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 抗日战争论文参考文献名称

抗日战争论文参考文献名称

发布时间:

抗日战争论文参考文献名称

引言

大家都知道,战争给人们带来的伤害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被摧毁的房屋可以重建,但是被战争夺走的亲人却不会再次出现在大家眼前。像我国的抗日战争,虽然最后取得了胜利,但是我国也有无数孩子因战争失去了父母,无数老人因战争失去了儿女,无数妻子因战争失去了丈夫……所幸我国的战士英勇无敌,能够凭借在战场上的浴血奋战为大家换来一个安稳的生活。而今天要向大家介绍的这位抗日老兵,叫做李良田。抗日战争时,他被逼无奈困于深山,谁知这一困便困了60年。而李良田从山中出来之后说的第一句话,便让大家瞬间泪目,原来他开口询问人们,日军投降了吗。

保家卫国,李良田参兵

从李良田的名字中能够看出来,父母希望他能够耕种好自己的田地,成为一个平凡的农民,过着衣食无忧的普通生活就好。但是这种简单的期望在抗日战争时期中,都变成了一种遥不可及的奢望。25岁的李良田为了保家卫国,毅然决然地抛却了父母对自己的期许,怀着一腔对爱国主义热血,参加了抗日战争的队伍。因为李良田知道,只要日本侵略者一天不被赶出中国,那么自己便一天不能安心种地。没有国,便没有自己的家。

受伤后回家

在抗日队伍中,李良田十分卖力。但是我国当时的军事装备与日本相差甚远,所以很多战士都会在战争中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1939年8月,李良田在战场上被敌军炮火打伤,造成重伤。相比那些倒在战场上再也起不来的人,李良田的重伤便显得微不足道了。毕竟活着才会有希望。但是重伤的李良田已经不适合在一线战斗,于是国家便让他好好休养了几天。后来,他接到上级的命令,回家养好伤再到一线保家卫国。

带领村民躲到深山,隐居60年

服从命令的李良田回到了家乡,却发现家乡已经被日本侵略者糟蹋得千疮百孔。同时,李良田发现很多乡亲也因战乱走丢。作为一名上过前线的战士,李良田认为自己有责任保护好父老乡亲和自己的家人。于是他便鼓动村民,游说大家一起躲到深山里面。在李良田的带领下,幸存的乡亲纷纷收拾好行囊,跟随他一起进了深山老林。值得一提的是,为了赶尽杀绝,日军在得知村民集体跑到山中的消息后,残忍地用炸弹封死了下山的所有出口。

村民们认为,只要能够活下去,在哪里过日子都是一样的。毕竟村民没有上战场的经验,所以与日军硬碰硬根本没有胜利的希望。由此可见,李良田的办法很聪明。既避免了与日军正面冲突,又能够让大家继续生存下去,可谓是一举两得的最佳选择。其实山中的资源十分丰富,完全能够满足村民的日常需求。一开始大家住在简易的帐篷中,后来,大家便开始认真搭建居住的地方,过上了世外桃源的生活。谁也没有想到,大家竟然在深山老林中度过了60年。

晚年下山,询问日军是否投降

1988年,年过百岁的李良田感觉自己身体日渐衰微,便想要下山回到原来的村庄中再看一看。于是他的孙子陪他一起下山。在村庄里,李良田看到一群忙碌的士兵,他们身穿新式的军装。李良田上前询问其中一人,日军投降了吗。这句话让在场士兵十分吃惊,当时抗日战争已经结束43年了。在了解李良田老人的情况之后,士兵们潸然泪下。当得知我国胜利,并顺利建国之后,李良田十分激动,后来因为生病原因,这位抗日老兵在113岁时便为自己的人生画上了句号。

结语

如此爱国的李良田让不少人为之动容,在当时的紧急情况下,他能够临危不惧地想到躲进深山老林的办法,并以此保住了村民的性命,实属不易。如今大家能够过上幸福的生活,正是因为有无数像李良田一样英勇智慧的战士曾经为大家拼搏、奋斗,所以大家一定要珍惜今日的一切。

参考文献:《记录抗日战争》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一个长达14年的复杂 历史 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国共两党、各民主党派和全国各族人民、海外侨胞,都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作出了重要贡献。其中,共产党在处于非执政和受围剿、遭打压的条件下,以挽救民族危亡为己任,义无反顾地奔赴抗日前线,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并逐步成为支撑抗战走向胜利的中流砥柱,成为引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领导力量。

“中流砥柱”的观点,最早源于毛泽东于1941年5月25日为中共中央所写的党内指示,即《揭破远东慕尼黑的阴谋》一文。文中指出:新四军虽被宣布为“叛变”,八路军虽没领到一颗弹一文饷,然无一刻不与敌军搏斗;共产党领导的武力和民众已成了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我们应发扬八路军新四军的战绩,反对一切失败主义者和投降主义者。

几十年过去了,随着史料的进一步丰富和史学界研究的不断深入,可以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毛泽东雄才大略,又身处抗战相持阶段的艰苦环境中,他对中国抗战的过往和前程均有深刻的感悟和科学的预测。该文虽然很短,却是对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最经典的概括。

一、坚持了东北抵抗,构筑了抗战全史

我们将抗日战争正式界定为14年,这源于1945年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说过的,中国的抗日战争“从1931年就开始了”。由于国民党在东北放弃了抵抗,所谓8年抗战,只能理解为“九·一八”事变后的全面抗战。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首先表现在她坚持了东北抵抗,构筑了抗日战争的全史。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日本是亚洲的资本主义强国,对中国东北早有窥视和插足。但是,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则是关东军提前恶意挑动的,日军本土总部尚未部署兵力。当时,日军在辽宁的关东军只驻有1个师团约万人,另有“满铁”支队3000余人,事变发生后,该师团才请求国内增援。日本军部于19日开会讨论时还作出决定,遵照内阁决定“不扩大”办理,但暗中又表扬和支持了关东军,才从驻朝鲜的2个师团中调入东北1个旅团。同时,当时日本全国的军力除海军外只有17个师团,约34万人,能调入中国东北的多则3—5个师团6—10万人。

反观当时的东北军,至少有正规军35万人。其中,步兵25个旅、骑兵6个旅、炮兵10个团、空军5个飞行大队,可作战飞机约100架,另有海军3000人,军舰21艘,吨位万。从武器装备水平看,在中国各地方实力派中,东北军最好,与日军差距不大。其中,轻机枪和坦克进口于欧洲, 科技 含量高于日本,具有很大的陆战优势。事变发生时,东北军有20万人因之前参与中原大战和反对石友三,驻扎在平津、热河一带,若日军从本土调兵,这20万大军即可随时回援。但张学良听从了蒋介石“不抵抗”的指令,有愧于东北人民,这也是他后来发动“西安事变”的主要原因。

东北土地广袤,资源丰富,粮食充足,既是清末重点保护的“龙兴之地”,也是中国当时最富庶的地区之一,东北军抵抗作战的潜力很大。日本关东军提前发动事变,其实就是一种冒险和豪赌,他们赌的是“少帅打仗比老帅差好几个段位”,没想到赌出了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否则,“九·一八”事变引发的东北战局必会改写。 历史 不能假设,但可以做出科学的逻辑推理和基本的正确判断,东北的沦丧,为日本掠夺资源,强化作战潜力和敢于对华全面开战提供了极大方便,也恶化了中国对日本作战的实力对比。

与国民党政府相反,9月20日,中共中央作出了《关于日本帝国主义强占满洲事变的决议》,号召全民积极抗日和推动东北军“兵变”抗日等。1932年4月15日,远在江西的毛泽东以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主席的名义,发布了《对日战争宣言》。事变后的10月19日,黑龙江守军以1个团的兵力组织了“江桥抗战”;东北各地产生了多支“抗日义勇军”和共产党发起的抗日游击队。为统一抗战力量,1936年,东北各抗日武装合并组织为“东北抗日联军”。“抗联”是一支英雄的部队,其主要将领和骨干多为共产党员,杨靖宇、赵尚志、赵一曼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朝鲜第一代领导人金日成将军曾在抗联任过师长,与杨靖宇将军和东北抗日军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由于义勇军、游击队和抗联的存在,日本不断向东北增兵。据周保中将军后来推算,抗联及其前身对日作战达上万次,共歼灭日、伪军万人,1937年后又牵制了大量日军(约为20万。1940年日军增至76万,主要是为了屯兵准备进攻苏联),对14年抗战做出了重大贡献。

二、推动了国共合作,引领了全民抗战

日本在“九·一八”事变的轻易得手,助长了其在华侵略扩张的野心,导致了中国在尔后祸患不断。从1932年的“上海事变”开始到1935年的“华北事变”为止,国民党政府步步妥协,先后与日军签署了四个丧权辱国的协定(淞沪停战协定、塘沽协定、何梅协定、秦土协定)。其中,淞沪停战协定使日本得以在上海驻军,塘沽协定为日军侵入华北提供了极大方便,它与1915年的“中日21条”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蒋介石在日军侵华问题上,一直寄希望于美英出面调停,因而直到1941年12月9日,即战略相持后第二年才敢于明确对日宣战。也正因如此,国民党地方军中便产生了大量投靠日军的伪军和汉奸。

