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邓稼先元勋 奠基 可歌可泣 选聘 谣言 鲜为人知2.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梳头 抱歉 秩序 深宵 伴侣 小楷 锲而不舍 硕果 卓越 心不在焉3.回忆鲁迅先生(节选)咳嗽 调羹 绞肉 薪金 校对 草率 洗澡 悠然 吩咐 抹杀 深恶痛绝 疙瘩 健康 不以为然4.孙权劝学博士 涉猎 刮目相待5.黄河颂气魄 狂澜 浊流 宛转 屏障 哺育 浩浩荡荡6.最后一课婉转 喧闹 诧异 懊悔7.土地的誓言誓言 胸膛 呻吟 嗥鸣 山涧 高粱 斑斓 缠绕 亘古 默契 田垄 埋葬9.阿长与《山海经》憎恶 菩萨 竹竿 烦琐 土匪 辫子 胸脯 疮疤10.老王惶恐 肿胀 荒僻 取缔11.台阶门槛 厚道 言外之意 糟糕 醒悟 微不足道 晌午 烦躁 大庭广众1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生疏 草率 诲人不倦 商酌 恳切 不耻下问 譬如 朦胧 颠沛流离14.驿路梨花暮色 陡峭 露宿 竹篾15.最苦与最乐失意 达观 如释重负 契约 监督 海阔天空17.紫藤萝瀑布瀑布 迸溅 挑逗 凝望 繁密 笼罩 忍俊不禁 枯槐 遗憾 仙露琼浆18.一颗小桃树忏悔 哆嗦 矜持 执着19.外国诗二首瞬息 怀恋 涉足 萋萋21.伟大的悲剧昔日 堡垒 辜负 凛冽 吞噬 疲惫 钦佩 鲁莽 毡鞋 保佑 厄运 拯救22.太空一日炽热 轮廓 俯瞰 模拟23.带上她的眼睛点缀 漫步 迟钝 闲暇 拍摄 蔚蓝 合拢 吟唱纯手打,如觉得我的回答不错的话,我,!
眼睛描写的片断〗 【清澈】 小叶是个十分苗条的姑娘,显得纤弱,她一头乌发,老束着一只紫红色的发箍,发箍上还缀满了白色的小花,两个深深的酒窝,一双眼睛像一汪清澈的湖水,长长的睫毛像道纱幕,使那双眼睛有时显得神秘、深沉。 ——李兴叶《“氓”》 她的眼睛是蔚蓝色的,像最深的湖水。 ——安徒生《海的女儿》 瞧她那黑亮的头发,瞧她那头发上的柔美的波纹,瞧她那得体的轻纱连衣裙,瞧她那黄金的胸针,高跟鞋使她的身量更显颀长苗条了。然而这一切的美,似乎都只是为了衬托她那俏丽的面庞,水泉映月般的眼睛,和她那天生动人的眉线! ——孟伟哉《夫妇》 我眼前这位少女变得异常美丽。一双大眼睛像夏夜晴空中的星星那样晶莹,像秋天小溪流水那样清澈。 ——符泰民《梅丽》 她的细长的眼睛是那样天真、那样纯洁地望着这整个世界,哪怕有什么肮脏的东西,有什么危险的东西,她一定也不曾看见。 ——欧阳山《三家巷》 一双清澈流动的眼睛,伏在弯弯的眉毛下面,和微黑的面庞对照,越显得晶莹。 ——矛盾《幻灭》 【明亮】 她的眼睛很亮,亮得像没有微尘的海水,亮得宁静,永远不斜视似的。 ——陈残云《深圳河畔》 她那样笑着,微微侧着头,眼睛亮晶晶的,两个酒窝浅浅地浮在面颊上。——柯岩《寻找回来的世界》 他醒了,缓缓地睁开灰暗的眼睛,那是一双毫无期待的眼睛,冷漠而枯涩。忽然,像灯花一爆,眼里有了神,越来越亮了,一闪一闪地现出惊喜的光,像太阳越升越高,越来越亮。 ——陈放《白与绿》 他穿一件褪了色的蓝布大褂,好像永远是穿着这么一件一样。清瘦的下巴壳,高耸的肩膀,显得很没有生气。但是他的眼睛,却是奇怪的明亮,不过并不是炯炯有神发光得像猫儿的眼睛一样,而是坚定诚实的。 ——马识途《我的第一个老师》 【精神】 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曹雪芹《红楼梦》 又将鼓捶子轻轻地点了两下,方抬起头来,向台下一盼。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玉,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左右一顾一看,连那坐在远远墙角子里的人,都觉得王小玉看见我了。那坐得近的,更不必说。就这一眼,满院子里便鸦雀无声,比皇帝出来还要静悄得多呢,连一根针掉在地下都听得见响。 ——刘鹗《老残游记》 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罗贯中《三国演义》 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 ——罗贯中《三国演义》 她那璧玉般皎洁的面庞上,嵌着一双引人注目的丹凤眼,乌黑发亮的长长的卷发,在脑后盘成一个隆起的高髻,显得别有风韵。 ——张扬《第二次握手》 描写眼睛。 ——高尔基《马特维克日米亚金的一生》 他穿着一身蓝帆布的新工作服,隆起的肌肉,从衣服里突了出来,他笑眯眯地望着我,浓密眉毛下的一双大眼睛里,跳跃着兴奋而喜悦的火花。 ——丛维熙《女瓦斯员》 【激动】 方方的棕红色的脸上,有一对含蓄的眼睛,只有遇到使它分外激动的事情的时候,那双眼睛才迸射出火花似的光芒,但一霎时,又隐没在眼睛的深处了。 ——竹青《高高的天线杆》 玉吉脸上红一阵,白一阵。她倚在墙边站着,全身都在轻微地颤动。细长浓黑的眉,大大的湿漉漉的眼睛望着我。那眼光:信赖,尊敬,感激,欣慰,愧疚,慈爱,祈求,温柔……我再也找不到合适的词来形容了。过了许久,她垂下漆针似的眼睛,两行清泪渗了出来。 ——姜天民《第九个售货亭》 她的眼眉撩起,眼睛睁得大大的,痴呆呆地望着。嘴微张着,露出一排洁白的牙齿,下颌略微抬起,鼻翼轻微地翕动着,突起的胸脯一起一伏。 ——维录《黄昏》 我有时谈到人会怎样的人,怎样的卖友,怎样的吮血,他就前额亮晶晶的,惊疑地圆睁了近视的眼睛,抗议道,“会这样么?不至于此罢?……” ——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 【深沉】 那老头儿这些天又瘦了,眼窝深深地塌陷下去,但眼睛还是那么亮,那么沉静,像深秋的湖水一样。他就是在这双目光的注视下,在车间选举会上表示的态度。 ——郑万隆《明天行动》 红润的脸上带着一丝笑意,使人感到和蔼可亲;但眼神里蕴藏着一点含蓄的威严,会使你不得不肃然起敬。 ——王路遥《破案记》 金黄色的长发和浓密的胡子衬托着他那英俊、威武、五官端正的脸。一对炯炯有光的淡蓝色眼睛,充满人生经验、情感和火焰。当他很安静的时候,那双眼睛使他的脸流露出一种悲哀的善良的表情。但是一到战斗的时候,斯巴达克思就完全变了样:在斗技场的角斗场上,这位角斗士就会带着一副由于愤怒而扭歪了的脸;他的眼光好像闪电,他的那副样子就显得非常可怕了。 ——拉·乔万尼奥里《斯巴达克思》 【期待】 祁老师亲自把我送到车站,离别之时,我突然觉得心里像缺点什么,我又习惯地去望祁老师的眼睛,那里露出了喜悦、期望、鼓励的光…… 汽车开动了,我慢慢地转过头来,想起祁老师永远留在我的眼里。她,仍旧是个矮个子,瘦身条,可他那架眼镜的眼——不,应该是人民教师心灵的窗户,却是那样明亮,祖国、未来都装在她那无边的视野里,我不就是在这扇窗前找到远行者脚下的路吗?她,还伫立在那里,清风徐来,掀动着那三十多年用粉笔面染白的头发,祁老师的目光终于扯出了我止不住的泪水,在模糊的视线中我好象还能看到她那母爱的目光。 ——王春芳《目光》 虎妞脸上的神情很复杂:眼中带些渴望见到他的光儿,嘴可是张着点,露出点儿冷笑。 ——老舍《骆驼祥子》 【慈爱】 母亲正在很高的白床上躺着,用着渴望惊喜的眼光来迎接我,护士放我在她的臂上,她很羞涩地解开怀。她年纪仿佛很轻,很黑的秀发向后拢着。眉毛弯弯的淡淡的像新月。没有血色的淡白的脸,衬着很大很黑的眼珠,在床侧暗淡的一圈灯影下,如同一个石像。 ——冰心《分》 【含情】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曹雪芹《红楼梦》 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 ——曹雪芹《红楼梦》 面如敷粉,唇若施脂;转盼多情,语言常笑。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曹雪芹《红楼梦》 眉扫春山,眸横秋水。含愁含恨,犹如西子捧心;欲泣欲啼,宛似杨妃剪发。 ——冯梦龙《警世通言》 蛾眉带秀,凤眼含情,腰如弱柳迎风,面似娇花拂水。 ——抱瓮老人辑《今古奇观》 战士点点头,深情地望了她一眼,她下意识地感到那眼光的色彩,是白和红合成的桔黄,是纯洁和温柔的交融。顿觉全身的热量往上涌。 ——王中才《三角梅》 那弯弯的、淡淡的、细细的眉毛下,一对黑黑的、亮亮的、柔柔的眼睛,不管你有多大火气,它只要轻轻一笑,就会冰消。 ——雁宁《月亮溪》 我一直觉得远处有两颗熟悉的眼睛在望着我。我不用抬头,但我却能够觉察到那两颗眼睛在向我窥视,现在,上最后一课了。那两颗眼睛也向我注视得更频繁了。我知道那就是冯小澄的眼睛。我想看它,但又怕看它。最后,我鼓起勇气抬起头,两个人的视线正好碰到一起。这一回,我们都不像平时那样,眼光一接触,就各自急忙把头别开了,我们惶恐和友爱地各自对望了好一下,冯小澄才慢慢地回过头去。我也懊丧地把头低下来。我看见她的眼圈红了,我也流泪了。 ——秦牧《回国》 【轻浮】 她的确长得很美,脸上有红似白的,两道漆黑的眉毛高高地飞扬起来,使你不由得想起乌鸦在阳光下闪着光辉的翅膀。只是笑得十分邪气,两只眼睛故意眯缝着,黑眼仁从眼角勾着你。 ——柯岩《寻找回来的世界》 在那张脸上,特别是由惨白无光的脸色衬托着,她的眼睛显得很黑,很亮,稍稍有点浮肿,可是非常有生气,其中一只眼睛略为带点斜睨的眼神。 ——列夫·托尔斯泰《复活》 【同情】 她分明看出了我的心思,长而黑的睫毛包围着的大眼睛潮湿了,透过水汪汪的目光,我看到同情、关切、忧虑和焦急。 ——从维熙《泥泞》 【专注】 胡杏不看,也不动,她的眼睛注视着屋顶的瓦桁,只有眼白露在下面,好像希腊古代的艺术家雕刻的女神一般。 ——欧阳山《苦斗》 【苍老】 这几天他那因小草破土而明亮起来的眼睛灭了,如同一盏耗干了的油灯,上面厚厚地生了一层灰雾,连痛苦的闪光也不见了。这是一双没有生命、没有感情、没有光泽的眸子,像是玻璃球做的假眼睛。 ——陈放《白与绿》 一个老妇人拄着拐杖走出来。她的眼睛几乎要合成一条缝了。口里微微地喘气,一手牢牢地把住门边,摩挲着老眼,目不转睛地凝望,好像在期待着什么。 ——蹇先艾《水莽》 但他的神情还像平时一样和蔼。阳光眩人的眼目,他的眼睛眯得更厉害了,眼角那儿隐着的笑意也更平静,更深沉。他蜷缩着脊背,脖颈略略伸向前面,嘴唇微微张开,一动不动。褐黄的眼仁已经浑浊了,但不知是噙着浆液还是映着阳光,差不多眯成一线的眼缝里,还隐隐闪动的亮光,好像满意地望着,其实又并没有望,用心地想着,其实又没有想。 ——何士光《种包谷的老人》 他痴呆呆地望着老哥的脸,那发白,那瘦削得有些苍老的两颊,那刮过了的灰白的下巴,那眼睛,啊,特别是白眉毛下两只眼睛!他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目光,小孩子似的,温柔的、清亮的、安宁的、无所不爱的而又一无所求的目光。 ——姜天民《金色的树林》 他那布满红筋的黄脸上,带着一副银边的高度近视眼镜,两只浑澄澄的眼睛在眼镜玻璃里面闪着模糊的光。 ——高尔基《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 【疲惫】 他是个非常英武的军人。从形体到面容,都够得上标准的仪仗队员。因为缺乏睡眠的缘故,此时他那拧着两股英俊之气的剑眉下,一双明眸里布满了血丝,流露出不尽的忧伤和悲凉。 ——李存葆《高山下的花环》 【痛苦】 在他谈到日本人把他们的重伤兵抛在火里烧得惨叫的时候,他也曾表现过同样的神情。半闭眼睛,右眉向上蹙着,眼睑有点颤动,而眼角的皱纹也更多了。 ——沙汀《贺龙将军印象记》 他一双火力十足的眼睛不看别人,只盯住手里的香烟,饱满的嘴唇铁闸一般紧闭着。 ——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 唇黑,眼闭无光。有时,虽眨眨地向环立在他周围的群众看一眼,好似代替它已不能说话的口求乞一般,但接着蹙一蹙眉头,叫声“啊唷”,又似睡去一样的了。眼泪附在眼睑上不曾滴下。 ——柔石《人间杂记》 那一片树林在她的面前就像浮在水上一样,因为她的眼睛中充满眼泪。那些眼泪仿佛以前是在一个不见天日的深井当中,现在才涌出来,她的内心充满了尖锐的隐痛,就是流眼泪也无法使它减轻。 ——狄更斯《艰难时世》 那双前几天还像嘴唇一样荡漾着笑意、像鸟儿一样扑扇着翅膀的眼睛,已经凹陷、呆滞,眼圈周围罩着痛苦的黑晕。 ——纪伯伦·哈利勒·纪伯伦《被折断的翅膀》 他感到血液在太阳穴里发疯似的悸动,脑袋像给什么东西压着,快要破裂了。他没有说话,眼睛呆瞪瞪地四下张望,然而他什么也没有看见。最后他发出一阵可怕的大笑。 ——德克《赛贾赫的遭遇》 他的脸上显出一阵痛苦的拘挛。他把眼光埋下去看地,好像故意在躲避我的注意。 ——巴金《沉落》 他的脸色更是怕人:被雨打湿了的头发糊贴在前额上,雨水,沿着头发、脸颊滴滴地流着。眼眶深深地塌陷下去,眼睛努力地闭着。——王愿坚《七根火柴》 【压抑】 她的全部骄傲都在勉励她克制自己。她有气无力地瞧着邓尼森,后来又一个一个地瞧着我们。她的眼睛里流露出一种可怕的神色,她的嘴唇一直在哆嗦着。 ——杰克·伦敦《在甲板的天棚下面》 【忧伤】 科斯佳是一个年约十岁的孩子,他那沉思的、悲伤的眼光引起我的好奇心。他的脸庞不大,瘦削而有麻雀,下巴尖尖的,像松鼠一样;嘴唇不大看得出,然而那双乌黑的、水汪汪的大眼睛给人以异样的印象;这双眼睛似乎想表达什么意思,可是语言(至少他的语言)却表达不出。他的身材矮小,体格虚弱,穿得十分贫苦。 ——屠格涅夫《白净草原》 那双含着几丝悲凉的眼睛里也透出一股活活的神气,好像恶魔般的癌症从她的躯体里悄然飘逝了,垂死的身躯又注进了蓬勃的活力,心在开始有力地搏动。 然而,妈妈发黑的眼角却滚出一颗泪珠。她自己心里明白,这正是她快要离开人间而远走的预兆。她的目光慢慢地移动,流连地望着眼前的一切。 ——曹文轩《太阳,熄灭了》 当他谈起陈溪山的时候,他却一反嬉笑的神情;他肃穆下来,当时他一大叠皱纹的眼里,如果细看的话,好象还泛着一层浅浅的水光。 ——路平《玉米田之死》 她长久地凝视着池水,如今黑魆魆的,可是在微风吹动之下依然隐约可见;她凝视着微微摇曳的树影;她凝视着屋子里的灯光,灯光照在池塘水面上,又在远处消失了。接着,她又不由自主地向前走去,眼睛越过磨坊,望了一下笼罩在温暖白雾中的牧场,这时候田鸟扑动着翅膀,在她头顶上空飞过。 ——莱蒙特《农民》 她的嫩颊上失去了旧日的桃红色,她的眼角边新添了许多细皱纹,她的眼光也没有从前那样妩媚撩人,而是迟疑不定带些阴凄凄的味。 ——矛盾《追求》 【怅惘】 我望着爷爷的眼睛,很久很久。他细长却又总是明亮的眼睛里,此刻有一层说不清楚的意思,仿佛是秋天过去了,一匹老马某天从马厩里出来,突然发现在自己面前的是一片空荡荒凉牧场一样,带着些惊诧,也带着些悲哀和无可奈何。 ——黄蓓佳《遥远的地方有一片海》 【恐怖】 他仿佛觉得已经被投入了那黑暗的深渊。他的一双大眼睛恐怖地睁视着那阴森森的井壁。 ——巴尔多迈罗·利约《十二号风门》 【愤怒】 女人抬起眼睛,老魏不由停住了,这是怎样一双眼睛哪,这是一个受了、伤了心的女人的眼睛,在那凶恶的眼光底下,是深得没有底的悲哀。她的眼睛好像在大声呐喊,又像是从牙缝里,轻轻地、然而重重地吐出,一个字一个字地说:“不要再来碰我们,不要再来碰我们……”——王安忆《尾声》 船姑娘真像野马一样发威,用一般女儿家难以出口的词儿警告对方:“别以为渡口只剩下船姑奶奶一个孤人,哼!你要是瞎了眼,跟船姑奶奶掉歪,船姑奶奶一篙把你打下水里去,叫你喂芙蓉河的王八****”说着,一双杏子眼瞪得溜溜圆,猛地举起手中的船篙…… ——丛维熙《洁白的睡莲花》 他老爱吼我。要是发脾气,眼睛就鼓得像牛眼睛一样。 ——黄天舜《小飞做作文》 他个子很高,很挺拔;他也是赤膊短裤,凡是身体裸露的地方,都闪烁着古铜色的光泽,浑身都洋溢着青春和力量的美。不过现在他斜靠在棚门的柱子上,神情阴郁、愤怒,一副狠巴巴的样子;像狼一样半眯着的眼睛,时不时挫动牙巴骨,似乎恨不得啮碎什么东西才好。 ——叶蔚林《没有航标的河流上》 亚贝尔托的眼睛射出火花,几乎要把这张纸扔出去。但是他控制住了自己的感情。 ——叶君健《“天堂”外边的事情》 她脸上沾着丈夫的血,气得直咬牙,眼睛就象铁匠的熔炉那样往外冒着火苗。 ——菲尔丁《弃儿汤姆·琼斯的历史》 她的恐惧变为忿怒,她忽然满脸绯红,一直红到了发根,两眼盯住了这个侮辱者。同时这双眼睛变暗了,突然闪烁一下,又变得漆黑,接着燃起了不可遏抑的怒火。 ——屠格涅夫《春潮》 只有别罗夫佐洛夫越来越往角落里躲,皱着眉头在生气。……他时时眼睛充血,满脸通红,好像他马上就要向我们冲过来,把我们当作木屑一样往四处踢开。 ——屠格涅夫《初恋》 【麻木】 我不再看见别的,眼前只有她那眼睛。上眼皮总算有了两条略微弯曲的纹路,这两根线条的始和终都很清楚,从这一眼角到另一眼角,线条死板、僵硬,还有点充血、发炎,使眼泡稍稍肿胀着,两根线条扯着眼皮,使他们呆呆傻傻,迟迟疑疑,好像不能也不敢闪动。细长的眼睛是变大了,木木地瞪视着我,要不是偶然费劲地不灵活地眨动一下,那就虚假得像画在玩偶上的眼睛了。 ——韩蔼丽《眸子》 他的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 ——鲁迅《故乡》
