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 社科期刊发展与学术共同体论文

社科期刊发展与学术共同体论文

发布时间:

社科期刊发展与学术共同体论文

社科类的论文就是对社会现象的研究和探讨,这类的期刊代表有(社会科学前沿)

主持人语:无须讳言,本期话题受《浙江大学优秀网络文化成果认定实施办法(试行)》被解读为网文“10万+”等于核心期刊论文、“网络大V”也可轻易当教授的学术成果认定新规所启发。舆论对新规出台是否合规、由宣传部负责解释又是否合理等问题都有太多争议。这里,仅从报纸、网络著述能否被认定为学术成果的角度展开讨论。学术研究当然崇高。或许有人已发现:时下的科研体制下,所有的研究成果认定及职称待遇等,竟然与其学术论文刊发的刊物级别有关,而似乎没人对具体著述的学术水平负责。目前盛行的“唯核心期刊论”,实质上是以刊物级别等同于论文级别,这是对核心期刊之外各种学术成果的严重蔑视,因此出台新规作补充也是有必要的。但多少让人感觉悲哀的是:即便你达到了条件,却未必能成为体制中的人。纸媒、网媒皆非知识本身□徐旭9月初,浙江大学发布《浙江大学优秀网络文化成果认定实施办法(试行)》,网络上发表的文章最高可认定为权威学术期刊文章。浙江大学在学界的地位不容小觑,因此该文件迅即成为谈论热点。笔者想说的是:此事件所引发的火爆讨论表明,由人类文明第三次浪潮所催生的互联网时代已颠覆人类既往的时空观,并正愈来愈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知识生产的方式与知识传播的格局。基于以上认识,可转换角度再来审视那一纸文件,以及它所带来的相关话题。一个颇值得深思的问题浮出水面——知识与媒介,究竟是什么关系?笔者以为,它不过是由《易传·系辞上》中的那段话——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所引发的魏晋时期“言意之辨”在网络时代的变种而已。所谓“圣人之意”,就是关于世界、社会与人生的真理。而抵达真理的途径,便是各种抽象的“卦象”。至于后人解释或揭示掩盖在种种卦象背后的真理之“言”,那便是知识。由文字建构的知识通过“书”来传播。于是,一旦得“意”,一切“言”就成了累赘,故而就有了庄子的“得意而忘言”。既然言说都成了多余,那么负载或传播言说,乃至于由言说所传播真理的书写方式,岂不更是多余之物?话说到此,不妨依照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关于人类科技文明三次大革命(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信息革命)的观照方式,以历史性目光来回顾真理与知识传播方式的时代变迁。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史,无疑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考察知识传播方式变迁的方便角度。以此透视当下遭遇到的困惑,或许能使我们对互联网时代知识生产与传播的前景不再杞人忧天。从结绳记事到刻画符号,再到简牍与帛书,及至纸张的发明、活字印刷术的诞生,哪次书写与传播方式的进步没有刺激知识与学术的大发展?而作为知识生产的主体——古代的士与今天的知识分子数量也伴随着一次次科技革命时代的到来而得到扩大,这不正是因为知识的生产与传播方式的革命带来的积极变化吗?清末,东西方文明碰撞给古老民族带来诸多革命性变化,其中颇大的变化便是现代工业文明的成果——印刷机、铅字与照相排版术,以及由这一波技术传播与接受所带来的现代媒体——本土化的报刊。拜这波“拿来主义”大潮所赐,我们才有了如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这样一些文化百年老字号。它们直到今天仍是知识与学术生产与传播的重镇。每次媒介的改变都改变了知识或知识的含金量吗?事实证明,知识本身与知识的含金量并未因媒介的变化而改变,变化的是知识生产的垄断霸权被大大削弱、知识分子的数量巨增、知识与学术生产的成果越来越被更多边缘人群所分享、教育与学术机构越来越多、全民受教育程度也随之提高。自上世纪90年代初第二次改革开放以来,互联网技术及汉字激光照排的诞生,彻底改观了以往的知识生产与传播格局,而网络媒体的兴起则给知识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福音。倘若今天仍停留在铅字时代,传统纸质学术期刊编辑部的大门外恐怕少不了神龙见首不见尾的作者长队。数千家高校及科研单位指望发论文而获得职称的众多学人,与屈指可数的期刊、出版社相遭遇,于是出现了一道令人咂舌的“堵车”景观。报纸、网络著述能否被视为学术成果?笔者以为,这是一个经不起论证的伪问题。多少年来,一些为评职称而亟于发表著述者,不知想出了多少苦招儿:花钱买版面、买书号自费出版,拱手让出第一作者署名权,请吃请喝甚至贿赂编辑等等。正是由于供需关系严重失衡,许多权威期刊或出版社也竞相玩起了“潜规则”。问题是经由这样的学术传播渠道生产出来的著述,难道无学术假货与“注水肉”?十多年前,朱大可教授撰文称,如今的学术期刊(包括大学学报)都已变成了学术垃圾回收站。而大量已曝光的学术腐败丑闻,证明了此言非但不是义愤之词,反而是真实得无法再真实的客观景象。一个知识人,尤其是学术体制内的知识人,公开发表的著述是否算得上学术成果,这既不能由传播媒介来证明,也不能由发表者所供职的大学或科研机构来认定。权威评判者还在期待中,它应处于第三方的独立地位,具有学术权威与公信力,与任何学人和机构都无利益关系而且运作程序公正、透明。一颗石子或钢珠,怎样把它抛到远处?徒手、借助弹弓还是抛石器,抑或通过枪膛或炮管,这些都是抛的媒介,并不等同于被抛之物。同理可得,纸媒与网媒皆是知识传播的媒介渠道,而非知识本身,无论哪个都证明不了被传播对象的含金量。真正的学术就该走出象牙塔□沈华清最近,有关报纸、网络著述可作学术成果认定的讨论此起彼伏。评论一个人的思想或学术价值应该只是一种方法,本无关于他的学术思考和学术研究的深度与广度。一个单位从衡量聘任的管理角度出发是需要有一定制度的。这种制度就是一种衡量的方法,不可能也不能是僵死的教条。“法随时代”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本来无可非议。