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的经营管理人才在人力资本中处于最关键、最核心的地位,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优秀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不断涌现,归根到底还取决于良好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选拔与管理机制。本研究的目的就在于,通过实证研究的方式,深入分析与比较不同性质的企业对于经营管理人才在培养、选拔与管理方式上的异同,以及经营管理人才对这些问题的评价及满意度,从而探寻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选拔与管理规律,为促进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提供必要的依据。 一、研究方法与研究结果 问卷主要由5个方面的内容构成:基本情况、人才的选拔方式、培养方式、管理方式以及满意度,共30项。我们向江苏省13个省辖市3种不同性质的企业: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以及外资或中外合资企业的中、高级管理人员发放了1000份问卷,回收972份,回收率为%①。采取分层随机抽样的方式,根据各种类型企业的分布及中、高级管理人才的大致比例,确定了相应的抽样比例,然后用随机抽样的方式,按比例抽取被调查对象。去掉无效样本后,我们得到的样本分布如表1所示。 1.人才的培养 (1)培养方式。从调查中可以看到,目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接受培养的途径和机会较多,一般参加过多种形式的培训,其中%的人参加过企业内部上课培训,%的人参加了企业内部的实践锻炼,%的人曾被选送到企业外上课培训,另有%的人曾被选送到企业外实践锻炼,%的人被选送到国外上课培训,仅有%的人从未受过任何培训。 不同类型的企业对于经营管理人才的主要培养方式基本相同,但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更注重企业内部上课培训、企业内部实践锻炼以及企业外上课培训,外资或中外合资企业则相对更重视企业外实践锻炼以及送到国外上课培训的方式(见表2)。 (2)培养效果评价。被调查对象对所接受的培训总体上是满意的,当问及“培训对你在经营管理方面的帮助大吗”时,%的人认为“大”,%的人认为“较大”,仅有%及%的人认为“不太大”和“不大”。在这里,来自于3种类型企业的管理者做出的评价并无明显差异。 当问到“何种培训对你最有帮助”的时候,选择“企业内部实践锻炼”及“选送到企业外上课培训”的人分别占到%和%,选择“选送到企业外实践锻炼”的人占%,%的人认为“选送到国外上课培训”最有帮助,但选择“企业内部上课培训”的人仅占%,与上述受过企业内部上课培训的人数的高比率(%)相比而言,显然企业内部上课培训的效果不尽如人意。从表3可以看到,人们一般对自己参加过的培训评价较好,更倾向于选择自己参加过的培训作为对自己帮助最大的培训方式,也就是说,不管是何种培训,实际上都对企业经营管理者有较大的帮助,只有企业内部的上课培训例外。不仅未参加过该类培训的人对其选择较少,那些接受过企业内部上课培训的人也较少将之作为对自己帮助最大的培训方式。 (3)对培养方式及内容的要求。当进一步问到“你希望得到何种企业外培训学习的机会”时,%的人希望得到“短期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专项培训”,%的人希望“读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研究生”,%的人则希望被“选送到企业外实践锻炼”,另有%的人希望被“选送到国外参观学习”,%的人希望被“选送到国外进行短期学习培训”。显然,短期的专项培训、实践锻炼以及出国学习更备受欢迎。 对于“你认为目前的培训需要加强什么”的这一问题,超过半数以上的人(%)认为应该加强实用性,%的人认为要加强针对性,仅有%和%的人认为应该加强培训的理论性和普遍适用性。 2.人才的选拔 (1)选拔方式。从表4可以看出,目前企业对于经营管理人才的选拔方式是多样的,原有的“由政府或上级组织任命”的方式在经营管理人才的任用方面已不是主要方式,与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以及市场化的运作方式相关的一系列人才选拔方式在企业中已经得到了较好的体现,而“企业内部提拔任命”仍是目前最主要的人才选拔方式。显然企业目前所使用的人才选拔方式与我们调查对象所认为的比较好的方式是有差距的,他们更倾向于将“内部竞争上岗或民主选举”以及“公开招聘”作调查对象认为的较好方式之比较 单位:%为较好的人才选拔方式。被调查对象获得目前岗位的方式反映了企业实际使用的人才选拔方式。从调查中我们看到,被调查对象大多通过“企业内部提拔任命”得到目前的岗位,这一比例高达%,其次是“由董事会聘用”(%),还有%的人通过“公开招聘”上岗,%的人由“政府或上级组织任命”,%的人由“企业内部竞争上岗或民主选举”产生,还有%的人是“自己创业”,“从国外引进”的仅占%。可见,经由“企业内部提拔任命”上岗的人数所占的比例要远远超出任何其他方式。 不同性质的企业对经营管理人才的选拔有着较大的差异,在表5中可以看到,尽管“企业内部提拔任命”在3种类型的企业中都是主要的人才选拔方式,但外资或中外合资企业较少使用“内部竞争上岗”的方式来选拔经营管理人才,而较多采取“公开招聘”和“由董事会聘用”的方式;国有企业相对而言,则较少使用“公开招聘”与“由董事会聘用”的方式。 进一步比较来自于不同性质企业的管理人员对各种人才选拔方式的认同度,可以看到,“内部竞争上岗或民主选举”的方式在国有企业中得到的更多的认同,%的人认为这是比较好的人才选拔方式,而在民营企业与外资或中外合资企业,将之作为较好的人才选拔方式的人所占比例分别为%和%,略低于国有企业;“由董事会聘用”的方式却在民营企业内得到了更高的认同,%的人认为这是较好的人才选拔方式,而在国有企业及外资或中外合资企业,这一比例分别为%及%。 显然,中级与高级两类管理人才的选拔方式不尽相同。在本调查中,%的人是由政府或上级组织任命的,%是由董事会聘用的,也就是说,政府或上级组织的任命以及董事会聘用是目前企业选拔高级管理人才的主要方式。对于中级管理人才的选拔,主要是由企业内部提拔任命,我们的调查对象中有%是通过这种方式得到职位的。 (2)人才特质在人才选拔中的作用。能力在各个企业的人才选拔中是至关重要的。当我们问到,“对于经营管理人才的任用方面,你所在企业比较重视什么”的时候,高达%的人选择了“能力”,而人品也被放在了较为突出的位置,%的人选择了“人品”,选择“业绩”的人也占到%,“经验”和“学历”在人才的选拔中,则相对作用较小,分别只有%和%的人选择了它们。 企业在人才选拔中对于能力的高度关注得到了较高的认同,在“你认为对于经营管理人才的任用,什么更重要”这一问题上,同样有%的选择了“能力”,对于“人品”,人们也给予了较高的关注,高达%的人认为“人品”更重要,认为“业绩”与“经验”更重要的人分别只有%和%,而“学历”则最不为人所看好,仅有%的人认为学历重要。 按照不同企业的性质进一步来看,“经验”在外资或中外合资企业中得到更多的关注,该类企业中有%的人认为其所在企业在人才的选拔中比较重视“经验”,而在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这一比例仅为%和%;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在人才的选拔上更强调“业绩”,分别有%和%的人选择了“业绩”,外资或中外合资企业进行相应选择的人为%,明显地低于前两者;“人品”在民营企业中,被放到了更为突出的位置,%的人认为其所在企业比较重视“人品”,这一比例在国有企业为%,在外资或中外合资企业为%。 3.人才的管理 (1)激励方式。对于人才的激励方式较多,但薪酬以及升职乃是企业用来调动人才积极性的主要手段(见表6)。企业所采用的人才激励方式与被调查对象所认为的更能发挥激励作用的方式之间具有较高的一致性,除了股权这一项而外。由此看来,目前企业所采用的人才激励方式较好地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 我们试图对不同性质企业的人才激励方式加以比较,结果发现,相对而言,民营企业更多地使用了“股权”这种方式,民营企业中,选择此项的占%,国有企业以及外资或中外合资企业,选择此项的分别是%和%,低了10多个百分点,而在“升职”这一项上,民营企业则比其他两类企业低了近10个百分点,民营企业为%,而国有企业为%,外资或中外合资企业为%。我们还看到,“精神”鼓励在国有企业中被更多地采用,来于国有企业的调查对象中,有%的人认为本企业主要的激励方式是“精神”,而民营企业及外资或中外合资企业的同比分别为%和%。 (2)对业绩不良者的对待方式。从(表7)可以看到,对于那些经营管理业绩不佳的人员,企业常用的方式依次是“换岗”、“批评”、“降职”、“降薪”、“培训”、“辞退”。但目前企业所采取的这些对待方式与人们认为较好的方式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这表明,我们调查对象实际上将经营管理业绩不佳的原因归诸于经营管理知识与能力的欠缺,而不是主观上的未尽职,不努力。 不同类型的企业的对待方式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对于业绩不良的经营管理人员,国有企业更多地采取“批评”的方式(%),而民营企业与外资或中外合资企业则相对较少,选择率分别为%和%;在“辞退”这一项上,外资或中外合资企业的选择率是%,大大高于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和%;“换岗”也是国有企业较常采用的方式,对此的选择率高达%,而另两类企业相对较少采用,民营企业的选择率为%,外资或中外合资企业的选择率为%。总体看来,对于业绩不良的经营管理者,国有企业的对待方式更为柔性,外资或中外合资企业则更为刚性。 (3)人才流动。对于经营管理人才的流动,大多数企业都制定了相应的规定。在我们的调查中,%的人认为其所在企业对经营管理人才的流动有相应的规定,“而且比较完善”,%的人认为“有,但不完善”,认为“基本没有”的仅占%,“根本没有”的则微乎其微了,只有%。 比较不同类型企业对经营管理人才流动的管理规定可以看到,外资或中外合资企业的规定更加完善,有%的人认为其所在企业对经营管理人才的流动有着“比较完善”的规定,而来于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对此的选择率分别为%和%,低了10个百分点。 对于“你认为对经营管理人才的流动应采取怎样的措施”这一问题,%的人认为应以“市场机制为主,行政引导措施配合,有条件地放开”;%的人认为应“全面放开,由市场机制决定”;仅有%的人认为应以“政府措施为主,适当结合市场机制”。也就是说,在人才流动方面,人们越来越倾向于要求通过市场来进行人力资源的配置,而政府在这其中的作用更多地被定位于“搭台”,通过“建立相关法律法规,健全人才市场体制,开放人才市场,加强人才交流”来体现;尽管不少人提出应该“全面开放,由市场机制来决定”,但也是“在规范市场运作机制”的前提之下,“建立良好的企业家市场”,而市场运作机制的规范,非政府莫属。因此,政府的作用并没有被人们忽略。 二、分析与讨论 1.建立怎样的培养机制 从前面的结果来看,无论何种人才培养方式,主要还是企业的自主行为。我们的调查对象大多参加过多种培训,而且觉得对自己经营管理是有帮助的。现有的各种短期培训班解决了经营管理知识的普及问题,但职业化企业家以及经营管理者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学习与实践的过程,专业学习与专门训练相结合的过程,因此,需要为他们提供一个更为开放、便利的学习条件与环境。在此,政府的重要作用应该体现在建立起市场化、多渠道的人才培养机制,对社会性教育资源进行充分地整合,为各类经营管理人才创造学习深造的机会。而企业自身,也应将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作为提升其竞争力的重要方面,增加培训投入,积极开展针对中低级管理人才的培养,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加大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出国培训力度,把优秀的人才选派到中外合资的跨国公司、高新技术企业进行培养和锻炼,提高他们掌握先进管理知识、熟悉国际化运作惯例和接受最新技术的能力。 