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 孔子仁爱论文文献

孔子仁爱论文文献

发布时间:

孔子仁爱论文文献

浅析孔子美学思想中仁之美论文

摘 要: 儒家美学作为中国古典美学主要的基本派别,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而孔子美学作为儒家美学的代表,奠定了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基础,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仁”作为孔子美学的思想精髓,与其密切联系。“仁”是阐述如何“做人”、“成人”的人性理论,孔子以“克己复礼为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做为自己对人生的追求和处世之道,他的“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将自然美与做人联系起来,既深刻又富有人生哲理。

关键词: 孔子;仁;美学

在中国的历史文化发展长河之中,儒家思想有其特殊的地位,根植于人们的价值体系和道德思想。“仁”是孔子美学思想的核心,是孔子关于人生和社会的最高理想,也是他审美理想和美学体系的核心,就是要解决和培养“仁”的心灵,道法品质以及人生境界“仁人”。

一、以仁爱为精髓的儒家美学

层叠式宝塔是孔子美学结构体系的特点,而“仁”处在这个结构的中心而贯穿上下。“仁”是他整个伦理道德思想的核心,也是孔子理论体系中最基本、最高的道德标准。孔子的美学就是仁学的延伸,因此我们也可以称作为仁学美学。以血缘关系所产生的亲子之爱是整个仁学的根基。他讲到“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1都强调了“孝悌”是“仁”的第一要义,也为“仁”之本。“孝”是讲儿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悌”是兄弟姐妹之间各自应尽的责任,“孝悌”是两种最重要的血亲关系的道德规范。这种血亲关系是发自内心之情,是一种自然的流露,这与天下普遍的情感相类似。这样一个过程就完成了“泛爱众,而亲仁”的仁学体系建构。

“仁”是道德标准,孔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2就是说,君子中可能出现“不仁者”,而小人中则决不会出现“仁者”。这样来说,“仁”是一种天赋的道德属性。所以孔子曰:“我欲仁,斯仁至矣。”3“为仁由已,而由仁乎哉?”4“仁”与“不仁”,主要取决个人思想意识的修养,要有主观的努力才能有所提高。

二、孔子对“仁”的人生追求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5这句话说出了“仁”字的真谛,可以看出要做一个真正的仁者是需要先对自己要求严格,这是做人的最基本的道德追求,也是去衡量一个人是否为君子的标准。要求他人首先要自己做到,如果大家都能做到用仁爱之心的准则去为人处世,并遵循“仁”字,那么孔子提出的这个想法和愿景就能够得以实现,君王实施仁政,爱戴百姓,百姓安居乐业,家庭和睦友爱,这是社会所希望达到的最高境界。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6。要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不光是要有平等仁爱之心去对待他人,同时身体力行,用“礼”的外在行为表现去待人接物,而作为“六艺”7首位的“礼”确实是孔子“君子”这一社会理想美标准的道德集中体现之一,周礼是孔子最为推崇的礼仪。他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8又说:“甚矣吾哀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9由此可见其对周礼毫不掩饰的敬仰。而周礼,显然是宗法贵族统治者的的礼数,如铸鼎、乐舞,都有等级,不能乱用,乱用即为“礼崩乐坏”。

基于这种为使社会变得有序,让人们的行为规范起来的理想,孔子采取了“礼”的方法,让人们将精神寄托于恢复“周礼”中,从人的本性规定出发,重建道德和信念,以此来挽救礼崩乐坏的社会,在孔子看来“不学礼,无以立。”10礼是人安身立命,言行举止的准则。孔子所倡导的“礼”是奴隶主贵族等级意识的反映,是不同阶级、不同阶层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

三、孔子论“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孔子在谈到对自然美的赞赏时表示过对“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11从整句话来看,就是知者从水的形象中看到了和自己道德品质相同的特点,即是水的清澈和流动象征着一种乐观的精神,而仁者从山的形象中看到了和自己道德品质相同的特点,山的矗立高耸,是一种静态的美。这里的“乐”是一种美感,而这对孔子看来不是由山水的景象引起的,而是“知者”对于水,“仁者”对于山的感情外移,即移情作用起来的.,换句话说,不是触景生情,而是缘情观景。“知者”在审美对象水那里,“仁者”的审美对象在山那里,看到了有与“知者”、“仁者”相似的性情,故而产生喜爱之感。

这种对自然美的欣赏由此而产生的审美关照使得山水之所以成为“君子”观照的对象,是因为“君子”以山水比德,发展起来“比德”理论。山水的自然形象所具备的某些特征可以象征人的高尚道德品质。人的精神品质与自然相联系,自然美就不是纯客观的东西,它包含有审美主体的联想、想象的成分,也就是包含有主观意识形态的思想成分。

四、结论

分析孔子美学思想中的“仁”,美在于“仁”的表现,美就在于精神能力的发挥,在于精神光芒的照耀,在于人生境界的呈现。中国古代文化有生生不息、源远流长、永葆青春的生命活力,在世界文明中有其崇高伟大的地位,这可以说都和孔子儒家思想有密切关系。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梁漱溟认为:“孔家没有别的,就是要顺着自然道理,顶活泼顶流畅的去生发。他为宇宙总是向前生发的,万物欲生,即任其生,不加造作必能与宇宙契合,使全宇宙充满了生意春气。”12这是宇宙自然的状态,是人应当有的生存状态,身心充满生机活力,充满创造性,也是人的审美状态。宇宙充满生意春气,人的精神世界也要充满这生意春气,也要由这生意春气生成丰富多彩、崇高伟大的精神境界,生成一个更美的世界。

注释:

1.出自《论语·学而》

2.出自《论语·宪问》

3.出自《论语·述而》

4.出自《论语·颜渊》

5.出自《论语·卫灵公》

6.出自《论语·颜渊》

7.孔子编订的“六艺”,包括:礼、乐、御、射、书、数。

8.出自司马迁《史记》卷四十七。

9.出自《论语·述而五》。

10.出自《论语·尧曰篇第二十》第三章。

11.出自《论语·雍也》。

12.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商务印书馆,.

孔子关于仁的论文

从“仁”与“礼”的关系出发,探讨了二者之间的关系,指出凡君子所行就是“仁”,即使在当下不符合“礼”,但从长远看来还是符合“仁”的标准的;而小人就必须用“礼”来约束,使之行为不违背“仁”。以“仁”、“礼”关系作为标准,孔子从道德上把人分为君子与小人,从智力上把人分为上智、中人及下智。下面是我整理的孔子关于仁的论文,欢迎来参考!

关键词:“仁”;“礼”;划分

对于孔子思想中“仁”与“礼”的关系,一般认为二者是意识和实践的关系,“仁”是孔子的理想人格和追求的最高目标,“礼”是价值标准和外在要求,二者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可以说“仁”就是内化的“礼”,“礼”就是外化的“仁”,“仁”是内圣的基础,“礼”是外王的条件,只有二者相结合,才能成就内圣外王的圣贤。但是,在《宪问》中有记录,“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可以看出,孔子对于管仲是肯定的,说管仲的行为是符合“仁”的标准的;而在《八佾》中,“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在这一句中,明显可以看出,孔子认为管仲不符合“礼”的规定性的。由此可见,管仲这个人在孔子那里,用孔子的“仁”和“礼”的标准去衡量,是只符合“仁”而不符合“礼”的。一般的对于“仁”与“礼”的关系的认识,是认为二者具有内在一致性。也就是说,具有“仁”的品质的人,他们的行为也必然合乎“礼”的规定,反之,在行为上能遵守“礼”的人,也肯定就能达到孔子所说的“仁”的境界。但是孔子却认为管仲达到了“仁”却不符合“礼”,这与一般的对于孔子“仁”和“礼”关系的认识是相矛盾的。由此可以看出,孔子的“仁”与“礼”并没有内在的一致性。那么这二者之间究竟有什么样的关联呢?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里仁》)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君子是一刻也不会离开“仁”的,君子之所以叫做君子就是因为他们符合“仁”的标准。这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如果一个人是君子,那么,他的所作所为就是符合“仁”的标准的,即使在当下不符合“礼”的要求,从长远看来,还是符合大众利益的,还是可以归于“仁”的。就像《宪问》里说,“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管仲未死,有利于天下民众,便是大节,为公子纠而死,只是小信小节,小节要服从大节。顾炎武在《曰知录》中说:“略其不死子纠之罪,而取其一匡、九合之功,盖权衡于大小之间而以天下为心也。”可见,即使管仲的做法不符合“礼”的要求,他依然是孔子心目中的“仁”人。在《伯泰》中有记载:“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蒽,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颜渊》中也说:“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曰无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可见,对于一般的民众来说,他们本身不能达到“仁”的境界,所以他们的行为必须有一定的规定性以保证其不会破坏“仁”,这个规定性就是“礼”。“子曰:‘上好礼,则民易使。”’(《宪问》)“礼”是统治者统治人民的一种工具,是维护一种秩序或者达到“仁”这样一种状态的必要手段。

