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 幼儿职业道德论文格式

幼儿职业道德论文格式

发布时间:

幼儿职业道德论文格式

《幼儿园教师道德焦虑刍议》

[摘要]幼儿园教师的道德焦虑是客观存在的,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来自于大众对幼儿园教师的社会刻板印象、幼儿园教师面对的多重价值期盼冲突、幼儿园教师印象整饰需求等。可以通过各种有效途径缓解幼儿园教师的道德焦虑,诸如构建专业协会,健全幼儿园教师职业伦理;加强教育立法,确定幼儿园教师的行为底线;进行心理疏导,释放幼儿园教师的焦虑情绪等。

[关键词]幼儿园教师;道德焦虑;缓解

焦虑是指内心感受到压力、冲突和矛盾而产生紧张心理,致使心情不能放松、不能平衡的一种非健康心理状态,通常表现为易出现压抑、烦躁、不满、易怒、冲动、非理性等情绪或言行。教师的道德焦虑是指教师因面对道德冲突而又感到没有能力作出道德选择时所产生的情绪状态。任何职业群体都有可能产生道德焦虑,但就幼儿园教师这一职业群体而言,道德焦虑不仅关涉自身的价值选择,更有可能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因此,对幼儿园教师道德焦虑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幼儿园教师道德焦虑的成因

1社会刻板印象

按照社会认知理论,刻板印象被解释为一种涉及知觉者的关于某个人类群体的知识、观念与预期的认知结构,它具有指导对整个群体乃至群体成员进行信息加工的预期功能。对于某类职业群体的社会刻板印象是广泛存在的,对幼儿园教师职业群体也不例外。

我国社会对教师的刻板印象往往是将其理想化、完美化。就幼儿园教师而言,社会对其的道德期盼尤其高。一般认为,幼儿既具有向师性,又具有脆弱性,对教师的种种不恰当行为往往无法作出有力的反抗。正因如此,社会对幼儿园教师提出了较高的道德要求,要求他们想儿童之所想,供儿童之所需,全身心地爱孩子,不计较个人得失。而事实上,幼儿园教师是各具个性特点的个体,对教育活动有不同的意识定向与价值取向。在道德方面也不可能表现为千篇一律,更不可能表现出十全十美,因此,难免导致幼儿园教师个人角色行为与社会对其职业的刻板印象之间产生一定差距,而这种差距很容易使幼儿园教师遭遇非议与指责,进而产生道德焦虑。与社会对幼儿园教师道德高期盼相对应的是,目前我国相关法规对幼儿园教师的道德要求更多的是一种倡导性道德期盼,缺乏具体的行为指南,如何去实现这些道德期盼则需要其自身去体会,这种落差更容易导致幼儿园教师产生道德焦虑。

2多重价值期盼冲突

幼儿园教师作为一种职业,其劳动关系具有多重性特征。具体而言,教师与幼儿、幼儿家长、幼儿园构成了教师劳动最直接的三重关系。此外,国家、社会、教育主管部门等与幼儿园教师存在着间接的劳动关系。幼儿、家长、园所、社会、教育主管部门等均对幼儿园教师有一定的价值期盼,这些来自不同群体的期盼有一致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当这些价值期盼产生冲突时,幼儿园教师必须做出相应的协调,以使自身价值得以平衡。可以说,多重价值期盼间的冲突很容易致使幼儿园教师产生道德焦虑。

比如,面对家长时,幼儿园教师容易产生个人教育指向与集体教育指向之间的冲突。家长对教师的价值期待是“个人指向”的,他们所关注的是自己孩子的发展状态,而作为幼儿园教师,他们必须既考虑幼儿的个体发展,也要兼顾集体教育的成效。个人教育与集体教育平衡是教师开展教育的一种理想状态。事实上,在教育实践中幼儿园教师经常在对幼儿个体负责与对幼儿集体负责中做出选择,道德焦虑也就随之产生了。此外,幼儿园教师、家长与教育管理者在教育观念上的冲突也容易诱发道德焦虑。教育是一项非常复杂的活动,家长、教育管理者也有自身的教育观念。教师常会将自己所属的社会群体的教育观当作是正常的标准,因而引起与家长、教育管理者之间的冲突。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不但可能需要做出对错判断,还有可能需要在不同的观点之间做出选择或妥协。

3印象整饰需要

印象整饰是一个人通过一定的方式影响别人形成对自己印象的过程,它是自我社会认知的核心关注点,是社会互动的本质成分。为了沟通的需要,人们必须从大量的关于自己的信息中抽出与自我期望印象相关的特质,进行自我掩饰,并以尽可能简洁的方式呈现给沟通对象。对幼儿园教师而言,其在职场中角色扮演的多重性诱发了其印象整饰的需要,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他们产生道德焦虑。

比如,在幼儿面前,幼儿园教师或多或少会扮演道德权威和道德引领者的角色;在同事面前,幼儿园教师更多的是扮演合作者的角色。对前者教师更多需要维护自己的“师道尊严”,对后者教师更多需要体现“平等尊重”。此外,从幼儿园的师幼关系特点来看,理性思维能力较弱、情绪容易极端化的特征易使幼儿在与教师互动的过程中做出一些不恰当的行为。这些行为极有可能让幼儿园教师产生消极情绪,职业伦理又要求他们压制这些消极情绪,不能冲动、不能随意批评幼儿,这种真实的道德生活与应然的道德生活之间的矛盾可能促生教师的道德焦虑。

与从事其他阶段教育的教师不同的是,幼儿园教师并无学科之分,他们基本上与幼儿整日处于直接接触当中,这就使得幼儿园教师会不自觉地进行“印象整饰”以维持在幼儿面前的良好形象,这进一步增加了他们产生道德焦虑的可能。这种类型的道德焦虑是由教师的职业特点带来的。带有一定的恒定性。

二、如何缓解幼儿园教师的道德焦虑

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的社会属性不是由教师个体建构出来的,而是一种社会价值观念内化的结果。从心理学角度来讲,“焦虑”一词本身并不带有特别的价值评判意义,只是在不同的程度上可能对人的身心健康产生一定的影响。从焦虑的价值指向来看,大致可以分为积极性焦虑和消极性焦虑两种。积极性焦虑是一种适度的焦虑状态,它可以激活个体生理和心理最大限度的潜能,并促使个体做出积极的主观努力来改变环境或改变自己以解决问题。消极性焦虑是指一种过度的焦虑状态,它会导致个体出现种种不良心理反应:攻击的欲望和行为,自责的行为,逃避社会,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思路不清晰,难以做出决定等。消极性焦虑对个体人格的健康发展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严重的还会影响到个体的生理健康。因此,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幼儿园教师的道德焦虑。对可能产生消极性后果的道德焦虑,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引导,以有效缓减焦虑程度。

1构建专业协会,健全职业伦理

社会对幼儿园教师的道德要求更多的是一种经验直觉,而非专业伦理限定。从哲学上讲,伦理和道德在意义上有相关,但各有不同。伦理范畴侧重于社会,强调客观;道德范畴侧重于个体,强调主观内在操守。长期以来。我们将幼儿园教师职业的专业伦理要求与个人的道德水准完全等同起来或有所混淆了,出现“私德公德化”的倾向。事实

上,教师道德本质上属于职业道德范畴,因此有必要从教师的角度出发,通过教师专业组织明确专业伦理规范,将对幼儿园教师抽象的道德要求转化为具体的伦理规范。以美国全国教育协会(NEA)为例,作为成立最早、规模最大的全国性教师专业组织,该协会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针对教师的理想标准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并于1929年颁布了《专业教学伦理规范》。后经三次修订,于20世纪60年代更名为《教育专业伦理规范》,受到了多数教育工作者的赞同。20世纪60年代后期,因受“教师工作应被视为一种专门职业”理念的影响,该协会又对《教育专业伦理规范》进行了第四次修订,并于1975年重新颁布,此后,该规范成为美国教师专业伦理的核心纲领。

需要注意的是,专业伦理的建设应该具有层次性。黄向阳指出,从道德层次来看,可以分为道德理想、道德原则、道德规则。道德理想是希望个体达到的最高道德境界;道德规则是必须遵守的强制性道德要求;道德原则是一般情况下必须遵守、特殊情况下可以变通的道德要求。道德理想具有激励和指导功能;道德原则具有指导功能;道德规则则具有约束功能。幼儿园教师的专业伦理建设应重在道德规则和道德原则的确定上。有学者通过中、美师德要求比较发现,美国职业伦理规范条目不多,表述上多采用限制性语言(“不准”“不得”之类),可见对教师要求定调不高,较少理想主义色彩,这与我国要求教师做完人和社会楷模的道德要求形成鲜明的对比。教师专业伦理的建构必须处理好上述各种关系,并把握各个层次不同的要求和分寸,坚持崇高伦理和底线伦理的统一。强调伦理规范的完整性和可操作性。

2加强教育立法,确定行为底线

如前所述,一方面社会对幼儿园教师提出了种种道德要求,另一方面教师却没有行为的具体指南。一直以来,我们对教师的道德要求具有抽象性、模糊性等特点。因此,我们有必要借鉴国外的经验,加强教育立法,确定幼儿园教师的行为底线,以改变现实中幼儿园教师道德要求“理想泛滥,规则贫乏”的局面。以美国、加拿大等国为例,其师德规范以法律为准绳。对教师行为的要求基本上就是对普通公民的要求。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国家的师德规范是结合教师行业特点、宪法所赋予公民的各种权利制定出来的定教师在工作中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的行为准则。身份平等、尊重各类服务对象是这些准则的精神实质,它们体现在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同事、教师与家长等多种关系中。可以说,它们几乎全部的师德规范都是由公民权利派生出来的。反观我国师德的要求,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社会习俗对教师的人格期待,而非源于法律提出的,因此形成了似乎对师德的要求再高也不过分的思维定势。因此,我们有必要广泛而深入地思考以什么为依据制定我国师德标准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加强教育立法,确定幼儿园教师的行为底线已成为当务之急。通过立法,让幼儿园教师明确哪些行为是一定不可为的,这对其实际工作更有指导性意义,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他们当前遭遇的道德焦虑。

3进行心理疏导,释放焦虑情绪

《浅谈幼儿园教师道德建设与教育实践》

摘要: 幼儿园教师道德建设与教育实践是针对社会上幼儿教师部分不良甚至恶劣言行屡屡曝光而提出的。加强师德建设,重塑幼师形象是广大幼教人任重道远的使命与职责。本文从“师德”概念入手,对师德建设的前提、基础与保障进行了阐述与分析,并将丰富多彩的教育实践引入命题。

关键词:道德 师德 幼儿教师师德

“师德”是什么?是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

师德是幼儿园教师的职业素养,“爱”是师德的草根。教育根植于爱,幼儿教育需要教师发自内心的爱。

我们主张只有喜欢孩子的人才能从事幼儿教育工作。但是,在我们的年轻教师队伍中,有相当一部分老师是很无奈的从事了幼儿教育工作,如果教师的道德自律很脆弱,就有可能出现职业道德败坏的现象。

他律到自律的教师职业道德培养过程,规范管理是前提,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是基础,形成教师道德自律是关键,在活动中培植“爱”是保障。

一、幼儿园的规范管理是前提

没有堤岸无以成江河,有了堤岸,江河才能自由的奔腾,对幼儿园来说,这个堤岸就是规则,就是严格的规章制度和作业指导书。教师之所以任性随便而为,甚至作出违背教师师德的行为,通常有三种情况:一是:是非不明,不知道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二是:没有自律意识。三是:主观上有约束意识但行动上仍然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举例)因此:建立规则意识,进行规范管理,实施“他律”,这是师德建设的第一步。

心中装着规则的老师,做事比较严谨,工作认真、负责,用心对待家长和孩子,久而久之就会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

二、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是基础

我们中国还有一句老话,叫做“习惯成自然”,如果我们养成了良好的工作习惯,那么幼儿园的工作就是一件自然,轻松、愉快的事情,这是师德建设的第二步。

我们在师德建设中,曾经做过一个小游戏,老师们用筷子夹豆豆比赛,体验养成习惯的重要性:一开始老师们习惯性的用右手拿筷子夹豆豆,大家非常自如而迅速的完成了所有动作,鼓掌、欢呼声一片;然后,让老师们用左手拿筷子夹豆豆,结果,大家突然间变得笨手笨脚了,完成后满头大汗,也没有了鼓掌,也没有了欢呼声。这就是习惯。可见,良好的习惯能够帮助老师迅速的完成任务,为老师们带来成就感,那么,良好的工作习惯能够带动各项工作更加规范、有效、安全、有序;良好的工作习惯能够促进团队又好又快的发展。怎样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呢?

1、每位教师要认真执行幼儿园各项规章制度和作业指导书中的职责、标准、流程、要求,这些职责、标准、流程、要求,一定要写下来并加以规定,保证在一个时期内相对稳定不变,每天都按照所写的内容去做,对所做的事情进行详细的记录,并对此负责任。

2、做到有计划、有实施、有检查、有改进,确保各项工作不出问题,即使有问题,可循着这条线路追溯过去,查找原因,总结经验。

3、园领导班子有目的、有计划的对职工督促、检查。孩子养成一个好习惯约22天,对成人来说养成一个好习惯因人而异。

三、形成教师道德自律是关键

自律,就是自我约束能力。纵观师德缺失的幼儿教师,都是缺少自律的人,她们很容易受到各种各样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带着不良情绪上岗,关注培养教师的自律精神,这是师德建设的第三步。

培养教师的自律精神,从整洁、有序的习惯养成和读书习惯的养成做起。

1、整洁、有序的习惯养成

整洁通常和有序连在一起,做到了整洁,便是有序。把事物都放在正确的位置,这就是有序,整洁的幼儿园培养出有秩序的教师。

一是:还原意识的培养,各种物品都要注意还原,如抹布、拖把用完是否放回原处;

二是:环境保持干净请洁,教师的衣着、鞋子,桌面等是否干净清洁;

三是:工作是否条理性,即使是一张纸,一支笔也要看到有管理;

四是:拿到公共场所去的东西要完美,如贴出去的文字性的东西,不能有错别字,页面要干干净净等等。

2、读书习惯的养成

我们一直在积极地引导教师追求一种平和的心态,因此,我们鼓励教师们不管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多读书,“人读百家书,故能养其气”,通过读书,养成沉稳的性格,避免偏激性格的养成,对自律精神的培养有着促进作用。

四、在活动中培植“爱”是保障。

教育就是爱,爱就是教育。这是教育的本真,是教育的灵魂和真谛!“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这种神圣的大爱,是我们幼儿教师之魂。无条件地爱每一位幼儿,应该成为我们幼儿老师们教育教学的灵魂,坚持“活动育人”的理念,搭建活动平台、培植教师们的“爱”。

我们积极开展主题鲜明、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培植“爱”的师德师风建设活动。

1、“妈妈老师”评选活动;由全园家长参与评选,以不计名投票的形式,公平、公正的评选出孩子心目中,家长心目中的“妈妈老师”。为大家树立了更好的教师形象。

2、“师爱无限”演讲活动;宣传一批爱岗敬业、深受幼儿、家长、同事欢迎的优秀教师典型,教育、引导和激励全体教师以先进典型为楷模,强化师德意识,立足本职岗位,明确责任使命!

