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 企业信用问题毕业论文

企业信用问题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

企业信用问题毕业论文

我国企业应收账款管理问题与对策 应收账款是企业因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而形成的债权,是企业向客户提供商业信用的产物。合理的应收账款对于扩大企业经营规模,提高销售量和市场占有率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过度使用信用也会给企业带来风险。因此,企业必须对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制定合理有效的管理方法。 一、应收账款产生原因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竞争机制的作用迫使越来越多的企业运用商业信用进行促销,故而赊销成为企业扩大销售,保持和提高市场占有率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市场的信用危机使得企业之间相互拖欠债务的现象越来越严重,造成企业应收账款的增加;同时,计划经济体制遗留下的国有企业“三角债”、“债务链”问题,还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成为我国企业进一步发展的沉重包袱。另外,因为商品成交的时间和收到货款的时间常常不一致,这是导致应收账款增加的另一个原因。既然企业发生应收账款的主要原因是扩大销售和增强竞争力,那么其管理的目标就是求得利润,从广义上来说应收账款是企业的一项资金投资,是为了扩大销售和盈利而进行的投资。投资肯定要发生成本,这就需要在应收账款信用政策所增加的盈利和这种政策的成本之间做出权衡。当应收账款所增加的盈利超过所增加的成本时,应实施应收账款赊销;当应收账款赊销有良好前景时,应放宽信用条件,增加赊销量;否则不应赊销。 二、企业应收账款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没有形成良好的信用交易。市场经济建立初期,由于信用体系不完善和企业信用管理薄弱造成了企业之间信用交易比重小、应收账款坏账多、周期长等问题。所以,我们应考虑下面两个问题: 首先,要不要信用交易。从宏观角度看,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在一整套严格的信用管理体系基础上建立起的稳定可靠的信用关系是其存在的基础。市场经济越发展,各种信用手段的运用就会越多,这是必然结果。所以,企业应当以积极的态度采用信用交易。从微观角度看,我国企业应当认清计划经济时期的卖方市场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取而代之的是买方市场,特别是加入WTO以后,国外的企业要走进来,国内的企业要走出去,谁更有竞争力,谁就有更多的机会生存下去。而赊销无疑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必要条件。因此,可以肯定的说信用交易产生的应收账款应当继续存在而且在交易中所占的比重会不断提高。 其次,如何认识信用交易引发的应收账款问题。第一,从外部环境来看,与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相比,我国信用体系的建立还没有成型,企业势必会受到这样的大环境的影响。第二,从企业自身看,其信用管理有漏洞。信用管理主要包括客户管理和信用政策管理。越是外部环境不乐观,企业越应该加强自身的信用管理,但我国的实际情况并不乐观。有调查表明约有51%的企业根本没有听说过企业信用管理,而有系统、完善信用管理职能的非外资企业只有不到。对比国外,美国六七时年代,也经历过企业信用危机,后来通过信用管理,才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西方调查机构最近一次的调查表明,赊销与信用管理在企业十几项管理中排在第一位,可见其地位之重。 (二)没有制定合理的信用政策。信用管理是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确定了应收账款质量的好坏。信用管理最重要的是制定适当的信用政策,进而,企业按其政策对客户信用进行管理。企业是采取宽松的信用政策,还是紧缩的信用政策,应根据企业的目标利润及其所处的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确定。总之,企业都应制定与其适应的信用政策,包括确定信用标准、信用期间、现金折扣政策。 1、确定合适的信用期间。信用期间是企业允许顾客从购货到付款之间的时间,或者说是企业给予顾客的付款时间。信用期的确定,主要是通过企业分析改变现行信用期对收入和成本的影响。延长信用期,会使销售额增加,产生有利影响;同时,应收账款、收账费用和坏账损失也将增加,会产生不利影响。如果前者大于后者,则可延长信用期,否则不宜延长。当然,企业为了吸引客户,扩大销售,可以适当放宽信用期限。信用期限过长,对销售额增加固然有利,但它会减少企业的现金流量,而盲目放宽信用期限所得的收益有时会被增加的费用所抵消,甚至得不偿失,造成总利润减少。因此,企业必须慎重确定信用期间。 2、确定正确的信用标准。信用标准是指顾客获得企业的交易信用所应具备的条件。如果顾客达不到信用标准,便不能享受企业的信用或只能享受较低的信用政策。企业在制定客户信用标准时,应事先评估该顾客赖账的可能性,按照国际上流行的评估方法,可以采用“5C”系统进行评估。所谓“5C”系统是指评估客户信用的五个方面:即品质(character)、能力(capacity)、资本(capital)、抵押(collateral)和条件(condition)。品质指客户的信用度,即履行偿债义务的可能性,企业必须设法了解客户的付款纪录,看是否按合同规定履行付款及其他与供货企业的关系是否良好。能力指客户的偿债能力,企业应及时了解客户的流动资产质量及其变现能力。资本指客户的财务实力或财务状况,表明客户可能偿还债务的指标。销售部门应对客户信用进行调整,对其财务状况进行分析、研究,以确定对其尚可使用的信用额度。抵押指客户拒付款项或无力支付款项时被用作担保的资产,它对于初次交易的客户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企业首先并不知其底细和信用状况。为了稳重起见,往往要求客户提供资产抵押作为补偿。条件是指可能影响客户偿付能力的经济环境,这就需要了解顾客在过去困难时期的付款历史。 3、建立恰当的信用额度。现金折扣是企业对客户在商品价格上所做的扣减,向客户提供这种价格上的优惠,主要目的在于吸引客户为享受优惠而提前付款,缩短企业平均收账期。另外,现金折扣也能招揽一些视折扣为减价出售的客户前来购货,借此扩大销售量。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信用期间和折扣率,如1/50,但折扣表示普遍采用如2/10、1/20、n/30,“/”号前表示可以享受的价格优惠,“/”号后数字表示付款期限。如销售货款原始价为1000元,2/10表示在10天内付款可享受2%的折扣,则只需支付980元;同理,1/20表示在20天内付款,则只需支付990元;n/30表示付款最后期限为30天,但此时则无优惠。现今折扣政策规定了一定的付款期限,所以它必须与信用期间配合使用。没有明确信用期间的现金折扣是难于管理的,也没有现实意义。不论是信用期间还是现金折扣都可能为企业带来收益,但同时也会增加成本。现金折扣给企业带来的成本即指价格折扣所造成的损失。当企业给予客户某种现金折扣时,应根据折扣所带来的收益和成本孰高孰低原则,权衡利弊,做出正确决策。如果折扣所带来的收益增量大于成本增量,应给予现金折扣;否则,应放弃给予现金折扣。 三、应收账款管理对策 外部环境给企业带来的应收账款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国民信用体系的建立,而这绝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实现的。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求生存以及赊销手段的运用都是企业必须面对的现实,因此企业只有从自身找出路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所以,企业应建立并完善信用管理,在实践中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信用管理政策。 首先,企业应当从多个角度分析自己的实际情况。包括国际形式、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动对市场的影响、行业的特点、不同销售地区的特点、企业在运行中所处的位置,对自己的定位以及客户的特点偏好等要素。这些要素综合在一起决定了信用管理政策。 其次,信用管理是同企业销售行为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的理念来源于实践,又需要回到实践中去检验和调整。检验的标准是信用管理带来的收益和成本配比后收益最大,用公式概括可以表示:△收益=△销售收入-△坏账损失-△收账费用-△应收账款被占用的机会成本-△现金折扣代价。当然,企业在实践中应当对公式进行调整补充,并把企业的短期效益和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 总之,我国企业应收账款问题暴露了企业在信用管理上的不足,这是我国企业未来需要着重加强的环节,也是解决我国企业应收账款管理问题的关键所在。■记得采纳啊

企业会计诚信问题探讨论文

摘 要: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加强,人们对财务信息的关注度也越来越强。自20世纪九十年代初沪深股市相继建立以来,财务舞弊现象随着股市的发展越来越多。这些公司财务信息的失真失实不仅严重破坏了市场经济的秩序,损害了社会公众的利益,而且阻碍了和谐社会、诚信社会的构建。如何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提高会计的公信力、培育会计诚信并规范会计职业道德行为、提高财务信息质量,在新形势下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在深入分析会计诚信缺失成因的基础上,提出了改善企业会计诚信问题的措施,希望可以对解决该问题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关键词:会计诚信 财务舞弊 诚信危机

随着经济的发展,会计造假、会计舞弊现象变得十分突出,会计诚信问题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并且演变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诚信缺失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普遍存在,从国内的琼民源、银广厦、蓝田股份,到美国的安然公司、世界通信公司等都是由于财务欺诈现象被曝光而陷入了经营困境。会计诚信缺失严重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破坏了社会经济秩序,阻碍了经济的健康发展。加快会计诚信体系建设,营造一个良好的信用环境已经成为全世界目前亟待解决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

一、我国会计诚信问题现状

在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初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证证券交易所成立以来,我国证券市场从无到有取得了飞速发展。与此同时,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也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但是,目前我国信息披露的现状不容乐观,从两个证券所成立至今,我国上市公司的财务舞弊一直不曾断过。财务舞弊案件都有着相似之处,都是利用虚假会计信息为个人或者小集团谋取私利,不仅使银行遭受不良*款损失,也使广大投资者遭受投资损失,严重威胁经济的稳定发展。其具体表现概括为:

1.会计工作秩序混乱,会计基础不规范

主要表现为会计核算不按照规范操作程序进行;无视国家财经法规,没有按财务制度对企业经营活动进行反映、监督,盲目听从单位领导指挥。

2.会计信息失真严重,会计核算不真实、不完整

主要表现为隐瞒收入,乱挤乱摊成本、费用,编造虚假财务报表,使用虚假增值税专用发票等,造成会计核算不真实、不完整,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严重。

3.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低下,任意弄虚作假

主要表现为有些会计人员不求上进,缺乏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工作中主观随意性较强,不严格按制度处理经济业务,盲目听从上级命令,没有起到会计所要求的反映和监督企业日常经济活动的作用,也违反了会计职业道德中诚实守信、客观公正、坚持准则的规定。

二、出现会计诚信问题的原因

1.会计人员身份不独立

依照《会计法》的规定,我国会计人员实际上具有双重身份,他们既要维护企业的利益,又要代表国家、投资者来监督企业的财务收支。然而,在实际工作中会计人员置身于企业之中,他们自己能否在一个企业长期工作下去,除了自身因素外,主要取决于这个企业的负责人。会计人员的各项工资、奖金、福利等都要由公司经理等负责人决定,会计人员的任用、调动、撤职或免职等重大人事问题也都掌握在这些人手中。在这种现实下,会计人员的日常工作只能是对企业负责、对经理负责,按企业的旨意进行会计核算。

2.内部监督机制不健全,会计行为缺乏透明度

有些企业虽然建立了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但只是流于形式却不能真正落到实处,无法发挥内部控制的监督作用。而且随着经济业务量的增加,会计舞弊形式更加多样化、复杂化,会计舞弊手段也更加隐蔽,若不能建立有效完善的内控制度,防范舞弊也就成了无稽之谈。

3.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观念淡薄

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观念淡薄,很容易受到外部经济利益的诱惑而作出一系列违反会计准则的行为。例如上市公司会计人员为吸引更多的投资者而故意混淆资本性支出与收益性支出,将收益性支出列为资本性支出,或迫于公司管理层压力而故意虚增成本,减少利润以达到偷税、逃税的目的。

4.执法不严、处罚力度不大,导致会计失信行为频繁发生

现有法律法规虽然对部分不诚信行为提供了处罚依据,但还不能涵盖全部不诚信行为,这就使信用活动缺乏有力的法律支撑。按照现行的法律法规,上市公司若发生舞弊行为,往往被处以行政处分或罚款,极少数人被处以刑事处罚。而被处以的罚款金额与真正的'大股东所谋取的非法利益相比只是九牛一毛,无法起到打击和警示的作用。

三、改善企业会计诚信的措施

导致会计诚信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治理诚信缺失行为也要多种手段并用,才能达到目的。

1.加强单位内部审计,防范会计舞弊行为

内部审计作为内部控制系统的监督补充机制,对于防范会计舞弊具有重要意义。内部审计作为企业内部经济的监督机构,应从独立、客观的角度论证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适用性、可操作性和运营结果,揭示和评价职能部门的运作效率和工作实绩,发现、反映内部控制制度的漏洞、盲点和盲区,进而及时、客观地识别企业控制环境、会计系统是否运行正常,从而更有效地保护企业资产安全和检查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并通过向单位高层反馈,帮助决策层发现内部控制方面的薄弱环节以及企业管理方面的弱点,向企业管理人员提出建议,以此来协助遏制舞弊。

2.提高会计透明度,消除信息不对称现象

现代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必然会造成财务报告的提供者和使用者对财务信息了解不对称。而处于信息占有不利地位的外部使用者,就极有可能被误导,尤其是投资者甚至会产生对资本市场的不信任,影响投资的积极性。所以,提高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就成了所有问题的关键,而会计准则作为防范舞弊性财务报告的发生和防止市场经济衰落的一种法规制度安排,对满足投资人获得投资所需要的会计信息、维护我国资本市场健康有序地发展至关重要。所以,应对会计准则加以完善。

3.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和专业素质的教育

市场经济要求以诚信为宗旨构建职业道德秩序,使职业道德能够增进社会的整体利益,能有利于理性、自律的利益主体的求利活动而不是简单地限制。因此,在我国当前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重要时期,应该而且必须大力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和专业素质的教育,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重塑诚信理念,建立一个保证企业能够良性运行的道德约束,使会计人员的行为符合社会公认的会计准则和会计职业道德的要求。加强自身诚信观念的培育、树立良好的诚信道德观,认识到诚信和职业道德是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并使其转化为工作实践上的自觉行为。

4.通过立法,加大惩治力度

我国的执法工作不仅经常受到旧思想的影响,还受到地方势力和行政权力的干扰,检查不够、处罚不够致使许多虚假会计信息未能充分暴露。在中国股市,只要缴了罚款,舞弊行为就可以一笔勾销。相对于较小的处罚力度,企业的巨额利润就显得更具有吸引力。所以相关部门要加大处罚力度,若是发现会计造假,额度较大的,可以强制让其破产清算。这样,那些妄想铤而走险的企业多少也会收敛其行为。

