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 小学安全综合实践论文题目

小学安全综合实践论文题目

发布时间:

小学安全综合实践论文题目

小学教育学年论文题目

在各领域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论文了吧,论文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怎么写论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小学教育学年论文题目,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1、朗读教学研究综评

2、朗读与朗读教学研究

3、小学语文教学与文学教育之关系探讨

4、语文教学有效性研究

5、阅读教学对话研究

6、口语交际教学策略研究

7、作文教学研究

8、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

9、培养学生阅读的策略研究

10、小学课堂教学设计探新

11、家庭文化氛围与小学生个性

12、小学学科教学中语言表达能力培养

13、小学学科教学中发散思维的培养

14、小学学科课程软资源开发研究

15、小学生问题意识和质疑能力培养的研究

16、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17、小学课堂的时间管理策略

18、小学生心理健康自我教育能力的养成

19、小学学科教师的心理教育能力研究

20、课堂教学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21、试论赫尔巴特教学形式阶段论的合理因素及其缺陷

22、试比较儒墨两家关于人性论及教育作用问题的异同

23、孔子关于师德的论述及现实意义

24、青少年偶像崇拜心理探析

25、歌曲与童谣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应用策略

26、游戏教学,适应天性

27、浅谈“任务型”教学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运用

28、激励英语学习兴趣之我见

29、现代教育条件下的小学班主任素质结构研究

30、独身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研究

31、家庭环境对小学生优良个性养成的影响

32、影响学校德育的社会环境因素的研究

33、小学教师现状的调查研究

34、小学课堂教学改革困境的研究

35、班主任素质与良好班集体形成的相关研究

36、学生厌学、辍学、出走、青少年犯罪的调查及其教育对策

37、小学生理想、学习目的、兴趣、自主意识以及价值观、道德观的调查与教育研究

38、小学生劳动观念、劳动习惯的现状调查研究

39、"品行弱势学生"的教育策略

40、网络不良文化对小学生的负面影响的研究

41、小学阅读教学策略浅论

42、洛克教育思想与当今新课程改革之异同

43、洛克教育思想浅析

44、小学口语交际教学策略浅论

45、小学写作教学策略浅论

46、小学汉语拼音教学策略浅论

47、小学识字写字教学策略浅论

48、小学语文教学的训与练

49、Solo理论与实践

50、古诗词教学策略研究

51、拼音教学与创新思维启蒙

52、识字教学与创新思维的发展

53、词语教学与主动学习精神的培养

54、句子教学与“阅读链接”

55、文本解读与教学策略

56、教学设计与以学定教

57、阅读教学中的“悟”与“解”

58、如何使语文教学走向自主学习

59、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合作学习机制

60、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61、课程资源问题探究

62、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问题的是与非

63、语感能力培养的策略

64、初等教育学院06级本科毕业生数学素养对实习效果的影响调查

65、初等教育学院06级本科毕业生基本教学技能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66、小学“三角形三边间关系”的教学研究

67、刍议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

68、小学估算教学研究

69、帮助学困生获取数学学习积极的情感体验

70、数学教学应体现自然的过程

71、高度决定视野——论小学教师的数学素养

72、角度改变观念——也谈数学教学的效率

73、帮助学生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74、小学数学程序性知识教学初探

75、小学数学陈述性知识教学初探

76、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初探

77、低年级儿童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78、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对小学数学教育的启示

79、当代小学名师专业成长对职前教师教育的启示

80、重庆地区重点小学教师专业素质现状调查分析

81、重庆市重点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调查与思考

82、重庆地区小学新课程实施现状调查研究

83、顶岗实习对当前我国职前教师教育培养的利弊分析

84、小学教师专业化对与教师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冲突与思考

85、重庆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调查研究

86、重庆地区农村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现状调查及对策分析

87、对数学生活化的理性分析

88、论主题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89、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课的现状及分析

90、小学数学“探索规律”的教育价值与教学研究

91、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空间观念

92、小学数学“自主探索”教学误区与对策

93、在“数学广角”教学中有效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94、论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模型化思想的培养

95、从多角度挖掘小学数学教学资源的思考

96、构建生本课堂,促进学生发展

97、重庆市小学科学教师现状及对策研究

98、重庆市小学科技教师现状及对策研究

99、重庆市小学生科技兴趣现状及对策研究

100、重庆市小学生科学学习兴趣现状及对策研究

101、长寿花组织培养快速繁殖研究

102、论当代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的培植

103、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研究

104、论我国大学生的诚信及其建构

105、大学生网络道德研究

106、理想与现实之间

107、小学教师教育技术素养的构成及培养模式研究

108、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模式研究

109、西部地区中小学数字化学习资源标准的研制

110、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评估量化标准研究

111、技术环境下小学生学习行为特征研究

112、试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113、小学综合课程实施现状及对策研究

114、重庆市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常态化开展的研究

115、重庆市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师素质研究

116、论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科学教师素质

117、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教育实习存在问题与对策探讨

118、渝东南地区小学教师普通话现状的对策研究

119、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实践教学体系建构研究

120、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实践教学体系的实践研究

121、小学科学课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研究

122、重庆市农村小学生科学素养现状及其对策研究

123、重庆市农村小学科学教师队伍现状及其对策研究

124、小学阶段师生冲突成因及其对策研究

125、儿童学习困难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策研究

126、小学科学教育中的误区

127、用科学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整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

128、小学低段与高段教育的区别

129、城区学生与农村学生的学习心理现状调查与对策

130、小学各学科教育的共性及个性特点

131、关于提高小学生信息素养、信息能力的手段和方法研究

132、网络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的比较

133、信息技术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

134、小学校园网络建设与应用

135、中小学专题学习网站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136、中小学信息技术考试系统设计与实现

137、网上小学教学辅助系统设计与实现

138、小学课程教学网站在线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139、面向少儿的教育网站设计

140、如何培养小学生探究式科学学习能力

141、农村小学科学课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142、农村教育资源优势与小学科学教育研究

143、开放型小学科学课堂的建构

144、论科学课的“趣”

145、论小学科学课程中的实验教学

146、论小学科学课程中的情境教学

147、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148、小学科学教学中“节能环保教育与科学研究”的探讨

149、小学科学教学生活化探究

150、小学科学探究活动评价的探究

151、小学科学新课程实施现状调查

152、关于小学科学课程“三维目标”整合的策略研究

153、教师素质对小学生道德行为养成影响研究

154、网络信息对小学生的影响研究(或现代教育技术在德育活动中的运用研究)

155、小学德育教育实效性的策略及措施研究

156、小学生品德现状的分析与对策

157、小学阶段开设法制教育课程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158、小学师德师风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159、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160、小学生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培养途径研究

161、小学社会和思想品德课程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的研究

162、小学德育教育环境的研究(或小学德育评价模式研究)

163、小学德育课程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的研究

164、健康和谐的课堂管理的探究

165、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问题追因与发展思考

166、小学生责任意识培养的研究

167、从中国传统饮食谈小学生膳食状况

168、从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弊端看小学素质教育

169、从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谈农村寄宿教育

170、小学生社会公德现状分析

171、从传统文化的危机谈在小学开展国学教育的必要性

172、谈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这样突出活动特性

173、谈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怎样进行方案设计

174、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现状研究

175、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实践活动的比较研究

176、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需要怎样的教师?

177、小学品德课教师专业化问题的探析

178、小学生意志品质培养的研究

179、新课程背景下小学品德课教学范式转型的思考

180、小学德育的评价研究

181、小学德育的方法研究

182、小学德育的模式研究

183、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方法研究

184、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设计

185、小学社会和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研究

186、某类特定范围语言的研究

187、某地社会用字(用语)规范情况调查报告

188、古典诗词与流行歌曲的歌词比较研究

189、当代大学校园人文精神的现象分析

190、《三国演义》人物论——论述女性系列

191、《水浒传》女性形象论

192、小议教育评价语

193、口语与口语教学

194、顶岗实习对我国当前职前教师教育的影响

195、重庆市重点小学校本课程调查研究

196、高师小学教育专业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研究

197、高师小学教育专业教育实习研究

198、重庆地区农村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研究

199、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相关问题研究

200.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研究

1、《巧用压岁钱》

2、《纸和我们的生活》

3、《千变万化的天气》

4、《保护我们的眼睛》

5、《小小收藏家》

6、《游戏有规则》

7、《可爱卡通大比拼》

8、《环保节日知多少》

9、《我家的小绿化》

10、自我形象设计》

11、《春天来了》

12、《玩出精彩世界》

13、《绿色食品》

14、《我是社区的小主人》

15、《安全问题》

16、《和公共设施交朋友》

17、《声音的秘密》

18、《走进电的世界》

19、《小学生生日消费》

在当今社会迅速发展的同时,影响社会稳定的各种因素也不断出现,其中影响小学生安全的因素越来越复杂,对学校的安全稳定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要确保学校安全,必须抓好安全教育,增强师生的安全意识,提高自我防范、自我救护的能力;切实加强学校安全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尽量将安全事件消于无形,将安全事件的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针对目前实际,我觉得做好防范措施是杜绝安全隐患的有力保障。

一、将安全教育与品德教育相结合.

