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 纳比派的论文题目

纳比派的论文题目

发布时间:

纳比派的论文题目

【印象主义与后印象主义的异同】 印象派运动可以看作是19世纪自然主义倾向的巅峰,也可以看作是现代艺术的起点。印象主义绘画专注外光画,主题的作用被弱化了,而且把兴趣扩大到从前认为难以处理的题材。印象主义绘画以再现自然对象瞬间的光色关系为目的,它基本上属于一种图绘的风格,从这个意义上说,印象主义是巴罗克风格的发展,是写实主义视觉实验的延伸,是文艺复兴以来"再现性"传统绘画发展的极至。前期印象派的大师人物主要有莫奈、德加和雷诺阿。 印象主义是一个松散的艺术社团。这个社团没有明确的纲领。艺术家集合在一起,仅仅因为画风比较一致,便于共同举办展览。参与展出的艺术家,有的仅在一段时间内迷恋于印象主义画风,后来则另有追求;有的在绘画风格上曾多次变化反复。此外,参与画家的水平也不尽一致。绘画中的印象主义是和法国文学中的自然主义流派相对应的。印象主义和自然主义都曾受到哲学上实证主义的影响。 后印象主义艺术运动是1885年至1905年间出现于法国的一种绘画风格,它包括所有印象主义派生出来的或者与之对立艺术运动,譬如:新印象主义、象征主义、综合注意和纳比派等等。印象主义和后印象主义皆是以感觉而用科学的方法作画, 是一种非常客观的艺术,也是写实主义过分发达的结果。受哲学及文学方面反客观的科学之影响,绘画不得不加入了主观的成份,亦即以个性为基础的强烈自我表现。另受东方简洁明了的山水画风影响,以及更为精密和正确的照相术之纯客观比较观点来看,都是激起后期印象派艺术兴起的原因。 通俗地说,印象主义表现的是眼睛直接看到的东西,就是表现非常客观的东西. 后印象派完全不一样了,能够先自己主观的感情,表现自己的主观情绪,这种色彩就是客观物体的原来色彩已经不重要了,更重要的是用这种的物象来表达人类自身内心的一种主观情感,所以这种画派更多的是认为不能像印象主义模仿世界,而是表达画家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感受。如果你那天心情非常不好,或者心情灰暗,哪怕是阳光灰暗你都会觉得很惨淡。这就是人的主观感受对客观世界的不同的反映。

一般写论文不能这么复杂,你如果写马蒂斯的一些内容,基本上可以写一本书了 ,建议写与你创作有关的,不就是5千字左右,好写的我的建议是写你与创作有关的,否则题目太广,太空