5.培育行业诚信文化,建立社会教育体系

市场经济本质上也是诚信经济,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转需要以全社会的诚信作保障。因此,大力培育会计的诚信文化,积极营造有利于行业诚信建设的社会氛围,是当前会计行业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任务。在这一工作中,会计学会可以开展一些有利于培育会计行业诚信的活动,表彰先进分子,组织进行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情况的考核检查,对会计人员的道德行为进行考核评分,并将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注册登记和年检与会计职业道德检查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营造一个人人遵守职业道德的好风气,才能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和腾飞。此外,应在社会上大力宣扬诚信,将诚信作为一门学科列入教材,广泛教育,让社会每个成员都形成根深蒂固的意识,真正明白“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义之财,取之有害”。

参考文献:

[1]周波.对消除会计职业诚信危机的思考?科技资讯, 2010(21)

[2]赵文静.论会计诚信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经济师,2010(11)

[3]曾广炜.诚信是会计工作的命脉?现代会计, 2009(04)

我国企业应收账款管理问题与对策 应收账款是企业因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而形成的债权,是企业向客户提供商业信用的产物。合理的应收账款对于扩大企业经营规模,提高销售量和市场占有率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过度使用信用也会给企业带来风险。因此,企业必须对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制定合理有效的管理方法。 一、应收账款产生原因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竞争机制的作用迫使越来越多的企业运用商业信用进行促销,故而赊销成为企业扩大销售,保持和提高市场占有率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市场的信用危机使得企业之间相互拖欠债务的现象越来越严重,造成企业应收账款的增加;同时,计划经济体制遗留下的国有企业“三角债”、“债务链”问题,还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成为我国企业进一步发展的沉重包袱。另外,因为商品成交的时间和收到货款的时间常常不一致,这是导致应收账款增加的另一个原因。既然企业发生应收账款的主要原因是扩大销售和增强竞争力,那么其管理的目标就是求得利润,从广义上来说应收账款是企业的一项资金投资,是为了扩大销售和盈利而进行的投资。投资肯定要发生成本,这就需要在应收账款信用政策所增加的盈利和这种政策的成本之间做出权衡。当应收账款所增加的盈利超过所增加的成本时,应实施应收账款赊销;当应收账款赊销有良好前景时,应放宽信用条件,增加赊销量;否则不应赊销。 二、企业应收账款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没有形成良好的信用交易。市场经济建立初期,由于信用体系不完善和企业信用管理薄弱造成了企业之间信用交易比重小、应收账款坏账多、周期长等问题。所以,我们应考虑下面两个问题: 首先,要不要信用交易。从宏观角度看,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在一整套严格的信用管理体系基础上建立起的稳定可靠的信用关系是其存在的基础。市场经济越发展,各种信用手段的运用就会越多,这是必然结果。所以,企业应当以积极的态度采用信用交易。从微观角度看,我国企业应当认清计划经济时期的卖方市场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取而代之的是买方市场,特别是加入WTO以后,国外的企业要走进来,国内的企业要走出去,谁更有竞争力,谁就有更多的机会生存下去。而赊销无疑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必要条件。因此,可以肯定的说信用交易产生的应收账款应当继续存在而且在交易中所占的比重会不断提高。 其次,如何认识信用交易引发的应收账款问题。第一,从外部环境来看,与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相比,我国信用体系的建立还没有成型,企业势必会受到这样的大环境的影响。第二,从企业自身看,其信用管理有漏洞。信用管理主要包括客户管理和信用政策管理。越是外部环境不乐观,企业越应该加强自身的信用管理,但我国的实际情况并不乐观。有调查表明约有51%的企业根本没有听说过企业信用管理,而有系统、完善信用管理职能的非外资企业只有不到。对比国外,美国六七时年代,也经历过企业信用危机,后来通过信用管理,才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西方调查机构最近一次的调查表明,赊销与信用管理在企业十几项管理中排在第一位,可见其地位之重。 (二)没有制定合理的信用政策。信用管理是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确定了应收账款质量的好坏。信用管理最重要的是制定适当的信用政策,进而,企业按其政策对客户信用进行管理。企业是采取宽松的信用政策,还是紧缩的信用政策,应根据企业的目标利润及其所处的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确定。总之,企业都应制定与其适应的信用政策,包括确定信用标准、信用期间、现金折扣政策。 1、确定合适的信用期间。信用期间是企业允许顾客从购货到付款之间的时间,或者说是企业给予顾客的付款时间。信用期的确定,主要是通过企业分析改变现行信用期对收入和成本的影响。延长信用期,会使销售额增加,产生有利影响;同时,应收账款、收账费用和坏账损失也将增加,会产生不利影响。如果前者大于后者,则可延长信用期,否则不宜延长。当然,企业为了吸引客户,扩大销售,可以适当放宽信用期限。信用期限过长,对销售额增加固然有利,但它会减少企业的现金流量,而盲目放宽信用期限所得的收益有时会被增加的费用所抵消,甚至得不偿失,造成总利润减少。因此,企业必须慎重确定信用期间。 2、确定正确的信用标准。信用标准是指顾客获得企业的交易信用所应具备的条件。如果顾客达不到信用标准,便不能享受企业的信用或只能享受较低的信用政策。企业在制定客户信用标准时,应事先评估该顾客赖账的可能性,按照国际上流行的评估方法,可以采用“5C”系统进行评估。所谓“5C”系统是指评估客户信用的五个方面:即品质(character)、能力(capacity)、资本(capital)、抵押(collateral)和条件(condition)。品质指客户的信用度,即履行偿债义务的可能性,企业必须设法了解客户的付款纪录,看是否按合同规定履行付款及其他与供货企业的关系是否良好。能力指客户的偿债能力,企业应及时了解客户的流动资产质量及其变现能力。资本指客户的财务实力或财务状况,表明客户可能偿还债务的指标。销售部门应对客户信用进行调整,对其财务状况进行分析、研究,以确定对其尚可使用的信用额度。抵押指客户拒付款项或无力支付款项时被用作担保的资产,它对于初次交易的客户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企业首先并不知其底细和信用状况。为了稳重起见,往往要求客户提供资产抵押作为补偿。条件是指可能影响客户偿付能力的经济环境,这就需要了解顾客在过去困难时期的付款历史。 3、建立恰当的信用额度。现金折扣是企业对客户在商品价格上所做的扣减,向客户提供这种价格上的优惠,主要目的在于吸引客户为享受优惠而提前付款,缩短企业平均收账期。另外,现金折扣也能招揽一些视折扣为减价出售的客户前来购货,借此扩大销售量。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信用期间和折扣率,如1/50,但折扣表示普遍采用如2/10、1/20、n/30,“/”号前表示可以享受的价格优惠,“/”号后数字表示付款期限。如销售货款原始价为1000元,2/10表示在10天内付款可享受2%的折扣,则只需支付980元;同理,1/20表示在20天内付款,则只需支付990元;n/30表示付款最后期限为30天,但此时则无优惠。现今折扣政策规定了一定的付款期限,所以它必须与信用期间配合使用。没有明确信用期间的现金折扣是难于管理的,也没有现实意义。不论是信用期间还是现金折扣都可能为企业带来收益,但同时也会增加成本。现金折扣给企业带来的成本即指价格折扣所造成的损失。当企业给予客户某种现金折扣时,应根据折扣所带来的收益和成本孰高孰低原则,权衡利弊,做出正确决策。如果折扣所带来的收益增量大于成本增量,应给予现金折扣;否则,应放弃给予现金折扣。 三、应收账款管理对策 外部环境给企业带来的应收账款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国民信用体系的建立,而这绝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实现的。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求生存以及赊销手段的运用都是企业必须面对的现实,因此企业只有从自身找出路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所以,企业应建立并完善信用管理,在实践中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信用管理政策。 首先,企业应当从多个角度分析自己的实际情况。包括国际形式、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动对市场的影响、行业的特点、不同销售地区的特点、企业在运行中所处的位置,对自己的定位以及客户的特点偏好等要素。这些要素综合在一起决定了信用管理政策。 其次,信用管理是同企业销售行为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的理念来源于实践,又需要回到实践中去检验和调整。检验的标准是信用管理带来的收益和成本配比后收益最大,用公式概括可以表示:△收益=△销售收入-△坏账损失-△收账费用-△应收账款被占用的机会成本-△现金折扣代价。当然,企业在实践中应当对公式进行调整补充,并把企业的短期效益和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 总之,我国企业应收账款问题暴露了企业在信用管理上的不足,这是我国企业未来需要着重加强的环节,也是解决我国企业应收账款管理问题的关键所在。■

企业信用管理毕业论文

工商企业管理毕业论文中小企业发展战略目标与发展方向选择摘要:针对中小企业在各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我国中小企业的现状,指出对我国中小企业发展战略和发展方向进行研究的必要性。在研究战略目标定位时,从中小企业的发展环境、运行结果、噩社会效益三个方面出发,提出了在这三个方面所要达到的战略目标以噩要实现访目标所要迭到的十太要求。在确定中小企业发展方向时,鲒告中国国情、中小企业的特点噩加八WTO给我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提出了要坚持发展特色型中小企业、配套型中小企业噩科技型中小盘业等7个发展方向。关键词: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发展战略;中小企业发展方向世界经济发展实践表明:中小企业以其经营方式灵活、组织成本低廉、转移进退便捷等优势更能适应当今瞬息万变的市场和消费者追求个性化、潮流化的要求,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在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中,中小企业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6�8。特别是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地域辽阔、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差别很大的国家,中小企业的发展更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约1ooo万户,劳动密集型出口产品和一些高新技术出口产品大多是中小企业生产的,中小企业产品出口额占全国出口总额的6o% ;中小企业提供了大约75%的城镇就业机会,我国从农村转移出来的劳动力绝大部分被中小企业所吸纳 中小企业每年为国家缴纳的工商税收占总额的50%左右。在2o世纪90年代以来的经济快速增长中,工业新增产值的76.7%是由中小企业创造的。但是应该看到,我国中小企业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发展面临着空前的困难,其思想观念、技术装备、经营管理组织结构等方面都存在着严重的问题。为了使我国中小企业能够适应经济发展和市场竞争的需要,充分发挥其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有必要首先明确中小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方向。一、战略目标中小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就是对中小企业的战略定位,这种定位既要成为我国中小企业的追求目标,起到引导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作用,又要使其在运行过程中通过努力实现并能推动中小企业的逐步发展,是运行过程中的动态目标 。就其目标而言.既要与我国国情相符台,又要与中小企业发展的现状相统一;就其动态来看,还要与加入WTO后的世界经济形势相统一。通过研究我们认为中小企业的发展主要应实现以下三个方面的战略目标:运动状态支持目标、中小企业运行结果目标、社会效益目标。(一)运动状态支持目标这主要是从外部环境来讨论中小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企业的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必须在一个有利于其发展的大环境系统中才能成长壮大。特别是中小企业,由于它们是一个弱势群体,更需要系统环境目标的实现才能达到自身运行的结果目标和社会效益目标。因此,运行状态支持目标就自然构成战略目标中最重要的目标之一。而具体要达到以下几个目标。1.政府扶持到位政府的政策扶持是一个关系到中小企业发展方向和系统目标能否实现的首要问题。由于中小企业资金缺乏、人才短缺、技术落后,很难与大企业相互抗衡,也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无法获得发展所必要的资金、人才和技术,这就要求政府对其进行必要的扶持,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政府扶持政策到位目标体现在政府观念的到位、政府身份的到位、政府扶持政策的到位。(1)政府观念的到位是指政府应改变自己的观念,认识到大中小企业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平等的一员,都能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各自的贡献.并且大中小企业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种规模结构的形成过程是既定约束条件下资源的配置过程,它们相互依存、互相协作、互为补充、共同发展,都应给予同等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而不能只重视大企业,忽视甚至歧视中小企业。(2)政府身份的到位是指政府在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以恰当的角色出现在中小企业面前,不能超越其职权干预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政府的行为应该是:代表和维护中小企业的利益;负责对中小企业的宏观指导、发展规划和发展产业指导;负责贯彻落实及督促和检查中央有关中小企业发展的文件的执行;推动服务体系建设,为中小企业创造良好的生存空间和发展环境等。(3)政府扶持政策的到位是指政府制订的政策有利于中小企业的发展,政府运用政策的行为是间接管理而不是直接管理,是引导而不是行政干预。2.社会服务到住由于中小企业的自我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差,一般很难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满足资金、技术和人才的需要以及实现信息、培训、市场、法律等方面的自我服务,故政府、社会中介机构都要采取措施,以便中小企业能为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获得所必需的各种资源和信息。(1)以行政区划为载体形成为中小企业服务的行政机构1)参与、帮助为中小企业服务的政策性中介机构。政策性中介机构是指那些由政府出资设立的实施特定政策意图、不以盈利为目的的中介机构,可设立提供长期贷款的融资机构、出口担保机构和免费为创业者提供注册、信息服务的商会及社区机构 。2)根据市场需要由政府协助成立以盈利为目的的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金融、投资、咨询、信息、培训等机构 。(2)以社区为依托,以民间投资为主体(政府适当资助),建立中小企业综合服务组织,形成全国中小企业服务体系,为中小企业提供资金融通、技术创新、培训辅导、信息网络、市场拓展、合作服务。3.融资服务中介人到位中小企业发展中最大的难题是自有资金不足,而光靠自己的信誉和财产抵押难以筹集到企业发展所需要的资金,这就需要有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中介人来协调银行和中小企业之间的关系,鼓励银行更好地为中小企业服务。中介人可以是中小企业工会组织的代表团和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公司。通过他们的努力工作,使中小企业与银行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帮助中小企业打通筹集资金的渠道,增加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资金投入。(二) 运行结果目标这是从中小企业内部机制来讨论其战略定位。运动状态支持目标只是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建立了有利的外部经济条件和环境,要从根本上促进中小企业获得长远的发展,中小企业自身还必须建立起良好的内部机制,具体要实现以下目标。1.增加数量中小企业的发展首先在数量上要得到较快的增加。为了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在我国工业化进程中的作用,在今后10年内应以每年15% ~2o% 的数量递增为益。2 提高素质中小企业从业人员素质偏低是一个普遍问题,既不利于原有企业的发展,也不利于新企业的创立。政府应果断采取措施,创造条件,帮助它们提高自身的素质,迅速改变现有这一状况3.结构合理我国中小企业在运行体系中结构矛盾突出,行业结构、产品结构、区域结构都不合理,这是使我国中小企业面临困境的重要因素,必须迅速突破。我们必须分析结构不合理的原因,寻找矛盾的焦点,采取有力措施争取在2年时间内使三大结构矛盾得以解决,使我国中小企业的运行结构趋于合理。4.理顺体制我国中小企业的体制矛盾主要是政企不分、政资不分。目前要解决的还是要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市场主体。集体企业的体制矛盾是公司治理结构不合理。产权不明晰、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缺乏,使中小企业运行的效率低下,难以真正发展壮大,所以,政府应该采取不同的措施,帮助中小企业理顺体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三) 运行的社会效益目标这是从中小企业产生的社会效益对中小企业的战略定位。作为市场竞争主体的中小企业必然会以利润最大化为其目标,但企业的盈利目标与社会效益目标是密不可分的。每个企业都追求利润最大化并不能实现社会财富的最大化,社会财富的损失反过来又会阻碍中小企业的发展,因此我们应以中小企业在运行中所产生的整体社会效益作为中小企业是否得到发展的标准。我国中小企业运行的3个社会效益目标是:增多财富、增加就业、城市化程度提高。首先,中小企业的成长,有利于促进就业,增加职工收入,这样可以避免社会资本过于集中,促进社会财富在社会成员之间的均衡分配,达到共同致富的目标。其次,随着社会财富的增多,人们会投入更多的资金用于投资创办中小企业,使中小企业不断强大,扶而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最后,中小企业的壮大,就业人口的增加和人们财富的增加为城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而城市化程度的提高又推动中小企业的发展,二者互为条件,互相促进。

