祠堂文化传承的意义与展望
祠堂文化传承的意义与展望,在现实生活中,祠堂在很多人看来都是一个神圣不可侵犯的地方,它庄严肃穆,而祠堂的存在在风水中也有一些说法,为大家分享祠堂文化传承的意义与展望。
宗祠文化作为民族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远在几千年前的夏商周时期便开始萌芽,到宋代形成了较完备的体系,明清时发展到高峰。
宗祠是中国古代农耕社会人们敬畏自然,尊崇祖先的反映,也是服从服务于多数历史朝代“孝道治国”的大政方略。盛世修志,盛世建祠。宗祠文化的繁荣也是侧面反映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政通人和,国泰民安的现实。
宗祠,俗称家庙、祠堂。它是儒家礼制的产物,是崇孝敬祖的场所,是民间建筑的瑰宝。旧时祠堂又称“家庙”、“祠庙”。按礼记规定,宗庙为帝王专有,继之诸侯、大夫才能设宗庙祭祖 。
后来宋代朱熹始提倡建立家庭祠堂。每个家族可建立一个祭祀高、曾、祖、考四世神立的祠堂神龛。直到明代,朝庭才允许民间百姓亦可建家庙。宗祠多建于家族聚居地中心位置,随着族丁的繁衍兴旺,大家族便分宗专门建起了宗祠或支祠。
祠庙大多建筑宏丽、工艺精美,集建筑、雕刻、绘画、书法、文学于一体,承载体现了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悠远的传统风俗,千百年来为民众所重视。可以说,宗祠文化是博大精深的民俗文化中最为突出的经典。
古时各姓氏都不惜重金聘请风水师,反复勘察,一般都择前有泾,“前水为镜”,人工开凿或引水成池,后有峰,“后树为屏”,若无峰,就堆土成丘,植树造林;左狮右象为对称,正面视野开阔,出入方便,前山层叠绵延,为祠址之地。
现在的宗祠,大多保留延用明代以来的建筑风格。有些宗祠虽建筑规模不一定大,但结构精巧端庄、古朴凝重,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基本保持明清建筑的基本特征。
祠堂一般分为二大类:一是姓氏家族祠堂,即宗祠;二是历史名人祠堂,即历史名人纪念专祠。
姓氏祠堂最大的特征是:内部设有神主堂,供奉的是家族祖先的神主牌位,而且龛前都有香炉、烛台等祭皿,四周墙上有绘画、浮雕,柱上有楹联,横梁上、壁上悬挂匾额,内容或是歌颂祖先功德,或是宣传忠孝德善。祠堂中大多有戏台、厢房,以供娱乐教化之用。正门外绘制门神。
而历史名人堂是则官方或民间建立的纪念性祠堂,堂中有名人塑像或画像供后人瞻仰、陈列名人有关生平、资料、著述和文物等。历史名人专祠,现在大多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或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宗祠的主要功能是祭祖敬祖,宗亲联谊。宗祠是有血缘认同,和宗睦族;缅怀祖德,传承文明;弘扬正气,激励子孙;奖优助学,排忧解难等等作用。如果说寻根敬祖是“继往”,那么激励子孙则是“开来”,也就可以说,宗祠即是继往开来的一处“心灵圣地”。
众所周知,我国的姓氏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作为人人皆有的姓氏,以血缘文化形式记录着中华民族形成与发展的历程,并以不断的连续性,强大的凝聚力,对民族融合,国家统一发挥着特殊作用。
以姓氏为徽记,中华民族世世代代传承共祖炎黄,百姓一家的观念和血浓于水,分裂不开的情感,也同时传载了以“和谐”为核心的人文精神。
而传载这些精神的表现形式,诸如谱牒、格言、家规、家训 及家庙、宗庙、祠堂等,即是传承的重要有形载体,为世代留传下这些宝贵精神财富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当今,大众普遍对挖掘上述文化形式表现出深厚兴趣,充分说明了社会发展和人文精神的需要,这理所当然的应引起每一个炎黄子孙的重视。
宗祠文化的现代价值
宗祠文化是一个姓氏道德情操、精神风貌、文化底蕴和生产、生活素质的反映,说到底是一种民俗文化,应该抱有历史责任感全面考量宗祠文化的现象和本质,科学、辩证地认识宗祠文化的积极作用,提炼其实质精华,挖掘其现代价值,积极运用于社会发展和社会管理。宗祠文化的现代价值是值得探讨的。
宗祠文化的传承有利于弘扬和发展民族优秀文化。基于宗祠特定空间的民俗活动,是群众千百年来对自然、社会和人本身认知的结晶。节律性的群体活动,寄托人的信仰、调节人的心态、释放人的情感、抒发人的情怀,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保护和传承宗祠活动有利于弘扬和发展民族优秀文化。
宗祠文化的传承有利于群众的思想道德建设。改革开放30多以来,在精神层面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多,“公平、正义”观念淡化,传统的优秀伦理道德加速流失,虽然法制有所进步,但远没有达到有效规范个体行动的程度。当人们感到“道德失灵”而导致社会问题越来越多时,发现宗祠文化恰在这时可以发挥有效的作用。
每个宗祠都有族训家规家风等,其中有敬长老、孝父母、尊师长、崇俭朴、戒奢侈、禁赌博等伦理规范,这是族群共同的精神空间,也成了族群内道德约束的天然资源。此外通过宗祠活动,展示、推广本地区、本族姓辉煌历史和杰出人物,有利于群众增强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彰显本族对社会的贡献,并以这种方式激励族内后人堂堂正正做人,刻苦求学。
宗祠文化的传承依托中华“和谐”文化可以形成朴素的乡约文化,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从1982年我国开始把村民自治写入宪法以来,中央政府就一直以“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为目标来推进乡村治理。
但在实际操作中,村级组织自然成了政府的代言人,而农民处于失语状态。当两个群体利益产生矛盾多了,就会出现“政府失灵”的尴尬。宗祠文化在这样的真空状态下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促进基层人民的和谐共进。
祠堂,是族人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是我国乡土建筑中的礼制性建筑,是乡土文化的根,是家族的象征和中心,也是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象征和民俗文化的代表。从民俗学家的角度看,祠堂是“用自己存在的方式诠释时代文明”。
作为中国民间保存最好的一种古建筑群体,祠堂留给后人许多珍贵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千秋功过,于祠堂可见一斑;华夏祖先,从祠堂可知谱序流传。
祠堂的由来
祠堂起源于氏族社会逐步解体之后,是由同一个祖先所生、自成系统的血缘亲属集团与地缘组织统一而成的宗族组织,在居室外独立建造的祭祖、尊贤、求神的场所。汉代正式出现祠堂的名称。
宗族通过祠堂尊祖敬宗的功能来体现封建宗法的根本原则,显示宗族至尊的族权。祠堂也就成为宗族祭祀的圣地,它象征着宗族的团结。当然,也有些人通常把祠堂简单理解为死去祖先的家,神灵所聚之地,祭祀祖神阴灵的场所。
祠堂的主要功能
祠堂既然是祖宗神灵聚居的地方,供设着祖先的神主,那么祭祀先祖就是祠堂最主要的功能,祠堂的另一种重要功能是珍藏宗谱、纂修宗谱。
祠堂还是讨论族中事务的会场,也是教书育才之地,亦是家庭法庭,每当风俗年节或族内重大的喜庆活动,祠堂又是全族欢庆或娱乐的场所.
祠堂的文化意义
祠堂是家族或宗族权力和经济文化的象征和标志。它在我国几千年的封建统治中,国家统治集团起着核心作用,宗族地域集团及家族血缘组织也起到了一定的历史作用。
它们在对封建法制的辅助和补充,维护封建统治的稳定起着重要作用,也长期起到所谓治国安邦的社会作用,所以它仍然是历代统治者确认的保障的一种辅助统治。
一、祠堂的'由来
祠堂起源与始祖社会逐步解体之后,是由同一个祖先所生、自成系统的血缘亲属集团与地缘组织统一而成的宗族组织,在居室外独立建造的祭祖、尊贤、求神的场所,汉代正式出现祠堂的名称。
宗族通过祠堂尊祖敬宗的功能来体现封建宗法的根本原则,显示宗族至尊的特权。祠堂也就成为宗族祭祀的圣地,它象征着宗族的团结。也有人祠堂理解为死去祖先的家,神灵所聚之地,祭祀祖神阴灵的场所。
凡祀帝王先师的祠宗庙,而祀公侯、先贤的称为祠,这些宗祠均为官庙公祠。只有宗族为先祖所建的祠庙,才是通常真正意义上的祠堂。
每姓必建祠堂,必安显祖,名门大族还建多处祠堂。如:杨、顾、朱、王等姓氏,又有总祠、支祠、分祠之别。较多的祠堂附近,就是他们的祠田、祠产。
二、祠堂的构成和分布
(一)祠堂建筑:它是全族祭祀的场所,是用来对族众进行尊祖敬宗为主题的礼仪宣教的所在,重在精神上教化族人。
(二)祠田族产,是全族的公产,大多由族内各界人士募捐义赠,也有的是族内某人的遗产或贤达受封爵、赏赐田产的一部分,祠田多寡不一,无锡地区有些宗族富甲一方,祠田广达数千亩之多,它主要用途之一是用来赈灾恤族、救济本族贫苦族人,它是古代社会福利保障的一种初级形式,重在从物质经济上团聚族人。
(三)宗谱、家谱、家乘等谱牒文献的编修。宗谱最直接反映该宗族及其成员的历史,它是通过对该宗族的祠堂组织、职能机构、血缘、世系、祭祀活动、宗规家训、宗族田产、恤义学等基本内容,作多方面的完整历史记载,使同族人明根论辈.重在维系族众的血缘联系。
大工程,原创的,200
成都市非遗保护协会名誉会长夏晓惠、会长吴维、《家风家训》主编李老师一行,及市文旅局副局长张良、文化馆馆长陈志伟一行在平乐李家大院听取了陈氏清明会副会发长陈先登、秘书长陈泽恩的汇报。卧龙陈氏家族为邛崃市重点推荐。 陈氏家族的历史沿革 清道光己酉年(1849年)《陈氏族谱》载,蒲江陈氏脉分二支,一支临溪漕陈氏,始祖奇凤公(字和鸣)由湖北麻城县宦籍迁蜀,后始祖妣赵氏携子芳毓迁蒲江卜居复兴临溪河畔;一支县漕陈氏,始祖荫阳公(字纯一)为明嘉靖进士,任嘉定(今乐山)州牧,其子于廷公率家迁蒲江卜居西南乡。今陈氏族人已经传至十八代,人口数量二万多人,主要分布在蒲江、邛崃、名山、雅安、康定等地。 临溪漕、县漕陈氏本为一家,两支后人遂于乾隆三十九年共建宗祠、道光己酉年共修族谱。 原陈氏宗祠筑建于卧龙街上,建制恢宏,为一进三厅式中式建筑,分起敬厅、惇敍厅、先祖堂三个大厅,祠堂落成,邛州知州杨潮观赠匾“元龙胜概”祝贺,此匾现存邛崃尚崇伟先生处。陈氏族人后在陈氏宗祠开设私塾,后改为和鸣小学,是蒲冮、邛崃最早的私塾和新式小学。解放后卧龙中心小学一直将陈氏宗祠用作校址,七十年代扩建中学,陈氏宗祠建筑被拆毁,许多珍贵文物如牌匾、钟鼓等散失。族人收集了一些磉磴和木作构件,现存宗祠。 1999年,陈氏族人集资将陈氏宗祠迁建现址,并将原宗祠的磉磴和木作构件用于祠堂,以示不忘木本水源之意。 。 经过族人不断培修添建,陈氏宗祠现占地6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400多平方米,内有一座大殿、一通厢房、一通生活用房,供陈氏族人祭祀祖先、展陈家史文物、开展家风家训教育和社区文娱活动。 陈氏宗祠的人文价值 临溪漕、县漕陈氏家族是过去川西坝子一个典型的望族耕读世家,族人主要分布在今蒲江复兴乡、蒲江县西南乡、最后以邛崃卧龙镇为中心,发展至今,已经有十八代,人口2万多人。陈氏家族极为重视道德文化传承,陈氏清明祭祖会1995年恢复后,连续举办了25届,没有一年停办,1996年族人集资培修了蒲江鸳鸯厂陈大坟园,1999年迁建了陈氏宗祠,2004年重修了《陈氏族谱》,2014年出版了家族文史资料《元龙胜概》,这些大量的实物、文字图片和传统继承,为历史文化、传统习俗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新时代如何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进行家风家训教育提供了启示。 (一)《陈氏族谱》是研究谱牒学和四川移民文化的重要文献资料。成书于道光己酉年的《陈氏族》一套四卷本,精美木雕版,原件仅存二套,一套存于四川大学图书馆、一套存于陈氏宗祠。家谱中详细记载明末清初陈氏始祖入川史实,家谱完整,体例齐全。 (二)陈氏家族的人才是蒲江人文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清《蒲江县志》载入了许多陈氏家族的取得功名及美德善行者,清代陈氏家族出了文进士陈怀仁、武进士陈定邦为代表的一批文官武将。民国五年蒲江《乡土地理读本》载:“茂林修竹间,枫树干霄,沙明水净,香稻连阡,陈家坝也,前清八股时代,积学名儒,都毓其间。有领袖蟾宫者,陈兆飏;有会课京师,作第一人者,陈家镇”。近代有反帝英雄陈肇清、抗日族长陈肇鉴、西昌法庭清官陈思华、热心地方公益乡绅陈少甫;当今有陈懋林(西丁)及其子陈丹、陈彤在艺术设计上的成就为世人嘱目。 (三)陈氏家训是家风家训教育的宝贵精神财富。陈氏家族对家训教育极为重视,过去家训中首先对儒家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进行全面解读,之后制定了“重王章、力耕作、勤诵读、尚节俭、专本业、戒酗酒、戒淫乱”的具体家规,并对每条家规作了详尽阐述和规范。2017年陈氏家族根据时代发展,又制定了新的《陈氏家训歌》陈氏家训歌:“饮水思源承祖德,孝悌忠信贵以诚。知行合一循天理,慎独戒妄莫强争。有容乃大乾坤朗,拓展创新愿景明。不懈追寻中国梦,勇猛奋进振家声。”近几年,陈氏宗祠孝敬祖先、培养奖励学子、开展家风家训教育做了大量工作,先后奖励了好家长、好儿女、好儿媳二十八人;奖励和宣传当代陈氏英才7人;二十届清明会上成立了“陈氏和鸣成才奖学基金”陈泽恩首捐一万元作启动资金,截止2018年底“陈氏和鸣成才奖学基金”共计资助和鼓励陈氏学子 18 人共计发放助学基金19000元;在二十三届清明会上,追授了已故的为地方公益和家族公益作出重要贡献的8个人“陈氏先贤”称号,并授予了陈先炳、蒲安庆夫妇“文化建设重大贡献奖”。 陈氏家训是家风家训教育的亊迹被《四川日报》、《成都日报》、《华西都市报》及新各大网络平台、蒲江、邛崃本地新闻媒体广为报道,《陈氏家训》被四川省纪委、四川省监察厅》编入《巴山皓月 蜀水清风 ·四川历代先贤名人家风家训》,陈氏家族事迹被成都市纪委主办的“孝道更文化博物馆”展陈,陈氏宗祠组委会秘书长陈炜(族名陈泽恩)获得成都市百名乡贤称号,陈氏家族在新时代为弘扬正能量、传承优秀家风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四)陈氏家族祭祖活动是研究和传承民间礼仪习俗的样本。陈氏家族的祠堂布置、祭祖仪式,在遵循传统礼仪基础根据时代变迁作了改进,祠堂祭祖、扫墓习俗得以完好保存。同时族人自创文化节目在祭祖活动中表演,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今年丝路雅集、清明诗会在陈氏宗祠举行,邛崃市20余名诗人和朗诵家通过诗歌,缅怀先人,寄托哀思,来自各地陈氏族人和来宾600多人观看了诗歌朗诵,丰富了清明会的内涵,用诗歌追思故人这一文明、环保的形式受到大家的高度评价。《今日邛崃》报整版选登了清明诗会诗歌,邛崃电视台也进行了专题报道。 陈氏宗祠后五年计划 2019年3月23日组委会会议一致商议决定制定《陈氏宗祠五年计划》,计划从设施改造、文化建设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长足的进步。 一、设施改造。龙门改造升级,达到恢弘大气、庄严肃穆,选材坚固耐久做工精细地道。围墙增设文化景墙,景墙采用镶嵌石刻浮雕等工艺,展示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新时代文化,达到教育、激励目的。在大殿后院修建文化碑林,展示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新时代文化,达到教育、激励目的。记录陈氏宗祠发展过程中重要的人物和事件。 二、文化建设。编辑和出版家族内刊《陈氏家族的人和事》,初稿已由先炳夫妇撰写完成,再汇集加入其他人撰写的文章,近期完成编辑,印刷发行。完成文物的陈列和布展工作,制作展柜进行展出并安排专人造册登记管理。和邛崃、蒲江、名山诗歌界联手,把《丝路雅集·清明诗会》办成品牌节目。继续办好文艺节目和才艺展示,让更多的人参与互动。三、人才培养。继续将“陈氏和鸣成才奖学基金”管理使用好,争取惠及更多家族学子。未来琮将争取培养和吸收更多对家族历史了解,热心公益事业的年轻人加入到组委会,为组织工作注入新鲜活力,后继有人。
化学进展,美国化学会等。化学是自然科学的一种,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结构与变化规律,创造新物质的科学。世界由物质组成,化学则是人类用以认识和改造物质世界的主要方法和手段之一。作为一门历史悠久而又富有活力的学科,那么发表该类的论文可投稿的化学期刊有哪些呢。《化学进展》(月刊)是由中国科学院基科学局、化学部、文献情报中心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科学部共同主办,以开答化学领域综述与评论性文首为主的学术性期,读者可从中了解化学专业领域国内外研究动向,最新研究成里入发展超势。主要栏目有。综述与评论,专题论坛,科学基金,基础研究论文评介,动态与信息等。该刊可供化学及相关学科领域的科研、教学、决策管理人员及大学生、研究生阅读。《有机化学》(月刊)创刊于1980年,由中国化学会、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主办,是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之一。集中反映有机化学领域里各分支学科新的研究成果、研究动态以及发展趋势,主要刊登有机化学领域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原始性研究成果。
化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存在已经很久了,所以相应的著作与书本都有很多,今天给大家介绍的是期刊杂志。我在这里整理了10种化学期刊杂志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助到您。
著名的10种化学期刊杂志
1,Science
创刊于 1880年,创办人是电灯的发明人、鼎鼎大名的科学家 — 托马斯·爱迪生 (Thomas Alva Edison)。Science 周刊每星期都以高超的编辑手段,向世界各地的订户提供两种不同的科学信息:该星期有关科学和科学政策的最重要的新闻报道以及报告全球科学研究最显著突破的精选论文。它的科学新闻报道、综述、分析、书评等部分,都是权威的科普资料,该杂志也适合一般读者阅读。
2, Nature
创刊于1869年, 一共有十一种刊物在Nature 这个大家族里:周刊Nature;月刊Nature Genetics(1992创刊);Nature Structural Biology (1994创刊);Nature Medicine (1995创刊); Nature Biotechnology(1996创刊);Nature Neuroscience (1998创刊);Nature Cell Biology (1999创刊);Nature Immunology (2000创刊);及另外三份综述性期刊Nature Reviews Genetics, Nature ReviewsMolecular Cell Biology and 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 (2000创刊)。nature宗旨在于将科学发现的重要结果介绍给公众,让公众尽早知道全世界自然知识的每一分支中。nature主要报道科学世界中的重大发现、重要突破为使命,要求科研成果新颖。
3, Chemical Reviews
创刊于1924年,宗旨在于发表广泛,专业,可读性强的研究成果,这些工作涉及各个化学领域,主要是某一领域内的综合性的批判性的评论,而非原创研究。该期刊为月刊,它从1985年也开始在每期发表有关某一主题或方向的研究综述,每个主题都会有若干篇相关的评论。
4, 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 创刊于1879年,是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的旗舰刊物,在业界有极高的声誉。 .创刊的宗旨是想通过发表全世界化学领域最好的论文,来追踪化学领域的最新前沿,其中包括对一些重要问题的应用性方法论,新的合成方法,新奇的理论发展和有关重要结构和反应的新进展。主要发表科学论文,通讯,新书综述,及电脑软件综述。
4,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in English
创刊于1962年,该刊收录有简讯类文章(有时有小型综述), 主要分布在有机化学、生命有机化学、材料学、高分子化学这几块。
5,Chemical Society Reviews
创刊于1972年,化学综述类期刊。主要是约稿文章。相对来说Chemical Reviews往往可看作一部专著了,而chemicalsociety reviews更小巧精干,可读性强一些。
6, 化学学报
创刊于1933年,是我国创刊最早的化学学术期刊,1952年更名为《化学学报》,并从外文版改成中文版。刊载化学各学科领域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原始性、首创性成果,涉及物理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和高分子化学等。本期刊为 SCI 收录成为国际核心期刊.