〖眼睛描写的片断〗【清澈】 小叶是个十分苗条的姑娘,显得纤弱,她一头乌发,老束着一只紫红色的发箍,发箍上还缀满了白色的小花,两个深深的酒窝,一双眼睛像一汪清澈的湖水,长长的睫毛像道纱幕,使那双眼睛有时显得神秘、深沉。 ——李兴叶《“氓”》 她的眼睛是蔚蓝色的,像最深的湖水。 ——安徒生《海的女儿》 瞧她那黑亮的头发,瞧她那头发上的柔美的波纹,瞧她那得体的轻纱连衣裙,瞧她那黄金的胸针,高跟鞋使她的身量更显颀长苗条了。然而这一切的美,似乎都只是为了衬托她那俏丽的面庞,水泉映月般的眼睛,和她那天生动人的眉线! ——孟伟哉《夫妇》 我眼前这位少女变得异常美丽。一双大眼睛像夏夜晴空中的星星那样晶莹,像秋天小溪流水那样清澈。 ——符泰民《梅丽》 她的细长的眼睛是那样天真、那样纯洁地望着这整个世界,哪怕有什么肮脏的东西,有什么危险的东西,她一定也不曾看见。 ——欧阳山《三家巷》 一双清澈流动的眼睛,伏在弯弯的眉毛下面,和微黑的面庞对照,越显得晶莹。 ——矛盾《幻灭》【明亮】 她的眼睛很亮,亮得像没有微尘的海水,亮得宁静,永远不斜视似的。 ——陈残云《深圳河畔》 她那样笑着,微微侧着头,眼睛亮晶晶的,两个酒窝浅浅地浮在面颊上。——柯岩《寻找回来的世界》 他醒了,缓缓地睁开灰暗的眼睛,那是一双毫无期待的眼睛,冷漠而枯涩。忽然,像灯花一爆,眼里有了神,越来越亮了,一闪一闪地现出惊喜的光,像太阳越升越高,越来越亮。 ——陈放《白与绿》 他穿一件褪了色的蓝布大褂,好像永远是穿着这么一件一样。清瘦的下巴壳,高耸的肩膀,显得很没有生气。但是他的眼睛,却是奇怪的明亮,不过并不是炯炯有神发光得像猫儿的眼睛一样,而是坚定诚实的。 ——马识途《我的第一个老师》【精神】 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曹雪芹《红楼梦》 又将鼓捶子轻轻地点了两下,方抬起头来,向台下一盼。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玉,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左右一顾一看,连那坐在远远墙角子里的人,都觉得王小玉看见我了。那坐得近的,更不必说。就这一眼,满院子里便鸦雀无声,比皇帝出来还要静悄得多呢,连一根针掉在地下都听得见响。 ——刘鹗《老残游记》 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罗贯中《三国演义》 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 ——罗贯中《三国演义》 她那璧玉般皎洁的面庞上,嵌着一双引人注目的丹凤眼,乌黑发亮的长长的卷发,在脑后盘成一个隆起的高髻,显得别有风韵。 ——张扬《第二次握手》描写眼睛。 ——高尔基《马特维克日米亚金的一生》他穿着一身蓝帆布的新工作服,隆起的肌肉,从衣服里突了出来,他笑眯眯地望着我,浓密眉毛下的一双大眼睛里,跳跃着兴奋而喜悦的火花。 ——丛维熙《女瓦斯员》【激动】 方方的棕红色的脸上,有一对含蓄的眼睛,只有遇到使它分外激动的事情的时候,那双眼睛才迸射出火花似的光芒,但一霎时,又隐没在眼睛的深处了。 ——竹青《高高的天线杆》 玉吉脸上红一阵,白一阵。她倚在墙边站着,全身都在轻微地颤动。细长浓黑的眉,大大的湿漉漉的眼睛望着我。那眼光:信赖,尊敬,感激,欣慰,愧疚,慈爱,祈求,温柔……我再也找不到合适的词来形容了。过了许久,她垂下漆针似的眼睛,两行清泪渗了出来。 ——姜天民《第九个售货亭》 她的眼眉撩起,眼睛睁得大大的,痴呆呆地望着。嘴微张着,露出一排洁白的牙齿,下颌略微抬起,鼻翼轻微地翕动着,突起的胸脯一起一伏。 ——维录《黄昏》 我有时谈到人会怎样的人,怎样的卖友,怎样的吮血,他就前额亮晶晶的,惊疑地圆睁了近视的眼睛,抗议道,“会这样么?不至于此罢?……” ——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深沉】 那老头儿这些天又瘦了,眼窝深深地塌陷下去,但眼睛还是那么亮,那么沉静,像深秋的湖水一样。他就是在这双目光的注视下,在车间选举会上表示的态度。 ——郑万隆《明天行动》 红润的脸上带着一丝笑意,使人感到和蔼可亲;但眼神里蕴藏着一点含蓄的威严,会使你不得不肃然起敬。 ——王路遥《破案记》 金黄色的长发和浓密的胡子衬托着他那英俊、威武、五官端正的脸。一对炯炯有光的淡蓝色眼睛,充满人生经验、情感和火焰。当他很安静的时候,那双眼睛使他的脸流露出一种悲哀的善良的表情。但是一到战斗的时候,斯巴达克思就完全变了样:在斗技场的角斗场上,这位角斗士就会带着一副由于愤怒而扭歪了的脸;他的眼光好像闪电,他的那副样子就显得非常可怕了。 ——拉·乔万尼奥里《斯巴达克思》【期待】 祁老师亲自把我送到车站,离别之时,我突然觉得心里像缺点什么,我又习惯地去望祁老师的眼睛,那里露出了喜悦、期望、鼓励的光…… 汽车开动了,我慢慢地转过头来,想起祁老师永远留在我的眼里。她,仍旧是个矮个子,瘦身条,可他那架眼镜的眼——不,应该是人民教师心灵的窗户,却是那样明亮,祖国、未来都装在她那无边的视野里,我不就是在这扇窗前找到远行者脚下的路吗?她,还伫立在那里,清风徐来,掀动着那三十多年用粉笔面染白的头发,祁老师的目光终于扯出了我止不住的泪水,在模糊的视线中我好象还能看到她那母爱的目光。 ——王春芳《目光》 虎妞脸上的神情很复杂:眼中带些渴望见到他的光儿,嘴可是张着点,露出点儿冷笑。 ——老舍《骆驼祥子》【慈爱】 母亲正在很高的白床上躺着,用着渴望惊喜的眼光来迎接我,护士放我在她的臂上,她很羞涩地解开怀。她年纪仿佛很轻,很黑的秀发向后拢着。眉毛弯弯的淡淡的像新月。没有血色的淡白的脸,衬着很大很黑的眼珠,在床侧暗淡的一圈灯影下,如同一个石像。 ——冰心《分》【含情】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曹雪芹《红楼梦》 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 ——曹雪芹《红楼梦》 面如敷粉,唇若施脂;转盼多情,语言常笑。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曹雪芹《红楼梦》 眉扫春山,眸横秋水。含愁含恨,犹如西子捧心;欲泣欲啼,宛似杨妃剪发。 ——冯梦龙《警世通言》 蛾眉带秀,凤眼含情,腰如弱柳迎风,面似娇花拂水。 ——抱瓮老人辑《今古奇观》 战士点点头,深情地望了她一眼,她下意识地感到那眼光的色彩,是白和红合成的桔黄,是纯洁和温柔的交融。顿觉全身的热量往上涌。 ——王中才《三角梅》 那弯弯的、淡淡的、细细的眉毛下,一对黑黑的、亮亮的、柔柔的眼睛,不管你有多大火气,它只要轻轻一笑,就会冰消。 ——雁宁《月亮溪》 我一直觉得远处有两颗熟悉的眼睛在望着我。我不用抬头,但我却能够觉察到那两颗眼睛在向我窥视,现在,上最后一课了。那两颗眼睛也向我注视得更频繁了。我知道那就是冯小澄的眼睛。我想看它,但又怕看它。最后,我鼓起勇气抬起头,两个人的视线正好碰到一起。这一回,我们都不像平时那样,眼光一接触,就各自急忙把头别开了,我们惶恐和友爱地各自对望了好一下,冯小澄才慢慢地回过头去。我也懊丧地把头低下来。我看见她的眼圈红了,我也流泪了。 ——秦牧《回国》【轻浮】 她的确长得很美,脸上有红似白的,两道漆黑的眉毛高高地飞扬起来,使你不由得想起乌鸦在阳光下闪着光辉的翅膀。只是笑得十分邪气,两只眼睛故意眯缝着,黑眼仁从眼角勾着你。 ——柯岩《寻找回来的世界》 在那张脸上,特别是由惨白无光的脸色衬托着,她的眼睛显得很黑,很亮,稍稍有点浮肿,可是非常有生气,其中一只眼睛略为带点斜睨的眼神。 ——列夫·托尔斯泰《复活》【同情】 她分明看出了我的心思,长而黑的睫毛包围着的大眼睛潮湿了,透过水汪汪的目光,我看到同情、关切、忧虑和焦急。 ——从维熙《泥泞》【专注】 胡杏不看,也不动,她的眼睛注视着屋顶的瓦桁,只有眼白露在下面,好像希腊古代的艺术家雕刻的女神一般。 ——欧阳山《苦斗》【苍老】 这几天他那因小草破土而明亮起来的眼睛灭了,如同一盏耗干了的油灯,上面厚厚地生了一层灰雾,连痛苦的闪光也不见了。这是一双没有生命、没有感情、没有光泽的眸子,像是玻璃球做的假眼睛。 ——陈放《白与绿》 一个老妇人拄着拐杖走出来。她的眼睛几乎要合成一条缝了。口里微微地喘气,一手牢牢地把住门边,摩挲着老眼,目不转睛地凝望,好像在期待着什么。 ——蹇先艾《水莽》 但他的神情还像平时一样和蔼。阳光眩人的眼目,他的眼睛眯得更厉害了,眼角那儿隐着的笑意也更平静,更深沉。他蜷缩着脊背,脖颈略略伸向前面,嘴唇微微张开,一动不动。褐黄的眼仁已经浑浊了,但不知是噙着浆液还是映着阳光,差不多眯成一线的眼缝里,还隐隐闪动的亮光,好像满意地望着,其实又并没有望,用心地想着,其实又没有想。 ——何士光《种包谷的老人》 他痴呆呆地望着老哥的脸,那发白,那瘦削得有些苍老的两颊,那刮过了的灰白的下巴,那眼睛,啊,特别是白眉毛下两只眼睛!他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目光,小孩子似的,温柔的、清亮的、安宁的、无所不爱的而又一无所求的目光。 ——姜天民《金色的树林》 他那布满红筋的黄脸上,带着一副银边的高度近视眼镜,两只浑澄澄的眼睛在眼镜玻璃里面闪着模糊的光。 ——高尔基《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疲惫】 他是个非常英武的军人。从形体到面容,都够得上标准的仪仗队员。因为缺乏睡眠的缘故,此时他那拧着两股英俊之气的剑眉下,一双明眸里布满了血丝,流露出不尽的忧伤和悲凉。 ——李存葆《高山下的花环》【痛苦】 在他谈到日本人把他们的重伤兵抛在火里烧得惨叫的时候,他也曾表现过同样的神情。半闭眼睛,右眉向上蹙着,眼睑有点颤动,而眼角的皱纹也更多了。 ——沙汀《贺龙将军印象记》 他一双火力十足的眼睛不看别人,只盯住手里的香烟,饱满的嘴唇铁闸一般紧闭着。 ——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 唇黑,眼闭无光。有时,虽眨眨地向环立在他周围的群众看一眼,好似代替它已不能说话的口求乞一般,但接着蹙一蹙眉头,叫声“啊唷”,又似睡去一样的了。眼泪附在眼睑上不曾滴下。 ——柔石《人间杂记》 那一片树林在她的面前就像浮在水上一样,因为她的眼睛中充满眼泪。那些眼泪仿佛以前是在一个不见天日的深井当中,现在才涌出来,她的内心充满了尖锐的隐痛,就是流眼泪也无法使它减轻。 ——狄更斯《艰难时世》 那双前几天还像嘴唇一样荡漾着笑意、像鸟儿一样扑扇着翅膀的眼睛,已经凹陷、呆滞,眼圈周围罩着痛苦的黑晕。 ——纪伯伦·哈利勒·纪伯伦《被折断的翅膀》 他感到血液在太阳穴里发疯似的悸动,脑袋像给什么东西压着,快要破裂了。他没有说话,眼睛呆瞪瞪地四下张望,然而他什么也没有看见。最后他发出一阵可怕的大笑。 ——德克《赛贾赫的遭遇》 他的脸上显出一阵痛苦的拘挛。他把眼光埋下去看地,好像故意在躲避我的注意。 ——巴金《沉落》 他的脸色更是怕人:被雨打湿了的头发糊贴在前额上,雨水,沿着头发、脸颊滴滴地流着。眼眶深深地塌陷下去,眼睛努力地闭着。——王愿坚《七根火柴》【压抑】 她的全部骄傲都在勉励她克制自己。她有气无力地瞧着邓尼森,后来又一个一个地瞧着我们。她的眼睛里流露出一种可怕的神色,她的嘴唇一直在哆嗦着。 ——杰克·伦敦《在甲板的天棚下面》【忧伤】 科斯佳是一个年约十岁的孩子,他那沉思的、悲伤的眼光引起我的好奇心。他的脸庞不大,瘦削而有麻雀,下巴尖尖的,像松鼠一样;嘴唇不大看得出,然而那双乌黑的、水汪汪的大眼睛给人以异样的印象;这双眼睛似乎想表达什么意思,可是语言(至少他的语言)却表达不出。他的身材矮小,体格虚弱,穿得十分贫苦。 ——屠格涅夫《白净草原》 那双含着几丝悲凉的眼睛里也透出一股活活的神气,好像恶魔般的癌症从她的躯体里悄然飘逝了,垂死的身躯又注进了蓬勃的活力,心在开始有力地搏动。 然而,妈妈发黑的眼角却滚出一颗泪珠。她自己心里明白,这正是她快要离开人间而远走的预兆。她的目光慢慢地移动,流连地望着眼前的一切。 ——曹文轩《太阳,熄灭了》 当他谈起陈溪山的时候,他却一反嬉笑的神情;他肃穆下来,当时他一大叠皱纹的眼里,如果细看的话,好象还泛着一层浅浅的水光。 ——路平《玉米田之死》 她长久地凝视着池水,如今黑魆魆的,可是在微风吹动之下依然隐约可见;她凝视着微微摇曳的树影;她凝视着屋子里的灯光,灯光照在池塘水面上,又在远处消失了。接着,她又不由自主地向前走去,眼睛越过磨坊,望了一下笼罩在温暖白雾中的牧场,这时候田鸟扑动着翅膀,在她头顶上空飞过。 ——莱蒙特《农民》 她的嫩颊上失去了旧日的桃红色,她的眼角边新添了许多细皱纹,她的眼光也没有从前那样妩媚撩人,而是迟疑不定带些阴凄凄的味。 ——矛盾《追求》【怅惘】 我望着爷爷的眼睛,很久很久。他细长却又总是明亮的眼睛里,此刻有一层说不清楚的意思,仿佛是秋天过去了,一匹老马某天从马厩里出来,突然发现在自己面前的是一片空荡荒凉牧场一样,带着些惊诧,也带着些悲哀和无可奈何。 ——黄蓓佳《遥远的地方有一片海》【恐怖】 他仿佛觉得已经被投入了那黑暗的深渊。他的一双大眼睛恐怖地睁视着那阴森森的井壁。 ——巴尔多迈罗·利约《十二号风门》【愤怒】 女人抬起眼睛,老魏不由停住了,这是怎样一双眼睛哪,这是一个受了、伤了心的女人的眼睛,在那凶恶的眼光底下,是深得没有底的悲哀。她的眼睛好像在大声呐喊,又像是从牙缝里,轻轻地、然而重重地吐出,一个字一个字地说:“不要再来碰我们,不要再来碰我们……”——王安忆《尾声》 船姑娘真像野马一样发威,用一般女儿家难以出口的词儿警告对方:“别以为渡口只剩下船姑奶奶一个孤人,哼!你要是瞎了眼,跟船姑奶奶掉歪,船姑奶奶一篙把你打下水里去,叫你喂芙蓉河的王八****”说着,一双杏子眼瞪得溜溜圆,猛地举起手中的船篙…… ——丛维熙《洁白的睡莲花》 他老爱吼我。要是发脾气,眼睛就鼓得像牛眼睛一样。 ——黄天舜《小飞做作文》 他个子很高,很挺拔;他也是赤膊短裤,凡是身体裸露的地方,都闪烁着古铜色的光泽,浑身都洋溢着青春和力量的美。不过现在他斜靠在棚门的柱子上,神情阴郁、愤怒,一副狠巴巴的样子;像狼一样半眯着的眼睛,时不时挫动牙巴骨,似乎恨不得啮碎什么东西才好。 ——叶蔚林《没有航标的河流上》 亚贝尔托的眼睛射出火花,几乎要把这张纸扔出去。但是他控制住了自己的感情。 ——叶君健《“天堂”外边的事情》 她脸上沾着丈夫的血,气得直咬牙,眼睛就象铁匠的熔炉那样往外冒着火苗。 ——菲尔丁《弃儿汤姆·琼斯的历史》 她的恐惧变为忿怒,她忽然满脸绯红,一直红到了发根,两眼盯住了这个侮辱者。同时这双眼睛变暗了,突然闪烁一下,又变得漆黑,接着燃起了不可遏抑的怒火。 ——屠格涅夫《春潮》 只有别罗夫佐洛夫越来越往角落里躲,皱着眉头在生气。……他时时眼睛充血,满脸通红,好像他马上就要向我们冲过来,把我们当作木屑一样往四处踢开。 ——屠格涅夫《初恋》【麻木】 我不再看见别的,眼前只有她那眼睛。上眼皮总算有了两条略微弯曲的纹路,这两根线条的始和终都很清楚,从这一眼角到另一眼角,线条死板、僵硬,还有点充血、发炎,使眼泡稍稍肿胀着,两根线条扯着眼皮,使他们呆呆傻傻,迟迟疑疑,好像不能也不敢闪动。细长的眼睛是变大了,木木地瞪视着我,要不是偶然费劲地不灵活地眨动一下,那就虚假得像画在玩偶上的眼睛了。 ——韩蔼丽《眸子》 他的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 ——鲁迅《故乡》
关于梨花300字作文
关于梨花300字作文,在作文当中能够写出创意也是一种成功,灵活写作对每一个学生来说都非常重要,相信你一定有过绞尽脑汁编作文的经历,作文的素材来源于生活,下面一起来学习关于梨花300字作文。
我最喜欢梨花了。梨花开的时候,我每天都要去看梨花。
白白的花瓣里长着黑黑的花芯。梨花是白色的,闻起来还有梨子味,散发着阵阵清香。梨树生长在荒野、密林和草地里面……
走到密林里,我看到了很多的梨花,多的像一座小山。但是,这么多的梨花也少不了春天,如果没有春天,就不会有这么多的梨花了,所以我更喜欢春天,是它把梨花给我们带来的。
一棵梨树最多可以开40多朵梨花,梨树的树枝是咖啡色的。叶子是绿色的,像一叶船帆。最美的要算是梨花了,像一个个白色的太阳。一些黑黑的小圆点就是花芯,花蕾是绿色的。就像一个个人笔直地站在那,我真是佩服这种精神。
梨花愈是开得多, 愈是开得美丽,就将预示着不久的丰收!
我爱你,洁白如玉的梨花!
梨花作文二
老家后院有一棵“千年梨树”,春风吹过,上面开出了美丽的花朵。
来到了后院,第一眼看到的便是那满树雪白的梨花,这些梨花阿娜多姿,形态各异,有的完全展开了,露出淡黄的花心;有的则含苞欲放,饱满的花苞看起来马上就要破裂似的。
看着满树一朵比一朵娇艳的梨花,我不禁想起秋天结出的黄澄澄的梨子,忍不住舔了舔嘴唇,可是我又想到,梨子是从哪里来的,不就是梨花谢了,长出来的吗?我想到此不觉为之一震,自言自语到:“小小梨花竟然有自我牺牲精神,它们不惜自已谢落,用自己血肉精华养育出来的鸭梨无私奉献给了人类。”真是“花中英雄呀!”
我们不也应该学习梨花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为祖国贡献出自己的一生吗!
随着一个个跳动的日子被我从日历上撕下去,春姑娘带着美丽的微笑向我们走来。我和父母一下子冲进了大兴的万亩梨花园,去捕捉春天的风景。
一进梨花园,就像走进了一个花的世界!我深深吸了一口气,啊!是那么沁人心脾,舒服极了!
我们在花海里倘佯,观赏着梨花的千姿百态。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展开了,露出了嫩黄色的花蕊;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就要破裂似的。一阵微风吹过来,许多花瓣儿纷纷落下,仿佛为了欢迎我们才铺上这雪白的“地毯”吧!
我出神地望着那雪白的梨花,仿佛我自己已经化作了一只小蜜蜂,在这花的海洋里飞行,品尝着那香甜的花蜜。
我爱美丽的万亩梨花园!更爱美丽的春天!