信用管理方向的吧Q我帮写

我国企业应收账款管理问题与对策 应收账款是企业因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而形成的债权,是企业向客户提供商业信用的产物。合理的应收账款对于扩大企业经营规模,提高销售量和市场占有率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过度使用信用也会给企业带来风险。因此,企业必须对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制定合理有效的管理方法。 一、应收账款产生原因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竞争机制的作用迫使越来越多的企业运用商业信用进行促销,故而赊销成为企业扩大销售,保持和提高市场占有率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市场的信用危机使得企业之间相互拖欠债务的现象越来越严重,造成企业应收账款的增加;同时,计划经济体制遗留下的国有企业“三角债”、“债务链”问题,还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成为我国企业进一步发展的沉重包袱。另外,因为商品成交的时间和收到货款的时间常常不一致,这是导致应收账款增加的另一个原因。既然企业发生应收账款的主要原因是扩大销售和增强竞争力,那么其管理的目标就是求得利润,从广义上来说应收账款是企业的一项资金投资,是为了扩大销售和盈利而进行的投资。投资肯定要发生成本,这就需要在应收账款信用政策所增加的盈利和这种政策的成本之间做出权衡。当应收账款所增加的盈利超过所增加的成本时,应实施应收账款赊销;当应收账款赊销有良好前景时,应放宽信用条件,增加赊销量;否则不应赊销。 二、企业应收账款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没有形成良好的信用交易。市场经济建立初期,由于信用体系不完善和企业信用管理薄弱造成了企业之间信用交易比重小、应收账款坏账多、周期长等问题。所以,我们应考虑下面两个问题: 首先,要不要信用交易。从宏观角度看,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在一整套严格的信用管理体系基础上建立起的稳定可靠的信用关系是其存在的基础。市场经济越发展,各种信用手段的运用就会越多,这是必然结果。所以,企业应当以积极的态度采用信用交易。从微观角度看,我国企业应当认清计划经济时期的卖方市场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取而代之的是买方市场,特别是加入WTO以后,国外的企业要走进来,国内的企业要走出去,谁更有竞争力,谁就有更多的机会生存下去。而赊销无疑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必要条件。因此,可以肯定的说信用交易产生的应收账款应当继续存在而且在交易中所占的比重会不断提高。 其次,如何认识信用交易引发的应收账款问题。第一,从外部环境来看,与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相比,我国信用体系的建立还没有成型,企业势必会受到这样的大环境的影响。第二,从企业自身看,其信用管理有漏洞。信用管理主要包括客户管理和信用政策管理。越是外部环境不乐观,企业越应该加强自身的信用管理,但我国的实际情况并不乐观。有调查表明约有51%的企业根本没有听说过企业信用管理,而有系统、完善信用管理职能的非外资企业只有不到。对比国外,美国六七时年代,也经历过企业信用危机,后来通过信用管理,才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西方调查机构最近一次的调查表明,赊销与信用管理在企业十几项管理中排在第一位,可见其地位之重。 (二)没有制定合理的信用政策。信用管理是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确定了应收账款质量的好坏。信用管理最重要的是制定适当的信用政策,进而,企业按其政策对客户信用进行管理。企业是采取宽松的信用政策,还是紧缩的信用政策,应根据企业的目标利润及其所处的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确定。总之,企业都应制定与其适应的信用政策,包括确定信用标准、信用期间、现金折扣政策。 1、确定合适的信用期间。信用期间是企业允许顾客从购货到付款之间的时间,或者说是企业给予顾客的付款时间。信用期的确定,主要是通过企业分析改变现行信用期对收入和成本的影响。延长信用期,会使销售额增加,产生有利影响;同时,应收账款、收账费用和坏账损失也将增加,会产生不利影响。如果前者大于后者,则可延长信用期,否则不宜延长。当然,企业为了吸引客户,扩大销售,可以适当放宽信用期限。信用期限过长,对销售额增加固然有利,但它会减少企业的现金流量,而盲目放宽信用期限所得的收益有时会被增加的费用所抵消,甚至得不偿失,造成总利润减少。因此,企业必须慎重确定信用期间。 2、确定正确的信用标准。信用标准是指顾客获得企业的交易信用所应具备的条件。如果顾客达不到信用标准,便不能享受企业的信用或只能享受较低的信用政策。企业在制定客户信用标准时,应事先评估该顾客赖账的可能性,按照国际上流行的评估方法,可以采用“5C”系统进行评估。所谓“5C”系统是指评估客户信用的五个方面:即品质(character)、能力(capacity)、资本(capital)、抵押(collateral)和条件(condition)。品质指客户的信用度,即履行偿债义务的可能性,企业必须设法了解客户的付款纪录,看是否按合同规定履行付款及其他与供货企业的关系是否良好。能力指客户的偿债能力,企业应及时了解客户的流动资产质量及其变现能力。资本指客户的财务实力或财务状况,表明客户可能偿还债务的指标。销售部门应对客户信用进行调整,对其财务状况进行分析、研究,以确定对其尚可使用的信用额度。抵押指客户拒付款项或无力支付款项时被用作担保的资产,它对于初次交易的客户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企业首先并不知其底细和信用状况。为了稳重起见,往往要求客户提供资产抵押作为补偿。条件是指可能影响客户偿付能力的经济环境,这就需要了解顾客在过去困难时期的付款历史。 3、建立恰当的信用额度。现金折扣是企业对客户在商品价格上所做的扣减,向客户提供这种价格上的优惠,主要目的在于吸引客户为享受优惠而提前付款,缩短企业平均收账期。另外,现金折扣也能招揽一些视折扣为减价出售的客户前来购货,借此扩大销售量。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信用期间和折扣率,如1/50,但折扣表示普遍采用如2/10、1/20、n/30,“/”号前表示可以享受的价格优惠,“/”号后数字表示付款期限。如销售货款原始价为1000元,2/10表示在10天内付款可享受2%的折扣,则只需支付980元;同理,1/20表示在20天内付款,则只需支付990元;n/30表示付款最后期限为30天,但此时则无优惠。现今折扣政策规定了一定的付款期限,所以它必须与信用期间配合使用。没有明确信用期间的现金折扣是难于管理的,也没有现实意义。不论是信用期间还是现金折扣都可能为企业带来收益,但同时也会增加成本。现金折扣给企业带来的成本即指价格折扣所造成的损失。当企业给予客户某种现金折扣时,应根据折扣所带来的收益和成本孰高孰低原则,权衡利弊,做出正确决策。如果折扣所带来的收益增量大于成本增量,应给予现金折扣;否则,应放弃给予现金折扣。 三、应收账款管理对策 外部环境给企业带来的应收账款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国民信用体系的建立,而这绝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实现的。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求生存以及赊销手段的运用都是企业必须面对的现实,因此企业只有从自身找出路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所以,企业应建立并完善信用管理,在实践中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信用管理政策。 首先,企业应当从多个角度分析自己的实际情况。包括国际形式、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动对市场的影响、行业的特点、不同销售地区的特点、企业在运行中所处的位置,对自己的定位以及客户的特点偏好等要素。这些要素综合在一起决定了信用管理政策。 其次,信用管理是同企业销售行为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的理念来源于实践,又需要回到实践中去检验和调整。检验的标准是信用管理带来的收益和成本配比后收益最大,用公式概括可以表示:△收益=△销售收入-△坏账损失-△收账费用-△应收账款被占用的机会成本-△现金折扣代价。当然,企业在实践中应当对公式进行调整补充,并把企业的短期效益和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 总之,我国企业应收账款问题暴露了企业在信用管理上的不足,这是我国企业未来需要着重加强的环节,也是解决我国企业应收账款管理问题的关键所在。■

企业信用政策的毕业论文

1、论财务管理的目标(1)试论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2)多维财务目标研究2、论财务的本质3、论财务主体与客体4、论财务的职能: (1)关于财务决策、执行、监督“三权”分立研究5、理财环境与财务管理6、财务(学科)与会计(学科)的关系7、财务理论结构体系研究8、财务要素研究9、投资风险价值的计量10、现代企业(公司)财务评价11、公司财务评价指标设计12、现金流量表的财务分析13、财务报表分析评价14、上市公司的财务评价: (1)上市公司股利政策实证研究 (2)上市公司财务信息质量基础分析15、部门业绩的财务评价16、财务预算理论与实务研究:(1)预算管理与预算机制的环境保障体系17、企业预算管理18、投资项目的财务可行性分析19、投资项目的风险分析20、论投资项目的决策方法21、证券投资组合分析22、我国公司可转换债券的财务运用23、证券投资风险分析24、公司资产流动性分析25、应收账款管理研究26、存货管理研究27、公司财务状况控制、管理、分析28、公司的营运资金管理29、论公司的筹资管理30、资本结构理论研究31、资本结构与资产结构的关系32、资本成本与资本结构 资本成本决策研究33、公司经营的杠杆效应34、论公司财务政策35、论公司融资政策36、论公司投资政策37、论公司利润分配政策: (1)企业配股财务标准研究38、股利理论与股利政策39、财务关系研究40、公司财务管理的委托代理关系41、公司财务制度设计:(1)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体制研究42、国家财务制度设计43、国有资本营运的财务问题44、从财务角度审视资本经营45、企业购并财务问题研究46、企业清算财务问题研究47、企业财务重整48、企业内部控制制度49、企业价值的财务评估50、资产评估理论研究51、资产评估实务研究52、无形资产的价值评估53、商誉的价值评估54、国有资本的保值与增值55、企业集团的财务调控56、跨国公司的财务运作57、论国有企业的财务总监制度58、通货膨胀财务问题研究59、衍生金融工具财务问题研究60、国资经营公司的财务运作61、流动资金定额管理研究62、公司税收筹划63、财务机制与财务调控64、金融企业的理财问题65、投资基金的财务管理问题66、国资委托代理经营中的财务激励与约束机制问题67、财务电算化及财务模型问题68、经济核算制与公司内部理财69、“MM理论”评价 70、上市公司股利政策实证研究71、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72、企业配股财务标准研究73、资本成本决策研究74、企业/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体制研究75、经营者薪酬计划76、管理业绩评价体系77、财务风险评价体系78、企业营运能力分析体系79、企业获利能力评价体系80、企业财务危机预警体系81、企业/企业集团财务战略研究82、企业/企业集团财务政策研究83、企业/企业集团投资政策研究84、由某公司谈企业战略发展结构85、企业集团母、子公司利益冲突与协调86、企业投资决策科层结构体系研究87、金融互换与资本结构88、企业集团股利政策研究89、关于投资财务标准研究90、关于企业价值研究91、预算管理与预算机制的环境保障体系92、企业并构财务问题研究(题目宜具体化)93、企业/企业集团存量资产重组研究94、企业集团财务总监委派制研究95、企业/企业集团财务控制体系96、企业财务目标再认识97、企业投资结构研究98、关于财务的分层管理思想研究99、企业表外融资的财务问题100、战略(机构)投资者与公司治理101、自由现金流量与企业价值评估102、企业收益质量及其评价体系103、企业信用政策研究104、关于内部转移价格研究105、上市公司关联交易分析106、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107、财务风险的分析与防范 108、财务风险管理 109、财务管理学科体系及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发展110、财务理论与财务实践背离情况的调查及其协调对策研究 111、财务信息审核或审阅或执行商定程序的有关问题 112、财务总监制度的发展与优化113、我国国有企业资本经营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114、股票定价策略研究 115、股票期权会计处理的国际比较 116、股票期权问题研究 117、股票期权制与企业理财 118、股权分置改革及相关会计问题研究 119、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结构的关系 120、股指期货研究121、关于企业筹资行为的税务筹划研究 122、关于企业投资过程中的税务筹划研究123、基金会计问题 124、基于EVA的企业业绩评价 125、基于博弈论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分析 126、基于财务报表分析的证券投资策略研究 127、基于财务角度的股票回购分析 128、基于价值链管理的现代成本会计相关问题研究 129、基于价值链理论的价值链会计研究 130、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财务管理目标问题研究 131、基于平衡计分卡的企业业绩评价体系研究 132、基于平衡计分卡的预算控制 133、基于生命周期的企业财务战略134、平衡计分卡在绩效评价中的应用 135、平衡记分卡在企业中的应用问题研究 136、企业并购后财务整合问题研究 137、企业并购中的财务风险分析与控制 138、企业并购中的风险分析 139、企业并购中的价值评估问题探讨 140、企业并购中的税收筹划 141、企业并购中目标公司的估价问题研究 142、企业财务风险防范 143、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研究 144、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机制 145、企业财务管理目标 146、企业财务管理体系创新 147、企业财务管理体制创新 148、企业财务管理系统的设计与运行 149、企业财务控制机制 150、企业财务能力分析 151、企业财务危机的预测及防范初探 152、企业筹资方式的比较与选择 153、企业负债经营的财务思考 154、企业管理创新的会计学分析 155、企业合并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 156、企业合并会计问题157、建立和谐企业财务关系的探讨158、论财务管理目标与资本结构优化159、论高科技企业融资机制 160、论公司财务绩效评价 161、论公司财务政策的选择 162、论公司治理结构优化 163、论股利政策制定164、论集团公司财务管理体制 165、论集团公司对子公司的财务控制 166、论集团公司资金控制 167、论金融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 168、论跨国企业财务管理环境 169、论跨国投资项目的经济评价 170、论企业财务风险管理 171、论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 172、论企业财务控制 173、论企业财务业务一体化 174、论企业财务预警机制 175、论企业财务战略 176、论企业集团财务管理 177、论企业集团财务控制 178、论企业集团财务战略 179、论企业集团的股权设计 180、论企业集团对内投资管理 181、论企业集团股利政策 182、论企业集团绩效评价体系 183、论企业价值链管理 184、论企业可持续增长的财务管理目标185、跨国公司的外汇交易风险及其管理186、股份公司资本金筹集时的股东之间的利益关系处理问题187、企业流动资产管理方法探讨188、流动资产投资总额和结构问题探讨189、企业直接筹资的环境问题探讨190、我国公司筹资现状调查与分析191、我国公司资本结构的现状与分析192、公司投资应该关注的基本问题193、我国公司投资决策现状与分析194、我国公司投资结构现状与分析195、我国公司分立中值得注意的问题分析196、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的重心及其体系问题探讨197、公司成长性分析的理论和方法探讨198、公司理财目的与理财方法间的关系研究199、股利政策与企业价值的关系研究200、资产经营与资本经营间关系问题研究201、财务管理创新问题研究202、财务总监制度问题研究203、论企业资金结构的优化问题204、负债经营对公司价值的影响问题分析205、资本运营与公司重组问题探讨206、全面预算管理研究207、财务制度设计的理论与方法208、公司购并的财务分析问题209、我国公司收购中存在的问题210、公司治理与公司财务的关系问题研究211、企业价值评估的理论与方法213、股权结构对资本结构的影响 214、论财务管理目标与资本结构优化215、基于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资本结构优化决策216、公司治理绩效和财务管理长期目标的思考 217、如何构建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制218、小规模纳税人税收征管中的问题与对策219、推行股权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20、国有企业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221、家族企业治理模式的国际比较及其对我国的启示222、通货膨胀条件下的投资决策研究223、非财务指标在业绩评价体系中的应用224、企业财务预警与业绩评价的比较225、中小企业融资选择与民间金融制度创新