油画作为一种“舶来品”在中国的发展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十年时间,但在这期间中国画家们教育家们孜孜不倦的对其进行研究探索正寻找出一条有自己风格的中国油画道路。我们不难看出在以往的油画作品中,中国的油画受到前苏联深刻影响的过程中,但在这其中我们却可以看到它蕴藏着“印象派”的影子。但在改革开放后我国的油画在思想上解放了,接受了印象派的绘画艺术,无论从绘画题材技法或色彩中都可以清楚的看到这种由表及里的影响。史上对于印象派的研究不计其数,于这发展了半个多世纪的法国的画派对世界画坛的变化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也使我们对印象派产生了极大的研究兴趣,特别是对中国当代美术教育的影响也产生了很大的作用。一、印象派之前的画家及其产生的历史客观因素要研究一个画派如果从它的代表画家开始说起也许会给人一种很唐突的感觉。所谓的究根问底也许就是我们中国人最大特点吧。所以在介绍印象派的技法和色彩以及它给中国当代美术教育带来的影响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它产生的历史客观因素。在印象派产生以前的,画家康斯太布尔被看作是“印象派鼻祖”之一。因为他和许多其他画家一样在野外作画,而作为真正的康斯太布尔画法的继承者法国是18世纪30年代的青年风景画家。因此印象派画家从某种意义上说是非直接性的受到康斯太布尔的影响。是什么让野外作画成为了可能?在17世纪很多的画家的颜料都是自己或是由徒弟助手来配制的各自形成了小规模的作坊。到了18、19世纪很快发展为从制色商那里购买颜料,这是由于新涌现的大批业余画家不愿意浪费时间去做那种程序复杂有肮脏的工作。而这种流行于18、19世纪的便于携带的手提颜料也促使野外写生成为了可能。另一个原因就是照相术。在这个时期的画家几乎没有一个能摆脱照相术强有力的影响。以往追求的画面和真实物体的完全一致真实的创作写生想法受到了极大的冲击。有些画家直接用照片作为素材,与写生画并用,甚至用照片完全代替了写生;有些画家则不自觉地把照相机取景方法和日本画的构图法结合起来。但印象派的画家不需要用照片作为依据,因为他们坚持对景物写生,而且喜欢让完成的作品保持速写的风格,而不愿意在画室中对其在进行加工。但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17 世纪后半期,牛顿于1666 年做了一个试验:把一道阳光通过一个三棱镜“折射”到暗室的白墙上,结果墙上呈现的是一条“红橙黄绿青蓝紫”的色带。从而打破了物体“固有色”这个旧观念。从而得出结论:“色彩根源于光”。印象派画家以此为依据认为世界万物并没有什么“固有色”,阳光照射下色彩不是一层不变的! 他们力图表现丰富微妙的光色变化,直接了当地以自己敏锐的感受去观察大自然的真实面貌。以上的三个现实的客观因素可以说是印象派形成的客观因素。印象派绘画即是指发生在19世纪下半期,以法国为中心风靡全欧并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印象主义绘画现象。它经历了印象派、新印象派、后印象。而印象派是在1874年在巴黎的闹市区举办了震惊画坛的“无名艺术家、油画家、雕塑家、版画家协会”展览。在这次画展中展出莫奈的一幅风景画,名为《印象·日出》。作家勒罗瓦对这次展览发表一篇评论,题为“一次印象主义的展览”。“印象派”由此而得名。1876年举办第二次展览,有20位画家参加,这次展览干脆打出了“印象主义画展”的旗号,从此印象派登上了法国画坛,扩及欧洲,影响世界。引:“当时中国有不少的画家到法国留学,接触到法国前沿的印象主义,归国之后便使得绘画风格手法上有了一部分印象派的意味。中国近现代艺术家具有代表性的有司徒乔的布上油画《船》和颜文梁的《威尼斯风景》。还有远赴日本学习西洋画的李叔同,他于1911年作的《自画像》很明显受到当时印象派和点彩派的影响。另外, 20 世纪50 年代,国人带着对于西方资本主义的排斥而掩埋了印象派本身的艺术价值。当时,艺术创作大多是以通俗的写实风格描绘革命斗争和新时代的群众生活,评论家和观众都以是否逼真生活来判断作品的优劣,印象主义个性化的艺术语言无法得到合理的理解。当时有一个代表性的事件,即:1953 年中央美术学院调出吴冠中,调入李宗津。对这两位画家的取舍,恰好表明了有关艺术思想与语言的变更——吴冠中积极介绍西方的现代绘画,李宗津则提倡模仿苏联画家的风格,歌颂领袖,具有极其鲜明的政治倾向。在文革期间,偏激的意识占据人们的思维,“即一种狭隘化的社会主义现实传统,再加上同样狭隘的极左思想方式”。以契斯恰柯夫素描体系为基础的素描方法得到推广,却切断了与印象派的联系,色彩单调,风格和创作方式停留在西方古典主义。其艺术语言单一而趋同,扼杀了艺术的特性。20世纪80年代,中国正值改革开放,印象派也随着各种纷繁的绘画流派再一次得到了人们的认识。人们面对眼前笔触鲜亮的色彩,不再像以往那样横加排斥,中国美术界开始认真体会印象派艺术的真正价值。90 年代后,中国油画由单一现实主义发展为多元并存的局面,强调个体性,开始进行不同绘画风格的实验。1993年章晓明的作品《画室》,采用“涂涂抹抹”、“痕迹叠痕迹”的方式,捕捉即时的印象,这很明显受到西方印象主义的影响。21 世纪伊始,印象主义艺术又一次带着对“光”的执著摹写,洞开了我们的艺术思维。”二、印象派的绘画对中国当代美术教育的影响(一)印象派的绘画教学方式进入课堂1、印象派油画的课程安排在中国的很多画家受到了印象派的绘画形式的影响所以从直观的方面看印象派绘画模式被引入到中国美术教育中也是一种必然。作为一名美术学院的学生我们可以看到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在课程的安排上古典油画的课程只有4周。而从大三开始印象派表现油画却占了一个学期的课程。由此可见印象派在教学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也说明了印象派无论从技法或是色彩的运用上都是适合中国当代美术教育的。它在学生原有的造型和色彩基础上使学生在绘画技巧和色彩的运用上可以得到更好的提高。2、印象派绘画的创作形式与当代中国美术教育形式的比较印象派最大的特点就是采取在户外阳光下直接描绘景物,追求光色变化中表现对象的整体感和氛围气的创作方法。这不得不使我们把视线关注于户外阳光下直接描绘景物的产生这是印象派与以往各个时期的创作方式最大的区别之一。在印象派的技法上看我们会发现印象派要求画家尽可能直接接触所画的题材,画家必须亲眼看到——不是凭想象和记忆——而且必须看成一个整体,而不能省略任何细节,也不能在画室进行再创作。因此印象派的题材就是画家本人实际生活的世界,也就是他所熟悉的场面、人物和风景。这些场面给了他直接的瞬间感应也被原封不动的搬到画布上。因此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也提倡像印象派那样的写生手法要求学生在自然光下直接描绘景物,而且在教学的过程中一般以写生风景和景物人物为主,要求要脱离画“照片”的写生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就是摆脱了像古典油画写生的要求,更注重主观的意识表达。在大三阶段又不提倡完全的表现手法因此可以看出这一方法和印象派的创作相似有相同之处。在画幅的要求上,一开始在教学的过程中一般要求学生用40*50到60*80的画框作画,主要由于小的画幅在控制力上比起大幅的油画作品更好把握,适合初学油画的学生。如果像古代画法一样采用大的画框不适合初学油画的学生,那样就无法循序渐进的提高学生对油画画面的驾御能力。从这点可看到印象派的作品也很少超过40英寸,大部分作品是20*25英寸左右,有许多的作品更小。画家在野外写生关键是要在较小的画框内快速的抓住瞬间的光照效果,所以他们的作品表面看起来很想速写手稿。这也符合油画教学过程中对初学的学生只要求抓住瞬间的光照效果的能力。(二)、印象派色彩运用和技法的与当代中国美术教育形式的比较1、印象派色彩运用与当代中国美术教育形式的比较印象主义画家在色彩运用方面做出了创新意义的贡献。在作画时,色彩尤其是最值得仔细观察的,而且要认识到阴影本身是有颜色的,不仅仅是比物体局部的颜色略暗的色调。因此在他们的画中一棵树或一片绿色叶子的阴影也会呈现出浅蓝色,如果我们仔细的观察会发现其中的变化也会接近紫色。这些颜色的变化都来自画家的亲身观察。改变以过去宗教神话等主题内容的灰褐色调,他们认识到暗部或阴影并非黑色的浓淡变化,改变了用调和过的单一色彩画暗部的传统作法,在亮部和阴影部位也用色点并置。对颜色有不同的见解及应用,提出了“物体没有一层不变的颜色,推翻从前全是黑褐色的影子,改以影子为物体的互补色代之。由于视觉生理的作用,并置的色点在一定距离外看去是透明的、有冷暖倾向的色块,并形成微妙的过渡。印象主义淡化了景物的体积感,强化了色彩因素,不再依靠明暗和线条形成空间距离感,而依据色光反射原理,用色彩的冷暖形成空间。印象主义的作品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鲜明与生动,也表明色彩既有综合的、也有纯粹的表现力。但从光学和染色化学的角度来看,虽然每个阴影中包含很多的色彩——有些却是人的肉眼所查觉不到的色彩。印象派画家以色光混合原理解决油画的色彩问题,采用原色并列、重叠和补色手法,把红、黄、蓝三原色并列,时而重叠,并把红和绿、黄和紫、蓝和橙的补互对比,使色彩在强烈视觉冲击中产生新的和谐。根据太阳光谱所呈现的赤橙黄绿青蓝紫七种色相去反映自然界的瞬间印象,对色彩变化耐心细致的观察。例如:19 世纪70 年代法国印象派画家雷诺阿常使用的颜料如下:从左到右分别是:银白(铅白) 、镉黄、那波里黄、赭石、浓土黄、朱红、茜红、维罗纳绿、翡翠绿、翠绿、钴蓝、群青。当然,他使用颜料也并非一成不变。在其后的画中大量用象牙黑。后期印象派大师塞尚更选用的颜色种类较多,其中有五种黄色、六种红色、三种绿色、三种蓝色,另外还有黑色和白色。细分起来大致如下:黄色有:亮黄、那波里黄、铬黄、赭石、浓土黄;红色有:朱红、棕红、土红、深红、洋红、煅红;绿色有:维罗纳绿、翠绿、土绿;蓝色有:钴蓝、群青、普蓝;黑色为桃黑。修拉则是运用类似科学家的方法来进行绘画,他在颜色的选择和排列上更有意思。他把颜色在调色板上排列成三行:第一行从左到右,分别是:镉黄、朱红、茜红、钴紫、群青、钻蓝、天蓝、宝石绿、一号二号(混合绿) 、淡镉黄;第二行从左到右,分别是:纯色与白色的混合色;第三行是纯白色。而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也延用的印象派大师的用色方法,一般在颜料的排列上都是由浅到深的排列银白、镉黄、那波里黄、赭石、浓土黄、朱红、茜红、棕红、土红、深红、洋红、煅红、 翡翠绿、翠绿、维罗纳绿、土绿、钴蓝、群青、象牙黑。印象派的画家给我们的启示不仅在颜料的系统排列上,对我们当代美术最重要的色彩启示在于色彩的和谐运用上。首先是纯色的和谐上它通过保持各色颜色高纯度的情况下,在色彩并置的关系之中达到和谐。例如:凡高的《吊桥》这幅画中蓝色和橙色块的关系,在达到一定纯度的基础上。上右半的是蓝色,左下小半为橙色。两个色块在纯度对比上相呼应。这样的颜色排置打破了古典油画中避讳大量使用高纯度的言论做画的方法,却达到了令人惊奇的效果。其次是高调和谐。虽然纳比派是这种画法的典型代表。但我们可以看到在凡高的作品《宏丽的小径》中前景和中景都为明度很高的色快,运用了柠檬黄、中黄、橘黄、土黄到红色的系列。再从蓝到绿到紫色的运用。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也提倡学生在色彩的运用上用响亮的颜色描绘景物或人物。再次是主导色的和谐。它是在明度协调的基础上在强烈的对比中一种或一类色彩占主导地位。例如:雷若阿的《在台阶上》大片的背景和人物的脸及花篮小孩的头上的花圈都有主导色黄色。还有同性色的和谐,邻近色与同类色的和谐,无彩色和复色的缓冲和谐,光源色的和谐等等都对我们的教学有很重要的启示作用。后印象派在色彩的观察方法上更注重个人的情感。因为主观色彩最能体现个人的风格从对自然色彩的描绘到对主观感情的表现。在刚开始的风景写生过程中提倡的是把握客观色彩并正确的运用色彩但要求把握大的色彩倾斜这也和印象派画家如西斯莱在风景画中采用的方法是一样的。在大体上把握住事物的颜色也很符合初学油画的学生这一方法很适合在上户外风景写生当中,对着所画的景色在落笔之前,先观察比较,眯缝眼睛观察明暗变化,留心色彩对比,区别反光。而在创作的阶段就从理想阶段上升到了感性阶段注重个人情感的表现就如印象派画家不仅注重写生而且也不断的研究光对客观事物的影响也就产生了主观的色调,在绘画的过程中我们也提出了从对自然色彩的描绘到对主观感情的表现就如高更、凡高的“色彩并重”的表现方法。对于印象派色彩给教学的启示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它对当代的各个种类的绘画如水彩、水粉、广告设计、服装设计的运用上都有不小帮助。2、印象派技法运用与当代中国美术教育形式的比较在印象派的绘画技法中继承了先前的技法在他们的油画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挫、拍、揉、扫、跺、刮、点、砌、擦、抑、等。在众多技法中值得一提的是点画法。尽管早在古典坦培拉技法中,点画法就是印象派的一种表现层次的重要技法。点的方法在综合性画法中与线条和体面结合可产生丰富的对比,用不同形状和质地的油画笔又可产生不同的点状笔触,对表现某些物体的质感能起独特的作用。要求丰富在用笔方面,细碎笔触的厚涂法和对比色并置,这就要求画家用色时采用小的不透明的笔触,而不是画一大片颜色或采用薄薄的平涂法。这些笔触要求尽可能在调色板上不加任何调色油调出来(因为这种短笔触不要求颜料具有流动性),并直接画到画布上去。其他的笔触逐渐往上加,有些是并列的,有些是重叠的。这种严肃的整体结构像用各种碎而拼凑起来的衣服一样,几乎完全除去了线条。在教学的过程中为了让学生在用笔的技巧上得到锻炼所以提倡在作画的过程中将挫、拍、揉、扫、跺、刮、点、砌、擦、抑、等方法运用到一副画中,使画面不仅在颜色上丰富也在笔触上有变化。这也和印象派画家在绘画过程中笔触的变化丰富有共同之处。3、印象派与中国绘画的相互影响和渗透如果把中国的国画和印象派的绘画相比较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在后期的发展中,画家们开始关注中国的国画艺术,他们看到了线的作用。因此在油画的表现艺术中以大版块的线条表现的画幅渐渐成为了后来的野兽派的主流。而在印象派绘画绚丽色彩的影响下,中国的国画大师们也在用色方面从以往的淡雅为主到现在的色彩相对的艳丽。三、结论在现在有人说印象派的东西已经“过时”。现在艺术家玩的是行为,架上绘画已经从展览厅中消失。但我觉得中国现今的教育方式虽然不是一种创新,但它是适合中国的现状的。印象派的绘画艺术不仅在创作题材形式上采取在户外阳光下直接描绘景物,追求光色变化中表现对象的整体感和氛围气,脱离宗教题材的束缚多描绘身边的人和事物。在色彩运用打破了固有色的说法在色彩上强调从对自然色彩的描绘到对主观感情的表现中运用的较多的是高纯度和高明度的色彩。在技法运用上将挫、拍、揉、扫、跺、刮、点、砌、擦、抑、等方法运用到一副画中。都是适合我国的美术教育的,其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应该说取其道而用之。印象派画家以其广阔艺术视野,在相互影响、借鉴、冲撞和激励之中赐予我们艺术历程甚至是艺术教育过程的反思。印象主义使自己的艺术更贴近于现实的真实,但是在形式表现上却走向了更高的层次,对光与色的追求引发了一套新原则模式的艺术创作。而新印象派的行为说明了艺术的真实性只有通过科学的方法才能获得成就。后印象派的画家对人物心理的关注产生了更大的兴趣,充分展示着形式不一的表现潜力。这一些都对我们的教育起这指导性的作用。

