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 幼儿园的常规管理毕业论文

幼儿园的常规管理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

幼儿园的常规管理毕业论文

常规教育是幼儿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常规教育也是孩子学会适应集体生活并具备初步独立的生活能力,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较好的组织纪律的重要手段。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幼儿园常规教育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对幼儿园常规教育的反思》

[摘要]常规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践中常规教育常常被异化为对幼儿严格管理和过分限制,以期用高控制手段求得表面上的安静、有序。常规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应是发展幼儿内在的自由,以帮助幼儿形成积极主动的纪律意识。

[关键词]幼儿园常规教育;纪律;秩序;自由;社会

[中图分类号]G6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604(2008)05-0024-03

幼儿园常规是幼儿在幼儿园一日生活各个环节中应该遵守的基本规则。大致包含三方面内容:各类活动和休息的时间安排。一日生活各个环节的制度,幼儿基本的行为规范。幼儿园常规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幼儿在了解幼儿园常规的基础上学会自我控制。

对于刚入园的幼儿来说,班级是其人生中加入的第一个正式的社会组织。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作为一个社会组织,它有要求其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组织秩序。幼儿一旦进入班级生活。就从自然式的家庭生活中走出来,开始接受群体生活规范的约束。我们知道,幼儿期是个体个性形成的重要时期,帮助幼儿在这个个体社会化的初级阶段逐步认识、理解和掌握常规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它能够帮助幼儿适应幼儿园环境和集体生活,使班级形成良好的秩序。

一、幼儿园常规教育的某些现状及分析

常规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但是在实践中,常规教育却常常被异化,这一现象已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笔者拟从常规教育的目的、实施常规教育的手段以及途径三个方面对幼儿园常规教育的某些现状进行分析。

(一)常规教育的目的

就幼儿园常规而言,卫生常规、行为习惯常规和学习活动常规较受关注。卫生常规可以细化为进餐常规、喝水常规、盥洗常规、卫生常识等;行为习惯常规可以细化为入园常规、礼貌常规、坐姿常规、午睡常规、上下楼梯常规、散步常规等:学习活动常规可以细化为教学活动常规、晨运及早操常规、游乐场常规、沙池常规、体能游戏常规等。常规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幼儿学习在集体中生活,发展幼儿的自理和自律能力。

然而。在实践中有的教师却异化了常规教育的目的。例如,幼儿园规定幼儿在进餐时要保持安静,不挑食、不剩饭,其目的是为了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但有的教师片面地理解常规的内容,为了不使幼儿剩饭菜,他们会强制要求幼儿吃下所有饭菜。由此,有的幼儿不得不合泪吞下所有饭菜。虽然从表面上看幼儿确实吃完了饭。但幼儿是在不愉快的情绪下吃完的,这对幼儿的身心健康很难说是有益处的,也很难说能促使幼儿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又如,幼儿园午睡常规的出发点是保障幼儿的睡眠时间。但幼儿之间个体差异很大,有的幼儿很难入睡,午睡对他们来说是一种煎熬。但是,许多教师为了方便管理,要求所有幼儿必须午睡,即使睡不着也必须躺在床上,不能进行其他活动。再如,有的教师为了让幼儿达到常规的要求。给幼儿增加一些不必要的限制:常规要求幼儿在活动室里活动时要轻声说话,不要乱扔玩具,于是,有教师为了营造一种“安静有序”的教学环境,强制要求幼儿遵守他制定的补充“规则”――禁止操作部件细小、不易收拾或容易发出响声的玩具。

上述现象表明,教师把常规视作一种强制性的标准了,为了达到这一标准而对幼儿进行严格的“管理”。于是常规教育便成了教师对幼儿进行严格控制的过程。

(二)实施常规教育的手段

幼儿一入园就进入了常规教育的“视野”。教师常常需要借助各种管理技术来规范幼儿的行为,以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也保证幼儿园正常的保教秩序。

念儿歌是幼儿园常规教育中常用的手段之一,其基本方法是让幼儿反复诵读有关儿歌,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幼儿通常都很喜欢诵读具有音乐韵律的儿歌,因此教师经常借助儿歌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如:“卷起两个小袖口,轻轻拧开水龙头,我把小手伸出来,洗洗我的一双手……”又如:“小手拍拍放枕边。身体转向右侧卧。风不吹,树不摇,幼儿园里静悄悄。我是一个乖宝宝。规规矩矩睡午觉。”简单的规则,合辙的韵律,再加上朗朗上口的词句,能有效代替教师苦口婆心的说教,增加常规教育的趣味性。幼儿也会因为常规教育过程中良好的情绪而抑制了行为受限制引起的不快,在不知不觉中理解和接受常规。

虽然念儿歌是实施常规教育的有效手段,但是有些教师不恰当地运用这种教育手段,使得儿歌也成了对幼儿的一种约束。例如,有些教师常常把常规教育当作一个独立的教育内容来传授,在集体教学活动时专门抽出时间来教这些儿歌,让幼儿机械地反复诵记。希望幼儿能够通过诵记的方法记住这些常规,并在一日生活中遵守这些常规。而当幼儿违反了某些常规时。教师又会要求幼儿重新诵记这类儿歌。甚至对幼儿进行反复的训诫和说教。事实上。常规教育应该选择合适的时机,无论是洗手歌还是午睡歌都应该在幼儿的活动到达这一环节时自然地进行,使幼儿能在当前的活动中贯彻实施,在不知不觉中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

(三)实施常规教育的途径

正如福柯所讲:“纪律的第一个重大运作就是制定活动表,把无益和有益的乌合之众变成有秩序的群体。”制定生活制度就是对幼儿一日生活中各主要环节的时间和顺序作出安排,将幼儿在园生活细致地划分为不同的时间段,并依据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以及劳逸结合等原则,作出合适的安排。幼儿一日生活中所有的环节及其时间都应该是经过精心安排的,这种安排使得常规教育也有效地“进驻”到幼儿生活的各个环节,因此,制定合理的生活制度是实施常规教育的有效途径。

合理的生活制度为幼儿园教师保育、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依据,保证了幼儿良好的作息规律,有利于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时间感、秩序感。然而,教师在执行生活制度的过程中却存在一些误区,使得常规教育无法产生应有的作用。

例如,幼儿常常被教师牵着鼻子走,不知道自己接下来要做什么,只是盲目跟着教师转。只知道“老师要我这样做。大家都是这样做的”。

又如,一日生活中的环节太多,环节之间过渡太快、太突然。有些教师对过渡环节的组织不太重视,形式较为生硬、死板,当幼儿达不到教师的要求时。个别教师还采取强制或恐吓的方法。午睡起床时间,有的幼儿没有睡醒,还想继续睡,教师就板起面孔说:“快点起床了。再不起床下午就不准回家了。”于是,幼儿只好被迫进入教师要求的活动状态。

再如,一日生活中存在过多的限制和统一的管理。集体活动时间远远多于个体自由活动时间。教师总是要求全体幼儿在同一时间做同一件事,在午睡时间所有幼儿必须午睡,即使睡不着也要躺在床上;先拿到食物的幼儿必须等到教师统一号令才可以开始吃饭,等等。其实类似上述的做法并非常规教育的本意,也不利于幼儿从道德的他律阶段过渡到自律阶段,从而形成积极主动的纪律意识。

二、常规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幼儿内在的自由

常规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幼儿的社会化。使他们更加健康快乐地生活。然而在异化了的常规教育中。教师采取的是“防范式”的教育手段,以“高控制”求得表面上的井然有序。因此,常规教育常常陷入这样的怪圈:高控制形成幼儿对教师的高依赖。这种高依赖反过来影响幼儿的自主性和规则意识的形成。最终导致幼儿缺乏对行为的自我管理意识和能力,而这又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教师对幼儿的控制。幼儿园的常规教育反而限制了幼儿的发展。为此,我们应该正本清源,还常规教育以应有的作用。

(一)避免给幼儿强加不必要的规则

蒙台梭利指出:“我们应该尊重儿童早期的个性表现,避免抑制孩子们的自发活动,避免蛮横无理地强加各种任务,加重孩子们的负担。”

真正有利于促进幼儿自由发展的常规教育是在教师的民主而不是强制的方式下实现的。教师不能为了求得表面上的安静,为了方便自己的管理,而给幼儿制定一些不必要的规则。不必要的规则对幼儿来说无疑是一种限制。它不利于提高幼儿的自制能力,也不利于幼儿由他律向自律的发展。我们要促使幼儿形成内在的纪律意识。而不是屈从于外在的控制。因此,教师在安排幼儿的一日生活时应减少不必要的常规,避免过多的限制和统一的管理,提供“有准备的环境”,让幼儿体会规则带来的和谐和自由。

(二)形成积极主动的纪律意识

早在20世纪初,蒙台梭利就阐明了“以儿童自由为基础”的纪律观,即纪律是通过自由获得的。她指出,“当一个人称他为自己的主人。在需要遵从某些生活准则时,他能够节制自己的行为。我们就可称他是守纪律的人”;“这种纪律蕴含着与旧时代那种绝对的、不容讨论的、高压下的‘不许动’截然不同的教育原则”;“教师的任务在于使孩子不要混淆好与不动,也不要混淆坏与活动”:“我们的目的是建立积极的纪律而不是建立静止不动的纪律、被动的纪律、屈从的纪律”。

如果我们把常规教育的目的简化为要幼儿“听话”。那么这种常规教育实质上是在教幼儿学会忍受。学会迎合与伪装,学会迂回和讨价还价。这种理念和行为是以牺牲幼儿的主动性为代价的。幼儿只是盲目地遵从教师的要求,为了避免受罚而被动地遵守规则,在教师视力不可及的范围照样“我行我素”。

教育家洛克早就指出,驯良死板的儿童既不会吵闹,也不会使成人受到任何干扰,但是这种儿童终生终世对于自己和别人都没有用处,不可能有什么作为。我们培养的儿童终究是要走向社会的,因此,常规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应是发展幼儿内在的自由,形成积极主动的纪律意识。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幼儿园常规教育论文

在各领域中,大家都经常看到论文的身影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提高我们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你知道论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浅谈幼儿园的常规教育,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强调指出:“幼儿园教育应根据幼儿的需要建立良好的常规”,“常规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关注个别差异,促使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可见,幼儿园常规教育旨在促使幼儿了解、接受、遵守幼儿园集体生活所需的各种行为规则,养成相应的习惯。

一、常规教育的目的

俗话说得好“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幼儿良好的常规也是要从幼儿身边的每件小事做起,从日常生活做起。这里提到的常规其实是很广泛的,它包括了生活常规、学习常规,而生活常规隐含了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集体规则意识的培养等等。