3、“付出我的爱”研讨活动;老、中、青三代教师从自己的亲身经历中谈怎样为孩子付出爱心,怎样赢得孩子的爱。

4、“身边的榜样”活动;这个活动分为三步:寻找榜样――发现周围人身上的闪光点,反省自己的内心;学习榜样――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不断完善自己;成为榜样――不断进取,发挥带头作用。

多种形式的师德师风建设活动使教师提升了职业素养,陶冶了高尚情操,增强了团队向心力。

师德建设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锻造一支师德高尚的员工队伍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艰辛劳动,但是我们相信:只要确定目标,形成机制,落实措施,我们幼儿园的师德建设一定会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师德古来有之,不同时代对师德有不同的要求,现代师德是对古代师德的继承与发展,知识经济时代对师德赋予了新的内涵.下面就什么是师德(What),师德的现状(Situation)和如何建设好师德(How)展开论述.一、什么是师德(What) 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指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所须遵守的道德规范,也是调节教师活动及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等各方面关系的行为准则.《中华人民教师法》第三条对师德作了如下阐述:“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应当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同时,原国家教委、全国教育工会在《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对师德也作了规定:(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学习和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热爱教育事业,发扬奉献精神.(2)执行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尽职尽责,教书育人.(3)不断提高科学文化和教育理论水平,钻研业务,精益求精,实事求是,勇于探索.(4)面向全体学生,热爱、尊重、了解和严格要求学生,循循善诱,诲人不倦,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5)热爱学校,关系集体,谦虚谨慎,团结协作,作风正派.(6)衣着整洁大方,举止端庄,语言文明,礼貌待人,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可见,教师要具备师德这一基本素质,不但要要忠诚于教育事业,对教育尽心竭力,处理好事业需要与个人利益的关系.还要关心爱护学生,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见物不见人,只知教书,对学生漠不关心,不是合格的教师.此外,著名教育家夏丐尊说过:“教育若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溏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溏;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师德应该在爱中体现. 因而,教师要承担起“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神圣职责,在学生面前,应树立一面行为的旗帜,对自身的道德、人格应有更高的要求.要对学生一生负责,须正视自己的言行.以身作则,才能为人师表,作道德的表率.在日常工作和生活的各个方面,要严格要求,做出表率.在教育工作中,对学生的要求,应该也是对自己的;教师要求学生做的,自己必须率先垂范,才能使学生感到可敬、可佩,形成制约力. 二、师德的现状(Situation) 在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过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逐步完善,师德建设及教师思想的现状从总的情况来看是比较好的,广大教师,大部分忠诚党的教育事业,长年累月默默无闻工作在平凡的岗位上,教书育人,无私奉献.他们的风范赢得了广大学生、家长乃至社会的广泛赞誉.但是,我们也清楚地看到,在教师群体中,也滋生和存在着一些不可回避、不容忽视的新情况、新问题,这些自觉、不自觉的不良行为,在社会上造成了较为严重的不良影响. 1.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学生迟到,教师不让其进教室;违反课堂纪律,骂学生或罚站、轰出教室. 2.歧视排斥后进生:对暂时后进生缺乏爱心、耐心,不尊重后进学生的人格和平等受教育权,讽刺、侮辱、漫骂后进生,甚至用学生的缺陷贬损学生,使学生无地自容. 3.不尊重学生家长:一些教师不主动与学生家长沟通联系,很少进行正常的家访;部分教师对学生家长提出的合理化建议不予理睬;少数教师把自己凌架于家长之上,学生一旦犯错误,便叫家长到校,当众批评、训斥、指责学生及家长,导致部分后进学生家长只好将孩子转学或干脆不上学. 4.言行举止不文明:少数教师凡事讲条件,或是整日说些消极、贬损别人的话,挑拨同事关系,扰乱学校正常工作;在校外则更是肆无忌惮,言行举止极不文明. 以上种种不良师德表现,虽然发生在少数教师身上,但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人民教师的声誉和为人师表的形象,危害和阻碍了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三、如何建设好师德(How) 师德是教师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的行为准则,是教师素质的灵魂.它贯穿于教师教学过程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重要的作用.针对以上师德建设的现状,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解决: 1.强化疏导,努力营造积极向上的人际环境 “疏”和“导”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在疏通中引导,在引导中疏通.“疏”是为了正确地“导”,“导”则是疏通的目的,坚持疏导方针,就是要在师德建设中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持之以恒、生动活泼”,增强教育管理者的感染力、说服力、号召力、持久力和吸引力. 2.加强学习,提高教师的理论修养和思想觉悟 由于教师担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所以不仅要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还必须有真才实学.要具备真才实学,教师就得不断地勤奋学习,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思想、文化、业务素养.教师只有具备较高的业务水平,才能向学生传授真理,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开发学生的智力和能力.说到底,愿不愿学习、钻研,有没有进取精神,是教师职业道德面貌的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正如叶圣陶先生说的那样:“教师对自己从事的教学工作抱什么态度,对掌握业务专门知识抱什么态度,这也是师德问题.” 3.强化管理,努力提高教师的行为素质 加强师德建设还需要强化管理,建立师德激励机制.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明确和规范教师的基本行为准则,努力形成既有宽松和谐的人际环境,又有严格有序的校规校纪的局面,坚持人本管理与依法治校的有机结合. 4.教师要团结协作,互相学习 这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之一.叶圣陶先生指出,即使是一个伟大的天才,离开集体也是微不足道、无所作为的.教师,只有置身于集体之中,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聪明才智.既然对广大教师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成了发展教育事业的紧迫问题.那么,怎样对教师进行职业德教育呢?我们认为可以从这样一些方面进行.

幼儿教师职业道德论文模板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有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很是熟悉吧,论文写作的过程是人们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相信写论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教师职业道德议论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育是以人育人的事业,教师作为这一特殊的职业,直接负担着培养下一代健康成长的历史重任,因此,教师职业道德比其他职业道德,有着更加强烈的典范性,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良好的教师形象是每个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先决条件,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教师不断进取,赢得成功的力量所在。下方就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树立教师新形象谈一谈自我的点滴感受。 在眼下这个社会,教师的职业道德和素质越来越有点让人寒心了。每当看到新闻某某老师亵渎学生是在是太让人们干到寒心。家长有心送孩子去上学却不想羊入虎口。由此可见当今社会充分认识提高师德师风的重要好处。教育关乎我们国家、民族的未来,教师作为教育的实施者,首先要充分认识到自身的历史使命,要认识到自我身上肩负的社会职责。当前受当今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教师的社会认可度有所下降,教师自身职责心显得不足。因此,提高学校师德师风十分必要。 教师作为广大学生的启蒙者和培育祖国的花朵和栋梁之才的引导者,就务必具备好的职业技术道德和搞得素质。在中国这种教育制度里,教师不仅仅代表学校的形象更在必须程度上代表着祖国的素质形象。所以作为一个合格的'老师就必须要具有职业道德规范认识。要做到爱国守法。热爱祖国,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爱岗敬业。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不得敷衍塞责。 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学生是由一个个鲜活的个体组成的,教师在施教过程中,要个性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别,使学生个性得到健康和谐的进展。只有这样,才能够为社会培养出有革新潜力的人才。这要求每一位教师要了解学生、关心学生、信任学生、热爱学生。教师对事业的热爱就是透过倾注在对学生的热爱上,教师对民族、对人民的感情融汇于对学生的培养上,教师对社会的职责与对学生健康成长的关注是息息相关的,教师把自我的才智、精力、热情献给社会是以献给学生开始的,又落实在桃李满天下的伟业中。教师对学生感情的加深,一方面不仅仅会激励自我更加精益求精,而且会为了学生而更加注意锤炼自我的品德素养。师徳最重要的资料之一就是谦虚和无私奉献,教师对学生的感情会促使教师把各种完美的道德在教学过程中以隐性的或显性的方式传递给学生,教师对学生的感情是促使教师教书育人的关键因素。另一方面,教师对学生的用心感情也会增强教师的教学效果,缩短教师与学生在空间和心理上的距离,使教师更准确地认识学生、把握学生、亲近学生,以而沟通知识传播的渠道,使之更加通畅。 师生心理相通、感情相融,学生也会亲其师,信其道,学其理,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还有应对日新月异飞速进展的世界,教师不能够墨守陈规,固步自封。现代社会、现代教育的急剧变革向教师提出挑战,要求教师承担多重主角,要求教师具有多方面、综合性的潜力,因此,教师应树立起"终身学习"、"永远探讨"的思想,在教育实践中,潜心学习论述,运用论述,钻研业务,掌握现代科学知识,发扬探讨和革新精神,为教育事业不断攀登,终生奋斗。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加强师德师风教育。师德的养成,除了教师本身的基本素质决定外,很重要的一点在于教育引导。要透过岗位培训、职业道德教育、教育法、教师法等相关知识的学习,采取集中学习与日常工作相结合、师德师风教育与业务活动相结合、师德师风建设与制度建设相结合等不一样方式,使教师明确自我的工作职责和任务,明确自我在培养未来国家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任务中所肩负的重大历史使命,自觉把我既不打学生耳光,又不拉学生头发,更不殴打学生,罚站学生,根本不算体罚。罚站这种教育方法,学生虽然最能看懂,但效果甚微。 而羞辱孩子,不仅仅伤了孩子的人格和自尊心。更容易让孩子对学习失去兴趣、对学校产生害怕的感觉,甚至是排斥来园上学等。而威胁孩子的行为更是让孩子产生了反感心理,表面上学生感到无所谓,内心却是十分痛苦的,势必会造成学生各种反抗心理的产生,给学校教育带来负面的影响。体罚和变相体罚不是师德问题,是心理疾病,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够修炼高尚师德。 爱岗敬业、献身幼教事业是师德的基本要求。 热爱幼儿,教书育人是师德的核心。 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师德的人格力量。 用于开拓,不断进取是师德的升华。

《幼儿园教师道德焦虑刍议》

[摘要]幼儿园教师的道德焦虑是客观存在的,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来自于大众对幼儿园教师的社会刻板印象、幼儿园教师面对的多重价值期盼冲突、幼儿园教师印象整饰需求等。可以通过各种有效途径缓解幼儿园教师的道德焦虑,诸如构建专业协会,健全幼儿园教师职业伦理;加强教育立法,确定幼儿园教师的行为底线;进行心理疏导,释放幼儿园教师的焦虑情绪等。

[关键词]幼儿园教师;道德焦虑;缓解

焦虑是指内心感受到压力、冲突和矛盾而产生紧张心理,致使心情不能放松、不能平衡的一种非健康心理状态,通常表现为易出现压抑、烦躁、不满、易怒、冲动、非理性等情绪或言行。教师的道德焦虑是指教师因面对道德冲突而又感到没有能力作出道德选择时所产生的情绪状态。任何职业群体都有可能产生道德焦虑,但就幼儿园教师这一职业群体而言,道德焦虑不仅关涉自身的价值选择,更有可能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因此,对幼儿园教师道德焦虑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幼儿园教师道德焦虑的成因

1社会刻板印象

按照社会认知理论,刻板印象被解释为一种涉及知觉者的关于某个人类群体的知识、观念与预期的认知结构,它具有指导对整个群体乃至群体成员进行信息加工的预期功能。对于某类职业群体的社会刻板印象是广泛存在的,对幼儿园教师职业群体也不例外。

我国社会对教师的刻板印象往往是将其理想化、完美化。就幼儿园教师而言,社会对其的道德期盼尤其高。一般认为,幼儿既具有向师性,又具有脆弱性,对教师的种种不恰当行为往往无法作出有力的反抗。正因如此,社会对幼儿园教师提出了较高的道德要求,要求他们想儿童之所想,供儿童之所需,全身心地爱孩子,不计较个人得失。而事实上,幼儿园教师是各具个性特点的个体,对教育活动有不同的意识定向与价值取向。在道德方面也不可能表现为千篇一律,更不可能表现出十全十美,因此,难免导致幼儿园教师个人角色行为与社会对其职业的刻板印象之间产生一定差距,而这种差距很容易使幼儿园教师遭遇非议与指责,进而产生道德焦虑。与社会对幼儿园教师道德高期盼相对应的是,目前我国相关法规对幼儿园教师的道德要求更多的是一种倡导性道德期盼,缺乏具体的行为指南,如何去实现这些道德期盼则需要其自身去体会,这种落差更容易导致幼儿园教师产生道德焦虑。

2多重价值期盼冲突

幼儿园教师作为一种职业,其劳动关系具有多重性特征。具体而言,教师与幼儿、幼儿家长、幼儿园构成了教师劳动最直接的三重关系。此外,国家、社会、教育主管部门等与幼儿园教师存在着间接的劳动关系。幼儿、家长、园所、社会、教育主管部门等均对幼儿园教师有一定的价值期盼,这些来自不同群体的期盼有一致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当这些价值期盼产生冲突时,幼儿园教师必须做出相应的协调,以使自身价值得以平衡。可以说,多重价值期盼间的冲突很容易致使幼儿园教师产生道德焦虑。

比如,面对家长时,幼儿园教师容易产生个人教育指向与集体教育指向之间的冲突。家长对教师的价值期待是“个人指向”的,他们所关注的是自己孩子的发展状态,而作为幼儿园教师,他们必须既考虑幼儿的个体发展,也要兼顾集体教育的成效。个人教育与集体教育平衡是教师开展教育的一种理想状态。事实上,在教育实践中幼儿园教师经常在对幼儿个体负责与对幼儿集体负责中做出选择,道德焦虑也就随之产生了。此外,幼儿园教师、家长与教育管理者在教育观念上的冲突也容易诱发道德焦虑。教育是一项非常复杂的活动,家长、教育管理者也有自身的教育观念。教师常会将自己所属的社会群体的教育观当作是正常的标准,因而引起与家长、教育管理者之间的冲突。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不但可能需要做出对错判断,还有可能需要在不同的观点之间做出选择或妥协。

3印象整饰需要

印象整饰是一个人通过一定的方式影响别人形成对自己印象的过程,它是自我社会认知的核心关注点,是社会互动的本质成分。为了沟通的需要,人们必须从大量的关于自己的信息中抽出与自我期望印象相关的特质,进行自我掩饰,并以尽可能简洁的方式呈现给沟通对象。对幼儿园教师而言,其在职场中角色扮演的多重性诱发了其印象整饰的需要,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他们产生道德焦虑。

