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 颜氏家训勉学毕业论文

颜氏家训勉学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

颜氏家训勉学毕业论文

《 颜氏家训》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体大思精的家教专注典籍,被誉为“论述教子 治家 勉学 处事 之法则 ,传承家教诚孝 伦理风操之经典”。作者颜之推,字介,魏晋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文学家 思想家与教育家。他深受儒家礼教的影响,学养深厚,学风严谨。此书流传了几百年,仍然对后世具有极深的影响。 在《颜》中我最看重的是有关于家庭教育这一部分。教育包括 学校教育 家庭教育 和社会教育等。在当时的社会中,颜氏以个人的亲身经历总结经验,阐述出自己的家庭教育观点,实属难得。“序致第一”中有云;“昔在 ,便蒙诱诲”(我从很小的时候就受到这方面的开导和教诲)细细想来,自古以来,父母们望子成龙,王女成凤。那首先就要在儿女年幼之时进行正确的开导和教诲。今天已经是21世纪的现代化社会,现代化的文明,而我们的父母是否在现代化文明中体会到这一点呢?也许在某些知识分子家庭中还是觉醒的。他们尊重孩子,理解孩子。可他们仍然没能摆脱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保守的思想观念。他们总是用自己的经验与知识强加于孩子,给孩子增添了无形的压力。在普通的家庭中,孩子的教育存在很多问题。他们的父母未能接受高等教育,只是以传统的方式或多或少的受书本和媒体知识的影响,在迷茫中探寻道路。 家庭教育是孩子受教育的重要形式,其他教育形式是无法企及的,自古以来圣贤明君都非常重视家庭教育。《三字经》中说,“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不仅成就了孩子,同时也成就了家长乃至整个家族的声誉。《三字经》上说,“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人在刚出生的时候,如同一张白纸,没有善恶美丑真假的概念,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无形的。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在他的《尼各马克伦理学》中,他说“人的灵魂正如一本什么也没有写的书,或什么也没有写上的一张白纸,一块白板。”颜氏就提出“教子宜早”,可见家庭早期教育的重要地位。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还是时代的变迁,人们都认为儿童是可塑造的。家庭教育从古到今都是有其现实意义的。 颜氏强调家庭教育中父母要慈爱,也要威严。“父母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父母对待儿女要爱子有方。既不可简慢,也不可溺爱无量。简慢只会造成亲子关系淡薄,溺爱只会养育出温室的花朵。爱是大智慧,学会爱孩子,才能在孩子成长的路上感受到家的温暖,生命的美好。父母也要保持威严的一面,在孩子的心中树立威信。理性的光辉是伟大的,孩子在理性中学会思考,学会成长。当今社会家庭教育成了社会大问题,如何培养一个优秀的孩子?对家长老师和社会来说,是个巨大的挑战。“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父母是儿童一生最亲密的人,最信任的人。父母应该如何爱孩子,教育孩子?也许《颜氏家训》就是我们现代人真正应该学习的典范。

《颜氏家训》伦理思想解析 论文关键词:《颜氏家训》民间儒学伦理思想 论文摘要:介绍了《颜氏家训》产生的历史背景,阐述了《颜氏家训》关于人伦、仁义、忠君和知足戒奢、谨言慎交、读书致用的思想主张。认为《颜氏家训》为儒家学说向民间的深入架设了桥梁,为儒学民间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北齐颜之推撰写的《颜氏家训》,成书于隋仁寿年间(公元601 - 604年),阐述了教子治家、立身扬名之道,宣扬刻苦读书、养身归心、经世治国,内容涵盖儒学、佛学、文学、音韵学、道学等,有一定史料价值,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在伦理思想方面。颜之推著此书,目的在于“整齐门内,提撕子孙”,使颜氏家族永葆兴旺。《颜氏家训》提倡的伦理思想,在今天看来仍有许多可称道之处。 一、《颜氏家训》的历史背景与地位 传统社会里,儒学思想在人们的思想道德领域能够占据统治地位,首先当然是因为它适应了封建统治的需要,其次家学、家诫、家训之类的强力灌输也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一定程度上它们为圣人之学向民间的深人架设了桥梁。 由魏晋进人南北朝隋唐时期,中国思想史的演进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就是外来的佛教和土生土长的道教的兴盛。佛、道两教的兴起和发展,对中国的经济、政治尤其是对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南北朝隋唐时期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趋势就是儒、佛、道之间的相互斗争和渐趋合流。《颜氏家训》(以下简称《家训》)深受儒家、佛家和道‘家文化的影响,其中以儒家思想影响最深。 颜之推(531一590 ),生于南北朝后期,亲历了时局的艰难、朝代的频换、人生的困厄,遭受了一系列挫折与灾难,自叹“一生四仕四朝,三为亡国之人”。面对动荡的时代,他痛感“大道寝而日隐,《小雅》推以云亡”,精英濡学由于失去强有力的国家支撑而不能转化为政治意识形态,起不到维系人心、整齐世人、稳固国家的作用。“举世溺而欲拯,王道郁以求申。”(《观我生赋》)痛苦之余,颜之推发出了拯救儒学、复兴儒学的呼声。他清醒地意识到,在当时的条件下要恢复儒学如汉代的政治意识形态地位是不可能的。但是在民间延续、发扬儒学的血脉则是可能的。“向使潜于草茅之下,甘为吠亩之人,无读书而学剑,莫抵掌以膏身,委明珠而乐贱,辞白璧以安贫,尧舜不能荣其素朴,梁封无以污其清尘,此穷何其而至,兹辱安所自至秦?而今而后,不敢怨天而泣麟也。”(《观我生赋》)他不寄希望于庙堂之上,而注目于草茅之下,致力于重建民间儒学的伦理思想,以此作为保存儒家传统的依托和修齐治平的根基。颜之推根据传统的儒学伦理思想学说,总结他一生治家、处世、为人的经验,于晚年撰成《家训》一书。从(家训》的编撰意图上来看,《家训》的伦理思想倾向是民间儒学伦理思想的版本。《家训》对于重构儒学伦理思想体系,加强中华文化传统教育,具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 自周公开家训之先河后,历代仕宦之家不乏长辈教戒幼辈的诗文与范例,但总的来说,或仅针对一事,或局限于某些方面,并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家训》则形成了完整的伦理思想体系,它将传统儒学的忠、孝、仁、义和中庸之道等,结合社会生活实际加以阐述,由教化家庭成员修身齐家扩展到维护整个社会,使传统儒学的伦理思想以民间儒学伦理思想的形式得以沿袭普及,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在社会动荡正统儒学伦理思想的控制力和影响力减弱的时候,《家训》对于重构濡学的伦理道德体系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颜氏家训》的伦理思想解析 综观(家训》全书,除(序致》篇外,从《教子》至《终制》,涉及以家庭为依托的人的一生,包括伦常关系、风操人格、学习文章、实际应务、养生归心、音辞杂艺诸多方面,但一以贯之者是儒学伦理思想,儒学的“修齐治平”的理想在这里落实为具体丰富的日常生活道德实践,儒家的老话被赋予新的意义。 (一)人伦为重,礼为教本 “人伦为重,礼为教本”是民间儒学伦理思想的基本内容。人要立身于世,首先要明了“人伦”这一至理,这是因为“先有人民而后有夫妇,有夫妇而后有父子,有父子而后有兄弟”。在儒学思想中历来把人伦放在各种伦理关系的首要地位,《家训》提倡伦理道德教育,对处理父子、兄弟、夫妇之间的关系,基于儒学伦理思想,依据现实情况,提出了如何巩固这种伦常关系的问题。 关于父子关系。认为:“父子之严,不可以押;骨肉之爱,不可以简。简则慈孝不接,押则怠慢生焉。”主张“父子异宫”(《教子》),这样可以既保证父子之间形成良好的人伦关系,又可以避免由于过分亲近溺爱而养成子女骄横的恶习。 关于兄弟关系。《家训》十分重视兄弟和睦对巩固家庭的作用。“兄弟者,分形连起之人也。方其幼也,父母左提右掣,前襟后据,食则同案,衣则传服,学则边业,游则共方,虽有悖乱之人不能不相爱也。”《兄弟》)从生理上说,兄弟之间血脉相通;从感情上讲,从小就同甘共苦,风雨相伴,比其他人更多一份默契,多一份关照,因此更应该珍惜。 关于夫妇关系。“妇主中馈,唯事酒食衣服之礼尔。国不可使预政,家不可使干蛊。如有聪明才智,识达古今,正当辅佐君子,助其不足,必无牡鸡晨鸣,以致祸也。”(《治家》)《家训》从传统男尊女卑的观念出发,认为女子应该依附于男人,不可让她去干预政事、主持家务。 只有做到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明白做人的本分,并努力做好自己份内的一切,才能与他人和谐相处,成就自己。在处理人际关系的过程中,“礼”是贯穿始终的。礼是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道德标准,礼是民间儒学伦理思想中最具有实践性的一个范畴。“礼为教本”,“礼,身之干也”。礼是教化的根本,是立身的基础。一个人如果能时时守礼,保持“瞿然自失,敛容抑志”(《勉学》)的恭敬心态,就能在社会实践中时刻遵守典章制度,不致触犯刑律而招诛身、毁家、灭族之祸。“礼”应该贯穿于人生的各个环节之中。

作文一:

《颜氏家训》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内容丰富、体例宏大的家训。是一部颇有影响的古典名著,始作于北齐,成书为隋朝,主要是叙述立身的治家之法,以训子孙,教育子孙后代以儒家传统思想为立身治家之道。因为这本书堪称"古今家训,以此为祖"之誉,故细细品之,并望与友共勉!颜之推之前,虽然三国魏嵇康、西晋杜预,各有《家诫》,东晋陶渊明有《责子》,都属家训一类,但其卷帙都很小,影响也不大。《颜氏家训》一经问世,即产生了重大影响。历代学者给予高度评价。王三聘称颂"古今家训,以此为祖",王钺评价更高,认为"篇篇药石,言言龟鉴。凡为人子弟者,可家置一册,奉为明训。"

《颜氏家训》的教育思想,是我国古代家庭教育思想史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最重要之处在于对颜氏后裔产生直接影响和对中国古代士大夫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拜读全篇文志后,结合现实生活,颇有些许感受,所以就"治家"、"教子"、"勉学"、"养生"四篇精华之作一一展开与大家分享!

《治家篇》;教育感化这件事,是从上向下推行的,是从先向后实行影响的。所以说,父不慈子就不孝,兄不友爱弟就不恭敬,夫不仁义妇就不温顺了。至于父虽慈而子要叛逆,兄虽友爱而弟要傲慢,夫虽仁义而妇要欺辱,那就是天生的凶恶之人,要用惩罚来使他们畏惧,而不是用训诲诱导就能改变的了。家里没有人发怒、不用鞭打,那童仆的过错就会马上出现;刑罚用的不确当,那老百姓就手足无措。治家的宽仁和严格,就好比治国一样。

《 教子篇》:现实生活中,那种对孩子不讲教育而只有慈爱的家长常常不以为然。要吃什么,要干什么,任意放纵孩子,不加管制,该训诫时反而夸奖,该训斥责骂时反而欢笑,到孩子懂事时,就认为这些道理本来就是这样。到骄傲怠慢已经成为习惯时,才开始去加以制止,那就纵使鞭打的再狠毒也树立不起你的威严,愤怒的再厉害,也只会增加怨恨,直到长大成人,最终成为品德败坏的人。孔子说的好:从小养成的就像天性,习惯了的也就养成为自然。这话是很有道理的。熟谚说:教媳妇要在初来时,教儿女要在婴孩时。这话确实很有道理的。

《勉学篇》:人在幼小的时候,精神是专一的;长大以后,思想就会分散;这就要求我们早早教育,不要失掉机会。记得很小的时候背诵过的一些诗句现在还朗朗上口,但年龄大了之后,特别是现在就差多了。人确实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精力会逐渐减退,但是当把学习当成一种习惯后就不那么困难了。

总之,早学比晚学好,晚学比不学要好得多,不是吗?多数人到了30多岁就自以为太晚而不去学习,真的是很遗憾的一件事情。幼年学习像太阳升起的光芒;老年学习,像夜里走路拿着蜡烛,总比闭着眼睛什么也看不到要好。

作文二:

读书并非学生的专利,现在是终生学习的时代,坦白地讲,我确实应该在学习上更自觉更努力。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深知,不停的学习不仅可以给教育教学以源头活水,而且更能丰富自己的人生,以此引导自己和他人追求有意义的人生。最近静下心来读了读《颜氏家训》这本书,受益匪浅。

《颜氏家训》――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体大思精的家教专注典籍,被誉为"论述教子、治家、勉学、处事、之法则,传承家教诚孝、伦理风操之经典".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从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所具有的特殊性,有针对性、有重点地学习了这本书里有关家庭教育和早期教育的内容。当今社会家庭教育成了社会大问题,如何培养一个优秀的孩子?对家长、老师和社会来说,是个巨大的挑战。而《颜氏家训》这本书给了我很好的启发。

重视家庭教育

颜之推在《序致》就中就阐述了家庭教育对幼儿成长的重要性:"夫同言而信,信其所亲, 同命而行,行其所服。"意思是孩子心目中有家长的地位和威信是他们接受家长管教和建议的心理基础,而一旦家长的权威动摇或者受到"创伤",亲子之间的合作关系就变得不顺畅,很多时间和很多事情都首先"内耗"在亲子之间谁说话算数的权利较量上,亲子合作因而变得效率低下,双方还常常闹得不愉快。这就很好的解释了为什么总有家长和我们讲,我的孩子在我面前蛮乖的,一到了爷爷奶奶那就撒泼耍赖,爷爷奶奶没办法就只能依着他;或者老师您帮我说说我的孩子怎么怎么吧,我说的话他都不听,就听老师的。这都是父母或爷爷奶奶在家的日常生活中没有在孩子心中树立起威信,妥协惯了、宠溺惯了,自然而然的孩子就会觉得我提任何恰当或者不恰当的要求都是有可能被接受的,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让孩子养成了任性刁蛮不讲道理的坏习惯。因此,好的家庭教育是奠定幼儿良好性格品质的基础。

重视早期教育

"吾七岁时,诵《灵光殿赋》,至于今日,十年一理,犹不遗忘。"颜之推以自己学习为例,提出对儿童宜及早施教,以免错过时机,事倍功半。在《勉学》这一章中也提到"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同样告诉我们,人在小的时候,精神专一,长大以后,心思容易分散,因此要重视早期教育,不能错过良机。但是此处所说的早期教育并不是说让幼儿在三五岁时便要会背多少唐诗宋词认识多少汉字学会多少种语言,而是从小培养幼儿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一是儿童心理纯净, 易受习染, 即古人所说的" 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

按今天的说法就是可塑性大,无论好的坏的都对他们影响巨大;二是幼年时精神专注,记忆力旺盛,不但当时学习效果好,且能终身不忘。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们常常羡慕他人天才,其实,他们的成长无不在婴幼儿时就打下了牢固的基础。众所周知的《童年》就是高尔基对自己这一时段的生活历程刻骨铭心的概括,特别是他外祖母的慈爱、宽容和顽强在他幼小的心灵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是他受益一生的精神财富。所以说,恰当的早期教育是帮助幼儿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生活习惯、学习习惯的的有效途径,而作为幼儿教师,对孩子一生的学习及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从孩子进学校起,让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生活习惯,让他们在自己良好的课堂氛围中积极地投入学习中,为其一生奠定良好的基础。

严而有慈 不偏宠

《颜氏家训》中说::" 父子之严,不可以狎;骨肉之爱,不可以简,简则教不接,狎则怠慢生焉"、"父母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父母对待儿女要爱子有方,既不可简慢,也不可溺爱。简慢只会造成亲子关系淡薄,溺爱只会养育出温室的花朵。

父母既要保持威严的一面,在孩子的心中树立威信,也要让孩子感受爱,学会爱。另外,颜之推提到的"不偏宠"即对所有子女都应一视同仁, 不宜偏爱哪一个的观点对于现如今大部分独生子女的`家庭来说可能作用不大,但对于幼儿教育者来说却尤其值得珍视。做老师的深有体会是每个班总有那么几个调皮捣蛋的,也总有那些个特别听话乖巧的,那么我们是不是就可以不管那几个调皮的,让他们去,甚至是时时刻刻批评他们呢?当然不行,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单独的特别的个体,有自己的特性,有自己的优点,作为老师,必须一视同仁,发掘每一个孩子身上的优点,帮助其改正缺点,做到不偏宠,不放弃。

