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语言习得(简称二语习得),通常指母语习得之后的任何其他语言学习。人们从社会、心理、语言学等角度去研究它。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作为一个独立学科,大概形成于二十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已有35年的历史。它对学习者的第二语言特征及其发展变化、学习者学习第二外语时所具有的共同特征和个别差异进行描写,并分析影响二语习得的内外部因素。与其他社会科学相比,二语习得研究是个新领域,大都借用母语研究、教育学研究或其他相关学科的方法。概括地说,这一领域的研究是为了系统地探讨二语习得的本质和习得的过程,其主要目标是:描述学习者如何获得第二语言以及解释为什么学习者能够获得第二语言。到目前为止,二语习得的研究范围远比20世纪七八十年代广,涉及语言学、心理学、心理语言学、语用学,社会语言学等众多方面。这是二语习得的英文定义: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or SLA, is the processes by which people learn languages in addition to their native tongue(s). Just as second language is the standard term for any language whose acquisition starts after early childhood, including what is chronologically the third or subsequent language, SLA is the acquisition of any second language. The language to be learned is often referred to as the "target language" or "L2" (and SLA is often called L2A, for "L2 acquisition").
摘要 本文试图提出一个审查和角度的研究在第二语言习得(解放军) 。在检讨过程中,调查了一系列解放军理论,从工作的对比分析,以Krashen的输入假说模型。这两种模式的优点和缺点的理论讨论和作出的贡献的解放军研究重点。在视角方面,介绍了最近有关解放军的办法研究,以邻国的学科,如语言学,第一语言习得研究,认知科学等,并给出了相当重视一体化的解放军研究与研究的理论语言学和第一语言习得的框架内,普遍语法,文章赞扬重心从说明解释的解放军研究,认为它作为一个重大突破。(Google翻译,仅供参考)
第二语言习得: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SLA应用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主要研究人们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和结果,其目的是对语言学习者的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进行客观描述和科学解释。早期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是教学法的附庸,为服务提高教学质量而存在,1967年Larry Selinker在《语言迁移》这本专著第一次提出中介语理论,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从此有了自己的研究领域而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现时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涉及三大领域,即中介语研究,学习者内部因素研究和学习者外部因素研究。1994年美国费城Temple大学教育学院二语英语教学教授Rod Ellis撰写巨著《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成为该领域的经典教科书。该书共分七个部分。第一部分勾画了整本书的概念框架。第二部分总结了有关学习者语言本质的主要理论,包括学习者错误,发展模式,语言变项和语用特征。第三部分从外部因素解释第二语言的习得,主要阐述社会因素和输入/交互的作用。第四部分从内部因素解释第二语言的习得,包括语言迁移、认知论解释和语言普遍性。第五部分将讨论的重点从学习转移到学习者,论述了第二语言习得的个体差异和学习策略。第六部分是关于课堂英语教学的论述,讨论了课堂交互和正规教学的有关理论。第七部分是全书的总结,从数据分析,理论构建和实际运用三个角度对现时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进行了批判分析。该书系统详尽,可做为该领域研究生的教材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者的参考书,并与2000年由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引进出版。目前该领域在国内蓬勃发展,各大外语院校和综合大学外语学院都设有该专业的硕士点,发表的学术论文和毕业论文每年俱增。该领域知名的国内学者包括南京大学的文秋芳教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吴旭东教授和华南理工大学的蒋静仪教授。
每个学校确定的专业方向都不同的 你可以 登录 具体查询下 你想报考学校的专业设置情况 现在大二 你可以平时收集下考研资料 多了解考研信息 多看看英语 因为 英语大部分专业考研都要考的
对外汉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050120)一、培养目标培养在对外汉语方面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业知识,了解本学科的历史与现状,把握本学科的学术发展方向和最新学术成果,有一定对外汉语理论研究、应用能力及较强的外语交际能力,具备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和科研以及国际交流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二、研究方向1.对外汉语本体研究2.对外汉语教学理论与实践3.第二语言习得4.汉外对比与对外汉语教学5.对外汉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三、修业年限实行弹性学制,修业年限为2-3年,基本修业年限为3年。在学期间,若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已公开发表3篇以上(含3篇,其中至少有1篇为CSSCI检索源刊物)与硕士学位论文相关的学术论文,经硕士生指导小组审核同意后,可申请提前毕业。四、毕业学分和授予的学位总学分不低于30学分,其中课程学习不低于27学分。修满规定学分且通过毕业论文答辩者授予文学硕士学位。五、培养方式1.实行导师组集体培养和指导教师负责相结合的方式。导师组以指导教师为主,由3-5人组成,发挥集体培养的优势,拓展学生知识面和研究视野。2.采取师生互选方式确定指导教师。指导教师负责研究生培养全过程,帮助学生选择并确定研究课题,制定学习计划。3. 硕士生应于入学之初在导师指导下制定个人学习和研究计划,并根据本专业硕士生必读文献阅读目录,每学期至少提交一篇文献阅读报告。4.根据需要,采取联合培养的方式,选派优秀学生到国内外知名院校学习,承认学分,实现开放式培养。5. 有计划地聘请校内外专家担任兼职硕士生指导教师,承担授课任务,开设专题讲座,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六、课程学习1.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对外汉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课 程类 别 课 程编 码 课程名称 开课学期 学时 学分 备 注公共基础课 100020001001 马克思主义理论 春季 60 3 需从4门课程中选择2门。外语背景的学生可申请免修基础外语课,但必须修读汉语言专业基础课。 100020001002-x 基础外国语 春季秋季 80 4 学科基础课 200020102001 汉语言专业基础 秋季 80 4 需至少选择3门6学分的课程,其中含一门研究方法类课程。中文背景的学生可申请免修汉语言专业基础课。 200020102002 理论语言学 秋季 40 2 200020102003 对外汉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秋季 40 2 200020102004 语言学方法论 春季 40 2 专业主干课 200020103001 对外汉语教学法研究 春季 40 2 需至少选择3门6学分课程 200020103002 对外汉语语音词汇问题研究 春季 40 2 200020103003 汉语语法问题研究 秋季 40 2 200020103004 中国文化专题研究 秋季 40 2 发展方向课 专业方向课 200020104001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春季 40 2 需至少选择3门6学分课程。 200020104002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研究 春季 40 2 200020104003 语用修辞研究 秋季 40 2 200020104004 语篇分析研究 春季 40 2 200020104005 对外汉语教材研究 秋季 40 2 200020104006 跨文化交际专题研究 秋季 40 2 200020104007 汉字教学研究 春季 40 2 200020104008 应用语言学导论 春季 40 2 200020104009 社会语言学 春季 40 2 200020104010 语言测试研究 春季 40 2 200020104011 现代汉语虚词研究 秋季 40 2 200020104012 中国文学专题 秋季 40 2 公选课、跨专业课 100020004026 现代教育技术 春季秋季 40 2 100020004020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春季秋季 40 2 必修环节 论文研究计划、开题报告、论文进展报告和论文评阅与答辩等 3 2.教学方式教学方式为课程讲授和研讨并重,选取相关研究领域的高水平论文、著作进行研读并开展讨论,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研究问题的能力。3.考核方式考核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除实践类课程可以采取考查方式进行考核外,其他课程一律以考试的方式进行。考试一般采用笔试和撰写课程论文等形式进行,其中至少有一门学科基础课的考试为闭卷形式。课程考核采取过程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提倡以撰写文献阅读报告、调研报告等形式进行过程考核,以撰写课程论文等形式进行期末考核。文献阅读报告、调研报告、课程论文等书写规范和具体要求详见《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考核与管理办法》。考核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两部分组成。考试按照百分制评定,考查按照合格、不合格评定。考试成绩分为5个等级:90分以上为优秀;80-89分为良好;70-79分为中等;60-69分为及格;59分以下为不及格。七、学位论文研究生课程学习成绩全部合格,完成各项必修环节,方可进入学位论文写作阶段。