2.建立怎样的人才选拔机制 从前面的结果中可以看到,目前采取的最主要的人才选拔机制是“企业内部提拔任命”,尽管我们的调查对象中有近半数的人也是通过这一方式得到目前岗位的,但他们大多并不认为这是一种较好的人才选拔机制。而“企业内部竞争上岗或民主选举”以及“公开招聘”,是他们较为看好的两种人才选拔方式,虽然这两者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在使用过程中往往会面临一些技术问题,但它们最大的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这就是相对公正,为每个人提供了机会上的公平。建立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选拔任用机制是长期以来我们所寻求的,它符合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要求,为人才创造了脱颖而出的机会,相信随着这一人才选拔机制的逐步完善,将会逐步取代传统的“提拔任命的方式”。 3.建立怎样的人才管理机制 从调查中我们看到,调查对象大多对自己目前的工作状况是“满意”(%)和“比较满意”(%),两者相加,满意率达86%,而“不太满意”(%)和“不满意”(%)仅占14%。由于不同性质的企业采取了相对不同的管理方式,因此,我们对来自于不同企业的经营管理者的满意度加以分析,结果发现它们之间并无显著差异。但我们进一步分析他们为何满意以及为何不满意,却显示出了较大的差异。诚然,感到满意的原因主要是“自己的专业或特长得到了发挥”、“企业人际关系融洽,工作氛围好”以及“企业经营状况好”,但从对比中可以明显地看到,国有企业及民营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似乎更注重发挥特长的机会,相对而言,外资或中外合资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则更注重利益方面的激励。从不满意的原因来看,可以得出与上述基本一致的结论。 从前面的结果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国有企业及民营企业对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管理方式更加柔性和人性化一些,而外资或中外合资企业则更加刚性,但管理者们的满意度并未因此而产生显著的差异。因此,不同类型的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需求,建立起相应的人才管理机制,包括利益导向机制及约束机制。 注释: ①考虑到企业中、高级管理人员处于企业管理的核心与关键地位,对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管理模式有着更多的了解,因此,本次问卷调查的发放对象仅限于中、高级管理人员。
会计信息化人才工程是以会计信息化人才服务于社会的整个生命周期为研究对象,规划人才的教育和发展,其主要目标是:较低的人才开发成本;较长的可劳动周期;较好的能力;满足社会需求并有一定的前瞻性。会计信息化人才的充足是解决一系列会计信息化问题的关键。本文从会计信息化人才的素质要求出发,从四层人才开发主体角度进行探讨,强调终身教育和人才的有效配置,最终实现会计信息化人才价值的最大化。 【关键词】 人才工程;终身教育;人才配置 我国会计信息化建设历经30年的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也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理论研究的滞后、理论研究与实务脱节、信息资源的建设严重滞后于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会计信息化应用水平停滞不前难以深入、信息化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备,特别是高水平会计信息化人材的匮乏等。本文将重点研究会计信息化人才工程体系。 人才在会计信息化系统中的决定性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能否和如何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才工程体系,是进行会计信息化体系探索的重要任务,充足的高素质人才是解决会计信息化现有和潜在问题、推动会计信息化发展的重要保证。 一、会计信息化人才的素质要求及现状 会计信息化人才作为一种专业人才,既有人才的一般性特征,也有其特殊的要求,这两方面是不可分割的。一般性特征的提高有赖于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是人才成长的宏观环境;特殊性要求的强化有赖于行业内各参与者的共同努力,是专业人才发展和提高的相对微观的环境,是会计信息化业内力所能及的努力目标。认识的过程是从普遍到特殊,又从特殊到普遍的循环往复、无限发展的,在认识会计信息化人才的素质要求的过程中,应从人才的一般性出发,进一步研究其特殊性,并以此丰富对于人才的一般性认识。本文的目的是对会计信息化人才的工程体系探索,因此重点关注会计信息化人才的特殊性研究,其一般性特征及特殊性对一般性的作用不做过多探讨。 (一)会计信息化人才的一般性特征 人才是一个系统结构,它是心理素质和生理素质相统一的整体。心理素质包括知识、能力、品行等,生理素质包括精力、体力、体质等。在这个系统中,生理素质是基础,能力是核心,品性是关键。会计信息化人才作为会计信息化行业的专业人才,也必然从属于上述结构和范畴。会计信息化工作具有辅助设备复杂、知识更新快等特点,在进行有针对性的防护和锻炼,保持良好的身体素质的基础上,需重点关注基本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和发展。 在会计信息化系统中,能力是人对系统作用的上限,它是以知识为基础,结合个人的经验、智力等因素使个人的潜能得到有效的发挥;能力体现在人才的工作能力和适应能力上,是人才尽量发挥系统的效能、尽快适应系统的决定性因素,受经济、社会、科技迅速发展的影响,会计信息化人才的能力应包括科研能力、开发、应用与操作能力、专业能力、沟通与团队协作能力、外语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等。 品性是需要重点关注的因素,它是人的能力对系统贡献的乘数因子,决定系统效能发挥的大小和方向。在信息化系统中,自动化程度提高,人对系统的影响能力扩大,一旦人的品性出现偏差,对系统的破坏能力和作用将被有效放大,因此尤应关注品性的培养。培养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和道德修养,不仅是会计信息化人才开发者的任务,也是全社会共同的目标,贯穿人的整个生命周期。德、智、体三者的结合才是人才的最基本的要求,也是会计信息化人才的一般性特征。 (二)会计信息化人才的特殊性要求 会计信息化人才的特殊性根源在于其人才知识结构的特殊性,知识决定了人才的特点及其发展途径和方式,因此首先确定会计信息化人才的知识结构是挖掘会计信息化人才特殊性要求的最有效的途径。在确定人才特殊性要求的基础上,可有针对性地进行会计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各参与者从自身角度贡献自己的力量,为会计信息化人才的发展提供动力和环境。 信息环境下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应该包含四个层次:常规知识、会计专业知识、信息技术知识与商务知识。 1.常规知识。深厚、广博的常规知识是一个人受教育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同时也体现了人的素质。作为会计专业的从业人员应该掌握以下的常规知识:外语、数学、经济学基础等。 2.会计专业知识。包括:会计学基础、财务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税务、审计、会计理论、职业道德等。要强调的是,会计人员所掌握的专业知识不能停留在书本、准则与制度上,要融会贯通,应用职业判断分析、解决非常规问题,灵活应变。 3.信息技术知识。在信息化社会中 ,掌握信息技术知识不仅是职业需要也是生活需要,因此把它从常规知识中单列出来加以强调。会计人员必须掌握以下信息技术知识:信息检索与获取、办公自动化、商务相关信息技术知识(包括:电子数据交换、电子汇兑、信息安全、电子商务系统等)、管理信息系统、计算机文化基础、常用软件工具使用、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软件开发与维护、系统分析与设计。 4.商务知识。包括金融、税收、法律、营销、管理、宏观经济和商务礼仪等。 上述知识结构是由会计信息化产业对人才的客观要求决定的,是对会计信息化人才的群体性要求,个体应根据具体岗位的不同,有选择的进行知识积累,接受教育培训,并根据能力和职位的高低,按照初级具备系统操作能力、中级具备系统管理和分析能力、高级具备研究和创造能力以及深层次的系统应用能力的标准,在广度和深度上进行有针对性的计划和实施,尤应注意沟通能力的培养。 (三)会计信息化人才现状及原因 目前我国满足上述素质要求的会计信息化人才从数量上看非常短缺,从质量上看,无论是能力还是知识结构都难以达到会计信息化人才的相关标准。 造成上述问题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会计信息化的飞速变化。不仅信息技术本身在飞速发展,同时这种发展也促使一些以往难以实现的理想管理方法和理念得以实现,促使会计信息化系统必须不断进行更新和完善,对相关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研究、开发、应用、评估、监理、审计、咨询都对会计信息化人才提出新的需求,这就要求必须不断更新会计信息化人才的知识。但是人才教育培训机构却无法及时满足这种激烈变化的需求,人才开发主体本身也无法及时赶上需求,不仅其知识难以满足培训客体的客观需要,而且教学内容也很难跟上信息化的发展,同时由于会计信息化产业缺乏标准体系,会计软件也因此多种多样,这更提高了人才的开发要求。 会计信息化产业越来越精细的分工使人才开发者陷入两难:如果实行专才教育,会导致被开发者批次增多、批量减少,开发者总量增加,培训的规模成本提高,与我国目前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人才培养原则不符;如果执行通才教育政策,又会面临会计信息化人才知识结构跨度大、要求高的问题,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经验不足,最终导致具体用人单位对人才的满意度下降。因此,如何处理特定工作能力的培养和综合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之间的度的问题,值得人才开发者重点关注,也是解决我国目前合格会计信息化人才短缺问题、增强其能力、延长其可劳动周期的根本途径。 二、建立科学的会计信息化人才工程体系,为会计信息化的发展提供动力 建立会计信息化人才工程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以系统论的基本观点来贯穿于会计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和使用过程,将人的整个劳动周期作为研究对象,使各个环节、要素紧密联系,针对一个共同的目标发挥各自的作用,组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会计信息化人才工程以会计信息化人才服务于社会的整个生命周期为研究对象,规划人才的教育和发展,其主要目标是:较低的人才开发成本;较长的可劳动周期;较好的能力(含适应能力);满足社会需求并有一定的前瞻性。为达到上述目标,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会计信息化人才开发过程中的参与者及其相互关系 人才对本身的自身开发,教育培训机构对学生的培养式开发,单位对职工的使用式开发,行业部门对成员的政策式开发是人才开发过程中四个最重要的组成因素。