现在小学生中往往会出现一些打骂现象,同学之间为了一点小事争吵起来,互不相让,进而动手扭打,造成事故。但是如果一所学校的品德教育抓得好,风气正,学生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就可以避免一些事故的发生,所以抓好安全教育,一定要与品德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即结合品德课堂来进行安全教育。如要把《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中讲文明、懂礼貌、遵守纪律、关心他人等一些有利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事例,生动具体的告诉学生,让他们知道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的道理。作为班主任教师的我始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特点,以《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依据,以《小学生德育纲要》为准绳,结合学校实际及班级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班级教育计划,并分步落到实处,使学生们在学校和班级集体活动中受到良好的熏陶和教育,让学生们在喜闻乐见的教育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同时班主任要结合留守 儿童 的情况建立健全 规章制度 。如:建立进门须知和来访登记等一些必要的制度来约束学生的非规范行为,防微杜渐,反复练习,特别要训练学生在没有老师和家长在场监护的情况下,遵守纪律的自觉性。班主任除了对学生进行经常性的教育外,还要根据周围环境的特点进行教育。如:我们学校靠近路边开展交通安全教育,让学生明白学校门前来往车辆较多,每天过马路要左右看没有车辆最安全,不在马路上嬉戏打闹,使学生认识到在马路边玩耍、游戏的危害,要做一个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的好学生。班主任的我经常利用看图片、讲故事、唱儿歌、看录像等活动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二、在日常教学之中贯穿安全教育

一般来说学校安全事故一般发生的很少,因此,很多学校不会把安全教育和教学放在同等的位置,而且如果只是单纯的理论教学过于枯燥,学生就算听了,当真的发生事故时,他们还是会不知所错,手忙脚乱。我认为应该把安全教育当作一种生活常识,把它和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渗透每个教学当中。

首先我觉得学校要每个星期安排一节班队课,专门给学生讲安全知识,针对每个地区不同的情况而开展一些有必要的演练,像防踩踏事故的演练,每个学校都应该要组织学生开展,这样的事故发生的太多了。像怎样在火灾中逃生,这些知识最好是老师学生做正确的示范,这样能让学生更准确的掌握。

其次,班主任一定要让学生彻底的明白一些事故的后果,像夏天为了图凉爽而去河湖洗澡;冬天为了图暖和在房里关上门窗烤火。因此而丧命的事故时有发生,班主任可以结合这些身边的事故带领学生一些分析发生的原因,这样行为将导致什么样的后果,只有让学生从心理了解他们的危害,他们才不会犯错。而对于其他的事故,为了防范于未然,经常提上课堂,让他们时刻保持一颗警惕的心。

再者,科任老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遇到一些和地震,安全事故有关的内容应该详细的讲解清楚。我记得我上初中时,历史老师在讲长征的时候,特意给我们讲了关于沼泽的知识,我至今仍记得很清楚。所以,我想只要老师多讲,真的从心底关心学生,他们会懂的什么该做,什么不能做。

最后,教会学生临危不变的处事态度,对于突发状况,谁都不能保证自己不紧张,不出错,但是有一种东西确很难受环境的影响,那就是习惯,所以要从小培养学生的良好的习惯。每次我们学校开完会后,值日教师都会亲自指挥学生上楼,一个学期下来,学生都自觉的按照顺序进教室,不再学校老师的监督。我想习惯的力量是无穷的,多花点时间对学生有计划,有目标的进行培养,万一遇上紧急状况,也不用担心。

学生可能不能切实的明白一些安全知识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得更加关注才行,先有人,后有才,安全至上,它必须时刻摆在第一位。

三、将安全常识与学生自我保护能力相结合

学生中有些意外事故的发生,往往是由于学生缺乏必要的安全常识而引起的,因此,对于小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要让他们知其然,更要让他们知道其所以然。学校在组织学生春游、爬山、游泳、参加劳动时,班主任一定要把安全常识教育作为第一要务来做。此外要重视学生自我保护能力的培养,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向学生进行安全常识教育。夏天,进行防溺水和饮食卫生的教育,不随便去河边洗澡,不随便吃生冷食品及路边卖的不卫生食物等。每逢过年过节,小学生喜欢放烟花爆竹,班主任要对学生进行防火防伤害事故的教育等,把安全常识的教育与培养学生自我保护的能力结合起来。

总之,安全问题很重要,安全教育更是重中之重,我们应时时刻刻把学生的安全放在心中,时刻不忘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校工作地正常进行,才能保证让学生安心,家长放心。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为学生营造一个安全、和谐的学习、生活环境吧!

让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是我们每位老师的职责,在教给他们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安全教育也是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学校安全工作直接关系着学生的安危、家庭的幸福、社会的稳定。因此,做好学校安全工作,创造一个安全的学习环境是十分重要的,做好学校安全工作也是完成上级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的基础。要确保安全,根本在于提高安全意识、自我防范和自护自救能力,抓好安全教育,是学校安全工作的基础。所以我一直十分重视教育安全工作。平日里,不但对他们进行安全知识教育,而且在课余时间我也注意去观察他们的动静,只要发现了某个学生有不安全的行为,就及时进行教育。

一、认真做好安全教育工作。

我们现在所面对的学生,绝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学校的安全已成为家长最关注的问题。由于班主任对于学生在校学习或校外集体活动时的人身安全负有直接责任,因此,多数班主任是重视学生安全的。但是,由于认识不足,有相当一部分班主任的所谓重视是“捆住”学生的脚和手,尽量让学生少动。这种以牺牲班集体活动为代价的安全,是消极被动的。尽管,学生在严格管束之下,不会出什么事儿,但是,正因为很少“做事”,学生也就很难形成自觉的安全意识,获得自救自护的能力。作为班主任,应该本着对学生终身负责的思想,将增强学生安全意识,培养学生的自救、自护能力作为班级安全工作的最终目标,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消除危害学生人身安全的不安全隐患。因此在班级管理工作中,我始终把安全工作放在首要位置,做到时时讲安全,事事讲安全,对上级安全会议精神和文件都能做到及时传达,结合文件精神制定切实可行措施,认真落实。做到每天放学1分钟的安全交通警示教育,每次放学组织学生排好队伍整整齐齐的带队离校,并时刻叮嘱学生靠右边行走,不得散队,由带队班长负责监督以及适当管理。学生每天在校的安全更是尤为重要。课间不得追逐打闹,不得在楼上或楼梯向下张望,出教室、下楼要有一定秩序,避免拥挤。在课间活动时,指导学生做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如:跳绳、踢毽子、跳方格等都有益于身体健康。教室里活动也从不掉以轻心,为了避免磕磕碰碰,只能不厌其烦地对学生进行教育。我经常教育学生上学路上遵守交通规则,注意周围车辆及危险建筑。就这样一天天、一年年,时时刻刻,一句句叨念的话语,从学校到家,从家到学校,都安排好小小安全员,明确他们的职责,尽好自己的义务,做好督促工作。学生早已习惯紧记老师的教导,遵守纪律、高高兴兴上学、安安全全回家、快快乐乐成长。就连学生外出安全我都不会忘记唠叨几句,安全教育始终不敢懈怠。

每周一次主题安全教育晨会,每月一次安全教育主题班会。在晨会和班会课上,我总会选取学生身边熟悉的安全事例及经常遇到的突发事件和学生一起分析研究,并通过讨论提出合理建议或正确做法,从而真正提高学生安全意识,真正做到有效的预防和保护自己及家人的安危。适当的节日还会组织学生学习一些有关的安全小常识,以便应急。

教育学生无论是集体活动还是体育课,都必须在教师的带领下进行,不得随意离开集体自己活动或不听指挥,遇到他人生病、遇险等,要及时报告老师。并且指导学生学会使用各种求救电话。让学生从思想上重视安全,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安全教育活动。

学生无论是上学、放学、课内、课外、校内、校外,随时随地都存在安全问题,而目前中小学生的安全教育却只局限于纪念日,局限于一两次的活动日。在教育地位如此突出的今天,严峻的现实警示我们,除了给孩子创造一个健康而安全的成长环境,我们还要培养孩子们自卫、自救的能力。

现实生活中,天灾和意外伤害往往难以避免,但是如果我们采取合理的预防措施,并加强对学生的防灾避险教育,当灾害来临时,是可以把损失降到最小程度。我经常利用班会、队活动、综合实践课对学生开展安全预防教育,通过这些主题班队会和 黑板报 、 手抄报 比赛、绘画比赛等方式,使学生接受比较系统的防溺水、防交通事故、防触电、防食物中毒、防病、防 体育运动 伤害、防火、防盗、防震、防、防煤气中毒等安全知识。必要时还配合学校活动搞好防火、防震等演练活动,教给孩子门正确的逃生方法,通过让孩子们亲身经历现场模拟,并在活动结束时以 日记 或周记的形式,让学生更深刻的记录他们真实的感受,从而深化安全教育的目的。

三、加强检查,及时整改。

对学生的安全教育不仅在于形式多样,还要力求扎实、有效。为此,在我所带的班级中,每天实行上课点名制度,让班干部报告人数给上课的老师。如果上课时发现哪一位学生不在座位上,就及时询问他的去向,如果没有按时来上课就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弄清原因,自己做到胸中有数;每天放学的路队,也让路队长认真清点人数,并及时核对路队名单,进行评价;送路队时教育学生要好好走路,不要边排路队,边打闹,不要在路上玩,要按时回家;小饭桌学生排队上楼就餐,队长点名组织带队保证就餐秩序,培养良好习惯;课间,派出安全小卫士监督检查,对于追逐打闹的学生做好登记,进行严厉的批评,给于适当的惩罚。对于不守纪律的学生,我认真做好教育工作。

案例:记得刚接班不久,便了解到这个班中较有个性的孩子比较多。一天中午,在小饭桌吃饭的同学李炳潇性格倔强,又不服管,因吃饭时跟小饭桌阿姨顶了几句,任性的不吃饭就要离校回家,同学们拉也拉不住,幸好有同学及时通知我,我与学生紧追,他已跑到一楼大厅,幸亏还没有走出大门。见他气汹汹地样子,我也不便批评他,只好就地安排他坐下来,等他稳定下来再询问事情经过开导他。劝慰他先去吃饭,之后我又找到他交谈,教育他遇事要冷静处理,有问题大家一起解决,也可以找老师帮忙,不能随便出校门,以免出现安全事故。为此,我严厉批评了他,并且循循善诱地开导他不要只由着自己的性子做事,做个小小男子汉,小事不能斤斤计较,教给他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遇到危险时该怎样处理,李炳潇同学事后非常后悔自己的行为,并保证再不犯这样的错误。

四、关注生命,尊重学生个性

我们现在所面对的学生,绝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由于各方面的原因,造成了现在孩子心理素质差,承受能力小等不良现象。 “班主任在学生全面健康的成长中,起着导师的作用”。要做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班主任就要在自己的工作中增强这样的意识:关注生命。

一颗流星、一点流萤,在广袤的夜空,都是亮丽的风景,都让我们感受到“这一个”的独一无二与与众不同。同样,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认知特征、不同的 兴趣 爱好 、不同的欲望渴求、不同的价值取向、不同的创造潜能,从而铸就了千差万别的个性。教育的根本任务就在于挖掘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个性,让个性由依附走向独立,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内敛走向凸现。

作为班主任要有一颗包容之心,有了它,就能充分地尊重每一个学生及其人格,尊重他们独特的思维和包罗万象的见解。一个班主任对自己的班应静下心来仔细分析,找出班级特色,找出学生的个性特长,并创造条件让其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行动难免幼稚,但也会象《皇帝的新装》中那个小孩一样,包含着成年人所看不到的、不敢说或不愿意说的真理。只要我们尊重学生并且给他们机会,说不准他们中就有未来的爱迪生或者爱因斯坦呢!

