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 四川经济日报总编辑

四川经济日报总编辑

发布时间:

四川经济日报总编辑

姓名:刘永行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48年6月 年龄:54 出生地:四川新津 教育:大学 主要公司:东方希望集团() 公司总部:上海 主要行业:饲料 资产:亿美元(2001年10亿美元【和他的兄弟合并计算】) 1948年6月出生于四川省新津,1982年,与其另三个兄弟各自辞去公职共同创业。 名人名言网欢迎您的光临 1986年,刘氏兄弟创办专门研究饲料的希望科学研究所。两年后,刘氏“希望”饲料试验成功。 1991年,刘氏兄弟组建成都希望集团,刘永行任董事长。 1995年,刘氏兄弟分家,刘永行分得“希望”东方公司,任董事长。同年,刘永行创建“强大”集团,并任董事长。 2000年11月,刘永行被美国《福布斯》杂志评选为中国50名富豪第2位。其个人及其兄弟财产为10亿美元。 今年东方希望集团开始从饲料行业走进一些新的行业。最近刘永行宣布投资亿美元,与一家国有企业共同投资某种原材料的加工和赖氨酸(饲料添加剂)的生产。和他的兄弟刘永好(第6位)在1995年分开之后,刘永行把东方希望建成了一个在竞争激烈的饲料行业中具有相当地位的企业,现在有约60家饲料厂。其他投资包括金融,乳业,还有北方的一个滑雪场。

1、2000年4月 荣获中共自贡市委、自贡市人民政府授予的“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先进个人” 称号;2、2002年4月 荣获自贡市人民政府授予的“消防工作先进个人”称号;3、2003年1月 荣获第二次全国基本单位普查领导小组授予的“全国先进个人” 称号;4、2007年6月 荣获市国资委授予的“2005-2006年四好班子先进个人” 称号;5、2007年9月 荣获四川经济日报社授予的“先进个人” 称号;6、2008年6月 荣获中共自贡市委授予的“优秀党务工作者” 称号 。7、获得“2009中国城市商业银行年度人物”称号 。8、2010年被命名为首届自贡市经营管理类两名优秀专家之一 。