百科论下载马蒂斯 亨利-马蒂斯(Henri Matisse)于1869年12月31日生于法国南部勒-卡多小镇。 马蒂斯先就学于学院派画家布格罗门(William Adolphe Bouguereau, 1869-1954)下,因个人兴趣与老师所循的传统规律相左1892年转入象征主义画第一次在“国家美术联盟沙龙”公开展出,获得成功。两年后、初露头角的马蒂斯成家立业,妻子是个温顺而贤慧的女性,画家夙愿得偿,且在绘画间隙尝试雕塑的创作。 1896至1904年间是艺术家寻找新方向时期。马蒂斯内心萌动了革新意念,开始注视印象派、后印象派、新印象派的作品,欲从各种风格汲取营养。一段时间,他跑到街头、咖啡馆等地画了无数的画;毕沙罗、高更、凡·高、西涅克等画家的表现手法,使他进一步熟悉了色彩的特性,塞尚的技巧又促进他研究新的技法。1899年,马蒂斯的风景画、人物画、静物画已与昔日大相径庭,形体之简洁。色彩之鲜亮,让老师莫罗甚感惊讶。20世纪初,他好像被强烈色彩的表现力所唤醒。开始用夸张的色彩和奔放的笔触塑造形体,至1903年,带有明显”野兽派”特征的作品,便提前出现在他的笔下。这类作品乍看似乎草率粗放,事实上,在 “乱涂”之中显示出画家的敏锐性和丰富的创造力:直接从颜料管挤出的色彩,本意已不是再现客观物象的视觉真实,它变成作画人追求内在情感及自我表现的手段,并在形式上探索一种新的受色彩运动制约的绘画空间。野兽派最终否定了西方各种传统形式和与之相关的审美习惯,实现了色彩的解放,能动地驱使造型艺术抽象化。马蒂斯也在对形式进行根本改革中,找到自己的路了。 遗憾的是野兽派仅盛行了3年。这期间反对者的咒骂声此起彼伏,马蒂斯也遭到强烈攻击,幸好有几个收藏家独具慧眼,大量购买他的作品,马蒂斯一时身价百倍。 1906年后,马蒂斯的艺术创作进入多产时期。他的个展在巴黎、纽约、莫斯科、伦敦、斯德哥尔摩、柏林等城市辗转展出。他也借机旅行欧洲、北非,巡礼各地艺术寻求新的灵感源泉。他成为当时国际画坛最活跃的画家之一。1914年起,马蒂斯年年到南方的尼斯港过冬,在一间用静的画室里完成了许多作品,室内的女人及静物是他最喜欢画的题材。画家乐此不疲、孜孜不倦研究着各种色调之间的关系,寻找造型上的新技巧,色彩艳丽却不浮华,笔触大胆但不狂野,野兽派时代的强烈原色画面,逐渐变成静谧和谐的画面,既蕴含睿智与诗意,又赏心悦目。马蒂斯由此获得“颜色与线条游戏家”的美誉。 20年代后,马蒂斯扩大了创作领域,他在雕塑、版画、壁画、插图方面的造诣同样展示出过人的才赋。30年代,他的艺术达到巅峰,他被同行推为本世纪最负盛名的美术巨匠。 为人谦虚、儒雅的马蒂斯,对人生的荣华富贵和画坛的名利都毫无野心,性格也与同时期画坛另一巨人毕加索迥然不同。二战期间,他俩都参加了反对德国法西斯的抵抗运动,并加入法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参加过进步活动,但马蒂斯在其艺术中并未有任何体现,没有把绘画作为一种武器。他笃信希腊哲学家柏拉图 “美是赐给人快感”的理论,并在自传中这样阐述个人的毕生追求:“我所企望的艺术是一种平衡、纯粹与宁静的艺术,我避免触及令人苦恼或窒息的题材,艺术作品要像安乐椅一样,使人的心情获得安宁与慰藉。” 马蒂斯晚年一直受疾病折磨,但仍坚持剪纸艺术的创作,或卧在床上或坐在轮椅上,专心致志地从预先涂好颜色的纸张中剪出各种形象,作品依然充满大胆、完美和开朗乐观的精神,很容易让人联想起野兽派时代他对形式美的热恋与执著。1907年野兽派经历了一场危机,面对伙伴们一个个背弃野兽派宗旨而去,马蒂斯反而坚定信念,并在尔后近半个世纪的艺术生涯中恪守不渝,成为唯一终生保持野兽派画风的人。 1954年11月3日,马蒂斯逝世于长年居住的尼斯,享年85岁。 -------------------------------------------------------------------------------------------------------------- 亨利·马蒂斯(Henri matisse,1869-1954)年表: 1869年12月31日生于法国南部勒卡多小镇。 1879 10岁 进入公学,主要学习拉丁文和希腊文。 1887 18岁 中学毕业。父亲把他送到巴黎学习法律,他顺利地通过了考试。 1889 19岁 正式完成学业后,他回到家乡附近的圣——康丹,在一家律师事务所当上了办事员,他的主要工作是抄写存入档案的资料。 1890年20岁完成第一幅画作。 1890 21岁 患盲肠炎住进医院,为打发无聊时间,母亲送来一箱画具让他临摹箱盖上的图画。未料想,马蒂斯的绘画热情一发不可收拾,偶然的机缘成为其一生的转折点。 1891 22岁 说服父亲,怀抱当一名画家的志向,再次来到巴黎。马蒂斯先就学于学院派画家布格罗门下。 1892 23岁 转入象征主义画家莫罗的画室学习。在莫罗鼓励下,他认真研习卢浮宫的藏画,不间断地临摹各艺术大师的作品,在巴黎街头写生,探索着自己的艺术道路。 1893年到卢浮宫临摹经典画作。 1896 27岁 他的4幅油画第一次在“国家美术联盟沙龙”公开展出,获得成功,被评为“野兽派”代表人。 1898 29岁 初露头角的马蒂渐成家立业,妻子是个温顺而贤慧的女性,画家夙愿得偿,且在绘画间隙尝试雕塑的创作。 1899 30岁 马蒂斯的风景画、人物画、静物画已与昔日大相径庭,形体之简洁、色彩之鲜亮,让老师莫罗甚感惊讶。 1896-1904 是艺术家寻找新方向时期。马蒂斯内心萌动了革新意念,开始注视印象主义、新印象主义、后印象主义的作品,欲从各种风格汲取营养。一段时间,他跑到街头、咖啡馆等地画了无数的画,使他迸一步熟悉了色彩的特性,塞尚的技巧又促进他研究新的技法。 1903 34岁 带有明显“野兽派”特征的作品,便提前出现在他的笔下。 1905 36岁 巴黎秋季沙龙美术作品展揭幕时,一位名叫路易·沃塞尔的批评家被一幅幅用纯色随意涂抹成的油画惊得目瞪口呆。室中间有一尊多那太罗的雕像,批评家指着雕像惊呼“多那太罗被野兽包围了!”这一句戏言,使西方美术史上出现了一个崭新的流派——野兽派,作为这个潮流的灵魂人物,马蒂斯的大名也不胫而走,蜚声世界。 1903-1906 野兽派盛行的三年。这期间反对者的咒骂声此起彼伏,马蒂斯也遭到强烈攻击,幸好有几个收藏家独具慧眼,大量购买他的作品,马蒂斯一时身价百倍。 1906年之后 马蒂斯的艺术创作进入多产时期。他的个展在巴黎、纽约、莫斯科、伦敦、斯德哥尔摩、柏林等城市辗转展出。他也借机旅行欧洲、北非,巡礼各地艺术寻求新的灵感源泉。他成为当时国际画坛最活跃的画家之一。 1914 45岁 马蒂斯年年到南方的尼斯港过冬,在一间闲静的画室里完成了许多作品,室内的女人及静物是他最喜欢画的题材。 1920年之后 马蒂斯扩大了创作领域,他在雕塑、版画、壁画、插图方面的造诣同样展示出过人的才赋。 1930年之后 他的艺术达到高峰,他被同行推为本世纪最负盛名的美术巨匠。 1937年首次以剪纸方式为芭蕾舞团设计屏风与戏服 1941年71岁的马蒂斯在肠癌手术后,只能在床榻或轮椅上从事创作。然而,就在不懈的追求中他登上了艺术新的高峰。他说:剪刀是一种美妙的工具,纸张也很美丽,利用剪刀在这样的纸张上工作是一件能够进入忘我境界的事情。 1948年,马蒂斯完成了汶思小教堂堂内设计。其中礼拜堂的彩色玻璃令人耳目一新。 1954年11月3日,马蒂斯逝世在长期居住的法国尼斯,享年85岁。 小资料 野兽派 "野兽”一词,特指色彩鲜明、随意涂抹。这种色彩比新印象主义的科学色彩,比高更、凡·高的非描绘性色彩,比那种直接调色、变形的画法更为强烈。马蒂斯和他的朋友们一直试验着这种画法。野兽派画家最终实现了色彩的解放,高更、凡·高、修拉、纳比派和新印象主义,都曾以不同的方法对此进行过探索。野兽派画家用了类似的手段,专心致力于各种目的。他们原意使用从颜料管里直接挤出来的强烈的色彩,而不想刻划自然中的对象。这不仅是想引起视网膜的振动和要强调浪漫或神秘的主题,而更重要的是想树立与此截然不同的新的绘画准则。这样,在某种意义上,他们在使用高更和修拉的色彩,并自由地结合了他们自己的线条节奏,以达到类似于塞尚的不断追求的那种效果。