在会计信息化人才的开发使用中,各层次的开发主体应以会计信息化人才工程系统的目标为总目标,个体、教育培训机构、用人单位、行业管理四方面应做到协同努力,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层层负责,环环相扣, 针对高中低三层次的需求,挖掘人才潜力,为会计信息化的发展提供充足的高质量人才。 1.自我开发。人才自身根据客观环境的需要,在对自我的兴趣能力有客观评估的基础上,以一定的知识为基础,通过自学或在其它开发主体的辅助下,更好的掌握或掌握更高层次的科学技术,“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①,内因是决定因素,觉悟性和主动性在此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会计信息化环境的迅速变化,要求会计信息化人才必须不断学习,随时随地根据需求进行自学积累,特别是新软件应用或软件升级过程中,自学是迅速了解产品性能的重要方式。培养人才的自学能力和兴趣是各层人才开发主体在开发过程中需着重关注的目标,因为会计信息化时刻进行更新,对人才个体来说,其接触的软件也时常变化,因此自我开发不仅是必需的,而且是经常的。自我开发是特定能力培养和经验积累的重要途径。唯有如此,才能满足会计信息化行业的需要,是其在工作岗位发挥作用或更快的适应新岗位的重要保证,特别对于审计和监理,其接触的软件复杂多样,如何尽快掌握软件性能,尽快熟悉会计信息化系统是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关键,在此过程中,自学能力起决定性作用。 2.培养性开发。包括正规教育和职业教育,即教育和培训。教育的功能是缩短人类知识的继承期,培训的功能是缩短与前沿知识的距离。培养性开发的具体目标是为人才的成长提供必要的条件和指导,培养人才的能力(包括自学能力)、品性和知识基础。会计信息化中教育和培训机构应根据会计信息化人才需求的多样性、多变性制定教育目标和方案。正规教育以培养会计信息化人才的学历知识、社会文化知识、基本技能、品性为目标,发挥教育资源丰富的优势,为会计信息化人才提供重要的指导;职业教育以培养会计信息化人才的职务经验知识、专业技能为目标,提高会计信息化人才的特定工作能力,特别要关注岗位需求少、知识更新快的具体会计信息化人才的培养需求,如IT审计师,具体会计信息系统的操作员等等。在培养过程中,应借鉴软件工程学中的结构化方法进行,即将人才的培训需求分成若干具体需求,如果具体需求还不能由具体培训主体解决,可以继续分解,直到每个需求都能得到转业化指导为止。这种“自顶向下,逐层分解”的方法,可以使培训主体本身易于进行知识更新,对培训客体提供更专业的指导、更即时的知识。 3.使用性开发。按现代教育学的观点,人从学校学来的知识不过占其一生所用知识的10%,90%的知识都是走上工作岗位后学来的,因此,使用性开发对于人才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意义。会计信息化的高速发展,使会计信息化人才更难以停止学习。信息化的高速发展,一方面扩大了会计信息化系统的管理范围;另一方面又不断改进管理理念,对会计信息化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不仅岗位发生变化,即使对于同一岗位,要求也不是稳定不变的。因此,会计信息化人才应根据岗位需求,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同时,用人单位也应注意人才的潜力,整合挖掘单位的人力资源,提供培训环境和机会,提高人才的使用效果,发挥系统的效能,促进单位和个人的共同发展。 4.政策性开发。以国家地区和行业部门为开发主体,制定符合本行业现实状况,有利于长远发展的支持性和指导性政策,使人才的培养、使用和引进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会计信息化行业应在相关部门的领导下,尽快制定和执行适合本行业的人才培养、使用、引进政策,促进会计信息化产业的发展。制定会计信息化制度和规范体系以及标准体系是行业部门推动会计信息化人才发展的重要手段和任务。制度、规范和标准化体系可以使人才的行为和素质标准化,不仅直接影响人才的管理标准、培养标准、质量标准,甚至通过制定软件产品的标准化如会计信息系统的性能和质量控制标准、安全控制标准、评估标准等对人才也有积极的影响作用,可以减少具体会计信息化系统间的差异,提高人才知识和经验的可重用性,使通用能力的培养更具有通用性。 上述四层次中人才自身是内因,是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决定着发展的速度和方向;教育培训机构、用人单位、行业管理是外因,应充分发挥本层次的作用和影响,促进人才的发展,同时形成反馈机制,互相联系、互相影响。教育培训机构应考虑用人单位的现时和未来需求,用人单位也不能仅仅用“需工作经验”表达对教育产品的不满,而是将需求反馈给教育培训机构;行业管理部门提供良好的人才成长环境,促进用人单位和教育培训机构的沟通,唯有如此,才能使会计信息化人才层出不穷,繁荣会计信息化行业。 (二)重视和贯彻终身教育计划 终身教育是当代较有影响的教育思潮,是一种完全、完整意义上的教育。在终身教育体系中,体现了相对完整的教育理念,认为教育是贯穿人的一生的过程,社会各行业、各部门都有教育的责任和义务,个人随时依据需要接受教育,社会也应随时根据需要提供教育。在会计信息化行业中,由于信息技术及管理理念的迅速发展,会计信息化人才必须不断更新知识,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延长自身的工作周期,否则不仅难以提高系统效能,甚至原来的系统也难以维持,如技术进步引起系统被攻击成本的降低进而提高系统被攻击的风险等。在终身教育计划中,个人教育是决定性因素,因此应在正规教育和职业教育中着重培养个人的学习能力和爱好,使个人有自我培养的能力和意识,认识到终身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有参加后续教育的积极性和紧迫性。 (三)会计信息化人才的有效配置 人才的有效配置是对人才发展的重要环节,一方面可以防止人才浪费,合理发挥其效益,另一方面,合适的工作岗位也是人才进一步发展的有利条件。人才与岗位的关系正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当人才适应岗位时,二者会相互促进;当人才不适应岗位时,二者会相互制约,最终将打破契约关系,造成资源的浪费。在会计信息化行业中,岗位分工更为专业,知识结构更加复杂,必须构建专业化的信息平台,促进人才的交流,避免布朗运动型的人才配置方式,大力发展以中介沟通型为主导的人才配置方式,提高人才配置的规模效益。同时鉴于会计信息化人才的多样性,为提高人才的使用率,避免人才闲置,防止企业在开发过程中大量聘请的会计信息化人才无法在系统运行中高效使用等情况,应成立人才经营中心,将人才作为资产进行有偿租赁、管用分离,解决用人单位对会计信息化人才需求的多样性、多变性、应急性需求,避免“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的人才浪费情况,同时人才本身也得到了更多的锻炼机会,能力和水平将极大提高,可以提供更为专业的服务。会计信息化人才的多样性、在系统建设和使用中角色的多变性,更是急需这种通过信息平台,以经营租赁、人才资本运营、智力服务为方式的人才配置模式的建立和完善。 三、结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唯吾德馨”,自古我国就对人在系统中的决定性作用有着深刻的认识,人才是决定系统执行效率和效果的决定性因素。随着会计信息化向深度和广度的发展,会计信息化人才的职业构成也随之发生变化,同一岗位会计信息化人才的知识结构也需要不断发生变化。如何制定和执行会计信息化人才的发展计划,以及尽量延长他们的劳动周期,是会计信息化人才工程所要面对的问题,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所涉及的具体问题,需人才自身、教育培训机构、用人单位和管理单位协同解决,如教育机构需制定教学内容体系、教学方法体系,管理单位亟需制定人才标准体系、能力测评体系等,所有这些体系的制定都要在会计信息化人才工程目标的指导下进行,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在首先制定会计信息化人才工程体系的基础上,各级人才开发主体才能进一步对人才发展制定培养、使用、引进的计划进行细化,最终在宏观和微观上实现会计信息化人才价值最大化。 【主要参考文献】 [1] 杨周南.《会计信息化体系探索》.中国会计学会第四届全国会计信息化年会主题报告.
摘要: 在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国有企业发展壮大的条件就是有着完善的人才队伍建设。如果在企业经营过程中缺乏管理人才,会对企业发展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加上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国企改革的深入,以前人才培养模式渐渐不能适应新的情况。基于此,笔者着重强调国企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及问题,最后给出相应的完善措施,以达成为促进国企发展提供源源不断人才的目的。
关键词: 经营管理 人才建设 策略研究
新经济环境下市场竞争激烈,为了让国企在这种形势下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就需要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而人才培养机制一定要合理、完善,不然很难发挥应有的作用。国企实际经营管理中,人才培养机制在各种因素影响下出现了很多问题,这些问题直接阻碍企业的发展壮大,因此做好相关机制建设极具现实意义。本文重点对此进行了探讨,希望为同行提供一定的借鉴。
一、国企经营管理中人才队伍建设现状
国有企业在实际经营管理中的问题,很多时候是因为人才队伍建设跟不上企业发展出现的。笔者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分析了人才队伍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剖析。
1.人才培养制度不完善。
在当前的一些国有企业管理中,人才培养机制还不够完善。人才培养工作是企业活动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企业的发展需要依靠人才提供智力支持和保障。当前,一些国有企业由于培养制度方面还不够完善,导致对人才的吸引和自身人才的培养方面还略有不足,这就导致国有企业的经济发展相对较慢,企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不高,在一些经济活动中,相关的标准还不够完善,从而导致国有企业发展存在一定的障碍。
2.相关监督机制不健全。
在国有企业运行体制中,不仅要对经济活动进行规划,还要注重人才管理、人才培养的评估和监督。当前一些国有企业在人才培养中没有相应的培养体系,对人事管理监督评估还不够完善,没有对人才培养过多的关注,一些国有企业领导注重对经济活动工作的开展和部门之间的关系进行监督和协调,忽略了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使得相关的监督评估机制不够完善。在人才培养机制执行和落实过程中,由于涉及的环节比较多,不能够很好的认识到的人才培养途径和人才监督体制,人才评估监督机制不能有效体现企业管理的职能性和价值性。一些国有企业人才管理方式,没有健全的控制体系,人才培养工作不能更好的开展。
3.不重视员工的主动性。
在企业活动过程中,对员工的主体性不够重视,没有有效的针对性的解决措施,相关领导对人才主体性还比较淡薄,企业工作受到阻碍,相关的规章制度不够详细,信息平台不够完善,企业自身的管理上存在着片面追求利润增长的理念,一些企业领导有着先提升企业利润,再培养人才的思想,对于人才的主体性意识不强,企业人员缺少相关的监督,从而制约了国有企业更好的发展。
4.薪酬分配机制不合理。
