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毕业论文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论文
大学生活在不经意间即将结束,大家都知道毕业前要通过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是一种的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形式,优秀的毕业论文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硕士毕业论文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对毕业论文质量的评价是对高校毕业生掌握和运用专业知识的状况及其综合素质的检验,也是对教学质量及培养目标实现程度的检验。应用型硕士院校毕业论文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应坚持全面性、专业性和应用性的原则,按此确定各具体评价指标及其权重,应力求能客观、准确反映毕业论文的质量。
关 键 词: 毕业论文;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3544(2015)05-0078-04
撰写毕业论文是硕士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重要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承载着综合检验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以及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否达到的重要作用。因此,客观准确地评价毕业论文质量,对检验教学效果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应用型硕士院校经管类专业为对象,设计毕业论文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一、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1. 全面性原则。 即评价指标选取应能全面反映论文的质量。毕业论文的质量主要通过选题、内容和答辩三个方面反映出来。选题规定着论文研究什么问题,选题不当,或研究的问题没有意义,或作者无能力驾驭,就不可能写出好的论文。内容是评价论文质量的主要依据,需要从它的学术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字表达能力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通过答辩可以进一步了解作者对所研究问题的熟悉和理解程度,并可验证有无抄袭之嫌。同时,为了降低主观性对毕业论文质量评价的影响, 论文评价指标体系通常都包括指导教师评价、 同行教师评价和答辩组教师评价。 [1]
2. 专业性原则。 一是研究的问题必须是与学生所学专业密切相关的, 如此才能反映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达到了学校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二是研究方法和写作方法应符合科学研究和学术论文写作的范式。 如社会科学的论文需注重采用实践调查法,应坚持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分析方法。
3. 应用性原则。 应用型硕士院校培养的是应用型专业人才,因此毕业论文应理论密切联系实际,既要注重论文的学术价值,更要注重论文的应用价值,设计的评价指标体系能够反映出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指标与指标体系设计
根据上述构建原则, 应用型硕士院校经管类专业毕业论文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分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三个层次。 一级指标包括选题质量、写作质量和答辩质量3个指标,一级指标下设8个二级指标,二级指标下设21个三级指标。见表1。
(一)指标释义
1. 论文选题指标
论文的选题是论文写作的起点,是判断论文写作意义和价值的重要依据,选题质量的高低能够反映出学生对相关问题的理解程度,决定了论文的写作难度等重要内容。在选题质量一级指标下设置“选题内容”和“选题范围”两个二级指标。
“选题范围”指标用于评判选题范围的合理性,即在选题的研究范围和研究角度方面硕士学生是否能够驾驭。
“选题内容”指标包含选题的“实践性”和“与本专业的相关度”两个三级指标,其中“实践性”指标用于评判选题是否具有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与本专业的相关度” 指标用于评判选题与本专业培养目标一致性的问题, 即选题是否符合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否能够达到科学研究和实践能力培养和锻炼的目的。
2. 写作质量指标
写作质量是反映学生大学四年学习成效的核心内容,包含了论文的`架构、逻辑、写作内容、选用方法及格式等内容,因此,在写作质量一级指标下设置了“论文结构”、“论文内容”、“技术方法”和“论文格式”4个二级指标。
“论文结构”二级指标内又包含了论文的“逻辑性”和“合理性”两个三级指标。论文的“逻辑性”主要用于评判论文结构的严谨性问题,即从论文的整体架构上来看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前后逻辑顺序是否适当;“合理性”主要用于评判论文各部分内容分析详略是否适当的问题,即对于论文核心内容部分是否给予适当的篇幅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论文内容”二级指标下设置了“实用价值”、“知识运用”、“论文表述”和“创新性”4个三级指标。“实用价值”指标用于评判论文是否能够有助于解决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实际问题;“知识运用”指标用于评判论文是否能够综合应用理论知识,对所研究问题进行分析、论述,研究目标是否明确,内容是否具体,是否具有一定的深度;“论文表述”指标用于评判论文的语言通顺性,立论的正确性,论据的充分性,论证的严密性及结论的正确性等问题;“创新性”用于评判论文的研究方法、手段是否有一定的特色或新意,结论是否有新见解等。
“技术方法”二级指标主要用于检测学生在论文写作中所采用的研究手段、研究方法以及在论文写作中不可或缺的语言与计算机等工具的运用能力,因此下设的三级指标具体包括“研究方法”、“文献检索”、“计算机操作”、“英文运用”和“统计工具运用”5个三级指标。“研究方法”指标用于评判学生是否能够熟练运用本专业各课程中的方法、手段和工具开展论文的设计和实施工作;“文献检索”指标用于评判学生是否具有独立检索中外文献资料,对资料进行分析、综合、归纳、整理,并能对所研究问题的现状进行综述,提出存在的问题或进一步发展方向的能力;“计算机操作”指标用于评判学生是否能够熟练应用Word、Excel等软件进行论文写作;“英文运用”指标主要考察学生是否能够准确参阅英文文献,对论文标题和摘要的英文翻译是否准确到位;“统计工具运用”指标用于评判学生是否能够借助统计软件、统计图表等工具对问题进行分析。
“论文格式”二级指标主要用于评判学生是否遵守论文写作的基本格式规范,下设“排版规范性”和“表述规范性”两个三级指标。“排版规范性”指标评判学生论文是否符合硕士毕业论文格式要求;“表述规范性”指标用于评判论文内容表述是否清晰、全面,是否能够将论文重点内容表述清楚,突出论文的核心观点。
3. 答辩质量指标
答辩质量一方面能够反映出学生对自身论文的理解和熟悉程度以及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 另一方面能够用于检验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 根据答辩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在其下设置了“内容自述”和“问题回答”两个二级指标。
“内容自述”二级指标下设置了“语言表达”和“内容表述”两个三级指标。“语言表达”指标用于评判学生在答辩过程中的表达能力;“内容表述” 指标评判学生在答辩过程中是否能将论文内容进行清晰、 全面的表述, 是否能够将论文重点内容表述清楚,突出论文的核心观点。
(二)权重设定
权重对于指标体系评判的准确性有很大影响。本指标体系的权重是经20位具有丰富论文指导经验的教师充分研讨获得。 首先将100分在三大一级指标间进行分配,其中,选题质量指标为30分,写作质量指标为50分,答辩质量指标为20分;各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的分数分配见表1。
(三)评判标准
对于每一项指标的评分,能够“完全符合”指标释义的情况下获得满分,“比较符合”的得分为该指标满分的80%~90%,“基本符合”的得分为该指标满分的60%~70%,“一般” 的得分为该指标满分的50%,“不太符合”的得分为该指标满分的50%以下,“完全不符合”的得分为0。分数保留到整数位。
对于选题质量和写作质量两部分指标, 要求由论文指导老师和同行评阅老师分别评分, 每部分指标的总分由两项分数的加权求和得到, 其中论文指导老师评分权重为70%,同行评阅老师评分权重为30%;对于答辩质量指标,以答辩组老师的平均分为统计标准。
毕业论文的最终成绩由三大一级指标分数的加总求得,评定分为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5个等级,分数在90分(含90分)以上的为优秀,在80~90分(含80分)之间的为良好,在70~80分(含70分)之间的为中等,在60~70分(含60分)之间的为及格,60分以下的为不及格。
三、评价指标体系实施建议
1. 指标体系要向学生公开。 毕业论文质量评价关系到学生能否顺利毕业。因此,在学生进入毕业论文撰写之前,应向学生说明毕业论文写作的重要意义,并公开毕业论文的评判标准,解释各项指标的涵义,让每一个学生理解各项指标的评判依据,从而达到引导学生重视毕业论文写作,认真完成毕业论文,最终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目的。 [2]
2. 评价过程要公平透明。 由于毕业论文质量评价工作带有很强的主观性,为保证评价主体在评价过程中对各指标理解和评分尺度把握尽量一致,参与论文评价的教师应在评判前对毕业论文质量评价体系进行深入讨论,对各项指标的具体内涵和标准达成共识,在评价过程中做到公开透明。
3. 评价结果要及时反馈。 在对学生的毕业论文质量进行评价后,要及时进行结果反馈,力争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并对具有共性的问题进行分析,找出原因,在今后的教学工作和指导毕业论文工作中及时改进。
黄娟1 刁承泰1,2,3 刘雪1
(1.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重庆,400715;2.西南大学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重庆,400715;3.西南大学三峡库区经济社会研究中心,重庆,400715)
