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缘·启 清香盈秀色, 盛誉动京华。 御驾红袍罩, 人间第一茶。 对武夷山的印象,源于大红袍——这种产于福建武夷山的茶,馥郁兰花的芳香且“岩韵”明显、耐冲泡。 据说,明朝一举人上京赶考路过一座大山时腹痛难忍,一位僧人取其所藏茶叶泡与他喝,病痛即止。高中状元后,此人前来致谢和尚并将大红袍脱下绕茶叶来源的茶丛三圈,并将其披在茶树上,用锡罐装取其叶带回京城。 后逢皇后重病,百医无效,状元便献上带回的茶叶,皇后饮后痊愈。皇上大喜,赐红袍一件,命他亲自前往九龙窠披将红袍在茶树上以示隆恩,并派人监管此处茶园,采制茶叶悉数进贡。从此,武夷岩茶大红袍就成为专供皇家引用的贡茶,盛名自此远播。史料记载可考的六棵母株就位于武夷山的九龙窠。在同行的茶友强烈建议下,刚告别厦门茶博会各类争奇斗艳的茶香、未曾休憩的我们,便匆匆开启了这趟武夷之行。可能对于喜爱大红袍的茶友而言,那三颗六株屹立于岩石上,历经岁月沧桑洗涤的大红袍母株,就如同爱酒的我们,对于勃艮第罗曼尼·康帝葡萄园的顶礼膜拜吧! 其实,葡萄酒和茶叶,包括咖啡,都是有很多共通之处的——比如“风土”、又比如作为饮品之外的文化属性、亦或是以这些作为媒介,认识并结缘的那些同好之人。 各行各业都有所谓的“触类旁通”,包括这次茶展上、以及这次的武夷山之旅,都让我以参展旁观者的身份,学到了很多作为葡萄酒参展商所接触不到的东西。 万物皆学问,在这次茶文化之旅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2 宿·景 美好的理想总会被琐碎的现实打败。为了提前赶到武夷山,临时把动车票从武夷山北改成了武夷山东,下车之后的满目疮痍有些超出想象。 不打表的出租车司机像恶狼一样盯着从火车站出来的我们,嘀嘀打车软件又一直显示“附近无可用车辆”...... 如果时间允许的话,还是武夷山北高铁站更为干净安全。幸好是下午,如果是漆黑的夜里——急速飞奔、在崎岖山路上表演漂移的大巴带来的绝对是惊魂体验! 行驶到了看起来像是城镇的地方,这颗悬着的心才稍微放了下来。入住的民宿也是友人订的,我好像永远是“坐享其成”的那个。 其实也不尽然,只不过我比较随性,觉得旅行是要为作为主人的本我服务的——并不是为了拍几张照片、发个朋友圈——向别人证明自己曾经去过那些地方;也没必要列出详细的清单,一定要把著名的景点一一走过才不虚此行。 记得和薇薇在西班牙巴萨罗纳玩的时候,原本是要拜访高迪的三大建筑,可逛着逛着,就偏离了初衷...但也收获了晒着太阳、在邮轮上漫无目地飘着的一个温暖午后,以及转角处偶遇米拉之家的小惊喜...... 并不是在找借口,而是那些不期而遇的美丽真得会给生活带来闪闪发光的幸福感! 采薇人文美宿——原本以为是在依山伴水间的一处民宿,实际上却是一家大隐隐于市的客栈,出租车穿过一条茶室林立的主街后,停在了背靠茶田的街底巷口。 打开车门,浓郁的桂花香,让沿途的担心和疲惫瞬间回归灿烂。十一回家给姥姥过八十大寿时,家属院里也满是桂树,只不过因为南北方天气差异,家里的桂树是淡雅的清香,需要使劲用鼻去闻。 而民宿门前——或者是说弥漫在整个南宁街头巷尾的桂香,却是浓烈奔放、像极了这里的人——毫无保留又迫切地想要将热情和善意传递给来到这里的每位游人! 这家民宿在这条街,应该是个颇为特殊的存在——篱笆院围成的小院落,石头堆砌的小道,厅堂和房间里的原生木制结构,有种极简美学的味道。 最喜的还是那些细微之处的“小雅”——木门把上的铜环、灯开关的铜件儿、床头木架上散开摆放的石头还有形状各异的器皿。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我俩长得好看,好心的前台帅哥给我们免费升舱到三楼,据说这里景致更佳~ 坐在靠窗的竹制茶几上,眺望街对面梯形排列的茶田、还有更远处的远山青黛。泡上一壶茶,被淡淡的茶香轻轻包裹,思绪就这么慢慢平静下来。 入夜时分,天空变成了一种靛青色的蓝,我们开始了觅食之旅。穿过被朋友戏称为“茶城”的街(其实除了茶叶,还有沉香、木雕、器皿等),遇到了夜晚的南平~ 这时的天色渐渐暗了下来,原本的靛青像是被浓墨逐渐环抱隽染,呈现出很多种层次,在灯光的映衬下,变得极为丰富。这种干净、清澈的美丽夜景,也许只能在空气极其干净的这里才能看得到吧。 不知怎么的,又想到了北京冬天那劈头盖脸、包裹着的、令人窒息的雾霾和那种不明觉厉的味道。于是乎,赶紧大大地深吸了几口气,沉浸在有些蜜味儿的芬芳里…… 3 食 · 饮 不知道是底料食材的原因,还是店家耐得住性子熬制汤底——随便一家小吃都能让人体验到满满的幸福感! 这种起源于铅山县的紫溪粉,无论是汤的、还是炒制的,都十分入味,不是那种调料堆砌的味道,而是食物本身的香!再搭配本地冰凉可口的啤酒,满足感爆表~~ 当地人推荐的,吃过后幸福得眼睛里会冒星星的店面 酒足饭饱后,慕名来到骏德茶业的旗舰店。因为给东方航空杂志匠人栏目供稿,在日常生活中总会留心一些可以作为写作的素材。 友人告诉我,有机会一定要采访梁骏德老先生,作为金骏眉的首泡制作者,可以说这十几年中国茶叶市场上的红茶热现象和他脱不了关系。茶叶小白的我,也像对待其他领域一样,从最基本的知识开始接触了解茶叶。 接待的小姑娘一身素雅茶服,圆圆的脸盘配上一双乌黑的大眼睛,有种很安静的气场,真正从事茶文化的人,特别是品鉴师,可能都是得自带些禅意的。 比较而言,和那些在大卖场里遇到的,端着一个托盘摆满盛着茶汤的小纸杯、画着浓妆、热情地拦着来往路人品尝茶叶的销售员,的确是有所差异——迫于生计的刻意热情和源于内心喜爱的自发行径,没有对错,只是所处的位置和选择。 在这里尝到的第一杯茶,是正山小种,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武夷山当地茶农于明朝中后期机缘下创制。 因为是以星村为集散地,所以又称星村小种。深琥珀色茶汤、灰黑色的茶叶、较浓郁的木香,据说是因为茶叶是用松针或者松柴熏制。正山发小种的源地是武夷山桐木关,上世纪八十年代,正山小每公斤售价不足20元,最低谷时,仓库积压上百万茶叶无人问津。2005年,正是这位梁骏德先生在传统工艺基础上研发出的金俊眉,带动了整个红茶产业的发展和复兴。 作为武夷山八大雄关之一的桐木关,是处山脉断裂垭口,海拔1100米,古代为重要的军事基地,曾筑垣而驻戍卒,以坚防守。不知道怎么就想到了穆桂英挂帅里的“穆柯寨”^_^ 可惜的是因为这里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是那么容易进得去,也就错过了一睹芳容的机会。希望明年四月份的采茶季可以到那里一探究竟! 这个时节的茶园一片寂静,叶片也在沐浴天地灵秀中努力地吸收着仙气。到了明年四月的采茶季,有了来来往往采茶人的身影,会更平添一份生动的人间烟火吧! ——给未来留点盼头,也不失为安慰当下遗憾的一剂良方... 这张图当然来自于网络,因为我没有去...品鉴其间,不经意抬头看到右上方电视里循环播放的梁先生的视频,两个场景让人印象深刻:一是在铁锅里徒手翻炒茶叶,颇有些武林豪侠”铁砂掌“的气势!还有就是梁先生在熏茶过程中频频摘下眼镜揉眼睛的情景。 茶艺师解释说,那个过程叫做“萎凋”——在烘房的青楼上用松枝烘烤青叶使之受热软化,这个过程要紧闭门窗以免热气散失,在室温30度的情况下,每隔20分钟左右翻拌一次,过程对眼睛伤害很大,很多茶师的视力都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其中就包括梁老先生。 现在从事这个技艺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了。让我想到几个月前去绍兴学习黄酒时老师提到的,手工黄酒师傅的人数也在骤降,如何守护好这些传统的、民族的东西,也应该是我们这一代任重道远的事情。 第二杯茶,梁先生制作的高山老枞样品,一小罐价格不低于6000。这里的 “老枞“,通俗点解释就是指那些树龄老的茶树,一般指生长50年以上,树干上长了很多青苔。一般不施肥,无修剪,自然生长且产量比较低。 像极了葡萄酒里的Vieille Vigne (老藤),尽管从口感上来说,“老”的并不一定就是更好的,还要结合品种自身的属性特色,但这种时间赋予的岁月的韵味,确是让很多茶友/酒友趋之若鹜的。 其中就包括清代儒学家、老茶友梁章钜,他对“枞味”情有独钟,在其《品茶》中如是说:“ 枞味之味,须静心体悟之,微乎微乎!”想起京城万松老人塔下的正阳书局,门口书架上闲散地摆着些绝版老书,各种类型的都有,上次淘了几本民间章回体小说,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淘宝! 对我来说,“枞味”可能是比起正山小种更为浓烈一些的烘烤、木质的味道,多了些比如粽叶、青苔之类的原始森林气息。开始略涩,几泡之后会出现一些甘甜的回甘。 尽管价格不菲,但我还是更为偏爱第一款正山小种,其实无论哪种饮品,价格高低都不应该成为选择的第一要素。喜不喜欢、喝起来舒适与否,才是最紧要的! 未完待续…
古语有云:“千载儒释道,万古山水茶”茶与儒、释、道有着不解渊源,精炼的概述了武夷山茶文化的内涵。每到春天,武夷山人家家户户都忙着采茶、做茶,空气中到处都弥漫着茶的清香。几百年来,武夷山人世代传承的不仅仅是原汁原味的制作方法,还有对茶一丝不苟的执著与热爱。一起了解 南平文化 吧!武夷岩茶在我国茶叶发展史上,谱写了十分重要和光辉的一页。武夷茶在南北朝时(公元479年),就以“晚甘侯”(茶名)着称于世,唐代成为士大夫上层贵族馈赠佳品,宋元两代入贡朝廷,盛极一时。 元大德六年(公元1302年),就于九曲溪畔设置御茶园。明代罢造龙团,改蒸青团茶为炒青散茶,随后又改制三红七绿的乌龙茶,即现在所称之岩茶。因而,武夷岩茶始于明朝,盛于清代,十七世纪远销西欧,蜚声四海。 武夷山有茶可能在唐朝时期或者更早,但武夷茶是继北苑茶而发展起来的。元朝大德六年1302年,在武夷四曲处设置了“御茶园”,专制龙团贡茶。直到明初,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罢造龙团改制散茶。 明朝的武夷茶已代替了北苑茶,改变了加工工艺,成为品质优异的散茶,誉满天下。所以,元朝以后的福建贡茶以武夷茶为最多,约占全国贡额的四分之一。五口通商后,武夷茶大量出口,促进了武夷茶的快速发展。 武夷山位于福建与江西相邻的边界,产茶历史悠久,自蔡襄以后,山中所产的茶叶除寺僧供献游客外,主要作为贡品。元末明初罢贡之后仍为世人所重,争先恐后地购销于国内外市场,成为世界闻名的茶叶。 约在十六七世纪,英国、荷兰等欧洲国家的贵族阶层,已把饮用武夷茶作为集会宴客的一种高尚礼节,事后逐渐推广到各阶层的人们中去。茶叶成为欧美各国普遍的饮料之一,从而使我国茶叶外销不断增长。18世纪中期,就有学者把武夷茶定名为武夷变种,从此,武夷茶誉满全球,自那以后,西欧人还把茶称为“武夷”,并成为习俗。
武夷山茶文化考察武夷岩茶在我国茶叶发展史上,谱写了十分重要和光辉的一页。武夷茶在南北朝时(公元479年),就以“晚甘侯”(茶名)著称于世,唐代成为士大夫上层贵族馈赠佳品,宋元两代入贡朝廷,盛极一时。元大德六年(公元1302年),就于九曲溪畔设置御茶园。明代罢造龙团,改蒸青团茶为炒青散茶,随后又改制三红七绿的乌龙茶,即现在所称之岩茶。因而,武夷岩茶始于明朝,盛于清代,十七世纪远销西欧,蜚声四海。武夷山有茶可能在唐朝时期或者更早,但武夷茶是继北苑茶而发展起来的。元朝大德六年1302年,在武夷四曲处设置了“御茶园”,专制龙团贡茶。直到明初,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罢造龙团改制散茶。明朝的武夷茶已代替了北苑茶,改变了加工工艺,成为品质优异的散茶,誉满天下。所以,元朝以后的福建贡茶以武夷茶为最多,约占全国贡额的四分之一。五口通商后,武夷茶大量出口,促进了武夷茶的快速发展。武夷山位于福建与江西相邻的边界,产茶历史悠久,自蔡襄以后,山中所产的茶叶除寺僧供献游客外,主要作为贡品。元末明初罢贡之后仍为世人所重,争先恐后地购销于国内外市场,成为世界闻名的茶叶。约在十六七世纪,英国、荷兰等欧洲国家的贵族阶层,已把饮用武夷茶作为集会宴客的一种高尚礼节,事后逐渐推广到各阶层的人们中去。茶叶成为欧美各国普遍的饮料之一,从而使我国茶叶外销不断增长。18世纪中期,就有学者把武夷茶定名为武夷变种Var.bohea,从此,武夷茶誉满全球,自那以后,西欧人还把茶称为“武夷”,并成为习俗。 武夷山茶与宗教武夷山佛教禅宗僧侣,对茶甚为讲究。寺中置有专门的“茶堂”或“茶寮”,即住持行礼之处,也叫方丈。方丈是供寺僧讨论佛法义礼,招待施主,接待文人品饮香茗的地方。在寺庙演说佛法、皈戒的佛殿和法堂中,都设有钟、鼓,常常钟鼓长鸣。庙中一般有左钟右鼓,如果增设“茶鼓”,应在西北角,一种用木头雕成鱼状,体内凿空,击敲有声的木鼓,是召集僧人饮“普茶”之用。诗人林逋诗云:“春烟寺院敲茶鼓,夕照楼台卓酒旗”。茶鼓是佛教崇尚茶叶的一种信据。武夷禅寺仪规:殿主晨起必须在佛祖前“奠茶”即敬供茶汤,僧侣每日早起盥洗之后,先饮茶再礼佛,然后坐香习禅。习禅分为六个阶段,每一阶段一支香毕开静,僧人要饮茶以提神益思,寺庙监值都要“打茶”,行茶四五匝,借以清心提神,古代早已成为寺院的定规。明代诗僧陆容诗云:“江南风致说僧家,石上清泉竹里茶。法藏名僧知更好,香烟茶荤满袈裟”。诗人把僧侣爱饮茶描写得淋漓尽致。寺院仪规中还有“茶汤”一项。每当新任住持晋山升座时,有特定的点茶,点汤礼节。有的寺庙在佛的圣诞日盛典,专人以汤沐浴佛身叫“洗佛茶”,供香客取饮,祈求消灾延年。较大的寺院的茶汤开筵,俗称茶会,也有谓之“茶宴”。这种茶汤会的举办,到后来范围更广泛,既有寺庙用以招待施主与香客,也有檀越信众用来与众僧结缘。正是这种情况,寺院在茶汤会中举行茶礼、汤礼,以及每逢佛祖忌日献茶汤时,都要呜“钟茶鼓”集众,以示佛法的庄严。寺庙多设在峻岭之顶,沿山路设有茶亭供饮茶歇息。寺庙众僧中有“种茶僧”、“制茶僧”,专司茶众管理和制茶,庙内设有“茶头,专门负责烧汤烹茶,门前配有“施茶僧”,为施主、香客、游人惠施茶水等。由于茶被佛教界视为“神物”,饮茶之风传遍大小寺庙,种茶、制茶成为僧侣一业。武夷山茶自问世以来,从药用、禅饮、品茗:茶宴、斗茶推向社会。佛教对促进茶业的发展,茶叶的传播也起了一定的作用,所以自古以来茶与佛的因缘深长,就有“茶禅一味”与“茶佛一味”的说法。 武夷山茶特色武夷岩茶是武夷山一带生产的乌龙茶类的总称。武夷岩茶系半发酵茶,集红茶、绿茶功效于一身。色泽油润,内质香郁,味醇香甘,汤色清橙红,茶汤金黄,叶底绿叶红边,叶瓣边缘红艳,呈绿叶红镶边状,饮用武夷岩茶,齿颊留香,回味甘鲜。岩茶的药作用,除了具备红绿茶的作用以外,它所含的糖类及各种矿物质较多,耐冲泡,能促进人体健康。突出表现在会分解脂肪,减肥健美等方面,有提神消食、生津止渴、减肥健美、防癌抗病之功效,又有“减肥茶”、“健美茶”之美称。武夷岩茶原产地域保护申报委员会提出武夷岩茶的原产地域保护范围,即武夷山市现行政区域范围内,分区为:武夷岩茶名岩产区和丹岩产区。武夷岩茶是有赖于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的,只要是产自“三十六峰”、“九曲溪”之区域内的武夷岩茶,才有岩韵。具有岩韵(岩骨花香)品质特征的乌龙茶,才有资格称为武夷山岩茶。武夷岩茶最有特色的是味甘泽而气馥郁的岩韵,因岩茶品种及种植的气候、土质、树龄、鲜叶老嫩、加工技术、武夷耕作法、施肥不同而有不同的喉韵特征。武夷岩茶按等级分为四大类,由好到差为:正岩茶、半岩茶、洲茶、外山茶。其中最好的是正岩茶,最差的为外山茶,正岩茶处于景区60平方公里的区域内,由于武夷山是自然与文化遗产,茶园不能使用农药、化肥,且在景区内要退茶还林,面积也越来越少,所以武夷茶的最珍品—-正岩茶越来越少了,这种茶是完全自然的,对人体只有好处没有坏处。成品茶最好的是大红袍条形为条索形,色乌黑,焙透火功,香气高、厚,且令人舒服,具有焦火香,汤色橙黄到橙红,很耐泡,九泡有余香,回甘明显,岩韵显著。精制的大红袍条索壮美,冲泡后的武夷岩茶中的大红袍呈绿叶红镶边。入口水仙,佳味清纯。“岩骨花香”之品质特征。正宗的武夷岩茶可连续冲泡六至二十道,色、香、味俱不变,耐泡是武夷岩茶的一大特色。武夷岩茶的泡饮别具一格,"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橼,每斟无一两,上口不忍噱咽,再试其香,徐徐咀嚼而体贴之"。开汤后第二泡香才显露,茶汤的香气自口入,从咽喉经鼻孔呼出,连续三饮,所谓"三口气",即可鉴别岩茶上品香气。更上者"七泡有余香"。品质第二的为小红袍:香气高,汤色橙黄,也很耐泡,可泡七道以上,味道醇厚,回甘较显,岩韵较明显。品质第三为肉桂:条索较紧,条形、色泽乌润,中等火功,香气辛锐持久,香气显但不够厚,汤色橙黄,回甘尚显。武夷茶与乌龙茶的发展乌龙茶是沿袭武夷岩茶的制法,从采摘到焙制的方法完全与武夷岩茶相同,而武夷岩茶又与北苑龙团的原料采制方法相近似。现在乌龙茶类的加工方法,不论是闽北、闽南、潮汕或是台湾,基本上是相同的,惟各工序掌握的程度有轻重之别而已。 武夷山茶风俗及与社会生活关系饮茶风俗无论走进农家、民宅、庵观、寺庙、宾馆、山庄、酒店、工厂、机关、学校……迎接你的将是一杯杯、热腾腾、香喷喷的武夷岩茶,使人立时感到一股股、浓烈烈、暖洋洋的盛情贯串身心。武夷岩茶已融人武夷山人的日常生活,注入武宝山人的接待札仪。饮茶习俗: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民族众多,其饮茶习俗千姿百态,各呈风采。就武夷山饮茶习俗而言,自古以来就有以茶待客、以茶会友、以茶联谊等形式。由古代沿袭下来的饮茶习俗至今在有的农村或茶艺馆还依然可见。形成了独特的茶文化。A、敬茶:在武夷山的农村较为普遍的茶俗便是“客来敬茶”,“一杯香茗暂留客”,表达了武夷山人对客人的问候和敬意。客来敬茶,以茶会友体现武夷山人重情好客的美德和传统礼节。宋代以来,武夷山民间流传着“客至莫嫌茶当酒”的风俗,大抵客至,寒暄问候,邀请入座,主人的家属,立即洗涤壶盏,升火烹茶,冲沏茶水,敬上一杯香茶。主人讲究“端、斟、请”;客人则留意“接、饮、端”的举动,主人以左手托杯底,右拇指、食指和中指扶住杯身,躬着茶,微笑地说:“请用茶”。饮茶人宜双手接杯,道声谢谢,端杯细啜,赞主人茶叶佳、好,一道茶后,寒暄叙话,主人复斟茶,饮毕不能将余渣倾倒,主人要待客人告别后方可清理、洗涤茶具。B、擂茶:武夷山有的村流行着一种“喝擂茶”的习俗。擂茶是农家招待客人必备的饮料,其原料一般只用茶叶、大米、桔皮擂制。讲究的还放入适量的中药菌陈、甘草、川芎、肉桂等。喝起来特别香甜,是一种可口的饮料,特别是在炎夏,具有清凉解暑的功效。在喝擂茶的同时,还备有佐茶的食品,如花生、瓜子、炒黄豆、爆米花、笋干、南瓜干、咸菜等,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敬茶时擂茶碗内溢出的阵阵酥香、甘香、茶香、扑鼻而来,沁人心肺实在令人心驰神往,是待客的佳品。C、“三道茶”:“三道茶”是武夷山御茶园根据武夷山民间饮茶习俗,以“和、敬、怡、真”的思想为指导,整理出来的。也可以说是一种现代的饮茶方式(一般适用于茶馆)。“三道茶”包括“迎宾茶 ”、“留客茶”、“祝福茶”。“迎客茶”是为远道而来的客人送上的第一盏茶,并配有茶点。茶点是具有武夷山区特色的米焦、芝麻果、咸笋干、芋果等。香醇的 茶和甜美的茶点,表示欢迎客人的到来。“留客茶”是让客人既能看到泡茶的技巧又能品尝到茶的色、香、味。一边品茶,一边交谈,无拘无束,其乐无比。“祝福茶”在客人即告辞时,送上一杯桂花金桔茶,并送上祝福的吉言。武夷山人普追认识到,武夷山之奇秀甲于东南,之名冠海内外,之吸引天下客,决不可轻视武夷岩茶的巨大作用,它作为武夷山水“秀、拔、奇、伟、净、茶”六大自然景象特色之一,不是人为强加的,更不是文人墨客臆想的。有了它,自然景观更加五彩织纷,有了它,武宝山水更加艳丽动人,诚然有了“三三秀水清如玉,六六奇蜂翠插天”、“有声欲静三三水,无势不奇六六蜂”的非凡山水胜境,也就更加衬托出了武夷岩茶的盎然生机,也就更加折射出了武夷岩茶的诱人魅力,这就叫作“茶为山兴,山以茶显”了,山水与岩茶已相衬、相映,相溶,密不可分。