7, 化学进展
创刊于1989年,双月刊, 以刊登化学领域综述与评论性文章为主的学术性期刊。读者可从中了解化学专业领域国内外研究动向、最新研究成果及发展趋势。
8,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stry (中国化学)
1983 年创刊,1990 年改成目前名称,.刊载物理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和分析化学等各学科领域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原始性研究成果。以英文书写, 报导综合化学, 为 SCI 收录。
9,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Chemical Journal of Chinese University)
1980 年创刊, 月刊.本学报是综合性学术刊物。以研究论文、研究快报、研究简报和综合评述等栏目集中报道我国化学学科及其交叉学科、新兴演算产边缘学科等领域中新开展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中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 本期刊为 SCI 收录。
10, 大学化学 (University Chemistry)
创刊时间:1986年。2016年1月起改为月刊出版。主要介绍化学科学的新发展,开展与教学有关的重大课题的研讨,交流教学改革经验。报导化学及其相关学科的新知识、新动向,促进教师知识更新,扩大学生知识面,为提高教学水平服务。
化学最容易丢分的30个地方
1、排列顺序时,分清是“由大到小”还是“由小到大”,类似的,“由强到弱”,“由高到低”,等等。
2、书写化学方程式时,也要分清楚。
3、别忽视题干中“混合物”、“化合物”、“单质”等限制条件。
4、有单位的要写单位,没有单位的就不要写了。如“溶解度”单位是克,却不写出,“相对分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无单位,却加上“g”或“”。摩尔质量有单位()却不写单位,失分。
5、要求写“名称”却写分子式或其他化学式,要求写分子式或结构式却写名称。电子式、原子或离子结构示意图、结构简式、结构式不看清,张冠李戴。要求写离子方程式而错写成化学方程式。
6、所有的稀有气体都是单原子分子而误认为双原子分子。
7、273℃与273K不注意区分,是“标况”还是“非标况”,是“气态”还是“液态”“固态”不分清楚。的适用条件。注意三氧化硫、乙烷、己烷、水等物质的状态。区分液态氯化氢和盐酸,液氨和氨水,液氯和氯水。
8、计算题中往往出现“将样品分为两等份”(或“从1000mL溶液中取出50mL”),最后求的是“原样品中的有关的量”,你却只求了每份中的有关量。
9、请注意选择题“正确的是”,“错误的是”两种不同要求。请注意,做的正确,填卡时却完全填反了,要十分警惕这种情况发生。
10、求气体的“体积分数”与“质量分数”不看清楚,失分。
11、描述实验现象要全面,陆海空全方位观察。
12、表示物质的量浓度不写C(HCl),失分。
13、气体溶解度与固体溶解度表示方法、计算方法混为一谈。(标况下,将20L氨气溶解在1L水中,……)
14、表示离子电荷与元素化合价混为一谈。
15、原电池正负极不清,电解池、电镀池阴阳极不清,电极反应式写反了。
16、求“转化率”、“百分含量”混淆不清。
17、两种不同体积不同浓度同种溶液混和,总体积是否可以加和,要看题目情景和要求。
18、化学计算常犯错误如下:①分子式写错②化学方程式写错或不配平或配平有错③用关系式计算时,物质的量关系式不对,以上情况发生,全扣分④分子量算错⑤讨论题,缺讨论过程,扣相当多的分⑥给出两种反应的量,不考虑一反应物过量(要有判断过程)⑦要求写出计算规范过程:解、设未知量、方程式或关系式,计算比例关系、比例式主要计算过程、答、单位、有的题目还要写出推理过程,不要省略步骤,计算过程要带单位。注意题中对有效数字的隐性要求。
19、推断题。请注意根据题意,无机物、有机物均应考虑(全面,综合)。
20、要注意试题中小括号内的话,专门看。
21、回答简答题,一定要避免“简单化”,要涉及原理,应该有因有果,答到“根本”。
22、看准相对原子质量,Cu是还是64,应按卷首提供的用。
23、mA(s)+nB(g),pC(l)+qD(g)这种可逆反应,加压或减压,平衡移动只考虑其中的气态物质(g)的化学计量数。
24、配平任何方程式,最后都要进行“系数化简”。书写化学反应方程式,反应条件必须写,而且写正确。,氧化—还原反应配平后,得失电子要相等,离子反应电荷要守恒,不搞假配平。有机化学方程式未用“→”热化学反应方程式不漏写物质的聚集状态,不漏写反应热的“+”或“-”,反应热的单位是kJ?mol-1。
25、有机结构简式中原子间的连结方式表达正确,不要写错位。结构简式有多种,但是碳碳键、官能团不要简化,酯基、羧基的各原子顺序不要乱写,硝基、氨基写时注意碳要连接在N原子上。如,COOHCH2CH2OH(羧基连接错),CH2CHCOOH(少双键)等(强调:在复杂化合物中酯基、羧基最好不要简化)。化学用语中文名称不能写错别字。如,“酯化”不能写成“脂化”,“羧基”不能写成“酸基”。酯化反应的生成物不漏写“水”、缩聚反应的生成物不漏写“小分子”。错把环烯或环二烯、杂环(含非碳原子环)当作苯环。
26、遇到做过的类似题,一定不要得意忘形,结果反而出错,一样要镇静、认真解答,不要思维定势;碰到难题决不能一下子“蒙”了,要知道,机会是均等的,要难大家都难。应注意的是,难度大的试题中也有易得分的小题你应该得到这分。
27、化学考题难易结合,波浪型发展。决不能认为前面的难,后面的更难!有难有易,难题或较难题中一定有不少可以得分的地方,不可放弃。
28、解题时,切莫在某一个“较难”或“难”的考题上花去大量的宝贵时间,一个10分左右的难题,用了30多分钟甚至更多时间去考虑,非常不合算,不合理。如果你觉得考虑了几分钟后还是无多少头绪,请不要紧张、心慌,暂把它放在一边,控制好心态,去解答其他能够得分的考题,先把能解决的考题先解决。再回过头来解决它,找到了感觉,思维活跃了,很可能一下子就想通了,解决了。
29、解推断题,实验题。思维一定要开阔、活跃,联想性强。切不可看了后面的文字,把前面的话给忘了,不能老是只从一个方面,一个角度去考虑,应该是多方位、全方位进行考虑。积极地从考题中字字、句句中寻找出“突破口”。
6月24日上午,由中国化学会与英国皇家化学会主办、我校化学与环境学院承办的第一届Chem Soc Rev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我校新主楼第一报告厅举行,徐惠彬副校长、英国皇家化学会Chem Soc Rev编委会总编及部分委员、国内化学领域杰出专家、中科院化学研究所、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的师生代表参加了本次研讨会。 徐惠彬副校长在欢迎致辞中表示,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材料科学和化学科学领域的不断进展,作为新兴学科的材料化学发展日新月异。北航与英国皇家化学会携手共同举办本次研讨会,对推进北航化学学科的学科建设,拓宽专业视野与研究领域,提高北航化学学科在国内外的研究实力和国际学术影响力将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中国科学院院士、化学与环境学院院长江雷教授在致辞中表示,作为组织者我们非常荣幸地邀请有关英方和中方各位专家在北航进行研讨交流,分享化学、材料和生物化学的最新研究成果。研讨会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促进两国之间的化学以及先进材料方面的学术合作。 英国皇家化学会Chem Soc Rev编委会总编Robert Eagling在致辞中表示,能来到北京参加此次两国化学会组织的学术交流会感到非常荣幸,并简单介绍了一下Chem Soc Rev期刊,希望大家关注CSR,CSR不仅是一本一流的化学领域的学术杂志,而且是英国化学和世界交流的重要平台。Robert希望在中国能够有更多的学者了解、关注和投稿。随后,中英两国的专家学者先后登台做了专题学术报告,共同研讨包括化学学科领域的前沿问题,探讨化学的前沿发展趋势及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Chem Soc Rev期刊为英国皇家化学会下的主要期刊,主要报道化学学科前沿科学领域相关研究进展,截至目前影响因子已达到。
(一)论著《儿童心理理论解释模型的新范式——具身模仿论述评》获2009年浙江省高等学校科研成果二等奖。《经验的描述——意动心理学》(山东教育出版社,2010年5月,45万字,参撰10万字)(排名第三)。(二)项目主持江苏省科研基金项目、南京师范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培养项目各一项;参与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一项(排名第三)。(三)论文1.《社会认知是具身化的吗?》,《社会心理研究》,2010年第4期(译者)2.《寻找心智的生物学基础》,《科技导报》(中文核心,CSCD),2011年第2期(独立)3.《解释人类学习的新途径:进化教育心理学》,《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1月11日-心理学版(第二作者)4.《进化认知神经科学:人类行为研究的新视域》,《自然辩证法通讯》(中文核心,CSSCI),2011年第2期(第一作者)5.《具身模仿论的回应:“模仿”需要“理论”吗?》,《哲学动态》(中文核心,CSSCI),2010年第8期(独立作者)6.《教育神经科学:检验与超越教学争论的科学途径》,《教育学报》(中文核心,CSSCI),2010年第5期(第一作者)7.《自闭症脑功能性关联障碍研究进展:来自fMRI的证据》,《中国特殊教育》(中文核心,CSSCI),2010年第6期(第一作者)8.《教室里的神经科学:一种从理论到实践的取向》,《外国教育研究》(中文核心,CSSCI),2010年第9期(第一作者)9.《关于儿童模仿能力的理论解释模型及其研究展望》,《学前教育研究》(中文核心,CSSCI扩展版),2010年第12期(独立作者)10.《从颅相学到认知神经科学——脑研究的百年演进》,《科技导报》(中文核心,CSCD),2010年第15期(独立作者)11.《第一代认知科学五十年:离身谬误与危机根源》,《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中文核心),2010年第4期(第一作者)12.《具身认知观:认知科学研究的身体主题回归》,《心理研究》,2010年第4期(第二作者)(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2010年第11期全文转载)13.《共享身体表征:心智阅读起源的具身匹配论》,《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文核心,CSSCI),2010年第5期(第一作者)14.《孤独症碎镜假说述评》,《心理科学进展》(中文核心,CSSCI,CSCD),2010年第2期(通讯作者)(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2010年第6期全文转载)15.《重新发现屈尔佩:二重心理学思想的演进轨迹与启示》,《心理学探新》(CSSCI扩展版),2010年第6期(第一作者)16.《围绕符茨堡学派无意象思维实验的争论与启示——纪念符茨堡学派创立110周年》,《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中文核心,CSSCI),2010年第6期(第一作者)17.《神经现象学的系统动力学方法论纲》,《系统科学学报》(中文核心,CSSCI扩展版),2011年第4期(第一作者)18.《脑与行为的进化史观:整合心理科学的“战役式”设想》,《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独立作者)19.《第三种文化在认知科学中的浮现》,《科技导报》(中文核心,CSCD),2010年第10期(独立作者)20.《镜观人猿揖别的里程碑——评丁峻教授的新著〈思维进化论〉》,《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中文核心),2010年第1期(独立作者)21.《社会认知的双重机制:来自神经科学的证据》,《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CSSCI扩展版),2010年第1期(第二作者)22.《具身化的情绪理解研究:James-Lange错了吗?》,《心理研究》,2010年第1期(通讯作者)23.《Human mirror neuron system and its plasticity》,《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SCI),2008年第3期(第一作者)24.《社会脑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中文核心,CSSCI),2008年第6期(第一作者)(《新华文摘》,2009年第6期全文、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2009年第4期全文转载,《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9年第2期论点摘编)25.《镜像神经元:从个体认知到社会行为》,《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中文核心,CSSCI),2009年第1期(第一作者)26.《具身认知之根:从镜像神经元到具身模仿论》,《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中文核心,CSSCI),2009年第1期(第二作者)(《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9年第2期全文转载)27.《建构抑或天赋——儿童心理理论研究的元理论困境与出路》,《学前教育研究》(中文核心,CSSCI扩展版),2009年第3期(第一作者)28.《儿童心理理论解释模型的新范式——具身模仿论述评》,《心理研究》,2008年第4期(第二作者)(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2009年第1期全文转载)29.《心理理论研究三十年:回顾与反思》,《心理学探新》(CSSCI扩展版),2009年第1期(通讯作者)30.《孤独症谱系障碍的碎镜假说述评》,《中国特殊教育》(中文核心,CSSCI),2008年第11期(第二作者)31.《阐明心理理论机制的新途径:来自镜像神经元研究的证据》,《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中文核心,CSSCI),2009年第1期(第二作者)32.《Mirror neuron system as the joint from action to language》,《Neuroscience Bulletin》(CSCD,Springer数据库、PubMed数据库收录),2008年第4期(第一作者)33.《幼儿信念推理、抑制控制与意图理解能力的关系》,《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CSSCI,CSCD),2009年第2期(第一作者)34.《情绪的具身观:基于第二代认知科学的视角》,《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中文核心),2009年第3期(第二作者)35.《从认知神经科学到基于脑的教育:回顾与展望》,《教育学术月刊》(中文核心),2009年第4期(第二作者)36.