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 研究斯金纳的操作行为主义论文

研究斯金纳的操作行为主义论文

发布时间:

研究斯金纳的操作行为主义论文

斯金纳的操作行为主义体系: 一行为的分类    斯金纳认为行为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应答性行为(或应答性学习) 第二类是被斯金纳称为操作性行为(或操作性学习)操作性行为不是由刺激激发,而只是有机体自身时不时发出的行为。在一个操作性行为发生之后,如果有一个作为强化物的事件紧随其后发生(称为“强化依随”)那么这一操作性行为发生的概率就可能提高。被强化了的操作行为在类似的环境中再度发生的可能性大大增加。所有的行为,不管是习得的,还是非习得的,都是个体强化史与其遗传素质的产物。斯金纳的操作行为主义与其他操作行为主义者对行为的定义有三个特点 ①操作行为是自发的而绝不是由刺激引发的。②操作性行为的研究不去考察那些机体内部可能会影响行为发生但又无法直接确定的因素。 ③操作性行为不是一个单独的反应,而是一类反应。二儿童行为的强化控制原理斯金纳认为,人的行为大部分是操作性的,任何习得行为都与及时强化有关。强化是操作行为主义的核心概念,所谓【强化】是使有机体在学习过程中增强行为发生频率的刺激。强化有连续强化与间歇强化、固定强化与偶然强化之分。此外强化还分为积极强化和消极强化。所谓积极强化又称“正强化”,是由于一个刺激的加入而增强了某一个操作性行为发生的概率。所谓消极强化又称“负强化”是由于一个刺激的排除而加强了某一个操作行为发生的概率。无论是积极强化还是消极强化,其结果都是增强反应的概率。需要指出的是,消极强化作用不同于惩罚,惩罚是为了消除行为,两者的目的不同,因此斯金纳建议以消退取代惩罚,提倡发挥强化的积极作用。三儿童行为的变化斯金纳把人们想要的操作性行为逐渐习得的过程称作【塑造】又称【接近法】为了控制儿童的行为,研究工作要具体地考虑四种条件的变化: ①第一基线。即儿童在实验操作以前的状态。(如入园哭泣) ②第一实验期。即给予一定的刺激。(如老师对刚入园的幼儿表现出亲切,或组织游戏吸引儿童,使他们安静下来、适应环境。) ③第二基线。即取消第一实验期所给予的刺激,以检查第一实验期的作用。(如看幼儿每天入园后是否还哭泣、不合群。) ④第二实验期。将第一实验机给予的刺激再度施予儿童,从而确定第一实验亲所给予的刺激的作用。 根据以上的实验处理可以画出儿童行为变化的曲线,找出行为变化的规律。斯金纳利用这种方法研究了儿童生理的各个方面的发展。 斯金纳的操作性行为理论不仅适用于儿童新行为的塑造,也同样适用于对不良行为的矫正。对儿童不良行为不加以强化,予以忽视,便能逐渐消退不良行为。但在实际教育中,人们发现单纯的忽视并不能消除不良行为,尤其是攻击性行为,因为忽视容易被当作默认,因此攻击性行为和严重的犯规行为应坚决地予以阻止。至于一些有严重的行为问题的儿童斯金纳利用渐进强化时间安排制定塑造行为的程序 以食物奖赏、独处、准假和给予看电视时间等手段进行强化,其结果可以使这类儿童学会处理个人卫生和掌握一定的社交行为,甚至能训练精神病患者,学会做有益的工作,具体做法包括模仿疗法、随机强化法,代币法和厌恶刺激法。P59各种方法的大致操作流程。四操作行为主义在儿童教育中的应用。为了减少学习的强制性,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斯金纳主张采用程序教学法来代替传统的教学。【程序教学法】是应用小步子渐进和及时强化的原理,通过教学机器把复杂的问题分解为一系列小的、易懂的问题一步一步呈现给学生,如果学生的回答与机器所呈现的答案相符,机器接着呈现下一问题。依次回答所有问题之后,再回过头来重新解决这个程序中的问题,并改正先前回答中的错误,经过多次重复,直到学生完全掌握程序中的所有材料为止。这种程序教学法体现了斯金纳的三个原则: 第一是小步子渐进原则。 第二是主动参加原则。 第三是及时反馈原则。五斯金纳的人格理论根据斯金纳的观点,人格可以看作是个体的独特行为方式或这种方式的组合。斯金纳利用每个人所处的环境的强化程序来考察人格的发展和改变。从而达到预测和控制人格发展的目的。这一点是斯金纳与其他人格发展的研究者的不同之处。大多数的人格理论只是描述发展的阶段及特点,在一定程度上能达到预测的目的,但却不能达到控制的目的。斯金纳从学习的角度研究人格,了解人们如何在环境中学习各种行为,即在环境中哪些行为能得到强化,哪些行为得不到强化,从而形成适应复杂环境的生存技能,在这个学习过程中,人不仅接受强化,同时还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积极的选择和改变环境变量,对环境进行自我控制,每个人由于受到不同的强化,而形成不同的行为特点。一个人的人格形成以后,也是可以改变的,这种改变是终生不断的,人格之所以不断改变其根本的原因在于环境的不断改变,由此可见,斯金纳在环境决定论的道路上走得多么地远!