比如,在幼儿面前,幼儿园教师或多或少会扮演道德权威和道德引领者的角色;在同事面前,幼儿园教师更多的是扮演合作者的角色。对前者教师更多需要维护自己的“师道尊严”,对后者教师更多需要体现“平等尊重”。此外,从幼儿园的师幼关系特点来看,理性思维能力较弱、情绪容易极端化的特征易使幼儿在与教师互动的过程中做出一些不恰当的行为。这些行为极有可能让幼儿园教师产生消极情绪,职业伦理又要求他们压制这些消极情绪,不能冲动、不能随意批评幼儿,这种真实的道德生活与应然的道德生活之间的矛盾可能促生教师的道德焦虑。

与从事其他阶段教育的教师不同的是,幼儿园教师并无学科之分,他们基本上与幼儿整日处于直接接触当中,这就使得幼儿园教师会不自觉地进行“印象整饰”以维持在幼儿面前的良好形象,这进一步增加了他们产生道德焦虑的可能。这种类型的道德焦虑是由教师的职业特点带来的。带有一定的恒定性。

二、如何缓解幼儿园教师的道德焦虑

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的社会属性不是由教师个体建构出来的,而是一种社会价值观念内化的结果。从心理学角度来讲,“焦虑”一词本身并不带有特别的价值评判意义,只是在不同的程度上可能对人的身心健康产生一定的影响。从焦虑的价值指向来看,大致可以分为积极性焦虑和消极性焦虑两种。积极性焦虑是一种适度的焦虑状态,它可以激活个体生理和心理最大限度的潜能,并促使个体做出积极的主观努力来改变环境或改变自己以解决问题。消极性焦虑是指一种过度的焦虑状态,它会导致个体出现种种不良心理反应:攻击的欲望和行为,自责的行为,逃避社会,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思路不清晰,难以做出决定等。消极性焦虑对个体人格的健康发展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严重的还会影响到个体的生理健康。因此,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幼儿园教师的道德焦虑。对可能产生消极性后果的道德焦虑,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引导,以有效缓减焦虑程度。

1构建专业协会,健全职业伦理

社会对幼儿园教师的道德要求更多的是一种经验直觉,而非专业伦理限定。从哲学上讲,伦理和道德在意义上有相关,但各有不同。伦理范畴侧重于社会,强调客观;道德范畴侧重于个体,强调主观内在操守。长期以来。我们将幼儿园教师职业的专业伦理要求与个人的道德水准完全等同起来或有所混淆了,出现“私德公德化”的倾向。事实

上,教师道德本质上属于职业道德范畴,因此有必要从教师的角度出发,通过教师专业组织明确专业伦理规范,将对幼儿园教师抽象的道德要求转化为具体的伦理规范。以美国全国教育协会(NEA)为例,作为成立最早、规模最大的全国性教师专业组织,该协会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针对教师的理想标准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并于1929年颁布了《专业教学伦理规范》。后经三次修订,于20世纪60年代更名为《教育专业伦理规范》,受到了多数教育工作者的赞同。20世纪60年代后期,因受“教师工作应被视为一种专门职业”理念的影响,该协会又对《教育专业伦理规范》进行了第四次修订,并于1975年重新颁布,此后,该规范成为美国教师专业伦理的核心纲领。

需要注意的是,专业伦理的建设应该具有层次性。黄向阳指出,从道德层次来看,可以分为道德理想、道德原则、道德规则。道德理想是希望个体达到的最高道德境界;道德规则是必须遵守的强制性道德要求;道德原则是一般情况下必须遵守、特殊情况下可以变通的道德要求。道德理想具有激励和指导功能;道德原则具有指导功能;道德规则则具有约束功能。幼儿园教师的专业伦理建设应重在道德规则和道德原则的确定上。有学者通过中、美师德要求比较发现,美国职业伦理规范条目不多,表述上多采用限制性语言(“不准”“不得”之类),可见对教师要求定调不高,较少理想主义色彩,这与我国要求教师做完人和社会楷模的道德要求形成鲜明的对比。教师专业伦理的建构必须处理好上述各种关系,并把握各个层次不同的要求和分寸,坚持崇高伦理和底线伦理的统一。强调伦理规范的完整性和可操作性。

2加强教育立法,确定行为底线

如前所述,一方面社会对幼儿园教师提出了种种道德要求,另一方面教师却没有行为的具体指南。一直以来,我们对教师的道德要求具有抽象性、模糊性等特点。因此,我们有必要借鉴国外的经验,加强教育立法,确定幼儿园教师的行为底线,以改变现实中幼儿园教师道德要求“理想泛滥,规则贫乏”的局面。以美国、加拿大等国为例,其师德规范以法律为准绳。对教师行为的要求基本上就是对普通公民的要求。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国家的师德规范是结合教师行业特点、宪法所赋予公民的各种权利制定出来的定教师在工作中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的行为准则。身份平等、尊重各类服务对象是这些准则的精神实质,它们体现在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同事、教师与家长等多种关系中。可以说,它们几乎全部的师德规范都是由公民权利派生出来的。反观我国师德的要求,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社会习俗对教师的人格期待,而非源于法律提出的,因此形成了似乎对师德的要求再高也不过分的思维定势。因此,我们有必要广泛而深入地思考以什么为依据制定我国师德标准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加强教育立法,确定幼儿园教师的行为底线已成为当务之急。通过立法,让幼儿园教师明确哪些行为是一定不可为的,这对其实际工作更有指导性意义,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他们当前遭遇的道德焦虑。

3进行心理疏导,释放焦虑情绪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是教师的道德行为和道德关系的普遍规律的反映,是一定的社会主义社会对人民教师道德行为和道德关系的概括。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论文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论文范文篇1 浅谈中专教师加强自身职业道德规范的策略 【摘要】教师是知识的化身,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导师,更是人生道路的引路人。百年之计根于 教育,教育之计植于教师。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应具备高尚的师德,先进的教育理念,以及符合 现代教育的知识结构。而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则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核心所在。 【关键词】中专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1 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 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是根据教师的职业特征,用一定的理论和要求,使社会主流的、积极向上的道德观念、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成为教师的思想意识形态,通过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对自己的职业的认识,达到提高自身道德品质的目的,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师资队伍,也才能有力地促进教育 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要想正确有效地对教师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必须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淤坚定的主导性。必须在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内容的基础之上,紧定不移地坚持我国社会主义现阶段的主流道德教育,坚持马克思主义道德观,树立共产主义人生观,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以及坚持邓小平理论、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等;于鲜明的时代性。 教育的内容必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与全国各族人民一同与时俱进,要努力抓住当前社会转型重要时期的主要矛盾,解决当前突出的紧迫问题,如胡锦涛同志于2006 年3 月4 日在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代表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盂强烈的针对性。在对教师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时候,必须针对教师的职业特点,加入相关的重大内容。如高校作为特殊的教书育人机构,往往还同时承担着学术研究的重任。 这样的特点,要求在普通教书育人的基本道德规范之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防范和纠正学术研究中的一系列不正之风和学术腐败等;榆高度的自律性。教师作为社会的知识精英,除了精湛的专业知识而外,更有超乎一般人的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对于客观分析以及正确看待道德教育的意义也往往更为深刻。在这样的条件下,适宜的引导,可以促成教师主动地更进一步深入理解相关的道德问题,以自觉自律的精神,去内化和升华自己的品质,从而成长为德才兼备的合格的教师。 2 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实践 道德实践是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和归宿,只有通过在教育活动的种种职业道德实践中,才能真正深刻体会到各种相关利益和道德的相互联系与区分,才能更进一步对自己良好品行的塑造起到积极的作用,增加自律性和自觉性的内化过程。 根据中职教师的职业特点,对于中职教师的职业道德实践,提出了如下基本要求:淤敬业。作为高校教师,只有在自己的专业领域,精益求精,刻苦钻研业务,才能在一个更高的平台,达到教师所被赋予的传道授业解惑的基本职责;于研究创造。积极发挥高校教师创造性,思维广阔的特点,在 科学研究上积极进取,严肃认真,力争以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树立良好的学术风气和教育风气,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下,言传身教,才有可能培养出大批优秀的莘莘学子,完成作为高校教师所应承担的社会教育责任;盂关心爱护学生。有教无类,诲人不倦是 中国儒家传统观点,也是 历史源流悠远而切实有效的民族文化精髓之一。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书育人需要耐心和爱心,是一个渐进的长期以观后效的过程,在此期间,中职教师应以莫大的恒心和毅力,关心成长过程中的学生,纠正缺点,发扬优点,才有可能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一批批优秀的栋梁之才;榆社会生活的细节。高校教师道德修养的高度自律性,决定了这些优良品质在社会生活点点滴滴中的体现和光辉,无论从仪表,言行举止,接物待人,谙熟知识和胸怀大度等等方面,均应达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标准。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论文范文篇2 试论中美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差异 摘要:本文从中国《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美国《教育专业伦理规范》两个建设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的指导性文件的文本分析出发,探寻两者的不同之处,结果显示中美两国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在性质、价值标准、基本要求方面存在差异。 关键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差异;中国;美国 一、中国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中国《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于2011年颁布实施,规范主要从6个方面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提出要求。第一部分,爱国守法。首先从公民角度和政治方面规定教师爱国拥党,遵纪守法,保护国家荣誉,以教育方针为指南,实施有益于学生健康成长的教育教学活动。第二部分,敬业爱生。这是教师最基本、最重要的本职体现。教师要崇尚教育事业,并为此投入全部时间精力,强化自身专业素养,能在不断取得科研成果的同时,培养教育高校学生,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培育出优秀的学生,建设一流的高等学府。第三部分,教书育人。 这是对教师“教”的明确具体的概念界定。教师的教学首先是充分了解学生天性,并承认和欣赏学生拥有发展潜质,合理运用教学规律,实施教学,教学的最好成果是学生获得最优发展,教师提高了教学能力。第四部分,严谨治学。学士水准是标识教授的尺度之一。教授忠诚真理,在追求真知的路上是不断踏实苦干,钻研求索的过程,是捍卫知识尊严,不占有、剽窃他人劳动成果。第五部分,服务社会。教师像所有其他劳动者一样天然地服务社会,履行社会职能。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在于知识传承,文化延续。第六部分,为人师表。从教师自身言行修养提出要求。教师以广博的学识、高尚的品德教导学生,引导学生[1]。 二、美国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美国现行的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经过46年6次修订成形于上世纪80年代。规范内容简要,由阐明规范目标,改进、实行的前言部分和规范具体纲要组成。“高校教育工作者以保障自身及学生的教学自由、确保教育公平为最高伦理标准,在工作中履行职责、恪守标准”,这是规范印发的目的所在。规范要求“教师包括行政人员竭力获得社会各方支持与帮助,以崇高的职业道德规范为准绳,实施教育行为,对学生负责[2]”。这也是修改规范的标准。对学生和本专业的责任是规范具体纲要强调的重点。“对学生的责任”即是对“学生的义务”,主要包括学生理性自由、学生身心健康、公平对待学生、保护学生信息等[3]。学生理性自由指教师尽力帮助学生获得有益学生成长的书籍、思想、活动许可。学生身心健康指教育者创造有益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条件,包括硬性设施和软性的文化氛围。 公平对待学生指不得以任何理由不公正地阻碍任一学生参与课程、损害或给予学生不合理利益;保护学生信息指如非专业或法律要求,不得做关于学生的虚假或恶意表述,不得泄露教育工作中获得的学生信息。规范的专业原则部分有申请专业资格、招聘教育工作者、不得接受不合理利益、保护同事信息等。申请专业资格指申请专业职位时出具真实客观证明、经历,不得做虚假表述;招聘教育工作者指对职位申请者做真实客观的陈述和说明;不得接受不合理利益指禁止接受有碍职业精神或行为的馈赠、恩惠;保护同事信息指如非专业或法律要求,不得做关于同事的虚假或恶意表述,不得泄露教育工作中获得的同事信息。 三、中美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比较分析 1.性质。 中美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定性不同,中国名称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美国为教育专业伦理规范。中国高校教师规范内容延续针对中小学教师的部分内容,即两者差异性小,趋同性大,前者难以体现高等教育的特殊性。占规范条目量20%的“爱国守法”和“服务社会”宽泛、随意,与社会其他行业的基本职业规范并无不同。规范中体现高校教师专业性的其他条目不够全面、不透彻[4]。综上,中国高校教师仅需遵守一般道德准则即可,与其他行业从业人员区分性不大。美国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高校教育工作者以保障自身及学生的教学自由、确保教育公平为最高伦理标准,在工作中履行职责、恪守标准,这是高等教育专业性对高校教师德行的最高要求,体现高校教师伦理的深层发展[5]。 2.价值取向。 (1)价值追求方面[5]。 中国专业伦理标准源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理想的道德境界是成就如孔子般的圣贤、宗师。规范语言表述上通常使用四字、对称性的句子,这种恢宏、宽泛的字眼折射出对高校教师的理想化、规格化要求。美国高校教师专业伦理标准源于美国传统的务实主义、现实主义,要求从点滴教育教学实践中考核教师的行为,细化、明确、具体的行为标准能让教师有的放矢,而不是一个高远的道德标杆,无从落实[6]。 (2)在师生观方面。 教师和学生是教育教学的两个最重要的主体,重教师还是重学生一直是教育家们探讨的主题,现代教学中偏向于以学生为中心,中国教师专业伦理标准重前者,这也是中国教育中师尊生仆在教师规范中的体现。美国教育崇尚学生至上,教师服务学生,以学生为中心。 (3)几元性、层次性、意识形态方面。 中国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是一元性、单层性、意识形态化,美国则是多元性、多层性、去意识形态化。中国教师承担着诸多使命,如学生政治倾向、思想意识、专业学习,这样的多功能、混合性反而不是纯粹的高等教育专业性。美国高校教师专业伦理规范要求教师从本身专业立场出发,以平等、自由、民主的方式启发学生个人意识和人生观的形成。 (4)情理方面,中美高校教师专业伦理规范存在情理不同的本位标准,私德和公德的不同原则,效法经验和遵从法则的不同范式。 中国教师习惯于效法模范、先贤,往往在社会推选出模范后,全体效法,这种方式因为没有具体明确的细则,而在不同地区、学校、教师间存在天然差异,因而会出现理解偏差甚至互相矛盾的现象。美国教师惯于理性分析,在公共规则下修订运行教师从业规范。这样的方式易于在全国范围内统一标准,便于运行及结果考核。 3.中美伦理规范的基本要求。 (1)对学生。 中国强调教师对学生德育和热爱。传授学生知识和培养学生道德品行自古就是教师最根本与最基础的任务,是教师专业性本质体现。“坚持育人为本,立德树人。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充分了解学生天性,并承认和欣赏学生拥有发展潜质,合理运用教学规律,实施教学,教学的最好成果是学生获得最优发展,教师提高了教学能力。[7]“教书育人”要求高校教师自身能够以身作则、严谨治学的同时热爱学生、诲人不倦。美国教师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崇尚对学生平等、启发。教师平等对待学生,引导其自主学习知识。遵循教学多样化的原则探寻适合每个学生的教学方法。学生任何探索真知的想法、行为应予以支持帮助。 (2)对学术。 中国规范要求教师具有科学的精神和良好的学术良知。教授忠诚真理,在追求真知的路上是不断踏实苦干、钻研求索的过程,是捍卫知识尊严,不占有、剽窃他人劳动成果。这些规范细则囊括空洞的精神追求及约束自身不犯错误的警示。美国要求教师自身价值追求与理念中就对学术怀有忠诚和进取心。教师的全部精神追求应是专注学术以提升自身学识和传授给学生,教师保持对学术的忠贞和探索。 (3)对社会。 中国规范要求教师像所有其他劳动者一样天然地服务社会,履行社会职能。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在于知识传承,文化延续。教师教书育人就是服务社会。教师培养社会年轻一代成为接班人的同时,还要参与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社会建设,这一方面是教师本职体现,另一方面是社会发展需要。但这样过于强调社会责任造成教师对教学与学术的懈怠[8]。美国社会更关注教师对社会的公益心和对科普做出的贡献。高校教师在课堂之外的行为应是代表个人表达出对研究、学术的有益言论,这种言论能促进公众对学术自由的理解。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高等院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Z].2011. [2]王丽佳.美国全国教育协会教育专业伦理规范历史演进探析――兼谈师德规范建设[D].华东师范大学,2010:62-63. [3]United Stat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licy Office of the White Policy on Research Misconduct[EB/OL]. [4]檀传宝.论教师“职业道德”向“教师专业道德”的观念转移[J].教育研究,2005,(1):13-14. [5]徐廷福.美国教师专业伦理建设及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5,(5). [6] on Professional Ethics[EB/OL]. [7]傅维利,朱宁波.试论我国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基本体系和内容[J].中国教育学刊,2003,(2). [8]王毓.师德分层:师德建设中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J].中国教育学刊,2004,(12). 猜你喜欢: 1. 教师职业道德方面论文范文 2. 关于教师职业道德论文优秀例文 3. 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方面论文范文 4. 关于教师职业道德论文范文参考 5. 教师的职业道德论文1500字