物质是人们生存的基本条件以及工作的基本动力。薪酬是对员工的认可,是员工个人工作价值的标志。衡量员工的个人地位也是薪酬来决定的,因此,薪酬待遇低是造成人才流失的直接原因。随着人才市场的建立和相关政策的完善,国有企业对吸引人才的优势已逐步丧失,如住房、医疗、养老等福利保障。同时大多数国有企业在薪酬分配中重视向中高层管理人员倾斜,而忽视了专业技术人员和基层员工的待遇。与其他同行业企业相比,员工收入水平较低,福利相对较差,加之员工缺乏良好的工作环境,势必造成人才的不断流失。
二、国企经营管理人才培养机制的完善措施
人才队伍建设问题影响了国企的发展,如何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完善人才培养机制,促进企业发展壮大。
1.完善党管人才原则。
人才有机结合,完善选人用人、人才开发、人才运用等方面工作机制,充分调动各类人才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凝心聚力促进企业发展。根据工作实际和不同岗位的特点,确定人才选用标准,规范选拔程序,科学选聘人才。探索国内国际高层次人才资源的开发利用,逐步建立各类专业技术和经营管理人才库。从企业战略目标出发制定人才发展规划,建立以德、能、勤、绩、廉为主要指标的考核评价体系,健全基于绩效考核的全责一致、物质激励与精神鼓励相结合的激励约束机制。
2.建立人才评价体系。
人才评价体系是在企业的人才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建立的,是为企业发展战略目标服务的。建立健全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科学而有针对性的人才评价体系,针对不同岗位、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人才设定岗位职责,明确评价标准,要做到指标明确、程序规范、方法科学、操作简便。重点实行实绩民主评议制,扩大员工整体参与度。同时编制人才业绩档案,作为评定考核其工作业绩的基本依据。对掌握核心技术专业人才评价的重是其创造的社会价值和业内人士认可,对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评价的重点是经济效益和出资人认可,对政工人才评价的重点是思想政治工作成果和群众认可。按照业绩高低,贡献大小进一步完善薪酬分配机制;探索人才智力成果、前沿技术等入股参与收入分配,使人才的'价值得到充分发挥和认可。
3.健全人才培养机制。
不断健全人才培养机制,有计划地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科学制定培训目标。实现人才培养总量同企业发展目标相适应,人才结构同各项工作开展相适应,人才素质同所担负任务相适应。突出教育培训的重点,针对各类人才的特点,设计不同的培养内容:对专业技术人才,要注重专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培养一批技术骨干和带头人;对经营管理人才,要重点加强法律法规、经营思路、管理水平等方面的培养;对政工人才,要着重提高其党性修养、理论水平和思想政治工作能力。建立健全各类培训制度,切实抓好初任、任职和在职轮训,抓好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和执(职)业资格考试制度,加强对学历、学位和各种培训证书的管理。逐步建立适合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特点的多层次、多形式、开放性的培训体系。
4.落实人才薪酬制度。
在国有企业运作过程中,评估和核算是企业用来调整经济活动的方式,同时也能够有效保障人才培养机制的标准化。在企业活动中,应该定期及时的对人员工作业绩和工作绩效进行评估,以便于能够对员工进行考核,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升员工的创造力。落实人才津贴制度,加强对员工绩效考核和评估,进而提升人才培养的价值。注重人才培养机制改进和创新,结合国有企业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的制定有效的考核评估制度,这样才能保证人才培养机制的针对性和可实施性,促进人才成长动力。
三、提高国企经营管理后备人才的整体素质
对后备人才坚持动态管理,最首要的原则就是当关键岗位出现空缺时,要在公开竞聘的情况下对后备人才进行择优录用。其次,将国企中各级负责后备人才培养的领导作为考核对象,对这些责任人进行定期评估考核,在任期内必须培养出合格接班人,否则不能晋升。即将后备人才培养情况纳入到部门绩效考评中,这样就增强了领导对于后备人才队伍管理的主动性。第三,打破原有后备人才只能通过职务上升才能提升薪酬的做法,通过各种激励手段,为后备人才的发展和进步奠定基础。国有企业可以尝试建立非常态的宽幅薪酬体系,为后备人才设立相关津贴,通过提高薪酬的方式加大对后备人才的激励作用。最后,要对后备人才库及时更新。对于年度考核评估不称职的员工,要取消其当期后备人才的资格,对于三年内没有理论创新,五年内无突出经济贡献的后备人员,经企业讨论审定就要请其退出。
四、结语
新形势下国有企业面临着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如何在这种情况下促进企业的发展壮大是决策者需要考虑的问题。现如今的市场竞争其实质就是人才的竞争,因此做好企业人才队伍的培养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但在实际工作中不能生搬硬套,需要结合国有企业的实际情况采取人才培养措施。
参考文献:
[1]吴飞.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策略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4(15).
[2]姚金立.国有施工企业关键岗位培训工作[J].才智.2015(10).
[3]王延雄.浅议企业发展过程中人力资源配置对策研究[J].商业文化.2015(09).
[4]宋莹.战略转型中如何加速人才培养计划[J].人力资源管理.2014(08).
试析企业高技能人才队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论文摘要:以四川省电力公司下属的一个普通专业化生产车间为例,阐述了在电力行业,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培养现状;培养高技能人才对于提高员工整体技术技能水平,保障电力企业持续发展,建立良好技能人才梯队,促进企业员工队伍的快速健康发展等方面所起到的积极作用。以具体实例详细描述了如何从建立管理制度,鉴定考核前培训,日常技能培训,发挥人员自身学习力等几个方面探索培养企业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论文关键词:电力企业;高技能人才队伍;培养 企业高技能人才主要包括技术技能劳动者中取得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职业资格及相应水平的人员。他们工作在生产、营销等岗位一线,熟练掌握专门知识和技术,具备精湛的操作技能,并在工作实践中能够解决关键技术和工艺的操作性难题。企业高技能人才是企业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行各业产业大军的优秀代表,是技术工人队伍的核心骨干。在大力倡导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时代背景之下,大到国家繁荣富强,小至企业生存发展,高技能人才都是不可或缺的珍贵财富。因此,加快培养企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调动员工学习技术技能的积极性、主动性,不断壮大高技能人才队伍,是企业发展的前提和保障。 一、企业高技能人才队伍培养现状分析 以国家电网四川德阳电业局变电运行中心为例,分析企业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培养情况。 变电运行中心是德阳电业局下属的一个变电运行专业化生产车间,专门负责该局所辖69座变电站的运行维护工作。该中心现有员工185人,其中生产人员166人,占总人数的。目前,中心生产人员中有高级工53人,技师24人,高级技师3人,高技能人才占生产人员总人数的。同时,该中心生产人员中,专业技术职称为助理工程师的有105人,占生产人员总人数的。 在目前取得的最高学历方面,该中心仅有19名员工未取得大专及以上学历。工龄4年及以上的人员有161人,占中心总人数的87%。 从人员的技能等级上看,作为一个专业化生产中心,变电运行中心高技能人才比例不及生产人员总人数的一半,这个比例是比较低的。作为绝大多数人员的学历均在大专及以上的车间,高学历低技能现象的发生,一方面说明人员自身重学历轻技能,对职业发展缺乏规划,另一方面也说明企业对于高技能队伍的培养需要明确目标,加大力度。 按照电力行业技师职业技能鉴定的相关规定,技师的申报条件为:取得高级工证书或助理工程师资格后,在本专业(工种)连续工作3年以上的人员。变电运行中心成立于2008年9月,自中心成立后,2009年申报技师职鉴53人,当年参加技师职鉴并获得技师证书的有10人;2010年申报技师职鉴21人,当年参加技师职鉴并获得技师证书的仅有4人。无论是申报率还是通过率都呈明显的下降趋势,这无疑是在对“技师职鉴培养”敲响警钟。另据统计,变电运行中心2011年满足技师职业技能鉴定条件,可以申报技师的生产人员有74人。大量的人员滞留在初级职业技能等级阶段,迟迟未能迈上“中级”台阶,以至于“高级”更是寥寥无几(注:初级工、中级工及高级工属于初级职业技能等级,技师属于中级职业技能等级,高级技师属于高级职业技能等级),严重影响了该中心人员学习技术、提高技能的积极性,制约了该中心高技能人才队伍发展的步伐。 如何提高技师职鉴通过率,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改善被动局面?建立一套完善的企业高技能人才队伍培养制度意义重大。 二、企业培养高技能人才队伍的作用和意义 1.有利于提高员工整体的技术技能水平,保障电力企业的持续发展 电力作为一个专业技术密集型、安全风险较大的特殊能源行业,无论是从保障日常安全生产、建立坚强电网的角度,还是从提高供电质量、优质服务的角度出发,都必须拥有一支技能过硬的高素质技能人才队伍。同时,当前电力企业所需要的专业员工队伍主要依赖于本行业、本企业自身的培养,人员流动性很小,能从外界引进输入的人才少之又少。随着“三集五大”管理体系的构建,电力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对复合技能型和知识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更是日趋明显。 高技能人才队伍能够带动员工整体技能水平的提高,只有不断提高企业自身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能力,增强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力度,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 2.有利于激发员工在岗学习的热情,在企业中形成良好的技能学习氛围 有研究表明,根据企业生产和劳动组织工作的实际,生产技能岗位员工队伍结构应为 橄 榄型分布,即以高技能人才为核心,以技能人才为主体。按照电力企业目前的实际情况,建议把高级技师、技师作为企业内高技能人才,高级工作为企业内技能人才进行管理。 提到岗位培训,很多班组会有这样的现象:老员工对于本岗位、本专业的技能学习没有热情、应付了事,“新技术不想学,老技术学不精”;新员工想学习却找不到人给予系统地指导,摸不清学习的途径和方向,久而久之也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错过了学习技术的黄金时光。企业培养高技能人才队伍,就要解决这一问题,企业为员工提供专业学习的平台,激发员工的求知欲、岗位成才梦想,从而在企业中形成良好的技能学习氛围。 3.有利于建立良好的技能人才梯队,促进企业员工队伍的快速健康发展 长期以来,企业高技能人才主要靠自然成长,周期长、效果差,企业高技能人才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复合技能型和知识技能型人才短缺已经成为困扰企业发展的瓶颈。 从目前高技能人才职业技能鉴定的申报条件来看,一名大专学历的员工从进入企业到获得技师、高级技师职业技能等级,至少需要4-7年的技术学习和实践积累。同时,即使已经成为高技能人才,也还需要一定的工作经历才能够不断总结和积累经验,掌握关键技术,才能具备处理解决高难度技术或工艺难题的能力。由此看来,企业要想持续发展,必须从企业层面建立起一套长期有效的培养和管理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办法。 建立合理的技能人才梯队,从初级到高级再到专家,通过这些人才的“传、帮、带”效应,一步一步稳固建立企业的技能人才队伍,促进企业员工队伍整体的快速健康发展。