约翰·华生(John Broadus Watson,1878年1月9日—1958年9月25日)是美国心理学家,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1915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和实践、情绪条件作用和动物心理学。他认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不是意识而是行为,主张研究行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必须抛弃内省法,而代之以自然科学常用的实验法和观察法。他还把行为主义研究方法应用到了动物研究、儿童教养和广告方面。他在使心理学客观化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对美国心理学产生了重大影响。20世纪初期,华生(出版了《一个行为主义者心目中的心理学》一书,主张心理学的价值在对于行为的研究,而不是研究意识。这根本性的推翻了当时将内省作为主要研究方法并轻视行为研究的构造论心理学界。与他们相比,华生研究人体之于环境的变化,或者更明确的说:研究特定的刺激会引导人体作出何种反应。大多数华生的研究都属于比较心理学,比如他常研究动物的行为。华生深受俄国生理学家伊万·巴甫洛夫的影响,巴甫洛夫在研究狗的消化系统时,无意间发现了古典制约现象,并在接下来的研究里记载了细节。华生的理论强调生理学,认为以刺激能得到条件反射的反应—对比其他所有器官也会有类似的反射作用。也因此,华生可以被称为S-R(刺激—反应)心理学家。理论:本能理论、情绪理论、思维理论、人格理论、感觉理论代表作品:《行为主义》,《行为——比较心理学导言》 伯尔赫斯·弗雷德里克·斯金纳(Burrhus Frederic Skinner,1904—1990),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创始人。是一位美国心理学家,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他引入了操作条件性刺激。操作性条件反射这一概念,是斯金纳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斯金纳把行为分成两类:一类是应答性行为,这是由已知的刺激引起的反应;另一类是操作性行为,是有机体自身发出的反应,与任何已知刺激物无关。与这两类行为相应,斯金纳把条件反射也分为两类。与应答性行为相应的是应答性反射,称为S (刺激)型S型名称来自英文Stimulation。与操作性行为相应的是操作性反射,称为R(反应)型R型名称来自英文Reaction。斯金纳在对学习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强化理论,十分强调强化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强化就是通过强化物增强某种行为的过程,而强化物就是增加反应可能性的任何刺激。斯金纳把强化分成积极强化和消极强化两种。这两种强化都增加了反应再发生的可能性。斯金纳认为不能把消极强化与惩罚混为一谈。他通过系统的实验观察得出了一条重要结论:惩罚就是企图呈现消极强化物或排除积极强化物去刺激某个反应,仅是一种治标的方法,它对被惩罚者和惩罚者都是不利的。他的实验证明,惩罚只能暂时降低反应率,而不能减少消退过程中反应的总次数。斯金纳认为,学习是一种行为,当主体学习时反应速率就增强,不学习时反应速率则下降。因此他把学习定义为反应概率的变化,提出了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他看来,学习是一门科学,学习过程是循序渐进的过程;而教则是一门艺术,是把学生与教学大纲结合起来的艺术,是安排可能强化的事件来促进学习,教师起着监督者或中间人的作用。斯金纳激烈抨击传统的班级教学,指责它效率低下,质量不高。他根据操作性条件反射和积极强化的理论,对教学进行改革,设计了一套教学机器和程序教学方案。斯金纳一生著作很多。自1930年以来发表了百余篇论文和12本专著。他的主要著作有:《有机体的行为:一种实验的分析》 <科学与人类行为><言语行为><学习的科学和教学的艺术><教学机器> 。这些著作全面阐述了操作行为主义理论和这种理论在教学领域中的应用。他还用操作行为主义理论阐述社会生活问题,出版了小说<沃尔登第二> 以及《自由与人类的控制》《超越自由与尊严》。这些作品曾在美国社会中引起巨大反响和激烈争论。

(一) 行为的分类斯金纳把行为分为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两类。应答性行为:"应答"是由一种确定的刺激所激发的行为,服从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理论,它可以是无条件反射,也可以是条件反射。这是经典行为主义所注重的研究对象。操作性行为:"事实上,有机体的行为总是为了适应一定的环境的。一个有机体在一个环境中更多的行为是自发的,偶然的。一些自发的行为受到结果的强化【强化(reinforcement):使有机体的行为的发生频率得增强的刺激。强化有正负之分,当一种刺激的增加能增强行为发生频率的,称为正强化;当一种刺激的减少能增强行为发生频率的,就称为负强化。不管是正强化或负强化,都是为了增加行为发生的频率。】,就会经常重复出现。另一些行为没有得到结果强化,发生的频率就会下降直到不再发生。斯金纳把那些自发发生而受到强化后经常性重复的行为,称为操作行为。他把操作行为当作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构成操作行为主义的理论体系。

行为主义研究论文综述

行为主义心理学主张以客观的方法研究人类的行为,从而预测和控制有机体的行为。

行为主义心理学是美国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也是对西方心理学影响最大的流派之一,其创始人是美国的心理学家华生。

它可区分为古典行为主义学派和新行为主义学派。古典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以华生为首,其次则有霍尔特、亨特、拉什里和魏斯。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则为托尔曼、赫尔、斯金纳、班杜拉等。

研究对象

行为主义心理学规定其研究对象是可观察的客观行为。行为主义理论认为,行为就是一种可以外部观察的有机体的反应,其本质是人和动物对外界环境的适应,刺激—反应是有机体所有行为的共同要素。

学科任务

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研究目的是预测和控制有机体的行为。该理论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和动物的行为,而人和动物的行为都是由刺激—反应的联结构成的。

这样心理学通过对行为的研究就可以确定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结规律,以便人们在已知刺激后,能预测将会发生什么样的反应,或者当已知反应后,能够指出有效刺激的性质。

文献综述是对论文选题研究现状的梳理,但并不仅仅是把文献进行简单的堆砌与罗列,而是需要在总结梳理别人研究的同时,对已有的研究做出评价,也就是说有述有评,这也是为什么文献综述也叫做文献述评的原因。

1、强调后天学习的绝对性。知识并非天生,必须通过学习而获得。

2、反心理主义——认为心理概念并非科学。人们并不需要诸如欲望、目标、意识等概念来解释人类的心理学现象。

3、物种无差别论。行为主义机制适用于所有领域以及所有物种。

理论体系

1、学科性质

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心理学是一门纯粹的自然科学。行为主义心理学批评了传统的意识心理学,认为要使心理学取得与生物学、物理学等自然科学同样的地位,就必须放弃心理学研究中一切主观性的概念和术语,而采用更客观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2、研究对象

行为主义心理学规定其研究对象是可观察的客观行为。行为主义理论认为,行为就是一种可以外部观察的有机体的反应,其本质是人和动物对外界环境的适应,刺激—反应是有机体所有行为的共同要素。

3、学科任务

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研究目的是预测和控制有机体的行为。该理论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和动物的行为,而人和动物的行为都是由刺激—反应的联结构成的。

找到一个主线,做出你所读过的论文的方向点的框架。

行为主义的儿童恐惧研究论文

如果用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解释恐惧是如何形成的,那么很简单,就是恐惧也是被惊吓过的。

意见建议:恐惧症的触发来源于外界因素对反射神经的刺激,在日常生活中何时会遇到恐惧因素和动物本能的回避思考,恐惧症的触发在时间上是不确定的。生物的条件反射与记忆能力使被触发时,反应的强弱与时间是完全不同的。因此我认为单纯用某一种理论和方法来解决某一种疾病在现代科学是完全行不通的。