幼儿教师职业道德素养论文

师德古来有之,不同时代对师德有不同的要求,现代师德是对古代师德的继承与发展,知识经济时代对师德赋予了新的内涵.下面就什么是师德(What),师德的现状(Situation)和如何建设好师德(How)展开论述.一、什么是师德(What) 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指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所须遵守的道德规范,也是调节教师活动及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等各方面关系的行为准则.《中华人民教师法》第三条对师德作了如下阐述:“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应当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同时,原国家教委、全国教育工会在《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对师德也作了规定:(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学习和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热爱教育事业,发扬奉献精神.(2)执行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尽职尽责,教书育人.(3)不断提高科学文化和教育理论水平,钻研业务,精益求精,实事求是,勇于探索.(4)面向全体学生,热爱、尊重、了解和严格要求学生,循循善诱,诲人不倦,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5)热爱学校,关系集体,谦虚谨慎,团结协作,作风正派.(6)衣着整洁大方,举止端庄,语言文明,礼貌待人,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可见,教师要具备师德这一基本素质,不但要要忠诚于教育事业,对教育尽心竭力,处理好事业需要与个人利益的关系.还要关心爱护学生,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见物不见人,只知教书,对学生漠不关心,不是合格的教师.此外,著名教育家夏丐尊说过:“教育若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溏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溏;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师德应该在爱中体现. 因而,教师要承担起“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神圣职责,在学生面前,应树立一面行为的旗帜,对自身的道德、人格应有更高的要求.要对学生一生负责,须正视自己的言行.以身作则,才能为人师表,作道德的表率.在日常工作和生活的各个方面,要严格要求,做出表率.在教育工作中,对学生的要求,应该也是对自己的;教师要求学生做的,自己必须率先垂范,才能使学生感到可敬、可佩,形成制约力. 二、师德的现状(Situation) 在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过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逐步完善,师德建设及教师思想的现状从总的情况来看是比较好的,广大教师,大部分忠诚党的教育事业,长年累月默默无闻工作在平凡的岗位上,教书育人,无私奉献.他们的风范赢得了广大学生、家长乃至社会的广泛赞誉.但是,我们也清楚地看到,在教师群体中,也滋生和存在着一些不可回避、不容忽视的新情况、新问题,这些自觉、不自觉的不良行为,在社会上造成了较为严重的不良影响. 1.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学生迟到,教师不让其进教室;违反课堂纪律,骂学生或罚站、轰出教室. 2.歧视排斥后进生:对暂时后进生缺乏爱心、耐心,不尊重后进学生的人格和平等受教育权,讽刺、侮辱、漫骂后进生,甚至用学生的缺陷贬损学生,使学生无地自容. 3.不尊重学生家长:一些教师不主动与学生家长沟通联系,很少进行正常的家访;部分教师对学生家长提出的合理化建议不予理睬;少数教师把自己凌架于家长之上,学生一旦犯错误,便叫家长到校,当众批评、训斥、指责学生及家长,导致部分后进学生家长只好将孩子转学或干脆不上学. 4.言行举止不文明:少数教师凡事讲条件,或是整日说些消极、贬损别人的话,挑拨同事关系,扰乱学校正常工作;在校外则更是肆无忌惮,言行举止极不文明. 以上种种不良师德表现,虽然发生在少数教师身上,但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人民教师的声誉和为人师表的形象,危害和阻碍了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三、如何建设好师德(How) 师德是教师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的行为准则,是教师素质的灵魂.它贯穿于教师教学过程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重要的作用.针对以上师德建设的现状,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解决: 1.强化疏导,努力营造积极向上的人际环境 “疏”和“导”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在疏通中引导,在引导中疏通.“疏”是为了正确地“导”,“导”则是疏通的目的,坚持疏导方针,就是要在师德建设中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持之以恒、生动活泼”,增强教育管理者的感染力、说服力、号召力、持久力和吸引力. 2.加强学习,提高教师的理论修养和思想觉悟 由于教师担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所以不仅要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还必须有真才实学.要具备真才实学,教师就得不断地勤奋学习,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思想、文化、业务素养.教师只有具备较高的业务水平,才能向学生传授真理,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开发学生的智力和能力.说到底,愿不愿学习、钻研,有没有进取精神,是教师职业道德面貌的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正如叶圣陶先生说的那样:“教师对自己从事的教学工作抱什么态度,对掌握业务专门知识抱什么态度,这也是师德问题.” 3.强化管理,努力提高教师的行为素质 加强师德建设还需要强化管理,建立师德激励机制.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明确和规范教师的基本行为准则,努力形成既有宽松和谐的人际环境,又有严格有序的校规校纪的局面,坚持人本管理与依法治校的有机结合. 4.教师要团结协作,互相学习 这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之一.叶圣陶先生指出,即使是一个伟大的天才,离开集体也是微不足道、无所作为的.教师,只有置身于集体之中,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聪明才智.既然对广大教师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成了发展教育事业的紧迫问题.那么,怎样对教师进行职业德教育呢?我们认为可以从这样一些方面进行.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有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很是熟悉吧,论文写作的过程是人们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相信写论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教师职业道德议论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育是以人育人的事业,教师作为这一特殊的职业,直接负担着培养下一代健康成长的历史重任,因此,教师职业道德比其他职业道德,有着更加强烈的典范性,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良好的教师形象是每个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先决条件,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教师不断进取,赢得成功的力量所在。下方就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树立教师新形象谈一谈自我的点滴感受。 在眼下这个社会,教师的职业道德和素质越来越有点让人寒心了。每当看到新闻某某老师亵渎学生是在是太让人们干到寒心。家长有心送孩子去上学却不想羊入虎口。由此可见当今社会充分认识提高师德师风的重要好处。教育关乎我们国家、民族的未来,教师作为教育的实施者,首先要充分认识到自身的历史使命,要认识到自我身上肩负的社会职责。当前受当今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教师的社会认可度有所下降,教师自身职责心显得不足。因此,提高学校师德师风十分必要。 教师作为广大学生的启蒙者和培育祖国的花朵和栋梁之才的引导者,就务必具备好的职业技术道德和搞得素质。在中国这种教育制度里,教师不仅仅代表学校的形象更在必须程度上代表着祖国的素质形象。所以作为一个合格的'老师就必须要具有职业道德规范认识。要做到爱国守法。热爱祖国,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爱岗敬业。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不得敷衍塞责。 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学生是由一个个鲜活的个体组成的,教师在施教过程中,要个性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别,使学生个性得到健康和谐的进展。只有这样,才能够为社会培养出有革新潜力的人才。这要求每一位教师要了解学生、关心学生、信任学生、热爱学生。教师对事业的热爱就是透过倾注在对学生的热爱上,教师对民族、对人民的感情融汇于对学生的培养上,教师对社会的职责与对学生健康成长的关注是息息相关的,教师把自我的才智、精力、热情献给社会是以献给学生开始的,又落实在桃李满天下的伟业中。教师对学生感情的加深,一方面不仅仅会激励自我更加精益求精,而且会为了学生而更加注意锤炼自我的品德素养。师徳最重要的资料之一就是谦虚和无私奉献,教师对学生的感情会促使教师把各种完美的道德在教学过程中以隐性的或显性的方式传递给学生,教师对学生的感情是促使教师教书育人的关键因素。另一方面,教师对学生的用心感情也会增强教师的教学效果,缩短教师与学生在空间和心理上的距离,使教师更准确地认识学生、把握学生、亲近学生,以而沟通知识传播的渠道,使之更加通畅。 师生心理相通、感情相融,学生也会亲其师,信其道,学其理,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还有应对日新月异飞速进展的世界,教师不能够墨守陈规,固步自封。现代社会、现代教育的急剧变革向教师提出挑战,要求教师承担多重主角,要求教师具有多方面、综合性的潜力,因此,教师应树立起"终身学习"、"永远探讨"的思想,在教育实践中,潜心学习论述,运用论述,钻研业务,掌握现代科学知识,发扬探讨和革新精神,为教育事业不断攀登,终生奋斗。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加强师德师风教育。师德的养成,除了教师本身的基本素质决定外,很重要的一点在于教育引导。要透过岗位培训、职业道德教育、教育法、教师法等相关知识的学习,采取集中学习与日常工作相结合、师德师风教育与业务活动相结合、师德师风建设与制度建设相结合等不一样方式,使教师明确自我的工作职责和任务,明确自我在培养未来国家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任务中所肩负的重大历史使命,自觉把我既不打学生耳光,又不拉学生头发,更不殴打学生,罚站学生,根本不算体罚。罚站这种教育方法,学生虽然最能看懂,但效果甚微。 而羞辱孩子,不仅仅伤了孩子的人格和自尊心。更容易让孩子对学习失去兴趣、对学校产生害怕的感觉,甚至是排斥来园上学等。而威胁孩子的行为更是让孩子产生了反感心理,表面上学生感到无所谓,内心却是十分痛苦的,势必会造成学生各种反抗心理的产生,给学校教育带来负面的影响。体罚和变相体罚不是师德问题,是心理疾病,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够修炼高尚师德。 爱岗敬业、献身幼教事业是师德的基本要求。 热爱幼儿,教书育人是师德的核心。 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师德的人格力量。 用于开拓,不断进取是师德的升华。

《幼儿园教师道德焦虑刍议》

[摘要]幼儿园教师的道德焦虑是客观存在的,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来自于大众对幼儿园教师的社会刻板印象、幼儿园教师面对的多重价值期盼冲突、幼儿园教师印象整饰需求等。可以通过各种有效途径缓解幼儿园教师的道德焦虑,诸如构建专业协会,健全幼儿园教师职业伦理;加强教育立法,确定幼儿园教师的行为底线;进行心理疏导,释放幼儿园教师的焦虑情绪等。

[关键词]幼儿园教师;道德焦虑;缓解

焦虑是指内心感受到压力、冲突和矛盾而产生紧张心理,致使心情不能放松、不能平衡的一种非健康心理状态,通常表现为易出现压抑、烦躁、不满、易怒、冲动、非理性等情绪或言行。教师的道德焦虑是指教师因面对道德冲突而又感到没有能力作出道德选择时所产生的情绪状态。任何职业群体都有可能产生道德焦虑,但就幼儿园教师这一职业群体而言,道德焦虑不仅关涉自身的价值选择,更有可能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因此,对幼儿园教师道德焦虑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幼儿园教师道德焦虑的成因

1社会刻板印象

按照社会认知理论,刻板印象被解释为一种涉及知觉者的关于某个人类群体的知识、观念与预期的认知结构,它具有指导对整个群体乃至群体成员进行信息加工的预期功能。对于某类职业群体的社会刻板印象是广泛存在的,对幼儿园教师职业群体也不例外。

我国社会对教师的刻板印象往往是将其理想化、完美化。就幼儿园教师而言,社会对其的道德期盼尤其高。一般认为,幼儿既具有向师性,又具有脆弱性,对教师的种种不恰当行为往往无法作出有力的反抗。正因如此,社会对幼儿园教师提出了较高的道德要求,要求他们想儿童之所想,供儿童之所需,全身心地爱孩子,不计较个人得失。而事实上,幼儿园教师是各具个性特点的个体,对教育活动有不同的意识定向与价值取向。在道德方面也不可能表现为千篇一律,更不可能表现出十全十美,因此,难免导致幼儿园教师个人角色行为与社会对其职业的刻板印象之间产生一定差距,而这种差距很容易使幼儿园教师遭遇非议与指责,进而产生道德焦虑。与社会对幼儿园教师道德高期盼相对应的是,目前我国相关法规对幼儿园教师的道德要求更多的是一种倡导性道德期盼,缺乏具体的行为指南,如何去实现这些道德期盼则需要其自身去体会,这种落差更容易导致幼儿园教师产生道德焦虑。

2多重价值期盼冲突

幼儿园教师作为一种职业,其劳动关系具有多重性特征。具体而言,教师与幼儿、幼儿家长、幼儿园构成了教师劳动最直接的三重关系。此外,国家、社会、教育主管部门等与幼儿园教师存在着间接的劳动关系。幼儿、家长、园所、社会、教育主管部门等均对幼儿园教师有一定的价值期盼,这些来自不同群体的期盼有一致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当这些价值期盼产生冲突时,幼儿园教师必须做出相应的协调,以使自身价值得以平衡。可以说,多重价值期盼间的冲突很容易致使幼儿园教师产生道德焦虑。