印象派与后印象派的论文题目

(一)题名(Title,Topic)题名又称题目或标题。题名是以最恰当、最简明的词语反映论文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的逻辑组合。论文题目是一篇论文给出的涉及论文范围与水平的第一个重要信息,也是必须考虑到有助于选定关键词不达意和编制题录、索引等二次文献可以提供检索的特定实用信息。论文题目十分重要,必须用心斟酌选定。有人描述其重要性,用了下面的一句话:“论文题目是文章的一半”。对论文题目的要求是:准确得体:简短精炼:外延和内涵恰如其分:醒目。(二)作者姓名和单位(Authoranddepartment)这一项属于论文署名问题。署名一是为了表明文责自负,二是记录作用的劳动成果,三是便于读者与作者的联系及文献检索(作者索引)。大致分为二种情形,即:单个作者论文和多作者论文。后者按署名顺序列为第一作者、第二作者……。重要的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对研究工作与论文撰写实际贡献最大的列为第一作者,贡献次之的,列为第二作者,余类推。注明作者所在单位同样是为了便于读者与作者的联系。(三)摘要(Abstract)论文一般应有摘要,有些为了国际交流,还有外文(多用英文)摘要。它是论文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其他用是不阅读论文全文即能获得必要的信息。摘要应包含以下内容:①从事这一研究的目的和重要性;②研究的主要内容,指明完成了哪些工作;③获得的基本结论和研究成果,突出论文的新见解;④结论或结果的意义。(四)关键词(Keywords)关键词属于主题词中的一类。主题词除关键词外,还包含有单元词、标题词的叙词。主题词是用来描述文献资料主题和、给出检索文献资料的一种新型的情报检索语言词汇,正是由于它的出现和发展,才使得情报检索计算机化(计算机检索)成为可能。主题词是指以概念的特性关系来区分事物,用自然语言来表达,并且具有组配功能,用以准确显示词与词之间的语义概念关系的动态性的词或词组。技巧—:依据学术方向进行选题。论文写作的价值,关键在于能够解决特定行业的特定问题,特别是在学术方面的论文更是如此。因此,论文选择和提炼标题的技巧之一,就是依据学术价值进行选择提炼。技巧二:依据兴趣爱好进行选题。论文选择和提炼标题的技巧之二,就是从作者的爱好和兴趣出发,只有选题符合作者兴趣和爱好,作者平日所积累的资料才能得以发挥效用,语言应用等方面也才能熟能生巧。技巧三:依据掌握的文献资料进行选题。文献资料是支撑、充实论文的基础,同时更能体现论文所研究的方向和观点,因而,作者从现有文献资料出发,进行选题和提炼标题,即成为第三大技巧。技巧四:从小从专进行选题。所谓从小从专,即是指软文撰稿者在进行选则和提炼标题时,要从专业出发,从小处入手进行突破,切记全而不专,大而空洞。11.参考文献格式要规范,严谨,基本要求超过三十篇(工程硕士20)。12.所有参考文献必须在论文中有引用的地方。13.所有图形公式都要自己完成,拷贝、复制是不允许的。14.尽量不要用我或者我们这样的字眼,也就是口语化的东西要杜绝。15.图形都要有英文的title。16.页眉需要有下面信息。17.摘要和目录是专家评审的主要翻阅的地方,一定要让摘要和目录体现所做工作和创新点,所以摘要和目录的编写很重要,往往容易被忽视!18.表格需要有编号并至于表格的上方,不同于图形的放置于下方。19.论文的结构一般是背景介绍·研究现状现有算法、技术、手段或方法的缺陷和不足提出的新的算法、协议、方法、技术或手段对自己提出的方法、技术或手段进行实践、分析和比较结论和展望20.论文撰写时,一定要注意书面语气,不要有口语化的成分,很多同学没有培养这方面的能力,写的内容过于口语化,应注意!

眼睛绘画 大脑绘画

印象派和后印象派的提纲1、印象主义表现的是瞬息即逝的光色效果,过分的最求感受光色,以偶然代替必然。既然是凭感觉,那必然是主观的,所以印象派所描绘的是运用主观的颜色来描绘的客观事物。2、后印象派完全不一样了,能够先自己主观的感情,表现自己的主观情绪,这种色彩就是客观物体的原来色彩已经不重要了,更重要的是用这种的物象来表达人类自身内心的一种主观情感,所以这种画派更多的是认为不能像印象主义模仿世界,而是表达画家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感受。

asdasds

文学流派的论文题目

《白鹿原》中男权宗法世界里女性生存困境论沈从文《边城》中的“渡船”意象王安忆小说中的上海女性分析论《啼笑姻缘》中沈凤喜的女性悲剧命运论阿城《棋王》中的“道禅”文化意蕴

对余华最新小说《第七天》进行解读,因为这个比较新,而且应该也有内涵可以挖掘

你好! 写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论文,要抓住以下几个重要论题:1.作家:鲁迅、郭沫若、茅盾等;2.文学流派:语丝、新月、乡土等;3.文学论争:问题与主义、革命文学、国防文学等;4.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最主要以上记准了,考试肯定能过。当然,《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及其“两为”精神不可忘。

我觉得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好写吧。这个年代的作品有很多都和我们的社会现象有关,很多作品都反映了中国的现状。如果要写的话,不仅就可以突破内容、作家,还可以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来考察。然后也可以结合现在社会的现状来来追寻文学将要发展的历程,写的内容就会更加开阔了。。。。。仅代表给人观点。