然而,涉及到大学这样的公共教育体系,讨论也就显得很有必要了。学术大体上应该是学术共同体内部的事情,但不等于学术共同体是封闭不变的,不等于否定了圈外人不可以染指学术或获得学术上的成就。学术共同体的评审,只是从专业经验丰富性角度使得学术研究有一定程度的保证,而不是一种“打包票”的确认,毕竟同行也不是神。制度安排只是让学术期刊有个起码的学术规范和标准,不等于学术期刊就代表了学术核心思想和成果的绝对可靠性。那么,学术必须在学术刊物呈现吗?展览算不算学术交流呢?展览有没有学术思想和成果呢?另外,完成的科研项目算不算呢?如果报纸一定不可以,那么前面的问题也就一目了然,都算不得学术性活动。因此,“学术与否”以及“成果如何”不是刊出渠道可以决定的。当下很多认识只是沿袭的学术惯例和惯性产生的公共认知和意识使然。学术交流开展的方式也不是一直如此的。在柏拉图、孔子时代,他们的学术行为实际上是通过辩论进行的,类似于现在的学术讨论会。学术影响力也借助于对论题的言说过程来实现,这也是同行评价,只是那时候没有现代传播技术的支撑。但这总不至于认为他们的活动就不是学术研究或没有学术成果吧?玄奘在印度佛学界的辩经,现在来看像是一个和尚的行为。其实,玄奘的取经之地——那烂陀大学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学府之一,开设有医学、因明等一系列课程。玄奘与其他修道者的辩论就是学术思想的展现和交流,只是我们已不懂得他的学问而只记得他的故事。什么样的文章才是学术成果呢?即使某个学术思想获得了一个时代的认可,也不等于它的影响就是永恒的——有很多学术只是时代性的。因此,既不能认定核心期刊刊出的文章就有绝对的学术成就,也不能否认未在核心期刊刊出或在其他报刊刊出的文章就没有学术研究价值。浙江大学的这种补充条例只是打破了原来的单一考量标准而已,并不对原有制度产生冲击。报刊作为学术成果交流和传播的新渠道,读者从学术共同体转向了大众。文章在大众中获得认识上的共鸣后,再通过学术委员会的认定,最终才能判断是否有较大的学术成果。一篇报刊文章不可能是教师获得职称晋升的全部条件,教师本就以教育教学为主业。这些年来,研究型大学正在倡导大学教师不要只停留于封闭和既定的知识。德国思想家洪堡提出把“新知识的创造”和“旧思想的改造”作为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从这个教育理念看,浙江大学此举正符合这种发展趋势,就是要学者不能止于学问,更要有学术的“大乘”意识。所有的人类科学技术和思想都应该是为人类所用的,而不是躺在学术刊物上的文字。语用风格不是学术规范的本质,而是传达学术阐释的一种方式。同样,也不是所有的学术都是高深莫测的,只是阐释的语言产生了学者与大众之间的区隔。学术当为时代所用,学术交流当因时代而变。对于真正的学者而言,处处是道场。争论和批评不是坏事,但是过度鞭挞浙江大学的学术态度也太低估了这所大学的智慧和基本学术精神。当我们在质疑过于一维化的学术考量的时候,恰恰忘记了教授和研究员之别。研究员当以学术为主,而教授当以教学为主。如果教授没有学术的研究和思考,这样的“传道”“授业”“解惑”会导致学生学术能力的缺失。专业不属于专业毕业的人,而属于真正有志于专业研究的人。“分形学之父”本华·曼德博创立分形几何的时候还是IBM一位研究音频的工程师。他致力于向大众介绍自己的理论,使得其研究成果广为人知。他的研究跨度从数学理论到信息理论到金融学范围,75岁才获得了耶鲁大学的终身教职。按中国当下的制度,本华·曼德博只能算所谓的“民科”,不可能成为教授,也不可能被称为学术巨匠。一旦僵死于一种方法的评价,则是这个时代的悲哀,是所有知识分子的耻辱。这表明这个时代不知道学术为何物。学术的本质在于理性地探寻世界的真理。当用文章字数来界定学术标准,用刊物名号来划定学术价值时,学术已经变为一块待沽的肥肉了。即使最完美的制度,如果没有学术的基本良知,只能用晦涩生造的词语来自圆其说,那么学术精神可有乎?如果学术共同体狼狈为奸,占山为王、圈地为霸,学术成果可信乎?如果学术刊物唯利是图、不问价值,学术权威不担当,千里马可见乎?现在的大学教育已多样化。不止于哲学性的学术研究,大量的应用学科和人文社会学科都和大众密不可分,而且传播技术的发展更是一日千里。我们提倡静心做学问的同时,更要理解学术致用的意义,无论是物质之用还是精神之用。信息互通已打破学术期刊和报纸的藩篱,知识分子已难以分出公众知识分子和专业知识分子的界限。只有用包容的思维看待报刊及互联网的学术交流和传播价值,我们才不辜负这个学术信息平民化的时代。这里,不妨借改一下龚自珍的诗:我劝学人擦亮眼,不唯期刊论学术。学术评判也要与时俱进□王进玉当下,由于学科和领域划分得越来越细,大家对学术的认识也越来越专业化、深入化,但不同程度上也开始变得越来越偏执化、狭隘化,而与学术最初的定义存在较大出入。其实,“学术”本应是个很包容甚至很宽泛的概念,并非像我们今天很多人所认为的,必须是躲在象牙塔里研究出来的系统、专门的学问才叫学术,也并非只有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的格式规范的论文才叫学术。它理应还包括一些有价值的观点、有建设意义的主张、有原创贡献的学说等。尤其在人文社科领域,只要具有一定的学术性、思想性,并具有良好的影响力与传播效果,无论是在报纸刊载,还是在网络发表,都应被认定为学术成果。但无奈的是,目前中国的很多大学和科研机构对一些学术性的思想、观点等缺乏必要的界定、鼓励和支持。时至今日,我们依然在坚持“唯核心期刊论”,依然片面地认为不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的文章就不算学术成果,或否认其应有的学术性和学术价值,这是极为荒唐可笑的,也严重阻碍了学术的自由与发展,甚至直接导致了学术腐败。有人不禁要问:难道在核心期刊发表的文章就一定是不折不扣的学术成果吗?未必见得。毫不客气地讲,如今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文章,有很大部分属于典型的现代八股文。虽洋洋洒洒几千上万字,却往往言之无物又艰涩难懂,即便专业人士也多不愿读,或读后不知其所云。很多文章缺少基本的问题意识,缺乏必要的思想深度,纯粹为了考据而考据、为了论文而论文、为了发表而发表。这样的文章质量可想而知。据观察,此类现象并非少见,甚至已蔚然成风。