摘要:从城市土地持续利用概念出发,对城市土地利用系统进行定量的科学评价。主要从土地生产性、生产稳定性、资源环境保护性、经济可行性和社会可接受性5个方面建立了城市土地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数学方法对其进行了初步研究。以重庆市为例,对城市从 2000~2004年土地持续利用情况进行了纵向综合分析评价。结果表明,重庆市土地持续利用水平在加速增长。针对评价结果,对重庆市城市土地持续利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促进城市土地持续利用的几项措施。
关键词:城市土地持续利用;指标体系;协调度函数法;纵向综合评价
我国目前正处于城市化的起飞阶段,从1978~1998年,我国城市数由223个增至668个,城市化水平也从提高到[1]。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带动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也解决了我国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但当前由于体制和管理的原因,我国的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着城市规模非理性增长、土地利用效率低、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土地闲置情况严重、环境质量下降以及没有处理好公平问题等情况。
我国发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21 世纪议程》关于“促进稳定的人类居住区的发展”一章为人类居住区可持续发展提出了8个方面的具体内容:①为所有人提供足够的住房;②改善人类居住区的管理,其中尤其强调了城市管理,并要求通过种种手段采取有创新的城市规划,解决环境和社会问题;③促进可持续土地使用的规划和管理;④促进供水、下水、排水和固体废物管理等环境基础设施的统一建设;⑤在人类居住中推广可循环的能源和运输系统;⑥加强多灾地区人类居住区的规划和管理;⑦促进可持久的建筑工业活动行动的依据;⑧鼓励开发人力资源和增强人类住区开发的能力。上述8个方面,实际上在对人类居住区的持续发展提出了具体要求的同时,也对人类居住区土地的持续利用提出了相应要求。因为人类居住区的持续发展、城市的持续发展和城市土地利用系统持续发展是息息相关的。
我国在城市土地利用过程中实现自然条件的适宜性、经济有效性、社会可接受性、公平性和生态环境质量持续稳定或好转,并保持城市土地利用系统的合理状态在时间上有序延伸,就是我国城市土地利用系统持续发展的基本概念[2]。本文对城市土地利用系统进行定量的科学评价,主要从土地生产性、生产稳定性、环境资源保护性、经济可行性和社会可接受性5个方面建立了城市土地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数学方法对其进行了初步研究,以重庆市为例,对城市土地持续利用情况进行了纵向分析评价。
1 构建城市土地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实际上是在充分分析被评价对象的基本结构和特征的基础上,从某种层面上模拟评价对象的运行机制。一个客观的土地利用系统,本身就是科学、全面和动态的,因此,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既要符合评价体系的一般原则,又要概括被评价对象的基本结构和特征[2]。
科学性
为了保证评价结果符合客观实际,指标体系将建立在科学基础上,采用能够充分反映土地持续利用的内在机制的分析模型,提出能够反映城市土地持续利用的涵义和目标实现程度的指标,尤其注意建立各指标间的逻辑关系。
全面性和系统性
持续利用是对一个系统全面的要求,指标体系将能够全面地反映城市土地持续利用的各个方面,包括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诸方面及其协调性,使得评价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和元指标层构成层次分明的有机整体。
动态性
城市土地持续利用既是一个目标,又是一个过程。因此,指标体系的建立将具有动态模拟性。动态指标综合反映城市土地持续利用的现状特点和趋势。
代表性和简洁性
指标的选取应强调典型性、代表性,避免选入意义相近、重复或可由其他指标组合而来的导出性指标,使指标体系相对简洁易用[3]。
可获得性
在指标选取中,要注意指标的可操作性,即注重所选择指标在现有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能够被获取。
可比性
可比性要求体系内部各个指标之间的可对比性,可比性是得到准确结果的基础和先决条件。
指标体系的构建
指标体系的构成有几种方法,如 PSR 方式,系统分析方式,目标分解方式,可持续利用三效益分析方式等等,这里选取目标分解方式来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为了从总体上把握和设定评价的基本要点,根据指标体系建立的一般性原则和城市土地持续利用评价的基本目标,设计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该框架遵照 FAO《FESLM》的一般原则,从土地生产力、生产稳定性、经济可行性、资源环境保护性和社会可接受性五个方面设定评价指标。根据重庆市城市土地利用的实际情况,从这5个方面,选择了53个因素作物参评因子,建立了重庆市城市土地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表1)。
表1 重庆市城市土地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
2 城市土地持续利用综合评价方法
在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结合评价对象的实际情况,选取一定分析方法进行基本的判断,并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研究,并形成评价结论。
指标数据的采集
指标值的采集一般有以下几种方法。
(1)试验法 指通过对实地样点的测验,以样本数据、经统计分析处理后推断整个区域的数据。
(2)调查法 指通过对专家和实地调查获得相应的评价指标数据。
(3)根据统计数据确定 指通过查阅正式出版的统计资料来获取数据。
(4)遥感法 通过遥感测量和分析的手段来获取评价数据。 一般来说,自然资源方面的指标可以通过专家咨询和科学实验的方法来采集数据;社会经济方面的指标主要通过社会调查与统计资料来获取数据;环境方面的指标主要通过科学试验的方法获得数据[2]。
评价指标的量化和标准化
评价指标有些是定性的,有些是定量的,而且有时候定量的指标值本身不是评价所需要的值,因此需要对评价指标进行量化和转换。对于定性的社会性指标,一般采用调查法和专家咨询法来解决,例如将土地规划公众参与程度分为0~10 共十个等级,由实际调查和专家咨询相结合给调查年份的指标打分。
评价指标的标准化可以采用极差标准化、百分比标准化、模糊数学法、幂转换法和分级给分法等等。这里采用百分比标准化[2]。评价因素与评价对象之间有3 种情况:
(1)正向型关系,即因素指标值越大,反映持续状况越好;
(2)逆向型关系,即因素指标值越大,反映持续状况越差;
(3)适度型关系,即因素指标值,在适度值上,持续性最好。针对这3 种情况,因素指标标准化处理公式分别为:
(1)正向型因素:
土地信息技术的创新与土地科学技术发展:2006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
(2)逆向型因素:
土地信息技术的创新与土地科学技术发展:2006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
(3)适度型因素
设X为某因素的适度值:
当Xi≥X时,
土地信息技术的创新与土地科学技术发展:2006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
当Xi≤X时,
土地信息技术的创新与土地科学技术发展:2006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
式中, 为处理后某因素指标值;Xi为处理前某因素指标值;Xmin为处理前某因素最小指标;Xmax为处理前某因素最大指标。
各个指标的目标值采用国际标准、设计规范、统计数据、经验数据相结合的方法确定。如参考国家可持续发展标准、区域“十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规划、《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等。通过计算得到各单项指标的标准化值如表2 所示。
指标权重的确定
由于以上53个元指标对城市土地持续利用的贡献程度不同,因此有必要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确定权重的方法比较多,有专家打分法、回归系数法、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层次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以及相对权重法等等。其中,层次分析法(AHP)是一种多层次权重分析决策方法,是基于系统论中的一个重要原理——系统的层次性而建立的。把城市土地利用系统看作一个大系统,对其中多个因素进行分析,划分出各个因素间相互联系的有序层次;再请专家对每一层次的各因素进行客观的判断后,相应的给出相对重要性的定量表示,进而建立数学模型,计算出每一层次全部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的权重值,并加以排序,最后根据排序结果进行规划决策和选择解决问题的措施[4]。
(1)明确问题并构建层次分析图应用 AHP 首先要从众多复杂的因素中筛选最重要的关键性评价指标,并根据它们之间的制约关系构建多层次指标体系(见表1),按层次划分做出层次分析图。通常可以分为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元指标层。
(2)构建判断矩阵。
(3)约请专家填写判断矩阵。
(4)进行层次单排序。它的实质是求单目标判断矩阵的权重,即根据专家填写的判断矩阵计算对于上一层某元素而言,本层次与其有关的元素的重要性次序的权重。
(5)层次总排序和一致性检验。通过这种方法,得到各个元指标的权重值(表2)。
表2 重庆市城市土地持续利用评价指标标准化值及权重
注:表中数据根据《重庆市统计年鉴2001》、《重庆市统计年鉴2002》、《重庆市统计年鉴2003》、《重庆市统计年鉴2004》、《重庆市统计年鉴2005》及实地调查资料整理测算。
土地持续利用综合评价
土地持续利用评价的方法比较多,例如人工神经网络法、协调度函数法、复合生态系统的场论、层次分析评价法、模糊评价法、多目标加权函数法、SPSS 建立回归模型以及利用ARCH 和 ARIMA 时间序列分析方法等等。这里采用二次综合的协调度函数法来对土地持续利用进行纵向综合评价[5]。准则层内部各元指标之间的一次综合评价函数式为:
土地信息技术的创新与土地科学技术发展:2006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
二次综合评价函数式为:
T=T C1 +T C2 +T C3 +T C4 +T C5
