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 灌丛土壤养分特征分析毕业论文

灌丛土壤养分特征分析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

灌丛土壤养分特征分析毕业论文

土壤类型

海南岛东北部的土壤分类是根据《全国第2次土壤普查工作分类暂行方案》及海南省第2次土壤普查成果《海南土壤》等有关资料,采用土类、亚类、土属三级划分的。

(1)土类:土类是在一定的生物气候条件和人为因素的作用下,经过一个主导或几个相结合的成土过程产生了与其相适应的土壤属性的一群土壤。土类之间在性质上有明显的差异性,海南岛东北部的地带性土类有砖红壤、赤红壤、黄壤3个;非地带性土壤有水稻土、紫色土、新积土、火山灰土、石质土、风沙土、滨海盐土、酸性硫酸盐土8个。

(2)亚类:土壤亚类是土类范围内的进一步划分,是同一土类的不同发育阶段,在成土过程和剖面性态上互有差异。

海南岛东北部土壤土类、亚类见表、图。

表 海南岛东北部土壤分类表

土壤生态特征

土壤的生态特征,受到母质、气候、地形、生物等自然因素的共同影响。海南岛东北部属热带季风气候,地带性土壤为砖红壤;受西南、中部地形高和东、北部地形低的影响,土壤呈环带状围绕西南部山地分布。

东、北部近岸滨海阶地为近代海相沉积物(Qh),一般为滨海风沙土,成土年代短,受淋溶作用微弱,富铝化过程不明显;次环带为滨海平原、台地、丘陵,为第四纪海相沉积物(Qp2 b)、火山岩(Qpβ、N)、侵入岩(γ)等,是典型的地带性砖红壤;西南部中、低山地区,雨量多,湿度大,土壤含水量高,土壤类型为黄壤;水稻土分布于河流两岸和低洼地区,散布于海南岛东北部。

土壤的分布在海拔上呈现垂直分带性,垂直分布规律与自然地貌的分布规律相一致。800m以上为黄壤,400~800m之间为赤红壤,400~500m以下为砖红壤(见图)。

图 海南岛东北部土壤图

图 海南岛东北部土壤生态剖面示意图

砖红壤

分布于海口、琼山、文昌、琼海、定安、屯昌、临高、澄迈、儋州、琼中等市县,分布面积9162km 2,占海南岛东北部面积的61%,是海南岛东北部的地带性土壤,成片分布。砖红壤所分布的区域,降水量1340~2000mm,年日照时间1900~2100h。地貌类型从滨海平原—台地—丘陵均有分布,海拔高度一般小于400~500m。

(1)玄武岩砖红壤:分布于海口、琼山、文昌、琼海、定安、澄迈、临高等市县玄武岩台地区,分布面积约900km 2。其成壤母岩为第四系更新统玄武岩和新近系上新统玄武岩。土体土层厚度较大,一般大于1m,属厚层(据土壤普查规定,土层大于80cm划为厚层,下同)。土壤颜色呈暗红色、暗红棕色至暗棕红色。土壤质地为中壤土至中粘土,土体多含铁锰结核。氮元素含量较高,铵态氮、全氮含量分别达 ×10-6、,磷元素含量较缺乏,有效磷含量为 ×10-6。玄武岩砖红壤分布于台地,植被以次生灌木草丛及人工林为主,如木麻黄、桉树、橡胶。土地利用已逐渐转向果林地,如种植荔枝、龙眼、杨桃、胡椒、香蕉等热带作物。

(2)浅海沉积物砖红壤:分布于文昌、琼山、海口、澄迈、临高的滨海平原、山前平原区。成土母质为第四纪浅海沉积物(Qp2b、Qp1x)。质地为沙土至沙壤土,含较多细沙粒,土层深厚、土壤颜色有红棕色、淡黄棕色、红灰色、灰白色。浅海沉积物砖红壤养分缺乏、质地轻、含沙量大,自然植被多为稀树灌丛或灌丛草地,人工植被为桉树林、木麻黄林、椰子林。农业土地利用为果菜种植,如西瓜、蔬菜等。

(3)花岗岩砖红壤:主要分布于文昌、琼海、定安、屯昌、琼中、儋州、白沙等市县的丘陵—中、低山地区。成土母质为花岗岩风化物。土层深厚,大多数厚于lm,富含石英沙粒,土壤质地为沙壤至壤土。土壤颜色为棕色、棕黄色至红棕色。土壤自然植被主要为稀树灌丛、灌木草丛,人工植被为橡胶林、胡椒等。

(4)砂页岩砖红壤:分布于文昌、琼山、定安、儋州等市县的丘陵、低山地区。砂页岩砖红壤的成土母质为砂页岩的风化物,土层深厚,厚度一般大于lm。土壤颜色为灰黄、淡棕色,土壤质地为沙壤土至轻壤土。养分含量中等。其自然植被为次生灌木林和草,人工植被为橡胶林等。

黄色砖红壤

分布于文昌、琼海、琼中、屯昌、定安、临高、澄迈等市县的丘陵地区,分布面积1854km 2。该区高温高湿,年降雨量1800~2400mm,土壤湿度较大,土体逐渐水化而使土色带黄。黄色砖红壤的成土母岩有玄武岩、浅海沉积物、花岗岩、砂页岩(包含砂岩、页岩、砾岩、变质岩)。不同成土母岩之间的黄色砖红壤的养分不同,以玄武岩黄色砖红壤的养分最高。

(1)玄武岩黄色砖红壤:分布于琼海市大路镇、定安县的南海农场及澄迈县的白莲镇,面积70km 2。土壤含较多的褐铁矿、铁矿,土壤颜色暗红、黄棕色。其自然植被为稀树灌丛,人工植被为橡胶、香蕉等。

(2)浅海沉积物黄色砖红壤:主要分布于琼海一带滨海平原。土壤质地以沙壤为主,颜色为灰黄、灰白色。其土壤养分与其他黄色砖红壤相比为最低,铵态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分别为 ×10-6、 ×10-6、 ×10-6,有机质、腐殖质、全氮、全磷、全钾含量分别为、、、、。其自然植被为灌丛草地,主要分布人工植被,如桉树、木麻黄等。

(3)花岗岩黄色砖红壤:分布于琼海、琼中、定安、屯昌、澄迈等市县的丘陵地区。成土母质为花岗岩风化物,土层深厚,土体以粉质粘土为主,含较多石英沙粒。土壤颜色为黄灰色、棕黄色。其土壤养分铵态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分别为 ×10-6、 ×10-6、 ×10-6。有机质、腐殖质、全氮、全磷、全钾含量分别为、、、、。与其他黄色砖红壤相比,其钾含量最高。其天然植被为稀树灌丛、常绿季雨林,人工植被为胡椒、橡胶等。

(4)砂页岩黄色砖红壤:分布于琼海西部、琼中、澄迈等市县的丘陵地区。土层深厚,土体含较多的砾石及石英沙粒。土壤颜色为黄棕、黄红色。其土壤养分铵态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分别为 ×10-6、 ×10-6、 ×10-6。有机质、腐殖质、全氮、全磷、全钾含量分别为、、、、。养分含量中等。其天然植被为稀树灌丛、常绿季雨林等。人工植被为胡椒、橡胶等。

黄色赤红壤

分布于琼中县的低山地区,分布面积388km 2。年平均气温20℃,年降雨量2200mm,高湿多雨。土层深厚,土壤颜色为淡棕红或黄棕色,土壤质地黏重。黄色赤红壤养分含量中等,但K 元素含量较高,其缓效钾含量高达 ×10-6、全钾达。黄色赤红壤的成土母岩为花岗岩。其天然植被为常绿季雨林、落叶季雨林等热带雨林。