实际上,常规它本身不是目的,也不是仅仅为教师完成自己预设的教育活动提供便利,它不应单纯是为教育活动提供服务,而更是应为幼儿主体服务。我们所提的常规教育,它的根本价值和终极目的应在于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我们不能用孩子心灵、想象的自由来换取所谓的整齐划一的常规纪律。

二、幼儿园常规管理教学的误区

由于在教学实践中,过多考虑将常规用于教师管理孩子的方法和手段,在常规实践中,就很容易在常规教学认识和实施上造成如下几个方面的误区。

(1)常规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前提。“幼儿常规不好,什么都白搭!”这是一句在教师口中常被提及的话语。言外之意,常规就是一切教育活动开展的前提。老师们不难发现,当幼儿投入到他们真正感兴趣的活动中的时候,他们发自内心地,体现出了极大的学习自主性。此时,教师强调常规和纪律则成为多余。所以,我认为教育活动开展的真正的前提是幼儿内在自由的学习兴趣和动机,而不是常规。

(2)教育方法失当,常规被作为对幼儿行为进行限制管理的方法和手段。在班级常规教学中,经常能听到老师发布“不能乱丢玩具”、“不许大声说话”等禁令。而当幼儿出现了违规行为的时候,则过多地采取讲道理甚至压服的手段,迫使幼儿“就范”。然而,我们可以看到,在教师反复多次的讲授、强调常规要求之后,幼儿却很难表现出相应的行为。所以,我认为常规教育不应是依赖由“外”到“内”地强迫灌输与反复强化,让幼儿被动接受规则,而是创造条件让幼儿“内生”出规则,引导他们主动建构规则。

三、幼儿园常规教学实践中的反思与策略

正如前文所述,常规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幼儿的社会化,使他们更加健康快乐地生活。为此,我们应该正本清源,还常规教育以应有的作用。

(1)尊重个性,避免给幼儿强加不必要的规则。要知道,真正有利于促进幼儿自由发展的常规教育是在教师的民主而不是强制的方式下实现的。我们要促使幼儿形成内在的纪律意识,而不是屈从于外在的控制。因此,教师在安排幼儿的一日生活时应减少不必要的常规,避免过多的限制和统一的管理,提供“有准备的环境”,让幼儿体会规则带来的和谐和自由。

(2)赋予自由,形成积极主动的纪律意识。早在20世纪初,蒙台梭利就阐明了“以儿童自由为基础”的纪律观,即纪律是通过自由获得的。因此,常规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应是发展幼儿内在的自由,形成积极主动的纪律意识。

(3)给予赞美,多给孩子以正面的引导。“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但每个幼儿总有他们值得表扬的地方,要多发现幼儿的闪光之处。在常规教育中,教师应多从正面引导幼儿,树立幼儿的自信心,对孩子正确、良好的行为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久而久之使之巩固、以形成良好的习惯。

(4)导入实践,在一日活动中各环节中经常性地进行行为练习。良好的常规习惯是靠练习而形成的。例如在饭后漱口时,我发现幼儿的浪费水的现象很严重。为此,我做了一个小实验,将水龙头只开一滴一滴的水,一节课下来,小朋友发现水早已经满了。通过实践,让幼儿从节约很不起眼的几滴水开始,逐步增强了幼儿遵守规则的自觉性,幼儿逐步养成了良好的常规习惯。

四、结论

我们需要充分给予幼儿展示个性的自由,多尝试使用“你能做到……你会……”或者“如果你能……我们都会为你感到高兴”等鼓励性语言,将自己的教育行为由一味的限制转变为积极的期望、鼓舞和指引,支持幼儿对规则的主动建构,帮助幼儿体验到规则或纪律为自己带来的乐趣。进而使得常规纪律能自发的从幼儿心中滋生,并被长效的遵守执行。

参考文献:

[1]孙爱琴.幼儿园常规教育的文化批判.兰州:西北师范大学.

[2]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刘北成,杨远婴,译.上海:三联书店.

[3]郑三元.幼儿园常规教育的困境和出路.人民教育.

[4]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

[5]3~6岁儿童学习和发展指南.人民教育出版社

[6]蒙台梭利.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科学方法.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拓展:

幼儿常规教育是幼儿德育内容之一。对幼儿进行正确执行一日生活中各个环节的具体制度和行为准则的教育。通过入园、晨检、早操、上课、游戏、劳动、娱乐、散步、盥洗、进餐、午睡、喝水、入厕、穿脱衣服鞋帽和离园等各项活动, 使幼儿学会按时作息,有规律地生活,愉快、稳定、有秩序地参加活动,形成一系列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生活卫生习惯,掌握最基本的活动技能,保证幼儿身心健康、行为文明,并能较好地适应集体生活和符合各项活动要求。

教育中应注意:

(1)由简到繁,循序渐进,逐步增加新规则;

(2)讲解说理与掌握技能并重,使幼儿知道执行规则的意义,掌握实行每项规则的方法和程序;

(3)对执行常规有特殊困难的儿童,深入细致地进行个别教育;

(4)经常练习、检查和督促,使幼儿的行为逐渐熟练,成为习惯。

幼儿园的常规 教育 是指幼儿园对幼儿进行一天的生活安排和行为准则,特别是在大班教育显得极其重要。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浅谈幼儿园大班常规教育的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幼儿园大班常规教育的论文篇一:《浅谈幼儿园大班幼儿的常规培养》 摘要:幼儿的常规培养主要包括了以下若干方面;如行为以习惯以及个人习惯的常规培养、卫生方面的常规培养、学习及其体育活动的常规培养等等。 关键字:幼儿园;大班;幼儿;常规培养 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个人习惯,可以更好的做好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过渡的过程,同时,幼儿的常规培养也是一个班级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有利于幼儿发展的重要教学手段。随着幼儿年龄的不断增长,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以及辨别是非的能力都有了相应的发展和提高,这些都为大班幼儿常规培养提供了较为有力的基础和保障。 一、爱的奉献、心的引导 作为教师要在日常的常规培养中,给予幼儿更多的爱心和耐心,用心去引导他们,提升教师在幼儿心中的良好形象,使孩子能充分的去信任老师。在幼儿园的日常活动中,我们要用心去感受孩子的一言一行,不要盲目的批评孩子,觉得幼儿哪里做的不对、不好,出现问题的时候,我们要耐心的去询问,问问孩子为什么要这样做,是不是有其他我们不知道的一些原因促使他们这样做。当得到答案后,我们要再根据实际的情况来对幼儿进行教育。当幼儿在一个问题上表现的比较好,比如;对其他小朋友以及老师有礼貌、可以独立把饭菜都吃干净、能自己独立的整理自己的物品或是自己叠被子等等。这时老师要给予一定的表扬和鼓励;老师要常对孩子说:“你真棒,做的真好,你是最棒的。”对于幼儿在任何方面的进步我们都要及时的和家长沟通,使孩子能更有成就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促使他们有意识的去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树立榜样,以身作则 对于大班的孩子,独立自主的要求提高了,在班级常规的指定上要充分发挥幼儿的能动性。比如:我给班里每个孩子安置了一个“小书柜”,自从有了这个小书柜,孩子们的学习用品就能自己安放得整整齐齐了,而且给我们教学活动减少了不必要的等待。如开放式的区域环境,让孩子们有玩、能玩,区域里的规则图示在区域值日生带领下能如实执行了,从此班上杜绝了你追我赶的坏习惯。 要想更好的教育孩子们,我们教师更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要以自己为孩子们的榜样,要以良好规范的行为感染孩子,给予孩子们规范的形象熏陶。如果幼儿每天都在一个清洁的教室进行学习和游戏,老师的仪表整洁、物品摆放整齐,老师与老师之间的交流亲切友好。正如“孟母三迁”的 故事 ,这样可以让幼儿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潜移默化的受到这样好的影响。因为老师可以说和孩子接触的时间比较多和幼儿的感情也比较深厚,很多幼儿以自己的老师为榜样、为模仿的对象,这个时候的孩子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喜欢模仿大人说话的方式、生活的方式以及如何与他人相处等等。 我们还可以利用榜样的激励法,就是当幼儿在老师或父母身上学习到良好的行为习惯时,我们要给予一定的表扬和肯定,也可以适当的给予奖励,比如;奖励幼儿小红花、小图章或是一些糖果等等。让幼儿知道什么样的行为是好的,是自己要学习的,这样使其不断的在这样的反复中改掉自己不良的个人习惯。因为这时候幼儿对是非的辨别还非常的模糊,只是对大人们的表扬以及奖励很重视。我们的老师恰恰就是可以有效的利用这一点,对幼儿好的行为习惯,特别是遵守常规纪律的小朋友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表扬,并以此为其他幼儿树立小榜样,用这样的 方法 使幼儿养成良好的个人习惯。对于幼儿良好行为的肯定和表扬,是巩固其良好的个人行为最好的方法。被人重视、喜欢、肯定和表扬是每一个幼儿的心理需求,及时的鼓励和肯定孩子也是满足他们这种心理需求最好的方式。 三、反复巩固、贵在坚持 (一)我们要注意在日常的常规培养中,讲求适当的方式方法,不要急于求成,要以循序渐进的方式,从小事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从简单到复杂,通过这样的一个过程,使幼儿良好的习惯渐渐的养成。在这里我们要特别注意的是;幼儿的稳定性不强,对于新的行为习惯或事物的接受、理解的能力都有很大的差异。教师要根据每个幼儿不同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指导,要多与幼儿交流,要耐心的指导。 (二)一旦幼儿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建立以后,需要不断的去巩固和加强。这种巩固就需要教师对幼儿的行为习惯进行定期的检查和点评,从而使幼儿在日常的生活中自觉的养成和遵守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巩固的基础上,教师更要鼓励孩子坚持良好的个人行为习惯。比如;在洗手、外出的时候,常常会发生拥挤、吵闹的情况,此时老师要给予幼儿适当的提醒,但是效果并没有预期的理想。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反复的提醒和规范,达到最好的效果。对于行为习惯表现比较差的个别孩子要进行个别的批评教育。一段时间后大班的孩子就可以养成并遵守相应的规则。 (三)要使幼儿形成一个良好的日常行为规范,在这里我们还要特别注意的就是坚持。个人行为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正所谓“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老师要制定出一套有限的常规培养的方法,结合每天的常规培养和学习使大班的幼儿达到要求的水平。一套方法要有统一的标准和执行力度,不能一个课程的老师严格遵守,另一个课程的老师就不严格遵守,使幼儿松松紧紧,不利于幼儿常规习惯的形成。只有统一的标准,统一的执行力度,才能使幼儿的常规培养保持稳定的状态。 四、结语 幼儿的常规,是一个班集体形象的展现,也是带班老师班级管理水平的体现。我想,只要有爱心,拥有恒心,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促进幼儿良好的个人习惯的养成,一个班集体一定会积极健康的发展,成为每个孩子快乐成长的家园。幼儿的各项常规教育培养以及良好的个人习惯的养成都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做到的,做为一名幼师,对于幼儿的培养我们要从点滴做起,通过长时间坚持不懈的努力对幼儿进行常规的培养。陈鹤琴先生曾说过:一个人只有养成良好的习惯,才能受用终生;相反,习惯养的不好将会影响他的一生。不良的个人习惯不仅仅不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在一定的程度上还会影响到幼儿的交往能力以及人际关系的和谐。幼儿园的常规教育对于幼儿各方面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在日常的幼儿管理中要对幼儿进行系统的常规培养,处处做个有心人,为幼儿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让他们从小就养成自我服务的意识。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个人习惯。当然,这些并不是只单靠老师一个人,而是需要全社会、家庭给予我们更多的关注和支持,从幼儿做起,从老师、父母做起,为幼儿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浅谈幼儿园常规管理论文