描写梨花的作文2
三月的春雨淅淅沥沥,时下时止,滋润万物,大地上呈现出一片勃勃生机。今天,我和妈妈来到外婆家,刚踏进院子,一阵淡淡的清香就把我引到了一棵梨树下。
娇艳的梨花已经开了不少,它们千姿百态,十分惹人喜爱。有的才展开一两片花,有的花瓣全展开了,五片薄如蝉翼的雪白花瓣,衬着细丝般的深色花蕊,真是可爱!在微风中,花蕊轻轻地抖动着,多么像小姑娘那漂亮的睫毛啊!有的还是个含苞欲放的花骨朵,我紧紧地盯着一个花骨朵,感觉到它仿佛下一秒就要开放了似的。
这梨花多么白呀!白得像雪一样的云朵。这梨花多么嫩啊!嫩得像胖娃轻地颤动着,是小雨把它打疼了呢?还是它在尽情地吮吸这春天的甘露呢?
看着看着,我觉得树上仿佛已经挂满了沉甸甸的梨儿,淡淡的果子香味儿朝我扑鼻扑来,馋得我直流口水。
于是,我迫不及待的盼望着秋天的到来,想尝一尝外婆家的梨了。
梨花的作文1
我喜欢梅花“凌寒独自开”的自在、清逸,月季的香气扑鼻、婀娜多姿,但我更喜欢梨花那样白清如雪、冰清玉洁。
在我家的附近,种着一排排梨树。四月初,梨花开满枝头,成片成片洁白的梨花,簇拥枝头,像一团团雪白的棉花,美丽极了!梨树的树枝是咖啡色的。叶子是绿色的,每朵花有五六片雪白的花瓣,中间是黄色的花蕊,还散发着淡淡的香味。
碧蓝的天空下,一朵朵,一簇簇的梨花如脱水之白莲,怒放着,调皮的`阳光奔跑着,跳跃着,闪动着金色而透明的翅膀,从这片叶子滑翔到另一片叶子上。从这一簇娇嫩的花蕊里,跳到另一片水晶似的花蕊里。一阵风吹来,像是一只只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轻抚我的脸,阵阵花香,沁人心脾,令人心旷神怡,舒服极了。
梨花虽不同于桃花的灿烂,但给人一种安静感,它是那么美丽,那么奇特,我爱梨花。
梨花的作文2
三月,梨花灿烂的时节,一阵微风轻轻的拂过,许多像雪花一样的花瓣儿,随风轻轻地飘落下来,有的像挣脱了线的.风筝在空中享受自由的新生,有的像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还有的像顽皮的小孩在翻跟斗呢!……这一片片雪花般的梨花在绚丽的阳光下,随风撒向大地。山岗。田野。江河。
放眼望去,那一棵棵披着雪衣的梨树。有的像雪中的雨伞,有的像崇文的宝塔,有的像傲丽的雪松……特别是梨博园的梨树像披着雪衣排着整齐的队伍的哨兵在迎接我们呢!、
多美的梨树啊,我不禁扑向梨树,仔细的观望,那一朵朵小小的梨花像兄弟一样紧挨着,组成了一团团像棉花一样的花团,那一团团的棉花就组成了一棵梨树。那小小的花瓣,就像莲花一样紧捧着淡黄色的花蕊,真的美丽极了,我不禁采下一多,仔细一闻还有一股淡淡的清香呢!梨花真美,梨博园地梨花就像花的海洋,更美!
1、 文章开头一段的某一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中间某段或句的作用,最后一段某句的作用. 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对于第一段的问题,从结构上来说,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打下伏笔.中间某段的问题,在结构上是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最后一段或某句的作用是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让人回味无穷,并与题目相照应. 2、 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常见的有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眷念、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思念(怀念)故乡和亲人、或者是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来的,有的也许写得比较含蓄,有的是直抒胸臆. 3、 概括文章主旨. 对于这种题目,在回答之前一定要把全文仔细看几遍,然后可以用这样的关键词来进行回答:“通过…… 故事,歌颂(赞美)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了……的深刻道理.我们也可以从文中去找,在文章的每一段特别是第一段或最后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4、 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看到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首先要看一看这一句用了那种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特别是描写中又分为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和带综合性的场面描写.而人物描写还可细分为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和细节描写,描写的作用是使文章生动、形象、感人.抒情的运用,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突出文章的中心.如果文中有一些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以及自然界当中的神奇景象的描述,它的作用是增加了所写内容的神秘色彩,引起读者的兴趣. 5、 文中某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修辞有很多,常用的有8种,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其中考得最多的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比喻的作用有三:一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帮人加深体味;二是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叫人便于接受;三是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鲜明的印象.拟人的作用是可以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感情,运用拟人表现喜爱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栩栩如生,使人倍感亲切自然;表现憎恨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丑态毕露,给人以强烈的厌恶感.夸张的作用是可以深刻地表现作者对事物的鲜明的感情态度,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通过对事物的形象渲染,可以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排比的作用在于能突出文章的中心,表达强烈奔放的情感,增强语言的气势;是提高表达效果的重要环节.还有叠词、短句使用,使文章富有节奏感,具有音韵美,读起来朗朗上口. 还有一种修辞用的比较多的就是引用,有时阅读理解中会有引用的诗句、名人故事、还有名人语言或名人著作中的有关内容,问题会有“文章中引用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这种题目回答时要注意答到这样两个关键词,一个是“衬托了记述对象的品质,突出了主人公的某种精神”. 对以上类型的问题必须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 6、 文中某句话有什么含义?或告诉我们什么深刻的道理?请说说你的理解. 这种问题的回答不是简单地从文中寻找现成的句子就可以解决的,这需要我们的同学平时多读多看多积累,多看并记住一些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警句,这样才能真正地理解文章的意思,丰富回答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准确地表达出来. 7、 比较阅读理解. 有时考试会把课内文章和课外与之相似内容的文章进行比较阅读,对于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可以从文章的内容、写作特色、感情基调等方面进行比较. 以上是有关记叙文的常规问题回答,下面我们来看看说明文的阅读理解. 8、 说明文的阅读理解. 对于说明文的阅读理解,我们可以抓住三点: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顺序就是三种:包括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最重要的是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常用的说明方法有分类别、举例子、打比方、列数据、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画图表、引资料.其中涉及较多的是分类别、举例子、打比方、列数据、作比较.分类别的作用是可以将复杂的事物说清楚.举例子可以起到使内容具体、加强说服力的作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跟修辞格上的比喻是一致的,这种方法可以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列数据可以使说明的事物更具体,便于读者理解相关内容.作比较跟修辞格上的对比是类似的,在说明某些抽象的或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事物的特征也往往在比较中显现出来.在回答有关说明文的语言问题时,要注意说明文讲求语言的准确性,语言风格又可以分为平实和生动两种. 中考阅读常见的就是记叙文和说明文,议论文较少,限于篇幅,不再赘述.希望对你在学习和考试时有所帮助. 现代文阅读试题答题技巧方法 1、基本要领:整体把握, 抓住关键语句, 在文中找答案 2、步骤:(读文章共两遍) 第一遍:通读全篇,大致了解.先整体粗略阅读全文,大致感知文章大意即可;阅读时凭感觉划出自认为重点的词语、句子;[可以稍快] 第二遍:审清题意,回读原文.看一遍题目,确定回答问题的阅读范围,再结合试题(顺藤)找到相关的段、句,截取关键性文字;找出或归纳出答案(摘瓜).[宜慢,仔细,并回读检查] 最后:理清要点,认真答题.根据答题要求,加工改造,概括提炼.(尽可能利用原文中的关键性文字答题) 一解答现代文阅读题应分的三个步骤详 第一步,通读全篇,大致了解. 第一遍先整体粗略阅读全文,大致了解文章大意即可,做到心中有数.那么我们要大致了解文章的哪些东西呢? 1、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哪些人?什么事?什么景?什么物?什么话题?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你是怎么看的?2、了解文章的大致结构,主要思路.了解文章叙述的基本要素是什么( 记叙的人物、事情、时间、地点是什么)? 作者的情感变化是怎样的? 材料有哪些?是怎样安排的? 文章是怎样过渡的?弄清文章的线索、顺序、层次等.3、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主旨. 注意事项:用以下几种方法可以达到上面的目的: 一、抓住文章中关键的词句.文章中关键的词句:标题、开头句、结尾句、独立成段的句子、中心句、警句、比喻句、连问句、过渡句、抒情句、议论句、反复出现的词句、重点关联词(如段落开头的词:不但……而且…… 因为 何况 但是 然而 因此)等等,应特别注意那些体现作者立场观点、反映文章深层次内容、内涵较为丰富、形象生动的词句.注意文章的主旨往往就隐藏在这些句子里.有的散文采用托物言志、象征等手法,相当隐晦,我们也能从这些词句中找到蛛丝马迹. 二、弄清文章的结构. 从结构形式入手比较容易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也就是说,把结构层次弄清了,也就比较容易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从这一点来讲,弄清结构是记叙文阅读的基础. 弄清记叙文的结构,可从下面几方面进行. ( l )找出文章的线索.记叙文的线索形式有:以时空转移为线索,以一人、一事、一物为线索. 阅读文章要设法找出文章的线索,就能沿着它弄清段落层次结构. ( 2 )明确文章的顺序.记叙的顺序,要求我们掌握顺叙、倒叙和插叙三种顺序方法. 顺叙,指记叙的时候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如《皇帝的新装》.倒叙,指记叙的时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把先发生的事情写在后面.插叙:如《羚羊木雕》 阅读时,注意倒叙、插叙的起止点,对找出记叙的线索,把握文章的结构将有所帮助. ( 3 )理清文章的层次.理清文章的层次是弄清文章结构的重要一环. ( 4 )把握文章的详略.文章在选择和使用材料时要有主有次,有详有略. 第二步,审清题意,回读原文. 在对文章有了整体把握后,我们再仔细阅读题干,找出每一题的出题点,回读原文,将题干和文章对应起来,那么回读原文的方法和步骤是什么呢? 1、找准了原文中对应题目的相关区域.看题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和哪些语句有关.2、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句.只要找准了原文中的相关区域,认真揣摩上下文意,就能准确抓住关键词句,大多数题目的答案是能够在原文中找到的.3、分析综合,顺藤摘瓜.结合试题(顺藤)找到相关的关键段、句,深入理解文章,分析综合,归纳出答案(摘瓜). 第三步,理清要点,认真答题. 1、引用原文.题目要求引用原文答题的,直接找出答案认真的写上. 2、抓住对应的关键词句.没有明确要求引用原文答题的,不能机械地照抄原文的句子.一般来说,答案中涉及到的一些关键词语、句子就在原文中,我们应抓住这些重要的词句,进行有效的提取、剪辑、概括、重组、归纳. 3、组织好语言作答.先根据分值理清好答几个要点,再作答.答题时要紧扣题意,尽量包含文中对应的关键词句,选用恰当的句式,选取适宜的角度作回答,即如何问就如何答,按照题干要求将文中的已知信息重新进行排列组合,使所答充分、到位、准确、有条理.但还有一些题目无法用简单的重组文章语言的方法来回答,那就需要把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组织起来进行表述. 4、还有一些题目是以选择题形式出现,所以我们要了解这类题错误选项设置的规律(如断章取义、偷换概念、范围不清、无中生有、强加因果、偶然必然已然未然有意混淆),把选项和原文中的相关语句进行一对一的比较,做出准确的判断和选择即可. 现代文阅读题答题模式 一、 概括题: (一)、概括文章内容题:按叙述的基本要素(行为、经历)或小说情节或人物言行或作者的情感变化,筛选材料,组合回答. 示例: ◆请以朱丹的言行为发展线索,概括叙述小说的主要情节.(不超过80个字)(5分) ◆请概括叙述“我的奇特经历”. (不超过60个字) 概括的操作思路是: 1、依据中心句进行概述总括.一篇文章内容的具体化,通常表现为围绕某个中心展开叙述、议论或说明,因此,抓住了中心句,它就把握了具体的要旨. 2、通过提炼要点,关键词句进行概述总括.有的文章中,很难找到提示具体内容要旨的中心句,那就需要把有关的要点提炼出来. 3、通过辨认相关性进行概述总括.任何一篇文章的具体内容,都是由局部构成的一个整体,从局部之间的关系入手,即辨认语句之间或语段之间的相关性,是进行概述总括的重要途径.例如朱自清的《春》,全文共有10个自然段,除了①②自然段为“盼春”,⑧⑨⑩自然段为“送春”,③至⑦自然段为“绘春”.为什么说③至⑦自然段为“绘春”呢?③自然段写春草,④自然段写春花,⑤自然段写春风,⑥自然段写春雨,⑦自然段为写迎春.将其统而摄之,我们不难发现作者从各个侧面描写着春天,所以我们可以将③至⑦自然段内容概括为“绘春”. 4、通过牵头接尾进行概述总括.牵头,就是抓住具体内容的起始;接尾,就是连接具体内容的终结.通过牵头接尾进行概述总括,其内容的要旨就浮出水面了.请看魏巍《我的教师》第10段.对这段文字的内容概述总括,我们可以把它的第一句话和最后一句话连接起来,其内容要旨就概括出来了.它的内容要旨是:慈爱、伟大、公正的蔡老师在那时占据了“我”的心灵. 5若问某一文段大意:找中心句,注意段首句、段尾句.(如无中心句)归纳段意:本段(概括或具体)写了“谁——干什么”.(或“什么——怎么样”) (二)归纳中心意思题1、归纳中心意思的方法 ⑴抓题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文章的题目总能或显或隐地传达出文章的主题.《白杨礼赞》 ⑵抓住文中材料直接告诉读者中心意思的句子.例如《一面》 ⑶抓住文章的开头、结尾段中的提示中心意思的点题句,关键句,一般都是抒情、议论句.例如《谁是最可爱的人》、《驿路梨花》 ⑷通过结构分析归纳中心意思.把文章的各部分的大意连贯起来,加以综合概括,然后指出作者借以表达的思想、感情、态度.例如《荔枝蜜》 ⑸从时代背景入手,好的文章都有时代的烙印,分析作者的写作背景.例如《风筝》 2、概括记叙文的中心有一套常用的格式: 本文记叙了(描写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表现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的思想(性格、精神、实质), 抒发了作者的 ……的感情. (三)问文章结构题 1、问文章、段落的结构形式: 注意总分式(A总分、B分总、C总分总);层进式;并列式;对比式. 2、问文章线索:注意那些在文中多次出现的字眼. 3、问文章的顺序.(1)记叙的顺序,要求我们掌握顺叙、倒叙和插叙三种顺序方法. 顺叙,指记叙的时候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如《皇帝的新装》.倒叙,指记叙的时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把先发生的事情写在后面.倒叙方法先把事情的结局说了出来,便吸引读者急于了解起因和过程,对照就比较显著,给人的印象也较深刻.如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一文,采用的是倒叙方法,先把结果写出,再弓!出对母亲的回忆,人题非常自然,而且吸引人.倒叙方法,适用于那些动人的、有特点的结局,必须能够引起读者的兴趣,顺乎读和写的思路.插叙:如《羚羊木雕》 阅读时,注意倒叙、插叙的起止点,对找出记叙的线索,把握文章的结构将有所帮助. (2)说明文顺序: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现象——本质、原因——结果、整体——部分、概括——具体、特点——用途、主——次、总——分) 4问文章的层次. 分析结构层次,一般有以下几种方法: 以写事为主的文章: 1.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时间分析; 2.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地点转换分析; 3.按事情发展的阶段分析. 以写人为主的文章: 1.按人物成长的阶段分析; 2.按人物所在的不同地点分析; 3.按表现人物不同性格特征的不同条件分析; 4.按人物感情的变化分析. 以写景状物为主的文章: 1.按人物观察景物的观察点的变化,即空间变化分析; 2.按不同时间的不同景致的变化,即时间变化分析. 5问文章的详略.记叙文在选择和使用材料时要有主有次,有详有略.详写略写是指文章材料的处理.我们写文章,在题目确定之后,就要围绕题目确定的中心思想去选择作文材料,然后把这些材料进行详略处理,使之各得其所,各尽其材.文章写得好不好,很大程度决定于材料处理安排得好不好.材料处理得当,是指在结构上合理安排,分量上有重有轻,篇幅上有详有略. 详细写,充分运用的材料,必须与文章中心思想紧密关联,可以明确地、充分地突出中心思想,这些材料写得详尽、具体、生动,就能加深读者对文章的印象,并为之折服.阅读记叙文必须弄清文章详写什么,略写什么,并从中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把握文章的重点和中心. 二、理解、品味词句题 1、注音、解释题:“积累运用”部分一般考查字词的注音、解释,成语和名言警句的背记运用,此类题目要求平时要多积累字词和点滴知识,对于确实未见过的陌生词语可结合语境(上下文)揣摩分析. 2、问指示代词“这、那”所指内容:多从代词前面文字中找答案. 3、问某词能否去掉,或者调换另一词题型解题模式: A、 回答可以还是不可以;(一般情况不可以,特别是书上的原文时). B、 解释词义,比较两个词含义上的差别,并结合句子分析为何要用该词(强调突出了或限制说明了或修饰限制了+句子具体表达效果,哪个表达效果更好,更能形象或恰如其分地表现某物某特点) C、 不用或调换后,语境有何变化(不用,不能体现语言的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或与事实不符或太绝对,用了,体现语言的准确、生动、形象或严密.) 4、品味词语: A、 分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若没有,则不写这一点. B、表面意义(表面上的意思)和表达效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特点) C、深层含义(联系上下文、主题、作者意图,蕴涵有什么道理、思想、感情等)肯定了/褒扬了/赞美了/歌颂了或批判了/讽刺了/否定了/反驳了,或者给了我们.的印象、启示,道理等. 5、 问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的位置能否调换: A、 能否 B、 词语:分别解释两个词,句子:简单概括这两段或两部分的内容 C、 词语:为何这样安排先后顺序(强调其中一个或与前文顺序一致或符合搭配习惯,内在的顺序) 句子:指出这两句有什么关系,所以不能调换(若是说明文则看是时间顺序或空间顺序或逻辑顺序;若是其他文体则看是并列式或层进式或总分式) 三、理解、品味句段题1、理解语句、语段的作用: (要从三方面考虑) 一从结构上,常起A承上启下,过渡、B总领全文,开启下文或C总结上文的作用; 二从写作手法上,常有A开篇点题,B为后文设伏笔、C作铺垫、D深化中心、E点明主旨(画龙点睛)F、衬托G、渲染H呼应、照应I对比J象征K先抑后扬, L预示性作用等特点. 三从内容上(语面的象征义、喻指义 , 表现的人物思想性格, 点明全文思想意义) 2、谈写作手法和作用 ①环境描写:社会环境描写作用:交代时代背景、社会习俗、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季节、气候、时间和景物、场景)作用:交代时间背景、渲染气氛、表现人物某性格、烘托人物某 心情、推动情节的发展、深化主题 ②人物描写:(语言 动作 外貌 神态 心理)表现了人物某种思想感情或某种性格特征 ③对比、反问、排比等的作用 突出或强调该对象的××特征 ,排比:增强了气势. ④比喻、拟人、夸张等的作用 A比喻、拟人的相比两物的相似点;B生动形象地表现(描写)该对象的××特征 ⑤象征的作用 象征该事物某种精神(品质、思想) 示例: ◆以下是有关对主人公朱丹的描写,根据文意,分别指出其表达作用.(4分) ① 一身黑色云锦衣衫仿佛把他也紧束成一棵梅树.(暗示朱丹对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的深切悼念) ② 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他的木笛.(小心谨慎表现出朱丹对民族音乐的挚爱) 3问记叙文的表达方式和作用 记叙文的表达方式以记叙为主.兼用描写、议论、说明、抒情.①记叙文中的抒情有直接抒情,有间接抒情.直接抒情是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自己对事物的思想感情.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寄情于人、事、物,在叙述描写的字里行间自然渗透作者的感情. ②记叙文中恰当的穿插议论往往使文章锦上添花,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尤其是文章末尾的议论.就是段与段之间用上一两句议论,也能起到承上启下的妙用. 四、问文章写作特色:可从文章选材、结构布局、语言、立意等角度考虑,要结合该文写作的手法. 1、选材:材料典型、真实,详略得当,表现、突出了中心 2、结构布局:布局合理、巧妙、结构严谨, 3语言:朴实或生动、形象、准确;或豪放或婉约;或清新或凝重;或直白或含蓄或流畅,修辞的运用等. 4立意: 思想深刻、新颖,以小见大、富有哲理等. 五、 评价、鉴赏人物、文章主旨(谈谈自己对人物、主题的认识) ◆通观全文,筛选重要信息,从人物的言行中分析其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答案可以这样组成:由文中××(言或行)表现该人物××的精神(品质 性格 思想 个性). ◆一般地说,答案由三部分组成,A前半部分简要概括文章内容,可以这样表述:①文章通过……的叙述;②本文由……(某件事)写起,运用了……. B第二部分概括文章内容中蕴含着的思想意义, 可以这样表述:表现了 揭示了 批判了 赞美了 劝诫……(某种思想道理).有时题目就可成为答案的一部分,而且是必须的内容. C、陈述同意哪种观点,并阐明理由.在整体感知文本的基础上,找出文中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题的句子,联系具体材料展开回答.(03年《橡数之谜》) 六、问在文中某一具体情境下你的感受、体验、做法. A指出这一具体情境下蕴含着的思想意义,道理; B结合文中具体的事例谈你的感受、体验、做法,并说明理由. C总结你的观点 七、问阅读后的体会、体验、启示、见要注意观点正确、健康,注意言之有理. 按总分总的顺序答题:A你从文中得到的收获、体会,明白的道理,可找出文中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题的句子回答. B结合文中和生活中具体的事例、材料加以举例说明,阐明理由 C所以我们应该怎样怎