式中,w 代表各元指标权重,T 为土地持续利用协调度,且0≤T≤1。T 值不同,与之相对应的土地持续利用程度不同。评价结果和对应的土地持续利用程度见表3 和表4。
表3 重庆市城市土地持续利用评价结果 (2000~2004年)
表4 T 协调度区间标准及所对应的土地持续利用程度
3 评价结果分析
研究表明,重庆市从2000~2004年城市土地持续利用程度从初步可持续利用发展到基本可持续利用,再步入可持续利用,城市土地持续利用程度是加速提高的。在这5年中,土地生产性和社会可接受性略有提高,生产稳定性和资源环境保护性变化不大,对城市土地持续利用程度提高贡献最大的是经济可行性,此指标从2000~2004年是加速增加的。土地经济可行性提高说明该市土地承载的经济价值增大,即单位土地面积上承载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产值增大,并且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城市土地自身的价值也得到显化。土地生产性略有提高说明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人流、物流以及建筑容量都有所增加。社会可接受性略有提高说明人们的生活条件改善,这是可持续发展中公平性原则的体现,同时土地制度也逐渐完善,人们对土地规划、土地政策的参与度提高了。生产稳定性和资源环境保护性变化不大,这是重庆市城市土地持续利用中存在的问题。生产稳定性变化不大说明该市用地规模和用地结构尚未按照该有的速度向好的方向发展,由于各行各业用地多,土地供需十分突出,城市规模非理性增长,用地结构亟待优化。资源环境保护性变化不大说明资源承受的压力仍旧很大,城市环境问题、三废问题急需更好的解决。
针对以上城市土地利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该市未来土地持续利用应从以下几方面来采取措施:①控制城市用地非理性增长,采取有效措施,适度发展外围组团,改变人口和产业过于集中于主城的现状;②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增加城市绿化面积,实行平面绿化与垂直绿化并举,因势利导,尽可能把坡坎、屋顶都利用,改善生态环境;③采取切实措施防止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调整城市大运量、重污染企业用地,增加城市污染治理设施用地;④提倡“以人为本”的原则,鼓励建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限建豪宅和别墅,大力普及土地科学知识,增强土地忧患意识,增强公众的参与意识;⑤盘活城市存量土地,将其提到远期发展用地的高度,实现旧城区功能结构的改变,完善城市功能,实现土地集约利用。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1997 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7
[2]张凤荣,王静,陈百明等.土地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238~241
[3]于开芹,边微,常明等.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理与方法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 (3):60
[4]刘黎明.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5,224~228
[5]李炳中,杨浩,包浩生等.PSR 模型及在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中的应用[J].自然资源学报,2002 (5):543
什么是熵权法 德国物理学家holtman和Clausius在1864年共同研究出热力学并合作编写了《热之唯动说》,一个与物理量有关的新术语是 “熵”,主要是用于描述系统状态。之后,美国数学家Shannon发现熵能够体现不确定性,对以往“熵”研究进行了拓展。熵理论不仅可以应用于力学,还被用于其他领域。目前信息熵已经是计算“不确定性”的最好方法。 熵权法是熵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利用熵对制造企业转型和技术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所有定量信息中的随机变量进行度量。我们根据熵中的信息量获得每个度量的权重。熵值越大,信息量越小,指标对整体的影响越小。对比熵法和主观分配法,可以看出这种方法独立于个体意识,是一种更准确判断特定变量对整体影响程度的方法。研究人员可以根据指标影响程度的结果进一步优化指标体系。熵权法可以在任何需要确定权重的过程中单独使用,也可以与其他数学方法结合使用。因此,熵权加权法常用于对一个公司的能力或业绩进行综合评价。 熵权法的基本原理 根据信息论基本原理的解释,信息是系统有序度的度量,熵是系统扰动程度的度量。根据信息熵的定义,给定指标,熵值可以用来评价给定指标的方差程度。如果所有指标值都相同,则该指标对整体评价没有影响。因此,可以利用信息熵工具计算各个指标的权重,为综合评价多个指标提供依据。 熵权法的基本思路是根据指标变异性的大小来确定客观权重。一般来说,若某个指标的信息熵Ej越小,表明指标值得变异程度越大,提供的信息量越多,在综合评价中所能起到的作用也越大,其权重也就越大。相反,某个指标的信息熵越大,表明指标值得变异程度越小,提供的信息量也越少,在综合评价中所起到的作用也越小,其权重也就越小。 熵权法赋权步骤 1. 数据标准化 将各个指标的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假设给定了k个指标X1,X2,……,Xk,其中: 假设对各指标数据标准化后的值为Y1,Y2,Y3...YK:,那么 2. 求各指标的信息熵 根据信息论中信息熵的定义,一组数据的信息熵 其中: 如果: 则: 3. 确定各指标权重 根据信息熵的计算公式,计算出各个指标的信息熵为E1,E2,E3...EK,通过信息熵计算各指标的权重: 综上所述,熵值法的优点是可以为能力进行一种客观的权重赋能方法,它深刻地反映了一个指标的内在力量,比监督者的权重具有更高的可靠性和准确性。该算法虽然简单,但存在诸多不足,如不够智能,未考虑指标及其影响,像是相关性、层级关系等。在缺乏业务指导经验的情况下,权重依赖于失真的样本。如果样本不断变化,权重会有一定的波动。因此,在考虑选择熵权加权方法进行分析研究时,需要考虑方法的适用范围。反之,如果权重失真频繁发生,则需要结合专家评分和判断,以最大限度地发挥熵方法的优势。同时,在确定权重之前,需要了解指标对目标得分的影响方向,并对非线性指标进行预处理或去除。
浅论轨道车辆数字化制造技术平台应用探索论文
引言
随着工业的推出,全球范围正在掀起新一轮的制造业革命,数字化制造(DM)的优势吸引了各个制造领域的聚焦与关注。现在,国内大型装备制造企业都在向波音、空客、GE等国际大公司学习,系统开展数字化制造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近十年来,以中航工业为代表的航空制造业,高度重视数字化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大力改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结合产品研制,在三维数字化设计、数字仿真、三维数字化工艺等方面开展应用研究,制定了企业系列数字化技术标准规范,成为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的学习参照范例。
1轨道交通车辆数字化制造技术现状
轨道交通车辆行业近年来开始重视三维数字化制造,但是整体水平还相对落后,主要表现在:
1)数字化基础薄弱。设计、工艺、制造等各业务单元信息化应用,尚未形成集成、共享的整体;数字化应用与开发能力不强,基础设施不配套。
2)设计模型局限于几何模型,模型无法作为业务数据的核心,三维模型仅为设计做参考;产品制造信息、属性等还限于二维表达,设计数据发布采用蓝图形式。
3)工艺环节采用二维CAPP,仅限于工艺文档编辑,工艺数据发布采用纸质工艺卡片;生产制造采用ERP、MES系统,但是与设计、工艺脱节。
4)产品研制采用串行模式,部门间信息、数据交流存在壁垒,各专业间交流不畅;研制过程中存在很多不增值环节,生产准备周期长,更改反复频繁。
与此同时,产业链上的各供应配套厂家技术平台基本处于二维时代,而行业内缺少统一的数字化技术标准,缺少并行协同的基本环境。
2基于单一产品数据源的设计制造技术平台构想
轨道交通车辆的发展趋势特点是小批量订单式生产,交付周期越来越短,个性化需求众多。如何充分利用成熟车型产品平台,快速实现高性能、高质量、低成本的个性化派生设计和制造,是现代轨道交通装备企业必须面对的课题。而本文涉及的构建单一数据源的设计制造技术平台,就是结合当前两化融合的技术发展趋势,提出的解决方案构想与实施探索。
通过设计、工艺和制造信息化平台的优化应用,整合公司现有产品、技术,建立企业知识库,实现产品技术数据、生产制造数据的共享与重用;实现模块化、个性化的快速定制开发;也为虚拟仿真验证提供必要的数据基础;在提高产品性能的同时,提高产品可制造、可维护性能。
系统架构与平台设计
南车株机公司设计的数据管理平台采用TC系统,制造环节采用ERP系统(包含一定的MES功能),已经应用多年,但是工艺采用传统的CAPP,一直与设计和生产脱节。经过广泛的调研,选用TCM进行工艺设计与管理,并将设计、工艺整合成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系统(PLM)。其次,梳理应用多年的ERP/MES系统,将PLM平台与ERP/MES系统无缝高效集成搭建企业单一数据源的设计制造技术平台,总体技术架构设计;并实现从设计模型、设计数据到工艺文件、工艺模型、加工程序,再到生产、维护维修的数字化制造业务流程。
主要业务模型设计如下:
设计方面:逐步探索自顶向下设计模式,在NX/TC环境下建立标准化的三维设计环境和各类产品设计模板,以灵活、快速、高效的方式对设计进行建模和修改,提高设计效率。同时,改变现有三维几何模型加二维图的制造信息表达模式,应用NXPMI工具,将产品几何信息、产品制造信息全部集成在三维模型上表达,逐步取消二维图纸。利用NX/TC协同设计平台在虚拟环境下进行三维设计分析与仿真验证,开展数字化样机设计,提高设计准确性和效率。
工艺方面:引入TCM模块,工艺与设计基于TC系统一体化,开展三维结构化工艺设计、工艺技术体系及工艺资源的数据平台化管理。以三维设计模型、设计BOM、设计文件为输入,进行三维工艺设计和工艺仿真,按照工艺技术标准体系输出三维工艺设计文件、工艺BOM。用TC系统集成的NX进行三维工装设计、CAM数控加工仿真。同时,积极探索TC系统与焊接、装配、钣金、弯管等仿真软件集成,构建工艺仿真验证与设计平台形成反馈闭环。
生产制造:采用ERP/MES系统,通过中间数据库与TC系统集成,打通设计BOM、工艺BOM、制造BOM数据链。ERP/MES系统接收TC系统工艺设计的一次流程划分和原材料拆分、工艺路线、工序材料定额和工序工时定额、以及设计/工艺变更等数据;然后根据项目计划和工艺数据,下达生产计划及生产资源配置。将TC、CAPP、ERP三个系统的物料编码在物料编码平台统一管理,实现物料计划、采购、生产、物流、成本的流程化管理。以项目管理为主线,开展生产计划、作业排程、物料配送、完工情况等生产制造管理;其次与EHR中的组织、人员同步,实现生产作业人员管理。
数据源定义和传递设计
从产品方案设计到运行维护的整个生命周期过程,以三维产品模型为数据组织的核心,所有的产品定义数据、工艺定义数据、制造定义数据都围绕三维模型展开,形成统一、唯一的产品数据源。在此基础上开展设计、工艺、制造的.各业务环节的协同关联。
