量,资源的自然品质,资源的赋存条件和开发利用价值 3、深入进行项目建设方案设计,包括:项目的建设规模与产品方案,工程选址,工艺技术方案和主要设备方案,主要材料辅助材料,环境影响问题,节能节水,项目建成投产及生产经营的组织机构与人力资源配置,项目进度计划,所需投资进行详细估算,融资分析,财务分析,国民经济评价,社会评价,项目不确定性分析,风险分析,综合评价等等。 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工作是由浅到深、由粗到细、前后联接、反复优化的一个研究过程。前阶段研究是为后阶段更精确的研究提出问题创造条件。可行性研究要对所有的商务风险、技术风险和利润风险进行准确落实,如果经研究发现某个方面的缺陷,就应通过敏感性参数的揭示,找出主要风险原因,从市场营销、产品及规模、工艺技术、原料路线、设备方案以及公用辅助设施方案等方面寻找更好的替代方案,以提高项目的可行性。如果所有方案都经过反复优选,项目仍是不可行的,应在研究文件中说明理由。但应说明,研究结果即使是不可行的,这项研究仍然是有价值的,因为这避免了资金的滥用和浪费。 除了以上所讲的项目可行性研究外,我们在实际中还有一种与投资密切相关的研究,称为专题研究,主要是为可行性研究(或初步可行性研究)创造条件,研究和解决一些关键性或特定的一些问题,它是可行性研究的前提和辅助。专题研究分类如下: a.产品市场研究:市场需求及价格的调查分析和预测,产品进入市场的能力以及预期的市场渗透、竞争情况的研究,产品的市场营销战略和竞争对策研究等。 b.原料及投入物料的研究:包括基本原材料和投入物的当前及以后的来源及供应情况,以及价格趋势。 c.试验室和中间试验专题研究:需要进行的试验和试验程度,以确定某些原料或产品的适用性及其技术经济指标。 d.建厂地区和厂址研究:结合工业布局、区域经济、内外建设条件、生产物资供应条件等。对建厂地区和厂址进行研究选择。 e.规模经济研究:一般是作为工艺选择研究的组成部分来进行的。当问题仅限于规模的经济性而不涉及复杂的多种工艺时,则此项研究的主要任务是评估工厂规模经济性,在考虑可供选择的工艺技术、投资、成本、价格、效益和市场需求的情况下,选择最佳的生产规模。 f.工艺选择研究:对各种可能的生产技术工艺的先进性、适用性、可靠性及经济性进行分析研究和评价,特别是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时这种研究尤为必要。 g.设备选择......>> 问题二:论文开题报告的可行性分析怎么写 如何写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一、如何选择问题 我一起萦绕于怀的,是在写论文开题报告的一年多时间里,导师反复追问的 一个问题:“你的 puzzle 是什么?”多少次我不假思索地回答“我的问题就是,中国的 半导体产业为什么发展不起来。”老师问题以其特有的储蓄,笑而不答。我在心中既恼 火又懊丧:这么简单的道理,这么明显的答案,到底哪儿不对了?! 奥妙就在于提出问题的“层次”。不同于政策研究报告,学术文章聚集理论层面、解 决理论问题。理论是由一系列前设和术语构造的逻辑体系。特定领域的理论有其特定的概 念、范畴和研究范式。只有在相同的概念、视角和范式下,理论才能够对话;只有通过对 话,理论才能够发展。极少有硕博论文是创造新理论的,能这样当然最好,但难度很大。 我们多数是在既有理论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因此,在提出问题时,要以“内行”看得懂的 术语和明确的逻辑来表述。审视我最初提出的问题“中国半导体产业为什么发展不起来” ,这仅仅是对现象的探询,而非有待求证的理论命题。我的理论命题是:“中国产业政策 过程是精英主导的共识过程吗?”在这个命题中,“政策过程”、“精英政治”、“共识 诉求”三个术语勾勒出研究的理论大体范围和视角。 其次,选择问题是一个“剥笋”的过程。理论问题总是深深地隐藏在纷繁复杂的现实 背后,而发现理论问题,则需要运用理论思维的能力。