可见,“仁”与“礼”的区别并不在于一个是“意识”一个是“实践”,而是对于不同等级的人要达到孔子心目中理想人格的不同规定性。是孔子对人的不同划分导致了“仁”与“礼”这两个概念的差别。简而言之,孔子认为能达到“仁”的境界,并且其行为不违背“仁”,不违背民众利益的人是“君子”;而不能达到“仁”的境界,并且其行为必须依靠“礼”来约束才能不违背“仁”的要求的人是小人或者愚人,也可以说是一般民众。根据这个标准,从道德上,孔子把人划分为君子与小人;从智力上,把人划分为上智,中人与下智。

孔子所说的君子始终是不违“仁”的,而小人却在不同的方面,从不同的'程度上违反了“仁”。一、在对待“天”、“道”、“命”的态度上,“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季氏》)君子有所畏,所以他们在行事的时候,必然是以不违背“天命”、“大人”或者“圣人之言”为前提,或者说是出发点的。而他们行事的目的也是有利于这些他们所敬畏的事物的。而小人则无所畏惧,他们没有任何敬畏,所以在行事中只依据自己的好恶来行动,所以行事的结果往往造成许多不利的结果或者影响。“子曰:‘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所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子路》)可见,君子通常在“大道”上有所担当,而小人却在小事上计较。

二、在对待义利的关系上,“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君子始终把“德”和“义”摆在首位,并不以自己的私利为目的,心怀天下,为人民着想,所以能凡事皆以“仁”为出发点,小人却正好相反,如果没有一定的礼数来加以约束,他们就会没有任何顾忌的去追求私利。

三、在对待他人的问题上,“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为政》),“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子路》)

君子在与人交往中,注重整体的利益以及团结,可以为了整体而牺牲自我。小人只会为了一己的私利而勾结在一起,当整体失去价值的时候,小人们便会分散开来。这种现象也就是“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颜渊》)而“礼”恰恰是要把大家约束在一个维度之内,使得人们不能随意的破坏一种和谐或者说秩序。破坏整体利益的就是只顾一己私利的小人,也可以说,“礼”就是用来规范小人的行为的。

四、在对待困难的态度上,“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述而》),“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卫灵公》)君子面对困难毫不退避,敢于直面问题,并且能够坚守自己的立场与信念,不像小人一样整天为了困难而哀愁,消极。君子解决问题依靠自己,不依赖于别人,也不会为了解决自己遇到的困难而危害别人的利益。小人就正好相反了。所谓“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卫灵公》)小人往往会借助别人的力量实现自己的目的,有时甚至是使用损人利己的方式。

正因为君子在各个方面,无论是行为还是信念都坚持大众为先,不以自己的利益为重,所以君子的行为从始自终都不会离开“仁”,也就是说,君子的行为就代表了“仁”。小人作为与君子相对的一群人,他们凡事以自己为先,这样就容易做出损人利己的事情,更有甚者会祸国殃民,所以对于这类人,要制定一套“礼”来约束他们的行为,规定他们该做什么,要如何做。这样才不会危害人民的利益与统治的秩序。

在智力上,孔子把人划分为三个等级:上智、中人和下智。“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雍也》),在这里,孔子说的“上”指的就是他的道德理想、政治理想等等。对于中人以下智力的人,不必对他说太多高深的,他所不能够理解的话语,即使告诉他,他也不知道应该如何行事,如何帮助实现“上”,只需要告诉他们应该做什么,要如何去做就可以了。这样形成的规定性就变成了“礼”,中人以下的人只要遵守“礼”就不会违背“仁”。对于中人以上的人,他们的智力可以领悟到孔子所说的“上”所容纳的广泛内涵,并且能够自觉的为实现“上”而作出努力。他们会思考什么于“上”是有益的,什么于“上”是有害的,能够自觉的趋利避害。所以他们的行为就不会违背“上”,也就不需要“礼”的约束。因为“唯上知与下愚不移”(《阳货》),所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泰伯》)。

可见,孔子理想中的人是君子,是上智之人,因为只有他们能实现孔子的理想与信仰。但对于小人和下智之人,孔子也没有放弃,依靠“礼”来约束他们,依靠“教”来化育他们,期望他们能够配合君子和上智之人来实现自己的追求。

关于孔子仁义的论文

“仁”是孔子思想的中心观念,仁的人生哲学思想是孔子整个思想体系的核心,也是儒家学说得以确立其主流文化地位的依据。“仁”作为道德观念虽不是孔子最早提出来的,但其基本内涵却来自孔子的发明。以下是我整理的关于孔子仁义的论文,让我们一起了解下孔子的“仁义”思想。

当今社会,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一些企业诚信缺失、社会诚信缺失、个人诚信缺失已经渗透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已经影响到我国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行,影响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极大地败坏了社会风气,党的十八大提出;到建国一百周年时,要把我国建成为富强民主和谐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对公民的思想道德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2013年3月召开的两会期间,人民网策划的“把你的声音带到两会来”,一些代表和网友呼吁,塑造道德要从青少年抓起,表明全社会和民众对重塑社会道德的渴望与呼唤。“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青少年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需要进行专门道德教育和管理,学校作为培育人的机构,肩负着教育和管理的重任。而孔子提倡的“仁义礼智信”的伦理价值观影响了中国几千年,“仁义礼智信”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道德建设的根,把它纳入思想道德教育和学校管理的方方面面,对弘扬优秀文化传统,特别是对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 道德缺失原因

只有对导致青少年道德缺失的`原因进行分析,才能对症下药,达到提升青少年学生的道德素养的良好效果。笔者认为,道德缺失原因主要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

家庭教育方式不健康

青少年的道德与父母的言行、教育方法、责任等密切联系。现在许多父母节衣缩食,要给儿女享受最好的教育资源、最好的物质生活,无原则的对儿女的溺爱、迁就,使其从小就养成懒惰、任性、自私、攀比等不良心理。稍不如意,就采取极端方式反抗、出走甚至是自杀。一些家长思想观念、知识结构存在问题,教育方法简单粗暴,缺乏与子女有效的沟通。有的父母工作和生活压力大,无暇顾及对子女的教育等。这些不健康的家庭教育方式阻碍了青少年思想道德的良性发展。

社会环境的影响

社会环境的范围很广,包括社会关系、社会风气、习惯势力、文化设施,亲友关系等,是客观存在的,对青少年的发展来说,是一种隐性的社会约束力量,对青少年道德形成有一定的制约作用。一些拜金主义,享乐思想的存在,社会上的不良风气等使学生的价值观、道德观受到一定的冲击,对学生道德成长的影响不容小视。并且随着信息化的发展,青少年学生接触的事物更多、更杂,模仿能力也越来越强。模仿的大多是不健康的东西。这些因素也腐蚀了青少年那颗涉世未深的心,导致青少年思想行为功利化现象明显。