学位论文可以是科研论文、学术综述、调查报告和研究报告等形式。学位论文应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学位论文要有创新性。学位论文工作包括以下四个主要环节:1.研究计划硕士生入学3个月内,应在导师指导下初拟论文选题范围,制定个人学习和研究计划,并由硕士生指导小组审查通过后报学院备案。2.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原则上在第四学期末进行,由导师组教师参加。开题报告的时间与论文通讯评阅的时间间隔不少于8个月。3. 论文进展报告硕士生在撰写论文过程中,应定期向导师作进展报告,并在导师的指导下不断完善论文。4.学位论文答辩提前修满学分,经指导教师和学院同意,学位论文审查合格后方可参加学位论文答辩。学位论文答辩原则上在第三学年末进行。硕士论文答辩按照《东北师范大学学位授予工作细则》进行。论文答辩未通过者,应修改论文,并再次申请答辩,两次答辩的时间间隔不得少于半年。完成学位论文工作各个环节,并通过论文答辩后记3学分。八、实践活动教学实践活动安排在第一至第五学期进行。第一学期开始,结合所学语言学和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知识,在指导教师安排下,参加留学生教育学院的教学见习活动。教学见习活动要听3门以上主干课程,每门课不少于4课时,并在任课教师指导下完成1次教案写作,参加统一试讲。完成以上环节的学生可从第二学期开始进行教学实习。教学实习要在学院统一安排下进行,集中进行一至两次讲评,教学实习不少于20学时。教学实习结束后,撰写3500字左右教学实习报告。附:经典文献目录:一、汉语本体研究(13)1. 陈保亚,20世纪中国语言学方法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2. 符淮青,词义的分析与描写,语文出版社,1996。3. 何自然,语用学概论,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4. 黄国文,语篇分析概要,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5. 贾彦德,汉语语义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6. 林焘、王理嘉,语音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7. 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修订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8. 陆俭明、沈阳著,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9. 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商务印书馆,1979。10. 马真,现代汉语虚词研究方法论,商务印书馆,2005。11. 邵敬敏,汉语语法学史稿,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12. 沈阳编著,语言学常识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3. 朱德熙,语法讲义,商务印书馆,1982。二、对外汉语教学基础理论(5)14. 陈昌来,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15. 李泉主编,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研究,商务印书馆,2006。16. 刘珣著,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0。17. 吕必松,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讲义),国家教委对外汉语教师资格审查委员会办公室。(也在1994年至1997年的《世界汉语教学》上连载过,可从中国学术期刊网上下载)18. 赵金铭主编,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商务印书馆,2004。三、语言学习与习得(5)19. 靳洪刚,语言获得理论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20. 温晓虹,汉语作为外语的习得研究—理论基础与课堂实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21. 王建勤主编,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习得过程研究,商务印书馆,2006。22. 吴旭东,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方法与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23. Ellis, R.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第二语言习得,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2000。四、二语/外语教学法(7)24. 丁迪蒙,对外汉语的课堂教学技巧,学林出版社,2006。25. 彭增安、陈光磊主编,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概论,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6。26. 徐子亮、吴仁甫著,实用对外汉语教学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27. 杨惠元,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7。28. 杨寄洲、崔永华主编,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技巧,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29. 张和生主编,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技巧研究,商务印书馆,. Jack C. Richards & Theodore S. Rodgers,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语言教学的流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五、文化教学(3)31. 陈申,语言文化教学策略研究,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1。32. 李晓琪主编,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研究,商务印书馆,2006。33. 赵金铭,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研究,商务印书馆,2004。六、语言测试与教学评估(3)34. 王景英主编,教育评价理论与实践,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5. 杨惠中,语言测试的设计与评估导读,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36. 张凯主编,汉语水平考试(HSK)研究,商务印书馆,2006。七、教育心理学(3)37. 陈琦、刘儒德主编,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38. 江新著,对外汉语教学的心理学探索,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39. 李广平、杨玉宝主编,教育科研方法,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八、对外汉语教师技能(11)40. 陈宏等,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教案设计,华语教学出版社,2003。41. 李大忠,外国人学汉语语法偏误分析,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7。42. 李泉主编,对外汉语教材研究,商务印书馆,2006。43. 李泉主编,对外汉语课程、大纲与教学模式研究,商务印书馆,2006。44. 李晓琪主编,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研究,商务印书馆,2006。45. 李晓琪主编,对外汉语听力教学研究,商务印书馆,2006。46. 李晓琪主编,对外汉语阅读与写作教学研究,商务印书馆,2006。47. 李晓琪主编,对外汉语综合课教学研究,商务印书馆,2006。48. 卢福波著,对外汉语教学实用语法,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5。49. 陆庆和,实用对外汉语教学语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50. 周健著,汉字教学理论与方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简要说还好,还让人论述,让人论述还不给分……给你参考书,去看roll elis的第二语言习得,还有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多滴是!网上搜都有啦,写论文也不能懒到这个份上吧……
中介语石化之心理认知分析及对二语教学的启示
论文摘要 :中介语是第二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把母语语言规则转移到第二语言的语言规则、运用母语语言规则简化第二语言的语言规则的产物。石化现象是指学习者的中介语中一些语言项目、语法规则和系统性知识趋向于固定下来的状态,年龄的增长和学习量的变化对改变这种固定状态不起作用。因此,石化成为外语学习者中介语发展的巨大障碍。因此本文从分析石化的内外因入手,探讨应对策略。这些策略将有利于教师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学生掌握第二语言。 一、引言 早在1969年,美国语言学家Larry Selinker在论文《语言迁移》一文中首次使用了“Interlanguage”一词。1972年,发表《中介语》的论文,对“中介语”这一概念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论述,从而确立了它在二语习得研究中的地位。中介语又被Coder和分别称为“过渡能力”和“渐进系统”。中介语本身不仅是一个阶段—过程的双重系统,而且是一个更加庞大的系统,即母语—中介语—目的语系统中的一个必然成分和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二语学习者从母语出发,经过中介语,到达目的语。中介语是一种独特的语言体系,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自己所创造的语言系统,有其自身的特点,具有系统性、可渗透性、阶段性、石化性的特点,其中最让人难以解释的是它的石化性。本文从对石化的内外因分析,探讨应对策略,以教师提到教学质量,从而使学生更好掌握第二语言。 二、中介语的石化(fossilization) 在与目的语相关的中介语中,不论学习者年龄的大小,其接受的输入多少,都会出现母语的词条,规则和系统保留并体现的倾向,这就是石化(Selinker,1972)。