茶与婚礼茶与婚礼的关系,简单来说,就是在婚礼中应用茶作为礼仪的一部分。它起于何时?从唐太宗贞观十五年(641年),文成公主入藏时,按本民族的礼节带去茶开始,至今已有1300多年了。唐时,饮茶之风甚盛,社会上风俗贵茶,茶叶成为婚姻不可少的礼品。宋时,由原来女子结婚的嫁妆礼品演变为男子向女子求婚的聘礼。至元明时,“茶礼”几乎为婚姻的代名词。女子受聘茶礼称“吃茶”。姑娘受人家茶礼便是合乎道德的婚姻。清朝仍保留茶礼的观念。有“好女不吃两家茶”之说。由于茶性不二移,开花时籽尚在,称为母子见面,表示忠贞不移。如《红楼梦》书中,王熙凤送给林黛玉茶后,诙谐地说:“你既吃了我家的茶,怎么还不做我家的媳妇。”如今,我国许多农村仍把订婚、结婚称为“受茶”、“吃茶”,把订婚的定金称为“茶金”,把彩礼称为“茶礼”等。在婚礼中用茶为礼的风俗,也普遍流行于各民族。蒙古族订婚,说亲都要带茶叶表示爱情珍贵。回族、满族、哈萨克族订婚时,男方给女方的礼品都是茶叶。回族称定婚为“定茶”,“吃喜茶”,满族称“下大茶”。武夷山人迎亲或结婚仪式中用茶,有作礼物的,主要用于新郎、新娘的“交杯茶”、“和合茶”,或向父母尊长敬献的“谢恩茶”、“认亲茶”等仪式。总之,从古到今,我国的许多地方,在缔婚的每一个过程中,往往都离不开茶来作礼仪。祭祀茶茶与祭祀:我国以茶为祭,大致是在南北朝时逐渐兴起的。南北朝齐武帝萧颐永明十一年(493年)遗诏说:“我灵上慎勿以牲为祭,唯设饼、茶饮、干饭、酒脯而已,天上贵贱,咸同此制。”齐武帝萧颐是南朝比较节俭的少数统治者之一,他提倡以茶为祭,把民间的礼俗,吸收到统治阶级的丧礼中,并鼓励和推广了这种制度。把茶用作丧事祭品,只是祭礼的一种。我国的祭祀活动,还有祭天、祭地、祭灶、祭神、祭仙、祭佛,不可尽言。古代用茶作祭,一般有这样三种形式:在茶碗、茶盏中注以茶水;不煮泡只放以干茶;不放茶,久置茶壶、茶盅作象征。我国许多兄弟民族,也有以茶为祭品的习惯。如布侬人的祭土地活动,每月初一、十五,由全寨各家轮流到庙中点灯敬茶,祈求土地神保护全寨人畜平安。祭品很简单,主要是用茶。再如云南丽江的纳西族,无论男女老少,在死前快断气时,都要往死者嘴里放些银末、茶叶和米粒,他们认为只有这样死者才能到“神地”。祭祀活动中的以茶作祭品,可以说是茶文化发展过程中衍生出来的一种带封建迷信的副文化。但真实地反映了人类的历史现象。喊 茶御茶园祭祀御茶园设有场官、工员。场官主管岁贡之事。后来贡制扩大,采摘、制茶的农户增加到250户,采茶360斤,制龙团五千饼。元泰定三年(公元1326年),崇安县令张瑞本在御茶园的左右侧各建一场,悬挂“茶场”的大匾。元至顺二年(公元1332年),建宁总管在通仙井之畔建筑一个高五尺的高台,称为“喊山台”,山上还建造喊山寺,供奉茶神。每年惊蛰之日,御茶园官吏偕县丞等一定要亲自登临喊山台,祭祀茶神。祭文曰:“惟神,默运化机,地钟和气,物产灵芽,先春特异,石乳流香,龙团佳味,贡于天下,万年无替!资尔神功,用申当祭。”祭华,隶卒鸣金击鼓,鞭炮声响,红烛高烧,茶农拥集台下。同声高喊:“茶发芽!茶发芽!”响彻山谷,回音不绝。在回荡嘹亮的喊山声中,通仙井的井水慢慢上溢,甚为奇异。有人解释之当时已是惊蛰,地气温热,加之祭祀茶神时火熏热炙,地温增高,井水渐溢,这是可能发生的现象,“茶神享醴,井水上溢”之说无百增加一种神奇的色彩,并非迷信,无可厚非。茶农因称通仙井的井水为“呼来泉”。茶 宴武夷山盛产岩茶,而且历史悠久,品质优异,独具“岩骨花香之胜”。武夷茶宴,就地取材,在名厨好手的不断探索与实践中选优汰劣,荟萃而成宴席之一款。武夷茶宴起始于上世纪90年代,武夷茶宴是随着武夷山茶苑大酒店在武夷山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内的建成开业而问世的。武夷山茶苑大酒店致力为游客创造一个和谐的绿色家园氛围,在饮食上挖掘传统,广泛收集民间茶食偏方,去粗取精,而继武夷山的幔亭宴、野菜宴、农家宴之后推出"茶宴",别树一帜。近年来借助武夷山“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接待游客多的优势,规模迅速扩大,现有经营武夷茶宴的宾馆、酒店近20家,有的已成为镇店之宝,为海内外游客喜吃乐啜。武夷茶宴选取茶叶上,并不局限于红茶和乌龙茶中精品的岩茶,也把绿茶纳入菜肴。这样,能根据客人脾胃的温凉调适,绿茶性凉,红茶火厚,乌龙茶不凉不火,各取所需。武夷茶宴是利用现代烹饪技术制作,方法繁多,蒸熘爆炒焖炖都能派上用场。或利用茶汁,或利用青叶,或以茶为主料,或为配料,不一而足。武夷茶面,取茶青汁和面擀制,面色清绿,入口清香,柔韧绵软,味道好极。“肉桂飘香”一菜,选取武夷肉桂茶生叶粘面粉油炸,摆放在由山间小笋拼接仿制成的武夷竹筏上,筏首立一香菇为艄公,惟妙惟肖,整道菜均可食用。很有代表性的武夷山庄茶宴,共有什锦彩蝶、金炸石磷、正山锦鸡、上汤馄饨、凉拌茶面、碧螺生鱼、老丛烧排等18道,无一不茶,或飘或藏着淡淡的茶香。凡到过武夷山的游客,无一不为清新淡雅的茶宴而倾倒。茶宴之所以深受欢迎,除了暗合绿色生态食品走俏的风潮外,还在于茶有提神、健胃、帮助消化、减肥、美容等功效。国际无我茶会由武夷山、台湾、日本、韩国等地共同举办,每四年一届,各地轮流主办,目前已办了8届,其中第二、四、六届由武夷山承办。台湾同胞喝茶也爱到武夷山来寻根问祖。清咸丰五年,台湾南投县鹿谷乡书生林凤池渡海参加省试中举,游览武夷,天心永乐禅寺方丈赠送茶苗36株。林举人带回乡送给乡亲们,种植在冻顶山,成为台湾的名茶。如今,冻顶山茶园已达1500公顷。“无我茶会”,就是大家都自带茶叶和茶具,一起泡茶一起喝茶。因为不分彼此,大家打成一片,所以称为“无我”。来自各地的茶人聚集在一起,席地围坐成一圈,每人泡茶四杯,三杯奉给左边三位茶侣,一杯留给自己,这样每人都有四杯茶喝。“人人泡茶,人人奉茶,不分彼此,天下一家”,座位由抽签决定,无尊卑之分,奉茶到左,饮茶自右,无报偿之心,超然接纳四方之茶,无好恶之心,尽力将茶泡好,以求精进之心,依计划行事,遵守公共约定,无需指挥,培养团体默契。这些都是“无我茶会”的精髓。无我茶会有各种不同的主题,如亲子无我茶会,赏荷无我茶会,返璞归真无我茶会,佛堂无我茶会等。无我茶会已成为一种饮茶习俗。茶 艺“三道茶”是武夷山御茶园根据武夷山民间饮茶习俗,以“和、敬、怡、真”的思想为指导,整理出来的。也可以说是一种现代的饮茶方式(一般适用于茶馆)。“三道茶”包括“迎宾茶”、“留客茶”、“祝福茶”。“迎客茶”是为远道而来的客人送上的第一盏茶,并配有茶点。茶点是具有武夷山区特色的米焦、芝麻果、咸笋干、芋果等。香醇的茶和甜美的茶点,表示欢迎客人的到来。“留客茶”是让客人既能看到泡茶的技巧又能品尝到武夷岩茶的色、香、味。一边品茶,一边清谈,无拘无束,其乐无比。“祝福茶”在客人即将告辞时,再送上一杯茶,并赠以祝福的吉言。茶艺程序1、焚香静气、活煮甘泉。 2、孔雀开屏、叶嘉酬宾。3、大彬沐霖、乌龙入宫。 4、高山流水、春风指面。5、乌龙入海、重洗仙颜。 6、玉液回壶、再注甘露。7、关公巡城、韩信点兵。 8、龙凤呈祥、鲤鱼翻身。9、捧杯敬茶、众物传盅。 10、鉴赏双色、喜闻高香。11、三龙护鼎、初品奇敬。12、再斟流霞、二探兰芷。13、二品云腴、喉底留甘。14、三斟石乳、荡气回肠。15、含英咀华、领悟岩韵。16、君子之交、水清味美。17、名茶探趣、游龙戏水。18、宾主起立、尽杯谢茶。茶 联是我国楹联宝库中的一枝夺目鲜花。它字数多少不限,但要求对偶工整,平仄协调,它是诗词形式的演变。在我国凡是有“以茶联谊”的场所,诸如茶楼、茶馆、茶室、茶叶店、茶座及茶人的起居室内,都可见悬挂有以茶事为内容的茶联。目前武夷山许多从事茶事活动的场所,也有不少茶联,古代的、现代的,以赞美武夷茶的居多。古代茶联:陆羽普经卢仝解渴,武夷品俊顾渚香浓。龙井泉多奇味,武夷茶发异香。九曲夷山采雀舌,一溪活水煮龙团。滋味美如花上露,清凉净似石中泉。茶亦醉人何必酒,书能香我不须花。茶科所、御茶园、水帘洞的茶联:碧水煮红袍细品神奇岩韵,丹山采肉桂饱领仙境风情。---(茶科所)岩茶以得天独厚所制之工非草创,泉水唯在山者清前后接踵若薪传。---(御茶园)客至莫嫌茶当酒,山居偏偶竹为邻。---(水帘洞茶室)斗 茶范仲淹的《斗茶歌》是咏武夷茶的第一名篇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他写的《和章岷从事斗茶歌》,脍灸人口,在古代茶文化园地里占有一席之地,这首斗茶歌说的是文人雅士以及朝延命官,在闲适的茗饮中采取的一种高雅的品茗方式,主要是斗水品、茶品(以及诗品)和煮茶技艺的高低。这种方式在宋代文士茗饮活动中颇具代表性,从他的诗可以看出,宋代武夷茶已是茶中极品、也是作为斗茶的茶品。同时写出宋代武夷山斗茶的盛况。其诗为:年年春自东南来,建溪先暖冰微开。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新雷昨夜发何处,家家嬉笑穿云去。露芽错落一番荣,缀玉含珠散嘉树。终朝采掇未盈襜,唯求精粹不敢贪。研膏焙乳有雅制,方中圭兮圆中蟾。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鼎磨云外首山铜,瓶携江上中泠水。黄金碾畔绿尘飞,碧玉瓯中翠涛起。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其间品第胡能欺,十目视而十手指。胜若登仙不可攀,输同降将无穷耻。吁嗟天产石上英,论功不愧阶前蓂。众人之浊我可清,千日之醉我可醒。屈原试与招魂魄,刘伶却得闻雷霆。卢仝敢不歌,陆羽须作经。森然万象中,焉知无茶星。商山丈人休茹芝,首阳先生休采薇。长安酒价减百万,成都药市无光辉。不如仙山一啜好,泠然便欲乘风飞。君莫羡花间女郎只斗草,赢得珠玑满斗归。民间斗茶赛民间斗茶赛至2003年已经举办三届 第三届斗茶赛分为肉桂、水仙、品种三个系列,每个系列设一个状元、两个金奖、四个银奖。评委们通过对参赛茶样的滋味、香气、外型、叶底和汤色进行评分。为充分体现武夷岩茶“岩骨花香”、“香久逾清、味久逾醇”的品质特征,此次斗茶赛全部选择春茶的精制茶作茶样参赛。本次比赛还设立重奖,每个系列的状元奖励3000元,金奖奖励1500元,银奖奖励1000元,获奖茶样、余样则由组委会统一收购。竞赛结果:肉桂系列状元获得者为大坑口岩茶厂,水仙系列状元获得者为明富岩茶厂,品种系列状元获得者为擎天岩茶厂。岩茶节武夷山市举办了六届武夷岩茶节,其共同的目的是,宣传武夷岩茶,弘扬武夷茶文化,提高武夷岩茶在国内外的知名度,振兴武夷经济。历届武夷岩茶节时间:第一届1990年10月;第二届1992年9月;第三届1993年11月;第四届1995年10月;第五届1998年8月;第六届2003-11-12 ,与首届武夷山茶文化艺术节合并举办。武夷山市现有茶园9.6万亩,年产毛茶5000多吨,产值1亿多元,目前尚有许多茶山被不断开垦出来,然就产品而言,精品茶少、大宗茶多,茶叶商品经济综合指数偏低,严重地制约了该市茶叶的可持续发展,特别是中国加WTO后,世界经济一体化,茶叶作为三类产品,贸易异常活跃,但交易的条款也日异苛刻,有机生态化经营模式是茶业产业发展的一大趋势。品种武夷名品号称“四大名丛”:大红袍、铁罗汉、白鸡冠、水金龟;除素有“岩茶王”之称的“大红袍”外,还有肉桂、铁罗汉、半天腰、白鸡冠、素心兰、水金龟、白瑞香、奇种、老枞水仙等多个珍贵品种,其香气、汤色、滋味无不各具风韵,世界名山武夷山也因此成了"茶树品种王国"。武夷山市内暂时无大型茶产业链相关的茶叶批发市场、茶具、茶生产资料等专业市场,多以旅游度假区面向游客的商店,有批发零售的功能。 旅游产品化我国还是一个茶叶大国,生产茶叶的历史非常悠久。早在六朝之前,茶在南方的生产已有一定的发展,至唐中期以后,茶叶的生产和全国性贸易开始盛行。中国历史上记载的茶叶产地达200多个,遍及16个省,例如江苏的洞庭山、栖霞山,浙江的龙井、天柱山、径山,安徽的黄山、涌溪山、猴坑,福建的武夷山,河南的连塘山,湖南的君山、大沩山、牛牛氐山,广东的古劳,广西的六堡,四川的蒙山,云南的普洱山等。茶叶是最讲究产地的,茶叶的品质往往与独特的地理气候环境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但是目前中国名山以茶为主的旅游产品开发不够,只有黄山的禅茶表演。在云南的旅游产品中有“三道茶”的民俗表演,也属于茶文化的简单发掘。在武夷山可以深入发掘。如上面所列的:饮茶习俗(敬茶、擂茶、“三道茶”)、茶与婚礼、斗茶(民间斗茶赛)、茶联、茶艺(“三道茶”、18道茶艺)、茶会(国际无我茶会)、茶宴、祭祀茶/喊茶(御茶园祭祀),可以开发成表演项目及茶叶、纪念品销售,有些可以开发成大型的活动,以带动进行事件营销,形成持久周期性旅游产品。如武夷山旅游区已经开发的全国乌龙茶茶王大赛、全国表演型茶艺大赛、武夷山民间茶艺表演、茶文化及茶经济专家论坛、武夷茶艺及茶歌舞表演、茶文化书籍展销、武夷山水茶摄影展、茶点展销及茶宴品尝、民间斗茶赛、大红袍祭茶活动、武夷茶乡七仙女及武夷岩茶形象代言人。在2003年的岩茶节上也同时举办商贸洽谈活动,这有利于带动商务旅游市场。
茶 文化 的论文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茶文化的两千字论文,一起来看看。
茶文化园景观设计 方法 研究
摘要:
以茶文化内涵为基础,提出以物质层面———茶 种植 、茶加工、茶销售、茶器皿和以精神层面———茶艺、茶诗词、茶境、茶 传说 为切入点的8种茶文化园景观设计方法,以期为茶文化园景观设计提供借鉴。中国自古就有 饮茶 的习惯,茶与中国人的生活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以茶文化为主题设计的景观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关键词:
茶文化园;景观设计;方法
茶文化为主题的景观多出现在茶种植、加工、销售所在地,或观光茶园,为以茶文化为主题的景观设计和展示提供了物质和文化基础。目前对茶文化园景观设计研究相对较少,如周小苹等在《生态观光茶园景观创设》一文中对四川牛辗坪生态观光茶园的景观创设提出了独特见解[1];曾涛等在《北部湾的后花园———广西世外茶园园林景观设计》一文中指出景观、项目设置要以地方茶文化为根源,设计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茶景观[2];王慧等在《陕西西乡枣园生态观光茶园规划设计》中着重研究了观光茶园在功能设计与艺术精神上如何达到完美契合的问题[3];李琛在《茶园文化景观设计》一文从茶文化的社会价值入手,结合其特有的文化要素,融合“得天自成”生态景观设计理念,提炼出茶园文化景观的艺术表现特征[4];邵琦在《汉中西乡茶园文化景观设计》一文中指出茶园文化景观设计应该考虑文化属性、自然属性、景观形式展示、科学的施工过程、综合管理规范等五个方面[5]。此外,学者在茶馆室内装修上也有一定研究,如王奉慧在《双秀公园竹溪茶室景观分析》一文中,通过分析茶景园林实体要素在室内装修中所占的比例, 总结 了各景观要素在环境营造中的作用,并对不足之处提出修改建议[6];杨巍在《论现代茶馆的园林景观生态设计》一文提出景观设计及景观布置在茶馆氛围营造中的重要作用[7]。另外,唐黎标的《简论园林艺术在茶馆的运用》也阐述了山、石、水等景观元素在表现茶文化中所发挥的作用[8]。从相关文献的研究可知,园林景观、茶文化主题的景观在观光茶园及茶馆室内装修中已经渐渐进入研究的视野,景观所发挥的作用也逐渐得到了大家的认同。在此背景下,如何进行茶文化园景观设计,采用何种设计方法的研究就显得尤为必要。该文尝试在分析目前茶文化园景观现状的前提下,提出8种茶文化园景观设计的常用手法。
1茶文化的内涵及茶文化园景观的价值
茶文化从广义上讲,是指在茶叶发展历程中所有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其物质内涵,是指茶的种植、培育、采摘、烤制、销售等具有技术含量的科学技术内容;其精神内涵,是指茶的品种、品尝、礼仪、民俗以及有关饮茶的审美情趣、价值观念等人文科学内容[9]。文化价值。茶文化园景观是以茶文化为主题而设计的景观建筑小品,承载着中国几千年的茶文化历史,既是对茶文化的传承,也是对部分难忘历史的再现,如茶马古道动感雕塑园、陆羽亭等。以景观的形式展示中国茶文化,更加生动形象,帮助游客记忆,同时展示方式的多样性也增加了游客的参与、互动性,让大家在娱乐中学习茶文化知识,领略中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此外,部分茶文化主题的景观有再创历史文化的作用,如武夷山“印象•大红袍”实景演出,形成了茶文化演出的“印象”派效应,必将为人们所铭记。经济价值。观光茶园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茶叶盈利和宣传推广方式,它通过氛围的营造、体验性活动的开展、特色旅游项目的设置,为茶园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其中茶园氛围的营造、旅游项目的设置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茶文化园景观来实现的。如自然型的茶田迷宫、茶田画等,人文型的动感雕塑、文化长廊、文化景墙、特色瞭望塔等,为园区招揽了更多的游客,活跃了园区的氛围。旅游价值。茶文化园景观可分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两类。自然型的观光茶田清新静谧、绿影叠叠,置身其中仿若隔世仙境,成为广大游客向往的旅游佳境。人文型的实景演出高潮迭起,绚丽的舞台灯光为观众呈现了一席绝佳的视觉盛宴;创意景观小品、造型独特的建筑景观、别具匠心的茶文化体验互动活动,为茶园和旅游区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充分发挥了茶文化园景观的旅游价值。
2茶文化园景观现状及设计原则
茶文化园景观现状
我国现有的茶文化园景观还处于初期发展阶段,成功的茶文化园景观案例不多,普遍存在趋同化与雷同化现象,属于“CTRL+C”+“CTRL+V”或微改动版“CTRL+C”+“CTRL+V”。究其原因,大体可归纳为4点:设计初期没有进行详细的项目地块及所在区域设计元素考察,设计成为无根的浮萍;设计开展时没有明确整体形象的定位与塑造,缺乏主题创意与文化特色[10];设计方与委托方地位不对等,基本属于设计方按照委托方想法把效果图表现出来,物质功能性与文化艺术精神无法契合;施工方专业性较低,大部分情况是小包头+大小工的组合,对施工细节及材料不重视[11]。
茶文化园景观设计原则
因地制宜原则。充分考虑广义的“地”,包括项目地的地形地貌、地理位置、气象气候、地的主人等,对“地”研究得越透彻,设计成果越有特色。天人合一原则。新创造出的景观需与天、地、人三才和谐统一,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意境和艺术效果,从空间布局、虚实对比、形势把握、材料选择等方面入手,反复用心推敲。以人为本原则。茶文化园景观的建设最终是供人使用,因此应借助现代技术手段掌握使用人群的行为规律,以此设计真正为人所用的景观。创新原则。立足当地茶文化特色和民族风情,对景观的设计进行创新,使其特色化[12]。
3茶文化园景观设计方法
茶文化园的景观设计以茶文化为主题,围绕茶文化内涵展开景观的创作。基于此,提出的茶文化园景观设计方法亦分为物质与精神两个层面:物质层面,以茶种植、茶烤制、茶销售、茶器皿为切入点;精神层面,以茶艺、茶诗词、茶境、茶传说为切入点。
以茶种植为切入点的设计方法
茶田自身就是一座生态自然的艺术品,景观设计可以通过改变茶田的布局方式,或方、或圆、或异形等几何形状布置,形成不同形状的茶田景观,拉近人们与自然的距离,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重功效.