道德教育与现实脱节

道德是人与人之间行为规范的总和,体现在日常活动中人们待人接物上。如果道德远离了生活,就成了“政治口号”,成了空的东西。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道德规范,内容比较空泛,没有很好地与学生的思想实际相结合,缺乏针对性,往往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不佳。教育与实际脱节,不但导致青少年信仰的失落,而且也是个别青少年自私、个人主义、功利主义形成的根源。

学校思想教育疲弱

目前,很多学校教育还存在重智轻德现象,把抓专业课的教学放在首要位置,思想道德教育课所分配的时间越来越少,也不重视传统美德课,使青少年对我国的道德传统美德不了解。在德育课中,重视德育的理论灌输,轻视道德的实践教育;重视道德规范教育,忽视道德信仰教育。而道德教育的理论、内容只有通过实践内化为青少年的心理需求,才能推动青少年道德素质的提高,而道德实践活动恰恰是我国学校德育教育所缺乏的。

2 仁、义、礼、智、信的内涵

孔子的学说,自古以来就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他提倡的“仁义礼智信”思想,其内涵大致包括以下几个层面。

“仁”即同情、友爱之意,即爱人,爱人是人对自我的发现,自我的肯定和自我尊重,体现在教学中,是处理好师生关系、学生与学生的关系、学生与社会的关系的一济良方。引申为人们应以博大的胸襟对待一切人和事。

“义”即公正或合乎公益的道理或举动,是处理人际关系,遵守言约信用的道德行为和价值取向,是作为人应该遵守的最高道义和应该依归的人间正义。体现为勇敢、忠诚、见义勇为,敢于坚持正义,惩治邪恶。义成为一种人生观、人生价值观,义是人生的责任和奉献。在中华文化中,对人生的终极目标和根本价值的思考与追求,体现为对义的思考与追求。

“礼”表示尊敬的态度和动作,引申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礼即行为规范、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礼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礼之用,和为贵”,“和”是礼的最高价值,其价值取向为“和谐”,继承和发展礼,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智”即聪明、智慧之意,引申为知识。古语有“通晓天地之道,深明人世之理”,智从道德智慧引申到科学智慧,把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结合和统一起来,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文化知识和技能。

“信”即诚实,不欺。引申为学生在学习和做人做事时要诚实,不舞弊、不欺。要言必行、行必果。如果一个人言不由衷,说假话,肯定不会再有信誉。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信是做人的根本,是兴业之道,治世之道。

3 融入“仁义礼智信”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的途径

在授课过程中,引入行为导向教学法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只注重职业道德方面的理论知识的传授,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教育效果不明显。教学过程中由于教育手段与途径相对单一,道德知识不能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为了使学生加深印象,并主动参与学习,可引入行为导向教学法进行教学。什么叫行为导向教学法?指以学生行为的积极改变为教学的最终目标,通对各种自主型的教学样式和共同解决问题的教学样式塑学生认知、社会、情感等方面的多维人格。教学技术包括:项目教学、模拟、表演、案例分析,角色扮演、设问等形式,引导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给学生更多参与、体验、感悟、思考和内化的机会,通过教学与活动逐渐提升学生的高度责任心、诚信待人,与人为善。使学生知、信、行相统一,使学生树立一种责任意识,培养道德素养。   组织学生进行社会服务活动

一些特殊的节假日,可带领学生走入社会,通过对自己专业知识的运用,为群众提供一系列无偿的帮助:敬老助残、公益宣传、或者去福利院当义工、去农村看望留守儿童等。积极参与志愿者服务,扶危济困、爱心帮扶、保护环境等群众性道德实践活动。使学生的“仁义礼智信”与社会接轨,去社会实践中去体验。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益道德之心,教会他们在生活中如何仁爱,思考生命的意义。以爱心为动力,身体力行,提倡“经世济民,以人为本,义利兼顾”之道,把学生的道德知识内化信念,外化为行动。我校在这方面就做的比较好,2008年被评为德育示范校以来,这几年在社会服务活动方面稳步推进,使道德建设更上一个台阶。

搞好学校道德讲堂

2011年,中央文明办提出的学校要建设道德讲堂,提升师生的道德修养和文明程度。笔者认为搞好这个道德讲堂对青少年学生也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建设道德讲堂,深入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倡导师生“在家中为长辈尽孝心,在学校为同伴送爱心,在社会为他人献爱心”。通过听、看、讲、议、行等方式,传播身边凡人的“仁义礼智信”推动先进道德观念入脑入心,营造“讲道德、做好人、树新风”的浓厚氛围,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净化学生心灵,弘扬善行,以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等“四德”为重点的道德教育。

将“仁义礼智信”融入到学校管理的各个环节中

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在教育中,遵循学校德育规律和青少年成长成才规律,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把德育工作融入到学校教育教学之中。学校可以利用班会、晨会、国旗下的讲话,使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得到的道德的熏陶。也可以利用广播站和板报等宣传工具进行以“感恩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为专题的事例教育,还可以利用不同的节日,如三八妇女节、五一劳动节、母亲节、父亲节、中秋节等节日,让学生通过节日,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从内心感谢父母,感恩亲情。还可以通过“成人宣誓”活动,使学生认识到作为一个成年人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利用讲座、报告会、讨论会、辩论会等活动,使学生的“仁义礼智信”等道德情感得到升华,责任感、使命感、奉献精神得到强化。

完善学生德育的评价机制

长期以来,学校教育一直是重智轻德,三好学生、文明学生、优秀班干部几乎都要成绩好的学生才有资格,而学习稍差、但品德良好的学生几乎与这些荣誉无缘。为了改变这种缺陷,笔者认为,在评选三好学生、文明学生、优秀班干部时还要重点考查德,有才无德的坚决不评,对遵守道德突出的学生给予褒奖,加大对违反道德行为进行惩罚,逐步完善德育的评价机制,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积极践行仁义礼智信。在校园文化中开辟一个“本期校园之星园地”或“最美园地”,每个月为一期,专门针对学生的好人好事、文明礼貌等优秀品质进行宣传,可以设置“助人为乐之星、拾金不昧之星、诚实守信之星、孝老爱亲之星、爱护环境之星、文明礼貌之星等等,以学生为榜样对学生的善举进行宣传,从而给学生以直观、鲜活的印象,深化了学生对道德力量的了解和认同,使学生在道德实践过程中有了标准和参照。

强化兼专职德育师资队伍

要提升青少年的“仁义礼智信”等美德,就要配备较强的德育师资队伍,除了专职的德育课教师和班主任以外,还应邀请热心德育工作的校外人士担任辅导员、开设讲座或组织活动,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工作环境、生活环境,充分调动师资队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校要像重视业务学术骨干那样重视德育队伍的选拔培养,加大培训力度,加快德育队伍的职业化和专业化建设。只有教师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提高了,学生才能获得较好的发展。

将“仁义礼智信”的内涵贯穿整个德育教育过程,是一个系统、长期而全面的工程,要达到最终的道德教育目标,道德缺失的原因又复杂,仅凭学校的教育可能会事倍功半,还需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紧密协作的教育网络,使德育工作由学校向家庭辐射、向社会延伸,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环境。只有全社会齐抓共管,形成合力,措施得力,排除管教误区,净化社会环境,才能促进学生知行合一、德才并进、全面发展。