这种石化现象会发生在语言结构的所有层面和语境中,年龄的增长和学习量的变化对改变这种状态起不到根本的作用。从理论上讲,石化是普遍存在于中介语习得过程中的一种现象,无论是正确的还是不正确的语言形式都会石化。 三、中介语石化产生原因 石化现象产生的原因很多,在Selinker的研究中,从认知主义观点出发,把中介语产生的根源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语言转移(language transfer),训练后转移(Transfer due to the effects of teaching),第二语言学习和交际策略(strategies of L2 learning and communication),目的语的过度泛化(overgeneralization of TL)。 语言迁移(Language transfer) 语言迁移指学习者用母语规则认知目的语语言规则,并产生学习者的中介语语言规则的现象。这是学习者的母语潜在影响其认知目的语的结果。假如这种认知对目的语的迁移是促进的,即为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反之,则为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如:中国的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即使学习了很长时间,也难以摆脱在用词,语法或语音等方面的干扰,经常造出下面这类不正确的句子: Thank you for solving difficulties for me. I am writing to reflect some problems. 此处solve与difficulties,reflect与problems的不正确搭配即为受汉语表达习惯的影响。也就是说,学习者还是在受母语搭配使用思维的支配,说出了中式英语。 训练后转移(Transfer due to the effects of teaching) 针对受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影响而形成的中介语认知。学习者的这种认知方式典型地受到外界信息的影响甚至制约。在严厉的教学或替代式学习中它表现得更为突出。显然,训练方式、训练环境和训练量的选择和控制直接影响学习者认知方式的发生,产生正向或反向的训练效果。在目的语课堂上过分强调某一结构或规则也会引起迁移,多由教师教学不当引起。例如,在练习中过多使用he,而she的使用频率偏低,会使二语学习者在应该使用she的地方无意识地用成he。 第二语言学习策略(Learning strategies) 学习策略指学习者典型的规律性学习方法,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学习某种语言(包括学习母语)时,他们的语言能力还没有达到熟练运用(proficiency)的程度,却试图对该语言进行策略性的处理。这个策略包括:简化(simplification)、减少(reduction)、迁移(transfer)、省略(omissions)、替换(substitutions)、重构(restructuring),使用套语(formulaic language)等。学习的使用有助于二语学习者对学习过程的宏观调控,对中介语的发展有直接的影响。 交际策略(Communication strategies) 第二语言交际策略指学习者与作为本族语的目的语使用者之间典型的规律性交流方法。说话者在遇到交际困难时运用的一套呈系统的技巧。交际策略应包括接受(即理解)和表达两方面。选择是什么样的交际策略反映了二语学习者不同阶段的发展水平。随着目的语知识水平的发展,二语学习者会从以母语为基础的策略转到以目的语为基础的策略。二语学习者在真实的语境中使用语言,从而不断构建、审视和调整那个新语言的心理模式,沿着中介语连续体的路径,从母语转化到目的语。反映中介语认知发生的交际策略有回避(avoidance)与替代(replacement)。回避指学习者在遇到交际困难时回避使用某种不熟悉的。然而,学习者在交际过程中不会就此止步,在大多数情况下,学习者会自觉地采取替代的方式。关于回避的经典研究是Schachter(1974)研究发现:讲的学习者比美国本族语者使用少得多的关系从句,而用若干简单句来代替。语言学习者采用这种策略为达到一定的交际目的。有时候他们会意识到其中的不足,但是由于相信不会影响理解,所以会继续使用。长此以往,就形成迁移transfer。当然,引致石化现象的语言使用方面的石化。 目的语的过度泛化(Overgeneralization) 指在扩大目标语规则中产生的中介语认知。在二语习得过程中,二语学习者常常会把一些规则当作普遍的规则来使用,将目的语的语言结构简单化,从而创造出一些目的语中没有的结构变体。这种结构变体没有母语的特征,却反映了目的语的特征。例如, My classmates tell (told) me that thing.(学习者将过去时态与现在时态混用) One of my friend (friends) is a manager.(学习者未能正确给出可数名词的复数) The new life means live (living) with a man.(学习者错误地使用了动词live的谓语形式) 四、石化现象对教学的启示 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中介语主要是由于二语学习者受母语干扰,不正当的学习和交际策略产生的,尽管他们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很多人还是不能通达目的地。外语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教师应对学习者中介语及其错误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采取有效的对策和手段,防止二语学习者中介语出现石化现象,这对外语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认识外语学习的目的 在注重语言学习的同时,还要注重语言应用和语言能力的提高。传授英语背景知识,许多中介语的产生是由于二语学习者没有真正了解不同文化间的语言差异。因此,教师应具备比较文化背景学方面的知识,才能更好地帮助二语学习者纠正他们的中介语。 减少母 语文 化的干扰 母语的干扰是石化的主要来源之一。针对母语迁移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应该想方设法将正迁移最大化,而将负迁移最小化。但如何区分正、负迁移呢?作者认为:一方面,学习者要积累知识,区分正迁移和负迁移。但学习者由于水平有限,他们往往很难区分;所以另一方面,更重要地是教师要首先区分,然后将两种语言的差别解释给学生听,并操练强化他们的记忆。如果教师能够帮助学习者分析两种语言的区别,并反复举例进行比较以加深他们的印象,效果可能要好得多。 提高教师和教材的质量,消除培训迁移所造成的石化 要消除培训迁移所造成的石化,须提高教师和教材的质量。现在我国很重视英语,也有越来越多的人从事英语教育工作,但很多英语老师的英语能力还欠缺,尤其在一些小城镇和边远县城。Krashen(1982)指出教师的任务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要把语法和词汇知识解释给学生听,二是要为学生提供最优化的语言输入。很多教师没有认识到他们所肩负的第二个作用,也不知道什么样的输入有助于学生习得,所以教师应该不断提高他们的英语能力并扮演好第二个角色。同时教材的作用也不可忽视,应该选择一些新的、地道的教材和发音纯正的.听力材料进行辅助教学,而且这些材料要能为学生所理解。 正确对待学生的错误。 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教师应区分两种不同的错误,一是理解错误,二是表达错误。理解上的错误往往说明二语学习者对某一语言规则的无知,尚未掌握所学的目的语体系,一般不能由二语学习者自己发觉和纠正。教师应告知其正确的用法,使其成为他们新的语言知识。表达上的错误也许是由于二语学习者的笔误、口误或粗心、紧张造成的,教师可让他们接触正确的说法,使其自觉改正自己的错误。 重视交际中的情感因素 要消除情感障碍,就要克服消极情感因素,培养和加强积极情感因素。也就是要避免焦虑、抑制、自卑、性格内向等,并加强学习动机、建立自信心和自尊心等。学习者通常在学习初级阶段兴趣最强,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兴趣会逐渐减弱,所以我们要特别重视初期教育。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所提供的是大量的简单句型操练和抄写,这满足不了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渴望。对学生来说,大量的时间被占用,而效果又差。所以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及时调整教学内容的难度,尽最大努力保持他们的兴趣和动机。根据克拉申的输入假设理论,当学习者理解输入并且输入所包含的语法形式符合“I+1”(即比学习者目前中介语水平高一点点)时,语言习得才会发生。所以教材的难易程度要符合这个原则。 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的运用 关于学习策略的运用,教师应该努力发现有助于语言习得的学习策略并训练学生使用这些策略。要让学习者既注重语言形式的学习,也注重语言意义的理解,使他们能较好地意识到自己的学习方式以及学习过程,并有针对性地、灵活地、恰当地运用学习策略。让他们充分运用元认知策略,即整体性的学习策略(包括对学习的计划、监控和评价)。作者认为学习者一方面应该使用交际策略来提高交际能力,另一方面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差距”并努力掌握正确的目标语形式。教师应该加强学习者的交际策略观,训练他们的交际能力,激励他们用结构多样的表达方式,创造性地、自如地使用目的语,不断地帮助学习者树立更高的目标。同时教师应该提供更多的有效输入,反复示范更为地道的表示法,帮助学习者攻克似懂非懂的薄弱环节,使学习者更好地掌握系统,减少学习者使用简化、回避、放弃等学习策略的频率。 适应目标语,缩小与目的 语文 化之间的和差距 对文化了解越深,语用失误就越少,相应地语用能力越高,中介语的程度也就越高。所以教师应该进行文化教学,传授与教学内容或语用交际有关的文化知识,有文化差异的内容应给予解释,提高学习者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还要注重培养他们跨文化的交际能力,如果他们在交际中不能自觉使用,那么交际技能仍等于零。此外,教师还应要求学生在外语交流过程中用外语的思维和文化方式规范自己的言语行为,以使他们更好地融入到目的 语文 化中。 五、结束语 中介语是二语习得过程中的必经之路,中介语的石化现象是母语向目的语转化过程中的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每一个二语学习者都会或多或少的遇到此类问题,认识中介语及其石化现象产生的根源对于第二语言教学及第二外语学习有着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Ellis,R.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quisi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5. [2] Ellis,R. 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4. [3] Gass,S. & Selinker,L.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An Introductory Course [M]. New Jersey: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Publishers,1994. [4] Krashen,S.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 Oxford:Pergamon Press,1992. [5] Schnum ann,J. The Acculturation Model for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in (ed). Arlington:Second Language and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1978. [6] Selinker,. In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1972. [7]戴炜栋,蔡龙权.中介语的认知发生基础[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 [8]马丁.韦德尔,刘润青.外语教学与学习——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出版社,1996.