在日本步步紧逼的几年中,蒋介石始终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先后动用了几十万大军对中共及红军开展了五次“围剿”,迫使红军主力从江南中央苏区突围西撤。在西撤后的目的地上,张国焘曾主张进入大西南,口号是“打到四川吃大米”。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则以拯救民族危亡为己任,坚决主张北上抗日。根据中共中央的集体决定,各路红军经过了艰苦卓绝的万里长征,到达陕甘会师。因此,长征不仅是中国共产党战胜国民党围追堵截的不朽史诗,而且是爱国主义的伟大壮举。

1935年8月,针对“华北事变”后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央驻共产国际代表根据共产国际会议精神,撰写了《八一宣言》(10月1日发表),宣言号召全国军民团结起来,停止内战,联合抗日,并建立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宣言发表时,中共中央主要领导正在长征途中,到达陕北后得知这一宣言时,便于12月召开了“瓦窑堡会议”,确认和贯彻了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思想。12月9日,中共北平地下党组织领导和发动了声势浩大的抗日请愿游行活动,史称“一二·九运动”。

“一二·九运动”虽然遭到国民党当局的镇压,但它对宣传和推动全民族抗日起到了重要作用。

1936年6月,蒋介石借国民党元老胡汉民去世之际,企图以国民党中央名义收复两广地方兵权。广东的陈济棠联合广西的李宗仁、白崇禧,宣称举兵北上反蒋抗日,史称“两广事变”。“两广事变”前后,中共中央为推动全民族抗日,以不同途径和方式分别向陈济棠、李宗仁、白崇禧,以及云南的龙云、四川的刘湘、绥远的傅作义、陕西的杨虎城、张学良等,开展了统一抗日或合作抗日的工作。这些国民党地方军政要员,均表达了接受中共联合抗日的正确主张。

1936年12月12日,在中共领导人不知情的情况下,杨虎城与张学良联手策动了“兵谏”,将蒋介石在陕西临潼以武力扣押,劝其将“剿共”矛头转向抗日。蒋介石大为恼怒,坚决不从,史称“西安事变”。“西安事变”在国内各界引起极大震动,何应钦放言中央军攻打西安,国民党面临着再一次内部大战,蒋介石也是命悬一线。对此重大事件,中共中央不是推波助澜,而是以抗战大局为重,由周恩来亲赴西安助推放蒋抗日。“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达成了国共第二次合作(第一次为北伐)。国共合作抗日原则的形成,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主干和决定力量,推动国共合作、引领全民抗战,是中国共产党对抗日战争的重大贡献。其中,以各种方式逼迫和监督可能投降的国民党走上抗日道路,对凝聚全民抗战合力具有深层意义。

三、形成了科学理论,提供了战略指导

抗日战争,必须有先进的政治思想和科学的军事理论来指导。国民党一直未解决这个问题,而是产生了汪精卫的“亡国论”和蒋介石的“妥协论”,以及轻视游击战的“速胜论”。针对这些错误思想和国民党正面战场多次失利的实际情况,毛泽东在吸收朱德、周恩来等同志持久战思想和前期作战经验的基础上,于1938年5月写作了《论持久战》和《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

持久战的基本思想是“持久和必胜”,并将抗日战争全过程预判为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三个阶段。文中全面分析了中日双方相互矛盾的四个特点:敌强我弱,敌小我大,敌退步我进步,敌失道寡助我得道多助。敌强决定了我不能速胜,敌非正义和寡助与我正义、地大、多助,决定了敌必败和我必胜。但我必胜又是一个艰难曲折和敌我实力对比逐步转变的过程。其中,战略相持是敌强我弱向敌弱我强转变的“枢纽”,也是毛泽东持久战理论的要点。

毛泽东认为,在战略相持阶段,敌我之间处于犬牙交错的形态,必须科学地组织指挥不同的战役,灵活机动的运用不同的战术战法,以利于实现战略持久与战役战术的速决。在专论游击战一文中,他将游击战这一战术问题提到了战略层面来考量,认为在一个大而弱的中国,与军力强大的苏联不同,游击战已不仅是一个战术问题,而是一个以弱胜强和关系全局的战略问题。

毛泽东关于持久战和游击战的战略方针,是建立在人民战争理论基础上的。因此,发动群众、依靠群众,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是毛泽东关于抗战军事理论中最重要的政治思想。他指出,“兵民是胜利之本”,“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广泛地动员和发动人民群众投入到游击战之中,让日军逐步葬身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是毛泽东军事战略思想的一大创举,也是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中流砥柱的根本原因。这与蒋介石压制各界抗战呼声、脱离人民群众,形成了鲜明对照。

1938年11月25日至28日,国民政府在湖南衡山召开军事会议,研究制定了第二期抗战方针。蒋介石在会上提出,“政治重于军事,游击战重于正规战,变敌后方为其前方”。这说明蒋介石已接受了毛泽东关于“持久战”的观点。1939年2月,国民党军训部在湖南开办游击战干部培训班,特别邀请了中共方面叶剑英任培训班的副教育长,由中共又派出了29人前往任教。时任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副总参谋长的白崇禧,还向任教育长的汤恩伯推荐了毛泽东的《论持久战》,摘要印发学员作为重要教材。另据老一代革命家陈云同志的回忆,他当年读到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后,感到很受教育和启发、十分佩服。

抗日战争的实践表明,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和《抗日游击战的战略问题》,是中国共产党及其八路军、新四军和江南游击队的科学理论武装和军事战略指导,对国民党在抗战相持阶段的战略战术指导也起到了积极作用。国民党在抗日战争期间召开过多次军事会议和制定对日作战的指导方针,均未达到毛泽东论持久战的政治远见和军事水平,因而在多次大会战中始终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

四、领导了敌后抗战,转变了实力对比

国民党在战略防御阶段的被动防御作战,打掉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企图。1939年10月,正面战场的广州和武汉相继失守,日军因兵力不足,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毛泽东认为,在战略相持阶段,敌我双方处于犬牙交错形态,这个阶段努力的好,敌强我弱的实力对比就会发生根本转变。史实确实如此,而完成实力对比根本转变这一任务的,正是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战。

过去认为,敌后抗战主要起牵制日军的作用,只是正面战场的辅助力量,或者用“互相配合、相辅相成”来圆场。现在看这种认识是不全面的,既是时间认知上的错位,也是对敌后游击战战略地位缺乏深入分析的表现。时间认知上的错位是指,把国民党在战略防御阶段的主力作用也视为战略相持阶段及以后的主力;对敌后游击战战略地位缺乏深刻的认识,主要是指只看到游击战作战规模小,起不到大兵团的决战作用。从表面上看,游击战是多股小股部队分散作战,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但成千上万个小股部队的游击战,合起来就是多次大兵团作战,是积诸多小胜为大胜;是发挥我国地广人多之优势和克服装器装备落后之劣势的有效途径,是以弱胜强的法宝和必由之路。为说明这个问题,本文列出以下两组数据。

第一组是共产党在敌后战场所对应的日军兵力及在国共两党各占的比重(不含东北)。1939年,日军对敌后解放区作战使用兵力为54万人,占侵华总兵力的62%;1940年为47万,占58%;1941年至1942年为40万,占70%;1943年末为35万,占58%。

第二组数据是共产党武装力量的发展。八路军列编组成时只有5万人,其中,奔赴抗战(二战区)前线的主力部队为万人,在延安留守的约4000人;新四军刚组建时为万人,“皖南事变”后仅剩2000多人,后由陈毅任军长、刘少奇兼任政委,重新组建和扩大。八路军和新四军两者合计的兵力变化是:1938年为万;1939年为32万;1940年为50万;1941年为44万;1942年为45万;1943年为万(含华南游击队万);1944年为万(含华南游击队2万)。1945年8月前为91万,另有民兵已达到200万人。

1940年8月20日,八路军以105个团的兵力发起“百团大战”后,日军便将侵华的重点转入对准共产党及其八路军的多次“大扫荡”,对国民党则实行以诱降为主的政策。从全面抗战八年的时段划分看,国民党作为主力抗战,主要集中在战略防御阶段的一年多之中;共产党作为领导敌后武装力量和民众的抗战,则存在于相持阶段的五年多之中。从战略相持阶段开始,敌后战场已转变为主战场,共产党已逐步为抗日战争的主力。

可以说,“内战内行、外战外行”,是蒋介石在抗日战争中的一个突出特点。1944年4月至12月,日军为打通从中国北部通向越、缅的陆上交通,建立与南洋日军的联系,在已处于走向弱势情况下发动了“豫湘桂大战”。在这次大战中,日军从东北和华北抽调的兵力为51万人,国民党守军中的第一、四、九的三大战区共有130万守军,兵力是日军的倍。但在双方作战中,国民党一路溃败,有的则不战而逃。“豫湘桂大战”中,日军损失3万人,国军则损失了60万人,战损比为1:20,国民党军队在此役后已完全丧失了对日作战的主力地位。