以茶烤制为切入点的设计方法
茶文化园的景观设计可以采用制茶的加工工具为原型,通过抽象、美学、设计等技术知识的运用,设计出独具特色的茶文化主题的景观。如将绿茶制作过程中用到的晒茶筛子,设计为茶园瞭望塔的形式,既体现当地茶文化特色又使得设计有根可循;或将筛子作为休憩亭的顶部遮阴物,阳光透过竹条之间形成斑驳的倒影,增添了静态亭廊的动感;仿造炒茶炉灶的造型,通过将其内部挖空,放入射灯的方法,设计另类景观地灯等。
以茶销售为切入点的设计方法
享誉国内外的茶马古道是茶贸易的独特方式,所形成的“茶马古道”是当今世界海拔最高的贸易通道。茶文化主题的景观可以通过雕塑设计再现古代“茶马古道”上商人运茶、卖茶的场景,或通过仿造古代“茶马古道”景象,进行实景复原,让游客亲身体验古代“马帮”艰辛的贸易之路。
以茶器皿为切入点的设计方法
中国南方饮茶颇为讲究,相比北方的大碗喝茶,更多了一份情趣和享受。仅饮茶需要的器具就分为置茶器、理茶器、分茶器、品茗器、涤洁器及其他的煮水器、茶壶、盖碗等,彰显了中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这也为景观设计提供不少的素材,如以茶壶作为喷水景观、以阵列式的茶碗作为观光茶园的景观小品、以茶勺作为雕塑原型进行抽象等,设计师可充分发挥 想象力 ,形成特色景观。
以茶艺为切入点的设计方法
茶艺是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包括茶叶品评技法和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以及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其过程体现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统一。茶文化园的景观设计可以从茶艺表演的全过程中取材进行雕塑设计,同时,茶艺师的服装配饰等物件,可以通过放大尺度方法设计为景观小品。
以茶诗词为切入点的设计方法
中国作为茶的发源地,有着悠久的种茶、饮茶历史,也留下了许多咏茶、品茗、斗茶、采茶的诗、词、歌、赋、 成语 、 歇后语 等宝贵财富,如《一字至七字诗•茶》《茶赋》《七碗茶歌》等。茶文化园景观设计可从这些非物质文化中寻求灵感,形成设计元素,传承中国茶文化精髓,如茶歌赋互动长廊、主题茶楼等景观建筑。
以茶境为切入点的设计方法
茶与禅的结合,是中国文化史上一道奇特的景观。“吃茶去”“茶禅一味”“和敬清寂”“自在精舍”等,已经成为禅茶文化的经典话语。一杯茶中,禅意盎然,有人生的三昧、有佛学的感悟,有茶人的心情与品味。通过营造宁静祥和的禅景来打造特色景观,已经被越来越多的观光茶园所推崇。禅境的营造要深刻领悟佛学的精髓,它似有似无、或静或动,朴实无华、宁静高远,言简意赅又发人深思。置身其中,可以平和心境,感悟人生。
以茶传说为切入点的设计方法
以地方茶文化相关传说、历史名人雅士,作为景观设计的依据。如武夷山“印象•大红袍”实景演出,便是根据武夷山茶叶救助赶考秀才,秀才高中后重返武夷山道谢这一历史传说编排而成,该实景演出已成为赴武夷山旅游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年收入上亿元。此外,人们也设计了很多实体景观建筑,以纪念“茶人”,如湖北天门市为了纪念茶圣陆羽,建设了陆羽亭、文学泉、涵碧堂等景观建筑小品。每每置身亭间,抚亭浥泉,品茗饮茶,令人流连陶醉,感叹中国茶文化之博大精深。
4结论
茶文化园景观的出现为人们提供了景致独特、情趣高雅的视觉盛宴,同时它也是实现茶园休闲观光价值的主要载体,是改变传统茶园单一农产品生产功能的重要方式。本文通过深入挖掘茶文化相关知识,系统地总结了茶文化园景观设计的8种方法,分别是以茶种植、茶加工、茶销售、茶器皿、茶艺、茶诗词、茶境、茶传说为基本进行设计,以期为茶文化园景观设计提供参考。
作者:王泽发 刘金燕 单位:泉州师范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周小苹,杨海军.生态观光茶园景观创设[J].安徽农学通报,2011(13):153-154.
[2]曾涛,周凡.北部湾的后花园———广西世外茶园园林景观设计[J].花木盆景:花卉园艺,2011(7):39-41.
[3]王慧,肖斌,张云鹏,等.陕西西乡枣园生态观光茶园规划设计[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0(4):205-208.
[4]李琛.茶园文化景观设计研究———以汉中西乡茶园文化景观设计为例[D].咸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
[5]邵琦.茶园文化景观设计研究———以汉中西乡茶园文化景观设计为例[J].福建茶叶,2016(5):144-145.
[6]王奉慧.双秀公园竹溪茶室景区景观分析[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4(3):143-145.
[7]杨巍.论现代茶馆的园林景观生态设计[J].福建茶叶,2007(1):42-43.
[8]唐黎标.简论园林艺术在茶馆的运用[J].广东茶叶,2004(3):16-17.
[9]康乃.中国茶文化趣谈[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6:173-183.
[10]吴军,李鹏波,臧真荣,等.中学校园环境景观设计初探[J].山东林业科技,2006(2):81-82.
[11]李琛.茶文化景观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J].现代园艺,2014(7):79-80.
[12]石洋.茶文化产业园景观设计研究[J].福建茶业,2016(5):171-172.
茶文化传播茶名翻译研究
摘要:
中国茶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是作为茶源国,中国茶文化的话语权却在国际交流的平台上日益失势。这种局势出现的原因部分在于茶叶名外翻过程中的混乱。从文化视角来看,这种混乱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源于茶叶分类范畴不通约;另一方面源于单品茶叶名外翻过程中的文化流失以及不一致性。通过对以上翻译问题的透视与解析,藉此对茶叶类别以及单品茶叶名翻译提出可行性方法。
关键词:
茶文化;茶名翻译;不通约性;分类范畴
中国作为茶叶的故乡有着悠久的茶文化历史。自唐代茶圣陆羽撰写《茶经》始,饮茶不仅是一种物质上的需求,更是一种精神上的追求。随着唐朝茶诗的盛起,茶慢慢渗透进中国 传统文化 的血脉之中,与传统“儒、释、道”精神交融,形成了别具一格的东方茶文化。然而在国际文化交流的舞台上,后起之秀的英国“下午茶”文化与日本的“茶道”文化日益争鸣并占领了主流文化话语权,为各自国家的文化身份与形象塑造发挥了重要作用。反观之下,当代中国“茶文化”自鸦片战争后在国际舞台上日渐衰退,其主流地位受到了极大的冲击,文化话语权逐渐失势。这种局面的形成涉及众多因素,其中茶叶译名乱象丛生是一个重要方面。本文从文化视野下,对茶叶名现行翻译状况进行述微,剖析茶叶分类范畴的不通约性所带来的翻译问题,并讨论了如何在具体茶叶名翻译过程中再现文化并塑造文化身份,以期为中国茶文化在国际交流过程中他者身份的塑造提供一定的启示。
一茶叶名翻译现状述微
迄今为止,茶叶的发现与利用在中国已经有了五六千年的历史,它于16世纪才被欧洲人所知,作为外来语通过音译进入印欧语系。作为舶来品的茶叶名在印欧语系中的翻译也经历了漫长的演变历程,其中随着各国茶文化的平行发展,茶逐渐融入各自的文化血脉中,成为各自的文化符号,而非一种单一的所指。本节将茶叶名置于各自的文化语境中对比异同,进行阐释并分析茶名翻译中存在的问题,以求从文化视角找到可行性的译法。
二茶叶名翻译分析
1.茶类不可通约性造成的翻译混乱。
由于当初茶叶进口地区方言的差异,茶的英译主要有两种发音,一种源自厦门方言语系(Te/Tay),而另一种则来自于广东话语系(Cha)。厦门方言“Te”经由航海技术发达的荷兰人传入欧洲,经历了“te,tee,tay,tea”并用的时期,到最后采用“tea”来统一称谓。(程启真,2010:P21)在国际文化舞台上,茶叶传到各国以后,形成了各自的茶文化,而且由于饮用方法不同,各个国家所青睐的茶叶品种也各不相同。全球百分之八十是红茶,主销欧美、大洋洲地区;其次是绿茶,最受中国及西非、北非等国人们的喜爱。近年来,绿茶在欧洲市场也开始回温,再次是乌龙茶,除中国外,主销日本及东南亚各国。(国坤,2004:P104)从茶类来看,欧美国家并未对其细分,只有红、绿之辨别。而中国的茶叶分类经历了漫长的演变期,随着新的茶品的出现,不断地进行细化。在明朝分为绿茶、黄茶、黑茶、红茶,而清朝则创制了白茶、青茶。(陈椽,1979:P44)以上中国的茶类划分主要是参考加工过程中茶多酚氧化程度的不同。对于这几大类茶名的翻译,由于东西方分类范式不一,造成茶类翻译出现了以偏概全,所指不一的情形。
(1)翻译中的红黑之辩。中国六大茶类中的红茶是由武夷岩茶简化了加工程序发展而来的一种全发酵茶。最早的红茶产自附近村镇的小种红茶。最早进入英国市场上的红茶则是武夷茶,这在国王威廉三世的牧师约翰•奥维格顿(JohnOvington)的《论茶的种类和品质》中有所记载:“第一种茶武夷茶(Bohea),中国人也称它为武夷(Voui)。此种茶叶颜色偏小,叶子较小,冲泡后茶汤一般呈褐色或红褐色。在中国,人们生病的时候或有健康保护意识的人往往在感觉体制虚弱时,就只喝这种茶。”(ovington,1732:P144)奥维格顿在撰写这篇 文章 时只有中国这一个茶源国,印度和斯里兰卡还没有生产茶叶。因此,在十八世纪前“Bohea”被用来指代中国红茶的总称。但是随着中国的闭关锁国以及印度和斯里兰卡等红茶产地的出现,中国红茶逐渐淡出了国际市场。中国的六大茶类划分成形之初,多是按照茶叶的汤色划分,如绿茶绿汤、红茶红汤、黄茶黄汤,以此类推红茶在命名之初,虽是黑叶红汤,但是取其汤色,将其命为红茶。但是随着印度和斯里兰卡红碎茶的引入,武夷红茶(即中国红茶)的淡出,西方人取其叶色将其命为“黑茶”(Blacktea)。而国内茶叶外翻过程中多采用归化译法将红茶译作“Blacktea”。这种翻译方法使得六大茶类中的黑茶,即后发酵茶陷入尴尬的境地。为了厘清红黑之别,多数译者将黑茶译作“Fermentedtea”(后发酵茶)或是“Darktea”(深色的茶)。采用后发酵茶来译介黑茶,是按照发酵程度来进行范畴划分的不得已做法。这种译法使得茶叶的分类范畴主次不分,因为如若按照发酵程度划分,则分为不发酵、全发酵、半发酵,而后发酵的黑茶,与前发酵的白茶,中发酵的青茶和黄茶隶属于半发酵茶系类。如果将其译作“Fermentedtea”,并与“Greentea”“blacktea”等并置将造成茶类系统分类的混淆,而这种茶叶总类译介时候的混淆则造成单个品种的混淆,例如安化黑茶被译为“AnHuaBlackTea”。而如果将黑茶译作“Darktea”(深色茶),与“Blacktea”“Whitetea”等并置,以Dark替代“黑”,终将无法凸显黑茶的特色,使得黑茶的英文名与其他五类茶迥异。作为茶叶起源国以及茶类最丰富的国度,我国在输出茶文化的过程中,理应肩负起“正名”与“分类”的重任,在茶名翻译的过程中不能采用“西方为中心”的归化译法,这种译法使得茶叶在国际上分类混乱,范式不通,使得国内的其他茶叶一直在茶叶交流与传播的舞台中处于边缘地位。国内将红茶默认的译作“Blacktea”,并且将其视为一个跨文化的谈资 教育 英语学习 者的时候,英国人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将红茶已经直接译作“Redtea”。(Needham,2000:P544)这种正名行为为茶叶统一范式奠定了基础,也对恢复我国茶文化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大有裨益。因此,红茶的译法并非流于表象的“受众的接受问题”,而是紧系国际茶叶范畴分类与中国茶文化在国际舞台上地位的重要问题,红黑之辨的溯源性理应得到译者的重视,这对于泱泱茶文化的回归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2)青茶翻译之“乌龙”。六大茶类中的青茶介于红茶(全发酵茶)与绿茶(不发酵茶)之间。按照发酵形成的色泽分类为青茶。目前,多数学者认为乌龙茶就是青茶的俗称。而在国际茶品译介的过程中,也鲜少将其译作“Darkgreentea”,而是按照惯例采用音译法将其译作“Oolongtea”,与其他几类同列。但是实际上乌龙茶即是乌龙茶类总称,又是单个茶品名,也是茶树的品种之称。正是因为其意思以及涵盖面存在的争歧,后续的茶叶领域学者采用了青茶作为这种半发酵茶的总称。而因为历史因素的发展,隶属于乌龙茶的大红袍与铁观音等茶叶,因其海内外的传播效度之广,使得作为总称的乌龙茶与它下面的分支含混不清,孰总孰分已经界限模糊,甚至有些学者指出,乌龙茶作为大红袍与铁观音的上义词,是划分中的好坏不分。(陈椽,1979:P44)而如果在国际交流的舞台上,使得“Darkgreentea”作为半发酵茶的总称,使得乌龙茶成为青茶中一个分支,这样不仅能够规范茶叶的分类系统,而且使得茶叶的分类依据不言自明。因此,从总体上来看,我国茶文化在输出中最为棘手之事当属茶类总称的界定以及统一。厘清茶类总称后才能够使得各个茶类下的茶品在翻译的时候有据可循、有法可依。而茶类统一英文名称,必须先给红茶“正名”,青茶“立目”。
2.单一茶品名翻译的混乱。
茶界素来就有“茶叶学到老,茶名记不了”的说法。而单品茶叶的命名也是各具特点,有表达名茶品质特点的,例如茶类品种、造型、色泽、滋味、香气等命名。如佛手、三杯香。有显示地方特色的,表达强烈的地方、区域性。如西湖龙井、庐山云雾茶等。表达文化特色,暗示历史背景和文化史实,如文君绿茶、普陀佛茶等。以物喻名,如遂昌银猴、竹筒香茶等。(施海根,1995:P5)而对于各色茶名的翻译仍未统一。如武夷岩茶,有译作“BoheaRocktea”“Boheayantea”“WuYiYanTea”以及“WuYiRockTea”等译法。这些纷繁芜杂的译法终究需要统一才能够杜绝一茶多名的状况发生,在国际上塑造名茶的地位以及经济价值。而笔者认为,作为茶文化身份的内核,茶名的翻译应该注重茶文化以及审美的转换。茶从来不只是一种物质凝聚物,更是一种精神凝聚体。在译介每一个茶名时,要注重茶名的追根溯源以及文化蕴意的再现。本文试分析几例,以传达单种茶叶名的译法。绿茶中的“西湖龙井”命名时采用了“地名+地名”的方法,由西子湖和龙泓井圣水得名。而西湖这一地名在国际上已被译作“WestLake”,并以“淡妆浓抹总相宜”闻名。如果翻译过程中将其采用音译译作“XiHu”,一方面茶叶的产地无从得知。而茶名中“西湖”一词所产生的审美想象也随之消失,成为一种陌生的拼音所指。而“龙井”一词源于龙泓井,翻译该词的时候如果采取意译“Dragonwell”(龙的井)。在中西方文化中,“龙”所蕴含的文化意向大相径庭。在中国,“龙”是威严、权利的象征,蕴含积极的所指。而欧洲国家“龙”多意指残暴、凶猛等特征,与负面信息相挂钩。考虑到积极文化形象的塑造以及茶叶在国际上的推广等因素。“龙井”因此应采用音译法,来规避文化之间差异。自古名山出名茶,以地名或者山名来命名的茶叶品种很多,如韶山韶锋、南岳云雾、祁门红茶、金竹云峰茶等。这些地名与山名在翻译的过程中应采用目前通用译法,而不能为求便利,纯粹的采用拼音,使得茶叶出产地方、区域文化在外译的过程中消失殆尽。山名、水名、地方名在翻译的过程中应该保留,采用通用译法体现出来。这样在推广过程中,通过茶名就能溯其源头,探索其背后的地方文化。而以历史背景与文化史实命名的茶叶,如文君绿茶、普陀佛茶、西施银芽、八仙云雾、东坡毛尖等。这些茶叶名均含有中国历史上的名人,其文化内涵寓意深厚,如文君绿茶,因其产自西汉才女卓文君的故乡,即四川省邛崃县而得此温文尔雅的芳名。而在这些茶叶外译的过程中,也应该力求重新展示其中的历史文化蕴意。如文君绿茶在外销过程中应采取厚译法。即“WenJunGreenTea”(WenJunisatalentedfemaleinthehistoryofChina)。这种文化内涵的备注使得茶叶名称由来以及历史蕴意得到了再现,在茶叶外销的过程中,对于中国的文化外传也能够起着重要作用。而以物喻名的茶叶在翻译的时候也应以茶文化传播与茶叶外销为目的,力求将茶叶与文化紧密结合,以此来使中国的茶文化在国际交流的平台中逐步的标新立异,获取一定的话语权,建立起自己的文化身份。
结语
通过上文的描述性分析,我们发现中国茶文化虽然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是在当今国际交流的平台上仍需强化其地位,构建起标新立异的文化身份。这种身份欠缺的部分原因在于茶叶种类范畴的不通约性所造成的翻译混乱,以及单个茶叶名翻译的不统一,翻译过程中不重视文化的再现等因素。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作为茶源国的我们应该积极推行新的范畴分类译法,这种新的范畴分类译法不仅有利于其他茶种的推广,也能够杜绝单个茶叶名翻译的混乱。对于单品茶叶名的翻译应该注重茶叶名中文化因素的再现,这些文化因素有利于中国茶文化身份的重构以及推介。
作者:刘珍珍 单位:淮阴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程启真.多维视角下的英国茶文化研究[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2]国坤.茶文化概论[M].浙江:浙江摄影出版社,2004.
[3]陈椽.茶叶分类的理论与实际[J].茶业通报,1979,1(2).
[6]施海根.中国名茶图谱:绿茶篇[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5.