徽派建筑的论文题目

晕,我的日语论文就是,这个,但是是日语的,我是中文翻译成日语的。题目是,浅谈徽派建筑和日本建筑的区别

徽州,古称新安,自秦置郡县以来,已有2200余年的历史,溯源追本,这里曾先后设新都郡、新安郡、歙州等,宋徽宗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改歙州为徽州,历元、明、清三代,统“一府六县”(徽州府、太平县、歙县、休宁、婺源、祁门、黟县、绩溪,除婺源今属江西省外,其余今皆属安徽省)行政版属相对稳定。1987年11月,国务院批准改徽州地区为黄山市;1988年7月,地级黄山市正式成立,辖三区(屯溪区、徽州区、黄山区)四县(歙县、休宁、黟县、祁门县)和黄山风景区,总面积9807平方公里,总人口147万。徽州地区是历史上中国经济文化重地,安徽省名中的“徽”字就是由徽州而来。古徽州是徽商的发祥地,明清时期徽商称雄中国商界300多年,有“无徽不成镇”、“徽商遍天下”之说。以徽商、徽剧、徽菜、徽雕和新安理学、新安医学、新安画派、徽派篆刻、徽派建筑、徽派盆景等文化流派构成的徽学,更是博大精深。它与敦煌学、藏学有同样影响。徽州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密度极大,品位极高,除拥有两处世界遗产外,还有一座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三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一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处世界地质公园,二处国家地质公园,三处国家森林公园和10处国家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一处国家级历史保护街区。 雄踞域中的国之瑰宝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冬雪“五绝”著称于世,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和骄傲,黄山具备“山上有奇景,山下有奇观”的全方位立体之美。西递、宏村世界文化遗产是徽州物质文明的历史遗存,矗立的牌坊代表着徽州人的精神家园,更多的古村落、古建筑体现了徽州远古的繁华和富荣,牯牛降的原始自然传递出徽州大地的久远、淳朴和原生态的珍藏,横亘黄山南北的新安江、太平湖,更增添了黄山水之灵秀。主要名人:朱熹(1130—1200),中国南宋思想家。字元晦,号晦庵。婺源人。陶行知(1891—1946),教育家。1891年10月18日生于安徽歙县。胡雪岩(1823—1885),著名徽商,人称“红顶商人”。名光墉,字雪岩,绩溪人。胡锦涛(1942—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绩溪人。胡适(1891—1962),著名学者。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希疆,后改名胡适,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绩溪上庄村人。戴震(1724—1777),清代考据学家,思想家。字东原,休宁隆阜人。方腊(?-1121年),北宋末年农民起义领袖。又名方十三,歙县人,一说睦州青溪人。程大位(1533—1606),明代数学家。字汝思,号宾渠,休宁率口人。汪机(1463—1539),新安医学奠基人。字省之,别号石山居士,祁门城内朴墅人。吴承仕(1884—1939),经学家、古文字学家、教育家。字检斋,歙县人。弘仁(渐江)(1610—1664),新安画派创始人。俗姓江氏,名韬,字六奇,又名舫,字鸥盟,出家后取法名弘仁,号渐江学人、渐江僧。歙县人。汪士慎(?-1759),扬州八怪之一。字近人,号巢林,又号溪东外史,休宁人(一说浙江人,或歙县人),流寓扬州。与金农相友善。笔墨习染,逐臻妙境。相关链接徽墨歙砚徽州古道关隘【徽安古道】古道名。由徽州府城至安庆府城。从歙县沿徽浮古道至祁门县城,由祁门县城北上,经臂岭、大但、大洪岭至雷湖;转向西北,经琅田、古楼墩至金汉培,入石埭县境;再经横渡、七里、矾滩,沿鸿陵溪北行,过唐家渡,经塔坑、九里冲入贵池县境;经十字路、牌楼、吴田、黄溢至安庆。全程210公里。这条古道,以祁门县境内大洪岭段最为难行。明万历年间,祁门县有儒妇郑氏,曾捐银修辟。其后之年久失修,洪水冲刷,山崩道塞,石瞪剥蚀,几至断绝交通。清道光年间,地方人士捐款整修,凿山平路,改善弯道,加铺石板,路况遂有改观。整段岭路上七里下八里,岭头有石碑二块,一刻修路经过及捐款、开支情况;一刻养护道路规定。现屯溪至安庆已通公路,古道荒废。【徽昌古道】古道名。由徽州古城至浙江昌化县。出歙县南门,东北行,经渔梁、鲍家庄、呈村降、大阜、霞坑、苏村、粑樟里、三阳、星岭关至浙江昌化县,通杭州。歙城至星岭关62公里。三阳之东,从竹铺至星岭关为高山地带,岭峻路险。其余路段,依山傍河,为走廊地带。星岭关路段相传为1131年岳飞提兵讨杨么过此而建,元代曾整修。这条古道1932年改建为公路。【徽池古道】古道名。由徽州府城至安庆府城。沿徽州至安庆古道,行至石添唐家渡分路,转向正北,经沟汀、鹪鹩入贵池县境;至虎子渡,沿秋浦河,指北偏西,顺流直下,经高但、殷家汇转。向东北行至贵池城。全程200公里。【徽浮古道】古道名。由徽州府城至江西浮梁县。从歙县城西行,经棠樾、唐模至潜口,转向西南,经塘贝,跨丰乐水,过塘坞,至休宁徽光,经万安至休宁县城;出休宁县西门西行,经夹溪桥、川湖街、蓝渡、岩脚至界首,过界首至至黟县渔亭;由渔亭西行,经楠木岭至祁门县的横路头、再西行,经金字牌、洪村至祁门县城;由祁门县城再西行,经新岭、小路口、石坑、大北埠、罗村铺至闪里;由闪里南下直趋浮梁县城,全程200公里。潜口至塘坞10公里,路宽之至3尺,石板路面;徽光至休宁县城10公里,路宽7尺,其路中为石板路面,宽尺;休宁县城至渔亭28公里,蓝渡桥南沿横江至岩脚段古道尚存,路宽尺,路中石板路面宽尺;渔亭至祁门县城27公里;祁门县城至浮梁县城125公里。徽浮古道横贯徽州西部,是古代驿道。现在这条路的大部分路段为慈张公路所利用。【徽泾古道】古道名。由徽州府城至泾县。出歙县城向东北行;经吴山铺、牌头、新管、上新入绩溪县境;经临溪、雄路至绩溪县城;从绩溪县城向西北行,经高村、翠岭、镇头、浩寨至分界山(绩溪、旌德县界);过分界山,经七里铺至旌德县城;由旌德县城再向西北行,经新桥、柳山铺、高口铺、三溪铺至浙溪入泾县境;再北上,经榔桥至泾县城。全程94公里。歙绩段30公里,道路平坦,路宽6至9尺,修建慈张公路时被利用。绩溪县城至旌德县城段古代设有驿铺,自唐至清,为官员往来宣州、徽州的官道之一。其间,翠岭段陡峻难行。宋代在翠岭设立关寨,名"翠岭关",1555年在关头重建城蝶,为军事要塞。清康熙年间,耿精忠响应吴三桂反清,攻绩溪,翠岭一带是两军争夺的战场。宋王安石为江东提刑时,由江西经徽州赴宁国府,经过此道,有"夜过翠岭月明中"诗句。清人施润章亦有《过晕岭》诗:"崇冈郁峻脂,鸟道绕山腹。仰探白日短,俯瞰阴霞伏。鱼贯渡行人,马瘦艰踝囹。春晴多好风,吹我岩壑绿。农耕岭上云,妇饭溪中犊。羁心旷登陈,瘠土见风俗。华阳灵迹闪,杖策寻石屋。 50年代,镇头以北,沿古道走向建成绩溪至旌德公路,翬岭古道已少行人。【徽开古道】古道名。由徽州府城至浙江省开化县。出歙县城西门,过太平桥西南行,沿丰乐水直上,绕过圣僧庵,经七里头、冷水铺、梅村至岩寺;自岩寺向南行,经于村至莫墩,转向西南行,进入屯溪;由屯溪再甫行,经阳湖、临溪、汉口至珍源(古为休宁、开化县界),再前行,越马金岭,直趋浙江开化县城)歙县至屯溪段路宽3至尺,现绝大部分为兴建芜屯公路所利用。屯溪至开化段为石板路面,现在大部分路段为屯开公路所利用。【徽宁古道】古道名。由徽州府城至宁国县。沿徽径古道至绩溪县城,由绩溪县城向东北行14公里至丛山关,出关入宁国县境再向东北行,经金沙、三十八号桥至宁国县城。此道古代设有驿铺,是官员往来徽州的官道之一。明程敏政由京城返乡,经此道过丛山关,曾赋诗:"江南江北路迢迢,马上朱颜觉渐调。今日故乡初入眼,丛山关下巧溪桥。"此道现为慈张公路所利用。【徽青古道】古道名。由徽州府城至青阳县。出歙县北门,西北行,过万年桥,经富惕至许村;由许村北上,经五猖庙、茅舍、茶但至窘岭关;过菩岭,入太平县境,至上岭脚,经谭家桥、感样里、迄溪、马兰地、三口至仙源;西行至甘棠,转向西北,经秧溪河至广阳,广阳北上直通青阳县城。此路多为石板道,石面光滑,路宽3至6尺。【徽婺古道】古道名。由徽州府城至婺源县。自歙县至屯溪,从屯溪起,向西南行,经黎阳、高枧、瑶溪、新村、霞阜、龙湾至五城;转向南,经山斗、于金担、官铺街、黄土岭、下但,出休宁县界,前行通婺源县。瑶溪至五城段古道仍存,石板路面。其余路段多为公路利用。古时,此道为婺源和徽州的联系孔道,婺源茶叶由人力通过此道挑运至休宁龙湾,然后由水路或陆路运屯溪;由屯溪运去食盐、布匹、粮食和其它日用品。休宁西南部的茶叶及其它土产,也大部分由此道运至屯溪交流。 "【徽饶古道】 徽饶古道始建于唐代,均用长约4尺青石板条铺砌而成的,由长江以北通往徽州、饶州等地的客商必经之道,故被称“古徽道”,“徽饶道”即属旧时的“国道”。 徽饶古道穿越是徽道的其中一段,全程15公里左右,由于年久失修,现在尚未完全开发,沿途断崖峭壁林立,崇山峻林,自然风光秀丽,适合初级户外爱好者的穿越体验。【江南第一关】关隘名。又名逍遥岩。位于绩溪县伏岭乡东部。海拔424米。乃徽州至杭州古道要隘。危岩陡绝,南北夹峙,上多怪石,下临深渊。1257年绩溪县人胡旦,随山势开凿瞪道,以便行旅。元大德和明成化年间曾重修。从关脚至隘口瞪道约1400余阶,部分绝壁嵌入2米长花岗岩石条,筑成瞪道。关门由四根巨大石条横架在天然石住上构成。东西两媚分别镌有"徽杭锁钥"和"江南第一关"字样。关东施茶亭旁岩石上,刻有记古道小史碑文。关名为明胡宗宪所取。徽州塔桥【下尖塔】塔名。位于徽州区潜口村南。建于1544年。塔七层八角,底层直径约10米,层层缩小,外观如锥,俗称"潜口锥"。塔空心仅两层,第一层:四面砌须弥座,墙上绘有佛像,第二层壁间嵌砖雕楣匾,内镌"翼峰"二大字,旁署"嘉靖二十三年甲辰岁,竹溪翁汪道植谨立"。其余五层为实心。现塔檐及顶部已毁,为徽州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岩寺塔】塔名。位于徽州区岩寺镇北,西临丰乐河;又名水口塔。始建于1544年,清康熙、道光年间曾作修葺。七层八面,高约66米,底径约8米,逐层略内收。塔楷底层外伸米,向上逐层加码,至第七层檐出3米,使上层檐水直滴至地,为古塔奇构。塔内有砖阶自复壁中盘旋而上,每层皆有佛龛、金匾。清末塔檐被焚,1914年塔顶又被雷击倒坍,现仅存珠墩以下砖砌塔身。塔东有凤山台,与塔同时建造。传说初建时,以塔为笔,以台作砚,以塔西余公桥(已毁)当墨,预示岩寺镇文运昌盛。现为戳州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园林水口【徽州园林】区域园林名称。作为供游憩、文化娱乐、起居要求而兴建的徽州园林,有文献可稽者,从北宋开始。宋政和年间绩溪许润构乐山书院,建有天月亭、南楼等小筑,常登览其上。婆源朱氏园有池,有亭,朱韦斋写有"方塘荫瓦影,净见鲸鲤行"的诗句。宋至元代,徽州私家园林营筑较多,其中著名的有:宋绩溪乐山书院,婆源朱氏园,歙县醉园、先月楼,休宁竹洲吴氏园亭、首村朱氏园亭、东野山房、璜原吴氏园亭、龙源赵氏园亭,黔县培筠园;元代休宁有林泉风月亭、醉经堂、月潭朱氏园亭、秋江钓月楼等。除黔县培筠园尚存部分水石遗构,其余已不存,只能从有关文献中了解当初的面貌。明清时期,徽商将大量的金钱投入园林建设,使徽州园林达到极盛。徽州区西溪南村老屋阁右侧的私家花园,面积仅400多平方米,营构极精,花园内遍植花木。左侧为一方池塘,称"渔翁塘",养荷放鱼,供人观赏垂钓。池畔建绿绕亭,老屋阁住宅拱立池、园之中,意境清新恬适。岩寺镇有八大名园:娑罗园、菜园、檀山苑、西墅、会心园、茂林修竹、香雪窝、方氏园。村落水口原为风水而建,通过人们的经营,楼、台、亭、阁、塔、桥隐现于古树绿荫丛中,成为普通村民休憩娱乐的场所,是中国最早的公园形式。歙县郑村经郑氏族属的经营规划,全村景致呈现园林化意境,族人郑九夏曾作《十二景图》,每图题诗一首,是人工造园与自然景观相结合的较早范例。徽州园林崇尚自然,就形造景,寓情于景(参见[竹洲吴氏园亭])。尤其"新安大好山水",处处是景,借景入园,全无人工雕饰的痕迹,为徽州园林的最大特色。【果园】庭园名。位于徽州区西溪南村。始建于明,盛于清。当年园内有亭台楼阁,假山湖池,曲桥石堤,名花修竹。四周花墙围筑,园内景致迷人,花香鸟语,四季如春。此园相传为江南才子祝枝山所设计,今大部分毁于兵灾,仅存假山、仙人洞、湖池及部分围墙遗址。【潜口水口】水口名。位于徽州区潜口村。紫霞峰为黄山山脉南侧起点,有"黄山第一峰"之称,此峰位于潜口村南侧,山下溪水婉蜒而过,石板大道直通村中心,水口即设于此。紫霞峰高不到50米,呈环抱状。山顶古树茂密,以甜丘树和枫树为主。石板道两旁遍植紫荆花。山拗处原建有观音大殿,观音塑像后有泉水流出,甘甜清凉。寺院除大殿外,二厢有附房供僧人住宿。院内地面全用石板铺筑。顺溪水,过小桥,迎面筑有灵官殿。石级迂回而上,有览胜亭。每逢节日或休闲时节,村人常到此游览或祈祷。