社会的进步,人才的倍出,工作的难觅,教学方式大转变等等,无一步向我们老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惟有不断学习、进取,才有足够的底蕴应对各种情况;只有不断探索新的、积极的、受幼儿喜爱的教学方法,让幼儿勤学、善学、乐学,为其一生奠定坚实的基础,做一个位幼儿启明、导航之人,才能在教学和教育中体会成长的乐趣,体会生命之舟远航的生生不息。

作文三:

读书可以使我们陶冶情操、增长知识。书香四溢、书富五车,读书可以让我们的内心变得丰富,精神上拥有巨大而宝贵的财富。寒假期间,我参与了学校组织的校本课程自主学习活动,阅读了《颜氏家训》这本书。

《颜氏家训》这本书是中国南北朝时期记述个人经历、思想、学识以告诫子孙的著作。尤其注重对孩子的早期教育,并对儒学、文学、佛学、历史、文字、民俗、社会、伦理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文章内容切实,语言流畅,具有一种独特的朴实风格。

《颜氏家训》可以帮助我们学习文言文,在语文的课堂上,我们对文言文的中一些字词的理解一般都是死记硬背,没有灵活的运用学到的知识,我觉得在诵读文言文的过程中能增强语感,让我们在今后对一些文言文当中出现的相对于现代难以理解的词汇有一些了解,并且对以后我们朗诵较难的文言文很有帮助,不会太断断续续的。并且多看看文言文底下的注释,看多了也就记住了,有的字意思有很多种,需要自己去体会并理解,在阅读《颜氏家训》中我遇到了一些我学到过的字,但是这个字的意思是新的意思,让我了解到了更深层次的含义,增强了我的文言文基础。

此外,这本书也蕴含很多道理。我从中可以得到这样一些启示:要成为一个高尚的人,必须经过充分的礼仪训练,"规行矩步,安辞定色",以养成必备的风度气质我们现代的家庭教育,父母只希望孩子聪明,成绩优异。只要孩子聪明,家长就能满足。因此大多在培养孩子的智力水平上下功夫,很少有家长会愿意花时间改掉孩子的坏习惯,注重习惯的培养。因此也有人说,现在的孩子是越来越"没家教"了。在平常学习生活中,有的同学的桌子非常乱,抽屉里面全堆满了乱七八糟的书,用过的书不用的书都堆在一起,擦完鼻涕的纸也随意放在抽屉,到了放学的时候才开始整理,结果上课的时候找书找不到,放学还耽误其他同学放学时间。这样的习惯是很不好的,所以家长在关心孩子的学习成果的同时也要注重对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这样才能全身心地进行优良发展。

《颜氏家训》中其实主要用举例子的手法来说明道理,在阅读这些正面反面的例子中让我更深刻的体会到了书中内容的重要性,不仅仅是一味地灌输这些道理,而且让我们从例子中反省、汲取知识。更好地认识自我,改变自我,完善自我。

读完这本书我受益匪浅,在这段自主学习期间,我收获了很多。相信在以后,我会通过阅读更多的课外书籍来大大提升自己的品行修养。

颜氏家训论文参考文献

本文原发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邯郸学院学报》2013年第四期。 [摘  要]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在借鉴前人家庭教育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家庭教育实践,提出了立德为上、家教宜早、一视同仁、严慈相济、言传身教、重视环境等家庭教育思想。其中许多富于生命力的内容,直到今天仍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关键词]颜之推;《颜氏家训》;家庭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09        [文献标识码]A     提到家训,人们自然首先会想到有“古今家训之祖”之称的《颜氏家训》,它是现存第一部以“家训”为名的家训专著,在中国家训发展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颜氏家训》继承了传统儒家家庭教育学说的精髓,并结合颜之推自己的社会生活、家庭生活及其家庭教育的实践经验,系统地阐发了丰富的家庭教育思想,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家庭教育理论体系,是我国古代家庭教育理论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对后世家训及封建社会家庭教育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根据儿童、青少年心智发展特点以及道德养成规律,提出了立德为上、家教宜早、一视同仁、严慈相济、以身作则、重视教育环境等家庭教育思想,即便在今天仍能给我们以积极的启示和有益的借鉴。 一、“立德”为“上” 在传统儒家的价值观体系中,自古即有“三不朽”(《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之说,三者之中又视“立德”为“太上”之功。这种“立德”为“上”的价值取向深刻地影响了古人的教育观念,因而特别重视对子孙的伦理道德教育。颜之推虽然并不忽视子女的语言教育和技艺教育,如《颜氏家训·音辞》云:“吾家儿女,虽在孩稚,便渐督正之;一言讹替,以为己罪矣。”[1](p530)《颜氏家训·勉学》云:“人生在世,会当有业:农民则计量耕稼,商贾则讨论货贿,工巧则致精器用,……”[1](p143)“谚曰:‘积财千万,不如薄伎在身。’”[1](p157)强调语言、农、工、商等技艺教育的重要性。但由于他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因而更为强调教育应以“立德”为“上”。 (一)强调“守道崇德” 《颜氏家训·省事》明确告诫子孙:“君子当守道崇德”,[1](p334)而不可单纯为了仕进利得,凭借雕虫小技投机钻营、谄事权贵。《颜氏家训·教子》载:“齐朝有一士大夫,尝谓吾日:‘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亦要事也。’吾时俯而不答。异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业,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1](p21)颜之推教育子孙,读书治学当以“增益德行,敦厉风俗”[1](p157)为第一要务,对当时目光短浅、思想狭隘、谄媚邀宠之徒的家教观念和实践给予明确否定。颜之推还教育子孙要忠诚、明礼、恭谨、节俭、仁义、信实。《颜氏家训·勉学》云:“未知事君者,欲其观古人之守职无侵,见危授命,不忘诚(本应作忠,避隋文帝父名讳而改)谏,以利社稷,恻然自念,思欲效之也;素骄奢者,欲其观古人之恭俭节用,卑以自牧,礼为教本,敬者身基,瞿然自失,敛容抑志也;素鄙吝者,欲其观古人之贵义轻财,少私寡欲,忌盈恶满,……”[1](p166)《颜氏家训·归心》云:“君子处世,贵能克己复礼,济时益物。”[1](p395)《颜氏家训·治家》云:“可俭而不可吝已。俭者,省约为礼之谓也;吝者,穷急不恤之谓也。今有施则奢,俭则吝。如能施而不奢,俭而不吝,可矣。”[1](p42)《颜氏家训·省事》云:“为善则预,为恶则去,不欲党人非义之事也。凡损于物,皆无与焉。……墨翟之徒,世谓热腹,杨朱之侣,世谓冷肠;肠不可冷,腹不可热,当以仁义为节文尔。”[1](p337-338)他甚至认为:“不识仁义,……慎不可与为邻,何况交结乎?”[1](p406)《颜氏家训·名实》云:“名之与实,犹形之与影也。德艺周厚,则名必善焉;容色姝丽,则影必美焉。今不修身而求令名于世者,犹貌甚恶而责妍影于镜也。上士忘名,中士立名,下士窃名。忘名者,体道合德,享鬼神之福祜,非所以求名也;立名者,修身慎行,惧荣观之不显,非所以让名也;窃名者,厚貌深奸,干浮华之虚程,非所以得名也。”[1](p303)又云:“信誉显而然诺亏,不知后之矛戟,毁前之干橹也。”[1](p306)他还以自己“年十八九,少知砥砺,习若自然,卒难洗荡”[1](p4)之反面典型教育子孙应尽早磨砺节操品行,以“德”立世。 (二)注重家庭人伦教化 俗话说:“家道和顺”,“家和万事兴”,中国古人特别注重家庭关系的和谐融洽,提倡以儒家的“夫义妇顺”、“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作为处理家庭关系的伦理准则。颜之推信奉儒学,十分重视家庭人伦关系的和睦亲善。《颜氏家训·兄弟》云:“夫有人民而后有夫妇,有夫妇而后有父子,有父子而后有兄弟。一家之亲,此三而己矣。自兹以往,至于九族,皆本于三亲焉。故于入伦为重者也,不可不笃。”[1](p23)因而特别重视以儒家家庭伦理准则为依据,对子孙进行家庭人伦教化,协调家庭人伦关系,培养家庭成员的家庭伦理道德素养,形成良好的家庭道德风尚。 二、家教宜早 颜之推认为,对后辈子孙的家庭教育开展得越早越好。否则会影响孩子一生的发展。《颜氏家训·勉学》云:“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1](p172)就是说,小孩子知欲未开,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应当在孩子精神专一的时期抓紧教育孩子,切不可等到孩子长大成人,思想已懒散的时期才去教育他们,那就丧失了孩子教育的最佳时期。教子宜早的教育理念反映了颜之推在家庭教育上积极主动的态度,同时也反映了其对个体认知发生规律及道德养成规律的认识,对于当今的家庭早期教育仍具有积极启示。当然,颜之推强调早教、早学的重要性,却并不认为,一旦失去早期教育便可以自暴自弃,而是明确肯定了晚学、晚教的可行性和必要性。《颜氏家训·勉学》指出:“孔子云:‘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荀卿五十,始来游学,犹为硕儒;公孙弘四十余,方读春秋,以此遂登丞相。”又指出:“幼而学者,如开月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1](p173)可见,《颜氏家训》虽然赞同“教妇初来,教儿婴孩”,[1]8而一旦失去早教机会,只要发奋努力,老而弥笃,仍然可以大器晚成。[2](p273) 三、一视同仁     颜之推主张父母应一视同仁地爱每一个子女,而不能偏宠偏爱,偏宠偏爱背离为人父母之道,也不利于子女的成长与家庭的和谐稳定。《颜氏家训·教子》云:“人之爱子,罕亦能均;自古至今,此弊多矣。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持。有偏宠者,虽欲以厚之,更所以祸之。”[1](p19)因此,父母在对待子女时任何小小的偏爱,都会在孩子们中间引起不良反应,以致造成他们之间的分裂,影响各自良好品性的形成。被偏爱者往往自高自大,骄横跋扈;被冷落者则可能自暴自弃,失去进步的勇气和信心。所以,无论是“贤俊者”,还是“顽鲁者”,都应同样对待。[3](p339)虽然目前我国大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孩子,他们独享父母全部的慈爱,父母在慈爱子女时也不存在厚此薄彼。但也还有少部分家庭有两个或以上的孩子,他们的父母就应不分男女、俊丑、乖淘、智愚等,对他们一视同仁,慈爱他们,教育他们,为他们创造符合各自个性的发展机会。并且,当前的“独生子女”政策与作为基本国策的“计划生育”政策有很大区别,它只是一个权宜之计,从长远看,我国今后大多数孩子可能不会再是“独生子女”,到那时对子女一视同仁地爱、育就成为家庭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原则。 四、严慈相济     中国自古就有“养不教父之过”、“慈母败子”、“孝子不生慈父之家”等观念。反对溺爱子女,只爱不教;强调家教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家长在家庭生活、家庭教育中的权威性。这一家教观念对颜之推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且,颜之推早年即丧父母,跟随兄长生活,兄长对他慈爱有余而严教不足,致使他走了一断坎坷之路,所以颜之推特别强调,对子女光有爱是不够的,一定要寓爱于教、严慈相济。《颜氏家训·教子》云:“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1](p8)这一训诫确是真知灼见,发人深省,值得为人父母者牢记。不过,颜之推在主张严慈相济的同时,尚存在肯定严苛粗暴教子的片面化倾向。《颜氏家训·治家》云:“笞怒废于家,则竖子之过力见”,[1](p41)认为棍棒体罚是管教子女的必要手段。《颜氏家训》还肯定了王大司马之母魏夫人对其子“少不如意,犹捶挞之,故能成其勋业”[1](p13)的极端做法,这一“棍棒底下出孝子”、“家庭之内肃如公堂”式的封建家长制作风与粗暴家教观念理应摒弃。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那样,体罚从根本上说是强制性的、消极的教育方法,它虽然可以取得一时的、表面的效果,但往往会扭曲被教育者的个性,影响被教育者身心的健康,其效果也不会持久。[4]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独生子女已成为社会的普遍现象,独生子女几乎被每一位家长视为“掌上明珠”。在家长过度宠爱与无微不至的照顾下,造就了许多自私、任性、脆弱、孤僻懒惰的家中“小皇帝”,诸多家长陷入了极度矛盾与焦虑之中。作为家长,应当切记,溺爱不是真正的爱,娇子犹如杀子!当然,家教过严是对子女身心的摧残,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因此,家庭教育要落到实处,必须使慈爱性与威严性、严肃性与民主性有机结合起来;有爱无教或家教过严,都达不到教育的最佳效果。家庭教育如此,学校教育也是如此。教师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并不等于对学生的溺爱、纵容和放任,而是把爱和严格要求结合起来。只爱不严,不是真爱;只严无爱,不是真正的教育之道。[5](p90) 五、言传身教 颜之推认为,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员与孩子关系密切,情感深厚,他们的言传身教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尤其对于家庭早期教育,家长及亲近的人的谆谆教导更易激起孩子们感情的涟漪,获得他们的信任,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颜氏家训·序致》云:“夫同言而信,信其所亲;同命而行,行其所服。禁童子之暴谑,则师友之诫,不如傅婢之指挥;止凡人之斗阋,则尧、舜之道,不如寡妻之诲谕。”[1](p1)颜之推重视言传,更重视身教,他把父母等居上位者的身教作用称为“风化”,此“风化”乃是一种自然而然的仿效,不需要居上位者的强制,教育感化的效果如何,完全取决于居上位者自身的言行。《颜氏家训·治家》云:“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是以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矣。”[1](p41)颜之推认为,上行则下效,因此,为人父母者首先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先正己身,然后才能发挥表率、示范作用,不断地熏陶和真诚感染子女,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形成良好的家庭道德风尚,培养子孙良好的道德品质。这一思想是对孔子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6](p134)“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6](p136)与孟子的“身不行道,不行于妻子;使人不以道,不能行于妻子。”[7](p327)重视身教思想的继承与发挥,对于当今的家庭教育特别是家庭道德教育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六、重视教育环境 重视教育环境对子女的影响,是我国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孟母三迁”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古代教育家墨子和荀子曾分别以“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8](p11)和“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9](p3)“居楚而楚,居越而越,居夏而夏。”[9](p96)形象地概括了环境对于人的巨大影响。颜之推继承了这一家教传统,并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特别强调客观环境对子女教育的影响。《颜氏家训·慕贤》云:“人在年少,神情未定,所以款狎,熏渍陶染,言笑举动,无心于学,潜移默化,自然似之。”[1](p127-128)意思是说,人在年少的时候可塑性强,和贤者交往密切,潜移默化中就会受到对方的熏染,言行举止会自然而然地加以效仿,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颜氏家训·慕贤》又云:“是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墨子悲于染丝,是之谓也。君子必慎交游焉。”[1](p128)所以和善人相处,如同进入了满是芝兰香草的居室,时间久了,自己也会变得芬芳起来;与恶人相处,就如同进入了满是鲍鱼的店铺,时间久了,自己也会变得腥臭起来。墨子看到染丝的情况,感叹丝染在什么颜色里,就会变成什么颜色,说的也就是这个道理。颜之推告诫子孙要注意选择良师益友,择善而居,择善而处,择善而交,揭示了人际交往对象的道德品行对自身品行养成的重要影响。这一注重环境,强调慎择师友的家教思想,反映了道德养成的一种客观规律,具有普遍适用价值。 六、余论 《颜氏家训》作为中国古代特定历史文化背景、家庭文化环境和个人人生际遇中形成并流传下来的垂询子孙的家训专著,其中所蕴含的家庭教育思想不可避免地带有其所产生的时代印迹,受到特定阶级关系的制约,代表特定阶级的要求,体现特定阶级的价值观念,具有一定的历史和阶级局限性。如主张“夫主妻从”,肯定严训体罚等体现封建家长制作风的家教观念,有悖于现代家庭教育的平等、民主理念,理应予以坚决批判与否定。然而,《颜氏家训》中阐述了立德为上、家教宜早、一视同仁、严慈相济、言传身教、重视教育环境等符合家庭教育普遍规律的家教理念,具有超越时空的恒久价值,即使到了今天仍未丧失其应有的理论光辉,值得我们去发掘、提炼、批判地继承,给现代家庭教育以积极启示。 [参考文献] [1] 王利器.颜氏家训集解(增补本)[M].北京:中华书局,1993. [2] 参见徐少锦、陈延斌.中国家训史[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 [3] 参见王正平.中国传统道德论探微[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 [4] 参见杨明.颜之推的家庭教育思想[J].华夏文化,1996,(3):20-23. [5] 参见赞科夫.和教师的谈话[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6] 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9. [7] 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5. [8] 孙诒让.墨子闲诂[M].北京:中华书局,2001. [9] 梁启雄.荀子简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3.