古语有云:“千载儒释道,万古山水茶”茶与儒、释、道有着不解渊源,精炼的概述了武夷山茶文化的内涵。每到春天,武夷山人家家户户都忙着采茶、做茶,空气中到处都弥漫着茶的清香。几百年来,武夷山人世代传承的不仅仅是原汁原味的制作方法,还有对茶一丝不苟的执著与热爱。一起了解 南平文化 吧!武夷岩茶在我国茶叶发展史上,谱写了十分重要和光辉的一页。武夷茶在南北朝时(公元479年),就以“晚甘侯”(茶名)着称于世,唐代成为士大夫上层贵族馈赠佳品,宋元两代入贡朝廷,盛极一时。 元大德六年(公元1302年),就于九曲溪畔设置御茶园。明代罢造龙团,改蒸青团茶为炒青散茶,随后又改制三红七绿的乌龙茶,即现在所称之岩茶。因而,武夷岩茶始于明朝,盛于清代,十七世纪远销西欧,蜚声四海。 武夷山有茶可能在唐朝时期或者更早,但武夷茶是继北苑茶而发展起来的。元朝大德六年1302年,在武夷四曲处设置了“御茶园”,专制龙团贡茶。直到明初,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罢造龙团改制散茶。 明朝的武夷茶已代替了北苑茶,改变了加工工艺,成为品质优异的散茶,誉满天下。所以,元朝以后的福建贡茶以武夷茶为最多,约占全国贡额的四分之一。五口通商后,武夷茶大量出口,促进了武夷茶的快速发展。 武夷山位于福建与江西相邻的边界,产茶历史悠久,自蔡襄以后,山中所产的茶叶除寺僧供献游客外,主要作为贡品。元末明初罢贡之后仍为世人所重,争先恐后地购销于国内外市场,成为世界闻名的茶叶。 约在十六七世纪,英国、荷兰等欧洲国家的贵族阶层,已把饮用武夷茶作为集会宴客的一种高尚礼节,事后逐渐推广到各阶层的人们中去。茶叶成为欧美各国普遍的饮料之一,从而使我国茶叶外销不断增长。18世纪中期,就有学者把武夷茶定名为武夷变种,从此,武夷茶誉满全球,自那以后,西欧人还把茶称为“武夷”,并成为习俗。
时间飞逝,转眼间一学期又过去了,我作为课题组的成员,现将本人本学期的课题研究工作总结如下:
武夷山为我们开展美术活动提供丰富资源。因此,我们充分利用本土资源,弘扬本土文化。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和挖掘,我们发现了选择了离学生较近的、较熟悉的茶文化作为艺术活动内容,即能满足学生对本土文化的好奇心又能积极地参与到研究中,亲自体验到了地方文化的精髓所在。经过了两个学年对于课题的实践研究,我校学生对于武夷山茶文化有了初步的感知、了解,对美术活动产生了较浓厚的兴趣,审美能力和欣赏能力有了相应的提高,本学期我们根据年龄特点、兴趣,开展特色教研活动,尝试不同的表现形式呈现出不同风格的作品,激发学生创作的欲望。逐步来提高孩子的绘画水平和审美情趣。
一、充分利用本土资源收集资料,丰富学生经验。
丰富的经验有助于美术活动的开展、美术的创作表现,因此课题的前期,我们调动所有可利用的资源有家长、学生、社会等共同收集关于武夷山茶的标志、武夷山茶历史、武夷山岩茶的生产、销售等,并引导参与收集、分类、整理,最后展示于课题墙,启发学生观察、比较、交流各种标示的造型特殊、色彩个性,包装的多样性,从中感受茶文化的魅力。
二、开展丰富欣赏活动,为学生艺术表现和创作提供信息资源
欣赏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认识发展,开阔眼界,丰富表象储备;有利于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发展他们的美感,缩短从爱美到审美的距离,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审美享受;有利于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产生自由表达的兴趣、愿望和能力,从而激发其内在的创造力。本学期开展了美术欣赏《茶字趣解》、欣赏活动《祥岩茶厂一日游》中,教师把品牌当时创作的背景和创始人的小故事向学生作一简单介绍,提高他们欣赏的积极性。
三、尝试多种表现形式,激发学生创造欲望
一学期,我们开展了茶文化手抄报比赛、手工《茶叶贺卡》、线描《古建筑》等一系列美术活动。通过活动学生初步了解茶叶的历史、感受到了武夷山岩茶的魅力。
四、不足之处 :经过一学期课题的开展,活动取得一定的成效,但还存在许多不足:
1、课题的研究不够深入,表现的内容较单一。
2、美术活动的形式、材料相对单一,教学模式相对固定。
3、重视美术作品的完成,轻视过程中情感体验。
4 、学生的审美能力逐步提高了,但是还不够需要加强。
五、下阶段努力方向
1、加强课题方面的理论学习,开展课题的相关知识。
2、深入挖掘武夷山茶文化的内涵、美术内容,尝试运用更加多样的表现形式加以表现,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
分析现行的课堂教学,我认为《小学数学有效教学反思》这个课题很有研究的必要性。所以我积极参与该课题的研究活动。一学期来在全体数学老师的共同学习下,我认识了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是有效的,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是无效的,逐步探索出教学反思有效的理论和方法。现将一学期来参与该课题研究活动如下:
一、理论学习
认真听取蔡老师组织我们学习本课题研究的背景,研究的目的,研究的理论依据以及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我对小学数学教学反思有了初步的认识,我明确了自己的研究目标和研究任务。
二、课堂实践
带着初步认识的理论知识,我以课堂为基地,以教学实践为切口,以生动的教学案例为支撑展开自己的研究活动。我经常关注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教学技能,师生互动等、利用课堂生成的教学反思进行研究,通过分析教学反思的有效性,找出教学内容的有效运用与开发并在下次上课过程中改进,不断优化教学反思能力,这使我在课堂上的教学能力有了提高。
三、观课议课
我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观摩课,公开课,研讨课活动。在观课过程中,我用心注意执教老师是如何在课堂上追问学生,及时对课堂中的生成进行反思,对于好的做法和不好的做法我会记录下来,便于借鉴和研究。在议课过程中,通过大家的议,明确了我对每节课中如何进行有效反思有了深刻认识。
四、形成文字
在课堂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在分析课堂教学实例中,我将自己的点滴感悟进行梳理,形成文字,写成案例或论文,如《比的认识》教学案例,论文《浅谈小学数学课堂如何利用质疑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这些文字虽不深刻、精辟,却能为我今后的研究铺路导航。
五、研究方向
下一步我打算研究以课堂生成的进行有效反思为主要方向,不断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
按照学期教研计划一步一个脚印,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继续贯彻落实新课程标准精神,进一步推进学校教学研究工作,以教学研究促进教学改革,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全面落实课程改革目标;以课程改革为契机,以课题研究为抓手,以校本培训为依托,用课题研究解决课程改革中的实际问题,促进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扎扎实实提高我校语文教学质量。现将这一学期语文学科课题研究工作做如下总结。
(一)、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要想使课题研究工作能够顺利地实施,首先要提高课题研究教师的思想认识,使他们能够从心里赞成课题研究,愿意课题研究,这是做好课改工作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做好这项工作的最为关键的一环。为此,我们进行了理论学习和座谈,多次召开课题研究会,不让课题研究流于形式,让教师在课题研究中有所收获使教师更加深刻地认识了课改的深远意义以及课改的紧迫性,同时也明确了自己肩上的重任,从内心接受了课题研究,认同了课题研究。这样,就为能够顺利地实施课题研究打下了比较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认真学习教育理论,明确课题研究方向及重点
在课题组教师从内心接受课题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又布置了有关课题研究的理论学习任务。其中我们进行了三次集中学习,并布置了五次分散学习。学习的内容有《语文课程标准》、《小学教学通讯》《江苏教育》等有关“随文练笔”教育教学理论。重点学习的文章篇目有《儿童心灵文化的语言破茧与蝶变》、《徜徉在言语的海洋》《阅读教学新思维:以学习表达为中心》、《模仿借鉴是创造开拓的前提所在》、《抓住文本语言特点进行课堂语言转换》等。通过学习,教师明白了本学期重在教学案例的研究分析上,形成自已的随文练笔案例,加强对课堂练笔的实践反思。
(三)、深入课堂,进行实践
1、课堂教学重视拓展,与课题紧密结合。本学期,是我校课题进入实施验证的阶段,因而要求每位教师都要主动参与到课题的学习研究之中,不断深化对课题的理解。围绕本年段制定的训练重点展开教学研究,并落实到每一节课上进行教学尝试,特别是在每一节研讨课上都针对课题进行或针对课题的一个方面进行必要的研究,并使课本资源、媒体资源、教师资源、学生资源等得到了较好的利用和拓展,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2、重视实验的日常管理。注意实验资料的收集、整理,做好教后反思、典型案例记载等工作。要求自己创造性地使用实验教材,落实课题研究的日常工作,在每节课结束时,都对本课教学及时记录,认真总结、反思。本学期汇编了一期教师《随文练笔教学案例》小册。收集了实验教师的实验心得或感悟。
3、加强对课堂的监督与指导。老师们对于课题的意识应该说是有所增强,但其自主性还不够,主要是担心课题的研究影响了教学效果,影响了教学质量(说白了就是教学成绩的一分两率),因此都不敢花大力气进行课题的实践与反思。就我校课题的实用性、及针对性来看,对于教师的担心是不必要的,通过近两年,我校在县统一质检的作文成绩分析来看,通过近一年半的实验,作文成绩均是名列前矛的。因此,在教学管理中,我们除了要求教师在研讨课上要贯彻随文练笔的教学方法,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也要注重随文练笔。把“随文练笔”当作是语文教学的一种方法,一种策略。
本学期继续开展教育办的校本教研课题研究,在问题记录、话题研讨的基础上产生了小课题,以《突显学生主体 体验学习快乐的研究》作为校本小课题,已于本学期四月份开始实施。现把课题研究的有关工作简单梳理如下。
一、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地提高研究水平
要想顺利的实施本课题,我们清楚的认识到必须转变教师“角色”意识。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要求大家在改革我们的教育同时,教师必须从居高临下的主宰课堂的局面中解放出来,淡化自己的权威意识,增强自己的服务意识。我们在课题组学习中明确指出:要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谐、合作、愉悦和融洽的学习环境,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表现空间”,让学生积极思维,任意表达,敢于标新立异。为了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确保课题研究真正地为教学服务,除了集中学习外,我们要求老师们自觉到杂志上或网络上学习。
二、围绕课题的研究方向,积极开展实践
1、开展小学生数学学习现状调查与分析,从实际出发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与品质的途径与方法,建构自主探究型课堂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研讨、交流、反馈、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与品质,使学生学会主动求知,快乐学习。
2、每周一次的'校本教研,我们都认真地围绕课题进行研讨,单周理论学习,双周话题研讨。在研讨中大家畅所欲言,因此每次的研讨,我们都有很大的收获。我们所研讨的话题都是来自于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又将研究的结果运用于教学实践中去。
三、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为课题实施提供保证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自主合作探究本是学生发自内心的客观需要。儿童好问便是这方面最有力的佐证。在实验研究过程中,只有营造浓厚的自主学习氛围,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激起学习需要,学生才能真正去调动自身的学习潜能,进行探究学习,也唯有如此,我们的课题研究才能实现实质性进展。在具体的实施中,通过正面引导、树立榜样等手段给予落实。我们努力做到:
1、尊重、热爱、信任每位学生,让每位学生都感受到自己是被重视和关注的;充分发扬教学民主,以平等和蔼的态度对待学生,特别是对学困生,应更多一份关怀。尊重学生,关爱学生,信任学生,才能使学生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开掘出创新的潜质。
2、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3、在课堂教学中,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人,引导全体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做到凡是学生能解决的坚决让学生解决,凡是学生能独立发现的教师绝不暗示,多给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的机会。
4、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即指导学生怎样当学习的主人,怎样当好学习的主人。引导学生寻找学习的需要,激发学习的内驱力,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引导学生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清楚学习的内容和学习的深度;引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让学生明确学习的步骤;引导学生探索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方法,使学生掌握学习的规律;引导学生自我评价,使学生及时了解学习的结果;引导学生总结过去,使学生学会不断调整自我、超越自我。
四、探索教学的最佳方案,突显主体体验快乐
首先,从每周四的听课评课日中,我们不难看出学生被教师牵着走的现象明显少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多了,学生的学习主体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每节课的教学都力求做到:先尝试后讲解,先猜想再验证,先独立思考,再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我获取信息的能力,为自主发展打下了基础。其次,从教学形式上,重视小组合作研讨的学习方式,将游戏、故事、比赛等形式引进课堂。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教学,一是: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三是:学生在小组交流、全班交流过程中,可以相互学习,相互借鉴,逐步完成对知识的认识,有时还会受同学的启发,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再次重视从学生已有知识水平出发,为学生提供了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便于学生发现规律的探索性材料,给了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和探索的空间。让学生通过自身智力活动的内化这一特殊的认识活动去体验数学、感悟数学、领会数学。
五、课题研究的成果
在一学期的实验中,我们在突显学生的主体,让学生体验学习快乐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蔡南茵老师一课《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数学,真正做到在玩中学,在乐中悟,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获得了街道一等奖。
2、提高了参研教师的素质。一学期的实验探索,也使我校教师自觉地加强学习,提高了理论水平、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参与教师所撰写的多篇随笔、反思、论文发表在街道教育信息网或各级刊物上。
六、认识及思考
1、虽然研究有了一定的成效,但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作为教师要善于吸收最新教育科学成果,并将其积极运用于教学中,才能行之有效,才能更好地把握开放度。因此还要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己适应现代教育的能力。
2、在做法上还不够成熟,对于体现学生主体已基本能做到,可如何真正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还有待于下学期进一步研究。
我校“提高小学高年级学生朗读能力的对策的研究”课题组在校领导班子的关怀指导下,在校教研室的指导下,在课题组全体人员的努力下,经过几个月的工作,按计划完成了预定的工作任务,现总结如下:
一、成立了课题组组长:王安,确定了由邱辰、彭嘉禾老师为此课题实验教师,还设立了崇安小学六年级2班,六年级5班和5年级五班为实验班。
二、制定了课题实验开题报告和操作细则,论据充足,目标明确,措施得当,符合我校实际,具有可操作性,是指导我们搞好实验的依据。同时,还制定了课题实验第一阶段计划,计划详细,针对性强,操作性高。
三、加强了对实验理论的学习。坚实的理论基础是开展实验研究的前提。本学期我校组织教师认真学习了学习语文学科新课程标准,学习了习作教学有关理论,使课题组成员了解了这个实验研究的意义、目标、内容、过程、方法,知道了应该以什么样的心态去参加实验,表现出了很高的积极性。
除了周二下午的语文组集体学习以外,我们课题组几个老师还充分利用课间时间进行闲聊式研究,课后时间积极自学,写下了大量的学习笔记和心得体会,为参加实验做了一定的理论准备。当然,这些学习还是远远不够的,今后还要随着实验的深入发展,不断的加强理论学习。
四、开展了《小学生朗读情况的调查报告》。目的是了解一下学生是否喜欢朗读。针对大多数学生不爱读书,读书时毫无感情,抑或是有口无心等,为了改善这种局面,为了培养学生爱上朗读,自主有感情地朗读的能力,我们在五、六年级学生中开展了小学生朗读对策能力的研究,目前已进入课题开题阶段。为了更科学、准确反映实验有效性,为今后进行推广提供依据,我们对参与实验的五、六年级学生进行朗读基本情况的问卷调查工作。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现在的学生,爱看电子产品,爱玩游戏,不爱读书,甚至有学生说:“看到书就想睡觉。”在课堂教学中,老师指导朗读花的时间很少;老师讲得多,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朗读的时间少,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够强,往往是教师的“满堂灌”,慢慢地,学生由“难得开金口”就变得“不爱开金口”了。
由调查,我们思考:
1.要培养学生兴趣,激发他们乐于朗读。
2.要培养学生朗读能力,指导他们学会有感情地朗读。
3.要改善语文课堂教学,要让语文课“读占鳌头”。
4.要培养学生朗读悟性,促进朗读水平提高。
五、开展了很好的研讨活动。通过多次的研讨课和研讨会,课题组成员对自己的教学有了新的认识,感到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能力还有很多不适应实验需要的地方,如我们还要深入学习课程标准,了解学生的实际水平,确立教学的真实起点是把握教材重、难点的关键。
六、开展了很多课题活动。xxxx年12月课题组开展了传承国学经典,弘扬祖国文化诵读比赛。在元旦期间开展了迎新朗诵比赛。在12月份课题组开展古诗朗诵微课教学,王惠英老师的古诗朗诵微课《画》已上传到福建省云教育平台。通过丰富多彩的课题活动,师生收获颇多。老师们的朗读指导水平提高了,理论也加深了;学生朗读能力得到了大大地提高,对朗读的兴趣也越来越浓了。