我国企业应收账款管理问题与对策 应收账款是企业因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而形成的债权,是企业向客户提供商业信用的产物。合理的应收账款对于扩大企业经营规模,提高销售量和市场占有率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过度使用信用也会给企业带来风险。因此,企业必须对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制定合理有效的管理方法。 一、应收账款产生原因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竞争机制的作用迫使越来越多的企业运用商业信用进行促销,故而赊销成为企业扩大销售,保持和提高市场占有率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市场的信用危机使得企业之间相互拖欠债务的现象越来越严重,造成企业应收账款的增加;同时,计划经济体制遗留下的国有企业“三角债”、“债务链”问题,还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成为我国企业进一步发展的沉重包袱。另外,因为商品成交的时间和收到货款的时间常常不一致,这是导致应收账款增加的另一个原因。既然企业发生应收账款的主要原因是扩大销售和增强竞争力,那么其管理的目标就是求得利润,从广义上来说应收账款是企业的一项资金投资,是为了扩大销售和盈利而进行的投资。投资肯定要发生成本,这就需要在应收账款信用政策所增加的盈利和这种政策的成本之间做出权衡。当应收账款所增加的盈利超过所增加的成本时,应实施应收账款赊销;当应收账款赊销有良好前景时,应放宽信用条件,增加赊销量;否则不应赊销。 二、企业应收账款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没有形成良好的信用交易。市场经济建立初期,由于信用体系不完善和企业信用管理薄弱造成了企业之间信用交易比重小、应收账款坏账多、周期长等问题。所以,我们应考虑下面两个问题: 首先,要不要信用交易。从宏观角度看,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在一整套严格的信用管理体系基础上建立起的稳定可靠的信用关系是其存在的基础。市场经济越发展,各种信用手段的运用就会越多,这是必然结果。所以,企业应当以积极的态度采用信用交易。从微观角度看,我国企业应当认清计划经济时期的卖方市场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取而代之的是买方市场,特别是加入WTO以后,国外的企业要走进来,国内的企业要走出去,谁更有竞争力,谁就有更多的机会生存下去。而赊销无疑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必要条件。因此,可以肯定的说信用交易产生的应收账款应当继续存在而且在交易中所占的比重会不断提高。 其次,如何认识信用交易引发的应收账款问题。第一,从外部环境来看,与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相比,我国信用体系的建立还没有成型,企业势必会受到这样的大环境的影响。第二,从企业自身看,其信用管理有漏洞。信用管理主要包括客户管理和信用政策管理。越是外部环境不乐观,企业越应该加强自身的信用管理,但我国的实际情况并不乐观。有调查表明约有51%的企业根本没有听说过企业信用管理,而有系统、完善信用管理职能的非外资企业只有不到。对比国外,美国六七时年代,也经历过企业信用危机,后来通过信用管理,才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西方调查机构最近一次的调查表明,赊销与信用管理在企业十几项管理中排在第一位,可见其地位之重。 (二)没有制定合理的信用政策。信用管理是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确定了应收账款质量的好坏。信用管理最重要的是制定适当的信用政策,进而,企业按其政策对客户信用进行管理。企业是采取宽松的信用政策,还是紧缩的信用政策,应根据企业的目标利润及其所处的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确定。总之,企业都应制定与其适应的信用政策,包括确定信用标准、信用期间、现金折扣政策。 1、确定合适的信用期间。信用期间是企业允许顾客从购货到付款之间的时间,或者说是企业给予顾客的付款时间。信用期的确定,主要是通过企业分析改变现行信用期对收入和成本的影响。延长信用期,会使销售额增加,产生有利影响;同时,应收账款、收账费用和坏账损失也将增加,会产生不利影响。如果前者大于后者,则可延长信用期,否则不宜延长。当然,企业为了吸引客户,扩大销售,可以适当放宽信用期限。信用期限过长,对销售额增加固然有利,但它会减少企业的现金流量,而盲目放宽信用期限所得的收益有时会被增加的费用所抵消,甚至得不偿失,造成总利润减少。因此,企业必须慎重确定信用期间。 2、确定正确的信用标准。信用标准是指顾客获得企业的交易信用所应具备的条件。如果顾客达不到信用标准,便不能享受企业的信用或只能享受较低的信用政策。企业在制定客户信用标准时,应事先评估该顾客赖账的可能性,按照国际上流行的评估方法,可以采用“5C”系统进行评估。所谓“5C”系统是指评估客户信用的五个方面:即品质(character)、能力(capacity)、资本(capital)、抵押(collateral)和条件(condition)。品质指客户的信用度,即履行偿债义务的可能性,企业必须设法了解客户的付款纪录,看是否按合同规定履行付款及其他与供货企业的关系是否良好。能力指客户的偿债能力,企业应及时了解客户的流动资产质量及其变现能力。资本指客户的财务实力或财务状况,表明客户可能偿还债务的指标。销售部门应对客户信用进行调整,对其财务状况进行分析、研究,以确定对其尚可使用的信用额度。抵押指客户拒付款项或无力支付款项时被用作担保的资产,它对于初次交易的客户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企业首先并不知其底细和信用状况。为了稳重起见,往往要求客户提供资产抵押作为补偿。条件是指可能影响客户偿付能力的经济环境,这就需要了解顾客在过去困难时期的付款历史。 3、建立恰当的信用额度。现金折扣是企业对客户在商品价格上所做的扣减,向客户提供这种价格上的优惠,主要目的在于吸引客户为享受优惠而提前付款,缩短企业平均收账期。另外,现金折扣也能招揽一些视折扣为减价出售的客户前来购货,借此扩大销售量。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信用期间和折扣率,如1/50,但折扣表示普遍采用如2/10、1/20、n/30,“/”号前表示可以享受的价格优惠,“/”号后数字表示付款期限。如销售货款原始价为1000元,2/10表示在10天内付款可享受2%的折扣,则只需支付980元;同理,1/20表示在20天内付款,则只需支付990元;n/30表示付款最后期限为30天,但此时则无优惠。现今折扣政策规定了一定的付款期限,所以它必须与信用期间配合使用。没有明确信用期间的现金折扣是难于管理的,也没有现实意义。不论是信用期间还是现金折扣都可能为企业带来收益,但同时也会增加成本。现金折扣给企业带来的成本即指价格折扣所造成的损失。当企业给予客户某种现金折扣时,应根据折扣所带来的收益和成本孰高孰低原则,权衡利弊,做出正确决策。如果折扣所带来的收益增量大于成本增量,应给予现金折扣;否则,应放弃给予现金折扣。 三、应收账款管理对策 外部环境给企业带来的应收账款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国民信用体系的建立,而这绝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实现的。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求生存以及赊销手段的运用都是企业必须面对的现实,因此企业只有从自身找出路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所以,企业应建立并完善信用管理,在实践中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信用管理政策。 首先,企业应当从多个角度分析自己的实际情况。包括国际形式、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动对市场的影响、行业的特点、不同销售地区的特点、企业在运行中所处的位置,对自己的定位以及客户的特点偏好等要素。这些要素综合在一起决定了信用管理政策。 其次,信用管理是同企业销售行为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的理念来源于实践,又需要回到实践中去检验和调整。检验的标准是信用管理带来的收益和成本配比后收益最大,用公式概括可以表示:△收益=△销售收入-△坏账损失-△收账费用-△应收账款被占用的机会成本-△现金折扣代价。当然,企业在实践中应当对公式进行调整补充,并把企业的短期效益和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 总之,我国企业应收账款问题暴露了企业在信用管理上的不足,这是我国企业未来需要着重加强的环节,也是解决我国企业应收账款管理问题的关键所在。■