题目 李清照诗词中的豪情与柔情 中文摘要宋代的女词人李清照,她的作品记录着自己和周围的世界,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认为李清照的词风婉约兼豪情,一追求爱情 体现女人真挚缠绵的柔情 ;二南渡及丧夫之痛,孤苦飘零的切身感受反映出国恨家仇的悲痛。关键词: 柔情 豪情在中国历史上李清照是个奇迹,她以一部《漱玉词》跻身于群星璀璨的宋代词坛。对于李清照的艺术才华,词的艺术风格和卓越成就。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是一道靓丽的风景。词分为两种:一种是婉约,一种是豪放。我读诗词喜欢先了解作者,有人写东西追求华丽的词句,比之我更喜欢那些不拘形式、表达内心思想、情溢语出的诗人。李清照就是这样的一个性情诗人,诗词中有女人特有的柔情与豪情。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山东人,嫁于官宦之家。在这一个安逸舒适的环境下生活的李清照闺中少女和初为人妇,是李清照一生中最幸福的生活阶段。此段时期李清照的词风大多向往追求美好爱情和婚后幸福生活的。“靖康之难”改变了宋朝的历史,同时也改变了文人的命运。此时的李清照也经历了国破、家亡、丧夫的命运,词风也为之一变,多为抑郁低沉的。一 少女时期,聪明活泼向往爱情李清照父亲乃北宋“后四学士”之一,母亲也善长诗文。在这一个环境长大的李清照,从小就表现出对诗词极大的兴趣,还是攀坐在父亲膝头的年龄的她,上百首古诗就已能琅琅上口,到了少女时期,闲来没事吟诗作画,与好朋友把酒欢歌。与人共享欢乐,像是说与别人听,也为自己以后再度品位,便用笔记下了这闲逸的趣事: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是情浓时,唱出的一首欢快之歌,卧舟河塘,畅饮溪边凉亭,后醉迷归路,情景交融。隐约听到在这首词里,李清照那爽朗的笑声,飘荡了千年。什么有趣的事,这么好笑呢?听她在回忆:在溪边凉亭里与人饮酒,一直到傍晚,迷迷的醉了,是酒醉人?还是景醉人?还是人自醉?可笑到最后连回家的路都找不到了。既然找不到路,那一定是走错了路。果然是,兴尽时已经很晚了,于是乘船归去。但因荷花开的正弄,越走越深,迷了出路。赶紧划船抢渡,不料早已栖息的鸥鹭,被划船声惊醒,叫着飞起一片。每读到此处,似乎总能听到她对鸥鹭抱歉的笑。李清照那活泼的天性跃然纸上。不过试想在那个年代的女人是被封建社会的礼数束缚的,像李清照那样大家闺秀的千金,竟然能泛舟于外,兴尽才归,而且还与人把酒欢歌。可见李清照对当时社会无言的抗拒,对追求自由的向往。(一)追求爱情 展示女人独有的丰富细腻的柔情在那个封建社会中,女人受传统思想的束缚,心理和行为深受压抑,他们都不敢展示自己的生命追求。但李清照却描写了对爱情的憧憬:“和羞走,依们回首,却把青梅嗅。”[1]《点绛唇》)她写爱情矜持羞涩:“锈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相思,眼波才动被人猜。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2]《浣溪纱》她写伉俪小别的相思离愁:“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确上心头。”[3](《一剪梅》)这些词,慢怀至情,自然率真,体现出女性纯真细腻的灵光。通过咏花来赞美自我形象和人格精神 纵观李清照的所有咏花词可以发现,她吟颂最多的是梅花、银杏、桂花、和菊花,委婉含蓄的表达出女人感情的细腻。 中国人历来喜欢傲霜斗雪、凌寒怒放的梅花,称它为“花魁”,名在“岁寒三友”“花中四君子”之列。绝俗的精神气质,李清照不仅突出它们与众不同的颜色、姿态,更注重挖掘它们的精神意蕴。桂花正是因为具有平和淡泊,隐迹留香的精神气质,赢得了李清照的青睐,不仅如此,李清照还在它身上看到了魏晋名士的风流气度。梅更是词人最爱《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满庭·小阁藏春》等都是泳梅杰作。“莫恨香消雪减,须信道、扫迹情留。难言处,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满庭芳》)梅花这种淡雅高洁、冷峻清幽的风韵正是词人芳洁自爱的精神品质。在这些作品中,李清照以花自喻,表现出她对超俗逸尘、高洁自恃、孤芳自赏的人格追求,使其突破了一般闺阁女子的卑弱性格具有了名人雅士的千古风流。李清照的词在某程度上就是她自己的心路历程的记录,对自我形象的描写是其重要的内容,更多时侯是通过咏花委婉含蓄的表达出来的。“容华淡伫,绰约俱见天真。待得群花过后,一番风露晓妆新。娇娆艳态,妒风笑月,长歹带东君。”这首《庆清朝慢》通过对菊花的颜色、形态、和品质的赞美,来表现词人对自我超群绝伦的芳姿的欣赏。在《减字木兰花》中更可以看出词人对自己美好面貌的赞美,“卖花担上。买的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狠”。这是多么美丽的花啊!含苞待放。词的下句却又写出“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原来写花是为了烘托,突出自己的容颜之美,如果不是对自己的容貌有充分的自信,如果不是对自己的容貌充满珍爱,谁敢让郎“比并看”呢?二 初为人妇,袒露自己爱情体验和真挚缠绵的柔情李清照的婚姻在古代是少有的幸福婚姻,甚至可以用有情人终成眷属来概括。不过她的爱情有很大的局限性,她只爱她的丈夫,而没有像现当代的女性主义者一样超越一切去爱。然而,在李清照这里已经足够了。女词人毕竟是从小生长在诗书礼仪的氛围中,又嫁与高官显贵之家。(一)、与夫谈诗鉴石 李清照的丈夫曾做了一个梦,梦中说:“言与司合,安上已脱,芝芙草拔。”⑦他的父亲认为他要娶词女为妇。婚后二人果然情深意切,志趣相投,作诗、斗茶、猜书的生活细节,传为一时佳话。李清照的《金石录后序》中描写了那段幸福生活:“李清照说自己记性强,每当饭后,坐在书房归来堂,泡上茶,指这图书史料说:,某件事记在某一本书,第几卷、第几页、第几行,以说的对错决胜负,胜了先饮茶。每当说对了就举杯大笑,以至与茶水倾倒在怀中里。有时夫妻俩也谈论诗文。赵明诚说道:“我就喜欢你那些‘惊起一滩鸥鸳’,‘夹衫乍著心情好’,‘梨花犹谢恐难禁’一类句子。这样的夫妻生活估计连现代人都要羡慕了。赵明诚特别喜欢金石,在攻读经史之外,对于彝器、书帖、字画,每件都刻意搜求。婚后李清照对于金石学也有了浓厚的兴趣,帮助丈夫考证、鉴别。夫妻之间的感情也愈来愈深,赵明诚在大学读书,每月才请假回来两次,尽管同在一个城中,李清照仍觉得如隔千里,半月一次的相逢,也当做一年一度的七夕。这天是上元佳节,正好也是赵明诚回家的日子,赵明诚刚在书房中坐定,丫环来报,有一位大学来的青年公子求见。当那公子走进书房,但见他头戴绣花儒巾,身着湖色棉袍,眉清目秀,风度翩翩。赵明诚连忙来问尊姓大名。那书生举止潇洒,说道:“小生与兄素有同窗之谊。半月不见,吾兄为何如此健忘?”赵明诚醒过神来,不觉哈哈大笑,一把扯过女扮男装的妻子。吃过午饭后,男装的李清照带着丫环,随着赵明诚穿街过巷,游大相国寺,在小吃铺里,赵明诚专拣而李清照见也没有见过的小吃,让李清照都尝一点,然后又在流浪艺人的担子上买了些小泥人之类的玩物。大家闺秀出身的李清照第一次走上街头,自然是格外新奇,格外快活。岁月就这样无忧无虑地过去了。(二)、赠诗与夫 盼君早归光阴荏苒,在一个秋风萧瑟,桂子飘香的时节,赵明诚得到友人的书信,约他到泰山,李清照无法随他一起去泰山,就帮招抚打点行囊,为丈夫饯行。李清照为赵明诚写了一首送别诗《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占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⑧ 如果不是一个十分钟情与丈夫的女子,她怎么有一会皱眉头,一会儿伤心,放不下,丢不掉的感情呢?没有这样的感情,也难以写出这样质朴儿动人的文字。诚然,赵明诚读了此词,就无心登泰山、访古碑了,游玩的心思减去一半;人虽离家愈来愈远,心却愈来愈近,身还未到泰山,心却早已在计算归期了。夫妻之情跃然纸上。(三)对红颜易逝的伤感越是美好的东西越容易失去,花的凋零何其神速.人们在花上看到了自己的青春美貌,也感悟到了青春美貌的短暂和脆弱.李清照虽是个才女,青春美貌仍然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诗中有意无意的透露出对容颜易失的伤怀。这里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⑤表现出女词人对花的怜惜,对青春的悼惜。青春,还有爱情都像花一样美好,也像花一样难经风雨的无情摧残。那无限凄凉的叹息:“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⑥可看出此时花 的香消玉殉,是怎样深切地触动了女词人内心深处的。把女人的那种心底的柔情挥洒的淋漓尽致。 三 南渡逃难,感世伤怀以及俊爽开朗的豪迈赵明诚与李清照结婚二十六年来,政局一直处在急剧的变化和动荡之中。丈夫赵明诚途中又病逝,只剩李清照孤身一人,后又经历再婚又离婚,晚景格外的凄凉。因此,李清照不仅经历了国破家亡之痛,颠沛流离之苦,更有永失爱侣之悲。其词风也为之一转,尽显沧桑。 “靖康之变”结束了北宋王朝,同时也改变了李清照平静幸福的贵妇生活。李清照虽然有比同时代女性较为宽松的生活环境,甚至身上带有一些士大夫气,却无法完全超越自己的角色。她的个人生活毕竟和那个苦难时代紧密联接在一起,此时的情况已不可避免地渗透了国破家亡的沉重悲哀,渗透了忧国怀乡的痛苦思绪。她以自己细腻敏感的视角,深刻地感知和记录了离乱中的人们的情感波动和心灵创伤,间接反映了时代苦难。《武陵春》一词:“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是啊,在李清照的人生舴艋舟上,曾经载过多少忧愁。没有李清照的身世,就没有李清照的作品,《武陵春》如此,《声声慢》也不例外:“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宇了得。我们读这首词,仿佛看到一个哀怜无告的老妇人,在暗淡的屋子里,若有所失地寻觅什么东西,又恍恍然地隔窗怅望。她看到南去的雁字、枯萎的黄花,更引起了伤心事:早年思妇的感伤曾使她像“西风”中的黄花般的消瘦,如今国破家亡生离死别的种种折磨,更使得她像堆积满地的黄花一样,憔悴不堪了。窗外的秋雨落在梧桐上,点点滴滴下个不停。这种凄凉的境况叫她怎么禁受得了呢?如此层层递进,写出了作者的“推愁不去还相觅”(《老学庵笔记》卷八)的悲戚心境和恍惚神情。这就是连下十四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真正艺术效果。李清照之所以能够写出这个“黑”字,除了出类拔萃的文笔外,主要地还是她有深切的生活感受。从少妇起,她就常常与丈夫分离,以至46岁上死了丈夫,自己成了老妇。三四十年来,她不知孤独地渡过了多少个黄昏和黑夜。她对“黑”字有自己独特的感受。这个字含蓄而准确地表达出作者大半生所受的煎熬。同时,“黑”字还很自然地领出了下面的“愁”字。“怎一个愁字了得”,概括了我国这一中世纪女词人颠沛流离的一生。又是上元佳节,隔壁邻家的院子里传来阵阵的笛声,夹杂着江南水乡的莲歌渔唱,李清照掀帘走进屋内,只见条几上的古瓶里,斜插着几枝梅花,地上的火盆里炭火正旺。这些使李清照豁然想到三十几年前的新婚之夜,也是通红的炭火,也是清香的梅花。邻家的笛声停了,传来几个少女的说笑,李清照来到窗前向那边望去,只见三四个十六七岁的少女插着满头珠饰儿,戴着铺翠小冠儿,红妆艳裹,立在残雪的院子里,准备去看上元的花灯。三十多年前,中州盛日,汴京街头,在她们这样年龄,她也曾换了男装,和丈夫一道去观灯夜游的,李清照想得呆了。李清照转过身来,默默地从书架上取了赵明诚的手稿,放在书案上,恋恋地抚摸着那经自己补充誊录的赵明诚手稿,闭上眼睛,流下两行清泪。物事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在丈夫去世后的日子里,李清照的爱情与希望跟着死去,她多么渴望在九泉之下追到赵明诚,然而她还必须活着。她把哀怨而失神的目光投射在床头一卷卷书册上,一个意念愈来愈鲜明地在心头升起,为赵明诚整理他所写的有关为金石彝器考证文章,因为这些金石彝器是“夫妇”两人二十九年来共同欢乐的源泉。“生当作人杰,死已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⑨《思项羽》表现出李清照对不屈不挠的英雄气节的热情讴歌。风格刚健,格调豪壮。“南渡衣冠思王导,北来消息少刘馄。”的诗句反映出她忧国忧民的情怀。当然李清照在宋朝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环境下的观察人生和社会的方式,必然具有时代和历史的局限性。但是在她身上我们看到了传统女性的自身和所处环境的审视,以女性特有的细腻敏感,深刻地感知和记录离乱中的人们特别是女性的情感波动和心灵创伤,间接反映了时代苦难。参考文献1、 古代文学家的艺术特质 中国文联出版社2、 刘艺《论李清照及其作品》中华书局3、 王秀思《漫谈李清照的词》中华书局4、 徐培钧《李清照》上海古籍出版社5、 胡国瑞《诗词赋散论》上海古籍出版社6、 褚斌杰《论李清照及其创作》中华书局文章摘自:
作文要学会积累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古人这些总结,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了“积累”在写作中的重要性。
“平时靠积累,考场凭发挥”,这是考场学子的共同体会。 语言方面要建立“语汇库”。
语汇是文章的细胞。广义的语汇,不仅指词、短语的总汇,还包括句子、句群。
建立“语汇库”途径有二:第一是阅读。平时要广泛阅读书籍、报刊,并做好读书笔记,把一些优美的词语、句子、语段摘录在特定的本子上,也可以制作读书卡片上。
第二是生活。平时要捕捉大众口语中鲜活的语言,并把这些语言记在随身带的小本子或卡片上,这样日积月累、集腋成裘,说话 就能出口成章,作文就会妙笔生花。
要加强材料方面的积累。材料是文章的血肉。
许多学生由于平时不注意积累素材,每到作文时就去搜肠挂肚,或者胡编或者抄袭。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是积累素材。
平时有条件的可带着摄像机、录音机、深入观察生活、积极参与生活,并与写生、、写日记、写观察笔记等形式,及时记录家庭生活、校园生活、社会生活中的见闻。记录时要抓住细节,把握人、事、物、景的特征。
这 样,写出的文章就有血有肉。
写一篇作文,你在选取材料,确定中心和标题以后,一定会想一想:
先写什么?
再写什么?
然后写什么?
这些问题的答案通常都是“中心句”。只要你能够回答这些问题,你就有了“中心句”,所以在作文中没有必要刻意安排中心句。
好文章是改成的,写完以后,可以进行修改,在修改中调整中心句,在调整中“写好中心句”。这是痴哥的诀窍。
所谓“中心句”,其实就是一个普通的陈述句,只是它具有一定的概括性,段落的其他句子都没有离开它所陈述的范畴罢了。所以,在作文的构思中,你已经有了“中心句”。
作文正文除开头和结尾外,便是中间的主体部分。
人们爱把作文的中间部分比喻为“猪肚”,即要求中间部分要写得像猪的肚子那样饱满、圆实。因为只有这样,文章的中心才能得到具体生动的表现。
这也是作文得分的主要因素之一。中间饱满则高分,干瘪则低分。
那么,如何把这部分写得像猪肚那样丰满呢?现介绍几招如下。 一、多事实少空乏。
即中间材料要丰富,少写空洞的议论。要用事实说话。
这在篇幅字数都很有限的中考作文显得更为重要。你多写了一句空乏的议论,中间就少了一些事实;相反,你少用一句空话,中间就多了一些事实。
记叙文要多写些事例;议论文要多举些论据;说明文要多作些介绍。 二、多细节少概括。
即主、次处理须恰当。重要的材料要细致写。
因为细节是文章的生命。有细节则文生,无细节则文死;有细节则文丰,无细节则文松。
记叙文要对人景作详细的描绘;议论文要对论据作深入的分析;说明文要对事物作详细介绍。当然,有些内容需概括写,但宜少不宜多。
三、多新奇少陈旧。 人们吃东西,新则爱吃,旧则厌食。
人们读文章也一样,新则爱读,旧则厌看。因此,新奇则文丰,陈旧则文空。
所以,作文应多选新奇事,少取陈旧物;多讲新奇语,少说陈旧言;多立新奇意,少抒陈旧情;多构新奇思,少造陈旧形。对此,鲁迅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单举鲁迅的选材,时而是扬二嫂偷手套,时而是阿长摆开“大”字睡大觉,令人忍俊不禁。 四、多真情少假意。
这里的“少”通“扫”,扫去之意。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但这个情应是真情。真情十句也嫌少,假意一句也嫌多。
要写使自己深受感动的事,让自己切实佩服的理,令自己确实动容的物。 五、多角度少单一。
在表现主题时,应尽量用两三个角度去反映,不要单从一个方面去反映。多角度则事丰,单角度则物缺。
其方法很多:或正面或反面;或集体或个人;或学习或生活;或古代或现实;或天上或地下;或国外或国内。如此等等。
魏巍写《谁是最可爱的人》,主题是歌颂志愿军的崇高品质的,但他在选材和表现角度就多样。作者从“英雄主义”“爱国主义”“国际主义”三个角度去表现,又从集体、个人、前线、后方等方面去选材,因而文虽短却物丰。
六、多句式少雷同。 文章的语言形式要7a686964616fe58685e5aeb9338多样。
这也能使文章显得充实。或整句,或散句;或陈述,或感叹;或叙述或抒情;或调侃或幽默;或俗语或英文,如此等等。
*** 的文章,笔调就多样:时而记叙,时而抒情,时而陈述,时而感叹,时而拟人,时而比喻,令人百读不厌。不少同学写文章最大的失败是语言太单调,几乎全是陈述句。
而成功的同学写的文章语言异彩纷呈。 七、多波澜少平静。
文似看山不喜平。文章要引人入胜,内容就要写得有波澜,有矛盾。
方法有:①先抑后扬法。如鲁迅写的《〈山海经〉》先写阿长怎样使自己讨厌,后面又写阿长怎样使自己敬佩。
②设置悬念法。如《驿路梨花》这篇课文,茅屋的主人是谁,直到文章的最后才使读者明白。
其他的还有如矛盾法,一波三折法等。 总之,中间部分要写得多姿多彩,善于变化,这样就显得丰满了。
一篇好作文,要么有一个吸引人的主题,要么文情并茂。
或者兼而有之。兼而有之的作文通常被称为极品作文,可以叫做写作或创作。
作为学生,我想,能够达到好作文的水平已经属于不容易了。下面就结合一些文章或诗歌简单谈谈写作文问题。
我很欣赏《意林》或《读者》中的一些文章,说通俗一点,叫做极品作文。为什么欣赏它?因为它确实属于既能打动人、有给人以深刻思考的一类。
一篇好的文章就是这样,有一个好的主题,作文就成功了一大半。 一个好的主题,通常都是采用滴水映海洋,粒沙藏世界的手法。
从一滴水里能看到大海的样子,从一粒沙中能展现整个世界,这是多么地不容易呀!但是,好主题通常就是这样表达出来的。你想写时代的变迁,写社会变化之大,如何写?你不能面面俱到地都写吧。
老舍可谓是文章大家了,他就是用一个茶馆来写出了那个时代不能改变命运的原因,写了只有彻底推翻旧社会,才能结束悲惨命运的真理。我看到一位学生写的作文就很好。
她只用洗衣服这件事就说明了很多内容。奶奶是清闲的,因为她怕家里惟有的一件外出见人的衣服洗烂,不敢多洗,更不敢多穿,也不固定那个人,是家里的唯一宝贝,只有家里出去见人的时候才穿它一次。
她也是清闲的,因为现在的衣服虽然多,只要你把它填进洗衣机缸桶,按上程序,两个小时便是甩干的衣服,还不耽误读读报纸,看看小说。而最辛苦的是她的妈妈,从石头板到木头板,她不知道揉搓过多少衣服,因为在她妈妈的生活里,家里已经富裕,每个人的衣服就有六七套,有冬天穿的,春天穿的,还有夏天穿的,秋天穿的;有在单位穿的,还有在家时穿的,有工作服,也有休闲装。
但是她所处的那个时代,洗衣机还没有发明出来,后来有也因为很贵买不起。这样,从洗衣这一件事就写了旧社会、新社会和当代的巨大变化,这不能说不是一个好的主题。
你如果想写一个好的主题,首先就是应该从一个人、一件事、一个物品着手,不要贪大求全,贪大求全的文章反而不是好文章。 其次是要文情并茂。
文,是指文采。文采怎样显现?就是要靠作者的功力。
写作能力很强的同学,通常的一件事会把握怎样写,如何写,哪些该祥,哪些该略,哪些该修饰,哪些该平白,驾驭文字的功夫很是了得。文采不是每个人天生就有的,它是一个逐步积累、逐步升华、逐步成熟的过程,需要去大量阅读、长期积累、心灵感悟、凝练提取的再创造本领,这要在日常学习中逐步提高。
俗话说,学会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偷,就是这个道理。情,指感情。
感情是最能打动人的地方,通常来说你要把心掏给别人看,别人也会把心掏给你看,你要带着感情去写一个事物,这个事物就有感情,这种感情也会传达给读者。俗话说,投之以桃,报之以李,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也就是这个道理。
有一首诗歌,目的在于歌颂一位功赫名著的将军,战争年代,他是英雄;和平年代,他却成了一名普通的再不能普通的老百姓了。这首诗他这样写,题目是“一把扫帚”,说它也曾纵横过王庭御院,也曾斗落过马路星辰,也曾抗击过风沙入侵,也曾荡涤过死亡书信(落叶),趋走的是肮脏的污垢灰尘,迎来的是五彩的阳光、净洁的空气、和平的声音,等世界都干净了,它却静卧在墙角门后,无声无息,无怨无悔,无迹无痕。
你看,写得多好呀!他就是把自己感情赋予了这把扫帚,把这把扫帚写成了有感觉的事物,能感受整个世界。所以,好的作文也应该具备这个条件。
要写出好作文,同时要求都做到既有一个好的主题,又能文情并茂,实在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如果做到了这两点,任何文章都可以称作为创作作品,都可以在文艺刊物上公开发表。
所以,对于正在学习阶段的少年朋友们来说,不必要求他们必须具备这些条件,我认为,能具备其中一条已经算得上好作文了。 最后,给你总结几条经验,请参考:文贵新,发人深思动人心;文贵奇,使人入彀着人迷;文贵精,如果删句一场空;文贵真,热情打动石头心。
祝你作文越写越好,取得好成绩,加油~。
是“学找段中心句”不知有没有用
刘国业
什么是段的中心句呢?每段话都是围绕一个中心意思写的,能够高度概括这段话的中心意思的句子,就是这段的中心句。找出中心句就抓住了这段话的中心意思。抓住了中心意思,分析层意、归纳段意就不难了(也可用中心句作段意)。
那么,怎样找段的中心句呢?