所以,我们现在评判一篇文章是否为学术成果,绝不能只看其是否发表在核心期刊上,而是要更加注重文章本身的质量和水平。在什么媒介上发表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文章是否真正具有学术性,是否真正具有学术价值和意义。这才算真正回归到学术本身上来,才是正确对待学术、尊重学术的态度。如今已进入互联网时代,网络作为重要媒介,无论在文字承载的便捷性上,还是在传播阅读的有效性上,都是传统类核心期刊所无法比拟的。目前,尽管网文的质量良莠不齐,但真正好的文章还是会凸显出来。而核心期刊的阅读量却不容乐观,刊登的文章有的根本无人问津,以至于出现谁写谁看、写谁谁看的尴尬。如此下来,试问论文的价值体现在哪里?学术的价值又体现在哪里?难道仅仅是为了职称评审的需要,在期刊库里多增加一个收录的数据,在个人职称申报表上多填写一次论文发表的经历而已?因此我们在进行学术评判时,一定不能再将错就错,而是要关注论文本身,注重其实际价值、作用和影响,而不仅仅是考核在哪些核心期刊上发表过,并以此作为职称评定的唯一标准和依据。须知,数量不等于质量,哪怕是核心期刊,也不能完全等同于学术评判。尤其在论文造假已成灰色产业链的今天,专业化定制、批量化生产的现象极其严重。不法分子甚至可根据行业与期刊的要求,以及个人职称的需要来进行“量身定制”,提供“一条龙”式论文写作服务,并保证审核通过与顺利发表。实不相瞒,近日笔者就曾收到过一条短信,内容是:“您好,我们有写好的行业论文可供挑选,也有国家级核心刊物保证发表,请问您这边有需要吗?”不知道大家看到这样的信息有何反应。笔者当时哭笑不得,也不禁慨叹“唯核心期刊论”的学术评价体系的确应该变一变了。如果再一味坚持,怕是不能再适应学术发展的时代需要,甚至还会带来越来越多的负面问题。前段时间,浙江大学发布《浙江大学优秀网络文化成果认定实施办法(试行)》,在校师生在媒体及其“两微一端”发表的网文将可纳入晋升评聘和评奖、评优。该《办法》推出后随即引发热议,赞同与反对者皆有。笔者的态度——支持。毕竟时代在发展,学术成果、文艺作品等的呈现与传播方式,以及大家接受、阅读、欣赏等的习惯也都发生了变化。这就使得我们的一些理念也要加以更新,对学术成果的界定和评判标准同样也要与时俱进。何况浙江大学在文件出台后还进行了特别说明,明确指出网络成果新规是对已有评价方法的补充,而非是对传统学术评价体系的否定。所以我们务必要用发展的眼光、用包容的态度来看待浙江大学的做法、对待有关学术的问题,而不总是泼冷水和横加指责,任由自己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批评能被认定为成果吗□薛亚军浙江大学发布新规,在校师生在《环球时报》等报媒及“两微一端”发表原创作品,根据传播影响等可等同于期刊论文。引起热议的新规被通俗地解读为:网文“10万+”等同于学术论文。因为要考察微信等传播又被误读为:刷流量可评职称。在科研管理“唯核心”的现状下,反对、赞成各有其理。笔者身为高校“青椒”,对该新规丝毫无感。因为,无论是“10万+”还是“两微一端”,都与核心期刊一样遥不可及。不过,该新规引起我的思考:短小精悍又具有现实针对性的批评发在报刊上,难道就不能算科研成果?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是,艺术实属小道。文字阅读量别说“10万+”,能上万就值得“喜大普奔”了。鉴于公众目下艺术素养的平均水平,能达到如此点击量的网文,一般只有著名画家的私生活、八卦佐一些天价作品的料儿才有可能。这样的文章与学术的关系尚远,如果拿来当作评职称的成果,自然不合适。而严肃的批评发在报刊,能否被认定为学术成果呢?按现在学术八股写法,即使是近万字的核心期刊文章,除去研究基础、前人研究成果等文献综述部分,真正属于自己观点的文字也不过一两千字。而一篇问题意识强、逻辑缜密、分析透彻、言之有据、能引起读者深思的批评,由于版面限制一般也就一两千字。就文章时效性、现实性来说,这类报刊上的批评可能要比一篇刊登在读者寥寥的核心期刊上的论文更具现实意义。遗憾的是,一两千字的批评在现今的科研认定标准下肯定不算数。就笔者看来,学术论文应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唯字数论”显得过于形式主义。上世纪80年代以来,美术界谈论中国画笔墨的文章不说汗牛充栋,也是卷帙浩繁,但有几篇能与吴冠中《笔墨等于零》、李小山《当代中国画之我见》的影响力相比?吴冠中的文章字数不足一千,提出“脱离了具体画面的孤立的笔墨,其价值等于零”“笔墨只是奴才,它绝对奴役于作者思想情绪的表达”的著名论断。李小山在“85新潮”时期,发出中国画应进行观念革命,从一套套形式框框中突破出来,否则将老态龙钟、气喘吁吁地落在时代后面,走向“穷途末日”的警示。两文发表的时期虽不同,针对的问题也不一样,但都在中国画坛乃至整个美术界引起轩然大波。他们当年的论断至今也没有人能发出令人信服的反驳,因为当代中国画创作的这些问题依然存在。文章之所以能产生巨大反响,就在于其文虽短却接地气,猛烈批评了中国画创作的问题,廓清了紧迫的理论认识问题,进而推动了中国画的创作。这类短文较之学术期刊的冗长与八股,不仅容易在专业圈传播,而且在普及提高大众美术欣赏水平方面,也是学术期刊力所不及的。若论影响力,他们的文字不可谓不深远,放在今天的传播媒介中,点击量可能更加惊人。但以今之科研成果评定标准,无论是字数还是随笔式的批评,都无法被认定为学术成果,更遑论他们文章批评的对象正是主掌媒介的业界权威。正如彭德先生所说,美术学院创作是主子,理论是小妾,批评连小妾都不如。报刊上的批评,无论其观点如何尖锐和具有现实针对性,在科研评判系统中都与填补版面的“豆腐块”毫无二致。在批评已声名狼藉的当下,还谈以上问题更显得力不从心。即使将这类文字当作成果,紧接而来的问题则是谁来评定。如果写一篇评论某主席、某主编的作品评论,算不算成果?垃圾当经典吹捧的文章如何看待?哪一部门、哪一级报刊可作为评判参考,又由谁来定夺?公平性、公信力及权威性将如何保证?艺术院校的行政干部或管理人员写一篇评论领导作品的文章不算难且容易发表,也自然更容易评上职称。这样一来,又会造成高校学科与职业分工的混乱,这对无行政职务的科研工作者而言又是无形压力。发表在报纸上的文章理应视为科研成果,问题是在现行科研评价体系下如何认定。因牵扯到非学术的利益因素太多,目前还无解,本文也不过是无解的臆想。来源:《中国书画报》