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学校是培养二十一世纪人才的摇篮,而学校的安全工作直接关系着学生的安危、家庭的幸福、社会的稳定。因此,做好班级安全工作,创造一个安全的学习环境是十分重要的,关注学生的生存环境,关注学生的人生安全,让我们携起手来共

同为学生营造一个安全、和谐的学习、生活环境吧!

摘要:大学生的安全事关大学校园的稳定,是营造良好的教育和生活环境的基础和保证。大学生的安全意识普遍比较薄弱。加强教育管理,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是高校教育工作者都必须重视的一个问题。

关键字:大学生 安全教育 意识 培养

一、大学生安全意识的现状

1.思想麻痹,财物保管不严。学生宿舍发生的失窃案件,绝大部分都是由于同学们思想上麻痹大意,不注意关门上锁,财物保管不严造成的。有的同学从家里带回较多的现金,不存入银行;有的同学甚至把贵重物品(电脑、手机等)带回宿舍,不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这些都为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际。

2.行为单纯,轻易上当。大学生虽然有较多的文化知识,但缺少社会 经验 ,一些不法分子就利用他们的无社会知识行。如有的利用女生,谎称自己被窃取钱财。有的利用学生热心助人的特点,趁机不备而偷窃。

3.碍于情面,缺乏应有责任。由于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现在很多大学生都抱有“自己不违法违纪,莫管他人的闲事”的思想。即使看到违法事件,只要没有直接损害自己,也当事情没发生,不主动向学校有关部门报告,而同学们不知道,他们这种纵容行为往往会使犯错误学生或下一个受害者受到更大的伤害。

4.碰到问题,难以应对处理。面对安全事故、安全威胁,缺乏应有的处理和对抗措施。有些同学发现宿舍起火,手拿灭火器却不知如何使用;当发现坏人进入室内时不敢叫喊,却拚命地往被下钻;碰到抢劫时,不敢进行有效的抵抗;

二、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的必要性

1.加强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对于维护校园公共安全、保证大学生的正常学习生活和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学生的安全知识和安全意识提高,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自身在遇到危险时成功自救,同时也能够使学生对可能发生的危害有高度敏感性,自觉维护校园公共安全。

2.加强大学生的安全教育,能够完善在校大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防灾抗变的能力。大学生在校学习文化、科学技术知识的同时,有针对性地学习必要的安全知识和法律法规,掌握必备的安全防范技能,不仅可以减少自身在校期间的安全风险,还可以依靠法律法规的力量保护自己,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3.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入,人才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能否经受得住挫折是现代人才素质的一个考验,当他们独立面对突如其来的灾害,社会纷繁复杂的现象,往往会表现出无知与无奈;不知道运用法律途径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加强在校生的安全教育,能够增强学生安全防范意识,学习并掌握基本的安全知识和自我保护的技能,提高安全防范能力,从而实现职业生涯中的安全与健康,终身受益。

三、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

1. 法律知识教育

法律知识教育是增强大学生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的重要途径。对大学生开展法律知识教育,应从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入手,要充分发挥高校公共基础课、法学专业课以及相关法制教育专题讲座、论坛等作用,对大学生进行民主法制教育,增强学生守法自律意识,减少学生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2. 校纪校规教育

作为一名大学生应该通过校规校纪及法律知识的学习,知道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这对大学生在学校的安全成长乃至走向社会都是有用的。因此,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必须建立和完善学校教学、生活、管理等各方面的规章制度,把法律和道德规范具体化。平时,也应随时随地进行校纪校规教育,培养学生遵守纪律的自觉性,并对少数严重违反校纪的行为予以严肃处理,以维护正常的教学和生活秩序。

3. 网络安全教育

随着计算机 网络技术 的飞速发展,利用网络进行的违法犯罪行为日益增多。大学生涉及的网络犯罪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参与网上的违法犯罪行为,另一种是网上购物或网上交友,其人身、财产安全受到网络违法犯罪行为的侵害。为此,首先应当加强网络法律知识的教育,通过网络法律知识的学习,使大学生认识到哪些行为在网上是非法的,是法律严令禁止的,以免大学生由于网络法律知识的欠缺,参与到网络违法犯罪活动中去;再者就是加强网络安全教育,使大学生懂得如何在网络中保护自己,不要轻信他人,更不要随意的接受他人的邀请,或将自己的相关信息告知他人,避免上当,增强自我保护的意识。

4. 心理健康教育

由于社会压力大、生活节奏加快,尤其是学习压力、经济压力、就业压力以及家庭环境和个人经历等诸多原因,使一些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大量的研究统计表明,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心理上存在不良反应和适应障碍,心理障碍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表现形式为焦虑、恐惧、忧郁、冷漠、偏执、暴躁、消沉等,情绪色彩和偏激行为十分强烈。因此,学校要特别重视学生的心理安全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心态。要有针对性地进行人际关系教育、环境适应教育、健康人格教育、心理卫生知识教育、挫折应对教育以及心理疾病防治教育。把安全教育与心理咨询有机结合起来,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做好安全防范教育,使学生安全教育迈上新的台阶。这对优化大学生的心理素质,预防心理问题产生促进健康人格的全面发展与完善,有着十分重要作用。

四、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途径和措施

1.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安全教育齐抓共管的氛围

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依靠学生管理部门、学生工作者、学校党、团组织等各个部门,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在开展日常的宣传教育的同时,加强管理,从管理上加强学生安全防范工作。要建立、健全校园安全管理领导小组,完善安全教育运行机制,进一步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制。安全教育工作由各校党办、学生处、保卫部门负责,团委、教务处、公寓管理部门、网络及心理咨询中心等相关部门要相互配合,明确职责,加强协作,层层抓落实。班主任、辅导员、专兼职老师、行政管理、后勤服务等人员都应参与安全教育工作,形成全校齐抓共管的安全教育氛围。

2. 将安全教育纳入教学管理和教学计划之中

校级安全教育课领导机构要由各高校主管安全工作的书记、校长担任主要领导,保卫、教务、学工处、团委等部门共同参与组成,下设教研室,具体负责安全教育课的实施工作。高校要将这一课程的实施纳入教学评估中去,及时督促检查安全教育课的落实情况,经常性地选派教师走出去进行有关的培训和学习交流;开展安全教学研究,将成型的科研成果推广开来,进而推动安全教育课的实施。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关键在落实,要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使之规范化、制度化,把其作为一项重要工作长期抓下去。要明确责任,把安全教育纳入学生日常管理计划,统一教育内容,制订安全教育计划。国家教育部门应统一编制高校安全教育的教材,纳入教育教学计划,规定课时,以保证安全教育落到实处。

3. 建立大学生安全教育的运行机制

为使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真正落到实处,仅仅依靠保卫部门或者辅导员的工作是不够的,必须建立健全安全教育运行机制。要建立健全大学生安全教育的运行机制,首先应建立学校大学生安全教育领导机构,负责大学生的安全教育,确定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内容,制定安全教育计划,组织进行授课,考评教学效果等。其次是理顺安全教育体制。把大学生的安全教育纳入学校整个的教学计划,在学校教务处指导下开展工作。再次是建立和完善保证大学生安全教育健康运行的一系列制度。第四是明确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基本载体,主要是系统的课堂教育与各种讲座及安全教育活动相结合,从而使大学生安全教育全面得到落实。

4. 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大学生安全意识

事实证明,对学生的安全教育,仅靠保卫部门是远远不够的,还要依靠学生管理工作者及学生组织等有关部门和人员共同参与,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特别要发挥思想教育阵地的作用,利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体系和优势,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因人因事有针对性地进行安全教育。此外要发挥课堂教学的主 渠道 作用,在有关课程和教学环节中由任课教师结合课程内容适时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如在化学、物理实验课中讲授有关防火防爆方面的内容等。

高大学生安全意识是一项长期的常抓不懈的工作,是需要学校重视以及各部门齐抓共管才能做好。高校各部门应相互协调,通力合作,密切配合,共同为增强大学生的安全意识而努力,让我们的广大学生能正确、健康地成长。

五、结语

大学生的安全教育是一项长期性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的紧密配合和教育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更需要学校各部门的通力合作、齐抓共管,提高对大学生安全事故的预见能力,把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做在前面,不断增强大学生安全意识,提高安全防范能力,为国家培养更多具有良好安全意识和能力的

高素质合格人才,这样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达到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的目的。

安全教育论文范文6篇相关 文章 :

★ 安全教育论文范文6篇

★ 安全教育论文范文6篇(2)

★ 有关学生安全教育的论文范文

★ 安全论文范文6篇

安全生产论文范文6篇

★ 安全论文范文6篇(2)

安全管理论文范文6篇

★ 护理安全教育学论文范文

★ 高中生作文《安全教育》600字5篇优秀范文

★ 安全管理论文范文6篇(2)

小学生综合实践论文

实践内容是?