家训宜早,始自婴孩 颜之推认为,人生的奠基阶段在幼年时期,因为幼年可塑性较大,因此他十分强调及早施教,甚至应该从胎教开始。在《教子》篇中说道:“古者,圣王有‘胎教’之法: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书之玉版,藏诸金匮。生子孩提,师保固明,仁孝礼义,导习之矣。”可见《颜氏家训》中对早教的重视程度之高。而之所以早教效果比较好,是因为“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大以后,思虑散逸”,也就是说,人在幼小的时候,精神专注敏锐,长大以后心思容易分散。勉子自立,读书致用颜之推在《勉学》篇中反复的告诫子孙,学习是人生的大事,切不可荒废学业,任何人都要努力的学习,其言道:“自古明王圣帝,犹须勤学,况凡庶乎!”颜之推还强调读书是立身之本,他经历了乱世沉浮,从自己的经验出发,告诫子孙要立足于社会,就要把书读好,读书是求取名利的正道和大道。“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耳身。谚曰:‘积财千万,不如薄伎(同‘技’)在身。’伎易习而可贵者,无过读书也。”对于学习的内容,颜之推认为首先要读儒家经典,当然对于佛学也不要忽视;然后要学习书法、数学、医术、绘画、琴瑟、下棋、 射箭 、投壶等“杂艺”,这些要兼习却不专精。颜之推还劝诫子孙年幼要读书,但年纪大了也不能不读书,人的一辈子都要努力读书。 3颜氏家训对当代家庭教育的启示 《颜氏家训》内容丰富,体系庞大,涵盖了多个领域,也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和教育主张,这些内容都对后世影响深远,至今仍具有时效性,对当代的家庭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 及早施教,勿失良机 在上一节介绍《颜氏家训》的主要内容时我们已经提到,颜之推认为“家训宜早,始于婴孩”,重视早教,甚至从胎教开始。之所以重视早教,是因为“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大以后,思虑散逸”。这对我们当家时代的家庭教育的启示是,对孩子的教育要尽早开始,按照孩子发展的阶段。早教的第一个阶段是胎教。现代医学已经证明,胎儿有接受教育的潜在可能因此在孩子没有出生之前就可以开始教育,母亲在怀孕期间就可以通过听音乐、读书等对胎儿进行熏陶。早教的第二个阶段是学前教育。孩子一生下来就有很多潜能,要给予各种感官刺激来发挥潜能,同时要抓好婴儿发育的关键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寓爱于教,严慈相融 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颜之推主张爱教结合,反对只爱不教,“吾见世间,无教而有爱,每不能然”,并指出了溺爱对子女的危害,认为溺爱会毁掉孩子的一生。然而当今很多家庭,把孩子捧在手里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对孩子溺爱有加,家长认为这是对孩子的爱,殊不知这样只会害了孩子。因此颜之推认为对待孩子要严慈相融。首先对孩子要慈爱,同时该严格的时候一定要严格,这样孩子才会尊重和信服自己的父母。如果只严格,那么孩子就会害怕父母,在此环境下孩子只会变得胆小懦弱;如果只爱而不教,父母对其听之任之,那么会使孩子变得非常肆无忌惮,这两种都不利于孩子的发展。 均爱诸子,平等对待 颜之推在《教子》一篇中特别强调做父母的对待子女不能偏爱,要平等对待。父母一旦有了偏爱的情况,就可能会造成子女之间的不和谐,甚至是仇视,不管是受宠和被冷落,都对孩子带来很大的影响。然而在当今的多子女家庭中也依旧存父母偏心的情况,有的父母偏爱幼子、有的父母偏爱男孩儿……均爱原则对当今的家庭教育也有很多启示,面对不同的孩子,家长应该尽可能地为孩子提供不同的发展舞台,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点与长处,身为家长要尽力去发现孩子的长处,为孩子创造一种机会,一种成长的机会,用平等的眼光去看待自己的孩子,对待孩子一视同仁,和孩子共同成长。 作者:董晓捷 单位: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王长金.传统家训思想通论[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67. [2]王利器.颜氏家训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2014:8,135,287. [3]武海燕.《颜氏家训》对于当代家庭教育的意义[J].教育探索,2002(12):49. 家庭家教家风论文篇三:父亲在幼儿家庭教育中的角色定位 摘要:父亲在幼儿家庭教育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父亲帮助幼儿在成长的过程中建立性别角色的同一性,促进幼儿的认知发展以及幼儿的社会交往等能力,父亲角色应当在幼儿家庭教育中发挥其独特价值,然而现实却是中国幼儿家庭教育中面临着父亲角色在功能实现上的“缺失”,认知观念上的“误区”,行为扮演上的“极端”等问题,究其原因,与整个社会、家庭以及父亲本身有着必然的联系,确立父亲在幼儿家庭教育中的正确位置,不仅需要社会建立健全亲职教育的体系,家庭建立和谐良好的氛围,还需要父亲自身不断地进行自我学习促进角色成长。 关键词:幼儿家庭教育;角色定位;策略研究 家庭是幼儿出生以后所接触到的第一个社会“微系统”,父母是家庭中与幼儿接触时间最长,关系最为亲密的两个角色,对幼儿的成长发展有着最直接、最深远的影响。孩子的成长离不开母亲的温情滋养与细心呵护,同样也不能缺少父亲的参与。著名的心理学家格尔曾说:“父亲的出现是一种独特的存在,对培养孩子有一种特殊的力量。”中国的传统家庭教育中,父亲一直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三字经》中曰:“养不教,父之过”,可见在中国的 传统文化 当中父亲在教育子女方面便肩负着巨大的责任。纵观历史长河,父亲这一角色在家庭教育中发生着些微变化,从最初作为一家之主的“严父”,到权威逐步瓦解的“慈父”,亲子之间由“上下级的权威”关系慢慢走向“民主平等”的关系。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当今社会对父亲这一角色提出了全新的要求,父亲的职能也由单纯的“精神领袖”或者“养家糊口”走向了全方位、多功能对子女和伴侣有着重要意义和价值的角色。如何正确确立父亲这一角色在幼儿家庭教育中的位置,是目前我们所要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一、父亲角色在幼儿成长中的重要作用 家庭教育是人一生成长教育的起始阶段,尤其对于幼儿阶段的孩子来说,早期的家庭教育对未来 儿童 人格塑造、认知发展以及社会性发展等方面均具有重要影响,父亲在幼儿家庭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父亲能够帮助孩子确定自己的性别角色。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处在幼儿阶段的儿童会产生“恋父情节”和“恋母情节”,基于对父母权威的崇拜,他们逐渐从与自己相同性别的父母身上获得性别的认同,而模仿是幼儿性别认同的主要方式。男孩子可以在父亲身上学习到男性的基本行为模式,有利于培养男孩子坚强刚毅、进取和拼搏之心,女孩子则可以从父亲身上了解到异性的特征,获得与异性交往最基本的安全感和信任感。父亲能够促进幼儿的认知发展。“父亲粗犷的爱,是孩子认识力量的源泉,父亲的男人气质是孩子性格形成的源泉;父亲的广阔视野、丰富的知识,是孩子认知能力发展的源泉;父亲在言谈举止、举手投足间,含蓄地传递着对子女的关爱和影响。”国内外的不少研究也显示,由男性带大的孩子在智商水平上会更高,在学校能够取得更好的成绩,在社会上也更容易取得成功。父亲能够提高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有一项研究显示,父亲跟子女接触的时间越多,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就会越强。五个月大的婴儿跟父亲接触和互动较多,在面对陌生人的时候会表现出更好的适应能力,对陌生人有更多的语音回应。此外,还有研究显示,跟父亲接触比较多的孩子,会有更强的安全感和自信心,在成人后会表现出更多的同情心,而这些都有利于与别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幼儿家庭教育中父亲角色定位存在的问题 父亲在幼儿的成长教育当中具有独特的贡献,是幼儿家庭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然而当代现实生活中,父亲的角色定位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在角色功能的实现上存在“缺失” 在当代社会的家庭中,父亲角色的缺失已经成为一个非常普遍的社会性问题,这种“缺失”主要表现在“身体上的缺失”以及“心理上的缺失”两种情况,前者主要是指由于离婚分居或者死亡而导致的父亲角色在家庭中的缺位,而后者主要是由于父亲工作繁忙或是个人意识的欠缺而未尽到父亲在家庭中应当尽到的职责。无论是哪种情况,父亲角色缺失的家庭孩子会较少或者无法感受到父亲的关爱,而父亲会表现出不参与或者较少参与孩子的教育以及生活照料。根据相关调查显示,幼儿家庭中父亲参与幼儿的教育程度要远远低于母亲的参与程度,其中有的家庭,是父亲作为家庭中教育幼儿的主体,而的家庭是母亲担任教育幼儿的重任,而在生活照料上,父母之间的参与程度悬殊更大,有的家庭是主要有母亲来照顾,只有的家庭,孩子主要由父亲照顾。可见无论在子女的教育方面还是在生活照料方面,父亲所承担的比重都比母亲要低很多。在健全的家庭结构中,父亲的家庭教育职能和养育职能存在“缺失”,对于单亲家庭、父母离异家庭以及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而言,这种“缺失”就更为明显。近些年,全世界的离婚率呈现上升趋势,欧美国家的离婚率长期居高不下,如今亚洲的离婚率也有接近欧美国家的趋势,中国的离婚率连续七年递增,另一个数据显示,离婚后的子女抚养权,只有10%交由父亲抚养,这也就意味着绝大多数的单亲家庭的幼儿面临着父亲“缺位”的现实。 (二)在角色观念的认知上存在“误区”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着“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思想,在传统思想的影响下,父亲对家庭角色的分工存在着认识上的偏见和误区。其一,很多男性家长始终认为教育和抚养子女是母亲应当做的事情,而父亲更应当扮演“养家糊口”“在外挣钱”的角色,这种传统角色分工的观念在广大农村地区就尤为突出,因此不少留守儿童只能常年在母亲或者隔代长辈的陪伴下成长。事实上,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转型,传统的男女分工已经无法满足当今社会的要求,当更多的女性走出家庭步 入职 场,也就同时意味着家庭内部的职责包括抚养子女和料理家务应当成为男女双方共同承担的责任。其二,大多数的男性家长对于父亲这一角色在家庭教育中的独特作用缺乏认识,认为父亲的职责就是为家庭提供经济基础,父亲对子女的关爱更多的应当体现在物质上的支持,而不是教育和陪伴。2004年,天津的一项关于父亲角色认知的调查显示,仅有的父亲知道“父亲带大的孩子更加聪明”,25%的父亲完全不知道自身对于儿童教育的作用,只有23%父亲能够说出自己的言行是儿童的榜样。 (三)在角色行为的扮演上存在“极端” 在幼儿家庭教育中,父亲的教养方式往往出现两种极端,要么是“漠不关心”要么是“独断专制”,前一类型的父亲更多的沉浸在自己的需要之中,奔波于自己的工作和事业,很少关心子女的情感和心理需求,亲子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和交流,对子女也缺乏必要的要求,听之任之,放任不管。而专制型的父亲则常常从自己的主观意志出发去命令和操纵着子女的一切,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去教育子女,态度冷漠,强迫孩子接受自己的想法和认识,期望高,宽容少,限制多,温情少。相关研究显示,父母对子女采用严厉、拒绝否认的教养方式增多,其子女越可能多地表现出孤独,不关心他人、难以适应外部环境等特征。而且由于经常遭到拒绝,子女自我接纳程度减低,易产生自卑、无助、不安全感。相反,在情感温暖的家庭中,如果得到父母的关爱和温情多的子女,成长后会表现出更加稳定的情绪、有较高的安全感、适应能力强,相应的自信心以及自尊感也会比较强,容易形成比较健全的人格。可见父亲极端的角色定位和教养行为直接关系到幼儿日后的人格发展。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温情民主的父亲形象在家庭生活中并不普遍,究其原因,与整个社会的外部经济和文化大环境有关,同样也与父亲自身的个人素质和教育观以及儿童观息息相关。 三、父亲角色定位存在问题的根源探析 父亲角色在家庭教育中对幼儿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然而在现实社会的背景下,随着社会的转型,家庭结构的多元化以及传统的性别角色分工的颠覆,父亲角色的定位存在着功能实现上的“缺位”,认识观念上的“误区”,以及行为方式上的“极端”等问题,那么这些问题的根源何在呢?笔者试图从社会因素方面,家庭因素方面以及个人因素方面寻找原因。 (一)社会因素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以及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两地家庭、外地务工家庭以及单亲家庭等新型家庭模式产生。激烈的社会竞争,物价上涨,高昂的教育成本和生活压力让父亲这一角色不得不背负着经济的重担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养家糊口”当中,此外,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大批的农民改变了以往在家种田的生产模式,进城打工成为了很多农村家庭获得经济入手的重要来源,进城务工这部分人群,在城市虽然拥有了一份工作,但相应的医疗、住房以及子女教育等问题尚未得到相应的解决,巨大的生活压力常常使一家人分居两地,养育子女的责任便更多地由母亲承担,“父亲”已然成为了家庭中的“隐形人”,成为了电话那头一个遥远的“问候者”,成为了一年偶尔回来几次的“远方客人”。然而留守在家中的母亲或者隔代长辈,受文化素质和教育理念方面的局限,也无法很好的意识到自身是父亲和子女之间交流和沟通的桥梁。对于城市的家庭而言,由独生子女构成的核心家庭,家庭模式也由亲子关系为轴心向以夫妻关系为轴心转变,也这就意味着,她们在婚姻上更加注重夫妻双方的感情和个人的感受而不再为了孩子或者生存而迁就,因此离婚率逐年上升,随之而来的家庭教育缺位也日益普遍。不完整的家庭结构让父亲难以尽到应有的职责,对于完整的家庭而言,社会大众的传统思想和舆论导向也认为父亲应当更多地投入到家庭生计当中,而对于父亲在教育子女方面的重要性缺乏必要的认识。 (二)家庭因素 费孝通教授曾经说过亲子关系与夫妇关系是相互影响的,“这两种关系不能分别独立,夫妇关系以亲子关系为前提,亲子关系也以夫妇关系为必要条件,这是三角形的三边,不能短缺的[1]”,另有相关研究发现,母亲对父亲的支持,会影响到父亲家庭教育的实现,那些受到妻子鼓励的父亲会觉得自己更能够当一名好父亲,因此,一个家庭中的夫妻关系直接会影响到父亲角色的实现,夫妻关系的质量会影响父亲与孩子直接互动。[2]有研究显示,从儿童出生6个月到18个月,父亲的婚姻满意度呈现下降的趋势,母亲的婚姻满意度也从怀孕到产后两年存在下滑趋势,这也就意味着夫妻间的关系在幼儿刚出生到幼儿出生没多久这段时间处在比较紧张的时期,这与有了孩子之后父母亲所面临的经济压力、照料孩子的压力、新的家庭责任以及父母亲双方所面临的角色转换和角色分工相关。中国目前的幼儿家庭,在角色分工方面,很多母亲喜欢大包大揽,主动承担起家庭教养的责任,对父亲参与幼儿照料和教育子女缺乏信心,,对父亲的育儿行为不能够有耐心有意识的加以引导和鼓励,这种默认的角色分工让父亲不自觉地成为了家里的“甩手掌柜”;另有一部分的家庭,母亲除了担任照顾家庭的责任以外,还忙于 职场 ,奔波于职场和家庭的妇女对父亲在家庭中照料和教育子女方面便有了更高的期待,她们希望无论是在外工作还是在家养育子女都应当是两人所共同承担的事情,如果父亲在家庭职责上无法满足母亲的要求,会直接影响到夫妻之间的关系,进而影响到父亲角色的实现。 (三)个人因素 在幼儿家庭中,初为人父人母的夫妻双方都面临着角色的转换问题,女性除了当好妻子之外开始学习如何做一位好母亲,对男性而言同样面临着要学习如何从一个丈夫的角色转化成一个父亲。如果说十月怀胎和婴幼儿的哺育能够让女性顺利的完成母亲角色的转换,那么对于男性而言,如何当好父亲是需要学习和培养的。在很多的幼儿家庭中,绝大多数的父亲并没有意识到父亲角色对幼儿成长所带来的巨大影响,也没有树立起正确的教养观和亲子观。即使有些父亲意识到自身角色的重要性,但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也会面临着教育方式不得法等问题,很多父亲采用专制甚至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待子女,结果使得父亲和子女之间的关系更加疏远,遭受的挫折之后的父亲很难能够继续投入到家庭教育当中,并默认自己并不擅长照料子女,因此父亲面临着难以确定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位置,即便确定的自己的位置也难以实现。 四、父亲在幼儿家庭教育中的角色定位策略 (一)建立社会父职教育体系 绝大多数的父母在成为父亲母亲之前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亲职教育的培训,事实上,在很多国家和地区的父职教育已经较为成熟并值得我们借鉴,比如美国的全国父亲网络从1985年就逐渐发展起“父方支持方案”,通过“父职课程”的有效实施,来提升父职教育的目标。台湾地区的“爸爸学校”也旨在通过课程的传授教导父亲如何明确自己在家庭中的重要角色和使命。我国父亲缺失现象非常普遍,但是相应的父职教育体系并不完善,针对我国农村和城市地区的父亲角色缺失现象,政府首先应当在社区街道以及农村留守儿童聚居地建立父职教育培训机构,由专业的亲职教育专家和培训人员进行培训,帮助父母了解自己在家庭中的职责,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掌握与子女进行沟通和交流的技巧,如何处理亲子之间的关系等等。除此之外社区街道和农村村委会还可以联合当地的幼儿园和小学,多开展亲子活动,增进一家人的感情,定期开展父亲或者母亲交流大会,共同分享育儿经验。尤其对于单亲家庭或者贫困家庭面临的经济和情感上的困境,政府要给予帮助。在法律方面,通过完善相应的法律明确父亲的职责维护父亲的权益,并通过法律的形式来保障亲职教育的有效实施。同时,整个社会要树立起正确的舆论和价值导向,重视父亲角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改变以往传统守旧的观念,呼吁全社会参与到亲职教育中。 (二)发展和谐良好的家庭关系 “父亲关系是家庭的根基,亲子关系是家庭的枝叶”,家庭是建立在父亲、母亲和子女三者和谐统一的基础上才能发挥最佳作用,父亲的缺失对母亲而言也会造成一定的困扰,对于父亲长期在外的家庭,母亲会相应的承担更多照料子女的责任,对于母亲而言,她不仅要学会如何尽到一个母亲应有的职责,还应当学会如何在父亲缺失的状态下满足子女对父爱的渴望,正确引导子女健康成长,并协调子女与父亲之间的关系,做好两者的纽带和桥梁作用。对于离异的家庭而言,母亲要帮助子女正确面对离异问题,不要因为夫妻之间的感情而影响到父亲在子女心目中的地位,要帮助子女学习如何与父亲和谐相处。在父亲意识薄弱的家庭中,母亲要从怀孕开始就鼓励父亲参与到教育子女的过程中,并帮助父亲增强教养子女的自信心,帮助父亲认识到父亲角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夫妻双方应当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明确彼此的家庭分工,相互协助,共同努力营造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 (三)促进父亲角色的自我成长 “所有角色的内涵,都是由特定的时代和具体的生活方式所赋予的”,[3]时代在变,生活方式在变,这也就意味着父亲这一角色也要不断调整来适应社会的要求。促进自身不断成长,从不胜任到胜任,从不成熟到成熟,无论时代如何发展变化,父亲角色是自我成长“为人父”的内在需求,也是社会发展的外在要求。对于父亲而言,他们要不断的提升自我,在观念上首先要解构原有的守旧思想,对自我的角色认识不能只停留在赚钱养家,还要意识到教育子女不仅仅是母亲的责任,父亲是幼儿家庭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发挥父亲的教育职能,父亲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育儿观,在子女面前树立良好的榜样,帮助子女形式正确的性别角色意识,父亲要在尊重子女的基础上采用民主温和的教养方式,“自由”而不“放纵”,“威严”而不“专制”,通过与子女的沟通,了解孩子内心的真实需求,满足幼儿对父爱的渴望,给予儿童发表自己想法和看法的权利,尊重儿童的意愿并科学的加以引导。即使工作繁忙或是无法与子女一起生活,父亲也要尽自己所能,抽出时间积极投入到亲子活动和亲子互动中,无论是否在子女身边都要与子女保持良好的沟通,给予充足的关爱。 作者:刘艳珍 宋晓晓 单位:山东英才学院 参考文献: [1]费孝通.生育制度.费孝通文集.第四卷[M].北京:群言出版社,1999:60. [2]李燕.父亲参与及其对儿童发展影响的研究综述[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0(5)18—20. [3]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4]孙元升.父亲缺失类型分析及其对策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4. [5]赵娜.父亲角色对儿童发展的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07. 猜你喜欢: 1. 家风家教的征文1500字 2. 家训家风家教心得体会6篇 3. 家风伴我成长演讲稿 4. 家风家教的励志日志 5. 有关家风的经典散文随笔 6. 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心得体会