理论思维的训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 过程。不过初学者也不必望而却步,大体上可以分“三步走”:第一步,先划定一个“兴 趣范围”,如半导体产业、信息产业、农村医疗、高等教育体制等,广泛浏览相关的媒体 报道、 *** 文献和学术文章,找到其中的“症结”或“热点”。第二步,总结以往的研究 者大体从哪些理论视角来分析“症结”或“热点”、运用了哪些理论工具,如公共财政的 视角、社会冲突范式等。第三步,考察问题的可研究性,也就是我们自己的研究空间和研 究的可行性。例如,西方的理论是否无法解释中国的问题?或者同一个问题能否用不同的 理论来解释?或者理论本身的前提假设、逻辑推演是否存在缺陷?通过回答这些问题,我 们找到自己研究的立足点。不过还要注意我们研究在规定的一到两年时间内,是否可能完 成?资料获取是否可行?等等。 最后,如何陈述问题?陈述问题实质上就是凝练核心观点的过程。观点应当来自对现 实问题的思考和总结,而不是为了套理论而“削足适履”。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 充满动态的、丰富的景象,如何才能用恰当的术语、准确的逻辑表述出来呢?雄心勃勃的 初学者往往提出宏伟的概念或框架,但我的建议是尽可能缩小研究范围、明确研究对象, 从而理清对象的内存逻辑,保证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规范的学 术论文。如“中国半导体产业政策研究”就是一个非常含糊的陈述,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 来收缩话题:( 1 )时间:从 1980 年到 2000 年;( 2 )对象: *** 的叛乱者和决策 行为,而不是市场、企业、治理结构等;( 3 )视角:政治和 *** 理论中的精英研究;( 4 )案例: 908 工程、 909 工程、 13 号文件和《电子振兴》,这是发生在 1980 - 2000 年间半导体政策领域的两个重大工程和两个重要文件。通过这样的明确界定,我们将 目光集中在“政策过程”、“精英”、“共识”几个显而易见的概念上,问题也就水落石 出了。同时,问题清楚了,我们在筛选信息和资料时也就有了明确的标准,在这个“信息 冗余”的时代,能够大大提高研究效率。 二、 如何做文献综述 首先需要将“文献综述( Literature Review) ”与“背景描述 (......>> 问题三:论文可行性分析怎么写 可行性分析能帮你写。 议论文的题目要求符合文体特征,要求鲜明,使人见其题而知其旨。观点鲜明的文章最受阅卷者的欢迎,因为它具有清澈感和透明感,能够传达出文章内容之大概,便于把握整篇文章的基本内容。 问题四: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中的可行性论证部分怎么写? 可行性分析应该是,你将通过怎样的方法手段完成你的研究,所以,内容要有研究方法和步骤 问题五:论文可行性怎么写 我会写的,要帮忙吗。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指导教师一般都要求学生编写提纲。从写作程序上讲,它是作者动笔行文前的必要准备;从提纲本身来讲,它是作者构思谋篇的具体体现。 问题六:开题报告中论文可行性分析怎么写 可行性分析应该是,你将通过怎样的方法手段完成你的研究,所以,内容要有研究方法和步骤 问题七:论文引言部分的可行性分析怎么写 前言是正文“章”之前的一章。前言的写作应该包括研究综述,提出自己论文的研究范围和研究观点。 1.研究综述 写作毕业论文一定要有研究综述,也叫综述报告。研究综述是梳理本论文研究对象的历史、现状、发展趋势,并且对这些研究作出评价。确定自己研究的逻辑起点,在别人研究的基础上自己将要做的探讨。 在我审阅的学位论文中,研究综述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过于简略,缺少分析评价。有的只是开列出了别人研究的论著,没有任何分析,以开列篇目代替自己的综述。