请继续阅读相关推荐: 毕业论文 应届生求职
毕业论文范文查看下载 查看的论文开题报告 查阅参考论文提纲
查阅更多的毕业论文致谢 相关毕业论文格式 查阅更多论文答辩
克拉申理论主要由以下五个假说组成: 1 习得---学得区别假说(The Acquisition—Learning Hypothesis) 克拉申理论的出发点和核心是他对“习得”和 “学得”的区分,以及对它们各自在习得者第二语言能力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的认识。 2 监控假说 ( The Monitor Hypothesis) 监控假说与习得---学得区别假说密切相关,它体现了“语言习得”和“语言学习”的内在关系。根据这个假设,语言习得与语言学习的作用各不相同。语言习得系统,即潜意识语言知识,才是真正的语言能力。而语言学得系统,即有意识的语言知识,只是在第二语言运用时起监控或编辑作用。这种监控功能既可能在语言输出(说、写)前也可能在其后。但是,它能否发挥作用还得依赖于三个先决条件:1)有足够的时间,即语言使用者必须要有足够的时间才能有效地选择和运用语法规则;2)注意语言形式,即语言使用者的注意力必须集中在所用语言的形式上,也就是说,必须考虑语言的正确性;3)知道规则,即语言使用者必须具有所学语言的语法概念及语言规则知识。 在口头表达时,人们一般注意的是说话的内容而不是形式,没有时间去考虑语法规则。因此,在说话时,如果过多地考虑使用语法监控,不断地纠正自己的语法错误,说起话来就会结结巴巴,妨碍交际进行。在书面表达时,情况就会好得多,因为作者有足够的时间推敲字句,斟酌语法。 3 输入假说(The Input Hypothesis) 输入假说也是克拉申语言习得理论的核心部分。他曾用一本专著论述他的这个假说。克拉申认为,只有当习得者接触到“可理解的语言输入”( comprehensive input ),即略高于他现有语言技能水平的第二语言输入,而他又能把注意力集中于对意义或对信息的理解而不是对形式的理解时,才能产生习得。这就是他著名的 i + 1 公式。i 代表习得者现有的水平, 1 代表略高于习得者现有水平的语言材料。根据克拉申的观点,这种 i + 1 的输入并不需要人们故意地去提供,只要习得者能理解输入,而他又有足够的量时,就自动地提供了这种输入。 克拉申认为,理想的输入应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1)可理解性 ( comprehensibility)。理解输入的语言材料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不可理解的( incomprehensible ) 输入对于习得者而言,只是一种噪音。 2)既有趣又有关 ( interesting and relevant )。要使语言输入对语言的习得有利,必须对它的意义进行加工,输入的语言材料越有趣、越关联,学习者就会在不知不觉中习得语言。 3)非语法程序安排 ( not grammatically sequenced )。语言习得关键是足量的可理解的输入。如果目的是“习得”而不是“学得”,按语法程序安排的教学不仅不必要,而且不可取。 4)要有足够的输入量。要习得新的语言结构,仅仅靠几道练习题、几篇短文是不够的,它需要连续不断地有内容有趣味的广泛阅读和大量的会话才能奏效。 4 情感过滤假说 ( The 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这个假说认为,有大量的可理解输入的环境并不等于学生就可以学好目的语了,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还要受许多情感因素的影响。语言输入必须通过情感过滤才有可能变成语言“吸收”( intake )。克拉申认为影响习得语言的情感因素是:1)动力。学生的学习目的是否明确,直接影响学习效果。目的明确则动力大,进步快;反之,则收效甚微。2)性格。自信,性格外向,乐于置身于不熟悉的学习环境,自我感觉良好的学习者在学习中进步较快;3)情感状态。主要指焦虑和放松。焦虑感较强者,情感屏障高,获得的输入少;反之,则容易得到更多的输入。 5 自然顺序假说 ( The Natural Order Hypothesis)这个假说认为,人们对语言结构知识的习得是按自然顺序进行的。例如,一些实验表明,在儿童和成人将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时,掌握进行时先于掌握过去时,掌握名词复数先于掌握名词所有格 ’ s 等。克拉申认为,自然顺序假说并不要求人们按这种顺序来制定教学大纲。
英语作文还1500个字你们老师真狠!!!=====网上找篇论文,大概翻一下——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的比较 浙江省湖州市湖州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周元辉 摘要: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是当前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焦点问题。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既有不同点,又有相同点。不同点主要表现在对两种习得的理论研究不同、习得的年龄不同、习得的动机不同、习得的方式不同和习得的环境不同等方面;而相同点主要表现在两种习得都必须具有一定的语言环境、掌握一定的语言知识以及都必须经过一定的语言习得阶段等方面。本文探讨的两种习得之间的差异正是第二语言教学中应该引起注意的方面,因此若采取适应的措施和方法,能进一步提高第二语言习得的效果。同时,本文探讨的两种习得之间的相同点反映出语言习得的普遍规律,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第一语言的习得。 关键词:第一语言习得;第二语言习得;不同点;相同点 第一语言习得通常指人们在幼年时期对自己母语的习得,而第二语言的习得通常要晚于第一语言的习得,本文谈到的第二语言习得是从广义上来说的,指人们对外语和第二语言的习得。要探讨两种语言习得的性质或特点,最好的办法是将第一语言习得跟第二语言习得作比较,有比较才能鉴别出二者的异同。 一、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的不同点 1、 语言习得的理论研究不同 第一语言习得的理论研究 研究第一语言习得的理论产生于18 世纪,始于德国的哲学家Dietrich Tiedemann 对他的孩子婴儿时期心理和语言发展过程的研究。但由于受到研究方法的限制,在此之后的半个世纪内对儿童语言习得的研究发展较慢。直到20 世纪60、70 年代,随着Chomsky 的生成语法的发展,这方面的研究才开始日趋系统化和科学化。而且在近几十年内,对第一语言习得的研究也得到了迅速地发展。由于看问题的角度和研究的方法不同,出现了很多不同的理论: a.行为主义理论(Behavioristic Theory) 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盛行于20 世纪40 年代50 年代,对第一语言习得的研究产生过深刻的影响。在语言习得研究领域中的行为主义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Bloomfield 和Skinner。行为主义认为,“任何知识的取得都是靠直接经验,只有通过客观的、可观察的实验而获得的材料才是可靠的,……在生活中,我们会经历到各种刺激和反应,相同的刺激和反应不断出现,于是我们便不自觉地把某种刺激与反应联系起来…… 。具体的外部刺激除了产生体力上的反应,同时也产生语言反应。”在行为主义看来,语言不是先天所有而是后天习得的,他们强调外部条件在母语习得过程中的作用。简单地说,这种行为主义认为儿童的大脑原本是一块白板,儿童是通过刺激-反应-强化的模式养成习惯而学会母语的。这种理论把儿童看成是一个完全由环境来改造的对象,过分强调了环境的作用,强调后天通过刺激-反应养成习惯,忽视认知能力的作用。它不能解释语言的抽象本质、语言的创造性使用以及语言意义的习得。 b.先天论 (The Innateness Hypothesis) 先天论认为:人类生来就具有一套语言知识,这套语言知识必定含有世界上所有自然语言的共同特征,即具有普遍性。Chomsky 称这种语法为“普遍语法”(Universal Grammar)。“普遍语法”可以看作是由遗传的得来的“语言智能的初始状态”,通过经验的触发与完型的作用,初始状态发展为相对稳固的新状态,在新状态中包括了通过学习获得的那部分语法。Chomsky 指出,一个儿童一般在五六岁时就可以掌握母语;这个年龄的儿童的智力还很不发达,学习其他知识(如数学,物理)还相当困难,而学习语言这样容易。这种现象,用“白板说”或“刺激-反应”论都解释不通……儿童在五六年之内所接触的话语毕竟是有限的,然而,儿童学到的句子却是无限的。儿童可以说出从来没有说过的句子,也可以听懂从来没有听到过的句子。总之,儿童从有限的话语中学到的是一套完整的语法知识,用有限 的手段 表达无限的思想。语言的这种 “创造性”(creativity)决不可能靠“刺激-反应”产生出来……儿童天生有一种学习语言的能力,比如说是“语言习得机制”(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它使一切正常儿童,只要稍许接触语言材料,就能在几年之内习 得母语。这种理论能解释语言意义的获得,语言的抽象性以及语言的创造性使用等方面。巴黎的国家科学研究所的一些专家们发现一周岁的法国婴儿能区分法语音素和俄语音素,他们解释这是因为人类固有一套语言能力基因,他们的发现似乎证明了Chomsky 的“语言习得机制”假说。然而,先天论过分看重了儿童的天赋,忽视后天环境的作用,忽视反复操练养成习惯的必要性。先天论与行为主义是两个极端的理论。 c.认知论(Cognitive Theory) 认知论的代表人物是D. L. Slokin , J. Piaget 和L. Bloom。该理论认为:儿童不是一出生就会说话,而是发育到差不多一岁的时候才开始说话,这是因为儿童在发育的过程中,在接触、感知外界事物的过程中,形成了一定的“认知图式”,这种“认知图式”是一种“智慧”,“智慧的两个主要机能是发展和理解。”根据Piaget 的观点,儿童的智力发展要经过四个阶段,感觉运算阶段0-2 岁、前运算阶段2-7 岁 、具体运算阶段7-11 岁和形式运算阶段11-16 岁。11 岁前后是儿童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儿童跨越具体体验,其感性认知开始由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因此,这一时期也通常被称为语言习得关键期。