一、在段的开头找。
如《赵州桥》一课的第三自然段:
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桥面两侧有石栏,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有的刻着两条相互缠绕的龙,嘴里吐出美丽的水花;有的刻着两条飞龙,前爪相互抵着,各自回首遥望;还有的刻着双龙戏珠。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真像活了一样。
这段话的首句是该段的中心句。它不但是该段的中心句,而且还是上段和该段之间的过渡句,在这里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上一个自然段已经说了赵州桥的坚固,这一自然段就要说赵州桥的美观了。如何美观呢?就是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用“有的……有的……还有的……所有的……”形象地写出了赵州桥的美观。
二、在段的末尾找。
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救黄包车夫”一部分中有这样一段话:
天黑了,路灯发出微弱的光。我站在伯父家门口看着他们,突然感到深深的寒意,摸摸自己的鼻尖,冷得像冰,脚和手也有些麻木了。我想,这么冷的天,那个拉车的怎么能光着脚拉着车在路上跑呢?
这段话共三句,最后一句就是该段的中心句。
三、在段的中间找。
如《第一场雪》一课的第六自然段:
俗话说,“瑞雪兆丰年”。这并不是迷信,有着充分的科学根据。寒冬大雪可以冻死一部分越冬的害虫;雪水渗进土层深处,又能供应庄稼生长的需要。这场大雪十分及时,一定会给明年的小麦带来丰收。有经验的老农把雪比作是“麦子的棉被”,冬天“棉被”盖得越厚,春天麦子就长得越好。所以又有这样一句谚语:“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经过分析,第四句是中心句。前面对“瑞雪兆丰年”的分析,以及后面的农谚,都是说这场大雪下得十分及时,一定会给明年的小麦带来丰收。
(作者单位:山东莱州市南关小学)
集中、鲜明地突出文章的中心,是我们写作文的根本任务,也是老师评析一篇作文好坏的基本依据. 这里所说的中心,是指作文通过其全部内容而表现出来的作者的基本观点或意图,也就是作者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评价以及愿望、意向等.它的基本要求就是集中、鲜明. 所谓集中,是说一篇作文只能有一个中心,全篇作文都要围绕这个中心说深说透.我们在动笔之前首先要认真审题,根据作文的需要确立一个中心,这是作文突出中心的前提条件.作文中心的确立,必须从全部材料出发,必须把握事物的本质.不少同学的作文词不达意,说了半天没有讲出什么观点和道理;或者中心分散,几个观点、道理齐头并进,没有统领,结果像蜻蜓点水哪个意思都没有说透;也有的作文洋洋洒洒下笔千言却离题万里甚至根本不知所云;还有的作文事情不大,材料有限,却偏要追求高、大、全的中心,以致给人小题大做、故弄玄虚的印象等等.以上这些毛病的出现,都是因为作文事先没有确立好中心、动笔时随心所欲造成的. 所谓鲜明,是说所表现的中心必须是明确的,清清楚楚毫不含糊.确立了中心,我们在作文中还要调动一切可用的手段为突出中心服务.突出中心的具体方法不少,最常用的两种是开门见山和卒章显志.学生作文《拨动我心弦的歌》开篇这样写道:“‘那一天,知道你要走,我们一句话也没有说……'耳畔又响起了这支优美的歌.然而,我的心在颤抖,在流泪.我好想真挚地对您说一声:”爸,对不起!’“在文首就定下了全文的感情基调,写出了作者从心底对父亲的愧疚和不安.另一篇学生作文《宽容》,写”我“不小心将水泼到了老师身上,惶恐不已,但老师并不追究还原谅了”我“.作文结尾说:”走在校园的小路上,我忽然觉得:今天的路真宽敞!“最后的”真宽敞“三个字既突出了作文中心,也升华了主题.这两篇学生作文,前者开门见山,后者卒章显志,突出中心的方法大同小异,均旗帜鲜明地亮出自己的观点. 我们也可以根据作文的情节内容,在事物的发展变化中凸现作文中心.如学生作文《芭蕉扇失业了》,选取人们夏天的取凉工具从芭蕉扇到电扇直至空调的变化,以小见大,生动地展现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发生的日新月异的巨大变化.小作者在作文中没有简单地进行今昔对比,并且注意了表现其中的曲折,如农村一度供电不足,安上电扇却不能想用就用等,让我们从一个侧面真实地感受到农村改革发展是怎样走过来的.作文写得质朴、实在.类似的方法还有抑扬对比、欲擒故纵等,其原理和上面的一样,作文的中心就在这些对比之中鲜明地展现了出来. 在作文的语言行文方面,我们还可以采用前后呼应、渲染点题或者通过联想议论等方法来突出中心.如学生作文《秋日小事》,从秋叶飘零写起,写父亲替“我”借书、送书、送衣服,辅以“我”心情的变化:“一阵狂喜”“心中一动”“心底颤抖一下”直至“眼泪似乎就要流出来了”,反复渲染反复点题,由一件看似简单至极的小事,将父亲对子女深沉的爱表现得凄美而生动.文中人物衣服的破旧单薄、气候的悲凉,又隐含着多少生活的艰辛沧桑,让人读了不禁嘘唏不已. 总之,在作文时要认真审题确立中心,并灵活调用各种写作手法为突出中心服务,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写出中心明确、主题鲜明的作文来.。
概括记叙文中心思想的提炼与的方法:记叙文的中心是文章的灵魂,是对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等的内容的概括、提炼,是通过人、事、景物所表现出的中心思想.概括记叙文中心的主要方法有:1、分析文题,概括中心.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有的文章标题可揭示文章的中心,可先通过分析文章的标题,结合文章的内容,准确概括出文章中心.如《敬畏自然》、《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题目就直接揭示了主题;《变色龙》、《驿路梨花》等题目形象含蓄地揭示文章主题.2、分析写作背景,体会中心.了解背景能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有助于准确地归纳文章的主题.如了解了《故乡》的背景就容易分析出文章的主题是通过闰土等人的巨大变化,揭示黑暗统治及农民生活痛苦的现实.3、分析首段,确定中心.文章常常开篇点题,分析开篇的语句、段落,往往可以把握文章主题.如《背影》、《谁是最可爱的人》开篇写了作者的切身感受,概括起来就是文章的主题.4、分析结尾,总结中心.篇尾点题也是为文之法,有的记叙文卒章显志,往往在结尾用简短的议论、抒情揭示文章的中心,可细心品味文章的结尾,结合文章的内容,准确概括文章的中心.5、分析议论、抒情句,品味中心.有的记叙文,作者往往用议论、抒情的语句,表达情感,这些句子往往与中心密切相关,要认真品读这些句子,就能准确概括文章的中心.如《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每叙述完一个故事后,就有一段议论抒情的句子,分析每一个典型事例后面的议论抒情性句子,就能把握文章的中心.6、抓每段的中心句,归纳中心.一般的记叙文,每一段落都有一个中心句或重点句,要抓住这些中心句或重点句,归纳出文章的中心.7、概括各段大意,归纳中心.要先把每一段的意思概括出来,在各段大意的基础上,归纳出文意的中心.如《我的老师》 8、分析文章的结构,总结主题.结构是为表现主题服务的,分析结构可以了解作者意图,总结归纳出主题.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者先写百草园快乐自由的生活,再写三味书屋的枯燥生活,对比中就揭示了封建教育束缚儿童的健康成长.9、综合分析,把握中心.有些文章比较复杂,必须从多方面入手,综合分析,才能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中心.概括记叙文中心的一般语言表述形式:本文记叙了(或描写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赞扬了(或揭露了、歌颂了、说明了、表达了、表现了)……的精神(或思想、品质、道理、感情性格、实质),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今天,对于一位经常上网的人来说,如果他不知道诗人“赵丽华”,以及与她相关的“梨花体”和“梨花教”,那么他肯定是落伍了。当“木子美”、“芙蓉姐姐”、“后舍男生”等等网络名人“俱往矣”的时候,诗人赵丽华被“无意”发现,并迅即成为探讨中国诗歌价值的“导火索”,引发了一场关于诗歌意义及创作前途的大论争,这种论争也从网络空间影响到现实世界。“新诗的发展已经到了前所未有的尴尬困境,我认为它有必要回归到师法传统的路子上来。”10月16日,首届两岸三地人文社会科学论坛在南京大学落下帷幕,一位与会代表有所感触地告诉本报记者。值得一提的是,此次论坛的主题是“中国文学与文化的传统及变革”,本报记者结合近日沸沸扬扬的“赵丽华现象”对有关与会代表进行了访谈,试图从这一角度拨开中国诗歌发展的迷雾,厘清相关讨论误区,探讨诗歌的何去何从。困境:新诗已经走火入魔?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徐有富教授表示:“尽管目前网络上对赵丽华诗歌褒贬不一,但是这至少说明了一点,就是大家还是非常关心中国新诗的命运与前途。”他认为赵丽华的诗歌之所以在网上引起如此强烈反应的一个原因,就是“明显的口语化写作”,“而这一问题历来争论不断”。他举例说诗人艾青在1939年的时候写过一篇文章《诗的散文美》,其中提到有位工人在墙上写了一个通知:“安明!你记着那车子!”艾青认为“这是美的,而写这个通知的也该是天才的诗人。”可是艾青到了1980年出版《诗论》的时候,“把这句话改为‘这是美的,而写这通知的应是有着诗人的秉赋’。”徐教授分析说:“前后形容词的变化,也说明了艾青先生对口语化写作的态度的转化。大诗人况且如此,何况一般网民呢?如果正常评价的话,还是对诗歌的前进有推动作用。但是,如果像有个叫陈修元的说什么‘她是不甘寂寞故意哗众取宠,这和在大街上撒尿以引起别人的关注是一个道理’,就不太合适了!”他进一步指出:“尽管唐代诗歌中也有‘床前明月光’,‘飞流直下三千尺’之类的大白话诗句,但是这真的就是大白话吗?孤立地看这几句诗是大白话,将它们放在整首诗歌来看,就不是大白话。哪有一个大白话非得七个字一句或五个字一句,押韵、平仄都搭配呢?许多诗句表面看来是大白话,实际上都是经过加工的,而经过加工的具有鲜明节奏的非自然语言,才是诗歌语言区别于其他如小说等文学作品的最大特点,由此角度看,即使晋代傅玄的三言‘雷隐隐,感妾心。倾耳听,非车音。’也不能说是大白话。”另外,徐有富教授也反映说,“部分网站上的调查问卷设计的有问题,那些选项本身就存在误导的嫌疑,网民只能在前提错误的逻辑条件下进行回答,而由此得出的结论也必定不能正确表现问题。”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王卓华对徐教授的观点表示充分肯定:“口语写作的初衷是为了让诗句入俗,但是入俗也并非全部口语化,并且口语化也还是不能脱离一定的格律。”王卓华表示,“很少关注新诗,因为感觉新诗已经走火入魔了。”突围:以音乐性拯救诗歌?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王卓华在分析自己不关注当下诗歌的原因时说:“伴随着白话文运动,新诗从一产生就已经割裂了中国文学的传统,不仅脱离了民族性,还脱离了诗歌的传统,因此新诗从一产生就先天发育不足,而这种不足也有违诗歌自身的特征。”王卓华所理解的诗歌的特征至少有两个,“一个是音乐性,也就是诗歌在形式上的节奏美和韵律美。二是真性情,也就是思想上的真实性和个体性,脱离了这两个特征的诗歌,只能沦为断行式的无病呻吟。”因此,王卓华指出:“当下的诗人们不能仅仅学习西方,更应该回到传承古典传统,汲取传统精神上来。”记者采访时获悉,徐有富教授刚刚完成的一篇论文题目就是《与音乐结合——新诗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文章认为:“与音乐结合是新诗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现代歌词也是新诗的重要组成部分,历代歌词都是诗,与音乐结合是我国诗体不断发展的动力所在。”徐有富教授通过研究认为:“就中国诗歌发展史来看,诗与歌合则双赢,分则两伤。譬如宋词与元代散曲,由于大批优秀诗人与剧作家加入了创作队伍,拓宽了词曲的写作内容,提高了词曲的写作水平,因而使得词与散曲成了宋元两代具有标志性的诗歌体裁。而明清的民歌时调,由于没有多少诗人参加创作,虽然也有不少优秀作品,但是总的题材是狭窄的,写作水平也不高,因而不可能获得宋词元曲那么高的地位。”台湾师大国文系潘丽珠教授在学术论坛上的演讲就是《诗歌吟诵的时代意义与创意教学示例》,“如果说把音乐性作为诗歌的一个特征的话,那么吟诵诗歌就是把音乐性付诸实践。不管是创作还是教学,不管是诗歌理论还是诗歌精品,音乐性都是一个如影相随的法宝。”来自台湾政治大学中国文学系的学者刘顺文也指出:“诗歌现在已经很难界定,因为古典诗歌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评价标准作为参照系,而新诗基本上无章可循,现在不是谈论诗歌好坏的时候,因为有些文字到底是不是诗歌我们都还难以确定。”80后作家韩寒曾在自己的博客中“炮轰”当下诗歌界,引起了众多诗人的强烈不满。一位香港学者解释说:“引起诗人们强烈反应的原因是因为韩寒扯掉了诗人们的遮羞布,让长期以来边缘化生存的诗人们突然暴露在阳光之下。”另一位来自香港的中文学者干脆说:“新诗的发展已经到了前所未有的尴尬困境,我认为它有必要回归到师法传统的路子上来。”前途:应该反思的到底是谁?南京大学中文系傅元峰博士平素也写诗歌,并且他对诗歌的发展一直比较关注。本报记者就赵丽华现象对他进行采访时,他直言:“这已经不再是一个诗歌现象了,而是一个网络现象,一个文化现象。”他认为“所谓的‘梨花体’只是赵丽华很少一部分的作品,而真正代表赵丽华水平的并不是这些所谓的‘梨花体’,并且赵丽华也不能代表中国当下的诗歌创作水平。”傅元峰博士指出,近段时期出现了一系列值得关注的现象,比如说诗歌软件的出现,北京诗人也夫进铁笼中体验生活,莫小新教授裸体授课等等,“表明了整个时代浮躁的态势,这种浮躁态势下,诗歌遭遇恶搞,并非偶然。”网络上到处可以看到网友们模仿“梨花体”的作品,对此,傅元峰博士指出:“平民化、大众化和普及化对诗歌所产生的影响,都对诗歌起不到积极影响,并且还可能有损诗歌的审美思想。文化专制的时代,时代被利用为宣传工具;文化浮躁的时代,诗歌被利用为恶搞对象。”“我认为在这场争论中,谈论诗歌的意义与前途毫无疑义。”傅元峰博士认为“被网友恶搞的作品是赵丽华的实验性写作中比较失败的作品,但是这些作品被迅速放大,让赵丽华和‘梨花体’成为攻击的靶子,真正值得研究的倒是网友集体表现出来的集体无意识心理。”结合以前的“网络暴力”现象,傅元峰博士把它的产生归结为“瞬时性、跟风性与偶然性情绪的宣泄”。“而这种缺少独立思考、缺少冷静意识、缺少平民情怀的网络暴力,一起打开了文化情绪的闸门。”傅元峰博士还引申开来,说“前段日子比较出名的三部电影《英雄》《无极》《夜宴》,都已经在接近80后的文化范例,他们是想象中的影像,并不具备现实的品质。以及江苏作家叶兆言、苏童等人在尝试的重述神话写作,也预示着他们进入了现实品质流失的过程之中。”“所有的文化人和作家都漂浮起来时,只剩下病态虚弱的想象力,陷入了没有现实意识和问题意识的境地。”傅博士担忧地说。就赵丽华事件而言,傅元峰直言不讳:“需要反思的不是赵丽华和当代诗歌,而是盲目参与的网民们的集体无意识,这就是我们时代的文化浮躁病。
作文的开头和结尾的写法古人说“凤头豹尾”,就是说开头要写得有姿有彩,像凤凰的头那样,有人说:“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这些都说明了开头的重要。由于时间与篇幅的限制,考场作文的开头讲究简洁、生动、优美,可考虑选用如下开头方法。1.开门见山式。所谓“开门见山”,是一种比喻的说法,指的是写文章时直截了当入题的一种写法。如《谈骨气》一开头就亮出观点:“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白杨礼赞》一开头就触及题旨:“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这种方法应为考场作文开头的首选方法。2.背景渐入式。如《孔己已》开头:“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可以随时温酒”。《在烈日和暴雨下》开头:“六月十五那天,天热得发了狂!”这些开头或交待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节令、气候或阐述论题的背景、环境等。3.设问置疑式。先倒叙事情的结果,设置悬念,或先设问破题,引起说明或议论。如《万紫千红的花》开头设问:“花为什么会有各种美丽鲜艳的色彩呢?”这种开头方法,其目的是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关注,激发读者的兴趣,同时增加文章的曲折,显现文章的布局之美。这种开头技法在中考作文中的频率很高。4.名言警句式。开头引用警句、名言、诗句或俗语、谚语等,可以达到吸引读者,帮助突出中心的作用。如《怀疑与学问》开头引用了程颐的话:“学者先要会疑”等。这种开头法,也是一般考生容易掌握和便于使用的方法。名言警句式开头运用得自如,往往能增强开端的气势,使人感到突兀、峥嵘、高远。当然,引用时要尽量准确,避免出现知识性错误。5.精辟设喻式。开头设喻,以引起读者对要说明的事物或道理的兴趣。如《中国石拱桥》开头:“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马说》开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以伯乐与千里马的故事为喻引出中心论点,既然是“设喻”,就得注意所言之“他物”与本题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不能牵强附会。一般说来,同学们的作文结尾易犯的毛病有:①画蛇添足。即全文已结束,本可耐人寻味,但作者仍不放心,偏要哆嗦几句,把无需交待的人物下落一一交待,把本可悟出的含义一语捅破。②空喊口号。在结尾处为表明自己的立场、态度,大喊着与文章内容无关的口喊,这种结尾大煞主题。③拖泥带水。结尾意思已经明了,却迟迟不肯收尾,冲突了文章的主题。由此看来,中考作文的结尾显得特别重要,如何写好结尾,提高考场作文的质量呢?下面的结尾技巧,都是中考作文中常用的。1.自然收束式。不论哪种文体的文章,在把内容表达完了之后,自然而然地收束全文,而不去设计蕴意深刻的哲理语句,不去雕琢丰富的象征形体,这样的结尾谓之“自然结束式”。如《我的叔叔于勒》的结尾“我们回来的时候改乘圣玛洛船,以免再遇见他。”和《藤野先生》的结尾都是采用这种方法。2.首尾呼应式。结尾与开头要相呼应,写出既呼应开头,又不简单重复的语句,这种结尾方式是各类文章极常见的收束方法。这种收束方法能唤起读者心理上的美感,产生一种首尾圆合,浑然一体的感觉。如《背影》,开头写了“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结尾写道:“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又如《白杨礼赞》开头写“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结尾写“……我要高声赞美白树。”