希望集团:从传统奔向现代 1997年11月4日,一则企业的小公告引起新闻媒介普 遍关注。刊登在《经济日报》和《中国证券报》上不足 300字的公告,公开了中国最大家族企业的两大秘密-- “根据希望集团董事会的决议,希望集团下面只设 大陆、东方、华西、南方四个二级实业公司,分别由刘 永言、刘永行、陈育新、刘永好负责。并同时决定,自 1997年6月3日起,由刘永行董事长出任集团的法人代表, 代表希望集团对内对外活动;由陈育新总经理主持集团 的日常工作;刘永好不再担任集团的法人代表。” 从未有过,一则企业法人变更的公告会如此惹人注 目。这不仅因为希望集团是中国最大的私营企业,并被 美国《福布斯》杂志连续3年列入世界500巨富排行榜中, 更关键的是,中国最富有的刘氏兄弟的关系微妙变化, 折射一个拥有几十亿资产家族的深层内幕。 早在一年多前,社会上曾风传刘氏兄弟“分家”, 但刘氏家族对此秘而不宣,不对外界做任何具体解释, 使内幕变成一道铁幕。刘氏兄弟讳莫如深的姿态,更引 起媒介的百般好奇与猜测:这个神秘家族发生了什么? 兄弟之间难道翻脸反目? 亿万家产是“我们的”,不是“我的” 刘氏兄弟们靠养鹌鹑起家,发迹于四川新津县古家 村。他们并非农民出身,兄弟四人全有公职。1982年, 他们卖掉手表、自行车,一共凑起发家资本1000元,成 为农村改革后第一批养殖专业户。 刘家在新津县早就小有名气。其父是早年参加革命 的知识分子,官至县农业局长;其母曾受过黄埔军校洗 礼,解放后一直任教师。兄弟四人的名字排序为:刘永 言、刘永行、刘永美、刘永好,最好一个字合起来就是 “言行美好”。老三刘永美因自幼寄养于农民陈家,又 名陈育新。兄弟四人还有一个妹妹叫刘永红。由于刘氏 兄弟在80年代实都毕业于大学或中专,在新津县传为佳 话。 刘氏兄弟的第一次命运抉择是从城市到农村。他们 抓住一大机遇,农村改革起步早,致富机会比城市多。 由于他们的文化程度较高,在专业户中迅速脱颖而出, 鹌鹑蛋将他们的1000元孵成1000万元。1989年,在老二 刘永行与老三陈育新共同研制出新型猪饲料后,刘氏产 业又一次大转移,他们将10万只鹌鹑全部宰杀,靠希望 牌饲料把刘氏家产养的又肥又壮。 新闻报道曾给公众带来一个错觉:刘氏兄弟在1982 年开始创业时,齐刷刷地辞去公职,一同下海。实际上, 在1983年,只有老三陈育新(刘永美)率先停薪留职, 第二个下海的是老二刘永行,老大刘永言于1986年辞职。 老四刘永好于1987年才舍弃铁饭碗,当时刘氏兄弟已拥 有财富千万。 虽然辞职分先后,可刘氏家业是兄弟四人共同创造 的,他们的合作珠联璧合。老大刘永言是决策核心,养 鹌鹑就是他的主意。当兄弟四人在第二年遭到一次重大 挫折时,老大铁了心要搞下去,才使灰心的弟弟恢复信 心。老二刘永行精于技术和管理,是经营主心骨。老四 刘永好能说会道,负责跑供销。 在创业时期,老三陈育新付出的代价最大,刘氏产 业的诞生地就是老三在乡下的家中,他把整个家当全部 押上去。也正因此,希望集团的雏型名为“育新良种场”, 老三为场长兼法定代表人,老二刘永行任副场长。兄弟 四人中最早出名的也是陈育新,出头露面全是老三,荣 誉集于他一身。即使记者来访而老三不在时,老二刘永 行出面接待总是这样说:“我就是陈育新。” 没人计较位置,没人在意名利,兄弟四人只在良种 场领一些微薄的生活费,把资金不断滚动投入,组成一 个“共产主义大家庭”。哥儿们兄弟不分彼此,什么你 的我的,亲情高于利益,一派其乐融融。时至今日,兄 弟四人没有一个能说清楚,当初凑起1000元时各自的出 资比例。大家都说,凑钱时没想到能分钱。 想当初,兄弟四人根本没听过“产权”二字。到后 来,由于老三把家押上,老二又出资较多,加上俩人在 艰难起步阶段出力最多,因此兄弟间曾口头约定“老三 与老二占大股”。到1988年,钱财滚滚而来,老二与老 三主动提出“利润平均分配”的原则。但产权上仍然处 于模糊状态,亿万家产不属于哪个人,而是“我们的”。 在80年代的中国,新兴家族企业大多在产权上模糊 不清,它们以共同利益淹没个人利益,亲情纽带往往高 于资产纽带。刘氏家族正是如此,在创业时期,精神力 量比利益驱动更有效,如果过早地明确利益规则,容易 使人患得患失,难以形成共同目标。刘氏兄弟说,最初 只想把蛋糕如何做大,并没有花很大精力分切眼前的蛋 糕。 1983年,刘氏兄弟曾把赚到的第一笔钱平均分配, 每人分到180元,只有老大刘永言又买回一批鹌鹑,从 此刘氏兄弟再没有干分光吃净的事,赚了钱就投入。老 二刘永行至今感慨:“如果没有大哥那批鹌鹑,不可能 有后来的希望集团。” 值得一提的是,刘氏兄弟的父亲早逝,其母从一开 始就跟随兄弟四人创业,饱尝白手起家之艰辛,在苦尽 甜来之际,于1993年撒手人寰。据刘氏兄弟回忆:其母 在世时,她老人家的意见虽不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但很 有影响力。尤其在四兄弟各自品行的评判上,以及兄弟 利益平衡方面,母亲充当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回头望去,如果刘氏兄弟从一开始就把资产界定的 明明白白,会在发展中平添许多烦恼。然而,当他们在 创业时同甘共苦,着眼于共同的事业,而非个人的利益, 把产权搞得模模糊糊,又在发展后惹出一堆麻烦。 平分家产:古老美德主宰现实利益 1992年对刘氏兄弟来说意义重大。从宏观判断,小 平南巡讲话后,中国经济又上快车道,给各类企业以更 大的发展空间。就具体而言,民营企业开始第二次飞跃, 从单一产品迈向产业多元化。也就在这一年,刘氏兄弟 的产业出现第一次分化。 当希望牌饲料把古家村变成古家镇后,老二刘永行 冒出一个大胆设想,应该变企业经营为经营企业,按新 津县饲料场的成功模式,复制出一批企业,到各地办分 公司,拓展全国市场。这一设想得到老大刘永言支持, 刘永言的想法更大胆:刘氏产业不仅要跨区域扩张,而 且要跨行业发展,进军高科技领域,实现产业多元化。 希望能帮上你!~