认知论把语言习得的发展看作是学习者的内在机制与语言输入或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只有学习者和他的对话者相互努力,语言习得的质量才能保证。 第二语言习得的理论研究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是在20 世纪60 年代才开始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然而,在此后短短的几十年间,有关这方面的理论研究发展的异常迅速,并且成为了应用语言学的一项重要的研究。迄今为止,研究者们提出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至少有40 余种,在这里主要介绍两种: a.中介语理论(The Interlanguage Theory) 中介语是由美国语言学家L. Selinker 等人于20 世纪60 年代末70 年代出提出的,中介语(即过渡语)是指在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中,学习者在未全部掌握目的语以前往往会使用一种既与自己本族语不同,又与所学目的语无任何联系的过度性语言。随着学习时间的推移,过渡语会演变,演变的速度有时快,有时慢,有时还会“僵化”(Fossilization)。演变的主要原因是学习策略。Selinker (1972)将中介语划分为独立的语言系统,认为它是由学习者的五个主要的认知过程产生的结果:1)语言的转换(language transfer),2)训练的转换(transfer of training),3)第二语言学习策略(strategy of SL learning),4)第二语言交际策略(strategy of SL communication),5)对目的语的语言材料的过度概括(overgeneralization of TL material)。Widdowson 把以上学习过程统称为简化过程,简化能力属于人类正常语言交际能力的一部分。中介语有四个特征:创造性、开放性、灵活性和系统性。中介语理论认为第二语言习得与第一语言习得是两种不同的过程。这种理论在目前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颇受重视。目前有关这一理论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讨,如外语学习过程中僵化形成的原因以及如何避免僵化?中介语的始点是什么? b.语言监控理论(The Monitor Model)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中最全面的、最为认知的,也是目前争议最大的就是美国语言学家Krashen 的语言监控理论。它共有五个阶段:1、习得与学习区分假设(The Acquisition-Learning Division):说明自然习得是一种下意识的过程,而正式学习是一种有意识的过程;2、自然顺序假设(The Natural Order Hypothesis):强调学习者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遵循一个不变的先后顺序;3、监控假设(The Monitor Hypothesis):认为人人都有一个语言控制、调节系统,学习者利用这一系统调节自己的语言行为;4、输入假设(The Input Hypothesis):当学习者能够理解超出其语言水平的语言输入(i+1)时,自然语言习得就会发生;5、情感过滤假设 (The 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说明感情因素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监控理论也存在一些问题,如 1)Krashen 把学习与习得这两个概念截然区分开来,并将其理论建立在对这两个概念的区分之上,这是不可靠的。因为这两者难以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同时,Krashen 也无法说明习得和学习的认知心理过程;2)Krashen 的一系列假设无法用实践加以检验等 。 二、习得的年龄不同 第一语言习得通常是在人们的儿童时期就开始了,而第二语言习得则大都是在人们的青少年以后开始的。年龄的不同必然会引起儿童和成人在大脑发育、认知能力和情感因素等方面相差甚远,因而儿童习得第一语言和成人学习第二语言存在差异。Penfield 和 Roberts(1959)认为理解和产生语言的神经功能最初是 分布在大脑的左右侧,整个大脑都参与语言学习,所以儿童吸收新的语言信息就快些、容易些。而 Eric Lenneberg(1967)指出,在两岁到青春期这一段时间内,人的智力的、逻辑的、分析的功能渐渐地被侧化到左半球,情感的社会功能则逐渐地受控于右半球,人的语言功能主要集中在左半球,因而在青春期之后,大脑已发育成熟,功能侧化已完成,人的神经系统不再有弹性,使得成人在习得第二语言是,失去了生理功能上的优势,因而很难获得母语般的熟练。另外,根据Piaget 的观点,儿童在初学语言时,完全处于自我中心地位,很少受到情感因素的影响,有时甚至意识不到自己是在学习语言,正是这种“无意识”才使儿童学习语言容易取得成功。同时,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与语言能力的发展同步进行,相互促进,相互提高,认知能力的发展为语言能力的发展提供了生物基础,而语言能力的发展又进一步促进认知能力的发展。成人则由于认知能力的发展已日趋完善,认知能力的发展与语言习得相脱离,第二语言对于习得者来说不是唯一可依赖的思维工具。相反,对第二语言的理解往往要借助第一语言来完成,因此,习得者会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无法用第二语言来思维,而是把它当作一种特殊的任务来完成。同时,成人在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中情感渗入太多,如怕犯错误被人取笑等,因此不轻易应用所学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限制了语言习得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习得的动机不同 儿童习得母语是出于其本能—一种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这种动机是一种自然的需要,可以持久不变,而且不需要别人的督促。第二语言习得的动机要复杂一些,Gardener(1985) 把动机区分为“ 综合性动机”(integrative motivation) 和“工具性动机”(instrumental motivation)两种类型,有“综合性动机”的学习者喜欢所学语言或受所学语言相联系的文化的影响,他们希望自己像目的语社会中的成员之一,并能为目的语社会所接受。有“工具性动机”的学习者则是将目的语看成是一种工具或需要,如出国、求职、升职的需要。这种动机体现了学习一门新语言的现实价值和优势。一般来说,学习者往往具有这两种动机,还有一种是“内在性动机”(intrinsic motivation)—学习动机可能来自于外界因素,也可能来自内在因素的影响,如受到某种因素的激发而产生的“好奇心”和“兴趣”等。如果没有这种学习者对学习的“内在兴趣”,那么,无论是“综合性动机”还是“工具性动机”,都难以有效发挥积极作用。因此,如何不断增强学习者的“内在兴趣”是第二语言习得的关键。 三、 习得的方式不同 儿童的第一语言是自然习得的,从一开始就注意实用;儿童习得的母语有相当一部分来自父母的语言,又称保姆式语言(caretaker talk or mother talk),其特点是简单、重复、实用,语言的输入和输出是与当时当地有关的事情,语言的集中点在于内容而不是形式,儿童与父母或其他人是在平等的情况下习得第一语言的。而第二语言学习者主要靠外语教师在课堂上传授,而教师是在课堂上用第二语言做不真实的事情,语言输入很多是脱离现实的,输入量又小,语言输入和输出大多以教科书为主,重形式而不是内容,教师控制课堂交际,所用材料是经过精选的,难易程度有时不太符合学习者的水平。儿童从小就使用第一语言进行真正的交际,通过交际习得语言。 四、 习得的环境不同 两种语言习得所处的语言环境不同。第一语言习得者出于母语的自然语言环境中,其周围的人都是母语的使用者,常常是一对一的学习环境,习得语言是没有压力,没有竞争,不必担心沐浴运用的好坏。他们是在语言的海洋中习得语言的。而第二语言学习者很少处于这样的语言环境,他们常常处于竞争性很强的、有压力的学习环境中,他们是在母语环境中学习另一种语言。而且第二语言学习者仅仅是在课堂上接触新语言,没有一个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由于第一语言习得者随时随地都可以习得母语,并在实际运用语言他们是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习得语言;而第二语言学习者由于缺少使用语言的环境,只能模拟,结果到了真正应用时,有些知识往往是学非所用。另外,两种语言习得所处的文化环境也不同,要习得一种语言必须习得和该语言有关的文化,儿童在母语环境中习得母语的同时,也就自然地习得了母语的文化和社会价值观,第二语言习得一般是在目的语环境或非目的语环境中,先入为主的母语文化对习得中的目的语文化会产生迁移或影响,即使是在目的语环境中,学习者也不一定能在习得目的语的过程中同时习得该语言的文化。 可见,第一语言习得与第二语言习得是两种性质不同的学习,不能混为一谈。这两种学习之间存在着重大的差异,不了解这一差异,看不到成人第二语言习得复杂的一面而盲目模仿儿童习得第一语言的过程,对我们的第二语言教学及学习都将适得其反。虽然如此,但是第一语言习得与第二语言习得还是存在着一些共同点的,这些共同点反映了语言习得的普遍性规律,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母语习得。 2、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的相同点 (1)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都具有一定的语言环境,儿童置身于与父母和他人交际这一自然的母语环境中;成人习得第二语言也必须有一定的语言环境,如在目的语国家学习或进行第二语言教学活动的课堂。 (2)两种语言习得都必须掌握语言、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及受文化制约的语用规则,而且习得过程都有一定的共性,即都毫不例外地要经历从单个要素的发音规则到掌握因素组合的发音规则,直到掌握该语言的整个语音系统。 (3)两种语言习得大体上都经过感知、理解、模仿、记忆及运用等阶段。 3、结束语 综上所述,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既有不同点,又有相同点,二者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在第二语言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两种语言习得的个性,充分利用两种语言习得的共性,发挥和培养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优势,使他们受到理想的学习效果。 参考书目 1、 刘润清,1995,《西方语言学流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 乐眉云,2002,《应用语言学》,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 桂诗春,1985,《心理语言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4、 范文网()Haegeman. 1994. Introduction to Government and Binding Theory, Blackwell Publishers. 5、 R. Ellis. 1985. 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6、 高霞,2002,《第二语言习得的特性探讨—第二语言习得和母语习得的异同》,《楚雄师范学院学报》第 3 期。 7、 李哲,2000,《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比较研究》,《外语与外语教学》,第6 期。 8、 贾冠杰,王跃洪,张冬梅,1999,《第二语言学习与第一语言习得的异同》,《河南师范大学学报》,第 3 期。