黄壤

分布于琼中县的鹦哥岭、万宁市的白石岭一带,分布面积120km 2。土壤所处地貌为中山地区,年降雨量大于2400mm,年平均气温22℃。成壤母岩为花岗岩和砂页岩,土层深厚。本次调查未采到黄壤的样品,据海南省第2次土壤普查的成果资料,黄壤的土体呈黄棕色或蜡黄色,物理成分以粘土矿物为主,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含量分别为、、、。其天然植被为原始热带雨林、常绿季雨林。

冲积土

分布于南渡江、万泉河、文澜河的中、下游河流阶地、三角洲平原。分布面积129km 2。由河流冲积洪泛而引起。成土母质为玄武岩、花岗岩、砂页岩等,与河流上游的地质条件相关。土层深厚,土壤颜色为灰黄色。冲积土养分较为缺乏。其天然植被为矮草群落,人工植被为水稻、蔬菜等。

滨海风沙土

分布于东、北部滨海平原。分布面积305km 2。滨海风沙土的成土母质为第四纪沉积物(Qh),经潮汐波浪、风力的分选堆积作用而成。土层深厚,土壤质地为石英沙、粘粒、粉粒,土壤颜色为灰色、灰白色、灰褐色。滨海风沙土的养分贫乏,土壤瘦瘠,是碱性土壤。其植被为人工防护林、木麻黄。

基性岩火山灰土

分布于琼山区的永兴、十字路镇和定安县的翰林、龙门镇一带。分布面积437km 2。土壤颜色为棕色、暗棕色。土层薄,土体以黏性土为主,含玄武岩风化碎块。其成土母岩为第四纪玄武岩(Qpβ、Qh1s)。基性岩火山灰土养分较丰富,氮、磷、钾、有机质、腐殖质养分含量都较高,其有机质含量是所有土壤中最高的。其植被为果林、次生灌木、有刺灌丛等。

酸性紫色土

分布于西南部鹦哥岭、琼中县黎母山林场的低山地区。分布面积130km 2。土壤颜色为紫色或紫棕色,土层薄,土体含母岩风化碎块。土壤质地以黏性土为主。其成土母质为砂页岩风化物(K)。酸性紫色土土壤养分含量中等,但K元素含量较高,缓效钾含量 ×10-6、全钾含量为。其天然植被为稀树灌木、草丛等。

火山灰石质土

分布于琼山区的石山、永兴、遵潭镇一带,分布面积124km 2。火山灰石质土的成土母岩为第四纪火山岩(Qh1s)。土层较薄,厚度一般小于10cm。土体含大量的石块和碎屑,土壤颜色为棕灰色。土壤的有机质、腐殖质、全氮、铵态氮含量较高,总的养分水平与其他土壤相比较高。其天然植被为稀树灌丛、有刺灌丛。

酸性硫酸盐土

分布于文昌市清澜湾的滩涂地带,分布面积4km 2。土壤颜色为灰黑色,土体以黏性土为主,含较多石英沙粒。土壤的缓效钾、有机质、腐殖质含较较高,其他养分缺乏。其植被为盐蒿、杂草等。

潴育型水稻土

分布于海口、琼山、文昌、琼海、定安、屯昌、澄迈、临高、琼中等市县低平处。分布面积1279km 2。土壤的有效磷、有机质含量较高。

淹育型水稻土

分布于海口、琼山、屯昌等地台地边缘高坡。分布面积15km 2。淹育型水稻土多为望天田。土壤颜色为灰色。据海南省第2次土壤普查成果,其养分有机质、全氮含量分别为、;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分别为12 ×10-6、 ×10-6。淹育型水稻土的成土母质主要为花岗岩、砂页岩、浅海沉积物、玄武岩。

渗育型水稻土

分布于琼山、文昌、澄迈、临高等市县区的台地、低坑地区。分布面积655km 2。渗育型水稻土的成土母质主要为浅海沉积物。土壤颜色为灰、灰褐色。其有效磷养分较高,其他养分含量较低。

潜育型水稻土

分布于琼山、澄迈、临高、琼海、屯昌等市县区的低洼处。分布面积114km 2。潜育型水稻土的有效磷、有机质、全钾、全氮养分含量较高。其他养分中等。

脱潜型水稻土

分布于琼山、文昌、琼海等市县区的蝶形低洼处。分布面积42km 2。其腐殖质含量较高。

漂洗型水稻土

分布于琼山、文昌、琼海等市县区的低丘坡脚阶地。分布面积74km 2。其养分含量中等,有效磷含量较高。

盐渍型水稻土

分布于海口市长流以西地区的沙堤部位。分布面积7km 2。盐渍型水稻土的成土母质为滨海沉积物或三角洲的冲积物(Qh)。据海南省第2次土壤普查的成果,土壤有机质含量为~,全氮~、速效钾37 ×10-6~127 ×10-6,土壤养分中等。土壤含有较多的氯化钠和硫酸盐,影响水稻等作物的正常生长,属低产田。

海南岛东北部第二环境层,按土壤分布和类型采取了370个土壤样品,用以研究土壤的养分特征。这些样品大部分与用以研究土壤氧化物、微量元素特征的样品处于同一位置的不同深度,分析的项目有全钾、缓效钾、速效钾、全氮、铵态氮、硝态氮、全磷、有效磷、有机质、腐殖质、pH值。

土壤养分的基本特征

土壤第二环境层养分含量、pH 值特征值见表,其中 为剔除平均值加3倍离差的高含量样品求得的均值。由表可知:土壤第二环境层养分平均含量不高,有机质、全氮平均含量达到四级标准,速效钾、有效磷平均含量达到五级标准,全磷为六级标准,较为缺乏;与第一环境层相比,第二环境层N、P养分含量都较高,其平均值分别是第一环境层的163%和119%,说明土壤第二环境层富集N、P等养分;养分含量的标准离差、变异系数都较大,说明养分在区内分布不均程度较大;第二环境层的pH 值比第一环境层的低,但其平均值都属酸性土壤范围,两环境层只有近海边的少数样品达到碱性土壤标准。

表 海南岛东北部土壤养分特征值及pH值统计表

从土壤养分、pH值聚类分析谱系图(见图)可知,土壤养分可分为3类:全磷与有效磷,铵态氮、硝态氮、全氮、有机质与腐殖质,全钾、缓效钾与速效钾。全氮、有机质、腐殖质关系密切,说明土壤中氮的来源与有机质有关。全氮与铵态氮、硝态氮,全钾与缓效钾、速效钾,全磷与有效磷都有一定的相关关系。

图 海南岛东北部土壤养分聚类分析谱系图

各类土壤的养分及pH 值特征

砖红壤

海南岛东北部砖红壤养分、pH 值见表。砖红壤均为酸性土,养分平均值与海南岛砖红壤较为相似,与其他土壤亚类相比,海南岛砖红壤的全钾、全磷、腐殖质、速效钾、缓效钾、有效磷、铵态氮、硝态氮含量高于东北部平均值。砖红壤养分与其母质关系密切:玄武岩砖红壤、花岗岩砖红壤养分含量较高,浅海沉积物砖红壤养分含量最低。全氮、全磷、硝态氮、有机质、腐殖质含量由高至低依次是玄武岩砖红壤、花岗岩砖红壤、砂页岩砖红壤、浅海沉积物砖红壤;速效钾、缓效钾、全钾含量以花岗岩最高,其次为玄武岩砖红壤、砂页岩砖红壤、浅海沉积物砖红壤。

表 海南岛东北部砖红壤养分、pH值统计表

黄色砖红壤

黄色砖红壤的养分(见表)特征主要是:玄武岩黄色砖红壤、花岗岩黄色砖红壤养分含量高,浅海沉积物黄色砖红壤养分含量最低;与整个海南岛黄色砖红壤相比,海南岛东北部黄色砖红壤养分含量较低。