儿童恐惧心理的成因分析及调节策略

恐惧心理在儿童中是常见的,一般情况下,恐惧情绪是短暂的、不过分的。而有些儿童会出现持续的、严重的恐惧反应,表现为适应行为异常和焦虑、紧张,这种状况不利于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因此,本文在解析恐惧心理本质的基础上,分析儿童恐惧心理的成因,进而提出有效的调节策略。

一、恐惧心理的本质

恐惧是人类的基本情绪之一。存在主义先驱克尔凯郭尔认为:“恐惧是人的本质特征。”在生理学中,恐惧被定义为:个体知觉环境中出现了威胁或引起恐惧回忆的线索而产生的防御性反应。临床上把恐惧看作恐怖症,认为它是一种与刺激或情景有关,并与实际威胁比例失调的消极情绪。发展心理学认为,恐惧是对可知觉威胁或真正威胁的正常反应,是发展的必要组成部分。苏联彼得罗夫斯基和雅罗舍夫斯基主编的《心理学辞典》中指出:恐惧是在个体的生物生存或社会生活受到威胁的情境中产生的情绪,这种情绪是以实际的或想象的危险的源泉为目标的。

综上所述,恐惧心理的本质有以下三点:

首先,恐惧是人的基本原始情绪,是人面对危险情境时的一种本能的情绪反应;

其次,它是个体感受到自身有被损害或剥夺的可能性而又无能为力的结果;

再次,这种可能性包括现实的和预想的危险。

二、恐惧心理的表现形式

在日常生活中,恐惧心理广泛存在,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

以主体来分,有个体恐惧心理和群体恐惧心理,如个别儿童怕兔子,而绝大多数儿童怕黑;

从引起恐惧的事件来划分,最常见的有动物恐惧、社交恐惧、自身损伤恐惧、对自然事物和现象的恐惧,其中社交恐惧如儿童怕见陌生者,现象恐惧如儿童怕影子等;

以恐惧症状的程度来划分,有怀疑、担心、害怕、恐惧、恐怖等不同阶段和程度的心理状态。

三、儿童恐惧心理原因分析

儿童恐惧心理的表现多种多样,其成因也比较复杂,归结起来有以下几种:

第一,对恐惧刺激或事件缺乏正确的认知。 儿童的恐惧心理大部分是由于对引起恐惧的事物或现象没有一个全面而正确的认识而产生的。例如,许多儿童都坚信妖魔鬼怪是存在的,而且有魔法,力大无穷,无所不能。再比如,母亲送孩子到幼儿园后准备离开,孩子以为母亲要遗弃自己而大哭不止。

第二,恐惧刺激的.泛化。 即由于害怕一种刺激物,进而发展成惧怕与之相似或相关联的其他刺激物。这些刺激物的核心特征相同或刺激物之间有某种意义上的联系,因而只要看到其中的一个相关刺激物,就会立刻联想到核心刺激物,导致恐惧情绪的产生。例如,一个3岁的小男孩因为害怕兔子,发展成怕羽毛、棉花、羊毛,最后只要是任何毛茸茸的东西都会令他惧怕。

第三,对 新刺激不良适应。 当陌生人出现,或进入新的环境,又或熟悉的情境发生意料不到的变化时,儿童之前掌握的应对方法不再奏效,而新的应对方式还未习得,恐惧感就随之而来。例如,转入新的幼儿园或学校,课上老师突然提问、妈妈病倒了等事件发生时,儿童不知如何应对而心生恐惧。

第四,通过模仿而习得。 一般而言,处于儿童期的孩子都有较强的模仿能力,通过模仿,儿童可以获得良好的习惯、高尚的思想品质,同时也会习得不良的情绪,比如恐惧。孩子本身并不怕狗,但母亲每次看到狗都会失态惊叫,久而久之,孩子也习得了对狗的恐惧。

四、儿童恐惧心理的调节策略 一般说来,个体通常所惧怕的最终并未对自身造成影响或伤害,而恐惧心理本身却限制了个体的动机行为,阻碍个体的成长与进步。因此,调节恐惧心理、降低恐惧对儿童身心的消极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在理解了恐惧心理本质的基础上,结合对儿童恐惧心理的原因分析,提出以下几点调节策略:

第一,重建科学的认知。 儿童因对事物缺乏正确认识而产生恐惧时,大人应该给出合情合理的解释,才能克服他们的恐惧心理。例如,6岁的女儿特别害怕蜜蜂蜇,看到蜜蜂就惊叫。于是,父亲就对她讲了蜜蜂如何辛劳采集花粉,以及蜜蜂的劳动对美丽的花朵和丰硕的果实是何等重要,你不去招惹蜜蜂,它们也不会蜇你。而对怕鬼怪的孩子,就要告诉鬼怪是不存在的,用不着怕。对害怕雷电轰鸣的孩子,就给他讲述这种自然现象的发生过程,用知识消除恐惧。

第二,系统脱敏法。 当儿童惧怕无须恐惧的事物时,成人可以诱导他逐步接近所怕事物,分步骤、分阶段消除对特定对象的恐惧。心理学家琼斯曾用系统脱敏法治疗过一个怕兔子的小孩:每当小孩吃饭时,关着小白兔的笼子就被带进房间里来,最初放到离饭桌最远的地方,以后一天天靠近桌子,最后可以把小白兔放出来在屋内跑。到治疗结束时,小孩一点也不怕兔子了。

第三,培养孩子适应变化的能力。 首先,父母应该告诉孩子,面对新情境时不光是小孩,大人也会因为陌生而担忧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其次,父母可以教会孩子学习一些具体的生活技能来处理新问题。比如:到了新幼儿园或学校要学习主动结识新朋友、同学,与他人搞好关系,妈妈病了要主动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等。再次,要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自尊心与自信心,不怕困难和挑战,相信自己只要运用智慧,就有办法对付身边的事情。

第四,树立良好的榜样示范。 父母和老师是儿童主要的模仿对象,其言行举止会给儿童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父母和老师要以身作则,用实际言行告诉孩子什么应该怕,什么不应该怕。不要用恐吓的话语刺激孩子,如用鬼神、毒蛇、老虎来吓孩子。此外,要加强对孩子行为习惯的指导,以坚毅勇敢的行为影响孩子,培养孩子勇于探索的精神,从而帮助孩子克服恐惧心理。