比如,面对家长时,幼儿园教师容易产生个人教育指向与集体教育指向之间的冲突。家长对教师的价值期待是“个人指向”的,他们所关注的是自己孩子的发展状态,而作为幼儿园教师,他们必须既考虑幼儿的个体发展,也要兼顾集体教育的成效。个人教育与集体教育平衡是教师开展教育的一种理想状态。事实上,在教育实践中幼儿园教师经常在对幼儿个体负责与对幼儿集体负责中做出选择,道德焦虑也就随之产生了。此外,幼儿园教师、家长与教育管理者在教育观念上的冲突也容易诱发道德焦虑。教育是一项非常复杂的活动,家长、教育管理者也有自身的教育观念。教师常会将自己所属的社会群体的教育观当作是正常的标准,因而引起与家长、教育管理者之间的冲突。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不但可能需要做出对错判断,还有可能需要在不同的观点之间做出选择或妥协。

3印象整饰需要

印象整饰是一个人通过一定的方式影响别人形成对自己印象的过程,它是自我社会认知的核心关注点,是社会互动的本质成分。为了沟通的需要,人们必须从大量的关于自己的信息中抽出与自我期望印象相关的特质,进行自我掩饰,并以尽可能简洁的方式呈现给沟通对象。对幼儿园教师而言,其在职场中角色扮演的多重性诱发了其印象整饰的需要,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他们产生道德焦虑。

比如,在幼儿面前,幼儿园教师或多或少会扮演道德权威和道德引领者的角色;在同事面前,幼儿园教师更多的是扮演合作者的角色。对前者教师更多需要维护自己的“师道尊严”,对后者教师更多需要体现“平等尊重”。此外,从幼儿园的师幼关系特点来看,理性思维能力较弱、情绪容易极端化的特征易使幼儿在与教师互动的过程中做出一些不恰当的行为。这些行为极有可能让幼儿园教师产生消极情绪,职业伦理又要求他们压制这些消极情绪,不能冲动、不能随意批评幼儿,这种真实的道德生活与应然的道德生活之间的矛盾可能促生教师的道德焦虑。

与从事其他阶段教育的教师不同的是,幼儿园教师并无学科之分,他们基本上与幼儿整日处于直接接触当中,这就使得幼儿园教师会不自觉地进行“印象整饰”以维持在幼儿面前的良好形象,这进一步增加了他们产生道德焦虑的可能。这种类型的道德焦虑是由教师的职业特点带来的。带有一定的恒定性。

二、如何缓解幼儿园教师的道德焦虑

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的社会属性不是由教师个体建构出来的,而是一种社会价值观念内化的结果。从心理学角度来讲,“焦虑”一词本身并不带有特别的价值评判意义,只是在不同的程度上可能对人的身心健康产生一定的影响。从焦虑的价值指向来看,大致可以分为积极性焦虑和消极性焦虑两种。积极性焦虑是一种适度的焦虑状态,它可以激活个体生理和心理最大限度的潜能,并促使个体做出积极的主观努力来改变环境或改变自己以解决问题。消极性焦虑是指一种过度的焦虑状态,它会导致个体出现种种不良心理反应:攻击的欲望和行为,自责的行为,逃避社会,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思路不清晰,难以做出决定等。消极性焦虑对个体人格的健康发展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严重的还会影响到个体的生理健康。因此,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幼儿园教师的道德焦虑。对可能产生消极性后果的道德焦虑,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引导,以有效缓减焦虑程度。

1构建专业协会,健全职业伦理

社会对幼儿园教师的道德要求更多的是一种经验直觉,而非专业伦理限定。从哲学上讲,伦理和道德在意义上有相关,但各有不同。伦理范畴侧重于社会,强调客观;道德范畴侧重于个体,强调主观内在操守。长期以来。我们将幼儿园教师职业的专业伦理要求与个人的道德水准完全等同起来或有所混淆了,出现“私德公德化”的倾向。事实

上,教师道德本质上属于职业道德范畴,因此有必要从教师的角度出发,通过教师专业组织明确专业伦理规范,将对幼儿园教师抽象的道德要求转化为具体的伦理规范。以美国全国教育协会(NEA)为例,作为成立最早、规模最大的全国性教师专业组织,该协会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针对教师的理想标准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并于1929年颁布了《专业教学伦理规范》。后经三次修订,于20世纪60年代更名为《教育专业伦理规范》,受到了多数教育工作者的赞同。20世纪60年代后期,因受“教师工作应被视为一种专门职业”理念的影响,该协会又对《教育专业伦理规范》进行了第四次修订,并于1975年重新颁布,此后,该规范成为美国教师专业伦理的核心纲领。

需要注意的是,专业伦理的建设应该具有层次性。黄向阳指出,从道德层次来看,可以分为道德理想、道德原则、道德规则。道德理想是希望个体达到的最高道德境界;道德规则是必须遵守的强制性道德要求;道德原则是一般情况下必须遵守、特殊情况下可以变通的道德要求。道德理想具有激励和指导功能;道德原则具有指导功能;道德规则则具有约束功能。幼儿园教师的专业伦理建设应重在道德规则和道德原则的确定上。有学者通过中、美师德要求比较发现,美国职业伦理规范条目不多,表述上多采用限制性语言(“不准”“不得”之类),可见对教师要求定调不高,较少理想主义色彩,这与我国要求教师做完人和社会楷模的道德要求形成鲜明的对比。教师专业伦理的建构必须处理好上述各种关系,并把握各个层次不同的要求和分寸,坚持崇高伦理和底线伦理的统一。强调伦理规范的完整性和可操作性。

2加强教育立法,确定行为底线

如前所述,一方面社会对幼儿园教师提出了种种道德要求,另一方面教师却没有行为的具体指南。一直以来,我们对教师的道德要求具有抽象性、模糊性等特点。因此,我们有必要借鉴国外的经验,加强教育立法,确定幼儿园教师的行为底线,以改变现实中幼儿园教师道德要求“理想泛滥,规则贫乏”的局面。以美国、加拿大等国为例,其师德规范以法律为准绳。对教师行为的要求基本上就是对普通公民的要求。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国家的师德规范是结合教师行业特点、宪法所赋予公民的各种权利制定出来的定教师在工作中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的行为准则。身份平等、尊重各类服务对象是这些准则的精神实质,它们体现在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同事、教师与家长等多种关系中。可以说,它们几乎全部的师德规范都是由公民权利派生出来的。反观我国师德的要求,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社会习俗对教师的人格期待,而非源于法律提出的,因此形成了似乎对师德的要求再高也不过分的思维定势。因此,我们有必要广泛而深入地思考以什么为依据制定我国师德标准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加强教育立法,确定幼儿园教师的行为底线已成为当务之急。通过立法,让幼儿园教师明确哪些行为是一定不可为的,这对其实际工作更有指导性意义,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他们当前遭遇的道德焦虑。

3进行心理疏导,释放焦虑情绪

幼儿教师职业道德研究论文

《幼儿园教师道德焦虑刍议》

[摘要]幼儿园教师的道德焦虑是客观存在的,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来自于大众对幼儿园教师的社会刻板印象、幼儿园教师面对的多重价值期盼冲突、幼儿园教师印象整饰需求等。可以通过各种有效途径缓解幼儿园教师的道德焦虑,诸如构建专业协会,健全幼儿园教师职业伦理;加强教育立法,确定幼儿园教师的行为底线;进行心理疏导,释放幼儿园教师的焦虑情绪等。

[关键词]幼儿园教师;道德焦虑;缓解

焦虑是指内心感受到压力、冲突和矛盾而产生紧张心理,致使心情不能放松、不能平衡的一种非健康心理状态,通常表现为易出现压抑、烦躁、不满、易怒、冲动、非理性等情绪或言行。教师的道德焦虑是指教师因面对道德冲突而又感到没有能力作出道德选择时所产生的情绪状态。任何职业群体都有可能产生道德焦虑,但就幼儿园教师这一职业群体而言,道德焦虑不仅关涉自身的价值选择,更有可能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因此,对幼儿园教师道德焦虑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幼儿园教师道德焦虑的成因

1社会刻板印象

按照社会认知理论,刻板印象被解释为一种涉及知觉者的关于某个人类群体的知识、观念与预期的认知结构,它具有指导对整个群体乃至群体成员进行信息加工的预期功能。对于某类职业群体的社会刻板印象是广泛存在的,对幼儿园教师职业群体也不例外。

我国社会对教师的刻板印象往往是将其理想化、完美化。就幼儿园教师而言,社会对其的道德期盼尤其高。一般认为,幼儿既具有向师性,又具有脆弱性,对教师的种种不恰当行为往往无法作出有力的反抗。正因如此,社会对幼儿园教师提出了较高的道德要求,要求他们想儿童之所想,供儿童之所需,全身心地爱孩子,不计较个人得失。而事实上,幼儿园教师是各具个性特点的个体,对教育活动有不同的意识定向与价值取向。在道德方面也不可能表现为千篇一律,更不可能表现出十全十美,因此,难免导致幼儿园教师个人角色行为与社会对其职业的刻板印象之间产生一定差距,而这种差距很容易使幼儿园教师遭遇非议与指责,进而产生道德焦虑。与社会对幼儿园教师道德高期盼相对应的是,目前我国相关法规对幼儿园教师的道德要求更多的是一种倡导性道德期盼,缺乏具体的行为指南,如何去实现这些道德期盼则需要其自身去体会,这种落差更容易导致幼儿园教师产生道德焦虑。

2多重价值期盼冲突

幼儿园教师作为一种职业,其劳动关系具有多重性特征。具体而言,教师与幼儿、幼儿家长、幼儿园构成了教师劳动最直接的三重关系。此外,国家、社会、教育主管部门等与幼儿园教师存在着间接的劳动关系。幼儿、家长、园所、社会、教育主管部门等均对幼儿园教师有一定的价值期盼,这些来自不同群体的期盼有一致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当这些价值期盼产生冲突时,幼儿园教师必须做出相应的协调,以使自身价值得以平衡。可以说,多重价值期盼间的冲突很容易致使幼儿园教师产生道德焦虑。

比如,面对家长时,幼儿园教师容易产生个人教育指向与集体教育指向之间的冲突。家长对教师的价值期待是“个人指向”的,他们所关注的是自己孩子的发展状态,而作为幼儿园教师,他们必须既考虑幼儿的个体发展,也要兼顾集体教育的成效。个人教育与集体教育平衡是教师开展教育的一种理想状态。事实上,在教育实践中幼儿园教师经常在对幼儿个体负责与对幼儿集体负责中做出选择,道德焦虑也就随之产生了。此外,幼儿园教师、家长与教育管理者在教育观念上的冲突也容易诱发道德焦虑。教育是一项非常复杂的活动,家长、教育管理者也有自身的教育观念。教师常会将自己所属的社会群体的教育观当作是正常的标准,因而引起与家长、教育管理者之间的冲突。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不但可能需要做出对错判断,还有可能需要在不同的观点之间做出选择或妥协。

3印象整饰需要

印象整饰是一个人通过一定的方式影响别人形成对自己印象的过程,它是自我社会认知的核心关注点,是社会互动的本质成分。为了沟通的需要,人们必须从大量的关于自己的信息中抽出与自我期望印象相关的特质,进行自我掩饰,并以尽可能简洁的方式呈现给沟通对象。对幼儿园教师而言,其在职场中角色扮演的多重性诱发了其印象整饰的需要,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他们产生道德焦虑。

比如,在幼儿面前,幼儿园教师或多或少会扮演道德权威和道德引领者的角色;在同事面前,幼儿园教师更多的是扮演合作者的角色。对前者教师更多需要维护自己的“师道尊严”,对后者教师更多需要体现“平等尊重”。此外,从幼儿园的师幼关系特点来看,理性思维能力较弱、情绪容易极端化的特征易使幼儿在与教师互动的过程中做出一些不恰当的行为。这些行为极有可能让幼儿园教师产生消极情绪,职业伦理又要求他们压制这些消极情绪,不能冲动、不能随意批评幼儿,这种真实的道德生活与应然的道德生活之间的矛盾可能促生教师的道德焦虑。

与从事其他阶段教育的教师不同的是,幼儿园教师并无学科之分,他们基本上与幼儿整日处于直接接触当中,这就使得幼儿园教师会不自觉地进行“印象整饰”以维持在幼儿面前的良好形象,这进一步增加了他们产生道德焦虑的可能。这种类型的道德焦虑是由教师的职业特点带来的。带有一定的恒定性。

二、如何缓解幼儿园教师的道德焦虑

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的社会属性不是由教师个体建构出来的,而是一种社会价值观念内化的结果。从心理学角度来讲,“焦虑”一词本身并不带有特别的价值评判意义,只是在不同的程度上可能对人的身心健康产生一定的影响。从焦虑的价值指向来看,大致可以分为积极性焦虑和消极性焦虑两种。积极性焦虑是一种适度的焦虑状态,它可以激活个体生理和心理最大限度的潜能,并促使个体做出积极的主观努力来改变环境或改变自己以解决问题。消极性焦虑是指一种过度的焦虑状态,它会导致个体出现种种不良心理反应:攻击的欲望和行为,自责的行为,逃避社会,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思路不清晰,难以做出决定等。消极性焦虑对个体人格的健康发展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严重的还会影响到个体的生理健康。因此,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幼儿园教师的道德焦虑。对可能产生消极性后果的道德焦虑,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引导,以有效缓减焦虑程度。

1构建专业协会,健全职业伦理

社会对幼儿园教师的道德要求更多的是一种经验直觉,而非专业伦理限定。从哲学上讲,伦理和道德在意义上有相关,但各有不同。伦理范畴侧重于社会,强调客观;道德范畴侧重于个体,强调主观内在操守。长期以来。我们将幼儿园教师职业的专业伦理要求与个人的道德水准完全等同起来或有所混淆了,出现“私德公德化”的倾向。事实

上,教师道德本质上属于职业道德范畴,因此有必要从教师的角度出发,通过教师专业组织明确专业伦理规范,将对幼儿园教师抽象的道德要求转化为具体的伦理规范。以美国全国教育协会(NEA)为例,作为成立最早、规模最大的全国性教师专业组织,该协会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针对教师的理想标准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并于1929年颁布了《专业教学伦理规范》。后经三次修订,于20世纪60年代更名为《教育专业伦理规范》,受到了多数教育工作者的赞同。20世纪60年代后期,因受“教师工作应被视为一种专门职业”理念的影响,该协会又对《教育专业伦理规范》进行了第四次修订,并于1975年重新颁布,此后,该规范成为美国教师专业伦理的核心纲领。