本学期的课题研究工作方面虽已取得了小小的成绩,但也存在很多不足,如理论学习还不够深度,课题实验过程中还存在较多的疑惑等等,我们会在今后的工作中加强学习,及时总结,共同研究,将我校教科研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武夷山茶文化考察武夷岩茶在我国茶叶发展史上,谱写了十分重要和光辉的一页。武夷茶在南北朝时(公元479年),就以“晚甘侯”(茶名)著称于世,唐代成为士大夫上层贵族馈赠佳品,宋元两代入贡朝廷,盛极一时。元大德六年(公元1302年),就于九曲溪畔设置御茶园。明代罢造龙团,改蒸青团茶为炒青散茶,随后又改制三红七绿的乌龙茶,即现在所称之岩茶。因而,武夷岩茶始于明朝,盛于清代,十七世纪远销西欧,蜚声四海。武夷山有茶可能在唐朝时期或者更早,但武夷茶是继北苑茶而发展起来的。元朝大德六年1302年,在武夷四曲处设置了“御茶园”,专制龙团贡茶。直到明初,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罢造龙团改制散茶。明朝的武夷茶已代替了北苑茶,改变了加工工艺,成为品质优异的散茶,誉满天下。所以,元朝以后的福建贡茶以武夷茶为最多,约占全国贡额的四分之一。五口通商后,武夷茶大量出口,促进了武夷茶的快速发展。武夷山位于福建与江西相邻的边界,产茶历史悠久,自蔡襄以后,山中所产的茶叶除寺僧供献游客外,主要作为贡品。元末明初罢贡之后仍为世人所重,争先恐后地购销于国内外市场,成为世界闻名的茶叶。约在十六七世纪,英国、荷兰等欧洲国家的贵族阶层,已把饮用武夷茶作为集会宴客的一种高尚礼节,事后逐渐推广到各阶层的人们中去。茶叶成为欧美各国普遍的饮料之一,从而使我国茶叶外销不断增长。18世纪中期,就有学者把武夷茶定名为武夷变种Var.bohea,从此,武夷茶誉满全球,自那以后,西欧人还把茶称为“武夷”,并成为习俗。 武夷山茶与宗教武夷山佛教禅宗僧侣,对茶甚为讲究。寺中置有专门的“茶堂”或“茶寮”,即住持行礼之处,也叫方丈。方丈是供寺僧讨论佛法义礼,招待施主,接待文人品饮香茗的地方。在寺庙演说佛法、皈戒的佛殿和法堂中,都设有钟、鼓,常常钟鼓长鸣。庙中一般有左钟右鼓,如果增设“茶鼓”,应在西北角,一种用木头雕成鱼状,体内凿空,击敲有声的木鼓,是召集僧人饮“普茶”之用。诗人林逋诗云:“春烟寺院敲茶鼓,夕照楼台卓酒旗”。茶鼓是佛教崇尚茶叶的一种信据。武夷禅寺仪规:殿主晨起必须在佛祖前“奠茶”即敬供茶汤,僧侣每日早起盥洗之后,先饮茶再礼佛,然后坐香习禅。习禅分为六个阶段,每一阶段一支香毕开静,僧人要饮茶以提神益思,寺庙监值都要“打茶”,行茶四五匝,借以清心提神,古代早已成为寺院的定规。明代诗僧陆容诗云:“江南风致说僧家,石上清泉竹里茶。法藏名僧知更好,香烟茶荤满袈裟”。诗人把僧侣爱饮茶描写得淋漓尽致。寺院仪规中还有“茶汤”一项。每当新任住持晋山升座时,有特定的点茶,点汤礼节。有的寺庙在佛的圣诞日盛典,专人以汤沐浴佛身叫“洗佛茶”,供香客取饮,祈求消灾延年。较大的寺院的茶汤开筵,俗称茶会,也有谓之“茶宴”。这种茶汤会的举办,到后来范围更广泛,既有寺庙用以招待施主与香客,也有檀越信众用来与众僧结缘。正是这种情况,寺院在茶汤会中举行茶礼、汤礼,以及每逢佛祖忌日献茶汤时,都要呜“钟茶鼓”集众,以示佛法的庄严。寺庙多设在峻岭之顶,沿山路设有茶亭供饮茶歇息。寺庙众僧中有“种茶僧”、“制茶僧”,专司茶众管理和制茶,庙内设有“茶头,专门负责烧汤烹茶,门前配有“施茶僧”,为施主、香客、游人惠施茶水等。由于茶被佛教界视为“神物”,饮茶之风传遍大小寺庙,种茶、制茶成为僧侣一业。武夷山茶自问世以来,从药用、禅饮、品茗:茶宴、斗茶推向社会。佛教对促进茶业的发展,茶叶的传播也起了一定的作用,所以自古以来茶与佛的因缘深长,就有“茶禅一味”与“茶佛一味”的说法。 武夷山茶特色武夷岩茶是武夷山一带生产的乌龙茶类的总称。武夷岩茶系半发酵茶,集红茶、绿茶功效于一身。色泽油润,内质香郁,味醇香甘,汤色清橙红,茶汤金黄,叶底绿叶红边,叶瓣边缘红艳,呈绿叶红镶边状,饮用武夷岩茶,齿颊留香,回味甘鲜。岩茶的药作用,除了具备红绿茶的作用以外,它所含的糖类及各种矿物质较多,耐冲泡,能促进人体健康。突出表现在会分解脂肪,减肥健美等方面,有提神消食、生津止渴、减肥健美、防癌抗病之功效,又有“减肥茶”、“健美茶”之美称。武夷岩茶原产地域保护申报委员会提出武夷岩茶的原产地域保护范围,即武夷山市现行政区域范围内,分区为:武夷岩茶名岩产区和丹岩产区。武夷岩茶是有赖于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的,只要是产自“三十六峰”、“九曲溪”之区域内的武夷岩茶,才有岩韵。具有岩韵(岩骨花香)品质特征的乌龙茶,才有资格称为武夷山岩茶。武夷岩茶最有特色的是味甘泽而气馥郁的岩韵,因岩茶品种及种植的气候、土质、树龄、鲜叶老嫩、加工技术、武夷耕作法、施肥不同而有不同的喉韵特征。武夷岩茶按等级分为四大类,由好到差为:正岩茶、半岩茶、洲茶、外山茶。其中最好的是正岩茶,最差的为外山茶,正岩茶处于景区60平方公里的区域内,由于武夷山是自然与文化遗产,茶园不能使用农药、化肥,且在景区内要退茶还林,面积也越来越少,所以武夷茶的最珍品—-正岩茶越来越少了,这种茶是完全自然的,对人体只有好处没有坏处。成品茶最好的是大红袍条形为条索形,色乌黑,焙透火功,香气高、厚,且令人舒服,具有焦火香,汤色橙黄到橙红,很耐泡,九泡有余香,回甘明显,岩韵显著。精制的大红袍条索壮美,冲泡后的武夷岩茶中的大红袍呈绿叶红镶边。入口水仙,佳味清纯。“岩骨花香”之品质特征。正宗的武夷岩茶可连续冲泡六至二十道,色、香、味俱不变,耐泡是武夷岩茶的一大特色。武夷岩茶的泡饮别具一格,"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橼,每斟无一两,上口不忍噱咽,再试其香,徐徐咀嚼而体贴之"。开汤后第二泡香才显露,茶汤的香气自口入,从咽喉经鼻孔呼出,连续三饮,所谓"三口气",即可鉴别岩茶上品香气。更上者"七泡有余香"。品质第二的为小红袍:香气高,汤色橙黄,也很耐泡,可泡七道以上,味道醇厚,回甘较显,岩韵较明显。品质第三为肉桂:条索较紧,条形、色泽乌润,中等火功,香气辛锐持久,香气显但不够厚,汤色橙黄,回甘尚显。武夷茶与乌龙茶的发展乌龙茶是沿袭武夷岩茶的制法,从采摘到焙制的方法完全与武夷岩茶相同,而武夷岩茶又与北苑龙团的原料采制方法相近似。现在乌龙茶类的加工方法,不论是闽北、闽南、潮汕或是台湾,基本上是相同的,惟各工序掌握的程度有轻重之别而已。 武夷山茶风俗及与社会生活关系饮茶风俗无论走进农家、民宅、庵观、寺庙、宾馆、山庄、酒店、工厂、机关、学校……迎接你的将是一杯杯、热腾腾、香喷喷的武夷岩茶,使人立时感到一股股、浓烈烈、暖洋洋的盛情贯串身心。武夷岩茶已融人武夷山人的日常生活,注入武宝山人的接待札仪。饮茶习俗: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民族众多,其饮茶习俗千姿百态,各呈风采。就武夷山饮茶习俗而言,自古以来就有以茶待客、以茶会友、以茶联谊等形式。由古代沿袭下来的饮茶习俗至今在有的农村或茶艺馆还依然可见。形成了独特的茶文化。A、敬茶:在武夷山的农村较为普遍的茶俗便是“客来敬茶”,“一杯香茗暂留客”,表达了武夷山人对客人的问候和敬意。客来敬茶,以茶会友体现武夷山人重情好客的美德和传统礼节。宋代以来,武夷山民间流传着“客至莫嫌茶当酒”的风俗,大抵客至,寒暄问候,邀请入座,主人的家属,立即洗涤壶盏,升火烹茶,冲沏茶水,敬上一杯香茶。主人讲究“端、斟、请”;客人则留意“接、饮、端”的举动,主人以左手托杯底,右拇指、食指和中指扶住杯身,躬着茶,微笑地说:“请用茶”。饮茶人宜双手接杯,道声谢谢,端杯细啜,赞主人茶叶佳、好,一道茶后,寒暄叙话,主人复斟茶,饮毕不能将余渣倾倒,主人要待客人告别后方可清理、洗涤茶具。B、擂茶:武夷山有的村流行着一种“喝擂茶”的习俗。擂茶是农家招待客人必备的饮料,其原料一般只用茶叶、大米、桔皮擂制。讲究的还放入适量的中药菌陈、甘草、川芎、肉桂等。喝起来特别香甜,是一种可口的饮料,特别是在炎夏,具有清凉解暑的功效。在喝擂茶的同时,还备有佐茶的食品,如花生、瓜子、炒黄豆、爆米花、笋干、南瓜干、咸菜等,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敬茶时擂茶碗内溢出的阵阵酥香、甘香、茶香、扑鼻而来,沁人心肺实在令人心驰神往,是待客的佳品。C、“三道茶”:“三道茶”是武夷山御茶园根据武夷山民间饮茶习俗,以“和、敬、怡、真”的思想为指导,整理出来的。也可以说是一种现代的饮茶方式(一般适用于茶馆)。“三道茶”包括“迎宾茶 ”、“留客茶”、“祝福茶”。“迎客茶”是为远道而来的客人送上的第一盏茶,并配有茶点。茶点是具有武夷山区特色的米焦、芝麻果、咸笋干、芋果等。香醇的 茶和甜美的茶点,表示欢迎客人的到来。“留客茶”是让客人既能看到泡茶的技巧又能品尝到茶的色、香、味。一边品茶,一边交谈,无拘无束,其乐无比。“祝福茶”在客人即告辞时,送上一杯桂花金桔茶,并送上祝福的吉言。武夷山人普追认识到,武夷山之奇秀甲于东南,之名冠海内外,之吸引天下客,决不可轻视武夷岩茶的巨大作用,它作为武夷山水“秀、拔、奇、伟、净、茶”六大自然景象特色之一,不是人为强加的,更不是文人墨客臆想的。有了它,自然景观更加五彩织纷,有了它,武宝山水更加艳丽动人,诚然有了“三三秀水清如玉,六六奇蜂翠插天”、“有声欲静三三水,无势不奇六六蜂”的非凡山水胜境,也就更加衬托出了武夷岩茶的盎然生机,也就更加折射出了武夷岩茶的诱人魅力,这就叫作“茶为山兴,山以茶显”了,山水与岩茶已相衬、相映,相溶,密不可分。茶与婚礼茶与婚礼的关系,简单来说,就是在婚礼中应用茶作为礼仪的一部分。它起于何时?从唐太宗贞观十五年(641年),文成公主入藏时,按本民族的礼节带去茶开始,至今已有1300多年了。唐时,饮茶之风甚盛,社会上风俗贵茶,茶叶成为婚姻不可少的礼品。宋时,由原来女子结婚的嫁妆礼品演变为男子向女子求婚的聘礼。至元明时,“茶礼”几乎为婚姻的代名词。女子受聘茶礼称“吃茶”。姑娘受人家茶礼便是合乎道德的婚姻。清朝仍保留茶礼的观念。有“好女不吃两家茶”之说。由于茶性不二移,开花时籽尚在,称为母子见面,表示忠贞不移。如《红楼梦》书中,王熙凤送给林黛玉茶后,诙谐地说:“你既吃了我家的茶,怎么还不做我家的媳妇。”如今,我国许多农村仍把订婚、结婚称为“受茶”、“吃茶”,把订婚的定金称为“茶金”,把彩礼称为“茶礼”等。在婚礼中用茶为礼的风俗,也普遍流行于各民族。蒙古族订婚,说亲都要带茶叶表示爱情珍贵。回族、满族、哈萨克族订婚时,男方给女方的礼品都是茶叶。回族称定婚为“定茶”,“吃喜茶”,满族称“下大茶”。武夷山人迎亲或结婚仪式中用茶,有作礼物的,主要用于新郎、新娘的“交杯茶”、“和合茶”,或向父母尊长敬献的“谢恩茶”、“认亲茶”等仪式。总之,从古到今,我国的许多地方,在缔婚的每一个过程中,往往都离不开茶来作礼仪。祭祀茶茶与祭祀:我国以茶为祭,大致是在南北朝时逐渐兴起的。南北朝齐武帝萧颐永明十一年(493年)遗诏说:“我灵上慎勿以牲为祭,唯设饼、茶饮、干饭、酒脯而已,天上贵贱,咸同此制。”齐武帝萧颐是南朝比较节俭的少数统治者之一,他提倡以茶为祭,把民间的礼俗,吸收到统治阶级的丧礼中,并鼓励和推广了这种制度。把茶用作丧事祭品,只是祭礼的一种。我国的祭祀活动,还有祭天、祭地、祭灶、祭神、祭仙、祭佛,不可尽言。古代用茶作祭,一般有这样三种形式:在茶碗、茶盏中注以茶水;不煮泡只放以干茶;不放茶,久置茶壶、茶盅作象征。我国许多兄弟民族,也有以茶为祭品的习惯。如布侬人的祭土地活动,每月初一、十五,由全寨各家轮流到庙中点灯敬茶,祈求土地神保护全寨人畜平安。祭品很简单,主要是用茶。再如云南丽江的纳西族,无论男女老少,在死前快断气时,都要往死者嘴里放些银末、茶叶和米粒,他们认为只有这样死者才能到“神地”。祭祀活动中的以茶作祭品,可以说是茶文化发展过程中衍生出来的一种带封建迷信的副文化。但真实地反映了人类的历史现象。喊 茶御茶园祭祀御茶园设有场官、工员。场官主管岁贡之事。后来贡制扩大,采摘、制茶的农户增加到250户,采茶360斤,制龙团五千饼。元泰定三年(公元1326年),崇安县令张瑞本在御茶园的左右侧各建一场,悬挂“茶场”的大匾。元至顺二年(公元1332年),建宁总管在通仙井之畔建筑一个高五尺的高台,称为“喊山台”,山上还建造喊山寺,供奉茶神。每年惊蛰之日,御茶园官吏偕县丞等一定要亲自登临喊山台,祭祀茶神。祭文曰:“惟神,默运化机,地钟和气,物产灵芽,先春特异,石乳流香,龙团佳味,贡于天下,万年无替!资尔神功,用申当祭。”祭华,隶卒鸣金击鼓,鞭炮声响,红烛高烧,茶农拥集台下。同声高喊:“茶发芽!茶发芽!”响彻山谷,回音不绝。在回荡嘹亮的喊山声中,通仙井的井水慢慢上溢,甚为奇异。有人解释之当时已是惊蛰,地气温热,加之祭祀茶神时火熏热炙,地温增高,井水渐溢,这是可能发生的现象,“茶神享醴,井水上溢”之说无百增加一种神奇的色彩,并非迷信,无可厚非。茶农因称通仙井的井水为“呼来泉”。茶 宴武夷山盛产岩茶,而且历史悠久,品质优异,独具“岩骨花香之胜”。武夷茶宴,就地取材,在名厨好手的不断探索与实践中选优汰劣,荟萃而成宴席之一款。武夷茶宴起始于上世纪90年代,武夷茶宴是随着武夷山茶苑大酒店在武夷山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内的建成开业而问世的。武夷山茶苑大酒店致力为游客创造一个和谐的绿色家园氛围,在饮食上挖掘传统,广泛收集民间茶食偏方,去粗取精,而继武夷山的幔亭宴、野菜宴、农家宴之后推出"茶宴",别树一帜。近年来借助武夷山“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接待游客多的优势,规模迅速扩大,现有经营武夷茶宴的宾馆、酒店近20家,有的已成为镇店之宝,为海内外游客喜吃乐啜。武夷茶宴选取茶叶上,并不局限于红茶和乌龙茶中精品的岩茶,也把绿茶纳入菜肴。这样,能根据客人脾胃的温凉调适,绿茶性凉,红茶火厚,乌龙茶不凉不火,各取所需。武夷茶宴是利用现代烹饪技术制作,方法繁多,蒸熘爆炒焖炖都能派上用场。或利用茶汁,或利用青叶,或以茶为主料,或为配料,不一而足。武夷茶面,取茶青汁和面擀制,面色清绿,入口清香,柔韧绵软,味道好极。“肉桂飘香”一菜,选取武夷肉桂茶生叶粘面粉油炸,摆放在由山间小笋拼接仿制成的武夷竹筏上,筏首立一香菇为艄公,惟妙惟肖,整道菜均可食用。很有代表性的武夷山庄茶宴,共有什锦彩蝶、金炸石磷、正山锦鸡、上汤馄饨、凉拌茶面、碧螺生鱼、老丛烧排等18道,无一不茶,或飘或藏着淡淡的茶香。凡到过武夷山的游客,无一不为清新淡雅的茶宴而倾倒。茶宴之所以深受欢迎,除了暗合绿色生态食品走俏的风潮外,还在于茶有提神、健胃、帮助消化、减肥、美容等功效。国际无我茶会由武夷山、台湾、日本、韩国等地共同举办,每四年一届,各地轮流主办,目前已办了8届,其中第二、四、六届由武夷山承办。台湾同胞喝茶也爱到武夷山来寻根问祖。清咸丰五年,台湾南投县鹿谷乡书生林凤池渡海参加省试中举,游览武夷,天心永乐禅寺方丈赠送茶苗36株。林举人带回乡送给乡亲们,种植在冻顶山,成为台湾的名茶。如今,冻顶山茶园已达1500公顷。“无我茶会”,就是大家都自带茶叶和茶具,一起泡茶一起喝茶。因为不分彼此,大家打成一片,所以称为“无我”。来自各地的茶人聚集在一起,席地围坐成一圈,每人泡茶四杯,三杯奉给左边三位茶侣,一杯留给自己,这样每人都有四杯茶喝。“人人泡茶,人人奉茶,不分彼此,天下一家”,座位由抽签决定,无尊卑之分,奉茶到左,饮茶自右,无报偿之心,超然接纳四方之茶,无好恶之心,尽力将茶泡好,以求精进之心,依计划行事,遵守公共约定,无需指挥,培养团体默契。这些都是“无我茶会”的精髓。无我茶会有各种不同的主题,如亲子无我茶会,赏荷无我茶会,返璞归真无我茶会,佛堂无我茶会等。无我茶会已成为一种饮茶习俗。茶 艺“三道茶”是武夷山御茶园根据武夷山民间饮茶习俗,以“和、敬、怡、真”的思想为指导,整理出来的。也可以说是一种现代的饮茶方式(一般适用于茶馆)。“三道茶”包括“迎宾茶”、“留客茶”、“祝福茶”。“迎客茶”是为远道而来的客人送上的第一盏茶,并配有茶点。茶点是具有武夷山区特色的米焦、芝麻果、咸笋干、芋果等。香醇的茶和甜美的茶点,表示欢迎客人的到来。“留客茶”是让客人既能看到泡茶的技巧又能品尝到武夷岩茶的色、香、味。一边品茶,一边清谈,无拘无束,其乐无比。“祝福茶”在客人即将告辞时,再送上一杯茶,并赠以祝福的吉言。茶艺程序1、焚香静气、活煮甘泉。 2、孔雀开屏、叶嘉酬宾。3、大彬沐霖、乌龙入宫。 4、高山流水、春风指面。5、乌龙入海、重洗仙颜。 6、玉液回壶、再注甘露。7、关公巡城、韩信点兵。 8、龙凤呈祥、鲤鱼翻身。9、捧杯敬茶、众物传盅。 10、鉴赏双色、喜闻高香。11、三龙护鼎、初品奇敬。12、再斟流霞、二探兰芷。13、二品云腴、喉底留甘。14、三斟石乳、荡气回肠。15、含英咀华、领悟岩韵。16、君子之交、水清味美。17、名茶探趣、游龙戏水。18、宾主起立、尽杯谢茶。茶 联是我国楹联宝库中的一枝夺目鲜花。它字数多少不限,但要求对偶工整,平仄协调,它是诗词形式的演变。在我国凡是有“以茶联谊”的场所,诸如茶楼、茶馆、茶室、茶叶店、茶座及茶人的起居室内,都可见悬挂有以茶事为内容的茶联。目前武夷山许多从事茶事活动的场所,也有不少茶联,古代的、现代的,以赞美武夷茶的居多。古代茶联:陆羽普经卢仝解渴,武夷品俊顾渚香浓。龙井泉多奇味,武夷茶发异香。九曲夷山采雀舌,一溪活水煮龙团。滋味美如花上露,清凉净似石中泉。茶亦醉人何必酒,书能香我不须花。茶科所、御茶园、水帘洞的茶联:碧水煮红袍细品神奇岩韵,丹山采肉桂饱领仙境风情。---(茶科所)岩茶以得天独厚所制之工非草创,泉水唯在山者清前后接踵若薪传。---(御茶园)客至莫嫌茶当酒,山居偏偶竹为邻。---(水帘洞茶室)斗 茶范仲淹的《斗茶歌》是咏武夷茶的第一名篇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他写的《和章岷从事斗茶歌》,脍灸人口,在古代茶文化园地里占有一席之地,这首斗茶歌说的是文人雅士以及朝延命官,在闲适的茗饮中采取的一种高雅的品茗方式,主要是斗水品、茶品(以及诗品)和煮茶技艺的高低。这种方式在宋代文士茗饮活动中颇具代表性,从他的诗可以看出,宋代武夷茶已是茶中极品、也是作为斗茶的茶品。同时写出宋代武夷山斗茶的盛况。其诗为:年年春自东南来,建溪先暖冰微开。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新雷昨夜发何处,家家嬉笑穿云去。露芽错落一番荣,缀玉含珠散嘉树。终朝采掇未盈襜,唯求精粹不敢贪。研膏焙乳有雅制,方中圭兮圆中蟾。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鼎磨云外首山铜,瓶携江上中泠水。黄金碾畔绿尘飞,碧玉瓯中翠涛起。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其间品第胡能欺,十目视而十手指。胜若登仙不可攀,输同降将无穷耻。吁嗟天产石上英,论功不愧阶前蓂。众人之浊我可清,千日之醉我可醒。屈原试与招魂魄,刘伶却得闻雷霆。卢仝敢不歌,陆羽须作经。森然万象中,焉知无茶星。商山丈人休茹芝,首阳先生休采薇。长安酒价减百万,成都药市无光辉。不如仙山一啜好,泠然便欲乘风飞。君莫羡花间女郎只斗草,赢得珠玑满斗归。民间斗茶赛民间斗茶赛至2003年已经举办三届 第三届斗茶赛分为肉桂、水仙、品种三个系列,每个系列设一个状元、两个金奖、四个银奖。评委们通过对参赛茶样的滋味、香气、外型、叶底和汤色进行评分。为充分体现武夷岩茶“岩骨花香”、“香久逾清、味久逾醇”的品质特征,此次斗茶赛全部选择春茶的精制茶作茶样参赛。本次比赛还设立重奖,每个系列的状元奖励3000元,金奖奖励1500元,银奖奖励1000元,获奖茶样、余样则由组委会统一收购。竞赛结果:肉桂系列状元获得者为大坑口岩茶厂,水仙系列状元获得者为明富岩茶厂,品种系列状元获得者为擎天岩茶厂。岩茶节武夷山市举办了六届武夷岩茶节,其共同的目的是,宣传武夷岩茶,弘扬武夷茶文化,提高武夷岩茶在国内外的知名度,振兴武夷经济。历届武夷岩茶节时间:第一届1990年10月;第二届1992年9月;第三届1993年11月;第四届1995年10月;第五届1998年8月;第六届2003-11-12 ,与首届武夷山茶文化艺术节合并举办。武夷山市现有茶园9.6万亩,年产毛茶5000多吨,产值1亿多元,目前尚有许多茶山被不断开垦出来,然就产品而言,精品茶少、大宗茶多,茶叶商品经济综合指数偏低,严重地制约了该市茶叶的可持续发展,特别是中国加WTO后,世界经济一体化,茶叶作为三类产品,贸易异常活跃,但交易的条款也日异苛刻,有机生态化经营模式是茶业产业发展的一大趋势。品种武夷名品号称“四大名丛”:大红袍、铁罗汉、白鸡冠、水金龟;除素有“岩茶王”之称的“大红袍”外,还有肉桂、铁罗汉、半天腰、白鸡冠、素心兰、水金龟、白瑞香、奇种、老枞水仙等多个珍贵品种,其香气、汤色、滋味无不各具风韵,世界名山武夷山也因此成了"茶树品种王国"。武夷山市内暂时无大型茶产业链相关的茶叶批发市场、茶具、茶生产资料等专业市场,多以旅游度假区面向游客的商店,有批发零售的功能。 旅游产品化我国还是一个茶叶大国,生产茶叶的历史非常悠久。早在六朝之前,茶在南方的生产已有一定的发展,至唐中期以后,茶叶的生产和全国性贸易开始盛行。中国历史上记载的茶叶产地达200多个,遍及16个省,例如江苏的洞庭山、栖霞山,浙江的龙井、天柱山、径山,安徽的黄山、涌溪山、猴坑,福建的武夷山,河南的连塘山,湖南的君山、大沩山、牛牛氐山,广东的古劳,广西的六堡,四川的蒙山,云南的普洱山等。茶叶是最讲究产地的,茶叶的品质往往与独特的地理气候环境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但是目前中国名山以茶为主的旅游产品开发不够,只有黄山的禅茶表演。在云南的旅游产品中有“三道茶”的民俗表演,也属于茶文化的简单发掘。在武夷山可以深入发掘。如上面所列的:饮茶习俗(敬茶、擂茶、“三道茶”)、茶与婚礼、斗茶(民间斗茶赛)、茶联、茶艺(“三道茶”、18道茶艺)、茶会(国际无我茶会)、茶宴、祭祀茶/喊茶(御茶园祭祀),可以开发成表演项目及茶叶、纪念品销售,有些可以开发成大型的活动,以带动进行事件营销,形成持久周期性旅游产品。如武夷山旅游区已经开发的全国乌龙茶茶王大赛、全国表演型茶艺大赛、武夷山民间茶艺表演、茶文化及茶经济专家论坛、武夷茶艺及茶歌舞表演、茶文化书籍展销、武夷山水茶摄影展、茶点展销及茶宴品尝、民间斗茶赛、大红袍祭茶活动、武夷茶乡七仙女及武夷岩茶形象代言人。在2003年的岩茶节上也同时举办商贸洽谈活动,这有利于带动商务旅游市场。
6月12到15日在省科技馆将开幕“省首届茶文化艺术博览会”,将有全国各地的展商参展,你也许在会上能找到相关的资料
武夷学院论文答辩一般在5月中旬。武夷学院(Wuyi University),简称“武院”,位于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坐落在“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地”——武夷山,是教育部于2007年3月19日批准设立的公办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全国第二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学校前身是创办于1958年8月12日的南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1962年1月,福州师范专科学校并入更名南平师范学院(本科);文革期间停办,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复办,1980年改称为南平师范专科学校,1994年改名为南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7年升格为本科院校并改为现名;2018年学校新增为福建省2018-2020年硕士学位授予培育单位立项建设名单。截至2021年3月,校园占地面积3000亩,现有校舍建筑面积万平方米;设有茶与食品学院、生态与资源工程学院、艺术学院、旅游学院等15个学院(部);43个本科专业,涵盖经济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学科门类;共有教职员工1000余人,专任教师780余人;现有全日制在校生约余万人。论文答辩一般指毕业论文答辩。毕业论文答辩是一种有组织、有准备、有计划、有鉴定的比较正规的审查论文的重要形式。为了搞好毕业论文答辩,在举行答辩会前,校方、答辩委员会、答辩者(撰写毕业论文的作者)三方都要作好充分的准备。