表 海南岛东北部黄色砖红壤养分、pH值统计表

黄色赤红壤

黄色赤红壤养分含量中等(见表),但全钾和缓效钾含量较高,分别达到和 ×10-6,这与海南岛东北部黄色赤红壤的母岩绝大部分是花岗岩有关。

表 海南岛东北部黄色赤红壤养分、pH值统计表

基性岩火山灰土、火山灰石质土

这两亚类土养分(见表)丰富,有机质、腐殖质、有效磷、全氮、全磷含量高,虽然全钾含量低,但速效钾、缓效钾含量较高。

表 海南岛东北部基性岩火山灰土、火山灰石质土养分、pH值统计表

酸性紫色土

酸性紫色土养分含量(见表),速效钾和缓效钾含量较高,与海南全岛相比,海南岛东北部酸性紫色土的其他养分均较低。

表 海南岛东北部酸性紫色土养分、pH值统计表

冲积土、滨海风沙土、酸性硫酸盐土

冲积土、滨海风沙土、酸性硫酸盐土分布面积较小,所采取分析的样品较少,其养分及pH 值统计见表。

表 海南岛东北部冲积土、滨海风沙土、酸性硫酸盐土养分、pH值统计表

冲积土主要分布于河流阶地和三角洲平原,土壤成壤年龄短,生物作用程度低,养分缺乏,其全氮、有机质、腐殖质含量与海南岛东北部其他土壤相比,含量最低。

滨海风沙土主要分布于滨海阶地,养分含量低,尤其是有机质、腐殖质、全氮,其含量仅高于冲积土。该类土为中性—碱性,pH 值高达,平均,是海南岛东北部唯一的碱性土。

酸性硫酸盐土分布于红树林滩涂地带,是海南岛东北部唯一的强酸性土,pH 值为。土壤有机质、腐殖质含量高,全钾含量虽略低,但缓效钾含量高,其缓效钾含量在东北部各类土壤中最高(达484 ×10-6),其他养分含量低。

水稻土

水稻土共有7个亚类,其中5个亚类分析了养分含量(见表)。与全岛相比,海南岛东北部水稻土全磷、全钾、全氮、有机质含量比较低,有效磷、有效钾含量较高,说明海南岛东北部磷、钾能被作物吸收的量较高。与海南岛东北部坡地土壤相比,东北部水稻土全磷、全氮、有机质、缓效钾、有效磷、铵态氮、硝态氮平均含量均高于其平均值。

不同亚类的水稻土养分含量有较大差别:渗育型水稻土的成土母质主要为浅海沉积物,土壤养分含量相对较低,尤其是有机质、全氮、铵态氮是各类水稻土中含量最低的;潴育型水稻土、潜育型水稻土各种养分含量较高,较均衡,是海南岛东北部较好的水稻土。

表 海南岛东北部水稻土养分、pH值统计表

养分的区域分布特征

按养分类型及其有效态绘制地球化学图(见图),据此分析各类养分类型的分布特征。

全氮、铵态氮、硝态氮

全氮高含量区主要位于琼山区马鞍岭—琼海市大路及临高县多文—临城镇地区,其土壤母质为玄武岩,其次是位于松涛水库北部的双钳岭—大岭地段,其土壤母质为沉积岩,位于东北部的土壤母质为浅海沉积物地段全氮含量低。铵态氮和硝态氮的高含量分布区与全氮有一定差别,其与土壤母质的关系并不十分密切,铵态氮高含量区主要分布于海南岛东北部的中北部地区,东北、西部及南部地区含量很低,硝态氮高含量区零疏分布。土壤第一环境层全氮的分布与第二环境层相似。

全磷、有效磷

全磷高含量区与全氮高含量区具有相似性:主要分布于土壤母质为玄武岩的地区,高含量分布范围比玄武岩范围宽,有效磷的分布与土壤母质的关系不密切。土壤第一环境层与第二环境层的全磷具有相似的特征。

全钾、缓效钾、速效钾

全钾含量与土壤母质的关系非常密切,高含量区集中分布于屯昌县屯昌镇以北—琼中县营根镇、黎母岭一带土壤母质为花岗岩及部分砂页岩的地区。缓效钾与全钾的分布特征具有一定的相似性,高含量区主要集中于屯昌县屯昌镇以北—琼中县营根镇、黎母岭一带土壤母质为花岗岩的地区,但缓效钾在其他地区也有小范围的高含量区呈孤岛状分布。速效钾的分布与土壤母质的关系不密切,高含量区范围较小,呈孤岛状分布于除土壤母质为浅海沉积物以外的各个地区。

有机质、腐殖质

与全氮的分布特征相似,有机质、腐殖质高含量分布区主要为土壤母质为玄武岩的地区,说明土壤母质与有机质、腐殖质的分布状况有很大的相关性。

以土壤养分平均值加倍离差为标准,划分出每种养分的高含量区,在综合各种养分分布特征的基础上,绘制出土壤养分高含量综合分布图(见图)。由图可知:东北部马鞍岭—潭文—龙门地区及福山-新盈地区母质为基性火山岩的土壤,腐殖质、有机质、铵态氮、全磷含量高,局部还有硝态氮、速效钾、有效磷高含量分布;西南部区母质为花岗岩、部分砂页岩的土壤全钾、缓效钾含量高,局部还有腐殖质、有机质、全氮、硝态氮、有效磷的高含量分布;东部及东南部地区主要分布母质为浅海沉积物的土壤及滨海风沙土,除局部有效磷较高外,养分含量很低。

图 海南岛东北部土壤全氮养分图

图 海南岛东北部土壤全磷养分图

图 海南岛东北部土壤全钾养分图

图 海南岛东北部土壤养分高背景综合分布图

幽深而封闭的峡谷地貌和青藏高原亚热带山地半干旱的暖温气候,以及干燥而贫瘠的山地(碱性)灰褐土是干旱河谷灌丛生境的基本特征.土壤湿度(水分相对含量)和肥力(有机质相对含量)的梯度分析,显示出半干旱半贫瘠的土壤为其代表性的也是主要的生境类型.一种既无乔木群落(森林)又无草本群落(草原或草甸),而仅有矮灌木和半灌木占优势的灌木群落(矮灌丛),盖满了干旱河谷沿岸干燥山坡的荒凉景观,是岷江上游干旱河谷自然植被的现状概貌和基本特征.干旱河谷灌丛形成于特定的生态环境和地质历史的时空中,是一种处于森林与草原之间的而近似于草原灌丛的隐域性(非地带性或超地带性)植被.

土壤分析检测技术的论文

土壤污染隐患排查工作问题和关键技术论文

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乃至工作,大家都写过论文,肯定对各类论文都很熟悉吧,借助论文可以达到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目的。一篇什么样的论文才能称为优秀论文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土壤污染隐患排查工作问题和关键技术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摘要:

本文通过阐述开展土壤污染隐患排查工作的意义,分析土壤污染隐患排查工作要点,提出当前隐患排查工作存在的问题并列举实例,建立隐患排查台账和整改问题清单,督促企业整改落实,使隐患排查成果得以应用发挥效果。

关键词:

意义;重点及方法;实例;应用;

1、对开展土壤污染隐患调查的重要意义

土壤是生态系统的基本要素之一,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是人类社会不可缺少的丰富资源,土壤污染具有累积性、隐蔽性、长期性的特点,且污染成分复杂、污染含量高,其空间变异性、不确定性因素较大,导致后期修复治理周期长、费用很高。“十四五”要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其中就包括净土保卫战,其中一点就是要重点深化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监管,持续开展土壤污染隐患排查整治工作。隐患排查是一项有效的土壤污染预防措施,企业通过实施土壤污染隐患排查,可以及时发现土壤污染隐患或者土壤污染,及时采取措施消除隐患,提高风险管控,防止污染扩散对土壤和地下水造成的`不良后果,降低后期土壤和地下水修复的成本。土壤和地下水污染的预防和控制直接关系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人民的健康以及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1]。