实现产品EBOM、PBOM、MBOM的管理,建立不同BOM组织方式之间的关联关系,从不同的视角组织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的不同阶段的数据,并维持相互之间的联系。
数据源定义主要包括:
1)统一的数字化产品模型定义,建立规范化的产品设计环境及统一的产品模型定义。
2)统一的产品及物料编码定义和应用,通过编码管理系统对产品及物料进行统一编码。
3)统一的数字化产品BOM模式定义,对EBOM/PBOM/MBOM统一管理。
4)统一的标准件和通用件定义和管理。
5)统一的工程更改模式,建立闭环的产品工程更改管理流程体系。
支撑规范和标准设计
针对轨道车辆制造行业特点,围绕数字化的三维设计、制造、试验、管理与信息化,引用借鉴《数字化产品定义数据实施规程》、ISO16792∶2006《技术产品文件数字产品定义数据通则》、GB/T24734—2009《技术产品文件数字化产品定义数据通则》系列标准等,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标准规范体系搭建:
1)基础通用标准规范:包括术语标准、图形符号与代号标准、三维设计软件安装与配置文件应用规范;
2)三维工程化应用规范:包括三维设计标准规范、三维建模标准规范、三维标注标准规范、仿真规范、三维制造标准规范;
3)系统应用与管理标准规范:包括PDM系统基础应用标准规范、PDM系统产品图文档管理标准规范、PDM系统三维工艺文件标准规范、PDM系统BOM管理标准。
实施路径与步骤设计
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原则开展平台搭建与应用。
第一阶段:平台搭建。这个阶段研究业务流程模式,搭建设计、工艺、制造一体化平台,打通设计、工艺、制造、检验数据链。阶段重点工作是搭建TCM工艺平台以及TC与ERP系统集成,通过试点零部件的测试应用验证技术平台的可行性。
第二阶段:平台验证。以设计制造技术平台的验证应用、全三维设图4BOM数据流程计制造研究为核心,选取整车项目在系统平台上运行,完整验证技术平台在各业务环节应用。
第三阶段:优化应用。这个阶段完善优化技术平台,在公司内部多项目推广应用,逐步将技术平台覆盖公司内部制造各流程。未来再考虑与异地子公司融合。
3单一产品数据源的设计制造技术平台的实践
三年来,围绕搭建及实践应用单一数据源设计制造技术平台,进行了大量的测试验证,主要包括:软件模块技术测试、软件模块功能测试、系统集成技术测试、系统集成功能测试、零部件模拟测试、项目运行测试。前期用转向架组装等7个典型零部件数据进行了软件功能模块、系统集成的测试验证;然后用具体项目的大部件进行了模拟运行,选用马其顿动车组项目上线测试。
4结束语
通过上述构想与阶段性探索,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选择TCM进行工艺设计与管理,基于TC平台,工艺直接重用设计模型。业务上采用设计工艺一体化项目管理。马其顿动车组项目试制几乎没有工艺准备周期,通过一体化并行协同,及时开展了工装设计、加工程序编制、工艺分析等工作。但是在测试环节也发现,系统全方位展开运用,还需要妥善解决产品数据搭建模式、发布、变更管理等部分问题,如怎样实现自顶向下设计,如何实现异地协同设计,如何适应快速生产情况下的提前采购,如何实现工艺设计的简统化与标准化等问题。
2)数据上TC与ERP/MES集成,打通了设计、工艺、制造数据链。马其顿动车组项目做到了数据同源。但是,还需要解决以下问题:基于设计BOM生成工艺BOM的数据结构,不同视角下BOM的重构与一体化的关联管理;TCM工艺规划多工艺路线与ERP生产排产单一工艺路线情况下的物料传递;数据版本更替在技术平台内部多个系统中准确有效传递。
3)搭建设计制造技术平台,除解决单一数据源、知识传承与共享外,在虚拟环境下的设计、制造、仿真验证,亦真正体现数字化制造价值所在。目前只在个别零部件上进行部分模拟验证,验证各环节也独立存在。需要探索优化的是,构建数据模型的时候如何满足仿真的需要,如何将设计、仿真、改进建立闭环验证反馈系统。
4)使用设计制造技术平台,对公司经营管理既有业务模式冲击很大,除软硬件设施外,适合企业特点的技术标准及管理流程制度的及时跟进也至关重要,甚至比系统平台本身更关键。
5)设计制造技术平台各种纷繁复杂的软件都有一定的业务范围,企业都需根据自身独特的产品及经营特点,进行适度的二次开发。如何用好技术平台又不受制于软件升级,在搭建技术平台的时候就应该统筹考虑。
总之,数字化制造技术平台是实现数字化制造的基本保证。南车株机公司通过大量的数据测试以及马其顿动车组等项目的试运行,证明搭建的TC、ERP/MES数字化设计制造一体化技术平台技术架构、技术路线满足数字化制造技术需求。马其顿动车组项目的实践应用也开启了我们数字化制造的探索应用之旅。但是为了使数字化制造技术平台很好的服务于公司生产制造,也为了用好这个技术平台,技术方面目前还需要重点研究:MBD(Model-BasedDefinition,基于模型的定义)模型技术,一体化BOM的优化应用,多系统集成及其管理流程数字化。
数字化技术对民间艺术保护的风险问题论文
摘要 :在规范性保护、系统性保护、原生态保护、整体性保护以及创新型保护原则的指导下,民间艺术可以采用如数字地图、数字摄影、数字视频、数字音频、数字全景、数字动画以及触觉媒体、虚拟现实等数字化技术加以保护,通过这些方式,有效的避免了在民间艺术保护过程中相关的技术、文化、知识产权以及成本等风险。通过数字化技术,民间艺术摆脱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最大程度的得到展示、利用和共享,也就是说民间艺术的数字化保护已经成为一种新的应用平台在公众传播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关键词 :数字化技术;民间艺术保护;风险问题
民间艺术数字化技术保护是一个全新话题,也是一个涉及范围广涵盖面宽的综合性工程。数字化技术为民间传统艺术的保护和传播提供了技术手段,同时改变了文化遗产传统的保护方式,但是应该看到,数字化技术虽能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却也可能在保护文化遗产的过程中的技术和传播层面弱化、扭曲甚至抹杀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性。如何预防民间艺术数字化进中的风险,是民间艺术数字化保护中的新问题。
一、数字化保护过程中的技术风险
1.信息采集、处理和储存过程中隐含的风险
民间艺术的数字化涉及信息的采集、处理和储存,这其中包含采集设备的选择、数据处理方式、储存格式和数据库技术。但是截止到目前,并没有一个全国统一的数据加工规范或标准,无论在民间艺术普查阶段还是在名录项目申过程中,都不同程度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数据资料保存很好,但标示和描述很差,以至于使潜在的用户无法了解发现它们;由于没有将与民间艺术相关的信息进行很好的链接绑定,导致人们存取资源时而资源本身却不能被人们理解,或者不可靠;往往由于数据确认和数据处理软件的独立性,造成数据的实用性降低的结果;数据库中数据集可以被保留,但由于各自采用不同的数据库技术,使得他人无法理解其结和规则,数据不能够被存取;也有一些采用了口令保护、加密、安全设备等措施的数据但在不适用时也会导致资料的不可使用。民间艺术分布在各地,如果各地都以不同的方式、规格和技术进行数据加工,就很难达到民间艺术的最终目的——保护、传承以及资源的整合、共享。
2.数据库技术采用不当隐含的风险
中央管理系统是民间艺术数字化技术保护的核心,通常都离不开后据库台数的支持。我国的目前常用的管理系统后台软件都是一些商业软件。而这些商业软件除了价格高,还会随着新版本的升级重新造成使用者被动学习的负担,用户对软件的内部结构是不了解的。况且,生产软件及公司都有其生命周期,这对于我们民间艺术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延续,可以不值一提。一旦我们依赖的软件和技术停止开发或公司倒闭,那么我们前期开发的系统只能停止使用,造成浪费。并且可能导致对数字技术分离。
二、数字化保护过程中的文化风险
1.人文把握不当隐含的.风险
随着数字技术的深入,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问题也一一凸显。数字技术虽然是目前最有效的保护手段,但其技术弊端也不可避免地损害了文化传承。它容易形成一种新的话语霸权,在记录保护文化的同时,可能会抹杀某些历史文化传承,将过多的现代化的东西植入其中,让本来应该尽量原生态的保护,掺杂了太多的技术人为因素,使得文化保护不再纯粹,而成为一种带有所谓“创造性”的保护,这需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2.引进别国技术隐含的风险
近年来,我国在民间艺术的数字化保护上成果显著,但与国外相比,我们的民间传统艺术数字化过程中还存在许多欠缺和不足。目前由于我们信息资源的发展方面仍然很弱,导致技术信息的输入多于技术信息的流出。而由于技术水平上的差距,让我们在民间艺术的保护中往往受制于人,引进的软件技术同时也存在泄露文化核心内容的风险,所以在民间艺术使用数字技术保护方面所隐含的风险也要严加防范。
三、数字化保护中的知识产权风险
民间艺术是我们的宝贵财富,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过程和精神财富。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一些民间艺术正面临着消亡的危险;而其蕴含的文化、商业价值却慢慢显现出来,而民间艺术的权属纠纷等问题也逐渐凸显。而我国在民间艺术保护的司法领域却相对滞后,从而造成民间艺术的法律保护和怎样能促其繁荣发展等问题日渐重要。民间艺术数字化技术的合理使用其过程面临最多的就是信息的采集和集中,这需要通过相关的文化管理等部门或着是传承人的允许后才能对民间艺术等工艺信息进行全方位细致的分类、收集。而采集后所形成的数字化信息艺术,根据我国的《著作权法》的相关规定,在特定的情况下是可以“合理使用”的,如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和档案馆等公共机构在对传统艺术作品的选用、陈列、保存等方面使用有著作权的作品是不必征得许可的。民间艺术数字化资料的检索问题。民间艺术文化的数字化保护目的之一是建立馆藏资源数据库,可以以多种形式进行保护,如博物馆或其他公共社会机构的形式,其保护目的主要是为了能更好地保护好我们的民间艺术资源,能让更多的人们以及我们的后人进行了解和观赏以及应用。为了更好的方便检索馆藏资源数据库,必须对庞大的数据库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分类与归档,建立数子化检索系统,这样才便于人们对所需资源的检索与查找,从而提高使用效率。对数据库资源的开发与建立,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还需要投入大量的经费用于后期的维护,应该享有著作权,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因此我们在对民间艺术原数据信息进行检索,查阅和复制时就应征得权利人的许可并支付相应的报酬。
四、数字化技术保护的成本风险