《心理理论解释模型的整合实验:一个“阶段-分类”的框架》,《心理研究》,2009年第3期(第一作者)37.《具身模仿:从神经元到现象体验》,《求是学刊》(中文核心,CSSCI),2008年第5期(译者)38.《自我与他人同一性的神经现象学进路》,《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中文核心,CSSCI),2008年第4期(第一作者)39.《镜像神经元与主体间性现象学》,《世界哲学》(中文核心,CSSCI),2007年第6期(译者)40.《灵长类动作理解的镜像神经机制研究进展》,《人类学学报》(中文核心,CSCD),2008年第3期(第一作者)41.《镜像神经元系统解剖结构研究进展》,《神经解剖学杂志》(中文核心,CSCD),2008年第3期(第一作者)42.《心理科学的“DNA”:镜像神经元的发现及其意义》,《自然杂志》(中文核心),2008年第4期(第三作者)43.《镜像神经元系统与模仿行为研究进展》,《中国行为医学科学》(中文核心),2008年第2期(第一作者)44.《镜像神经元研究概况述评》,《生命科学》(中文核心),2007年第5期(第二作者)45.《后悔的心理学研究进展》,《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CSSCI,CSCD),2007年第4期(第一作者)46.《自组织理论视野下的“新性善论”与德育观探赜——兼与檀传宝教授的商榷》,《教育学报》(中文核心,CSSCI),2006第3期(第一作者)47.《耗散结构视野下神经质症的发生机理与治疗———从森田疗法到新森田疗法的嬗变》,《医学与哲学》(中文核心),2006年第2期(第一作者)48.《感受性问题与当代心身关系功能主义的批判》,《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中文核心),2008年第2期(第一作者)49.《像神经元系统研究视阈下心脑复杂巨系统举要》,《复杂性系统与复杂性科学》(科技核心),2007年第2期(第一作者)50.《Mirror system based therapy for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Frontiers of medicine in China》(Springer数据库收录),2008年第4期(第一作者)51.《功能主义对当代科学心理学研究的蒙蔽》,《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年第2期(独立)52.《近十余年来国外进化心理学研究进展述评》,《社会心理研究》,2008年第3期(第二作者)
心理学有关情绪的论文
情绪管理是心理学和管理学的一个交叉研究,是对个体和群体情绪的感知、控制和调节的过程。本文浅谈进化心理学视角下的情绪管理,欢迎阅读了解。
摘 要 进化心理学做为心理学研究的一种新取向,探讨情绪从种族进化的角度在生存中获得的适应价值,表明消极情绪和积极情绪在进化过程中对个体起着不同的作用。进化心理学给情绪管理以新的启示:(1)调整认知,消极情绪是人类的一种自我保护行为;(2)大自然是我们最原始的母体,亲近大自然有利于放松身心;(3)从负面情绪寻找工作的突破口。
关键词 进化心理学 情绪管理 积极情绪 消极情绪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体验,它作为个体一种重要的心理过程,对个体认知和行为的影响备受心理学家的重视。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个体必须面对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承受越来越大的工作压力,快节奏生活方式使个体容易产生紧张情绪。情绪失控对个体的伤害就像钉进木板的钉子,即使拔出来依然有个难以弥合的孔。因此情绪管理在改善个体的精神健康和提高企业效益方面有很大潜力。①
1 情绪管理的界定
丹尼尔戈尔曼最先提出情绪管理,他认为当我们对生活中的事件或矛盾引起的不良反应进行有效的自我掌控或调节,能以幽默、乐观的态度及时缓解自己的紧张心理状态时,就是有效的情绪管理。②
不同领域对情绪的研究均以否定消极情绪的作用为基点,认为个体应该回避和抵制消极情绪,从而使个体在认识上形成了排斥消极情绪,认为消极情绪只能破坏生活,而对个体没有任何帮助的片面性立场。根据普拉契克的观点,从种族进化的过程来看,情绪不仅是进化的产物,还是一种为了适应生存的心理工具。 情绪做为有机体的一种全身心心理活动,是有机体为了控制和应付生存环境,为了增强生存能力而出现的。③
2 情绪管理的进化视角
什么是进化心理学
进化心理学是近年在西方心理学中出现的一种新的研究取向。进化心理学的基本理念是:进化心理学是纵向研究,因此过去是理解有机体心理机制的关键;理解有机体心理机制的主要途径为功能分析;有机体的心理机制被假设为是模块性的整体组织;有机体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慢慢演化来的一些特定的心理机制;心理机制与环境互动的共同作用导致有机体的行为。④
进化心理学对情绪的解读
普拉契克从进化心理学的视角指出,情绪在发生上处于心理活动前沿,是有机体及时的反应和信号;情绪的变化为个体提供了生理准备;情绪生成的表情外显行为便于个体之间的信息传递,直接构成社会化媒介;人类意识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个体对情绪的主观体验。因此普拉契克认为情绪是个体在进化过程中为生存斗争产生的适应手段,而非被动或偶然生成的心理副产品。⑤
3 进化心理学视角下的消极情绪和积极情绪
积极情绪是有机体的一种愉快感受,而消极情绪是有机体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产生的不愉快感受。二者在进化过程中产生不同的生理反应,具有不同的适应意义。⑥
消极情绪
消极情绪对于个体都是唯恐避之不及的对象,如生气、厌恶、愤怒和恐惧等一直被个体所排斥,个体所关注的均是“如何克服消极情绪”。研究表明消极情绪会产生不利于人体的`激素,因此在已往的研究中,消极情绪毫不犹豫地标签为被打击对象。
进化心理学的研究结果为消极情绪洗刷了冤屈,进化心理学认为像厌恶、恐惧和愤怒等消极情绪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个体在抵御外来威胁时产生的适应行为,因此消极情绪是具有适应意义的产物。进化心理学解释,愤怒是个体为了增强生存能力,促使个体快速做出攻击行为而产生的;厌恶是为了使个体利益不受侵害,促使个体快速做出驱逐行为而产生的;而恐惧情绪是个体在面临威胁时为了生存所需,促使个体快速做出逃跑行为而产生的等等。
因此上述可以看出,当个体处于消极情绪时,其思维都集中在引起其产生消极情绪的情境中或事件上,使身心在最短时间内做好准备,以随时抗争消极情境,从而保护个体的生命在可能随时受到威胁的环境中获得生存。
积极情绪
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来讲,积极情绪不同于消极情绪,积极情绪是为了解决个体的成长与发展问题,而不是为了解决个体的生存问题。如快乐、满意、自豪、高兴以及爱等积极情绪,虽然表现形式略有不同,但其意义一致。积极情绪的共同效果是它们都能激发个体思维;增强个体智力、体力、心理调节能力与社会协调能力等使个体获得更多个人资源等等。
积极情绪拓展个体的认知、注意和思维等范围,便于个体快速获得信息,合理分析,从而进行更恰当的创造性行为活动。此外积极情绪还能产生积极连锁反应,如处于愉悦情境的个体往往其如智力、心理和社会适应等方面都表现出拓延能力。⑦
4 进化心理学对情绪管理的新启示
本文针对已往研究比较容易忽视的地方提出几点看法:
(1)调整认知,消极情绪是人类的一种自我保护行为。进化心理学认为,消极情绪是人类进化过程中具有适应意义的产物,是我们祖先在面对威胁时为增强有机体的生存能力而出现的适应行为。因此消极情绪并非总是无用,我们有必要重新认识消极情绪。如当自己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而产生挫败感时,换一种思维方式,寻找消极情绪的积极意义,使自己从不满、不安等消极心理状态中解脱出来,让自己少受伤害。
(2)放松身心,亲近大自然。亲近大自然有利于情绪管理。因为我们的祖先在这里孕育,大自然是我们最原始的母体。法国作家莫罗阿这样形容大自然对人的抚慰:“最广阔最仁慈的避难所是大自然。森林、崇山、大海之苍茫伟大,最能抚慰平复人的心灵创伤。”
(3)从负面情绪寻找工作的突破口。进化心理学将职员工作中的负面情绪解释为个体利益受到侵犯时的适应行为。企业应重视对员工的情绪管理,保护其既得利益。这样既能减少员工的情绪过激行为,也是寻找工作突破口的良好方法。
注释
① 刘朝阳.企业情绪管理现状及对策初探.企业技术开发,(4).
② Walden T A,Smith M C. Emotion regulation Motivation and Emotion[J].1997(2l):7-22.
③ Eisenberg N,Moore B S. Emotional regulation and development [J]. Motivation and Emotion,1997(21):1-6.
④ 许波,车文博.当代心理学发展的一种新取向――进化心理学.心理科学Psychological Science,(1):2-4.
⑤ 乔建中.情绪研究:理论与方法.:96-98.
⑥ 杨丽珠,董光恒,金欣俐.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的大脑反应差异研究综述.心理与行为研究,(3):224-228.
⑦ 孔凡俊.积极情绪在促进成人自我导向学习中的作用.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3).
浅谈人类学差异和范畴差异论文
近几 十 年 来,社 会 生 物 学 (sociobiology)及 其 升 级 版 的 进 化 心 理 学 (evolutionarypsychology)正在改变我们对人心和人性的理解。人心不再被视为一块可由环境和教化任意型塑的白板(blank slate),它更像是一套被自然选择设计好的先天认知模块的集成。人性也随之从一个规范性概念转变成作为人类行为和社会文化背后固有的心理机制的描述性概念。我们于是被反复告知:你我的脑颅里装着石器时代的古老心灵,所谓文明不过是我们作为裸猿穿衣戴帽混迹于现代社会。人类所做的一切,卑贱或者高尚,无非是身体中携带的基因自我传播复制的无情手段。如果你对此感到惊诧,有人会这样安慰你:“得知这个结果,你无奈吗?你懊恼吗?你的道德感蠢蠢欲动吗?现在你所有的感觉也都是进化的产物。”①上述这幅理论图景当然不够精致,进化心理学的支持者也在批评质疑声中不断作出自我澄清和修正,②但是明眼人仍然担心,如果人类说到底只是基因和弥母(meme,“文化基因”)的载体,那么人之为人,或人类区别于动物的独特之处是什么?“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我们通常相信伦理现象是人类独有的表现。生活中有人慷慨有人自私,从基因的观点看,两种行为模式都是生存适应的策略,而“慷慨”、“自私”之类的道德语词本质上也是无实指的虚幻观念。这种说法引发的后果对进化心理学的挑战远比想象的要严重。它的致命困难在于:两个人面对同样的处境会采取不同的策略,是因为他们对人对事有着不同的“想法”,那些构成“想法”的信念、经验和理解只在作为独立个体的人的层面上才能予以描述和解释。一个人对这个世界的独特经验和理解构成了他的生存。③ 换言之,作为一门实证科学的进化心理学仅把人类当作一个自然类(natural kind)来研究,却遗忘了由之组成的具体鲜活的人类个体。用哲学语言来说,人类个体作为拥有自主性的理性能动者(autonomousrational agent)在进化心理学的框架中无法例示出来(instantiation)。
本文无意刻画和修补伦理学与进化论的理论张力,④也不打算把伦理现象作为人与动物的区分性特征进行考察。毕竟在现象层面上,可被当作“人之为人”的表现形态还有很多,语言、科学、艺术、宗教皆属其中。根据一种普遍认可的经典观念,唯有理性(rationality)才是“人禽之辨”的根本原则。然而在什么意义上理性使得人类区别于动物,则有两种截然对立的解释方式。自然主义者延续了进化心理学的进路,试图寻找理性能力背后的某种或多种认知机制。斯塔扎克(Tobias Starzak)把这套认知机制叫做“人类学差异”(Anthropological Difference),它们是人类额外拥有的、任何其他物种所不具备的。⑤ 哈佛大学的波义尔(Matthew Boyle)根据亚里士多德范畴学说及其形而上学思想,秉承了康德看待理性的态度,指出理性不是人类这种动物所具备的某种额外的特征,而是让我们具有心灵的特殊方式。换言之,理性能够转变我们一切已有的基本心理能力,因此使得人类的心灵在范畴上不同于无理性的动物。波义尔把理性称为范畴差异(Categorial Difference)。⑥ 本文任务有两项:一是分别阐述这两种关于理性的解释进路,凸显它们的差异;二是通过两者的对比指出,“人类学差异”不仅缺乏解释力度,也容易产生非充分决 定 的 情 况 (underdetermination),而 且 包 括 进 化 心 理 学 在 内 的 进 化 自 然 主 义(evolutionary naturalism)原 则 上 不 能 说 明 人 类 个 体 作 为 拥 有 自 治 能 力 的 理 性 能 动 者 何 以例示。
自然主义者侧重于把理性看作人类独有的认知技能,考虑到这种能力仅仅在最近的25万年随着智人的出现才产生,人类的心灵有很大一部分是与灵长类动物共有的,其研究目标旨在追问:是哪些因素使得人类在如此短的时间里超越其他动物,最终结出了以科学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文明果实?由于这项研究的进路可以在理论起点、抽象程度、演变动态等维度上可以各有偏重,我们姑且简要择取托马塞洛(Michael Tomasello)和帕品纽(David Papineau)的方案来窥探“人类学差异”究竟如何实现。美国心理学家托马塞洛虽然没有对理性给出明确的界定,但事实上(de facto)现代人所显示出的各种令人惊异的认知技能,是人类以独有的方式进行文化传播的结果。⑦ 对于许多物种来说,困难不在于创造,而在于对以往的工具制造、符号交流和社会行为进行学习、改进和传播,从而产生文化累积的“棘轮效应”。这意味着人类具有一些认知能力使同物种的个体之间分享认知资源,而其他动物则不能做到。⑧ 这些认知能力包括:把他人理解为其自身拥有意图的个体,与其他人共享注意的联合注意能力(joint attention),以及模仿他人的能力。一旦发展出了这套认知技能,作为结果反过来构建了人类自身的社会—文化环境的生态位(niche),进而有效推动了文化传播的持续进行。⑨
在这个回路中,从调解因果性和意向性的力的角度来理解外部事物的能力,构成了“人类学差异”的关键要点。托马塞洛相信,一些灵长类动物可以初步理解外部事件的因果关系,但是,“对意向性和因果性的[完备]理解要求个体理解外部事件的调解力,这些调解力解释了‘为什么’某个具体的先后次序会如此发生,而这些调解力一般不容易被观察到。这种理解似乎为人类所独有,因此对于人类来说,坠落岩石的重量‘迫使’木材破裂;获取食物的目标‘迫使’生命体在木头下面寻找食物。重要的是,在这两例个案中,都可以存在其他一些先行的事件,只要有相同的调解‘力’参与,它们就能产生相同的结果。”瑏瑠炚庵秩现新技能使得个体能够预见和解释同类的行为,并且也被转移用来处理惰性物体的行为,于是我们能以创造性、灵活性和前瞻性的方式解决各种难题。尽管托马塞洛的研究焦点不是理性问题,但我们可以从中看出,对因果性和意向性的“调解力”是人类理性的必要条件。他继续指出:“显然,在无生命的因果性和生命体的意向性中,这些力发生作用的方式是非常不同的,但推理过程的总体结构具有相同的一般性本质:先行事件>调解力>结果事件。”瑏瑡灷如,在“先行事件”风吹、同类攀爬、自己操控与“结果事件”果实坠落之间,唯有人类可以理解是树枝摇动这个“物理力”联结了二者。同样地,在“先行事件”岩石坠落、捕食者出现、噪音与“结果事件”受试主体逃跑之间,我们知道是因为受试主体的恐惧这个“心理力”导致整个事件发生。然而,托马塞洛并没有进一步阐释“协调力”这个富有隐喻意味的概念,最多只是用发展心理学的证据去解释以“联合注意”为要点的社会认知如何在人类婴儿9个月的时候开始出现。另一方面,在托马塞洛的研究中,被解释项(explannanda)仅仅是人类的文化社会现象,但人类之所以能够超越其他动物,正是由于我们在面对各种问题时,能够以符合逻辑和概率演算的思维方式形成精确的判断和信念。换言之,托马塞洛的理论可以说明文化何以累积、传播和改进,却不能说明诸如发现DNA或发明人造卫星这样的科学技术为何能够出现。而帕品纽关于理性进化的研究目标,则是直指这个问题。