2、当前隐患排查工作存在的问题

个别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未高度重视,排查工作停留在表面,敷衍了事,排查问题数量不仅少,而且质量不高,不能深层次地发现、挖掘存在的问题,导致对造成污染的生产设施、设备、工艺管线、储罐等做不到及时修复、管控、治理,日积月累加剧土壤和地下水污染,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

3、排查工作要点

、排查原则

根据土壤和地下水隐患排查的内容及管理要求及企业实际情况,隐患排查工作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1)针对性原则,针对厂区涉及的特征和潜在污染物特性进行排查,为场地的环境管理提供依据;

(2)规范性原则,采用程序化和系统化的方式规范场地调查过程,保证调查过程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3)可操作性原则,综合考虑调查方法、时间和经费等因素,结合当前科技发展和专业技术水平使调查过程切实可行。

、排查重点及方法

首先区分行业类别,再规范企业排查重点。一般从企业原始资料、管理制度等软环境着手,同时注重企业自行监测报告成果应用,综合分析确定排查重点场所、重点设施,形成排查清单;再从企业现场就重点场所、重点设施等内容,逐一开展全面排查。

、从企业原始资料下手开展隐患排查

重点从企业环评、生产工艺设计、项目建设工程验收、工程监理、生产设备、污水治理设施及地下管道、储罐、构筑物清单及其主要场所防渗、防腐设计等原始资料,开展书面资料全面检查核实,排查是否存在土壤污染隐患,并通过使用、涉及年限、寿命剖析、明确隐患排查方向和重点。以焦化行业为例,其焦炉生产区、熄焦塔、煤气净化的冷鼓区、初冷区、电扑焦油区、脱硫工段区、硫磺工区、硫氨工段区、粗苯工段区、成品罐区、脱硫废液提盐工段区、各类围堰、污水处理站、熄焦塔冷却池、厂区事故水池、厂区初期雨水收集池、煤气净化各工段地下槽水泥池、雨水收集沟等重点区域是否有防渗设计图纸、施工监理、工程验收等;地下管道、储罐是否有防腐设计以及截至目前使用年限;地上储罐是否防腐或双层罐、各储罐是否配齐围堰。逐一建立排查清单,根据原始资料排查出的缺陷,确定隐患重点。在此基础上,通过进一步资料收集、人员访谈,确定重点场所和重点设施设备,即可能或易发生有毒有害物质渗漏、流失、扬散的场所和设施设备,建立原始资料发现问题清单和整改台账。

、注重企业自行监测报告成果应用

紧紧结合上年度企业土壤和地下水自行监测报告,根据检测结果及结论分析,确定现场排查重点,将检测点位出现的污染趋势或超标情况,追根溯源到生产设备、设施、工艺管线和储罐,作为现场排查重点,建立自行监测发现问题清单和整改台账。

、现场排查重点场所、重点设施,形成排查清单

根据每个生产工艺确定的排查清单,全面开展现场排查,按照有毒有害物质产生、贮存、转运、处置等环节,逐点位确认企业是否存在土壤污染隐患。对现场排查出的问题,逐个建立问题整改清单和整改台账。

(1)肉眼可见隐患现象排查:现场检查各类设备、设施、地上地下储槽、储罐、地上地下管道、阀门以及各类泵体、风机等是否存在跑冒滴漏渗问题,现场地面是否有明显污染痕迹,防渗地面是否有肉眼可见裂纹、裂缝及破损、老化现象。

(2)制度建设方面排查:车间班组是否建立定期巡查、巡检制度;是否以车间班组为单位,建立相应土壤污染防治方面的岗位操作规程、岗位管理制度、相关奖惩制度、岗位责任制、月考核制度等。

(3)土壤污染防治措施方面排查:检查每个车间班组是否建立和完善日常运行、管理、设备巡检、维修活动及岗位操作,预防土壤污染的跑、冒、滴、漏、渗、洒、溅落等相关措施和配备了相关设施(如设备、设施的防止机油、液体物料洒落滴溅的底座托盘、检修托盘、接油桶、围堰等)。

(4)应急方面的排查:检查各车间班组是否建立应对突发泄漏、流失、扬散等紧急事故情况下的应急预案,是否配备相应应急物资及设施等。

(5)培训方面的排查。现场检查各车间班组是否对岗位工人建立和实施岗位操作、巡检、巡查、维修、事故应急方面,开展防止造成土壤污染的专业技能、专业知识培训,是否有培训记录、培训照片,培训内容是否翔实、实际、可操作性强。

(6)排查设备、管道、储罐等检漏、报警设施配备情况及是否运行有效,地下储罐、储槽、地下管线等是否按要求配备了泄漏检测及报警装置,是否能正常有效发挥作用。

4、列举现场排查问题实例

针对重点场所和重点设施设备,通过土壤污染预防设施设备(硬件)和管理措施(软件)的组合排查,排查土壤污染预防设施设备的配备和运行情况,有关预防土壤污染管理制度建立和执行情况,综合分析是否能有效防止和及时发现有毒有害物质渗漏、流失、扬散,并形成隐患排查台账。对现场排查出的问题,逐个建立问题整改清单和整改台账。

实例1:现场检查各类设备、设施、地上地下储槽、储罐、阀门以及各类泵体、风机是否存在液体、油类或油污水跑、冒、滴、漏问题,现场地面是否存有明显污染痕迹,防渗地面是否有肉眼可见的裂纹、裂缝及破损、老坏现象。如某生产区为砖沏地面,无防渗措施;某一区域现场可见混凝土地面存在较大缝隙,防渗效果无法保证,某液体泵和阀门日常滴漏无托盘等污染防治措施。

实例2:检查车间班组是否建立定期巡查、巡检制度;是否以车间班组为单位,建立相应土壤污染防治方面的岗位操作规程、岗位管理制度、相关奖惩制度、岗位责任制、月考核制度等。最大的隐患来源于制度、责任缺失。如,个别企业未建立定期巡查、巡检制度,日常漏油未及时采取防治措施;个别企业未建立土壤污染防治岗位操作规程及管理制度;无土壤污染防治奖惩制度、月考核制度等,对日常存在的污染隐患不重视,视而不见。部分企业在岗位操作、巡检、巡查、维修、事故应急方面,无土壤污染防治专业技能、专业知识培训内容,导致现场管理不到位。

实例3:检查应急预案及应急措施落实情况。如,个别企业应对突发泄漏、流失、扬散等紧急事故情况下的应急预案及相应应急物资及设施不完善;预案内容流于形式,无实际可操作内容,为了应付而应付;无相应的应急物质储备;部分企业地下储罐、储槽未配备泄漏检测设施等问题十分普遍。

5、编制问题清单和整改记录表,督促企业实施整改

(1)根据隐患排查台账,制定整改方案,针对每个隐患提出具体整改措施,以及计划完成时间。整改方案应包括必要的设施设备提标改造或者管理整改措施。重点监管单位应按照整改方案进行隐患整改,形成隐患整改台账。

(2)针对隐患问题,逐项建立整改制度,明确专人负责,建立长效整改管理机制。

(3)制定隐患排查整治计划,定期向属地生态环境部门报送开展情况,确保按时按质完成土壤污染隐患排查整治。

(4)实施销账管理,每个问题明确到责任车间班组、具体负责人员,明确整改措施、完成时限,完成一个,销号一个[2]。

6、加强隐患排查成果应用

(1)隐患排查活动结束后,建立隐患排查档案并存档备查。隐患排查成果用于指导重点监管单位优化、加强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防治日常管理、制度建立、污染防治措施落实、每年自行监测点位布设等相关工作。

(2)完善重点环节土壤污染防治管理制度和预防措施,如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岗位责任及岗位技能、土壤污染防治知识培训。

(3)通过定期开展土壤污染隐患排查,不断提高土壤污染重点监管点位土壤污染防治管理水平。

7、结语

土壤污染已成为我国突出的环境问题,因此土壤污染治理已经迫在眉睫。本文在落实土壤污染治理预防排查中,如何履行职责,对排查工作进行举例概括,分析土壤污染隐患排查工作要点,希望加以细化完善后期对土壤污染的治理。

参考文献

[1]刘小彬某垃圾焚烧厂土壤自行监测与污染隐患排查分析[J].广东化工,2021,48(7)-137-139.