我就是这个专业的了。这个专业分语数英三个方向的。可以说吧,我们这个专业有自己有时也有劣势。毕业出来了可以说是专业人才,毕竟你的毕业证书写的是这个专业毕业的,在大学里受到也是专业的培养。不过也有劣势,有些小学是会注明只要数科院、外文学院、汉语言这些毕业出来的师范生的。主要还是看各教育局各区各学校的要求了。但是这个专业就业率可以说是很高的,主要看你自己的能力、自己的目标而已。
武夷山与朱子游道【摘要】南宋理学家、教育家朱熹是东方文化圣哲,他的学说被称为后孔子主义(Noeo-Confuciansm)。朱熹一生有四五十年生活在武夷山,游遍了武夷山的山山水水。文章探讨朱熹在武夷山旅游活动所蕴含的游道,以便引起世人对这位哲人旅游活动与旅游思想的关注与思考。【关键词】武夷山;朱熹;游道;旅游文化在旅游文化领域讲究旅游理蕴与艺术,称之为游道。朱熹作为宋代理学集大成者,对旅游也情有独钟。奇秀甲于东南的武夷山水、杂五方之俗的地方风土人情和儒、释、道三家合流的文化氛围孕育出了朱熹的游观意境。本文试就其游道进行概括与浅析,以期抛砖引玉。一、“书史之外,酷爱山水”——悠游有度宋代的经济、文化繁荣,旅游活动盛极一时。风景佳处楼台、亭榭广泛建立,僧侣们在名山胜地开山创寺,修筑道路,旅游设施日趋完备。士人漫游成风 ,甚至到了贫者也解质借兑,带妻挟子,竟日嬉游,不醉不归的地步。朱熹一生也爱好旅游,他曾说过:“予少好佳山水异甚。”[1]又说“书史之外,酷爱山水”。[1]但朱熹不同于苟且于淫奢旅游生活的病态旅游者,他并未耽于游乐,讲求旅游适度,秉持中庸而不丧志。他强调说:“那个优游和缓,须是做得八九分成了,方使得。”[1]而且是“令稍稍虚闲,依旧自要读书。”[1]有一次,他打点行装准备出游,这时收到好友吕祖谦的来信说要来他这里,朱熹认为,中辍山水之兴,虽未忘然,但杜门省事,未必不佳。正如清代董天工所说,在武夷山,朱熹“自辟(武夷)精舍,令从游者诵习其中,亦惟是山闲静,远少世纷,可以专意肆力于身心问学中,非必耽玩山水之胜。”[2]由此可见,朱熹不因游乐而废其时,只是把旅游作为学习、著述、讲学生活的调济。二、“狂奴心事只风雩”——畅游有风春秋时期儒家创始人孔子讲求旅游,形成了舞雩之风。《论语·先进》记载,暮春的时候,春服既成,孔子带着学生五六人,童子六七人,在沂河洗洗澡,在求雨的舞雩台上吹吹风,然后唱着歌回家。它描绘了孔子与学生们春游的愉快情景,这也是孔子及弟子们所向往的。为什么孔子把登高山,嬉沂水作为志向呢?这验证了他“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的话。圣人往往比德于山水,孔子认为,山本身就象个宽厚的母亲,她出云播雨,繁衍鸟兽,滋生草木,有广泽人世之德;群山体大势高,稳重厚实,永不衰竭,有崇高之意与万寿之心。大山是伟大、恬静、仁厚的,符合仁者的生活信条。而“道”几乎接近于水,也就是说,水的形态变化多端、水的性质阴柔又刚强,它本身是一个丰富的知识体系。它的流变符合智者的认知活动过程,自然为智者所乐。朱熹仰慕孔子的那种游兴,承续其畅游的遗风,发出了“狂奴心事只风雩”[1]的慨叹,把孔子当作效仿的榜样,从而形成幔亭之风。正如朱熹的朋友韩元吉所说:“吾友朱元晦居于五夫里,去武夷一舍而近。若其外圃,暇则游焉。舆其门生弟子挟书而诵,取古诗三百篇及楚人之辞,哦而歌之,萧洒啸咏,留必数日,盖山之乐,悉为元晦之私也。”[31]这说明朱熹居崇安五夫时,就已把几十里外的武夷山当作后花园了,闲暇时常与门生偕游,徜徉泉石间,体会泛舟九曲,畅游诸峰的乐趣。淳熙三年(1176年)朱熹主管武夷山幔亭峰麓的冲佑观及淳熙十年(1183年)在五曲建武夷精舍后,讲学论道之余,更是尽得山中之乐。朱熹这样做并不象道士,遁藏山谷,服气如芝。而是为了“以学行其乡,善其徒”,“元晦既有以识之,便咸自得其幔亭之风。”[1]朱熹“近山思无穷,临水心未厌”[1],从观想武夷山水动静中建立起他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他在《武夷精舍杂咏并序·仁智堂》中写道:“我惭仁智心,偶自爱山水。苍崖无古今,碧涧日千里。”[1]诗中委婉地表达了自号仁智堂主的朱熹既仁且智的博大心胸。三、“弱龄慕丘壑,兹山屡游盘”——屡游不厌。朱熹从武夷山五夫里到临安参加省试前,曾作《远游篇》:“愿子驰坚车,躐险摧其刚。”“朝登南极道,暮宿临太行。睥睨即万里,超忽凌八荒”。[1]他提倡旅游,奉劝世人不要裹足不前,终日独守空堂。诗中抒发自己年轻气盛,想游历四方的抱负和豪兴。朱熹一生游踪遍及中国半壁。但是后来当他的好友吕祖谦写信邀他游浙江天台山,朱熹倦游此山,说:“书到令人愁,此山岂不幽?何必赋远游?”[1]因而朱熹更多的是以武夷山五夫家或以武夷精舍为中心的近游。他对所钟爱的山水不以一次游历为满足。象离五夫家七里远的仙洲山密庵及武夷山景区都是朱熹百游不厌的地方。密庵古木四合,泉石甚胜,绕涧百余步有昼寒亭,附近有瀑布,且住着高僧道谦。朱熹多次登临且还师事道谦学佛理,并常在这里吃斋饭。“弱龄慕丘壑,兹山屡游盘”[1],说明他常来这里游玩,甚至到了仙梦肯来游的地步。他留下了大量的旅游诗文,描绘了仙洲山的险峻、密庵与昼寒亭的静谧及瀑布的奇绝。朱熹不怕旅途的艰辛,往往旧游或重寻。他曾与学友门人数人早发五夫潭溪,夜登建阳云谷山,冒雨登建阳龙湖山,一日行程百余里。因为泉石的招引,使他忘记了旅途的疲劳。他知道无数风光在险峰的道理,因而寄语后来人,勿辞行路难。后来,他干脆在云谷山上筑“晦庵”,流连山间。林泉之胜、思想的自由及归途还可采薇蕨、蔬笋等乐趣,使他苦游不畏。朱熹具备如林语堂所说的胸中一幅别才,眉下一幅别眼,对旅游活动有较高的山水审美水平,故地重游每每有新的发现、新的感受。他能够随着一路景物的不同,时序的不同,随处留情随处乐,因而就不怕旅途的辛苦和屡次重游了。四、“便将旧友寻山去,更喜新诗取意成”——游辞有艺朱熹游目聘怀,题诗唱酬。他的武夷旅游诗雅赏风景,格调清新,情景交融,空灵轻逸,形神兼备,词意隽永,令人回味无穷。首先,他善用比喻来摹写物态特征,使之精当、新颖、富有美感,既有形似之感,更兼传神之妙。例如《天柱峰》中“屹然天一柱,雄镇斡维东。”把大王峰比作天柱,突出了它的气势。把密庵瀑布比成“白龙飞下郁兰天”,[1]可谓形神俱显,活灵活现,令人心动魄摇,增加了艺术美感与诱人魅力。其次,他善用衬托的手法描绘他物,以对所咏之物起陪衬或烘托作用,收到较好的艺术效果。如《游密庵分韵赋诗得清字》:“误落尘中岁序惊,归来犹幸此身轻。便将旧友寻山去,更喜新诗取意成。晚翠乍看浑欲滴,寒流重听不胜清,个中有趣无人会,琴罢尊空月四更。”[1]通过寒流、四更月、辞官归乡、旧友,来衬托出“清”的气氛及无官一身轻而悠游、弹琴、赋诗、饮酒的闲适之情。再者,朱熹还善用拟人的手法来活化毫无生命之物,从而闪耀出不凡的光彩。如《九曲棹歌》描摹武夷山的玉女峰:“二曲亭亭玉女峰,插花临水为谁容?”[1]把一座山峰人格化了,描绘成婷婷玉立插花打扮的少女,突出了玉女峰的神韵。最后,朱熹旅游诗中也融入了丰富的典故和民间传说。如《九曲棹歌》中有:“虹桥一断无消息,万壑千岩锁翠烟。”“三曲君看架壑船,不知停棹几何年?”[1]就用到了“仙人葬”的神话传说。朱熹的旅游诗状物写景准确而形象,细致而生动,悠然与神谋,表现出作者精细的观察能力和运用语言的功夫,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五、“不学飞仙术,累累丘冢多”——穷游尽理朱熹旅游振策寻源,往往直到山中无往躅才肯罢休。他在游赏山水中没有忘记探求人生和自然的种种哲理。作为儒、释、道三教同山的武夷山,深山穷谷中有不少道士、释子。一方面,朱熹心存仰慕,“飘飘学仙侣,遗世在云山”;另一方面对他们这种做法又不无表示怀疑,“我欲往从之,脱履谋非难。但恐逆天道,偷生讵能安?”他又说:“眷言羽衣子,俛仰曰婆娑。不学飞仙术,累累丘冢多”。[1]作为入世的理学家,他显然不同意佛、道的出世偷安的做法,但对他们的人格还是持褒意的。他说“是其绝灭伦类,虽不免得罪于先王之教,然其视世之贪利冒色沉溺而不厌者,则既贤矣。”[1]朱熹寄情于山水实际上是一种政治态度的反映。《论语·泰伯》里有孔子一句政治名言,叫“有道则见,无道则隐”。朱熹浙东辞官归来退居武夷山讲学著述是他历来现实中四处碰壁后的另一种更深远的进取。他的喟叹“吾道不行”恰如孔子周游列国后的“道不行,乘槎浮于海”的决绝之言。好友陆游的诗“天下苍生未苏息,忧公遂与世两忘”吐露了对朱熹从此与世相忘的担心。而朱熹的《感春赋》提到的“悟往哲之明训”[1]回答了他想通过讲经宣道救世的愿望。朱熹寓学、寓教于游,让学生亲近自然,把旅游当作求知的课堂。在《武夷图序》一文中,记录了他对“悬棺葬”进行的实地考察,“两岸绝壁人迹不到处,往往有枯杈插石罅间,以庋船棺之属”,世传为仙人葬处,披上了一层迷信的色彩。朱熹则大胆指出:“旧记相传诡妄,不足考信”,[1]而认为它是道阻未通、川雍未决时夷落所居。他在历史上第一次对悬棺提出了比较符合科学的独立见解。朱熹认为世上万物皆有其理,通过旅游可以达到了健身的效果。在游云谷诗中他呤到:“沉疴何当平,膏肓今自砭。” [1]他平生三伏天不再出游,而是躲进深山避暑,为的是不欲暑行劳人,力争不伤不损。他穷游山中,往往循涧跻危蹬,披云得胜游,在游历观赏山水中领略玄趣,与月为朋与云为友,与环境合为一,从而达到物我相通、天人合一、独游不孤的精神境界,可谓因游及理,因景言理。六、“共说新亭好,真堪妙墨留”——纪游不朽朱熹观山临水有以诗文纪游的习惯,他在咏仙洲新亭的诗中吟到:“若无诗律好,清绝不成欢”、“共说新亭好,真堪妙墨留”[1]就说明这一点。他孜孜以求给后人留下了大量的旅游诗,如《武夷精舍杂咏·并序》、《九曲棹歌》、《武夷七咏》、《过武夷作》、《游密庵》、《密庵瀑布》等等,为我们勾勒了宋代武夷山水风景图,其中《九曲棹歌》更是被后世尊为武夷首唱的千古之作。朱熹也留下了一些题赞。如武夷山吴屯瑞岩寺为唐代高僧扣冰祖庭。扣冰俗姓翁,名藻光,因能在严冬扣冰而浴,故称其抑制情感的“惺惺”之说与朱熹“灭人欲”之说相近,朱熹对其大为赞,并曾策杖寻访遗迹,除了写有《咏瑞岩寺》诗外,也留下了对配祀的唐、葛、周三将军的题赞,这些都表达了朱熹对这些神灵的崇敬之情。朱熹在武夷山还留下了十几处之多的匾额和刻石。水帘洞为武夷三先生刘子翚、胡宪、刘勉之讲学处,朱熹也曾在此受教,为纪念先贤,朱熹题有“百世如见”匾额挂于祠中。在武夷山一线天附近,有“天心明月”摩崖题刻。明月倍受朱子垂青,这大概是因其品行高洁及受月印万川启发,形成朱子理学“理一分殊”结论的缘故。此外如还有五曲“逝者如斯”石刻,下梅邹氏家祠“爱莲堂”匾等等。这些题刻给武夷山留下了永恒的历史文化魅力。总之,朱熹对武夷山旅游文化的发展有很大的贡献,并形成自己的旅游之道。他赋予旅游更多的主观感受,以前很少涉及的山水在他的笔下得到了反映;其旅游有审美能力与意境领悟上的精进;他的旅游活动融入个人、国家和民族的遭际,从而丰富了武夷山旅游文化的内涵。明代周忱在他的《小西天游记》中说:天下山川,好之者未必能至;能至者未必能言;能言者未必能文。能至是旅游的第一境界,能至才能享受,才能领悟;能言,即善于向人说出旅游的审美体验和感受,为旅游第二境界;能文为旅游的最高境界,只有能文才能感受深刻,才能传之久远。朱熹既能至又能言又能文,他的旅游活动已达很高的境界。我们有必要对其旅游活动及其思想进行挖掘,对其遗迹进行整理、保护。参考文献[1]朱杰人主编.朱子全书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2]董天工.武夷山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1997.[3]建阳蔡氏九儒研究会.考亭紫阳朱氏总谱[M].建阳:第三印刷厂,2000.[4]金良年.论语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5]沈祖祥主编.旅游文化概论[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9.[6]林语堂.林语堂著译人生小品集[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0.仅供参考,请自借鉴。希望对您有帮助。
茶道是烹茶饮茶的艺术。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也被认为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论关于茶文化的论文,一起来看看。
茶文化中茶艺教育研究
摘要:
本文通过对茶文化的角度对茶艺教育的研究对象以及茶文化所涉及的内容进行分析,最后阐述了茶文化与茶艺教育之间的关系,试图为茶艺教育提供一种更有价值的理念与模式。
关键词:
茶文化;茶艺教育;结构体系
1茶文化教育概述
文化主要包括物质行为文化与精神心理文化。随着文化的发展进步,文化不再是一种单纯的形态,而是一套价值体系。茶文化正是这种文化背景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茶文化作为人类历史发展的代表,以茶叶作为基础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演变,而且许多传统的饮茶习俗还保留至今,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宝贵财富。随着人类对茶文化研究的深入,茶文化也逐渐渗透到现代教育之中,成为一门专业化的教育课程。在关于茶文化研究中,如何组织更科学有效的茶文化体系,构建茶文化的应用领域,是当前教育领域面临的主要问题,也是茶文化发展的核心内容。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一些学者就呼吁应当将茶文化作为专门的学科进行研究,茶文化有独立的研究对象,有一定的研究内容,有标准的价值体系。茶艺是茶文化的主要组成内容,随着茶文化的不断发展进步,茶艺教育已经成为茶文化研究的代表内容。随着当前茶艺活动的日渐繁荣,对于茶艺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许多高校为了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于是开设了茶艺课程。茶艺课程所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但是茶文化仍是其前提和基础。
2茶文化教育的研究领域
茶艺教育作为茶文化的重要组成内容,目的是更全面地掌握茶文化知识,以满足茶艺活动的各种需求。对于茶文化的研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区分。由于茶文化的发展现状,如果要构建出一个统一完善的教育体系是不现实的,从不同的视角来看,可以构建不同的结构体系,使彼此之间相互补充完善。对于茶艺教育来说,无论是高等教育还是职业培训,所培养的是专业型人才,是在科学系统化的知识基础上能够满足社会需求,主要面向的是社会岗位,因此,只有以专业的茶文化知识作为支撑,茶艺人才的培养也要符合教育规律,要充分明确茶文化与其它学科之间的相关性,以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
茶艺专业的目的是满足社会需求
随着茶文化的发展演变,最先吸引人们关注的是饮茶的规范化和艺术化,即茶艺。茶艺不仅展现了茶活动的技术性,同时也更倾向于艺术性和思想性,茶艺被人们赋予了更多的审美特性和艺术形态,因此被称之为茶艺。茶艺的方式也十分丰富,无论是民俗生活还是普通饮茶活动都有茶艺的存在,人们在追求思想与精神的净化与升华时也有茶艺,在现代茶叶宣传推广中,茶艺也必不可少。如何推广更为科学的饮茶方式,以及如何在茶艺这种艺术形态中宣传树立茶品牌都成为当前茶文化的研究内容,茶艺是因社会需求而产生的岗位,茶艺也成为专业人才就业的领域。茶艺作为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之一,提供了专门的职业与人才,而在他们背后,则是与茶文化内涵密切相关的科学进步,如果没有茶文化的基础与支撑,茶艺是无法真正确立起地位的。
茶艺专业课程的构成
无论是从社会需求来看,还是从茶艺的结构层面来看,茶艺所涉及的学科内容十分丰富,主要的课程知识结构包括以下几个系列。首先是茶叶学。茶叶学的课程主要可以分为茶叶种植、加工、茶综合利用茶健康等内容。学科主要侧重于茶的应用以及民族体质的提升作用。其次是经营学。主要是从经济管理的角度研究茶产业的发展经营,主要包括茶叶外贸业务、茶旅游等内容。再次是茶艺学,主要包括茶艺、茶具、茶道、茶俗等内容,是从社会学的角度对饮茶的形式、制度和技术等方面进行研究。最后是茶史学,主要包括茶文化发展史、茶文学、茶与哲学思想等内容,是从不同的角度学习饮茶文化及相关的文学艺术研究。
茶艺内容的相关性
茶艺教育是具有茶文化特征的专业教育,教育内容与知识结构的研究对象相一致,二者不仅发挥着不同的作用,而且具有一定关联性。首先,茶叶学是茶艺教育中的基础内容,也是茶艺课程中的基础内容,主要研究对象是茶叶,只有以茶叶作为科学基础,才能使茶文化得到稳固的发展,茶艺教育才能经得起检验。茶叶也是茶艺教育中最具实物特征的文化代表。茶叶的研究是极具知识性与艺术性的学科。其次,茶史是茶艺课程的主干内容,研究对象是饮茶文化历史。由于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茶文化的研究包括了史学、文学以及哲学等综合内容,厚重丰富的茶文化内涵,进一步促进了茶文化艺术的繁荣发展,对社会经济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再次,茶艺学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主要以茶的行为实践作为研究对象,因此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和实用性。茶艺学是一门综合的实践学科,主要是以茶史为基础背景,利用茶叶这一实物,演绎出丰富而具有创造力的饮茶方式,同时对茶叶的生产经营、经济发展都有较积极的推动作用。茶艺是一门特殊的文化学科,也是体现茶文化的重要形式,从茶文化的角度进行分析研究,进一步丰富了茶文化的知识结构与表现形式。最后,茶经营学也是茶艺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研究对象是饮茶的经济法则。经济的发展与文化密切相关,学生在接受茶艺教育时,不仅要符合发展需求,更重要的是能够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中获得专业的提升与肯定,并从职业发展中获得经济收入。茶艺教育具有极强的专业性和教养性,因此,将茶文化与茶经营学相融合,使茶文化能够在现代经济发展中激发出更鲜活的力量,才能有效促进茶艺的良性发展。
3茶文化在茶艺教育中的价值体现
茶文化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通过茶文化的渗透,茶艺教育能够与人类的本性更加协调,使人在真善美等方面获得更好的融合发展。茶文化的价值与茶艺目标价值是相一致的,这也使茶艺教育的意义更具典型性。
真的价值
茶艺教育是一门实物教育,是以茶文化为基础,具有求真的价值体现。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首先,是对客观物质的求真。茶文化是以茶叶为载体,通过对茶叶的质量鉴别、冲泡技术、品饮方法的学习和研究,对其内在的规律进行归纳总结,以获得其真的价值所在。茶文化的这一价值体现在茶艺教育中得到充分的体现。茶艺作为一种茶文化艺术形态,在教育实践中也要求学生要遵守物质求真的价值观,以获得更真实有效的科学规律,有助于对茶文化知识的学习与掌握。其次,是对健康的求真。茶不仅是人们生活中的主要饮品,更有益于人体健康,通过多项科学实验证明,茶叶中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物质。茶的养生功能被不断的推崇,使茶成为世界上的健康饮品之一。最后,是对历史文化的求真。文化与历史是相互融合的,文化就是历史,历史也是文化,虽然历史不可重演,但可以通过茶文化延续历史,使茶文化的历史得以还原,从茶文化史中可以更真实地看到中国文化的精彩一面。
善的价值
茶文化中有善的价值内涵,这也是儒家思想所倡导的至诚为德,尽性是善。在茶文化中,有尽茶之性和尽茶具之性,即再远大的理想也要通过实践而实现,而在实践过程中,要通过至诚来实成人与物的情感连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文化虽然是历史的还原与再现,但始终离不开现代人的思想与感觉,茶文化有深厚的茶德精神,从特性到人性,最终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价值,这也是善的价值最形象的体现。茶文化不仅是文化的体现,也是人们价值观的体现。只有满足人们的生活习惯和饮茶习俗,才能与人们的生活意义相符合。同时,通过专业化的茶艺形态,能够促进人们的完善生活,体现人们的价值观,在继承了历史文化价值的同时更明确了生活的信念,使人们的生活理想超越了生活的人文意义。茶艺教育既营造了一种独特的茶文化氛围,同时也为社会生活的平和高雅塑造了文化榜样。
美的价值
美是人类的天性,是一种修身养性的体现,是人类对自由的想象与追求。茶艺中展现出的独特艺术魅力正是茶艺之美的体现。茶艺之美是形式与内容美的统一,展示茶艺形式的同时也体现出其内在美。茶艺的形式美主要是由茶、水、器、环境的组成,茶艺的内在美实质上是泡茶的意境之美,茶艺活动体现了一种人与茶相融的意境之美,是最接近生活的艺术表现。茶艺之美主要包括外在美与内在美。外在美主要体现在茶叶、茶具、茶环境、茶技艺之美。内在美是指茶体现出的人格之美,以儒家思想为基础,以提升茶艺的修身养性之乐,实现人与茶的和谐。通过茶艺教育,能够培养学生丰富的人生情感,情顺万物、对应自然等思想情感。茶文化体现了怡情养性的和谐之美,茶文化的美是规范的美,是高洁的美,是自然的修养,是对于人生的无限憧憬与热爱。
4结束语
茶文化是中华文明与智慧的结晶,是人们在几千年历史文化发展中形成的独特艺术形态。以茶文化为基础和支撑,为茶艺教育提供了鲜活的样本,使茶艺的外在形式和内在思想之美得以体现,对于学生专业技能与人文素养的培养有着积极的影响力和价值。
参考文献:
[1]王玲.关于中国茶文化学的科学构建及有关理论的若干问题[A].茶文化丛书编辑委员会.茶文化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2]庄晚芳,王家斌.研究茶文化,振兴茶业,促进物质和精神文明建设[A].茶文化丛书编辑委员会.茶文化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3]胡塞尔.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
[4]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
[5]朱红缨.以茶文化促进茶产业品牌经济发展[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3(4):18-24.