随着对民间艺术数字化技术保护的过程中,投入的财力成本也会随着设备的软件和硬件的更新换代,以及对图像的质量要求的提高而加大。为了有更好的直观效果而使用视频模式扩大存储容量也会造成成本越来越高,资源消耗加大,费用提高等情况。而这些都是在民间艺术数字化技术保护过程中不得不重视的问题。同时数字化数据库的后期资源维护也需要投入人物和财力,为了更好的对数据库信息的使用满足人们的需求,必须对民间艺术数字化技术保护的投入产出进行有效的规划与论证。控制不必要的浪费和投入,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对民间艺术数字化信息的对象和传播方式进行选择,避免造成成本过高或垃圾数据堆积等情况。
参考文献:
[1]周全明,耿国华.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技术及应用.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张耕.民间文学艺术的知识产权保护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3]李欣.数字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路向.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1、归纳方法与演绎方法:归纳就是从个别事实中概括出一般性的结论原理;演绎则是从一般性原理、概念引出个别结论。归纳是从个别到一般的方法;演绎是从一般到个别的方法。
门捷列夫使用归纳法,在人们认识大量个别元素的基础上,概括出了化学元素周期律。后来他又从元素周期律预言当时尚未发现的若干个元素的化学性质,使用的就是演绎法。
2、分析方法与综合方法:分析就是把客观对象的整体分为各个部分、方面、特征和因素而加以认识。它是把整体分为部分,把复杂的事物分解为简单的要素分别加以研究的一种思维方法。
分析是达到对事物本质认识的一个必经步骤和必要手段。分析的任务不仅仅是把整体分解为它的组成部分,而且更重要的是透过现象,抓住本质,通过偶然性把握必然性。
3、因果分析法:就是分析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认识问题的产生原因和引起结果的辩证思维方法。使用这种方法一定要注意到真正的内因与结果,而不是似是而非的因果关系。
要注意结果与原因的逆关系,一方面包括“用原因来证明结果”,同时也包括“用结果来推论原因”。不同的事物,一般都一身二任,既是原因,又是结果,而且一个结果往往有不同层次的几个原因。因此,在研究过程中,对所分析的问题必须寻根究底。
扩展资料
一般高校将论文重合度30%以上定为抄袭的文章,即论文审核不通过。
在确认抄袭行为中,需要与形式上相类似的行为进行区别,具体如下:
(1)抄袭与利用著作权作品的思想、意念和观点。一般的说,作者自由利用另一部作品中所反映的主题、题材、观点、思想等再进行新的创作,在法律上是允许的,不能认为是抄袭。
(2)抄袭与利用他人作品的历史背景、客观事实、统计数字等。各国著作权法对作品所表达的历史背景、客观事实统计数字等本身并不予以保护,任何人均可以自由利用。但是完全照搬他人描述客观事实、历史背景的文字,有可能被认定为抄袭。
(3)抄袭与合理使用。合理使用是作者利用他人作品的法律上的依据,一般由各国著作权法自行规定其范围。凡超出合理使用范围的,一般构成侵权,但并不一定是抄袭。
(4)抄袭与巧合。著作权保护的是独创作品,而非首创作品。类似作品如果是作者完全独立创作的,不能认为是抄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研究方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文
最近我也在写论文的开题报告。下面是我复制的,百分之百正确。调查法调查法是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现实状况或历史状况的材料的方法。调查方法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基本研究方法,它综合运用历史法、观察法等方法以及谈话、问卷、个案研究、测验等科学方式,对教育现象进行有计划的、周密的和系统的了解,并对调查搜集到的大量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从而为人们提供规律性的知识。调查法中最常用的是问卷调查法,它是以书面提出问题的方式搜集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即调查者就调查项目编制成表式,分发或邮寄给有关人员,请示填写答案,然后回收整理、统计和研究。观察法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科学的观察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系统性和可重复性。在科学实验和调查研究中,观察法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作用:①扩大人们的感性认识。②启发人们的思维。③导致新的发现。实验法实验法是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联系的一种科研方法。其主要特点是:第一、主动变革性。观察与调查都是在不干预研究对象的前提下去认识研究对象,发现其中的问题。而实验却要求主动操纵实验条件,人为地改变对象的存在方式、变化过程,使它服从于科学认识的需要。第二、控制性。科学实验要求根据研究的需要,借助各种方法技术,减少或消除各种可能影响科学的无关因素的干扰,在简化、纯化的状态下认识研究对象。第三,因果性。实验以发现、确认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的有效工具和必要途径。文献研究法文献研究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课题,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地、正确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文献研究法被子广泛用于各种学科研究中。其作用有:①能了解有关问题的历史和现状,帮助确定研究课题。②能形成关于研究对象的一般印象,有助于观察和访问。③能得到现实资料的比较资料。④有助于了解事物的全貌。实证研究法实证研究法是科学实践研究的一种特殊形式。其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利用科学仪器和设备,在自然条件下,通过有目的有步骤地操纵,根据观察、记录、测定与此相伴随的现象的变化来确定条件与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的活动。主要目的在于说明各种自变量与某一个因变量的关系。定量分析法在科学研究中,通过定量分析法可以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以便更加科学地揭示规律,把握本质,理清关系,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势。定性分析法定性分析法就是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分析。具体地说是运用归纳和演绎、分析与综合以及抽象与概括等方法,对获得的各种材料进行思维加工,从而能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达到认识事物本质、揭示内在规律。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综合研究的方法,也称“交叉研究法”。科学发展运动的规律表明,科学在高度分化中又高度综合,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据有关专家统计,现在世界上有2000多种学科,而学科分化的趋势还在加剧,但同时各学科间的联系愈来愈紧密,在语言、方法和某些概念方面,有日益统一化的趋势。个案研究法个案研究法是认定研究对象中的某一特定对象,加以调查分析,弄清其特点及其形成过程的一种研究方法。个案研究有三种基本类型:(1)个人调查,即对组织中的某一个人进行调查研究;(2)团体调查,即对某个组织或团体进行调查研究;(3)问题调查,即对某个现象或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功能分析法功能分析法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是社会调查常用的分析方法之一。它通过说明社会现象怎样满足一个社会系统的需要(即具有怎样的功能)来解释社会现象。数量研究法数量研究法也称“统计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指通过对研究对象的规模、速度、范围、程度等数量关系的分析研究,认识和揭示事物间的相互关系、变化规律和发展趋势,借以达到对事物的正确解释和预测的一种研究方法。模拟法(模型方法)模拟法是先依照原型的主要特征,创设一个相似的模型,然后通过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的一种形容方法。根据模型和原型之间的相似关系,模拟法可分为物理模拟和数学模拟两种。探索性研究法探索性研究法是高层次的科学研究活动。它是用已知的信息,探索、创造新知识,产生出新颖而独特的成果或产品。信息研究方法信息研究方法是利用信息来研究系统功能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美国数学、通讯工程师、生理学家维纳认为,客观世界有一种普遍的联系,即信息联系。当前,正处在“信息革命”的新时代,有大量的信息资源,可以开发利用。信息方法就是根据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的原理,通过对信息的收集、传递、加工和整理获得知识,并应用于实践,以实现新的目标。信息方法是一种新的科研方法,它以信息来研究系统功能,揭示事物的更深一层次的规律,帮助人们提高和掌握运用规律的能力。经验总结法经验总结法是通过对实践活动中的具体情况,进行归纳与分析,使之系统化、理论化,上升为经验的一种方法。总结推广先进经验是人类历史上长期运用的较为行之有效的领导方法之一。描述性研究法描述性研究法是一种简单的研究方法,它将已有的现象、规律和理论通过自己的理解和验证,给予叙述并解释出来。它是对各种理论的一般叙述,更多的是解释别人的论证,但在科学研究中是必不可少的。它能定向地提出问题,揭示弊端,描述现象,介绍经验,它有利于普及工作,它的实例很多,有带揭示性的多种情况的调查;有对实际问题的说明;也有对某些现状的看法等。数学方法数学方法就是在撇开研究对象的其他一切特性的情况下,用数学工具对研究对象进行一系列量的处理,从而作出正确的说明和判断,得到以数字形式表述的成果。科学研究的对象是质和量的统一体,它们的质和量是紧密联系,质变和量变是互相制约的。要达到真正的科学认识,不仅要研究质的规定性,还必须重视对它们的量进行考察和分析,以便更准确地认识研究对象的本质特性。数学方法主要有统计处理和模糊数学分析方法。思维方法思维方法是人们正确进行思维和准确表达思想的重要工具,在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科学思维方法包括归纳演绎、类比推理、抽象概括、思辩想象、分析综合等,它对于一切科学研究都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系统科学方法20世纪,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横向科学的迅猛发展,为发展综合思维方式提供了有力的手段,使科学研究方法不断地完善。而以系统论方法、控制论方法和信息论方法为代表的系统科学方法,又为人类的科学认识提供了强有力的主观手段。它不仅突破了传统方法的局限性,而且深刻地改变了科学方法论的体系。这些新的方法,既可以作为经验方法,作为获得感性材料的方法来使用,也可以作为理论方法,作为分析感性材料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方法来使用,而且作为后者的作用比前者更加明显。它们适用于科学认识的各个阶段,因此,我们称其为系统科学方法。