1.学术论文是某一学术课题在实验性、理论性或预测性上具有的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或创新见解和知识的科学记录,或是某种已知原理应用于实际上取得新进展的科学总结,用以提供学术会议上宣读、交流、讨论或学术刊物上发表,或用作其他用途的书面文件。此外,学术论文可以按照按研究的学科、研究的内容以及写作目的分成三个基本类别。2.期刊是发表学术论文的主要渠道之一,但并非所有期刊都是刊登学术论文的,有些期刊主要发表新闻报道、评论、故事、文艺作品、科普文章等。从广义上来讲,期刊的分类,可以分为非正式期刊和正式期刊两种:①非正式期刊是指通过行政部门审核领取“内部报刊准印证”作为行业内部交流的期刊(一般只限行业内交流不公开发行),但也是合法期刊的一种,一般正式期刊都经历过非正式期刊过程。②正式期刊是由国家新闻出版署与国家科委在商定的数额内审批,并编入“国内统一刊号”,办刊申请比较严格,要有一定的办刊实力,正式期刊有独立的办刊方针。

1.文章标题:一般不超过20个汉字,必要时加副标题,并译成英文。2.作者姓名、工作单位:题目下面均应写作者姓名,姓名下面写单位名称(一、二级单位)、所在城市(不是省会的城市前必须加省名)、邮编,不同单位的多位作者应以序号分别列出上述信息。3.提要:用第三人称写法,不以“本文”、“作者”等作主语,应是一篇能客观反映文章核心观点和创新观点的表意明确、实在的小短文,切忌写成背景交代或“中心思想”,100-200字为宜。4.关键词:3-5个,以分号相隔,选择与文章核心内容相关的具有独立性的实在词。5.正文标题:内容应简洁、明了,层次不宜过多,层次序号为一、(一)、1、(1),层次少时可依次选序号。6.正文文字:一般不超过1万字,正文用小4号宋体,通栏排版。7.数字用法:执行GB/T15835-1995《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凡公元纪年、年代、年、月、日、时刻、各种记数与计量等均采用阿拉伯数字;夏历、清代及其以前纪年、星期几、数字作为语素构成的定型词、词组、惯用语、缩略语、临近两数字并列连用的概略语等用汉字数字。8.图表:文中尽量少用图表,必须使用时,应简洁、明了,少占篇幅,图表均采用黑色线条,分别用阿拉伯数字顺序编号,应有简明表题(表上)、图题(图下),表中数据应注明资料来源。9.注释:注释主要包括释义性注释和引文注释,集中列于文末参考文献之前。释义性注释是对论著正文中某一特定内容的进一步解释或补充说明;引文注释包括各种不宜列入文后参考文献的引文和个别文后参考文献的节略形式,其序号为①②③……。10.参考文献:参考文献是作者撰写论著时所引用的已公开发表的文献书目,是对引文作者、作品、出处、版本等情况的说明,文中用序号标出,详细引文情况按顺序排列文尾。以单字母方式标识以下各种参考文献类型:普通图书[M],会议论文[C],报纸文章[N],期刊文章[J],学位论文[D],报告[R],标准[S],专利〔P〕,汇编[G],档案[B],古籍[O],参考工具[K],其他未说明文献〔Z〕。格式与示例如下:(1)图书类格式:[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其他题名信息(任选)[文献类型标识].其他责任者(任选).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2)期刊文章格式:[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刊名(建议外文刊名后加ISSN号),年,卷(期):起止页码.(3)报纸文章格式:[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4)古籍格式:[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O].其他责任者(包括校、勘、注、批等) .刊行年代 (古历纪年)及刊物机构(版本).收藏机构.(5)析出文献格式:[序号]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原文献主要责任者(任选).原文献题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析出文献起止页码.(6)电子文献格式: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载体类型标识].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选).(7)文献重复引用标记:同一作者的同一文献被多次引用时,在文后参考文献中只出现一次,其中不注页码;而在正文中标注首次引用的文献序号,并在序号的角标外著录引文页码。11.基金项目: 获得国家基金资助和省部级科研项目的文章请注明基金项目名称及编号,按项目证明文字材料标示清楚。14.其他:请勿一稿两发,并请自留原稿。