)课题研究的背景古人云“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古往今来,做任何事情都要讲究方法,有了好的方法就会事半功倍。解物理题也是这样。而传统的教学中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恰恰忽略了解题方法的指导,所以学生都没有掌握解物理题的有效方法。因此对于理科的大多数学生都觉得物理课难懂,物理题难做。其实方法是物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中介,强调学习方法的教育对培养学生能力和优化学生素质都有较大的帮助,所以解题方法也是学习的灵魂。这样看来,有效的解题方法在激烈的高考竞争中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有了一套完善的解题方法,学生不必再对物理“望而却步”,也不必再对物理题海“望洋兴叹”,可以从繁重的物理作业中解放出来,实现真正意义的素质教育。受此启发,我决定进行“高中物理解题方法”这一课题的研究。(二)研究现状及分析以往对于高中物理的解题方法研究的也有很多,大多数只是研究某一类习题解法,例如,运动学问题解法,动力学问题解法,热学问题解法,电学问题解法,讲的都是大而空,只能适用于这一单一类型。也有一些单纯总结解题的方法,如等效法、整体法等,但是都只是一些零星的见解,不够全面,不够系统。(三)本课题的创新点我们准备研究力学、电学、运动学、动力学等都适用的解题方法,从物理方法、数学方法和哲学的思维方法三大类方法入手,每大类方法中又有几种具体方法,将每种方法细细阐述,如等效法,还要将等效法应用的各种情况作一一总结,并配典型例题来说明各种方法。(四)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细细看来,物理解题方法也正是各种科学研究的方法,如物理中的等效法,模型法以及假设法等等。学生通过学习物理解题方法可以培养自身的科研意识,增强科研能力,为以后走上科研之路打下良好的基础。另外,物理解题方法中有好多方法就是培养创造能力的方法,如逆向思维法,极端思维法等等。有了这些方法的指导,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开发思维,开拓思路,使学生建立更广泛、更完善的智能结构。研究成果的推广有利于教学观念的转变和教学方式的改变,能够促进新课程的顺利实施,从而大大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一)哲学中联系的观点马克思哲学提出了物质世界是联系的,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积累了很多科学的方法,这些科学的方法反过来又能指导实践,对于高中物理解题也必定有相应的方法。马克思哲学将辩证的思维方法分为三种方法,即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抽象和具体三类方法,这三类方法是统一矛盾,解决问题和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普遍适用的方法,在解决物理问题中当然也同样适用。(二)皮亚杰的顺化认知发展理论同化是指个体对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的过程。也就是说,个体在感受到刺激时,把它们纳入头脑中原有的图式之内,使其成为自身的一部分,就像消化系统将营养物吸收一样。对于各种解题方法,学生可能都感到陌生,所以我们准备找出与有关各种解题方法对应的小故事,通过小故事使学生对这一方法有个初步了解,从而能更快地接受和理解这种方法。例如,大家都知道《曹冲称象》的故事,其实曹冲称象的方法就是物理中的“等效法”,这样一讲,学生肯定一下子就明白了“等效法”.关于开题报告怎么写2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初中英语:本课题主要以七年级全体英语教师教学活动设计备案和学生(西安市东城一中七年级九班、十班、十一班和十二班)为研究对象。有效性:即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从以下两个方面来体现:一是效率的最大化(单位时间内学生的收益量);二是效益的最优化(学生受教育教学影响的积极程度,主要表现在兴趣培养、习惯养成、学习能力、思维能力与品质等诸多方面)。概括为轻负担,低消耗,全维度,高质量。本课题的有效性范围主要界定在效率的最大化内。课题研究的步骤和举措本课题将整个研究课题化整为零:首先,分析了教学活动设计原则。总结出教学设计应该遵循五个原则:全面性、真实性、可操作性、趣味性和创造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认知需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要提高课堂活动的有效性,这样教学才能有序、高效的进行。其次,实践总结出教学活动设计的方法。再次,分析教学活动设计现状以及教学活动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举出教学活动设计的成功案例以及评价标准。最后,结合二语习得理论提出有效的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活动设计。总之,本课题研究两大问题:1.针对初中英语学习特点分析发现初中英语课堂低效的原因;2.针对造成课堂效率低下的瓶颈因素再结合第二语言习得理论提出解决瓶颈的方法策略。在研究过程中,通过一系列的研究活动,例如研读编写教材和课程标准、老师之间相互学习听课评课、公开课展示、学生个案研究、听取学生反馈信息、研讨备课、教师技能评比、教学活动设计研讨会、教学活动设计实践等方法分析造成由于课堂活动设计不合理造成教学效果不佳的原因,从而提出相应的对策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提高学生学习掌握语言技能和提高学习语言的能力以及他们的综合素质。本选题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研究准备阶段(2011年1月--2011年3月),主要任务是广泛搜集相关资料,学习有关文献资料,了解与本课题有关的理论信息及成果,确立课题实验的理论依据,分析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预期目标。教师教学方面,完成教学目标和任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评价等方面。学生学习方面,分析初中学生学习英语心理特征和学生学习第二语言习得的特征。对初中英语教学课堂由于课堂设计中出现的问题及原因做调查分析,写出分析报告。具体实施方面包括组建课题组、确定课题;和小组成员学习相关理论和方法;申报立项并填写课题申报表;拟定开题报告并制定具体的研究方案和开题答辩。第二阶段:研究实施阶段(2011年4月-2011年11月),这一阶段主要任务是根据相关文献资料、教学实践经验总结、教学设计研讨的信息及成果,撰写论文。把课题模块把具体任务分配到小组成员,各成员按部就班制定子课题研究方案,实施研究任务并且分析研究报告信息,撰写分课题研究成果。小组成员通过研讨学习以及课堂教学观察,收集、整理各种信息资料,归纳和提升几年来的研究成果,将总结提炼出的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实践,进行反复验证和完善,撰研究报告,做好课题结题准备,发表初步成果,大家互相交流意见,确定论文终稿。第三阶段(2011年12月):课题结题阶段,主要任务是分析、整理课题信息资料,形成课题研究成果,专家评审。1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新课程改革提倡课堂教学要注重有效性。而有效是教学的本质特性,也是当前课程改革的核心思想。有效教学是在新课改改革提倡英语课堂教学应该转变成体验课堂,师生共同探究新知,形成能力的背景下提出来的。2提倡高效课堂理念的需要。效益是课堂的永恒追求。对学生而言,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让学生轻松、快乐地学习科学知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一些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科学理论的教学情景是非常有意义。科学课堂教学设计是提高科学教学质量最重要的一环。3教师专业技能提高的需要。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组织者和领导者,学生是主体,教师应该着眼于教学的设计和引导。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4充实和发展“二语习得与中国外语教学”研究的需要。自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二语习得理论介绍的国内以来,许多专家学者比如胡文仲、戴炜栋、束定芳、胡壮麟、王初明等致力于中国二语习得研究,并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作为一门新的交叉学科,此方面的研究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所以本论文研究成果将充实发展国人对二语习得的研究。本课题的研究成果主要为为主件和附件主件:论文《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活动设计有效性研究》附件:1.七年级英语备课组备案研究分析报告2.课堂活动设计课件以及反思3.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活动调差反馈表4.成功教学活动设计案例5.七年级英语备课组经验讨论报告关于开题报告怎么写3古典文学中常见这个词,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为论文。以下就是由编为您提供的。综述由于开题报告是用文字体现的论文总构想,因而篇幅不必过大,但要把计划研究的课题、如何研究、理论适用等主要问题说清楚,应包含两个部分:总述、提纲。总述开题报告的总述部分应首先提出选题,并简明扼要地说明该选题的目的、目前相关课题研究情况、理论适用、研究方法、必要的数据等等。提纲开题报告包含的论文提纲可以是粗线条的,是一个研究构想的基本框架。可采用整句式或整段式提纲形式。在开题阶段,提纲的目的是让人清楚论文的基本框架,没有必要像论文目录那样详细。关于开题报告怎么写4开题报告包括综述、关键技术、可行性分析和时间安排等四个方面 。由于开题报告是用文字体现的论文总构想,因而篇幅不必过大,但要把计划研究的课题、如何研究、理论适用等主要问题写清楚。开题报告一般为表格式,它把要报告的每一项内容转换成相应的栏目,这样做,既便于开题报告按栏目填写,避免遗漏;又便于评审者一目了然,把握要点。开题报告的综述部分应首先提出选题,并简明扼要地说明该选题的目的、目前相关课题研究情况、理论适用、研究方法。开题报告的内容大致如下:课题名称、承担单位、课题负责人、起止年限、报告提纲。