《谈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当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满足,便开始重视自身的心理状况,尤其是幼儿素质教育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近年来,我园开展了一系列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笔者结合6年的幼儿教育经验,提出加强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措施,旨在提高促进幼儿身心的全面成长,并为今后相关工作提供参考建议。

关键词:幼儿园 心理健康 教育

一个人处于儿童时期时,其心智还未完全成熟,可塑性较强,因此在此阶段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取得更为实质的效果。校方应该构建出基于幼儿行为习惯的教育空间,从幼儿特殊的年龄段开展教育,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多样化的教育方式矫正儿童的不良行为,使其身心处于良好的发展状态。

一、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首先,处于幼儿园学习的儿童年龄分布在3-6岁,并且这个年龄段对于事物的感知能力较为丰富,与成人的感知能力相比并没有太大差别,但是在情绪起伏的影响因素以及情绪宣泄的方式上异于成人。幼儿不会压抑情绪变化,而是直接的通过语言、行为表现出来,自制能力较差,因此常常可以看到其行为夸张或者产生恐惧、愤怒等外放的情绪。随着幼儿的成长,其对于具体事物的感知能力变弱,而对抽象事物的感知能力越发敏感,包括危险、黑暗等,同时对于人为的语言伤害更加敏感,导致这些因素产生的根源在于幼儿的心理正在不断的成熟。

其次,由于幼儿园是众多儿童一同生活、学习的,因此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在幼儿当中不断体现出来,并且同伴数量随着幼儿年龄的成长在不断变多,其交际范围也不断拓宽,单独的玩耍已经转化为群体的活动,而当幼儿没有朋友的时候,会虚构出一个儿童与自己玩耍,由此可见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幼儿的心理健康有积极影响,而人际关系不好则容易使学生产生自卑等不良的情绪。

最后,幼儿在不断的学习和生活当中自我意识会不断加强,体现在幼儿对于自身的认识已经以聪明、愚笨、漂亮、丑陋等来划分,而自我评价标准取决于外界对幼儿的评价,例如家长、同学、老师等。因此外人对于幼儿的评价如果都是积极的,那么幼儿就会对自身产生肯定,加强了学习和生活的自信心,如果周遭的评价比较消极,那么幼儿就会对自身产生困惑,久而久之演变成自卑等心理习惯,而幼儿园是幼儿的主要活动场所,因此学生以及教师的评价对于幼儿的影响重大。

二、幼儿中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

幼儿中出现严重心理问题的几率较小,但是还是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包括行为习惯、情绪起伏、社会适应等方面。

第一,行为习惯问题。行为习惯中最为常见的问题就是多动症,此类幼儿由于在课堂或者活动中“坐不住”,所以难以平和的接受教育,并且注意力不集中,这主要是因为幼儿的自制能力薄弱;除此之外普遍存在的行为问题还有咬指甲、吸手指、挑食厌食以及说谎,咬指甲主要也是因为自制能力较差,常常会自觉或不自觉的咬指甲,这可能会带来一些卫生问题;挑食厌食表现在食欲不佳不吃或者吃的很少,而强制性的喂食容易导致呕吐;说谎体现为不自觉的描述的非真实事件,主要是由于虚荣心或者怕被责罚;吸手指与咬指甲类似,表现为不自觉吮吸手指,或者衣服等其他物件。

第二,情绪问题。情绪问题较为多样化,集中表现为情绪失控,平常闷闷不乐,情绪转化过快、不稳定;另外在入园的时候常常表现出过度的紧张、焦虑,并且引发生理问题,例如肚子疼等,存在厌学情绪,导致此问题主要是离开家长到陌生环境缺乏安全感;一部分幼儿脾气较为急躁,以不合理的行为来发泄情绪,并且不愿与人沟通,甚至会打人、砸东西等行为。

第三,交际问题。一些幼儿难以与其他和平相处,常出现打架等情况;同时在交际中还有一部分幼儿较为胆怯,对于和教师和同伴之间的交流容易恐惧;自闭同样是不良的交际问题,表现为孤独、无视他人、情感过于独立;同时还包括害羞、自卑、焦虑、忧郁等一系列的交际问题。幼儿在交际方面的问题直接影响幼儿的生活和学习,对于长远发展有不良影响。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首先,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儿童自身的个性化发展,还要考虑其个人特质是否符合社会实际,使幼儿的个性化与社会存在共通性,并且利用一定的手段增强其个性化发展。

其次,要想在短期内实现心理教育的效果难度极大,及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也难以保证幼儿完全吸收,因此心理教育比较有持续性和全面性。在课程教学中应该将心理教育融入到幼儿的实际生活当中。

再次,心理品质虽然是对心里的改造,但是其目的还是规范行为,因此要使心理和行为表现出相协调的良好情况,就需要从心理教育和行为教育两方面入手,只有双管齐下全方位的教育才能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

然后,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遵循幼儿的年龄特征和发展规律,并且有预见性的分析幼儿的发展,提前做好准备工作。幼儿对于学习以及生活习惯直接体验,而不善于复杂的理解消化,因此教师采用直接经验的教育方式,从而让幼儿在游戏中有所收获。

最后,为了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必须使家庭教育和校园教育相协调,而社会环境应该与幼儿心理发展保持一致,不断以家庭、学校、社会等外部因素来引导幼儿,还应该使幼儿对这些外部因素的影响转化为自身的内控力,从而达到自我实现的目标。

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质量的有效措施

(一)提高教师素质

从幼师角度来说,首先教师应该具备正确的教育理念,并且树立正确的儿童观,要知道心理健康教育并不仅仅是关心几个儿童,而是要将教育面覆盖到全体儿童,这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理念。尽管幼儿的年纪娇小,没有接触过社会,但是其个体仍旧存在差异,这需要教师深入了解幼儿的内心,以饱满的激情投入到教育工作中,同时将关怀和爱散播到每一个儿童当中,做到一视同仁。例如在我们班级中有一个男孩叫魏泓谟,他十分可爱,但是由于先天的差异,个头比同龄的小朋友矮了许多,因此一直很孤僻不爱与其他小朋友玩耍,在和老师交流的时候也是一直重复老师的话,但是他的自理能力不比别人差,每次看到他我的心里总是能充满疼惜,有的时候看到其他小朋友欺负他,他稚嫩的眼神总是充满了坚强,对此我给了他更多的关怀,当他害怕时我会去抱住他,告诉他还有很多小朋友关心她,经过老师们的共同努力,他也慢慢融入了小朋友当中,看到他脸上出现灿烂的笑容,我的心中有说不出的欣慰。