孔子论文参考文献

摘 要:本文从讨论体验式教学的理论依据和本质特征出发,以记载孔子主要言论的《论语》为依据,探析了孔子教育思想中的体验式教学理念及其实际运用的体验式教学法。 关键词:孔子 体验式教学 Kolb体验式学习模型 教学思想 教学法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我国掀起了教育改革的热潮,体验式教学(Experiential Teaching)的理论被导入我国。体验式教学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在我国的教育和培训领域引起了很大震动。因之来自于西方,国内许多人甚至一些专家学者都认为它是一种完全西化的教育理论,但实际上我国的孔子早在春秋时期,就提出了一系列具有体验式教学思想的论断,并开展了卓有成效的体验式教学,培育出了包括72贤人在内的上千弟子。本文从讨论体验式教学的本质特征出发,以记载孔子主要言论的《论语》为依据,探析孔子教育思想的体验 式教学理念及其体验式教学法。 一、体验式教学及其本质特征 (一)体验式教学的理论依据 体验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一定的理论为指导,有目的地创设某种情境,然后通过各种有效方式引导学生亲自感知、体验所要学习的知识,最后达到领悟并运用知识的目的。体验式教学的理论依据是体验式学习理论。简而言之,体验式教学法就是一种遵从学生体验式学习规律的教学方法。体验式学习是指把学习者融入一个实际可能发生的情景,或一个虚拟出来的与实际相同的环境里去学习,透过活动中的实际参与获得个人的经验,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对体验过程的观察、反省获得新的态度信念,并将之整合运用于未来新情境的行动方案或策略上,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体验式学习的理论体系是美国心理学家David Kolb在John Dewey、Kurt Lewin、Jean Piaget等人有关理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其核心内容是体验式学习模型。虽然除David Kolb外,还有许多心理学家、哲学家以及教育学家建立了许多不同的体验式学习模型,不过,目前大家公认最经典的,还是Kolb体验式学习模型。在Kolb模型(也称为Kolb体验式学习循环圈模型)中,复杂的体验式学习过程被分解成四个不断循环的阶段:在某个情境中的具体经历或体验――在体验过程中观察和反思――从具体案例中归纳出一般原理,形成抽象概念――把一般原理应用到类似的情境中解决相应的问题,在新情境中检验理论,然后又有新的体验,如此循环往复。 在这个循环中,不能忽视学习者的个体差异。Kolb根据完成有效的体验式学习所必须具备的四个方面的能力,即有效体验具体经历的能力,对体验的体察反思能力,形成抽象概念的能力,以及主动运用理论进行实践的能力,把学习者分为四个基本类型:汇聚型(converger),分岔型(diverger),融合型(assimilator),顺应型(accommodator)。主张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学会分析学生的学习类型以因材施教。 (二)体验式教学的本质特征 通过以上对体验式教学的理论依据的讨论,体验式教学的本质特征可以归纳为: 1.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教”要以“学”为核心。因此,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自觉地求知。 2.注重创设教学情境。教学不等于“灌输知识”,教师要创设科学合理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入情入境,主动自觉地领悟知识。因此,教师要既立足于课堂,又不囿于课堂,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寓教于乐”。 3.因材施教。教师要设法根据学生的具体特点在其学习过程的各个阶段有针对性地指导,实施差异化教学。 4.重视教学的实践环节。教师要提供机会让学生在“做中学”,让学生在实践或模拟实践中学到并灵活运用知识。 5.重视“教”与“学”的过程。教师要让学生尽情地体验学习的过程以及从中得到的乐趣,不应越俎代庖,取消学生的感知过程而直接教授知识,只有这样,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尤其是创造力才能被发掘出来。 二、孔子的体验式教学思想 作为我国的大教育家,孔子虽然没有直接提出“体验式教学”的说法,不过他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意识到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亲身体验对其掌握学问的重要性,提出了许多闪烁出体验式教学思想火花的论断,实际运用了许多体验式教学。正因为如此,一些西方的学者把体验式学习的理论最早追溯到孔子,如Pickles就把一阶段论的体验式学习模式追溯到孔子。孔子的体验式教学思想大致可归纳如下: (一)“教”要建立在学生“学”的基础上。孔子认为学生要通过自己的自主思考才能真正获知,教师要“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即要在学生主动学知识的基础上去引导,要在学生百思不得其解时才及时启发,只有这样,教学才能有效果。这与体验式教学的基础――“以学生为中心”是一致的。 (二)体验本身就是一种学习。孔子认为教学不只是传授知识,更主要是帮助学生自己去体验和领悟知识。所以他多次带着学生“入太庙”、周游列国直接体验,还提出“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正因如此,Pickles把孔子的这种教育思想归结为一阶段论的体验式学习模式(即认为体验本身就是一种学习)。 (三)人的智能水平、个性心理等各有不同,要“因材施教”。孔子意识到人的智能水平不同,可分为上智、中人、下愚三种,提出:“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人的个性心理也不同,如他说:“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他认为不同智能水平和个性心理的人,教育方法也应该不一样,即所谓“因材施教”,也正是体验式教学主张的差异化教学。 (四)教学过程应建立在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上,要重视知识的运用。孔子虽然没系统地提出学习理论,但把孔子有关教学的言论归纳整理出来,可以发现,孔子认为学习有四个过程:首先通过多闻、多见、多问、多识学习;接着要思考,“学而不思而罔,思而不学则殆”;然后要把学与习结合起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最后要明确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指导行。从理念上看,这四个过程与Kolb体验式模型的四阶段有类似之处。 当然,孔子的体验式教育思想远不止于此,还有待于进一步挖掘和发现。遗憾的是,这些充满智慧的体验式教育思想,自孔子之后特别是秦汉以后却被专制统治、科举制淹没了,后人没有能够发扬光大,使之成为一种有系统的教育理论,所以当西方的体验式教学理论传入我国后,许多人认为它是一种完全西方的教学理念,也就不足为奇了。 三、孔子的体验式教学法 受体验式教育思想的指引,孔子在教学中,实际运用了许多对我国目前的教学仍有广泛借鉴意义的体验式教学法。 (一)循循善诱的启发式教学法。 颜渊曾经说过:“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论语・学而》中记载:子贡通过自己的学习和思考悟到:高尚的人应该是虽贫穷却不巴结奉承;虽富有却不骄傲自大。孔子很高兴子贡能独立思考,他肯定了子贡的想法,同时指出高尚的人更应该是贫穷却能乐道,富有却能好礼。子贡听后恍然大悟,说:“《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孔子的这种启发式教学正如体验式教学所主张的那样,要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在思考中自觉体验并感悟知识。 (二)对症下药的因材施教法。 孔子在教学实践中采取了著名的“因材施教”法。如上所述,对不同智能水平的弟子,教学的内容深浅不同。对不同个性的弟子,他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如子路和冉有同问“闻斯行诸”这个问题,对好勇过人、性格莽撞的子路,孔子告诫他父兄还健在,凡事要多向父兄请教,不应贸然行事;而对胆小怕事、性格懦弱的冉有,孔子则鼓励他听到后就应立即行动。 孔子的“因材施教”实际上是一种体验式的教学法。“以人为本”是体验式教学的重要指导思想,意味着教学要尊重个体的差异和个体体验的差异。孔子虽然没有直接提出“以人为本”的言论,但他在教学中实际一直遵从这个原则,潜心了解学生,故而在教学实践中能“因材施教”。可以说,“因材施教”是“以人为本”思想在教育上的具体运用。 (三)为人师表,以身作则的表率法。 所谓表率法,即是言传身教。孔子把培养仁义之人、君子为主要教学目标。因此,他平时以圣人先哲为榜样,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做好弟子们的表率以言传身教。《论语・乡党》中大量记载孔子的饮食起居和为人处世,反映出孔子时时处处都以仁义尚礼之人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又如孔子教育弟子们要勤学好问,谦虚好学,他自己就“入太庙,每事问”;他还说“我有知乎哉?无知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正因为如此,弟子们在他的熏陶下,潜移默化地学到了许多为人处世的学问,这也正是体验式教学所提倡的让学生主动感知然后领悟并自觉运用知识的方法。 (四)教学方式灵活多样。 孔子的教学方式灵活多样,他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地采取讲授、实地参观、问答、谈话、讨论等方法。为让学生感知何谓祭祀礼仪,孔子多次带弟子“入太庙”,让弟子们身临其境。而《论语》本身就是孔子与弟子们的谈话、问答和讨论等的纪录。弟子们在与孔子的对话中感知到他的思想精髓,感知到学问的无穷尽从而认识到要发奋努力,正像颜渊感叹的:“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欲罢不能。”孔子鼓励学生提问,《论语》中记载的弟子向孔子的提问有一百多次,弟子们“问礼”、“问孝”、“问君子”、“问耻”等等,在一问一答中,孔子或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深处再给出答案,或逐步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答案。孔子还经常组织弟子们讨论仁义道德、为政等,在讨论的过程中,弟子们长了学问,孔子有时也深受启发。 孔子教学不限于课堂。他经常因时因地,在杏坛、树下、参观时、周游列国的途中开展教学。 孔子运用灵活多样的方法、不拘时间地点地教学,实际上就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入情入境,充分地感知和体验知识。 参考文献: [1]Kolb,. Experiential Learning:Experience as the Source of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M].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Hall,1984. [2]Kolb. D. A. and Fry, R. Toward an applied theory of experiential learning, in C. Cooper (ed.) Theories of Group Process[M].London:John Wiley,1975. [3]Pickles,T.()[Z].. [4]孔丘.论语[M].陕西旅游出版社,(第1版). [5]罗佐才.孔子论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A].孔子研究论文集[C].教育科学出版社,(第1版). 项目基金:仲恺农业技术学院校级教研基金(G2061586)阶段性成果。