写论文常用的研究方法介绍如下:
(1)调查法:
调查法是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现实状况或历史状况的材料的方法。一般是通过书面或口头回答问题的方式获得大量数据,进而对调查中收集的大量数据进行分析、比较、总结归纳,为人们提供规律性的知识。
(2)观察法:
观察法是指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感官和辅助仪器,对处于自然状态下的客观事物进行系统考察,从而获取经验事实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
(3)实验法:
实验法是指经过精心设计,在高度控制的条件下,通过操纵某些因素,从而发现变量间因果关系以验证预定假设的研究方法。核心在于对所要研究的对象在条件方面加以适当的控制,排除自然状态下无关因素的干扰。
(4)定量分析法:
定量分析是对事物或事物的各个组成部分进行数量分析的一种研究方法。依据统计数据,建立数学模型,并用数学模型计算出研究对象的各项指标及其数值。常见的定量分析法包括比率分析法、趋势分析法、数学模型法等等。
(5)定性分析法:
定性分析法是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分析。运用归纳和演绎、分析与综合以及抽象与概括等方法,对获得的各种材料进行思维加工,揭示事物运行的内在规律,包括因果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矛盾分析法等。
有关于论文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有关于论文的研究方法有哪些,论文是一种常见的写作方式。而论文的研究方法则是为了论文的写作去进行调查、实验等的一种研究方式,下面分享有关于论文的研究方法有哪些相关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1)调查法
调查法是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现实状况或历史状况的材料的'方法。一般是通过书面或口头回答问题的方式获得大量数据,进而对调查中收集的大量数据进行分析、比较、总结归纳,为人们提供规律性的知识。
典型例子
调查法中最典型的例子是问卷调查法。它是通过书面提问收集信息的一种方法,即调查人员编制调查项目表,分发或邮寄给相关人员,询问答案,然后收集、整理、统计和研究。
(2)观察法
观察法是指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感官和辅助仪器,对处于自然状态下的客观事物进行系统考察,从而获取经验事实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
典型例子
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就是通过观察法提炼总结出来的;儿童心理学创始人——普莱尔,也是在一次次地使用观察法后,提出了儿童心理学领域中的诸多理论。
(3)实验法
实验法是指经过精心设计,在高度控制的条件下,通过操纵某些因素,从而发现变量间因果关系以验证预定假设的研究方法。核心在于对所要研究的对象在条件方面加以适当的控制,排除自然状态下无关因素的干扰。
典型例子
采取实验法的一个典例是罗森塔尔效应的提出,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L.雅各布森通过对小学生进行“未来发展趋势测验”,发现人们对他人行为的期望通常可以导致他人向期望方向改变。
1、定量分析法
定量分析是对事物或事物的各个组成部分进行数量分析的一种研究方法。依据统计数据,建立数学模型,并用数学模型计算出研究对象的各项指标及其数值。常见的定量分析法包括比率分析法、趋势分析法、数学模型法等等。
典型例子
企业管理中时常采用定量分析法,比如企业信用结果的得出,就是采用定量分析法,以企业财务报表为主要数据来源,按照某种数理方式进行加工整理的结果。
2、定性分析法
定性分析法是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分析。运用归纳和演绎、分析与综合以及抽象与概括等方法,对获得的各种材料进行思维加工,揭示事物运行的内在规律,包括因果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矛盾分析法等。
典型例子
德尔菲法是最典型的定性分析法,该方法按照规定的程序,背靠背地征询专家小组成员的预测意见,经过几轮征询,使专家小组的预测意见趋于集中,最后做出符合市场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结论,是一种主观预测方法。
现代生物技术制药研究及展望生物技术药物(biotech drugs)或称生物药物(biopharmaceutics)是集生物学、医学、药学的先进技术为一体,以组合化学、药学基因(功能抗原学、生物信息学等高技术为依托,以分子遗传学、分子生物、生物物理等基础学科的突破为后盾形成的产业。现在,世界生物制药技术的产业化已进入投资收获期,生物技术药品已应用和渗透到医药、保健食品和日化产品等各个领域,尤其在新药研究、开发、生产和改造传统制药工业中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生物制药产业已成为最活跃、进展最快的产业之一。有些学者认为,20世纪的科学技术是以物理学和化学的成就占主导地位,而21世纪的科学技术是以生物学的成就占主导地位。无论这种说法是否得到普遍的认同,生物技术是当今高技术中发展最快的领域似乎是不争的事实。 科学家预测,生命科学到2015年会取得革命性进展。这些进展可以帮助人类解决很多目前无法医治的疾病的治疗问题,彻底消除营养不良,改善食品的生产方式,消除各种污染,延长人类寿命,提高生命质量,为社会安全和刑侦提供新的手段。有些成果还可以帮助人类加速植物和动物的人工进化以及改善生态环境对人类的影响等。产生新的有机生命的研究也会取得进展。1.生物制药现状目前生物制药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向:1 肿瘤 在全世界肿瘤死亡率居首位,美国每年诊断为肿瘤的患者为100万,死于肿瘤者达万。用于肿瘤的治疗费用1020亿美元。肿瘤是多机制的复杂疾病,目前仍用早期诊断、放疗、化疗等综合手段治疗。今后10年抗肿瘤生物药物会急剧增加。如应用基因工程抗体抑制肿瘤,应用导向IL-2受体的融合毒素治疗CTCL肿瘤,应用基因治疗法治疗肿瘤(如应用γ-干扰素基因治疗骨髓瘤)。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TNMPs)可抑制肿瘤血管生长,阻止肿瘤生长与转移。这类抑制剂有可能成为广谱抗肿瘤治疗剂,已有3种化合物进入临床试验。2 神经退化性疾病 老年痴呆症、帕金森氏病、脑中风及脊椎外伤的生物技术药物治疗,胰岛素生长因子rhIGF-1已进入Ⅲ期临床。神经生长因子(NGF)和BDNF(脑源神经营养因子)用于治疗末稍神经炎,肌萎缩硬化症,均已进入Ⅲ期临床。美国每年有中风患者60万,死于中风的人数达15万。中风症的有效防治药物不多,尤其是可治疗不可逆脑损伤的药物更少,Cerestal已证明对中风患者的脑力能有明显改善和稳定作用,现已进入Ⅲ期临床。Genentech的溶栓活性酶(Activase重组tPA)用于中风患者治疗,可以消除症状30%。3 自身免疫性疾病 许多炎症由自身免疫缺陷引起,如哮喘、风湿性关节炎、多发性硬化症、红斑狼疮等。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多于4000万,每年医疗费达上千亿美元,一些制药公司正在积极攻克这类疾病。如 Genentech公司研究一种人源化单克隆抗体免疫球蛋白E用于治疗哮喘,已进入Ⅱ期临床;Cetor′s公司研制一种TNF-α抗体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有效率达80%。Chiron公司的β-干扰素用于治疗多发性硬化病。还有的公司在应用基因疗法治疗糖尿病,如将胰岛素基因导入患者的皮肤细胞,再将细胞注入人体,使工程细胞产生全程胰岛素供应。4 冠心病 美国有100万人死于冠心病,每年治疗费用高于1 170亿美元。今后10年,防治冠心病的药物将是制药工业的重要增长点。Centocor′s Reopro公司应用单克隆抗体治疗冠心病的心绞痛和恢复心脏功能取得成功,这标志着一种新型冠心病治疗药物的延生。基因组科学的建立与基因操作技术的日益成熟,使基因治疗与基因测序技术的商业化成为可能,正在达到未来治疗学的新高度。转基因技术用于构造转基因植物和转基因动物,已逐渐进入产业阶段,用转基因绵羊生产蛋白酶抑制剂ATT,用于治疗肺气肿和囊性纤维变性,已进入Ⅱ,Ⅲ期临床。大量的研究成果表明转基因动、植物将成为未来制药工业的另一个重要发展领域。2.生物制药展望今后10年生物技术将对当代重大疾病治疗剂创造更多的有效药物,并在所有前沿性的医学领域形成新领域。目前热门的药物生物技术如下:表1 热门药物生物技术疫苗 62 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 4基因治疗 28 凝血因子 3白介素 11 集落细胞刺激因子 3干扰素 10 促红细胞生成素 2生长因子 10 SOD 1重组可溶性受体 6 其他 56反义药物 6 总数 284生物学的革命不仅依赖于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的自身发展,而且依赖于很多相关领域的技术走向,例如微机电系统、材料科学、图像处理、传感器和信息技术等。尽管生物技术的高速发展使人们难以作出准确的预测,但是基因组图谱、克隆技术、遗传修改技术、生物医学工程、疾病疗法和药物开发方面的进展正在加快。除了遗传学之外,生物技术还可以继续改进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疗法。这些新疗法可以封锁病原体进入人体并进行传播的能力,使病原体变得更加脆弱并且使人的免疫功能对新的病原体作出反应。这些方法可以克服病原体对抗生素的耐受性越来越强的不良趋势,对感染形成新的攻势。除了解决传统的细菌和病毒问题之外,人们正在开发解决化学不平衡和化学成分积累的新疗法。例如,正在开发之中的抗体可以攻击体内的可卡因,将来可以用于治疗成瘾问题。这种方法不仅有助于改善瘾君子的状况,而且对于解决全球性非法毒品贸易问题具有重大影响。各种新技术的出现有助于新药物的开发。计算机模拟和分子图像处理技术(例如原子力显微镜、质量分光仪和扫描探测显微镜)相结合可以继续提高设计具有特定功能特性的分子的能力,成为药物研究和药物设计的得力工具。药物与使用该药物的生物系统相互作用的模拟在理解药效和药物安全方面会成为越来越有用的工具。例如,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在药物审批的过程中利用Dennis Noble的虚拟心脏模拟系统了解心脏药物的机理和临床试验观测结果的意义。