另外为了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教师应该加强自身的心理卫生保健,从而在教育中对幼儿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由此可以得知教师人格不仅仅是教育质量的保证,也是幼儿心理健康水平的决定性因素。有权威学者提出:如果教师自身心理存在障碍,那么就会对幼儿的的心里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儿童出现心理障碍的几率也较高,因此,教师不应将不良情绪带到幼儿园中,更不能在儿童面前表现出焦躁、烦闷等不良情绪,同时加强自身品质、心理健康的培训力度。在对幼儿的心里健康教育中还存在一个误区,就是一些教师将小学、初中甚至更高年龄段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直接照搬到幼儿教育中,这种教学理念脱离了幼儿的实际情况,忽略了幼儿实际的理解能力和接受限度,最后往往难以达到教育效果,还容易使儿童产生困惑。例如当一些儿童的行为举止出现异常的时候往往以简单的行为治疗来处理,仅考虑了当下的效果,而忽略了对幼儿的长远影响,最终未能实现行为矫正,反而出现了一系列新的问题。综上所述,教师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决定了幼儿园心理教育的质量,而自身素质的加强也是教师未来重点的学习目标。

(二)为儿童构建良好的教育环境

处于幼儿阶段的儿童容易受到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有必要改善儿童的心理环境,从而改善幼儿的心理状况。在《幼儿园工作规程》当中明确规定,幼儿园应该构建与教育相符合的环境,从而为幼儿提供展现的平台。因此在校园环境方面必须保证卫生、安全以及使用,提高绿化的覆盖面,同时设计出符合幼儿发展特征的教育空间。幼儿园属于儿童群体的教育以及保育部门,因此其空间必须具备较强的综合性,包括学习、玩耍等。心理环境对幼儿的影响较大,同时也关系到教师开展教育的有效性,优越的心理环境能够帮助幼儿树立优良的品质以及奋发向上的精神,有利于教师和幼儿之间的良好沟通。

(三)基于幼儿全体开展教育,提高幼儿的积极性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幼儿园属于群体的生活、学习结构,因此个体心理的发展受到其同伴的较大影响,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的时候,不仅应该基于每个儿童的实际,还应该上升到整体,不断提高全体儿童的综合素质,从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良好的班级气氛感染儿童个体。在教学当中,教师应该秉承整体教育的理念,体现出儿童个体在团体中的价值,让儿童感受到来自集体的荣誉感以及自身的自信,从而让儿童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并且能够进一步强化幼儿的团队合作挂念,加强了班级整体的凝聚力。

(四)以问题性教育增强幼儿的心理素质

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对幼儿适应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教育内容必须是符合幼儿生活实际的,能够让幼儿在心里产生共鸣,以幼儿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为教育的切入口,不断强化幼儿的认知能力,即加强问题性教育。问题性教育对于教师的要求较高,需要教师在教育任务当中具备敏锐的洞察力,能够及时发现幼儿的行为性质,能够从幼儿日常的行为习惯中总结出教育的重点,从而使教育更有针对性。教师应该以调动儿童的积极性、主动性、独立性为主要的教学目标,使幼儿在面对问题时能够迅速做出反应,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要过多的干涉,让幼儿发挥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教师主要负责矫正和引导。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应该以组间讨论、情景模拟为主要方式,让幼儿感受到在真实环境中应该做出的正确反应。问题性教育模式较为注重问题隐藏的教学价值,只有挖掘出问题背后的教育意义,才能使教育更加有效,将问题作为突破口,不断优化改善幼儿的行为习惯,利用教学资源构建良好的教学环境,使幼儿的心理素质不断得到提高,为今后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强化幼儿的心理辅导教育

对幼儿的心理辅导包括学习辅导、人格辅导、生活辅导等方面,心理辅导使幼儿心理成长更加符合社会实际,同时能够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让幼儿得到全面的发展。主要的辅导类型有以下几种:第一,人格辅导,即教师以自身的较强素质感化幼儿,使其懂得具备爱人的能力和被爱的感知能力,并懂得从事物中获得快乐,同时还需要教育幼儿在与同伴、家长、老师沟通时的基本原则和礼貌,初步形成一个懂得合作、宽容、协助、尊重的人际交往能力架构,并且对于美好事物具有判断力和感受力,能够根据对这些事物的评价来观察自身和他人的行为,最后还包括幼儿独立能力的培养,这里的独立能力指养成自主选择,能够做出决定并且付诸实践的能力。第二,学习辅导,学习辅导则是对幼儿学习能力的培养,包括记忆能力、理解能力、观察能力、听说能力等方面的锻炼,学习辅导的目标是让幼儿具备初步的学习能力,并且这种能力在日后能够不断发展,为幼儿未来小学、初中、高中或者更高学府的学习做好铺垫,让幼儿能够从学习中培养兴趣,从而使幼儿产生良好的学习态度。第三,生活辅导,生活辅导是较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因为其质量直接决定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习惯,以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为辅导目标,让幼儿懂得如何去应对生活中出现的种种困难,在面对生活挫折的时候保持乐观的心态,同时能够判断好与坏,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初步形成对自己对他人的责任感。

结束语

总的来说,心里健康教育是当前幼儿成长的必要工作,也是幼儿园教育的核心,其对于教师的要求标准较高,需要教师从幼儿的实际出发,开展全面的又有针对性的心理教育,为幼儿的不断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张红.读懂孩子,别样彩虹再现――对刚入园幼儿的教育心得[J].考试周刊,2013(104).

[2]陈李娟.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7).

[3]孙巾凌.如何培养幼儿健康的心理品质[J].课程教育研究,2013(28).

[4]郭宗莉.减缓幼儿心理坡度 科学实现幼小衔接[J].思想理论教育,2013(18).

[5]毕爽.浅谈如何在幼儿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3(11).

[6]张小培.浅谈如何在亲子活动中保障幼儿的心理健康――基于对农村幼儿园亲子活动的思考[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3(10).