需要注意的是,专业伦理的建设应该具有层次性。黄向阳指出,从道德层次来看,可以分为道德理想、道德原则、道德规则。道德理想是希望个体达到的最高道德境界;道德规则是必须遵守的强制性道德要求;道德原则是一般情况下必须遵守、特殊情况下可以变通的道德要求。道德理想具有激励和指导功能;道德原则具有指导功能;道德规则则具有约束功能。幼儿园教师的专业伦理建设应重在道德规则和道德原则的确定上。有学者通过中、美师德要求比较发现,美国职业伦理规范条目不多,表述上多采用限制性语言(“不准”“不得”之类),可见对教师要求定调不高,较少理想主义色彩,这与我国要求教师做完人和社会楷模的道德要求形成鲜明的对比。教师专业伦理的建构必须处理好上述各种关系,并把握各个层次不同的要求和分寸,坚持崇高伦理和底线伦理的统一。强调伦理规范的完整性和可操作性。

2加强教育立法,确定行为底线

如前所述,一方面社会对幼儿园教师提出了种种道德要求,另一方面教师却没有行为的具体指南。一直以来,我们对教师的道德要求具有抽象性、模糊性等特点。因此,我们有必要借鉴国外的经验,加强教育立法,确定幼儿园教师的行为底线,以改变现实中幼儿园教师道德要求“理想泛滥,规则贫乏”的局面。以美国、加拿大等国为例,其师德规范以法律为准绳。对教师行为的要求基本上就是对普通公民的要求。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国家的师德规范是结合教师行业特点、宪法所赋予公民的各种权利制定出来的定教师在工作中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的行为准则。身份平等、尊重各类服务对象是这些准则的精神实质,它们体现在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同事、教师与家长等多种关系中。可以说,它们几乎全部的师德规范都是由公民权利派生出来的。反观我国师德的要求,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社会习俗对教师的人格期待,而非源于法律提出的,因此形成了似乎对师德的要求再高也不过分的思维定势。因此,我们有必要广泛而深入地思考以什么为依据制定我国师德标准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加强教育立法,确定幼儿园教师的行为底线已成为当务之急。通过立法,让幼儿园教师明确哪些行为是一定不可为的,这对其实际工作更有指导性意义,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他们当前遭遇的道德焦虑。

3进行心理疏导,释放焦虑情绪

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着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教师职业道德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教师职业道德论文篇一

《浅析教师职业道德培养》

【摘要】文章阐述了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分析了当前教师职业道德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培养的几点建议:师范院校传授师德知识要与实践相结合;集体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培训要结合多种活动进行道德培养。除了道德教育,还应与其他的教育相结合。

【关键词】教师职业道德;培养;重要性

近年来,当新闻报纸上屡屡出现教师体罚学生,对学生进行人身攻击或者羞辱学生,导致学生身心受到伤害甚至死亡的这些令人发指的事件时,都会让人觉得心痛。心痛的背后我们不禁会想,教师的职业道德都到哪去了?从古到今几千年的教师荣誉、人们对教师的尊重和期望就要在这些道德失范的行为中消失了么?教师职业道德的培养在此时就显得尤为重要。《礼记》中说:“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之德也。”也即教师不单单是传道授业解惑,还是道德的传递者。教师的职业道德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想、性格和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如果教师没有良好的职业道德,那么面临现代社会价值观模糊的现状,教师就无法保持清醒的头脑,用自己的职业道德来抵制物欲横流的社会现象,无法用自己的道德行为来为祖国的下一代起到示范的作用。

一、教师职业道德培养的重要性

教师职业道德培养指的是根据社会对教师这一职业的道德要求所开展的道德教育、道德修养与道德内化活动,通过外部的教育、督促以及个人的努力,使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将外在的职业道德规范内化为教师个人的道德品质并付诸行动的活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1、教师职业道德培养是教育发展、教师队伍建设的需要

教师的本质是教书育人,如果教师没有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不注重职业道德的培养,就无法引领学生,也无法成为一名师德高尚、学识渊博、能力全面的教师。在当前社会转型时期,价值观多元化,我们的人民教师更应该时刻保持清醒的认识,做到以“育人”为职业理念。不能只注重学生的分数,而对学生的思想、情感漠不关心,不愿意花精力来了解学生。只有动真情,做真事,具有真知灼见才能从正面影响学生,让学生树立积极的思想意识。

2、教师职业道德培养是教师实现自身价值、完善人格的需要

教师在社会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以及社会对教师的高要求,使得教师在教育实践过程中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成为兼具高尚的品德、高智商和高能力的完美人格。这种崇高的人格形象通过传承和发扬形成了当代教师群体的人格力量,在影响学生的过程中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时,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实现了自身价值,成为学生模仿和学习的典范。

3、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培养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学生群体因为思想单纯,对社会没有过多的接触和了解,所以当面对多元化的信息渠道时很难抵制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如果教师不掌握最新的信息,不参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实践,就不会了解学生的思想,很难针对学生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地教育。而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一旦形成很难纠正,教育就失去了时效性。因此在职业道德领域,教师应该形成与现代社会和教育发展相适应的道德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必须接受和实施新的社会规范和教师职业道德要求,这样才能为广大的学生所认可,培养具有坚定政治信念和立场的新一代人才。

二、教师职业道德培养令人堪忧的现状

1、在职教师的职业道德培养不受重视

很多学校只进行职前培训,随后的入职培训和在职培训很少能跟上。地方教育部门或继续教育院校也很少组织这方面的培训,对教师的培训仅限于教学法研究,学科课程和教材教法的研究,偶尔安排一些心理学讲座等等,并不能达到教师职业道德培养的要求。很多教师本身也不重视对自己职业道德修养的提升,认为分数才是硬道理,忽视了在学生德育上的影响。

2、教师培训没有形成有效模式

目前任教的教师并非都出自师范院校,没有学习过相关课程,而师范院校关于职业道德的课程不是必修课。所以现在在职教师的职业道德就容易受到质疑,也对培训有了迫切的需要。有的已经开设的课程只停留在讲授的层面,并没有在实践中运用,导致工作以后道德的缺失和教师失范现象逐渐暴露出来。

三、职业道德培养的几点建议

既然职业道德培养对于学生、教师和学校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那么就必须加强教师的师德培养。

1、师范院校传授师德知识要与实践相结合

学校在对教师进行道德培养的过程中应注意,不仅要开设相关课程,更要让教师把理论知识运用在实际教书育人的过程之中。依靠实际锻炼,更加深刻地理解其中的含义,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研究,教授新的教育方法方式,做到与时俱进,用发展的思路来进行教育工作。

2、集体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

职业道德培养不仅局限在学校组织的课堂上,单纯让教师被动完成,教师也要主动地完善自我,严格地进行自我教育。这也是教师这个特殊职业特点对教师的要求。在自我教育中,教师能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这样的效果也是集体教育无法达到的。通过自教互教提高水平。

3、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

社会对教师的职业道德有着严格的要求,学校在对教师进行管理的同时也要具体化、人性化和特色化。学校要经常检查、监督教师的道德行为,使工作落到实处。但也要注意对教师的尊重和信任,要爱护、关心教师,不能破坏教师的自尊心,这样能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要把握好管理的尺度,把各方面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促进教育又快又好地发展。

4、培训要结合多种活动进行

除了开展培训班等理论灌输形式的培养外,还应该组织一些生动形象的活动,比如参观红色革命根据地,开展研讨会,进行访问学习或者开展竞赛和检查评比等活动。这些直观和有特色的活动更易于让教师接受,可以在潜移默化中起到教育作用。

5、道德培养除了道德教育,还应与其他的教育相结合

教师职业道德不仅仅是体现在教师的业务上,还体现在智育,美育,劳动教育等方面。师德教育贯穿于其他教育之中。在提高教师师德素质的过程中,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同时,整体素质得到了提高,也促进了整体职业道德的提高。各方面不断促进和提高的过程才能使我们的教师们成为合格的人民教师。

四、结语

教师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领路人,是新一代科教兴国战略实施的有力保障,是新知识新文化的开创者,是社会不良现象的抵制者。

要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要达到社会对教师的高要求和高期望,新一代的教师就必须重视和加强师德修养,教育部门和院校就应该重视师德的培养。也正因为那些优秀的道德传递着,人们才会把教师职业赞为“太阳底下最高尚的职业”。这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的工作,呼唤教育部门为师德建设创造更多机会和更完善的体系。

【参考文献】

[1]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2]教师职业道德编写组,西北大学出版社,2011.

教师职业道德论文篇二

《如何培养教师的职业道德》

摘要: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道德素养在教育事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加强对教师队伍职业道德的建设,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育事业才能不断发展,才能保证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人才。

关键词:教师;职业道德;保障体系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9-0029-02

当今社会的转型及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日益多元,教师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专业发展要求的日益增强,都要求以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作为支撑,都在呼唤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培养。那么如何培养教师职业道德呢?简单总结如下七点。

一、加强政治学习,坚定正确方向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第一条明确规定,教师必须依法执教。教师要认真学习法规和文件,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学习教师职业道德的有关理论和规范要求,充分认识加强师德建设对于加快基础教育的改革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大现实意义。通过加强政治学习,可以坚定职业道德的正确方向,可以深刻认识“立业德为首,执教品为先”的原则,可以在市场经济背景下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和不正之风,可以在追求真、善、美的过程中使自己的职业道德境界不断得到升华。

二、加强科学理论学习,按教育规律办事

要推进教育改革、发展教育事业,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教师除了学习专业知识,还要加强在教育科学理论方面的学习。教育的内容很丰富,教育的任务很复杂,教师只有通过学习、掌握、运用教育科学的理论,按教育规律办事,才能承担起教育赋予的重任。所以,教师要加强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按教育规律办事,正确把握学生的身心特点、年龄特征、个别差异,自觉地不断加深对教育原则和规律的认识,科学地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手段和方法,取得理想的教育教学效果。

三、坚持终身学习,适应社会变革

当今时代是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如果不及时更新一个人的知识贮存,如果一个人仍用昨天的知识来教育今天的学生去从事明天的工作,这样的人就难以在教师岗位上胜任工作。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须有一桶水。”面对教育和专业知识的加速老化,教师必须要坚持终身学习,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社会和时代,不断通过教育创新来满足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教师要把握时代的脉搏和教育改革的方向,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知识结构,及时“充电”,全面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和教师的素质,实现教师个人的持续发展,适应新时期社会对培养全发展人才的要求。

四、强化自己的身份意识

教师所从事的职业崇高而艰巨。从事教育的工作者应该重视、强化自己的教师身份意识。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的专业人员,当教师以教育者的身份出现时,与其职责相关的权利和义务在某种意上是代表了国家和社会的利益。强调教师身份意识,实际上就是强调教师对国家、对社会的职业承诺。一位美国心理学家认为,教学承诺就是教师把教学看做是其终身工作的理念,一种终身以教师为荣的坚持感。所以,作为教师要时时牢记自己的身份,这是树立理想和信念,严于律已,持之以恒地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基础和前提。

五、不断自我激励和反思

教育不光是给孩子们知识,教育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以积极的生存心境、积极的人生态度对待生活。因此,作为新课程背景下的一名教师,应该非常关注社会发展,关注国家利益,关注人类命运,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和社会责任感,在育人思想上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每个教师都有责任反思自己:为了让学生热爱学习和学会生存,为了让学生健康地成长,我都做了什么,我应该做些什么,我做得怎样?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自我激励、自我反思极为重要。实践证明,自我激励和反思能使教师从中获得理性的升华和情感上的愉悦,切实感受到教育的美丽与诗意,深刻体验教育的快乐与幸福,同时也体会到自己人生价值与意义的实现。

六、建立教师职业道德保障体系

一个时期以来,教育队伍中的一部分人职业道德水平下滑,如事业心和责任感不强,工作得过且过,对学生缺乏爱心,对学困生漠不关心和歧视厌弃,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师生关系紧张……究其原因,除了受到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和影响,除了这部分人放松对自身修养的要求之外,也与教师职业道德的建设缺乏有力保障支持体系有一定的关系。对教师职业行为的激励和约束,教育系统内部原来沿袭多年的人事、分配、评价、奖惩等制度可能显得落后或滞后了。为此,有必要重视教师职业道德保障体系的建设。建章立制,是建立教师职业道德保障体系的应有之意。因为良好师德的养成离不开严明的规章制度作为有力的支持。在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中,既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教师认识,又要从制度上加以约束和保证。我们不仅应当大力营造以遵守师德为荣、以尊师重教为荣的舆论氛围。更要深化教育改革,逐步健全适应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教育人事、考核、分配、奖惩等制度,真正形成对教师职业道德行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通过建章立制,形成有利于调动广大教师积极性的各项激励、约束机制,把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甘愿奉献作为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用严明的规章制度来约束教师,以有力度的奖惩来激励教师,强化教师管理工作中的政策导向,将师德考核的结果作为教师职务评聘、培养培训、实施奖惩的重要依据,将师德考核作为一种管理手段来有效促进良好师德的形成。

总之,我们坚信,通过建立教师职业道德考评监督机制并长期有效地实施,通过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广大教师的共同努力,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一定能得到有力的制度、机制的保障和支持。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加强一定能整体提升教师队伍的素质!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一定能在教育园地绽放出灿烂之花,结出丰硕之果!