[2]杨月犁构建现代化土壤污染防治体系守护黑土地的探讨[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2040(11):1-3.

[3]孙新宗浅析土壤污染防治的难点与对策[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3):140-142.

谈净土洁食问题“万物土中生,食以土为本”, 土壤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资源,是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据统计,2000年世界粮食总产量约为22亿吨,其中我国粮食产量约5亿吨。这些粮食均是在全球17亿公顷(我国占 1.2亿公顷)耕种土壤上生产的。正是因为这些土壤能提供作物生长的养分和水分,也就是具有土壤“肥力”,才能使粮食获得稳定的产量,才能维系人类的生存和繁衍。然而,事物总有两面性,一方面,土壤中如果没有充分的养分和水分,没有“肥力”,就不可能使作物正常生长,更谈不上获得稳定的产量,而另一方面,土壤中的养分元素含量,对作物生长讲,经常是供需不平衡的,必须注意调节,特别是人们有意无意地向土壤中加入了不利于作物生长的各种“有害”元素,使土壤及水体发生污染,就会导致农产品品质恶化,影响人体健康。因此,土壤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类生存质量的好坏。当前我国农产品质量与安全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引发农产品质量不良的因素,包括自然与人为两个方面,其中生态环境,即水、土、气、生等方面的污染,是导致农产品品质不良的重要根源。以往人们关注的是“蓝天、碧水”,认为只要天蓝,水碧,就能保证农业环境及其产品质量安全。岂不知,除了“蓝天、碧水”外,更重要的是保证土壤质量的安全,只有保证了“净土”、才能保证“洁食”,才能保证人类生命的健康与安全,最终才能保障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发展。相反,如果没有“净土”,土壤中的有害气体将影响大气,土壤中的有毒物质也会影响到水体,致使天不再蓝,水不再碧,即使天蓝、水碧,也会有毒害物质飘在空中,溶在水中,或进入土中。因此,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而言,“净土、洁食”比“蓝天、碧水”更加重要,都是同等重要的战略性安全问题。土壤污染是农产品不安全的源头不洁净的土壤是指遭受不良物质污染的土壤。土壤污染包括重金属污染、农药和持久性有机化合物污染、化肥施用污染等多方面。随着人口增加及经济发展,我国面临的土壤环境安全问题越加突出。据统计,我国重金属污染的土壤面积达2000万公顷,占总耕地面积的1/6。因工业“三废”污染的农田近700万公顷,使粮食每年减产100亿公斤。其中,在一些污灌区土壤镉的污染超标面积,近20年来增加了14.6%,在东南地区,汞、砷、铜、锌等元素的超标面积占污染总面积的45.5%。有资料报道,华南地区有的城市有50%的农地遭受镉、砷、汞等有毒重金属和石油类的污染。长江三角洲地区有的城市有万亩连片农田受镉、铅、砷、铜、锌等多种重金属污染,致使10%的土壤基本丧失生产力,也曾发生千亩稻田受铜污染及水稻中毒事件,一些主要蔬菜基地土壤镉污染普遍,其中有的市郊大型设施蔬菜园艺场中,土壤中锌含量高达517毫克/千克,超标5倍之多。其次,我国农药总施用量达131.2万吨(成药),平均每亩施用931.3克,比发达国家高出一倍。特别是随着种植结构的改制,蔬菜和瓜果的播种面积大幅度增长,这些作物的农药用量可超过100公斤/公顷,甚至高达219公斤/公顷,较粮食作物高出1~2倍。农药施用后在土壤中的残留量为50%~60%,已经长期停用的六六六、滴滴涕目前在土壤中的可检出率仍然很高。据调查,一些名特优农副产品中,有机磷检出率100%,六六六检出率95%,超标2.4%。另在全国16个省的检查结果,蔬菜、水果中农药总检出率为20%~60%,总超标率为20%~45%;因蔬菜、水果农药残留引起人畜中毒死亡事件时有发生。据不完全统计,华南地区的中心城市自1997年至2001年共发生因蔬菜农药残留引发的食物中毒事件28起,中毒415人,个别地市高毒、高残留农药每年造成急性中毒5~7宗,受害人数约300人。类似的急性中毒事故在长江三角洲地区也有发生。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沿海大部分地区的大田耕地土壤中持久性毒害物质大量积累,2000年太湖流域农田土壤中,15种多氯联苯同系物检出率为100%,六六六、滴滴涕超标率为28%和24%。令人不安的是,许多低浓度有毒污染物的影响是慢性的和长期的,可能长达数十年乃至数代人。第三,过量施用化肥也会造成土壤污染。90年代,全世界氮肥使用量为8000万吨氮,其中我国用量达1726吨氮,占世界用量的21.6%。我国耕地平均施用化肥氮量为224.8公斤/公顷,其中有17个省的平均施用量超过了国际公认的上限225公斤/公顷,有4个省达到了400公斤/公顷。据31个省、市、自治区的调查,目前在农业结构改制后的蔬菜、瓜果地里,单季作物化肥(折合纯养分)用量通常可达569~2000公斤/公顷以上,如一些蔬果种植大县的化肥平均用量已达1146公斤/公顷;滇池区蔬菜花卉基地,一季作物氮磷肥用量(纯养分)达687公斤/公顷,最高可达3300公斤/公顷;其化肥用量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90公斤/公顷),较之世界用化肥首户的荷兰还高出一倍多;每年农田使用化肥氮进入环境的氮素达1000万吨左右,有些地区饮用水及农产品中,硝态氮和亚硝态氮的含量均明显超标。2000年下半年,华南地区有的城市监测到菜地土壤硝酸盐含量超标率为33.1%;据中国农科院对某地32种主要蔬菜调查,蔬菜硝酸盐含量比80年代初增加了1~4倍,其中有17种蔬菜硝酸盐含量超过欧盟提出的最低量标准;2001年长江三角洲的个别省份农产品出口由于监测不合格而损失数亿美元。综上所述,近年来我国的土壤污染正在向不同尺度的区域性发展,并对各种农产品品质产生严重影响。特别是我国东南沿海经济快速发展地区,土壤及环境污染问题严重。主要表现为:1.持久性微量毒害污染物已成为新的、长期潜在的区域性土、水环境污染问题;2.大气中有害气体细粒子和痕量毒害污染物构成了土壤与大气的复合污染,城市光化学烟雾频繁并加重;3.农田与菜地土壤受农药/重金属等污染突出,硝酸盐积累显著,已严重影响农产品安全质量及其市场竞争力;4.珠江三角洲和太湖流域土壤和沉积物中有机氯农药残留普遍,已发现一些多环芳烃和多氯联苯等有害污染物的潜在高风险区。造成如此严重的污染,除了自然原因外,人为活动是产生土壤与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尤其是近20年来,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农业集约化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农业资源高强度的开发利用,使大量未经处理的固体废弃物向农田转移,过量的化肥与农药大量在土壤与水体中残留,造成我国大面积农田土壤环境发生显性或潜性污染,成为影响我国农业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严重问题。应当指出,由于土壤污染具有隐蔽性,潜伏性和长期性,其严重后果仅能通过食物给动物和人类健康造成危害,因而不易被人们察觉。因此,改善生态环境,保护土壤质量,控制与修复土壤污染,才能实现农业安全,保证人畜健康。值得商榷的几种认识针对当前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社会上有各种提法。如�建立“无公害农业”、“绿色农业”、“有机农业”、“绿色食品”、“生态农业”等。的确,21世纪的农业应该建立以“生态农业”为标志的现代化农业,但生态农业并不等于或不能完全保证农产品是安全的。如果不能从本质上实施生态农业的基本原则,杜绝有害物质的介入,不能通过整个农业生产体系与全程质量控制来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则上述的这些提法均是无济于事的。下面就相关问题进行商榷。1.“有机”不能替代“无机”,有机肥并非是最“洁净”的人们一般认为有机肥培肥土壤是最安全的。这种认识是不全面的。第一,农业增产的实践证明,1公斤化肥,可增产5公斤~10公斤粮食。我国粮食的增产,有30%~35%是靠施用化肥取得的,化肥的贡献不容忽视。正确地说,化肥和有机肥的配合施用才是最有效的增产措施。第二,从对环境的污染看,无论是化肥还是有机肥,只要施用不当,均会出现污染。过量施用化肥是有害的,但有机肥若用量过大,腐熟不全,施用季节不当,也会对水圈、生物圈与大气圈产生污染。特别应注意的是,当前农村中的有机肥有不少是来自含化学激素或重金属等饲料饲养的畜禽排泄物,不少企业制造的商品有机肥的原料也不纯净。因此,有机肥也会变成引发土壤污染的根源。第三,目前社会上提出的“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以及A级、AA级“绿色食品”等,是以不使用或少用化学合成物质(化肥、农药、食品添加剂等)为主要标准的,其中以有机食品为最高等级。然而,这些标准还有待于国家对土壤与农产品质量标准与监测体系全面建立和完善后才能真正做到。