五、冲破了反共逆流,实施了战略反攻

在抗日战争中,国共实现了必要的合作,但蒋介石对于合作是被迫的,始终包藏着祸心,共产党在抗战中也始终面临着腹背受敌的风险。因此,在抗战期间,坚定的立场、顽强的意志和不懈的努力,是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武装抗战的精神支柱,也是实现对日战略反攻的基本条件。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曾掀起了三次反共高潮。第一次产生于1939年12月,主要是胡宗南在西北指挥其部对陕甘宁边区发动进攻,阎锡山在山西对八路军和山西新军发动进攻。第二次是指1941年1月发生的“皖南事变”,国民党以7个师8万人的兵力“围剿”新四军,使新四军牺牲了80%以上。第三次发生于1943年6月,蒋介石借共产国际解散之际,要求“取消共产党”、“取消陕北特区”,并密令胡宗南以2个集团军的兵力分九路围攻延安。国民党的三次反共逆流,对共产党造成了巨大损失,但在国内外舆论压力和共产党的抵制下未能最终得逞;反倒使共产党百炼成钢、不断发展壮大,并成为抗日战争中实施战略反攻的主要力量。

在抗日战争进入局部反攻后,考虑到蒋介石对日作战的败多胜少和指挥无能,毛泽东于1944年4月12日在延安党的高级干部会议上就明确提出,我们的“任务是要准备担负比过去更重大的责任,我们要准备不论在任何情况下把日寇打出中国去”。在1944年的局部反攻中,各抗日根据地军民共作战2万多次,歼灭日伪军近20万人,攻克县城20多座和敌据点2500多个,收服了大量失地,与国民党的大败退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进入1945年后,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各游击队,又发起了春季攻势作战,形成了在华北、华中、华南和含陕甘宁边区在内的18个大片区根据地(约有1亿人口),使日军只能蜗居于若干大城市和防守于部分交通干线。

1945年8月6日,美国抢在苏联出兵中国东北之前,向日本投放了第一颗原子弹;8月8日,苏联向日本宣战。8月9日,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同日午夜12时,朱德总司令向解放区居民发布了大反攻第1号令。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但是,这时的蒋介石和国民党军队还远在大西南,这就是说,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就没有参与战略反攻作战。

为抢占胜利果实,蒋介石于8月11日电令解放区居民“原地驻守待命”,不得向日、伪军“擅自行动”。同时,蒋介石还与侵华日军司令冈村宁茨相勾结,以赦免“战争罪犯”为条件,令其不得向共产党投降;并由美国派飞机和军舰向东北和华北为其运兵。对此,毛泽东在1945年8月13日所发表的《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一文中就指出:国民党在抗战中发动过三次反共高潮;蒋介石在抗战中袖手旁观、等待胜利,保存实力、准备内战;果然,现在胜利了,这位委员长要下峨眉山“摘桃子”了;我们的方针是针锋相对,寸权必夺、寸土必争,人民得到的权力和果实绝不允许丧失。

在长达14年的时间内,日本军国主义者投入的侵华总兵力累计达200万,仅“南京大屠杀”就残杀了中国军民30万人,造成中国战争消耗和经济损失6000亿元,对中国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为奋起反抗,中国投入的兵力累计达560多万,伤亡380多万,民众伤亡以千万计;毙伤日军150余万,毙伤伪军约125万;战争结束时,接受日军投降128万人,接受伪军投降146万人。其中,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作战万次,自身伤亡56万多人,毙伤日军万人,毙伤伪军占比95%左右,作战绩效远高于国民党。

结语:

八路军115师“平型关大捷”的重大意义,不在于歼敌与俘获的多少,而在于它出师即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为全国军民树立了敢打必胜的典范。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突出表现为她在抗战全过程中的坚定立场和英勇善战的先锋模范作用。

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的表现不佳,没有起到执政党和占有大量资源应起的作用,反映了其右翼势力的阶级属性和政治局限,突出表现为战略指导上的“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在战役指挥上的“消极防御、尽力避战”。因此,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以其“抗日立场的坚定性、战略指导的科学性和战术运用的创新性、灵活性”,必然地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和最终决定力量。但我们对国民党中广大爱国官兵则不应以“胜败论英雄”,其中,1935年的“长城抗战”等则虽败犹荣。他们对抗日战争做出的牺牲和贡献,同样值得我们纪念和尊敬。

当今世界,武器装备的 科技 化和军队建设的现代化具有了更重要的作用,但人心向背和战略指导仍然具有决定意义。抗日战争的 历史 表明,好战必亡、惧战必危,要想和平崛起,必须“导弹竖起”;爱好和平与守护国家安全,必须坚持“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树立“敢打必胜”的坚定信心。

在纪念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5周年之际:谨向在抗日战争中英勇作战的前辈们致敬!向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反法西斯的盟国和友军致敬!

参考文献与注释: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64年4月合订一卷本。

[2]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 历史 》,中共党史出版社,2010年12月出版。

[3]军事科学院军史研究部,《中国抗日战争史》,解放军出版社,2015年再版。

注释:

近年来,史学界对中共党史中“歼灭”日伪军数量有较大争议。本文作者经查阅相关资料(含日本“靖国神社”记载)和研究后认为,将国共两党“歼灭”日伪军数界定为“毙伤”日伪军数更为妥当。

(作者简介:王保庆,河南理工大学应急管理学院教授、太行发展研究院兼职研究员,军事科学院原战略研究部研究员;王艳红,河南理工大学宣传部部长,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直到1988年,李良田和自己的家人花费了很大的力气才走出深山,下山问路的时候,却发生了这么有趣的一幕,当时距离他受伤已经过去60年,很多东西都已经发生了改变,李良田问路人的第一句话就是,日本人打到哪了,当地人告诉说他是不是老糊涂了,现在哪里还有日本人啊,我们中国人早就胜利了得知日本人投降的消息李良田内心非常激动,他没有想到国家已经解放了30多年了,80多岁的李良田第一次高兴的像个孩子一样,或许只有经历过战争的人才能从内心里真正的渴望安定和和平

抗日战争论文参考文献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一个长达14年的复杂 历史 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国共两党、各民主党派和全国各族人民、海外侨胞,都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作出了重要贡献。其中,共产党在处于非执政和受围剿、遭打压的条件下,以挽救民族危亡为己任,义无反顾地奔赴抗日前线,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并逐步成为支撑抗战走向胜利的中流砥柱,成为引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领导力量。

“中流砥柱”的观点,最早源于毛泽东于1941年5月25日为中共中央所写的党内指示,即《揭破远东慕尼黑的阴谋》一文。文中指出:新四军虽被宣布为“叛变”,八路军虽没领到一颗弹一文饷,然无一刻不与敌军搏斗;共产党领导的武力和民众已成了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我们应发扬八路军新四军的战绩,反对一切失败主义者和投降主义者。

几十年过去了,随着史料的进一步丰富和史学界研究的不断深入,可以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毛泽东雄才大略,又身处抗战相持阶段的艰苦环境中,他对中国抗战的过往和前程均有深刻的感悟和科学的预测。该文虽然很短,却是对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最经典的概括。

一、坚持了东北抵抗,构筑了抗战全史

我们将抗日战争正式界定为14年,这源于1945年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说过的,中国的抗日战争“从1931年就开始了”。由于国民党在东北放弃了抵抗,所谓8年抗战,只能理解为“九·一八”事变后的全面抗战。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首先表现在她坚持了东北抵抗,构筑了抗日战争的全史。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日本是亚洲的资本主义强国,对中国东北早有窥视和插足。但是,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则是关东军提前恶意挑动的,日军本土总部尚未部署兵力。当时,日军在辽宁的关东军只驻有1个师团约万人,另有“满铁”支队3000余人,事变发生后,该师团才请求国内增援。日本军部于19日开会讨论时还作出决定,遵照内阁决定“不扩大”办理,但暗中又表扬和支持了关东军,才从驻朝鲜的2个师团中调入东北1个旅团。同时,当时日本全国的军力除海军外只有17个师团,约34万人,能调入中国东北的多则3—5个师团6—10万人。

反观当时的东北军,至少有正规军35万人。其中,步兵25个旅、骑兵6个旅、炮兵10个团、空军5个飞行大队,可作战飞机约100架,另有海军3000人,军舰21艘,吨位万。从武器装备水平看,在中国各地方实力派中,东北军最好,与日军差距不大。其中,轻机枪和坦克进口于欧洲, 科技 含量高于日本,具有很大的陆战优势。事变发生时,东北军有20万人因之前参与中原大战和反对石友三,驻扎在平津、热河一带,若日军从本土调兵,这20万大军即可随时回援。但张学良听从了蒋介石“不抵抗”的指令,有愧于东北人民,这也是他后来发动“西安事变”的主要原因。

东北土地广袤,资源丰富,粮食充足,既是清末重点保护的“龙兴之地”,也是中国当时最富庶的地区之一,东北军抵抗作战的潜力很大。日本关东军提前发动事变,其实就是一种冒险和豪赌,他们赌的是“少帅打仗比老帅差好几个段位”,没想到赌出了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否则,“九·一八”事变引发的东北战局必会改写。 历史 不能假设,但可以做出科学的逻辑推理和基本的正确判断,东北的沦丧,为日本掠夺资源,强化作战潜力和敢于对华全面开战提供了极大方便,也恶化了中国对日本作战的实力对比。