对小班幼儿进行常规 教育 是为了帮助幼儿学习群体的生活方式,学习享受社会生活,这是幼儿生长的需要。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是为了帮助幼儿学习群体的生活方式。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小班幼儿常规教育浅谈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谈小班幼儿的校园常规教育》

摘要: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是为了帮助幼儿学习群体的生活方式,学习享受社会生活,这是幼儿生长的需要。首先要注重常规环境的创设,有利于幼儿认识常规要求。其次,要进行日常生活的指导,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一贯一致的教育,是培养良好校园常规的必需。

关键词:幼儿园;小班;常规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 编号:1674-9324(2014)06-0274-02

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是为了帮助幼儿学习群体的生活方式,学习享受社会生活,这是幼儿生长的需要。校园常规虽然所处的地域不广,但是它所涉及的点也还是比较多的。小班幼儿刚入幼儿园,对幼儿园的常规一点都不懂,更别谈是遵守了,因此,我们要想让孩子学知识、学做人,首先就要先让幼儿学会遵守幼儿园的常规。常规教育的开展形式很多,只要我们能够抓住教育的点与面,那我们就能在很多教育环节中开展常规教育,亦能够利用多方面的素材来培养幼儿的校园常规。笔者通过多年的日常教育与 经验 的积累,在小班的校园常规教育中有了自己的点滴感想,现诉诸笔端,与大家共勉、进步。

一、常规环境的创设,有利于幼儿认识常规要求

形象的 儿童 人物画 面以及可爱的动物形象画面是幼儿最喜欢的图片,这样的画面中所表现出的内容更能让幼儿感兴趣,能激发幼儿多次观看,而在幼儿看的同时亦能够慢慢照着画面中的要求来做。因此,我们就选择了一些类似的常规习惯图片,例如:正确搬椅子的 方法 、排队倒水、来园时跟老师相互问早等图片,分别布置在我们班级的一些墙面上。在老师布置之后,幼儿就经常会聚在一起看看、讲讲,有的说自己是跟照片上一样搬椅子的,有的说自己今天也跟老师说早安了……在潜移默化中,幼儿了解了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常规要求,同时也能慢慢照着常规要求来做。又如我们引导孩子养成有序入厕的习惯,但由于班级中孩子人数较多,进出厕所门口时常会有拥挤情况,因此,我们在厕所的门口贴上进出的剪头标记,并且注意进出标记都是靠右侧地面贴,这样幼儿就学会了看标记、沿着标记进出,慢慢也就养成习惯,同时在这个习惯的养成中也懂得了走路要靠右侧走。

二、日常生活的指导,能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

良好的常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形成,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对幼儿进行常规指导是很有必要,并且也是非常有效的。

例如洗手的问题,刚开学时幼儿洗手尚不会弄湿衣服,但是穿了长袖衣服后,就发现常有幼儿弄湿衣袖,因此,我们就教幼儿卷袖子。幼儿的早点是在早操之后的,因此,我们就利用从操场走到活动室这一路段上的时间,提醒并指导幼儿卷起衣袖,为洗手提前作准备。虽然从操场走到活动室的时间不长,但老师天天提醒幼儿,并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给予一定的帮助,因此幼儿学得很快,并且在之后也养成了习惯,洗手时把衣服弄湿的情况也就不会再有了。又如学习穿脱衣服的问题。我们除了在生活活动中教会幼儿穿脱衣服的方法之外,还经常在午睡前后,让幼儿进行脱衣服、穿衣服的比赛。老师先向幼儿提出比赛的要求:把脱下的衣服按平时的要求叠好放整齐,如果遇到困难,可以相互帮助,看哪些小朋友能够先睡下。虽然说这是一次比赛,但我们能够看到幼儿之间的相互帮助,如你帮我拉袖子、我帮你拉裤管。在比赛中,老师还给先按要求睡下的半数以上的幼儿贴了小红花,这也激励了平时速度比较慢的一些孩子,第二天再进行比赛时,就有好几个以前速度慢的幼儿也贴到了。

三、 故事 人物的渲染,是激发幼儿有效模仿的良药

幼儿都喜欢听故事,因为故事中的情节幼儿最易理解,教育最能让幼儿接受。“巧虎”是许多幼儿都熟悉的一个动画人物,他身上的一些特点正是我们小班幼儿常表现出的情况,因此,我运用“巧虎”的系列故事对幼儿进行相应的规则教育,也有效地促进了幼儿许多习惯的养成。例如刚开学时,由于幼儿刚进入幼儿园这一集体生活,第一次这么长时间地离开自己的家人,离开平时一直帮着自己做事的人,因此好多小朋友还是不习惯自己动手,习惯于让老师阿姨帮着做。我就让幼儿观看巧虎视频《自己能做好》,让他们看到故事中刚上幼儿园的巧虎是如何做的,使幼儿懂得自己的事要自己做。然后,我再举例表扬一些平时能自己收玩具、自己穿脱衣服、自己吃饭、自己上厕所的幼儿。通过这样的活动,孩子们都能开始自己动手了,慢慢地学着自己的事自己做。又如在午饭之前,我让幼儿看巧虎的视频故事《我不偏食》,然后根据故事中的内容进行提问与教育,使幼儿懂得“多吃水果身体好,多吃蔬菜营养好,多吃鱼肉身体壮,多吃米饭长得高”。然后在幼儿吃饭的时候再加以提醒。之前有很多幼儿都有偏食的情况,通过故事中的巧虎的经历,使幼儿能真正理解水果、蔬菜、鱼肉、米饭的用处,懂得了不能偏食,而且这是在饭前进行的教育,因此起到的效果也是非常明显。

四、一贯一致的教育,是培养良好校园常规的必需

在校园常规教育的一致性方面,包括班级中老师与老师的一致性教育,也包括老师跟保育员对孩子的一致性教育。因此在期初,我们班级的保教人员就应该先一起简单商量一下,对班级中的一些常规要求有一个相同的认识。在第一次向幼儿提出一些规定之后,班级中的全体师生就必需坚持执行下去,而不能随意去违反或者是去除。并且在培养幼儿良好的校园常规中,我们还可以借用家长的力量,例如,我们要求幼儿饭后养成漱口的卫生习惯,就要请家长一起配合,让孩子在家也能坚持做到。幼儿园的常规教育是为了让幼儿学会适应集体生活并具备初步的独立生活能力,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较好的组织纪律性。而我们把各种游戏化的形式渗入到常规教育中,这能使幼儿在生活中获得游戏性体验,使常规活动更加游戏化。

总之,常规是幼儿园一日生活各种活动中应该遵守的基本行为规则,它对于维持班级正常的保教秩序和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我们必须以积极的形式推动细节管理的常态化,有效地提高幼儿的安全意识及良好的 文明礼仪 行为,使幼儿养成学会等待、室内不奔跑、出入门口右行和慢行,活动时会保护自己和别人的行为习惯,把开展“平安校园”活动落到实处。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小班幼儿常规教育浅谈论文

幼儿园 教育 的重要性得到社会越来越广泛的重视,为了提高幼儿园的整体管理水平,就要以提高班级管理水平为核心,因为班级教学是幼儿园教育的主要形式。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幼儿园班级管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教师在班级里的角色问题是幼儿教育领域一个基本而又重要的问题,对教师角色的认识与理解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幼儿教育改革。在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下,教师们大多把自己置于绝对权威的地位,是教育活动的领导者、表演者;而幼儿则处于绝对服从的地位,在教育活动中只能当听众、观众。所以,正确的树立教师的在班级中的角色定位,是极为重要的。

一、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与管理相辅相成

对于一位资深的幼儿教师而言,幼儿的教育和管理应该是相辅相成,无法评价其孰轻孰重的。教育重在疏导,是非强制性的,意在启发自觉,提高觉悟程度;管理是用法规制度调节、规范行动,带有强制性,目的在于使被管理者从不习惯到习惯,养成自觉性。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现在信息技术的发展,幼儿教育也在面临着信息化的要求,特别是在素质教育中要对幼儿进行信息素养、信息知识和信息获取、处理以及管理的能力的启蒙教育,通过自主学习、自主性游戏、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幼儿社会化的水平,拓展幼儿认知新领域。在这一背景之下,尽快促进连续剧儿教师专业化成长,是关系到幼儿园、幼园教师个人,乃至整个幼儿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件大事,是新世纪全社会对幼儿教育界的强烈呼唤。幼儿园教师应扮演怎样的角色,如何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呢?