3.卒章显志式。这种结尾方式,就是在文章结束时,运用简洁的语言,把主题思想明确地表达出来。如《枣核》结尾写道:“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记一辆纺车》结尾写道:“跟困难作斗争,其乐无穷。——记一辆纺车。”4.名言警句式。它往往出现在散文、记叙文、杂文的结尾,用三言两语,表述出含意深刻的耐人寻味的哲理或警策性内容,使之深深地印在读者的心中,起到“言已尽,意无穷”的效果。《驿路梨花》结尾写道:“不由得想起一句话‘驿路梨花处处开’。”5.抒情议论式。用抒情议论的方式收束文章,能够表达作者心中的情愫,激起读者情感的波澜,引起读者的共鸣,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如《花市》的结尾写道:“我想:希望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留下美丽的背影——考场作文结尾妙法举隅关于作文的开头和结尾,古人早就有“风头豹尾”一说。考场作文写作时间短,评分要求高,要在有限的时间内给阅卷老师留下深刻的印象,取得理想的评价,开头和结尾尤其马虎不得。有人说,考场作文的开头要像“二锅头”,入口即辣出泪来,以此说明作文开头要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笔者认为,作文的结尾就应像“碧螺春”,余香满口,令人回味无穷。精彩的口头固然能让人眼前一亮,心生向往;精彩的结尾亦能让人忍不住掩卷,拍案叫绝。同学们的考场作文结尾存在哪些常见问题呢?一是有头无尾。由于缺乏整体构思,结尾如同一个“半拉子”工程,叙而不清,说而不明,议而不足。而是虎头蛇尾。有的同学在完成主体部分后,常常有一种大功告成的心理,于是草草收场,以致结尾平淡无奇千篇一律,毫无出彩之处。三是画蛇添足。或无病呻吟,或人为拔高,硬要给文章加上一个“光明的尾巴”,使得本该是亮点的结尾成了文章的“黑子”,令阅卷老师发出“一声叹息”。同学们要注意,考场作文的结尾应牢记两点:一是要有强烈的中心意思,即不忘为表现中心服务。作文的主体部分如果“偏题”了,结尾处应该补救。二是应当精炼,当止则止,不能喧宾夺主。它要有利于读者更深入、更透彻得理解文章的内容,有助于读者进一步领会文章的中心意思,引人思考,发人深省,令人赞叹,使人难忘。下面介绍七种常用的考场作文结尾方法。一是自然收束法。这种方法常用于记叙类的文章,操作方法是:随着事件的结束自然收尾。这种方法的好处是干净利落,没有废话。如《上帝的回答》一文是这样结尾的:鬼沉默了,他不是无所不有,而是一无所有,亲情、友情、爱情……统统随诚信而去。他,一个卑污的鬼魂,只能下地狱!“下地狱去吧!”上帝说完,飘然而去。二是总结点题法。这种方法卒章显志,画龙点睛。如《“诚信”漂流记》的结尾:在回去的路上,时间老人指着落水的“快乐”“地位”“竞争”,意味深长地说道“没有诚信,快乐不长久,地位是虚假的,竞争也是必然要失败的。”三是抒情议论法。即在叙事的基础上,利用抒情、议论突出中心,让人明白你的写作意图,给人清晰的认识。如《长剑与短剑》一文的结尾:长剑、短剑,我们无法选择;聪颖、愚钝,我们也无法选择。我们所能选择的,就是握紧了手中的剑,然后不懈怠地前进,前进,再前进……四是巧用问句法。即在前文充分铺陈的基础上,用问句来收束全文,以表达感情,深化中心。如《父亲》一文的结尾:我知道,我是父亲的汗水泡大的。父亲,我该这样才能表达出我对您永远的愧疚和爱戴呢?五是首尾照应法。这是考场作文惯用的结尾方法。这种方法可以使文章结构完整,但易流于平淡,属于比较“保险”的写法。如《我是如此看待人生》的开头和结尾:大千世界,变幻时空,自然有了人生才如此绚丽。作为自然的宠物,我们都拥有自己的人生。然而以“万物之灵”自诩的人类啊,又是如何看待人生的呢?(开头)我如是看待人生。(结尾)六是借用名句法。借用名句既可以使文章简洁,又可以增添文采。可以直接引用,也可以巧妙仿用。如一篇题为《花样年华》的文章就引用了梁启超先生的《少年中国说》来结尾:红日初生,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干将发硎,有作光芒。我就是那红日,我就是那大河,我就是那宝剑!这,就是我的花样年华!七是意犹未尽法。这样的结尾,给人留下了思考的空间,可以收到“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效果。如一篇谈“逆向思维”的《十减一等于……》,它的结尾就是这样的:十减一等于九。十减一不等于九 。十减一等于……以上就是考场作文常用的一些结尾方法,但所谓“文无定法”,“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实际运用时不可拘泥于一种方法。只要同学们平时多加练习,自然熟能生巧,妙笔生花。让我们的考场作文给阅卷老师留下一个美丽的背影,让这个背影给你带来成功的喜悦。近年来,高考作文均以“话题作文”的形式出现。话题作文是规定一个相对广泛的写作范围,以启发学生思考,激活学生联想、想像,不限文体或尽量减少文体限制,给学生更多选择的自由的一种作文命题形式。由于它命题的开放性、思维的发散性、内容的相关性、文体的多样性和评价标准的多元性,叫好者甚众。如何写好应试话题作文,笔者根据自己近年指导学生作文的体会,谈四点确实不算新但比较有用的浅见。一、写自己最擅长的体裁。辩证地说,任何事物都是一把双刃剑。话题作文也是一样的。话题作文淡化文体要求,放宽文体限制,直至文体不限,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都可以写,小说、散文、诗歌、戏剧、杂文、寓言、故事、童话、日记等等任你选择。但也正是这种宽松,可能导致考生一下子拿不定主意。我究竟写什么体裁好呢?就如在乡下小商店买东西,品种单一,要什么就买什么,直奔主题。如今的话题作文好比到了城里的沃尔玛超市,面对里面琳琅满目的商品,一时还真定不下要哪一种。这里有一个原则,就是写你最熟悉的体裁。就如武侠小说中,侠客们即便是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关键时候,使的还是自己的看家本领。平时写日记顺手就写日记,写议论文顺手就写议论文,根本不必花太多时间去考虑。高考是素质的争夺战,是能力的争夺战,同时也是时间的争夺战。先把这个原则确定下来,无疑也为我们争取了相对宽裕的时间去做构思行文等更重要的事情。二、取一个吸引人的题目。老实说,高考也是一场吸引眼球的争夺战。特别是作文。评阅高考作文,受阅卷老师的情感因素的支配。学校有些参加过高考评卷的老师说,一天改几百份作文,哪能每一篇都看得那么仔细。那些题目取得好的,无疑给人的印象相对就好一点,分数自然也就偏高。就比如你在大街上碰上穿戴整洁英俊秀丽的个性独特的人感到赏心悦目一样,看到独具特色的题目,也难免眼睛一亮。怎样取一个比较醒目的题目呢,大体说,可以从活用修辞方面做文章。常见的有比喻、夸张、引用、对比、反问、设问、呼告、对偶等。比如2000年的高考中就有《人生也是一张答卷》、《横看成岭侧成峰》等优秀的题目。必须注意的是,拟一个醒目的标题,也不必弄得喧宾夺主、花里胡哨。比如,被不少人称道的“符号法”和“数学法”,就有点故弄玄虚的味道。三、言之有物——永不过时的要求。应试作文,有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就是内容空洞,泛泛而谈,言之无物。这就要求我们平时要做个有心人,做好材料的搜集工作,不为无米之炊。应试作文的空洞也有可能并不是作者没有准备或素材积累不足,而是在这种特定的场合中,一紧张,“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于是就“思之所之,笔亦所之”,就显得乱,就显得空。抑或是不知散乱的材料如何连缀成篇。要使文章,尤其是应试文章,有实实在在的内容,给人一种沉甸甸的厚重感。我们我们可以尝试这些努力。举例要具体。有些同学在举例子时,常常爱这样说“我有一个邻居就是这样的”,“我的一个同桌……”,再不就是“我的一个朋友……”,给人一种空泛、可信度不强的感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我们还是尽可能的引述具体些为好。举例要典型、恰当,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鸡毛蒜皮的事情也东拉西扯,要具有时代特点,具有思想性、启发性和教育意义,要举那些能够说明问题的。适当引述名言和警句。有时候洋洋洒洒,下笔千言,不如一句名言警句。名言是古圣先贤所有生命智慧的经验的总结,是经过时间和空间的洗礼后历史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四、创新,向发展等级进军。近两年高考作文命题也加大了对创新能力的考查,2000年评分标准发展等级中又专门设立了“创新”一项。创新成为高考作文得高分的一个重要指标。我们认为,创新,可以从三个方面去努力。其一是观点的创新。话题的范围很宽泛,可以让我们宕开笔墨的方向也很多。我们尽可能不去做简单的复述,唯陈言之务去,找到一个较新的观点。反弹琵琶,就是一种比较有用的手段。2001年高考作文以“诚信”为话题,大多数学生都是循规蹈矩主张诚信的。福建一篇满分作文,作者就反弹琵琶。作者在文章中写到:不停的说谎就是诚信……联系漫漫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难免深思再三,令人耳目一新。其二是材料的创新。那些著名的典故、历史事件、名家名句,都被别人引烂了。读来可能毫无生趣。我们不妨刚脆抛开这些陈芝麻烂谷子,写当代的新人新事,写发生在你生边的感动人的事,写出自己独特的生命体悟和感受。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因此,写自己经历过的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在题材上为创新开辟了另一条康庄大道。其三立意要有深度,要“掘地三尺”。不少考生的应试作文往往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立意没有深度。“我不要健康的肉体,而要健康的灵魂。没有诚信,灵魂便是一种残缺和卑琐的存在。没有诚信便没有历史。中国文化便是无数前代史家们的诚信碑载。……你应该对自己说:诚信,自我而始。”这是2001年湖北一位考生的作文《千年一叹》,读来感觉就比一般的文章厚重许多。立意,我们可以从历史和文化的沃野中去找寻理论的“掘地三尺”的深度。通过纵向和横向的比较,理想和现实的观照,偶然和必然的分析尝试辩证地寻找理性的答案。
题目 李清照诗词中的豪情与柔情 中文摘要宋代的女词人李清照,她的作品记录着自己和周围的世界,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认为李清照的词风婉约兼豪情,一追求爱情 体现女人真挚缠绵的柔情 ;二南渡及丧夫之痛,孤苦飘零的切身感受反映出国恨家仇的悲痛。关键词: 柔情 豪情在中国历史上李清照是个奇迹,她以一部《漱玉词》跻身于群星璀璨的宋代词坛。对于李清照的艺术才华,词的艺术风格和卓越成就。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是一道靓丽的风景。词分为两种:一种是婉约,一种是豪放。我读诗词喜欢先了解作者,有人写东西追求华丽的词句,比之我更喜欢那些不拘形式、表达内心思想、情溢语出的诗人。李清照就是这样的一个性情诗人,诗词中有女人特有的柔情与豪情。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山东人,嫁于官宦之家。在这一个安逸舒适的环境下生活的李清照闺中少女和初为人妇,是李清照一生中最幸福的生活阶段。此段时期李清照的词风大多向往追求美好爱情和婚后幸福生活的。“靖康之难”改变了宋朝的历史,同时也改变了文人的命运。此时的李清照也经历了国破、家亡、丧夫的命运,词风也为之一变,多为抑郁低沉的。一 少女时期,聪明活泼向往爱情李清照父亲乃北宋“后四学士”之一,母亲也善长诗文。在这一个环境长大的李清照,从小就表现出对诗词极大的兴趣,还是攀坐在父亲膝头的年龄的她,上百首古诗就已能琅琅上口,到了少女时期,闲来没事吟诗作画,与好朋友把酒欢歌。与人共享欢乐,像是说与别人听,也为自己以后再度品位,便用笔记下了这闲逸的趣事: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是情浓时,唱出的一首欢快之歌,卧舟河塘,畅饮溪边凉亭,后醉迷归路,情景交融。隐约听到在这首词里,李清照那爽朗的笑声,飘荡了千年。什么有趣的事,这么好笑呢?听她在回忆:在溪边凉亭里与人饮酒,一直到傍晚,迷迷的醉了,是酒醉人?还是景醉人?还是人自醉?可笑到最后连回家的路都找不到了。既然找不到路,那一定是走错了路。果然是,兴尽时已经很晚了,于是乘船归去。但因荷花开的正弄,越走越深,迷了出路。赶紧划船抢渡,不料早已栖息的鸥鹭,被划船声惊醒,叫着飞起一片。每读到此处,似乎总能听到她对鸥鹭抱歉的笑。李清照那活泼的天性跃然纸上。不过试想在那个年代的女人是被封建社会的礼数束缚的,像李清照那样大家闺秀的千金,竟然能泛舟于外,兴尽才归,而且还与人把酒欢歌。可见李清照对当时社会无言的抗拒,对追求自由的向往。(一)追求爱情 展示女人独有的丰富细腻的柔情在那个封建社会中,女人受传统思想的束缚,心理和行为深受压抑,他们都不敢展示自己的生命追求。但李清照却描写了对爱情的憧憬:“和羞走,依们回首,却把青梅嗅。”[1]《点绛唇》)她写爱情矜持羞涩:“锈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相思,眼波才动被人猜。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2]《浣溪纱》她写伉俪小别的相思离愁:“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确上心头。”[3](《一剪梅》)这些词,慢怀至情,自然率真,体现出女性纯真细腻的灵光。通过咏花来赞美自我形象和人格精神 纵观李清照的所有咏花词可以发现,她吟颂最多的是梅花、银杏、桂花、和菊花,委婉含蓄的表达出女人感情的细腻。 中国人历来喜欢傲霜斗雪、凌寒怒放的梅花,称它为“花魁”,名在“岁寒三友”“花中四君子”之列。绝俗的精神气质,李清照不仅突出它们与众不同的颜色、姿态,更注重挖掘它们的精神意蕴。桂花正是因为具有平和淡泊,隐迹留香的精神气质,赢得了李清照的青睐,不仅如此,李清照还在它身上看到了魏晋名士的风流气度。梅更是词人最爱《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满庭·小阁藏春》等都是泳梅杰作。“莫恨香消雪减,须信道、扫迹情留。难言处,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满庭芳》)梅花这种淡雅高洁、冷峻清幽的风韵正是词人芳洁自爱的精神品质。在这些作品中,李清照以花自喻,表现出她对超俗逸尘、高洁自恃、孤芳自赏的人格追求,使其突破了一般闺阁女子的卑弱性格具有了名人雅士的千古风流。李清照的词在某程度上就是她自己的心路历程的记录,对自我形象的描写是其重要的内容,更多时侯是通过咏花委婉含蓄的表达出来的。“容华淡伫,绰约俱见天真。待得群花过后,一番风露晓妆新。娇娆艳态,妒风笑月,长歹带东君。”这首《庆清朝慢》通过对菊花的颜色、形态、和品质的赞美,来表现词人对自我超群绝伦的芳姿的欣赏。在《减字木兰花》中更可以看出词人对自己美好面貌的赞美,“卖花担上。买的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狠”。这是多么美丽的花啊!含苞待放。词的下句却又写出“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原来写花是为了烘托,突出自己的容颜之美,如果不是对自己的容貌有充分的自信,如果不是对自己的容貌充满珍爱,谁敢让郎“比并看”呢?二 初为人妇,袒露自己爱情体验和真挚缠绵的柔情李清照的婚姻在古代是少有的幸福婚姻,甚至可以用有情人终成眷属来概括。不过她的爱情有很大的局限性,她只爱她的丈夫,而没有像现当代的女性主义者一样超越一切去爱。然而,在李清照这里已经足够了。女词人毕竟是从小生长在诗书礼仪的氛围中,又嫁与高官显贵之家。(一)、与夫谈诗鉴石 李清照的丈夫曾做了一个梦,梦中说:“言与司合,安上已脱,芝芙草拔。”⑦他的父亲认为他要娶词女为妇。婚后二人果然情深意切,志趣相投,作诗、斗茶、猜书的生活细节,传为一时佳话。李清照的《金石录后序》中描写了那段幸福生活:“李清照说自己记性强,每当饭后,坐在书房归来堂,泡上茶,指这图书史料说:,某件事记在某一本书,第几卷、第几页、第几行,以说的对错决胜负,胜了先饮茶。每当说对了就举杯大笑,以至与茶水倾倒在怀中里。有时夫妻俩也谈论诗文。赵明诚说道:“我就喜欢你那些‘惊起一滩鸥鸳’,‘夹衫乍著心情好’,‘梨花犹谢恐难禁’一类句子。这样的夫妻生活估计连现代人都要羡慕了。赵明诚特别喜欢金石,在攻读经史之外,对于彝器、书帖、字画,每件都刻意搜求。婚后李清照对于金石学也有了浓厚的兴趣,帮助丈夫考证、鉴别。夫妻之间的感情也愈来愈深,赵明诚在大学读书,每月才请假回来两次,尽管同在一个城中,李清照仍觉得如隔千里,半月一次的相逢,也当做一年一度的七夕。这天是上元佳节,正好也是赵明诚回家的日子,赵明诚刚在书房中坐定,丫环来报,有一位大学来的青年公子求见。当那公子走进书房,但见他头戴绣花儒巾,身着湖色棉袍,眉清目秀,风度翩翩。赵明诚连忙来问尊姓大名。那书生举止潇洒,说道:“小生与兄素有同窗之谊。半月不见,吾兄为何如此健忘?”赵明诚醒过神来,不觉哈哈大笑,一把扯过女扮男装的妻子。吃过午饭后,男装的李清照带着丫环,随着赵明诚穿街过巷,游大相国寺,在小吃铺里,赵明诚专拣而李清照见也没有见过的小吃,让李清照都尝一点,然后又在流浪艺人的担子上买了些小泥人之类的玩物。大家闺秀出身的李清照第一次走上街头,自然是格外新奇,格外快活。岁月就这样无忧无虑地过去了。(二)、赠诗与夫 盼君早归光阴荏苒,在一个秋风萧瑟,桂子飘香的时节,赵明诚得到友人的书信,约他到泰山,李清照无法随他一起去泰山,就帮招抚打点行囊,为丈夫饯行。李清照为赵明诚写了一首送别诗《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占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⑧ 如果不是一个十分钟情与丈夫的女子,她怎么有一会皱眉头,一会儿伤心,放不下,丢不掉的感情呢?没有这样的感情,也难以写出这样质朴儿动人的文字。诚然,赵明诚读了此词,就无心登泰山、访古碑了,游玩的心思减去一半;人虽离家愈来愈远,心却愈来愈近,身还未到泰山,心却早已在计算归期了。夫妻之情跃然纸上。(三)对红颜易逝的伤感越是美好的东西越容易失去,花的凋零何其神速.人们在花上看到了自己的青春美貌,也感悟到了青春美貌的短暂和脆弱.李清照虽是个才女,青春美貌仍然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诗中有意无意的透露出对容颜易失的伤怀。这里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⑤表现出女词人对花的怜惜,对青春的悼惜。青春,还有爱情都像花一样美好,也像花一样难经风雨的无情摧残。那无限凄凉的叹息:“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⑥可看出此时花 的香消玉殉,是怎样深切地触动了女词人内心深处的。把女人的那种心底的柔情挥洒的淋漓尽致。 