对此,我们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2. “无土栽培”不能代替“净土”种植随着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各地已广泛建立了农业科技示范园或基地,并以高度集约的方式,进行无土栽培,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解决了部分城市的蔬菜、瓜果供给,获得了很好的经济、社会效益。但从国家的粮食总体需求来看,至少在近阶段(几十年甚至几个世纪)仍然不能取代广阔的农业耕地。因此,必须在发展无土栽培蔬菜、瓜果的同时,继续强化全国耕地土壤肥力的培育与土壤污染防治,用“净土”生产粮食,造福于人民。3.目前的“生态农业”并非等于安全农业所谓“生态农业”是以生态理论为基础,以现代生态农业技术为手段,以农业可持续发展为核心,通过农业与环境,生态与经济的平衡,达到农业安全与人类健康的最终目标。在建设生态农业过程中,必须注意贯彻生态学原理,做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保持系统功能的稳定性与持续性;将农业安全与人类健康列为首位,建立多层次的持续高效的农业生态系统,并按区域特点建立生态区域模式。从而使现代生态农业在促进地区与国家经济发展方面起重要推动作用。生态农业是综合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与国家及地区的农业现代化建设相结合,核心是农业安全与人类健康。其中土壤与环境质量是农业生态工程的重要内容。这是一项需要投入实力,坚持不懈,科学实施的宏大工程。而目前多数地方多只是停留在口号和概念上,尤其不注意农业安全与人类健康。大家应对此有清醒认识。4.“净土”不等于“洁食”的确,洁净的土壤只是生产质量安全农产品的基本保证。事实上,洁净基地生产出的清洁农产品,还需经过储存、运输、深加工、市场流通直至餐桌等诸多过程。只有经过了这些全过程质量控制,最后到达餐桌仍是清洁的,才算农产品的真正安全。因此,在农业安全生产中,除了从防治土壤污染这个源头抓起外,还必须注意防治产地环境、生产过程、流通环节中所产生的污染问题,并通过建立与制定国家与地方一系列的农产品规范,完善质量认证、监测、管理、法制等体系建设,严格控制农产品的“全程清洁”生产,才能使农业安全得到可靠保障。保护和治理土壤与环境质量的建议1.开展全国土壤质量本底调查,建立全国土壤质量监测网络,为实现农产品的安全生产提供保障我国土壤资源丰富,土壤类型复杂多样,不同利用方式、不同投入水平、不同管理模式均对土壤质量产生影响。虽然已经进行过两次全国性的土壤普查,但最近的一次已经过去了20多年,当时所获得的有关土壤环境质量的信息甚少,不能满足当今农业生产,特别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的需要。如最近在太湖地区进行的土壤质量调查,其结果表明土壤质量的空间变异很大,环境质量状况令人担忧。如果不全面摸清各地土壤质量本底情况,针对不同质量土壤进行农业清洁生产,就根本不能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因此,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土壤质量的本底调查十分紧迫。目前,国家有关部门也正在推动全国性的与土壤质量有关的调查,如国土资源部的农业环境地球化学调查;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的土壤污染调查;农业部的耕地质量调查与评价以及中国科学院的土壤质量研究等。但从目前的进展来看,各部门的侧重点均有所不同,缺乏必要的统一与整合,造成工作重复和资源浪费。因此,建议国务院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加强资源和技术的整合,逐步、分区、分阶段地开展基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全国性耕地土壤环境质量调查与评价工作,并建立长期的动态监测体系。2. 尽快修订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加强土壤有机与激素类污染物质的监测和研究,并尽快与国际接轨目前,就农业生产中污染物而言,FAO(联合国粮农组织)迄今已公布了相关限制标准共2522项,美国则多达4000多项,其它发达国家的控制标准达数百项甚至上千项,而我国农产品质量标准中仅涉及62种化学污染物,所颁布的无公害农产品标准中,也仅规定了农药残留、重金属和硝酸盐含量控制标准,这与发达国家的限制标准不相适应。此外,美国、德国、英国、荷兰等西方国家对PCBs(多氯联苯)、PAHs(多环芳烃)、PCDD/PCDFs(二恶英类)等与人体健康威胁最大的有机污染物(环境激素)也制订了有关的质量控制标准。而我国新近颁布的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仍是引用现行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且重金属仅限5种,农药仅限六六六和滴滴涕,其它有机污染物未涉及。因此,建议加强土壤中环境激素类物质的监测和研究,尽快修订有关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和农产品质量标准,尽快与国际接轨。3.大力开展农业清洁生产,加强土地质量保护和修复的研究开展农业清洁生产是解决农产品品质的根本措施。据江苏的经验,必须在摸清土壤与环境质量本底,抓好“净土”这个源头的基础上,选好主要农产品,明确技术规程,通过试验示范抓好并建立五大体系,即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技术规范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监测与认证体系;质量安全农产品管理与市场信息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规与执法体系。对大面积遭受污染的土壤,必须开发行之有效的污染土壤修复技术,并对有关环境技术基础与原理,如土壤污染形成机制与农产品质量安全措施;持久性微量毒害物的环境行为、生态毒理及人体健康危害;污染土壤、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环境生物修复;农业面源污染及水体富营养化的修复过程与机理;痕量气体污染、细粒子污染及酸雨的形成、危害机制与防治等进行深入研究,以恢复和提高其土壤与环境质量水平。与此同时,应发展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环保技术与产业。此外,应将生态环境资产损失计入生产成本,以绿色GDP指标来衡量和考核地区经济发展成就。4.制订土地质量修复和保护规划,加强规模化和标准化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的建设应利用土壤环境质量调查与评价的结果,制订土地质量修复和保护规划,包括质量安全农产品发展的生产基地布局、结构调整、污染防治、污染土壤修复、农业清洁生产规划等,加强污染土地整治与修复的资金投入。同时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胶东半岛、京津塘和东北等地区进行规模化和标准化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建设,逐步在全国建成一批安全、优质(营养、保健)、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不断提升市场竞争力和出口创汇能力。此外,应加强环保法规建设,健全管理体制和机制,制定更严格的环境标准。在保证国家现行环境法规的基础上,制定区域性新法规。在控制农业和农村面源污染的工作中,重点应该包括制定合理的土壤质量保护条例、湖泊和近海养殖规划,实施规模化畜禽养殖和生态养殖,建设农村集中居住社区和污水废物集中处理,合理使用有机肥,推广使用绿色农药,推广精准施肥技术,严禁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等。重视土壤、水体和大气持久性有毒物质及其长期危害效应的监测。5.加强土壤与环境质量的宣传与科普工作,进一步提高全民生态环保意识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的不断恶化,必将严重影响到我国农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食物链安全、人体健康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必将影响到我国农业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命运。因此,土壤环境质量的健康和安全是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及人民健康安全的重要基础,也是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要大力开展土壤与环境质量的宣传与科普工作,让全社会都知道只有“净土”才有“洁食”,只有“洁食”才能“健康”,只有“健康”才能“稳定”,只有“稳定”才能保证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可见,“净土、洁食”与“蓝天、碧水”是同等重要的国家生态与环境安全发展的长远战略。因此,我们建议国家要像治理沙尘暴,治理长江、黄河与水土保持一样,刻不容缓地对待和解决我国当前面临的土壤与环境污染问题。希望全社会共同努力,使我们的天空更蓝,水更清,土壤更洁净,食物更安全。