论文关键词:幼儿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缺位道德建设道德评价论文摘要:在幼儿教师道德建设中,职业道德规范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统一的幼儿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缺位,是我国幼教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成为制约幼儿教师道德建设的瓶颈。从我国幼教的实际情况出发,尝试性地提出八条幼儿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学法守法,依法执教;爱岗敬业,忠于职守;尊重幼儿,热爱幼儿;严谨治学,锐意创新;团结协作,取长补短;尊重家长,热情服务;拒腐防变,廉洁从教;以身立教,为人师表。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是全部教育过程的起始阶段。当今,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从而对幼儿教育给与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广大幼儿教师的职业道德状况成为一个社会共同瞩目的问题。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是教师从事职业活动时所应遵循的共同行为准则,是评价教师行为善恶的具体标准。在幼儿教师道德建设中,职业道德规范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统一师德规范缺位是我国幼教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目前,国家制定并颁布了统一的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尚未制定出统一的幼儿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虽然一些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幼儿园做出了本地区、本部门幼儿教师职业道德的规定,但这些规定极不统一,其内容也不尽科学,归纳起来,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①对“幼儿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认识片面,许多与幼儿教师职业紧密相联的道德要求没有被反映出来;②对“幼儿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定位不准,规定中的一些内容反映的是幼儿教师岗位职责或社会公共生活和私人生活中的道德要求,并非职业道德;③主题不够明确,重点不够突出,内容分类不尽科学,甚至存在逻辑错误;④部分内容陈旧过时;⑤表述形式不规范、不简洁,因而不便记忆、不够实用。当前,统一的幼儿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缺位,是我国幼教领域存在.的一个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二、统一师德规范缺位是制约幼儿教师道德建设的瓶颈(一)统一师德规范缺位导致幼儿教师职业活动无所遵循统一的幼儿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缺位,意味着幼儿教师的职业活动无所遵循,这必然给幼儿教师道德建设带来严重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消极的传统观念和习惯势力乘虚而人,在幼儿教师中压制创新精神,助长不良学风,异化师幼关系,影响团结协作;第二,功利思想和拜金主义大肆蔓延,在幼儿教师中涣散敬业精神,导致腐败现象,败坏师表形象,滋生自由主义;第三,应试教育的错误观念大行其道,造成人们价值观念的混乱,致使幼儿教师在教育实践中无所适从,导致幼儿教师道德建设误人歧途。(二)统一师德规范缺位导致幼儿教师道德评价标准不一统一的幼儿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缺位,意味着幼儿教师道德评价缺乏统一明确的标准。由于善恶标准混乱,评价结论不一,使作为评价对象的幼儿教师常常处于左右为难的尴尬境地,导致幼儿教育实践中存在许多困惑和矛盾。诸如:幼儿教育应该以知识传授为主还是以素质培育为主?幼儿教师应该主要扮演教育者的角色还是保育者的角色?教育行政部门及幼儿园对幼儿教师的评价应依据什么标准?幼儿家长对教师的各种赞扬或指责是否公道合理?教育单位对教师的评价与家长对教师的评价经常发生尖锐的矛盾和冲突,二者孰对孰错?......这一系列的困惑和矛盾都函待解决。因此,统一的幼儿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缺位,成为制约幼儿教师道德建设步人规范化道路的瓶颈。三、制定统一师德规范是加强幼儿教师道德建设的关键针对目前幼儿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缺位,幼儿教师道德评价标准不一的状况,笔者从我国目前幼教的实际情况出发,在广泛考察相关资料的基础上,依据《幼儿园教育纲要》的精神,参照《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综合多家单位制定的幼儿教师职业道德的内容,尝试性地提出如下八条幼儿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以供协策部门参考。(一)学法守法,依法执教学法守法、依法执教是指幼儿教师要认真学习宪法和法律,严格依照宪法和法律规范自己的言行,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学法守法、依法执教是幼儿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先决条件。其基本要求是:自觉学习和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严格遵守各级教育行政

财经职业道德论文格式

先到网上找点资料,在弄到word上排版一下就ok了

《 财经 法规与财经职业道德》是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必考学科,会计职业道德是会计人员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和行为规范,是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在履行职责活动中应具备的道德品质。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论文的 范文 ,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学习建议

一、树立正确学习理念

理念决定行为,行为决定效果,树立正确学习理念,有利于少走弯路、事半功倍。

1.重视目标,更重视学习过程。

心理学研究表明:越是难的知识,越需关注学习过程,盯着目标,容易减少对过程的关注,不能细化知识点,学习效果差;越是简单的知识,越需关注学习目标,可集中注意力,增强学习效果。本课程从会计专业知识体系角度来看,是基础性、简单性知识,但从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和学习主体初涉 会计知识 角度而言,又属难拿分、难把握课程,所以,其具有简单和复杂双重特征的知识点。面向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学生应在重视目标的同时,更重视过程。

2.重视通过,更重视提高能力。

首先,通过考试是为了证明自己达到某种知识水平,所以学习本身是为了积累知识、提高能力、获得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手段。其次,灵活运用所学、改变 思维方式 和逻辑习惯能切实提高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力的提高会增强自身的自信、培育对所学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进一步增强学习效果,这样,学习的过程和效果就会进入良性循环轨道。最后,本课程是会计知识体系中基础性知识,多下功夫,有利于后续学习,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3.重视记忆,更重视领悟理解。

有的学生片面认为,学好本课程就是下功夫记忆。这是不对的,在承认记忆重要性的同时,更应认识理解的重要性,有利于轻松记忆,有利于持久记忆,理解有利于学习效果的真正提高。课程中一些“关键词”不通过理解很难领悟其中“玄关”,就是死记硬背记住了,做题也很难答对。

二、运用适合 学习 方法

正确理念要转变为好效果,需要好执行力―行为―适合的学习方法来落实,不然,始终处于想象阶段。

另外,在时间有限、知识基础薄弱情形下,学生欲在短期内清楚并记住每个知识点,是十分困难的,近乎不可能实现。面对考试,我们要做的,不是解决每个知识点,而是学习尽量多知识,确保分数及格,因为,水平性考试和选拔性考试具有一致性,其所定水平除考虑专业素质外,还会结合往年过关率作出调整,所以,通过的关键是如何比一般学生做得好一点。如何好一点呢?关注学习方法很重要。

1.重抓 热点 ,关注冷点。

学习有时就像盖房子,学习是把一个个知识点连起来,形成自己知识体系,盖房子一般是把一块块砖头、水泥柱垒起来,形成一个房子,而我们经常看到的盖房子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先建框架结构,然后该填砖填砖,该装修装修;另一种是从地面一层层地依次把水泥柱和砖头垒上去。比较两种盖房方式,运用前一种所盖房子结实、抗震能力强、可高大;运用后一种所盖房子抗震能力差、不可太高。学习也是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把相关热点抓住了,再朝里面填知识点,最终就会形成牢固的知识网、增强应试实战能力,而总是从头到尾依次看下去,效果会很差,有时看完,头脑仍是一片空白,就是当时记住了,后期也容易忘记,实战能力的提高不是十分明显。

2.灵活运用多种记忆法。

记忆在课程学习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而学生一旦记忆多,往往就会心烦意躁。实际很多课程对记忆能力都是有要求的,比如:语文、历史、英语等,与其烦心伤神,不如把学习的过程当作锻炼记忆技巧、提高记忆能力的一次机会。 记忆方法 很多,如:重复记忆法、列表归类法、口诀记忆法、对比分析法、联想记忆法等,而这么多种方法中,我认为联想记忆法最实用,因为它能用于各知识点的记忆,关键是如何灵活运用。联想记忆法就是指学生通过丰富联想,在新旧事物间建立联系,使需记知识生动形象,并令人印象深刻,达到以旧带新、快速记忆的目的。举个例子理解:新同学第一次见面,如果C同学发现S同学和他的一老熟人很像,那么C 同学当时就会记住S同学,而且不易忘记。当然,在运用时,我们应关注下列问题。

(1)运用基础:要适当下工夫对记忆对象进行“扫描”、理解。就像上例中,只有通过对S同学进行“确认”,才能谈是否“像”。

(2)运用程序:找“关键词”+“联想”。就像上例中,如果某同学和自己熟人都不显著像,但想很好记住他,这时应找此同学的“关键点”,比如,突然发现他后脑有一颗痔,和自己表妹是一样的,这样又记好了。

(3)运用特点:因每个人找的“关键词”不一样和“熟人”不一样,所以对于同一知识点,每人“联想”过程也是不一样的,方法运用也是不一样的。

(4)运用举例:大纲中有“会计职业道德与会计法律制度区别”知识点,区别有四点(性质不同、作用范围不同、实现形式不同、实施保障机制不同),现在要运用联想法记忆,找关键词“性质”、“范围”、“形式”、“保障”,并联想为:“女性常用织(质)围巾的形式来保障爱情”(女性送男友围巾意为给温暖、献温柔、套住他)。

《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教学过程探析

摘 要:《财经法规与财经职业道德》是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必考学科,而且这门课程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层面,对于以后的工作十分实用。但它涵盖的内容广泛,知识点分散,理论性强,掌握起来难度大。本文就运用何种教学形式提高该课程的教学实效进行一番探析。

关键词: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教学形式;教学实效

《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的特点是知识点多而且分散,理论性强,枯燥乏味,学生如果只是死记硬背,对于繁多的法律条文学起来将会味同嚼蜡,毫无趣味性可言。因此,要学好它有一定难度。如何引导、帮助学生正确地学,才能顺利拿到会计从业资格证?通过摸索,主要方法如下:

一、思想重视

1.让学生认识到《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作为会计类专业的学生在职业技术学校学习的使命就是学到专业知识,掌握一技之长,为将来从事会计工作打基础,做准备。但是进入财会职业的“门槛”是会计从业资格,它是从事会计工作的敲门砖。而《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是会计从业资格的必考科目,即使学生是会计类专业 毕业 也必须在两年之内考取这门科目,毫无选择余地。

2.这门课程实用性强,可以打开学生的眼界,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比如第二章是支付结算法律制度,它与出纳的工作关系密切,第三章介绍会计人员在跟税务部门打交道时应遵循的法律规定。这些知识不仅在工作中十分有用,而且还包含在初级专业资格的教程内。所以,教师要让学生意识到:不要仅仅为了考证而考证,还要为工作,为将来进一步学习着想,为以后的学习打基础。

通过思想动员,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识、对待这门课程,有一句话说得很到位:态度决定一切。只有摆正态度,学生才能学有所成。

二、教学形式

1.抓关键字眼

《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中的概念和法律条文很多,但现在的考证试题都是以客观题的“身份”出现,因此,指导学生没必要死记硬背,多读多看几遍脑中自然会形成印象,在看的过程中注意把握概念、法律条文的关键字眼,是帮助理解记忆的有效的方法。

比如,在会计行政法规的概念中讲到制定主体是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国务院制定发布或者国务院有关部门拟定、经国务院批准发布”。这里注意“或”后面的有关部门是“拟定”,如果不留意,把它也看成“制定”就错了。因为有关部门都只能拟定,拟定是打草稿,草拟的意思,拟定完了还得提交国务院批准,没有问题,同意后才以国务院的名义发布。因此把有关部门的“拟定”看成“制定”,就不正确了,必须是“拟定”,然后国务院批准发布。另外,会计行政法规调整的关系,与会计法律一样,也是经济生活中的会计关系,但它调整的是什么会计关系呢?是“某些方面”会计关系,相较于会计法律而言,会计行政法规调整的会计关系没有那么全面。因此,在会计行政法规的概念中,要注意“调整会计关系”前面的定语是“某些方面”这四个字。通过关键字眼,使学生更容易掌握各项法律法规的概念,降低记忆难度,大大避免在做题时掉入陷阱的危险。

2.善于 总结 归纳

《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的知识点多,而有些知识点又涵盖数量众多的内容,如果使用传统的记忆方法,耗时费神不说,效果未必明显。此时,教师可以运用总结归纳的方法,学生将会记得多记得牢。

比如,现行消费税税目有14个之多,学生怎么做才能把它们在短时间内牢记于心呢?根据这14个税目的特点,可以将它们归纳为一句有趣好玩的 句子 :五男二女去游山玩水+家居两样。14个税目中与男生有关的是烟、酒、哄女生开心制造浪漫氛围的焰火,表现男生勇敢的鞭炮,现今流行的“男人玩手表”,当然这手表要高档手表才行,这是与男生有关的五个税目;与女生有关的是化妆品、贵重首饰及珠宝玉石这两个税目;男生女生游山玩水需要摩托车、小汽车,游玩要做好准备,要有油――成品油和汽车轮胎,没有它们跑不了,还可以玩高档的体育项目―― 高尔夫球 及球具,因此游山玩水的税目有五个;最后是家居两样:实木地板和木制一次性筷子。通过总结,把内容繁多的消费税税目轻而易举地拿下,而且不易忘记。

3.灵活运用图表

在《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里学生要掌握的知识点很多,而教材基本都是用文字表述,长长的一句话、一个段落冷生生硬梆梆,容易让人生厌。此时,可以结合知识点的区别,使用图表,不仅可以改变视觉效果,而且达到直观、清晰明了的目的。

例如,在会计档案销毁中的专人负责监销,因为不同的单位要销毁会计档案派出的监销人员各不相同,怎么区别呢?设计的图表如下:

再如,会计法律制度分为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学生需要把握的知识点:有哪三个层次,制定的主体是谁,分别有哪些内容?图表如下:

通过图表的高度简约和概括,缩减了文字记忆的内容,大大提高了学生记忆的效率。

4.英语的使用

虽然中职生的基础知识薄弱,但是简单的英语词汇他们还是能够接受,而且在讲解某些知识点的时候,能够适当使用简单的英语词汇,也能出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比如在讲企业对外提供的财务 报告 上要有四个人的签章,哪四个人,他们是签名、盖章、签名或盖章还是签名并盖章?在签章问题上学生比较容易混淆,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一步到位把这个知识点记牢,可以把这四人的“签名并盖章”表述成为签名和盖章两者都需要,两者是and的关系。在课堂上使用简单英语词汇进行讲解,学生觉得既新奇又有趣,印象深刻而且不易忘记,不会与相似的知识点相混淆。

基于《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的特点,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也要善于学习,多探究,寻求更多结合知识点本身、适合学生“多、快、好、省”的记忆方法。

三、及时鼓励

凡事没有一帆风顺,学习也不例外,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良好心态。

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在练习中,在考试的时候,经常会遇到问题、碰到挫折,难免会产生灰心、沮丧的情绪。怎样才能让学生重新树立信心,有勇气面对自己的现状?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需要及时给予学生鼓励。在一次滑铁卢的测验后,面对情绪低落的学生,笔者这样对学生说:其实成功很简单,它只需具备三个要素:

第一,对自己要有信心,也就是要有乐观精神,相信自己一定能行;

第二,要热爱――热爱你所做的事,热爱这门学科,有了热爱,你才会为之倾注热情,忘我学习,这样才有可能学好;

光有信心和热情还不够,因此第三个因素是:努力奋斗。天下事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有了理想,确立了目标,就得付诸行动。如果这三个方面都能够具备,意味着你们已经敲开了成功的大门。因此,现在遇到困难、碰到挫折并不可怕,正因为现在能够遇到、能够碰到它们,才预示着在关键时刻能够面带微笑轻松通过。

通过以上做法,最后笔者所任教的班级,学生都有一颗乐观、积极、为着理想全力以赴的学习心态,自信心明显增强。当然,“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今后的执教生涯中笔者将继续寻求、探索适合学生的 教学方法 ,让学生学有所获;同时力求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在人生的道路上给予他们正确的指引和帮助。

参考文献:

[1]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辅导教材编写组.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2.

[2]刘容.浅谈提高中职生财经法规知识记忆能力的方法[J].广东 教育 ・职教,2012(4).

[3]杨丽生.会计签章知多少[J].农村财务会计,2012(10).