有的研究综述占了整个论文的一半内容,以综述代替自己观点的论述。 2.研究观点 前言除了写作研究综述外,还要陈述自己的研究观点,自己在本论文中将要讨论什么问题,提出的观点是什么。对涉及论文观点的关键词作出界定,自己是在什么范围讨论这个问题,怎样使用这个观点。这样做,可以使自己的观点明确,重点突出,别人看得明白。也避免了对讨论范围和关键词的歧义。 前言的内容要清楚明白,最好也有章节标题。 3.研究内容的总体描述 学位论文的分析方法,一般遵循两种程序,一是逻辑分析性程序:“分析―综合”,二是系统综合性程序:“综合――分析――综合”。我认为最好采用系统综合性程序,具有高屋建瓴,提纲挈领的作用。综合性程序的前一个“综合”是前言中,把研究对象看作一个综合体,对自己的观点进行总体描述。“分析”就是在综合的基础上,把各个部分按照章节进行分观点的探讨,每一次分析的结果都反馈到上一层次的综合上。后一个“综合”就是在论文的结语部分,总结全文的研究,概括自己的论文观点。 因此,前言提出自己的研究观点,还需要进一步从整体上阐述自己的研究内容,也就是对自己的论述内容做一个系统的总体描述。这种总体描述相当于论文的摘要。便于读者一目了然地把握自己论文的论述观点和论述内容。也为下文进入第一章的论述做准备。也许有同学会说,我已经在论文摘要中谈了自己的研究内容,不必在前言中再谈论述内容。两者是不同的,前言属于学位论文的正文,在正文中应该对自己的研究内容做一个综合描述。读者可以不看你的摘要,但是要看你的正文。如果你不在前言对自己的研究内容做一个总体描述,你就错过了让读者了解你的论文总貌的一个机会,增加了读者了解你的论文观点的困难。你让读者一头雾水,半天找不到你的观点是什么。读者看不明白,也许就不愿意或者不耐烦看了。

内容提要:在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无论是学生还是导师都应该重视开题报告,不应该把它当作一个可有可无的环节或流于形式。所谓开题报告,就是提出问题,论证思路。开题报告主要包括:提出问题、回顾文献、论证研究设计和思路,其中文献综述是提出问题、论证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写开题报告要注意三个要点:一是开题报告要以问题为导向进行思考和安排;第二,开题报告的主体应该是内容,而不是“思考”或“角度”;三、开题报告是大家交流讨论的,所以尽量写清楚,态度要谦虚,让人愿意出主意。内容结构一、为什么要写:正确认识开题报告的作用和重要性二、写什么:问题、文学和观念(一)提问(二)文献综述(三)实证研究的设计和思路第三,怎么写四、开题报告的“开题”环节动词(verb的缩写)结论一、为什么要写:正确认识开题报告的作用及其重要性本科生需要写毕业论文。开题过程中反映出的常见问题有:问题意识淡薄、研究方法误用、研究缺乏创新、写作水平不高。总结起来,原因无非两种:一种是主观的,就是学生本身不认真不努力,就是想应付,只是为了开题而开题。另一种是客观的,即学生没有掌握必要的方法和技巧,对开题报告的性质、作用和基本要求不了解或不太了解。在后一种情况下,导师更有必要加强对学生开题报告的指导,告诉学生该做什么、怎么做开题报告,避免开题报告成为现场指导会和滞后的指导活动。因此,首先要帮助学生明确开学报告的重要性。(1)开题报告是对本科生四年理论学习、思维和应用能力的一次检验,是本科生写论文极其重要的环节。从经验来看,一个好的开场白是一篇论文成功的一半。开题的质量直接影响到论文写作是否顺利甚至完成。(2)开题报告的第一个重要功能是提出研究问题,论证研究思路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开题报告不仅要明确提出研究者要研究的问题,还要说明提出这些问题的依据和解决这些问题的基本思路。因此,撰写开题报告不能满足于在本科培养计划中一步一步地填写开题报告表格,而应该专注于研究目的,理清研究报告中所包含的各项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然后根据其内在逻辑去表达。(3)开题报告还有一个潜在作用,就是交流与探讨。