徽州古建筑的特色摘要: 洁白的粉墙、黝黑的屋瓦、飞挑的檐角、鳞次栉比的兽脊斗拱以及高低错落、层层昂起的马头墙,绵亘着一幅宗族生息繁衍的历史长卷,穿行其间,思绪随着青石板巷步移景异,遥远的历史记忆渐渐复苏。 关键词: 古建筑作为极具个性特征的文化现象,徽州的老房子是在特定的自然和文化环境中形成的。“胸中小五岳,足底大九州”的徽州人,他们服贾四方,或成巨富荣归故里,将域外更高层次的文化引入境内,穷极土木,广侈华丽以明得志,构筑起一幢幢精巧别致的民居建筑。故此,早在晚明时期,“入歙、休之境而遥望高墙白屋”就成为徽州村落的独特景观。与“五岳朝天”并称的“四水归堂”是徽派建筑的主要特征之一。徽州老房子多是以天井采光、通风及与外界沟通。外墙很少开窗,因此老房子总给人一种幽暗凄迷的感觉。我真正领略徽派建筑是在西递村。这是一个被现代社会遗忘的旧梦。现代的阳光还没有照耀在它青灰的屋瓦上,在都市的喧哗这之外,它抱残守缺,在皖南的清澈中向我们呈现了一种朴素的民间生活。西递村在黟县,是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徽派建筑群。从远处望去,西递村是一片线条简洁的黑瓦铺成的屋顶和高大的白墙,黑白相间,错落有致。迈入老屋你会发现,这些老屋内部繁复精致与外部的简洁纯粹形成鲜明的对照,徽派建筑中著名的三雕——木雕、砖雕、石雕在这里体现的淋漓尽致。徽派建筑的形成徽派建筑的形成过程,受到了徽州独特的历史地理环境和人文观念的影响。这里原来是古越人的聚居地,其居住形式为适应山区生活的“干栏式”建筑。中原士族的大规模迁入,不仅改变了徽州的人口数量和结构,也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中原文明与古越文化的交流融合,直接体现在建筑形式上。早期徽派建筑中典型的“楼上厅”形式,楼上厅室特别轩敞,是人们日常活动休憩之处。这是因为山区潮湿,为了防止瘴疠之气,而保留了越人“干栏式”建筑的格局。同时,由于大量移民的涌人,人稠地狭,构建楼房也成为最佳选择,但多依山就势,局促一方,为解决通风光照问题,中原的“四合院”形式又演变成为适应险恶的山区环境,既封闭又通畅的徽州“天井”。而山区木结构的房屋又易于遭受火灾,为了避免火势的蔓延,便又产生了马头墙。早期的徽派建筑形式,正是外来移民与原住民文化交融的产物。明朝中叶以后,徽商崛起,雄据中国商界。致富后的徽州商人,将大量资本返回家乡,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对建筑的投入。他们修祠堂,建宅第,造园林,竖牌坊,架桥梁,盖路亭,给徽州乡村面貌带来了巨大变化。由于“贾而好儒”的特点,具有很高文化素质的徽商们在建筑中注入了自己对住宅布局、结构、内部装饰、厅堂布置的看法,促使徽派建筑逐渐形成风格独特的建筑体系,使徽派建筑不仅具有实用性,还蕴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徽派建筑的特色徽派建筑的特色主要体现在村落民居、祠堂庙宇、牌坊和园林等建筑实体中。其风格最为鲜明的是大量遗存的传统民居村落,从选址、设计、造型、结构、布局到装饰美化都集中反映了徽州的山地特征、风水意愿和地域美饰倾向。徽州村落的选址大多严格遵循中国传统风水规则进行,山水环抱,山明水秀,追求理想的人居环境和山水意境,被誉为“中国画里的乡村”。受传统风水“水为财源”观念的影响,寄命于商的徽州人尤其重视村落的“水口”,建构了一些独具特色的水口园林。徽式宅第结体多为多进院落式集合形式(小型者多为三合院式),体现了徽州人“聚族而居”的特点。一般均坐北朝南,倚山面水,讲求风水价值。布局以中轴线对称分列,面阔三间,中为厅堂,两侧为厢房,厅堂前方称天井,采光通风。院落相套,造就出纵深自足性家庭的生活空间。民居外观整体性和美感很强,高墙封闭,马头翘角,墙线错落有致,黑瓦白墙,色泽典雅大方。装饰方面,清砖门罩、石雕漏窗、木雕楹柱与建筑物融为一体,使房屋精美如诗,堪为徽式宅第的一大特色。徽州的祠堂和牌坊也是徽派建筑中的重要建筑形式。村皆有祠,祠一般均规模宏大,富丽堂皇。而散缀各地的各式牌坊,则是古代徽州人文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传统的建筑流派,徽派建筑一直保持着其融古雅、简洁、富丽于一体的独特艺术风格。徽派建筑工艺特征徽派古建筑以砖、木、石为原料,以木构架为主。梁架多用料硕大,且注重装饰。其横梁中部略微拱起,故民间俗称为“冬瓜梁”,两端雕出扁圆形(明代)或圆形(清代)花纹,中段常雕有多种图案,通体显得恢宏、华丽、壮美。立柱用料也颇粗大,上部稍细。明代立柱通常为梭形。梁托、爪柱、叉手、霸拳、雀替(明代为丁头拱)、斜撑等大多雕刻花纹、线脚。梁架构件的巧妙组合和装修使工艺技术与艺术手法相交融,达到了珠联璧合的妙境。梁架一般不施彩漆而髹以桐油,显得格外古朴典雅。墙角、天井、栏杆、照壁、漏窗等用青石、红砂石或花岗岩裁割成石条、石板筑就,且往往利用石料本身的自然纹理组合成图纹。墙体基本使用小青砖砌至马头墙。徽派建筑还广泛采用砖、木、石雕,表现出高超的装饰艺术水平。砖雕大多镶嵌在门罩、窗楣、照壁上,在大块的青砖上雕刻着生动逼真的人物、虫鱼、花鸟及八宝、博古和几何图案,极富装饰效果。木雕在古民居雕刻装饰中占主要地位,表现在月梁头上的线刻纹样,平盘斗上的莲花墩,屏门隔扇、窗扇和窗下挂板、楼层拱杆栏板及天井四周的望柱头等。内容广泛,多人物、山水、花草、鸟兽及八宝、博古。题材众多,有传统戏曲、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和渔、樵、耕、读、宴饮、品茗、出行、乐舞等生活场景。手法多样,有线刻、浅浮雕、高浮雕透雕、圆雕和镂空雕等。其表现内容和手法因不同的建筑部位而各异。这些木雕均不饰油漆,而是通过高品质的木材色泽和自然纹理,使雕刻的细部更显生动。石雕主要表现在祠堂、寺庙、牌坊、塔、桥及民居的庭院、门额、栏杆、水池、花台、漏窗、照壁、柱础、抱鼓石、石狮等上面。内容多为象征吉祥的龙风、仙鹤、猛虎、雄狮、大象、麒麟、祥云、八宝、博古和山水风景、人物故事等,主要采用浮雕、透雕、圆雕等手法,质朴高雅,浑厚潇洒。徽州古建“三绝”徽派建筑以祠堂、牌坊、民宅最具特色,号称“古建三绝”。祠堂有宗祠、支祠、家祠等不同类型,建筑方面有严格的区分,不能随心所欲。一般都富丽堂皇,气势恢宏。牌坊以石制为主,仿木结构,有四柱冲天式、八柱式、口字式等多种式样,造型雅致。根据功用可分为旌表坊和题名坊两类。旌表坊必须经朝廷颁旨才能兴建,只有官绩显赫、孝行义举突出的人以及贞女烈妇,才有资格享受。题名坊一般建在府邸、书院、祠堂、墓门道前,作为庄重、权威的标志。民宅的形式一般俗称为“三间屋”,有明三间、暗三间、回廊三间之别。徽州宅居基本格局的形成传统徽州宅居最基本的格局是三间式,一般为三开间、内天井,民间俗称为“一颗印”。平面布局对称,中间厅堂,两侧厢房,楼梯在厅堂前后或在左右两侧。入口处形成一内天井,作采光通风用。在此基础上建筑纵横发展、组合,可形成四合式、大厅式和穿堂式等格局。四合式大多为人口多的家庭居住,也可说是两组三间式相向组合而成,可分为大四合与小四合。大四合式前厅与后厅相向,中间是大天井。前厅是三间式,但地坪较高,为正厅堂;后厅亦为三间式,但进深可略浅,地坪面较前厅低。前后二厅以厢房相连,活动隔扇,楼梯间有设于厢房的,也有设在前厅背后的。内部木板分隔,外墙均为砖墙出山马头墙。天井则根据地形可大可小,也有的在前厅背后再设厢房、小天井。这种大四合式住宅前后均有楼层。小四合式前厅三间与大四合式同,后厅则为平房,也更小,进深浅,一般中间明堂不能构成后厅,而作为通道,两个房间供居住,天井也较小,楼梯均在前厅背后。大厅式住宅的大厅,主要是用于迎接贵宾、办理婚丧大礼和开展祭祀活动等,也作为日常起居场所,它往往是整座住宅的主体部分。大厅多为明厅,三间敞开,两根圆柱显示着大厅的气派。也有用活动隔扇封闭的,以便于冬季使用。一般大厅设二廊,面对天井。大厅式住宅可从正中入口设屏门,平常从屏门两侧出入,遇有礼节性活动则由屏门中门出入。也有在侧面开边门出入,天井下方则设客房。还有由正门出入,门两侧设二厢房者。穿堂式又名回厅,穿堂的位置均在大厅背后,与大厅相连,为由大厅进入内室的过渡建筑。大部分为木地板,小三间与大厅背向,入口则由大厅正面隔屏的两侧门进入。穿堂部分有一明堂,两个小房间,可供客人居住,也可家中人居住。这种穿堂式建筑比正式三间式小,有天井采光。徽州人有聚族而居的习俗。有的大户人家宅屋成片相连,一百多个天井,但也只是上面几种基本格局的拼接组合而已。徽州是复杂的——它亦动亦静、亦俗亦雅。行商坐贾囊中银两的碰击声,交织着乡儒学究的吟哦;精工细作的木雕窗棂,映衬出自然的山水如画。徽州留给后人的有形与无形的文化遗产,实为一巨大宝藏。它有太多的智慧、启示、经验、鉴戒,值得我们去发掘、提炼、思考、总结。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花间派论文题目

《白鹿原》中男权宗法世界里女性生存困境论沈从文《边城》中的“渡船”意象王安忆小说中的上海女性分析论《啼笑姻缘》中沈凤喜的女性悲剧命运论阿城《棋王》中的“道禅”文化意蕴