这种方法到2015年可能会成为心脏等系统临床药物试验的主流方法,而复杂系统(例如大脑)的药物临床试验需要对这些系统的功能和生物学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到下世纪初生物技术药物的种类数目尚不会超过一般药物的总数,但生物技术制药公司总数将超过前10年的6倍。目前主要生物技术公司多分布在美国,如Amgen,Genetics institute,Genzyme,Genentech和Chiron,还有Biogen也发展较快。1987年尚没有一种重组DNA药物进入世界药品销售额排名前列表,但到1996年已有多种生物工程药物榜上有名。经上市的生物技术药物主要含3大类,即重组治疗蛋白质、重组疫苗和诊断或治疗用的单克隆抗体。药物的研究开发成本目前已经高到难以为继的程度,每种药物投放市场前的平均成本大约为6亿美元。这样高的成本会迫使医药工业对技术的进步进行巨大的投资,以增强医药工业的长期生存能力。综合利用遗传图谱、基于表现型的定制药物开发、化学模拟程序和工程程序以及药物试验模拟等技术已经使药物开发从尝试型方法转变为定制型开发,即根据服药群体对药物反应的深入了解会设计、试验和使用新的药物。这种方法还可以挽救过去在临床试验中被少数患者排斥但有可能被多数患者接受的药物。这种方法可以改善成功率、降低试验成本、为适用范围较窄的药物开辟新的市场、使药物更加适合适用对症群体的需要。如果这种技术趋于成熟,可以对制药工业和健康保险业产生重大影响。值得注意的是,制药工业的知识产权保护在世界各地是不平衡的。某些地区(例如亚洲)会继续以生产专利过期药物为主,有些地区(如美国和欧洲)除了继续生产低利润的药物外会不断开发新的药物。总之,综合多学科的努力,通过新技术的创立可以大大拓宽发明新药的空间,增加发明新药的机遇与速度。因为这些手段可以寻找快速鉴定药物作用的靶,更有效地发现更多新的先导物化学实体,从而为发明新药提供更加广阔的前景。仅供参考,请自借鉴希望对您有帮助
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基因治疗的伦理:问题与争议基因治疗可以分为体细胞基因治疗、生殖细胞基因治疗和增强细胞基因治疗。体细胞基因治疗(somatic cell gene therapy)是应用体细胞基因工程技术将某个基因植入人体,从医学上校正该病人的遗传缺陷。因为,许多遗传病是由于缺乏某个基因、基因异常或缺陷而引起的,通过体细胞基因治疗植入那个基因到细胞内,可治疗基因缺乏、异常和缺陷。生殖细胞基因治疗(germ-line gene therapy)是将外源正常基因转入精子、卵子或受精卵,矫正有缺陷的基因而达到治疗遗传病的目的。理论上讲,生殖细胞基因治疗既可治疗遗传病患者,又可使其后代不再患这种遗传病,是一种使遗传病得到根治的方法。与生殖细胞基因治疗相关的是增强细胞基因治疗 ( enhancement gene therapy) 或增强基因工程。增强基因工程可改变体细胞的遗传物质,也可以改变卵子、精子或早期胚胎细胞的遗传物质,从纠正疾病基因变为改变人的正常特性。目前,由于技术的发展和伦理争议,一些体细胞基因治疗已应用于临床或进入临床研究阶段。生殖细胞基因治疗及与其相关的增强细胞基因治疗则尚未开展。一、 体细胞基因治疗的伦理争议体细胞基因治疗首先发展于美国。在这里遇到的最初的伦理争论关涉到这种与一般的治疗有较大区别的治疗方式的正当性。一些科学家认为,体细胞基因治疗是目前疾病治疗技术的一种自然的、合乎逻辑的延伸。 而生命伦理学家则主要考虑到技术的安全性,基因干预的潜在的利弊,该研究的参与者参与机会的公正性,研究参与者知情同意的真实性以及参与者的隐私和医学信息保密等等。伦理学家的着眼点在于生命伦理学的一些基本伦理原则:有利原则、尊重原则、自主性原则、知情同意原则、保密原则和公正原则。但对这些原则如何进行应用却有一个实践和争议的过程。[1]当体细胞基因治疗在细胞培养中和动物模型上进行了较多的基因治疗试验研究后,就基因治疗是否很快就可以试用于病人而言,生命伦理学家讨论的首要问题在于体细胞基因治疗预期或潜在的利弊。批评者认为,由于体细胞基因治疗还存在相当程度的不确定性,在治疗中所使用的被修饰的病毒载体的安全性问题还没有确定。病人的细胞可能重新整合病毒的基因,逆转录病毒不能准确到达靶细胞里的靶基因进行替代,理论上也存在逆转录病毒激活或刺激致癌基因的可能危害。[2]但更多的学者认为,这种治疗方法仅仅影响非生殖细胞,被改变的遗传物质不会遗传给后代,被遗传修饰的体细胞产物类似病人服用的药物。体细胞基因治疗中使用的一些技术与其它广泛应用的医学干预相似,并且具有侵袭性小、排斥少的优点。除此以外,他们还认为,如果一些疾病可以用副作用小且费用合理的其它方法治疗,那么就应根据对病人有利之原则,选择其它治疗方法,体细胞基因治疗只用于那些遗传病、癌症、艾滋病等难治的疾病。[3]由于伦理问题不断出现,争论也较激烈,研究者在将体细胞基因治疗方式应用到临床时,应当比应用心脏移植、试管婴儿等技术还要审慎和仔细。80年代初,在非常缺乏临床基因治疗研究的证据的情况下,美国的科学家便对病人进行了临床基因治疗的尝试。由于试验结果不明显,且并没有进行伦理论证,因而这一做法受到了广泛的谴责。美国的体细胞基因治疗因此几乎停顿了10年。在对严重的综合性免疫缺陷疾病(SCID)病人的最初基因治疗实验获得一些对临床有益的研究结果之后,得到伦理审查的第一个体细胞基因治疗才应用到了人类,它的最初的草案经历了3年的讨论才得到批准。有关的伦理争论在这之前几乎持续了20年。[4]1999年9月,一个令人痛心的事件给生命伦理学界带来了新的思考。美国费城18岁的格辛戈患了一种遗传性疾病----良性鸟氨酸基转移酶(OTC)缺陷症。这种鸟氨酸代谢失调的疾病本可以通过营养和药物得以控制。但他却到宾夕法尼亚大学人类基因治疗研究所接受基因治疗的临床I期试验,这也是该研究所的第18位和最后一位受试者。在试验中,由威尔森(James Wilson)领导的研究小组将包含外源性治疗基因的腺病毒载体颗粒(最大剂量)注入到他的肝脏内。第二天,格辛戈病情加重,血氨急剧攀升,夜间开始昏迷不醒。4天后,由于强烈的免疫排斥反应,格辛戈的多个器官衰竭而死亡。这是第一例直接因体细胞基因治疗而死亡的临床试验。在2000年1月份的一次听证会上,格辛戈的父亲说:“这是一场本可以避免的灾难。我儿子事先并没有被告诉有什么严重的危险(包括试验用的猴子的死),他被诱导并错误地相信这次人体实验是有利于他的。”自愿受试者是受一个病人咨询网站吸引而来的。该网站把这项基因治疗方案称为“非常低的剂量和可喜的结果”的方案。这个事件既关涉到以前人们熟知的受试者知情同意的伦理问题,也涉及到过去人们常常忽略的研究者和受试者之间的利益冲突、研究者的科研责任。可以确定的是,这个事件不但不是一个负责任的临床试验研究,而且充满了误导和欺。首先这个试验不应该应用于人体,因为在预备研究时猴子有类似反应,有些已经死亡。以前一位病人仅输入了较低剂量病毒,就发生了肝损害。而网站公布的信息不但并未提及预备研究时动物的反应,反倒承诺试验能及早得到结果,且使用的病毒剂量很低,最后的同意书也未提及猴子死亡等相关事实。本来,参与基因治疗的知情同意书所包括的内容应经由伦理审查委员会详细讨论,并且受到公众的审查。但研究者却有意对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重组DNA顾问委员会隐瞒了向受试者肝内注射病毒载体这一事实。这个事件的伦理问题已不仅仅是采取何种步骤来确保受试者真正的知情自愿的同意,而是研究者作为科学家的责任以及研究者和受试者之间的利益冲突。科学家在研究中的责任以及研究者和受试者之间的利益冲突,近年来已引起生命伦理学界的关注和讨论。科学家在研究中的责任包括:科学家的诚信、对科学中不当行为的监控及科学家的责任等重要问题。从科学进步的角度来讲,向受试者提供重要的事实,包括他们疾病的真实情况、治疗方法、研究中采用的方法、研究的利弊等对于科学研究者来说是一个挑战,但从科学是为人类服务这个目的和科学、人类的尊严本身来看,科学家的诚信和社会责任非常重要,绝不能抛弃。本事件中的当事人威尔森拥有一个公司,这个公司对他实验室中的发现拥有专利权。这就是说,他和他的同事在这项技术的知识产权的诱惑下,违反科研伦理进行了这次体细胞基因治疗试验。这时试验中所包含的研究者的经济利益,可能与受试者的生命利益产生冲突。而研究者不但没有避开这些利益冲突,反倒向受试者隐瞒了真相。利益冲突是由经济发展所引发的一种新的生命伦理问题。企业为实验提供巨大的经济支持的同时,也就给科研注入了活力。然而企业对科研领域的控制, 却能够使某些科学家和科研机构逐渐失去自己的独立性,造成一些科研人员的科研伦理观念受到侵蚀,科研诚信受到损害。[5]利益冲突也包括科学进步与公众利益、企业利益之间冲突等等。目前生命伦理学界所捍卫的是病人或受试者的根本利益,所强调的是对人体试验研究中各种利益的分析和解决。鉴于体细胞基因治疗研究的这一不良事件,威尔森所在的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人类基因治疗研究所的研究已被停止。但体细胞基因治疗研究这一事件已作为典型案例得到了持续的讨论,这一事件加深了我们对基因治疗伦理的认识,也推动了生命伦理学理论研究的深化。二、生殖细胞基因治疗的伦理争议生殖细胞基因治疗正处于试验研究之中,尚未进入临床人体应用阶段。但在美国,相关的伦理讨论从50、60年代就开始了。有人认为,那时就可以进行改变人类生殖细胞基因的治疗,也有人则认为需待技术的改进和完善之后才能进行。1992年9月,尼尔博士向NIH审查委员会提交了有关生殖细胞的自发突变和诱导突变的伦理问题的提案,提出及早讨论伦理问题可以降低风险,做好准备。一旦技术突破,生殖细胞基因治疗可行,那么预先的伦理讨论对于合理的监督政策的制定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6]生殖细胞基因治疗可能在这些临床病例下得到应用: 当妻子和丈夫都是隐性遗传病患者时,那么他们的后代就可能全部患有相同的遗传病。当夫妻是隐性遗传病基因的携带者时,那么他们的后代中有25%携带的基因可能是正常的,50%可能与他们的父母携带同样的遗传病基因,25%可能是该遗传病患者。在妊娠前三个月里,某种确诊的遗传病能够使胎儿遭受严重的不可逆的脑损伤,且没有其它可知的办法可以对宫内的胎儿进行基因修复。某个确诊的遗传病影响患有该病的父母身体上许多不同部位的不同细胞类型,而体细胞基因治疗只能治疗某一特定细胞类型,生殖细胞基因治疗则可以在早期进行而影响各种细胞,可能是预防该病遗传给未来后代的唯一可行的方法。赞成生殖细胞基因治疗的科学家认为,生殖细胞基因治疗可能是预防基因缺陷所致的特殊生物体损伤的唯一方法。它比体细胞基因治疗技术还要成功,因为它所需的技术突破是基因置换或基因修复。体细胞基因治疗技术使用的是基因添加的方法,这种方法所使用的功能正常的基因和原先功能异常的基因都被保留在靶细胞中。而生殖细胞基因治疗技术使用的基因置换或基因修复的方法则避免了这种风险,而且它还能彻底消除生殖细胞显性遗传病。[7]赞成生殖细胞基因治疗的学者还从父母的角度论证: 父母希望他们的子女以及子女的后代免于出生时就患有遗传病,免于出生后采用体细胞基因治疗。父母也希望免除因可能传递给后代相关的遗传病而面临的各种困难的抉择。父母为子女的健康做出的任何一个真诚的决定都应受到道德和法律的保护。[8]这种赞成生殖细胞基因治疗的论证遭到了许多反驳,反驳的理由基于技术负效应,即一旦技术上发生问题,这种负效应便是严重且不可纠正的。因为技术的不可预测的负效应,不仅影响受试者,而且还将影响他们的后代。针对父母可以为后代子女的健康做出决定的伦理辩护,反对者则从后代人权的角度进行了反驳,认为后代有从父母那里继承没有被人工干预的“遗传财产” 的道德权利,即使父母的目的是为了使后代免受疾病的困扰。任何事物本质上都受一定约束,即使是最仁慈的行为也不能超越这个限制。[9]生殖细胞基因治疗如果成功,可一次性祛除患者和后代的遗传病或癌症等绝症,这样好的技术似乎不应放弃。但我们要考量的是技术层面的负效应是什么,是否不可预测,不可纠正。当一个技术尚未成熟到可以应用于人类研究或治疗,人们就应等待它的基础研究的继续发展。