首先,帕品纽注意到了人类认知绝非在所有情况下都是以符合逻辑规则的方式把追求真信念作为目标的。甚至多数情况下,我们输出的信念和判断的方式与哺乳动物类似,都是迅捷的、自动的和无意识的(系统1),不过一旦时间充裕且事关重大,我们倒是能以稍许缓慢、可控的和有意识的方式输出真信念或符合事实的判断(系统2)。当代心理学家亦有大量实验研究表明,人脑有两套不同的系统在处理问题,这被称为心灵的双系统理论(dual—system theory)。瑏瑢 有鉴于此,帕品纽试图刻画出我们能够抑制系统1的干扰而由系统2执行形成信念和判断功能的认知机制。在他看来,理性(即以可靠的方式追求真信念)能力的出现,主要基于进化出了两项能力:第一,我们能够把(在一个信念符合一个事实的意义上)“真”作为目标加以识别(identify theend of truth);第二,我们能以一般性的“手段—目的推理”(general means—end reasoning)实现这个目标。
就第一项能力而言,没人指望我们的祖先早在石器时代就已进化出了“真”这个概念,倒是有大量的心理学证据提醒我们,“真”概念从属于读心(mind reading)的范畴,而读心能力几乎是公认的人类特有的认知适应器。所谓读心,指的是我们能将不同的心理状态归属给他人,并以此预测和解释他人行为的能力。瑏瑶 这一点在托马塞洛的“联合注意”理论中也有提及。帕品纽对第二项能力的论述稍微复杂,手段—目的推理大体上是说:在表征(represent)外部世界时,(唯有)人类能够表征一般性的、显性的(explicit)因果信息(general causal information),加工这类信息将会产生新的行为。“新”之所谓,是指人类个体及其祖先此前不曾受益于这些行为,因此这种意义上手段—目的推理与旧有的刺激—反应联接认知系统相对立,后者是遗传所赋予的固有的心理配置通过联想主义的条件化实现的。灛伂 通过对比可以发现,帕品纽对手段—目的推理能力的“一般性”和“显性”这两个特征的说明,实际上澄清了托马塞洛关于“调解力”的含混理解。强调一般信息旨在强调它与特定信息的区别,其表现形式有全称的析取/合取语句“所有As或者Bs”/“所有As和Bs”,或“所有As导致Bs”这样的类属因果信息。人类与简单动物的差别在于,我们的行动是通过对一般信息的使用来操控的,动物却只能使用与它们所处环境相关的特定信息,它们无法明晰地表征任何一般性的事实。具体而言,由于动物无法把握“物理力”或“心理力”,因此不能对某一因果类型下的诸多先行事件与相应的结果事件作出统一的综合判断。此外,一般性的信息表征能够以各种不同的'方式相互组合,进而输出新的一般信息,这就是“显性”信息的根本要求。瑏灛 人类个体能够从“大风吹过苹果树”和“苹果树在摇晃”输出“苹果落地”这个内容,动物则无法达到这个推理水平,它们也许具身地(embodied)获取了一般信息,但是不能产生新的一般信息。动物的行为倾向所能做的,最多只能把一个特定的信息项(“此刻大风吹过这棵苹果树”)与作为驱动力的需求(“要食物”)联系在一起,以此产生一个“守株待果”的特定行为。
帕品纽的理性进化学说本身并非完美无瑕,尤其是当他对进化心理学报以同情的态度,支持集成化的心理模块假说时,他便很难把手段—目的推理机制恰当地安置在整个心灵架构之中。瑏灛 读心模块似乎无甚争议,但是这里说的手段—目的推理能力是一个单独的心理模块还是由几个不同的心理模块所实现?它与语言模块有什么关系?它进化出来的促成动力是什么?作为系统2的构成部分它是怎样抑制了系统1的信息输出?这些疑问都尚未解决。然而,不管是帕品纽还是托马塞洛,对于任何可能的“人类学差异”解答,波义尔提出了一个更严峻的质疑。诚如进化自然主义者所言,人与动物都在“进化树”上各居其位,在生物学的意义上并无本体论上的区别———除非你是笛卡尔那样的二元论者。但问题在于,一旦接受“人是理性的动物”这个论题,他们就不得不承认,人与动物———哪怕是黑猩猩这样的灵长类动物———不仅是有认知技能或认知架构上的差异,这个区别更是在类型意义上(in kind)来谈论的,好比植物与动物在类型上是两种不同的存在者。因此进化自然主义即使给出了各种“人类学差异”的细致描绘,仍然亏欠我们一个理由:为什么这些差异能够被当作人类的心灵从根本上区别于动物心灵的原则?瑏瑨 波义尔把这种提问方式叫做“经典观点”,它由亚里士多德提出并被托马斯·阿奎那精心阐述。根据经典观点,“人是理性的动物”意味着:1)“理性动物”用以说明人类的本质(essence);2)“理性动物”刻画了我们的形式(form);3)“理性”这个概念指称了我们区分于“动物”这个类属的特征(genus)。瑏灛 波义尔相信,经典观点即不过时也绝非可有可无,它能为心灵哲学带来不少理论红利。
顺着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思想,波义尔认为,理性是人类的“本质”。就“本质”而言,只有那个刻画了一个事物作为某个特定“实体”的谓词,才能属于该事物的本质。一个事物作为某种实体,意思是说,如果某个事物存在,它根本上必须是这个事物(what it must be if it is to be atall)。我是中国人,但你不能用“中国人”这个概念作为我这个个体的谓词去解释我之所是(我的实体)。你可以对什么叫“中国人”给出说法,比如“中国人就是一个出生且生长在中国的人”。只要某个个体(individual)实现了“出生且生长在中国”这个属性,他就是中国人。但是你不能站在个体的角度上,以同样的方式去说明“人类”或“哺乳动物”。某个花园里有三只哺乳动物,但只有因为这三个个体都从属于具体的哺乳动物物种你才能这样说。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任何一个人类个体都可以是“两足无毛”的动物,但由人类个体展现出来的两足无毛这个属性不能作为人类的本质。“人类”是我所是的那个类型的基本概念:我只有成为这个类型的东西才能存在。我作为个体,是一个中国人或者是一位学者,这些都得基于我是人类才得以可能,所以在经典观点看来,“人类”是一个不可还原的基础概念。承认这一点不是说我们就不能定义“人类”。说某个事物是人类,不是去描述那些使得一个个体被当作是人类的那些属性———这正是进化论自然主义所做的事,而是去刻画人类自身作为一个类别的实质。在给“人类”下定义时用到的那些谓词(例如“理性”),首先应用于人类这个整体而非具体的人类个体。
我们可以从正反两个方面展示亚里士多德本质学说的优势。设想在某个可能世界中,我不幸失去了双腿,从而不具有两足无毛这个属性。但我仍然属于人类,我有理性这个本质没有因此改变,只要是我作为人存在着,这个本质一直伴随着我。两足无毛的属性即便是人类独有的,不能充当人的本质。另一方面,正如自然主义者强调的那样,尽管多数人类个体在多数情况下或许是通过“方便快捷”的心灵系统1来思考和判断的,但他们本质上还是理性的存在者。我们也不会把一个缺乏基本推理能力的成人说成是一个普遍动物,只要他是人,实质上就拥有(潜在的)理性。无论如何,人类作为“理性”动物拥有一种本质形式,它使我们成为一种独特的存在类别。理性不仅仅是由于它碰巧涉及某些特征才把我们与动物区分开来,它牵涉到了我们以独特的方式拥有这些特征。
为了凸显人与动物在形式上的本质区分,波义尔举了植物与动物的例子来说明二者在什么意义上是不同的。大家承认植物不具有行动能力,至少不能在动物表现出行动能力的意义上说这话。但是,在某种层面上你也可以说一棵树是一个能动者(agent):一棵老树被伐倒了,到了春天它又长出新的枝叶,它的确是主动在“做”生长枝叶这件事,而不是说这件事被动地在它身上发生———虽然老树发新枝需要各种环境条件,但只有诉诸这棵树自身的性质才算真正解释这件事。我们甚至可以说,即使就一棵树而言,它也是具有目标导向的,但是这种目标导向的“行为”截然有别于动物。我们是在完全不同的意义上说动物是作为能动者拥有目标导向。这不仅仅意味着动物能够做一些植物所不能做的事,而是说,我们是以全新的方式来谈论动物的“做事”。你可以说植物的根系把石头缠住,但是更贴切的说法是,它的根系是以缠住石头的方式生长着。一块石头此刻出现在这里,并没有对植物的根系生长添入新的内容。但是动物的行为则与此时此刻的环境紧密关联,对当下环境的描述能够构成动物行为的内容。 同样地,无理性的动物和有理性的人类都是能动者和认知者,但动物却是在一种不完善的意义上作为能动者和认知者,我们是唯一能够按照意图(intentionally)去行动的物种,当我们在行动时,可以自主决定哪个目标值得追求以及如何追求,我们知道(knowingly)自己应该如何行事。因此,理性意味着“人类能力的全部配置”,这个配置决定了“我们的能力以一种极其不同方式去规导和展现”。这就是人类的理性作为区别于动物的“范畴差异”。
那么波义尔所说的理性的配置又是什么呢?这就需要引入康德的一个关键论题:“‘我思’必须能够伴随着我的一切表象。因为否则的话,某种完全不能被思考的东西就会在我这里被表征出来,而这就等于说,这表象要么就是不可能,要么至少对于我来说就是无(B。131)。”波义尔花了大量篇幅精心阐释了康德这段话的要义。根据他的理解,一个能够有意识地 (self—consciously)反思自己信念的生物(creature)在拥有一个信念p时,则能将其自身置于这个问题:“我为什么认为是p?”而他是否持续相信p,取决于他能否为自己辩护这个信念。唯有当这个生物个体可以觉知(aware)到这个“为什么”的问题时———也就是“我思”伴随着这个信念———才能为他的信念p作辩护。根据一种隐喻的说法,康德不仅要“驱使”感性和知性充当“证人”,理性作为“自我指定的法官”,不是坐在一边旁观现场发生的一切,它要站在“法庭”前面,对它所调查的现象积极提出原则性的解释。没有这种“我思”的自我意识———这种自我意识当然不同于“内在感知”———人类特有的知性能力、判断和理由就无从谈起。相比之下,动物当然可以感知到一个物体具有某些属性,可以根据自己的欲求和目的对这种感知做出恰当的反应,也可以把过去的感知保留在记忆中,甚至还能在某些情形下“表达”它的感知(例如被训练成会说话的鹦鹉),但是动物在表达自己的表象时并不伴随着理解性的断言(comprehending assertions),它们形成的表象不足以被称为“判断”(judging)。 因为判断一个命题p,就像陈述命题p那样,是一种特别的行动,这种行动是在批判性地反思自身信念的合法性,绝非简单地任由自身的信念得以形成或改变。瑑瑠 正如先前提到的动物与植物的本质区分一样,由于人类对自己的信念有着“我思”或自我意识的理性介入,我们可以“编织”(make up)自己心灵,因而我们是具有健全自治能力的理性动物。
行文至此,对比把理性作为人之为人的“人类学差异”和“范畴差异”,我们可以总结出三个结论。
第一,无论是托马塞洛说的“调解力”还是帕品纽说的读心机制外加手段—目的推理能力,人类学差异解释即使找到了人类拥有动物所缺乏的心理机制,但是这些只是理性的表现或“症状”(symptom),而范畴差异解释则刻画了“症状”背后的“病理”(pathology),后者的解释力度远非前者可比。
第二,人类学差异试图寻找和解释人比动物“多出来的”额外特征,范畴差异则要说明人类在本质、形式和类别上区别于动物的理由。前者始于对人类个体“理性表现”的经验观察,这种观察可以千差万别,得出的理论解释将是开放的(open—ended)。即使面对同一个经验证据,由于不同的研究者对人类的进化图景、大脑的发育过程、心灵的架构及其运行模式可以采纳多种不同的理论承诺,因此用科学哲学的术语讲,人类学差异解释必然导致不充分决定的情况出现(underdetermined)。范畴差异解释基于亚里士多德对“本质”和“形式”等关键概念的理解,自上而下地说明了理性何以能够承担起人类排他性的、判决性的本质。
最后,无论是社会生物学、进化心理学或是把认知科学奉为圭臬的哲学学说,这些进化自然主义阵营下的种种理论,都是在亚人(sub—person)的微观层面上解释理性的起源。这条进路无非是说,人类这个物种作为一个整体,是遗传物质、自然环境、社会文化情境、脑神经回路等内在外在要素协同作用的产物,所谓理性,仍然是这个结果名下的某种属性或特殊表现。如此一来,人类个体作为自治性的能动者在这个解释框架下就被彻底遗忘了。正如进化心理学号称是一门研究人性的科学,但最终实现抽象人性的个体的人(person)却消失了。“人是理性的动物”,根据进化自然主义的解读,人首先是动物然后因为有了独特的认知机制才表现出符合逻辑推理的理性能力。但在波义尔这样的康德主义者看来,恰恰是“‘我思’必须能够伴随着我的一切表象”的理性能力,把人类心灵配置中既有的、被动的、动物性的表征和行为模式,彻底转换成积极的、可反思的、可辩护的全新状态,人的能动性以及由之蕴含的人之为人的尊严和人生的意义据此得以保障。
安全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威胁。1979年Legrad第一次提出了喀斯特地区的生态问题。喀斯特和沙漠边缘地区于1983年在美国第149科学促进会上被正式列为脆弱环境。而在我国,西南岩溶区石漠化最为严重。这一生态问题已经引起了多方关注,于1997袁道先就对西南岩溶石山的地质环境问题进行了剖析。先后还有张殿发、王明章、朱克亮、单天洋等专家从各个角度对岩溶区石漠化的成因进行分析。黄晨晖、吕勇就曾以文山县为例,论文网分析了岩溶地质地质灾害与各种地质环境的关系,并提出了一些防治对策。32645 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石漠化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石漠化的形成背景、石漠化的演化和治理、驱动因子分析、危险度评价等
我国西南岩溶地区石漠化问题已非常严重,不仅受到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关注,而且已经引起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2000年就已将“推进西南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整治”列入我国“十五”计划。岩溶石漠化是岩溶环境的土地退化过程,其形成既有自然因素又有人为因素,石漠化的动态和趋势不但与地质背景密切相关,又在地质环境中有明显的反映,并对人类环境和发展有重要影响。而目前,究竟选择哪些地质指标来说明岩溶石漠化的情况和其环境的发展变化尚无系统研究。本项目拟结合国内外岩溶石漠化的研究进展,筛选出岩溶石漠化的主要地质指标,为科学评价岩溶石漠化环境并提出有效的治理对策服务。
一、形成条件与影响因素
袁道先从系统理论的观点出发,论述了岩溶生态系统的运行,受制于CO2-H2O-CaCO3 岩溶动力系统。岩溶石漠化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可溶岩尤其是碳酸盐岩的造壤能力低和长期强烈的岩溶化作用造成的地表地下双重空间结构、地表干旱缺水,加之人类不适当的土地利用引起的水土流失,产生石漠化。坚硬的碳酸盐岩持水性低、大幅度的新生代抬升、缺乏大面积冰碛层或冰水堆积、水热季节变化极端的气候条件,也是形成石漠化的背景条件。水土流失与石漠化互为因果,水土流失导致石漠化,而石漠化是土壤侵蚀危害的极端表现形式,已到了无土可流的发展阶段,石漠化严重意味着生存环境的逐渐丧失。石漠化还导致环境灾害(如干旱、洪涝、滑坡等)频繁。石漠化环境恶性循环链的根源在于岩溶地质环境的脆弱性。不合适的人类活动是这一恶性循环的驱动力(图2-2)。
图2-2 石漠化环境恶性循环框图
(一)碳酸盐岩的溶蚀与成土过程
早在20世纪70年代许多学者,通过土壤的化学成分分析和岩石的溶蚀速度野外观测,进行碳酸盐岩溶蚀和成土过程的研究。碳酸盐岩溶蚀后,可溶物被带走,不溶物才形成土壤,碳酸盐岩的不溶物含量不超过10%,一般小于5%。柴宗新根据桂、黔、滇、湘、鄂及长江三峡碳酸盐岩区11个样品的平均溶蚀速度为年,按岩石比重、溶蚀模数为 t/km2·年、不溶物含量为5%估算风化成土率为11 t/km2·年。袁道先等根据贵州红黄土及广西红色粘土的化学成分分析结果估算,形成1m土层需要剥蚀掉25m的岩层,需要25万~85万年。根据贵州省岩溶区主要河流的输沙量估算,贵州每年流失的成土物质总量约等于其60年的生成量。这是岩溶石山区土壤浅薄,土被不连续的主要原因。碳酸盐岩的溶蚀与成土过程研究为石漠化的形成机理研究奠定了基础。