颜氏家训论文开题报告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的深入发展,一股国学热席卷整个文化领域,使得中国传统文化中以道德伦理价值为取向的思想,再次受到热切关注。而以道德伦理为取向的国学,为小学生道德教育提供了新的方向。本文则从国学经典所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国学经典中有哪些道德意义以及如何运用国学经典进行道德教育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论述如何在小学道德教育中实施国学经典的教育。小学生道德教育在小学教学中占重要的地位,主要以五爱为基本内容的社会公德教育和有关的社会常识教育,思想内容比较陈旧,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之情。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蕴含着优秀的传统美德,在培养小学生的道德品质方面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将这些经典积淀在脑海里,会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其日后的人生态度和方向。因此,运用国学经典进行道德教育,是小学生道德教育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途径。一、国学经典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五千年的文化积淀,孕育了中华民族诚信友爱、温文有礼的优雅人格。国学经典不仅是中国悠久传统文化的明证,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立身处世之本,更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如《论语》是我国古代一部十分重要的经典,它包含了立身、处事、为学、从政等丰富的人生经验和人生智慧。它融政治、伦理、道德与教育为一体,其核心是做人,是伦理道德修养。它提出的许多做人的原则和格言,如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等等,具有普遍的意义。又如《弟子规》,虽然总共仅有1080个字,360句,但却把一个人如何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立身处事、待人接物、修身治学等等的态度和礼仪概括的淋漓尽致。《弟子规》所阐述的道理,譬如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泛爱众,而亲仁等教诲,适用于不同宗教、不同种族、不同国家以及各行各业,男女老少。《弟子规》的编写次序也是中国古人教育经验的总结,符合教育的规律。其他的如《童蒙须知》、《孝经》、《礼记》、《颜氏家训》等一系列经典蕴含着优秀的传统美德,学习国学经典,可以让小学生系统地直面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接受中华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优秀的道德品质。二、国学经典的道德意义分析(一)国学经典符合小学生的认知心理发展特点。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13岁以前的少年儿童,他们的记忆能力较强,而其逻辑思维推理能力、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弱,还没有充分发展起来。及早让儿童学习中国文化经典,接受传统优秀文化的熏习,即是在他心灵最纯净、记忆力最佳的黄金时期,接触最具有智能和价值的经典。将这些经典积淀在脑海里,虽然他们这时还不完全理解,但会在他幼小的心灵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其日后的人生态度和方向。以文而化,逐渐培植其福德、开启其智慧,从而奠定他一生的高远见识和优美人格。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和阅历的增加,他们会逐渐加强对经典的理解,经典遂成为他一生开智、受益、励志、成长的源泉。(二)国学经典教育的精髓在于潜移默化而非灌输。现阶段我国的小学教育片面灌输知识技能,急功近利,让儿童身心疲惫,以儿童发展为本的教育的核心价值被忽略,教育的科学规律被漠视。当下,一些机构利用社会、家长的认识误区,打着培养小神童、小天才的旗号引人眼球,实则为赚取千金万金的学费。这种拔苗助长、把教育当成商业、产业来做的结果,误导了儿童发展。学习国学经典不仅可以让孩子多认识字词,奠定大语文之根基,培养文化气质,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感悟圣贤文明,通晓启迪心智,陶冶品行,提高修养,培养儒雅风范,明白做人的道理,归根到底就是提高人的根本素质。在孩子们还不具备对古诗文经典充分理解力的时候,就把经典交给他们,乍一看莽撞,实际上却是文明传承的绝佳措施,幼小的心灵纯净空廓,由经典奠基可以激发起他们一生的文化向往。孩子们从小接受这样的熏陶,国学经典将在他们心里埋下种子,随着他们慢慢长大,会与他们形影相随,对他们的一生都将产生积极影响。让国学经典点点滴滴融入孩子们的生活当中,让孩子们得到一种民族情感性格的熏陶,使孩子们养成孔孟所提倡的至大至刚的人格,至关重要。“语文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的途径”课题研究方案作者:福建晋江平山中学高中语文教研组 时间:2007-3-2 17:27:50一、课题的表述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整个东方文化的重要标志和世界历史文化宝库中的重要遗产,对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语文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承载着民族精神和民族灵魂,在传统文化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学应融于传统文化之中。改革开放以来,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流派纷争,改革卓有成效,但是由于应试教育愈演愈烈,语文教学改革举步维艰,语文教学逐步演变为纯知识、纯技巧的教授和模拟考题的反复演练,影响了学生思维、个性特长、健全人格和道德修养的形成和发展。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必须适应时代的要求,按照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素质教育的基本原则,按照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系统的改革,要更新教育理念,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以期在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人文素养、思维能力方面发挥语文学科应有的作用,尽到语文学科应尽的职责。因此,中央教科所批准立项的重点课题《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审时度势,把语文教学放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大环境中,有助于实现语文教学的理念创新、内容创新、方法创新,有助于为学生构建一个和谐的、宽松的、自主的学习环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健全人格。二、课题目标该课题的总目标是,以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为宗旨,以推进国民的阅读写作能力为基点,坚持素质教育的正确方向,扎实细致地进行课题研究,为开创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协调发展的新局面而努力。我校选择的子课题《语文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的途径》的目标是:在世界兴起了“汉语热”的背景下,在新课改的浪潮中,在学生语文学习背离传统文化的现实上,积极参与实践,务实探究,希望在语文教学和传统文化协调、有效结合的教学实践层面上,走出一条操作性较强,适合一般学校提高语文学习成效,并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终身、和谐发展的路子!三、研究的理论依据1、多元智能理论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由于每个人各种智能的组合方式不同,因而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个体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个性倾向性等方面的不同,导致个体学习兴趣、学习方式、学习效率等的明显差异,而人只有按照自身的适应方式,才能有效地获取、掌握知识技能。2、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心理学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与文本之间的交互作用,学习是学习者在教师指导下凭借自己原有的认识结构对来自客体的信息进行选择、加工、重组,用现有的认识结构去“同化”或“顺应”外部世界的过程,学习是学习者自我建构的过程。学生的学习只有通过自身的操作活动和主动参与观察、思考、探索,才能有效地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使学生不仅掌握知识及相应的思想方法,建立优化高效的学习策略,而且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创造性地运用知识的能力,独立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自主实践的学习方式,不仅有利于学生完成认知方面的自我建构,而且有利于学生在情意方面的自我建构。4、古今中外著名教育家先进的教育理念。5、有关新课改的纲领性文件。6、不断发现、搜集到的报刊、网站的动态资料。四、研究的对象本实验课题研究的对象是平山中学高中部全体学生。五、研究的原则和方法:(一)、研究的原则1、 师导性和生本性相结合的原则2、 创新性和务实性相结合的原则3、 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的原则4、 课内和课外相结合的原则(二)、研究的方法1、调查研究法:为我校高中学生在语文学习倾向性研究、引领提供科学的依据和基础。2、实践研究法:围绕课题总体目标,对开展的各种语文活动进行研究,在实践中及时调整研究的内容和方法。3、文献研究法:对相关的教育理念进行学习和运用性的研究。4、总结研究法:对各阶段的研究经验、教训及时总结,对研究种搜集到的材料进行定量和定性的分析,得出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的方法。5、个案研究法:关注学生个体,对研究对象的变化与发展进行全程性的跟踪研究,通过一定的检测方式,考查研究的效果。6、系统研究法:即摸索并建立一整套引导和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语文学习发展方向的方法。六、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阶段:第一阶段(2006年1月一2006年10月)为基础研究阶段。1、在语文组介绍、宣传课题,发动教师积极参与研究,组成课题组。2、组织讨论课题研究方案,确定子课题,并向上级申报子课题。3、召开研究课题开题报告会等,明确研究的方向、对象和方法。第二阶段(2006年11月-2009年3月)为课题实施阶段。1、组织学习相关的研究理论,用科学的理念指导研究。2、全面实践研究。在实践中注意补充和调整研究的内容和方法,完成中期报告。3、在中期成果鉴定的基础上,再进行提高性的实践和研究。第三阶段:(2009年3月-2009年8月)经验总结阶段。整理、汇总各阶段的研究成果(论文、案例、教学录象、学生习作、活动照片等),出版论文集、展示学生成果等,撰写结题报告,提请主管部门验收。 力争推广有价值的做法、经验。七、研究的预期效果及形式1、 每位实验教师整理、总结出关于提高高中生语文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提高有读写能力、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与方式方法,并完成相关论文的撰写。2、 推进学校文化建设,营造校园人文氛围,共享语文学习的快乐。3、 每位实验教师能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在不同年级和学习阶段运用不同读书策略和有效方法,更有针对性的进行语文教育、教学,推进教学进程,使学生课、内外学习,高中和终身学习相得益彰,协调发展。4、积极加强与课题研究领导组相关老师保持沟通、联系,力争在相关刊物发表、展示我校师生的研究成果。八、课题组成员及分工课题领导组:郭永乐(校长,高级教师)周维键(校书记,高级教师)许清江(主管教学副校长,高级教师)课题组具体负责人:易晓红课题组成员:蔡琳、徐广之、许明哲、林晓峥、洪明媚、林秋雪、张榕、何旋珠、黄雅雅、蔡琳琳、张婷婷 、庄凉凉九、研究教师承担的主要研究方向和子课题:序号 研究方向(子课题) 成果形式 负责人1 怎样提高语文教师的传统文化底蕴 论文 易晓红2 《论语》对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价值探究 论文 易晓红、洪明媚、黄雅雅3 读背说思悟写结合法对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再探 论文 易晓红4 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知识的引用 论文 蔡琳5 书法练习对提高师生语文素养的价值探究 论文 许明哲6 在作文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 论文 张榕、何旋珠、林晓峥7 古典诗词和语文教学 论文 林秋雪8 文言文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探究 论文 洪明媚、黄雅雅9 语文教学中的传统山水文化 论文 徐广之10 传统文化经典文本与高中语文教学 论文 庄凉凉、蔡琳琳张婷婷十、经费预算: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为研究提供最坚实的物质基础、必要的活动经费和有力的精神力量支持。十一、此研究课题要坚持为学生做好的几件实事及预期可能达到的效果:1、坚持做好国家级优秀期刊《新读写》(该杂志被定为课题资料和主要实验载体)的发行工作,引导学生在自愿订阅的基础上,充分组织学生运用好该读物,并希图借此在文化视野层面上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2、坚持把引导学生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文本视做语文教学可以肩负的一项重任。如开展《论语》每日一读等活动。各研究教师可以因材施教,发挥所长,大胆摸索适合自己和学情的教学新思路、新方法。在此基础上,力争达到提高学生文学鉴赏力,知识和能力,学识和德行能得到和谐发展的目标。3、关注该课题的发展动向,广泛虚心学习,认真深入研究,探寻最科学语文教法和学法,竭力提高课堂效益,组织学生积极向《新读写》投稿,力争发表作品,作文竞赛、语文培优能出成绩。各参与研究的教师每年负责完成一份能体现课题研究思想的优秀论文或案例或录像课。力争有作品在公开发行的报刊上发表。4、各语文课题研究教师应秉承、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文以载道,知行统一的教育理念,充分发挥高中语文学习在学生终身学习、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和影响。在引导学生学以践行、文以养德方面,精心培育学校人文软环境中担负起不可推卸的主力军之责!