学生在准备和撰写开题报告时就应考虑到,写出来的开题报告,就是要让老师、专家和同学来帮忙判断一下:将要研究的问题有没有研究价值、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是否奏效、这个论证逻辑有没有明显缺陷,等等。其中,“基本论点和研究方法”是指导老师考察的重点。令人遗憾的是,一些学生在研究报告中往往花费大量笔墨铺陈文献综述, 喜欢谈论别人的东西,但一谈到自己的研究方法时便寥寥数语、一掠而过。这样的话, 指导老师怎么能判断出你的研究前景呢? 又怎么能对你的研究思路给予切实的指导和建议呢?二、写什么:问题、文献与思路开题报告是毕业论文教学环节的第一个任务,其作用是阐述论文选题依据,以及对研究设计与思路的初步构思。从内容上看,开题报告包括三大要件:一是提出问题;二是回顾文献;三是论证研究设计与思路。(一)问题的提出虽然开题报告的第一部分要求陈述的具体内容有较大差异,但其核心却是一致的,即都内在地指向所要研究的问题。所谓要研究的问题,就是在理论或实践中存在但又还没有研究或没有得到彻底研究的问题。对初学者而言,所研究的问题可以暂时撇开创新性,但至少应该具备理论性,有现实意义,并符合一定的方法规范。 (1)问题提出是有专门格式要求的! 所提出的问题至少应包含理论概念,如能涉及到相关理论,那就更好了。不同于政策研究报告,学术研究聚焦理论层面、解决理论问题。理论是由一系列前设和术语构造的逻辑体系。特定领域的理论包含特定的概念、范畴和研究范式。只有在相同的概念、视角和范式下,理论才能够对话;只有通过对话,理论才能发展起来。因此,在提出问题时,要以“内行”看得懂的术语和明确的逻辑来表达。 同时,所提出的问题应符合专门的格式。对于初学者而言,要么是“临摹”相关文献模仿着提出一个像模像样的问题,要么是在有经验的老师指导下,提出一个自己感兴趣、同时也能得到同行认可的问题。最忌讳的是,随意随性地将现实世界中的一些现象、矛盾或冲突简单地构造成所要研究的问题。 (2)问题不是一下子跳出来的! 提出问题,好比“剥笋”,是一个思维逐渐聚焦的过程,结合已有文献和自己的思考,一层一层地剥,还是比较艰辛的。当然,这需要一定的思维训练。值得推荐的是“三步走”训练,即:第一步,先划定一个“兴趣范围”,如小微企业贷款、合作金融、金融监管等,以此为圆心,广泛浏览相关的媒体报道、政府文件和学术文章,找到其中的“症结”或“热点”。第二步,总结以往研究者大体从哪些研究视角来分析该“症结”或“热点”、运用了哪些理论工具和实证方法等。第三步,考察研究该问题的可行性。例如,现有理论是否可以解释所关注的问题?或者,同一问题能否用不同的理论来解释,或者理论本身的前提假设、逻辑推演是否存在缺陷。将上述些问题细致捋一遍,就可以找到自己研究的立足点,即自己研究究竟与已有研究有哪些异同。 (3)如何陈述问题? 陈述问题实质上就是凝练核心观点的过程,问题陈述其实应包含研究者的初步判断,即假说。从假说的提出及验证角度来讲,研究者脑海里其实已有对问题的初步认识和回答。应该注意的是,所谓的假说或针对问题的观点应当来自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和总结,而不是为了套理论而“削足适履”。 (4)如何才能提出一个好的问题? 一个好的问题最好能满足以下四个要求:第一个要求是该问题能够直接锁定当前经济社会中亟需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即该问题的解决将有助于形成破解现实难题的政策举措;第二个要求是该问题的提出应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最好能与经济学研究中的某个理论基准直接对应,这将反映研究者的专业思维范式与思考深度。对初学者而言,可以说,所从事的大部分研究都是理论应用型的。从这个角度来看,问题的提出其实也是找准一个理论并在理论指导下展开观察和思考的过程。切记,这里的理论是“基准”或“参照”,可以运用或借助它们来更好地观察、分析现象和问题,而不应该是直接应用。第三个要求是问题的提出应包含对研究方法的考虑。