国际对比表明:并非所有的岩溶区,碳酸盐岩的分布及双重空间结构都是不利的因素,在东南亚、中美洲等地的新生界碳酸盐岩,孔隙度高达16%~44%,具有较好的持水性,而且地壳抬升也较小。双重空间结构带来的负面效应小,石漠化不严重。在俄罗斯和西伯利亚平原区由于岩溶的双重空间结构反而有利于排除沼泽地过多的积水,碱性的碳酸盐岩也有利于缓解沼泽地的酸性水,碳酸盐岩区往往成为农业基地。
(二)特殊的水文生态过程
西南岩溶区气候暖湿,降水充沛、集中,多年平均降雨量1000~2000mm,短历时高强度的暴雨多,水土容易流失,加之长期强烈的岩溶化作用造成的地表地下双重空间结构,不仅导致地表水漏失,地下水深埋,枯季地表干旱缺水,而暴雨来临,地下管道来不及排泄,又造成洪涝灾害,以至于许多农田往往是旱涝交加。几百年的剥蚀作用使周围山坡上的岩石裸露,在洼地底部淤积了小片土壤,也因年年受淹而不宜植被生长。岩溶区,特别是大片的峰丛洼地区,常具有反向森林线(图2-3)。在有利的气候条件下,森林可在山坡中上部裸露岩石上发育,那里土壤很少,树木常用很深的根系从岩石缝中,甚至地下河中吸取水分营养(照片2-2)。
照片2-2 广西凤山县坡心地下河
长期强烈的岩溶化作用造成的地表地下双重空间结构,不仅导致地表水漏失,地下水深埋,地表干旱缺水,这使表层岩溶水显得尤为重要,其不但可以延缓降雨入渗水在表层带停留的时间,使其更多为植被所利用,并可形成表层间歇泉(图2-4),支撑起其上覆的生态系统,并与生态系统一起对岩溶水文系统进行调蓄。而且,表层如具有良好植被和土壤层覆盖时,还能有效增加降雨入渗补给量。在许多岩溶区虽然土被不完整或者是岩石大面积裸露,大量的风化残余物存在于表层岩溶带中,留存于石沟、石缝、石槽中的土壤肥力水平高,如果表层岩溶带能提供足够的水分营养,植物根系可以在这些裂隙中生长,甚至形成茂盛的喀斯特森林,从而形成良好的生态系统。
图2-3 在中国南方岩溶区形成反向森林线
图2-4 表层岩溶带及岩溶管道二元结构示意图
(三)土壤侵蚀和质量降低
岩溶山区特殊的土体剖面结构加剧了斜坡上的水土流失和石漠化。岩溶山区土壤剖面中通常缺乏C层(过渡层),在基质碳酸盐母岩和上层土壤之间,存在着软硬明显不同的界面,使岩土之间的粘着力与亲和力大为降低,一遇降雨激发便极易产生水土流失和石漠化。西南岩溶区有数量众多的地下河、洞穴,因此除了坡面侵蚀外,水土还通过落水洞向地下河流失。
一般认为,土壤抗蚀性能与有机质含量有关,有机质含量越低,土壤抗蚀性越弱。由于石灰土表层集中了土体绝大部分的有机质,表层以下土壤有机质含量迅速降低,一旦发生植被破坏和土壤侵蚀,富含有机质和植物养分的表土层被剥蚀,良好的土壤结构受到破坏,土壤水稳性指数和结构系数降低,土壤抗蚀抗冲能力明显下降,土壤侵蚀加剧。
石漠化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土地退化的过程。土壤的分布、厚度、养分含量和组成以及土壤的结构都直接影响了植被的种类和演化,土壤是维系岩溶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关键。通过典型样地调查和土壤岩样分析对石漠化过程中土壤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石漠化的发展,土壤粘性增强,容重增加,孔隙度降低,坚实度加大,保蓄水肥能力和通透度降低,结构恶化。同时,侵蚀和淋溶程度加强,生物富集作用减弱,土壤中全氮、腐殖质、阳离子交换量降低,土壤肥力下降,生产能力逐渐丧失。
另一方面,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物理性状有明显的差异。随着岩溶地区土地由自然林地向草坡地、人工林地、菜地、耕地转换时,土壤沙化严重,土壤的容重增加,总的孔隙度降低。而随着岩溶地区土地由菜地、耕地向撂荒地转换时,土壤的各项物理指标都有所改善。
(四)岩溶植被与演化
森林生态系统在维持岩溶生态系统平衡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通过对水资源的调蓄,保证有限的水资源得以利用;另一方面,使土壤抗侵蚀能力增强,加速石山区的风化成土过程。岩溶石山区的植被多为喜钙的岩生性种群,群落生态稳定性差,食物链易受干扰而中断,黔南荔波县茂兰岩溶地区森林与湘南莽山花岗岩地区森林统计对比(表2-2),两者面积都约20万hm2,位于相同的纬度,气候条件也相似,前者的蕨类植物、裸子植物的种属数和森林的积蓄量都只有后者的20%~50%。
表2-2 黔南茂兰岩溶地区森林与湘南莽山花岗岩地区森林统计对比
在这种缺土甚至无土的不良条件下,常常靠苔藓、藻类植被先行,岩面苔藓的最大持水率可达,其水分吸收或释放能力可以高于裸岩的3~15倍,在碳酸盐岩表面造成持水层,帮助灌木、乔木发展。在天然条件下,树木在这样的薄含水层上可以生长和发展成森林。但是,一旦遭受破坏是很难恢复的。如果森林覆盖率低,生态系统将无法抵御外界的干扰,失去自我调控及自我恢复能力。石漠化将不可避免。
王德炉等通过对贵州安顺、普定、关岭、荔波等地的样地调查,认为植被的种类在退化过程中变化较大,高大的乔木逐渐被典型的小灌木取代,并随着环境干旱程度的加剧向旱生化发展,土地生产力的衰退是以乔木树种的衰退为主要标志,群落的生物量随着石漠化的进程急剧降低(表2-3)。试验证明,在岩溶石漠化山区,实行严格的封山育林,一般在1~2年后可见草坡,5年后可见灌木,15~30年后可形成森林植被。
表2-3 石漠化过程中典型植物群落与生物量数据表
(五)地貌类型与地形坡度对石漠化的影响
地史上多次造山运动致使西南岩溶区褶皱断裂发育,构成了地势高低悬殊的峰丛洼地、峰林谷地、岩溶峡谷、断陷盆地、峰林平原交错镶嵌的独特地貌形态。加之岩性和地质构造等因素的影响,地貌类型极其复杂,地势高低悬殊,为石漠化提供了动力潜能。随着坡度的增加,坡面径流加快,坡面上的土壤稳定性降低,水土流失加剧。如在贵州省,石漠化土地多集中在构造活动强烈的河流上游及河谷地带。
不同地貌类型区石漠化发生率存在明显的区别,地貌类型对石漠化的影响主要是因为地貌类型控制了表层岩溶带的发育及地形坡度。图2-5表明,在峰丛洼地、峰林洼地、岩溶断陷盆地区,石漠化发生率较高。地形相对平缓的岩溶丘陵、岩溶平原区石漠化相对较轻。不同的地貌部位,表层岩溶带发育的规模也不同。
图2-5 各岩溶地貌类型中石漠化发生率
地形相对平缓的地段,如峰丛山区的垭口、洼地底部、峰顶均是表层岩溶带发育较好的部位,石漠化相对也较轻。而在岩溶峡谷地带,石漠化发生率较低一方面可能是由于地势陡峻,人类活动较少。另一方面可能是统计误差造成的,由于地势陡峻,而石漠化发生率是根据平面投影面积统计的,不能代表纵向剖面上的真实情况。
(六)石漠化的人为原因
岩溶生态环境是一种对人类活动敏感的脆弱环境,土地宜耕地资源不足,承受自然灾害能力低,土地质量差,势必造成人口承载力低。随着人口的增长,对土地掠夺式经营,主要是陡坡种植(>25°)和过度的放牧。乱砍滥伐、铲草皮、挖树根、烧秸秆等在西南山区经常发生,不少地区尤其是交通不便的偏远山区,在1990年以前普遍存在着“刀耕火种,烧山种地”的现象,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和土地石漠化。此外,西南岩溶山区1/3的旱耕地仍采用落后的顺坡耕种方式,加剧了水土流失和石漠化。近来发展较快的乡镇企业、修路等富民、便民工程等等,尽管以矿业开发为代表的新兴经济取得了一定的经济与社会效益,但由于规模小、管理差,大多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加速了本已脆弱的岩溶区的森林植被的破坏及水土流失,并形成生态破坏的恶性循环链。
此外,对石漠化影响比较大的是矿山、冶炼厂等的有毒有害废弃物的排放。云南省的蒙自、个旧、开远、文山等为重度石漠化分布最广泛的地区,黑色和有色金属矿采选冶业对石漠化的影响极为严重,选冶过程中排放的废弃物含有大量的铅、锌、砷、汞和二氧化硫等有毒有害成分,特别是二氧化硫等酸性气体,造成企业周围较大范围高强度酸雨,如个旧市,酸雨出现的频率为56%,酸雨pH值范围为~。严重影响区内业已脆弱的林木、灌丛、藻类、苔藓等植物的生长。在极端的情况下,大范围内的碳酸盐岩表面随着藻类和苔藓的死亡而呈白色。在这种严重的坡地退化状态下,生态恢复在破坏因子消除后至少还需要20年。
二、发育程度
据调查区339个县、市统计,石漠化比重大于60%的县、市2个,比重50%~60%的5个,比重40%~50%的14个(图2-6、图2-7)。石漠化比重居前10位的依次是云南省的曲靖市()、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大化瑶族自治县()、贵州省的黔西县()、贵州省的安顺县()、云南省的文山县、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靖西县()、贵州省的平坝县()、贵州省的长顺县()、云南省的开远市()和云南省的砚山县()。
图2-6 调查区县、市个数与石漠化比重统计图
图2-7 西南岩溶县石漠化发生率分布图
三、主要危害
(一)水土流失严重
据水利部门 1999年调查资料,以岩溶石漠化区为主的红水河上中游流域水土流失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 25%以上,红水河河水含沙量为 kg/m3,流域土壤年均侵蚀模数1622 t/km2。持续不断的大量泥沙淤积,正成为制约沿河水电工程发挥综合效能的严重障碍,直接威胁着下游珠江三角洲地区和港澳特区的生态安全。
(二)耕地面积减少,人地矛盾加剧
据对乌江流域近年来的遥感观测:该流域 89%的新增石漠化面积是由陡坡旱耕地演变而来的。石漠化的加剧,使耕地质量下降并被破坏,可耕地面积因此减少。如位于黔中的普定县现人均拥有耕地仅 hm2,而每年新增严重石漠化面积就达 500 hm2。由于新增的石漠化主要发生在陡坡耕作区,相当于全县每年人均减少耕地 hm2,即人均耕地年平均减少4%,人地矛盾日趋突出。
(三)加剧了人畜饮水和灌溉用水的困难程度
由于岩溶地区的漏斗、裂隙及地下河网发育,地表径流又能较快地汇入地下河系而流走,加上石漠化地区地表土层流失殆尽,植被生长困难,地表土壤植被系统的贮水保水功能大幅度降低,导致地表可方便利用的水资源极度匮乏,大部分石漠化地区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人畜饮水困难。虽经近年的渴望工程解决了相当部分的人畜饮水问题,但目前西南岩溶石山地区还有1700万人饮水困难。并且大面积的地表干旱,滇、黔、桂3省(区)有 168万hm2耕地受旱。
(四)生物多样性程度低
石漠化地区植物种群结构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不明显。从植物群落来看,正常的生长型类植物群落应该是:木本植物(乔木、灌木、竹类、藤本植物、附生木本植物、寄生木本植物)、半木本植物(半灌木、小半灌木)、草本植物(多年生草本植物、一年生草本植物、寄生草本植物、腐生草本植物、水生草本植物)、叶状体植物(苔藓及地衣、藻菌)等。但由于森林植被被严重破坏,植物群落结构已变得非常简单,随之而来的是生物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的消失,很多物种灭绝。
在石漠化地区,绿色植物的严重破坏导致生物之间的食物链关系和食物网关系越来越简单,层次越来越单一,生态系统能量流动严重受阻。
农业产业以种植业为主,种植业中又以粮食种植为主,主要种植玉米、红薯、大豆等旱地作物。农产品以低产、低质、低效产品为主,农产品单产低。
(五)生态环境持续恶化,旱涝自然灾害频繁
在石漠化地区,由于地表植被破坏,形成“地表水贵如油,地下水滚滚流”和“三天无雨地冒烟,一日大雨半月涝”的现象。在干旱的时候,不仅生产无法正常进行,而且造成人畜的饮水用水的严重困难。而一旦出现强降雨,又会形成大面积内涝,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轮流使灾区人民的财产遭受巨大损失,生命安全也受到严重的威胁。据不完全统计,黔、桂、滇3省(区)200个县中,1999年遭受旱、涝等自然灾害,农作物受灾430万hm2,损坏耕地6万hm2,因灾减产粮食300万t,直接经济损失121亿元。
(六)居民生活贫困,经济、文化落后
石漠化地区已成为我国农村贫困程度最深、社会经济发展严重滞后的地区,目前西南岩溶区有经济重点扶持的贫困县152个,约1000万人没有越过温饱线,约占全国贫困人口的一半。贵州省48个国家级贫困县中有39个集中分布在石漠化较突出的喀斯特山区,2000年底全省有贫困人口 313多万人,其中大部分分布在石漠化地区。
石漠化地区生产和生态效率低,居民生产生活设施差,文化层次低品味,生活质量低。居民饮水难、行路难、用电难、听看广播电视难,居民世世代代长期生活于超稳定、超封闭和超自然经济的社会环境中,形成了低品味的文化层次,物质文化消费和精神文化消费的低层次、文化心理愚昧和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观念的低层次的长期混合积淀并发挥作用。
四、发展趋势
石漠化演变总体上呈严重恶化趋势。石漠化面积达万km2。占总面积的,并以每年增长率增加,如果不能及时治理,西南岩溶区石漠化面积将在30年左右翻一番。届时在西南岩溶区将有1/3的国土面积演变为石漠化区。
五、防治对策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西南岩溶区开展了很多项目,如实施了“八七”扶贫攻坚计划,退耕还林工程、“长防”和“长治”工程、“珠治”试点工程,以及国土资源大调查、国家科技攻关、世界粮食计划、世界银行贷款和澳大利亚、新西兰的援助项目等,在石漠化治理方面已经取得了不少经验。
(一)以治水为龙头的岩溶流域综合治理
岩溶石山区特殊的双层水文地质结构,造成地表严重干旱缺水,而丰富的地下水资源又未能充分利用,加上土少地薄,粮食产量低,导致上山开荒毁林,进一步加剧了水土流失和石山的石漠化。这一恶性循环链的始端是未能有效利用岩溶水资源。因此应以流域为单元,重点解决水的问题,然后开展综合治理。“六五”以来,湖南洛塔在位置较高但有隔水层的岩溶盆地进行堵洼成库,建设小水电和水力灌溉渠道;然后,对整个岩溶盆地进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取得了成功经验。“十五”期间,通过开展国家科技攻关课题,在广西平果果化和环江古周峰丛洼地以及贵州花江岩溶峡谷建立了石漠化环境生态重建示范区,在解决干旱缺水、生态脆弱、居民贫困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效果,成为石漠化综合治理的新样板。“珠治”试点工程,是2003年开始实施的以治水为龙头的岩溶流域综合治理的典型工程,两年来,已在贵州的关岭、晴隆、兴义、兴仁等县取得显著成效。国土资源大调查计划中2003年以来实施的西南岩溶水开发示范项目,在云南的小江流域、贵州的大小井流域、广西的刁江流域和湖南的新田河流域等取得了地下水开发并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成功例子。
(二)“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
以沼气为纽带,发展林果业和养殖业,把发展沼气同退耕还林、封山育林及发展养殖业结合起来,也是遏制石漠化的成功经验。广西恭城县就是一个样板。以发展果园和庭院经济为主来代替传统的农业,以养殖业为支撑的沼气为主要能源,不但农民的收入显著提高,石山区的植被覆盖率由1988年的提高到1998年的。
(三)发展立体生态农业
发展立体生态农业,既能够有效利用土地资源又不毁坏其脆弱的生态环境。立体农业的具体内容根据各自的地貌特点和地质特点因地而异,如20世纪90年代在广西马山弄拉建立的峰丛洼地立体生态农业模式,耕地主要在洼地底部,以旱作粮食作物为主,山麓、平缓的山坡重点发展优质果树和经济林、用材林,间种药材;峰丛垭口和比较陡的山坡主要发展金银花等藤本植物,有土地段适当发展竹林;陡峻山峰地段则长期封山育林,重点发展水源林,涵养表层岩溶水。“十五”期间,在广西平果果化,根据当地峰丛洼地的地形特点,又发展成为复合型立体生态农业模式。贵州摸索的一套简单易行的措施,如“山顶带帽子”(封山育林)、“山腰系带子”(砌墙保土、坡改梯)、“山脚盖被子”(推广农用薄膜及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建立稳产高产农田)也是石漠化治理成功的范例。