刘永行简介 刘永行,男,1948年6月出生于四川省新津县,1982年,与其另三个兄弟各自辞去公职共同创业。 1986年,刘氏兄弟创办专门研究饲料的希望科学研究所。两年后,刘氏“希望”饲料试验成功。1991年,刘氏兄弟在成都组建希望集团,刘永行任董事长。 1995年,刘氏兄弟明晰产权,刘永行利用分得的十多家公司组建了东方希望集团,任董事长。 1999年,东方希望集团总部从成都迁至上海浦东。 2001年,刘永行及其兄弟被美国著名财经杂志《福布斯》评为中国大陆最成功商人排行榜第一名。 2002年,刘永行被评为“2001CCTV中国经济十大年度人物”。 2003年9月,刘永行因长期支持“老、少、边、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经济建设,获得“中国光彩事业奖章”。 2002年至2003年,刘永行正式进入第二主业——铝电复合体产业,分别在包头、山东、河南等地建设年产规模百万吨的电铝项目和氧化铝项目。 刘永行管理以稳健、务实、创新、精细见长。属下产业分饲料、电铝和投资三大板块,现有子公司七十余家,分布中国16个省市自治区。

四川省日报社总编辑

副厅级别待遇1、四川日报报业集团隶属于四川省省委,属于正厅级别事业单位;2、所以四川日报报业集团董事长、总编辑都属于正厅级别待遇,副董事长、副总编辑属于副厅级别(相当于四川省教育厅副厅长、南充市副市长级别)。

现代人李半黎,男,(1913年11月--2004年3月),原名李周祜,汉族,河北高阳县南蒲口乡吴庄村人。

《四川经济日报》实行总编辑负责制,设有经济新闻发展中心、采编中心,新闻部、摄影部,对外联络部,广告经济部,出版技术部,行政管理部等部门,其中,四川经济新闻发展中心是四川省经济贸易委员会(现为四川省经委)批准成立,由《四川经济日报社》社主办的全民所有制的经济实体。四川经济日报价格合理,满足全市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历史专业学习; 四川人民出版社政治编辑室编辑; 四川人民出版社政治编辑室副主任; 成都商报社常务副总编辑; 成都商报社总编辑、社长; 成都商报社社长; 成都日报社总编辑; 成都日报报业集团临时党委副书记、编辑出版委员会总编辑、经营管理委员会总经理,成都日报社总编辑; 成都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编辑出版委员会总编辑、经营管理委员会总经理,成都日报社总编辑; 中共成都市委宣传部部长; 成都市人民政府市长助理,中共成都市委宣传部部长; 成都市人民政府副市长,中共成都市委宣传部部长; 成都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成都市人民政府党组成员; 成都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成都市人民政府党组成员,成都市贸促会会长; 成都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成都市人民政府党组成员,成都市贸促会会长,成都市台商投诉中心主任; 中共成都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成都市社科联主席(兼),成都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成都市人民政府党组成员,成都市贸促会会长,成都市台商投诉中心主任; 中共成都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成都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兼); 中共成都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成都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兼),成都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会长(兼); 中共成都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市委宣传部部长,成都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兼),成都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会长(兼); 中共成都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 中共遂宁市委副书记,遂宁市人民政府代市长、党组书记; 中共遂宁市委副书记,遂宁市人民政府市长、党组书记。 四川省第八次党代会代表、第十次党代会代表,十届四川省委委员。