第四个要求是问题的提出应暗含问题的解答,即提出者应有初步结论或待检验的假说。 因此,对问题的思考或提出,至少需要从现实需求、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及初步研究结论四个方面综合考虑。大部分初学者在问题提出阶段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实际上就是在上述四个方面下的功夫不够,或者是在上述四个方面统筹考虑不周。 提出问题的关键就是要阐明其依据。从问题所处的研究背景来看,这个依据就是问题、方法与观点三者之间的关系。论证所提出问题的价值与意义,其核心就在于,要阐明这种相互关系及其内在逻辑。具体表现在:①问题与问题是相互联系的。研究者可以从他人所提出的问题中生出新问题,研究者首先要熟悉相关文献,并对其加以研究(包括文献综述或述评),找到其中所研究的问题。通常,问题都是在历史和现实中形成的,如果不把握问题发展的历史及现状,不仅难以理解当前正在研究的问题,而且无法觉察问题的发展趋势。②问题与方法是相互联系的。一般而言,如果不从方法层面考虑问题的分析与解决以及方法与问题之间的匹配性,对方法的理解就不可能充实,同时也不可能创造性地提出适合于解决问题的新方法。③观点与问题、方法是相互联系的。观点与所研究的问题、所运用的方法是密切相关的,如果没有对问题的梳理、没有对方法的分析,就很难判断出这些观点的正确性;可见,对研究文献中的观点加以研究,绝对离不开对问题和方法的考察。因此,基于现有文献所呈现的观点为基础去提出问题,就要求研究者具有对问题、理论、方法及观点的综合性认识,这种综合性可以表现在问题的澄清、方法的修正、新观点的生成上,当研究者把新观点的生成作为问题提出来的时候,就相当于提出了一种新的假设。 考虑到文献综述基本上都是围绕问题、方法与结论来陈述的,如果研究者能够认真完成文献综述工作的话,完成提出问题的这个任务就不那么困难了。毫不夸张地讲,做好文献综述是提出问题的前提条件和基本保障。 (5)选题目的与意义,即回答为什么要研究,交代研究的价值及背景。 一般而言,在引言或导论中都应先谈谈现实需要——由存在的问题导出研究的实际意义,然后再谈理论及学术价值,要求具体、客观,并要有针对性,注重结合文献回顾并以资料分析为基础。 关于研究价值,既不能空而大,也不能去套,或罗列那些根本解决不了的研究目标。研究的创新是相对别人在这方面的研究,别人没有的,这种“不同”才可能是自己文章的亮点。这方面不强求,也不做硬性规定。但对研究价值与创新的阐述,都应立足于自己的研究,不要把与自己无关的或自己根本解决不了的罗列上去。应切记:尽量写与自己研究相关的价值与意义! (6)选题的若干细节 一个清晰的选题,往往已经隐含着论文的基本结论,因此选题应本着以下原则: 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和综合训练的基本要求,难易度及任务量适宜。 与自己实际教育背景、科研工作或实践相关的、较为熟悉的问题。 反映本学科的新问题、新理论、新方法或新政策的题目。 所选题目不宜过大,越具体越容易收集资料,从某一个侧面入手,容易深入。 一个悖论:越小的题目需要阅读的文献越多,思考也越多,但越容易去做!其中的道理其实比较简短,只有下了大功夫,才可能将题目“缩小”下来。 (二)文献回顾 文献综述是撰写开题报告的基础环节,在整个过程中占据十分重要和关键的地位。文献综述(Literature Review)也称为“文献回顾”、“文献考察”、“文献评论”、“文献评估”等,这些词彼此可替代使用。文献综述即是一个“过程”,即是对目前为止与某一研究问题相关文献的系统查阅和分析,以了解该领域研究状况,也是一个“结果”,即最终要梳理出一个将要研究的问题、命题或假说,尽可能地呈现自己研究与已有研究的联系与区别。 1.为什么要写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有两个特点:一是“展示性”;二是“导向性”。前者反映作者对这一研究领域全貌、脉络以及内部结构的整体把握,后者则反映文献综述的最终归宿与“结晶”,如果没有归宿,说明就是瞎逛,而没有结晶,说明就是“竹篮子打水一场空”。 