当前,对大学生进行生命观教育,就是要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借鉴孔子哲学思想中的积极因素,通过对孔子仁爱思想中的自尊、自爱、自强思想的解读,帮助大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热爱生命,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使大学生能在健康校园文化中沐浴成长。 仁爱思想 生命观教育 校园文化 孔子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哲学家,其哲学思想体系可概括为“命、礼、仁、知、中庸”,而其中“仁”的哲学思想是其哲学思想体系中的核心范畴。孔子仁爱思想作为儒家传统文化的核心,集中反映在他的“仁者爱人”的命题上。从其倡导的“爱人”思想来看,是内在地包含着“自尊”、“自爱”和“自强”思想。 在当前的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过程中,可以从孔子的仁爱思想中借鉴和汲取好的原则,这对于挖掘、继承和弘扬我国古典哲学思想的这笔遗产,对于加强当代大学生的生命观教育、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孔子“自尊”、“自爱”、“自强”思想解读 1.自尊 所谓自尊,就是尊重自己的人格,而构成人格的最基本的要素是“志”。人应该如何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呢?孔子认为,关键的是要做到“行己有耻”,就是说,做人要有廉耻之心,不能厚着脸皮黑着心,什么都做。孔子认为,要保持自己的人格尊严,不仅要做到“行己有耻”,还应做到“行己也恭”。“恭”,就是在言行举止方面庄重有礼。孔子主张时时处处都应“约之以礼”,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可见,在孔子看来,人要讲自尊,就得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严格要求自己。 2.自爱 孔子“仁者爱人”的思想正是从“自爱”推引出来的。有一次,他组织同学们讨论“智者若何?仁者若何”。他的学生颜回答得最出色,说“智者自知,仁者自爱”,意思是说:“明智的人有自知之明,宽厚仁慈的人懂得爱自己”,点清了仁的本源,人离开了自爱是什么事情也作不成的,孔子给颜回最高评价:“可谓明君子矣”。按孔子的这一仁爱逻辑,爱己应是爱人的前提。懂得爱自己,才晓得爱他人;反之,“不知自爱者,亦难知所谓爱人之义”。 3.自强 自强是孔子做人的基本原则之一。他反反复复地讲,“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不埋怨上天给的命运,不要遇到挫折就怨恨别人,要通过学习理解其中的哲理,获得人生的真谛。“君子病无能,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君子只担心自己没有能力,不会担心别人不赏识自己;“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意思是:道德修养好的人,不去忧虑别人不了解自己怎么办,而是担心自己的能力是否不足,这都是指君子要自强。 孔子自强精神,可以归纳为如下几个要点:“为仁由己”――自力更生;“纳于言而敏于行”――少说多做,孔子对于那种专善“巧言”即光会说漂亮话却不愿力行的人,非常反感,说:“巧言,令色,鲜仁矣”。自强的人应该做到:“见贤思齐”――虚心好学;“过则勿惮改”――有过必改,孔子认为,君子不仅应做到有过必改,有错必纠,还要“不贰过”才行,就是要避免重蹈覆辙,屡犯同样的错误。 二、孔子自尊、自爱、自强思想与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观教育 1.以自尊为本 孔子的自尊思想其实就是指自我体验具有高度掌控感与满足感,对自我评价具有积极而稳定的特点,包括明晰的评判标准、勤敏的好学态度及诚信的行事态度。自尊是一个人做人的根本,指既不向别人卑躬屈膝也不允许别人歧视、侮辱,它是一种好的心理状态,即自我尊重、自我肯定。要人敬重,必先自重,只要不气馁、不灰心、不放弃,自己相信自己,自己尊重自己,就可以通过进一步的努力,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赢得别人的尊敬,感受自尊的快乐。 要培养正确的自尊心,需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寻找个人自尊的支点,即寻找自己长处;二是要有正确的方向,即培养个人的自尊,应当懂得把个人的自尊上升为集体、国家的自尊,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一言一行都要考虑祖国的利益,在和外国人交往中,要自尊,自爱,不卑不亢,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以自己的言行损害祖国的荣誉和民族的尊严,这是每一个中国人所应有的民族自尊。 2.以自爱为荣 孔子说真正的“仁者”不是爱别人或被别人爱,而是“自爱”,当然这个“自爱”不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利己主义,不是要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惜践踏或侵犯他人的权益、权利,而且要求人们要把这种爱人的思想推广到全体的社会成员,是一种极高的思想境界,是一种大爱。所以,真正的“仁者”是一种自觉而自信的,并且是追求超越性之自我实现的人,他的内心中有一种自觉的激励,有一种自觉的超越,就是给自己以足够的重视与关注,就是做自己生活以及所经历、所领悟和所发现的事物的主人,并对其承担责任;并要把自己作为整个世界的一部分来理解;就是给自己一个生活方向。有这种思想境界的人,就能“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才能做生活的强者。 3.以自强为律 孔子言:“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志士仁人,决不为了自己活命而做出损害仁义的事情,而是宁可牺牲自己也要恪守仁义的原则,对自己所选定的人生目标坚定不移,倾其毕生而追求的精神。从我们自身道德规范来讲,自强是努力向上,是奋发进取,是对美好未来的无限憧憬和不懈追求,是狂风暴雨袭来时的傲然挺拔。自强者的精神之所以可贵,在于其不怨天尤人,在于其永不言败的坚韧不屈,在于自己的拼搏、奋斗。自强者离不开坚定的意志和坚强的决心,要打破原有的一种接受命运给你安排的生存生活模式,重新找到自身存在的一种人生价值。 古往今来,自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支持着中国人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一种精神,一种信念,一种境界,是流淌在中华民族文明血管中的生生不息的血液,是中国人民代代相传的传世之宝。正是由于自强不息的民族气节,我们获得了民族的独立,解放后,中国人民在毛泽东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号召的鼓励下,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胜利,也正是因为自强,在改革开放后,我们走出了一条适合我们自己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在当前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更需要发扬自强美德,去适应日趋激烈的竞争。 三、结语 总之,爱是需要活着来支撑的,生存是生活的第一要义,而生存是一件并不容易乃至是很艰难的事。正是为了爱,为了尊严,所以要顽强活着,这就是生命价值观的真谛所在,也正是孔子自尊、自爱、自强思想的真实写照。在当前的校园文化的建设中,我们要充分借鉴孔子哲学思想中的积极因素,通过对孔子的自尊、自爱、自强思想的解读,帮助大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追求生命的价值,提高生存技能,提升生命质量,从而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使大学生能在健康校园文化中沐浴成长。 参考文献: [1]论语.中华书局,2006. [2]杨晓辉,马红军.孔子德育思想对高校道德教育的启示.保定学院学报,2010,(4). [3]徐莹莹.简论孔子“仁学”思想对构筑校园文化的意义.作家2009,(22).