随着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的深入发展,一股国学热席卷整个文化领域,使得中国传统文化中以道德伦理价值为取向的思想,再次受到热切关注。而以道德伦理为取向的国学,为小学生道德教育提供了新的方向。本文则从国学经典所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国学经典中有哪些道德意义以及如何运用国学经典进行道德教育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论述如何在小学道德教育中实施国学经典的教育。

小学生道德教育在小学教学中占重要的地位,主要以五爱为基本内容的社会公德教育和有关的社会常识教育,思想内容比较陈旧,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之情。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蕴含着优秀的传统美德,在培养小学生的道德品质方面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将这些经典积淀在脑海里,会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其日后的人生态度和方向。因此,运用国学经典进行道德教育,是小学生道德教育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途径。

一、国学经典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五千年的文化积淀,孕育了中华民族诚信友爱、温文有礼的优雅人格。国学经典不仅是中国悠久传统文化的明证,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立身处世之本,更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

如《论语》是我国古代一部十分重要的经典,它包含了立身、处事、为学、从政等丰富的人生经验和人生智慧。它融政治、伦理、道德与教育为一体,其核心是做人,是伦理道德修养。它提出的许多做人的原则和格言,如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等等,具有普遍的意义。

又如《弟子规》,虽然总共仅有1080个字,360句,但却把一个人如何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立身处事、待人接物、修身治学等等的态度和礼仪概括的淋漓尽致。《弟子规》所阐述的道理,譬如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泛爱众,而亲仁等教诲,适用于不同宗教、不同种族、不同国家以及各行各业,男女老少。《弟子规》的编写次序也是中国古人教育经验的总结,符合教育的规律。

其他的如《童蒙须知》、《孝经》、《礼记》、《颜氏家训》等一系列经典蕴含着优秀的传统美德,学习国学经典,可以让小学生系统地直面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接受中华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优秀的道德品质。

二、国学经典的道德意义分析

(一)国学经典符合小学生的认知心理发展特点。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13岁以前的少年儿童,他们的记忆能力较强,而其逻辑思维推理能力、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弱,还没有充分发展起来。及早让儿童学习中国文化经典,接受传统优秀文化的熏习,即是在他心灵最纯净、记忆力最佳的黄金时期,接触最具有智能和价值的经典。将这些经典积淀在脑海里,虽然他们这时还不完全理解,但会在他幼小的心灵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其日后的人生态度和方向。以文而化,逐渐培植其福德、开启其智慧,从而奠定他一生的高远见识和优美人格。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和阅历的增加,他们会逐渐加强对经典的理解,经典遂成为他一生开智、受益、励志、成长的源泉。

(二)国学经典教育的精髓在于潜移默化而非灌输。现阶段我国的小学教育片面灌输知识技能,急功近利,让儿童身心疲惫,以儿童发展为本的教育的核心价值被忽略,教育的科学规律被漠视。当下,一些机构利用社会、家长的认识误区,打着培养小神童、小天才的旗号引人眼球,实则为赚取千金万金的学费。这种拔苗助长、把教育当成商业、产业来做的结果,误导了儿童发展。

学习国学经典不仅可以让孩子多认识字词,奠定大语文之根基,培养文化气质,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感悟圣贤文明,通晓启迪心智,陶冶品行,提高修养,培养儒雅风范,明白做人的道理,归根到底就是提高人的根本素质。在孩子们还不具备对古诗文经典充分理解力的时候,就把经典交给他们,乍一看莽撞,实际上却是文明传承的绝佳措施,幼小的心灵纯净空廓,由经典奠基可以激发起他们一生的文化向往。孩子们从小接受这样的熏陶,国学经典将在他们心里埋下种子,随着他们慢慢长大,会与他们形影相随,对他们的一生都将产生积极影响。让国学经典点点滴滴融入孩子们的生活当中,让孩子们得到一种民族情感性格的熏陶,使孩子们养成孔孟所提倡的至大至刚的人格,至关重要。

传统文化(Traditional culture)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世界各地,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儒道互补为内核[1]  ,还有墨家、法家、名家、释教类、回教类、西学格致类、近代西方文化等文化形态,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

传统文化的全称大概是传统的文化(Traditional Culture),落脚在文化,对应于当代文化和外来文化而谓。其内容当为历代存在过的种种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例如说民族服饰、生活习俗、古典诗文、忠孝观念之类;也就是通常所谓的文化遗产。

《颜氏家训》伦理思想解析 论文关键词:《颜氏家训》民间儒学伦理思想 论文摘要:介绍了《颜氏家训》产生的历史背景,阐述了《颜氏家训》关于人伦、仁义、忠君和知足戒奢、谨言慎交、读书致用的思想主张。认为《颜氏家训》为儒家学说向民间的深入架设了桥梁,为儒学民间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北齐颜之推撰写的《颜氏家训》,成书于隋仁寿年间(公元601 - 604年),阐述了教子治家、立身扬名之道,宣扬刻苦读书、养身归心、经世治国,内容涵盖儒学、佛学、文学、音韵学、道学等,有一定史料价值,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在伦理思想方面。颜之推著此书,目的在于“整齐门内,提撕子孙”,使颜氏家族永葆兴旺。《颜氏家训》提倡的伦理思想,在今天看来仍有许多可称道之处。 一、《颜氏家训》的历史背景与地位 传统社会里,儒学思想在人们的思想道德领域能够占据统治地位,首先当然是因为它适应了封建统治的需要,其次家学、家诫、家训之类的强力灌输也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一定程度上它们为圣人之学向民间的深人架设了桥梁。 由魏晋进人南北朝隋唐时期,中国思想史的演进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就是外来的佛教和土生土长的道教的兴盛。佛、道两教的兴起和发展,对中国的经济、政治尤其是对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南北朝隋唐时期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趋势就是儒、佛、道之间的相互斗争和渐趋合流。《颜氏家训》(以下简称《家训》)深受儒家、佛家和道‘家文化的影响,其中以儒家思想影响最深。 颜之推(531一590 ),生于南北朝后期,亲历了时局的艰难、朝代的频换、人生的困厄,遭受了一系列挫折与灾难,自叹“一生四仕四朝,三为亡国之人”。面对动荡的时代,他痛感“大道寝而日隐,《小雅》推以云亡”,精英濡学由于失去强有力的国家支撑而不能转化为政治意识形态,起不到维系人心、整齐世人、稳固国家的作用。“举世溺而欲拯,王道郁以求申。”(《观我生赋》)痛苦之余,颜之推发出了拯救儒学、复兴儒学的呼声。他清醒地意识到,在当时的条件下要恢复儒学如汉代的政治意识形态地位是不可能的。但是在民间延续、发扬儒学的血脉则是可能的。“向使潜于草茅之下,甘为吠亩之人,无读书而学剑,莫抵掌以膏身,委明珠而乐贱,辞白璧以安贫,尧舜不能荣其素朴,梁封无以污其清尘,此穷何其而至,兹辱安所自至秦?而今而后,不敢怨天而泣麟也。”(《观我生赋》)他不寄希望于庙堂之上,而注目于草茅之下,致力于重建民间儒学的伦理思想,以此作为保存儒家传统的依托和修齐治平的根基。颜之推根据传统的儒学伦理思想学说,总结他一生治家、处世、为人的经验,于晚年撰成《家训》一书。从(家训》的编撰意图上来看,《家训》的伦理思想倾向是民间儒学伦理思想的版本。《家训》对于重构儒学伦理思想体系,加强中华文化传统教育,具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 自周公开家训之先河后,历代仕宦之家不乏长辈教戒幼辈的诗文与范例,但总的来说,或仅针对一事,或局限于某些方面,并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家训》则形成了完整的伦理思想体系,它将传统儒学的忠、孝、仁、义和中庸之道等,结合社会生活实际加以阐述,由教化家庭成员修身齐家扩展到维护整个社会,使传统儒学的伦理思想以民间儒学伦理思想的形式得以沿袭普及,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在社会动荡正统儒学伦理思想的控制力和影响力减弱的时候,《家训》对于重构濡学的伦理道德体系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颜氏家训》的伦理思想解析 综观(家训》全书,除(序致》篇外,从《教子》至《终制》,涉及以家庭为依托的人的一生,包括伦常关系、风操人格、学习文章、实际应务、养生归心、音辞杂艺诸多方面,但一以贯之者是儒学伦理思想,儒学的“修齐治平”的理想在这里落实为具体丰富的日常生活道德实践,儒家的老话被赋予新的意义。 (一)人伦为重,礼为教本 “人伦为重,礼为教本”是民间儒学伦理思想的基本内容。人要立身于世,首先要明了“人伦”这一至理,这是因为“先有人民而后有夫妇,有夫妇而后有父子,有父子而后有兄弟”。在儒学思想中历来把人伦放在各种伦理关系的首要地位,《家训》提倡伦理道德教育,对处理父子、兄弟、夫妇之间的关系,基于儒学伦理思想,依据现实情况,提出了如何巩固这种伦常关系的问题。 关于父子关系。认为:“父子之严,不可以押;骨肉之爱,不可以简。简则慈孝不接,押则怠慢生焉。”主张“父子异宫”(《教子》),这样可以既保证父子之间形成良好的人伦关系,又可以避免由于过分亲近溺爱而养成子女骄横的恶习。 关于兄弟关系。《家训》十分重视兄弟和睦对巩固家庭的作用。“兄弟者,分形连起之人也。方其幼也,父母左提右掣,前襟后据,食则同案,衣则传服,学则边业,游则共方,虽有悖乱之人不能不相爱也。”《兄弟》)从生理上说,兄弟之间血脉相通;从感情上讲,从小就同甘共苦,风雨相伴,比其他人更多一份默契,多一份关照,因此更应该珍惜。 关于夫妇关系。“妇主中馈,唯事酒食衣服之礼尔。国不可使预政,家不可使干蛊。如有聪明才智,识达古今,正当辅佐君子,助其不足,必无牡鸡晨鸣,以致祸也。”(《治家》)《家训》从传统男尊女卑的观念出发,认为女子应该依附于男人,不可让她去干预政事、主持家务。 只有做到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明白做人的本分,并努力做好自己份内的一切,才能与他人和谐相处,成就自己。在处理人际关系的过程中,“礼”是贯穿始终的。礼是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道德标准,礼是民间儒学伦理思想中最具有实践性的一个范畴。“礼为教本”,“礼,身之干也”。礼是教化的根本,是立身的基础。一个人如果能时时守礼,保持“瞿然自失,敛容抑志”(《勉学》)的恭敬心态,就能在社会实践中时刻遵守典章制度,不致触犯刑律而招诛身、毁家、灭族之祸。“礼”应该贯穿于人生的各个环节之中。

写论文颜氏家训的参考文献

颜之推的家庭教育思想及其启示

颜之推是南北朝隋初时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都体现在他的《颜氏家训》这一著作当中他的家庭教育思想对我国当前的家庭教育仍然具有着重要的影响,下面是我整理的颜之推的家庭教育思想及其启示,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论文关键词:家庭教育思想;启示;心理健康

论文摘要:颜之推是南北朝隋初时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都体现在他的《颜氏家训》这一著作当中,他的家庭教育思想对我国当前的家庭教育仍然具有着重要的影响。

颜之推(公元531-595年),字介,祖籍为琅琊(今山东临沂)人,是梁朝建业(今南京市)人。他一生遭遇坎坷,他自称“身经三代之悲,一身而三化”。虽然他生逢乱世,但是他生于士族官僚家庭,而且早年曾受到儒家思想的深刻熏陶。他有感于当时的世风败坏,道德沦丧,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他著成了《颜氏家训》,《颜氏家训》有二十多篇,其主要内容是用儒家思想教训子孙。它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体例宏大严整,理论系统深博,此书被后世称为“家教规范”。

一、颜之推的家庭教育思想的内容

(一)提倡早教

颜之推提倡家庭教育应该从胎教开始,他说:“教妇初来,教儿婴孩。”他认为如果普通家庭不能从胎教开始,那么也应该从婴幼儿就开始进行教育,因为教育的越早越好,他说:“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以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在孩子刚刚懂得看人的脸色,识别喜怒的时候,就加以教诲,那么让他做他就做,不让他做他就不做。颜之推还认为:婴幼儿时期是接受教育的最佳时期,不要错过这个机会。他说:“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需早教,勿失机也。”因为婴幼儿时期比较容易受到影响,而且可塑性大,所以早期教育的效果是最好的。而且颜之推以自己的学习为例进行了说明。他说:“勿七岁时,诵《灵光颠覆》,至于今日,十年一理,犹不遗忘;二十之外,所诵经书,一月废置,便至荒芜矣。”年龄越小受到的影响越深刻,甚至会影响一生。

(二)主张爱教结合

颜之推主张子女不可“无教而有爱”。如果父母“无教而有爱”,反而会导致“饮食为食,恣其所欲,宜诫翻奖,应词反笑,至有识知,违法当尔。”也就是父母对子女的行为任其为所欲为,该训诫的时候则奖励,斥责的时候则一笑了之,等子女长大以后,则以为按照道理本该这样的结果,父母即使“捶挞至死而无威,忿怒日隆而增怨。”所以他强调对子女要从严教育而又不失慈爱,他说:“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无畏而生孝矣。”父母对待子女,既要威严而又不失慈爱,那么子女也会对父母孝顺。他也强调在教育子女的时候,不能偏爱溺爱他们,父母要均爱。他说:“人之爱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予怜,有偏宠者,虽欲以厚之,更所以祸之。共叔之死,母实为之。赵王之戮,父实使之,刘表之倾宗覆族,袁绍之地裂兵亡,可为龟明鉴也。”在这段话中讲了由于父母不能均爱,而导致了子女落得个不好的下场的例子,例如,共叔段母亲的溺爱造成了他的死;赵王如意由于父亲的宠爱导致了他的被杀。

(三)重视环境和师友的影响

颜之推重视环境对子女的影Ⅱ向,所以他认为子女也一定要谨慎的结交师友,以防误入歧途。因为他们处在幼小的时期,可塑性大,容易受到很大的影响。也就是他们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或者是和什么样的人交往,那么他们就会变成什么样的人。所以他说:“人在少年,神情未定,所与款狎,重渍陶然,言笑举动,无心于学,潜移暗化,自然似之……是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室,久而自臭也。墨子悲于染丝,是之谓矣。君子必慎交游焉。”

(四)重视规范的语言教育

颜之推重视子女的语言教育,认为从小学好语言很重要,而且他强调家庭教育中,子女学习正确的语言,父母负有重要的责任。他说:“吾家儿女,虽在孩稚,便渐渐督正之,一言讹替,以为己罪矣。”也就是说孩子在学习的时候,父母要进行监督。他还指出:“云为品物,未考书记者,不敢辄名,汝曹所知也。”他认为一件事情还是一件物品,如果没有经过核对,绝不敢随便称呼。他重视父母在教育孩子学习语言的时候,应该要注意规范,而且要重视通用语言的学习,而不是去强调方言的学习。

(五)要求家长以身作则

颜之推认为在家庭教育中,长辈不能只是说教,更重要的是要以身作则,这有利于良好的家风的建立,而且这也会影响到家庭教育能否取得成功。他指出:“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是以父不慈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也就是长辈要给晚辈做好榜样。

(六)主张学习要勤奋

颜之推指出:“自古明王圣帝,犹须勤学,况凡庶乎。”他认为自古以来那些贤明的帝王尚且要勤奋学习,何况老百姓呢!他也举了很多典型的古人勤学的例子,他说:“古人勤学,有握锥投斧,照雪聚萤,锄则带经,牧则编简,亦为勤笃。”在这段中有几个典型的流传到今天的关于勤奋学习的典故:有战国苏秦为保持清醒,以锥刺股;有文党决定求学,投斧于高树上;有孙康因家境贫寒,常冬夜映雪读书;有车辙因家庭困难,常把萤火虫聚集起来,利用萤火虫发出的光来读书;有汉代的兄宽、常林等人耕地时带着书经;有路温舒放牧时摘蒲草,编成小简,用来写字。颜之推没有摆大道理,而是通过事例来说明勤奋学习,通过寥寥数语,来说明他们的追求、毅力和意志。