三 南渡逃难,感世伤怀以及俊爽开朗的豪迈赵明诚与李清照结婚二十六年来,政局一直处在急剧的变化和动荡之中。丈夫赵明诚途中又病逝,只剩李清照孤身一人,后又经历再婚又离婚,晚景格外的凄凉。因此,李清照不仅经历了国破家亡之痛,颠沛流离之苦,更有永失爱侣之悲。其词风也为之一转,尽显沧桑。 “靖康之变”结束了北宋王朝,同时也改变了李清照平静幸福的贵妇生活。李清照虽然有比同时代女性较为宽松的生活环境,甚至身上带有一些士大夫气,却无法完全超越自己的角色。她的个人生活毕竟和那个苦难时代紧密联接在一起,此时的情况已不可避免地渗透了国破家亡的沉重悲哀,渗透了忧国怀乡的痛苦思绪。她以自己细腻敏感的视角,深刻地感知和记录了离乱中的人们的情感波动和心灵创伤,间接反映了时代苦难。《武陵春》一词:“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是啊,在李清照的人生舴艋舟上,曾经载过多少忧愁。没有李清照的身世,就没有李清照的作品,《武陵春》如此,《声声慢》也不例外:“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宇了得。我们读这首词,仿佛看到一个哀怜无告的老妇人,在暗淡的屋子里,若有所失地寻觅什么东西,又恍恍然地隔窗怅望。她看到南去的雁字、枯萎的黄花,更引起了伤心事:早年思妇的感伤曾使她像“西风”中的黄花般的消瘦,如今国破家亡生离死别的种种折磨,更使得她像堆积满地的黄花一样,憔悴不堪了。窗外的秋雨落在梧桐上,点点滴滴下个不停。这种凄凉的境况叫她怎么禁受得了呢?如此层层递进,写出了作者的“推愁不去还相觅”(《老学庵笔记》卷八)的悲戚心境和恍惚神情。这就是连下十四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真正艺术效果。李清照之所以能够写出这个“黑”字,除了出类拔萃的文笔外,主要地还是她有深切的生活感受。从少妇起,她就常常与丈夫分离,以至46岁上死了丈夫,自己成了老妇。三四十年来,她不知孤独地渡过了多少个黄昏和黑夜。她对“黑”字有自己独特的感受。这个字含蓄而准确地表达出作者大半生所受的煎熬。同时,“黑”字还很自然地领出了下面的“愁”字。“怎一个愁字了得”,概括了我国这一中世纪女词人颠沛流离的一生。又是上元佳节,隔壁邻家的院子里传来阵阵的笛声,夹杂着江南水乡的莲歌渔唱,李清照掀帘走进屋内,只见条几上的古瓶里,斜插着几枝梅花,地上的火盆里炭火正旺。这些使李清照豁然想到三十几年前的新婚之夜,也是通红的炭火,也是清香的梅花。邻家的笛声停了,传来几个少女的说笑,李清照来到窗前向那边望去,只见三四个十六七岁的少女插着满头珠饰儿,戴着铺翠小冠儿,红妆艳裹,立在残雪的院子里,准备去看上元的花灯。三十多年前,中州盛日,汴京街头,在她们这样年龄,她也曾换了男装,和丈夫一道去观灯夜游的,李清照想得呆了。李清照转过身来,默默地从书架上取了赵明诚的手稿,放在书案上,恋恋地抚摸着那经自己补充誊录的赵明诚手稿,闭上眼睛,流下两行清泪。物事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在丈夫去世后的日子里,李清照的爱情与希望跟着死去,她多么渴望在九泉之下追到赵明诚,然而她还必须活着。她把哀怨而失神的目光投射在床头一卷卷书册上,一个意念愈来愈鲜明地在心头升起,为赵明诚整理他所写的有关为金石彝器考证文章,因为这些金石彝器是“夫妇”两人二十九年来共同欢乐的源泉。“生当作人杰,死已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⑨《思项羽》表现出李清照对不屈不挠的英雄气节的热情讴歌。风格刚健,格调豪壮。“南渡衣冠思王导,北来消息少刘馄。”的诗句反映出她忧国忧民的情怀。当然李清照在宋朝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环境下的观察人生和社会的方式,必然具有时代和历史的局限性。但是在她身上我们看到了传统女性的自身和所处环境的审视,以女性特有的细腻敏感,深刻地感知和记录离乱中的人们特别是女性的情感波动和心灵创伤,间接反映了时代苦难。参考文献1、 古代文学家的艺术特质 中国文联出版社2、 刘艺《论李清照及其作品》中华书局3、 王秀思《漫谈李清照的词》中华书局4、 徐培钧《李清照》上海古籍出版社5、 胡国瑞《诗词赋散论》上海古籍出版社6、 褚斌杰《论李清照及其创作》中华书局文章摘自:
但凡一个小学生,一提起写作文,没有一个不头疼,但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综合体现。很多同学对作文有"老虎吃天,无处下嘴"的感觉,作文课上,急得脸红耳赤,抓耳挠腮。写出的作文,常常是颠三倒四,前言不搭后语。那么家长老师如何引导学生"作文入门"呢?我认为以下几"多"十分重要:1、多说 。"说",即是把所见、所闻、所思表达于语言。能说者善写,培养学生多说的能力,一定能提高学生写作的水平,可以收到一箭双雕的效果。这样做,学生感到"胸有成竹",写起来比较顺手,学生对作文感到不是太"难",而是把它当成一种乐趣。2、多读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明学生是要"多读书,读好书"。课文是多读的起点,读好课文,揣摩作者的思路和语言表达,奠定基本的阅读量,由此扩大,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一定的需要,去阅读报刊杂志和书籍,就迈向多读的天地了。阅读学生的优秀作文也不可忽视,因为这些作文都出自年龄心理特点和生活体验大致相同的同学之手,具有十分自然的可比性和启发性,最能引起学生自己的共鸣,是学生最直接的作文借鉴。人人争读课外书籍,人人摘录优美词语,人人珍藏生动章节,作文时才能运用书中所学到的知识,才能尝到了阅读课外书籍促进自己习作的甜头。3、多写 。作文活动是实践活动,学生写作技能的形成、写作水平的提高,依赖于作文实践。因此,多练笔就成了整个作文教学的重要一环。多写,可以促进观察思考锻炼思维的敏捷、严密和灵活,熟练运用语言文字的技巧。俗话说:"好脑筋,不如烂笔头。"把平时得来的"材料",以写的形式保留下来。如遇到一件有意义的事,看到一个动人的场面,发现一种富有特色的神态,或是一句耐人寻味的语言,都可以写下来。这样不仅可以大量积累生活素材,提高分析事物的能力,而且还可以增加很多的练笔机会,为今后写文章时做到得心应手、水到渠成打下良好的基础。4、多改。作文修改是小学生作文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作文写完后,要反复修改,力求文字精练、表意准确、语言生动。 这样,以改促写,能够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改出高质量的文章。5、多鼓励。学生的每一篇习作都付出了一定的辛勤劳动,总希望别人对自己劳动的价值给予肯定与鼓励。不管老师还是家长应顺应学生的心理,做到少改多批,挖掘他们的"闪光点"。不仅要善于发现优秀习作中的谴词造句和布局谋篇中的"闪光点",更要发现差的习作中情感表达的"闪光点"。使学生"对自己的进步有满意的感觉,对求学发生内在的兴趣",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即便有欠缺的地方,也要婉转地提出,留给学生思考的余地。让学生有一定的成就感和可望可即的奋斗目标,鼓励学生树立自信心,激励不断进步。实践证明,小学阶段的作文起步,只要坚持多说、多读、多写、多改、多鼓励,就能使小学生顺利跨进"作文大门",就能使学生在日后的作文道路上,任意驰骋、高奏欢歌。
广义来说,凡属论述科学技术内容的作品,都称作科学著述,如原始论著(论文)、简报、综合报告、进展报告、文献综述、述评、专著、汇编、教科书和科普读物等.但其中只有原始论著及其简报是原始的、主要的、第一性的、涉及到创造发明等知识产权的.其它的当然也很重要,但都是加工的、发展的、为特定应用目的和对象而撰写的.下面仅就论文的撰写谈一些体会.在讨论论文写作时也不准备谈有关稿件撰写的各种规定及细则.主要谈的是论文写作中容易发生的问题和经验,是论文写作道德和书写内容的规范问题.论文写作的要求下面按论文的结构顺序依次叙述.(一)论文——题目科学论文都有题目,不能“无题”.论文题目一般20字左右.题目大小应与内容符合,尽量不设副题,不用第1报、第2报之类.论文题目都用直叙口气,不用惊叹号或问号,也不能将科学论文题目写成广告语或新闻报道用语.(二)论文——署名科学论文应该署真名和真实的工作单位.主要体现责任、成果归属并便于后人追踪研究.严格意义上的论文作者是指对选题、论证、查阅文献、方案设计、建立方法、实验操作、整理资料、归纳总结、撰写成文等全过程负责的人,应该是能解答论文的有关问题者.现在往往把参加工作的人全部列上,那就应该以贡献大小依次排列.论文署名应征得本人同意.学术指导人根据实际情况既可以列为论文作者,也可以一般致谢.行政领导人一般不署名.(三)论文——引言 是论文引人入胜之言,很重要,要写好.一段好的论文引言常能使读者明白你这份工作的发展历程和在这一研究方向中的位置.要写出论文立题依据、基础、背景、研究目的.要复习必要的文献、写明问题的发展.文字要简练.(四)论文——材料和方法 按规定如实写出实验对象、器材、动物和试剂及其规格,写出实验方法、指标、判断标准等,写出实验设计、分组、统计方法等.这些按杂志 对论文投稿规定办即可.(五)论文——实验结果 应高度归纳,精心分析,合乎逻辑地铺述.应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但不能因不符合自己的意图而主观取舍,更不能弄虚作假.只有在技术不熟练或仪器不稳定时期所得的数据、在技术故障或操作错误时所得的数据和不符合实验条件时所得的数据才能废弃不用.而且必须在发现问题当时就在原始记录上注明原因,不能在总结处理时因不合常态而任意剔除.废弃这类数据时应将在同样条件下、同一时期的实验数据一并废弃,不能只废弃不合己意者.实验结果的整理应紧扣主题,删繁就简,有些数据不一定适合于这一篇论文,可留作它用,不要硬行拼凑到一篇论文中.论文行文应尽量采用专业术语.能用表的不要用图,可以不用图表的最好不要用图表,以免多占篇幅,增加排版困难.文、表、图互不重复.实验中的偶然现象和意外变故等特殊情况应作必要的交代,不要随意丢弃.(六)论文——讨论 是论文中比较重要,也是比较难写的一部分.应统观全局,抓住主要的有争议问题,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进行论说.要对实验结果作出分析、推理,而不要重复叙述实验结果.应着重对国内外相关文献中的结果与观点作出讨论,表明自己的观点,尤其不应回避相对立的观点.论文的讨论中可以提出假设,提出本题的发展设想,但分寸应该恰当,不能写成“科幻”或“畅想”.(七)论文——结语或结论 论文的结语应写出明确可靠的结果,写出确凿的结论.论文的文字应简洁,可逐条写出.不要用“小结”之类含糊其辞的词.(八)论文——参考义献 这是论文中很重要、也是存在问题较多的一部分.列出论文参考文献的目的是让读者了解论文研究命题的来龙去脉,便于查找,同时也是尊重前人劳动,对自己的工作有准确的定位.因此这里既有技术问题,也有科学道德问题.一篇论文中几乎自始至终都有需要引用参考文献之处.如论文引言中应引上对本题最重要、最直接有关的文献;在方法中应引上所采用或借鉴的方法;在结果中有时要引上与文献对比的资料;在讨论中更应引上与 论文有关的各种支持的或有矛盾的结果或观点等.(九)论文——致谢 论文的指导者、技术协助者、提供特殊试剂或器材者、经费资助者和提出过重要建议者都属于致谢对象.论文致谢应该是真诚的、实在的,不要庸俗化.不要泛泛地致谢、不要只谢教授不谢旁人.写论文致谢前应征得被致谢者的同意,不能拉大旗作虎皮.(十)论文——摘要或提要:以200字左右简要地概括论文全文.常放篇首.论文摘要需精心撰写,有吸引力.要让读者看了论文摘要就像看到了论文的缩影,或者看了论文摘要就想继续看论文的有关部分.此外,还应给出几个关键词,关键词应写出真正关键的学术词汇,不要硬凑一般性用词.
《牡丹亭》中的猥亵语摘要:本文通过对“猥亵语”的定义,以及“猥亵语”与健康爱情描写的区分,对汤显祖《牡丹亭》中的猥亵语做了分类与列举。简述了《牡丹亭》中猥亵语的研究状况,并从时代背景、戏曲套式以及个人心理方面对其作出解释。 关键词:《牡丹亭》,猥亵语,解释 汤显祖的《牡丹亭》成书于万历二十六年,为汤显祖“临川四梦”中最得意的一部剧作。此书一出,“几令《西厢》减价”,受到时人及后世读者的推崇。由于汤显祖与莎士比亚均于1616年逝世,中国学者们更以“东方的莎士比亚”来称汤。有趣的是,“临川四梦”与大部分的莎剧有两个共同的特点:一是两者都是由既成故事改编而来,二是两者都含有大量的“猥亵语”。比较文学学界对于《牡丹亭》与莎剧的比较方兴未艾,且取得了有益的成果。鉴于已有论文为莎剧中的“猥亵语”做了大致的梳理,1本文秉承前者的观点和方法,为《牡丹亭》一剧中的猥亵语略做分类,并揣摩汤显祖写下这些猥亵语的原因。 “猥亵语”一词由梁实秋提出,梁为莎剧翻译大家,他为那些频频出现于莎剧中的“黄段子”命名为“猥亵语”。在古汉语《辞源》中,“猥亵”释为“琐碎、下流”。其中引有古籍例句:“李义府,为宰相,言词猥亵。”可见该词贬义鲜明,尤指身份地位高贵人士说的下流话。《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释“猥亵”之义有二:(1)<形>淫乱的,下流的(言语或行为)。(2)<动>做下流的动作。综上,我们将“猥亵语”解释为:带有粗俗、下流、淫秽性质的人的语言。 我们为“猥亵语”下了定义之后,再来将之与“文学作品中的爱情描写”做出区分。朱光潜先生在《文学中的十种低级趣味》一文中说:“文学的功用本来在表现人生,男女的爱情在人生中占极重要的位置,文学作品常用爱情的母题,本也无足深怪。”但爱情描写一定要经过作家艺术的表现,“爱情在文艺中只是一种题材,像其他题材一样,本身只像生铜顽石,要经过熔炼雕琢,得到艺术形式,才能成为艺术作品。”朱光潜先生举了《西厢记》的例子来说明恰当的爱情描写应有的品质:“《西厢记》里‘软玉温香抱满怀,春至人间花弄色,露滴牡丹开’几句所指的是男女交媾。普通男女交媾是一回事;这几句词不只是这么一回事,它在极淫猥的现实世界之上造成另一个美妙的意象世界。”2总结朱光潜先生的观点则为:文学作品中存在色情描写本无可厚非,但要通过艺术的表现,赋予其一定的形式,与实际人生见出距离,方可透露出美感而不致淫猥。我们同意这样的观点,以为杜丽娘梦中与柳梦梅的交欢以及后来的幽媾,都是符合人性的健康的爱情描写,读者通过这些香浓婉丽的诗词体会到杜丽娘爱情的温存。因此《牡丹亭》中的爱情描写与猥亵语迥乎有别,我们不认同道学家所谓“此词一出,令天下多少闺女失节”(黄正元《欲海慈航》),对其中有美感的爱情描写一并打杀。下文我们按照对猥亵语的定义,并排除掉健康的爱情描写,将《牡丹亭》全书中的猥亵语分类标出。 第一类,咒骂语。(1例) 【尾声】〔贴作背后指末骂介〕村老牛,痴老狗,一些趣也不知。 第七出《闺塾》 第二类,和性有关的双关秽亵语。(5例) 【梨花儿】小花郎看尽了花成浪,则春姐花沁的水洸浪。和你这日高头偷㫰㫰,嗏,好花枝干鳖了作么朗!〔贴〕待俺还你也哥。 【前腔】小花郎做尽花儿浪,小郎当夹细的大当郎?〔丑〕哎哟,〔贴〕俺待到老爷回时说一浪,〔采丑发介〕嗏,敢几个小榔头把你分的朗。 第九出《肃苑》 【风入松】大便孔似“园莽抽条”,小净处也“渠荷滴沥”。只那些儿正好叉着口,“钜野洞庭”;偏和你灭了缝,“昆池碣石”。虽则石路上可以“路侠槐卿”,石田中怎生“我艺黍稷”?······许了个大鼻子的女婿,“器欲难量”。······天呵,瞧了他那“驴骡犊特”;······你可也“靡恃己长”。三更四更了,他则待阳台上“云腾致雨”,怎生巫峡内“露结为霜”?······他没奈何央及煞后庭花“背邙而洛”,俺也则得且随顺乾荷叶,和他“秋收冬藏”。······ 第十七出《道觋》 【前腔】〔末〕便依他处方。小姐害了“君子”的病,用的史君子。《毛诗》:“既见君子,云胡不瘳?”这病有了君子抽一抽,就抽好了。〔旦羞介〕哎也! 第十八出《诊祟》 【前腔】〔丑上〕帐莲深拥,压寨的阴谋重。〔见介〕大王兴也!你夜来鏖战好粗雄。困的俺垓心没缝。大王夫,俺睡倦了。 第三十八出《淮警》 【凤凰阁】〔看介〕“臣闻天子之守国,如女子之守身。”也比的小了。再看第三卷,到是主战。〔看介〕“臣闻南朝之战北,如老阳之战阴。”此语忒奇。 第四十一出《耽试》 第三类,粗俗语。(5例) 【前腔】······〔末〕俺看小姐一肚子火,你可抹净一个大马桶,待我用栀子仁、当归,泻下他火来。这也是依方:“之子于归,言秣其马。”〔贴〕师父,这马不同那“其马”。〔末〕一样髀秋窟洞下。 第十八出《诊祟》 【女冠子】〔末〕是寡妇床头土。男子汉有鬼怪之疾,清水调服良。〔净〕这布片儿何用?〔末〕是壮男子的裤裆。妇人有鬼怪之病,烧灰吃了效。〔净〕这等,俺贫道床头三尺土,敢换先生五寸裆?〔末〕怕你不十分寡。〔净〕啐,你敢也不十分壮。 第三十四出《詗药》 【字字双】〔丑扮疙童,持锹上〕猪尿泡疙疸偌卢胡,没裤。 【金蕉叶】〔净扶旦介〕且在这牡丹亭内进还魂丹,秀才翦裆。〔生翦介〕〔丑〕待俺凑些加味还魂散。〔生〕不消了。快快热酒来。 第三十五出《回生》 【前腔】笑花牵柳眠,笑花牵柳眠。〔贴〕昨日有个鸡,不着裤去了。 第五十二出《索元》 第四类,狎昵语(1例) 【胜如花】〔旦〕秀才忙待怎的?也曾落几个黄昏陪待。〔生〕今夕何夕?〔旦〕直恁的急色秀才。〔生〕小姐捣鬼。〔旦笑介〕秀才捣鬼。不是俺鬼奴台妆妖作乖。〔生〕为甚?〔旦羞介〕半死来回,怕的雨云惊骇。有的是这人儿活在,但将息俺半载身材。〔背介〕但消停俺半刻情怀。 第三十六出《婚走》 第五类,直露的性描写。(3例) 【后庭花滚】〔末〕合欢花。〔净〕头懒抬。〔末〕杨柳花。〔净〕腰恁摆。〔末〕凌霄花。〔净〕阳壮的咍。〔末〕辣椒花。〔净〕把阴热窄。〔末〕含笑花。〔净〕情要来。〔末〕红葵花。〔净〕日得他爱。〔末〕女萝花。〔净〕缠的歪。〔末〕紫薇花。〔净〕痒的怪。〔末〕宜男花。〔净〕人美怀。〔末〕丁香花。〔净〕结半躧。〔末〕豆蔻花。〔净〕含着胎。〔末〕奶子花。〔净〕摸着奶。 第二十三出《冥判》 【醉太平】睡则那,把腻乳微搓,酥胸汗帖,细腰春锁。 第三十出《欢挠》 【雁儿落】我为他启玉肱、轻轻送,我为他轻温香、把阳气攻,我为他抢性命、把阴程迸。神通,医的他女孩儿能活动。通也么通,到如今风月两无功。 第五十三出《硬拷》 有关《牡丹亭》中的猥亵语学界论之甚少,袁行霈版《中国文学史》和章培恒、骆玉明版《中国文学史新稿》对此皆只字不提,为《牡丹亭》作注并撰写了《汤显祖评传》的徐朔方为此还指责汤显祖,“当作家忘记了自己的职责时,使陈最良居然在杜丽娘面前说出‘君子抽一抽’之类的下流话(《诊祟》),陈最良的形象就被歪曲了。描写石道姑的《道觋》这出戏充塞了猥亵的双关语,使人难以卒读。”3徐朔方对石道姑的言辞还阐明了自己的主张,“本出所有词句都别有所指,流于猥亵,是作品中的糟粕。以后如有同样的情况,除难词略作解释外,不再注明。”4白先勇本着“只删不改”的原则筹划出《青春版牡丹亭》,而原剧中的石道姑等大量的猥亵语被通通删除。学者们谈到《牡丹亭》都是所谓的推崇“至情”,而对其中大量的猥亵语因避讳而视而不见。我们不惧浅陋,试着解释汤显祖在“这首至真、至纯、至美的爱情颂歌”,“中国戏剧史上令人心醉、心悸乃至心折的经典曲目”中写下众多猥亵语的原因。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言:“故就文辞与意象以观《金瓶梅》,则不外描写世情,尽其情伪,又缘衰世,万事不纲,爰发苦言,每极峻急,然亦时涉隐曲,猥黩者多。”而之所以会有很多的“猥黩”之语,是因为“而在当时,实亦时尚”。后面举例论述了晚明重“闺帏方药”的社会风气,“风气既变,并及文林”。5汤显祖《牡丹亭》成书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徐朔方考),而《金瓶梅》的第一次出现是在万历二十四年(1596)袁宏道写给董其昌的信中。