论文研究的维度划分和操作定义

运用理论知识来区分。操作化定义是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实际可以观测的变量和指标,然后用变量语言将抽象命题(由理论上定义的概念所组成)重新表述为可以直接检验的具体命题。操作化定义可视为一种能清楚说明这些变量和指标的量度程序,它包括具体的量表、表格以及收集资料的详细指令等。操作化定义既要包含抽象定义的内容,又要使人们能够根据它正确地将被研究的个体加以分类,并且还要使所有利用这一程序的人都得出同样的结果。

· 题名(Title,Topic)题名又称题目或标题。题名是以最恰当、最简明的词语反映论文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的逻辑组合。 论文题目是一篇论文给出的涉及论文范围与水平的第一个重要信息,也是必须考虑到有助于选定关键词不达意和编制题录、索引等二次文献可以提供检索的特定实用信息。论文题目十分重要,必须用心斟酌选定。有人描述其重要性,用了下面的一句话:“论文题目是文章的一半”。 对论文题目的要求是:准确得体:简短精炼:外延和内涵恰如其分:醒目。· 作者姓名和单位(Author and department)这一项属于论文署名问题。署名一是为了表明文责自负,二是记录作用的劳动成果,三是便于读者与作者的联系及文献检索(作者索引)。大致分为二种情形,即:单个作者论文和多作者论文。后者按署名顺序列为第一作者、第二作者……。重要的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对研究工作与论文撰写实际贡献最大的列为第一作者,贡献次之的,列为第二作者,余类推。注明作者所在单位同样是为了便于读者与作者的联系。(三)摘要(Abstract)论文一般应有摘要,有些为了国际交流,还有外文(多用英文)摘要。它是论文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其他用是不阅读论文全文即能获得必要的信息。摘要应包含以下内容: ①从事这一研究的目的和重要性; ②研究的主要内容,指明完成了哪些工作; ③获得的基本结论和研究成果,突出论文的新见解; ④结论或结果的意义。· 关键词(Key words)关键词属于主题词中的一类。主题词除关键词外,还包含有单元词、标题词的叙词。主题词是用来描述文献资料主题和给出检索文献资料的一种新型的情报检索语言词汇,正是由于它的出现和发展,才使得情报检索计算机化(计算机检索)成为可能。 主题词是指以概念的特性关系来区分事物,用自然语言来表达,并且具有组配功能,用以准确显示词与词之间的语义概念关系的动态性的词或词组。关键词是标示文献关建主题内容,但未经规范处理的主题词。关键词是为了文献标引工作,从论文中选取出来,用以表示全文主要内容信息款目的单词或术语。一篇论文可选取3~8个词作为关键词。关键词或主题词的一般选择方法是由作者在完成论文写作后,纵观全文,先出能表示论文主要内容的信息或词汇,这些住处或词江,可以从论文标题中去找和选,也可以从论文内容中去找和选。例如上例,关键词选用了6个,其中前三个就是从论文标题中选出的,而后三个却是从论文内容中选取出来的。后三个关键词的选取,补充了论文标题所未能表示出的主要内容信息,也提高了所涉及的概念深度。需要选出,与从标题中选出的关键词一道,组成该论文的关键词组。关键词与主题词的运用,主要是为了适应计算机检索的需要,以及适应国际计算机联机检索的需要。一个刊物增加“关键词”这一项,就为该刊物提高“引用率”、增加“知名度”开辟了一个新的途径。(五)引言(Introduction)引言又称前言,属于整篇论文的引论部分。其写作内容包括:研究的理由、目的、背景、前人的工作和知识空白,理论依据和实验基础,预期的结果及其在相关领域里的地位、作用和意义。引言的文字不可冗长,内容选择不必过于分散、琐碎,措词要精炼,要吸引读者读下去。引言的篇幅大小,并无硬性的统一规定,需视整篇论文篇幅的大小及论文内容的需要来确定,长的可达700~800字或1000字左右,短的可不到100字。

这里的维度相当于视角,即谈你选择这些提问问题的原因,主要考虑的因素,基于那种理论或标准,该依据理论的不足与优势等。这是我的理解,希望对你有帮助。

分析的维度,又称分析的类目,是根据研究需要而设计的将资料内容进行分类的项目和标准。设计分析维度、类别有两种基本方法,一是采用现成的分析维度系统,二是研究者根据研究目标自行设计。第一种方法:先让两人根据同一标准,独立编录同样用途的维度、类别,然后计算两者之间的信度,并据此共同讨论标准,再进行编录,直到对分析维度系统有基本一致的理解为止。最后,还需要让两者用该系统编录几个新的材料,并计算评分者的信度,如果结果满意,则可用此编录其余的材料。第二种方法:首先熟悉、分析有关材料,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初步的分析维度,然后对其进行试用,了解其可行性、适用性与合理性,之后再进行修订、试用,直至发展出客观性较强的分析维度为止。分析维度必须有明确的操作定义。设计分析维度过程基本原则:·分类必须完全、彻底、能适合于所有分析材料,使所有分析单位都可归入相应的类别,不能出现无处可归的现象。·在分类中,应当使用同一个分类标准,即只能从众多属性中选取一个作为分类依据。· 分类的层次必须明确,逐级展开,不能越级和出现层次混淆的现象。·分析类别(维度)必须在进行具体评判记录前事先确定。·在设计分析维度时应考虑如何对内容分析结果进行定量分析,即考虑到使结果适合数据处理的问题。

跨行业操作方法研究论文

运输服务的创新模式分析

以个人为例,从传统成熟行业跳槽到高新互联网高科技行业的recruiter,可能大家会认为recruiter的工作内容一样,方法论一样,跨行业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但是不同行业对于recruiter的素质和能力要求的偏重点不一样,人脉资源也不可复用,特别是从成熟完善行业到日新月异的互联网高新科技其实难度也是很大的。 那如何打破行业壁垒,找到一份心仪工作? 给大家分享经验总结的求职三步法:分析职位内容画出岗位关键信息-分析关键信息总结岗位考察重点-根据考察重点寻求个人契合点。 靠谱的方法论都是简单的组合,成功与否在于是否贯彻执行到底。以自己求职经历为例,给大家分享该方法具体操作过程。 1.首先拿到心仪公司职位描述,结合自己对该公司基本信息和企业文化了解,画出以下岗位重点关键词(加粗倾斜)。 2.根据关键信息提取岗位考核重点-工作内容、能力和素质要求。 3.根据考核内容梳理求出重点问题(加粗倾斜问题都是有在真实面试中遇到的问题,表示预测准确,一般30分钟可以聊6-10个问题不等,当时面试猜中8个问题,准确度80%)。 除了具体问题的分析,还需要分析整理出个人软性素质相关匹配度。 然后针对以上情况进行简历和面试问题的准备。 (1)简历准备:根据以上问题重点有侧重点完善好每份工作的工作内容、工作成就和项目内容,记住:你写的内容要是对方想了解和看到的内容。比如: (2)面试准备:根据以上问题结合自身经验和案例,有逻辑和条理的输出问题的答题逻辑,可结合问题-挑战-行动-结果逻辑进行准备。比如: 也是可以初步梳理个人与岗位的匹配度,如果中途发现匹配度不是那么高,也可以看看其他合适的岗位,以避免浪费时间。除此之外,如果有朋友在心仪行业和公司可以拿到一手信息进行补充和核实,还可以内推,成功率将会更高,祝愿大家求职顺利,找到心仪工作。 本人也不是面霸,这是我参加的第三次面试经历,只是找准方向,用对方法,达成率将大大提高。 最后,该方法仅仅是个人经验的总结,欢迎大家补充和指教。