《史记·孔子世家》 还有《论语》等那些四书

仁爱主题1500字论文

仁爱是火种,它能点燃道路。《悲惨世界》正向人们展示了这个真谛。 主人公本是贫穷工人,为救侄儿,偷了块面包,囚禁19年!19年,人生风华正茂,青春飞扬的19年都因社会制度的不公而付之东流。出狱后,走上正途。为救济芳汀母女,倾囊相助。用自己的仁爱点燃了爱的火炬,将善良传递下去…… 芳汀,一个穷困的人,为养活女儿,剪下秀发,换取钱。但积劳成疾,离开了。我们可以看到母爱,为了女儿可以牺牲一切的母爱。 店主,他以芳汀的女儿做摇钱树,芳汀的女儿却没有照顾。他为了钱使亲生孩子受到伤害。我们从他看到了贪婪和仁爱火种的灰烬。 人之初,性本善。人从呱呱落地就有了爱的火种,在日后生活中,有人将爱的火种代代相传有人被贪欲等污水扑灭。都说自己善良,可面对失学的儿童,有没有伸出援助之手?见到身患重症,无钱医治的少年,有没有献出一份爱心?看到一位孤凄无助的残疾人时,我们更会退避三舍。 爱不是嘴上说,不是书上学,是真心付出。罪犯多一份关爱,也许他们能洗心革面给残疾人一份呵护,或许他们会重扬生活之帆。如果付出了爱,生命也将延续。给别人一点爱,你会得到另一份爱,最牢固的桥梁是爱…… “爱,能消灭世界上一切的不幸!” “在不幸的另一面,有许多人为了爱而牺牲。”

仁者爱人毕业论文

二、轴心时代的变革 轴心时代是二十年代带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他的《历史的起源与目标》里提出的概念。他说,从公元前600年左右一直到公元之交的600年时间以内,在旧大陆的三个文明地区,不约而同地出现了一批伟大的人物。三大文明就是指西方、印度和中国。而这些伟大的人物对自己的文明所产生的影响,是其后没有任何人可以望其项背的,他们基本奠定了这三种文化的精神脊梁。比如说西方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一直到后来的耶酥都出现在这段时间,印度的佛教创始人释迦摹尼,中国的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等诸子百家全部都是出现在这个时代。所以这个时代被称为“轴心时代”。 我认为,就这个概念的提出来说,是雅斯贝尔斯的一个伟大的创举,但是比较遗憾的是有两个问题他没有阐述清楚。第一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近乎奇迹的情况?第二是在这个时代中西方文化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关于这两个问题,我在一本书里谈到:首先看中国,它的变革是经历了一个三步曲的过程。轴心时代来临之前的商代,中国和其他原始文明一样,都是一种亲代文化,都带有很浓郁的迷信色彩。我们最早的甲骨文就是一种专门用于占卜的宗教文字,为祭祀所用。西方学术界有一种观点,就是文明最早产生于寺庙之中,庙就是最早的城市中心。“尊神祀鬼”是殷商人的特点。帝是他们崇拜的最高神,帝在甲骨文里是代表一种花蕊,象征着生生不息的本根,也就是对生殖的崇拜。 周朝取代商代,不仅仅是政权的更替,更为主要是宗教的变化。周人不再相信自然神,天成为至高神,天和周人没有任何的血缘关系,他是一个普遍意义上的神。那么他根据什么来保佑人们呢?是根据德,“皇天无亲,唯德是辅”所以,周代呢就把德看作是取得天命的一个核心。而周代的“德”还不是指内心的道德,而是指外在的礼仪。“遵礼守法”是为德,“非礼枉法则无德”,所以周朝是一个非常讲究礼仪的朝代。“遵礼敬德”是周人的一个显著特点,所以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到他们的精神内核的变化。 接下去是先秦的孔子孟子们所进行的儒家思想的变革。变革的最重要的就是把外在的礼仪规范转化成为一种内心的道德自觉——仁。这个变化是中国轴心时代发生的最重要的变化。所以孔子一生当中都在谈一个字“仁”,这是儒家思想的一个核心概念。“仁”是“礼”的基础,人首先要有内在之仁,才会有外在之礼。所以“礼蹦乐坏”的实质是人心不古,人心不仁。所以,表面上看孔子好像是一个守旧派,面对“礼蹦乐坏”感到很悲哀,而事实上他是一个革新派,他不是要恢复周礼,而是要把周礼的外在之礼建立在内心之仁的基础上。尽管对“仁”有很多种理解,我们认为最为经典的就是“仁者爱人”,就是爱人之心。后来,我们又把它进一步理解为“忠恕之道”也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欲欲人,己欲达达人”啊!说到底也就是仁爱之心。 到了孟子,对此又有了系统化的解释,他认为“仁”就是“亲亲”嘛。就是每个人都爱自己的亲人。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由此推出一个社会的泛爱关系,然后,他提出“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之心是与生俱来的。因此,一个人只要去向自己本性发掘,就一定能把自己本性中的美好善良的东西发掘出来,成为一个善人和圣人。因此,只要每个人都“修身、齐家”就能“治国、平天下”,最后达到一个大同的理想世界。 这就是轴心时代,中国文化完成的一个重大变革,这个变革决定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注重现世的人自我的道德修养,而不太关注外在的上帝鬼神之类的东西。也就是说,中国儒家把大同社会的理想最后落实到每个人的修身养性的工夫之上。 同样,西方文化在这个时候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通过希腊文化、到罗马文化以及基督教文化,它是一个超越的过程,而不是内敛的过程。到最后,中国文化强调一切从内心做起,西方文化强调一切由外在的上帝决定即上帝决定论。中世纪有一句名言:没有任何一只麻雀从树上掉下来,不是出于上帝的特殊意志。(笑)中国文化强调内心的修炼,“内盛外王,成己成物 ”,由内向外。所以,这就是中西方文化在“轴心时代”发生的根本变化。 三、中西文化的基本精神 中国完成了由外向内的收敛的过程以后,所有的知识分子就开始在内心的道德上下工夫了。因此,从这个时候开始,中国人特别是儒家的知识分子对外在的宗教逐渐淡漠起来,他们更多是注重自己内心的道德自觉,而不是外在的上帝决定论。所以从这个角度讲,中国文化比西方文化更具有人文主义的色彩,而不是神本主义。 但是,中国人对六合之外的东西是不太谈的,采取“存而不论”的态度。儒家知识分子对鬼神一贯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推崇父母在世的时候尽孝,君主在世的时候尽忠,讲究的是现世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道德标准,而不讲究彼岸的那些东西。其实这个思想在周公旦的时候就说的非常清楚了:“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归”,也就是说,说的是鬼神,其实是用鬼神来推行道德教化,是劝告你此生此世好好的做善事。孔子也始终对鬼神之事不感兴趣,“子不语怪力乱神”之事,“六合之外,存而不论”。孔子的很多话语都表明了他是一个彻底的无神论者。一次他的一个弟子问他“人死后,有知也?无知也?”,孔子的回答可谓充分表现了他的大智慧:“吾欲言有知,又恐孝子贤孙妨生送死;吾欲言无知,又恐不孝子孙弃而不葬;至于死后有知无知,死后自知之”。(大笑)也就是说,论鬼神的目的是为了起到教化人从善的,无论多么高深玄奥的东西,都必须以现实的行为准则为落脚点,从善、积德,方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就是中国文化的基本内涵,是一种协调的现实精神。在西方,学术界称它是一种伦理文化。 西方文化主要是以基督教文化为主,它是一种超越的浪漫精神。它不断地超越现实,对六合之外的事情更为关注。这个问题前面已经讲了很多,在此只是做一个总结。下面讲第四个问题