概而言之,文献综述就是在全面、深入理解已有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研究问题及可行思路。一方面,展示自己对已有研究文献的掌握情况,必须具体,否则没有人相信;另一方面,分析已有文献并论证自己研究的必要性及其价值(理论上与实践上)。从这个角度来看,文献综述其实是一项“研究”工作,即从文献角度来论证自己接下来的研究是有价值并可行的。从论证性质来看,它应该是议论文。 2.如何写“文献综述”? 写文献综述,应该围绕文献综述的目的来写。文献综述的目的有二:一是提出问题,二是论证思路。那么,文献综述首先最好能够按照所考察的问题来梳理相关研究文献;其次,文献综述在梳理过程中还应该对已有相关研究的角度、方法及发现展开评价,由此为自己的问题与思路开辟道路。 (1)文献综述应为选择和界定研究问题服务 文献综述的作用在于帮助我们确定研究问题的价值和方向。研究问题始于文献回顾。应该看到,一些学生会对如何选题特别是如何选择一个有意义的研究问题,以及如何提高研究课题的价值等方面提出疑问。这些提问既与研究问题的选择相关,也与文献回顾的工作相关。而文献回顾工作就应该为聚焦问题而服务。 其次,研究问题提出需要文献回顾来提供学理支持。值得强调的是,问题不是提出来的,而是论证出来的。而论证问题的价值、意义及研究的可行性,其关键还要依靠文献回顾,只有基于已有文献回顾才能阐明清楚自己将要进行的研究、所要研究的问题值得做。文献回顾将表明已有研究所存在的不足及改进的空间,以及自己研究与已有研究的联系与区别。 (2)文献综述需要为研究设计与思路服务 通过文献回顾,我们可以了解到以前的研究者在探索该问题领域时所采取的各种不同的研究角度,不同的研究策略,所采用的各种具体研究方法,以及所使用的研究工具和手段。这些研究角度、研究策略和研究方法,代表了以前研究者所尝试过的各种探索道路。无论其成功与否,结论如何,都为我们在自己的研究中确定研究视角、进行研究设计以及选取研究方法提供了一种借鉴和参考的框架。 文献回顾同时还是研究者呈现其研究逻辑的重要过程,通过将研究的问题与分析框架、资料性质等紧密联系起来,文献回顾也可以清楚地呈现出研究设计的内在逻辑。研究者通过评价前人研究中各种各样研究设计的成功之处,就十分便于在自己的研究中进行借鉴。从这角度来讲,文献回顾部分最好按照自己研究的内容来安排,这样可以做到有针对性和可比性。当然,正是有了前人研究的这些帮助,研究者在自己的研究过程中才能够避免走弯路或少走弯路,甚至还能够有所创新。 (3)文献综述写作需要注意的三个要点 要点之一:首先需要将“文献综述”与“背景描述”区分开来。我们在研究问题的时候,确实需要了解该问题产生的来龙去脉,如“中国农村合作金融的发展历程”、“中国合作金融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等等,这些内容属于“背景描述”,关注的是实现层面的问题,严格讲不是“文献综述”。与之相对的是,文献综述是对学术观点和理论方法的整理。 要点之二:围绕自己的研究问题对已有研究进行比较与梳理。其中的关键是比较,找出针对所研究的问题,其已有研究在视角、方法及结论上的异同,有点像“将钟表拆成一个一个的零件,然后对这些零件进行比较”,这是基本功。 要点之三:要按照问题来组织文献综述。很多时候,初学者写的文献综述就像是流水账,没有归纳和概括。这反映出作者对问题的把握还不够深刻,或者说是在综述时,对用问题串联文献还不够自信。文献综述就像是在文献的丛林中开辟道路,这条道路就是指向我们所要解决的问题,当然直路最短、最省事。因此,在做文献综述时,头脑时刻要清醒:要解决什么问题,人家是怎么解决问题的,说的有没有道理, 就行了。 (三)论证研究设计与思路 在开题报告里你还应当说清楚你选了这个题目之后如何去解决这个问题。就是有了问题之后,接下来准备怎么去找答案,即要阐述大致的研究思路,以及具体方法,如案例研究方法、调查研究方法、理论模型法和计量实证研究方法等。研究设计与思路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1.