如果你的跳槽是要跨行业或者跨岗位来进行的,那么在 面试 的时候,基本上逃不过一道 面试题 ,就是你为什么要换一个行业或者岗位。那么你知道如何跨行业跳槽才能成功吗?我就给大家解答一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欢迎阅读!

【1】如何跨行业跳槽才能成功

一、梳理自己的底层能力

工作起来所需要的底层能力无非是:沟通力、 总结 归纳力和表现力。

沟通力在 职场 上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以至于我想把它归为核心竞争力。在职场上要完成一项工作,只有极少数是可以单枪匹马完成的,大多数都需要协作。这个时候,能把资源都协同起来推动工作的进展的人,就是最“有能力的人”。

总结归纳力很好理解了,能在繁多的信息中准确抓出to do list 的人,哪个领导不爱?如果开个会,你连自己要做什么都没能弄明白,那还是先练基本功吧。

表现力指的是能够将自己的想法和工作成果展现出来的能力。很多人其实脑子里是有想法的,但就是说不明白,word、ppt 通通不管用,那在别人眼里,这就是没想法。没有办法准确表达出来的想法,就是没想法。展现工作成果这也是职场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吧,如何体现自己在工作中的作用,如何能把团队和个人的产出都平衡展现好,是一门很大的学问。

梳理出自己的底层能力,其实也是重新评估自己的一个过程:到底有没有资本去换个行业或者工种生存下来?我想要的这个突破到底是不是我能胜任的?

如果三项底层能力都及格,那我觉得你真的做什么都可以的。

二、无限靠近自己想要从事的事业或者岗位

如果你想跨行业、换岗位去工作,那你知道你要换过去的岗位和行业,工作起来到底是在干什么吗?面试的时候人家问你,你能应对吗?

这个时候,你就应该去找人聊,广泛的去找不同行业不同岗位的人聊天,看看这个行业、这个岗位究竟是在做什么,以及了解基本的岗位需求和行业信息。

如果不是我的朋友提醒我,我差点就忘了我当时为了找不同的人聊天有多努力了。

我当时先是扫了一圈朋友圈,不管跟人家熟不熟,只要是我觉得ta发过的工作内容是我想了解的,我都会去私聊这个人,要么请吃饭,要么约一个电话的机会。不仅跟这个人聊,我还会问他有没有相关的朋友可以推荐给我,语气诚恳,姿态很低,毕竟你是在请人家帮你。

最重要,不断散发你想要跨行业换工作的想法给身边的人,除了你现在的同事领导。这种信号的释放能聚集到很多你想象不到的人的帮助,我就是这样换到第二份工作的。

这么说起来,整个过程很像找对象。看中你喜欢的人,想各种 方法 去了解ta,不断散发自己要找对象的信号,最后通过信息的收集和整理来为下一步做打算。

三、一岗一 简历

如果你已经经历了上面两步,到了写简历就是真实上战场了,不要想着一份简历投遍天下,你甚至需要做到给每一个你想投的岗位都写一份简历。

我换第一份工作的时候,因为行业和岗位都想换,真的走了很远的路。后来有一天我不小心打开了那个找工作的文件夹,发现里面不同版本的简历和cover letter,有40多个文件,不可谓不努力。

你需要把你所有的经历都先列下来,然后根据岗位的要求和岗位的特性把你的经历挑出来一一对应。

有的同学会问了,那都是换行业和换岗位了,怎么还能一一对应呢?

这里就需要你的思考了,你需要根据你掌握的信息,对这个职位进行分析,然后再进行可以转化的能力匹配。

比如你以前是销售,其实销售无论卖什么,都是在卖一套解决方案,那么形成这套解决方案的你,就应该具备文案撰写能力、沟通能力、客户信息获取能力和交易判断能力,这些能力都是可以转换的。

你如果要去应聘策划一类的,那么文案撰写能力和客户信息获取能力就是很重要的可以转化到这个岗位的能力;如果你要应聘项目管理一类的,销售在成单的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个项目管理的过程,只是项目大小的区别,这个时候只要展示出你有项目的统筹能力和沟通能力,就能很好地激发招聘者的兴趣。

总之,如果你已经走到了这一步,那你对自己和要去应聘的岗位是要有一定的认知和了解的,如果连简历的技能转化都做不到的话,说明你可能还没有为转行和转岗做好准备。

【2】为什么要跨行业跳槽

第一, 职业规划 决定。这就是走务虚的路线,你可以说自己经过几年的工作沉淀,对自己的职业发展与定位有了新的思考。说白了就是你当年做学生那会的想法过时了,现在打算重新来过。

第二,行业现状所限。这就要求你对打算去的新的行业得有点了解了,然后把这个行业给它夸一夸。那本着趋利避害的想法,自然是希望能奔向一个更好的、更有前景的行业来谋求发展。那用这点做说辞的时候,要注意一个对比程度的问题。你要把回答的重心放在想去的这个行业的优势上,别去吐槽所在行业的劣势或者不堪。这会给人一种卸磨杀驴的感觉,另外也不太客观。毕竟再怎么落寞的行业都有人混得风生水起、赚的盆满钵满,你做不到只能说明你能力不行。