[6]朱永兴,王岳飞.茶医学研究[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茶文化与茶室空间设计研究
摘要:
文章简单介绍了茶文化与茶室,针对茶文化与当代茶室空间设计的结合途径进行了分析,旨在为茶室设计与茶文化结合提供参考。
关键词:
茶文化;茶室;空间设计
俗话说“早晨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由此可见“茶”在中国人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我国自古以来就是茶叶大国,茶种类繁多,茶文化历史悠久,并且随着茶文化的发展,饮茶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饮茶自然需要场所,茶室、茶楼、茶馆以及茶亭等修建数量不断增多,随着人们审美需求、精神需求的不断增加,对茶室空间设计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但是,对我国现阶段的茶室空间设计现状进行分析,在设计风格方面过于平俗,并不能够充分的体现茶文化的文化性、趣味性。如何提高茶室空间设计水平已经成为困扰众多茶室设计人员的难题。因此,本文针对茶文化与当代茶室空间设计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茶文化与茶室简介
茶文化简介。关于茶的起源,各家众说纷纭,公元前200年的史书《尔雅》中记载了野生茶树,《茶经》中记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还有许多学者认为茶最早起源于秦汉时期等。随着人们对茶的认识与理解,经过大量的移植、繁殖与生产,形成了现如今的规模。茶文化的发展可以概括为“发乎神农,闻与鲁周公,兴与唐而盛于宋”,随着中国其他传统文化的发展,茶文化才有了如今的程度,并且茶文化融合了道家、佛家以及儒家等思想,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
茶室简介。茶室始于我国唐代,盛唐时期茶文化盛行,文人雅士逐渐开始钟情于茶文化,并建造了独特的茶事,为中国茶礼、茶艺、茶道等的传播提供了便利。茶室设计中不断引入风景,为了防止出现室内风景冲突的问题,需要在保留茶文化的基础上,通过科学的室内空间设计,营造独特的室内环境,以便于为茶客、友人提供休息、饮茶的场所,同时还能够从事文娱活动。
2茶文化与茶室空间设计的结合途径分析
空间设计。茶室空间设计应该包括服务台、展示厅、茶庭、水池、庭院、长廊、茶室、储物室以及大厅等等,为了防止在设计的过程中出现重复的问题,应该严格规范所有茶室的空间大小,既可以利用简单的空间布局对室内空间进行划分,营造一种清静、简单的氛围,也可以采用复杂的几何形体进行室内空间的划分,体现出室内空间的不稳定因素,对茶室整体空间进行协调与制约。同时,还可以根据饮茶者的爱好,对茶室空间进行划分,设置不同的功能区域,主要包括茶室、茶廊、茶亭以及茶庭等,以我国西南地区为例,当地人偏好露天饮茶,特别是在回廊、庭院中。
功能设计。在进行茶室设计时,应该根据茶室的不同功能分区进行相应的设计,主要包括品茗区、煮茶区、泡茶席。主要以泡茶席功能区设计为例,泡茶席也称之为茶席,是举办茶会以及茶室品茗的核心区域,泡茶席是提供奉茶、饮茶以及泡茶的场所,泡茶席设计时应该有供茶客就坐和泡茶的地方,在举办茶会时,如果客人围绕在茶桌边,品茗的茶杯可以放在桌子上,因此可以省略奉茶的环节;如果客人众多,则应该将茶座设计在距离泡茶席较远的位置,此时需要设计奉茶环节。现阶段,多功能茶室的休憩功能应该为客人提供席地而坐、卧或者躺的场所,例如,采用大炕床、地台或者榻榻米等,也可以将椅子改成坐墩、蒲团。茶桌是泡茶席必不可少的工具,为了方便移动,应该采用收纳方便、具有折叠功能的茶桌。为了实现泡茶的目的,泡茶席应该具备以下茶器:其一,主茶器,主茶器包括茶杯、盖置、壶垫、茶盅、茶碗、茶壶以及奉茶盘等;其二,储茶器,用于存放茶粉或者茶叶的器具,例如茶瓮、茶罐等;其三,备水器,用于弃置茶水、茶渣以及准备泡茶用水的设备或者茶器,例如水盂、水瓶以及煮水器等;其四,辅茶器,为了方便泡茶的辅助器具,例如计时器、茶拂、茶巾以及茶荷等。同时,还应该在泡茶席挂适当的字画,摆放适当的饰品、雕塑,熏点适当的香料等,为品茶之人营造宁静、沉静的氛围。
茶室交通设计。茶室交通应该根据茶室建筑户型进行设计,主要包括卫生间、水池、服务台、展览室、庭院、茶室、大厅以及入口等,现代茶室空间设计应该重视不同空间的结合,防止出现空间组合重复的问题,以此提高室内空间交通设计的独特性,更好的满足人们的实际需求。例如,为了营造自然、现代感以及力度感,应该采用竹格栅进行顶棚设计,用于大厅、廊道顶部,还可以用竹子建造幕墙,营造茶室空间的现代感。在进行开敞式茶室空间设计时,应该重视与室外空间、环境的相结合,并增加自然因素和趣味性因素,更好地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服务设计。现代茶室服务设计指的是各功能区的附属设施,主要包括储物室、员工室、经理室以及卫生间等,在进行上述服务设施设计时,应该避免出现茶室功能与服务功能相冲突的状况,同时还应该重视服务设计与茶室整体氛围的协调性与一致性,以此为茶客提供便利的服务,而不至于对茶室客人造成不良的影响。
照明设计。照明设计直接影响整个茶室的环境氛围,因此,在进行茶室照明设计时应该充分的考虑人工照明与自然光照,人工照明应该根据茶室的整体环境选择合适光源、颜色、尺寸的灯具,自然光照应该在茶室设计不同形状的采光口,通过门窗、侧面开洞等吸取自然光。照明设计中灯具设计至关重要,在进行灯具设计时应该选择与茶室整体设计风格相一致的灯具造型,并重视灯光颜色、发光方式的选择。现阶段,最常用的灯具形式包括台灯、地灯、壁灯、投光灯以及吊灯等,照明方式包括侧面投光、直接照明以及整体照明等。茶室内不同区域灯具的选择也不同,在大厅应该选择白炽灯进行漫射照明,尽可能的应用暖色光源;在服务台应该采用具有方向性的嵌入式筒灯,以此起到展示柜展示产品和服务台服务茶客的作用;在室外水池应该采用投光灯,将投光灯镶嵌在水池内壁,用透明玻璃将表面封住,在夜间灯光直接投射到水面;公共场合的指示灯,通常分为走廊道路指示灯、室内通路指示灯以及应急避难指示灯。指示灯应该选择固定的色彩,以此起到安全指示的作用。
装饰设计。在进行茶室空间设计时,为了营造独特的氛围,应该重视室内空间装饰设计,插花、挂画以及焚香等在茶室空间设计的应用非常广泛。具体表现为:其一,插花设计,插花是美化茶室环境的重要材料,同时还能够清静身心、回归自然,茶室插花包括禅茶花、文人茶花两种,禅茶花主要集中在日本茶室中,文人茶花多讲究自然,尽可能地避免出现对称现象,茶室的插花不一定有花,可以用枝条、叶子、果实等,但是禁止使用假花假草,现场插花也是茶室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布置茶室时也可以自己到林间寻花觅枝,这样既能够美化室内环境,又能够增加了回归自然的意境;其二,挂画,挂画是美化茶室的重要装饰品,在选择挂画时应该选择值得鉴赏或者表达心意的挂轴,例如,在重阳茶会上,可以悬挂墨菊图,这样能够增加茶会的趣味和意蕴;其三,焚香,茶道点香的气味不能含有杂气,在迎客时焚迎客香,客人在门口能够闻到清新、若有似无的气味,能够使茶席更加宁静、安详,如果让可燃鉴赏香具,则应该摆设与整个茶室风格相匹配的香具。
家具设计。现阶段,市场上的茶室家具风格主要包括现代主义风格、休闲式风格、田园风格、日式风格以及中式风格,在选择家具时应该选择和茶室风格相匹配的家具,茶室中的家具包括博古架、茶具、茶盘、茶沙发、茶凳、茶几等,家具的选择应该根据室内空间大小、茶人的喝茶习惯等选择。同时,家具材料选择也至关重要,不同材质进行搭配,能够为人们的视觉、审美带来不一样的感受,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家具的材料种类众多,例如塑料家具、皮质家具、竹藤家具、钢材家具、木质家具以及玻璃家具等,根据茶室的整体风格选择相应的材料。例如,田园式风格,应该选择竹藤家具、木质家具等。
地面设计。茶室地面设计应该重视简素之美,木材具有生命力与亲和力,受到广大设计师和茶客的青睐,采用人工亚光木,不仅能够呈现材料的本色材质,还能够呈现随意、自然的形态,呈现一种洒脱、淡薄、自然的本色之美。茶室地面设计应该保证视野的开阔性,根据室内的环境氛围采用相应的地面材料,例如石材、砖材、木材、玻璃等,综合应用上述材料,进行别具匠心的拼贴,能够折射出茶人的特殊精神品质、生理以及心理需求。在进行地面形状设计时,可以采用变化、起伏、曲折以及蜿蜒等形状,给人一种韵律美、节奏感以及层次感。地台空间是抬高部分室内地面,突出的地面非常醒目,在造型上能够吸引人的目光,展现主人的性格,同时还能够开阔视野,愉悦茶人的心情。下沉空间是下沉室内地面,在茶室内分割出一个富有变化、界限明确的空间环境,给人以宁静感隐蔽感以及新奇感,特别是在繁华的都市环境,下沉空间能够放松人的神经,给人以轻松、愉悦的感受,这种回归自然、恬静、休闲的地面形式,受到越来越多都市人的青睐。
3结束语
总而言之,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分支,茶室作为体现、传播以及传承茶文化的重要载体,在进行茶室空间设计时,应该充分的将茶文化融入到茶室空间设计中,为茶客营造充满茶文化的茶室氛围。因此,在实际设计过程中,应该合理的运用茶文化,创造宁静、恬淡的环境,让人们在吃茶、品茶的过程中领悟与体会到传统茶文化,借助茶室空间所独具的灵魂,放松精神,在喧嚣的现代城市中,实现内心的平静发展。
参考文献:
[1]华永.论我国传统茶文化与现代茶室空间设计[J].福建茶叶,2015(6):160-161.
[2]马平.茶座的室内空间设计分析[J].福建茶叶,2016(1):75-76.
[3]李文君,张君旸,张建华.茶庭与茶室空间的“静”设计[J].上海商业,2015(6):38-41.
[4]陈丽昀,李雅娜,郗金标.山水精神在茶室环境设计中的运用[J].山东林业科技,2013(5):107-110.
[5]沈丹阳,刘毅,沈化林等.中国传统吉祥纹样在茶室环境设计中的应用[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3(10):80-81.
武夷山茶文化考察武夷岩茶在我国茶叶发展史上,谱写了十分重要和光辉的一页。武夷茶在南北朝时(公元479年),就以“晚甘侯”(茶名)著称于世,唐代成为士大夫上层贵族馈赠佳品,宋元两代入贡朝廷,盛极一时。元大德六年(公元1302年),就于九曲溪畔设置御茶园。明代罢造龙团,改蒸青团茶为炒青散茶,随后又改制三红七绿的乌龙茶,即现在所称之岩茶。因而,武夷岩茶始于明朝,盛于清代,十七世纪远销西欧,蜚声四海。武夷山有茶可能在唐朝时期或者更早,但武夷茶是继北苑茶而发展起来的。元朝大德六年1302年,在武夷四曲处设置了“御茶园”,专制龙团贡茶。直到明初,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罢造龙团改制散茶。明朝的武夷茶已代替了北苑茶,改变了加工工艺,成为品质优异的散茶,誉满天下。所以,元朝以后的福建贡茶以武夷茶为最多,约占全国贡额的四分之一。五口通商后,武夷茶大量出口,促进了武夷茶的快速发展。武夷山位于福建与江西相邻的边界,产茶历史悠久,自蔡襄以后,山中所产的茶叶除寺僧供献游客外,主要作为贡品。元末明初罢贡之后仍为世人所重,争先恐后地购销于国内外市场,成为世界闻名的茶叶。约在十六七世纪,英国、荷兰等欧洲国家的贵族阶层,已把饮用武夷茶作为集会宴客的一种高尚礼节,事后逐渐推广到各阶层的人们中去。茶叶成为欧美各国普遍的饮料之一,从而使我国茶叶外销不断增长。18世纪中期,就有学者把武夷茶定名为武夷变种Var.bohea,从此,武夷茶誉满全球,自那以后,西欧人还把茶称为“武夷”,并成为习俗。 武夷山茶与宗教武夷山佛教禅宗僧侣,对茶甚为讲究。寺中置有专门的“茶堂”或“茶寮”,即住持行礼之处,也叫方丈。方丈是供寺僧讨论佛法义礼,招待施主,接待文人品饮香茗的地方。在寺庙演说佛法、皈戒的佛殿和法堂中,都设有钟、鼓,常常钟鼓长鸣。庙中一般有左钟右鼓,如果增设“茶鼓”,应在西北角,一种用木头雕成鱼状,体内凿空,击敲有声的木鼓,是召集僧人饮“普茶”之用。诗人林逋诗云:“春烟寺院敲茶鼓,夕照楼台卓酒旗”。茶鼓是佛教崇尚茶叶的一种信据。武夷禅寺仪规:殿主晨起必须在佛祖前“奠茶”即敬供茶汤,僧侣每日早起盥洗之后,先饮茶再礼佛,然后坐香习禅。习禅分为六个阶段,每一阶段一支香毕开静,僧人要饮茶以提神益思,寺庙监值都要“打茶”,行茶四五匝,借以清心提神,古代早已成为寺院的定规。明代诗僧陆容诗云:“江南风致说僧家,石上清泉竹里茶。法藏名僧知更好,香烟茶荤满袈裟”。诗人把僧侣爱饮茶描写得淋漓尽致。寺院仪规中还有“茶汤”一项。每当新任住持晋山升座时,有特定的点茶,点汤礼节。有的寺庙在佛的圣诞日盛典,专人以汤沐浴佛身叫“洗佛茶”,供香客取饮,祈求消灾延年。较大的寺院的茶汤开筵,俗称茶会,也有谓之“茶宴”。这种茶汤会的举办,到后来范围更广泛,既有寺庙用以招待施主与香客,也有檀越信众用来与众僧结缘。正是这种情况,寺院在茶汤会中举行茶礼、汤礼,以及每逢佛祖忌日献茶汤时,都要呜“钟茶鼓”集众,以示佛法的庄严。寺庙多设在峻岭之顶,沿山路设有茶亭供饮茶歇息。寺庙众僧中有“种茶僧”、“制茶僧”,专司茶众管理和制茶,庙内设有“茶头,专门负责烧汤烹茶,门前配有“施茶僧”,为施主、香客、游人惠施茶水等。由于茶被佛教界视为“神物”,饮茶之风传遍大小寺庙,种茶、制茶成为僧侣一业。武夷山茶自问世以来,从药用、禅饮、品茗:茶宴、斗茶推向社会。佛教对促进茶业的发展,茶叶的传播也起了一定的作用,所以自古以来茶与佛的因缘深长,就有“茶禅一味”与“茶佛一味”的说法。 武夷山茶特色武夷岩茶是武夷山一带生产的乌龙茶类的总称。武夷岩茶系半发酵茶,集红茶、绿茶功效于一身。色泽油润,内质香郁,味醇香甘,汤色清橙红,茶汤金黄,叶底绿叶红边,叶瓣边缘红艳,呈绿叶红镶边状,饮用武夷岩茶,齿颊留香,回味甘鲜。岩茶的药作用,除了具备红绿茶的作用以外,它所含的糖类及各种矿物质较多,耐冲泡,能促进人体健康。突出表现在会分解脂肪,减肥健美等方面,有提神消食、生津止渴、减肥健美、防癌抗病之功效,又有“减肥茶”、“健美茶”之美称。武夷岩茶原产地域保护申报委员会提出武夷岩茶的原产地域保护范围,即武夷山市现行政区域范围内,分区为:武夷岩茶名岩产区和丹岩产区。武夷岩茶是有赖于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的,只要是产自“三十六峰”、“九曲溪”之区域内的武夷岩茶,才有岩韵。具有岩韵(岩骨花香)品质特征的乌龙茶,才有资格称为武夷山岩茶。武夷岩茶最有特色的是味甘泽而气馥郁的岩韵,因岩茶品种及种植的气候、土质、树龄、鲜叶老嫩、加工技术、武夷耕作法、施肥不同而有不同的喉韵特征。武夷岩茶按等级分为四大类,由好到差为:正岩茶、半岩茶、洲茶、外山茶。其中最好的是正岩茶,最差的为外山茶,正岩茶处于景区60平方公里的区域内,由于武夷山是自然与文化遗产,茶园不能使用农药、化肥,且在景区内要退茶还林,面积也越来越少,所以武夷茶的最珍品—-正岩茶越来越少了,这种茶是完全自然的,对人体只有好处没有坏处。成品茶最好的是大红袍条形为条索形,色乌黑,焙透火功,香气高、厚,且令人舒服,具有焦火香,汤色橙黄到橙红,很耐泡,九泡有余香,回甘明显,岩韵显著。精制的大红袍条索壮美,冲泡后的武夷岩茶中的大红袍呈绿叶红镶边。入口水仙,佳味清纯。“岩骨花香”之品质特征。正宗的武夷岩茶可连续冲泡六至二十道,色、香、味俱不变,耐泡是武夷岩茶的一大特色。武夷岩茶的泡饮别具一格,"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橼,每斟无一两,上口不忍噱咽,再试其香,徐徐咀嚼而体贴之"。开汤后第二泡香才显露,茶汤的香气自口入,从咽喉经鼻孔呼出,连续三饮,所谓"三口气",即可鉴别岩茶上品香气。更上者"七泡有余香"。品质第二的为小红袍:香气高,汤色橙黄,也很耐泡,可泡七道以上,味道醇厚,回甘较显,岩韵较明显。品质第三为肉桂:条索较紧,条形、色泽乌润,中等火功,香气辛锐持久,香气显但不够厚,汤色橙黄,回甘尚显。武夷茶与乌龙茶的发展乌龙茶是沿袭武夷岩茶的制法,从采摘到焙制的方法完全与武夷岩茶相同,而武夷岩茶又与北苑龙团的原料采制方法相近似。现在乌龙茶类的加工方法,不论是闽北、闽南、潮汕或是台湾,基本上是相同的,惟各工序掌握的程度有轻重之别而已。 