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论文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我们的社会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也因为科技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了便利的生活。 特别是手机的发明,实现了远程通话技术,更让人们体会到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亲近,不管你身在何方,只要你想念你的家人,你的朋友,你只需要动动你的手指头,就能听到他们的声音,可以传达你的关心与问候。倘若没有手机,我们又如何随心所欲的与亲朋好友保持联系呢? 不管人们有没有意识到,科学技术已深深的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在经济社会发展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21世纪以来,科学技术尤其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电脑那些昂贵的奢侈品步入寻常百姓家,成为我们生活的必需品。 通过电脑,我们可以和身在异国他乡的亲人、朋友进行视频聊天、语音对话、发送电子邮件等方式来了解他们的近况,还可以实现“足不出户便知天下事.”的愿望。正是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才让地球变成了“地球村”,成千上万的信息资讯、国内动态、国际形势全都在你的掌握之中。 正是因为科学技术具有如此的重要性作为90,我们不仅应该认识到科学技术的重要性,还应该努力学习科学技术,用科学技术来武装我们的头脑,具有献身科学的勇气和决心。

科学发展与社会生活向来就是一体化的。一方面科学技术推动了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从原始的刀耕火种到现在的信息社会,科技给了人类社会无比强大的推动力。另一方面,人类社会也给了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必需与环境。若无人类社会的存在,若无人类社会在其它方面的发展,科技也将无用武之地。此外,科技的发展越来越成为一个社会的标志、一种文明的象征。蒸汽机的出现标志了工业社会的到来,半导体的出现又将人类带入了电子时代,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与互联网的诞生更是标志着人类步入了一个崭新的信息时代。科技给整了社会带来了改变,带来了活力;相反社会的发展也在无形中推进了科技的不断前行。两者相辅相承,只有这样,才能共同地发展与前进。 然而,科学发展是把双刃剑。科技的每一次突破都蕴含着新的发展的可能性,又蕴含着不断增长的危险性。社会的每一次发展都是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巨大变革而来。因而人类社会的发展同时也恰恰是因为科技的进步而变得十分不可靠。科技进步是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往往又会对作为社会发展的本质的人的发展构成巨大威胁,科技进步为社会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也为主体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精神空虚。科学技术是现代工业文明的基石。人类正是因为运用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改造自然,创造并实现了今天的物质文明。但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紧张、全球生态环境恶化作为科技进步的伴生物,不断向人们提出警示:科学技术与社会进步之间又具有显明的二律背反性。所以,著名的科学史家萨顿说,就建设性而论.科学的精神是最强的力量。就破坏性而论,它也是最强的力量。汤因比说:“技术每提高一步,力量就增大一分。这种力量可以用于善恶两个方面。”总之,人类正是在“知识就是力量”的伟大口号鼓舞下从愚昧走向文明、走向现代。同样,人类也正是在科学万能论的迷梦中悄悄执行了自己精神的“安乐死”。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过这些变化不都是朝着好方向发展的。 “弊”:环境污染.这个是最直接的也是最显眼的坏处. 2:物种灭绝加快.这是由环境污染和人类的捕杀所造成的.也属于科技发展的坏处. 3:人身安全越来越没保障.现在平均每天都有数以万计的犯罪行为发生.而其犯罪手段大多都与当下时新科技相关.尤其是枪械犯罪,更是让普通人民防不胜防.而从第二次世界大战我们已经可以看出,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的战争所造成的破坏与损失以远远不是以前可比.甚至有可能造成人类灭亡的命运. 4:人类身体素质大不如前.随着科技发展,气车,火车,飞机等各种交通工具的出现使人类的日常生活发生了重大改变,人类已经不再总是依赖自己的两条腿,因而现在的人类的身体素质和以前相比已经是不能相提并论.以前项羽"力拔山河气盖兮"在当今的社会已经是不可能再出现.而这种情况继续发展下去则有可能使人的四肢萎缩,使人类出现一个新的形态. 5:各种新兴病菌不断出现,很多病菌的杀伤力已经远远超过以前的病菌的破坏力.这是由于医药科技的迅速发展加快了病毒的变种.以至于科技的发展速度已经跟不上病毒的变种速度.或许有一天人类会灭亡于某一场大的瘟疫. “利”:自从第一台计算机在美国揭开神秘面纱后,人们便赋予了计算机光荣的使命。 事实证明,这类现代化工具的出现,不仅证明了科技迈入了一个新的平台,也证明了世界间不同地域的交往离不开它。它似乎是给社会的发展加速的动力,用一条条无形的锁链织成了一张遍布全球的网,网罗了发展,网罗了生活。 作为当前社会的一员,我们不仅应该认识到科技的重要性,还应该努力学习科学技术,用科学技术来武装我们的头脑,具有献身科学的勇气和决心,具有用科学技术来发展全人类的博大胸怀。更重要地是,我们还应当教育我们的后代,要热爱科学,尊重科学 正是因为科学技术具有如此的重要性,我们的国家领导人也在多种场合提出大力发展科学技术