二、树立正确的角色定位

教育家赞可夫说过:就教育工作效果来说,很重要的一点是看师生之间的关系如何。我认为在当今的教育中,这种重要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和谐的朋友关系。在新纲要的指导下,幼儿园教师在实施教育和管理时正向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这样的角色看齐。

(一)教师作为班级常规的引导者,在管理班级幼儿的同时更应该让幼儿学会管理自己。 制定师生共同遵守的班规制度——有效的规则秩序有利于班级活动的管理和师生互动,班级混乱的原因,往往是由于幼儿不知道做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他不清楚自己应该做什么。教师应该与幼儿互动讨论,哪些行为是班级所接受和赞赏的,哪些行为是班级所不允许、甚至是应该被禁止的,违反班规的结果将会如何,教师要尽量让每一个幼儿都有参与讨论、表达意见的机会,然后根据讨论的结果,师生共同规划、订立全班遵守的班级常规了。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要以身作则,成为幼儿的表率,在幼儿和班级组织的集体活动中,老师也是其中的一员,是他们的朋友之一,最重要的是老师作为幼儿的朋友,要尊重他们,爱护他们,这样的班级氛围就会慢慢的形成了。

1、所谓引导,就是指引教导幼儿向好的方向发展,培养良好的卫生生活习惯,养成积极的好奇求知欲望。教师在进行引导时,最重要的是让幼儿进行自我探索,自我要求,自我实践。只有当幼儿自我认识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时,才能说教师的管理是基本成功的。①《纲要》指出:“城乡各类幼儿园都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作为幼儿教师要向幼儿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首先应做幼儿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的诱发者。②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组织教育活动时,内容的选择既要符合幼儿现有水平,又要具有挑战性;既贴近幼儿生活,又是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在组织方式上要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点,注重趣味性、活动性,把对幼儿的教育寓于生活和游戏之中,幼儿在玩中学,乐中学。③要让幼儿觉得学习既是一件愉快的事,又是一件富挑战性的事,要通过努力才能完成而获取新的体验,享受成功的喜悦,从而培养幼儿对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④其次,教师要成为孩子的倾听者、观察者。教师应该是一位细心的观察者,去倾听幼儿谈论的 热点 话题,及时捕捉幼儿的兴趣热点,分析幼儿的探索需要,做幼儿智慧潜能的发掘者。人类最宝贵的财富不是存在于对象世界,而是蕴藏在人类自身之中的

智慧潜能。决定人类命运的不是物质世界的存在,而是人类才智的进化。由此可看出,人类智慧潜能的发掘有多么的重要。

2、幼儿教师,在日常生活教学活动中应充分发挥幼儿的创造能力、主体精神,把开发的幼儿智力和潜能做为首要任务。①平时,教师要引导幼儿多听、多看,以多种感官来获取信息,养成爱观察、会观察的习惯 ,善于从中发现问题。②有了问题后,教师要积极启发引导幼儿思维 ,鼓励幼儿大胆动手操作,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③在上述过程中,教师要对幼儿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要进行有效的、科学的引导,让幼儿明白自己准备做什么,并能积极思考自己该怎么做,怎么做会更好,把幼儿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到活动的内容上来。④教师要善于捕捉有价值的教育信息,及时地给以点拔;要以常识的眼光来看待每一个幼儿,一旦发现幼儿有了成绩,哪怕是一个闪光点,都要及时地给予肯定、鼓励、赞扬。即使是不合情理之处,也不能 简单地一概否定。从而激起幼儿学习和创造的愿望,让幼儿的体验其中的乐趣。

(二) 教师应成为幼儿活动的支持者,教师要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耐心倾听,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与感受,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探索与表达。

1、老师要成为幼儿的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就是要求老师对幼儿的学习活动要提供物质上和心理上的支持,物质上的支持包括假造丰富的物质环境,为幼儿与物质环境互动提供前揽基础;在幼儿缺乏或需要某些学习资源时及时地提供给他们。

2、心理上的支持首先是指老师对幼儿的关怀、尊重和接纳的态度,对幼儿自发的探究活动、新异的想法和发现的支持、肯定和鼓励;还有对幼儿的问题、困难和需要的灵活的把握,对幼儿想法和感受的耐心的倾听和接纳等等。

3、教师还需对幼儿在班内的表现与家长多沟通,多交流,得到家长支持,达到家园配合,促进幼儿发展。家长对幼儿园,对班级老师的支持其实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师与家长的交流也是必不可少的。

(三)教师还应该成为班级管理的合作者,要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合作者就是说教师要以“合作伙伴”的身份参与到幼儿的学习活动中去,共同促进学习活动的不断延伸。

教师以合作者的身份参与活动,能让幼儿更好更积极的表达自己的想法,表现自己的行为,从而做到无约束,尽兴的状态。还有就是班上教师之间要做到经常换位思考,相互理解、体谅,时时处处事事为他人着想,一切以工作为重,这样就会营造一个宽松快乐的工作环境。有什么事情自接沟通当时解决,避免不愉快的事情发生。对于幼儿园要组织什么活动或临时布置的工作,班主任提出一个具体 措施 ,然后再和配班老师商量,达成一致意见后分工又合作尽力完成好。不管是支持者,引导者,还是合作者。其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更好的让园内幼儿良好素质的发展,让孩子们全面健康的成长。

三、小结

总得来说,班级管理工作是一本内涵丰富、通情达意的书卷,需要我们教师不断去探索、学习、积累和领悟,我相信只要有认真负责的责任心,敢于探索的进取心,耐心细致的爱心,我们的班级管理工作一定会稳步扎实地开展好。幼儿园的班级管理是在幼儿教育这条路上很重要的一个交叉口,班级管理是否妥当,是否合理对教育直接产生正比效益。所以,教育的好不好,管理占一半。相信随便时代的进步,幼儿教育事业也会蒸蒸日上地正向发展,为祖国的花苗灌输丰富的营养。

【摘要】班级管理是搞好幼儿园管理的基础工程,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基本保证,因而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本文首先讨论了幼儿园的班级和班级管理的概念,分析了幼儿园班级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阐述了班级管理的艺术,并在幼儿班级管理进行探讨的基础上,分析了常用的幼儿园班级管理策略。

【关键词】幼儿园 班级 管理 艺术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 编号】2095-3089(2014)04-0197-02

幼儿教师耐心的对幼儿有效指导而不是靠惩罚就能达到管理目标。这是因为那些被惩罚的幼儿会感到难堪丢脸,会隐藏自己的错误,自我概念水平较低和不能形成内部的控制来解决以后会遇到的问题。而那些充满自信、有自控能力的幼儿能学会满足自己和他人的需要,自我感觉良好,而且逐步变得独立起来。认识到这一点,对于班级管理艺术的成效,对于幼儿的发展是极为重要的。

一、幼儿园班级管理现状及其存在问题

(一)幼儿园班级管理的现状

目前,幼儿园普遍存在“管理主义”倾向——教师是管理者,幼儿是被管理者。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逐渐意识到:幼儿园的各项活动都要以幼儿的发展为出发点,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教育价值。然而,幼儿园班级生活常以时间表的形式对幼儿一日生活做固定程式的安排。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切活动都是按照表中的计划进行。幼儿只需要在教师的带领下按表中计划执行就可以,当然他们的所有学习、生活等活动都会在老师的计划和监督之下。这些事件的安排甚至详细到几点几分,其中包括上厕所等“小事”。尽管实际生活中,每种活动的时间并没有精确到分,但由此可以看出幼儿园领导和教师对幼儿生活行动的安排和控制。更何况幼儿园班级的一切学习、生活,都还是根据计划来,没有特殊情况,是不得擅自改动。可以说目前幼儿园班级管理处于一种基本上固定不变的状况。

(二)幼儿园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

1.在订立班规中规定的制度太多,太多的规则让幼儿听而不闻、视而不见或无所适从,收不到实质性的效果。在执行过程中,教师也并不秉着公平、守信,多鼓励、少惩罚,培养幼儿养成自觉遵守团体规定的习惯。

2.在教育实践中,教师由于对班级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往往过于严厉地批评犯错误的幼儿甚至对经常犯错误的幼儿动辄训斥,那么其结果就是幼儿害怕教师、并与教师疏远,或者是幼儿产生逆反心理,进而与教师对立。

二、幼儿园班级管理艺术的重要性

班级氛围,才能让幼儿有一个愉快的学习环境。幼儿知识与 经验 少,是非观念差,缺乏独立生活能力,他们不仅需要成人对他们生活上的细心照料,行为品德上的耐心引导,而且更渴望得到教师情感上的关爱与呵护。

(一)开放空间,自由创造——搭建幼儿表现的舞台

案例:班上新来的一个女孩,刚来园时,整天哭哭啼啼,老师说的话她只是听而从不说话,别的孩子在和好朋友做游戏、玩耍时,她就在一边看着,不笑、不说也不参与。对这样的孩子,我在教育、感化的同时,还考虑幼儿的接受能力,循序渐进,收到了好的教育效果。记得一次画画时,她的画纸中只有一个不怎么好看的小人,其他地方都是空白,我走到她跟前球下问时,她小声说不会画。我没有责备她,而是说:“噢,你会画小朋友啊,这条线画得很好啊,这次用一种颜色下次用两种好吧,你一定会越画越好的。”我通过鼓励,引导她进“门槛”,这里的“门槛”就是“能从用一个颜色到用两个颜色”。我对她要求适度,她容易接受,也容易做好。我总是激励她下一次前进一点,一年后,她的画中五颜六色,还会出现与众不同的丰富形象和图案,给我带来很大的惊喜。

案例反映的是幼儿个性差异和因材施教的问题。幼儿身上的闪光点、创造意识犹如那小小的露珠,需要教师倍加呵护,要是再经过老师的“放大”,那就会变成学习的动力和上进心。案例中的这个孩子,虽然一开始画得不像样,但她心思细腻,性格安静。于是,教师不厌其烦地鼓励她、引导她,活动中和她一起聊天、游戏,在轻松、开阔的思维空间中,慢慢地使这个孩子对自己充满了信心,激起了孩子心中的 想象力 和表现力,开发了她的潜力,使画画成为她的 爱好 和强项。总之,班级管理工作中,幼儿教师要尽量发挥孩子的优势特长,发掘孩子的潜能,并给予信任和支持。

(二)良好的幼儿园班级 文化 是班级管理的核心

在班级班规管理方面,教师让孩子自己亲身参与讨论制定,充分体现了民主思想,调动了孩子的积极性、主动性。如解决孩子因争抢玩具而出现吵架的问题,我们通过分析争抢和吵架带来的不良影响后,遂与孩子共同讨论,制定了一个尝试方案:允许孩子每周带一件自己喜欢的玩具来园。刚开始,几乎所有的孩子眼中只有自己的玩具,不愿意与同伴分享。但到了第三天,他们对自己带来的玩具不再具新鲜感了,发现其他孩子手中的玩具更具吸引力,于是他们自觉地、主动地与同伴交换玩具游戏。这样既满足了孩子可以带最喜欢的玩具上幼儿园的心愿,也避免了孩子因争抢玩具而吵架,同时也让孩子学会了与人分享。

参考文献:

[1]张赛. 浅析幼儿音乐教育中兴趣培养的重要性及培养方式[J]. 科技信息,2008.