武夷山茶风俗及与社会生活关系饮茶风俗无论走进农家、民宅、庵观、寺庙、宾馆、山庄、酒店、工厂、机关、学校……迎接你的将是一杯杯、热腾腾、香喷喷的武夷岩茶,使人立时感到一股股、浓烈烈、暖洋洋的盛情贯串身心。武夷岩茶已融人武夷山人的日常生活,注入武宝山人的接待札仪。饮茶习俗: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民族众多,其饮茶习俗千姿百态,各呈风采。就武夷山饮茶习俗而言,自古以来就有以茶待客、以茶会友、以茶联谊等形式。由古代沿袭下来的饮茶习俗至今在有的农村或茶艺馆还依然可见。形成了独特的茶文化。A、敬茶:在武夷山的农村较为普遍的茶俗便是“客来敬茶”,“一杯香茗暂留客”,表达了武夷山人对客人的问候和敬意。客来敬茶,以茶会友体现武夷山人重情好客的美德和传统礼节。宋代以来,武夷山民间流传着“客至莫嫌茶当酒”的风俗,大抵客至,寒暄问候,邀请入座,主人的家属,立即洗涤壶盏,升火烹茶,冲沏茶水,敬上一杯香茶。主人讲究“端、斟、请”;客人则留意“接、饮、端”的举动,主人以左手托杯底,右拇指、食指和中指扶住杯身,躬着茶,微笑地说:“请用茶”。饮茶人宜双手接杯,道声谢谢,端杯细啜,赞主人茶叶佳、好,一道茶后,寒暄叙话,主人复斟茶,饮毕不能将余渣倾倒,主人要待客人告别后方可清理、洗涤茶具。B、擂茶:武夷山有的村流行着一种“喝擂茶”的习俗。擂茶是农家招待客人必备的饮料,其原料一般只用茶叶、大米、桔皮擂制。讲究的还放入适量的中药菌陈、甘草、川芎、肉桂等。喝起来特别香甜,是一种可口的饮料,特别是在炎夏,具有清凉解暑的功效。在喝擂茶的同时,还备有佐茶的食品,如花生、瓜子、炒黄豆、爆米花、笋干、南瓜干、咸菜等,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敬茶时擂茶碗内溢出的阵阵酥香、甘香、茶香、扑鼻而来,沁人心肺实在令人心驰神往,是待客的佳品。C、“三道茶”:“三道茶”是武夷山御茶园根据武夷山民间饮茶习俗,以“和、敬、怡、真”的思想为指导,整理出来的。也可以说是一种现代的饮茶方式(一般适用于茶馆)。“三道茶”包括“迎宾茶 ”、“留客茶”、“祝福茶”。“迎客茶”是为远道而来的客人送上的第一盏茶,并配有茶点。茶点是具有武夷山区特色的米焦、芝麻果、咸笋干、芋果等。香醇的 茶和甜美的茶点,表示欢迎客人的到来。“留客茶”是让客人既能看到泡茶的技巧又能品尝到茶的色、香、味。一边品茶,一边交谈,无拘无束,其乐无比。“祝福茶”在客人即告辞时,送上一杯桂花金桔茶,并送上祝福的吉言。武夷山人普追认识到,武夷山之奇秀甲于东南,之名冠海内外,之吸引天下客,决不可轻视武夷岩茶的巨大作用,它作为武夷山水“秀、拔、奇、伟、净、茶”六大自然景象特色之一,不是人为强加的,更不是文人墨客臆想的。有了它,自然景观更加五彩织纷,有了它,武宝山水更加艳丽动人,诚然有了“三三秀水清如玉,六六奇蜂翠插天”、“有声欲静三三水,无势不奇六六蜂”的非凡山水胜境,也就更加衬托出了武夷岩茶的盎然生机,也就更加折射出了武夷岩茶的诱人魅力,这就叫作“茶为山兴,山以茶显”了,山水与岩茶已相衬、相映,相溶,密不可分。茶与婚礼茶与婚礼的关系,简单来说,就是在婚礼中应用茶作为礼仪的一部分。它起于何时?从唐太宗贞观十五年(641年),文成公主入藏时,按本民族的礼节带去茶开始,至今已有1300多年了。唐时,饮茶之风甚盛,社会上风俗贵茶,茶叶成为婚姻不可少的礼品。宋时,由原来女子结婚的嫁妆礼品演变为男子向女子求婚的聘礼。至元明时,“茶礼”几乎为婚姻的代名词。女子受聘茶礼称“吃茶”。姑娘受人家茶礼便是合乎道德的婚姻。清朝仍保留茶礼的观念。有“好女不吃两家茶”之说。由于茶性不二移,开花时籽尚在,称为母子见面,表示忠贞不移。如《红楼梦》书中,王熙凤送给林黛玉茶后,诙谐地说:“你既吃了我家的茶,怎么还不做我家的媳妇。”如今,我国许多农村仍把订婚、结婚称为“受茶”、“吃茶”,把订婚的定金称为“茶金”,把彩礼称为“茶礼”等。在婚礼中用茶为礼的风俗,也普遍流行于各民族。蒙古族订婚,说亲都要带茶叶表示爱情珍贵。回族、满族、哈萨克族订婚时,男方给女方的礼品都是茶叶。回族称定婚为“定茶”,“吃喜茶”,满族称“下大茶”。武夷山人迎亲或结婚仪式中用茶,有作礼物的,主要用于新郎、新娘的“交杯茶”、“和合茶”,或向父母尊长敬献的“谢恩茶”、“认亲茶”等仪式。总之,从古到今,我国的许多地方,在缔婚的每一个过程中,往往都离不开茶来作礼仪。祭祀茶茶与祭祀:我国以茶为祭,大致是在南北朝时逐渐兴起的。南北朝齐武帝萧颐永明十一年(493年)遗诏说:“我灵上慎勿以牲为祭,唯设饼、茶饮、干饭、酒脯而已,天上贵贱,咸同此制。”齐武帝萧颐是南朝比较节俭的少数统治者之一,他提倡以茶为祭,把民间的礼俗,吸收到统治阶级的丧礼中,并鼓励和推广了这种制度。把茶用作丧事祭品,只是祭礼的一种。我国的祭祀活动,还有祭天、祭地、祭灶、祭神、祭仙、祭佛,不可尽言。古代用茶作祭,一般有这样三种形式:在茶碗、茶盏中注以茶水;不煮泡只放以干茶;不放茶,久置茶壶、茶盅作象征。我国许多兄弟民族,也有以茶为祭品的习惯。如布侬人的祭土地活动,每月初一、十五,由全寨各家轮流到庙中点灯敬茶,祈求土地神保护全寨人畜平安。祭品很简单,主要是用茶。再如云南丽江的纳西族,无论男女老少,在死前快断气时,都要往死者嘴里放些银末、茶叶和米粒,他们认为只有这样死者才能到“神地”。祭祀活动中的以茶作祭品,可以说是茶文化发展过程中衍生出来的一种带封建迷信的副文化。但真实地反映了人类的历史现象。喊 茶御茶园祭祀御茶园设有场官、工员。场官主管岁贡之事。后来贡制扩大,采摘、制茶的农户增加到250户,采茶360斤,制龙团五千饼。元泰定三年(公元1326年),崇安县令张瑞本在御茶园的左右侧各建一场,悬挂“茶场”的大匾。元至顺二年(公元1332年),建宁总管在通仙井之畔建筑一个高五尺的高台,称为“喊山台”,山上还建造喊山寺,供奉茶神。每年惊蛰之日,御茶园官吏偕县丞等一定要亲自登临喊山台,祭祀茶神。祭文曰:“惟神,默运化机,地钟和气,物产灵芽,先春特异,石乳流香,龙团佳味,贡于天下,万年无替!资尔神功,用申当祭。”祭华,隶卒鸣金击鼓,鞭炮声响,红烛高烧,茶农拥集台下。同声高喊:“茶发芽!茶发芽!”响彻山谷,回音不绝。在回荡嘹亮的喊山声中,通仙井的井水慢慢上溢,甚为奇异。有人解释之当时已是惊蛰,地气温热,加之祭祀茶神时火熏热炙,地温增高,井水渐溢,这是可能发生的现象,“茶神享醴,井水上溢”之说无百增加一种神奇的色彩,并非迷信,无可厚非。茶农因称通仙井的井水为“呼来泉”。茶 宴武夷山盛产岩茶,而且历史悠久,品质优异,独具“岩骨花香之胜”。武夷茶宴,就地取材,在名厨好手的不断探索与实践中选优汰劣,荟萃而成宴席之一款。武夷茶宴起始于上世纪90年代,武夷茶宴是随着武夷山茶苑大酒店在武夷山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内的建成开业而问世的。武夷山茶苑大酒店致力为游客创造一个和谐的绿色家园氛围,在饮食上挖掘传统,广泛收集民间茶食偏方,去粗取精,而继武夷山的幔亭宴、野菜宴、农家宴之后推出"茶宴",别树一帜。近年来借助武夷山“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接待游客多的优势,规模迅速扩大,现有经营武夷茶宴的宾馆、酒店近20家,有的已成为镇店之宝,为海内外游客喜吃乐啜。武夷茶宴选取茶叶上,并不局限于红茶和乌龙茶中精品的岩茶,也把绿茶纳入菜肴。这样,能根据客人脾胃的温凉调适,绿茶性凉,红茶火厚,乌龙茶不凉不火,各取所需。武夷茶宴是利用现代烹饪技术制作,方法繁多,蒸熘爆炒焖炖都能派上用场。或利用茶汁,或利用青叶,或以茶为主料,或为配料,不一而足。武夷茶面,取茶青汁和面擀制,面色清绿,入口清香,柔韧绵软,味道好极。“肉桂飘香”一菜,选取武夷肉桂茶生叶粘面粉油炸,摆放在由山间小笋拼接仿制成的武夷竹筏上,筏首立一香菇为艄公,惟妙惟肖,整道菜均可食用。很有代表性的武夷山庄茶宴,共有什锦彩蝶、金炸石磷、正山锦鸡、上汤馄饨、凉拌茶面、碧螺生鱼、老丛烧排等18道,无一不茶,或飘或藏着淡淡的茶香。凡到过武夷山的游客,无一不为清新淡雅的茶宴而倾倒。茶宴之所以深受欢迎,除了暗合绿色生态食品走俏的风潮外,还在于茶有提神、健胃、帮助消化、减肥、美容等功效。国际无我茶会由武夷山、台湾、日本、韩国等地共同举办,每四年一届,各地轮流主办,目前已办了8届,其中第二、四、六届由武夷山承办。台湾同胞喝茶也爱到武夷山来寻根问祖。清咸丰五年,台湾南投县鹿谷乡书生林凤池渡海参加省试中举,游览武夷,天心永乐禅寺方丈赠送茶苗36株。林举人带回乡送给乡亲们,种植在冻顶山,成为台湾的名茶。如今,冻顶山茶园已达1500公顷。“无我茶会”,就是大家都自带茶叶和茶具,一起泡茶一起喝茶。因为不分彼此,大家打成一片,所以称为“无我”。来自各地的茶人聚集在一起,席地围坐成一圈,每人泡茶四杯,三杯奉给左边三位茶侣,一杯留给自己,这样每人都有四杯茶喝。“人人泡茶,人人奉茶,不分彼此,天下一家”,座位由抽签决定,无尊卑之分,奉茶到左,饮茶自右,无报偿之心,超然接纳四方之茶,无好恶之心,尽力将茶泡好,以求精进之心,依计划行事,遵守公共约定,无需指挥,培养团体默契。这些都是“无我茶会”的精髓。无我茶会有各种不同的主题,如亲子无我茶会,赏荷无我茶会,返璞归真无我茶会,佛堂无我茶会等。无我茶会已成为一种饮茶习俗。茶 艺“三道茶”是武夷山御茶园根据武夷山民间饮茶习俗,以“和、敬、怡、真”的思想为指导,整理出来的。也可以说是一种现代的饮茶方式(一般适用于茶馆)。“三道茶”包括“迎宾茶”、“留客茶”、“祝福茶”。“迎客茶”是为远道而来的客人送上的第一盏茶,并配有茶点。茶点是具有武夷山区特色的米焦、芝麻果、咸笋干、芋果等。香醇的茶和甜美的茶点,表示欢迎客人的到来。“留客茶”是让客人既能看到泡茶的技巧又能品尝到武夷岩茶的色、香、味。一边品茶,一边清谈,无拘无束,其乐无比。“祝福茶”在客人即将告辞时,再送上一杯茶,并赠以祝福的吉言。茶艺程序1、焚香静气、活煮甘泉。 2、孔雀开屏、叶嘉酬宾。3、大彬沐霖、乌龙入宫。 4、高山流水、春风指面。5、乌龙入海、重洗仙颜。 6、玉液回壶、再注甘露。7、关公巡城、韩信点兵。 8、龙凤呈祥、鲤鱼翻身。9、捧杯敬茶、众物传盅。 10、鉴赏双色、喜闻高香。11、三龙护鼎、初品奇敬。12、再斟流霞、二探兰芷。13、二品云腴、喉底留甘。14、三斟石乳、荡气回肠。15、含英咀华、领悟岩韵。16、君子之交、水清味美。17、名茶探趣、游龙戏水。18、宾主起立、尽杯谢茶。茶 联是我国楹联宝库中的一枝夺目鲜花。它字数多少不限,但要求对偶工整,平仄协调,它是诗词形式的演变。在我国凡是有“以茶联谊”的场所,诸如茶楼、茶馆、茶室、茶叶店、茶座及茶人的起居室内,都可见悬挂有以茶事为内容的茶联。目前武夷山许多从事茶事活动的场所,也有不少茶联,古代的、现代的,以赞美武夷茶的居多。古代茶联:陆羽普经卢仝解渴,武夷品俊顾渚香浓。龙井泉多奇味,武夷茶发异香。九曲夷山采雀舌,一溪活水煮龙团。滋味美如花上露,清凉净似石中泉。茶亦醉人何必酒,书能香我不须花。茶科所、御茶园、水帘洞的茶联:碧水煮红袍细品神奇岩韵,丹山采肉桂饱领仙境风情。---(茶科所)岩茶以得天独厚所制之工非草创,泉水唯在山者清前后接踵若薪传。---(御茶园)客至莫嫌茶当酒,山居偏偶竹为邻。---(水帘洞茶室)斗 茶范仲淹的《斗茶歌》是咏武夷茶的第一名篇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他写的《和章岷从事斗茶歌》,脍灸人口,在古代茶文化园地里占有一席之地,这首斗茶歌说的是文人雅士以及朝延命官,在闲适的茗饮中采取的一种高雅的品茗方式,主要是斗水品、茶品(以及诗品)和煮茶技艺的高低。这种方式在宋代文士茗饮活动中颇具代表性,从他的诗可以看出,宋代武夷茶已是茶中极品、也是作为斗茶的茶品。同时写出宋代武夷山斗茶的盛况。其诗为:年年春自东南来,建溪先暖冰微开。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新雷昨夜发何处,家家嬉笑穿云去。露芽错落一番荣,缀玉含珠散嘉树。终朝采掇未盈襜,唯求精粹不敢贪。研膏焙乳有雅制,方中圭兮圆中蟾。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鼎磨云外首山铜,瓶携江上中泠水。黄金碾畔绿尘飞,碧玉瓯中翠涛起。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其间品第胡能欺,十目视而十手指。胜若登仙不可攀,输同降将无穷耻。吁嗟天产石上英,论功不愧阶前蓂。众人之浊我可清,千日之醉我可醒。屈原试与招魂魄,刘伶却得闻雷霆。卢仝敢不歌,陆羽须作经。森然万象中,焉知无茶星。商山丈人休茹芝,首阳先生休采薇。长安酒价减百万,成都药市无光辉。不如仙山一啜好,泠然便欲乘风飞。君莫羡花间女郎只斗草,赢得珠玑满斗归。民间斗茶赛民间斗茶赛至2003年已经举办三届 第三届斗茶赛分为肉桂、水仙、品种三个系列,每个系列设一个状元、两个金奖、四个银奖。评委们通过对参赛茶样的滋味、香气、外型、叶底和汤色进行评分。为充分体现武夷岩茶“岩骨花香”、“香久逾清、味久逾醇”的品质特征,此次斗茶赛全部选择春茶的精制茶作茶样参赛。本次比赛还设立重奖,每个系列的状元奖励3000元,金奖奖励1500元,银奖奖励1000元,获奖茶样、余样则由组委会统一收购。竞赛结果:肉桂系列状元获得者为大坑口岩茶厂,水仙系列状元获得者为明富岩茶厂,品种系列状元获得者为擎天岩茶厂。岩茶节武夷山市举办了六届武夷岩茶节,其共同的目的是,宣传武夷岩茶,弘扬武夷茶文化,提高武夷岩茶在国内外的知名度,振兴武夷经济。历届武夷岩茶节时间:第一届1990年10月;第二届1992年9月;第三届1993年11月;第四届1995年10月;第五届1998年8月;第六届2003-11-12 ,与首届武夷山茶文化艺术节合并举办。武夷山市现有茶园9.6万亩,年产毛茶5000多吨,产值1亿多元,目前尚有许多茶山被不断开垦出来,然就产品而言,精品茶少、大宗茶多,茶叶商品经济综合指数偏低,严重地制约了该市茶叶的可持续发展,特别是中国加WTO后,世界经济一体化,茶叶作为三类产品,贸易异常活跃,但交易的条款也日异苛刻,有机生态化经营模式是茶业产业发展的一大趋势。品种武夷名品号称“四大名丛”:大红袍、铁罗汉、白鸡冠、水金龟;除素有“岩茶王”之称的“大红袍”外,还有肉桂、铁罗汉、半天腰、白鸡冠、素心兰、水金龟、白瑞香、奇种、老枞水仙等多个珍贵品种,其香气、汤色、滋味无不各具风韵,世界名山武夷山也因此成了"茶树品种王国"。武夷山市内暂时无大型茶产业链相关的茶叶批发市场、茶具、茶生产资料等专业市场,多以旅游度假区面向游客的商店,有批发零售的功能。 旅游产品化我国还是一个茶叶大国,生产茶叶的历史非常悠久。早在六朝之前,茶在南方的生产已有一定的发展,至唐中期以后,茶叶的生产和全国性贸易开始盛行。中国历史上记载的茶叶产地达200多个,遍及16个省,例如江苏的洞庭山、栖霞山,浙江的龙井、天柱山、径山,安徽的黄山、涌溪山、猴坑,福建的武夷山,河南的连塘山,湖南的君山、大沩山、牛牛氐山,广东的古劳,广西的六堡,四川的蒙山,云南的普洱山等。茶叶是最讲究产地的,茶叶的品质往往与独特的地理气候环境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但是目前中国名山以茶为主的旅游产品开发不够,只有黄山的禅茶表演。在云南的旅游产品中有“三道茶”的民俗表演,也属于茶文化的简单发掘。在武夷山可以深入发掘。如上面所列的:饮茶习俗(敬茶、擂茶、“三道茶”)、茶与婚礼、斗茶(民间斗茶赛)、茶联、茶艺(“三道茶”、18道茶艺)、茶会(国际无我茶会)、茶宴、祭祀茶/喊茶(御茶园祭祀),可以开发成表演项目及茶叶、纪念品销售,有些可以开发成大型的活动,以带动进行事件营销,形成持久周期性旅游产品。如武夷山旅游区已经开发的全国乌龙茶茶王大赛、全国表演型茶艺大赛、武夷山民间茶艺表演、茶文化及茶经济专家论坛、武夷茶艺及茶歌舞表演、茶文化书籍展销、武夷山水茶摄影展、茶点展销及茶宴品尝、民间斗茶赛、大红袍祭茶活动、武夷茶乡七仙女及武夷岩茶形象代言人。在2003年的岩茶节上也同时举办商贸洽谈活动,这有利于带动商务旅游市场。
用的是Gocheck论文检测专家呢,指导老师是这么说的
需要在校,虽然大四小学期要完成毕业实习工作,但还有毕业论文撰写就毕业答辩等事项,还有一些毕业前的功课要上,这些功课虽然少但也必不可少,因为要顺利毕业必须修完必修课程并合格。因此,大四下学期还是要在学校呆一段时间的,也是为了毕业做准备。
大四下学年无需校园内。在大四下学年的学员有研究生复试的,也有再次陪着你的,也有一部分早已逐渐在企业见习的。可以无需待校园内里,但一般5月份必须回学校提前准备论文答辩等事儿,实际必须依据各院校分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