第三,平衡工作与生活。其实这个说辞是蛮好的。因为现阶段,越来越多的单位吧也不把所谓的顾大家舍小家给时时挂在嘴边上了。这倒不是因为老板们变仁慈了,而是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一个员工如果没办法把家庭与工作平衡好,导致自己的生活一团糟,不仅会严重影响本职工作,甚至还说明你这人吧兼顾能力、沟通能力、情商可能都一般。所以,你要是说为了更好的去平衡工作与生活的关系,也是一种可以接受的原因。跳槽路线图,让换工作更有价值 - 网易云课堂第三,平衡工作与生活。其实这个说辞是蛮好的。因为现阶段,越来越多的单位吧也不把所谓的顾大家舍小家给时时挂在嘴边上了。这倒不是因为老板们变仁慈了,而是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一个员工如果没办法把家庭与工作平衡好,导致自己的生活一团糟,不仅会严重影响本职工作,甚至还说明你这人吧兼顾能力、沟通能力、情商可能都一般。所以,你要是说为了更好的去平衡工作与生活的关系,也是一种可以接受的原因。

第四,收入压力。说白了就是想赚钱,这个理由乍一听有些赤裸裸,但其实在这个面试题上也不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至少,没什么可以去让人吐槽的。你比如我之前在金融行业工作的时候,有一次社招面试了一个小伙子,他原来在一个种子公司工作。问他为啥要跳槽时,人家就很直接的回答,原单位虽然比较稳定清闲,而且跟他大学的专业对口,但行业的整体薪酬水平太低了。一个月四千多元的收入,在这样一个新一线城市,对于男生而言实在太低了。所以,必须要趁着年轻转行,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博取一个高薪酬的机会。未来才有可能安家置业、娶妻生子。这番说辞,虽然有些直接,但很有信服力。

第五,谋求多元发展。这个说辞呢,比较适合那些在原行业、原岗位做了比较久的,甚至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或者认可的跳槽人士。说白了,你在之前那个圈子吧,已经做的不错了,但如果自己在职业发展上想进一步,那么过分单一的职业经历可能会有限制,所以要跳出来挑战一下自己。举个例子,我有一位老同事,他呢是做培训出身的,当时在业内已经是小有名气了。后来他跳槽到了一家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从事乙方的工作。又干了五六年后,现在自己出来做人力资资源服务,主要就是做其中的培训外包。说白了,人家非常清楚知道自己要什么,而要想得到自己所求的,又必须得积累什么样的 经验 。那这种说辞吧,用的时候要谨慎,别给新东家一种你就是来镀金的感觉。所以,不建议工作仅五六年之内的职场新人来采用。

第六,自然转变。这是啥意思呢?就是你的跳槽乍一看是跨了行业与岗位了,但实际上在你们的行业圈子里,这种跳槽的路径是非常普遍的。换成学生的话讲,就是专业也对口。你比如,一些汽车 修理 厂或者4S店的维修人员,他们很多会跳槽到财险公司去从事车险查勘理赔定损等工作。这乍一看是从汽车业跳到了 保险 业,从维修岗位换到了理赔岗位,但实际上两者的性质有很多相似的地方。而在实际的工作场景中,这两类人员基本就是以一种合作的方式同时出现的。所以,这种转变本身就具备合理性与正当性。

【3】跨行业跳槽要注意什么

一、拆解:在基础框架内,拆解到影响企业的利益关系为止

以研究消费者为例,你必须将消费者分解为更多的身份。

消费者仅仅是购买的人吗?但你有没有想过购买的人只是跑腿,压根没有决策权呢?

很多TOB的市场不就是这样吗?底下的人负责去买,具体审批还是领导。

所以,你要学会看你行业的属性,正确拆解消费者。一般来讲,消费者可分为决策者、影响者、购买者、使用者、传播者和分销者。

你可能觉得这只是概念上的分类,并没有多大意义。但现实中确实有意义。

比如一些社区卖菜的项目,都是通过团长的模式分销和传播,团长本身就是通过买菜也就是说消费者发展而来的,所以这个团长既是消费者,又是传播者和分销商。

那到底要怎么拆解呢?

拆解到能够影响到企业的利益关系为止,没有利益关系的则不必拆解了。

比如童装行业,你要研究爸爸妈妈以及小孩的喜好,但是爷爷奶奶就不用了,老人影响购买什么衣服的作用小,掏钱的可能性也小。

所以,要学会拆解,就必须有基本的框架常识,第二个学会根据行业特点,选择哪些为最终的分析要素。

二、深化:以品牌为中心,研究哪些是更好的交易关系

我们很多时候做行业研究都搞错了,以企业为中心,企业只是一个组织,方便商业往来和政府监管。

行业分析真正的中心是品牌,研究品牌主体,研究更好的交易关系。

比如研究竞争对手,竞争对手有哪几个品牌?分别定位是什么?底下有哪几款产品?对应消费者哪些需求?他们在哪些方面比竞争对手更好地满足了消费者需求?

记住,研究品牌只要抓住一个根本:更好的交易关系。

行业内为什么有些企业这方面表现好,有些企业另一方面表现好。归根结底是消费者会为企业某些优势买单,并且这种关系是共赢的。

三、闭环:以企业内外连接为重点,看有没有断档

更好的交易关系分为两点:一个是对消费者更有利;一个是企业能够持续这种关系。

说白了,企业好比后台,消费者好比前台,两者通过品牌连接,但要能够形成一个闭环,品牌才能够持续。

举个反例:为什么有些共享单车连押金都退不起了呢?归根结底是因为只吸引了大量用户,甚至获得了很多押金,但是没有解决企业盈利问题。

本质上还是资本驱动下的盲目扩张,以获取用户为主要目的,一旦各路资本达不成统一共识,再加上自身造血功能的缺失,就难以运转了。

可以这样说,能够形成良性闭环的公司,即使小一点,未来也能够做大。反之,即使是大公司,也会最终被淘汰。

四、维度:不同维度看问题,更能识别庐山真面目

研究行业要跳出行业看行业,从更高维度或更小视角,往往能够有更多的收获。

比如从产业看行业,你会发现供应链、政策、社会关于行业的舆论等,也是影响一个行业的风向标。

再比如从人才看行业,往往企业的CEO职业背景和个性心理,某种程度上决定一个企业的方向和风格。

跨行业跳槽才能成功相关 文章 :

★ 关于学习的经典励志故事

★ 助你跳槽成功的四大“必修课”

★ 关于人力资源管理学习心得总结

  • 索引序列
  • 研究斯金纳的操作行为主义论文
  • 行为主义研究论文综述
  • 行为主义的儿童恐惧研究论文
  • 论文研究的维度划分和操作定义
  • 跨行业操作方法研究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