会计信息化人才工程是以会计信息化人才服务于社会的整个生命周期为研究对象,规划人才的教育和发展,其主要目标是:较低的人才开发成本;较长的可劳动周期;较好的能力;满足社会需求并有一定的前瞻性。会计信息化人才的充足是解决一系列会计信息化问题的关键。本文从会计信息化人才的素质要求出发,从四层人才开发主体角度进行探讨,强调终身教育和人才的有效配置,最终实现会计信息化人才价值的最大化。 【关键词】 人才工程;终身教育;人才配置 我国会计信息化建设历经30年的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也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理论研究的滞后、理论研究与实务脱节、信息资源的建设严重滞后于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会计信息化应用水平停滞不前难以深入、信息化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备,特别是高水平会计信息化人材的匮乏等。本文将重点研究会计信息化人才工程体系。 人才在会计信息化系统中的决定性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能否和如何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才工程体系,是进行会计信息化体系探索的重要任务,充足的高素质人才是解决会计信息化现有和潜在问题、推动会计信息化发展的重要保证。 一、会计信息化人才的素质要求及现状 会计信息化人才作为一种专业人才,既有人才的一般性特征,也有其特殊的要求,这两方面是不可分割的。一般性特征的提高有赖于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是人才成长的宏观环境;特殊性要求的强化有赖于行业内各参与者的共同努力,是专业人才发展和提高的相对微观的环境,是会计信息化业内力所能及的努力目标。认识的过程是从普遍到特殊,又从特殊到普遍的循环往复、无限发展的,在认识会计信息化人才的素质要求的过程中,应从人才的一般性出发,进一步研究其特殊性,并以此丰富对于人才的一般性认识。本文的目的是对会计信息化人才的工程体系探索,因此重点关注会计信息化人才的特殊性研究,其一般性特征及特殊性对一般性的作用不做过多探讨。 (一)会计信息化人才的一般性特征 人才是一个系统结构,它是心理素质和生理素质相统一的整体。心理素质包括知识、能力、品行等,生理素质包括精力、体力、体质等。在这个系统中,生理素质是基础,能力是核心,品性是关键。会计信息化人才作为会计信息化行业的专业人才,也必然从属于上述结构和范畴。会计信息化工作具有辅助设备复杂、知识更新快等特点,在进行有针对性的防护和锻炼,保持良好的身体素质的基础上,需重点关注基本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和发展。 在会计信息化系统中,能力是人对系统作用的上限,它是以知识为基础,结合个人的经验、智力等因素使个人的潜能得到有效的发挥;能力体现在人才的工作能力和适应能力上,是人才尽量发挥系统的效能、尽快适应系统的决定性因素,受经济、社会、科技迅速发展的影响,会计信息化人才的能力应包括科研能力、开发、应用与操作能力、专业能力、沟通与团队协作能力、外语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等。 品性是需要重点关注的因素,它是人的能力对系统贡献的乘数因子,决定系统效能发挥的大小和方向。在信息化系统中,自动化程度提高,人对系统的影响能力扩大,一旦人的品性出现偏差,对系统的破坏能力和作用将被有效放大,因此尤应关注品性的培养。培养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和道德修养,不仅是会计信息化人才开发者的任务,也是全社会共同的目标,贯穿人的整个生命周期。德、智、体三者的结合才是人才的最基本的要求,也是会计信息化人才的一般性特征。 (二)会计信息化人才的特殊性要求 会计信息化人才的特殊性根源在于其人才知识结构的特殊性,知识决定了人才的特点及其发展途径和方式,因此首先确定会计信息化人才的知识结构是挖掘会计信息化人才特殊性要求的最有效的途径。在确定人才特殊性要求的基础上,可有针对性地进行会计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各参与者从自身角度贡献自己的力量,为会计信息化人才的发展提供动力和环境。 信息环境下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应该包含四个层次:常规知识、会计专业知识、信息技术知识与商务知识。 1.常规知识。深厚、广博的常规知识是一个人受教育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同时也体现了人的素质。作为会计专业的从业人员应该掌握以下的常规知识:外语、数学、经济学基础等。 2.会计专业知识。包括:会计学基础、财务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税务、审计、会计理论、职业道德等。要强调的是,会计人员所掌握的专业知识不能停留在书本、准则与制度上,要融会贯通,应用职业判断分析、解决非常规问题,灵活应变。 3.信息技术知识。在信息化社会中 ,掌握信息技术知识不仅是职业需要也是生活需要,因此把它从常规知识中单列出来加以强调。会计人员必须掌握以下信息技术知识:信息检索与获取、办公自动化、商务相关信息技术知识(包括:电子数据交换、电子汇兑、信息安全、电子商务系统等)、管理信息系统、计算机文化基础、常用软件工具使用、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软件开发与维护、系统分析与设计。 4.商务知识。包括金融、税收、法律、营销、管理、宏观经济和商务礼仪等。 上述知识结构是由会计信息化产业对人才的客观要求决定的,是对会计信息化人才的群体性要求,个体应根据具体岗位的不同,有选择的进行知识积累,接受教育培训,并根据能力和职位的高低,按照初级具备系统操作能力、中级具备系统管理和分析能力、高级具备研究和创造能力以及深层次的系统应用能力的标准,在广度和深度上进行有针对性的计划和实施,尤应注意沟通能力的培养。 (三)会计信息化人才现状及原因 目前我国满足上述素质要求的会计信息化人才从数量上看非常短缺,从质量上看,无论是能力还是知识结构都难以达到会计信息化人才的相关标准。 造成上述问题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会计信息化的飞速变化。不仅信息技术本身在飞速发展,同时这种发展也促使一些以往难以实现的理想管理方法和理念得以实现,促使会计信息化系统必须不断进行更新和完善,对相关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研究、开发、应用、评估、监理、审计、咨询都对会计信息化人才提出新的需求,这就要求必须不断更新会计信息化人才的知识。但是人才教育培训机构却无法及时满足这种激烈变化的需求,人才开发主体本身也无法及时赶上需求,不仅其知识难以满足培训客体的客观需要,而且教学内容也很难跟上信息化的发展,同时由于会计信息化产业缺乏标准体系,会计软件也因此多种多样,这更提高了人才的开发要求。 会计信息化产业越来越精细的分工使人才开发者陷入两难:如果实行专才教育,会导致被开发者批次增多、批量减少,开发者总量增加,培训的规模成本提高,与我国目前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人才培养原则不符;如果执行通才教育政策,又会面临会计信息化人才知识结构跨度大、要求高的问题,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经验不足,最终导致具体用人单位对人才的满意度下降。因此,如何处理特定工作能力的培养和综合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之间的度的问题,值得人才开发者重点关注,也是解决我国目前合格会计信息化人才短缺问题、增强其能力、延长其可劳动周期的根本途径。 二、建立科学的会计信息化人才工程体系,为会计信息化的发展提供动力 建立会计信息化人才工程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以系统论的基本观点来贯穿于会计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和使用过程,将人的整个劳动周期作为研究对象,使各个环节、要素紧密联系,针对一个共同的目标发挥各自的作用,组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会计信息化人才工程以会计信息化人才服务于社会的整个生命周期为研究对象,规划人才的教育和发展,其主要目标是:较低的人才开发成本;较长的可劳动周期;较好的能力(含适应能力);满足社会需求并有一定的前瞻性。为达到上述目标,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会计信息化人才开发过程中的参与者及其相互关系 人才对本身的自身开发,教育培训机构对学生的培养式开发,单位对职工的使用式开发,行业部门对成员的政策式开发是人才开发过程中四个最重要的组成因素。在会计信息化人才的开发使用中,各层次的开发主体应以会计信息化人才工程系统的目标为总目标,个体、教育培训机构、用人单位、行业管理四方面应做到协同努力,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层层负责,环环相扣, 针对高中低三层次的需求,挖掘人才潜力,为会计信息化的发展提供充足的高质量人才。 1.自我开发。人才自身根据客观环境的需要,在对自我的兴趣能力有客观评估的基础上,以一定的知识为基础,通过自学或在其它开发主体的辅助下,更好的掌握或掌握更高层次的科学技术,“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①,内因是决定因素,觉悟性和主动性在此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会计信息化环境的迅速变化,要求会计信息化人才必须不断学习,随时随地根据需求进行自学积累,特别是新软件应用或软件升级过程中,自学是迅速了解产品性能的重要方式。培养人才的自学能力和兴趣是各层人才开发主体在开发过程中需着重关注的目标,因为会计信息化时刻进行更新,对人才个体来说,其接触的软件也时常变化,因此自我开发不仅是必需的,而且是经常的。自我开发是特定能力培养和经验积累的重要途径。唯有如此,才能满足会计信息化行业的需要,是其在工作岗位发挥作用或更快的适应新岗位的重要保证,特别对于审计和监理,其接触的软件复杂多样,如何尽快掌握软件性能,尽快熟悉会计信息化系统是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关键,在此过程中,自学能力起决定性作用。 2.培养性开发。包括正规教育和职业教育,即教育和培训。教育的功能是缩短人类知识的继承期,培训的功能是缩短与前沿知识的距离。培养性开发的具体目标是为人才的成长提供必要的条件和指导,培养人才的能力(包括自学能力)、品性和知识基础。会计信息化中教育和培训机构应根据会计信息化人才需求的多样性、多变性制定教育目标和方案。正规教育以培养会计信息化人才的学历知识、社会文化知识、基本技能、品性为目标,发挥教育资源丰富的优势,为会计信息化人才提供重要的指导;职业教育以培养会计信息化人才的职务经验知识、专业技能为目标,提高会计信息化人才的特定工作能力,特别要关注岗位需求少、知识更新快的具体会计信息化人才的培养需求,如IT审计师,具体会计信息系统的操作员等等。