我们可以判断两书出于同时,最多也不超过20年,那么鲁迅先生对《金瓶梅》所作的晚明社会背景分析对于《牡丹亭》也同样适用。在晚明思想解放的大背景下,以《金瓶梅》为代表的“淫书”迭出,其中更有大量不堪的性描写,相比之下,《牡丹亭》中的猥亵语似乎倒显得平常而“清新”了。 另外《牡丹亭》作为一部戏曲,并不呈现出单一的文人化倾向,其中角色众多,妍丑同台,而台词中的猥亵语多由净、末、丑等角说出。如春香(贴)、陈最良(末)、石道姑(净)、李全(丑)、花郎(丑)等。李渔《闲情偶寄·词曲部·词采第二》言:“极粗极俗之语,未尝不入填词,但宜从脚色起见,如在花面口中,则唯恐不粗不俗;一涉生、旦之曲,则宜斟酌其词。无论生为衣冠、仕宦,旦为小姐、夫人,出言吐词,当有隽雅春容之度;即使生为仆从,旦作梅香,亦须择言而发,不与净、丑同声。以生、旦有生、旦之体,净、丑有净、丑之腔故也。”6可以说汤显祖正是通过这些净、末、丑之口将《牡丹亭》作为“一部兼悲剧、喜剧、趣剧和闹剧因素于一体的复合戏”7中““趣”和“闹”生动得表现出来。 最后,汤显祖出生在读书世家,承袭了四代习文的家风,5岁就能属对联句,10岁学古文词,对文选颇为喜爱。这在《牡丹亭》中时有表现,如“腐儒”陈最良所讲的《诗经》,石道姑出场的那段《千字文》等。徐朔方说《牡丹亭》第八出《劝农》所展现的田园牧歌式的情调中就有汤显祖任遂昌知县时的影子8,又有汤显祖的第一位老师陈良傅对其进行“仙道”的影响。9我们能否说“腐儒”陈最良的原型就是陈良傅呢?抑或就是汤显祖本人?我们在读书中倘若遇到某处诗文因谐音而导向猥亵,不也是会心一笑,并与朋友交流吗?如陈最良见《诗经》“既见君子,云胡不瘳”,想到“君子抽一抽”。“腐儒”之“腐”恐怕亦是人之常情吧,在这一点上丝毫也不损汤显祖的不朽文名,反而多了份亲切与可爱。 注释: 1.缪晶晶:《莎剧“猥亵语”雅俗论》,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4月.本文关于“猥亵语”的定义以及相关研究方法多承袭此文。 2.朱光潜:《谈读书》,漓江出版社,2011年,第25、26页。 3.徐朔方:《汤显祖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34页。 4.徐朔方:《论牡丹亭》,《说戏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129页 5.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中华书局,2010年,第113页。 6.李渔:《闲情偶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34页。 7.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二版第四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115页。 8.徐朔方:《汤显祖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96页。 9.同上,第11页。 参考文献: 1.汤显祖.牡丹亭[M].徐朔方、杨笑梅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2.缪晶晶.莎剧“猥亵语”雅俗论[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3.金玉锦.在《牡丹亭》显示的石道姑之人物形象[J].韩国.全北大学中文系 4.嵇文甫.晚明思想史论[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
题目 李清照诗词中的豪情与柔情 中文摘要宋代的女词人李清照,她的作品记录着自己和周围的世界,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认为李清照的词风婉约兼豪情,一追求爱情 体现女人真挚缠绵的柔情 ;二南渡及丧夫之痛,孤苦飘零的切身感受反映出国恨家仇的悲痛。关键词: 柔情 豪情在中国历史上李清照是个奇迹,她以一部《漱玉词》跻身于群星璀璨的宋代词坛。对于李清照的艺术才华,词的艺术风格和卓越成就。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是一道靓丽的风景。词分为两种:一种是婉约,一种是豪放。我读诗词喜欢先了解作者,有人写东西追求华丽的词句,比之我更喜欢那些不拘形式、表达内心思想、情溢语出的诗人。李清照就是这样的一个性情诗人,诗词中有女人特有的柔情与豪情。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山东人,嫁于官宦之家。在这一个安逸舒适的环境下生活的李清照闺中少女和初为人妇,是李清照一生中最幸福的生活阶段。此段时期李清照的词风大多向往追求美好爱情和婚后幸福生活的。“靖康之难”改变了宋朝的历史,同时也改变了文人的命运。此时的李清照也经历了国破、家亡、丧夫的命运,词风也为之一变,多为抑郁低沉的。一 少女时期,聪明活泼向往爱情李清照父亲乃北宋“后四学士”之一,母亲也善长诗文。在这一个环境长大的李清照,从小就表现出对诗词极大的兴趣,还是攀坐在父亲膝头的年龄的她,上百首古诗就已能琅琅上口,到了少女时期,闲来没事吟诗作画,与好朋友把酒欢歌。与人共享欢乐,像是说与别人听,也为自己以后再度品位,便用笔记下了这闲逸的趣事: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是情浓时,唱出的一首欢快之歌,卧舟河塘,畅饮溪边凉亭,后醉迷归路,情景交融。隐约听到在这首词里,李清照那爽朗的笑声,飘荡了千年。什么有趣的事,这么好笑呢?听她在回忆:在溪边凉亭里与人饮酒,一直到傍晚,迷迷的醉了,是酒醉人?还是景醉人?还是人自醉?可笑到最后连回家的路都找不到了。既然找不到路,那一定是走错了路。果然是,兴尽时已经很晚了,于是乘船归去。但因荷花开的正弄,越走越深,迷了出路。赶紧划船抢渡,不料早已栖息的鸥鹭,被划船声惊醒,叫着飞起一片。每读到此处,似乎总能听到她对鸥鹭抱歉的笑。李清照那活泼的天性跃然纸上。不过试想在那个年代的女人是被封建社会的礼数束缚的,像李清照那样大家闺秀的千金,竟然能泛舟于外,兴尽才归,而且还与人把酒欢歌。可见李清照对当时社会无言的抗拒,对追求自由的向往。(一)追求爱情 展示女人独有的丰富细腻的柔情在那个封建社会中,女人受传统思想的束缚,心理和行为深受压抑,他们都不敢展示自己的生命追求。但李清照却描写了对爱情的憧憬:“和羞走,依们回首,却把青梅嗅。”[1]《点绛唇》)她写爱情矜持羞涩:“锈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相思,眼波才动被人猜。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2]《浣溪纱》她写伉俪小别的相思离愁:“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确上心头。”[3](《一剪梅》)这些词,慢怀至情,自然率真,体现出女性纯真细腻的灵光。通过咏花来赞美自我形象和人格精神 纵观李清照的所有咏花词可以发现,她吟颂最多的是梅花、银杏、桂花、和菊花,委婉含蓄的表达出女人感情的细腻。 中国人历来喜欢傲霜斗雪、凌寒怒放的梅花,称它为“花魁”,名在“岁寒三友”“花中四君子”之列。绝俗的精神气质,李清照不仅突出它们与众不同的颜色、姿态,更注重挖掘它们的精神意蕴。桂花正是因为具有平和淡泊,隐迹留香的精神气质,赢得了李清照的青睐,不仅如此,李清照还在它身上看到了魏晋名士的风流气度。梅更是词人最爱《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满庭·小阁藏春》等都是泳梅杰作。“莫恨香消雪减,须信道、扫迹情留。难言处,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满庭芳》)梅花这种淡雅高洁、冷峻清幽的风韵正是词人芳洁自爱的精神品质。在这些作品中,李清照以花自喻,表现出她对超俗逸尘、高洁自恃、孤芳自赏的人格追求,使其突破了一般闺阁女子的卑弱性格具有了名人雅士的千古风流。李清照的词在某程度上就是她自己的心路历程的记录,对自我形象的描写是其重要的内容,更多时侯是通过咏花委婉含蓄的表达出来的。“容华淡伫,绰约俱见天真。待得群花过后,一番风露晓妆新。娇娆艳态,妒风笑月,长歹带东君。”这首《庆清朝慢》通过对菊花的颜色、形态、和品质的赞美,来表现词人对自我超群绝伦的芳姿的欣赏。在《减字木兰花》中更可以看出词人对自己美好面貌的赞美,“卖花担上。买的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狠”。这是多么美丽的花啊!含苞待放。词的下句却又写出“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原来写花是为了烘托,突出自己的容颜之美,如果不是对自己的容貌有充分的自信,如果不是对自己的容貌充满珍爱,谁敢让郎“比并看”呢?二 初为人妇,袒露自己爱情体验和真挚缠绵的柔情李清照的婚姻在古代是少有的幸福婚姻,甚至可以用有情人终成眷属来概括。不过她的爱情有很大的局限性,她只爱她的丈夫,而没有像现当代的女性主义者一样超越一切去爱。然而,在李清照这里已经足够了。女词人毕竟是从小生长在诗书礼仪的氛围中,又嫁与高官显贵之家。(一)、与夫谈诗鉴石 李清照的丈夫曾做了一个梦,梦中说:“言与司合,安上已脱,芝芙草拔。”⑦他的父亲认为他要娶词女为妇。婚后二人果然情深意切,志趣相投,作诗、斗茶、猜书的生活细节,传为一时佳话。李清照的《金石录后序》中描写了那段幸福生活:“李清照说自己记性强,每当饭后,坐在书房归来堂,泡上茶,指这图书史料说:,某件事记在某一本书,第几卷、第几页、第几行,以说的对错决胜负,胜了先饮茶。每当说对了就举杯大笑,以至与茶水倾倒在怀中里。有时夫妻俩也谈论诗文。赵明诚说道:“我就喜欢你那些‘惊起一滩鸥鸳’,‘夹衫乍著心情好’,‘梨花犹谢恐难禁’一类句子。这样的夫妻生活估计连现代人都要羡慕了。赵明诚特别喜欢金石,在攻读经史之外,对于彝器、书帖、字画,每件都刻意搜求。婚后李清照对于金石学也有了浓厚的兴趣,帮助丈夫考证、鉴别。夫妻之间的感情也愈来愈深,赵明诚在大学读书,每月才请假回来两次,尽管同在一个城中,李清照仍觉得如隔千里,半月一次的相逢,也当做一年一度的七夕。这天是上元佳节,正好也是赵明诚回家的日子,赵明诚刚在书房中坐定,丫环来报,有一位大学来的青年公子求见。当那公子走进书房,但见他头戴绣花儒巾,身着湖色棉袍,眉清目秀,风度翩翩。赵明诚连忙来问尊姓大名。那书生举止潇洒,说道:“小生与兄素有同窗之谊。半月不见,吾兄为何如此健忘?”赵明诚醒过神来,不觉哈哈大笑,一把扯过女扮男装的妻子。吃过午饭后,男装的李清照带着丫环,随着赵明诚穿街过巷,游大相国寺,在小吃铺里,赵明诚专拣而李清照见也没有见过的小吃,让李清照都尝一点,然后又在流浪艺人的担子上买了些小泥人之类的玩物。大家闺秀出身的李清照第一次走上街头,自然是格外新奇,格外快活。岁月就这样无忧无虑地过去了。(二)、赠诗与夫 盼君早归光阴荏苒,在一个秋风萧瑟,桂子飘香的时节,赵明诚得到友人的书信,约他到泰山,李清照无法随他一起去泰山,就帮招抚打点行囊,为丈夫饯行。李清照为赵明诚写了一首送别诗《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占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⑧ 如果不是一个十分钟情与丈夫的女子,她怎么有一会皱眉头,一会儿伤心,放不下,丢不掉的感情呢?没有这样的感情,也难以写出这样质朴儿动人的文字。诚然,赵明诚读了此词,就无心登泰山、访古碑了,游玩的心思减去一半;人虽离家愈来愈远,心却愈来愈近,身还未到泰山,心却早已在计算归期了。夫妻之情跃然纸上。(三)对红颜易逝的伤感越是美好的东西越容易失去,花的凋零何其神速.人们在花上看到了自己的青春美貌,也感悟到了青春美貌的短暂和脆弱.李清照虽是个才女,青春美貌仍然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诗中有意无意的透露出对容颜易失的伤怀。这里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⑤表现出女词人对花的怜惜,对青春的悼惜。青春,还有爱情都像花一样美好,也像花一样难经风雨的无情摧残。那无限凄凉的叹息:“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⑥可看出此时花 的香消玉殉,是怎样深切地触动了女词人内心深处的。把女人的那种心底的柔情挥洒的淋漓尽致。 三 南渡逃难,感世伤怀以及俊爽开朗的豪迈赵明诚与李清照结婚二十六年来,政局一直处在急剧的变化和动荡之中。丈夫赵明诚途中又病逝,只剩李清照孤身一人,后又经历再婚又离婚,晚景格外的凄凉。因此,李清照不仅经历了国破家亡之痛,颠沛流离之苦,更有永失爱侣之悲。其词风也为之一转,尽显沧桑。 “靖康之变”结束了北宋王朝,同时也改变了李清照平静幸福的贵妇生活。李清照虽然有比同时代女性较为宽松的生活环境,甚至身上带有一些士大夫气,却无法完全超越自己的角色。她的个人生活毕竟和那个苦难时代紧密联接在一起,此时的情况已不可避免地渗透了国破家亡的沉重悲哀,渗透了忧国怀乡的痛苦思绪。她以自己细腻敏感的视角,深刻地感知和记录了离乱中的人们的情感波动和心灵创伤,间接反映了时代苦难。《武陵春》一词:“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是啊,在李清照的人生舴艋舟上,曾经载过多少忧愁。没有李清照的身世,就没有李清照的作品,《武陵春》如此,《声声慢》也不例外:“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宇了得。我们读这首词,仿佛看到一个哀怜无告的老妇人,在暗淡的屋子里,若有所失地寻觅什么东西,又恍恍然地隔窗怅望。她看到南去的雁字、枯萎的黄花,更引起了伤心事:早年思妇的感伤曾使她像“西风”中的黄花般的消瘦,如今国破家亡生离死别的种种折磨,更使得她像堆积满地的黄花一样,憔悴不堪了。窗外的秋雨落在梧桐上,点点滴滴下个不停。这种凄凉的境况叫她怎么禁受得了呢?如此层层递进,写出了作者的“推愁不去还相觅”(《老学庵笔记》卷八)的悲戚心境和恍惚神情。这就是连下十四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真正艺术效果。李清照之所以能够写出这个“黑”字,除了出类拔萃的文笔外,主要地还是她有深切的生活感受。从少妇起,她就常常与丈夫分离,以至46岁上死了丈夫,自己成了老妇。三四十年来,她不知孤独地渡过了多少个黄昏和黑夜。她对“黑”字有自己独特的感受。这个字含蓄而准确地表达出作者大半生所受的煎熬。同时,“黑”字还很自然地领出了下面的“愁”字。“怎一个愁字了得”,概括了我国这一中世纪女词人颠沛流离的一生。又是上元佳节,隔壁邻家的院子里传来阵阵的笛声,夹杂着江南水乡的莲歌渔唱,李清照掀帘走进屋内,只见条几上的古瓶里,斜插着几枝梅花,地上的火盆里炭火正旺。这些使李清照豁然想到三十几年前的新婚之夜,也是通红的炭火,也是清香的梅花。邻家的笛声停了,传来几个少女的说笑,李清照来到窗前向那边望去,只见三四个十六七岁的少女插着满头珠饰儿,戴着铺翠小冠儿,红妆艳裹,立在残雪的院子里,准备去看上元的花灯。三十多年前,中州盛日,汴京街头,在她们这样年龄,她也曾换了男装,和丈夫一道去观灯夜游的,李清照想得呆了。李清照转过身来,默默地从书架上取了赵明诚的手稿,放在书案上,恋恋地抚摸着那经自己补充誊录的赵明诚手稿,闭上眼睛,流下两行清泪。物事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在丈夫去世后的日子里,李清照的爱情与希望跟着死去,她多么渴望在九泉之下追到赵明诚,然而她还必须活着。她把哀怨而失神的目光投射在床头一卷卷书册上,一个意念愈来愈鲜明地在心头升起,为赵明诚整理他所写的有关为金石彝器考证文章,因为这些金石彝器是“夫妇”两人二十九年来共同欢乐的源泉。“生当作人杰,死已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⑨《思项羽》表现出李清照对不屈不挠的英雄气节的热情讴歌。风格刚健,格调豪壮。“南渡衣冠思王导,北来消息少刘馄。”的诗句反映出她忧国忧民的情怀。当然李清照在宋朝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环境下的观察人生和社会的方式,必然具有时代和历史的局限性。但是在她身上我们看到了传统女性的自身和所处环境的审视,以女性特有的细腻敏感,深刻地感知和记录离乱中的人们特别是女性的情感波动和心灵创伤,间接反映了时代苦难。参考文献1、 古代文学家的艺术特质 中国文联出版社2、 刘艺《论李清照及其作品》中华书局3、 王秀思《漫谈李清照的词》中华书局4、 徐培钧《李清照》上海古籍出版社5、 胡国瑞《诗词赋散论》上海古籍出版社6、 褚斌杰《论李清照及其创作》中华书局文章摘自:
《梨花颂》
演唱:于魁智,李胜素
作词:翁思再
作曲:杨乃林
梨花开,春带雨
梨花落,春入泥
此生只为一人去
道他君王情也痴 情也痴
天生丽质难自弃
天生丽质难自弃
长恨一曲千古迷
长恨一曲千古思
只为你霓裳羽衣窈窕影
只为你彩衣织就红罗裙
只为你
只为你轻舞飞扬飘天际
我这里款款一曲诉深情
切莫道佳期如梦难觅寻
我分明见你飘飘欲仙展彩屏
切莫道云海迢迢星河远
我盼相逢
金风玉露绕祥云
啊……
我那天长地久的至爱
我那无法倾诉的知音
我那天长地久的至爱
我那无法倾诉的恋人
扩展资料:
《梨花颂》新编历史京剧《大唐贵妃》的主题曲,杨乃林作曲,翁思再作词,属于京歌。内容直接呼应《大唐贵妃》中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主题,唱腔设计以京剧二黄调式为主调,加入了梅派唱腔特色,个人主唱与合唱相辅相成,委婉与大气相结合。
歌手简介:
于魁智,回族,1961年12月15日出生于辽宁沈阳,京剧表演艺术家,老生演员,研究生学历,毕业于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
李胜素,1966年2月16日出生于河北省邢台市柏乡县。中国国家京剧院主要演员,国家一级演员,工青衣、花衫。现任国家京剧院一团团长,京剧界领军当红名角,该团领衔主演。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参考文献:百度百科-梨花颂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进一步考察毕业论文作者对专业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是组织毕业论文答辩所要达到的目的之二。通过论文,虽然也可以看出学员已掌握知识面的深度和广度。但是,撰写毕业论文的主要目的不是考查学员掌握知识的深广度,而是考查学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和锻炼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学员在写作论文中所运用的知识有的已确实掌握,能融会贯通的运用;有的可能是一知半解,并没有转化为自己的知识;还有的可能是从别人的文章中生搬硬套过来,其基本涵义都没搞清楚。在答辩会上,答辩小组成员把论文中有阐述不清楚、不祥细、不完备、不确切、不完善之处提出来,让作者当场作出回答,从而就可以检查出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是否有深广的知识基础、创造性见解和充分扎实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