概念界定。即对论文的核心概念进行界定,借鉴前人已有的经验和经历在自己的研究领域提出自己的新观点,尤其是要解释清楚自己本研究中的相关概念的实际含义。 2.分析框架。分析框架是对整个研究分析思路的部署与安排,它可以是理论性的,也可以是概念性的,但它在形式上是简约的,而不是很复杂的。 3.研究方法。一个严谨规范的学术研究, 必须以严谨规范的方法为支撑。在论文研究写作过程中,学生应在对研究方法的认识、理解的基础上,选择与应用某特定研究方法, 并将其具体实施于自己的论文工作中。学生在介绍自己的论文方法时,不是对方法概念的解释,而是要介绍如何使用该研究方法,比如问卷调查法,学生需要阐述清楚自己的问卷是自制的呢?还是沿用的前人的呢?在写这部分内容时,不要罗列一大堆的研究方法,主要介绍一下最主要的研究方法,具体过程和选择依据讲清楚就可以了。 更进一步来看,研究方法要与所研究的问题匹配。虽然许多研究方法有着比较广泛的适应性,但是问题不同,解决问题的角度、路线、方式就不同,研究方法不仅仅与论文所要解决的中心问题(由问题的提出来完成)相互对应,更重要的是要与研究内容中的具体问题基本对应(不一定一个问题对应一种方法,也不是一种方法对应一个问题),因此,正确的做法是首先对研究内容所涉及的问题加以归类,然后根据各类问题设计适合的研究方法。 在研究设计与思路这一部分,需要把握的是,整个行文是“论证”而不是描述,即向读者或同行阐述你的研究设计与思路之于你的研究问题是贴切的,是可行的。 在问题提出、文献回顾以及研究设计与思路论证三个方面中,文献回顾是重点。没有文献综述,研究者就无法找到自己的题目,也不知道这个题目别人已经做得怎么样了,所以要认真进行综述。当然,综述的目的还是引出研究者自己的问题,所以不能忘记评述。 三、怎样写 开题报告框架主体部分包含的内容主要有:选题缘由、文献综述、研究的理论基础、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研究的思路和方法、研究的步骤、研究提纲。 1.题目。题目是毕业论文中心思想的高度概括,题目就是文章的眼睛,要明亮而有神,是论文研究内容的高度概括,题目就是告诉别人你要干什么或解决什么问题。要求:①准确、规范。要将研究的问题准确地概括出来,反映出来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反映出研究的性质,用词造句要科学、规范,切记简单的罗列现象或者陈述事实。②简洁。要用尽可能少的文字表达,一般不得超过20个汉字。③文章题目要体现研究的侧重点,要呈现研究对象以及要解决的问题(也就是研究的对象和研究内容一定要在题目呈现);如果确因研究需要,就采用主副标题。 2.选题目的与意义,即回答为什么要研究,交代研究的价值及需要背景。一般先谈谈现实需要——由存在的问题导出研究的实际意义,然后再谈理论及学术价值,要求具体、客观,具有针对性,注重资料分析基础。 3.文献综述。开题报告的综述部分应首先提出选题,并阐述该选题的目的、相关研究进展情况、理论适用性、研究方法等。 4.提纲。开题报告包含的论文提纲可以粗线条的,是一个研究构想的基本框架,可采用整句式或整段式提纲形式。在开题阶段,提纲的目的是让人明了论文的基本框架。开题报告的提纲至少应包括以下内容:①课题的目的、意义(论证);②国内外研究概况和有关文献资料的主要观点与结论(梳理);③研究目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有关指标、主要研究方法;④进度安排;⑤预期研究结果。 5.参考文献。开题报告中应包括相关参考文献的目录。 四、开题报告之“开题”环节在本科生开题环节,指导老师要从硬性要求与非硬性要求两个层面,来判断学生的开题报告是否合格,并围绕这些要求提出完善意见。 1.硬性要求 所谓硬性要求,是指决定开题报告是否合格的要求标准。主要有以下几点。 (1)选题是否符合专业要求。这一点从论题就可以观察得出,凡不符合专业培养要求的则一律视为不合格,应重新选题和开题。 (2)选题意义是否得到了有力论证。