与国民党政府相反,9月20日,中共中央作出了《关于日本帝国主义强占满洲事变的决议》,号召全民积极抗日和推动东北军“兵变”抗日等。1932年4月15日,远在江西的毛泽东以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主席的名义,发布了《对日战争宣言》。事变后的10月19日,黑龙江守军以1个团的兵力组织了“江桥抗战”;东北各地产生了多支“抗日义勇军”和共产党发起的抗日游击队。为统一抗战力量,1936年,东北各抗日武装合并组织为“东北抗日联军”。“抗联”是一支英雄的部队,其主要将领和骨干多为共产党员,杨靖宇、赵尚志、赵一曼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朝鲜第一代领导人金日成将军曾在抗联任过师长,与杨靖宇将军和东北抗日军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由于义勇军、游击队和抗联的存在,日本不断向东北增兵。据周保中将军后来推算,抗联及其前身对日作战达上万次,共歼灭日、伪军万人,1937年后又牵制了大量日军(约为20万。1940年日军增至76万,主要是为了屯兵准备进攻苏联),对14年抗战做出了重大贡献。

二、推动了国共合作,引领了全民抗战

日本在“九·一八”事变的轻易得手,助长了其在华侵略扩张的野心,导致了中国在尔后祸患不断。从1932年的“上海事变”开始到1935年的“华北事变”为止,国民党政府步步妥协,先后与日军签署了四个丧权辱国的协定(淞沪停战协定、塘沽协定、何梅协定、秦土协定)。其中,淞沪停战协定使日本得以在上海驻军,塘沽协定为日军侵入华北提供了极大方便,它与1915年的“中日21条”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蒋介石在日军侵华问题上,一直寄希望于美英出面调停,因而直到1941年12月9日,即战略相持后第二年才敢于明确对日宣战。也正因如此,国民党地方军中便产生了大量投靠日军的伪军和汉奸。

在日本步步紧逼的几年中,蒋介石始终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先后动用了几十万大军对中共及红军开展了五次“围剿”,迫使红军主力从江南中央苏区突围西撤。在西撤后的目的地上,张国焘曾主张进入大西南,口号是“打到四川吃大米”。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则以拯救民族危亡为己任,坚决主张北上抗日。根据中共中央的集体决定,各路红军经过了艰苦卓绝的万里长征,到达陕甘会师。因此,长征不仅是中国共产党战胜国民党围追堵截的不朽史诗,而且是爱国主义的伟大壮举。

1935年8月,针对“华北事变”后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央驻共产国际代表根据共产国际会议精神,撰写了《八一宣言》(10月1日发表),宣言号召全国军民团结起来,停止内战,联合抗日,并建立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宣言发表时,中共中央主要领导正在长征途中,到达陕北后得知这一宣言时,便于12月召开了“瓦窑堡会议”,确认和贯彻了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思想。12月9日,中共北平地下党组织领导和发动了声势浩大的抗日请愿游行活动,史称“一二·九运动”。

“一二·九运动”虽然遭到国民党当局的镇压,但它对宣传和推动全民族抗日起到了重要作用。

1936年6月,蒋介石借国民党元老胡汉民去世之际,企图以国民党中央名义收复两广地方兵权。广东的陈济棠联合广西的李宗仁、白崇禧,宣称举兵北上反蒋抗日,史称“两广事变”。“两广事变”前后,中共中央为推动全民族抗日,以不同途径和方式分别向陈济棠、李宗仁、白崇禧,以及云南的龙云、四川的刘湘、绥远的傅作义、陕西的杨虎城、张学良等,开展了统一抗日或合作抗日的工作。这些国民党地方军政要员,均表达了接受中共联合抗日的正确主张。

1936年12月12日,在中共领导人不知情的情况下,杨虎城与张学良联手策动了“兵谏”,将蒋介石在陕西临潼以武力扣押,劝其将“剿共”矛头转向抗日。蒋介石大为恼怒,坚决不从,史称“西安事变”。“西安事变”在国内各界引起极大震动,何应钦放言中央军攻打西安,国民党面临着再一次内部大战,蒋介石也是命悬一线。对此重大事件,中共中央不是推波助澜,而是以抗战大局为重,由周恩来亲赴西安助推放蒋抗日。“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达成了国共第二次合作(第一次为北伐)。国共合作抗日原则的形成,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主干和决定力量,推动国共合作、引领全民抗战,是中国共产党对抗日战争的重大贡献。其中,以各种方式逼迫和监督可能投降的国民党走上抗日道路,对凝聚全民抗战合力具有深层意义。

三、形成了科学理论,提供了战略指导

抗日战争,必须有先进的政治思想和科学的军事理论来指导。国民党一直未解决这个问题,而是产生了汪精卫的“亡国论”和蒋介石的“妥协论”,以及轻视游击战的“速胜论”。针对这些错误思想和国民党正面战场多次失利的实际情况,毛泽东在吸收朱德、周恩来等同志持久战思想和前期作战经验的基础上,于1938年5月写作了《论持久战》和《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

持久战的基本思想是“持久和必胜”,并将抗日战争全过程预判为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三个阶段。文中全面分析了中日双方相互矛盾的四个特点:敌强我弱,敌小我大,敌退步我进步,敌失道寡助我得道多助。敌强决定了我不能速胜,敌非正义和寡助与我正义、地大、多助,决定了敌必败和我必胜。但我必胜又是一个艰难曲折和敌我实力对比逐步转变的过程。其中,战略相持是敌强我弱向敌弱我强转变的“枢纽”,也是毛泽东持久战理论的要点。

毛泽东认为,在战略相持阶段,敌我之间处于犬牙交错的形态,必须科学地组织指挥不同的战役,灵活机动的运用不同的战术战法,以利于实现战略持久与战役战术的速决。在专论游击战一文中,他将游击战这一战术问题提到了战略层面来考量,认为在一个大而弱的中国,与军力强大的苏联不同,游击战已不仅是一个战术问题,而是一个以弱胜强和关系全局的战略问题。

毛泽东关于持久战和游击战的战略方针,是建立在人民战争理论基础上的。因此,发动群众、依靠群众,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是毛泽东关于抗战军事理论中最重要的政治思想。他指出,“兵民是胜利之本”,“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广泛地动员和发动人民群众投入到游击战之中,让日军逐步葬身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是毛泽东军事战略思想的一大创举,也是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中流砥柱的根本原因。这与蒋介石压制各界抗战呼声、脱离人民群众,形成了鲜明对照。

1938年11月25日至28日,国民政府在湖南衡山召开军事会议,研究制定了第二期抗战方针。蒋介石在会上提出,“政治重于军事,游击战重于正规战,变敌后方为其前方”。这说明蒋介石已接受了毛泽东关于“持久战”的观点。1939年2月,国民党军训部在湖南开办游击战干部培训班,特别邀请了中共方面叶剑英任培训班的副教育长,由中共又派出了29人前往任教。时任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副总参谋长的白崇禧,还向任教育长的汤恩伯推荐了毛泽东的《论持久战》,摘要印发学员作为重要教材。另据老一代革命家陈云同志的回忆,他当年读到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后,感到很受教育和启发、十分佩服。

抗日战争的实践表明,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和《抗日游击战的战略问题》,是中国共产党及其八路军、新四军和江南游击队的科学理论武装和军事战略指导,对国民党在抗战相持阶段的战略战术指导也起到了积极作用。国民党在抗日战争期间召开过多次军事会议和制定对日作战的指导方针,均未达到毛泽东论持久战的政治远见和军事水平,因而在多次大会战中始终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

四、领导了敌后抗战,转变了实力对比

国民党在战略防御阶段的被动防御作战,打掉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企图。1939年10月,正面战场的广州和武汉相继失守,日军因兵力不足,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毛泽东认为,在战略相持阶段,敌我双方处于犬牙交错形态,这个阶段努力的好,敌强我弱的实力对比就会发生根本转变。史实确实如此,而完成实力对比根本转变这一任务的,正是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战。

过去认为,敌后抗战主要起牵制日军的作用,只是正面战场的辅助力量,或者用“互相配合、相辅相成”来圆场。现在看这种认识是不全面的,既是时间认知上的错位,也是对敌后游击战战略地位缺乏深入分析的表现。时间认知上的错位是指,把国民党在战略防御阶段的主力作用也视为战略相持阶段及以后的主力;对敌后游击战战略地位缺乏深刻的认识,主要是指只看到游击战作战规模小,起不到大兵团的决战作用。从表面上看,游击战是多股小股部队分散作战,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但成千上万个小股部队的游击战,合起来就是多次大兵团作战,是积诸多小胜为大胜;是发挥我国地广人多之优势和克服装器装备落后之劣势的有效途径,是以弱胜强的法宝和必由之路。为说明这个问题,本文列出以下两组数据。

第一组是共产党在敌后战场所对应的日军兵力及在国共两党各占的比重(不含东北)。1939年,日军对敌后解放区作战使用兵力为54万人,占侵华总兵力的62%;1940年为47万,占58%;1941年至1942年为40万,占70%;1943年末为35万,占58%。