报告提纲包括:(1)课题的目的、意义、国内外研究概况和有关文献资料的主要观点与结论;(2)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各项有关指标、主要研究方法(包括是否已进行试验性研究);(3)大致的进度安排;(4)准备工作的情况和目前已具备的条件(包括人员、仪器、设备等);(5)尚需增添的主要设备和仪器(用途、名称、规格、型号、数量、价格等);(6)经费概算;(7)预期研究结果;(8)承担单位和主要协作单位、及人员分工等。同行评议,着重是从选题的依据、意义和技术可行性上做出判断。即从科学技术本身为决策提供必要的依据。开题报告是本科毕业论文开始前的工作,开题报告中明确了毕业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国内外文献综述、研究内容、论文提纲以及参考文献。这些是从事论文写作的准备工作。关于开题报告怎么写5如何选择问题我一直萦绕于怀的,是在写博士论文开题报告的一年多时间里,导师薛澜教授反复追问的一个问题:“你的 puzzle 是什么?”多少次我不假思索地回答“我的问题就是,中国的半导体产业为什么发展不起来。”薛老师以其特有的含蓄,笑而不答。我在心中既恼火又懊丧:这么简单的道理,这么明显的答案,到底哪儿不对了?!奥妙就在于提出问题的“层次”。不同于政策研究报告,学术文章聚焦理论层面、解决理论问题。理论是由一系列前设和术语构造的逻辑体系。特定领域的理论有其特定的概念、范畴和研究范式。只有在相同的概念、视角和范式下,理论才能够对话;只有通过对话,理论才能够发展。极少有硕博论文是创造新理论的,能这样当然最好,但难度很大。我们多数是在既有理论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因此,在提出问题时,要以“内行”看得懂的术语和明确的逻辑来表述。审视我最初提出的问题“中国半导体产业为什么发展不起来”,这仅仅是对现象的探询,而非有待求证的理论命题。我的理论命题是:“中国产业政策过程是精英主导的共识过程吗?”在这个命题中,“政策过程”、“精英政治”、“共识诉求”三个术语勾勒出研究的理论大体范围和视角。其次,选择问题是一个“剥笋”的过程。理论问题总是深深地隐藏在纷繁复杂的现实背后,而发现理论问题,则需要运用理论思维的能力。理论思维的训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不过初学者也不必望而却步,大体上可以分“三步走”:第一步,先划定一个“兴趣范围”,如半导体产业、信息产业、农村医疗、高等教育体制等,广泛浏览相关的媒体报道、政府文献和学术文章,找到其中的“症结”或“热点”。第二步,总结以往的研究者大体从哪些理论视角来分析“症结”或“热点”、运用了哪些理论工具,如公共财政的视角、社会冲突范式等。第三步,考察问题的可研究性,也就是我们自己的研究空间和研究的可行性。例如,西方的理论是否无法解释中国的问题?或者同一个问题能否用不同的理论来解释?或者理论本身的前提假设、逻辑推演是否存在缺陷?通过回答这些问题,我们找到自己研究的立足点。不过还要注意我们研究在规定的一到两年时间内,是否可能完成?资料获取是否可行?等等。最后,如何陈述问题?陈述问题实质上就是凝练核心观点的过程。观点应当来自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和总结,而不是为了套理论而“削足适履”。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充满动态的、丰富的景象,如何才能用恰当的术语、准确的逻辑表述出来呢?雄心勃勃的初学者往往提出宏伟的概念或框架,但我的建议是尽可能缩小研究范围、明确研究对象,从而理清对象的内在逻辑,保证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规范的学术论文。如“中国半导体产业政策研究”就是一个非常含糊的陈述,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收缩话题:( 1 )时间:从 1980 年到 2000 年;( 2 )对象:政府的叛乱者和决策行为,而不是市场、企业、治理结构等;( 3 )视角:政治和政府理论中的精英研究;( 4 )案例: 908 工程、 909 工程、 13 号文件和《电子振兴》,这是发生在 1980 - 2000 年间半导体政策领域的两个重大工程和两个重要文件。通过这样的明确界定,我们将目光集中在“政策过程”、“精英”、“共识”几个显而易见的概念上,问题也就水落石出了。同时,问题清楚了,我们在筛选信息和资料时也就有了明确的标准,在这个“信息冗余”的时代,能够大大提高研究效率。关于开题报告怎么写相关文章:★ 毕业论文写作心得感悟范文五篇★ 跟岗实习总结范文十篇最新★ 开题报告个人心得体会600字5篇
心理语言学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是一门研究语言活动中的心理过程的学科,涉及人类个体如何掌握和运用语言系统,如何在实际交往中使语言系统发挥作用等内容。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心理语言学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心理语言学与英语教学》
摘要:本文通过探讨语言的基本特性,指出了目前英语语言教学研究的理论基础所存在的片面性。并结合心理语言学在言语产生、语言习得和语言理解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探讨目前英语语言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以期能在英语 教学 方法 上的研究有所突破。
关键词:心理语言学 英语教学 语言习得
一、心理语言学简介
心理语言学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是一门研究语言活动中的心理过程的学科,涉及人类个体如何掌握和运用语言系统,如何在实际交往中使语言系统发挥作用,以及为了掌握和运用这个系统应具有什么样的知识和能力。
言语产生、语言习得和语言理解是心理语言学研究的三大课题。言语产生主要包括4个方面的研究:言语产生模型的数据来源、言语产生中的语言单位、言语产生过程中的言语失误、言语产生模型;语言习得的研究主要包括:语言发展的研究方法、言语感知的发展、 儿童 语言词汇、 句子 的学习及理解、语言的交际用途、儿童语言习得理论;语言理解方面就是研究人们如何理解语言。
二、语言的特性
Carroll(1955)将语言定义为:“a structured system of arbitrary vocal sounds and sequences of sounds which is used,or can be used,in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by an aggregation of human beings,and which rather exhaustitively catalogs the things,events,and processes in the human environment.”从中我们可归结出语言的三个特性:结构化(structured)、工具性(used in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社会现象(catalogs the things,events and processes)。
语言是人类生存所必需的工具。早在亚里士多德时代,人类就已经认识到语言是他们用以和环境搏斗的工具。语言的工具性和社会性是紧密相连的,因为人类一切活动的目的就是在一起生存,语言使人类成功地生活在一起。语言除了能促进感情的交流之外,更重要的是还承载着传递思想、保存 文化 的使命。
语言的三个特性构 成语 言的有机整体。一直以来,很多外语教学工作者试图从理论语言学中找到解决当前教学困境的理论依据,但遗憾的是理论语言学忽略了语言的社会、工具功能,或者说没有整体性地进行语言研究,从这一角度寻求出路很可能只是徒然。
三、语言的学习过程
在搞清楚语言教学教什么以及如何教这一问题的答案前,我们必须要搞清楚如何学,也就是语言的学习过程。心理语言学对语言习得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对于正常儿童从一岁左右开始牙牙学语,在五岁左右可以随意自在地与人交谈的这种自然现象,很多人都宁愿接受Chomsky的先天论观点,认为人类天生具有专门学习语言的能力(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1972)。LAD理论完全否认语言的工具性和社会性。有关儿童学习母语的过程,这里我们仅讨论两个重点:一是母子(或父子)互动中的感情问题,一是儿童掌握语意的过程。
母子之间的感情是一切沟通方式的基石。父母 对子 女的爱中,有无限的包容、扶持、宽恕和容忍,是这样的爱,使幼小的生命得以茁壮成长;是这样的爱,使牙牙学语的孩子,都能够不畏怯、不沮丧、不挫败地学着使用语言。Chomsky以“再笨的小孩都能学得语言”来支持他的LAD,这实际是母爱的力量所致,正是如此,一个“笨”儿子也照样可以学会母语。虽然不能要求教师对待学生如母待子,但从这点来反省,或许可以得到不少的启示。
儿童在会说话以前,就已经知道如何进行沟通。关于语言理解过程,Church(1961),MacNamara(1972)和Hormann(1981)研究称“儿童是先了解全盘局势后才理解说话者的意思,不是先理解了说话者所用的字、句的意思,再去明白其用意”。可以认为语言(用字)是附属在整个情境意思上的。举个例子来说明这个现象:当母亲和孩子在玩推拉玩具汽车游戏的时候,孩子在还没有明白推、拉、过来、过去等语词的时候,就已经了解了推过去、拉过来的整个情境和动作的意思。当母亲如果伴着动作说这些词语的时候,由于对整个情境的理解,小孩能够进一步推敲词语所代表的意思进而学会使用它。
这就是语言习得的真正过程,即对整个情境用意的掌握在先,而字词的意思和用法解析在后。假如不是这样的话,学习者没有办法掌握语言的变异性和动态性,也没有办法学会字词的多义现象,更没有办法利用语句文辞来表示弦外之音。
很不幸,现代语言教学研究人员并没有根据心理语言学的研究成果来发展教学法。大多数的教学法都是先教发音、单字,再教词组、 造句 ,也就是以小到大、先分析再整合的教学。这种教学程序的结果是学生虽然是学了不少单字、词组或语法规则,但是总没有办法利用这些零散的材料,组合成适当的语词,来面对不断变异的人、事、时、地的需要。简单地说,学生学了不少词语,但是却没有真正掌握语言表情达意的原理。
四、语言的使用过程
语言是社会性的人际交流工具,语言不是简单的语词堆积,说话和理解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语言教学同样也不仅仅是将词语、语法这些工具传授给学生就算成功了,这样教出来的学生不能全面地掌握英语沟通能力,其原因就在于没有很好地了解语言的使用过程。
O’Connell认为“说话是一个逐步理出思绪的过程”。他还认为:说话者有话要说时,事先并不知道要说什么话(用什么样的语词),因为在说的过程中随时会有新的变数的加入(如听者的反应、第三者的干预或说者内心思绪的改变等),而改变要说的话。所以O’Connell又说:“我们所说的话,从来不是最后一句话;我们永远是在事情的当中,永远没完没了。”在说话的过程中,学习者永远在摸索着如何说。这种说话的过程,不同于一般人所想象的那种直截了当的模式,以为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只有当学习者真正认识语言的时间性、动态性与社会性的时候,才能接受。学习者所要说的话,并不是早就放在那里等着学习者去拿出来说,而是在说话的过程中才决定要怎么说。换句话说,话语本身并没有固定的意思,他们的意思是说出来之后才决定的。一句话的意思并不等于其中字词意思的总和,或者说得更清楚一点:字词本身并没有既定的意思,它们的意思是要仰赖说话时的整个情境来决定。
听话的过程亦是一样,只有当学习者了解说话时的情境,才能真正了解话语的意思。Barclay等人(1974)曾经做了一个实验来证明这种听话过程,当受试者听到下面的句子:
man tuned the piano.
man lifted the piano.