论文的题目是法学 毕业 论文内容的集中概括,是论文的总纲,是传入读者脑内的第一个信息。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法学毕业论文题目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法学毕业论文题目(一) 1. 试论西周时期的刑罚思想 2. 试论子产的法律思想 3. 试论先秦法家的法思想 4. 试论孔子的德治思想 5. 试论道家“无为而治”的理论 6. 墨子“兼爱”的思想与孔子“仁者爱人”思想之比较 7. 秦朝的速亡与法家思想 8. 封建正统法思想形成的历史动因 9. 论《唐律疏议》体现的法思想 10. 论李世民的法思想 11. 论朱熹的法思想 12. 论孙中山的法思想 13. 儒家传统与中国古代情理法 14. 中国法律 文化 特点研究 15. 中国法律传统的精神特征研究 法学毕业论文题目(二) 1、柏拉图法律思想研究 2、西塞罗自然法思想研究 3、圣、奥古斯丁法律思想研究 4、托马斯、阿奎那法律思想研究 5、布丹的主权学说 6、洛克法律思想研究 7、孟德斯鸠“法的精神”学说的研究 8、卢梭的社会契约论研究 9、西方自然法思想发展进程研究 10、汉密尔顿宪法思想研究 11、康德法哲学思想哲学 12、黑格尔法哲学思想研究 13、边沁功利主义法律观评析 14、梅因法律思想研究 15、比较德国历史法学与自然法学 16、孔德法律思想研究 17、埃利希“活的法律”思想研究 18、评析狄骥的连带主义法学 19、庞德社会法学研究 20、凯尔森纯粹法学研究 法学毕业论文题目(三) 1、论宪政与民主的关系 2、论宪法的功能 3、论宪法的基本原则 4、论宪法解释 5、论宪法的惯例 6、论违宪审查制度 7、论政党制度 8、论我国的选举制度 9、论我国的自治制度 10、论公民的言论自由权利 11、论公民宪法平等权利的实现 12、论公民的集会、游行、示威权 13、论我国公民的监督权 14、论我国公民财产权利的保障 15、论我国选举程序的完善 16、论我国选举制度及其存在问题 17、论违宪审查的模式 18、论我国公民生存权的保障 19、单一制(联邦制)国家结构形式比较分析 20、论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 猜你喜欢: 1. 法学论文参考题目 2. 法学专业毕业论文题目 3. 有关法学毕业论文题目 4. 法学毕业论文题目 5. 法学论文题目大全

人生的意义在于顿悟 觉悟 领悟 大彻大悟。。。人生的终极意义在于慈悲。。。人生的意义就是享受人生 不然为什么人死后会说享年100岁呢。。。生命的意义在于完全的融入 在于过程而不在于目的。。。生命的意义就是问道,不是记在纸上,而是记在我们的遗传密码DNA上!人生的意义的最高境界是自在。。。 生命的意义:有一本书上面说,在生命的基础地,并没有任何世界的意义 ,只是浑然的天成,我们都在时间里成长,然后在时间里灭亡,我们来了,然后我们走了,我们想抓住些什么,生命却在指间流逝,我们想巩固一些生命的意义,却在时间的洪流里被冲溃,是啊,我们来的何其无奈,走的又何其无奈,既然早走晚走都是同样的无奈,那么早走几步,也没什么值得好悲哀的,人就是矛盾的动物,明明知道生命没有恒常,却总是不肯一展欢颜,还是不能够看透生死,笑谈生死,不虚此生。 仁者是充满慈爱之心,满怀爱意的人;仁者是具有大智慧,人格魅力,善良的人。“仁者,爱人”,就是去爱别人、帮助别人、体恤别人;“仁”还有“忠恕”的意思,“忠”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也即好事要与别人分享,不可独占;“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即坏事不可强加于人,比如你不希望自己得大病,也就不要让你的职工在有毒的环境下工作身患重症。“仁”还有“克己”的意思,就是说,一个人不能私心、欲望膨胀,不择手段。“仁者爱人”,强调要善待人、友爱人。 延参法师心是创造一切的平台 心能承载一切 能包容一切一切唯心造 心能改变一切只要你的这个心能左右你的命运你的心能不背离善良 不背离慈悲你的心能坚守这个良知的阵地 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济天下太上曰。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只要记得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就对了 自我感觉。快乐就好,想想如果知道自己明天就死了是什么感觉。什么都无所谓了有多少人想活都活不了! 你要想下!生命很重要的!没什么意义,不过你还是要来体验一把。唉你说,世间多少生命,几度春秋,又有谁知道生命的意义?但是我们唯一知道的是,它很珍贵。是你体验世界的唯一机会。人生有意义吗?一定要赚钱、一定要结婚、一定要有孩子,然后让孩子将这一切重来一遍吗?如果不快乐,这一切实在是毫无意义。人生如果有意义,如果值得拥有一次生命,那便是快乐,发自本心的快乐与自在。 《礼记》上说:“人者天地之心也。”这就是说,人是宇宙的自我认识、自我觉悟、自我发展。人的尊严、人的价值来自于天地;来自于宇宙。爱因斯坦说过:“宇宙中最不可理解的是‘宇宙是可以理解的’。”宇宙有法则,有秩序,人的职责就是运用“理性”去发现宇宙的秩序与法则。 "罗慧娟说,上帝藉着那些苦难,把我彻底地打碎,让我去寻求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麽。死并不可怕,最怕的是死了你不知道生命的意义为何。“如果你想做到人生无憾的话,好好去生活吧,好好去爱吧,不要给自己後悔的机会,”她还说。" 大时代叶天:一个人要成功,就一定要找到自己的世界,只有在自己的世界里,才能把自己的潜能天分发挥到最高的境界。你问问你自己,如果你明天就要死,你会干哪一行,在什么地方,用完你的最后一天直到死为止。 你找到自己的世界没有?人到底怎样才能成功,怎样才能找到生存的价值,整个剧中有无数的箴言,只有疯子叶天这一句最富智慧:“你要找到自己的世界”。 东邪西毒主题曲《一生有意义》 演唱: 罗文、甄妮女:人海之中找到了你一切变了有情义男:从今心中就找到了美找到了痴爱所依男:啊啊啊 女:人生匆匆心里有爱男:啊啊啊 女:一世有了意义 可以找到自己的人生伴侣 可以吃遍天下美食 简单 平淡 自在的活着 那真是世界上最快乐、最幸福的人 。。。人生不就是吃点喝点 自在的活着吗。。。【只要可以开心就别无所求】 【如果我们任何事情都没有勇气尝试,人生还有什么意义】【只有经历过地狱磨难的人,才有建造天堂的力量。。。】【人生有千百种可能 最精彩的一刻永远在明天】 菩提心_百度百科慈悲 大慈大悲 生命的意义 追寻生命的意义 蔡志忠心经31人生的意义 - 视频 - 优酷视频 - 在线观看