浅谈会计职业道德及高职教育

摘要:本文就会计人员应具备的基本职业道德、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内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高等院校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梳理,对如何加强高职院校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提出看法和建议。

关键词:职业道德;高职教育;会计

会计职业道德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会计职业道德是社会诚信与否的重要体现。研究会计职业道德问题,找出提高会计职业道德水平的途径和方法,是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师应该关注的重要问题。

一、会计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

一般认为,会计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概括为以下六个方面。

1. 爱岗敬业 ,忠于职守会计人员应充分认识到本职业在整个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珍惜自己的工作岗位,承认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社会价值。要求会计人员热爱本职工作,有责任心,做到做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兢兢业业,严于律己。

2.实事求是,客观公正会计信息的正确与否,不仅关系到微观决策,而且关系到宏观决策。因此,会计人员在办理会计事务中,必须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客观公正的态度,完整、准确、如实地反映各项经济活动情况。

3.熟悉法规,依法办事会计人员应当熟悉财经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做到自己在处理各项经济业务时知法依法、知章循章,依法把关守口,维护 规章制度 的严肃性、科学性和完整性。

4.廉洁奉公,不谋私利要求会计人员公私分明、不贪不占、遵纪守法、清正廉洁,敢于抵制揭发各种损公肥私的不良行为和不正之风,大胆维护国家的财经纪律及企业的规章制度。

5.精通业务,提高技能会计学是一门社会科学,其内涵十分丰富,知识面也相当宽广,而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会计理论、会计知识也在不断的更新。因此,要求会计人员必须勤学苦练,刻苦钻研,不断进取,提高业务水平。

6.参与管理,强化服务会计人员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努力钻研相关业务,全面熟悉本单位经营活动和业务流程,积极为领导出谋划策,参与单位的预测和决策,并运用自己所掌握的会计信息和会计方法,为改善单位内部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服务。

二、高职会计专业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多年来,我国高职会计教育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会计专业人才,满足了社会和企业对会计人员的基本要求。然而,目前我国在高职会计教育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1.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性过强,远离学生生活目前,高等职业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无非是以下几种:一是开设马列思想类课程;二是负责学生工作的老师的日常教诲。

2.法制教育对学生没有吸引力我国会计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中的法制教育,主要是通过开设法律课来完成的。从公共基础课中的法律基础到专业类的经济法、商法等,对于会计专业的学生而言,不仅内容晦涩,不易理解,与会计工作距离遥远,而且连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经济法科目应考的内容都函盖不全,再加之教师教育观念陈旧,教学方式落后,更使学生见了法律就皱眉头,提不起学习兴趣。

3.会计专业教学中职业道德教育薄弱目前会计高等职业教育中更偏重对学生专业技能水平的要求,形成的大多是证证结合的考核标准,即毕业证与从业资格证挂钩。因此,致使很多学生在心里都存在着一种错误的观点:只要专业课学好了,就不愁找不到好工作。岂不知对于一个称职的会计人员而言,专业知识固然重要,职业道德修养更重要。

三、加强高职会计专业职业道德教育的对策

1.将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于会计专业教学的始终平时要求学生从自己做起,在完成作业、参加考试、实习的过程中,都要以诚信为本,自己独立完成,将诚信道德教育贯穿于整个会计教学的始终。

2.开展会计职业道德专题教育活动在会计教学过程中,开展会计职业道德专题的 辩论 赛、知识竞赛等活动。学生通过参加活动会积极地参与到会计知识的学习中,尤其是对当前社会发生的各种案例,他们会不遗余力地查找资料。创建会计 文化 氛围,在环境中熏陶和培养在校大学生的会计职业道德。结合校园文化节、校园学生活动等,开展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聘请企事业单位会计人员进行会计职业道德专题讲座,增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说服力。

3.以案例教学法强化会计职业道德警示教育逐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等先进的教学手段,加强案例教学,增加课堂知识容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课堂上将那些滥用权力,恣意妄为走上犯罪道路的案例展示给学生,并分析其产生的根源、造成的危害及防范的方法,让学生了解违背会计职业道德所面临的风险和可能引起的不良后果,以警示和教育学生,在将来的会计工作岗位上坚持正义与诚信。

4.改革考核方式,强化学生诚信意识为了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应突破传统考试题型与题目,适当增加职业判断和案例分析题型的比重,尤其是针对有关会计职业道德的题目,让学生指出并更正案例中的错误,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总之,在市场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加强对在校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是关系到学生个人发展、学校发展乃至会计事业发展的大事,做为教师应该认识到在教学过程中引 入职 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谢伟群.浅谈会计职业道德教育[J].今日财富:(金融发展与监管),2011(12).

目前,会计职业道德问题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有关会计职业道德的论文 范文 ,欢迎大家阅读参考!会计职业道德的论文范文篇一:《会计职业道德建设问题》 摘要:目前,会计职业道德问题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文章 对会计职业道德的基本含义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并对如何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提出了具体的 措施 。 关键词: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对策措施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对于更好地服务于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提高会计工作质量和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仅就有关会计职业道德的含义、存在问题以及加强套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的措施,谈点个人的认识。 一、会计职业道德的基本含义 职业道德是人们在从事各种特定职业活动过程中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总和。 所谓会计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在履行职责活动中应具有的道德品质。它是调整会计人员与国家、会计人员与不同利益和会计人员相互之间的社会关系及社会道德规范的总和。也是基本道德规范在会计工作的具体体现。它既是会计I作要遵守的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也是衡量一个会计工作者工作好与不好的标准。因此,会计职业道德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因为凡是有经济活动的地方,就有会计工作,就有会计人员,就有会计职业,就有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会计职业道德其实就是“诚信”的体现。因为“诚信”是会计工作的命脉和灵魂,也是会计I作的立身之本。更是每个会计工作者应具备的基本职业道德。这也就是说,套计行业本身的性质决定了所有会计人员必须以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坚持原则,不做假账,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正因为会计行业有诚信、真实、可靠的职业本质,才获得社会的依赖和赞誉。当今,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会计信息越来越被广大投资者、决策者、 企业管理 者等会计信息使用者所重视。但同时也必须认识到,会计造假、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也越来越严重。因此,必须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 二、当前会计职业道德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会计人员队伍的现状,总体来看会计职业道德素质是好的,没有他们的辛勤工作,就不可能取得今天的巨大成就。但是,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会计职业道德仍存在着一些问题。 1.单位自责人权力过大,影响会计人员恪守会计职业道德。单位负责人与会计人员在地位上是从属关系,单位自责人对他们的工作完全拥有领导权和管理权,会计人员很难有自主权,因而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在单位工作发挥作用如何,是与单位自责人的道德水准密切相关。单位负责人为了达到一些经济利益,往往会向会计施加压力,这时会计人员若坚持职业道德,很可能就会被辞退下岗,丢掉饭碗。所以,不少会计人员很难做到恪守职业道德。这就迫使一些会计人员违背现有会计法规,在工作中,按照领导人的意愿弄虚作假,被动地做假账,使会计信息严重失真。这种情况,虽然表现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欠缺,但主要是单位负责人的不良职业道德行为所造成的。 2.会计人员追求私利、自身职业道德素质偏低。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影响人们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而使不少人员在经济利益驱动下,个人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意识有所抬头,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有所削弱,致使社会风气受到严重污染,这必然影响到我们的会计队伍。有的会计人员,为了谋取个人一点私利而不惜作出违反职业道德、甚至违法的行为。也有些会计人员为了单位小团体的利益,将职业道德规范置于脑后,从而损害社会和国家的利益。因为单位通过提供虚假会计信息,可以取各方面的信任,并因此获得投资、贷款或减少税金支出等经济'利益,单位自责人和会计人员通过制造虚假会计信息,取投资者的信任,并因此获得职务、加薪等现实利益。还有些会计人员,不求上进,缺乏敬业精神,不学习财会和经济的新法规,甚至出现会计人员仍沿用旧的会计法规,造成了许多本应可以避免的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这种不思进取、缺乏 爱岗敬业 精神的会计人员,在工作中必然表现为马马虎虎,不认真自贵,降低了会计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甚至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3.处罚不力、执法不严。目前,我国虽然制定了各种相关的会计法规。但对违反会计法规行为的处罚力度不严。比如会计造假的背后一般都存有经济利益驱动,若处罚不力,只会使造假行为越来越严重。当前,在我国查出来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重经济处罚,轻行政、法律处罚;重对单住处罚,轻对个人处罚;重对内部处理,轻外部公开处理”,从而减弱了法律的效力。目前现有的一些法律法规,在对处罚的规定上也显得过宽。《会计法》第四十五条规定中,有授意、指使、强令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及其他人员伪造、编造虚假会计 报告 的,在《会计法》中也只是对其处以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属于国家工作人员的还应依法给予降级、撤职、开除的处罚规定。这些规定明示了造假行为“成本”的上限,使得造假成本过于低廉。而且,即使这么轻的处罚也往往是用造假机构的权益采承担,极少影响到单位负责人和会计人员的根本利益。这样,就减弱了法律、法规的效力,都会不断上演会计造假、会计信息失真的闹剧。 4.监督约束机制不健全。对会计信息质量的监督,有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两种形式。所谓内部监督,是指经济主体内部的监督,由于会计监督人员缺乏足够的独立性,所以。内部监督往往流于形式。因为单位的会计人员在内部控制过程中,既负责信息提供,又进行内部审计,而单位监理会成员不能操持独立性,其工薪、职位等基本上都是由经营者决定,无法履行独立监督的职责,以上这些都使得内部监督机制形同虚设,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所谓外部监督,是指财政、税务、审计等部门的监督,由于点多、面广、任务重等问题,都与承担任务和需要达到的目标不相适应,所以,无法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此外,各种外部监督标准不统一,企业财务、税务、审计等部门在管理上各自为政、功能上又相互交叉,这就造成各种监督不能有机配合。不能从整体上有效地发挥监督作用。 三、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对策措施 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是持续不断的永恒主题。针对当前会计职业道德中存在的问题,应采取以下对策措施,来加强会计职业道德的建设。 1树立终身学习观念,提高会计人员素质。提高会计人员素质的重要手段就是加强学习,尤其是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知识更新快,终身学习已成为人们的共识。所以,必须 教育 会计人员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只有这样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适应工作的需要。第一,加强思想理论学习。会计人员应学好政治理论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当前应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落实科 学发展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提高会计职业道德奠定牢固的思想基础。第二,加强法律法规学习。会计人员应学习掌握 财经 有关方针政策和各种会计法律法规,强化依法办事的工作理念。会计人员必须严格遵守《会计法》和相关法律,一切以法律为准绳。通过法律的约束。增强会计人员的责任感,在工作中遵纪守法,廉洁奉公,不论遇到任何情况,都能坚持原则,不谋私利。第三,加强业务学习和技能培训。会计人员应具备熟练业务知识和会计电算化技术等操作能力。同时,还应具备其他知识,如数学、外语、逻辑学、心理学等会计必须具备的基础 文化 素质和修养。为此,应采取多种形式、多种 渠道 的 学习 方法 ,可以派出去到正规院校学习,也可以请进来办培训班;还可以采取学术会议、专题讨论会、参观学习和 经验 交流等多种形式。 2.完善法制建设,加大处罚力度。对任何不良行为的约束和打击。最有力的手段是法制。众所周知,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因此,在会计职业道德建设中,必须加强法制,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要运用法律来保护会计人员依法行使职权;另一方面又要对会计从业人员的行为也要依法进行监督。目前,我国已颁布了《会计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会计电算化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基本上保证了会计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但是,与整个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要求相比,还有不少差距。比如,会计工作中存在秩序混乱、信息失真等问题。因此,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法律法规,使财会法规尽可能地全面、配套、具体,并具有可操作性,进一步提高会计工作质量。 与此同时,还必须加大对违背职业道德者的惩罚力度。其目的就是对造假者不仅让其承担名誉损失成本,还要让其承担物质成本,严重的还要追究法律责任。使人们认识到若不注重职业道德,不用职业道德规范自己的行为,将会受到法律制裁。具体来说,第一,对有意造假者,一定要加大处罚力度。必须从立法、执法上对造假者追究其经济责任,甚至刑事责任,使造假者付出的代价远远大于其所得到的利益,大幅度提高会计造假成本。第二应尽快建立和完善市场退出机制。对于那些不遵守行业规则、不守信用的企业或个人,如果违规做假账的要把肇事者驱逐出相关行业。对于会计造假的上市公司要立即退市,对参与造假的中介机构要进行取缔,对造假的单位负责人、套计人员,吊销相关会计资格证书,不允许继续从事相关职业等。总之,这样可以使造假-者认识到会计造假带来的严重后果。从而从根本上消除其造假的动力。 3.强化会计监督职能,营造良好的会计从事环境。权力没有监督和制约就会产生腐败,权力越大,就更需要制约,理财权力越大。就更需要会计监督。因此,强化会计监督,有效地发挥会计监督职能,是对当前经济领域中,出现的造假现象的有力挑战。也是防止和发现会计造假的有力措施。具体而言,对会计监督通常有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之分。在内部监督上,要依法科学设置会计岗位,细化各个会计工作岗位的工作职责,明确相关职责。加强日常监督,防止内部监督流于形式。在外部监督上,要加强财务监督、税务监督和审计监督等各个方面的社会监督,有效整合各个社会监督力量,建立健全监控网络,实现资源共享,提高监督效果,节约社会资源。 与此同时,还必须营造良好的会计从业环境。在强调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今天。各行各业都应自觉提高道德意识。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实质上就是向社会提出了提高道德觉悟、重视道德修养、净化道德环境的重要性。因为会计环境不仅影响会计活动,而且也影响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所以,提高会计职业道德素质,需要良好的会计环境。为此,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第一,加强学习《会计法》等法律法规,明确单位负责人的责任,使其了解会计作假对负责人的处罚后果,促使单位负责人不敢轻易利用职权胁迫会计人员作假。第二,提倡遵守会计职业道德,彤成诚信者光荣。造假者可耻的社会行业风气,促使每个会计人员都争当诚信人的新风尚。第三,各级财政部门、职业。团体、单位和社会各界都要重视会计工作,共同努力营造出高品位的会计职业道德。第四,积极开展舆论监督,多渠道地进行会计职业道德的宣传教育I作。从而提高公众的识别能力,以营造更好的会计从业环境。因此,崇高的会计职业道德观念,高尚的会计职业道德品质,是由会计人员、单位负责人和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努力才能完成的,这也是会计行业生存发展的需要。

  • 索引序列
  • 幼儿职业道德论文格式
  • 幼儿教师职业道德论文模板
  • 幼儿教师职业道德素养论文
  • 幼儿教师职业道德研究论文
  • 财经职业道德论文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