科技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是第一破坏力.科学技术推动世界进行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电子与新能源的新技术革命,互联网等高新技术革命.人类社会更加方便舒适,创造了巨大财富.科学技术的最新成就往往被人类应用于战争,人类拥有的核武器一度达到足以毁灭地球几十次的规模.此外,在号称世界工厂的地带,应用各种科学技术进行经济开发,导致雾霾污水重金属的各种污染,沦为不适于人类居住的地方.科学技术,能帮助人类和平与发展,也能威胁人类和平与发展.

可以用下一篇加工修改成一篇精品议论文。 一、科学技术进步 从根本上说,在对科学技术进步的理解上,存在广义与狭义之分。而本文主要是建立在对科学技术进步进行广义理解的基础之上,科技、人才、教育以及管理共同组成科学技术进步内涵,然而,它并不包括这些组成部分的全部。所谓科学技术进步,其实就是人类通过行之有效的发展与研究活动,应用、普及与推广科学技术,培训与教育科学技术等,在对人类科技文化知识予以增进,对人类生活及生产条件予以改善的同时,还能协调社会与经济的发展,保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性与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社会生产力,最终推动科技为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服务工作。 二、科学技术进步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在社会发展中科技进步所带来的积极性影响 1. 经济 影响现代经济增长的关键性因素就是科学技术的进步。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茨曾经提出:“将科技在经济生产难题解决中进行广泛应用,这是现代经济创新特征的重要标志。”由此可见,经济与科技两者属于相互依存,并且相互作用的关系,此外,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具有推动作用。科技进步功效能够在经济发展中体现出来,从日常人们的衣食住行中,就能够看出科技进步影响着经济的发展,而且还能提高人们生活水平。 2. 政治 体制与政策是科技进步影响我国政治的主要表现,社会制度的差异性为科技进步提供了很多未知方向。只有通过体制与政策中介性作用,社会稳定才能体现其积极效用。现阶段支撑社会稳定局面的是科技进步与政治稳定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科技进步是确保社会发展与政治稳定的实质条件。国家政治的延续是战争,而最为明显的政治行为就是军事对抗。而科技进步能够有效避免战争爆发,所以,国家队科技进步政策与战略予以制定,并大幅度调整政治局面。由此可见,科技进步对国家政局的稳定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3. 文化 科技和文化都为知识密集型领域,科技进步对文化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而且科技进步也为文化发展提供了生长土壤。要加强文化发展实践,特别是在文化艺术与新闻出版等领域,培养一批能够创新文化科技、掌握科技要领的专门人才,同时培养一批懂经营、善管理、具有高科技与文化素养的复合型人才,并将其视为推动科技和文化发展的领军力量。形成科技文化观念的关键就是科技进步,要将科技精神融于民族文化中,保证任梦对科技知识的学习与了解,提高科技素养,文化融合与科技进步是社会发展的驱动力量。 (二)社会发展中科技进步所带来的消极性影响 1. 垃圾信息污染 因为网络站点非常多,所以不乏会存在垃圾。在不断向前发展的信息网络技术中,信息覆盖面非常广,传播速度非常快,极大的方便了人们的生产与生活,同时也导致了对他人隐私的侵犯。通过互联网发布黄色、反动以及迷信等不良信息,对人们生产与生活带来负面影响。 2. 破坏环境,对人类安全与健康造成威胁 从根本上说,科学技术的进步其实就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方便了人们生活与生产的同时也带来很多负面性问题。因为加速发展的科技进步,导致在发展工业的同时也加剧了环境污染,特别是工业生产过程中所排放出来的气体与污水等,造成生态环境承载力的加剧,所以,空气污染、水源污染以及有害废弃物的排放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对人类安全与健康造成威胁。 3. 转基因食品安全隐患 其中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转基因食品具有强烈的致敏性。因为转基因食品中存在大量新蛋白,而且很多可能都为致敏原,新蛋白在人体中消化后出现致敏基因。所以,研究与评价转基因食品致敏性逐渐受到业界广泛关注,同时也对转基因食品安全与否进行了说明,现阶段还没有权威性对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进行评价的方法。 三、科技进步价值反思 (一)道德价值 以上已经提出,科学技术的进步其实就是一把双刃剑,但是根本问题并未在科学技术上,关键是人类对科技的应用。道德价值取向是人类应用科学技术的具体体现,如果人们能够通过适当、正确的方式对科学技术进行运用,就能够推动社会发展,但是,如果错误运用,就会对社会发展与进步进程造成阻碍。因此,首先人们应该将自己道德意图控制好,其次是发展科技,使科技进步为人类带来的正面效益能够得到充分发挥,保证技术、科学以及经济能够协调发展。 (二)社会价值 我们一定要对科学技术进步所带来得社会价值进行全面评价与正确认识,首先,科技史人类对自然予以认识与改造的重要工具,以此使人们各种需求得以满足,最终为社会造福;其次,从根本上说,科学技术的进步其实是一种人类社会实践,是在人类发展历史上具有推动作用的现代化革命力量,只要不断研发与创新科学技术,才能推动社会发展。所以,根据科学技术进步本质,对科技创新进行大力倡导,将其在社会中的作用充分体现出来,最终提高人们生活质量。