一、 建立应收账款的预警管理,做到应收账款的事前控制。 应收账款积累过多,会影响企业财务状况和正常经营,单纯的事后催收和控制远不能解决问题,不能清除应收账款对企业各方面的消极影响,同时催收和控制本身也给企业带来诸如费用增加、市场丧失、内部失衡等新的麻烦,这就敦促企业要创新思维,建立预警管理,把目光投向事前控制。 1.制定合理的信用政策 目前在建筑行业中,施工企业处于弱势地位,要有效保护施工企业利益,必须制订切实可行的信用政策。 (1)制定信用标准,谨慎承揽工程。 企业应以信用评估机构、证券交易所、银行、财税部门、消费者协会、工商管理部门等保存的有关原始记录和财务报告等资料为依据,经过加工整理而获得客户的信用资料,在此基础上,根据对客户信用资料的分析,确定评价信用优劣的数量标准,以一组具有代表性、能够说明付款能力和财务状况的若干比率作为信用风险指标,根据数年中最差年度的情况,分别找出信用好和信用差两类顾客的上述比率的平均值,依此作为比较其他客户的信用标准,再利用客户公布的财务报表数据,测算拒付风险系数的能力,然后结合企业承担违约风险及市场竞争需要,具体划分客户的信用等级。 (2)评价客户资信程度 企业在设定某一客户的信用标准时,往往先评价其赖账的可能性,最常见的评价方法是“5C”系统,它代表了信用风险的判断因素。品质(Character):是评价客户信用的首要因素,是客户履行偿还债务的态度,这主要通过了解客户以往的付款履约记录进行评价。能力 (Capacity):是客户偿还债务的能力,它主要取决于客户的资产,特别是流动资产的数量、质量及其与流动负债的比率关系。资本(Capital): 是客户的财务实力和财务状况,表明客户可能偿还债务的背景,是客户偿付债务的最终保证。担保(Collateral):是客户提供作为授信安全保证的资产。当企业对客户的底细未了解清楚时,客户提供的担保越充足,信用安全保障就越大。条件(Condition):是指可能影响客户偿债能力的各种经济环境,它反映了客户偿债的应变能力。 当然在进行客户资信评级时会有以下方面的问题:1.数据的取得并非我们想象的那么容易;2.数据的真实性有时难以控制;3.如何分配指标的权重。对规模比较小,欠款不大的企业通常采用5C评估法,对企业规模大,欠款大的企业采用特征分析法。 该模型把企业信用特征分成三组指标,共18项。第一组是客户自身特征,反映客户表面化的客观现象,包括6项指标:表面印象、组织管理、产品和市场、市场竞争性、经营状况、发展前景。第二组是客户优先性特征,指企业在挑选客户时需要优先考虑的因素,体现与该客户交易的价值,包括6项指标:交易利润率、对产品的要求、对市场吸引力的影响、对市场竞争力的影响、担保条件、可替代性。第三组是信用及财务特征,主要指能够直接反映客户信用状况和财务状况的因素,包括6项指标:付款记录、银行信用、获利能力、资产负债表评估、偿债能力、资本总额。这三组指标中,财务信息是最难取得的,尤其是小规模企业,财务本身就不健全。 (3)建立客户档案 在确定客户信用等级和对客户进行信用评价的基础上,为每一个客户建立一个信用档案,详细记录其有关资料。企业通常应事先决定档案的有关内容,以便信用控制人员的资料搜集是完整的而不是随机的。客户档案的主要内容一般包括:客户与企业有关的往来情况以及客户的付款记录;客户的基本情况,如客户所有的银行往来账户、客户的所有不动产资料以及不动产抵押状况,客户所有的动产资料、客户的其他投资、转投资等资料;客户的资信情况,如反映客户偿债能力、获利能力及营运能力的主要财务指标,反映客户即期及延期付款情况,客户的实际经营情况及发展趋势信息等。 3.慎重承揽工程,防止拖欠工程款的形成。 施工企业应深入调查建设单位的资信状况, 掌握其信誉度和资金到位情况,争取做到信誉低的工程不揽,资金不落实的工程不揽,巨额垫资的工程不揽,防止工程一到手就形成拖欠款。这一点说起来简单,特别是在建筑业市场任务不足的情况下做起来更难。实际情况是很多施工企业为能承接到工程,很少有施工企业敢跟甲方提要求、讲价钱。施工企业在这个失衡的市场上处于越来越被动的地位。但是,要扭转这种不利局面绝不能靠一味地、无条件地牺牲企业的利益,使一些合法经营的企业成为不正当竞争的牺牲品。国家要通过立法进行宏观调控,建立一个公平竞争的建筑业市场,让那些实力雄厚、技术先进、合法经营的施工企业的腰板挺起来,理直气壮地跟甲方谈条件,建造精良的建筑产品,同时获取应有的报酬。在这个公平的市场上,作为施工企业,应该把人力、财力、精力从“公关”转向增强企业实力,提高施工技术,完善企业管理,让实力说话,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 二、加强应收账款的日常管理 1.合理分工,明确职责。 企业只有建立分工明确、配合协调的应收账款内部管理机制,才能有效地降低不必要的应收账款占用,避免坏账损失的发生,同时也可以有效地防止业务处理过程中的舞弊和差错,避免或及时发现不法分子截留、贪污企业工程款的行为,减少应收账款风险,企业的应收账款涉及到工程项目经理部、工程部、市场部、财务部、审计监督部等部门,企业必须将与应收账款相关的有关职责落实到各个部门和人员。 2.对承接垫资工程的授权和控制 垫资工程虽然可以扩大企业的市场份额,但也同时增加了潜在的风险。因此,对于垫资工程,财务部门应对客户的信用进行调查,经领导或有关部门的授权批准,将垫资工程控制在合理的限度内。 3.建立应收账款坏账准备制度,及时进行垫资工程的账务处理。 无论企业采取怎样严格的信用政策,只要存在着商业信用行为,坏账损失的发生总是不可避免的,因此,企业应遵循谨慎性原则,对坏账损失的可能性预先进行估计,建立弥补坏账准备金制度,即提取坏账准备。 4.落实责任制 对工程项目经理部考核要根据资金时间价值、赔偿能力等,实行谁经手、谁负责、谁回笼、谁得益,将回收、责任、期限落实到人,辅以考核挂钩,奖惩兑现的手段,充分调动工程项目经理部收款的积极性。 5.加强收账管理 (1)实行全面监督。通过账龄分析、平均收账期分析、收现率分析等判断客户是否存在账款拖欠问题,从而估计潜在的风险损失,正确地估量应收账款价格,以便及时发现问题,提前采取对策。 (2)确定合理的收账程序。就是要促使客户愿意偿还货款和施加适当压力。即以合乎性、理、法的方法收回账款。对逾期较短的客户,不便过多地打扰,以电话或信函通知即可;对不能按时履行合同的客户,可措辞婉转地写信催收;对已结算工程,逾期很长的客户,应频繁地进行催收;对故意不还或上述方法无效的客户则应提请有关部门仲裁或诉诸法律。 三、建立信用报告制度 企业应定期召开不同层次的信用报告会议,相互沟通,以便及时掌握情况,将信用风险减至最低。 信用报告会议可分为信用控制部门内部会议,其中心议题可以是:信用控制部门的运作情况,过去的工作绩效和未来的工作规划,时间一般为两周一次;信用控制单位和业务部门的联席会议,其中心议题可以是:对主要客户的信用风险以及目前危险客户进行分析和评价,逾期账款和超过信用额度销售账户分析,未来市场展望以及新客户的财务资料等,时间一般为两个月一次;最高财务主管或管理当局会议,其中心议题可以是:报告目前信用控制的运作情况,以及所遇到的困难和信用风险预测,企业信用政策的执行情况以及改进措施等,时间一般为每月一次。 四、实行资金融通,加速应收账款的变现。 企业为尽早回笼资金,将未到期的应收账款向银行或其他融资公司抵借或让售。 1.应收账款的抵借。即应收账款的所有者以应收账款作为抵押,在规定的期限取得一定额度借款的资金融通方式。具体分为: (1)一般性抵借:即不指定具体条件的抵押贷款,当旧账结清后,新账继续充当抵借。 (2)特定抵借:即指定某一项或数项应收账款作为抵押,随着这些账款的收回,抵押关系自行消除。 应收账款抵借的方式,金融机构拥有应收账款的债权和追索权,因此,此方式受到金融机构的普遍认可。 2.应收账款让售。即企业将应收账款出让给专门收购应收账款为业的金融公司,从而取得资金的资金融通方式。具体操作为:企业在发货前,向金融公司申请贷款,金融公司根据客户的信用等级按应收账款净额的一定比例收取手续费,从预给让售方的款项中抵扣。客户到期的应收账款,直接支付给融通公司,同时承担坏账风险。应收账款让售方式,由于融通公司要对客户进行资信调查,无形中为企业提供了专业咨询。且融通公司信息灵活、专业化程度高,有利于坏账的收回。另外,企业不需要承担“或有负债”的责任。因此,此方式对企业而言是较好的一种融通方式。 五、开展债务重组,盘活资金。 有时,客户会出现资金周转困难或经营陷入困境,致使发生财务困难,在此情况下,如果企业对客户采取立即求偿的措施,有可能对客户造成较大的困难,使客户永久无法摆脱债务,企业遭受坏账损失,特别是对于双方有长期合作关系的客户,企业的损失将更大。因此,当客户发生暂时财务困难时,双方应寻求重组方式来清偿债务,如以应收账款换股权,以应收账款置换企业有用的资产等。 总之,只要企业采用有效的措施,应收账款的信用风险是可以防范的,也只有进行了科学的防范,才可使施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既扩大市场,增加盈利,又能使应收账款风险尽可能地降到最低,从而使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不知道你是什么专业的,因此也无法给你详细点的建议,不过关于论文选题,有几点应该需要注意一下:一、选题不宜太偏,太偏的话,资料不好找,仅管有时会觉得论题偏比较新颖,而且论文不会重复,但实在难度太大,对于没有论文经验或理论基础不够扎实的人,实不可取。二、论题不宜过大,也许你会觉得题目范围大,这样资料多,论文很容易成形。其实恰恰相反,由于论题太大,可写的内容太多,往往抓不住重点,什么都要写都想写可都写不全写不精三、选题可选自己比较熟悉的,或是过去到现在在不断进步发展并且有资料可循的。以我的经验,一篇毕业论文查阅的资料至少要二十份,经过大量地阅读资料,制定中心拟出大纲,此时论文才基本成形。给你个建议,你可以照这个思路去大致查询一下资料,然后再定下你的论题。在论文中,要比较过去、现在并展望将来,要与同类事物作比较,要引用权威人士对你论文所研究之物的评价,最后要树立一个自己的观点。这是论文的基本框架,你可以根据这个框架去寻找相应资料,至少要能搜集到二十份资料,如果能达到这些要求,那论题即可定。

企业信用管理分析毕业论文

XX企业信用管理制度缺失问题研究 我国中小企业信用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

我国企业应收账款管理问题与对策 应收账款是企业因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而形成的债权,是企业向客户提供商业信用的产物。合理的应收账款对于扩大企业经营规模,提高销售量和市场占有率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过度使用信用也会给企业带来风险。因此,企业必须对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制定合理有效的管理方法。 一、应收账款产生原因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竞争机制的作用迫使越来越多的企业运用商业信用进行促销,故而赊销成为企业扩大销售,保持和提高市场占有率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市场的信用危机使得企业之间相互拖欠债务的现象越来越严重,造成企业应收账款的增加;同时,计划经济体制遗留下的国有企业“三角债”、“债务链”问题,还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成为我国企业进一步发展的沉重包袱。另外,因为商品成交的时间和收到货款的时间常常不一致,这是导致应收账款增加的另一个原因。既然企业发生应收账款的主要原因是扩大销售和增强竞争力,那么其管理的目标就是求得利润,从广义上来说应收账款是企业的一项资金投资,是为了扩大销售和盈利而进行的投资。投资肯定要发生成本,这就需要在应收账款信用政策所增加的盈利和这种政策的成本之间做出权衡。当应收账款所增加的盈利超过所增加的成本时,应实施应收账款赊销;当应收账款赊销有良好前景时,应放宽信用条件,增加赊销量;否则不应赊销。 二、企业应收账款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没有形成良好的信用交易。市场经济建立初期,由于信用体系不完善和企业信用管理薄弱造成了企业之间信用交易比重小、应收账款坏账多、周期长等问题。所以,我们应考虑下面两个问题: 首先,要不要信用交易。从宏观角度看,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在一整套严格的信用管理体系基础上建立起的稳定可靠的信用关系是其存在的基础。市场经济越发展,各种信用手段的运用就会越多,这是必然结果。所以,企业应当以积极的态度采用信用交易。从微观角度看,我国企业应当认清计划经济时期的卖方市场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取而代之的是买方市场,特别是加入WTO以后,国外的企业要走进来,国内的企业要走出去,谁更有竞争力,谁就有更多的机会生存下去。而赊销无疑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必要条件。因此,可以肯定的说信用交易产生的应收账款应当继续存在而且在交易中所占的比重会不断提高。 其次,如何认识信用交易引发的应收账款问题。第一,从外部环境来看,与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相比,我国信用体系的建立还没有成型,企业势必会受到这样的大环境的影响。第二,从企业自身看,其信用管理有漏洞。信用管理主要包括客户管理和信用政策管理。越是外部环境不乐观,企业越应该加强自身的信用管理,但我国的实际情况并不乐观。有调查表明约有51%的企业根本没有听说过企业信用管理,而有系统、完善信用管理职能的非外资企业只有不到。对比国外,美国六七时年代,也经历过企业信用危机,后来通过信用管理,才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西方调查机构最近一次的调查表明,赊销与信用管理在企业十几项管理中排在第一位,可见其地位之重。 (二)没有制定合理的信用政策。信用管理是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确定了应收账款质量的好坏。信用管理最重要的是制定适当的信用政策,进而,企业按其政策对客户信用进行管理。企业是采取宽松的信用政策,还是紧缩的信用政策,应根据企业的目标利润及其所处的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确定。总之,企业都应制定与其适应的信用政策,包括确定信用标准、信用期间、现金折扣政策。 1、确定合适的信用期间。信用期间是企业允许顾客从购货到付款之间的时间,或者说是企业给予顾客的付款时间。信用期的确定,主要是通过企业分析改变现行信用期对收入和成本的影响。延长信用期,会使销售额增加,产生有利影响;同时,应收账款、收账费用和坏账损失也将增加,会产生不利影响。如果前者大于后者,则可延长信用期,否则不宜延长。当然,企业为了吸引客户,扩大销售,可以适当放宽信用期限。信用期限过长,对销售额增加固然有利,但它会减少企业的现金流量,而盲目放宽信用期限所得的收益有时会被增加的费用所抵消,甚至得不偿失,造成总利润减少。因此,企业必须慎重确定信用期间。 2、确定正确的信用标准。信用标准是指顾客获得企业的交易信用所应具备的条件。如果顾客达不到信用标准,便不能享受企业的信用或只能享受较低的信用政策。企业在制定客户信用标准时,应事先评估该顾客赖账的可能性,按照国际上流行的评估方法,可以采用“5C”系统进行评估。所谓“5C”系统是指评估客户信用的五个方面:即品质(character)、能力(capacity)、资本(capital)、抵押(collateral)和条件(condition)。品质指客户的信用度,即履行偿债义务的可能性,企业必须设法了解客户的付款纪录,看是否按合同规定履行付款及其他与供货企业的关系是否良好。能力指客户的偿债能力,企业应及时了解客户的流动资产质量及其变现能力。资本指客户的财务实力或财务状况,表明客户可能偿还债务的指标。销售部门应对客户信用进行调整,对其财务状况进行分析、研究,以确定对其尚可使用的信用额度。抵押指客户拒付款项或无力支付款项时被用作担保的资产,它对于初次交易的客户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企业首先并不知其底细和信用状况。为了稳重起见,往往要求客户提供资产抵押作为补偿。条件是指可能影响客户偿付能力的经济环境,这就需要了解顾客在过去困难时期的付款历史。 3、建立恰当的信用额度。现金折扣是企业对客户在商品价格上所做的扣减,向客户提供这种价格上的优惠,主要目的在于吸引客户为享受优惠而提前付款,缩短企业平均收账期。另外,现金折扣也能招揽一些视折扣为减价出售的客户前来购货,借此扩大销售量。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信用期间和折扣率,如1/50,但折扣表示普遍采用如2/10、1/20、n/30,“/”号前表示可以享受的价格优惠,“/”号后数字表示付款期限。如销售货款原始价为1000元,2/10表示在10天内付款可享受2%的折扣,则只需支付980元;同理,1/20表示在20天内付款,则只需支付990元;n/30表示付款最后期限为30天,但此时则无优惠。现今折扣政策规定了一定的付款期限,所以它必须与信用期间配合使用。没有明确信用期间的现金折扣是难于管理的,也没有现实意义。不论是信用期间还是现金折扣都可能为企业带来收益,但同时也会增加成本。现金折扣给企业带来的成本即指价格折扣所造成的损失。当企业给予客户某种现金折扣时,应根据折扣所带来的收益和成本孰高孰低原则,权衡利弊,做出正确决策。如果折扣所带来的收益增量大于成本增量,应给予现金折扣;否则,应放弃给予现金折扣。 三、应收账款管理对策 外部环境给企业带来的应收账款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国民信用体系的建立,而这绝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实现的。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求生存以及赊销手段的运用都是企业必须面对的现实,因此企业只有从自身找出路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所以,企业应建立并完善信用管理,在实践中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信用管理政策。 首先,企业应当从多个角度分析自己的实际情况。包括国际形式、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动对市场的影响、行业的特点、不同销售地区的特点、企业在运行中所处的位置,对自己的定位以及客户的特点偏好等要素。这些要素综合在一起决定了信用管理政策。 其次,信用管理是同企业销售行为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的理念来源于实践,又需要回到实践中去检验和调整。检验的标准是信用管理带来的收益和成本配比后收益最大,用公式概括可以表示:△收益=△销售收入-△坏账损失-△收账费用-△应收账款被占用的机会成本-△现金折扣代价。当然,企业在实践中应当对公式进行调整补充,并把企业的短期效益和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 总之,我国企业应收账款问题暴露了企业在信用管理上的不足,这是我国企业未来需要着重加强的环节,也是解决我国企业应收账款管理问题的关键所在。■记得采纳啊

当前,如何提高高职院校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以切合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亟待解决的难题。下面是我为大家推荐的,供大家参考。

范文一:工商企业管理的有效策略

一、工商企业在管理中存在的不足

目前,我国改革开放步伐逐渐加快,且世界市场日益开放,使得企业所面临的风险不断加大。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工商企业已经逐渐认识到了风险管理的重要意义,并不断加大内部的管理力度。但是,与国外很多优秀企业相比,我国企业仍处于落后阶段,对风险的掌握和分析不够明确,管理的力度也相对匮乏,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问题。

1.对风险的把握能力不强

工商企业涉及到的内容众多,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程度也很大,缺乏对风险管理的认知,不去准确分析市场,就会潜移默化的形成风险危机,影响企业进一步发展。