这从开题报告中的选题理由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中可以看出。如果选题意义是东拼西凑,或是牛头不对马嘴,同样需要重新开题。 (3)选题是否具有可操作完成的可行性。这可以从研究基础、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项目中审议得出。如果题目太大,显然是本科生无法完成的选题,或者是其没有能力完成的,则必须重新开题。 2.非硬性要求 所谓非硬性要求,是指在已经具备开题“要件”的基础上,对其是否能够做得更好而提出的要求标准。主要有以下几点: (1)研究现状的把握情况。对这部分内容的审议主要看:对文献掌握是否充分;对文献资料的内容介绍是否具体;对文献资料是否进行了分类整理再加以介绍;对文献资料研究内容是否有自己的归纳评议; 是否阐明了研究现状与本人要做的研究之间的关系等。其中,特别要反对“流水账”式的文献综述。 (2)写作提纲的逻辑关系情况。对这部分内容的审议主要看:论文题目、章节标题是否准确鲜明;一级章标题是否紧扣了论文题目内容、二级标题是否紧扣了一级标题内容;;章标题是否符合平行展开或递进深入的逻辑关系;二级标题是否符合平行展开或递进深入的逻辑关系;写作提纲是否完备等。其中特别要反对“思路式”或“编书式”的写作提纲,因为它们缺乏实质性内容;也就是说,写作提纲最好能按照内容或观点来写,按重要性排序。 (3)参考文献的准备情况。对这部分内容的审议主要看:是否包括著作、论文等各类参考文献:是否包括对本项研究有重要指导意义的学术论著; 是否包括反映最新研究的文献; 是否具有一定时间跨度的文献; 是否包括国内外的参考文献等。其中,特别要反对“杂烩式”式的参考文献。 (4)开题报告书撰写的情况。对这部分内容的审议主要看: 写作格式是否符合要求; 各项内容是否完备;各项内容的填写是否具有针对性; 文字是否表达准确、简练,是否有条理等。其中,特别要反对临时“拼凑式”式的开题报告书。 五、结语 现如今,本科生开题报告都以规范的表格形式来呈现,这种形式在确立标准与规范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后果。由于表格内含的项目被分割符号分离开来,从表面看,每个项目都有自身的独立性,但这样却很容易忽略各项目之间的联系。许多本科生狭隘地认为,似乎填好了表格所要求的项目,开题报告就算完成了;再加上学生们以日常思维来理解研究意义、研究现状、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的可行性、研究实施方案、研究工作计划等,在他们看来,开题报告似乎就是他们的学习计划或工作计划,按部就班的痕迹太重。 个人认为,扭转这种不利局面的首要药方是“以问题为中心”。开题报告就是有依据地提出问题,对问题加以分析,谋划解决问题的方法。界定清楚了问题,才能做到目标明确。从内容来看,开题报告至少需要提供问题、理论及方法方面的思考内容。只要学生们坚持一切以问题为中心,就不难找到开题报告内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也不难写出能够真正指导自己研究的开题报告来。 开题报告的关键是文献综述,它是提出问题的重要依据所在,也是确立研究思路合理性与可行性的关键支撑。可以说,文献综述最能反映学生所完成的工作量。 开题报告的主体应是内容与观点,而不是“思路”或“角度”。也就是说,应以推进人们对事物本质的认识,而不是搞一些概念或方法上的噱头及花拳绣腿。 开题报告中一定要明确所运用的方法是什么,该方法的特点是什么?选择该方法的依据是什么?等等,最好能拿出一个专题部分来把所要使用的方法阐述清楚。 最后,再次重申个人对学生的要求:以问题为导向,做到言之有据、文字表述准确。一言以蔽之,宁做一条对社会有价值的清澈小溪,也绝不做貌似高大上的一池浑水。

  • 索引序列
  • 洛可可作品毕业论文
  • 洛可可毕业论文
  • 洛可可艺术风格的毕业论文
  • 英语论文可以写的文学作品
  • 毕业论文操作可行性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