第二组数据是共产党武装力量的发展。八路军列编组成时只有5万人,其中,奔赴抗战(二战区)前线的主力部队为万人,在延安留守的约4000人;新四军刚组建时为万人,“皖南事变”后仅剩2000多人,后由陈毅任军长、刘少奇兼任政委,重新组建和扩大。八路军和新四军两者合计的兵力变化是:1938年为万;1939年为32万;1940年为50万;1941年为44万;1942年为45万;1943年为万(含华南游击队万);1944年为万(含华南游击队2万)。1945年8月前为91万,另有民兵已达到200万人。

1940年8月20日,八路军以105个团的兵力发起“百团大战”后,日军便将侵华的重点转入对准共产党及其八路军的多次“大扫荡”,对国民党则实行以诱降为主的政策。从全面抗战八年的时段划分看,国民党作为主力抗战,主要集中在战略防御阶段的一年多之中;共产党作为领导敌后武装力量和民众的抗战,则存在于相持阶段的五年多之中。从战略相持阶段开始,敌后战场已转变为主战场,共产党已逐步为抗日战争的主力。

可以说,“内战内行、外战外行”,是蒋介石在抗日战争中的一个突出特点。1944年4月至12月,日军为打通从中国北部通向越、缅的陆上交通,建立与南洋日军的联系,在已处于走向弱势情况下发动了“豫湘桂大战”。在这次大战中,日军从东北和华北抽调的兵力为51万人,国民党守军中的第一、四、九的三大战区共有130万守军,兵力是日军的倍。但在双方作战中,国民党一路溃败,有的则不战而逃。“豫湘桂大战”中,日军损失3万人,国军则损失了60万人,战损比为1:20,国民党军队在此役后已完全丧失了对日作战的主力地位。

五、冲破了反共逆流,实施了战略反攻

在抗日战争中,国共实现了必要的合作,但蒋介石对于合作是被迫的,始终包藏着祸心,共产党在抗战中也始终面临着腹背受敌的风险。因此,在抗战期间,坚定的立场、顽强的意志和不懈的努力,是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武装抗战的精神支柱,也是实现对日战略反攻的基本条件。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曾掀起了三次反共高潮。第一次产生于1939年12月,主要是胡宗南在西北指挥其部对陕甘宁边区发动进攻,阎锡山在山西对八路军和山西新军发动进攻。第二次是指1941年1月发生的“皖南事变”,国民党以7个师8万人的兵力“围剿”新四军,使新四军牺牲了80%以上。第三次发生于1943年6月,蒋介石借共产国际解散之际,要求“取消共产党”、“取消陕北特区”,并密令胡宗南以2个集团军的兵力分九路围攻延安。国民党的三次反共逆流,对共产党造成了巨大损失,但在国内外舆论压力和共产党的抵制下未能最终得逞;反倒使共产党百炼成钢、不断发展壮大,并成为抗日战争中实施战略反攻的主要力量。

在抗日战争进入局部反攻后,考虑到蒋介石对日作战的败多胜少和指挥无能,毛泽东于1944年4月12日在延安党的高级干部会议上就明确提出,我们的“任务是要准备担负比过去更重大的责任,我们要准备不论在任何情况下把日寇打出中国去”。在1944年的局部反攻中,各抗日根据地军民共作战2万多次,歼灭日伪军近20万人,攻克县城20多座和敌据点2500多个,收服了大量失地,与国民党的大败退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进入1945年后,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各游击队,又发起了春季攻势作战,形成了在华北、华中、华南和含陕甘宁边区在内的18个大片区根据地(约有1亿人口),使日军只能蜗居于若干大城市和防守于部分交通干线。

1945年8月6日,美国抢在苏联出兵中国东北之前,向日本投放了第一颗原子弹;8月8日,苏联向日本宣战。8月9日,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同日午夜12时,朱德总司令向解放区居民发布了大反攻第1号令。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但是,这时的蒋介石和国民党军队还远在大西南,这就是说,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就没有参与战略反攻作战。

为抢占胜利果实,蒋介石于8月11日电令解放区居民“原地驻守待命”,不得向日、伪军“擅自行动”。同时,蒋介石还与侵华日军司令冈村宁茨相勾结,以赦免“战争罪犯”为条件,令其不得向共产党投降;并由美国派飞机和军舰向东北和华北为其运兵。对此,毛泽东在1945年8月13日所发表的《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一文中就指出:国民党在抗战中发动过三次反共高潮;蒋介石在抗战中袖手旁观、等待胜利,保存实力、准备内战;果然,现在胜利了,这位委员长要下峨眉山“摘桃子”了;我们的方针是针锋相对,寸权必夺、寸土必争,人民得到的权力和果实绝不允许丧失。

在长达14年的时间内,日本军国主义者投入的侵华总兵力累计达200万,仅“南京大屠杀”就残杀了中国军民30万人,造成中国战争消耗和经济损失6000亿元,对中国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为奋起反抗,中国投入的兵力累计达560多万,伤亡380多万,民众伤亡以千万计;毙伤日军150余万,毙伤伪军约125万;战争结束时,接受日军投降128万人,接受伪军投降146万人。其中,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作战万次,自身伤亡56万多人,毙伤日军万人,毙伤伪军占比95%左右,作战绩效远高于国民党。

结语:

八路军115师“平型关大捷”的重大意义,不在于歼敌与俘获的多少,而在于它出师即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为全国军民树立了敢打必胜的典范。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突出表现为她在抗战全过程中的坚定立场和英勇善战的先锋模范作用。

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的表现不佳,没有起到执政党和占有大量资源应起的作用,反映了其右翼势力的阶级属性和政治局限,突出表现为战略指导上的“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在战役指挥上的“消极防御、尽力避战”。因此,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以其“抗日立场的坚定性、战略指导的科学性和战术运用的创新性、灵活性”,必然地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和最终决定力量。但我们对国民党中广大爱国官兵则不应以“胜败论英雄”,其中,1935年的“长城抗战”等则虽败犹荣。他们对抗日战争做出的牺牲和贡献,同样值得我们纪念和尊敬。

当今世界,武器装备的 科技 化和军队建设的现代化具有了更重要的作用,但人心向背和战略指导仍然具有决定意义。抗日战争的 历史 表明,好战必亡、惧战必危,要想和平崛起,必须“导弹竖起”;爱好和平与守护国家安全,必须坚持“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树立“敢打必胜”的坚定信心。

在纪念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5周年之际:谨向在抗日战争中英勇作战的前辈们致敬!向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反法西斯的盟国和友军致敬!

参考文献与注释: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64年4月合订一卷本。

[2]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 历史 》,中共党史出版社,2010年12月出版。

[3]军事科学院军史研究部,《中国抗日战争史》,解放军出版社,2015年再版。

注释:

近年来,史学界对中共党史中“歼灭”日伪军数量有较大争议。本文作者经查阅相关资料(含日本“靖国神社”记载)和研究后认为,将国共两党“歼灭”日伪军数界定为“毙伤”日伪军数更为妥当。