中西方文化对比——中西方小说的比较 一、中西方小说的发展史 中西方的小说,都是以神话传说为其渊源的。古时候,科学不发达,出于对大自然的敬畏,劳动人民想象出了许多主宰世间的“神”,对神人格化的描写,就是神话;将人神化的描写,就是传说。中国的盘古开天地的故事,三皇五帝的故事,西方的希腊神话,罗马神话,北欧神话等都是其中的典型作品。 东西方最初的小说,是与历史紧密相连的,是作为史料的补充记载事件的。中国先秦散文中的寓言故事,汉代史书中的人物传记,魏晋南北朝的志怪、志人小说;西方古巴比伦的《吉加美士史诗》,古希腊的《荷马史诗》《伊索寓言》等都属于这一类小说,这类小说已具有小说讲求虚构的特点,但仍不是文人的创作,是直接从民间搜集记录下来的,所以这类小说情节比较简单,文笔比较粗糙。班固所说的“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造”是对这类小说准确、形象的评价。 中国的小说是到唐代才脱离历史记录而成为文学创作的。唐代的文化有了很大的发展,文人的思想也更加开阔,这时传奇应运而生,李朝威的《柳毅传》、白居易的《长恨歌》、陈鸿的《长恨歌传》等,都是依照传说创造而成的。唐代小说多为虚构想象而讲求文采,不仅仅是历史性质的东西了,但作为史的志怪志人小说也并没停止。传奇小说到宋代就逐渐衰落了,随之而兴起的话本,经过文人加工就变成了许多话本小说和演义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这类小说是文人采用民间创作而再创作的,以描绘精彩动人的情节场面和塑造生动活跃的人物性格见长,有明显的说书人的语言风格。由这里再发展,便成为文人的独立创作而不再加民间的东西来加工了,这一类代表作是《金瓶梅》,它开辟一条写平凡人和生活的道路,是现实主义文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而后的《红楼梦》更是把中国古代现实主义小说推到了顶峰。“五四”以后,中国小说家开始借鉴西方小说的写作手法,逐步走出了一条新路。 西方小说,则是在“文艺复兴”后快速的发展、成熟起来的。中世纪的西方小说发展近乎停滞,14世纪末的“文艺复兴”推翻了教会对文学的控制后,15世纪末西方出现了提倡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以描写现实生活和刻画各阶层的人物形象为内容的人文主义小说,这类小说是为配合当时欧洲反封建而产生的,同时它也定下了西方小说以记叙凡人凡事为主的基调。意大利 伽丘的《十日谈》,西班牙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等是这类小说的代表作品。随之出现是古典主义小说,其主张用典雅的民族规范语言去写作,这种小说在17世纪的法国发展得最完备。代表作为注 高乃依的《熙德》,古典主义小说的的兴起使西方小说语言得到了一次大幅的提高。18世纪开始流行以宣传科学知识,启蒙大众意识为目的的启蒙主义小说,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德国歌德的《浮士德》,英国笛福的《鲁滨逊飘流记》,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等,这类小说的出现是为了给当时的资产阶级革命大造舆论。19世纪,浪漫主义小说,现实主义小说和批判现实主义小说交替占据小说领域的主导地位。浪漫主义小说如法国雨果的《巴黎圣母院》、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等,富于想象、构思奇特、语言奔放、感情炽烈。现实小说则着力反映生活的本质,描绘典型人物和典型生活现象,英国的狄更斯、法国的都德为这类小说的代表作家。批判现实主义小说着力暴露封建制度的腐朽没落和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深刻批判现实的罪恶,法国巴尔扎克和莫泊桑,英国的夏洛蒂、勃朗特,。俄国的托尔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美国的马克·吐温等一大批作家的作品都属于这一类。时值今日,这三类小说仍是西方文坛最主要的三类小说。 东西方小说发展史就大致如此。 二、中西方小说的特点 除了小说的基本特点外,中西方小说还具有如下各自的特点: 1、中国传统小说注意人物行动、语言和细节的描写,在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形象,但性格单一,少变化,缺乏主体感。西方小说则多注重人物的心理描写,强调挖掘人物内心的潜意识,善于写出丰满、变化、主体感强的人物性格。再《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只有通过人物的对话及动作引出矛盾冲突,但安娜·卡列尼娜卧轨前的一系列矛盾却只用他的心理描写就能够表达清楚;林黛玉在吟诗作对中表现她的才气,而保尔用内心独白表明他的理想;张飞只具有忠勇这一性格特点,但简·爱的性格却是由勇敢、坚强、热情、善良等许多性格揉和而成的。总之,在人物描写方面中西方各有特色。 2、中国小说较之西方小说情节更加曲折,故事更为完整。情节曲折、故事完整是中国小说独特的艺术传统。魏晋南北朝的志人志怪小说就具有曲折生动的特点。唐传奇中许多名篇的布局,异常宏伟,严谨而巧妙,故事情节发展富于戏剧性。明清的长篇小说内容参差错落,波澜起伏,错落有致,结构缜密,浑然一体。如《红楼梦》,处处设伏,回回转折,写尽贾府故事。西方于情节方面出众的作品虽也不少,但终不能与中国小说相比较。 3、中国小说语言简练生动,西方小说内容丰富翔实。中国小说吸收了民间艺人语言,同时继承了古代散文的优良传统,常常寥寥数语便能勾勒出事件、人物。西方小说中包含着作者广博知识,涉及社会许多方面,因而内容丰富翔实,人们可以从中获得许多领域的知识。恩格斯就曾说过他在巴尔扎克小说中获得有关的19世纪法国国内的状况比他从任何报告中获得的都多。中西方小说有这样不同的特点,也与中西方的美学观念不同有一定关系。 4、中西方小说都曾受封建统治文化的压迫摧残。封建文化使得中国小说发展极为艰难,明清人士更以写小说为耻辱,以致许多伟大的作家生活、创作条件都无法保障,许多伟大的作品不知道作者是谁。封建文化使得西方小说在几乎整个中世纪中发展极端缓慢,许多有才华文学家被迫为教会服务,写一些宗教性质的枯燥空洞的文章。 三、中西方小说未来的发展前景 清朝末年,中西方已开始系统的认识对方,中西方小说的优点也不断地被对方借鉴。当然,由于历史原因,中方借鉴的多一些。直到今天,中西方的小说家们仍不懈的努力研究者两方小说中的艺术魅力,虽然语言的不同对相互的艺术鉴赏有一定的影响,但美是相通的。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西方小说艺术最终会取长补短,融为一体,共同发展,到达新的艺术高峰

天津仁爱学院学报

感觉不是很大,学校去年建筑系的分接近二本了,可以碰碰运气。

天津民办专升本学校名单:

天津仁爱学院(独立院校转为民办)、天津财经大学珠江学院(独立院校转为民办)、天津天狮学院

天津仁爱学院学校简介

天津仁爱学院前身天津大学仁爱学院是2006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由天津大学和天津市仁爱集团合作举办的本科层次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2021年2月,天津大学仁爱学院经教育部批准,转设更名为天津仁爱学院。天津仁爱学院充分依托和发挥天津大学资源优势,创新办学机制,实行开放式办学、多样化培养,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位居同类院校前列。2013年7月,学校作为全国首批第一所独立学院顺利通过教育部规范验收,受到教育部专家组一致好评。2016年学校被授予全国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示范学校师资队伍建设优秀奖。2020年学校被天津市学位委员会批准为2021-2023年天津市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高校。

天津仁爱学院以天津大学的优势学科为基础,依据现代高新科技发展和市场需求开设了机电类、电子信息类、计算机类、土木建筑类、经济管理类、化工类、艺术类等28个本科专业,形成了以工为主,经管、文法、艺术相互支撑,相互渗透,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布局。学生完成规定学业经审查达到毕业标准的,颁发天津仁爱学院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毕业证书;符合国家及我校有关规定的毕业生,授予学士学位,颁发学位证书。

天津财经大学珠江学院学校简介

天津财经大学珠江学院成立于2006年,是经教育部批准、由天津财经大学与广东珠江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按照独立学院模式和机制合作建立的一所本科层次的普通高等院校。学院的举办方实力雄厚,举办方之一的天津财经大学系新中国最早建立的五所财经大学之一,拥有60多年的办学史,积淀深厚,在财经教育领域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另一举办方广东珠江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则系一家集住宅、商业、酒店、教育、医养、产业六大业务为一体的大型多元化企业集团。

学院坐落于天津市宝坻区京津新城,依傍潮白河畔,风景优雅;紧邻津蓟高速公路,交通便利。校区占地面积近900亩,基础设施完备,计算机房、多媒体教室、语音室,专业实验室等一应俱全;图书馆纸质藏书119万册,电子图书60万册,电子期刊4253种;另建有标准田径运动场、体育馆、乒乓球室、健身房及足、篮、排、网球场等体育设施,学习及生活条件优越。

天津天狮学院学校简介

天津天狮学院起源于1999年成立的天津天狮职业技术学院,2008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升格为天津市属的全日制民办普通本科院校。学校由天狮集团投资兴办,坐落在“京津走廊”的天津市武清区龙凤河畔,占地面积约平方公里,规划建筑面积210万平方米,整体校园融中华传统建筑文化之精_和西方现代建筑理念于一体,采取一流规划、一流设计、一流标准建设而成,是书香气息与园林景观交相辉映的现代化、公园式大学校园。

免费领取专接本学习资料、知识地图:

可能性基本没有。今年分很高的!

几率渺茫 仁爱的建筑学 你要不过二本线劝你别报

  • 索引序列
  • 孔子仁爱论文文献
  • 孔子论文参考文献
  • 仁爱主题1500字论文
  • 仁者爱人毕业论文
  • 天津仁爱学院学报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