[2]王乃铭,钱峰. 学前心理学[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在各领域中,大家都经常看到论文的身影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提高我们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你知道论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浅谈幼儿园的常规教育,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强调指出:“幼儿园教育应根据幼儿的需要建立良好的常规”,“常规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关注个别差异,促使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可见,幼儿园常规教育旨在促使幼儿了解、接受、遵守幼儿园集体生活所需的各种行为规则,养成相应的习惯。

一、常规教育的目的

俗话说得好“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幼儿良好的常规也是要从幼儿身边的每件小事做起,从日常生活做起。这里提到的常规其实是很广泛的,它包括了生活常规、学习常规,而生活常规隐含了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集体规则意识的培养等等。

实际上,常规它本身不是目的,也不是仅仅为教师完成自己预设的教育活动提供便利,它不应单纯是为教育活动提供服务,而更是应为幼儿主体服务。我们所提的常规教育,它的根本价值和终极目的应在于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我们不能用孩子心灵、想象的自由来换取所谓的整齐划一的常规纪律。

二、幼儿园常规管理教学的误区

由于在教学实践中,过多考虑将常规用于教师管理孩子的方法和手段,在常规实践中,就很容易在常规教学认识和实施上造成如下几个方面的误区。

(1)常规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前提。“幼儿常规不好,什么都白搭!”这是一句在教师口中常被提及的话语。言外之意,常规就是一切教育活动开展的前提。老师们不难发现,当幼儿投入到他们真正感兴趣的活动中的时候,他们发自内心地,体现出了极大的学习自主性。此时,教师强调常规和纪律则成为多余。所以,我认为教育活动开展的真正的前提是幼儿内在自由的学习兴趣和动机,而不是常规。

(2)教育方法失当,常规被作为对幼儿行为进行限制管理的方法和手段。在班级常规教学中,经常能听到老师发布“不能乱丢玩具”、“不许大声说话”等禁令。而当幼儿出现了违规行为的时候,则过多地采取讲道理甚至压服的手段,迫使幼儿“就范”。然而,我们可以看到,在教师反复多次的讲授、强调常规要求之后,幼儿却很难表现出相应的行为。所以,我认为常规教育不应是依赖由“外”到“内”地强迫灌输与反复强化,让幼儿被动接受规则,而是创造条件让幼儿“内生”出规则,引导他们主动建构规则。

三、幼儿园常规教学实践中的反思与策略

正如前文所述,常规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幼儿的社会化,使他们更加健康快乐地生活。为此,我们应该正本清源,还常规教育以应有的作用。

(1)尊重个性,避免给幼儿强加不必要的规则。要知道,真正有利于促进幼儿自由发展的常规教育是在教师的民主而不是强制的方式下实现的。我们要促使幼儿形成内在的纪律意识,而不是屈从于外在的控制。因此,教师在安排幼儿的一日生活时应减少不必要的常规,避免过多的限制和统一的管理,提供“有准备的环境”,让幼儿体会规则带来的和谐和自由。

(2)赋予自由,形成积极主动的纪律意识。早在20世纪初,蒙台梭利就阐明了“以儿童自由为基础”的纪律观,即纪律是通过自由获得的。因此,常规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应是发展幼儿内在的自由,形成积极主动的纪律意识。

(3)给予赞美,多给孩子以正面的引导。“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但每个幼儿总有他们值得表扬的地方,要多发现幼儿的闪光之处。在常规教育中,教师应多从正面引导幼儿,树立幼儿的自信心,对孩子正确、良好的行为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久而久之使之巩固、以形成良好的习惯。

(4)导入实践,在一日活动中各环节中经常性地进行行为练习。良好的常规习惯是靠练习而形成的。例如在饭后漱口时,我发现幼儿的浪费水的现象很严重。为此,我做了一个小实验,将水龙头只开一滴一滴的水,一节课下来,小朋友发现水早已经满了。通过实践,让幼儿从节约很不起眼的几滴水开始,逐步增强了幼儿遵守规则的自觉性,幼儿逐步养成了良好的常规习惯。

四、结论

我们需要充分给予幼儿展示个性的自由,多尝试使用“你能做到……你会……”或者“如果你能……我们都会为你感到高兴”等鼓励性语言,将自己的教育行为由一味的限制转变为积极的期望、鼓舞和指引,支持幼儿对规则的主动建构,帮助幼儿体验到规则或纪律为自己带来的乐趣。进而使得常规纪律能自发的从幼儿心中滋生,并被长效的遵守执行。

参考文献:

[1]孙爱琴.幼儿园常规教育的文化批判.兰州:西北师范大学.

[2]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刘北成,杨远婴,译.上海:三联书店.

[3]郑三元.幼儿园常规教育的困境和出路.人民教育.

[4]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

[5]3~6岁儿童学习和发展指南.人民教育出版社

[6]蒙台梭利.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科学方法.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拓展:

幼儿常规教育是幼儿德育内容之一。对幼儿进行正确执行一日生活中各个环节的具体制度和行为准则的教育。通过入园、晨检、早操、上课、游戏、劳动、娱乐、散步、盥洗、进餐、午睡、喝水、入厕、穿脱衣服鞋帽和离园等各项活动, 使幼儿学会按时作息,有规律地生活,愉快、稳定、有秩序地参加活动,形成一系列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生活卫生习惯,掌握最基本的活动技能,保证幼儿身心健康、行为文明,并能较好地适应集体生活和符合各项活动要求。

教育中应注意:

(1)由简到繁,循序渐进,逐步增加新规则;

(2)讲解说理与掌握技能并重,使幼儿知道执行规则的意义,掌握实行每项规则的方法和程序;

(3)对执行常规有特殊困难的儿童,深入细致地进行个别教育;

(4)经常练习、检查和督促,使幼儿的行为逐渐熟练,成为习惯。

幼儿园常规管理论文3000字

幼儿园的常规 教育 是指幼儿园对幼儿进行一天的生活安排和行为准则,特别是在大班教育显得极其重要。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浅谈幼儿园大班常规教育的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幼儿园大班常规教育的论文篇一:《浅谈幼儿园大班幼儿的常规培养》 摘要:幼儿的常规培养主要包括了以下若干方面;如行为以习惯以及个人习惯的常规培养、卫生方面的常规培养、学习及其体育活动的常规培养等等。 关键字:幼儿园;大班;幼儿;常规培养 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个人习惯,可以更好的做好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过渡的过程,同时,幼儿的常规培养也是一个班级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有利于幼儿发展的重要教学手段。随着幼儿年龄的不断增长,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以及辨别是非的能力都有了相应的发展和提高,这些都为大班幼儿常规培养提供了较为有力的基础和保障。 一、爱的奉献、心的引导 作为教师要在日常的常规培养中,给予幼儿更多的爱心和耐心,用心去引导他们,提升教师在幼儿心中的良好形象,使孩子能充分的去信任老师。在幼儿园的日常活动中,我们要用心去感受孩子的一言一行,不要盲目的批评孩子,觉得幼儿哪里做的不对、不好,出现问题的时候,我们要耐心的去询问,问问孩子为什么要这样做,是不是有其他我们不知道的一些原因促使他们这样做。当得到答案后,我们要再根据实际的情况来对幼儿进行教育。当幼儿在一个问题上表现的比较好,比如;对其他小朋友以及老师有礼貌、可以独立把饭菜都吃干净、能自己独立的整理自己的物品或是自己叠被子等等。这时老师要给予一定的表扬和鼓励;老师要常对孩子说:“你真棒,做的真好,你是最棒的。”对于幼儿在任何方面的进步我们都要及时的和家长沟通,使孩子能更有成就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促使他们有意识的去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树立榜样,以身作则 对于大班的孩子,独立自主的要求提高了,在班级常规的指定上要充分发挥幼儿的能动性。比如:我给班里每个孩子安置了一个“小书柜”,自从有了这个小书柜,孩子们的学习用品就能自己安放得整整齐齐了,而且给我们教学活动减少了不必要的等待。如开放式的区域环境,让孩子们有玩、能玩,区域里的规则图示在区域值日生带领下能如实执行了,从此班上杜绝了你追我赶的坏习惯。 要想更好的教育孩子们,我们教师更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要以自己为孩子们的榜样,要以良好规范的行为感染孩子,给予孩子们规范的形象熏陶。如果幼儿每天都在一个清洁的教室进行学习和游戏,老师的仪表整洁、物品摆放整齐,老师与老师之间的交流亲切友好。正如“孟母三迁”的 故事 ,这样可以让幼儿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潜移默化的受到这样好的影响。因为老师可以说和孩子接触的时间比较多和幼儿的感情也比较深厚,很多幼儿以自己的老师为榜样、为模仿的对象,这个时候的孩子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喜欢模仿大人说话的方式、生活的方式以及如何与他人相处等等。 我们还可以利用榜样的激励法,就是当幼儿在老师或父母身上学习到良好的行为习惯时,我们要给予一定的表扬和肯定,也可以适当的给予奖励,比如;奖励幼儿小红花、小图章或是一些糖果等等。让幼儿知道什么样的行为是好的,是自己要学习的,这样使其不断的在这样的反复中改掉自己不良的个人习惯。因为这时候幼儿对是非的辨别还非常的模糊,只是对大人们的表扬以及奖励很重视。我们的老师恰恰就是可以有效的利用这一点,对幼儿好的行为习惯,特别是遵守常规纪律的小朋友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表扬,并以此为其他幼儿树立小榜样,用这样的 方法 使幼儿养成良好的个人习惯。对于幼儿良好行为的肯定和表扬,是巩固其良好的个人行为最好的方法。被人重视、喜欢、肯定和表扬是每一个幼儿的心理需求,及时的鼓励和肯定孩子也是满足他们这种心理需求最好的方式。 三、反复巩固、贵在坚持 (一)我们要注意在日常的常规培养中,讲求适当的方式方法,不要急于求成,要以循序渐进的方式,从小事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从简单到复杂,通过这样的一个过程,使幼儿良好的习惯渐渐的养成。在这里我们要特别注意的是;幼儿的稳定性不强,对于新的行为习惯或事物的接受、理解的能力都有很大的差异。教师要根据每个幼儿不同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指导,要多与幼儿交流,要耐心的指导。 (二)一旦幼儿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建立以后,需要不断的去巩固和加强。这种巩固就需要教师对幼儿的行为习惯进行定期的检查和点评,从而使幼儿在日常的生活中自觉的养成和遵守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巩固的基础上,教师更要鼓励孩子坚持良好的个人行为习惯。比如;在洗手、外出的时候,常常会发生拥挤、吵闹的情况,此时老师要给予幼儿适当的提醒,但是效果并没有预期的理想。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反复的提醒和规范,达到最好的效果。对于行为习惯表现比较差的个别孩子要进行个别的批评教育。一段时间后大班的孩子就可以养成并遵守相应的规则。 (三)要使幼儿形成一个良好的日常行为规范,在这里我们还要特别注意的就是坚持。个人行为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正所谓“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老师要制定出一套有限的常规培养的方法,结合每天的常规培养和学习使大班的幼儿达到要求的水平。一套方法要有统一的标准和执行力度,不能一个课程的老师严格遵守,另一个课程的老师就不严格遵守,使幼儿松松紧紧,不利于幼儿常规习惯的形成。只有统一的标准,统一的执行力度,才能使幼儿的常规培养保持稳定的状态。 四、结语 幼儿的常规,是一个班集体形象的展现,也是带班老师班级管理水平的体现。我想,只要有爱心,拥有恒心,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促进幼儿良好的个人习惯的养成,一个班集体一定会积极健康的发展,成为每个孩子快乐成长的家园。幼儿的各项常规教育培养以及良好的个人习惯的养成都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做到的,做为一名幼师,对于幼儿的培养我们要从点滴做起,通过长时间坚持不懈的努力对幼儿进行常规的培养。陈鹤琴先生曾说过:一个人只有养成良好的习惯,才能受用终生;相反,习惯养的不好将会影响他的一生。不良的个人习惯不仅仅不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在一定的程度上还会影响到幼儿的交往能力以及人际关系的和谐。幼儿园的常规教育对于幼儿各方面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在日常的幼儿管理中要对幼儿进行系统的常规培养,处处做个有心人,为幼儿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让他们从小就养成自我服务的意识。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个人习惯。当然,这些并不是只单靠老师一个人,而是需要全社会、家庭给予我们更多的关注和支持,从幼儿做起,从老师、父母做起,为幼儿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常规教育是幼儿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常规教育也是孩子学会适应集体生活并具备初步独立的生活能力,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较好的组织纪律的重要手段。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幼儿园常规教育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对幼儿园常规教育的反思》