我们小组的研究主题是“李清照和她的婉约词”,对主题完成是相当成功的,我们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通过对各种文献、史料的分析,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李清照及其她的婉约词,也让我们的成果更有文学价值。一代才女李清照能和李煜并称“词中双圣“绝非浪得虚名”--综观清照作品,可发现她的作品中几乎都是以抒发情感为主调,不管是她和丈夫赵明诚的生离死别、她因节序更替所带来的感伤或者她为国为家的愤激等等都离不了一个“情”字。但难得的是清照却能够独树一帜,运用巧思在这些无数诗人大作文章过的题目上发己之思,并且篇篇韵味不一。与今日当红的一些女性作家相比,虽能窃取李清照一二清辞丽句,但在史学上的造诣与文学表现的深刻等方面,实难望其项背。再者,富有巧思的清照下笔情感真挚而不虚伪、文字绰约却不浪荡,比起专事绮罗香泽、风月艳情的花间派更别有一种大家风范。沉东江曾云:“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前此太白,故称词家三李。”确是事实,但可惜由于整个大时代对女子思想和行为上的束缚,使李清照几乎整个人生里的经验和重心都还是受限于深闺之中,视野无法更加开阔--这是无法否认的,除了晚期有几首诗词抒发宋朝偏安对她造成的伤害之外,她作品的主要内容都在别愁离恨之上。也正因为她大多数的诗词作品都还未能突破闺中点滴以及词的柔媚特色,所以只能在历史上成为一个颇负盛名的闺阁词人而已。就算心中有那么一点不为人所知的英雄情怀或者理想抱负,也只能聊以自慰,无法真正去实践自己的愿望、想法和意见这令人遗憾的一点,只能说李清照也是无数封建时代下对女性的态度以及方式所造成的牺牲品之一了。在研究过程中,我们花费的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但是当课题完成之后,看着研究成果,一种成就感油然而生,在不知不觉中,初步掌握了研究方法,仿佛自己真正成为了一个研究者,仿佛又成熟了很多;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增长了文学和历史知识,掌握了文件检索及其整理的方法;在研究过程中,小组的分工是具体而明确的,每个组员负责不同的部分,相互间既独立又相联系。组员间并不仅限于自己所负责的部分,更多的时候是与其他组员的合作,共同完成任务。在这合作的过程中,我们小组很好地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也增进了队伍的友谊。