二、对我国当前家庭教育的启示

颜之推的家庭教育思想不仅在当时的封建家庭教育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影响,而且对我国当前的家庭教育也有着重要的启示。

(一)父母要重视早期教育

颜之推的早期教育思想,已经受到现在家庭的足够的重视,现在有些父母不仅懂得胎教,而且也非常注重幼儿时期的教育,因为这个时期,孩子的可塑性非常大,容易被影响。为了让孩子有更好的发展,父母应该在孩子年幼的时候,就进行适当的教育。早期的教育可能会影响他们一生。我们也经常听到这样的话“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也说明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

(二)父母要做到严慈相济

父母在教育子女的时候,不仅要树立自己的威严,而且要对孩子慈爱。这样的'父母才会让孩子尊重和信服,而且有利于孩子的发展。如果父母是非常的严厉,那么孩子就会害怕父母,孩子会变得非常胆小;如果父母对孩子过于溺爱,父母对其听之任之,那么会使孩子变得非常肆无忌惮。这两种都不利于孩子的发展。父母只有做到严慈结合,才能更好地教育孩子,才能让孩子更好地发展。

(三)父母要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

只有良好的家庭环境才有可能培养出好的孩子,所以父母要尽量给孩子创建良好的家庭环境。尤其是和睦的家庭氛围对于孩子的发展来说真的很重要,如果让孩子每天生活在吵闹的,不和谐的家庭里,那么对孩子的发展很不利,父母要重视家庭教育,而且也要重视良好家庭环境的创设。,父母还要给孩子创设好的语言环境,因为普通话是现在的通用语言,所以父母要给孩子创设学普通话的环境。

(四)父母要以身作则

现在的父母一般都是更多的在言教,很少有身教的。父母经常会说的很好,可是让他们做的时候,就没有说的那么好了。所以,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更多的要身体力行,要以身作则。我们都知道“上施下效”,父母怎么样做,孩子也会模仿父母做。所以,父母希望孩子怎么做,父母就应该怎么做。特别是在孩子发展的重要时期,父母要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好的榜样。

参考文献:

[1]庄辉民,章义和撰,颜氏家训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2]王炳照等编,简明中国教育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3]王洪亮著,中国古代教育史简论[M],北京:星球地图出版社,2006

[4]张传燧主编,中国教育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5]孙明月,颜之推的家庭教育思想及其启示,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

[6]匡后丽,颜之推的家庭教育思想及其启示,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9

论文相关查阅:毕业论文范文、计算机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格式行政管理论文、毕业论文

本文原发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邯郸学院学报》2013年第四期。 [摘  要]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在借鉴前人家庭教育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家庭教育实践,提出了立德为上、家教宜早、一视同仁、严慈相济、言传身教、重视环境等家庭教育思想。其中许多富于生命力的内容,直到今天仍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关键词]颜之推;《颜氏家训》;家庭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09        [文献标识码]A     提到家训,人们自然首先会想到有“古今家训之祖”之称的《颜氏家训》,它是现存第一部以“家训”为名的家训专著,在中国家训发展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颜氏家训》继承了传统儒家家庭教育学说的精髓,并结合颜之推自己的社会生活、家庭生活及其家庭教育的实践经验,系统地阐发了丰富的家庭教育思想,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家庭教育理论体系,是我国古代家庭教育理论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对后世家训及封建社会家庭教育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根据儿童、青少年心智发展特点以及道德养成规律,提出了立德为上、家教宜早、一视同仁、严慈相济、以身作则、重视教育环境等家庭教育思想,即便在今天仍能给我们以积极的启示和有益的借鉴。 一、“立德”为“上” 在传统儒家的价值观体系中,自古即有“三不朽”(《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之说,三者之中又视“立德”为“太上”之功。这种“立德”为“上”的价值取向深刻地影响了古人的教育观念,因而特别重视对子孙的伦理道德教育。颜之推虽然并不忽视子女的语言教育和技艺教育,如《颜氏家训·音辞》云:“吾家儿女,虽在孩稚,便渐督正之;一言讹替,以为己罪矣。”[1](p530)《颜氏家训·勉学》云:“人生在世,会当有业:农民则计量耕稼,商贾则讨论货贿,工巧则致精器用,……”[1](p143)“谚曰:‘积财千万,不如薄伎在身。’”[1](p157)强调语言、农、工、商等技艺教育的重要性。但由于他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因而更为强调教育应以“立德”为“上”。 (一)强调“守道崇德” 《颜氏家训·省事》明确告诫子孙:“君子当守道崇德”,[1](p334)而不可单纯为了仕进利得,凭借雕虫小技投机钻营、谄事权贵。《颜氏家训·教子》载:“齐朝有一士大夫,尝谓吾日:‘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亦要事也。’吾时俯而不答。异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业,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1](p21)颜之推教育子孙,读书治学当以“增益德行,敦厉风俗”[1](p157)为第一要务,对当时目光短浅、思想狭隘、谄媚邀宠之徒的家教观念和实践给予明确否定。颜之推还教育子孙要忠诚、明礼、恭谨、节俭、仁义、信实。《颜氏家训·勉学》云:“未知事君者,欲其观古人之守职无侵,见危授命,不忘诚(本应作忠,避隋文帝父名讳而改)谏,以利社稷,恻然自念,思欲效之也;素骄奢者,欲其观古人之恭俭节用,卑以自牧,礼为教本,敬者身基,瞿然自失,敛容抑志也;素鄙吝者,欲其观古人之贵义轻财,少私寡欲,忌盈恶满,……”[1](p166)《颜氏家训·归心》云:“君子处世,贵能克己复礼,济时益物。”[1](p395)《颜氏家训·治家》云:“可俭而不可吝已。俭者,省约为礼之谓也;吝者,穷急不恤之谓也。今有施则奢,俭则吝。如能施而不奢,俭而不吝,可矣。”[1](p42)《颜氏家训·省事》云:“为善则预,为恶则去,不欲党人非义之事也。凡损于物,皆无与焉。……墨翟之徒,世谓热腹,杨朱之侣,世谓冷肠;肠不可冷,腹不可热,当以仁义为节文尔。”[1](p337-338)他甚至认为:“不识仁义,……慎不可与为邻,何况交结乎?”[1](p406)《颜氏家训·名实》云:“名之与实,犹形之与影也。德艺周厚,则名必善焉;容色姝丽,则影必美焉。今不修身而求令名于世者,犹貌甚恶而责妍影于镜也。上士忘名,中士立名,下士窃名。忘名者,体道合德,享鬼神之福祜,非所以求名也;立名者,修身慎行,惧荣观之不显,非所以让名也;窃名者,厚貌深奸,干浮华之虚程,非所以得名也。”[1](p303)又云:“信誉显而然诺亏,不知后之矛戟,毁前之干橹也。”[1](p306)他还以自己“年十八九,少知砥砺,习若自然,卒难洗荡”[1](p4)之反面典型教育子孙应尽早磨砺节操品行,以“德”立世。 (二)注重家庭人伦教化 俗话说:“家道和顺”,“家和万事兴”,中国古人特别注重家庭关系的和谐融洽,提倡以儒家的“夫义妇顺”、“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作为处理家庭关系的伦理准则。颜之推信奉儒学,十分重视家庭人伦关系的和睦亲善。《颜氏家训·兄弟》云:“夫有人民而后有夫妇,有夫妇而后有父子,有父子而后有兄弟。一家之亲,此三而己矣。自兹以往,至于九族,皆本于三亲焉。故于入伦为重者也,不可不笃。”[1](p23)因而特别重视以儒家家庭伦理准则为依据,对子孙进行家庭人伦教化,协调家庭人伦关系,培养家庭成员的家庭伦理道德素养,形成良好的家庭道德风尚。 二、家教宜早 颜之推认为,对后辈子孙的家庭教育开展得越早越好。否则会影响孩子一生的发展。《颜氏家训·勉学》云:“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1](p172)就是说,小孩子知欲未开,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应当在孩子精神专一的时期抓紧教育孩子,切不可等到孩子长大成人,思想已懒散的时期才去教育他们,那就丧失了孩子教育的最佳时期。教子宜早的教育理念反映了颜之推在家庭教育上积极主动的态度,同时也反映了其对个体认知发生规律及道德养成规律的认识,对于当今的家庭早期教育仍具有积极启示。当然,颜之推强调早教、早学的重要性,却并不认为,一旦失去早期教育便可以自暴自弃,而是明确肯定了晚学、晚教的可行性和必要性。《颜氏家训·勉学》指出:“孔子云:‘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荀卿五十,始来游学,犹为硕儒;公孙弘四十余,方读春秋,以此遂登丞相。”又指出:“幼而学者,如开月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1](p173)可见,《颜氏家训》虽然赞同“教妇初来,教儿婴孩”,[1]8而一旦失去早教机会,只要发奋努力,老而弥笃,仍然可以大器晚成。[2](p273) 三、一视同仁     颜之推主张父母应一视同仁地爱每一个子女,而不能偏宠偏爱,偏宠偏爱背离为人父母之道,也不利于子女的成长与家庭的和谐稳定。《颜氏家训·教子》云:“人之爱子,罕亦能均;自古至今,此弊多矣。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持。有偏宠者,虽欲以厚之,更所以祸之。”[1](p19)因此,父母在对待子女时任何小小的偏爱,都会在孩子们中间引起不良反应,以致造成他们之间的分裂,影响各自良好品性的形成。被偏爱者往往自高自大,骄横跋扈;被冷落者则可能自暴自弃,失去进步的勇气和信心。所以,无论是“贤俊者”,还是“顽鲁者”,都应同样对待。[3](p339)虽然目前我国大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孩子,他们独享父母全部的慈爱,父母在慈爱子女时也不存在厚此薄彼。但也还有少部分家庭有两个或以上的孩子,他们的父母就应不分男女、俊丑、乖淘、智愚等,对他们一视同仁,慈爱他们,教育他们,为他们创造符合各自个性的发展机会。并且,当前的“独生子女”政策与作为基本国策的“计划生育”政策有很大区别,它只是一个权宜之计,从长远看,我国今后大多数孩子可能不会再是“独生子女”,到那时对子女一视同仁地爱、育就成为家庭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原则。 四、严慈相济     中国自古就有“养不教父之过”、“慈母败子”、“孝子不生慈父之家”等观念。反对溺爱子女,只爱不教;强调家教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家长在家庭生活、家庭教育中的权威性。这一家教观念对颜之推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且,颜之推早年即丧父母,跟随兄长生活,兄长对他慈爱有余而严教不足,致使他走了一断坎坷之路,所以颜之推特别强调,对子女光有爱是不够的,一定要寓爱于教、严慈相济。《颜氏家训·教子》云:“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1](p8)这一训诫确是真知灼见,发人深省,值得为人父母者牢记。不过,颜之推在主张严慈相济的同时,尚存在肯定严苛粗暴教子的片面化倾向。《颜氏家训·治家》云:“笞怒废于家,则竖子之过力见”,[1](p41)认为棍棒体罚是管教子女的必要手段。《颜氏家训》还肯定了王大司马之母魏夫人对其子“少不如意,犹捶挞之,故能成其勋业”[1](p13)的极端做法,这一“棍棒底下出孝子”、“家庭之内肃如公堂”式的封建家长制作风与粗暴家教观念理应摒弃。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那样,体罚从根本上说是强制性的、消极的教育方法,它虽然可以取得一时的、表面的效果,但往往会扭曲被教育者的个性,影响被教育者身心的健康,其效果也不会持久。[4]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独生子女已成为社会的普遍现象,独生子女几乎被每一位家长视为“掌上明珠”。在家长过度宠爱与无微不至的照顾下,造就了许多自私、任性、脆弱、孤僻懒惰的家中“小皇帝”,诸多家长陷入了极度矛盾与焦虑之中。作为家长,应当切记,溺爱不是真正的爱,娇子犹如杀子!当然,家教过严是对子女身心的摧残,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因此,家庭教育要落到实处,必须使慈爱性与威严性、严肃性与民主性有机结合起来;有爱无教或家教过严,都达不到教育的最佳效果。家庭教育如此,学校教育也是如此。教师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并不等于对学生的溺爱、纵容和放任,而是把爱和严格要求结合起来。只爱不严,不是真爱;只严无爱,不是真正的教育之道。[5](p90) 五、言传身教 颜之推认为,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员与孩子关系密切,情感深厚,他们的言传身教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尤其对于家庭早期教育,家长及亲近的人的谆谆教导更易激起孩子们感情的涟漪,获得他们的信任,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颜氏家训·序致》云:“夫同言而信,信其所亲;同命而行,行其所服。禁童子之暴谑,则师友之诫,不如傅婢之指挥;止凡人之斗阋,则尧、舜之道,不如寡妻之诲谕。”[1](p1)颜之推重视言传,更重视身教,他把父母等居上位者的身教作用称为“风化”,此“风化”乃是一种自然而然的仿效,不需要居上位者的强制,教育感化的效果如何,完全取决于居上位者自身的言行。《颜氏家训·治家》云:“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是以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矣。”[1](p41)颜之推认为,上行则下效,因此,为人父母者首先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先正己身,然后才能发挥表率、示范作用,不断地熏陶和真诚感染子女,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形成良好的家庭道德风尚,培养子孙良好的道德品质。这一思想是对孔子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6](p134)“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6](p136)与孟子的“身不行道,不行于妻子;使人不以道,不能行于妻子。”[7](p327)重视身教思想的继承与发挥,对于当今的家庭教育特别是家庭道德教育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六、重视教育环境 重视教育环境对子女的影响,是我国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孟母三迁”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古代教育家墨子和荀子曾分别以“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8](p11)和“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9](p3)“居楚而楚,居越而越,居夏而夏。”[9](p96)形象地概括了环境对于人的巨大影响。颜之推继承了这一家教传统,并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特别强调客观环境对子女教育的影响。《颜氏家训·慕贤》云:“人在年少,神情未定,所以款狎,熏渍陶染,言笑举动,无心于学,潜移默化,自然似之。”[1](p127-128)意思是说,人在年少的时候可塑性强,和贤者交往密切,潜移默化中就会受到对方的熏染,言行举止会自然而然地加以效仿,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颜氏家训·慕贤》又云:“是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墨子悲于染丝,是之谓也。君子必慎交游焉。”[1](p128)所以和善人相处,如同进入了满是芝兰香草的居室,时间久了,自己也会变得芬芳起来;与恶人相处,就如同进入了满是鲍鱼的店铺,时间久了,自己也会变得腥臭起来。墨子看到染丝的情况,感叹丝染在什么颜色里,就会变成什么颜色,说的也就是这个道理。颜之推告诫子孙要注意选择良师益友,择善而居,择善而处,择善而交,揭示了人际交往对象的道德品行对自身品行养成的重要影响。这一注重环境,强调慎择师友的家教思想,反映了道德养成的一种客观规律,具有普遍适用价值。 六、余论 《颜氏家训》作为中国古代特定历史文化背景、家庭文化环境和个人人生际遇中形成并流传下来的垂询子孙的家训专著,其中所蕴含的家庭教育思想不可避免地带有其所产生的时代印迹,受到特定阶级关系的制约,代表特定阶级的要求,体现特定阶级的价值观念,具有一定的历史和阶级局限性。如主张“夫主妻从”,肯定严训体罚等体现封建家长制作风的家教观念,有悖于现代家庭教育的平等、民主理念,理应予以坚决批判与否定。然而,《颜氏家训》中阐述了立德为上、家教宜早、一视同仁、严慈相济、言传身教、重视教育环境等符合家庭教育普遍规律的家教理念,具有超越时空的恒久价值,即使到了今天仍未丧失其应有的理论光辉,值得我们去发掘、提炼、批判地继承,给现代家庭教育以积极启示。 [参考文献] [1] 王利器.颜氏家训集解(增补本)[M].北京:中华书局,1993. [2] 参见徐少锦、陈延斌.中国家训史[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 [3] 参见王正平.中国传统道德论探微[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 [4] 参见杨明.颜之推的家庭教育思想[J].华夏文化,1996,(3):20-23. [5] 参见赞科夫.和教师的谈话[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6] 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9. [7] 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5. [8] 孙诒让.墨子闲诂[M].北京:中华书局,2001. [9] 梁启雄.荀子简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3.