[摘要]常规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践中常规教育常常被异化为对幼儿严格管理和过分限制,以期用高控制手段求得表面上的安静、有序。常规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应是发展幼儿内在的自由,以帮助幼儿形成积极主动的纪律意识。

[关键词]幼儿园常规教育;纪律;秩序;自由;社会

[中图分类号]G6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604(2008)05-0024-03

幼儿园常规是幼儿在幼儿园一日生活各个环节中应该遵守的基本规则。大致包含三方面内容:各类活动和休息的时间安排。一日生活各个环节的制度,幼儿基本的行为规范。幼儿园常规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幼儿在了解幼儿园常规的基础上学会自我控制。

对于刚入园的幼儿来说,班级是其人生中加入的第一个正式的社会组织。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作为一个社会组织,它有要求其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组织秩序。幼儿一旦进入班级生活。就从自然式的家庭生活中走出来,开始接受群体生活规范的约束。我们知道,幼儿期是个体个性形成的重要时期,帮助幼儿在这个个体社会化的初级阶段逐步认识、理解和掌握常规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它能够帮助幼儿适应幼儿园环境和集体生活,使班级形成良好的秩序。

一、幼儿园常规教育的某些现状及分析

常规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但是在实践中,常规教育却常常被异化,这一现象已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笔者拟从常规教育的目的、实施常规教育的手段以及途径三个方面对幼儿园常规教育的某些现状进行分析。

(一)常规教育的目的

就幼儿园常规而言,卫生常规、行为习惯常规和学习活动常规较受关注。卫生常规可以细化为进餐常规、喝水常规、盥洗常规、卫生常识等;行为习惯常规可以细化为入园常规、礼貌常规、坐姿常规、午睡常规、上下楼梯常规、散步常规等:学习活动常规可以细化为教学活动常规、晨运及早操常规、游乐场常规、沙池常规、体能游戏常规等。常规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幼儿学习在集体中生活,发展幼儿的自理和自律能力。

然而。在实践中有的教师却异化了常规教育的目的。例如,幼儿园规定幼儿在进餐时要保持安静,不挑食、不剩饭,其目的是为了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但有的教师片面地理解常规的内容,为了不使幼儿剩饭菜,他们会强制要求幼儿吃下所有饭菜。由此,有的幼儿不得不合泪吞下所有饭菜。虽然从表面上看幼儿确实吃完了饭。但幼儿是在不愉快的情绪下吃完的,这对幼儿的身心健康很难说是有益处的,也很难说能促使幼儿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又如,幼儿园午睡常规的出发点是保障幼儿的睡眠时间。但幼儿之间个体差异很大,有的幼儿很难入睡,午睡对他们来说是一种煎熬。但是,许多教师为了方便管理,要求所有幼儿必须午睡,即使睡不着也必须躺在床上,不能进行其他活动。再如,有的教师为了让幼儿达到常规的要求。给幼儿增加一些不必要的限制:常规要求幼儿在活动室里活动时要轻声说话,不要乱扔玩具,于是,有教师为了营造一种“安静有序”的教学环境,强制要求幼儿遵守他制定的补充“规则”――禁止操作部件细小、不易收拾或容易发出响声的玩具。

上述现象表明,教师把常规视作一种强制性的标准了,为了达到这一标准而对幼儿进行严格的“管理”。于是常规教育便成了教师对幼儿进行严格控制的过程。

(二)实施常规教育的手段

幼儿一入园就进入了常规教育的“视野”。教师常常需要借助各种管理技术来规范幼儿的行为,以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也保证幼儿园正常的保教秩序。

念儿歌是幼儿园常规教育中常用的手段之一,其基本方法是让幼儿反复诵读有关儿歌,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幼儿通常都很喜欢诵读具有音乐韵律的儿歌,因此教师经常借助儿歌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如:“卷起两个小袖口,轻轻拧开水龙头,我把小手伸出来,洗洗我的一双手……”又如:“小手拍拍放枕边。身体转向右侧卧。风不吹,树不摇,幼儿园里静悄悄。我是一个乖宝宝。规规矩矩睡午觉。”简单的规则,合辙的韵律,再加上朗朗上口的词句,能有效代替教师苦口婆心的说教,增加常规教育的趣味性。幼儿也会因为常规教育过程中良好的情绪而抑制了行为受限制引起的不快,在不知不觉中理解和接受常规。

虽然念儿歌是实施常规教育的有效手段,但是有些教师不恰当地运用这种教育手段,使得儿歌也成了对幼儿的一种约束。例如,有些教师常常把常规教育当作一个独立的教育内容来传授,在集体教学活动时专门抽出时间来教这些儿歌,让幼儿机械地反复诵记。希望幼儿能够通过诵记的方法记住这些常规,并在一日生活中遵守这些常规。而当幼儿违反了某些常规时。教师又会要求幼儿重新诵记这类儿歌。甚至对幼儿进行反复的训诫和说教。事实上。常规教育应该选择合适的时机,无论是洗手歌还是午睡歌都应该在幼儿的活动到达这一环节时自然地进行,使幼儿能在当前的活动中贯彻实施,在不知不觉中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

(三)实施常规教育的途径

正如福柯所讲:“纪律的第一个重大运作就是制定活动表,把无益和有益的乌合之众变成有秩序的群体。”制定生活制度就是对幼儿一日生活中各主要环节的时间和顺序作出安排,将幼儿在园生活细致地划分为不同的时间段,并依据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以及劳逸结合等原则,作出合适的安排。幼儿一日生活中所有的环节及其时间都应该是经过精心安排的,这种安排使得常规教育也有效地“进驻”到幼儿生活的各个环节,因此,制定合理的生活制度是实施常规教育的有效途径。

合理的生活制度为幼儿园教师保育、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依据,保证了幼儿良好的作息规律,有利于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时间感、秩序感。然而,教师在执行生活制度的过程中却存在一些误区,使得常规教育无法产生应有的作用。

例如,幼儿常常被教师牵着鼻子走,不知道自己接下来要做什么,只是盲目跟着教师转。只知道“老师要我这样做。大家都是这样做的”。

又如,一日生活中的环节太多,环节之间过渡太快、太突然。有些教师对过渡环节的组织不太重视,形式较为生硬、死板,当幼儿达不到教师的要求时。个别教师还采取强制或恐吓的方法。午睡起床时间,有的幼儿没有睡醒,还想继续睡,教师就板起面孔说:“快点起床了。再不起床下午就不准回家了。”于是,幼儿只好被迫进入教师要求的活动状态。

再如,一日生活中存在过多的限制和统一的管理。集体活动时间远远多于个体自由活动时间。教师总是要求全体幼儿在同一时间做同一件事,在午睡时间所有幼儿必须午睡,即使睡不着也要躺在床上;先拿到食物的幼儿必须等到教师统一号令才可以开始吃饭,等等。其实类似上述的做法并非常规教育的本意,也不利于幼儿从道德的他律阶段过渡到自律阶段,从而形成积极主动的纪律意识。

二、常规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幼儿内在的自由

常规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幼儿的社会化。使他们更加健康快乐地生活。然而在异化了的常规教育中。教师采取的是“防范式”的教育手段,以“高控制”求得表面上的井然有序。因此,常规教育常常陷入这样的怪圈:高控制形成幼儿对教师的高依赖。这种高依赖反过来影响幼儿的自主性和规则意识的形成。最终导致幼儿缺乏对行为的自我管理意识和能力,而这又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教师对幼儿的控制。幼儿园的常规教育反而限制了幼儿的发展。为此,我们应该正本清源,还常规教育以应有的作用。

(一)避免给幼儿强加不必要的规则

蒙台梭利指出:“我们应该尊重儿童早期的个性表现,避免抑制孩子们的自发活动,避免蛮横无理地强加各种任务,加重孩子们的负担。”

真正有利于促进幼儿自由发展的常规教育是在教师的民主而不是强制的方式下实现的。教师不能为了求得表面上的安静,为了方便自己的管理,而给幼儿制定一些不必要的规则。不必要的规则对幼儿来说无疑是一种限制。它不利于提高幼儿的自制能力,也不利于幼儿由他律向自律的发展。我们要促使幼儿形成内在的纪律意识。而不是屈从于外在的控制。因此,教师在安排幼儿的一日生活时应减少不必要的常规,避免过多的限制和统一的管理,提供“有准备的环境”,让幼儿体会规则带来的和谐和自由。

(二)形成积极主动的纪律意识

早在20世纪初,蒙台梭利就阐明了“以儿童自由为基础”的纪律观,即纪律是通过自由获得的。她指出,“当一个人称他为自己的主人。在需要遵从某些生活准则时,他能够节制自己的行为。我们就可称他是守纪律的人”;“这种纪律蕴含着与旧时代那种绝对的、不容讨论的、高压下的‘不许动’截然不同的教育原则”;“教师的任务在于使孩子不要混淆好与不动,也不要混淆坏与活动”:“我们的目的是建立积极的纪律而不是建立静止不动的纪律、被动的纪律、屈从的纪律”。