(四)生态移民
对石漠化非常严重的地区,移民也是石漠化治理的一项非常有效的措施,它能够减轻人口对岩溶生态环境的压力,封山育林,生态环境恢复效果显著。20世纪90年代以来,广西环江县建立肯福、城北等移民开发区,建立了一整套的林(果)—草—畜(牧)—沼复合生态系统技术体系和科技+公司+基地+农户的管理模式,成功安置从岩溶山区移出的居民7万多人,2004年人均纯收入2000多元,成为居民环境明显改善、生活富裕的移民新村。
喀斯特石漠化是喀斯特地区特有的土地退化问题,是地质、地貌、植被、土壤、降水等自然背景因素和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综合作用的产物。
一、指标确立的依据
喀斯特石漠化是喀斯特区特有的地理过程,其产生是人地系统失衡发展的产物,是多因子相互作用的结果,研究各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确定其主导因子,建立一套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对深入研究石漠化系列问题,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从喀斯特石漠化的人地矛盾出发,既考虑各单因子的影响程度,又考虑区域人地系统的综合影响深度。根据石漠化发生、发展过程,综合考虑其可能的影响因子和可选因子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可比性,挑选出16个指标来进行分析,将各可能因子分属三类指标,即自然背景类指标、人口特征类指标、人地关系类指标(表4-7),从不同的角度,可将其分为直接影响因子和间接影响因子,内因和外因。
表4-7喀斯特石漠化影响因子参考指标
1.自然背景类指标
(1)碳酸盐岩出露面积:喀斯特发育是石漠化的物质基础,离开喀斯特母质基础,喀斯特石漠化就无从谈起。在纯度较高的石灰岩地区,不同的地貌条件下石漠化等级差异较大。
(2)平均海拔高程:在喀斯特发育条件下,石漠化深受着地形地貌的影响。贵州地势西高东低,南北两侧分别过渡到广西丘陵和四川盆地,这与石漠化在空间分布上具有相对一致性。
(3)地表起伏指数:在自然背景要素中,石漠化与地形的关系还表现为在地形平坦的地区,石漠化强度小,分布呈斑点状,而在地形崎岖破碎的区域却表现为多中度、强度且呈片状分布。贵州自新构造以来,一直处于上升剥蚀时期,地表在强烈的侵蚀下,除河流上游分水岭地带高原面保存完好外,河流中、下游河谷深切,地面崎岖,从而导致土壤的强烈侵蚀,成为石漠化的重要自然背景因子。这种地形与石漠化的分布关系,可用地表起伏指数RDLS(Relief Degree of Land Surface)来表示。表达方式是:RDLS={[max(h)-min(h)]/[max(H)-min(H)]}×[1-P(A)/A]。式中h为各县海拔高程, H为全省海拔高程,A为各县国土面积,P(A)为各县平地所占面积(刘燕华,2001)。
(4)≥25。坡地面积百分比:根据水土保持法规,3°左右的耕地不产生水土流失,大于25。的坡耕地已属于不宜耕地,应退耕还林、还草。顺坡耕种导致了植被覆盖率下降和地表土层内部粘结力的降低,加剧了水土流失,增大了土壤侵蚀模数。
(5)高原区占国土面积百分比:贵州是一个强烈喀斯特化的高原山地,在高原面上峰林洼地、谷地、盆地、溶原广布,属浅覆盖型喀斯特分布区,区内地势平坦,起伏和缓,土层较厚,水土流失相对较小,土壤抗蚀年限较长。而在裸露型喀斯特峡谷区内,地形坡度较大,河流深切,土层浅薄,当植被遭受破坏或降暴雨时极易造成水土流失,引起土壤侵蚀模数和石漠化土地的增加。
(6)植被覆盖率:要使喀斯特脆弱性的生态平衡不致恶化,林灌草覆盖率至少要达到30%以上。草地在一定程度对土壤的保持作用与森林等同,选用森林草地覆盖率这一指标能更好的反映它对生态环境的作用。随着森林覆盖率的降低,不仅会加剧水土流失,而且会使生物群落结构和食物链遭受破坏,生态系统抵御外界干扰和自我调控能力也将下降,这意味着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降低,喀斯特石漠化脆弱性增强。
(7)多年平均降水量:水作为喀斯特作用的溶液、溶剂和载体,是喀斯特石漠化环境演化的基本营力,采用该指标反映全省降水量的空间差异。降水量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降雨对地面土壤的侵蚀程度。如果降雨量大且集中,其对地面的冲刷剧烈,水土流失加剧,土壤侵蚀模数增大,影响着石漠化的演化发展速率。
(8)河网密度:河网密度指单位面积上地表河流的长度(km/km2),其发育深刻地受到岩性、地质构造、地貌等因素的控制,河网密度与海拔高程叠加起来,能够反映地表的侵蚀切割深度和侵蚀密度。
2.人口特征类指标
(1)人口密度:表示每平方公里土地上居住的人口数量,不同于农业人口密度,在城市或矿区,农业人口密度不大,但人口密度较大,这对生态环境也有很大影响,人类的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有破坏作用。
(2)农业人口密度:这一指标表示在每平方公里土地上农业人口所占比重。在同样条件下,农业人口密度越大,人为开荒耕地越多,环境负荷越大,水土流失和石漠化越严重,对生态环境的危害性越大。
(3)人均GDP(元):人均GDP是一个综合反映各县经济实力的指标,经济实力的强弱与其所处环境的自然条件密切相关,石漠化程度的高低反映了其生态环境质量的好坏,故将人均GDP作为指标体系的一个因子。
(4)农民人均纯收入:人类活动有非常广泛和复杂的内容,它们在一定程度上与该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有密切关系,也间接制约土地石质荒漠化的发生、发展。但是要逐一探讨人类活动中每一个因素与石质荒漠化的关系显然是不可能的。在此选择与石质荒漠化关系比较密切和代表性较强的因素之一——农民人均纯收入进行分析。
3.人地关系类指标
(1)土地垦殖率:指已开垦种植的耕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它的高低与自然条件(地貌、水文、土壤等)和经济条件密切相关。垦殖指数高,反映种植业的比重大,但垦殖指数过高,不一定利用土地合理,若是毁林、毁草以扩大耕地面积,就会造成生态环境恶化,引起水土流失,加快石漠化演化速率。
(2)土壤侵蚀面积:土壤侵蚀是石漠化的最直接因素,在脆弱的喀斯特区域,成土条件差,土层浅薄,抗蚀年限短,经过强烈的土壤侵蚀后,土被丧失,植被退化,石漠化形成。但是,土壤侵蚀与石漠化在成因上又有差异,指标体系中的许多判别指标是不同的,不能将两者等同起来,故将其作为石漠化的一个影响因子来研究。
(3)土地利用:土地利用结构与石漠化有密切的联系。土地景观的组成单元称为景观要素,它相当于一个具体的生态系统,如水田、旱地、林地、草地等。组成土地景观的景观要素中相对面积最大的要素称基质,它往往形成景观的背景。而土地利用结构是由景观要素的数量、类型等所决定的,景观要素之间及其与环境的组合方式差异,使土地利用结构有所不同,进而使土地景观表现出不同的抗水土流失能力大小的功能差异。
(4)公路密度:公路密度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人类活动作用的强度,在喀斯特区域,交通通达性好的地区,受人类活动的影响更大,对森林资源的破坏程度更深,石漠化的发展速度越快。
二、相关分析
根据石漠化的空间分布现状,结合专家经验,在建立石漠化的可能影响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经过大量的野外工作和室内资料收集,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建立了石漠化可能的影响因子数据库,进一步做数学分析,对初步估计指标进行筛选,确定出导致石漠化的主导影响因子,建立石漠化影响因子综合模型。将各因子之间视为相互独立,各指标数据为等距离、等间隔取值,82个县是研究样本总体的一个划分。
对采集数据进行研究发现,每一指标数据主要考虑其现势的空间分布,而未研究其时间序列问题,采用相关分析法能较好揭示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的内在联系。相关分析是一种研究变量之间密切程度的统计方法,相关系数是描述两变量X和Y之间线性相关程度的定量指标,相关系数Rxy为无量纲,其值在[-1,1]范围内。当Rxy>0时,Y随X增减而增减,称X与Y正相关;当Rxy<0时,Y随X增加而减小,称X与Y负相关;采用皮尔逊(Pearson)相关系数,其计算公式为:
喀斯特石漠化的遥感—GIS典型研究——以贵州省为例
1.自然背景类指标相关分析
根据公式,将轻度石漠化和中度石漠化视为因变量,分别与所选自变量作单因子相关分析,发现前者数据连续性好,分析结果相关性更为密切,故最终选定以轻度石漠化作为因变量进行相关分析(表4-8、4-9)。
表4-8轻度石漠化与自然背景类指标相关系数表
表4-9临界相关系数
在所列出的所有参考指标中,有一部分实际上与石漠化并无明显相关性,需根据相关系数进行取舍,取舍的依据是给定α条件下的假设检验。我们采用双侧百分位检验(2-tailed),即计算在1-α的置信度下假设两者不相关的概率,进一步对这些相关系数作显著性检验,引入临界相关系数,即在一定样本(N)范围内,确定两者相关的最小系数,N不同时,临界相关系数也不同。采用临界相关系数将各参考指标分为显著相关(**)、相关(*)和不相关(无*)三类,查相关系数检验表,当R0=n-2=82-2=80时,临界相关系数如表4-9。其中a为显著性水平,1-α为置信水平。取α=、|r|>的指标即与轻度以上石漠化相关。
分析可知,在自然背景指标中,相关系数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是植被覆盖率(-)、碳酸盐岩出露面积百分比()、河网密度(-)、平均海拔高程()、≥25。坡地面积()、高原区占国土面积百分比()、多年平均降水量()、地表起伏指数()。其中,前四项指标与轻度以上石漠化显著相关,最后一项相关系数小于临界相关系数,为不相关,其余两项为相关。
图4-6轻度以上石漠化面积与森林覆盖率二次曲线拟合
在指标体系中,植被覆盖率与石漠化极为相关,并呈负相关关系(图4-6)。这是因为典型的喀斯特区域,土层浅薄,植被稀疏,生长缓慢,随着森林覆盖率的降低,喀斯特土壤失去了植被的保护后,地表水下渗,很快产生侧向径流,使得松散土层被地表径流所侵蚀,土壤流失后,母岩出露,形成石漠化土地。森林覆盖率的减少,势必破坏脆弱的喀斯特生态环境,导致石漠化土地的增加。而且喀斯特地区的植被一但破坏后难以恢复,如安顺市夏官屯一带,生长在喀斯特石山上的森林在50年代大炼钢铁时期被破坏后,到如今仍是极为稀疏的灌草丛,多轻度和中度石漠化土地,因而提高森林覆盖率对于改善喀斯特石漠化环境至关重要。另外,从目前的森林分布来看,多分布在非喀斯特区域,如黔东南州、黔北赤水市等,而广大的喀斯特区域,尤其西部地区,森林极为稀少,故植被覆盖与石漠化呈显著负相关关系。
贵州碳酸盐岩岩性主要为石灰岩、白云岩、白云质灰岩,岩石坚硬,抗风化能力强,均为可溶岩,固体沉积物少,成土物质多在以下。自然土层厚度小,土壤抗蚀年限低,极易形成无土可流的毁坏型强度石漠化土地。此外,在碳酸盐岩分布区,喀斯特发育,生境具有干旱、富钙和缺土多石等特点,植物生长缓慢,植被结构和覆盖度差,植被一旦破坏,生境就急剧恶化,土壤侵蚀加剧,石漠化土地进一步扩大。岩性对石漠化的影响极为显著,不同岩性条件下,石漠化程度极为不同。从清镇市岩性分布比例及各岩性中石漠化比例分配和不同岩性区域内石漠化空间分布面积对比分析结论得到很好的证实,喀斯特母质基础宏观上控制着石漠化的空间分布和发育程度。从相关分析的结果来看(图4-7),两者具有高度的相关性,喀斯特面积比例越大,石漠化常表现得较为严重,如黔南、黔西南、安顺、六盘水和毕节广大地区多为强度和严重石漠化县,较好地反映了实际状况。
图4-7轻度以上石漠化面积与喀斯特面积曲线拟合
图4-8轻度以上石漠化面积与河网密度二次曲线拟合
河流发育深刻地受到岩性、地质构造、地貌等因素的控制,河网密度与海拔高程叠加起来,能反映地表的侵蚀切割强度。由其与石漠化的相关分析可知,二者呈显著的负相关(图4-8),相关系数达-,究其原因,进行相关分析的数据反映的是现代的情况,石漠化的发生发展具有其时间序列过程,是历史长期发展的产物;另外,喀斯特区域其河流具有特殊的二元结构,即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由于长期的溶蚀作用,喀斯特地区地下水系已相当发育,“逢山必有洞”,地下河流的侵蚀对石漠化的作用是巨大的。喀斯特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的敏捷性,使得大量的表土被侵蚀后很快进入地下淤积,大量的洞穴粘土沉积,其来源就是近地表,致使人类无法利用,只有部分经搬运后沉积在喀斯特坡立谷、洼地等负地形中,成为极为宝贵的耕地。由于喀斯特地下河网的发育,客观上削弱了地表河流的发育,使得地表河网密度不及非喀斯特区,如长顺乌麻河流域,发育了典型的喀斯特峰丛谷地、峰丛洼地。地下河网极为发育,流域上游广大地区极少有地表河,但石漠化却多为中度、强度,极为严重,其原因是地下河流的强烈侵蚀作用。
地下河网密度的测算是一项复杂而困难的工作,目前还没有一套可以借鉴的数据来进行分析,有待今后做进一步研究。故用地表河网密度做相关分析,表现为显著的负相关。但就每条河流而言,对石漠化的贡献率不可低估。如花江喀斯特峡谷区,河谷深切,相对高差达1000m,坡度为≥25°的陡坡,石漠化成片分布且多为中度、强度。
平均海拔高程、≥25。坡地面积、高原区占国土面积百分比、地表起伏指数几个指标均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地势起伏与石漠化的关系。平均海拔高程的计算公式为:
喀斯特石漠化的遥感—GIS典型研究——以贵州省为例
式中,n为海拔分带数,ai为I带的面积,A为该县总面积,hi为第Ⅰ带海拔的中值。
平均海拔高程较好地反映了地势起伏与石漠化的相关关系,呈显著相关,相关系数为,≥25。坡地面积百分比、喀斯特高原面占国土面积百分比两指标也与石漠化有一定的相关性。贵州是一个强烈喀斯特化的高原山地,在高原面上峰林洼地、谷地、盆地、溶原广布,属浅覆盖型喀斯特分布区,区内地势平坦,起伏和缓,土层较厚,水土流失相对较小,土壤抗蚀年限较长。而在裸露型喀斯特峡谷区内,地形坡度较大,河流深切,土层浅薄,当植被遭受破坏或降暴雨时极易造成水土流失,引起土壤侵蚀模数和石漠化土地的增加。而地表起伏指数与石漠化无一定的相关性,故在确定主导因子时不再考虑。多年平均降水量是反映喀斯特地区降水过程的一个重要指标,降水的空间差异影响地表土壤侵蚀速率,从而影响石漠化的空间差异,与石漠化有一定的相关性,相关系数为。
2.人口特征类指标相关分析
石漠化不仅受上述诸多自然因素的影响,而且人为活动的作用也尤为明显,人为活动对石漠化的影响可分为直接影响和社会经济条件造成的间接影响。社会经济包括的因素很多,选取其中重要的因素人口密度、农业人口密度、路网密度和人均GDP进行相关分析,根据相关系数的值可知(表4-10),人口密度与石漠化无相关性,农业人口密度和人均GDP也与石漠化的相关性较低,农业人口密度大的地区,人为活动的强度大,呈现森林覆盖率低,石漠化景观随处可见(如贵州西部);人均GDP越高,石漠化程度越低,两者为负相关关系,说明经济条件好的县市,其石漠化程度相对轻一些。农民人均纯收入用来研究石漠化与贫困之间关系而设立的指标,石漠化与地区贫困是一对孪生兄弟,石漠化面积的大小和程度极大的决定了当地居民的生存环境,石漠化的加速发展,对生存环境构成了新的威胁。二者为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从分析中得到了论证。总之,尽管间接的人为活动,即社会经济条件对石漠化作用有一定体现,但其影响并不十分显著。