在培养过程中,应借鉴软件工程学中的结构化方法进行,即将人才的培训需求分成若干具体需求,如果具体需求还不能由具体培训主体解决,可以继续分解,直到每个需求都能得到转业化指导为止。这种“自顶向下,逐层分解”的方法,可以使培训主体本身易于进行知识更新,对培训客体提供更专业的指导、更即时的知识。 3.使用性开发。按现代教育学的观点,人从学校学来的知识不过占其一生所用知识的10%,90%的知识都是走上工作岗位后学来的,因此,使用性开发对于人才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意义。会计信息化的高速发展,使会计信息化人才更难以停止学习。信息化的高速发展,一方面扩大了会计信息化系统的管理范围;另一方面又不断改进管理理念,对会计信息化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不仅岗位发生变化,即使对于同一岗位,要求也不是稳定不变的。因此,会计信息化人才应根据岗位需求,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同时,用人单位也应注意人才的潜力,整合挖掘单位的人力资源,提供培训环境和机会,提高人才的使用效果,发挥系统的效能,促进单位和个人的共同发展。 4.政策性开发。以国家地区和行业部门为开发主体,制定符合本行业现实状况,有利于长远发展的支持性和指导性政策,使人才的培养、使用和引进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会计信息化行业应在相关部门的领导下,尽快制定和执行适合本行业的人才培养、使用、引进政策,促进会计信息化产业的发展。制定会计信息化制度和规范体系以及标准体系是行业部门推动会计信息化人才发展的重要手段和任务。制度、规范和标准化体系可以使人才的行为和素质标准化,不仅直接影响人才的管理标准、培养标准、质量标准,甚至通过制定软件产品的标准化如会计信息系统的性能和质量控制标准、安全控制标准、评估标准等对人才也有积极的影响作用,可以减少具体会计信息化系统间的差异,提高人才知识和经验的可重用性,使通用能力的培养更具有通用性。 上述四层次中人才自身是内因,是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决定着发展的速度和方向;教育培训机构、用人单位、行业管理是外因,应充分发挥本层次的作用和影响,促进人才的发展,同时形成反馈机制,互相联系、互相影响。教育培训机构应考虑用人单位的现时和未来需求,用人单位也不能仅仅用“需工作经验”表达对教育产品的不满,而是将需求反馈给教育培训机构;行业管理部门提供良好的人才成长环境,促进用人单位和教育培训机构的沟通,唯有如此,才能使会计信息化人才层出不穷,繁荣会计信息化行业。 (二)重视和贯彻终身教育计划 终身教育是当代较有影响的教育思潮,是一种完全、完整意义上的教育。在终身教育体系中,体现了相对完整的教育理念,认为教育是贯穿人的一生的过程,社会各行业、各部门都有教育的责任和义务,个人随时依据需要接受教育,社会也应随时根据需要提供教育。在会计信息化行业中,由于信息技术及管理理念的迅速发展,会计信息化人才必须不断更新知识,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延长自身的工作周期,否则不仅难以提高系统效能,甚至原来的系统也难以维持,如技术进步引起系统被攻击成本的降低进而提高系统被攻击的风险等。在终身教育计划中,个人教育是决定性因素,因此应在正规教育和职业教育中着重培养个人的学习能力和爱好,使个人有自我培养的能力和意识,认识到终身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有参加后续教育的积极性和紧迫性。 (三)会计信息化人才的有效配置 人才的有效配置是对人才发展的重要环节,一方面可以防止人才浪费,合理发挥其效益,另一方面,合适的工作岗位也是人才进一步发展的有利条件。人才与岗位的关系正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当人才适应岗位时,二者会相互促进;当人才不适应岗位时,二者会相互制约,最终将打破契约关系,造成资源的浪费。在会计信息化行业中,岗位分工更为专业,知识结构更加复杂,必须构建专业化的信息平台,促进人才的交流,避免布朗运动型的人才配置方式,大力发展以中介沟通型为主导的人才配置方式,提高人才配置的规模效益。同时鉴于会计信息化人才的多样性,为提高人才的使用率,避免人才闲置,防止企业在开发过程中大量聘请的会计信息化人才无法在系统运行中高效使用等情况,应成立人才经营中心,将人才作为资产进行有偿租赁、管用分离,解决用人单位对会计信息化人才需求的多样性、多变性、应急性需求,避免“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的人才浪费情况,同时人才本身也得到了更多的锻炼机会,能力和水平将极大提高,可以提供更为专业的服务。会计信息化人才的多样性、在系统建设和使用中角色的多变性,更是急需这种通过信息平台,以经营租赁、人才资本运营、智力服务为方式的人才配置模式的建立和完善。 三、结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唯吾德馨”,自古我国就对人在系统中的决定性作用有着深刻的认识,人才是决定系统执行效率和效果的决定性因素。随着会计信息化向深度和广度的发展,会计信息化人才的职业构成也随之发生变化,同一岗位会计信息化人才的知识结构也需要不断发生变化。如何制定和执行会计信息化人才的发展计划,以及尽量延长他们的劳动周期,是会计信息化人才工程所要面对的问题,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所涉及的具体问题,需人才自身、教育培训机构、用人单位和管理单位协同解决,如教育机构需制定教学内容体系、教学方法体系,管理单位亟需制定人才标准体系、能力测评体系等,所有这些体系的制定都要在会计信息化人才工程目标的指导下进行,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在首先制定会计信息化人才工程体系的基础上,各级人才开发主体才能进一步对人才发展制定培养、使用、引进的计划进行细化,最终在宏观和微观上实现会计信息化人才价值最大化。 【主要参考文献】 [1] 杨周南.《会计信息化体系探索》.中国会计学会第四届全国会计信息化年会主题报告.
试析企业高技能人才队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论文摘要:以四川省电力公司下属的一个普通专业化生产车间为例,阐述了在电力行业,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培养现状;培养高技能人才对于提高员工整体技术技能水平,保障电力企业持续发展,建立良好技能人才梯队,促进企业员工队伍的快速健康发展等方面所起到的积极作用。以具体实例详细描述了如何从建立管理制度,鉴定考核前培训,日常技能培训,发挥人员自身学习力等几个方面探索培养企业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论文关键词:电力企业;高技能人才队伍;培养 企业高技能人才主要包括技术技能劳动者中取得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职业资格及相应水平的人员。他们工作在生产、营销等岗位一线,熟练掌握专门知识和技术,具备精湛的操作技能,并在工作实践中能够解决关键技术和工艺的操作性难题。企业高技能人才是企业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行各业产业大军的优秀代表,是技术工人队伍的核心骨干。在大力倡导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时代背景之下,大到国家繁荣富强,小至企业生存发展,高技能人才都是不可或缺的珍贵财富。因此,加快培养企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调动员工学习技术技能的积极性、主动性,不断壮大高技能人才队伍,是企业发展的前提和保障。 一、企业高技能人才队伍培养现状分析 以国家电网四川德阳电业局变电运行中心为例,分析企业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培养情况。 变电运行中心是德阳电业局下属的一个变电运行专业化生产车间,专门负责该局所辖69座变电站的运行维护工作。该中心现有员工185人,其中生产人员166人,占总人数的。目前,中心生产人员中有高级工53人,技师24人,高级技师3人,高技能人才占生产人员总人数的。同时,该中心生产人员中,专业技术职称为助理工程师的有105人,占生产人员总人数的。 在目前取得的最高学历方面,该中心仅有19名员工未取得大专及以上学历。工龄4年及以上的人员有161人,占中心总人数的87%。 从人员的技能等级上看,作为一个专业化生产中心,变电运行中心高技能人才比例不及生产人员总人数的一半,这个比例是比较低的。作为绝大多数人员的学历均在大专及以上的车间,高学历低技能现象的发生,一方面说明人员自身重学历轻技能,对职业发展缺乏规划,另一方面也说明企业对于高技能队伍的培养需要明确目标,加大力度。 按照电力行业技师职业技能鉴定的相关规定,技师的申报条件为:取得高级工证书或助理工程师资格后,在本专业(工种)连续工作3年以上的人员。变电运行中心成立于2008年9月,自中心成立后,2009年申报技师职鉴53人,当年参加技师职鉴并获得技师证书的有10人;2010年申报技师职鉴21人,当年参加技师职鉴并获得技师证书的仅有4人。无论是申报率还是通过率都呈明显的下降趋势,这无疑是在对“技师职鉴培养”敲响警钟。另据统计,变电运行中心2011年满足技师职业技能鉴定条件,可以申报技师的生产人员有74人。大量的人员滞留在初级职业技能等级阶段,迟迟未能迈上“中级”台阶,以至于“高级”更是寥寥无几(注:初级工、中级工及高级工属于初级职业技能等级,技师属于中级职业技能等级,高级技师属于高级职业技能等级),严重影响了该中心人员学习技术、提高技能的积极性,制约了该中心高技能人才队伍发展的步伐。 如何提高技师职鉴通过率,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改善被动局面?建立一套完善的企业高技能人才队伍培养制度意义重大。 二、企业培养高技能人才队伍的作用和意义 1.有利于提高员工整体的技术技能水平,保障电力企业的持续发展 电力作为一个专业技术密集型、安全风险较大的特殊能源行业,无论是从保障日常安全生产、建立坚强电网的角度,还是从提高供电质量、优质服务的角度出发,都必须拥有一支技能过硬的高素质技能人才队伍。同时,当前电力企业所需要的专业员工队伍主要依赖于本行业、本企业自身的培养,人员流动性很小,能从外界引进输入的人才少之又少。随着“三集五大”管理体系的构建,电力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对复合技能型和知识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更是日趋明显。 高技能人才队伍能够带动员工整体技能水平的提高,只有不断提高企业自身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能力,增强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力度,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 2.有利于激发员工在岗学习的热情,在企业中形成良好的技能学习氛围 有研究表明,根据企业生产和劳动组织工作的实际,生产技能岗位员工队伍结构应为 橄 榄型分布,即以高技能人才为核心,以技能人才为主体。按照电力企业目前的实际情况,建议把高级技师、技师作为企业内高技能人才,高级工作为企业内技能人才进行管理。 提到岗位培训,很多班组会有这样的现象:老员工对于本岗位、本专业的技能学习没有热情、应付了事,“新技术不想学,老技术学不精”;新员工想学习却找不到人给予系统地指导,摸不清学习的途径和方向,久而久之也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错过了学习技术的黄金时光。企业培养高技能人才队伍,就要解决这一问题,企业为员工提供专业学习的平台,激发员工的求知欲、岗位成才梦想,从而在企业中形成良好的技能学习氛围。 3.有利于建立良好的技能人才梯队,促进企业员工队伍的快速健康发展 长期以来,企业高技能人才主要靠自然成长,周期长、效果差,企业高技能人才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复合技能型和知识技能型人才短缺已经成为困扰企业发展的瓶颈。 从目前高技能人才职业技能鉴定的申报条件来看,一名大专学历的员工从进入企业到获得技师、高级技师职业技能等级,至少需要4-7年的技术学习和实践积累。同时,即使已经成为高技能人才,也还需要一定的工作经历才能够不断总结和积累经验,掌握关键技术,才能具备处理解决高难度技术或工艺难题的能力。由此看来,企业要想持续发展,必须从企业层面建立起一套长期有效的培养和管理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办法。 建立合理的技能人才梯队,从初级到高级再到专家,通过这些人才的“传、帮、带”效应,一步一步稳固建立企业的技能人才队伍,促进企业员工队伍整体的快速健康发展。