如果我们把常规教育的目的简化为要幼儿“听话”。那么这种常规教育实质上是在教幼儿学会忍受。学会迎合与伪装,学会迂回和讨价还价。这种理念和行为是以牺牲幼儿的主动性为代价的。幼儿只是盲目地遵从教师的要求,为了避免受罚而被动地遵守规则,在教师视力不可及的范围照样“我行我素”。

教育家洛克早就指出,驯良死板的儿童既不会吵闹,也不会使成人受到任何干扰,但是这种儿童终生终世对于自己和别人都没有用处,不可能有什么作为。我们培养的儿童终究是要走向社会的,因此,常规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应是发展幼儿内在的自由,形成积极主动的纪律意识。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幼儿园常规教育论文

浅谈幼儿园班级常规管理论文

在各领域中,大家都经常看到论文的身影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提高我们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你知道论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浅谈幼儿园的常规教育,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强调指出:“幼儿园教育应根据幼儿的需要建立良好的常规”,“常规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关注个别差异,促使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可见,幼儿园常规教育旨在促使幼儿了解、接受、遵守幼儿园集体生活所需的各种行为规则,养成相应的习惯。

一、常规教育的目的

俗话说得好“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幼儿良好的常规也是要从幼儿身边的每件小事做起,从日常生活做起。这里提到的常规其实是很广泛的,它包括了生活常规、学习常规,而生活常规隐含了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集体规则意识的培养等等。

实际上,常规它本身不是目的,也不是仅仅为教师完成自己预设的教育活动提供便利,它不应单纯是为教育活动提供服务,而更是应为幼儿主体服务。我们所提的常规教育,它的根本价值和终极目的应在于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我们不能用孩子心灵、想象的自由来换取所谓的整齐划一的常规纪律。

二、幼儿园常规管理教学的误区

由于在教学实践中,过多考虑将常规用于教师管理孩子的方法和手段,在常规实践中,就很容易在常规教学认识和实施上造成如下几个方面的误区。

(1)常规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前提。“幼儿常规不好,什么都白搭!”这是一句在教师口中常被提及的话语。言外之意,常规就是一切教育活动开展的前提。老师们不难发现,当幼儿投入到他们真正感兴趣的活动中的时候,他们发自内心地,体现出了极大的学习自主性。此时,教师强调常规和纪律则成为多余。所以,我认为教育活动开展的真正的前提是幼儿内在自由的学习兴趣和动机,而不是常规。

(2)教育方法失当,常规被作为对幼儿行为进行限制管理的方法和手段。在班级常规教学中,经常能听到老师发布“不能乱丢玩具”、“不许大声说话”等禁令。而当幼儿出现了违规行为的时候,则过多地采取讲道理甚至压服的手段,迫使幼儿“就范”。然而,我们可以看到,在教师反复多次的讲授、强调常规要求之后,幼儿却很难表现出相应的行为。所以,我认为常规教育不应是依赖由“外”到“内”地强迫灌输与反复强化,让幼儿被动接受规则,而是创造条件让幼儿“内生”出规则,引导他们主动建构规则。

三、幼儿园常规教学实践中的反思与策略

正如前文所述,常规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幼儿的社会化,使他们更加健康快乐地生活。为此,我们应该正本清源,还常规教育以应有的作用。

(1)尊重个性,避免给幼儿强加不必要的规则。要知道,真正有利于促进幼儿自由发展的常规教育是在教师的民主而不是强制的方式下实现的。我们要促使幼儿形成内在的纪律意识,而不是屈从于外在的控制。因此,教师在安排幼儿的一日生活时应减少不必要的常规,避免过多的限制和统一的管理,提供“有准备的环境”,让幼儿体会规则带来的和谐和自由。

(2)赋予自由,形成积极主动的纪律意识。早在20世纪初,蒙台梭利就阐明了“以儿童自由为基础”的纪律观,即纪律是通过自由获得的。因此,常规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应是发展幼儿内在的自由,形成积极主动的纪律意识。

(3)给予赞美,多给孩子以正面的引导。“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但每个幼儿总有他们值得表扬的地方,要多发现幼儿的闪光之处。在常规教育中,教师应多从正面引导幼儿,树立幼儿的自信心,对孩子正确、良好的行为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久而久之使之巩固、以形成良好的习惯。

(4)导入实践,在一日活动中各环节中经常性地进行行为练习。良好的常规习惯是靠练习而形成的。例如在饭后漱口时,我发现幼儿的浪费水的现象很严重。为此,我做了一个小实验,将水龙头只开一滴一滴的水,一节课下来,小朋友发现水早已经满了。通过实践,让幼儿从节约很不起眼的几滴水开始,逐步增强了幼儿遵守规则的自觉性,幼儿逐步养成了良好的常规习惯。

四、结论

我们需要充分给予幼儿展示个性的自由,多尝试使用“你能做到……你会……”或者“如果你能……我们都会为你感到高兴”等鼓励性语言,将自己的教育行为由一味的限制转变为积极的期望、鼓舞和指引,支持幼儿对规则的主动建构,帮助幼儿体验到规则或纪律为自己带来的乐趣。进而使得常规纪律能自发的从幼儿心中滋生,并被长效的遵守执行。

参考文献:

[1]孙爱琴.幼儿园常规教育的文化批判.兰州:西北师范大学.

[2]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刘北成,杨远婴,译.上海:三联书店.

[3]郑三元.幼儿园常规教育的困境和出路.人民教育.

[4]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

[5]3~6岁儿童学习和发展指南.人民教育出版社

[6]蒙台梭利.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科学方法.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拓展:

幼儿常规教育是幼儿德育内容之一。对幼儿进行正确执行一日生活中各个环节的具体制度和行为准则的教育。通过入园、晨检、早操、上课、游戏、劳动、娱乐、散步、盥洗、进餐、午睡、喝水、入厕、穿脱衣服鞋帽和离园等各项活动, 使幼儿学会按时作息,有规律地生活,愉快、稳定、有秩序地参加活动,形成一系列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生活卫生习惯,掌握最基本的活动技能,保证幼儿身心健康、行为文明,并能较好地适应集体生活和符合各项活动要求。

教育中应注意:

(1)由简到繁,循序渐进,逐步增加新规则;

(2)讲解说理与掌握技能并重,使幼儿知道执行规则的意义,掌握实行每项规则的方法和程序;

(3)对执行常规有特殊困难的儿童,深入细致地进行个别教育;