表4-10轻度石漠化与社会经济指标类相关系数表
3.人地关系类指标相关分析
贵州喀斯特地区复杂的人地关系从其和谐性来说,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有利于人地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另一类则造成了人地的严重对立,人地矛盾突出,陷入恶性循环的困境。这里讨论的人类活动对石漠化的直接影响,多以矛盾对立的负面影响方式出现。本文将这些因子单列为一类指标,由土地垦殖率、土壤侵蚀面积、土地利用指标系列和公路密度构成(表4-11),分析人为因子对石漠化的影响。
表4-11轻度石漠化与人地矛盾指标类相关系数表
土地垦殖率是一个地区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综合体现,其垦殖方式、垦殖强度取决于人口数量与质量、经济水平、农业生产习惯等。全省土地垦殖率最低的是黔南州和黔东南州,而垦殖率较高的区域为西部高原山地以及乌江、北盘江等河流的中上游地带。由于贵州是一个高原山区省份,宜农地极为有限,高强度的土地垦殖是以毁林开荒、陡坡开垦为代价的,无疑加剧了该区的土壤侵蚀,为土地的石漠化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分析结果表明,两者是正相关关系,系数为。
土壤侵蚀是石漠化的最直接的因素,在脆弱的喀斯特区域,成土条件差,土层浅薄,抗蚀年限短,经过强烈的土壤侵蚀后,土被丧失,植被退化,石漠化形成。土壤侵蚀与石漠化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二者有其成因上的因果关系,石漠化是土壤侵蚀长期作用的结果,土壤侵蚀是石漠化某一阶段作用强度的体现,两者有其不同的划分原则和评价指标体系,不能将两者等同起来,从图4-9中可以看出,全省土壤侵蚀严重的地区,如毕节、铜仁、遵义,石漠化程度远不及其他地区,这是在实际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图4-9轻度以上土壤侵蚀与轻度以上石漠化面积对比
土地利用是一指标系列,共分为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建设用地、交通用地、水域和未利用地八类,其中,耕地又细分为水田和旱地。土地利用结构不同,表现出不同的抗水土流失能力大小的功能差异,进而与石漠化产生密切的联系。本文在研究该指标时,选取了可能与石漠化有密切联系的耕地、旱地、草地和未利用地做进一步研究。结果表明,这几项指标与石漠化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耕地,尤其是旱地与石漠化正相关,不合理的毁林开荒、陡坡耕种,使得土地进一步石漠化;贵州的草地,无天然优质草场,多为次生的轻度或中度石漠化的草山草坡,故呈正相关;未利用地多为历史时期非合理利用,土壤已丧失了的中度和强度石漠化土地,即所谓未利用地,实为难利用地,因为所能开垦的土地均已开垦,故其与石漠化呈显著正相关。须说明的是这一指标系列中,耕地与旱地两指标在实质意义上具有相似性,因为耕地中的水田不存在石漠化,这里均加以分析是为了对比,在确定主导因子时,只能二者取一,否则就是重复计算,故只取相关系数较大的耕地指标做后面的分析。
三、喀斯特石漠化综合动力模型研究
石漠化形成的影响因素不仅有来自于其脆弱的环境背景方面,也有来自于人类不合理活动的直接和间接影响方面,是一个多因子综合作用的产物。经上述相关分析得出,在复杂的自然和人为活动因子中,对喀斯特石漠化起主导控制作用的因子有9个(表4-12),按其贡献率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为植被覆盖率→喀斯特面积→河网密度→未利用地→耕地→平均海拔高程→土地垦殖率→草地→≥25。坡地面积。各主导因子权重依次为16、、、、、、、(耕地与旱地两指标都是分析耕地与石漠化的关系,故只选取相关系数较大的耕地作为最终的影响指标)。另外,高原区占国土面积百分比、多年平均降水量、农业人口密度、人均GDP(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土壤侵蚀面积等指标对石漠化有一定的影响,但与石漠化相关系数小,不作为主导因子。
表4-12喀斯特石漠化主要影响因子表
分析的结果揭示出一些与传统认识不一致的结论:第一,石漠化与河网密度呈显著负相关,而传统观念认为河网密度越大导致的土壤侵蚀越严重,石漠化程度越大,即两者为正相关关系;第二,关于土壤侵蚀与石漠化的关系问题,传统认为,石漠化是土壤侵蚀的必然结果,这在许多的有关石漠化与土壤侵蚀的文章中都有体现,而本文相关分析的结果表明,两者的相关性较小,缘于二者有着不同的发生学原理,既有联系又有较大差异,在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中应注意区别对待;第三,土地利用中草地与石漠化的相关问题,传统认为,草地对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止石漠化方面有积极的作用,两者之间应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而本文分析结果却表现为显著的正相关。这些结论的原因,在相关分析时已进行了阐述,在此不再赘述。但这些结论,对于认清石漠化的本质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石漠化影响因子的确定,是一个仍需深入研究的问题,全省面积广大,地区差异性比较大,不同的地区,其主导因子并不一定相同。而本文在研究过程中将其视为同一背景,未对区域差异进行对比分析。因此,为更精确的确定石漠化的制约因子,需对区域差异性做深入研究。相关的工作开展是本工作能进一步深入的重要条件,如作为影响石漠化的一个重要环境背景因子——土壤,尤其是土层厚度、土壤抗蚀年限等方面的资料还没有统一化、系统化,在本文分析中无法采用,只能通过其他指标如岩性等间接表征。
通过单因子相关分析提出的9个指标,能较为综合地反映出石漠化的空间分布规律。但其影响因子多,因子之间未作相互影响成分去除,仍需对其进行进一步数学分析,将其化为相互正交(相互独立)的几组公因子,作降维处理,建立石漠化影响因子的综合动力模型,得出喀斯特石漠化动力指数RDDI(Rock-Desertification Dynamic Index)及其分级图,并与GIS-RS研究结果做对比分析。
表4-13共同度表
提取方法:主成分分析法。
根据所建的相关分析数据库特点近似于等距离取值以及研究的目的,采用因子分析中的主成分分析法(表4-13),提取几个不相关的潜在综合性指标,而保持其原始指标所提供的大量信息,分析植被覆盖率、喀斯特面积、河网密度、未利用地、耕地、平均海拔高程、土地垦殖率、草地、≥25。坡地面积9个指标驱动石漠化形成发展的多因子信息。各指标变量来源不同,表达方式不一样,首先进行标准化处理,处理方法如下:
喀斯特石漠化的遥感—GIS典型研究——以贵州省为例
式中, 为均值,s为样本标准差。
在标准化后数据的基础上建立各变量的查相关数据阵:
喀斯特石漠化的遥感—GIS典型研究——以贵州省为例
然后再计算矩阵对应特征根的单位特征向量,将向量作线性组合:
喀斯特石漠化的遥感—GIS典型研究——以贵州省为例
在输出m个主成分后,依据公式:
喀斯特石漠化的遥感—GIS典型研究——以贵州省为例
进行综合指数的计算。计算的主要结果如下:
表4-14数据显示是按特征值大于1的原则提取的三个因子特征值,占总方差百分数及其累加值。三个因子所解释的方差约占整个方差的80%,能比较全面地反映所有信息。
表4-14总方差解释表
提取方法:主成分分析法。
表4-15中,F1、F2、F3分别为公共因子,从各因子模型可以看出,F1主要由耕地、
土地垦殖、碳酸盐岩面积、森林覆盖率、平均海拔、坡地面积和河网密度决定,它们在F1中的荷载分别为、、、-、、、-。F2主要由未利用地(-)决定,F3主要由草地()决定。利用F1、F2和F3与GIS-RS数据做相关分析,F1为石漠化估算的最佳因子(相关系数为),得出喀斯特石漠化线型模型:
表4-15因子荷载矩阵
主成分提取方法提取的3个因子。
喀斯特石漠化的遥感—GIS典型研究——以贵州省为例
公式中a1i为F1的荷载向量,Xi为变量值。根据特征向量得出每个主成分的权重值,输出综合评价指数(照片4-5),需要说明的是由这9个指标所提取的RDDI代表的是可能发生的石漠化强度,而不是代表现在已发生的石漠化强度。同时,两者有一定的差异性,原因是前者是表示现状,而后者表示的能力是一种潜在趋势。就石漠化的程度来说,后者明显强于前者,这又得到了更好的印证。RDDI指数的提出,对于石漠化土地的生态恢复,有侧重地进行石漠化趋势的防治,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根据照片4-5所示,可按RDDI指数将全省石漠化潜在趋势划分为:黔东无石漠化安全区,黔东轻度石漠化趋势区,黔北赤水习水轻度石漠化趋势小区,黔西南册亨、望谟轻度石漠化趋势小区,黔中、黔北中度石漠化危险大区,黔西北威宁、赫章中度石漠化危险小区,黔南强度石漠化威胁区,黔西北强度石漠化威胁区,黔东北强度石漠化威胁区,黔南、黔西南和西部剧烈石漠化威胁大区。
功能化妆品概要 功能化妆品的界定 在过去的10多年里,作为化妆品和制药工业革新,以及消费者对化妆品态度转变的结果,化妆品和药品的界线因为交叉而更加模糊不清,见Fig1-1, 由于这种交叉,化妆品和类似药物功效的新类别产品已经出现。比如,尽管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 (FDA)没有将功能化妆品(Cosmeceuticals)定义为独立类别,但是该术语已经被派生出来,并且被化妆品制造厂商者,迫不及待地用于描述化妆品和药品组合的一类产品。 每天都有越来越多的术语,用来描述我们正在称为功能化妆品这类日用品。这些包括: 美容增补剂;活性化妆品;效能化妆品;生物活性化妆品;植物化妆品;功效化妆品 皮肤治疗剂;皮肤药物;化妆品药物;疗效性化妆品。 当然,这些术语不都是一样的,在有些情况下,使用者正试图对一些产品类别进行正确地区分;在另一些情况下,使用者可能会简单地"将新酒装入旧瓶"。 美容增补剂基本上是天然营养保健类产品,通过口服产生美容效果,它们通常以胶囊形式使用,但有时以汤剂或甚至酊剂形式使用。 活性化妆品包括"活性"成分,可能不产生许多令人满意的健康益处,然而使用类似效能化妆品或功效化妆品的术语意味着:它们比一般化妆品表现出一些较有用的功效。 比如:皮肤治疗剂和皮肤药物只能简单地归为功能化妆品中的一小类,而化妆品药物被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定义为:化妆品和药物相组合的产品,这类产品包括含氟牙膏,抗头皮屑香波,也必须符合人体健康,化妆品卫生和安全法规。由于世界上现有的化妆品卫生和安全法规,和全球文化存在着不同的差异,造成对功能化妆品的许多不同解释;并且不同的国家正在使用上述多种短语和术语,来表达功能化妆品。 .2 功能化妆品历史 尽管功能化妆品这个术语,最初由美国皮肤学家阿尔伯特克利格曼医学博士,在20世纪70年代制造出来,但埃及人是有史以来,最早认识到化妆品能有保健的作用。考古学家已经发掘出一些古代化妆品罐,在其化妆品罐上所写的象形文字是说:"对视力有益"和"止血"。公元前1600年书写的医用莎草纸,经常涉及到许多功能化妆品。特别受人喜爱的是使用蜂蜜和牛奶的制剂,据说蜂蜜和牛奶有助于治疗皮肤疾病。而其他由乳香、植物油和石蜡按等比例制造的产品,声称能消除面部皱纹。 对于许多中世纪的阿拉伯医生和他们的欧洲同行来说,化妆品、香精和草药之间没有什么区别。他们所做的研究和试制工作,同时也覆盖了这些学科。化妆品和洗涤工业从医药领域中分离出来,是19世纪当现代制药工业开始发展,当第一个管制药物销售的政府法令实施以来,所出现的现象。 在近来的50多年里,有点讽刺性的是,医生和公众过分关注化妆品,引起的过敏反应。化妆品作为有效帮助治愈的作用被忽视,直到它在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才被重视。 克利格曼通过开发能改善紫外损伤皮肤外表和抗皮肤皱纹的制剂,重新点燃人们对化妆品的兴趣。在此,他使用维甲酸作为活性成分。维甲酸已被证实:具有消除细小皱纹、减少衰老角质症,和促使胶原形成的能力。 克利格曼认为:新的化妆品技术"使得在皮肤护理品中,加入数量不受限制的活性物质成为可能,这些活性物质来自自然资源-来自植物、海洋、地球以及宇宙,包括那些由化学家合成的令人心动的物质名单。比如:维生素和抗氧化剂、抗炎、影响情绪的香味、胎盘、羊水血清和众多的激素,选择的范围十分广泛。" 功能化妆品类型 (1)按通常使用来划分,功能化妆品被分为下列各部分: 皮肤护理:包括防晒和其他皮肤护理品; 头发护理:包括洗发香波、护发剂和保护头皮健康的护发品; 身体护理:包括除臭剂和广泛范围的个人护理品; 化妆护理:包括护甲、护眼和彩妆美容产品。 大多数功能化妆品绝多数是皮肤护理品,特别强调防晒品类;其次第二大类是护发品。 (2)按性别化使用来划分,功能化妆品被分为: 在男性中,潜在功能化妆品使用的关键领域是: 头发再生、抗衰老、抗头皮屑、抗汗、抗皮炎、抗牙齿腐蚀、抗脚癣以及作为收敛剂; 在女性中,功能化妆品最多数用于: 抗皱纹、丰乳、苗条(抗脂肪团)、脱毛、口腔卫生、皮肤变棕色、皮肤美白、细胞再生复原、抗自由基、抗静脉曲张。 在这个世界人口老龄化的当今,人们心里将青春与美丽联系在一起,对于女性,不断使用抗衰老面霜和皮肤美白产品,将构成不断增长的化妆品消费大市场。最近几十年,最流行和最有争议的功能化妆品,有些含有果酸:α-羟基酸(AHA)和β-羟基酸(BHA),它们都是非常流行的"抗衰老物质"。 红血丝是另一个美容的疑难问题,在这个领域中,生物化妆品和植物化妆品正愈加流行。许多植物药材,特别是葡萄叶提取产品,已经被成功地开始应用,减缓红血丝的局部面霜,也正日益进入市场。(今后继续连载) -------------------------------------------------------------------------------- 功能美白成分解析 1、减少黑色素生成,概念跟“预防胜于治疗”相类似:利用防晒露,使皮肤因缺少黑色素生成的刺激而变白。通常这类美白产品配方里都添加有防晒因子。 2、加速已出现色素沉着的角质层细胞的新陈代谢:α羟基酸及A醇可促进皮肤的新陈代谢。它们可帮助消除已出现色素沉着的细胞,使肌肤外表更明亮,还可使不断更新的基层细胞加快其生长分裂速度。这样,黑色素细胞进入邻近细胞中的数量就会较少,肌肤就会显著变白。 3、减少新色素的生物合成:关于此类成分的作用过程,目前市面上出售产品的内含成分大多通过抑制酪氨酸酵素而起作用。通常此类衍生物不能兼备安全性和功效性。以对苯二酚为例,该活性成分因据称有毒而渐遭弃用。 于是,近年来,新一代功能性美白产品成分成为许多业内人士关注的焦点和开发重点——熊果素:其结构是对苯二酚的葡萄糖甙,通过抑制酪氨酸酵素而起作用;其刺激性及敏感性比苯二酚小很多。使用浓度介乎1%~10%之间,最好高于5%。易溶于水,需添加稳定剂以避免在最终配方中变色。 曲酸:其效用是在观察日本清酒酿造工人的手变白时发现的。它能有效抑制酪氨酸酵素,可溶于水,使用浓度介乎1%~3%之间,无毒,用后刺激性极小,在亚洲食品工业中被用作抗氧化剂。但在美白产品中应用,配方中存在稳定性问题,会令加入曲酸的产品变成黄褐色。基于这一原因,含有曲酸的美容化妆品中均添加抗氧化剂。 棕榈酸曲酸:由曲酸衍生而来的脂溶性成分,相对于防晒露及其配方中可能添加的防腐剂而言,其好处在于不影响它们的活性。尽管推测它能起抑制酪氨酸酵素的作用,但确切的作用过程仍未被业界人士彻底搞清楚。而通过人体试验显示其性质稳定,无刺激性。 维生素C衍生物:维生素C可有效抑制酪氨酸酵素,但不具相应比例的美白效果,因此业内人士推断是其抗氧化作用令黑色素减少进而分解,从而起到了美白作用。由于其性质倾向不稳定,故其配方中需添加其他成分保持其稳定性,但可能会因此而降低其功效。值得一提的是,维生素C磷酸镁盐是维生素C相对稳定的衍生物,可溶于水。作为皮肤美白成分使用时,浓度介乎5%~10%之间。具有令肌肤明亮及抗氧化作用,并能刺激胶原蛋白的合成,也常用于抗衰老保养品中。 壬二酸衍生物:该酸由引起花斑癣的皮屑芽胞菌酵母自然生成,通过该分子的作用会使皮肤出现淡斑。它是氧化酵素的有效抑制剂,因此也能抑制酪氨酸酵素。对光不敏感,与皮肤相容性好,但难以溶解,不便与乳液结合,近年来生产出的衍生物azelaoidiglycine,在其浓度含量为3%的口者喱中有显著的美白效果。 植物萃取物:许多植物萃取物具有美白肌肤的作用,而当前的问题是如何正确辨别它们内部的活性成分。譬如,中国植物蔷薇科属火棘(Pyracanthafortuneana)的衍生物,其美白作用与抑制酪氨酸酵素、抗组氨作用均同步进行,虽然目前仍不清楚这些作用是否来自萃取物中的同一成分,但肯定它包含多酚—— 一种洋甘草(Glycyrrhiza glabra)精油中供研究及散见于多种不同植物中、被确认为具美白功用的物质。 总之,美白配方的功效主要取决于所含成分的类型,人们可以通过试管及人体测试进行评估。不过有研究成果显示,数种活性成分结合产生的护理功效,可高于单一成分功效的总和。某些成分——如硫辛酸、山梨酸、萄糖氨、谷光甘肽及半胱氨酸等——各自的美白功效不大,但结合使用可提高其功效。