(作者简介:王保庆,河南理工大学应急管理学院教授、太行发展研究院兼职研究员,军事科学院原战略研究部研究员;王艳红,河南理工大学宣传部部长,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中国在抗日战争中的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中国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论文,希望大家喜欢。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关系看,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看,既有中华民族团结一致奋起抵抗的内在原因,也有世界各国人民给予支持和帮助的外在原因。从两个原因的主次关系看,内在原因起了决定性作用。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内在原因看,起作用的因素又是多方面的,但历史事实表明,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今天我就围绕这个问题作个发言,谈五个问题与大家探讨和交流。 中国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论文 1 我谈的第一个问题是: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奋起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最早宣传者、动员者和最坚决的抗击者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采取什么态度,这是衡量一个政党是否能得到民众拥护、是否能领导和影响民众的一个重要标尺。而能否广泛地组织和发动民众,这是抗日战争能否取得胜利的前提和条件。众所周知,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从日本帝国主义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开始的。这个时间比1939年9月德国侵略波兰早8年,比1941年6月德国进攻莫斯科和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爆发太平洋战争早10年。尽管这时中国的抗日战争还是局部的,但是中国共产党毅然决然地立即发起了抗战号召和组织开展了艰苦的抗日游击战争。九一八事变爆发的第二天和第三天即9月19日、20日,中共满洲省委和中共中央就先后分别发表了《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占领满洲宣言》和《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 1932年4月,成立还不到半年时间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就发布了《对日战争宣言》,正式对日宣战,这比国民党政府正式对日宣战早9年。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政府和武装当时虽然力量还很弱小,而且没有所谓的合法地位,还不被国民党政府所承认,但是,却表现出了对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重大历史责任和使命担当。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积极组织开展了东北地区抗日游击战争,推动中国人民反抗日本法西斯的侵略由局部抗战逐步转向全民族抗战。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东北各阶层人民和爱国官兵奋起抵抗,组织了各种抵抗武装。中共满洲省委指示各地党组织加强同东北抗日义勇军等武装力量的联系,并组织直接领导下的抗日武装开展抗日斗争。在此前后中共中央陆续派出了杨靖宇、赵一曼等多批干部到东北工作,加强各级党组织的 领导力 量。这两位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干部最后都英勇牺牲,成为受后人景仰的中华民族伟大的抗日英雄。到1933年初,由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巴彦、南满等几支游击队相继成立,逐渐成为东北的主要抗日武装力量。从1936年初到1937年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组织下,东北抗日游击队、东北人民革命军等抗日武装陆续改编成东北抗日联军。 这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部队共有11个军3万多人,开辟了三大游击区,同日伪军进行了数千次的战斗,曾粉碎敌人上百次“讨伐”,歼灭日军1万余人,有力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在中国东北的殖民统治,牵制了大量侵华日军,支援、鼓舞和推动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和努力下,中国大地形成了一股要求团结抗日的历史潮流。中国共产党还积极参与和推动国民党内的抗日派进行局部抵抗。1932年1月,日军在上海制造一二八事变,国民党第19路军发起淞沪抗战,中国共产党通过上海党组织发动群众积极支援。1933年6月,国民党爱国将领冯玉祥等组织的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掀起了察哈尔抗战,中国共产党派遣了300多名共产党员参与其中,这次抗战曾乘胜收复了察东重镇多伦等大部分失地。吉鸿昌就是这次抗战中涌现出的闻名全国的抗日民族英雄。1936年,国民党绥远省政府主席兼第35军军长傅作义发起了绥远抗战,中国共产党通过各种方式积极声援。在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从局部抗战走向全民族抗战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承担起了抗日民族先锋的历史重任。 中国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论文 2 我谈的第二个问题是: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促成、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团结凝聚全民族抗战力量的杰出组织者、鼓舞者和坚强的政治领导核心 抗日战争能否取得胜利,团结凝聚全民族抗战力量是根本保证。那么,中国全民族的抗战力量是由谁团结凝聚起来的呢?换句话说,就是中国的全民族抗战是谁领导和主导的呢?按理说应该由当时处在全国执政地位的中国国民党及其政府领导和主导。但是,从中国抗日战争的整个历史过程看,由于中国的特殊国情以及历史的特殊原因,中国的抗战则是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和主导的。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怎样建立起来的,是如何形成的?又是谁倡导的、谁促成的、谁坚持和维护下来的呢?历史告诉我们,是中国共产党。 如前所述,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占领了东北。尔后,1935年又制造了华北事变。在民族危机加深的形势下,中国共产党以国家和民族大义为重,顺应人民的愿望和时代的要求,适时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早在1933年1月,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就以中共中央名义发出“一二六指示信”,首次提出并开始在东北组织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统一战线。华北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又适时提出建立全民族的抗日统一战线。1935年8月中国共产党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根据共产国际七大的精神,以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和中共中央的名义起草了《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12月中共中央在瓦窑堡会议上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本策略。1936年间,中国共产党逐步实现了由“抗日反蒋”到“逼蒋抗日”的政策转变。12月12日西安事变的发生和和平解决,标志着国共十年内战的结束,两党合作抗日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和发展趋势。中国共产党作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积极倡导者,始终以民族解放为己任,以“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的宽广胸怀,捐弃前嫌,放下了国民党对共产党人血腥屠杀的深仇大恨,努力促成建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和23日蒋介石发表谈话为标志,国共第二次合作正式形成。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为中华民族最终取得抗日战争完全胜利创造了基本条件。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后,中国共产党又始终尽力维护统一战线内部的团结和统一,如果做不到这一点,中国的抗战就有倒退的危险,就有失败的危险,也就有使历史的悲剧再次重演的危险。中国共产党从中国抗日战争的大局出发,提出“抗日高于一切”的原则。在抗战防御阶段,国共两党及其领导的军队,在合作抗日的旗帜下协同作战,对日军进行了有效的抗击,使日军实力受到较大损耗。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由于日本对国民党采取政治诱降手段,英美对日本实行绥靖政策,再加上国民党对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发展壮大的敌视和畏惧,中国抗日几度出现逆转的局面。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地坚持抗战、反对妥协,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策略和原则,维持了国共合作抗战到底的局面,避免了倒退,克服了危险,防止了分裂,成为引导全民族抗战走向胜利的光辉旗帜,中国共产党也实际上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坚强政治领导核心。 中国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论文 3 我谈的第三个问题是:中国共产党制定实施了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战战略总方针,是中国抗日战争正确战略的提出者、指导者和引领者 在中国这样一个政治、经济十分落后的国家,军事力量又非常弱小,如何抗战、怎样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制定和实施正确的抗战路线和战略方针就至关重要。从全民族抗战一开始,中国共产党就号召全国人民实行总动员,主张开放民主,改善民生,广泛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实行全体人民参加战争、支援战争的全面抗战路线。1937年7月23日,毛泽东发表《反对日本进攻的方针、办法和前途》,强调在坚决抗战的方针下,必须实行全国军队和人民的总动员以及革新政治等一整套办法。8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洛川召开会议,讨论制定了动员全国军民开展民族解放战争,实行全面持久抗战的方针,并制定了《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 中国共产党的全面抗战路线把实行全民族抗战与争取人民民主、改善人民生活结合起来,把反对外敌入侵与推进社会进步统一起来,正确处理了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的关系,指明了坚持长期抗战争取最后胜利的具体途径,为中国人民指明了正确的前进方向。这与国民党实行的仅仅依靠政府和军队进行抗战的片面抗战路线形成鲜明对照。这两种不同的抗战路线,决定着中国抗日战争的不同方向和中国人民的不同命运。按照中国共产党的全面抗战路线,中国必胜,日本必败,而且这个胜利将会是人民的胜利。如果按照国民党片面的抗战路线,则会得到相反的结果。由于中国共产党的坚决斗争和不懈努力,历史和人民作了第一种选择。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还提出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为党领导下的广大抗日军民提供了战胜敌人的科学思想和正确 方法 。早在1935年12月,毛泽东即在瓦窑堡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提出“要打倒敌人必须准备作持久战”的观点。1936年7月,他在同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谈话时,提出了通过持久战取得胜利的方针。 1938年5月,他集中全党的智慧撰写了《论持久战》。这部光辉的军事哲学著作深刻分析了中日双方的特点,科学揭示了中日战争的发展规律,正确回答了中国抗日战争为什么是持久的、怎样进行持久战和最后胜利为什么属于中国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并以极富前瞻性的战略眼光,描绘了中国持久抗战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三个阶段的路线图。持久战总的战略方针从思想上武装了中国共产党和党领导下的广大军民,也在国民党及其政府和军队中产生积极影响,极大地鼓舞和坚定了中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和决心。