经济日报总编辑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党的新闻宣传战线优秀领导干部、著名新闻理论家教育家、经济日报原总编辑安岗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13年4月28日21时15分在海南逝世,享年95岁。在安岗同志逝世后,中央有关领导同志以不同方式表示哀悼,对亲属表示慰问。安岗同志1918年12月出生于天津,曾参加“一二·九”学生爱国救亡运动。1936年4月在北京参加党领导的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1937年2月起历任山西青年抗敌先锋队委员、“牺盟会”学生工作委员会委员。同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1月任晋东南战地动员委员会宣传部部长。同年5月任太行区《胜利报》编辑主任、社长。1941年7月起历任《晋冀豫日报》副社长、社长。1941年底任中共北方局机关报《新华日报》华北版社论委员。1943年10月任《新华日报》太行版副总编辑。1945年9月任新华社晋冀鲁豫总分社社长。1946年6月任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副总编辑。1948年4月起历任中共华北局机关报《人民日报》副总编辑、新华社临时总社负责人。1949年10月起任党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副总编辑、记者。1955年4月起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主任、教授。1959年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社务委员。“文化大革命”中,他身处逆境,对“四人帮”的倒行逆施进行了坚决的抵制和斗争。粉碎“四人帮”以后,中央恢复了他在人民日报社的领导职务。后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所长。1985年起任《经济日报》总编辑、高级编辑,1995年12月离休。安岗同志是第六届、七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七届全国政协文教委员会副主任。先后兼任国际记协《国际新闻工作者》中国编委,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团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国新闻学会副会长,首都新闻学会副会长,太行新闻学会会长,中国公共关系协会主席。安岗同志长期担任党报领导工作,是公认的办报“行家里手”。他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守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始终注重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提倡深入实际,调查研究。遵循“脚底板下出新闻”的准则,根据新的实践经验,不断推动新闻事业的创新发展。他博学深思,精研业务,在选题策划、采访写作、版面编排、标题制作、经营管理、广告公关等方面都有独到的思考和创见。在担任经济日报总编辑期间,顺应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的趋势和要求,他提出努力办好经济党报的指导思想,明确“经济日报是党在经济战线上的喉舌和舆论阵地”,较好地解决了报纸的属性、定位、工作方针和发展目标等问题。他多次强调,报纸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方向,宣传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回答和阐释经济改革和建设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为推动和落实中央决策服务;要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不断促进新事物的成长、新问题的解决、新观念的形成;要坚持不懈地推进新闻工作的改革创新,充分调动新闻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要整合新闻资源,开发信息产品,发展信息产业,服务经济建设。他指导策划了《重走长征路》、《让王府井大街亮起来》等重点报道,采用对比、组合、系列等报道形式,抓住经济生活中出现的典型事件,反映经济改革中的重大问题,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受到业界和读者的好评。他先后推动创办《中国企业家》杂志等一批报刊,为向国内外读者解读中国经济政策、传播经济信息作出了重要贡献。

范敬宜(1931年—2010年11月13日),江苏省苏州市人。为范仲淹的28世孙,自幼对诗书画都很敏悟。学生时受过当时文史哲方面杰出学者的熏陶,师从吴门画派的杰出名家樊伯炎,深得吴门真传。1949年毕业于无锡国学专修学校,1951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中文系。197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精于诗书画,当代著名新闻工作者。2010年11月13日13时42分,因病在北京医院去世,享年79岁。1951年开始从事新闻工作,历任《东北日报》(后改名《辽宁日报》)和《辽宁日报》编辑、农村部副主任、主任、编委等职务。1957年年仅26岁时被错划为右派,“文化大革命”中又遭受沉痛打击,全家下放到辽西建昌县一个十分落后的山村。后被建昌县委书记发现其才华,调入县里工作。1983年调任《辽宁日报》副总编辑。1984年调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任外文局局长。1986年任《经济日报》总编辑。1993年任《人民日报》总编辑。1998年起任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2002年4月被清华大学聘为教授、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兼任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长、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和武汉大学新闻学院兼职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博士生导师。