化妆品的成分与功效的基础研究关于化妆品成分与功效的研究可以去图书馆看看资料,找个题目,呵呵....你要是在学校里的话,可以去学校的电子资源搜一下关于化妆的论文,参考着起一个名字综述类的好些一些
化妆品是国家投资比较少,包袱比较轻,同时又是为国家创造高税利,创造大量就业机会的行业。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化妆品营销研究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 要]本文在对国内化妆品百雀羚公司营销现状进行考察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化妆品的产品及营销特征,对百雀羚公司的营销策略提出了改进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国产化妆品 百雀羚 营销策略 对策
一、国内化妆品市场现状
1.化妆品概述
根据2007年8月27日国家质检总局公布的《化妆品标识管理规定》,化妆品是指以涂抹、喷洒或者其他类似 方法 ,散布于人体表面的任何部位,如皮肤、毛发、指趾甲、唇齿等,以达到清洁、保养、美容、修饰和改变外观,或者修正人体气味,保持良好状态为目的的化学工业品或精细化工产品。
国内市场上的化妆品基本可分为以下三种形态:一是基础护肤类产品,如:护肤霜、洗面奶等;二是洗涤类产品,如洗衣液、沐浴露等;三是彩妆型产品,如粉底液、腮红、BB霜、睫毛膏和香水等。
2.国内化妆品的消费及市场现状
近年来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化妆品行业也一直保持着快速增长。2001-2011年,中国化妆品零售规模增长了5倍,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化妆品消费市场之一,其中外资企业的市场份额增长尤为显著。2009年中国化妆品市场,宝洁以亿销售额、19%占有率位列第一,欧莱雅以亿销售额、占有率名列亚军。雅诗兰黛集团,2009年其在中国市场增长了近30倍,中国已成为其全球增长最快的市场之一。2010年,排名前十的化妆品品牌销售额占整个化妆品市场的38%,其中80%是外资品牌,中国本土品牌只有自然堂和佰草集。
另据数据显示:2011年化妆品行业搜索指数为272万,2011年下半年的搜索指数比上半年上涨近30%。2011年美容护肤相关搜索内容中,产品类相关内容搜索占比最高,关注度达到。由此可以看出,化妆品行业的市场前景是非常乐观的。
3.国内化妆品市场的消费趋势
(1)消费日益理性化
消费者在购买化妆品时,会优先考虑产品的质量,然后再综合平衡性价比。这说明,人们对化妆品的消费将会作出更加理智的选择,产品的功效将成为顾客购买的新引擎。消费者会倾向于选择适合自己皮肤的化妆品,倾向于购买性价比更高的产品。人们不再盲目崇拜各种 广告 ,而是更多地关注产品的质量、功效和性能,同时对化妆品的消费也在向更高的档次迈进。本土化妆品企业若能研发出质量较好的高档化妆品,在性价比上无疑更占优势。
(2)产品需求细分化
产品需求细分化,是近年来我国化妆品消费市场呈现的一个明显的特征。细分化不仅仅是指品牌、品类、品种、功能和功效,它还包含着消费者群体化消费习惯,以及消费者个人的消费习惯个性化的消费趋势。由于消费者永远在寻找更适合自己的化妆品,因此,对产品的深度细分是获取目标客户的最直接手段。
二、化妆品的营销特征
在化妆品行业,产品(Product)质量、功能、款式、品牌、包装;价格(Price)合适的定价;促销(Promotion)尤其是好的广告;分销(Place)建立合适的销售 渠道 ,都是相当重要的营销手段。
1.产品策略方面:化妆品不同于其他消费类产品,仅从其外观和包装上并不能看出化妆品所具有的功能。人们在选择化妆品的时候,更多是基于产品外在包装或者其品牌形象所展现出的吸引力。因此,在不能一眼看出产品的好坏的情况下,化妆品的包装及品牌形象尤为重要。直接影响人们对于品牌的认识和感觉,由此影响人们的态度和购买行为。
2.促销策略方面:化妆品的产品使用效果具有滞后性,由于其不属于即时性消费品,所以产品的效果展现过程比较缓慢。随着人们护肤知识的增长,人们也认识到对于所谓宣传“一洗白"或者“一贴白”等具有明显美白效果的产品,通常是由于其产品里面汞、铅超标所致。因此对于化妆品的功效的过于夸张宣传反而会引起人们的怀疑。由此,一个能直击人心的广告,一个让消费者相信功效、愿意购买商品的广告是化妆品营销中的重要手段。
3.分销策略方面:目前化妆品的主要分销策略是专柜营销。在大商场开设自己品牌的专柜,或是直接开专卖店进行销售。假冒化妆品无孔不入,而且大部分消费者对于是否为正品难以区分。由此看来,专柜和专卖店内的商品是最让消费放心的。
三、上海百雀羚公司及其现有营销策略分析
1.公司简介
上海百雀羚日用化学有限公司(英文缩写:SPDC)是一家集研究、开发、生产、销售服务为一体的具有七十多年历史的化妆品专业生产企业。公司拥有知名品牌如:百雀羚、凤凰、小百羚, 主要生产的大类产品有:护肤用品、洗护发用品、个人清洁用品、花露水和美容化妆用品等优质产品。
目前外资品牌占据着中国化妆品市场主导地位,中高端市场基本被外资合资企业所占据,外资或合资企业所占的市场份额已接近80%,欧莱雅、宝洁、资生堂、雅诗兰黛等几家国际巨头形成了寡头竞争之势。中高档化妆品市场几乎完全被洋品牌独霸,国有品牌的四成市场几乎都是局限于一些低档日化用品。就百雀羚化妆品来说,消费者对其的了解程度较低,甚至只是听说过。虽然这个品牌辉煌过,消费者也占有一定比例,但是这个品牌在市场中占有的份额很少。
目前百雀羚集团在中国的主要竞争对手也是国际名牌化妆品,主要有雅诗兰黛(Este’eLander)、P&G公司的玉兰油(Oil&Ulan)、妮维雅(Nivea)、资生堂(Shiseido),等。除了世界品牌在国内的混战外,百雀羚集团还面临着 其它 国内本土品牌的袭击和进攻。
2.公司的营销现状及其效果
(1)处于细分市场的初步阶段,不管是从产品线的横向还是纵向都有所扩张。但对于化妆品这个特殊的行业,百雀羚企业目前的市场细分和定位还是有欠精确。
(2)广告的代言人为莫文蔚,为品牌增加了时尚感,但其广告的投放力度明显不足,在消费者心中并没有留下很深的印象,并在其宣扬产品特色方面也稍有不足。
(3)伴随着产品品种及包装上的提升,价格有了明显的提升,在国产品牌中处于中上水平。但其在各大商场的占柜率还较低。 (4)产品的品牌主要是百雀羚,企业加大了对产品的研发力度,产品的质量有所提升。经调查发现,目前消费者对于百雀羚的态度存在两种:一是受早期的品牌和价格的影响,对现在价格有所提升,包装有所创新的产品就其质量效果有所怀疑;二是使用过产品的顾客表示,产品不会使其产生不良反应,但具体的效果也就无明显感知。
四、完善百雀羚公司营销策略的对策建议
1.产品策略
(1)要在产品的质量和产品的外在设计以及产品的功能方面体现产品的差异化。要强势研发,提高核心竞争力。在众多国际品牌屡次出现质量危机之时,在大众在崇尚自然之时,上海百雀羚以安全护肤的东方护肤理念,为消费者创造天然温和的优质护肤品,对其来说是一种机遇。
(2)品牌提升策略:特色品牌抢占市场。要改善和提高影响品牌的各项要素,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消费者对于百雀羚产品的了解程度较低,甚至只是听说过虽然这个品牌辉煌过,但现今给人的感觉就是低廉的老产品。因此,首先要消除这一观念。
(3)多品牌策略:多品牌策略是宝洁公司首创的,宝洁公司也是运用多品牌策略成功的典范。多种不同的品牌可吸引更多的消费者,提高市场占有率。百雀羚可根据市场细分,对不同的目标市场采用多品牌策略。
2.价格策略
从百雀羚以往的消费格局来看,消费价格需重新改革,突破低档品牌的格调,百雀羚品牌可首先在国内打响,突破老品牌的低端价格,开拓国内市场,在国内设立专柜,提高档次,提升价格,品牌全面包装革新。
3.促销策略
化妆品促销中最重要的是广告。巴黎欧莱雅、玉兰油、美宝莲等品牌的广告随处可见,而且其宣扬的产品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在选择产品代言人方面,也都是具有时尚号召力的明星。同样作为国产品牌的上海相宜本草,无论是其在不同的产品系列上采用不同风格的明星代言,还是广告在各大媒体上的投放力度都是值得被借鉴的。因此,百雀羚可在广告设计上和投放力上加深力度。
4.利用STP营销,细分市场,做到精准定位
先对整个市场进行细分,再选择目标市场,最后确定市场定位。要知道自己的顾客是谁。要把顾客分类,“我要把产品卖给所有人”这是一种错误的营销理念,一定要定位好自己的客户群体。找顾客的需求点、定位产品的卖点。产品的卖点必须是独特的。假如有人向你推销一款化妆品,说可以“包治百病”,那一定是不会有人敢买的。因此,策略行销也要考虑顾客购买时的考虑点:(1) 能否解决我的问题;( 2) 能否带来好处;( 3) 能否创造价值。
参考文献:
[1]王国庆.品牌概念战:中国式营销[M].南京大学出版社,
[2](美)菲利普.科特勒,凯文.莱恩.凯勒.营销管理(第12版)[M].上海人民出版社
[3]严碧华.国产美容护肤品急待重树消费者信心中国联合商报[J].
[4]李勤.论全球化的化妆品包装及品牌营销策略,生产力研究[J].
[5]张建民,张晓冬.本土化妆品的品牌推广策略研究,日用化学品科学[J].
[6]周军.女性化妆品消费心理及营销策略研究,中国集体经济[J].
[7]MarkGodfrey.中国市场 报告 [J].SPCChina,2010(3):8-9.
[8]郭俊.复苏、创新、超越[J].中国化妆品,2010(2):36-47.
[9]王炳东.中国化妆品市场大盘点[J]..中国化妆品,2010(2):60-65
摘要: 化妆品行业是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比较快的行业,同时又是国家投资比较少,包袱比较轻的行业,也是为国家创造高税利,创造大量就业机会的行业,经过几年的培育和发展,我国已成为亚洲第二大,世界第八大化妆品市场,行业品牌化竞争格局已形成。本文首先分析,中国化妆品市场现状,国内化妆品企业在 市场营销 方面应采取的营销战略。
Abstract: After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cosmetics industry in China develops relatively fast; at the same time, its investment is relatively small, and it is high profit and the resource of state revenue and creates substantial employment opportunities. After several years of cultivation and development, China has become the second largest industry in Asia, and the eighth largest cosmetics market in the world. Industry competition pattern has been formed. Firstly, it analyzes the status quo of China's cosmetics market; second, it analyzes the marketing strategy that domestic cosmetics enterprises should take.
关键词: 市场现状;存在问题;策略
Key words: market current situation;problems;strategies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编号:1006-4311(2013)12-0165-02
1 目前我国化妆品市场现状
雅芳是中国国内化妆品品牌发展较好的代表之一,在发展的过程中,我国限制了直销的发展,雅芳果断的决定向渠道营销转型。雅芳经过几年的发展,在全国各地建立了数量众多的品牌专柜和专卖店,这些专柜和专卖店的建设,让雅芳迅速的形成了巨大的销售网络,提升了品牌影响力,这是雅芳多年来一直保持重要市场占有地位的主要原因之一。
欧莱雅先后收购了小护士和羽西,占据了化妆品市场的塔尖位置,使得中国化妆品市场形成了金字塔格局。其实,在一开始,欧莱雅进入中国一直在研究和试探中国市场的未来前景,在2003年的时候开始发力,到2005年,欧莱雅全面的出击中国市场。欧莱雅作为全球化妆品领先牌品,它们在中国的目标就是凭借自身产品的高低中端产品全覆盖,来竞争中国化妆品市场的占有率第一的位置。
保洁公司的优势在于广告优势和品牌优势,以及终端的建设方案和销量。保洁公司在抢夺优势资源的方面做得好,并借此使得自身的竞争对手有所下降,并对其他国内品牌形成了巨大的威力,但是同时我们也要看出,目前保洁对市场的稳固仍然是抱有谨慎的心态的。
化妆品是目前中国最为活跃的日用消费品之一,在最近的几年中,我国化妆品行业的产值每年的增长率都在18%左右。伴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外知名化妆品品牌进入中国市场,我国化妆品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各大化妆品公司在增强自己的竞争实力的同时还需要及时的关注着自身的市场占有率,一旦发现市场变化,就会迅速调整自身的发展战略。根据最近的 市场调查 数据显示,雅芳是我国化妆品市场上使用率最高的品牌,随后是全球化品牌欧莱雅、宝洁、联合利华、资生堂等,而其他的一些品牌和这些品牌仍然有不小的差距。
2 我国化妆品营销存在问题
目前中国广大爱美女性的主要活动之一就是去商场选购化妆品,但是,伴随着近几年来,国际品牌的迅速扩张,在大商场里已经很难能看到国内品牌了,在这些国外品牌的排挤下,国产化妆品的发展前景令人担忧。郁美净集团有限公司外宣传部长李部长这样感概到:“虽然我们的产品在农村地区有一些价格上的优势,但是目前国外的品牌也已经盯上了这块最后的市场。”之后的发展可想而知,激烈的竞争会继续下去。
洋品牌垄断高端 根据权威机构的调查显示,在2007年世界化妆品销售额的国家排名中,中国超过了法国和德国,成为了世界第三大化妆品市场,而且中国还具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同时,在化妆品的销售额这项数据中,其中占绝大优势的是中高档商场的化妆品专柜。这些商场专柜的销量不大,但是却占据着整个化妆品销售额的一大部门。目前占国内化妆品企业总数30%左右的外资企业和合资企业,其化妆品的销售量和销售额却分别占国内化妆品销售量的60%和40%左右。
低端市场也将不保 伴随着国外品牌进入中国市场,国内化妆品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国产化妆品企业的市场空间越来越小,而且仅仅限于在中低端的市场去竞争。
3 我国化妆品市场营销策略
根据目前我国化妆品业存在的现状,提出了以下战略:
目标营销策略 目标营销主要是针对的特定的消费者群体,通过对这部分消费人员的心理研究,制定出有专门的营销策略。因此,在目标营销的策略中,研究女性的消费心理非常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