我在土壤科学这本学术期刊上看到,有分析土壤有机质分布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有的写修复技术,有的分析土壤有机质分析技术和应用……这些你都可以参考学习下

智能大棚土壤养分检测论文

是可以实现的,要有温度检测系统,可以随时了解温室大棚的温度,需要有土壤水分检测,可以定期浇水施肥,一定要有湿度监测系统,或者是各种成分的浓度检测系统。

智能控制系统,智能浇水系统,智能升温系统;根据自己的需求先设计哪一块地区,需要设置,量好尺寸,然后购买所需要的智能系统,安装完毕后先进行检测,看是否达到了自己想要的效果。

温室大棚一般是以玻璃温室为基础,在玻璃温室的前提下进行各种智能化自动化设备的加持条件下完成的。全自动智能温室大棚包括很多自动化系统,其中包括自动化水肥一体系统,自动化种植苗床系统,自动化通风降温系统,自动物联网天气检测湿度温度检测系统,自动遮阳保温系统,自动加温系统等等。

可以完全实现智能化,根据目前的科研技术的进一步对于智能温室大棚能够进行全面的自动化建设,无论是浇水施肥还是温度湿度监测,都能够系统地完成。需要有温度检测系统,湿度检测系统,空气含氧量检测系统,土壤养分检测系统,成长环境检测系统。

分析说明毕业论文的共性特征

论文就是用来进行科学研究和描述科研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科学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科研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它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总称为论文。[编辑本段]论文格式 1、论文格式的论文题目:(下附署名)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 [1]2、论文格式的目录 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 3、论文格式的内容提要: 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 4、论文格式的关键词或主题词 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计算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 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分析,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参见《汉语主题词表》和《世界汉语主题词表》)。 5、论文格式的论文正文: (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 〈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 a.提出问题-论点; 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 c.解决问题-论证方法与步骤; d.结论。 6、论文格式的参考文献 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研究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 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 英文: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 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 (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 (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

找几篇论文看看你就知道了,你学什么的?看你相关专业的!格式都一致,内容不一样!

四川土壤排水特征研究论文

那就是育苗土一旦吸水,就会把水吸的饱饱的,多余的水分根本不会从花盆的底部排出去。育苗土要么呈现出轻飘飘的“干”的状态,要么就是沉甸甸的“湿”的状态,半干不干的潮乎乎的状态很短暂。那么,根据育苗土的这个特征,我们就能给排水性下个小定义了。就是土壤在处于水分饱和状态的时候,含水量越低,排水性就越好。比如一花盆的直径1厘米的玻璃球,肯定是排水性超好的,因为你无论怎么往里浇水,花盆里能留住的水分,就只有玻璃球的球壁上沾着的那点儿水。水分既不会被玻璃球吸进去,也不会大量附着在玻璃球表面。1厘米的玻璃球当然是一个相当极端的例子。让我们把玻璃球的尺寸缩小一些再看看会发生什么事儿。当玻璃球的尺寸缩小到3-6毫米时(常见的粗颗粒土植料的尺寸),我们会发现由于水的表面张力的关系,玻璃球之间开始有积水了。如果进一步缩小玻璃球的尺寸,比如缩小到1毫米甚至更小的尺寸时,我们就会发现,浇水之后,玻璃球之间的空隙会因为表面张力的关系而几乎充满水。这时候的花盆,就会处在不透气的状态下了。这个实验说明,随着植料颗粒的缩小,排水性也会随之降低。不过玻璃球实验是一个特例,这是因为玻璃球的表面是光滑的,这会把水的表面张力发挥到很极致的状态,留住颗粒之间的水分。大家如果关注过那些表面布满绒毛的植物的叶片,你会发现叶片上的绒毛可以起到很好的防水作用,比如在荷叶上滚动的露珠就是很好的例子。

土壤排水性就是土壤中由于地表径流、水分下渗等流失的一种属性。它与土壤质地有很大的关系。砂土的排水性最强;黏土的最弱;壤土具有保水保肥的性能。增加土壤排水性的方法:煤渣+腐叶土比较好 也可以掺杂少量河沙和园土蜂窝煤渣

铁铝土过去曾称富铝土,是我国热带、亚热带湿润地区具有明显脱硅富铝化特征的土壤系列,由于都分布在我国水热条件最优越的地区,所处地形又以低山、丘陵、台地为主,故其开发利用价值高,是我国极为重要的土壤资源。 砖红壤 赤红壤 红壤 黄壤 [编辑]淋溶土目前的淋溶土纲,主要为湿润森林土壤系列。 黄棕壤 黄褐土 棕壤 暗棕壤 白浆土 灰化土、漂灰土和棕色针叶林土 [编辑]淋溶土目前的淋溶土纲,主要为湿润森林土壤系列。 黄棕壤 黄褐土 棕壤 暗棕壤 白浆土 灰化土、漂灰土和棕色针叶林土 [编辑]淋溶土目前的淋溶土纲,主要为湿润森林土壤系列。 黄棕壤 黄褐土 棕壤 暗棕壤 白浆土 灰化土、漂灰土和棕色针叶林土 [编辑]半淋溶土该土纲是在半湿润至班干旱气候下形成的具有钙积特征或盐基饱和的土壤系列,但因其所处的热量条件各不相同,各自的土壤性质有很大的变化。 燥红土 褐土 灰褐土 黑土 灰色森林土(灰黑土) [编辑]钙层土是我国温带和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至干旱地区的草原土壤系列,主要分布在小兴安岭和长白山以西、长城以北、贺兰山以东的广大地区。 黑钙土 栗钙土 栗褐土 黑垆土 棕钙土 灰钙土 [编辑]漠土又称荒漠土,是漠境地区的地带性土壤。我国漠境地区面积很大,约占全国面积的五分之一。由于气候极端干旱,年降雨量少,漠土的基本特点是:地表多石砾,具有多孔状的漠境结皮;有机质含量低,碳酸钙含量高,而且表聚性强;普遍含有石膏和较多的易溶性盐;存在较明显的残积粘化和铁质化染色的红棕色紧实层,以及土体浅薄等。 灰漠土 灰棕漠土 棕漠土 [编辑]初育土是指发育程度低、层次分化不明显的幼年性土壤,其性状受母质岩性的深刻影响。 紫色土 石灰(岩)土 火山灰土 磷质石灰土 黄绵土和红粘土 风沙土和龟裂土 新积土、粗骨土和石质土 [编辑]半水成土和水成土半水成土:河流一级阶地上,底土产生潴育化,地表长有草甸植形成潮土。 草甸土 潮土 砂礓黑土 灌淤土 黑土 白浆土 水成土:山前交接洼地可、河间洼地、以及地下水露头处。长期或季节性积水,地表生长水生及喜湿植被,形成沼泽土。 [编辑]盐碱土是盐土和碱土的总称。前者含有过多的易溶性盐,后者土壤胶体吸附有显著数量的交换性钠,均能对作物产生危害。 盐土 碱土