2.风险管理制度不健全

据调查:目前,很多工商企业在管理中都没有针对风险的有效管理的制度体系,缺乏具体的规范往往会导致流程混乱,工作失误,无法有效规避风险。

3.风险管理人员的能力素质有待提高

目前,既懂管理又能够科学进行分析,具有较高素质的人才越来越少。工商企业的内部管理者大多不知道如何避免风险,素质能力还有待加强。

二、工商企业管理的有效策略

为减少风险对企业的危害,就一定要采取行之有效的对策加以利用。

1.明确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想要从根本上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保证企业有效的规避风险,就要让企业内部的全体人员明确风险对企业的危害,了解规避风险的重要意义。对此,工商企业要加大宣传力度,让内部所有人员都认识到有效管理与自身的紧密关系,从而做好监督工作,加强管理力度,有效规避风险。

2.加强风险评估过程,完善资讯系统

工商企业面临的风险众多,但是有些风险是可以成功规避的。对此,企业要积极开展风险评估,有效进行风险预防,对其进行识别和控制。具体来说,要规避企业快速发展带来的不良影响,在经营环境发生改变或者拓展新业务的时候,加大市场调研力度,评定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并针对风险采取具体的对策。另外,由于现代化技术的不断进步,工商企业在规避风险的时候,还要将资讯化系统引入其中,对风险发生的情况进行资讯收集,并实现资源共享,利用先进装置准确分析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从而保证正确决策。

3.完善制度建设,提高管理者的能力素质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想要成功规避风险,就要健全完善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对策。对此,工商企业要完善建立内部的风险规避政策,细化管理内容,落实责任制,从而有效的规避风险。与此同时,还要不断提高内部管理者的能力水平,让他们明确风险对企业的巨大危害,并在员工上岗前做好岗前培训,加大宣传力度。企业管理者自身也要不断培养和完善自己的能力,利用业余时间多学习有关工商企业的风险问题,加强对其认识,并明确如何实行正确科学的管理来规避风险。企业也可以实施“引进来与走出去”并存的发展战略,多与其他企业的管理者进行沟通交流,并对外聘请有能力的人员进行内部培训,从而提高管理者的素质和能力。

三、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世界大市场的逐步开放,社会竞争逐渐加剧,工商企业面临的风险越来越大。想要保证企业顺利发展,不被社会所淘汰,就一定要明确风险管理的重要意义,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加大管理力度,应用现代化设施,逐步改善管理对策,并科学合理的对风险发生的可能性给予分析。只有这样,才能使工商企业有效的规避风险,减少危险发生的可能性,从而逐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使其立于不败之地。

范文二:工商企业管理与企业信用管理

一、我国工商企业信用管理现状分析

就实际情况而言,以下是调查人员对我国工商行业信用管理现状进行的具体分析:第一,在国内工商企业内部,通常会设定众多的财务部门、销售部门来对企业信用销售进行系统管理,这一方式的运营往往会给企业内部的信用管理带来很大的制约。因为不同企业部门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运作方式,销售与财务部门在合作交流中往往会产生分歧,从而使得企业的信用管理模式呈现出缓慢的发展趋势。第二,由于企业内部销售的目标管理与信用风险的管理有实质上的区别,因此两者在职能上呈现出了极大的差异性。与此同时,因为缺乏相应的技术支援,如果让销售部门履行信用风险的职能,则会使企业销售人员在销售利益的驱使下对企业造成更大的风险。第三,因为财务人员没有深入研究客户的背景资料以及客户与公司的交易情况,如果让财务部门来掌控信用管理,则会导致两大部门间产生严重的分歧。所以,怎样能在企业内部配置中完善企业管理机制,促进各部门间良性职能沟通,是构建企业风险机制管理的关键要素。

二、完善工商企业信用管理的有效途径

工商企业管理人员必须对企业信用引起足够重视。就工商企业内部信用风险管理来说,它通常会融入到企业各个生产以及业务部门中,如果要构建完善的企业风险管理机制,仅凭一个部门的力量是不够的。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要求工商管理人员对企业信用风险管理投入一定的精力,全方位地加强工商管理部门人员间的协调沟通,加大企业财政资金在这一部门中人力、物力的投资。与此同时,提高风险管理人员的素质,在增进管理人员风险意识的基础上,优化企业内部信用管理模式。

1.构建系统的信用管理部门。在工商企业运营中,企业资讯风险的管理对企业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以及管理水平都具有着相当严格的要求。对此,只有在企业内部开设纯粹的信用管理部门,方能完善企业内部信用管理机制。构建科学的信用管理职能,需要企业管理人员对企业内部的信用管理进行系统控制,实现对信用管理事前、事中以及事后的全方位掌控,这一系列工作的进行都需要相关人员做出大量的调查、研究。所以,企业应该建立单独的信用管理部门,在调节销售部门与财务部门管理职能的同时,在企业内部构建科学的运营体系。

2.加强企业管理者的素质培养。工商企业的信用管理工作,是一项具有相当高专业效能以及技术性能的长期性工作任务。使其在一定条件下,需要协调领导人员、销售人员、财务人员以及业务人员的合作,树立共同的奋斗目标,在不断发展 *** 同努力。同时,它切实要求管理人员应具备相当丰富的专业知识以及专业技能。对此,在信用管理工作中,企业内部应切实加强对信用管理人员的培训,在提升企业信用管理能力的基础上,提升企业人员信用管理技能。

3.推行资信管理体制。推行资信管理是实行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的关键内容,其大体上要求企业信用管理人员应积极收集全方位的客户资料,构建完善的客户资料管理库,同时定期加入新的客户资料,开展资信核查,整理出具有良好信誉的客户资料。就建立客户资信管理的核心体系而言,是对客户的信用管理做综合的评估。对此,企业可以通过合法手段,如对工商管理部门、媒体企业等进行调查来了解客户的信用。

4.构建工商企业内部授信制度。工商企业内部的授信制度即系统地对客户的赊销条件进行考察,全面地掌握客户的信用额度。授信管理是工商企业信用管理的重点内容。具体而言,就是企业依据之前对客户做出的信用评估,通过前期与客户的交易资讯,切实按照企业内部信用管理机制,经由专门的信用审查人员来判定该客户的信用额度。同时,企业应构建一体化的客户信用审查流程。对此,应具体实施一套专门针对信用体制而制定的交易审批模式,切实承担企业风险管理责任,从而有效地规避其它部门利用信用管理中的漏洞来获取私利的情况发生。

5.实现与客户间的信用等级评价。针对于工商企业的信用管理来说,实现与客户间的信用等级评估,能便捷地建立客户档案,对信用客户进行分类管理。客户的信用等级评估,即将客户的合约履行能力以及还款能力作为中心内容,对客户信用进行量化分析。对此,企业应分季度地对客户信用进行分析,在年终的时候对客户上一年的信用进行财务评估。

6.完善企业信用管理的重要意义。在工商企业管理中,完善企业内部的信用管理机制,是构建和谐经济市场的前提条件。第一,坚持诚实守信的经营观念,建立中国传统的经商美德。对此企业可以将信用管理机制有效地融入到市场经济理论中,进一步推进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第二,是维系市场经济秩序的关键内容。在日益激烈化的市场竞争中,应切实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发挥经济市场参与者巨大的工作效能。与此同时在完善好企业信用制度的基础上,规范企业管理模式,及时缓解市场经济中不稳定因素,根除不讲信用的交易行为。第三,提高企业竞争资本,树立企业自身诚信机制,建立公平、公开的市场交易环境。就某种意义上来说,毫无诚信可言的企业是没有发展前景的。在竞争日益激烈化的市场贸易中,企业是市场经济执行的重要参与者,如果要维护好企业自身的经济地位,需要制作高质量的产品、合理的售价、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从而能全面提高企业核心竞争机制。与此同时,切实根据企业实际运作情况,拟定出一套完整的符合现代气息的企业信用管理模式,这不论是对企业经营还是市场经济环境的构建都有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它可以在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的基础上,创新企业管理模式,帮助企业开通客户渠道,和谐企业与客户间的交流合作,从整体上提高企业的综合实力,推进企业经济发展。

三、结束语

本文有针对性地对工商企业中的信用管理进行了系统论述,从信用风险管理的现状出发,对完善企业信用提出了一系列发展措施。同时就信用对企业生长发展所具有的现实意义而言,有针对性地对新时代的企业管理者信用工作提供了有效借鉴。

我国企业应收账款管理问题与对策 应收账款是企业因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而形成的债权,是企业向客户提供商业信用的产物。合理的应收账款对于扩大企业经营规模,提高销售量和市场占有率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过度使用信用也会给企业带来风险。因此,企业必须对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制定合理有效的管理方法。 一、应收账款产生原因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竞争机制的作用迫使越来越多的企业运用商业信用进行促销,故而赊销成为企业扩大销售,保持和提高市场占有率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市场的信用危机使得企业之间相互拖欠债务的现象越来越严重,造成企业应收账款的增加;同时,计划经济体制遗留下的国有企业“三角债”、“债务链”问题,还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成为我国企业进一步发展的沉重包袱。另外,因为商品成交的时间和收到货款的时间常常不一致,这是导致应收账款增加的另一个原因。既然企业发生应收账款的主要原因是扩大销售和增强竞争力,那么其管理的目标就是求得利润,从广义上来说应收账款是企业的一项资金投资,是为了扩大销售和盈利而进行的投资。投资肯定要发生成本,这就需要在应收账款信用政策所增加的盈利和这种政策的成本之间做出权衡。当应收账款所增加的盈利超过所增加的成本时,应实施应收账款赊销;当应收账款赊销有良好前景时,应放宽信用条件,增加赊销量;否则不应赊销。 二、企业应收账款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没有形成良好的信用交易。市场经济建立初期,由于信用体系不完善和企业信用管理薄弱造成了企业之间信用交易比重小、应收账款坏账多、周期长等问题。所以,我们应考虑下面两个问题: 首先,要不要信用交易。从宏观角度看,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在一整套严格的信用管理体系基础上建立起的稳定可靠的信用关系是其存在的基础。市场经济越发展,各种信用手段的运用就会越多,这是必然结果。所以,企业应当以积极的态度采用信用交易。从微观角度看,我国企业应当认清计划经济时期的卖方市场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取而代之的是买方市场,特别是加入WTO以后,国外的企业要走进来,国内的企业要走出去,谁更有竞争力,谁就有更多的机会生存下去。而赊销无疑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必要条件。因此,可以肯定的说信用交易产生的应收账款应当继续存在而且在交易中所占的比重会不断提高。 其次,如何认识信用交易引发的应收账款问题。第一,从外部环境来看,与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相比,我国信用体系的建立还没有成型,企业势必会受到这样的大环境的影响。第二,从企业自身看,其信用管理有漏洞。信用管理主要包括客户管理和信用政策管理。越是外部环境不乐观,企业越应该加强自身的信用管理,但我国的实际情况并不乐观。有调查表明约有51%的企业根本没有听说过企业信用管理,而有系统、完善信用管理职能的非外资企业只有不到。对比国外,美国六七时年代,也经历过企业信用危机,后来通过信用管理,才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西方调查机构最近一次的调查表明,赊销与信用管理在企业十几项管理中排在第一位,可见其地位之重。 (二)没有制定合理的信用政策。信用管理是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确定了应收账款质量的好坏。信用管理最重要的是制定适当的信用政策,进而,企业按其政策对客户信用进行管理。企业是采取宽松的信用政策,还是紧缩的信用政策,应根据企业的目标利润及其所处的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确定。总之,企业都应制定与其适应的信用政策,包括确定信用标准、信用期间、现金折扣政策。 1、确定合适的信用期间。信用期间是企业允许顾客从购货到付款之间的时间,或者说是企业给予顾客的付款时间。信用期的确定,主要是通过企业分析改变现行信用期对收入和成本的影响。延长信用期,会使销售额增加,产生有利影响;同时,应收账款、收账费用和坏账损失也将增加,会产生不利影响。如果前者大于后者,则可延长信用期,否则不宜延长。当然,企业为了吸引客户,扩大销售,可以适当放宽信用期限。信用期限过长,对销售额增加固然有利,但它会减少企业的现金流量,而盲目放宽信用期限所得的收益有时会被增加的费用所抵消,甚至得不偿失,造成总利润减少。因此,企业必须慎重确定信用期间。 2、确定正确的信用标准。信用标准是指顾客获得企业的交易信用所应具备的条件。如果顾客达不到信用标准,便不能享受企业的信用或只能享受较低的信用政策。企业在制定客户信用标准时,应事先评估该顾客赖账的可能性,按照国际上流行的评估方法,可以采用“5C”系统进行评估。所谓“5C”系统是指评估客户信用的五个方面:即品质(character)、能力(capacity)、资本(capital)、抵押(collateral)和条件(condition)。品质指客户的信用度,即履行偿债义务的可能性,企业必须设法了解客户的付款纪录,看是否按合同规定履行付款及其他与供货企业的关系是否良好。能力指客户的偿债能力,企业应及时了解客户的流动资产质量及其变现能力。资本指客户的财务实力或财务状况,表明客户可能偿还债务的指标。销售部门应对客户信用进行调整,对其财务状况进行分析、研究,以确定对其尚可使用的信用额度。抵押指客户拒付款项或无力支付款项时被用作担保的资产,它对于初次交易的客户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企业首先并不知其底细和信用状况。为了稳重起见,往往要求客户提供资产抵押作为补偿。条件是指可能影响客户偿付能力的经济环境,这就需要了解顾客在过去困难时期的付款历史。 3、建立恰当的信用额度。现金折扣是企业对客户在商品价格上所做的扣减,向客户提供这种价格上的优惠,主要目的在于吸引客户为享受优惠而提前付款,缩短企业平均收账期。另外,现金折扣也能招揽一些视折扣为减价出售的客户前来购货,借此扩大销售量。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信用期间和折扣率,如1/50,但折扣表示普遍采用如2/10、1/20、n/30,“/”号前表示可以享受的价格优惠,“/”号后数字表示付款期限。如销售货款原始价为1000元,2/10表示在10天内付款可享受2%的折扣,则只需支付980元;同理,1/20表示在20天内付款,则只需支付990元;n/30表示付款最后期限为30天,但此时则无优惠。现今折扣政策规定了一定的付款期限,所以它必须与信用期间配合使用。没有明确信用期间的现金折扣是难于管理的,也没有现实意义。不论是信用期间还是现金折扣都可能为企业带来收益,但同时也会增加成本。现金折扣给企业带来的成本即指价格折扣所造成的损失。当企业给予客户某种现金折扣时,应根据折扣所带来的收益和成本孰高孰低原则,权衡利弊,做出正确决策。如果折扣所带来的收益增量大于成本增量,应给予现金折扣;否则,应放弃给予现金折扣。 三、应收账款管理对策 外部环境给企业带来的应收账款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国民信用体系的建立,而这绝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实现的。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求生存以及赊销手段的运用都是企业必须面对的现实,因此企业只有从自身找出路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所以,企业应建立并完善信用管理,在实践中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信用管理政策。 首先,企业应当从多个角度分析自己的实际情况。包括国际形式、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动对市场的影响、行业的特点、不同销售地区的特点、企业在运行中所处的位置,对自己的定位以及客户的特点偏好等要素。这些要素综合在一起决定了信用管理政策。 其次,信用管理是同企业销售行为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的理念来源于实践,又需要回到实践中去检验和调整。检验的标准是信用管理带来的收益和成本配比后收益最大,用公式概括可以表示:△收益=△销售收入-△坏账损失-△收账费用-△应收账款被占用的机会成本-△现金折扣代价。当然,企业在实践中应当对公式进行调整补充,并把企业的短期效益和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 总之,我国企业应收账款问题暴露了企业在信用管理上的不足,这是我国企业未来需要着重加强的环节,也是解决我国企业应收账款管理问题的关键所在。■