1.对于每一个学生都是平等的对待其实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独特的特色,而且每个小学生都有自己自尊心,从小学生的心里角度出发,其实每个学生都需要得到班主任老师的关心和注意,再加上现阶段的小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如果没有得到班主任老师的关注那么很容易就会造成心里的落差,从而形成一定的心里的阴影。所以学会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是每一个作为小学班主任老师的一个必修的课程,作为一个小学班主任老师应该具有基础的职业素养,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学会用平等的观念去面对每一个人学生,给予每一个学生相等的关心和照顾。2.小学班主任老师应该专人专职,有效的引导学习进行自我的管理想要做好小学的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工作,在实际的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校应该设置专人去承担班主任的管理工作,而且需要班主任老师具有一定的心理学以及教育学交际学的知识,这样有利于更好的开展班主任老师的班级管理工作。其次,为了有效的培养学生的一个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小学的班主任老师应该积极的培养学生进行自我管理,引导学生学会进行自我管理工作。这一方面非常有利于学生养成一种自我规范的良好的习惯,不仅仅可以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且对于学生整个的综合素质的发展都是非常有利的。3.与学生要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并要做好有效的保密工作作为一个小学的班主任老师应该和学生建立一种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积极的去倾听学生心中的想法,做一个友好的倾听者,从学生的言谈中找到自己的班主任工作做得不足的地方,并且加以改正,与学生交谈的时候要采取合理的方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用一个平等的身份与学生进行交流会赢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在倾听和了解到学生的心声之后需要为学生做好的一个良好的保密工作,确保学生的隐私不受到侵犯,合理的尊重一个小学生的人权。这样一来,才会赢得学生的信任,学生才会继续的与老师进行有效的沟通,否则只会是受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让小学综合实践课回归社会 ————小学综合实践论文综合实践活动作为新课程实施中的一门必修课程,具有开放性、自主性、多 元化、 动态化, 极富现代教育的时代特征。 因此, 综合实践活动要以活动促发展, 让学生主动实践,主动探索,主动创造,大胆探究,敢于质疑。真正亲近生活, 亲近实践。本文从“选取贴近生活的课题,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注重生活时 、 空的多元,实现学生乐学的需要”“发挥时间上的近距离效应,实施学生生活中 、 的教学”等方面进行阐述,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门、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自主选择自己生活和学习中的问题开展探究和实践活动,在实践的过程中体验、 感悟,获得经验,学会生活、学会交往、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小学综合实践课与社会生活相联系,既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现 代教育思想指导下的产物。要传递和交流人类经验,就必须把学校教育和社会生 活密切联系起来。小学综合实践课堂教学“回归生活和社会” ,目的就是让学生 参与社会生活,使学生所拥有的经验尽量丰富,在“现代”中不知不觉渗入“未 来” ,以改变过去那种与社会生活相脱离的教育灌输。 小学综合实践课“回归生活和社会”是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为 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创造空间;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帮助学生体验 生活并学以致用; 推进学生对自我、 社会和自然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 谋求自我、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因此,让小学综合实践课回归生活和社会, 才会有知行和谐统一的可能, 才会使小学综合实践课成为学生喜欢的一门生活课 程。那么,如何才能使小学综合实践课回归生活和社会呢? 首先,要选取贴近生活的课题,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 小学综合实践课强调有意义的学习, 注重知识的获取和技能的掌握与情感教 育相结合,陶冶情操,培养兴趣。因此,学生的学习内容主要来源于儿童生活实 践经验,以日常生活中的问题选取学习课题,建立与生活目的的联系,使学生产 生情趣,这是维系学习的原动力。因此,选取学习课题时,就应当使课程和学生 的生活和社会实际相关联, 缩小与学生的距离, 为学生的知行统一搭起一座桥梁, 使它们得以沟通。例如:在教授综合实践活动课――《走进春天》时,可以让学 生们去走一走、看一看、找一找,真真切切地去感受春的变化,春的气息,这毫无疑问比课文中的描述要更有说服力。 其次,要注重生活时空的多元,实现学生乐学的需要。 小学综合实践课要回归生活和社会,我们不能将学生圈于学校,而要以学生 的活动和交往为线路,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维的活动网络,全面实施教育。 引领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在家庭、社区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用自己的眼 睛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生活,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生活。因此,活动的 组织形式要根据时空的特点,或班级,或小队,因地制宜,因"效”制宜。要通 过各种生活体验活动,满足学生的天性,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快乐和愉悦的同时 获得发展。例如:在教授综合实践活动课――《不断更新的通信家族》时,教师 可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从身边熟悉的事物入手, 留心观察社会生活中发生 的变化,体会社会进步与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积极影响。通过简单的观察、 调查锻炼和提高调查、探究及搜集资料的能力,学会讨论与合作。从而让学生们 在自主学习中了解到了通信及交通的发展与人们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最后,要发挥时间上的近距离效应,实施学生生活中的教学。 生活是最好的老师!生活知识包罗万象,它可使幼童成长为学生,可把学生 熏陶为学者,可让学者历练为智人,可将智人钝化为哲父!生活课堂,使每一位 在其怀里成长的孩子都享有积极的受教育的机会。早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伟 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曾提出“生活即教育”理论,大力倡导生活教学。 他说: “要做,要真正做,只有到社会上去,以社会为学校。这样,教育的材料、 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增加,学生、先生也可以更 多起来。 ”他还指出, “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 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要使学生“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 真正的教育”“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内容” , 。由此他认为生活的过程就是 教育的过程,教育应该在种种生活中进行,从中可以看出他极其重视学生在生活 中的亲身经历、实践和创造,注重教育向生活的回归。因此,理论联系实际是小 学综合实践课的最大特点,当今世界的社会现象千变万化,学生生活在充满各种 信息的社会里,适当引入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助于目标的 有效达成。 由此可见,小学综合实践课只有系统性知识教学是不够的,学校现实生活中 的各种生活事件随时发生,因此,教师要注意把握时机,抓住教育的切入点、结合点, 针对学生的思想和具体表现找准时机, 然后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 有目的地渗透, 使学生随时随地受到教育, 从而促进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的统一, 生活与发展的统一。 综合实践活动课还带来了一系列的变化 融洽了师生关系,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实践活动课中,师生的角色不同 于传统课堂上单一性,在共同探讨问题、共同操作实践活动中,培养了学生与教 师的相互合作精神,师生交流机会增多了,彼此间相互了解、相互沟通,从而保 证了实践活动继续开展及相关自然科学教学的顺利进行。 提高了学生的素质,也提高了教学质量。每参与一次实践活动,学生就要通 过上网、 阅读科普书籍、 报刊, 或向专业人员咨询等多种途径, 以获取相关知识, 并且亲身实践。使学生形成了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以及良好的学习方式。在这 个过程中既培养了动手操作、观察实验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积极思维,驾驭知识 的综合能力。 实践活动的全过程,包含着对旧知识应用巩固、延伸和对新知识渴求探索, 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所以,极大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总之,小学综合实践课“回归生活和社会”是立足于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 的主体性思想;立足于课内外结合,课堂与生活、与社会联系,促进知情意行统 一的整体性思想;立足于学生社会活动的实践性思想的合理教学思路。是力求教 学目标、教育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实施符合学生的生活逻辑,建立在学生生活经验 基础上的,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内在规律安排教育活动的开放性教学。这 种教学思路既为广大教师所认可,又为全体学生所接受。唯此,才能使小学综合 实践课真正成为一切学生喜欢的、真实有效的生活课程