《颜氏家训》伦理思想解析 论文关键词:《颜氏家训》民间儒学伦理思想 论文摘要:介绍了《颜氏家训》产生的历史背景,阐述了《颜氏家训》关于人伦、仁义、忠君和知足戒奢、谨言慎交、读书致用的思想主张。认为《颜氏家训》为儒家学说向民间的深入架设了桥梁,为儒学民间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北齐颜之推撰写的《颜氏家训》,成书于隋仁寿年间(公元601 - 604年),阐述了教子治家、立身扬名之道,宣扬刻苦读书、养身归心、经世治国,内容涵盖儒学、佛学、文学、音韵学、道学等,有一定史料价值,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在伦理思想方面。颜之推著此书,目的在于“整齐门内,提撕子孙”,使颜氏家族永葆兴旺。《颜氏家训》提倡的伦理思想,在今天看来仍有许多可称道之处。 一、《颜氏家训》的历史背景与地位 传统社会里,儒学思想在人们的思想道德领域能够占据统治地位,首先当然是因为它适应了封建统治的需要,其次家学、家诫、家训之类的强力灌输也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一定程度上它们为圣人之学向民间的深人架设了桥梁。 由魏晋进人南北朝隋唐时期,中国思想史的演进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就是外来的佛教和土生土长的道教的兴盛。佛、道两教的兴起和发展,对中国的经济、政治尤其是对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南北朝隋唐时期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趋势就是儒、佛、道之间的相互斗争和渐趋合流。《颜氏家训》(以下简称《家训》)深受儒家、佛家和道‘家文化的影响,其中以儒家思想影响最深。 颜之推(531一590 ),生于南北朝后期,亲历了时局的艰难、朝代的频换、人生的困厄,遭受了一系列挫折与灾难,自叹“一生四仕四朝,三为亡国之人”。面对动荡的时代,他痛感“大道寝而日隐,《小雅》推以云亡”,精英濡学由于失去强有力的国家支撑而不能转化为政治意识形态,起不到维系人心、整齐世人、稳固国家的作用。“举世溺而欲拯,王道郁以求申。”(《观我生赋》)痛苦之余,颜之推发出了拯救儒学、复兴儒学的呼声。他清醒地意识到,在当时的条件下要恢复儒学如汉代的政治意识形态地位是不可能的。但是在民间延续、发扬儒学的血脉则是可能的。“向使潜于草茅之下,甘为吠亩之人,无读书而学剑,莫抵掌以膏身,委明珠而乐贱,辞白璧以安贫,尧舜不能荣其素朴,梁封无以污其清尘,此穷何其而至,兹辱安所自至秦?而今而后,不敢怨天而泣麟也。”(《观我生赋》)他不寄希望于庙堂之上,而注目于草茅之下,致力于重建民间儒学的伦理思想,以此作为保存儒家传统的依托和修齐治平的根基。颜之推根据传统的儒学伦理思想学说,总结他一生治家、处世、为人的经验,于晚年撰成《家训》一书。从(家训》的编撰意图上来看,《家训》的伦理思想倾向是民间儒学伦理思想的版本。《家训》对于重构儒学伦理思想体系,加强中华文化传统教育,具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 自周公开家训之先河后,历代仕宦之家不乏长辈教戒幼辈的诗文与范例,但总的来说,或仅针对一事,或局限于某些方面,并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家训》则形成了完整的伦理思想体系,它将传统儒学的忠、孝、仁、义和中庸之道等,结合社会生活实际加以阐述,由教化家庭成员修身齐家扩展到维护整个社会,使传统儒学的伦理思想以民间儒学伦理思想的形式得以沿袭普及,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在社会动荡正统儒学伦理思想的控制力和影响力减弱的时候,《家训》对于重构濡学的伦理道德体系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颜氏家训》的伦理思想解析 综观(家训》全书,除(序致》篇外,从《教子》至《终制》,涉及以家庭为依托的人的一生,包括伦常关系、风操人格、学习文章、实际应务、养生归心、音辞杂艺诸多方面,但一以贯之者是儒学伦理思想,儒学的“修齐治平”的理想在这里落实为具体丰富的日常生活道德实践,儒家的老话被赋予新的意义。 (一)人伦为重,礼为教本 “人伦为重,礼为教本”是民间儒学伦理思想的基本内容。人要立身于世,首先要明了“人伦”这一至理,这是因为“先有人民而后有夫妇,有夫妇而后有父子,有父子而后有兄弟”。在儒学思想中历来把人伦放在各种伦理关系的首要地位,《家训》提倡伦理道德教育,对处理父子、兄弟、夫妇之间的关系,基于儒学伦理思想,依据现实情况,提出了如何巩固这种伦常关系的问题。 关于父子关系。认为:“父子之严,不可以押;骨肉之爱,不可以简。简则慈孝不接,押则怠慢生焉。”主张“父子异宫”(《教子》),这样可以既保证父子之间形成良好的人伦关系,又可以避免由于过分亲近溺爱而养成子女骄横的恶习。 关于兄弟关系。《家训》十分重视兄弟和睦对巩固家庭的作用。“兄弟者,分形连起之人也。方其幼也,父母左提右掣,前襟后据,食则同案,衣则传服,学则边业,游则共方,虽有悖乱之人不能不相爱也。”《兄弟》)从生理上说,兄弟之间血脉相通;从感情上讲,从小就同甘共苦,风雨相伴,比其他人更多一份默契,多一份关照,因此更应该珍惜。 关于夫妇关系。“妇主中馈,唯事酒食衣服之礼尔。国不可使预政,家不可使干蛊。如有聪明才智,识达古今,正当辅佐君子,助其不足,必无牡鸡晨鸣,以致祸也。”(《治家》)《家训》从传统男尊女卑的观念出发,认为女子应该依附于男人,不可让她去干预政事、主持家务。 只有做到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明白做人的本分,并努力做好自己份内的一切,才能与他人和谐相处,成就自己。在处理人际关系的过程中,“礼”是贯穿始终的。礼是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道德标准,礼是民间儒学伦理思想中最具有实践性的一个范畴。“礼为教本”,“礼,身之干也”。礼是教化的根本,是立身的基础。一个人如果能时时守礼,保持“瞿然自失,敛容抑志”(《勉学》)的恭敬心态,就能在社会实践中时刻遵守典章制度,不致触犯刑律而招诛身、毁家、灭族之祸。“礼”应该贯穿于人生的各个环节之中。

聊斋志异颜氏毕业论文

魏晋南北朝小说可分为志怪小说和志人小说。志怪小说记叙神仙方术、鬼魅妖怪、殊方异物、佛法灵异,虽然很多作品中表现了宗教迷信思想,但也保存了一些具有积极意义的民间故事和传说。志人小说记叙人物的逸闻轶事、言谈举止,从中可以窥见但是社会生活的一些面貌。魏晋南北朝小说篇幅短小、叙事简单,只是粗陈故事梗概,而且基本上还是按照传闻加以直录,没有艺术的想象和细节的描写。虽有人物性格的刻画,但是还不能展开。所以还只是初具小说的规模,而不是成熟的小说作品。在中国小说史上,魏晋南北朝的志怪小说和志人小说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在人物刻画、细节描写,以及叙事语言的运用等方面,它们都为唐传奇的写作积累了经验。一些唐传奇的故事取自这个时期的小说,如《离魂记》与《幽明录》的《庞阿》,《柳毅传》与《搜神记》的《胡母班》都有继承关系。唐以后的文言小说始终有志怪一类,《聊斋志异》是这类小说的顶峰。模仿《世说新语》的小说达几十种之多,这也说明了魏晋南北朝小说的影响。魏晋南北朝文学,上起汉献帝建安元年(196),下迄隋朝建立(489),前后约400年。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分裂、大动荡时期,战争频仍,军阀割据,朝代更迭,同时也是一个思想异常活跃、文化环境较为宽松、文学艺术极为活跃的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大转变,且极富创造性时期。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轨迹:诗歌是这一时期文学成就最高的领域。我们从三个线索予以表述:(1)时代线索:建安诗歌是中国诗歌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次大丰收,其代表人物有“三曹”和“建安七子”;正始诗歌,其代表人物有“竹林七贤”,而真正代表正始诗歌成就的是阮籍、嵇康;太康诗歌,作家众多,有所谓“三张”、“二陆”、“两潘”、“一左”,除左思外,成就不太高;永嘉诗坛,代表人物有刘琨、郭璞与玄言诗人许询、孙绰等;晋宋之际,陶渊明是成就最高的诗人;齐、梁永明体诗,代表人物有谢朓、王融、阴铿;梁、陈之际的宫体诗;北朝文学以庾信成就最高,庾信是南北朝诗歌的集大成者。(2)内容线索:建安诗歌,悲伤离乱,慷慨苍凉,梗概多气,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被称为“建安风骨”;正始诗歌继承建安诗歌的传统,由于环境险恶,变慷慨用世为忧生嗟叹;太康诗歌重模拟、颂功德,重形式倾向明显,而左思则是建安风骨、正始之音的继承者。其《咏史》诗,借古讽今,抒写怀抱,笔力矫健。其后,鲍照《拟行难路》和《拟古》之作,情感抑郁、体气豪迈;庾信《拟咏怀》抒发悲愤,开绮艳、清新、老成的诗风。在玄言诗盛行之际,陶渊明可谓独树一帜,他以平淡自然之风开田园诗歌一派。谢灵运和谢朓完成了由玄言诗向山水诗的转变,开山水诗一派。梁、陈时期的宫体诗风靡一时,这是诗风的一股逆流。(3)体裁线索。曹操四言诗,曹植五言诗和建安七子的文人五言诗彬彬其盛,蔚为大观。永明体新诗的出现为唐代近体诗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七言诗也得到了开创和发展。曹丕的《燕歌行》,标志着七言古诗的成熟;鲍照对七言诗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创制了以七言为主的歌行体;曹操以乐府旧题写时事,发展了乐府诗;以四言写乐府,使四言诗出现中兴。南北朝民歌是继周民歌和汉乐府民歌之后又一次集中的民间口头创作。艳曲兴于南朝,胡音生于北俗。南朝民歌风格清丽柔弱,代表作为《西洲曲》;北朝民歌风健质朴,代表作为《木兰诗》。散文一改两汉史传、政论独盛的局面,向多样化方向发展。与汉代散文相比,有四个特点:一、叙事言情的书信和山水散文兴起,用书信的形成写自然山水是魏晋南北朝散文的独创;二、历史传记逐渐独立于史书之外,成为文学传记;三、抒情成分增多;四、文章趋向骈俪。骈体文形成并臻于鼎盛。文章四六句型已成常规,追求精致的对仗、谐调的声律、使事用典、雕饰辞采、骈文创作盛极一时。辞赋由汉大赋演变为抒情小赋,并向骈化和律化方向发展。小说,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产生的新的文学样式,是我国小说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主要有志怪小说《搜神记》和志人小说《世说新语》。 文学意识的自觉和文学创作的自由,带来了文学理论发展和文学批评的繁荣。曹丕的《典论·论文》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文学批评专论,它对文学的社会地位与作用、文学批评的态度与方法、文体的区分、文风与作家的关系等重要问题提出了看法,标志着文学批评进入了新时期。陆机的《文赋》是一篇用骈体文写成的文论著作,阐述了相当完整的创作论,它第一次把创作动机、过程、方法、形式、技巧等问题归入文学批评范畴。刘勰的《文心雕龙》是一部体大思精的文学理论巨著,是对前代文学理论的总结和发展。它初步建立了文学史观,既重视文学发展与世风的关系,也重视文学自身发展中的继承与革新,较全面地说明了作品的内容与形成之关系,总结了创作过程中各个环节的经验和教训,初步建立了文学批评的方法论。钟嵘的《诗品》是我国第一部诗论著作。《诗品序》是全书的总论,论述了五言诗的起源和发展,对诗歌的某些创作方法及诗歌的抒情达意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它也存在一些缺憾,如对某些作家品评失当,对声病说盲目排斥,在探讨诗歌传承关系时显得简单化,但它无疑是研究汉魏六朝诗歌的重要参考材料。此外,颜延之对文笔说的阐述,裴子野的《雕虫论》,萧绎的《金楼子·立言篇》,萧子显的《南齐书·文学传论》、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文章篇》等,都对文学问题发表了重要的意见。齐武帝永明年间,周颙、沈约、王融等提出“四声八病”的理论,是对声律说的新发展,对后世韵文和近体诗的发展有重大影响。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发展,逐步使文学创作置于其影响与指导之下。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的同步发展,二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密切关系,对当时和后世的文学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原文: 顺天某生,家贫,值岁饥,从父之洛。性钝,年十七,裁能成幅。而丰仪秀美,能雅谑,善尺牍,见者不知其中之无有也。无何,父母继殁,孑然一身,受童蒙于洛汭。 时村中颜氏有孤女,名士裔也,少慧,父在时尝教之读,一过辄记不忘。十数岁,学父吟咏,父曰:“吾家有女学士,惜不弁耳。”钟爱之,期择贵婿。父卒,母执此志,三年不遂,而母又卒。或劝适佳士,女然之而未就也。适邻妇逾垣来,就与攀谈。以字纸裹绣线,女启视,则某手翰,寄邻生者,反复之似爱好焉。邻妇窥其意,私语曰:“此翩翩一美少年,孤与卿等,年相若也。倘能垂意,妾嘱渠侬?合之。”女默默不语。妇归,以意授夫。邻生故与生善,告之,大悦。有母遗金鸦环,托委致焉。刻日成礼,鱼水甚欢。 及睹生文,笑曰:“文与卿似是两人,如此,何日可成?”朝夕劝生研读,严如师友。敛昏,先挑烛据案自哦,为丈夫率,听漏三下,乃已。如是年余,生制艺颇通,而再试再黜,身名蹇落,饔飧不给,抚情寂漠,嗷嗷悲泣。女诃之曰:“君非丈夫,负此弁耳!使我易髻而冠,青紫直芥视之!”生方懊丧,闻妻言,睒晹而怒曰:“闺中人,身不到场屋,便以功名富贵,似在厨下汲水炊白粥;若冠加于顶,恐亦犹人耳!”女笑曰:“君勿怒。俟试期,妾请易装相代。倘落拓如君,当不敢复藐天下士矣。”生亦笑曰:“卿自不知蘖苦,直宜使请尝试之。但恐绽露,为乡邻笑耳。”女曰:“妾非戏语。君尝言燕有故庐,请男装从君归,伪为弟。君以襁褓出,谁得辨其非?”生从之。女入房,巾服而出,曰:“视妾可作男儿否?”生视之,俨然一少年也。生喜,遍辞里社。交好者薄有馈遗,买一羸蹇,御妻而归。 生叔兄尚在,见两弟如冠玉,甚喜,晨夕恤顾之。又见宵旰攻苦,倍益爱敬。雇一剪发雏奴为供给使,暮后辄遣去之。乡中吊庆,兄自出周旋,弟惟下帷读。居半年,罕有睹其面者。客或请见,兄辄代辞。读其文,虾然骇异。或排闼入而迫之,一揖便亡去。客见丰采,又共倾慕,由此名大噪,世家争愿赘焉。叔兄商之,惟冁然笑。再强之,则言:“矢志青云,不及第,不婚也。”会学使案临,两人并出。兄又落;弟以冠军应试,中顺天第四。明年成进士,授桐城令,有吏治。寻迁河南道掌印御史,富埒王侯。因托疾乞骸骨,赐归田里。宾客填门,迄谢不纳。 又自诸生以及显贵,并不言娶,人无不怪之者。归后渐置婢,或疑其私,嫂察之,殊无苟且。无何,明鼎革,天下大乱。乃告嫂曰:“实相告:我小郎妇也。以男子阘茸,不能自立,负气自为之。深恐播扬,致天子召问,贻笑海内耳。”嫂不信。脱靴而示之足,始愕,视靴中则絮满焉。于是使生承其衔,仍闭门而雌伏矣。而生平不孕,遂出资购妾。谓生曰:“凡人置身通显,则买姬媵以自奉,我宦迹十年犹一身耳。君何福泽,坐享佳丽?”生曰:“面首三十人,请卿自置耳。”相传为笑。是时生父母,屡受覃恩矣。搢绅拜往,尊生以侍御礼。生羞袭闺衔,惟以诸生自安,终身未尝舆盖云。 异史氏曰:“翁姑受封于新妇,可谓奇矣。然侍御而夫人也者,何时无之?但夫人而侍御者少耳。天下冠儒冠、称丈夫者,皆愧死矣!” 译文: 顺天有个书生,家中很穷,遇上荒年,跟随父亲到了洛阳。他生性迟钝,十七岁了,还写不出一篇完整的文章。然而却仪表文雅,相貌秀美,很会谈笑,善写书信,看见他的人并不知道他肚子里其实没有多少学问。不久,父母相继去世,只剩下他孤身一人,在洛汭一带教私塾度日。­ 当时村子里颜家有个孤女,是名士的后代,从小聪明。父亲活着时,曾教她读书,只学一遍就记住了。十几岁时,就学父亲的样子吟诵诗文。父亲说:“我家有个女学士,可惜不是男的。”因此特别喜欢她,期望为她选择一个做高官的女婿。父亲死后,母亲仍然坚持这个选婿目标,三年没有成功,母亲也去世了。有人劝颜氏找个有才学的文人,颜氏认为很对,但还没有着落。­ 有一次,邻居的妇人翻墙过来,同她攀谈,拿着用字纸包着的绣线。颜氏打开一看,字纸原来是那个顺天书生写的书信,寄给邻居妇人的丈夫的。颜氏反复阅读,似乎有好感,邻家妇人看透了她的心思,悄悄对她说:“这少年风度翩翩,很秀美,同你一样也是没有父母,年龄也相仿。你如果有意,我嘱托丈夫为你们撮合。”姑娘脉脉含情,没有说话。邻妇回去,把意思告诉丈失。邻生本来就同这书生很要好,便告诉了书生。书生非常高兴,就把母亲遗留给他的金鸦指环,托邻生转给颜氏作聘礼。几天后举行了婚礼,夫妻二人如鱼得水,十分欢乐。及至看了书生的文章,颜氏笑着说:“你写的文章和你像是两个人,像这样什么时候才能考中?”于是早晚劝书生攻读,像老师一样严厉。到黄昏时,自己先点灯坐在桌前吟诵,为丈夫作表率,直到三更才罢休。­ 这样过了一年多,书生对科举应试的八股文章已很精通,可是几次投考都名落孙山,困顿失意,茶饭不进,寂寞愁闷得悲痛哭泣,颜氏责备他说:“你不像个男子汉!如果让我换了发髻改成男人衣冠,我看那高官显位,如同拾取草芥一样容易!”书生正在懊丧,听了妻子的话,怒视着她生气地说:“你是不出闺房的人,没到过考场,就以为功名富贵像你在厨房提水煮粥一样容易。如果把男人的冠给你戴在头上,恐怕也和我一样。”颜氏笑着说:“你不要生气。到了考试的日期,请让我换了衣冠,代你应考。倘若也像你一样落拓,我当再不敢小看天下的读书人。”书生也笑着说:“你不知黄柏苦的味道,真应该让你去尝一下。只怕你换装后露出破绽,让乡邻笑话。”颜氏说:“我不是说笑话。你说过顺天有你的老家,让我换上男装跟你回去,假称是你弟弟,你从婴儿时就出来了,谁能辨出真假?”书生答应了她。颇氏进了内屋,换了男人的衣服出来,说:“你看可以充作男人吗?”书生仔细看她,俨然一个顾影自怜的俊美少年。书生高兴极了,向邻居一一告别,有交情好的'稍微给他点馈赠。书生买了一头瘦驴,载着妻子回了老家。­ 书生的堂兄还在,见两个堂弟美如冠玉,很喜欢,早晚都来照顾他们。又见他们起早贪黑地用功读书,更加爱护尊敬他们,雇了一个小僮供他们使唤。到了黑天,颜氏和丈夫就打发小僮回去。乡里有吊丧、喜庆之事,书生自已去周旋,颜氏总是在家中读书。住了半年,很少有人见过颜氏的面。客人有时求见,哥哥总是代为辞谢。有人读了颜氏的文章,惊奇地赞叹不已。有时有人忽然闯入来相见,颜氏作个揖便回避了。客人见其丰采,又都倾倒,由此名声更大起来。一些世家争相招赞做女婿,堂兄来商议,颜氏只是一笑;再强求,就说:“我立志取得高官,不考中决不结婚。”到了考试的日子,两人一齐去投考,书生又落榜,颜氏则以科试第一名而参加乡试,考中顺天府乡试第四名。第二年又考中进士,授桐城县令。因治理有方,不久又升迁河南道掌印御史,富贵如同王侯。后来托病请求退职,被赐卸任返乡。家中常常宾客盈门,但颜氏始终辞谢不见。从儒生开始到显贵,从不提婚娶,人们没有不觉得奇怪的。回乡后,颜氏渐渐购置婢女,有人疑心这里面有私情,堂嫂留心观察,确实没有不正当的行为。­ 没过多久,明朝灭亡,天下大乱。颜氏这才告诉堂嫂说:“实言相告,我是你堂弟的妻子。因为丈夫平庸,不能自立,我才负气女扮男装求得功名,深怕传扬出去,致使天子召问,让天下人耻笑。”堂嫂不相信,颜氏便脱下靴子,让堂嫂看自己的脚,堂嫂才惊异起来。再看靴子里,塞满了碎棉絮。此后,颜氏让书生承袭了官衔,她则闭门做起深闺女人。又因她一生没有怀孕,便出钱让丈夫买妾。还对书生说:“凡是身居显贵的人,都要买姬妾侍女供奉自己。我为官十年,还只一身;你是何等福泽,坐享佳妇丽人。”书生说:“你也可以购置一批男宠,请夫人自己办吧。”相互调笑取乐。这时书生的父母,已多次受朝廷封赐之恩。富贵绅士来拜访,对书生施以御史的礼仪。书生羞于承袭闺阁女子挣的名衔,只以一般儒生自安,终身没有坐过官轿。­