假如 提示语 是something heavy,则受试者会想到第2个句子。可见piano一字中所含重的语意成分,只有当语句中有类似lift这样的字出现的时候,才会凸显出来。换句话说,学习者要在掌握整个语句的意思之后,才能确定句中字词的意思。在说话和理解的过程中,语词不但只是许多条件之中的一个,而且其意思要视这些条件而定,但是现代语言学无法面对这个问题,因为它一向把语言孤立地(离开人、事、时、地等情境)研究。我们的语言教学依循语言学的理论,单纯地进行词语、语句的教学,鲜少关注语言的情境,导致学生难以使用英语进行正常的语言交流。
五、语言习得对二语教学的启示
二语的习得不完全等同于母语的自然习得,二语的掌握一般是在人为的环境里进行有计划的学习。二语习得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二语和母语在语言体系上的差别。语言体系接近,差别不大的语言无疑较易学习,反之,差别极大的语言,学习中困难较多,要求学习上下更大的功夫,对 学习方法 的要求会更高。二语的学习与母语的习得存在着明显的区别。这种区别首先是自然习得和有计划学习之间的区别,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有计划的学习对学习者提出了心理和社会的要求。无论是学校外语教学还是自学二语,一旦参加学习,心理上就必须承受学习上的压力,而对母语习得来说则是没有的。
2.经过挑选的语言材料。二语习得总是围绕一定的教材进行,而母语在生活中习得,一般不需要这样的教材。
3.学习语法规则。母语主要是通过自然习得而实际掌握语法规则的运用,而不是先理解语法规则。在没有语境的情况下,二语习得大都是先学习理解语言规则,通过人为的模拟、练习,以期能达到实际运用的目的的。
4.非真实而且有限制的语言环境。二语习得由于缺少使用语言的环境,只能人为地模拟出非真实的语境帮助学习者进行言语实践练习,不可能像习得母语一样,随时随地都在实际运用语言。
5.教学辅助手段和各种作业。为了帮助学习者学习二语,可大量采用各种有利学习的辅助手段,这些对母语习得是不必要的。
上述有关二语习得与母语习得之间的区别是指一般情况而言。母语和二语的语言体系上的差别不仅影响学习效果,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和教的方法以及有关学习的其他因素。这里实际上存在着母语对二语的迁移和干扰问题,教师应了解母语习得和二语习得之间的差别,恰当地考虑教和学的方法。
六、结语
国内的英语教学工作者对于教学改革可以说是不遗余力,但不得不承认的现实问题是,由于对学习和使用语言的历程不了解,使得我们的教学改革一直没有实际性的突破。而心理语言学的研究成果给予了现行教学方法改革很多的启示,根据这些启示深入研究教学方法将使我们更加科学地进行语言教学。
参考文献:
[1]桂诗春.新编心理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 教育 出版社,2002.
[2]桂诗春.心理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5.
[3]Hormann, Mean,to Understand[M].New York:Springer-Verlag,1981.
[4]O’Connell, Essays on Language Use and Psychology[M].New York:Springer-Verlag,1988.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心理语言学论文
论语言输入在大学英语语言积累中的应用 论文关键词: 大学英语教学二语习得语言输入 论文摘 要: 语言的习得需要大量的语言材料,如果没有一定的语言输入,势必会从根本上影响学生对语言的掌握。本文在美国语言学家S.D.Krashen的二语习得理论基础上论述了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的语言输入。 美国语言学家S.D.Krashen在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了著名的且颇有争议的二语习得模式——“监察模式”,它包括五大假说,即习得与学习假说、自然顺序假说、监控假说、输入假说和情感过滤假说。Krashen将他的五大假说进行了汇总,并作了细致的描述和论证,尤其肯定了输入假说的重要地位。他认为,输入假说“也许是当今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中唯一最重要的一个概念”,因为它回答了语言学习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即怎样习得语言,尤其是外语。语言输入的作用就是激活大脑中的习得机制,而激活的条件就是恰当的可理解的语言输入。Krashen还强调,语言使用能力如口语,不是教出来的,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接触大量的可理解语料之后自然获得的,并且同样也能获得必要的语法。可见,可理解语言输入是习得语言的关键,教师的最大职责就是让学生接受尽可能多的可理解的语料。 大学英语主要讲授系统的基础英语语言知识(语音、语法、词汇、篇章结构、语言功能),训练学生的基本语言技能(听、说、读、写),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为进行高级英语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大多数学生通过基础阶段综合英语的学习基本能达到课程大纲的要求,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译的技能,但是一旦遇到不熟悉的主题或情境,他们的表达,无论是口头的还是笔头的都受到相当的限制,不知道怎样用地道的英语去说、去写,所输出的语言中常常出现语法错误,甚至会自己“创造”出许多中介语的表达方式。这都说明他们的语言输出离目的语的准确性和流利性相差还远。其主要原因是在现有的第二语言习得环境中,学习者缺乏真实、自然的语言环境,加上教学方法的偏向等因素,使得学习者的语言输入严重不足,并由此导致语言输出质量问题,以及语言应用能力薄弱。如何增加学生的有效语言输入,从而积累丰富的语言知识是大学英语教学中面临的一大问题。根据Krashen的观点,理想的外语课堂要既使学生获得更多地使用目的语的场所和机会,又让学生沉浸于使用目的语的环境中,进行有意义的交际,这种有利于学生学习语言的外语课堂要自然而注重内容,内容要具体而不抽象,并提供各种模式供学生模仿。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进行有效的语言输入首先要提高输入材料的可理解性。Krashen认为,一个人的语言能力是通过习得途径而获得的。只有当习得者接触到可理解的语言输入,即略高于他现有语言技能水平的第二语言输入,而他又能把注意力集中于对意义或信息的理解而不是对形式的理解时,才能产生习得。这也就是他著名的i+1公式。i代表习得者现有的水平,1代表略高于习得者现有水平的语言材料,在整个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整个语言材料的提供者,进行教学活动的策划和安排,因此教师的责任感是不容忽视的,选材要照顾到不同语言水平、不同语言层次的学生,提供的材料要通俗易懂、贴近生活,这样学生才有能力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才能更好地进行语言输入。 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增加语言积累的途径,其中阅读就是语言积累的有效途径之一。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有计划的阅读活动,在阅读中积累语言知识,阅读材料可由教师准备,学生也可自行选择,阅读过程中要达到理解正确。实践证明,阅读进行语言积累的有效途径。 背诵式语言输入法是语言学习的一项重要策略。成功的语言学习离不开大量的语言输入。有了充足的语言输入,学习者才能将其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能力,背诵法即是一个原料输入过程。背诵即反复诵读文篇,直至一字不差地背出来或默写出来。积极地背诵需要同时开展听、说、读、记忆四项活动,能对大脑皮层产生多重刺激,因而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加强记忆、提高英语口语与写作水平的方法。Krashen的二语习得理论指出,语言习得需要通过语言输入来完成,教学的主要精力应放在为学生提供最佳的语言输入上。这种输入包括四个必要条件:可理解的,密切相关的,不以语法为纲的,大量的。由于中国学生是在脱离目的语语境的'非自然环境中学习外语,背诵就有着特殊的意义,不失为一种最佳语言输入。通过大量的背诵活动,学生可以更多地接触目的语,加深理解,积累英语语言知识。邓鹂鸣(2001)也指出,背诵能够强化语言输入,加深学生对所学语法知识的理解,增强词汇、句型、固定表达的记忆效果,增强语言积累,从而使其语言输出规范化。由此可见,假如学生能主动将个人英语中介语与地道的背诵输入作对比,加强对语言输出过程中母语负迁移的监控和修正,促进母语正迁移,就能逐步排除母语对英语学习的干扰,切实提高英语学习水平。 一些学生不喜欢英语课堂,觉得没有兴趣可言,原因是教师只注重语言知识的讲授,忽略了文化的灌输,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组成部分,离开文化背景的语言是不存在的,所以学习一门语言不仅是语言知识的学习,而且要学习目的与国家的历史、文化、宗教、习俗等,受课时和授课进度的限制,教师在课堂上可能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文化灌输,学生也不能充分体会到语言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文化输入是语言学习的调味剂,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要进行有效的语言输入首先要进行目的语的文化输入。 大学英语是大学生的基础课程,课程改革是多年来讨论的话题,课程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课堂教学活动质量,学生综合语言应用能力得不到有效提高,等等。这些弊端妨碍了教学效益的进一步提升。我们应当积极探索综合英语教学模式,采用灵活的教学手法,科学合理地分配课时,改革传统的评价方式。在大学英语英语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在采用有效手段优化语言输入的同时还必须将语言输入与语言输出进行有意义的组合,通过输出促进学习者对输入的注意,也通过输出为学习者提供表达和获得反馈的机会,从而有力地促进语言习得,提升教学效益。 参考文献: [1]Krashen, Input Hypothesis : Issues and Implication[M].London:Longman,1985. [2]Ellis,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5. [3]邓郦鸣.注重背诵输入克服写作中的负迁移[J].外语教学,2001,(4):42-44. 论文相关查阅: 毕业论文范文 、 计算机毕业论文 、 毕业论文格式 、 行政管理论文 、 毕业论文 ;
同义词研究,易混淆词语用法研究。身体部位相关惯用语比较研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某几个词汇或字,立论越小越好。
我当时写的是文学方面的 比较好写 因为可以查到很多资料 而且如果是写评析或感想方面的论文的话 可以自己发挥很多语言学是很难写的 资料要看很多 而且全英的东西 看着 再理解 再整理思路使之成为一篇论文 很难的翻译呢 应该介于两者之间 但是写这方面的人比较少 资料也不是很多文化呢 比较好写 资料也好查 但是相较一下 还是文学方面的比较好写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