中小学综合实践论文

综合实践活动是现代教育中的个性内容、体验内容和反思内容,与传统教育片面追求教育个体的发展、共性和知识有所不同,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学习生态化空间,学生是这个空间的主导者,学生具有整个活动绝对的支配权和主导权,能够以自我和团队为中心,推动活动的进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更谋求独立完成整个活动,而不是聆听教诲和听取指导。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这个生态化空间里,只是一个绝对的引导者、指导者和旁观者。目录基本定义教育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的意义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性 编辑本段基本定义 与传统实践活动强烈的目标性不同,综合实践活动更强调多种主题,多种任务模式,多种研究方法的综合,这种复合不是来自教师的人为复杂化,而是来自于学生个体对实践活动主题的更深入认识和挖掘过程。 在国外,教育的综合实践活动被童子军组织、民间公益组织、社区管理组织所分解,学校只是起到了辅助和输送的作用。在中国,综合实践活动通过课程改革被推动,附加在课程体系上的课标教材、封闭实践基地、素质报告承担了更多的实际责任。编辑本段教育课程 ☆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技术能力。(教育部文件:教基[2001]17号) ☆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包括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教育、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四部分内容。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旨在让学生联系社会实际,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学校要从实际出发,具体安排、确定综合实践活动各部分内容和组织形式。 研究性学习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要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是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 劳动技术教育主要对学生进行劳动观念和一般劳动技术能力的教育,进行现代职业意识、职业技能的培养和就业选择的指导。 社区服务主要通过学生在本社区以集体或个人形式参加各种公益活动,进行社会责任意识、助人为乐精神的教育,为社区的建设和发展服务。 社会实践主要通过军训和工农业生产劳动对学生进行国防教育、生产劳动教育,培养组织纪律性、集体观念和吃苦耐劳精神。学校可以结合实际,为学生走出学校,深入社会创造条件。”(教育部文件:教基[2000]3号)编辑本段综合实践活动的意义 ☆综合实践活动是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 它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等领域,并渗透信息技术教育。 作为一种独立形态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超越具有严密的知识体系和技能体系的学科界限,强调以学生的经验、社会实际和社会需要和问题为核心,以主题的形式对课程资源进行整合的课程,以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因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经验性课程。 作为一种独立形态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尤其注重学生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方式,转变学生那种单一的以知识授受为基本方式、以知识结果的获得为直接目的的学习活动,强调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如探究、调查、访问、考察、操作、服务、劳动实践和技术实践等。因而,综合实践活动注重学生对实际的活动过程的亲历和体验,它是一种实践性课程。 作为一种独立的课程形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超越教材、课堂和学校的局限,在活动时空上向自然环境、学生的生活领域和社会活动领域延伸,密切学生与自然、与社会、与生活的联系。因而,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向学生生活领域延伸的综合性课程。 作为一种独立的课程形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集中体现了新的课程管理和发展制度。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由国家统一制定课程标准和指导纲要,地方教育管理部门根据地方差异加以指导,学校根据相应的课程资源,进行校本开发和实施。因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仅仅是哪一级的课程,它体现了三级课程管理制度的特征和功能。因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最能体现学校特色、满足学生个性差异的发展性课程。 综上所述可见,综合实践活动不是教学层面的一种教学活动方式,而是课程层面的一种具有独立形态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实践性的综合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是着眼于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的发展性课程。(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与实践》) ☆定义:综合实践课程是一门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以学生自主选择的、直接体验的、研究探索的学习为课程基本方式,以贴近学生现实的生活实践、社会实践、科学实践的主题为课程基本内容,以学生个性养成为课程基本任务的非学科性课程。(北京市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综合实践课程标准) ☆“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信息技术教育”、 “劳动与技术教育”是国家为了帮助学校更好地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而特别指定的几个领域,而非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全部。四大指定领域在逻辑上不是并列的关系,更不是相互割裂的关系。“研究性学习”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基础,倡导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方式渗透于综合实践活动的全部内容之中。另一方面,“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 则是“研究性学习”探究的重要内容。所以,在实践过程中,四大指定领域是以融合的形态呈现的。 除上述指定领域以外,综合实践活动还包括大量非指定领域,如:班团队活动、校传统活动(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学生同伴间的交往活动、学生个人或群体的心理健康活动等等,这些活动在开展过程中可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定领域相结合,也可以单独开设,但课程目标的指向是一致的。 总之,指定领域与非指定领域互为补充,共同构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钟启泉、张华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 ☆综合实践活动是由国家设置,地方和学校根据实际开发的课程领域。因此,国家着眼于宏观指导而研制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地方和学校要根据纲要所设定的基本框架规划中小学活动的基本类型和具体活动方案。(张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与框架》) ☆综合实践活动是新课程理念的生长点。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我国课程体系中的确立,不仅意味着一种新的课程形态的诞生,更主要地是标志着一系列体现时代精神的新的课程理念的生成: 1.课程是生活世界的有机构成,而不是孤立于生活世界的抽象存在; 2.学习者是自己课程的主体,而不是别人提供的课程(哪怕这种课程是无可挑剔的)的被动接受者; 3.每一个人的学习方式都是其独特个性的体现,课程应尊重每一个人的学习方式的独特性; 4.分等划类的考试等量化评价方式不是课程评价的唯一形式或最好形式,质性评价更能体现人的发展的特殊性; 5.个性健全发展是课程的根本目标; …… 这些课程理念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可到充分展现,也必将会向其他课程领域逐步渗透。渗透了这些课程理念的课程,就是真正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课程,就是21世纪中国的理想课程。(张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与框架》) 1.实践活动的组织线索: 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选择和组织要围绕四条线索进行: ⑴学习者与自然的关系; ⑵学习者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 ⑶学习者与文化的关系; ⑷学习者与自我的关系。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垦站与实施应以学习者为核心,实现上述四种关系的均衡与整合,最终指向于学习者个性健全发展。编辑本段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性 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纲要的提出,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被提到前所未有重要程度。保障教育公平发展的基本手段,从纲要中,我们可以解读出有如下手段:教育资源重新分配;管办评分离;提高教育评价信息化。这些手段具有非常强势的行政含义,我们在破除教育行政色彩的同时,又在持续加强教育的行政背景。 实际上,破解教育公平难题的核心,还是在于综合实践活动。从本世纪初开始,综合实践活动逐步在各层面推广,走过的弯路有:综合实践活动开课难,缺乏详细的开课流程;各层部门缺乏对综合实践活动的一致认识;相关的实践基地使实践活动逐渐变味;综合实践活动逐渐沦为走形式,走过场。 实际上,综合实践活动难以有效推广,在于我们没有把这种教育形式提高到足够高的层次上,没有把综合实践当成基础教育的半壁江山去思考。 作为学生个体的学习基础,三维学习需求模型包含了群体-个性、知识-体验、发展-反思,从这个模型我们可以看出,群体、知识与发展是国内当前教育模式的基础,它们代表了教育的外在表现。可是如果没有有效的实践过程,我们就无法推动教育走向个性、体验和反思的内涵层面。 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看出,绑缚在综合实践上的社会责任非常多,可是从2001年以后,我们对于这种活动给予的关注又越来越少。 3维学习模型因此,综合实践活动在新纲要中,应当拥有足够的关注。具体推动的几个举措如下: 1、继续推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化管理的深化,从国家层面,对小学低年级、小学高年级、初中、高中、职业教育、大学等各阶段的实践活动流程模板进行确认。 2、建设实践活动标准评价与档案体系,强化过程评价和过程档案,把素质报告逐渐提升为包含学业评价和实践评价的综合标准电子档案。 3、加强教育部门与共青团组织的联系,推动开放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以开放、有序、安全的模式,建立开放社会实践基地,逐渐取消当前封闭实践基地的设立和经营。推动青少年荣誉体系的建设。提高综合实践活动与社会各部门的关联。 4、深化基础教育学分制, 改进分数评价,逐渐使用素质模型、荣誉体系、招生改革等模式,提高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程度。

让小学综合实践课回归社会 ————小学综合实践论文综合实践活动作为新课程实施中的一门必修课程,具有开放性、自主性、多 元化、 动态化, 极富现代教育的时代特征。 因此, 综合实践活动要以活动促发展, 让学生主动实践,主动探索,主动创造,大胆探究,敢于质疑。真正亲近生活, 亲近实践。本文从“选取贴近生活的课题,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注重生活时 、 空的多元,实现学生乐学的需要”“发挥时间上的近距离效应,实施学生生活中 、 的教学”等方面进行阐述,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门、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自主选择自己生活和学习中的问题开展探究和实践活动,在实践的过程中体验、 感悟,获得经验,学会生活、学会交往、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小学综合实践课与社会生活相联系,既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现 代教育思想指导下的产物。要传递和交流人类经验,就必须把学校教育和社会生 活密切联系起来。小学综合实践课堂教学“回归生活和社会” ,目的就是让学生 参与社会生活,使学生所拥有的经验尽量丰富,在“现代”中不知不觉渗入“未 来” ,以改变过去那种与社会生活相脱离的教育灌输。 小学综合实践课“回归生活和社会”是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为 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创造空间;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帮助学生体验 生活并学以致用; 推进学生对自我、 社会和自然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 谋求自我、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因此,让小学综合实践课回归生活和社会, 才会有知行和谐统一的可能, 才会使小学综合实践课成为学生喜欢的一门生活课 程。那么,如何才能使小学综合实践课回归生活和社会呢? 首先,要选取贴近生活的课题,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 小学综合实践课强调有意义的学习, 注重知识的获取和技能的掌握与情感教 育相结合,陶冶情操,培养兴趣。因此,学生的学习内容主要来源于儿童生活实 践经验,以日常生活中的问题选取学习课题,建立与生活目的的联系,使学生产 生情趣,这是维系学习的原动力。因此,选取学习课题时,就应当使课程和学生 的生活和社会实际相关联, 缩小与学生的距离, 为学生的知行统一搭起一座桥梁, 使它们得以沟通。例如:在教授综合实践活动课――《走进春天》时,可以让学 生们去走一走、看一看、找一找,真真切切地去感受春的变化,春的气息,这毫无疑问比课文中的描述要更有说服力。 其次,要注重生活时空的多元,实现学生乐学的需要。 小学综合实践课要回归生活和社会,我们不能将学生圈于学校,而要以学生 的活动和交往为线路,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维的活动网络,全面实施教育。 引领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在家庭、社区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用自己的眼 睛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生活,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生活。因此,活动的 组织形式要根据时空的特点,或班级,或小队,因地制宜,因"效”制宜。要通 过各种生活体验活动,满足学生的天性,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快乐和愉悦的同时 获得发展。例如:在教授综合实践活动课――《不断更新的通信家族》时,教师 可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从身边熟悉的事物入手, 留心观察社会生活中发生 的变化,体会社会进步与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积极影响。通过简单的观察、 调查锻炼和提高调查、探究及搜集资料的能力,学会讨论与合作。从而让学生们 在自主学习中了解到了通信及交通的发展与人们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最后,要发挥时间上的近距离效应,实施学生生活中的教学。 生活是最好的老师!生活知识包罗万象,它可使幼童成长为学生,可把学生 熏陶为学者,可让学者历练为智人,可将智人钝化为哲父!生活课堂,使每一位 在其怀里成长的孩子都享有积极的受教育的机会。早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伟 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曾提出“生活即教育”理论,大力倡导生活教学。 他说: “要做,要真正做,只有到社会上去,以社会为学校。这样,教育的材料、 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增加,学生、先生也可以更 多起来。 ”他还指出, “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 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要使学生“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 真正的教育”“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内容” , 。由此他认为生活的过程就是 教育的过程,教育应该在种种生活中进行,从中可以看出他极其重视学生在生活 中的亲身经历、实践和创造,注重教育向生活的回归。因此,理论联系实际是小 学综合实践课的最大特点,当今世界的社会现象千变万化,学生生活在充满各种 信息的社会里,适当引入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助于目标的 有效达成。 由此可见,小学综合实践课只有系统性知识教学是不够的,学校现实生活中 的各种生活事件随时发生,因此,教师要注意把握时机,抓住教育的切入点、结合点, 针对学生的思想和具体表现找准时机, 然后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 有目的地渗透, 使学生随时随地受到教育, 从而促进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的统一, 生活与发展的统一。 综合实践活动课还带来了一系列的变化 融洽了师生关系,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实践活动课中,师生的角色不同 于传统课堂上单一性,在共同探讨问题、共同操作实践活动中,培养了学生与教 师的相互合作精神,师生交流机会增多了,彼此间相互了解、相互沟通,从而保 证了实践活动继续开展及相关自然科学教学的顺利进行。 提高了学生的素质,也提高了教学质量。每参与一次实践活动,学生就要通 过上网、 阅读科普书籍、 报刊, 或向专业人员咨询等多种途径, 以获取相关知识, 并且亲身实践。使学生形成了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以及良好的学习方式。在这 个过程中既培养了动手操作、观察实验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积极思维,驾驭知识 的综合能力。 实践活动的全过程,包含着对旧知识应用巩固、延伸和对新知识渴求探索, 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所以,极大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总之,小学综合实践课“回归生活和社会”是立足于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 的主体性思想;立足于课内外结合,课堂与生活、与社会联系,促进知情意行统 一的整体性思想;立足于学生社会活动的实践性思想的合理教学思路。是力求教 学目标、教育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实施符合学生的生活逻辑,建立在学生生活经验 基础上的,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内在规律安排教育活动的开放性教学。这 种教学思路既为广大教师所认可,又为全体学生所接受。唯此,才能使小学综合 实践课真正成为一切学生喜欢的、真实有效的生活课程