梁启超的《饮冰室全集》(杂文)不错,或者是现在读者的阅读倾向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自考毕业论文选题目录一、现代汉语部分二、写作部分三、文学理论部分四、美学部分五、现代文学部分六、古代文学部分七、中国当代文学部分八、语言学概论部分九、外国文学部分十、民间文学部分十一、古代汉语部分十二、中学语文教育学部分 一、 现代汉语部分 1.著名作家作品语言运作特色的研究2.讽刺语言中的文化底蕴3.语法中的语义因素4.“是”字用法研究5.语用与语法的关系6.新兴词缀研究7.祈非主谓句的修辞作用8.论动词重叠式的使用条件9.论句群纳入中学语文教学的实用意义10.新兴辞格研究11.语言环境对句式选择的制约作用12.××方言(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部分)13.××方言现象专题报告14.代词的语用研究15.语言副词的语用研究16.助动词的语用研究17.时下新词描写18.句型的语用研究19.语气词的语用研究20.言语行为在句子里的表现 二、 写作部分 1.论小说的叙述视角2.论小说的误乐性3.心态小说的艺术魅力4.论现代小说性情节结构类型5.论小说的新典型观6.论小说语言的创新7.论小说的写作技巧8.论广告辞的审美特性9.从报告文学的轰动效应探视读者的审美要求10.试论新时期女性散文的艺术特色11.试论毕淑敏小说的创作特色12.试论诗歌中意象的类型与特征13.论鲁迅小说对人物灵魂的深刻穿透力14.试论当今散文的发展走向15.论小说中的意识流手法16.试论新时期散文创作的艺术特色17.论新闻文体的审美特质18.试论新闻写作的真实性19.论想象在文学创作中的功用20.试谈散文笔法的多元化趋势21.论新时期散文的艺术嬗变22.任选当今一个散文作家的作品进行评论23.任选当今一个小说作家的作品进行论述24.论散文的“自叙体”色彩25.论文学语言的审美特性26.试论王蒙小说的艺术特色27.试论王安忆小说的艺术特色28.论文学人物性格的立体结构29.意识流写法的魅力30.任选当今一个诗人的作品进行论述31.文学创作情感论32.论张洁小说的艺术 三、文学理论部分 1. 论艺术真实 2.论文艺欣赏中的心理距离3.文艺欣赏中的共鸣与沟通4.论艺术直觉5. 论艺术虚构6.论典型7.文学流派在艺术创作中的意义8.简论文学作品形式的独立审美特征9.新时期文学发展与典型内涵的新变化10.新时期诗歌审美特点的新变化11. 论当代中国的大众文化12.论艺术创作的通感与错位13.论审美变形14.论艺术想象在文学创作中的价值15.论文艺作品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16.论本世纪中国文论的现代性主题 四、美学部分 1.儒家美学在中国古典美学发展史上的地位2.庄子美学思想对中国艺术精神的影响3.论朴素美4.蔡仪美学思想述评5.朱光潜在当代中国美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6.评李泽厚美学思想7.中国意境理论的形成和发展8.禅宗对中国美学发展的影响9.试论文学语言的审美特征10.论艺术接受中的个体差异11.人类审美态度的演进历程12.论悲剧审美的道德内涵13.当代中国大学生审美情趣考察14.论形式美的美育效应15.美育与社会人文精神的转化与重建16.美育与社会的文明进步17.审美与文化的关系18.略论大众审美文化的历史与现状19.论宗白华美学思想20.论审美现代性21.广告的审美特征论析22.论诗歌语言 五、现代文学部分 1.冰心小诗研究2.郁达夫小说中的抒情特征3.郁达夫小说中的自我形象4.《女神》中的泛神论色彩5.《故事新编》研究6.“革命十恋爱”小说模式论7.《孔乙己》的艺术技巧论8.《祝福》与中国的祭祀文化9.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10.进化论与鲁迅思想研究11.吴荪甫的悲剧特征12.《腐蚀》的艺术特征13.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点14.徐志摩诗歌研究---以《再别康桥》为例15.废名小说主题与艺术风格16.《家》中的两种文化冲突17.张爱玲小说的主题思想18.《蚀》与《子夜》的比较分析19.《四世同堂》的艺术特征20.进化论与中国现代文学21.废名小说的艺术风格22.“五.四”乡土小说研究23.周作人散文的艺术特点24.林语堂的散文艺术25.新感觉派小说艺术26.“七月”诗派的现实主义特征27.张天翼小说的讽刺艺术28.钱钟书《围城》的语言艺术29.老舍小说中的幽默风格30.中国现代小说中的散文化问题31.胡风的诗和诗论32.路翎小说艺术研究33.论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太阳”意象34.茅盾小说中的“理性化”特征35.戴望舒诗歌研究---以《雨巷》为例36.瞿秋白杂文论37.萧红小说的艺术特点38.曹禺《雷雨》的思想主题39.曹禺剧作的“生命”主题40.曹禺《雷雨》的结构艺术41.巴金《激流三部曲》的反封建意义42.试论高觉新形象43.《寒夜》中的曾树生形象、汪文宣形象分析44.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45.苏青小说研究46.中国现代作家与中国传统文学(择一角度)47.艾青诗歌的艺术特征48.赵树理小说民间化特征49.论徐志摩的诗50.论闻一多的诗51.论钱钟书《围城》的主题思想52.论穆旦的诗53.曹禺与夏衍戏剧之比较54.论沈从文的《边城》55.萧军小说研究56.论田汉的戏剧57.论张爱玲的小说风格58.丁玲小说研究 六、古代文学部分 1.《诗经》的审美学特色2.论《诗经》中的征役诗3.论《诗经》中的婚恋诗4.论《诗经》中的史诗5.论《诗经》中的农事诗(其他类型,自拟题目)6. 论中国古代神话的演变7. 中国古代神话与原始观念8. 先秦诸子书寓言研究 9. 先秦史传寓言研究10. 先秦史书寓言研究(其他类型,自拟题目)11. 先秦文学与理性精神12. 《吕氏春秋》与杂家13. 《诗经》的比兴与《楚辞》的象征14. 论《左传》的战争描写15. 论《左传》的妇女形象16. 《战国策》的艺术成就17. 《战国策》名篇研究18. 老子的思想19. 《老子》的艺术特色20. 《庄子》的艺术特色21. 《庄子》寓言的艺术成就22.孟子论辩散文的艺术风格23.从《离骚》看屈原的自觉与不自觉24.《史记》所描写的游侠25.《史记》所描写的刺客26. 司马迁的反暴政思想27.《史记》所描写的战国四公子28. 《《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29. 从《氓》到《孔雀东南飞》──论中国古代叙事诗的发展30. 曹操与诗文革新31. 论曹操的诗歌创作特色32. 论曹操的散文创作33. 论曹丕在中国诗史上的地位41.论曹丕的文学成就42.曹植的生平与其诗歌创作的历程43.论三曹对建安文学的贡献44.论建安文学的美学倾向45.阮籍诗歌的美学倾向 46.论陶渊明的田园诗47.谢灵运与山水诗48.陆机、潘岳诗文的比较研究49.《世说新语》的语言技巧50.《世说新语》的写人技巧 51.《世说新语》与中国古代小说52.论王维和李白的山水诗53.论李白的自由精神54.论李白的情感世界 55.杜甫诗歌的地域色彩56.论杜甫诗歌的儒家精神57.试论李白诗歌的浪漫特质58.论王维的“诗中有画”59.唐代各类题材诗歌研究(任选一类)60.唐代各体诗歌研究(任选一体)61.唐代诗人研究(可选一人,也可选数人进行比较研究)62.唐诗的精神风貌63.唐代社会、政治、文化与唐诗创作之关系(可只论述唐诗创作与某一方面因素的关系)64.对宋诗的研究可参照以上七个方面拟题65.论李贺诗的怪诞66.李贺诗与屈原赋67.论李商隐诗的朦胧美68.论白居易的新乐府69.论白居易的感伤诗70.唐代进士与文学的关系71.杜牧的史论诗72.论韩愈散文的“气”73.柳宗元山水游记的艺术成就74.唐传奇名篇研究(可任选一篇分析)75.唐传奇与佛教76.唐传奇与道教77.唐传奇题材类型研究(可任选一类题材研究)78.唐传奇作家研究(可任选一位作家作综合研究)79.唐传奇的审美风格80.唐传奇与中国古代小说81.唐传奇与中国古代戏曲82.唐传奇的叙事特征83.唐传奇与中国史传文学84.唐传奇的抒情特征85.唐代小说的创作观念86.唐代小说专书研究87.唐代小说的各类主题研究88.唐代各体散文研究90.唐代散文家研究91.唐代散文的艺术特色92.唐代散文的思想特色93.唐代社会、政治、文化与散文创作之关系94.对宋文的研究可参照以上诸方向自行拟题95.苏洵散文研究96.论苏轼的“超然”97.试论宋词婉约派在美学上的意义98.试论宋词豪放派在美学上的意义99.论皮日休、陆龟蒙的小品文100.从文艺政策看唐诗的繁荣101.论文人山水诗的寄托102.论王安石的咏史诗103.论杜牧的咏史诗104.李清照的词论及其实践105.李清照之人格与风格106.苏轼各体词研究107.苏词的风格108.苏轼的词论特色与其词创作的关系109.对辛词的研究可参照以上诸方面自行拟题110.苏、辛词与豪放词派之关系 111.论咏物诗112.论晚唐小品文的艺术追求113.温庭筠、韦庄词之比较.114.论节奏──古典叙事散文的抒情化调节机制115.《三言》名篇研究(可只取一篇或一个系列分析)116.《三言》人物形象研究(商人、妇女、僧道、文人、市民等各类人物,可只取其一)117.《三言》思想倾向研究118.《三言》创作技巧研究119.《三言》与中国古代小说之关系120.《三言》与中国古代社会生活121.《三言》与冯梦龙的文学创作活动122.《二拍》研究(参照《三言》研究诸方面自行拟题)123.明代散曲与民歌124.牡丹亭的人文主义色彩125.《郁离子》研究126.高启诗文的艺术特征127.吴伟业的叙事诗艺术128.《花间集》风格论129.《花间集》题材论130.《花间集》与唐宋词史131.论贾宝玉(或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132.论《红楼梦》的语言艺术133.《水浒传》人物论(任选其一)134.《水浒传》风格论135.《水浒传》接受史136.《水浒传》与中国文化精神137.《三国演义》人物形象研究(任选其一)138.《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139.《三国演义》与中国文化精神140.《西游记》孙悟空、唐僧形象分析141.论《儒林外史》中的知识分子形象142.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143.论《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 七、中国当代文学部分 1.试论王蒙新时期小说创作的新探索2.试论谌容小说创作中的女性形象3.试论蒋子龙笔下的改革者形象4.试论张贤亮小说创作中的美学特征5.《茶馆》简论6.试比较许秀云与胡玉音的艺术形象7.金庸小说主题论8.试论梁晓声知青题材小说创作的特色9.试论高晓声农村题材小说创作的新贡献10.论莫言《红高梁》系列小说的特征11.论邓友梅《那五》的艺术典型12.试论李存葆《高山下的花环》在军事题材小说创作上的新突破13.试论《人生》中高加林与刘巧珍的爱情悲剧14.陈忠实《白鹿原》研究(自拟题目)15.苏童小说研究---以《米》为例16.余华小说艺术探讨17.试论宗璞作品中的女性形象18.试论五十年代的“创业者”梁生宝与八十年代的改革者武耕新形象的异同19.试论王安忆的小说创作20.《废都》研究(以《废都》为论述对象,自拟题目,如人物、结构、语言等)21.试论贾平凹的长篇小说《浮躁》22.试论刘心武长篇小说《钟鼓楼》或《四牌楼》的思想艺术特色23.试论王安忆《长恨歌》24.试论茹志鹃小说创作独具的审美特征25.阿来小说《尘埃落定》研究26.试论池莉小说创作的独特风格27.张平《抉择》的意义 28.试论“先锋派”小说的创新与不足 29.试论“新写实主义”小说的思想倾向与艺术特色30.试论郭沫若历史剧中的女性形象31.试论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的崛起、特征及其发展趋势32.试论贾平凹文学创作的特色33.试论余秋雨的散文创作34.试论徐迟对报告文学的新贡献35.论“朦胧诗”的源起、成就与不足36.论舒婷诗歌创作的思想意蕴与美学特色 八、语言学概论部分 1.试论语言符号与其他人工符号的异同2.从社会功能看语言的本质3.汉语词义的演变4.××话中常见的语流音变5.××话一般词汇的消长6.谈句型变换与语言表达7.试论词义的模糊性8.汉字与拼音文字比较研究9.浅谈语音演变的规律性10.××方言与普通话语音的对应关系11.试论社会方言与言语社团的关系 九、外国文学部分1.评莎士比亚喜剧中的女性形象2.评莎士比亚悲剧的艺术特色3.评莫里哀的喜剧艺术4.评雨果《悲惨世界》的人道主义思想倾向5.评拜伦诗歌的艺术风格6.评普希金的抒情诗7.评巴尔扎克《人间喜剧》中的“金钱”主题 8.评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艺术)9.评左拉创作的自然主义倾向10.评屠格涅夫的中短篇小说(可选择其中一部)11.评托尔斯泰的“心灵辩证法”描写艺术12.评安娜·卡列尼娜的爱情悲剧13.评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创作中的“复调”艺术14.评契诃夫短篇小说艺术15.评《静静顿河》的艺术成就16.从《双城记》来看狄更斯的人道主义精神17.评《简爱》的爱情主题18.评《呼啸山庄》的艺术特色19.评哈代《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的悲剧20.评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21.论卡夫卡小说的思想艺术特征 十、民间文学部分 1.当代中小学生新编顺口溜论2.当代社会顺口溜论3.当代笑话论4. 论民间文学的实用性5.论民间文学的流传变异性6.论民间文学的传统性7.论民间文学的集体性8.论民间文学与表演性的关系9. 论民间文学的历史价值10. 民间文学与风俗习惯的关系11.论民间文学的多功能性12.论民间文学在生产劳动中的实用价值13.民间文学总结劳动经验论14.论民间文学的教育功能15.论民间文学的娱乐功能16. 民间文学的艺术欣赏价值17. 论洪水神话18. 论神话的艺术特征19.论神话的影响20.论×地民间传说的主要内容21.论×地的人物传说22.论×地的能工巧匠传说23.论×地的英雄传说24.论×地的历史传说25.论×地的地方传说26.论×地的风俗传说27.论×地长工与地主的故事28.论×地的劳动故事29.论×地的家庭故事30.论×地的爱情故事31.论×地生活故事的类型问题32.论×地的嘲讽笑话33.论×地的幽默笑话34.论民间笑话的艺术成就35.论民间笑话的美学意义36.论传统民间童话的内容37.论传统民间童话的分类38论×地的精灵童话(故事)40.论×地的人物童话(故事)41.论×地的童话的艺术特色42.论×地的民谣43.论×地的民歌44.论×地的山歌45.论×地的民间小调46.论×族民歌47.论×地的劳动歌48.论×地的农民苦歌49.论×地的长工歌谣50.论×地的工人苦歌51.论×地的妇女苦歌52.论×地的讽刺歌谣53.论×地的情歌54.论×地的仪式歌55.论×地的儿歌、童谣56.论民间歌谣的艺术特点57.论×地的政治谚语58.论×地的劳动谚语59.论×地的谚语的艺术特点60.论谜语的历史61.论×地的谜语内容62.论×地的谜语分类63.论地的谜语艺术特征64.论×地歇后语分类65.论×地民间长诗的艺术特色66.论×地相声67.论×地快书、快板 十一、古代汉语部分1.论汉字的性质2.论汉字发展演变的规律3.许慎六书说论评4.古汉语的后置定语问题5.原始汉字的认定及其构形特点6.“‘何所’十动词”的内部结构层次7.现代汉字构形特点8.现代汉字的表记功能9.论现代汉字中的变体字10.论现代汉字中的形声字11.论现代汉字中的会意字12.论现代汉字中的象形字13.汉字编码研究及方案设计14.汉字字形的文化信息研究15.汉字考释方法述评16.汉字析形方法研讨17.汉字教学方法研究18.词的多义性和词素的多义性19.词义演变的深层意义基础20.音义联系的任意性和命名的理据性21.汉字起源研究述评22.半坡刻符的性质及其与文字的关系23.古汉字指事字的表义功能24.形声字起源试论25.甲骨文形声字研究26.《说文》省声研究27.汉字形体演变的基本规律28.论汉字形体演变的繁简分合29.汉字前途讨论述评30.训诂学与中学语文教学31.论中学教材文言文的注释32.论汉字的音义联系33.江永“女书”源流研究34.江永“女书”的形体结构研究35.主谓间“之”字探源36.指代性“见”字词性再研究37.主谓间“而”字的形成和发展 十二、中学语文教育学部分 1.语文教学系统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研究2.论语文教学目标的规范表述3.语文教学目标对语文教学效率的影响4.论语文教学目标体系的建构5.论文学教学内容与学生人文素养的关系6.语文课程标准在课堂教学中的体现7.语文新教材的使用情况调查及分析(初、高中;各种版本均可)8.论语文知识与技能的关系9.论思维训练在语文教学中的体现10.语文教学模式与语文教学个性关系11.论语文教学中××模式(或方法)的运用12.作文批改的多种方式及效果13.论作文测评的效度与信度14.论阅读题型的设计15.语文素质的构成及培养思考16.语文课堂评价的价值与策略17.论语文教师的文学修养(或科学意识)18.中学语文加大文言文内容的价值探讨19.论说话(或听话、阅读、写作等)能力的培养20.论语文教学中减负与提质的关系21.文学教学模式及方法研究22.语文教师科研意识和行为研究23.探究性学习与语文教学24.语文知识结构和教学结构的关系

  • 索引序列
  • 纳比派的论文题目
  • 印象派与后印象派的论文题目
  • 文学流派的论文题目
  • 徽派建筑的论文题目
  • 花间派论文题目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