副厅级干部。

四川政协报社总编辑

最近因读民生公司职员何现伦1945年和1947年两册日记,得悉民生公司及其底层人员生活、工作的细节,因而读了赵晓铃(网名瓜棚豆架)大姐的《卢作孚的梦想与实践》,翻阅了张守广主编的《卢作孚年谱》(此前因编撰《历代名人成都行迹年谱》小册子曾全部读过一次)、《卢作孚文集》、《卢作孚书信集》等书,越看越觉得卢作孚对近现代中国贡献之大,真是不可估量。而对这位乡先贤,此前我虽不是无知,但也只是知道平常流布众口的一般常识而已,对其间苦辛,以及他绝大的努力,以及对中国卓越的贡献,实在不甚了了。 卢作孚先生是航运巨子,是位知名的企业家,但这远远不能概括卢作孚先生的贡献。首先卢作孚是位杰出的教育家。他早年改革过川南教育,既而创办并执成都通俗教育馆——有公园,有图书馆,有相关娱乐及锻炼设施等——当他的民生公司刚在家乡起步时,即创办私立端山中学,稍后在北碚修建图书馆,体育场,办兼善中学,参与北碚市政诸项建设。抗战甫兴,他与陶行知、梁漱溟、晏阳初合作,创边乡村建设学院,让他们的教育理念得以在重庆实施。同时他得许多科学家如任鸿隽、胡先骕、秉志之助,得蔡元培、张伯苓、黄炎培等教育家之助,创办中国西部科学院,成立了博物馆、地质所等单位,做出杰出的成就。我手上就有一册从四川省建设厅图书室流落出来的《叠溪地震调查记》,为中国西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丛刊第一卷第三号,刊印于一九三四年五月。叠溪海子地震发生于一九三三年八月二十五日,才过大半年便将翔实的地震报告刊行出来,这在当时军伐割据的四川是极其不容易的。另外,他创办的民生公司,坚持公司即是学校的理念,无论在何种场合上,公司职员都因地自宜地学习,如船员在轮船上,如公司总部请各地名人来演讲,1945年何现伦所记载的各种演讲不下十数次,计有杨森、左舜生、胡焕庸、马寅初、茅盾、郭沫若等人,利用各种机会给员工以教育之机会。 复次,他实业救国和改良社会的理念,使得他不仅是实践者,还是一位对社会发展有真知灼见的思想者。他的政治理念是:“政治问题不是可以大刀阔斧解决的。因为政治上主要的是建设问题,是建设秩序问题。国家虽大,其建设秩序的工作细致,乃与个人生活秩序是一样细致的。分析起来,都是一点一滴的问题,不是大刀阔斧的问题。合无数一点一滴以成一桩事业的系统,合无数事业以成一个地方的系统,最后乃成一个国家的系统。”所以他主张建设中国,应该用“微生物”的方式去推进,而不是“炸弹式”的革命,“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才可能推进社会的良性发展。他这样的理念,于今看来依旧不可磨灭的光辉。不特如此,他对职工的关怀及培训,对社会的奉献,“公而忘私,为而不有”(梁漱溟赞语)的精神,简直可以让现在许多企业家汗颜,更让富士康这样的血汗工厂无地自容。我们只要看一看当时身兼数职的孙越崎、翁文灏、卢作孚都坚持只领一份薪金,绝不多吃多占;同时再看一看民生公司的组织结构——经营权和所有权分开,卢作孚虽是总经理,却只是只有一股的小股东,而且许多董事如黄炎培、张公权等,为民生公司小股东和职工利益呼吁,而不是像今日之独立董事,为大股东的利益,而合谋小股东乃至股民的利益的行径。两相对比,相去不可以道理计。 卢作孚先生的研究,现在才刚起步。一方面还有意识形态的束缚,许多档案还没公开;另一方面,许多研究大而无当,不从细节入手。卢作孚先生一生与各方面的人物之交游——大多是二十世纪中国的杰出人物——可谓夥矣,但至今仍没有一个像样的研究,如《卢作孚交游考》或者《卢作孚交游年谱》——可以这样说,把他的交游关系理顺,就可以理顺二十世纪上半叶四川乃至中国的许多大事——这样就可以把他放在二十世纪上半叶的历史细节里来详加论列,也可以放在艰苦抗战的岁月里来阐释,也可以放在四川近现代卓越的经济、文化、教育诸方面的贡献来详加考察,以期复活卢作孚先生伟大的努力于万一。重庆不研究卢作孚先生,就像成都不重视李劼人先生的研究一样,是实足的短视行为。不研究抗战八年重庆遗存下来的文化,却偏偏要去宣传那毫无内涵的红岩精神;不研究近现代四川文化的崛起,却挖空心思去搞恶俗的东方伊甸园、什么狗屁“来了不想走”,是彻底的愚蠢无知。