引导在说与做中开花结果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早就提出“做中学,学中做”理论,实践能力不是通过书本知识的传递来获得发展,而是通过学生自主地运用多样的活动方式和方法,尝试性地解决问题来获得发展的。从这个意义上看,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就是学生围绕实际行动的活动任务进行方法实践的过程,是发展小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基本“学力”的内驱。上学期我组织学生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是《我的地盘我做主》,研究《我为班级添色彩》的活动。学生非常感兴趣,都想给班级设计一个新颖别致的面貌。怎么完成这一活动主题呢?有的学生说在墙壁上来个提醒牌,教育同学要爱护墙壁、桌椅,有的学生提出给墙壁粉刷绿色,好保护我们的眼睛,还可以在四周点缀一下更美观了……在活动中,学生提出了这么多颇有创意的设想,但要真正落实到动手做的却很难。 这个美化班级的建议会不会只停留在设想阶段呢?活动前我组织的一个调查显示,有一半以上的同学对参加劳动实践很感兴趣,但苦恼做起来费时费力费财,困难多多。继续开展还是放弃呢?我犹豫了,如果只有设想而没有实际的操作过程,综合实践活动岂不成了空对空的头脑实践活动?不行,得开展。为了让学生有创意的设想在现实中实现,我想关键在于将学生的“说”与“做”统一起来,让学生动手做,通过具体实践活动,让设想成为现实。我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创设真实环境,以说促做 在活动实施过程中,只有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实实在在“做”起来,才能防止综合实践活动“形式化”的倾向;只让学生说说与让他实际去做,效果完全不一样?课堂上我们必须千方百计地为学生创设各种有利于实践、体验的环境。我在设计《我为班级添色彩》的活动中。要求学生自己设计一个《给班级穿新衣》的活动方案,并付诸实施。课堂上我出示了几种班级风貌图片,激发学生设计班级文化的活动方案,提醒学生需要哪些材料,怎样活动。可结果在实施时,不是没这就是少那,完全是“空手到”.我都傻了眼!说和做,相去甚远,要让指导、设计与想法在现实中实现,只有一个办法,带着他们去“做”。给他们创设一个真实的环境,让他们亲历活动过程,他们才有周到的考虑。 二、改变学习方式,以说爱做 回想给班级添色彩活动,开始我重视了以知识和教室空间为中心的学习方式。这样的做法很容易使学生远离自身日常生活,不利于增进学生对自我的感性认识和实际体验。同时也容易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成为各门认知性的学科课程的延伸,从而窄化综合实践活动,使得综合实践活动演变成活动认识课。 因此,我没有就此而止,而是真正的让学生体验给班级穿新衣的过程,活动之前我调动学生一切思维,尽量全面的设计活动前需要的准备工作,我先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设计如何把油漆刷得既美观又整齐,当学生提出制定统一高度时,接着问了这样一些问题:怎样既科学又快速定出统一高度呢?学生认真地思考着,他们想法不一,当“两点定一线的想法”说出来时大家向这位同学投去了赞赏的目光:运用了数学知识。我也情不自禁的为他竖起了大拇指:学以致用,聪明!设计一个给班级穿新衣的活动方案,最后按照小组的方式进行汇报。 这样的课堂教学仍没有脱离传统的学科教学方法。让学生设计给班级穿新衣,必须让学生了解刷油漆的过程,这单单靠说和想是不够的,不妨让学生走进装潢公司,(刚好,我的家在装修,我和家长商量,分批载去)到实地观察,再设计活动方案。那样设计出的方案才更全面更细致。让学生走出课堂,打破现有的课时约束。 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更不能停留在纸上谈兵的状况,要革新以知识和教室为中心的学习方式;不能把学生关在教室里进行综合实践活动;不能把综合实践活动当作一门具有系统知识的课程,一课一课地来教,学生一定要有在开放的情境中活动的时间和空间。眼动不如心动,心动不如行动,学生运用课堂掌握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才是实践活动的要旨。三、在实践中获取文本学习 ,让说开花结果综合实践活动最普遍的学习方式是实践,让学生实实在在的“做”。但这一种实践性的学习活动,其中必然包括一定的文本学习。文本学习是一种符号学习,是对前人积累下来的认识成果通过各种间接学习的方式来获得。实践学习与文本学习的关系实际上是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是教师讲解与学生自主实践活动的关系。同时教师一定要注重实践的深度,要求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真正理解实践的目的与意义,把握各种不同实践方式的基本要求和操作要领,结合具体的活动情境,恰当地选择和利用活动工具和相关手段,完成达到活动的具体任务和目的。 如我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亲自体验给班级穿新衣的过程,课前我向学生明确本节课活动的任务,组织学生调制油漆,现场给墙壁油漆。经过讨论后同学自主分工,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大家可忙活开了,有给墙壁定高度做记号的、有往地上铺垫报纸以防油漆洒落地上的,有供应油漆的,有做提醒牌的。大家忙中有序,偶尔油漆溅到脸上,衣服上也都不在意……望着绿油油的墙壁,同学们的眼睛更亮了,笑声更甜了。在开展这一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文本学习是必要的,但如果把实践学习完全变成告诉式的文化学习过程,那么,综合实践活动也会名存实亡。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始终保持着学习的热情,正是由于我们正确处理了实践学习与文本学习的关系。从而使学生表现出了极强的求知欲望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在实际给班级穿新衣的过程中进行了一次研究性学习,学习过程是学生主动探究的,印象深刻,正是由于我们没有只是“纸上谈兵”,而是实实在在让学生去做,贴近生活,快乐来了,学习效果十分明显。综上所述,脱离“做”的“说”,容易让学生走过场,造成眼高手低,“做”的过程是综合实践活动的生命力所在,否则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践性是难以真正体现的,何谈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课程与教学回到学生“说”与“做”的统一中,将学生想的付诸于实际行动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可以开启学生的心智,使他们能够更好的和生活融为一体,并且把学到的知识加以运用,体现了实践出真知的教育理念。对解决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存在的脱离实践的问题是大有裨益的,有利于逐步形成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萌发创新意识,让课程落在实处!这也是传统的课程所缺少的,真正体现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正如学生在写活动体会中这样说,“这样的综合实践很有趣我非常喜欢,活动中让我有很大的收获,也懂得了一些道理,做事要有理有据、有始有终,通过体验才会觉得快乐

中小学生综合实践小论文

实践内容是?

就写你自己亲自弄过的,三年级就要抄啊,啥时候是个头

一、什么是科学小论文 有些同学把写科学小论文看得很神秘,认为是科学工作者的事,对我们少年儿童是高不可攀的。这完全是一种误解,同学们不仅能写而且可以写出质量较高的论文来。 科学工作者写的科学论文,是指作者根据所制定的科研项目和确定的科研课题,通过实验、观察等手段,获得大量的科学数据,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分析研究,得出科学结论,从而写出的科研报告。同学们写的科学小论文,比科学工作者写的科学论文要短一些、浅一些。 科学小论文实际上是同学们在课内外学科学活动中进行科学观察、实验或考察后一种成果的书面总结。它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对某一事物进行细致观察和深入思考后得出结论;可以是动手实验后分析得出的结论;也可以是对某地进行考察后的总结;还可以*逻辑推理得出结论…… 那么,科学小论文有没有质量标准呢?有。它必须具备"三性"。 1、科学性。科学性是科学小论文有别于其他各类体裁文章的重要特点之一,是科学小论文的生命。它要求选题科学,研究的方法正确,论据确凿,论证合理且符合逻辑,文字简洁准确。 2、创造性。小论文的选题、主要观点要有自己新的发现、独特的见解,而且对人们的生产生活等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同样的小论文没有参加过各级科学讨论会,也没有在各级报刊上发表过。当然,你如果在别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提出新颖、独到而又论据充分、言之有理的见解也是可行的,不失创造性。 3、实践性。论文选题必须是作者本人在科学探索活动中发现的;支持主要观点的论据必须是作者通过观察、考察、实验等研究手段亲自获得的,有实践依据;论文必须是作者本人撰写的。不能有凭空捏造、猜测、成人包办代替的迹象。 以上"三性"是衡量科学小论文的质量标准。如写"太阳花",尽管你的观察细致入微,它的姿态描写得栩栩如生,它的品格剖析得完美无缺,但如果没有获得科学的、有意义的结论,那最多只能算是一篇好的散文或观察日记,而不是科学小论文。 写科学小论文是一件很艰辛的工作,更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活动。成功属于勇于探索、不懈追求的青少年朋友! 二科学小论文的类型 科学小论文最常见的形式有科学观察小论文、科学实验小论文、科学考察小论文和科学说明小论文。 (一)科学观察小论文 科学观察小论文,是指青少年对某事物或自然现象通过周密细致的观察,并对取得的材料和数据进行认真的分析、综合研究后得出结论,作出科学的解释和描述。 需要注意的是,科学观察小论文中研究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自然事物或现象,是在自然发光的条件下不加以人为控制发生的,所以文中所描述的内容应是作者所观察的对象、过程和它产生的条件、各种现象,不能附加人为的任何条件或个人偏见。另外,观察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反复进行的活动,需要作者耐心、细致、锲而不舍的精神。 (二)科学实验小论文 科学实验小论文,有时也称"实验报告",是青少年对研究的对象创设特定的条件,经过反复实验,对获取的材料和数据进行分析、综合得出结论而写出的文章。它着眼于对实验过程的客观叙述以及实验现象的科学解释。 实验目的明确,实验步骤详尽,数据准确,说明力强,得出的结论真实可信,不失为一篇优秀的科学实验小论文。 (三)科学考察小论文 你想研究某一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水域污染程度、某地的空气污染源,弄清某奇石奇山的演化过程、某范围动植物资源及分布情况等,你就得实地考察。通过调查、访问、实地勘探等考察方式为主要研究手段写出的小论文称为科学考察小论文。有时也称为"科学考察报告"、"科学调查报告"。 荣获第五届全国青少年科学讨论会一等奖的《愿胜天水库的水常绿》一文中,小作者们对水库的地理生态环境、库容等作了实地考察,并力所能及地进行了实测,找出水库存在的隐患,提出了较为合理的建议。文中除写明了考察时间、对象、内容及综合分析得出的结论外,还绘出了"胜天水库集雨图"、"强烈侵蚀中山示意图",加上一些实际数据,使读者对考察对象有比较概括清晰的认识。 写科学考察小论文时,有时还应将有关动植物、岩石、土壤等标本或照片附在文后,以增强说服力。 (四)科学说明小论文 科学说明小论文是指作者通过利用翔实可*的资料对某一自然现象或自然事物进行解释和说明的一类小论文。一般来说,它并不直接采用观察、实验、考察等研究手段,而主要是从书刊资料、师长等地方获取丰富的第二手材料,并经过自己的综合分析、逻辑推理,用自己所理解的语言阐明某一观点。 《为什么说贵阳是祖国的第二春城》是获第二届全国青少年科学讨论会三等奖的小论文,该文作者的研究方法有其特别之处,一是利用广播、电视,坚持记录整理贵阳与昆明两地的天气和温度;二是利用现成的科研成果《中国气候图集》找出有代表性的重庆、北京的气温情况来同贵阳、昆明相比较;三是从书上查证昆明与贵阳1、4、7月和10月的平均气温,进而综合分析得出结论。 这类文章虽然没有前三类的亲自实践得到论据,但它毕竟是通过作者精心地收集整理资料,综合分析提出了新的观点,新的见解,所以也承认它是科学小论文。 特别提醒的是,写科学说明小论文是,千万不要提出一个问题后就赶忙查资料,再不加分析地原本照抄、作出解释,这样没有新意,没有新的见解的文章只能算是一般性科普文章,不能称为科学小论文,更不能培养自己研究问题的能力。