(4)经常练习、检查和督促,使幼儿的行为逐渐熟练,成为习惯。

幼儿园大班常规教育的论文篇二:《幼儿园常规教育研究》 摘 要:常规教育说得通俗点就是习惯教育,一个人习惯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生的成败。要培养一个人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从小抓起,基于幼儿正处于人生的初始阶段,具有可塑性强、自控能力差的特性,所以幼儿期是培养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期,应以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为主。即从情感培养和行为练习入手,通过树立榜样、正面鼓励、持续教育等方式,教育方法要针对幼儿特点,抓住幼儿教育这一关键时期,使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幼儿一生的发展都至关重要。 关键词:幼儿园;幼儿;教师;常规教育 在一次记者采访中,一名记者追问爱因斯坦人生哪个阶段的教育为其取得如此大成就奠定了基础。爱因斯坦说既不是中学教育,亦不是大学教育,而是在幼儿园受到的教育!他认为正是幼儿园的教育教会了他做人的最基本道理,更重要的是让他养成了很多良好的习惯,这些习惯对其最终的科学研究起到了非常大的推动作用。从爱因斯坦的回答中我们不难发现,幼儿常规教育的重要性,只有进行科学有效的常规教育,才能够让中国的花朵能够更加灿烂的开放,才能让其最终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 一、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表现 1.以自我为中心 幼儿以自我为中心就是指幼儿在任何情况,都以自己为主,做事只以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为出发点,不会考虑他人,且与伙伴之间的交往存在不合群、任性等诸多的问题。例如,有的幼儿喜欢某一样玩具时,就要人家无条件地给他,一切全由着自己的性子来,所有规矩靠边站。对于以自我为中心的幼儿家长要对其正确引导,否则长此以往就可能会造成幼儿自私自利的性格。 2.自闭行为 幼儿的自闭行为是指一些幼儿经常独来独往,对幼儿园的规矩、教师的要求也不怎么服从,也不喜欢与其他小朋友交流。例如,教师在上课时,大多数幼儿都能坐着听讲并且踊跃举手回答问题。而有自闭行为的幼儿却常常沉默不语,独自一人做自己的事情。 3.自理能力差 现在的独生子女,皆是家中的小太阳,家长对孩子的生活照顾的是无微不至,给孩子所有最好的,帮孩子做一切需要做的事情,最大限度地满足孩子的要求,从不在孩子面前说一声:“不。”正是这种无条件任从致使幼儿养成了不懂自理的恶习。鞋子掉了找老师、裤子下滑不会拉,甚至鼻涕流出来了也不会擦。就餐毛病更是多,在家里,这些孩子“粒粒皆辛苦”,家长为能让孩子“吃上一口”想尽办法,使足“计谋”,加剧了幼儿形成这种“陋习”。 二、幼儿常规教育的养成战略 1.以爱为名构筑起幼儿常规意识 (1)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 在平等和尊重、关爱和宽容、支持和引导中教育幼儿,满足幼儿的内在心理需要,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如,像妈妈一样关注幼儿的整体成长,支持幼儿的探究发现,鼓励幼儿尝试新鲜事物,参与幼儿的游戏活动等。 (2)做到严爱有度 教师的表情或动作往往会牵制到幼儿的心情,所以教师对幼儿的表扬要因人而异,要做到张弛有度。教师应该明白,一味欣赏、赞扬和放弃要求,后果会使幼儿任性霸道,不会和同伴友好相处,过于严厉,也会形成自卑、胆怯、畏缩等不良的心理品质。教师应是幼儿的合作者、支持者和引导者。 2.多种 渠道 促成幼儿常规的养成 (1)用儿歌让幼儿学习常规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在对幼儿进行日常生活行为时,教师可以把一些常规行为要求编成短小的儿歌,教给幼儿听,幼儿在学会儿歌的同时也就记住了相应的行为准则要求。 例如,在常规活动中,洗手、刷牙,入睡、穿衣服是很重要的环节,在培养和训练幼儿的过程中,幼儿经常不是把先后顺序弄错就是达不到家长和教师的要求。这时我们就可以采用儿歌的形式帮助幼儿记忆。基于儿歌通俗易懂,幼儿很快就能在大脑中记住和把握动作的先后顺序,并且能熟练地掌握其中要领。如,在幼儿进餐的时候,家长和教师就可以运用儿歌:小椅子,拉拉近,小小手,护饭碗,小调羹,舀一勺,低下头,张开嘴,大老虎,啊呜啊呜来吃饭!小鞋子,出洞子,小裤子,乘电梯,小衣服,吱扭吱扭上房子,使幼儿一下子掌握了基本的步骤。 (2)在故事中让幼儿理解常规 故事对于幼儿来说是没有抗拒性的,教师可以把幼儿日常生活学习的行为习惯故事化,让幼儿从 童话故事 中来理解日常生活学习的内容。既充分利用了幼儿活泼好动的特点,又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教师在与幼儿一起阅读时,可以用手指着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让幼儿的目光直接追随着成人手指所指向的画面部分,也可以提出一些诸如“画面上有谁”“她在做什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等观察性的问题,引导幼儿自己观察,在故事中理解常规的含义。在幼儿养成经常阅读的习惯和兴趣后,进行阅读故事的时候,教师还可以用手点读一些简单的、幼儿常见的字,使幼儿在阅读故事中将图文结合起来,这样做,一方面培养了幼儿的阅读理解能力,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幼儿的常规教育,为以后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3)在游戏中让幼儿学会遵守常规 幼儿年纪小,自制能力相对还不是很好,容易遗忘自己的行为,我们把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规则绘制成形象有趣、色彩鲜艳的标记图,设置在适应幼儿成长的环境中,以方便对幼儿的行为习惯及时认真地进行提醒。 比如,为了引导刚入园小班幼儿午睡时的小鞋子该如何摆放,我就事先剪了一对对“小脚丫”,把它们一一贴在每一张小床的右下角,幼儿很快就学会了如何摆放鞋子这一规则;盥洗室的水龙头墙上贴了如何洗手的步骤图,又为幼儿正确洗手作了指引。我们在楼梯口画上箭头帮助幼儿掌握“上下楼梯向右行”的规则……随着幼儿一天一天的长大和幼儿思维的发展,我们就可以把直观形象的标记图慢慢过渡过到抽象的符号标记,这些创造性的形象标记不仅便于幼儿更好地学会和遵守规则,开发幼儿的大脑,也便于教师的常规管理,使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水到渠成。 总之,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其必须贯彻落实在幼儿一日生活中的各个环节,需要教师对幼儿进行持之以恒的训练,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孙云晓,张梅玲. 儿童 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1. [2]林正文.儿童行为的塑造与矫正[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庞丽娟.教师与儿童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56-78. 幼儿园大班常规教育的论文篇三:《试谈幼儿园常规教育和学前教育》 常规教育指的是幼儿园对幼儿进行一日的生活安排和行为准则,它是幼儿从家庭融入社会集体这一阶段所必须接受的教育,也是学前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科学合理的常规教育对于幼儿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针对我国幼儿常规教育内容和方法中不利于幼儿健康发展的问题,从学前教育改革中幼儿发展为本的内容出发,提出了幼儿常规教育的创新举措。 一、幼儿发展为本在学前教育改革中的体现 关注幼儿身心健康和个性发展是学前教育改革中的重要内容,让幼儿教育目标重回幼儿本身,坚持以幼儿心理健康发展为主要价值取向,并注重知识技能与幼儿情感态度培养的结合。 1.注重幼儿创造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虽然幼儿的心理还不成熟,但幼儿却是存在发展潜能的生命个体。幼儿教育不仅是单纯的传授给他们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教育培养他们对个性和创造力的追求,从小就树立创造意识。在幼儿的实践能力培养方面,更多的是让幼儿在玩的过程中实现动手操作,要激发幼儿的兴趣,比如在涂画中通过造型的操作培养他们的空间思维能力,为以后的创作发展积累素材。 2.注重幼儿情感态度的培养 幼儿情感态度的培养主要是让他们去感知生活,通过生活中各种艺术表现形式提高幼儿对美的情感表达。他们在对事物的感知方面主要通过视觉来完成,教学中常常创造更多的条件让他们去接触生活,用心去感受生活。通过视觉去感受大自然的各种风光美景,通过艺术作品去感知不同色彩的艺术表现形式,逐渐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在审美情趣中逐渐形成自身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幼儿常规教育内容存在的问题 1.常规教育内容的构建忽视幼儿的主体性 幼儿的常规教育内容的构建往往是由教育者决定,但各种因素常常导致教育内容没有充分考虑到幼儿的心理特点和意向,反而造成幼儿的不情愿。比如某些教育者认为幼儿不具备成熟的思维能力,在常规教育中只要以服从教师的管理为主,长时间后,幼儿的常规行为便失去了发自内心需要的个性特点,不利于幼儿个性发展。 2.常规教育教学中的内容缺乏灵活性 受传统的幼儿常规教育的影响,许多教育者在幼儿常规教育中经常教导幼儿说“不听老师的话就不是好孩子”、“坐在自己座位上不许动来动去”等话语,这是因为许多教育者对幼儿的评价只用“好”与“坏”两个角度。所以常规教育内容也比较刻板,意在将幼儿打造成为教师言听计从的规规矩矩的人,抹杀了幼儿的灵性。 3.常规教育的方法单一 幼儿常规教育的方法应该多样性,这样才能多方位的促进幼儿全面发展,但实际的教育中,教育者常用的日常教育方法便是让幼儿玩游戏,首先讲解游戏规则和提醒注意事项,对违反规则的要求表演节目或讲故事。这种默守常规式的游戏特点不利于幼儿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提高,也忽视了幼儿 其它 方面的发展。 三、幼儿常规教育创新举措 1.让幼儿参与常规教育内容构建 常规教育的内容要体现幼儿的主体性,让幼儿也参与内容的构建中,以幼儿需要为导向,培养幼儿的主体意识。比如在我是解放军的游戏中,组织幼儿讨论如何做才能使动作更加标准,形象更接近解放军,让幼儿自己表达这一游戏需要注意的要点,然后在游戏的过程中针对出现的不规范问题加以修正。 2.教育方法要多样性 幼儿常规教育不仅仅是让幼儿玩游戏,还要采用更多的教育方法去促进幼儿发展,可以通过阅读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陶冶幼儿的情趣,增长他们的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的受到思想方面的启发、以及情感方面的感染和影响。另外,还可以通过情景表演方法让幼儿融入角色中,让他们在角色的扮演中去感知社会和体验生活。 3.加强教育者在常规教育中的示范作用 幼儿的 言行举止 很大程度上受到教育者的影响,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注重教育者良好形象的树立,教育者一身作则的同时,幼儿家长也必须形成良好的示范作用,为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营造适宜的成长环境。

幼儿园一日常规管理研究论文

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一、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内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内容是非常广泛的,包括品德习惯、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及学习习惯。良好品德习惯的主要内容包括:文明礼貌、友爱同伴、爱集体守纪律、爱劳动、诚实勇敢。文明礼貌具体是爱长辈、老师,听他们的话;见人有礼貌地称呼,会说“请、谢谢”等礼貌用语;不打扰成人谈话,不随便要与翻弄别人的东西,经同意才可接受他人的物品,并致谢。友爱同伴具体是与同伴友好相处,懂得关心他人、谦让他人,会合作,乐意分享与帮助别人。爱集体主要表现在遵守集体规则。爱劳动具体是愿意做力所能及的事。良好的生活习惯主要包括:良好的饮食饮水习惯、睡眠习惯、排便习惯。良好的卫生习惯主要包括:洗手、保持五官的清洁、正确使用手帕、保持身体清洁、保持环境整洁。良好的学习习惯主要包括:喜欢学习,对学习活动有兴趣,能集中注意力专心地某一项活动;有正确的读、写、坐的姿势;会按照一定要求去翻阅图书,能爱护图书文具,会整理这些用品。对于这些内容和要求,家长应该熟悉与了解,以便于在家庭中教育培养。二、当前家庭在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上存在的误区1、重智育轻德育家长对孩子技能与知识的学习较重视,而对幼儿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培养和意志力、坚持性、良好个性与性格的培养较为轻视。

生活常规是幼儿园为了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和生活基本能力,确保幼儿健康成长而制定的幼儿园生活各环节的基本规则与要求。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一日生活常规呢?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1.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培养幼儿的生活基本能力。幼儿的生活基本能力的培养,要从孩子的年龄特点出发,逐步增加难度与要求。如:小班新生刚入园时,教师可从培养孩子最基本的入厕、洗手、喝水、吃饭、拿餐点、整理玩具、穿脱衣物鞋子等技能,引导孩子为自己服务。这些活动是幼儿在教师的提醒、指导和帮助下很快能够实现的,在练习这些技能时,教师可以结合形象有趣的儿歌、生动好听的故事等形式开展,激发孩子我要自己做的意愿,技能的习得会给孩子带来成功感和愉悦感。中班孩子则可以自己学习叠被子等技能的培养。2. 提供游戏化的场景(机会)引导幼儿反复实践。生活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在幼儿刚习得技能的时候是非常愿意做这件事的,但如果一味地让孩子做,他们又会产生厌烦的情绪,因此我们可以创设游戏化的场景让孩子在游戏中反复实践,使技能得到练习与巩固。如:可利用角色游戏(区域活动)娃娃家,引导孩子扮演“妈妈”与“宝宝”相互督促进行穿脱衣服鞋子的练习;喂娃娃“吃饭”进到使用调羹的练习;“妈妈”、“宝宝”吃餐点,进行拿放餐点等技能的练习等。游戏不仅使孩子玩得开心,还能减轻孩子的心理压力,在孩子失败的时候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因为这里他们认为是某个角色做得不好,而不是他自己,很多孩子还会给这个角色(其实是他自己)加油鼓励,从而进行坚持不懈地练习,最终使技能得到巩固。3. 持之以恒,家园合力,形成良好的一日生活常规。保教人员密切配合,常抓不懈。保教人员之间密切配合、要求一致、常抓不懈是做好班级常规工作的基础。对于常规的规则,保教人员时刻要做到心中有数,不能因为某件事、某个人而轻易放弃常规的遵守,会使幼儿的常规不稳定,容易产生侥幸心理,只有保教人员和孩子们都来遵守,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当然,在班级一日常规的培养中,还有很多的方法,但都必须建立在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基础上,教师要从有利于孩子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调动一切有利的因素,引导孩子理解学会生活技能和遵守常规的重要意义,才能有效引导孩子愉快、主动地学习生活技能,遵守一日生活规则,才能使班级常规的管理取得预期的效果。

  • 索引序列
  • 幼儿园的常规管理毕业论文
  • 浅谈幼儿园常规管理论文
  • 幼儿园常规管理论文3000字
  • 浅谈幼儿园班级常规管理论文
  • 幼儿园一日常规管理研究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