《聊斋志异》里有近五百篇的故事,塑造了不下百人的人物形象,这在古典小说中是较为罕见的。

在这一人物画廊中,又以女性形象占大多数。

由她们引发的一个个爱情故事,也是聊斋故事中最感人的部分。

这些女性形象,她们“虽为花妖狐媚,但多具人情”。

在作者的笔下,她们几乎个个美得令人眩目。

除了外表美,最可贵的是她们有着美丽的心灵,她们或温柔或聪慧,或天真或无邪,或行侠仗义。

在《聊斋志异》描写女性的篇章中,既体现了爱情婚姻家庭生活中女性美的一面,同时也展现了女性在社会生活中多方面的才能,这些人物形象丰富了古代小说的人物画廊。

一、爱情背景下的女性形象

在我国封建社会里,女性处于被歧视、被压迫的地位。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就把女性打入与“小人”同类的行列,“惟女子与小人难养也”,人们自觉不自觉地奉行着“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信条,给女性套上了难以解脱的精神枷锁。

同时,“女性的人生理想和追求往往集中在爱情婚姻上,女性就其心理特征来说,整个心灵几乎就是一个情感世界。

”[1]爱情背景下聊斋女性的代表主要有:

(一)出污泥而不染,誓死捍卫爱情的鸦头和细候

《鸦头》中的鸦头是个误入风尘的女子,她敢于抗争不屈服,坚决地维护她和王文的爱情婚姻;《细候》中的细候始终不甘屈从于自己被侮辱被损害的命运,决心跳出火坑,矢志跟从穷书生满生,在显现中富贾某的圈套后,愤然“杀抱中儿(细候与富贾某所生子),携所有亡归满。

”[2]

(二)执著追求美的狐女阿绣和外貌丑而心灵美的乔女

《阿绣》阿绣可以说是个真诚的、执著的美的追求者,是外貌美和心灵美的完美结合者。

她幻化为刘子固念念不忘的阿绣与其欢会主要是艳羡阿绣的美,希望和她媲美。

最终又帮助刘子固和阿绣建立了幸福美满的家庭。

而《乔女》中的乔女却是个外貌丑而心灵美的女性形象。

她形体丑陋但心灵善良,老而贫的丈夫死后,她拒绝了孟生的求婚,理由是“残丑不如人,所可自信者,德耳。

又事二夫,官人何取焉?” [2]孟生“益贤之,向慕犹殷,” [2],她终未相许。

然而,当孟生暴卒后,她却前往哭吊,当在孟家遭到侵凌时,挺身而出,为之护理家业,抚育幼子,“实际上作了孟生没有名分的‘未亡人’。

”[3]

(三)要独立,只要婚姻实质而不要名分的侠女

侠者是行走江湖,行侠仗义的人,他们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文学作品中“来无影,去无踪”的渲染给侠者批上了神秘的外衣。

《侠女》中的侠女却是大家闺秀,但她同样具有“来无影,去无踪”的神秘特点。

主要是为报父仇。

更为特别的是她为报答顾生的养母之德,甘心情愿地未婚生子,给顾家传宗接代却不接受明媒正娶。

侠女的婚姻观在讲贞节,讲究婚姻是“终身大事”的社会中,像她这样只讲求婚姻实质,而不讲表面的礼法和名分的表现,可以说是极其解放的思想。

(四)泼悍妒忌的女性

“在西方的故事里,爱情是自私的,一个女人宁肯叫她的情人被狮子吃掉,也不会让他投入情敌的怀抱。

”[4]我国的文学作品中也有“娥眉曾有有妒”之类的词句。

总而言之,女子善妒,社会使然。

同样,在《聊斋志异》中也有一些作品描写了悍妇妒妻,比较突出的有《江城》、《珊瑚》、《大男》、《马介甫》、《吕无病》等。

《江城》中的江城,不讲孝道,不讲人情,甚至有虐待狂倾向,把公婆威严彻底打掉;《珊瑚》中的二儿媳藏姑“役母若婢”,即使婆婆卧病在床也置之不理;《吕无病》中的尹氏虐待佳人,逼得公爹做了道士,妾不仅不敢跟丈夫说话,还在怀孕后被打得“崩注堕胎”,害得弟死,弟妇再嫁,侄儿几乎丧命等等。

这一类女性形象的共同特点是多疑善妒,彪悍无比,以虐待他人为乐,尹氏、江城、王氏等爱莫能助。

这种现象大多出现在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她们虐待的对象大都是有直接利害冲突的婢妾及其子嗣和其他家庭成员等,她们面目狰狞,性格扭曲,行为可耻,体现了女性恶的一面。

这类人物的出现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中国传统的两性关系和婚姻结构是以男性为中心的父权体系。

在婚姻上,男子可以三妻四妾,而女子则被要求从一而终,做节烈妇,“夫为妻纲”更是鲜明地体现了丈夫对妻妾的绝对统治权。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然而封建制度没有为她们指出反抗的道路,导致了她们反抗的变态,正当的反抗成了令人生厌的泼悍乖戾。

”[4]

二、社会背景下的聊斋女性

在爱情和婚姻家庭生活中,聊斋女性呈现了前所未有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在社会生活中,她们机智勇敢地同恶势力做斗争,谈笑嬉闹之间却敌兵,她们的才能、文才、治国才能也让庸碌的男子望尘莫及,随着时代的发展,她们还成为商品经济中的弄潮儿。

(一)复仇女神形象

社会黑暗,恶势力猖獗,官不为民做主,即使是七尺男儿有时在这样残酷的社会现实面前也会一筹莫展,而聊斋女性却能在家庭和个人为难的关键时刻,以自己特有的方式给恶势力以致命的一击,像复仇女神,使正义得到伸张。

商三官、窦氏、庚娘就是这样的奇女子。

《商三官》中的商三官,在即将完婚之际,父亲被恶霸杀害,哥哥告状一年多都毫无结果。

商三官为父报仇,巧扮优伶,在仇人庆贺生日的当夜,将其杀死;《窦氏》中的窦氏本是一个痴情的女子,却被土豪南三复始乱终弃,活活逼死,死后化为厉鬼,终于报仇雪恨。

现实生活中人不能做的事,鬼做了,做得痛快淋漓,大快人心;《庚娘》中的庚娘在公公、婆婆和丈夫遭到歹人王十八暗害,自己面临生死考验时,沉着冷静,勇敢机智,既保住了自己的清白,又亲手杀死了仇人。

她们作为复仇者的形象正如秋瑾《满江红》词中所说“身不得,男儿列,身却比,男儿烈。

”[5]

(二)足愧须眉的聊斋女性

《小翠》中的小翠聪明美丽,活泼好动,为“报恩”主动入门,忍辱负重,委曲求全,在嬉闹之间把公爹的政坛对手打败,让公爹渡过了难关。

她报恩报得八面威风,玩政敌于股掌之上。

自私、怯弱、愚蠢的达官贵人在小翠面前显得一无是处。

(三)才女颜氏

《颜氏》中的颜氏,是名士之女,她在丈夫屡试不中的情况下,女扮男装,从容赴试,屡试屡中,连任官职。

颜氏把封建重压下妇女被压制的才能充分表现出来,有文才,可以在文章制艺上超过男子;有制国才干,吏制超出男子。

她以其聪明才智为女子扬眉吐气,可以说与花木兰替父从军一脉相乘。

(四)近代女性经营者的形象:黄英和小二

《黄英》中的黄英是菊花精,她精于种菊,卖菊,以此致富。

她认为“自食其力不为贫,贩花为业不为俗,”[6]以这种方式致富是“聊为我家彭泽解潮。

”[7]她与以市井牟利为耻的士子马子才婚前婚后的分歧,马子才总是处在尴尬位置。

因为在封建社会中,女性没有社会生存能力,仰男人的鼻息生活,黄英不仅养活了自己,还养活了丈夫。

马子才非但不以她为荣,反而觉得伤害了男子汉大丈夫的自尊心。

同时在传统重弄轻商的思想意识下,在传统士子眼里,金钱是污人清白的“阿堵物”躬耕南亩才是清高。

但她最终使马子才认输,认同了她的行为。

《小二》写“绝美慧”的女子赵小二,因跟父母一起参加过白莲教,受人迫害,不得不去山东益都西部的一个偏僻地方立脚,通过开厂致富,同时在物质利益得到满足的情况下,跟丈夫下棋、喝茶、看历史文学书,享受生活。

《黄英》、《小二》反映了在商品经济发展中女性的能力与地位,展示了女性经济地位和趋于平等的爱情生活。

三、鬼狐花妖类女性形象

《聊斋志异》中的女鬼大都与民间传说中的鬼不同:将鬼高度审美化了。

弱化,淡化了鬼身上的鬼气,最大限度地来表现鬼的善与美。

她们大多有娇好的容颜,娴静的妍姿,如公孙九娘是“笑弯秋月,羞晕朝霞”。

聂小倩是“肌肤流露,足翘细笋,娇艳尤绝。”

如《小谢》中的小谢是个活泼可爱,不懂世事,乐不知愁的鬼仙。

她聪明好学,心地善良,学什么都是一次就学会。

与秋榕成为朋友后两肋插刀,和陶生在黑暗力量斗争中彼此帮助。

作者充分利用鬼仙和幽冥世界所提供的超现实力量,通过人鬼相杂,幽冥相间的生活画面,深刻反映了社会现实的矛盾。

中国古代传统女性是不能有陶生、小谢等人的相互帮助,也不能有婴宁的笑,女性被定位为男人的附属品,扮演被支配的角色,小谢、婴宁、小翠的行经是对这一制约的颠覆和重新置配。

使她们摆脱了“笑不露齿”、“三从四德”、“七出”[8]等精神的桎梏都在嬉戏和畅笑中被消解了,令人刮目相看。

这也充分体现了女性自主意识的崛起。

综上所述,从《聊斋志异》全书来看,虽是谈狐说鬼,却是最贴近社会人生。

在其大部分的篇章里,作者的爱憎强烈,作品中所塑造的女性形象是我国古代文学中一个新的高度。

蒲松龄所设计的奇幻情节和塑造的奇幻人物形象,都具有理想的性质,但是这些只能存在于花妖鬼狐的幻境之中。

因此,《聊斋志异》中的女性(主要是花妖鬼狐)不仅“多具人情”,而且多半有比人更美的品性。

联系作者的一生不得志的际遇,则可感知他笔下的狐鬼故事大部分是他个人的生活感受而自由生发出来的,凝聚着他大半生的酸甜苦辣,表现着他对社会与人生的思考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向往。

  • 索引序列
  • 颜氏家训勉学毕业论文
  • 颜氏家训论文参考文献
  • 颜氏家训论文开题报告
  • 写论文颜氏家训的参考文献
  • 聊斋志异颜氏毕业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