让小学综合实践课回归社会 ————小学综合实践论文综合实践活动作为新课程实施中的一门必修课程,具有开放性、自主性、多 元化、 动态化, 极富现代教育的时代特征。 因此, 综合实践活动要以活动促发展, 让学生主动实践,主动探索,主动创造,大胆探究,敢于质疑。真正亲近生活, 亲近实践。本文从“选取贴近生活的课题,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注重生活时 、 空的多元,实现学生乐学的需要”“发挥时间上的近距离效应,实施学生生活中 、 的教学”等方面进行阐述,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门、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自主选择自己生活和学习中的问题开展探究和实践活动,在实践的过程中体验、 感悟,获得经验,学会生活、学会交往、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小学综合实践课与社会生活相联系,既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现 代教育思想指导下的产物。要传递和交流人类经验,就必须把学校教育和社会生 活密切联系起来。小学综合实践课堂教学“回归生活和社会” ,目的就是让学生 参与社会生活,使学生所拥有的经验尽量丰富,在“现代”中不知不觉渗入“未 来” ,以改变过去那种与社会生活相脱离的教育灌输。 小学综合实践课“回归生活和社会”是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为 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创造空间;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帮助学生体验 生活并学以致用; 推进学生对自我、 社会和自然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 谋求自我、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因此,让小学综合实践课回归生活和社会, 才会有知行和谐统一的可能, 才会使小学综合实践课成为学生喜欢的一门生活课 程。那么,如何才能使小学综合实践课回归生活和社会呢? 首先,要选取贴近生活的课题,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 小学综合实践课强调有意义的学习, 注重知识的获取和技能的掌握与情感教 育相结合,陶冶情操,培养兴趣。因此,学生的学习内容主要来源于儿童生活实 践经验,以日常生活中的问题选取学习课题,建立与生活目的的联系,使学生产 生情趣,这是维系学习的原动力。因此,选取学习课题时,就应当使课程和学生 的生活和社会实际相关联, 缩小与学生的距离, 为学生的知行统一搭起一座桥梁, 使它们得以沟通。例如:在教授综合实践活动课――《走进春天》时,可以让学 生们去走一走、看一看、找一找,真真切切地去感受春的变化,春的气息,这毫无疑问比课文中的描述要更有说服力。 其次,要注重生活时空的多元,实现学生乐学的需要。 小学综合实践课要回归生活和社会,我们不能将学生圈于学校,而要以学生 的活动和交往为线路,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维的活动网络,全面实施教育。 引领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在家庭、社区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用自己的眼 睛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生活,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生活。因此,活动的 组织形式要根据时空的特点,或班级,或小队,因地制宜,因"效”制宜。要通 过各种生活体验活动,满足学生的天性,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快乐和愉悦的同时 获得发展。例如:在教授综合实践活动课――《不断更新的通信家族》时,教师 可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从身边熟悉的事物入手, 留心观察社会生活中发生 的变化,体会社会进步与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积极影响。通过简单的观察、 调查锻炼和提高调查、探究及搜集资料的能力,学会讨论与合作。从而让学生们 在自主学习中了解到了通信及交通的发展与人们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最后,要发挥时间上的近距离效应,实施学生生活中的教学。 生活是最好的老师!生活知识包罗万象,它可使幼童成长为学生,可把学生 熏陶为学者,可让学者历练为智人,可将智人钝化为哲父!生活课堂,使每一位 在其怀里成长的孩子都享有积极的受教育的机会。早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伟 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曾提出“生活即教育”理论,大力倡导生活教学。 他说: “要做,要真正做,只有到社会上去,以社会为学校。这样,教育的材料、 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增加,学生、先生也可以更 多起来。 ”他还指出, “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 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要使学生“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 真正的教育”“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内容” , 。由此他认为生活的过程就是 教育的过程,教育应该在种种生活中进行,从中可以看出他极其重视学生在生活 中的亲身经历、实践和创造,注重教育向生活的回归。因此,理论联系实际是小 学综合实践课的最大特点,当今世界的社会现象千变万化,学生生活在充满各种 信息的社会里,适当引入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助于目标的 有效达成。 由此可见,小学综合实践课只有系统性知识教学是不够的,学校现实生活中 的各种生活事件随时发生,因此,教师要注意把握时机,抓住教育的切入点、结合点, 针对学生的思想和具体表现找准时机, 然后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 有目的地渗透, 使学生随时随地受到教育, 从而促进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的统一, 生活与发展的统一。 综合实践活动课还带来了一系列的变化 融洽了师生关系,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实践活动课中,师生的角色不同 于传统课堂上单一性,在共同探讨问题、共同操作实践活动中,培养了学生与教 师的相互合作精神,师生交流机会增多了,彼此间相互了解、相互沟通,从而保 证了实践活动继续开展及相关自然科学教学的顺利进行。 提高了学生的素质,也提高了教学质量。每参与一次实践活动,学生就要通 过上网、 阅读科普书籍、 报刊, 或向专业人员咨询等多种途径, 以获取相关知识, 并且亲身实践。使学生形成了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以及良好的学习方式。在这 个过程中既培养了动手操作、观察实验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积极思维,驾驭知识 的综合能力。 实践活动的全过程,包含着对旧知识应用巩固、延伸和对新知识渴求探索, 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所以,极大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总之,小学综合实践课“回归生活和社会”是立足于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 的主体性思想;立足于课内外结合,课堂与生活、与社会联系,促进知情意行统 一的整体性思想;立足于学生社会活动的实践性思想的合理教学思路。是力求教 学目标、教育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实施符合学生的生活逻辑,建立在学生生活经验 基础上的,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内在规律安排教育活动的开放性教学。这 种教学思路既为广大教师所认可,又为全体学生所接受。唯此,才能使小学综合 实践课真正成为一切学生喜欢的、真实有效的生活课程