全国抗战形势后来的发展完全证实了毛泽东的科学预见。中国共产党还提出了游击战的战略理论及一系列与之相配合的战略战术。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游击战略战术是由中国的国情和中日双方各自的特点所决定的,它也是持久战战略总方针下正确战略战术的展开和具体实施。1937年8月1日,张闻天、毛泽东致电周恩来等,指出红军作战的原则,是“在整个战略方针下执行独立自主的分散作战的游击战争”。毛泽东在洛川会议上提出,红军的战略方针是“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包括有利条件下消灭敌人兵团和在平原发展游击战争”。 游击战争的作战原则是“分散以发动群众,集中以消灭敌人,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1938年5月毛泽东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和《论持久战》中,强调游击战争在抗日战争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和作用。由于敌强我弱以及由此产生的战争的长期性和残酷性,决定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游击战争主要不是在内线、在战役战斗上配合正规战,而是在外线即在敌之深远后方独立作战,担负配合友军作战、开辟敌后战场、创建抗日根据地的战略任务。它是长期贯穿于抗日战争的战争形式,是敌强我弱形势下人民战争的最佳方式,是不断削弱敌人、壮大自己,积小胜为大胜,从游击军和游击战逐步向正规军和正规战发展,最终彻底战胜日本侵略者的独特有效战法。 中国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论文 4 我谈的第四个问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开辟了广大敌后战场和建立了抗日民主根据地,党领导的人民武装逐步成为整个抗战的有生力量、中坚力量和主力 如上所述,领导和主导中国全民族抗战的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是中国抗战的特殊领导和组织形式。而中国的抗日战场由于国共领导的武装力量不同、抗战路线和战略战术不同,形成了正面和敌后两大战场,这又造成了中国抗战的特殊战略布局。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1937年七七事变中国全民族抗战开始后,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领导的武装力量,采取先山区、后平原,波浪式向前推进的方式,先后开辟了华北、华中和华南敌后战场,创建了19块敌后抗日根据地。这些敌后战场的形成和抗日游击战争的广泛开展,不但有力地配合了正面战场的对日作战,打破了日军“速战速决”的战略图谋,而且构成了对日军后方的致命威胁。敌后战场的开辟是侵华日军对中国停止战略进攻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敌后战场逐步上升为中国抗日战争的主战场,成为敌我力量消长变化的关键因素。到战略反攻阶段时,敌后战场成为全面反攻、争取抗战最后胜利的前沿阵地。敌后战场经历了从小到大、由弱变强的发展轨迹,逐步成为中国坚持抗战和夺取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根据地是“游击战争赖以执行自己的战略任务,达到保存和发展自己、消灭和驱逐敌人之目的的战略基地”。这些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与敌人作战的立足点,是牵制、袭扰、消灭敌人的出发地和前沿阵地,是实施游击战争的基本条件。这些区域不是从国民党政府的手中划定而得到的,而是从已被日本侵略者占领、又从日本侵略者的手中夺回来的。在抗日根据地内,中国共产党把坚持抗战与实现民主统一起来,加强新民主主义的政治建设、经济建设和 文化 建设。通过各项建设,抗日根据地不仅成为游击战争最能长期支持的坚强阵地和全国抗战的重要堡垒,而且成为抗日民主建设的典范和新中国社会的雏形。 这一切与国民党统治区也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和强烈的反差。在开辟敌后战场、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逐步发展成为中国抗战的骨干和主力。在战略防御阶段,随着日军进攻的深入和正面战场国民党军队的败退,八路军、新四军果断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争,配合正面战场友军作战,创建抗日根据地,成为遏止日军持续进攻的生力军。全民族抗战一开始,八路军115师就取得平型关大捷,歼灭日军1000余人,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有力地鼓舞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抗战信心。据不完全统计,从1937年9月到1938年10月,在战略防御阶段的一年多时间里,八路军、新四军同日伪军作战1600余次,毙伤俘敌5?4万余人,八路军发展到15?6万余人,新四军发展到2?5万人,敌后抗日根据地(包括游击区)总人口达到5000万以上。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游击战争普遍展开,抗日根据地不断巩固和扩大,根据地的范围,从陕甘宁一隅迅速发展到华北、华中、华南的广大地区。在战略上造成对日军重点占领城市和交通线的反包围态势,形成犬牙交错的战争局面。八路军发动的百团大战,作战1824次,毙伤日伪军2?58万人,俘虏1?8万余人,破坏铁路474公里、公路1500公里,桥梁、隧洞和火车站260多处,导致日军赖以运输兵力和物资的华北主要交通线瘫痪,迫使日军将兵力转向后方,迟滞了日军南下的步伐。从抗战全局看,构成了与正面战场相对应,在战略上互相支持、互相配合、互相策应的,独立的广大的敌后战场。在全民族的抗战中,敌后战场抗击着约60%的侵华日军和95%的伪军,逐渐成为主战场,减轻了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压力,成为促使国民党抗战到底的重要因素。 这里有一组数据可以有力地证明这个问题。从1938年起,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抗击侵华日军的比例是:1938年59%,1939年62%,1940年58%,1941年75%,1942年63%,1943年58%,1944年64%,1945年69%。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结果,是因为与正面战场常规作战的一次次战役不同,敌后游击战的重点是面而不是点,是持续而不是阶段,是整体而不是个别,是战略而不是战役,实质上是抗日战争中规模最大、持续最久的一场特殊的战略大会战。在极为艰苦的反“扫荡”、反“清乡”斗争中,敌后军民创造了很多极为有效、灵活多样的歼敌方法,如麻雀战、地道战、地雷战、破袭战、围困战、水上游击战、铁道游击战等等,使日伪军犹如困兽,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不可自拔。日本旧陆海军档案和战史丛书里,有众多“治安战”的记载,充斥着对中共游击战无可奈何的感叹。 可以说,这一时期,敌后游击战成为消耗日军力量最为恰当的攻势战略,也成为消耗日军胆略与士气最为有效的心理战略,为改变中日战争力量对比,促使中国度过最为艰难、也最为重要的相持阶段发挥了决定性作用。1943年敌后战场部分地区开展了攻势作战,1944年开始进入局部反攻阶段,1945年8月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发展的形势下开始全面反攻。由于日军占领的大部分城镇、交通要道和沿海地区已处在解放区包围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民实际上承担起对日军全面反攻的主要任务。到1945年底,在全面反攻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共歼灭日伪军近40万人,收复县以上城市250余座。在八年抗战中,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人民抗日游击队对敌作战万余次,消灭日伪军万人,其中日军万余人,缴获各种枪支万余支,各种炮1800余门,收复国土100余万平方公里,解放人口约1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开辟的敌后战场,坚持长期艰苦抗战,不断发展壮大,成为独当一面的抗日战场,同时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的中坚力量。1945年3月18日,日本东京《同盟世界周刊》写道:“根据我们的见解,真正的抗日势力,始终一贯的是中国共产党。”连当年侵华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在后来的回忆录中也认为:八路军“作战勇敢,内部团结,只是武器装备太差”。由此可见,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阶段敌后游击战场的关键作用和决定性作用是不容抹煞的,是显而易见的。 中国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论文 5 我谈的第五个问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同仇敌忾、共赴国难,弘扬和铸就了伟大的抗战精神,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付出了巨大牺牲、作出了重大贡献 抗日战争是一场民族解放战争,被侵略、受欺辱的中华民族能否取得胜利、能否获得解放,精神的力量不可或缺,精神的作用十分重要。在中日战争期间,日本侵略者野蛮凶狠,惨无人道,其铁蹄践踏之下,中国大地到处是人间地狱,城市遭到轰炸,村庄遭到焚毁,无辜平民遭到杀戮,妇女遭到奸淫,大好河山遭到蹂躏。面对侵略者的残暴与横逆,中国共产党人敢于斗争、不怕牺牲,以高昂的抗日热情和旺盛的革命斗志感染和激励着中国人民。 毛泽东就曾指出:“中华民族决不是一群绵羊,而是富于民族自尊心与人类正义心的伟大民族,为了民族自尊与人类正义,为了中国人一定要生活在自己的土地上,决不让日本法西斯不付重大代价而达到其无法无天的目的。我们的方法就是战争与牺牲,拿战争对抗战争,拿革命的正义战对抗野蛮的侵略战。”在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中,正像同志指出的那样,中国人民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中国共产党人以最富于牺牲精神的爱国主义、不怕流血牺牲的模范行动,支撑起全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成为夺取抗战胜利的民族先锋。 中国共产党人的英雄主义和自我牺牲精神,为铸就中华民族伟大的抗战精神输入了新鲜血液,注入了深刻内涵。这里特别值得指出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在敌后开展的游击战争,是世界历史上罕见的艰苦卓绝的战争。他们兵力弱小,装备落后,却要面对强大的日军的反复“扫荡”,而日本法西斯实行的是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抗日武装在敌人包围中创建的抗日根据地,大多是穷乡僻壤,物质条件极为贫乏,自然环境十分恶劣。就是在这样的条件和环境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民不怕困难,不畏强暴,英勇杀敌。因此,在消灭了大量敌人的同时,自己也付出了巨大牺牲。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在抗战中指战员伤亡60余万人,敌后抗日根据地人民群众伤亡600余万人。其中,晋察冀根据地伤亡的群众约71万人,晋冀鲁豫根据地伤亡的群众约120余万人。 当时,抗日民主根据地面积最大时才100余万平方公里,只占全国总面积不到1/9。人口最多时也才约1亿,也只占全国总人口的约1/4。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以非常有限的资源,直接取得如此巨大的抗战胜利成果,实属不易。最后,我以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一点感悟作发言的结束语同志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回顾和重温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这段历史,它告诉我们,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复兴的伟大历史转折点,也成为人类和平正义事业不可逆转的伟大历史坐标。中国共产党诞生于中华民族的危难时候,它一诞生就肩负起了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历史重任。 中国共产党既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有力推动者、践行者,也是人类和平正义事业的坚定捍卫者、维护者。历史启迪我们,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命运所系,前途所在。今天,我们研究和回顾这段历史,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对于中华民族来说,对于中国人民来说,就是要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大力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以此来唤醒我们的历史记忆。历史是不可忘记的,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历史可以警示当下,烛照未来,它可以作为我们前行的强大精神动力。让我们紧密地团结在以同志为的党中央周围,万众一心,开拓进取,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抗日战争论文3000