熊复(1915-1995 ),男,四川邻水坛同镇陡水坡村人。笔名清水、庭钧、曼丝、茹纯、傅容等。中国共产党新闻宣传活动家早年求学于邻水二中,四川大学肄业。1936年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入延安抗大学习。1936年参加革命工作,历任民先队成都地方部队委员,延安抗大第三大队政治处宣传股长、政治部编辑组长,重庆《新华日报》编辑部主任、总编辑,中共四川省委候补委员,《晋绥日报》副总编,中央城工部四川干部工作队教育长,中央中原局、华中局和中南局宣传部副部长,中共郑州、武汉市委宣传部长,中原日报社社长,新华社中原、华中、中南总分社社长,中南文联主席,中南新闻出版局局长,中央宣传部秘书长,中央联络部秘书长、副部长,中央宣传部副部长,新华总社社长,中共中央毛泽东著作编委会办公室副主任,《红旗》杂志总编辑。全国第四届政协委员、第五届政协常委,全国第五届人大代表及第六、七届人大常委,北京新闻学会副会长。

——,重庆高等师范专科学校读书;——,四川省永川县教育局工作(其间:——借调永川县北山中学工作);——,四川省永川县(市)委宣传部工作,历任副局级纪检员、科长(其间:1991. 07—— 借调永川县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办公室任副主任);——,四川省永川经济技术开发区办公室主任;——,四川省永川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纪委委员、市政协常委(其间:—— 兼任永川报社社长、总编辑;—— 四川省委党校函授学院经管专业本科毕业);——,重庆市永川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重庆市永川市城乡建设委员会主任、党组副书记、书记;——,中共重庆市永川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 (其间:— 中央党校函授经济管理专业研究生班毕业);——,中共重庆市永川市委副书记、市委宣传部部长;——,中共重庆市永川市委副书记;——,中共重庆市永川区委常委、区人民政府副区长; ——,中共重庆市沙坪坝区委常委;——,中共重庆市沙坪坝区委常委、区人民政府副区长

经济日报社副总编辑级别

国家一类报刊

副部级,社长和总编都是副部级领导

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副总编辑是一级干部,是由省级选聘职务职级,担任本单位中层正职、副职以上领导职务。

报社里的总编室主任,级别是中层干部正职。具体是什么职级,要看报社的行政职级。在我国,报社的行政职级分为中央级、省级(含副省级城市)、地市级等等。中央级报社的总编室主任是正厅级;省级报社(含副省级城市报社)的总编室主任是正处级;地市级报社的总编室主任是正科级。报社总编室主任是重要业务岗位。其职责是在总编辑和副总编辑领导下,全面负责本报的编务工作,通常是报社编委会成员。报社的最高领导是社长(通常兼任党委书记),以下分别是总编辑、总经理、副总编辑、各部门主任、副主任、编辑记者、印务及后勤部门职工。

  • 索引序列
  • 四川经济日报总编辑
  • 四川省日报社总编辑
  • 经济日报总编辑
  • 四川政协报社总编辑
  • 经济日报社副总编辑级别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