1、论文撰写的背景及意义,主要阐述为什么要写这篇论文,有何实际意义2、国内外会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其理论研究的成果综述3、论文主体,会计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内容,需要会计人员掌握和具备什么样的素质4、通过前面的论述,可以得出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或者在某个范围内在某些条件下具有普遍适应的结论,切忌该部分只阐述结论,应是对前面全文的概括~
低级的士官是战斗骨干和技术人员,高级士官是技术人员居多。士官是是一支军队的脊梁,战斗中士官起到的带头作用是巨大的,没有老兵和士官带领,一群新兵在战斗中起到的作用是微乎其微的。我国的士官等级现行士兵军衔按兵役性质分为:1,志愿兵役制士兵:六级士官、五级士官、四级士官、三级士官、二级士官、一级士官;2,义务兵役制士兵:上等兵、列兵。士兵军衔按等级分为:1,高级士官:六级士官、五级士官;2,中级士官:四级士官、三级士官;3,初级士官:二级士官、一级士官;4,兵:上等兵、列兵。兵:服现役第一年的义务兵,授予列兵军衔;服现役第二年的列兵,晋升为上等兵军衔;初级士官:义务兵服现役期满,被批准为第一期士官的,授予一级士官军衔;第一期服现役期满,被批准进入第二期服现役的一级士官,晋升为二级士官军衔;中级士官:第二期服现役期满,被批准进入第三期服现役的二级士官,晋升为三级士官军衔;第三期服现役期满,被批准进入第四期服现役的三级士官,晋升为四级士官军衔;高级士官:第四期服现役期满,被批准进入第五期服现役的四级士官,晋升为五级士官军衔;第五期服现役期满,被批准进入第六期服现役的五级士官,晋升为六级士官军衔。我国执行的兵役制度是义务兵和志愿兵相结合的兵役制度。普通士兵在部队服满两年兵役之后,可根据需要,经过由团(旅)级单位主官批准可转为初级士官。我军中有句话说的好:“士官不是官,士官又似官。”充分说明了士官的性质。士官分:高级士官(六级士官(一花三粗拐)、五级士官(一花两粗拐一细拐));中级士官(四级士官(一花两粗拐)、三级士官(一花一粗拐一细拐));初级士官(二级士官(一花两粗拐)、一级士官(一花一细拐))。一、二级士官士三年;三、四级士官士四年;五级士官是五年,享受正营职待遇;六级士官是九年,享受正团职待遇。士官分两种,一种是专业士官、另外一种是非专业士官。初级士官大都是非专业士官,比如说带兵。还包括一些专业士官,还有像开车等等,还有司务长都由士官担任。但是在部队士官能过升职到六级士官的,都是专业士官,他们相当于正团职待遇。技术性非常强。四级以上士官一般是一些技术性比较强的专业和单位才有。大部分都是从事维修,专业兵种武器维护工作的。比如说导弹维修、高炮维修、雷达维护等等.一般来说能感到高级士官的已经很不容易了,一个大军区的高级士官更是太少了,而六级士官一个大军区也没有几个。
摘 要: 本文针对电子专业士官组训的现状提出组训模式改革需要转变的五个重要指导思想,指出士官在组训过程中必须达到“四会”,并介绍了士官组训由单兵组训向联合组训过渡的实践过程,认为士官组训改革应加速向信息化组训转变。 关键词: 机务院校 电子专业 士官组训模式 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打赢信息化战争,核心是建设一支信息化军队。实现这一宏伟目标最关键的问题就是培养和造就大批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士官作为“五支队伍”的重要一支,在未来战争中发挥重要作用,对于机务院校而言,士官组训模式对于士官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士官组训模式改革创新要坚持与时俱进,必须紧紧围绕信息化建设、打赢信息化战争的要求,准确把握信息化条件下士官人才的培养目标内涵,理清改革思路,创建新型的电子专业士官组训模式。 一、现阶段电子专业士官组训模式 航空维修保障一线是航空兵部队战斗力和保障力形成的决定因素,随着军事改革步伐的不断加速,航空机务士官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功能,因此如何提高士官学员的组训能力就成为担负士官任职教育的院校需要着力研究的问题。借鉴多年的学历教育外场实习经验,经过近六年士官外场实习的探索,目前我们已经形成一套完整的组训模式。 (一)重视课前调研 自2005年,我们已经承担6期士官学员的培训任务,已有4期学员顺利毕业,1期学员正在部队实习,1期正在培训过程中。六年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通过座谈、问卷调查、调研等多种方式了解学员,反馈到教学过程中,以提升教学质量(见表1)。 通过调查发现士官学员具有如下几个特点:一是士官学员来自基层部队,进入院校后学习热情很高;二是相当一部分学员来自非机务专业,无机务工作经历;三是士官入伍前最高学历较低。认真分析上述特点,尤其是针对士官无机务工作经历与将来要从事机务工作之间的矛盾分析,为提升士官学员在未来部队适应能力,我们势必要采取相关措施以提高机务工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的重组 针对电子专业外场课知识点多、知识面广、跨度大、综合性强等特点,结合士官自身的认知规律,我们对外场课的教学内容进行重组,以利于组训科目的开展,将实践教学内容分为六个较大的功能模块,使教学更具合理性,满足士官分层次组训需要。 (三)组训能力训练 根据士官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士官除了掌握必备的基本技能,还必须具备组训能力。 1.组训选题。组训选题主要从满足电子专业士官外场维护的角度出发,包括外部检查、拆装、通电、跑图、法规等,目的就是训练学员达到“四会”:会查(资料)、会写(计划、教案)、会做(实做)、会讲(讲解指导),因此在组训选题方面必须紧扣上述内容,部队需要什么,我们就练什么。 2.组训训练。组训的训练过程通常与外场基本维护结合,通过学员在“练(技能)中讲(课),讲(课)中练(技能)”,从而达到“做与讲”的统一。首先由主讲教员在教室为学员讲解如何制订训练计划和撰写教案,以及注意事项,等等;其次选取较简单的科目,在学员写好计划和教案之后,就开始在外场练习;最后由简单科目逐渐向复杂科目过渡,直至完全涵盖外场维护所有科目。 3.组训考核。由于学员人数多,外场授课教员少,外场主讲教员很难组织对全部学员进行考核,因此往往是动员全部在位教员对士官学员考核,通过考核,纠正士官学员“强在做而弱于讲”、“不会用专业术语”等问题,而且对于内场课教员也是一种提高。 4.激励措施。为激发学员的学习热情,提高组训能力训练质量,我们专门制定了奖惩措施。奖励名额不超过全部学员的10%,对于组训成绩差的学员,则判定实践课不合格。由于采取正向激励与末尾惩罚并举的措施,学员学习热情高涨,五年来,共有20名学员获得奖励,无不合格学员。 二、电子专业士官组训模式改革的指导思想 随着现代战争由机械化快速向信息化过渡,未来战场高新技术密集,对抗领域广阔,作战进程迅速、复杂、多变,环境十分恶劣。士官作为战机的维护者,既要能准确执行上级指令,迅速完成正确检查操作,又必须独立、快速、灵活地排除故障,保证高技术信息化武器装备不间断、最大效能地发挥作用。这对士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传统的“士官面对士官”练习授课的方式已经不能满足部队快速发展的需要,迫使我们不断尝试士官组训模式的改革。 (一)组训机制由“计划主导”向“需求牵引”转变 部队装备更新速度加快,对士官知识结构提出新的要求,因此必须及时跟踪掌握部队装备建设发展情况,按照“急部队所急,想部队所想”的原则,灵活调整组训内容,积极补充新装备知识,加强新型主战装备的学习,强调新知识、新装备、新技术、新战法在组训中的地位,突出针对性和应用性。 (二)组训内容由“面面俱到”向“问题为主”转变 组训通常结合外场实践课程进行,原来要求全科目组训,但是实践课程训练时间短、密度高、岗位指向性强。因此,在练习组训过程中,面面俱到往往容易造成夹生,同时与部队实际出现脱节。因此以“问题研究”作为组训的中心内容,尽可能地把部队实践中遇到的热点、难点问题引入组训中,以问题牵引学员思考,提高学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组训手段由“一般技术”向“信息技术”转变 传统组训仅仅满足于使学员熟练使用黑板、教鞭、粉笔等,手段落后,信息含量低。我军正处在加速由机械化向信息化迅速过渡的阶段,信息技术必须成为士官掌握的本领之一。在士官组训过程中,我们加强了多媒体教室、模拟实验室和训练场地的建设,注重营造信息化的教学环境,加强士官应用多媒体技术的组训手段,为信息化条件下的组训提供有力的信息资源保障。 (四)组训方法由“模拟演练”向“真实带教”转变 最初组训时,由于缺乏配合人员,大多采用个人组训方式,即士官学员之间进行讲解、带教。由于大家对既定的组训内容都非常熟悉,因此只能以背诵是否熟练、讲解示范是否按照标准等为评判指标,缺乏有效反馈机制,组训效果大打折扣,因此“模拟演练”式的组训存在训练质量不可控的问题。鉴于此,我们设计了将学兵引入组训平台的机制,使士官学员通过真实的带教学兵来检验学习效果。实践证明,士官完全能够承担学兵日常基本技能训练,通过真实带兵,不仅组训热情大增,而且组训效果良好,现在已经在电子专业全面展开。
大大的啊,没有士官没法打仗啊
以“军政素质硬、管训能力强、专业技术优”作为人才培养目标,坚持军政训练与日常养成相结合。在日常养成方面,纪律意识的养成是军事素养养成的重要体现,为了提高学习效率,在士官生的课堂和自习室进行了手机的统一管理。在上课前,士官生都会统一列队进教室,进教室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把手机整齐地放在窗台或第一排桌子上。这种情况已经保持了一个学期,现在每位士官生都已经自觉养成了习惯。据任课教师反映,士官班学生的课堂气氛活跃、参与度较高、学习劲头足、作业完成及时,这正是士官班学生远离手机进课堂和自习室取得的初步效果。通过制度化的课堂管理,远离手机进课堂,提高了士官生学习专注力和学习效率,有利于提升士官生的科学文化素质。