我是这方面专业,人士我来帮你

可以的,大概什么时候需要呢

你是不是成工院的

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①正义性的反侵略战争:这是中国民族革命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两重性质的进步的和正义的战争,因此得道多助,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②全民族抗战:抗日战争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抗战,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和民族的凝聚力。从敌后战场到正面战场,从国统区到论陷区。从国内社会各阶层到国外华侨,从汉族到少数民族都充分体现了全民抗战的特点。③中共的中流砥柱作用: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倡导和建立,到全面抗战路线的制定;从敌后根据地的建立和抗日游击战争的开展,到毛泽东《论持久战》指明抗战前途;从坚持斗争求团结巩固统一战线,到抓住国际国内有利时机及时反攻胜利,都突出了中共在抗战胜利中的关键作用。④两大战场相互依存,相互配合,坚持到抗战胜利,成为中国抗日战争的突出特点。⑤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相互配合;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和作战的相互协调是二战胜利的根本原因,苏美对日作战是中国抗战决胜的有力配合甲 午 战 史 一八九四年爆发的中日甲午战争,是中国以至世界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 从中法战争结束到甲午战争爆发的九年,是中国在十九世纪下半叶一段最好的时期。在此期间,国内无大乱,远东的国际环境缓和,中国与西方各国都处于和平状态。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洋务运动,历经三十年,效果明显。这表现在:左宗棠收复新疆之战的胜利;冯子才在镇南关及谅山之役中大败法军;刘永福的黑旗军屡创法军;以及日本兵配合朝鲜开化党人制造政变遭到失败等。当时中国的国势并不比日本弱。英国权威人士评论说:“亚洲现在是在三大强国的手中——俄国、英国和中国。”十九世纪下半叶中国共进行了五次对外战争,中法和约是唯一一个没有割地赔款的和约。当时的环境应当说对中国的自强相当有利。 甲午战争前,远东地区基本是俄、英争霸,中国和日本的情况虽有不同,但都受到不平等条约的制约。甲午战争的胜利,使日本一跃成为亚洲强国,完全摆脱了半殖民地的地位。而中国的国际地位则一落千丈,财富大量流出,国势颓微。甲午战争的失败,对中国社会的震动之大,前所未有。一向被中国看不起的“倭寇”竟全歼北洋水师,索得巨款,割走国土。朝野上下,由此自信心丧失殆尽。清政府的独立财政至此破产,靠向西方大国举债度日。 甲午一战,日本成为亚洲的暴发户。战争赔款二亿三千万两平银;舰艇等战利品价值也有一亿多日元。而当时日本政府的年度财政收入只有八千万日元。当时的日本外务大臣高兴地说:“在这笔赔款以前,根本没有料到会有好几亿元,全部收入只有八千万日元。所以,一想到现在有三亿五千万元滚滚而来,无论政府还是私人都顿觉无比的富裕。”占领朝鲜、台湾后,在战略上对东北、华东构成了直接威胁,成为进攻中国大陆的跳板。日本第一次尝到了侵略的甜头,极大地刺激了其扩张的欲望。

抗日战争研究论文

中国在进行反法西斯战争时得到了反法西斯同盟的援助和支持,这是抗日战争胜利的外部条件,作为东方主战场的中国抗日战争也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巨大贡献。中国抗日战争在一开始就得到了国际进步力量的支持。

各国无产阶级多次响应共产国际执委会的呼吁,共同支援中国的抗日战争,反对日本对中国的强盗式侵略。

中国无产阶级与其他各国无产阶级共同形成了顽强团结的统一战线。加拿大、印度等国的共产党曾派出医疗队;英美等国则通过媒体报道等,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英勇事迹进行宣传,产生了很大反响。

苏联向中国政府提供了巨额贷款,另提供了大量军事援助,军事专家和军队也来到中国帮助抗战,这些都对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提供了有力地支援。

总之,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全国人民的奋力反抗与其他国家友好支援的结果。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以及持久战和游击战思想的产生,正确预估了抗日战争的性质,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找到了合适的道路。另外,在各国人民的帮助下,抗日战争在实力上不断壮大,日本穷途末路,不得不无条件投降。

扩展资料:

九一八事变后,国际局势发生深刻复杂变化,特别是各主要国家对日本侵略中国所采取的绥靖政策,客观上纵容了世界法西斯势力的发展和相互勾连。

中国政府曾将希望寄托于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际组织——国际联盟。然而西方政治家们此时主要精力集中于欧洲战场,未向中国伸出援手。国联的绥靖主义态度使日本对国际社会不再心存忌惮,它向日本发出了一个错误的信号,尝到了甜头的日本从此在侵略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始终存在着两个战场,即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和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两个战场在中国抗日战争中逐渐形成,在战略上相互配合。

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始终是中国抗战的重要战场,在全民族抗战中具有重要地位。

全国性抗战开始后,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立即投入抗日斗争。八路军刚开赴前线时,主要是直接在战役上配合国民党军队作战。1937年11月太原失陷后,八路军在敌后实施战略展开,发动独立自主的敌后游击战争。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抗日战争

抗日战争论文模板

现在,我们的生活十分美好。可你,是否想过,现在的幸福生活来的?这可是战士用自己滚烫滚烫的鲜血换来的。这个代价太大了!今天,让我们来顾过去的点点滴滴吧!在抗日战争史文章中,我看到了炮火连天、浓烟滚滚的战场。一个个满身鲜血、汗流浃背、奋力拼搏的八路军战士们。万山丛中,青纱帐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游击健儿到处逞英豪;雁翎队、敌后武工队、铁道游击队,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使骄狂一时的日本侵略者陷入到敌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我还看到了19路军组织的“敢死队”出发前接受长官的指示。接着,“一、二八”的战火首先在闸北燃烧。一个个19路军沉着应战。我还看到抗战1月27日午后,日军准备开火的消息使住在北四川路一带的上海居民纷纷涌向租界避难。最后,蔡延锴军长临前线指挥……“淞沪会战”中“八百壮士”的忠贞奖章,“血战台儿庄”的杀敌大刀,“武汉会战”中毙敌3000余人的万家岭大捷中缴获的战利品……抗战初期,国民党数百万军队对日军进攻进行了正面作战,给日军以沉重打击,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者“速战速决”的美梦。“抗日则生,不抗日则死,抗日救国,已成为每个同胞的神圣天职!”“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坚持抗战,坚持持久战,坚持统一战线,最后胜利必然是中国的。”中国共产党,率先吹响抗战的号角。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在中国共产党的积极努力和推动下,国共两党抛弃恩怨再次走到一起,中华民族全面神圣抗战从此以燎原之势燃烧起来。这场在1945年9月3日赢得的战争胜利全然不同以往110年前的甲午战争。从1840年开始到抗日战争胜利的105年间,几乎所有的大中小帝国主义国家都侵略过中国,而我们惟一赢得的,就是60年前的那场胜利。那是近100年来积贫积弱的中国第一次在一场生死存亡的民族战争中取得胜利,这场胜利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唤醒了沉睡了几个世纪的中国。历史学家陈寅恪曾说:“国可亡,史不可灭”,因为修史“系吾民族精神上生死一大事”。在2015年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我了解这段悲壮而可歌可泣的历史,作为一名中国学生,无疑是责无旁贷,却又是一件难以承载的任务。同学们,战士们就是这样抛头颅,洒热血,用汗水和鲜血换来的新中国。让我们勿忘国耻,好好学习,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将来振兴中华!

可以的,大概什么时候需要呢

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①正义性的反侵略战争:这是中国民族革命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两重性质的进步的和正义的战争,因此得道多助,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②全民族抗战:抗日战争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抗战,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和民族的凝聚力。

从敌后战场到正面战场,从国统区到论陷区。

从国内社会各阶层到国外华侨,从汉族到少数民族都充分体现了全民抗战的特点。

③ *** 的中流砥柱作用: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倡导和建立,到全面抗战路线的制定;从敌后根据地的建立和抗日游击战争的开展,到 *** 《论持久战》指明抗战前途;从坚持斗争求团结巩固统一战线,到抓住国际国内有利时机及时反攻胜利,都突出了 *** 在抗战胜利中的关键作用。

④两大战场相互依存,相互配合,坚持到抗战胜利,成为中国抗日战争的突出特点。

⑤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相互配合;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和作战的相互协调是二战胜利的根本原因,苏美对日作战是中国抗战决胜的有力配合甲 午 战 史

一八九四年爆发的中日甲午战争,是中国以至世界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

从中法战争结束到甲午战争爆发的九年,是中国在十九世纪下半叶一段最好的时期。

在此期间,国内无大乱,远东的国际环境缓和,中国与西方各国都处于和平状态。

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洋务运动,历经三十年,效果明显。

这表现在:左宗棠收复新疆之战的胜利;冯子才在镇南关及谅山之役中大败法军;刘永福的黑旗军屡创法军;以及日本兵配合朝鲜开化党人制造政变遭到失败等。

当时中国的国势并不比日本弱。

英国权威人士评论说:“亚洲现在是在三大强国的手中——俄国、英国和中国。”十九世纪下半叶中国共进行了五次对外战争,中法和约是唯一一个没有割地赔款的和约。

当时的环境应当说对中国的自强相当有利。

甲午战争前,远东地区基本是俄、英争霸,中国和日本的情况虽有不同,但都受到不平等条约的制约。

甲午战争的胜利,使日本一跃成为亚洲强国,完全摆脱了半殖民地的地位。

而中国的国际地位则一落千丈,财富大量流出,国势颓微。

甲午战争的失败,对中国社会的震动之大,前所未有。

一向被中国看不起的“倭寇”竟全歼北洋水师,索得巨款,割走国土。

朝野上下,由此自信心丧失殆尽。

清 *** 的独立财政至此破产,靠向西方大国举债度日。

甲午一战,日本成为亚洲的暴发户。

战争赔款二亿三千万两平银;舰艇等战利品价值也有一亿多日元。

而当时日本 *** 的年度财政收入只有八千万日元。

当时的日本外务大臣高兴地说:“在这笔赔款以前,根本没有料到会有好几亿元,全部收入只有八千万日元。

所以,一想到现在有三亿五千万元滚滚而来,无论 *** 还是私人都顿觉无比的富裕。”占领朝鲜、台湾后,在战略上对东北、华东构成了直接威胁,成为进攻中国大陆的跳板。

日本第一次尝到了侵略的甜头,极大地 *** 了其扩张的欲望。

你是不是成工院的

  • 索引序列
  • 抗日战争论文参考文献名称
  • 抗日战争论文参考文献
  • 抗日战争论文3000
  • 抗日战争研究论文
  • 抗日战争论文模板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