毕业论文诚信问题

一.会计诚信问题的内涵与意义. 二.会计诚信及职业道德缺失的现状及原因 三.重塑会计诚信的对策

摘要:笔者从会计诚信会计职业道德关系入手通过分析对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现状及其职业道德失范的成因作了深刻剖析,并就如何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提出了一些具体措施。 关键词:会计诚信 会计职业道德 措施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加强,人们对财务信息的关注度越来越强,而公司企业财务信息的失真失实,不仅严重破坏了市场经济的秩序,损害了社会公众的利益,而且阻碍了和谐社会、诚信社会的构建。近几年国内国际上财务造假案层出不穷,使人们陷入了对财务信息真实性及其重要性的思考,如何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提高会计的公信力、培育会计诚信、规范会计职业道德行为,提高财务信息质量,在新形势下,显得尤为重要,本文试就会计诚信与会计职业道德教育问题作一粗浅探讨。 一、会计诚信、会计职业道德的内涵 (一)会计诚信的内涵 会计诚信表达了会计对社会的一种基本承诺,即把公司企业的现实经济活动客观公正地反映出来,忠实地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服务。会计诚信的内涵包括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和会计职业操守、精湛的会计技术和会计技能、完善的会计信息质量和优质的会计服务诚信。 (二)会计职业道德的内涵 会计职业道德是指在会计职业活动中应遵循的、体现会计职业特征的、调整会计职业关系的职业行为准则和规范。会计工作处于整个社会经济的前沿,会计人员身处财经大权的关键地位,职业道德在整个会计工作中显得尤为重要。 二、会计诚信与会计职业道德的关系 会计诚信和会计职业道德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两者相互作用,互为影响,互为促进。 (一)会计职业道德是会计诚信的基础和前提。作为会计人员,只有严格地遵循会计职业道德,才会出现诚实守信的会计人员。在日常生活中依法、规范的执业行为的不断积累,就是建立会计诚信的过程。 (二)会计诚信是会计职业道德的具体体现。 三、会计诚信对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 要做到会计诚信,就是要按照会计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依法、规范、认真履行职责,一是理财,要做到为民理财,聚财有道,生财有方,用财有效,为公司企业当一个“好管家”。二是廉政,要做到廉洁公正,坚持不义之财不取,在金钱面前不动摇,非己所属,眼不红、手不痒、不贪不沾,依法规范履行职责,切实做到:“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三是诚信,坚持诚信为本,实事求是,客观公正从业,决不做假账,危害公司企业。 四、我国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现状、存在问题及成因 从全国物价、税收、财务大检查和对部分国有太中型企业及重点亏损企业审计情况可以看出,层出不穷的虚假会计报表从多个侧面折射出会计职业道德问题的严重性和普遍性。 这些问题主要表现为:第一,职业道德观念淡薄。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会计人员在国家、社会公众利益与单位利益发生冲突时,不能够坚持准则,甚至为违法违纪活动出谋划策,直接参与伪造、编造虚假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第二,追求私利,监守自盗。一些会计人员故意伪造、变造、隐匿、毁损会计资料,利用职务之便贪污、挪用公款,以身试法,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第三,违背准则,弄虚作假。一些注册会计师在执行独立审计业务时,出具了不恰当的审计报告,客观上认同了会计作假行为,充当了被审计单位信息失真的保护伞。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如下: (一)社会变革、市场经济价值观念转变及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不合理、不规范,权力监督和制约乏力,激励和约束机制不配套。 (二)会计职业界自身建设存在较大差距,会计人员坚持职业道德的外部法律环境不佳。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会计人员坚持准则的法律保障和法律救济制度不完善,不利于会计人员形成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 (三)对会计职业道德的宣传教育和监督缺乏有力的手段和措施,致使会计人员业务素质不理想。在学校教育中,较长时期偏重智育,忽视德育。参加工作后,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规定中虽有职业道德内容,但实际上从未见过职业道德培训。五、加强会计诚信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措施 (一)坚持把会计人员的诚信教育始终放在首位。 (二)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政治思想水平。一要强化对会计人员的政治思想教育,坚持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二要牢固树立实事求是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坚持一切从事实出发,切实保证财会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

三、完善企业会计诚信问题的对策

(一)加强诚信教育,提高会计人员诚信意识

我国政府应该加强会计工作人员诚信档案的建立,需要依据每年会计从业人员登记、年检以及检查等方面工作,对他们所从事会计工作过程中是否依据会计法规制度或者职业道德水平、奖励或者惩罚等方面进行记录,形成他们特有的诚信档案。这种方式不仅仅可以作为我国会计监督部门的重要监督依据,还作为其公开实行、监督以及约束的重要手段和执行依据。另外,我国政府还需要注重加强会计工作人员的诚信教育工作。我国政府、会计行业需要对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和那些具有资质的会计工作人员进行继续教育工作,并在继续教育过程中加大对他们的诚信理念的教育和强化,培育良好会计诚信工作文化,塑造适合会计行业诚信建设的文化。这是是当前我国会计行业急需要解决和处理的问题和任务。

(二)加强会计诚信法制和政府监管力度

会计行业工作人对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此,我国会计行业需要加强对这类工作人员的监督、管理和控制工作,从而确保他们在审计业务过程中可以有效客观、公正的实行各种任务。同时,我国会计行业可以适当提高审计费用,提高整个行业的审计标准,尽量避免审计过程中出现不良竞争状态,让更多的审计工作人员能够提高审计质量。另外,我国政府还需要加大法制和政府的监督部门监督和约束作用,尽量建立起政府监督和监督法律体系,做好会计诚信行为规定,实现会计管理部门或者中介部门利用法律来对那些违反规定的工作人员实行行政处罚。

(三)提高会计工作人员素质水平

我国会计行业要想提高会计诚信问题,应该注重提高会计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为此,首先,我国高校会计或者财务管理专业的负责人需要在设置人才培养计划的时候,注重添加会计诚信方面的课程或者教育内容,让这些学生能够在校园内就体会到会计诚信的重要性。其次,企业内部需要加强对会计工作人员的诚信教育。比如说,企业内部设置专业的培训机构,实现他们不定期的在职教育和考核方式,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和水平。另外,企业出资人还可以将这些会计工作人员委派到社会专业培训机构学习职业道德和诚信教育内容。

(四)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要想完善公司的治理结构,公司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优化公司股权结构,尽量实现公司的股权运行内容,降低股权集中化现象出现;二是适当增强公司内部懂事会的功能和作用,实现董事会自我评价和监控,明确他们的诚信内容和工作;三是建立有效的独立董事制度。独立董事可以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保护公司的利益,并通过参与董事会的运作,可以发现公司经营的危险信号,对公司的违规或不当行为提出警告。(作者单位:绥化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孟凡利.会计职业道德[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2]袁敏.浅议当前中国会计诚信缺失的原因与对策[J].南方冶金学院学报,2005(5)

[3]李承宗.会计诚信的伦理学探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6 (7)

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基石,更是整个会计行业之本,诚信既是财富,又是财源,还是财力,它是现代企业持续发展喝持续经营的先决条件,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现代经济“第一推动力”,更是市场经济发展到现在最大的“无形资产”。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会计诚信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维护会计诚信原则,提高会计诚信水平,建设会计诚信体系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会计诚信的内涵

会计诚信是指会计行为的诚实守诺,具体表现就是会计工作人员按企业客观经营状况和企业会计制度的要求,向报表使用者提供真实、完整、准确、及时的财务信息,并且该信息是企业经营者做出正确生产经营决策的基础,是投资人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

从整体看,会计诚信品质的内容包括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和会计职业操守;精湛的会计技术和会计技能;完善的会计相信质量和优质的会计服务,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会计诚信则表达了企业对社会的一中基本承诺,即客观公正、不偏不倚地把现实经济活动反映出来,并忠实地为会计相信使用者们服务。

二、会计诚信的重要性及意义

(一)会计诚信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基础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诚信既是道德资源又是经济资源,在保障交易正常进行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市场经济中,因为社会分工的细化和交易方式的发展,诚信也被赋予了更多的物质内容,从道德追求进入到物质生活领域。在经济生活中,如果道德缺失,信用遭破坏,就会导致市场秩序混乱,企业间的交往就会中断,只有坦诚的信息披露才能取信与市场,才能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游刃有余,立于不败之地,拓展更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诚信不仅强调内在品德修养,更强调“互利”和“双赢”,即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要顾及他人和社会的利益,这是诚信的核心问题。正因为如此,诚信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基础,是市场经济的动力和源泉,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基本的游戏规则。

(二)会计诚信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会计之本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立信,乃会计之本”。信用是会计规则的生命线,诚信不仅是一种资源,而且与重大利益相关。守信者会得到利益,而失信者必将付出代价。例如一些会计师事务所诚信度高,竞争力就强,并以此获得了较大的经济利益。而有一些会计师事务所由于陷入了信用危机,并且受到了相关机关制裁或被迫终止其营业资格。对执业会计师来说诚信有助于他们开拓业务,占有市场,也可以使客户增多,扩大实力,使同行合作者增多,在合作中获得利益。在市场经济越来越发达的情况下,诚信既是会计行业生存的重要前提,也是会计行业发展的重要保证。

三、当前会计行业诚信缺失的表现及危害

(一)会计行业为诚信缺失的表现

1、原始凭证失真。当团体利益、局部利益、个人利益在某种场合占了上风,再加上单位领导人的地位、权力的影响,一些自制原始凭证往往便成了单位上下“通力合作”的结果,至于外来原始凭证,既有违法印制的逼真票据,又有公司、企业、商场为推销商品、迎合特殊报销需要而不得不开出的“头大尾小”、名为购办公用品实为家庭用品之类表里不一的发票。世界零售业巨头麦德龙出来中国商场时详尽罗列着所购商品名称、数量、单价、及顾客姓名的透明发票,便成了“制造麻烦者”,因其“造假不方便”,常为一些顾客拒绝甚至退货。

2、会计凭证失真。在实际工作中,会计人员被动地使用失真的运势凭证,在记账、算账、报账的过程中因未发现而导致的无意失真情况时有发生;另一方面,由于利益驱动单位领导指使会计人员或会计人员自行造假而导致的人为因素失真也较为普遍。由于原始凭证失真和账务处理失真而导致会计报表不能提供完整、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加之有的企业内外两套账表,造成会计信息不准确、不真实。

3、假账真算与真账假算。一是不按规定进行收入确认,利润虚假。效益好的企业想方设法隐瞒利润,少计收入,将其挂在往来账上或私设小金库;效益不好的企业为了完成利润指标,将不到期的收入提前计入 ,或利用内部上下级关系、关联单位之间虚开销售发票。二是会计当期的成本、费用结转不真实。该列的成本、费用挂账不列,该提的费用不提或少提,不该提的变相提取,乱挤乱摊成本费用。

会计信息缺失及其所造成的后果是十分严重的。从一个国家的角度讲,可以使市场信号失真造成政策制定的失误,干扰市场经济发展,使资源配置低效劣化,造成大范围的国家利益受损。从企业的角度讲,可以对企业产生误导,使企业的决策失误,失去市场机会,使企业的近期利益和长远利益受损。同时也使会计行业本身深受其害,危害会计工作的组织体系和工作规范体系,使内控系统只需时空,会计秩序混乱,滋生腐败和犯罪。但是,诚信的缺失并非是会计特有的问题,会计诚信是社会诚信的一部分,会计诚信的缺失是我国当前整个社会诚信程度低下的一个反映。

(二)会计缺失诚信的危害

1、危害市场经济秩序。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没有信用,市场经济就无法维系。近几年来,造假账、造假报表,虚列资产和权益等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比较严重,出现了一些贪污受贿、偷税漏税、挪用公款等不诚信行为。从中国的郑百文、银广夏,到美国的安然、世通、施乐、默克及法国的维迪旺,社会各界对会计失信的谴责此起彼伏,不但影响了国家税收,并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国家经济决策与实际的经济状况偏离,已经成为一颗“毒瘤”严重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

2、危害投资者利益。会计资料的质量,不单纯是单位的内部事务,也影响到投资者及时知悉、充分了解、有效利用会计资料的合法权益。对中小投资者而言,他们投资的主要依据是经审计后公布的会计报表,而会计报表的失真,将直接导致投资者利益得不到保障,从而失去他们对会计报表的可信度。就安然事件来说,2001年11月下旬,美国最大的能源交易商安然首次公开承认自1997年至今,通过复杂的财务合伙形式虚报盈余亿美元,在与关联公司的交易中,隐藏债务亿美元,通过大约3000家SPE进行自我交易、表外投资、编造利润,管理层从中非法获利。在安然破产事件中,损失最惨重的无疑是那些投资者,尤其是仍然掌握大量安然股票的普通投资者,按照美国法律,在申请破产保护之后,安然的资产将优先缴纳税款、偿还银行借款、发放员工薪资等。本来就已经不值钱的公司再经这么一折腾,投资人肯定是血本无归,安然公司的破产也冲击了各有关的主要金融机构,包括投资银行、商业银行、养老保险和共同基金。对于投资者而言。他们投资的主要依据是经审计后公布的会计报表,而会计报表的失真,将直接导致投资者的利益受损。