试析企业高技能人才队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论文摘要:以四川省电力公司下属的一个普通专业化生产车间为例,阐述了在电力行业,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培养现状;培养高技能人才对于提高员工整体技术技能水平,保障电力企业持续发展,建立良好技能人才梯队,促进企业员工队伍的快速健康发展等方面所起到的积极作用。以具体实例详细描述了如何从建立管理制度,鉴定考核前培训,日常技能培训,发挥人员自身学习力等几个方面探索培养企业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论文关键词:电力企业;高技能人才队伍;培养 企业高技能人才主要包括技术技能劳动者中取得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职业资格及相应水平的人员。他们工作在生产、营销等岗位一线,熟练掌握专门知识和技术,具备精湛的操作技能,并在工作实践中能够解决关键技术和工艺的操作性难题。企业高技能人才是企业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行各业产业大军的优秀代表,是技术工人队伍的核心骨干。在大力倡导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时代背景之下,大到国家繁荣富强,小至企业生存发展,高技能人才都是不可或缺的珍贵财富。因此,加快培养企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调动员工学习技术技能的积极性、主动性,不断壮大高技能人才队伍,是企业发展的前提和保障。 一、企业高技能人才队伍培养现状分析 以国家电网四川德阳电业局变电运行中心为例,分析企业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培养情况。 变电运行中心是德阳电业局下属的一个变电运行专业化生产车间,专门负责该局所辖69座变电站的运行维护工作。该中心现有员工185人,其中生产人员166人,占总人数的。目前,中心生产人员中有高级工53人,技师24人,高级技师3人,高技能人才占生产人员总人数的。同时,该中心生产人员中,专业技术职称为助理工程师的有105人,占生产人员总人数的。 在目前取得的最高学历方面,该中心仅有19名员工未取得大专及以上学历。工龄4年及以上的人员有161人,占中心总人数的87%。 从人员的技能等级上看,作为一个专业化生产中心,变电运行中心高技能人才比例不及生产人员总人数的一半,这个比例是比较低的。作为绝大多数人员的学历均在大专及以上的车间,高学历低技能现象的发生,一方面说明人员自身重学历轻技能,对职业发展缺乏规划,另一方面也说明企业对于高技能队伍的培养需要明确目标,加大力度。 按照电力行业技师职业技能鉴定的相关规定,技师的申报条件为:取得高级工证书或助理工程师资格后,在本专业(工种)连续工作3年以上的人员。变电运行中心成立于2008年9月,自中心成立后,2009年申报技师职鉴53人,当年参加技师职鉴并获得技师证书的有10人;2010年申报技师职鉴21人,当年参加技师职鉴并获得技师证书的仅有4人。无论是申报率还是通过率都呈明显的下降趋势,这无疑是在对“技师职鉴培养”敲响警钟。另据统计,变电运行中心2011年满足技师职业技能鉴定条件,可以申报技师的生产人员有74人。大量的人员滞留在初级职业技能等级阶段,迟迟未能迈上“中级”台阶,以至于“高级”更是寥寥无几(注:初级工、中级工及高级工属于初级职业技能等级,技师属于中级职业技能等级,高级技师属于高级职业技能等级),严重影响了该中心人员学习技术、提高技能的积极性,制约了该中心高技能人才队伍发展的步伐。 如何提高技师职鉴通过率,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改善被动局面?建立一套完善的企业高技能人才队伍培养制度意义重大。 二、企业培养高技能人才队伍的作用和意义 1.有利于提高员工整体的技术技能水平,保障电力企业的持续发展 电力作为一个专业技术密集型、安全风险较大的特殊能源行业,无论是从保障日常安全生产、建立坚强电网的角度,还是从提高供电质量、优质服务的角度出发,都必须拥有一支技能过硬的高素质技能人才队伍。同时,当前电力企业所需要的专业员工队伍主要依赖于本行业、本企业自身的培养,人员流动性很小,能从外界引进输入的人才少之又少。随着“三集五大”管理体系的构建,电力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对复合技能型和知识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更是日趋明显。 高技能人才队伍能够带动员工整体技能水平的提高,只有不断提高企业自身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能力,增强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力度,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 2.有利于激发员工在岗学习的热情,在企业中形成良好的技能学习氛围 有研究表明,根据企业生产和劳动组织工作的实际,生产技能岗位员工队伍结构应为 橄 榄型分布,即以高技能人才为核心,以技能人才为主体。按照电力企业目前的实际情况,建议把高级技师、技师作为企业内高技能人才,高级工作为企业内技能人才进行管理。 提到岗位培训,很多班组会有这样的现象:老员工对于本岗位、本专业的技能学习没有热情、应付了事,“新技术不想学,老技术学不精”;新员工想学习却找不到人给予系统地指导,摸不清学习的途径和方向,久而久之也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错过了学习技术的黄金时光。企业培养高技能人才队伍,就要解决这一问题,企业为员工提供专业学习的平台,激发员工的求知欲、岗位成才梦想,从而在企业中形成良好的技能学习氛围。 3.有利于建立良好的技能人才梯队,促进企业员工队伍的快速健康发展 长期以来,企业高技能人才主要靠自然成长,周期长、效果差,企业高技能人才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复合技能型和知识技能型人才短缺已经成为困扰企业发展的瓶颈。 从目前高技能人才职业技能鉴定的申报条件来看,一名大专学历的员工从进入企业到获得技师、高级技师职业技能等级,至少需要4-7年的技术学习和实践积累。同时,即使已经成为高技能人才,也还需要一定的工作经历才能够不断总结和积累经验,掌握关键技术,才能具备处理解决高难度技术或工艺难题的能力。由此看来,企业要想持续发展,必须从企业层面建立起一套长期有效的培养和管理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办法。 建立合理的技能人才梯队,从初级到高级再到专家,通过这些人才的“传、帮、带”效应,一步一步稳固建立企业的技能人才队伍,促进企业员工队伍整体的快速健康发展。
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企业保持竞争力的有利资本。 公司的高层与人力资源部的最终目标是一样的,那就是:使公司变成一个人才济济的地方,这就要求: 人才无断层:当公司内的某个职位由于公司业务的变动、前任提升、退休或辞职等种种原因出现空缺时,保证有两到三名的合适人选接替这个位置。 顺利交接:要保证目前的人选确实胜过他的前任,这点解决得越快越好,不能拖得太久。 形成人才磁场:要广为宣扬公司招贤纳才的形象,这样才能招到一流的人才。 人才梯队培训计划 公司若想建立一支合格的人才梯队,就必须明确自己当前及未来所需的人才种类。首先要建立一个良好的人力资源体系,专门负责人才的招募、甄选、安置、培训、奖励和挽留等事项。公司要安排好人才的职务轮换,确保他们在踏上领导岗位时已经有足够的经验、技巧和决断能力。为此,公司还需要推出一系列的相关培训项目。 凡是在以上诸方面表现优异的公司,都可以认为它们已经有了自己的人才培训计划,只不过有些公司可能没有明确地这么称呼它而已。这种人才培训计划有四大特点: 一、对未来几年内公司的人才需求有非常清晰的认识。 二、有明确的培训路线,可以充分发掘人的潜力,把他们塑造成一流人才。 三、有相应的人力资源体系和方案,以便把人才看不见摸不着的潜力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业绩。 四、还有一整套计划来保证人才的培养,以及人才主管们尽职尽责,这样才能真正建成一个人才荟萃的公司。 有了这种人才培训计划作基础,公司的人才梯队就可以不断补充进大有潜力的员工,定期评估他们的能力,把他们放到不同的职位上加以实战锻炼,条件成熟后还可以把他们提拔到更高的职位。若想让人才梯队保持一个良好的状态,不至于出现人才断层,公司要利用各种绩效管理工具、全方位评估方法以及必要时大范围专家评估等方式对员工的能力进行考察。 人才培训中要避免的错误 下面是一些常犯的错误: 只把它当作一个行政或人事问题:单凭人事部门无法承担起人才培养的重任,高层领导必须在这方面投入相当精力。 只为过去的要求培养人才:这是个日新月异的世界,可培养一个领导人却需要漫长的时间,所以公司必须针对未来的需求来培养人才。首先要有长远的战略思考和规划,然后再根据公司的战略需求培养相应人才。这和那种分析历史找出以往成功要素的做法可是截然不同的两种视角。 中止人才培训:公司在削减预算的时候,培训项目往往首当其冲。这种做法毫不奇怪,因为即便减少了这部分开支,短期内也看不出对公司业务有什么负面影响。 而那些注重人才培养的公司则会把这笔预算从其他的培训项目中独立出来,这样即便削减开支,它仍会得以保留。如果不这么做,反而一直长期大幅削减人才预算的话,日后会遇到严重的人才短缺和瓶颈问题。 半途而废:一定不要把招聘优秀人才和招聘普通员工混为一谈。拥有雄厚人才储备的公司即使在停止招人的时期,仍旧会对出类拔萃的人才敞开大门,不仅如此,他们还会和商学院等人才库保持密切联系。虽说有时候他们招的人数相对偏少,联系的商学院也不如以前多,但那扇人才之门是永远不会关上的。 不知筛选:有时候,我们将不得不告诉某位员工他不再被看作富有潜力的人才,必须从紧张的培训计划中淘汰掉。这是非常棘手的事情,但舍此别无他法,否则就会对整个人才梯队带来不良影响。毕竟对大多数公司而言,接受人才培训的人数是极为有限的。这种时刻需要的不是同情而是公平,不是拖泥带水而是雷厉风行,我们没时间耗上几年静观其变,只能是凭有限的资料当机立断。 层次过低:中层管理人员几乎都希望把人才留在自己手下,毕竟那是他们亲自发掘和培养起来的。可如果人才的培养不能掌握在公司的最高管理层手中,那么人才就无法得到未来所需的种种经验,公司也必将错失发展壮大的良好时机。顶尖人才必须归公司所有,为了让他们得到更好的培训,公司应鼓励各部门经理放人,必要时甚至要迫使他们放人。不过在那些注重人才的公司里面这点不算什么大问题,因为经理们早已经意识到:欲取之,必先予之。
1对未来几年内公司的人才需求有非常清晰的认识。
2有明确的培训路线,可以充分发掘人的潜力,把他们塑造成一流人才。
3有相应的人力资源体系和方案,以便把人才看不见摸不着的潜力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业绩。
4还有一整套计划来保证人才的培养,以及人才主管们尽职尽责,这样才能真正建成一个人才荟萃的公司。
5有了这种人才培训计划作基础,公司的人才梯队就可以不断补充进大有潜力的员工,定期评估他们的能力,把他们放到不同的职位上加以实战锻炼,条件成熟后还可以把他们提拔到更高的职位。若想让人才梯队保持一个良好的状态,不至于出现人才断层,公司要利用各种绩效管理工具、全方位评估方法以及必要时大范围专家评估等方式对员工的能力进行考察。
相关说明
一般来讲,一个企业的人才库架构,应该分为三个层次(高层人才库、中层人才库、基层人才库),即人才梯队。有些企业除此之外,还需要专门构建专业技术型人才库和储备人才库。
如果企业希望建立一支合格的人才梯队,在需要人才的时候,永远有合适的人选,就必须明确企业现阶段及未来所需的人才种类,合理地从社会和企业内部予以引进、培养和储备人才,并定期对企业已聘人员进行评估和管理,调整、安排好人才的职务,提拔有实力的员工,确保他们是工作在最适合自己的职位上,从而发挥其最大潜力。
公安法制人才队伍建设,能全面提高公安队伍中的整体素质,学习加实践,是促进公安队伍提高的关键。只有把公安法制人才队伍建设好了,才能更好的稳定社会治安,造福人民。
没有问题我帮忙。
公安法制人才队伍建设的意义和作用:一、意义1、公安法制人才队伍建设是公安机关实现法制化管理的重要保障。公安机关要实现法制化管理,必须建立健全法制人才队伍,以提高公安机关的法制素质,提升公安机关的法制能力,保障公安机关依法行政。2、公安法制人才队伍建设是公安机关实现社会治安维护的重要保障。公安机关要实现社会治安维护,必须建立健全法制人才队伍,以提高公安机关的法制素质,提升公安机关的法制能力,保障公安机关依法执法。二、作用1、公安法制人才队伍建设可以提高公安机关的法制素质,提升公安机关的法制能力,保障公安机关依法行政和依法执法。2、公安法制人才队伍建设可以提高公安机关的社会治安维护能力,保障公安机关依法维护社会治安,维护社会稳定。3、公安法制人才队伍建设可以提高公安机关的法治意识,促进公安机关依法办事,推动公安机关建设法治政府。4、公安法制人才队伍建设可以提高公安机关的服务能力,促进公安机关为公众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提升公众对公安机关的满意度。
(1)有利于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战斗力,适应新时期公安工作的要求;(2)有利地增强公安队伍防腐拒变能力,自觉抵制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袭;(3)有利于促进人民警察同广大人民群众的联系,密切警民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