小学课程综合实践论文

让小学综合实践课回归社会 ————小学综合实践论文综合实践活动作为新课程实施中的一门必修课程,具有开放性、自主性、多 元化、 动态化, 极富现代教育的时代特征。 因此, 综合实践活动要以活动促发展, 让学生主动实践,主动探索,主动创造,大胆探究,敢于质疑。真正亲近生活, 亲近实践。本文从“选取贴近生活的课题,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注重生活时 、 空的多元,实现学生乐学的需要”“发挥时间上的近距离效应,实施学生生活中 、 的教学”等方面进行阐述,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门、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自主选择自己生活和学习中的问题开展探究和实践活动,在实践的过程中体验、 感悟,获得经验,学会生活、学会交往、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小学综合实践课与社会生活相联系,既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现 代教育思想指导下的产物。要传递和交流人类经验,就必须把学校教育和社会生 活密切联系起来。小学综合实践课堂教学“回归生活和社会” ,目的就是让学生 参与社会生活,使学生所拥有的经验尽量丰富,在“现代”中不知不觉渗入“未 来” ,以改变过去那种与社会生活相脱离的教育灌输。 小学综合实践课“回归生活和社会”是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为 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创造空间;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帮助学生体验 生活并学以致用; 推进学生对自我、 社会和自然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 谋求自我、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因此,让小学综合实践课回归生活和社会, 才会有知行和谐统一的可能, 才会使小学综合实践课成为学生喜欢的一门生活课 程。那么,如何才能使小学综合实践课回归生活和社会呢? 首先,要选取贴近生活的课题,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 小学综合实践课强调有意义的学习, 注重知识的获取和技能的掌握与情感教 育相结合,陶冶情操,培养兴趣。因此,学生的学习内容主要来源于儿童生活实 践经验,以日常生活中的问题选取学习课题,建立与生活目的的联系,使学生产 生情趣,这是维系学习的原动力。因此,选取学习课题时,就应当使课程和学生 的生活和社会实际相关联, 缩小与学生的距离, 为学生的知行统一搭起一座桥梁, 使它们得以沟通。例如:在教授综合实践活动课――《走进春天》时,可以让学 生们去走一走、看一看、找一找,真真切切地去感受春的变化,春的气息,这毫无疑问比课文中的描述要更有说服力。 其次,要注重生活时空的多元,实现学生乐学的需要。 小学综合实践课要回归生活和社会,我们不能将学生圈于学校,而要以学生 的活动和交往为线路,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维的活动网络,全面实施教育。 引领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在家庭、社区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用自己的眼 睛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生活,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生活。因此,活动的 组织形式要根据时空的特点,或班级,或小队,因地制宜,因"效”制宜。要通 过各种生活体验活动,满足学生的天性,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快乐和愉悦的同时 获得发展。例如:在教授综合实践活动课――《不断更新的通信家族》时,教师 可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从身边熟悉的事物入手, 留心观察社会生活中发生 的变化,体会社会进步与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积极影响。通过简单的观察、 调查锻炼和提高调查、探究及搜集资料的能力,学会讨论与合作。从而让学生们 在自主学习中了解到了通信及交通的发展与人们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最后,要发挥时间上的近距离效应,实施学生生活中的教学。 生活是最好的老师!生活知识包罗万象,它可使幼童成长为学生,可把学生 熏陶为学者,可让学者历练为智人,可将智人钝化为哲父!生活课堂,使每一位 在其怀里成长的孩子都享有积极的受教育的机会。早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伟 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曾提出“生活即教育”理论,大力倡导生活教学。 他说: “要做,要真正做,只有到社会上去,以社会为学校。这样,教育的材料、 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增加,学生、先生也可以更 多起来。 ”他还指出, “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 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要使学生“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 真正的教育”“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内容” , 。由此他认为生活的过程就是 教育的过程,教育应该在种种生活中进行,从中可以看出他极其重视学生在生活 中的亲身经历、实践和创造,注重教育向生活的回归。因此,理论联系实际是小 学综合实践课的最大特点,当今世界的社会现象千变万化,学生生活在充满各种 信息的社会里,适当引入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助于目标的 有效达成。 由此可见,小学综合实践课只有系统性知识教学是不够的,学校现实生活中 的各种生活事件随时发生,因此,教师要注意把握时机,抓住教育的切入点、结合点, 针对学生的思想和具体表现找准时机, 然后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 有目的地渗透, 使学生随时随地受到教育, 从而促进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的统一, 生活与发展的统一。 综合实践活动课还带来了一系列的变化 融洽了师生关系,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实践活动课中,师生的角色不同 于传统课堂上单一性,在共同探讨问题、共同操作实践活动中,培养了学生与教 师的相互合作精神,师生交流机会增多了,彼此间相互了解、相互沟通,从而保 证了实践活动继续开展及相关自然科学教学的顺利进行。 提高了学生的素质,也提高了教学质量。每参与一次实践活动,学生就要通 过上网、 阅读科普书籍、 报刊, 或向专业人员咨询等多种途径, 以获取相关知识, 并且亲身实践。使学生形成了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以及良好的学习方式。在这 个过程中既培养了动手操作、观察实验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积极思维,驾驭知识 的综合能力。 实践活动的全过程,包含着对旧知识应用巩固、延伸和对新知识渴求探索, 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所以,极大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总之,小学综合实践课“回归生活和社会”是立足于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 的主体性思想;立足于课内外结合,课堂与生活、与社会联系,促进知情意行统 一的整体性思想;立足于学生社会活动的实践性思想的合理教学思路。是力求教 学目标、教育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实施符合学生的生活逻辑,建立在学生生活经验 基础上的,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内在规律安排教育活动的开放性教学。这 种教学思路既为广大教师所认可,又为全体学生所接受。唯此,才能使小学综合 实践课真正成为一切学生喜欢的、真实有效的生活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是现代教育中的个性内容、体验内容和反思内容,与传统教育片面追求教育个体的发展、共性和知识有所不同,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学习生态化空间,学生是这个空间的主导者,学生具有整个活动绝对的支配权和主导权,能够以自我和团队为中心,推动活动的进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更谋求独立完成整个活动,而不是聆听教诲和听取指导。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这个生态化空间里,只是一个绝对的引导者、指导者和旁观者。目录基本定义教育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的意义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性 编辑本段基本定义 与传统实践活动强烈的目标性不同,综合实践活动更强调多种主题,多种任务模式,多种研究方法的综合,这种复合不是来自教师的人为复杂化,而是来自于学生个体对实践活动主题的更深入认识和挖掘过程。 在国外,教育的综合实践活动被童子军组织、民间公益组织、社区管理组织所分解,学校只是起到了辅助和输送的作用。在中国,综合实践活动通过课程改革被推动,附加在课程体系上的课标教材、封闭实践基地、素质报告承担了更多的实际责任。编辑本段教育课程 ☆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技术能力。(教育部文件:教基[2001]17号) ☆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包括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教育、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四部分内容。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旨在让学生联系社会实际,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学校要从实际出发,具体安排、确定综合实践活动各部分内容和组织形式。 研究性学习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要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是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 劳动技术教育主要对学生进行劳动观念和一般劳动技术能力的教育,进行现代职业意识、职业技能的培养和就业选择的指导。 社区服务主要通过学生在本社区以集体或个人形式参加各种公益活动,进行社会责任意识、助人为乐精神的教育,为社区的建设和发展服务。 社会实践主要通过军训和工农业生产劳动对学生进行国防教育、生产劳动教育,培养组织纪律性、集体观念和吃苦耐劳精神。学校可以结合实际,为学生走出学校,深入社会创造条件。”(教育部文件:教基[2000]3号)编辑本段综合实践活动的意义 ☆综合实践活动是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 它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等领域,并渗透信息技术教育。 作为一种独立形态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超越具有严密的知识体系和技能体系的学科界限,强调以学生的经验、社会实际和社会需要和问题为核心,以主题的形式对课程资源进行整合的课程,以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因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经验性课程。 作为一种独立形态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尤其注重学生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方式,转变学生那种单一的以知识授受为基本方式、以知识结果的获得为直接目的的学习活动,强调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如探究、调查、访问、考察、操作、服务、劳动实践和技术实践等。因而,综合实践活动注重学生对实际的活动过程的亲历和体验,它是一种实践性课程。 作为一种独立的课程形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超越教材、课堂和学校的局限,在活动时空上向自然环境、学生的生活领域和社会活动领域延伸,密切学生与自然、与社会、与生活的联系。因而,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向学生生活领域延伸的综合性课程。 作为一种独立的课程形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集中体现了新的课程管理和发展制度。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由国家统一制定课程标准和指导纲要,地方教育管理部门根据地方差异加以指导,学校根据相应的课程资源,进行校本开发和实施。因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仅仅是哪一级的课程,它体现了三级课程管理制度的特征和功能。因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最能体现学校特色、满足学生个性差异的发展性课程。 综上所述可见,综合实践活动不是教学层面的一种教学活动方式,而是课程层面的一种具有独立形态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实践性的综合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是着眼于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的发展性课程。(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与实践》) ☆定义:综合实践课程是一门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以学生自主选择的、直接体验的、研究探索的学习为课程基本方式,以贴近学生现实的生活实践、社会实践、科学实践的主题为课程基本内容,以学生个性养成为课程基本任务的非学科性课程。(北京市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综合实践课程标准) ☆“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信息技术教育”、 “劳动与技术教育”是国家为了帮助学校更好地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而特别指定的几个领域,而非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全部。四大指定领域在逻辑上不是并列的关系,更不是相互割裂的关系。“研究性学习”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基础,倡导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方式渗透于综合实践活动的全部内容之中。另一方面,“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 则是“研究性学习”探究的重要内容。所以,在实践过程中,四大指定领域是以融合的形态呈现的。 除上述指定领域以外,综合实践活动还包括大量非指定领域,如:班团队活动、校传统活动(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学生同伴间的交往活动、学生个人或群体的心理健康活动等等,这些活动在开展过程中可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定领域相结合,也可以单独开设,但课程目标的指向是一致的。 总之,指定领域与非指定领域互为补充,共同构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钟启泉、张华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 ☆综合实践活动是由国家设置,地方和学校根据实际开发的课程领域。因此,国家着眼于宏观指导而研制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地方和学校要根据纲要所设定的基本框架规划中小学活动的基本类型和具体活动方案。(张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与框架》) ☆综合实践活动是新课程理念的生长点。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我国课程体系中的确立,不仅意味着一种新的课程形态的诞生,更主要地是标志着一系列体现时代精神的新的课程理念的生成: 1.课程是生活世界的有机构成,而不是孤立于生活世界的抽象存在; 2.学习者是自己课程的主体,而不是别人提供的课程(哪怕这种课程是无可挑剔的)的被动接受者; 3.每一个人的学习方式都是其独特个性的体现,课程应尊重每一个人的学习方式的独特性; 4.分等划类的考试等量化评价方式不是课程评价的唯一形式或最好形式,质性评价更能体现人的发展的特殊性; 5.个性健全发展是课程的根本目标; …… 这些课程理念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可到充分展现,也必将会向其他课程领域逐步渗透。渗透了这些课程理念的课程,就是真正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课程,就是21世纪中国的理想课程。(张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与框架》) 1.实践活动的组织线索: 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选择和组织要围绕四条线索进行: ⑴学习者与自然的关系; ⑵学习者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 ⑶学习者与文化的关系; ⑷学习者与自我的关系。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垦站与实施应以学习者为核心,实现上述四种关系的均衡与整合,最终指向于学习者个性健全发展。编辑本段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性 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纲要的提出,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被提到前所未有重要程度。保障教育公平发展的基本手段,从纲要中,我们可以解读出有如下手段:教育资源重新分配;管办评分离;提高教育评价信息化。这些手段具有非常强势的行政含义,我们在破除教育行政色彩的同时,又在持续加强教育的行政背景。 实际上,破解教育公平难题的核心,还是在于综合实践活动。从本世纪初开始,综合实践活动逐步在各层面推广,走过的弯路有:综合实践活动开课难,缺乏详细的开课流程;各层部门缺乏对综合实践活动的一致认识;相关的实践基地使实践活动逐渐变味;综合实践活动逐渐沦为走形式,走过场。 实际上,综合实践活动难以有效推广,在于我们没有把这种教育形式提高到足够高的层次上,没有把综合实践当成基础教育的半壁江山去思考。 作为学生个体的学习基础,三维学习需求模型包含了群体-个性、知识-体验、发展-反思,从这个模型我们可以看出,群体、知识与发展是国内当前教育模式的基础,它们代表了教育的外在表现。可是如果没有有效的实践过程,我们就无法推动教育走向个性、体验和反思的内涵层面。 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看出,绑缚在综合实践上的社会责任非常多,可是从2001年以后,我们对于这种活动给予的关注又越来越少。 3维学习模型因此,综合实践活动在新纲要中,应当拥有足够的关注。具体推动的几个举措如下: 1、继续推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化管理的深化,从国家层面,对小学低年级、小学高年级、初中、高中、职业教育、大学等各阶段的实践活动流程模板进行确认。 2、建设实践活动标准评价与档案体系,强化过程评价和过程档案,把素质报告逐渐提升为包含学业评价和实践评价的综合标准电子档案。 3、加强教育部门与共青团组织的联系,推动开放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以开放、有序、安全的模式,建立开放社会实践基地,逐渐取消当前封闭实践基地的设立和经营。推动青少年荣誉体系的建设。提高综合实践活动与社会各部门的关联。 4、深化基础教育学分制, 改进分数评价,逐渐使用素质模型、荣誉体系、招生改革等模式,提高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程度。

  • 索引序列
  • 小学安全综合实践论文题目
  • 小学生综合实践论文
  • 中小学综合实践论文
  • 中小学生综合实践小论文
  • 小学课程综合实践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