诚实守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也是公民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人无信不立、国无信不强,人与人的交往、合作需要诚信,市场经济越发达、职业越社会化,道德信誉就越重要。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会计诚信毕业论文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会计诚信毕业论文范文篇1 浅谈会计诚信缺失问题 【摘要】 诚信的回归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会计诚信,是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几年中外会计信息严重失真的现实,说明会计诚信缺失已成为一个国际性难题。解决问题的可行方法是让单位领导人成为会计法律责任的惟一责任人,这样才有望真正确立中国会计的诚信原则。 【关键词】 会计诚信 会计诚信缺失 会计超规范 我们一直把真实性作为会计工作的“生命”。当今的会计,不仅其数据真实性已大有问题,就是其基本诚信品质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极大怀疑。 1. 我国面临会计诚信缺失问题 会计信息失去了真实性,那无异于会计的消亡,而不真实的会计信息,除了危害经济与管理之外别无它用。正因为此,我们才对会计真实性予以了充分的关注,并向社会各界即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们,在会计真实性方面作出了基本承诺。而社会各界对会计的这种承诺给予了充分信赖,所以会计信息被人们广泛地用于经济决策和日常经营管理。由此可见,会计信息之所以为社会各界广泛重视并运用,完全是由于社会各界对会计诚信予以了充分的信任和肯定。 但是,会计的现实恰恰把它对社会的这一基本承诺抛到了九霄云外。不要说琼民源、郑百文、银广夏这些中国会计造假的典型案例,就一般层面上,中国会计信息失真确实已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 2. 会计诚信缺失的原因 会计诚信的缺失,不但对所有者,而且对经营者都将是一种致命的伤害。恢复会计诚信绝非可以一蹴而就。当务之急,首先要找出会计诚信缺失的真实原因,并作出深入的理论分析,为解决会计诚信失缺问题提出一些可行的措施建议。 制度缺陷是会计诚信缺失的根本原因在现行产权制度下。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也导致作为信息使用方的投资者 和作为信息提供方的经营者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会计信息不对称,从而为会计造假提供了前提条件。一旦委托人远离企业或无法确认,受托人缺少相应的监督,会计诚信缺失就会因为缺乏动力和压力而成为一种必然,从而造成会计信息的失真。 会计诚信到底是什么?简单地讲,会计诚信表达了会计对社会的一种基本承诺,即客观公正、不偏不倚地把现实经济活动反映出来,并忠实地为会计信息使用者们服务所有权与经营权关系能否得以协调的关键。对资源使用过程及结果作出如实记录并及时向资源所有者和经营者进行报告的责任,历史地落在了会计身上,从而使会计诚信变得更为社会所重视。 3. 会计诚信缺失带给人们的思考 在没有委托人的世界,会计诚信原则比以前任何时候都更为需要。会计诚信是会计与生俱来的品质。从根本上说,会计诚信是社会经济文化不断走向“文明”的内在要求 另一角度看,会计诚信的缺失似乎又是一种与生俱来的现象。其原因,可从市场经济中始终存在的垄断现象中寻找。令我们充满信心的是,虽然人类社会一再经历着垄断并缺乏诚信的磨难,对诚信原则的认同则始终未变。 综上所述,会计诚信为发展市场经济必需,但市场经济发展又对会计诚信产生了各种扭曲性的影响。可以这样理解,会计诚信是与市场经济的“公开、公平、公正”原则紧密相依的。但市场的“三公”在世界各国迄今尚未得以真正实现,因此,会计诚信原则在世界各国的实践中,难免打了或多或少的折扣。我们现在所要解决的,是在我国目前市场经济现实条件下,怎样最大限度地实现会计的诚信原则。 4. 会计诚信缺失的对策 首先,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提高会计人员职业素质,在全社会树立诚信意识和诚信道德行为规范 在全社会开展诚信教育和职业道德建设教育,建立会计人员信誉档案制度,强化会计职业道德监督,另外把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作为专业必修课。 会计职业道德建设需要良好的道德环境,环境的优化直接关系到人们道德修养水平的提高。在依法治国的同时,加强以德治国.通过宣传和教育净化社会环境,形成全社会人人都讲诚信,对不诚信者人人喊打的社会环境,使诚信成 为一种自觉行为。 另外,加强契约管理 中国可能是没有委托人契约关系条件下会计诚信缺失的典型。解决这类问题,按权威的观点,只能应用社会契约论原理。解决会计诚信问题的关键,是首先确定我国经济生活中在会计诚信问题上存在着什么样的“超规范”,我国现阶段在执行会计诚信原则时,应赋予各单位以什么样的“道德自由空间”。 由于我国的法律尚未建立在对目前我国会计“道德自由空间”真实情况充分认识的基础上,还没有非常有针对性地出台各种解决会计人员两难境地的各项法律,因此,还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会计诚信原则绝对不可能在“高压”政策下确立。 在中国会计实务中真正广泛地确立诚信原则,必须从制度上采取有效措施,其一,减少会计准则制度中会计选择的弹性区间,最好完全剥夺会计自主选择会计方法的权力,使会计处理各种业务只有唯一选择。其二,让单位负责人100%地承担会计作弊的责任,而会计人员对此不负丝毫的责任。这样,住何的会计作弊一旦追究责任都将由单位一把手负全责,若如此,中国会计诚信原则的彻底恢复为期不远矣! 会计作为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种重要行业,其存在的价值就是诚信。可以说,是诚信给了会计以健康的生命,失去了诚信,会计工作就无异于消亡。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使广大会计人员在会计工作中,自觉坚持原则,不做假账 。社会需要诚信,而会计人员也只有用诚信这种职业道德武装起来,才会给会计工作注入“真实的生命”。这样,才不会辜负党和人民对会计工作者的期望和信任,重新唤回社会公众 对会计行业的信心。 参考文献: [1]刘忠利.浅议会计诚信[J]商情(财经研究),2008,(1). [2] 张辉.诚信是会计人员的立身之本[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 , 2008,( 3). [3]陈作华.试论会计诚信缺失的根源及对策[J]经济师,2004,(9). 会计诚信毕业论文范文篇2 浅谈会计诚信与会计诚信教育 摘要:会计诚信缺失是一个全球性的难题。导致会计诚信缺失,主要与背景、市场的弱势有效性、委托代理关系中双方的问题、成本与收益的衡量、注册会计师独立性缺失等多方面因素有关。为了建立起诚实守信的市场新秩序,进行诚信教育势在必行。建立会计诚信的法律机制、激励机制、企业内部的内控机制等,使财务工作者能够遵循准则,严格自律,客观公正,自觉抵制弄虚作假等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以良好的职业道德、精湛的会计技能,为社会提供优质的会计信息和会计服务,促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沿着诚信的轨道健康发展。 关键词:会计诚信;危机;教育 诚实守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也是公民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人无信不立、国无信不强,人与人的交往、合作需要诚信,市场经济越发达、职业越社会化,道德信誉就越重要。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契约经济”,注重的就是“诚实守信”。在自然经济和传统文化层面上,诚信是道德文化的核心,强调的是内在品德修养。可以说,信用是维护市场经济步入良性发展轨道的前提和基础,是市场经济赖以生存的基石。 一、会计诚信危机的现状 21世纪,会计行业面临着“诚信危机”的挑战。会计造假形形色色,无视会计期间、权责发生制等基本假设;编造虚假会计凭证或篡改财务报表的认定;编制虚假的发票、入库单、装运单等文件;歪曲财务报表的交易事项;通过构造虚假的交易循环,创造“账面利润”;故意对相关金额、分类、认定或披露采用错误的会计处理方法等。 一般而言,会计造假主要有四种方式:(1)利用时间性差异,也称为“截期舞弊”。其形式通常有两种:一种是提前确认收益,另一种是延迟记录费用或负债。但是,不论采取其中的哪一种,都是通过时间因素实施舞弊的。(2)虚增资产价值。资产必须按照取得成本计价,但企业可以通过以实物投资方式实现资产的增值。有很多方法可以绕过历史成本原则,使企业资产按现值体现在账面上。(3)虚构利润。一度是美国也是全球头号能源交易商――安然公司,从1997年以来,虚报利润亿美元。就是利用了金字塔构架下的合伙制网络组织,通过复杂的关联方交易虚增利润,并利用下属公司大胆运用各种工具进行高风险的运作,由此增加公司账面资产和利润。(4)披露不实。常见手段是对于重大事项隐瞒或推迟披露。有的上市公司在关联方关系及交易的信息披露方面存在问题,如在揭示股东持股情况时,掩盖了许多关联方;有的公司只说明关联交易,未说明关联方究竟是何关系等。 二、会计诚信缺失的根源 1.社会大环境的诚信缺失 会计诚信缺失不是一个偶然现象,而且也不是单独出现的,它和社会大环境失信行为有关,并受其直接影响。当前,某些地方由于某些原因,决策具有随意性,制度规则由于其经常性的变动而缺乏严肃性。在某些偏远地区,制度规则的朝令夕改更是严重。这种不稳定的制度规则,必然难以形成较为明确的收益预期,将导致人们行为的短浅化,并可能诱发人们采取非诚信行为来获取利益。社会环境不同程度的诚信缺失将使一些市场参与者采取不合理的甚至违规违法的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利益。会计舞弊由于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和技术性,常常成为他们使用的手段之一。 2.公司制度缺陷 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的缺陷,已经严重制约着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进一步提高。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国大多数上市公司都是由国企改制而来的,由于改制不彻底,上市公司未能建立有效的制约机制,因此,在公司治理方面存在较突出的问题,如股权结构不合理,“一股独大”造成股东大会、监事会、董事会对大股东的约束流于形式;又如上市公司与控股股东在人员、财务、资产、机构、业务上没有实现真正分开,容易造成控股股东损害上市公司及其他股东利益等问题,这一切的不完善,为上市公司的会计造假埋下隐患。 3.委托代理关系问题 在委托代理关系中,要求代理人为委托人服务,而代理人为了获得继续代理,也会主动讨好委托人,追求委托人的利益最大化,从而获得长期代理报酬。会计师为了企业的某些利益和领导的满意,听从企业领导的意志,审计师也可能会为了得到长期丰厚的审计费用而与企业串通或对企业的行为“睁一眼、闭一眼”。这种委托代理的制约关系,决定了会计师很难站在独立的立场上作出公正的判断。所以委托代理关系的影响,是理性看待会计诚信问题不能忽略的一环。 4.成本和收益的衡量 如果将会计师的每次作假和不诚信看作一次博弈行为,尽管影响诚信博弈结果的因素很多,但相应的成本和收益的比较却是博弈决策的重要参考。在游戏规则既定的情况下,是诚信还是不诚信,会计师要对决策后果的成本和收益进行权衡。如果不诚信的预期收益高于成本,会计师就有可能选择不诚信;而如果不诚信的预期成本高于收益,会计师自然就会选择诚信。 三、会计诚信教育的建立 中国会计最缺什么?是我们的准则、制度没有与国际惯例完全对接吗?不是。是会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不足吗?也不是。最缺的其实是最容易遗失的东西:诚信。诚信,不仅是企业应恪守的行为规范,更是会计人员应遵守的职业道德。朱�基曾高屋建瓴地作出“诚信为本,操守为重,遵循准则,不做假账”的指示,并强调指出“不做假账”是会计人员的基本职业道德和行为准则。因此,加强会计诚信教育势在必行。 1.建立会计诚信法律机制,加强会计诚信的立法和执法建设 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建设会计诚信体系应当立法先行。在目前立法条件尚未成熟的情况下,应尽快制定和补充会计诚信有关的管理法规和制度,修改有关涉及会计诚信行为的法律规定。进一步明确政府管理部门、会计中介服务机构、企业、单位负责人和会计从业人员的具体法律责任和行政责任,以便于实际操作和依法治信。在执法方面,要加强力度,规范执法,特别是对会计信息的提供和披露、企业信用、单位负责人以及会计人员的诚信要重点监督管理,出现会计失信问题决不能手软,必须依法予以惩处。 2.建立会计诚信激励制约机制,加快政府对会计诚信的监督和管理体系建设 要推动整个社会会计诚信体系的建设,应当首先解决政府在会计诚信体系建设的定位问题,把政府在会计诚信体系建设中的作用明确起来。因此,加快会计诚信体系建设,一方面要积极建立会计诚信的激励机制,另一方面,也要建立严格的会计失信惩罚机制。通过加强政府对会计诚信的监督和管理,有效发挥法律和市场对会计诚信的激励和对失信行为惩罚的双重机制。切实对那些信誉高且公正的会计中介服务组织和信用程度高的企业以及相关人员,给予确定较高级别的信用评价等级,让其得到社会广泛的认知,获得较高的经济利益。对那些信誉低、帮助企业弄虚作假的会计中介服务组织和严重失信的企业,要给予严厉的惩罚,以至逐出市场,净化会计环境 3.建立会计诚信的内控机制,强化企业内部的会计诚信管理建设 企业内部加强会计诚信管理,是提高我国市场交易信用程度的必要前提和重要基础。企业在开展业务活动、进行重大决策时,需要大量真实可靠的信息,完善的会计诚信内控机制能为管理者、投资者、债权人改善企业经营管理、评价企业财务状况、进行投资决策提供重要信用的依据。通过制定严格的企业内部会计诚信控制制度,对会计统计和其他经济业务的核算作出较为合理的规定,防止会计造假和舞弊,提高会计凭证、账簿、报表及产品产量等信息资料的可靠性,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使信用记录不良的企业在各企业的客户管理中被筛选掉,使其没有市场活动的机会和空间。 总之,加强诚信教育使会计工作者都遵循准则,严格自律、爱岗敬业,坚持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从我做起,“不做假账”,自觉抵制弄虚作假等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为社会及公众提供优质的会计信息和会计服务,促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沿着诚信的轨道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唐正彬.强化会计诚信之我见[J].财会研究,2003,(1). [2] 卞宇.对我国会计诚信教育的思考[J].财会研究,2003,(3). [3] 缑思聪.加强会计诚信教育 提高会计信息质量[J].财会研究,2006,(4). [4] 熊筱燕.小议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学方法[J].财务与会计,2003,(2). [5] 陈作华.试论会计诚信缺失的根源及对策[J].中国经济评论,2004,(7). [6] 张小岗.浅谈会计的诚信教育[J].四川会计,2003,(10). [7] 曹玲.会计诚信之我见[J].经济师,2005,(12). 猜你喜欢: 1. 有关会计诚信论文范文 2. 关于会计诚信的毕业论文 3. 会计诚信论文综述范文 4. 会计诚信问题研究论文 5. 会计专业毕业论文优秀范文

  • 索引序列
  • 企业信用问题毕业论文
  • 企业信用管理毕业论文
  • 企业信用政策的毕业论文
  • 企业信用管理分析毕业论文
  • 毕业论文诚信问题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