学位论文和学术期刊论文共同发表

学位论文的篇幅一般较长,多达数百页,直接作为期刊文章发表肯定是不现实的。但只要学位论文没有超出目标发表期刊的宗旨和范围,那么可以直接就学位论文为蓝本进行改动。首先是所见学位论文的长度,将原有的学位论文当作另一篇文章,在保留原有要点的前提下,重新组织语言,按照期刊文章格式来改动。如果你没有十足的把握掌握论文质量,可选择Elsevier(爱思唯尔)的语言编辑与润色服务,协助处理,提高文章质量。

期刊论文和学位论文不可以重复。

学位论文是作者为获得某种学位而撰写的研究报告或科学论文。一般分为学士论文、硕士论文、博士论文三个级别。其中尤以博士论文质量最高,是具有一定独创性的科学研究著作,是收集和利用的重点。学位论文代表不同的学识水平,是重要的文献情报源之一。

简介

按照研究方法不同,学位论文可分理论型、实验型、描述型三类,理论型论文运用的研究方法是理论证明、理论分析、数学推理,用这些研究方法获得科研成果;实验型论文运用实验方法,进行实验研究获得科研成果;描述型论文运用描述、比较、说明方法,对新发现的事物或现象进行研究而获得科研成果。

按照研究领域不同,学位论文又可分人文科学学术论文、自然科学学术论文与工程技术学术论文三大类,这三类论文的文本结构具有共性,而且均具有长期使用和参考的价值。

毕业论文和期刊不冲突。

期刊论文比学位论文短很多,因此需要相对紧密的架构。学位论文可能长达百页超过两万字,但期刊论文根据领域惯例和期刊规定,大约在3000到6000词之间。

因此,论文的每一个章节都需要大幅缩减,通过内容精选和改写来减少原本的学位论文内容,记住不要复制粘贴。这里的关键是挑选和改写:你需要特别小心,保留研究的精髓,抛弃不必要的细节。

注意事项

毕业论文的撰写及答辩考核是顺利毕业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衡量毕业生是否达到要求重要依据之一。但是,由于许多应考者缺少系统的课堂授课和平时训练,往往对毕业论文的独立写作感到压力很大,心中无数,难以下笔。因此,就毕业论文的撰写进行必要指导,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毕业论文是应考者的总结性独立作业,目的在于总结学习专业的成果,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文体而言,它也是对某一专业领域的现实问题或理论问题进行科学研究探索的具有一定意义的论说文。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可以分两个步骤,即选择课题和研究课题。

(二)、选好课题后,接下来的工作就是研究课题,研究课题一般程序是:搜集资料、研究资料,明确论点和选定材料,最后是执笔撰写、修改定稿。

不能直接当成期刊论文发表,主要原因是:

2.摘要的字数不同,期刊论文的摘要比较精练

3.前言的深度不同,学位论文的前言比较详细

4.方法部分的不同,期刊论文要比较节制的方法叙述

5.学位论文会将所有结果详尽的写出来,但是期刊论文需要归纳总结,进行分析

6.结果的讨论,学位论文的讨论章节依然是比较详细的。

7.学位论文中有很长的引用清单

新发展格局学术期刊发展

在一家足够大的图书馆里,你能找到几百本关于报纸的书,但研究杂志的书不会超过20 本,所以发展不能靠纸质了,还是要靠网络。

大数据时代学术期刊的机遇与挑战_数据分析师考试

在数字化再造并融合传统出版的大背景下,就学术期刊而言,其传播方式已经发生巨大变化,数字化、新媒体融合已成期刊传播新常态。在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调查与数据信息中心)、国家期刊库(NSSD)举办的“大数据时代的学术期刊数字出版??机遇与挑战”研讨会上,学术期刊如何应对大数据时代的机遇和挑战,成为关注的主题。

主动适应“大数据”时代

据社科院图书馆数据网络部主任杨齐介绍,为适应“大数据时代”的需求,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期刊库项目组对643种学术期刊的网站建设进行了详细的调研分析,包含社科基金资助期刊195种,非社科基金资助期刊448种,并公布了调研结果。从调研数据中发现,目前大部分学术期刊在大数据时代的数字出版及开放获取意识有待提升,对于数字化和新媒体融合发展前景及方向还在探索之中。

专家认为,从表面上看,“大数据”的概念及其价值更多的是为IT业和企业营销领域所关注,但从深层次看,传媒业将是受到大数据时代冲击较大的行业。在大数据时代,与学术期刊处于同一环境体系的学术创新模式、学术研究范式、知识形态、知识获取、知识交流及处理机制的改变,将直接影响着学术期刊的生存和发展。

“大数据”深刻地改变着学术期刊的边界,使学术期刊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大数据”将造就新意义上的中国学术期刊。因此,各个学刊必须积极主动探索以学术期刊为纽带的大数据全产业链和新业态发展路径,应用大数据技术,跳出传统学术期刊的编辑出版流程局限,实现以学术期刊为纽带的学术研究全流程传播。

数字化时代的诸多挑战

当前,来自数字化潮流的挑战使得学术期刊正经历着一场革命。这场肇始于传播,继而扩展至整个编辑出版流程的革命,使学术期刊抛掉了纸本载体而实现了更为迅捷的网上编辑和传播,在传播流程中,数字化传播已成为学术期刊的主流渠道。学术期刊以综合性为主的结构和分散的布局导致以原期刊为单位的数字化传播意义不大,而经过汇集和重新编排后更能适应读者的需求,大型期刊数据库网站做的正是这样的工作。

另外,当以综合性、分散性和内向性为特征的学术期刊遭遇来自学术国际化、评价数量化和传播数字化的挑战时,处境更是日益艰难,而自然科学期刊尤甚,每年以10万篇计的优秀稿源的流失,使得国内一些顶尖学术期刊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稿源荒,更遑论一般期刊了。优稿的外流必然带来学术前沿的失守和读者的流失,使得学术期刊在数字化时代面临着诸多挑战,急需创新观念,走出一条数字化发展的新路径。

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调查与数据信息中心副主任赵胄豪表示,通过高层次的文化碰撞,刷新旧有理念,加速学术期刊数字化、网络化的建设步伐;变革学术期刊投稿、编审、出版、传播及阅读的方式与途径;积极探索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新媒体应用、开放获取及网络化建设等方面的问题,这是今后学术期刊适应数字化之路的重要途径。

加快数字化转型步伐

在如何探索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上,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编辑出版中心主任初景利从数字出版环境与技术、学术期刊建设要素、期刊质量与影响力、传播能力的关系、数字出版平台建设、语义出版、开放获取出版等多方面详细介绍了科技期刊的经验,并提出六方面建议:一是期刊质量是期刊的生命;二是学术期刊编辑须承担社会责任与使命;三是采取综合措施提升期刊的传播力与影响力;四是重视数字出版与数字化刊群建设; 五是善于知识分析工具的开发与利用; 六是加强技术的研发和投入。

以上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关于大数据时代学术期刊的机遇与挑战的相关内容,更多信息可以关注环球青藤分享更多干货

以新发展理念为统领构建新发展格局论文: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把新发展理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到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全过程和各领域,找准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切实将党中央、国务院各项部署落到实处。

含义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巩固增强国内大循环主体地位,这是决定我国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能力,也是确保国内大循环畅通、塑造我国在国际大循环中新优势的关键。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注重以高质量供给适应引领创造新需求。

我觉得会往车载电台上发展,将来的杂质不会是纸质,更多的会通过广播一类的传媒。

人与自然共同体论文

因为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源于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认识的发展,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将助力生态文明与工业文明、人的全面发展与世界可持续发展的有机结合,构建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建设一个绿色低碳、清洁美丽的世界。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蕴含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反映出人与自然之间共生、共存、共荣的辩证关系。因此坚持“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这一理念,倡导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方式

首先,建立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推进全球可持续发展,必须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观。

其次,建立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必须转变传统发展方式,树立新发展理念,让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全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稳固支撑。

第三,建立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必须加强国际化的生态治理合作,共同推进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

第四,建立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必须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规划和实践经验与全球生态治理进行结合,实现“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价值观的有效落实。

人是唯一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物种,是受动性与主 动性的统一体。人类主体性作用的合理发挥是建构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关键

你可以去找一篇公务员考试的申论范文,里面绝对有这个话题的

  • 索引序列
  • 社科期刊发展与学术共同体论文
  • 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论文
  • 学位论文和学术期刊论文共同发表
  • 新发展格局学术期刊发展
  • 人与自然共同体论文
  • 返回顶部