研究人员和保健人员的职能有探究治疗和预防人类疾病的新方法的自由,但生殖细胞基因治疗只有真正具有了预防遗传缺陷和治疗遗传疾病的功能后,才能与医学的目的相一致,才能临床应用于人体。我们也希望伦理层面的探讨继续进行,并且指导技术的发展。2002年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生命伦理委员会公布了技术和伦理层面的论证结果:就技术层面而言,人们还无法修正遗传缺陷,该领域的研究进展也很有限。一个主要的障碍就是对基因的表达难以把握,外来遗传物质的任意结合很可能在细胞层面造成无法想象的影响及对胚胎、胎儿和儿童的成长造成伤害。在伦理层面,担忧“以治疗为目的”的基因治疗和“改进正常的特征”的增强基因工程之间的区别很模糊,未来的知识和技术很可能把目标放在干预“好”和“坏”的人类特征上,这将提出一些基本的道德问题。[10]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伦理委员会及大多数国家的伦理准则建议,可以使用植入前诊断和选择性放弃一个具有遗传病的胚胎,而不进行生殖细胞的基因改造。这就是说,不伤害受试者、患者及后代是起码的道德底线。三、增强细胞基因治疗的伦理争议增强细胞基因治疗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纠正疾病基因,而是改变人的正常特性,一般称为增强基因工程。增强基因工程可分为与健康相关的增强和与健康不相关的增强。与健康相关的增强:如增强免疫力,提高免疫系统抵御功能,促进健康。相关的伦理问题包括:基因增强仅仅应用于知情同意的成年人吗? 父母在道德上可以为了他们的孩子的利益而接受基因增强吗? 增强应该适用于所有的人,抑或只能施惠于那些能承受费用的人? 生殖细胞基因增强在道德上是否可以接受等等。与健康无关的增强例子如:为使儿子长成一个高个子篮球运动员,父母可要求把一个生长激素基因植入他们正常生长的儿子的体细胞内,或植入自己的生殖细胞内。改变人的肤色、发色、智力、性格甚至道德观念也是与健康不相关的增强的主要内容,对这样的增强,存在的伦理争议更多,更复杂。无论是与健康相关的增强和与健康不相关的增强,只要不是出于技术滥用的目的,将生殖细胞增强基因工程用于种族清洗、创造优势人种、创造非人生物等,我们可以肯定这是现代人对后代人施以的“善行”。但正如某学者指出的那样;“我们为未来人作决定,完全是出于善良的目的,是为了使未来人类拥有一种有价值的品质。然而,这一点非但不能构成为他人作决定的理由,反而只能表明是一种“善良的”强制。这是因为:它违背了伦理学上最基本的为任何人所享有的自决权的原则。它对人的尊严与基本的人权都是一种严重的侵害。在干预生殖细胞或受精卵基因的过程中,未来人类的基因配置是由父母、医生或国家决定的,而个体的人仅仅是前者所决定与创造的结果。其次,正常情况下,任何一个人的遗传特征均归因于其父母遗传物质的组合的偶然性,是自然随机配置的结果,换言之,是由上天或上帝决定的。现在,如果我们通过基因技术对人的遗传基因进行人为的干预,这无疑意味着是医生或研究人员要扮演上帝的角色。[11]许多生命伦理学学者对上面的观点提出疑问:许多后代人出生和后代人的许多方面都是由父母在医生的帮助下决定的,父母在医生和高科技的帮助下已做过了许多善事。应用高新生殖技术的医生或研究人员已经扮演“上帝”的角色,而且还在继续扮演上帝的角色。一个学者还用儒家哲学论证他的观点。他认为从儒家的“天道就是仁道”,“智以辅仁”的思想推断,只要一个知识或技术是出于好意,儒家就认为应该欢迎和支持。[12]当然,有一种观点认为未来世纪的人要求何种权利是未知的。没有人知道许多世纪以后的人们对于权利问题持何种观点。也可能他们完全拒斥权利的要求或不需要权利或对权利不感兴趣。换言之,未来时代的价值和信念体系将会不同于、甚至迥然不同于我们。对这些观点,值得思考的是:医疗保健的仁术和“仁者”扮演“上帝”可以到什么程度?人类对基因操纵的终级标准究竟是什么?有学者对怎样界定有价值的品质提出争议,认为用增强细胞基因工程去产生增强效应不好操作,因为无法确定增强什么,什么是增强的标准。有学者还用老年化作为案例说明:老年化进程究竟是一种疾病还是一种正常状况,医学家认为也难以分辨。因此用遗传学方式延长生命,其意义就难以确定。就算人们会按一定的价值观去增高、增智,社会也会产生由这些价值观导致的不平等和歧视。[13]看来,就与健康无关的增强基因工程而言,绝对的科学自由和个人自由的观点是不合宜的。而且,从目前增强基因工程的技术进展来看,人们还无法确知大多数行为特性与基因及环境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应当说,人类的许多行为心理特征都是基因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尤其人的智力、运动能力、艺术能力更是如此。因此,试图用改变生殖细胞或体细胞的某个基因来实现这种增强,应该说是很难成功的。即便这样的增强细胞工程在某种程度上得以实现,我们就可以因为尊重父母在生殖上有提高后代的“生命质量”这个“特权”而左右后代的“开放性未来”吗?况且我们连这个“开放性的未来”是有利于他还是不利于他都无法确定,就对他的遗传基因进行这种干预,把风险和后果强加于这个未来的人,这在伦理上当然是不能接受的。【参考文献】 [1]王延光:《中国当代遗传伦理研究》,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年11月,第 18—28页。 [2]邱仁宗等 :《生命伦理学概论》,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56页。 [3]孙慕义:《新医学伦理学概论》哈尔滨出版社,1995年第141页。 [4]张大庆,体细胞基因治疗中的伦理学问题,《医学与哲学》1996年,第3期。 [5]陈元方等《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3年9月,第77页。 [6]LeRoy Walters, Julie Gage Palmer,The Ethics of Human Gene Therap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P60. [7]Hans-Martin Sass, Copernican Challenge of Genetic Prediction in human Medicine,1988。 [8]LeRoy Walters, Julie Gage Palmer,The Ethics of Human Gene Therap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P70. [9]邱仁宗,人类基因工程和未来时代的责任(上)《医学与哲学》,1996(6),第285~286页。 [10]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生命伦理委员会,“关于胚胎植入前基因诊断和生殖细胞干预的报告” 《医学与哲学》,2004年(10),第11页。 [11]甘绍平, 基因工程伦理的核心问题. 哲学动态. 2001,(1):第33-35页。 [12]张新庆,“基因治疗在中国”,《中英生命伦理学研讨会论文集》2004年8月。 [13]邱仁宗,人类基因工程和未来时代的责任(上)《医学与哲学》,1996(6),第285~286页。(录入编辑:神秘岛)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版权所有 亿网中国设计制作 建议使用以上版本浏览
、我国每年的“禁毒宣传月”从6月3日开始,这是因为历史上的这一天一位著名的民族英雄开始领导人民销毁收缴的鸦片,取得了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这位民族英雄是
美国一份研究说明,有一种单一组合基因疗法,可同时治疗肥胖、第二型糖尿病、肾脏疾病与心脏衰竭等疾病,打破目前一种药治一种病的困境,展现基因治疗的前景。
《美国国家科学学院院刊》(PNAS)介绍一项基因疗法,称可治疗肥胖、第二型糖尿病、肾衰竭、心脏衰竭这四种与衰老有关疾病。
不同基因组合注入老鼠改善症状也不同
这项基因疗法涉及三种基因,分别是FGF21、αKlotho、sTGFβR2的可溶形式,过去的研究显示,老鼠的这三种基因过量,都能改善健康、增加寿命有关的正面现象。
实验以腺相关病毒AAV为载体,分别建构3个基因的疗法,接着单独或组合性地注射进实验用老鼠体内。在长期提供高脂肪饮食的老鼠中,使用FGF21基因治疗即可逆转肥胖与糖尿病。用在有心脏衰竭症状的老鼠中,单用sTGFβR2或与另两个基因同时使用,心脏功能增加58%。在肾功能有问题的老鼠中,sTGFβR2与FGF21组合可减缓肾脏萎缩。
实验结果良好迈入临床一大步
结果说明,上面提到的四种与衰老有关的疾病,能够仰赖FGF21及sTGFβR2的组合基因疗法改善,提升动物生存力。且这些基因不会传给后代,也不会修改该动物的DNA。不过论文作者提到,三个基因同时使用,效果较差,原因还要等待进一步研究。
哈佛大学教授Gee Church表示,这项实验结果,是这项疗法朝向进入临床的一大步。且可望有效降低免疫相关问题。
嗯,标题怎么取?这个根据实际情况自己定
论文标题是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论文的重要信息点,同时又最能吸引读者,还能给读者最简明的信息提示,论文标题的选取方式如下:1.论文标题要用简明,精确的词语反映论文的主要内容和强调的观点;2.论文标题要能引导读者去发现并准确的把握论文的要领;3.论文标题要能作为编制题录,索引和检索的主要依据。如此便可选取最好的论文标题
想要取好一个论文标题的话,那么需要做好这四点,第一个需要做好的点是取论文标题要简短精炼,第二个需要做好的点是准确表达论文主题,第三个需要做好的点是取论文标题要足够醒目,第四个需要做好的点是取论文标题要包含关键词。下面是关于“论文标题怎么取”的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继续往下阅读了解。
1、取论文标题要简短精炼:取论文标题的时候,不要取过于冗长的标题,否则就会给人一种枯燥无味的感觉,并且让人觉得十分不利索,而是在字数上要精简。
2、准确表达论文主题:取论文标题的时候,不要取过于笼统的,没有办法扣文的标题,好的论文标题一定是可以看出论文的主题的。
3、取论文标题要足够醒目:取论文标题的时候,要醒目,如此才可以更加吸引到读者的注意力,并且才可以使得读者产生进一步阅读的能力。
4、取论文标题要包含关键词:取论文标题的时候,可以结合关键词来取标题,也就是在论文的标题当中加入关键词,而关键词是很容易被搜索引擎抓取说明的。
常见的论文题目有这些:《只缘身在此山中》、《莫让情云遮慧眼》、《淡妆浓抹总相宜》、《让我们拥有宁静朴素的心》、《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幸福的意义》、《送人玫瑰,手有余香》、《梦想为帄,工作为桨》、《言必信,行必果》、《学会放手》等等。
1.切忌假大空。这也是许多人在论文标题选取的时经常犯的一个错误。论文主要是对某个专业的特定领域所展开的细致研究,如果选取的范围非常广泛,那么就很难对研究的领域展开详细的分析。2.加上副标题。如果一个主标题不能完整的代表所有文章的观点,就可以加上副标题,对主标题进行更加详细的解释。一般来说,论文通常是以具体的主体做研究对象,也有利于读者的理解。3.长短合适。标题太短,则难以详细表达正文的确切意思。标题太长,则令人丧失阅读的耐心。因此,标题的字数一般控制在20-35字左右,这样既可以完整的表达正文的内容,又不显冗长。4.多取几个标题。如果在选取标题的过程中,摇摆不定。那么就可以一一将其罗列出来,然后根据自己正文所研究的内容,进行取舍。希望可以帮到你,望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