1931年,经虞宏正教授推荐,进入中央地质调查所,在该所的土壤研究室和美国专家一起工作。1934年侯光炯任该室副主任,1937年晋升为主任。为了查清我国的土壤资源,他历尽艰辛,和同事们一起开展了大面积的土壤调查,取得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写出了《河北省定县土壤调查报告》、《中国北部及西北部之土壤》、《四川重庆区土壤概述》及《甘肃省东南部黄土之分布利用与管理》等论文。大量的实践使他牢固地树立了土壤科学必须为农业生产服务的信念。1935年,侯光炯作为中央地质调查所土壤研究室的代表和邓植仪、张乃凤一起代表中国出席了在英国牛津召开的第三届国际土壤学大会,并宣读论文,首次对水稻土的发生、层次形态划分,特别是水稻土层次形态与生产力的关系,作了科学论述。会上还展出了,各种水稻土标本,系统地展示了中国水稻土的研究成果,受到与会科学家的重视。会后,侯光炯得到苏、美、德、法、英、意、匈、荷兰、瑞典等10多个国家的代表的邀请和中华教育基金会的资助,去各国进行访问和合作研究。侯光炯带着“中国土壤与欧美土壤有什么不同”的问题在外国进行了3年考察和研究。在瑞典写出了《土壤胶体两性活动规律》论文,在苏联写了《红壤成分与茶叶品质的关系》论文。抗日战争期间,受研究条件所限,他的一些有关研究农业土壤方法的创建,竟是在家中进行的。女儿帮助采集标本,妻子帮助试验。初试成功的“土壤粘韧性测定法”可以方便地用于测定土壤矿质胶体的性质,从而受到国内外同行们的重视。1946年,侯光炯转入四川大学任教授,主讲土壤肥料学、土壤化学、土壤地理学等课程。他教学认真负责,实行启发式教学,经常组织学生进行学术讨论、野外考察和科学研究。在这期间,与青年教师合作写了《土壤吸附养分状况和土壤粘韧性的关系》、《用粘韧曲线鉴定土壤特性》和《粘韧曲线的测定》3篇论文,刊于第四届国际土壤学大会论文集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侯光炯应邀参加全国首次土壤肥料会议。朱德同志关于“土壤科学必须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号召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更加坚定了他对中国土壤科学的发展要走自己的道路的信念。1952年院系调整后,成立了西南农学院,侯光炯任该院教授。为了使土壤科学紧密为农业规划和农业生产服务,他承担了云南橡胶宜林地考察;长江上游的岷江、沱江、涪江、嘉陵江流域的土壤调查,以及后来的第一次和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西南区农业土壤区划等任务。在完成这些任务的同时,写出《中国土壤粘韧性研究》,该文曾在匈牙利全国土壤学会上宣读,并译成俄文,转载入前苏联《土壤学》杂志,引起了国外行家们的共鸣;写出了《四川盆地内紫色土的分类与分区》,作为在巴黎召开的第六届国际土壤学大会的论文;写出《利用土壤层次评价土壤肥力的研究》论文,并在罗马尼亚召开的第八届国际土壤学大会上宣读。侯光炯认为,解决农业生产中的问题必将带动土壤学科的发展。1956年,侯光炯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兼任中国科学院重庆土壤室主任,集中精力研究紫色土,于1960年提出了“农业土壤生理性”的见解。“文化大革命”期间侯光炯虽处困境,长期卧床的妻子又不幸去世,家庭和精神上的遭遇丝毫没有动摇他继续研究农业土壤的决心。1973年以来,他深入广阔农村长达18年之久,在四川简阳镇全区和长宁县相岭区蹲点,进行土壤科学理论应用的研究,提出了旱地的“大窝栽培”和冬水田的“自然免耕”技术,经大面积推广,有明显的增产效果,受到广大科学工作者的重视和农民的欢迎。侯光炯从事农业教育和土壤科学研究几十年如一日,勤于思考,敢于创新,热爱祖国、热爱科学,1955年被遴选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曾先后被选为第一、二、三、五、六、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86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989年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光荣称号,以表彰他为发展中国土壤科学所作的贡献。土壤学家。上海金山人。1928年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农化系。西南农业大学教授、自然免耕研究所所长。从事土壤学教学与科研工作达60年之久,在土壤肥力和土壤地理研究方面发现“光肥平衡”日周期变化的事实,从而开辟了土壤胶体热力学新领域;1986年通过鉴定的水田自然免耕新技术,到1988年底已在南方13省推广2200多万亩,增产率在15%以上;为适应土壤肥力研究的需要,创建了土壤胶体物理―土壤粘韧率和粘韧曲线,以及土壤胶体热力学+联式pH两种测定方法,并拟定了土壤肥力分类体系,为制定我国土地利用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05年5月7日出生于江苏金山县(今属上海)吕巷镇。1911年至1917年就读于金山县吕巷镇第三小学。1917年秋至1922年秋在江苏南通甲种农校攻读农科。1922年秋至1923年夏毕业留校任棉花实验室技术员。1923年秋至1924年7月免试升入南通大学农科就读。1924年7月至1928年夏转入北平大学农学院农化系攻读本科,获农学士学位。1928年秋至1931年3月就职于北平大学农学院。1931年3月至1946年8月到南京,供职于前中央地质调查所土壤研究室,先后任调查员、室副主任、主任、主任技师。其间:1931年3月至1935年6月从事土壤调查、室内分析化验及水稻土研究。1935年7月赴英国牛津大学出席第三届国际土壤学会议。1935年7月至1937年2月先后到英、荷、德、瑞典、芬、苏、匈、意、美等国考察或短期合作研究。1937年2月至1938年7月回到南京前中央地质调查所,主持土壤研究室工作。抗日战争爆发后随迁长沙。先后赴浙东、赣中、湘南进行土壤调查。1938年8月至1940年8月随所迁重庆北碚,继续主持土壤研究室工作。1940年8月至1941年8月借调到江西地质调查所筹建土壤室和红壤改良实验室。1941年8月至1942年初回北碚原单位研究四川土壤。1942年初至1942年冬兼任四川大学和前中央大学(南京大学前身之一)土壤学教授。1943年初至1946年8月回土壤研究室工作,并兼重庆大学、川北大学教授。1946年8月至1948年任四川农改所技正,兼任四川大学农学院、铭贤学院(山西农业大学前身)教授。1948年起专任四川大学农学院教授。1948年至1952年12月任四川大学农学院教授。1952年12月至1996年11月逝世前在西南农业大学任教授,博士导师,先后兼任西南农业大学土化系主任、西南农科所土化系主任、中国科学院重庆土壤研究室主任、四川土壤研究室主任、宜宾自然免耕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1996年任西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其间:195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后改称院士)、中国农科院学术委员。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6年6月赴匈牙利出席第六届国际土壤学会议。1964年6月赴罗马利亚出席第八届国际土壤学会议。1972年春至1980年春在四川简阳镇农村蹲点从事科研及高产试验、示范、推广。1978年至1983年任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土壤研究室主任。1980年春至1980年秋在宜宾江安县铁清乡蹲点从事科研及高产试验、示范、推广工作。1980年秋至逝世在宜宾长宁县农村蹲点科研,重点进行自然免耕高产研究、示范和推广。1994年4月赴墨西哥出席第十五届国际土壤学会议,会后顺访美国进行学术交流。1996年11月4日因病逝世,享年92岁。

  • 索引序列
  • 灌丛土壤养分特征分析毕业论文
  • 土壤分析检测技术的论文
  • 智能大棚土壤养分检测论文
  • 分析说明毕业论文的共性特征
  • 四川土壤排水特征研究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